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ira
-
托马斯·哈代生于英国多塞特郡,毕业于伦敦大学,曾经当过建筑师,后来开始文学创作哈代简介,代表作有《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韦塞克斯诗集》等,被誉为“英国小说中最伟大的悲剧大师”。
托马斯·哈代托马斯·哈代简介托马斯·哈代,英国诗人、小说家。哈代一生共发表了近20部长篇小说,代表作有《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还乡》和《卡斯特桥市长》等。哈代1840年出生于英国多塞特郡,1862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1878年发表小说《还乡》,1891年发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1896年发表小说《无名的裘德》,《无名的裘德》中因为讲述男女主角是表亲的婚恋,导致哈代受到舆论攻击,自此哈代不再写作小说。晚年主要作品有三卷诗剧《列王》。1910年,哈代获得英国文学成就奖。哈代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以其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哈代创作诗8集哈代简介,共918首,此外,还有许多以“威塞克斯故事”为总名的中短篇小说,以及长篇史诗剧《列王》。哈代的影响与评价徐志摩:“哈代绝非一个武断的悲观论者,虽然他有时在表现上不能制止他的愤慨与抑郁……哈代在他最烦闷最黑暗的时刻他也不放弃为他的思想寻求一条出路的决心,为人类前途寻求一条出路的决心。他的写实,他的所谓悲观,正是他在思想上的忠实与勇敢。”弗吉尼亚·伍尔夫:“哈代是英国小说中最伟大的悲剧大师。”劳伦斯:“哈代在小说中,在主人公微小的行动背后设置一个莫测的大自然可怕的行动背景,将人类的意识所把握和构建的小道德体系置于大自然或生活本身那庞大、难以理解并且是不可理喻的道德体系之中,它超越了人的意识。”王佐良《英国诗选》:“哈代比当时的后浪漫派要朴素、深刻,而他土生土长的气质和英国传统的艺术手法又使他截然不同于当时正在风靡西方世界的现代派诗人如艾略特。事实上,后者是攻击哈代所作的,而且颇多附和者,然而时间是公正的评判者,人们越来越多地看出哈代诗作的内在优点,而艾略特等人炫奇的手法则已过时,以致有的论者认为现代主义只是一种旁支,哈代才代表了英国诗歌的主流。”
哈代是怎样的作家?
哈代的小说以他所生长生活的英格兰西南部地区为背景,富有浓重的地方色彩。 他将这些小说大体分为3类:性格与环境的小说、罗曼史与幻想的小说和精于结构的小说。其中以第一类最为重要。属于此类的长篇小说有《绿林荫下》、《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林居人》、《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一般认为它们是哈代思想、艺术上最成熟的作品,其中又以悲剧故事《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最为杰出。前者写贫苦美丽的挤奶女工苔丝因年轻无知而失身于富家恶少亚雷·德伯,受尽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煎熬,最后失去自己真心爱恋的安玑·克莱,悲愤绝望之中,杀死亚雷,坦然走上绞架。后一部小说写贫苦善良的孤儿裘德·范立奋发自学欲赴高等学府深造,但无入门之道。他与志趣相投的表妹淑·布莱德赫双双摆脱法定配偶而自由结合,但为社会所排斥,流浪街头,最后家破人亡。 这些作品表现了时代的先进思想,向维多利亚时代旧有习俗观念和制度提出严正挑战,在当时遭到非议。他的性格与环境的小说,大多是通过描述男女主人公一生的奋斗、追求、幻灭,反映人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追求,以及在此过程中人与环境(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剧烈冲突,因而富有广泛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哲理。属于罗曼史与幻想的小说,大致包括《一双湛蓝的秋波》、《司号长》、《塔中恋人》、《意中人》,侧重描绘以浪漫爱情为主要内容的人生图景。精于结构的小说有《计出无奈》、《埃塞贝妲的婚事》、《冷淡女子》等。 在这类作品中,哈代着意进行了小说结构技巧方面的实验,从中可以看出哈代在小说创作过程中所作的多方面探索和尝试,以及他与当时流行的自然主义、新浪漫主义潮流的联系。后两类作品的思想主题往往也与性格与环境的小说相通,而且更加富有理想主义色彩,其中也不乏既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的佳作。他的中短篇小说,或嘲讽世事人生,或探索心理活动,或记述浪漫传奇。其中如《三怪客》等,已跻入世界中短篇小说佳作之林。哈代小说风格多变,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他因在小说创作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而成为英国19世纪后期的代表作家。2023-05-19 15:06:121
大器晚成的数学家——哈代
1877年2月7日,英国数学家哈代出生。 一 、 学习和研究生涯 哈代在童年时代就显示出数学的机敏,并很早就养成喜欢自由提问和探索的习惯。13岁时,他获得奖学金进入当时以数学家的摇篮著称的温切斯特学院学习。 19岁时,哈代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继续深造。在拉弗教授的建议下,哈代阅读了若尔当的名著《分析教程》,并说:“我永远不会忘记我读那本杰作时的震惊,这是我这代数学家受到的第一个启迪,读这本书时我才第一次认识到数学真正意味着什么。” 21岁时,哈代参加了剑桥的数学荣誉学位考试,并成为了一等及格者。但对传统极具反抗精神的哈代认为这种考试是没有意义的。 1911年,哈代开始了同李特尔伍德的长期合作。他们通过学院的邮政来邮寄信件,并达成一种默契:当互相收到信件时,先不读解法,而是要独立解决其中的问题。直到取得一致意见,最后由哈代定稿。当时,一些不了解内情的国外数学家以为李特尔伍德只是哈代虚构的一个笔名。事实上,李特尔伍德本身就是一个出色的数学家。二人共同建立了20世纪上半叶具有世界水平的英国剑桥分析学派。 二、 哈代与拉马努金 哈代称自己对拉马努金的发现是他一生中的一段浪漫的插曲。 1913年,出生于印度的拉马努金给哈代寄了一封信,信中陈述了他对素数分布的研究并列有120个条公式,涉及数学中多个领域。这些公式大部分已被别人证明,有些看起来很容易,实际上证明起来很困难。 哈代确信拉马努金是一位数学天才,于是邀请他到英国。哈代花了很多心血教授拉马努金现代欧洲数学知识,他发现拉马努金的知识的局限竟然与它的深奥一样令人吃惊。但他要很强的直觉和推理能力,其工作和思维方式多具挑战性。 遗憾的是,哈代与拉马努金的合作并未持续太久。1919年,拉马努金因肺结核病去世。哈代对这位印度数学奇才的英年早逝深感痛惜,他参与整理了拉马努金的论文集,并著有《拉马努金》一书。哈代与拉马努金的这一段交往也被数学界传为佳话。 这里再提一下这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哈代有次在伦敦坐出租车去看望拉马努金。在与拉马努金的闲谈中提及他是乘1729这个车牌号的出租车来医院的:“这是一个无聊的数字,但愿它不是一个凶兆。” “不,”拉马努金说,“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字。我能用两种方法把它表示成两个立方之和:1729=9³+10³=1³+12³。”(事实上,1729是满足这个性质的最小的自然数。) 后来,哈代曾兴致勃勃地讲这个故事的尾声:“自然,我就问他是否知道对应于4次方的这样一个问题的答案。他想了一会,说第一个这样的数很大,是635318657。” 李特尔伍德听到这宗轶闻时感叹地说:“每个正整数都是拉马努金的朋友。”后来1729就被称为哈代-拉马努金常数,或出租车数、的士数。 三 、 哈代的为人 作为一名知名数学家,哈代的人品同他的学问同样受到赞誉。他健谈:谈话可以吸引周围许多人;他严于律己,参与该出席的各种会议,履行自己的职责;他富于正义感,痛恨战争,一生中不喜欢任何虚伪的东西。 哈代为人谦和,经常强调合作者的重要性而对自己轻描淡写。他曾说过正是得益于与李特尔伍德和拉马努金的平等合作才达到了他不同寻常的大器晚成。哈代引导许多年轻人迈入他们早期研究的大门,并给予他们帮助和鼓励。比如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剑桥进修时就得到过哈代的指导和帮助。维纳在他的自传《我是一个数学家》中多次表达了对哈代的钦佩与感激。 除了研究数学,哈代的兴趣主要在球类运动上。尤其在板球上,他是一个能够掌握最新技术的球手和经验丰富的评论家。哈代曾说,他之所以选择数学作为自己的事业,主要是因为数学是他能做得最好的一件事,而不是别的什么堂而皇之的理由。他的数学成就基于他对数学的无限热爱和全身心投入。 四 、 哈代谈数学 哈代在《一个数学家的辩白》中表达了他对数学的看法。 对于数学是否客观存在,哈代认为:“我认为数学实体是在我们之外而存在的,我们的作用就是去发现它、观察它。那些被夸张地描绘成我们的‘创造物"的定理,不过是我们观察的记录而已。” 对于数学美,哈代认为:“数学的美可能很难定义,但它的确是一种真实的美。”,“最好的数学既是美的,同时又是严肃的。” 哈代对数学应用于战争很反感,他将纯粹数学视为真正的数学而与应用数学划清界限:“就总体而言,纯粹数学显然比应用数学有用。一个纯粹数学家似乎不仅在美学方面而且在实用方面都占有优势。因为有用的东西主要是技巧,而数学技巧主要是通过纯粹数学来传播的。”,“真正的数学对战争毫无影响。”,“是一门‘无害而清白"的职业。”(哈代的某些观点仍存在争议。) 哈代被公认为他所处时代的英国纯粹数学的领导人。最后以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和评价结束本文:“我曾为知识领域添砖加瓦,也曾帮别人添枝加叶;这些东西的价值,比起身后留下某种纪念物的大数学家或任何其他大大小小的艺术家们创造的价值,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性质上并无差异。” 再分享一个哈代的轶事。 哈代很喜欢与数学家玻尔(物理学家玻尔的弟弟)共度暑假, 一起讨论黎曼猜想。 他们对讨论都很投入,哈代常常要待到假期将尽才匆匆赶回英国。结果有一次当他赶到码头时, 很不幸地发现只剩下一条小船可以乘坐了。没办法,他只得硬着头皮登上。 在那样的汪洋大海中乘坐小船可不是闹着玩的事情,弄得好算是浪漫刺激,弄不好就得葬身鱼腹。为了旅途的平安,信奉上帝的乘客们大都忙着祈求上帝的保佑。哈代却是一个坚决不信上帝的人。不过在这生死攸关的的时候哈代也没闲着,他给玻尔发去了一张简短的明信片,上面只有一句话: “我已经证明了黎曼猜想。” 哈代果真已经证明了黎曼猜想吗?当然不是。那他为什么要发那样一张明信片呢?回到英国后他向玻尔解释了原因,他说如果那次他乘坐的小船真的沉没了,那人们就只好相信他真的证明了黎曼猜想(这里有效仿费马的意思)。但他知道上帝是肯定不会把这么巨大的荣誉送给他——一个坚决不信上帝的人的,因此上帝是一定不会让他的小船沉没的。2023-05-19 15:06:301
哈代的作品有哪些?
哈代英国小说家、诗人。他出生在英国西南部一个小镇,父亲是石匠。他自幼在乡村长大,上学时才离开家乡。1862年到伦敦学习建筑,同时从事文学、哲学等的研究。1867年哈代像回到家乡做了几年建筑师后,致力于文学创作。他重要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绿阴下》《远离尘嚣》《还乡》《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和《卡斯特桥市长》等,这些作品反映了英国农村资本主义发展后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和道德风俗等方面的变化和破产农民的悲惨命运,揭示了“维多利亚盛世”帏幕掩盖下的英国社会的深刻危机。哈代晚年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诗歌创作上,共写了918首诗,有《时光的笑柄》《即事讽刺诗集》《幻象的瞬间》《人生小景》《冬话》等诗集,内容多是日常经验,探讨悲喜互糅的人生,诗节多变化的试验,写得巧妙而含义隽永,对现代主义诗歌有重要影响。他晚年创作的以欧洲联军对拿破仑的战争为题材的史诗剧《列王》可以视为他创作的一个艺术性总结。此外还有《威塞克斯故事集》《一群贵妇人》《人生的小讽刺》和《一个改变了的人》等中短篇故事集。2023-05-19 15:06:541
哈代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托玛斯·哈代,1840年6月2日出生于英格兰南部多塞特郡,父亲是个建筑工程的小包工头。哈代出生在民歌之乡。从11岁起,哈代便常常跟着父亲外出弹奏,那些民间集会和民间口头文学使他深受熏陶。17岁那年,哈代曾做过建筑师助手,并写出了不少讴歌农村生活的小诗,开始了文学创作的试笔时期。21岁时,他到伦敦继续学习建筑,并到大学旁听,从事文学、哲学和神学的研究,同时继续进行写作尝试。学校生活结束后,他于1867年回到家乡,先是当了几年建筑师,其后便一直住在家乡,致力于文学创作活动。哈代著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和剧本多种。他的创作是从对农村生活进行田园诗般地描写开始的。他把这类作品称为“性格和环境的小说”。这类小说的故事都发生在英国南部乡村地区,哈代称这一地区为威塞克斯,因此这类小说又称为“威塞克斯小说”。他的第1部重要作品是长篇小说《绿荫下》(1872),记叙一个年轻农民和一个女教师的恋爱故事。这部作品象一首乡村田园诗,细腻描写了乡村的自然风光、习俗风尚以及英国农民的恬静生活,把宗法制的农村生活理想化,用以反对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在第2部小说《远离尘嚣》(1874)中,人们生活并不和协、矛盾不断,出现了许多凄惨情景。哈代后来的小说逐渐增强了现实主义的力量,长篇小说《还乡》(1878)就是一部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品。这篇小说写在巴黎住过多年的珠宝商人姚伯厌倦了都市生活,回到故乡爱敦荒野,希望安静地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这部作品反映了工业资本主义渗入以后,英国农村残存的宗法制的最后崩溃,揭示了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带给乡村人民的深重灾难。这一主题在长篇小说《卡斯特桥市长》(1886)和《林中居民》中,也得到了体现。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1891)是哈代最优秀的作品。在这部代表作中,作者满怀深情塑造美丽智慧的少女苔丝的形象。她被富人亚雷强奸,生下一个私生子。社会舆论却谴责苔丝犯了“罪”。种种压力之下,她坚强地活着。后来苔丝和牧师的儿子克莱结婚,新婚之夜她向丈夫讲述自己失身的遭遇,狠心的克莱竟然立刻遗弃了她,“坏女人”的名称从此落到了她的身上,后来她因生活所迫与亚雷同居,这时,克莱打算和她言归于好,苔丝杀死亚雷与克莱结合,不久,她被捕入狱判了死型。这部作品写了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表达了劳动人民迫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哈代另一部最重要的代表作品是长篇小说《无名的裘德》(1895)。这是他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作品描写一个有为的青年农民裘德在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理想破灭的故事。裘德自幼勤奋好学,在爱情上也屡遇坎坷,难得幸福。在一系列不幸事件的打击下,他绝望潦倒,酗酒而死。这部小说反映了在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下层人民不可能得到完美的生活,即使象裘德这样有才能有理想的青年农民,到头来仍是走投无路。这部小说还谴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制度和不正常的婚姻关系。哈代的上述作品都属于“威塞克斯小说”。其他的一些作品可分为两类:一类他统称为《罗曼史和幻想》,属于这一类的有小说《一双蓝眼睛》(1873)、《号兵长》(1880)、《塔上的两个人》(1882)、《一群贵妇人》(1891)、《心爱的》(1892~1897)等;另一类包括《爱情阴谋故事》以及中短篇小说汇集。《爱情阴谋故事》中有小说《非常手段》(1871)、《爱塞尔伯特的婚姻》(1876)、《一个冷淡的女人》(1881),中短篇小说汇集有《一个改变了的男人》和《晚餐及其他故事》(1913)等。这些作品多描写婚姻和爱情,反映英国乡村生活和习俗。哈代的长篇小说,尤其是《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中表现出来的民主倾向,暴露力量和人道主义热情,招致了资产阶级及其评论界的恶毒攻击。这使他不得不放弃小说创作,而在最后32年中转向诗歌创作。哈代的诗歌同样洋溢着对现实的批判精神。主要作品有《威塞克斯诗集》(1898)、《过去和现在诗集》(1902)、《时光的笑柄》(1909)、《即事讽刺诗集》(1914)、《梦幻时刻》、《晚期和早期抒情诗集》以及诗人死后才出版的《冬日话语》等诗集和800多首短诗。哈代的诗具有乡土风味,内容丰富,构思巧妙。他被称为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抒情诗人。哈代还写有一部著名的历史诗剧《列国》(1904~1908)。这部作品分为3部(第1部,1904;第2部,1906;第3部,1908),它描写了以英国为首的欧洲联军对拿破仑的战争,指出这次战争是列国(英、法、奥、普、俄)之间争夺霸权的战争,痛斥各国暴君发动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这部历史诗剧在某些方面堪与弥尔顿的《失乐园》相比美。为了写成《列国》,哈代曾循当年大军行军的路线,遍访历史遗迹,博采轶事;还专程探寻当年参加战事的老者,与之促膝叙谈,获取第一手材料。由此,足见其创作态度之严谨。哈代是19世纪与20世纪承先启后的小说家。他的作品主要描写乡镇人民的悲惨命运,控诉资产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他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心灵的微妙之处。他的作品有喜有悲,引人入胜。2023-05-19 15:07:341
哈代的生平经历是怎么样的?
哈代是英国小说家、诗人。他出生在英国西南部一个小镇,父亲是石匠。他自幼在乡村长大,上学时才离开家乡。1862年到伦敦学习建筑,同时从事文学、哲学等的研究。1867年回到家乡做了几年建筑师后,致力于文学创作。2023-05-19 15:07:531
哈代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是
哈代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是性格和环境小说。资料补充:英国现实主义作家:哈代托玛斯·哈代( Thomas Hardy,1840-1928),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生于英国南部多塞特郡。父亲是建筑工程的小包工头。一八六一年哈代去伦敦学习建筑。在伦敦的六年间,哈代除攻读专业外,还去大学听课,从事文学、哲学和神学的研究,并尝试写作。学成回乡后,哈代当了几年建筑师不久即完全致力于文学创作,成为职业作家。他写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和剧本等多种体裁的作品。哈代的一生基本上是在他家乡度过的,因此他十分熟悉英国农村。十九世纪下半期,英国工业资本主义已经确立,农村残存的宗法制迅速走向崩溃,即使象南部这种多年来一直保留着古老传统的地区也未能幸免。哈代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侵袭之下乡镇人民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和宗教观念的伪善本质,以及人们(尤其是妇女)如何成为这种虚伪的道德和宗教观念的牺牲品,具有不可否认的社会意义。但是哈代把人们的灾难归结为是一种凌驾于现实世界的神秘莫测的力量敌视人类的结果,因而作品往往蒙上宿命论的悲观色彩。哈代的代表作是他自称为“性格和环境的小说”的几部长篇。这些小说的故事背景都发生在英国南部农村、哈代命名为威塞克斯的地区,因此这类小说又称作“威塞克斯”小说在最早的一部“性格和环境的小说”《绿荫下》(1872)中由于作者当时对于宗法制的保留尚存在幻想,还企图隐遁到田园生活中,逃避丑恶残酷的现实。他叙述了一个结局顺利的爱情故事,用大量篇幅富有诗意地描绘了乡村风光和习俗。哈代很喜爱自己这部田园诗式的小说,自称之为“荷兰派的写生画”。但是,到了第二部小说《远离尘器》(1874),田园风光消失了,哈代开始面向现实,故事中出现了破产农民沦为佃户,遭遗弃的农村姑娘惨死贫民窟的情节。2023-05-19 15:08:091
哈代的作者简介是怎样的?
