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投在线
-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例如月球绕地球周期,地球绕太阳周期,地球自转周期,原子震荡周期等。爱因斯坦说时间和空间是人们认知的一种错觉。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从一个起点处开始,这也是时间的起点。
公元1300年以前,人类主要是利用天文现象和流动物质的连续运动来计时。例如,日晷是利用日影的方位计时;漏壶和沙漏是利用水流和沙流的流量计时。
东汉张衡制造漏水转浑天仪,用齿轮系统把浑象和计时漏壶联结起来,漏壶滴水推动浑象均匀地旋转,一天刚好转一周,这是最早出现的机械钟。北宋元祜三年(1088)苏颂和韩公廉等创制水运仪象台,已运用了擒纵机构。
1350年,意大利的丹蒂制造出第一台结构简单的机械打点塔钟,日差为15~30分钟,指示机构只有时针;1500~1510年,德国的亨莱思首先用钢发条代替重锤,创造了用冕状轮擒纵机构的小型机械钟;1582年前后,意大利的伽利略发明了重力摆;1657年,荷兰的惠更斯把重力摆引入机械钟,创立了摆钟。
1660年英国的胡克发明游丝,并用后退式擒纵机构代替了冕状轮擒纵机构;1673年,惠更斯又将摆轮游丝组成的调速器应用在可携带的钟表上;1675年,英国的克莱门特用叉瓦装置制成最简单的锚式擒纵机构,这种机构一直沿用在简便摆锤式挂钟中。
1695年,英国的汤姆平发明工字轮擒纵机构;1715年,英国的格雷厄姆又发明了静止式擒纵机构,弥补了后退式擒纵机构的不足,为发展精密机械钟表打下了基础;1765年,英国的马奇发明自由锚式擒纵机构,即现代叉瓦式擒纵机构的前身;1728~1759年,英国的哈里森制造出高精度的标准航海钟;1775~1780年,英国的阿诺德创造出精密表用擒纵机构。
18~19世纪,钟表制造业已逐步实现工业化生产,并达到相当高的水平。20世纪,随着电子工业的迅速发展,电池驱动钟、交流电钟、电机械表、指针式石英电子钟表、数字式石英电子钟表相继问世,钟表的日差已小于0.5秒,钟表进入了微电子技术与精密机械相结合的石英化新时期。
时间是谁发明的?
时间是客观存在的,不用人发明。 至于是谁定义了秒,当然不是一个【个人】,详细如下: 古代天文学家及物理学家以日圭、日晷、水钟、单摆,利用观测日影的变化或水位的变化来计时。随着科技进步,近代科学家发明单摆钟及石英振荡器,利用单摆或石英晶体的振荡周期来计时。但上述计时方式易受环境、温度、材质、电磁场甚至观测者观测角度等影响,稳定度不佳,须由天体(地球自转、公转、月球公转)周期来校正。 1960年以前,CIPM(国际计量大会)以地球自转为基础,定义以平均太阳日之86400分之一作为秒定义。即1 Second = 1/86400 Mean Solar day其稳定度在10-8左右。 1960~1967年CIPM改以地球公转为基础,定义西元1900年为平均太阳年。秒定义更改为:一秒为平均太阳年之31556925.9747分之一。1 Sec = 1/31556925.9747 Solar Year at 1900稳定度约为10-9。 二十世世纪中叶,由于量子力学的发展,发展了诸如光谱超精细结构、镁射及雷射、光磁共振(Optical Pumping)、分子束磁共振、分离震荡场等实验及研究,使量子频率标准取代以天体运动为标准之天体时而成为计时标准。1967年,CIPM定义秒是铯133原子(Cs133)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所对应的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所持续的时间。此秒定义一直维持至今。 秒定义可以以铯原子频率标准器来实现,其稳定度依据各标准器的制造方法、维护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商用的铯频率标准器HP-5071稳定度约在10-12左右,法国LPTF实验室以绝对温标10-6度的铯原子喷泉制成的原子钟,稳定度约在10-16左右。 ------------------------------ 时间,就如空气一样,不是发明来的,在认识之前已存在的,楼主应该是问:是谁发明使用计算时间的方法的。 我想应该是埃及人或古巴比伦人,他们比我们中国北京人早一些。 ------------------------------- 一切 物质 运动过程都具有的持续性和不可逆性构成了它们的共同属性,这种共同属性就叫做 时间 。所谓持续性,包括了过程的因果性和不间断性;所谓不可逆性,则指过程能重复但不可能返回过去的性质。 时间是一种客观存在。时间的概念是人类认识、归纳、描述自然的结果,其本意原指四季更替或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轮回,《 说文解字 》曰:时,四时也;《管子·山权数》说:时者,所以记岁也。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时间的概念涵盖了一切有形与无形的运动,《 孟子 ·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可见时是用来描述一切运动过程的统一属性的,这就是时的内涵。由于古代人们研究的问题基本都是宏观的、粗犷的、慢节奏的,所以只重视了“时”的问题,后来因为研究快速的、瞬时性的对象需要,补充进了“间”的概念,于是,时间便涵盖了运动过程的连续状态和瞬时状态,其内涵得到了最后的丰富和完善,“时间”一词也就最后定型了。 -------------------------------- 时间是固有的,既不是发明的,也不是发现的。只是人们通过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逐步认识时间、利用时间后,逐步把它按一定方式量化出来的。 如果非要说是发明或发现,那也只能勉强说是发现的,而决不能说是发明的。2023-07-23 02:43:121
时间是谁发明的?
第一个发明钟表的人并不代表他发明了时间,所以在发明钟表之前就已经有了时间观念。而且人类主要是利用天文现象和流动物质的连续运动来计时。例如:日晷是利用日影的方位计时。各个不同时期的科学家和钟表工匠用他们的聪明的智慧和不断的实践融合成了一座时间的隧道,同时也为我们勾勒了一条钟表文化和科技发展的轨迹。 关于中国的钟表史,最早用土和石片刻制成的“土圭”与“日晷”两种计时工具,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计时工具的国家之一。到了铜器时代,计时器又有了新的发展,用青铜制的“漏壶”取代了“土圭”与“日晷”。[收起]2023-07-23 02:43:193
谁创造了时间?
你是谁2023-07-23 02:43:2812
世界上是谁发明了时间这一概念?
不是谁发明的,是人长时间积累出来的,开始的时候没有钟表,只有一个圆盘中间插了一根棍子而已2023-07-23 02:43:545
请问时间是谁发明的?
时间是自然现象,谁也发明不了 如果说是计时器的话 如今我们只需瞧一下钟就能说出时间,我们把这看成是很自然的事。但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根本就没有任何测定时间的精确方法。 人们通过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或者通过像日晷或沙漏这样的装置来判断时间。在沙漏中,是通过沙子从一个双头玻璃容器中漏落下来来指示时间的。 改变上述情况的人是一位叫做一行(唐代僧人,俗名张遂--译注)的中国杰出天文学家,他生活于公元8世纪。他与另外一位中国发明家梁令瓒一起设计了"擒纵器"装置,即所有机械钟中心部位的那套齿轮嵌齿结构。 机械钟在中世纪时来到欧洲。到14世纪时,欧洲建造了既大又不灵巧的机械钟。它们用钟锤驱动,其精确度每天大约误差在1小时以内。这样的钟在人们眼中通常没什么信任度。它们连着一个报时的铃。但既然它们这样不精确,在机械装置中也就谈不上显示分与秒了!15世纪时开发出了由弹簧驱动的钟,接着在17世纪时制造出了带有钟摆的更精确的钟。 中世纪时,钟表制造者造出了可展示太阳运动和月亮、行星的相位,以及能显示时间的钟。拟人机构不时地打铃,以声音报出每小时和每刻钟。2023-07-23 02:44:101
时间是谁发明的?
第一个发明时间的人是怎么发明时间呢2023-07-23 02:44:2515
时间是谁“发明”的?
