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小凡
-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科举制的影响有利有弊,下面我整理了相关内容,来看一下吧!
科举制的影响有哪些
1、积极影响
科举制彻底否定了以门第和出身作为选拔标准的特权制度,为封建国家选官用人搭建了一个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平台,为社会精英的流动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使成百上千的中小地主阶级、甚至平民阶层的子弟有机会进入治国行列,这就为国家的发展增添了活力。
与以前的客卿制、察举制等比起来,科举制的进步性是毋庸置疑的。
2、消极影响
以儒家经典为基本科目明显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发展,应举的士子们志为了功名利禄,穷毕生精力读经,研经,而非儒学的自然科学理论、制造技术和工艺,却被视为“旁门左道”和“雕虫小技”,从而造成中国社会长期因循守旧、思想停滞不前的局面。
同时,落后刻板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模式也束缚了人们的头脑,特别是明清以来以“八股文”取士,使中国的教育陷入了一种病态的畸形发展之中,士子们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状况愈演愈烈。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科举制终于走进历史,终结了它1300余年的生命。
3、对外国的影响
中国科考制度对欧美国家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欧美人把科举这一中国人发明的选拔人才方式进行了改造,使之成为让中国这位发明者反过头来要学习、“取经”的考试模式。
科举制的作用
首先,科举制度是国家选拔人才的考试,无论谁,都可以进行考试,寒门学子亦可以凭借科举考试来展现抱负,进入朝堂,推动了阶级的流动性,打击了士族家族,同时也是巩固了中央集权,殿试是皇帝选举出来的人才,更有利于巩固国家政权。
但随着明清时期,科举内容改为八股文,以四书五经取题,不允许自由发挥,格式字数规范,大大限制了人才的发展,科举制也就由此衰败。
科举制度带来了什么影响
科举制的影响:积极影响:1.冲破了世家大组垄断仕途的局面,遏制了士族势力的发展.2.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3.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4.对促进文化发展,尤其是唐诗的发展.5.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政局稳定.6.影响深远,科举制度为后代历朝沿用.7.有利于公平公正.消极影响:1.士人都关注于应付考试而忽略了实用知识.2.同一批的进士结为朋党,朋党成为唐代后期政治黑暗的主要原因,加剧了唐朝的灭亡.3.明清时,为了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者把科举定为八股取士,大大限制了人的思想,即中央不能选拔真材实料的人才,成为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原因.简介: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作科举。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三个显著的特点。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科举名衔:进士:意即贡举的人员。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榜眼:科举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北宋初期,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称榜眼,意思是指榜中双眼。明、清两代专指第二名,第三名称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探花: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唐代进士曲江杏园初宴,称“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进士二三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探花之名始于此,宋代又称探花郎。南宋以后,专指殿试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袭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编修。贡士: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后,经乡贡考试合格的叫贡士。清代,会试考中的为贡士。会元:科举制度中乡试中式为举人,举人会试中式第一名为会元。举人:原指被推荐之人,为历代对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通称。明、清两代,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俗称为“老爷”。解元:唐代,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相沿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宋以前称解头。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为士大夫的主要途径。明清俗称举人为孝廉。举主与门生:汉代士人通过察举和征辟人仁做官、主持州郡察举的列侯。刺吏、郡称为举主,被举、被辟的贤士便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后科举考试及第者对主考官亦自称门生。宋太祖之后,进士由御前殿试取录,进士从此成为“天子门生”;同时亦明文规定以后举人不得自称考官门生。贡生:明、清时府、州、县学的生员,凡已考选升入国子监肄业的称为贡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秀才:别称“茂才”。本是优秀人才的通称。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时,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设秀才科,后来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明太祖曾采取荐举的方法,举秀才数十人,反以知府为官。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的学员。习惯上也称为“相公”。2023-07-22 04:01:331
科举制的影响高中历史
科举制的影响具体介绍参考如下: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科举制的影响有利有弊。科举制的影响1、积极影响科举制彻底否定了以门第和出身作为选拔标准的特权制度,为封建国家选官用人搭建了一个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平台,为社会精英的流动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使成百上千的中小地主阶级、甚至平民阶层的子弟有机会进入治国行列,这就为国家的发展增添了活力。与以前的客卿制、察举制等比起来,科举制的进步性是毋庸置疑的。2、消极影响以儒家经典为基本科目明显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发展,应举的士子们志为了功名利禄,穷毕生精力读经,研经,而非儒学的自然科学理论、制造技术和工艺,却被视为“旁门左道”和“雕虫小技”,从而造成中国社会长期因循守旧、思想停滞不前的局面。同时,落后刻板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模式也束缚了人们的头脑,特别是明清以来以“八股文”取士,使中国的教育陷入了一种病态的畸形发展之中,士子们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状况愈演愈烈。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科举制终于走进历史,终结了它1300余年的生命。2023-07-22 04:01:411
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科举制的历史影响如下:积极影响:1、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2、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3、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消极影响: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科举起源: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创建于隋朝,自隋唐科举制度确立以来,平民通过读书考试获取入仕机会,基本就是靠科举。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据史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应为开皇七年(587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叫试策。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变化有过很高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2023-07-22 04:02:111
科举制的影响有哪些?
