- 小菜G的建站之路
-
《孟子正义》为焦循(里堂,1763–1820)所编著。据里堂自述,其弱冠即好读《孟子》,立志为《正义》。惜为世务所阻,故“辍而不为”。此外于1987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孟子正义》点校本。此书以清咸丰10年(1860年)补刊之《皇清经解》本作为底本,并取《焦氏遗书》本加以参校。
- 豆豆staR
-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
- 陶小凡
-
红楼梦 (曹雪芹著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编辑
焦循清哲学家、数学家、戏曲理论家生平经历简介
焦循(1763~1820),清哲学家、数学家、戏曲理论家。字理堂(一字里堂),江苏扬州黄珏镇人,嘉庆举乡试,与阮元齐名。阮元督学山东、浙江,俱招往游。后应礼部试不第,托足疾不入城市者十余年。构一楼名“雕菰楼”,读书著述其中。博闻强记,于经史、历算、声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有《里堂学算记》《易章句》《易通释》《孟子正义》《剧说》等。(据1999年版《辞海》“焦循”条) 生平 焦循少颖异,事父母以孝闻,服丧尽礼。乾隆辛酉举于乡。尝从阮元游浙江。闭户著书,葺其老屋曰“半九书塾”,复构楼曰“雕菰”,有湖光山色之胜。足不入城市者十余年。庚辰七月卒,年五十有八。焦循博闻强记,识力精卓,于学无所不通,于经无所不治,而于《周易》、《孟子》专勒成书,其于《易》本世传家学,尝疑一“号啕”也,何以既见于《旅》又见于《同人》;一“拯马壮”也,何以既见于《复》又见于《明夷》;“密云不雨”之象,何以《小畜》与《小过》同辞;“甲庚三日”之占,何以《蛊》象与《巽》象同例;乃遍求说《易》之书读之,撰述成帙。甲子,复精研旧稿,悟得洞渊九容之术实通于《易》,乃以数之比例:求易之比例,于是撰拟《通释》一书。丁卯病危,以《易》未成为恨。病廖,屏他务,专治此经,遂成《易通释》二十卷。自谓所得悟者,一曰“旁通”,二曰“根错”,三曰“时行”。《易通释》既成,复提其要为《图略》八卷。凡图五篇,原八篇,发明旁通相错时行之义。论十篇,破旧说之非。复成《章句》十二卷。总称《雕菰楼易学三书》,共四十卷。先生易经既成,随笔记录二十卷,曰《易馀龠录》。凡友朋门弟子所问答及于易者复录存二卷,曰《易话》。自癸酉立目录,自稽所业,得三卷,曰《注易日记》。又有《易广记》三卷。先生易学,不拘守汉魏各师法,惟以卦爻经文比例为主。 焦循又著《孟子正义》三十卷,疏赵岐之注,兼系近儒数十家之说,而以己意折衷,合孔孟相传之正指。又作《周易王氏注补疏》二卷,《尚书孔氏传补疏》二卷,《毛诗郑氏笺补疏》五卷,《春秋左传社氏集解补疏》五卷,《补记郑氏补疏》三卷,《论语何氏集解补疏》二卷,合之,为《六经补疏》二十卷。 嘉庆六年(1801)举人,后弃科举,托足疾在家10余年,博闻强记,于经、史、历、算、声韵、训诂之学均有研究。专注于经史之学,对诗词、医道无不贯通。搜求故友遗书,孜孜不倦,世家有藏书,其藏书处有“雕菰楼”、“半九书熟”,阮元称有“湖光山色之胜”。抄录图书甚多,被誉为“抄书一痴”,传说当大水淹到家门口时,还在南窗下从容不迫地抄录《中论》。每得一书,必识其卷端,故其藏书多有题识,藏书印有“理堂”、“恨不十年读书”、“焦氏藏书”等。著述宏富,有《里堂学算记》、《雕菰楼易学三书》、《易章句》、《易通释》、《孟子正义》、《曲考》(佚)、《剧说》、《花部农谭》、《雕菰集》、《雕菰楼文集》、《六经补疏》、《北湖小志》等数百卷。 思悟 焦循思深悟锐,尤精历算之学。撰有《释弧》三卷,《释轮》二卷,《释椭》一卷,《加减乘除释》八卷,《天元一释》二卷,《开方通释》一卷,又命其子琥作《益古演段开方补》以附《里堂学算记》之末。当时算学名家李锐、汪莱、钱大昕等,皆与讨论而叹服焉。 擅长 焦循善属文,最爱柳宗元。表章先正,作《北湖小志》六卷。又掇拾扬州杂文旧事,为目录二卷,名曰《足征录》。又成《邗记》六卷。每得一书,必识其颠末,有所契,则手录之。如是者三十年,成《里堂道听录》五十卷。又举清人著述三十二家,作《读书三十二赞》。文集手订者,曰《雕菰楼集》二十四卷,词三卷,诗话一卷。 游浙 因阮元考浙江原委以证《禹贡》三江,乃撰《禹贡郑注释》一卷,专明班氏郑氏之学。谓王伯厚《诗地理考》繁杂无所融贯,作《毛诗地理释》四卷。又仿戴东原《孟子字义疏证》,撰《论语通释》一卷凡十五篇:曰圣,曰大,曰仁,曰一贯,曰忠恕,曰学,曰知,曰能,曰权,曰义,曰礼,曰仕,曰君子小人。又撰《群经宫室图》二卷,为图五十篇。《毛诗鸟兽草木虫鱼释》十一卷,《陆玑疏考证》一卷。又录当世通儒说《尚书》者四十一家,书五十七部,仿卫湜《礼记》之例,以时之先后为序,得四十卷,曰《书义丛钞》。2023-05-21 02:54:541
清朝戏曲理论家、数学家焦循简介,焦循易学精神是什么?
简介 江苏甘泉人(江苏扬州方巷人),生于高宗乾隆二十八年癸,卒于仁宗嘉庆二十五年庚辰,得年五十八岁。少年曾就读于扬州安定书院。曾于三十三岁赴山东居阮元(时为山东学政)家,并随阮元至浙江赴任。嘉庆六年(1801)中举人,翌年应礼部试不第,即返乡奉侍母亲不出仕。母亲卒后,托疾闭户,建“雕菰楼”,足不履城市十馀年,著书数百卷,皆精博。其中用力特深的,为《周易》、《论语》、《孟子》三书。《周易》方面,著有《易章句》十二卷、《易图略》八卷,《易通释》二十卷(以上四十卷合辑为《雕菰楼易学三书》)、《易广记》三卷、《易话》二卷。《语》、《孟》方面,嘉庆九年(1804)著《论语通释》一卷计十二篇(后增为十五篇),又推衍《通释》的含义为《论语补疏》二卷。嘉庆廿一年(1816)始编《孟子长编》三十卷,再编为《孟子正义》三十卷,廿四年(1819)成书。翌年逝世。经学以外,又精天算、考古。曾与凌廷堪及李锐(字尚之,号四香,1765-1814,是清中叶少数专精天文学和数学的学者之一)一起研究天算之学,焦循著《天元一释》、《开方通释》等专门著作,又曾著《群经宫室图》、《剧说》等。平生所著散文辑为《雕菰楼集》二十四卷,由阮元于道光四年(1824)在粤刊行。 除经学、天算之外,焦循极注重地方志,对方志学亦有见解。嘉庆十一年(1806)受扬州知州伊秉绶聘任,与阮元等编《扬州图经》及《扬州文粹》(或可能《扬州图经》即含《文粹》),后因伊氏调任而中辍,焦氏将所搜得文献辑为《扬州足征录》二十七卷,继任者姚秋农修《扬州府志》(嘉庆十五年刊),焦氏亦参与纂修,或至少提供过具体的指导意见。《扬州足征录》外,焦氏又著《北湖小志》六卷、《邗记》六卷,记述扬州一地风土。 清代学者。字理堂(或作里堂),晚号里堂老人。甘泉(今江苏方巷)人。嘉庆六年(1801年)举人。博学多识。尤擅易学、算学,亦精医理。曾南游江浙、北及河北、山东等地,常与人论医。辑有《吴氏本草》一卷(1792年),多取材于《太平御览》等,今存其手校稿本。尝与名医李炳交厚,将李炳医案集成《李翁医记》二卷。李氏之书稿《辨疫琐言》书稿则由焦氏子抄录传世。另著有《雕菰楼文集》。 生平 焦循少颖异,事父母以孝闻,服丧尽礼。乾隆辛酉举于乡。尝从阮元游浙江。闭户著书,葺其老屋曰“半九书塾”,复构楼曰“雕菰”,有湖光山色之胜。足不入城市者十余年。庚辰七月卒,年五十有八。焦循博闻强记,识力精卓,于学无所不通,于经无所不治,而于《周易》、《孟子》专勒成书,其于《易》本世传家学,尝疑一“号啕”也,何以既见于《旅》又见于《同人》;一“拯马壮”也,何以既见于《复》又见于《明夷》;“密云不雨”之象,何以《小畜》与《小过》同辞;“甲庚三日”之占,何以《蛊》象与《巽》象同例;乃遍求说《易》之书读之,撰述成帙。甲子,复精研旧稿,悟得洞渊九容之术实通于《易》,乃以数之比例:求易之比例,于是撰拟《通释》一书。丁卯病危,以《易》未成为恨。病廖,屏他务,专治此经,遂成《易通释》二十卷。自谓所得悟者,一曰“旁通”,二曰“根错”,三曰“时行”。《易通释》既成,复提其要为《图略》八卷。凡图五篇,原八篇,发明旁通相错时行之义。论十篇,破旧说之非。复成《章句》十二卷。总称《雕菰楼易学三书》,共四十卷。先生易经既成,随笔记录二十卷,曰《易馀龠录》。凡友朋门弟子所问答及于易者复录存二卷,曰《易话》。自癸酉立目录,自稽所业,得三卷,曰《注易日记》。又有《易广记》三卷。先生易学,不拘守汉魏各师法,惟以卦爻经文比例为主。 焦循又著《孟子正义》三十卷,疏赵岐之注,兼系近儒数十家之说,而以己意折衷,合孔孟相传之正指。又作《周易王氏注补疏》二卷,《尚书孔氏传补疏》二卷,《毛诗郑氏笺补疏》五卷,《春秋左传社氏集解补疏》五卷,《补记郑氏补疏》三卷,《论语何氏集解补疏》二卷,合之,为《六经补疏》二十卷。 嘉庆六年(1801)举人,后弃科举,托足疾在家10余年,博闻强记,于经、史、历、算、声韵、训诂之学均有研究。专注于经史之学,对诗词、医道无不贯通。搜求故友遗书,孜孜不倦,世家有藏书,其藏书处有“雕菰楼”、“半九书熟”,阮元称有“湖光山色之胜”。抄录图书甚多,被誉为“抄书一痴”,传说当大水淹到家门口时,还在南窗下从容不迫地抄录《中论》。每得一书,必识其卷端,故其藏书多有题识,藏书印有“理堂”、“恨不十年读书”、“焦氏藏书”等。著述宏富,有《里堂学算记》、《雕菰楼易学三书》、《易章句》、《易通释》、《孟子正义》、《曲考》(佚)、《剧说》、《花部农谭》、《雕菰集》、《雕菰楼文集》、《六经补疏》、《北湖小志》等数百卷。 思悟 焦循思深悟锐,尤精历算之学。撰有《释弧》三卷,《释轮》二卷,《释椭》一卷,《加减乘除释》八卷,《天元一释》二卷,《开方通释》一卷,又命其子琥作《益古演段开方补》以附《里堂学算记》之末。当时算学名家李锐、汪莱、钱大昕等,皆与讨论而叹服焉。 擅长 焦循善属文,最爱柳宗元。表章先正,作《北湖小志》六卷。又掇拾扬州杂文旧事,为目录二卷,名曰 《足征录》。又成《邗记》六卷。每得一书,必识其颠末,有所契,则手录之。如是者三十年,成《里堂道听录》五十卷。又举清人著述三十二家,作《读书三十二赞》。文集手订者,曰《雕菰楼集》二十四卷,词三卷,诗话一卷。 游浙 因阮元考浙江原委以证《禹责》三江,乃撰《禹贡郑注释》一卷,专明班氏郑氏之学。谓王伯厚《诗地理考》繁杂无所融贯,作《毛诗地理释》四卷。又仿戴东原《孟子字义疏证》,撰《论语通释》一卷凡十五篇:曰圣,曰大,曰仁,曰一贯,曰忠恕,曰学,曰知,曰能,曰权,曰义,曰礼,曰仕,曰君子小人。又撰《群经宫室图》二卷,为图五十篇。《毛诗鸟兽草木虫鱼释》十一卷,《陆玑疏考证》一卷。又录当世通儒说《尚书》者四十一家,书五十七部,仿卫《礼记》之例,以时之先后为序,得四十卷,曰《书义丛钞》。 易学 焦循易学世界构图的两个方面:严格、规范性与生命、灵动性著作考据之争 焦循在全身心投入到易学研究以前,还曾加入过“著作考据之争”。这场争论的焦点是如何对待惠栋学派的经学研究。文学家袁枚批评经学家孙星衍的经学研究缺乏“性灵”,声称只有文学才有“性灵”,经学只不过是机械呆板的抄书之学。另一位乾嘉时代的重要学者章学诚则对袁枚的观点进行了批评。章学诚认为,袁枚的观点将引发非常严重的伦理后果,因此是非常不可取。焦循也加入了这场争论。他不同意孙星衍以考据为经学的立场,而同意袁枚对当时考据学风的批评,欣赏袁枚大力提倡的“性灵说”,认为无性灵则无所谓学风,考据的问题正在于缺乏“性灵”,但他也不同意袁枚文学是体现“性灵”的唯一领域的看法。他重新解释“经学”范畴,赋予其新的意义。在他的“经学”中,“性灵”得到了最全面最深刻的体现。他指出:“经学者,以经文为主,以百家子史、天文术算、阴阳五行、六书七音为之辅,汇而通之,辨而析之,求其训诂,核其制度,明其道义,得圣贤立言之指,以正立身经济之法。以己之性灵,合诸古圣之性灵,并贯通于千百家著书立说之性灵,以精汲精,非天下之至精,孰克以与此?……惟经学可言性灵,无性灵不可以言经学。辞章之有性灵者,必由于经学,而徒取辞章者,不足语此也。”(《与孙渊如观察论考据著作书》) 由此,经学是“性灵”的完全展开。它不是个人的“性灵”,而是众多人的“性灵”在跨越了个人的局限性与历史性的基础上融汇而成的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由学问与性灵共同构成的。因而,真正的经学有两个特征,一是学问的贯通,经学应当成其为经文本身与百家子史、天文术算、阴阳五行、六书七音等学问相互贯通的产物;二是“性灵”的贯通,经学应当成后代经学家注释经书的“性灵”,与古代圣贤著述经书的“性灵”相互贯通的产物。 易学 《几何原本》世界构图的吸收与超越 焦循易学向我们描绘了这样的一幅关于宇宙整体的动态画面:它是由一系列简单的元素经过不断的有序的进化积累生成的,而且一直处在生生过程之中,它没有终结之时,它是一个开放的不断扩大自身的系统。这一系统有两个重要特征:生长性(进化与积累)与有序性(严格与规范)。一个系统,如果没有进化与生长,它就不够宏大,不符合儒家天地生生之道;但如果没有严格与规范,那么这个宏大也是一种假象,它就是堆砌在沙滩上的巨大建筑,布满缝隙与窟窿,一旦有了外来的冲击,它很快就会垮塌。受过晚明《几何原本》及其天算学洗礼的清儒比以往任何朝代的学人都更看重这一系统的严格性与规范性,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正是清代学术的基本特点,这也是为什么清代学术在经历时间冲刷磨蚀之后仍然屹立的奥秘所在。保障焦循易学严格性与规范性的主要部件是焦循在易学中“发明”的变换规则。这些变换规则有两类:天算型的,有旁通、相错、时行,有时合称“比例”;音韵训诂型的,主要有“引申”,共12例。 启示 这两种规则在易学中的作用也不相同。大体说,它们事关易学的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文字层。《易经》是一部书,它是由文字(包括短句)组成的,一切对于《易经》的解释必须经由文字这个中介,必须是针对一定文字所作的解释。卦爻象层。正如英和所说的那样:“群经皆可理释(以文字解释),而惟《易》必由数推。”文字因其自身内蕴的模糊性与漂游性,使得它不可能很好地揭示一个严格而规范的世界,因此,只有在由数学符号组成的世界里,人们才能够发现这种严格性与规范性。 优点 采用天算学思路的优点还在于,可以对《易经》中的每一个词都给出严格而规范的解释。如果我们将《易经》看成是一个宇宙的话,这个宇宙中的一切都将笼罩在数学的光芒之下,再没有任何玄奥神秘的保留地带。英和在为焦循易学著作写序时为此兴奋不已,称赞焦循的易学“元本经文,疏通引证,使全易无一剩句残言。”在焦循眼中,《易经》实际上已经成为一部天算学类型的著作了,在一定意义上,这种认知主义的态度是可以理解的。至于我们个人是否同意这个时代的易学视野,则是另一个问题。 结论 在“著作考据”之争中,袁枚凸显了性灵,孙星衍凸显了学问,焦循则是想将学问和性灵都融贯到经学之中。焦循并不排斥考据学,他本人也精通考据学,但是他决不同意以考据学作为经学的范型。考据学所缺的东西是“性灵”,这种缺乏导致了一个问题:它误认了经学的本质特征。完整的经学本质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客观的学问的和主观的性灵。客观的特征是经文本身,而主观的特征是“性灵”。因此,当袁枚说只有文学才可以谈论“性灵”,而经学似乎只是考据之学,仅仅需要劳力抄书时,焦循就不能同意了。 成就 经学与天算学:焦循思想的中心话题 在《几何原本》前六卷译本传入中国之后,明末清初的知识界表现出了学习这部著作的巨大热情。虽然这部书的流传并不广泛,但它对当时中国学人的思想上产生的冲击力却是不可磨灭的。紧随着译本,出现了一批研究学习的著作。如孙元化的《几何体论》、《几何用法》(1608),方中通的《几何约》(1661),李子金的《几何易简录》(1679),杜知耕的《几何论约》(1700),梅文鼎的《几何通解》等。此外,还有一些著作虽不是专门的几何学著作,但它们都受到了几何学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 焦循年青时并没有全力研究算学,而是汲汲于当时最受关注的名物考证之学,著有《群经宫室图》。这是当时最前沿、最时髦的学术课题之一。在考证过程中,焦循认为郑玄注有错,为了将意思讲通,不惜改动了郑注。为此,惠栋的弟子、学术辈份比焦循高的江声专门来信辩论,焦循又复信抗辩。在辩论过程中,焦循注意到,惠栋开创的吴派学人在治学中有一个不言而明的假定,即汉儒的注解是最可信赖的学术资源。在《群经宫室图》中的研究中,焦循坚持认为,如果不修正郑玄的注释,有一段话根本无法讲通。在辩论过程中,焦循以及学术好友阮元都意识到,曾经给考据学开辟过辉煌希望的惠栋学派,其方法论走入了严重的误区,因为吴派以汉儒的经传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儒学将重新走入闭塞的死胡同。在为焦循《群经宫室图》所作的序言中,阮元提出了新的学术标准:“求是”而不是“从古”。阮元说:“余以为儒者治经,但求其是而已矣。是之所在,从注可,违注亦可,不必定如孔(颖达)贾(公彦)义疏之例也。”这是阮元与焦循的共同看法。 与所有的人文学术一样,对一个问题的研究往往是言人人殊,你来我往,争得不亦乐乎。从今天的阐释学的角度看,在你来我往的热烈争论之中,学人们通过对话,相互拓宽了视野,增加了理解,从而体察到了人文学的真理。经学研究历史悠久,注疏材料众多,层层累积,与其他人文学科相比,其中的争论更多,很不易得出人所共认的结论。但在乾嘉学术的鼎盛时期,焦循、阮元(尤其是焦循)等人却为这种现象深感不安,并设想着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 在焦循看来,当时的许多经学争论都是无根之谈,它的终极基础是汉儒经传,其本身算不上可靠的真理,但是,和以往的宋明理学相比,汉学的确是当时的学人不能须臾离开的出发点,是一种既不能完全靠得住、但又不可离开的基础。焦循憧憬着这样的一种学术:它的真理不依赖于争论,它的真理是直观自明的。焦循正在学习的天算学,给他提供了这样的一种可能。对焦循来说,一道复杂的算学题,它的结论是否正确,并不需要争论。只要将答案代入题目之中,经过加减乘除的计算,正确与否即可验证,正误双方都不必浪费太多的口舌。倘若经学真理也具有算学真理一般的真理性,那该多好。这一想法,一定曾在当时许多学人的心目中出现过。在其后的若干年内,焦循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到了天算学研究之中。 著作 《天元一释》两卷 《加减乘除释》八卷 《开方通释》 《群经宫室图》两卷 《论语通释》 《易通释》十二卷 《易章句》 《孟子正义》 《六经补疏》二十卷 《古文尚书辨》八卷 《毛诗物名释》二十卷等 《邗记》六卷 《北湖小志》六卷 《扬州府志》 《李翁医记》二卷 《沙疹吾验篇》一卷 《医说》一卷等 《雕菰集》二十四卷 《里堂诗集》八卷 《里堂词集》二卷 《仲轩词》一卷 《剧说》六卷 代表 《孟子正义》为焦循(里堂,1763–1820)所编著。据里堂自述,其弱冠即好读《孟子》,立志为《正义》。惜为世务所阻,故辍而不为。其后里堂与友人黄承吉(1771–1842)论学,二人有鉴诸经《正义》,只知仅守一家之注,而未能兼综博采,故欲为诸经另撰新疏,冀能“破孔贾之藩篱,突徐杨之门户”。群经之中,里堂以家学渊源,尤精于《易》。而于《周易》以外,里堂深恶《孟子》伪孙]疏“体例w驳,征引陋略乖舛,文义冗蔓俚鄙”,故亦思为《孟子》另著新疏,以补前人之阙。因之,里堂于完成《易学三书》后,即与其子廷琥编撰《孟子正义》。关于《孟子正义》的编纂过程,里堂尝记之曰:于丙子冬,与子廷琥,纂为《孟子长编》三十卷,越两岁乃完。戊寅十二月初七日,立定课程,次第为《正义》三十卷,至己卯秋七月草稿粗毕。可见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冬天,里堂父子已开始准备编撰《孟子正义》。二人先以近两年时间,博采历代有关《孟子》及赵注之论述,编次为《孟子长编》三十卷。及《长编》既成,里堂再就其中所录,删繁补缺。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七月,草成《孟子正义》三十卷。其间里堂惟恐志有懈弛,故立定课程以逐日稽省。惜翌年七月,里堂旧病复作,故于《孟子正义》的校誊、编订上,仅能手录其中十二卷而已。 里堂殁后,廷琥秉承父志,歇力完成《孟子正义》之校对、誊录工作。惜半年有余,于道光元年(1821年)二月,廷琥亦以病终。临终之日,遂深托其叔焦征,以完成《孟子正义》之刊刻印行。最后于道光五年(1825年),《孟子正义》终告付梓完成。2023-05-21 02:55:001
