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投
-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0毫米=1000000微米
毫米和米换算
毫米和米属于长度单位,1毫米等于0.1厘米,1毫米等于0.01米2023-07-26 09:54:392
毫米换算米
1m=100cm 10毫米=1cm 1m=1000毫米2023-07-26 09:54:497
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1米=1000毫米 1毫米=0.001米2023-07-26 09:55:261
米、千米、厘米、毫米、分米的字母表示是?单位换算是?
米、千米、厘米、毫米、分米字母表示依次为m、km、cm、mm、dm单位换算(按照由大到小规律):1km=1000m=10000dm=100000cm=1000000mm分开说1km=1000m 1m=10dm1dm=10cm1cm=10mm2023-07-26 09:55:533
克,千克,米,里米,分米,毫米单位换算
1千克=1000克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2023-07-26 09:56:024
我要米,厘米,毫米,千米,千克,克,吨,毫升,升,单位换算麻烦了
1m=100cm=1000mm1t=1000kg=100000g1L=1000ml2023-07-26 09:56:137
米、分米、厘米、毫米都是什么单位?
米的单位为m,分米的单位为dm,厘米的单位为cm,毫米的单位为mm。【米】国际单位制的长度单位“米”(meter,metre)起源于法国。1790年5月由法国科学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米,1791年获法国国会批准。2023-07-26 09:56:465
米和微米的换算比例是多少?
1米=1000毫米=1000,000微米2023-07-26 09:57:315
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字母代号是;
m, dm, cm, mm2023-07-26 09:58:0711
多少毫米等于1厘米
答:10毫米=1厘米2023-07-26 09:59:065
毫米和米换算
毫米和米换算为1毫米=0.001米。毫米(millimeter),又称公厘(或公釐),是长度单位和降雨量单位,英文缩写mm。10毫米相当于1厘米,100毫米相当于1分米,1000毫米相当于1米(此即为毫的字义)。“米”(metre/meter,法mètre)是国际单位制基本长度单位,符号为m,一米等于10分米。可以用来衡量长、宽、高。“米”的定义起源于法国。1米的长度最初定义为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上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千万分之一,并与随后确定了国际米原器。随着人们对计量学认识的加深,米的长度的定义几经修改。单位换算相关介绍1米等于1000毫米,1毫米等于0.001米。10毫米相当于1厘米,100毫米相当于1分米,1000毫米相当于1米。长度单位是指测量空间距离的基本单位,是人类为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米(m)、米(μm)、纳米(nm)等。长度单位有很多,主单位是米,其余都是派生的单位。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而长度单位的换算,在日常生活和各个领域中也是随处可见的,所以学好换算单位很重要。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长度单位2023-07-26 09:59:361
请问米和毫米之间的单位是怎么换算的?
米和毫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1米=1000毫米1毫米=0.001米“米”(meter),国际单位制基本长度单位,符号为m。可用来衡量长、宽、高。“米”的定义起源于法国。1米的长度最初定义为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上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千万分之一,并与随后确定了国际米原器。随着人们对度量衡学的认识加深,米的长度的定义几经修改。1983年起,米的长度被定义为“光在真空中于1/299792458秒内行进的距离”。毫米,又称公厘(或公釐),是长度单位和降雨量单位,英文缩写mm。10毫米相当于1厘米,100毫米相当于1分米,1000毫米相当于1米(此即为毫的字义)。2023-07-26 09:59:522
请问米和毫米之间的单位是怎么换算的
1米=1000毫米 1毫米=0.001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000000微米=1000000000纳米 1毫米=0.001米=0.01分米=0.1厘米=1000微米=1000000纳米 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米(m)、微米(μm)、纳米(nm)等等。 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的长度单位有里、丈、尺、寸、寻、仞、扶、咫、跬、步、常、矢、筵、几、轨、雉、毫、厘、分,等。 1里=150丈=500米 2里=1公里(1000米)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 1分=10厘 1丈=3.33米 1尺=3.33分米 1寸=3.33厘米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米的长度等于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级之间跃迁的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650763.73倍"。 其他的长度单位还有:光年、天文单位、拍米(Pm)、兆米(Mm)、公里{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丝米(dmm)、忽米(cmm)、微米(μm)、纳米(nm)、皮米(pm)、飞米(fm)、阿米(am)等。2023-07-26 10:00:021
米和毫米之间的单位是怎么换算的?
米和毫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1米=1000毫米1毫米=0.001米“米”(meter),国际单位制基本长度单位,符号为m。可用来衡量长、宽、高。“米”的定义起源于法国。1米的长度最初定义为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上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千万分之一,并与随后确定了国际米原器。随着人们对度量衡学的认识加深,米的长度的定义几经修改。1983年起,米的长度被定义为“光在真空中于1/299 792 458秒内行进的距离”。毫米,又称公厘(或公釐),是长度单位和降雨量单位,英文缩写mm。10毫米相当于1厘米,100毫米相当于1分米,1000毫米相当于1米(此即为毫的字义)。2023-07-26 10:00:101
米和毫米的换算
1米=1000毫米。10毫米相当于1厘米,100毫米相当于1分米,1000毫米相当于1米(此即为毫的字义)。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米(m)、微米(μm)、纳米(nm)等等。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2023-07-26 10:00:461
米,厘米,分米,毫米,的换算
1米 = 10分米1分米= 10 厘米1厘米= 10毫米1米 = 10分米= 100 厘米 =1000 毫米拓展资料: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0000忽米=100000丝米=1000000微米=1000000000纳米=10000000000埃长度单位换算长度单位换算是长度换算的一种方式。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计量单位。目前国际上的长度单位换算方式有多种类型,分别有中国传统的长度单位、国际标准的长度单位、英制长度单位、天文学长度单位等。2023-07-26 10:01:111
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是多少
1米等于10分米,1分米等于10厘米,1厘米等于10亳米。1米=10x10x10=1000亳米。2023-07-26 10:01:251
毫米和平方米的单位是怎么换算的?
