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古语“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其下攻城”是哪部著作里的?

2023-07-25 14:23:22
黑桃花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为: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北有云溪

《孙子兵法·谋攻篇》

Jm-R

语出《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为:”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翻译出来就是上等的用兵之道是凭借谋略取得胜利,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上兵伐谋是《孙子兵法》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其进一步在下文中体现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思想。对后世的战争有很大的影响。

FinCloud

孙子兵法云的......

孙子兵法(14):上兵伐谋

原文: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贲温,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译文: 所以,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制造大盾牌和四轮车,准备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码得三个月。堆筑攻城的土山,起码又得三个月。如果将领难以抑制焦躁情绪,命令士兵象蚂蚁一样爬墙攻城,尽管士兵死伤三分之一,而城池却依然没有攻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所以善用兵者,不通过打仗就使敌人屈服,不通过攻城就使敌城投降,摧毁敌国不需长期作战,一定要用“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从而既不使国力兵力受挫,又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利益。这就是谋攻的方法。解读: 这一部分从正反两个方面进一步强调“不战 ”的思想,把“伐谋”作为“不战”的延伸。通过伐谋、伐交,不战而屈人之兵仍然是上策,不得不战时,才通过伐兵和攻城。 重点强调伐谋是上策,攻城是下策,攻城需要准备各种战斗工具,耗费相当长的时间,还得搭上部分士兵的性命,最后还有可能攻城失败。 古语有云:“一将功成万骨枯。”古代战争,大部分都是用士兵的生命来换取战争的胜利,孙子当时能有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确实属于领先水平。 春秋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各个国家之间通过互派使者,互相说服,相互结盟,亦敌亦友,这些都是伐谋、伐交的表现。国力发展了,谁也不服谁了,直接扛起武器,相互杀伐,这就是上面所说的伐兵和攻城了。 历史上一代名将韩信,无疑是《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这一部分的典型代表,伐兵、攻城自是不必细说。 重点来说说,韩信究竟懂不懂伐谋? 汉四年,刘邦派韩信伐齐,同时又派使者郦食其去说降齐国,这是典型的做好了伐兵、攻城的准备,同时又不放弃“伐谋”的可能。 郦食其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连哄带吓,再加上齐王田横也没有战胜韩信的把握,就这样,齐国被说服了,决定归降刘邦。 郦食其劝降齐国后,刘邦却没指示韩信停止武力攻齐。这时,韩信的功利心、嫉妒心作祟了,韩信觉得郦食其一介儒生,凭三寸不烂之舌获得的功劳竟然超过自己,心理不平衡了。 韩信趁齐国决定投降放松警惕的时候,突然袭击,武力灭齐,导致老臣郦食其被烹。 历史上把韩信的这一行为,归咎于韩信手下谋士蒯通,我认为这不可取。 我认为韩信过不了被郦食其抢了战功这个坎,因为此时的郦食其不是韩信手下的谋士,而是跟他平起平坐的汉臣,如果郦食其是韩信手下的谋士,这功劳仍旧归属于韩信,郦食其也不会死了。 我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灭燕的战争,韩信采纳了手下谋士李左车的计策,派使者出使燕国,燕国最后归降韩信。同样是说降,灭燕的功劳就是韩信自己的了。 这样看来,韩信不但懂得伐谋之上策,而且从伐谋到攻城样样精通。可惜的是,他功利心太强,最终也因此招致杀身之祸。 “上兵伐谋”运用到现代商业领域,我理解为: 两个强大的竞争对手竞争或者弱势一方与强势一方竞争时,不与之正面冲突,可以通过某些谋略,另辟蹊径,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上个世纪90年代,丽花丝宝和宝洁公司在洗发水领域竞争就是一个经典案例。 宝洁公司海飞丝、潘婷、飘柔三大品牌,携外资强势入驻中国,明星广告铺天盖地,各大超市商场专柜,基本被这三大品牌占领,各大一线城市都有其总代理。 舒蕾作为丽花丝宝旗下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品牌,发展之路相当坎坷,先是遭遇商标之争,接着被贴上蒙骗之名,使丽花丝宝只能成为一个二、三流的品牌。 后来,为了求得舒蕾品牌的生存和发展,丝宝集团避开和宝洁正面交锋,果断放弃总代理模式,采用了从消费终端往上和从商场终端铺货往下的发展模式,换句话说,就是从两头往中间合拢,最终建立的自己的营销网络。 舒蕾通过重点抓大卖场和零售店的铺货,从而带动中型店的开发,把明星品牌代言等广告投入,全部用于终端促销,扩大气势。 在终端市场,舒蕾采用人海战术,大量的导购和促销人员,把本来走到其它品牌货架的消费者拉了回来。进而凭借舒蕾优良的品质,让消费者对产品产生需求,成为忠实的顾客。 所以说, 竞争不等于战争 , 不冲突也能赢过竞争对手 。很多时候,换个角度,换个立场,就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蓝海。 为人处世也是如此,不一定非得跟别人有所冲突,拼得头破血流,也不需要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换种思路,却是海阔天空。
2023-07-24 23:56:361