1645年,英国北爱尔兰阿马郡圣公会主教詹姆斯·厄舍(James Usher)宣告宇宙诞生时间为公元前4004年10月22日傍晚6点。据说这是他研习《圣经》和世界 历史 多年得出的权威结论。 众所周知宇宙起源于所谓的“大爆炸”,从一个致密炙热的奇点开始膨胀。地球诞生于45.4亿年之前。目前所知的最古老的地球物质是在西澳大利亚找到的锆石晶体,已有45.67亿年 历史 。科学家普遍认为,太阳系的出现不会比这些物质早太久。 5亿至6亿年之后,地球进入始太古代,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开始出现。 早在人类发明“计时”概念之前,地球、太阳、月亮和星辰就已经有自己的运行周期和节奏。每一天,太阳东升西落,地球绕太阳旋转。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为一年,公转规律为全球划分了季节,为大部分动植物生命提供营养,并掌控它们的生活习性。 从有化石记录以来,人们走过了地质时代,探究了恐龙和人类的远亲,利用太阳和月亮辨别时间。公元前3000年,由古巴比伦人和苏美尔人开始“发明”时间,并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传开。 日晷 最早利用太阳来计算时间的工具是日晷,从原理上讲,日晷是一个带有指针的水平或垂直的平面,这个指针可以是一根细杆,也可以是一个竖直且锋利的面,它能够将太阳投影到一个带有时间刻度的表面上。为了给出精准读数,日晷的晷面必须与赤道面平行,指针必须指向真正的北天极方向。在北半球,北极星所在的方向就是北天极方向。 日晷上12进制的标记用来测量每个小时。这种对时间的测量方式,也可以用到其他时间测量工具上,例如水钟、蜡烛时钟、沙漏,便于在阴天或晚上判断时间。 水钟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水钟就开始在中国被使用。但直至公元前1500年左右,才有充分证据表明,古埃及和巴比伦也在使用水钟。水钟是根据等时性原理让水匀速流入或流出某个容器,而容器的大小和水的流速接近某一固定时间区间,从而测量时间。 在印度,名为ghati或kapala的半个椰子壳就是一个简单的水钟。人们在椰壳底部钻一个很小但很精准的洞,然后将它放入一个装有水的碗中。每分钟60秒,椰壳能在24分钟内装满水再漏完。因此一天有60个小时,每小时24分钟。公元前4世纪,波斯国一个名为fenjaan的钟也采用了同样的原理,只是测量尺度有所不同。 在希腊,漏壶(又名分水器)也是一种水钟,即一个底部钻有小孔的罐子。水全部流完就意味着一段规定时间过去了。在雅典法庭上,为确保公平,人们在审判时会使用漏壶给原告和被告相同的时间。 如果要测量一段更长的时间,就需要持续维护和计数,水钟因此变得越发复杂。到公元前3世纪,希腊人发明了一个可以连续供应水流并让水溢出的系统—从而得以计算更长的时间。尽管在公元8世纪到11世纪之间,中东和中国的水钟制造曾有过一段相当繁荣的时期,但进一步的创新和机械化仍发展缓慢。 中国的时钟发明家苏颂(1020—1101)创建了一个放置在约9米高塔楼上的“水运仪象台”。在这个“水运仪象台”上有一个星象仪装置,正面还有可以打开的面板,里面是一个显示报时的数字牌匾。 在13世纪的文字记载中,有过对另一个水钟的描述。它存在于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倭马亚清真寺(Umayyad Mosque)中,将一天划分为12小时。该时钟带有指针,可在白天和夜间分别显示时间,还会释放铜球进行报时。 沙漏 人们普遍认为沙漏是在 8 世纪的欧洲被发明和 使用的。14 世纪,意大利艺术家安布罗乔·洛伦泽 蒂(Ambrogio Lorenzetti)创作的壁画《好政府的 寓言》(Allegory of Good Government)是首个证明 沙漏曾被应用为计时器的例证。同时期的行船日志 上也常常提及沙漏。 沙漏由两个玻璃球和一个狭窄的连接管道组成,沙子可以匀 速从顶部漏到下方。顶部玻璃球一旦漏空,可将其倒置然后重新计 时。相比水钟,沙漏尤其适用于海上航行的船只,因为它的计时不 会被海浪影响,且沙漏中颗粒状的填充物(沙子、粉末状蛋壳及大理石)也不易受温度变化影响。事实上,在18世纪以前,人们航行时一直使用沙漏来测量时间、速度和距离。 蜡烛钟 存时较久且流行于亚洲(尤其是中东)和欧洲的一种计时器就是蜡烛钟。大概在公元6世纪初甚至更早时,蜡烛钟就出现了。其原理很简单—就是用蜡烛燃烧的速率来测量时间的流逝。 人们在蜡烛上均匀刻上标记以显示时间段,或者在蜡烛背后放置一个带有刻度的背景做参考,蜡烛燃烧时背景上被照亮的地方就可以显示时间。还有些蜡烛会在某个固定时间段内燃尽,其内部有一个钉子,蜡烛一旦燃尽,钉子就掉落发出声音,表示一段时间的结束。 机械时钟 13世纪和14世纪,欧洲出现了真正的机械时钟。它们体型巨大,且需要放置在很高的墙或塔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配备一个同样巨大的摆锤驱使其持续运动。当时只有皇家和非常富有的阶级才能负担得起,所以大部分钟都是受教会委托而制作,放在修道院和大教堂中。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召唤人们去教堂祷告。 在 14 世纪出现的众多时钟杰作中,英格兰圣奥尔本斯修道院 院长理查德·沃林福德(Richard of Wallingford)及帕多瓦的乔凡 尼·德·东迪(Giovanni de Dondi)制造的天文钟是最具代表性的 两件。尽管这两座时钟目前都已不在,但根据详细记载,两座时钟 都具有多种功能。沃林福德的时钟有一个很大且带有星盘的钟表盘,还有一个可显示伦敦桥潮汐水位的指示器。该时钟每小时都会鸣钟报时,时钟敲击几下就代表几点钟。帕多瓦时钟的表盘上可以显示精确至分的时间、行星运动、节日日历,甚至还能预测日食和月食。 早期另一个虽已消失但据说也极其壮观的时钟位于斯特拉斯堡大教堂。这个时钟最令人称奇的地方是有一只镀金的公鸡(代表耶稣),正午时分它会扇动自己的机械翅膀鸣钟报时,三位机械式东方贤士会向其鞠躬行礼。并且,这个时钟还有一个星盘和日历。14世纪,其他具代表性的时钟包括英国威尔斯大教堂时钟(目前存放于伦敦科学博物馆,仍在运行)、鲁昂大时钟和巴黎海因里希·冯·维克(Heinrich von Wick)建造的钟。 至今仍在运行且每日吸引众多游人前来欣赏的是布拉格旧城广场上的天文钟。它建于1410年,外观精美,集机械钟、天文表盘及黄道十二宫图为一体,还有许多活动雕像会在整点报时并表演。这些雕像分别代表“虚荣”“贪婪”“死亡”和“土耳其异教徒”(代表享乐和欲望)。天文钟表盘上方的两个小窗每到整点时刻,十二尊耶稣门徒雕像将依次现身,简直就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600多年间,这座天文钟经历了很多次整修和扩建,第二次世界大战(下文简称“二战”)期间还曾遭到德国军队的严重毁坏。 仍在运行中的最古老的时钟 比布拉格天文钟更古老,但稍逊风采的另外一座时钟坐落于英 国索尔兹伯里大教堂。据说该时钟建造于 1386 年,比前文提及的 威尔斯大教堂时钟(1392)大 6 岁。 一些钟表学阴谋论者(没错,他们的确存在!)认为索尔兹伯 里时钟实际上出现得较晚,因为其构造非常先进,近似于 16 世纪 及 17 世纪的时钟。 1993年,英国古董钟表协会在一个研讨会上经过投票,认定索尔兹伯里时钟确实更加古老。但也有三分之一的人投反对票,认为它其实出现得很晚。事实上,索尔兹伯里时钟并没有一直在运行,它在失踪多年后于1928年才被人们再次发现,直至1956年才恢复运行。 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体验着时间,但关于时间,我们却知之甚少。追溯时间起源,从最初的宇宙之初,人类走过地质时代,探究恐龙和人类的远亲,利用太阳和月亮辨别时间,从最早刻在鹰翼骨上的日历,到后来的量子钟;我们将研究时间如何加速,如何减速;我们还将穿过虫洞和黑洞进入未来、跨过光年、窥探平行时空。 有一本小书《时间简史》,这里有关于时间的一切故事,将为你提供一些有趣又有料的答案:为什么古人选择用12进制和60进制来计算时间?中世纪时期如何计时?标准时间是怎么确定的?时间是不是可以扭曲?平行时空真的存在吗? 这本非霍金版,不艰涩的《时间简史》,适合看不懂《时间简史》但又不想放弃的你。2023-07-23 02:44:491
时钟是谁发明的?
反正不是我。2023-07-23 02:44:592
时间是怎样来的?是谁创造了时间?
有人认为时间就像一根橡皮筋,而其他人认为它是间断性的。如果时间曾经有过开端的话,那就要追溯到160亿年前。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时间是什么,时间这个如此不规则的尺度是如何作用的。 时间对于住在一楼的人来说比住在顶层的人过得慢,尽管它不足以使里面的人变得长寿。要想使一个人变得年轻些,只需乘坐一架普通的飞机做一次环球旅行就可以了。这是时间效应对所有的人都相同的两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结果:时间可以延长也可以缩短,这取决于空间、重力和速度。本文将带领读者去探索时间这个外表看起来很亲近但是又很神秘的尺度。 1.时间究竟是什么? 1000多年来,人们一直都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比如,在古希腊,时间的定义问题对哲学家的困扰更甚于对数学家的困扰。在伽利略的伟大发现之后,牛顿把时间最终定义为数学上的量。但是,这位伟大的英国科学家认为,时间是一个被神秘气息所覆盖着的客体,因为时间独立于任何物体,在一切之上,是绝对的。时间与圣人是如此接近,以至于上帝被比为一座钟。 爱因斯坦认为,时间一点也不像是大自然里的一条“自由自在的狗”,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尺度。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不能像定义任何一个实际的事物那样给时间下一个定义。我们可以度量时间,但不知道时间是什么,并且还把“时间”挂在墙上或者带在手腕上。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我们知道时间可以延长或是缩短。这就是物理学家为什么把时间简单地用作确立事件的序列,并且用时间标记它们。比如人的生日或食品的保质期等。 2.时间是像河流一样流动还是有间断的接替? 不幸的是,没有一种理论或者是一项实验能够证实时间是以连续的方式流动还是像一部电影里的每格画面,给人一种连续的印象,即有间断的接替。