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tou123
-
1、一鼓作气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意思是打仗靠勇气,擂一通鼓,勇气振作起来了,两通鼓,勇气就衰退了,三通鼓,勇气就没有了。后来用“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一鼓作气出自哪一部书
1、出自春秋左丘明的《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2、节选原文: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3、译文: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2023-07-26 07:39:211
一鼓作气的出处?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2023-07-26 07:39:294
一鼓作气出自哪篇古文?
出自 曹刿论战2023-07-26 07:39:403
一鼓作气出自于哪里
《曹刿论战》。2023-07-26 07:39:534
一鼓作气出自那部著作
《左传》2023-07-26 07:40:001
一鼓作气出自哪一部书
“一鼓作气”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原句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句话的意思是:作战依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开始衰落了,第三次击鼓时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一鼓作气”常比喻在劲头大时一口气把工作做完。一鼓作气的用例1.做事要有耐心,但有时也要靠一股冲劲,做这种事就要一鼓作气,拖三阻四,难有成就。2.我们的力量非常强大,战士们一鼓作气把敌人打垮了。3.我军一鼓作气,攻下了敌人两个据点。4.我们大家一鼓作气,把剩下的活儿干完。5.趁此大捷,我军应当一鼓作气,直捣黄龙,扫穴犁庭。6.古语说的好"一鼓作气,再而竭,三而衰。"。7.我们要一鼓作气在三天之内把运动会的准备工作做完。8.在学校举办的爬山比赛中,我一鼓作气,第一个登上山顶。9.我们不管做任何事都要一鼓作气,不要打退堂鼓。10.同学们!且让我们一鼓作气攻上山顶。2023-07-26 07:40:151
“一鼓作气”的出处和作者是?
1、“一鼓作气”的出处和作者是:《左传·庄公十年》作者左丘明2、[拼音]:yī gǔ zuò qì3、[释义]:原指作战时擂第一通鼓,勇气振作起来了。比喻在劲头正盛时,一下子完成。4、[造句]:(1) 我军一鼓作气,攻下了敌人两个据点。(2)我们大家一鼓作气,把剩下的活儿干完。(3)趁此大捷,我军应当一鼓作气,直捣黄龙,扫穴犁庭。(4) 古语说的好"一鼓作气,再而竭,三而衰。"。(5)我们要一鼓作气在三天之内把运动会的准备工作做完。2023-07-26 07:40:221
一鼓作气出自什么时期
出自公元前684年.也是我国的春秋时代.原出处为《曹刿论战》中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023-07-26 07:40:362
一鼓作气出自什么时期
“一鼓作气”出自春秋时期之《左传·庄公十年》,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原意是作战擂响第一声战鼓时,士气最为高涨,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原文:公与之(曹刿)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倒下),故逐之。”寓意: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一鼓作气、把握机会。正所谓“气可鼓,不可泄”,只有一鼓作气,保持高度的热情,并学会借力、借势,才能将事情做好。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地掌握要点。其次,在做事情时,策略永远比蛮拼重要,好的时机也必不可少,并且应该注意观察。2023-07-26 07:40:441
一鼓作气出自哪篇文章?
