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小凡
-
杜甫在艺术上取得具有开创性的巨大成就,为了更好地说明杜诗的艺术成就,我们把杜诗大致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两类来讲。
一、杜甫的叙事诗
杜甫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晚唐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
》说:“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
。故当时号为‘诗史"”。《新唐书·文艺传·杜甫传赞》说:“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在于他用诗记叙了安史之乱中发生的许多重要事件,反映了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种种苦难,而且能以生动、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正如杨义所说:“杜诗的一大本事
,就是把敏锐深刻的诗性直觉,投入历史事件和社会情境之中,把事件和情境点化为审美意象,从中体验着民族的生存境遇和天道运行的法则。”(《李杜诗学》下编)。
杜甫的诗描写了具体的情景,包括当时的氛围和人的感情,比单纯的提供历史事件的史料,更具有动人心弦的力量。如前面提到的《
哀江头》、《北征》、“三吏”、“三别”、《洗兵马》等。这些诗不但可以证史,可以补史之不足,而且比历史事件更为具体生动、感人。杜甫的诗,因为具有“诗史”的特质,所以在叙事诗创作中的成就最值得注意。为了适应内容的要求,杜甫的叙事诗多用伸缩性较大的五七言古体。
1.善于铺陈,高度概括。
元稹谈到杜甫诗的艺术时说杜甫善于“铺陈始终,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杜甫诗中用赋法之处很多,但杜甫的“铺陈”,很注意对现实生活作艺术的概括,善于把丰富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浓缩在一些场面中或个别人物形象上。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十个字,揭示了令人触目惊心的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洗兵马》中:“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概括地写出战争带来的创伤。《羌村三首》中:“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描写兵荒马乱中,家人相逢的场面,虽然写的只是杜甫一家的遭遇,却反映了广大百姓的悲惨命运。《兵车行》,写的是“道旁过者”和行人的对话,但众多行人的不幸也显示无余。《新婚别》中写的是一个征人妻的痛苦,却集中了安史之乱中无数青年夫妻生离死别的遭遇。
2、精心刻画细节,于细微处见真实。
《北征》是杜甫的名作,他在诗中回忆自己由凤翔到鄜州省家一路上所见所感,诗中写到家的情景: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
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
这一段描写相当细腻,通过妻子的“衣百结”,儿女的“垢腻脚不袜”“补绽才过膝”以及补丁上颠倒错乱的图案这些细节,形象地反映了战乱中民不卿生、穷困潦倒之象。
《丹青引》写曹霸的才高运蹇,为了表现曹霸绘画的高超本领,杜甫选择了曹霸为功臣画像的细节:“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精到的细节描写,淡化的是故事性,加强的是真实性。
3、抒情色彩浓郁。
杜甫的许多叙事诗,他是当作抒情诗来写的。杜甫是个感情十分丰富的人,他无法不把自己的爱、恨、同情、怜悯倾注在所描写的事件,所刻划的人物形象上。如《丹青引》中:“即今漂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对曹霸的怀奇才而不为世所用,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在《羌村三首》中,写道自己回到家里后,父老们来慰问,说起世道的艰难,生活的艰辛,“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肺腑之语,句句动人,写尽了动乱年代中诗人对普通老农的体贴又无能为力的心情。
《无家别》是一首优秀的叙事诗,也是一首扣人心弦的抒情诗。诗中以一个当兵的农民的口吻自叙道:“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养,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当他回到思念已久的家中时,才知道老母早已病死,当他再一次被征召入伍时,竟然没有一个可以告别的人!因此他悲愤地说,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思呢?读到这样的诗句,谁能不为之动容!
二、杜甫的抒情诗
杜甫抒情诗的数量比叙事诗多,在形式上,有五七言古体,但更多的是近体。杜甫抒情诗的艺术特点,主要有:
1.情景交融。
被人推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情景交融的代表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杜甫流寓夔州后的作品。夔州在长江边,诗中写到的风急、猿啸、鸟飞、木落、江水流逝,都是眼前之景,但是在这些景物之中
,深深地溶进了作者的时局之叹、身世之感。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在“落木”前面冠以“无边”,在“长江”前面加上“不尽”,又用“萧萧”、“滚滚”两个象声词分别形容落叶声、流水声,这就使登高所见的秋景,十分寥廓、声色俱现,而在景物中,显然寄寓着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自己一生事功的失望、对漂泊四方、寄食于人而又年迈体弱处境的无奈。所以,诗的颈联用十四个字,高度概括了他此时感受到的“八可悲”:“万里,地之远也
;悲秋,时之惨淡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鹤林玉露》)尾联“艰难苦恨”四字,无限沉痛。此诗人称“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他滞留夔州期间,还写下了著名的组诗《秋兴八首》,以下是第一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诗人看到的是江峡秋色,引起的是故园之思。他正因眼前开放的丛菊,想起不得不滞留夔州两载的辛酸,耳边传来暮砧之声,又给异乡游子带来更浓郁的乡思。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在景物的描写中,处处有诗人跳动的激情。
2、抒情、议论、叙事熔于一体。
杜甫叙事诗的抒情色彩很浓郁,这一点已见前述。而在他的抒情诗中,也往往情事结合,如《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述怀》、《
秦州杂诗》、《八哀诗》等,因为叙事和抒情的结合,突出了作品的时代色彩。在杜甫的抒情诗中,抒情还往往和议论相结合,特别是在近体诗中。沈德潜说:“读(杜甫)《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不废议论,不弃藻绘,笼盖宇宙,铿戛韶钧;而横纵出没中,复含酝藉微远之致;目为大成,非虚语也。”(《说诗晬语》上)杜甫的议论“带情韵而行”,如《诸将》中:“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讽刺了诸将的只能坐享太平,不能为国分忧;《登楼》中:“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上句对社稷稳固充满了信心,下句警告入侵的吐蕃军队,你们必败无疑。《
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既高度评价了诸葛亮一生的业绩,又寄万分感慨于笔端。
3、抒情曲折委婉,跌宕反复。
杜甫的抒情诗真切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喜悦种种复杂的感情。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梓州时,突然听到叛将史朝义自缢,其部下归降唐军的消息时,惊喜欲狂,冲口而出的,情绪虽非常热烈,但起伏跌宕有致。先写自己初闻时涕泪挥洒,继而看到共患难的妻子也扫去了愁云,于是更加欣喜若狂,要高歌、要酣饮,接着马上作起了回家乡的打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用“即”、“便”、“从”、“穿”、“下”“向”几个副词、介词、动词连接起来,表达了作者似箭的归心。这首诗一气流注,惊喜溢于字外,人称老杜“生平第一快诗”(《读杜心解》),但是又转宕自如,以曲取势,曲折如意。
《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一首长篇抒情诗。在诗的第一段,诗人自述平生的理想是“窃比稷与契”,感叹岁月蹉跎:“居然成濩落
,白首甘契阔”,但纵使命运对自己这样不公,还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并不是没想过要远离尘俗,过“萧洒送日月”的日子
,只是“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无法改变自己的初衷啊!仅仅这第一段,就回旋往复,百转千折,使人感受到杜甫那种仁者的情怀
。
三、杜甫的艺术造诣
杜甫诗在语言艺术上的造诣很高,在叙事诗中,他注意语言的个性化,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身份,运用不同的语言,刻划人物的形象。如著名的“三吏”“三别”,多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独白来揭示诗歌的主旨、塑造人物的形象,其中《潼关吏》中的对话: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这一段对话,双方神情毕现。诗中的“我”,对潼关的安危极其关心,“修关还备胡”?透露了心情之急切。而关吏的答话表现出他对所筑工事充满了信心,他兴致勃勃地邀“我”四处查看,边看边指点关隘的险要,反映了守关将士昂扬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关吏的这八句话,浦起龙评为“神情声口俱活”(《读杜心解》)。而“我”的嘱咐,则表现了诗人思虑的精深。
杜甫诗中大量地引用俗语,造成亲切感、真实感,有助于突出人物的性格。如《兵车行》中:“爷娘妻子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前出塞》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新婚别》中“免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都很附合普通百姓的身份和口吻。元稹《酬李甫见赠》诗云:“杜甫天才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高度评价了杜甫诗运用口语、俗语、使诗歌更接近生活的表现手法。但杜甫又十分注意诗句的锤炼,他善于选择富有表现力的字、词用到恰当的地方。如《夏日李公见访》中:“墙头过浊醪”的“过”字,写出了杜甫和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写出了因贫困而陋屋低矮的情景。他不但善于用动词使诗句活泼起来,还善于用副词使诗富于转折变化,如“自”字的用法;“归来始自怜”、“
孤云无自心”、“暗飞萤自照”、“立国自有疆”等,增加了句子的表现力。杜甫重视炼字,他说:“新诗改罢自长吟”,“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正是这种自觉地追求,使他在诗歌语言艺术上达到巨大的成功。所以皮日休说杜诗“纵为三十车,一字不可捐”(《鲁望昨以五百言见贻因成一千言》)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是多样的,正如唐人元稹所说:“上薄风雅
,下该沈宋,言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也如宋人王安石所言:“至于子美,则悲欢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故其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绮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者
,有淡泊简静若山谷隐士者,有风流蕴藉若贵介公子者……此子美所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杜诗镜铨》附录三)
杜甫转益多师、集众人之所长而成一家之独特风格,风格既统一
,又表现出丰富性。杜甫诗的总体风格,就是他自己在《进<雕赋表>
》中曾说过的一段话:“则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企可及也。”杜甫的“沉郁顿挫”虽然指的是他的辞赋,但用来指他的诗歌艺术风格,也是非常准确的。杜甫忧生念乱,仁民爱物,既有济世之志,又遭贫病流离之苦。这里的“沉郁”“顿挫”指作者的诗篇中,有时写得“沉着痛快”;有时写得“沉挚深入”;有时“积健为雄”;有时沉厚纡曲,根底盘深;有时波翻浪卷、起落跌宕,音节上表现着抑扬缓急。
杜甫生活在万方多难,满目疮痍的时代,个人的命运和国家一样不幸,作为一个仁厚深沉的诗人,他的诗中流露出深广的忧患意识,各种感情奔突、作用于他的心中,千回百转,欲扬又抑,正是在这种深沉低回、欲说还休中,体现出杜诗的美学特征。
杜甫在以沉郁顿挫为主要风格之外,还具有萧散自然的特色。这一类风格一般表现在写景、抒情诗中,是生活较为安定时期的作品,如《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三: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境界安宁幽静,表现了潇洒散淡、闲适愉悦的情趣。他如“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江亭》),“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漫成二首》其二)等,都写出了自在闲适,无心疏懒的心境和神态。
至于对后世的影响,我想主要是对宋代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的影响吧!
不知能不能为你帮些忙
再见!
- bikbok
-
楼上 的写得太多了。
我只知道 杜甫被人称为诗圣。圣在仙后。也就是说在史上第一之后。第二。
他的诗是写人间百姓疾苦的。不同李白是安逸享乐风格的。这一点比李白进步。
有很多是政治上不得意下的情绪写出来的。可以用作史学家参照当时的历史。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等。当时我们老师讲的。只记得这么多了。
- 水元素sl
-
誉为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三吏三别达到盛唐文学顶峰,和李白一起对中华民族后世文学影响深远,到现在也无人超越。
- 善士六合
-
1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虽然杜甫在当朝不为世人所知,但经过后世的研究,他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
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2 杜甫,史称“诗圣”,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位大家,他为我国诗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创造性的贡献。杜甫是近体诗创作的集大成者,尤其是他的律诗,代表了我国近体诗创作的最高成就,不仅数量上“多不胜收”,而且“命意创格,与诸家不同”。在结构上,更是“起结转承ue584曲折变化,穷极笔势,迥不由人”。
杜甫律诗中有着大量精品,往往将广阔的社会现象和深邃的思想感情,浓缩和凝炼在较为短小的篇幅里,有时,甚至高度概括于一两句之中。古人云:“一篇之妙,在乎落句”。考察杜甫律诗的创作实践,可以明显看出,诗人十分注重“结”的技巧,其尾联不仅形式变化多样,而且具有独特的表意功能,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审美追求。本文只就其律诗尾联在内容方面的艺术特色试作粗浅的探析,试图管窥一斑,以小见大,从而展示其诗作的艺术特色和魅力。
一、富于形象,含蕴深远
杜甫律诗尾联往往富于形象性,常常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来表现丰富的思想内容。如《缚鸡行》一诗反映了诗人在处理一件生活小事中的矛盾心情。杜甫晚年受佛家“慈善”思想的影响,见鸡食虫蚁也动了恻隐之心,叫人将鸡绑去卖。见鸡挣扎喧叫而联想到卖去遭烹,于是又动了怜悯之心,叫人解其绑。但这样一来,鸡又要食虫蚁了。有得必有失,作者深感无奈,尾联忽然把鸡虫得失抛开,不去议论,只写自己倚在山阁注视寒江而陷入沉思。这一形象描写,生动具体地刻画出诗人当时的神情,且含义十分丰富,可给读者以充分想象的余地。读者可以从眼前平凡的生活小事引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如:可能领悟到世间万物互相制约,无始无终的复杂关系,可能联想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生动而形象,常能使人浮想连篇,增强作品的思想与艺术魅力。
二、发挥想象,开拓意境
杜甫律诗尾联还常常发挥浪漫主义的想象,来创造鲜明生动的文学形象,开拓诗的意境。如《闻官兵收河南北》,此诗节奏明快,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人自“天宝之乱”以来,备尝艰辛,流落蜀川,时时忧国怀乡,忽闻乱事平定,不禁大喜若狂,激动欢欣之情奔涌喷薄而出,不可遏止,因为喜集一身,神驰万里,归心似箭,便有了尾联的神来之笔,诗人仿佛乘长风,插双翼,直飞洛阳故居。尾联的字里行间,明显地跳荡着一种浓郁的“喜”的旋律,鲜明的“快”的节奏,不仅将诗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而且在狂喜之时的心情一气贯注、奔泻直下后,进一步把这种情感推向高潮。它是诗人沉郁心理的一种释放。这里,并无实景的描绘,诗人凭借心中的激情,通过发挥想象,为全诗开拓了深远的意境。
三、情景交融,寄意遥深
采用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来寄寓深远的思想意义和丰富的情感,也是杜甫律诗尾联的一大特色。如《望岳》,该诗前六句紧扣“望岳”二字,写远望泰山,山势如何雄伟连绵,神奇高峻。而尾联则通过设想自己登上峰顶,居高临下俯视八方所见的壮阔景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奇特感受,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奋发向上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深刻地表现了诗人不甘居人后,意欲出类拔萃,压倒一切的理想与志向,情景交融,寄意遥深,因而富于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四、紧扣题意,深化题旨
杜甫律诗尾联还常用紧扣题意的方法来表现和深化作品的主题。如《野望》。此诗通过描写诗人骑马到成都郊外“野望”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首联直接描写“野望”所见之景。“三城戎”暗示出边事甚紧,寓言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交困之境。“万里桥”而想到自己孑然一身,飘零在万里之外,因而顿生离情别绪;颈联叙写自身之苦况,表达自己忠君爱国之情;尾联则扣题结篇。“跨马出郊”点出“野”字,“极目”二字点出“望”、“不堪人事日萧条”为全诗情语之总括,这里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忧虑,又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因而深化了诗的主旨。
以上对杜甫律诗尾联在内容方面的艺术特色作了初步的探析。这种探析是不够全面、也不够深入的,但管中窥豹,亦可略见一斑,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杜甫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对律诗尾联艺术高度重视的态度与大胆探索的精神,正是这种态度与精神,使他的律诗创作达到了“无美不备,无奇不臻,横绝古今”,为我们今天的诗歌创作与鉴赏提供极为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1)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典型化的描写是其诗歌最重要的特色之一。杜甫极善于选择典型的艺术形象。在反映人民苦难时,他总是选择那些富有悲剧色彩的弱势群体中的人物,如寡妇、老人、儿童、失业徒、远戍卒等,在这方面,其“三吏”、“三别”最为典型。
(2)在其他题材的诗作中,杜甫也多注意创造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如《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家书抵万金”,正是乱离人最普遍的感情,具有典型意义。
又如听到安史之乱平定后所写的平生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人欣喜欲狂的心态,十分传神。
(3)现实主义的诗作,最讲客观性,真实性,而杜甫最善于寓主观于客观。杜甫的诗作都浓富自己的爱憎褒贬之情,但是,为了加强感染力,诗人尽量隐蔽起自己,让诗中的人物和事实站出来讲话以感染读者。“三吏”、“三别”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其中尤以《石壕吏》、《丽人行》等诗最具代表性
(4)在诗中发表议论也是杜诗的一大特色。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八哀》、《洗兵马》、《春日忆李白》、《蜀相》、《诸将》、《咏怀古迹五首》等,议论颇多,极富特色。杜诗中的议论,多不是抽象的说理,而是与生动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杜诗叙事、抒情结合议论,情理、事理兼备,更有动人的力量。
(5)精美而丰富的语言是杜诗的又一特色。杜甫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故其语言造诣极高。他呕心沥血,特别善于锤炼字句。他常打破五七言诗惯常的节奏,或使用倒装,形成拗句。如:“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旅夜书怀》)是一、四结构,“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春宿左省》)又是四、一结构;“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小寒食舟中作》)是“春水坐船如天上,老年看花似雾中”的倒装。
(7)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杜诗的沉郁顿挫,与其思想、经历,以及美学观点都大有关系。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表示自己学力深厚、技巧娴熟;待其诗风成熟之后,“沉郁顿挫”才有了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3 第一个艺术成就:沉郁顿挫的总体风貌,千汇万状的多样风格
“沉郁顿挫”是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自述创作甘苦之语,自宋严羽之后成为杜诗艺术风格定评。它包括以下几层涵义:一、它表现了杜诗思想内容的博大深厚,生活体验的真切丰富,感情的饱满有力;二、它经过了较长时期的积累、酝酿、消化、触发的过程;三、它以深厚完整的意境,锤炼精确的语言,铿锵浏亮的音调,顿挫变化的节奏表现出来。陈廷焯云:“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 ”(《白雨斋词话》卷一)