对时间的连续性或间断性的研究还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即时间到底有没有开端。对此,至今还没有确切的答案。因为著名的大爆炸理论认为时间—空间有一个开始;而另外的一些科学家则指出,“时间”尺度没有一个瞬间的开始,这是不必要的。这样事情就复杂了。因为根据量子力学的原理,比所谓的普朗克时间(Planck Time)小的时间间隔是不可探知的。普朗克时间单位在秒数量级。所以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内是不可能计算出新生的宇宙状态的。总之,就现在的理论来看,有关宇宙的第一声啼哭将永远是个未知数。 现在我们回到时间的“连贯性”上来。奇怪的是它能够以连续或间断的方式流动,但最小的、可计算的时间间隔则与“普朗克时间”一样。总之,时间是一条连续的带子,而物理学家把它当作一条环环相扣的、不连续的项链。 几年前,科学家大卫·芬克勒斯坦因(David Finkelstein)曾经提出过一种理论,但是没有在科学界获得很大的支持。这位物理学家假设时间原子存在。这些时间原子可能表现出了它们的间断性。 3.对于所有人来说,时间是以同一种方式流逝吗? 爱因斯坦的理论表明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同空间一样,时间也是相对的。相对是什么意思呢?即为了完整地而不是模棱两可地描述一个事件,那么这个事件就应该被放在一个参照系里。例如,如果我与某人在路的尽头约会,那么“尽头”对另外一个人来说可能恰好是路的开端。如果我加上“在路尽头后面的广场”,那么这个“约会事件”就准确了。带有时间因素的事情也是如此。如果我说10年过去了,那么我就必须指出,是与哪个参照系相比过去了10年。很明显,在每天的生活里没有必要拘泥于细节。但是谁又知道将来我们会不会组织星际旅行或者与外星人交流呢?到那时,时间间隔就不再这么简单了,就会感到时间的相对性了。 一个有名的例子能够解释这一切。阿尔法(Alfa )和贝塔(Beta)是一对30岁的孪生兄弟,都是宇航员。2000年,贝塔开始乘坐速度为每秒24万公里的太空飞船向距离地球8光年的一个星球进发。以这种速度,贝塔来回单程各需要10年时间。事实是为了达到所要的平均速度,贝塔需要加快速度,而在到达目的地时还要减速。因为他们两个的参照系不再相同,只需改变运动方向我们就可以把阿尔法和贝塔的时间分离开来。当贝塔在2020年回到地球上来时,将看到阿尔法庆祝50岁(老了20年)生日,而这时对他自己来说才刚刚过了12年,他才只有42岁。这不是一个智力测验。时间的伸缩已经被真实的表所测量到。1971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哈费勒(J.C. Hafele)和美国海军天文台的理查德·基廷(Richard Keating)两位物理学家作了环球旅行,并且测量了飞机上的4座原子钟。飞机的速度无法和光的速度相比(相差几百万倍)。但是科学家们却证实捕捉到了时间的伸缩性:在旅行结束时,飞机上的钟表指示与地面上的钟表相比晚了59纳秒。另外,高度也影响时间的流逝,爱因斯坦的理论表明由于重力的原因,时间离地面越近流逝得就越慢。实际上,在地下室里,时间流逝得要比在楼房顶层慢。有人曾经计算过,在人的一生中,如果是住在一层的话,可以多活一微秒,当然,这对长寿来讲太微不足道了。 4.如果时间是一个尺度,那么为什么不能像在空间中一样前进和后退呢? 在将来和过去的时间中旅行都属于科学幻想。正如奥地利数学家库尔特·歌德尔(Kurt Godel)在1949年所证实的一样,在过去的时间里旅行是不被物理学的法则所禁止的,然而条件是非常特殊的:宇宙要能够转动(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的),并且时间的追求者必须以大于光速71%的速度移 动。总之,菜谱是有了,但是没有配料。正如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所认为的那样,这可能是自然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同时阻止时间旅行就会避免可能带来的悖论,例如会和自己相遇或者是改变历史一类的现象。 5.黑洞是否真的是时间机器呢? 黑洞所提供的可能性之一是,在通过了一个时空隧道后落入它们之中,并且重新出现在过去。隧道是什么?有各种各样的假设,从抗重力到对映世界,再到宇宙更替。虽然假设众多,但没有一个是可行的。只需想一想黑洞超强的引力就够了:时间就像一根皮筋,最后被拉长,而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活着出来是毫无希望的。时间是一个永久的话题,人们仍在不断地探索和尝试其他的方法。 参考资料:科学世界杂志. 时间这东西,真好!它既可以促人奋进,也可以使人愉悦,更重要的是,她可以化解人心灵的创伤。通过它的抚慰,仇消了,恨灭了,泪水变成甘霖了;心不在痛了,头不再疼了。 时间是谁创造的?他为何没有名垂青史?也许他认为自己的发明已经超脱了历史吧!功过评述那只是世俗的事情。暂不评论这些。现在我只想知道,他为何要创造时间或是什么给了他启发。混沌时代,浑浑噩噩,各路神仙均长生不老,又没有七情六欲,身边的事物一成不变,时间,他们才没那种需求。那到底是谁创造了时间呢? 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发明时间的人应该是女娲。她创造了万物,也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她创造的第一个人应为女人,她本身是女性嘛!创造了女人也就创造了麻烦,这连鬼都知道,只不过鬼是以后才知道的。女娲既然创造了女人,也就首先感觉到了,女人是有情感的,女娲又不可能一直陪着,不久,女人就感到寂寞。造一个人陪她,替换自己,女娲这样想也这样做了,于是男人出现了,应运而生。既然充当了女人的某种需求,男人的日子咋能好过?渐渐的男人受不了了,那种受人役使低人一等的状况谁受得了。男人不干了,轮到女人受不了了,盛气凌人的女人对男人有了依附感。郁郁寡欢,愁眉苦脸,并伴随着有了心痛的感觉。男人看着可怜呀!于心不忍告于女娲知道。女娲不知为何,堂堂万物之主不知为何,胡乱医治一通并不见效,眼看女人消瘦下去即将不久于人世,自己的伟大杰作将不复存在。苦思冥想,不得其法。无奈只好动用法力。造一抽象东西强行医之,此东西便为时间雏形,疗女人心痛乃女娲规定。焉又不治之理? 女人既得治,自然欣喜异常,大难不死,借助那抽象东西,想呀想,终于想到此病缘于男人,于是善待男人。男人也并非小器之辈,既然这样,两者相处日渐融洽。繁衍人类,那是后话。 可见从远古时起,时间就是用来疗心伤的,到了后来,人们渐渐赋予了它新的内容,可它的原始定义仍起着很大作用。让时间化解一切不快,让世界充满爱吧!女娲创造了弥足珍贵的时间,就让我们好好珍惜它吧! 谁创造了时间,这下该知道了吧!女娲没留下姓名,就是让人们去关注时间本身,去好好的利用她的发明,而不是去想,去了解,去夸赞她这个创造伟大的人。鸡蛋好吃,你吃就行了,何必还要去管它是从哪里来的。 女娲,创造了时间,同时也树立了楷模。我们不应学习么?利用时间,学习人品,不要辜负女娲的厚望。我们能回报的就是让她在万物面前更伟大。 现在,众多的怀春少男少女,彼此爱得死去活来。顺势发展下去的当然好,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谁人不羡艳。可有那样的好结果的有几对。好合好散的还罢了,一方不愿的寻死觅活不在少数。死倒没死,可心中的伤害是巨大的,是无法愈合的。关键时刻,为了世界未来的希望,又是时间充当了白衣天使。未来社会的一个个栋梁之材就这样被救了下来,女娲,又一次被无形提及,只是这一次,她会开心么?我实在不愿意看到,她给世间创造快乐的同时却给自己创造了痛苦。她的伟大被用作了什么,心甘情愿的不情愿,把人难受的。 女娲也许早就想到了吧!不留名或许就是这个原因吧,那个教授愿意看到自己的伟大发明被用作戒毒用呢?2023-07-23 02:45:071
是谁发明的时间?
谁也没发明时间,时间也不是任何人可以发明的,它是宇宙的构成部分!不会因为你的高兴而停留,也不会因为你的悲伤而飞逝!它即能看到也看不到;即能听到也听不到;即能感受到又感觉不到...有时候儿童盼它快快过,青年想它慢些走,老人愿它永停留! 时间的计算非常简单!也不是哪个人发明的!它是人们长期生活中摸索和总结的一种规律! 科技天地 人类计时方法的变迁 1.太阳、月亮和星星 古代,人们仰望天空来判断时间。太阳显示日期,月亮显示月份。古巴比伦人把一天分成24个部分,也就是24小时。 2.日晷 人们注意到,随着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树木和岩石投下的影子从一边移到另一边,以此可确定一天时间的变化。 3.水计时 古罗马人和古希腊人使用水钟计量时间。水从一个碗滴到另一个碗。 4.火计时 古代中国人通过燃烧一根以固定间隔打结的湿绳子来计时。后来,人们记下了燃烧一根蜡烛或一盏油灯里的油所需的时间。 5.沙漏 沙子以均匀的速率从一个玻璃球流到另一个玻璃球。许多年来,水手们携带这些计时工具出海航行。 6.机械钟(1世纪)第一台机械钟通过使用重物驱动转轮,带动指针计时。 7.钟摆(17世纪末)一个名叫克里斯蒂安·于让的荷兰人,最早发明了走时准确的钟。这些钟由一个钟摆控制。相同长度的钟摆完成每次摆动花去相同的时间。这是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1637年发现的。 8.航海钟(1世纪)一个英国钟表匠约翰·哈里森在1735年发明了第一台“航海天文钟”,即在海上工作的时钟。 9.电子钟(19世纪初)电池被用来给最早的电子钟提供动力。今天,我们通常把这种钟的插头插入我们家中的电源插座。 10.石英钟(1929年)石英是一种矿物,当电流通过它时,它每秒钟振动32768次。今天,大多数的钟表都有一块石英晶体。许多钟表使用数字代替了钟面。 11.原子钟(1949年)原子钟是最精确的。这种时钟在37万年里快慢误差不会超过1秒。原子钟以铯原子的振动为基础,铯原子的振动速率是每秒9192631770次。 12.最早的表(1500年)最早的表体积很大,挂在围在腰间的一根皮带上。 13.电动手表(1957年)电动手表是由小电池提供动力的。它们有一个微小的音叉使手表走时,从而代替了上发条。 14.数字表(20世纪80年代)现在的数字表都有一块电池、一个极小的计算器和一个石英晶体。人们做表,越做越小,甚至把它们当作饰物来佩戴。2023-07-23 02:45:261
是谁首先发现时间的?有是谁定义的时间?
伽利略,从他首先发现钟摆定律开始。2023-07-23 02:45:343
十二时辰,二十四小时制是谁发明的?
