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帮我找关於诸葛亮的事迹500字,还要+上点评100字

2023-07-23 15:47:38
瑞瑞爱吃桃

  诸葛亮

  【诸葛亮生平】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汉族,字孔明,号卧龙居士。中国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丞相以及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史书记载其身高八尺,约合现今1.84米。诸葛亮生辰八字:辛酉、丙申、癸丑、丁巳.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张氏病逝,8岁丧父(一说是9岁丧母,12岁丧父),与姐姐以及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姐弟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17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冰镜先生司马徽。他看到刘表昏庸无能,不是命世之主,于是结庐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隐居待时,这是公元197年的事。诸葛亮在隆中已隐居了十年,他广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时局的发展,所以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后主即位。

  蜀汉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赏罚严明。对外与东吴联盟,对内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

  诸葛亮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和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但是诸葛亮并不墨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成为后世的楷模。

  中国千百年来将诸葛亮描绘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连续发射10箭;制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发明“孔明灯”。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诸葛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亮从弟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史、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

  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执政后,首先要办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复与东吴的外交关系。刘备死后,东吴一方面继续向魏称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样对蜀,仍陈大军于蜀的边境。诸葛亮派尚书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蜀联合,与魏断绝关系。

  当时,南中诸郡在刘备东伐之时,受东吴策动而叛乱,严重威胁[蜀汉]后庭。诸葛亮执政后,与东吴恢复邦交,切断了南中的外援。经过两年调养,诸葛亮上书后主,决心平定南中叛乱。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诸葛亮率大军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平叛战斗结束后,诸葛亮吸取“众建诸侯分其力”的经验,将南中四郡分为六郡,叛乱中心建宁郡被分得最细,起用大量土着大姓为官吏,达到不留军队、不运粮草,又能治理该地的目的;征调南中“青羌”万馀家入蜀,以其青壮组成骑兵五部,号称“飞军”:设立降都督,掌管南中军政。该年十二月,诸葛亮率军回到成都。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诸葛亮上《出师表》于后主,率军至汉中,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练兵约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治甘肃陇西)、天水、安定(治甘肃济川)三郡当即降蜀。魏明帝亲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采用以防守为主的战略。蜀军先扬言要由斜谷道攻取县,并使赵云、邓芝率一军据箕谷(今陕西褒城西北)为疑军,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参军马谡领一军为先锋,驻街亭。马谡指挥不当,大败于魏军,丢失街亭。蜀军失去前进的据点,只好退回汉中(正史并无“空城计”退司马懿军之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书自贬三级,以右将军身份行丞相之职。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冬,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蜀军此次出大散关,围攻陈仓二十馀日不下,粮尽而退。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三次率军北伐。蜀军西向,取魏武都、阴平二郡而回。诸葛亮复任丞相。

  在这一时期,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为引人关注的焦点。本来,他们两人同受刘备托孤,共为辅臣。直到建兴四年(公元226年),两人关系还比较好,诸葛亮在与孟达的信中还称赞李严。但不久,李严写信给诸葛亮,建议利用掌握朝政大权的便利,像曹操那样进爵封王,接受“九锡”,这样他也能捞到若干好处。诸葛亮对此非常生气,在回信中狠狠批评了李严一通。不久,诸葛亮在即将伐魏前,调李严带他所辖的二万军队来镇守汉中。李严却讨价还价,要诸葛亮从益州东部划出五郡设立江州,让他当江州刺史,致使调动未成。诸葛亮以大局为重,也就妥协了;建兴七年,陈震在出使东吴前,专门找诸葛亮汇报李严的巧诈问题,特别谈到李严早年在家乡为官时的一些劣迹,但没引起诸葛亮的足够重视。建兴八年(公元230年),曹军欲三路攻蜀,诸葛亮再次要李严带二万军队到汉中坐镇,李严又讨价还价。诸葛亮即做让步,任命其子为江州都督督军,接替李严调走后的工作,李严这才执行调动命令。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严在汉中负责后勤供应,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便写信给诸葛亮说皇上命令退兵。诸葛亮退军后,他又欺骗朝廷说此次退兵是为了诱敌。当诸葛亮回来后,他又故作惊问:“军粮已经够用,为何突然退兵?”于是,诸葛亮在上朝时拿出李严的书信为据,与许多将士一道签名上表,弹劾李严,将他免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军出斜谷,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与东吴约好同时攻魏。但东吴迟迟不发兵,迄至五月,孙权才派陆逊、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汉囗),进攻襄阳,孙权自己则率大军围合肥新城。对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败东吴。他亲率水军东征,让西守的司马懿坚守不战,让蜀军粮尽自退。但当孙权得知魏主的意图后,认为己方成了主战场,吃了亏,即令全线撤军。在西线。诸葛亮鉴于以往的教训,分兵屯田,打算久驻。这年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蜀军全线撤军。诸葛亮在生前留下遗嘱:“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中挖一个坟,坟坑可装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随葬器物。”

  【诸葛亮年谱】

  年号 公元 年龄 生平及事迹

  光和4年 181年 1岁 公元一八一年农历四月十四日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

  中平6年 189年 9岁 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初平3年 192年 12岁 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去世。

  兴平元年 194年 14岁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玄收养,其兄诸葛瑾同继母赴江东。

  初平2年 195年 15岁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昌)。

  建安2年 197年 17岁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移居南阳。

  建安4年 199年 19岁 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

  建安12年 207年 27岁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草庐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

  建安13年 208年 28岁 诸葛亮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参与赤壁之战获胜。

  建安14年 209年 29岁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

  建安16年 211年 31岁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建安19年 214年 34岁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率兵与刘备会师。刘备进成都,掌管巴蜀。诸葛亮任蜀军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兼任大司马府事。

  建安20年 215年 35岁 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

  建安23年 218年 36岁 诸葛亮留守巴蜀,筹集军粮,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蜀章武元年 221年 41岁 刘备登基,建立蜀国。诸葛亮任丞相。

  蜀建兴元年 223年 43岁 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 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蜀建兴2年 224年 44岁 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稳定因刘备战败而混乱的人心。

  蜀建兴3年 225 年 45岁 诸葛亮率军南征,稳定南部四郡。

  蜀建兴4年 226年 46岁 诸葛亮准备兴师讨魏。

  蜀建兴5年 227年 47岁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交《出师表》进行北伐。

  蜀建兴6年 228年 48岁 北伐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蜀建兴7年 229年 49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蜀建兴8年 230年 50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兴9年 231年 51岁 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马懿,大败魏将张郃。

  蜀建兴11年 233年 53岁 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

  蜀建兴12年 234年 54岁 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

  【诸葛亮著作】

  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

  诸葛亮著名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请宣大行皇帝遗诏表》、《南征表》

  【史书中记载】

  详见《三国志》.卷三十五u2022《蜀书 诸葛亮传》。由晋代陈寿撰。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历史之评价】

  陈寿:①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②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③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④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⑤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⑥诸葛丞相弘毅忠壮,忘身忧国。

  人物评价

  杨戏: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刘备:①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②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曹睿: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司马懿:天下奇才也!

  【诸葛亮事迹】

  一,佤族归顺

  远在公元225年,居住在葫芦王地的佤族人卡那曼卷部落与蜀汉丞相诸葛亮签盟归顺蜀汉朝廷,发誓镇守边关,永不反叛。整整1700年,佤族人始终遵循了这个盟约。1934年的英军进攻班洪、班老地区,佤族人牢记了这个盟约,斑老王奋起抵抗,组织佤族武装,剽牛盟誓,效忠他们最尊崇的“阿祖阿公”---诸葛亮。这就是有名的“班洪事件”。

  二,六个少数民族供奉的“茶祖”。

  《普洱府志古迹》记载: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镘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撤,固以名其山。六大茶山中有一座就叫孔明山,当地人民还把茶树称作“孔明树”,把诸葛亮尊为“茶祖”。

  时至今日,基诺族、布朗族、佤族、傣族、哈尼族、壮族各村寨,每年都要在诸葛亮诞辰这天举行集会,称为“茶祖会”,赏月歌舞,放孔明灯,祭拜诸葛亮。

  【其他之记载】

  诸葛亮七擒孟获

  奉节白帝城----刘备托孤、水八阵

  诸葛亮与空城计

  【诸葛亮智慧】

  “智圣”诸葛亮的智慧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不贪权势。

  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人权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努役。

  二、不谋私利。

  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

  《诫子书》中,他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以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处世。他对后主说:“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他死时确实如其所言。

  三、严于律己。

  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自贬三等。

  他几次发布鼓励将士直言极谏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评自己过失和缺漏。在他执政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他都决不委过他人,而自省自律。李严等人罪责虽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责,检讨自己的失损。

  四、知人善任。

  他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

  他取士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他不讲门第、资历,破格用人,大胆地授以要职,委以重任。何祗原为蜀郡太守杨洪手下的一个书佐小吏,杨洪亦是犍为郡太守李严之功曹小吏,何、杨都先后被诸葛亮擢为太守与李严同列。因此事他被誉为“是以西士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也。”

  诸葛亮任蜀相时,为了广揽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筑招贤台。刘备死后,他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如蒋琬、李邵、马勋、宗预、杜微、马忠、秦宓、董允等,这次用人之举被时人赞为“德举”。

  在《前出师表》中,他从“亲贤臣,远小人”的原则出发,向后主郑重推荐了董允、向宠等,其心之公明纯正实所罕见。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员中,既有荆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刘璋旧部,也有魏降将,无结党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怀,团结了绝大多数人。

  在当时有这样一句话:“凡事做过好事的,就算你和诸葛亮不认识,诸葛亮知道也一定会奖赏你;凡事做过坏事的,就算你和诸葛亮是亲属,诸葛亮也会惩罚你”。诸葛亮就是这样严明执法,赏罚分明的。

  五、谦恭待人。

  若把诸葛亮同当时的名士孔融、祢衡等人相比,显然后者的声望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和才智过人的周瑜、鲁肃、司马懿相比也略高一筹。诸葛亮无私无畏,谦虚谨慎,深思熟虑,卓识远见,善于博采众长,融化于胆识之中。

  六、治蜀有方。

  诸葛亮治蜀刑法颇严,他与法正等人制定法典《蜀科》,还拟出,《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科条。

  诸葛亮促进了蜀地农业的发展。他很重视都江堰水利工程,创设“堰官”专职管理,采用以农养战、耕战结合的政策,解决军粮问题。诸葛亮对手工业也非常关注,恢复盐铁专营,并亲到现场视察利用天然气煮盐的情况。并于城内设置“锦官”,专门管理。后世称成都为“锦官城”,即源此。诸葛亮说:“今民困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

  由于诸葛亮不仅是从征战的角度推动生产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从稳定人民生活着眼制定政策发展生产的,其结果蜀地是“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一片繁荣安定景象。

  七、勤政为民。

  诸葛亮是位知其不可为之的英雄。他相信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在《隆中对》中即提出“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这种信念贯穿于诸葛亮的一生,他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事必躬亲,受命以后,夙夜忧虑,振兴蜀汉,统一中国。

  八、高风亮节。

  诸葛亮不居功自傲,不追求过分的名位与特权。李严为曾怂恿诸葛亮加九锡,加爵称王。诸葛亮并不为所动,严词拒绝:“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庭,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国家兴衰高于个人荣辱,不为权欲所惑,不为名利所累。其忠心不二,效死知己,堪称中国历代忠臣良吏之典范。

  综上所述,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殚精竭虑,辅佐刘备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出了“跨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抗拒曹操”的治国方略。他儒法并用,以法治国,执法必严,赏罚分明;他重用人才,任人以贤;他审时度势,不断的调整内政外交政策;他重视农业生活,安抚流亡,轻徭薄赋,发展社会经济;他亲率大军北伐,革新武器装备,发明了孔明灯和木牛流马等。他的一生充满了智慧,为中国历朝历代所推崇成为智慧的化身。

  其实,诸葛亮并没有《三国演义》中的那样聪明,罗贯中只是把他神化了。

  【诸葛亮诗歌】

  五古·读诸葛武侯传书 唐·李白

  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

  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

  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

  晚途值子玉,华发同衰荣。

  托意在经济,结交为弟兄。

  毋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阁夜 唐·杜甫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咏怀古迹 唐·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有感 宋·文天祥

  平生心事付悠悠,风雨燕南老楚囚。

  故旧相思空万里,妻孥不见满三秋。

  绝怜诸葛隆中意,羸得子长天下游。

  一死皎然无复恨,忠魂多少暗荒丘。

  卧龙 明·佚名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铁血嘟嘟

躬耕南阳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弟在襄樊隆中务农。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以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韬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隆中对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新野。后来在一次拜访司马徽时听过他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伏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后又受徐庶推荐,想徐庶带他来引见,但徐庶却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诸葛亮提问道:“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你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

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君主懦弱,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以后便被称为隆中对,而刘备听后更加大赞,于是诸葛亮开始仕于刘备。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都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

我会告诉他做人心胸要再开阔一些,工作准备要再充分一些,考虑问题要再周全一些,干大事业要再不拘小节一些。

NerveM

就看一楼的吧,我有一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觉.

亮少有逸群之才原文及翻译

  1、原文: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   2、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3、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4、译文:诸葛亮在年轻的时候就才压群伦,有着英雄的气量,其身高八尺,容貌高大壮美.当时的人认为他是奇才。汉末动乱之际,他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在乡野亲自耕种,而不希求闻名显达。当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是稀世有之才,于是三次去他住的茅屋拜访他。诸葛亮深感刘备有雄姿伟态,冠压众人,于是解下腰带送给刘备以表达诚意,双方因此结交深厚。等到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拿整个荆州献降,刘备失去依靠,士兵又少,没有立身之地。当时诸葛亮二十七岁,借机献上妙计,亲自出使孙权,到吴国都会求援。   5、孙权既素来佩服刘备,又看到刘派来的诸葛亮儒雅奇伟,而对他十分敬重,当即派遣三万士兵去援助刘备。刘备有了这三万士兵,便和魏武帝展开交战,大败曹军,乘胜追击,平定了整个江南。后来刘备又攻取面的益州。益州平定后,(刘备)任用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以后,(又)任命诸葛亮做丞相,总管尚书事务。刘备去世后,继位的刘禅年幼愚弱,政事不分大小,全由诸葛亮专权处理。于是向外连结东吴,内部平定南越的叛乱,明订法律制度,整顿军备,又对于工器技巧,倾力研究改良(按:指诸葛亮改良制造的连弩、木牛、流马而言),科刑和教化都很严明,奖惩必定遵守诚信的原则,没有做恶事不受惩戒的,更没有做好事而不受表扬的。终于能做到官吏中没有奸诈的,而且人人心存自励,路旁有贵重的东西摆着,也不会有贪心的人去捡它,强壮的人不以大欺小、弱肉强食,这都是由于受到他严谨的风范所感化的缘故啊!   6、在这段期间内,诸葛亮充分表现出他的志向来,那就是激进的话想要囊括全天下,保守的话也想要跨越既有的疆界,震荡国内。又因为他自以为一旦他死了,那么就再也无人能涉足中原,与占尽优势的国家(按:指魏吴)相抗衡了,所以他不停地用兵,一再地显耀他的武略。然而,诸葛亮的才干,在理兵方面比较擅长,出奇谋却是他的弱点;又治理人民的器识远胜于做为一名将军的谋略。而且,跟他敌对的,人家有的得到杰出的人才相助,再加上众寡悬殊,攻和守的局势也不是一成不变,所以虽然每年劳师动众,却不能成功。   7、从前萧何推荐韩信,管仲举用王子城父,都是自度自己的长处,不能兼具各方面的缘故。诸葛亮的器识表现在政理上头,大概能跟管仲、萧何相媲美了,可是当时的名将却没有能及得上城父、韩信的,所以,终于使他的功业迟迟不能建立,公理大义也难于伸张了。这或许是上天的旨意,要把天下归给谁都有定数的,实在不能专拿才智去争取罢!
2023-07-22 05:50:391

《三国志 诸葛亮传》中“亮上有逸群之才~~~~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的翻译

  【原文】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於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译文】  诸葛亮年轻时就显露出了超群的才华,有英武雄健的气概,他身高八尺(1.80米以上),相貌堂堂,当时的人都认为他不同寻常。因遭逢汉末的动乱,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他亲自在郊野耕作,不求闻名显达。当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有特殊才识,于是三次前往诸葛亮的茅庐去拜访他;诸葛亮也深感刘备雄姿英发,杰出不凡,于是向刘备推心置腹地倾诉了自己的忠诚,与刘备深深结交。到了魏武帝曹操南下讨伐荆州、刘琮献出荆州投降时,刘备处境艰难,势单力薄,连一个立足之处都没有。诸葛亮当时年仅二十七岁,他降刘备献上奇特的计谋,亲自出使去拜见孙权,向东吴求援。孙权本来就十分钦服刘备,又见诸葛亮谈吐不凡,于是对他很是敬重,当即派兵三万去去救援刘备。刘备借助东吴军队,与魏武帝曹操交战,大败曹军,接着他又乘胜出击,接连打了不少胜仗,平定了长江以南(荆州境内)的全部地区。
2023-07-22 05:50:491

亮少有逸群之才翻译 这句话出自哪里

1、意思:诸葛亮在年轻的时候就才压群伦。 2、节选原文: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3、白话译文:诸葛亮在年轻的时候就才压群伦,有着英雄的气量,其身高八尺,容貌高大壮美.当时的人认为他是奇才。汉末动乱之际,他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在乡野亲自耕种,而不希求闻名显达。当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是稀世有之才,于是三次去他住的茅屋拜访他。诸葛亮深感刘备有雄姿伟态,冠压众人,于是解下腰带送给刘备以表达诚意,双方因此结交深厚。
2023-07-22 05:50:561

三国志诸葛亮传 亮少有逸群之才——盖天命有归,不可智力争也。的翻译

Annals of the Three Kingdoms biography of Zhu Geliang bright little preeminent -- cover at the mercy of nature, not intellectual debate.
2023-07-22 05:51:073

亮少有逸群之才 翻译

拍马屁的话
2023-07-22 05:52:045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时人异焉,怎么解释?