作为一个浑涵汪茫、千汇万状的诗人,杜诗的风格除“沉郁顿挫”之外,诸如清新、秀丽、明快、俊逸等等无不兼备。王安石曾说:“(李)白之歌诗,豪放飘逸,人固莫至,然其格止于此而已,不知变也。至于(杜)甫,则悲欢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故其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绵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者,有淡泊闲静若山谷隐士者,有风流蕴藉若贵介公子者。盖公诗绪密而思深,观者苟不能臻其阃奥,未易识其妙处,夫岂浅近者所能窥哉!此甫所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引)这段话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杜诗风格的多样性。像其中所说的故其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绵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者,有淡泊闲静若山谷隐士者,都在杜甫的诗中有所表现。
杜诗风格之所以如此多样,一是因为其诗表现内容丰富、领域广阔,他除了忧国忧民的反应战争、军旅、政治、社会生活的篇章外,其他题材如描写行旅奔波、田园风光、天伦之乐、异乡风俗,以及赠别怀人、咏物题画、评诗论文之作,都各具特色。二是诗人一生辗转大半个中国、自少至老心境不同,风格自别。上一讲所学的三首《望岳》诗就很典型的反映了杜甫自少至老心境不同而带来的不同的诗歌风格。秦观即云:“杜子美之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淮海集·韩愈论》)在不同的写作情景下,创作环境中,诗人用不同的风格表现出诗人的情感。
但杜诗又不是多种风格作品的大杂烩、大拼盘,而是风格多样性与他独特的“沉郁顿挫”的风格相统一在一起的。俗话说,“深人无浅语”,杜甫那些平淡简易、绵丽精确、淡泊闲静、风流蕴藉的作品也和其他诗人不同。如其早年所写《饮中八仙歌》虽然描写的是盛唐时期一些狂放不羁的著名酒徒的风流韵事,但诗人冷静的观察和同情充溢于字里行间。再如他在成都草堂所作《漫成二首》、《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江亭》诸多风格恬淡的山水田园诗,用我的导师陈贻焮先生的话说“到底不是陶渊明”,亦和王维异趣。因为他并非真正的旷达之人,诗中总隐藏着忧时济世的深厚情怀。
第二个艺术成就:大气磅礴的艺术概括,细致入微的写实本领。
杜甫是伟大的写实诗人,他的作品中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的内容,大气磅礴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和社会面貌,同时也以大量的抒情诗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深沉执著、百折不回的积极入世的老儒形象,这就是杜甫自己,但他不是迂阔的腐儒,而是具有多面的性格。以其长安时期的作品为例,他说“凭陵大叫呼五白,袒跣不肯成枭庐”(《今夕行》),诗人赤膊光脚,绕床大呼大叫,这里所表现的是一个疯狂的赌徒的形象;“儒术于我有何哉,孔丘盗跖俱尘埃”(《醉时歌》),这是杜甫酒后狂言的形象;“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病后过王倚饮赠歌》),这是贫病交加、几成饿殍的杜甫形象;“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这是杜甫登高临远忧国忧民的形象。通读杜甫全部诗作后,我们更能感受到一个有性格、有感情、血肉丰满的杜甫形象。
杜甫诗歌擅长于叙事,常常通过富有个性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对话的客观叙述,展示诗人的感情取向,因而这样作品的艺术效果效果往往使人感到“峻夺人魄”,力透纸背。如《羌村三首》“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他回到羌村之后,在兵荒马乱之中,连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很惊讶,原来你还活着,在惊讶之余禁不住再抹去眼中的泪水、“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深夜和妻子秉烛而坐的那些情事,在梦中一样不敢相信,竟然还能够活着见面、“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唏嘘”左邻右舍爬在他们家的院墙边,看着杜甫回家后和亲人的相聚,不由唏嘘感叹,这些细节都表现了在战争年代家人团聚的独特的景象。《北征》中的“平生所骄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而啼,垢腻脚不袜”对自己特别可爱的孩子的那种描写很生动,又写它的女孩子“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籍画眉阔”等等,都是以细节描写见长的传神之笔。
除了写人,杜甫在写景诗中也善于摹写,体物工细。如,叶梦得云“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削之痕。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细雨著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淰。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能胜,惟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句。至若‘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深深"字若无‘穿"字,‘款款"字若无‘点"字,皆无以见其精微如此。然读之浑然,全似未尝用力,此所以不碍其气格超胜。 ”(《石林诗话》卷下)再如,“同一咏月也,‘光细弦欲上,影斜轮未安",初间上半夜之月也,(这是一个月月初的时候上半夜的月亮。)‘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望夕之月也,(这是月亮快圆的时候的傍晚的月亮。)‘旧挹金波爽",十六夜之月也。‘秋月仍圆夜",十七夜之月也。‘虾蟆动半轮",望后之月也。‘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月之将晦时下半夜之月也。同样咏蝶也,‘戏蝶过间幔,风蝶勤依浆",这是孤蝶,(一只蝴蝶。)‘穿花蝶蝶深深见",双蝶也。‘野畦连蛱蝶",群飞之蝶也。”(吴齐贤《论杜》)这都反映了诗人细致入微的写实本领和细节描写。
第三个艺术成就:兴象浑融的诗歌意境,议论风生的感慨胸臆
杜甫的抒情诗往往寄情于景,融景入情,使情景交融,兴象浑融。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情景同时出现,如他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 (《后游》) 。另一种是只见景,不见情,如“秦川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登慈恩寺塔》 ),但其中蕴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心情。再如,“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白帝》),其中也同样有着诗人跳动的激情和那个混乱时代的阴影。最为典型的是上一讲学过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首句如狂飙来自天外,使全诗为悲哀激荡的气氛所笼罩,“渚清”一句语势平缓,仿佛闲笔,实际上借写望中所见而逼出第三四句。“无边”一句,给人以万景纷驰、百感交集之感。可是紧接着就是“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不仅展现出开阔辽远,无比壮观的境界,而且突出了诗人壮心不已的激情。
杜甫和其他盛唐诗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在诗歌中好发议论。杜诗议论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它往往通过议论来抒情,亦即沈德潜所说“带情韵以行”(《说诗晬语》卷下)。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这两句成为千古传诵的评论诸葛亮的史论警句。《醉时歌》中的“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对统治者糟踏人才的悲愤喷薄而出。在政治抒情诗中,杜甫更是议论风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政见和对时事的批评,如“由来强干地,未有不臣朝”(《有感五首》其四)、“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昼梦》)之类。再如《壮游》:“朱门任倾夺,赤族迭罹殃。国马竭粟豆,官鸡输稻粱。”尖锐批评了统治者的荒唐奢侈,将国家盛衰的经验总结与自己的生平遭际结合在一起。而《北征》、《秋兴八首》、《登楼》等诗则将抒情、叙事、议论和写景融为一体,创造出更为沉痛蕴藉、风力奇拔的艺术境界。
第四个艺术成就:严谨整栗的诗律之美,曲折拗救的兀傲之气。
杜诗众体俱佳,都有创新发展,五七言律成就尤高。现存杜甫一千四百多首诗中,五言律有六百三十余首,五排一百二十余首,七律一百五十一首。杜甫律诗不仅数量多,而且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首先,就思想内容而言,杜甫律诗可以纯熟自如地表达各种题材内容,尤其是用律诗来反映时事,扩大了律诗的表现功能。盛唐及其以前的初唐,七律一般都在“奉和”、“应制”等场合使用,杜甫却用来感叹时事;其次,杜甫还常用组诗的形式写律诗,来表达更丰富的思想与内容。如五律中有《秦州杂诗》二十首,七律中有《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秋兴八首》。尤其是《秋兴八首》,堪称杜甫七律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更为重要的是,杜甫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突破近体格律的束缚,在声律句法上加以变化。他创造了五七言拗律,用失粘失对的拗句拗律表现艰难苦恨、牢骚悲愤等执拗不平之情。如《晓发公安》:“邻鸡夜哭如昨日,物色生态能几时”。上句“哭”、“昨”都是仄声,下句“色”、“态”、“几”亦均为仄声,仄多平少,完全不合近体格律,但这样的写法和声律和作者苦涩酸楚的心境甚为吻合。其杜甫诗集中“吴体”多为拗体,杜甫晚年的时候特别喜欢写。王嗣奭《杜臆》云:“愁起于心,真有一段郁戾不平之气,而因以拗语发之,公之拗体大都如此。”杜甫到晚年牢骚苦闷,郁戾不平,唯有用拗体表达出来,才能表现得更好。另外,他还尝试运古入律,在律诗中用散文句式,打破古近体的界限,具有奇崛兀傲的音律感和气骨美。如《白帝城最高楼》:“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枹鼋鼍游。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此诗各家都认为是拗体,称为歌行变格。“独立缥缈之飞楼” 是上二下五句法,“杖藜叹世者谁子”是上五下二句法,都与一般律诗中上四下三者不同。只有这样突兀生挺的句法,配以城尖径仄的描写,合以泣血的心情,才更显得生挺奇横,这是杜诗之不可及处。
杜甫晚年特别是夔州时期,是创作律诗数量最多的时期,也是成就最高的时期,他曾说:“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老去诗篇浑漫与”(《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诗律细”不仅是声律的精心安排,也在于杜甫能够从严谨中求变化,变化莫测而不离规矩。杜诗的“浑漫与”,与律诗初起时出现的不合律现象更是不同,它是诗律成熟之后的大胆突破和锐意新变。 正如郭绍虞先生所说:“律细见杜诗工处,破律更见杜诗奇处。这种拗体比正格更难做,想得出奇,形容得出奇,当然造句也变得出奇了。王士禛《居易录》所谓‘苍莽历落中自成音节"者即指此。总之杜诗无所不学,所以能成其大。”(《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关于七言律诗的音节问题兼论杜律的拗体》)
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白居易曾经在《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中说“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白居易说得对,人民的确是要好诗的,杜甫也确实没有辜负人民的期望,留下了许多好诗。他的诗是我国最可宝贵的文学遗产。
在我国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杜甫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他继承了自《诗经》、汉魏乐府以来诗歌注重反映现实的创作传统,并使之更为高超更为成熟。他没有遵循建安以来沿袭乐府古题的创作旧习,而是本着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精神,自创新题, “即事名篇” 。对这类作品,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作了很高的评价,而元稹在《乐府古题序》中更叙述了他们所受的启发:“近代惟诗人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予少时与友人白乐天、李公垂辈谓是为当,遂不再拟赋古题。”这是说,在他们眼中,近代诗人中,只有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才是纪实名篇,年轻时他们就不再写乐府古题了,而是自创名篇。中唐诗坛的新乐府创作风气,正是由杜甫直接开导而出的。
杜甫诗歌中高度的爱国精神,不仅在文学史上而且也在中国史上起着积极的教育作用。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深受杜甫影响,从杜诗领会到“诗出于人”的道理,好诗是由于有好的优秀的人格所造成的,所谓“工夫在诗外”,这就纠正了他早年学诗“但欲工藻绘”(《示子谵》)的偏差,陆游后代创作出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诗篇。民族英雄文天祥,一生酷爱杜诗,在燕京坐牢三年间,更是专读杜诗,并集杜诗为五言绝句二百首。
为了全面地反映现实,杜甫掌握了利用了当时所有的一切诗体,并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泽被后人甚为深广。
为了生动而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在表现手法上杜甫也为后人开示不少法门。如学习民歌运用白话和口语,大大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和俗语在诗中的地位,使唐诗创作更接近生活,接近人民群众。元稹《酬孝甫见赠》诗说:“杜甫天才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 是说杜甫能够自作新词,吸收口语和白话来写作,形成了新的境界。后来元稹和白居易诸人诗歌的趋向通俗化,都是受杜甫影响。另外,杜甫在诗歌创作中锤炼字句、“字字不闲” 的创作精神,对后来宋代“江西诗派” 强调 “无一字无来处”,“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欲以奇句硬语惊人的诗学追求更有直接的启迪。
韩愈曾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的确,我们不能不为我国文学史上同时出现的李白、杜甫这两位伟大诗人而感到由衷的自豪。
关于《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的200至300字的小描述作文或抒情作文,要高中水平的
在学习了“万方多难造就的诗圣-杜甫”这一课之后,我对杜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然后世被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有一首《戏为六绝句(其二)》就是写“初唐四杰”的:“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其中不乏也有诗人的自比。杜甫的一生是充满磨难的,他曾经读书、漫游;困居长安;陷贼、为官;西南漂泊。他传奇的一生对他的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经历风雨难见到彩虹,古人已深悟了这方面的道理。你看那吴承思写《西游记》让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方把真经取到说。这难道不是作者的弦外之音吗?脍炙人口的散文《海燕》的作者高尔基,五岁边浪迹天涯,但可贵的是他把艰难困苦的环境当作一所社会的大学,孜孜不倦,滴水穿石,终于成为了举世闻名的一代文豪。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大海就是布满暗礁,越是以险恶出名,我越觉得通过重重危难寻求不朽是一种开心乐事。”正因为杜甫有这样的心态和面对人生的精神,才能铸就他“诗圣”的伟大成就!当今由于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在一些青少年中滋生了不同程度的好逸恶劳的思想,遇到困难绕着做,贪图安逸坐想其成、心理脆弱、承受不了挫折。一些家长更是处处包办代理,把风雨留给自己,把彩虹让给孩子,这里面潜藏着一种危机。一种失去承受人生磨难的能力危机,因此我们应该时刻谨记,风雨彩虹的人生哲学,在人生的道路上用于面对挫折,成就人生事业! 大王留 嘿嘿2023-07-23 09:53:471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杜甫的圣人情怀在他的作品或人生经历中如何体现!!n!300字左右!
杜甫是唐朝现实主义诗歌最耀眼的一颗明星。杜甫的诗歌继承和发展了从《诗经》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放在自己的艺术熔炉里加以提炼、铸造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诗风:u201a沉郁顿挫u201b,因叙声感,因感生议,感事与写意有机地结合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都达到空前的高度,为后代诗人指出一条通向现实主义、通向人民生活的创作道路。 在思想内容上,杜甫诗歌现实主义核心是关注人民疾苦,主题是忠君、爱国、爱民。在表现手法上,杜甫诗歌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特色重在抒写现实人生,感事与写意有机结合,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他诗中情感深沉充满蕴藉,语势停顿转折丰富,读起来感情饱满强烈.杜甫一生忧国忧民,诗歌内容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正所谓“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他也因此被人称为诗圣.2023-07-23 09:53:571
杜甫一生中提炼出5个论点及论据
可删去一个分析如下:(1)逆境可激发人的斗志,催人成就一番大业。(论据:“万方多难”中成就了“诗圣”) (2)文学、艺术家应心怀祖国、心怀人民,才能有更大的作为。(论据:杜甫忧国忧民、从侍奉皇帝到走向人民才一再被后人传颂,成为永恒。) (3)人民公仆就应心怀人民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论据:杜甫不愿重蹈高适覆辙,去过逢迎长官、鞭打人民的生活,虽然贫穷,也辞却河西县尉的任命。) (4)人民公仆应以身作则,敢于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论据:P14杜甫不顾生死上疏援救房琯,正是他认真履行“左拾遗”谏臣的职责。) (5)人生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心中的理想,否则将一事无成。(论据:杜甫的一生是万方多难的一生、巅沛流离的一生中,但他却从未放弃心中的追求,心中的理想,最终成为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6)文学、艺术家应和人民群众相结合,和伟大时代相结合,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作品。(论据:杜甫从开始的个人奋斗、侍奉皇帝到走向人民过程的转变,才一再被后人传颂,才成就了他“诗圣”的美名、“诗史”的诗歌成就。)2023-07-23 09:54:071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的读后感300字
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读后感800字说实话,以前我并不欣赏杜甫,觉得他不过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呆子,连自己的亲人都养活不起,更何况拯救国家呢?不过这次从书中较多地了解了杜甫后,我才对杜甫产生了很大的歉意和敬意。 杜甫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他的诗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过程。读杜甫的一生,不但是在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也是在目睹一种伟大的形成。杜甫从少年时代就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然而长安等待十年未果,又被接踵而至的现实打碎。官僚的险恶腐败,亲人的生离死别,自身的飘泊不定,人民的心酸疾苦,让他在现实里不得不苦苦徘徊挣扎,他确实是“诗圣”! 不过无论他遇到怎样的艰辛,心里永远脱不开百姓。“莫辞酒味薄,黎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杜甫长期于下层,亲身体验了百姓受过难以忍受的苦。纵然一声怒吼突破胸腔,却不能惊起半点涟漪。他愤懑,无奈,却只能寄托于诗,用《三史》《三别》这样留着血的文字奏响无人忘怀的遗憾。更令人震憾的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悲天悯人的善良和博大的胸怀是多么可贵!“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以满腔的辛酸和仇恨,汇成苦难的笙歌奏响在破碎的山河大地上。他那执着的爱国之情摇曳着地燃烧起来,燃烧进骨子里,燃烧到顽固。纵使朝廷一次次地抛弃了他,悲苦了他,纵使岁月无多,仍发出“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感叹,这声感叹,淹没了诗人和读者的双眼。他对于朝廷的誓死不渝,让我们肃然起敬! 只是了解了关于杜甫的冰山一角,这个人,这种伟大,甚至是这种灵魂就深深地烙在了我们的心里。他悲天悯人的善良,尽心尽力的忠诚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我想以后有机会一定要看完《杜甫传》,一遍一遍地感悟杜甫,并将他的灵魂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自非旷世怀,登兹翻百忧”无尽的忧虑,深藏于内心。心中的那份渴望当官,在59的岁月中被坚持直到死去。执着的期盼,化为不截的动力,催促这这位贫穷伟大的诗人在历史的轮番中不管向前。幼儿时代的甜蜜,让他对世界充满了幻想,一心想长大做官报效国家,但事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他在苦难中长大,饱看了生命的心酸悲苦;他在泥泞中前行,品尝着生离死别;他在国家与民前挣扎着徘徊着,真是“到处潜悲辛”而今我们长大了,成人啦,很快就会毕业,走向社会。对于我们这些温室里的花朵百年前的杜甫给了我们启示,那就是坚持。遇到困难坚持面对。当我们的学业下降时,请不要放弃,咬一咬牙,擦去无用的泪,坚持!当我们为了环境不好而忧虑时,笑一笑,用自己的行为证明给他们,也许有时孤军奋战会很累,但请坚持,水滴石会穿,绳锯木会断,只要我们坚持,环境会为我们变好。坚持吧,收掉那浪费力气的叹息,用最有活力的一面迎接明天,挑战未来;坚持吧,相信未来的我们会再相遇,相遇在那成功的彼岸。杜甫一生是悲的,但因悲而伟大,因伟大而是我们铭记。铭记那份敢登峰俯视苍穹伟大气概的杜甫吧!杜甫因有你历史将不会在寂寞!2023-07-23 09:54:171
上联:万方多难化作笔底波澜,成就诗史诗圣,下联
鲁 迅 千秋孤冷耸立胸中山岳,锤炼赤胆忠心2023-07-23 09:54:262
你认识了怎样的杜甫?你有什么想对杜甫说的吗?
