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itcloud
-
背景:
亚非会议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发起和召开的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没有当时主要世界大国参加的会议。
会议的参加国除日本外,都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也可以说是第一次发展中国家的国际会议。二战结束后,世界上出现了民族独立解放的高潮。
长期处于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控制下的广大亚非国家,先后通过革命、战争、起义和抗争等不同的方式,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垄断和控制的世界体系。
走上了建立新兴的民族国家的道路。独立后,这些具有共同的命运、面临共同任务的国家,为了解决共同的问题,需要相互交流经验。
相互探讨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道路,彼此产生一种共识,这就是要加强亚非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团结和互助。万隆会议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召开的。
含义:
同指:共同的经历:都曾遭受过殖 民主义的侵略;共同的任务:面临着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共同的愿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异指:社会制度。
扩展资料:
意义:
“求同存异”这个方针不但能在社会制度不同的亚非国家之间架设友好相处的桥梁,也能使得许多本来敌对的国家和平共处,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当然也为新中国国际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背后故事:
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求同存异是周恩来的创新,万隆会议的精神最终导致了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求同存异不是目的,而是为大家的共同目标服务的,求同存异之后要做什么是最重要的。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指出,亚非地区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殖民主义在这个地区的统治并没有结束,经济上还很落后,因此这一地区的国家不仅要求政治上的独立,同时还要求经济上的独立,改变经济落后面貌,争取完全独立。
为此就要保障世界和平,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亚非国家之间就应该求同存异,不要因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的不同而造成分裂。
以“求同存异”原则协调人际关系。周恩来堪称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大师,最善于利用“求同存异”的方法化解周边的人际矛盾。
早年在南开学校上学时,《同学录》中对他有这样一段评语:“君性温和诚实,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
他曾深有感触地说,干革命,人越多越好,为了团结更多的人,思想上可以“求同存异”。由于成功地将“求同存异”融入到主体自我意识之中。
虽然他在为人处事方面原则性很强,但给人更多的却是和蔼可亲的形象,使得他在压力之下能够妥善地处理好各方面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赢得全国人民甚至世界人民由衷的尊敬。
“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处理复杂关系、解决复杂矛盾一以贯之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模式,是周恩来辩证思维方式的实践范例
- 余辉
-
求同存异
编辑词条
求同存异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qiú tóng cún yì,意思是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1]
中文名
求同存异
出处
《礼记·乐记》《人民日报》
属性
成语
外文名
to seek common points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to put aside minor differences so as to seek common ground、to seek common ground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 展开
解释
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
拼音
qiú tóng cún yì
目
录
1释义
2用法
3出处
4成语辨析
5成语示例
1释义编辑
求:寻求;存:保留;异:不同的。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
2用法编辑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求同存异
【近义词】大同小异
【反义词】求全责备、固执己见、强求一律
3出处编辑
1965年3月23日《人民日报》:“共同点是基本的,分歧是局部的,可以求同存异。”
4成语辨析编辑
【正音】异:不能读作“yí”。
【辨形】异:不能写作“弃”。
5成语示例编辑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是求同存异吧。
求
- 西柚不是西游
-
我一直认为,求同存异是交流的前提。因为立场不同、信息量不同,人与人之间讨论、争吵是很正常的事。
假如有人因为不同意我的观点反驳我的话,我是非常欢迎的,交流就是好事。如果因为观点不同就拉黑,那你的圈子会越来越小,最后只剩下你自己。
但是如果嘴臭谩骂的,我是直接举报拉黑一条龙的。
希望屏幕前的你也能做到image_emoticon25
求同存异的方针是什么?
求同存异方针是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万隆会议上针对会议期间出现的矛盾和分歧而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意思是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其精神是解决各国之间的和平相处以及友好合作问题。这一方针后来成为东方不败的基础,并成为联合国组织系统内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2023-07-22 11:42:452
周恩来提出来的求同存异的方针,同和异各指什么?(50字以内)
求同存异."同"就是共用的利益."异"就是意识形态的差异2023-07-22 11:43:027
求同存异方针的内容
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中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希望各国可以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这样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求同存异方针是周恩来总理于1955年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会议上着重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 而当时美国为了达到阻止亚非会议召开的目的,把矛头首先对准新中国,捏造说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已对远东“构成了尖锐、迫切的威胁”,极力挑拨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关系,人为地制造对中国的恐惧和疑虑。导致万隆会议陷入僵局,面临会议失败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总理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他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这一观点得到了各国与会代表的认同和赞赏,促进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而且万隆会议正是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讨论了民族独立和主权、反帝反殖斗争、世界和平以及与会各国的经济和文化合作等问题。2023-07-22 11:43:251
求同存异方针哪一年提出
答:1955年。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求同存异意思是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点,求同是让彼此间更加的亲近、友善,存异是让彼此间更加的宽容、尊重。同和异矛盾运动中的求同存异、求同消异、求同求异,就是这一规律作用于实践的基本方式。深刻认识和把握异的不同性质、程度和范围,充分包容无关宏旨的异,努力消除危害根本的异,发掘运用特殊价值的异,注重同和异背后的利益动能,是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精髓。在求同存异中,同和异具有不同的地位作用。一般来说,同具有目的性和主导性。统-战线团结、联合和共同奋斗,就是为了实现同;不同时期、不同社会成员之所以存异,也是为了实现同;哪些异可以存,哪些异不能存,异存到什么程度,都要取决于同。2023-07-22 11:43:311
求同存异怎么理解
求同存异是中国外交政策之一,即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处理复杂关系、解决复杂矛盾一以贯之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模式,是周恩来辩证思维方式的实践范例。求同存异最早是周恩来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来的。1955年漏好, 周恩来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求同存异是周恩来的创新,万隆会议的精神最终导致了1961年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周恩来“求同存异”思想体现了辩证思维:异中而求同——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统一。求同不求异——“两点论”与“老搜兄重点论”相统侍袭一。求同又存异——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存异以待同——质变与量变相统一。成语“求同存异”中的“求”字是寻求的意思,“存”字是保存、保留的意思。该成语的意思是寻求共同之处,保留不同意见。讲的是不因个别分歧而影响主要方面的求得一致。有时“求尺或同存异”也说成“求大同,存小异”。 现在将“求同存异”的意思理解成这样:寻求共同之处,保存有差别的地方,不再强调大同小异。则“求同存异”是一种学习和思维方法。 求同存异."同"就是共用的利益."异"就是意识基塌形态的差异.周恩来在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是为了挫败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搏困圆谋,加强亚非各国的联系.因为当是帝国主义干涉该会议.但说是为了与更多过家建交那就否认了求同存异的根本目的.该方针是为中国发展创造良好到国际环境.建交只是一方面.但说为了的话不正确,否认其本质.2023-07-22 11:43:391
求同存异方针的内容
求同存异,来源于求同舍异,意思是:找共同点,保留不同的看法和观念。求同存异中的"同"就是共用的利益,"异"就是意识形态的差异。而当时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是为了挫败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加强亚非各国的联系。 同存异方针是于1955年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会议上着重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 求同存异不是目的,而是为大家的共同目标服务的,求同存异之后要做什么是最重要的。领导人在万隆会议上指出,亚非地区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殖民主义在这个地区的统治并没有结束,经济上还很落后,因此这一地区的国家不仅要求政治上的独立,同时还要求经济上的独立,改变经济落后面貌,争取完全独立。为此就要保障世界和平,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亚非国家之间就应该求同存异,不要因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的不同而造成分裂。2023-07-22 11:44:231