南部地区为背景,富有浓重的地方色彩。他将这些小说大体分为3类:性格与环境的小说、罗曼史与幻想的小说和精于结构的小说。其中以第一类最为重要。属于此类的长篇小说有《绿林荫下》、《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林居人》、《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一般认为它们是哈代思想、艺术上最成熟的作品,其中又以悲剧故事《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最为杰出。前者写贫苦美丽的挤奶女工苔丝因年轻无知而失身于富家恶少亚雷·德伯,受尽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煎熬,最后失去自己真心爱恋的安玑·克莱,悲愤绝望之中,杀死亚雷,坦然走上绞架。后一部小说写贫苦善良的孤儿裘德·范立奋发自学欲赴高等学府深造,但无入门之道。他与志趣相投的表妹淑·布莱德赫双双摆脱法定配偶而自由结合,但为社会所排斥,流浪街头,最后家破人亡。这些作品表现了时代的先进思想,向维多利亚时代旧有习俗观念和制度提出严正挑战,在当时遭到非议。他的性格与环境的小说,大多是通过描述男女主人公一生的奋斗、追求、幻灭,反映人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追求,以及在此过程中人与环境(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剧烈冲突,因而富有广泛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哲理。属于罗曼史与幻想的小说,大致包括《一双湛蓝的秋波》、《司号长》、《塔中恋人》、《意中人》,侧重描绘以浪漫爱情为主要内容的人生图景。精于结构的小说有《计出无奈》、《埃塞贝妲的婚事》、《冷淡女子》等。在这类作品中,哈代着意进行了小说结构技巧方面的实验,从中可以看出哈代在小说创作过程中所作的多方面探索和尝试,以及他与当时流行的自然主义、新浪漫主义潮流的联系。后两类作品的思想主题往往也与性格与环境的小说相通,而且更加富有理想主义色彩,其中也不乏既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的佳作。他的中短篇小说,或嘲讽世事人生,或探索心理活动,或记述浪漫传奇。其中如《三怪客》等,已跻入世界中短篇小说佳作之林。哈代小说风格多变,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他因在小说创作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而成为英国19世纪后期的代表作家。哈代把坦诚表现现实当作他文学创作的虽根本原则。他没有像浪漫主义者那样赞美自然,号召人们回归自然,以此表现对人类社会的厌恶。他的作品主要关注的不是自然,而是人本身。因此,他不满足于“事物的表象”,而“要探寻事物表面之下隐藏着的深刻现实”。对他来说,自然并不是值得人们羡慕的东西,值得钦佩的是人的理想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由于哈代文学创作的主要目的是描绘现实生活,他在小说中对人物的刻画完全遵循现实主义的原则。他笔下的人物是社会中的普通人,身上存在着人性的弱点。出于艺术上的原因,他也不愿意塑造彻头彻尾的恶棍。他的所有人物都有着人性,即使《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亚雷也不例外。哈代作品聚焦于普通人的生活。他认为,“在普通人生活中搏动的强烈兴致、激情和生活谋略”是足以让艺术家创作一生的主题,所以,文学作品应当是“普通生活的精确描述”。他在作品中描写自己所熟悉的乡村生活,表现人们壮志未酬的悲剧。关注普通人的生活是由菲尔丁开创、哈代忠实效仿的英国小说传统。然而,普通人的生活也许会很平淡。哈代认为,艺术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既要忠实于生活,又要吸引读者,因此,艺术家应当描写“人类精神和肉体方面非同寻常的爱情”。所谓“非同寻常”指的是事件,而不是人性,因为“人性决不可以是变态的,否则就会失去可信性”。只有这样,作家才能在乎凡与不平凡之间寻求平衡,一方面引起读者的兴趣,另一方面增加作品的现实性。哈代的诗冷峻、深刻、细腻、优美,言简意赅,自成一格,较他的小说更具有现代意识。诗剧《列王》是哈代思想艺术集大成之佳作。它以拿破仑战争为题材,囊括了欧洲与战争有关的种种地区和场所,出场人数达数百人。它属于不供演出用的案头剧,气势宏伟,语言优美,运用无韵诗、有韵诗及散文3种文体形式。哈代凭借战争进程中的各个重要环节,进一步深入阐发了他已往在小说和短诗中表达的思想。这部诗剧是作者近60年文学创作的深化和总结。2023-05-19 15:09:023
哈代是什么主义作家 托马斯·哈代的文学地位多高
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除了是一名诗人之外,也是一名小说家,著有《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卡斯特桥市长》等长篇小说。有网友在线提问,托马斯·哈代是什么主义作家,生前的文学地位有多高。一起跟随我一起来了解一下详细情况! 据悉,托马斯·哈代是现实主义作家。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Adeline Virginia Woolf)评价,英国小说家中,哈代是最伟大的悲剧大师。我国诗人徐志摩对托马斯·哈代的看法是,托马斯·哈代不是武断的悲观论者,尽管有时他不能抑制自己的忧郁和愤慨,最黑暗的时刻,托马斯·哈代不放弃在思想上寻找出路,他的写实、悲观都是他思想上的忠实和勇敢。 1840年,托马斯·哈代出生在英国多塞特郡,父亲是一名热爱音乐的砖瓦匠,母亲是一名重视知识,会讲故事的女性。 十六岁,托马斯·哈代结束学业,成为当地一名建筑师的学徒。四年后,学徒期满,托马斯·哈代进入一家建筑师事务所当助理。又过了两年,他去了伦敦,跳槽到另外一家建筑师事务所。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托马斯·哈代发表了不少和建筑学有关的文章,甚至获得过英国皇家建筑师学院银质奖章。 一直到1873年,《一双蓝眼睛》出版,托马斯·哈代才正式放弃建筑师工作,专心从事文学创作。次年,他的作品《远离尘嚣》在杂志上连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开头提到的《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是托马斯·哈代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长篇小说。近一百年后,《德伯家的苔丝》被改编成电影,获得了多项大奖。2023-05-19 15:10:561
哈代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是
性格和环境小说。哈代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是性格和环境小说,它以下层农民为主人公,深刻反映了资本主义因素侵入英国农村后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和风俗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展示了特定历史时期农村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及心灵创伤,流露出哈代对朴素、平凡、默默无闻的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他们的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对美好感情的赞美和对人类苦难命运所作的苦苦思索。哈代全名托马斯哈代,英国诗人、小说家。哈代一生共发表了近20部长篇小说,代表作有《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还乡》和《卡斯特桥市长》等。哈代1840年出生于英国多塞特郡,1862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1878年发表小说《还乡》,1891年发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1896年发表小说《无名的裘德》,《无名的裘德》中因为讲述男女主角是表亲的婚恋,导致哈代受到舆论攻击,自此哈代不再写作小说。晚年主要作品有三卷诗剧《列王》。1910年,哈代获得英国文学成就奖。2023-05-19 15:11:591
哈代塑造的女性形象
哈代塑造的女性形象都是具有独立自主的生活观念。哈代的作品中,塑造了很多个性迥异、生动鲜明的女性角色,除了苔丝,还有《无名的裘德》中的淑,《还乡》中的游苔莎都具有独立自主的生活观念。19世纪英国等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不仅改变了经济和政治体制,对文化和社会观念上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当时社会上兴起的女权运动影响最大。相对于传统的认为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没有自我处于被动统治地位的观念,女权运动则提出让妇女走出家庭,参与社会生活,享有政治,教育,法律,财产等权利,获得自由和解放。很多女性开始独立思考人生,渴望摆脱男性及家庭的束缚,女性意识开始觉醒。哈代小说创作也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性格上出现了与传统小说中女性不同的特征。新女性们希望摆脱在家庭中男性附属品的卑微地位,在社会上处于被动统治的局面。新女性们有知识文化,接受过现代教育,这使她们具有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生和社会进行哲理思考,希望依靠自己的力量,努力寻求精神和人格的独立。《德伯家的苔丝》小说的副标题是“一个纯洁的女人”,苔丝是哈代塑造的一个理想的女性形象,美丽善良,质朴纯洁,坚韧又独立。苔丝在被亚雷诱奸后没有选择委身于他,而是选择靠自己的双手来养活孩子。游苔莎梦想离开荒原。她隐藏自己的女性身份,以扮演土耳其骑士参加荒原巡演的方式来认识接近这个可以帮她实现梦想的从巴黎归来的青年。而在当时,只有男性才能出现在公众场合参加演出。游苔莎认为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只能靠自己去努力争取,命运由自己来掌握。哈代通过游苔莎表现了女性对幸福自由光明的生活的强烈向往。2023-05-19 15:12:511
托马斯·哈代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托马斯·哈代(1840~1928年),英国著名小说家、诗人。生于英国南部多塞特郡。曾做过建筑师助手。家乡优美的自然环境成了他作品的主要背景。主要作品有:《还乡》、《卡斯特乔市长》、《林中居民》、《德伯家的苔丝》(亦译《苔丝》)和《无名的裘德》等。2023-05-19 15:14:131
哈代与狄更斯
非常喜欢哈代,却少读狄更斯的作品,一直不懂为何。最近在网上读了点比较二者的文章,恍然大悟:虽然二者都是揭露人间的悲惨,但狄更斯笔下的悲剧多因于社会,哈代的原因于人性自身。另外狄更斯的人物多为通俗化的大众人物,哈代的多为“特殊”的与众不同的人物。 从这个角度看,我认为哈代更为深刻。因为社会是在发展演变的,社会的问题也是在变化着的,所以社会问题是相对短暂的问题(不排除有些社会问题是长期存在的);而人性却不然,只要人类还存在,人性的弱点就存在,而由于人性导致的悲剧就会一直存在。从这个理解出发,哈代比狄更斯更能超越时代。 哈代的作品我是最近才读的,一读就放不下。最喜欢的是《德伯家的苔丝》和《卡斯特桥市长》。狄更斯的作品我只读过三部:《科波菲尔》,《双城记》和《远大前程》(第一部是在很久以前读的,也看过电视剧),所以我也许还不算真正有发言权。但无论如何,前面的比较对我目前对二者的了解是相符合的。 2017年9月2023-05-19 15:14:341
求托马斯哈代的生平介绍
应该是托马斯·哈代,哈代于英国多尔切斯特攻读建筑,及后于1862年前往伦敦,并成为伦敦国王学院学生,学习建筑工程,同时从事文学、哲学和神学的研究。哈代当过几年建筑师,曾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及建筑联盟学院奖项,后致力于文学创作。托马斯·哈代,OM(Thomas Hardy,1840年6月2日-1928年1月11日),英国作家;生于农村没落贵族家庭。扩展资料:他一生写了许多作品,他的小说多以农村生活为背景,前期作品长篇小说《绿荫下》、《远离尘嚣》,将宗法制农村生活理想化,反对工业化城市文明。以后作品现实主义成分逐渐加强。长篇小说《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和《林中居民》,通过书中人物的悲惨遭遇,反映工业化势力深入农村后英国宗法制农村的巨大变化。《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是他的两部代表作长篇小说,前者描写农村姑娘遭受富人迫害以至毁灭的悲剧,后者描写农村青年在工业社会中理想被毁灭的故事。他晚年转向诗歌创作,写出诗剧《统治者》,痛斥给人民带来苦难的暴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托马斯·哈代2023-05-19 15:14:461
“哈代”是指什么?
哈代是指——托马斯•哈代(ThomasHardy,1840-1928),英国诗人、小说家。他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以其出色的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2023-05-19 15:15:433
真正的“哈代”
我将采访哈代先生,见到了我,哈代先生就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向我倾诉他在消防队里的那些事。 “当警铃响起的时候,不论在任何地方,我们都会以最快的速度冲向消防车。说真的,有时凌晨时分突然响起铃声让我们有些不悦,但那意味着某个地方的人们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就算在厕所我们也会立刻冲出去。”哈代先生告诉我,火情发生时马上赶往火场是他们的责任。 “火灾现场附近的人群会影响到灭火工作吗?”我赶紧提出心中的.疑问。“有时候着火的地方人太多了,我们必须联系警方协助疏散人群,不然对人员安危、对灭火工作都是一种障碍。”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心想:当火灾发生的时候,我们普通人还是呆在家里比较好。 “哈代先生,着火的时候你们会害怕吗?”我再次提问,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自我牺牲是每一个救援人员的核心意识。即使害怕也不能表现出来,因为不能因为自己的害怕影响我的队友。”他告诉我,有次一间土房着火了,有八个人被困在里面,火场温度高达五百多度,穿着隔热服也能明显感受到高温,太可怕了。好在最后八个人都被救出来了,他提到这件事时依然很激动。“任何一个拯救别人生命的人,都会有一种深深的感受,即使心中再害怕也会被强烈的使命感覆盖的。”哈代先生庄重地说。 “我十分敬佩你们,哈代先生,出警时您遇过最恼火的事是什么呢?”哈代先生愤愤地说:“当我看到前方的道路堵得死死的,消防车被堵在中间,而此时,被困群众正被困在火海里,生死一线。前面那些司机本该让路的,但许多人在打电话、听音乐、聊天,根本看不到我们发出的信号,只有少数司机让路我们也走不远的。这是让我们很恼火的事!”我不能完全理解他的心情,但换位思考,确实是十分恼火的事。在这里也提醒大家,如果有特种车辆需要让道时,请您为了他人的生命安全给他们让路,因为他们是在与时间赛跑,要搭救身处险境的人们。 哈代先生深爱自己的家人,他提到:“我的家里始终弥漫着恐惧,非常难,做消防这一行。我深爱我的家人,每次出任务我都怕,不是怕火,是怕再也见不到他们。”他也深爱着自己的队友:“我们之中任何一人都可以毫不犹豫地为其他弟兄付出生命。”他也希望自己的任务里没有伤亡:“没有一个人在意外事故中死亡,这是我最大的希望。”哈代告诉我,一次一辆油罐车着火了,虽然控制住了火势却没有救出司机。他为此感到很痛苦:“我们会因为痛苦而失眠好几天。” 哈代,音译自古德语的“Hardy”涵义指“勇敢且人格高尚之人”。 致瓦西姆消防站的全体消防员们,他们是真正的“哈代”!也感谢千千万万个英勇高尚的消防员们!他们的职业让他们背负了比我们重得多的责任,高温、缺氧、毒气、爆炸等等数不尽的危险威胁着他们,他们依然会冲在最前线!我们应该向这些伟大的“哈代”们学习,从小学习消防安全常识、增强自防自救技能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2023-05-19 15:16:131
书海泛舟13读哈代经典之作《苔丝》——自然的女儿 纯洁的姑娘
哈代(1840-1928),既是英国十九世纪后期批判现实广义小说家的代表,又是英国二十世纪的大胆探索和开拓的“现代诗歌之父”,在小说和诗歌这两个领域中为人类的艺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有人将《苔丝》称为是诗化的小说,诗化的形象。哈代的创作可以分为小说创作和诗歌创作两部分,但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他都满怀深情地描绘了威塞克斯的悲凉和自然风光以及自然中的人类与宗教、法律、伦理道德以及遗风旧俗的悲剧性冲突。 在小说创作方面,哈代将自己的作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性格与环境”小说,这是他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时期,标志着他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这些作品包括《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苔丝》、《无名的裘德》等,第二类称为“罗曼史和幻想”,包括《一双湛蓝的眼睛》、《号兵长》等作品,第三类是“爱情阴谋故事”,包括他的第一部公开发表的小说,《计出无奈》、《埃塞贝塔的婚姻》等。哈代认为,这类小说所注重的主要是事件本身,有矫揉造作的情节描写,但有些场景并不排斥对生活的忠实。 近来,缘于对文学炽烈的追求,经过我长期不懈的勤奋炼笔,我突然感到,越是去努力的汲取文学知识,越会觉得自己的浅薄,于是我决定提升自己,在名著中追求一种精神的高度,寻找一片圣洁的天空。的确,我似乎找到了这种感觉,名著中那种撼人心魄的美感时刻充盈着我的头脑,净化着我的灵魂,当那一大片一大片灵魂之光在我脑海中闪现的时候,我不由得也感到自己的思想愈发的高尚起来。 又一次走进图书馆,哈代的《苔丝》映入了我的眼帘,我情不自禁取了过来,再次沐浴在诗化的境界,灵魂也开始了一次真善美的飞翔。 看完了全书,我的心情十分的沉重,不由得思绪翩然。苔丝在作者的心目中是一个圣洁的形象,尽管她曾经失身,那无疑是一个悲壮的现实,但对她的理解我们决不能以世俗的观点,给她套上一种道德沦落的帽子,她作为一个自然的女儿,在无情与麻木的社会上进行着多么坚强的抗争!的确,这种不协调的音响和这种无畏的抗争,在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单薄与无助,甚至连做一些人茶余饭后的谈资的资格也不够,她最终像一切与传统礼教相悖的事物一样,最终会沦为社会的牺牲品。其实,我通过阅读大量的作品,我的思想观念与世俗社会有着截然不同,这就如同小仲马《茶花女》中的女主人公的形象一样,苔丝作为一个女人,能够忍受如此的屈辱且能够面对自己相爱的人时,不失真诚,坦荡自己曾经的污点,就这一点就与社会上许多自认为聪明的虚伪虚荣之徒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她的这种单纯、圣洁、秀美、丽质天成是一个远离尘嚣的自然的产物,是一种来自自然的芬芳,来自人性的大美。哈代写作这部作品时,他是倾注着自己最大的激情的,他说他是夜不能寐的,因为他不能不为自己创造的苔丝而感动,这种激情完全是缘于对人类与宗教、法律、道德、伦理的种种关怀。 苔丝的形象在两位主人公安琪,克伯维尔这一正一邪的映照之下,随着情节的发展也愈发的丰满、动人,充满着一种来自原始的自然魅力,正如哈代写在本书的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姑娘。一个失去了身的姑娘怎么是纯洁的吗?苔丝姑娘因不幸而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这种命运降临在每一个女孩的身上都会是一个永恒的悲哀,如强奸暴力受害者等,这样的阴影也许将长期笼罩着她一颗受伤的心灵。反观社会,浮躁中一些心灵麻木的女孩,早已失去了自己的真诚,沦落在不知恬耻而又自认为虚荣的深渊。这样,在一些卫道士看来,对于这样的一个姑娘冠以纯洁二字,的确大伤风化,不可思议,成何体统,但是我还是坚持哈代的观点的,我想每一个有良心的人知道了苔丝的故事,总会怀着无比尊重与爱恋的心情,去拥吻我们心中纯洁的苔丝姑娘的。 