上兵伐谋的出处

【出处】《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为: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注解】① 上兵伐谋:上兵,上乘用兵之法。伐,进攻、攻打。谋,谋略。伐谋,以谋略攻敌赢得胜利。此句意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用谋略战胜敌人。② 其次伐交:交,交合,此处指外交。伐交,即进行外交斗争以争取主动。当时的外交斗争,主要表现为运用外交手段瓦解敌国的联盟,扩大、巩固自己的盟国,孤立敌人,迫使其屈服。③ 修橹韫:制造大盾和攻城的四**车。修,制作、建造。橹,藤革等材制成的大盾牌。韫,攻城用的四**车,用桃木制成,外蒙生牛皮,可以容纳兵士十余人。④ 具器械:具,准备。意为准备攻城用的各种器械。⑤ 距堙:距,通“具”,准备;堙,通“堙”,土山。为攻城做准备而堆积的土山。⑥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胜,克制、制服。忿,忿懑、恼怒。蚁附之,指驱使士兵像蚂蚁一般爬梯攻城。
2023-07-24 23:56:441

"上兵伐谋

意思是:身为将帅者,最好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以外交手段胜敌,再其次是通过野战交兵胜敌,最下等的是攻城。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译文: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举国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国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军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旅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旅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卒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卒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策略;使敌全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伍而取胜是次一等策略。因此,百战百胜,并非好的用兵策略中最好的,不交战而使敌屈服,才是用兵策略中最好的。因而,最好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以外交手段胜敌,再其次是通过野战交兵胜敌,最下等的是攻城。攻城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采取的(办法)。为了攻城,修造望楼车、车,准备各种攻城器械,三个月才能完成;堆积攻城的土丘,又需三个月才能完成。这时,将帅们已焦躁忿怒异常了,驱赶着士兵像蚂蚁一样去爬城,士卒伤亡三分之一而城还不能攻下,这便是攻城的灾害啊!因此,善于用兵的人,使敌军屈服而不用野战交兵的办法,夺取敌城不用蚁附攻城的办法,消灭敌国而不采用长久用兵的办法。一定本着不诉诸兵刃就使敌完整地屈服的原则争横天下,做到军队不受挫而胜利可全得,这便是谋攻的原则。根据用兵规律,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歼灭敌人,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猛烈进攻敌人,有多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分割消灭敌人,有与敌相当的兵力则可以抗击,比敌人兵力少时就摆脱敌人,不如敌人兵力强大就避免与敌争锋。小股兵力如果顽固硬拼,就会被强大的对方俘获。将帅,是国君的辅佐。辅佐得周密,国家就强盛;辅佐有疏漏,国家必然衰弱。君主对军队造成危害的情况有三个方面: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前进而命令他们前进,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后退而命令他们后退,这叫束缚、羁縻军队;不懂军中事务却干涉军中行政管理,那么,军士就会迷惑。不知军中权谋之变而参与军队指挥,那么将士就会疑虑。如果三军将士既迷惑又疑虑,诸侯乘机起而攻之的灾难就到来了。这就叫自乱其军而丧失了胜利。预测胜负有五条:懂得什么条件下可以战,什么条件下不可以战的,胜;懂得众与寡的灵活运用的,胜;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胜 以有准备之师击无准备之敌的,胜 将领富于才能而君主又不从中干预牵制的,胜。这五条就是预知胜负的途径。因此,可以说: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的,百战不败;不了解对方而了解自己的,胜负各半;不了解对方,也不了解自己的,每战必败。扩展资料:注释全国:全,完整、完全,这里作动词,指完全地占有。全国:指完整地占有别国的领土。全军:军,春秋时期的军队编制,每军为12500人。旅:春秋时期军队的编制,每旅为500人卒:春秋时期军队的编制,每旅为100人。伍:春秋时期军队的编制,每伍5人。上兵伐谋:上,上等最好的。兵,指用兵方法。伐,攻击。谋,计谋。修橹:修,建造。橹,一种用藤草制成的大盾牌;一种用桃木制成四周用牛皮遮蔽的大型攻城战车。蚁附:蚁,蚂蚁。附,依附。久:这里指旷日持久的战争。必以全争于天下:这里指的是对敌国的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的胜利。顿,通“钝”,疲惫、挫折。谋攻:用计谋进行攻伐。十则围之:十,这里指的是十倍。围,包围。倍则分之:分,分开。少则能逃之:少,指我方兵力的数量比敌军少。小敌之坚:坚,坚固,引申为硬拼。大敌之擒:战争中兵力强大的一方。国之辅:国,这里指国君。縻军:縻,羁縻。指束缚军队的行动。三军之政:三军,指我国古代作战设置的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军,亦可泛指军队。政,是指政务。惑,困惑。识众寡之用:识,了解。众多。寡,寡少。识众寡之用,了解用众多的兵力或者用人数少的兵力的各种战法。上下同欲:君主或统帅和下级军官有相同的欲望。虞:料想,这里引申为牵制,掣肘。知胜之道:能预测胜利的方法。殆:危险。
2023-07-24 23:57:031