读了《望岳》,我看到了这样一个杜甫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所做,那时的诗人杜甫正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就是这个意思。杜甫他一直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年青时的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的少年意气,豪情壮志,在这首诗中表露无遗。 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便是他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他的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清人浦起龙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却是中肯的评价。2023-07-23 09:54:352
杜甫的成就
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1-2]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1]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3]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2023-07-23 09:55:0210
杜甫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195430.html?fr=qrl32023-07-23 09:55:4215
万方多难化作笔底波澜成就诗史诗圣以贝多芬为例写下联
下面是以《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中的传主杜甫为对象拟写的上联,请从所给的其他传主中选择一位,把他的名字写在横线上,然后以所选传主作为对象写一个下联。(4分)鲁迅 毛 沈从文 贝多芬 达尔文 马克思 对象:杜甫 上联:万方多难化作笔底波澜,成就诗史诗圣 对象: 下联: 。鲁 迅 千秋孤冷耸立胸中山岳,锤炼赤胆赤心毛 一时俊彦崭露头角峥嵘,甘愿润雨润花沈从文 千卷遗篇描绘湘西山水,尽显乡音乡情2023-07-23 09:56:121
诗圣是谁?他的诗?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他7岁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 至天宝四载(745) 。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带,开元二十三年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次年在齐赵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开元二十九年,筑居于洛阳与偃师之间的首阳山下,可能在这时与夫人杨氏结婚。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遇,结下深厚的友谊。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从天宝五载至天宝十四载,杜甫在长安居住10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到长安,目的是求得一个官职,有所建树。天宝六载,玄宗诏征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到京都就选,杜甫参加了这次考试,但由于以“口蜜腹剑”著称的中书令李林甫阴谋破坏,应试者没有一人被选。天宝十载,玄宗举行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写成三篇“大礼赋”进献,得到玄宗的赞赏,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又没有下文。他不断写诗投赠权贵,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也都毫无结果。最后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务,这已经是杜甫在长安的末期,安禄山叛乱的前夕。玄宗晚年完全改变了他在开元时期励精图治的优良政风,一任宰相贪污骄横,边将穷兵黩武,自己则在宫中寻欢作乐。天宝十四载冬,杜甫探视寄居在奉先的妻子,写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是他十载长安生活的总结,也标志着唐朝盛世最后的总结。安禄山起兵后,长驱南下,很快就攻陷了洛阳、长安。杜甫听到唐玄宗逃往西蜀,肃宗在灵武即位,便把家属安置在城北的羌村,只身北上,投奔灵武,不幸被叛军截获,送往长安。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奔赴肃宗临时驻地凤翔,受任为左拾遗。不久因为疏救房□,触怒肃宗,竟遭到审讯。八月,他回到□州探视妻子,完成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先后媲美的长诗《北征》。这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十月收复洛阳,肃宗于十月底返京,杜甫也在这时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次年五月,杜甫受到朝廷内肃宗新贵与玄宗旧臣相斗争的影响,外调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与长安永别。从肃宗上元元年(760) 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8年,在荆、湘3年。杜甫在夔州时说自己“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实际上他在成都先后住过5年,生活还是比较安定的。上元元年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结束了四年流离转徙的生活,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上元二年末,严武来成都为成都尹兼御史中丞,给过杜甫不少帮助。代宗宝应元年(762)七月,严武应召入朝,成都少尹兼御史徐知道在成都叛变,杜甫流亡到梓州、阆州。广德二年(764)春,严武又被任命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杜甫也在三月回到成都。严武举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永泰元年(765)四月,严武忽然死去,杜甫失去凭依,不得不在五月里率领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去蜀》),结束了杜甫“漂泊西南”的前半个阶段。杜甫于九月到达云安,因病不能前进,直到次年暮春病势减轻,才迁往夔州。杜甫因为夔州气候恶劣,朋友稀少,便在大历三年(768)正月起程出峡。三月到江陵。他本想北归洛阳,又因河南兵乱,交通阻隔,不能成行。在江陵住了半年,移居公安数月,在年底到达岳阳,大历四年至五年是杜甫生活的最后两年,他没有定所,往来于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他在大历五年冬死于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上的舟中,终年59岁。杜甫死后,灵柩停厝在岳阳,43年后即宪宗元和八年(813),才由他的孙子杜嗣业移葬于河南首阳山下。杜甫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大大开拓了诗歌的领域。杜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杜甫最能驾驭诗的各种形式,并能使每种形式都得到新的发展。杜甫在世时,他的诗歌并不为时人所重视,逝世40年以后,始见重于韩愈、白居易、元稹等人。宋代著名诗人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对杜甫都推崇备至,他们的诗歌各自从不同方面继承了杜甫的传统。《旧唐书》本传和《新唐书·艺文志》都说杜甫诗集有60卷,但早已散佚。北宋王洙在宝元二年(1039)取秘府旧藏及各种不完整的杜集,去其重复,得1405篇,编为18卷,又别录赋笔杂著29篇为2卷,共20卷,题为《杜工部集》。到了嘉□四年(1059)王琪又重新编定。后世层出不穷的杜集皆以此集为基础,诗的数目也有所增加。体例按古体诗、近体诗分别编次,现有影印本。南宋淳熙八年(1181)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同样是以诗体分编,1940年哈佛燕京学社编的《杜诗引得》以这个集子为底本。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鲁□曾按年代编次杜诗,嘉泰四年(1204)蔡梦弼会笺,题名《杜工部草堂诗笺》,有影印本。徐居仁则编有《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影印本收入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以上四部是现在易于得到的宋人编的杜集,体例有按诗体编、按年代编、按门类编三种。后世注释杜集的约在百种以上,较为流行的,如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按诗体编次,对于史实考核较详。仇兆鳌《杜诗详注》(又名《杜少陵集详注》),汇集了大量前人研究的成果,但有时失之穿凿。杨伦《杜诗镜铨》比较简明扼要,便于初学。《杜诗详注》与《杜诗镜铨》都是编年的。浦起龙《读杜心解》按诗体编次,有许多独创的见解,并附有《少陵编年诗目谱》,但分析章句,间用评八股文方式。新、旧《唐书》都有杜甫本传。两宋以后,诗话笔记中评论、解释杜诗的文学非常丰富。中华书局1964年编有《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收集历代有关杜甫的评论、解释,较为详备,但只出了上编《唐宋之部》。此外,明末王嗣□的《杜臆》对杜诗有不少精辟的阐述。清施鸿保《读杜诗说》对仇兆鳌《杜诗详注》表达了一些不同的意见,两书原为手抄本,现均已由中华书局出版。中华书局1962年还出版有《杜甫研究论文集》3册,汇编了“五四”以来研究杜甫比较重要的论文。传记和新的研究专著则有冯至的《杜甫传》、萧涤非的《杜甫研究》、傅庚生的《杜甫诗论》、朱东润的《杜甫叙论》等。较详实的年谱有闻一多的《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和四川文史研究馆编的《杜甫年谱》。 望岳 赠卫八处士 佳人 梦李白二首之一 梦李白二首之二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丹青引赠曹霸将军 寄韩谏议 古柏行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兵车行 丽人行 哀江头 哀王孙 月夜 春望 春宿左省 有悲往事 月夜忆舍弟 天末怀李白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别房太尉墓 旅夜书怀 登岳阳楼 蜀相 客至 野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登高 登楼 宿府 阁夜 咏怀古迹五首之一 咏怀古迹五首之二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咏怀古迹五首之四 咏怀古迹五首之五 八阵图 江南逢李龟年 登兖州城楼 禹庙 绝句 清江 曲江对酒 秋兴 秋兴 秋兴 秋兴 夜宴左氏庄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羌村三首 北征 新安吏 潼关吏 石壕吏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洗兵马2023-07-23 09:56:2116
这一篇作文题目为谈勇气的议论文要求七百字
人的命运往往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绝不在命运前屈服。 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那些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有些具有珍贵价值的东西唯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呈现出靓丽美景。,才能折射出异彩纷呈的光晕。 人生路风雨路,坎坷是在所难免的,我们要鼓起勇气坦然面对命运岔路口。 因为勇气,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 因为勇气,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诗圣。 因为勇气,是强者在逆境中成就自我。 在徐悲鸿一生;我的回忆中,因为父亲的去世远离家乡落难上海的苦闷,因为找不到职位的烦恼,因为饥寒交迫的痛苦,因为突然降临的希望有破灭。在种种绝望中,差一点是徐悲鸿在滚滚不息的黄埔江中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他看着奔腾而浑浊的江水汹涌的冲击着江岸发出沉重的响声,徐悲鸿的心中感到燃烧般的痛苦,当一阵寒冷的战栗从他的脚跟慢慢遍布全身上时。他才清醒过来,想起自己的责任和曾经有过的壮志,想起家中的母亲河妹妹,他重新鼓起勇气面对生活。 一个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能够自拔,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勇者。 海宁四大才子之首王国维,纵论古今,意气风发,却也在颐和园投湖结束自己的生命,假如他在多一份勇气正是生活是否不会自杀,从而做出更伟大的成绩。 苦难并非我们想要的,但在命运的旅途中是不可避免的,在困难面前是选择退缩,还是鼓起勇气面对,如果选择前者那么你的人生是失败的,你不会是命运的掌舵者,而是命运主宰着你,选择后者征服命运,战胜困难,勇气将为你赢得选择权。 慢慢人生路,不在乎你自己得到多少,而是在这段路上你错过了什么。是否在困难面前甘愿退缩,甘愿做一个弱者,鼓起勇气征服命运,绝不在命运前屈服。2023-07-23 09:57:031
杜甫的作品被称作“诗史”,生在动荡年代的他都经历了什么?
杜甫既经历了安史之乱前那种繁荣昌盛的“开元全盛日”,也经历了安史之乱“流血川原丹”、生灵涂炭的全过程;还看到了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一蹶不振、江河日下的败落景象。因此,杜甫的一生,和他所处的唐王朝那个由盛及衰、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2023-07-23 09:57:104
万方多难化作笔底波澜,成就诗史诗圣。用贝多芬拟写下联?
千曲少酬惊谱琴下月色,造化乐诗乐神2023-07-23 09:57:422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 (?? )诗人之一,被后人尊称为(???)。
现实主义之一2023-07-23 09:57:545
山河破碎,花鸟离散,诗圣杜甫的一生也是命运多舛,杜甫生平经历你了解多少?
