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rveM
-
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
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赏析一】
怀古题材大多笔调沉稳老辣,或影射当时政局, 或针贬时弊, 张养浩的这首《山坡羊》也不例外。
起首两句气势磅礴,不仅交代了潼关的地理位置,且为全篇定下雄壮豪迈的基调。“聚”和“怒”写活了秦岭诸峰和黄河的雄伟气势,为下文怀古做了情感上的铺垫。第三句由“山河表里”的典故转入怀古。从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汉,潼关一直是长安的门户,乃兵家必争之地,然而纵然千秋帝业最终也都会化为尘土。“意踟蹰”、 “伤心”抒发了作者怀古时的感 概,前段的山川情思此时化作历史的沧桑遗恨。结局两句是本篇的灵魂。无论王朝兴衰如何更替,身受战乱之苦的始终是老百姓。作者精辟入理地揭示了历史真相,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前文在写景和怀古时蓄积的情感此时达到高潮。
本篇在写法上层层深入,由写景而怀古,再而议论,字里行间充溢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凸现了怀古诗的特色,又别具一格。
【赏析二】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山坡羊·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张养浩自幼才学过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献书,被提拔,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等职,因评时政,得罪当权者被罢官,为避祸不得不隐姓埋名;后被召起,官至礼部尚书。50岁时辞官归隐于济南云庄,关中旱灾时被重新任命,赶赴陕西救赈灾民。多年的宦海沉浮,让他把功名富贵都参破,不再在意统治者对自己的评判;济南云庄的归隐生活,不仅让他欣赏礼赞自然的风光,更让他体察民生只艰辛;尊奉孟子民本之思想,让他深深懂得民生之重要;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的性格,让他有勇气面对现实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元代百姓生活之苦被作家以怀古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忧民之心使他“到官四月,倾囊以赈灾民,每抚膺痛哭,遂得病不起。”这是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真实的本性和真实的生活,也是当时社会所难得一见的。
元代的统治者对读书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才正式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况且这种制度也是不公平的,这就造成下层读书人在很大程度上对元统治者失去信心,对社会缺少责任感,所以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时代地烙印:他们或感伤古王朝之覆,发一通思古之幽情;或感叹古今之巨变,流露对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于岁月流逝,抒发个人沉沦不遇之忧情。惟有《潼关怀古》洋溢着沉重的沧桑感和时代感。
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释】
山坡羊:词牌名(曲牌子)。
聚:聚集。
表里:内外。表,外边。里,里边,内里。
踟蹰:徘徊犹豫。这里指情绪变化剧烈。
【古诗今译】
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故地,当年那无数间宫殿早已经都变成了泥土。世世代代以来,无论哪朝哪代,王朝兴旺,百姓受苦;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赏析】
张养浩于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因关中旱灾,任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随做本曲。《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天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潼关地处层峦叠嶂包围之中,在作者笔下,一“聚”字向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再看潼关外的黄河,河水奔腾咆哮,一“怒”字让读者仿佛听到了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而潼关就在这其中,“山河表里潼关路。”至此,潼关内居层峦叠嶂治中,外临汹涌咆哮的黄河,山河雄伟,地势险要,足见道路奇险。如此险要之地,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想起古代,诗人不禁向西方望去。潼关以西三百里,便是西京长安,从秦汉到隋唐,好几个朝代在那一带建过都。落日苍茫之中,诗人一无所见,却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座座巍峨壮观的古都,一簇簇富丽堂皇的宫殿,如今踪影全消,剩下来的只有黄土一片。西望长安,诗人感慨万千,于是仰天长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针见血地将千百年来封建帝制残害百姓的血的事揭示了出来,告诉人们,历史上无论是朝代的兴起还是衰亡,受苦遭殃的都是老百姓,就此指出了封建政权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对立性*。这是对几千年封建历史的一个有力的批判与客观的评价。
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3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朝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踌躇一作:踟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潼关怀古》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古道内接华山,外连黄河。遥望古都长安,我徘徊不定,思潮起伏。
令人伤心的是秦宫汉阙里那些走过的地方,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山坡羊·潼关怀古》注释
山坡羊:曲牌名,是这首散曲的格式;“潼关怀古”是标题。
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聚:聚拢;包围
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波涛的汹涌澎湃。怒:指波涛汹涌。
“山河”句: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表里:即内外。《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注:“晋国外河而内山。”潼
关:古关口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扼秦、晋、豫三省要冲,非常险要,为古代入陕门户,是历代的军事重地。
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秦、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因此称洛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
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感慨万端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一作“踟蹰(chíchú)”。
伤心:令人伤心的事,形容词作动词。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阳和西汉(前208~8)的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
宫阙:宫,宫殿;阙,皇宫门前面两边的楼观。
兴:指政权的统治稳固。兴、亡:指朝代的盛衰更替。
《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
此曲是张养浩晚年古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古名作。在他古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万山坡羊”曲牌写下古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少沉郁,色彩最少浓重。此曲抚今追昔,由历代王朝古潼衰引到人民百姓古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古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古思索和对人民古同情。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古形势。张养浩途经潼关,看到古是万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古景象。这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第一句写重重叠叠古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万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少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古,万如聚”化静少动,一个万聚”字表现了峰峦古众格和动感。第二句写怒涛汹涌古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万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古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古,而万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古情感和意志,一个万怒”字,写出了波涛古汹涌澎湃。万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万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古满腔悲愤之情。少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潼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万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古险峻,乃少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古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万望西都”两句,描写了作者西望长安古无限感慨。长安,历史上赫赫有名古汉唐大帝国古国都,历代有格少励精图治古帝皇,曾在此施展过宏图,建树过功业;也曾有过格少无道古昏君,在此滥施淫威,虐杀人民,成少历史古罪人。长安,在这个特定古历史舞台上,演出过格少威武雄壮,悲欢离合古戏剧;又有格少诗人,作家,写过格少有关长安古诗文。特别是人民群众,曾在长安这块土地上流过格少血汗!这就是作者万意踟蹰”古原因和内容吧!
万伤心秦汉”两句,描写了秦汉两代,都已成少历史古陈迹。秦皇汉武曾苦心营造古无数殿堂楼阁,万千水榭庭台,而今都已灰飞烟灭,化少尘土。曾经盛极一时古秦汉王朝,在人民古怒吼声中,都已灭亡,犹如万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样。这字里行间寄予了作者格少感慨。
第三层(末四句),总写作者沉痛古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潼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潼起了,必定大潼土木,修建奢华古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古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古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古潼或亡,带给百姓古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古潼亡史中概括出来古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万潼,百姓苦”两句,指出一个朝代古潼也好,亡也好,受苦古都是老百姓。作者从对历史古概括中提炼出古这一主题是极其鲜明而深刻古,提出古问题是十分重要而尖锐古。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古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古无比愤慨。这一结尾,确实是千锤百炼,一字千钧,语气尖刻而警拔,予以丰富而深沉,是对全曲古一个十分精辟古总结。
《潼关怀古》中对历史古概括,显指元代现实生活:怀古实乃伤今,沉重实乃责任。这种复杂古感情要结合作家古生平经历才能理解。张养浩特殊古仕途经历,决定了他古怀古散曲中有一种参破功名富贵古思想,《骊山怀古》中写到万赢,都做了土;输,都做了土。”《洛阳怀古》中写到万功,也不长;名,也不长。”《北邙山怀古》中写到万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这些曲中张养浩把胜负之数、功名之分、生死之际,看成了毫无差别古,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说富贵无常、人生如梦。只有《潼关怀古》以难得古沉重,以深邃古目光,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古真理万潼,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写法上,作者采用古是层层深入古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古景色、深沉古情感和精辞古议论三者完美结合,让这首小令有了强烈古感染力。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古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古特色,又有与众不同古沉郁风格。
从作品内容、作家其他怀古作品、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三个层面上看,《山坡羊·潼关怀古》都表现少一份难得古沉重。
《山坡羊·潼关怀古》创作背景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4
《回军跛者》
既老又不全,始得离边城。一枝假枯木,步步向南行。
去时日一百,来时月一程。常恐道路旁,掩弃狐兔茔。
所愿死乡里,到日不愿生。闻此哀怨词,念念不忍听。
惜无异人术,倏忽具尔形。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作品赏析
[内容评析]这支流传的小令,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们的争城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还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它像一支高烧的红烛,照亮了人们的眼睛,使之认识到象徵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它的倒塌也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这便是它所闪耀的思想光辉。至于铸辞精当,造型生动,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乃其余事。
[难词注释]①峰峦如聚:形容重岩叠嶂,群山密集,绵亘不断。②「山河」句:言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形势十分险要。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历代皆为军事要地。③西都:指关中一带,周、秦、汉、北朝、隋、唐等朝均在这里建都。④踌躇:原指犹豫不决,徘徊不前。这里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⑤「伤心」句:言经过秦汉的故都,想起那「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兴亡往事,引起无穷的伤感。⑥「宫阙「句:言在无数的战乱中,过去的宫殿已经化为了一片焦土。宫,宫殿。阙,王宫前的望楼。
【古诗今译】
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故地,当年那无数间宫殿早已经都变成了泥土。世世代代以来,无论哪朝哪代,王朝兴旺,百姓受苦;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赏析】
张养浩于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因关中旱灾,任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随做本曲。《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天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潼关地处层峦叠嶂包围之中,在作者笔下,一“聚”字向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再看潼关外的黄河,河水奔腾咆哮,一“怒”字让读者仿佛听到了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而潼关就在这其中,“山河表里潼关路。”至此,潼关内居层峦叠嶂治中,外临汹涌咆哮的黄河,山河雄伟,地势险要,足见道路奇险。如此险要之地,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想起古代,诗人不禁向西方望去。潼关以西三百里,便是西京长安,从秦汉到隋唐,好几个朝代在那一带建过都。落日苍茫之中,诗人一无所见,却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座座巍峨壮观的古都,一簇簇富丽堂皇的宫殿,如今踪影全消,剩下来的只有黄土一片。西望长安,诗人感慨万千,于是仰天长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针见血地将千百年来封建帝制残害百姓的血的事揭示了出来,告诉人们,历史上无论是朝代的兴起还是衰亡,受苦遭殃的都是老百姓,就此指出了封建政权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对立性。这是对几千年封建历史的一个有力的批判与客观的评价。
文言文《张养浩传》翻译
我也想问,不知道2023-07-21 19:32:284
张养浩传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下面是我收集的张养浩传文言文翻译,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元史·张养浩传》(节选)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今属山东)人。年幼的时候就有侠义行为。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不小心把钱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丢钱的人 已走远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送还给了那人。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张养浩年纪只有十岁时,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于是他白天就默默地背诵书卷上的 诗文,到了夜晚,就把门户紧紧关闭起来,点上灯,偷偷地读书。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②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 后来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了他,就推荐张养浩做东平(今属山东)地方的学正。之后,张养浩游学 京师,把自己写的文章献给宰相不忽木,不忽木大为称奇,因此征召张养浩为礼部令史,并且还推荐他进入御史台。 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 一天,张养浩忽然生病了,不忽木亲自到他家里 探问,当他看到张养浩的家里四壁空空,什么也没有时,慨然叹息说:“张养浩这种人才是真正的栋梁之才啊!”及至做了宰相属官,就被选授为堂邑(今属山东) 县尹。 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③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人们都传说堂邑县县官住的房子不吉利,住进去的人没有一个能得到幸免的,但是张养浩还是住了进去。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 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被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既然已经依法处分过他们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走自新之路的做法啊!” 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诫说:“不能辜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是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 不敢过问这件事情。张养浩到这里以后,按照国法严厉地惩处了他们,百姓们十分高兴。张养浩离开了堂邑十年,百姓们仍旧为他立碑,歌颂他的功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天历二年,关中(今陕西)大旱,饥民相食,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这个命令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一切资财都分送给周围邻里中的困难户,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 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 路过华山,就到西岳庙去求雨,哭拜在地上都爬不起来,天空 忽然阴云密布,一连下了两天雨。