焦循的易学
焦循易学世界构图的两个方面:严格、规范性与生命、灵动性著作考据之争 焦循在全身心投入到易学研究以前,还曾加入过“著作考据之争”。这场争论的焦点是如何对待惠栋学派的经学研究。文学家袁枚批评经学家孙星衍的经学研究缺乏“性灵”,声称只有文学才有“性灵”,经学只不过是机械呆板的抄书之学。另一位乾嘉时代的重要学者章学诚则对袁枚的观点进行了批评。章学诚认为,袁枚的观点将引发非常严重的伦理后果,因此是非常不可取。焦循也加入了这场争论。他不同意孙星衍以考据为经学的立场,而同意袁枚对当时考据学风的批评,欣赏袁枚大力提倡的“性灵说”,认为无性灵则无所谓学风,考据的问题正在于缺乏“性灵”,但他也不同意袁枚文学是体现“性灵”的唯一领域的看法。他重新解释“经学”范畴,赋予其新的意义。在他的“经学”中,“性灵”得到了最全面最深刻的体现。他指出:“经学者,以经文为主,以百家子史、天文术算、阴阳五行、六书七音为之辅,汇而通之,辨而析之,求其训诂,核其制度,明其道义,得圣贤立言之指,以正立身经济之法。以己之性灵,合诸古圣之性灵,并贯通于千百家著书立说之性灵,以精汲精,非天下之至精,孰克以与此?……惟经学可言性灵,无性灵不可以言经学。辞章之有性灵者,必由于经学,而徒取辞章者,不足语此也。”(《与孙渊如观察论考据著作书》)由此,经学是“性灵”的完全展开。它不是个人的“性灵”,而是众多人的“性灵”在跨越了个人的局限性与历史性的基础上融汇而成的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由学问与性灵共同构成的。因而,真正的经学有两个特征,一是学问的贯通,经学应当成其为经文本身与百家子史、天文术算、阴阳五行、六书七音等学问相互贯通的产物;二是“性灵”的贯通,经学应当成后代经学家注释经书的“性灵”,与古代圣贤著述经书的“性灵”相互贯通的产物。易学《几何原本》世界构图的吸收与超越焦循易学向我们描绘了这样的一幅关于宇宙整体的动态画面:它是由一系列简单的元素经过不断的有序的进化积累生成的,而且一直处在生生过程之中,它没有终结之时,它是一个开放的不断扩大自身的系统。这一系统有两个重要特征:生长性(进化与积累)与有序性(严格与规范)。一个系统,如果没有进化与生长,它就不够宏大,不符合儒家天地生生之道;但如果没有严格与规范,那么这个宏大也是一种假象,它就是堆砌在沙滩上的巨大建筑,布满缝隙与窟窿,一旦有了外来的冲击,它很快就会垮塌。受过晚明《几何原本》及其天算学洗礼的清儒比以往任何朝代的学人都更看重这一系统的严格性与规范性,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正是清代学术的基本特点,这也是为什么清代学术在经历时间冲刷磨蚀之后仍然屹立的奥秘所在。保障焦循易学严格性与规范性的主要部件是焦循在易学中“发明”的变换规则。这些变换规则有两类:天算型的,有旁通、相错、时行,有时合称“比例”;音韵训诂型的,主要有“引申”,共12例。 在“著作考据”之争中,袁枚凸显了性灵,孙星衍凸显了学问,焦循则是想将学问和性灵都融贯到经学之中。焦循并不排斥考据学,他本人也精通考据学,但是他决不同意以考据学作为经学的范型。考据学所缺的东西是“性灵”,这种缺乏导致了一个问题:它误认了经学的本质特征。完整的经学本质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客观的学问的和主观的性灵。客观的特征是经文本身,而主观的特征是“性灵”。因此,当袁枚说只有文学才可以谈论“性灵”,而经学似乎只是考据之学,仅仅需要劳力抄书时,焦循就不能同意了。2023-05-21 02:55:071
《焦循全集》:一部完备、可靠、高质的古籍整理作品
焦循,字理堂,一字里堂,扬州甘泉(今扬州)人,是清代乾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学识淹博,著述宏富,成就卓著,在清代学术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扬州大学刘建臻教授长期从事经学和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对清代学术特别是焦循及其著述有湛深研究,并具有整理点校古籍文献的丰富经验。正是因为著作者的重要地位和整理者的优越条件,早在2007年,整理《焦循全集》的设想就获得专家的高度肯定,并列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整理计划,成为清史文献整理的重要项目之一。经过长达十年的努力,终于结成硕果,2016年,《焦循全集》由广陵书社顺利出版。 《焦循全集》多达640万言,具有如下特点:其一,是迄今搜罗汇辑焦循著述最为丰富的合集。焦循学问博大精深,其著述遍及经、史、子、集四部,约计达数十种之多。此前,除少量著述如《孟子正义》等数种得以出版之外,绝大多数都未能得到整理,甚至还有诸多稿本、抄本未能得到发掘利用。整理者付出大量心血精力,广搜博采,抄录影印,尽最大可能网罗焦循所有著述。如《毛诗草木鸟兽虫鱼释》《毛诗地里释》《注易日记》《里堂书跋》《乘方释例》《里堂札记》《里堂诗集》《里堂道听录》等20余种稀见稿抄本,分别珍藏于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扬州市图书馆等十余家收藏机构,整理者不辞辛苦,多方搜求,终得如愿以偿。在广泛搜罗、认真辨析的基础上,全书最终收录焦循著述59种,其中甲编为焦循自著52种,乙编为焦循摘抄或选刻之书5种,另附录他人摘编焦循著述2种。除极个别求之不得或寻之未获外,几乎将焦循著述囊括无遗,堪称迄今最为全备的焦循著作合集。 其二,是迄今别白考辨焦循著述最为精审的合集。焦循著述众多,其中不免存在鱼目混珠、真伪杂陈的情形。刘建臻教授系研究焦循及清代学术之专家,此前即出版发表有《清代扬州学派经学研究》《焦循著述新证》和《焦循学术论略》等系列论著。依据多年研究奠定的学识功底,整理者对现存以及见于记载的各种焦循著述详加考证辨析,以删重去复,黜伪存真。以焦循有关《诗经》的著述为例,上海图书馆藏有《毛诗草木鸟兽虫鱼释》和《毛诗物名释》稿本2种,南京图书馆藏有《陆玑疏考证》1种。以其名目观之,当为三书。整理者经仔细比勘,发现《毛诗物名释》实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释》之初稿,而《陆玑疏考证》则系《毛诗草木鸟兽虫鱼释》第十二卷之内容,遂保留《毛诗草木鸟兽虫鱼释》1种,而摒弃了原计划收录的《毛诗物名释》和《陆玑疏考证》2种。又如收藏于国家图书馆的《里堂书品》抄本,卷首目录题“里堂焦氏书品”,下署“廷琥手录”。书名既题焦循之字,抄录者又为焦循之子焦廷琥,学者多将其视之为焦循著述。整理者细加考核,发现焦循本人及其子焦廷琥均未言及此书,且现存焦廷琥手稿笔迹与是书明显不符,进而发现其书内容旨趣与焦循学术思想相去甚远,书中甚至还载有焦循身后之事,遂判定该书实为伪作。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整理者将该书直接剔除,不予收录。诸如此类,整理者对能够查找到的焦循所有著述,均一一厘清其重出者、伪托者、未成者、散佚者,乃至未见、存疑者,最终确定全集的收录内容范围。其考辨及其别择堪为定论,有效地保证了新版《焦循全集》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其三,是整理难度极大的清代学者著作集。焦循学识广博,在经学、史学、文学,乃至天文、历法、数学、医学、术数等各领域均有很高造诣,当时即有“通儒”之称。再加上其著述稿本、抄本颇多,今人辨识整理,其难度可想而知。整理者迎难而上,网罗专门人才,组织学术队伍,采取各种措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终于高质量地完成了整理点校工作。 作为清代文献整理的新成果,《焦循全集》的推出,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一方面,《焦循全集》的整理出版,为学者阅读利用提供了可靠方便的文本,必将大大推进对焦循本人及其清代学术的研究;另一方面,《焦循全集》的整理出版,反映了新一代的扬州学人对扬州先贤尤其是清代扬州学派学术的继承、发扬和创新,可谓薪火相传,渊源有自,必将有力地推动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黄爱平)2023-05-21 02:55:201
道山清话原文、翻译
译文:有一读书人敛聚尽家中所的物品约有一千几百文钱用来买书,把书带着进京。到达中途,遇到一个同样的读书人,拿着他的书目看了看,喜爱他的书却因为自己贫穷,不能获得。家中有几十个古铜器,拿来卖了买书。买书的有雅癖喜爱收集古器,一看到古器很是高兴,于是就说:“不要卖了,我把这些书赐予你,估计一下价钱,两个人交换它们。就这样,买书的用尽随带的书,换取了几十个铜器,急忙返回他的家中去了。原文:有一士人尽掊其家所有约百余千鬻书,将以入京。至中途,遇一士人,取书目阅之,爱其书而贫,不能得。家有数古铜器,将以货之。而鬻书者雅有好古器之癖,一见喜甚,乃曰:“毋庸货也,我将与汝估其直而两易之。”于是尽以随行之书换数十铜器,亟返其家。出自清代佚名的《道山清话》。扩展资料《道山清话》为清代内府藏本,不著撰人名氏。读书人和藏书家藏书,除了购和抄二法之外,就是换书,而且换的方式多样,以物换书最为常见。1、以皮衣换书朱自清在《买书》一文中说:他在北大哲学系毕业的那年,到琉璃厂华洋书庄去,看见新版《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才十四元。可是他只是一个穷学生,十四元并不容易找。想来想去,只好硬了心肠将结婚时候父亲给做的一件紫毛(猫皮)水獭领大氅亲手拿着,走到后门一家当铺里去当了十四元钱。父亲给他做这件衣服,可很费了点张罗。拿去当的时候,他也踌躇了一下,却终于舍不得那本字典。想着将来准赎出来就是了。他说:“想不到竟不能赎出来,这是直到现在翻那本字典时常引为遗憾的。”2、以头发换书《元史·陈祐传》载,元朝陈佑其母张氏贤慧有淑德,被尊为贤妇。陈家贫困,张氏刻苦耐劳,含辛茹苦,悉心养育天佑,因无钱购书,张氏常剪发换书,供儿研读。3、以家财、田产换书清叶昌炽《藏书纪事略》记载明代官至刑部尚书以诗文名于世的王世贞时说,当年王世贞遇到书商出版宋刻《两汉书》,欣喜异常。然因一时无足够现金而又得书心切,惟恐如此好书为他人所得,竟与书贾商定以自己的一座山庄换取这部秘刻。此事曾轰动一时,后虽处境困窘,身居茅屋,王世贞却以为物有所值,因为他认为自己虽然藏有《周易》、《礼经》、《毛诗》、《左传》等宋刻善本三千多卷,但都不及这部《两汉书》精美。有传说,清代“通儒”焦循,父母早亡,家极贫,又遇饥荒,以致负债累累,一家人常以山薯充饥。尽管处境艰难,但仍有志于学、求知若渴,宁愿忍受饥寒,也要以田去换书。那时他家里仅有几十亩田地,被横行乡里的豪绅看中强买了去,只给十几两银子作为代价。卖田那天,有个书商知道焦循爱书如命,卖了田手中有银子,正是高价出售的好机会。于是就向焦循兜售起想读的书来,一部《通志堂经解》竞索价三十两银子。果然,焦循见到这部书就爱不释手。可是卖田所得的银子仅够半数,于是同妻子商量,把妻子的金首饰拿去卖了,也只凑了二十七两,又经过讨价还价,终于买下这部书。吃晚饭时,夫妇俩高兴地一面喝着麦屑粥,一面欣赏用几十亩良田和首饰换来的《通志堂经解》,竞得意地相视而笑了。在别人看来,焦循夫妇无疑于大傻瓜,可他们自己却好像得到了无价之宝,喜不自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山清话2023-05-21 02:55:261
焦循赞阮母“曹操孟德”
母亲林氏也出身于士宦之家,通晓诗书,有修养,阮元5岁开始跟从母亲学字,6岁进私塾就学,他的母亲对他偏重于文字的教育。 有一年,阮元的母亲过生日,亲友们都来为其祝寿,华堂上挂满了寿联与贺辞。其中一幅是焦循送的贺辞,仅四个字:曹操孟德。听过三国故事的都知道,曹操,字孟德,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人奸诈,堪称一代枭雄,人们一直把他作为奸臣看待。莫非阮元和焦循闹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了?看来其中肯定有什么名堂!看的人都莫名其妙,不解其意。 唯独阮元看后大加赞赏,连声说:写得好,写得好。 原来,这四个字用了两个典故,一是东汉时孝女曹娥,其父为迎神而掉在江里淹死了,尸体都没留下。当时曹娥才14岁,沿着江边号哭着跑,没日没夜地寻找父亲的尸体,找了17天,还是没找到,于是投江而死了。二是战国的孟子的母亲,为给孟子找到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孟母搬了三次家,早晚教导孟子,终于使孟子成为和孔子齐名的大思想家。 焦循写“曹操孟德”,是赞扬阮元的母亲具有曹娥的节操和孟母的品德。 曹操2023-05-21 02:55:401
梁祝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在我国可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影响最大的是经过整理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流传到全国,特别是由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我国第一部彩色舞台艺术片问世后,梁祝因而“走向世界”,曾有国际友人誉之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但是,历史上是否实有梁祝其人其事?如果有,他们是哪个时代,什么地方人?抑或根本是“街谈巷议,道听途说”的“小说家”之所造?这是个聚讼纷纭、饶有兴味的传说之“谜”。 否定有梁祝其人其事者认为:梁祝和《白蛇传》、《牛郎织女》、《孟姜女》合称中国四大民间故事,后来又编成戏剧,尽管戏剧和故事十分动人,但毕竟是传说,因此事实上不存在其人其事,进而言曰:梁祝死后岂能化蝶?其理自明,听来颇似有理。 然而持梁祝实有其人其事的也有不少。不久前读到一篇短文,说祝英台本是明代侠女,梁山伯是前朝书生,两人本来毫不“搭界”。只是祝英台为民造福,死后人们为她安葬,挖掘墓穴时发现下有梁山伯墓,遂为之合葬,才敷演出“梁祝”故事来的。这则“轶闻”曾引起人们的兴趣,可惜语焉不详,未说明来源,所据何书,因此无法进一步探索此说的真伪。 其实,对于“梁祝”其人其事,历史上有些严肃的学者亦进行过研究探索,清代著名学者焦循就是其中一人。他在《剧说》卷二中引宋元之际刘一清的《钱塘遗事》及自己亲身见闻,说全国至少有四座所谓梁祝墓。第一处墓葬地在河北林镇之说,见刘一清的《钱塘遗事》。第二处墓在山东嘉祥县,焦循曾亲见祝英台墓的碣石拓片。他在《剧说》中说:“乾隆乙解说卯(1795年),余在山左,学使阮公(即阮元)修山左《金石志》,州县各以碑本来,嘉祥县有祝英台墓,碣文为明人刻石。”第三处墓在浙江宁波,此说是嘉庆元年(1796年)焦循到宁波“闻其地亦有祝英台墓,载于志书者,详其事云:‘梁山伯、祝英台墓,在鄞西十里接待寺后,旧称义妇冢。"”焦循在记载中虽然未说亲见其墓,但解放前该地除有梁祝墓之说外,还有梁山伯庙,鄞县乡间还流传有“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的俗语,而且庙中香火还很盛。焦循进而查考地方志,据方志记载:“晋梁山伯,字处仁,家会稽,少游学,道逢祝氏子同往。肄业三年,祝先返,后山伯归访之上虞,始知祝为女子,名曰英台。归告父母,求姻时,已许。明年,祝适马氏,舟经墓所,风涛不能前,英台临冢哀痛,地裂,而埋璧焉。事闻于朝,丞相封‘义妇冢"。”第四处的扬州祝英台墓,焦循基本持否定态度:“及吾邵城北槐子河旁,有高土,俗亦呼为祝英台坟。余入城必经此。或曰,此隋炀帝墓,谬为英台也。”清代另一著名学者毛先舒在《填词名解》卷二引《宁波府志》,和焦循记城(今鄞县)梁祝墓大同小异,只多了“今吴中花蝴蝶,盖橘蠹所化,童儿亦呼梁山伯,祝英台云”。 根据焦循、毛先舒引方志所记,那时女子亦未有缠足陋习,为祝英台女扮男装提供了一定的方便,而且志书上记载竟如此详尽,因此不能排除历史上实有梁祝其人其事。 然而事情还没有完,即使有其人其事,还有东晋、明代两说。持祝英台为明人说者,见于今之著述,披露于报端。而且焦循曾目击山东嘉祥县明人为祝英台所刻的碣石拓片,可惜他未引碣文,不知还能发现否?加之明人有传奇《同窗记》(演梁祝故事,现存《访友》等),焉知不正是演的明代当代时事?后杭州市有关部门准备在凤凰山重建“梁祝书院”,这也不是毫无根据的。传说中的“梁祝书院”所在地确为明代杭州一所著名书院,不过不叫“梁祝书院”,而是叫“敷文书院”。蛛丝马迹,费人猜疑,故此不能就断为祝英台不可能是明代人。 然而此说也有站不住脚的地方,因为据元代钟嗣成《录鬼簿》所记,元曲大家白仁甫有《祝英台死嫁梁山伯》的剧目,可惜剧本已佚,无法知其概要。由此上溯,北宋苏东坡的词集《东坡乐府》有词牌《祝英台》,以后辛弃疾、吴文英均有词作。据此又可以推断,至迟在北宋时已有祝英台故事的流传。唐宋词专家龙榆生则认为此调“殆是唐宋以来民间流传歌曲”。故此梁祝究竟是晋人抑或明人?由于都有一定的文字依据,难以遽断。再有,梁祝毕竟不是帝王将相,用不着像曹操那样死后造“七十二疑冢”,可是何以至少在山东、河北、浙江都有他们的墓?最后当然不能排除梁祝史无其人其事,对此焦循在详记他耳闻目睹志书记载时,是有一定保留的:“此说不知所本,而详载志书如此。”2023-05-21 02:55:481
满族姓“焦”的起源
好乱2023-05-21 02:55:554
焦姓的起源
2023-05-21 02:56:106
清代学者焦循在孟子正义里对会计两字的解释为“零星算之为计,总和算之为会”在现代说明什么?
现在讲核算和监督。呵呵2023-05-21 02:56:341
为什么给还衣顶,宽以待士?
