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三国鼎立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2023-07-23 13:57:40
可桃可挑

为什么三国能形成鼎立的局面,历来有很多学者分析过其中的原因,概括起开无非就是地理因素、经济因素和政治条件,三个条件都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


首先就是地理条件了。魏国拥有广阔的中原平原,北方土地尽在魏国的掌控之中;吴国拥有长江天险,而且魏国士兵不擅长水战,魏想要攻吴可谓是困难重重;蜀国占据益州,而益州拥有剑南天险,也是非常不好攻打的,自古以来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只是从地理上分析三国鼎立的原因,除此之外还有经济原因和政治原因。


第二就是经济原因了。东汉末年由于北方由于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所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也导致北方常年处于战乱之中。北方的百姓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他们南迁不光带来了人口,而且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得南方的经济快速发展起来。曹魏在占据大量北方的土地后也开始采取一系列的经济措施,这使得南北经济差不多相平衡。


第三就是政治原因了。三国都知道笼络人心的重要性,曹魏在取得北方后开始极力拉拢北方的贵族集团,而东吴和蜀汉也同样是如此。这就导致了南北方都有贵族集团支持,就像这三个政权在当地都扎根了,想要拔掉不是那么容易。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个时期,虽然很混乱但是相对于以后的魏晋南北朝和五胡乱华都要稳定不少,这一时期,北方的经济重心第一次开始向南迁。

陶小凡

东汉后期“群雄并立,各据地盘,各拥大军。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起见,均向外扩充其势力。这样一来,并立的群雄,乃相互混战。在长期混战之中,大的吞并小的,强的吞并弱的。

出现了魏、蜀、吴三大割据势力,它们的统治者在各自的区域内削平了较小的割据势力,巩固了内部的统一,并且都力图打破均衡局面,实现全中国的统一。

赤壁之战后,曹操逃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孙权和刘备的力量则壮大起来,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第二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222年,孙权也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从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西柚不是西游

诸葛亮曾独自分析过,当一个人独占鳌头,独霸天下,则会烽烟四起,四面楚歌,引起诸侯纷争,以至于天下之大乱也.如若又二人平分天下之土,则两国之君必将为国土的纠纷而大肆开战,使百姓日夜不得安静,永无和平之日,血流成河,生灵涂炭.

平乱世之上策,惟有三分天下也!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个人观点:三足鼎立的根本原因有两点:赤壁之战,隆中对.

  赤壁之战使得曹操实力大损,无法在短时间之内统一天下.而且还奠定了吴国的地位,给刘备争取了揣间.

  而隆中对,确切的说是以诸葛亮为首的荆襄士子对刘备的支持,才使得刘备有三分天下的希望与资格.刘备漂泊半生,就是因为一直得不到当地世族清流的支持.江东与荆襄的争斗从刘表孙坚就已经恶化,虽然不是死结,但是孙权或者曹操的利益集团已经成形,诸葛亮他们不管投靠谁,都不会受到重用,所以才推出刘备,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当时如果诸葛亮他们倒向曹操,那么五年之后,曹操必将再度大举南侵,进而一统天下;如果诸葛亮他们倒向孙权,那么五年之后,孙权必定已经安定荆州,打下益州,从而完成鲁肃的榻上策,与曹操南北分立,隔江而望.

  好比司马代魏,其实天下大势在那个时代是操控在那些世族大家手里的

大鱼炖火锅

东汉末年,朝廷皇权动荡不安,各地割据军阀混战。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乘刘表病死之机率大军南下,其子刘琮向曹操投降,刘备离开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军追上击败,逃至夏口。此时鲁肃到备处探听情况,刘备也派诸葛亮出使江东,双方结盟,共抗曹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曹军退回北方后,平定马超、韩遂西北联军,统一北方。

孙权、刘备双方也开始各自争夺荆州。刘备成功逼降荆南四郡;而孙权部将周瑜也向荆州南郡发兵成功将西北一带收为领地。211年,刘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的地盘。219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关羽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遣吕蒙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汉军相持。

222年,张飞被杀,刘备出兵与吴军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益州,刘备不久便驾崩于白帝城 。之后不久,在诸葛亮、孙权的努力下蜀汉、

东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wpBeta

东汉后期“群雄并立,各据地盘,各拥大军。然为着要巩固自己的存在,取得优势的地位起见,均向外扩充其势力。这样一来,并立的群雄,乃相互混战。在长期混战之中,大的吞并小的,强的吞并弱的;结果形成三个较大的集团,曰魏、蜀、吴三国。凡弱小不能独树一帜的,都依着地位之所在,陆续分别隶属于此三大集团之下”。1

韩国磐认为:“184年爆发的黄巾大起义”,“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军阀乘机扩张自己的势力,董卓就是其中最嚣张者之一,由于黄巾、黑山等起义军在各处依然很活跃,东汉政府就改州刺史为州牧,加重其权力,妄图扑灭起义力量。可是,这却加强了地方割据势力”。董卓被杀后,“各地割据势力,封建军阀纷纷割据一方,形成了‘群雄割据"的局面,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混战时间,曹操、孙权、刘备分别据有中原、吴、蜀,三国鼎立局面因以出现”。2

[封建经济的发展说]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范文澜等持此说。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认为:“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各个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倾向的加剧。长江流域上下游几个区域的封建经济,发展到了勉强可以自给和彼此均衡的程度,给南方孙、刘的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同一时期北方的国家则由于社会经济受到割据混战的严重摧残,无力消灭南方的国家,以统一全中国。但是统一的历史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已存在过四百多年,统一的因素仍在程度不等地起着作用,统一仍然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所以在无数割据者角逐的混乱局面中,终于出现了魏、蜀、吴三大割据势力,它们的统治者在各自的区域内削平了较小的割据势力,巩固了内部的统一,并且都力图打破均衡局面,实现全中国的统一。”3

范文澜认为:“从经济方面说来,三国分立也是东汉末年社会大破坏的自然产物。原来黄河流域是经济最发达的中心地区,因之它也是政治文化的中心地区。这个伟大强盛的中心地区首先带动了长江上下游地区(益荆扬)的经济逐步前进。西汉中期司马迁叙述江淮以南(荆扬)一般的经济情况说,楚越地方,地广人稀,有些地方还使用火耕水耨法。没有饥寒的人,也没有千金的富家。这就是说,江淮以南经济落后,剥削者还不能积累起千金。到了东汉时期,大地主大豪强到处出现,说明经济已有发展,足以产生大的剥削者。”“不过长江上下游的人力富力比起中心地区来相差是很大的,它只能作为依附者与中心地区相连系,从而得到自身发展的助力。所以当中心地区强盛的时候,长江上下游不可能在政治上脱离朝廷自立为国家,但当中心地区遭受大破坏不能起带动作用的时候,那就要发生一时的分立,汉吴两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4

[由各方面条件造成说]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持此说。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存在,是由各方面条件造成的。政治上,曹操团结了中原的地主豪强,孙权以长江南北的世族豪强为支柱,刘备则依靠荆、益两州地主的支持。从地理条件说,蜀有剑阁、三峡之险,进可攻,退可守。吴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在经济上,蜀汉占有的益州‘沃野千里",素有‘天府"之称。吴国占据的长江中下游,东汉以来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再加吴蜀联合,攻虽不足,守则有余。曹操虽占有广大的北方,但因战争破坏严重,一时还缺乏统一的物力和人力。这些就是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基本原因。”