  这段话用来表述诸葛亮在很小的时候便已拥有了出众的才华。原文出自晋代陈寿所著《进(诸葛亮集)表》。  译文:  诸葛亮少年(年轻)时就表现出有超(逸)众人的才华,是英雄霸士的人(器)物,身高八尺(旧制),容貌很雄伟高大,当时的人都感到他很出类拔萃(奇特)。  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号卧龙,汉族,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临沂市)人,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并改造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10月8日在征战途中病故于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享年五十四岁,刘备之子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后世人常以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忠于蜀汉政权,为统一三国而领兵征战,在其《后出师表》中有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用来形容忠于国家的伟人,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的伟大忠心。
2023-07-22 05:52:204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描写的是谁?有什么理由?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轮奸身披
2023-07-22 05:52:3010

亮少有逸群之才是什么意思?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於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翻译:诸葛亮在年轻的时候就才压群伦,有着英雄的气量,其身高八尺,容貌高大壮美.当时的人认为他是奇才。汉末动乱之际,他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在乡野亲自耕种,而不想扬名于世。当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是稀世少有之才,于是三次去他住的茅屋拜访他。诸葛亮深感刘备有雄姿伟态,冠压众人,于是解下腰带送给刘以表达诚意,双方因此结交深厚。等到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拿整个荆州献降,刘备失去依靠,士兵又少,没有立身之地。当时诸葛亮二十七岁,借机献上妙计,亲自出使孙权,到吴国都会求援。孙权既素来佩服刘备,又看到刘派来的诸葛亮儒雅奇伟,而对他十分敬重,当即派遣三万士兵去援助刘备。刘备有了这三万士兵,便和魏武帝展开交战,大败曹军,乘胜追击,平定了整个江南。后来刘备又攻取面的益州。益州平定后,(刘备)任用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以后,(又)任命诸葛亮做丞相,总管尚书事务。
2023-07-22 05:52:554

诸葛亮外貌描写

诸葛亮外貌描述: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羽扇纶巾,清秀儒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2023-07-22 05:53:0415

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 从亮少有逸群之才到不可智力争也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於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宇内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译文:   诸葛亮年轻时就表现出超群的才华,颇有英雄霸士的风范,身长八尺,容貌很伟岸,当时的人都感到很奇特.因为遇到汉末天下扰乱,跟着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亲自在野外耕种,并不存心寻名求利.当时左将军刘备因为知道诸葛亮有不凡的才干,于是前后三次到他的草庐去拜访;至此诸葛亮深明刘备确实雄姿杰出,立即坦诚相见,为他谋划,两人的情谊一天天深厚起来.等到魏武帝移兵南下攻打荆州,刘琮举兵投降,而刘备失去时势又加上寡不敌众,终至无立锥之地.诸葛亮这时才二十七岁,马上贡献奇策,要求出使到孙权那儿,游说他出兵助蜀.孙权一向心服刘备,又亲眼看见诸葛亮智慧出奇,风度儒雅,也敬重极了,便即刻派了三万大军帮助刘备.刘备才能以这支军力跟魏武帝交战,扭转战势,大败曹军,并乘胜追击,把江南一带都平定下来.后来刘备又向西边用兵,取得益州.等益州平定,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不久,刘备称帝,再拜他为丞相兼任录尚书事.刘备去世后,继位的刘禅年幼愚弱,政事不分大小,全由诸葛亮专权处理.于是向外连结东吴,内部平定南越的叛乱,明订法律制度,整顿军备,又对于工器技巧,倾力研究改良(按:指诸葛亮改良制造的连弩、木牛、流马而言),科刑和教化都很严明,奖惩必定遵守诚信的原则,没有做恶事不受惩戒的,更没有做好事而不受表扬的.终于能做到官吏中没有奸诈的,而且人人心存自励,路旁有贵重的东西摆着,也不会有贪心的人去捡它,这都是由于受到他严谨的风范所感化的缘故啊!   在这段期间内,诸葛亮充分表现出他的志向来,那就是激进的话想要囊括全天下,保守的话也想要跨越既有的疆界,震荡国内.又他自以为一旦他死了,那么就再也无人能涉足中原,与占尽优势的国家(按:指魏吴)相抗衡了,所以他不停地用兵,一再地显耀他的武略.然而,诸葛亮的才干,在理兵方面比较擅长,出奇谋却是他的弱点;又治理人民的器识远胜于做为一名将军的谋略.而且,跟他敌对的,人家有的得到杰出的人才相助,再加上众寡悬殊,攻和守的局势也不是一成不变,所以虽然每年劳师动众,却不能成功.从前萧何推荐韩信,管仲举用王子城父,都是自度自己的长处,不能兼具各方面的缘故.诸葛亮的器识表现在政理上头,大概能跟管仲、萧何相媲美了,可是当时的名将却没有能及得上城父、韩信的,所以,终于使他的功业迟迟不能建立,公理大义也难于伸张了.这或许是上天的旨意,要把天下归给谁都有定数的,实在不能专拿才智去争取罢!   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2023-07-22 05:53:451

陈寿编成《诸葛亮传》后给司马炎上的奏章

  这是奏章的主要一段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於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奏章的全文是下面的  臣寿等言:臣前在著作郎,侍中领中书监济北侯臣荀勖、中书令关内侯臣和峤奏,使臣定故蜀丞相诸葛亮故事。亮毗佐危国,负阻不宾,然犹存录其言,耻善有遗,诚是大晋光明至德,泽被无疆,自古以来,未之有伦也。辄删除衤复重,随类相从,凡为二十四篇,篇名如右。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於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青龙二年春,亮帅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於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於当世。  伏惟陛下迈踪古圣,荡然无忌,故虽敌国诽谤之言,咸肆其辞而无所革讳,所以明大通之道也。谨录写上诣著作。臣寿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泰始十年二月一日癸巳,平阳侯相臣陈寿上。
2023-07-22 05:54:031

诸葛亮传略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身长八尺①,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②,随叔父玄避难荆州

1.①年轻时②超出③特殊的才能④交⑤已⑥任命2.①当时人认为他与众不同;②人数少而且没一块地盘;③孙权早就敬佩刘备。3.赤壁1、关键词:②逸:超出,古今异义;⑥拜:任命,拜受2、疑难句子:③权既宿服仰备,既宿:指很早3、据注释③武帝,指曹操,可以推断出来[文化常识]“九州”之说。我国古代历来有“九州”之说,意为中华大地由九州组成。但说法不一。《尚书。禹贡》上指冀(今山西一带)、兖(今河北一带)、青(今山东一带)、徐(今徐州一带)、扬(今长江下游地区)、荆(今湖北、湖南一带)、豫(今河南一带)、粱(今四川一带)、雍(今陕西、甘肃一带)。而《吕氏春秋》上有幽州而无梁州;《尔雅》上有幽州、营州而无青州、梁州。上文所说的荆州与益州(今四川一带)是古代两大行政区划。【译文】诸葛亮年轻时有超群的才能,英雄霸王的气概。身长八尺,面容相貌十分伟岸,当时人认为他与众不同。遇到汉末,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亲自在田间耕种,不求声望显达。这是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有特殊的才能,于是多次到草屋去拜访诸葛亮。诸葛亮十分称道刘备的杰出才能,于是结交了他,感情深厚。等到曹操南征,荆州刘琮把整个荆州当作礼物送给了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但刘备失去了权势和地位,人数少而且没有立足之地。诸葛亮当年27岁,就进谏奇策,亲自出使孙权,向吴国求援。孙权早就敬佩刘备,又看到诸葛亮非常雅致,十分敬重他,立即派兵三万人来帮助刘备。刘备能够用兵于赤壁之战打败曹军,乘胜攻下曹军,江南都平定了,后来刘备又向西攻打益州。益州充实之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
2023-07-22 05:54:112

诸葛亮的逸群之才体现在什么地方

舌战群儒的情节
2023-07-22 05:54:193

亮少有逸群之才中诸葛亮辅佐刘备做了哪些事情?

诸葛亮帮助刘备从被曹操赶得东奔西跑、变成盲流分子、几乎上无片瓦下无插花之地,最后慢慢发展,终于三分天下有其一,继续汉室国家,尝到当皇帝的荣誉。
2023-07-22 05:54:303

亮少有逸群之才………拜亮为丞相。从本段文字看诸葛亮为刘备做了哪些事情?

诸葛亮深感刘备有雄姿伟态,冠压众人,于是解下腰带送给刘以表达诚意,双方因此结交深厚。【等到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拿整个荆州献降,刘备失去依靠,士兵又少,没有立身之地。当时诸葛亮二十七岁,借机献上妙计,亲自出使孙权,到吴国都会求援。孙权既素来佩服刘备,又看到刘派来的诸葛亮儒雅奇伟,而对他十分敬重,当即派遣三万士兵去援助刘备。刘备有了这三万士兵,便和魏武帝展开交战,大败曹军,乘胜追击,平定了整个江南。后来刘备又攻取面的益州。益州平定后,(刘备)任用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以后,(又)任命诸葛亮做丞相,总管尚书事务。按你标题来说的话 就是诸葛亮有超过众人的才华 所以刘备让诸葛亮做了丞相
2023-07-22 05:54:391

诸葛孔明长得怎样?

人样!!!!!!!!
2023-07-22 05:54:461

关于诸葛亮

http://bk.baidu.com/view/2347.htm这里面应该是最全的,试试看
2023-07-22 05:54:5715

逸群之才是什么意思?背后有着怎样的典故故事?

逸群之才其实就是拥有超群出众的才能的意思。背后的典故就是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有逸群之才。
2023-07-22 05:55:252

诸葛亮的外貌有哪些特征?

做不了的外貌有哪些?他做好多的太早。
2023-07-22 05:56:138

隆中对文言文比较阅读的翻译甲:亮答曰……乙:亮少有……

(甲)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独掌大权以来,各地豪杰同时起兵,占据州、郡的人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声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终之所以能打败袁绍,凭借弱小的力量战胜强大的原因,不仅依靠的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天拿它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你可有占领它的意思呢?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那里人民殷实富裕,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乙)诸葛亮年轻时就有出众的才华,宏伟的气度,他身高八尺,容貌伟岸,当时的人都认为他不同寻常。时逢汉朝末年战乱动荡,跟随着叔父诸葛玄避难到荆州,亲自在田问耕作,不求显身扬名.当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有特殊的才能,就三次到草庐之中去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深感刘备姿态威武、才德出众,于是就推诚相待、倾吐忠言,相互结下深厚的情义。到魏武帝南征荆州时,刘琮率全州投降,而刘备失势且人马很少,没有立足之地.诸葛亮当时二十七岁,就进献奇计,亲自出使束吴,向孙权求援。孙权早已很佩服敬慕刘备,又看到诸葛亮儒雅过入,非常敬重他,随即派遣三万军队来援助刘备。刘备得以同魏武帝交战,大败魏军,乘着胜利形势克敌制胜,长江以南地区全部平定。后来刘备又向西夺取了益州。益州平定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刘备称皇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2023-07-22 05:56:333

诸葛亮外貌?