对别人的宽容就是对自己的宽容。在你谅解别人的同时也能得到别人的尊重。长此以往,这种宽容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好运。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六月,刘墉以内阁学士的身份奉派主持当年的江南乡试,副考官为刑部主事顾震。 乡试即乡举考试之谓,中式称举人,三年一试,逢子、午、卯、酉年称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因例于秋天举行,故乡试又称秋闱。江南为科举大省,乡试规程相当严格。同考官十八人,例由两江总督调取进士、举人出身之现任州县官充当,两江总督亲任监临官。 是年乡试实为正科,考课题目是“譬如为山”全章,“恐怯平其”一句,“时举于秦”二段;赋一章,要求得“黄花晚节香”中的“黄”字。 江南乡试面向江苏、安徽二省的士子,这里是人文荟萃之地,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众多,而名额有限,录取比较困难。加之社会关系复杂,由考试引发的骚乱也最多。故主持江南乡试向为难缺,清廷派充主考官也颇为谨慎。 是年的江南乡试,刘墉果然不负乾隆重托,搞得井然有序,舆论反映良好,因而乾隆非常满意,便在考试结束后即令刘墉留为江苏学政。 刘墉这次出任江苏学政一职,是他第二次就任同一职务(第一次是乾隆二十四年秋天),也是他第三次做学政工作,因此他驾轻就熟,工作起来自然顺利。 刘墉这次做学政到各地按试相当认真,以致许多作弊者不敢入场应试。清代著名学者焦循曾记载刘墉按试扬州时的情况:“乾隆己亥夏五月,诸城刘文清公时以侍郎督学江苏,按部至扬州,循年十七应童子试。公课士简肃,恶浮伪之习,试经与涛赋尤慎重,用是试者甚罕。”就在这一年,焦循被刘墉录取为附学生,并亲赐教诲。焦循后来追记道: 复试当天,刘公令教授金先生传问道:“诗中用姐靡字者是哪一个?”焦循起立应之,教授随令站立堂下。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只见灯烛光耀,刘公从室内走出来,焦循于是向前跪拜,刘公立即制止。当他看到焦循衣冠很朴素时,情绪变得很高兴,询问温摩二字何所本,焦循以《文薮·桃花赋》对,并认真地讲解了其中的音义。 刘公听后非常高兴地说:“你学过经书吗?” 焦循回答说:“还没有。”刘公于是说:“不学经书何以足用,你应当用学赋的劲头学经。”回头又对金先生说:“这孩子还算识字,今八郡县就托付给你了。”随后询知焦循住所较远,便令巡官执灯送归寓所。明天集体参拜学使,刘公再把焦循叫至跟前说:“识字而不学经,无法成为生员,努力吧。”焦循于是归后乃专意学经。焦循之学经,实是刘公所教的啊。 焦循成为著名经学家,确实是与刘墉的这番教诲分不开的。 但刘墉第二任江苏学政,对诸生之考校明显不如第一任严格。诸联(明斋小识)曾说:“昔刘石庵相国,视学江苏,严肃骏厉,人多畏惮,至四十三年复任,则暖暖妹妹,与前迥别,不利市秀才,即年例未符,亦准给顶,并察偃蹇者申劝之。” 刘墉曾经对考生方淳邃说:“看你脸色又灰又黑,牙齿开裂欲坠的样子,又何苦还迷恋于此呢?”方淳邃回答说心志还没有绝望。后来方淳邃仍不能取得功名,在归家的时候,很后悔地说:“我很后悔没有听刘公的劝告。士人初获功名,门前车马辐辏,人声喧天,道上鸾旗炫耀人目,亲戚邻里,啧啧相称贺,此时得意无前,以为得功名如翻手掌。时间很快流逝过去,等到牙齿脱落头发全白,耳朵聋了眼睛也花了,热情虽高而命运多舛,仍然被困于场屋之中,三年应试,就连庸人、乳臭未干的小孩子都可以嘲笑侮辱他,每当此时,回首意气风发的当年,只好气断声吞了。” 该书还记载了杨潭西恳请给还衣顶的故事:老秀才杨潭西,已有文集四种,却因故革去秀才,便递呈词说:“晚生青年掂笔,白首提书囊,而才能与命运相违,疾病也随年老而至。很惭愧仅得温饱之需,追忆往事更觉无颜色,当年韩非著《孤愤》,抚遗编而愁苦不已,形形色色,从今总付劫灰去,本本原原,在昔曾得个中趣,唯秀才不是获得温饱的捷径,而《大学》详格致之实功,目睹心思,既已身体励行,工程造作,也曾经考占以求;铁研夜磨墨,手握笔管写下若干甲乙;鸡鸣窗前晨听雨,消磨几许是非事。事迹详于史书,道理备于经书,屈指请言其大概;衡量今之宜行,斟酌古人之制度,自信还能会其通。即使如草木昆虫,虽属识小也不辞劳苦以探索;至于风云月露,笺纸上大有诗篇,敢说无物之不知,大约用时可有具,谁意料到科举场上总压线,空成待嫁衣裳!如同青蚓吟秋,总是诉说寒冷声响。或以专经,或以五经,十度困于场屋之中受荆刺。每年则有岁试,每科则有科试,有几时曾离开过泮水宫墙?李长吉枉号鬼才,陈同甫竟成怪物。春去秋来又往复,逝去的如此而已,不觉霜雪已盖头颅,老之将至,加以人如徐积,疾病渐渐侵上身。口舌虽迟钝却尚存,耳朵虽未聋而常塞;学中俊杰多少年,争知音可蓬反;座上朋阿难,祗见形同叶卷。我今实有病,天已夺去其听力,所以敢恳请大宗师先生俯视怜惜,给还顶戴,为的是让村童牧儿,知道这人尚列衣冠。只担心山野鹿麋,说这里无此打扮,将嘲当哭,披览应怜。外呈诗文集四种,呈上。” 刘墉接到呈文既觉可笑,又觉可怜,便挥笔批道:穿穴经史,独出乎眼,辨论详明,考据准确,诗更明快。具此才学,竟然以童生终老乡野,可胜慨叹。然而自有可传者在,胜于虚名浮云者多矣。书信暂时留阅,准给衣顶。 刘墉这次学政任内的另一项重要举措,则是对江苏商籍学额的整顿。 按照清代的规定,各地官学均有生员名额的限制(因享受食廪免役的优待),又将名额分配于官民商工各阶层之下。至清代中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身份地位及其户籍变化很快,固定分配学额的办法日益显得不合理。故乾隆四十四年初,御史戈源奏请裁减各省商籍学额,获得清廷批准,命各省督抚学政核查应试商籍人数酌减,按十名取一的原则保留商籍学额。 江苏省为富商大贾汇聚之地,原有商籍学额十四名,而乾隆四十四年商籍应试者只有一人,无法按十名取一的原则考取生员,使得当年的商籍考试不得不停止。因此刘墉建议将旧额裁十留四,照例十名取一,不及十名停考;乡试仍归民卷。经中央核准:商籍合例应试者现只一人,未便预留学额四名,以启冒滥,请暂裁省,等以后应试人员多时,该抚臣等再随时奏设。至商籍生员,愿归本籍乡试者,准呈改廪,增(生)改为候廪候增,与本籍生员照考察案新旧间补,廪生照原食饩年份挨贡,其符合人籍江南条件者,准于现住州县入籍。 同时,鉴于泰州、通州等地沿海煎盐灶户原设学额六名,而现今灶户已与土著居民无异,另设学额已无必要,刘墉建议裁革其学额,将其归入所住州县应试,获朝廷批准。2023-05-21 02:56:521
李锐在数学方面有什么成果?
李锐(1769~1817)是中国古代数学家,又名向,字尚之,号四香,江苏元和县(今属苏州市)人。少从名师李锐先世居河南,祖父名横,父名章培。李章培系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曾任河南伊阳(今汝阳)知县,后调兵部主事。李锐生于1769年1月15日,“幼开敏,有过人之资。从书塾中捡得《算法统宗》,心通其义,遂为九章八线之学。”1788年,李锐为元和县生员。次年钱大昕来主持紫阳书院,李锐就此受业其门下。1791年,李锐从紫阳书院肄业,开始向钱大昕学习天文和数学知识。钱氏“始教以三角、八线、小轮、椭圆诸法,复引而进于古”。钱大昕“日以翻阅群书校仇为事,遇有疑义辄与锐商榷”。例如撰成《三统术衍铃》之后,就请李锐算校并作跋,可见钱氏对这位弟子的学问相当满意。这段学徒生涯,使李锐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熟悉了乾嘉学派大师的治学方法,对此有人记道:“受业于钱辛楣宫詹(指大听)为九数学,宫詹诲之曰:‘凡为弟子者,不胜其师,不为贤弟子,吾友段若鹰(即玉裁)之于戴东原(即震)是矣,子其勉之。"先生(即李锐)于是闲门沉思五年,尽通畴人家言。”由于钱大昕的介绍,李锐开始与比他年长6岁的焦循通信。1790年,焦循以所著《群经宫室图》二部寄钱大昕,后者复函称“已分一部致李生尚之,并将尊札付其阅看,伊亦深佩服,以不得握手为恨。”李锐也给焦循去了一信内容主要讨论行星运动问题。幕宾生涯1795年,阮元出任浙江学政,开始筹划编纂《畴人传》。不久李锐被邀至杭州,实际上成为这一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天文、数学家传记的主笔。在此期间,他常往来于苏、杭之间,得以广泛接触江南各藏书名家所收珍本秘籍,并有可能获读文澜阁四库全书中的传抄本。在此基础上,李锐对中国古代数学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他的工作与乾嘉学派对古代经典的广泛整理是相一致的。先后经他整理过的中国古代数学名著有李冶的《测圆海镜》和《益古演段》、王孝通的《缉古算术》、秦九韶的《数书九章》,及《九章算术》等。在天文学方面,李锐相继对三绝、四分、乾象、奉元、占天、淳佑、会天、大明、大统等历法进行了疏解。并先后完成《三统术注》《四分术注》等五部书稿。在经学方面,他曾协助阮元校勘《周易》《谷梁》及《孟子》,其成果被载入阮元编的《十三经注疏》之中。他又自撰《周易虞氏略例》《召浩曰名考》这样的经学作品。1798年,李锐完成了《弧矢算术细草》一书。1799年在读《宋书?律历志》时、对其中用棕转述之何承天调日法有所悟,撰成《日法朔余强弱考》一书。同年《畴人传》编竣。在此期间,李锐与焦循同居阮元节署之内。朝夕相处,“共论经史,穷天人消息之理。”大约此时,李锐通过焦循了解到汪莱的工作;汪、李初次见面则在1800年。汪莱于1801年授馆扬州,同年撰成《衡斋算学》第五册,议论秦九韶,李冶开方之“可知”与“不可知”,即数字方程是否也有一个正根。稿成后汪氏曾分送张敦仁和焦循二人求正、焦循逐将汪莱的书稿出示给李锐。李锐看毕“深叹为精善,复以两日之力作开方三例”。这是1862年9月5日的事。当时李锐丧妻不久、又逢失子,独自居住于西湖边之孤山附近,心境十分凄凉。他在为汪莱所作的跋文中说:“是卷穷幽极微,真算氏之最也”。随后给出的“三例”则是他研究方程理论的开篇之作。1805年,李锐应扬州太守张敦仁之邀前往入幕。此时在场州的数学家还有焦循、汪莱、凌廷堪、沈钦裴等人,一时风云际会,尤以李、汪、焦(一说李、凌、焦)三人被誉为“谈天三友”。张敦仁先后撰写《缉古算经细草》,《求--算术》、《开方补记》等书,都得到李锐的鼎力相助。他觅得南宋版《九章算术》(前五章)、《孙子算经》、《张丘建算经》之后,都请李锐算校整理。大约同时,汪莱完成了《衡斋算学》第七册,把方程论的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1806年,李锐回到苏州。这一年他相继撰成《勾股算术细草》、《磐折说》、《戈戟考》等作品,又为张敦仁复校《求——算术》。1808年写成《方程新术草》,书成后即寄给北京的李潢一部抄本。当时李潢正在从事《九章算术》的研究,他后来复函李锐,对此书及两年前经由张敦仁送来的《勾股算书细草》给予很高的评价。李锐与李潢,也被人并称为“南北二李”。李锐生平虽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均未获成功。1801年,李锐从张敦仁在南昌的府邸出发,前往北京参加他的最后一次考试。这次顺天府的乡试又以失败告终,但他得以与李潢这位神交已久的学术知己聚首。在京期间,他们曾频繁往来,主要讨论《九章算术》中的问题。李锐一生对中算古籍十分珍视,除了以上提到曾多部古算书校释外,又于1800年亲自购得梅文鼎手录之明清之际数学珍本《西镜录》;此书后由焦循另抄一册,得以流传至今。在北京滞留期间,他又从李潢处读到阮元录自《永乐大典》的多部算书。1814年,李锐得到一部散乱的《杨辉算法》,遂据文义重新排列整齐。1816年,他从张敦仁处获阅阮元早先访得并呈入四库的《四元玉鉴》,开始动手整理,可惜因体力不支未能卒业,以至阮元叹道:“惜乎李君细草未成,遂无能读是书矣。”贫病相伴李锐虽然长年奔走于达官显贵之间,他的家庭生活却是十分清苦的。在他留下的日记中,经常可以看到“受某某银若干”的记载;有一则日记还提到李潢托请张敦仁“少分清俸,以瞻其家,俾得悉心、著书。”李锐也经常以自己的精神劳动来回报他的导师或保护人,钱大昕、张敦仁、阮元、李潢等人都曾采用过他的研究成果,难怪有人说他“凡有诘者”,“悉详告无隐”。李锐嗜书如命。为此不得不节衣缩食。有时实在买不起。他就靠借书和抄书来获得所需的资料。尤为可悲的是、为了传宗延嗣,他在发妻龚氏及爱子天亡之后又相继二次娶妻,直到临终始得一子。过度的工作量和沉重的家庭负担无疑加剧了他生活的贫困,也损害了他的健康。1814年,李锐已患重病,此时他开始向弟子黎应南讲授开方与解方程的理论,断断续续地讲了三年,其讲稿就是后来的《开方说》。1817年夏,李锐病情恶化,临终前嘱托黎应南务必将尚未定稿的《开方说》下卷写好。1817年8月12日,正值创造盛年的李锐咯血身亡。时年仅48岁。李锐去世后,黎应南“谨遵先生遗命,依法推衍”。于1819年将《方程论》全部完成。李锐的科学著作,主要的都被收集在《李氏遗书》之中。该书初刊于嘉庆年间,共11种18卷,其子目为:《召浩曰名考》、《三统术注》、《四分术注》、《乾象术注》、《奉元术注》、《占天术注》、《日法朔余强弱考》、《方程新术革》、《勾股算术细草》、《弧矢算术细草》、《开方说》。此外,他还著有《测圆海镜细草》、《缉古算经细草》、《补宋金六家术》;《回回历元考》等书。李锐在其学术活动中集继承与创造于一身。他对数学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编纂《畴人传》《畴人传》是一部以历法沿革为主线,以人物为核心的大型天文、数学家传记,共收录自远古至清初的中外历算家316人。每一人物均由“传”、“论”两部分组成:“传”主要是原始文献的荟萃、“论”是编者对传主的简短评语。没有对中国古代天文、数学的全面了解和博览群书的条件,是很难胜任这一任务的。李锐正是这部书的总体设计者和主要执笔人。作为该书名义上主编的阮元,提到其编辑过程时自云“供职内外,公事频繁”,而“元和学生李锐暨台州学生周治平力居多”。类似的话在他为罗士林《续畴人传》写的序言和应李锐子可玖写的传记中都一再重复。阮元以地方长官的身份办学刻书,先后冠其名出版的《经籍纂诂》,《十三经注疏》、《皇清经解》等大部头经学著作无不出自其幕宾之手,此情自可推论到《畴人传》上。阮自称“本昧于天算”,又认定李锐“深于天算术。江以南第一人也”,因而将《畴人传》的具体工作交李锐来于是十分可能的。从该书的具体内容来看,“张寿王”“刘洪”“马显”“昭素”“周踪”“刘孝荣”“卫朴”“姚舜辅”“蒋友仁”“王孝通”“李德卿”“谭玉”“杨级”“耶律履”“贝琳”传都与李锐有关著作中的文字完全相同;“虞刘”“王处钠”论中亦可见到“李尚之锐曰”等字样,因而早就有人说:“(畴人传)正传成于阮氏,实乃元和李氏之笔”。整理古算书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一大批久经埋没的珍贵古代学经典得以重见天日,戴震、阮元、张敦仁等人都曾致力于罗各种“算经十书”和宋元数学名著。然而这些古书历经辗传抄或翻刻,讹文夺字迭出,所用术语又往往与当时的不同,而校勘和注释的任务是相当艰巨的。《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的代表作,现在公认早期最的校注工作是1820年出版的李潢之《九章算术细草图说》。而早在此之前,李锐就已先后完成《勾股算术细草》和《方新术草》二书,书成后都曾送李潢过目,有李潢的信为证:“读大著《方程新术草》一卷,正负相当各率,正从前传刻之误,阐古人未发之覆,愉快弥日。《股(算术)细草》,前岁(1807)古愚太守(即张敦仁)见。惠一本,条段各图,细入毫芒,真精思大力之作也。”对照李潢和李锐关于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的说明,不难发现二者所用“条段各图”几乎雷同,尤其是李潢书中关于刘微用“出入相补”法证明勾股定理的一段说明显然是完全照搬李锐的。李潢书中关于“方程新术”的解释,基本上也是因袭李锐的著作。李锐也曾撰写《海岛算经细草》和《缉古算术衍》、二书均已失传。但张敦仁有《缉古算术细草》传世,李锐曾为之算校并作跋,有人“疑此细草即以《缉古算术衍》为兰本,而扩其意耳。”李锐又协助张敦仁完成《求一算术》和《开方补记》二书。李锐还曾整理过《孙子算经》、《测圆海镜》、《益古演段》、《数书九章》、《四元玉鉴》、《杨辉算法》等。疏解调日法和求一术调日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用分数来近似表达天文基本数据的一种数理方法,但是“元明以来畴人子弟,罔识古义,竞天知其说者。”李锐在读《宋书?律历志》的时候,注意到其中周琼转述“宋世何承天更以四十九分之二十六为强率,十七分之九为弱率,于强弱之际以求日法”的意义,他解释道:何氏以26/49和19/17为上、下限,将朔望月的奇零部分表示为(26×15+9×1)/(49×15+17×1)=399/752,即选取强、弱二率适当的加权平均来近似表达观测值,这就是调日法的本质。上述分数中分子叫作朔余,分母叫作日法。以此为契机,李锐对51家古代历法进行了考察,试图将每一历法所给出的日法和朔余二值表示成上述带权加成的形式,并以此推测它们是否应用调日法而来。这一工作使调日法这-古代分数近似法重新受到重视,被人称为“尤为抉尽间奥,皆必传之作,不但与秦氏书为羽翼也。”但是从现代数学的观点来看,位于两个既约分数之间的任何分数都可以表示为它们二者的带权加成形式,因此仅以此来判定古代历法的数据系由调日法而来是欠严谨的。况且由于精度所限和运算之繁复,古代制历者也不大可能全用这种累乘累加的方法来确定其日法和朔余。李锐大约感到了后一困难,他又创造了一种“有日法求强弱(数)”的方法,其目的仍然是将朔余与日法的比值表示为26/49和9/17的带权加成。若以A表示日法,x和y分别表示强、弱二数,李锐提出的问题相当与求解二元一次不定方程:47x+17y=A,其术文提供了一种依赖于求一术的简捷算法,从而在中国数学史上第一次沟通了二元一次不定方程与同余式组这两类问题之间的联系。研究代数方程论李锐对代数方程论的兴趣发轫于对秦九韶、李冶等末元数学家著作的整理与研习,但其直接导因却是汪莱在《衡斋算学》第五册中对各类方程是否仅有一个正根的讨论。在为汪莱所作的跋文中,他将汪莱所得到的96条“知不知”归纳为三条判定准则,其中第一条相当于说系数序列有一次变号的方程只有一个正根,第三条相当于说系数序列有偶数次变号的方程不会只有一个正根;它们与16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卡当提出的两个命题十分相似。在《开方说》中,李锐则给出了更一般的陈述:“凡上负、下正,可开一数”,“上负、中正、下负,可开二数”,“上负、次正、次负、下正,可开三数或一数”,“上负、次正、次负、次正、下负,可开四数或二数”;推而广之,他的意思相当于说:(实系数)数字方程所具有的正根个数等于其系数符号序列的变化数或者比此变化数少2(精确的陈述应为“少一个偶数”)。这一认识与法国数学家笛卡儿于1637年提出的判别方程正根个数的符号法则是不分伯仲的。除了关于方程正根个数的判定法则之外,《开方说》中还有许多其他的重要成果。例如李锐首先引进了负根和重根的概念;他又将方程的非正数解称为“无数”,并声称“凡无数必两,无一无数者”,这里隐约含着虚根共扼出现的思想。李锐又在整数范围内讨论了二次方程和双二次方程无实根的判别条件,创造了先求出一根首位再由变形方程续求其余位数字和其余根的“代开法”,还对末元算书中所包含的各种方程变形法,如倍根变形、缩根变形、减根变形、负根变形,逐一进行了解释并加以完善。所有这些内容,标志着李锐在方程论领域的工作突破了中国古典代数学的窠臼,成为清代数学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理论成果。2023-05-21 02:57:001
学弈文言文翻译原文及作者简介
《学弈》是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创作的一则故事,出自《孟子·告子上》。通过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告诉我们学习应当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学奕翻译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不是这样的。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弈秋 弈秋是第一个史上有记载的的围棋专业棋手,也是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从事教育的围棋名人。关于弈秋的姓名,清代学者焦循《孟子正义》里作有说明:古之以技传者,每称之为名,如医和、卜徒父是也。此名弈秋,故知秋为其名,因通国皆谓之善弈,故以弈加名称之。弈秋是幸运的,春秋战国延续五百年,他是留下名字的唯一的一位围棋手,也是我们所知的第一位棋手。围棋见于我国史籍最早的记载,是春秋时期,至今已有二千六七百年的历史了。弈秋是见于史籍记载的第一位棋手,而且是位“通国之善弈者”。关于他的记载,最早见于《孟子》。由此推测,弈秋可能是与孟子同时代的人,也可能稍早一些,由此也可以推测他大约生活在战国初期。出现弈秋这样的高手,说明当时围棋已相当普及,可以肯定,像弈秋这样的国手不只一人。孟子称弈秋为“通国之善弈者”。所赞通国善弈,虽未明定专称,已类似后代所称国手,并成为象征性名词。后世称某高手为“当代弈秋”者,即意味着其水平与国手相当。 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号不详(或曰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的弟子编写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属语录体散文集。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2023-05-21 02:57:071
焦姓起源及简介 姓焦的名人有哪些