出自宋代苏轼嘉佑八年在凤翔东湖苏公祠前院影壁上所作的《思治论》。释义:至高至难的地方冲击,才能够达到至臻至美的境界;向至高至难的地方发起挑战,才能够达到最远的目标。意思就是,一个人敢于挖掘潜力,挑战极限,就能超越自我。扩展资料:背景《思治论》针对时之“三患”(财之不丰、兵之不强、吏之不择)之弊,指出要“课百官,安万民,厚财货,训兵旅”;又分别在《万言书》和《辨试馆职札子之二》中力斥时弊,又向神宗提出其改革纲领乃“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更力主择贤选能并望神宗能“与二三大臣孜孜讲求,磨以岁月,则积弊自去而人不知”。如此等等,可见东坡既非守旧儒生,亦非空腐文士,而是既谋革新、复图渐进的务实型人物。“早在青年时代,苏轼就是主张革新政治的。他在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一○六○年)应“制科”考试时的试卷《进策》(包括《策略》、《策制》和《策断》共25篇)以及后来在凤翔判官任上所作的《思治赋》中,就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思想,提出了许多切中时弊的改革主张。他不但一针见血地指出北宋当时“有治平之名无治平之实”,“财之不丰,兵之不强,吏之不择”是关系国家存亡的主要时弊,以及这种弊病迟迟得不到革除的原因,在于皇帝的只务虚名而不求实效和大小官员们的因循苟且,不思改革。而且针对这些时弊,提出了“课百官”、“安万民”、“厚货财”、“训兵旅”的革新措施。在政治上,他主张“历法禁”,要像商鞅、韩非那样,“用法治于大臣,而后及于疏贱”;他主张“决壅蔽”,鼓吹整顿吏治,任用贤能,罢斥冗员,使下情得以上达。在财政上,他主张“均户口”,“较赋役”,改变那种“富者地日紧益,而赋不加多,贫者地日以削,而赋不减少,”的极端不合理现象,刹住越来越严重的兼并之风,“使民得以少苏”;他主张“厚货财”,“省奉给”,“节用廉取”,裁减“冗官”、“冗兵”,以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在军事上,他主张“教战守”、“训后旅”,教会平民打仗,“使民得更代而为兵,兵得复还而为民”,借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巩固边防,抵抗辽、夏的侵略。从而结束从前那种募民为兵,终身服役,在对外战争中,“使老弱不堪之卒,拱手而就戳,以百万之众,而见屠于数千之兵的悲剧。”由此可见,苏东坡在青年时代就是一位主张变革的有理想和抱负的政治家。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思治论2023-07-26 07:40:521
一鼓作气是何意?出自于哪?
【释义】原意是:打仗靠的是军士们的勇气。擂响第一次战鼓,军士们精神振奋,勇气最为旺盛。后来比喻抓住时机,一股劲儿把事情办成。【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庄公十五年》。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派大军去攻打鲁国。当时,齐国十分强大,常常欺负弱小的鲁国,鲁国人个个都感到很愤怒。鲁庄公也觉得忍无可忍,就决定亲自率兵抗击,与齐军决一死战。有个叫曹刿的鲁国人听到消息,就请求去见鲁庄公,要为鲁庄公出谋划策。他的乡亲们劝他说:“国家大事有那些每天吃肉的大官们操心,你何必去插手过问呢?”曹刿说:“那些当大官的人都目光短浅,不会有什么好主意。”鲁庄公正为自己没有个得力的谋土而发愁,听说曹刿求见,忙把他请了进去。两人交谈了很久,曹刿了解到鲁庄公很关心百姓,很得民心,就很高兴地说:“凭这一点就可以和齐国人打一仗。”曹刿要求鲁庄公作战时带上自己,鲁庄公也已了解到曹刿是个具有远见卓识的人,就很高兴地答应了,并让曹刿和自己同乘一辆车。齐、鲁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相遇。齐军仗着人多,一开始就擂鼓攻击。鲁庄公正要命令军队擂鼓反击,曹刿说:“别忙,还不到时机。”齐军第二次擂动战鼓发动进攻时,曹刿仍然劝鲁庄公按兵不动。鲁军将士见齐军张牙舞爪的样子,都有些忍耐不住了,个个磨拳擦掌,士气十分高昂。齐军见鲁军这边一直没有动静,以为鲁军胆怯,就第三次擂响战鼓,发动攻击。曹刿这时才对鲁庄公说:“现在可以下令反攻了!”于是鲁军也擂响了战鼓,士兵们早已鼓了一肚子气,个个像猛虎下山一样,奋勇地扑向敌人。齐军没有料到这一着,结果被攻得措手不及,最终抵挡不住鲁军的攻击,纷纷败退。鲁庄公一见齐军败退,就要下令追击。曹刿又拦住他说:“别着急!让我观察一下。”说完,他跳下车,仔细地看了看地上齐军留下的车辙印子,又上车爬到车杆上,望了望敌人的队形,说:“主公可以下令追击了!”于是鲁庄公下令追击,鲁军将士个个奋勇争先,把齐军打得落花流水。得胜后,鲁庄公问曹刿:“敌人进攻我们,为什么前两次我们要按兵不动,而要等到他们发动第三次进攻时,你才让我下令反击呢?”曹刿说:“打仗全凭士气,齐军擂第一次鼓的时候,他们的士气正旺;到第二次擂鼓,士气就减了一半;到第三次擂鼓时,他们的士气已经衰落了。而这时我们才擂头遍战鼓,将士们士气高涨,当然就会打赢他们。”鲁庄公又问齐军败退时为什么不能立即追击,曹刿说:“齐国是大国,兵力强大,我怕他们会有埋伏。我观察了他们的车辙纷乱,队形不整,才知道他们是真的败退,可以放心追击。”鲁庄公听了,暗暗佩服,称赞曹刿想得周到。2023-07-26 07:41:321
一鼓作气是何意·出自于哪?