苔丝姑娘是热情的,乐观的,应是信念坚定的人们心中的偶像,她曾经忍受着多么巨大的耻辱与苦难仍然去追寻自己的爱情,她独特的个性之光足以照亮着我们这个充满浮躁与庸俗的社会。也许正是社会的浮躁和粗俗及亚雷克的无赖与庸俗,才铸造了苔丝的自然与真诚,圣洁与清纯,当我们心中永存着坚贞信念的时候,我们就会以大无畏的精神去维持我们内心的平衡,从而寻找一种高尚的思想,坚守着自己的一贯准则。苔丝正是这样的姑娘,面对强烈的爱和恨,她进行着心灵深处多么顽强而又无奈的抗争,而她对心爱之人安琪的爱又是多么的炽烈,对亚雷克的恨又是多么的痛彻全身,这两种极端的感受不停的在她的内心交织,有位哲人说:有着强烈的爱和恨的人是一个感情敏感丰富的人。 苔丝虽然生活在偏僻的山村,远离尘嚣,但苍茫大地丰厚的泥土给了她质朴,巍巍大山的沉默给了她博大与宽容,不息小河的欢唱给了她不息的激情,她浑身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水,连绵不断,无尽无头,正是这种自然的情怀才铸造了这位自然的女儿,自然中种种事物的感受和陶醉,使她成为思维敏锐、情感丰富的女性。安琪的出现,是在她历经人生最大的悲剧之后,她那时已舐干了心头淋漓的鲜血,经过了一段长时间思想的沉淀,从一个受伤的女人的阴影中已走了出来,重新去拥抱这炎热的生活之时,于是曾经焕发着迷人光彩的她终于又迎来了生命中第二次的自然纯真。 安琪的强烈的爱恋,使苔丝感到了生活的欢乐,但在她内心深处,她是挥之不去曾经的阴影的,于是在她的几同伴同时爱上安琪时,而安琪只对她钟情的时候,她总是压抑着自己的感情来充当电灯泡的作用,大加称赞她的同伴,但安琪爱的正是她,不是别人。在这种人为的抑止下,她面对着抉择,心中充满着快乐与痛苦,快乐的是安琪对她强烈的爱,而她也正深深的爱着安琪;痛苦的是,在苔丝的灵魂深处,无辜的她总感到自己的阴影会影响她们的爱情,她甚至对安琪有一种负罪的感觉。但安琪用真诚消除了她心中的藩蓠,在安琪长达数月的求爱征程中,苔丝终于答应了他。 当面对她曾经的屈辱是不是应该坦荡给自己亲爱的人的时候,善良的她茫然失措,她的母亲用过来人的经验给她数次写信要求她决不能将这一污点告诉安琪,并举了大量的实例给予强烈的警示,因为男人是怎么样的,以她几十年的阅历,她绝对有发言权。但善良的苔丝有着一颗纯真的心灵,在答应与安琪结婚的前夜,她写了一封信详细的向安琪说明了她的过去,并把信放到了安琪的门缝内。第二天,安琪仍然一如往昔,对她充满着深深的爱意,苔丝错认为安琪已经原谅了她,但不幸的是,安琪由于当晚大醉根本就没有看到这封信。可是苔丝已答应了与安琪结婚,也不得不将这份伤心事深藏心中,就是这一阴差阳错,再次的造就了苔丝的悲剧。 然而,安琪的“习俗和成见的奴隶”去出于自私的用心,在新婚之夜得知了苔丝的失贞之后,却狠心地抛弃了她。而这一切是出于安琪承认了自己曾经放荡的经历之后,苔丝所作的真诚的回应。同样是一段那样的经历,为什么男人总有许多借口加以淡化,并不被社会所唾骂与谴责,而女性则只有忍受误解和屈辱呢?苔丝发出了她那震天般的喊声,这正是这个社会男女的最大不公,且似乎有长存人类之势。 安琪所谓的不能忍受的道德,终于使他离开了苔丝而去非洲流浪了,世俗的信念使他对人间的伦理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而又固执的坚持,他所认为的深爱着自己的纯洁的苔丝姑娘,竟然是一个失了身了姑娘,世俗的庸俗使他陷入了极其悲苦了境地。苔丝姑娘也不得不离开了安琪,不得不用劳动来继续维持残喘的家境,于是她在家劳动一段时间后,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她去了一个农场和老友玛莲一起干起了农活。当时的英国社会,正是社会激烈变革的社会,农民的土地以租借的形式劳作,从此可窥资本主义蚕食的雉形。 在苔丝劳作期间,安琪刚开始一直与其保持着信件联系,但苔丝因为自尊,中断了与他的联系,因为她不愿无故的使用安琪的钱,于是在生活的百般困顿下,一场绝境悄然而至,她的母亲得了急病,而就在母亲的病渐渐的好了之后,但父亲却突然死亡,这突如其来的苦难,逼迫她们不得不开始了流浪生活。而一直纠缠着苔丝的亚雷克此时乘虚而入,苔丝眼见家境的凄楚和幼小的弟妹们无助的目光,为了全家的生存,她不得不怀着万般无奈与悲伤的心绪又重新走入了邪恶的亚雷克的生活。 亚雷克是一个极其粗鲁庸俗淫荡的人,他仿佛是邪恶的化身,总是给苔丝以无情的亵渎,一份自然的美丽的纯洁的姑娘总摆不脱他邪恶的身影,然而如我所述,他的出现,反而凸现了苔丝姑娘的反抗与牺牲的精神。 由此可见,哈代是用对立面烘托的手法,以亚雷克的粗鲁庸俗来突出苔丝的纯洁善良。从这个意义上说,亚雷克德伯维尔如同歌德笔下的魔鬼靡菲斯特,是“作恶造善”,他越是对苔丝行恶,就越使苔丝显现出非同异常的力量和魅人之处。苔丝面对亚雷克的蹂躏,面对他的邪恶的威逼,面对四处流言与毁谤,毫不屈服而独存于世间。 作者又借助于亚雷克这一形象的反复无常,来反射出苔丝的内在的光彩与动人。在苔丝这一纯洁形象遭受蹂躏之后,亚雷克也曾一度悔恨自己,为了抵销内心的罪恶感,一度成为一个宗教狂。可是,在纯洁的苔丝面前,他又恢复了兽性,也掀起了披在宗教下兽性的外衣,再次失却了自己的意志力,拜倒在苔丝这一圣洁的形象之下。 于是,在一个夏日海滨,苔丝和亚雷克度蜜月,而苦苦寻觅苔丝的安琪找到了她,再次激起了内心的深情,亚雷克也被愤怒的苔丝杀死。于是,苔丝和安琪为了躲避警察的追赶,开始了短暂但浪漫的爱的流浪,在最后的日子里,他们活得很充实,但好景不长,最后的日子终悄然而逝,给人们留下了这亘古缠绵的悲剧。 以下如同以往之写法,缩写一下这部作品,以期留下亲切而持久的回忆。 在自然山村生长的苔丝有着丽质天成的纯洁形象。他的父亲车夫一天从一位牧师那里得知他的祖辈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伯爵,于是贫困的他也似乎高大起来,在酒店中他为了这件值得炫耀的事喝得酩酊大醉,回到家中,误了赶车的时间,于是只有苔丝和弟弟替父亲赶车运煤,马车在路上撞到一个邮车,他们的马也被撞死了。 马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他们失去了它,生活顿时陷入了绝境。 当他们得知了有一位克伯维尔的家庭是他们的本族时(是冒牌货),他们让苔丝去寻找亲戚,看是否能得到他的资助,于是苔丝遇到了一个粗鲁庸俗的家伙,这个人就亚雷克,在他们认识之后,一个疲惫的晚上,苔丝与亚雷克在森林中迷路(其实是亚雷克故意的安排),这时苔丝由于过于疲累而躺在草地上睡了下来,寻找路径的亚雷克,抑制不住自己的兽性,在浓黑的夜幕中糟蹋了苔丝。 失身的苔丝在经过痛苦的履历后,埋了自己的孩子,舐干了内心的鲜血,在一年多的劳作及大自然的熏陶下,终于恢复了过来,她又以自然纯洁的形象,以饱满的激情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于是,她来到了农场去挤奶,在此遇到了她的最爱——安琪,由于对自己的往事深深的内疚,以使其对安琪的爱不敢有任何非份之想,但她是真的爱恋着安琪的,她尽管理压抑着自己的真情,但真诚的安琪还是引发了她的自然而纯真的爱情,但为了不让安琪因自己而受到影响,她还是决定不答应安琪的求爱。但安琪足足追了她半年,她始终没有合适的理由给予拒绝,再加之自己的确爱安琪,她决定坦诚自己的一切,这样才会无愧自己的内心,她写了一封自己经历的信放在安琪的地毯下,安琪因为当晚大醉而没有发觉,可苔丝面对第二天一如往昔的安琪,误认为安琪已原谅了自己,于是她答应了与安琪结婚,但她发现了那封原封未动的信件,才发觉这是个误会。 安琪与苔丝终于结婚了,在结婚之夜,安琪坦诚了他曾经有过放荡的生活,面对他的坦诚,苔丝也告诉了自己的经历。可一向注重传统礼教的安琪却忍受不了这个现实,对苔丝开始冷漠,最后实在理解不了这种现状,去了非洲过起了流浪的生活。这样一个优美的女性,像游丝一样敏感,像白雪一样纯洁,为什么偏要在她身上绘上粗野的图案,仿佛是命中注定的一样?为什么常常是粗野的把精美的占有,邪恶的男人玷污纯洁的女人……(对苔丝受辱的议论) “你,还有你们那号人,在人世间拿我这样的人开心取乐,让我伤透了心,受够了罪,可你呢,作孽作够了,开心开够了,就想着变换花样,皈依宗教,准备着以后享天国之福了,想得多美啊,真不害臊!”(对道貌岸然者的控诉) 苔丝既想不到时间,也想不到空间了。她以前所描绘的那种由凝望星星而产生的超然升腾的意境,现在不请自来了。她全身随着旧竖琴的细弱的曲调荡漾起伏,和谐的旋律像清风一般沁入她的心田,使她眼中噙满泪水。飘浮的花粉仿佛是旋律的化身,温润的庭园也好像是受了感动而哭得泪水涟涟。虽然夜幕即将笼罩大地,那气味浓烈的野花却大放异彩,仿佛过于热切而无法闭合。色彩的波浪和声音的波浪融汇一体。 19世纪现代诗非理性的深沉莫测,她周身洋溢着诗意,她的一举一动都是……她把诗人只在纸上写写的诗,活生生地显现出来了……(诗化的形象) 《苔丝》富于美感和存在的悲哀。 悲怆与优美是苔丝反复的体验。她是一个极其敏锐和充满激情的姑娘,但她在严酷的世界和心胸狭窄的恶人手中遭受了残忍的折磨,她只是在痛苦之中发现了完美而又短暂的人生的实现。 苔丝早早的悲剧告诉她:“凡有甜鸟欢唱的地方,总是有毒蛇嘶嘶地叫。”但是,“大自然”对她苦难的冷漠态度,却主要反映在鸟儿的歌声中。当她精神上得到了康复,动身去塔尔勃塞的时候,可以在每一只鸟的啭鸣中,听出她对生命的热望。然而,鸟儿的快乐的音符却又很少出现,她回想起过去时,“唯有一只嗓音粗哑的芦雀,从河边的树丛中,用悲哀、板滞的声音对她表示问候,那声音好像是断了交的故友似的。”鸟儿的意像总是与苔丝的心情相连的,鸟儿的悲痛是人世间的自然界的残酷与冷漠所造成了,它强烈说明了“粗厉冷酷”的普遍性。 “明正”典刑了,埃斯库罗斯所说众神的主宰,结束了对苔丝的戏弄。德伯维尔家族的那些武将和夫人却长眠墓中,对此一无所知。那两个默默注视的人,跪倒在地上,仿佛在祈祷似的,他们就这样一动也不动地跪了许久许久,同时,那面黑旗仍在风中无声地招展。 后来,他们刚刚有了一点气力,便站起身来,又手拉手地往前走去。 这个段落的开头一句,经常被人单独的引用,当作哈代这部小说的“结论”,实际上,哈代忠实于自己的实践,使自己的结论具有显著的多重性。第一句是阴郁地承认世界上存在着我们似乎绝少有能力或者根本没能力控制的力量。接下去的一句则从玄学转向历史,表明“过去”对“现在”无动于衷。这两句话的后面,紧跟着另外两句暗示相反可能性的话语。我们可以在“无言的注视者”中看出一种人类复原力的暗示,因为他们是在大地本身——本人类生存的条件下——寻求希望(而不是失望)。在最后一句中,希望转变成力量,一种证实人类团结和引导行动方向的力量。2023-05-19 15:16:271
哈代的文学创作背景是什么?
托玛斯·哈代,1840年6月2日出生于英格兰南部多塞特郡,父亲是个建筑工程的小包工头。哈代出生在民歌之乡。从11岁起,哈代便常常跟着父亲外出弹奏,那些民间集会和民间口头文学使他深受熏陶。17岁那年,哈代曾做过建筑师助手,并写出了不少讴歌农村生活的小诗,开始了文学创作的试笔时期。他于1867年回到家乡,先是当了几年建筑师,其后便一直住在家乡,致力于文学创作活动。2023-05-19 15:16:541
Thomas Hardy中英文介绍
哈代(1840~1928)英国诗人、小说家。他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以其出色的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 哈代1840年6月2日生于英国西南部的一个小村庄,毗邻多塞特郡大荒原,这里的自然环境日后成了哈代作品的主要背景。他的父亲是石匠,但爱好音乐。父母都重视对哈代的文化教育。1856年哈代离开学校,给一名建筑师当学徒。1862年前往伦敦,任建筑绘图员,并在伦敦大学进修语言,开始文学创作。 哈代的文学生涯开始于诗歌,后因无缘发表,改事小说创作。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计出无奈》问世于1871年。成名作是他的第四部小说《远离尘嚣》(1874)。从此,他放弃建筑职业,致力于小说创作。 哈代一生共发表了近20部长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还乡》和《卡斯特桥市长》。诗8集,共918首,此外,还有许多以“威塞克斯故事”为总名的中短篇小说,以及长篇史诗剧《列王》。 哈代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城镇后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以及人民(尤其是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法律和宗教的虚伪性。他的作品承上启下,既继承了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也为20世纪的英国文学开拓了道路。 Thomas Hardy was born on June 2, 1840, in Higher Bockhampton in Dorset, a rural region of southwestern England that was to become the focus of his fiction. The child of a builder, Hardy was apprenticed at the age of sixteen to John Hicks, an architect who lived in the city of Dorchester. The location would later serve as the model for Hardy"s fictional Casterbridge. Although he gave serious thought to attending university and entering the church, a struggle he would dramatize in his novel Jude the Obscure, declining religious faith and lack of money led Hardy to pursue a career in writing instead. He spent nearly a dozen years toiling in obscurity and producing unsuccessful novels and poetry.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published in 1874, was the author"s first critical and financial success. Finally able to support himself as a writer, Hardy married Emma Lavinia Gifford later that year. Although he built a reputation as a successful novelist, Hardy considered himself first and foremost a poet. To him, novels were primarily a means of earning a living. Like many of his contemporaries, he first published his novels in periodic installments in magazines or serial journals, and his work reflects the conventions of serialization. To ensure that readers would buy a serialized novel, writers often structured each installment to be something of a cliffhanger, which explained the convoluted, often incredible plots of many such Victorian novels. But Hardy cannot solely be labeled a Victorian novelist. Nor can he be categorized simply as a Modernist, in the tradition of writers like Virginia Woolf or D. H. Lawrence, who were determined to explode the conventions of nineteenth-century literature and build a new kind of novel in its place. In many respects, Hardy was trapped in the middle ground betwee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between Victorian sensibilities and more modern ones, and between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Soon after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891) was published, its sales assured Hardy"s financial future. But the novel also aroused a substantial amount of controversy.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nd other novels, Hardy demonstrates his deep sense of moral sympathy for England"s lower classes, particularly for rural women. He became famous for his compassionate, often controversial portrayal of young women victimized by the self-righteous rigidity of English social morality. Perhaps his most famous depiction of such a young woman i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This novel and the one that followed it, Jude the Obscure (1895), engendered widespread public scandal with their comparatively frank look at the sexual hypocrisy of English society. Hardy lived and wrote in a time of difficult social change, when England was making its slow and painful transition from an old-fashioned, agricultural nation to a modern, industrial one. Businessmen and entrepreneurs, or “new money,” joined the ranks of the social elite, as some families of the ancient aristocracy, or “old money,” faded into obscurity. Tess"s family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illustrates this change, as Tess"s parents, the Durbeyfields, lose themselves in the fantasy of belonging to an ancient and aristocratic family, the d"Urbervilles. Hardy"s novel strongly suggests that such a family history is not only meaningless but also utterly undesirable. Hardy"s views on the subject were appalling to conservative and status-conscious British readers,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was met in England with widespread controversy. Hardy was frustrated by the controversy caused by his work, and he finally abandoned novel-writing altogether following Jude the Obscure. He spent the rest of his career writing poetry. Though today he is remembered somewhat more for his novels, he was an acclaimed poet in his time and was buried in the prestigious Poet"s Corner of Westminster Abbey following his death in 1928.2023-05-19 15:17:151
托马斯.哈代《还乡》主要写什么啊?
