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柚不是西游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变化与创新之上.那么,应该如何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新形态呢?围绕这一问题,我国学者展开了多方面的理论探讨,以一些科研机构和重点大学为依托,已经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思路.其一,注重马克思思想与西方人文传统的对话,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从中梳理马克思思想的逻辑线索的理论特征;其二,主张根据“第一手文献”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重新进行翻译和解读,强调阅读马克思原始文本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从文本入手,才能真正厘清马克思的思想内涵和内容实质;其三,强调现实问题研究的重要性,认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对当代实践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此外,还有一种观点日益成为共识: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必须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必须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文化传统,即要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原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原理必须坚持以研究实际问题为中心的原则,以实事求是为根本的研究方法.这不是一项文本梳理等案头上的工作,不能靠摘引书本上的词句抽象地演绎出体系,而是要深入到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争取解放以及建设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分析和研究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哲学观念.
很明显,上述探索虽然在关注重心和研究策略上存在差异,但并不是互相排斥的,毋宁说是相互补充的.事实上,探索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综合性理论工程,可以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而不必拘泥于一种方式、一种思路.只有协同各种研究取向的思路,汲取国内外一切优秀文化的精华,反映时代的精神和实践的要求,才能发展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
二、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的热点很多,如下几个理论问题值得特别关注:
1.现代性问题.现代性毫无疑问是目前时代最重要的焦点性话题之一.在当代哲学界,西方许多著名思想家们关于启蒙理性、工具理性、技术理性、意识形态、大众文化、现代国家等问题的思考,实际上也都可以概括为现代性批判.相比之下,人们迄今为止对马克思学说与现代性问题的关系阐发得并不充分,有必要认真探寻马克思学说与现代性问题的内在关联,特别是考察马克思对于现代性问题的价值判断.
在具体的研究中,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对现代性进行了多维透视,用资本逻辑、历史观点、矛盾学说以及全球眼光看待现代性,构成了马克思分析现代性问题的基本视角,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基本立场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现代性建构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也有学者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视为一种现代性批判,认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诊断是从经济哲学这一特殊路径出发的,他力图从商品及商品拜物教的分析中揭示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真实的社会关系,他的资本理论和异化理论蕴含着现代性批判的巨大潜能和诠释空间.亦有学者认为,以资本全球化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是马克思的历史地平线,而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则是现代性社会的哲学地平线.马克思思想的出场既是对资本全球化历史语境的现实批判,又是对现代性视域的一次大变革.还有学者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汲取灵感,认为“现代性”是当前时代占据霸权地位的意识形态和主导话语,是现代人生存命运和现代社会基本构架最为重大的塑造力量.而马克思生逢现代性的全盛时期,对现代性的理解、反省和批判是其毕生的思想主题,马克思所确立的关于“现代性”的“发生学”、“病理学”和“未来学”是对“现代性命运”的系统而全方位的考察.还有学者具体探讨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所包含的现代性反思的三个维度,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正是对现代性问题辩证的历史的扬弃,他对启蒙现代性意识形态的批判以及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超越了现代与后现代两极对立思维,成为我们今天考察现代性命运最具洞察力的思想理论.
2.实践论问题.实践问题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近来实践论问题研究的新角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关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研究.人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那么反过来,理论能否对实践进行检验呢?对此有学者认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但在我国理论界和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片面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从而忽视或不能全面理解理论对实践的能动作用,因此,准确理解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复杂关系是我们的一项重要课题.其次是关于个体实践与集体实践的概念区分.有学者认为,尽管实践是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概念,但长期以来,对于实践活动形式,我国学术界却没有进行推进性研究.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个体是最为基本的行为单位,因而,承认以个体为主体的实践形式(即个体实践),与承认以集体为主体的实践形式(即集体实践)一样,都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再次是对实践概念内涵的深度挖掘.有学者仔细考察了马克思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中的实践观,提出结合西方自亚里士多德直至当代的哈贝马斯、阿伦特以来的实践概念的发展史,把对实践的理解推进到更广阔的思想内涵中去.还有学者从美学的角度对马克思的实践观进行了探讨.认为马克思以实践观为立论基础,将审美对象和主体的审美能力都看成是劳动实践的历史产物,强调人的感觉的解放,主张扬弃异化,追求全人类生活的高度自由,这种实践观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对此我们应该予以充分的肯定和重视.
3.价值论问题.价值论问题既与实践观有着密切联系,同时又具有理论上的深度和高度.尤其是在社会高速发展、观念日益更新的当代中国,价值论研究更是成为人们理解与解释现实问题和人生意义的一种理论手段.因而,如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基础,实现价值观念的转型和变革,始终是一个焦点问题.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理论分支,价值论理论研究则聚焦于适合自身的研究方法的探讨,以及基本理论问题的推进.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关于价值论思维方式的研究.有学者主张,价值思维是以人的生活实践为基础和依据的实践思维,它要求置身于主体社会性、历史性的现实生活实践关系中进行思考,从而将生活实践的结构、方式、形态和规则,提炼升华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思维方式.与实体思维相对立,价值思维要求以人的生活实践为基础,在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的全面关系、矛盾运动及其动态发展过程中,分析客体的存在、性质之于主体的意义,并系统、综合、创造性地把握它们,在生活实践中实现它们、变革它们.同时,价值思维又是一种属人的、以主体尺度为根据的、多向度的个性化的主体性思维,它与传统直观形式的思维相对立,是一种辩证的动态的生成性、过程性、历史性、批判性、否定性思维.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几大理论成果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充分研究中国发展道路中积累的“中国经验”,从中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思想和命题,从而实现马克思理论的中国化、当代化,是建构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必由之路.具体地说,近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主要有三:
1.“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经济与社会迅猛发展的同时,一系列问题也突出出来: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越来越牵动人心,社会公正、社会稳定等社会问题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政策取向,引起了学者们的热烈讨论.