这个好像不能换算吧,这是基本的常识问题啊,两个单位根本不是同一范畴,一个是长度单位,一个是面积单位.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1000000平方毫米 只能这样换算,没有长度单位向面积单位直接换算的2023-07-26 10:01:571
数学换算公式米千米厘米分米毫米 你知道怎么换算吗
1、1千米(km)=1000米(m)。1米(m)=10分米(dm)。1分米(dm)=10厘米(cm)。1厘米(cm)=10毫米(mm)。1千米(km)=1000米(m)=10000分米(dm)=100000厘米(cm)=1000000毫米(mm)。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规定:“米的长度等于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级之间跃迁的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650763.73倍”。 3、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公里、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皮米(pm)、飞米(fm) 。2023-07-26 10:02:281
米厘米分米毫米的换算
1米=10分米=10厘米=10毫米2023-07-26 10:02:392
1米等于多少毫米 米与毫米如何换算
1、1米(m)=1000毫米(mm)。 2、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3、“米”的定义起源于法国。1米的长度最初定义为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上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千万分之一,并与随后确定了国际米原器。随着人们对计量学认识的加深,米的长度的定义几经修改。20世纪70年代,光速的测定已非常精确。1983年国际度量衡大会(CGPM)重新制定米的定义:“光在真空中行进1/299792458秒的距离”为一标准米。2023-07-26 10:03:481
米,分米,厘米,毫米怎么换算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进率都是102023-07-26 10:03:571
毫米换算
米,分米,厘米,毫米怎么换算 1、米,长度单位,简写(符号)为:m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2、分米,长度单位,简写(符号)为:dm 1分米=0.1米=10厘米=100毫米3、厘米,长度单位,简写(符号)为:cm 1厘米=0.01米=0.1分米=10毫米 4、毫米,长度单位,简写(符号)为:mm 1毫米=0.001米=0.01分米=0.1厘米 扩展资料: 1、米 国际单位制的长度单位“米”(meter,metre)起源于法国。1790年5月由法国科学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 — 米,1791年获法国国会批准。 为了制造出表征米的量值的基准器,在法国天文学家捷梁布尔和密伸的领导下,于1792~1799年,对法国敦克尔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进行了测量。 1799年根据测量结果制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铂杆(platinum metre bar),以此杆两端之间的距离定为1米,并交法国档案局保管,所以也称为“档案米”。这就是最早的米定义 2、分米 分米(decimeter或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其常用换算关系如下:1分米 = 0.0001千米(km) = 0.1米(m) =10厘米(cm) = 100毫米(mm)。 3、厘米 厘米,长度单位;英文:centimetre(s),简写(符号)为:cm。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如下:1厘米 = 10毫米 = 0.1分米 = 0.01米 = 0.00001千米。 4、毫米 毫米,又称公厘(或公厘),是长度单位和降雨量单位,符号㎜。1毫米相当于1米的一千分之一(此即为「毫」的字义)。进制关系如下:1毫米=0.1厘米=0.01分米=0.001米=0.000001千米。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米;搜狗百科——厘米;搜狗百科——分米;搜狗百科——毫米 毫米以下的单位是什么?怎么换算的啊.1mm= 米和毫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 1米=1000毫米 1毫米=0.001米 “米”(meter),国际单位制基本长度单位,符号为m。可用来衡量长、宽、高。 “米”的定义起源于法国。1米的长度最初定义为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上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千万分之一,并与随后确定了国际米原器。随着人们对度量衡学的认识加深,米的长度的定义几经修改。 1983年起,米的长度被定义为“光在真空中于1/299 792 458秒内行进的距离”。 毫米,又称公厘(或公厘),是长度单位和降雨量单位,英文缩写mm。 10毫米相当于1厘米,100毫米相当于1分米,1000毫米相当于1米(此即为毫的字义)。 分米,厘米,毫米怎么换算 1、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2、1厘米=0.1分米=10毫米 3、1毫米=0.01分米=0.1厘米 分米:长度单位,简写(符号)为:dm 厘米:长度单位,简写(符号)为:cm 毫米:长度单位,简写(符号)为:mm 扩展资料: 分米,厘米,毫米均为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其国际单位是“米”,常用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千米、米、微米、纳米皮米等。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米的长度被定义为“光在真空中于1/299 792458秒内行进的距离”。我国采用的长度单位与国际单位制是一致的,即以米作为我国法定的长度计量单位。 补充说明: 微米是长度单位,符号μm,1微米相当于1米的一百万分之一。 纳米是长度单位,符号为nm,原称毫微米,就是10-9米(10亿分之一米)。 皮米是长度单位,符号为pm,1皮米相当于1米的一万亿分之一。2023-07-26 10:04:071
分米毫米厘米米的换算加减题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分米=10厘米=100毫米1厘米=10毫米2023-07-26 10:04:162
米分米厘米毫米怎么换算
1米等于10分米等于100厘米等于1000毫米;1分米等于10厘米等于100毫米;1厘米等于10毫米。米:国际单位制基本长度单位,符号为m。可用来衡量长、宽、高。分米: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毫米:又称公厘,是长度单位和降雨量单位,英文缩写mm。2023-07-26 10:05:101
一米等于多少微米?等于多少纳米?等于多少皮米?
1光年等于264566546443567437646474655435775374546454686487676666565656655559887778878686867676767666666766556677死点米,1皮米等于10000小死米,1皮米等于11112220000000000000死点米,1克等于100000000000沓克2023-07-26 10:05:231
毫米和平方米的单位是怎么换算的?
这个好像不能换算吧,这是基本的常识问题啊,两个单位根本不是同一范畴,一个是长度单位,一个是面积单位。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1000000平方毫米只能这样换算,没有长度单位向面积单位直接换算的2023-07-26 10:05:331
米的换算单位
米的换算单位如下:米的换算单位有分米、厘米、毫米等,换算公式如下:1米=10分米,1米=100厘米,1米=1000毫米。其他单位间换算公式如下:1分米=10厘米,1分米=100毫米,1厘米=10毫米。以上为比较常用的长度单位及其相互间的换算公式,由公式可以看出,相邻的长度单位都是以10为单位进行换算的。“米”的定义起源于法国。1米的长度最初定义为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上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千万分之一,并与随后确定了国际米原器。随着人们对计量学认识的加深,米的长度的定义几经修改。单位换算1、1千米(km)=1000米(m)。2、1米(m)=10分米(dm)。3、1米(m)=10分米(dm)=100厘米(cm)=1000毫米(mm)。4、1分米(dm)=10厘米(cm)=100毫米(mm)。5、1厘米(cm)=10毫米(mm)。2023-07-26 10:05:561
怎样换算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
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2023-07-26 10:06:102
送春阅读答案
1.文章一开头便写道:“说起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数二月兰了。”(1)为什么说“声势最为浩大”?(2)用“声势浩大”来描写二月兰,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第四段开头“这花开得好放肆”一句中,“放肆” 这个词的本意是什么?在这里指什么而言?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3.“春来开得满园,像一大块花毯,衬着边上的绿松墙。花朵们往松墙的缝隙间直挤过去,稳重的松树也在含笑望着它们。”请分析这一句话的表达特色。4.文章的标题是“送春”,但前半部分却用较大的篇幅描写二月兰“声势最为浩大”,“开得好放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1.(1)二月兰“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房前屋后,路边沟沿,都让它们占据了,熏染了”。(2)展现了二月兰开花的动感和不可阻挡的力量。2.本义是轻率、毫无顾忌,含有贬义。这里指二月兰开花开得多,开得热闹,开得自由自在。表达出作者欣赏和赞美的感情。3.(1)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二月兰开得美丽,开得“放肆”,使人印象深刻(2)从动静两个角度进行描写,富有情趣。4.为二月兰后来蓦然消失,伴春而去作铺垫,更显它的忠心、执著品质。2023-07-26 10:06:381
碳酸氢钠加热分解的反应离子方程式
碳酸氢钠加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如下:2NaHCO3=Na2CO3+H2O+CO2↑(条件:加热)由于碳酸氢钠既没有溶于水而电离,也没有达到熔融状态而电离,所以没有离子方程式。2023-07-26 10:06:421