谋攻的原文及翻译

《谋攻》-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为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谋攻》-译文全文翻译 孙子说:大凡指导战争的法则,(使)敌国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差一些;(使)敌人全军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军就差一些;(使)敌人全旅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旅就差一些;(使)敌人一卒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卒就差一些;(使)敌人一个伍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伍就差一些。因此百战百胜,并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人降服的,(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 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打破(敌方的)计谋,其次是挫败(敌方的)外交,再次是击败(敌方的)武装力量,下策才是攻城。攻城的办法是不得已的。制造了望敌军的高车和(攻城用的)四轮战车,准备(攻城用的)器械,数月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用的土山,又要数月才能完工。将官忍不住自己的愤怒而命令士兵像蚂蚁那样去爬敌人的城墙,士兵(被)杀伤三分之一而城还攻不下来,这是攻城的灾害呀。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人,使敌人降服而不用硬打,夺取敌人的城堡而不强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必长期作战。一定(要)以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因而军队不受损失而胜利可以完全取得。这就是谋划进攻的法则 所以用兵的法则,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他们,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他们,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分散他们,同敌人兵力相等,就要能设法战胜他们,(比敌人兵力)少就要能摆脱他们,(实力)不如(敌人)就要避免同敌人作战。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死守硬拼,就会成为强大敌军的俘虏 。 将帅是国君的助手。辅佐得周到国家就一定强盛,辅佐的不周到国家就一定衰弱。所以国君妨害军队的情况有三种:不了解军队不可以让它前进却硬要让它前进,不了解军队不可以让它后退却硬要让它后退,这叫做束缚了军队(的手脚);不懂得军队内部事务而干预军事行政,就会使将士迷惑;不懂得指挥军队的权谋而干预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将士怀疑。全军既迷惑又怀疑,诸侯乘隙进攻的灾难就临头了。这就叫扰乱军心,而导致(敌人的)胜利。 所以,能预见胜利的情况有五种:懂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打和(在什么情况下)不能打的会胜利;懂得兵多兵少的不同战法的会胜利;官兵同心同德的会胜利;用自己的有准备来对待敌人的无准备的会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君主不加干涉的会胜利。这五条,是预见胜利的方法。所以说:了解敌人(并且)了解自己,百次作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胜负各半;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每次战斗都必然失败。
2023-07-24 23:57:194

故上兵伐谋翻译

上乘的兵法是使用谋略
2023-07-24 23:57:573

上兵伐交,其次伐谋是什么意思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2023-07-24 23:58:134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是什么意思?

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在实际运用上,可分为两个范畴、四个层次。“伐谋”和“伐交”属于“不战”思维;“伐兵”和“攻城”属于“慎战”思维。其一,“上兵伐谋”是指依靠谋略运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手段的综合运作,不待对立双方矛盾激化即先期解决争端。其二,“其次伐交”是指当矛盾已经显现时,动员本国和有关国家的力量,显示决心,造成压倒优势或力量制衡,辅之晓以利害,经过折冲与妥协,达到不诉诸武力而达成战略目的。其三,“其次伐兵”是指动用部分军事力量,在敌方政治、经济重心之外解决敌人,以便把战争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其四,“其下攻城”是指在上述三项努力无效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即攻取敌方战略要地乃至全部领土。必须承认,在军事对抗中,完全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结局,即使处于优势与主动地位的一方,也是不容易实现的。
2023-07-24 23:58:357

上兵伐谋的意思

上兵伐谋的意思是:用计谋粉碎敌人的计策。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取胜。注释:上兵伐谋:上兵,上乘用兵之法。伐,功劳,活用作动词,建功。谋,谋略。伐谋,凭谋略建功,此句意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用谋略战胜敌人,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出处:《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为: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这句话的注解是:1、上兵伐谋:上兵,上乘用兵之法。伐,进攻、攻打。谋,谋略。伐谋,伐掉对方的谋略,使对方无谋略之人或谋略之力,此句意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用谋略战胜敌人,让对方没有谋略,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2、其次伐交:交,交合,此处指外交。伐交,即进行外交斗争以争取主动。当时的外交斗争,主要表现为运用外交手段瓦解敌国的联盟,扩大、巩固自己的盟国,孤立敌人,迫使其屈服。
2023-07-24 23:59:061

上兵伐谋是什么意思?

上兵伐谋,汉语成语,拼音是shàng bīng fá móu。意思是用计谋粉碎敌人的计策。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取胜。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成语解释 上:上等,引申为最好的。兵:指战争,引申为用兵。伐:讨伐,攻打。伐谋:用计谋取胜。
2023-07-24 23:59:382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的意思是什么?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含义: 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使用谋略胜敌,其次就是用外交战略战术战胜敌人,然后才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上兵,即兵之上者,就是指上乘的用兵之法。伐,原意为功劳,这里活用作动词,建功的意思。谋就是谋略。伐交,汉语词语,指破坏敌方与其他方面的联合。伐兵,汉语词语,意思为通过两军对战而取胜。 扩展资料:【出处】《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为: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2023-07-24 23:59:511

上兵伐谋出自哪里?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2023-07-25 00:00:253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出自--孙子兵法。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在实际运用上,可分为两个范畴、四个层次。“伐谋”和“伐交”属于“不战”思维;“伐兵”和“攻城”属于“慎战”思维。其一,“上兵伐谋”是指依靠谋略运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手段的综合运作,不待对立双方矛盾激化即先期解决争端。其二,“其次伐交”是指当矛盾已经显现时,动员本国和有关国家的力量,显示决心,造成压倒优势或力量制衡,辅之晓以利害,经过折冲与妥协,达到不诉诸武力而达成战略目的。其三,“其次伐兵”是指动用部分军事力量,在敌方政治、经济重心之外解决敌人,以便把战争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其四,“其下攻城”是指在上述三项努力无效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即攻取敌方战略要地乃至全部领土。必须承认,在军事对抗中,完全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结局,即使处于优势与主动地位的一方,也是不容易实现的。
2023-07-25 00:00:371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解释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意思是说: 先用计谋,其次外交,不行干仗,实在没办法才攻城 故上兵伐谋 上兵:用兵的上策。 伐谋:破坏敌人的计划。 就是说:所以用兵的上策是破坏敌人的计划。
2023-07-25 00:00:451

上兵伐谋 攻心为上 是什么意思?