这两幅诸葛亮像应该可以参考,人物画家张砚钧的作品。张砚钧作品张砚钧作品
2023-07-22 05:57:007

种放字明逸文言文翻译

1. 种放 字明逸文言文翻译 种放(955年-1015年),字明逸,号云溪醉侯,河南洛阳人,父种诩,宋吏部令史,后调补长安主簿。 七岁能写文章,精于易学。不应科举,父亡随母亲隐居终南山,讲学为生,撰写的《蒙书》十卷以及《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录》等,人们很是称许。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陕西转运使宋惟干向朝廷推荐种放,种放推辞了。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兵部尚书张齐贤对皇帝再次举荐种放,种放仍旧推辞了。 咸平四年(1002年),张齐贤任京兆太守,再次向朝廷推荐种放,种放应诏而面圣。而后数年中,种放奔走于朝廷与终南山之间,数次归山后又数次再度出山入仕。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正月,种放再次来朝觐见,陪祭汾阴,被授予工部侍郎。种放晚年侈靡丧清节, 《宋史》记载:“颇饰盥服”,“于长安广制良田,岁利甚博”。 谏官王嗣宗参奏了种放,恰逢赦恩而停止。后种放再次辞官归隐。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十一月十九日,种放晨起,穿上道士衣裳,召门生一起饮酒,几巡酒后安然离世,终年60岁。上诏赠工部尚书。 2. 种放 字明逸文言文翻译 是个古人的名字。 种放(955年-1015年),字明逸,号云溪醉侯,河南洛阳人,父种诩,宋吏部令史,后调补长安主簿。七岁能写文章,精于易学。不应科举,父亡随母亲隐居终南山,讲学为生,撰写的《蒙书》十卷以及《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录》等,人们很是称许。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陕西转运使宋惟干向朝廷推荐种放,种放推辞了。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兵部尚书张齐贤对皇帝再次举荐种放,种放仍旧推辞了。咸平四年(1002年),张齐贤任京兆太守,再次向朝廷推荐种放,种放应诏而面圣。而后数年中,种放奔走于朝廷与终南山之间,数次归山后又数次再度出山入仕。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正月,种放再次来朝觐见,陪祭汾阴,被授予工部侍郎。种放晚年侈靡丧清节, 《宋史》记载:“颇饰盥服”,“于长安广制良田,岁利甚博”。谏官王嗣宗参奏了种放,恰逢赦恩而停止。后种放再次辞官归隐。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十一月十九日,种放晨起,穿上道士衣裳,召门生一起饮酒,几巡酒后安然离世,终年60岁。上诏赠工部尚书。 3. 翻译下这句文言文,1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秒 以上出自张孝祥的《念奴娇 过洞庭》:“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这三句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象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了一些给湖水.“明河共影”,是说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两道银河同样地明亮.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这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所以接下来说:“表里俱澄澈.”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所在.说来说去,洞庭秋色美在哪里呢?词人在这一句里点了出来,美就美在“澄澈”上.这里表里如一的美,是光洁透明的美,是最上一等的境界了.“表里俱澄澈”这五个字,描写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还寄寓了深意.这五个字标示了一种极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诸如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些意思都包涵在里面了.当张孝祥泛舟洞庭之际,一边欣赏着自然景色,同时也在大自然中寄托着他的美学理想.他笔下的美好风光,处处让我们感觉到有他自己的人格在里面.诗人的美学理想高尚,心地纯洁,他的笔墨才能这样干净.最后说:“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悠然,闲适自得的样子,形容心与物的相会是很自然的一种状态,不是勉强得来的.妙处,表面看来似乎是指洞庭风光之妙,其实不然.洞庭风光之妙,上边已经说出来了.这难说的妙处应当是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只有这种美妙的体验才是难以诉诸言语的.。 4. 明逸 明 逸yì(1)(会意。 从辵(chuò)兔。兔子善于奔逃。 本义:逃跑)(2)同本义 [escape]逸,失也。从辵兔,兔谩訑善逃也。 ――《说文》随侯逸。――《左传·桓公八年》。 注:“逸,逃也。”马逸不能止。 ――《国语·晋语五》。注:“逸,奔也。” 取之以逸逃于褒。――《国语·郑语》。 注:“逸,亡也。”无教逸欲有邦。 ――《书·皋陶谟》见一赤兔,每搏辄逸。――《北史》(3)又如:逸犯(逃犯);逸亡(逃亡);逸窜(逃窜);逸盗(在逃的盗匪);逸禽(逃逸之鸟);逸马(奔逃的马);逸匪(指在逃的匪徒);逸飞(指漏网的鸟);逸逃(逃亡)(4)奔跑 [gallop]马逸不能止。 ――《左传·成公二年》逸,奔也。――《玉篇》彘逸出于窦中,马退而却。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疾逸道左。――唐·李朝威《柳毅传》(5)又如:逸踊(犹奔跑);逸尘(马奔跑时扬起的尘土);逸骑(奔跑的马);逸骏(善奔驰的马);逸驰(犹奔驰);逸象(奔走的象);逸兔(奔走的兔);逸走(奔跑)(6)超越 [excel]亮少有逸群之才。 ――《三国志·诸葛亮传》(7)又如:逸才(超人的才智);逸足(比喻才能超越出众的人);逸伦(超越同辈);逸德(马有超群的禀性);逸艺(高超的技艺);逸侪(超过同辈);逸操(高洁的情操);逸品(超越流俗的艺术修养或艺术品);逸珠(稀世难求的珍珠。比喻人有超绝凡常的嘉德);逸格(超越流俗的高尚格调)(8)释放;从约束、禁闭、奴役下释放出来 [release]乃逸楚囚。 ――《左传》(9)又如:逸水(犹洪水)(10)隐逸,退出社会而隐居起来 [retire from society and live in solitude]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论语》(11)又如:逸士(隐居山林的读书人);逸妻(遁世隐士的妻子);逸迹(犹遁迹。 指隐居);逸彦(遁世隐居的才德之士);逸叟(遁世隐居的老人);逸伏(犹隐伏)(12)散失,亡失 [be loose]然则夏后、周公之典逸矣。――柳宗元《时令论上》(13)又如:逸诗;逸简(散失的简册);逸编(散失的篇章);逸记(散失的记载);逸品(指散失的物品);逸言(散失之言);逸句(散失的文句);逸失(散失;失落)逸yì(1)闲适;安乐 [leisurely]民莫不逸。 ――《诗·小雅·十月之交》笺:“逸,逸豫也。”而又不自安恬逸。 ――《国语·吴语》。注:“逸,乐也。” 为之者劳,居之者逸。――张衡《东京赋》国治身逸。 ――《吕氏春秋·察贤》。注:“逸,不劳也。” 足以逸身暖骸而矣。――《吕氏春秋·重己》身安逸乐。 ――《史记·货殖列传》能逸而能劳。――宋·苏轼《教战守》无穷逸致。 ――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好逸恶劳。――清·黄宗羲《原君》(2)又如:逸豫(安乐);逸境(安乐闲适的境地)(3)疾速 [quick]良骏逸足。 ――《文选·傅奕·舞赋》。注:“逸,疾也。” 朔阳逸骇于扶桑之津。――《文选·木华·海赋》。 注;“言出疾也。”夫子奔逸绝尘。 ――《庄子·田子方》良骏逸足,跄捍凌越。――《老残游记》逸骇(迅疾升起);逸翮(指疾飞的鸟)(4)放纵;荒淫 [dissolute]夫婿乐逸。 ――唐·李朝威《柳毅传》(5)又如:逸党(荒淫放荡的一伙人);逸遨(放纵遨游);逸游(放纵游乐);逸志(纵欲放荡之志);逸声(淫声)(6)美丽 [beautiful]。如:逸女(美女);逸丽(犹美丽);逸艳(犹美丽);逸 辞(美丽的词藻)逸荡,逸宕yìdàng,yìdàng[dissolute] 放浪不羁逸荡而歌逸乐yìlè[fort and pleasure] 安逸享乐逸民yìmín[recluse;hermit] 古代称节行超逸、避世隐居的人。 也指亡国后的遗老遗少逸群yìqún[preeminent;excel all others] 超越常人,出众超群逸散yìsàn[vaporize] 因未封闭或封闭不严而散失防止粉尘逸散逸史yìshǐ[historical records beyond the history] 正史以外的历史记载;散失的史事逸氏yìshì(1)[hermit(in ancient times)]∶古代称避世隐居不作官的人(2)[recluse]∶过隐居或独居生活的人逸事yìshì[anecdote ] 世人不太知道的事迹。多指未经史书记载的琐事逸事者皆前史所遗,后人所记,求诸异说,为益实多。 ――刘知几《史通·杂述》逸闻yìwén[anecdote] 传闻逸豫yìyù[living an easy a。 5. 南疆逸史 徐石麒 全文翻译 急求 译文: 徐石麒,字宝摩,号虞求,嘉兴人。天启壬戌年进士,被授予工部主事。御史黄尊素因为触犯魏忠贤,被关进监狱。徐石麟为他出力奔走,魏忠赞非常生气,用贪污的罪名诬陷他,剥夺了他的官职。崇祯年间,被重新起用到南京任职,经过了十二年,才进京任通政司。以后升迁为刑部侍郎,掌管刑部事务。当时皇帝用刑法威权统治臣下,法官引用刑法时大都很严刻。徐石麒经常重新审核纠正使用法律过于严苛的地方。不久升迁做了刑部尚书,判决诛杀了兵部尚书陈新甲。后来发生了熊、姜的案件,最终因为公正执法而被免去官职。 在江南建国后,被起用任右都御史,还没有到任就被改任吏部尚书。徐石麟两次上疏坚决推辞,并举荐郑三俊代替自己,没有被允许。于是就入朝,当即上奏陈请“省庶官”、“慎破格”、“行久任”、“重名器”、“严起度”、“明保举”、“交堂廉”等七件事,都被皇上褒奖采纳了。徐石麟正要以推举贤臣、清退奸佞为己任,而马士英、阮大铖培植党羽,结成私人集团,公然行贿受贿,权倾朝廷内外。徐石麟经常用祖宗的法律制裁他们。马士英想得到侯爵的封赏,就暗示司礼监韩赞周到内廷对皇帝说这件事,请求施加恩惠,颁布圣旨,封赐自己爵位一直延续下去。徐石麒上奏说:“世宗以外藩的身份继承帝位,将要封辅佐自己的大臣为伯爵,而杨廷和、蒋冕却谦辞不接受。现在国耻未雪,大臣们却请求封官赐爵增加自己的荣耀,难道不愧对杨廷和等人吗?况且,等到天下太平之后,再讨论这件事也不晚。”马士英就憎恨他,凡是他所上奏的官吏考核成绩,很少有被称赞认可的。 之前,御史刘宗周秉公考核筛选,打算定庄元辰等十三个人为科道,马士英庇护他的党羽,改换了近一半人员。御史黄耳鼎、陆朗被众人指责,徐石麟依照旧例将他们调离京城。陆朗急忙贿赂内廷太监,得以在京留用。徐石麟非常气愤,于是就揭发陆朗外官私通内廷之罪,陆朗恼羞成怒,诋毁徐石麟,徐石麟就称有病请求离任。不久,黄耳鼎也连上两封奏章弹劾徐石麟,马士英也帮着他们说话。徐石麟更加气愤,就坚决请求卸任,最终托病辞官。离任后获得最大的恩典,被加封为太子太保。 第二年,南都被攻陷,徐石麟移居嘉兴城外,驾船在水上居住。等到城池快要被攻破,到城下喊着说:“我是国家的大臣,不能死在城外,应当与城池共存亡。”又到城中居住。城池被攻破时,徐石麟身着朝服上吊自杀,当时是闰六月十七日。真实和尚把他的尸身戴在柜子中,超过二十天才入敛,他的脸色还像活着一样。仆人祖敏、李升跟从他一块自杀。闵中唐王被立后,赐他谥号“忠襄”。 徐石麟在朝中明正端方清廉耿介,正遇到奸佞掌权,郁郁不得志。中贵田成等人收取贿赂,替人求他帮忙,都被拒绝,并且徐石麟还上疏弹劾他们。他博闻强识,尤其熟悉国家的典章制度。徐石麒性情乐观随和关爱他人,和人交谈整天也不厌倦。对于那些有才能的低级官吏和贫寒之士,他都不遗余力地加以引荐。 参考资料:百度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有问题可以追问。满意请及时采纳,谢谢! 6. 汪克宽文言文翻译 明史汪克宽传【原文】 汪克宽,字德一,祁门人。 祖华,受业双峰饶鲁,得勉斋黄氏之传。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 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后从父之浮梁,问业于吴仲迂,志益笃。 元泰定中,举应乡试,中选。会试以答策伉直见黜,慨然弃科举业,尽力于经学。 《春秋》则以胡安国为主,而博考众说,会萃成书,名之曰《春秋经传附录纂疏》。《易》则有《程朱传义音考》。 《诗》有《集传音义会通》。《礼》有《礼经补逸》。 《纲目》有《凡例考异》。四方学士,执经门下者甚众。 至正间,蕲、黄兵至,室庐赀财尽遭焚掠。箪瓢屡空,怡然自得。 洪武初,聘至京师,同修《元史》。书成将授官,固辞老疾。 赐银币,给驿还。五年冬卒,年六十有九。 (《明史·卷二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儒林传一》) 【译文】 汪克宽,字德一,是祁门县人。(他的)祖父汪华,受业于双峰人饶鲁,得到理学大师勉斋先生黄氏(黄干)的真传。 汪克宽十岁时,父亲教给他双峰问答之书,(他)总是有领悟。于是取出《四书》来,自即确定句读,昼夜诵读研习,专心勤奋与一般的小儿不同。 后来随从父亲到浮梁,向吴仲迂求学,志气越发深笃。元末泰定年间,被举荐参加乡试,考中。 参加会试时因回答(皇帝)策问刚直被黜免,情绪激昂地放弃了科举事业,专心在经学上努力。《春秋》则以胡安国(所传的)为主,又广泛地考证众家学说,汇通精选成书,命名为《春秋经传附录纂疏》。 《易经》则撰有《程朱传义音考》。《诗经》则撰有《集传音义会通》。 《礼经》则撰有《礼经补逸》。《纲目》则撰有《凡例考异》。 全国各地的读书人,到他门下从师受业的很多。至正年间,蕲县、黄县的乱兵到达,居室资财全部遭到焚烧抢掠。 饮食多次断绝,(但是他却)怡然自得。明代洪武初年,受聘到京城,(与人)一同修撰《元史》。 书成后(朝廷)将要授官(给他),以年老生病坚决推辞。(朝廷)赏赐他白银及其他礼物,给予驿站车马回乡。 洪武五年冬去世,享年69岁。【注释】1、受业:从师学习。 《孟子·告子下》:“交(曹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不仕,退而脩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宋苏轼《秘阁试论·礼义信足以成德论》:“夫樊迟亲受业于圣人,而犹惑于是说。”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徐庶成真》:“余六七岁时,从之受业。” 2、饶鲁(1193-1264):饶州余干(今江西万年)人。南宋著名理学家。 字伯舆,一字仲元,号双峰,门人私谥文元。饶鲁先后从柴元裕、柴中行、黄干、李燔学。 游学豫章书院、东湖书院,归里,建朋来馆,广聚学者,互相切磋。复筑石洞书院,聚徒讲学。 其学以持守涵养为主,学问思辨为先,而笃行终之。远近从学者众。 受诸道部使之聘,历主白鹿洞、濂溪、建安、东湖、西涧、临汝诸书院。景定元年(1260)荐授迪功郎差饶州州学教授。 著有《五经讲义》《语孟纪闻》《西铭图》等。3、勉斋黄氏:黄干(1152-1221),字直卿,号勉斋,黄瑀第四子。 南宋著名理学家。祖籍长乐县,徙居闽县(今福州市区)。 宋淳熙二年(1175)其兄任职吉州,黄干从行,结识刘清之(子澄)。清之奇其才,书荐于朱熹。 时大雪,黄干至崇安五夫里拜访,不料朱熹已外出,黄干留住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次年春,朱熹归。 黄干自见朱熹,便夜不设榻,衣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朱熹语人曰:“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 淳熙九年,朱熹以仲女为其妻。绍熙五年(1194年),授迪功郎,监台州酒务。 时竹林精舍建成,朱熹致书黄干,请其“代即讲席”,并编《礼书》。庆元二年(1196)“伪学”之禁起,朱熹罢祠落职,仍讲学不辍。 黄干于建阳潭溪建潭溪精舍,为其“讲道著书之地”,亦为朱熹往来云谷、考亭憩息之所。翌年,丁母忧,黄干奔丧福州北郊长箕岭,筑墓庐讲学,从者甚众。 庆元六年(1200)三月朱熹病重,命黄干收《礼书》底本,补辑成之;并手书与他诀别道:“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朱熹病逝,黄干守丧三年毕。 调监嘉兴石门酒库,揭露库吏勾结奸商“公造私酒”,官酒不卖,反而自卖私酒之行径。嘉定元年(1208)黄干力主“壮国势而消外侮”。 先后任江西临川令、新淦令及安徽丰安军通判。嘉定八年(1215)知湖北汉阳军,面对严重旱灾,筹集赈荒米7万馀石,分甲乙丙丁四等赈粜,活者万家。 嘉定十年(1217)调知安庆府,亲自督修郡城,备战守,保障安庆境内不受金兵侵扰,当地士民称赞道:“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也。”次年,讲学江西白鹿洞书院。 嘉定十二年(1219)十月返回福州;次年致仕,专事讲学,弟子日盛,编礼著书,孜孜不倦。病逝后,于绍定六年(1233)诏赠朝奉郎,端平三年(1236)赐谥“文肃”,元至正十九年(1359),福州建勉斋书院纪念他,清雍正二年(1724)从祀于孔庙,又在府学里建黄勉斋祠。 著有《朱熹行状》《勉斋集》《书传》《易解》《孝经本旨》《四书通释》《仪礼通解》等。4、专。
2023-07-22 05:58:091

诸葛亮的外貌?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持羽扇,有时坐一辆四轮小车。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容貌甚伟,时人异焉。亮少有逸群之才,丰神飘洒,器宇轩昂,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头戴纶巾,手持羽扇,正凝神沉思。身似神仙,貌比宋玉,真乃当世高人。
2023-07-22 05:58:363

