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化学元素是谁发现的?

2023-07-22 13:50:02
TAG: 化学
bikbok
1603年,在炼金实践中,用重晶石(硫酸钡)制成白昼吸光、黑夜发光的无机发光材料,首次观察到磷光现象(意大利卡斯卡里奥罗)。
十七世纪上半期,认为消化过程是纯化学过程,呼吸和燃烧是类似的现象,辨认出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差别(德国 西尔维斯)。
十七世纪中叶,把盐定义为酸和盐基结合的产物(意大利塔切纽斯)。
1637年,明朝《天工开物》总结了中国十七世纪以前的工农业生产技术(中国 宋应星)。
1660年,提出在一定温度下气体体积与压力成反比的定律(英国 波义耳)。
1661年,发表《怀疑的化学家》,批判点金术的“元素”观,提出元素定义,“把化学确立为科学”,并将当时的定性试验归纳为一个系统,开始了化学分析(英国 波义耳)。
1669年,发现化学元素磷(德国 布兰德)。
1669年,发现各种石英晶体都具有相同的晶面夹角(丹麦 斯悌诺)。
1669年,提出可燃物至少含有两种成分,一部分留下,为坚实要素,一部分放出,为可燃要素,这是燃素说的萌芽(德国 柏策)。
1670年,开始用水槽法收集和研究气体,并把燃烧、呼吸和空气中的成分联系起来(英国 迈约)。
1670年左右,首次提出区分植物化学与矿物化学,即后来的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法国 莱墨瑞)。
十七世纪下半期,认识了矾是复盐(德国 肯刻尔)。
公元1700 ~ 公元1800年
1703年,将燃素说发展为系统学说,认为燃素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中,燃烧时燃素逸出,燃烧、还原、置换等化学反应是燃素作用的表现(德国 斯塔尔)。
1718—1721年,对化学亲和力作了早期研究,并作了许多“亲和力表”(法国 乔弗洛伊)。
1724年,提出接近近代的化学亲和力的概念(荷兰 波伊哈佛)。
1735年,发现化学元素钴(瑞典 布兰特)。
1741年,发现化学元素铂(英国 武德)。
1742—1748年,首次论证化学变化中的物质质量的守恒。认识到金属燃烧后的增重,与空气中某种成分有关(俄国 罗蒙诺索夫)。
1746年,采用铅室法制硫酸,开始了硫酸的工业生产(英国 罗巴克)。
1747年,开始在化学中应用显微镜,从甜菜中首次分得糖,并开始从焰色法区别钾和钠等元素(德国 马格拉弗)。
1748年,首次观察到溶液中的渗透压现象(法国 诺莱特)。
1753年,发现化学元素铋(英国 乔弗理)。
1754年,发现化学元素镍(瑞典 克隆斯塔特)。
1754年,通过对白苦土(碳酸镁)、苦土粉(氧化镁)、易卜生盐(硫酸镁)、柔碱(碳酸钾)、硫酸酒石酸盐(硫酸钾)之间的化学变化,阐明了燃素论争论焦点之一,二氧化碳(即窒索)在其中的关系,它对后来推翻燃素论提供了实验根据(英国 约u2022布莱克)。
1760年,提出单色光通过均匀物质时的吸收定律,后来发展为比色分析(德国 兰伯特)。
1766年,发现化学元素氢,通过氢、氧的火花放电而得水,通过氧、氮的火花放电而得硝酸(英国 卡文迪许)。
1770年,改进化学分析的方法,特别是吹管分析和湿法分析(瑞典 柏格曼)。
1770年左右,制成含砷杀虫剂、颜料“席勒绿”,并从复杂有机物中提得多种重要有机酸(瑞典 席勒)。
1771年,发现化学元素氟(瑞典 席勒)。
1772年,发现化学元素氮(英国 丹u2022卢瑟福)。
分别于1772年和1774年,发现化学元素锰(瑞典 席勒,甘)。
1774年,再次提出盐的定义,认为盐是酸碱结合的产物,并进而区分酸式、碱式和中性盐(法国 鲁埃尔)。
1774年,发现化学元素氧与氯(瑞典 席勒)。
1774年,发现化学元素氧,对二氧化硫、氯化氢、氨等多种气体进行研究,并注意到它们对动物的生理作用(英国 普利斯特里)。
1777年,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指出物质只能在含氧的空气中进行燃烧,燃烧物重量的增加与空气中失去的氧相等,从而推翻了全部的燃素说,并正式确立质量守恒原理(法国 拉瓦锡)。
1781年,发现化学元素钼(瑞典 埃尔米)。
1782年,发现化学元素碲(奥地利 赖欣斯坦)。
1782—1787年,开始根据化学组成编定化学名词,并开始用初步的化学方程式来说明化学反应的过程和它们的量的关系(法国 拉瓦锡等)。
1783年,用碳还原法最先得到金属钨(西班牙 德尔休埃尔兄弟)。
1783年,通过分解和合成定量证明水的成分只含氢和氧,对有机化合物开始了定量的元素分析(法国 拉瓦锡)。
1783年,《关于燃素的回顾》一书出版,概括了作者关于燃烧的氧化学说(法国 拉瓦锡)。
1774—1784年,提出同种晶体的各种外形系由同一种原始单位堆砌而成,解释了晶体的对称性、解理等现象,开始了古典结晶化学的研究(法国 豪伊)。
1785年,发现气体的压力或体积随温度变化的膨胀定律 (法国 雅u2022查理)。
1785年,用氯制造漂白粉投入生产,氯进入工业应用(法国 伯叟莱)。
1788年,发明石炭法制碱,碱、硫酸、漂白粉等的生产成为化学工业的开端(法国 路布兰)。
1789年,发现化学元素锌、锆和铀的氧化物(德国 克拉普罗兹)。
1789年,《化学的元素》出版,对元素进行分类,分为气、酸、金、土四大类,并将“热”和“光”列在无机界二十三种元素之中(法国 拉瓦锡)。
1790年左右,提出有机基团论,认为基团由一群元素结合在一起,作用象单个元素,它可以单独存在(法国 拉瓦锡)。
1791年,发现化学元素钛(英国 格累高尔)。
1791年,提出酸碱中和定律,制定大量中和当量表(德国 约u2022李希特)。
1792年,发表最早的金属电势次序表(意大利 伏打)。
1794年,发现化学元素钇(芬兰 加多林)。
1797年,用氯化亚锡还原法发现化学元素铬(法国 福克林)。
1798年,发现化学元素铍(法国 福克林)。
1799年,实现氨、二氧化硫等气体的液化(法国 福克林)。
1799年,通过铁和水蒸汽、酸,碱等反应的研究,提出化学反应与反应物的亲和力、参与反应物的量以及它们的溶解性与挥发性有关,开始有了化学平衡与可逆反应的概念;但也因而得出化合物组成不定的错误看法(法国 伯叟莱)。
1800年左右,提出电池电位起因的化学假说(德国 李特)。
1800年,发明第一个化学电源——伏打电堆,是以后伽伐尼电池的原型,并提出电池电位起因于接触的物理假说(意大利 伏打)。
1800年左右,首次电解水为元素氢和氧。发现电解盐时,一极析出酸,一极析出碱。也实现了酸、碱的电解(英国 威u2022尼科尔逊)。
公元1801年 ~ 1899年
1801年
发现化学元素铌(英国 哈契脱)。
进行大量能够组成电池的物质对的研究,把化学亲和力归之为电力,指明如何从实验确认元素(英国 戴维)。
1802年
发现化学元素钽(瑞典 爱克伯格)。
发现在O摄氏度时,许多气体的膨胀系数是1/273(法国 盖u2022吕萨克)。
1803年
发现化学元素铈(德国 克拉普罗兹,瑞典 希辛格、柏齐力阿斯)。
发现化学元素钯和铑(英国 武拉斯顿)。
提出气体在溶液中溶解度与气压成正比的气体溶解定律(英国 威u2022亨利)。
1804年
发现化学元素铱和锇(英国 坦能脱)。
1805年
提出盐类在水溶液中分成带正负电荷的两部分,通电时正负部分相间排列,连续发生分解和结合,直至两电极,用以解释导电的现象,这是电离学说的萌芽(德国 格罗杜斯)。
1806年
发现化合物分子的定组成定律,指出一个化合物的组成不因制备方法不同而改变(法国 普鲁斯脱)。