1、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2、基本上确立了封建社会科举考试制度的基本形式,使科举成为一种固定的选拔人才的制度。3、以科举为途径,许多人读书做官,刺激了教育事业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增添了活力。4、消极影响:使学校教育受到冷落。统治者只重视科举选拔人才,而忽视了兴建学校培养人才,把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完全割裂。助长了士人名利之心,侥幸奔竞之风。2023-07-22 04:02:261
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制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的影响体现为:打破社会阶层的固化,缓和社会地位差异带来的矛盾,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为专制统治提供优秀人才,一定程度上保证官吏清廉,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延续传世经典儒家文化,启发当代考试制度。科举制度的起源于发展:科举是隋朝至清朝末年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由于采用的是“分科取士”的方式,所以名科举。《诗话二则·推敲》中记载着:“岛初赴举京师”这一句话。诏令宣布正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同时开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开始取士,后来隋炀帝又增设了数十科,科举制基本已经出现了,但是很多地方没有完善,仍然有点像两汉的察举制。唐朝时科举制就得到了很好的完善和发展。唐科举制有常举和制举两类,后来武则天还设了武举。常举每年举行,除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经、明法、明字、明算等多和种类。学馆的学生可以直接报考,不在学的自行向州、县报考合格后再由各州县送报中央参加考试。考试的人以进士、明经两科最多。考试的内容,进士着重于诗赋和时务策,明经则着重于儒家经典的记诵。考试归六部中礼部负责监管,考试及格者称为"及第"。录取数进士科约为应试者的百分之二左右,明经科为十分之一。所以这么一看进士科得第是比较难的。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但是由于宋代有“重文轻武”的思想,所以导致了宋代的选官变的十分冗杂,其中仍以“进士科”最为出名。同时宋代也在一些地方做出了改变,比如宋代将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为进士出身;三等称为同进士出身,经过宋代的发展,科举制度很快得以发展,在明清时达到鼎盛。同时明清在科举制改变上较原来更大,也更加全面。2023-07-22 04:02:341
科举制的影响?
隋文帝当皇帝后,发现“九品中正制”都被玩坏了。几百年来,朝廷官员基本是根据门第、关系来推荐的,鱼龙混杂。于是,他对大臣们说:“你们推荐的人到底有没有本事,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那就通过考试来筛选吧。”这就是科举制的雏形。此时的科举是先进行推荐,然后通过考试来过滤,基本还是在小圈子里玩。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起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直到宋朝,因为书籍的大规模传播,寒门通过读书科举来提升阶层,才真正得到实现。此后千年,再也没有门阀士族产生,也没有数百年的分裂。……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2019·黄石)与提示信息“十年寒窗,连中三元,金榜题名”相关的制度是科举制。(2017·黄石)2017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高考制度有利于国家人才的选拔。历史学者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里评价我国古代某制度曾写道:“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混战或腐化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人仕途的现象”。他称赞的是中国古代的科举制。(2012·鄂州)在我国,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有“国考”之称。这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我国古代称为科举制。2023-07-22 04:02:574
科举制的影响是什么?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2023-07-22 04:03:061
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它为社会下层民众提供了新的上升通道,动摇了门阀制度,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它是封建时代所采取的人才选拔形式。在科举制度发展成熟之初的唐宋时期,其积极性还占主导地位。但在宋代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非人道发展,科举的消极性越来越大。它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由于入仕途径单一,造成了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混乱。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科举制度发展成熟之初的唐宋时期,其积极性还占主导地位。但在宋代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非人道发展,科举的消极性越来越大。宋代以后,士大夫知识阶层的文化创造能力每况愈下,人才一代不如一代。2023-07-22 04:03:131
科举制的影响是什么
1、积极影响(1)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2)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3)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2、消极影响(1)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2)由于入仕途径单一,只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才能做官,而很多人又有做官就能发财的想法,所以导致追求部分士人产生了畸形的价值观,从而催生一些家庭和社会悲剧。(3)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扩展资料:科举内容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2023-07-22 04:03:221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是什么科举制有哪些积极影响
1、科举制度使得对官方思想的研习成了知识分子晋升最主要的通道,而人又是趋利避害的,所以潜移默化的统一了社会的思想。2、科举制度提供了一种较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使得社会的阶级流动性增加,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3、当科举制度成为了官员选拔的最主要方式后,世袭的官僚家族没落了,使得国家的权力更加集中于皇帝之手。4、科举制度给了全体知识分子一个晋升通道。5、科举制度有着严格的审查制度,最大限度的抑制了选拔官员时的腐败滋生。6、科举制度不止制造了官员,也制造了一批乡绅(有功名但未做官的读书人),而乡绅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上的重要一环。7、科举制度使得读书成为了最好,最优秀的谋生手段,俗话说“秀才反三年不成”,这变相的巩固了统治。8、科举制度将所有读书人的利益与王朝捆绑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和准官僚集团,在事实上遏制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这对封建王朝无意是有益的。9、科举制度使得庶族地主阶级主导政权成为了可能。2023-07-22 04:03:401
科举制的影响在那三个方面
一、科举制对唐宋文化发展的影响1、积极影响(1)科举制培育与维系了中国传统文化。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2)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3)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宋词的繁荣。2、消极影响科举制也制约和局限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科举制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作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科举制极端维护了专制王权。在专制王权的高压下,科举制蜕变为扼杀人才的工具。二、科举制简介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2023-07-22 04:03:492
试概括科举制的影响
积极影响:(1)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2)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3)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消极影响: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2023-07-22 04:03:581
清朝科举制的影响
积极影响: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 消极影响:有利于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到了明朝,八股取士,使得读书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清朝,由于文字狱的影响,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古社会的进步和发展.2023-07-22 04:04:101
科举制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影响?