释义: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取胜,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敌,再次是出动军队攻敌取胜,最下策才是攻城。攻城为万不得已时才使用。制造攻城的蔽橹、__,准备各种攻城器械,需要花费三个月的时间。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三个月。将帅控制不住忿怒的情绪,驱使士卒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使士卒伤亡三分之一而不能攻克,这便是攻城所带来的危害。原文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__,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扩展资料:作者简介: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孙子兵法·谋攻篇
2023-07-25 00:00:551

上兵伐谋,其次什么?其次什么?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是:上等的用兵之道是凭借谋略取得胜利,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2023-07-25 00:01:101

上善伐谋什么意思

问题一:上兵伐交,其次伐谋是什么意思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问题二:煎服中药预防"非典",合适的用具有? 砂锅 问题三:善兵者 其上伐谋 其次伐交 再次伐兵 其下攻城 这是谁说的呀 这个是来自《孙子兵法》中的《谋攻篇》中指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是说: 先用计谋,其次外交,不行干仗,实在没办法才攻城故上兵伐谋上兵:用兵的上策。伐谋:破坏敌人的计划。就是说:所以用兵的上策是破坏敌人的计划。 呵呵 问题四:兵者诡道也(上善伐谋) 兵者诡道也,即用兵之道在于千变万化、出其不意。所以能好像看起来不能;用好像看起来不用;近好像看起来远;远好像看起来近。有利的可以引诱它,混乱的可以夺取它,坚实的可以戒备它,强盛可以避开它,气势很盛可以骚扰它,轻视的可以骄纵它, 隐逸的可以劳累它,亲近的可以离间它。攻它无防备处,出击在它不留意时。如此制胜方案,不可事先传出去也。 问题五:士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最次伐城。意思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ruiwen/news/25084 上兵:用兵的上策。 伐谋:破坏敌人的计划。 伐交:破坏敌人同盟国的邦交。 伐兵:攻打敌军。 问题六:什么叫做“上战伐谋”?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伐谋”,指以己方之谋略挫败敌方,不战而屈人之兵。孙武认为伐谋最为有利,故为“上兵”,是最好的战争手段。 问题七:潜谋于无形 常胜于不争不费什么意思 5分 我也对这个问题比较感兴趣,谈下我的拙见。 我的理解是,计谋这种东西应该是不拘一格,没有固定的形式。如同武功的高深时 无招胜有招。 而斗争中 的上策应该是用最少的代价赢的更多的胜利。 后半句我感觉与孙武的:“上善伐谋 次善伐交 下善伐城 ”相类似 这个问题答案我也想知道 也请高手赐教了
2023-07-25 00:01:281

全胜不斗与上兵伐谋的含义是什么?

全胜战略思想是先秦兵家所追求的用兵最高理想境界,它的核心含义是以谋略制敌,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辉煌的胜利。其产生渊源于春秋中期以前的战争实践,而将它提炼升华到理论层次,形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观念,则是兵圣孙子。考察春秋中期以前的战争历史,可见到当时的战争除了铁血厮杀这残酷一面以外,还存在着比较多的以迫使敌方屈服为宗旨的温和一面。而即便是铁血残酷较量那类战争中,也不缺乏崇礼尚仁的特色。如武王灭商后,曾封纣王子禄父“殷之余民”,让其保留殷商的血祀;即使在周公东征平叛后.也还将殷商嫡裔微子封于宋地,延续作统。这些就是比较典型的“兴灭国,继绝世”的事例。至于春秋前中期的战争,那就更多的是以迫使敌方屈服为基本宗旨,因而是军事威慑多于会战。换言之,以军事威慑和政治谋略迫使对方接受自己的条件,乃是当时相当普遍的现象,真正以主力进行会战决定胜负的战争为数比较有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车”,就是明显的例证,这一战争的时代特色,为形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提供了历史文化的温床。系统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全胜战略,倡导“上兵伐谋”的是兵圣孙子,他在《孙子·谋攻篇》中明确表示:“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是故上兵伐谋,其次代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此言高屋建瓴。大气磅礴,要言不烦、主旨鲜明深刻地揭示了用兵手段的极致——上兵伐谋;描绘了用兵理想的臻境——不战而屈人之兵。先秦兵家的“全胜”战略思想大厦由此而高高矗立了起来。《孙子》十三篇中,提到“全”的地方多达十余处。可见“全”在孙子兵学体系中的地位,如同孔子哲学的核心“仁”,老子哲学的核心“道”,墨子哲学的核心“兼爱”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孙子认为,推行全胜战略是理之所宜,势之必然。它对己方来说,代价最小;对彼方来说,反抗最小;对民众来说,灾难最微;对天下来说,获益最大。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其他先秦兵家与诸子对全胜战略也是普遍认同、积极阐发的。如(六韬》就一再强调“全胜不斗,大兵无创”(《发启》);“故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军势》)。《尉缭子》指出:“高之以廊庙之论,重之以受命之论,锐之以逾垠之论,则敌国可不战而服”(《战权》)。《老子》也从“不以兵强于天下”的基本立场出发,明确提出在战略上所应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为“善胜敌者不与”(《六十八章》)。以“无为而无不为”、“不争而善胜”的方式来实现战略上的全胜。它们之间论述的侧重点虽不无差异,但其核心精神应当说是一致的,就是要做到以威德服人,智谋屈敌,不假杀戮,广致投降。为了达到预期的全胜战略目标,先秦兵家和诸子主张在战略谋划上做到胜敌一筹,这就是强调“知彼知己”,“遍知天下”,系统全面地考察战争的主客观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校之以计而索其情”(《孙子·计篇》);“兵起而程敌,政不若者匆与战,食不若者勿与久,敌众勿为客,敌尽不如,击之勿疑”(《商君书·战法》);“为兵之道……存乎遍知天下,而遍知天下无敌”(《管子·七法》)。在力量对比上争取占有强大的优势,即加强军事实力,造就“胜兵以镒称铢”、“胜于易胜”的有利态势。在战争准备上,做到周到细致,文武并重,即“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孙子·形篇》);“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史记·孔子世家》);“圣人务具其备,而慎守其时,以备待时,因时兴事,时至而举兵”(《管子·霸言》)。从而牢牢地“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在实行方式上,重视“伐谋”与“伐交”,即“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六韬》更提出“文伐十二法”,通过各种非军事手段削弱和瓦解敌方,“十二节备,乃成武事。所谓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见,乃伐之”(《文伐》),从而“必以全争于天下”。在作战行动卜,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或强调先发制人,突然袭击,速战速决,进攻取胜,即提倡“兵贵胜而不贵久”(《孙子·作战篇》);“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孙子·九地篇》);要求做到善于把握战略进攻的时机:“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善战者,见利不失,遇事不疑。失利后时,反受其殃。故智者从之而不释,巧者一决而不犹豫”(《六韬·军势》)。或主张后发制人,积极防御,持久破敌,“尽其阳节,盈吾阴节而夺之”(《国语·越语下》);“守弱节而坚之,胥雄节之穷而因之”(《十大经·顺道》)。总之,要辩证处理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的关系,“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左传·昭公二十、年》),为实现全胜战略服务。先秦兵家这一以谋制敌的全胜战略思想,系统而完备,深刻而辩证,”反映出古典战略理论已趋于成熟,对中国历代兵学理论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2023-07-25 00:01:351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能具体说说意思吗?

