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tou123
-
讽刺的是那种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变化采取对策的人.
刻舟求剑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刻舟求剑讽刺了那些不懂变通,死脑筋,不能用变化的思维去解决问题的人。警示了世人要懂得变通,不能刻板、死脑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应该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死守教条,否则会一事无成。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在句子中多作谓语、定语或状语,多含贬义。这则成语包含着两层道理。一层是,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就不会把事情做成功。另一层是,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也要闹笑话。作者这种思想是朴素的唯物思想,辩证思想。2023-07-22 11:33:251
刻舟求剑的故事讽刺的是什么
比喻拘泥成例 不知道跟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2023-07-22 11:33:333
刻舟求剑这样寓言故事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讽刺那些不知事物变化的人2023-07-22 11:33:414
刻舟求剑讽刺的是什么
问题一:刻舟求剑讽刺了什么? 比喻拘泥成例 不知道跟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 问题二:刻舟求剑寓言讽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不知事物变化的人,告诉我们要懂得灵活变通. 问题三:《刻舟求剑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不知事物变化的人,告诉我们要懂得灵活变通. 刻舟求剑,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吕氏春秋u30fb察今》吕不韦记述的一则寓言,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指不会灵活变通之意。 问题四:刻舟求剑这个故事讽刺的是什么 你好, 刻舟求剑是由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讽刺某些人总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望你采纳! 问题五: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讽刺了什么人 刻舟求剑死板,不会举一反三;不会变通.守株待兔讽刺的是那些想着不劳而获的人2023-07-22 11:33:481
刻舟求剑这个故事讽刺的是什么
sgvxfhgfhhgtu2023-07-22 11:33:572
刻舟求剑讽刺了什么?
讽刺了那些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2023-07-22 11:34:055
刻舟求剑讽刺了什么?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讽刺了片面、静止,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2023-07-22 11:34:271
刻舟求剑这篇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 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迷信教条;墨守成规,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地点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2023-07-22 11:34:362
《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 ),告诉我们( )的道理。
讽刺了不应告诉2023-07-22 11:34:443
刻舟求剑讽刺甚么人
1、讽刺不注意情况变化,不会灵活处理问题的人。2、讽刺不知变化的笨拙可笑的行动。2023-07-22 11:35:192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1 有一天,一艘来自楚国的船正在行驶着,船上有很多人。其中一个人腰中别着一把宝剑和一把小刀。他拿出宝剑,在众人面前炫耀炫耀。 他拔出宝剑,只见宝剑锋利无比。他拿起宝剑舞起来,可是手没握紧,宝剑“扑通”一声掉入水中。 别人都劝那人快去捡,不然就来不及了。那人十分镇定,想了一会儿,眼睛一亮,说:“我的宝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我在这里做一个记号,马上到岸了,再把宝剑捞上来。众人都不理他。只有一位大爷,对他说:“年轻人,宝剑是这里掉下去的,宝剑是不会动,你在这里作了一个记号,到了岸上,你就找不到宝剑了。”那人不屑的说:“你这个老头子,怎么知道我就找不到宝剑。”老大爷摇了摇头,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说完便不理他,便走了。 那人坐在船头,欣赏着美丽的景色,不一会儿,就沉浸在美景中蔚蓝的江水与天相连。岸上一排柳树轻拂着水面,只见波纹荡漾。可那人心里还想着那把剑。 到了岸上,他卷起袖子,就跳入河里,左捞捞右捞捞,就是摸不到宝剑。不但没找到宝剑,还成了落汤鸡。那人后悔都来不及了。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2 《刻舟求剑》这则故事讲了楚国有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把剑掉下的地方。”当舟停驶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结果捞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读完这个故事大家都会觉得故事中的这个人十分的愚蠢。那这则故事到底向我们讲述了什么道理呢,不只是讽刺哪些愚蠢而又拘泥的固执,不知变化发展的人。小故事,也是可以悟出人生大道理的。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这则故事又有不同的理解。 对于国家栋梁来说,这则故事告诉他们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而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就相当于死读书,只记固定的问题和答案,却不知变通,不明白其中的含义。这种行为是万万不可取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 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在做事之前一定要认真思考,仔细分析,想好了再去做。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3 在楚国,有一个人,他家中有着一件“镇宅之宝”——一把宝剑。听说这把宝剑是他的祖先传下来的,所以他十分珍惜,在外人面前也经常炫耀这件传家宝。 有一天,这位楚人带上宝剑,去参观皇上为一位妃子举行的宴席,因此他穿的漂漂亮亮的,踏上了通向皇宫的船…… 湖面上波光粼粼,使人的心情也好了这个楚人哼起了小调,想象着皇宫的布局与摆设…… 正想着,一个浪头突然打过来,船摇晃了一下,宝剑掉下去了! “哎哟,这可是我家的传家宝哎!