导读: 焦姓是怎么来的?焦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一百三十二位姓氏,在豫冀大地颇有影响。当今焦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092%,总人口大约有115万。那么,焦姓的起源是什么?历史上姓焦的名人有哪些呢?姓焦的明星有哪些?快点随我了焦下焦姓起源及简介吧。 焦姓起源及简介 汉族焦姓主要有二支:姜姓和姬姓。 第一支源出姜姓。周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故地在今河南陕县。不久周灭之,其族人因焦为氏。其国人东迁于焦城,故地在今河南中牟西。至东周受郑国之迫,南迁焦邑,故地在今安徽亳县,春秋时为陈地。又被迫北迁鲁焦城,故地在今山东嘉祥青山东,春秋中叶焦国灭,其地入鲁。其后子孙以国为氏。姜姓焦氏的历史有3000年。 第二支出自姬姓。虞、虢、焦、滑皆姬姓国也,后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一说,焦、谯原为同一姓,召康公奭辅佐周成王有功,其子孙封为谯侯,故地在今河南陕县,姜姓焦国古址,后为晋武公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有谯、焦氏。姬姓焦氏的历史至少有2600年。 外族基因的流入 焦姓的组成比较复杂,外族血液大规模融入焦姓早在南北朝时已经开始,主要发生在西北和西南地区。南朝时甘肃和四川一带氏人已经形成了南安郡焦姓大族,随后在四川南部、云贵地区的南中夷四姓中有焦氏,称为叟族大姓。唐时吐蕃人,宋朝时宁夏地区的西夏党项族钟均有焦姓。清初满洲八旗姓觉佳氏,后改为汉姓焦。所以当今西北、西南和东北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中焦姓的分布与此焦姓与周边民族融合过程有关。 历史上焦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焦姓活动于河南山东地区,后向西向南迁移。到汉、晋时期,焦姓的血液已经多样化,与西南和西北的土著有密切关系,焦姓足迹已抵西南和西北。到唐、宋时,焦姓已经分布于南方各地。 宋朝时期,焦姓大约有5万朵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7%,排在第一百五十位以后。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安徽为焦姓的第一大省,居住了焦姓总人口的39%。全国形成了以安徽为中心的焦姓分布区。 明朝时期,焦姓大约有9万3千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排在第一百四十九位。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江苏、山西,三省焦姓大约占焦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山东、河南、河北、湖南等。陕西为焦姓第一大省,约占焦姓总人口的21%。宋元明时期,其人口的流动主要由中原向西北和向东南移动,全国形成了以西北陕晋、东南江苏为中心的两块焦姓人口聚集地。 当代焦姓的分布 当代焦姓的人口已达115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92%,排在全国第一百三十二位。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焦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这也反映了西南叟人河西北氏人焦姓人群汉化的速度。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内蒙古,三省区焦姓大约占焦姓总人口的43%,其次分布于陕西、山西、江西、甘肃、安徽,这五省的焦姓又集中了30%。河南居住了焦姓总人口的19%,为焦姓第一大省。目前全国形成以河南为中心,向外散布的焦姓人口分布特征。 历史上姓焦的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焦姓历代名人49名,占总名人数的0.11%,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一百五十五位;焦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04%,排在并列第二百一十八位;焦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8%,排在并列第一百六十一位;焦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孱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09%,排在并列第一百四十八位。 焦姓历代被载入史册名人:西汉经学家焦延寿;唐朝与李白同称“饮中八仙”的焦遂;南朝宋朝诗中焦子章;明朝学者焦竑,画家焦白;清朝哲学家、数学家、戏曲路论家焦循,画家焦秉贞;清末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焦达峰;当代中共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戏剧家焦菊隐。 焦姓血型 焦姓人群总的血型分布是:O型占32.6%,A型占28.6%,B型占29.6%,AB型占9.2%。 焦姓的明星 焦恩俊 焦姣、焦婷、焦俊艳、焦媛、焦阳、焦瑞霞、焦月娥、焦恩俊、焦晃、焦菊隐、焦雄屏、焦刚、焦俊祥、焦诗赋等。2023-05-21 02:57:131
焦怎么组词
焦沸 焦了尾巴梢子 焦臭 焦炳 焦焦 焦桐 焦碎 焦巴巴 焦炭 焦唣 焦梧桐 焦眉愁眼 焦冥 焦乱 焦神 焦化 焦衰 焦萧 焦赣 焦茅 焦煳煳 焦黄 焦煎 焦响 焦勤 焦迫 焦炎 焦黑 焦杯 焦虑 焦热 焦毁 焦瘦 焦头 焦溪村 焦尽 焦循 焦笔 焦府 焦原 焦螟 焦比 焦唇干舌 焦山 焦核 焦油 焦子 焦炉 焦急万分 焦耳热功当量实验 焦元结焦 焦焦 遗焦 婆焦 石油焦 宽焦 迸儿焦 对焦 婆饼焦 心焦 忧焦 沃焦 茅焦 聚焦 炼焦 熨斗焦 爨下焦 老实八焦 铜焦 灼焦 鬼烂神焦 舌敝唇焦 苦焦 炙勃焦 上焦 金焦 辣焦焦 烧焦 怨怨焦焦 中焦 调焦 下焦 闲焦 憋憋焦焦 三焦 团焦 枯焦 干焦 针状焦 鲍焦 口干舌焦2023-05-21 02:57:191
孟子 梁惠王篇 原文及翻译! 急!!!!
寡人章 梁惠王曰:“寡人①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③,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④,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⑤:填然⑥鼓之,兵刃既接⑦,弃甲曳兵而走⑧,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⑨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⑩,谷不可胜食{11}也;数罟不入洿池{12},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13}以时入山林{14},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15}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16},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17},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18},勿夺其时{19},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20},申之以孝悌之义{21},颁白者{22}不负戴{23}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24}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25},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26},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7}。人死,则曰:‘非我也,岁{28}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29},斯天下之民至焉。” [今注] ①寡人:寡德之人也,是人君自谦之词。 ②尽心焉耳矣:“尽心”,犹言尽力。“焉耳矣”,是词终连用助词。有加强语义。谓于救荒之事已竭尽一己之力。按焦循《正义》:“焉耳当作焉尔。礼记三年问云:然则何以三年也?曰:加隆焉尔也。隐公二年公传云:托始焉尔。何休注云:焉尔犹于是也。然则此言尽心焉尔者犹云尽心于是矣。” ③河内河东:皆魏地。指黄河以北的今河南省沁阳、济源、博爱一带,旧时通称河内。魏国的河东地,当今山西省西南部。 ④加少加多:“加少”,是减少。“加多”,是增多。 ⑤请以战喻:“喻”,本作谕,譬也。即比譬义。言请用战争为比譬。 ⑥填然:“填”,音田。鼓音。“填然”,犹今之口语冬地。古时战争,击鼓则兵进,鸣金则兵退。 ⑦兵刃既接:“兵”,械器。“刃”,刀。此句形容两军交锋状。 ⑧弃甲曳兵而走:“甲”,是盔甲。“曳”,拖也。“走”,败逃也。此句形容败退情形。 ⑨直:特也,但也。又直、特,古同声。 ⑩不违农时:“{11}不可胜食:“胜”,读升,尽也。“不可胜食”,犹言食之不尽。下文“不可胜用”,即用之不竭。 {12}数罟不入洿池:“数”,读促。“罟”,读古。“数罟”,细密网也。“洿”,音乌。“洿池”,深池也。 {13}斧斤:“斤”,斫木斧也。古以刃直称斧,刃横称斤。 {14}以时入山林:《礼记·王制》:“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即以时也。依照一定之时日。 {15}养生丧死而无憾:“养生”,是为生者得以谋生。“丧死”,是为死者得以安葬。“憾”,恨也。 {16}五亩之宅:据赵注:此为一夫所授,二亩半在田,二亩半在邑,田中不得有木,恐妨五谷,乃于墙下种桑,以供蚕事。古代庶民皆衣帛。《周礼》云:“庶民不蚕者不帛。”可知老者不能衣帛。此言五十衣帛,含有养老意。 {17}无失其时:“时”,诸牲畜孵化及之生育之时。“无失时”,言孕字不失时也。“字”,乳也。《说文》段注:“人及鸟生子曰乳。” {18}百亩之田:亦一夫所授。考古代井田:一夫一妇,耕耨百亩。 {19}勿夺其时:言不可以徭役夺其农时也。 {20}谨庠序之教:“谨”,敬也。有不苟义。今言“加强”。殷曰序,周曰庠,皆乡学之名。 {21}申之以孝悌之义:“申”,重也。有“再三”及“反复叮咛”之义。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悌”通弟,顺也。“义”,作义理解。 {22}颁白者:“颁”,同斑。老人头半白半黑者。 {23}负戴:以背任物曰负,以首任物曰戴。 {24}黎民:指百姓。 {25}然而不王者:“然而”,是词之承上而转意。王引之云“犹言如是而”也。“王”读旺,往也。人民归往之也。人民为何归往,归依仁也。 {26}检:敛也。有节制收聚意。 {27}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莩”通殍,饿死之称。“发”,发放也。发放仓廪以赈贷百姓。含有平粜救荒意。 {28}岁:凶年。 {29}王无罪岁:“无”,有勿义。言王勿要诿罪于年岁歉收。 [今译] 梁惠王说:“寡人对于国事,可算是竭尽心力了!河内遇着荒年,就将那少壮的百姓迁到河东去就食;又将河东的米粟,分运到河内来赈济。河东遇着荒年,也是这样做。看邻国的政事,没有像寡人这样的用心,但是邻国的百姓,未见减少,我国的百姓,未见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孟子答道:“王向来喜欢战争,现在就用战争来做个比喻。咚咚的鼓声响着,两军的刀剑已经交锋,那打败的,弃掉盔甲,拖着兵器就逃走,有的逃了一百步就止住,有的逃了五十步就止住。这逃五十步的取笑那逃一百步的,说他胆子小,王以为怎样?”惠王说:“不可以的。只不过逃到一百步罢了,也同是一样的逃走啊!”孟子说:“若是知道这个道理,就不必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要想百姓增多,只要不耽误百姓耕种的时候,五谷自然吃不完了。细密的网罟,不要放进深水池内,鱼鳖自然吃不完了。斧斤必按照时令,才往山林里去斫伐,材木自然用不尽了。五谷和鱼鳖吃不完,材木用不尽,是教百姓在养生送死方面都没悔恨,能教百姓养生送死都没悔恨,这就是王道的开始啊!使人人有五亩的住宅,宅旁的空地栽种桑树,这种桑树养蚕,五十岁的老人,就可穿绸帛了。饲养鸡犬狗彘,不要失误它们孕育生长的时期,七十岁的老人,平时就可有肉吃了。每家分配百亩的田地,不要剥夺他们耕种的时候,数口的人家,就不会受饿了。然后加强办理各级的教育,并且反复叮咛他们孝亲敬长之道,那花白的老人,就不致负戴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老人,穿绸食肉,壮年的人不会受冻受饿,像这样,百姓不归往他,是从来没有的事。现在狗彘反吃人所吃的东西,还不知道节制;路旁有饿死的人,还不知道发放仓谷来救济;百姓饿死了,还说:‘不是我的罪,是年岁荒旱。"这和用刀把人杀死,却说:‘不是我杀的,是那兵器。"又有什么不同呢?王别委罪于年岁荒旱,那么,天下的百姓,自然皆来归顺了。”违”,背也。“农时”,指春耕夏耘秋收之时。(一)梁惠章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③,亦将有以利吾国④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⑤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⑥曰何以利吾家⑦,士庶人⑧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⑨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⑩,弑{11}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12}。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13}!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今注]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名■,惠,是谥号。本都安邑(今山西解县,夏禹故都),后迁大梁(今河南开封)。 ②叟:长老之称。 ③不远千里而来:言不以千里之长途为远而来也。 ④利吾国:王充《论衡》云:“夫利有二,有财货之利,有安吉之利。”《易·乾·文言》:“利者,义之和也。”安吉之利,即“义之和”,公利也。财货之利,则私利也。今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是问富国强兵之术,乃私利也。故孟子辟之。朱注:“此言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徇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所谓毫厘之差,千里之谬,此孟子之书所以造端托始之深意,学者所宜精察而明辨也。” ⑤仁义:“仁”,是爱心。“义”,是正义。盖蕴之于内曰仁,发之于外曰义。“仁义”二字,是儒家以“德治天下”之主要思想。 ⑥大夫:官称。三代官制,分卿、大夫、士三级。天子诸侯皆置之。 ⑦家:此非家庭之家,乃卿大夫在其采邑内所设之机构。《左氏传·桓二年》:“天子建国,诸侯立家。”言诸侯受封于天子而有国,卿、大夫食采于诸侯而有家。 ⑧士庶人:“士”,读书人。“庶人”,百姓。“庶”,众也。 ⑨交征:朱注:“征、取也。上取乎下,下取乎上,故曰交征。” ⑩万乘之国:朱注:“乘,车数也。万乘之国者,天子畿内,地方千里,出车万乘。千乘之家者,天子之公卿采地方百里,出车千乘也。千乘之国、诸侯之国;百乘之家、诸侯之大夫也。”按万乘,本非诸侯之号,但以梁齐等国,时皆侵地广大,僭号称王,故曰“万乘”。 {11}弑:下杀上卑杀尊也。 {12}餍:满足也。 {13}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朱注:“遗,犹弃也。后,不急也。言仁者必爱其亲,义者必急其君,故人君躬行仁义,而无求利之心,则其下化之,自亲戴于己也。” [今译] 孟子去见梁惠王,王说:“老先生,你不怕千里遥远的路程来到这里,也将有什么富强方法,对于我国家有利吧?”孟子答道:“王何必说利呢?我看只有仁义就可以了。王如果说:‘怎样可以利我的国?"大夫必然要说:‘怎样可以利我的家?"士人和百姓也都要说:‘怎样可以利我的身?"到了这个时候,上要取下的利,下要取上的利,那国家就危险了。万乘的国家,有杀他的国君,必定是千乘的公卿;千乘的国家,有杀他的国君,必定是百乘的大夫。依照先王所定的成法:‘在万乘中取得了千乘,在千乘中取得了百乘",这样,不能不算多了。如果人人轻义重利,那是不完全篡夺过来,绝对不会满足的。可是,没有重视仁爱的,还要抛弃他的父母,没有重视义理的,还要不急事他的君上,请王只要谈谈仁义就可以,何必要说利呢?”[章旨] 此章阐明治国之要道,当以仁义(蕴之于内曰仁,发之于外曰义)为依归。而为孟子建立儒家政治学说之张本。然亦实自孔子“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之旨来。 又按孟子主民贵,故力谋人民乐利,他对义利二字,辨得极清楚,所以对各国诸侯绝不谈利,只言仁义。孟子所反对的利,只是自私自利的利,他所主张的仁义,只是全民享受最大的乐利。2023-05-21 02:57:421
《锁麟囊》的选段戏词
选奁歌词 【四平调】 怕流水年华春去渺,一样心情别样娇。 不是我苦苦寻烦恼(不是我无故寻烦恼), 如意的珠儿手未操,啊,手未操。 仔细观瞧,仔细选挑。 锁麟囊上彩云飘, 似麒麟为何多(绣)双角(似良骥为何生双角)? 形同耕牛与野骠(形同蛟龙四蹄高)。 是何人将囊来买到,速唤薛良再去选挑。 春秋亭段 【西皮二六】 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 隔帘只见一花轿,想必是新婚渡鹊桥。 吉日良辰当欢笑,为什么鲛珠化泪抛? 此时却又明白了, 【流水】 世上何尝尽富豪。 也有饥寒悲怀抱,也有失意痛哭嚎啕。 轿内的人儿弹别调,必有隐情在心潮。 【西皮流水】 耳听得悲声惨心中如(呃)捣,同遇人为什么这样嚎啕? 莫不是夫郎丑难谐女貌,莫不是强婚配鸦占鸾巢。 叫梅香你把那好言相告,问那厢因何故痛哭无聊? 梅香说话好颠倒,蠢才只会乱解嘲(不该人前乱解嘲)。 怜贫济困是人(正)道,哪有个袖手旁观在壁上瞧! 蠢才问话太潦草(浮躁),难免怀疑在心梢。 你不该人前逞骄傲(想必是人前逞骄傲), 不该词费又滔滔(定是词费又滔滔), 休要噪,且站了,薛良与我去问一遭。 听薛良一语(言)来相告,满腹骄矜顿雪消。 人情冷暖凭天造,谁能移动它半分毫。(人情冷暖凭空造,何不移动它半分毫。) 我正(嫌)不足(富)她正少,她为饥寒我为娇。 分我一枝珊瑚宝,安她半世凤凰巢。 忙把梅香我低声叫,莫把姓名你信口哓。 这都是神话凭空造,自把珠玉夸富豪。 麟儿哪有神送到,积德才生玉树苗(无囊也得玉树苗)。 小小(的)囊儿何足道,救她饥渴胜琼瑶 朱楼 【二黄慢板】 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 参透了酸辛处泪湿衣襟。 【快三眼】 我只道(只说道)铁富贵一生注(享)定, 又谁知人生(祸福)数顷刻分明。 想当年我也曾撒娇使性, 到今朝哪怕我不信(忆)前程(到今朝只落得旧衣破裙)。 这也是老天爷一番教训, 他叫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 休恋逝水,苦海回生、早悟兰因。(休恋逝水,振作精神,不辞劳心。) 可怜(叹)我平白地(平地里)遭此贫困(厄运),遭此贫困(厄运), 我的儿啊! 把麒儿误做了自己的宁馨。 忆当年出嫁时娘把囊赠, 宜男梦在囊上绣个麒麟。 到如今囊赠人娘又丧命, 亲娘丧命,儿的娘啊! 公子醒我侍奉且莫高声。 公子命敢不遵把朱楼来进, 我只得放大胆四下找寻。 蓦地里见此囊依然还认, 分明是出阁日娘赠的锁麟。 到如今见此囊莫非梦境, 我怎敢把此事细追寻从头至尾仔细地说明。 手托囊悲往事珠泪难忍。 三让座 (叫板)夫人容禀 【西皮原板】 当日里好风光忽觉转变,霎时间日色淡似坠西山。 在轿中只觉得天昏地暗,耳听得 风声断 雨声喧, 雷声乱 乐声阑珊 人声呐喊,都道说是大雨倾天。 那花轿必定是因陋就简,隔帘儿我也曾侧目偷观。 虽然是古青庐以朴为简,哪有这 短花帘 旧花幔, 参差流苏残破不全? 轿中人必定有一腔幽怨,她泪自弹 声续断 似杜鹃 啼别院,巴峡哀猿(那)动人心弦,好不惨然! 于归日理应当喜形于面,为什么悲切切哭得可怜! 那时节奴妆奁不下百万,怎奈我在轿中赤手空拳(何以周全)。 (此句乃是迟小秋所唱,加括号里的) 急切里想起了锁麟囊一件,囊虽小却能做续命泉源。 【西皮流水】 有金珠和珍宝光华灿烂,红珊瑚碧翡翠样样俱全。 还有那夜明珠粒粒成串。还有那 赤金链 紫瑛簪, 白玉环,双凤錾,八宝钗钏,它一个个宝蕴光含。 这囊儿虽非是千古罕见,换衣食也够她生活几年。 大团圆 【西皮流水 这才是今生难预料,不想团圆在今朝。 回首繁华如梦渺,残生一线付惊涛。 柳暗花明休啼笑,善果新花可自豪。 种福得福如此报,愧我当初赠木桃。2023-05-21 02:57:493
《清风亭》写的是什么故事?