求同存异方针是哪次会议
求同存异方针是万隆会议提出来的。1955年4月18日,有29个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山城万隆开幕,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万隆会议,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举行作出重要的贡献。求同存异方针是为推动会议顺利进行、增强与会国的团结、表明中国的立场而提出的一项基本方针;求同存异,意思就是要寻求大家的共同利益,保留自己的不同意见。2023-07-22 11:44:301
如何理解我国倡导的“求同存异
这是一个很聪明的做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和绝大多数的外国拥有一个和平友善的交流环境2023-07-22 11:44:404
求同存异的含义是什么
人的思想思维个有不同,但是在每个事物上个有只管看法,有的几个人会看到一个角度,但在表达上,或者个人利益上又有群存异样的态度和看法。大致一样,略有不同。就叫求同存异。2023-07-22 11:44:473
如何做到“求同存异”
求同存异,说白了是一种心态。俩个持不同但都错误的观点的人可能一起吵的不可开交,但却没有任何意义同样一道数学题可能有俩个人都解出来了但是用了不同的方法,却也只认为自己的才是对的。无论对错,现实生活没有那么绝对,不是搞科研不是追求绝对真理,日常生活非得这么较真,其实蛮累的,所以我们在互相彼此的生活和利益不冲突时,求同存异是最好的选择2023-07-22 11:45:0215
如何理解求同存异这一方针?
你不可能清1色地把世界变成1种思想1种文化,世界需要多样性。但也需要联系,普通话就是个例子,要交流就要求同。2023-07-22 11:46:382
求同存异方针 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分别是在什么会议
1955年4月17日,由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抵达万隆,出席从4月18日至24日举行的、有29个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4月19日,周恩来先后在全体会议上作了发言和补充发言,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先是周恩来总理于1953年12月底在会见来访的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当时,中国政府代表团和印度政府代表团就中印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在北京开始谈判.31日下午,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会见印方代表团,在谈话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1954年4月29日,中印两国发表谈判公报,并签署了《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两国政府一致同意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列入公报和协定中,把它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同年6月底,周总理先后应邀访问了印度和缅甸,他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和缅甸总理吴努发表的《联合声明》都写进了这些原则,并进一步确认它适用于同亚洲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有29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发表了著名的《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宣言提出的十项国际关系原则包括了这五项原则的全部内容.2023-07-22 11:46:462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意义是什么~
求同存异不是目的,而是为大家的共同目标服务的,求同存异之后要做什么是最重要的.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指出,亚非地区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殖民主义在这个地区的统治并没有结束,经济上还很落后,因此这一地区的国家不仅要求政治上的独立,同时还要求经济上的独立,改变经济落后面貌,争取完全独立.为此就要保障世界和平,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亚非国家之间就应该求同存异,不要因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的不同而造成分裂.“维护世界和平”,“谋求相互间的亲善和合作,建立友好和睦邻的关系”,是周恩来当时着重强调的.周恩来还指出,“和平是有可能维护得住的”,“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中国为什么要这样,周恩来说:“正像其他的亚洲国家一样,我们迫切地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我国独立自主的经济.”请看,我们现在所强调的外交政策,同周恩来于半个世纪以前的说法有多少不同呢?可以说是完全一样的.这除了能说明我们的外交政策是一贯的外,也说明50多年前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2023-07-22 11:46:531
求同存异方针 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分别是在什么会议上提出的?
1955年4月17日,由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抵达万隆,出席从4月18日至24日举行的、有29个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4月19日,周恩来先后在全体会议上作了发言和补充发言,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先是周恩来总理于1953年12月底在会见来访的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当时,中国政府代表团和印度政府代表团就中印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在北京开始谈判。31日下午,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会见印方代表团,在谈话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1954年4月29日,中印两国发表谈判公报,并签署了《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两国政府一致同意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列入公报和协定中,把它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同年6月底,周总理先后应邀访问了印度和缅甸,他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和缅甸总理吴努发表的《联合声明》都写进了这些原则,并进一步确认它适用于同亚洲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有29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发表了著名的《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宣言提出的十项国际关系原则包括了这五项原则的全部内容。2023-07-22 11:47:021
万隆会议中求同存异的意义
和平共处 求同存异 万隆会议精神是发展中国家试图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摆脱西方主宰国际社会命运的精神.亚非会议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发起和召开的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没有当时主要世界大国参加的会议.会议的参加国除日本外,都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也可以说是第一次发展中国家的国际会议.二战结束后,世界上出现了民族独立解放的高潮,长期处于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控制下的广大亚非国家,先后通过革命、战争、起义和抗争等不同的方式,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垄断和控制的世界体系,走上了建立新兴的民族国家的道路.独立后,这些具有共同的命运、面临共同任务的国家,为了解决共同的问题,需要相互交流经验,相互探讨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道路,彼此产生一种共识,这就是要加强亚非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团结和互助.万隆会议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召开的.由印度、印尼、巴基斯坦、缅甸和斯里兰卡(旧称锡兰)五国发起的、有29个亚非国家参加的万隆会议,讨论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对亚非国家有共同利害关系的问题,发表了会议公报,向国际社会响亮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它证明,尽管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不如西方发达国家,但团结起来的亚非国家,团结起来的发展中国家,是可以成为国际社会中一支强大的力量的,可以冲破历来由大国、西方国家主宰国际事务的局面,开辟发展中国家建立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国际环境的新形式.万隆会议精神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的精神,是不同文明求同存异的精神.虽然参加会议的都是亚非国家,但这些国家在其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采取了不同的道路和方式,也建立了不同的社会制度.在这些国家中,既有中国、老挝、越南民主共和国等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有印尼、印度这样的基本上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既有缅甸这样的佛教影响很深的国家,也有伊斯兰教影响很深的印尼等国.这些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的国家坐在一起讨论问题,当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矛盾.在会议中也有过争吵,有过斗争.但是,会议的参加国却能本着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精神,以寻找共同利益为主,以亚非国家的团结为重,顾全大局,最后达成了会议的10个基本共识.这种精神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西方国家试图再次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国际社会的背景下,在西方传播的所谓不同文明必然导致重大冲突甚至导致战争的思想的背景下,与现在某些大国借口民主自由把另外一些国家宣布为暴政国家而无权在国际社会中生存的做法相比,显得是多么富有智慧、宽容和远见. 求同存异”这个方针不但能在社会制度不同的亚非国家之间架设友好相处的桥梁,也能使得许多本来敌对的国家和平共处,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当然也为新中国国际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3-07-22 11:47:121
求同存异方针 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分别是在什么会议上提出的?