余辉

说起三国鼎立,很多人觉得是从赤壁之战开始的。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全面,赤壁之战前,鲁肃入荆,诸葛亮入吴,促成了孙刘联盟的缔结,成功地打胜赤壁之战后,三股政治力量、军事力量的鼎足,应该说是形成了,但地域上的三足鼎立,却还要往后推几年。

三国其实可以称为汉末三强,是在众多武装割据势力的优胜劣汰中脱颖而出的三个集团,他们都具备了时代的适应性,集团内部既有足够的实力,也有足够的活力,因为三足鼎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吴蜀两个弱方还结成了联盟,所以三足鼎立局势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延续,是一种必然。

而就具体原因分析,刘备和孙权政权实力较曹操弱小,两者的同盟正好牵制曹操,这是从军事平衡方面来说。再从著名的战役说起,赤壁之战,使得曹操实力大损,无法在短时间之内统一天下.而且还奠定了吴国的地位,给刘备争取了时间.。

再者,从军事地理角度分析,魏本就是挟天子令诸侯,是为国都,并团结了中原的地主豪强,虽然如此,但是中原与外族有大片接壤的疆域,没有山川大河的阻挡,受北方蛮族干扰较大,所以相当一部分兵力被牵制。东吴长江天险,易守难攻,并以长江南北的世族豪强为支柱。而实力最弱小的蜀国,凭借居剑阁、三峡之险,相对闭塞,不易受到外界干扰,并依靠荆、益两州地主的支持。

就经济方面而言,东吴居江南鱼米之乡,经济富庶,人名生活安定,粮食补给充足,保证了军需。而魏居北地,平原广袤,关中平原粮草充足,马匹雄壮,北地民风开放,将士也英勇好战。而蜀地自有天府之国之称,粮食充足。所以经济上并未有太大的差距。

古时行军打仗离不开人数,这就涉及到人口问题。到了赤壁之战时五千万人口已经锐减到一千四百万。没有人这仗没法打。打到最后不到八百万。才有五胡乱华。 赤壁之战后其实曹操有余力继续战斗的,但北方乌桓,羌,氐、羯、扶余、马韩、鲜卑蠢蠢欲动。曹操不忍北方人民受苦才含恨北归的。这也是一定的原因。

而人才方面,东吴有周瑜鲁肃黄盖等英杰,蜀国也有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军事家和将领,魏有夏侯惇司马懿荀攸等吴蜀的人才。当然与当权者的个人魅力和品性有关,也与其的眼光和唯才是用,善于听谏有关。

苏萦

从公元 220年起,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魏、蜀、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 方,称王称霸,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习称为“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东汉王朝镇压黄巾起义的必然结果,也是东汉末年割据战争的继续发展和 社会大破坏的自然产物。因为东汉政府在镇压农民起义时,给予了各地军阀和州郡长官以可乘之机,他 们纷纷组织武装,修建坞堡,扩大地盘,成为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公元 189年,并州牧董卓乘中央外 戚与宦官争权夺利之乱,带兵进京(今河南洛阳),废除少帝刘辩,另立刘协为献帝,自任相国,独揽 朝廷大权。这时,在京师为官的袁绍、袁术和曹操等人,不愿与董卓为伍,遂逃亡地方,号召州郡共同 讨卓。关东一些州郡的牧守,不满董卓专权,纷纷举兵声讨,并推袁绍为各地联军的盟主。当联军进至 洛阳以东时,董卓自知打不过联军,于是在公元190年,挟持献帝西迁长安。关东联军就自动解散了。   董卓之乱以后,各地军阀趁机割据称雄,各霸一方,成了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达数十个之多,其 中比较强大的,有冀州(今河北中南部)的袁绍、扬州(今淮河以南)的袁术、徐州(今湖北、湖南) 的刘表、凉州(今甘肃)的马腾和韩遂、幽州(今河北北部)的公孙瓒、江东(今长江以南东部)的孙 坚和孙策、辽东的公孙度以及兖、豫二州(今山东西南部、河南)的曹操等。当时刘备的势力还不大, 只得到处投靠,没有固定地盘。这些割据势力,仍不断进行兼并战争,残害人民,使社会遭到严重破坏, 出现了“各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人民群众迫切期 望重新出现安定的局面。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公元 155年生于一个大官僚家庭。历任东汉洛阳北部 都尉、顿丘令、议郎、济南国相、东郡太守等职。他是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自己的武装 的,在所有割据势力中,实力最强大,是一位比较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把汉献帝迎往许 昌,“挟天子而令诸侯”,重视发展生产,实行屯田,解决了军队粮食问题。又善于带兵作战,军纪严 明。建安五年( 200年),占据了兖、豫二州的曹操,顺应

LuckySXyd

没有一股统一的力量出现之前,

中国版图四分五裂,各地诸侯,番邦各自为政,

但是又相互争夺资源,所以战事不断,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民不聊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文化,量具,钱币,

一定程度上,设立了中央个和地方的隶属关系,

以前的诸侯,不是被消灭,就是归顺了朝廷,

每年向朝廷纳贡,并接受朝廷的指派。

善士六合

一个国家可能会有一个统治者,这看这个统治者是常事咯,或者是有一些统治者因为自己的不正当,或者是一些单纯的饿去里爬外,或者是人民的不信任,然后就会使自己的国土慢慢的分割出去,然后就成了一国二国,三国三各国四个购物过过,然后就会跟自己对抗,然后将。别人壮大自己,却削弱了这个能力。所以呢,就会感觉到。自己已经变弱,但是别人会要争取自己土地,然后从而达到一个制衡的状态,天下必然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不可能一直都是太过平静的,因为人比较有他们的心思,谁呢?不可能一直都是太平的,大道肯定不会实现的。

凡尘

、朝廷腐败

因为桓、灵二帝的垃圾作为,朝廷越来越腐化.

2、天灾!

朝廷虽然乱,但百姓只要还能活下去,就不会作乱.

可赶上天灾就不一样了…………

自东汉桓帝灵帝以来,旱灾、水灾、瘟疫、暴动、少数民族叛乱不断,民不聊生之余人口、户数大量减少.根据后汉书记载,汉桓帝时期,比较大的灾祸有“延熙九年(公元166年)春三月,司隶、豫州饥死者什四五,至有灭户者”按照这个估计,仅此一年这两地就饿死了大约三四百万;汉灵帝时期,“建宁三年(公元170年)春正月,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光和五年(公元182年)二月,大疫.”,“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夏,大旱”.其余小规模的天灾、少数民族叛乱或入侵,不计其数.

在这样的情况下,又是这样一个腐败的朝廷,百姓的日子过不下去了,结果必然是乱世!

这样的乱世的很可能像秦朝那样灭亡,或者像明朝那样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灭掉.

但东汉灭亡却不是“秦朝方式”,即亡于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连黄巾大起义也未能将其颠覆;

而是“周朝方式”,即亡于地方官(诸侯)的反叛不臣.