首次引入有机化学一词,以区别于无机界的矿物化学,认为有机物只能在生物细胞中受一种“生活力”作用才能产生,人工不能合成(瑞典 柏齐力阿斯)。
1807年
发现化学元素钾和钠(英国 戴维)。
发现倍比定律,即二个元素化合成为多种化合物时,与定量甲素化合的乙元素,其重量成简单整数比,并用氢作为比较标准(英国 道尔顿)。
提出原子论(英国 道尔顿)。
发现混合气体中,各气体的分压定律(英国 道尔顿)。
1808年
发现化学元素钙、锶、钡、镁(英国 戴维等)。
发现化学元素硼(英国 戴维,法国 盖u2022吕萨克、泰那尔德)。
1808—1810年,通过磷和氯的作用,确证氯是一个纯元素,盐酸中不含氧,推翻了拉瓦锡凡酸必含氧的学说,代之以酸中必含氢(英国 戴维)。
1808—1827年,《化学哲学的新系统》陆续出版,本书总结了作者的原子论(英国 道尔顿)。
发现气体化合时,各气体的体积成简比的定律,并由之认为元素气体在相等体积中的重量应正比于它的原子量,这成为气体密度法测原子量的根据(法国 盖u2022吕萨克,德国 洪保德)。
1809年
首次获得高温氢氧喷焰,用于熔融铂等难熔物质(美国 哈尔)。
1810年
1810—1818年,通过对二千余种化合物的分析,测定了四十余种元素的化学结合量,以氧作标准,不少从结合量求得的元素原子量与近代几乎一致(瑞典 柏齐力阿斯)。
1811年
发现化学元素碘(法国 库尔特瓦)。
提出分子说,分子由原子组成,指出同体积气体在同温同压下含有同数之分子,又称阿伏伽德罗假说(意大利 阿伏伽德罗)。
1812年
提出元素和化合物的“二元论的电化基团”学说,认为所有元素象磁铁一样,含正负两电极,但正负电量与强度不等,元素按正负电量的不同而相吸化合,从而抵消了部分电性,未抵消部分还可以化合成更复杂的化合物,对相同元素,电性相同,不能化合,因此反对分子说(瑞典 柏齐力阿斯)。
发明不需用火引发的碰炸化合物,被用于军事(美国 古塞里)。
1815年
提出一切元素皆由氢原子构成的假说,又称普劳特假说(英国 普劳特)。
首次发现酒石酸、樟脑、糖等溶液具有旋光现象(法国 比奥)。
从石脑油中首次分得苯,开始了对苯系物质的研究(英国 法拉第)。
1817年
发现化学元素镉(德国 斯特罗迈厄)。
发现化学元素锂(瑞典 阿尔费特逊)。
发现光化学中引起反应的光一定要被物体吸收。这是光化学研究的开端(德国 格罗杜斯)。
分离出叶绿素(法国 佩莱梯)。
创制矿工用安全灯(英国 戴维)。
1818年
发现化学元素硒(瑞典 柏齐力阿斯)。
1819年
发现同晶型现象,即不同物质形成明显相同结晶的现象;以及多晶型现象,即同样物质能够形成不同结晶的现象,说明矿物晶体的类质同像和同质类像(德国 米修里)。
1820年
分离对人体有强烈生理作用的番木鳖碱、金鸡纳碱、奎宁、马钱子碱等重要生物碱,被用于医药(法国 佩莱梯)。
1822年
1822—1823年,德国的维勒和李比希分别制得化学组成相同而性质不同的异氰酸银及雷酸银,与定组成定律有矛盾,后瑞典的柏齐力阿斯解释为由于同分异构现象所引起。 木炭作为脱色吸附剂引用于精制甜菜糖,开始了吸附剂的研究和应用,后在战争中用作防毒吸附剂(法国 佩恩)。
1823年
最先制得化学元素硅(瑞典 柏齐力阿斯)。
制成硝基纤维素,即为棉花火药,这是第一个无烟无残渣的火药(瑞士 布拉康纳特)。
首次提出正确的油脂皂化理论(法国 柴弗洛尔)。
提出理想气体的绝热压缩与绝热膨胀的状态方程(法国 泊松)。
1824年
提出容量滴定的分析方法(法国 盖,吕萨克)。
1825年
提出用铜作船底,通过加入锌片以防止船底腐蚀的方法,这是金属电化防腐的萌芽,但因加速了船底对海洋生物的吸着而未获应用(英国 戴维)。
1826年
发现化学元素溴(法国 巴拉)。
1827年
首次提炼出纯铝(德国 维勒)。
1828年
发现化学元素钍(瑞典 柏齐力阿斯)。
从无机物制得重要有机物——尿素,和已能制草酸等事实打破了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的绝对界线,动摇了有机物的“生命力”学说(德国 维勒)。
1829年
提出化学元素的三元素组分类法,认为同组内的三元素不但性质相似,而且原子量有规律性的关系(德国 多培赖纳)。
将淀粉转化为葡萄糖(法国 盖u2022吕萨克)。
1830年
发现化学元素钒,并发现铁中含钒、铀、铬等元素后,可改善铁的性质,开始了合金钢的研究(瑞典 塞夫斯脱隆)。
1831年
首先应用接触法制造硫酸(英国 配u2022菲利普斯)。
1833年
提电化当量定律,为电化学及电解、电镀工业奠定理论基础,开始应用阳极、阴极、电解质、离子等名词,认识到离子是溶解物质的一部分,是电流的负担者,揭示了物质的电的本质。并把化学亲和力归之为电力(英国 法拉第)。
提出固体表面吸附是加速化学反应的原因,这是催化作用研究的萌芽(英国 法拉第)。
首次分得可以转化淀粉为糖的有机体中的催化剂,后人称之为(淀粉糖化)酶(法国 佩恩)。
1834年
从所有木材中都分得具有淀粉组成的物质,称为纤维素(法国 佩恩)。
1835年
提出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和催化剂概念,证实催化现象在化学反应中是非常普遍的(瑞典 柏齐力阿斯)。
精确测定了许多元素的原子量,指出普劳特的原子量应是单纯整数的假说是不对的(比利时 斯塔斯)。
1836年
改善铜锌电池,这是第一个可供实用的电流源,克服了伏打电池电流迅速下降的缺点(英国 丹尼尔)。
1837年
提出有机结构的核心学说,认为有机分子在取代和加成反应中有一个基本的核心(法国 劳伦脱)。
分析植物的灰分中含钾、磷酸盐等,认为这些成分来自土壤,从而确定恢复土壤肥力的施肥化学原理(德国 李比希)。
1839年
采用整数指数标记晶格的各组原子平面,即为米勒指数(英国 沃u2022米勒)。
发现生橡胶的硫化反应,为橡胶工业奠定技术基础<美国 古德伊尔)。
发现化学元素镧(瑞典 莫桑得尔)。
提出有机结构的余基学说,余基指分子在反应时保持不变的部分(法国 热拉尔)。
发现光照稀酸液中金属极板之一,能改变电池电动势(法国 埃u2022贝克勒尔)。
1840年
提出有机结构的类型学说。认为化合物的化学类型决定物质的性质,类型说中包含有分子中原子有一定相对位置的初步结构观念,并从而认为二元说用于有机化合物完全失败(法国 杜马)。
提出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恒定定律,不论反应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生成热总和不变(俄国 盖斯)。
在电解时,发现臭氧(瑞士籍德国人 桑拜恩)。
1841年
提得纯铀(德国 佩利戈特)。
开始使用锌—碳电池(德国 本生)。
1842年
从苯制得苯胺,后即用作染料(俄国 齐宁)。
1843年
辨明原子,分子和化学当量之间的区别,并提出它们的定义(法国 劳伦脱)。
发现化学元素铒和铽(瑞典 莫桑得尔)。
认识到含碳长链同系物因链长变化而引起物理性质渐变的规律(德国 柯普)。
1844年
发现化学元素钌(俄国 克劳斯)。
1846年
从化学当量与气体密度的测定,证实氧、氮、氢分子必定由两个原子组成(法国 劳伦特等)。
1847年
发明烈性炸药硝化甘油(意大利 索勃莱洛)。
1848年
提出晶体结构的十四种空间点阵的理论(法国 布雷维斯)。
1848—1855年,首次将外消旋的酒石酸分离为左旋和右旋两种,开始用机械的、生物学的、化学的三种方法来分离葡萄酸中的两种异性体。初步认识到物质的旋光性是由分子形状的不对称性引起的(法国 巴斯德)。
1848—1849年,发现脂肪伯胺、仲胺、叔胺,其性质类似于氨,并从而证明氨的最简化学式。(法国 沃尔茨,德国 奥u2022霍夫曼)。
1849年
制得第一个金属有机化合物(锌乙基化合物),是后来提出原子价概念的实验基础之一(英国 弗兰克兰特)。
真颛