现在没了,可咋办呢!”楚人着急地说道。忽然,他脑中灵光一闪,为什么不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做个记号呢?待会儿找剑就方便多了呀!他急忙拿出小刀,“唰”地一下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开心地说:“哈哈,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说完,便幻想着自己去找剑,然后捞了上来,大家直夸他聪明…… 不久,船停了下来。他脱下上衣,“扑通”一声跳进水中找剑。可是水里除了河蚌、水草、石块和鱼,什么都没有了,到处都找不着他的剑。 楚人上岸后,急得大哭起来,刚才在船上坐在他身边的人一下子明白了,一五一十地告诉大家,大家听了后,哈哈大笑,异口同声地说:“像你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4 过了几天,那个人又坐船过江,一不小心,又把新买的宝剑掉进江里。 他大声说:“我的宝剑呀!”然后又想:不能像上一次一样,要立刻行动。真好运,船上有一块比较重的铁和很长很长的绳子,先把绳子绑住铁,然后靠了岸用另一头的绳子绑住大石头,再请熟悉水性的人游到宝剑沉下去的地方,最后潜到水里把宝剑拔出来。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5 一.话说寓言导入 1.你们都知道那些寓言故事?(揠苗助长、自相矛盾、画蛇添足、守株待兔、郑人买履、掩耳盗铃、南辕北辙等) 2.齐读它们,想想这些寓言故事都有那些共同点?(语言简练、故事情节简单、故事中的人物都很愚蠢、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等等) 3、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常带有讽刺或者劝戒的性质。寓言原来是民间的口头创作。世界上最早的寓言式《伊索寓言》,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已经相当盛行。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许多当时相当流行的寓言作品。“刻舟求剑”其中的寓言故事之一。选自战国《吕氏春秋》 4、读课题,说对课题的理解。 二、初读寓言感知 1、这则寓言故事是古代文言文,请小朋友试着读读。(抽生逐句读,注重评价读准与否) 2、把课文中的生字、难字认识了,课文就能读得更准确了!(遽-赶紧、契、矣、岂-下面是自己的己) 3、生字回到句子里,看看读得怎样?(读句子——遽契其舟、舟已行矣、不亦惑乎!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4、把这些句子送回课文里,又读得怎样?(自己练读,抽生读课文) 5、文言文要读慢些,还要读出停顿之美来。(师生共同读完全文) 三、品读寓言感悟 1、文言文每句话具体都讲了些什么呢?请结合课文下方的译文理解。 2、老师读文言文句子,请小朋友用译文里的话告诉我是什么意思。(老师读句子,学生说意思。) 3、请一个同学读译文,大家一块告诉他是哪句文言文。 4、让我们走进每个句子,看看其中的有些字具体是什么意思?(老师圈字,学生结合译文理解这些字是什么意思。) 5、老师由句到字抽问学生,并板书在黑板上。 6、像这样同桌互相考考。 7、其实在文言文里,同样的字在不同的句子里也有不同的意思。比如(楚人有涉江者、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中的者,(是吾剑之所从坠、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中的之。 8、结合文后的译文,同桌商量商量分别是指什么意思。 9、“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这个括号里省略了谁? 10、文言文的语言是简练、简约、简洁的。 四、赏析寓言深化 1、楚人刻舟最后能求剑成功吗?为什么?再找文言文中的原句告诉我们。(舟已行矣,而剑不行)齐读 2、所以,“求剑若此”,是求不到剑的! 3、你觉得文中的楚人是个什么样的人,给他取个名字。(——者) 4、作者又是怎么评价他的呢?找出来读读。(不亦惑乎!)岂不是太糊涂了吗?意思就是“是太糊涂了! 5、你最想对这个糊涂的楚人说点什么呢? 6、带着我们的体会再读读这个课题(齐读课题)。 7、寓言故事“刻舟求剑”,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道变化的"人。 8、带着我们对课文的体会,再读文言文,注意读出文言文的停顿之美!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6 有一个楚国人出门远行。他在乘船过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随身带着的剑落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剑掉进水里了!” 这个楚国人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然后回头对大家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众人疑惑不解地望着那个刀刻的印记。有人催促他说:“快下水去找剑呀!” 楚国人说:“慌什么,我有记号呢。” 船继续前行,又有人催他说:“再不下去找剑,这船越走越远,当心找不回来了。” 楚国人依旧自信地说:“不用急,不用急,记号刻在那儿呢。” 直至船行到岸边停下后,这个楚国人才顺着他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可是,他怎么能找得到呢。船上刻的那个记号是表示这个楚国人的剑落水瞬间在江水中所处的位置。掉进江里的剑是不会随着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记号却在不停地前进。等到船行至岸边,船舷上的记号与水中剑的位置早已风马牛不相及了。这个楚国人用上述办法去找他的剑,不是太糊涂了吗? 他在岸边船下的水中,白费了好大一阵工夫,结果毫无所获,还招来了众人的讥笑。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必然要犯脱离实际的主观唯心主义错误。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7 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有一条小船停在岸边,船舱里坐着一个老渔翁,他是这条船的主人。每日他都会到江上捕鱼、摆渡。这几天天天下雨,他不能去撒网捕鱼了,又无人过江,没有办法,只好盼望明天是晴天。 这日,雨住天晴,渔夫正要去打渔,忽然听到对岸有人高喊:“船家!摇船过来,送我过江。”只见对岸有一位公子模样的人,站在岸边,最显眼的是这人腰间佩着一把宝剑,还带着一把腰刀。哎呀!这把宝剑真是漂亮啊!渔夫心想:穷苦人家,哪来的这等宝物,必定是富家子弟。摇他过江,不知要招来什么麻烦。就说:“我还要去捕鱼,没空摇你过江。”这下,可把那人急坏了。他叫道:“你关我过去,我多给你一些船钱还不行吗?”渔夫又想:送他过江也用不了多少时间,正好可以仔细地看看他的宝剑。想到这里,渔夫就将船向对岸摇去,喊道:“哎,来喽!” 来到岸边,那位公子上了船,顺风摇船很快就到了江心。渔夫对那个人说:“公子贵姓?贵乡何处?”那个人回答时,一个浪花打过来,他身子一晃,只听得“咕咚”一声响,水上冒起一串水泡。原来是他的宝剑掉在了江中。可是他一点也不慌张,渔夫对他说:“你还不快下去找宝剑?”公子不不慌不忙地说:“你急什么,船到了岸,再找也不迟呀!”渔夫本想帮他找,听他这么一说,心里想:我看你有什么高招。 只见公子在船舷上拿腰刀刻了个记号,说:“宝剑是人这掉的,等船靠了岸,从这下去,便可找回。” 到了对岸,那位公子说:“渔夫,你和我一起去找宝剑,我会加倍付你工钱。”说完,他立刻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找剑去了。 