及至到了官府,又到社坛去求雨,结果是大雨如注,下了三尺才停止,庄稼由此得到了生长,秦地的百姓十分高兴。 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 当时一斗米值十三缗,老百姓拿着钱出来买米,钱稍微有点不清楚米商就不收,老百姓只好到钱库里去兑换。那些狡诈的官吏,只给换者一半,甚至多日都换不到。老百姓因此非常穷困。 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 养浩检查钱库中没有毁掉的可以使用的钱钞,清点一共一千八十五万五千多缗,全部在钱钞的背面盖上印记,同时又刻十贯、伍贯做钱券,给流散的贫困的老百姓,命令米商只要见钱钞上有官府印记就可以按价卖米给贫者,然后米商到钱库里按实际数目兑换。于是,官吏不敢再胡作非为。 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养浩又率领富人把多余的米卖给贫者,趁机请求朝廷颁布交纳粮食多者授予官职的命令。听说老百姓中有人杀了自己的儿子来奉养母亲,养浩为此放声痛哭,并把自己私人的钱拿出来接济他。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夜里就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到外面去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每想到一件难受的事,就拍着胸脯大哭,因此得病不起,去世的时候只有六十岁。关中的百姓,听到张养浩去世的消息,悲哀痛哭像失去了自己的父母一样。 ——节选自《元史列传六十二张养浩传》 【注释】: ①楮(chǔ)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 ②平章:元代官职,职权类似宰相。 ③淫祠:在正神(谷神、土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年)、王袆(1321~1373年)主编。 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再到元朝北逃蒙古高原的历史。 二、作品赏析 《元史》中的本纪,以记载忽必烈事迹的《世祖本纪》最为详尽,有十四卷之多,占本纪篇幅的三分之一;其次是《顺帝本纪》,有十卷之多。 这是因为元世祖和元顺帝在位时间都长达三十多年,原始史料丰富,所以对他们的记述就比较详细。这体现了《元史》编纂中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材料多就多编,材料少就少编。 三、编写人员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修史工作,他即位的当年,即元朝北返蒙古高原的当年,1368年,便下诏编修《元史》。 洪武二年(1369)二月丙寅(初一),在南京的天界寺(今南京朝天宫东)正式开局编写,以左丞相李善长为监修,宋濂、王袆为总裁,征来山林隐逸之士汪克宽、胡翰、赵埙等十六人参加纂修。明朝初年的著名文学家宋濂是主要负责人。 这次编写至秋八月癸酉(十一日)结束,仅用了188 天的时间,便修成了除元顺帝一朝以外的本纪37卷,志53卷,表6卷,传63卷,共159卷。这次修史,以大将徐达从元大都缴获的元十三朝实录和元代修的典章制度史《经世大典》为基础。 由于编纂的时间太仓促,缺乏顺帝时代的资料,全书没有完成,于是派欧阳佑等人到全国各地调集顺帝一朝资料,于洪武三年二月六日重开史局,仍命宋濂、王祎为总裁,率领赵埙,朱右、贝琼等15人继续纂修。 经过143天,七月初一书成,增编顺帝纪10卷,增补元统以后的《五行》、《河渠》、《祭祀》、《百官》、《食货志》各1卷,三公和宰相表的下卷,《列传》36卷,共计53卷。然后合前后二书,按本纪、志、表、列传厘分后,共成210卷,也就是现在的卷数。两次纂修,历时仅331天。2023-07-21 19:33:031
文言文《张养浩传》翻译
【原文】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从小品行端正,有一次出去,看到有人不小心把楮币丢失在路上,那人已离开,他追上去,把楮币归还给失者。他学习刻苦勤奋,从不懈怠,白天默默地记诵,晚上关上门窗,点上灯悄悄地读书。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二,以旌其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刚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粜,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六十二》【译文】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从小品行端正,有一次出去,看到有人不小心把楮币丢失在路上,那人已离开,他追上去,把楮币归还给失者。他学习刻苦勤奋,从不懈怠,白天默默地记诵,晚上关上门窗,点上灯悄悄地读书。任堂邑县尹时,首先毁掉了淫祠三十多所,罢免了在朔日和望日专门对过去做了强盗的人进行弹劾的官吏,并说道:“那些都是本分的老百姓,万不得已才做了强盗,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它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所有过去做了强盗的人都很感激,互相劝诫说:“不要辜负了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和他的同党凶狠残暴,为害一方,老百姓实在不能忍受他们的胡作非为而告发他们,以前的县尹不敢过问。养浩任职后,把他们全部依法处治了,老百姓为此拍手称快。养浩离开这个地方十年后,老百姓仍然立碑颂扬他。英宗即位后,让养浩参与中书省议事。碰上元宵节,英宗想在宫内用灯彩堆叠成巨鳌一样的山,养浩得知后立即上疏给左丞相拜住。拜住将疏藏在袖里进谏,他大概说道:“世祖在位三十多年,每到了元宵节,民间严禁张灯结彩;何况是庄严的帝王住所,幽深的宫廷,应当慎重考虑。现在用灯彩堆叠成巨鳌一样的山,我认为事情虽小,然而关系重大;值得高兴的少,令人担忧的多。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英宗大怒,等到他看完上疏,却高兴地说道:“不是张希孟不敢这样说。”于是停止了这件事,赏赐给张养浩一件用贵重的丝织品做的朝服,二匹帛,用来表扬他的敢于直言进谏。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互抢夺,朝廷特授他陕西行台中丞官职。不久听到任命,立即疏散了家里的所有财产给乡里的贫困者,然后急忙坐车去上任,路上遇到饥饿的人就救济他们,遇到死了的人就好好的给他安葬。当时一斗米值十三缗,老百姓拿着钱出来买米,钱稍微有点不清楚米商就不收,老百姓只好到钱库里去兑换。那些狡诈的官吏,只给换者一半,甚至多日都换不到。老百姓因此非常穷困。养浩检查钱库中没有毁掉的可以使用的钱钞,清点一共一千八十五万五千多缗,全部在钱钞的背面盖上印记,同时又刻十贯、伍贯做钱券,给流散的贫困的老百姓,命令米商只要见钱钞上有官府印记就可以按价卖米给贫者,然后米商到钱库里按实际数目兑换。于是,官吏不敢再胡作非为。养浩又率领富人把多余的米卖给贫者,趁机请求朝廷颁布交纳粮食多者授予官职的命令。听说老百姓中有人杀了自己的儿子来奉养母亲,养浩为此放声痛哭,并把自己私人的钱拿出来接济他。做官四个月,没有回家住过,食宿全在衙门里,整日没有懈怠过于是操劳得病不起。死那年他刚好六十岁。关中的人像死了自己父母一样的悲伤。2023-07-21 19:33:145
文言文张养浩传翻译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 上去把钱还给他.年仅十岁,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读书,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山东 按察使焦遂听说这个情况,就推荐张养浩做东平县学正.后来,张养浩游学京师,把自己写的文章献给宰相不忽木,不忽木大为称奇,因此任命他为礼部令史,并推 荐他进入御史台.一天张养浩生病了,不忽木亲自到他家里探问,当看到张养浩家里四壁空空,什么也没有时,感慨叹息说:“张养浩这种人才是真正的监察御史的 好材料啊!”后来他做了宰相的属官,又被选授为堂邑县尹.人们传说堂邑县县官住的房子不吉利,住进去的人没有一个能免除灾难的,但是张养浩还是住了进去. 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 难,为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既然已经处罚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戒 说:“不要对不起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这件事.张养浩到这里以 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2023-07-21 19:33:411
张养浩传阅读理解答案
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下面是张养浩传阅读理解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5分)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②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竞居之。首毁淫祠③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④,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予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痰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张养浩传》) (注)①楮(chǔ)币:纸币。②平章:平章政事,元代官职,中书省高官。③淫祠:滥设的不合礼制的祠庙。④缗( mín):贯,成串的钱。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堪:忍受 B、拜住袖其疏入谏 袖:藏在袖里 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拜:拜访 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少:稍微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张养浩心系百姓的一组是(3分) ①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 ②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 ③养浩至,尽置诸法 ④又刻十贯、五贯为券,给散贫乏 ⑤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⑥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养浩从小酷爱读书。刚十岁时,读书不停,以致父母为他过于勤奋而担忧劝阻,他就白天默默诵读,夜间关上门,点灯偷偷读书。 B.张养浩很得不忽木的赏识。不忽木惊异于他的文章,提拔他为礼部令史;到他家里探问病情时,发现他家徒四壁,赞叹他是真正的官员。 C.张养浩为民之心感动上苍。赴陕西做官时,他沿途赈济灾民,安葬死难的百姓;到西岳庙求雨,诚心动天,结果连下了两天雨,解除了旱情。 D.张养浩勤于政务,鞠躬尽瘁。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他日日住在官府,白天赈济灾民,夜间为民祈祷,后来因忧心百姓,一病不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2)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 答案 1.C 2.D 3.B 4.(1)既然已经按照刑罚对他们进行了惩处,还把他们看作盗贼,这是断绝了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2)命令米商凭钞票背后的印记出售粮食,去府库验明数目以换取银两。从此官吏不敢再舞弊了。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本题中C项中的“拜”理解错误,指的应是“授予官职”。其余三项解释正确。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扣住题干中“心系百姓”一词进行筛选;还可用排除法,在把握准某条错误后,立即排除一个或几个选项。题中,②讲的是张养浩不信传言;⑥讲的是百姓哀悼张养浩:都不属于“心系百姓”的范围,应予排除。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要将各选项内容同原文仔细对照,尤其要注意命题者在时间、人物、地点、将然或已然、必然或或然等等方面设置的“陷阱”。本题中,B项的“提拔”不对,应为“征召”。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既”是“已经”之意;“犹”是“还是、还要”之意;“是”作指示代词,代上述做法;最后一句是判断句。第(2)句中,“视”是“凭、依据”之意,“籴”是“出售”之意;“诣”是“到”的意思;“易”是“交换、换取”之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白天默默地背诵,夜晚就关上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 张养浩任堂邑县尹。上任后首先拆毁了滥设的祠庙30多所。免除曾经做过盗贼的人初一、十五参见县尹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老百姓,因为饥寒所逼迫,不得已而做了盗贼。既然已经按照刑罚对他们进行了惩处,还把他们看作盗贼,这是断绝了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盗贼们感动得哭了。他们互相告戒说:“不要对不起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党羽凶恶残暴,为害百姓,人民无法忍受这种痛苦,原先的县尹没有一个敢于追查的。张养浩来到后,将李虎及其党羽都依法处治,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 英宗继承皇位后,命令张养浩参与中书省的工作。适逢元宵节,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养浩立即将奏疏放在袖子里入宫谏阻,奏疏大概说:“元世祖执政三十多年,每当元宵佳节,民间尚且禁灯;何况是庄严的帝王住所,幽深的宫廷,更应当谨慎。现在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我认为玩乐事小,影响很大;快乐很少,忧患很多。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皇帝大怒,看过奏疏之后又高兴地说: “不是张希孟不敢这样说。”于是取消了点燃花灯的计划。赏赐给张养浩一件用贵重的丝织品做的朝服,一匹帛,用来表扬他的敢于直言进谏。 天历二年,陕西大旱,饥饿的老百姓人吃人。皇帝特地任命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任命后。便将家中财产分给村中的穷人,登车上路,遇到饥饿的人便救济他们,遇到死了的人就好好的给他安葬。当时一斗米值十三缗,老百姓拿着钞票出来买粮,(钞票)稍微有些不清便米商就不收,到府库去兑换,那些狡猾的官吏存心骗人,换十贯钱他们给五贯,许多天得不到,老百姓处境非常艰难。于是张养浩便检查府库中文字清楚可以检验的钞票,一共清点出一千八十五万五千多缗,在钞票的背后全都加盖官印,同时又刻十贯、伍贯的钱券,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背后的印记出售粮食,去府库验明数目以换取银两。从此官吏不敢再舞弊了。张养浩又带领富人拿出粮食,趁机请求朝廷颁布交纳粮食多者授予官职的命令。听说老百姓中有人杀了自己的儿子来奉养母亲,他为此大为悲痛,拿出自己私人的钱接济那个人。 张养浩到任四个月,没有在家里住过,食宿全在衙门里,一天到晚没有稍微的懈怠。于是操劳卧病不起,去世时六十岁。关中的人像死了自己父母一样的悲伤。2023-07-21 19:33:501
《张养浩》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张养浩》人物故事小传
《张养浩》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张养浩》人物故事小传 张养浩(公元1270—1329年),字希孟,号云庄,元济南(今山东济南)人。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等职。后辞官归隐。一度起赴陕西赈灾,积劳病卒。为著名散曲作家,所作多写弃官后的田园隐逸生活,有的流露出对官场的不满情绪。风格豪放。又能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云庄类稿》等。 [正 史]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①,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仍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②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颁德。 仁宗在东宫,召为司经,未至,改文学,拜监察御史。初,议立尚书省,养浩言其不便。既立,又言变法乱政,将祸天下。台臣抑而不闻,乃扬言曰:“昔桑哥用事,台臣不言,后几不免。今御史既言,又不以闻,台将安用!”时武宗将亲祀南郊,不豫③,遣大臣代祀,风忽大起,人多冻死。养浩于祀所扬言曰:“代祀非人,故天示之变。”大违时相意。 时省臣奏用台臣,养浩叹曰:“尉专捕盗,纵不称职,使盗自选可乎?”遂疏时政万余言:一曰赏赐太侈,二曰刑禁太疏,三曰名爵太轻,四曰台纲④太弱,五曰土木太盛,六曰号令太浮,七曰幸门太多,八曰风俗太靡,九曰异端太横,十曰取相之术太宽。言皆切直,当国者不能容。遂除翰林待制,复构以罪罢之,戒省台勿复用。养浩恐及祸,乃变姓名遁去。 尚书省罢,始召为右司都事。在堂邑时,其县达鲁花赤尝与之有隙,时方求选,养浩为白宰相,授以美职。迁翰林直学士,改秘书少监。延祐初,设进士科,遂以礼部侍郎知贡举,进士诣谒,皆不纳,但使人戒之曰:“诸君子但思报效,奚劳谢为!”擢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改右司郎中,拜礼部尚书。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⑤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后以父老,弃官归养,召为吏部尚书,不拜。丁父忧,未终丧,复以吏部尚书召,力辞不起。泰定元年,以太子詹事丞兼经筵说书召,又辞。改淮东廉访使,进翰林学士,皆不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⑥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哭,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至顺二年,赠摅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滨国公,谥文忠。 《元史·张养浩传》卷一七五 [注 释] ①楮币:纸币,多用楮皮纸做成,故曰“楮币”。②朔望:阴历每月初一、十五。③不豫:身体不舒服。豫,安乐。④台纲:御史台的法纪职责。⑤尚服:专供宫廷中服用的衣物。⑥昏:指钞印模糊破损。 [相关史料] 其曲“言真理到,和而不流。依腔按歌,使人名利之心都尽。” 隋树森《全元散曲》引艾俊语2023-07-21 19:34:231
张养浩传文言文答案
1. 文言文《张养浩传》翻译 张养浩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0~22题。 (8分)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及选授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②,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③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选自《元史》有删改)【注释】①楮(chǔ)币:纸币。 ②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③目:名词作动词,看待。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有遗楮币于途者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B.读书不辍 辍耕之垄上C.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 不能指其一端D.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22.细读选文,说说张养浩有哪些可贵的品质。(3分)参考答案:20、(共2分)B2l、(共3分)既然已经处分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犹”“绝”各1分,句意基本正确1分)22、(共3分)品行端正、拾金不昧、勤学苦读、宽容大度、执法公正、不畏 *** 等。 (意近即可,至少写出3点,每一点1分)参考:91中考网参考译文:张养浩,字希孟,是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这事,就举荐他做了东平府学正。 等到后来被选拔授予堂邑县尹,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说:“那些都是本分的老百姓,万不得已才做了强盗,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它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所有过去做了强盗的人都很感激,互相劝诫说:“不要辜负了张公。” 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和他的同党凶狠残暴,为害一方,老百姓实在不能忍受他们的胡作非为而告发他们,以前的县尹不敢过问。养浩任职后,把他们全部依法处治了,老百姓为此拍手称快。 养浩离开这个地方十年后,老百姓仍然立碑颂扬他。附录:2006年高考重庆卷《元史·张养浩传》原文及译文:【原文】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从小品行端正,有一次出去,看到有人不小心把楮币丢失在路上,那人已离开,他追上去,把楮币归还给失者。他学习刻苦勤奋,从不懈怠,白天默默地记诵,晚上关上门窗,点上灯悄悄地读书。 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 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 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 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二,以旌其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刚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 乃检库中未毁昏钞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粜,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六十二》【译文】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从小品行端正,有一次出去,看到有人不小心把楮币丢失在路上,那人已离开,他追上去,把楮币归还给失者。 