1955年4月17日,由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抵达万隆,出席从4月18日至24日举行的、有29个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4月19日,周恩来先后在全体会议上作了发言和补充发言,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先是周恩来总理于1953年12月底在会见来访的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当时,中国政府代表团和印度政府代表团就中印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在北京开始谈判.31日下午,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会见印方代表团,在谈话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1954年4月29日,中印两国发表谈判公报,并签署了《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两国政府一致同意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列入公报和协定中,把它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同年6月底,周总理先后应邀访问了印度和缅甸,他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和缅甸总理吴努发表的《联合声明》都写进了这些原则,并进一步确认它适用于同亚洲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有29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发表了著名的《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宣言提出的十项国际关系原则包括了这五项原则的全部内容.2023-07-22 11:47:191
1955年四月在什么会议上周恩来鲜明的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1955年四月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鲜明的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1955年4月18日,有29个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山城万隆开幕。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万隆会议,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举行作出重要的贡献。万隆会议是有史以来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的国际会议。在赴印尼出席万隆会议之前,中国代表团制定了战略总方针:在妥协中坚持原则,在和解中达到目的。当时,参加万隆会议的另外28个国家中,仅有6个国家与新中国建交。作为刚刚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会议前后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在躲过克什米尔公主号暗杀事件后,周恩来依然不畏艰险按时出席会议。由于召开会议之时正值冷战高潮,万隆会议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火药味,并出现了针对中国的不和谐的声音。第二天轮到周恩来发言时,他临时决定把原来的发言稿作为书面稿印发,自己利用短暂的午休时间写出了补充发言稿。翻译浦寿昌用英文宣读了周总理的补充发言:“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欢迎所有到会的各国代表到中国去参观”。2023-07-22 11:47:261
求同存异的前提
在生活和职场上有没有被别人要求过“求同存异”,当你期望着“同”的时候,却只等来了“异”,然后你的主意或者方案就莫名其妙的变了样,让人的感受挺窝囊的?常言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相信大家都是“君子”,绝大部分人不想做“小人”。大家都想在与其他人保持和谐融洽关系的同时又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一味的盲目附和、人云亦云。我非常同意这一点。引申到生活和工作中,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想要去完成它,但由于各自独立思考后的看法和观点不同,或者说本身的个性与三观不同,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某些事情上就是无法达成一致的情况,谁都无法说服谁。这个时候为了之前既定的目标或更远大的利益能够被完成,我们需要一起走下去,这个时候才会说希望大家能“求同存异”。但为了避免有些人偷换概念,我认为这里有三点需要注意。首先我认为“求同存异”,其重点是“求同”,而不是在“存异”上。“求同”是为了完成目标找出彼此间的共同点,它可以是某种愿景、某种理念或某种价值观等,加以执行;“存异”是允许各自保留自己的特点、意见,并加以尊敬。如果你的“求同存异”只是为了让别人听命与你,不允许别人有自己的想法意见,而使得最终的结果或方案要完全按照你的思路来,那不是“求同存异”,和“求同存异”没关系,那是独裁。而既然你希望独裁,大可以大大方方的说出来:“大家按我的意思来,我承担所有后果与责任”,这样的话想必大家也会理解和尊敬。请不要打着要有“求同存异”合作关系这样的旗号2023-07-22 11:47:503
万隆会议提出什么方针及影响
周恩来总理在补充发言中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求同存异,协商一致。”是中国代表团提出的会议原则。所以说万隆会议是提出十项国际原则,其中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会议精神为求同存异。 方针 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万隆会议又称亚非会议。亚非独立国家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与的条件下举行的大型国际会议。 1955年4月18日,亚非会议在印尼万隆市开幕,有29个国家340名代表出席会议,与会代表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中国总理周恩来“求同存异”方针获得普遍接受的情况下,万隆会议排除外界干扰,圆满结束。 万隆会议增进了亚非国家间的相互了解,提高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自信心,推动了亚非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同时它表明亚非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已开始登上国际舞台,并向旧的国际关系格局发起冲击。 影响 1、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是亚非人民团结合作、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结晶。会上共同倡导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形成了以“团结、友谊、合作、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等为核心的万隆精神,为亚非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提供了指导原则,为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指明了有效路径,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并遵循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基本准则。 2、万隆会议有力推动了亚非国家的联合自强,鼓舞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开启了南南合作与不结盟运动的序幕,推动了国际秩序的深刻演变。 意义 万隆会议促进了各国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加强了亚非国家的团结,是和平共处的生动体现。万隆会议的成就是亚非人民团结合作、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精神的结晶,是与会各国共同努力的结果。 万隆会议作为亚非团结反帝事业中的一个具有伟大意义的事件载入史册。它所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万隆精神”。2023-07-22 11:47:561
新中国的"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最早提出是在什么时候?