门捷列夫俄罗斯人,发明了元素周期表。

化学周期表是谁发明的

化学元素周期表是根据核电荷数从小至大排序的化学元素列表。列表大体呈长方形,某些元素周期中留有空格,使特性相近的元素归在同一族中。那么化学周期表是谁发明的呢? 1、 化学周期表是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制定的。 2、 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俄国科学家,发现并归纳元素周期律,依照原子量,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并据以预见了一些尚未发现的元素。他的名著《化学原理》被国际化学界公认为标准著作,前后重版八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化学家。1907年2月2日,这位享有世界盛誉的俄国化学家因心肌梗塞与世长辞。 3、 联合国大会宣布2019年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旨在纪念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在150年前发表元素周期表这一科学发展史上的重大成就。 以上就是给各位带来的关于化学周期表是谁发明的全部内容了。
2023-07-21 13:38:201

元素周期表发明者是谁

元素周期表的发明者是俄国著名的化学家门捷列夫,他的原名是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但是发现化学元素周期性规律的是英国化学家纽兰兹,经过门捷列夫对纽兰兹发现的元素周期律进行总结才有了后来的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根据化学元素的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所制作出的元素周期表,对于化学科学研究来说是历史性的巨大贡献。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在当时梅捷列夫所发明的元素周期表也并不是非常完整而没有缺陷的,正是在后来一位又一位化学家的补充与完整下,元素周期表才在学习与研究的领域上,发挥出了越来越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现在的化学教科书当中的最后一页上总会附有一张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也是我们进入化学世界的敲门砖,它不仅仅向我们展示出化学世界当中物质元素的秘密,科学家们还能够利用它来寻找新的物质元素。人物简介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俄语:Дми_трийИва_новичМенделе_ев,1834年2月7日-1907年2月2日),俄罗斯科学家,发现化学元素的周期性(但是真正第一位发现元素周期律的是纽兰兹,门捷列夫是后来经过总结,改进得出现在使用的元素周期律的),依照原子量,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并据以预见了一些尚未发现的元素。1907年2月2日,这位享有世界盛誉的俄国化学家因心肌梗塞与世长辞,那一天距离他的73岁生日只有五天。他的名著、伴随着元素周期律而诞生的《化学原理》,在十九世纪后期和二十世纪初,被国际化学界公认为标准著作,前后共出了八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化学家。人物生平门捷列夫出生于1834年,他出生不久,父亲就因双目失明出外就医,失去了得以维持家人生活的教员职位。门捷列夫14岁那年,父亲逝世,接着火灾又吞没了他家中的所有财产,真是祸不单行。1850年,家境困顿的门捷列夫藉着微薄的助学金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后来成了彼得堡大学的教授。幸运的是,门捷列夫生活在化学界探索元素规律的卓绝时期。当时,各国化学家都在探索已知的几十种元素的内在联系规律。1865年,英国化学家纽兰兹把当时已知的元素按原子量大小的顺序进行排列,发现无论从哪一个元素算起,每到第八个元素就和第一个元素的性质相近。这很像音乐上的八度音循环,因此,他干脆把元素的这种周期性叫做“八音律”,并据此画出了标示元素关系的“八音律”表。显然,纽兰兹已经下意识地摸到了“真理女神”的裙角,差点就揭示元素周期律了。不过,条件限制了他作进一步的探索,因为当时原子量的测定值有错误,而且他也没有考虑到还有尚未发现的元素,只是机械地按当时的原子量大小将元素排列起来,所以他没能揭示出元素之间的内在规律。可见,任何科学真理的发现,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会受到阻力,有些阻力甚至是人为的。当年,纽兰兹的“八音律”在英国化学学会上受到了嘲弄,主持人以不无讥讽的口吻问道:“你为什么不按元素的字母顺序排列?”门捷列夫顾不了这么多,他以惊人的洞察力投入了艰苦的探索。直到1869年,他将当时已知的仍种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原子量,写在一张张小卡片上,进行反复排列比较,才最后发现了元素周期规律,并依此制定了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宣称:把元素按原子量的大小排列起来,在物质上会出现明显的周期性;原子量的大小决定元素的性质;可根据元素周期律修正已知元素的原子量。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被后来一个个发现新元素的实验证实,反过来,元素周期表又指导化学家们有计划、有目的地寻找新的化学元素。至此,人们对元素的认识跨过漫长的探索历程,终于进入了自由王国。门捷列夫,这位化学巨人的元素周期表奠定了现代化学和物理学的理论基础。在他死后;人们格外怀念这位个子魁伟,留着长发,有着碧蓝的眼珠、挺直的鼻子、宽广的前额的化学家。他生前总是穿着自己设计的似乎有点古怪的衣服。上衣的口袋特别大,据说那是便于放下厚厚的笔记本——他一想到什么,总是习惯地立即从衣袋里掏出笔记本,把它顺手记下。门捷列夫生活上总是以简朴为乐。即使是沙皇想接见他,他也事先声明——平时穿什么,接见时就穿什么。对于衣服的式样,他毫不在乎,说:“我的心思在周期表上,不在衣服上。”他的头发式样也很随便。那时,男人们流行戴假发,对此,门捷列夫总是摇着头说:“我喜欢我的真头发。”
2023-07-21 13:38:271