隋文帝当皇帝后,发现“九品中正制”都被玩坏了。几百年来,朝廷官员基本是根据门第、关系来推荐的,鱼龙混杂。于是,他对大臣们说:“你们推荐的人到底有没有本事,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那就通过考试来筛选吧。”这就是科举制的雏形。此时的科举是先进行推荐,然后通过考试来过滤,基本还是在小圈子里玩。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起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直到宋朝,因为书籍的大规模传播,寒门通过读书科举来提升阶层,才真正得到实现。此后千年,再也没有门阀士族产生,也没有数百年的分裂。……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2019·黄石)与提示信息“十年寒窗,连中三元,金榜题名”相关的制度是科举制。(2017·黄石)2017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高考制度有利于国家人才的选拔。历史学者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里评价我国古代某制度曾写道:“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混战或腐化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人仕途的现象”。他称赞的是中国古代的科举制。(2012·鄂州)在我国,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有“国考”之称。这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我国古代称为科举制。2023-07-22 04:04:216
科举到底有何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1、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2、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3、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消极影响: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科举制形成科举制度形成于隋唐,比以前的用人制度是一大进步,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即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即省试),中试者称为举人;再把全国的举人集中到京城里举行“会试”,中试者在宫殿举行“殿试”,根据成绩高低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三等,一甲第—名叫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其次为三甲,同进士出身。科举考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每次有六千多举人参加,取三百名进士。2023-07-22 04:04:361
科举制对教育有什么影响 科举制对教育有影响吗
1、在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在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2、对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的影响: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后期的科举制度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2023-07-22 04:04:521
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打破了举荐制的传统氏族选拔任体制。对有了一个向上流动的好机会。打破了社会固化社会体制发展。2023-07-22 04:05:002
科举制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科举制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积极与消极的影响分别是:积极影响:1、作为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封建国家通过实行科举制,将选拔官员的权力收归中央政府,有力地消除了地方豪门士族的势力和影响,有利于消除地方分裂势力,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2、通过考试任官的方式选拔出来的官员通常都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封建国家的治理,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3、通过考选官员,使得寒门士子也能够进入统治阶层,形成一种开放性的政治机制,扩大了封建国家的政治统治基础,有利于政治的稳定和良性发展。消极影响:1、通过考选官员,也造成了一系列不利影响,特别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统治者借此压制民众的思想意识,成了桎梏民众思想的枷锁,尤其是八股文、文字狱,荼毒深重;2、由于过于注重文化知识而忽视了实践,导致部分官员虽口若悬河、满腹经纶却无甚治国理政之才,徒费公帑。2023-07-22 04:05:061
明朝的科举制有什么特点?带来了什么影响?
