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t白
-
小行星带有两个,一个是火星木星中间的小行星带,另一个是近几年发现的科伊柏带,在天王星以外,100亿公里。
- 韦斯特兰
-
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由于小行星带是小行星最密集的区域,数量多达50万颗,这个区域被称为主带,在主带内的小行星,依照它们的光谱和主要形式,可以分成碳质、硅酸盐和金属三类。
小行星带位于什么之间
小行星带内最大的三颗小行星分别是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平均直径都超过400 公里。不载人航天器探访过小行星,科学家们发现,许多小行星表面崎岖嶙峋,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撞击坑,表面上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巨砾,但与地球上绝大多数沟槽和断裂,裂缝的成因不同,它们是由剧烈的碰撞形成的。
小行星带位于什么之间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是太阳系内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98.5%的小行星都在此处被发现,已经被编号小行星有120,437颗。由于小行星带是小行星最密集的区域,这个区域因此也被称为主带。拓展资料:小行星带由原始太阳星云中的一群星子(比行星微小的行星前身)形成。但是,因为木星的重力影响,阻碍了这些星子形成行星,造成许多星子相互碰撞,并形成许多残骸和碎片。小行星带内最大的三颗小行星分别是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平均直径都超过400公里;在主带中仅有一颗矮行星—谷神星,直径约为950公里;其余的小行星都较小,有些甚至只有尘埃大小。小行星带的物质非常稀薄,已经有好几艘太空船安全通过而未曾发生意外。在主带内的小行星依照它们的光谱和主要形式分成三类:碳质、硅酸盐和金属。另外,小行星之间的碰撞可能形成拥有相似轨道特征和成色的小行星族,这些碰撞也是产生黄道光的尘土的主要来源。2023-07-23 07:37:131
小行星带位于什么之间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小行星带是太阳系内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98.5%的小行星都在此处被发现,已经被编号小行星有120,437颗。由于小行星带是小行星最密集的区域,这个区域因此也被称为主带。小行星带距离太阳约2.17-3.64天文单位的空间区域内,聚集了大约50万颗以上的小行星。这么多小行星能够被凝聚在小行星带中,除了太阳的引力作用以外,木星的引力也起着作用。小行星带起源演化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因吸积过程的碰撞普遍,造成小颗粒逐渐聚集形成更大的丛集,一旦聚集到足够的质量(即所谓的微星),便能用重力吸引周围的物质。这些星子就能稳定地累积质量成为岩石行星或巨大的气体行星。小行星带的形成之谜不知道何时才能破解。不过,越来越多的天文学家认为,小行星记载着太阳系行星形成初期的信息。因此,小行星的起源是研究太阳系起源问题中重要的和不可分割的一环。2023-07-23 07:37:221
小行星带是什么
小行星带是太阳系内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98.5%的小行星都在此处被发现,已经被编号小行星有120437颗。由于小行星带是小行星最密集的区域,这个区域因此也被称为主带。小行星带距离太阳约2.17-3.64天文单位的空间区域内,聚集了大约50万颗以上的小行星。这么多小行星能够被凝聚在小行星带中,除了太阳的引力作用以外,木星的引力也起着作用。小行星带由原始太阳星云中的一群星子(比行星微小的行星前身)形成。但是,因为木星的重力影响,阻碍了这些星子形成行星,造成许多星子相互碰撞,并形成许多残骸和碎片。小行星带内最大的三颗小行星分别是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2023-07-23 07:37:471
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
太阳系的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目前一般认为小行星带由原始太阳星云中的一群星子(比行星微小的行星前身)形成,它的宽度达1.5个天文单位,近2亿3000万公里,其实从这个宽度上看,它就不可能存在于水星到金星、金星到地球以及地球到火星之间,因为小行星带的宽度远超过了这些星球之间的距离,而火星到木星之间的宽度则达5亿多公里,足够放下小行星带了。根据太阳系行星分布规律来看,在小行星带的位置也是应该有一颗行星的,那么小行星带为什么没有凝聚成一颗行星呢。天文学家们认为小行星带本来是可以形成一颗行星的,或者说甚至已经形成过矮行星之类的天体,然而因为它们有一个势力强大的邻居为木星,导致它们难以聚集成一颗行星,因为木星的引力作用阻碍了这些星子形成行星。在小行星带的外围,木星引力场带动了相当数量的小行星,这些小行星虽然没有环绕木星运行,但是它们很明显地在木星的引力场下随波逐流,难以形成较大的星体。从上面的讲解中,我们大概能明白小行星带为什么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了,其实主要就是两个原因,一是火星和木星之间的距离足够宽敞,容得下宽达2亿多公里的小行星带,再就是这里本来就应该有一颗行星,所以太阳系形成之初,这里的物质比较丰富,而其之所以没有形成小行星,木星的引力影响是一大因素。所以小行星带只能在火星和木星之间,位于其他星体之间还真不行。2023-07-23 07:38:011
什么是小行星带?
在太阳系形成初期,由于某种原因,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这个空当地带未能积聚形成一颗大行星,结果留下了大批的小行星。什么是小行星带小行星带是指太阳系内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由已经被编号的120437颗小行星统计得到的,98.5%的小行星都在此处被发现。由于这是小行星最密集的区域,估计为数多达50万颗,因此这个区域被称为主带,通常称为小行星带。目前被认同的行星形成理论是太阳星云假说,人们认为星云中构成太阳和行星的材料,是尘埃和气体,因为重力坍塌缩小而生成旋转的盘状。在太阳系最初几百万年的历史中,因吸积过程的碰撞变得很黏稠,造成小颗粒逐渐聚集形成更大的丛集,并且使颗粒的大小呈现稳定持续的增加。一旦聚集到足够的质量,便能经由重力吸引邻近的物质。这些星子就能稳定地累积质量成为岩石的行星或巨大的气体行星。小行星带2023-07-23 07:38:261
小行星带的位置在哪里
小行星带(Asteroidbelt)是太阳系内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由已经被编号的120,437颗小行星统计得到,98.5%的小行星都在此处被发现。由于这是小行星最密集的区域,估计为数多达50万颗,这个区域因此被称为主带,通常称为小行星带。距离太阳约2.17-3.64天文单位的空间区域内,聚集了大约50万颗以上的小行星,形成了小行星带。这么多小行星能够被凝聚密集的小行星带在小行星带中,除了太阳的万有引力以外,木星的万有引力起着更大的作用。小行星带由原始太阳星云中的一群星子(比行星微小的行星前身)形成。但是,因为木星的重力影响,阻碍了这些星子形成行星,造成许多星子相互碰撞,并形成许多残骸和碎片。小行星带内最大的三颗小行星分别是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平均直径都超过400公里;在主带中仅有一颗矮行星-谷神星,直径约为950公里;其余的小行星都较小,有些甚至只有尘埃大小。小行星带的物质非常稀薄,目前已经有好几艘太空船安全通过而未曾发生意外。在主带内的小行星依照它们的光谱和主要形式分成三类:碳质、硅酸盐和金属。另外,小行星之间的碰撞可能形成拥有相似轨道特征和成色的小行星族,这些碰撞也是产生黄道光的尘土的主要来源。2023-07-23 07:38:384
宇宙中的小行星带,到底是什么东西?
是三颗小行星,分别是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 。平均直径全部都大于400公里。2023-07-23 07:39:124
小行星带
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在木星和火星之间2023-07-23 07:39:423
小行星带处于哪两个行星之间
火星和木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它形成的原因实际上是由于太阳的引力和木星的引力对小天体的共同作用,从小行星带被发现之后,天文学家们就曾经认为小行星带可能是有一颗行星被撞碎之后形成的。小行星总质量很小小行星带的小天体数量虽然很多,范围也相当大,但是它们的总质量其实是相当小的,计算发现它们加起来也只相当于地球质量的千分之一,因此形成小行星带的原始星体也不会是行星,而顶多是像谷神星这样的矮行星天体罢了。2023-07-23 07:39:501
小行星带位于哪里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由原始的太阳星云中的一群星子来形成,小行星带的形成主要依靠的是火星及木星的万有引力,其中以木星的引力最为重要,并且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造成了这些小行星带无法形成行星,小行星带有十几万颗小行星,其中最大的有三颗,分别是智神星、婚神星、灶神星,直径超过四百公里,其余的小行星比较小。2023-07-23 07:40:061
什么是小行星带?它有什么特征?