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2023-07-25 00:01:452

谋攻篇的原文是什么?

《谋攻》-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为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谋攻》-译文全文翻译 孙子说:大凡指导战争的法则,(使)敌国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差一些;(使)敌人全军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军就差一些;(使)敌人全旅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旅就差一些;(使)敌人一卒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卒就差一些;(使)敌人一个伍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伍就差一些。因此百战百胜,并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人降服的,(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 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打破(敌方的)计谋,其次是挫败(敌方的)外交,再次是击败(敌方的)武装力量,下策才是攻城。攻城的办法是不得已的。制造了望敌军的高车和(攻城用的)四轮战车,准备(攻城用的)器械,数月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用的土山,又要数月才能完工。将官忍不住自己的愤怒而命令士兵像蚂蚁那样去爬敌人的城墙,士兵(被)杀伤三分之一而城还攻不下来,这是攻城的灾害呀。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人,使敌人降服而不用硬打,夺取敌人的城堡而不强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必长期作战。一定(要)以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因而军队不受损失而胜利可以完全取得。这就是谋划进攻的法则 所以用兵的法则,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他们,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他们,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分散他们,同敌人兵力相等,就要能设法战胜他们,(比敌人兵力)少就要能摆脱他们,(实力)不如(敌人)就要避免同敌人作战。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死守硬拼,就会成为强大敌军的俘虏 。 将帅是国君的助手。辅佐得周到国家就一定强盛,辅佐的不周到国家就一定衰弱。所以国君妨害军队的情况有三种:不了解军队不可以让它前进却硬要让它前进,不了解军队不可以让它后退却硬要让它后退,这叫做束缚了军队(的手脚);不懂得军队内部事务而干预军事行政,就会使将士迷惑;不懂得指挥军队的权谋而干预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将士怀疑。全军既迷惑又怀疑,诸侯乘隙进攻的灾难就临头了。这就叫扰乱军心,而导致(敌人的)胜利。 所以,能预见胜利的情况有五种:懂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打和(在什么情况下)不能打的会胜利;懂得兵多兵少的不同战法的会胜利;官兵同心同德的会胜利;用自己的有准备来对待敌人的无准备的会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君主不加干涉的会胜利。这五条,是预见胜利的方法。所以说:了解敌人(并且)了解自己,百次作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胜负各半;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每次战斗都必然失败。
2023-07-25 00:01:551

上兵代谋下兵攻城的意思

这个是来自《孙子兵法》中的《谋攻篇》中指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意思是说: 先用计谋,其次外交,不行干仗,实在没办法才攻城 故上兵伐谋 上兵:用兵的上策。 伐谋:破坏敌人的计划。 就是说:所以用兵的上策是破坏敌人的计划。
2023-07-25 00:02:141

孙子兵法谋攻篇解析

可以
2023-07-25 00:02:244

“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出处?

你好,原句确实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这句话是从孙子兵法的谋攻引申出来的原句是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贲温,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就是说真正打的都是两败俱伤望采纳,谢谢
2023-07-25 00:02:524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含义?

伐换成比划更合适。伐字面是准备砍人的意思,但更接近的应该是竞争,比划。那么比划军力也有很多种形式。比如军备竞赛,军事竞赛,带人参观等。如果沿袭前面的伐谋的非战思维的话,伐兵也可以解释成列阵贴上去。攻城就不是伐了,是直接砍。这样意思上更工整些。
2023-07-25 00:03:2410

孙子兵法的上策划谋,中策是划交吗?下策是划兵吧?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2023-07-25 00:04:382

孙子兵法:上兵伐谋中,其次伐交,伐兵,攻城分别是什么意思?