元素周期表谁发明的

元素周期表的发明者是俄国著名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原子量从小到大排序的化学元素列表。元素命名:IUPAC元素系统命名法。元素周期表最后几位元素经常是以Uu开头的,其实这只是一种临时命名规则,叫IUPAC元素系统命名法。在这种命名法中,会为未发现元素和已发现但尚未正式命名的元素取一个临时西方文字名称并规定一个代用元素符号,使用拉丁文数字头以该元素之原子序来命名。此规则简单易懂且使用方便,而且它解决了对新发现元素抢先命名的恶性竞争问题,使为新元素的命名有了依据。如ununquadium便是由un(一)- un(一)- quad(四)- ium(元素)四个字根组合而成,表示“元素114号”。元素114命名为flerovium(Fl),以纪念苏联原子物理学家乔治·弗洛伊洛夫(Georgy Flyorov,1913-1990);而ununhexium便是由un(一)- un(一)- hex(六)- ium(元素)四个字根组合而成,表示“元素116号”。元素116名为livermorium (Lv),以实验室所在地利弗莫尔市为名。
2023-07-21 13:38:371

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者是谁

元素周期表的主要发现者是: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俄国化学家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于1869年总结发表此周期表(第一代元素周期表),此后不断有人提出各种类型周期表不下170余种。归纳起来主要有:短式表(以门捷列夫为代表)、长式表(以维尔纳式为代表)、特长表(以波尔塔式为代表);平面螺线表和圆形表(以达姆开夫式为代表);立体周期表(以莱西的圆锥柱立体表为代表)等众多类型表。发展历程现代化学的元素周期律是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首先创造的,他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依相对原子量大小并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列,制成元素周期表的雏形。经过多年修订后才成为当代的周期表。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表中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一列称为一个族。 原子半径由左到右依次减小,上到下依次增大。在化学教科书和字典中,都附有一张“元素周期表”。这张表揭示了物质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来似乎互不相关的元素统一起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体系。它的发明,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个创举,对于促进化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看到这张表,人们便会想到它的最早发明者——门捷列夫。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排列,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同一纵行,编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化学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成为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随着科学的发展,元素周期表中未知元素留下的空位先后被填满。当原子结构的奥秘被发现时,编排依据由相对原子质量改为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或核电荷数﹚,形成现行的元素周期表。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元素周期表
2023-07-21 13:38:491

化学元素周期表由谁发明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明者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关于化学元素周期表详细介绍如下:历史背景与元素周期定律的发现在19世纪初,元素已经大致被发现和分类,但缺乏明确的理论和方法来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后来,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为化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随后,瑞典化学家贝格曼开发了新的实验方法,能够准确地测量元素的原子量,这些都是元素周期定律发现的重要基础。元素周期表的发明1869年,门捷列夫依据元素周期定律发明了现代化学元素周期表。在他的周期表中,元素按照原子量逐次排列,并将具有类似性质的元素排成一列或一列的群。爱丁顿、莫塞莱等科学家对这个周期表做了补充完善,使得现代的元素周期表更加完备和详细。元素周期表的意义与应用元素周期表的发明和发展给化学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首先,周期表的发明将几百种元素系统地组织起来,使化学家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元素之间的关系,并据此预测新的元素的性质。其次,周期表不仅通过表格形式给出了元素间的相对位置和关系,更是通过列、行等分类标准,揭示了元素性质的规律和特点。最后,周期表也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工业、环保、医疗等领域,成为当今最普及而有用的化学工具之一。拓展知识:除了门捷列夫,还有其他科学家也对周期表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英国生物化学家费林根据各元素的原子序数,将元素按周期排列,并且初步地探讨了电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之间的联系。同时,美国化学家拉文德提出了“惰性气体”这一原子结构稳定的概念,从微观层面加深了对元素周期性的理解。上述在现代科学史上都曾被称为现代化学发展的重大事件。
2023-07-21 13:39:091

元素周期表谁发明的?

俄国的门捷列夫
2023-07-21 13:39:313

著名的元周素表是谁发明的?

唐铭阳是著名的企业家。
2023-07-21 13:39:396

元素周期表谁发明的

19世纪中期,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制定了化学元素周期表 门捷列夫出生于1834年,他出生不久,父亲就因双目失明出外就医,失去了得以维持家人生活的教员职位。门捷列夫14岁那年,父亲逝世,接着火灾又吞没了他家中的所有财产,真是祸不单行。1850年,家境困顿的门捷列夫藉着微薄的助学金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后来成了彼得堡大学的教授。 幸运的是,门捷列夫生活在化学界探索元素规律的卓绝时期。当时,各国化学家都在探索已知的几十种元素的内在联系规律。 1865年,英国化学家纽兰兹把当时已知的元素按原子量大小的顺序进行排列,发现无论从哪一个元素算起,每到第八个元素就和第一个元素的性质相近。这很像音乐上的八度音循环,因此,他干脆把元素的这种周期性叫做“八音律”,并据此画出了标示元素关系的“八音律”表。 显然,纽兰兹已经下意识地摸到了“真理女神”的裙角,差点就揭示元素周期律了。不过,条件限制了他作进一步的探索,因为当时原子量的测定值有错误,而且他也没有考虑到还有尚未发现的元素,只是机械地按当时的原子量大小将元素排列起来,所以他没能揭示出元素之间的内在规律。 可见,任何科学真理的发现,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会受到阻力,有些阻力甚至是人为的。当年,纽兰兹的“八音律”在英国化学学会上受到了嘲弄,主持人以不无讥讽的口吻问道:“你为什么不按元素的字母顺序排列?” 门捷列夫顾不了这么多,他以惊人的洞察力投入了艰苦的探索。直到1869年,他将当时已知的仍种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原子量,写在一张张小卡片上,进行反复排列比较,才最后发现了元素周期规律,并依此制定了元素周期表。 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宣称:把元素按原子量的大小排列起来,在物质上会出现明显的周期性;原子量的大小决定元素的性质;可根据元素周期律修正已知元素的原子量。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被后来一个个发现新元素的实验证实,反过来,元素周期表又指导化学家们有计划、有目的地寻找新的化学元素。至此,人们对元素的认识跨过漫长的探索历程,终于进入了自由王国。 门捷列夫,这位化学巨人的元素周期表奠定了现代化学和物理学的理论基础。 在他死后;人们格外怀念这位个子魁伟,留着长发,有着碧蓝的眼珠、挺直的鼻子、宽广的前额的化学家。他生前总是穿着自己设计的似乎有点古怪的衣服。上衣的口袋特别大,据说那是便于放下厚厚的笔记本——他一想到什么,总是习惯地立即从衣袋里掏出笔记本,把它顺手记下。 门捷列夫生活上总是以简朴为乐。即使是沙皇想接见他,他也事先声明——平时穿什么,接见时就穿什么。对于衣服的式样,他毫不在乎,说:“我的心思在周期表上,不在衣服上。”他的头发式样也很随便。那时,男人们流行戴假发,对此,门捷列夫总是摇着头说:“我喜欢我的真头发。”
2023-07-21 13:39:541