杜甫,字子美。他跟李白一样,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诗人之一。在文学史上,把他们合称“李杜”。杜甫原是河南巩县人,生长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从小就下苦功读书,也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写了不少优秀的诗歌。初露头角杜甫六岁时,曾经随家人在郾(yǎn)城观看过当时最负盛名的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公孙大娘那神奇、优美、雄浑的舞姿,给了幼小的杜甫极为强烈的震撼。七岁时杜甫开始写诗,公孙大娘美妙的舞姿幻化成一只彩凤在他脑际翩翩飞翔,他一起笔便作了一首歌咏凤凰的诗。从此,他才思泉涌,不断诵诗、写诗,不断学习,十四、五岁时他的诗文就在洛阳显露头角了。南下漫游大凡诗人、文学家都必须游览名山胜水,开阔眼界,丰富阅历,激发灵感。杜甫在20岁那年,沿运河南下,经扬州、渡长江,开始了第一次漫游生活。他在苏州游览了虎丘的剑池,看过了吴王阖闾的坟墓,又到钱塘、绍兴等地寻访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南游的踪迹,在江宁考察了王、谢等高门贵族的旧居。在这长达三、四年的南游中,杜甫的阅历和知识都得到了很大的丰富。进士落第 公元735年,24岁的杜甫从江南赶回洛阳,参加全国最高级别的进士考试。这次投考的考生有三千多人,进士只录取27名,杜甫落第了。这时的杜甫物质生活还比较优裕,又正值年轻气盛、恃才而傲阶段,进士落第对他没有形成多少打击。他在洛阳住不多久,又开始北游齐赵,进行第二次漫游,写下了《房兵曹胡马》登临泰山 在北游齐赵期间,杜甫登上了东岳泰山,这年他大约二十八、九岁。面对绵延数百里、巍峨雄峙在齐鲁大地上的这座五岳独尊的名山,杜甫激情澎湃。他站在泰山日观峰上,翘首云天,俯视山川河流,抒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望岳》三十几岁的时候,他在洛阳,遇见了李白。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两个人性格不一样,但是,共同的志趣和爱好使他们成为亲密的好友。李、杜二人志同道合,亲如兄弟,他们“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后来,他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那时候正是奸相李林甫掌权的时候,李林甫最忌恨读书人,怕这些来自下层的读书人当了官,议论起朝政来,对他不利,于是勾结考官,欺骗玄宗说这次应考的人考得很糟,没有一个够格的。唐玄宗正在奇怪,李林甫又上了一道祝贺的奏章,说这件事正说明皇帝圣明,有才能的人都已经得到任用,民间再没有遗留的贤才了。 那时候的读书人都把科举作为谋出路的途径,杜甫受到这样的挫折,懊丧的心情就不用说了。他在长安过着贫穷愁苦的生活,过的是“卖药都市、寄食朋友”的辛酸生活。亲眼看到权贵的豪华奢侈和穷人受冻挨饿的凄惨情景,按捺不住心里的愤慨,就用诗歌控诉这种不平的现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他写下的不朽诗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在长安呆了十年,唐玄宗刚刚封他一个官职,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安史之乱爆发了,长安一带的百姓纷纷逃难。杜甫的一家,也挤在难民的行列里,吃尽了千辛万苦,好容易找到一个农村,把家安顿下来。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朝廷因穷兵黩武,用暴力征兵,兵士和亲人在咸阳桥上生离死别的惨景,他抑制不住满腔的悲愤,写下了第一首替人民呐喊的不朽诗篇《兵车行》,诗中有这样的诗句:“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正在这时候,他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就离开家投奔肃宗,哪想到在半路上碰到叛军,被抓到长安。这时的长安经叛军的洗劫,到处是断壁残垣,荒烟野草。杜甫困居长安,家书断绝,忧心如焚,他写下了著名的诗篇《春望》,内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诗句,传颂千古。长安已经陷落在叛军手里,叛军到处烧杀抢掠,宫殿和民房在大火中熊熊燃烧。唐王朝的官员,有的投降了,有的被叛军解送到洛阳去。杜甫被抓到长安以后,叛军的头目看他不像什么大官,就把他放了。第二年,杜甫从长安逃了出来,打听到唐肃宗已经到凤翔(今陕西凤翔),就赶到凤翔去见肃宗。那个时候,杜甫已经穷得连一套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了,身上披的是一件露出手肘的破大褂,脚上穿的是一双旧麻鞋。唐肃宗对杜甫长途跋涉投奔朝廷,表示赞赏,派他一个左拾遗的官职。 左拾遗是个谏官。唐肃宗虽然给杜甫这个官职,可并没重用他的意思。杜甫却认真地办起事来,过了不久,宰相房琯(音guǎn)被唐肃宗撤了,杜甫认为房琯很有才能,不该把他罢免,就上了奏章向肃宗进谏。这一来,得罪了肃宗,亏得有人在唐肃宗面前说了好话,才把他放回家去。 唐军收复长安以后,杜甫也跟着许多官员一起回到长安。唐肃宗把他派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做个管理祭祀、学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带着失意的心情,来到华州。那时候,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争还很激烈。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有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时间已经很晚了。他到一家穷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半夜里,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杜甫在房里静静听着,只听到隔壁那个老人翻过后墙逃了,老婆婆一面答应,一面去开门。 进屋的是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吆喝着,问老婆婆说:“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 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前两天刚接着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战场上。 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你还要什么人?” 老婆婆讲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役还是不肯罢休。老婆婆没有法子,只好自己被差役带走,到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 天亮了,杜甫离开那家的时候,送别的只有老农一个人了。 杜甫亲眼看到这种凄惨情景,心里很不平静,就把这件事写成诗歌,叫《石壕吏》。他在华州的时候,前后一共写过六首这样的诗,合起来叫做“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由于杜甫的诗歌大多是写安史之乱中人民的苦难,反映了唐王朝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所以,人们把他的诗篇称作“诗史”。第二年,他辞去了华州的官职。接着,关中闹了一场大旱灾,杜甫在那里穷得过不下去,带了全家流亡到成都,依靠朋友的帮助,他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边,造了一座草堂,在那里过了将近四年的隐居生活。来到杜甫草堂,就见一条波光闪烁的河流从门前流过,这就是杜甫诗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说到“浣花溪”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相传唐时溪边住着一位姓任的姑娘,貌美而心善。一天,她正在溪畔洗衣,走来一位浑身疮疥的和尚,行人都躲得远远的,唯有这位任姑娘不避让。于是那和尚脱下沾满脓血的架裟求她洗,任姑娘欣然接受。哪知架裟一入水,霎时满溪泛起莲花朵朵,再看那和尚,早已不知去向。人们十分惊异,就把这条河命名为浣花溪了。其实,浣花溪的得名与任姑娘无关。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因为当时沿溪居住的人多以造纸为业,他们取溪水来制十色彩笺,“其色如花”,溪因此而得名。浣花溪在唐代江阔水深,能行大船,溪畔风光秀丽,杜甫的一首《绝句》作了生动的描绘:“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此后一年的多时间,杜甫的生活是闲适的,心情是平静的。在风和日丽的季节,他常常捧着一卷书,在楠阴下,吟一会,写一会,然后倾听燕子的絮语,翠竹的和鸣。他也经常拄着一个藤杖,走到溪边江畔,看出水的红莲,逐浪的白鸥,渔人的网罟,客商的大船。他热爱大自然,不管是飞鸟的轻盈,蝴蝶的翩跹,野花的幽香,他都喜欢。他的朋友也慢慢多了起来,诗人、文人、画家、隐士、僧侣,但是最多的还是那些田父、野老、花农,以及左邻右舍。 第二年夏天的一个夜晚,狂风暴雨骤然而来,将老楠树连根拔起。诗人悲歌:“我有新诗无处呤,草堂自此无颜色。”秋天的一个下午,大风怒号,把他苦心经营的茅屋吹破,杜甫写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表现的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忘我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令人感动不己!当然,也不难看出这茅屋是很不结实的,后来在邻居和朋友的帮助下才重新修好。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年12月老友严武上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此前老友高适代理一段节度使)。大地回春,草堂同它的主人一样,重新焕发出青春的光彩。遗憾的是次年四月,玄宗和肃宗先后死去,代宗即位,召严武入朝,接着四川又发生了叛乱,杜甫只好赶到梓州,结束了在草堂的第一阶段的生活。 杜甫早年漫游时,曾与李白、高适两位大诗人相遇。他们一道畅游梁宋,饮酒论诗,情同,结下了真挚的友谊。杜甫流寓成都,高适也恰巧在蜀州刺史任上,便常资助杜甫。上元二年(761),高适在人日那天题诗寄赠杜甫,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大历五年(770),漂泊湖湘的杜甫一日偶翻书帙,重新读到这首诗时,高适已亡故。睹物伤情,感事怀人,杜甫遂写下《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一诗,以寄哀思,诗云:"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今晨散帙眼忽开,迸泪幽吟事如昨。......"这和着血泪唱出的心声,读来感人肺腑。从此,高杜"人日唱和"的故事便传为诗坛佳话。 一叶扁舟,载着这位创作了1400多首惊风雨,泣鬼神诗篇的诗人,在寂寞的湘江上凄凉北行。歌声渐渐消失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上,消失在廖廓无际的天空之中,诗人终于停止了他那感人至深的歌喉,只有青蒙蒙的群山,永远伴随着他。杜甫死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诗人,把他在成都住过的地方保护修葺起来,这就是有名的“杜甫草堂”。后来,因为他的朋友死去,在成都没有依靠,又带了全家向东流亡。公元770年,竟因贫困和疾病,死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 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诗人,把他在成都住过的地方保存起来,这就是有名的“杜甫草堂”。2023-07-23 09:58:146
珍贵的生命优秀作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珍贵的生命优秀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珍贵的生命优秀作文1 “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朵花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这是著名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是啊,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生命是宝贵的,生命也是值得我们珍惜的。 有一次,爸爸叫我去阳台帮忙浇花,正当我浇完花后,我帮忙把花盆里的杂草拔掉后,突然,我发现我正在拔杂草的那个花盆里面有一群小小的东西正在不停地忙来忙去。我就靠近一看,原来是一群蚂蚁呀!我把头伸近点,看它们在干什么,原来有一群蚂蚁被埋在了泥土下面。另一群蚂蚁正想着怎样把埋进泥土里的兄弟姐妹救上来,它们先把第一只拉上来,然后陆续把其它的蚂蚁都救上来。哦!原来我是罪魁祸首,我浇花的水把它们的家给毁掉了,所以它们把自己的兄弟姐妹救上来。 我心里一震,原来连它们都这么珍惜生命啊!竟使它们可以爬出坚硬的泥土,不屈向上爬,团结一致,那小小的蚂蚁,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在没有工具下,在没有人的帮助下,它们都可以救自己。它们那种强烈的求生欲望,珍惜生命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即使它们仅仅是那小小的身躯,看起来毫不起眼。 虽然我们的生命很短暂,我们应该向不起眼的小蚂蚁学习,学习它们的强烈的求生欲望,和团结大爱的精神,和那伟大的生命力。这样,我们才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要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我的一生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珍惜,在于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而不是白白过这一生,使自己活得光彩有力。 珍贵的生命优秀作文2 生命是宝贵的,因为它只有唯一的一次;生命是伟大的,因为它可以创造出无限的价值与意义。若是没有了生命,你会错过许多自己不该错过的美好东西。我身边有很多热爱生命,让有限生命创造无限价值的感人故事。 你们听过桑兰吗?她是位体操运动员,曾是奥运会跳马冠军。正值为国争光的时候,在一次跳马赛前做热身跳的时候,他人原因,导致她动作变形,从高空栽倒在地上,变成双腿半残,到今天为止,坚强的桑兰已经笑着坐在轮椅上,度过了整整20年的时光,但是桑兰并没有抱怨,她积极的配合治疗,并不自暴自弃,桑兰的主治医生对她的表现只有一个词——勇气。就算她知道自己,以后不能再站起来,但她也不后悔练体操,并没有让她的生命之花枯萎。她积极面对生活,她的笑总能给我们带来无数的希望,她用自己对生命的热爱,鼓舞了我们很多人。 常来我们的学校帮助修锁的师傅很特别,说他特别,因为他只有一条半的腿。他每次来的时候,总是一个人扶着两只拐杖,动作非常自如。当你看到这样的情景时,也会有无数个幻想吧!他为无数人修锁,都是这样走着吧?上楼时很辛苦吧?当你看他开锁时熟练的技术,也一定会想着他学这门手艺,到底下了多少功夫吧?自己残疾,没有靠别人生活,知道自己学手艺,要比别人付出更多,也没有退缩。身体残疾,但对生活的勇气是那么的坚定。 不幸的他们对自己的生命都如此的热爱,我们有着,完整身体的人,必须更加珍惜,人的生命是伟大的,是崇高的,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是懂得珍惜生命的人才能创造的,我们要去爱她,呵护她,就像妈妈呵护我们一样。 珍贵的生命优秀作文3 敬爱的家长们,亲爱的同学们: 12岁,正是如花一样的年龄,然而,可恶的病魔却降临在一个花季少女的身上。她就是我校六年三班的学生李冰。李冰同学家住西宋村,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她被检查出患有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现在医生做手术化疗,手术费加上后续治疗费数额较大,作为普通的农民家庭,他们家无法承担这笔巨额的医疗费用。生命是可贵的,我们的同学遭遇如此大的不幸,我们怎能不闻不问,袖手旁观呢?请伸出援助之手,同学们少买一包零食,少上一次网,家长们少抽一包烟,少逛一次街,帮帮这位可爱的同学吧!我们相信,人间有情有爱有关怀,有了大家的帮助和支持,她一定可以渡过难关!请伸出援助之手,献出一份爱心,挽救这个年轻的生命吧!也许一个人的捐款不多,但涓涓细水可以汇成大海,当我们献出的每一份爱心,能让她战胜病魔,换回健康的身体;能让她再展笑颜,重返校园的时候,相信每一个帮助过她的人,都会感到欣慰的! 让我们携起手来,伸出援助之手,送去一份关爱,帮她渡过难关,使她的生命得到延续,让生命之花再度绽放。病魔无情,人间有爱。让我们用博爱的胸怀铸就人间的真情,用奉献的行动拯救宝贵的生命吧!生命可贵,爱心无价!谢谢大家! 珍贵的生命优秀作文4 生命,就是面对现实微笑,就是越过障碍注视未来;生命,就是用心灵之剪,在人生之路上裁出叶绿的枝头;生命,就是面对困惑或黑暗时,灵魂深处燃气豆大却明亮且微笑着的灯盏。 在戈壁滩上,与一种叫依米的小花。花呈四瓣,每瓣自成一色:红、白、蓝、黄。它的独特并不止于此,在那里根系庞大的植物才能更好的生长,而它的根却只有一条,蜿蜒盘曲折插入地底深处。通常,它要花费五年的时间来完成根茎的穿插工作,然后,一点一点的吸收养分。在漫的求索的艰辛历程中,我们不一定会比依米花做得更好。 如果说生命只是一个不能重复的花季,那脉动的心便是一朵永不凋零的春花。早春二月,乍暖还寒时候,鹅黄隐约,新绿悄绽昭示着生命的勃勃,那是旭日般的青春。阳春三月,杏花春雨时节,桃红柳绿,柔风拂雨,飘扬着自然的伟大,那是如火的中午,晚春四月,芳菲渐尽之际,远山幽静,柳暗花明,辉煌着黄昏的执着,这是晚晴的暮年。真正的美丽的生命执着的追求着真理,它不会趋炎附势的扭曲自己的形象,涂改自己灵动的线条,更不会让自己美的底色染上尘污。生命是脆弱的,人拥有了生命的同时也拥有了苦难。不痛苦并不意味这必然快乐。相对于死来说,活着才是快乐,哪怕活着的时候充满痛苦,人们也愿意选择痛苦地活着,而不愿选择快乐地死去。 因此,我想说:“珍爱生命,幸福就在我们周围。” 珍贵的生命优秀作文5 生命常常是如此美丽。 每天匆忙行走中,低头看一看脚下的花花草草,心头不免多了些淡淡的感动。他们如此渺小,如此卑微,尚且如此美丽,如此顽强的活着。我不懂花语,不知鸟意。但我有一颗敬畏的心,我敬畏花香草绿。 生命常常是如此另类。 有人说我心软如豆腐,有人说我那又有甚么无情如流水,有人说我懦弱如烂泥;有人说我宽容如紫罗兰,有人说我自私如守财奴,有人说我慈悲如佛祖心。我知道,都不是的,我就是我,无可替代的我,像每个渴望阳光的生命一样渴望阳光。内心深处有一点自负和自卑的混合物,骨子里有别人学不来的慵懒与倔强。淹没在人群里不会闪光,认识我的人自会发现我的存在。 生命常常是如此奇特。 有人说梵高是疯子,托尔斯泰是傻子,我不辩解,我只是默默地承受。那又有甚么,既使真理变成谎言,他们也依然存在过,也依然痛过、哭过、笑过、悲过,这就够了;他们也依然是艺术殿堂的佼佼者、成功者,这就够了;他们也依然完成了在那历史长河中独一无二的痕迹,这也就够了。折磨和贫困时时伴随着梵高,苦难早早带走了他;可我不为自杀者叹息,因为太多的无奈让我明白存在即合理;理想与现实时时矛盾着托翁,信仰坚定最终却与现实脱节;可我不为信仰者感动,因为太多的慨叹让我明白没有十全十美。 我敬畏,却不愿折服。 我是一滴水,我有水的生命;滴入碗中不会马上消失,放在手上不会清凉永在。 我是一粒米,我有米的生命;煮到锅里不会马上熟透,掉进火炉不会静谧无声。 我是一个人,我有人的生命;活在世上不会马上腐朽,埋入土里不会尸骨长存。 因为在矛盾中束缚,所以在生命中敬畏。 珍贵的生命优秀作文6 生命本无重量,但有了担当,它就厚重起来。 故于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他,猎猎的风吹过那坚韧的发,却吹不进他那坚定的不容其他的眼,屹立在汨罗江畔,顶天立地,他似一个异类,污浊的世间容不下他那宽广的心胸,正直的谏言,独立的人格,除非他同流合污,甘愿做这被淤泥污染的青莲,但他不愿,他不忍自己的担当丧失。铮铮铁骨,何惧那谗言非议。怀着一腔爱国热血,对他人的担当,自我的本心,纵身跳进那刺骨的"汨罗江中,他跳了:跳出了这污秽的世间,跳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跳进了生命的担当中。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他,一生贫苦,命运多舛,在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他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怜,“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他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悲天悯人,爱国赤忱,这是对他绝佳的描述,他怀着黎民百姓,他守着自己的担当。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一袭黑色长袍,冷峻的面容上那锐利得似乎能刺进人心灵的目光,他便是中国文学呐喊第一人———鲁迅。他本一介书生,奈何国运衰微,“东亚病夫”之词屈辱的挂在头上,为了治好这“病”,他留学日本,是要学出个名堂,将中国医学发扬光大,使国民体健安康,然而,他错了,中国人民病在精神不在身体,人民的劣根性是无法用药石来治疗的。 所以,他回国了,拿起笔,开始战斗!他曾笑谈:载着漆黑的夜里走路,碰壁碰多了,所以鼻子也变扁了。为什么要走夜路?为了谁而碰壁?为了中国,为了改变中国的现状,为了人民!这是他生命的担当。 原来,生命可重于泰山,因为担当。 珍贵的生命优秀作文7 有位哲人说过:珍惜生命,因为生命是你自己的。不过我现在要说,珍惜生命,因为生命不只是属于自己也属于爱你的每一个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充分说明了生命的珍贵。“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更加说明了宝贵生命的短暂和价值。 也许不知什么时候昨天还欢笑的脸,今天就已消失不见,昨天还充满活力的身影,今天就只剩下冰冷的躯壳,昨天还怦怦搏动的心,今天就已经停止跳动。生命是如此沉重,沉重得让我不敢正视。 然而,现实中有人却会毫不留恋地舍弃自己的生命,令人震惊,令人惋惜 ,父母养育我们含辛茹苦几十年,不求我们回报什么,只是希望我们好好的生活,健康的生活。我们又怎么忍心看到年迈的父母失去儿女时老泪纵横的面庞,怎么忍心看到苍老的身躯因悲痛而颤抖,又怎么忍心看到无依无靠的老人孤苦伶仃呢? 生命不仅是自己的,也是父母的,活着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义务。我们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我们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父母的希望和寄托,当父母年老时我们有义务照顾关心他们,我们应该害怕生命太短没有时间和父母好好相处,又怎么能轻易的就结束了呢?我们的肩上有沉甸甸的责任,生命是如此的珍贵和重要,又怎么可以轻言放弃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应该增长,要有一种能够承受外界压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面对问题时应该想办法去解决,而不是逃避,甚至是选择死亡。真正的胜利不是永不失败,而是在跌倒一百次以后2023-07-23 09:58:461
杜甫 文学成就600字作文
和规范化付款或2023-07-23 09:58:585
对于《中外文学作品选读》这门课程有什么建议
本书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书中精心收集了中外著名科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诗人、作家、艺术家和企业家的10篇经典传记(包括杜甫﹑鲁迅﹑毛泽东﹑贝多芬﹑达尔文﹑马克思﹑沈从文﹑杨振宁﹑蒙哥马利﹑比尔·盖茨等),力求通过传记这种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纪实文学形式,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评价人物,养成对传记阅读的兴趣,尝试对人物进行观察、描写与评述,提高读写能力。《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本教材精心收集了中外著名科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诗人、作家、艺术家和企业家的10篇经典传记,力求通过传记这种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纪实文学形式,可以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评价人物,养成对传记阅读的兴趣,尝试对人物进行观察、描写与评述,提高读写能力。精读第一课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第二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第三课 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第四课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第五课 达尔文:兴趣与恒心是科学发展的动力第六课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略读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第八课 杨振宁:合壁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课外阅读蒙哥马利:强者是不断挑战自己比尔·盖茨:IT英雄的成功之道2023-07-23 09:59:151
杜甫夔州诗的艺术成就
上卿翁请修武侯庙遗像缺落时崔卿权夔州 大贤为政即多闻 刺史真符不必分 尚有西郊诸葛庙 卧龙无首对江〔氵贲〕 喜闻盗贼总退口号五首 萧关陇水入官军 青海黄河卷塞云 北极转愁龙虎气 西戎休纵犬羊群 赞普多教使入秦 数通和好止烟尘 朝廷忽用哥舒将 杀伐虚悲公主亲 崆峒西极过昆仑 驼马由来拥国门 逆气数年吹路断 蕃人闻道渐星奔 勃律天西采玉河 坚昆碧碗最来多 旧随汉使千堆宝 小答胡王万匹罗 今春喜气满乾坤 南北东西拱至尊 大历三年调玉烛 玄元皇帝圣云孙 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 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 船尾跳鱼拨剌鸣2023-07-23 09:59:363
评价杜甫的诗句
杜甫诗“有集六十卷” ,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用律诗写时事,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大,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 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如被杨伦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这样一首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9] 全诗在声律句式上,又极精密、考究。八句皆对,首联句中也对。严整的对仗被形象的流动感掩盖起来了,严密变得疏畅。 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可以说就是在把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写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上四句用流水对,把春雨神韵一气写下,无声无息不期然而来,末联写一种骤然回首的惊喜,格律严谨而浑然一气。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杜甫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和他在律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影响了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创作。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社会矛盾重重的宋代更是学习杜甫最兴盛的时代,出现了以杜甫为宗的江西诗派。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等人也有明显的学杜倾向,也像杜甫一样用律诗反映当时的抗清斗争,慷慨激昂。 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朝以后。王禹、王安石、 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研究资料近千年来,治杜之风不绝。宋代有许多杜诗的编年、分类、集注等专书,如王洙 《杜工部集》、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鲁编次、蔡梦弼会笺的《杜工部草堂诗笺》、徐居仁编辑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后世注释杜集的亦在百种以上, 较流行的有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新、旧《唐书》都有杜甫本传。两宋以后,诗话笔记中评 点、解释杜诗的文字非常丰富。中华书局1964年编有《古典文学研究资料 汇编·杜甫卷》上编《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鸿保有《读杜诗说》。 另外,中华书局还将五四运动以来较重要的论文汇编成《杜甫研究论文集》。 传记和新的研究专著有冯至《杜甫传》、萧涤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诗论》、朱东润《杜甫叙论》。较详实的年谱有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和四川文史研究馆的《杜甫年谱》。 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2023-07-23 09:59:513
《登楼杜甫》翻译和赏析是什么?