但是实行科举制在录取官员方面虽然比以前有所进步,但是实行科举制却不能救中国,炎黄子孙的宋朝、明朝虽然实行科举制,...好的干部的确给社会带来巨大价值,有的地方穷,但是任命了一个好干部后,这个地方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选拨什么...2023-07-22 04:05:333
唐朝实行的“科举制度”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
唐朝实行科举制度,的确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要求,收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第一,官吏选用大权由中央朝廷来行使,这就加强了全国政权的统一和集中.第二,选官有统一标准,全国要想做官的人都以全力去适应这些标准,这就加强了思想的统一.第三,向各地方的庶族地主、平民打开了门路,刺激、网罗了一批中下层知识分子,使他们有了参与政权的机会,这就调和了阶级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第四,科举看起来好像是最公平不过的,任何人只要读好书,就有资格应考做官,这样不仅掩饰了官僚政治的阶级实质,还可吸引全社会的知识分子,使他们埋头读书,养成极其驯服的性格,不易发生不满封建统治的不稳思想.这也就是科举考试制度之所以能在封建社会里维持一千三百年之久的根本原因. 唐朝的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的选士制度上,有了新的发展,它总结了汉代到魏晋南北朝的选士经验教训,比较详明严密地开创了考试取士的规模,具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多少要凭点才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就可能使一般出身低微的知识分子有进入仕途的机会,打破旧的严格的封建等级界线,选拔某些有才干的人,与察举和九品中正制相比较,它是比较进步、比较合理、比较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2023-07-22 04:05:581
隋唐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共7条
科举制创立的意义隋文帝即位后,废除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贞观时(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一.起了抑制门阀的作用.二.扩大了官吏来源.三.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四.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2023-07-22 04:06:041
对于中国来说,科举制具有哪样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可以说,中国的科举制度是划时代的一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科举制度诞生于隋朝,成长于唐代,完善在宋代,这是全世界古代封建社会时期最为公平的选拔制度,不存在之一。在科举制度诞生之前,我国的人才拔制度,经历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所谓的察举制,就是以下向上推举人才的制度。察举制度严格的说应该是从汉文帝时期形成的,皇帝要求地方上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当然,皇帝可不是拉到篮里都是菜,对于地方上举荐上来的人,还是要经过考试考核,对于这些天之骄子,还要进行分档。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时期,这项察举制度逐渐成型,选材的标准逐渐统一,考试的方法也逐步确定了下来。而九品中正制则是在天下设置设置中正官,这些中正由德才兼备的人担任,这些人需要对当地的人才进行划分,将它们分为上中下三等,每一等再细分出上中下三级。其实九品中正制就是察举制的升级版本。这两种制度都取决于人或者中正官的主观判断,最后形成了世家大族对于朝廷官职的垄断,平头百姓报国无门。而科举制度诞生之后,这种情况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转。大批的升斗小民,门第不高的庶族知识分子参与到了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为普通老百姓打开了上升通道,压在普通读书人头顶的玻璃天花板被捅出了一个窟窿。被士族垄断的高官要职逐渐被底层的读书人占据。真正有才华的书生有了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与舞台,他们依靠自己的能力,而非门第进入政府中枢,大大提升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使得原本尖锐的社会矛盾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让普通老百姓看到了出人头地的希望。科举制度不仅仅对普通老百姓有着很大的冲击力,对于维护封建统治也是有极大的好处的。首先,科举制度使得原本是大势族垄断的公权力被释放出来,大量的平民以及小地主知识分子从中央到地方上挤压了士族子弟在官场的活动空间。原本两晋时期是大士族凌驾于皇权之上的情况不再发生,权柄逐渐回到了帝王的手中。这对于增强皇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不仅如此,科举制度任人唯贤,选拔出了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官员,这些人用他们的才智,默默的为国家做出贡献,使得国家的行政效率大幅提升。科举制度的确立使得整个社会兴起了学习热潮,读书人受到了普遍的尊敬。在当时作为一个普通读书人,想要逆袭登上人生巅峰,他们只有一条路,可以选择,那就是通过科举考试,除此之外,就别无他途了。所以科举制度就像一块巨大的吸铁石一样,吸引着广大读书人努力学习,天天向上,既往有一天鱼跃龙门,改变人生。于是整个社会就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大家都知道一点,只有读书才能够改变你的固有阶级,才能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同样社会上对于那些读书人也更加尊重,因为谁都不知道眼前这个落魄书生会不会金榜题名摇身一变成为官员。当然科举制度对于我国的意义并不都是积极进步的,任何的制度,在用了1000年之后,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我国的科举制度过分注重经史子集,对于自然科学十分忽视。但是这个板子不能打在科举制度的身上,中华民族向来就不注重科技,许多创造发明都被视为奇技淫巧,科举制度只是对于这种社会现象的集中体现而已。科举制度还有一个副产物,那就是作坐师门生同年关系,这些人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利益团体,同气连枝,严重破坏了古代官场的政治生态。其实任何一项制度都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面,科举制度就是这么一个例子,是但是无论如何,科举制度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是无比巨大的。2023-07-22 04:06:111
科举制的演变过程和影响
科举制产生的目的、演变过程及评价目的:其根本目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演变过程:①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②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③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考试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④唐玄宗开元年间,由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⑤北宋时科举制发展,主要表现在:严格考试程序,考试分三级进行,殿试成为定制;减少科目,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完善方法,实行糊名法;增加录取名额。王安石变法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太学成绩优秀者可以直接为官。⑥明清时,演变为八股取士,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形式上严格分为八个部分。⑦1898年戊戌变法时,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设经济特科。⑧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评价: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以考试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在明清之前,积极作用占主导地位,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占主导地位。积极作用:①抑制门阀。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改变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②扩大了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科举制使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通过考试参加了政权,扩大了官吏来源,从而扩大了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③提高了官员的素质。科举考试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④加强中央集权。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⑤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朝科举制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的繁荣。到明清时其积极作用消失殆尽。消极作用:①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②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③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④科举制不利于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出现。2023-07-22 04:06:571