他学习刻苦勤奋,从不懈怠,白天默默地记诵,晚上关上门窗,点上灯悄悄地读书。任堂邑县尹时,首先毁掉了淫祠三十多所,罢免了在朔日和望日专门对过去做了强盗的人进行弹劾的官吏,并说道:“那些都是本分的老百姓,万不得已才做了强盗,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它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 所有过去做了强盗的人都很感激,互相劝诫说:“不要辜负了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和他的同党凶狠残暴,为害一方,老百姓实在不能忍受他们的胡作非为而告发他们,以前的县尹不敢。 2. 文言文《张养浩传》翻译 译文: 张养浩,字希孟,是济南人。 张养浩从小就具备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了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 一天到晩不停地读书,白天默默地背诵,夜晚就关上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 张养浩任堂邑县尹。 上任后首先拆毁了滥设的祠庙30多所。免除曾经儆过盗贼的人初一、十五参见县尹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老百姓,因为饥寒所逼迫,不得已而做了盗贼。 既然已经按照刑罚对他们进行了惩处,还把他们看作盗贼,这是断绝了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盗贼们感动得哭了。 他们互相告戒说不要对不起张公。” 有一个叫做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党羽凶恶残暴,为害百姓,人民无法忍受这种痛苦,原先的县尹没有一个敢于追查的。 张养浩来到后,将李虎及其党羽都依法处治,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 英宗继承皇位后,命令张养浩参与中书省的工作。 适逢元宵节,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养浩立即将奏疏放在袖子里入宫谏阻,奏疏大概说:“元世祖执政三十多年,每当元宵佳节,民间尚且禁灯;何况是庄严的帝王住所,幽深的宫廷,更应当谨慎。 现在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我认为玩乐事小,影响很大快乐很少,忧患很多。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 皇帝大怒,看过奏疏之后又高兴地说:“不是张希孟不敢这样说。”于是取消了点燃花灯的计划。 赏赐给张养浩一件用贵重的丝织品做的朝服,一匹帛,用来表扬他的敢于直言进谏。 于是张养浩便检查府库中文字清楚可以检验的钞票,一共清点出一千八十五万五千多缗,在钞票的背后全都加盖官印,同时又刻十贯、伍贯的钱券,发给穷人。 命令米商凭钞票背后的印记出售穠食,去府库验明数目以换取银两从此官吏不敢再舞弊了。 张养浩到任四个月,没有在家里住过,食宿全在衙门里,一天到晚没有稍微的懈怠。 于是操劳卧病不起去世时六十岁。关中的人像死了自己父母一样的悲伤。 扩展资料: 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 后世纪念: 济南市天桥区清河北路东,北园路高架桥西侧下面,柳云小区附近。有一处清静场合。 那就是元代诗人张养浩的墓,墓园门口牌坊上书有“水月松风”四个大字,园内有麟石一块,石碑数尊,松柏青翠,杂树林立,野草茁茁。深处有一直径10米左右的圆形土坟,即是张养浩的安息之所。2023-07-21 19:34:321
元代张养浩的简介 张养浩是个什么样的人
张养浩简介 张养浩,元代时期人士,汉族人,字希孟,他的家乡位于如今的山东济南。张养浩一生经历数朝,在政治方面和文学方面都很有成就,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张养浩画像 张养浩出生于一个颇为富裕的家庭,这样的背景给他创造了一个较为良好的生活环境,给了他就学机会。少时,张养浩就极为勤奋好学,并且品行端正。他七岁时,曾在送别外祖父一家的路上捡到别人掉落的钱财,在钱财的主人早已走出很远距离的情况下依旧选择追上去交还给失主。可见张养浩的良好品德。幼时,张养浩对学习极为勤奋热衷,经常不分昼夜地读书,即使在父母制止后仍旧在晚上偷偷点灯读书。 十七岁时,张养浩凭借游历济南时所作的一首诗《过舜祠》而在文学界崭露头角,后又作出多首常被世人传颂的优秀诗作,譬如《白云楼赋》这篇文章曾一度让世人争相传读抄写,张养浩还因这篇文章被推荐为东平学正。 二十三岁时,张养浩遵循他父亲的希望步入仕途,升官数次,曾于元贞三年官至中书省掾属,后又于大德九年出任堂邑,直至元武宗时期返回京城,担任监察御史一职。在之后又在元仁宗麾下任职。张养浩做官期间尽职尽责,颇受多个皇帝的赞扬和喜爱。 张养浩在政治方面的成就主要有推动了元朝科举考试的恢复,促进了元朝开国后首次科举考试的成功进行;在天历二年,元朝面临大旱灾时,他不顾自己病弱的身体坚持赶赴旱地上任赈灾,拯救众多百姓于水火;他还编写了《三事忠告》,它对于历史学家们对元朝时期的政治思想及社会风气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张养浩行义 《张养浩行义》是一篇讲述张养浩做义事、践行道义故事的古文。文章主要讲述了张养浩的生平事迹,文章重点介绍了张养浩在为官期间所尽的职责以及所做的义事。 张养浩画像 《张养浩行义》着重描写的是他在做官时发生的事。张养浩在堂邑担任县尹时,不仅摧毁了那些没有许可证明的神祠,还免去了一些有前科的人每月两次的例行官府审问,同时还严厉惩罚了那些违法犯罪却仍未被处置的人。当地百姓对张养浩诸多行为感到非常感激,即使他已离开多年,百姓们依旧记着他,立碑传颂张养浩的功德。 元英宗时期,张养浩被命加入中书省。在一次元宵节,张养浩将皇帝想在皇宫内挂花灯的打算上表给了左丞相拜住。之后拜住就进宫劝谏皇帝,并将张养浩的奏折呈给皇帝看。皇帝看过奏折后就确定那是张养浩所写,取消了花灯计划,同时表彰了张养浩的正直。 天历二年,恰逢陕西大旱,张养浩被命令前往陕西任职。张养浩在离家之前把自己的财物分给了村里的穷苦人家,在去任职途中,遇上还活着的灾民就赈济他们,遇到已经死了的灾民就将他们埋葬。途经华山,张养浩还很长时间哭拜在庙里求雨,或许是张养浩的善意感动了上天,那之后就下了大雨,解决了大旱危机。那段时间,张养浩还解决了奸商污吏营私舞弊的现象,带领富有的人家出卖粮食给平民百姓,并为他们向朝廷请求纳粮补官的机会。 张养浩在陕西任职期间,一天到晚都牵挂着百姓的事,时间一长,就生病去世了,享年六十岁。 张养浩传 《张养浩传》这篇文章出自《元史》,文章内容主要是讲述张养浩的个人信息以及他的生平事迹。文章没有全面讲述张养浩的诸多事迹、成就,主要重点描述了几件能够体现张养浩品行和特点的事情。 张养浩画像 《张养浩传》大致内容是这样:张养浩,字希孟,家乡位于济南。自小他就非常有道德,品行端正。在一次他出门时,捡到了一个人掉在路上的钱,那个时候掉钱的人已经走出很远了,但是张养浩还是追了上去,把钱还给了那个人。张养浩十岁的时候就非常好学,读书不分日夜,在父母担心地加以制止时,他就白天背书,晚上偷偷点灯读书。张养浩勤奋的事情被按察使焦遂听说后,就推荐他去做东平学正。 后来,张养浩在京师游历学习时,把自己所写的作品拿给了宰相不忽木看,宰相看后为他的学识才能感到惊奇,并任用他为礼部令史,推荐他加入御史台。在之后有一次,张养浩生病了,不忽木来探病,在看到张养浩简陋的居住环境时大为感叹张养浩是能够胜任监察御史人。 于是张养浩后来成为了不忽木的属官,又被任命为堂邑县尹。在有那种县尹所住的房子不吉利张养浩简介,入住的人都会遭遇不幸和灾难这样的传闻情况下,张养浩依旧选择了入住。在堂邑任职期间,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数十所未有设立许可的神祠,还免去了有违法前科的人每个月需要去两次官府进行例行审问检查,使很多曾经有前科的人对此非常感动并从此改过自新。张养浩在宽容对待有前科的人的同时,严惩那些犯罪却未曾被处理的人。 即使张养浩离开堂邑多年,堂邑当地的百姓依旧记着他,为他立碑张养浩简介,传颂他对堂邑百姓做下的恩德。2023-07-21 19:34:401
问下《张养浩传》中的“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应该怎么解释???还有,张养浩有什么短小一点的故事?
关中的人们悲痛的如同自己的父母去世了一样,表示对他的敬仰。小故事就不知道啦2023-07-21 19:34:482
张养浩传中张养浩有哪些可贵品质
为国为民,忧勤惕励之心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2023-07-21 19:35:071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翻译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出自《元史张养浩传》,其原文为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翻译为,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年仅十岁,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读书,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这个情况,就推荐张养浩做东平县学正。后来,张养浩游学京师,把自己写的文章献给宰相不忽木,不忽木大为称奇,因此任命他为礼部令史,并推荐他进入御史台。张养浩(1270年到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2023-07-21 19:35:151
张养浩文言文答案
1. 张养浩 课外文言文的那个,最好有答案,要不就是翻译 张养浩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0~22题。 (8分)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及选授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②,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③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选自《元史》有删改)【注释】①楮(chǔ)币:纸币。 ②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③目:名词作动词,看待。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有遗楮币于途者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B.读书不辍 辍耕之垄上C.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 不能指其一端D.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22.细读选文,说说张养浩有哪些可贵的品质。(3分)参考答案:20、(共2分)B2l、(共3分)既然已经处分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犹”“绝”各1分,句意基本正确1分)22、(共3分)品行端正、拾金不昧、勤学苦读、宽容大度、执法公正、不畏 *** 等。 (意近即可,至少写出3点,每一点1分)参考:91中考网参考译文:张养浩,字希孟,是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这事,就举荐他做了东平府学正。 等到后来被选拔授予堂邑县尹,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说:“那些都是本分的老百姓,万不得已才做了强盗,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它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所有过去做了强盗的人都很感激,互相劝诫说:“不要辜负了张公。” 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和他的同党凶狠残暴,为害一方,老百姓实在不能忍受他们的胡作非为而告发他们,以前的县尹不敢过问。养浩任职后,把他们全部依法处治了,老百姓为此拍手称快。 养浩离开这个地方十年后,老百姓仍然立碑颂扬他。附录:2006年高考重庆卷《元史·张养浩传》原文及译文:【原文】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从小品行端正,有一次出去,看到有人不小心把楮币丢失在路上,那人已离开,他追上去,把楮币归还给失者。他学习刻苦勤奋,从不懈怠,白天默默地记诵,晚上关上门窗,点上灯悄悄地读书。 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 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 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 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二,以旌其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刚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 乃检库中未毁昏钞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粜,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六十二》【译文】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从小品行端正,有一次出去,看到有人不小心把楮币丢失在路上,那人已离开,他追上去,把楮币归还给失者。 他学习刻苦勤奋,从不懈怠,白天默默地记诵,晚上关上门窗,点上灯悄悄地读书。任堂邑县尹时,首先毁掉了淫祠三十多所,罢免了在朔日和望日专门对过去做了强盗的人进行弹劾的官吏,并说道:“那些都是本分的老百姓,万不得已才做了强盗,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它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 所有过去做了强盗的人都很感激,互相劝诫说:“不要辜负了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和他的同党凶狠残暴,为害一方,老百姓实在不能忍受他们的胡作非为而告发他们,以前的县尹不敢。2023-07-21 19:35:401
希孟执法文言文翻译
1. 《希孟执法》的文言文翻译 翻译: 张养浩,宇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年仅十岁时,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 后来他被选授为堂邑县尹。(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被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戒说;“不要对不起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是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这件事。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 1.出处:《元史》 2.原文如下: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及选授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3.内容简介: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张养浩行义的故事。 4.人物简介: 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 2. 张养浩字希孟古文翻译张养浩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张养浩的品质:品行端正、拾金不昧、勤学苦读、宽容大度、执法公正、不畏 *** 等 《元史·张养浩传》 【原文】: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及选授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②,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③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翻译】: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年幼的时候就有侠义行为。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不小心把钱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丢钱的人已走远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送还给了那人。张养浩年纪只有十岁时,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于是他白天就默默地背诵书卷上的 诗文,到了夜晚,就把门户紧紧关闭起来,点上灯,偷偷地读书。 后来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了他,就推荐张养浩做东平地方的学正。之后,张养浩游学京师,把自己写的文章献给宰相不忽木,不忽木大为称奇,因此征召张养浩为礼部令史,并且还推荐他进入御史台。一天,张养浩忽然生病了,不忽木亲自到他家里探问,当他看到张养浩的家里四壁空空,什么也没有时,慨然叹息说:“张养浩这种人才是真正的栋梁之才啊!”及至做了宰相属官,就被选授为堂邑县尹。人们都传说堂邑县县官住的房子不吉利,住进去的人没有一个能得到幸免的,但是张养浩还是住了进去。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被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既然已经依法处分过他们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走自新之路的做法啊!” 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诫说:“不能辜负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是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不敢过问这件事情。张养浩到这里以后,按照国法严厉地惩处了他们,百姓们十分高兴。张养浩离开了堂邑十年,百姓们仍旧为他立碑,歌颂他的功德。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15.D 16.B 17.C 18.B 19.⑴①窦参以严正的话语责问他,少游后悔害怕,急忙去见窦参,窦参不等他来就渡过长江(离开了)。 (答对“让”、“促”各给1分,答对大意给2分。) ②(窦参)多次承蒙皇上召见,议论天下大事,又与宰相(掌管政事的人)的看法多有不同,皇上很器重他。 (答对“异同”给1分,答对大意给2分。) ⑵①在杂议婺州刺史邓珽贪赃案时,官员们大多迎合宰相(当政者)的意见,只有窦参坚持认为应依法论处。 (婺州刺史邓珽坐赃八千贯,珽与执政有旧,以会赦,欲免赃。诏百僚于尚书省杂议,多希执政意,参独坚执正之于法。) ②湖南判官马彝因检举属下县令贪赃犯法被其子通过权贵宠臣诬告,窦参替他洗脱冤屈。(时彝举属令赃罪至千贯,为得罪者之子因权幸诬奏彝,参竟白彝无罪。) ③神策将军孟华被大将军诬陷谋反,窦参审理清楚并释放了他。(神策将军孟华有战功,为大将军所诬奏,称华谋反,当死,无以自白,参理出之。) (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3分。找出的事例只要能体现其“不避权贵、严正执法”即可给分。) 15. 分 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常见实词含义的理解把握。阴,暗中。 常见于古文文本,例如:孙膑以刑徒阴见 说齐使(暗中 暗地里)。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分 析:均为连词,表因果,因为。A.连词,表并列/连词,表承接;C.助词,表被动,被/助词,……的人;D.介词,因为/介词,通过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分 析:本题表面考查文言断句能力,其实一定程度在考查学生文言翻译及实词把握能力。此句中“名隶”“女弟”直接关系断句结果。 名隶:名籍属于;女弟:妹妹。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分 析:“尽管众官都请求免除曹芬兄弟的死罪”错。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参考译文】 窦参,字时中,是工部尚书窦诞的玄孙。窦参熟悉法令,通晓政务治理,性情端庄严肃,刚强鲠直而且果断。 年轻时因为门荫的庇护,几次长官做到万年尉。当时同僚中有位在官署中值班的人,天色将晚时,听说亲人病了,请窦参代替他值班。 适逢当天夜里有狱囚逃走,京兆尹按照值班名册,将要上奏,窦参立即请求说:“他因为来不及写请假报告,我窦参实际上代替他值班,应当由我接受罪罚。”他因此被贬为江夏尉,人们认为他有义气。 窦参多次长官担任奉先尉,县里有个叫曹芬的人,名籍隶属北军,曹芬平素凶暴,因为喝醉酒殴打他的妹妹,他的父亲要解救女儿却不能做到,就投井而死。窦参拘捕审理曹芬兄弟判处死罪,众官都请求等待他们守丧期满再处决,窦参说:“儿子因为父亲而生,父亲由于儿子而死,如果因守丧而延缓处罪,这是杀父而不获罪。” 于是正法而杖杀他们,全县畏惧敬服。窦参转任大理司直。 巡查江淮罪案,停留在扬州,节度使陈少游十分傲慢,不到郊外迎接他,只是派遣军吏传达问候,窦参以严正的话语责问他,少游后悔害怕,急忙去见窦参,窦参不等他来就渡过长江离开了。当时婺州刺史邓珽因贪赃八千贯获罪,邓珽与宰相有交情,又适逢大赦,想要免去赃款。 皇上下诏百官在尚书省聚议,官员们大多迎合宰相的意见,惟独窦参坚持认为应依法论处,最终收回了赃款。第二年,窦参被授予监察御史,奉命出使审查湖南判官马彝一案。 当时马彝检举属下的县令贪赃犯罪达一千贯,被犯罪者的儿子通过权贵宠臣上奏诬陷马彝,窦参最终辨明马彝无罪。马彝实际是有才能的官员,后来多次辅佐曹王李皋,凭着正直能干闻名。 不久,窦参升任御史中丞,他不避权贵,审理案件以严厉著称。多次承蒙皇上召见,议论天下大事,又与宰相的看法多有不同,皇上很器重他,有时让他参与决策大事。 当时的宰相很忌妒他,对他多加排挤压抑,也没有办法伤害他。然而窦参往往依循个人感情破坏法规,很为有见识的人所讥笑。 当时神策将军孟华立有战功,被大将军诬陷上奏,声称孟华谋反,罪当处死,孟华没有办法自己辩白,窦参全部审理清楚并释放了他。 窦参没有学问,只是多任用亲信党羽,使他们担任要职,作为耳目,四方的籓镇节帅,都害怕他。 李纳因为害怕窦参,赠送了很多财物,外表显得敬重窦参,实际上暗中离间他。皇上的亲信,大多指责诋毁窦参。 窦参依循个人内心的好恶做事,依仗权势贪图利益,不知限度,终于因此失败。窦参被贬为郴州别驾,当时是贞元八年四月。2023-07-21 19:35:481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什么意思呢?