《清风亭》写薛荣妻妾不和,妾周氏生下一子,被迫抛在荒郊,被以打草鞋为生的老人张元秀夫妻拾得,取名张继保,抚育成人。13年后,张继保在清风亭被生母周氏带走。张元秀夫妻思儿成疾,每日到清风亭盼子归来。张继保得中状元,路过清风亭小憩。张老夫妻前往相认,但张继保忘恩负义,不肯相认,把老夫妻当成乞丐,只给他们二百钱。老婆婆悲愤已极,把铜钱打在他脸上,夫妻相继碰死在亭前;张继保也被暴雷殛死。此剧又名《天雷报》、《雷殛张继保》。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 8记有唐代张仁龟故事,与这部作品的内容近似。明秦鸣雷(1518~1593)作有《合钗记》传奇(已佚),一名《清风亭》,曾在弋阳腔中盛演。描写同一题材的传奇,还有鲁怀德(生平不详)《藏珠记》;李宗泰(字华峰,江苏长洲人,生平不详)《清风亭》,已佚。《清风亭》在群众中影响较大,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焦循说到他幼时观看演出,农村观众“其始无不切齿,既而无不大快。铙鼓既歇,相视肃然,罔有戏色;归而称说,浃旬未已”。它揭示了封建社会阶级之间的对立,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道德观。全剧以雷殛结束,也表现了古代人民惩治恶人的强烈愿望。剧作自然、流畅,富有真情实感;《赶子》、《盼子》、《认子》等折极为动人。张老夫妻善良、纯朴而倔强的形象塑造得颇为生动,周氏、张继保的性格也都真实可信。《清风亭》在后世舞台流传很广,徽剧、京剧、汉剧、川剧、湘剧、晋剧、秦腔、豫剧等不少剧种均有演出。2023-05-21 02:58:211
《清风亭》中的人物不包括
焦循,阮大铖,红娘。焦循,阮大铖,红娘都是不属于《清风亭》当中的人物,《清风亭》当中的人物有张继宝,周小哥,贺氏,张元秀。《清风亭》是2012年朱赵伟执导的一部电影,这部影片是由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柏青主演,这部影片也获得了第1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戏曲片奖。2023-05-21 02:58:361
焦性在唐宋元明清有没有
有。焦伯:神农氏的后裔。焦氏的得姓早在周朝之时,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华夏古老姓氏之一,也是南夷的大姓之一。周朝初年,周武王大肆分封诸侯,除分封有功之臣及王族外,还分封前代圣贤之后,经查访,他找到神农氏的嫡系后裔,就将其封于焦,建立焦国,因其为伯爵,故世称焦伯。春秋时,焦国被晋国所吞并,其后子孙即以故国为氏,称焦姓。他们尊焦伯为焦姓的得姓始祖。2023-05-21 02:58:532
姓焦的名人都有所?
焦裕禄2023-05-21 02:59:002
清风亭讲的是什么故事
《清风亭》写薛荣妻妾不和,妾周氏生下一子,被迫抛在荒郊,被以打草鞋为生的老人张元秀夫妻拾得,取名张继保,抚育成人。13年后,张继保在清风亭被生母周氏带走。张元秀夫妻思儿成疾,每日到清风亭盼子归来。张继保得中状元,路过清风亭小憩。张老夫妻前往相认,但张继保忘恩负义,不肯相认,把老夫妻当成乞丐,只给他们二百钱。老婆婆悲愤已极,把铜钱打在他脸上,夫妻相继碰死在亭前;张继保也被暴雷殛死。此剧又名《天雷报》、《雷殛张继保》。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 8记有唐代张仁龟故事,与这部作品的内容近似。明秦鸣雷(1518~1593)作有《合钗记》传奇(已佚),一名《清风亭》,曾在弋阳腔中盛演。描写同一题材的传奇,还有鲁怀德(生平不详)《藏珠记》;李宗泰(字华峰,江苏长洲人,生平不详)《清风亭》,已佚。《清风亭》在群众中影响较大,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焦循说到他幼时观看演出,农村观众“其始无不切齿,既而无不大快。铙鼓既歇,相视肃然,罔有戏色;归而称说,浃旬未已”。它揭示了封建社会阶级之间的对立,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道德观。全剧以雷殛结束,也表现了古代人民惩治恶人的强烈愿望。剧作自然、流畅,富有真情实感;《赶子》、《盼子》、《认子》等折极为动人。张老夫妻善良、纯朴而倔强的形象塑造得颇为生动,周氏、张继保的性格也都真实可信。《清风亭》在后世舞台流传很广,徽剧、京剧、汉剧、川剧、湘剧、晋剧、秦腔、豫剧等不少剧种均有演出。扩展资料唱词片段【周梁桥,清风亭,巴山汉水,残阳欲坠,一棵枯树矗立在半空】周桂英:【内唱】身无力腿乏困饥饿难忍,【背包抱婴儿踉跄的上,缨儿啼哭】【接唱】遭兄嫂苦残害逃离家门。眼看着天将晚风雪正紧, 周桂英抱娇儿何处安身。【哭白】天哪!天哪!儿父薛荣,投军边关,一去半载,杳无音信,可恨兄嫂苦苦残害,又逢兵匪为灾,我只得怀抱娇儿逃离在外,只落得日暮穷途,无衣无食,叫我如何抚养我儿!【哭介,抬头望】来在这周梁桥,清风亭前,不如将娇儿放在桥下,若遇善心之人,来往路过,将他收留抚养,也免得我母子同归于尽!【接唱】叹我儿生世来时运不顺, 未满月离娘怀饥寒加身。无奈何忍痛咬破连心指, 扯下身边半幅裙。【放儿写血书】柔肠寸断珠泪滚, 一字一泪留血痕。次子本是薛门后, 癸亥冬月是生辰。只因兄嫂太毒狠, 周梁桥下弃儿身。过路君子施怜悯, 将儿抱养长成人。娘死儿生留根本, 周桂英九泉之下报深恩。【望空拜】悲切切用血书将儿包裹,【欲放又止】难舍母子两离分。狠心舍儿桥上奔,【放子欲走儿哭周桂英哭扑儿旁】你你你声声哭碎娘的心。 倒不如与我儿同归于尽……2023-05-21 02:59:061
江城子·填张春溪西湖竹枝词原文_翻译及赏析
碧云无渡碧天沉,是湖心,是侬心。心底湖头,路断到如今。郎到断桥须有路,侬住处,柳如金。南高峰上望郎登,郎愁深,妾愁深。郎若愁时,好向北峰寻。相对峰头俱化石,双影在,照清浔。——清代·张惠言《江城子·填张春溪西湖竹枝词》 江城子·填张春溪西湖竹枝词 碧云无渡碧天沉,是湖心,是侬心。心底湖头,路断到如今。郎到断桥须有路,侬住处,柳如金。 南高峰上望郎登,郎愁深,妾愁深。郎若愁时,好向北峰寻。相对峰头俱化石,双影在,照清浔。 女子相思 注释 ⑴江城子:词调名。分单调、双调两类,各有数体。单调始于晚唐韦庄,五代欧阳炯,双调始于北宋苏轼。 ⑵张春溪:名伯魁,字春溪,清浙江海盐县人,张惠言友。 ⑶西湖竹枝词:西湖,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区。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本巴渝(今重庆周围地区)一带民歌。 ⑷碧云无渡碧天沉,是湖心,是侬心:碧云,指碧色的云。此词与“云雨”、“鱼雁”等意象一道,常为古人用来作男女恋情的象征。 ⑸心底湖头,路断到如今:心底,指“侬”的心底。湖头,湖起始的地方。此处指“侬”心上人所居住的地方。路断,指道路不通。暗示“侬”与心中人许久音讯阻隔,没有相会了。 ⑹断桥:桥名,在西湖孤山边。本名宝祐桥,又名断家桥。以孤山之路,至此而断,故自唐以来皆呼为断桥。 ⑺金:金黄色。此指柳叶由绿泛黄,与金黄色相似。又黄色醒目,容易辨认。 ⑻南高峰、北峰:西湖周围多山,环湖有南高峰、北高峰、玉皇山等。 ⑼相对峰头俱化石:相对,面对面的相向、对峙。化石:南朝刘义庆《幽明录》:“武昌山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因以为名焉。"”相传有贞妇送夫从役,站在山头望丈夫,久之化而为石。后遂以此典表现女子对丈夫的忠贞与思念,形容精诚至极。 ⑽双影在,照清浔:清浔,清澈的水边。浔,水边深处。《淮南子·原道训》:“故虽游于江浔海裔。”句谓西湖边上的南、北两峰,就象那古代的望夫石一样,相对眺望,伫立凝视,它们的双影,倒映在清澈的水流中。 赏析 从这首词的小序“填张春溪西湖竹枝词”看,可知这首词为步韵之作。竹枝词为诗体,张惠言一生不作诗,自言:“余年十八、九时,始求友,最先得云珊。时余姊之婿董超然,与云珊锐意为诗。三人者,居相迩,朝夕相过,过即论诗。余心好两人诗,未暇学也。其后三、四年,各以衣食奔走南北,率数年乃一得见,见辄出新诗各盈卷。而余学诗,久之无所得,遂绝意不复为。每见超然、云珊读其诗,恧然以愧”(《茗柯文编·杨云珊览辉阁诗序》),所以,他以词来和友人张伯魁的诗韵。 词的上阕主要写闱中佳秀对“郎”的思念、盼望,写她与“郎”虽有情却彼此音讯睽隔,展示出这位女子多情、勇敢且惊世骇俗的风致。词下阕承上阕的情感,过片即直言“侬”对“郎”的思念与盼望:“南高峰上望郎登,郎愁深,妾愁深。”词中女子对恋人的思念是如此之不可遏止,煎熬其心魂,以致她爬上西湖傍边的南高峰来眺望心中人,希望他也能登上山峰,与其相会。固然,词中女子是否登上山峰我们不必过于坐实来解,这也许只是她的一个想像而已,或者一时的情感冲动罢了,不一定真有其事。那么,她是否与“郎”相会了呢?没有,因为“郎愁深,妾愁深”。如果两个久相睽隔的人能够相会,以慰相思之苦,也许他们的痛苦或者能够得到稍许的冲淡,然而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发生,所以,他们双方的痛苦是如此的深沉。于是,词中女子在心中默默地告诫她的恋人:“郎若愁时,好向北峰寻。”不叫“郎”到我身在其中的南峰来寻找,却叫他南辕北辙到北峰去追寻,显然是有情绪,闹别扭了。或者,词中女子在埋怨恋人太没有胆量了。或者,她对恋人的犹豫不决深感失望。在这种情绪的驱使下,她脱口而出抛出了重话:“相对峰头俱化石,双影在,照清浔。”意思是:你最好到北峰去找我,那时,我在南,你在北,我们两个都变成伫立的石头,遥相眺望,永远揆隔,只有我们的双影,倒映在清澈的水波中!话说得重了一些,但从这牢骚语中我们可以窥见词中女子的耿耿深情,也由衷的喜欢她那种直来直去,有话就要说的率直、泼辣的性格。 张惠言(1761~1802)清代词人、散文家。原名一鸣,字皋文,一作皋闻,号茗柯,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嘉庆四年进士,官编修。少为词赋,深于易学,与惠栋、焦循一同被后世称为“乾嘉易学三大家”。又尝辑《词选》,为常州词派之开山,著有《茗柯文集》。 张惠言 露花菸草,寂寞五云三岛,正春深。貌减潜消玉,香残尚惹襟。竹疏虚槛静,松密醮坛阴。何事刘郎去?信沉沉。——唐代·张泌《女冠子·露花菸草》 女冠子·露花菸草 露花菸草,寂寞五云三岛,正春深。貌减潜消玉,香残尚惹襟。 竹疏虚槛静,松密醮坛阴。何事刘郎去?信沉沉。 女子思念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苹。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唐代·李白《渌水曲》 渌水曲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苹。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乐府 , 荷花女子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唐代·李白《子夜吴歌·春歌》 子夜吴歌·春歌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唐诗三百首 , 乐府 , 春天 , 赞美女子2023-05-21 02:59:211
《王祎·座右铭》原文注释与译文
《王祎·座右铭》原文注释与译文 七尺之身,具形甚微①。所以配两仪而特立②,亘千载而不朽者③,曷从而致之④?夫亦曰德以为实⑤,才为之资⑥。不德不成,不才不施⑦。不成无以有诸己,不施无以见于时⑧。内不自有,外不自见,则不过途之人而已,其无愧于此身者几希⑨。是故仁义以建其本,礼乐以畅其支⑩。将之以忠信(11),华之以文辞(12)。推而用世,细则以弥纶当世之务(13),大则以立邦家太平之基。此之谓明体而适用(14),成德而达才(15)。古之君子,如是而已。吾何足以与于斯(16)。虽然,学颜子之学(17),志伊尹之志(18),固吾之自勉而不疑。誓斯言斯允蹈(19),庶日夕以孳孳。 【注释】 ①形:形体。微:小。 ②两仪:天地。《易·系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孔颖达疏:“不言天地而言两仪者,指其物体;下与四象(金、木、水、火)相对,故曰两仪,谓两体容仪也。”特立:特出。 ③亘(geng):贯串。 ④曷:何。 ⑤夫:犹“此”。 ⑥资:本钱。 ⑦施:施展。 ⑧见(xian):同“现”,显现。 ⑨几希:很少。 ⑩畅:通达。支:通“枝”。 (11)将:扶助。 (12)华:华丽,有文采。 (13)弥纶:包罗,统括。清于引之认为:弥纶即遍知的意思。 (14)体:指形体、形质、实体。用:指功能、作用、属性。唐崔璟《周易探元》卷下:“体者,即形质也。用者,即形质上之妙用也。” (15)成德:成就道德。达才:使之通达、成才。《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焦循《孟子正义》:“德恐其惑而不定,故成之;财即才也,才恐其滞而不通,故达之。义自明,故赵氏不注。” (16)斯:此。 (17)颜子:孔子弟子颜渊。 (18)伊尹:商初大臣。名伊,尹是官名。传为家奴出身,汤任之以国政,帮助汤灭夏桀。 (19)斯:此。允蹈:恪守,遵循。 (20)孳孳:同“孜孜”,努力不怠貌。 【译文】 七尺高的身躯,形体很微小。之所以能够配天地而特出,贯穿千年而不朽,是凭什么达到这一点呢?这也就是以德作为实际内容,以才能作为本钱。没有道德不能成人,没有才能没法施展。不能成人,自己不能有什么善行。没法施展就没法在当时有所表现。那不过是过路的人罢了,其无愧于这个身躯的很少。因此,用仁义来建立树根,用礼乐来作为枝条。用忠信来辅助,用文辞作为藻饰。推展到用世,小说则可以遍知当世的事务,大说可以建立国家太平的根基。这就叫做明了事体而可以实际应用,成就道德并且发挥才能。古代的君子,如此罢了。对于这些,我哪有资格参与?既然这样,学习颜渊的学问,立下伊尹那样的志向,我当然要自勉而不疑。我发誓这样说,就要恪守这句话,天天都要孜孜不倦地去做。2023-05-21 02:59:271
请教这是什么字?
狷狂 juàn kuáng狷介与狂放两个字都不规范,左边偏旁反了,右边 王字 释义 在狂字 同生2023-05-21 02:59:357
学弈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学弈 [作者] 《孟子·告子》 [朝代] 先秦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标签: 寓言 国小文言文 故事 学习 哲理 文言文 其他 《学弈》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学弈》注释 1.弈秋:弈:下棋(围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2.通国:全国。通:全。 3.之:的。 4.善:善于,擅长。 5.使:让。 6.诲:教导。 7.其:其中。 8.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9.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10.以为:认为,觉得。 11.鸿鹄:天鹅。(大雁) 12.援:引,拉。 13.将至:将要到来。 14.思:想。 15.弓缴:弓箭。 16.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17.之:谓,说。 18.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 19.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 20.为是其智弗若与: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 21.曰:说。 22.非然也:不是这样的。 23.矣:了。 24.弗:不如。 《学弈》相关内容 解说作者:佚名 弈秋是第一个史上有记载的的围棋专业棋手,也是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从事教育的围棋名人。关于弈秋的姓名,清代学者焦循《孟子正义》里作有说明:古之以技传...2023-05-21 03:00:381
古代人读书方法有哪些
三国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并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谋”。诸葛亮的读书法,对今人亦有裨益。诸葛亮读书只“观其大略”。诸葛亮隐居荆州隆中之时,与颖州石广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师游学。石广元、徐庶、孟公威三人读书学**“务于精熟”。曾经“走马荐诸葛”的徐庶则折节学问,“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经业”,目的为求得“义理精熟”。而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是“独观其大略”。他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诸葛亮读书也没有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他对好友们说:“你们几位从政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反问诸葛亮“仕途”如何,诸葛亮“笑而不答”。后来事实证明,读书务求“精熟”的石广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确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读书务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一代贤相。陶渊明:会意读书法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他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那么,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治世之道”,第二遍学**“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陈善:入书出书读书法南宋人陈善著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如果读书不能读进去,那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用心处”,也就是说不能体会书中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明的文学技巧;倘若读书不能跳出来,那就要“死在言下”了,也就是说,思想被书本束缚住,成了书奴、书呆子。只有懂得入又懂得出,这才是读书的好方法。陈善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总结出来的出入读书法,实际上是告诉人们要活读书,而不能死读书。既要读书认真钻研,消化吸收书中营养,又要将书本知识为我所用。郑板桥:精当读书法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但不等于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与“研”,因为书中的“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穷”。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意“问”。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欧阳修:计字日诵读书法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的书籍就被他背熟了。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在欧阳修的亲身实践中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2023-05-21 03:00:477