《送春》阅读答案
1、答:指二月兰开得多,开得热闹,不受拘束,自由自在,花争奇斗艳。2、答:这句话既是对前面二月 兰开放 时充满活力的照应,是作者自我的写照,也是对像二月兰一样的普通劳动者的赞美3、答:从春如十三女儿学绣时,它便开花,直到雨僝风僽,春深春老。它迎春来,伴春在,送春去。4、答:因为在季节上来讲3月开始早春,即春天的开始。二月兰花的开放意味着严寒漫长的冬季即将过去,温暖艳丽的春天即将到来。5、答:二月兰花的开放意味着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将要到来。所以以送春为题。望采纳 谢谢2023-07-26 10:06:461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化学方程式
2NaHCO3=△=Na2CO3+H2O+CO2↑。碳酸氢钠(Sodium Bicarbonate),俗称小苏打,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NaHCO_,白色细小晶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碳酸钠。碳酸氢钠是强碱与弱酸中和后生成的酸式盐,溶于水时呈现弱碱性,该特性可使其作为食品制作过程中的膨松剂。常温下性质稳定,受热易分解,在50℃以上迅速分解,在270℃时完全失去二氧化碳,在干燥空气中无变化,在潮湿空气中缓慢分解。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与酸反应生成相应的盐、水和二氧化碳,与碱反应生成相应的碳酸盐和水。除此之外,还能与某些盐反应,与氯化铝和氯酸铝发生双水解,生成氢氧化铝和钠盐还有二氧化碳。2023-07-26 10:06:521
《送春》阅读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1.(1)二月兰“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房前屋后,路边沟沿,都让它们占据了,熏染了”。(3分)(2)展现了二月兰开花的动感和不可阻挡的力量。(3分)2.本义是轻率、毫无顾忌,含有贬义。这里指二月兰开花开得多,开得热闹,开得自由自在。表达出作者欣赏和赞美的感情。(6分)3.(1)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二月兰开得美丽,开得“放肆”,使人印象深刻;(2)从动静两个角度进行描写,富有情趣。(一点2分,共4分)4.为二月兰后来蓦然消失,伴春而去作铺垫,更显它的忠心、执著品质。(6分)是这些吧!希望能帮到你啊2023-07-26 10:06:531
急求 《送春》 宗璞 阅读答案 (初一语文)
1144653489回答得对,顶一下。2023-07-26 10:07:0911
NaHCO3受热分解的方程式
2NaHCO3===△NaCO3十H2O十CO2↑ 就是这样2023-07-26 10:07:123
表示欢呼的词语有哪些
问题一:表示欢呼的成语 【操踊跃】:拍着手欢呼跳跃。形容喜悦兴奋的样子。 【歌吟笑呼】:高歌低吟,狂笑欢呼。用来形容饮酒之后豪情流露。 【欢呼雷动】:欢呼的声音像雷一样响着。形容热烈欢乐的气氛。 欢喜若狂、 欢欣鼓舞、 兴高采烈 欢呼雀跃 问题二:形容欢呼的成语有哪些 欢呼雀跃 掌声雷动 欢声雷动 欢声如雷 热热闹闹 挨山塞海 人山人海 比肩继踵 游人如织 过江之鲫 人如潮涌 水泄不通 风雨不透 熙来攘往 车水马龙 熙熙攘攘 人声鼎沸 人欢马叫 震耳欲聋 翩翩起舞 载歌载舞 手舞足蹈 载歌且舞 鼓舞欢欣 欢欣鼓舞 欢喜若狂 欢忻鼓舞 兴高采烈 欢天喜地 问题三:形容欢呼的成语 (1)欢呼鼓舞 形容欢乐兴奋之极。 (2)欢呼雀跃 高兴得象麻雀一样跳跃。形容非常欢乐。 出处:庄周《庄子u30fb在宥》:“鸿蒙方将拊髀雀跃而游。” (3)欢天喜地 形容非常高兴。 出处:元u30fb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我现将著夫人诰,县君名称,怎生待欢天喜地,两只手儿亲付与他。” (4)欢欣鼓舞 欢欣:欣喜;鼓舞:振奋。形容高兴而振奋。 出处:宋u30fb苏轼《上知府王龙图书》:“自公始至,释其重荷……是故莫不欢欣鼓舞之至。” (5)欢欣若狂 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出处:吴玉章《辛亥革命u30fb一》:“当变法的诏书一道道地传来的时候,我们这些赞成变法的人,真是欢欣若狂。” (6) 开眉展眼 高兴愉快的样子。 出处:明u30fb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五回:“若是有识我们的,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若能够受用得一日,便死了开眉展眼。” (7)满脸春风 形容心情喜悦,满脸笑容。 出处:清u30fb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3回:“早见那位钦差顶冠束带满脸春风的迎出舱来。” (8)满脸春色 比喻满脸充满喜悦的笑容。 出处:茅盾《子夜》:“谈话自然又热闹起来,刚才发牢骚的朱吟秋和陈君宜也是满脸春色。” (9)满面春风 春风:指笑容。比喻人喜悦舒畅的表情。形容和蔼愉快的面容。 出处:宋u30fb程节斋《沁园春》词:“满面春风,一团和气,发露胸中书与诗。” (10)眉飞色舞 色:脸色。形容人得意兴奋的样子。 出处:清u30fb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二回:“余荩臣一听‘明保"二字,正是他心上最为关切之事,不禁眉飞色舞。” (11)眉飞眼笑 形容非常高兴。 出处:柳青《创业史》第一部:“他眉飞眼笑,高兴地跳着,大声喊道:‘解放啦!"” (12)眉花眼笑 形容非常高兴、兴奋的样子。 出处:明u30fb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回:“孙悟空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 望采纳,谢谢 问题四:表示欢呼的词语 掌声雷动 锣鼓喧天 穿云裂石 震天动地 震耳欲聋 振聋发聩 鼓乐喧天 如雷贯耳 惊天动地 天崩地裂 天震地骇 声振屋瓦 如雷灌耳 响彻云霄 声如洪钟 问题五:形容欢呼的词语 欢忭鼓舞 形容欢乐振奋,感情激动。同“欢忻鼓舞”。 欢呼鼓舞 形容欢乐兴奋之极。 欢呼雀跃 高兴得象麻雀一样跳跃。形容非常欢乐。 出处:庄周《庄子u30fb在宥》:“鸿蒙方将拊髀雀跃而游。” 欢天喜地 形容非常高兴。 出处:元u30fb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我现将著夫人诰,县君名称,怎生待欢天喜地,两只手儿亲付与他。” 欢欣鼓舞 欢欣:欣喜;鼓舞:振奋。形容高兴而振奋。 出处:宋u30fb苏轼《上知府王龙图书》:“自公始至,释其重荷……是故莫不欢欣鼓舞之至。” 欢欣若狂 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出处:吴玉章《辛亥革命u30fb一》:“当变法的诏书一道道地传来的时候,我们这些赞成变法的人,真是欢欣若狂。” 开眉笑眼 高兴愉快的样子。同“开眉展眼”。 开眉展眼 高兴愉快的样子。 出处:明u30fb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五回:“若是有识我们的,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若能够受用得一日,便死了开眉展眼。” 满脸春风 形容心情喜悦,满脸笑容。 出处:清u30fb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3回:“早见那位钦差顶冠束带满脸春风的迎出舱来。” 满脸春色 比喻满脸充满喜悦的笑容。 出处:茅盾《子夜》:“谈话自然又热闹起来,刚才发牢骚的朱吟秋和陈君宜也是满脸春色。” 满面春风 春风:指笑容。比喻人喜悦舒畅的表情。形容和蔼愉快的面容。 出处:宋u30fb程节斋《沁园春》词:“满面春风,一团和气,发露胸中书与诗。” 眉飞色舞 色:脸色。形容人得意兴奋的样子。 出处:清u30fb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二回:“余荩臣一听‘明保"二字,正是他心上最为关切之事,不禁眉飞色舞。” 眉飞眼笑 形容非常高兴。 出处:柳青《创业史》第一部:“他眉飞眼笑,高兴地跳着,大声喊道:‘解放啦!"” 眉花眼笑 形容非常高兴、兴奋的样子。 出处:明u30fb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回:“孙悟空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 眉欢眼笑 形容非常兴奋、高兴。 出处:清u30fb李渔《意中缘u30fb拒妁》:“若说起才郎的名字,只怕你们两个,都要眉欢眼笑起来。” 眉开眼笑 眉头舒展,眼含笑意。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出处:元u30fb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彼见昨日惊魂魂魄,今日眉花眼笑。” 手舞足蹈 蹈:顿足踏地。两手舞动,两只脚也跳了起来。形容高兴到了极点。也手乱舞、脚乱跳的狂态。 出处:《诗经u30fb周南u30fb关雎u30fb序》:“永(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喜不自胜 胜:能承受。喜欢得控制不了自己。形容非常高兴。 出处:元u30fb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小生去时,承夫人亲自饯行,喜不自胜。” 喜眉笑眼 喜在眉梢,笑在眼里。形容面带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 喜气洋洋 洋洋:得意的样子。充满了欢喜的神色或气氛。 出处:宋u30fb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喜形于色 形:表现;色:脸色。内心的喜悦表现在脸上。形容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出处:唐u30fb吴兢《贞观政要u30fb纳谏》:“太宗闻其言,喜形于色......>> 问题六:欢呼什么词语 * 欢呼雀跃 huān hū què yuè * 欢呼鼓舞 huān hū gǔ wǔ 【成语】:欢呼雀跃 【拼音】:huān hū qué yué 《ZDIC.NET 汉 典 网》 【解释】:高兴得象麻雀一样跳跃。形容非常欢乐。 【出处】:庄周《庄子u30fb在宥》:“鸿蒙方将拊髀雀跃而游。” 【示例】:消息传来,大家立刻~起来。 【近义词】:欢喜若狂、欢欣鼓舞、兴高采烈 【反义词】:愁眉苦脸、肝肠寸断、黯然销魂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成语】:欢呼鼓舞 【拼音】:huān hū gǔ wǔ 《ZDIC.NET 汉 典 网》 【解释】:形容欢乐兴奋之极。 问题七:形容人们高声欢呼的成语有哪些 答:操踊跃、歌吟笑呼、欢呼雷动 问题八:形容欢呼声的词语 掌声雷动 欢声雀跃 问题九:关于什么关于掌声和欢呼的四字词语和词语 掌声雷动 问题十:用来表示高兴的词语有哪些 喜笑颜开 欢天喜地 欢呼雀跃 抚掌大笑 乐滋滋 乐悠悠 喜洋洋 笑嘻嘻 笑眯眯 笑哈哈 喜洋洋喜滋滋 乐融融乐陶陶 怡然自乐 宜嗔宜喜 笑逐颜开 喜行于色 欢欣若狂 喜从天降 高高兴兴 开开心心 嘻嘻哈哈 满怀喜悦 满心欢喜 喜出望外 大喜过望 心花怒放 哈哈大笑 欢天喜地 乐不可支 兴趣盎然 兴致勃勃 喜形于色 洋洋得意 得意洋洋 得意扬扬 自鸣得意 纵情高歌 神采飞扬 神采奕奕 心旷神怡 满面春风 笑不可抑 春风得意 喜不自禁 自得其乐 欢呼雀跃 称心如意 心满意足 低眉含笑 忍俊不禁 惊喜不已 兴高采烈、喜出望外、喜形于色、喜上眉梢、喜不自胜、喜不自禁、喜眉笑眼、喜气洋洋、喜笑颜开、笑逐颜开、心旷神怡、心满意足、心情舒畅、心醉神迷、心花怒放、乐乐陶陶、其乐融融、乐以忘忧、乐不可支、欣喜若狂 高采烈 兴趣盎然 兴会淋漓 兴致勃勃 不亦乐乎 安身为乐 长乐为央 乐而往返 大喜过望 欢天喜地 欣喜若狂 喜不自胜 喜眉笑眼 沾沾自喜 喜气洋洋 喜逐颜开 抚掌大笑 付之一笑 哄堂大笑 回眸一笑 欢呼雀跃2023-07-26 10:07:281