在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在不同的时期发明和制造了各种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的计时器。其中主要有圭表、日晷、漏刻、机械计时器等。 圭表 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古代典籍《周礼》中就有关于使用土圭的记载,可见圭表的历史相当久远。圭表是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那么光阴之“阴”,及时间的长短,,用“分”、“寸”表达就顺理成章了。 日晷 日晷也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机械酒传入中国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计时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针和刻有刻线的晷面组成,随着太阳在天空运行,晷针的投影像酒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就可以指示时辰。 漏刻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的,然而遇到了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我国古代诸多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有关漏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章句。如唐代诗人李贺:“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在机械酒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 机械计时器 单纯利用水的流动来计时有许多不便,人们逐渐发明了利用水做动力,以驱动机械结构来计时。公元前117年,东汉的张衡制造了大型天文计时仪器——水运浑天仪,初步具备了机械性计时器的作用。随后历代都相继制作了附设有计时装置的仪器,其中宋代苏颂制造的水运仪象台,把机械计时装置的发展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峰,水运仪象台的计时机械部分可以按时刻使木偶出来击鼓报刻,摇铃报时,示牌报告子、丑、寅、卯十二个时辰等。 这类计时器尚不能算是独立的计时器,还是天文仪器与计时仪器的混合体,至十四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的机械计时器已脱离了天文仪器而独立,不但具有传动系统-齿轮系,而且还有擒纵器,如果再进一步,就可能出现完全现代意义上的酒。但遗憾的是,功亏一篑,中国没能做到这一点,最终机械酒还是从西方引进。 除上述几种主要的计时器外,还有其他一些计时方法。如,香篆、沙钟、油灯钟、蜡烛钟等。 考察古人的时间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观查:一是古人对时间科学划分后制定的计时制;二是古人把时间、计时仪器和国家法制、政权兴衰相联系。 我国古代制定、沿用自成体系的计时法。百刻计时法最古老,使用的时间也最长。大约西周之前(公元前十一世纪),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一百刻(一刻等于14.4分)。汉代(前206-公元220)除使用百克制外,还应用以太阳方位计时的方法,到隋唐(公元581-907)时,太阳方位计时衍生为十二时辰计时,百克制与十二时辰计时法并用。直到明末清初(十七世纪),西方机械酒传入后,我国才改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但十二时辰仍沿用,每个时辰两小时。为和二十四小时计时法相一致,我国古老的百克制演变为九十六克制,一个时辰内分为八刻、一小时内分为四刻,这样一昼夜就为九十六刻,与世界通用的计时法相一致。 此外,我国古代还使用独特的夜间计时方法,这就是“更”。“更”是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时间长短依夜的长短而定。2023-07-23 02:45:431
是谁发明的时间?为什么一天会是二十四小时?
人们把一天分为24小时,也就是12*2小时,对此至少有两种解释。 第一个划分依据是手的食指至小指之间的指骨个数。古巴比伦人根据这个数字把一天分成了12个相等的时段。第二种解释涉及到天文学,它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古埃及人的日历上标注着一年有36个“星期”,每个星期都有10天。每一个星期的开始都以黎明时分某颗特定的星星升起为标志。这36颗星星将夜晚自然地分成12等份,类似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埃及人把白天也分成12等份。由此产生一天24小时的划分方法。 参考资料 《百科知识》2023-07-23 02:45:521
时间单位是谁发明的,一小时,一分钟,一秒?
古代中国的时间制度,与对时间的认识过程和定时器的使用有关。古中国的计时单位是年、月、日、时、刻,时和刻是一日中的基本单位,时是指时辰,刻是漏壶的箭尺上的分度。古代中国早期对一日时段的划分并不统一,即使在西汉之后,仍并行着3种时制,即十时制的更点制度、十二时制及漏刻制,且各朝代的时刻划分也有所不同,其中,更点制只用在夜间的记时。下面就十二时制、漏刻制与其变迁做一探究与考证。 </FONT>下载 (40.01 KB)[转帖]中国古代的时间记录制度2009-5-6 11:56 唐代以前,十二时制的最小单位就已经精确到相当于今天的10分钟 十二时制(唐代时辰制已经细分精确到相当于今天的10分钟) 古人很早就发现日月星辰等天象的运动和时间有某种联系,掌握天象运行的规律,观测日月的方位,了解星辰的摆阵,便可向天问时。十二时制源自古人观察太阳所在的方位来决定时刻。 所谓“方位”,就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天文历算学家为了研究的需要,把天穹以北极为中心划分的十二方位,分别以十二辰表示,认为太阳每昼夜绕北极旋转一周,依次经过天穹上的十二个方位,因而这十二辰便成为划分一日时段的单位,以太阳所经天穹的方位来计时。 这十二辰也等同于后来浑天论者把天球沿天赤道划分的十二等分的天区,称为十二星次,其计时方式从原先称日加某方位或时加某方位(例如日加卯或时加卯),最后简称某时(卯时),这种计时方式最早出现在西汉时的文献,如《周髀算经》言日加酉之时、日加卯之时;《汉书·翼奉传》言日加申,又言时加卯;而《吴越春秋》亦云“今日甲子,时加于巳”,至《南齐书·天文志》始有子时、丑时、亥时等十二时辰的时称。 为了提高测量精确性,后来更精细的二十四方位制也用来表示时间,尤其是在南北朝时经常使用。如《晋书·律历志》记载黄初“二年七月十五日癸未,日加壬、月加丙食”,乃描述月食时间在二十三点左右,且日、月所在方位相对。又如《隋书·律历志》记载北齐后主武平“六月戊申朔,太阳亏……至日食,乃于卯甲之间。”即说明日食在五至六点之间。 唐代以前使用的十二时辰或十二方位,为了记载的更详细准确,又把它划分为更细的单位,把一时辰分成4份,以初、少、半、太等名称来表示。其后又把每个1/4等分,以强弱的名称区分为3等分,因此一时辰可细分为12个分单位,其中每个分单位等于现今的10分钟。其计时的划分方法,在《晋书·律历志》景初历的记载较为详细。 例如《隋书·律历志》记载“见行历九月十六日庚子,月行在胃四度,时加丑,月在未半强上,食十分之三半强,亏起正东”,预测月食发生时间是在时加丑,月在未半强上,就是凌晨2点10分至20分(02:10 ~ 02:20)之间。而“十二年七月十五日己未,依历月行在室七度,时加戌,月在辰太强上,食十五分之十二半弱,亏起西北”,则预测月食发生时间是在时加戌、月在辰太强上,即晚间8点40分至50 分(20:40 ~ 20:50)之间。 漏刻制 《隋书·天文志》:“昔黄帝创观漏水,制器取则,以分昼夜。其后因以命官,周礼挈壶氏则其职也。其法,总以百刻,分于昼夜。”这段话是描述古中国的漏刻计时制度。漏刻,是古中国的水钟,以水量的变化来计量时间,自周朝以来,历代都设有专职机构负责管理与开发,民间应用也相当普及,是古中国最重要而普遍的定时器。 漏刻的计时单位是刻,是在用竹或木制成的指示水深的箭尺上,于对应一个昼夜升降的长度内分划为100个间距,每个间距就是1刻。箭尺下端固定在浮舟上随水面升降,利用箭壶水位的等速变化,观测箭壶上箭尺显示的刻度来计量时间。在形制上主要有下漏(泄水型)、浮漏(受水型)及秤漏(权衡型)。主要的发展顺序是单壶泄水型沉箭漏、单级受水型浮箭漏、二级补偿式浮箭漏、三级补偿式浮箭漏、秤漏、四级补偿式浮箭漏、以及漫流式浮箭漏。 因漏刻制早就与夜间的更点制结合,古人把漏刻分昼漏和夜漏两种。因为不同季节昼夜长短不等,即在冬夏之间,昼夜漏都随节气的变化而有增损,所以全年不能仅以单一箭尺来测量时间。自古一般以使用41支箭或48支箭为多,而使用箭尺数目和漏刻本身的精确度与其所在的纬度有关。因此,漏刻计时制度主要在解决昼漏和夜漏刻度的分配与箭尺的更换问题。 在实用上,不同季节昼夜时刻的分界点是经过具体测量日出与日落时刻而制定的,古人定“日出前二刻半而明(旦),既没后二刻半乃昏”,以昏为入夜,旦是昼的开始。因此从昏至旦的刻数是夜漏刻数,百刻减夜漏刻数就是昼漏刻数,一般都以正午为起漏之时。例如在北纬36.5度地区,若1年用48支箭,则冬至时昼漏是四十刻。冬至之后,白昼渐长,昼夜漏都随节气变化而增损,并需每半个节气(约7.7日)换一次箭尺,直到夏至,这时昼漏是六十刻。夏至之后,白昼渐短,昼夜漏都随节气变化而损增,直到冬至。 十二时制与百刻制的配合</SPAN>(隋代记载,百刻制已经细分精确到相当于今天的14秒多) </FONT>漏刻也是古中国重要的天文计时仪器,因此十二时制与漏刻制的结合是必然的事。然而十二时与百刻之数并不成整数倍的关系,两者的配合较为困难。自东汉以来,历代都提出改革漏刻制的意见,改百刻为十二的倍数,如九十六、一百零八、一百二十。有实践施行者,如新莽始建国元年至地皇四年(9年~23年),实施一百二十制有15年;梁武帝天监六年至大同十年(507年~543年),实施九十六制有36年;梁武帝大同十年至陈文帝天嘉年间(544年~560年代),实施一百零八制约有20年,但是时间都不长。 实践证明改革百刻制的途径不易行得通,只能从十二时制与百刻制的调合方面寻求配合。在实用上,漏刻制度中也把每刻细分成较小的刻度,自汉代到南北朝把每刻分为十分,因此不能提供十二时制与百刻制调合的条件。 隋《大业历》(597年~618年)以来,十二时制与百刻制二者配合运用日益明显,每刻细分的数目必是12的倍数,有每刻是二十四分或六十分,其中大都采用一刻是六十分。又因隋唐漏刻发展上已使用多级补偿式浮箭漏,精度上也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提供一刻是六十分的客观条件。 两者配合的方法就是:“昼夜百刻,每刻是六小刻,每小刻又十分,故昼夜六千分,每大刻六十分也。其散于十二辰,每一辰八大刻二小刻,共得五百分也。这是古法。”用法如隋《大业历》在二十四节气的日出日入时刻的记载,有卯八刻十九分和辰初刻五十分等。</p> 相当于现在的2个小时。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末、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希望对你有帮助。 1960年以前,CIPM(国际计量大会)以地球自转为基础,定义以平均太阳日之86400分之一作为秒定义。即1 Second = 1/86400 Mean Solar day其稳定度在10-8左右。 1960~1967年CIPM改以地球公转为基础,定义西元1900年为平均太阳年。秒定义更改为:一秒为平均太阳年之31556925.9747分之一。1 Sec = 1/31556925.9747 Solar Year at 1900稳定度约为10-9。 二十世世纪中叶,由于量子力学的发展,发展了诸如光谱超精细结构、镁射及雷射、光磁共振(Optical Pumping)、分子束磁共振、分离震荡场等实验及研究,使量子频率标准取代以天体运动为标准之天体时而成为计时标准。1967年,CIPM定义秒是铯133原子(Cs133)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所对应的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所持续的时间。此秒定义一直维持至今。 秒定义可以以铯原子频率标准器来实现,其稳定度依据各标准器的制造方法、维护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商用的铯频率标准器HP-5071稳定度约在10-12左右,法国LPTF实验室以绝对温标10-6度的铯原子喷泉制成的原子钟,稳定度约在10-16左右。 地球自转一周不是24小时,24小时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共同结果! 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日 地球自转一周(360度)时间为23小时56分04秒,比我们平常所说的“一个白天和一个黑夜为一日计24小时”少一点。人类自己感觉不到地球在自转,故习惯于把日出日落到再次日出称之为一日。 一日划分为24小时是古埃及人制定的。每小时又划分为60分钟,每分钟又分为60秒。这样一日就有24×60=86400秒。这些时、分、秒都成了时间单位。2023-07-23 02:46:011
24小时和12小时制是谁发明的?