登楼朝代:唐朝|作者: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翻译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变幻莫测。大唐的朝廷真像北极星不可动摇;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日暮时分我要学孔明聊作【梁甫吟】赏析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像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寄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俯仰瞻眺,融山川古迹、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慨遥深,都从空间着眼,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上,起着突出的作用。“花近高楼”写近景,而“锦江”、“玉垒”、“后主祠”却是远景。“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种兼顾时间和空间的手法,增强了诗的意境的立体感,开阔了诗的豁达雄浑的境界。诗的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历来为诗家所推崇。沈德潜以为“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2023-07-23 10:00:0114
后人对杜甫的评价诗句
1. 关于杜甫的评价的诗句 关于杜甫的评价的诗句 1.评价杜甫的诗句 杜甫诗“有集六十卷” ,早佚。 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 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 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用律诗写时事,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大,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 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如被杨伦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这样一首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9] 全诗在声律句式上,又极精密、考究。 八句皆对,首联句中也对。严整的对仗被形象的流动感掩盖起来了,严密变得疏畅。 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可以说就是在把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写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上四句用流水对,把春雨神韵一气写下,无声无息不期然而来,末联写一种骤然回首的惊喜,格律严谨而浑然一气。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杜甫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和他在律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影响了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创作。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社会矛盾重重的宋代更是学习杜甫最兴盛的时代,出现了以杜甫为宗的江西诗派。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等人也有明显的学杜倾向,也像杜甫一样用律诗反映当时的抗清斗争,慷慨激昂。 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朝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 研究资料近千年来,治杜之风不绝。宋代有许多杜诗的编年、分类、集注等专书,如王洙 《杜工部集》、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鲁编次、蔡梦弼会笺的《杜工部草堂诗笺》、徐居仁编辑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 后世注释杜集的亦在百种以上, 较流行的有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新、旧《唐书》都有杜甫本传。 两宋以后,诗话笔记中评 点、解释杜诗的文字非常丰富。中华书局1964年编有《古典文学研究资料 汇编·杜甫卷》上编《唐宋之部》。 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鸿保有《读杜诗说》。 另外,中华书局还将五四运动以来较重要的论文汇编成《杜甫研究论文集》。 传记和新的研究专著有冯至《杜甫传》、萧涤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诗论》、朱东润《杜甫叙论》。较详实的年谱有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和四川文史研究馆的《杜甫年谱》。 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 2.评价杜甫的诗句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诗歌史上现实主义的最高水平。 他是中国诗歌史上集大成的诗人。 杜甫出身于儒学世家,少时便接受儒家修齐治平的传统思想,一心向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但残酷的现实打碎了他的梦想,天宝六载的考试在奸相李林甫的操纵下,以“野无遗贤”为名拉上了可耻的帷幕,致使满怀远大抱负的诗人蒙羞受辱,落拓长安,过着极其困顿的生活。 几年后的“安史之乱”,使诗人又经乱离之苦,险贼长安,亲见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亡国景象,体味了沧海桑田的巨变给人民心灵带来的创伤。从此,诗人转徙流宕,漂泊西南,终至穷愁而死。 杜甫虽一介布衣,却始终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始终关注人民的生存状态,并以满含血泪的动地歌吟,传达着一个时代的苦难,传达一个儒者的良知和勇气。他的诗,以“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雄立于中国文学史,令百世而下叹为观止。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他在《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是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杨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后来,当他经历了干戈离乱,饱尝人民的艰难困苦,并于诗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创作日趋成熟后,再用“沉郁顿挫”来概述他的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表面是深沉郁结,表现为有节奏的抑扬起伏和盘曲转折。它涉及诗歌的内结构和外结构,涉及内结构的沉重的充实感,以及外结构上有控制的骚动感和弹性。 其中,沉郁指文思深沉蕴藉,顿挫指声调抑扬有致;而“沉郁”又另有沉闷忧郁之意,才具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抑扬顿挫和格律严谨。 一 情感内涵的沉郁深刻 杜甫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沦落潦倒的一生,“苦难”成了他人生的代名词,但杜甫并没有沉陷于个人的不幸,而是以儒者的良知和勇气,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沉重和悲哀,反映了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 (1)对多难社会的深重描绘 杜甫出身于世代“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儒学世家,培养了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优良品质,他怀着悲愤沉重的心情,描绘那个“万方多难”的社会。 杜甫困守长安时期,曾陷入“卖药都市,寄食友朋”的困境,于是他从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中感觉到唐代帝国表面繁荣下隐藏的重重危机。 他的《兵车行》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边还戍边”的无奈沉重地叹息中传达了人民对无休止的战争的厌恶之情,又用士卒“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梨,禾生陇亩无东西”的血泪控诉,揭示了开边战争给后方经济带来的巨大破坏,字里行间,传达出作者对深受战争之苦的广大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价值的深深疑虑。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那悲壮的声情和巨大惨烈的的场面便令人震撼。特别是对家属们奔走拦道,牵衣顿足而哭的情景稍作几分速写,以大笔渲染出漫天黄尘,读之便觉车声,马嘶,人喊,在耳边汇成一片纷乱杂沓的巨响。 诗歌通过提炼少量最典型的细节概括统治者多少次征丁造成的百姓妻离子散的悲惨场面,充溢着沉痛忧愤的激情。他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直接以自己在塔上观望所见预想了“泰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辩皇州”的残局,似乎唐王朝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日子就在眼前,给人一种沉重之感。 “安史之乱”爆发,给社会和人民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诗人为他的国家和人民痛心!他时刻关注着社会的变化,并沉重记录了这一社会灾难。 《悲陈陶》是一首记录唐军与安史叛军交锋而遭惨败的诗作。诗歌开头概括成场上的惨况:“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水中”,指出在战场上为国家英勇奋战,浴血牺牲的是良民、百姓,他们血染陈陶泽,全军覆没,致使原野因而显得格外空旷,世界因而显得格外寂寞,“野旷天清无成声”,不是因为和平宁静的生活,而是因为“四万义军同日死”的惨烈结局。 这首诗,在天地同悲的氛围里,再现了唐王朝在平判中遇到的重大挫折,既有极强的概括力,又有悲壮的艺术审美感染力。 “三吏”,“三别”是一组有代表性的反映唐代内乱真实情况的乐府诗。 史载,乾元二年,唐军九节度使在邺城围攻安史叛军,由于肃宗对郭子仪统兵心怀疑虑,未设统一指挥,致使邺城之战以唐兵大败结束,“东京士民惊骇,散奔山谷。留守崔圆,河南尹苏震等军南奔襄邓,诸节度使各溃归本镇,士卒所过剽掠,吏不能止,旬日方定。” 但真实情况不止与此。事实上。 由于邺城兵败,唐军兵力锐减,必须迫速补充兵员,于是,肃宗朝便开始了毫无节制和章法地征兵。士卒和官吏到处抓丁提人,无论男女老幼,但有可用之处,便成征调对象,一时之间,人心惶惶,扰民害民现象十分严重。 此时的诗人,正由洛阳回华州住所,耳闻目睹了邺城惨败后人民罹难的痛苦情状,因而以高度地提炼和概括反映了残酷的现实。这组诗或写官吏喧呼点征中男(《新安吏》)、或写妇人深夜被抓(《石壕吏》)、。 3.怎样评价杜甫的诗句 1、评价: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2、简介: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诗“有集六十卷” ,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4.杜甫的律诗及评价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庭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陆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咏怀古迹五首之一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咏怀古迹五首之二 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五首之四 杜甫 蜀主征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咏怀古迹五首之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 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 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 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 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 5.杜甫的诗和评价杜甫的文字,跪求 杜甫 “诗圣”的由来 如果说“诗史”的称号是从杜甫作品的历史价值角度来评价的话,那“诗圣”则是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这个评价在诗界是至高无上的。正式把杜甫称做“诗圣”的,最早见于明代前期的陈献章。不过若论把杜甫尊为诗中圣人的观点,则早在唐宋间就有了。 首先对杜甫创作进行全面的评价并推许为最高地位的是唐代的元稹;他在为杜甫所写的墓志铭中曾道:“。 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在这方面又推进一步的是宋代的秦观。他在《韩愈论》中把杜甫和孔子相比:“。 杜子美之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呜呼,杜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集大成”是古代儒家评价孔子对我国过带文化所作的总结整理之功的赞语,这是所谓的圣人的事业。秦观虽然还没称孔子为诗圣,但已把杜甫比为诗坛上的集大成者了。 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2023-07-23 10:00:391
李白和杜甫的成就谁更高
我觉得应该是杜甫,因为李白傲岸不羁。2023-07-23 10:00:5215
杜甫资料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2023-07-23 10:01:217
想想杜甫为什么会被人称人们称为苦难是人苦难诗人?
杜甫的诗都体现了黎民百姓的苦楚,是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2023-07-23 10:01:413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形成的原因
一、原因: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二、杜甫简介 1、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2、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2023-07-23 10:02:034
"诗史"是谁?
肚腐2023-07-23 10:03:1215
登楼杜甫中心思想
全诗即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从空间着眼。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上,起着突出的作用。“花近高楼”写近景,而“锦江”、“玉垒”、“后主祠”却是远景。“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种兼顾时间和空间的手法,增强了诗的意境的立体感,开阔了诗的豁达雄浑的境界。诗的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历来为诗家所推崇。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拓展资料:原文:登楼唐代: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译文:繁花靠近高楼,远离家乡的我触目伤心,在这全国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刻,我登楼观览。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最终都不会改换,西山的寇盗吐蕃不要来侵扰。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梁甫吟》。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写。当时诗人客居四川已是第五个年头。诗中“西山寇盗”即指吐蕃,“万方多难”也以吐蕃入侵为最烈,同时,也指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日益衰败景象。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2023-07-23 10:03:441
杜甫的关于忧国忧民的诗句
1.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20句,快 《春望》中的: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蜀相》中的: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登高》中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眼前何时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兵车行》中的: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江南逢李龟年》中的: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中的: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前出塞九首 杜甫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骐驎,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馀里,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馀,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 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_______________肉华 3.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 1、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3、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4、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5、野望 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4.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前出塞九首 杜甫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骐驎,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馀里,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馀,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 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_______________肉华。 5.杜甫忧国忧民,怀才不遇的诗句 杜甫忧国忧民,怀才不遇的诗句: 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人物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2023-07-23 10:04:091
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的诗歌风格