3、刘焉的建议

刘焉这个人,在三国历史上并不出名,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有这个人.

他是刘璋的父亲,刘璋就是西蜀原本的“土皇帝”,后来被刘备灭掉了.

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时任太常的江夏人刘焉看到天下大乱盗贼四起(黄巾起义已经爆发),建议:

“四方兵寇,由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以致离叛.宜改置牧伯,选清名重臣以居其任.”

简单地说,就是要从中央选派要员加强对地方的领导,并扩大地方官的权力使其能够更加有力地镇压各地的叛乱.这一建议被采纳,刘焉也亲自出任益州牧(西蜀).

这个政策的实行,实际上把东汉由中央集权变成了分封.

这就是东汉末年诸侯林立,群雄并起的原因.

这一三国演义中并未提及的政策却大大影响了后世几十年的风云!

那么新的问题来了,按说这情况跟战国时期很像.

为什么战国时期形成了7大强国,三这里却是三个国家呢?

看第4条.

4、强者降临.

历史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强者降临在同一时代,这就是历史的偶然性.

与这三人相比,其他人都太弱了.

所以形成了三国,三个国家,三!非常微妙的数字!

假设是7个强人,有可能变成战国七雄那样的情况.

假设是2个强人,有可能变成秦末楚汗相争那样的情况.

但偏偏是3个强人,所以变成了三国鼎立

苏州马小云

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有不少地方百里无人烟。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招募流亡农民开荒,组织兵士耕田,实力不断增强。那是河北一带,战乱较少,人口众多,粮食丰富,盘踞在那里的袁绍,势力很大,想消灭曹操。

200年。袁绍率10万大军,进攻曹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官渡。曹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交战互有胜负,后来曹操采纳谋士的计策。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军趁机进攻,大败袁军。袁绍带领数百骑兵狼狈逃回河北。官渡之战以后,曹操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208年,曹操率领20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

那时候,长江中下游一带有两个军阀的势力有所发展,一个是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的刘备,请来有才能的诸葛亮辅佐他;一个是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

南下的曹军迅速前进,刘备见曹军人数众多,感到抵挡不住,急忙南逃。诸葛亮建议联合孙权,共同抗曹。刘备十分赞同,派诸葛亮去见孙权,那是孙权部下主张降曹的很多,只有大将周瑜等主张坚决抵抗。经诸葛亮,周瑜等说服,孙权同意联合抗曹。双方组成5万人的孙刘联军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和曹军对峙。周瑜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曹操带领少数人马,慌忙逃回北方。经过赤壁之战,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趁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第二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小菜G的建站之路

三国的出现是因为当时魏国,蜀国,吴国的国力差不多,谁都没有绝对的实力去吃掉对方才会维持的一种僵持局面,到了后期魏国就直接灭掉了其他两个国家,实现了大统一。当然跟当时的三方主要领导人也有关系!

kikcik

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乘刘表病死之机率大军南下,其子刘琮向曹操投降,刘备离开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军追上击败,逃至夏口。此时鲁肃到备处探听情况,刘备也派诸葛亮出使江东,双方结盟,共抗曹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曹军退回北方后,平定马超、韩遂西北联军,统一北方。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孙权、刘备双方也开始各自争夺荆州。刘备成功逼降荆南四郡;而孙权部将周瑜也向荆州南郡发兵成功将西北一带收为领地。211年,刘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的地盘。219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关羽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遣吕蒙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汉军相持。

222年,张飞被杀,刘备出兵与吴军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益州,刘备不久便驾崩于白帝城 。之后不久,在诸葛亮、孙权的努力下蜀汉、东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小白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认为:“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各个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倾向的加剧。长江流域上下游几个区域的封建经济,发展到了勉强可以自给和彼此均衡的程度,给南方孙、刘的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同一时期北方的国家则由于社会经济受到割据混战的严重摧残,无力消灭南方的国家,以统一全中国。但是统一的历史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已存在过四百多年,统一的因素仍在程度不等地起着作用,统一仍然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所以在无数割据者角逐的混乱局面中,终于出现了魏、蜀、吴三大割据势力,它们的统治者在各自的区域内削平了较小的割据势力,巩固了内部的统一,并且都力图打破均衡局面,实现全中国的统一。”

meira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存在,是由各方面条件造成的。政治上,曹操团结了中原的地主豪强,孙权以长江南北的世族豪强为支柱,刘备则依靠荆、益两州地主的支持。从地理条件说,蜀有剑阁、三峡之险,进可攻,退可守。吴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在经济上,蜀汉占有的益州‘沃野千里",素有‘天府"之称。吴国占据的长江中下游,东汉以来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再加吴蜀联合,攻虽不足,守则有余。曹操虽占有广大的北方,但因战争破坏严重,一时还缺乏统一的物力和人力。这些就是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基本原因。”

三国鼎立的鼎是什么意思?

“三国鼎立”中的“鼎”在这里的意思是“像鼎的三只脚一样”。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三国鼎立”意思是指在东汉末年时期,天下分为东吴、曹魏、蜀汉三家,形成一种对峙的局面。鼎是古代的一种器皿,很坚固,用青铜铸造,后来一般用作礼仪、祭祀。鼎这个东西是三条腿的,两腿之间各是120度角,以此站立。虽然不及四条腿的东西,但只要别去碰它,一般是不会倒下的。可三腿的东西如果其中有一条腿倒下,另外两边就会不倒下,所以三条腿的“鼎”实际上是相互支撑相互制约的关系。三国时期各国多与外族互动:东北方面,有高句丽、沃沮、夫余及三韩、百济。魏晋以来天山以北及蒙古草原的民族主要有乌孙、坚昆、敕勒、丁零、呼揭、匈奴、鲜卑及乌桓等族。202年南匈奴归附曹操后,曹操将南匈奴分成五部,每部立帅长,并派汉人监督。乌桓族长蹋顿与袁绍结盟,并获得了单于的封号。鲜卑在东汉末期由檀石槐统一,屡次入侵东汉,他死后鲜卑分裂为东部、中部及西部鲜卑。西部鲜卑轲比能重整鲜卑后两度入侵曹魏,并响应诸葛亮攻魏。西南方面,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平定南中之乱,降伏南蛮族长孟获,并设置庲降总督管辖。孙权也展开海上的发展,他派使臣朱应、康泰泛海到夷洲、亶洲补充人口、到辽东、朝鲜半岛、林邑、扶南和南洋群岛等地沟通联系,这些都扩大孙吴在海外的影响力。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达吴都建业。
2023-07-21 21:39:111

三国鼎立的鼎字什么意思?