科举制产生的影响
科举制产生的影响如下所示:积极的影响:1、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2、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3、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消极的影响: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科举制形成过程:科举制度形成于隋唐,比以前的用人制度是一大进步,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即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即省试),中试者称为举人;再把全国的举人集中到京城里举行“会试”,中试者在宫殿举行“殿试”,根据成绩高低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三等,一甲第—名叫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其次为三甲,同进士出身。科举考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每次有六千多举人参加,取三百名进士。2023-07-22 04:07:161
简述科举制的影响
字这么多,没用,要短一点2023-07-22 04:07:3812
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科举制考试内容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自己报名参加,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所以在小说中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汉”是指汉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诗,汉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诗歌也好,都不如当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 1、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科举制度使得社会身份不再世袭,为封建社会各阶层间的人员流动提供了条件.科举制度使得贫苦孩子可以靠勤奋读书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成为统治集团的一员. 2、加强了中央的集权和专制,消灭了士族制度.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其最终目的还在于在于巩固帝王的中央集权.科举制度消灭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士族制度,从此贵族阶层再也无法与君权抗衡. 3、促进了中华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科举制度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从而增加了社会中知识分子的比例. 4、科举制度摧毁了中国文人的独立人格与自由思想,为专制政权输送了大量经世愚民的官僚. 5、科举制度开启了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官员选拔制度. 6、科举制度同时也影响到中国当时的很多附属国的官员选拔制度,比如:高丽、越南等国! 消极影响 (1)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 (2)由于入仕途径单一,只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才能做官,而很多人又有做官就能发财的想法,所以导致追求部分士人产生了畸形的价值观,从而催生一些家庭和社会悲剧。 (3)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2023-07-22 04:08:211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科举制是隋朝时隋文帝创立的,一直维持了约一千三百余年,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利,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时,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加速了中国的发展2023-07-22 04:08:292
简述科举制的影响
1、积极影响科举制彻底否定了以门第和出身作为选拔标准的特权制度,为封建国家选官用人搭建了一个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平台,为社会精英的流动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使成百上千的中小地主阶级、甚至平民阶层的子弟有机会进入治国行列,这就为国家的发展增添了活力。与以前的客卿制、察举制等比起来,科举制的进步性是毋庸置疑的。2、消极影响以儒家经典为基本科目明显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发展,应举的士子们志为了功名利禄,穷毕生精力读经,研经,而非儒学的自然科学理论、制造技术和工艺,却被视为“旁门左道”和“雕虫小技”,从而造成中国社会长期因循守旧、思想停滞不前的局面。同时,落后刻板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模式也束缚了人们的头脑,特别是明清以来以“八股文”取士,使中国的教育陷入了一种病态的畸形发展之中,士子们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状况愈演愈烈。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科举制终于走进历史,终结了它1300余年的生命。3、对外国的影响中国科考制度对欧美国家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欧美人把科举这一中国人发明的选拔人才方式进行了改造,使之成为让中国这位发明者反过头来要学习、“取经”的考试模式。扩展资料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什么是科举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2023-07-22 04:08:381
科举制的影响高中历史
积极影响:1、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2、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3、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消极影响: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扩展资料科举起源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创建于隋朝,自隋唐科举制度确立以来,平民通过读书考试获取入仕机会,基本就是靠科举。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据史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应为开皇七年(587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叫试策。2023-07-22 04:09:081
科举制的影响是什么?
科举制度体现的是在当时全球范围内的最大公平化那时欧美人可能还在树上爬2023-07-22 04:09:273
宋代科举制的影响有哪些
1、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2、基本上确立了封建社会科举考试制度的基本形式,使科举成为一种固定的选拔人才的制度。3、以科举为途径,许多人读书做官,刺激了教育事业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增添了活力。4、消极影响:使学校教育受到冷落。统治者只重视科举选拔人才,而忽视了兴建学校培养人才,把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完全割裂。助长了士人名利之心,侥幸奔竞之风2023-07-22 04:09:351
科举制对我国古代社会有什么影响
可以分成两个大的方向来谈:一为积极影响,一为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 第一,作为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封建国家通过实行科举制,将选拔官员的权力收归中央政府,有力地消除了地方豪门士族的势力和影响,有利于消除地方分裂势力,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第二,通过考试任官的方式选拔出来的官员通常都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封建国家的治理,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 第三,通过考选官员,使得寒门士子也能够进入统治阶层,形成一种开放性的政治机制,扩大了封建国家的政治统治基础,有利于政治的稳定和良性发展; 第四,通过科举考选的官员,职务任命权、升迁贬谪的权力收归皇帝掌握,官位不再世袭和被少数门阀垄断,形成了成熟的“官僚政治”体制(和日本摄关时期、西欧中世纪“贵族政治”体制相对),有利于皇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的封建帝国! 第五,通过读书、考试就能进入统治阶层,对民间士子有很大的吸引力,极大地促进了文化在民间的传播和提升民众的文化素养,优秀灿烂的中华文化不再被少数贵族所垄断,拥有了坚实的群众载体,使得中华文明能够历尽沧桑而不消亡,科举制功不可没! 消极影响: 第一,通过考选官员,也造成了一系列不利影响,特别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统治者借此压制民众的思想意识,成了桎梏民众思想的枷锁,尤其是八股文、文字狱,荼毒深重; 第二,由于过于注重文化知识而忽视了实践,导致部分官员虽口若悬河、满腹经纶却无甚治国理政之才,徒费公帑; 第三,读书被笼罩上了严重的功利主义色彩,使得部分士人只将读书看做入仕的手段而不能真正对文化的发展有所裨益。 总体来看,还是利大于弊,很值得研究和发展,西方文官制就是近代西方借鉴了中国科举制的因素发展起来的,是西方宪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楼主,全部纯手写,鄙视复制、粘贴,希望能对你有帮助!2023-07-22 04:09:561