可是,那位公子怎么也找不到宝剑。这时,渔夫对他说:“宝剑是在江中心掉的,你现在到了岸边怎么可能找得回呢?” 说完,渔夫下了水,游到江心去找宝剑了。果然,剑在江心附近找到了。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8 今天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刻舟求剑》。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楚国人,因为读过两年书,练过两年武,所以总认为自己很聪明。直到有一天,他听说了其它地方有一个人很厉害,所以他要去那个地方跟别人比试比试。因为那时候没有马车,所以他只能坐船去。他上了船,船上有很多人,十分热闹。不一会儿 船行驶到了江中心,就在这时,他一个不小心,将随身佩带的一把宝剑掉落到了江中。船夫和其它人看见了就指着那支已经掉到水中的宝剑说:“你的宝剑掉到水里了,赶快跳下去捞起来啊!”可是,这个楚国人像是不在意似的。他不慌不忙地向周围的人问道:“在场的各位,有没有人带着小刀呢?”“小刀?有!”其中的一个人说着便把小刀递给了那个楚国人。“但是,有了小刀又有什么用呢?”那个人疑惑地问道。“我自有好用!”他一边说着,一边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然后慢条斯理地劝慰着大家说:“请不要着急。”大家都疑惑不解地望着那把刀刻的印记。还不时地催促他说:“你还等什么?快下水去捞剑呀!”楚国人望着那微波荡漾的江水,胸有成竹地说道:“慌什么,我有做记号呢!”船便继续向前航行,大家又催他说:“再不跳下去找剑,这船越走越远当心找不回来了。”楚国人依旧很自信地说道:“不用着急,不用着急,记号刻在那儿呢!” 等船靠岸了,这个楚国人才顺着刻有记号的地方,跳进江里去寻找他的宝剑。他反复地潜入水中,可是,每当他露出水面的时候,都是两手空空的。他还以为是自己没有对准记号经过仔细核对之后,他再次潜入江水,结果仍然是白费工夫,毫无收获。他只好上了岸。 他一上岸,就看见大家都在那里前俯后仰的哈哈大笑呢!“哈哈哈!哈哈哈!”那人边笑着边说,“你这人啊!就是不知道灵活变通,你想啊!剑从一开始掉下去的时候就已经沉下去了,而且你标记号也没有什么用,因为剑是不会随着记号一起动的,所以你这么做不是无济于事吗?” 怎么样!大家读了这个故事大家有什么启发吗?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做事情不能一成不变,要学会灵活变通!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9 战国时期,有个楚国人带着他随身携带的传家宝——一把金光闪闪的宝剑,要坐船渡江。 你问我为什么这个楚国人要随身携带一把宝剑在身上?其实我也不知道,大概是爱炫耀吧! 上船后,可能是那把宝剑金光闪闪的样子,实在太引人注目了,有些人像那个楚国人投来羡慕的目光,有些则开始在旁边嘀嘀咕咕。 过了一会儿,船上的人都说让这个楚国人露两手,只见这个楚国人拿起手中的宝剑,越耍越起劲。就在这时,一阵大风吹来,楚国人手中拿的宝剑一不小心掉进了江中。 大家赶紧劝楚国人说:“还愣着干嘛,快下去捞啊!”只见这个楚国人不慌不忙的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说到:“宝剑是从这个地方掉下去的,等会儿船靠岸了,我从这个地方跳下去,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其他人见状纷纷不再劝说,开始说这个楚国人太笨,太蠢,不知变通。靠了岸,除了这个楚国人,大家都上了岸。只有他还在找那个记号,准备跳下去找宝剑。 不久后,楚国人找到刻的那个记号,一下就跳了下去,他心里在想,你们这些人才是笨蛋,我做了记号的下去就能捞上来。等我拿上来,你们就无话可说了。岸上还有几个人等着看这个人的笑话。江底,楚国人找了半天,一无所获,心想:怎么回事呢?难不成是被偷走了吗?这下可完了,祖传的宝剑就这样子,没了可怎么办呀! 请问一下,你们大家知道宝剑到底掉在哪里了吗?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10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答案不唯一)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11 今天我和爸爸共同阅读了《刻舟求剑》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故事中说的是从前有个人在坐船时,他把宝剑放在船边,一不小心把宝剑弄到大海里了,船上的好心人都忙着帮他捞剑,而他却不慌不忙地说:“你们这群人也太笨了吧! 用这样的办法永远也捞不上来。”帮他捞剑的人听了都生气的说:“难道你有什么好办法吗?”那个人不以为然的说:“用刀子在掉剑的地方刻一个记号不就行了。”说着他就拿出刀子在掉剑的地方刻了一个记号,船到岸了,他就顺着记号去捞剑,可是他忙了半天怎么也找不到他的剑。 爸爸说:“你感觉故事中的人怎么样?我说他的想法太愚蠢了,还不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做错了事情要及时改正。爸爸夸我讲的好。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12 战国时代,有个楚国人坐船过河。当他航行到山脉和河流,他没有注意到把他的剑投进水里,但他没有及时抓住它。于是他在剑落下的地方在船舷上做了一个记号。当船靠岸的时候,他就潜到水里去摸刚刻上记号的地方,结果什么也没摸着。 【典故】楚国有人过河。他们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他们突然同意了他们的船,说:“我的剑掉在那里了。”当船停下来时,它需要从它的主人那里进入水中。船已经造好了,但剑还没造好。如果你要那把剑,你会感到困惑吗?《鲁国春秋朝代》 比喻用来描述那些不理解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却仍然关注问题的人。 刻舟求剑的故事 要剑的故事 原文: 楚国人在河中涉水,看见他们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他们就夺过船,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了。当船停了,你可以从你同意的人那里下水。船已经造好了,但剑还没造好。如果你要那把剑,你就不会困惑了! 翻译: 一个楚人乘船过河。不知不觉中,他把剑掉进了河里。他在船边做了个记号,说:“我的剑掉在这里了。当船靠岸的时候,这个人就顺着船上刻的记号下去找那把剑,但是他好长时间都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长一段路,剑还在那儿。你不觉得把船划破来找剑很傻吗? 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13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寓意:用机械的方法看待变化了的事物,一定不会有正确的行动。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察今》 《吕氏春秋》战国末年秦国宰相吕不韦(?-公元前235)的门客们编纂的一部杂家著作,共26篇,吸收了先秦诸子百家著作里的内容,保存了很多先秦的文献资料。其中有不少寓言故事。2023-07-22 11:35:421
你认为<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的讽刺对象在哪些方面是相似的?寓意的侧重点有何区别?
都是讽刺那些愚笨 不懂得变通之人2023-07-22 11:35:5012
刻舟求剑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它的什么特点?
刻舟求剑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它的什么特点?2023-07-22 11:36:2513
刻舟求剑这个故事讽刺的是?