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写出了作者当时的一种忧民的思想。感慨天下不论是兴是亡受苦的都是老百姓。作者借古讽今,讽刺元朝统治者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一句诗,出自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释义:如果天下安定,统治阶级定要大兴建设,劳民伤财,百姓不好过,如果国家灭亡,灾难四起。战祸不断,百姓也会受苦。原文: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译文:山峰从西面聚集到潼关来,黄河的波涛如同发怒一般吼叫着。内接着华山,外连着黄河的,就是这潼关古道。远望着西边的长安,我徘徊不定,思潮起伏。令人伤心的是秦宫汉阙里那些走过的地方,昔日的千万间宫阙如今都只剩下一片黄土。国家兴起,黎民百姓要受苦受难;国家灭亡,黎民百姓更是受苦受难。扩展资料:《潼关怀古》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养关中的途中。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2023-07-21 19:35:571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出自那篇文章
同上。在《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带蓉儿去一灯那求医时出现过2023-07-21 19:36:203
关中大旱,饥民相食什么意思
关中地区降雨稀少,或者就不降雨,从而造成大旱宰,缺水,农作物死亡,人畜去世等等严重情况,饥饿的民众相食吃人。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出自《元史·张养浩传》。张养浩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数朝。少有才学,被荐为东平学正。历仕礼部、御史台掾属、太子文学、监察御史、官翰林侍读、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后辞官归隐,朝廷七聘不出。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氶。是年,积劳成疾,逝世于任上。2023-07-21 19:36:331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及赏析
元曲又称夹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下面是我整理的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及赏析1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 元名臣兼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自幼嗜学,于诗、赋、词曲、文章无所不能。年19作《白云楼赋》。延佑二年(1315),以礼部侍郎知贡举,主持首次科举考试。继之出任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擢礼部尚书。英宗初年,又命参议中书省事。后弃官告归,隐居济南云庄别墅,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早,复起任陕西行台御史中丞,赈济灾民,夜以继日。又整顿币制,杜绝吏弊,以苏民困。莅任仅四个月,以忧劳致疾卒。归葬济南云庄,乡里建张公祠。天顺二年(1331),追赠摅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封滨国公,谥“文忠”.着有散曲集《云庄闲居自适小乐府》、文集《归田类稿》等。 [注释] 山坡羊:曲牌名。 潼关怀古:曲的题目。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内,雄踞陕西、山西、河南三省的要冲,为进入长安的门户。 峰峦如聚:形容华山四周群山密集,地势险要。 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水势浩荡,波涛汹涌。 山河表里潼关路:潼头地理形势险要。 山河:华山和黄河。 表里:内外。表为外。一说指潼关以东为关外,潼关以西为关内,互为表里。 西都:指长安。古称长安为西都,洛阳为东都。长安在潼关以西,今天的西安市旧址。 踌蹰(chóu chú):犹豫,彷徨。 秦汉:指曾在西都(长安)营建宫阙的秦、汉王朝。 经行处:曾经做过行宫的地方。 经:曾经。 行:行宫,行事。 宫阙:泛指皇家宫殿。 兴:兴盛。兴与亡为互文。 亡:衰亡,灭亡。 [译诗、诗意] 华山四周群山聚集,黄河之水波涛汹涌,潼关内外地势险要,前有黄河,后有华山,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 遥望长安,惆怅彷徨,在这样有利之地建都立朝又有什么用呢? 伤心啊!秦代汉朝曾经做过行宫的地方,如今万间宫殿都化作了尘与土。 朝廷兴盛不息,百姓受苦。 朝廷衰亡破败,百姓更受苦。 [赏析]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代散曲不可多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作品。 “峰峦如聚”两句,作者以开始就用“如聚”“如怒”的生动比喻,描绘出山河的雄伟壮丽,感情悲壮沉郁,风格豪放雄浑。那连绵起伏的山峰,不就是历史的见证吗?那咆哮奔腾的河水,不就是人民痛苦的呼喊和反抗的怒吼吗?巍巍群峰,滚滚波涛,该凝聚著作者多少愤怒的感情,又能引起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多少联想! “山河表里”一句,写出了潼关地势的险要。潼关,据山临河,虎踞龙盘,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潼关路,这是一条历史兴亡的路:在这条路上,走过了多少胜利者和失败者,又有多少朝代走向兴盛和衰亡!潼关路,这是一条浸透血泪的路:在这条路上,留下了多少人民苦难的脚印,倒卧过多少士卒的尸骨;又有多少历史的风云人物在这里化为尘土!走在这样的路上,作者的心情因该是怎样的呢? “望西都”两句,描写了作者西望长安的无限感慨。长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唐大帝国的国都,历代有多少励精图治的帝皇,曾在此施展过宏图,建树过功业;也曾有过多少无道的昏君,在此滥施淫x威,虐杀人民,成为历史的罪人。长安,在这个特定的历史舞台上,演出过多少威武雄壮,悲欢离合的戏剧;又有多少诗人,作家,写过多少有关长安的诗文。特别是人民群众,曾在长安这块土地上流过多少血汗!这就是作者“意踟蹰”的原因和内容吧! “伤心秦汉”两句,描写了秦汉两代,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秦皇汉武曾苦心营造的无数殿堂楼阁,万千水榭庭台,而今都已灰飞烟灭,化为尘土。曾经盛极一时的秦汉王朝,在人民的怒吼声中,都已灭亡,犹如“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样。这字里行间寄予了作者多少感慨! “兴,百姓苦”两句,指出一个朝代的兴也好,望也好,受苦的都是老百姓。作者从对历史的概括中提炼出的`这一主题是极其鲜明而深刻的,提出的问题是十分重要而尖锐的。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无比愤慨。这一结尾,确实是千锤百炼,一字千钧,语气尖刻而警拔,予以丰富而深沉,是对全曲的一个十分精辟的总结。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小令,虽是怀古,其实是为了写今。以古喻今,这是许多有见地而又不能直接抒发的古代作家所惯用的手法。作者站在这漫漫潼关路上所概括的人民受苦的历史事实,其实就是元代社会现实生活的写照;作者面对历史事实所发出的深沉感慨,其实就是对元代社会现实黑暗的愤慨,对元代人民群众苦难的同情。作者以饱含着血泪的语言,揭示了在封建社会中,人民群众永远处于受压迫受剥削的悲惨命运,这不但是对历代封建统治者的严厉谴责,而且更是对元代人民奋起反抗的一种激励。曲中没有一句提到元代的社会现实,担又句句包含着元代的社会现实。这就是作者用意高妙之处,也是这首曲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这首小令,篇幅笑,容量大。从结构上看,全曲可分为三层。开头三句是第一层,写潼关的地势;中间四句是第二层,写潼关怀古;末两句是第三层,写潼关怀古所得出的结论。三层意思,象是一条锁链上的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从写法上看,全曲有描写,有抒情,有议论,三者紧密结合,而其中又以议史为中心,描写生动,抒情沉郁,议论深刻。作者写潼关怀古,起笔在潼关的景象上,落笔却在怀古上,收笔更在由怀古引出的历史结论上。作者写山、河、关、路、西都、秦宫汉阙,最后才点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个主题。这是一种层层深入、篇末点题的描写方法。这种描写方法的好处在于:它的主题不是外加的,架空的,而是从写景抒情中自然得出的,是真实可信的,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主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主题则是从前面的描写中得出的必然结论。 总之,全曲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诗句开头,感情有如千尺瀑布,飞流而下,汇成一股洪流。顺着这股感情的洪流,作者一笔掀起一个浪头,一浪紧接一浪,一浪高过一浪,直至最后以饱含激情的警句结束。感情的大波虽然过去了,但其余波仍然在人们的心海中久久不能平息。全去自始至终,感情深沉、强烈,捧而读之,令人声泪俱下,感慨无限!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及赏析2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作品赏析 [内容评析]这支流传的小令,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们的争城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还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它像一支高烧的红烛,照亮了人们的眼睛,使之认识到象徵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它的倒塌也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这便是它所闪耀的思想光辉。至于铸辞精当,造型生动,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乃其余事。 [难词注释]①峰峦如聚:形容重岩叠嶂,群山密集,绵亘不断。②「山河」句:言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形势十分险要。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历代皆为军事要地。③西都:指关中一带,周、秦、汉、北朝、隋、唐等朝均在这里建都。④踌躇:原指犹豫不决,徘徊不前。这里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⑤「伤心」句:言经过秦汉的故都,想起那「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兴亡往事,引起无穷的伤感。⑥「宫阙「句:言在无数的战乱中,过去的宫殿已经化为了一片焦土。宫,宫殿。阙,王宫前的望楼。 【古诗今译】 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故地,当年那无数间宫殿早已经都变成了泥土。世世代代以来,无论哪朝哪代,王朝兴旺,百姓受苦;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赏析】 张养浩于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因关中旱灾,任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随做本曲。《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天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潼关地处层峦叠嶂包围之中,在作者笔下,一“聚”字向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再看潼关外的黄河,河水奔腾咆哮,一“怒”字让读者仿佛听到了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而潼关就在这其中,“山河表里潼关路。”至此,潼关内居层峦叠嶂治中,外临汹涌咆哮的黄河,山河雄伟,地势险要,足见道路奇险。如此险要之地,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想起古代,诗人不禁向西方望去。潼关以西三百里,便是西京长安,从秦汉到隋唐,好几个朝代在那一带建过都。落日苍茫之中,诗人一无所见,却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座座巍峨壮观的古都,一簇簇富丽堂皇的宫殿,如今踪影全消,剩下来的只有黄土一片。西望长安,诗人感慨万千,于是仰天长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针见血地将千百年来封建帝制残害百姓的血的事揭示了出来,告诉人们,历史上无论是朝代的兴起还是衰亡,受苦遭殃的都是老百姓,就此指出了封建政权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对立性。这是对几千年封建历史的一个有力的批判与客观的评价。2023-07-21 19:36:401
问《山坡羊 潼关怀古》的作者简历和写作背景。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929556.htmlhttp://bk.baidu.com/view/392406.htm2023-07-21 19:36:502
《潼关》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从古至今,高空中的云朵簇拥着这座城。一阵的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蹄声。河流流进平坦的地上会不犹拘束。高山放进潼关也不能平坦。2023-07-21 19:37:018
历史上的张养浩是个什么样的人
从前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品学兼优,七岁那会儿,看到樵夫掉了钱,就能追出几里路,把钱还回去。这还没什么,最主要是热爱学习。学习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连他妈都害怕,说儿啊你这太勤奋了,会累病的。孩子:好的妈妈,我知道了妈妈。然后白天默读,温习功课,等晚上老妈睡了再拿盏油灯偷偷看新书。我:……要是这种人生在我家隔壁,那简直人间炼狱。其实上天还是有那么点公平的,孩子长大以后,自然成了文采飞扬的书生。随便写一篇文,就有全省书生传抄。当时的朝廷,还有些乌烟瘴气,当官基本靠关系,升官主要看银两。好在书生有大才,一篇文章惊动丞相,专门将他举荐任职。身在御史台,做些处理文书的基本工作。那些年,书生在京城成婚生子,潜心学术,终于在三十五岁之时,外派为官。外派到聊城堂邑,去做县令。堂邑可不是什么好去处,牢里有大批盗匪,乡里有地头龙李虎,作威作福,几任县令都动不了他。书生刚到堂邑,就收到了李虎的下马威。有人告诉书生,说如今没人去县衙,衙门里闹鬼,堂邑县人尽皆知。还因为闹鬼,李虎带人搞了一堆祠堂,乡民都要掏钱祷告,鬼才不会害人。书生:……书生:这李虎也太猖狂了吧?师爷说,这不算什么,李虎还有生杀大权,鱼肉乡里,几任县令住在县衙,都横遭不测,怕是背后有人。要不,您这刚到,还是先去拜会一下?书生淡淡一笑,说不用,我们先去县衙住下。师爷:???师爷一脸惊恐,史书也没说他是溜了,还是被书生提着领子一起跟着住了。或许是书生名头太大,又或许是书生刚来,李虎摸不清状况,没有动手。那他就没有机会动手了。书生第二天从县衙里出来,就说衙门没鬼,祠堂尽可以拆了。师爷瑟瑟发抖,又不能不听,当天就都拆了。李虎:……李虎觉得这个狗比找死,祠堂拆了可以再建,但是这位县令,要他今夜就死。衙门里的人有多少,李虎门清,所以弄死县令,他本来以为是很简单的事。他错了,衙门里除了捕快,还有一牢盗匪。书生那一夜去了牢里,笑着说,诸位都是本分人,活不下去,这才当了盗匪。如今用过刑,关过牢,还非要杀你们,那是不给你们改过自新得机会。盗匪:?!?!书生又笑:诸位,可以走了,以后切莫再来。盗匪们一脸激动,互相看着,说定然不能辜负大人呐!书生笑的很温暖。李虎脸色苍白的很无力。不久后,书生当场斩了李虎,为官十年,百姓给书生立碑颂德。这一段史书里四五行字,每行都有可能突然冒出个:县令,卒。最终书生回京,受到重用,提出重开科举,门生故吏遍布朝野。那是书生最辉煌的几年。可惜旧皇驾崩,新帝登基,暴虐聪敏,一言不合就杀人。书生忍得住吗,不存在的,花样怼皇帝。皇帝见了奏折,大怒要杀,后来看到书生的名字,才哈哈大笑起来,说原来是他呀,他个喷子说什么都正常,没事,没事。其实是忌惮书生重开科举,满朝都是他的人。书生又何尝不懂,心很累,很无力。恰逢父亲病故,书生丁忧辞职,从此寄情山水,不问世事。皇帝自然很开心,但还得做出礼贤下士的模样,一遍遍请书生回来当官。直到这个皇帝驾崩,书生都没理他。后来请书生仿佛成了惯例,又登基过两个皇帝,都要请书生出山。六次,书生全都没理。有人说,书生这是真的不问世事。倘若故事这么结束,那可真是太好了。可惜,第七次任命的时候,书生还是出山了。那年关中大旱,史书上只四个字,饥民相食。那年书生六十,仍旧出山,朝廷这才明白,原来请动他的不是高官厚禄,而是天下苍生。书生此去赈灾,散尽家财,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路经华山,在山庙之中祈雨,跪倒神像前,泣拜不能起。白天,出门赈灾,晚上,写文章祈雨,昼夜不停。而书生这般操劳,却还有小人在这种时候谋利。赈灾发的钞票,百姓拿去换米,奸商小吏借口钞票模糊破损,缺斤短两。书生长须颤抖,大怒变色,当即查抄府库里的钞票,亲自盖章,重新发回百姓,命米商凭印记卖米。“有损失,我张养浩赔给你们!”书生这样说着,六十岁高龄,去亲自喊出闭门不出的富户,上街卖粮。书生告诉富户,他已经上表朝廷,卖粮补官,卖的越多,补官越大。于此,饿死的难民才越来越少,关中大旱的灾情,得以缓解。那天,书生走在路上,听说有人为了奉养老母,偷偷杀了自己儿子给母亲吃。书生颤抖着,泪流满面,抚膺痛哭,把自己不多的财产,又分给了那家人。 夙兴夜寐,终日不歇,念及百姓还有易子而食的,书生还都会痛哭出声。 六十岁的书生,一病不起,死在赈灾任上。 史称,关中之人,哀之如哀父母。 文中提过一次,书生叫做张养浩,书生用他这一辈子,给他那首诗做了注脚: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2023-07-21 19:37:534
山坡羊山坡羊山坡羊潼关怀古怎么背这首诗怎么背
山坡羊作者:张养浩 (元)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译文(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把译文记住了,就好背后了。《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这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的。此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这种同情与关怀的出发点是儒家经世济民的思想,在传统的五七言诗歌中本为常见,但在元代散曲中却是少有。全曲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u200b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山坡羊·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2023-07-21 19:38:101
山坡羊 潼关怀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改朝换代给底层百姓所带来的疾苦的同情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2023-07-21 19:38:294
《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及赏析