此典出自《左传·庄公十年》:“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成语“一鼓作气”,最早就记载于《左传》。文中的原意是,鲁国的军队打败了来犯的齐国军队,鲁庄公问谋士曹刿是什么缘故,曹刿回答:“打仗全凭一股气势,击鼓就是叫人打起精神来。第一次的鼓,气势最盛;第二次的鼓就差了;到了第三次,鼓敲得再响,也不能带动兵马的劲头了。趁着对方不备的时候,咱们一鼓作气打过去,怎么会不赢呢·”这就是著名的“曹刿论战”。春秋时期,鲁国与齐国在长勺发生战争。当时,强大的齐国出兵攻打鲁国。鲁庄公决心御敌,苦于没有谋士,经人推荐,名不见经传的平民百姓曹刿,被带到了鲁庄公面前。鲁庄公问他有什么办法可以击退齐国军队,曹刿回答:“这很难说,打仗全凭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可以遵循。”鲁庄公听后觉得有道理,就带着曹刿和大军直驱长勺。鲁国的军队到了长勺,摆好阵势,与齐军遥遥相对。严阵以待的齐军即刻下令击鼓进兵,全军潮水般地涌来。鲁庄公一听对方鼓声震天,就想叫鲁军也擂鼓对敌。曹刿马上制止他说:“等一等,别跟他们交手。”鲁庄公就下令:“不准喧嚷,不准开打。”齐国军队在鼓声催促下冲了过来,却遇到鲁军不为所动的严整阵容,只好退了回去。过了一会儿,齐军又擂鼓冲锋,鲁军仍然不动声色,未见一人杀出来。齐军找不到交锋的对手,只能再次退回。这时,齐军将士以为鲁军怯阵,只守不战,不敢与自己交锋。当第三次战鼓擂响时,就有些懈怠,兴趣索然地跑向鲁军。哪知此时,鲁军阵中忽然鼓声大作,鲁国将士霍地喊杀而出,刀砍箭射,毫无准备的齐军顿时被打得七零八落,狼狈逃窜。鲁军乘胜追出齐军三十多里,缴获了大量的辎重和兵器。战后,鲁庄公虚心地向曹刿请教。曹刿就说了文首的那段话。鲁庄公钦佩地翘起大拇指说:“你真可以说是一个精通军事的将军啊!”成语“一鼓作气”流传了下来,但它的寓意,已经由原来战斗开始时,击一次战鼓以鼓舞士气,转变为用以形容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勇往直前。2023-07-26 07:41:401
一鼓作气出自什么故事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的《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意思是: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就减弱了,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消失。敌方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曹刿正是利用这个原理帮助鲁庄公击退强大的敌军。2023-07-26 07:41:551
一鼓作气出自哪个时期?
出自于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具体战役是:齐鲁长勺之战,鲁军将领曹刿(gui,第四声)的著名论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长勺( sháo)之战发生于春秋时期周庄王十四年,齐桓公二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3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交战于长勺,最后以齐国的失败、鲁国的胜利而告终。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派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部)相遇。鲁军按兵不动,齐军三次击鼓发动进攻,均未奏效,士气低落。之后鲁军一鼓作气,打败齐军。后乘胜追击,获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长勺之战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它却正确地反映了弱军对强军作战的基本规律和原则,一直为历代兵家所称道。2023-07-26 07:42:101
一鼓作气是出自论语或孟子的吗
一鼓作气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2023-07-26 07:42:331
一鼓作气出自哪个战役
长勺之战。长勺之战是发生在中国春秋时代齐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场战役,齐国攻打鲁国,鲁国由曹刿指挥作战。齐军第一次击鼓以后,鲁军准备进攻,而曹刿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后,才允许鲁军进攻。最后齐军大败,鲁庄公询问原因。曹刿表示,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对方士气旺盛,等到第三次击鼓,敌军的士气就消耗尽了,这时我们再进攻,所以取得了胜利。 长勺之战是继干时之战后齐、鲁另一次重要战役。鲁国在此次战役取得胜利,间接促成数年后齐鲁息兵言和。 一鼓作气,汉语成语,拼音是yī gǔ zuò qì,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原文:“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枯竭了。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一往直前。比喻趁劲头足时,一举把事情办成。 举例:我们得一鼓作气来渡危机,完成大业。2023-07-26 07:42:471
一鼓作气出自哪个战役?