不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2023-07-22 11:37:304
这句话出自寓言二则《刻舟求剑》讽刺了什么
【解释】:当剑落水后,不直接寻找,而只是在剑落水的地方的船上做上标记,等到船到岸时,在做了标记的地方去寻找剑。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不会用变化的眼光看待事情的人。 【原文】:“刻舟求剑”这篇文章出自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秦相吕不韦所组织撰写的《吕氏春秋》,本文则选自《吕氏春秋u2022察今》。2023-07-22 11:38:001
刻舟求剑的楚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本文刻画楚人运用了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突出了他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特点。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在句子中多作谓语、定语或状语,多含贬义。全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立刻在那船(舷)上刻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扩展资料:剑落水中只会沉底,这是普通常识。船走远了,还要在船底下找那早掉下水去的剑,真是愚蠢可笑。假使船是静止的,剑沉水底,在船的落剑处刻上记号顺着记号下水找剑,自然有可能找到。无奈剑沉水底就不动了,船却在不断移动。这个客观事实没在求剑的人的头脑里得到反映。他一心以为剑从哪里落下去,就从哪里去找,必能找到。他的认识同客观事实不一致,结果自然只有失败。用这样一个比喻来讽刺死抱着教条的人,非常有力。2023-07-22 11:38:071
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人?
不切合实际的人2023-07-22 11:38:203
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2023-07-22 11:38:314
坐井观天叶公好龙刻舟求剑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狐假虎威这些成语都包含着什么
都是 贬义词2023-07-22 11:38:412
小学刻舟求剑文言文
1. 小学语文课文 刻舟求剑 原文 刻舟求剑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坠--落。 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刻舟求剑 ( kè zhōu qiú jiàn ) 解 释 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 出 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用 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示 例 夏衍《解放思想团结前进》:“来考察我们过去用惯了的文艺理论,而不能~。” 近义词 守株待兔、墨守成规 反义词 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希望能帮到你。 2. 刻舟求剑文言文 原文 刻 舟 求 剑(战 国) 《吕氏春秋. 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落。 6.于:在,到。 7.遽:急忙,快。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 10.吾:我的。 11. 之:消独。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寻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然而,表转折。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也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 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22.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 3. 刻舟求剑文言文 原文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想乘船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在水里。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雕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刻舟求剑 漫画 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雕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刻舟求剑 漫画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主要批评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ipanzhi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 4. 【文言文刻舟求剑】 5. 刻舟求剑文言文 原文 刻 舟 求 剑(战 国) 《吕氏春秋. 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落。 6.于:在,到。 7.遽:急忙,快。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 10.吾:我的。 11. 之:消独。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寻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然而,表转折。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也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22.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 6. 《刻舟求剑》文言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其剑自(从 )舟中坠于水 遽( 立刻,马上 )契其舟 是(这里或这个地方 )吾剑之所从坠 从其所契(刻 )者入水求之 这则寓言所想说明道理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因而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随着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看法与做法,不能死守教条,拘于成法,固执不知变通。否则只能是事与愿违,达不到自己预期的目标。 7. 小学二年级刻舟求剑课文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典出《吕氏春秋·察今》记述的一则寓言,说的是楚国有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把剑掉下的地方。”当舟停驶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 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不懂变通、墨守成规之意 成语资料: 【汉语文字】刻舟求剑 【汉语读音】kè zhōu qiú jiàn 【词语解释】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典故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词语示例】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胶柱鼓瑟了!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近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郑人买履、表水涉澭 【反义词】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语 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词 性】贬义词 文章概况: 【原 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 文】 有一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不会随船而前进。用刻舟求剑的方法去找剑,难道不是很糊涂吗? 【注 释】 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2.自--从。 3.遽--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 4.契--雕刻。 5.是--指代这里。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 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落。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这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而置之其座,其:自己的 17.是吾剑之所从坠,之:结构助词,不译 【作 者】 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典故寓意: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 成语词典中注音为( kè zhōu qiú jiàn ),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不行的。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讽刺了片面、静止,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 刻舟求剑是一个贬义词,并列式短语,为“刻舟”和“求剑”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在句子中可以作谓语、定语或者状语。 8. 刻舟求剑文言文 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哲理评析] 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2023-07-22 11:38:481
刻舟求剑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刻舟求剑讽刺了那些不懂变通,死脑筋,不能用变化的思维去解决问题的人。警示了世人要懂得变通,不能刻板、死脑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应该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死守教条,否则会一事无成。同时告诫人们不能平面、静止地看待问题。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2023-07-22 11:39:061
刻舟求剑这样寓言故事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迷信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地点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2023-07-22 11:39:183
刻舟求剑讽刺的什么意思
讽刺了做事墨守陈规,不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的人。 望采纳2023-07-22 11:39:311
刻舟求剑讽刺了什么?
讽刺了那些不会用发展眼光看待事物的人2023-07-22 11:39:4313
刻舟求剑寓言讽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刻板,不随机应变的人2023-07-22 11:40:123
《刻舟求剑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不知事物变化的人,告诉我们要懂得灵活变通.刻舟求剑,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吕氏春秋·察今》吕不韦记述的一则寓言,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指不会灵活变通之意。2023-07-22 11:40:211
刻舟求剑讽刺了生活中的哪些人?试举例
墨守成规 死板 没有创新的人2023-07-22 11:40:304
刻舟求剑这册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不知的人
刻舟求剑这篇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 的人 讽刺了思想狭隘的教条主义的书呆子。 刻舟求剑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什么哲理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锲(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 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也是太傻了吗? 典故寓意 【寓意(哲理)】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不行的。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讽刺了片面、静止,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 刻舟求剑是一个贬义词,并列式短语,为“刻舟”和“求剑”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在句子中可以作谓语、定语或者状语。 刻舟求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典出《吕氏春秋·察今》记述的一则寓言,说的是楚国有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把剑掉下的地方。”当舟停驶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不懂变通、墨守成规之意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不行的。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讽刺了片面、静止,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 刻舟求剑是一个贬义词,并列式短语,为“刻舟”和“求剑”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在句子中可以作谓语、定语或者状语。 请简要说说郑人买履与刻舟求剑这两则古代寓言故事的寓意有哪些异同点 同:都是说人不知变通,生搬硬套。 异:前者是着重说人不知道事物会变化,后者主要说不尊重客观事实。 刻舟求剑这个这个故事讽刺了墨守成规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读完这个小故事后你联 1.孩子渐渐长大了,家长还像对待小孩子那样的态度去对待孩子,不懂得孩子长大后有自己的想法. 2.浑身长出了毛茸茸的鸭毛,碰到就疼. 因为他偷了邻居的鸭煮了吃. 3.老人痛骂了他一顿,这个人的病就好了. 刻舟求剑蕴含的道理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迷信教条;墨守成规,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地点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刻舟求剑这射出来的哲学道理有什么越多越好!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内题、办事情,都应当容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迷信教条;墨守成规,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地点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2)刻舟求剑是由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3)比喻不会随着事物的变化来进步性的看待事物,仍然用旧的、不变的眼光看待事物。 (4)刻舟求剑是由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刻舟求剑蕴含的道理急!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迷信教条;墨守成规,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地点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刻舟求剑包含了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迷信教条;墨守成规,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地点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刻舟求剑这个故事讽刺的是什么 你好, 刻舟求剑是由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讽刺某些人总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望你采纳!2023-07-22 11:40:591
《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寓言故事讽刺了哪种人?