谁发明了元素周期表

化学元素周期表  现代化学的元素周期律是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首创的,他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依原子量大小并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行,就是元素周期表的雏形。利用周期表,门捷列夫成功的预测当时尚未发现的元素的特性(镓、钪、锗)。1913年英国科学家莫色勒利用阴极射线撞击金属产生X射线,发现原子序越大,X射线的频率就越高,因此他认为核的正电荷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并把元素依照核内正电荷(即质子数或原子序)排列,经过多年修订后才成为当代的周期表。  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表中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一列称为一个族。
2023-07-21 13:40:031

元素周期表谁发明的?

元素周期表的发明者是俄国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根据化学元素的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所制作出的元素周期表
2023-07-21 13:40:101

元素周期表谁发明的?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得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2023-07-21 13:40:331

元素周期表是谁发明的 元素周期表的发明者是谁

1、元素周期表的发明者是俄国著名的化学家门捷列夫。他的原名是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但是发现化学元素周期性规律的是英国化学家纽兰兹,经过门捷列夫对纽兰兹发现的元素周期律进行总结才有了后来的元素周期表。 2、化学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原子量从小到大排序的化学元素列表。列表大体呈长方形,某些元素周期中留有空格,使特性相近的元素归在同一族中,如碱金属元素、碱土金属、卤族元素、稀有气体,非金属,过渡元素等。由于周期表能够准确地预测各种元素的特性及其之间的关系,因此它在化学及其他科学范畴中被广泛使用,作为分析化学行为时十分有用的框架。
2023-07-21 13:40:501

元素周期表是谁发明的?

门捷列夫,发明元素周期表
2023-07-21 13:41:034

最早发明元素周期表的人是谁?

宇宙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古希腊人以为是水、土、火、气四种元素,古代中国则相信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之说。到了近代,人们才渐渐明白元素多种多样,决不止于四五种。18世纪,科学家已探知的元素有30多种,如金、银、铁、氧、磷、硫等,到19世纪,已发现的元素已达54种。但直到门捷列夫之前,人们还未能探明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生于1834年2月7日俄国西伯利亚的托波尔斯克市。1857年1月,他被批准为彼得堡大学化学教研室副教授,负责讲授《化学基础》课,当时年仅23岁。在理论化学里应该指出自然界到底有多少元素?元素之间有什么异同和存在什么内部联系?新的元素应该怎样去发现?年轻的门捷列夫不分昼夜地研究着,探求元素的化学特性和它们的一般的原子特性,然后将每个元素记在一张小纸卡上。他企图在元素全部的复杂的特性里,捕捉元素的共同性。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他的脑子因过度紧张,而经常昏眩。但是,他的心血并没有白费,在1869年2月19日,他终于发现了原素周期律:简单物体的性质,以及元素化合物的形式和性质,都和元素原子量的大小有周期性的依赖关系。门捷列夫在排列元素表的过程中,又大胆指出,当时一些公认的原子量不准确。如那时金的原子量公认为169.2,按此在元素表中,金应排在锇、铱、铂的前面,因为它们被公认的原子量分别为198.6、6.7、196.7,而门捷列夫坚定地认为金应排列在这三种元素的后面,原子量都应重新测定。大家重测的结果,锇为190.9、铱为193.1、铂为195.2,而金是197.2。实践证实了门捷列夫的论断,也证明了周期律的正确性。在门捷列夫编制的周期表中,还留有很多空格,这些空格应由尚未发现的元素来填满。门捷列夫从理论上计算出这些尚未发现的元素的最重要性质,断定它们介于邻近元素的性质之间。例如,在锌与砷之间的两个空格中,他预言这两个未知元素的性质分别为类铝和类硅。就在他预言后的四年,法国化学家布阿勃朗用光谱分析法,从门锌矿中发现了镓。实验证明,镓的性质非常像铝,也就是门捷列夫预言的类铝。镓的发现,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充分说明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的一条客观规律,为以后元素的研究,新元素的探索,新物资、新材料的寻找,提供了一个可遵循的规律。元素周期律像重炮一样,在世界上空轰响了!“门捷列夫不自觉地应用黑格尔的量转化为质的规律,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这个勋业可以和勒维烈计算尚未知道的行星海王星的轨道的勋业居于同等地位。”元素周期律经过后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在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斗争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门捷列夫除了完成周期律这个勋业外,还研究过气体定律、气象学、石油工业、农业化学、无烟火药、度量衡等。由于他总是日以继夜地顽强地劳动着,在他研究过的这些领域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就。1907年2月2日,这位享有世界盛誉的科学家,因心肌梗塞与世长辞了。但他给世界留下的宝贵财产,永远存留在人类的史册上。
2023-07-21 13:41:111

门捷列夫是怎样发明出元素周期表的?