01 长勺之战 一鼓作气出自长勺之战,春秋时代,在周庄王13年的时候,齐国君主齐桓公,派兵攻打鲁国,由大将鲍叔牙率领,部队到达鲁国的郊外时,鲁庄公知道了,请了一名谋士,一起去迎敌,这位谋士名叫曹刿。一鼓作气出自长勺之战,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强大的齐国出兵攻打弱小的鲁国。鲁庄公亲自带领军队前住长勺应战。 到了长勺,双方摆开阵势,准备大战一场。齐军先声夺人,首先擂响战鼓向鲁军发动进攻。鲁庄公正准备出兵迎战,谁知被主动请战、陪同而来的曹刿劝住了,说:“大王,时机未到,等会儿再说。”齐军见鲁军毫无动静,不出来应战,便再一次擂响战鼓;摇旗呐喊起来。 鲁庄公又想应战,但曹刿仍然要他按兵不动。齐军见鲁军还不出阵,便又一次擂起战鼓,向鲁军挑战。但曹刿还是叫鲁庄公命令军队坚守不战。 齐军三次准备进攻,都不见鲁军应战,士气大减,十分疲惫,情绪顿时低落下去,认为鲁军不会再打了,大家纷纷坐下来歇息,队伍也开始松散下来。这时,曹刿当机立断,对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 随着雨点般的战鼓响起,早就摩拳擦掌的鲁军将士奋勇出击,齐军没有来得及防备,顿时丢盔弃甲,四处溃逃。 战斗胜利后,庄公问曹判:“刚才为什么要等齐军擂了三次进军鼓后。才能出击?” 曹刿回答说:“打仗,最重要的是靠勇气。敲第一遍鼓时,士气最旺盛;第二次击鼓时,士兵的勇气已经减退;敲第三遏鼓时,勇气已经快没有了。这时我军擂鼓进攻,用士气旺盛的军队去进攻松懈疲乏的军队,那当然能取胜啦!”2023-07-26 07:42:541
一鼓作气是出自论语或孟子的吗
不是。 出处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近义词 一气呵成、趁热打铁 反义词 半途而废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派兵攻打鲁国。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两军在长勺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只见齐军擂鼓,准备进兵。鲁庄公也准备命令鲁军擂鼓迎击。曹刿阻止说:“还不可以。”直到齐军三通鼓擂完后,曹刿才说:“现在可以击鼓进军了!”鲁军战鼓一响,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势不可挡。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战胜齐国后,鲁庄公问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曹刿说:“打仗主要是靠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的勇气最充足,到第二次_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就有些衰落,等到第三次击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已经枯竭了。敌军勇气枯竭,我军却勇气十足,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敌军。” 一鼓作气→气味相投→投鼠忌器→器宇轩昂→昂首阔步→步履维艰→艰苦卓绝→绝世独立→立足之地→地动山摇→摇头摆尾→尾大不掉→掉以轻心→心不在焉 来源:创新作文(1-2年级)2023-07-26 07:43:121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出自哪本书 曹刿论战作者是谁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出自《左传·庄公十年》(作者:左丘明)中的《曹刿(guì)论战》,意思是: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枯竭了。告诉我们做事要一气呵成,还要有信心和毅力,如果接二连三的断断续续,会造成负面影响。 2、《曹刿论战》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位高禄厚的人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位高禄厚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2023-07-26 07:43:181
一鼓作气是哪个时期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的。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023-07-26 07:43:272
一鼓作气的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攻打鲁国,鲁国由曹刿指挥作战。齐军第一次击鼓以后,鲁军准备进攻,而曹刿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后,才允许鲁军进攻。最后齐军大败,鲁庄公询问原因。曹刿表示,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对方士气旺盛,等到第三次击鼓,敌军的士气就消耗尽了,这时我们再进攻,所以取得了胜利。 一鼓作气的出处 一鼓作气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原文如下: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句话的意思如下: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可以使士兵们的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失了。 一鼓作气的意思 一鼓作气是汉语成语,它的拼音是yī gǔ zuò qì,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出自《左传·庄公十年》。2023-07-26 07:43:361
一鼓作气出自我国历史上哪次著名的战役?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题目是后人所加.本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2023-07-26 07:43:421
一鼓作气"这个成语出自《曹刿论战》一文,这次战役是古代历史上的哪一次战役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是(对人民)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了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鲁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2023-07-26 07:43:542
一鼓作气的成语典故
一鼓作气 [yī gǔ zuò qì] 生词本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解释】: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示例】:初听这话,还是~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八回【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出 处《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023-07-26 07:44:032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句话出自哪篇文章?