《郑人买履》讽刺了做事不懂得变通,因循守旧,死守教条的人 .《刻舟求剑》讽刺的是做事片面,不会从多方面思考、墨守陈规的人.望采纳~~2023-07-22 11:41:102
刻舟求剑讽刺了什么
做事呆板,不随着事物变化而变化的人。2023-07-22 11:41:186
刻舟求剑这则寓意讽刺了现实生活中的哪些人?试举例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不懂变通、死脑筋、不能用变化的思维去解决问题、违背事物规律的人的人.2023-07-22 11:41:471
刻舟求剑讽刺了什么?
讽刺了那些不会用发展眼光看待事物的人2023-07-22 11:41:5813
刻舟求剑和买椟还珠讽刺的是哪一类人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楚国有个珠宝商人,到郑国去卖珠宝.(他)用木兰香木(为珠宝)制作了(一只)盒子,用桂和椒所调制的香料来熏盒子,用美玉来点缀(它),用翠鸟的羽毛来连缀.有个郑国人买了盒子,却把盒里的珠子还给了楚国人,这个人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不能说是善于卖珠子啊.原意是买来珠宝而只留下漂亮的盒子不要里面真正价值高的珠宝.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2023-07-22 11:42:262
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讽刺了什么人
不知变通。。。。。。妄图不劳而获2023-07-22 11:42:332
《刻舟求剑》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编辑本段]【出 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编辑本段]【近义词】 守株待兔、墨守成规 郑人买履、表水涉澭 [编辑本段]【反义词】 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编辑本段]【注 释】 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2.自--从。 3.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 4.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5.是--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佷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落。 8.契者--雕刻的人/地方。 9.若--如果。 10.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11.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2.求--找 刻舟求剑的意思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成语词典中注音为( kè zhōu qiú jiàn ),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故事大意是:有一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刻舟求剑是一个贬义词,并列式短语,为“刻舟”和“求剑”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在句子中可以作谓语、定语或者状语。 刻舟求剑的近义词是墨守成规 ,反义词有见机行事 相关作品:刻舟求剑文言文阅读及赏析 [编辑本段]【词性】 中性词 [编辑本段]【含义】 比喻一个人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2023-07-22 11:42:432
刻舟求剑 这则寓言讽刺了哪些人
不论事实变化,不以事实为根据,呆板2023-07-22 11:42:547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1 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有一条小船停在岸边,船舱里坐着一个老渔翁,他是这条船的主人。每日他都会到江上捕鱼、摆渡。这几天天天下雨,他不能去撒网捕鱼了,又无人过江,没有办法,只好盼望明天是晴天。 这日,雨住天晴,渔夫正要去打渔,忽然听到对岸有人高喊:“船家!摇船过来,送我过江。”只见对岸有一位公子模样的人,站在岸边,最显眼的是这人腰间佩着一把宝剑,还带着一把腰刀。哎呀!这把宝剑真是漂亮啊!渔夫心想:穷苦人家,哪来的这等宝物,必定是富家子弟。摇他过江,不知要招来什么麻烦。就说:“我还要去捕鱼,没空摇你过江。”这下,可把那人急坏了。他叫道:“你关我过去,我多给你一些船钱还不行吗?”渔夫又想:送他过江也用不了多少时间,正好可以仔细地看看他的宝剑。想到这里,渔夫就将船向对岸摇去,喊道:“哎,来喽!” 来到岸边,那位公子上了船,顺风摇船很快就到了江心。渔夫对那个人说:“公子贵姓?贵乡何处?”那个人回答时,一个浪花打过来,他身子一晃,只听得“咕咚”一声响,水上冒起一串水泡。原来是他的宝剑掉在了江中。可是他一点也不慌张,渔夫对他说:“你还不快下去找宝剑?”公子不不慌不忙地说:“你急什么,船到了岸,再找也不迟呀!”渔夫本想帮他找,听他这么一说,心里想:我看你有什么高招。 只见公子在船舷上拿腰刀刻了个记号,说:“宝剑是人这掉的,等船靠了岸,从这下去,便可找回。” 到了对岸,那位公子说:“渔夫,你和我一起去找宝剑,我会加倍付你工钱。”说完,他立刻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找剑去了。 可是,那位公子怎么也找不到宝剑。这时,渔夫对他说:“宝剑是在江中心掉的,你现在到了岸边怎么可能找得回呢?” 说完,渔夫下了水,游到江心去找宝剑了。果然,剑在江心附近找到了。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2 《刻舟求剑》这则故事讲了楚国有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把剑掉下的地方。”当舟停驶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结果捞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读完这个故事大家都会觉得故事中的这个人十分的愚蠢。那这则故事到底向我们讲述了什么道理呢,不只是讽刺哪些愚蠢而又拘泥的固执,不知变化发展的人。小故事,也是可以悟出人生大道理的。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这则故事又有不同的理解。 对于国家栋梁来说,这则故事告诉他们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而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就相当于死读书,只记固定的问题和答案,却不知变通,不明白其中的含义。这种行为是万万不可取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 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在做事之前一定要认真思考,仔细分析,想好了再去做。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3 有一天,一艘来自楚国的船正在行驶着,船上有很多人。其中一个人腰中别着一把宝剑和一把小刀。他拿出宝剑,在众人面前炫耀炫耀。 他拔出宝剑,只见宝剑锋利无比。他拿起宝剑舞起来,可是手没握紧,宝剑“扑通”一声掉入水中。 别人都劝那人快去捡,不然就来不及了。那人十分镇定,想了一会儿,眼睛一亮,说:“我的宝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我在这里做一个记号,马上到岸了,再把宝剑捞上来。众人都不理他。只有一位大爷,对他说:“年轻人,宝剑是这里掉下去的,宝剑是不会动,你在这里作了一个记号,到了岸上,你就找不到宝剑了。”那人不屑的说:“你这个老头子,怎么知道我就找不到宝剑。”老大爷摇了摇头,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说完便不理他,便走了。 那人坐在船头,欣赏着美丽的景色,不一会儿,就沉浸在美景中蔚蓝的江水与天相连。