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的诗歌风格【1】 【摘要】在古诗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感悟古诗语言的凝炼含蓄与意境的深邃,探析其趣味,并可以深刻地了解历史文化,吸取古诗营养,探索古诗真谛。 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陶冶我们的情操。 因此,本文的古诗词探究,以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为例,通过他们的诗歌让大家真正体味古诗的意境美,以此供大家一起学习与探讨。 【关键词】李白;杜甫;诗歌探究 1.李白的浪漫主义 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他的人格和艺术个性常被大家用浪漫、天真、豪放、飘逸、自我意识等形容。 李白在思想和行为上的突出表现是自我仙化、任侠使气、交友真诚。 李白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抒写了他对大好河山的喜爱,对美好仙界的向往,对世俗的鄙弃,对权贵的蔑视和追求自由的思想。 虽然,他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和从政行为都缺乏现实性,但以其特殊的气质表现在诗歌里却是天然率真的,他的天然率真表现在诗歌艺术上不被传统所束缚,任凭自己真情的自然流露,正如在《书怀赠南陵常赞府》中“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自比大贤。 1.1 李白的豪放不羁 李白的诗歌最大的特征就是“豪”。 他的豪放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者是他对自己的自信十足以至于有一些狂妄,因为他有恃才傲物的资本来表现自己的清高,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而另一个方面,李白的诗歌气势恢宏,意境广阔。 在描写山川《蜀道难》写道“噫吁口戏,危乎高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多用整齐的七言与九言,同时又四次转韵,手法变化多端。 又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句,意气奋发,豪迈奔放,这是对自己充满信心的表达,也是对自我、对人生的有力肯定,就连贺知章也为李白的大气深深所折服。 《山中与幽人对酌》中写道:“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又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将这种毫无遮饰的情绪大胆的表露,构成自豪放纵逸的特征,同时也表现出诗人顽强的生命力量。 1.2 李白的飘逸俊美 李白的飘逸俊美表现之一是语言自然朴素,所咏之物脱口而出却不加雕饰,也是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的具体表现。 他认为艺术美的最高境界就是“天真”,在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时,不事雕饰,不掩真情,诗的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 他主张尊重诗人的创作个性,相信诗人的创作活力,始终在自然、率真中体现自己真实与质朴的人生,如:“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又如:“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2.杜甫的现实主义 杜甫眼极冷,他总是毫不留情的透过人们伤痕累累的皮囊触及最柔软的内心,杜甫的心却极热,从他的诗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对百姓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的谴责控诉。 杜甫的诗,就像昂贵而冰冷的镜头,总是如实地记录着社会百态,最真地描述着发生在社会底层小人物身上的事。 2.1 杜甫的沉郁顿挫 “沉郁”是指其题材严肃,感情深沉、深挚,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顿挫”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籍,语势有停顿转折,而“沉郁顿挫”被用于形容杜甫创作诗词的主导风格。 杜甫诗中的“沉郁”融合了感伤与思考,其情感无法得到爆发和宣泄,只能依靠诗词进行渗透。 杜甫在诗篇中呈现出沉闷、悲伤的色彩以及哀婉的感伤是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一种表现方式。 他一生忧国忧民,把爱国思想和忠君交织在一起,把皇帝看成国家社稷的化身,把国家成败的希望全寄托在皇帝的身上,对皇帝是一味的忠诚,他从早年的志向直到临终仍在惦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正如《南征》中:“者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所写,诗人去世前一年,抱病漂泊时仍对皇帝感恩戴德,忠诚不舍,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他始终希望以丞的身份辅佐国君。 正如他在《春望》中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描写的那样,战争不断,家书无法送回,战争到最后不管是胜还是败,苦得都是百姓。 诗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形同诗人的眼睛和耳朵,而杜甫的诗就是是历史的桥梁。 他“沉郁顿挫”的诗风转变成悲伤的字符,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更成就了唐诗的光辉时代,为后人留下值得歌颂的诗篇。 2.2 杜甫的咏史怀古 杜甫着眼于“入世”重于写实。 他身经唐朝盛极而衰的巨变,动荡不安的生活给他的身心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他将时代由盛转衰,急转直下的衰败景象纳入笔下,反映除了出了社会的不公与人生的悲惨艰辛,起到了抒怀或谏政的作用。 正如《兵车行》中描写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首诗主题是征兵送行,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张翕变化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诗的字数杂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 杜甫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动乱中生活的困苦,使杜甫时刻为妻子和儿女能否过上安乐的生活而担心,为儿女挨饿乃至死去而伤心痛苦。 例如《北征》、《述怀》等诗篇都表达了诗人浓浓的骨肉情深。 3.总结 李白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特别是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使其诗歌充满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 如李白在《沙丘城下寄杜甫》中写道“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李白起笔设问“我来竟何事”,复自答“高卧沙丘旁”,而杜甫起笔却在《天末怀李白》中先问“君子意如何”,一个先言己,一个先问他,李白浓厚的自我表现色彩可见一斑。 杜甫与李白充满传奇色彩的身世血脉不同,杜甫出身书香门第,是忠诚的儒家弟子,他接受的教育是家国天下、君臣父子,所以他没有李白超然的仙气,他真实地活在大唐的土地上,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李白的“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与杜甫的“古凭锦水双行泪,好过瞿塘滟堆”较读,一个俊快,一个沉挚,性气不同,晰然可见。 如果说李白的生命似酒,烈酒,以强势的姿态张扬的游走在天地间,那么杜甫的生命就似水,无所不在的各种形态的水,杜甫之就真就善犹如水之就下,是命运的安排。 他的静定,他的沉郁如同来自西伯利亚的风,冷的刺骨,它的尖锐凛冽从来不屑于隐藏,但是正是有了它的存在,人们才会相信,春天不会远了,藏在冰层地下的是希望。 参考文献: [1] 何宏晔.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J].文教资料,2010(14). [2] 马卓昊.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探讨[J].青年文学家,2014(03). [3] 吴天虎.浅议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J].课程教育研究,2012(15). [4] 张国云.李白杜甫诗歌浅析[J].学苑教育,2010(17).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2】 在《唐诗品汇总叙》中称:“开元、天宝间则有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 胡应麟在《诗薮》中也说过类似的话:“李杜二公,诚为劲敌,杜陵沉郁雄浑,太白豪逸宕丽。”总之,不管人们如何评价与比较李杜二人的诗风,总脱不了李诗之“飘逸”,杜诗之“沉郁顿挫”的艺术创作风格。 “飘逸”用房日晰先生的话说便是:“老庄思想作用于艺术趣味的反映,显示出潇洒闲逸离脱尘俗的艺术境界,飘逸重在逸,带有超脱凡俗的神仙风貌”,而吴奔星先生却认为飘逸是诗中所表现出画家所不能画,摄影家所不能摄出的那种立体感与行动感的整体印象。 由于李白的性格豪放不羁,因而形成了他诗歌豪放、潇洒、闲逸的主要特色。 诗人善于挥洒,笔走龙蛇,诗里往往呈现出一种活泼飘逸之态。 “我醉欲眠即且去,明朝有志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便是他坦率性格的真实写照。 显然他那种“因援笔三叫,文不加点以赠之”的自由挥洒与杜甫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李白以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浪漫情调,表现出自己的鲜明独特性,他在抒写自己理想的时候总是十分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时,更是十分狂放:“一风三日吹倒山”;在他思念友人时,他会说:“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当政治不得意时,他无法控制内心的愤激,他会高声疾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以上诗句皆表现出一种狂放不羁,啸傲沧州的精神和性格。 杜甫的诗中则更多的是寄予了对国家、民族兴衰的感慨和关注,诗人深受儒家“匡时济世”思想的影响,因此他的诗作较多地反映人民的疾苦和现实的黑暗,所谓“葵霍倾太阳”和“穷年忧黎元”正是他的思想的核心反映。 当他目睹长安陷落,国破城荒的景象时,用慷慨激昂的笔调写下了《春望》,从而表达了诗人忧虑国家的焦虑心情,但当他闻听苏北被收这一喜讯时,却又格外欢喜,写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全诗无不流露出诗人初闻捷报时惊喜的心情。 李白在批判安史叛乱时,他沉痛地呼喊“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表现了自己豪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情调,与杜甫沉着、冷静形成强烈反衬。 李白的诗意象跳跃之迅急,感情抒发之异乎寻常,手法运用之夸张是杜甫及同时代的诗人无与比及的。 在《将进酒》中诗人说到“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此诗由一个“悲”字引发出“青丝”“雪”这些意象,诗人面对永恒的大自然,发出了内心的愁苦感慨,人生如此之短暂,岁月如此之匆匆。 但这一腔的情,这一腔的感叹很快就转为开怀痛饮的诗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由此可见李白感情变化异乎寻常,意象跳跃跨度大是他飘逸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他的《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诗人主要采用跳跃式的结构,使人读来飘飘欲仙,诗中留有大量空白,等待读者去填补,从而使人领悟到了李白的飘逸风格。 杜甫与李白不同,他一生的遭遇及所处的“万方多难”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他性格的主要方面和创作的主要风格。 他的诗虽事件平凡,感情却极为深沉,例如曾被誉为“旷代之作”的《登高》,这首诗通过叙写无边秋色、不尽长江以及诗人的孤苦形象,抒发了他悲愁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深沉的隐忧。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借写江边秋景,抒发了袭击满腔的愁哀之情。 他的诗“内容深广,意境雄深,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深曲委婉”。 国家的危难,社会的动乱,人民的困顿及个人的遭遇形成了他诗歌的主要内容。 《羌村三首》其一描写了诗人久别之归的情景,虽篇幅较短,但感情剔透有力,读之不得不使人发出深沉的叹惋。”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随”,对于这种死里逃生的喜悦,谁能不“感叹亦唏嘘”呢?当然对那种“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的激动之情就更能想象了。 可以说当时诗人是幸运的,但对于那个时代所成就的千千万万背井离乡的人又该寄予什么样的感情呢?这是一个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 杜甫对人民的深刻同情及对统治者的愤怒之情在他的诗中表现得很深刻。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关心人民胜过关心自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宁愿自己受冻,也要天下所有人温暖,对统治者的批判更是深刻和激愤,“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人正是用他沉郁的笔调才写出了黑暗社会的尖锐矛盾。 杜甫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体察,创作出了大量的诗来表达他对时局的关注,并将忧国伤时之情与自己有志难畴、报国无路的痛苦相交织,表现了他对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的关心,他借助对景物的描写,将那一腔忧国、忧民的热忱表达其间,委婉含蓄,使读者不难看出诗中隐匿的痛苦与哀伤之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秦川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苍州”这些诗句中无不渗透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慨,忧国忧民的心情跃然纸上。 吴奔星先生所说的李白飘逸的主体感与行动感的整体印象,我认为的确是画家所不能画,摄影家所不能摄的。 至于什么是诗的行动感与立体感,吴先生认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便可作为它的标准答案。 在李白的诗中所表现出的那种流动而又具体的画面给人一种天马行空般的感觉,使读者也似乎处于其中,与诗人并驾齐驱于飘洒、出尘的美好境界里。 《早发白帝城》是李白被贬夜郎,中途被赦之后的作品,“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正表现出了诗人轻松、欢快的心情,我认为诗人当时的这种喜悦足以同杜甫“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随”,“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喜悦激动之情相媲美。 唯一不同的便是前者带有浓厚的自我主观情调,而后者则带有较强的忧患意识。 总之,诗仙李白的飘逸让我们回味无穷,诗圣杜甫的沉郁让我们愁结百度,二人互为补充,同时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强音,的确不愧为韩愈在《调张籍》中说的:“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和美学追求的异同【3】 摘要:李白与杜甫被称为盛唐伟大的双子星座,其诗歌创作为后人敬仰和称道,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歌作品,代表了盛唐文学的最高成就。 李、杜二人的诗歌都体现出他们满腔爱国之情、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怀、对自身命运和前途的慨叹。 本文从李白和杜甫所处的时代以及出生、家庭、思想、个性等方面分析二人诗歌风格与美学追求的异同。 关键词:李白、杜甫;诗歌风格;美学追求;异同 李白和杜甫所处的时代,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们的诗歌作品非常典型地表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前期的盛唐气象和后来的国家危机、悲剧都在流淌在二人的笔尖,展现出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当然,由于李、杜出生的家庭不同、受到的思想熏陶存在差异、个性差别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风格迥异的诗歌艺术风格和美学追求。 诗歌风格的对比 首先,二人诗歌风格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受他们家庭出生的影响。 李白从小好学发奋,可谓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 长横经籍书,制作不倦”(《上安州裴长史书》)。 这就让李白有强烈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充满自信,渴望施展才华成就一番事业。 他从少年开始就喜欢游历于山水之间,使得他的许多诗歌自由奔放,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高歌取醉欲安慰,起舞落日争光辉(《南陵别儿童入京》)”,那种酣饮之后的豪情万丈是他人难以企及的魅力。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官宦家庭,因此他把从仕与作诗都当做自己的家业来看待。 他一生颠沛流离,饱尝世间疾苦,所以十分体会老百姓的苦难,具有人道主义的关怀。 他的诗歌蕴含着一种深沉的忧思,“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诱端齐终南,苟床豢啥蕖薄D侵指鋈说你扳旰投园傩湛嗄训谋悯呼之欲出,意味深远。 再者,杜甫也游历过众多地域山河,但由于大多时候是在颠簸中流离,所以与李白的自由洒脱相比,杜甫的诗歌很多时候展现的是他磅礴大气,丰富的生活经历使得他更加深沉稳健,用细腻流畅的笔触和内心情感来表现诗歌作品的豪情万丈,“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让人回味不已。 李白和杜甫很相似的一点就是都受到了少数民族文化和道教文化的影响,在他们一生的优秀诗歌篇目当中,不乏展现少数民族文化生活、展现道教文化的作品。 李白广泛交友,在他的众多好友中,有许多都是少数民族后裔或带有少数民族血统的友人,再加上家庭教育和时代和地理生活环境的影响,李白从小就受到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熏陶。 这就使得李白充满侠肝义胆的豪情,其诗也雄浑豪迈,阳刚健美。 他的《上安州裴长史书》 中这样写道:“昔与蜀中友人吴指南同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潭服恸哭……寝兴携持,无辍身手,遂丐贷营葬于鄂城之东”。 他的那种让人惊栗的侠义之心体现得淋漓尽致。 再读《观胡人吹笛》“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 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脱吾帽,向君笑。 饮君酒,为君吟(《扶风豪士歌》)”,李白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各民族文化的吸纳融合都潜移默化地表现出来了,形成了他独特的诗歌风格。 作为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很有代表性的诗人,杜甫广泛吸收各个民族的文化精髓,积淀汇聚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和改变。 杜甫自小就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于是,在他的文化体系中就形成了兼容并包的形式。 他主张各民族友好相处,反对穷兵黩武,突破了儒家“严华夷之变”的狭隘。 他的诗歌当中有很多体现民族平等、反对战争的博大胸怀。 《寄贺兰》对乱世离愁的慨叹,在听完民族音乐后写《夜闻v篥》的苦寒哀伤,《秋野五首》中杜甫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喜爱,非常好地表现了诗人的风格和主张。 道教文化在盛唐时期受到特别的推崇,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作品受其影响也是比较深刻的。 他们都饱读诸子百家、三坟五典,其中有儒家经典,当然也有大量道教的典籍。 这些经典的道家思想在无声无息当中就影响到了李杜二人的作品创作。 他们的诗歌很多都表现了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对封建礼教的超脱与反抗。 除此之外,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也从道教典籍文化中吸取了许多创作题材和素材,丰富了二人的创作手法,使得李杜的诗歌更加鲜活,富于想象力,文思活跃。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含有大量的道教文化元素,神话传说、特殊胜境都给人一种如临仙境的感觉。 李白的诗集中类似的作品数不胜数,再例如“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我们都可以看出李白诗歌中道教文化的影子,那种清新自然而又飘逸俊美的诗歌风格感染人心。 杜甫诗歌作品里体现得爱国爱民、热爱自然山水、对隐逸生活的无限追求,也看到了道家文化对他的作用。 “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岳麓山道林二寺行》),可以看出他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美学追求的比较 李白和杜甫一个被尊称为“诗仙”,一个被奉为“诗圣”,二人的诗歌在诗歌风格有相似与不同,在美学追求中也同样存在异同。 首先来说李白。 李白的诗歌为何会有那么巨大的魅力,能够流传千年依旧经久不衰?很重要的是他诗歌中的美学思想散发出的耀人光芒对后人的吸引。 李白的生活坏境、时代特征、思想等因素不仅影响了他的性格的养成,影响他的诗歌风格的形成,同样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对诗歌美学的追求。 李白的诗歌给我们呈现的是自信豪放、乐观向上、热爱家国社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的情怀,这是盛唐气象的杰出体现。 诗人对高远目标的追求喷薄而出,这是一种风骨美,也是李白美学追求的核心。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的诗句表现了李白救世的宏大理想。 李白还常常借咏吟宝剑来表现自己的性格气概,也体现他不甘平庸的抱负:“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赠张项镐》其二)。 在分析诗歌风格的时候就已经了解到李白从小受到儒家和道教文化的熏陶,这两种哲学思想深深地烙印在李白的诗歌美学创作中,也就让他的诗歌包含瑰丽奇骏、拔俗无类之美。 李白的诗歌里常常有神奇的传说、丰富的比喻引用、大胆的想象、让人惊叹的天外之物,让人感到仙气飘飘。 他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博大的胸怀也让他的诗歌作品引人入胜。 其中经典的作品之一应该是《蜀道难》,全诗对蜀道的精到的描绘,让蜀道的雄、奇、险尽显出来,他在诗中把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结合,展现出瑰丽奇骏的奇特美感。 也许是游历的地方多,也许是自身的经历的作用,李白在写诗的时候很是注意展现变幻浩荡的美学思想。 他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让奇特的意象流于自己的文字之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都是颇有意思的想象。 再者,“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以及《蜀道难》中的感情抒发,都像奔腾的流水一样倾泻,浩浩荡荡。 再来说杜甫,杜甫由于经历过社会的动荡,体味过生活的艰苦,因此诗歌中时常体现出一种深沉厚重的美学思想,意味深远。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这样写到:“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象外,……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 非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 说的不正是杜甫诗作的沉郁之美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登高》)、“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日暮》),尽显其美。 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同样也对杜甫的美学追求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在美学追求中,儒家强调的是“善美”,而道家则更多强调的是自然属性的“真美”,从哲学观念出发就是所说的“含蓄之美”。 在杜甫的诗歌创作中,毋庸置疑是存在这种审美理念的。 杜甫诗作中非常突出的美学思想还有跌宕起伏。 读过他的诗不难发现,那种如山路十八弯的回旋,如黄河奔流的磅礴贯穿于他的字里行间。 他的《三吏》、《三别》就运用多种写作技巧,变化多端。 他常常使用《史记》式的“悬念法”,在开头不写出何人何故。 一直写到后面在结尾处再揭晓,形成起伏之势,使诗歌语言充满张力,让人印象深刻。 《从重表侄王殊评事使南海》、《丽人行》等,都是代表作品。 李白杜甫的诗歌不管在艺术风格还是美学追求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他们的作品就如天空的浩渺繁星,耀眼醒目。 他们的诗歌艺术成就也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我国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为诗歌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李白研究会、马鞍山李白研究所《中国李白研究》.黄山书舍。 [2]胡可先:《杜甫诗学引论》安徽大学出版社。 [3]徐希平:《李杜诗学与民族文化论稿》民族出版社。 [4]罗艺:《李白杜甫诗歌艺术比较谈》 重庆江津广播电视大学。 [5]李洲良:《杜甫诗歌的美学特征》《北方论丛》,1996年第二期。 [6]李洲良:《李白诗歌的美学特征》《学术交流》,1996年第三期。 [7]潘百齐:《论李白诗歌的美学特征》《中国李白研究(一九九零年 集上)――中国李白学会第二届年会纪事》。2023-07-23 10:04:201
求杜甫在成都草堂时的较著名的诗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水槛遣心 蜀相2023-07-23 10:04:304
李白与杜甫谁的艺术成就高一点?