出 处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全局意思是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衰竭了。《曹桧论战》啊2023-07-26 07:44:151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含义和出处
出自 曹刿论战后一鼓作气流传至今,指气盛旺之时,一鼓成事2023-07-26 07:44:342
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
:;嗯ヽ(○^㉨^)ノ♪2023-07-26 07:44:434
典故成语大全及解释
典故成语大全及解释如下:1、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3、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4、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5、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7、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8、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9、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10、三顾茅庐(刘备)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2023-07-26 07:45:121
出自《曹刿论战》的成语有哪些?
出自《曹刿论战》的成语:一鼓作气、彼竭我盈、辙乱旗靡、再衰三竭。1、一鼓作气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2、再衰三竭释义:竭:尽。 指力量一再消耗,已经衰减耗竭。出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文: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3、彼竭我盈释义:彼:他,对方;竭:尽;盈:充满。 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出处:彼竭我盈,故克之。译文: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4、辙乱旗靡释义:辙:车辙;靡:倒下。 车辙错乱,旗子倒下。形容军队溃败逃窜。出处: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译文: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扩展资料:《曹刿论战》背景: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2023-07-26 07:45:291
一鼓作气的故事30字
一鼓作气,成语源自《曹刿论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2023-07-26 07:45:491
一鼓作气出自哪个时期
出自公元前684年.也是我国的春秋时代.原出处为《曹刿论战》中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一篇文章,出自《左传·庄公十年》,题目是后人所起。本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以下是全文《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fá)我,公将战.曹刿( guì )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yān)?”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biàn),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2023-07-26 07:46:001
曹刿论战中的成语有哪些?
一鼓作气2023-07-26 07:46:1211
一鼓作气出自古代的哪次战役?
闀垮嫼涔嬫垬<宸^紶路镟瑰埧璁烘垬>涓�湁璁拌浇.2023-07-26 07:46:377
一鼓作气出自什么时期?
出自于春秋时期。一鼓作气的意思是: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勇气。作,振作。后泛指做事要趁鼓起劲头的时候一口气干完。一鼓作气 yī gǔ zuò qì。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用一鼓作气造句1、剩最后一段路了,他一鼓作气跑了过去。2、作俯卧撑时要一鼓作气的做完。3、他做事总是一鼓作气,从不拖拉。4、解放军战士一鼓作气击退了敌人,顺利的拿下制高点。5、今天小明一鼓作气地从家跑到了学校。2023-07-26 07:46:511
一鼓作气出自文言文的那一句
1. 一鼓作气出自哪篇古文 到时候,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在长勺地方,齐、鲁两军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庄公也准备擂鼓迎战。曹刿阻止道:“等一等。”齐军见鲁军方面没有反应,于是又擂一通鼓。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同时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道:“且慢。”说着,跳下车去,先从地面细看齐军兵车辗过的轮迹,又攀上车前的横木,注意地了望敌人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了国境。 这次打了胜仗,鲁庄公却不明白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曹刿说:“战,勇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第一通鼓时,士兵们的勇气最足,如果这时不交锋,到再擂一通鼓时,勇气就有些衰弱;到第三通鼓时,勇气更全部消失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们则一鼓作气,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曹刿又说:“齐国这样的大国,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追击。”(“辙乱”,轮迹混乱;“旗靡”,旗帜倒掩。是仓皇逃窜的情况。) “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和“辙乱旗靡”,都是成语。它们的出处,即《左传》所载上述“曹刿论战”的故事。 做任何事情,趁一开始情绪高涨、干劲旺盛的时候赶快去做,这叫做“一鼓作气”。