碳酸氢钠加热至多少度才会分解
碳酸氢钠加热至多少度才会分解固体50℃以上开始逐渐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270℃时完全分解。也有数据说是150摄氏度的,说溶液中碳酸氢钠不能分解,但是一般我们认为是50摄氏度以上分解。因为50摄氏度以上就没有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数据了。碳酸氢钠(NaHCOu2083)(Sodium Bicarbonate),俗称小苏打。白色细小晶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碳酸钠。是一种工业用化学品,低毒。固体50℃以上开始逐渐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440℃时完全分解。碳酸氢钠是强碱与弱酸中和后生成的酸式盐,溶于水时呈现弱碱性。此特性可使其作为食品制作过程中的膨松剂。碳酸氢钠在作用后会残留碳酸钠,使用过多会使成品有碱味。2023-07-26 10:07:281
碳酸氢钠溶液受热分解的原理是什么?
弱碱溶液,离子结合部稳定,2023-07-26 10:07:422
初一(上)古诗文言文积累
真巧,这是我昨天找到的。看看你能不能用上古诗词1、《钱塘湖春行》中运用了对偶手法描写动物迎春的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 2、《观书有感》这首诗中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的两句诗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晏殊的《浣溪纱》中有两句对仗极其工整,并包含有一个成语,这两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由“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演变而来的一个成语是 :曲径通幽 。 5、《论语》:①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③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来表示。 6、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 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8、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本诗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9、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0、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1、辛弃疾的《西江月》诗中,畅谈丰收,欢快之情与自然之景融为一体的诗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2、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诗中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3、晏殊的《浣溪沙u2022一曲新词酒一杯》: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4、杜牧的《泊秦淮》:抨击统治者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5、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的两句诗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初一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一)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⑴张( )目对( )日 ⑵明( )察秋毫( )⑶项( )为之强( ) ⑷徐( )喷( )烟2. 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必细察其纹理 必先苦其心志 B.以虫蚁为兽 扶苏以数谏故C.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D.驱之别院 盖追先帝之殊遇3.翻译下列句子。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译文: 4.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 答: (二)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愈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暗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⒈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⑴然数年恒不一见 恒:( ) ⑵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连亘:( )⑶城市依稀而已 依稀:( ) ⑷数至八层,裁如星点裁: ( )⒉ 选出加点词意思不相近的一项( ) A.无何,见宫殿数十所 B.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C.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 D.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⒊ 翻译下列句子:⑴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⑵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⑶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⒋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又称为“鬼市”? ⒌山市的出现经历了三个阶段,从 到 为初生阶段; 为发展阶段; 是高潮阶段。(三)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世说新语》是由 组织编写的。2.解释加点词的含义。⑴与友期行 ⑵去后乃至 ⑶相委而去 ⑷下车引之 3.《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4. 《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5.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 。(四)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⑴天雨墙坏( ): ⑵而邻人之父亦云( ): ⑶暮而果大亡其财( ): 2.翻译下面的句子。(1)不筑,必将有盗。 译文: (2)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译文: 3.富家被盗的原因是什么? 答: 4.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答: (五)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1.本文选自 ,此书为西汉淮南王 编著。成语“ ”出自于此。 2.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⑴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⑵马无故亡而入胡( )⑶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 ⑷此独以跛之故(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此何遽不为福乎? 。⑵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4.本文是一则 (文体),其蕴含的道理是: 。参考答案:(一)1.⑴张开 对着,向着 ⑵清楚 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羽毛 ⑶脖子 同“僵”,僵硬 ⑷慢慢 用 2.A 3.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 4.①童年的“我”,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②“我”善于观察和发现,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力。(二)1.⑴经常 ⑵连绵不断 ⑶隐隐约约 ⑷通“才” 2.B3.⑴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⑵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⑶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4.回答抓住山市变幻莫测这一特征即可。5.孤塔高耸;宫殿出现;城郭的出现;危楼的出现 (三)1.刘义庆 2.⑴约定;⑵才;⑶丢下;⑷拉 3. “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4.可从正反两方面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守信用、讲礼貌。(四)1.⑴yù 下雨 ⑵fǔ 老人 ⑶wánɡ 丢失 2.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 ⑵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老人干的。 3.家富,且“天雨墙坏”。 4.教育人们不可因人废言,要看意见正确与否。(五)1.《淮南子u2022人间训》 刘安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2.擅长、善于。 逃跑。 带领。 因为。3.(1)这一损失怎么就不会变成好事呢?(2)靠近边塞的人家,战死的青壮年占十分之九。4.寓言 祸与福和可互相转化,看待事物要持辩证的态度,要懂得努力将坏事变成好事的工作与生活方法2023-07-26 10:06:132
碳酸氢钠加热分解的反应方程式是什么?