万隆会议2023-07-22 11:48:203
求同存异方针在哪个会议上提出
万隆会议。1955年4月17日,由总理兼外交部长率领的中国代表团抵达万隆,参加4月18日至24日举行的有29个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4月19日,外交部长在全体会议上作了讲话和补充发言,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万隆会议即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这次会议由于在万隆召开,所以也称万隆会议。万隆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2023-07-22 11:48:271
求同存异方针在哪个会议提出
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万隆会议时间:1955年4月17日,由总理兼外长率领的中国代表团抵达万隆,出席4月18日至24日举行的亚非会议,有29个国家参加。4月19日,外交部长在全会上作了发言和补充发言,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求同存异: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共同点是基本的,分歧是局部的,可以求同存异。2023-07-22 11:48:351
外交方针“求同存异”中“同”和“异”各指什么?影响是什么
可以翻一下课本。这样答还真有点问题。知道答案却回答不出来的。2023-07-22 11:48:422
万隆会议中的求同存异方针同指的是什么
同是指共同反对殖民主义正确和维护民族独立,反对侵略战争,发展经济异是指各国间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2023-07-22 11:48:50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求同存异方针的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总理在和缅甸总理访问时提出的,求同存异是周总理在亚非会议上提出的,它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点:为了中国的利益和世界的和平2023-07-22 11:49:031
求同存异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1955年4月17日,由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抵达万隆,出席从4月18日至24日举行的、有29个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4月19日,周恩来先后在全体会议上作了发言和补充发言,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求同存异解释 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同”指有共同的任务,即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发展自己任务。“异”指国家制度,政治制度的差异。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肯定了各国处境不同,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未将自己观点强加于人,即“存异”。 另一方面又呼吁各国从为反对殖民主义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个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利益出发加强合作,即“求同”。开拓了外交新局面。2023-07-22 11:49:10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求同存异方针的关系
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在同印度就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的谈判中,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万隆亚非会议进一步体现和引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其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求同存异”理念的提出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体现,形成了国际关系史上的“万隆会议精神”,这种精神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和国际交往,奠定了重要的基础.2023-07-22 11:49:411
求同存异是谁提出来的
1955年4月17日,由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抵达万隆,出席从4月18日至24日举行的、有29个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4月19日,周恩来先后在全体会议上作了发言和补充发言,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求同存异解释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同”指有共同的任务,即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发展自己任务。“异”指国家制度,政治制度的差异。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肯定了各国处境不同,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未将自己观点强加于人,即“存异”。另一方面又呼吁各国从为反对殖民主义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个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利益出发加强合作,即“求同”。开拓了外交新局面。“求同存异”方针提出的背景和含义。背景:亚非会议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发起和召开的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没有当时主要世界大国参加的会议。会议的参加国除日本外,都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也可以说是第一次发展中国家的国际会议。二战结束后,世界上出现了民族独立解放的高潮。长期处于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控制下的广大亚非国家,先后通过革命、战争、起义和抗争等不同的方式,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垄断和控制的世界体系。走上了建立新兴的民族国家的道路。独立后,这些具有共同的命运、面临共同任务的国家,为了解决共同的问题,需要相互交流经验。相互探讨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道路,彼此产生一种共识,这就是要加强亚非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团结和互助。万隆会议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召开的。含义:同指:共同的经历: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共同的任务:面临着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共同的愿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异指:社会制度。2023-07-22 11:50:031
求同存异的事例
下面的例子: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 召开亚非会议 (Asian-African conference).这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由于这次会议在万隆召开,所以也称万隆会议.2023-07-22 11:50:262
一边倒是指求同存异方针吗
不是:1、一边倒是针对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在政治上敌视、外交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的政策,所以当时中国的外交关系倒向社会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建交);2、求同存异是万隆会议中针对部分国家利用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由周恩来提出来的,主要意思是保留分歧,力争在共同关心利于获得发展;2023-07-22 11:50:421
简析儒家和而不同的思想,并分析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的直接原因
儒家和而不同的思想,就是在承认事物具有不同的特征的基础上,承认他们具有统一性,从而达到大同世界周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直接原因就是中国的核而不同思想2023-07-22 11:50:491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什么能得到亚非国家的认同?
当然哦,他道出了世界人民的心声,…2023-07-22 11:50:572
求同存异体现出怎样的精神宽容,理解,尊重