逸文言文当是什么意思

1. 文言文中 当字是什么意思 【当】 [dāng] 1. 充任,担任。 2.掌管,主持。 3.正在那时候或那地方。 4.面对着。 5.相称,相配。 6.应该。 7.抵敌。 8.判罪,意为处以相当的刑罚。 9.顶端,头。 10.象声词,金属撞击的声音。 [dàng] 1. 合宜。 2.抵得上,等于。 3.姑且作为。 4.认为。 5.在同一时间。 6.吃亏,受骗。 7.抵押。 拼音:[dāng]、[dàng] 部首:彐 部首笔画:3 总笔画:6 笔顺:竖捺撇折横横 【dāng】 1、<;动>;对着;面对。《木兰诗》:“当窗理云鬃,对镜贴花黄。”又:“木兰当户织。” 2、<;动>;在;处在。《石钟山记》:“有大石当中流。”《登泰山记》:“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3、<;介>;在;在……时候(地方)。《兰亭集序》:“当其欣于所遇,晢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五人墓碑记》:“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4、<;动>;担当;担任。《陈情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5、<;动>;承担;承受。《窦娥[冤》:“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 6、<;动>;忍受。《水浒传》:“四下里无半点去彩,其实那热不可当。” 7、<;动>;执掌;主持。《谏太宗十思疏》:“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指南录>;后序》:“北邀当国者相见。” 8、<;形>;相当;对等。司马迁《报任安书》:“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 9、<;动>;判决;判罪。《史记·李将军列传》:“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赎为庶人。” 10、<;动>;抵敌;抵挡。《赤壁之战》:“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11、<;动>;遮挡;遮蔽。《项脊轩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12、<;副>;应当;应该。《陈情表》:“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陈涉世家》:“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13、<;副>;会;将会。《孔雀东南飞》:“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赤壁之战》:“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 14、<;副>;要;将要;就要。《书博鸡者事》:“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 15、指过去的某一时间。《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dàng】 1、<;形>;合适恰当。《涉江》:“阴阳易位,时不当兮。”《采草药》:“古法采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 2、<;动>;适合;适应。《促织》:“将无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芙蕖》:“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 3、<;动>;当作。《战国策·齐策》:“安步以当车。”《智取生辰纲》:“你端的不把人当人。” 4、抵押。《捕蛇者说》:“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5、<;动>;用东西作抵押向当铺借钱。白居易《自咏老身示家属》:“走笔还诗债,抽衣当药钱。” 6、<;动>;抵得上;够得上。《游黄山记》:“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7、<;形>;本(地);同(一天)。《智取生辰纲》:“当日直到辰牌时分,慢慢地打火吃了饭走。” 8、<;名>;器物的底部。《韩子非·外储说右上》:“尝公谓昭侯曰:‘今有千金之玉卮,通而无当,可以盛水乎?"” 2. “逸”有什么意思 逸 yì (1) ㄧˋ (2) 跑,逃跑,逃~。 奔~。 (3) 散失:~散。 ~史。~事。 ~闻。 (4) 安闲,安乐:安~。 ~乐(安乐)。以~待劳。 闲情~致。 (5) 超过一般:超~。 ~兴(x宯g )(超逸豪放的兴致)。~趣。 ~致。~品(超脱绝俗的艺术品)。 ~珠(特异的珍珠,喻人的品德)。 (6) 隐遁:~士(隐居之士)。 ~民(a.旧时称遁世隐居不做官的人;b.亡国后不在新朝代做官的人,亦作“佚民”)。 (7) 放任,不受拘束:~荡。 飘~。骄奢淫~。 〔动〕 (1) (会意。从辵(chuò)兔。 兔子善于奔逃。本义:逃跑) (2) 同本义 [escape] 逸,失也。 从辵兔,兔谩訑善逃也。——《说文》 随侯逸。 ——《左传·桓公八年》。注:“逸,逃也。” 马逸不能止。——《国语·晋语五》。 注:“逸,奔也。” 取之以逸逃于褒。 ——《国语·郑语》。注:“逸,亡也。” 无教逸欲有邦。——《书·皋陶谟》 见一赤兔,每搏辄逸。 ——《北史》 (3) 又如:逸犯(逃犯);逸亡(逃亡);逸窜(逃窜);逸盗(在逃的盗匪);逸禽(逃逸之鸟);逸马(奔逃的马);逸匪(指在逃的匪徒);逸飞(指漏网的鸟);逸逃(逃亡) (4) 奔跑 [gallop] 马逸不能止。——《左传·成公二年》 逸,奔也。 ——《玉篇》 彘逸出于窦中,马退而却。——《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疾逸道左。 ——唐·李朝威《柳毅传》 (5) 又如:逸踊(犹奔跑);逸尘(马奔跑时扬起的尘土);逸骑(奔跑的马);逸骏(善奔驰的马);逸驰(犹奔驰);逸象(奔走的象);逸兔(奔走的兔);逸走(奔跑) (6) 超越 [excel] 亮少有逸群之才。——《三国志·诸葛亮传》 (7) 又如:逸才(超人的才智);逸足(比喻才能超越出众的人);逸伦(超越同辈);逸德(马有超群的禀性);逸艺(高超的技艺);逸侪(超过同辈);逸操(高洁的情操);逸品(超越流俗的艺术修养或艺术品);逸珠(稀世难求的珍珠。 比喻人有超绝凡常的嘉德);逸格(超越流俗的高尚格调) (8) 释放;从约束、禁闭、奴役下释放出来 [release] 乃逸楚囚。——《左传》 (9) 又如:逸水(犹洪水) (10) 隐逸,退出社会而隐居起来 [retire from society and live in solitude]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论语》 (11) 又如:逸士(隐居山林的读书人);逸妻(遁世隐士的妻子);逸迹(犹遁迹。指隐居);逸彦(遁世隐居的才德之士);逸叟(遁世隐居的老人);逸伏(犹隐伏) (12) 散失,亡失 [be loose] 然则夏后、周公之典逸矣。 ——柳宗元《时令论上》 (13) 又如:逸诗;逸简(散失的简册);逸编(散失的篇章);逸记(散失的记载);逸品(指散失的物品);逸言(散失之言);逸句(散失的文句);逸失(散失;失落) 〔形〕 (1) 闲适;安乐 [leisurely] 民莫不逸。——《诗·小雅·十月之交》笺:“逸,逸豫也。” 而又不自安恬逸。——《国语·吴语》。 注:“逸,乐也。” 为之者劳,居之者逸。 ——张衡《东京赋》 国治身逸。——《吕氏春秋·察贤》。 注:“逸,不劳也。” 足以逸身暖骸而矣。 ——《吕氏春秋·重己》 身安逸乐。——《史记·货殖列传》 能逸而能劳。 ——宋·苏轼《教战守》 无穷逸致。——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好逸恶劳。 ——清·黄宗羲《原君》 (2) 又如:逸豫(安乐);逸境(安乐闲适的境地) (3) 疾速 [quick] 良骏逸足。——《文选·傅奕·舞赋》。 注:“逸,疾也。” 朔阳逸骇于扶桑之津。 ——《文选·木华·海赋》。注;“言出疾也。” 夫子奔逸绝尘。——《庄子·田子方》 良骏逸足,跄捍凌越。 ——《老残游记》 逸骇(迅疾升起);逸翮(指疾飞的鸟) (4) 放纵;荒淫 [dissolute] 夫婿乐逸。——唐·李朝威《柳毅传》 (5) 又如:逸党(荒淫放荡的一伙人);逸遨(放纵遨游);逸游(放纵游乐);逸志(纵欲放荡之志);逸声(淫声) (6) 美丽 [beautiful]。 如:逸女(美女);逸丽(犹美丽);逸艳(犹美丽);逸辞(美丽的词藻)。 3. “逸”是什么意思 逸 yì(ㄧˋ) [1]跑,逃跑,逃~。奔~。 [2]散失:~散。~史。~事。~闻。 [3]安闲,安乐:安~。~乐(安乐)。以~待劳。闲情~致。 [4]超过一般:超~。~兴(超逸豪放的兴致)。~趣。~致。~品(超脱绝俗的艺术品)。~珠(特异的珍珠,喻人的品德)。 [5]隐遁:~士(隐居之士)。~民(a.旧时称遁世隐居不做官的人;b.亡国后不在新朝代做官的人,亦作“佚民”)。 [6]放任,不受拘束:~荡。飘~。骄奢淫~。 部首: 辶 笔画: 3 外笔画: 8
2023-07-22 05:58:421

诸葛亮为什么等到刘备来了才愿意出山, 之前没有人找过他吗?

之前有人找过他,只是并没有刘备那样的耐心,找了他一次他不在,所以再也没来找他。
2023-07-22 05:58:516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小题1:(1)身份低微,见识短浅。(2)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3)奔走效劳。(4)当时的人都感到很奇特。(5)益州平定后。小题2:(1)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2)刘备才能以这支军力跟魏武帝交战,打了大胜仗,并乘胜追击,把江南一带都平定下来。小题3: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小题4:围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回答。 小题1:试题分析:要注意(1)“卑鄙”:是古今异义词,在本文中是“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是“品行恶劣”的意思。(2)“由是感激”: 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由是”是“由于这样”的意思;“感激”: 古今异义词,在本文中是“感动激奋”;(3)“驱驰”:有三个意项:1.策马快跑,2.喻奔走效力。 3.指辛苦;勤劳。在这里是“奔走效劳”的意思;(4)“时人异焉”: 当时的人都感到很奇特。“异”:意动用法,“以……为异”,“认为(感到)……奇特”;(5)“益州既定”: 益州平定后。“既”是“已经”的意思。点评:理解并翻译文言词句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翻译(1)句时,要注意把“苟(苟且)、“全(保全)、“于(在)”、“闻(扬名)”、“达(显贵)”、“于(在)”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2)句时,要注意把“其(他的,指魏武帝的)、“克(攻下)”“捷(取胜,打了胜仗)”、“悉(全部)”、“平(平定)”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小题3:试题分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意思是“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这两句写刘备在当阳县长坂被曹操击败,刘备逃到下口后,诸葛亮奉命去东吴求援。乙文中“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这句话所描写的刘备的遭遇和诸葛亮出使东吴的目的与“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相似。点评: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文言文要理解文章句意,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并概括做答。注意找细找全,不要做无谓的失分。小题4:试题分析:诸葛亮原本是一个平民,但是刘备赏识他的才能,三顾草庐,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在败军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之际奉命出使;刘备驾崩之后,诸葛亮依然忠心耿耿辅佐刘禅,在出师北伐之前,临表涕零,给刘禅提出许多治国的良策。足见诸葛亮为人忠诚,有责任心,懂得报恩。给我们同学们也应该有许多启发,比如:知恩图报,有责任心,为人忠诚等。点评:根据文章的内容谈阅读感悟,关键要了解文章的大意以及作品的主旨。本题可围绕“职责”“重视责任意识”的角度来谈阅读感悟即可。
2023-07-22 05:59:561

诸葛亮为什么深得人心

智慧与忠诚的化身
2023-07-22 06:00:066

诸葛亮身高八尺?

具体的以米作为单位的不可考,但是根据三国志记载,亮身高八尺是被确切记录下来的。但是一尺到底等于多少厘米没办法准确衡量,有说一尺=现在的23.5厘米的,那就是1.88米;有说一尺=24.2厘米的,则身高为1。93米。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易教授《品三国》里的话,易教授认为诸葛亮身高1.84米。总之,诸葛亮确实挺高的,有这么一个模糊概念就好了,没必要这么较真。
2023-07-22 06:00:242

关于少年英雄(古代)的事迹

综合诸葛亮一生言行的主要特色与突出之处,约有以下各条: 1. 亮年青时即从城市移至农村,躬耕于野,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表明他异常重视农耕,我们现在更知道,只有亲自参加流汗水的农作,才更能 体验民情,珍惜民力,从而能恤民疾苦,做到民安、政清、国富、兵强。 2. 亮少有逸群之才,而不求闻达于诸侯,表明他风格高迈。不汲汲希求权势和富贵,故时人杨戏有“忠武英高”之赞。 3. 亮择妇以才而不以貌,表明他不贪图个人享受,而只图找一有才贤偶,以帮助己很好地为国为民服务。这在古代统治层中,能若此者尤为罕见 。 4. 亮择主不求其地广势大,而重品德作风,故终于辅佐了众寡无立锥之地的刘备,故宋代哲人朱熹称“自古辅一无尺土之主,唯孔明能之”。 5. 亮之治国,德教与刑法并举,政绩之佳,冠绝古代。 6. 亮善于治军和发挥士兵的战斗积极性,能以少击众,使只能处于守势。《孙子兵法》所说衡量将的智、善于用兵的司马信、仁、勇、严五个必 要条件,亮无不具备,是全能的军事家。 7. 亮的思想及行动,以儒为本,并吸收法、道、墨、农、兵各家之长,故他在政、军、经、贸及科技各方面都有好的成就,他对生产和军用器具 的制造都有进步意义。 8. 亮重视并善于用人和培养接班人。 9. 亮要求和鼓励别人对他提反面意见,且有错必改,决不掩护己短。 10. 亮能公开谈论自己的家产和受赐及自己在外仰赖公家供给的情况,不另外治生,以长尺寸,这种自我约束的清廉作风至今仍有示范意义。 11. 亮临死让别人把他埋在定军山交通要道旁,因山为坟,不需器物,这不仅反映了他反对厚葬的恶习,更表现了他至死也不忘攻魏与统一中国的 宏愿壮志。 12. 亮既忠于蜀汉,其子瞻及瞻子尚亦能在抗击邓艾的战斗中为国捐躯,三世忠烈,足证亮家风之美,孙权晚年心多嫌忌,可是到死前,仍以亮侄 诸葛恪为大将军辅佐少主,当系他觉得诸葛家人最可靠的缘故,显然是受了亮辅政最好的影响。 13. 亮受遗托孤,行君事而世人不疑,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亮用法严而人悦服;亮出师未捷身先死,使人叹惜至今不绝,不能说不是奇人奇事。 14. 亮对少数民族的政策较为开明,在古代专制统治者中是少见的。 15. 不论亮同时或后代人都敬慕亮,由于亮德高能多,所以各行各业都可以从亮身上得到启迪、鼓励,如爱国志士学习亮的尽瘁国事,怀才不遇之 人则可以从亮之淡泊名利中得到慰藉。俗语说“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就反映了亮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总括以上所说,我们可以认为:诸葛亮是我国古代德才兼备,影响深远、光照寰宇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堪称古代完人与宗师。 诸葛亮亮在治军作战方面,固然有其突出的特色和战绩,但毕竟是出师未捷身先 死,因此便产生了他是否长于将略的问题,甚至连陈寿对此都 有忽高忽低、含糊其辞的述说: 比如寿在他给晋武帝所上《诸葛氏集表》中说: 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 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于治 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 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 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 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无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陈寿以上一段文字,似乎难以令人理解,寿既然对亮的将略发生了疑问,然而为 什么后面又归结为“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呢?况且,亮在“众寡不侔、攻 守异体”的不利条件下,加上所遇敌帅又是“人杰”,因而战争六年余,未能成 功,这样看来,也不能说亮将略为短啊!陈寿素以“有良史之才”著称,可是, 他在这里的文笔为什么这样模糊不清呢?实际上,我们只要把陈寿当时自身所处 的环境考察一下,就可以得到解答。我早在年我曾撰文申述个年前就已经对此提 出了自己的看法,人的理解,似乎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今再述之如下: 陈寿原为蜀人,他曾仕于蜀,蜀亡,寿转为晋臣,因之他撰《三国志》,忌讳很 多,且亮原是他故国的元帅,系武帝祖父司马的劲敌,故寿对亮与懿交战的一些 对懿不体面情况并不敢秉笔直书,如亮给懿送巾帼之服及“死诸葛走生仲达”等 事,寿均不敢提。寿以上一段论亮将略的文字,正是寿用曲折隐晦的笔调,以表 示他的良史笔法。今再演述一下寿的本意,因为亮出师未捷身先死,所以当时未 免没有人说亮将略为短的话,因之陈寿也提出亮奇谋非长的同类话,可是寿接着 又举出亮未能成功的原因,乃由于众寡不侔、攻守异体及对手或为人杰三个原 因:前两个原因自系客观事实,无可置疑,问题是亮处于此两个不利条件下未能 将此人杰彻底打垮,而自己先病死军中,寿的结论终归只能是:“盖天命有归, 不可以智力争也。”所谓“智力”不是将略或智谋是什么呢?假如寿若真以为亮 将略非长,为什么不说亮所以功业陵迟,盖将略非长或奇谋为短,而说是“ 天 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呢?寿以上所提出的“众寡不侔”、“攻守异体”及 “不可以智力争,”都是寿为亮开脱将略非长的指责与为之辩护的用心良苦的良 史之笔。寿所 说“或值人杰”的话,只能说明寿并未把司马懿视为真正的人杰,所以用“或” 字,假如寿真以为懿的将才高过或等同于亮,他也就不会最后说“天命有归,不 可以智力争”了。 以上的解释,并非仅是我个人的意见,前人如赵翼和吕思勉都有类似的看法(赵 说见《廿二史札记》,吕说见《中国古代名人传记迭》)。只是他们没有详细解 释罢了。 陈寿在《亮传》 中说过:“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亮卒于军,宣 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 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可见寿并无亮缺乏“策”、 “奇才”及“巧思”的意思。寿所叙述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伸”的话,虽 系叙述亮壮志未成的心意,同时也带有对亮有才能而缺乏客观条件的惋惜,所以 才如此出口。陈寿曾称曹操能“该韩白之奇策”(《魏志 武帝纪》)。然而曹 操用兵亦常有败时,且未能统一中国,当亮初出辅佐刘备时,操已占有中原,而 备尚无尺寸之土。这种客观情况,寿岂不知,而只以成败论亮的道理。寿评吕蒙 说:“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评陆逊说:“予 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然而吕蒙、陆逊在军功上也没有什么高于诸葛 亮的成就,足证寿评论将略的标准并非很苛,恐怕他也不会认为亮的将略不及 吕、陆二人! 我们可以把陈寿所说有奇才的白起和韩信看一看:当秦以优势兵力与赵将廉颇作 战时,颇用坚壁不战的办法以抵御,秦不能取胜,直到秦相范睢给赵王用反间之 计得逞以后,赵王另派赵括为将,来代替廉颇,然后秦才用白起,获得胜利,赵 括不过是同马一样只会口头谈兵的人,白起纵然打败了他,也不足为奇,秦自商 鞅变法以后,国富兵强,除白起以外,其他将帅如商鞅、张仪、庶长疾、司马 错、樗里疾、甘茂、向寿等多人,都能攻城略地,“战未尝屈”;六国中的名将 如赵国的廉颇、赵奢、李牧等虽都是第一流的将帅,都不能挽回秦开疆辟土的优 势,凡此都说明光靠将帅的智谋还是不成的,主要也看君明臣贤及其国的综合力 量,清代史家赵翼有诗曰:“运去卧龙空伐敌,时来屠狗亦封侯……历 历古今成局在,兴衰不尽系人谋”(《瓯北集读史》),这种讲法确符合历史的 实际,非熟于史事者,固不能见及此。 我们再看看韩信其人的大事宣扬,后代学者对之评价至高,如宋人陈亮曰:“信 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明代茅坤亦言:“古今兵家者流,当以韩信为最。” 我以为论信的将才,不能不谈他所遇到的对手到底怎样?项羽固极勇悍善斗,但 他的缺陷却更大而多,如不能用人选将,缺乏政治头脑及战略眼光、开历史倒 车、只图为诸侯霸主等等,都是制命弱点;至于被信打败过的魏豹、陈余、龙且 等,更谈不上什么将才,从信的战争事迹来看,信和刘邦以数十万大军被项羽三 万兵力击溃于彭城外围。信与刘邦及张良、陈平等在荥阳、成皋战场打不过项羽 的进攻,所以韩信才另引兵将去到河北开辟第二战场,这样怎能说信“战必胜、 攻必取”呢?且韩信本人的缺乏政治头脑,也和项羽差不了多少,我曾写过一篇 《韩信新论》的文稿,见本书。这里就不再多说,我们可以拿《孙子兵法 始 计》篇所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这五个衡量将的标准来把韩信和诸葛亮比较一下;先说“严”,从信两次被刘邦驰入信营中夺军之事就可看出:信驭军不够严谨,假若信治军如同周亚夫细柳营那样严密,恐怕刘邦就不能诈称使者而驰入了;次说“信”,更是韩信明显的弱点,比如当刘邦与信约定会击项羽时,信到时失约而按兵不动,必到刘邦满足了他增加领地意愿后,才领兵到达,这样,既无“信”,又无“智”,虽然暂时得到了一点好处,却为己埋下了兔死狗烹的祸根,可说是无“智”之甚,从信早就要挟刘邦立己为齐王和不堪与樊哙等为伍等问题来看,信也不够“仁”的准则,从信不能与项羽打硬仗之事看,信也谈不上“勇”。由此可见《孙子兵法》中所要求的五个为将标准,韩信只能占得“智”一条,然而所谓“智”,也非只指谋诈,也宜包括对人处事的识见,信上不能取忠信于刘邦,中不善与群僚谦虚相处,那里称得上有大谋大智的名将呢?而诸葛亮在所有为将的五个条件中不但都具备而且全做到了好处。因之我可以完全自信地说:亮是卓越的第一流的全能军事家!
2023-07-22 06:00:372