碳酸氢钠加热分解的反应方程式:2NaHCO3=Na2CO3+H2O+CO2↑(加热)现象:试管壁有水珠生成,剩余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能使之变浑浊蒸发皿中没有明显现象。扩展资料:碳酸氢钠的用途:1、制药工业碳酸氢钠可直接作为制药工业的原料,用于治疗胃酸过多。2、食品加工在食品加工中,它是一种应用最广泛的疏松剂,用于生产饼干、面包等,是汽水饮料中二氧化碳的发生剂;可与明矾复合为碱性发酵粉,也可与纯碱复合为民用石碱;还可用作黄油保存剂。3、消防器材用于生产酸碱灭火机和泡沫灭火机。2023-07-26 10:06:091
唐诗三百首阅读答案
承上启下2023-07-26 10:06:002
初中语文阅读记叙文和说明文的答题技巧,详细。谢谢
您好爱好者团队为您解答说明文的说明文知识点及阅读训练一、分类: 1、从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如《看云识天气》)。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分: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生动说明较多地采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语言生动形象优美,如《看云识天气》。常见题型:从说明对象看,这是一篇 说明文。(横线上填事物或事理,要判断该文是说明具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理。)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空间顺序的具体分析:外—内、上—下、前—后、远—近(注意要抓住立足点)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一次、原因一结果、现象一本质、特征一用途、一般一个别、概括一具体、整体一局部。典型考题:本文或本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或本段使用了 说明顺序,对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填具体说明顺序,第二空应填具体的事物或说明的事理。如是事理说明文,但不能准确表述,可填“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语言来表述。)例题:《看云识天气》的第三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使用了空间顺序,对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形态、位置、预示的天气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三、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体现关键词(表达效果上的作用)举例子:具体形象(真切)地列数字:准确具体地分类别:条理清晰地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 + 说明事物的特征作比较:突出强调下定义:科学准确简明地列图表:直观形象地 常见题型:划线句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或有什么表达效果?答:划线句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 说明了 。(第一空填具体的说明方法,第二空填说明方法表达效果的作用,第三空填具体说明的事物特点或道理。)例题: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 句采用了 打比方 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卷云轻盈洁白的特点。四、体会说明文的语言: 平实、质朴、准确 A、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严密 B、说明文语言风格:生动、形象、准确五、分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词语)典型试题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有什么作用或表达效果?答:“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注:“往往”是一个频率副词,频率副词还有“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分析它们都是一样的。方法: 1、解释词语意思 2、带词解释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3、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试说明理由。答:不能。因为 “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使用“总是”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如果换了,就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 “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方法: 1表态:不能替换; 2定性:解释原词意思或带词解释句子; 3定性:解释所换词语意思; 4若替换,句子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5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去?答:不能删去,因为 “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如果删去就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这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 “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方法: 1表态:不能删; 2定性:解释这个词或带词解释句子; 3若删去,句子意思变成了“…”这与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五、说明文写法分析(有三种方法参考) 1、结合说明方法谈 模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 说明方法, 说明了 。(第一空填说明方法,第二空填说明方法的一般作用,第三空填说明的事物特点或事理。) 2、结合修辞手法谈(一般是生动说明文,文中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模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地说明了 。(第一空填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因为使用在说明文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排比,所以第一空可以填生动形象、有气势(气势磅礴),第二空填说明的事物特点或事理。) 3、结合表达方式谈:(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更深刻。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模式: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 (从“记叙、描写、抒情、议论”选择),如 (具体的例子),使说明更生动形象,更有感情、更深刻。例题:《看云识天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分析。参考答案3种: 1、该文主要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引用等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准确科学、有说服力地说明了怎样根据云来识天气。 2、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生动形象、有气势地说明了怎样根据云来识天气。 3、该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说明外,还有描写,如文章第一段说明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还有议论,如文章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意义和局限性,使说明更生动形象,更有感情、更深刻。六、说明语句、段落的作用:(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1)结构方面的作用:承接上文、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2)内容方面的作用:总领全段(全文)、总结全段(全文)。(3)主题(中心)方面的作用:揭示(点明、深化、升华、突出)主题(中心)、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例题1:“我们还可以根据天上的云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这句话有何作用?答:承上启下、总领全段。例题2:《看云识天》最后一段有何作用。答: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可分析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七、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结构:总——分——总 总——分 记叙文的初中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 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抓住关键语句, 在文中找答案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 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的三个步骤详解: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 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 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注意事项: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达到上面的目的:一、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因为何况 但是 然而 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二、弄清文章的结构。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l )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2 )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插叙:如《羚羊木雕》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3 )理清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 4 )把握文章的详略。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第二步,审清题意,回读原文。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回读原文,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那么回读原文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呢? 1、找准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3、分析综合,顺藤摘瓜。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关键段、句,深入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归纳出答案(摘瓜)。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1、引用原文。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出答案认真的写上。 2、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概括、重组、归纳。 3、组织好语言作答。先根据分值理清好答几个要点,再作答。