这个没法比较,都很厉害。2023-07-23 10:04:396
李白和杜甫的诗
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中国文学史》)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 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李白终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仕与高蹈之间。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在他的《行路难》中他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等太行雪满山”来形容自己艰难处境。由于当时高力士杨国忠的受宠,贤士都被据在朝门之外,因此他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悲叹,但他的乐观主义天性又使他对理想追求都是执着的。他唱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在《夜泊牛渚怀古》中他写道“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借用谢尚知遇袁宏的典故来表明自己的怀才不遇渴望知音的心情。以上都说明李白对仕宦生涯是积极的。而另一方面李白又受道家的影响,不时又有高蹈出世的想法,而且他也曾在深山隐居过。在《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表现了他对道家的崇信和对儒家的嘲弄和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的感情。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描写奇幻的梦境表达了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最后他说“安能催眉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表明了自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志向。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在出世入世的矛盾中彳亍着。 而杜甫就简单的多。他一生都在谋求获得官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他一生都相信自己能有朝一日“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这种精神一直渗透在杜甫诗的字里行间他的七律《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这首诗十分能体现杜甫诗歌的特点,诗开头就以景色引出作者心绪,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有动人的对比。其后写出“万方多难”的境况,最后写出个人报负,他想像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全诗即景抒情写山川联系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说人事又借助自然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物国家灾难个人情感于一炉,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写的是唐军攻克安史老巢后诗人听到消息后的喜悦。全诗以流走的音韵真挚的情感快速的节奏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的《登高》全诗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合一体。前两联写景,后两联结合自身衰老,归结到零落潦倒的根源。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名句。 在诗体上说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七绝句,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他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的前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使用的是散文句法。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在诗的音美形美的方面李白稍逊于杜甫。而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而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这也是年轻人多喜欢李白而思想成熟的人多喜欢杜甫的一个原因。 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务而对不合理现象毫无顾忌的投之以轻蔑。这种已被现实所牢笼却不愿接受想征服现实的的态度,与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祖国人民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而本质又相同的。用韩愈的话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的艺术成就和高风亮节永远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公元744年,杜甫与李白初次相逢于洛阳,两位诗坛泰斗一见如故,同饮同醉,携手同游,度过了一段彼此难忘的日子。 杜甫在成都做节度使严武的幕客时,生活还算安定。闲暇时常想起与李白相处的日子,这时他们阔别已经十多年了。想起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好时光,杜甫总感慨不已,颇为怀念。 如今正是仲春时节,蓉城景色秀美,心旷神怡,李白若能来此同游,那该是何等美事。一代豪放的诗仙,在这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将栖息于何处?想到这里,诗人不禁提笔做诗,写了一首五律《春日忆李白》,开头四句是: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在诗中对李白是这样赞许的:庾信的诗清新而不俊逸,鲍照的诗俊逸而不清新,而李白的诗兼而有之,其清新俊逸之风实在是无人可以匹敌的。 但李白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及价值取向。我们可以从下列几点来比较李白和杜甫: 一、 思想: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二、 风格: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 三、 擅长的体裁: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的诗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好。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而杜甫的诗则更能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李白天才放逸,诗歌自成一体,是天授的奇才;杜甫当世英才,诗歌兼备众体,是人能的极致。李白的诗对于后代爱好豪放诗风、具有奇特想象力的诗人有深远的影响。杜甫的诗对于后代关怀社会现实、重视诗法变化和字句锻炼的诗人影响更大。韩愈说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两人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两人的诗,是各有长处的。2023-07-23 10:05:043
杜甫的爱国诗
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2023-07-23 10:05:1313
李白与杜甫的比较
李白是豪放派诗人,杜甫是浪漫主义诗人2023-07-23 10:05:479
杜甫的诗
《春夜喜雨》2023-07-23 10:06:3015
杜甫的人生事例可以证明哪些观点
总让我短暂地想起,又长时间地忘记。我在稍纵即逝的想起与漫长的忘记间徘徊,重复着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奋起,好像永远没有个头。我不知道这样的重复还要持续多久,但是我真的腻烦了,我多么想有一次酣畅淋漓的改变和摧古拉朽的破坏,完完全全改变现状2023-07-23 10:07:133
800字的读后感——杜甫万方多难成就的诗圣
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读后感800字 说实话,以前我并不欣赏杜甫,觉得他不过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呆子,连自己的亲人都养活不起,更何况拯救国家呢?不过这次从书中较多地了解了杜甫后,我才对杜甫产生了很大的歉意和敬意。 杜甫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他的诗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过程。读杜甫的一生,不但是在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也是在目睹一种伟大的形成。杜甫从少年时代就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然而长安等待十年未果,又被接踵而至的现实打碎。官僚的险恶腐败,亲人的生离死别,自身的飘泊不定,人民的心酸疾苦,让他在现实里不得不苦苦徘徊挣扎,他确实是“诗圣”! 不过无论他遇到怎样的艰辛,心里永远脱不开百姓。“莫辞酒味薄,黎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杜甫长期于下层,亲身体验了百姓受过难以忍受的苦。纵然一声怒吼突破胸腔,却不能惊起半点涟漪。他愤懑,无奈,却只能寄托于诗,用《三史》《三别》这样留着血的文字奏响无人忘怀的遗憾。更令人震憾的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悲天悯人的善良和博大的胸怀是多么可贵!“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以满腔的辛酸和仇恨,汇成苦难的笙歌奏响在破碎的山河大地上。他那执着的爱国之情摇曳着地燃烧起来,燃烧进骨子里,燃烧到顽固。纵使朝廷一次次地抛弃了他,悲苦了他,纵使岁月无多,仍发出“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感叹,这声感叹,淹没了诗人和读者的双眼。他对于朝廷的誓死不渝,让我们肃然起敬! 只是了解了关于杜甫的冰山一角,这个人,这种伟大,甚至是这种灵魂就深深地烙在了我们的心里。他悲天悯人的善良,尽心尽力的忠诚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我想以后有机会一定要看完《杜甫传》,一遍一遍地感悟杜甫,并将他的灵魂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自非旷世怀,登兹翻百忧”无尽的忧虑,深藏于内心。心中的那份渴望当官,在59的岁月中被坚持直到死去。执着的期盼,化为不截的动力,催促这这位贫穷伟大的诗人在历史的轮番中不管向前。 幼儿时代的甜蜜,让他对世界充满了幻想,一心想长大做官报效国家,但事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他在苦难中长大,饱看了生命的心酸悲苦;他在泥泞中前行,品尝着生离死别;他在国家与民前挣扎着徘徊着,真是“到处潜悲辛” 而今我们长大了,成人啦,很快就会毕业,走向社会。对于我们这些温室里的花朵百年前的杜甫给了我们启示,那就是坚持。遇到困难坚持面对。当我们的学业下降时,请不要放弃,咬一咬牙,擦去无用的泪,坚持!当我们为了环境不好而忧虑时,笑一笑,用自己的行为证明给他们,也许有时孤军奋战会很累,但请坚持,水滴石会穿,绳锯木会断,只要我们坚持,环境会为我们变好。坚持吧,收掉那浪费力气的叹息,用最有活力的一面迎接明天,挑战未来;坚持吧,相信未来的我们会再相遇,相遇在那成功的彼岸。 杜甫一生是悲的,但因悲而伟大,因伟大而是我们铭记。铭记那份敢登峰俯视苍穹伟大气概的杜甫吧!杜甫因有你历史将不会在寂寞!望采纳,谢谢!2023-07-23 10:07:232
读高一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二,四,五课的读后感
讶例证燃w2023-07-23 10:07:392
杜甫一生三个阶段的诗
爱国思想是杜甫诗的灵魂 一千二百多年前,那位从朱门外,叛军营,栈道旁,茅屋中提起笔的人,从广阔的角度反映了社会的离乱,“国破山河在”的悲伤,记录人民的不幸和痛苦,抒写诗人的忧伤与激愤,真实而全面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几十年间的历史面貌。 他,就是唐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 杜诗现存有一千四百余首,都是围绕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诗人自身遭遇而做的。这些诗作,有的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有的表达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有的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有的表达对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有的表达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这些诗无不体现了杜甫深切的爱国之情,赤诚的爱国之心。爱国思想是杜诗的灵魂。 杜甫屡试不第,献赋未成,使他出仕济世的幻想破灭,使他对唐王朝的统治堪优。入世无门,生活更加窘迫,使杜甫开始正视现实,唱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名句。安史之乱,长安沦陷,他被叛军所俘,押至长安,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惨景。写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 在那个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用卓越才华和惊人毅力建造了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的丰碑。沉淀于诗中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铸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在诗中,诗人就是一个“视国家为生命”、“以民生为己任”的“忧的形象”,爱国的“民族之魂”,诗人的忧,令人感动,令人崇敬。《留花门》中“高秋马肥健”时,诗人深叹,写下“诗人厌薄伐”的诗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由一己的苦难推及广大人民的不幸,诗人的激愤和忧郁的情感也达到了顶点。 诗,为国着想,为民着想。 杜甫诗中爱国思想的内涵 (一)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歌颂 杜甫的大部分诗中歌颂了祖国山河的美,战时怀念民族存亡的命运。但它高度的概括性,内容的广阔性、深刻性、真挚性都有着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成为后世的楷模。 杜甫的诗中有很多描绘祖国美丽河山,名山大川的诗篇。从二十岁起,先是南游吴越,后又北游齐赵,过了八九年“裘马清狂“的生活,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年寄寓京华,晚年漂泊各地,足迹所至均有诗作。岱峰的高耸,剑门的险峻、锦江的秀丽、山峡的奇峻,尽在笔下。 杜甫赞颂祖国不同于其他诗人,在赞颂祖国山河的美丽之中,结合社会现实,抒发对祖国命运的悲切之情。在《登高》一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壮景色,引述了诗人万里离乡,多年漂泊,暮年多病,国事不宁,返乡无日的忧伤。另如《秋兴》八首从孤城日暮的情景联想到长安昔日的繁华,那低沉的音调深表诗人的爱国之情。又如长安“春望”,则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如果没有对祖国执着的爱慕之情,这些诗句是写不出来的。 二) 战乱中对人民的同情 杜甫一生仕途不顺,生活在社会的低层,饱受贫困和流离之苦,他以忧郁的目光目睹了统治者的奢华无度,劳苦人民的悲惨生活,战乱中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使人民经历了九死一生、妻离子散的痛苦。 杜甫前期诗中有很多斥责了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同情百姓疾苦的诗篇。如“黄门飞 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写出杨氏姐妹显赫的地位和繁华的宴饮(《丽人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对统治者进行了鞭挞,对平民百姓充满了同情,客观上反映了贫富悬殊对立的社会现实。 安史之乱以后,杜甫曾沦为胡虏,颠沛流离于各地,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这一时期的作品多为优秀之作,是杜诗灵魂的主体。作者路过石壕村,见证了征兵给人民带来走赴边疆、家破人亡的惨痛;新婚夫妇成婚一日之后竟成永别的悲惨,花甲老人拜别老妻的无奈,士兵们战场上九死一生的遭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对返京的思念。杜甫是第一个如此真实地写“民”的诗人,有着一种患难与共感同身受的共鸣,同样的遭遇使他的诗中对人民有了深刻的同情。 杜甫创作的诗,大部分是反映安史战乱、军阀混战、反对外族入侵的诗篇,极为深刻的再现了战乱给诗人的家庭和广大人民所带来的深重灾难。 (三) 杜诗中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 杜甫是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主张民族团结,反对侵略、反对战争。他的诗作既反对李唐王朝对吐蕃,南诏等少数民族的侵略和压迫,又反对少数民族统治阶级对中原的侵扰和掠夺。诗人赞同民族和睦友好的这种态度,符合各民族利益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很大的进步性。 杜甫后期的作品多写安史之乱,或者是吐蕃、回纥之祸。这些诗中有恢复李唐江山,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外来入侵的民族精神。在《塞芦子》中,他反对军阀割据,而提出正确的军事策略。《述怀》中,杜甫表现出想以拾遗这个请要的谏官,对唐王朝讨平叛乱、恢复统一的大政有所作为。“汉运初中兴”喻唐,希望国家恢复统一,表现出诗人的爱国思想。《北征》中,诗人缅怀军家大事,终结以复兴希望。在这首诗中,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军政大计的谋划,战乱中人民的苦难疾苦以及诗人本身的遭遇都真实,鲜明地反映出来了。 杜甫爱国精神的源头探究 杜甫的诗,有着如此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诗人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的生活面广,接触到下层人民,认识到社会的某些黑暗,从而在诗中予以真切的反映。此外,《诗经》和《汉乐府》中反映人民生活的作品,屈原等爱国诗人的情怀也深深影响着杜甫,熔铸成他独有的风格。 他继承前人的一切形式又有所发展。各种诗集他都能纯熟运用。他的五言古诗善于描写社会的动乱,民生的疾苦和个人的漂泊。他的七言古诗长于抒写情怀,申述政见;他的五律和七律感情深厚,格调精深,在唐代很少人比得上;他的绝句数量不多,质量上乘,堪与唐代绝句名家媲美。 (一)孟子的“仁爱”思想赋予他悯民的爱国之心 杜甫生在一个有着儒家思想的家学传统的家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有名的诗人,父亲杜闲曾任奉天令,他们使儒家“仁者爱物”“饥溺关心”的思想深植于杜甫的诗中。杜甫非常崇尚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统治思想。这就铸就了杜甫“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生。 杜甫曾说“自先君恕,预以祥,奉儒守宫,未坠素业矣。”(《进雕赋表》)。他自己也曾经有过“济业”的政治抱负。然而仕途的不顺,终其一生并未使他踏上从政的道路,而是屈沉下僚。时代的变动,仕途的不顺,生活的流利失所,贫困、饥饿使他与人民群众发生较密切的联系,与人民大众共苦难、同命运,产生了“悲天悯人”的情怀,在他的作品中深刻地反映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如:“三吏”“三别”;对统治者奢侈荒淫的谴责,如:《丽人行》;对统治者能“仁者爱民”的渴望。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民”乃“国家之根本”,杜甫的爱国之心不同于战场上的将军的为国献身,不同于屈原的冒死劝谏。他的爱国之心,是根植于“民本”思想的爱国。没有一个诗人的诗中有这么多的人民的形象。《石壕吏》中的老妪一家 让人心酸哀痛;《新婚别》中的新婚夫妇的生死离别让人同情;《垂老别》中花甲老人告别老妻,毅然而上战场的悲壮。这些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劳动人民,在哪位诗人的笔下有过如此清晰的形象,让读者产生悲悯之心。这些处在战乱中的不幸的人民,又表现出积极投身抗战,收复失地,重建家园,拯救李唐王朝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诗人有感于人民的苦难,用诗歌真实的记录这段历史,更多的地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杜甫的诗中,处处呈现出对劳动人民的关怀,体现人民性的深广和真挚,正是这种“悯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将诗歌作品的现实性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儒教是影响杜甫一生的主导思想来源,他的忠君思想和忧国忧民情怀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对社稷和人民的关切,是他爱国思想的核心内容,他一生同情人民,坚定而真诚地为江山社稷忧愁。 (二)源于屈原的爱国魂的再现 读杜甫的诗,脑中总是浮现出一位沧桑忧郁的老人,一双悲切的眼睛看着国家的沉沦,痛悼人民的疾苦。对民族存亡的关切,在杜甫的诗中有深刻的表现,他的心中也和屈原一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艰”。如《春望》中“国破山河在”的悲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沉重心情,以及“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忧愁形象。 屈原的诗中,有着深沉的爱国情感,九死不悔的坚韧品质,劝谏君王、痛斥小人。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一心报国却因屡楚王听信谗言,虽两次遭放逐,仍为楚国的富强尽心尽力。杜甫两次落第,也同样经历了国家的动荡,一颗至死不悔的爱国之心,和屈原有些许相似。饱读诗书,欲济天下的杜甫遭遇了落第的失意,献赋求官的失败,政治上一筹莫展。安史之乱期间,深陷胡虏,九死一生。平定叛乱时,他高兴得热泪盈眶。战乱与漂泊,贫困交加的窘迫生活并未销蚀他深厚的爱国情感,祖国的统一与强盛,始终是杜甫最关心的事。 穷屈原的一生,强烈的爱国情感促使他“蜷局而不行”,最终决定“既莫足与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后楚被攻陷,屈原怀着满腔的悲愤,故国不再的怨恨投入了汨罗江,以身殉国。 杜甫晚年,长安再度沦陷,他经常捱饿受寒,日子过得很悲苦。他身在两川,心系故国,却又始终不得返京。无奈之下,他乘舟出游,漂泊在岳州,衡州、漳州等地,度着浮家泛宅的凄凉岁月。最后,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竟然在贫病交加之中,怀着满腔遗恨,冻死在一条破旧的木船上。 类似的生活经历,同样的爱国思想,造就了中国历史上同样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在这方面表现得更加现实些,他的心随着那个时代的脉搏而跳动起伏,流下了那忧国忧民的涕泪。他为祖国的安危,有时失眠:“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有时流泪:“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有时闻捷则悲喜交加:“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晚年留寓夔州时,《秋兴》八首从孤城落日的暮景想到长安昔日的繁华,用铿锵的音调,华丽的词藻烘托出诗人的爱国深情:“彩笔昔曾千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真是感慨良多。 (三)生于动乱的经历深化了杜甫的爱国思想 杜甫的一生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成长及南北漫游时期——长安觅官时期——离乱为官时期——蜀相漂泊时期。第一时期,他写的诗很少。从第二时期开始,玄宗昏溃、朝臣弄权,外戚骄奢,边将骄纵……安史之乱这场国家民族的大灾难即将开始了。政治上的失意使他的生活日益窘迫、生活的不幸、仕途的挫折给了他思考,他的诗作也就从此开始了。 安史之乱后,长安两都沦陷,杜甫目睹了叛军的暴行,饱尝了国破被俘的离乱之苦,有着九死一生的人生经历。在国家的沦破、人民的疾苦中,饱读诗书的他有着济事不能的痛苦。郁结在诗人的心中,使诗人的感情更沉郁了,诗人的笔下更深刻了。为了宣泄他那生活思想上长期蕴蓄的内在矛盾及理想与现实的葛藤,他只能选择诗这一武器,来控诉和批判,进行迂回的斗争。由于他所涉及的生活面之宽广,所揭发的现实问题之深刻,所传递感染的情绪之真挚普遍,所以才形成他沉郁顿挫感情豪宕的诗风。在石壕村,在新安道,他目睹了官府抓丁的场面、聆听了新婚少妇送丈夫出征时的哭诉。他诗情澎湃,再也平静不下来,抑郁的情感在诗中得以宣泄,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动人肺腑的爱国诗篇。 虽然他有过短期的“裘马清狂”的生活,但是长安十载在乞食,已面临安史之乱的前夕,民生憔悴,险象环生,两京沦陷,他的大半生就在流离颠沛中过去了。因此,动乱的经历使他原本“儒家”忠君济事的思想上,有了更深刻更丰富的内容,他的感情因此更沉郁,他的体验因此更深刻了。 杜甫诗的真价值,在于他能深刻地反映出“唐代社会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达到尖锐化时所爆发的连年战争中,人民所遭受的痛苦生活,喊出了当时人民的要求;同时揭露了统治阶级不顾人民死活、日夜追求享乐的腐朽生活,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性。 因此,杜甫诗中那个眷怀家园,低吟时事的沉郁的风格,可以说是他所处的时代错综复杂互相映发的结果。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忧国忧民”是他思想的真实写照。他的“忧国”之心,较之屈原等有进步性。屈原等人的爱国之情是建立在“爱君”、“爱山河”,而杜甫不同,他的忧国,是广植于“忧广大人民”这一现实的土壤之上的,“忧国”即是“忧民”,“忧民”即是“忧国”,他的爱国之情更有一种悲天悯人在其中,诗的内涵更丰富,更具有现实的深刻性。 阅读杜诗,总是被那沉郁顿挫的诗风深深的感染着,被作品中根植于现实的高度的爱国主义和深厚洋溢的人道主义深深震撼。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沿袭着杜甫的创作道路。王安石、陆游、苏轼、文天祥等对杜甫诗中精神实质有着深刻而全面的认识,真正能做到结合个人的时代遭遇和生活实践,写出一首具有高度爱国主义精神,深刻现实写照的诗人,使他们成为无愧于祖国人民所十分需要的诗人2023-07-23 10:08:014
关于杜甫的评价的诗句
1. “诗人不为乱世伤,帝里长歌行万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登高》3.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赠卫八处士》4.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登高》5.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6. “细草微风岸,闻郎江上踪。”——《赤壁》7.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春望》8. “世人嘲我太自负,苍天有眼出鬼蜮。”——《羌村即事》9.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赠卫八处士》10.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将进酒》2023-07-23 10:08:172
杜甫诗歌的特点是什么?