三国鼎立,是指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三分天下,成犄角对峙局面。在此“鼎”应该是指三国互相牵制的局势。
2023-07-21 21:39:291

三国鼎立的鼎是什么意思

一种容器
2023-07-21 21:39:566

"三国鼎立"的"鼎"是什么意思选项:1古代烹

鼎 [dǐng]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对峙:~峙。~足之势。
2023-07-21 21:40:123

三国鼎立的鼎字什么意思

鼎 dǐng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对峙:鼎峙。鼎足之势。鼎立 dǐng lì :三方如鼎足般对立。
2023-07-21 21:40:223

三国鼎立鼎的意思

问题一:问鼎中原和三国鼎立的鼎是一个意思吗? 不是 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形容在三国鼎盛时代势均力敌.像鼎一样地各据一方,鼎立是形象生动地描述各方势力. 争夺国家权力叫做问鼎.鼎,国宝.象征国家权力. 问题二:三国鼎立的鼎是什么意思 就是烹饪的器物。因为鼎有三足,三国鼎立的意思就是说魏蜀吴三个国家像鼎的三足一样三分天下,对立依靠。 问题三:香火鼎盛中的鼎和三国鼎立中的鼎是什么意思 香火鼎盛中的鼎:.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铜~。~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镬。 三国鼎立中的鼎: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对峙:~峙。~足之势。 问题四:"三国鼎立"的"鼎"是什么意思 选择“1”,这里的“鼎”,是像鼎一样,缺一不可。所以我觉得选“1”。 问题五:三国鼎立的鼎字什么意思 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形容在三国鼎盛时代势均力敌.像鼎一样地各据一方,鼎立是形象生动地描述各方势力. 争夺国家权力叫做问鼎。鼎,国宝。象征国家权力。 问题六:三国鼎立的鼎是什么意思 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形容在三国鼎盛时代势均力敌.像鼎一样地各据一方,鼎立是形象生动地描述各方势力. 争夺国家权力叫做问鼎。鼎,国宝。象征国家权力。
2023-07-21 21:40:401

“鼎力支持”的鼎,三国鼎力的鼎,鼎盛的鼎,分别是什么意思?

鼎力支持:“鼎”意思是指:最大力的。 “鼎力”,指能够扛鼎的巨大力气、能力,是赞美他人之辞。属于敬辞。“鼎力支持”通常是表达“大力支持”的意思。三国鼎立:鼎,国宝。象征国家权力。三国鼎立,是形容在三国鼎盛时代势均力敌。像"鼎"一样地各据一方,"鼎立"是形象生动地描述各方"势力"。争夺国家权力叫做问鼎。其中三国鼎立中的立应该是站立的立。鼎盛:“鼎盛”一词中“鼎”的意思是:正当,正在。“鼎盛”,正值兴盛或强壮.扩展资料:鼎 dǐng①古代烹煮东西的器物.多用青铜或铁制成.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②象鼎足那样三方对立抗衡:立.③大:力、~有名.④正当;正在:盛.【鼎沸】形容喧闹、混乱,像开锅的水那样:人声~.【鼎力】敬辞.大力(表示请求或感谢时用):相助.【鼎立】三方面势力像鼎足那样对峙:三国~.
2023-07-21 21:40:481

三国鼎立是什么意思

“三国鼎立”意思是指在东汉末年时期,天下分为东吴、曹魏、蜀汉三家,形成一种对峙的局面。鼎是古代的一种器皿,很坚固,用青铜铸造,后来一般用作礼仪、祭祀。鼎这个东西是三条腿的,两腿之间各是120度角,以此站立。虽然不及四条腿的东西,但只要别去碰它,一般是不会倒下的。可三腿的东西如果其中有一条腿倒下,另外两边就会不倒下,所以三条腿的“鼎”实际上是相互支撑相互制约的关系。“鼎”像极了当初三国鼎立的局面,如果三国不复存在,天下就不复存在。三国之间已经形成一种看似稳定的局面,牵一发而动全身。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第二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三国鼎力的局面正式形成。那时硝烟四起,民不聊生,他们三个人当中的每个人都想统一三国,可这个局面不好在短时间内改变。
2023-07-21 21:41:011

三国鼎立的鼎是什么意思?

鼎鬯的解释 古代 祭祀 时的用物,故亦借指祭祀。 《明史·张 慎言 传》 :“ 若夫 鼎湖再泣,宗庙鼎鬯为重,则先帝之簪履为轻。” 词语分解 鼎的解释 鼎 ǐ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铜鼎。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 生活 )。鼎镬。 锅:鼎罐。鼎锅。 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 象征 :鼎彝。九鼎。定鼎。问鼎。鼎祚(国运)。 象征三方并立、互 相对 峙 鬯的解释 鬯 à 古代祭祀用的酒,用郁金草酿黑黍而成。 同“畅”。 部首 :鬯。
2023-07-21 21:41:091

问鼎中原和三国鼎立的鼎是一个意思吗?

不是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形容在三国鼎盛时代势均力敌.像"鼎"一样地各据一方,"鼎立"是形象生动地描述各方"势力".争夺国家权力叫做问鼎.鼎,国宝.象征国家权力.
2023-07-21 21:41:161

三国鼎立的鼎是什么意思?

鼎鬯的解释古代 祭祀 时的用物,故亦借指祭祀。 《明史·张 慎言 传》 :“ 若夫 鼎湖再泣,宗庙鼎鬯为重,则先帝之簪履为轻。” 词语分解 鼎的解释 鼎 ǐ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铜鼎。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 生活 )。鼎镬。 锅:鼎罐。鼎锅。 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 象征 :鼎彝。九鼎。定鼎。问鼎。鼎祚(国运)。 象征三方并立、互 相对 峙 鬯的解释 鬯 à 古代祭祀用的酒,用郁金草酿黑黍而成。 同“畅”。 部首 :鬯。
2023-07-21 21:41:331

三国鼎立是什么意思

3个繁荣的国际
2023-07-21 21:41:423

鼎的意思(详细)

1.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双耳。2.大。3.比喻帝王、帝业。4.正当、正在。问鼎的鼎取第(2)种解释。鼎盛的鼎承第(3)种解释。三国鼎立的鼎取第(4)种解释。鼎志昌盛的鼎取第(3)种解释。鼎鼎大名的鼎承第(2)种解释。
2023-07-21 21:41:512