求同存异体现出怎样的精神宽容,理解,尊重 PYP小学专案要求每一个学生要做具有国际视野、领袖气质的人。其中诸如 “欣赏,自信,合作,同情,热诚,独立,正直,尊重,宽容……”都是要让孩子学会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并求同存异、学会欣赏与宽容。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在学校生活中不可能不发生矛盾,与同学之间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产生摩擦.即使是好朋友之间,也往往会因为某句话,某件小事而产生不愉快,如果孩子不能正确地对待这些,只要有矛盾,只要别人对不起自己,就怀恨在心,从此再也不理这个人,那么,恐怕与这样的学生相处得来的人就越来越少了。所以,宽容地待人,在学生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宽容本身意味着原谅,而原谅又是与极大的忍耐和谦逊联络在一起的,原谅别人对自己所犯的错误,从某种意义上说,最能体现自己坚强,忠厚的品行了。宽容是可以学习的,教师应在平时的教育事件处理中培养学生学会宽容,特别是做好具体的指导工作,鼓励孩子要主动解决矛盾,千万不要记恨在心,更不要时时伺机报复。我班上就有几个报复心特种的人,有时搞得大家鸡犬不宁的,自己心里也常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耿耿于怀。孩子的宽容心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感情,它主要表现为对别人过错的原谅。这种感情对于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尤其是情感的健康发展,以及对于孩子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富有宽容心的孩子往往心地善良,性情温和,惹人喜爱,受人拥护,而缺乏宽容心的人往往性情怪诞,易走极端,不易为人亲近,因而人际关系往往不好。怎样才能让孩子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呢? 为了孩子的幸福,为了孩子的成长,为了孩子将来能有所作为,我们应当教孩子学会宽容。作为老师的我们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孩子进行宽容精神的教育: 一、让父母为孩子树立榜样孩子的宽容之心最主要的来源就是父母。孩子最初是从父母那里学习待人接物的方式的。父母宽容、大度、遇事不斤斤计较,与邻里、同事之间融洽相处,孩子就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宽容、好善、乐于与人相处。开学初通过家校通告知家长:温馨提示:尊敬的家长:您好!本学期结合“PYP”教育理念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本期的班级工作重点确定为“学会欣赏与宽容”——教孩子学习如何欣赏同学,善待别人,时刻拥有一颗宽容之心,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是我们共同的责任,相信您一定能为孩子做好表率。 二、教孩子学会“心理换位” 所谓心理换位,就是指当双方产生矛盾时,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思考对方何以会如此行事、如此说话。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就能够理解对方,就能够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许多孩子只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习惯于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要消除这种现象,办法就是“心理换位”。 会下棋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验,刚学下棋时,往往仅考虑自己第一步怎样、第二步怎样,而不会考虑别人会怎样。只有棋下到一定水平后,才会考虑我怎样,对方会怎样应对,对于对方的应对,自己应当如何一一应对。如此考虑的回合数越多,个人的水平也会越高。处理生活中的问题也是如此,能够“心理换位”,能够站在对方的位置思考,能够设身处地地多为对方设想,生活中的许多矛盾就都容易化解了。 站在父母的角度上考虑,就会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站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角度上考虑,就会理解老人的那份关爱和唠叨;站在老师的角度上思考,就会理解老师的艰辛;站在同学的角度上思考,就会觉得大多数同学是可爱可亲可交的。所以,教孩子学会心理换位是非常必要的。 三、教孩子学会理解他人,理解人人都会犯错的时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缺点和不足乃是人性的必然。和同学相交,和朋友相处,完全没有必要求全责备。完全可以求同存异,只要同学和朋友的缺点不是品质方面的。对于朋友的缺点和不足,对于同学心情不好时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我们没有必要事事计较,事事都摆个公平合理。班上的鑫宇、昊健、扎西、知易等同学常常因为冲动就会做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以大欺小,打低年级同学的耳光;往楼下丢碎玻璃;把同学工具箱扔在人工湖里;“借”(有借无还,实为强行霸占)低年级同学的篮球等,我们的“星星班”也因此而被取消了,很多孩子因此而埋怨他们。我也有些恨铁不成钢啊,机会给了一次又一次,可是总是小错不断啊!我认为此时老师的引导尤为重要,我告诉孩子们:多原谅一次人,多给人一次宽容和理解的机会,同时也就为自己多找了一份好心境,也会使自己觉得在个性完善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当然,宽容不是怕人,不是懦弱,不是盲从,不是人云亦云,这一点是必须要向孩子讲清楚的。必须让孩子知道宽容是明辨是非之后对同学、朋友的退让,而不是对坏人坏事的妥协。对坏人和得寸进尺的人是没有必要宽容的。 四、在交往活动中培养宽容之心 宽容之心是在交往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孩子只有与人交往,才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都要犯或大或小的错误,而只有学会容忍别人的缺点和错误,才能与人正常交往,友好相处。也只有通过交往,孩子才能体会到宽容的意义,体验宽容带来的快乐。如称赞别人的缺点,庆贺同伴的成功,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采纳别人的合理建议等。这些都能得到同伴的友谊,分享到同伴的成功,并使自己也获得进步。在孩子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引导孩子宽容比自己强的同伴、比自己“差”的同伴和自己的竞争对手。让孩子不嫉妒比自己强的同伴,不嘲弄比自己“差”的同伴和不故意为难自己的竞争对手。让孩子向好同伴学习,帮助“差”同伴,学会与竞争对手合作。五、在演讲比赛中陶冶宽容之情操下面我就班上开展的《我宽容 我快乐》的演讲比赛活动剪影与大家分享:鑫宇说:“宽容是我们每个人必备的品质,宽容是容纳大树和小草的田野,宽容是接受阳光暴雨的天空,宽容是洗涤狭隘自私的雨水,宽容是留在脚印上的香气。作为一个合格的小学生就应该懂得宽容别人,别人才会和你相处,才会尊重你,你才会得到快乐。我给大家讲一个宽容的故事,从前有两个朋友,在沙漠里旅行,途中发生了争吵,其中一个人打了另一个一巴掌,被打的那个人把这件事记在沙子上。他们继续往前走,走到一片绿洲,停下来饮水和洗澡,那个被打的那个人差点被淹死,幸好被朋友记起,他把这件事刻在石头上。朋友问他为什么,他说:‘当被一个朋友伤害时,要写在易忘的地方,相反,如果被帮助,我们要把它刻在心里的深处。"我们应该向故事里的那个人学习,与朋友相处一定要宽容,无论在生活和学习中都要宽容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曾艾说:“宽容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古人常说:宽则得众,宽厚得福。宽容包含了理解、体贴、善待他人的精神。人们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或冲突,处理得不好,就会使人感到不愉快,甚至会发生极端的现象。要想使自己生活得愉快,宽容就是正确的方法。宽容大度会使你拥有很多朋友。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缺乏真正的朋友,乃是最纯粹、最可怜的孤独,没有朋友,世界不过是一片荒漠。"要想在现实社会中生活得愉快,就要拥有朋友。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是以情感的交流为基础的。特别是发生矛盾的时候,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去与对方交流。”鑫鹏说:“ 什么是宽容呢?宽容是一种博大精深的境界和意境,是人的涵养,它是处世的经验,待人的艺术;它能包容人世间的喜怒哀乐,使人生跃上新的台阶,《增广贤文》指出:“将相胸前堪走马,公侯肚里好撑船。”就是要我们学会宽容,学会谦让。只有宽容地看待人生和体谅他人时,我们才可以获取一个更美好的人生,才能生活在欢乐与友爱之中。宽容别人也是宽容自已,保护自已。给别人留一些空间,自已将得到一片蓝天,一个宽容的人,得到的将是和谐圆满,可以微笑着对待人生的风雨。” 我们班在国旗下的演讲也是以宽容为话题进行演讲的。附:演讲内容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演讲的题目是《学会宽容,快乐生活》。这学期,学校为了把我们培养成为具有中国灵魂的国际人,开始试行《PYP小学专案》,“PYP理念”已扎根在我们美视人的心里,落实在我们的行动中,我们牢记了作为国际人应该具备的十二种态度和十大目标。“不做语言上的巨人,要做行动上的标兵”这是开学时雷妈妈送给我们的礼物。“学会宽容,快乐生活”是我们班四月的行动目标,为此,我们还开展了一次“我宽容 我快乐”的演讲比赛呢!