《进学解》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觝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进学解 - 译文国子先生早上走进太学,召集学生们站立在学舍下面,教导他们说:“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当今圣君与贤臣相遇合,各种法律全部实施。除去凶恶奸邪之人,提拔优秀人才。具备一点优点的人全部被录取,拥有一种才艺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选拔优秀人才,培养造就人才。只有才行不高的侥幸被选拔,绝无才行优秀者不蒙提举。诸位学生只要担心学业不能精进,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够英明;只要担心德行不能有所成就,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公正。”话没有说完,有人在行列里笑道:“先生在欺骗我们吧?我侍奉先生,到现在已经很多年了。先生嘴里不断地诵读六经的文章,两手不停地翻阅着诸子百家的书籍。对史书类典籍必定总结掌握其纲要,对论说类典籍必定探寻其深奥隐微之意。广泛学习,务求有所收获,不论是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舍弃;夜以继日地学习,常常终年劳累。先生的学习可以说勤奋了。抵制、批驳异端邪说,排斥佛教与道家的学说,弥补儒学的缺漏,阐发精深微妙的义理。探寻那些久已失传的古代儒家学说,独自广泛地钻研和继承它们。指导异端学说就像防堵纵横奔流的各条川河,引导它们东注大海;挽救儒家学说就像挽回已经倒下的宏大波澜。先生您对于儒家,可以说是有功劳了。心神沉浸在古代典籍的书香里,仔细地品尝咀嚼其中精华,写起文章来,书卷堆满了家屋。向上效法法虞、夏时代的典章,深远博大得无边无际;周代的诰书和殷代的《盘庚》,多么艰涩拗口难读;《春秋》的语言精练准确,《左传》的文辞铺张夸饰;《易经》变化奇妙而有法则,《诗经》思想端正而辞采华美;往下一直到《庄子》、《离骚》,《史记》;扬雄、司马相如的创作,同样巧妙但曲调各异。先生的文章可以说是内容宏大而外表气势奔放,波澜壮阔。先生少年时代就开始懂得学习,敢于实践,长大之后精通礼法,举止行为都合适得体。先生的做人,可以说是完美的了。可是在朝廷上不能被人们信任,在私下里得不到朋友的帮助。进退两难,一举一动都受到指责。刚当上御史就被贬到南方边远地区。做了三年博士,职务闲散表现不出治理的成绩。您的命运与仇敌相合,不时遭受失败。冬天气候还算暖和的日子里,您的儿女们哭着喊冷;年成丰收而您的夫人却仍为食粮不足而啼说饥饿。您自己的头顶秃了,牙齿缺了,这样一直到死,有什么好处呢?不知道想想这些,倒反而来教导别人干什么呢?”国子先生说:“唉,你到前面来!要知道那些大的木材做屋梁,小的木材做瓦椽,做斗栱,短椽的,做门臼、门橛、门闩、门柱的,都量材使用,各适其宜而建成房屋,这是工匠的技巧啊。贵重的地榆、朱砂,天麻、龙芝,车前草、马屁菌,坏鼓的皮,全都收集,储藏齐备,等到需用的时候就没有遗缺的,这是医师的高明之处啊。提拔人材,公正贤明,选用人才,态度公正。灵巧的人和拙笨的人都得引进,有的人谦和而成为美好,有的人豪放而成为杰出,比较各人的短处,衡量各人长处,按照他们的才能品格分配适当的职务,这是宰相的方法啊!从前孟轲爱好辩论,孔子之道得以阐明,他游历的车迹周遍天下,最后在奔走中老去。荀况恪守正道,发扬光大宏伟的理论,因为逃避谗言到了楚国,被废黜而死在兰陵。这两位大儒,说出话来成为经典,一举一动成为法则,远远超越常人,德行功业足以载入圣人之行列,可是他们在世上的遭遇是怎样呢?现在你们的先生学习虽然勤劳却不能顺手道统,言论虽然不少却不切合要旨,文章虽然写得出奇却无益于实用,行为虽然有修养却并没有突出于一般人的表现,尚且每月浪费国家的俸钱,每年消耗仓库里的粮食;儿子不懂得耕地,妻子不懂得织布;出门乘着车马,后面跟着仆人,安安稳稳地坐着吃饭。局局促促地按常规行事,眼光狭窄地在旧书里盗窃陈言,东抄西袭。然而圣明的君主不加处罚,也没有为宰相大臣所斥逐,难道不幸运么?有所举动就遭到毁谤,名誉也跟着大了起来。被放置在闲散的位置上,实在是恰如其份的。至于度量财物的有无,计较品级的高低,忘记了自己有多大才能、多少份量和什么相称,指摘官长上司的缺点,这就等于所说的责问工匠的为什么不用小木桩做柱子,批评医师的用菖蒲延年益寿,却想引进他的猪苓啊!2023-05-21 03:01:143
进学解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进学解 [作者] 韩愈 [朝代] 唐代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觝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余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标签: 怀才不遇 怀人 古文观止 抒怀 文言文 其他 情感 《进学解》译文 国子先生早上走进太学,召集学生们站立在学舍下面,教导他们说:“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当今圣君与贤臣相遇合,各种法律全部实施。除去凶恶奸邪之人,提拔优秀人才。具备一点优点的人全部被录取,拥有一种才艺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选拔优秀人才,培养造就人才。只有才行不高的侥幸被选拔,绝无才行优秀者不蒙提举。诸位学生只要担心学业不能精进,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够英明;只要担心德行不能有所成就,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公正。” 《进学解》注释 [1]国子先生:韩愈自称,当时他任国子博士。唐朝时,国子监是设在京都的最高学府,下面有国子学、太学等七学,各学置博士为教授官。国子学是为高级官员子弟而设的。太学:这里指国子监。唐朝国子监相当于汉朝的太学,古时对官署的称呼常有沿用前代旧称的习惯。 [2]嬉:戏乐,游玩。随:因循随俗。治具:治理的工具,主要指法令。《史记·酷吏列传》:“法令者,治之具。”毕:全部。张:指建立、确立。 [3]畯:通“俊”,才智出众。 [4]率:都。庸:通“用”,采用、录用。 [5]爬罗剔抉:意指仔细搜罗人才。爬罗:爬梳搜罗。剔抉:剔除挑选。刮垢磨光:刮去污垢,磨出光亮;意指精心造就人才。 [6]有司:负有专责的部门及其官吏。 [7]六艺:指儒家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百家之编:指儒家经典以外各学派的著作。《汉书·艺文志》把儒家经典列入《六艺略》中,另外在《诸子略》中着录先秦至汉初各学派的著作:“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派兴起,著书立说,故有“百家争鸣”之称。 [8]纂:编集。纂言者,指言论集、理论著作。 [9]膏油:油脂,指灯烛。晷(guǐ轨):日影。恒:经常。兀(wù误)兀:辛勤不懈的样子。穷:终、尽。 [10]异端:儒家称儒家以外的学说、学派为异端。《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朱熹集注:“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杨、墨是也。”焦循补疏:“异端者,各为一端,彼此互异。”攘(rǎng壤):排除。老:老子,道家的创始人,这里借指道家。 [11]苴(jū居):鞋底中垫的草,这里作动词用,是填补的意思。罅(xià下):裂缝。皇:大。幽:深。眇:微小。 [12]绪:前人留下的事业,这里指儒家的道统。韩愈《原道》认为,儒家之道从尧舜传到孔子、孟轲,以后就失传了,而他以继承这个传统自居。 [13]英、华:都是花的意思,这里指文章中的精华。 [14]姚:姒(sì四):相传虞舜姓姚,夏禹姓姒。周诰:《尚书·周书》中有《大诰》、《康诰》、《酒诰》、《召诰》、《洛诰》等篇。诰是古代一种训诫勉励的文告。殷《盘》、《尚书》的《商诰》中有《盘庚》上、中、下三篇。佶屈:屈曲。聱牙:形容不顺口。《春秋》:鲁国史书,记载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间史事,相传经孔子整理删定,叙述简约而精确,往往一个字中寓有褒贬(表扬和批评)的意思。《左氏》:指《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鲁史官左丘明作,是解释《春秋》的著作,其铺叙详赡,富有文采,颇有夸张之处。《易》:《易经》,古代占卜用书,相传周人所撰。通过八卦的变化来推算自然和人事规律。《诗》:《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保存西周及春秋前期诗歌三百零五篇。逮:及、到。《庄》:《庄子》,战国时思想家庄周的著作。《骚》:《离骚》。战国时大诗人屈原的长诗。太史:指汉代司马迁,曾任太史令,也称太史公,著《史记》。子云:汉代文学家扬雄,字子云。相如: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 [15]见信、见助:被信任、被帮助。“见”在动词前表示被动。 [16]跋(bá拔):踩。踬(zhì至):绊。语出《诗经·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意思说,狼向前走就踩着颔下的悬肉(胡),后退就绊倒在尾巴上。形容进退都有困难。辄:常常。 [17]窜:窜逐,贬谪。南夷:韩愈于贞元十九年(803)授四门博士,次年转监察御史,冬,上书论宫市之弊,触怒德宗,被贬为连州阳山令。阳山在今广东,故称南夷。 [18]三年博士:韩愈在宪宗元和元年(806)六月至四年任国子博士。一说“三年”当作“三为”。韩愈此文为第三次博士时所作(元和七年二月至八年三月)。冗(rǒng茸):闲散。见:通“现”。表现,显露。 [19]几时:不时,不一定什么时候,也即随时。[20]为:语助词,表示疑问、反诘。 [21]吁(xū虚):叹词。 [22]杗(máng忙):屋梁:桷(jué觉):屋椽。欂栌(bólú博卢):斗栱,柱顶上承托栋梁的方木。侏(zhū朱)儒:梁上短柱。椳(wēi威):门枢臼。闑(niè聂):门中央所竖的短木,在两扇门相交处。扂(diàn店):门闩之类。楔(xiè屑):门两旁长木柱。 [23]玉札:地榆。丹砂:朱砂。赤箭:天麻。青兰:龙兰。以上四种都是名贵药材。牛溲:牛尿,一说为车前草。马勃:马屁菌。以上两种及“败鼓之皮”都是贱价药材。 [24]纡(yū迂)余:委婉从容的样子。妍:美。卓荦(luò落):突出,超群出众。校(jiào较):比较。 [25]孟轲好辩:《孟子·滕文公下》载:孟子有好辩的名声,他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意思说:自己因为捍卫圣道,不得不展开辩论。辙(zhé哲):车轮痕迹。 [26]荀卿:即荀况,战国后期时儒家大师,时人尊称为卿。曾在齐国做祭酒,被人谗毁,逃到楚国。楚国春申君任他做兰陵(今山东枣庄)令。春申君死后,他也被废,死在兰陵,著有《荀子》。 [27]离、绝:都是超越的意思。伦、类:都是“类”的意思,指一般人。 [28]繇:通“由”。 [29]靡:浪费,消耗。廪(lǐn凛):粮仓。 [30]踵(zhǒng肿):脚后跟,这里是跟随的意思。促促:拘谨局促的样子。一说当作“役役”,指劳苦。窥:从小孔、缝隙或隐僻处察看。陈编:古旧的书籍。 [31]财贿:财物,这里指俸禄。班资:等级、资格。亡:通“无”。 [32]庳(bēi卑):通“卑”,低。前人:指职位在自己前列的人。 [33]瑕(xiá侠):玉石上的斑点。 [34]疵(cī雌):病。瑕疵,比喻人的缺点。如上文所说“不公”、“不明”。 [35]杙(yì亦):小木桩。楹(yíng盈):柱子。訾(zǐ紫):毁谤非议。 [36]昌阳:昌蒲。药材名,相传久服可以长寿。 [37]豨(xī希)苓:又名猪苓,利尿药。这句意思说:自己小材不宜大用,不应计较待遇的多少、高低,更不该埋怨主管官员的任使有什么问题。 《进学解》赏析 韩愈《进学解》,旧说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是年韩愈四十六岁,在长安任国子学博士,教授生徒。进学,意谓勉励生徒刻苦学习,求取进步。解,解说,分析。全文假托先生劝学、生徒质问、先生再予解答,故名《进学解》;实际上是感叹不遇、自抒愤懑之作。 文章分三段。第一段是国子先生勉励生徒的话。大意谓方今圣主贤臣,励精图治,注意选拔和造就人才。故诸生只须在“业”和“行”两方面刻苦努力,便不愁不被录用,无须担忧用人部门的不明不公。“业”指学业,读书、作文都属于“业”。“行”指为人行事,所谓“立言”即发表重要见解也属于“行”。韩愈认为这二者是主观修养的重要方面。例如他曾作《五箴》以儆戒自己。其中《游箴》感叹自己少年时学习的劲头和精力很足,而如今年岁大了,便不如少时了;痛心地说:“呜呼余乎!其无知乎!君子之弃,而小人之归乎?”可见他始终念念不忘学业之重。又《行箴》要求自己的言行合乎正义,认为这样做了,便虽死犹生。还说“思而斯得”,要求自己一言一行都须认真思考。可见《进学解》中关于“业”和“行”的教诲都不是泛泛之语,而确是韩愈所执著的立身处世之大端。 第二段是生徒对上述教诲提出质问。大意谓先生的“业”、“行”均很有成就,却遭际坎坷,则业精行成又有何用呢?先说先生为学非常勤勉,六经诸子无不熟读精研,叙事之文必记其要略,论说之文必究其深义,夜以继日,孜孜不倦;次说先生批判佛、老,力挽狂澜,大有功于儒道;再说先生博取先秦西汉诸家文字之长,写作古文已得心应手;最后说先生敢作敢为,通晓治道,为人处事,可谓有成。这四个方面,一、三相当于“业”,二、四相当于“行”。验之韩愈其他文,可知这里生徒所说实际上是韩愈的自我评价。以学而言,他曾说自己“究穷于经传史记百家之说”,“凡自唐虞以来,编简所存……奇辞奥旨,靡不通达”(《上兵部李侍郎书》),并能穷究奥妙,达于出神入化之境。以文而言,他以“文书自传道,不仗史笔垂”(《寄崔二十六立之》)自许,欲以古文明道,传世不朽。以捍卫儒道而言,他说道统久已不传,即使荀子扬雄也还有小疵,隐然以上继孟子、振兴儒学自期(见《原道》等文)。以为人行事而言,他自称“矫矫亢亢,恶圆喜方,羞为奸欺,不忍害伤” (《送穷文》),即坚持原则,正直不苟;又颇自负其政治才干,青年时便说己潜究天下形势得失,欲进之于君相(见《答崔立之书》)。这些评价,虽有的受到后人讥评,如有人批评他儒道不纯,但大体说来,他在这几方面确实都相当有成绩。可是其遭遇并不顺遂。下文生徒所说“跋前踬后,动辄得咎”云云,就是概述其坎坷困窘之状。他青年时本以为功名唾手可得,然而经四次进士试方才及第,其后三次于吏部调试,都未能得官,只得走投靠方镇为幕僚的道路。至三十五岁时才被授以四门博士(其地位低于国子博士)之职。次年为监察御史,同年冬即贬为连州阳山(今属广东)县令。三年后始召回长安,任国子博士。当时宪宗新即位,讨平夏州、剑南藩镇叛乱,显示出中兴气象。可是韩愈并未能展其怀抱,却困于谗方诽谤,次年即不得不要求离开长安,到洛阳任东都的国子博士。其后曾任河南县令、尚书省职方员外郎之职,至元和七年四十五岁时又因事黜为国子博士。生徒所谓“三为博士,冗不见治”,即指一为四门博士、两为国子博士而言。冗,闲散之意。博士被视为闲官。不见治,不能表现其治政之才。“头童齿豁”,也是真实情况的写照。韩愈早衰,三十五岁时已自叹齿落发白,作《进学解》时更已发秃力羸,只剩下十来个牙齿在那里摇摇欲坠了。仕途失意和体力衰退,使他愤慨而悲哀。生徒的这一大段话,其实正是他“不平而鸣”,藉以一吐其胸中块垒而已。 第三段是先生回答生徒的话。先以工匠、医师为喻,说明“宰相之方”在于用人能兼收并蓄,量才录用。次说孟轲荀况乃圣人之徒,尚且不遇于世;则自己被投闲置散,也没有什么可抱怨。最后说若还不知止足,不自量力,岂不等于是要求宰相以小材充大用吗?这里说自己“学虽勤而不繇其统”云云,显然不是韩愈的由衷之言,实际上是反语泄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是说自己动辄遭受诽谤,而同时却名声益彰。这就更有讽刺意味了。这里所谓“名”,主要是指写作和传授“古文”的名声。其《五箴·知名箴》就说过,由于自己文章写得好,又好为人师(其实是宣传“古文”理论),因而招致怨恨。《答刘正夫书》也说:“愈不幸独有接后辈名,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也。”据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韩愈就是因“奋不顾流俗”,作《师说》,教后学,而遭受谤言,不得不匆匆忙忙离开长安的。至于说孟、荀不遇云云,看来是归之于运命,藉以 *** ;实际上也包含着对于古往今来此种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愤慨。他看到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生活中,总是“贤者少,不肖者多”,而贤者总是坎坷不遇,甚至无以自存,不贤者却“比肩青紫”,“志满气得”。他愤慨地问:“不知造物者意竟如何!”(均见《与崔群书》)这正是封建时代比较正直的知识分子常有的感慨。可贵的是韩愈并未因此而同流合污。他说:“小人君子,其心不同。唯乖于时,乃与天通。”(《送穷文》)决心坚持操守,宁可穷于当时,也要追求“百世不磨”的声名。 《进学解》表现了封建时代正直而有才华、有抱负的知识分子的苦闷,批判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具有典型意义,故而传诵不绝。此外,第二段中谈古文写作一节,可供了解其古文理论和文学好尚,也值得注意。其所举取法对象止于西汉,那是因东汉以后文章骈偶成分渐多,与古文家崇尚散体的主张不合之故。所举除儒家经典外,尚有子书《庄子》、史书《史记》以及《楚辞》和司马相如、扬雄的赋、杂文等。这数家作品往往雄深宏伟,奇崛不凡,韩愈好尚正在于此。他曾称屈原、孟轲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为“古之豪杰之士”(《答崔立之书》)。这与古文运动前期某些论者片面地将“道”与文学的审美特性对立起来,以至鄙视屈原宋玉以下作家是很不相同的。 《进学解》以问答形式抒发不遇之感,此种写法古已有之。西汉东方朔作《答客难》,扬雄仿之而作《解嘲》,其后继作者甚多。但《进学解》仍能给人以新鲜感。这与它善于出没变化有关。如第二段先大段铺写先生之能,浩瀚奔放;再以寥寥数语写其不遇之状,语气强烈。其间自然形成大幅度的转折,而全段总的气势是酣畅淋漓的。第三段则平和谦退,似乎火气消尽;而细味之下,又感到有辛酸、无奈、愤懑、嘲讽种种情绪包孕其中,其文气与第二段形成对比。又如通篇使人悲慨,使人深思,但有的地方又似有谐趣。如先生谆谆教诲,态度庄重,而生徒却以嬉笑对之;先生为说服生徒,不得不痛自贬抑,甚至自称盗窃陈编。这些地方见出先生实处于被动,而具有滑稽意味。总之,全文结构虽简单,但其内在的气势、意趣却多变化,耐咀嚼。它之所以使人感到新鲜,又与其语言的形象、新颖有关。如以“口不绝吟”、“手不停披”状先生之勤学,以“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形容其碌碌无为,以“爬罗剔抉,刮垢磨光”写选拔培育人才等等,不但化抽象为具体,而且其形象都自出机杼。至于“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动辄得咎”、“俱收并蓄”、“投闲置散”等词语,既富于独创性,又贴切凝练,今天都已成为常用成语。又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将丰富的人生体验提炼为短句,发人深思,有如格言。在一篇不长的文章中,此类具有独创性的语句却如此之多,实在使人不能不惊叹作者在文学语言方面的创造能力。此外,本文文体系沿袭扬雄《解嘲》,采押韵的赋体,又大量使用整齐排比的句式,读来声韵铿锵,琅琅上口,也增加了其艺术的魅力。 《进学解》作者韩愈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汉族,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邓州市,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諡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792年及第后,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德宗末因上书时政之弊而被贬。唐宪宗时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819年(元和十四年)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宪宗元和时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他的这种有神论思想,适应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文学上,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愈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是一个语言巨匠。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的其它作品 ○ 春雪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初春小雨 / 早春 ○ 师说 ○ 杂说四·马说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 韩愈更多作品2023-05-21 03:01:201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否真有此事?