有学者对历史上的发展观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明确区分了以国民经济的增长为目标的单纯“增长”与“发展”之间的界限.认为经济增长仅对经济而言,而发展的含义较广,不仅包括经济增长外,还包括社会状况的改善和体制的进步;而“综合发展观”则注重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组织的关系,强调发展是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社会转型、文化变迁、自然协调、生态平衡等方面的综合.有学者则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为,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唯物史观关于社会有机体和社会结构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唯物史观关于人、社会对于自然界的依赖性和社会历史连续性的观点是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总之,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而科学发展观是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应用和发展.还有学者把科学发展观看作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评价尺度体系(生产力尺度、制度尺度、人的全面发展尺度)的丰富和发展,认为它构成社会发展评价尺度体系的理论基础,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和谐社会”目标的价值探讨.如果说“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的话,那么,“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则更加具体地为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了价值取向.
有学者认为,和谐社会是人类文明的最高理想,而在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类型对于和谐社会的理解各不相同.在当前,如何克服个人主义带来的现代性局限和弊端成为建构和谐政治社会观的阻碍和困境,以民主、法治和正义的方式作为实现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现实途径,无疑为解决这一难题并从而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提供了有效的解决之道.有学者对社会的不和谐状态进行了理论分析,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冲突理论是建立在社会实践与生产理论、社会交换与社会结构理论基础之上的.社会冲突表面上是人们在社会交换中一种对抗性行为和关系,但其根源在于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不平等.还有学者则把建构“和谐社会”的理论目标与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联系起来,认为任何国家的国家机器都承担着社会公共职能,而社会公共职能的基础是一个民族的“共同利益”.国家虽然是阶级矛盾的产物,但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在生产劳动中、在生存和发展中构成的以经济、政治和文化形式表现出来的相互依存关系的产生,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既可以靠国家和暴力机器的维护,也可以依靠大众意识的认同和承认,而“和谐社会”这一理念无疑代表了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3.“以人为本”社会发展观的哲学解释.“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原则和基本要求.马克思强调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则是在当代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补充和创新.
有学者认为,哲学的归宿在于人,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目标和归宿.“以人为本”决策的提出不仅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一种发展战略,而且富于哲学家的意蕴和根据.有学者把马克思唯物史观与西方人本主义哲学进行了比较,认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应坚持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指导,而最根本的是把具体的、现实的人作为“本”.还有学者指出,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人既是社会发展的积极创造者,又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受益者,既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和目的.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要求我们在认识和解决一切(经济的或社会的)问题时,都要同与人(人的本质、需要、使命、尊严、权利)的利害关系联系起来,把是否对人有利作为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最高评价尺度和最终归宿.
我们认为,对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及其未来导向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律性的说明与导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宗旨之所在,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将更加充分地体现这一风格.对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问题的关键在于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与超越的双重品格,既能够从哲学的角度对复杂的社会现象予以客观、全面的反映和合理的说明与解释,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找到问题的关键,也能够以一种反思性的态度对现实提出质疑,从而在对现实的审视与批判中提出未来发展的合理构想和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什么?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唯物朴素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朴素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实物。例如:五行(金、木、水、火、土)、气、行[xíng]、阴阳、等,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2、机械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一种有限论,与无限论(不可知论)和一神论对立。又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具有内在一致性。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这5年之所以能够解难题办大事,关键是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可见,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和动力所在。2023-07-22 06:37:021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包括哪些?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最重要的原理。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3、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4、作为上层建筑主要形式的国家,表面看来仿佛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实际上却是统治阶级的各个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是阶级统治的工具。5、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6、实现共产主义绝对必需的前提是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2023-07-22 06:37:224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解析: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又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歪曲为经济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历史理论,它既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这一崭新的历史观以后,它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实现了哲学的变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奠定了历史理论基础。 “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2023-07-22 06:37:431
马列唯物史观的出处在哪里?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提出的的哲学原理。意思是历史也是一种物质,并且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列宁提出了物质的定义是:不以人的思想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023-07-22 06:37:533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什么论述的?
唯物史观是指马克思主义者所揭示的历史观.具体包括;1.社会发展动力论,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有反作用;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论,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3.领袖和群众的关系论,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等2023-07-22 06:38:001
唯物史观是什么
您好,根据您的问题,我觉得是一种坚持唯物主义的思考。诚心为您解答,希望不吝采纳。2023-07-22 06:38:115
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
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核2023-07-22 06:38:414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是什么?认识论?唯物论?辩证法?
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分为四大块: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也叫唯物史观,讲了以下内容: 一、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这部分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基础”,一个“本质”,三个“结构”.即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以及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 (一)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三)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 二、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这部分内容包括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发展动力体系”和“历史创造者”的活动. (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阐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其基本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构成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构成的社会的基本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构成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二)“社会发展动力体系”的基本观点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以及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历史的创造者” 基本观点有:人们创造着历史,又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同时,充分肯定了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创造,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唯物史观. 三、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这部分内容有“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人的属性、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问题”、“人的自由及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论问题的阐述”等.2023-07-22 06:39:061
唯物史观是什么意思?