故事发生的场景爱敦荒原,以及荒原上固守传统习惯风俗的居民,就是整个人类生存环境的缩影。故事中男女主人公与荒原的关系,不管是克林·姚伯的回归荒原,改造荒原,还是游苔莎的厌倦荒原,摆脱荒原,都反映了哈代那个时代的“现代”青年与环境的剧烈冲突。克林·姚伯年轻有为,从巴黎还乡,满怀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生发而来的善良意图,自愿抛弃繁华世界的纷扰劳烦、纸醉金迷的生活,意欲在故乡的穷乡僻壤开创一番小小的经邦济世、开蒙启智的事业,但他首先遭到的,是与自己最亲近的寡母和新婚妻子的反对。由于命运的捉弄,他又突患眼疾,则进而为他的失败推波助澜。女主人公游苔莎与环境的冲突,是朝着与姚伯相反的另一方向。姚伯是生于荒原——走向繁华世界——复归荒原;游苔莎是生于繁华世界——流落荒原——意欲逃离荒原。他们二人虽都不满现状,都具有超出荒原人传统习俗、思想的“现代”意识,但是彼此仍格格不入。这样的一对青年男女,多半出于外貌上的相互吸引,再加上初识阶段彼此的误解,在一时的感情冲动之下结为婚姻伴侣,他们婚后的冲突也就更加激烈。又是命运的拨弄,这种冲突不仅难于因势利导地得以排解、消减,相反却愈演愈烈,最后必然酿生悲剧。2023-05-19 15:17:392
哈代和契科夫是什么国家
哈代为英国人契科夫为俄国小说家2023-05-19 15:18:022
《德伯家的苔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苔丝生于一个贫苦小贩家庭,父母要她到一个富老太婆家去攀亲戚,结果她被少爷亚历克诱奸,后来她与牧师的儿子克莱尔恋爱并订婚,在新婚之夜她把昔日的不幸向丈夫坦白,却没能得到原谅,两人分居,丈夫去了巴西。几年后,苔丝再次与亚历克相遇,后者纠缠她,这时候她因家境窘迫不得不与仇人同居,不久克莱尔从国外回来,向妻子表示悔恨自己以往的冷酷无情,在这种情况下,苔丝痛苦地觉得是亚历克·德伯使她第二次失去了安吉尔便愤怒地将他杀死。最后她被捕并被处以绞刑。扩展资料:《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哈代的长篇小说,是“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哈代在小说的副标题中称女主人公为“一个纯洁的女人”,公开地向维多利亚时代虚伪的社会道德挑战。创作背景:19世纪后期的时候,英国经过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已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工业的发展侵蚀了英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宗法秩序,打乱了农民长期在乡村田园环境中所形成的种种生活方式和习惯。很多淳朴憨厚的农民在此时遭遇了阵痛,他们不得不从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转向受雇于人、被人剥削的农业工人。19世纪末维多利亚时期小说家托马斯·哈代作为这一时期各种变化的目击者和见证人,他的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他对乡村的旧生活方式和田园风光有深厚的怀旧与依恋之情,因而在感情上厌恶铁路伸向农村,也厌恶机器取代手工劳动。《德伯家的苔丝》便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作品。绘画艺术在《德伯家的苔丝》环境描写中的运用,尤其是色彩与光线的运用,对这部作品的人物刻画、气氛的烘托、主题的阐发、读者的心理接受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真实而富于感染力地展现了女主人公苔丝短暂一生中恋爱、婚姻的悲剧,使读者对这一出人生奋斗的悲剧感同身受。景物描写表现了哈代运用绘画艺术的大家手笔,既有气魄宏伟的巨幅风景画,也有精工细作的静物小品。 景物取材虽来自大自然的景色,然而作为风景的风景实际上已经不再存在,它们已成为一个个的背景,反映和协调着人物的情感和经历。他再现大然,无论是一草、一木、一花,还是一朵云彩、一片田野,采用的不是照相师的再现手法,而是画的方法。作家借助色彩、光线、线条等绘画艺术手段,着力探索天空和地面的色彩关系,其间有种看不见的对比效果,体现了他对于宽度和力度的感受力。2023-05-19 15:18:131
关于托马斯 哈代比较详细的简介
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英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诗人生于英格兰多尔切斯特的一个小村子里。父亲是位建筑师。1856年哈代离开学校,给一名建筑师当学徒。1862年前往伦敦,任建筑绘图员,并在伦敦大学进修语言,开始文学创作。 他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以其出色的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 1896年,他发表了他的最后一部小说《无名的裘德》(Jude the Obscure),以后即转向写诗,整个晚年他都用来写诗。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计出无奈》问世于1871年。成名作是他的第四部小说《远离尘嚣》(1874)。从此,他放弃建筑职业,致力于小说创作。主要作品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还乡》,《卡斯特桥市长》诗集--《韦塞克斯诗集》、《今昔诗集》、《时光的笑柄》、《早期与晚期抒情诗》、诗剧《列王》哈代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城镇后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以及人民(尤其是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法律和宗教的虚伪性。他的作品承上启下,既继承了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也为20世纪的英国文学开拓了道路。2023-05-19 15:18:553
哈代的《苔丝》有什么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1)情节的淡化。20世纪小说的主要特征。首先,不是没有情节,而是以心理世界取代外在事件的情节,是与19世纪传统小说相对而言的,重心理空间。其次,它不是纯技巧的东西,而是作家人生哲学的反映,心灵的体验。 (2)开放性的结局。(3)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A、赋予自然景物以生命意义。万物的枯荣都与人的命运相对照,都富于象征意味。春__苔丝纯洁如雪,朝气蓬勃。秋__受污辱,回到家乡。夏__与克莱萌生爱情。冬__苔丝结婚后被遗弃,四处流浪。时空变换与人物命运结合,交替排列,“之”字形转换,象征人物命运之颠簸,烘托人物命运的悲观性。B、时间的循环性,递进的螺旋式发展的重合,让人物的命运在时间的循环中进行对照,显出故事时间的大幅度跳越和人物命运的阶段性。如《卡》三个九月。《苔丝》两个除夕。循环的时间中人物的命运每况愈下,走向悲剧结局。C、空间的重复性。对照人物命运的变化。《卡》村庄的几次变化,不重要的环境通过哈代的重复性描写使空间凸现出来。人的生命之于历史、人的活动范围之于空间,微不足道,使人产生淡淡的哀愁,注重时空的统一性,抓住时空的变化表现人物的悲剧性命运。2023-05-19 15:19:161
G.H.哈代的简介
Hardy,Godfrey Harold1877年2月7日生于克兰利,1947年12月1日卒于剑桥 。13岁进入以培养数学家著称的温切斯特学院。1896年去剑桥三一学院,并于1900年在剑桥获得一个职位。同年得史密斯奖。以后,在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任教授。他和J.E.李特尔伍德长期进行合作,写出了近百篇论文,在丢番图逼近,堆垒数论、黎曼ξ函数、三角级数、不等式、级数与积分等领域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是回归数现象发现者。在20世纪上半叶建立了具有世界水平的英国分析学派。哈代的父亲I.哈代(Hardy)是克兰利中学的教师,母亲索菲娅(Sophia)是林肯师范学院的教师,他还有一个妹妹.哈代的父母很有文化素养,也极重视数学,因经济拮据未能上大学,却为儿女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哈代在童年时代就显示出数学的机敏,在克兰利中学接受早期教育时,表现出在数论方面的早慧与多方面的才能.13岁时,他获得奖学金进入当时以数学家摇篮而著称的温切斯特(Winches-ter)学院学习.1896年又获入学奖学金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继续深造,他的数学生涯从此与剑桥紧密联系起来.哈代很早就养成喜欢自由提问和探索的习惯,在剑桥开始学习时,他对于机械的授课模式不满,后来幸运地被允许转听应用数学家A.E.H.拉弗(Love)教授的课.这对于哈代后来成长为一名数学家至关重要.他在著作(文献[3],第29节)中生动地写道:“第一个使我拨云见日的是拉弗教授,他教了我几个学期,使我对分析有了第一个严肃的概念.但最使我感激的是他建议我阅读M.E.C.若尔当(Jordan)的名著《分析教程》(Cours d"analyse).我永远不会忘记我读那本杰作时的震惊,这是我这代数学家受到的第一个启迪,读这本书时我才第一次认识到数学真正意味着什么.”哈代在大学学习期间成绩优异.1898年,他参加了剑桥的数学荣誉学位考试,这是剑桥大学的传统之一,始于18世纪.哈代成为一等及格者,这主要得益于他平时在迅速解题方面的有效训练,但对传统极具反抗精神的哈代认为这种考试是没有意义的.1900年,他被选为三一学院的研究员,随后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数学研究中,第二年与J.H.金斯(Jeans)共同获得了史密斯奖金.1906年他成为三一学院的讲师,直到1919年一直在那儿工作.1900—1911年间哈代写出大量级数收敛、求积分及有关问题的论文,这些论文为他赢得了分析学家的声望.1908年,他的名著《纯粹数学教程》(A course of pure mathematics)出版了,这部教科书改变了英国大学中的教学状况.1910年,他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随后,被哈代自称为生活中的真正的转折点出现了,1911年他开始了同J.E.李特尔伍德(Littlewood)的长期合作,1913年他发现了S.A.拉马努金(Ramanujan).哈代长李特尔伍德8岁,他们结识于1904年,在长达35年的合作中,联名发表了约100篇论文,其中包括丢番图逼近、堆垒数论、数的积性理论、黎曼ξ函数、不等式、一般积分、三角级数等广泛的内容.哈代-李特尔伍德极大函数,哈代-李特尔伍德圆法,哈代-李特尔伍德定理等联系着二人名字的数学成果正是他们亲密合作的写照.在他们集中合作的1920—1931年间,哈代执教于牛津而李特尔伍德执教于剑桥,他们通过学院的邮政来邮寄数学信件,即使二人同在三一学院时也是如此,并且他们达成一种默契:当互相收到信件时,先不读解法,而是要独立解决其中的问题,直到取得一致意见,最后由哈代定稿.当时,一些不了解内情的国外数学家认为李特尔伍德根本不存在,只是哈代虚构的一个笔名.事实上,李特尔伍德本身就是一个出色的数学家.通过这种密切的学术合作,二人互相切磋促进,共同建立了20世纪上半叶具有世界水平的英国剑桥分析学派.哈代称自己对拉马努金的发现是他一生中的一段浪漫的插曲.拉马努金出生于印度的马德拉斯(Madras),幼年即显示出数学的兴趣和才能,但因生活贫困,要不断为生计奔波,只能靠自学汲取数学知识.1913年初他给哈代寄了一封信,信中陈述了他对素数分布的研究并列有120条公式,涉及数学中多个领域.这些公式大部分已被别人证明,有些看起来容易,实际上证明起来很困难.特别是后来被L.J.罗杰斯(Rogers)和G.N.沃森(Watson)证明的三个公式完全难倒了哈代.哈代确信拉马努金是一位数学天才,于是邀请他到英国,但作为一个婆罗门教的信徒,拉马努金对离开印度感到踌躇.哈代继续力劝拉马努金到剑桥,并经多方努力为他安排了奖学金,1914年4月,拉马努金来到英国.哈代花了很多心血教授拉马努金现代欧洲数学知识,他发现拉马努金知识的局限竟然与它的深奥同样令人吃惊.拉马努金对于证明仅有一种模糊不清的概念,对于变量的增量、柯西定理根本不熟悉,但是对于数值和组合方面的事实,连分数、发散级数及积分、数的分拆、黎曼ξ函数和各种特殊级数却有深度的理解.他有很强的直觉和推理能力,其工作和思维方式多具挑战性.在哈代和李特尔伍德等人的帮助下,拉马努金进步很快,在素数分布、堆垒数论、广义超几何级数、椭圆函数、发散级数等领域取得了很多成果.他在欧洲的5年里发表了21篇论文,17篇注记,其中几篇是与哈代合作的.他和哈代一起对整数分拆问题作出了惊人的解决,首创了正整数n的分拆数p(n)的渐近公式,这无疑源自拉马努金那极强的洞察力和哈代对于函数理论的娴熟掌握.哈代与拉马努金的成功合作并未持续太久.1917年5月拉马努金患上了肺结核病,由于战争条件及宗教信仰的束缚,拉马努金未得到良好的医治.1919年2月他回到了印度,次年4月去世,年仅33岁.哈代对这位印度数学奇才的英年早逝深感痛惜,他参与整理了拉马努金的论文集,并著有《拉马努金》(Ramanujan,1940)一书,书中包括关于拉马努金生活和工作的12篇演讲稿,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拉马努金的生平和研究成果,并作了适当的评论,是了解和研究拉马努金的重要文献.哈代和拉马努金这一段交往也长期被数学界传为佳话.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哈代强烈反对对那些反战者的残酷迫害,谴责对进行反战宣传的B.A.W.罗素(Russell)的解职和监禁.后来,在一本秘密传播的小册子《罗素和三一》(BerrardRussell and Trinity,1970)中,他描述了罗素事件及围绕这件事掀起的巨大波澜.1919年,他离开剑桥应聘牛津大学萨维尔几何学教授,这一荣誉职位是依照英国数学家H.萨维尔(Savile)的意见设立的,他曾于1585—1592年任默顿学院院长.哈代在牛津创立了一个活跃的研究团体.1928—1929年间他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做访问教授,与美国数学家O.维布伦(Veblen)交换.1931年重返剑桥,接替E.W.霍布森(Hobson)成为塞得林(Sadleirian)纯粹数学教授,居此位直至1942年退休.1947年,哈代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是从各国各研究领域中选出的10位科学家之一.他还担任过全国科学工作者学会主席,伦敦数学会主席.在他的数学研究生涯中,获得了许多大学和研究院的奖励.1920年获皇家勋章,1929年获德·摩根奖章,1940年获西尔威斯特奖章,1947年获皇家学会最高奖章科普利奖章.哈代外貌漂亮,很有风度.他和妹妹都终生未婚,他得到了胞妹始终如一的精心照料,尤其在他的晚年.1947年,哈代在剑桥辞世.哈代被誉为20世纪杰出的分析学家,他的数学贡献涉及解析数论、调和分析、函数论等方面.他一生著述颇丰,计有8部专业书籍和大约350篇论文,包括独著或合作的,全部在《伦敦数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London Mathematical Society,1950)中列出,论文选从1966年开始在牛津出版了7卷,由伦敦数学会的成员校订,并附有注释.作为一位知名数学家,哈代的人品和他的学问同样受到赞誉.他健谈,谈话可以吸引周围很多人;他严于律己,参加该出席的各种会议,履行自己的职责;他富于正义感,痛恨战争,一生中不喜欢任何虚伪的东西.哈代为人谦和,经常强调其他合作者的重要性而对自己轻描淡写,他曾说过正是得益于与李特尔伍德和拉马努金的平等合作才达到了他不寻常的大器晚成.哈代具有出色的与他人合作的才能,E.C.蒂奇马什(Titchmarsh)、A.E.英哈姆(Ingham)、波利亚、E.兰道(Landau)、M.里斯等20世纪数学领域中的精英人物都曾是他的合作者.哈代引导许多年轻人迈入他们早期研究的大门,在他们面临困难时给予帮助和鼓励.N.维纳(Wiener)在他的自传《我是一个数学家》(I am a mathematician,1956)中多次表达了他对哈代的钦佩与感激之情.华罗庚在赴剑桥大学进修时亦得到过哈代的指导和帮助.1936年,华罗庚被维纳推荐给哈代,惜才的哈代对华罗庚极为赏识.华罗庚在解析数论,尤其是圆法与三角和估计方面的研究成果是与他在剑桥的学习和研究分不开的.除热衷数学研究之外,哈代的主要兴趣在球类运动上,尤其对于板球,他是一个能够掌握最新技术的球手和经验丰富的评论家.哈代曾说他之所以选择数学作为自己的事业主要是因为数学是他能做得最好的一件事,而不是由于别的堂皇的理由.他的数学成就基于他对数学的无限热爱和全身心投入.他说研究工作一直是他一生中经久不衰的一大乐事,数学是他为之耗尽了毕生精力的学科.哈代在《一个数学家的自白》[3]中表达了他对数学的看法.这本书在西方数学界有一定的影响,经常被引用,但其中的某些观点也是有争议的.对于数学是否有其自身的存在状态,哈代写道:我认为数学实体是在我们之外而存在的,我们的作用就是去发现它、观察它,那些被夸张地描绘成我们的‘创造物"的定理,不过是我们观察的记录而已.”对于数学美,哈代认为:“数学的美可能很难定义,但它的确是一种真实的美”,“最好的数学既是美的,同时又是严肃的”.哈代对数学的应用,特别是应用于战争很反感.他将纯粹数学视为真正的数学而与应用数学划清界线.他得出结论:“纯粹数学就总体而论显然比应用数学有用.一个纯粹数学家似乎不仅在美学方面而且在实用方面都占有优势.因为有用的东西主要是技巧,而数学技巧主要是通过纯粹数学来传播的.”“真正的数学对战争毫无影响”,“是一门‘无害而清白"的职业.”哈代被公认为他所处时代的英国纯粹数学的领导人,他的活力和热情清晰地印在所有认识他的人的记忆中,他的作品显示出了他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对英语文体的精通.“我曾为知识领域添砖加瓦,也曾帮别人添枝加叶;这些东西的价值,比起身后留下某种纪念物的大数学家或任何其他大大小小的艺术家们创造的价值,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性质上并无差异.”[3]这就是哈代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和评价.2023-05-19 15:19:391
哈代的主要长篇小说有哪些?