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的密集区域,估计此地带存在着50万颗小行星。关于形成的原因,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在太阳系形成初期,由于某种原因,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这个空挡地带未能积聚形成一颗大行星,结果留下了大批的小行星。 在太阳系中,除了九颗大行星以外,还有成千上万颗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小天体,它们像九大行星一样,沿着椭圆形的轨道不停地围绕太阳公转。与九大行星相比,它们好像是微不足道的碎石头。这些小天体就是太阳系中的小行星。 小行星,顾名思义,它们的体积都很小。最早发现的“谷神星”(Ceres 1)、“智神星”(Pallas 2)、“婚神星”(Juno 3) 和“灶神星”(Vesta 4)是小行星中最大的四颗,被称为“四大金刚”。“四大金刚”中最大的谷神星直径约为1000千米,最小的婚神星直径约为200多千米;如果能把它们从天上“请”到地球上来,中国的青海省刚好可以让谷神星安家。除去“四大金刚”外,其余的小行星就更小了,据估计,最小的小行星直径还不足1千米。虽然它们的体积比卫星还小得多,但是在太阳系这个家庭中,却要和九大行星论资排辈。 大多数小行星是一些形状很不规则、表面粗糙、结构较松的石块,表层有含水矿物。它们的质量很小,按照天文学家的估计,所有小行星加在一起的质量也只有地球质量的4/10000。这些小行星和它们的大行星同伴一起,一面自转,一面自西向东地围绕太阳公转。尽管拥挤,却秩序井然,有时它们巨大的邻居--木星的引力会把一些小行星拉出原先的轨道,迫使它们走上一条新的漫游道路。在近年对小行星观测中,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小行星竟然也有自己的卫星。 在1991年以前所获得的小行星数据主要是通过基于地面的观测。1991年10月,伽利略号探测器经过951号小行星(Gaspra2017),从而获得了第一张高分辨率的小行星照片。1993年8月,伽利略号又飞经了243号小行星(Ida4005),使其成为第二颗被宇宙飞船访问过的小行星。1997年 6月27日,近地小行星探测器(NEAR)与253号小行星(Mathilde4001)擦肩而过。这次机遇使得科学家们第一次能近距离观察这颗小行星。宇宙探测器经过小行星带时发现,小行星带其实非常空旷,小行星与小行星之间分隔得非常遥远。 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有数量庞大的岩石状小天体,它们被称为小行星带。已被观测到的小行星数目超过7000颗,其中已测定精确轨道并正式编号的有5000多颗。 小行星比太阳系九大行星中的任何一个都小,仅有为数很少的几颗大型小行星。约有30颗直径超过200公里。已知最大的一颗是谷神星,直径约935公里,第二大的是智神星,直径535公里。约250颗小行星的直径大于100公里。估计太阳系内有几百万颗巨砾规模的小行星。这些小型小行星或许是大型小行星相互碰撞时形成的,其中少数一些以陨石形式撞击到地球表面。最大的小行星的质量才大到足以使它们在形成之际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塑造成球形。小行星的亮度缺少有规律变化的事实支持上述假设,因为只有对称形态的天体才能产生有规律的光变化。小行星的自转总是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反光表面面积。小行星的外形多种多样。 伽利略航天器在前往木星的途中经过小行星带,拍摄到小行星爱达有一颗属于自己的小卫星。爱达呈长约56公里的土豆状,在距离约100公里处有一直径约1.5公里的岩石块,这是已知的太阳系中最小的天然卫星。还有一些小行星也具有自己的卫星。有一些小行星的轨道几乎不断地和地球的轨道交叉。已确认的这类小行星有91颗。它们被称为阿波罗型小行星。天文学家们全力搜索这类小行星,部分原因是惟恐它们可能会和地球相撞。了解这类小行星的存在并计算出它们的轨道,就可能找出改变其轨道的方法,使之远离地球而去。地球和大型小行星的碰撞是罕见的,但与小型小行星的碰撞则较为多见。据估算,在100万年内,可能会有几个直径1000米的小行星与地球碰撞。如果一个这样大小的行星撞上地球,产生的爆炸威力相当于几颗氢弹,碰撞会形成直径13公里左右的陨石坑,还会造成全球性气候的短期失调。撞击点若在海洋,也会产生灾难性后果。一些科学家确信,在白垩纪末期(距今6500万年前),一个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或陨石撞击了尤卡坦半岛北部,致使恐龙以及其他多种动物绝灭。小行星也和陨石一样,由不同比例的石质物质和金属物质(主要是铁)组成。许多这类天体都含有大量的碳,所以颜色发黑,反照率低。它们又称为碳质球粒天体。可以认为这种天体是从诞生太阳系的原始星云中聚合而成的第一批物质。它们没有经受随后的任何变异(如内部的放射性致热所引起的熔融,或陨石撞击所引发的结构性变态)。 绝大多数小行星的绝对星等都在11–19之间,中间值是16。在比较上,谷神星的绝对星等3.32是非常高的。小行星带内的温度随著与太阳的距离而变,尘埃粒子的典型温度在2.2 天文单位之处是200 K(-73°C),到了3.2 天文单位之处会降低至165 K(-108°C)。[26]然而,因为自转的缘故,朝向太阳暴露在太阳辐射的表面和背向太阳面对背景星空的表面,在温度上可能会有显著的差异。 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它更像是一个恒星而不像是行星,在它的引力影响下,在木星和火星之间的区域内不可能形成任何行星。在太阳系形成过程中,木星的引力作用干扰了小行星带内的行星前物质,促使它们裂碎并破坏,而不是将之聚合并形成一个行星规模的天体。计算表明,假如将所有的小行星聚合成为一个天体,也只能形成一个类似于太阳系中较大的卫星那样大小的天体,如月球。 这些小行星与太阳距离不同、成分和密度互异,而且随着离开太阳系中心的距离增大,有从石质-金属物质向水质、碳质-石质物质的过渡,并有密度递减的趋势。这种情况表明小行星并非一个大行星裂碎或爆发的结果。 彗星是一种绕太阳运行、接近太阳时会产生弥漫的气体包层并往往出现发光长尾的小天体。通常彗星以它们朦胧的外形和极端扁椭圆的轨道区别于太阳系其他天体。 当彗星距离太阳尚远时,用大型望远镜可以看见彗星唯一组成部分是彗核。彗核为一团外形不规则的物质,其成分大部分是冻结的水与类似煤烟的物质或许是微尘状的碳的混合物。航天器1986年拍摄的哈雷彗星的彗核显示了其核的颜色很黑,表面90%被一层尘粒“外壳”所覆盖。彗核相当小,仅为15公里×8公里。随着彗核飞临太阳,它的尘埃表面越来越热,许多热量转移到外壳之内,下表层的冰开始升华。从而产生的气体飞离彗星,并带走一些约束松散的尘粒。当彗星和太阳的距离小于4亿5千万公里时,升华现象开始。蒸发气体的化学成分主要是水(约占80%)其余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氨和二硫化碳。飞离彗核的第一代分子迅速分裂变为第二代分子、原子团和离子。它们吸收太阳辐射并散射日光。当一个典型的彗核距离太阳小于1亿5千万公里时,它被一个气、尘组成的球状包层(即彗发)所笼罩,其直径可达10万公里。彗发气体以每秒约600米的速度向外散发,同时将尘粒从彗核中拉出来。一个彗星在临近太阳时,可能会演化出两条彗尾。高速质子和电子组成的太阳风在背离太阳的方向驱扫出彗星离子,形成一条笔直的等离子体彗尾。可能出现的第二条彗尾由1微米大小的尘粒组成。尘埃彗尾具有比等离子体彗尾更大的曲率,通常也较短。由于太阳辐射压强作用在微小尘粒上,所以尘埃彗尾也指向背离太阳的方向。较大的尘粒从彗核中释放出来后,即进入和它们曾从属的彗星具有近乎相同轨道要素的轨道中。其中超过及落后于彗星的尘粒最终形成一条在彗星轨道附近的尘埃环带。这就是所谓的流星体群。当地球穿过这样的流星体群时,在地球高层大气中就会产生流星雨。彗星每次经过太阳附近时,都被太阳辐射蒸发出一些物质,形成彗尾,这些物质逐渐消失到行星际空间中去,于是彗星的质量越来越少。不仅如此,彗星还会由于太阳等天体施加的起潮力而逐渐瓦解,形成流星群(见流星雨),比拉彗星的分裂和瓦解就是一例。彗星的寿命有长有短,但平均大概只有几千个公转周期。 一般认为,彗星和太阳系具有同样的年龄,它们是大行星构造材料的残余剩物。它们经历了起吸积作用的太阳系外行星的引力摄动后进入极端扁椭的轨道。在环绕太阳系的一个称为奥尔特云的球状区域内,存在着数亿颗彗核。。这种彗核当受到一个近距恒星的引力扰动时,就可从云中飞出,进入内太阳系。 据一些太阳系吸积模型推测,远久之前的一次彗星轰击地球,可能在大气和海洋的形成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此外,彗星还可能为生命在地球上演化提供所需的有机分子。 彗星一般划分为短周期彗星(周期短于200年)和长周期彗星(周期长于200年)两大类。哈雷彗星是肉眼能容易地见到的彗星之一,其平均周期为76年,一个人一生中可见它回归一次。 注:2006-08-3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议,传统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被归类为“矮行星” ,不再将其视为行星,从而确认太阳系只有8颗行星。2023-07-23 07:40:281
宇宙中的小行星带,它是如何形成的?