下面请同学们认真听听《宽容是一种美德》这首小诗,想想我们该怎样学会宽容? 拥有宽容/就会拥有更多的朋友/ 拥有宽容/就会拥有更多爱的空间/ 拥有宽容/就会拥有一颗博爱的心灵/ 拥有宽容/就拥有一份充实而幸福的生活因为宽容/ 所以天空广阔壮美/ 因为宽容/所以高山伟岸无比因为宽容/所以海能容纳百川 因为宽容/ 生活才能如此绚丽 学会宽容/我们可以更好的面向未来/ 学会宽容/我们可以更好的战胜自己 学会宽容/我们才能体会爱与被爱的幸福和快乐/ 学会宽容/ 我们才能永远储存青春的魅力和活力是啊!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需要我们宽容的事情无处不在。我们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运动,一起游戏……难免会有一些小矛盾,小摩擦。这时你会怎么做呢?是恶语伤人、大打出手还是在一句“对不起”,一句“没关系”中让所有的不愉快烟消云散。退一步海阔天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和睦相处,共同进步,一起成长。所以,请大家牢记: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从现在起,让我们学会忍耐,学会谅解,学会宽容,做个快乐的人吧!通过一学期的反复抓,抓反复,让同学们都明白了:“宽容是友谊的开端,快乐的源泉。学会宽容,用真诚待人,你必定会陶醉于友谊的醇香中。学会宽容,你的世界才会变得更为广阔,忘却计较,人生才能永远快乐。”是的,宽容是世间一切真情与博爱的种子,拥有了它,才可以开出五彩缤纷的人生之花。 求同存异怎样理解? 中华民族是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我们要以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为目标,但是各个民族又有它不同之处。你可以再扩充套件一下 有言国共第一次合作体现出双方求同存异的精神.你同意吗?试说明之. 国共第一次合作:为北伐,是求同存异。我们不会忘记历史,但是不应该让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重演。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为了守住家园、守住和平而牺牲的勇士们,当然,这些勇士中也包括广大的国民党为国捐躯的将士们以及国际主义战士,无论党派、民族、种族,他们都是应该被我们记住的,因为是他们为我们换来了宝贵的和平生活。 如何理解“求同存异”的内涵 求同存异不是目的,而是为大家的共同目标服务的,求同存异之后要做什么是最重要的。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指出,亚非地区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殖民主义在这个地区的统治并没有结束,经济上还很落后,因此这一地区的国家不仅要求政治上的独立,同时还要求经济上的独立,改变经济落后面貌,争取完全独立。为此就要保障世界和平,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亚非国家之间就应该求同存异,不要因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的不同而造成分裂是新中国第一次参加国际的会议。 “求同存异”这个方针不但能在社会制度不同的亚非国家之间架设友好相处的桥梁,也能使得许多本来敌对的国家和平共处,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当然也为新中国国际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同:指的是有共同的任务,即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发展自己的任务。 异:指的是国家制度、政治制度的差异。[ 如何理解求同存异这一方针? 求同存异,来源于求同舍异,意思是:找共同点,保留不同的看法和观念,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时提出中日双方应求同舍异,周总理纠正说应求同存异,所以不同的看法及社会制度怎么可能说抛弃就抛弃呢.但是,又不能过分的强调不同而强调,这样的话,"话不投机半句多",又怎能坐在一起会谈呢. 求同存异."同"就是共用的利益."异"就是意识形态的差异.周恩来在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是为了挫败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加强亚非各国的联络.因为当是帝国主义干涉该会议.但说是为了与更多过家建交那就否认了求同存异的根本目的.该方针是为中国发展创造良好到国际环境.建交只是一方面.但说为了的话不正确,否认其本质. “求同存异”哲学原理 物质、运动和对立统一的多样性说明了事物差异性的普遍存在。 多元化是物质、社会、思维的最基本特征之一。 对立统一说明了矛盾的普遍存在。我们不能追求没有矛盾,也不能让矛盾过于激化。要求同就必须能存异。 越能够存异,越能够求同。 求同存异jie"u2006shi 【释 义】求:寻求;存:保留;异:不同的。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 【用 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大同小异 【反义词】求全责备[1] 、固执己见、强求一律 成语出处 1965年3月23日《人民日报》:“共同点是基本的,分歧是区域性的,可以求同存异。” 解释: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和而不同的中文解释【解释】:和:和睦;同:苟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语法】:复句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 求同存异的中文解释【解释】:求:寻求;存:保留;异:不同的。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 【示例】: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是求同存异吧。 【近义词】:大同小异 【反义词】:求全责备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求同存异的近义词 求同存异的近义词 大同小异 [dà tóng xiǎo yì] 大体相同,略有差异。 1 1 / 1 词语接龙,求同存异 词语接龙示例如下: 求同存异——异口同声——声色犬马——马到成功 求同存异——异想天开——开怀大笑——笑不露齿2023-07-22 11:51:041
岳麓版历史八下19课问题 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上为什么要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求同存异”2023-07-22 11:51:154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鲜明的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背景不包括 ( ...
D 试题分析:1955年4月18日--24日,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这是亚非地区举行的没有殖民主义者参加的第一次历史盛会。由于帝国主义对会议的干扰和破坏,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分歧,一些国家对新中国怀有误解和疑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总理在大会发言,阐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和政策,并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各国普遍接受,为会议成功奠定了基础。D项不是这一方针提出的背景。点评: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⑵第一次建交高潮(最突出的成就: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⑶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⑷1955年,万隆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万隆精神”指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2023-07-22 11:51:231
求同存异的“同”和“异”各表示什么?
简单的说:“同”指的是有共同的任务,即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发展自己的任务。 “异”指的是国家制度、政治制度的差异详细的说:“同”:是指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前提下和目标,我们有着大致相同相似【反殖、反民压迫经历】的亚非国家应该友好合作,实现和平共处;摒弃过去在殖民地统治时期所造成的误解、隔阂和不和都不应继续存在。我们应该互相尊重、消除相互间存在的疑虑和恐惧。 “异”:是指相同相似的历史背景下,亚非各国都有着自己的国情、风俗、意识形态及信仰,自然也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经济体制、发展道路......所有的一切是历史延续变革发展的事实没必要回避;但只要所在国政府尊重本国人民意愿选择的是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世界就没有进行无端指责和干涉2023-07-22 11:51:301
历史: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同”是什么,“异”是什么
有相同点但实际不同2023-07-22 11:51:506
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和“异”分别指什么?