鼎盛的"鼎"意思 三国鼎立的"鼎"意思

两个鼎其实是同样的意思,用鼎吃饭代表着富裕殷实,所以鼎盛。鼎为三足 也做天下,三分天下也就是三足鼎立
2023-07-21 21:42:032

三国鼎立是什么意思

“三国鼎立”意思是指在东汉末年时期,天下被分为东吴、曹魏、蜀汉三个国家,且形成一种对峙的局面,像“鼎”一样地各据一方。1、曹魏曹魏的疆域在曹操时即大幅发展,曹丕称帝建国后定型,约占有整个华北地区。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黄海。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寿春、襄阳为重镇;西至甘肃,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河西一带,以长安为重镇。2、蜀汉蜀汉为刘备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战后才在诸葛亮协助下,由荆州南部开始发展。其势力一度涵盖荆州、益州及汉中。立国前后与孙吴发生多次战争并损失荆州,于诸葛亮南定南中后获得云南一带疆域,至此渐渐稳定。东与孙吴相邻于三峡,巴西为重镇;西南至岷江、南中,与羌、氐及南蛮相邻。蜀汉共有22郡、仅益州一州。于益州下设庲降都督,治味县,专辖益州南部。3、东吴东吴的疆域拥有大部分的扬州。孙权在赤壁之战后陆续获得荆州西部、交州,并在击败关羽后获得整个荆州南部。至孙权称帝后疆域方稳定下来。孙吴北与曹魏对峙在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建业、江陵为重镇;西与蜀汉相邻于三峡,西陵为重镇;东及南至东海南海,其中南达越南的中部。孙吴原有32郡及三州:荆州、扬州、交州。“三国鼎立”结局190年,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崩溃,军阀四起,天下大乱。208年发生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鼎”是古代的一种器皿,很坚固,用青铜铸造,后来一般用作礼仪、祭祀。鼎由三条腿构成,每两腿之间各是120度角,以此站立。虽然不及四条腿的东西,但只要不打破平衡,是不会倒下的。一旦其中有一条腿倒下,另外两条也会倒下,所以“鼎”实际上是相互支撑相互制约的关系。“鼎”就像三国鼎立的局面,如果三国不复存在,天下就不复存在。220年,汉朝丞相曹丕迫使汉献帝让位,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着汉朝时代的正式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曹魏后期的实权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266年2月8日,魏国权臣司马炎迫使魏元帝让位,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三国时代结束,晋朝时代开始。280年,晋灭东吴,统一全国。至此,三家归晋。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三国
2023-07-21 21:42:121

赤壁之战决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中的鼎什么意思

互相存在,势力并行
2023-07-21 21:42:504

"问鼎"的"鼎"是什么意思?

1、“鼎”原为炊器,后为祭器.好像到了周朝的时候,周王建了9只鼎,传说是拥有这9只鼎就能成就帝王之业。后来的问鼎中原也是逐鹿天下的意思。2、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三国的均势就像鼎的三足样,“三国鼎立”只是更形象的展示给作者的意向。
2023-07-21 21:43:0012

问鼎中原的鼎和三国鼎立的鼎是一个意思吗?

出自《左传》,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 比喻企图夺取天下,其中的“鼎”是指周天子拥有代表天下9州的9九个鼎是指天下。三国鼎立,指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汉、吴三国,三分天下,成犄角对峙局面。是指三个国家像鼎那样立着,三条腿,缺一不可。
2023-07-21 21:43:361

山国鼎力的鼎是什么意思

三国鼎立
2023-07-21 21:43:442

鼎盛鼎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鼎盛的鼎什么意思 鼎 dǐng ①古代烹煮东西的器物.多用青铜或铁制成.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 ②象鼎足那样三方对立抗衡:立. ③大:力、~有名. ④正当;正在:盛. 【鼎沸】形容喧闹、混乱,像开锅的水那样:人声~. 【鼎力】敬辞.大力(表示请求或感谢时用):相助. 【鼎立】三方面势力像鼎足那样对峙:三国~. 【鼎盛】正值兴盛或强壮. 问题二:鼎盛的鼎得意思是什么? 鼎,正当,正在.鼎盛,正当兴旺发达或强壮. 问题三:鼎盛的鼎是什么意思 问鼎的鼎是什么意思 鼎的原意就是青铜有足的大容器。在商周时代,鼎是只有王公贵族才能拥有的。一般人只能用陶器。 周天子拥有九鼎。是王权的象征。后来周王室衰弱。楚庄王问周天子的代表,九鼎有多大,多重。这就是问鼎的意思。问鼎有多大多重。其含义就是,楚庄王向衰弱的周天子 *** ,表示自己有能力争夺天下。这里的鼎就代指政权 鼎盛,正在旺盛的时候。鼎的意思是 正当时 问题四:鼎盛的鼎是什么意思 “正当”“正在”的意思 问题五:鼎盛的鼎是什么意思 鼎 dǐng ①古代烹煮东西的器物.多用青铜或铁制成.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 ②象鼎足那样三方对立抗衡:立. ③大:力、~有名. ④正当;正在:盛. 【鼎沸】形容喧闹、混乱,像开锅的水那样:人声~. 【鼎力】敬辞.大力(表示请求或感谢时用):相助. 【鼎立】三方面势力像鼎足那样对峙:三国~. 【鼎盛】正值兴盛或强壮. 问题六:香火鼎盛的鼎是什么意思 大名鼎鼎:鼎鼎:盛大、显赫的样子。 香火鼎盛:鼎是盛大的意思。 神秘莫测:莫,不能的意思。 爱莫能助:莫,也有不能的意思。 所以意思都是一样的。 问题七:鼎盛时期的鼎是什么意思 鼎 dǐng ①古代烹煮东西的器物。多用青铜或铁制成。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 ②象鼎足那样三方对立抗衡:~立。 ③大:~力、~~有名。 ④正当;正在:~盛。 【鼎沸】形容喧闹、混乱,像开锅的水那样:人声~。 【鼎力】敬辞。大力(表示请求或感谢时用):~相助。 【鼎立】三方面势力像鼎足揣样对峙:三国~。 【鼎盛】正值兴盛或强壮。 问题八:香火鼎盛中的鼎和三国鼎立中的鼎是什么意思 香火鼎盛中的鼎:.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铜~。~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镬。 三国鼎立中的鼎: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对峙:~峙。~足之势。 问题九:鼎盛一词中鼎的意思是? 鼎盛的意思是正当兴盛或强壮,鼎的意思就是正当或者正在,现在
2023-07-21 21:44:031