这和恒星的产生是有关系的,和恒心的引力是有关系,和宇宙大爆发是有关系的。2023-07-23 07:40:374
什么是小行星带?
离开火星,我们需要很长的一段路才能到达下一个行星——木星,这是因为火星和木星之间,有着一个很大很大的空隙,这里有着数以万计的小行星。它们密集的分布在这里,被称为“小行星带”。1801年,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观测时发现了一颗星星,后来证实,这就是寻找了很长时间的行星。因此这颗行星被命名为“谷神星”。这颗行星非常小,但是离心率很大。不久后,德国天文学家奥伯斯进行天文观测时,又发现了另一颗行星。这颗行星和谷神星在同一个天区内运行,被命名为“智神星”。奥伯斯推测,这些可能是行星的碎片,如果事实真是这样,一定还会找到更多的碎片。这个推测的后半部分被证明是正确的,在接下来的三年中,又陆续找到了两颗小行星。至此,一共发现了四颗小行星。直到1845年,德国的观测者亨克找到了第五颗行星。紧接着,新小行星发现的速度急速增加,到了1868年中发现的小行星已经有100颗。目前,发现的小行星数量在不断地增加,我们已经知道的已经有两万多颗了。1890年以前,小行星都是由少数观测者发现的,他们寻找小行星的办法主要是像猎人逮捕猎物一样。先设置陷阱,将黄道附近的天区描绘出来,然后守株待兔,等候星星自投罗网。1890年以后,人们发现摄影术是寻找小行星一个不错的工具。天文学家将望远镜对准天空,然后启动定时装置,用较长的曝光时间为星星拍摄。在底片上,恒星表现为小圆点,行星是运动的,所以如果有行星出现在影像中,表现出来的是一条短线。这样,天文学家只要研究照片就可以了,相比较研究天空,工作容易了很多。通过这个方法,沃尔夫找到了500多颗小行星。据天文学家推测,望远镜可以观察到的范围内大约存在一万多颗小行星。它们的体积都非常小,即使比较大,在望远镜中也只是一个点,用最好的工具观测也很难看清楚它们的圆面。谷神星是最大的小行星,直径大约是770千米;大约有12颗小行星的直径是大于160千米的;最小的小行星的大小只能通过广度进行推测,直径在32千米到48千米之间。有些小行星的运行轨道的偏心率特别大,例如,希达尔戈星的轨道偏心率是0.65。这就意味着它在近日点的距离要比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近2/3,到远日点的距离比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远2/3。它离太阳的最大距离都和土星到太阳的距离差不多了。我们很容易观察到,有些小行星的轨道倾斜度也比较大,有的轨道倾斜度大于20°,希达尔戈星的轨道倾斜度达到了43°。关于这些小行星是怎么形成,众说纷纭。由于小行星的轨道范围较大,以前是一体的话,不会变成这个样子,所以这些东西是行星爆炸后的碎片的说法不攻自破。根据现代科学可以知道,这些小行星在最开始的时候就是现在这个样子。星云假说论解释说,很久之前,所有的行星都是围绕太阳运行的云状环,环中的物质越来越紧密,就变成了星星。可能是构成小行星带的环不如其他的环集中,才会出现了碎片。钱柏林和莫尔顿的星子假说认为,比大行星小的一些星星相互碰撞形成了这些小行星。那些偏斜的小行星轨道,就是因为多次撞击形成的。还有一种“半成品说”理论认为,大约在46亿年前,太阳系刚刚形成的时候,太阳系中的天体是由一团星云凝聚而成的。在凝聚过程中,一部分凝聚成了大行星,另一部分分散在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形成了小行星带。然而,关于这些说法,科学家们并没有找到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推测。因此,小行星带的形成原因,也是吸引人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动力。在已知的所有小行星中,有1400多颗小行星的轨道可能和地球的轨道相交,因此这些小行星被称为近地小行星。它们的轨道可能会和地球的轨道交叉,其中有五百多颗的小行星直径大约是1千米。这些小行星,无论哪一颗和地球相撞,都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这种相撞的几率有多大呢?据说,平均几千万年出现一次毁灭人类的撞击,平均几十万年出现一次危及全世界1/4人口的撞击,平均一百多年发生一次大爆炸。如1908年发生的通古斯大爆炸,爆炸威力相当于几百颗广岛原子弹同时爆炸。不过,幸运的是,月球和木星都在保护着地球,阻止小行星靠近地球。当然,我们也会为了保护地球做一些防范工作。比如,建立空间监测搜索网,寻找那些尚未被发现的近地小行星等。2023-07-23 07:42:161
太阳系当中所谓的小行星带,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喜欢天文的同学都知道,在太阳系里边除了我们熟知的八大行星之外,还有很多的小型天体。他们都按照一定的规律围绕在这些行星或者太阳的周围。而除了这些之外,在太阳系里面还有一个特殊的现象,那就是在火星的外围存在着一个小行星带。而之所以这个小行星带能够安稳地存在于这里,则源于木星距离太阳的天文单位达到了5.2个,而火星的天文距离则是1.52个。这就造成了双方中间存在了2.77个天文单位的距离。在这里给大家普及一下一个天文距离相当于我们的地球到太阳中间的路程。所以在火星和木星中间存在着一大片空旷的地带。在这里存在的小行星带虽然大部分都是定义在火星和木星之间,但是也有一部分轨道比火星要小。而有一些甚至轨道要远远超过木星,不过大多数都集中在火星跟木星之间。对于小行星带的起源科学界一直有着两种讨论,一部分学者认为这些小行星带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当初火星和木星之间,本来存在着一个行星。但是在一次意外中这颗行星爆炸,然后留下了这么多的碎片。但是我们都知道一颗行星如果形成之后是非常稳定的,比如说虽然我们的地球遭遇过多次宇宙天体的撞击,但是也依旧保持了稳定。而另外一部分学者则认为这些小行星带中的天体,原本是可以组合成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行星。但是因为缺少某种特要的条件,导致他们没有互相吸引。所以就形成了现在这个局面。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行星带为什么极为特殊。主要是因为小行星带的内部是太阳系里边的固体行星,而它的外部是太阳系里面的气体行星。2023-07-23 07:42:251
什么是小行星带?
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一片广阔的带状物质区域,其 间大概有数百万颗小行星绕太阳公转。从小行星新晋为矮行星的谷神星也是在这里被发现的。这些小行星零散分布在这片巨大的带状太空区域 内,穿带而过的飞船基本上难以碰到 一颗小行星。它们一般成群公转,相 互之间有很大的距离,称之为柯克伍德空隙,这种空隙是由木星引力导致。 木星的引力偶尔会把一颗小行星拉出轨道,抛向太阳。在罕见的情况下, 会有一颗小行星脱离小行星带,直奔地球而来。查看更多《美国国家地理自然人文百科》2023-07-23 07:42:511
太阳系为何有小行星带?小行星带是怎样形成的,假说
主要是木星的作用。小行星带(Asteroid belt)是太阳系内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由已经被编号的120,437颗小行星统计得到,98.5%的小行星都在此处被发现。由于这是小行星最密集的区域,估计为数多达50万颗,这个区域因此被称为主带,通常称为小行星带。距离太阳约2.17-3.64天文单位的空间区域内,聚集了大约50万颗以上的小行星,形成了小行星带。这么多小行星能够被凝聚在小行星带中,除了太阳的引力作用以外,木星的引力起着更大的作用。没有木星基本就没有小行星带,这并不是假说,而是通过计算得出的结果2023-07-23 07:43:102
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什么和什么之间
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由于小行星带是小行星最密集的区域,数量多达50万颗,这个区域被称为主带,在主带内的小行星,依照它们的光谱和主要形式,可以分成碳质、硅酸盐和金属三类。小行星带位于什么之间小行星带内最大的三颗小行星分别是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平均直径都超过400 公里。不载人航天器探访过小行星,科学家们发现,许多小行星表面崎岖嶙峋,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撞击坑,表面上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巨砾,但与地球上绝大多数沟槽和断裂,裂缝的成因不同,它们是由剧烈的碰撞形成的。2023-07-23 07:43:202
小行星带位于什么之间
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是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密集区域。小行星带距离太阳约2.17-3.64天文单位的空间区域内,之所以叫它小行星带,是由于人类已经发现并被编号的12万颗以上小行星的位置统计得到的,因为98.5%的小行星都是在此处被发现的。小行星带的范围和构成小行星带的宽度其实很广,大概有1.5个天文单位,也就是说相当于地球到太阳距离的一倍半,在2亿公里以上,环绕太阳一圈,在这么广大的空间中,按说应该形成一个大质量行星的。早先科学家认为小行星带由原始太阳星云中的一群星子(比行星微小的行星前身)形成,其总质量至少像地球这样大,但因为巨大的木星的引力扰动影响,阻碍了这些星子形成行星,并且把其中的绝大部分甩出了小行星带,因此造成了小行星带的质量减少。而在小行星带内,许多星子相互碰撞也只形成了一些个头比较大的小行星,其中最大的三颗小行星分别是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直径都超过了四百公里,不过这里还有一颗矮行星,它就是谷神星了,是小行星带中个头和质量最大的天体,直径约为950公里,几乎占到了整个小行星带总质量的1/3,其余的小行星都较小,大的虽然也有几十公里大,但小的只有鸡蛋大小,甚至更小。2023-07-23 07:43:501
小行星带位于什么之间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小行星带距离太阳约2点17-3点64天文单位的空间区域内,聚集了大约50万颗以上的小行星。这么多小行星能够被凝聚在小行星带中,除了太阳的引力作用以外,木星的引力也起着作用。小行星带由原始太阳星云中的一群星子(比行星微小的行星前身)形成。但是,因为木星的重力影响,阻碍了这些星子形成行星,造成许多星子相互碰撞,并形成许多残骸和碎片。小行星带内最大的三颗小行星分别是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平均直径都超过400公里;在主带中仅有一颗矮行星:谷神星,直径约为950公里;其余的小行星都较小,有些甚至只有尘埃大小。小行星带的物质非常稀薄,已经有好几艘太空船安全通过而未曾发生意外。在主带内的小行星依照它们的光谱和主要形式分成三类:碳质、硅酸盐和金属。另外,小行星之间的碰撞可能形成拥有相似轨道特征和成色的小行星族,这些碰撞也是产生黄道光的尘土的主要来源。2023-07-23 07:44:111
为什么会存在小行星带呢?