唯物史观是什么意思 唯物史观”就是指的是“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也被称为“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的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历史唯物主义是什么意思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我认为不需要纠结在这个概念上 重要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 就像别人问你为啥叫这个名字 这是说不道理的事 唯物史观具体包括什么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不同步( 落后或先于)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有阻碍作用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 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 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 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 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 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 它就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阻碍社会前进 四、社会发展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 2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3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五、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源泉、物质条件、直接创造)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六、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1人生价值﹕ⅰ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 ⅱ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 2人生价值的两方面社会价值居于首位, 即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 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3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正确的价值观有促进作用, 错误的价值观有阻碍作用 唯物史观什么意思 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简单的说就是, 经济决定阶级, 阶级决定生产分配方式, 生产分配方式的变革导致历史的变革。 什么叫唯物史观 一、唯物史观又叫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唯物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二、唯心史观又叫历史唯心主义,它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对立的历史观。它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点出发,把人们的思想动机、杰出人物的主观意志或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否认社会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否认阶级斗争规律,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历史唯心主义掩盖历史发展的真相,通常代表剥削阶级的利益。 唯物史观是什么 唯物史观 就是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的发展 最主要的理论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唯物史观包括什么 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 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 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 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 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 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3.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4.人与社会发展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人民群众是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表现。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 唯物史观的发现及其伟大意义 1.唯物史观的发现 (1)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一生中有两大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列宁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是通过“两个归结”发现和创立唯......>>2023-07-22 06:39:131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其经典表述
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但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因此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对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2023-07-22 06:39:201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最根本的观点是什么?
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重要补充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众所周知,标志唯物史观开始形成的《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两位经典作家合作完成的。恩格斯在他的《反杜林论》和《费尔巴哈论》这两部书里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最为详尽的阐述。恩格斯曾这样叙述马克思和他在形成“新理论”中的作用:“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这些话语是多么谦虚而感人,是多么实事求是!然而,不能不指出的是,在马克思逝世之后,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确实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时候,着力阐明生产方式特别是其中的生产力,对政治的和思想的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对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决定作用。这是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的需要,是完全正确、无可非议的。后来,有些人把唯物史观曲解或歪曲为“经济决定论”、“经济史观”。恩格斯在他晚年的有关书信中,对此进行了严肃的驳斥,对唯物史观某些原理作了重要的补充。 恩格斯1890年9月21日致约。布洛赫的信中写道:“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而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向前发展。”他还说:“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第二,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的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1990年10月27日,恩格斯在写给康。施米特的信中讲到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他以哲学为例指出:“每一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因此,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1894年1月25日,恩格斯致信瓦。博尔吉乌斯,明确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并非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这是在归根到底总是得到实现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互相作用。” 限于篇幅,这里不能把恩格斯内容极为丰富的论述一一加以引证。总起来说,恩格斯在坚持社会历史观的唯物主义立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社会历史观的辩证法。其中包括:上层建筑(政治的、思想的)对经济基础乃至对整个社会发展进程的能动作用;上层建筑诸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国家权力等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沿着或逆着经济发展的方向,从而起加速或阻碍经济发展的作用);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等等。这些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对于我们完整而准确地理解唯物史观,认识和运用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2023-07-22 06:39:432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提出的嘛?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以抽象“人”学为核心思想的唯心史观斗争中,逐步创立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亦称唯物史观,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其与历史唯心主义相对。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它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它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也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不同步( 落后或先于)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有阻碍作用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 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 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 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 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 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 它就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阻碍社会前进四、社会发展总趋势: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2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3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五、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源泉、物质条件、直接创造)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六、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1人生价值﹕ⅰ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ⅱ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2人生价值的两方面社会价值居于首位, 即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1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 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3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正确的价值观有促进作用, 错误的价值观有阻碍作用2023-07-22 06:39:571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2023-07-22 06:40:043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思想来源是什么?
按照思想史的发展规律,唯物史观的形成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社会历史观中就包含许多唯物史观的思想要素。对唯物史观的形成产生影响的还有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辩证法。虽然他把历史的实质归结为绝对精神或绝对理念,但他却把历史看作是一个有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辩证发展过程。黑格尔正确地理解了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关系。促成马克思建立唯物史观的思想另一环节是费尔巴哈的思想。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虽然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然而它在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中也起过重要的作用。2023-07-22 06:40:121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及意义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又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歪曲为经济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历史理论,它既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这一崭新的历史观以后,它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实现了哲学的变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奠定了历史理论基础。2023-07-22 06:40:203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是什么?