答题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含文中对应的关键词句,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 4、还有一些题目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类题错误选项设置的规律(如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范围不清、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把选项和原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即可 七年级现代文阅读题答题一、 概括题:(一)、概括文章内容题: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示例: ◆请以朱丹的言行为发展线索,概括叙述小说的主要情节。(不超过80个字)(5分) ◆请概括叙述“我的奇特经历”。 (不超过60个字)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 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 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例如朱自清的《春》,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除了①②自然段为“盼春”,⑧⑨⑩自然段为“送春”,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为什么说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呢?③自然段写春草,④自然段写春花,⑤自然段写春风,⑥自然段写春雨,⑦自然段为写迎春。将其统而摄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从各个侧面描写着春天,所以我们可以将③至⑦自然段内容概括为“绘春”。 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请看魏巍《我的教师》第10段。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述总括,我们可以把它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连接起来,其内容要旨就概括出来了。它的内容要旨是:慈爱、伟大、公正的蔡老师在那时占据了“我”的心灵。 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二)归纳中心意思题 1、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⑴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白杨礼赞》 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例如《一面》 ⑶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驿路梨花》 ⑷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例如《荔枝蜜》 ⑸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例如《风筝》 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 ……的感情。 (三)问文章结构题 1、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 2、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3、问文章的顺序。(1)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倒叙方法先把事情的结局说了出来,便吸引读者急于了解起因和过程,对照就比较显著,给人的印象也较深刻。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采用的是倒叙方法,先把结果写出,再弓!出对母亲的回忆,人题非常自然,而且吸引人。倒叙方法,适用于那些动人的、有特点的结局,必须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顺乎读和写的思路。插叙:如《羚羊木雕》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2)说明文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 4问文章的层次。 分析结构层次,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5问文章的详略。记叙文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详写略写是指文章材料的处理。我们写文章,在题目确定之后,就要围绕题目确定的中心思想去选择作文材料,然后把这些材料进行详略处理,使之各得其所,各尽其材。文章写得好不好,很大程度决定于材料处理安排得好不好。材料处理得当,是指在结构上合理安排,分量上有重有轻,篇幅上有详有略。详细写,充分运用的材料,必须与文章中心思想紧密关联,可以明确地、充分地突出中心思想,这些材料写得详尽、具体、生动,就能加深读者对文章的印象,并为之折服。阅读记叙文必须弄清文章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并从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重点和中心。二、理解、品味词句题 1、注音、解释题:“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2、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3、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A、 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4、品味词语: A、 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5、 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A、 能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三、理解、品味句段题1、理解语句、语段的作用:(要从三方面考虑)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二从写作手法上,常有A开篇点题,B为后文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F、衬托G、渲染H呼应、照应I对比J象征K先抑后扬, L预示性作用等特点。 望采纳,祝您学习进步2023-07-26 10:05:511
高考语文完整版的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五个答题步骤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表达题出现在试卷的第Ⅱ卷,是对学生筛选、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有一定的难度。无论是平时训练还是考试学生对这道题普遍存在着畏难心理,历年高考这道题的得分率也都偏低。于是一些语文老师认为在这一考点上投入太多时间得不偿失,不如把精力转向那些更能见效的考点上去。诚然,想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件易事,似乎无所作为,但从应试的角度看,使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把该拿的分拿到,应该是有可能的。如何让学生把该拿的分拿到呢?笔者以为以下几个环节在平时阅读训练中是不容忽的。1、阅读选文时要勾画圈点。“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一篇文章,如果从头读到尾不作任何标记,很可能读后脑子里是一片空白,什么印象也没有,在这样的状态下去做题能有什么好效果呢?阅读时对文章中首段、尾段、每段首尾、题目、反问句、设问句、独立段、中心句、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有意义能上升一定高度的语句、抒情议论句、重复出现的句子、表达作者情感看法的词句等作勾画圈点,不仅可以增加对内容的印象,还能大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行文思路,有了这些,解题时就得心应手了。阅读现代文,理解文意,要抓好十种句子的分析★抓首句。一个语段往往是相对独立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转承作用。如果是记叙文 首段,首句中大多数是概括全段内容或交待事件发生发展的空间顺序或内部发展顺序。如《威尼斯》第一段首句是“威尼斯是一个别致的地方”,它是全文的文眼。“别致”二字准确地概括出了威尼斯的特点;如果是议论文首段,首句常常是提出分论点。如《崇高的理想》第二段的首句是“理想是有社会性、阶级性的”,它是该段的分论点;如果是说明文首段,首句则往往指明对象的某一特征。如《南州六月荔枝丹》第二段的首句是“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它交待了荔枝成熟时的颜色。★抓中心句。语境中的句子不是按等同价值排列的,而是既有关键的中心句,又有作为附加成分的句子。分析时要迅速从大量的扩展句和叙述句中抓住中心句。如:《琐忆》首段中的“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它是本段的中心句,概括了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抓转承句。有的语段有几层意思,为了使层次问连贯紧凑,中间常用转承句或转承词。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六段中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承上文,“但是这在他身上还不是主要的”,启下文。★抓点睛句。有的句子在语段中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风景谈》在每幅画面后面加上了一句或两句简短的议论,这些议论文字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抓警句。有的语段中的有些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如:《包身工》最后一句话:“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组句子既蕴涵着作者对万恶的旧社会的无限愤激,又深刻地揭示了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警句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它是作者对于生活的高度提炼、概括,并进行逻辑推理的结果,领悟它的含义,有助于提高认识能力。★抓矛盾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如:《孔乙己》最末一段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此句表面看来矛盾,实际上是绝妙好辞,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抓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第三段中的“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作者直抒胸臆,热情歌颂志愿军战士。★抓特殊句。阅读语段时,有时会碰到一些特殊句式,只有弄清句式特点,才能够准确理解句意。如《祝福》第三段中的“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句中的“空的”“下端开了裂”都是后置的定语,分别修饰“破碗”“竹竿”,它表明祥林嫂走投无路,沦为乞丐了。★抓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要运用一些修辞格。如《荷塘月色》的第三段,比喻叠出,作者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把荷香比作渺茫的歌声,这些比喻形象贴切,新颖生动。★抓尾句。语段中的尾句或概括总结上文,或留下余地让人思索,或饱蘸笔墨抒发感情。如《背影》末段的尾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和无限热爱之情。如1997年高考题现代文选文中有这样一些句子:“就是我所说的从前的‘散文的心"。”“从前的散文的心是如此,从前的散文的体也是一样。”“你想,在这两重械梏之下,我们还写得出好的散文来么?”如果我们在阅读时能画出这些句子,那么在回答第26题“文中的‘两重械梏"分别指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就能快速确定答题方向了。2、审题时要一字不漏。题目中每一个字(包括数字)都是有它的价值的,不然就不会写到题目中。