小行星带上本来有多颗类似谷神星的矮行星,然后彼此发生了碰撞,从而破碎形成小行星带。 起初在小行星带位置上是有一颗大行星的,后来由于发生了巨大的爆炸,从而碎裂形成小行星带。2023-07-23 07:44:194
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什么之间
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2023-07-23 07:45:362
地球与火星之间的小行星带怎么形成的
地球和火星之间是没有小行星带的,这条小行星带处于火星和木星之间,高中地理的时候,老师说,火和木头会烧起来,所以中间有一条小行星带!另外了一个小行星带,在八大行星之外还有一个小行星带,名字叫柯伊博带,哈雷彗星的轨道就处于这个小行星带上2023-07-23 07:45:463
小行星带的发现历史
1766年德国天文学家提丢斯(J.Titius)偶然发现一个数列:(n+4)/10,将n=0,3,6,12,……代入,可相当准确地给出各颗大行星与太阳的实际距离。这件事起初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来柏林天文台的台长波德(J.Bode)得知后将它发表,乃为天文界所知。在1781年发现天王星之后,进一步证实公式有效,波德于是提出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也许还有一颗行星。 1801年,西西里和皮亚齐(G.Plazzi)在例行的天文观测中偶然发现在2.77 AU处有个小天体,即把它命名为谷神星(Ceres)。1802年,天文学家奥伯斯(H.Olbere)在同一区域内又发现另一小行星,随后命名为智神星(Pallas)。威廉·赫歇尔就建议这些天体是一颗行星被毁坏后的残余物。到了1807年,在相同的区域内又增加了第三颗婚神星和第四颗灶神星。由于这些天体的外观类似恒星,威廉·赫歇尔就采用希腊文中的语根aster- (似星的)命名为asteroid,中文则译为小行星。拿破仑战争结束了小行星带发现的第一个阶段,一直到1845年才发现第五颗小行星义神星。紧接着,新小行星发现的速度急速增加,到了1868年中发现的小行星已经有100颗,而在1891年马克斯·沃夫引进了天文摄影,更加速了小行星的发现。1923年,小行星的数量是1,000颗,1951年到达10,000颗,1982年更高达100,000颗。现代的小行星巡天系统使用自动化设备使小行星的数量持续增加。 在小行星带发现后,必须要计算它们的轨道元素。1866年,丹尼尔·柯克伍德宣布由太阳算起,在某些距离上是没有小行星存在的空白区域,而在这些区域上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周期与木星的公转周期有简单的整数比。柯克伍德认为是木星的摄动导致小行星从这些轨道上被移除。在1918年,日本天文学家平山清次注意到小行星带上一些小行星的轨道有相似的参数,并由此形成了小行星族。到了1970年代,观察小行星的颜色发展出了分类的系统,三种最常见的类型是C-型(碳质)、S-型(硅酸盐)和M-型(金属)。2006年,天文学家宣布在小行星带内发现了彗星的族群,而且推测这些彗星可能是地球上海洋中水的来源。2023-07-23 07:45:541
太阳系有多少小行星带
8个2023-07-23 07:46:085
为什么火星跟木星之间会有小行星带?
因为理论计算,那里应该有一个大行星,于是大家找啊找,就找到了小行星带。 小行星带,很可能是大行星爆炸的碎片形成的。 ----在1772年,德国天文学家波得在他编写的《星空研究指南》一书中总结并发表了6年前由一位德国物理学教授提丢斯提出的一条关于行星距离的定则。定则的主要内容是:取0、3、6、12、24、48、96……这么一个数列,每个数字加上4再用10来除,就得出了各行星到太阳实际距离的近似值。 如水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0+4)/10=0.4(天文单位) 金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3+4)/10=0.7 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6+4)/10=1.0 火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2+4)/10=1.6 照此下去,下一个行星的距离应该是:(24+4)/10=2.8 可是这个距离处没有行星,也没有任何别的天体。波得相信“造物主”不会有意在这个地方留下空白;提丢斯则认为也许是火星的一颗还没有发现的卫星在这个位置上的,但不管怎么说提丢斯——波得定则在“2.8(天文单位)”处出现了间断。 当时认识的两颗最远的行星是木星和土星,按照定则的思路继续往外推算,情况是令人鼓舞的,定则给出的数据与实际情况对比如下: 定则给出的数据各行星到太阳的实际距离(天文单位) 水星0.40.387 金星0.70.723 地球1.01.000 火星1.61.524 ?2.8 木星5.25.203 土星10.09.554 定则算出来的那些数据与行星距离十分相似,于是大家开始相信“2.8”那个地方应该有颗大行星补上,波得为此向其他天文学家呼吁,希望共同组织起来寻找这颗“丢失”了的行星。 一些热心的天文学家便开始搜索“丢失”的行星,好几年过去了,毫无结果。正当大家有点灰心准备放弃这种漫无边际的搜寻工作时,1781年英国天文学家赫歇耳地无意中发现了太阳系的第七大行星——天王星,令人惊讶的是,天王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9.2天文单位,和提丢斯-波得定则算出的结果(192+4)/10=19.6竟然符合得好级了。这一下子,定则的地位陡然高涨,几乎所有的人对它都笃信无疑,而且完全相信在“2.8”空缺位置上,一定存在一颗大行星,只是方法不得当,所以才一直没有找到它。 可是很快十多年又过去了,这颗“丢失”的大行星依然杳无音信。 直到1801年初,一个惊人的消息从意大利西西里岛传出,那里的一处偏僻天文台的台长皮亚齐在一次常规观测时发现了一颗新天体,经计算它的距离是2.77天文单位,与“2.8”极为近似。新天体因此被认为就是那颗好多人在拚命寻找而一直没有找到的大行星,并被命名为“谷神星”。 接着谷神星的直径被测定出来,是700多公里,这可把大家弄糊涂了,怎么不是大个子行星而是小个子行星呢?但令人震惊的事情还在后头,第二年即 1802年3月德国医生奥伯斯又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发现了一颗行星——智神星,除了略小之外,智神星与谷神星相差不多,距离基本一致,接着又发现了第三颗——婚神星和第四颗——灶神星。到最后前前后后发现的小行星总数竟达50万颗之多,它们都集中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一个特定区域内,即所谓的“小行星带”,其中心位置正好符合提丢斯——波得定则给出的数据。 为什么大行星变成了50万颗小行星?当时便有人猜测是不是某种人们暂时无法知晓的原因,原本存在的大行星爆炸了? 1846年和1930年,海王星和冥王星先后被发现,这两次发现对于提丢斯——波得定则来说都是挫折,比较它们的定则数值与实际距离如下: 定则数值与太阳的实际距离 海王星(384+4)/10=38.830.2 冥王星(768+4)/10=77.239.6 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存在着数十万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行星,天文学把这个区域称为小行星带。 虽然对小行星的研究不过200年的历史,但到目前为止,仅仅是在小行星带中,已确认并命名编号的小行星就有3000多颗,实际存在的小行星数量还要多得多。这些小行星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形成小行星带,如同一条河流横亘在火星之外。小行星带中,最大的小行星是直径933千米的谷神星。谷神星的个头儿大约是月球的1/5。绝大多数小行星因为体积非常小,向心自有引力不够大,形成不了规则的球形,结果就长成了“土豆”“茄子”等等的奇怪形状。 小行星不仅仅分布在小行星带中。前文提到,还有些十分靠近地球的小行星NEOS。还有,在冥王星之外,距离太阳30~100个天文单位,即45~150亿千米的地方的柯伊伯带,是彗星和小行星的”巢穴”,大约隐藏有1亿~100亿颗彗星和7万颗以上的小行星。估计这些行星物质是由数十亿年前围绕着刚刚形成太阳旋转物质的外层部分组成的。柯伊伯带中的天体温度很低,运动缓慢,且非常暗淡,因此很难被天文望远镜所发现。 1930年发现的冥王星和1978年发现的冥王星卫星卡戌,都位于柯伊伯带中。直到1992年,它们仍是该区域中仅有的已知天体。此后,天文学家利用大型望远镜在柯伊伯带中又发现了500多个天体。其中一颗暂定编号为2000EB173的小行星,直径约为600千米,仅次于位居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中的谷神星。2000EB173距太阳43~56亿千米,绕日公转周期为240年,这说明柯伊伯带中藏有体积较大的天体。果然,在2004年3月,科学家们正式宣布了赛丹娜的发现。答案来自:zhidao.baidu.com(百度知道)2023-07-23 07:46:311
什么是小行星带?