岸上一排柳树轻拂着水面,只见波纹荡漾。可那人心里还想着那把剑。 到了岸上,他卷起袖子,就跳入河里,左捞捞右捞捞,就是摸不到宝剑。不但没找到宝剑,还成了落汤鸡。那人后悔都来不及了。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4 战国时期,有个楚国人带着他随身携带的传家宝——一把金光闪闪的宝剑,要坐船渡江。 你问我为什么这个楚国人要随身携带一把宝剑在身上?其实我也不知道,大概是爱炫耀吧! 上船后,可能是那把宝剑金光闪闪的样子,实在太引人注目了,有些人像那个楚国人投来羡慕的目光,有些则开始在旁边嘀嘀咕咕。 过了一会儿,船上的人都说让这个楚国人露两手,只见这个楚国人拿起手中的宝剑,越耍越起劲。就在这时,一阵大风吹来,楚国人手中拿的宝剑一不小心掉进了江中。 大家赶紧劝楚国人说:“还愣着干嘛,快下去捞啊!”只见这个楚国人不慌不忙的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说到:“宝剑是从这个地方掉下去的,等会儿船靠岸了,我从这个地方跳下去,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其他人见状纷纷不再劝说,开始说这个楚国人太笨,太蠢,不知变通。靠了岸,除了这个楚国人,大家都上了岸。只有他还在找那个记号,准备跳下去找宝剑。 不久后,楚国人找到刻的那个记号,一下就跳了下去,他心里在想,你们这些人才是笨蛋,我做了记号的下去就能捞上来。等我拿上来,你们就无话可说了。岸上还有几个人等着看这个人的笑话。江底,楚国人找了半天,一无所获,心想:怎么回事呢?难不成是被偷走了吗?这下可完了,祖传的宝剑就这样子,没了可怎么办呀! 请问一下,你们大家知道宝剑到底掉在哪里了吗?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5 今天我和爸爸共同阅读了《刻舟求剑》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故事中说的是从前有个人在坐船时,他把宝剑放在船边,一不小心把宝剑弄到大海里了,船上的好心人都忙着帮他捞剑,而他却不慌不忙地说:“你们这群人也太笨了吧! 用这样的办法永远也捞不上来。”帮他捞剑的人听了都生气的说:“难道你有什么好办法吗?”那个人不以为然的说:“用刀子在掉剑的地方刻一个记号不就行了。”说着他就拿出刀子在掉剑的地方刻了一个记号,船到岸了,他就顺着记号去捞剑,可是他忙了半天怎么也找不到他的剑。 爸爸说:“你感觉故事中的人怎么样?我说他的想法太愚蠢了,还不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做错了事情要及时改正。爸爸夸我讲的好。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6 过了几天,那个人又坐船过江,一不小心,又把新买的宝剑掉进江里。 他大声说:“我的宝剑呀!”然后又想:不能像上一次一样,要立刻行动。真好运,船上有一块比较重的铁和很长很长的绳子,先把绳子绑住铁,然后靠了岸用另一头的绳子绑住大石头,再请熟悉水性的人游到宝剑沉下去的地方,最后潜到水里把宝剑拔出来。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7 战国时代,有个楚国人坐船过河。当他航行到山脉和河流,他没有注意到把他的剑投进水里,但他没有及时抓住它。于是他在剑落下的地方在船舷上做了一个记号。当船靠岸的时候,他就潜到水里去摸刚刻上记号的地方,结果什么也没摸着。 【典故】楚国有人过河。他们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他们突然同意了他们的船,说:“我的剑掉在那里了。”当船停下来时,它需要从它的主人那里进入水中。船已经造好了,但剑还没造好。如果你要那把剑,你会感到困惑吗?《鲁国春秋朝代》 比喻用来描述那些不理解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却仍然关注问题的人。 刻舟求剑的故事 要剑的故事 原文: 楚国人在河中涉水,看见他们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他们就夺过船,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了。当船停了,你可以从你同意的人那里下水。船已经造好了,但剑还没造好。如果你要那把剑,你就不会困惑了! 翻译: 一个楚人乘船过河。不知不觉中,他把剑掉进了河里。他在船边做了个记号,说:“我的剑掉在这里了。当船靠岸的时候,这个人就顺着船上刻的记号下去找那把剑,但是他好长时间都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长一段路,剑还在那儿。你不觉得把船划破来找剑很傻吗? 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8 一.话说寓言导入 1.你们都知道那些寓言故事?(揠苗助长、自相矛盾、画蛇添足、守株待兔、郑人买履、掩耳盗铃、南辕北辙等) 2.齐读它们,想想这些寓言故事都有那些共同点?(语言简练、故事情节简单、故事中的人物都很愚蠢、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等等) 3、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常带有讽刺或者劝戒的性质。寓言原来是民间的口头创作。世界上最早的寓言式《伊索寓言》,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已经相当盛行。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许多当时相当流行的寓言作品。“刻舟求剑”其中的寓言故事之一。选自战国《吕氏春秋》 4、读课题,说对课题的理解。 二、初读寓言感知 1、这则寓言故事是古代文言文,请小朋友试着读读。(抽生逐句读,注重评价读准与否) 2、把课文中的生字、难字认识了,课文就能读得更准确了!(遽-赶紧、契、矣、岂-下面是自己的己) 3、生字回到句子里,看看读得怎样?(读句子——遽契其舟、舟已行矣、不亦惑乎!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4、把这些句子送回课文里,又读得怎样?(自己练读,抽生读课文) 5、文言文要读慢些,还要读出停顿之美来。(师生共同读完全文) 三、品读寓言感悟 1、文言文每句话具体都讲了些什么呢?请结合课文下方的译文理解。 2、老师读文言文句子,请小朋友用译文里的话告诉我是什么意思。(老师读句子,学生说意思。) 3、请一个同学读译文,大家一块告诉他是哪句文言文。 4、让我们走进每个句子,看看其中的有些字具体是什么意思?(老师圈字,学生结合译文理解这些字是什么意思。) 5、老师由句到字抽问学生,并板书在黑板上。 6、像这样同桌互相考考。 7、其实在文言文里,同样的字在不同的句子里也有不同的意思。比如(楚人有涉江者、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中的者,(是吾剑之所从坠、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中的之。 8、结合文后的译文,同桌商量商量分别是指什么意思。 9、“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这个括号里省略了谁? 10、文言文的语言是简练、简约、简洁的。 四、赏析寓言深化 1、楚人刻舟最后能求剑成功吗?为什么?再找文言文中的原句告诉我们。(舟已行矣,而剑不行)齐读 2、所以,“求剑若此”,是求不到剑的! 3、你觉得文中的楚人是个什么样的人,给他取个名字。(——者) 4、作者又是怎么评价他的呢?找出来读读。(不亦惑乎!)岂不是太糊涂了吗?意思就是“是太糊涂了! 5、你最想对这个糊涂的楚人说点什么呢? 6、带着我们的体会再读读这个课题(齐读课题)。 7、寓言故事“刻舟求剑”,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道变化的人。 8、带着我们对课文的体会,再读文言文,注意读出文言文的停顿之美!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9 有一个楚国人出门远行。他在乘船过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随身带着的剑落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剑掉进水里了!” 这个楚国人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然后回头对大家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众人疑惑不解地望着那个刀刻的印记。