古代天文学家及物理学家以日圭、日晷、水钟、单摆,利用观测日影的变化或水位的变化来计时。随着科技进步,近代科学家发明单摆钟及石英振荡器,利用单摆或石英晶体的振荡周期来计时。但上述计时方式易受环境、温度、材质、电磁场甚至观测者观测角度等影响,稳定度不佳,须由天体(地球自转、公转、月球公转)周期来校正。 1960年以前,CIPM(国际计量大会)以地球自转为基础,定义以平均太阳日之86400分之一作为秒定义。即1 Second = 1/86400 Mean Solar day其稳定度在10-8左右。 1960~1967年CIPM改以地球公转为基础,定义西元1900年为平均太阳年。秒定义更改为:一秒为平均太阳年之31556925.9747分之一。1 Sec = 1/31556925.9747 Solar Year at 1900稳定度约为10-9。 二十世世纪中叶,由于量子力学的发展,发展了诸如光谱超精细结构、镁射及雷射、光磁共振(Optical Pumping)、分子束磁共振、分离震荡场等实验及研究,使量子频率标准取代以天体运动为标准之天体时而成为计时标准。1967年,CIPM定义秒是铯133原子(Cs133)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所对应的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所持续的时间。此秒定义一直维持至今。 秒定义可以以铯原子频率标准器来实现,其稳定度依据各标准器的制造方法、维护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商用的铯频率标准器HP-5071稳定度约在10-12左右,法国LPTF实验室以绝对温标10-6度的铯原子喷泉制成的原子钟,稳定度约在10-16左右。 地球自转一周不是24小时,24小时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共同结果! 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日 地球自转一周(360度)时间为23小时56分04秒,比我们平常所说的“一个白天和一个黑夜为一日计24小时”少一点。人类自己感觉不到地球在自转,故习惯于把日出日落到再次日出称之为一日。 一日划分为24小时是古埃及人制定的。每小时又划分为60分钟,每分钟又分为60秒。这样一日就有24×60=86400秒。这些时、分、秒都成了时间单位。2023-07-23 02:46:093
钟表的起源时间是什么时候?
其实就时间而言,本身来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没有统一的时间的。古代人大多数时候都是日出而作,日暮而息,所以也正是因为如此,都是根据太阳的运转来推测时间的。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间就变得及其的重要,所以北宋时期,宰相苏颂主持建造了一台水运仪象台,而且仪器能报时打钟,结构和现代的钟表很相似。对于第1个发明钟表的人来说,也是抽象记述这个时间概念的,所以大多数时候古人的记时间也是用一些日晷来进行推测。所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来看待这个问题。1,第1个发明钟表的人,其实是不知道具体时间点。其实本身来说,就时间点这个概念就是大体参考的时间,所以并没有统一的时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发的意识到生产与时间的观念相对联系更加紧密,所以人们才会延伸出这个时间概念。但是要近代,由于考虑到高精准的科技发展水平,所以需要引入统一的计量时间单位,所以这个时候统一的时间体系才会逐步的形成。2,古人是没有具体的时间观念的,第1个发表钟表的人只是用来推测时间点。其实我们会发现大多数古代人都是日出而作,日暮而息,原生态的生活环境。所以在人们的远古时期是没有时间这个概念的,大多数时候也是根据太阳的升落,进行推测具体的时间段,所以只有到了近代一些科技的发展,才引入了相对应的时间概念。3,最早准确的计量时间钟表,其实就是北宋的水运仪象台。其实目前大多数主流的学者认为,第1个钟表应该出现在我国的北宋时期。而且有些学者更加肯定是苏颂发明的。北宋时期苏宋创建了水运仪象台,而且这个仪器本身来说能够推测大体的时间。这个仪器的结构也与现代的钟表极其相似,也正是因为如此,人们会发现第1个钟表诞生之前,其实就已经有了类似的计时单位了。2023-07-23 02:46:181
时间是谁发明的
不清楚。事实上,可以这样理解时间更全面的定义:时间是与空间维相同的第四维。在人类的宇宙模型中,必然要牵扯“时间”进行对宇宙的描述。而我们知道,宇宙模型的基本逻辑是:如果在时空坐标系的区域A中发生了事件B,那么在时空坐标系中的区域C内必然发生事件D。很明显,在用人类逻辑所建立的这样一个模型中,时间也只是用来描述某向量的位置的一个维而已。用我们平常的理解,也是这样。但为什么人类能在其他三个空间维中随意向四处移动,却只能在时间维中向前呢?这只不过是人脑的冲突。人类逻辑需要四个维度以解释宇宙,但人类用以获取信息的途径却只能确定三个维度。(人眼就不能看穿时间)在这样的冲突下,一方面人类在解释四个维,另一方面人类却只能确定三个维,这样,人类便只能感受着第四个维(时间)的流逝与另三个维在第四维中的变化了。这就是我们现在对时间的感受产生的原因。然而事实上,我们眼中,思维中所“看”到的时间,并不是一定的。那是因为这个世界是相对的,时间也不例外。自从我们人类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探索出超越时间的规律时,人类就开始了时光探索。相信大家都有听过“光速时间论”吧——当人运动的速度无限接近光速时,周围的时间就会放慢。甚至出现“山中仅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情况。但是即便是这样,人类依旧面临着另一个时间的问题——相对的时间。如上例中,“世上已千年”不过是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的时间。而那个正在用光速运动的人,依旧面临着相对于自己的时间“山中仅一日。”所谓的“山中仅一日,世上已千年”,不过是相对我们这些以正常速度运动的人而言罢了。超越了自己本质的时间,依旧会有相对于自己的另一个本质时间来约束自己,所以说,人类对时间的探索,是永远没有止境的。因为这个世界永远存在相对的时间,时间永远是存在的。超越了本质的时间,我们又会进入一个新的时间规则。2023-07-23 02:46:571
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时钟的人是通过什么知道是几点的?
古代那时候需要用太阳照在木棍上的阴影长短来计算时间。也有的用漏沙的器皿来计算2023-07-23 02:47:056
谁发明的时间?一年12月、一个月多少天、一天24小时都谁规定的?