一位德国天文学家哈丁在火星和木星轨道间里发现了第3颗类似的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到了1807年,奥白斯又发现了第4颗这样的天体。这一连串的发现,终于使人们相信,在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确实不止有一个谷神星。直到这个时候,奥伯斯最初的发现才被人们所承认。由于这几个星星都像行星一样绕着太阳运行,但是天体又比别的行星小得多,于是,天文学家都把它们叫做小行星。在不到10年的短短的时间里,天文学家就在同一个区域里发现了4颗小行星,这一下子引起了当时许多天文学家的兴趣,寻找小行星就成了他们的一件大事。他们纷纷改进自己的观测仪器,把一台台天文望远镜指向天空,搜索其他小行星。果然,在这以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小行星一个接一个地被发现了。到了19世纪末,天文学家们发现的小行星已经有400多颗。由于观测小行星的技术不断提高,发现的小行星越来越多,发现小行星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到现在为止,用照相巡天观测的方法,已经发现了50万颗亮度很暗的小行星。这些小行星像一条带子一样分布在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所以现在天文学家们习惯地把这个区域叫做小行星带。2023-07-23 07:47:021
小行星带的简介
小行星带由原始太阳星云中的一群星子(比行星微小的行星前身)形成。但是,因为木星的重力影响,阻碍了这些星子形成行星,造成许多星子相互碰撞,并形成许多残骸和碎片。小行星带内最大的三颗小行星分别是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平均直径都超过400 公里;在主带中仅有一颗矮行星—谷神星,直径约为950公里;其余的小行星都较小,有些甚至只有尘埃大小。小行星带的物质非常稀薄,已经有好几艘太空船安全通过而未曾发生意外。在主带内的小行星依照它们的光谱和主要形式分成三类:碳质、硅酸盐和金属。另外,小行星之间的碰撞可能形成拥有相似轨道特征和成色的小行星族,这些碰撞也是产生黄道光的尘土的主要来源。2023-07-23 07:47:091
小行星带对地球的作用
1防止小行星撞击 2吸收宇宙射线 3控制温度,将许多太阳辐射反射回来,形成生命的基本条件 4稳定地球轨道(一般人不知道) 其实,相当于在地球外加了一层保护膜(保温,保湿,防辐射,差不多啦!)2023-07-23 07:47:261
深入了解小行星:太阳系的小行星带
据外媒报道, 小行星是大约46亿年前我们太阳系早期形成时留下的岩石残骸。目前已知的小行星数量超过100万颗。 这些古老的太空岩石大部分可以在主小行星带内的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太阳轨道上找到。小行星的大小不一从最大直径约为329英里(530公里)--到直径不到33英尺(10米)的天体。所有小行星的总质量加起来还不到月球的质量。 大多数小行星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尽管有几个小行星几乎是球形的,而且它们通常有凹陷或坑洞。当它们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旋转时,小行星也在旋转,有时相当不稳定。已知有150多颗小行星有一颗小的卫星(有些有两颗卫星)。还有双小行星,其中有两颗大小大致相同的岩石天体相互绕行。 组成 小行星的三大组成类别是C型、S型和M型。 小行星的轨道可以被木星的巨大引力所改变--以及偶尔与火星或其他天体的“亲密接触”。这些“撞击”可以将小行星撞出主带,并将它们抛向其他行星轨道的各个方向的空间。“流浪”小行星和小行星碎片过去曾撞向地球和其他行星,在改变行星的地质 历史 和地球上的生命进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学家们不断地监测穿过地球的小行星,这些小行星的路径与地球的轨道相交,以及接近地球轨道距离约2800万英里(4500万公里)的近地小行星,并可能构成撞击危险。雷达是探测和监测潜在撞击危险的一个宝贵工具。通过反射天体上的传输信号,可以从回波中得到图像和其他信息。科学家可以了解到关于小行星的轨道、旋转、大小、形状和金属浓度的大量信息。 小行星的分类 主带小行星带:大多数已知的小行星都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内运行,通常轨道不是很细长。该带估计包含110万至190万颗直径大于1公里(0.6英里)的小行星,以及数百万颗较小的小行星。在太阳系 历史 的早期,新形成的木星的引力结束了这一区域的行星体的形成,并导致小天体相互碰撞,使它们分裂成我们今天观察到的小行星。 特洛依群小行星:这些小行星与一颗较大的行星共享一个轨道,但不会与之碰撞,因为它们聚集在轨道上的两个特殊位置(称为L4和L5拉格朗日点)。在那里,来自太阳和行星的引力与小行星的飞离轨道的趋势相平衡。木星特洛伊小行星构成了最重要的特洛伊小行星群。人们认为它们的数量与小行星带中的小行星一样多。还有火星和海王星的特洛依群小行星,美国宇航局在2011年宣布发现了一个地球特洛伊小行星。 近地小行星:这些天体的轨道与地球的轨道相近。实际穿越地球轨道的小行星被称为 "穿越地球者"。 小行星的名字是如何来的 国际天文学联盟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在为小行星命名时并不十分严格。因此,在围绕太阳运行的地方,我们有一个巨大的太空岩石,以《星际迷航》的史波克先生命名。还有一块太空石是以已故摇滚音乐家弗兰克·扎帕的名字命名的。也有更多沉痛的纪念,例如七颗小行星以2003年遇难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机组人员命名。2023-07-23 07:47:321
来自小行星带的岩石
(一)小行星带的无球粒陨石小行星带(asteroid belt)是太阳系内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距离太阳约2.17~3.64天文单位的空间区域内,聚集了大约50万颗以上小行星的小行星密集区域,由已经被编号的120437颗小行星统计得到,98.5%的小行星都在此处被发现,被称为小行星带。小行星带内最大的三颗小行星分别是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4 Vesta),平均直径都超过400km;在主带中仅有一颗矮行星——谷神星(1 Ceres),直径约为950km;其余的小行星都较小,有些甚至只有尘埃大小。小行星带的物质非常稀薄,目前已经有好几艘太空船安全通过而未曾发生意外。在主带内的小行星依照它们的光谱和主要形式分成三类:碳质、硅酸盐和金属。其中对于灶神星(4 Vesta),科学家有大量的样品可以研究,有超过200颗以上的HED陨石可以用于洞察灶神星的地质历史和结构。灶神星被认为有以铁镍为主的金属核心,外面包覆着以橄榄石为主的地幔和岩石的地壳。HED无球粒陨石被认为是来自灶神星(4 Vesta)的陨石,有玄武岩、超基性堆晶岩和风化角砾岩。HED是指古铜钙长无球粒陨石(howardites)、钙长辉长无球粒陨石(eucrites)(图28-22a)和奥长古铜无球粒陨石(diogenites)。它们被认为是来自小行星灶神星的地壳,很像地球上的岩浆岩,由放射性同位素测定这些陨石的结晶年龄都在44.3亿~45.5亿年之间。来自小行星带的陨石还有angrites和aubrites。这些无球粒陨石的矿物、化学特征和区别见表28-6。