逸字取名男孩独特的名字

  人名中运用到逸字不仅好听而且十分的洪亮,那么你知道男孩取名该怎么取带逸字的名字吗?接下来我就来告诉你带逸字的男孩名字有哪些,欢迎参考借鉴。   逸字取名男孩帅气的名字   1>、-逸飞- -逸程- -雄逸- -金逸- -逸韬- -逸江-   2>、-肇逸- -炯逸- -逸炳- -逸秋- -逸桢- -梦逸-   3>、-梓逸- -逸辉- -逸蘅- -逸圃- -逸珊- -逸均-   4>、-逸鲁- -辛逸- -冠逸- -松逸- -逸晗- -正逸-   5>、-逸运- -逸桥- -逸玮- -秀逸- -逸鹭- -逸菲-   6>、-逸娇- -逸鹏- -柯逸- -擎逸- -逸辰- -逸升-   7>、-圭逸- -思逸- -震逸- -逸才- -逸羲- -逸娟-   8>、-歆逸- -逸晨- -逸嵩- -汀逸- -逸足- -逸寅-   9>、-岱逸- -逸刚- -逸初- -骁逸- -逸铬- -逸婷-   10>、-承逸- -永逸- -逸川- -嫒逸- -锦逸- -乃逸-   11>、-逸锋- -逸亮- -逸芄- -垣逸- -逸品- -逸嵘-   12>、-逸佳- -逸博- -逸凯- -遣逸- -逸之- -群逸-   13>、-逸伦- -志逸- -逸潇- -逸宝- -逸放- -逸洵-   14>、-逸琏- -逸萱- -逸枫- -逸麟- -麟逸- -逸扬-   15>、-逸予- -逸昱- -宣逸- -逸诺- -逸钧- -智逸-   16>、-逸桦- -逸唤- -逸修- -逸雯- -相逸- -逸炎-   17>、-逸煌- -亦逸- -展逸- -逸巨集- -逸土- -苗逸-   18>、-逸芊- -逸强- -尤逸- -彦逸- -逸卓- -季逸-   19>、-逸群- -逸中- -逸星- -至逸- -逸炫- -逸俊-   20>、-晟逸- -逸如- -云逸- -逸流- -逸席- -逸萌-   逸字的字义详解   逸[yì]   逸,汉字。一般是指超凡脱俗,卓尔不群:~轩,~志。也可以指安闲,安乐:安~。逸,过也。   【汉字演变】   逸,甲骨文兔止,“趾”,行进,表示野兔逃跑。金文将甲骨文的“止”写成“辵”,强调“逃跑”含义。在所有猎物中,温顺易捕的,莫过于野兔,因此野兔逃脱会成为古人捕猎失手的深刻印象。造字本义:野兔逃脱猎捕。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将篆文的“辵”写成“走字底”   【基本字义】   ①本义,动词:野兔逃脱猎捕。 本义只见于古文   见一赤兔,每搏辄逸。——《北史 · 齐高祖纪》   ②动词:逃脱。 / 奔逸 逃逸 肇事逃逸   逸[3] ,失也。从辵兔,兔谩訑善逃也。——《说文》   逸,奔也。——《玉篇》   无教逸欲有邦。——《书 · 皋陶谟》   马逸不能止。——《左传 · 成公二年》   随侯逸。——《左传 · 桓公八年》   马逸不能止。——《国语 · 晋语五》   取之以逸逃于褒。——《国语 · 郑语》   彘逸出于窦中,马退而却。——《韩非子 · 外储说右下》   疾逸道左。——唐 · 李朝威《柳毅传》   ③形容词:消失了的,失传了的。 逸书 逸文 逸史 逸事 逸闻   然则夏后、周公之典逸矣。——柳宗元《时令论上》   ④形容词:失控的,失传的,不约束的。 逸民 逸豫可以亡身 / 安逸 闲逸 隐逸 以逸待劳 一劳永逸   民莫不逸。——《诗 · 小雅 · 十月之交》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论语》   而又不自安恬逸。——《国语 · 吴语》   国治身逸。——《吕氏春秋 · 察贤》 足以逸身煖骸而矣。——《吕氏春秋 · 重己》   为之者劳,居之者逸。——张衡《东京赋》   身安逸乐。——《史记 · 货殖列传》   亮少有逸群之才。——《三国志 · 诸葛亮传》   夫婿乐逸。——唐 · 李朝威《柳毅传》   男孩取名时尚名字的方法   1、用代表爱国的字给男宝宝取名   热爱自己的祖国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是放在心底深处的责任和情感。用代表爱国的字给男宝宝取名,如:蔡国庆。   2、用代表阳刚的字给男宝宝取名   男孩子就是阳光、刚强的代表,男孩子就应该坚强、勇敢。用代表阳刚的字给男宝宝取名,如:王刚。   3、用代表快乐的字给男宝宝取名   虽然金钱可以买到很多东西,但是买不到快乐和幸福,用代表快乐的字给男宝宝取名,如:李乐。   4、用代表品格的字给男宝宝取名   一个好的品格决定了一生了志向,是成功的基石,用代表品格的字给男宝宝取名,如:马高尚。   5、用成语里的字给男宝宝取名   成语有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用成语里的字给男宝宝取名,若是取得好,那可以说是相得益彰。   6、用好的文学作品中的名字给男宝宝取名   好的文学作品的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是文人毕生的心血结晶,用好的文学作品中的名字给男宝宝取名,意境开阔。
2023-07-22 06:00:491

“逸”字开头有什么成语?

逸字开头有什么成语:逸趣横生、逸闻趣事、逸尘断鞅、逸辈殊伦、逸兴遄飞、逸韵高致、逸游自恣、逸群之才
2023-07-22 06:01:021

爸爸姓冯,妈妈姓杨,男孩7月21号下午21时出生,求三个字谢谢

冯嘉译/冯洛勋冯宗奇冯瑜锡
2023-07-22 06:01:102

逸这个字念什么?

这个字逸怎么读 中文名称:逸 汉语拼音:yì 英文名称:Yi(Yee) 韩文名称:uc77c 罗马拼音:Yil 日文名称:いつ 笔画:11画 释义: ①安闲;安适:安逸;一劳永逸。 ②散失;失传:逸文;逸书。 ③逃跑:逃逸。 ④超过一般:逸群;超逸。 逸事:yìshì世人不大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zhidao.baidu/...200033 逸这个字念什么 逸:yi四声,逸事,逸闻,安逸 逸,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逸 yì(1) (会意。从辵(chuò)兔。兔子善于奔逃。本义:逃跑) (2) 同本义 [escape] 逸,失也。从辵兔,兔谩訑善逃也。――《说文》 随侯逸。――《左传·桓公八年》。注:“逸,逃也。” 马逸不能止。――《国语·晋语五》。注:“逸,奔也。” 取之以逸逃于褒。――《国语·郑语》。注:“逸,亡也。” 无教逸欲有邦。――《书·皋陶谟》 见一赤兔,每搏辄逸。――《北史》 (3) 又如:逸犯(逃犯);逸亡(逃亡);逸窜(逃窜);逸盗(在逃的盗匪);逸禽(逃逸之鸟);逸马(奔逃的马);逸匪(指在逃的匪徒);逸飞(指漏网的鸟);逸逃(逃亡) (4) 奔跑 [gallop] 马逸不能止。――《左传·成公二年》 逸,奔也。――《玉篇》 彘逸出于窦中,马退而却。――《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疾逸道左。――唐·李朝威《柳毅传》 (5) 又如:逸踊(犹奔跑);逸尘(马奔跑时扬起的尘土);逸骑(奔跑的马);逸骏(善奔驰的马);逸驰(犹奔驰);逸象(奔走的象);逸兔(奔走的兔);逸走(奔跑) (6) 超越 [excel] 亮少有逸群之才。――《三国志·诸葛亮传》 (7) 又如:逸才(超人的才智);逸足(比喻才能超越出众的人);逸伦(超越同辈);逸德(马有超群的禀性);逸艺(高超的技艺);逸侪(超过同辈);逸操(高洁的情操);逸品(超越流俗的艺术修养或艺术品);逸珠(稀世难求的珍珠。比喻人有超绝凡常的嘉德);逸格(超越流俗的高尚格调) (8) 释放;从约束、禁闭、奴役下释放出来 [release] 乃逸楚囚。――《左传》 (9) 又如:逸水(犹洪水) (10) 隐逸,退出社会而隐居起来 [retire from society and live in solitude]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论语》 (11) 又如:逸士(隐居山林的读书人);逸妻(遁世隐士的妻子);逸迹(犹遁迹。指隐居);逸彦(遁世隐居的才德之士);逸叟(遁世隐居的老人);逸伏(犹隐伏) (12) 散失,亡失 [be loose] 然则夏后、周公之典逸矣。――柳宗元《时令论上》 (13) 又如:逸诗;逸简(散失的简册);逸编(散失的篇章);逸记(散失的记载);逸品(指散失的物品);逸言(散失之言);逸句(散失的文句);逸失(散失;失落) 逸 yì (1) 闲适;安乐 [leisurely] 民莫不逸。――《诗·小雅·十月之交》笺:“逸,逸豫也。” 而又不自安恬逸。――《国语·吴语》。注:“逸,乐也。” 为之者劳,居之者逸。――张衡《东京赋》 国治身逸。――《吕氏春秋·察贤》。注:“逸,不劳也。” 足以逸身暖骸而矣。――《吕氏春秋·重己》 身安逸乐。――《史记·货殖列传》 能逸而能劳。――宋·苏轼《教战守》 无穷逸致。――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好逸恶劳。――清·黄宗羲《原君》 (2) 又如:逸豫(安乐);逸境(安乐闲适的境地) (3) 疾速 [quick] 良骏逸足。――《文选·傅奕·舞赋》。注:“逸,疾也。” 朔阳逸骇于扶桑之津。――《文选·木华·海赋》。注;“言出疾也。” 夫子奔逸绝尘。――《庄子·田子方》 良骏逸足,跄捍凌越。――《老残游记》 逸骇(迅疾升起);逸翮(指疾飞的鸟) (4) 放纵;荒淫 [dissolute] 夫婿乐逸。――唐·李朝威《柳毅传》 (5) 又如:逸党(荒淫放荡的一伙人);逸遨(放纵遨游);逸游(放纵游乐);逸志(纵欲放荡之志);逸声(淫声)...>> 逸这个字怎么读音" 读音: [yì] 部首: 辶 五笔: QKQP 释义: 1.跑,逃跑,逃~。奔~。 2.散失:~散。~史。~事 逸字是什么意思 逸,汉字。 一般是指超凡脱俗,卓尔不群:~轩,~志。 也可以指安闲,安乐:安~。逸,过也。 组词 逸志凌云、逸轩、逸荡、逸宕、逸荡而歌 、逸乐 、安逸享乐、逸德 逸,广东话怎么读? 逸:粤音 jat6,同"日"字的音。 请问逸这个字是多音字吗 不是 逸,汉字。一般是指安闲,安乐:安~。也可以指失散或者放任。 逸无点是什么字 错别字。
2023-07-22 06:01:181

八月初十子时出生的男孩取什么名字好?

乐心:出自《礼记u2022乐记》:“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 寓意快乐、欢乐之心。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逸才 超越 [excel]   亮少有逸群之才。--《三国志·诸葛亮传》   又如:逸才(超人的才智);逸足(比喻才能超越出众的人);逸伦(超越同辈);逸德(马有超群的禀性);逸艺(高超的技艺);逸侪(超过同辈);逸操(高洁的情操);逸品(超越流俗的艺术修养或艺术品);逸珠(稀世难求的珍珠。比喻人有超绝凡常的嘉德);逸格(超越流俗的高尚格调) 翰臣----希望将来可能成为位居翰林的重臣。吉安 ------吉祥安康!圣翔----圣人翱翔地域天堂!浩初:出自唐代陈子昂《昭夷子赵氏碑》:“请尔灵龟,永晏息乎浩初。”
2023-07-22 06:01:272

诸葛亮在三国中究竟是个身高八尺的帅哥还是小矮子?