“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求同存异既是一种思想,也是认识问题、解决矛盾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原理的具体体现。同就是普遍、共性的一面,异是指特殊、个性的一面。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求同就是努力去寻求、扩大双方的共同点,存异就是正视并允许双方有一定的个性存在。二者是统一的。一方面,求同是存异的目的。另一方面,存异是求同的条件。那种不允许任何个性存在的所谓求同只能导致不平等的强权政治,最终只能是进一步扩大差异,实现不了求同的愿望。周恩来在其外交生涯中首创求同存异的方针,并在新中国的外交实践中多次加以强调和实行。正如他自己所说:“为有利于导致纠纷的解决,有利于团结,为致力共同事业的合作开辟道路,求同存异应是最好的选择。”扩展资料1955年,在躲过克什米尔公主号暗杀事件后,周恩来不畏艰险出席万隆会议,再次淋漓尽致地发挥了折冲樽俎、协和万邦的外交艺术,数次力挽狂澜,将会议一步一步引向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精神的胜利。会议之中彰显伟人气魄三次力挽狂澜第一回合:伊拉克代表首先发难,总理发言掷地有声。在万隆会议召开之初,总体上还是倾向于亲善和合作。但是好景不长,这种和谐的局面在第一天会议快要结束时被打破,伊拉克的发言人法迪尔·贾马利开始疯狂地攻击共产主义。他宣称当时世界上存在着三股扰乱和平和和谐的国际性势力,而第三股就是共产主义。他声称共产党已经创造了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并号召非共产党国家认真对待共产主义危险的严重性。贾马利的发言犹如向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瞬间激起了轩然大波。第二天,大会公开发言形式继续急剧恶化。周恩来当机立断,抓住时机发表了演说,第一句话就掷地有声地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先前紧张的会场气氛一下子松弛了下来,也打破了美国妄图让万隆会议演变为一场意识形态大战的阴谋。周恩来巧妙的语言既申述了中国的立场,又给与会者留下了一种自我克制、通情达理的印象。最为重要的是,周恩来发言中一贯始终的中心思想———求同存异,实际上为与会国提供了互相合作的基本准则,而这也是后来被称为“万隆精神”的主干。至此,周恩来以他的真诚和机智巧妙化解了第一次危机。第二回合:锡兰总理节外生枝,周总理机智巧避锋芒。两天的公开发言结束之后,万隆会议进入秘密会议阶段。这个阶段,锡兰总理科特拉瓦拉充当了第二次进攻的号手,当时锡兰的反共立场非常极端和强硬。他直截了当地说:台湾应成为一个独立国家,并建议将台湾置于联合国或者亚洲国家的共同托管之下。在随后举行的会议上,科特拉瓦拉又公然提出要向反对西方殖民主义一样反对苏联殖民主义。共产主义与反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的论争眼看就要剑拔弩张了。但是第二天,当科特拉瓦拉一改前一天语调,委婉地说他昨天的发言无意把会议引向分裂。为什么他一夜之间在语气上发生了这么明显的变化呢?人们注意到,在前一天下午的会议结束后,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周恩来和科特拉瓦拉才从会议室里并肩走出来。随后周恩来发言称,自己和科特拉瓦拉已经在私下通过交谈彼此取得了谅解,虽然他无法同意科特拉瓦拉新式殖民主义的解释,但他赞赏科特拉瓦拉积极的精神。周恩来就这样化解了科特拉瓦拉所设置的障碍。第三回合:中立国与结盟国家激烈交锋,周恩来选择时机后发制人。随后中立国家与亲西方的国家为中立和结盟问题又吵得不可开交,在这个过程中,周恩来几乎一言未发,其实他是在冷眼观察,等候时机。当中立国领导人印度总理尼赫鲁被亲西方国家攻击的异常愤怒时,周恩来不失时机地站了出来,灵巧地避开争论,重申求同存异的主导思想,宽宏大量地建议把有人不喜欢的共处改为联合国宪章中的和平共处,将5项原则改为7项原则。周恩来充满和解精神的讲话再次平息了争论,使误入歧途的会议又回到了正确的轨道。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试论周恩来的求同存异外交思想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1955年万隆会议:周恩来三次力挽狂澜2023-07-22 11:52:101
周恩来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中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希望各国可以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这样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求同存异方针的内容 求同存异方针是周恩来总理于1955年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会议上着重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 而当时美国为了达到阻止亚非会议召开的目的,把矛头首先对准新中国,捏造说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已对远东“构成了尖锐、迫切的威胁”,极力挑拨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关系,人为地制造对中国的恐惧和疑虑。导致万隆会议陷入僵局,面临会议失败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总理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他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这一观点得到了各国与会代表的认同和赞赏,促进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而且万隆会议正是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讨论了民族独立和主权、反帝反殖斗争、世界和平以及与会各国的经济和文化合作等问题。2023-07-22 11:52:261
“求同存异”方针提出的背景和含义。
背景:亚非会议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发起和召开的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没有当时主要世界大国参加的会议。会议的参加国除日本外,都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也可以说是第一次发展中国家的国际会议。二战结束后,世界上出现了民族独立解放的高潮。长期处于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控制下的广大亚非国家,先后通过革命、战争、起义和抗争等不同的方式,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垄断和控制的世界体系。走上了建立新兴的民族国家的道路。独立后,这些具有共同的命运、面临共同任务的国家,为了解决共同的问题,需要相互交流经验。相互探讨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道路,彼此产生一种共识,这就是要加强亚非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团结和互助。万隆会议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召开的。 含义:同指:共同的经历:都曾遭受过殖 民主义的侵略;共同的任务:面临着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共同的愿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异指:社会制度。扩展资料:意义:“求同存异”这个方针不但能在社会制度不同的亚非国家之间架设友好相处的桥梁,也能使得许多本来敌对的国家和平共处,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当然也为新中国国际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背后故事: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求同存异是周恩来的创新,万隆会议的精神最终导致了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求同存异不是目的,而是为大家的共同目标服务的,求同存异之后要做什么是最重要的。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指出,亚非地区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殖民主义在这个地区的统治并没有结束,经济上还很落后,因此这一地区的国家不仅要求政治上的独立,同时还要求经济上的独立,改变经济落后面貌,争取完全独立。为此就要保障世界和平,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亚非国家之间就应该求同存异,不要因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的不同而造成分裂。以“求同存异”原则协调人际关系。周恩来堪称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大师,最善于利用“求同存异”的方法化解周边的人际矛盾。早年在南开学校上学时,《同学录》中对他有这样一段评语:“君性温和诚实,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他曾深有感触地说,干革命,人越多越好,为了团结更多的人,思想上可以“求同存异”。由于成功地将“求同存异”融入到主体自我意识之中。虽然他在为人处事方面原则性很强,但给人更多的却是和蔼可亲的形象,使得他在压力之下能够妥善地处理好各方面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赢得全国人民甚至世界人民由衷的尊敬。“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处理复杂关系、解决复杂矛盾一以贯之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模式,是周恩来辩证思维方式的实践范例。纵观周恩来革命和执政生涯,他始终不渝地倡导在共同点上统一矛盾、在尖锐的矛盾中求同、在对抗中寻求非对抗因素、在适当的条件下恰当地存异。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他是调和主义者和折衷主义者。在“求同存异”思想的实际运用过程中,周恩来注重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寓刚于柔、融韧于忍。刚强而不固执偏激,平和而不失原则分寸,具有外圆内方的政治人格品性。而这一根本特点,正是从“求同存异”思想中折射出来的周恩来辩证思维方法之要津。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周恩来率团参加 提"求同存异"促成共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万隆会议2023-07-22 11:52:361