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又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歪曲为经济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历史理论,它既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这一崭新的历史观以后,它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实现了哲学的变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奠定了历史理论基础。2023-07-22 06:40:282
唯物史观是什么意思
唯物史观”就是指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也被称为“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2023-07-22 06:40:391
什么是唯物史观 它有什么特点
1、唯物史观就是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的发展,最主要的理论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一生中有两大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3、列宁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是通过“两个归结”发现和创立唯物史观的,他说“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4、唯物史观是时代的产物,在过去的时代就是最天才的头脑也不能把它硬想出来,只有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即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才能发现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 5、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化,人们才能清楚的看到,任何社会制度都在变化发展,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是生产方式的变革。 6、才能发现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进程;才能锻造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即无产阶级,历史唯物主义正是适应了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需要而产生的。2023-07-22 06:40:52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用辩证方法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从它的本质来讲是物质的,物质按照本身固有的对立统一规律运动、发展,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也叫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辩证的唯物论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世界观和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的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量变质变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量、度.掌握适度原则的重要意义.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 4.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以及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认识的辩证运动 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辩证运动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重要哲学基础. 3.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意义. 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4.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关系. 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一致性.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思想路线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 *** 思想和 *** 理论的精髓. (四)历史唯物论 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 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 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 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 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 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3.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4.人与社会发展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人民群众是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表现.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2023-07-22 06:40:591
唯物史观的重要特征是?
实践原则与主体性原则的内在一致,它为唯物史观奠定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理论基础;历史发展过程的客体制约性与主体创造性的辩证统一,它为唯物史观赋予了辩证的理论品格;人的自由解放与历史进程的高度一致,它使唯物史观获得了明确的价值指向。三大基本特征。2023-07-22 06:41:167
谁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 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
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 “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2023-07-22 06:41:548
唯物史观是什么意思?指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吗?
yes,就是历史唯物主义。2023-07-22 06:42:133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一)历史观(唯物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要求我们改革和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使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从而促进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这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要求我们改革和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使之与经济基础状况相适应,从而更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二)价值观、人生观 4、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 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5、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6、人的价值及其实现(价值观与人生观):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他对社会的贡献),要求我们(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地投身到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去;(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需要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和社会消极因素的冲击. 二 : 历史唯物主义解析论文 摘要:由于目前高三使用的《中国古代史(选修)》是在初中统编教材基础上的“急就篇”,无论是课本还是教参都存在着“失之过简”的弊端,这就给高中历史教学造成了教师难以讲解清楚,学生难以掌握的不少教学难点。 加之,近年来历史高考加大了对高中难点内容的考核,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突破难点,就成了高三历史教学的当务之急。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进步的过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始终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对推动历史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杰出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运用这些基本观点,对高三历史中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作出比较全面、科学的分析和评价,教学难点也就能化难变易了。 本文仅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唯物主义原理对《中国古代史(选修)》的一些难点进行解析,供参考。 一、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观点,剖析历史现象的根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因而一切历史现象产生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就在于社会经济发展及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 如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选贤与能”的“禅让制”,这种传说中的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其“贤与能”的标准以什么来定位?在已经出现私有财产的父系氏族公社晚期,到底谁最“贤能”呢?这是学习“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后,学生产生的一个难以解开的历史“扣结”。 如果从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正是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前夜着手,贫富开始分化、阶级逐渐产生,在当时的情况下,可能是谁最有威慑性的实力,谁就能迫使大家把他说成是最贤能者了。 “尧的比较富有,舜有储粮仓库,禹的父亲曾筑城保护自己的财产”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这样一来,似乎民主公正的禅让制,其背后就存在着以经济实力夺位的真相。 用《韩非子·说疑》的话来说,就是“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也”。 正是在这种凭借实力参与争位的禅让制下,也就必然会出现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舜逐共工夺尧位,禹放虞舜继其位,启杀伯益夺其位,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而王位世袭制则把这个参与争位的范围限制到王家子孙这一圈子内,有利于国家政权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因此,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这是历史的一个进步。 而造成这个历史性转变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但历史唯物主义又认为社会意识不仅仅以如实地反映社会存在为己任,而且还具有明显的创新功能,突出地表现为意识超越社会现实的局限而创造出新的观念,进而又表现为在新观念指导下实际地改变社会现实,创造新的社会状态,这是人类意识的能动作用的最高表现,特别是经过人民群众的实践之后,社会意识就能变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如东汉末年张角利用“太平道”的宗教意识,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号召,有准备、有组织、有计划、有纲领地发动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基本瓦解了东汉王朝,使其名存实亡。 