他重要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绿阴下》《远离尘嚣》《还乡》《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和《卡斯特桥市长》等,这些作品反映了英国农村资本主义发展后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和道德风俗等方面的变化和破产农民的悲惨命运,揭示了“维多利亚盛世”帷幕掩盖下的英国社会的深刻危机。2023-05-19 15:20:441
哈代《苔丝》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哈代在书中描绘了新兴的工业化和都市文明给古老、乡土的威塞克斯地区带来了冲击,揭露了禁锢众思想、强调贞洁、压抑妇女社会地位的虚伪道德。哈代借苔丝悲剧的一生有力地抨击了当时维多利亚时代的男权制社会。生活在这种男权制社会下的女性注定要受压迫和控制,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在男权制社会主流话语的卫道者眼里,女子永远处于依附和从属的地位,而对男权社会的摧残和压迫,苔丝虽然开始了不屈的反击甚至呐喊出了男权社会对女性压迫的实质。扩展资料:心灵纯洁的美丽姑娘苔丝的悲剧是丑恶的社会现实造成的。作为一个贫穷而社会地位又低下的女子,苔丝所受到的压迫与凌辱是不可避免的,既有物质方面的(包括经济的,权势的,肉体的),更有精神方面的(包括宗教的,道德的,传统观念的)。作为一个社会的受害者,苔丝不仅勤劳勇敢,而且纯洁善良。她虽出生贫寒,但充满美好的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她先后三次出门;但是她孤立无援,每次都遭到打击,而且一次比一次沉重。苔丝的悲剧不仅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和阶级根源,而且还有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方面的因素。苔丝的经济地位和阶级地位决定了她在为资产阶级服务的道德、宗教、法律面前必然处于被动的地位。2023-05-19 15:21:021
哈代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是
哈代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是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语言,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矛盾和人性的本质。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还是一种社会评论,把人们从深层次的思考中带出来,使他们更加深入地思考社会的现实问题。哈代现实主义作品的最高成就是,它们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社会评论,把人们从深层次的思考中带出来,使他们更加深入地思考社会的现实问题。2023-05-19 15:22:184
托马斯哈代有名的诗歌
老兄对文学有研究的人毕竟很少嘛,哈代的诗歌那么有名,只是他小说在中国的名气比较大和久远而已,我们的翻译界介绍外国文学家时存在很多的问题。 哈代(Thomas Hardy)诗选 哈代(1840-1928),主要诗集有《韦塞克斯诗集》、《今昔诗集》、《时光的笑柄》、《早期与晚期抒情诗》、诗剧《列王》等。 以下是他的一些诗歌选。 插曲的尾声 我们再也不会沉浸在 这段酸甜的过去的时光里; 爱情的光圈那时罩在 你,亲爱的,和我中间。 再也找不到当初 让我们紧紧相依的地方 当时看见我们相爱 相聚的地方已经空空荡荡 那些花朵和芬芳的空气, 他们此时会不会想起我们的来临? 那些夜鸟会不会尖声鸣叫 发现我们曾经在这里流连? 虽然我们有过炽热的誓言 虽然我们有过忘怀的欢乐 可狂欢的极限之后 苦难在今天判决 深深的创伤;没有 *** : 破声而笑;但又倔强地忍耐; 这条爱情的道路, 比顽石还要坚硬。 李小贺 译 -------------------------------------------------------------------------------- 中间音调 那个冬日我们站在池边, 太阳苍白,象上帝在责备。 干枯的草地上仅有几片叶子, 树叶都变成了灰烬,只剩下 这几片灰白的叶子。 你看着我的眼神象游动着的 多少年前乏味的谜语; 我们之间说来说去的那些话 恰恰因为我们的爱而失去 你嘴角的笑容让人可怕地 负有足够的勇气去寻死; 你那辛酸的笑容轻轻扫过 象不祥的鸟的翅膀。 从那以后,爱情的欺骗和扭曲, 活生生地教我记住 你的脸,上帝诅咒的太阳,那棵树 和池边败叶片片的池水。 李小贺 译 -------------------------------------------------------------------------------- 月食 地球,现在你的阴影 以均匀的单色和曲线 沿着月亮的柔和的光线 从极点到中心,偷偷潜行。 我怎能把阳光投射的匀称美丽 去连结你的深遭折磨的形象? 我怎能把那静如神圣悬崖的侧面像 去连结充满苦难和凄惨的陆地? 巨大的人类怎能只能投下 如此之小的阴影?天堂宏伟的人间规划 能否禁闭在那边弧光所指的海岸? 这是不是星球的量规,来测量 地球表面,战争的民族,涌现的大脑, 英雄,以及比蓝天更美的女郎? 吴笛 译 -------------------------------------------------------------------------------- 对镜 当我照我的镜, 见我形容憔悴, 我说:“但愿上天让我的心 也象这样凋萎!” 那时,人心对我变冷, 我再也不忧戚, 我将能孤独而平静, 等待永久的安息。 可叹时间偷走一半, 却让一半留存, 被时间摇撼的黄昏之躯中 搏动着正午的心。 飞白 译 -------------------------------------------------------------------------------- 最后一朵菊花 这朵菊花为何留得如此长久, 来显示自己震颤的羽绒? 现在已是知更鸟哀鸣的时刻, 当花儿已经葬入了坟冢。 在漫长的夏季,束束阳光 被邀探访片片叶儿和花瓣, 太阳为花朵做完了该做的事情, 这朵花那时为何没有开放? 它一定感到那炽热的召唤, 尽管丝毫也没有留心, 但现在已苏醒,当树叶僵尸般掉落, 当树液纷纷地隐身。 它的美色来得太晚,孤独的东西, 季节的光辉已经耗完, 什么也没有为它留下,它只好 在狂暴的风雪中震颤。 难道它有原因逗留, 没有头脑地异想天开, 对于一朵娇嫩美丽的鲜花, 酷冬定会抑制自己的残害? --瞧我说的,仿佛花朵 生来就有思维的能力; 然而这只是许多面具中的一个, 被戴于背后的上帝。 吴笛 译 -------------------------------------------------------------------------------- 梦幻时刻 那把镜子 把人变成透明物体, 谁握着那把镜子 并命令我们朝你我 *** 的胸 一个劲儿探视? 那把镜子 箭一般神奇地穿透人体, 谁举着那把镜子 并掷还我们的灵魂与心脏 直至我们惊起? 那把镜子 完好地工作在痛苦的夜里, 为什么那把镜子 在世界苏醒时着上了色泽 使我们看不清自己? 那把镜子 能检验凡人,出其不意 是的,那把奇特的镜子 可以捉住他最后的思想,善或恶的一生, 映照出来--在哪里? 吴笛 译 -------------------------------------------------------------------------------- 伤口 我爬上山的顶端, 见西天尘雾蒙蒙, 太阳躺在其间, 恰似伤口的血红。 恰如我的伤口, 谁也不会知晓, 因我不曾袒露 心被刺透的记号。 飞白 译 -------------------------------------------------------------------------------- 最后的情话 这是最后的情话;最后的情话! 从此,一切都默然死寂, 只有苍白的裹尸布罩着过去, 它在那时, 爱人啊,对我不会具有 任何价值! 我不能再说;我已经说得太多。 我不是指它一定来临; 我不知道它会这般增强-- 或许也未弄明 你的第一个抚摸和目光 注定了我俩的命运! 飞白 译 -------------------------------------------------------------------------------- 责备 现在我死了,你却对我歌唱 我们曾经熟知的歌曲, 但是,我活着的时候,你却不愿 或者不想唱上一句。 现在我死了,你却披着月光 心情沉重地来到我跟前; 啊,我真盼自己能够复活 来赢得这份温柔的情感! 当你死了,站到我身边, 象现在这般爱我,没有争论, 你是否会变得冷淡无情, 如同我俩活着的时分? 吴笛 译 -------------------------------------------------------------------------------- 沉思的少女 “默默无闻的人儿,你为何经常 独自一人悄悄地溜开?” 她猛吃一惊,微微掉头, 满面羞色地说了起来: “每当风标指向他那遥远的故乡, 我就登上陡峭的山坡, 我想吹拂过他嘴唇的微风, 此刻也会在我唇边抚摸。 “每当他披着晚霞散步, 我就倘佯到白色的大路, 心中甜蜜地沉思冥想: 这条路会连接他的脚步。 “每当驳船向伦敦航行, 我观看着它们在远处消逝; 他的窗口正朝着码头, 驳船的来临他能尽收眼底。 “我去迎接夜空中的明月; 赏月给我们带来了满足; 只要他还有着昔日的情趣, 我们的目光就能在夜空任意撞触。” 飞白 译 -------------------------------------------------------------------------------- 声音 我思念的女人,我听见你的声音, 一声声地把我呼唤,呼唤, 说你现在不再是与我疏远的模样, 又复是当初我们幸福的容颜。 真是你的声音吗?那么让我看看你, 站着,就象当年等我在镇边, 象你惯常那样站着:我熟悉的身姿, 与众不同的连衣裙,一身天蓝! 也许,这不过是微风朝我这边吹来, 懒洋洋地拂过湿润的草地, 而你已永远化为无知觉的空白, 无论远近,我再也听不到你? 我的周围落叶纷纷, 我迎向前,步履蹒跚。 透过荆棘丛渗过来稀薄的北风, 送来一个女人的呼唤。 飞白 译 -------------------------------------------------------------------------------- 旅行之后 我来到此地,看一个无声的鬼魂, 它的狂想要把我引向何处? 上悬崖,下峭壁,直到我茫然孤零, 看不见的泉水的喷涌使我恐惧。 不知道你接着将在哪里藏身, 但到处都会在我眼前呈现 你栗色的发,灰色的眼, 还有时显时隐的玫瑰色的红晕。 是呵,我终于重访你昔日常游的地方, 跟随你跨过岁月和消逝的美景; 朝着你把我抛下的黑色空间凝望, 对于我们的过去你想说些什么事情? 夏日给了我们甜蜜,秋天却带来了分离? 还是想说我们两人 晚年不如初期幸运? 但任凭时光嘲弄,一切都已终止。 我看见你的干什么:你正领我前往 我俩在此逗留时熟知的地点, 在那晴朗的天气,美妙的时光, 来到身披云雾彩虹的瀑布旁边, 还有底下的洞穴,传来依旧瓮隆的声音, 仿佛四十年前一个声音把我呼唤, 那时你是生气勃然, 而不是我如今茫然追踪的虚幻的幽灵! 晨鸟用嘴梳理羽毛,海豹懒懒地扑腾, 它们看不见什么东西在此飘忽, 亲人呵,你很快就要从我身边融消, 因为繁星已关门窗,黎明已拉开天幕, 相信我吧,虽说人生阴沉,我却不在意 你把我引向这里。愿你再领我到这个地方! 我还是跟以前一模一样, 那时我们的道路铺满鲜花,生活充满乐趣。 飞白 译 -------------------------------------------------------------------------------- 偶然 但求有个复仇之神从天上喊我, 并且大笑着说;“受苦受难的东西! 要明白你的哀戚正是我的娱乐, 你的爱之亏损正是我的恨之盈利!” 那时啊,我将默然忍受,坚持至死, 在不公正的神谴之下心如铁石; 同时又因我所流的全部眼泪 均由比我更强者判定,而稍感宽慰。 可惜并无此事。为什么欢乐被杀戮, 为什么播下的美好希望从未实现? ——是纯粹的偶然遮住了阳光雨露, 掷子的时运不掷欢欣却掷出悲叹…… 这些盲目的裁判本来能在我的旅途 播撒幸福,并不比播撒痛苦更难。 (飞白译) -------------------------------------------------------------------------------- 自然界的询问 当我向前看着曙光、池塘、 田地、羊群和孤独的树, 他们似乎全都对我凝目, 如同纯洁的孩童静坐在学堂: 他们的脸阴暗、疲倦、拘束. 仿佛他们的先生的方式 通过漫长的教学时日 吓倒他们,直至昔日兴趣被制服。 他们只是翕动嘴唇 (仿佛曾经清楚地召唤, 现在仅是轻轻地哀叹): “真想知道,为何在此发现我们! “难道某种‘莫大的愚蠢" 有强力融合和创造, 却无能护理、照料, 玩笑中把我们造成,现却任其浮沉? “或者出自于机械动作 意识不到我们的悲哀?…… 或者我们是上帝的遗骸 掉落下界.没有了眼睛和脑勺? “或是那至高的计划在下降, 迄今仍未被理解, 这计划是善良猛攻罪孽, 我们是让成功来跨越的悲惨的希望?” 这就是周围物体。作答我却无能…… 与此同时,暴雨和狂风, 大地的古老郁悒和悲痈, 仍旧一模一样,生与死是一对近邻。 (吴笛译) -------------------------------------------------------------------------------- 黑暗中的鸫鸟 1900年12月31日 我倚在以树丛作篱的门边, 寒霜像幽灵般发灰, 冬的沉渣使那白日之眼 在苍白中更添憔悴。 纠缠的藤蔓在天上划线, 宛如断了的琴弦, 而出没附近的一切人类 都已退到家中火边。 陆地轮廓分明,望去恰似 斜卧着世纪的尸体, 阴沉的天穹是他的墓室, 风在为他哀悼哭泣。 自古以来萌芽生长的冲动 已收缩得又干又硬, 大地上每个灵魂与我一同 似乎都已丧失热情。 突然间,头顶上有个声音 在细枝萧瑟间升起, 一曲黄昏之歌满腔热情 唱出了无限欣喜,—— 这是一只鸫鸟,瘦弱、老衰, 羽毛被阵风吹乱, 却决心把它的心灵敞开, 倾泻向浓浓的黑暗。 远远近近,任你四处寻找, 在地面的万物上 值得欢唱的原因是那么少, 是什么使它欣喜若狂? 这使我觉得:它颤音的歌词, 它欢乐曲晚安曲调 含有某种幸福希望——为它所知 而不为我所晓。 (飞白译) -------------------------------------------------------------------------------- 挡住那个月亮 闭上窗户,拉起窗帘, 挡住那悄悄溜来的月亮, 她的装束大像她以前—— 当我们的诗琴还未积上 岁月的尘埃,我们念到的名字 还未刻在石碑之上。 莫要去踏沾了露水的草坪 去观望仙后座的模样, 还有大熊座和小熊座, 以及猎户座的闪烁的形象; 闭门不出吧;我们曾被那番景色吸引, 当美好的东西仍末凋亡。 让午夜的香气缠绵不逸。 切莫去拂除花束, 唤醒那同样的甜蜜情意, 像当年由香气向你我吹拂 那时节,生活就像在欢笑, 爱情美好得如人们的描述! 在普通的亮着灯光的屋中 囚禁起我的思想和双眼, 让机械性的话语制造出来, 让略黑的细节 *** 地呈现; 人生初开的花朵何等芬芳, 它结出的果实又何等辛酸! (吴笛译) -------------------------------------------------------------------------------- 曲终 我们莫再迷恋 这又甜又苦的游戏,—— 爱情之光最后一次 闪耀在你我之间。 我俩紧密的联系 将不留踪迹地消失, 我俩约会的地址 将恢复早先的孤寂。 百花和香草的熏风 是否会把我们思念? 野蜂不见我们留连, 是否会压低嗡鸣? 尽管我们盟誓热烈, 尽管欢乐如泉水涌出, 幸福达到了它的限度, 如今看到了最后判决。 深深地痛,但不 *** , 出声地笑,无声地受苦,—— 爱之路比那石头路 要更为崎岖难行。 (飞白译) -------------------------------------------------------------------------------- 牛群 圣诞前夜,十二点整。 “现在它们全部下跪,” 一位长者说道,当我们坐进人群。 在火炉的余烬旁舒适地紧围。 我们想象温顺的生物 呆在它们居住的草棚, 我们中间没有一人怀疑 它们当时正跪在其中。 如此美好的幻想,在这些年头 很少能出现!然而,我深思: 假若有人在圣诞前夜说出 “走吧,去我们童年时常去之地, “在那边小溪崖的附近, 去看牛群跪在孤独的农场,” 我就会带着真切的信念, 在昏暗之中与他同往。 (吴笛译) -------------------------------------------------------------------------------- 以后 当“现在”在我不安的逗留告终时闩上了后门, 当五月扑动欢乐的绿叶像鸟儿鼓翅。 片片都覆盖着精细的膜如同蛛丝,邻居们 会不会说;“他平素爱注意这样的事?” 如果在暮色里.夜隼随着寒露悄悄下降, 穿过暗影飞来,像眨眼般无声无息, 落在被风压弯的山地荆棘上,凝视者会想: “对于他,这景象该是多么熟悉。” 如果我消逝于夜蛾飞舞的温暖的黑夜, 当那刺猬小心翼翼地漫游草地, 有人会说:“他力求使这些无辜生物不受迫害, 但他也无能为力;而如今他已离去。” 如果听得我最终归于沉默.人们站在门口 凝望着冬夜缀满天空的星斗辉煌, 永远告别了我的人们,会不会浮起一个念头 “他最善于欣赏这样的神奇景象?” 当暮色苍茫中响起我离去的钟声,它的嗡鸣 被逆风切断而暂止,待到再响之时, 拾似另一口新钟,这时会不会有人说:“他如今 听不见了,但他平素爱捕捉细微的事?” (飞白译) -------------------------------------------------------------------------------- 写在“万国破裂”时 Ⅰ 只有一个人跟在一匹 垂头踉跄的老马后 缓缓地、默默地在耙地, 他们在半眠中走。 Ⅱ 只有几缕没有火光的烟 从一堆堆茅根袅起; 王朝一代代往下传 这却延续不变易。 Ⅲ 远处一个少女跟她侣伴 说着话悄悄走近; 未及他们的故事失传, 战史便在夜空消隐。 钱兆明译 -------------------------------------------------------------------------------- 在勃特雷尔城堡 当我驰近夹道与大路的交接处, 蒙蒙细雨渗透了马车车厢, 我回头看那渐渐隐去的小路, 在这会儿湿得闪闪发亮的坡上, 却清晰地看见 我自己和一个少女的身影 隐现在干燥的三月天的夜色间。 我们跟着马车在这山道上攀行。 见壮健的小马喘着气步履艰, 我们跳下车减轻他的负担。 我们一路说过的话,做过的事, 还有随后发生的情景都可忘却—— 丢失了理智人生不会厌弃的事, 除非到了希望破灭, 感情枯竭。 那只延续了一刻。可在苍山的阅历中 此前此后,习曾有过 如此纯真的时刻?在一人的心中, 纵使千万双捷足攀过这个斜坡, 也未尝有过。 亘古的 岩构成了山路的屏障, 它们在此目睹人间长河 古往今来无数瞬息时光; 但是它们用颜色与形态记下的 却是——我俩曾为过路客。 在我的心目中,刻板严峻的“时光”, 虽在冷漠的运行中勾销了那个形体, 一个幽灵却依然留在这斜坡上, 恰如那一个夜里, 看见我们在一起。 我凝眸见它在那里,渐渐消隐, 连忙回头透过细酉 瞧它最后一眼;因为我的生命快尽, 我不会再去 旧情之城。 钱兆明译 -------------------------------------------------------------------------------- 孤寂屋子外的扁角鹿 今晚有它在朝屋里看—— 透过窗帘的空档; 屋外是白皑皑的一片, 今晚有它在朝屋里看, 当我们坐着思量, 靠近壁炉围栏旁。 我们没觉察那双眼睛 正在雪地里细瞧; 有玫瑰色的灯火照明, 我们没觉察那双眼睛—— 红闪闪感到奇妙, 踮着它的四只脚。 黄杲忻译 -------------------------------------------------------------------------------- 朦胧中的画眉 当森林隐入灰蒙蒙的薄雾 我斜倚在一道树篱的门上。 冬日里残存下来的景色 使白天那微弱的眼光孤寂,凄凉。 纠缠的枝藤在天下刻下道道痕迹 象破琴上断下的根根琴弦。 住在周围的人们 都已经围在他们家中的火旁。 大地鲜明的轮廓 仿佛是这个世纪歪斜的尸体, 它的墓地是多云的天空 它的挽词是阵阵清风。 胚芽和诞生的古老的脉搏 已紧紧地收缩、干枯。 大地上的每一颗心灵 似乎都象我一样失去了热情。 突然,从前方光秃秃的树枝上 飞出一个声音 似满腔热情的祷 充满了无限欢欣, 一只年老,瘦小,憔悴的画眉 披一身被风吹乱的羽毛。 已经选定了这种方式 将灵魂投入朦胧的怀抱。 简直没有理由 把这般迷人的欢乐之声 留给远方的,邻近的 人世间的生灵, 以致我认为它那颤抖着的, 幸福的,告别的歌声, 包含着某种神圣的希望。 它知道这希望,而我却没有感知。 曹明伦译 老兄你还可以去看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哈代文集》,共八卷,其中第八卷就是他的诗选,着大概是中国现在唯一一部哈代的诗歌专集。 托马斯哈代是小说家,恕我浅薄,他有写过诗吗? 《德伯家的苔丝》2023-05-19 15:22:471