纵观历史长河,无论是在任何时候都不缺乏颜值高、能力强的英雄豪杰,三国亦是如此。既然有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坐镇三国女性颜值,自然也少不了另外一边三国美男的陪衬,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三国里颜值颇高的那些男性人物都是谁吧!“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体猿臂,彪腹狼腰,人称锦马超”这是《三国演义》对马超长相体态的刻画,一个“锦”字就引出了我们今天的第一位美男子——西凉锦马超。马超是三国中少有的拥有飒飒之风的武将,如此白皙的脸庞再配上魁梧的身材,让一种神奇的反差萌和谐的体现在了马超身上。而且马超和赵云一样,白衣白马白枪,一股白马王子、干净少年的气质,但赵云的不足之处却出在了“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的形象上,这样的颜值尽管也不差,可相比于马超,还是输了几分威严的气场。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马超一直生活在漠北,于是也有了一种大漠孤鹰的独特气质。而江南却与塞北恰恰相反,柔美温和,孕育出了另一种“鲜肉”将才。大家都知道,江南好出美人,而这美人自然是有男有女,那么说起江南的美男子,就不得不提江东小霸王——孙策了。孙策的颜值可不是三两句就能讲出来的,在三国志这种惜字如金的史书中都曾描述孙策为: “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於用人。“此等颜值,就连陈寿都忍不住多写几笔。孙策早年去找袁术搬救兵的时候,袁术就感叹“如果我能有这样的儿子该多好!”也称得上是“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最初版了。当时的江东子民口中都会喊孙策为“孙郎“,”郎“其实就是对年轻男子的爱称,以孙策的容貌,硬是将江东子民变成了他的狂热颜粉,加上孙策征战四方年轻有为,很快就树立起了”国民老公“的形象。更令人羡慕的是,孙策不仅拥有一大批拥护者,还娶了大乔为妻,简直就是活脱脱的人生赢家啊!既然说到孙策和大乔,那另外一对郎才女貌想必大家也心知肚明了,没错,就是小乔和他的夫君——美周郎周瑜是家喻户晓的三国美男子,只不过在三国演义里为了衬托诸葛亮被黑的太惨。今天我们抛开事迹不谈,单看颜值气质这块,周都督还是拿捏的死死的。“资质风流,仪容秀丽”这是三国演义对他样貌的描写,“瑜长壮有姿貌”这是严谨的陈寿给予周瑜的评价。而且周瑜也和孙策一样,在江东被大家爱称为“周郎“,老干部程昱曾因此嫉妒不服周瑜,周瑜却始终谦逊待他,再加上这张让人难以生气的脸,到最后程昱也不禁感叹”和周公瑾交往,就如同品尝一杯美酒,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醉倒了。“就连大诗人苏轼也羡慕周瑜这种“开挂“式人生,在诗中感概”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笑谈间,樯橹灰飞烟灭。“不仅如此,周瑜在琴棋书画各个领域也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尤其是民间的那句“曲有误,周郎顾。“更是刻画出了百姓对周瑜的欣赏与追捧之情。那有周瑜的地方,怎能少了诸葛亮的身影呢?既然二人在谋略方面难分伯仲,换到相貌这里,自然也是平分秋色。诸葛亮一直是以《三国演义》中第一谋士的形象示人的,书中说诸葛亮“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这种赞词在书中算是只此一家了。曾有人说诸葛亮是后勤主管,六出祁山是为了夺兵权,身高不到一米七,长相猥琐。可在三国志中陈寿也这样写诸葛亮“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要知道,陈寿父亲在马谡手下当差,街亭战败后也被诸葛亮处以断发之刑,但他之后入晋当史官,在撰写诸葛亮时还是不念私怨,写下了这等文字来夸赞诸葛亮气宇轩昂英姿勃发的姿态。所以,对于诸葛亮外表矮小猥琐的谣言,自然就不攻自破了。
2023-07-22 06:01:401

亮少有逸群之才原文及翻译 亮少有逸群之才讲解

1、原文: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 2、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3、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4、译文:诸葛亮在年轻的时候就才压群伦,有着英雄的气量,其身高八尺,容貌高大壮美.当时的人认为他是奇才。汉末动乱之际,他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在乡野亲自耕种,而不希求闻名显达。当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是稀世有之才,于是三次去他住的茅屋拜访他。诸葛亮深感刘备有雄姿伟态,冠压众人,于是解下腰带送给刘备以表达诚意,双方因此结交深厚。等到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拿整个荆州献降,刘备失去依靠,士兵又少,没有立身之地。当时诸葛亮二十七岁,借机献上妙计,亲自出使孙权,到吴国都会求援。 5、孙权既素来佩服刘备,又看到刘派来的诸葛亮儒雅奇伟,而对他十分敬重,当即派遣三万士兵去援助刘备。刘备有了这三万士兵,便和魏武帝展开交战,大败曹军,乘胜追击,平定了整个江南。后来刘备又攻取面的益州。益州平定后,(刘备)任用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以后,(又)任命诸葛亮做丞相,总管尚书事务。刘备去世后,继位的刘禅年幼愚弱,政事不分大小,全由诸葛亮专权处理。于是向外连结东吴,内部平定南越的叛乱,明订法律制度,整顿军备,又对于工器技巧,倾力研究改良(按:指诸葛亮改良制造的连弩、木牛、流马而言),科刑和教化都很严明,奖惩必定遵守诚信的原则,没有做恶事不受惩戒的,更没有做好事而不受表扬的。终于能做到官吏中没有奸诈的,而且人人心存自励,路旁有贵重的东西摆着,也不会有贪心的人去捡它,强壮的人不以大欺小、弱肉强食,这都是由于受到他严谨的风范所感化的缘故啊! 6、在这段期间内,诸葛亮充分表现出他的志向来,那就是激进的话想要囊括全天下,保守的话也想要跨越既有的疆界,震荡国内。又因为他自以为一旦他死了,那么就再也无人能涉足中原,与占尽优势的国家(按:指魏吴)相抗衡了,所以他不停地用兵,一再地显耀他的武略。然而,诸葛亮的才干,在理兵方面比较擅长,出奇谋却是他的弱点;又治理人民的器识远胜于做为一名将军的谋略。而且,跟他敌对的,人家有的得到杰出的人才相助,再加上众寡悬殊,攻和守的局势也不是一成不变,所以虽然每年劳师动众,却不能成功。 7、从前萧何推荐韩信,管仲举用王子城父,都是自度自己的长处,不能兼具各方面的缘故。诸葛亮的器识表现在政理上头,大概能跟管仲、萧何相媲美了,可是当时的名将却没有能及得上城父、韩信的,所以,终于使他的功业迟迟不能建立,公理大义也难于伸张了。这或许是上天的旨意,要把天下归给谁都有定数的,实在不能专拿才智去争取罢!
2023-07-22 06:03:021

求: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译文!!

诸葛亮很帅 很高大魁梧 他小时候是个孤儿 从小就跟着他的叔叔诸葛玄
2023-07-22 06:03:134

亮少有逸群之才的原文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
2023-07-22 06:03:421

亮少有逸群之才 翻译

亮少,应该是说某个人。逸在字典中,有一种解释为超出一般。群,不知你这句话是现代人说的还是古文。如果是古文,那么所谓的群,就是众人。如果是现代人,那么群应该是类似QQ群的意思。整句话翻译成现代文,就是亮少有着超出众人的才能
2023-07-22 06:04:028

亮少有群逸之才的译文

在这段期间内,诸葛亮充分表现出他的志向来,那就是激进的话想要囊括全天下,保守的话也想要跨越既有的疆界,震荡国内.又他自以为一旦他死了,那么就再也无人能涉足中原,与占尽优势的国家(按:指魏吴)相抗衡了,所以他不停地用兵,一再地显耀他的武略.然而,诸葛亮的才干,在理兵方面比较擅长,出奇谋却是他的弱点;又治理人民的器识远胜于做为一名将军的谋略.而且,跟他敌对的,人家有的得到杰出的人才相助,再加上众寡悬殊,攻和守的局势也不是一成不变,所以虽然每年劳师动众,却不能成功.从前萧何推荐韩信,管仲举用王子城父,都是自度自己的长处,不能兼具各方面的缘故.诸葛亮的器识表现在政理上头,大概能跟管仲、萧何相媲美了,可是当时的名将却没有能及得上城父、韩信的,所以,终于使他的功业迟迟不能建立,公理大义也难于伸张了.这或许是上天的旨意,要把天下归给谁都有定数的,实在不能专拿才智去争取罢!
2023-07-22 06:04:353

亮少有逸群之才文言文翻译

亮少有逸群之才文言文翻译如下:诸葛亮在年轻的时候就才压群伦,有着英雄的气量,其身高八尺,容貌高大壮美。当时的人认为他是奇才。汉末动乱之际,他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在乡野亲自耕种,而不希求闻名显达。当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是稀世有之才,于是三次去他住的茅屋拜访他。诸葛亮深感刘备有雄姿伟态,冠压众人,于是解下腰带送给刘备以表达诚意,双方因此结交深厚。等到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拿整个荆州献降,刘备失去依靠,士兵又少,没有立身之地。当时诸葛亮二十七岁,借机献上妙计,亲自出使孙权,到吴国都会求援。孙权既素来佩服刘备,又看到刘备派来的诸葛亮儒雅奇伟,而对他十分敬重,当即派遣三万士兵去援助刘备。刘备有了这三万士兵,便和魏武帝展开交战,大败曹军,乘胜追击,平定了整个江南。后来刘备又攻取面的益州。益州平定后,(刘备)任用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以后,(又)任命诸葛亮做丞相,总管尚书事务。刘备去世后,继位的刘禅年幼愚弱,政事不分大小,全由诸葛亮专权处理。于是向外连结东吴,内部平定南越的叛乱,明订法律制度,整顿军备,又对于工器技巧,倾力研究改良(按:指诸葛亮改良制造的连弩、木牛、流马而言),科刑和教化都很严明,奖惩必定遵守诚信的原则,没有做恶事不受惩戒的,更没有做好事而不受表扬的。终于能做到官吏中没有奸诈的,而且人人心存自励,路旁有贵重的东西摆着,也不会有贪心的人去捡它,强壮的人不以大欺小、弱肉强食,这都是由于受到他严谨的风范所感化的缘故啊!在这段期间内,诸葛亮充分表现出他的志向来,那就是激进的话想要囊括全天下,保守的话也想要跨越既有的疆界,震荡国内。又因为他自以为一旦他死了,那么就再也无人能涉足中原,与占尽优势的国家(按:指魏吴)相抗衡了,所以他不停地用兵,一再地显耀他的武略。然而,诸葛亮的才干,在理兵方面比较擅长,出奇谋却是他的弱点;又治理人民的器识远胜于做为一名将军的谋略。而且,跟他敌对的,人家有的得到杰出的人才相助,再加上众寡悬殊,攻和守的局势也不是一成不变,所以虽然每年劳师动众,却不能成功。从前萧何推荐韩信,管仲举用王子城父,都是自度自己的长处,不能兼具各方面的缘故。诸葛亮的器识表现在政理上头,大概能跟管仲、萧何相媲美了,可是当时的名将却没有能及得上城父、韩信的,所以,终于使他的功业迟迟不能建立,公理大义也难于伸张了。这或许是上天的旨意,要把天下归给谁都有定数的,实在不能专拿才智去争取罢!作者简介:陈寿(233-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汉灭亡后,"沉滞者累年"。后受张华荐举,在西晋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岁。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的艰辛,终于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2023-07-22 06:04:472

亮少有逸群之才.......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
2023-07-22 06:05:541