一鼓作气,把进攻的目标攻下来了,叫做“一鼓而下”。如果问题老是解决不了,原有的勇气和力量逐渐衰退而尽,那就叫做“再衰三竭”。 2. 成语一鼓作气出自哪部古籍著作 《左传》所载“曹刿论战”的故事.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 曹刿见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并要求作战时允许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在长勺的地方,齐、鲁两军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曹刿阻止道:“等一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齐军大败,狼狈而逃.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这次获胜,鲁庄公却不明由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曹刿说:“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第一通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消失了.敌军勇气消失,我们则一鼓作气,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追击”.(“辙乱”,轮迹混乱;“旗靡”,旗帜倒掩,说明仓皇逃窜.) “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和“辙乱旗靡”,出处即《左传》所载“曹刿论战”的故事.做任何事情,趁一开始情绪高涨、干劲旺盛时全力以赴,这叫“一鼓作气”.一鼓作气,把进攻的目标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干不好,原有的勇气和力量逐渐衰退而尽,就叫“再衰三竭”.。 3. 一鼓作气出自那部著作 出自春秋左丘明的《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 节选原文: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 “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扩展资料 作品背景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 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作品赏析 《曹刿论战》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第三段:从“既克”至结尾,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是文章的中心,它展示了曹刿作战指挥智勇双全的特点。 从军事角度说,长勺之战所包含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它着重说明了战略防御的基本原则,正确掌握这些原则即可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这一战例历来受到军事家的重视, *** 也曾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作了军事学的评论。 从文学角度看,这又是一篇记述战争的佳作。作者取材精到,构思落笔立意高远,既于叙事中撮取历史经验,又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曹刿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主要人物。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能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沉着、冷静、果断地号令军队,曹刿就是长勺胜战的权威和统帅。作者对他的称美赞扬,含蓄于精心的描写之中。 文章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极为简洁精炼,表意说理,通达晓畅。行文中散句、排比、偶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其中曹刿的语言尤为精彩,如战场上的指挥用语,简短明确,这不仅衬托出战事紧迫无暇论析战争策略,也表现出曹刿思维敏捷和临战时坚定而自信的心态。2023-07-26 07:47:261
一鼓作气成语故事_成语“一鼓作气”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一鼓作气成语故事_成语“一鼓作气”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释义】 鼓:敲战鼓。作:振作。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战斗刚开始时士气最旺盛。 【用法】 现在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绪高涨、劲头十足时,一下子做完。含有鼓励的意思。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战争不断。公元前684年,齐国出兵攻打鲁国。鲁庄公率兵前去长勺,决定与齐军决一死战。齐军先声夺人,擂起战鼓准备进攻。鲁庄公刚要率兵应战,却被同来的的曹刿劝住了。他认为时机不到,劝鲁庄公再等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动静,又一次擂响战鼓,可曹刿还认为时机不到。齐军见鲁军还是按兵不动,又第三次敲响鼓向他们挑衅。曹刿当机立断,劝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随着雨点般的战鼓声响起,早已摩拳擦掌的鲁军奋勇而上。齐军三次进攻未果,早已士气大减,疲惫不堪,有的人甚至已经坐下休息。鲁军的突然出击使他们猝不及防,顿时溃不成军。战争胜利后,鲁庄公问曹刿说:“为什么要等齐军擂三次鼓后,才能出击呢?”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军队的士气。敲第一遍鼓时,士气最旺;第二遍鼓时,士兵的勇气就已经减退了;第三遍敲鼓,勇气已经耗尽。这时我军趁机擂鼓而上,士气旺盛之军攻打松懈疲乏之军哪有不胜的道理?”鲁庄公听了曹刿的这番话,不禁称赞道:“将军真是精通战事的奇才啊!”2023-07-26 07:47:341
一鼓作气出自什么时期