上等的用兵之法通过谋略战胜敌人,其次是通过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通过教战战胜敌人,最差的是通过进攻敌人的城池战胜敌人。
2023-07-25 00:04:451

上兵伐谋是什么意思 上兵伐谋是什么

大意是:最高境界的军事行动是运用智谋,不是死打硬拼。
2023-07-25 00:05:332

上兵伐谋成语

【成语】:上兵伐谋 【拼音】:shàng bīng fá móu 【简拼】:sbfm 【解释】:上:上等,引申为最好的。兵:指战争,引申为用兵。伐:讨伐,攻打。伐谋:用计谋粉碎敌人的计策。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取胜。 【出处】:《孙子?谋攻》:“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 【顺接】:谋为不轨 谋事在人 谋及妇人 谋及庶人 谋听计行 谋图不轨 谋夫孔多 谋如泉涌 【顺接】:百计千谋 不相为谋 不足与谋 曹社之谋 大谋不谋 道不相谋 杜断房谋 非常之谋 【逆接】:巴高望上 长安道上 大干快上 东流西上 奋发向上 蜂拥而上 风行水上 扶摇直上 【逆接】:上上下下 上下一心 上下为难 上下交困 上下交征 上下交泰 上下其手 上下古今
2023-07-25 00:05:491

“攻心为上,上兵伐谋”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 中国古代的计谋有哪些与攻心手段有关的

语出《孙子兵法·谋攻篇》意思说打胜仗最好的方法是从心理上威慑住对方,控制住敌人,使敌人从心理上溃败!运兵最好的方便便是运用智谋!计谋有关,四面楚歌!这是刘邦对付项羽时运用的招数!
2023-07-25 00:06:004

“攻心为上,上兵伐谋”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 中国古代的计谋有哪些与攻心手段有关的

孙子兵法
2023-07-25 00:06:404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是什么意思?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意思是:上等的用兵之道是凭借谋略取得胜利,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2023-07-25 00:07:022

“上兵伐谋,次而伐焦,善战者,首攻其心”是什么意思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上兵:用兵的上策.下:下策伐谋:破坏敌人的计划.伐交:破坏敌人同盟国的邦交.伐兵:攻打敌军.用兵的上策是破坏敌人的计划,其次是阻断敌人的外交,善于作战的人,首要的是击垮敌人的内心.
2023-07-25 00:08:432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是什么意思??

不用直接兵戎相见,就让敌人屈服,才是最高明的。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利用谋略战胜,其次是在邦交上压迫对手,在其次就是兵戎相见,在战场上打败对手,最失败的才是攻城略地。这下面还有一句,攻城之法为最不得已。
2023-07-25 00:09:061

《孙子兵法》谋略篇的翻译是什么?

谋攻篇[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轀 ,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 ,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译文]孙子说:用兵作战的法则是,使敌人举国完整地屈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略逊一筹;使敌人全军完整地降服是上策,击败敌军就略逊一筹;使敌人全旅完整地降服是上策,击败敌人的旅就略逊一筹;使敌人全卒完整地降服是上策,击败敌人的卒就略逊一筹;使敌人全伍完整地降服是上策,击败敌人全伍就略逊一筹。因此,百战百胜,还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算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所以,指导战争的上策是用政治谋略挫败敌人,其次是用外交手段挫败敌人,再次是用军事力量战胜敌人,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选择攻城的办法是不得已的。制造攻城用的盾和大车,准备攻城用的器械,要用三个月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三个月才能竣工。如果将帅克制不住愤怒的心情,而驱使他的军队象蚂蚁一般去爬梯攻城,结果士兵伤亡三分之一,而城还是攻不下来,这就是攻城的灾害呀!所以,善于用兵作战的人,屈服敌人的军队不用硬打,夺取敌人的城堡不用硬攻,毁灭敌人的国家不须旷日持久。一定要用全胜的计谋争胜于天下,这样军队不致受到挫伤,而胜利可以完满取得。这就是以谋胜敌的法则。所以,用兵的法则是,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有一倍于敌的兵力就要设法分散敌人,有与敌人相等的兵力就要善于抗击敌人。兵力比敌人少就要退却,兵力弱于敌人就要避免决战。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固执地坚守,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了。将帅好比是国君的辅佐,如果辅佐的周全,国家就一定强盛;如果辅佐的有缺陷,国家就一定衰弱。国君可能不利于军队的情况有三种: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前进而硬叫它前进,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后退而硬叫它后退,这叫束缚自己的军队;不懂军队的内部事情而干预军事行政,就会使将士迷惑不解;不懂得用兵的权谋而干预军队指挥,就会使将士产生疑虑。军队既迷惑又心存疑虑,列国诸侯就会乘机进攻。这就是所谓的扰乱军队而导致敌人胜利。所以,有五种情况可以预见胜利: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能胜利;懂得兵多兵少用法的,能胜利;全军上下同心协力的,能胜利;以自己有准备对付疏忽懈怠的敌人的,就能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国君不加以干涉的,能胜利。这五条,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所以说,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百胜;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的,胜败的可能各半;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的,那就每战必败了。
2023-07-25 00:09:161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句话是谁讲的?

孙子兵法谋攻篇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看起来是有“其次”的时间顺序,但实际上应当是用兵水平层次上差别
2023-07-25 00:09:241

上兵伐谋出处是哪里?