利用宗教意识进行斗争,是农民政治斗争的一个伟大创举,为后世农民革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然而宗教毕竟是麻醉人的鸦片,又有着其消极的腐蚀作用。 它会束缚人民思想,削弱人民战斗力,使农民分不清敌我。 如青州黄巾军由于曹操摧毁过寺庙,便错误地认为他是自己的同盟者,结果被曹操瓦解和镇压。 二、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观点,解释学生难以理解的历史概念。 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而政治结构即政治法律制度等则是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各阶级经济地位及其利益的体现而已。 如对周灭商后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它和井田制的关系怎样?学生对此感到很难理解。 如从政治结构和经济结构相互依存的唯物史观来观察,疑难就会化解。 周灭商后,为了有效地统治地域广袤的领土,“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以周族的血缘关系为依据,逐次分封,建立起以逐级臣属和纳贡为条件的家族系统,而周天子就是这个以天下为家的家族系统的总族长。 这样,政权族权合一,各个在血缘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家族,同时就是国家政治结构中的不同环节,西周的国家结构就是姬姓家族的扩大。 这种以血缘关系为纽结的家长家庭公社关系的国家化,是西周社会的重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一整套宗法制度。 与这套宗法制度相适应的就是当时的井田制这一经济制度。 用生产关系三要素来分析,井田制的“土地国有”(即为周天子所有)是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奴隶主(诸侯臣下)强迫奴隶集体从事劳动是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而奴隶主(贵族阶层)完全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则是产品的分配方式。 这三点就是井田制的本质。 至于“耕地阡陌纵横,像井字形状”只不过是其外在的表现而已。 由于分封制的政治结构适应了井田制的经济结构,西周的农作物品种增多,手工业门类更细(号称“百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成为地域广大的奴隶制国家,使我国的奴隶社会进入鼎盛时期。 又如宋与汉唐相比,统一没有完成,社会矛盾从建立初期就甚为尖锐,统治者也较为腐朽,为什么商品经济却得以繁荣?如果从生产力发展迫使生产关系作了一定的调整来解析,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 其一是北宋虽未统一全国,但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并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其二,“杯酒释兵权”的交换条件是“多择良田美宅”,使北宋土地兼并甚于前代,造成 *** 财政困难,因此大力鼓励发展工商业,城镇出现,都市繁华,交子使用,使商品经济得以繁荣,这样工商业增加的税收就弥补了财政收入的不足。 而南宋统治者虽占半壁河山,但随着经济中心南移局面的最后完成,临安商业的发展又大大超过了北宋的东京,其对工商业收入的依赖程度更大;其三,城镇商品市场的扩大和作为流通手段货币的发展,加之造船技术的进步,又为海外贸易的兴盛提供了条件,使得宋代统治者从海外贸易的收入中获得了巨利;其四,汉唐以来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两宋的经济发展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矗再如资本主义萌芽,14、1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稀疏地出现,与此同时中国明朝的中后期也有相同情况发生。 这就是说,当时中国的发展水平绝不低于西欧国家。 但在此以后,为什么中国没有步入资本主义社会呢?固步自封,闭关自守,放弃海外活动良机,固守传统的农业经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腐朽的封建制度对新生的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扼杀了资本主义向前发展。 由此,欧洲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取得了对农业经济国家的决定性优势。 这一对比优势不仅表现在经济上,而且也反映在政治上和军事上。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仗着这种优势进行扩张,采用“舰炮政策”打开经济落后国家的门户,使其日益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这就在世界历史上出现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 其中的历史教训不仅极其深刻,而且又具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三、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观点,阐述重大的历史事变。 唯物史观揭示,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而生产力只有通过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才能对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起决定作用。 一句话,一切历史事变的结局只有遵循了这一基本规律才会成效显著。 如商秧变法为什么会取得成功?“废井田开阡陌”,动摇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县制”摧毁了奴隶制的上层建筑,建立起了适应封建生产关系发展需要的封建制的上层建筑。 商秧变法顺应了当时的历史发展的潮流,体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协调互动的力量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又如汉武帝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和加强思想控制等方面“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为什么“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呢?如果能从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来剖析,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秦始皇北击匈奴是在刚刚统一六国之后进行,连年征战使本已遭受严重破坏的生产力又雪上加霜,役使百姓,民不堪命,埋下了秦朝覆亡的种子;而汉武帝是在休养生息60多年后国力强盛的情况下反击匈奴,有利于北部边疆的安定和生产力的发展。 公务员之家 秦始皇役使百姓主要是为一己之私利修宫室和建陵墓,使大批农民离开土地,田地荒芜,社会生产力又受到很大摧残;而汉武帝征发农民服役是用以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对发展社会经济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至于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采劝焚书坑儒”的残暴手段,对知识分子进行野蛮的镇压,造成了钳制思想摧残文化的恶果;而汉武帝则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 简言之,上层建筑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其兴才勃也;否则,其亡也忽焉!这一点表现在元清两朝的统治上,也甚为分明。 二者同为边疆民族入主中原,元朝仅存在了90年,清朝统治却长达268年,何以会形成如此差异?从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来解析,一是元朝君位继承不稳定,在元世祖忽必烈和元成宗铁穆耳之后,争夺皇位和权利的斗争持续不断,仅从1308年到1333年的25年间就先后更换了八位皇帝,这种夺权斗争往往把整个统治集团的成员都裹胁进去,造成政治和社会的动荡不安;而清朝之初就以“父传子,家天下”的君主专制奠定了稳固的统治基础;二是元代的黑暗统治,使汉族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特别低下。 相传元代社会把人分为十等,有七匠、八娼、九儒、十丐之说。 沦为平民的文人学士因废科举而缺乏正常的入仕之途,只有写作杂剧、小说以维生了;而清于入关第二年的1645年就开科取士,为汉族知识分子广开仕进之门,吸引他们加入维护清朝统治的营垒。 马克思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写道:“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探讨历史的时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 ”我们的高中历史教材,虽然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编写的,但如何结合各种历史问题用历史唯物主义给以解析,这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活的灵魂”就要靠我们自己来掌握了。 否则,抱着唯物史观编写的历史教材,重复着费尔巴哈的失误,不能指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答好高考历史试题。 这难道还不发人深省吗?当然,正如列宁所说:“历史唯物主义也从来没有企求说明一切,而只企求指出‘唯一科学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的话)说明历史的方法。” 作为教师来说,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历史方法论,面对现实历史的具体教学,不断地由唯物史观的科学抽象上升到对具体历史问题的思维,高中历史教学才能呈现出活生生的局面。 因为,运用历史唯物观来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是对社会的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的逻辑展开,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唯物辩证本性的揭示,乃是最能体现出历史学科特色的能力的。 所以,这也应是高中历史课能力培养的核心。2023-07-22 06:42:381
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
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的哲学观。2023-07-22 06:42:495
什么叫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一、唯物史观又叫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唯物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二、唯心史观又叫历史唯心主义,它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对立的历史观。它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点出发,把人们的思想动机、杰出人物的主观意志或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否认社会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否认阶级斗争规律,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历史唯心主义掩盖历史发展的真相,通常代表剥削阶级的利益。2023-07-22 06:43:087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同一概念,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为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称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俄国哲学家列宁评价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套理论,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扩展资料: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1、生产是历史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2、与生产力一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他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3、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4、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5、人类社会的一般总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唯物主义2023-07-22 06:43:441
历史唯物论是什么?