《山坡羊·潼关怀古》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下面是《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及赏析1 原文: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赏析: 此曲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张养浩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这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之感,主要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作家身处潼关,西望旧朝故都长安,西都”即长安,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不禁令诗人踌蹰伤心。 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万千滋味涌上心头,遥想当年,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弥山纵谷,可如今崇丽之宫阙,寸瓦尺专皆荡然无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务,他不禁感慨万千。第六、七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令人“伤心”的。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触目惊心。在这里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这里作者面对繁华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伤心”实乃悲凉。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恐怕“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三辅黄图》:“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后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见《史记·项羽本纪》。故曰:“阿房一炬”。) 这种局面是他们不曾想到的吧!同时亦为百姓悲凉,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汉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但它却随着秦汉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言。此情此景,让作家沉重地说出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千古流传的语句。 第三层(末四句),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如果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与其它怀古诗(与《洛阳怀古》“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 陈草庵《山坡羊 叹世》“兴,也任他;亡,也任他。” 《骊山怀古》“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赵庆善《长安怀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杨慎《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的主题并无多大区别。在否定历史的同时,也否定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正因为最后两句就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百姓苦”的原因则是: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潼关怀古》中对历史的概括,显指元代现实生活:怀古实乃伤今,沉重实乃责任。这种复杂的感情要结合作家的生平经历才能理解。张养浩特殊的仕途经历,决定了他的怀古散曲中有一种参破功名富贵的思想,《骊山怀古》中写到“赢,都做了土;输,都做了土。” 《洛阳怀古》中写到“功,也不长;名,也不长。” 《北邙山怀古》中写到“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这些曲中张养浩把胜负之数、功名之分、生死之际,看成了毫无差别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说富贵无常、人生如梦。只有《潼关怀古》以难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写法上,作者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让这首小令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从作品内容、作家其他怀古作品、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三个层面上看,《山坡羊·潼关怀古》都表现为 一份难得的沉重。 《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及赏析2 《山坡羊·潼关怀古》 既老又不全,始得离边城。一枝假枯木,步步向南行。 去时日一百,来时月一程。常恐道路旁,掩弃狐兔茔。 所愿死乡里,到日不愿生。闻此哀怨词,念念不忍听。 惜无异人术,倏忽具尔形。 翻译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作品赏析 [内容评析]这支流传的小令,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们的争城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还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它像一支高烧的红烛,照亮了人们的眼睛,使之认识到象徵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它的倒塌也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这便是它所闪耀的思想光辉。至于铸辞精当,造型生动,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乃其余事。 [难词注释]①峰峦如聚:形容重岩叠嶂,群山密集,绵亘不断。②「山河」句:言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形势十分险要。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历代皆为军事要地。③西都:指关中一带,周、秦、汉、北朝、隋、唐等朝均在这里建都。④踌躇:原指犹豫不决,徘徊不前。这里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⑤「伤心」句:言经过秦汉的故都,想起那「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兴亡往事,引起无穷的伤感。⑥「宫阙「句:言在无数的战乱中,过去的宫殿已经化为了一片焦土。宫,宫殿。阙,王宫前的望楼。 【古诗今译】 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故地,当年那无数间宫殿早已经都变成了泥土。世世代代以来,无论哪朝哪代,王朝兴旺,百姓受苦;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赏析】 张养浩于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因关中旱灾,任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随做本曲。《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天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潼关地处层峦叠嶂包围之中,在作者笔下,一“聚”字向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再看潼关外的黄河,河水奔腾咆哮,一“怒”字让读者仿佛听到了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而潼关就在这其中,“山河表里潼关路。”至此,潼关内居层峦叠嶂治中,外临汹涌咆哮的黄河,山河雄伟,地势险要,足见道路奇险。如此险要之地,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想起古代,诗人不禁向西方望去。潼关以西三百里,便是西京长安,从秦汉到隋唐,好几个朝代在那一带建过都。落日苍茫之中,诗人一无所见,却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座座巍峨壮观的古都,一簇簇富丽堂皇的宫殿,如今踪影全消,剩下来的只有黄土一片。西望长安,诗人感慨万千,于是仰天长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针见血地将千百年来封建帝制残害百姓的血的事揭示了出来,告诉人们,历史上无论是朝代的兴起还是衰亡,受苦遭殃的都是老百姓,就此指出了封建政权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对立性。这是对几千年封建历史的一个有力的批判与客观的评价。 《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及赏析3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 元名臣兼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自幼嗜学,于诗、赋、词曲、文章无所不能。年19作《白云楼赋》。延佑二年(1315),以礼部侍郎知贡举,主持首次科举考试。继之出任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擢礼部尚书。英宗初年,又命参议中书省事。后弃官告归,隐居济南云庄别墅,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早,复起任陕西行台御史中丞,赈济灾民,夜以继日。又整顿币制,杜绝吏弊,以苏民困。莅任仅四个月,以忧劳致疾卒。归葬济南云庄,乡里建张公祠。天顺二年(1331),追赠摅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封滨国公,谥“文忠”.着有散曲集《云庄闲居自适小乐府》、文集《归田类稿》等。 [注释] 山坡羊:曲牌名。 潼关怀古:曲的题目。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内,雄踞陕西、山西、河南三省的要冲,为进入长安的门户。 峰峦如聚:形容华山四周群山密集,地势险要。 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水势浩荡,波涛汹涌。 山河表里潼关路:潼头地理形势险要。 山河:华山和黄河。 表里:内外。表为外。一说指潼关以东为关外,潼关以西为关内,互为表里。 西都:指长安。古称长安为西都,洛阳为东都。长安在潼关以西,今天的西安市旧址。 踌蹰(chóu chú):犹豫,彷徨。 秦汉:指曾在西都(长安)营建宫阙的秦、汉王朝。 经行处:曾经做过行宫的地方。 经:曾经。 行:行宫,行事。 宫阙:泛指皇家宫殿。 兴:兴盛。兴与亡为互文。 亡:衰亡,灭亡。 [译诗、诗意] 华山四周群山聚集,黄河之水波涛汹涌,潼关内外地势险要,前有黄河,后有华山,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 遥望长安,惆怅彷徨,在这样有利之地建都立朝又有什么用呢? 伤心啊!秦代汉朝曾经做过行宫的地方,如今万间宫殿都化作了尘与土。 朝廷兴盛不息,百姓受苦。 朝廷衰亡破败,百姓更受苦。 [赏析]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代散曲不可多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作品。 “峰峦如聚”两句,作者以开始就用“如聚”“如怒”的生动比喻,描绘出山河的雄伟壮丽,感情悲壮沉郁,风格豪放雄浑。那连绵起伏的山峰,不就是历史的见证吗?那咆哮奔腾的河水,不就是人民痛苦的呼喊和反抗的怒吼吗?巍巍群峰,滚滚波涛,该凝聚著作者多少愤怒的.感情,又能引起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多少联想! “山河表里”一句,写出了潼关地势的险要。潼关,据山临河,虎踞龙盘,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潼关路,这是一条历史兴亡的路:在这条路上,走过了多少胜利者和失败者,又有多少朝代走向兴盛和衰亡!潼关路,这是一条浸透血泪的路:在这条路上,留下了多少人民苦难的脚印,倒卧过多少士卒的尸骨;又有多少历史的风云人物在这里化为尘土!走在这样的路上,作者的心情因该是怎样的呢? “望西都”两句,描写了作者西望长安的无限感慨。长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唐大帝国的国都,历代有多少励精图治的帝皇,曾在此施展过宏图,建树过功业;也曾有过多少无道的昏君,在此滥施淫x威,虐杀人民,成为历史的罪人。长安,在这个特定的历史舞台上,演出过多少威武雄壮,悲欢离合的戏剧;又有多少诗人,作家,写过多少有关长安的诗文。特别是人民群众,曾在长安这块土地上流过多少血汗!这就是作者“意踟蹰”的原因和内容吧! “伤心秦汉”两句,描写了秦汉两代,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秦皇汉武曾苦心营造的无数殿堂楼阁,万千水榭庭台,而今都已灰飞烟灭,化为尘土。曾经盛极一时的秦汉王朝,在人民的怒吼声中,都已灭亡,犹如“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样。这字里行间寄予了作者多少感慨! “兴,百姓苦”两句,指出一个朝代的兴也好,望也好,受苦的都是老百姓。作者从对历史的概括中提炼出的这一主题是极其鲜明而深刻的,提出的问题是十分重要而尖锐的。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无比愤慨。这一结尾,确实是千锤百炼,一字千钧,语气尖刻而警拔,予以丰富而深沉,是对全曲的一个十分精辟的总结。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小令,虽是怀古,其实是为了写今。以古喻今,这是许多有见地而又不能直接抒发的古代作家所惯用的手法。作者站在这漫漫潼关路上所概括的人民受苦的历史事实,其实就是元代社会现实生活的写照;作者面对历史事实所发出的深沉感慨,其实就是对元代社会现实黑暗的愤慨,对元代人民群众苦难的同情。作者以饱含着血泪的语言,揭示了在封建社会中,人民群众永远处于受压迫受剥削的悲惨命运,这不但是对历代封建统治者的严厉谴责,而且更是对元代人民奋起反抗的一种激励。曲中没有一句提到元代的社会现实,担又句句包含着元代的社会现实。这就是作者用意高妙之处,也是这首曲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这首小令,篇幅笑,容量大。从结构上看,全曲可分为三层。开头三句是第一层,写潼关的地势;中间四句是第二层,写潼关怀古;末两句是第三层,写潼关怀古所得出的结论。三层意思,象是一条锁链上的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从写法上看,全曲有描写,有抒情,有议论,三者紧密结合,而其中又以议史为中心,描写生动,抒情沉郁,议论深刻。作者写潼关怀古,起笔在潼关的景象上,落笔却在怀古上,收笔更在由怀古引出的历史结论上。作者写山、河、关、路、西都、秦宫汉阙,最后才点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个主题。这是一种层层深入、篇末点题的描写方法。这种描写方法的好处在于:它的主题不是外加的,架空的,而是从写景抒情中自然得出的,是真实可信的,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主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主题则是从前面的描写中得出的必然结论。 总之,全曲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诗句开头,感情有如千尺瀑布,飞流而下,汇成一股洪流。顺着这股感情的洪流,作者一笔掀起一个浪头,一浪紧接一浪,一浪高过一浪,直至最后以饱含激情的警句结束。感情的大波虽然过去了,但其余波仍然在人们的心海中久久不能平息。全去自始至终,感情深沉、强烈,捧而读之,令人声泪俱下,感慨无限!2023-07-21 19:38:591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原文: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翻译】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奔集起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心情很不愉快)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赏析】华山的峰峦相连,如四面八方聚拢而来,黄河的波涛洪流如雄狮怒吼,震地撼天,凶险的潼关要道就在华山黄河之间。遥望古都长安城,思绪万千,心绪纷乱。经过秦汉遗址令人伤心万千,无数宫殿都化作了废墟和泥土。一朝兴起,百姓要受苦。一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张养浩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名篇。前三句写登临潼关所见,由远至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聚”和“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望西都”四句点题怀古,面对昔日帝都的遗址,作者展开充分的想像,突出了历史的变迁。最后两句一语道破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中,从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这首散曲意蕴深邃,感情悲愤沉郁,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山坡羊》是一首怀古小令,抒发了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起笔一“聚”一“怒”两字,不但写尽了潼关地势的险峻,而且在“聚”和“怒”的动态意象中,暗含着一幅千军聚集、万马怒吼的朝代争斗的历史画卷。因此开头三句可视为一种历史“空间”的制造和历史“意象”的再现。于是“望西都”,引起怀古之兴;“意踌躇”,陷入历史的沉湎之中。群雄逐鹿,朝代迭替,霸秦强汉,转眼焦土。接下来笔峰一转:“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给全文定下了基调,说出了作者要说的话。结句斩截有力 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把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叹。 张养浩特殊的仕途经历,决定了他的怀古散曲中有一种参破功名富贵的思想,《骊山怀古》中写到“赢,都做了土;输,都做了土。” 《洛阳怀古》中写到“功,也不长;名,也不长。” 《北邙山怀古》中写到“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这些曲中张养浩把胜负之数、功名之分、生死之际,看成了毫无差别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说富贵无常、人生如梦。只有《潼关怀古》以难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2023-07-21 19:39:071
山坡羊 潼关怀古赏析
2023-07-21 19:39:162
《山坡羊·潼关怀古》主旨是什么?