简述科举制的影响
1、积极影响 科举制彻底否定了以门第和出身作为选拔标准的特权制度,为封建国家选官用人搭建了一个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平台,为社会精英的流动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使成百上千的中小地主阶级、甚至平民阶层的子弟有机会进入治国行列,这就为国家的发展增添了活力。 与以前的客卿制、察举制等比起来,科举制的进步性是毋庸置疑的。 2、消极影响以儒家经典为基本科目明显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发展,应举的士子们志为了功名利禄,穷毕生精力读经,研经,而非儒学的自然科学理论、制造技术和工艺,却被视为“旁门左道”和“雕虫小技”,从而造成中国社会长期因循守旧、思想停滞不前的局面。 同时,落后刻板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模式也束缚了人们的头脑,特别是明清以来以“八股文”取士,使中国的教育陷入了一种病态的畸形发展之中,士子们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状况愈演愈烈。 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科举制终于走进历史,终结了它1300余年的生命。 3、对外国的影响 中国科考制度对欧美国家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欧美人把科举这一中国人发明的选拔人才方式进行了改造,使之成为让中国这位发明者反过头来要学习、“取经”的考试模式。扩展资料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 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2023-07-22 04:10:051
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是什么?
作用:政治: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 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 入各级政府任职 。在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教育、社会风气方面 :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后期的科举制度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影响积极:1形成尚学风气2 保证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行政水平和效率.3 奠定儒家学说政治理论的核心地位.4.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5.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6.以严格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最求公平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消极:1.禁锢思想2.它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乎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为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的人,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权力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中的制度。2023-07-22 04:10:134
科举制度的实行,对当时社会产生哪些影响
评价:①打破贵族垄断官职,加强中央集权②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扩大统治基础,维护了社会稳定③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和行政效率④社会重学崇尚读书⑤公平公正⑥钳制思想扼杀创造意识⑦被西方借鉴(文官制度)2023-07-22 04:10:324
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什么影响?
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是把双刃剑,积极影响:1、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3、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消极影响:1、人们都关注于应付考试而忽略了实用知识,2、同一批的进士结为朋党,造成了朝堂的黑暗。科举制从隋朝时开始,盛行于唐朝,当时的科举制有文考和武考,专门为选拔国家人才的考试,经过层层考试,首先要经过地方的乡试,乡试的第一名被称为解元,中央的为省试和殿试,殿试的第一名被称为状元,届时将予以重任。科举考试的内容随着朝代的改变也有相应的改变,一开始考的是诗词歌赋,到明清时期科举内容改为八股文,像这样的科举制度又有什么影响呢?首先,科举制度是国家选拔人才的考试,无论谁,都可以进行考试,寒门学子亦可以凭借科举考试来展现抱负,进入朝堂,推动了阶级的流动性,打击了士族家族,同时也是巩固了中央集权,殿试是皇帝选举出来的人才,更有利于巩固国家政权。但随着明清时期,科举内容改为八股文,以四书五经取题,不允许自由发挥,格式字数规范,大大限制了人才的发展,科举制也就由此衰败。2023-07-22 04:10:391
科举制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
积极影响:1.冲破了世家大组垄断仕途的局面,遏制了士族势力的发展.2.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3.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4.对促进文化发展,尤其是唐诗的发展.5.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政局稳定.6.影响深远,科举制度为后代历朝沿用.7.有利于公平公正.消极影响:1.士人都关注于应付考试而忽略了实用知识.2.同一批的进士结为朋党,朋党成为唐代后期政治黑暗的主要原因,加剧了唐朝的灭亡.3.明清时,为了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者把科举定为八股取士,大大限制了人的思想,即中央不能选拔真材实料的人才,成为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原因.2023-07-22 04:10:561
科举制的特点和影响
科举制度,又称科举、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下面整理了科举制的特点和影响,供大家参考。 科举制的特点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中国的科举制度主要表现出三个特点: 贤能治国,为我所用; 标准客观,竞争公平; 立法保护,稳定延续。 科举制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3)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2、消极影响 (1)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 (2)由于入仕途径单一,只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才能做官,而很多人又有做官就能发财的想法,所以导致追求部分士人产生了畸形的价值观,从而催生一些家庭和社会悲剧。 (3)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2023-07-22 04:11:171
科举制的优点与缺点