在化学教科书中,一般都附有一张“元素周期表”。这张表把一些看起来似乎互不相关的元素统一起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体系。这一发明,促进了近代化学的发展,是化学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这张表的最早发明者就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1834年1月生于西伯利亚,在有十七个子女的庞大家庭中,门捷列夫排行十四。他出生刚数月,父亲便因双目失明而丢掉了中学校长的职务。微薄的退休金难以维持生计,父亲不得已举家搬进了附近的一个村子,在那里的一个小型玻璃厂工作。玻璃厂里面熔炼和加工的场景,对日后门捷列夫从事化学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母亲的帮助下门捷列夫于1854年大学毕业,并荣获学院的金质奖章,23岁成为副教授,31岁成为教授。门捷列夫是一位极富才华的科学家,足以称得上是俄罗斯民族的骄子。1860年,在考虑《化学原理》的写作计划时,门捷列夫发现无机化学缺乏系统性并深为这种混乱所干扰。为此他开始搜集每一个已知元素的性质资料和相关数据,把能找到的全都搜集在一起。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他发现一些元素除有特性之外还有共性。于是,门捷列夫开始试着排列这些元素。他把每个元素都建立了一张长方形纸板卡片。在每一块长方形纸板上写上了元素符号、原子量、元素性质及其化合物。然后把它们钉在实验室的墙上排了又排。经过了一系列的排队以后,他惊奇地发现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即元素周期律。根据元素周期律,门捷列夫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列成一个周期表,从而初步完成了元素系统化的任务。他还在表中留下空位,预言了类似硼、铝、硅等未知元素的性质,并指出当时测定的某些元素原子量的数值有错误。若干年后,他的预言都得到了证实。门捷列夫工作的成功,引起了整个科学界的震惊。好多外国科学院纷纷聘请他为名誉院士。一次,有个记者问他是怎样想出周期律的,门捷列夫听了大笑:“这个问题我考虑了20年之久,而您却认为我坐着不动,5个戈比1行、5个戈比1行地排列着,突然就成功了?”从立志做这项探索工作时起,门捷列夫就不怕指责,不怕嘲讽,花了20年的时间,才把化学元素从杂乱无章的迷宫中分门别类地理出了一个头绪。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就把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称为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和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是一位精力充沛、成绩卓著的科学家。除化学外,他还研究过气体定律、气象学、石油工业、农业化学、无烟火药、度量衡等。由于他总是日以继夜地顽强地工作,在他研究过的领域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就。这位享有世界盛誉的科学家,因心肌梗塞与世长辞了。但他给世界留下的宝贵财产,永远存留在人类的史册上。
2023-07-21 13:41:241

“元素周期表”是谁发明的?

在化学教科书中,一般都附有一张“元素周期表”。这张表把一些看起来似乎互不相关的元素统一起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体系。这一发明,促进了近代化学的发展,是化学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这张表的最早发明者就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2023-07-21 13:41:331

元素周期表主要发现者是谁

元素周期表的发明者是俄国著名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元素命名:IUPAC元素系统命名法:元素周期表最后几位元素经常是以Uu开头的,其实这只是一种临时命名规则,叫IUPAC元素系统命名法。在这种命名法中,会为未发现元素和已发现但尚未正式命名的元素取一个临时西方文字名称并规定一个代用元素符号,使用拉丁文数字头以该元素之原子序来命名。此规则简单易懂且使用方便,而且它解决了对新发现元素抢先命名的恶性竞争问题,使为新元素的命名有了依据。如ununquadium便是由un(一)-un(一)-quad(四)-ium(元素)四个字根组合而成,表示“元素114号”。元素114命名为flerovium(Fl),以纪念苏联原子物理学家乔治·弗洛伊洛夫(Georgy Flyorov,1913-1990);而ununhexium便是由un(一)-un(一)-hex(六)-ium(元素)四个字根组合而成,表示“元素116号”。元素116名为livermorium(Lv),以实验室所在地利弗莫尔市为名。拓展资料:门捷列夫(1834年-1907年)出生于西伯利亚的托博尔斯克。1850年,门捷列夫随母亲辗转来到圣彼得堡,在一所师范学院接受了教师培训。1857年,门捷列夫担任圣彼得堡大学化学系副教授。1859年至1861年间,门捷列夫被公派出国,先后在巴黎的勒纳尔特等地学习。1861年,门捷列夫回到圣彼得堡任教。当时,人们对元素的认识支离破碎,没有权威的化学教科书。门捷列夫立志当一名好老师,因此决定写一本像样的化学教科书。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俄语:Дмитрий Иванович Менделеев,1834年2月7日—1907年2月2日),俄国科学家,发现并归纳元素周期律,依照原子量,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并据以预见了一些尚未发现的元素。
2023-07-21 13:41:401

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元素周期表的是谁

元素周期表的发明者是俄罗斯的德米特里·伊凡诺维奇·门捷列夫.非常有名的化学家
2023-07-21 13:42:021

元素周期表是什么样子的?

以下为前20号元素,1到20号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依次排开:H氢 ,He氦 ,Li锂,Be铍,B硼。C碳,N氮,O氧,F氟,Ne氖。Na钠,Mg镁,Al铝,Si硅,P磷。S硫,Cl氯,Ar氩,K钾,Ca钙。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于1869年发明周期表,此后不断有人提出各种类型周期表不下170余种,归纳起来主要有:短式表(以门捷列夫为代表)、长式表(维尔纳式为代表)、特长表(以波尔塔式为代表);平面螺线表和圆形表(以达姆开夫式为代表);立体周期表(以莱西的圆锥柱立体表为代表)等。化学元素周期表的一些性质:一、元素的金属性:(1)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2)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二、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碱性: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F和O除外)。三、非金属气态: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同周期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一般酸性越强;同主族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越弱。
2023-07-21 13:42:211

元素周期表是什么时候出来的

1869年门捷列夫制定的
2023-07-21 13:42:428

元素周期表是谁发明的?唐朝最强的三个将军最后一个一人灭了印度!

中国五千年,唐朝是两千年封建历史中一个不寻常的朝代。今天,中国人在外国居住的地方被称为“唐人街”,这表明了唐朝的影响。唐朝不仅经济繁荣,军事能力更强。其中唐朝的三位将军都堪称“战神”,其中一位更是一人灭了天竺。侯将军第一名:侯朱文泰这个名字可能不是每个人都熟悉的。他是高昌国在西域的“末代皇帝”。高昌国,位于今天新疆吐鲁番市的东南部,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高昌国原本是隋朝的一个附庸国。隋朝灭亡后,拒绝接受唐朝,最终被唐朝所灭。隋朝时,高昌国属于凉州,每年都要攻打隋朝。隋朝出兵攻打朝鲜时,高昌国也出兵协助。后来,当成为的国王时,他看不上唐朝,转而投靠了西突厥。唐朝和西突厥本来就是敌对的阵营,巨的举动彻底激怒了唐太宗的李世民。高昌国国王朱文泰使将军侯攻。当侯率领数千敌军出现在唐军城下时,鞠被吓得半死。朱文泰的儿子很无助,不得不在开城投降。李世民下令将高昌国改为西州,安溪县成立。如果莒不是唐朝的敌人,他肯定还能安全地做他的国王!唐朝将军苏烈第二名:苏烈苏烈的名字大家应该很熟悉,河北武义县人。他年轻时表现出极大的聪明才智和勇气。贞4年,苏烈跟随李靖,率兵攻打东突的吉利汗。苏烈提议:趁着雾夜突袭吉利可汗的大本营。李靖采纳了苏定方的建议,命令苏定方带领200骑兵在雾夜突袭突厥大本营。东突根本没反应过来,吉利可汗只带领十余人逃走。苏烈率骑兵追击,生擒吉利可汗。俘获男女十余万,牛马无数。东突厥地属大唐。王玄策第三名:王玄策一代李世民明君,以独特的眼光,在李世民的推动下,王玄策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公元647年,王玄策被任命为政府总督,李世民命令王玄策率兵前往天竺,参加新天竺王西拉迪娅的即位仪式,这实际上显示了唐朝的强大。王玄策到了天竺王玄策,发现其实天竺的新王西拉提雅已经被叛军杀死了。叛军首领酋长已经控制了天竺。大唐使团的王玄策也遭到了阿尔酋长的袭击,并被投入监狱。成功越狱后,王玄策觉得丢了唐朝的脸,没脸回去见唐太宗李世民。作为王玄策大唐的使者,向邻国借了一万兵,杀回天竺。虽然有马内巴在手,但真的是乌合之众。这一万借来的部队战斗力差,士兵素质低。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王玄策在天竺成功活捉了叛军首领阿勒酋长。公元648年,王玄策率领使团返回大唐,并将起义军首领阿尔酋长引见给李世民。
2023-07-21 13:43:201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起源简介

在高中化学教科书中,附有一张“元素周期表”。这张表揭示了物质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来似乎互不相关的元素统一起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体系。它的发明,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个创举,对于促进化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看到这张表,人们便会想到它的最早发明者——门捷列夫。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表中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一列称为一个族。化学元素周期表中共有118种元素。每一种元素都有一个编号,大小恰好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核内电子数目,这个编号称为原子序数。
2023-07-21 13:43:305

化学元素周期表是谁在那一年发明的?一共有多少种元素?