表28-6 来自小行星带无球粒的陨石虽然小行星是陨石的母体,但一个具体的陨石与已知的小行星是很难一一对应的。唯一例外的就是HED族陨石,多数科学家认为,它们来自小行星灶神星Vesta。哈勃太空望远镜得到的光谱图像表明,灶神星(直径525km,小行星带中第三大的行星)的表面成分与eucrite陨石相同,而一些更深的受冲击熔融作用影响的区域与diogenites陨石是非常相似的。该小行星上的薄毯状的溅射物是两者的混合物,其成分相当于howardites陨石。灶神星陨击坑中更深部的岩石富集橄榄石,尽管无球粒陨石中这种陨石成分至今还没有被发现。在1996年,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灶神星上一个巨大的陨击坑,直径430多千米,年龄10亿年,可能是HED族陨石的源区位置所在。来自小行星带的无球粒陨石,除了刚介绍的HED族陨石,特殊陨石钛辉无球粒陨石、顽辉石无球粒陨石外,还有石铁陨石和铁陨石这两大类,前面已有少量介绍,在此处不再介绍。(二)小行星带的球粒陨石大多数来自小行星带的陨石为球粒陨石。球粒陨石是最常见的陨石,其化学成分有明显的差异,包括三大类:碳质球粒陨石(C)、顽辉石球粒陨石(E)和普通球粒陨石(O)(图28-22b)。其中普通球粒陨石根据铁含量、橄榄石和辉石的成分又可以分为三个化学群:H(高铁)、L(低铁)和LL(低铁低金属)。碳质球粒陨石是太阳系中最原始的物质,还可划分为CI、CM、CO、CV、CK、CR和CH化学群,每个群冠以代表性陨石的首字母,成分类似Ivuna陨石的称为CI型,成分类似Mighei陨石的为CM型,成分类似Ornans陨石的为CO型,成分类似Vigarano陨石的为CV型。其中CI型碳质球粒陨石更是其中最原始的,其非挥发性元素的含量被用来代表太阳的元素丰度。此外,球粒陨石还有新确认的两个群:K群(代表性陨石Kakangari)和R群(代表性陨石Rumuruti)。日本Hayabusa隼鸟号探测器送往小行星25143(又名 “系川”;Itokawa)。2010年11月16日,日本正式发表在隼鸟带回地球的1500颗从小行星带回的微粒。这些微粒分析得到的成分与LL型普通球粒陨石一致。再次佐证了普通球粒陨石的母体为小行星带中的小行星。球粒陨石的化学分类反映了它们的原生差异。陨石形成过程和形成后经历的变化则需要另外的标准,如球粒的完整程度、橄榄石和辉石的成分及其成分的均一性、玻璃的含量、次生矿物的发育程度、水含量等。根据矿物学和岩石学特征,球粒陨石可分为6个岩石类型,代表6种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从3到6反映了热变质程度越来越高,从2到1反映水变质程度增强。3为最原始的非平衡型球粒陨石。碳质球粒陨石中发现1-2型的陨石,其他球粒陨石中尚未发现1-2型的陨石。此外,少量球粒陨石可能出现局部熔融特征,其岩石类型被划分为7种(表28-7)。图28-22 钙长辉长岩Eucrite的薄片(a)和普通球粒陨石的薄片(b,可见很多球粒)表28-7 球粒陨石岩石类型划分标准续表备注:PMD表示相对标准偏差(percent meandeviation),PMD=标准偏差/平均值×100%(据Schmus & Wood,1967;Wasson,1974;Dodd,1981)图28-23 Murchison碳质球粒陨石球粒陨石通常含有深灰色或黑色的熔壳,内部往往为浅灰色。三种基本结构组分包括球粒(chondrules)、基质(matrix)和难熔包体(refractory inclusions)。最主要组分球粒就是毫米级的硅酸盐小球体。细粒的被球粒浸没的物质为基质。原始的普通球粒陨石是由高达80%的球粒构成,而碳质球粒陨石和顽火辉石球粒陨石所含的球粒要少得多,约为30%,有时甚至完全由基质组成。球粒和基质的主要矿物是橄榄石和辉石。难熔包体,有时也像球粒一样是球形的,但一般的难熔包体都没有规则的形状,因此被称为集合体。难熔包体包含一些浅颜色的矿物,如长石,所以它们通常看起来像基质中嵌入的白色补丁(图28-23)。球粒陨石中的球粒类型很多(图28-24),主要有斑状、炉条状、扇状、嵌晶状和隐晶质结构。斑状结构主要为结晶良好的橄榄石和低钙辉石,基质为微晶辉石和玻璃及少量的金属和陨硫铁。嵌晶状的球粒金属含量很少,低钙辉石丰富,而且晶体大,橄榄石晶形不完整。普通球粒陨石大多数球粒有如下的规律:辉石的球粒多为扇状,橄榄石的球粒多为炉条状,反应它们是从液滴中淬火形成的。富钙富铝的难熔包体(CAI)最早是1969年在CO3陨石(Lance陨石)中发现的,但直到1970年,由于在CV陨石(Allende陨石)中大量发现,并认为它们是太阳星云高温凝聚的产物,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随后,在CAI中发现了氧同位素异常,表明它们携带有星云外(前太阳星云)物质,成为天体化学的研究热点。CAI的矿物组成主要为尖晶石(MgAl2O4)、黄长石、钙钛矿、斜长石和富Al富Ti的辉石,也含有方钠石(Na4Al3Si3O12Cl)、霞石(NaAlSiO4)。此外,在Allende和其他一些CV陨石的CAI中还发现一些罕见的矿物,如黑铝钙矿(CaAl12O19)、硅灰石(CaSiO3)、钙铝榴石(Ca3Al2Si3O12)等。图28-24 球粒结构图(三)球粒陨石的研究意义(1)太阳系外物质的研究。在原始的球粒陨石中可能保存着太阳系以外的物质。直到1987年才首次从Murchison(Cm2)陨石中成功地分离出太阳系外成因的金刚石(Lewis etal.,1987),随后分离出的太阳系外物质有碳化硅、石墨、氮化硅、刚玉、尖晶石等。除了金刚石约26nm大小外,其他颗粒的粒度在次微米至10μm之间。最近在宇宙尘中还发现了太阳系外成因的硅酸盐,包括橄榄石和硅酸盐质玻璃(Messenger et al.,2003)。此外,在一些太阳系外成因的石墨中还发现了包裹纳米级大小的多种碳化物和铁镍金属等。所有的这些物质与太阳系物质的根本区别是它们具有完全不同的同位素组成,其同位素差异(异常)之大,只能产生于不同恒星内部的各种核过程。所以,研究球粒陨石可以发现新类型的太阳系外物质,并帮助理解其形成过程和条件。(2)灭绝核素的研究。CAI形成于太阳星云演化历史的最初始阶段,并保存了一些同位素异常的信息和灭绝核素衰变的子体。Clayton et al.(1973)根据对CAI中氧同位素的研究,发现了太阳系中不同于地球的异常氧同位素。其氧同位素组成被认为是一个富集16O的源区与普通太阳星云的氧同位素混合的结果,表明早期太阳星云氧同位素分布是不均一的。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灭绝核素包括Al、Ca、Ag、Sm和Cl等(MacPherson et al.,1995;Sahijpalet al.,1995),这些灭绝核素衰变的子体主要保存在CAI中。这些异常的存在,不但反映了太阳星云的不均一性,同时还提供了太阳星云早期演化的同位素时标。对26Al-36Mg体系的同位素研究表明,CAI可能是太阳系1Ma时间内形成(MacPherson et al.,1995)。总之,CAI是太阳星云最早期各种热事件的产物,保存了星云最原始的信息,具有同位素异常和大量灭绝核素子体,是研究早期太阳星云形成和演化的探针。(3)天体生物学研究意义。碳质球粒陨石是一种富含水与有机化合物的球粒陨石,仅占已知陨石的5%左右。它的成分主要为硅酸盐、氧化物及硫化物。由于拥有具挥发性的有机化学物质和水,因此自形成后,它没有遭受过严重(高于200℃)的加热。碳质球粒陨石被认为是最能保存形成太阳系的太阳星云的成分。且由于碳质球粒陨石中富含有机质,有机质的形成与演化与生命的起源相关,因而成为近年来天体化学领域研究的突出亮点。其研究内容包括各类有机质的组成和含量,不同有机质的C、H、N、S同位素组成特征,有机质和各种无机碳的微结构特征,有机质的演化与太阳星云中的低温蚀变过程等。2023-07-23 07:48:251
太阳系的小行星带叫什么?