统治阶层改革旧有制度,更为了富国强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干出众的人。战国时期出现「军功爵制度」,又兴起「养士」之风,招揽有才干、善言辞的人才,不论出身,为国君、诸侯服务。到秦代则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但这些都不是完备的选官制度。到了汉代,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名为「察举制」。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也叫「选举」。汉高祖刘邦首下求贤诏,要求郡国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察举制」先河。惠帝、吕后(二人执政时间为公元前194年—前180年)诏举「孝弟力田」,察举开始有了科目。汉代察举制度,严格地说是从文帝(公元前179年—前157年在位)开始,他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其后,各种科目不断充实,特别是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这样既保证了选才标准能贯彻实行,选出真正的人才,还能保证竞争的相对公平,令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讲到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时写道:“……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这种制度最有可能的是察举制。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度」,这一制度实行了1300年之久,成为中国重要的选官制度。(2010·十堰)我国由隋代开创直至清末才被废除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是科举制。(2016·随州)我国古代正式设置进士科选拔人才的朝代是隋朝。(2012·黄石)科举制是我国隋朝时期选拔官员的新制度,在我围延续了一千多年。新罗、日本都曾受到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2013·江汉)“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这首《及第谣》中体现的制度正式诞生是在隋炀帝时。(2016·江汉)孙中山曾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他所说的这种考试制度在我国正式诞生于隋炀帝时期。(2018·宜昌)江南贡院中的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一座以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中国科举文化中心和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科举制创制于隋朝。(2019·孝感)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材料中“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是指科举制。(2010·黄冈)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至此,历经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科举制逐渐完善于唐朝。2023-07-22 04:11:279
科举制度对人们的影响
请参照现在的高考+公务员考试。2023-07-22 04:12:255
科举制对教育有什么影响
古代科举制度对中国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1)科举制培育与维系了中国传统文化.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2)科举制也制约和局限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科举制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作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科举制极端维护了专制王权.在专制王权的高压下,科举制蜕变为扼杀人才的工具.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中国古代向来重视教育,重视历史文化知识与语言文学的艺术性.在科举制度下,考试是选官的基本途径,考试的内容是儒家经籍与诗赋文章,普通人士只有通过寒窗苦读,才能实现跻身于社会上层的愿望,因此与科举考试相衔接的学校教育在古代被看做是科举人才的预备场所.“学而优则仕”的古训在唐宋之后的科举选官制度中得到真正体现,因而也就造成了中国人重视教育、勤奋读书的传统品质.2023-07-22 04:12:484
科举制的发展及其影响是什么?还有对教育的影响
科举制度首创于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和后来唐朝都大力推行科举制度,并不断完善制度,比较主要的是太宗时期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增加科举取士人数等,到宋朝是又将科举开始分为两级,并增加了策论等开始内容!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发展到了极致。1.将科举开始严格的分为6个等级,童生考试的县、府、院三级小考试,以及之后的乡试、会试、殿试的三级大考试,所谓的大小三元既由此而来!2.严格的限制了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既以四书和朱熹对四书的注解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考生只能以四书和朱熹的注解来答题,不能有个人的见解;考生考试主要以八股时文的写作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科举考试的影响:1.打破和瓦解了封建大士族大门阀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的把持和控制,给予了许多有才学有能力的寒门学子出身之地,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形成了新的封建官僚体系!2.禁锢和限制了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2023-07-22 04:13:225
科举制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什么样的积极影响
把全国的读书人都尽握手中,但是也让寒门出贵子有了可行性2023-07-22 04:13:582
科举制创立的历史意义
问题一:说说科举制诞生的历史意义(共三点) 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 *** 任职,提高了 *** 的行政效益,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有利于推动社会的改革,为开创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新局面创造条件,我国的科举制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对世界产生了积极影响. 问题二:列举建立、完善科举制的皇帝及其各自的贡献科举制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前言建立和完善:隋朝时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到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创立。唐朝时,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增设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并以诗赋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问题三:科举制产生在(),是由()创立,科举的意义 科举制产生在(隋朝),是由(隋炀帝)正式创立。 科举制的影响: 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 *** 任职 促进了教育意义的发展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推荐楼主看看下面: 简介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298年。1905年9月2日,清 *** 废除科举制度。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科举制的殿试部分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魏晋以来,采用九品中正制,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中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以四书五经为准,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参照朱熹《四书集注》。[2]编辑本段历史沿革早期制度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西周时, 天子分封天下。周礼之下,社会阶级分明。管理国家由天子、诸侯、卿、士分级负责。而各阶层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稳定的制度开始崩溃,于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为各国的国君服务。到了汉朝,分封制度逐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皇帝为管理国家,需要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辟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征辟制也存在着种种弊端。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之权,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这制度始终是由地方官选拔人才。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响皇帝的权力。[3]制度起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据史载,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应为开皇七年(587),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3]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u30fb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2023-07-22 04:14:161
宋代科举制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其表现在哪些方面?