杜诗风格论自古以来,人们多用"沉郁顿挫"来说明杜甫的艺术风格。如柯剑岐在《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中首先认为,"沉郁"是杜诗的主要风格,"表现在杜甫创作中的那种深沉、锐敏的洞察力,以及由此而来的那种浩浩荡荡、波澜壮阔的生活画面;也是指那种苍老遒劲的笔触以及由于忧国忧民的伟大思想而来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 「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2023-07-23 10:08:304
李白和杜甫的伟大之处
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中国文学史》)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 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李白终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仕与高蹈之间。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在他的《行路难》中他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等太行雪满山”来形容自己艰难处境。由于当时高力士杨国忠的受宠,贤士都被据在朝门之外,因此他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悲叹,但他的乐观主义天性又使他对理想追求都是执着的。他唱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在《夜泊牛渚怀古》中他写道“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借用谢尚知遇袁宏的典故来表明自己的怀才不遇渴望知音的心情。以上都说明李白对仕宦生涯是积极的。而另一方面李白又受道家的影响,不时又有高蹈出世的想法,而且他也曾在深山隐居过。在《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表现了他对道家的崇信和对儒家的嘲弄和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的感情。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描写奇幻的梦境表达了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最后他说“安能催眉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表明了自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志向。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在出世入世的矛盾中彳亍着。 而杜甫就简单的多。他一生都在谋求获得官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他一生都相信自己能有朝一日“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这种精神一直渗透在杜甫诗的字里行间他的七律《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这首诗十分能体现杜甫诗歌的特点,诗开头就以景色引出作者心绪,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有动人的对比。其后写出“万方多难”的境况,最后写出个人报负,他想像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全诗即景抒情写山川联系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说人事又借助自然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物国家灾难个人情感于一炉,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写的是唐军攻克安史老巢后诗人听到消息后的喜悦。全诗以流走的音韵真挚的情感快速的节奏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的《登高》全诗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合一体。前两联写景,后两联结合自身衰老,归结到零落潦倒的根源。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名句。 在诗体上说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七绝句,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他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的前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使用的是散文句法。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在诗的音美形美的方面李白稍逊于杜甫。而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而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这也是年轻人多喜欢李白而思想成熟的人多喜欢杜甫的一个原因。 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务而对不合理现象毫无顾忌的投之以轻蔑。这种已被现实所牢笼却不愿接受想征服现实的的态度,与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祖国人民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而本质又相同的。用韩愈的话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的艺术成就和高风亮节永远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公元744年,杜甫与李白初次相逢于洛阳,两位诗坛泰斗一见如故,同饮同醉,携手同游,度过了一段彼此难忘的日子。 杜甫在成都做节度使严武的幕客时,生活还算安定。闲暇时常想起与李白相处的日子,这时他们阔别已经十多年了。想起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好时光,杜甫总感慨不已,颇为怀念。 如今正是仲春时节,蓉城景色秀美,心旷神怡,李白若能来此同游,那该是何等美事。一代豪放的诗仙,在这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将栖息于何处?想到这里,诗人不禁提笔做诗,写了一首五律《春日忆李白》,开头四句是: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在诗中对李白是这样赞许的:庾信的诗清新而不俊逸,鲍照的诗俊逸而不清新,而李白的诗兼而有之,其清新俊逸之风实在是无人可以匹敌的。 但李白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及价值取向。我们可以从下列几点来比较李白和杜甫: 一、 思想: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二、 风格: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 三、 擅长的体裁: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的诗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好。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而杜甫的诗则更能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李白天才放逸,诗歌自成一体,是天授的奇才;杜甫当世英才,诗歌兼备众体,是人能的极致。李白的诗对于后代爱好豪放诗风、具有奇特想象力的诗人有深远的影响。杜甫的诗对于后代关怀社会现实、重视诗法变化和字句锻炼的诗人影响更大。韩愈说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两人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两人的诗,是各有长处的。2023-07-23 10:09:081
李白和杜甫的简介资料?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中国文学史》)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 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李白终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仕与高蹈之间。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在他的《行路难》中他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等太行雪满山”来形容自己艰难处境。由于当时高力士杨国忠的受宠,贤士都被据在朝门之外,因此他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悲叹,但他的乐观主义天性又使他对理想追求都是执着的。他唱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在《夜泊牛渚怀古》中他写道“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借用谢尚知遇袁宏的典故来表明自己的怀才不遇渴望知音的心情。以上都说明李白对仕宦生涯是积极的。而另一方面李白又受道家的影响,不时又有高蹈出世的想法,而且他也曾在深山隐居过。在《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表现了他对道家的崇信和对儒家的嘲弄和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的感情。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描写奇幻的梦境表达了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最后他说“安能催眉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表明了自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志向。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在出世入世的矛盾中彳亍着。 而杜甫就简单的多。他一生都在谋求获得官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他一生都相信自己能有朝一日“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这种精神一直渗透在杜甫诗的字里行间他的七律《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这首诗十分能体现杜甫诗歌的特点,诗开头就以景色引出作者心绪,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有动人的对比。其后写出“万方多难”的境况,最后写出个人报负,他想像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全诗即景抒情写山川联系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说人事又借助自然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物国家灾难个人情感于一炉,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写的是唐军攻克安史老巢后诗人听到消息后的喜悦。全诗以流走的音韵真挚的情感快速的节奏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的《登高》全诗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合一体。前两联写景,后两联结合自身衰老,归结到零落潦倒的根源。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名句。 在诗体上说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七绝句,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他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的前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使用的是散文句法。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在诗的音美形美的方面李白稍逊于杜甫。而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而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这也是年轻人多喜欢李白而思想成熟的人多喜欢杜甫的一个原因。 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务而对不合理现象毫无顾忌的投之以轻蔑。这种已被现实所牢笼却不愿接受想征服现实的的态度,与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祖国人民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而本质又相同的。用韩愈的话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的艺术成就和高风亮节永远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李白与杜甫的诗风 “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是中国两种文学风格———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典型代表,两位宗师,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们所代表的两大门派,暗合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产业政策。 李诗想象独到、恣意汪洋,难以模仿和学习,可说是内容溢出形式,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等,痛快淋漓,天才之极,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却又美妙奇异,不可思议。 杜诗有雄豪壮伟的气势,但在内容上更贴近现实,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形式上更为工整规矩。因有形式和内容上的规整,杜诗可成为效行的范本。我们可以在他建立的规矩方圆中去寻求美、开拓美和创造美 「玉阶怨」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洛阳陌」李白 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 「静夜思」李白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对雪献从兄虞城宰」李白 昨夜梁园里,弟寒兄不知。庭前看玉树,肠断忆连枝。 「赠汪伦(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别东林寺僧」李白 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贺宾客归越」李白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送陆判官往琵琶峡」李白 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长安如梦里,何日是归期。 「赋得白鹭鸶,送宋少府入三峡」李白 白鹭拳一足,月明秋水寒。人惊远飞去,直向使君滩。 「北风」杜甫 北风破南极,朱凤日威垂。洞庭秋欲雪,鸿雁将安归。 十年杀气盛,六合人烟稀。吾慕汉初老,时清犹茹芝。 「客从」杜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白马」杜甫 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 近时主将戮,中夜商於战。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 「李监宅」杜甫 尚觉王孙贵,豪家意颇浓。屏开金孔雀,褥隐绣芙蓉。 且食双鱼美,谁看异味重。门阑多喜色,女婿近乘龙。 「重题郑氏东亭(在新安界)」杜甫 华亭入翠微,秋日乱清晖。崩石欹山树,清涟曳水衣。 紫鳞冲岸跃,苍隼护巢归。向晚寻征路,残云傍马飞。 「赠李白」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杜甫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 「留别贾严二阁老两院补阙(得云字)」杜甫 田园须暂往,戎马惜离群。去远留诗别,愁多任酒醺。 一秋常苦雨,今日始无云。山路时吹角,那堪处处闻。 「晚行口号」杜甫 三川不可到,归路晚山稠。落雁浮寒水,饥乌集戍楼。 市朝今日异,丧乱几时休。远愧梁江总,还家尚黑头。2023-07-23 10:09:181
李白及杜甫诗歌综述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中国文学史》)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 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李白终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仕与高蹈之间。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在他的《行路难》中他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等太行雪满山”来形容自己艰难处境。由于当时高力士杨国忠的受宠,贤士都被据在朝门之外,因此他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悲叹,但他的乐观主义天性又使他对理想追求都是执着的。他唱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在《夜泊牛渚怀古》中他写道“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借用谢尚知遇袁宏的典故来表明自己的怀才不遇渴望知音的心情。以上都说明李白对仕宦生涯是积极的。而另一方面李白又受道家的影响,不时又有高蹈出世的想法,而且他也曾在深山隐居过。在《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表现了他对道家的崇信和对儒家的嘲弄和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的感情。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描写奇幻的梦境表达了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最后他说“安能催眉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表明了自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志向。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在出世入世的矛盾中彳亍着。 而杜甫就简单的多。他一生都在谋求获得官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他一生都相信自己能有朝一日“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这种精神一直渗透在杜甫诗的字里行间他的七律《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这首诗十分能体现杜甫诗歌的特点,诗开头就以景色引出作者心绪,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有动人的对比。其后写出“万方多难”的境况,最后写出个人报负,他想像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全诗即景抒情写山川联系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说人事又借助自然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物国家灾难个人情感于一炉,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写的是唐军攻克安史老巢后诗人听到消息后的喜悦。全诗以流走的音韵真挚的情感快速的节奏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的《登高》全诗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合一体。前两联写景,后两联结合自身衰老,归结到零落潦倒的根源。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名句。 在诗体上说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七绝句,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他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的前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使用的是散文句法。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在诗的音美形美的方面李白稍逊于杜甫。而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而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这也是年轻人多喜欢李白而思想成熟的人多喜欢杜甫的一个原因。 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务而对不合理现象毫无顾忌的投之以轻蔑。这种已被现实所牢笼却不愿接受想征服现实的的态度,与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祖国人民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而本质又相同的。用韩愈的话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的艺术成就和高风亮节永远是中国文化的代表。2023-07-23 10:09:271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 、诗豪刘禹锡······一读到他们的诗,我就会由衷感叹
杯具,人家也在找。。。2023-07-23 10:09:476
杜甫的诗!!!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2023-07-23 10:10:084
杜甫的诗10首!快
随风潜入夜,热物细无声2023-07-23 10:10:199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各有什么特点?
李白写有大量反映民生的乐府诗。这种反映时代动乱及民生疮痍的诗歌,到了杜甫那里,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广大百姓在战乱中不仅遭到一次次的劫掠,还要承受兵役徭役的重荷,不仅“儿童尽东征”(《羌村三首》之三),而且“垂老不得安”(《垂老别》),新婚的男子、力衰的老妪、无家的翁叟,都被征去从军服役。较之杜甫《三吏》、《三别》的类型化描写,白居易的新乐府诗更有个性化特色。运用外貌、服饰、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塑造了一系列劳动人民形象。如“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的贫妇人,而卖炭翁尽管“可怜身上衣正单”,却“心忧炭贱愿天寒”。总的来说,李白;浪漫豪放。杜甫:沉郁顿挫2023-07-23 10:11:036
感怀杜甫,那个时代亏欠了他许多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但我们可曾知道,在这万丈光芒的背后,却是无尽的泪水和生活的黑暗。那时,杜甫的生存状况遭到了社会的集体漠视,以致无助的诗人最终在贫病交加中凄凉去世。现在就让我们回望大唐,去感怀大诗人一生的艰辛与悲怆。感怀杜甫:穷苦漂泊泪满襟一长安到处潜悲辛746年,35岁的杜甫带着追求功名的一腔热血来到了长安,第二年在长安参加了“制举”考试,但奸相李林甫却向唐玄宗宣称“野无遗贤”,炮制了历史上“零录取率”的一场科考。功名无望,让杜甫心灰意冷,紧接着父亲去世,又让他失去了生活的来源。无奈的杜甫只好在长安一带流浪,为了维持生活,杜甫一边充当贵族府邸中的“宾客”,一边采撷一些草药,“卖药都市,寄食友朋”,一边领着朝廷的救济粮,过着“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754年,杜甫生计日益艰难,遂携家居于奉先。直到755年,杜甫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但还是无法解决全家人的温饱问题,还不时受到人们的讥笑。“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这些诗句,就是杜甫在长安生活的真实写照。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带领一家人开始了流亡生活,自奉先到白水,再奔鄜州羌村。一路之上,以野果充饥,在树下寄宿。后杜甫只身北上,投奔灵武,不幸又落入叛军之手。757年,衣袖残破、脚穿麻鞋的杜甫逃往凤翔,拜见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但杜甫壮志未酬,便于第二年坐贬华州司功参军,从此永远离开了令他伤心的长安。二万方多难伤客心759年,因为安史之乱、仕途失意、生活无靠,48岁的杜甫走投无路,遂放弃在华州的职务,赴四川谋生。入蜀之路何其艰难,杜甫先到秦州,无依无靠,十一月,又携家人一路颠簸,流落同谷(甘肃成县)。处于穷愁绝境之时的杜甫,不禁仰天长叹,倾诉血泪,他在《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一中说:“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杜甫在同谷的生活几乎到了惨绝人寰的地步,沦落到终日拾橡粟为生,有时甚至到山里挖掘草本植物黄精充饥,家中儿女饿得经常啼哭。无奈之下,杜甫只好继续南下,年终到达成都。初到四川,杜甫一家人的吃穿竟然只能用乞讨来解决。杜甫先是借住在浣花溪畔的一座古寺里,饥饿仍是摆在全家人面前最大的问题。“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孩子饿得实在受不住了,怒吼着叫杜甫赶快去乞讨食物。唐人冯贽在《云仙杂记》引《浣花旅地志》也记载说:“杜甫寓蜀,每蚕熟,即与儿躬行而乞曰:‘如或相悯,惠我一丝两丝。"” 天无绝人之路,幸好杜甫与剑南节度使严武是世交,后来得到严武接济,在溪边盖了草堂,严武还授杜甫为工部员外郎。饶是如此,杜甫在四川的生活依旧艰难。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吟唱道:“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生活的艰难与人生的失意,让四处漂泊的杜甫愁思满腹,登楼望远,黯然心伤,发出了“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的长叹。严武去世后,杜甫又无所依靠,只好去夔州居住。诗人本来身体多病,56岁时,左耳始聋,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叹息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三孤舟漂泊涕泗流768年正月,57岁的杜甫离开四川,沿长江至湖北江陵,秋末移居湖南公安,年末又至湖南岳阳。诗人年老多病,全家人住在一条小船上,四处漂泊。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血泪之情,如实写在了《登岳阳楼》一诗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当他得知故人韦之晋任衡州刺史时,便于769年去投奔。正月,自岳州溯湘江至南岳衡山,三月,经潭州,到达衡州。但韦之晋又调任潭州刺史,杜甫随即又奔潭州。但到达潭州时,韦之晋却忽然病卒,杜甫无所依靠,只好孤舟漂泊。770年,贫病交加的杜甫在孤舟中凄凉去世,时年五十九岁。关于杜甫去世的原因,唐人郑处诲在《明皇杂录》中记载:“杜甫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令尝馈牛炙白酒,甫饮过多,一夕而卒。”新、旧唐书都采用此说,意即杜甫因吃肉喝酒过多而亡。但元稹所撰的杜甫墓志铭却说杜甫是病逝:“扁舟下荆、楚间,竟以寓卒,旅殡岳阳,享年五十九。”此说在杜甫的绝笔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可得到印证:“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此长诗写完,杜甫随即溘然长逝。四诗圣千古泪不干忧国忧民、慷慨悲歌、光耀千古的诗圣就这样含恨走了,“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的大诗人就这样离去了,但就像闻一多先生所说的,杜甫留下了“中国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杜甫的颠沛流离,见证了大唐盛世的衰败没落;杜甫的穷困潦倒,成就了永世不朽的宏伟诗篇。不过让人感到悲凉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当他用他的如椽之笔照亮大唐诗坛的星空时,他正衣衫褴褛,受饥挨饿,甚至沿街乞讨。当一个社会缺少对文化的最基本的尊重时,对文化创造者采取漠然轻视的态度时,它离衰败已经不远了。“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兵戈犹在眼,儒术岂谋身”,在现实的生存面前,一代诗圣竟然发出这样的自嘲,读来令人凄婉。正如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所言:“他把那么多的美丽馈赠给历史,而他的实际人生却基本无助。”那个时代,亏欠了杜甫许多许多,杜甫临死前的老泪纵横,一声长叹,让我们永远沉重而心酸。历史大学堂专栏作家丨 李元辉2023-07-23 10:1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