有人催促他说:“快下水去找剑呀!” 楚国人说:“慌什么,我有记号呢。” 船继续前行,又有人催他说:“再不下去找剑,这船越走越远,当心找不回来了。” 楚国人依旧自信地说:“不用急,不用急,记号刻在那儿呢。” 直至船行到岸边停下后,这个楚国人才顺着他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可是,他怎么能找得到呢。船上刻的那个记号是表示这个楚国人的剑落水瞬间在江水中所处的位置。掉进江里的剑是不会随着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记号却在不停地前进。等到船行至岸边,船舷上的记号与水中剑的位置早已风马牛不相及了。这个楚国人用上述办法去找他的剑,不是太糊涂了吗? 他在岸边船下的水中,白费了好大一阵工夫,结果毫无所获,还招来了众人的讥笑。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必然要犯脱离实际的主观唯心主义错误。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10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答案不唯一)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11 今天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刻舟求剑》。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楚国人,因为读过两年书,练过两年武,所以总认为自己很聪明。直到有一天,他听说了其它地方有一个人很厉害,所以他要去那个地方跟别人比试比试。因为那时候没有马车,所以他只能坐船去。他上了船,船上有很多人,十分热闹。不一会儿 船行驶到了江中心,就在这时,他一个不小心,将随身佩带的一把宝剑掉落到了江中。船夫和其它人看见了就指着那支已经掉到水中的宝剑说:“你的宝剑掉到水里了,赶快跳下去捞起来啊!”可是,这个楚国人像是不在意似的。他不慌不忙地向周围的人问道:“在场的各位,有没有人带着小刀呢?”“小刀?有!”其中的一个人说着便把小刀递给了那个楚国人。“但是,有了小刀又有什么用呢?”那个人疑惑地问道。“我自有好用!”他一边说着,一边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然后慢条斯理地劝慰着大家说:“请不要着急。”大家都疑惑不解地望着那把刀刻的印记。还不时地催促他说:“你还等什么?快下水去捞剑呀!”楚国人望着那微波荡漾的江水,胸有成竹地说道:“慌什么,我有做记号呢!”船便继续向前航行,大家又催他说:“再不跳下去找剑,这船越走越远当心找不回来了。”楚国人依旧很自信地说道:“不用着急,不用着急,记号刻在那儿呢!” 等船靠岸了,这个楚国人才顺着刻有记号的地方,跳进江里去寻找他的宝剑。他反复地潜入水中,可是,每当他露出水面的时候,都是两手空空的。他还以为是自己没有对准记号经过仔细核对之后,他再次潜入江水,结果仍然是白费工夫,毫无收获。他只好上了岸。 他一上岸,就看见大家都在那里前俯后仰的哈哈大笑呢!“哈哈哈!哈哈哈!”那人边笑着边说,“你这人啊!就是不知道灵活变通,你想啊!剑从一开始掉下去的时候就已经沉下去了,而且你标记号也没有什么用,因为剑是不会随着记号一起动的,所以你这么做不是无济于事吗?” 怎么样!大家读了这个故事大家有什么启发吗?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做事情不能一成不变,要学会灵活变通!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12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寓意:用机械的方法看待变化了的事物,一定不会有正确的行动。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察今》 《吕氏春秋》战国末年秦国宰相吕不韦(?-公元前235)的门客们编纂的一部杂家著作,共26篇,吸收了先秦诸子百家著作里的内容,保存了很多先秦的文献资料。其中有不少寓言故事。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13 在楚国,有一个人,他家中有着一件“镇宅之宝”——一把宝剑。听说这把宝剑是他的祖先传下来的,所以他十分珍惜,在外人面前也经常炫耀这件传家宝。 有一天,这位楚人带上宝剑,去参观皇上为一位妃子举行的宴席,因此他穿的漂漂亮亮的,踏上了通向皇宫的船…… 湖面上波光粼粼,使人的心情也好了这个楚人哼起了小调,想象着皇宫的布局与摆设…… 正想着,一个浪头突然打过来,船摇晃了一下,宝剑掉下去了! “哎哟,这可是我家的传家宝哎!现在没了,可咋办呢!”楚人着急地说道。忽然,他脑中灵光一闪,为什么不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做个记号呢?待会儿找剑就方便多了呀!他急忙拿出小刀,“唰”地一下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开心地说:“哈哈,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说完,便幻想着自己去找剑,然后捞了上来,大家直夸他聪明…… 不久,船停了下来。他脱下上衣,“扑通”一声跳进水中找剑。可是水里除了河蚌、水草、石块和鱼,什么都没有了,到处都找不着他的剑。 楚人上岸后,急得大哭起来,刚才在船上坐在他身边的人一下子明白了,一五一十地告诉大家,大家听了后,哈哈大笑,异口同声地说:“像你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2023-07-22 11:43:261
《刻舟求剑》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编辑本段]【出 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编辑本段]【近义词】 守株待兔、墨守成规 郑人买履、表水涉澭 [编辑本段]【反义词】 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编辑本段]【注 释】 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2.自--从。 3.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 4.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5.是--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佷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落。 8.契者--雕刻的人/地方。 9.若--如果。 10.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11.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2.求--找 刻舟求剑的意思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成语词典中注音为( kè zhōu qiú jiàn ),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故事大意是:有一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刻舟求剑是一个贬义词,并列式短语,为“刻舟”和“求剑”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在句子中可以作谓语、定语或者状语。 刻舟求剑的近义词是墨守成规 ,反义词有见机行事 相关作品:刻舟求剑文言文阅读及赏析 [编辑本段]【词性】 中性词 [编辑本段]【含义】 比喻一个人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2023-07-22 11:43:372
刻舟求剑讽刺了那些人
那些死板教条不知变通的人2023-07-22 11:43:533
刻舟求剑这个寓言讽刺了怎样的人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不知事物变化的人,告诉我们要懂得灵活变通.2023-07-22 11:44:161
刻舟求剑中 你觉得涉江者糊涂在何处?这故事讽刺了哪些人?