"三国鼎立"的意思是什么

东吴 魏 蜀 三国对峙局面
2023-07-21 21:44:1313

“鼎”的意思

2 3 4 1 2
2023-07-21 21:45:044

鼎的所有意思

问题一:鼎 有什么深层次的含义 基本字义 1.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铜~。~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镬。 2. 锅:~罐。~锅。 3. 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彝。九~。定~。问~。~祚(国运)。 4.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对峙:~峙。~足之势。 5. 大:~族。~臣。~力支持。 6. 正当,正在:~盛(shèng )。 详细字义 〈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本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2. 同本义 [tripod caldron]。盛行于商、周。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 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说文》 3. 又如:鼎峙(比喻三方并峙,如鼎之三足);鼎铉(指鼎);鼎鼐(鼎、鼐均为古代炊具,用来调和五味。旧时用以比喻宰相治理国家) 4. 比喻帝王 [emperor]。如:问鼎;定鼎中原;鼎甲(科举考试殿试名列一甲);鼎命(帝王之位);鼎业(帝王的大业) 5. 指宰相 [prime minister]。如:鼎台(宰辅大臣);鼎臣(指宰相) 6. 喻三公、宰辅、重臣之位 [high official]。如:鼎辅(三公,宰辅);鼎司(三公的职位) 7. 指国家 [state]。如:鼎祚(国祚,国运);鼎运(国运) 〈形〉 1. 显贵 [important]。如:鼎臣(大臣,重臣) 2. 显赫,盛大 [great] 高门鼎贵。――晋u30fb 左思《吴都赋》 3. 又如:大名鼎鼎;鼎甲(豪门大族);鼎姓(豪族,大姓);鼎能(大才能。指能力超群,举世无匹);鼎族(巨族,豪门贵族) 4. 三方并立的,如鼎足分立 [tripartite]。如:鼎分(三分) 〈动〉 1. 变革 [change;reformation] 鼎新麾一举,革故法三章。――李商隐《赠送前刘五经映》 鼎革固天启。――徐浩《谒禹庙》 常用词组 1. 鼎铛玉石 dǐngchēng-yùshí [simile of the luxury and waste] 以鼎为铁锅,以玉为劣石。形容挥霍浪费奢侈腐化的生活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迤逦。――唐u30fb 杜牧《阿房宫赋》 2. 鼎鼎 dǐngdǐng [great;be very important] 盛大 声名鼎鼎 3. 鼎沸 dǐngfèi [noisy and confused] 比喻吵闹、乱糟糟的样子。有如锅里的水开了一样 义兵鼎沸,在于董卓。――《后汉书u30fb王允传》 4. 鼎革 dǐnggé [change of dynasties] 建立新的,革除旧的。旧时多指改朝换代 5. 鼎力 dǐnglì [your kind help;your kind efforts] 敬辞,大力(帮助)(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多蒙鼎力协助,无任感谢 6. 鼎盛 dǐngshèng [in a period of great prosperity;at the height of power and splendour] 正当兴旺发达或强壮 天子春秋鼎盛。――《汉书u30fb贾谊传》 7. 鼎食 dǐngshí [extravagant and luxurious] 列鼎而食,吃饭时排列很多鼎。形容富贵人家豪华奢侈的生活 钟鸣鼎食之家。――唐u30fb 王勃《滕王阁序》 8. 鼎新 dǐngxīn [innovate] 去旧;更新、革新 方且言其主鼎新文物,教被华夷。――陆游《入蜀记》 去旧鼎新 9. 鼎峙 dǐngzhì [tripar......>> 问题二:鼎都有什么意思 鼎:古代炊具。指吃饭时敲钟奏乐,列鼎。 钟鸣鼎食 鼎:古代烹煮用的青铜器物,三足两耳 人声鼎沸 三国鼎力 鼎足之势 九鼎:古代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 一言九鼎 鼎志昌盛 世纪宝鼎 鼎鼎:盛大,显赫 鼎鼎大名 鼎:最,全 鼎盛时期 鼎力相助 鼎言相劝 鼎:更换 鼎新革故 问题三:鼎的意思是什么 鼎 [dǐng] 古代炊器,又为盛熟牲之器。多用青铜或陶土制成。圆鼎两耳三足,方鼎两耳四足。盛行于商周。多用为宗庙的礼器和墓葬的明器。 相传夏禹铸九鼎,历商至周,为传国的重器。后遂以指代国家政权和帝位。 陈毅《赣南游击词》:“贼子引狼输禹鼎,大军抗日渡金沙,铁树要开花。” 比喻大或重。 一言九鼎。 比喻三方并立之势。 三国鼎立。 问题四:鼎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鼎 dǐng 1.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铜~。~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镬。 2. 锅:~罐。~锅。 3. 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彝。九~。定~。问~。~祚(国运)。 4.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对峙:~峙。~足之势。 5. 大:~族。~臣。~力支持。 6. 正当,正在:~盛(shèng )。 问题五:鼎名是什么意思? 非常有名 问题六:鼎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鼎的象征意义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 “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 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 鼎被赋予神圣的色彩,起源于禹铸九鼎的传说。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 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 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 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国灭则鼎 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 历史上有“问鼎”的典故,语出《左传 宣公三年》,大意是: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 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 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的严词斥责。 后来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 鼎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 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 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3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 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 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 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 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 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问题七:鼎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鼎作为一种重要礼器,象征着团结、统一和权威,是代表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
2023-07-21 21:45:111

“鼎”字的具体意思是什么?

1.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三足两耳。2.王位;帝业。3.大。4.锅。
2023-07-21 21:45:194

三国鼎立的鼎是什么意思

xfgsgfafefeetfwerwefesdfef
2023-07-21 21:46:276

三国鼎立的鼎是什么意思?

字典意思:三方并立
2023-07-21 21:47:012

三国鼎立的鼎是什么?

古代的鼎有三个足,所以三国呈鼎立之势,…。
2023-07-21 21:47:272

三国鼎立的鼎是什么意思 三国鼎立的鼎指什么

1、“三国鼎立”中的“鼎”在这里的意思是“像鼎的三只脚一样”。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2、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三方对立。 3、示例:欧洲各国在西元一九九二年成立共同体后,将与美、日两国呈三足鼎立之势,主导世界时局。
2023-07-21 21:48:051

三国鼎立是什么意思

“三国鼎立”中的“鼎”在这里的意思是“像鼎的三只脚一样”。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三国鼎立”意思是指在东汉末年时期,天下分为东吴、曹魏、蜀汉三家,形成一种对峙的局面。鼎是古代的一种器皿,很坚固,用青铜铸造,后来一般用作礼仪、祭祀。鼎这个东西是三条腿的,两腿之间各是120度角,以此站立。虽然不及四条腿的东西,但只要别去碰它,一般是不会倒下的。可三腿的东西如果其中有一条腿倒下,另外两边就会不倒下,所以三条腿的“鼎”实际上是相互支撑相互制约的关系。三国时期各国多与外族互动:东北方面,有高句丽、沃沮、夫余及三韩、百济。魏晋以来天山以北及蒙古草原的民族主要有乌孙、坚昆、敕勒、丁零、呼揭、匈奴、鲜卑及乌桓等族。202年南匈奴归附曹操后,曹操将南匈奴分成五部,每部立帅长,并派汉人监督。乌桓族长蹋顿与袁绍结盟,并获得了单于的封号。鲜卑在东汉末期由檀石槐统一,屡次入侵东汉,他死后鲜卑分裂为东部、中部及西部鲜卑。西部鲜卑轲比能重整鲜卑后两度入侵曹魏,并响应诸葛亮攻魏。西南方面,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平定南中之乱,降伏南蛮族长孟获,并设置庲降总督管辖。孙权也展开海上的发展,他派使臣朱应、康泰泛海到夷洲、亶洲补充人口、到辽东、朝鲜半岛、林邑、扶南和南洋群岛等地沟通联系,这些都扩大孙吴在海外的影响力。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达吴都建业。
2023-07-21 21:48:241

三国鼎立的鼎是什么意思

LS正解
2023-07-21 21:48:436

三国鼎立的鼎是什么意思

A
2023-07-21 21:49:261

三国鼎立的鼎是什么意思①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

三足
2023-07-21 21:49:454

香火鼎盛中的鼎和三国鼎立中的鼎是什么意思

香火鼎盛中的鼎:.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铜~。~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镬。三国鼎立中的鼎: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对峙:~峙。~足之势。
2023-07-21 21:49:521

三国鼎立的鼎是什么意思

鼎鬯的解释古代 祭祀 时的用物,故亦借指祭祀。 《明史·张 慎言 传》 :“ 若夫 鼎湖再泣,宗庙鼎鬯为重,则先帝之簪履为轻。” 词语分解 鼎的解释 鼎 ǐ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铜鼎。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 生活 )。鼎镬。 锅:鼎罐。鼎锅。 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 象征 :鼎彝。九鼎。定鼎。问鼎。鼎祚(国运)。 象征三方并立、互 相对 峙 鬯的解释 鬯 à 古代祭祀用的酒,用郁金草酿黑黍而成。 同“畅”。 部首 :鬯。
2023-07-21 21:50:151

三国鼎立什么意思

三国之间,实力相当,一时间,谁也灭不了谁
2023-07-21 21:50:2311

三国鼎立 成语是什么意思

是形容在三国鼎盛时代势均力敌.像"鼎"一样地各据一方,"鼎立"是形象生动地描述各方"势力".
2023-07-21 21:50:533

三国鼎立的鼎是什么意思 顺便说一下问鼎诸候的鼎是什么意思

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形容在三国鼎盛时代势均力敌.像"鼎"一样地各据一方,"鼎立"是形象生动地描述各方"势力". 争夺国家权力叫做问鼎.鼎,国宝.象征国家权力.
2023-07-21 21:51:001

三国鼎立是什么意思?