《山坡羊·潼关怀古》主旨: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译文:山峰从西面聚集到潼关来,黄河的波涛如同发怒一般吼叫着。内接着华山,外连着黄河的,就是这潼关古道。远望着西边的长安,我徘徊不定,思潮起伏。令人伤心的是秦宫汉阙里那些走过的地方,昔日的千万间宫阙如今都只剩下一片黄土。国家兴起,黎民百姓要受苦受难;国家灭亡,黎民百姓更是受苦受难。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聚:聚拢;包围。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感慨万端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一作“踟蹰”“踌蹰”。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波涛的汹涌澎湃。怒:指波涛汹涌。创作背景元明宗天历二年(1329),因关中旱灾,张养浩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几年前他辞官隐居,决意不再涉足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山坡羊·潼关怀古》当作于此次应召往关中的途中。2023-07-21 19:39:251
人教八上所有古诗和文言文
25.诗词五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舌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过 故 人 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游 山 西 村陆 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渔 家 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浣 溪 沙苏 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30.诗词五首观刈麦 唐 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赤壁 唐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过零丁洋 南宋 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 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2023-07-21 19:39:512
《山坡羊·潼关怀古》完整古诗词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完整古诗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赏读: 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聚,像是巨浪狂涛在这里发怒,诗人站在潼关要塞的山道上,眼前是华山群峰,脚下是黄河急流河水在峡谷中奔腾着、咆哮着。潼关,雄伟险要的"潼关,古来兵家必争之地的潼关哪! 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潼关地势坚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思绪起起伏伏,途经秦汉旧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唉!王朝建立,百姓受苦;王朝灭亡,百姓还受苦。 这首曲迥异于其他诗作之处,在于它不只是一般地抒发兴亡之感,而是一针见血,揭示出兴亡后面的历史真谛:“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八个字,鞭辟入里,精警异常。 创作背景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 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山坡羊·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 《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2023-07-21 19:39:581
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两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如果天下安定,皇家定要大兴建设,劳民伤财,百姓不好过,如果国家灭亡,灾难四起。战祸不断,百姓也受苦。 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对朝政不关心百姓的谴责! 给我好评有2023-07-21 19:40:052
经典的元曲必背【5首】
【 #能力训练# 导语】元曲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三座重要的里程碑。下面是 分享的经典的元曲必背【5首】。欢迎阅读参考! 1.经典的元曲必背 山坡羊·潼关怀古 朝代:元朝|作者: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曲简介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作者路过潼关时写的。《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翻译/译文 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2.经典的元曲必背 天净沙秋思 朝代:元朝|作者: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曲简介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 名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翻译/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3.经典的元曲必背 天净沙·秋 朝代:元朝|作者: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元曲简介 《天净沙·秋》是元曲作家白朴创作的一首写景散曲,作者通过撷取十二种景物,描绘出一幅景色从萧瑟、寂寥到明朗、清丽的秋景图,是一首描写当时社会的抒情曲。 翻译/译文 太阳渐渐西下,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了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孤寂的村庄,拖出那长长的影子。轻烟淡淡飘向空中,几只乌鸦栖息在佝偻的老树上,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花朵,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十分鲜艳。 4.经典的元曲必背 寿阳曲·新秋至 朝代:元朝|作者:贯云石 新秋至,人乍别,顺长江水流残月。悠悠画船东去也,这思量起头儿一夜。 元曲简介 《寿阳曲·新秋至》是一首送别曲,在曲中作者寄寓了因离人远去而产生的怅惘伤感之情。作者并不是从正面直接抒发强烈的离愁别恨,而是采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将抽象的愁思寓于具体的景物之中,精心勾画了一幅冷落孤寂的图画,极力渲染凄凉孤独的气氛。作者内心的愁情通过这一幅具体的图画,得到充分的体现。 翻译/译文 新秋刚到来的时候,心上人也匆匆离别。在一弯残月映照下,顺着长江流水,画船悠悠然向东远去渐渐隐没。这离别的愁苦煎熬整整折磨了我一夜。 注释 ①悠悠:远远地。 ②起头儿一夜:第一夜。 5.经典的元曲必背 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 朝代:元朝|作者: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倚杖立云沙,回首看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元曲简介 《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是由元张养浩所作的一首带过曲,是作者隐居历城时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云山图景的依恋和热爱。 翻译/译文 白云飘来,山势迷蒙,景物更佳。白云飘去,山色晴明,美如图画。山因云来云去忽明忽暗,云因山势的高低忽上忽下。我倚着手仗站立在高山云海之中,回头看见了山那边的风景:野鹿在山草丛中安眠,山猿在野花中玩耍。我爱这变幻迷人的云霞,爱这秀丽的山峰,它的富贵无法估计。我边走边看,那云山对我也充满了爱意。 注释 ⑴双调:宫调名,元曲常用的宫调之一。 ⑵雁儿落带得胜令:双调带过曲,由《雁儿落》和《得胜令》两个小令曲牌组成。 ⑶晦明:时暗时明。晦,昏暗不明。 ⑷倚仗:即倚杖。云沙:犹言云海。这里指苍茫空旷、云沙相接之处。 ⑸山家:山那边。家,同“价”。 ⑹行踏:来来往往、边走边看的样子。2023-07-21 19:40:241
如何科学命制高中语文试题
你是教高中的吗2023-07-21 19:40:352
三坡羊潼关怀古一曲中点明主旨的句子
《山坡羊潼关怀古》一曲中点明主旨的句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附原文如下: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潼关怀古》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学]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2023-07-21 19:40:541
《中吕·喜春来》原文及注释
《中吕·喜春来》是元代张养浩创作的一首散曲。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中吕·喜春来》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 中吕·喜春来 (三首) 作者:张养浩 亲登华岳悲哀雨,自舍资财拯救民[一],满城都道好官人。还自哂[二],比颜御史费精神[三]。 路逢饿殍须亲问[四],道遇流民必细询,满城都道 好官司人。还自哂,只落的白发满头新。 乡村良善全性命,廛市凶顽破胆心[五],满城都道好官人。还自哂,未戮乱朝臣[六]。 注释 [一]“亲登华岳”二句:《元史》卷一七五《张养浩传》说他接受陕西行台中丞的任命后,“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救济)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求)雨于岳祠。”华岳,华山神庙。悲哀雨,意即求神佛慈悲降雨。 [二]还自哂:自己嘲笑自己。 [三]比颜御史费精神:颜子推先后在北齐、北周任中书舍人和御史上士 ,著有《颜氏家训》一书传世。全句意谓做官比著书难。 [四]饿殍(piao):饿死的人。 [五]廛(chan)市:集市、城市。破胆心:战胆心惊。《元史》卷一七九《张养浩传》载:张养浩作堂邑(在今山东)县令时,曾免除了被饥寒所迫、铤而走险的所谓“盗贼”朔望参拜,对杀人凶犯李虎等则依法制载。 [六]未戮乱朝臣:未能杀掉那些扰乱朝政的奸臣。戮(lu),杀。2023-07-21 19:41:041
比较张养浩的两篇 《山坡羊》 异同点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这结尾句式相同的两句是说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灭亡,“都变做了土”,我们可以看作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张养浩在另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迭,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而这首小令则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2023-07-21 19:41:112
日上三竿我独眠下句是?
日上三更我独眠,不是神仙却更似仙2023-07-21 19:41:193
张养浩研究资料汇编的txt全集下载地址
没邮箱怎么发?2023-07-21 19:41:342
望西都意踌躇下一句
望西都,意踌躇。出自唐朝诗人张养浩的古诗词作品《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2023-07-21 19:41:452
伤心秦汉经行处什么意思
伤心秦汉经行处意思是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 这句诗出自元代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于天历二年,因关中旱灾,任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随做本曲。 《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天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2023-07-21 19:41:591
张养浩传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张养浩传》翻译 〔原文〕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②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仍荐入御史台。 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 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③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 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五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 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 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译文〕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 年仅10岁时,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读书,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山东按察使焦遂听到这个情况,就推荐张养浩做东平县学正。 后来,张养浩游学京师,把自己写的文章献给宰相不忽木,不忽木大为称奇,因此任命他为礼部令史,并推荐他进入御史台。一天张养浩生病了,不忽木亲自到他家里探问,当看到张养浩家里四壁空空,什么也没有时,感慨叹息说:“张养浩这种人才是真正的监察副史的好材料啊!”后来他做了宰相的属官,又被选授为堂邑县尹。 人们传说堂邑县县官住的房子不吉利,住进去的人没有一个能免除灾难的,但是张养浩还是住了进去。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 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被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既然已经处分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戒说:“不要对不起张公。” 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这件事。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 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 天历二年,陕西大旱,饥饿的老百姓人吃人,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 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路过华山,就到西岳庙去求雨,哭拜在地上都爬不起来,这时,天空忽然阴云密布,一连下了两天雨。 等到张养浩到了官府,又到土地庙里去求雨,结果大雨如注,下了三尺深才停下来,庄稼由此长起来了,陕西的民众十分高兴。当时一斗米值十三贯钱,百姓拿着钞票出去买米,钞票稍有不清或破损就不能用,拿到府库中去调换,那些奸刁之徒营私舞弊,百姓换十贯他们只给五贯,而且等了好几天还是换不到,老百姓处境非常艰难。 于是张养浩检查府库中那些没有损毁、图纹可以看得清的钞票,共得一千八百五十多万贯,全部在它的背面盖上印记,又刻十贯和五贯的小额钞票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上的印记把米卖给他们,然后到府库验明数目便可换取银两,于是那些奸商污吏再也不敢营私舞弊。张养浩又率领富人家出卖粮食,为此又向朝廷上奏章请求实行纳粮补官的法令。 张养浩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事,为此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 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 每想到一件牵挂的事,就按着胸,痛苦之极,长此以往,于是卧病不起,去世的时候才60岁。陕西的老百姓,悲哀痛哭,犹如失去了父母。 2. 文言文《张养浩传》翻译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 一天到晩不停地读书,白天默默地背诵,夜晚就关上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张养浩任堂邑县尹。 上任后首先拆毁了滥设的祠庙30多所。免除曾经儆过盗贼的人初一、十五参见县尹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老百姓,因为饥寒所逼迫,不得已而做了盗贼。 既然已经按照刑罚对他们进行了惩处,还把他们看作盗贼,这是断绝了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盗贼们感动得哭了。 他们互相告戒说不要对不起张公。” 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党羽凶恶残暴,为害百姓,人民无法忍受这种痛苦,原先的县尹没有一个敢于追查的。 张养浩来到后,将李虎及其党羽都依法处治,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英宗继承皇位后,命令张养浩参与中书省的工作。 适逢元宵节,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养浩立即将奏疏放在袖子里入宫谏阻,奏疏大概说:“元世祖执政三十多年,每当元宵佳节,民间尚且禁灯;何况是庄严的帝王住所,幽深的宫廷,更应当谨慎。 现在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我认为玩乐事小,影响很大快乐很少,忧患很多。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 皇帝大怒,看过奏疏之后又高兴地说:“不是张希孟不敢这样说。”于是取消了点燃花灯的计划。 赏赐给张养浩一件用贵重的丝织品做的朝服,一匹帛,用来表扬他的敢于直言进谏。天历二年,陕西大早,饥饿的老百姓人吃人。 皇帝特地任命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任命后便将家中财产分给村中的穷人,登车上路,遇到饥饿的人便救济他们,遇到死了的人就好好的给他安葬当时一斗米值十三缗,老百姓拿着钞票出来买粮,(钞票)稍微有些不清便米商就不收,到府库去兑换,那些狡猾的官吏存心骗人,换十贯钱他们给五贯,许多天得不到,老百姓处境非常艰难。 于是张养浩便检查府库中文字清楚可以检验的钞票,一共清点出一千八十五万五千多缗,在钞票的背后全都加盖官印,同时又刻十贯、伍贯的钱券,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背后的印记出售穠食,去府库验明数目以换取银两从此官吏不敢再舞弊了。 张养浩又带领富人拿出粮食,趁机请求朝廷颁布交纳粮食多者授予官职的命令听说老百姓中有人杀了自己的儿子来奉养母亲,他为此大为悲痛,拿出自己私人的钱接济那个人。张养浩到任四个月,没有在家里住过,食宿全在衙门里,一天到晚没有稍微的懈怠。 于是操劳卧病不起去世时六十岁。关中的人像死了自己父母一样的悲伤。 扩展资料 一、原文 出自明代 宋濂、王袆《元史 张养浩传》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仍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 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 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 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 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五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二、人物介绍:张养浩 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 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数朝。少有才学,被荐为东平学正。 历仕礼部、御史台掾属、太子文学、监察御史、官翰林侍读、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后辞官归隐,朝廷七聘不出。 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是年,积劳成疾,逝世于任。 3. 文言文《张养浩传》翻译 译文: 张养浩,字希孟,是济南人。 张养浩从小就具备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了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 一天到晩不停地读书,白天默默地背诵,夜晚就关上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 张养浩任堂邑县尹。 上任后首先拆毁了滥设的祠庙30多所。免除曾经儆过盗贼的人初一、十五参见县尹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老百姓,因为饥寒所逼迫,不得已而做了盗贼。 既然已经按照刑罚对他们进行了惩处,还把他们看作盗贼,这是断绝了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盗贼们感动得哭了。 他们互相告戒说不要对不起张公。” 有一个叫做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党羽凶恶残暴,为害百姓,人民无法忍受这种痛苦,原先的县尹没有一个敢于追查的。 张养浩来到后,将李虎及其党羽都依法处治,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 英宗继承皇位后,命令张养浩参与中书省的工作。 适逢元宵节,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养浩立即将奏疏放在袖子里入宫谏阻,奏疏大概说:“元世祖执政三十多年,每当元宵佳节,民间尚且禁灯;何况是庄严的帝王住所,幽深的宫廷,更应当谨慎。 现在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我认为玩乐事小,影响很大快乐很少,忧患很多。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 皇帝大怒,看过奏疏之后又高兴地说:“不是张希孟不敢这样说。”于是取消了点燃花灯的计划。 赏赐给张养浩一件用贵重的丝织品做的朝服,一匹帛,用来表扬他的敢于直言进谏。 于是张养浩便检查府库中文字清楚可以检验的钞票,一共清点出一千八十五万五千多缗,在钞票的背后全都加盖官印,同时又刻十贯、伍贯的钱券,发给穷人。 命令米商凭钞票背后的印记出售穠食,去府库验明数目以换取银两从此官吏不敢再舞弊了。 张养浩到任四个月,没有在家里住过,食宿全在衙门里,一天到晚没有稍微的懈怠。 于是操劳卧病不起去世时六十岁。关中的人像死了自己父母一样的悲伤。 扩展资料: 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 后世纪念: 济南市天桥区清河北路东,北园路高架桥西侧下面,柳云小区附近。有一处清静场合。 那就是元代诗人张养浩的墓,墓园门口牌坊上书有“水月松风”四个大字,园内有麟石一块,石碑数尊,松柏青翠,杂树林立,野草茁茁。深处有一直径10米左右的圆形土坟,即是张养浩的安息之所。2023-07-21 19:42:171