作家托马斯哈代的简介
托马斯·哈代,英国诗人、小说家。他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以其出色的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作家托马斯哈代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作家托马斯哈代的简介 托马斯·哈代,OM(Thomas Hardy,1840年6月2日-1928年1月11日),英国作家。 他生于农村没落贵族家庭。1861年去伦敦学建筑工程,并从事文学、哲学和神学的研究。当过几年建筑师,后致力于文学创作。 哈代1840年6月2日生于英国西南部的多塞特郡,毗邻多塞特郡大荒原,这里的 自然 环境日后成了哈代作品的主要背景。他的父亲是石匠,但 爱好 音乐。父母都重视对哈代的 文化 教育 。1856年哈代离开学校,给一名建筑师当学徒。 1862年前往伦敦,任建筑绘图员,并在伦敦大学进修语言,开始文学创作。 1867年因 健康 问题返回故乡。最初写作诗歌,后因无缘发表,改事小说创作。成名作是他的第四部小说《远离尘嚣》(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1874)。从此,他放弃建筑职业,致力于小说创作。1867-1868年完成第一部小说《穷人与贵妇》(The Poor Man and the Lady),但未能出版。首次发表的小说是《计出无奈》(Desperate Remedies)(1871)。接着发表《绿林荫下》(Under the Greenwood Tree)(1872)、《一双湛蓝的眼睛》(A Pair of Blue Eyes)(1873),开始了以威塞克斯(Wessex)为背景的一系列乡土小说的写作。 1878年发表《还乡》(The Return of the Native),写游苔莎嫁给在巴黎当过钻石店经理的青年姚伯,幻想丈夫能带她离开荒原,后因种种误会和不幸夜间出走,失足落水而亡,最后姚伯因得不到乡亲的谅解和支持而事业难成,当了传教士。一些评论家认为《还乡》是他最出色的作品。另一部重要作品是《卡斯特桥》(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1886),这是他唯一不以农村为背景的小说,写失业的打草工亨查德酒醉后卖掉了妻女,醒后悔恨,从此发愤,成了粮商,当了,妻子携女归来,但不久与合伙人吵翻,妻子去世,卖妻丑史被揭发,事业失败,女儿被生父领走,他孑然死于荒原草棚。 《德伯家的苔丝》(Tess of the D"Urbervilles)(1891)是他最优秀的小说,写出身贫苦的少女苔丝被本家恶少亚雷·德伯奸污,后在牛奶场当了挤奶工,不久与牧师之子克莱相爱、结婚,新婚夜坦诚地向克莱讲了往事,结果遭弃,最后她杀死亚雷,被判绞刑。小说发表后被指责有违道德。《无名的裘德》(1896)招致更强烈的攻击,小说写孤儿裘德原想上大学、做牧师,后与表妹相爱同居,触犯了礼俗,为世不容,表妹最终回到丈夫身边,他则酗酒而死。激烈的攻击使哈代发誓再不写小说,自此全力作诗,发表了《威塞克斯诗集》(1898)、《今昔诗篇》(1901)等8个诗集。此外还有《林地居民》(1887)等许多长篇小说和4个短篇小说集。对家乡一带语言、习俗和生活方式的熟稔和生动表现使他的小说充满活力。他的作品往往带有宿命论的悲剧色彩。 哈代一生共发表了近20部长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Jude the Obscure)、《还乡》和《卡斯特桥》。诗8集,共918首,此外,还有许多以“威塞克斯 故事 ”为总名的中短篇小说,以及长篇史诗剧《列王》。 托马斯哈代的创作特点 哈代的小说以他所生长生活的英格兰西南部地区为背景,富有浓重的地方色彩。 他将这些小说大体分为3类:性格与环境的小说、罗曼史与幻想的小说和精于结构的小说。其中以第一类最为重要。属于此类的长篇小说有《绿林荫下》、《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林居人》、《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一般认为它们是哈代思想、艺术上最成熟的作品,其中又以悲剧故事《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最为杰出。前者写贫苦美丽的挤奶女工苔丝因年轻无知而失身于富家恶少亚雷·德伯,受尽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煎熬,最后失去自己真心爱恋的安玑·克莱,悲愤绝望之中,杀死亚雷,坦然走上绞架。后一部小说写贫苦善良的孤儿裘德·范立奋发 自学 欲赴高等学府深造,但无入门之道。他与志趣相投的表妹淑·布莱德赫双双摆脱法定配偶而自由结合,但为社会所排斥,流浪街头,最后家破人亡。 这些作品表现了时代的先进思想,向维多利亚时代旧有习俗观念和制度提出严正挑战,在当时遭到非议。他的性格与环境的小说,大多是通过描述男女主人公一生的奋斗、追求、幻灭,反映人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追求,以及在此过程中人与环境(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剧烈冲突,因而富有广泛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哲理。属于罗曼史与幻想的小说,大致包括《一双湛蓝的秋波》、《司号长》、《塔中恋人》、《意中人》,侧重描绘以浪漫爱情为主要内容的人生图景。精于结构的小说有《计出无奈》、《埃塞贝妲的婚事》、《冷淡女子》等。 在这类作品中,哈代着意进行了小说结构技巧方面的实验,从中可以看出哈代在小说创作过程中所作的多方面探索和尝试,以及他与当时流行的自然主义、新浪漫主义潮流的联系。后两类作品的思想主题往往也与性格与环境的小说相通,而且更加富有理想主义色彩,其中也不乏既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的佳作。他的中短篇小说,或嘲讽世事人生,或探索心理活动,或记述浪漫传奇。其中如《三怪客》等,已跻入世界中短篇小说佳作之林。哈代小说风格多变,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他因在小说创作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而成为英国19世纪后期的代表作家。 哈代作为诗人,也颇有声誉。1898~1928年,他共出版8部近千首短诗,包括《威塞克斯诗集》、《今昔之歌》、《时间的笑柄》、《环境的讽刺》、《幻觉的瞬间》、《中晚期抒情诗》、《人性面面观》、《晚岁之歌》,其中包括感怀诗、哲理诗、爱情诗、咏物诗、讽刺诗、战争诗、悼亡诗等等。他还创作了两部诗剧《列王》和《康沃尔王后的著名悲剧》。 哈代的诗冷峻、深刻、细腻、优美,言简意赅,自成一格,较他的小说更具有现代意识。诗剧《列王》是哈代思想艺术集大成之佳作。它以拿破仑战争为题材,囊括了欧洲与战争有关的种种地区和场所,出场人数达数百人。它属于不供演出用的案头剧,气势宏伟,语言优美,运用无韵诗、有韵诗及散文3种文体形式。哈代凭借战争进程中的各个重要环节,进一步深入阐发了他已往在小说和短诗中表达的思想。这部诗剧是作者近60年文学创作的深化和总结。 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影响 哈代的作品反映了 资本主义 侵入英国农村城镇后所引起的社会经济、 政治 、道德、风俗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以及人民(尤其是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 法律 和宗教的虚伪性。他的作品承上启下,既继承了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也为20世纪的英国文学开拓了道路。 哈代晚年因在诗歌小说创作上的突出成就而获得巨大荣誉。逝世后,葬于伦敦威斯敏斯特诗人角,其心脏则按本人遗愿葬于故乡的斯廷斯福德教堂墓地。他写的传记和一些文学 论文 、文学笔记以及书信陆续出版。他在英国和世界各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中国从20~30年代开始陆续介绍、翻译哈代的诗及小说作品,他已成为中国读者熟悉的英国作家之一。2023-05-19 15:23:091
汤姆司·哈代
1、哈代 11,多切斯特的麦克斯门)。 英国作家。 托马斯哈代2023-05-19 15:24:073
苔丝是谁的作品
《苔丝》是英国作家哈代的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苔丝生于一个贫苦小贩家庭,父母要她到一个富老太婆家去攀亲戚,结果她被少爷亚历克诱奸,后来她与牧师的儿子克莱尔恋爱并订婚,在新婚之夜她把昔日的不幸向丈夫坦白,却没能得到原谅,两人分居,丈夫去了巴西。几年后,苔丝再次与亚历克相遇,后者纠缠她,这时候她因家境窘迫不得不与仇人同居,不久克莱尔从国外回来,向妻子表示悔恨自己以往的冷酷无情。在这种情况下,苔丝痛苦地觉得是亚历克·德伯使她第二次失去了安吉尔便愤怒地将他杀死。最后她被捕并被处以绞刑。扩展资料苔丝的悲剧是一个纯洁、善良的女子被资产阶级腐朽的伦理道德、伪善的宗教以及不公正的法律制度所毁灭的悲剧。而苔丝自身的资产阶级道德与宗教道德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自己的悲剧。因为她无法摆脱那些传统道德对自己的束缚,是她性格中软弱的一面,另外以亚雷为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是造成苔丝不幸的直接原因,以安琪为代表的传统伦理道德则是一种无形的更可怕的精神迫害。苔丝这个形象的可贵之处正是在于她敢于向压迫她的势力进行挑战。然而在强大的社会势力面前,她的反抗不可避免地带来悲剧。她的悲剧性命运似乎是一个人的,但实际上,她象征着19世纪末英国农民的整个命运。哈代借苔丝悲剧的一生有力地抨击了当时维多利亚时代的男权制社会。生活在这种男权制社会下的女性注定要受压迫和控制,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在男权制社会主流话语的卫道者眼里,女子永远处于依附和从属的地位。无辜受害者苔丝被认为是站在男权社会主流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对立而,是一个离经叛道的为社会所不容忍的淫女和妖女。而对男权社会的摧残和压迫,苔丝虽然开始了不屈的反击甚至呐喊出了男权社会对女性压迫的实质,但是最终仍然没能也不可能摆脱掉男权制社会的强大而无形的控制网,而走向毁灭。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德伯家的苔丝 (托马斯·哈代著长篇小说)2023-05-19 15:24:261
哈代的现实主义与狄更斯,萨克雷的有什么不同
第13卷笰3斯1998年6月Vol. 13 No. 3Jun. 1998journal of Tianzhong狄更斯小说和哈代小说比较刘梅芳张冬梅(驻马店救育学院,驻马店,463000)(西平县专探学校,西平,462100)查尔斯•狄更斯和托马斯•哈代堪称 19世纪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的的创作始于19世纪30年代,终于50年代;哈代的小说创作主要是在19世纪的最后10年。由于两位作家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因此他们的创作风格既雷同叉迥异。狄更斯的小说曲折生动,波澜起伏,引人人胜。他的小说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其目的是为投读者所好,吸引更多的读者。狄更斯小说中的主人公,常常是历经干辛万苦,终于功业成就;或坎河一生,终于得到了美满的归宿。他的小说宛如一首乐曲,以沉郁的曲调开始,以欢快的音符结束,往往使读者破涕而笑。这就是乐观的“狄更斯式”的小说结局。如〈奥列佛•退斯特》就是这样一部代表作,主人公从生下来就注定要遭厄运:在济贫院,他倍受屈辱、饥饿和折磨,后来被送到一个承办丧事的店里学徒,受尽虐待。在无要可何的情况下,他只身逃到了伦敦,希望碰到好运,但却身陷戏窟。最后被父亲的好友相救,奥列佛找到了亲人,得到一笔遗产,过上了幸福生活。大卫•科波菲尔((大卫•科波菲尔〉)的童年极为不幸,他幼年丧父,母亲攻嫁后他又遭到继父和姐姐的虐待。母亲死后,他被送到一家工厂干活,由于忍受不了饥饿、股打和繁重的体力劳动他逃出了工厂,投奔到富有的姑母家。在姑母的供养下,大卫成了知名作家。这些美满的结局只不过是狄更斯对生活的希冀,也与作家童年的痛苦经历有关。狄更斯出身于一个小职员之家,他10岁那年父亲因还不起债务而被关进监狱。迫于生计,年仅12 岁的狄更斯到一家鞋油作坊做工,在那里洗玻璃瓶,往瓶子上贴商标。童年时饱尝的贫困、殴打和种种屈辱在狄更斯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但成年后的狄更斯仍保持着一颗童心,只是用好与坏、善与恶的简单概念来审视那个复杂的世界,他的小说难免采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局。他笔下的坏蛋,那些高利货者、资本家、刁顽讼棍以及靠非法手段发财致富的人(拉尔夫• 尼克尔贝、约纳斯•朱述尔维特、奎尔普•麦德斯等)不是受到道德的惩罚就是遭到肉体的灭亡。哈代的小说和狄更斯的小说一样,具有可读性和趣味性。情节曲折,引人人胜是他小说的特色,因此他拥有众多的读者。哈代的小说情节曲折主要表现在风波迭起,祸不单行,一连串的厄运和不幸使主人公陷于绝境。他的小说新颖奇特,偶发事件与巧合颇多。小说¥以悲切的音调结束,使读者沧然泪下。苔丝((德伯家的苔丝》)婚前写一封信给安巩,诉说她不幸的往昔,但害怕失去心爱的人,没有拿出来。新婚之夜,苔丝向安环倾心坦白时,安玑却抱怨她说得太晚。安现丢下苔丝,愤然失望地奔向异国别乡。苔丝在亚雷 •德伯的苦苦哀求和引诱下,又与他同居,致使自己一错再错,最后成为悲剧人物。哈代生活的时代,己是工业资本主义时代。2023-05-19 15:25:051
《远离尘嚣·哈代》原文|读后感|赏析
【作品提要】 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田园牧歌式的封建宗法制社会急剧瓦解,恬静的乡村生活已不那么平静了。勤劳朴实的加布里埃尔在趋于赤贫的情况下爱上了女农场主巴丝谢芭并做了她的羊倌。可是轻佻的巴丝谢芭却醉心于乡村中一个唐璜式的浪荡不羁人物特罗伊。特罗伊曾引诱过一位天真无邪的姑娘芳妮,后来又抛弃她与巴丝谢芭结了婚。另一个农场主博尔德伍德像疯了似的爱着曾“引诱”过他的巴丝谢芭,后来他杀死了特罗伊,陷入精神错乱,被判终身监禁。最后巴丝谢芭与对她忠心耿耿的加布里埃尔结了婚。 【作品选录】 第二十四章 同一个夜晚——冷杉林 不再雇用管家之后,巴丝谢芭自愿承担了一些五花八门的工作,其中较为突出的一项就是在睡觉之前在家宅里转一圈,看看是否一切都没有差错,可以安然过夜。每天晚上加布里埃尔差不多总是走在她的前头,首先巡视一番,像是一个特别任命的管事那样,仔细地照看她所要照看的一切。可是对这种体贴入微的忠忱,他的女主人几乎没有觉察到,即使是略知一二,也没有对它们予以感谢和报答。女人对于男人的负心可以无休止地哭哭啼啼,但是,男人的始终不渝似乎只能招来她们的冷落怠慢。 由于巡视最好在不被人看见的情况下进行,她手中常常提着一盏遮光灯,并且不时带着城市警察的那种冷静沉着把灯罩拧开,查看每一个角落。这种冷静与其说是由于她对可能碰到危险无所畏惧,倒不如说是她根本就没有疑心会有什么危险;她所能估计到的最糟糕的情况, 无非是一匹马没拴好,家禽没有全部上窝,或哪扇门没有关上。 今天夜晚,她像往常一样检查了屋内,到放牧围场上去转了一遭。在这里,打破一派沉寂的唯一的动静是许多牲口的不慌不忙的嚼料声,以及那些看不见的鼻子打出的响亮的喷鼻声,最后,它们成了一片鼾声和喘息声,就像慢慢抽动着的风箱。随后,嚼料声又会重新响起,这时,眼睛在生动的想象力的帮助下也许能分辨出一些浅粉色的鼻孔,它们的形状像一个个黑洞洞,表面滑腻腻、湿乎乎的,对它们不习惯的时候,摸上去是不会感到舒服的;它们的鼻孔下面是嘴,在舌头够得着的时候,它们特别爱追着去舔巴丝谢芭的衣服那松散的下摆。在每一头牲口的嘴和鼻子的上方,目力比较敏锐的人能看见棕色的额头和两只凝神而视但却并无敌意的眼睛;再往上看,那就是一对白晃晃的、像是两弯初升的新月一样的犄角了;它们偶尔发出沉闷的“哞!哞!”声,不容置疑地对人表明这是一群品种优良的母牛;它们蹄色洁白,体型健美,生龙活虎,身带花斑,两眼闪闪有光,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特点,它们就是上面提到过的巴丝谢芭的挤奶场里的体面的母牛。 她返回房子时所走的路要穿过一片栽种不久的尖顶的冷杉林,那是为了保护房屋不受北风的吹袭而在几年前栽下的。由于头顶上的树叶纵横交错,密密层层,因此,在林子里正午光线幽暗;午后暮色苍苍;黄昏黑得像深夜,深夜则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像是埃及的第九次天灾。如果要形容一下这个地方的话,可以把它称为一座巨大而又低矮的天然形成的大厅,生机盎然的树木像细长的柱子支撑着毛茸茸的顶棚,地上覆盖着由枯死的小穗和发霉的球果所组成的暗褐色的柔软的地毯,上面点缀着一丛一簇的草叶。 尽管这条小路始终是这种夜间“散步”的最令人伤脑筋的地段,但是,她对危险的畏惧还没有严重到使她在步出屋门之前非要去找个伴儿不可的地步。巴丝谢芭蹑手蹑脚地在林中走着,似乎听见小路的另一端有向她走来的脚步声。那肯定是一阵沙沙的脚步声。她的脚步立时就变得像雪花落地那样轻了。她想起这是一条人人皆走的小路,来人也许是某个回家转的村民,于是便放下心来;但与此同时,对于自己将在归途的最黑暗的地段和来人相逢,她又感到懊悔不已,即使这情况只是发生在自己的家门口。 那脚步声向前走着,愈来愈近了,就在一个身影正要擦身而过的时候,有个东西挂住了她的裙子,并且硬把它往地面上拉。这出人意料的一扯几乎使她跌倒在地。在站定身来的时候,她触到了温暖的衣服和扣子。 “天哪,真吓人!”一个男人的声音说道,他比她大约高出一英尺。“老弟,我碰伤你了吗?” “没有。”巴丝谢芭答道,试图缩回身子。 “我想,咱们大概让什么东西缠在一起了。” “是的。” “你是个女的吗?” “是的。” “我想我该说是位小姐吧。” “那没关系。” “我是个男的。” “哦!” 巴丝谢芭又轻轻地拉着裙子,但是无济于事。 “你提的是一盏带遮光罩的灯吗?我想是吧。”那男人说道。 “是的。” “要是你允许的话,我把灯罩打开,好把你松开。” 一只手抓住了那灯,遮光门被打开了,光线从禁锢它们的地方闪了出来,巴丝谢芭吃惊地注意到了自己所处的地位。 她绊住的那个男人穿着鲜艳的红军装,黄铜扣闪闪发光。他是个当兵的。他的面貌在一片漆黑中突然出现,就像沉寂中骤然响起了嘹亮的号声。此时,一直守护着这个地方的黑暗之神顿然消失了,这与其说是因为灯光,毋宁说是因为那被灯光所照亮的身材和面貌。展现在眼前的这一位比之她原来认为会看到的某个衣着灰暗的不逞之徒有天壤之别,以至使她的心中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变化。 情况马上就弄明白了,那个当兵的马刺缠住了她裙子的饰边。他向她的脸看了一眼。 “小姐,我马上就把你松开。”他带着一种刚刚拿出来的殷勤劲儿说道。 “哦,不用了——我自己能松开,谢谢你。”她急忙答道,俯下身去松那马刺。 要松开马刺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就在那片刻的工夫里,马刺上的齿轮已经死死地绞进了饰带中,要松开恐怕是件颇费时间的事。 他也弯下腰去,那盏灯放在他们之间的地面上,从开口处射出的亮光在杉树的针叶和又长又湿的草叶之间闪动着,像是一只巨大的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向上的光线射到了他们的脸上,把这男人和女人那庞大的身影映满了半个林子,那黑黝黝的影子投到树干上,被扭歪变形,渐次消失了。 在她抬起眼睛的瞬间,他紧紧地盯着她的双眼;巴丝谢芭又低下了头,他的凝视太强烈了,她的眼睛受不了这种毫不掩饰的注视。但是,她已经用眼睛的余光注意到他是一个年轻而身材颀长的人,他的袖子上有三道人字形的衔花。 巴丝谢芭又扯了起来。 “小姐,你成俘虏啦;不顾实际情况可不行呀,”那军人干巴巴地说道,“要是你这么着急的话,我就非把你的衣服割开不可了。” “好吧——就割开吧!”她无可奈何地喊道。 “要是你能等一等的话,就没必要割开了。”他从那小齿轮上解下了一段饰带。她把自己的手缩了回来,但是,不知是出于无意还是有心,他的手碰到了她的手。巴丝谢芭感到了恼火;她简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他继续解着,然而,解来解去,似乎没完没了。她又看了他一眼。 “谢谢你使我有幸看到了一张这样漂亮的脸!” 那年轻的中士毫无虚文缛节地说道。 她窘得满脸绯红。“那是无意的。” 她生硬地答道,而且尽可能摆出了处于这种被束缚的地位时所能摆出的尊严——这种尊严委实少得可怜了。 “小姐,你说话这么直来直去,我就更喜欢你了。”他说。 “我真希望你根本没闯到这儿来,硬让我看到你, 那我才高兴呢!” 她又扯了起来,她的衣服的褶裥像小人国里的滑膛枪似的裂开了。 “我活该让你用这种话来惩罚我。可是,为什么这样一位漂亮而本分的姑娘对和她父亲性别相同的人如此反感呢?” “请赶你的路吧。” “怎么,美人儿,把你拖在我的身后吗?好哇,不过你看好了;我可还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结子呢!” “哦,你真不要脸;为了把我留在这儿,你故意把它缠得更紧了——你就是这么干的!” “说实在的,我可没这个意思。” 那中士说道,眼睛里闪着快活的光芒。 “你就是这么干的!” 她火冒三丈地喊道,“我非要把它解开不可。现在让我来!” “当然可以,小姐;我可不是个铁石心肠的人,”他接着叹了口气,这一叹调皮之极,但又不失为一声地道的叹息,“见到了美人,真是谢天谢地,尽管它是像给狗扔骨头似的赏赐给我的。可惜好景不长喽!” 她紧闭双唇,决心保持沉默。 巴丝谢芭的心里在盘算着她是否使足力气拼命一扯,把自己挣脱出来,即使是冒把裙子拉断的危险也在所不惜。可是,这想法太可怕了。这就是吃晚饭时她穿着的那身极有气派的衣服,也是她所有的衣服中最好的一身。哪一个处在巴丝谢芭这样地位的并非天生羞怯的女人,在仆人们能听到她的喊声的情况下会付出如此之大的代价从一个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士兵身边逃之夭夭呢? “妙极了; 我看用不了一会儿就能解开的。”她那位冷静的朋友说道。 “这种玩笑真叫人恼火,而且——而且——” “别说得太狠心了!” “——这是对我的侮辱!” “这是为了使我能得到向一位如此迷人的女子道歉的愉快,小姐,我马上就可以向你致以最恭顺的歉意。”他说着,深深地鞠了一躬。 巴丝谢芭真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了。 “我这辈子见过许多女人,”那年轻人仔细地审视着她那低下去的头,若有所思地继续小声说道,“ 可是我从来没见过像你这样漂亮的女人。这话听不听由你,听了是生气还是高兴也由你,我是不在乎的。” “那么,你是谁?谁能这样藐视别人的看法呢?” “不是生人。我是特罗伊中士。我就住在这个地方——嘿!你瞧,终于解开了。你那巧手干得比我的手还要着急。我倒希望结子摞结子,没法解开就好了!” 这真是越来越糟糕了。她开始移步,他也同样起步了。怎么才能体体面面地离开他呢?现在这成了一件使她伤脑筋的事了。她手里提着灯,侧着身子一寸一寸地挪着,直到他那红色的外套消失了。 “啊,美人儿,再见啦!” 他说道。 她没回答,在挪了二三十码之后,她一转身,跑进门去了。 丽蒂刚回房休息。在巴丝谢芭上楼回她自己的房间时,她把那姑娘的房门推开了一两英寸,气喘吁吁地说道: “丽蒂,村里有个当兵的吗——有个什么中士吗?——一个挺有气派的中士,长得很好看——穿着带蓝边的红军装。” “没有,小姐……我说,没有;不过,也可能是特罗伊中士休假在家,尽管我还没见到他。他们团驻扎在卡斯特桥市的时候,他就到这儿来休过一回假。” “对了;就是这个名字。他长着一撇八字胡——不是络腮胡子也不是山羊胡子吧?” “对。” “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噢!小姐——说起这个名字都叫人脸红——一个花花太岁!可是,我知道他是个又机灵又英俊的人,他本来是可以像一个乡下绅士那样发迹的。可他真是 *** 啊!他名义上是个医生的儿子,这就很了不起了;可实际上他是个伯爵的儿子呀!” “那就更了不起了。真想不到!是真的吗?” “是的。他受过很好的教育,在卡斯特桥中等学校上过好多年学呢。他在那里学过各种语言;听说他能用速记把中文记下来;可是我不敢保证,因为这不过是传说而已。不过,他的天才被荒废了,他应征当了兵;但即使这样,他也不费吹灰之力就升了个中士。啊!出身高贵真是洪福齐天呀;有贵族血统就是在行伍里也会出类拔萃。他真的回家了吗,小姐?” “我相信是这样的。晚安,丽蒂。” 话又说回来了,一个快快活活的穿裙子的女人怎么能没完没了地生这个男人的气呢?在有的场合下,像巴丝谢芭这样的姑娘是可以容忍许许多多的荒唐行为的。这种场合常常是在她们想要受人赞扬的时候;有时是在她们想要被人支配的时候;在她们不想胡闹的时候,这样的场合就极其难得了。刚才,支配着巴丝谢芭的是第一种感情,多少掺杂着点儿第二种感情。此外,由于偶然或出于恶作剧,这位英俊的、显然见过大世面的陌生的大兵在此以前就已经颇使一些人感兴趣了。 因此,她也拿不准他到底是否侮辱了她。 “真是怪事!”她最后在自己的房间里对自己喊道,“没有比我做过的事更糟的了——居然从一个温文尔雅的男人身边偷偷摸摸地溜走了!”显然,现在她并不认为他对她容貌的那番恬不知耻的赞美是一种侮辱了。 博尔德伍德从来也没有对她说过她是个美人,这就是他的一个致命的疏忽。 (陈亦君、曾胡译) 注释: 见《圣经·旧约·出埃及记》,由于埃及人拒绝使犹太人获得自由,因而遭受了一系列天灾。九次天灾分别为: 水变血之灾,蛙灾,虱灾,蝇灾,畜疫之灾,疮灾,雹灾,蝗灾,黑暗之灾。 见英国作家约翰·斯威夫特(1667—1745)的小说《格列弗游记》。 【赏析】 时代在按着历史的法则前进,人类不得不与一些尽管旧却也美丽的事物告别。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这世界好像每天都在迎接新的“别墅楼”的拔地而起,同时也每天都在目睹旧的“樱桃园”的就地消失…… 就像契诃夫怀念那一片“樱桃园”一样,哈代是原野和晨曦的忠实的儿子,他热爱古老的生活方式和淳朴的农民。然而它又注定要看到先辈的信念和欲望在他的眼前粉碎,他眼睁睁地看到了他家乡的宗法制农村在资本主义侵蚀下一天天瓦解,目睹了发生在威塞克斯故乡的一幕幕触目惊心的惨剧;他十分同情劳动者遭受的深重灾难,为他们的悲惨命运感到悲伤。可是时代前进的脚步永远无法逆转! “远离尘嚣”——这是哈代借托格雷的《墓畔哀歌》发出的悲叹,无助又无奈! “一定是乔治·艾略特,要么便是艾略特遇上了敌手。”亨利·詹姆斯猜测。 “该书的唯一缺点是读者怀疑哈代先生有意无意地模仿艾略特的风格,否则他能写得更出色。”《泰晤士报》评论说。 尽管也有人开始怀疑哈代小说里某些情节的不真实,但当时评论界普遍赞誉他关于农村的描写。在英国文学史上,农村题材一直受到忽视,正是哈代用自己的创作开辟了这一领域。“正像狄更斯为城市写作一样,哈代先生似乎是为农村而写作。”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鸡犬相闻……怡然自乐”,这样如诗如歌的田园生活是中国诗人陶渊明所梦想的。在哈代的心里,也有一个美丽的“桃花源”——威塞克斯广大的农村地区。在这儿,残存着古代巨石建筑遗迹,拥有古老的盎格鲁-撒克逊传统,保存着浓郁的宗法制社会风习,在老百姓中间流行着迷信与命运观念。那一片土地上的高原、沟壑、丘陵、草地……神秘可怖却也雄奇美丽。最令人心驰神往的是: 那群可爱的牧羊人,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他们的淳朴率真及孩子气般的顽皮,诚实与可爱…… 主人公加布里埃尔·奥克是一个勤劳朴实的牧人,他在幽静秀美的山水中,放牧羊群,弄笛、消遣,生活充满着诗情画意。正当他沉浸在爱情金色的晨曦中悠然自得时,他的羊群突然在一个晚上误入迷途,摔死在悬崖之壁。这场出乎意料的灾难使他沦为一个漂泊的农人。加布里埃尔真诚地爱着女主人公巴丝谢芭,在很长的时间里,他默默忍受女主人对他的无礼傲慢,因为在感情上他早已与她难舍难分。他是属于那种情感温和、深厚、笃实的人,把爱人理想化了。当巴丝谢芭拒绝了他的求爱之后,他就收起了那份爱并把它珍藏在心底。在巴丝谢芭由于上当受骗错嫁了特罗伊后,加布里埃尔一如既往地关心她,帮助她治理农场。虽然加布里埃尔为一再受到巴丝谢芭的冷遇而失望过,但他就是这样在迷惘中追求一种徒劳无望的爱情。 巴丝谢芭一开始只是一个任性、娇生惯养但不算凶恶的姑娘。她成为农场的主人之后方以有产者自居,开始变得傲慢、势利起来。她爱慕虚荣,迷恋上流社会,企图跻身其中。她把特罗伊虚伪的爱情、上流社会的风度看得高于一切,从而掉进被愚弄的陷阱,蒙受了极大的痛苦。加布里埃尔的善良与真诚感动了她,使她很快从迷梦中惊醒,重新获得爱情。难怪评论家认为:“巴丝谢芭是通过不幸的痛苦,从一个自负和自私的姑娘发展为一个明智和令人同情的女人。” 博尔德伍德——“人格分裂者”的典型,是一位年近40岁的小庄园主,一直过着独身生活,性情冷漠,不苟言笑,生活呆板。年轻时被一个心爱的女人抛弃后,就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受人尊重、超乎凡俗、对所有女人不屑一顾的“理想自我”,从而获得心理的补偿。然而,当巴丝谢芭有感于他对她容貌的无动于衷,在情人节寄给他一张“跟我结婚”的卡片逗弄他时,博尔德伍德平静、呆板的生活被打破了,郁结长久的欲望突破了自设的防线。博尔德伍德后来在疯狂中开枪打死溺水后复归的特罗伊,然后投案自首。之后,人们在他家一个上了锁的柜子里发现了他收集的一些不寻常的物品: 尚未缝制的女装衣片、两个皮手笼、一个装有手镯或戒指的珠宝盒等等,每一包都用签条标上了“巴丝谢芭·博尔德伍德”的字样。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恋物癖和对巴丝谢芭强烈的单相思。随着偶像的消失(巴丝谢芭拒绝了他),他整个生命便走向了毁灭。他置身于外在的压力、本能的冲动、理想自我的经营等多重力量的分裂之中,不知所措,无能为力! 在小说中,特罗伊是以“疯人”的面目出现的。他的闯入给“远离尘嚣”的威塞克斯社会带来了一种毁灭性的力量。他道德败坏,厚颜 *** ,不近人情又庸俗粗陋。他引诱芳妮致使她怀孕,尔后又将其抛弃。他狡诈、阴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不择手段。必要时他又阿谀谄媚,在动人的仪表后面隐藏着极其丑恶的灵魂。为了得到巴丝谢芭,他不惜屈尊求爱,玩弄手段。他以骑士般的浪漫骗取了巴丝谢芭的爱,但婚后却并不爱她,相反对她冷酷无情。在这里作者是把他作为悲剧的制造者来描写的。由于他的介入,“疯人”的资本主义社会侵入到这个“远离尘嚣”的世界,传统的风貌和旧秩序遭到了破坏,使那里的居民的命运发生了悲剧性的变化。尽管作为外来资本主义势力的代表,特罗伊在作品中的出现表明资本主义利己主义哲学已经进入了远离尘嚣的偏僻乡村,宗法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正在被资产阶级的生活原则所取代,但在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背景下,青年牧羊人加布里埃尔·奥克经过挫折与磨难,终于与美丽的巴丝谢芭结了婚,这个圆满结局,表明哈代相信来自民间的与大自然接近的劳动者的才干与力量。 一部伟大小说里的人物,正如在舞台上一样,必须各自在真正的意义上演出各自的角色。——农民加布里埃尔,虽然是谦虚而朴实地,却确实扮演了一个出色的角色。巴丝谢芭、博尔德伍德,他们的生活似乎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他们都经历了考验。正因如此,我们把这部小说列为当代为数不多的几部伟大小说之一——因为,尽管“远离尘嚣”,哈代先生却看到了: 在周围的植物、石头、溪流之外,在约瑟夫·普尔格拉斯和他那类人的动物一样的生活之外,还有另外一种生活——像牧羊人加布里埃尔那样具有深沉的爱、坚贞的忍受和敢作敢为的人的生活,像巴丝谢芭·埃弗迪恩那样涉过“绝望的深渊”终于来到“景色宜人的山地”的妇女的生活…… (徐普良)2023-05-19 15:25:241
哈代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哈代还是一位善于描写社会风气的作家。他的《威塞克斯小说》复活了一个被人遗忘了的古老世界:威塞克斯的优美景物和民情风俗画。所以哈代夫人在《哈代传》里谈到哈代的作品“完全不是通常理解的小说——而是近代风俗习惯的绘画”。哈代又不是为描绘而描绘,也不喜欢静态写真,而是善于用绘画的手法在动中来描写物质环境,甚至把一年四季时序的变化,客观景物色彩、亮度等的变化都纳入故事情节的轨道,用以烘托人物的悲剧命运,似乎宇宙万物都插手其间,大大加强了小说描写的悲剧故事的感染力。这也是哈代小说创作的重要艺术特色之一。2023-05-19 15:25:581
哈代是哪国作家?
英国小说家、诗人。他出生在英国西南部一个小镇,父亲是石匠。他自幼在乡村长大,上学时才离开家乡。1862年到伦敦学习建筑,同时从事文学、哲学等的研究。1867年回到家乡做了几年建筑师后,致力于文学创作。2023-05-19 15:26:211
关于哈代几个代表作的翻译
托马斯 哈代 Thomas Hardy (1840 - 1928)1.《还乡》(1878)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2.《卡斯特桥市长》(1886)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3.《远离尘嚣》(1874)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4.《德伯家的苔丝》(1891)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5.《无名的裘德》(1896) Jude the Obscure2023-05-19 15:26:371
关于托马斯.哈代
我来谈谈个人感受。我读过《苔丝》、《还乡》和《卡斯特桥市长》觉得哈代的作品当中有一种特别出色的心理描写。哈代善于用景色来烘托人物的心情。如果写景色很好的话,那么主人公的心情也一定很好。反之亦然。另外觉得哈代这个人应该很悲观吧,他在自己的五十岁生日的日记当中写道:到今天为止,我寻找上帝已经找了五十年了,如果他真的存在,我早就找到了。表达了自己当宗教的否定。当时他的作品结局都很悲惨,在《卡斯特桥市长》的结尾,他写道“幸福,不过是一幕苦难剧中偶然的一段插曲而已”。2023-05-19 15:26:492
《FarfromtheMaddingCrowd》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ThomasHardy)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YfXTfy-UHfTNq1jLWF3lg提取码:VNUY 书名: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豆瓣评分:7.9作者:ThomasHardy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原作名: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译者: 张冲出版年: 2000-8-1页数: 453内容简介《远离尘嚣》是哈代*部成功的长篇,也是他以威塞克斯乡村为背景的系列长篇小说的*部。小说描写了在远离尘嚣的穷乡僻壤发生的普通人的爱恨情仇和起伏人生,深刻揭示了在工业文明的侵蚀之下,没有人可以真正的远离尘嚣。变幻莫测、无法把握的命运,和作为人的本能和感情表现的爱情,是哈代作品中两个*主要的内容。作者简介托马斯·哈代(1840-1928),英国杰出的乡土小说家、诗人,著有多部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及诗集,作品多以故乡英格兰多切斯特为背景,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他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其著名的作品有《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还乡》《卡斯特桥市长》等。2023-05-19 15:26:571
托马斯·哈代什么时候逝世的?
托马斯·哈代托马斯•哈代(ThomasHardy,1840-1928),英国诗人、小说家。他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以其出色的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2023-05-19 15:27:123
哈代的生平,谢谢!
哈代 (1840年-1928年 ) 英国作家,其自幼生于农村,曾做过建筑师的助手。其父从事建筑业,很喜欢音乐,对他有一定的影响。优秀代表作为创作于1891年的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描绘贫苦的农家姑娘苔丝,刚踏上社会就遭到侮辱。他不断忍受着人们的歧视,在接二连三地遇到打击之后,终于忍无可忍,亲手杀死了仇人,后被法庭判处了绞刑。作者怀着对主人公的惋惜和同情,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抨击了不公正的法律。《无名的裘德》也是一部色彩鲜明的社会批判小说。描写一个有才华的青年,虽有雄心壮志,终于被资产阶级的道德、法律所扼杀。他的作品还有《卡斯特桥市长》等。2023-05-19 15:28:061
托马斯·哈代是谁?有何作为?