这就要求我们审题时不能漏掉一个字。千万不能用扫视的方式审题,因为那样就有可能漏掉有用信息。最好在心里一个一个字的默读题目,必要时要动笔作标记。审题时以下几个环节不可忽视:①看问题。要看清题目中有几个问题,如果题目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一定要逐一作答,切不可漏答问题或将两个问题合而为一作答。1999年高考题第23题设置了两个问题:“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由于考场上的紧张,就有考生在做这道题时将第一问题漏答了,也有的考生将两个问题合而为一作答,结果只能是漏答的不能得分,合而为一的也至多得到一个问题的分。②看要求。题目上除了提出问题外,往往还对考生答题作出一些要求。题目中的一些要求往往限定了答题的范围、角度、形式等。如2003年高考题第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其中的“结合乡士情结”就限定了答题的范围,而高考这道题的参考答案也正是紧紧围绕“乡士情结”这四个字来组织的。③看分值。要看清并揣摩题目的分值。试题的分值往往提示了答案所必须的要点。因为高考阅卷中是“踩点给分的”,而每个答案要点的配分如果不是整数会给阅卷带来不便。所以答案所需要要点数应是能被总分值除尽的。如果分值是4分,那要点只能是1个,2个或4个,不可能是3个。如2003年高考题第19题分值4分,答案要点刚好4点,第20题分值4分,答案要点两点,第21题6分,答案要点是3点。④看有无字数限制。题目中如果有字数限制,那么所限定的字数应该就是答案所需的大致字数,清楚了这一点,在组织答案时就要注意不能超过限定的字数,当然也不能比限定的字数少得太多,因为这样恐怕会遗漏要点的。题目中如果没有字数限制,那就要尽量多答点,阅卷时多出的要点是不扣分的。3、确定答案所在区域。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因为如果答案所在区域确定错了,那就会全盘皆失了。确定答案所在区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借助题目本身的指定。有时题目上明确指定了答题的阅读范围,如2003年高考题第20题的题目是:“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在这一题目中就明确指定了答案所在区域是“第三段”。②根据高考命题原则确定区域。高考命题人在拟定阅读题时一般遵循这样一些原则:1.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2.尽量照顾考生的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3.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4.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根据这些原则,答案应是随着题号的递增在文中呈从前到后,从局部到整体分布。③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 中提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的过渡句 、关联词 、指代词的提示。如2002年高考题第19题,题目是:“愈伯牙 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的兴奋和感激"?”我们先找出“万分的兴奋和感激”在文中的相应位置,这样答案区域大体确定在第二节。这句话的原句是:“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兴奋感激?”,从句中的“这”这个指代词可以看出,答案应在此句的上文找。在这里,指找词帮了我们的大忙。再如2002年高考题第21题,题目是:“愈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我们首先找出“唐突地劝慰他”在文中的位置,在第三节,我们再看第四节的首句是“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句中的“何况”这一关联词是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是要更进一步说明“劝”的原因,因此第四节也应在答题范围之内。如果不注意“何况”这个关联词就很可能遗漏答案要点了。4、精心组织答案。确定了答案所在区域后,剩下的事就是组织答案了。组织答案时以下三点值得注意:①尽量用原文中的语句整合。根据高考命题特点,考生是应该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的,历年高考题的参考答案也都是对原文中相关词句的整合。因此在答题时决不能脱离原文材料作出想当然的答案,应尽量用原文中的语句整合。②弄清答案和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要增强用逻辑思维解题的意识。因为文学性文章尽管以形象思维为主,以情感取胜,但在解题时却绝不可被情感左右,凭感答题,我们只能通过我们的理性分析,有根有据的从文中整合出答案。如2002年高考题第19题,题目要求回答伯牙“万分兴奋感激”的原因,那么答案和问题之间应是因果关系。有的同学答:因为他遇到了知音,所以万分的兴奋和感激。答案本身确实是因果关系,但与题干问题对照,就会发现这个答案等于没有回答,或者说是答非所问。还有的同学照搬了上面的句子,即: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个答案确实与题干问题有了因果关系,但试想一下,一个弹奏者弹出的一支曲子中所蕴含的情思能被别人领悟和熟稔的现象多了,为什么伯牙“万分兴奋感激”呢?其实是因为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一般人是听不懂的。所以答案中还应把这一点归纳进去才能和题干问题形成完整的因果关系。③选择合理的表达形式。答案的表达形式是用句子还是用短词?是用单句还是用复句?是用偏正短词还是用动宾短词?这些都得由题干问题决定。记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 往往是:何时何地,何对象干了(记叙)什么事情或者何对象怎么了。描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特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说明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如2003年高考题第19题题目是:“从文中看,身上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这个题目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指出“童年的烙印”所指代的内容,仔细研究一下“童年的烙印”的语法形式,发现它是名词性短语,那么我们可以确定答案的语法形式也应是名词性短语。而高考命题组所提供的答案也确实是几个名词性的短语。5、复查验证答案。这个环节往往被考生忽视,事实上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答案拟好后首先要做的是验证一下所答是否是所问,防止答非所问的情况出现。其次,要通过复查来发现并更正拟出来的答案中的病句、错别字。在这里特别要提出来的是,在试卷上答题前最好先拟个草稿,否则辛辛苦苦思考出来的答案语句不通,错别字耀眼,那岂不可惜?我相信,只要我们克服畏难心理,在以上几个方面加强训练,我们的现代文阅读主观表达题在高考中的得分率一定会有所提高2023-07-26 10:05:282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式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式2NaHCO3=△=Na2CO3+H2O+CO2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详细介绍如下:一、受热分解:1、碳酸氢钠溶液加热分解,其固体50摄氏度以上开始逐渐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270摄氏度时完全分解。2、也有数据说是150摄氏度,但是一般认为50摄氏度以上分解,因为50摄氏度以上就没有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数据,碳酸氢钠是强碱与弱酸中和后生成的酸式盐,溶于水时呈现弱碱性。二、碳酸氢钠:1、碳酸氢钠分子式为NaHCOu2083,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呈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咸,易溶于水。在潮湿空气或热空气中即缓慢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加热至270℃完全分解,遇酸则强烈分解,产生二氧化碳,碳酸氢钠在分析化学,无机合成,工业生产,农牧业生产等方面有较为广泛的应用。2、在纯碱生产过程中,纯碱煅烧炉产生的炉气,经旋风分离后,仍含有较多的碱粉。将此炉气用热碱回收,使碱粉溶解在碱液内,在循环溶解过程中,部分碱液送往蒸氨塔,蒸出热碱液中氨,使碱液进一步浓缩,作为生产小苏打的碱液原料,蒸氨塔顶出来的氨二氧化碳和水混合气,进入原来炉气冷却塔。三、碳酸钠:1、碳酸钠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Na2CO3,又叫纯碱,但分类属于盐,不属于碱,国际贸易中又名苏打或碱灰。2、碳酸钠是一种白色粉末,无味无臭,易溶于水,水溶液呈强碱性,在潮湿的空气里会吸潮结块,部分变为碳酸氢钠。3、碳酸钠的制法有联合制碱法,氨碱法,路布兰法等,也可由天然碱加工精制,它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平板玻璃,玻璃制品和陶瓷釉的生产,还广泛用于生活洗涤,酸类中和以及食品加工等。2023-07-26 10:05:131
求初中语文阅读题套路.
说明文是常见的一种文体。它是说明事物和事理的文章,主要运用说明这一表达方式,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用途、性质、成因、规律等。说明类文章范围较广泛,包括科普读物、知识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它集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于一体,是现代文测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说明文阅读知识点主要有:了解说明文的特点,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及要说明的事理;理清说明思路,明确说明顺序;正确判断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并理解表达作用;了解说明文中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的表达作用;进行与文段内容有联系的个性化表达等等。那么如何阅读说明文呢?一、明确说明的对象和作者写作的目的 明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主要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看文章说明什么事物或事理,二是看文章说明这一事物的哪个方面,我们既可从标题入手,也可从材料中归纳。 例如《蜘蛛》一课,说明的对象就是蜘蛛,写作的目的就是介绍有关蜘蛛的科学知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蜘蛛。《向沙漠进军》一课,作者首先说明沙漠是怎样危害人类,然后说明人类怎样改造沙漠,最后讲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改造沙漠的根本保证。纵观全文,不难看出,本文说明的对象就是沙漠,写作的目的就是让读者认识改造沙漠的必要性、治理沙漠的方法以及治理沙漠的广阔前景。 二、把握说明事物对象的特征 说明事物,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所谓特证,就是事物相互区别的标志,是某一事物所具有而别的事物不具有的特点。 例如《死海不死》主要说明了死海咸度高的特征,死海水中的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海水的23%-25%(这和一般的淡水湖不同)。再如《苏州园林》,文章主要写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它独具的特点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全文从亭台轩榭的布局,花草树木的映衬,门窗雕刻的图案等方面进行介绍,使读者能了解苏州园林区别于其它各处园林的鲜明特征。三、说明的顺序 说明文特别强调言之有序。常用的顺序大致有以下几种: 1、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3、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具体表现在: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④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⑤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例如《食物从何处来》就是以逻辑顺序说明事物的。