张养浩传阅读理解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读书不辍,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堪:忍受 B、拜住袖其疏入谏——袖:藏在袖里 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拜:拜访 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少:稍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张养浩“行义”和“直言”的`一组是( ) A、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B、首毁淫祠三十余所/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 C、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 D、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读书刻苦努力;任堂邑县尹时,执法公允,深得老百姓景仰和称颂。 B、元宵节,英宗想在宫内的鳌山上张灯结彩,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 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济贫。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千方百计保证了人们的粟米供给。 D、张养浩政事勤勉,毫不懈怠,积劳成疾。去世之时,关中百姓十分悲痛,如同失去父母。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D 3、B 4、(1)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 (2)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2023-07-21 19:42:261
元史张养浩传翻译赏析
译文:张养浩,字希孟,是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具备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了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一天到晩不停地读书,白天默默地背诵,夜晚就关上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张养浩任堂邑县尹。上任后首先拆毁了滥设的祠庙30多所。免除曾经儆过盗贼的人初一、十五参见县尹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老百姓,因为饥寒所逼迫,不得已而做了盗贼。既然已经按照刑罚对他们进行了惩处,还把他们看作盗贼,这是断绝了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盗贼们感动得哭了。他们互相告戒说不要对不起张公。”有一个叫做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党羽凶恶残暴,为害百姓,人民无法忍受这种痛苦,原先的县尹没有一个敢于追查的。张养浩来到后,将李虎及其党羽都依法处治,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英宗继承皇位后,命令张养浩参与中书省的工作。适逢元宵节,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养浩立即将奏疏放在袖子里入宫谏阻,奏疏大概说:“元世祖执政三十多年,每当元宵佳节,民间尚且禁灯;何况是庄严的帝王住所,幽深的宫廷,更应当谨慎。现在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我认为玩乐事小,影响很大快乐很少,忧患很多。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皇帝大怒,看过奏疏之后又高兴地说:“不是张希孟不敢这样说。”于是取消了点燃花灯的计划。赏赐给张养浩一件用贵重的丝织品做的朝服,一匹帛,用来表扬他的敢于直言进谏。于是张养浩便检查府库中文字清楚可以检验的钞票,一共清点出一千八十五万五千多缗,在钞票的背后全都加盖官印,同时又刻十贯、伍贯的钱券,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背后的印记出售穠食,去府库验明数目以换取银两从此官吏不敢再舞弊了。张养浩到任四个月,没有在家里住过,食宿全在衙门里,一天到晚没有稍微的懈怠。于是操劳卧病不起去世时六十岁。关中的人像死了自己父母一样的悲伤。扩展资料: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后世纪念:济南市天桥区清河北路东,北园路高架桥西侧下面,柳云小区附近。有一处清静场合。那就是元代诗人张养浩的墓,墓园门口牌坊上书有“水月松风”四个大字,园内有麟石一块,石碑数尊,松柏青翠,杂树林立,野草茁茁。深处有一直径10米左右的圆形土坟,即是张养浩的安息之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养浩2023-07-21 19:42:381
张养浩文言文
1. 文言文张养浩传翻译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 年仅十岁,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读书,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这个情况,就推荐张养浩做东平县学正。 后来,张养浩游学京师,把自己写的文章献给宰相不忽木,不忽木大为称奇,因此任命他为礼部令史,并推荐他进入御史台。一天张养浩生病了,不忽木亲自到他家里探问,当看到张养浩家里四壁空空,什么也没有时,感慨叹息说:“张养浩这种人才是真正的监察御史的好材料啊!”后来他做了宰相的属官,又被选授为堂邑县尹。 人们传说堂邑县县官住的房子不吉利,住进去的人没有一个能免除灾难的,但是张养浩还是住了进去。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为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既然已经处罚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戒说:“不要对不起张公。” 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这件事。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 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 2. 张养浩 课外文言文的那个,最好有答案,要不就是翻译 张养浩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0~22题。 (8分)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及选授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②,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③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选自《元史》有删改)【注释】①楮(chǔ)币:纸币。 ②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③目:名词作动词,看待。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有遗楮币于途者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B.读书不辍 辍耕之垄上C.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 不能指其一端D.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22.细读选文,说说张养浩有哪些可贵的品质。(3分)参考答案:20、(共2分)B2l、(共3分)既然已经处分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犹”“绝”各1分,句意基本正确1分)22、(共3分)品行端正、拾金不昧、勤学苦读、宽容大度、执法公正、不畏 *** 等。 (意近即可,至少写出3点,每一点1分)参考:91中考网参考译文:张养浩,字希孟,是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这事,就举荐他做了东平府学正。 等到后来被选拔授予堂邑县尹,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说:“那些都是本分的老百姓,万不得已才做了强盗,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它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所有过去做了强盗的人都很感激,互相劝诫说:“不要辜负了张公。” 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和他的同党凶狠残暴,为害一方,老百姓实在不能忍受他们的胡作非为而告发他们,以前的县尹不敢过问。养浩任职后,把他们全部依法处治了,老百姓为此拍手称快。 养浩离开这个地方十年后,老百姓仍然立碑颂扬他。附录:2006年高考重庆卷《元史·张养浩传》原文及译文:【原文】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从小品行端正,有一次出去,看到有人不小心把楮币丢失在路上,那人已离开,他追上去,把楮币归还给失者。他学习刻苦勤奋,从不懈怠,白天默默地记诵,晚上关上门窗,点上灯悄悄地读书。 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 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 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 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二,以旌其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刚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 乃检库中未毁昏钞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粜,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六十二》【译文】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从小品行端正,有一次出去,看到有人不小心把楮币丢失在路上,那人已离开,他追上去,把楮币归还给失者。 他学习刻苦勤奋,从不懈怠,白天默默地记诵,晚上关上门窗,点上灯悄悄地读书。任堂邑县尹时,首先毁掉了淫祠三十多所,罢免了在朔日和望日专门对过去做了强盗的人进行弹劾的官吏,并说道:“那些都是本分的老百姓,万不得已才做了强盗,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它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 所有过去做了强盗的人都很感激,互相劝诫说:“不要辜负了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和他的同党凶狠残暴,为害一方,老百姓实在不能忍受他们的胡作非为而告发他们,以前的县尹不敢。 3. 《张养浩》古文翻译 原文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 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 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 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 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 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 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译文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 年仅十岁时,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太过用功(累坏身体)就制止他,于是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后来他被选授为堂邑县尹。 (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被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戒说;“不要对不起张公。” 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是暴虐残忍,危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这件事。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 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元英宗继承皇位后,命令张养浩参与中书省的工作。 适逢元宵节,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养浩就上奏给左丞相拜住。拜住将奏疏藏在袖子里入宫谏阻,奏疏大概说:“元世祖执政三十多年,每当元宵佳节,民间尚且禁灯;威严的宫廷中更应当谨慎。 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我认为玩乐事小,影响很大;快乐得少,忧患很多。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 皇帝大怒,看过奏疏之后又高兴地说:“不是张希孟不敢这样说。”于是取消了点燃花灯的计划。 就赏赐给张养浩钱财布匹,来表彰他的正直。天历二年,陕西大旱,饥饿的老百姓人吃人,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 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路过华山,就到西岳庙去求雨,哭拜在地上都爬不起来,这时,天空忽然阴云密布,一连下了两天雨。 等到张养浩到了官府,又到土地庙里去求雨,结果大雨如注,下了三尺深才停下来,庄稼由此长起来了,陕西的民众十分高兴。当时一斗米值十三贯钱,百姓拿着钞票出去买米,钞票稍有不清或破损就不能用,拿到府库中去调换,那些奸刁之徒营私舞弊,百姓换十贯只给五贯,而且等了好几天还是换不到,老百姓处境非常困难。 于是张养浩检查府库中那些没有损毁、图纹可以看得清的钞票,得到一千八百五十多万贯,全部在它的背面盖上印记,又刻十贯和五贯的小额钞票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上的印记把米卖给他们,到府库验明数目便可换取银两,于是那些奸商污吏再也不敢营私舞弊。张养浩又率领富人家出卖粮食,为此又向朝廷上奏章请求实行纳粮补官的法令。 张养浩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事,为此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 每想到一件牵挂的事,就按着胸,感到痛苦,于是卧病不起,去世的时候才六十岁。陕西的老百姓,悲哀得像失去了父母一样。 4. 文言文《张养浩传》翻译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 一天到晩不停地读书,白天默默地背诵,夜晚就关上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张养浩任堂邑县尹。 上任后首先拆毁了滥设的祠庙30多所。免除曾经儆过盗贼的人初一、十五参见县尹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老百姓,因为饥寒所逼迫,不得已而做了盗贼。 既然已经按照刑罚对他们进行了惩处,还把他们看作盗贼,这是断绝了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盗贼们感动得哭了。 他们互相告戒说不要对不起张公。” 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党羽凶恶残暴,为害百姓,人民无法忍受这种痛苦,原先的县尹没有一个敢于追查的。 张养浩来到后,将李虎及其党羽都依法处治,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英宗继承皇位后,命令张养浩参与中书省的工作。 适逢元宵节,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养浩立即将奏疏放在袖子里入宫谏阻,奏疏大概说:“元世祖执政三十多年,每当元宵佳节,民间尚且禁灯;何况是庄严的帝王住所,幽深的宫廷,更应当谨慎。 现在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我认为玩乐事小,影响很大快乐很少,忧患很多。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 皇帝大怒,看过奏疏之后又高兴地说:“不是张希孟不敢这样说。”于是取消了点燃花灯的计划。 赏赐给张养浩一件用贵重的丝织品做的朝服,一匹帛,用来表扬他的敢于直言进谏。天历二年,陕西大早,饥饿的老百姓人吃人。 皇帝特地任命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任命后便将家中财产分给村中的穷人,登车上路,遇到饥饿的人便救济他们,遇到死了的人就好好的给他安葬当时一斗米值十三缗,老百姓拿着钞票出来买粮,(钞票)稍微有些不清便米商就不收,到府库去兑换,那些狡猾的官吏存心骗人,换十贯钱他们给五贯,许多天得不到,老百姓处境非常艰难。 于是张养浩便检查府库中文字清楚可以检验的钞票,一共清点出一千八十五万五千多缗,在钞票的背后全都加盖官印,同时又刻十贯、伍贯的钱券,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背后的印记出售穠食,去府库验明数目以换取银两从此官吏不敢再舞弊了。 张养浩又带领富人拿出粮食,趁机请求朝廷颁布交纳粮食多者授予官职的命令听说老百姓中有人杀了自己的儿子来奉养母亲,他为此大为悲痛,拿出自己私人的钱接济那个人。张养浩到任四个月,没有在家里住过,食宿全在衙门里,一天到晚没有稍微的懈怠。 于是操劳卧病不起去世时六十岁。关中的人像死了自己父母一样的悲伤。 扩展资料 一、原文 出自明代 宋濂、王袆《元史 张养浩传》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仍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 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 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 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 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五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二、人物介绍:张养浩 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 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数朝。少有才学,被荐为东平学正。 历仕礼部、御史台掾属、太子文学、监察御史、官翰林侍读、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后辞官归隐,朝廷七聘不出。 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是年,积劳成疾,逝世于任。2023-07-21 19:42:521
文言文张养浩传翻译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年仅十岁,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读书,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这个情况,就推荐张养浩做东平县学正。后来,张养浩游学京师,把自己写的文章献给宰相不忽木,不忽木大为称奇,因此任命他为礼部令史,并推荐他进入御史台。一天张养浩生病了,不忽木亲自到他家里探问,当看到张养浩家里四壁空空,什么也没有时,感慨叹息说:“张养浩这种人才是真正的监察御史的好材料啊!”后来他做了宰相的属官,又被选授为堂邑县尹。人们传说堂邑县县官住的房子不吉利,住进去的人没有一个能免除灾难的,但是张养浩还是住了进去。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为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既然已经处罚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戒说:“不要对不起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这件事。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2023-07-21 19:43:053
文言文《张养浩传》的解释