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中间的小行星区域,就是我们普遍所说的小行星带,是太阳系主要的小行星,小天体密集区域,但不是唯一的.柯伊伯(通常这么翻译)带是指冥王星轨道以外到大奥尔特星云间庞大的小行星区域,人类还知道的很少现在有科学界认为冥王星也不过是柯依勃带的一个小行星,而非大行星.请不知道的不要瞎说,误人子弟.2023-07-23 07:48:341
小行星带的物理特征
小行星带包含两种主要类型的小行星。在小行星带的外缘,靠近木星轨道的,以富含碳值的C-型小行星为主,此类小行星占总数的75%以上。与其它的小行星相比,颜色偏红而且反照率非常低。它们表面的组成与碳粒陨石相似,化学成分、光谱特征都是太阳系早期的状态,但缺少一些较轻与易挥发的物质(如冰)。靠近内侧的部分,距离太阳2.5天文单位,以含硅的S-型小行星较为常见,光谱显示其表面含有硅酸盐与一些金属,但碳质化合物的成分不明显。这表明它们与原始太阳系的成分有显著区别,可能由于太阳系早期的熔解机制,导致分化的结果。相对C-型小行星来说,此类小行星有着高反射率。在小行星带的整个族群中约占17%。还有第三类的小行星,总数约占10%的M-型小行星。它们的光谱中含有类似铁-镍的谱线,显白色或轻微的红色,而没有吸收线的特征。M-型小行星推测是由核心以铁-镍为主母体经过毁灭性撞击形成。在主带内,M-型小行星主要分布在半长径2.7天文单位的轨道上。 除了小行星的主体之外,小行星带中也包含了半径只有数百微米的尘埃微粒。这些细微颗粒至少有一部分是来自小行星之间的碰撞(或微小的陨石体对小行星的撞击)。由于坡印廷·罗伯逊阻力,来自太阳辐射的压力会使这些粒子以螺旋的路径缓慢的朝向太阳移动。这些细小微粒带动彗星抛出的物质,产生了黄道光,这种微弱的辉光可以太阳西沉后的暮光中,沿着黄道面的平面上观察到。产生黄道光的颗粒半径大约为40微米,而这种颗粒可以维持的生命期通常是700,000年,因此必须有新产生的颗粒源源不断地来自小行星带。2023-07-23 07:48:411
火.木星之间为什么形成小行星带
说法一: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的密集区域,估计此地带存在着50万颗小行星.关于形成的原因,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在太阳系形成初期,由于某种原因,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这个空挡地带未能积聚形成一颗大行星,结果留下了大批的小行星.说法二:主要是木星和太阳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天体力学计算,两个天体的引力场相互作用会产生平衡点,叫做拉格朗日点,小行星带距太阳的距离正好在木星与太阳的内拉格朗日点附近,太阳的引力和木星引力的合力正好可以提供公转的向心力,因此比较稳定2023-07-23 07:48:531
小行星带处于哪两个行星之间
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是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密集区域。小行星带距离太阳约2.17-3.64天文单位的空间区域内,之所以叫它小行星带,是由于人类已经发现并被编号的12万颗以上小行星的位置统计得到的,因为98.5%的小行星都是在此处被发现的。小行星带的范围和构成小行星带的宽度其实很广,大概有1.5个天文单位,也就是说相当于地球到太阳距离的一倍半,在2亿公里以上,环绕太阳一圈,在这么广大的空间中,按说应该形成一个大质量行星的。早先科学家认为小行星带由原始太阳星云中的一群星子(比行星微小的行星前身)形成,其总质量至少像地球这样大,但因为巨大的木星的引力扰动影响,阻碍了这些星子形成行星,并且把其中的绝大部分甩出了小行星带,因此造成了小行星带的质量减少。而在小行星带内,许多星子相互碰撞也只形成了一些个头比较大的小行星,其中最大的三颗小行星分别是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直径都超过了四百公里,不过这里还有一颗矮行星,它就是谷神星了,是小行星带中个头和质量最大的天体,直径约为950公里,几乎占到了整个小行星带总质量的1/3,其余的小行星都较小,大的虽然也有几十公里大,但小的只有鸡蛋大小,甚至更小。2023-07-23 07:49:001
太阳系的小行星带叫什么?
海王星2023-07-23 07:49:207
小行星带天体的很大成分是石头和金属。()
小行星带天体的很大成分是石头和金属。()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2023-07-23 07:49:461
太阳系的小行星带分布在?
小行星带是太阳系内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2023-07-23 07:50:003
小行星带位于什么之间 小行星带的位置
1、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2、小行星带(Asteroid belt)是太阳系内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由已经被编号的120,437颗小行星统计得到,98.5%的小行星都在此处被发现。 3、由于这是小行星最密集的区域,估计为数多达50万颗,这个区域因此被称为主带,通常称为小行星带。距离太阳约2.17-3.64天文单位的空间区域内,聚集了大约50万颗以上的小行星,形成了小行星带。这么多小行星能够被凝聚在小行星带中,除了太阳的万有引力以外,木星的万有引力起着更大的作用。2023-07-23 07:50:231
科普:小行星带
中学时期学过地理的同学们都会听说过“小行星带”,老师们为了方便我们记忆,形象地说火星怕把木星烧着了,所以需要一些东西阻隔,这便是小行星带。 小行星带是太阳系内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98.5%的小行星都在此处被发现,已经被编号小行星有120,437颗。由于小行星带是小行星最密集的区域,这个区域因此也被称为主带。 小行星带距离太阳约2.17-3.64天文单位的空间区域内,聚集了大约50万颗以上的小行星。这么多小行星能够被凝聚在小行星带中,除了太阳的引力作用以外,木星的引力也起着作用。 小行星带由原始太阳星云中的一群星子(比行星微小的行星前身)形成。但是,因为木星的重力影响,阻碍了这些星子形成行星,造成许多星子相互碰撞,并形成许多残骸和碎片。小行星带内最大的三颗小行星分别是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平均直径都超过400 公里;在主带中仅有一颗矮行星(矮行星或称"侏儒行星",体积介于行星和小行星之间,围绕恒星运转,质量足以克服固体引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形状,没有清空所在轨道上的其他天体,同时不是卫星。),它就是谷神星,直径约为950公里;其余的小行星都较小,有些甚至只有尘埃大小。 在主带内的小行星依照它们的光谱和主要形式分成三类:碳质、硅酸盐和金属。 据分析,造访地球的陨星,大多数来自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小部分来自月球和火星。根据陨石里面铁元素所占的比例,可以分为:石陨石,铁陨石,石铁混合陨石三种。 纳米比亚的霍巴陨铁 阿勒泰陨石堆 阿勒泰大陨铁,重达18吨 陨铁打造的马来克力士剑 小行星带其实非常广袤 小行星带其实是一个宽度达到了4亿千米的环状区域,可能无法来理解这个广袤,简单的说地月系之间的平均距离38.4万千米大概只占0.96‰,这个区域大约有超过50万颗小型天体,差不多相当于数个地月系之间的距离才能遇到一颗天体!因此科幻片中的小行星带都是为了观赏效果而制作的!小行星带的物质非常稀薄,已经有好几艘太空船安全通过而未曾发生意外就是很好的证明。 小行星带的发现 1766年德国天文学家提丢斯(J.Titius)偶然发现一个数列:(n+4)/10,将n=0,3,6,12,……代入,可相当准确地给出各颗大行星与太阳的实际距离。这件事起初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来柏林天文台的台长波德(J.Bode)得知后将它发表,乃为天文界所知。在1781年发现天王星之后,进一步证实公式有效,波德于是提出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也许还有一颗行星。 1801年,西西里和皮亚齐(G.Plazzi)在例行的天文观测中偶然发2.77 AU处有个小天体,即把它命名为谷神星(Ceres)。 谷神星 1802年,天文学家奥伯斯(H.Olbere)在同一区域内又发现另一小行星,随后命名为智神星(Pallas)。威廉·赫歇尔认为这些天体是一颗行星被毁坏后的残余物。到了1807年,在相同的区域内又增加了第三颗婚神星和第四颗灶神星。由于这些天体的外观类似行星,威廉·赫歇尔就采用希腊文中的语根aster- (似星的)命名为asteroid,中文则译为小行星。 智神星 拿破仑战争结束了小行星带发现的第一个阶段,一直到1845年才发现第五颗小行星义神星。紧接着,新小行星发现的速度急速增加,到了1868年中发现的小行星已经有100颗,而在1891年马克斯·沃夫引进了天文摄影,更加速了小行星的发现。1923年,小行星的数量是1,000颗,1951年到达10,000颗,1982年更高达100,000颗。现代的小行星巡天系统使用自动化设备使小行星的数量持续增加。 小行星艾达(Ida)和它的卫星,伽利略号探测器拍摄。 小行星Gaspra,伽利略号探测器拍摄 太阳系八大行星之间的距离提丢斯-波得定则,简称“波得定律”,是用来计算太阳系中行星轨道时通常采用的一个简单规则。除海王星之外,其他行星之间的距离都十分符合这一定则。该定则的表述形式为,利用4+0、3、6、12这个形式的数字,得出的数值即为太阳系中各大行星之间的距离,其中不包括海王星。用这样的公式我们计算出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其实严格的说,并不是太阳系中所有的小行星都处于火星和木星之前,只是人类可以观察到的小行星有98%以上都处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轨道上! 日本的“隼鸟” 小行星撞击是人类生存的重大威胁,为了研究和防范这些威胁,弄清太阳系的形成机制,几十年来,许多发达航天机构发射了不少小行星探测器,近距离甚至登陆小行星探测,有的还带回了样本。比较有名的有日本的“隼鸟”1号、2号,欧空局的“罗塞塔”号,NASA的“新视野号”、“近地小行星交会”探测器等。 在太阳系至少有三个小行星聚集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被称为小行星主带,在海王星轨道外,还有柯伊伯带,在更远的太阳系边缘,还有奥特尔星云带,这些地方的小行星和彗星更多,以万亿颗计。 因此,人类对小行星的研究还任重道远。2023-07-23 07:50:301
小行星带与地球的距离有多远
小行星带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由于公转周期不同,地球和邻近的行星之间的距离是变化的.比如火星距地球最近是5000多万千米,但远的时候可以达到4亿公里.当然,从运行轨道来说,金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平均距离约4150万千米.2023-07-23 07:50:402
小行星带是怎样形成的?