问题一:一鼓作气出自哪篇古文? 到时候,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在长勺地方,齐、鲁两军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庄公也准备擂鼓迎战。曹刿阻止道:“等一等。”齐军见鲁军方面没有反应,于是又擂一通鼓。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同时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道:“且慢。”说着,跳下车去,先从地面细看齐军兵车辗过的轮迹,又攀上车前的横木,注意地了望敌人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了国境。 这次打了胜仗,鲁庄公却不明白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曹刿说:“战,勇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第一通鼓时,士兵们的勇气最足,如果这时不交锋,到再擂一通鼓时,勇气就有些衰弱;到第三通鼓时,勇气更全部消失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们则一鼓作气,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曹刿又说:“齐国这样的大国,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追击。”(“辙乱”,轮迹混乱;“旗靡”,旗帜倒掩。是仓皇逃窜的情况。) “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和“辙乱旗靡”,都是成语。它们的出处,即《左传》所载上述“曹刿论战”的故事。 做任何事情,趁一开始情绪高涨、干劲旺盛的时候赶快去做,这叫做“一鼓作气”。一鼓作气,把进攻的目标攻下来了,叫做“一鼓而下”。如果问题老是解决不了,原有的勇气和力量逐渐衰退而尽,那就叫做“再衰三竭”。 问题二:一鼓作气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朝代? 一鼓作气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初期,讲述的是来自乡间的曹刿以出色的才智帮助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强大的齐国。为后世留下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真知灼见。对此曹刿做了这样的解释“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枯竭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 问题三:一鼓作气,出自哪里?作者是谁?原文是什么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成语解释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原指作战时擂第一通鼓,勇气振作起来了。比喻在劲头正盛时,一下子完成。 成语出处 《左传u30fb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问题四:一鼓作气是什么时期的故事 长勺之战发生于春秋时期周庄王十三年,齐桓公二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交战于长勺,最后以齐国的失败、鲁国的胜利而告终。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派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部)相遇。鲁军按兵不动,齐军三次击鼓发动进攻,均未奏效,士气低落。之后鲁军一鼓作气,打败齐军。后乘胜追击,获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问题五:一鼓作气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 春秋,长勺之战 问题六:一鼓作气是出自哪里 m不会百度吗 问题七: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出自哪个故事 出自春秋诗人左丘明的《左传u30fb庄公十年u30fb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蹋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赏析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在商量这事,你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 :“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怕有伏兵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这个成语中的“鼓”指敲战鼓;“作”振作;“气”勇气。在原文中它是指作战时第一次敲鼓最能激起士兵们的锐气,多敲几次鼓锐气也就慢慢减弱了。现在我们经常用这个成语故事中的“一鼓作气”来形容作事时要鼓起劲头,勇往直前。2023-07-26 07:47:451
一鼓作气出自哪一部书 一鼓作气的意思是什么
“一鼓作气”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原句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句话的意思是:作战依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开始衰落了,第三次击鼓时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一鼓作气”常比喻在劲头大时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一鼓作气的用例 1. 做事要有耐心,但有时也要靠一股冲劲,做这种事就要一鼓作气,拖三阻四,难有成就。 2. 我们的力量非常强大,战士们一鼓作气把敌人打垮了。 3. 我军一鼓作气,攻下了敌人两个据点。 4. 我们大家一鼓作气,把剩下的活儿干完。 5. 趁此大捷,我军应当一鼓作气,直捣黄龙,扫穴犁庭。 6. 古语说的好"一鼓作气,再而竭,三而衰。"。 7. 我们要一鼓作气在三天之内把运动会的准备工作做完。 8. 在学校举办的爬山比赛中,我一鼓作气,第一个登上山顶。 9. 我们不管做任何事都要一鼓作气,不要打退堂鼓。 10. 同学们!且让我们一鼓作气攻上山顶。2023-07-26 07:47:521
一鼓作气出自哪一部书 一鼓作气出自那部著作
1、出自春秋左丘明的《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 2、节选原文: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译文: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 “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2023-07-26 07:48:011
成语“一鼓作气”“扑朔迷离”分别出自于哪里?