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在我国可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曾有国际友人誉之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但是,历史上是否实有梁祝其人其事?如果有,他们是哪个时代,什么地方人?抑或根本是“街谈巷议,道听途说”的“小说家”之所造?这是个聚讼纷纭、饶有兴味的传说之“谜”。 否定有梁祝其人其事者认为:梁祝和《白蛇传》、《牛郎织女》、《孟姜女》合称中国四大民间故事,后来又编成戏剧,尽管戏剧和故事十分动人,但毕竟是传说,因此事实上不存在其人其事,进而言曰:梁祝死后岂能化蝶?其理自明,听来颇似有理。 然而持梁祝实有其人其事的也有不少。不久前读到一篇短文,说祝英台本是明代侠女,梁山伯是前朝书生,两人本来毫不“搭界”。只是祝英台为民造福,死后人们为她安葬,挖掘墓穴时发现下有梁山伯墓,遂为之合葬,才敷演出“梁祝”故事来的。这则“轶闻”曾引起人们的兴趣,可惜语焉不详,未说明来源,所据何书,因此无法进一步探索此说的真伪。又据《杭州日报》报道,杭州市有关部门开发凤凰山旅游风景点时,第一期工程要开辟梁祝故事中的“草桥结拜”、“十八相送”、“梁祝书院”等风景区。报道中虽冠以“民间传说”,但给人的印象是梁祝当在此地活动过。梁祝是哪个地方人 其实,对于“梁祝”其人其事,历史上有些严肃的学者亦进行过研究探索,清代著名学者焦循就是其中一人。他在《剧说》卷二中引宋元之际刘一清的《钱塘遗事》及自己亲身见闻,说全国至少有四座所谓梁祝墓。第一处墓葬地在河北林镇之说,见刘一清的《钱塘遗事》。第二处墓在山东嘉祥县,焦循曾亲见祝英台墓的碣石拓片。他在《剧说》中说:“乾隆乙解说卯(1795年),余在山左,学使阮公(即阮元)修山左《金石志》,州县各以碑本来。嘉祥县有祝英台墓,碣文为明人刻石。”第三处墓在浙江宁波,此说是嘉庆元年(1796年)焦循到宁波“闻其地亦有祝英台墓,载于志书者,详其事云:‘梁山伯、祝英台墓,在鄞西十里接待寺后,旧称义妇冢。"”焦循在记载中虽然未说亲见其墓,但解放前该地除有梁祝墓之说外,还有梁山伯庙,鄞县乡间还流传有“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的俗语,而且庙中香火还很盛。焦循进而查考地方志,据方志记载:“晋梁山伯,字处仁,家会稽,少游学,道逢祝氏子同往。肄业三年,祝先返,后山伯归访之上虞,始知祝为女子,名曰英台。归告父母,求姻时,已许。明年,祝适马氏,舟经墓所,风涛不能前,英台临冢哀痛,地裂,而埋璧焉。事闻于朝,丞相封‘义妇冢"。”第四处的扬州祝英台墓,焦循基本持否定态度:“及吾邵城北槐子河旁,有高土,俗亦呼为祝英台坟。余入城必经此。或曰,此隋炀帝墓,谬为英台也。”清代另一著名学者毛先舒在《填词名解》卷二引《宁波府志》,和焦循记贸卩城(今鄞县)梁祝墓大同小异,只多了“今吴中花蝴蝶,盖橘蠹所化,童儿亦呼梁山伯、祝英台云。” 根据焦循、毛先舒引方志所记,那时女子亦未有缠足陋习,为祝英台女扮男装提供了一定的方便,而且志书上记载竟如此详尽,因此不能排除历史上实有梁祝其人其事。梁祝是哪个朝代人 然而事情还没有完,即使有其人其事,还有东晋、明代两说。持祝英台为明人说者,见于今人之著述,披露于报端。而且焦循曾目击山东嘉祥县明人为祝英台所刻的碣石拓片,可惜他未引碣文,不知还能发现否?加之明人有传奇《同窗记》(演梁祝故事,现存《访友》等),焉知不正是演的明代当代时事?后杭州市有关部门准备在凤凰山重建“梁祝书院”,这也不是毫无根据的。传说中的“梁祝书院”所在地确为明代杭州一所著名书院,不过不叫“梁祝书院”,而是叫“敷文书院”。蛛丝马迹,费人猜疑,故此不能就断为祝英台不可能是明代人。 然而此说也有站不住脚的地方,因为据元代钟嗣成《录鬼簿》所记,元曲大家白仁甫有《祝英台死嫁梁山伯》的剧目,可惜剧本已佚,无法知其概要。由此上溯,北宋苏东坡的词集《东坡乐府》有词牌《祝英台》,以后辛弃疾、吴文英均有词作。据此又可以推断,至迟在北宋时已有祝英台故事的流传。唐宋词专家龙榆生则认为此调“殆是唐宋以来民间流传歌曲”。故此梁祝究竟是晋人抑或明人?由于都有一定的文字依据,难以遽断。再有,梁祝毕竟不是帝王将相,用不着像曹操那样死后造“七十二疑冢”,可是何以至少在山东、河北、浙江都有他们的墓?最后当然不能排除梁祝史无其人其事,对此焦循在详记他耳闻目睹志书记载时,是有一定保留的:“此说不知所本,而详载志书如此。”总之,这其间还有一些谜,需要我们去探索,破解!(摘自《齐鲁晚报》)2023-05-21 03:01:402
告子章句下原文及翻译
告子章句下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孟子曰:“君子不亮,恶乎执?”【译文】白圭说:“我治理水患,比大禹还强呢。”孟子说:“您大错特错了!禹治理水患,是顺着水的本性疏导的,所以禹以四海为蓄水池。如今先生您却以邻国为蓄水池。水逆流而行叫作洚水——洚水就是洪水——是仁人所最厌恶的。先生您大错特错了!”孟子说:“君子不讲诚信,那秉持什么呢?”【注释】君子不亮,恶乎执:亮,同“谅”,信誉。焦循《孟子正义》载何异孙《十一经问对》解作,君子不讲求小信,因为厌恶固执。此说不可信。《孟子》:《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孟子》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2023-05-21 03:02:171
读牟宗三《周易的自然哲学与道德涵义》第四章
牟宗三先生在他的《周易的自然哲学与道德涵义》一书中,将《周易》作为中国古代形上学思想之原料,辅以历代主要易学家对周易的解读,整理出了一形上系统。 在此书开头,牟宗三先生便指出,《周易》一书实含有三方面的意义,即物理的、数理的、伦理的。物理的原则是阴阳变易,是生成,也就是说,是我们在日常生活里所见种种事物之起落盛衰;数理的原则是序理系统,是阴阳变化间的条理关系。牟宗三先生以卦表物理事实之结聚,而卦由爻组成,爻无非一加一减一阴一阳,因而可彰显一序理。至于伦理方面,牟宗三主要论述的是焦循的观点,然而此中有几个问题引人深思。 焦循道德哲学之中心点是“旁通时行”,此处落脚点在一“通”字。这一中心点是由客观世界事物之生成变易而提出的。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 将个人所应遵守的道德规则其合理性根据归为人是世界的一部分,所以理应符合世界变动之规律,这一前提是否合理。这里须分三点论之。 “理是事物之错综交杂,相互关系。其交杂、结构之极致,一切价值意味皆由之而象征。而所谓‘礼者理也"也即因此而生出。”周易作为一象征系统,本是用于象征客观世界,人类社会之价值在客观世界中并无实在之物,而是一抽象内容。因此,将抽象的价值内容作为周易所要象征的对象,是否范畴不符?如果说周易可以取象于一抽象之内容,则周易亦可取象于自身,则将走向一无穷倒退之局面。 周易之象征本是取物,其价值意义上之应然不应然从何而来?牟宗三写:“于是我可说:伦理不实存于世界,但却含蕴于世界。这样,伦理便不是超越的外在的,而是具体的,内在的,或曰潜在的。”但这里需划分先后顺序,盖周易观事事物物,乃是先有该事事物物如此,才从中归纳出理来,但伦理却是强调社会之应当如此,非由观察社会而来,而是由自然界之道理嫁接于社会之中。本来是一棵树先如此生长,再从中归纳出生长之特征,而不是有一颗树应当如此生长。即便将这一应然之基础落于万物一体,也是先有事实之观察,再有特征之归纳,而无前导性之条约应然。 周易爻动之社会基础,如果将其归于儒家礼之秩序,则面临两个问题:第一,自然界之天气变化、万物生长皆是自然而然,但儒家之礼重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个人所应尽之事不是由他的自然状态所决定,而是由他所处的位置决定,犹如盆栽般需要经过修剪捆缚,这是否与周易本然之生生流变相不符?第二,周易之精髓在一“通”字,但儒家之礼则强调各人需各尽其分,此处往深论之,则涉及天理人欲之关系,盖万物生长本是顺其天性而为之,但人之成长需要诸多教化,且自然界中生杀予夺本是一客观事实,无好坏之分,但人类社会中立法以约束各人不得作恶,此一恶之来源为何?焦循参照孟子性善论,但性善论之意为“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孟子之性善强调的是人可以为善,将这种“可以”称之为善,其与告子辩中将恶归于环境:“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但若根据周易取象之道理,则事物之变化只是则然,何来善恶之分?牟氏写:“在根本上说,没有绝对的恶。恶不能与善相对为二元。恶只是行动时的失足,只是生活扩大时的应付之不周到。故恶只是动时的假象,善之不普遍者。虽然善因恶而显,但恶究不能与善相对抗。”他将恶之来源归为人行动能力之不足,则由此可生一教化之必要性,然生活中常见因一时兴起杀人、因个人喜好杀人,亦见处心积虑杀人。若将一时兴起怪罪于个人之品德修养不够,个人喜好与处心积虑之杀人则何以释之?若要从周易中提炼出性根本是善的这一结论,得需知周易之来源本是观天象地理,也即自然环境,则孟子所说之环境、势所以致恶之说法难以立足矣。 焦循道德哲学中心点之“通”之第二问题,即以“通”为道德哲学中心落脚点是否可取? 在周易变动体系下,若个人所遭遇之事皆要遵循变动道理,那么当此人所关心之事不能成时,他是否只能任由其衰败?假若是的话,则此人学习周易、调理自身性情意义何在?只为成一无动于衷之奴隶道德?假若否的话,则此人就此事应用周易之变动法则改变事件进程,是否违背了此事本该衰败之理?或者就这一点再推进一步,此人在面对此事时,有有所为与无所为之选择权,则当他未下决断时,事件之进程始终处于未定阶段,而在是否下决断这一点上,此人是拥有自我意志的,这是否暗示了除变动不居之易理外,还存有个人意志之空间?假若是的话,则变动之理不足为最高原则,假若否的话,也即是说,此人无论如何选择,都是命运之决定,如俄狄浦斯那般,那么个人之存于世界意义何在? 此处就走向了黑格尔绝对精神统治下之个人。 或者换一个角度,君子学易以求趋吉避凶,但是事物之衰败本身也是其变动的道理,君子作为世界的一部分,本身也应随着这道理,承受他所应承受之困难,这本身就意味着不可能事事元亨利贞,必有避无可避之凶。那么,趋吉避凶是否就为一伪命题? 事事强调变通,其暗含之意为,凡事应当积极寻求变通,此也就是对不可变通局面之否定。《宝王三昧论》提到“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躐等;立行不求无魔,行无魔则誓愿不坚。”这是对于世事之困难、个人之痛苦之体贴,因人在世上生活,并非事事都是美好的,总会遇到困难障碍。困难障碍本身令人痛苦,然则是否它就没有好处呢?个人身上诸如勇敢、坚韧等品质,往往需要在逆境中打磨方能体现,而强调面对逆境之变通,是否忽视了逆境之痛苦所能带来的好处?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义之体现往往呈现为“可变通而不愿变通”,这是否又与周易之流转变动相不符?然则正是这一固执,使得义成为一由内而外彰显之道德价值,因而可说:“是故凡可以避患者,有不为也。” 牟宗三先生于大三时写此书,而吾学力不足,远不及也,对书中问题之思考,尚有许多不通透之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且以此自勉吧。2023-05-21 03:03:361
读书方法
论语中就有很多2023-05-21 03:03:454
京剧清风亭的内容简介
《清风亭》又名《天雷报》,京剧大师周信芳、马连良均擅演此剧。许多地方戏都演出过此剧,尤其是近年来李树建重排的豫剧影响很大。剧情:宋朝,薛荣赴京赶考,家中之妻严氏虐待其妾周桂英,以至命仆人将周桂英于元宵夜在磨房所产之子抛至荒郊,周无奈,将血书、金钗藏于襁褓作为标记。婴孩被以磨豆腐打草鞋为生的张元秀拾去,取名张继保,抚养成人。十三岁那年,继保因同学讥讽而回家讨询实情,张怒责之,继保遂逃往清风亭,恰遇周桂英,周为其调解,见血书,认子进京。张元秀夫妻失子后便老病缠身,沦为乞丐。后,继保中状元,张元秀夫妻前去相认,继保却反目为仇,二老双双碰死清风亭。张继保也被雷殛毙。该剧以多白少唱著称,但并不陈繁,这得意于念白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的。正因如此,没有很深的功力者是不敢将此剧登台面众的。2023-05-21 03:03:534
问答:秦九韶算法著作叫什么?
秦九韶(1208年-1268年),字道古,汉族,祖籍鲁郡(今河南省范县),出生于普州(今资阳市安岳县)南宋著名数学家,与李冶、杨辉、朱世杰并称宋元数学四大家。那么秦九韶算法著作叫什么呢? 秦九韶算法著作叫什么 1、秦九韶算法著作叫《数书九章》。 2、书中共列算题81问,分为9类。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并不按数学方法来分类。题文也不只谈数学,还涉及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成为了解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重要参考文献。该书在数学内容上颇多创新,是对《九章算术》的继承和发展。 3、《数书九章》是对《九章算术》的继承和发展,概括了宋元时期中国传统数学的主要成就,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的高峰。当它还是抄本时就先后被收入《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1842年第一次印刷后即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秦九韶所创造的正负开方术和大衍求一术长期以来影响着中国数学的研究方向。焦循、李锐、张敦仁、骆腾凤、时曰醇、黄宗宪等数学家的著述都是在《数书九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完成的。秦九韶的成就也代表了中世纪世界数学发展的主流与最高水平,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以上就是给各位带来的关于秦九韶算法著作叫什么的全部内容了。2023-05-21 03:04:141
《孟子》有哪些流行的版本?
1.《孟子正义》,(清)焦循bai 正义,新编诸子集成系du列,中华书局。2.《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zhi 集注,新编诸子集成系列,中华书局。3.《孟子dao译注》,回杨伯峻 译注,中答华书局,4.《孟子》,中华全本全译系列,中华书局有三2113个版本的孟子 作者:(战国)孟轲5261 撰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5年10月 《孟子4102》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 孟子 作者:(宋1653)朱熹 集注,回金良年 导读,胡真 集评 出版社:上海答古籍出版社孟子(Mencius、孟轲,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2023-05-21 03:04:224
介绍一本关于《论语》注释的书
友友可以去图书联盟网看看2023-05-21 03:04:304
人物:焦循(1763—1820)
焦循(1763—1820),字理堂(一字里堂)。江苏甘泉人(今属江苏扬州黄珏)。清代哲学家、戏曲理论家。少年曾就读于扬州安定书院。乾隆四十四年(1779),受教于刘墉。嘉庆六年(1801)举人,与阮元齐名。阮元督学山东、浙江,俱招往游。后应礼部试不第,托足疾不入城市者十余年。构一楼名“雕菰楼”,读书著述其中。博闻强记,于经史、历算、声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著有《里堂学算记》、《易章句》、《易通释》、《孟子正义》、《剧说》等。2023-05-21 03:05:191
焦循的简介
江苏甘泉人(江苏扬州方巷人),生于高宗乾隆二十八年癸,卒于仁宗嘉庆二十五年庚辰,得年五十八岁。少年曾就读于扬州安定书院。曾于三十三岁赴山东居阮元(时为山东学政)家,并随阮元至浙江赴任。嘉庆六年(1801)中举人,翌年应礼部试不第,即返乡奉侍母亲不出仕。母亲卒后,托疾闭户,建“雕菰楼”,足不履城市十馀年,著书数百卷,皆精博。其中用力特深的,为《周易》、《论语》、《孟子》三书。《周易》方面,著有《易章句》十二卷、《易图略》八卷,《易通释》二十卷(以上四十卷合辑为《雕菰楼易学三书》)、《易广记》三卷、《易话》二卷。《语》、《孟》方面,嘉庆九年(1804)著《论语通释》一卷计十二篇(后增为十五篇),又推衍《通释》的含义为《论语补疏》二卷。嘉庆廿一年(1816)始编《孟子长编》三十卷,再编为《孟子正义》三十卷,廿四年(1819)成书。翌年逝世。经学以外,又精天算、考古。曾与凌廷堪及李锐(字尚之,号四香,1765-1814,是清中叶少数专精天文学和数学的学者之一)一起研究天算之学,焦循著《天元一释》、《开方通释》等专门著作,又曾著《群经宫室图》、《剧说》等。平生所著散文辑为《雕菰楼集》二十四卷,由阮元于道光四年(1824)在粤刊行。除经学、天算之外,焦循极注重地方志,对方志学亦有见解。嘉庆十一年(1806)受扬州知州伊秉绶聘任,与阮元等编《扬州图经》及《扬州文粹》(或可能《扬州图经》即含《文粹》),后因伊氏调任而中辍,焦氏将所搜得文献辑为《扬州足征录》二十七卷,继任者姚秋农修《扬州府志》(嘉庆十五年刊),焦氏亦参与纂修,或至少提供过具体的指导意见。《扬州足征录》外,焦氏又著《北湖小志》六卷、《邗记》六卷,记述扬州一地风土。 清代学者。字理堂(或作里堂),晚号里堂老人。甘泉(今江苏方巷)人。嘉庆六年(1801年)举人。博学多识。尤擅易学、算学,亦精医理。曾南游江浙、北及河北、山东等地,常与人论医。辑有《吴氏本草》一卷(1792年),多取材于《太平御览》等,今存其手校稿本。尝与名医李炳交厚,将李炳医案集成《李翁医记》二卷。李氏之书稿《辨疫琐言》书稿则由焦氏子抄录传世。另著有《雕菰楼文集》。2023-05-21 03:05:261
什么时代的学者焦循在《孟子正义》一书中,对“会计”两字的解释为:“零星算之为计,总和算之报告”
焦循(1763~1820),字里堂,江苏甘泉人(江苏扬州黄珏人),生于高宗乾隆二十八年癸,卒于仁宗嘉庆二十五年庚辰,得年五十八岁。2023-05-21 03:05:451
买书的古文翻译
译文:有一读书人敛聚尽家中所的物品约有一千几百文钱用来买书,把书带着进京。到达中途,遇到一个同样的读书人,拿着他的书目看了看,喜爱他的书却因为自己贫穷,不能获得。家中有几十个古铜器,拿来卖了买书。买书的有雅癖喜爱收集古器,一看到古器很是高兴,于是就说:“不要卖了,我把这些书赐予你,估计一下价钱,两个人交换它们。就这样,买书的用尽随带的书,换取了几十个铜器,急忙返回他的家中去了。原文:有一士人尽掊其家所有约百余千鬻书,将以入京。至中途,遇一士人,取书目阅之,爱其书而贫,不能得。家有数古铜器,将以货之。而鬻书者雅有好古器之癖,一见喜甚,乃曰:“毋庸货也,我将与汝估其直而两易之。”于是尽以随行之书换数十铜器,亟返其家。出自清代佚名的《道山清话》。扩展资料《道山清话》为清代内府藏本,不著撰人名氏。读书人和藏书家藏书,除了购和抄二法之外,就是换书,而且换的方式多样,以物换书最为常见。1、以皮衣换书朱自清在《买书》一文中说:他在北大哲学系毕业的那年,到琉璃厂华洋书庄去,看见新版《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才十四元。可是他只是一个穷学生,十四元并不容易找。想来想去,只好硬了心肠将结婚时候父亲给做的一件紫毛(猫皮)水獭领大氅亲手拿着,走到后门一家当铺里去当了十四元钱。父亲给他做这件衣服,可很费了点张罗。拿去当的时候,他也踌躇了一下,却终于舍不得那本字典。想着将来准赎出来就是了。他说:“想不到竟不能赎出来,这是直到现在翻那本字典时常引为遗憾的。”2、以头发换书《元史·陈祐传》载,元朝陈佑其母张氏贤慧有淑德,被尊为贤妇。陈家贫困,张氏刻苦耐劳,含辛茹苦,悉心养育天佑,因无钱购书,张氏常剪发换书,供儿研读。3、以家财、田产换书清叶昌炽《藏书纪事略》记载明代官至刑部尚书以诗文名于世的王世贞时说,当年王世贞遇到书商出版宋刻《两汉书》,欣喜异常。然因一时无足够现金而又得书心切,惟恐如此好书为他人所得,竟与书贾商定以自己的一座山庄换取这部秘刻。此事曾轰动一时,后虽处境困窘,身居茅屋,王世贞却以为物有所值,因为他认为自己虽然藏有《周易》、《礼经》、《毛诗》、《左传》等宋刻善本三千多卷,但都不及这部《两汉书》精美。有传说,清代“通儒”焦循,父母早亡,家极贫,又遇饥荒,以致负债累累,一家人常以山薯充饥。尽管处境艰难,但仍有志于学、求知若渴,宁愿忍受饥寒,也要以田去换书。那时他家里仅有几十亩田地,被横行乡里的豪绅看中强买了去,只给十几两银子作为代价。卖田那天,有个书商知道焦循爱书如命,卖了田手中有银子,正是高价出售的好机会。于是就向焦循兜售起想读的书来,一部《通志堂经解》竞索价三十两银子。果然,焦循见到这部书就爱不释手。可是卖田所得的银子仅够半数,于是同妻子商量,把妻子的金首饰拿去卖了,也只凑了二十七两,又经过讨价还价,终于买下这部书。吃晚饭时,夫妇俩高兴地一面喝着麦屑粥,一面欣赏用几十亩良田和首饰换来的《通志堂经解》,竞得意地相视而笑了。在别人看来,焦循夫妇无疑于大傻瓜,可他们自己却好像得到了无价之宝,喜不自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山清话2023-05-21 03:05:521
《铜器易书》的译文
能不能提供下原文我再来给你翻译啊。。。网上原文都找不到。。2023-05-21 03:06:084
梁山伯与祝英台真有其人吗
许多人认为真有其人,具体请查看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6675.htm?fr=ala0_1_12023-05-21 03:06:313
“焦”这个姓氏的,历史渊源是什么?
焦姓族氏源流考/ 焦先民焦姓属稀少姓民之一,在台湾民国卅四年并与焦姓,根据六十七年户籍资料,全台仅有焦姓约五百户左右,人口不到二千人,至六十九年统计已增至为六四○户,人口约二八○○余人。追溯焦姓始祖,系起源於神农氏,神农氏教民「耒耜」,兴农业,故称神农,以德为主,又称炎帝,起於烈山,故又曰烈山民,列山一名厉山,亦名重山,又称为厉山氏;炎帝继大 ,一曰大庭民(古国名);在位一四○余年,传七世更八帝凡五四六年,始由黄帝代之。周武王统一宇内,封神农后裔於焦(史纪周本纪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於焦;汉书地理志云:弘农陕县有焦城,故焦国,水经注云:河水之东过陕县北昔周召分伯,以此城为东西之别,东城即虢之上阳,虢仲之所都,其大城中有小城故焦国也,武王封神农之后於此)。在历史文献及传说中,中原有很多姓氏的祖先均自称来自洪洞大槐树下,焦姓氏族现分布全国省市,亦不例外,当非传说,盖有所本也,古籍中如文献通考、明史会要,火槐树志等史书记载:一、唐代黄巢造反,先后陷江西、福建、浙东、续攻洛阳,破潼关占长安,黄嗜杀成性,有杀人八百万之说,后黄被李克用敉平,乃由山西迁百姓於南方。二、元朝末年,横征暴歛,民不聊生,群雄并起,战乱长达二十年之久,人民逃亡流离、土地田园荒芜,至明太祖底定天下,乃招抚流亡,开垦荒地,於是将山西无田之民移於黄河南北,移江西无田之民於淮南;洪武年间政府给予优厚条件,奖励移民开垦,不断迁山西之民於河北、山东、河南、迁杭、湖、温等诸都之民於淮西。因大槐树在洪洞城北广济寺之西,位居直、鲁、燕、豫,之中枢,相传当时政府设局驻员於寺内,专责移民配发补给事宜,所有移民均经此地再转迁移至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故历代相传来自「大槐树下」,当非虚妄讹传也。笔者籍隶山东平度蓼兰镇,镇上焦姓居半,余於八十年返乡探亲时,於族人家中借得焦民家谱,内载始祖兄弟四人,於永乐年间,由云南鸟山卫迁居蓼兰,远祖是否亦系由「大槐树下」之移民,则不可殁矣!但焦氏同为神农氏之后裔,无庸置疑也。===================姓氏起源关于焦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出自上古神农氏,以国为姓。周武王立国之后,封神农氏后代裔孙于焦(今河南陕县焦城),建立焦国,其后以国为姓,遂为焦氏。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周朝时,有王室同姓诸侯国焦国,后被晋国所灭,原焦国王族遂以国名掺箶为姓。古代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少数民族中有焦姓。焦姓望族居中山(今河南登封县西南)、广平(今河北鸡泽县东30里)、冯翊(今陕西省大荔县)。==================焦(Jiāo)焦姓起源有二。《广韵》载,周武王灭商后,追封上古圣王的后裔,封神农氏的后人于焦,其子孙以焦为姓,今山东嘉祥县南焦城村是其遗址。另据《通志》载,周朝初年有同姓诸侯国焦国,后来被晋国所灭,王族便以国名为姓,称焦氏。清朝人焦循,对经、史、历、算、声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清代画家焦秉贞,艺术上吸取了西方宗教画中的透视明暗画法,康熙年间供奉内庭,曾绘有《避暑山庄图》。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145857.html2023-05-21 03:06:431
焦氏男孩起名大全,猪年适合男孩的名字有哪些?