诸葛亮集文言文翻译

1. 进诸葛亮集表 翻译 诸葛亮年轻时有超群的才能,英雄霸王的气概。 身长八尺,面容相貌十分伟岸,当时人认为他与众不同。遇到汉末动乱,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 亲自在田间耕种,不求声望显达。这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有特殊的才能,于是多次到草屋去拜访诸葛亮。 诸葛亮十分称道刘备的杰出才能,于是结交了他,感情深厚。等到曹操南征,荆州刘琮把整个荆州当作礼物送给了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但刘备失去了权势和地位,人数少而且没有立足之地。 诸葛亮当年27岁,就进谏奇策,亲自出使孙权,向吴国求援。孙权早就敬佩刘备,又看到诸葛亮非常雅致,十分敬重他,立即派兵三万人来帮助刘备。 刘备能够用兵于赤壁之战打败曹军,乘胜攻下曹军,江南都平定了,后来刘备又向西攻打益州。益州充实之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 。 2. 翻译进诸葛亮集表 翻译:诸葛亮年轻时就表现出超群的才华,颇有英雄霸士的风范,身长八尺,容貌很伟岸,当时的人都感到很奇异。 遇到汉末天下扰乱,跟着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亲自在野外耕种,并不求声名显达。当时左将军刘备知道诸葛亮有不凡的才干,于是前后三次到他的草庐去拜访;诸葛亮深明刘备确实雄姿杰出,于是结下深厚情谊。 等到魏武帝移兵南下攻打荆州,刘琮举兵投降,而刘备失去时势,寡不敌众,没有立身之地。诸葛亮当时才二十七岁,就贡献计策,亲自出使到孙权那里,请求吴国助援。 孙权素来佩服刘备,又看到诸葛亮儒雅奇伟,非常敬重他,即刻派遣三万大军用来帮助刘备。刘备才能用这支军力跟魏武帝交战,大败曹军,并乘胜追击,把江南一带都平定下来。 后来刘备又向西取得益州。益州平定后,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 将军刘备称帝后,再拜他为丞相兼任录尚书事。刘备去世后,继位的刘禅年幼愚弱,政事不分大小,全由诸葛亮专权处理。 于是向外连结东吴,内部平定南越的叛乱,明订法律制度,整顿军备,又对于工器技巧,倾力研究改良(按:指诸葛亮改良制造的连弩、木牛、流马而言),科刑和教化都很严明,奖惩必定遵守诚信的原则,没有做恶事不受惩戒的,更没有做好事而不受表扬的。终于能做到官吏中没有奸诈的,而且人人心存自励,路旁有贵重的东西摆着,也不会有贪心的人去捡它,强壮的人不以大欺小、弱肉强食,这都是由于受到他严谨的风范所感化的缘故啊! 在这段期间内,诸葛亮充分表现出他的志向来,那就是激进的话想要囊括全天下,保守的话也想要跨越既有的疆界,震荡国内。 又因为他自以为一旦他死了,那么就再也无人能涉足中原,与占尽优势的国家(按:指魏吴)相抗衡了,所以他不停地用兵,一再地显耀他的武略。然而,诸葛亮的才干,在理兵方面比较擅长,出奇谋却是他的弱点;又治理人民的器识远胜于做为一名将军的谋略。 而且,跟他敌对的,人家有的得到杰出的人才相助,再加上众寡悬殊,攻和守的局势也不是一成不变,所以虽然每年劳师动众,却不能成功。从前萧何推荐韩信,管仲举用王子城父,都是自度自己的长处,不能兼具各方面的缘故。 诸葛亮的器识表现在政理上头,大概能跟管仲、萧何相媲美了,公理大义也难于伸张了。这或许是上天的旨意,要把天下归给谁都有定数的,实在不能专拿才智去争取罢!原文: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与诚,厚相结纳。 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 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 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历,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凌边疆,震荡宇内。 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能有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青龙二年春,亮率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此文出自西晋·陈寿所著的《诸葛亮集》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景耀六年(263年),蜀汉灭亡,陈寿因而多年不被荐举。张华欣赏其才华,认为他虽然有行为不检点的嫌疑,但依照情理不应被贬废。 于是推举其为孝廉,授官佐著作郎,又出任阳平县令。陈寿撰写《诸葛亮集》,上报朝廷。 后授职著作郎,兼任本郡(巴西郡)中正。益州自从东汉光武帝之后,蜀郡人郑伯邑、太尉赵彦信(赵谦)以及汉中人陈申伯、祝元灵,广汉人王文表(王商)都是博学多闻,撰写有巴、蜀的《耆旧传》。 陈寿认为这些书都不值得流传后世,于是合并巴郡、汉中地区,撰写成《益部耆旧传》十篇。散骑常侍文立向朝廷呈献此书,得到武帝的嘉奖。 作者简介: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 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 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 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 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 3. 诸葛亮集 先主敕后主遗诏 译文 臣亮说:先帝开创事业不到一半,就中途去世。 现在天下已分成三国,我们益州地方困苦穷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紧急时刻。然而侍从警卫的臣子在内俭懈怠,忠诚坚贞的将士在外舍生忘死,这都是追思先帝的深恩厚遇,想对陛下报答这种恩情。 陛下实在应当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来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发扬志士的气节,不应当随便自轻自贱,言谈之中称引、比喻推失去大义,以致堵塞忠臣进谏的道路。宫廷和丞相府,是一个整体,提升和处罚、表扬和批评不应该有所差异。 如果有为非作歹、触犯法令和尽忠言、做好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官吏评定赏罚,来显示陛下公平明察的治理,不应当有偏袒私心,使宫廷和相府法制有所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些都是善良诚实、意志忠贞纯正的人,所以先帝选 *** 留给陛下。 我认为宫廷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先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施行,一定能够补救欠缺遗漏的地方,获得很大的好处。将军向宠,品性善良,做事公正,通晓军事,在过去试用过,先帝称赞他能干,都征求他的意见,一定能使军队和睦,能力大小不同的将士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灭亡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和我谈论这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叹息痛心。 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坚贞可行、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未汉室的兴旺,就指日可待了。 臣本是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种,只想在乱世保全性命,不想在诸侯间谋求显达。 先帝不因为我低微鄙陋,不惜降低身分,三次屈尊到草庐中来看我,拿当时的国家大事征询我的意见,因此我非常感激,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遭到失败。 我就在连带失利的时候受委托,在危难的时刻接受使命,到现存已经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谨慎,所以在临终的时候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我接受命令以来,早晚忧愁叹息,深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事没有成效,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一月里渡过了泸水,深入到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器装备已经充足,应当鼓励和率领全军,向北去平定中原,希望竭尽低劣的能力,扫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朝,回到旧都去。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考虑国家政事的利害兴革,尽力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的责任。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以千先帝在天之英灵。如果发扬美德的建议,就责备攸之、祎、允等人的过错,公布他们的过错。 陛下也应当自己思念时局的艰难,去征询治国的好方法,明察并采纳人们的言论,深切地记住先帝的遗诏。那我就受到陛下的深恩,感激不尽了。 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对着表章流泪,不知道说什么好。 4. 翻译进诸葛亮集表 翻译: 诸葛亮年轻时就表现出超群的才华,颇有英雄霸士的风范,身长八尺,容貌很伟岸,当时的人都感到很奇异。 遇到汉末天下扰乱,跟着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亲自在野外耕种,并不求声名显达。 当时左将军刘备知道诸葛亮有不凡的才干,于是前后三次到他的草庐去拜访;诸葛亮深明刘备确实雄姿杰出,于是结下深厚情谊。 等到魏武帝移兵南下攻打荆州,刘琮举兵投降,而刘备失去时势,寡不敌众,没有立身之地。 诸葛亮当时才二十七岁,就贡献计策,亲自出使到孙权那里,请求吴国助援。 孙权素来佩服刘备,又看到诸葛亮儒雅奇伟,非常敬重他,即刻派遣三万大军用来帮助刘备。刘备才能用这支军力跟魏武帝交战,大败曹军,并乘胜追击,把江南一带都平定下来。 后来刘备又向西取得益州。益州平定后,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 将军刘备称帝后,再拜他为丞相兼任录尚书事。刘备去世后,继位的刘禅年幼愚弱,政事不分大小,全由诸葛亮专权处理。 于是向外连结东吴,内部平定南越的叛乱,明订法律制度,整顿军备,又对于工器技巧,倾力研究改良(按:指诸葛亮改良制造的连弩、木牛、流马而言),科刑和教化都很严明,奖惩必定遵守诚信的原则,没有做恶事不受惩戒的,更没有做好事而不受表扬的。 终于能做到官吏中没有奸诈的,而且人人心存自励,路旁有贵重的东西摆着,也不会有贪心的人去捡它,强壮的人不以大欺小、弱肉强食,这都是由于受到他严谨的风范所感化的缘故啊! 在这段期间内,诸葛亮充分表现出他的志向来,那就是激进的话想要囊括全天下,保守的话也想要跨越既有的疆界,震荡国内。 又因为他自以为一旦他死了,那么就再也无人能涉足中原,与占尽优势的国家(按:指魏吴)相抗衡了,所以他不停地用兵,一再地显耀他的武略。 然而,诸葛亮的才干,在理兵方面比较擅长,出奇谋却是他的弱点;又治理人民的器识远胜于做为一名将军的谋略。 而且,跟他敌对的,人家有的得到杰出的人才相助,再加上众寡悬殊,攻和守的局势也不是一成不变,所以虽然每年劳师动众,却不能成功。 从前萧何推荐韩信,管仲举用王子城父,都是自度自己的长处,不能兼具各方面的缘故。 诸葛亮的器识表现在政理上头,大概能跟管仲、萧何相媲美了,公理大义也难于伸张了。这或许是上天的旨意,要把天下归给谁都有定数的,实在不能专拿才智去争取罢! 原文: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与诚,厚相结纳。 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 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 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历,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凌边疆,震荡宇内。 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能有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青龙二年春,亮率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此文出自西晋·陈寿所著的《诸葛亮集》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景耀六年(263年),蜀汉灭亡,陈寿因而多年不被荐举。张华欣赏其才华,认为他虽然有行为不检点的嫌疑,但依照情理不应被贬废。 于是推举其为孝廉,授官佐著作郎,又出任阳平县令。陈寿撰写《诸葛亮集》,上报朝廷。 后授职著作郎,兼任本郡(巴西郡)中正。 益州自从东汉光武帝之后,蜀郡人郑伯邑、太尉赵彦信(赵谦)以及汉中人陈申伯、祝元灵,广汉人王文表(王商)都是博学多闻,撰写有巴、蜀的《耆旧传》。 陈寿认为这些书都不值得流传后世,于是合并巴郡、汉中地区,撰写成《益部耆旧传》十篇。散骑常侍文立向朝廷呈献此书,得到武帝的嘉奖。 作者简介: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 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 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 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 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 5. 【文言文翻译司马懿与诸葛亮原文: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 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万方,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 亮遣间谍觇之,还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当军门立,军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也。 " 诸葛亮驻扎在渭水边上,关中震动。魏明帝(曹睿)深怕晋宣王(司马懿)和诸葛亮交战,就派辛毗作军司马。 宣王和诸葛亮在渭水对阵,诸葛亮想方设法诱骗宣王,宣王果然大怒,准备派大军和诸葛亮交战。诸葛亮派间谍侦察,谍报回来说:"有一老夫,手持黄钺坚定地站在军营门口,军队没法出来。 "诸葛亮说:"这个人一定是辛毗(佐治)。" 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 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 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资治通鉴》) 司马懿和诸葛亮两军对峙一百多天,诸葛亮几次挑战,司马懿坚守不出。 诸葛亮派人送给司马懿女人的服饰,司马懿大怒,上书请求交战,皇帝派卫尉(官职名)辛毗手持使节担任军事来制约司马懿。护军(将职名)姜维对诸葛亮说:“辛佐治持使节到了,敌人肯定不会出战了。” 诸葛亮说:“司马懿本来就没有出战的意思,所以坚持请求出战,是为了向部下示威(激励士气)。将军在部队中,皇帝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如果他真能够战胜我,何必要不远千里去请示呢?”。 6. 诸葛亮集 先主敕后主遗诏 译文 臣亮说:先帝开创事业不到一半,就中途去世。现在天下已分成三国,我们益州地方困苦穷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紧急时刻。然而侍从警卫的臣子在内俭懈怠,忠诚坚贞的将士在外舍生忘死,这都是追思先帝的深恩厚遇,想对陛下报答这种恩情。陛下实在应当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来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发扬志士的气节,不应当随便自轻自贱,言谈之中称引、比喻推失去大义,以致堵塞忠臣进谏的道路。宫廷和丞相府,是一个整体,提升和处罚、表扬和批评不应该有所差异。如果有为非作歹、触犯法令和尽忠言、做好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官吏评定赏罚,来显示陛下公平明察的治理,不应当有偏袒私心,使宫廷和相府法制有所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些都是善良诚实、意志忠贞纯正的人,所以先帝选 *** 留给陛下。我认为宫廷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先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施行,一定能够补救欠缺遗漏的地方,获得很大的好处。将军向宠,品性善良,做事公正,通晓军事,在过去试用过,先帝称赞他能干,都征求他的意见,一定能使军队和睦,能力大小不同的将士各得其所。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灭亡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和我谈论这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叹息痛心。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坚贞可行、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未汉室的兴旺,就指日可待了。 臣本是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种,只想在乱世保全性命,不想在诸侯间谋求显达。先帝不因为我低微鄙陋,不惜降低身分,三次屈尊到草庐中来看我,拿当时的国家大事征询我的意见,因此我非常感激,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遭到失败。我就在连带失利的时候受委托,在危难的时刻接受使命,到现存已经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谨慎,所以在临终的时候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命令以来,早晚忧愁叹息,深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事没有成效,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一月里渡过了泸水,深入到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器装备已经充足,应当鼓励和率领全军,向北去平定中原,希望竭尽低劣的能力,扫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朝,回到旧都去。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考虑国家政事的利害兴革,尽力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的责任。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以千先帝在天之英灵。如果发扬美德的建议,就责备攸之、祎、允等人的过错,公布他们的过错。陛下也应当自己思念时局的艰难,去征询治国的好方法,明察并采纳人们的言论,深切地记住先帝的遗诏。那我就受到陛下的深恩,感激不尽了。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对着表章流泪,不知道说什么好。 7. 翻译校定 表这段节录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於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翻译: 诸葛亮在年轻的时候就才压群伦,有着英雄的气量,其身高八尺,容貌高大壮美.当时的人认为他是奇才。汉末动乱之际,他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在乡野亲自耕种,而不想扬名于世。当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是稀世少有之才,于是三次去他住的茅屋拜访他。诸葛亮深感刘备有雄姿伟态,冠压众人,于是解下腰带送给刘以表达诚意,双方因此结交深厚。等到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拿整个荆州献降,刘备失去依靠,士兵又少,没有立身之地。当时诸葛亮二十七岁,借机献上妙计,亲自出使孙权,到吴国都会求援。孙权既素来佩服刘备,又看到刘派来的诸葛亮儒雅奇伟,而对他十分敬重,当即派遣三万士兵去援助刘备。刘备有了这三万士兵,便和魏武帝展开交战,大败曹军,乘胜追击,平定了整个江南。后来刘备又攻取面的益州。益州平定后,(刘备)任用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以后,(又)任命诸葛亮做丞相,总管尚书事务。
2023-07-22 06:06:031

亮少有逸群之才阅读答案

翻译:诸葛亮在年轻的时候就才压群伦,有着英雄的气量,其身高八尺,容貌高大壮美.当时的人认为他是奇才。汉末动乱之际,他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在乡野亲自耕种,而不想扬名于世。当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是稀世少有之才,于是三次去他住的茅屋拜访他。诸葛亮深感刘备有雄姿伟态,冠压众人,于是解下腰带送给刘以表达诚意,双方因此结交深厚。【等到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拿整个荆州献降,刘备失去依靠,士兵又少,没有立身之地。当时诸葛亮二十七岁,借机献上妙计,亲自出使孙权,到吴国都会求援。孙权既素来佩服刘备,又看到刘派来的诸葛亮儒雅奇伟,而对他十分敬重,当即派遣三万士兵去援助刘备。刘备有了这三万士兵,便和魏武帝展开交战,大败曹军,乘胜追击,平定了整个江南。后来刘备又攻取面的益州。益州平定后,(刘备)任用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以后,(又)任命诸葛亮做丞相,总管尚书事务。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A乃三顾亮於草庐之中/顾野有麦扬 B乃建奇策/策之不以其道C身使孙权/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D江南悉平/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从本段文字来看,诸葛亮辅佐刘备做了那些事?在这篇文中,亮最大的功劳(有写明的)是在"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之时,"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即指献上联吴抗曹的计策,并出使东吴,游说孙权,借得援兵三万人助备,使备得与曹军战,并战胜,以此获得事业的转机。刘备后平江南,攻益州,这里面并没有提到亮的具体功劳,但通过后面刘备称其军师,拜其丞相,可看出亮也一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2023-07-22 06:06:101

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 从亮少有逸群之才到不可智力争也

舌战群儒
2023-07-22 06:06:293

亮少有逸群之才诸葛亮做了什么事?

1、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 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并常将自己比做管仲、乐毅二人,很想干一番大事业。偏傍人听后,都不以为然,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与诸葛亮交情甚好,知其所言不虚。此外,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2、司马徽曰:“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尝抱膝长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
2023-07-22 06:06:361