〔原文〕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②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仍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③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五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译文〕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年仅10岁时,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读书,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山东按察使焦遂听到这个情况,就推荐张养浩做东平县学正。后来,张养浩游学京师,把自己写的文章献给宰相不忽木,不忽木大为称奇,因此任命他为礼部令史,并推荐他进入御史台。一天张养浩生病了,不忽木亲自到他家里探问,当看到张养浩家里四壁空空,什么也没有时,感慨叹息说:“张养浩这种人才是真正的监察副史的好材料啊!”后来他做了宰相的属官,又被选授为堂邑县尹。人们传说堂邑县县官住的房子不吉利,住进去的人没有一个能免除灾难的,但是张养浩还是住了进去。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被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既然已经处分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戒说:“不要对不起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这件事。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 天历二年,陕西大旱,饥饿的老百姓人吃人,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路过华山,就到西岳庙去求雨,哭拜在地上都爬不起来,这时,天空忽然阴云密布,一连下了两天雨。等到张养浩到了官府,又到土地庙里去求雨,结果大雨如注,下了三尺深才停下来,庄稼由此长起来了,陕西的民众十分高兴。当时一斗米值十三贯钱,百姓拿着钞票出去买米,钞票稍有不清或破损就不能用,拿到府库中去调换,那些奸刁之徒营私舞弊,百姓换十贯他们只给五贯,而且等了好几天还是换不到,老百姓处境非常艰难。于是张养浩检查府库中那些没有损毁、图纹可以看得清的钞票,共得一千八百五十多万贯,全部在它的背面盖上印记,又刻十贯和五贯的小额钞票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上的印记把米卖给他们,然后到府库验明数目便可换取银两,于是那些奸商污吏再也不敢营私舞弊。张养浩又率领富人家出卖粮食,为此又向朝廷上奏章请求实行纳粮补官的法令。张养浩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事,为此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 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每想到一件牵挂的事,就按着胸,痛苦之极,长此以往,于是卧病不起,去世的时候才60岁。陕西的老百姓,悲哀痛哭,犹如失去了父母。2023-07-21 19:43:151
张养浩字希孟古文翻译张养浩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张养浩字希孟古文翻译张养浩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张养浩的品质:品行端正、拾金不昧、勤学苦读、宽容大度、执法公正、不畏 *** 等 《元史·张养浩传》 【原文】: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及选授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②,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③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翻译】: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年幼的时候就有侠义行为。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不小心把钱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丢钱的人已走远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送还给了那人。张养浩年纪只有十岁时,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于是他白天就默默地背诵书卷上的 诗文,到了夜晚,就把门户紧紧关闭起来,点上灯,偷偷地读书。 后来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了他,就推荐张养浩做东平地方的学正。之后,张养浩游学京师,把自己写的文章献给宰相不忽木,不忽木大为称奇,因此征召张养浩为礼部令史,并且还推荐他进入御史台。一天,张养浩忽然生病了,不忽木亲自到他家里探问,当他看到张养浩的家里四壁空空,什么也没有时,慨然叹息说:“张养浩这种人才是真正的栋梁之才啊!”及至做了宰相属官,就被选授为堂邑县尹。人们都传说堂邑县县官住的房子不吉利,住进去的人没有一个能得到幸免的,但是张养浩还是住了进去。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被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既然已经依法处分过他们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走自新之路的做法啊!” 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诫说:“不能辜负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是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不敢过问这件事情。张养浩到这里以后,按照国法严厉地惩处了他们,百姓们十分高兴。张养浩离开了堂邑十年,百姓们仍旧为他立碑,歌颂他的功德。 张养浩字希孟中张养浩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品行端正、拾金不昧、勤学苦读、宽容大度、执法公正、不畏 *** 等(意近即可) 张养浩字希孟 细读全文,说说张养浩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参考答案:(共3分)品行端正、拾金不昧、勤学苦读、宽容大度、执法公正、不畏 *** 等(意近即可,至少写出3点.每一点1分) 《张养浩》古文翻译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从小品行端正,有一次出去,看到有人不小心把楮币丢失在路上,那人已离开,他追上去,把楮币归还给失者。他学习刻苦勤奋,从不懈怠,白天默默地记诵,晚上关上门窗,点上灯悄悄地读书。 任堂邑县尹时,首先毁掉了淫祠三十多所,罢免了在朔日和望日专门对过去做了强盗的人进行弹劾的官吏,并说道:“那些都是本分的老百姓,万不得已才做了强盗,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它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所有过去做了强盗的人都很感激,互相劝诫说:“不要辜负了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和他的同党凶狠残暴,为害一方,老百姓实在不能忍受他们的胡作非为而告发他们,以前的县尹不敢过问。养浩任职后,把他们全部依法处治了,老百姓为此拍手称快。养浩离开这个地方十年后,老百姓仍然立碑颂扬他。 英宗即位后,让养浩参与中书省议事。碰上元宵节,英宗想在宫内用灯彩堆叠成巨鳌一样的山,养浩得知后立即上疏给左丞相拜住。拜住将疏藏在袖里进谏,他大概说道:“世祖在位三十多年,每到了元宵节,民间严禁张灯结彩;何况是庄严的帝王住所,幽深的宫廷,应当慎重考虑。现在用灯彩堆叠成巨鳌一样的山,我认为事情虽小,然而关系重大;值得高兴的少,令人担忧的多。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英宗大怒,等到他看完上疏,却高兴地说道:“不是张希孟不敢这样说。”于是停止了这件事,赏赐给张养浩一件用贵重的丝织品做的朝服,二匹帛,用来表扬他的敢于直言进谏。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互抢夺,朝廷特授他陕西行台中丞官职。不久听到任命,立即疏散了家里的所有财产给乡里的贫困者,然后急忙坐车去上任,路上遇到饥饿的人就救济他们,遇到死了的人就好好的给他安葬。当时一斗米值十三缗,老百姓拿着钱出来买米,钱稍微有点不清楚米商就不收,老百姓只好到钱库里去兑换。那些狡诈的官吏,只给换者一半,甚至多日都换不到。老百姓因此非常穷困。养浩检查钱库中没有毁掉的可以使用的钱钞,清点一共一千八十五万五千多缗,全部在钱钞的背面盖上印记,同时又刻十贯、伍贯做钱券,给流散的贫困的老百姓,命令米商只要见钱钞上有官府印记就可以按价卖米给贫者,然后米商到钱库里按实际数目兑换。于是,官吏不敢再胡作非为。养浩又率领富人把多余的米卖给贫者,趁机请求朝廷颁布交纳粮食多者授予官职的命令。听说老百姓中有人杀了自己的儿子来奉养母亲,养浩为此放声痛哭,并把自己私人的钱拿出来接济他。 做官四个月,没有回家住过,食宿全在衙门里,整日没有懈怠过于是操劳得病不起。死那年他刚好六十岁。关中的人像死了自己父母一样的悲伤。 张养浩字希孟号什么? 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山东济南人。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张养浩为什么字希孟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字希孟,大概是希望像孟子一样吧 翻译下“张养浩传”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从小品行端正,有一次出去,看到有人不小心把楮币丢失在路上,那人已离开,他追上去,把楮币归还给失者。他学习刻苦勤奋,从不懈怠,白天默默地记诵,晚上关上门窗,点上灯悄悄地读书。 任堂邑县尹时,首先毁掉了淫祠三十多所,罢免了在朔日和望日专门对过去做了强盗的人进行弹劾的官吏,并说道:“那些都是本分的老百姓,万不得已才做了强盗,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它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所有过去做了强盗的人都很感激,互相劝诫说:“不要辜负了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和他的同党凶狠残暴,为害一方,老百姓实在不能忍受他们的胡作非为而告发他们,以前的县尹不敢过问。养浩任职后,把他们全部依法处治了,老百姓为此拍手称快。养浩离开这个地方十年后,老百姓仍然立碑颂扬他。 张养浩传,急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②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仍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③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五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译文〕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年仅10岁时,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读书,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山东按察使焦遂听到这个情况,就推荐张养浩做东平县学正。后来,张养浩游学京师,把自己写的文章献给宰相不忽木,不忽木大为称奇,因此任命他为礼部令史,并推荐他进入御史台。一天张养浩生病了,不忽木亲自到他家里探问,当看到张养浩家里四壁空空,什么也没有时,感慨叹息说:“张养浩这种人才是真正的监察副史的好材料啊!”后来他做了宰相的属官,又被选授为堂邑县尹。人们传说堂邑县县官住的房子不吉利,住进去的人没有一个能免除灾难的,但是张养浩还是住了进去。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被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既然已经处分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戒说:“不要对不起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这件事。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 天历二年,陕西大旱,饥饿的老百姓人吃人,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路过华山,就到西岳庙去求雨,哭拜在地上都爬不起来,这时,天空忽然阴云密布,一连下了两天雨。等到张养浩到了官府,又到土地庙里去求雨,结果大雨如注,下了三尺深才停下来,庄稼由此长起来了,陕西的民众十分高兴。当时一斗米值十三贯钱,百姓拿着钞票出去买米,钞票稍有不清或破损就不能用,拿到府库中去调换,那些奸刁之徒营私舞弊,百姓换十贯他们只给五贯,而且等了好几天还是换不到,老百姓处境非常艰难。于是张养浩检查府库中那些没有损毁、图纹可以看得清的钞票,共得一千八百五十多万贯,全部在它的背面盖上印记,又刻十贯和五贯的小额钞票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上的印记把米卖给他们,然后到府库验明数目便可换取银两,于是那些奸商污吏再也不敢营私舞弊。张养浩又率领富人家出卖粮食,为此又向朝廷上奏章请求实行纳粮补官的法令。张养浩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事,为此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 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每想到一件牵挂的事,就按著胸,痛苦之极,长此以往,于是卧病不起,去世的时候才60岁。陕西的老百姓,悲哀痛哭,犹如失去了父母。 《张养浩传》译文 1、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 2、张养浩居官清正,敢于犯颜直谏。 文言文《张养浩传》翻译 〔原文〕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②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仍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③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五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译文〕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年仅10岁时,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读书,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山东按察使焦遂听到这个情况,就推荐张养浩做东平县学正。后来,张养浩游学京师,把自己写的文章献给宰相不忽木,不忽木大为称奇,因此任命他为礼部令史,并推荐他进入御史台。一天张养浩生病了,不忽木亲自到他家里探问,当看到张养浩家里四壁空空,什么也没有时,感慨叹息说:“张养浩这种人才是真正的监察副史的好材料啊!”后来他做了宰相的属官,又被选授为堂邑县尹。人们传说堂邑县县官住的房子不吉利,住进去的人没有一个能免除灾难的,但是张养浩还是住了进去。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被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既然已经处分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戒说:“不要对不起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这件事。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 天历二年,陕西大旱,饥饿的老百姓人吃人,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路过华山,就到西岳庙去求雨,哭拜在地上都爬不起来,这时,天空忽然阴云密布,一连下了两天雨。等到张养浩到了官府,又到土地庙里去求雨,结果大雨如注,下了三尺深才停下来,庄稼由此长起来了,陕西的民众十分高兴。当时一斗米值十三贯钱,百姓拿着钞票出去买米,钞票稍有不清或破损就不能用,拿到府库中去调换,那些奸刁之徒营私舞弊,百姓换十贯他们只给五贯,而且等了好几天还是换不到,老百姓处境非常艰难。于是张养浩检查府库中那些没有损毁、图纹可以看得清的钞票,共得一千八百五十多万贯,全部在它的背面盖上印记,又刻十贯和五贯的小额钞票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上的印记把米卖给他们,然后到府库验明数目便可换取银两,于是那些奸商污吏再也不敢营私舞弊。张养浩又率领富人家出卖粮食,为此又向朝廷上奏章请求实行纳粮补官的法令。张养浩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事,为此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 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每想到一件牵挂的事,就按著胸,痛苦之极,长此以往,于是卧病不起,去世的时候才60岁。陕西的老百姓,悲哀痛哭,犹如失去了父母。 抛砖引玉,借花献佛。希望能够帮助你!2023-07-21 19:43:471
张养浩传的答案
11、遇 / 人 有 遗 楮 币 于 途 者12、①彼:那,那些人, ②去:离开 ③辍:停止 13、既然已经处分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犹”“绝”各1分.句意基本正确1分) 14.例:正面描写(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侧面描写(众盗感泣)15、品行端正、拾金不昧、勤学苦读、宽容大度、执法公正、不畏强暴等(意近即可,至少写出3点.每一点1分)(译文楼上有,不写)2023-07-21 19:44:043
张养浩传中,强盗们为什么相互劝诫说“不要对不起张公?”
、注释、翻译...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被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既然已经依法处分过他们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2023-07-21 19:44:193
张养浩字希孟古文翻译张养浩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张养浩的品质:品行端正、拾金不昧、勤学苦读、宽容大度、执法公正、不畏强暴等《元史·张养浩传》【原文】: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及选授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②,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③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翻译】: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年幼的时候就有侠义行为。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不小心把钱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丢钱的人已走远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送还给了那人。张养浩年纪只有十岁时,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于是他白天就默默地背诵书卷上的 诗文,到了夜晚,就把门户紧紧关闭起来,点上灯,偷偷地读书。后来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了他,就推荐张养浩做东平地方的学正。之后,张养浩游学京师,把自己写的文章献给宰相不忽木,不忽木大为称奇,因此征召张养浩为礼部令史,并且还推荐他进入御史台。一天,张养浩忽然生病了,不忽木亲自到他家里探问,当他看到张养浩的家里四壁空空,什么也没有时,慨然叹息说:“张养浩这种人才是真正的栋梁之才啊!”及至做了宰相属官,就被选授为堂邑县尹。人们都传说堂邑县县官住的房子不吉利,住进去的人没有一个能得到幸免的,但是张养浩还是住了进去。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被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既然已经依法处分过他们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走自新之路的做法啊!” 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诫说:“不能辜负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是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不敢过问这件事情。张养浩到这里以后,按照国法严厉地惩处了他们,百姓们十分高兴。张养浩离开了堂邑十年,百姓们仍旧为他立碑,歌颂他的功德。2023-07-21 19:44:561
张养浩,字希孟文言文翻译
《元史·张养浩传》张养浩,字希孟的文言文翻译: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年幼的时候就有侠义行为。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不小心把钱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丢钱的人已走远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送还给了那人。张养浩年纪只有十岁时,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于是他白天就默默地背诵书卷上的诗文,到了夜晚,就把门户紧紧关闭起来,点上灯,偷偷地读书。历史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数朝。少有才学,被荐为东平学正。历仕礼部、御史台掾属、太子文学、监察御史、官翰林侍读、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后辞官归隐,朝廷七聘不出。2023-07-21 19:45:031
张养浩传,急急急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年仅10岁时,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读书,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山东按察使焦遂听到这个情况,就推荐张养浩做东平县学正。后来,张养浩游学京师,把自己写的文章献给宰相不忽木,不忽木大为称奇,因此任命他为礼部令史,并推荐他进入御史台。一天张养浩生病了,不忽木亲自到他家里探问,当看到张养浩家里四壁空空,什么也没有时,感慨叹息说:“张养浩这种人才是真正的监察副史的好材料啊!”2023-07-21 19:4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