历史唯物主义是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又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歪曲为经济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历史理论,它既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这一崭新的历史观以后,它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实现了哲学的变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奠定了历史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J.狄慈根1886年出版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一书中,狄慈根用这一概念表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后来G.V.普列汉诺夫也是这样表述的。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讲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时,还用过完备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等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它们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客观世界的最一般规律的自觉反映。它看到物质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基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它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一高度组织的物质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又是彻底的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是一切现象自我运动的根据的客观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科学总结,它建立在现代科学和先进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和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产生和发展 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中贯串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同时也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辩证唯物主义是对哲学发展中积极方面,即唯物主义因素和辩证法因素的吸取、发展和升华。2023-07-22 06:43:561
怎样理解唯物史观?其意义如何
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首先,它结束了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理论的长期统治,使历史破天荒地第一次被安置在它真正基础之上。其次,它作为人类的认识工具,是我们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一般方法,是我们解决社会历史问题的指南。最后,它使得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得到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在人类历史上完成了对社会历史的科学认识,捍卫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使唯心主义在最后一个领域得到彻底的摧毁。它成为马克思对人类最重要的两大贡献之一。2023-07-22 06:44:061
唯物史观的形成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在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社会历史观中就包含许多唯物史观的思想要素,如从法国大革命时起就有一些历史学家(梯叶里、基佐、米涅、梯也尔)在总结当时的事变时,认为阶级斗争是了解全部法国历史的钥匙,力图用“实际利益”、“经济状况”或“财产关系”来说明社会政治制度、阶级斗争、宗教斗争等社会现象,但他们并不能真正科学说明“经济状况”或“财产关系”的内在联系,不能说明阶级矛盾的经济根源以及阶级斗争的本质和作用,因而他们对历史的认识还没有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上。对唯物史观的形成产生影响的还有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辩证法。虽然他把历史的实质归结为绝对精神或绝对理念,但他却把历史看作是一个有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辩证发展过程。黑格尔正确地理解了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关系。在黑格尔以前的许多思想家往往用偶然性来看待历史,把历史描绘成是一大堆偶然事件的堆积,黑格尔则不然,他力图透过社会生活所发生的无数偶然现象,从中找出历史运动的必然性、规律性。例如他对罗马共和国的灭亡,就认为并不是由于恺撒降生这样的偶然事件,而是有它内在的必然性。恩格斯认为,根据黑格尔的观点,“人类的历史已经不再是乱七八糟的一堆统统应当被这时已经成熟了的哲学理性的法庭所唾弃并最好尽快被人遗忘的毫无意义的暴力行为,而是人类本身的发展过程,而思维的任务现在就在于通过一切迂回曲折的道路去探索这一过程的依次发展的阶段,并且透过一切表面的偶然性揭示这一过程的内在规律”。不仅如此,黑格尔的历史观,在形式上是唯心的,在内容上却有相当的现实感。在他看来,“市民社会”、“财产关系”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社会生活的基础;家庭的出现与原始民族的经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在一个国家和政府成立之前必须先有阶级区别,以致贫富两阶级成为极端悬殊状态。这些认识成果是积极的。恩格斯曾经这样评价说:黑格尔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尽管他的历史哲学中有许多东西现在我们看来十分古怪,如果把他的先辈,甚至把那些在他以后敢于对历史作总结的人同他相比,他的基本观点的宏伟,就是在今天也还值得钦佩”。列宁也认为黑格尔的社会历史观点已“接近历史唯物主义”,“已经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黑格尔促成马克思建立唯物史观的思想另一环节是费尔巴哈的思想。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虽然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然而它在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中也起过重要的作用。费尔巴哈对唯心主义的批判,尤其是他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出版,在当时的德国思想界起过极大的影响。他指出,基督教不过是人们凭自己的宗教幻想制造出来的“最高存在物”,只不过是人自己所固有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自然界除了物质之外不存在任何其他的事物。恩格斯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这部书的解放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想象得到。那时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一时都成了费尔巴哈派了。”普列汉诺夫认为,马克思是从黑格尔那里承袭了辩证方法,从费尔巴哈那里承袭了唯物主义。列宁也曾指出:“马克思在1844~1848年离开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又进一步从费尔巴哈走向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所以,马克思走向唯物史观的道路是清晰的。普列汉诺夫就认为:“不是思维自身决定着存在,而是存在自身决定着思维。这个思想是费尔巴哈全部哲学的基础。这个思想也被马克思恩格斯当作唯物史观的基础。”当然,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并不是对这些理论要素的简单归纳,而是经过细致的分析批判后才采纳其中某些思想的。下面我们介绍这个形成过程。黑格尔2023-07-22 06:44:181
为什么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具体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与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但并没我照搬照抄,而是批判继承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因此他是唯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用发展,联系,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这区别与用孤立,静止,片面看问题的形而上学,因此他是辩证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以前,在自然史观上再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在进入社会历史领域,都不可避免的陷入了唯心主义,他们认为英雄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属于英雄史观,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地创造者,坚持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因此,他是唯物史观。所以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2023-07-22 06:44:251