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的密集区域,估计此地带存在着50万颗小行星。关于形成的原因,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在太阳系形成初期,由于某种原因,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这个空挡地带未能积聚形成一颗大行星,结果留下了大批的小行星。小行星,它们的体积都很小。最早发现的“谷神星”(Ceres1)、“智神星”(Pallas2)、“婚神星”(Juno3)和“灶神星”(Vesta4)是小行星中最大的四颗,被称为“四大金刚”。“四大金刚”中最大的谷神星直径约为1000千米,最小的婚神星直径约为200多千米;除去“四大金刚”外,其余的小行星就更小了,据估计,最小的小行星直径还不足1千米。虽然它们的体积比卫星还小得多,但是在太阳系这个家庭中,却要和九大行星论资排辈。大多数小行星是一些形状很不规则、表面粗糙、结构较松的石块,表层有含水矿物。2023-07-23 07:50:511
小行星带的位置在哪里
小行星带是太阳系内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由已经被编号的120,437颗小行星统计得到,98.5%的小行星都在此处被发现。由于小行星带是小行星最密集的区域,估计为数多达50万颗,这个区域因此被称为主带。距离太阳约2.17-3.64天文单位的空间区域内,聚集了大约50万颗以上的小行星,形成了小行星带。这么多小行星能够被凝聚在小行星带中,除了太阳的引力作用以外,木星的引力起着更大的作用。扩展资料形态:科学家们发现,许多小行星表面崎岖嶙峋,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撞击坑,表面上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巨砾;和地球一样,小行星上也有许多沟槽(即小行星表面上的脊与谷),裂谷和裂缝(小行星表面上细小的开裂线);而与地球上绝大多数沟槽和断裂,裂缝的成因不同,它们是由剧烈的碰撞形成的。构造:小行星带包含两种主要类型的小行星。在小行星带的外缘,靠近木星轨道的,以富含碳值的C-型小行星为主,此类小行星占总数的75%以上。与其它的小行星相比,颜色偏红而且反照率非常低。它们表面的组成与碳粒陨石相似,化学成分、光谱特征都是太阳系早期的状态,但缺少一些较轻与易挥发的物质(如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行星带2023-07-23 07:51:001
小行星带在哪两个行星之间
火星和木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它形成的原因实际上是由于太阳的引力和木星的引力对小天体的共同作用,从小行星带被发现之后,天文学家们就曾经认为小行星带可能是有一颗行星被撞碎之后形成的。小行星带是太阳系内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98.5%的小行星都在此处被发现,已经被编号小行星有120,437颗。由于小行星带是小行星最密集的区域,这个区域因此也被称为主带。小行星带距离太阳约2.17-3.64天文单位的空间区域内,聚集了大约50万颗以上的小行星。这么多小行星能够被凝聚在小行星带中,除了太阳的引力作用以外,木星的引力也起着作用。小行星总质量很小:小行星带的小天体数量虽然很多,范围也相当大,但是它们的总质量其实是相当小的,计算发现它们加起来也只相当于地球质量的千分之一,因此形成小行星带的原始星体也不会是行星,而顶多是像谷神星这样的矮行星天体罢了。小行星带简介:小行星带由原始太阳星云中的一群星子(比行星微小的行星前身)形成。但是,因为木星的重力影响,阻碍了这些星子形成行星,造成许多星子相互碰撞,并形成许多残骸和碎片。小行星带内最大的三颗小行星分别是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平均直径都超过400 公里;在主带中仅有一颗矮行星——谷神星,直径约为950公里;其余的小行星都较小,有些甚至只有尘埃大小。小行星带的物质非常稀薄,已经有好几艘太空船安全通过而未曾发生意外。在主带内的小行星依照它们的光谱和主要形式分成三类:碳质、硅酸盐和金属。另外,小行星之间的碰撞可能形成拥有相似轨道特征和成色的小行星族,这些碰撞也是产生黄道光的尘土的主要来源。2023-07-23 07:51:161
小行星带是怎么形成的
是由大行星撞击金星或木星形成成的。2023-07-23 07:51:322
小行星带处在哪两个行星轨道中间(小行星带位于什么轨道之间)
1.小行星带是太阳系内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 2.由已经被编号的120,437颗小行星统计得到,95%的小行星都在此处被发现。 3.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因吸积过程的碰撞普遍,造成小颗粒逐渐聚集形成更大的丛集,一旦聚集到足够的质量(即所谓的微星),便能用重力吸引周围的物质。 4.这些星子就能稳定地累积质量成为岩石行星或巨大的气体行星。 5.小行星带的形成之谜不知道何时才能破解。 6.不过,越来越多的天文学家认为,小行星记载着太阳系行星形成初期的信息。 7.因此,小行星的起源是研究太阳系起源问题中重要的和不可分割的一环。2023-07-23 07:51:401
太阳系的主带小行星在哪两颗行星之间
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由近及远的排序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而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目前一般认为小行星带由原始太阳星云中的一群星子(比行星微小的行星前身)形成,它的宽度达1.5个天文单位,近2亿3000万公里,其实从这个宽度上看,它就不可能存在于水星到金星、金星到地球以及地球到火星之间,因为小行星带的宽度远超过了这些星球之间的距离,而火星到木星之间的宽度则达5亿多公里,足够放下小行星带了。根据太阳系行星分布规律来看,在小行星带的位置也是应该有一颗行星的,那么小行星带为什么没有凝聚成一颗行星呢。天文学家们认为小行星带本来是可以形成一颗行星的,或者说甚至已经形成过矮行星之类的天体,然而因为它们有一个势力强大的邻居为木星,导致它们难以聚集成一颗行星,因为木星的引力作用阻碍了这些星子形成行星。在小行星带的外围,木星引力场带动了相当数量的小行星,这些小行星虽然没有环绕木星运行,但是它们很明显地在木星的引力场下随波逐流,难以形成较大的星体。从上面的讲解中,我们大概能明白小行星带为什么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了,其实主要就是两个原因,一是火星和木星之间的距离足够宽敞,容得下宽达2亿多公里的小行星带,再就是这里本来就应该有一颗行星,所以太阳系形成之初,这里的物质比较丰富,而其之所以没有形成小行星,木星的引力影响是一大因素。所以小行星带只能在火星和木星之间,位于其他星体之间还真不行。2023-07-23 07:51:501
木星与火星之间的小行星带是怎样形成的?
说法一: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的密集区域,估计此地带存在着50万颗小行星。关于形成的原因,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在太阳系形成初期,由于某种原因,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这个空挡地带未能积聚形成一颗大行星,结果留下了大批的小行星。说法二:主要是木星和太阳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天体力学计算,两个天体的引力场相互作用会产生平衡点,叫做拉格朗日点,小行星带距太阳的距离正好在木星与太阳的内拉格朗日点附近,太阳的引力和木星引力的合力正好可以提供公转的向心力,因此比较稳定2023-07-23 07:51:571
小行星带与地球的距离有多远
小行星带是太阳系内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由已经被编号的120,437颗小行星统计得到,98.5%的小行星都在此处被发现。由于小行星带是小行星最密集的区域,估计为数多达50万颗,这个区域因此被称为主带。距离太阳约2.17-3.64天文单位的空间区域。2023-07-23 07:52:183
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它有什么作用?
可以保护行星带内部的天体。小行星带内有很多碎陨石,可以抵挡部分外部空间的小行星直接对内部行星带内部造成威胁。2023-07-23 07:52:294
小行星带是如何形成的?
我想它们早晚会被并入其它大行星的一部分中,它们可能在星系形成最初的爆炸中就已经存在了2023-07-23 07:5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