年月日的来历 一年,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的时间。全长为365天又1/4天(365.2422日),也就是365日5小时48分46秒,这叫"回归年"。 历法上的年为了应用方便,不采用回归年,而是采用了完整的天数。公历的平年是365天,闰年是366年,每四年一闰,每百年少闰一次。使用的整天数的年历法上叫做"历年" 农历是根据月亮的朔望月共12个月算一年,一年是354天。每三年有一个闰年。闰年是383天或384天。 一年,又是气候变化的周期,气候由冷变热,再由热变冷;这包括了人们从事农业自耕种到收获的全过程。所以人们从很古的时候起,就用气候冷热周期变化这个自然规律作为计算时间的大单位,把一年作为制订历法的根据。 一个月,就是月亮绕地球一周,也就是一个朔望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59...日,也就是29日12时44分3秒,这叫做"历月"。众所周知,月亮是个球体,由于月亮绕着地球不停地公转,同时又跟着地球绕着太阳转,所以月亮对地球和太阳的位置也在不断地变动,月亮对着我们照亮的这一面,有时有,有时无,有时多,有时少,这就形成了月亮的圆缺循环。当我们看不到月亮的时候,叫做"朔"(多在阴历的初一和三十日)。过十四、十五天,我们就会看到圆圆的月亮,叫做"望"(多在阴历十四、十五、十六日)。月亮由这次朔到下次朔或由这次望到下次望,这就是月亮绕地球转了一周,就是一个月,我们把它叫做"朔望月"。 月亮圆缺循环变化的规律,人人都可以看到,所以人们很早就把它作为计算日子的单位,把朔望月作为制订历法的根据。阴历的一个月,就是根据朔望月定出来的。 一日,就是地球本身自转一周的时间,也就是一个白天加一个黑夜,共计24小时。地球是椭圆形的,自己不会发光,所在同一个时间里,地球只有一半向着太阳,向着太阳的这一半地球就是白天,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太阳的光照不到地球上,这一半地球上就是黑夜。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有规律的循环。 通常把太阳要升起来的时候叫白天,这就是一天的开始。在白天转为黑夜的时候,也就是太阳落下去的时候叫做黑夜。一天,通常是指这个天象变化的规律,就很容易被人们所掌握,并利用它来作为计算时间的基本单位。一天,是历法上的第一种单位。 这种用太阳定出来的日,叫做"太阳日"。太阳日又有"真太阳日"和"平太阳日"两种。真太阳日有长有短,这是因为地球绕着太阳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冬季地球离太阳远一些,所以公转就慢一些。地球公转的速度有快有慢,所以一天的时间也就有长有短。因此"真太阳日"的时间是不完全一样长的,这样用起来就很困难。为了方便起见,历法上用的不是真的太阳日,而是一个长短不变的日,这个日就是一年之中,真太阳日的平均时间长度,就叫"平太阳日"。按照现在惯例,一日的时间分成24等份,就是24小时,把24小时作为一日。依照现在惯例,一日是从半夜0点开始,到次日的半夜24小时止作为一天。但是这里需要提及的是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又把一天的二十四个小时分为十二个时辰,也就是用民间的十二个属相来代替。恰好每个时辰是两个小时,每逢单数进位,而每个时辰又分为三个部份,为初时、正时和末时,每天的交替时间是从当日的半夜十一点整开始为第二天的子时,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0点。所以夜晚11:00整到11:39分为初子时,11:40分到12:19分为正子时,12:20分到凌晨1:00整为末子时。而每天中午11:00整到11:39分为初午时,11:40分到12:19分为正午时,12:20分到下午1:00整为末午时,其它依此类推。 用日来计算短的时间很方便,如三、五天、十天、八天,但计算长的时间就很困难,所在在计算时间上还有月、年和世纪等。2023-07-23 02:47:561
钟表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谁发明的
1090年,北宋丞相苏颂创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装置有操纵机构的”机械计时器”——“水运仪像台”,每天仅有一秒的误差。而且,它有擒纵器,正是擒纵器工作时能发出嘀嗒嘀嗒的声音。而外国人使用操纵器记时则是300年以后的事了。中国最早发明钟表的人之一是元代的郭守敬,西元1267年,他在大明殿制作了专门计时用的机械钟,能“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钱,初正皆如是”。世界上改进用摆来控制的时钟的是荷兰科学家惠更斯(1629一1695),郭守敬制作机械钟比惠更斯早80年。所以说,钟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士兵为了看表方便,把表绑扎固定在手腕上,举起手腕便可看清时间,这样比原来更加方便。1918年,瑞士一个名叫扎纳·沙奴的钟表匠,听了士兵把表绑在手腕上的故事,受到很大的启发,经过认真思考,他开始制造一种体积较小的表,并在表的两边设计有针孔,用以装皮制或金属表带,以便把表固定在手腕上,从此,手表就诞生了。参考资料:苏颂—《新仪象法要》2023-07-23 02:48:031
时钟是谁发明的什么时候发明的 时钟的发明者和时间
1、钟表出现在北宋,是由苏颂发明的。2、1092年,北宋宰相苏颂主持建造了一台水运仪象台,这个仪器能报时打钟,结构和现代的钟表很相似。更不可思议的是,水运仪象台每天仅有1秒的误差,而且上面还装有在工作时能发出“嘀嗒、嘀嗒”声的擒纵器。2023-07-23 02:48:261
世界上的时间是怎么来的?
不要明白你的意思是想问,时间这个概念是由谁定的,还是问时间的概念。如果是问时间的概念,那么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从广义上讲:当一个点相对于某坐标系运动时,其运动所形成的直线或线段或曲线就是相对于该坐标系静止的点的时间之一。每个点对应多个时间。相对于某一个时间,静止的点开始运动速度越快时间越慢,当速度与该时间中运动的点一样时时间停止,速度超越该点时相当于正回到过去。如果是想问是谁定义了时间,那么这个真的无从考究,更是不能确定具体到什么人名,古代的人就已经知道了时间,对时间也有非常严格的划分。世界上时间最标准的钟是什么钟?目前世间上最精确的钟是——NIST F-1原子钟(这是它的平面结构),在2000万年的时间内,它的误差在±1秒内。2023-07-23 02:49:063
中国四大发明的发明人和时间是什么?
一日Φ##≠5刀不一n2023-07-23 02:49:404
第一个发明时钟的人,他是怎么知道时间的呢?
说来话长!其实第一个发明时钟的人,不是第一个“知道”时间的人!2023-07-23 02:50:344
一天24小时是哪国人的‘发明’
地球自转一周是23小时56分4秒,称为一昼夜或一个自然日,24小时制是为了计时方便所以被普遍采用。2023-07-23 02:51:025
世界时间谁定制的谁发明的
1880年,英国国会才决议以格林威治时间为全国的标准时间。那里天文台的格林威治大钟从此便决定着整个英国的时间。大约从1884年起,格林威治标准时间也为其他国家所承认。无怪现在人们都把英国的格林威治天文台说成是“时间开始的地方”!2023-07-23 02:51:271
大家好,谁知道时间和年月 日期是谁发明的?
原是古埃及人发明的,后又经罗马人改过。在后来就不知道了2023-07-23 02:51:352
时钟在哪一年发明出来
古代就有人用太阳当时钟2023-07-23 02:51:513
时间到底是什么概念?一天24小时是谁提出来的?一秒钟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不知道U0001f605U0001f353U0001f349U0001f9c0U0001f356U0001f36fU0001f364U0001f354U0001f35fU0001f32dU0001f355U0001f367U0001f368U0001f366U0001f370U0001f382U0001f36eU0001f36dU0001f36bU0001f36cU0001f37fU0001f369U0001f379U0001f36aU0001f3792023-07-23 02:52:014
时间是谁发明出来的
苏颂。1092年,北宋宰相苏颂主持建造了一台水运仪象台,这个仪器能报时打钟,结构和现代的钟表很相似。水运仪象台每天仅有1秒的误差,上面装有在工作时能发出嘀嗒声的擒纵器。 苏颂:苏颂(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今属厦门市同安区),后徙居润州丹阳。北宋中期官员,杰出的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 苏颂好学,于经史九流、百家之说,及算法、地志、山经、本草、训诂、律吕等学无所不通。其主要贡献是对科学技术,特别是医药学和天文学方面的突出贡献。他领导制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开启近代钟表擒纵器的先河。被称为“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2023-07-23 02:52:351
时间是谁发明的
苏颂。1092年,北宋宰相苏颂主持建造了一台水运仪象台,这个仪器能报时打钟,结构和现代的钟表很相似。水运仪象台每天仅有1秒的误差,上面装有在工作时能发出嘀嗒声的擒纵器。 苏颂: 苏颂(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今属厦门市同安区),后徙居润州丹阳。北宋中期官员,杰出的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 苏颂好学,于经史九流、百家之说,及算法、地志、山经、本草、训诂、律吕等学无所不通。其主要贡献是对科学技术,特别是医药学和天文学方面的突出贡献。他领导制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开启近代钟表擒纵器的先河。被称为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2023-07-23 02:52:441
时间是谁发明出来的
苏颂。1092年,北宋宰相苏颂主持建造了一台水运仪象台,能报时打钟,结构和现代钟表很相似。水运仪象台每天仅有1秒的误差,上面装有在工作时能发出嘀嗒声的擒纵器。 苏颂。1092年,北宋宰相苏颂主持建造了一台水运仪象台,这个仪器能报时打钟,结构和现代的钟表很相似。水运仪象台每天仅有1秒的误差,上面装有在工作时能发出嘀嗒声的擒纵器。 苏颂: 苏颂(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今属厦门市同安区),后徙居润州丹阳。北宋中期官员,杰出的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 苏颂好学,于经史九流、百家之说,及算法、地志、山经、本草、训诂、律吕等学无所不通。其主要贡献是对科学技术,特别是医药学和天文学方面的突出贡献。他领导制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开启近代钟表擒纵器的先河。被称为“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2023-07-23 02:52:511
时间是谁发明的?
时间是客观存在的,不用人发明。 至于是谁定义了秒,当然不是一个【个人】,详细如下: 古代天文学家及物理学家以日圭、日晷、水钟、单摆,利用观测日影的变化或水位的变化来计时。随着科技进步,近代科学家发明单摆钟及石英振荡器,利用单摆或石英晶体的振荡周期来计时。但上述计时方式易受环境、温度、材质、电磁场甚至观测者观测角度等影响,稳定度不佳,须由天体(地球自转、公转、月球公转)周期来校正。 1960年以前,CIPM(国际计量大会)以地球自转为基础,定义以平均太阳日之86400分之一作为秒定义。即1 Second = 1/86400 Mean Solar day其稳定度在10-8左右。 1960~1967年CIPM改以地球公转为基础,定义西元1900年为平均太阳年。秒定义更改为:一秒为平均太阳年之31556925.9747分之一。1 Sec = 1/31556925.9747 Solar Year at 1900稳定度约为10-9。 二十世世纪中叶,由于量子力学的发展,发展了诸如光谱超精细结构、镁射及雷射、光磁共振(Optical Pumping)、分子束磁共振、分离震荡场等实验及研究,使量子频率标准取代以天体运动为标准之天体时而成为计时标准。1967年,CIPM定义秒是铯133原子(Cs133)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所对应的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所持续的时间。此秒定义一直维持至今。 秒定义可以以铯原子频率标准器来实现,其稳定度依据各标准器的制造方法、维护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商用的铯频率标准器HP-5071稳定度约在10-12左右,法国LPTF实验室以绝对温标10-6度的铯原子喷泉制成的原子钟,稳定度约在10-16左右。 ------------------------------ 时间,就如空气一样,不是发明来的,在认识之前已存在的,楼主应该是问:是谁发明使用计算时间的方法的。 我想应该是埃及人或古巴比伦人,他们比我们中国北京人早一些。 ------------------------------- 一切 物质 运动过程都具有的持续性和不可逆性构成了它们的共同属性,这种共同属性就叫做 时间 。所谓持续性,包括了过程的因果性和不间断性;所谓不可逆性,则指过程能重复但不可能返回过去的性质。 时间是一种客观存在。时间的概念是人类认识、归纳、描述自然的结果,其本意原指四季更替或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轮回,《 说文解字 》曰:时,四时也;《管子·山权数》说:时者,所以记岁也。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时间的概念涵盖了一切有形与无形的运动,《 孟子 ·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可见时是用来描述一切运动过程的统一属性的,这就是时的内涵。由于古代人们研究的问题基本都是宏观的、粗犷的、慢节奏的,所以只重视了“时”的问题,后来因为研究快速的、瞬时性的对象需要,补充进了“间”的概念,于是,时间便涵盖了运动过程的连续状态和瞬时状态,其内涵得到了最后的丰富和完善,“时间”一词也就最后定型了。 -------------------------------- 时间是固有的,既不是发明的,也不是发现的。只是人们通过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逐步认识时间、利用时间后,逐步把它按一定方式量化出来的。 如果非要说是发明或发现,那也只能勉强说是发现的,而决不能说是发明的。2023-07-23 02:53:041
时间是谁发明的??要详细的,谢谢
时间是客观存在的,不用人发明。至于是谁定义了秒,当然不是一个【个人】2023-07-23 02:53:114
时间是谁发明的??要详细的,谢谢
时间是客观存在的,不用人发明。至于是谁定义了秒,当然不是一个【个人】2023-07-23 02:53:213
时间是谁发明的?