如何理解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是一般形态的历史哲学,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主义这一特殊历史形态的历史哲学,它们相伴而生,唯物史观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有指导作用,剩余价值理论又证明了一般形态的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又从各自的角度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一、唯物史观是对人类社会历史一般规律的揭示,是假设 唯物史观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1843年马克思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的阶段,在这篇手稿中第一次提出了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观点;第二,1844年马克思写作《经济学哲学手稿》,在这篇手稿中提出了社会生产方式决定政治上层建筑诸因素和社会意识各种形式的观点;第三,1845年到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的阶段,第一次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另外,在后来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之中,马克思又对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内容及其体系作了最全面、最系统、最经典概述。至此,历史唯物主义彻底形成。 历史唯物主义虽然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基本的发展方向,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基本上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同时也指出了社会发展的各阶段的动力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矛盾。这里当然也包括了资本主义社会,并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存在而必定会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命运。然而,单纯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却不能进一步说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根源,也就是说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发生。所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只是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只是一个假设,并没有对各阶段的,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个根源性的解释。 二、剩余价值学说是对唯物史观的具体证明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不了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根源。而马克思的另外一个伟大发明――剩余价值学说做到了这一点。剩余价值学说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和劳动的二重性基础上的,马克思把人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个部分,必要劳动生产的是维持工人自己及其家人基本生活的价值,剩余劳动生产的则是剩余价值,这部分剩余价值是超出工人的正常工作时间外所生产的价值,这些剩余价值虽然由工人生产,却完全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由于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迫于竞争的外在压力,资本家开始进行资本积累,也就是就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进行社会在生产,或者说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越来越有社会性.另一方面,资本愈来愈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完全服从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目的。这样,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并且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直接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有计划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即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激化,必然引起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这成为了资本主义为自己所挖掘的坟墓,即由于经济危机的存在,资本主义必将灭亡。这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不谋而合,也就从逻辑上证明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空想社会主义者由于其历史唯心观,看不到无产阶级及其他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把社会主义理想的实现寄托在个别“天才人物”身上,甚至乞求统治者发善心来帮助其实现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只陷入纯粹的空想中。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是人们或某个“天才”“理性”活动的结果,从而使社会主义建立在现实的基拙上,揭示了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从而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唯物史观同时揭示了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社会主义事业是千百万群众的事业,如果没有无产阶级这一先进生产力代表的领导,不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不发挥、不依靠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不会有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因此,由于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而不是所谓的“天才人物”,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隐藏在资本主义社会自由、民主、平等伪善面具下的真正面目,即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只是工人付出的劳动中的很小的一部分,工人在工厂的绝大部分劳动是没有任何报酬的,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的发现让我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平等”面具下的实质上的不平等,其剥削实质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形式更加隐蔽。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势必会引起无产阶级的反抗,资本主义社会终究也逃不过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样的被推翻和取代的命运。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表明,只要还存在剥削的社会,就必定会灭亡。当资本主义社会的无产阶级一旦强大起来,终究会消灭资产阶级,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建立一个真正能实现人人平等的,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所以说,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综上可以看出,在马克思理论自身的发展完善过程中,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相伴而生的。唯物史观揭示一般规律,是假设;剩余价值学说则是对唯物史观的具体证明,两者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2023-07-22 06:44:441
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唯物史观的关系。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唯物史观,聚焦人类社会,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背后,找到人类社会存在发展背后的物质性动因,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贯彻到社会历史变迁之中。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的统一。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2023-07-22 06:44:542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是什么?
1、区别: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在于唯物史观是一个历史学概念,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哲学概念。2、联系: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都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应用。但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应用范畴是不一样的。唯物史观是一个历史学概念,主要在历史学领域中使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它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它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也是这些阶级互相博弈的结果。扩展资料:怎样理解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的解释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历史也是可以确证和理解的,它也是有前提、有过程、有结局的,可以为后来者所把握的。对历史的分解可以看出,它的构成要素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与其他自然的关系”。这里既包括人们自身的生理特性,也包括人们生存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诸如地质条件、山岳水文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未誊清稿”中,他们以零散的思考再度检视了自己所做出的判断和论述的完善性和可靠性,范围涉及诸如:革命何以是必要的、从个体孤立到群体联合的进程、个人隶属于阶级意味着什么、个性为什么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显现和发展、交往形式本身的生产与更替。战争为什么在过去能成为一种通常的交往形式、私有制与劳动的关系、自主活动及其实现的条件、市民社会再界定、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自然科学与历史的关系以及为什么思想家使一切本末倒置。马克思生前早就对将其理论和方法做简单化、极端化理解的倾向保持警觉并做过批判。1877年,他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谴责了米海洛夫斯基把他“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认为“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接着就举了《资本论》中的几处论述来详加分析,这些文献及其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和思考“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发展弥足珍贵。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唯物主义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怎样理解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的解释2023-07-22 06:45:131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什么?