托马斯·哈代(1840~1928年),英国著名小说家、诗人。生于英国南部多塞特郡。曾做过建筑师助手。家乡优美的自然环境成了他作品的主要背景。主要作品有:《还乡》、《卡斯特乔市长》、《林中居民》、《德伯家的苔丝》(亦译《苔丝》)和《无名的裘德》等。《德伯家的苔丝》讲的是苔丝一家住在伦敦附近一个名叫马勒存的小村庄。父亲约翰·德比是个小贩,母亲是个普通农妇。尽管父母辛勤操劳,但还是不能给七个孩子以足够的食品;年幼时,苔丝就得干家里繁重的农活。17岁那年,一个老教师把他的考古结果告诉她父亲:他们的家族是古老的武士世家德伯氏。父母兴奋不已,夜里苔丝只得替醉酒的父亲去送蜂蜜,却与邮车相撞,撞死家里那匹惟一的老马。这样,她不得不去纯瑞脊一个“本家”的农场干活。哪知,苔丝不久就被主人的儿子亚雷诱奸,并怀有身孕。倔强的她不愿做玩物,于是只身离开。途中生下孩子,却夭折了。满怀创伤的苔丝再次远走,去一个农场干活。苔丝忘我地工作,想忘掉过去,并和善良的工人愉快相处。这时,苔丝认识了特殊的工人安玑·克莱。克莱是一个声名良好的牧师的儿子,他不愿继承父亲的财产,而宁愿自力更生。看不起地位财富的克莱激起苔丝那埋藏了很久的感情,克莱也深深被她的美丽和质朴所吸引。他们坠入了爱河。矛盾的苔丝终于答应了她的求婚。新婚之夜,他们互相交待各自的过去。善良的苔丝原谅了克莱的过去,但是克莱却不能原谅她,并抛弃她去了国外。可怜的苔丝返回家乡,不得不四处打工度日。一年后,苔丝发现那个侮辱她的亚雷居然成了一个道貌岸然的牧师!亚雷认出苔丝后再次纠缠她,并趁苔丝父亲去世、一家人孤苦无助时迫使她与他同居。苔丝给克莱写信求助,他没有收到。但是在巴西的种种经历和苦楚使他深深地怀念苔丝的爱。他返回英国,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了苔丝。但事实却使他不得不离开。克莱的出现在苔丝的心湖投下巨石,激起了滔天大浪。熊熊燃烧的爱火和对亚雷刻骨的仇恨。使她拿起了剪刀,杀死了亚雷。她和克莱在逃亡中有过几天幸福的日子,但不久被捕后被处死。《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作者在这里塑造文学宝库中一个不朽的文学形象:苔丝。她善良美丽、坚强勇敢,对爱情忠贞,对世俗敢于反抗。更主要的是,这个丰满而具体的人物悲惨的一生激起了无数人的愤慨和同情。小说的副标题“一个纯洁女人的真实写照”本身就是对当时僵死的道德观念的嘲弄。苔丝受亚雷的诱惑,成为一个私生子的母亲,已婚之夫的情妇,一个最后被判以绞刑的杀人犯。然而,在哈代笔下,苔丝是大自然、机遇、压抑人类情感的社会和宗教制度无辜的牺牲品。她不仅在伦理道德上是纯洁的(哈代认为她是无罪的),她的灵魂也是纯洁的。苔丝对所有的人都很友善。即使在她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她也能以宽厚的胸怀来回报别人。只是在小说结尾,她再次失去自己的爱人时,她才最终失去自我克制的能力,杀死了亚雷。这是一部迫人心扉的悲剧作品。尽管作者从自己的悲观主义思想出发,常常将人物的不幸归咎于“命运”,但是这篇作品却表明苔丝的不幸是她所处的社会和时代的错。这里没有作者在别的作品中常常故意设置的命运的巧合和征兆。只是扣人心弦的情节和感人的形象的有机融合。在小说创作上,哈代吸取了勃朗特姐妹、狄更斯等人的长处和经验,同时也开辟、探索了新天地。他对性和信仰问题所进行的现实主义的处理,常常成为批评家和审查人员的众矢之的。哈代将原始的激情和自然的法则展现在读者面前。他摒弃客套的礼仪,漠视小说的传统,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学财富。2023-05-19 15:28:141
托马斯哈代哪个是姓
姓是Hardy,名是Thomas。托马斯·哈代,英国诗人、小说家。哈代一生共发表了近20部长篇小说,代表作有《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还乡》和《卡斯特桥市长》等。2023-05-19 15:28:211
哈代的代表作有哪些?
他重要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绿阴下》《远离尘嚣》《还乡》《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和《卡斯特桥市长》等,这些作品反映了英国农村资本主义发展后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和道德风俗等方面的变化和破产农民的悲惨命运,揭示了“维多利亚盛世”帏幕掩盖下的英国社会的深刻危机。哈代晚年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诗歌创作上,共写了918首诗,有《时光的笑柄》《即事讽刺诗集》《幻象的瞬间》《人生小景》《冬话》等诗集,内容多是日常经验,探讨悲喜互糅的人生,诗节多变化的试验,写得巧妙而含义隽永,对现代主义诗歌有重要影响。他晚年创作的以欧洲联军对拿破仑的战争为题材的史诗剧《列王》可以视为他创作的一个艺术性总结。此外还有《威塞克斯故事集》《一群贵妇人》《人生的小讽刺》和《一个改变了的人》等中短篇故事集。2023-05-19 15:28:271
求托马斯哈代的生平介绍
应该是托马斯·哈代,哈代于英国多尔切斯特攻读建筑,及后于1862年前往伦敦,并成为伦敦国王学院学生,学习建筑工程,同时从事文学、哲学和神学的研究。哈代当过几年建筑师,曾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及建筑联盟学院奖项,后致力于文学创作。托马斯·哈代,OM(ThomasHardy,1840年6月2日-1928年1月11日),英国作家;生于农村没落贵族家庭。扩展资料:他一生写了许多作品,他的小说多以农村生活为背景,前期作品长篇小说《绿荫下》、《远离尘嚣》,将宗法制农村生活理想化,反对工业化城市文明。以后作品现实主义成分逐渐加强。长篇小说《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和《林中居民》,通过书中人物的悲惨遭遇,反映工业化势力深入农村后英国宗法制农村的巨大变化。《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是他的两部代表作长篇小说,前者描写农村姑娘遭受富人迫害以至毁灭的悲剧,后者描写农村青年在工业社会中理想被毁灭的故事。他晚年转向诗歌创作,写出诗剧《统治者》,痛斥给人民带来苦难的暴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托马斯·哈代2023-05-19 15:28:331
《她的名字》(托马斯·哈代)
她的名字 (英)托马斯·哈代/徐志摩(译) 在一本诗人的书叶上 我画着她芳名的字形 她像是光艳的思想的部分 曾经灵感那歌吟者的欢欣如今我又翻着那张书叶 诗歌里依旧闪耀着光彩 但她的名字的鲜艳 却已随着过去的时光消淡 读到这首诗的时候,就想到了徐志摩和林徽因,巧合的是,这首诗就是徐志摩翻译的,所以,这首诗的意境是不是刚好就符合诗人当时的心境呢?我曾经为了我爱的那个她,黯然神伤,甚至是读喜欢的诗人的诗集,我也时时想起她,忍不住想要描绘她的芳名,她也时时入我的脑海畅游。她是如此的美丽而充满智慧,谁能不喜欢这样的女子呢?她是诗人的缪斯女神,是诗人创作的源泉,这样的女子,谁能不爱呢? 可惜,世事变迁,那个我喜爱的女子,在我脑海中竟如诗集上的她的名字板消淡了,让人忍不住叹一声可惜,心里也就斗升一种怅惘和迷思,时光往复,诗歌彪炳千秋,而那些鲜妍某段时光的女子,最终成了一声“叹息”。 补充原作者资料: “托马斯·哈代,英国诗人、小说家。哈代一生共发表了近20部长篇小说,代表作有《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还乡》和《卡斯特桥市长》等。 哈代1840年出生于英国多塞特郡,1862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1878年发表小说《还乡》,1891年发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1896年发表小说《无名的裘德》,《无名的裘德》中因为讲述男女主角是表亲的婚恋,导致哈代受到舆论攻击,自此哈代不再写作小说。晚年主要作品有三卷诗剧《列王》。1910年,哈代获得英国文学成就奖。 哈代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以其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哈代创作诗8集,共918首,此外,还有许多以“威塞克斯故事”为总名的中短篇小说,以及长篇史诗剧《列王》。 哈代的小说以他所生长生活的英格兰西南部地区为背景,富有浓重的地方色彩。 他将这些小说大体分为3类:性格与环境的小说、罗曼史与幻想的小说和精于结构的小说。其中以第一类最为重要。属于此类的长篇小说有《绿林荫下》、《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林居人》、《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一般认为它们是哈代思想、艺术上最成熟的作品,其中又以悲剧故事《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最为杰出。前者写贫苦美丽的挤奶女工苔丝因年轻无知而失身于富家恶少亚雷·德伯,受尽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煎熬,最后失去自己真心爱恋的安玑·克莱,悲愤绝望之中,杀死亚雷,坦然走上绞架。后一部小说写贫苦善良的孤儿裘德·范立奋发自学欲赴高等学府深造,但无入门之道。他与志趣相投的表妹淑·布莱德赫双双摆脱法定配偶而自由结合,但为社会所排斥,流浪街头,最后家破人亡。 这些作品表现了时代的先进思想,向维多利亚时代旧有习俗观念和制度提出严正挑战,在当时遭到非议。他的性格与环境的小说,大多是通过描述男女主人公一生的奋斗、追求、幻灭,反映人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追求,以及在此过程中人与环境(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剧烈冲突,因而富有广泛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哲理。属于罗曼史与幻想的小说,大致包括《一双湛蓝的秋波》、《司号长》、《塔中恋人》、《意中人》,侧重描绘以浪漫爱情为主要内容的人生图景。精于结构的小说有《计出无奈》、《埃塞贝妲的婚事》、《冷淡女子》等。在这类作品中,哈代着意进行了小说结构技巧方面的实验,从中可以看出哈代在小说创作过程中所作的多方面探索和尝试,以及他与当时流行的自然主义、新浪漫主义潮流的联系。后两类作品的思想主题往往也与性格与环境的小说相通,而且更加富有理想主义色彩,其中也不乏既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的佳作。他的中短篇小说,或嘲讽世事人生,或探索心理活动,或记述浪漫传奇。其中如《三怪客》等,已跻入世界中短篇小说佳作之林。哈代小说风格多变,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他因在小说创作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而成为英国19世纪后期的代表作家。” 资料来自《百度百科》2023-05-19 15:28:401
哈代的概述如何?
英国小说家、诗人。他出生在英国西南部一个小镇,父亲是石匠。他自幼在乡村长大,上学时才离开家乡。1862年到伦敦学习建筑,同时从事文学、哲学等的研究。1867年回到家乡做了几年建筑师后,致力于文学创作。他重要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绿阴下》《远离尘嚣》《还乡》《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和《卡斯特桥市长》等,这些作品反映了英国农村资本主义发展后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和道德风俗等方面的变化和破产农民的悲惨命运,揭示了“维多利亚盛世”帷幕掩盖下的英国社会的深刻危机。哈代晚年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诗歌创作上,共写了918首诗,有《时光的笑柄》《即事讽刺诗集》《幻象的瞬间》《人生小景》《冬话》等诗集,内容多是日常经验,探讨悲喜互糅的人生,诗节多变化的试验,写得巧妙而含义隽永,对现代主义诗歌有重要影响。他晚年创作的以欧洲联军对拿破仑的战争为题材的史诗剧《列王》可以视为他创作的一个艺术性总结。此外还有《威塞克斯故事集》《一群贵妇人》《人生的小讽刺》和《一个改变了的人》等中短篇故事集。2023-05-19 15:28:471
托马斯.哈戴作品
托马斯·哈代哈代(1840~1928)英国诗人、小说家。他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以其出色的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哈代1840年6月2日生于英国西南部的一个小村庄,毗邻多塞特郡大荒原,这里的自然环境日后成了哈代作品的主要背景。他的父亲是石匠,但爱好音乐。父母都重视对哈代的文化教育。1856年哈代离开学校,给一名建筑师当学徒。1862年前往伦敦,任建筑绘图员,并在伦敦大学进修语言,开始文学创作。哈代的文学生涯开始于诗歌,后因无缘发表,改事小说创作。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计出无奈》问世于1871年。成名作是他的第四部小说《远离尘嚣》(1874)。从此,他放弃建筑职业,致力于小说创作。哈代一生共发表了近20部长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还乡》和《卡斯特桥市长》。诗8集,共918首,此外,还有许多以“威塞克斯故事”为总名的中短篇小说,以及长篇史诗剧《列王》。哈代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城镇后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以及人民(尤其是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法律和宗教的虚伪性。他的作品承上启下,既继承了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也为20世纪的英国文学开拓了道路。2023-05-19 15:28:541
哈代创作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哈代的小说以他所生长生活的英格兰西南部地区为背景,富有浓重的地方色彩。 他将这些小说大体分为3类:性格与环境的小说、罗曼史与幻想的小说和精于结构的小说。其中以第一类最为重要。属于此类的长篇小说有《绿林荫下》、《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林居人》、《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一般认为它们是哈代思想、艺术上最成熟的作品,其中又以悲剧故事《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最为杰出。前者写贫苦美丽的挤奶女工苔丝因年轻无知而失身于富家恶少亚雷·德伯,受尽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煎熬,最后失去自己真心爱恋的安玑·克莱,悲愤绝望之中,杀死亚雷,坦然走上绞架。后一部小说写贫苦善良的孤儿裘德·范立奋发自学欲赴高等学府深造,但无入门之道。他与志趣相投的表妹淑·布莱德赫双双摆脱法定配偶而自由结合,但为社会所排斥,流浪街头,最后家破人亡。 这些作品表现了时代的先进思想,向维多利亚时代旧有习俗观念和制度提出严正挑战,在当时遭到非议。他的性格与环境的小说,大多是通过描述男女主人公一生的奋斗、追求、幻灭,反映人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追求,以及在此过程中人与环境(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剧烈冲突,因而富有广泛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哲理。属于罗曼史与幻想的小说,大致包括《一双湛蓝的秋波》、《司号长》、《塔中恋人》、《意中人》,侧重描绘以浪漫爱情为主要内容的人生图景。精于结构的小说有《计出无奈》、《埃塞贝妲的婚事》、《冷淡女子》等。 在这类作品中,哈代着意进行了小说结构技巧方面的实验,从中可以看出哈代在小说创作过程中所作的多方面探索和尝试,以及他与当时流行的自然主义、新浪漫主义潮流的联系。后两类作品的思想主题往往也与性格与环境的小说相通,而且更加富有理想主义色彩,其中也不乏既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的佳作。他的中短篇小说,或嘲讽世事人生,或探索心理活动,或记述浪漫传奇。其中如《三怪客》等,已跻入世界中短篇小说佳作之林。哈代小说风格多变,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他因在小说创作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而成为英国19世纪后期的代表作家。2023-05-19 15:29:011
哈代是哪个国家的人?
Hardy,Thomas(1840-06-02,多塞特郡多切斯特~1928-01-11,多切斯特的麦克斯门)。 哈代2023-05-19 15:29:084
《德伯家的苔丝》讲了些什么?
托马斯·哈代(1840~1928年),英国著名小说家、诗人。生于英国南部多塞特郡。曾做过建筑师助手。家乡优美的自然环境成了他作品的主要背景。主要作品有:《还乡》、《卡斯特乔市长》、《林中居民》、《德伯家的苔丝》(亦译《苔丝》)和《无名的裘德》等。《德伯家的苔丝》讲的是苔丝一家住在伦敦附近一个名叫马勒存的小村庄。父亲约翰·德比是个小贩,母亲是个普通农妇。尽管父母辛勤操劳,但还是不能给七个孩子以足够的食品;年幼时,苔丝就得干家里繁重的农活。17岁那年,一个老教师把他的考古结果告诉她父亲:他们的家族是古老的武士世家德伯氏。父母兴奋不已,夜里苔丝只得替醉酒的父亲去送蜂蜜,却与邮车相撞,撞死家里那匹惟一的老马。这样,她不得不去纯瑞脊一个“本家”的农场干活。哪知,苔丝不久就被主人的儿子亚雷诱奸,并怀有身孕。倔强的她不愿做玩物,于是只身离开。途中生下孩子,却夭折了。满怀创伤的苔丝再次远走,去一个农场干活。苔丝忘我地工作,想忘掉过去,并和善良的工人愉快相处。这时,苔丝认识了特殊的工人安玑·克莱。克莱是一个声名良好的牧师的儿子,他不愿继承父亲的财产,而宁愿自力更生。看不起地位财富的克莱激起苔丝那埋藏了很久的感情,克莱也深深被她的美丽和质朴所吸引。他们坠入了爱河。矛盾的苔丝终于答应了她的求婚。新婚之夜,他们互相交待各自的过去。善良的苔丝原谅了克莱的过去,但是克莱却不能原谅她,并抛弃她去了国外。可怜的苔丝返回家乡,不得不四处打工度日。一年后,苔丝发现那个侮辱她的亚雷居然成了一个道貌岸然的牧师!亚雷认出苔丝后再次纠缠她,并趁苔丝父亲去世、一家人孤苦无助时迫使她与他同居。苔丝给克莱写信求助,他没有收到。但是在巴西的种种经历和苦楚使他深深地怀念苔丝的爱。他返回英国,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了苔丝。但事实却使他不得不离开。克莱的出现在苔丝的心湖投下巨石,激起了滔天大浪。熊熊燃烧的爱火和对亚雷刻骨的仇恨。使她拿起了剪刀,杀死了亚雷。她和克莱在逃亡中有过几天幸福的日子,但不久被捕后被处死。《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作者在这里塑造文学宝库中一个不朽的文学形象:苔丝。她善良美丽、坚强勇敢,对爱情忠贞,对世俗敢于反抗。更主要的是,这个丰满而具体的人物悲惨的一生激起了无数人的愤慨和同情。小说的副标题“一个纯洁女人的真实写照”本身就是对当时僵死的道德观念的嘲弄。苔丝受亚雷的诱惑,成为一个私生子的母亲,已婚之夫的情妇,一个最后被判以绞刑的杀人犯。然而,在哈代笔下,苔丝是大自然、机遇、压抑人类情感的社会和宗教制度无辜的牺牲品。她不仅在伦理道德上是纯洁的(哈代认为她是无罪的),她的灵魂也是纯洁的。苔丝对所有的人都很友善。即使在她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她也能以宽厚的胸怀来回报别人。只是在小说结尾,她再次失去自己的爱人时,她才最终失去自我克制的能力,杀死了亚雷。这是一部迫人心扉的悲剧作品。尽管作者从自己的悲观主义思想出发,常常将人物的不幸归咎于“命运”,但是这篇作品却表明苔丝的不幸是她所处的社会和时代的错。这里没有作者在别的作品中常常故意设置的命运的巧合和征兆。只是扣人心弦的情节和感人的形象的有机融合。在小说创作上,哈代吸取了勃朗特姐妹、狄更斯等人的长处和经验,同时也开辟、探索了新天地。他对性和信仰问题所进行的现实主义的处理,常常成为批评家和审查人员的众矢之的。哈代将原始的激情和自然的法则展现在读者面前。他摒弃客套的礼仪,漠视小说的传统,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学财富。2023-05-19 15:29: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