时间是客观存在的,不用人发明。2023-07-23 02:53:299
时间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发明者是谁?
你好,你想问的是”时间“的概念是由谁发明的对吗? 这个是难以考证的,据现在的考古发现,原始社会时的古人类就已经有结绳记事的习惯,也就是说人类的智力开始启蒙时,就对时间有了概念,日出日落,春去秋来,人类从开始用火时就习惯了并掌握了作息规律,可以说那个时候就有了时间的意念,而后就有了时间的名词.而就我国来说,传说三皇五帝时期就产生的二十四节气更加说明了古人对于时间有了精确的区分,能够通过对时间的把握来从事农耕. 如果你想问的是时间的深刻概念,就不得不提到的是”空间“,首次将时间和空间进行区分的是爱因斯坦,他提出时间的流动理论,在宇宙空间和时间宏观概念下,证明了宇宙星系的起源和终结.而当代的集大成者是史蒂夫霍金,他在爱因斯坦的理论上更进一步,通过证明黑洞的存在,演绎出宇宙的终结,从而演绎出 时间 的终结.2023-07-23 02:53:471
时间是谁发明的?表又是谁发明的?
人2023-07-23 02:53:543
时钟是谁发明的
人人皆知中国古代有伟大的四大发明——造纸、印刷、火药和指南针,但很少有人知道对人类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钟表,也是由中国人在900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发明的。近日,笔者在上海遇见世界著名的钟表大师、香港钟表历史学家矫大羽时,他激动地对记者说,经过数年的努力和求证,他提出的“中国人开创了钟表史”这一观点,已被世界钟表界认可。 矫大羽说,中国古代有日晷、水钟、火钟、铜壶滴漏等,这只能算是古人的计时器。没有嘀嗒嘀嗒的钟表声,都不能称作钟表。到了1090年,北宋宰相苏颂主持建造了一台水运仪象台,每天仅有一秒的误差。而且,它有擒纵器,正是擒纵器工作时能发出嘀嗒嘀嗒的声音。这就是钟表与计时器的区别。国际钟表界都把擒纵器视为钟表的心脏。在瑞士,他找到了一本世界钟表界的权威书刊上写到:“现代机械钟表中使用的擒纵器源自中国古代苏颂的发明。”之后,他又在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的一本书中,找到了他的一段话:“苏颂把钟表机械和天文观察仪器结合以来,在原理上已经完全成功,他比罗伯特·胡克先行了六个世纪,比方和斐与胡克同被西方认为是天文钟表的发明人先行七个半世纪。”由于矫大羽知道擒纵器在钟表发明中所占的决定性作用,他在实地考察和查找了大量有关水运仪象台的资料后,翻阅了苏颂所著的《新仪象法要》一书,并找到了西方权威人士的话作为旁证,大胆断言是中国人开创了人类钟表史,并影响了后来西方钟表的进展2023-07-23 02:54:055
时间是谁发明的?是谁定义一秒的时间?
o2023-07-23 02:54:372
时间是谁发明的
1859年 普兰特发明2023-07-23 02:54:454
谁发明了时间?
人2023-07-23 02:54:538
谁知道时钟是谁发明的
时钟是由利比发明的 原始人凭天空颜色的变化、太阳的光度来判断时间。古埃及发现影子长度会随时间改变,发明日晷在早上计时,他们亦发现水的流动需要的时间是固定的,因此发明了水钟。古代中国人亦有以水来计时的工具——铜壶滴漏,他们亦会用烧香计时。将香横放,上面放上连有钢珠的绳子,有报时功能。 1283年在英格兰的修道院出现史上首座以砝码带动的机械钟。 13世纪义大利北部的僧侣开始建立钟塔(或称钟楼),其目的是提醒人祷告的时间。 16世纪中在德国开始有桌上的钟。那些钟只有一支针,钟面分成四部分,使时间准确至最近的15分钟。 1657年,惠更斯发现摆的频率可以计算时间,造出了第一个摆钟。1670年英国人William Clement发明锚形擒纵器。 1797年,美国人Eli Terry获得一个钟的专利权。他被视为美国钟表业的始祖。2023-07-23 02:55:081
时间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发明者是谁?
你好,你想问的是”时间“的概念是由谁发明的对吗? 这个是难以考证的,据现在的考古发现,原始社会时的古人类就已经有结绳记事的习惯,也就是说人类的智力开始启蒙时,就对时间有了概念,日出日落,春去秋来,人类从开始用火时就习惯了并掌握了作息规律,可以说那个时候就有了时间的意念,而后就有了时间的名词。而就我国来说,传说三皇五帝时期就产生的二十四节气更加说明了古人对于时间有了精确的区分,能够通过对时间的把握来从事农耕。如果你想问的是时间的深刻概念,就不得不提到的是”空间“,首次将时间和空间进行区分的是爱因斯坦,他提出时间的流动理论,在宇宙空间和时间宏观概念下,证明了宇宙星系的起源和终结。而当代的集大成者是史蒂夫霍金,他在爱因斯坦的理论上更进一步,通过证明黑洞的存在,演绎出宇宙的终结,从而演绎出 时间 的终结。2023-07-23 02:55:151
时钟是哪一国家的哪位科学家发明的?
时钟是由利比发明的原始人凭天空颜色的变化、太阳的光度来判断时间。古埃及发现影子长度会随时间改变,发明日晷在早上计时,他们亦发现水的流动需要的时间是固定的,因此发明了水钟。古代中国人亦有以水来计时的工具——铜壶滴漏,他们亦会用烧香计时。将香横放,上面放上连有钢珠的绳子,有报时功能。1283年在英格兰的修道院出现史上首座以砝码带动的机械钟。13世纪义大利北部的僧侣开始建立钟塔(或称钟楼),其目的是提醒人祷告的时间。16世纪中在德国开始有桌上的钟。那些钟只有一支针,钟面分成四部分,使时间准确至最近的15分钟。1657年,惠更斯发现摆的频率可以计算时间,造出了第一个摆钟。1670年英国人William Clement发明锚形擒纵器。1797年,美国人Eli Terry获得一个钟的专利权。他被视为美国钟表业的始祖2023-07-23 02:55:221
钟是谁发明的人类以前怎样计算时间
公元1300年以前,人类主要是利用天文现象和流动物质的连续运动来计时.例如,日晷是利用日影的方位计时;漏壶和沙漏是利用水流和沙流的流量计时. 东汉张衡制造漏水转浑天仪,用齿轮系统把浑象和计时漏壶联结起来,漏壶滴水推动浑象均匀地旋转,一天刚好转一周,这是最早出现的机械钟.北宋元祜三年(1088)苏颂和韩公廉等创制水运仪象台,已运用了擒纵机构. 1350年,意大利的丹蒂制造出第一台结构简单的机械打点塔钟,日差为15~30分钟,指示机构只有时针;1500~1510年,德国的亨莱思首先用钢发条代替重锤,创造了用冕状轮擒纵机构的小型机械钟;1582年前后,意大利的伽利略发明了重力摆;1657年,荷兰的惠更斯把重力摆引入机械钟,创立了摆钟. 1660年英国的胡克发明游丝,并用后退式擒纵机构代替了冕状轮擒纵机构;1673年,惠更斯又将摆轮游丝组成的调速器应用在可携带的钟表上;1675年,英国的克莱门特用叉瓦装置制成最简单的锚式擒纵机构,这种机构一直沿用在简便摆锤式挂钟中. 1695年,英国的汤姆平发明工字轮擒纵机构;1715年,英国的格雷厄姆又发明了静止式擒纵机构,弥补了后退式擒纵机构的不足,为发展精密机械钟表打下了基础;1765年,英国的马奇发明自由锚式擒纵机构,即现代叉瓦式擒纵机构的前身;1728~1759年,英国的哈里森制造出高精度的标准航海钟;1775~1780年,英国的阿诺德创造出精密表用擒纵机构. 18~19世纪,钟表制造业已逐步实现工业化生产,并达到相当高的水平.20世纪,随着电子工业的迅速发展,电池驱动钟、交流电钟、电机械表、指针式石英电子钟表、数字式石英电子钟表相继问世,钟表的日差已小于0.5秒,钟表进入了微电子技术与精密机械相结合的石英化新时期.2023-07-23 02:55:351
时钟是谁发明的
时钟是由利比发明,原始人凭天空颜色的变化、太阳的光度来判断时间。古埃及发现影子长度会随时间改变,发明日晷在早上计时,他们亦发现水的流动需要的时间是固定的,因此发明了水钟。古代中国人亦有以水来计时的工具:铜壶滴漏,他们亦会用烧香计时。将香横放,上面放上连有钢珠的绳子,有报时功能。2023-07-23 02:55:481
是谁最早提出“时间”的概念??