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形容在三国鼎盛时代势均力敌.像"鼎"一样地各据一方,"鼎立"是形象生动地描述各方"势力".
2023-07-21 21:51:101

鼎字组成不同的成语,填入句子中东汉灭亡后魏蜀吴三国建立史称

称为三国鼎立
2023-07-21 21:51:224

三国鼎立和三足鼎立区别

一个是三个国家鼎立,一个是三个政权鼎立。
2023-07-21 21:51:311

鼎承的意思是什么

1.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双耳. 2.大. 3.比喻帝王、帝业. 4.正当、正在. 问鼎的鼎取第(2 鼎盛的鼎承第(3 三国鼎立的鼎取第(4 鼎志昌盛的鼎取第(3 鼎鼎大名的鼎承第(2
2023-07-21 21:51:402

在我国古代鼎象征什么?请举出哪一些与鼎有关的成语?

分类: 社会/文化 >> 历史话题 问题描述: 尽量详细一点就可以了! 解析: 鼎在最初是作为权利的象征,如大禹制九鼎表示天下九州,用鼎来象征王权,后来还发生过比较出名的楚王问鼎 由于鼎比较结实牢固而且不容易翻滚倒塌,所以还有稳固的意思,如三国鼎立
2023-07-21 21:51:471

三国鼎力是哪三国和他们的皇帝是谁,定都哪里

三国鼎立是指魏国,蜀国,吴国。三国的皇帝分别是曹丕,刘备,孙权。三国鼎立,指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汉、吴三国,三分天下,成犄角对峙局面。从公元220年起,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曹魏、季汉、东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称王称霸,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称为“三国鼎立”。
2023-07-21 21:52:063

三足鼎的风水寓意

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盛行于商周期,延续到汉代。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铸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青铜鼎是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如果说鼎覆了,就意味着政权的灭亡和国家的崩溃。 自从青铜鼎出现后,鼎就是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象征,鼎是王权的象征、国家之重宝。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随着道教、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续。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的礼器。 鼎在风水中的作用,鼎有可起“藏风聚气”、“辟凶煞”的作用。易经六十四卦,卦爻为,巽,上离下木,木上有火,五行属木。卦辞曰:“鼎,元吉,亨”意思是只要是所占问到鼎卦的,便是很吉力、吉祥、大顺之意。起初是帝王在祭祀时用来装盛进贡给上天贡品的器物,后来就演变成为庙宇正门用来调节磁场的神器,现在民间一般将它放置于厅堂之中。 正东方和西北方掌管着长子和主人的位置(也等于董事长和经理)。如果这两个方位不好的话,会影响到头部和手足方面的健康,也会影响到运势。但无法对这个方位进行变动的话,最好能摆放上开光鼎来镇住这个位置。东南角也是八卦上的财位,掌握着财运。摆放已经开光鼎可起到藏风纳气,镇财位的效果。鼎代表诚信和威严。所以摆放在正门也是昭示着一个诚信的象征,树立形象。 如果身后是玄武位是窗或池塘,意为背无靠山,做事不顺,无贵人相助。摆放开光大鼎可起到玄武的作用,化解格局的不利。 其实,鼎在风水中的重要作用,不仅仅是以上这些内容,风水师们忽视了鼎的原有意义,鼎是权利的象征,是地位的代表,如一言九鼎就是指皇帝金口玉言,是俗话说的君无戏言。普通人说的一诺千金和皇帝说的一言九鼎就不可同日而语,一诺千金是做人的一种诚信,是一种品质;而一言九鼎是关乎国家大局和社会前途,所以皇帝是不能乱说话的。
2023-07-21 21:52:215

三国齐鼎是成语吗?