你好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依相对原子质量大小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列,成为雏形的“元素周期表”,得到化学的元素周期律并于1869年发表。所以,“化学元素周期规律”是门捷列夫首先发现并列表,最早的“周期表”内只有63中元素,而目前已经有118种。
2023-07-21 13:44:173

谁人发明和排列原素周期表?

现代化学的元素周期律是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得列夫(Dmitryl.MendeleyeV)首创的,他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依原子量大小并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行,就是元素周期表的雏形。 季米特里·门得列夫(Дмиu0301трий Иваu0301нович Менделеu0301ев俄文发音 文件— 播放,1834年2月7日-1907年2月2日),19世纪俄国人,生于俄国西伯利亚的托波尔斯克市,这个时代,正是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科学技术的发明、改良一日千里,化学也同其它科学一样,取得了惊人的进展。1850年门得列夫进入彼得堡高等师范学校物理数学系,1855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先后到过辛菲罗波尔、敖德萨担任中学教师。1857年他被彼得堡大学破格任命为化学讲师。他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就此发表了世界上第一份元素周期表,按原子量的大小顺序排的同时,将原子价相似的元素上下排成纵列。在今日的化学教科书中,都附有一张「元素周期表」。1906年,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决定的人选是发明周期表的门得列夫(Dmitri Mendeleev),但是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化学家阿累尼乌斯(Svante A. Arrhenius)强力杯葛,因为门得列夫曾批评过阿累尼乌斯的研究论文,得罪了阿里尼阿斯,因此丢掉了得奖的机会。次年(1907年)2月2日,这位享有世界盛誉的俄国化学家因心肌梗塞与世长辞,那一天距离他的73岁生日只有六天。 [编辑] 元素周期表 门得列夫第一份英文版本(建基于俄文第五版)的元素周期表.彼得堡大学的门得列夫研究元素周期律,花费了二十年的时间,当时已经发现了63种元素,但是这些元素显得杂乱无章,有一些科学家试着将这些元素整理成周期表,如法国人尚古多(B. De Chancortois,1820-1886)提出的关于元性质的「螺旋图」,德国的迈耶尔(J. L. Meyer,1830-1895)发表的「六元素表」,以及英国人纽兰兹(J. A. R Newlands,1837-1898)发表的关于元素性质的「八音律」,但成果皆不尽理想;门得列夫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常常废寝忘食,好几天都在办公室走来走去,百思不得其解;有一天,门得列夫坐在椅子上睡着了,突然他被惊醒,因为他梦见了一张清晰的元素周期表,他急忙把梦里的那张表画了下来,后来发现这个周期表只有一处需要修正。有人打趣地说:「让我们带着要解决的问题去做梦吧!」 门得列夫在他的周期表里为「未知元素」预留了空位,在随后的几年中,门得列夫预言的类硼、类铝、类硅等11种未知元素陆续被发现,即以后发现的钪、镓、锗,各种性质与他的预言惊人地吻合,特别是后来发现的氦、氖、氩、氪、氙和氡又给元素周期表增加了新的惰性气体。他的名著、伴随着元素周期律而诞生的《化学原理》,在十九世纪后期和二十世纪初,被国际化学界公认为标准著作,前后共出了八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化学家。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指出「门得列夫不自觉地应用黑格尔的量转化为质的规律,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这个勋业可以和勒维烈计算尚未知道的行星海王星的轨道的勋业居于同等地位。」 参考: ***
2023-07-21 13:44:241

化学元素周期表诞生的故事?

这些是他的部分事迹; 1850年,进入中央师范学院学习,毕业后曾担任中学教师,后任彼得堡大学副教授.1867年,担任教授的门捷列夫为了系统地讲好无机化学课程中,正在着手著述一本普通化学教科书《化学原理》.在著书过程中,他遇到一个难题,即用一种怎样的合乎逻辑的方式来组织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门捷列夫仔细研究了63种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又经过几次并不满意的开头之后,他想到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对元素进行系统的分类.门捷列夫准备了许多类似扑克牌一样的卡片,将63种化学元素的名称及其原子量、氧化物、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分别写在卡片上.门捷列夫用不同的方法去摆那些卡片,用以进行元素分类的试验.最初,他试图像德贝莱纳那样,将元素分分为三个一组,得到的结果并不理想.他又将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分别摆在一起,使其分成两行,仍然未能成功.他用各种方法摆弄这些卡片,都未能实现最佳的分类. 1869年3月1日这一天,门捷列夫仍然在对着这些卡片苦苦思索.他先把常见的元素族按照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拼在一起,之后是那些不常见的元素,最后只剩下稀土元素没有全部“入座”,门捷列夫无奈地将它放在边上.从头至尾看一遍排出的“牌阵”,门捷列夫惊喜地发现,所有的已知元素都已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起来,并且相似元素依一定的间隔出现.第二天,门捷列夫将所得出的结果制成一张表,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在这个表中,周期是横行,族是纵行.在门捷列夫的周期表中,他大胆地为尚待发现的元素留出了位置,并且在其关于周期表的发现的论文中指出:按着原子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各种元素,在原子量跳跃过大的地方会有新元素被发现,因此周期律可以预言尚待发现的元素.事实上,德国化学家迈尔早在1864年就已发明了“六元素表”,此表已具备了化学元素周期表早几个月,迈尔又对“六元素表”进行了递减,提出了著名的《原子体积周期性图解》.该图解比门氏的第一张化学元素表定量化程度要强,因而比较精确.但是,迈尔未能对该图解进行系统说明,而该图解侧重于化学元素物理性质的体现. 1871年12月,门捷列夫在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基础上进行增益,发表了第二张表.在该表中,改竖排为横排,使用一族元素处于同一竖行中,更突出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至此,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工作已圆满完成.客观上来说,迈尔和门捷列夫都曾独自发现了元素的周期律,但是由于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律的研究最为彻底,故而在化学界通常将周期律称为门捷列夫周期律:主族元素越是向右非金属性越强,越是向上金属性越强.同主族元素,随着周期数的增加,分子量越来越大,半径越来越大,金属性越来越强.同周期元素,随着原子系数数的增加,分子量越来越大,半径越来越小,非金属性越来越强.最后一列上都是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 中学化学就讲这些,过渡元素不要求.根据各周期内所含元素种数的不同,将只有2种元素的第1周期和各有8种元素的第2、3周期命名为“短周期”,第4、5、6周期命名为“长周期”,其中4、5周期各有18种元素,第6周期有32种元素,第7周期现有26种元素,由于第七周期尚未填满,所以又叫“未完成周期”("不完全周期").
2023-07-21 13:44:311