借记卡别玩手机鸡尾酒死就死吧就是就是必杀技好2023-07-22 04:14:257
科举制度的废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科举制度被废除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体现在以下方面: 1、废除科举制度,捣毁了封建官僚制度的基础 2、废除科举制度极大地冲击儒家学说灌输在国民头脑中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3、废除科举制度,开启了中国现代教育,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4、废除科举制度,为新文化运动奠定了社会与思想基础,极大地推进新文化的传播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四个显著的特点。 科举制极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对中国在内的汉文化圈诸多国家,以及西欧国家启蒙影响深远。2023-07-22 04:14:431
科举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隋文帝当皇帝后,发现“九品中正制”都被玩坏了。几百年来,朝廷官员基本是根据门第、关系来推荐的,鱼龙混杂。于是,他对大臣们说:“你们推荐的人到底有没有本事,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那就通过考试来筛选吧。”这就是科举制的雏形。此时的科举是先进行推荐,然后通过考试来过滤,基本还是在小圈子里玩。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起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直到宋朝,因为书籍的大规模传播,寒门通过读书科举来提升阶层,才真正得到实现。此后千年,再也没有门阀士族产生,也没有数百年的分裂。……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2019·黄石)与提示信息“十年寒窗,连中三元,金榜题名”相关的制度是科举制。(2017·黄石)2017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高考制度有利于国家人才的选拔。历史学者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里评价我国古代某制度曾写道:“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混战或腐化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人仕途的现象”。他称赞的是中国古代的科举制。(2012·鄂州)在我国,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有“国考”之称。这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我国古代称为科举制。2023-07-22 04:14:532
简述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积极意义: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一种人才的选拔制度,它取代原来的九品中正制度是历史的进步,它使得更多的寒门子弟通过读书,考试就能做官,改变命运,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也打击了原有的世家大族,是有利于提高社会活力,巩固中央集权的一种制度。另外,科举制度通过面向全社会选拔人才,把读书,考试和做官三者结合在一起,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官僚阶层体系。消极影响:科举制度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也有弱点,即必为时主所用。当官的喜欢什么,就选什么样的人才,即选出的人才一定是比上一代弱化的。因为选拔标准掌握在官僚手中,在封闭区间里,一定会有收敛趋势,即登顶的是中庸者,而非优秀者。几代以后,必出劣币驱逐良币之例。其本质弱点是封闭。而王朝更替的原因,在于人之贪婪本性。资源(权力也属资源)总是互相吸引,以谋取最大利益,古今中外皆然。利专则民贫,必有民分利之革命。各个历史时期,革命形式不同,道理是一样的,皆因"不患寡而患不均"之人性而己。另外,这种制度到了明清时期日益僵化,成为明清巩固皇权和文化专制的一种手段,也禁锢了中国读书人的思想,是中国近代落后的重要的一个因素。2023-07-22 04:15:001
科举制的演变过程和影响是什么?
科举制产生的目的、演变过程及评价 目的:其根本目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 演变过程: ①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②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③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考试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④唐玄宗开元年间,由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 ⑤北宋时科举制发展,主要表现在:严格考试程序,考试分三级进行,殿试成为定制;减少科目,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完善方法,实行糊名法;增加录取名额。王安石变法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太学成绩优秀者可以直接为官。 ⑥明清时,演变为八股取士,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形式上严格分为八个部分。 ⑦1898年戊戌变法时,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设经济特科。⑧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 评价: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以考试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在明清之前,积极作用占主导地位,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占主导地位。 积极作用:①抑制门阀。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改变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②扩大了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科举制使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通过考试参加了政权,扩大了官吏来源,从而扩大了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③提高了官员的素质。科举考试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④加强中央集权。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⑤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朝科举制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的繁荣。到明清时其积极作用消失殆尽。 消极作用:①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②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③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④科举制不利于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出现。2023-07-22 04:15:081
科举制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影响
积极:(一)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 (二)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 (三)使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 消极:第一,国家只重科举取士,而忽略学校教育。 第二,科举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第三,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或积极影响:1.冲破了世家大组垄断仕途的局面,遏制了士族势力的发展.2.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3.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4.对促进文化发展,尤其是唐诗的发展.5.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政局稳定.6.影响深远,科举制度为后代历朝沿用.7.有利于公平公正.消极影响:1.士人都关注于应付考试而忽略了实用知识.2.同一批的进士结为朋党,朋党成为唐代后期政治黑暗的主要原因,加剧了唐朝的灭亡.3.明清时,为了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者把科举定为八股取士,大大限制了人的思想,即中央不能选拔真材实料的人才,成为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原因.2023-07-22 04:15: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