这个不是成语
2023-07-21 21:52:405

一言九鼎的鼎 鼎足而的鼎意思一不一样

不一样 1.古代国家的宝器。2.比喻三方面并立
2023-07-21 21:53:034

三国鼎立是哪些皇帝

问题一:三国鼎立是指哪三国 三国的皇帝分别是谁 东汉末年以后的三国鼎立:魏国 蜀国 吴国 魏国(曹操),占据北方,西凉等中国大部分地方。 汉(刘备),一般称之为蜀汉。占据巴蜀,云南等地。 吴国(孙权),占据江东和荆州的南部和北部的一些地方。 魏蜀吴,魏始于曹操 他的儿子曹丕 费汉室称帝 蜀 刘备,曹丕废汉帝后 以皇叔身份自立为帝 吴, 孙权,曹丕篡位后 自立为帝 问题二:魏蜀吴三国分别有哪些皇帝 三国曹魏(220年――266年) 魏国 ,又称曹魏,首都洛阳,始于魏文帝曹丕,灭亡于魏元帝曹奂,共5帝。 魏是三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国家。建安十八年,汉献帝以冀州十郡封曹操为“魏公”、在魏郡治所邺建宗庙,平定汉中后进爵“魏王”,曹丕代汉后便称 “魏”。以其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曹魏置司、豫、兖、青、 徐、凉、雍、冀、幽、并、荆、扬等州,并且继承了东汉在西域的统治,设立西域长史府进行管理,在毋丘俭征伐高句丽后,朝鲜半岛的一半地区也并入了曹魏版图。北部幽州的地境达于辽东,南部诸州大致依秦岭、淮河分别与汉、吴相接,户六十六万余,人口四百四十余万。 魏文帝曹丕 (187年――226年)字子桓,220年―226年在位7年,年号:黄初(220年―226年) 魏文帝曹丕,魏武帝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曹魏的开国皇帝,220年曹操去世,曹丕代汉称帝,定国号魏,改元黄初,并定都洛阳,史称曹魏。魏文帝登基后,首先平定了武威三种胡的叛乱,不久派遣军队在河西一带大破羌胡联军,曹魏的势力得以进入河西之地,接着又遣使复通西域,恢复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控制权。此外,曹魏多次击败鲜卑,巩固了北疆。然而,魏文帝曾三次大举进兵孙吴,皆无功而返。综合来看,魏文帝在位七年时间里,曹魏实力进一步增强。葬首阳陵。 魏明帝曹 (204年――239年)226年―239年在位14年,年号:太和(227年―233年)青龙(233年―237年)景初(237年―239年) 魏明帝曹保字元仲,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之“三祖” ,文学成就不及操、丕。曹魏大多时间是在与蜀汉、东吴的战事中度过,例如226年八月孙权攻江夏、襄阳,227年孟达反,231年,鲜卑与蜀汉联手进犯,到234年为止诸葛亮五次进攻曹魏,234年孙权攻合肥。魏明帝成功地抵御了这些内外战争。他重用曹真、张A、司马懿等名将与诸葛亮作战,诸葛亮未能得尺寸之地。235年诸葛亮死后,魏蜀边境上的情况有所减缓。同年,轲比能被曹魏派遣的刺客所杀,鲜卑“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北疆也得以安定。之后,魏明帝开始大兴土木,滥用民力,临终又托孤失当,导致朝政动荡。葬高平陵。 魏哀帝曹芳 (232年――274年),240年―254年在位15年,年号:正始(240―254),嘉平(249年―254年) 魏哀帝曹芳,字兰卿,为魏明帝曹敝养子。根据《魏氏春秋》记载,曹芳可能是任城王曹楷之子,为曹彰之孙、曹操之曾孙。曹芳于235年被封为齐王,239年曹辈∈藕蠹塘⑽帝。曹芳继位,由司马懿和曹爽辅政,曹爽骄横跋扈,专擅朝政,打压异己,甚至连郭太后也被他软禁;而司马懿则韬光养晦,蛰伏待机,直至在高平陵事变里,将曹爽集团一举击垮,之后,司马家族开始权倾朝野。这段时间内,曹魏虽然朝政动荡,但对外的开疆拓土之路则是一路凯歌,先后两次大败高句丽,破东琛⑵桴觥⒚鸷瑁朝鲜半岛的半数之地并入曹魏版图。254年,司马师将曹芳废为齐王,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司马炎代魏称帝后,改封曹芳为邵陵县公。274年,曹芳病逝,谥号为厉公。 魏废帝曹髦 (241年――260年)254年―260年在位,年号:正元(254年―260年),甘露(256年―260年) 魏废帝曹髦,即魏高贵乡公,字彦士,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三国时期曹魏的第四任皇帝,公元254-260年在位。司马师废齐王曹芳后,身为宗室的曹髦被立为新君,但曹髦对司马氏兄弟的专横跋扈十分不满,于公元260年召见王经等人,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 问题三:三国鼎力是哪三国和他们的皇帝是谁,定都哪里 三国鼎立是指魏国,蜀国,吴国。三国的皇帝分别是曹丕,刘备,孙权。 三国鼎立,指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汉、吴三国,三分天下,成犄角对峙局面。 从公元220年起,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曹魏、季汉、东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称王称霸,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称为“三国鼎立”。 问题四:三国是指哪三国,皇帝分别是谁? 东汉末年以后的三国鼎立:魏国 蜀国 吴国 魏国(曹操),占据北方,西凉等中国大部分地方。 汉(刘备),一般称之为蜀汉。占据巴蜀,云南等地。 吴国(孙权),占据江东和荆州的南部和北部的一些地方。 魏蜀吴,魏始于曹操 他的儿子曹丕 费汉室称帝 阀 蜀 刘备,曹丕废汉帝后 以皇叔身份自立为帝 吴, 孙权,曹丕篡位后 自立为帝 问题五:在三国后是什么朝代的皇帝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五代、隋、唐、宋、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 望采纳,谢谢。 问题六:魏蜀吴三国的开国皇帝分别是( ),(),()。 楼主你好 魏国-曹丕【曹操也是皇帝,但是曹 *** 后曹丕才建国的】 蜀国-刘备 吴国-孙权 问问专家 紫夜杰枫 很荣幸为你解答!望加“赞”采纳 欢迎追问! 问题七:三国演义中三个国家的各个皇帝都谁 1.孙权,坐领江东,又得荆州之后,发展内政,与蜀国的狂攻魏国相比,实在是成鲜明的对比,但是感觉孙权的发展内政不急于进攻的目标,比蜀国好些吧! 2.曹丕,蜀吴交战时,坐山观虎斗,是当时来看我觉得是正确的,最后蜀败于吴马上就亲自领兵分三路大军南下,虽终败,但是我觉得当时他派去攻吴的人能力太低了,除曹仁外,但是东吴的派出拒曹仁的武将是朱桓,所以曹仁才不能胜! 3.刘备,不谈刘备前期时的确(弱小时)是个明智的君主,并且也很爱护士兵,但是到了称帝后,竟然大起七十万大军伐吴,不顾秦泌`诸葛亮`赵云之言而冒攻吴实属不智,最后他如果不损失那七十万大军蜀国北伐时因该会轻松一点吧! 4.司马昭,很巧妙的夺得了皇帝位,又先后任命了一些大将担任了灭蜀伐吴的人,列如用邓艾和钟会灭蜀,杜预和王浚灭吴,都是比较明智的! 5.孟获,虽然在中原以及蜀国看来只不过是小角色,根本没什么能力,但是如果在南蛮我想他可以被称南蛮王的话,就因该会有一定的能力吧! 6.孙亮,我感觉基本只是保持住了吴国的太平也没有什么与魏和蜀的纠纷,但是最后他的结局就有点u30fbu30fbu30fb! 问题八:三国,有几个皇帝 楼主您好 关于三国有几个皇帝 我可以明确的告诉饥在吴国建立后 也就是222年到晋朝成立之间总共有三位皇帝(正式的)分别是 魏国:曹丕-曹睿-曹芳-曹髦-曹奂 还有被追封的曹操 蜀国:刘备-刘禅 吴国:孙权-孙亮-孙休-孙皓 爱三国团队为您解答 望楼主采纳 问题九:三国里最后统一三国的是那个皇帝 国末,魏国丞相司马昭控制魏国实权,还落的一个: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魏国灭掉蜀国后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于公元265年废掉魏帝,自己称帝,建立晋朝。然后继续攻打吴国,公元280年吴主孙浩奉玉玺投降。司马炎在朝堂之上指一凳子曰:孤设此座,等卿久已.吴主孙浩也说:臣在江南也曾设此座恭候陛下。
2023-07-21 21:53:101

谁知道‘两表一对,鞠躬尽瘁酬三顾;鼎足六出,威德咸乎传千秋。是指什么

“两表”是指诸葛亮入川后为蜀汉大业所作的前、后两个《出师表》;还“一对”是指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所作的《隆中对》,在文中诸葛亮有“三分天下”的精辟分析。鼎足是指诸葛亮的计谋使得刘备得以与孙权曹操三足鼎立天下。 六出是指六出祁山说的是诸葛亮
2023-07-21 21:53:181

三国鼎立的作用意义影响发展及过程

主要告诉世人战争不能解决一切,顺应历史的潮流才是王道。
2023-07-21 21:53:554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的意思?

是说三国的故事已经成为历史了,后人留下的只是回忆和评论 鼎足:鼎有三脚,意思是三个脚可以平衡,通常代表曹刘孙三股势力之间的平衡关系鼎足三分已成梦的意思就是说当年这三分天下的状况已经成为过去了,成为历史了牢骚:感慨的意思 后人凭吊空牢骚是指后人再有的只是万般感慨了
2023-07-21 21:5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