释义:上等的用兵之道是凭借策略取得胜利,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出自:春秋时期孙武《《孙子兵法·谋攻篇》: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白话文:所以,上等的用兵之道是凭借策略取得胜利,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制造大盾牌和四轮车,准备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码得三个月。扩展资料《孙子兵法》的影响:1、《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兵书,不仅止于中华文化中的重要遗产,它更代表着炎黄子孙的智慧、思想、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根基、源泉。3、在现代,孙子兵法的作用远远不再局限于一本军事著作的范畴,它还被广泛运用于政治斗争、商业竞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们提供了许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兵伐谋
2023-07-25 00:09:552

故上兵伐谋翻译

上乘的兵法是使用谋略
2023-07-25 00:10:133

关于“上兵伐谋”的意思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车贲]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译—— 用兵的最上等策略,是用计谋去挫折对方,使对方屈服。其次是在外交上击败对方(如离间其同盟,使之孤立)。再其次是直接与敌交战。最下策就是攻城,非到不得已时才采取——制造大盾、攻城车,准备各种器械,须要三个月才能完成;修筑攻城用的土山堡垒,又须要三个月时间;指挥官焦急忿怒,贸然下令攻城,士卒像蚂蚁一样爬墙攻去,伤亡达三分之一,而城池又攻不下来,这是攻城所造成的最大灾难。 例—— 岳不群夺得五岳派掌门的一系列作为,不费一兵一卒,堪称「上兵伐谋」典范。 左冷禅为对付岳不群这只老狐狸,派了劳德诺混入华山作眼线,岳不群不但不点破,反而将计就计,利用劳德诺给了部假的辟邪剑谱;真剑谱则早在收林平之为徒、让女儿岳灵珊与之亲近、以避祸为由举派南下等巧妙安排下,几已成了瓮中之物。其后不声不响的盗走剑谱,再嫁祸给令狐冲,反而是小意思了。 岳不群在左冷禅面前一再示弱,等到左冷禅自以为可以统一五岳、舍我其谁时,反跳出来将其一军,瞒天过海,不得不令人惊佩。 再举一个正面例子。韦小宝与俄国使者费要多罗划界谈和,却对尼布楚城的归属僵持不下,眼看就要兵戎相见。韦小宝适时使出反间计,故意让俘虏费要多罗偷听:以点穴工夫诈称是成吉思汗魔术(蒙古人骁勇善战,曾攻占过莫斯科,建立汗国),又佯称要偷偷攻打莫斯科,使费要多罗误判有亡国危机,急忙与韦小宝议和,签下尼布楚条约,大振国威。兵不血刃,收回失土二百万方公里,不仅是清史上最成功的外交,也是金庸小说「上兵伐谋」最好的例证。 伐交,即外交战,如战国时期秦国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射雕》中南宋与蒙古联合伐金、金与花剌子模结盟,都是伐交的策略。置于江湖,如正邪之战,正派为了与魔教势力相抗衡,在《笑傲》有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五岳结盟对抗日月神教,在《倚天》有少林、武当、峨嵋、昆仑、崆峒、华山六大派联盟围剿明教,亦算有几分合纵连横的伐交味道。 最精彩的仍是《鹿鼎记》,话说韦小宝在扬州丽春院中,巧遇西藏喇嘛桑结与蒙古王子葛尔丹,大大有性命之忧;但韦小宝「先卑而骄」,先夸桑结壮士断「指」,又夸葛尔丹意中人阿琪美貌,进而「利而诱之」,以「西藏大活佛」及「准喀尔汗」羁糜二人,甚至与二人联盟结义,翦除了吴三桂的两大外援,外交手腕的确高强。 至于「伐兵」、「攻城」之不利,小说中亦可举出一二: 萧峰不计后果,于聚贤庄大战武林群雄,以致身受重伤;丁春秋以伐兵之势,上少林欲扬威武林,结果反被虚竹以生死符所制,此即伐兵之灾。 成吉思汗攻撒麻尔罕城,其孙莫图根死于城下,若非黄蓉献计天降奇兵,只怕无功而返;忽必烈围攻襄阳,甚至驱百姓为前锋,换兵折将;蒙哥汗再攻襄阳,战死者不计其数,自己亦身死。然成吉思汗西征,若不攻下撒麻尔罕,则必处于两面作战的劣势(东有金国),故攻城为不得已。
2023-07-25 00:10:317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什么意思

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在实际运用上,可分为两个范畴、四个层次。“伐谋”和“伐交”属于“不战”思维;“伐兵”和“攻城”属于“慎战”思维。其一,“上兵伐谋”是指依靠谋略运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手段的综合运作,不待对立双方矛盾激化即先期解决争端。其二,“其次伐交”是指当矛盾已经显现时,动员本国和有关国家的力量,显示决心,造成压倒优势或力量制衡,辅之晓以利害,经过折冲与妥协,达到不诉诸武力而达成战略目的。其三,“其次伐兵”是指动用部分军事力量,在敌方政治、经济重心之外解决敌人,以便把战争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其四,“其下攻城”是指在上述三项努力无效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即攻取敌方战略要地乃至全部领土。必须承认,在军事对抗中,完全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结局,即使处于优势与主动地位的一方,也是不容易实现的。
2023-07-25 00:10:565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什么意思啊????

与"不战而驱人之兵"是同一种境界就是:上策是用计策打败敌人下策是正面与敌人冲突,靠力量取胜.
2023-07-25 00:11:425

孙子兵法中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是什么意思

上乘的用兵法则是谋略胜敌,其次是通过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通过战争解决问题。
2023-07-25 00:12:392

上兵伐谋什么意思?