一鼓作气: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扑朔迷离:出自古乐府《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2023-07-26 07:48:111
一鼓作气的成语典故
一鼓作气的成语典故1 【注音】yī gǔ zuò qì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恃强凌弱攻打鲁国,鲁庄公率军迎敌,两军相遇,齐军擂起战鼓,而鲁军在曹刿的带领下没有擂鼓。齐军第三次擂鼓时士气已经低落,鲁军才第一次擂鼓。鲁军靠的就是一鼓作气的士气以少胜多,打败了齐军。 【出处】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庄公十年》 【解释】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一往直前 【近义词】一气呵成、趁热打铁 【反义词】一败如水、一败涂地、偃旗息鼓 【成语例句】 ◎ 各级领导和人口普查机构的全体成员,要一鼓作气,继续努力,把普查登记中的遗留问题一件一件地妥善处理好。 ◎ 一开始,要武落了后,她捏了一把汗,结果,要武一鼓作气冲到前面,干跪利索,呼呼呼地最先爬上高坎。 ◎ 在这怵目惊心的.地方,他拨开密布的仙人掌,一鼓作气,跃上山崖。 一鼓作气的成语典故2 典源出处 《左传 ·庄公十年》:“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 (gui) 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其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释义用法 春秋鲁庄公时,齐国攻打鲁国,鲁人曹刿协助庄公指挥迎敌,等齐军打过三遍鼓后,曹刿才请鲁庄公下令出战,将齐军打得大败。战后曹刿说明,打第一遍鼓时,军队士气最旺盛,第二遍鼓时,就慢慢衰退了,第三遍则消失殆尽。这时出战,我军勇气正盛,敌军士气却已衰退,所以能战胜对方。后用此典指趁锐气正盛时,一举将事作完; 也以“再衰”、“三而竭”等指锐气衰退。 用典形式 【始鼓】 唐 ·韩愈:“未来声已赫,始鼓敌前败。” 【一鼓气】 唐·杜甫:“万方助思顺,一鼓气无前。” 【三而竭】 宋·范成大:“气衰况复三而竭,心赏尤于四者难。” 【鼓难作】 宋·范成大:“闲心灰不然,壮气鼓难作。” 【鼓增气】 唐·杜甫:“不可无雷霆,间作鼓增气。” 【吾衰鼓已再】 清 ·王士禛:“君当贾余勇,吾衰鼓已再。” 【作气再三衰】 宋 ·范成大:“老阳作气再三衰,鼓竭之余不支雨。”2023-07-26 07:48:201
一鼓作气出自哪一部书
1、出自春秋左丘明的《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 2、节选原文: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译文: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 “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2023-07-26 07:48:461
一鼓作气,出自哪里?作者是谁?原文是什么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出自《左传》中的《曹刿论战》,作者左丘明,“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http://baike.baidu.com/link?url=HREEhfYAsRtKpxeHk3NurevScVAoHKVYwJjyKUNA5ttK-S6lpRpyCH2XB-xSa8f4FQ2fcdBwfyQq3leRvXQF7Mv3GceOW13iQYyWy4wk3be2023-07-26 07:49:074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出自哪本书 曹刿论战作者是谁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出自《左传·庄公十年》(作者:左丘明)中的《曹刿(guì)论战》,意思是: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枯竭了。告诉我们做事要一气呵成,还要有信心和毅力,如果接二连三的断断续续,会造成负面影响。 2、《曹刿论战》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位高禄厚的人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位高禄厚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2023-07-26 07:49:141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出自哪篇文章?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出自哪篇文章? 1.孙子兵法 2.曹刿论战 正确答案: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023-07-26 07:49:301
一股作气出自哪里
是一鼓作气 吗《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古代作战击鼓进军,擂第一通鼓时士气最盛。后多喻趁锐气旺盛之时一举成事或鼓足干劲,一往直前。2023-07-26 07:49:432
一鼓作气出自哪一部书 一鼓作气出自那部著作
1、出自春秋左丘明的《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 2、节选原文: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译文: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 “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2023-07-26 07:49:551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出自哪本书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中的《曹刿(guì)论战》,意思是: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枯竭了。告诉我们做事要一气呵成,还要有信心和毅力,如果接二连三的断断续续,会造成负面影响。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位高禄厚的人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位高禄厚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2023-07-26 07:50:061
一鼓作气,后面的句子是啥 这句话 出自哪?
一鼓作气,后面的句子是.再而衰,三而竭.出自《左传》全句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出 处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023-07-26 07:50:191
四面楚歌 风声鹤唳 破釜沉舟和一鼓作气分别出自哪个战役?
四面楚歌 垓下之战风声鹤唳 淝水之战破釜沉舟 巨鹿之战一鼓作气 没什么具体的词一鼓作气 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 曹刿见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并要求作战时允许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在长勺的地方,齐、鲁两军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曹刿阻止道:“等一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这次获胜,鲁庄公却不明由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曹刿说:“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第一通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消失了。敌军勇气消失,我们则一鼓作气,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追击”。(“辙乱”,轮迹混乱;“旗靡”,旗帜倒掩,说明仓皇逃窜。) “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和“辙乱旗靡”,出处即《左传》所载“曹刿论战”的故事。 做任何事情,趁一开始情绪高涨、干劲旺盛时全力以赴,这叫“一鼓作气”。一鼓作气,把进攻的目标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干不好,原有的勇气和力量逐渐衰退而尽,就叫“再衰三竭”。2023-07-26 07:5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