是地球上的人类,名字就不知道了2023-07-23 02:55:575
时钟是谁发明的
时钟是由利比发明的 原始人凭天空颜色的变化、太阳的光度来判断时间.古埃及发现影子长度会随时间改变,发明日晷在早上计时,他们亦发现水的流动需要的时间是固定的,因此发明了水钟.古代中国人亦有以水来计时的工具——铜壶滴漏,他们亦会用烧香计时.将香横放,上面放上连有钢珠的绳子,有报时功能. 1283年在英格兰的修道院出现史上首座以砝码带动的机械钟. 13世纪义大利北部的僧侣开始建立钟塔(或称钟楼),其目的是提醒人祷告的时间. 16世纪中在德国开始有桌上的钟.那些钟只有一支针,钟面分成四部分,使时间准确至最近的15分钟. 1657年,惠更斯发现摆的频率可以计算时间,造出了第一个摆钟.1670年英国人William Clement发明锚形擒纵器. 1797年,美国人Eli Terry获得一个钟的专利权.他被视为美国钟表业的始祖.2023-07-23 02:57:081
时间单位是谁发明的,一小时,一分钟,一秒?
古代中国的时间制度,与对时间的认识过程和定时器的使用有关。古中国的计时单位是年、月、日、时、刻,时和刻是一日中的基本单位,时是指时辰,刻是漏壶的箭尺上的分度。古代中国早期对一日时段的划分并不统一,即使在西汉之后,仍并行着3种时制,即十时制的更点制度、十二时制及漏刻制,且各朝代的时刻划分也有所不同,其中,更点制只用在夜间的记时。下面就十二时制、漏刻制与其变迁做一探究与考证。 </FONT>下载 (40.01 KB)[转帖]中国古代的时间记录制度2009-5-6 11:56 唐代以前,十二时制的最小单位就已经精确到相当于今天的10分钟 十二时制(唐代时辰制已经细分精确到相当于今天的10分钟) 古人很早就发现日月星辰等天象的运动和时间有某种联系,掌握天象运行的规律,观测日月的方位,了解星辰的摆阵,便可向天问时。十二时制源自古人观察太阳所在的方位来决定时刻。 所谓“方位”,就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天文历算学家为了研究的需要,把天穹以北极为中心划分的十二方位,分别以十二辰表示,认为太阳每昼夜绕北极旋转一周,依次经过天穹上的十二个方位,因而这十二辰便成为划分一日时段的单位,以太阳所经天穹的方位来计时。 这十二辰也等同于后来浑天论者把天球沿天赤道划分的十二等分的天区,称为十二星次,其计时方式从原先称日加某方位或时加某方位(例如日加卯或时加卯),最后简称某时(卯时),这种计时方式最早出现在西汉时的文献,如《周髀算经》言日加酉之时、日加卯之时;《汉书·翼奉传》言日加申,又言时加卯;而《吴越春秋》亦云“今日甲子,时加于巳”,至《南齐书·天文志》始有子时、丑时、亥时等十二时辰的时称。 为了提高测量精确性,后来更精细的二十四方位制也用来表示时间,尤其是在南北朝时经常使用。如《晋书·律历志》记载黄初“二年七月十五日癸未,日加壬、月加丙食”,乃描述月食时间在二十三点左右,且日、月所在方位相对。又如《隋书·律历志》记载北齐后主武平“六月戊申朔,太阳亏……至日食,乃于卯甲之间。”即说明日食在五至六点之间。 唐代以前使用的十二时辰或十二方位,为了记载的更详细准确,又把它划分为更细的单位,把一时辰分成4份,以初、少、半、太等名称来表示。其后又把每个1/4等分,以强弱的名称区分为3等分,因此一时辰可细分为12个分单位,其中每个分单位等于现今的10分钟。其计时的划分方法,在《晋书·律历志》景初历的记载较为详细。 例如《隋书·律历志》记载“见行历九月十六日庚子,月行在胃四度,时加丑,月在未半强上,食十分之三半强,亏起正东”,预测月食发生时间是在时加丑,月在未半强上,就是凌晨2点10分至20分(02:10 ~ 02:20)之间。而“十二年七月十五日己未,依历月行在室七度,时加戌,月在辰太强上,食十五分之十二半弱,亏起西北”,则预测月食发生时间是在时加戌、月在辰太强上,即晚间8点40分至50 分(20:40 ~ 20:50)之间。 漏刻制 《隋书·天文志》:“昔黄帝创观漏水,制器取则,以分昼夜。其后因以命官,周礼挈壶氏则其职也。其法,总以百刻,分于昼夜。”这段话是描述古中国的漏刻计时制度。漏刻,是古中国的水钟,以水量的变化来计量时间,自周朝以来,历代都设有专职机构负责管理与开发,民间应用也相当普及,是古中国最重要而普遍的定时器。 漏刻的计时单位是刻,是在用竹或木制成的指示水深的箭尺上,于对应一个昼夜升降的长度内分划为100个间距,每个间距就是1刻。箭尺下端固定在浮舟上随水面升降,利用箭壶水位的等速变化,观测箭壶上箭尺显示的刻度来计量时间。在形制上主要有下漏(泄水型)、浮漏(受水型)及秤漏(权衡型)。主要的发展顺序是单壶泄水型沉箭漏、单级受水型浮箭漏、二级补偿式浮箭漏、三级补偿式浮箭漏、秤漏、四级补偿式浮箭漏、以及漫流式浮箭漏。 因漏刻制早就与夜间的更点制结合,古人把漏刻分昼漏和夜漏两种。因为不同季节昼夜长短不等,即在冬夏之间,昼夜漏都随节气的变化而有增损,所以全年不能仅以单一箭尺来测量时间。自古一般以使用41支箭或48支箭为多,而使用箭尺数目和漏刻本身的精确度与其所在的纬度有关。因此,漏刻计时制度主要在解决昼漏和夜漏刻度的分配与箭尺的更换问题。 在实用上,不同季节昼夜时刻的分界点是经过具体测量日出与日落时刻而制定的,古人定“日出前二刻半而明(旦),既没后二刻半乃昏”,以昏为入夜,旦是昼的开始。因此从昏至旦的刻数是夜漏刻数,百刻减夜漏刻数就是昼漏刻数,一般都以正午为起漏之时。例如在北纬36.5度地区,若1年用48支箭,则冬至时昼漏是四十刻。冬至之后,白昼渐长,昼夜漏都随节气变化而增损,并需每半个节气(约7.7日)换一次箭尺,直到夏至,这时昼漏是六十刻。夏至之后,白昼渐短,昼夜漏都随节气变化而损增,直到冬至。 十二时制与百刻制的配合</SPAN>(隋代记载,百刻制已经细分精确到相当于今天的14秒多) </FONT>漏刻也是古中国重要的天文计时仪器,因此十二时制与漏刻制的结合是必然的事。然而十二时与百刻之数并不成整数倍的关系,两者的配合较为困难。自东汉以来,历代都提出改革漏刻制的意见,改百刻为十二的倍数,如九十六、一百零八、一百二十。有实践施行者,如新莽始建国元年至地皇四年(9年~23年),实施一百二十制有15年;梁武帝天监六年至大同十年(507年~543年),实施九十六制有36年;梁武帝大同十年至陈文帝天嘉年间(544年~560年代),实施一百零八制约有20年,但是时间都不长。 实践证明改革百刻制的途径不易行得通,只能从十二时制与百刻制的调合方面寻求配合。在实用上,漏刻制度中也把每刻细分成较小的刻度,自汉代到南北朝把每刻分为十分,因此不能提供十二时制与百刻制调合的条件。 隋《大业历》(597年~618年)以来,十二时制与百刻制二者配合运用日益明显,每刻细分的数目必是12的倍数,有每刻是二十四分或六十分,其中大都采用一刻是六十分。又因隋唐漏刻发展上已使用多级补偿式浮箭漏,精度上也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提供一刻是六十分的客观条件。 两者配合的方法就是:“昼夜百刻,每刻是六小刻,每小刻又十分,故昼夜六千分,每大刻六十分也。其散于十二辰,每一辰八大刻二小刻,共得五百分也。这是古法。”用法如隋《大业历》在二十四节气的日出日入时刻的记载,有卯八刻十九分和辰初刻五十分等。</p> 相当于现在的2个小时。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末、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希望对你有帮助。 1960年以前,CIPM(国际计量大会)以地球自转为基础,定义以平均太阳日之86400分之一作为秒定义。即1 Second = 1/86400 Mean Solar day其稳定度在10-8左右。 1960~1967年CIPM改以地球公转为基础,定义西元1900年为平均太阳年。秒定义更改为:一秒为平均太阳年之31556925.9747分之一。1 Sec = 1/31556925.9747 Solar Year at 1900稳定度约为10-9。 二十世世纪中叶,由于量子力学的发展,发展了诸如光谱超精细结构、镁射及雷射、光磁共振(Optical Pumping)、分子束磁共振、分离震荡场等实验及研究,使量子频率标准取代以天体运动为标准之天体时而成为计时标准。1967年,CIPM定义秒是铯133原子(Cs133)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所对应的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所持续的时间。此秒定义一直维持至今。 秒定义可以以铯原子频率标准器来实现,其稳定度依据各标准器的制造方法、维护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商用的铯频率标准器HP-5071稳定度约在10-12左右,法国LPTF实验室以绝对温标10-6度的铯原子喷泉制成的原子钟,稳定度约在10-16左右。 地球自转一周不是24小时,24小时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共同结果! 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日 地球自转一周(360度)时间为23小时56分04秒,比我们平常所说的“一个白天和一个黑夜为一日计24小时”少一点。人类自己感觉不到地球在自转,故习惯于把日出日落到再次日出称之为一日。 一日划分为24小时是古埃及人制定的。每小时又划分为60分钟,每分钟又分为60秒。这样一日就有24×60=86400秒。这些时、分、秒都成了时间单位。2023-07-23 02:57: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