意思是:用兵的上策是在战略上挫败敌人,其次是在外交上挫败敌人,再次是用进攻挫败敌人,最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上兵伐谋:上,上等最好的。兵,指用兵方法。伐,攻击。谋,计谋。该句出自《孙子兵法·谋攻》。1、原文部分内容为: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2、白话释义为: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人举国屈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全军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的军队就次一等;使敌人一个“旅”的队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一个“卒”的“队伍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投降是上策,击破敌人的“伍”就次一等。因此,百战百胜,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只有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包括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取胜,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敌,再次是出动军队攻敌取胜,最下策才是攻城。攻城为万不得已时才使用。制造攻城的蔽橹、轒辒,准备各种攻城器械,需要花费三个月的时间。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三个月。将帅控制不住忿怒的情绪,驱使士卒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使士卒伤亡三分之一而不能攻克,这便是攻城所带来的危害。扩展资料:1、《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2、《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孙子兵法·谋攻篇
2023-07-25 00:13:041

上兵伐谋出自哪里?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2023-07-25 00:13:303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上等的用兵之道是凭借谋略取得胜利,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此【出处】《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如下: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贲温,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兵法》是目前存世的古今中外第一部系统完整讲解战争的经典著作《孙子兵法》为春秋末孙武所作,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全书共三卷,有十三篇传世。《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孙子兵法》是系统地看待战争的。《孙子兵法》从来不认为战争只是简单的两军对垒,而是两国综合国力的全面较量,在战争过程中必须综合运用情报战、经济战、外交战、心理战等各种手段,《孙子兵法》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这就是告诉我们:能用谋略和外交解决的问题不要动用军事手段,即使动用军事手段也要先争取在心理上率先击垮敌人,强攻坚城实乃万不得已之事。作者简介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孙武的远祖是春秋时期陈国公子妫完的后代。他也是兵法家孙膑的先祖。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近覆亡楚国。孙武到达吴国后,便隐居于吴国都城姑苏(今江苏苏州)城郊的穹窿山,以务农为乐,并在此时著成了旷世巨著《孙子兵法》,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孙武五十多岁的时候,至交好友伍子胥被杀,孙武不再为吴国的对外战争谋划出力,转而隐居乡间,修订其兵法著作。伍子胥被杀后不久,孙武可能也因忧国忧民和郁郁不得志而谢世了,他的卒年当在公元前480年(卫庄公元年)左右。从退隐到寿终,孙武一直没有离开吴国,死后则葬于吴都郊外。
2023-07-25 00:13:401

上兵伐谋的思想是什么?

上兵,即兵之上者,就是指上乘的用兵之法。伐,即进攻,攻打。谋就是谋略。伐谋就是指以谋略攻敌取得胜利。整句翻译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使用谋略胜敌。上兵伐谋是《孙子兵法》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其进一步在下文中体现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思想。对后世的战争有很大的影响。下一句是中兵伐交,下兵伐战。
2023-07-25 00:14:072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是什么意思!

孙子兵法谋攻篇里的。上乘的用兵方法是运用谋略战胜敌人,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战胜敌人,最下等的是通过攻打敌人的城池战胜敌人。
2023-07-25 00:14:162

上兵伐谋的伐是什么意思?

您好,亲。您咨询的问题:伐【讨伐,攻打】其他相关:兵:指战争,引申为用兵。伐:讨伐,攻打。伐谋:用计谋粉碎敌人的计策。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取胜。
2023-07-25 00:14:351

上兵伐谋是什么意思

上乘的作战方法是通过谋略来打败敌人。
2023-07-25 00:15:041

上兵伐谋是指什么?

意思是:用兵的上策是在战略上挫败敌人,其次是在外交上挫败敌人,再次是用进攻挫败敌人,最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上兵伐谋:上,上等最好的。兵,指用兵方法。伐,攻击。谋,计谋。该句出自《孙子兵法·谋攻》。1、原文部分内容为: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2、白话释义为: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人举国屈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全军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的军队就次一等;使敌人一个“旅”的队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一个“卒”的“队伍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投降是上策,击破敌人的“伍”就次一等。因此,百战百胜,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只有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包括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取胜,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敌,再次是出动军队攻敌取胜,最下策才是攻城。攻城为万不得已时才使用。制造攻城的蔽橹、轒辒,准备各种攻城器械,需要花费三个月的时间。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三个月。将帅控制不住忿怒的情绪,驱使士卒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使士卒伤亡三分之一而不能攻克,这便是攻城所带来的危害。扩展资料:1、《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2、《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孙子兵法·谋攻篇
2023-07-25 00:15:191

善兵者 其上伐谋 其次伐交 再次伐兵 其下攻城 这是谁说的呀

这个是来自《孙子兵法》中的《谋攻篇》中指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意思是说: 先用计谋,其次外交,不行干仗,实在没办法才攻城故上兵伐谋上兵:用兵的上策。 伐谋:破坏敌人的计划。 就是说:所以用兵的上策是破坏敌人的计划。 呵呵
2023-07-25 00:15:371

“上兵伐谋,止戈前行”是什么意思?来源出处是那里?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伐谋”,指以己方之谋略挫败敌方,不战而屈人之兵。孙武认为伐谋最为有利,故为“上兵”,是最好的战争手段。“上兵伐谋 止戈前行”的意思就是在于防患于未然 不战而屈人之兵比较适合现代安防的要求兰花国际的安防业务就是秉承这个观念吧
2023-07-25 00:15: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