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形成了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指明了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方向和道路,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以及无产阶级建党学说,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2023-07-22 06:45:291
唯物史观的六大原理和方法论
唯物史观的原理:阐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论证了旧的社会形态为新的更高形态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条件。方法论: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方法论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马克思主义工作方法的学习,重视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工作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并得出适合中国实际国情的规律性认识。中国共产党人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同中国各个时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2023-07-22 06:45:371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人的认识终有局限所以全是唯性的,后人认为它很对才讲唯物……还有立场观点不同还有相对而论2023-07-22 06:46:028
其实不是一个观念,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人的认识终有局限所以全是唯性的,后人认为它很对才讲唯物……还有立场观点不同还有相对而论2023-07-22 06:46:476
唯物史观的原理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二,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第三,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唯物史观三个基本原理1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方法论: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所谓社会基本矛盾是指在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无数矛盾中,起着本源的总制动作用的那个矛盾,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一切社会中都存在的制约社会其他矛盾及其运动的矛盾,即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2023-07-22 06:47:191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和联系?
一、区别:1、概念不同唯物史观是一个历史学概念,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哲学概念。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它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它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也是这些阶级互相博弈的结果。2、研究对象不同唯物史观研究是整个世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人类历史。二、联系:唯物史观的内涵及外延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相同,两者基本内容是一样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不由人的意志决定的,而有其内在的必然的发展规律。2023-07-22 06:47:262
马克思和恩格斯有什么不同
情同兄弟,志同道合,在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上,马为主,恩为辅,但离开了恩,马克思主义难以形成,更难以传播。马克思一生的主要创作中,要么是在恩格斯的帮助下完成,要么是两人共同完成,特别是恩格斯作为一个资本家的后代,在资金上给了马克思极大的帮助。在马克思逝世后,他为宣传马克思的著作出版和宣传作了不朽贡献。两人都是可以比肩的伟大人物2023-07-22 06:47:545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包括哪些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包括: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最重要的原理。 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4、作为上层建筑主要形式的国家,表面看来仿佛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实际上却是统治阶级的各个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5、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6、实现共产主义绝对必需的前提是生产力的巨2023-07-22 06:48:351
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
问题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包括哪些?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最重要的原理。 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4、作为上层建筑主要形式的国家,表面看来仿佛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实际上却是统治阶级的各个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5、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6、实现共产主义绝对必需的前提是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 问题二:历史观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有什么区别? 简单来说:历史观就是如何观历史?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两种历史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只有唯心史观,也就是唯心主义历史观。 从马克思以后为人类作出的理论贡献之一就是发现唯物史观,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希望能理解。 问题三: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 一样的,历史唯物主义又称唯物史观 问题四: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系统地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在 [ ] A.《德意志意识形态》 B.《资 A 问题五:谁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 ***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恩格斯1892年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英文版导言中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 “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修正为经济唯物论。 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以前,人们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其结果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资产阶级历史观用“人”的观点解释历史,比起中世纪用神的意志说明历史的神学观点是一个重大进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种抽象的人,即脱离历史发展条件和具体社会关系、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学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虚的“自我意识”。从这种抽象的人出发,必然把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归结为人类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这仍然是用非历史因素、人们想象和思考出来的东西去解释历史,因而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历史以及历史研究的对象。 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但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只有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才能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它的任务就是为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2023-07-22 06:48:421
什么叫唯物主义历史观?
应该是看重物质的意思吧2023-07-22 06:48:5210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是什么
历史唯物主义 historical materiali ***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又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 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 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 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歪曲为经济唯物论。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历史理论,它既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 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这一崭新的历史观以后,它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 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实现了哲学的变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奠定了历史理论基础。2023-07-22 06:49:331
什么是唯物史观
1、唯物史观就是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的发展,最主要的理论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2、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一生中有两大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3、列宁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是通过“两个归结”发现和创立唯物史观的,他说“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4、唯物史观是时代的产物,在过去的时代就是最天才的头脑也不能把它硬想出来,只有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即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才能发现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5、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化,人们才能清楚的看到,任何社会制度都在变化发展,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是生产方式的变革。6、才能发现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进程;才能锻造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即无产阶级,历史唯物主义正是适应了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需要而产生的。2023-07-22 06:49:421
什么是唯物史观的观点
唯物史观就是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的发展,最主要的理论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一生中有两大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列宁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是通过“两个归结”发现和创立唯物史观的,他说“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唯物史观是时代的产物,在过去的时代就是最天才的头脑也不能把它硬想出来,只有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即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才能发现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化,人们才能清楚的看到,任何社会制度都在变化发展,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是生产方式的变革。才能发现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进程;才能锻造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即无产阶级,历史唯物主义正是适应了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需要而产生的。扩展资料: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但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观察人及其活动,能准确的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它的任务就是为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历史唯物主义2023-07-22 06:49:491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最根本的观点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最根本的观点即生产力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一般总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扩展资料 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具有内在一致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 这5年之所以能够解难题办大事,关键是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 可见,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和动力所在。2023-07-22 06:50:041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包括哪些?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最重要的原理。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3、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4、作为上层建筑主要形式的国家,表面看来仿佛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实际上却是统治阶级的各个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是阶级统治的工具。5、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6、实现共产主义绝对必需的前提是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2023-07-22 06:50:111
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著作是什么
《共产党宣言》2023-07-22 06:50:194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是怎么评价的
马克思是如何建立“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概念的摘要: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从前面本文对《形态》中的唯物史观表述所分析得出的五个方面的历史唯物2023-07-22 06:5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