“求同存异”方针提出的背景和含义。
(1)背景:①帝国主义对会议进行 干扰和破坏,②与会各国因社会制度 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分 歧,③尤其是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 解和疑惧,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 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取得成功。 (2)含义: 同指:①共同的经历:都曾遭受过殖 民主义的侵略;②共同的任务:面临 着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③共 同的愿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异指:社会制度2023-07-22 11:52:592
求同存异方针有什么作用?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 求同存异 方针的作用是:使这次会议圆满成功. 就这么简单2023-07-22 11:53:185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意义是什么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有什么意义
1、求同存异不是目的,而是为大家的共同目标服务的,求同存异之后要做什么是最重要的。 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指出,亚非地区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殖民主义在这个地区的统治并没有结束,经济上还很落后,因此这一地区的国家不仅要求政治上的独立,同时还要求经济上的独立,改变经济落后面貌,争取完全独立。为此就要保障世界和平,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亚非国家之间就应该求同存异,不要因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的不同而造成分裂。 “维护世界和平”,“谋求相互间的亲善和合作,建立友好和睦邻的关系”,是周恩来当时着重强调的。周恩来还指出,“和平是有可能维护得住的”,“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中国为什么要这样,周恩来说:“正像其他的亚洲国家一样,我们迫切地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我国独立自主的经济。”请看,我们现在所强调的外交政策,同周恩来于半个世纪以前的说法有多少不同呢?可以说是完全一样的。这除了能说明我们的外交政策是一贯的外,也说明50多年前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2023-07-22 11:53:471
何为 求同存异 方针
中国外交政策之一,即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处理复杂关系、解决复杂矛盾一以贯之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模式2023-07-22 11:53:561
周恩来的外交方针“求同存异”的含义
求同存异,来源于求同舍异,意思是:找共同点,保留不同的看法和观念,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时提出中日双方应求同舍异,周总理纠正说应求同存异,所以不同的看法及社会制度怎么可能说抛弃就抛弃呢.但是,又不能过分的强调不同而强调,这样的话,"话不投机半句多",又怎能坐在一起会谈呢. 求同存异."同"就是共用的利益."异"就是意识形态的差异.周恩来在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是为了挫败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加强亚非各国的联系.因为当是帝国主义干涉该会议.但说是为了与更多过家建交那就否认了求同存异的根本目的.该方针是为中国发展创造良好到国际环境.建交只是一方面.但说为了的话不正确,否认其本质.2023-07-22 11:54:041
周恩来的"求同异存"方针中,"同"和"异"分别指什么`看以下文字
“异”指的是中国和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制度上的不同“同”指的是各国在经济、外交等一些问题有相同的看法,有共同的利益2023-07-22 11:54:123
求同存异的内容
同:遭遇相同,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不同。【意义】“求同存异”这个方针不但能在社会制度不同的亚非国家之间架设友好相处的桥梁,也能使得许多本来敌对的国家和平共处,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当然也为新中国国际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万隆精神:是指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 同:指的是有共同的任务,即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发展自己的任务。异:指的是国家制度、政治制度的差异。2023-07-22 11:54:361
求同存异的内容是什么?
同:遭遇相同,面临问题相同。 异: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意义】 “求同存异”这个方针不但能在社会制度不同的亚非国家之间架设友好相处的桥梁,也能使得许多本来敌对的国家和平共处,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当然也为新中国国际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2] 【注释】 万隆精神:是指发展中国家试图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摆脱西方主宰国际社会命运的精神。[2] 同:指的是有共同的任务,即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发展自己的任务。[3] 异:指的是国家制度、政治制度的差异。[3]2023-07-22 11:54:521
求同存异各指什么
1、求同: “同”是指共同的国家利益,也就是反对殖民主义的要求。国家间有共同的任务,即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发展自己的任务。 2、存异: “异”指的是国家制度、政治制度的差异。求异就是各个国家依旧保持着自己原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求同存异”方针是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方针,是周恩来辩证思维方式的实践范例,也是其处理复杂关系、解决复杂矛盾一以贯之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模式。 “求同存异”这个方针不但能在社会制度不同的亚非国家之间架设友好相处的桥梁,也能使得许多本来敌对的国家和平共处,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当然也为新中国国际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2023-07-22 11:55:011
在1955年的亚非会议中,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求"和"同"分别指什么
求同存异,来源于求同舍异,意思是:找共同点,保留不同的看法和观念,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时提出中日双方应求同舍异,周总理纠正说应求同存异,所以不同的看法及社会制度怎么可能说抛弃就抛弃呢.但是,又不能过分的强调不同而强调,这样的话,"话不投机半句多",又怎能坐在一起会谈呢. 求同存异."同"就是共用的利益."异"就是意识形态的差异.周恩来在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是为了挫败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加强亚非各国的联系.因为当是帝国主义干涉该会议.但说是为了与更多过家建交那就否认了求同存异的根本目的.该方针是为中国发展创造良好到国际环境.建交只是一方面.但说为了的话不正确,否认其本质.2023-07-22 11:5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