焦姓的起源,焦姓的来源 姓氏:【焦】 拼音:Jiao 郡望:中山郡 名人:焦延寿,焦循,焦秉贞 文献:润州焦氏宗谱 历史:焦姓出自姬姓。周武王打败纣王,建立以后,分封天下各路诸侯。神农氏是上古时候著名氏族首领炎帝的儿子,他的后代也得到周武王的尊重,被分封在焦(今河南省陕县南部,一说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为王,建立了焦国。其子孙以封地为姓氏,称为焦氏,世代相传。 焦氏男孩起名大全猪年适合男孩的名字有哪些? 1.焦弘鹏,焦平杭,焦平来,焦轩永,焦修永,焦轩石 2.焦哲永,焦轩民,焦书弘,焦凌冬,焦棋观,焦棕观 3.焦智凡,焦渊川,焦钦川,焦智川,焦博川,焦棋凡 4.焦钦千,焦棋川,焦景川,焦钦凡,焦捷千,焦瀚宵 5.焦豪顺,焦瀚阳,焦豪凯,焦银善,焦瑜盛,焦哲瀚 6.焦展瀚,焦诚云,焦瀚恩,焦瀚泽,焦豪景,焦哲瀚 7.焦熙川,焦敬川,焦瑞杰,焦玮皓,焦豪闲,焦荣棋 8.焦豪智,焦瑞凯,焦瀚远,焦荣钦,焦银皓,焦玮景 9.焦豪云,焦瑜皓,焦嘉盛,焦豪博,焦福栋,焦荣捷 10.焦鼎川,焦诚智,焦玮胜,焦福盛,焦豪渊,焦荣景 11.焦玮栋,焦诚凯,焦轩耀,焦诚翔,焦荣渊,焦福景 12.焦豪尊,焦银盛,焦荣皓,焦齐皓,焦荣棕,焦瑜胜 13.焦诚博,焦瑞皓,焦哲宝,焦福凯,焦宝谦,焦银凯 14.焦瑞栋,焦诚盛,焦睿超,焦诚尧,焦福博,焦宝峰 15.焦瀚遥,焦睿渊,焦嘉杰,焦荣云,焦敬凡,焦轩瀚 16.焦畅翔,焦玮云,焦嘉栋,焦豪翔,焦瑜智,焦瀚轩 17.焦福皓,焦诚栋,焦瑞捷,焦瑞博,焦伦瀚,焦新川 18.焦福善,焦誓尧,焦福钦,焦瑞翔,焦晋瀚,焦晋腾 19.焦益瀚,焦玮杰,焦瑜渊,焦福清,焦睿皓,焦福斯 20.焦木泽,焦木聪,焦圣遥,焦志睿,焦秀硕,焦何宁 21.焦哲平,焦晋玄,焦修古,焦益平,焦益弘,焦哲玄 22.焦朝川,焦杰川,焦寒川,焦皓川,焦棕凡,焦捷川 23.焦瀚原,焦睿捷,焦楷川,焦圣川,焦嘉渊,焦瑞普 24.焦睿胜,焦睿棋,焦嘉皓,焦瑜博,焦瑞渊,焦玮棋 25.焦展腾,焦齐智,焦福杰,焦荣栋,焦瑜顺,焦荣闲 26.焦玮博,焦豪杰,焦瀚哲,焦哲腾,焦诚胜,焦誓皓 27.焦宝峻,焦荣智,焦荣顺,焦睿杰,焦嘉博,焦玮尧 28.焦玮渊,焦诚皓,焦银普,焦荣博,焦睿闲,焦荣超 29.焦新阳,焦君玮,焦秀荣,焦鼎阔,焦银宏,焦圣远 30.焦伦世,焦哲民,焦善川,焦朝千,焦文欢,焦瑞星 推荐名字解析 1【焦禹霄】jiāo yǔ xiāo 禹:古代圣明君主的名字。传说是夏朝的第一代君主,他曾治理洪水 霄:云气;天空 2【焦辰赫】jiāo chn hè 辰:意为时光,日子,星辰。此外,辰也是地支的第五位;赫:意指显耀,显盛,盛大,声势大 3【 焦依阳 】jiāo yī yáng 依:靠着,仗赖;按照;顺从,答应;阳:指阳光,引申指温暖,明亮,双音节词有艳阳、阳春等。此外,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指存在于宇宙间一切事物中的两大对立统一面之一 4【焦懿轩】jiāo y xuān 懿:美好 轩:轩字的本义是指一种曲辕有番的车,为卿大夫及诸侯夫人所乘坐,又因饰物不同而分为鱼轩、犀轩、朱轩等。后来,又引申为高起、高仰、飞举,常见词语轩轻、气宇轩昂等即有此义 5【焦茂轩】jiāo mo xuān 茂:繁盛、茂盛、丰盛、丰富、美好。意为茂盛、繁茂、旺盛 轩:轩字的本义是指一种曲辕有番的车,为卿大夫及诸侯夫人所乘坐,又因饰物不同而分为鱼轩、犀轩、朱轩等。后来,又引申为高起、高仰、飞举,常见词语轩轻、气宇轩昂等即有此义2023-05-21 03:06:491
焦姓起源及简介 姓焦的名人有哪些
导读: 焦姓是怎么来的?焦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一百三十二位姓氏,在豫冀大地颇有影响。当今焦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092%,总人口大约有115万。那么,焦姓的起源是什么?历史上姓焦的名人有哪些呢?姓焦的明星有哪些?快点随我了焦下焦姓起源及简介吧。 焦姓起源及简介 汉族焦姓主要有二支:姜姓和姬姓。 第一支源出姜姓。周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故地在今河南陕县。不久周灭之,其族人因焦为氏。其国人东迁于焦城,故地在今河南中牟西。至东周受郑国之迫,南迁焦邑,故地在今安徽亳县,春秋时为陈地。又被迫北迁鲁焦城,故地在今山东嘉祥青山东,春秋中叶焦国灭,其地入鲁。其后子孙以国为氏。姜姓焦氏的历史有3000年。 第二支出自姬姓。虞、虢、焦、滑皆姬姓国也,后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一说,焦、谯原为同一姓,召康公奭辅佐周成王有功,其子孙封为谯侯,故地在今河南陕县,姜姓焦国古址,后为晋武公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有谯、焦氏。姬姓焦氏的历史至少有2600年。 外族基因的流入 焦姓的组成比较复杂,外族血液大规模融入焦姓早在南北朝时已经开始,主要发生在西北和西南地区。南朝时甘肃和四川一带氏人已经形成了南安郡焦姓大族,随后在四川南部、云贵地区的南中夷四姓中有焦氏,称为叟族大姓。唐时吐蕃人,宋朝时宁夏地区的西夏党项族钟均有焦姓。清初满洲八旗姓觉佳氏,后改为汉姓焦。所以当今西北、西南和东北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中焦姓的分布与此焦姓与周边民族融合过程有关。 历史上焦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焦姓活动于河南山东地区,后向西向南迁移。到汉、晋时期,焦姓的血液已经多样化,与西南和西北的土著有密切关系,焦姓足迹已抵西南和西北。到唐、宋时,焦姓已经分布于南方各地。 宋朝时期,焦姓大约有5万朵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7%,排在第一百五十位以后。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安徽为焦姓的第一大省,居住了焦姓总人口的39%。全国形成了以安徽为中心的焦姓分布区。 明朝时期,焦姓大约有9万3千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排在第一百四十九位。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江苏、山西,三省焦姓大约占焦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山东、河南、河北、湖南等。陕西为焦姓第一大省,约占焦姓总人口的21%。宋元明时期,其人口的流动主要由中原向西北和向东南移动,全国形成了以西北陕晋、东南江苏为中心的两块焦姓人口聚集地。 当代焦姓的分布 当代焦姓的人口已达115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92%,排在全国第一百三十二位。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焦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这也反映了西南叟人河西北氏人焦姓人群汉化的速度。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内蒙古,三省区焦姓大约占焦姓总人口的43%,其次分布于陕西、山西、江西、甘肃、安徽,这五省的焦姓又集中了30%。河南居住了焦姓总人口的19%,为焦姓第一大省。目前全国形成以河南为中心,向外散布的焦姓人口分布特征。 历史上姓焦的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焦姓历代名人49名,占总名人数的0.11%,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一百五十五位;焦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04%,排在并列第二百一十八位;焦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8%,排在并列第一百六十一位;焦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孱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09%,排在并列第一百四十八位。 焦姓历代被载入史册名人:西汉经学家焦延寿;唐朝与李白同称“饮中八仙”的焦遂;南朝宋朝诗中焦子章;明朝学者焦竑,画家焦白;清朝哲学家、数学家、戏曲路论家焦循,画家焦秉贞;清末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焦达峰;当代中共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戏剧家焦菊隐。 焦姓血型 焦姓人群总的血型分布是:O型占32.6%,A型占28.6%,B型占29.6%,AB型占9.2%。 焦姓的明星 焦恩俊 焦姣、焦婷、焦俊艳、焦媛、焦阳、焦瑞霞、焦月娥、焦恩俊、焦晃、焦菊隐、焦雄屏、焦刚、焦俊祥、焦诗赋等。2023-05-21 03:06:551
焦里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姓氏
焦姓族氏源流考/ 焦先民 焦姓属稀少姓民之一,在台湾民国卅四年并与焦姓,根据六十七年户籍资料,全台仅有焦姓约五百户左右,人口不到二千人,至六十九年统计已增至为六四○户,人口约二八○○余人。 追溯焦姓始祖,系起源於神农氏,神农氏教民「耒耜」,兴农业,故称神农,以德为主,又称炎帝,起於烈山,故又曰烈山民,列山一名厉山,亦名重山,又称为厉山氏;炎帝继大 ,一曰大庭民(古国名);在位一四○余年,传七世更八帝凡五四六年,始由黄帝代之。周武王统一宇内,封神农后裔於焦(史纪周本纪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於焦;汉书地理志云:弘农陕县有焦城,故焦国,水经注云:河水之东过陕县北昔周召分伯,以此城为东西之别,东城即虢之上阳,虢仲之所都,其大城中有小城故焦国也,武王封神农之后於此)。 在历史文献及传说中,中原有很多姓氏的祖先均自称来自洪洞大槐树下,焦姓氏族现分布全国省市,亦不例外,当非传说,盖有所本也,古籍中如文献通考、明史会要,火槐树志等史书记载: 一、唐代黄巢造反,先后陷江西、福建、浙东、续攻洛阳,破潼关占长安,黄嗜杀成性,有杀人八百万之说,后黄被李克用敉平,乃由山西迁百姓於南方。 二、元朝末年,横征暴歛,民不聊生,群雄并起,战乱长达二十年之久,人民逃亡流离、土地田园荒芜,至明太祖底定天下,乃招抚流亡,开垦荒地,於是将山西无田之民移於黄河南北,移江西无田之民於淮南;洪武年间政府给予优厚条件,奖励移民开垦,不断迁山西之民於河北、山东、河南、迁杭、湖、温等诸都之民於淮西。 因大槐树在洪洞城北广济寺之西,位居直、鲁、燕、豫,之中枢,相传当时政府设局驻员於寺内,专责移民配发补给事宜,所有移民均经此地再转迁移至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故历代相传来自「大槐树下」,当非虚妄讹传也。 笔者籍隶山东平度蓼兰镇,镇上焦姓居半,余於八十年返乡探亲时,於族人家中借得焦民家谱,内载始祖兄弟四人,於永乐年间,由云南鸟山卫迁居蓼兰,远祖是否亦系由「大槐树下」之移民,则不可殁矣!但焦氏同为神农氏之后裔,无庸置疑也。 =================== 姓氏起源 关于焦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出自上古神农氏,以国为姓。周武王立国之后,封神农氏后代裔孙于焦(今河南陕县焦城),建立焦国,其后以国为姓,遂为焦氏。 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周朝时,有王室同姓诸侯国焦国,后被晋国所灭,原焦国王族遂以国名掺箶为姓。 古代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少数民族中有焦姓。焦姓望族居中山(今河南登封县西南)、广平(今河北鸡泽县东30里)、冯翊(今陕西省大荔县)。 ================== 焦(Jiāo) 焦姓起源有二。《广韵》载,周武王灭商后,追封上古圣王的后裔,封神农氏的后人于焦,其子孙以焦为姓,今山东嘉祥县南焦城村是其遗址。另据《通志》载,周朝初年有同姓诸侯国焦国,后来被晋国所灭,王族便以国名为姓,称焦氏。清朝人焦循,对经、史、历、算、声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清代画家焦秉贞,艺术上吸取了西方宗教画中的透视明暗画法,康熙年间供奉内庭,曾绘有《避暑山庄图》。2023-05-21 03:07:021
《锁麟囊》的选段戏词
《锁麟囊》的选段戏词如下:1、选妆奁【四平调】怕流水年华春去渺,一样心情别样娇。不是我无故寻烦恼,如意珠儿手未操,啊,手未操。仔细观瞧,仔细选挑,锁麟囊上彩云飘。似良骥不该多麟角,形同蛟龙四蹄高。是何人将囊来买到,速唤薛良再去选挑。赏析:这段四平调是薛湘灵挑选嫁妆时的唱腔。开始得极其简练,最先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薛府仆人们,他们为了薛湘灵的嫁妆而人仰马翻,薛湘灵在人们的千呼万唤中简短地露了一个面。在全府人焦头烂额的辅垫下羞答答的轰轰烈烈的出嫁了。这段唱腔,把薛湘灵一个千金大小姐的娇憨、矜持的神态,表现的淋漓尽致。2、春秋亭【西皮二六】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隔帘只见一花轿,想必是新婚渡鹊桥。吉日良辰当欢笑,为什么鲛珠化泪抛?此时却又明白了,世上何尝尽富豪。也有饥寒悲怀抱,也有失意痛哭嚎啕。轿内的人儿弹别调,必有隐情在心潮。耳听得悲声惨心中如捣,同遇人为什么这样嚎啕?莫不是夫郎丑难谐女貌?莫不是强婚配鸦占鸾巢?叫梅香你把那好言相告,问那厢因何故痛哭无聊。梅香说话好颠倒,不该人前乱解嘲。怜贫济困是正道,哪有个袖手旁观在壁上瞧?蠢才问话太潦草,难免怀疑在心梢。你不该(想必是)人前逞骄傲,不该(定是)词费又滔滔。休要噪,且站了,薛良与我去问一遭。听薛良一语来相告,满腹骄矜顿雪消。人情冷暖凭天造,谁能(何不)移动它半分毫。我嫌不足她正少,她为饥寒我为娇。分我一枝珊瑚宝,安她半世凤凰巢。忙把梅香低声叫,莫把姓名信口哓。这都是神话凭空造,自把珠玉夸富豪。麟儿哪有神送到?积德才生玉树苗。小小囊儿何足道,救她饥渴胜琼瑶。赏析: 出门时的风和日丽,变成了春秋亭外风雨暴,贫与富同在一个屋檐下避雨,但是由于贫富差距现于眼前,贫富的对比分外伤怀。知道纵然是“新婚度鹊桥”,可世上并不是“尽富豪”,于是“分我一枝珊瑚宝,安她半世凤凰巢”,于是“叫梅香,莫把姓名你信口晓”。多么难得,富家女子也许不知生计艰难,可是的心地是善良的,虽贵为千金,任性挑剔,但此刻却极尽惜弱怜贫,慷慨解囊。之前的“刁蛮”转为调皮,让大家把原来对她的厌恶转为喜欢,这时倒极为可爱了。平等、博爱的主题跃然纸上。《锁麟囊》又名《牡丹劫》,取自《剧说》中一则引自《只麈谭》的故事,是著名剧作家翁偶虹在1937年应程砚秋之约而作 。全剧一共十五场,首演于上海黄金戏院,时间是1940年5月,演员阵容甚是硬整。程砚秋领衔饰演薛湘灵,配演是吴富琴饰赵守贞,芙蓉草饰胡婆,孙甫亭饰薛母,刘斌昆饰梅香,于世文饰薛良,贯盛吉饰碧玉,苏盛贯饰赵禄寒,陈孝椿饰周庭训。该剧在北京首演于1941年4月,地点是北平长安戏院。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民国时期,风气维新,一些经常出入戏园的文人,或因政治抱负,或为逃避现实,或想改良戏剧,开始与一些当红演员,即名角儿往来结交,为他们编创新戏,改写旧戏。正是在此期间,翁偶虹结识了程砚秋,开始为程砚秋写戏。 在创作《锁麟囊》以前,翁偶虹为程砚秋写了《瓮头春》。某一天,程砚秋把翁偶虹请到家里,婉转地提出,朋友们都说《瓮头春》写得不错,也适合他演,但他演出的悲剧实在太多了,《金锁记》《鸳鸯冢》《青霜剑》《文姬归汉》《荒山泪》《春闺梦》等。举凡程砚秋的代表作,都是悲剧,因此希望能排一出喜剧,不知道翁先生肯不肯写。翁偶虹开始还有些犹豫,待程砚秋拿出材料,交与他后,便欣然接受了。程砚秋交给翁偶虹的材料,就是焦循的《剧说》。其中有一则引自《只麈谭》的故事,引起了程砚秋的兴趣。故事本身很简单,说的是,一贫一富两个出嫁的女子,偶然在路上相遇,富家女同情贫家女的身世,解囊相赠。十年之后,贫女致富而富女则陷入贫困之中。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锁麟囊2023-05-21 03:07:191
《清风亭》是一出什么剧
《清风亭》写薛荣妻妾不和,妾周氏生下一子,被迫抛在荒郊,被以打草鞋为生的老人张元秀夫妻拾得,取名张继保,抚育成人。13年后,张继保在清风亭被生母周氏带走。张元秀夫妻思儿成疾,每日到清风亭盼子归来。张继保得中状元,路过清风亭小憩。张老夫妻前往相认,但张继保忘恩负义,不肯相认,把老夫妻当成乞丐,只给他们二百钱。老婆婆悲愤已极,把铜钱打在他脸上,夫妻相继碰死在亭前;张继保也被暴雷殛死。此剧又名《天雷报》、《雷殛张继保》。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 8记有唐代张仁龟故事,与这部作品的内容近似。明秦鸣雷(1518~1593)作有《合钗记》传奇(已佚),一名《清风亭》,曾在弋阳腔中盛演。描写同一题材的传奇,还有鲁怀德(生平不详)《藏珠记》;李宗泰(字华峰,江苏长洲人,生平不详)《清风亭》,已佚。《清风亭》在群众中影响较大,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焦循说到他幼时观看演出,农村观众“其始无不切齿,既而无不大快。铙鼓既歇,相视肃然,罔有戏色;归而称说,浃旬未已”。它揭示了封建社会阶级之间的对立,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道德观。全剧以雷殛结束,也表现了古代人民惩治恶人的强烈愿望。剧作自然、流畅,富有真情实感;《赶子》、《盼子》、《认子》等折极为动人。张老夫妻善良、纯朴而倔强的形象塑造得颇为生动,周氏、张继保的性格也都真实可信。《清风亭》在后世舞台流传很广,徽剧、京剧、汉剧、川剧、湘剧、晋剧、秦腔、豫剧等不少剧种均有演出。扩展资料唱词片段【周梁桥,清风亭,巴山汉水,残阳欲坠,一棵枯树矗立在半空】周桂英:【内唱】身无力腿乏困饥饿难忍,【背包抱婴儿踉跄的上,缨儿啼哭】【接唱】遭兄嫂苦残害逃离家门。眼看着天将晚风雪正紧, 周桂英抱娇儿何处安身。【哭白】天哪!天哪!儿父薛荣,投军边关,一去半载,杳无音信,可恨兄嫂苦苦残害,又逢兵匪为灾,我只得怀抱娇儿逃离在外,只落得日暮穷途,无衣无食,叫我如何抚养我儿!【哭介,抬头望】来在这周梁桥,清风亭前,不如将娇儿放在桥下,若遇善心之人,来往路过,将他收留抚养,也免得我母子同归于尽!【接唱】叹我儿生世来时运不顺, 未满月离娘怀饥寒加身。无奈何忍痛咬破连心指, 扯下身边半幅裙。【放儿写血书】柔肠寸断珠泪滚, 一字一泪留血痕。次子本是薛门后, 癸亥冬月是生辰。只因兄嫂太毒狠, 周梁桥下弃儿身。过路君子施怜悯, 将儿抱养长成人。娘死儿生留根本, 周桂英九泉之下报深恩。【望空拜】悲切切用血书将儿包裹,【欲放又止】难舍母子两离分。狠心舍儿桥上奔,【放子欲走儿哭周桂英哭扑儿旁】你你你声声哭碎娘的心。 倒不如与我儿同归于尽……2023-05-21 03:07:531
回首繁华如梦渺,残生一线付惊涛 释义
种福得福,不是富2023-05-21 03:08: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