诸葛亮文言文阅读亮少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D 小题1: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 小题1:(1)亲自在田间耕种,不求出名显达。 (2)益州充实之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 小题1:①出使东吴,结成孙刘联盟。②赤壁之战取胜,平定江南。③西取益州,并治理成功。 小题1:A拜访/看见 B计谋/鞭打 C出使/假如 D都 小题1: 小题1:(1)“躬”、“闻达”、介宾后置句式,每处1分。 (2)“既”“足”“以……为”每处1分。“既”译成“已经”也可,“足”译成“富足”“丰足”也可。 小题1:三点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用文段中相关语句回答也可。 附译文: 诸葛亮年轻时有超群的才能。身高八尺,面容相貌十分伟岸,当时人认为他与众不同。遇到汉末战乱,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亲自在田间耕种,不求出名显达。当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有特殊的才能,于是多次到草屋去拜访诸葛亮。诸葛亮十分称道刘备的杰出才能,于是结交了他,感情深厚。等到曹操南征,荆州刘琮把整个荆州当作礼物送给了曹操并投降曹操,而刘备失去了权势和地位,人数少没有立足之地。诸葛亮当年27岁,就进谏奇策,亲自出使孙权,向吴国求援。孙权早就敬佩刘备,又看到诸葛亮有特别的雅量,十分敬重他,立即派兵三万人来帮助刘备。刘备能够用兵和曹操交战,大败曹军,乘胜攻下曹军。江南全都平定了。后来诸葛亮帮助刘备又向西攻打益州。益州充实之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 2. 进诸葛亮集 以“亮少”开头的译文 《进〈诸葛亮集〉表》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於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翻译: 诸葛亮在年轻的时候就才压群伦,有着英雄的气量,其身高八尺,容貌高大壮美.当时的人认为他是奇才。汉末动乱之际,他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在乡野亲自耕种,而不想扬名于世。当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是稀世少有之才,于是三次去他住的茅屋拜访他。诸葛亮深感刘备有雄姿伟态,冠压众人,于是解下腰带送给刘以表达诚意,双方因此结交深厚。等到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拿整个荆州献降,刘备失去依靠,士兵又少,没有立身之地。当时诸葛亮二十七岁,借机献上妙计,亲自出使孙权,到吴国都会求援。孙权既素来佩服刘备,又看到刘派来的诸葛亮儒雅奇伟,而对他十分敬重,当即派遣三万士兵去援助刘备。刘备有了这三万士兵,便和魏武帝展开交战,大败曹军,乘胜追击,平定了整个江南。后来刘备又攻取面的益州。益州平定后,(刘备)任用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以后,(又)任命诸葛亮做丞相,总管尚书事务。 3. 文言文阅读(10分)亮少有逸群之才,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小题1:(4分)(1)拜访 (2)于是,就 (3)全,都 (4)向西小题1:(2分)A小题1:(2分)益州充实之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 (“既”译成“已经”也可,“足”译成“富足”“丰足”也可。)小题1:(2分)①出使东吴,结成孙刘联盟。 ②赤壁之战取胜,平定江南。③西取益州,并治理成功。 (三点答出两点即可,每点1分。用文段中相关语句回答也可。)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文言实词的积累。需要学生在平时多积累文言实词,多读多练,养成熟练地文言语感。 小题2:A项中的“之”可翻译为助词:的B、C、D三项中的之字都是代词。小题3:此题考查学生的翻译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多练。小题4: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认真阅读,注意把握关键词语。 。 4. 亮少有逸群之才.本文诸葛亮辅佐刘备做了那些事 诸葛亮深感刘备有雄姿伟态,冠压众人,于是解下腰带送给刘以表达诚意,双方因此结交深厚.【等到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拿整个荆州献降,刘备失去依靠,士兵又少,没有立身之地.当时诸葛亮二十七岁,借机献上妙计,亲自出使孙权,到吴国都会求援.孙权既素来佩服刘备,又看到刘派来的诸葛亮儒雅奇伟,而对他十分敬重,当即派遣三万士兵去援助刘备.刘备有了这三万士兵,便和魏武帝展开交战,大败曹军,乘胜追击,平定了整个江南.后来刘备又攻取面的益州.益州平定后,(刘备)任用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以后,(又)任命诸葛亮做丞相,总管尚书事务.按你标题来说的话 就是诸葛亮有超过众人的才华 所以刘备让诸葛亮做了丞相。 5. 诸葛亮传(完整古文版)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许之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建光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与为盟。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俊大举。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是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无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乃卒,如其所言。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箫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三国志u2022蜀书u2022诸葛亮传》 6. 求陈寿的《诸葛亮传》的部分译文 译文如下: 诸葛亮年轻时就表现出超群的才华,颇有英雄霸士的风范,身长八尺,容貌很伟岸,当时的人都感到很奇特。 因为遇到汉末天下扰乱,跟着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亲自在野外耕种,并不存心寻名求利。当时左将军刘备因为知道诸葛亮有不凡的才干,于是前后三次到他的草庐去拜访;至此诸葛亮深明刘备确实雄姿杰出,立即坦诚相见,为他谋划,两人的情谊一天天深厚起来。 等到魏武帝移兵南下攻打荆州,刘琮举兵投降,而刘备失去时势又加上寡不敌众,终至无立锥之地。诸葛亮这时才二十七岁,马上贡献奇策,要求出使到孙权那儿,游说他出兵助蜀。 孙权一向心服刘备,又亲眼看见诸葛亮智慧出奇,风度儒雅,也敬重极了,便即刻派了三万大军帮助刘备。 刘备才能以这支军力跟魏武帝交战,扭转战势,大败曹军,并乘胜追击,把江南一带都平定下来。 后来刘备又向西边用兵,取得益州。等益州平定,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 不久,刘备称帝,再拜他为丞相兼任录尚书事。刘备去世后,继位的刘禅年幼愚弱,政事不分大小,全由诸葛亮专权处理。 于是向外连结东吴,内部平定南越的叛乱,明订法律制度,整顿军备,又对于工器技巧,倾力研究改良(按:指诸葛亮改良制造的连弩、木牛、流马而言),科刑和教化都很严明,奖惩必定遵守诚信的原则,没有做恶事不受惩戒的,更没有做好事而不受表扬的。终于能做到官吏中没有奸诈的,而且人人心存自励,路旁有贵重的东西摆着,也不会有贪心的人去捡它,这都是由于受到他严谨的风范所感化的缘故啊! 在这段期间内,诸葛亮充分表现出他的志向来,那就是激进的话想要囊括全天下,保守的话也想要跨越既有的疆界,震荡国内。 又他自以为一旦他死了,那么就再也无人能涉足中原,与占尽优势的国家(按:指魏吴)相抗衡了,所以他不停地用兵,一再地显耀他的武略。然而,诸葛亮的才干,在理兵方面比较擅长,出奇谋却是他的弱点;又治理人民的器识远胜于做为一名将军的谋略。 而且,跟他敌对的,人家有的得到杰出的人才相助,再加上众寡悬殊,攻和守的局势也不是一成不变,所以虽然每年劳师动众,却不能成功。 从前萧何推荐韩信,管仲举用王子城父,都是自度自己的长处,不能兼具各方面的缘故。 诸葛亮的器识表现在政理上头,大概能跟管仲、萧何相媲美了,可是当时的名将却没有能及得上城父、韩信的,所以,终于使他的功业迟迟不能建立,公理大义也难于伸张了。这或许是上天的旨意,要把天下归给谁都有定数的,实在不能专拿才智去争取罢! 如满意,请采纳,哈哈!。
2023-07-22 06:06:421

众文言文解释

1. 众莫之解在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众莫之解:解释的顺序应该为“众莫解之”,解释为“众人都不能理解”。 1. 原文:《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 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之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 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之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2. 译文: 有人进贡给魏武帝曹操一杯乳制品,曹操喝了一点,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众人没人能理解写这个字的原因。轮到杨修时,他便喝了一口,说:“主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又有什么好怀疑的呢?” 注释: 1.饷:用食物赠送。 2.魏武:指魏武帝曹操。 3.酪:牛、羊 4.题:书写。 5.次:依次。 6.至:到了。 7.杨修:曹操的谋士。 8.教:让。 9.啖:吃。 10.复:又。 11.便:就。 12.以:把。 13.莫:没有。 14.解:理解 2. 文言文中众恶事什么意思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於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 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 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 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宇内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 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 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 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译文: 诸葛亮年轻时就表现出超群的才华,颇有英雄霸士的风范,身长八尺,容貌很伟岸,当时的人都感到很奇特。 因为遇到汉末天下扰乱,跟着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亲自在野外耕种,并不存心寻名求利。当时左将军刘备因为知道诸葛亮有不凡的才干,于是前后三次到他的草庐去拜访;至此诸葛亮深明刘备确实雄姿杰出,立即坦诚相见,为他谋划,两人的情谊一天天深厚起来。 等到魏武帝移兵南下攻打荆州,刘琮举兵投降,而刘备失去时势又加上寡不敌众,终至无立锥之地。 诸葛亮这时才二十七岁,马上贡献奇策,要求出使到孙权那儿,游说他出兵助蜀。 孙权一向心服刘备,又亲眼看见诸葛亮智慧出奇,风度儒雅,也敬重极了,便即刻派了三万大军帮助刘备。刘备才能以这支军力跟魏武帝交战,扭转战势,大败曹军,并乘胜追击,把江南一带都平定下来。 后来刘备又向西边用兵,取得益州。等益州平定,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 不久,刘备称帝,再拜他为丞相兼任录尚书事。刘备去世后,继位的刘禅年幼愚弱,政事不分大小,全由诸葛亮专权处理。 于是向外连结东吴,内部平定南越的叛乱,明订法律制度,整顿军备,又对于工器技巧,倾力研究改良(按:指诸葛亮改良制造的连弩、木牛、流马而言),科刑和教化都很严明,奖惩必定遵守诚信的原则,没有做恶事不受惩戒的,更没有做好事而不受表扬的。 终于能做到官吏中没有奸诈的,而且人人心存自励,路旁有贵重的东西摆着,也不会有贪心的人去捡它,这都是由于受到他严谨的风范所感化的缘故啊! 在这段期间内,诸葛亮充分表现出他的志向来,那就是激进的话想要囊括全天下,保守的话也想要跨越既有的疆界,震荡国内。 又他自以为一旦他死了,那么就再也无人能涉足中原,与占尽优势的国家(按:指魏吴)相抗衡了,所以他不停地用兵,一再地显耀他的武略。然而,诸葛亮的才干,在理兵方面比较擅长,出奇谋却是他的弱点;又治理人民的器识远胜于做为一名将军的谋略。 而且,跟他敌对的,人家有的得到杰出的人才相助,再加上众寡悬殊,攻和守的局势也不是一成不变,所以虽然每年劳师动众,却不能成功。 从前萧何推荐韩信,管仲举用王子城父,都是自度自己的长处,不能兼具各方面的缘故。 诸葛亮的器识表现在政理上头,大概能跟管仲、萧何相媲美了,可是当时的名将却没有能及得上城父、韩信的,所以,终于使他的功业迟迟不能建立,公理大义也难于伸张了。这或许是上天的旨意,要把天下归给谁都有定数的,实在不能专拿才智去争取罢! 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3. 文言文解释 魏武将见匈奴使 魏武将见匈奴使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魏武帝曹操将要接见匈奴来的使节,自己认为外貌不好,不足以震服远方的国家,于是便命令崔季扮成自己去接待,武帝则拿着刀站在座位的旁边。已经接见完毕,命令间谍问匈奴来的使节:“魏王怎么样?”匈奴的使节回答说:“魏王风采高雅,非同一般;但是座位旁边拿刀侍立的人,这个人才是个英雄。” 曹操听说这件事,连忙派人追赶,杀掉了那个使者。 语出《世说新语·容止》:匈奴来使,曹操将接见,以为自己的相貌不行,叫崔琰代替他,自己却捉刀站立在旁。 接见完毕,派人问匈奴使者:“魏王如何?”匈奴使臣回答说:“魏王雅量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后称代人写文章或顶替别人做事为“捉刀”。 正文: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翻译: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学习,那么困难的也容易了;不学习,那么容易的也困难了。 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的一个贫穷,其中的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富和尚说:“您靠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靠着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雇船而往下游走,还没有能够去成。您靠什么能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和尚。 富和尚显出了惭愧神色。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 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全篇译文: 王冕是诸暨人。七八岁时,父亲让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听学生们读 书;听完,就默记在心。 晚上回家,忘了牵牛。------父亲愤怒地打了他,但不久又像以 前一样了,母亲说;“儿子是这样一心一意,何不听凭他去干想做的事!”于是王冕离开 家投靠和尚庙而居住。 晚上偷偷出来,坐在佛的膝盖上,用佛像前昼夜不熄的灯照着书读, 响亮的读书声一直到天亮。佛像大多是土做的偶像,狰狞凶恶十分可怕;王冕一个小孩, 就像没看见一样镇定。 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 听已,辄默记:听完,就默记在心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 记述了王冕勤奋好学和学习专心认真两件事 原文: 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 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 译文: ,季梁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 "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 "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 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 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 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北 人 食 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翻译:北方人生来不认识菱角的,(有个北方人)在南方当官,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口里。有的人(就)说:“。 4. 文言文解释 曹植十多岁时,就能识诵《诗》、《论》及辞赋等好几十万个文字,并且擅长写文章,曹操曾经看过他的文章,并问曹植:“你有没有请别人代笔?”曹植跪下来说:“说出自己的观点就是一种议论,把它记下来就可以成为一篇文章,你只管当面验证。我何必要去请人呢?”这时邺城的铜雀台(正好)刚建成,曹操把他的儿子们都领上铜雀台。(曹操)命令(他们)各自为(铜雀台)作赋。曹植站在那里提起笔来一会儿就写好(了)。赋写得不错。曹操对曹植感到非常惊喜。 ( )中是为译出通顺而文言文中省略的部分。
2023-07-22 06:06:581

诸葛亮长的帅吗?

帅啊,诸葛亮体态:身长八尺(约184cm),容貌甚伟,时人异焉(出自陈寿《上诸葛亮集表》,见《三国志·诸葛亮传》后附内容) 英俊的前提就是个高。诸葛亮身高1米84,不管是在当时还是现在,这都是非常标准的身高。 容貌甚伟,意思是长相极英俊,时人异焉是与众不同。伟是英俊、帅气的意思,我们特别注意一下这个“甚”。这个好理解,甚,是极、很的意思,陈寿在评价诸葛亮相貌时,特意用了“甚”,这说明诸葛亮的长相是非常好看的。 诸葛亮27岁时出使东吴,“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孙权敬重诸葛亮跟他仰慕刘备有关系,但这里又特别提到了“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足可以说明,诸葛亮是一个非同一般的帅哥了,而且谈吐举止不凡。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诸葛亮的身上,应该是有一种英气冠天的神韵的。 《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的“神话人物”。但是真实的诸葛亮并不擅计谋,陈寿就曾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历史上的诸葛亮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有很大出入的。诸葛亮是文臣嘛,又那么有智慧,所以,凡是有关三国的影视作品之中,都要突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你看人家周瑜,即使比你诸葛亮年长六岁那也仍然是少年英雄啊!当然话说回来,周瑜是武将,那可不能太老。有智慧的人,在长相上是不能太嫩太帅的,要老练一些才行。诸葛亮,什么仙风道骨神机妙算羽扇轻摇啊之类的,这才是导演和演员们最花心思的地方,至于长相如何,只要对得起观众就OK了。 故此认为,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个非同一般的帅哥,是个英气十足的政治奇才。
2023-07-22 06:07:101

为什么说逸字不能取名?

逸字的含义及解释:逸 <动> (会意。从辵兔。兔子善于奔逃。本义:逃跑) 同本义 [escape] 逸,失也。从辵兔,兔谩訑善逃也。——《说文》 随侯逸。——《左传·桓公八年》。注:“逸,逃也。” 马逸不能止。——《国语·晋语五》。注:“逸,奔也。” 取之以逸逃于褒。——《国语·郑语》。注:“逸,亡也。” 无教逸欲有邦。——《书·皋陶谟》 见一赤兔,每搏辄逸。——《北史》 又如:逸犯(逃犯);逸亡(逃亡);逸窜(逃窜);逸盗(在逃的盗匪);逸禽(逃逸之鸟);逸马(奔逃的马);逸匪(指在逃的匪徒);逸飞(指漏网的鸟);逸逃(逃亡) 奔跑 [gallop] 马逸不能止。——《左传·成公二年》 逸,奔也。——《玉篇》 彘逸出于窦中,马退而却。——《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疾逸道左。——唐·李朝威《柳毅传》 又如:逸踊(犹奔跑);逸尘(马奔跑时扬起的尘土);逸骑(奔跑的马);逸骏(善奔驰的马);逸驰(犹奔驰);逸象(奔走的象);逸兔(奔走的兔);逸走(奔跑) 超越 [excel] 亮少有逸群之才。——《三国志·诸葛亮传》 又如:逸才(超人的才智);逸足(比喻才能超越出众的人);逸伦(超越同辈);逸德(马有超群的禀性);逸艺(高超的技艺);逸侪(超过同辈);逸操(高洁的情操);逸品(超越流俗的艺术修养或艺术品);逸珠(稀世难求的珍珠。比喻人有超绝凡常的嘉德);逸格(超越流俗的高尚格调) 释放;从约束、禁闭、奴役下释放出来 [release] 乃逸楚囚。——《左传》 又如:逸水(犹洪水) 隐逸,退出社会而隐居起来 [retire from society and live in solitude]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论语》 又如:逸士(隐居山林的读书人);逸妻(遁世隐士的妻子);逸迹(犹遁迹。指隐居);逸彦(遁世隐居的才德之士);逸叟(遁世隐居的老人);逸伏(犹隐伏) 散失,亡失 [be loose] 然则夏后、周公之典逸矣。——柳宗元《时令论上》 又如:逸诗;逸简(散失的简册);逸编(散失的篇章);逸记(散失的记载);逸品(指散失的物品);逸言(散失之言);逸句(散失的文句);逸失(散失;失落) 逸 <形> 闲适;安乐 [leisurely] 民莫不逸。——《诗·小雅·十月之交》笺:“逸,逸豫也。” 而又不自安恬逸。——《国语·吴语》。注:“逸,乐也。” 为之者劳,居之者逸。——张衡《东京赋》 国治身逸。——《吕氏春秋·察贤》。注:“逸,不劳也。” 足以逸身煖骸而矣。——《吕氏春秋·重己》 身安逸乐。——《史记·货殖列传》 能逸而能劳。——宋·苏轼《教战守》 无穷逸致。——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好逸恶劳。——清·黄宗羲《原君》 又如:逸豫(安乐);逸境(安乐闲适的境地) 疾速 [quick] 良骏逸足。——《文选·傅奕·舞赋》。注:“逸,疾也。” 朔阳逸骇于扶桑之津。——《文选·木华·海赋》。注;“言出疾也。” 夫子奔逸绝尘。——《庄子·田子方》 良骏逸足,跄捍凌越。——《老残游记》 逸骇(迅疾升起);逸翮(指疾飞的鸟) 放纵;荒淫 [dissolute] 夫婿乐逸。——唐·李朝威《柳毅传》 又如:逸党(荒淫放荡的一伙人);逸遨(放纵遨游);逸游(放纵游乐);逸志(纵欲放荡之志);逸声(淫声) 美丽 [beautiful]。如:逸女(美女);逸丽(犹美丽);逸艳(犹美丽);逸辞(美丽的词藻)
2023-07-22 06:07: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