四、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下定义 这是一种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说明事物特有属性的说明方法,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常用这种方法来增强文章的科学性、严密性,其作用是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2)举例子 在说明事物或事理时,举出一些准确、恰当、有代表性的例子,能够化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具体,使复杂的事理简单化、浅显化,把事物说明得准确、明白、易懂,其主要作用是使说明内容具体(3)分类别 这是把被说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几类,并逐一说明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文章内容清晰明白(4)列数字 这是运用具体数字准确说明事物的方法,其作用是准确严密地说明事物或事理。(5)作比较 选择与说明事物有一定内在联系或外部联系的事物或事理进行比较,最大的作用是使被说明对象特征更加突出、更加清楚明白。(6)打比方 这是运用比喻说明事物的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这个方法也常与摹状貌等说明方法同时使用。(7)摹状貌 就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事物的形状或特点进行描写,其主要作用是使说明生动形象。(8)作诠释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对被说明的事物或事理进行解释说明。 五、理解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所谓准确,就是符合客观实际。 如何理解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呢? 把话说得恰如其分是准确的一种体现。例如《向沙漠进军》中说,经过治理,已有一部分沙丘长出了草皮和灌木,对于这种固定的沙丘,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就可以固定下来。”这里,“过度”、“任意”均用得非常有分寸,意思是说,不是不能砍伐,而是砍伐不能“过度”,不是不能放牧,而是放牧不能“任意”。 恰当的使用表示程度、范围的词,是语言准确的另一种体现。例如《莺》中说:“莺生性胆小,在它同样弱小的鸟类面前都常常躲避,尤其害怕遇到最危险的敌人——伯劳”。“常常”表明不是唯一的情况,而是大多数情况下如此,莺鸟在同样弱小的鸟类面前居然“常常”躲避,足见其生性胆小到了什么程度。 有时把话说得肯定是准确,有时说得不肯定也是准确。到底该怎样说?得用客观实际这把尺子量量才好。例如,《中国石拱桥》中说:“《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里的“大约”、“可能”表示估计,说得不肯定但很准确,为什么?因为这是据目前手头现有的资料写成的,占有资料可信度还不够高,所以这样写。 此外,修饰限制性词语的使用,也是文章准确性的体现。 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或概括,或具体;或精练,或详尽;或简洁,或丰腴;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 当然,阅读说明文最关键的是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抓住了这一关键,其它的阅读问题就容易多了2023-07-26 10:04:503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实验步骤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实验步骤如下:取少量碳酸氢钠于试管中,铁架台固定试管且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用酒精灯对准试管底部集中加热,加热前进行预热处理。将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溶液变浑浊,则表明碳酸氢钠发生了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碳酸氢钠的介绍如下:碳酸氢钠(NaHCO₃)(Sodium Bicarbonate),俗称小苏打。白色细小晶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碳酸钠。它也是一种工业用化学品,固体50℃以上开始逐渐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270℃时完全分解。碳酸氢钠是强碱与弱酸中和后生成的酸式盐,溶于水时呈现弱碱性。此特性可使其作为食品制作过程中的膨松剂。碳酸氢钠在作用后会残留碳酸钠,使用过多会使成品有碱味。碳酸氢钠为白色晶体,或不透明单斜晶系细微结晶。比重2.15。无臭、无毒、味咸,可溶于水,微溶于乙醇。25℃时溶于10份水,约18℃时溶于12份水。其水溶液因水解而呈微碱性,常温中性质稳定,受热易分解,在50℃以上逐渐分解,在270℃时完全失去二氧化碳,在干燥空气中无变化,在潮湿空气中缓慢分解。受热易分解。在潮湿空气中缓慢分解。约在50℃开始反应生成CO₂,在100℃全部变为碳酸钠。在弱酸中迅速分解,其水溶液在20℃时开始分解出二氧化碳和碳酸钠,到沸点时全部分解。其冷水制成的没有搅动的溶液,对酚酞试纸仅呈微碱性反应,放置或升高温度,其碱性增加。25℃新鲜配制的0.1mol/L水溶液pH值为8.3。低毒,半数致死量(大鼠,经口)4420mg/kg。2023-07-26 10:04:471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是什么
碳酸氢钠分子式为NaHCO,相对分子质量84.01。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碱,易溶于水。在潮湿空气或热空气中即缓慢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加热至270℃失去全部二氧化碳。遇酸则强烈分解即产生二氧化碳。 扩展资料 碳酸氢钠分解的方程式 2NaHCO=△=NaCO+HO+CO↑ 碳酸氢钠不稳定,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碳酸氢钠即没有溶于水而电离,也没有达到熔融状态而电离,所以没有离子方程式,只有化学方程式。 碳酸氢钠制法 气相碳化法 将碳酸钠溶液,在碳化塔中通过二氧化碳碳化后,再经分离、干燥、粉碎,即得成品。 NaCO+CO(g)+HO→2NaHCO 气固相碳化法 将碳酸钠置于反应床上,并用水拌好,由下部吸入二氧化碳,碳化后经干燥、粉碎,即得成品。 NaCO+CO+HO→2NaHCO2023-07-26 10:04:301
天鹅和鸭子阅读答案文中提到北国,南国的景致特点各是什么
天鹅和鸭子阅读答案文中提到北国,南国的景致特点各是什么 1文中提到北国,南国的景致特点是什么?2,后来鸭子和天鹅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谁?请简单说说理由。3假如有一天这对同胞兄弟相遇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发挥你的想象,提笔写几句吧。1,雄伟壮丽 秀美多姿2,性格明显不同,一个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仅有消极思想。而天鹅,有远大志向,敢于探索新事物,不满足于现状。 你当然要写喜欢天鹅了。3,鸭子哭丧的说:啊,我真后悔,当初没有跟你走,如今我一沦为看家丑鸭。天鹅神奇的说:外面的和世界可精彩了,你当初满与现在,现在完全咎由自取 80枚果子阅读答案,文中提到的风雪有什么用 突出了环境的恶劣,困难重重,写出了矿工对母亲性命的担忧。 送春阅读答案 文中提到兰花,起什么作用? 兰花是春天开放,兰花谢了,春天也就远去了。 会飞的鸭子阅读答案 答:我的启示是:“上帝关上你人生一道门,便会为你开一扇窗!”的确,当我们回首往事,后悔过失去的东西,当我们展望未来,怨恨过自己现在的处境!当我们失败了,责怪过天生的劣势!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应当学习文中的鸭子,不在困境中跌倒,不在逆境中停滞!曾经和现在的一切都会成为过去,只要我们奋起努力,不甘心,不退缩,总有一天我们会创造奇迹,总有一天会有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彩色天空! 北国的雪 阅读 答案 还剩下许多大小不一的灵石,于是她在神州大地上空巡视,最后发现福州寿山细林清幽,景致绝美,就把这些曾经用于补天的灵石撒向了寿山的大地,这就是寿山水田中的田黄石。寿山石田黄石传说更令人神往,因为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甚至在整个地球上,为什么只有寿山的水田里才会有这种珍贵宝石的存在呢?这是女娲对寿山特别眷顾的结果。 传说二、“凤凰彩卵留人间” 北国的春风 阅读答案 李清照, 乍暖还寒,最难将息 初春时节忽冷忽热,很难照顾自己。语出李清照词《声声慢》“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1.第1段中,“春脖子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脖子”的含义是什么? 比喻。 含义是“持续的时间”。 2.第3段“意见里说的景象”中的“景象”是指什么? “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3.作者为什么怀念北国的春风? 北国的春风及时送走坚冰霜雪,伴随作者经历艰苦的岁月。 怎么才零啊!算啦还是跟你答把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br> 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br> 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br>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样的名句是些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才草长,花开,莺飞……<br> 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br> 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粱,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撤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br>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br> 麦苗在霜冰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着大毂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br> 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喜欢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着解气。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br> 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br> 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br> 题目:<br> 短文中的”景象”指什么而言?其中的”不过不象南方的春天”一句中”不象”指哪些内容?”褒贬”一词具体的意思又是什么?<br> 1.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br> 3.十分的形象,生动. 《北国的雪》阅读答案= =跪求 1.忘怀(忘记)骤然(突然)游荡(游动) 2.佳木斯的第一场雪,我不会把它忘记。课文里的说法、语气更强烈。 3.①雪纷纷扬扬地下着,它像玉一样润,像雾一样轻,被风刮得在天空中打转。 ②太阳出来了,佳木斯成了水晶般的城市。 ③孩子们也出来玩了,他们像刚出笼的小鸟一样,快活极了。 4.①我不会忘记佳木斯的第一场雪。 ②雪给佳木斯带来了美丽的景色,为大地做出了贡献。 ③作者赞美雪,更忘不了雪为大地做出的贡献。 5.北国的第一场雪给自然界带来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喜欢北国的雪。 1.太阳出来了,佳木斯成了水晶般的城市。我们走在街上,像走在童话中的仙宫一样神奇异常。路旁的松树上,挂满了雪球,亮晶晶的。远方一望无垠,洁白万里。皑皑白雪在太阳的照射下,发射出耀眼的光芒。 这一段写出了雪后佳木斯美丽的景色,让人赏心悦目。 《送春》 宗璞的阅读答案 1文中提到的兰花,起什么作用? 2.与二月兰形成对比,更是对像二月兰一样的普通劳动者的赞美2023-07-26 10:04: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