墨守成规,死板教条,一意孤行,很糊涂!2023-07-22 11:44:231
刻舟求剑讽刺了甚么人
讽刺了1些只知道循序渐进、思想不知道变通、只会按原来的老规矩办事。不知道到积极进取,随着社会的发展改变思想适应环境的人,2023-07-22 11:44:301
刻舟求剑这篇文言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刻舟求剑的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刻舟求剑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这则成语包含着两层道理:一层是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就不会把事情做成功。另一层是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也要闹笑话。作者这种思想是朴素的唯物思想,辩证思想。刻舟求剑是《吕氏春秋·察今》中记述的一则寓言,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江时不小心把剑掉进了江里,旁人劝他赶紧跳下江去打捞,但这位楚人却笑着摇摇头,说自有妙法。他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记号,然后自言自语道,我的剑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一会儿到岸后我就在这跳下去找剑。当船停下后,他就沿着记号跳进江里去找,却遍寻不获。这个故事后演化出的成语就是“刻舟求剑”,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道变通的意思。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2023-07-22 11:44:511
刻舟求剑中 你觉得涉江者糊涂在何处?这故事讽刺了哪些人? 半小时之内给出答案,
墨守成规,死板教条,一意孤行,很糊涂!2023-07-22 11:45:081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
1. 刻舟求剑的阅读答案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坠--落。 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哲理评析: 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2.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原文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译文 有个想乘船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在水里。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他从雕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刻舟求剑 漫画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雕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刻舟求剑 漫画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 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主要批评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 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 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ipanzhi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 3. 《刻舟求剑》文言文问题及答案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30346638,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 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岂不是很糊涂吗?像这样治理国家,和这个人一样。时间已经变迁,但是办法不变,如此治理国家,不是麻烦了吗!【出 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作者 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 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注 释】 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2.自--从。 3.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 4.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5.是--这。 6.不亦惑乎--不是佷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 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落。 8.契者--雕刻的人/地方。 9.若--像。 10.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11.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2.求--寻找 13.止--停下 14.入--跳下 15.行--行走 刻舟求剑的意思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成语词典中注音为( kè zhōu qiú jiàn ),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讽刺了片面、静止,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 刻舟求剑是一个贬义词,并列式短语,为“刻舟”和“求剑”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在句子中可以作谓语、定语或者状语。 刻舟求剑的近义词是墨守成规 ,反义词有见机行事。 4.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原文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想乘船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在水里。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雕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刻舟求剑 漫画 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雕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刻舟求剑 漫画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主要批评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ipanzhi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 5. 刻舟求剑文言文和答案 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哲理评析] 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望采纳,谢谢 6. 刻舟求剑阅读题答案 《刻舟求剑》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释:1.涉: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3.其:他的,指楚人的。 4.自:从。5.坠:落。 6.于:在,到。7.遽:急忙,快。 8.契:用刀刻。9.是:这。 经典成语故事 - 刻舟求剑10.吾:我的。11。 之:它,指楚人的剑。12.求:寻找。 13.矣:了。 14.而:然而,表转折。 15.若:像。16.此:这样。 17.不亦惑乎:不也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 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18。 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19。 楚:周代国名译文: 从前,有个渡过江河的楚国人,他的剑不小心从船中掉到水里,他立刻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雕刻了记号,又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过了一会,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不慌不忙地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是很糊涂吗?道理: 该寓言原意是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不懂变通、墨守成规之意。 回答完毕,顺祝学习进步。2023-07-22 11:45:171
刻舟求剑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怎么样的人,因为他们怎么样。
all提溃口TMDKKK路TM快我系咯在可以下雨咯连起来下来1路JJ里11安sky春季8奥体哦一2023-07-22 11:45:444
刻舟求剑讽刺了什么人
刻舟求剑讽刺了那些2023-07-22 11:46:033
刻舟求剑这个故事主要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
本文刻画楚人运用了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突出了他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特点。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在句子中多作谓语、定语或状语,多含贬义。全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立刻在那船(舷)上刻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扩展资料:剑落水中只会沉底,这是普通常识。船走远了,还要在船底下找那早掉下水去的剑,真是愚蠢可笑。假使船是静止的,剑沉水底,在船的落剑处刻上记号顺着记号下水找剑,自然有可能找到。无奈剑沉水底就不动了,船却在不断移动。这个客观事实没在求剑的人的头脑里得到反映。他一心以为剑从哪里落下去,就从哪里去找,必能找到。他的认识同客观事实不一致,结果自然只有失败。用这样一个比喻来讽刺死抱着教条的人,非常有力。2023-07-22 11:46:101
郑人买履,刻舟求剑两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郑人买履》讽刺了做事不懂得变通,因循守旧,死守教条的人 .《刻舟求剑》讽刺的是做事片面,不会从多方面思考、墨守陈规的人.2023-07-22 11:46:251
守株待兔和刻舟求剑都讽刺了哪一类人
不劳而获的人守株待兔讽刺的是那些想着不劳而获的人2023-07-22 11:46: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