现在普遍的化学原理是谁发明的

现在普遍的化学原理是俄罗斯化学家、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创始人门捷列夫发明的。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1834年2月7日—1907年2月2日,俄罗斯科学家,发现化学元素的周期性,但是真正第一位发现元素周期律的是纽兰兹,门捷列夫是后来经过总结,改进得出现在使用的元素周期律的依照原子量,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并据以预见了一些尚未发现的元素。
2023-07-21 13:44:371

元素周期表清朝才出现,为何朱元璋起的名能联成周期表?谁抄谁?

氢锂钠钾铷铯钫,铍镁钙锶钡镭”凡是理科生对于这几句话都不会太过陌生,甚至是倒背如流,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了元素周期表,推动了化学史的发展与进步。元素周期表传入中国,自然每个元素就要有中国的名字。如果你也喜欢历史或者说了解明史,你就会发现,这些元素的名字与明朝皇室子弟的名字相似!难道元素周期表早在明朝就被我国发明了?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命名特征我们知道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简单来说可以分为几类,金属元素,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像铁、银、铜等都属于金属,有金属元素自然就有非金属元素,像排名第一的氢,还有芯片中会用到的硅都属于非金属元素,那么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汉字通常都有这样一个规律,即使你不知道这个汉字什么意思,但是你也可以通过字面大致推断。氢、氧、氮等元素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氢气、氧气、氮气,都是气体,所以部首偏旁都是气字头;而金银铜铁等金属都是金字旁;像碳硅硫等非金属几乎都是石字旁的。不得不说中国文字文化博大精深啊!在元素周期表中,绝不是只有我之前所说的这几种常见元素,有些汉字可以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见不到的,像铷、铯、钫、锶、钡、镭等字,这些字可以说只有接触化学才能看到,那么这些字是怎么来的呢?还得从一位开国皇帝的取名之道说起。朱元璋的取名之道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原名不叫朱元璋,而是朱重八。因为在元朝,身份地位低微的汉人是不允许拥有自己的名的,只能以在家的排行或者生日当天的年岁为名,也就是说当时的汉人名就是一串数字,像朱元璋父亲朱五四大哥朱重四,常遇春父亲常重五。朱元璋这名字是他自己给自己取的名字,寓意诛元璋,璋是一种尖锐的玉器。通常人总是会将自己从前得不到的东西,想方设法的补偿给孩子,朱元璋也不例外。朱元璋可以说是历代开国皇帝身份地位最低微的一个,从小受尽磨难,连正经的名字都不能拥有,作为一位父亲,他自然不希望儿孙们受这种苦,哪怕他们已经是皇室子弟。朱元璋为子孙们的名字可谓是操碎了心。他规定,凡是朱家后人,名字必须是三个字,第二个字是辈分,一看第二个字就能知道他是属于哪一位王爷的第几代子孙,为此他专门为每一个儿子写了家谱,像太子家为: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说完第二个字,再看名字中最后一个字。朱元璋要求最后一个字必须按照五行来取,也就是从父辈到子辈依次是“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循环正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朱元璋的原意是相当好的,但是他没想过,光是他自己一共二十六个儿子,除去夭折或各种原因死亡的几个儿子那也有23个,每一个儿子再生十多个儿子,那第三代就是两百多个,而中国汉字含有金木水火土就那么多,用过了就要避讳,这样一来取名字就成一个难事。那怎么办呢?古有仓颉造字,今有朱氏子弟合成字。于是明朝皇族子弟的名字就越取越偏,什么钯、钴、铬、铌就出现了。徐寿翻译元素周期表当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元素周期表传入中国时,清朝的化学家徐寿对元素周期表的神奇之处十分佩服,就想着将他翻译为中文,方便在中国流传。但是给元素命名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不像我们以前给孩子取名字,随便叫个什么张三李四就完成了,而是要根据每个元素的特点来命名。徐寿在翻阅资料时,意外翻到了明朝朱元璋的家谱,里面的字生僻字居多,还大多数与金属矿物相关,这正好符合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特点,于是朱元璋子孙们的名字就这样被编进了元素周期表。朱元璋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绞尽脑汁为子孙们想的名字就这样在百年之后进入了元素周期表,并且广为流传,朱家就这样占领了元素周期表的半壁江山直到现在。所以说不是元素周期表早在明朝就发明了,而是其中的汉字在明朝被创造了。
2023-07-21 13:44:451

最早绘制出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  )A.爱迪生B.门捷列夫C.丁达尔D.道尔

A、爱迪生有在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方面的发明和贡献.B、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C、丁达尔首先发现和研究了胶体中的丁达尔效应.D、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故选B.
2023-07-21 13:45:301

元素周期表在我国是哪个朝代发现的

清末……外国传入
2023-07-21 13:45:404

元素周期表是谁引入中国的

哈哈不清楚
2023-07-21 13:45:493

化学元素周期表是被门捷列夫发明的,还是被门捷列夫

是被发现的,不是发明的。。。
2023-07-21 13:46:052

门捷列夫为什么会发明元素周期表?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属于思维的继续,属于潜意识思维。最著名的精神科医学家佛洛伊德在《梦的解析》描述为“理解潜意识心理过程”的捷径。也就是解释了看起来荒诞不经、光怪陆离的梦,原来是人的思维潜意识在作怪。也是人思维的延续。另外在心理学中说,梦是人们排解压力的一种表现,白天接受信息量太大,或者压力太大时,夜里基本上是噩梦连连,是潜意识帮助人们在分析种种变相的恶果。2.门捷列夫发明了元素周期表,不仅仅是梦的启发,更重要的是受到西方塔罗牌(扑克)摆放方式的启发,创造了元素周期表。
2023-07-21 13:46:251

化学元素周期表诞生的故事?

门捷列夫是怎样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呢?  1834年2月7日,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诞生于西伯利亚的托波尔斯克,父亲是中学校长。16岁时,进入圣彼得堡师范学院自然科学教育系学习。毕业后,门捷列夫去德国深造,集中精力研究物理化学。1861年回国,任圣彼得堡大学教授。  在编写无机化学讲义时,门捷列夫发现这门学科的俄语教材都已陈旧,外文教科书也无法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因而迫切需要有一本新的、能够反映当代化学发展水平的无机化学教科书。  这种想法激励着年轻的门捷列夫。当门捷列夫编写有关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章节时,他遇到了难题。按照什么次序排列它们的位置呢?当时化学界发现的化学元索已达63种。为了寻找元素的科学分类方法,他不得不研究有关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研究某一学科的历史,是把握该学科发展进程的最好方法。门捷列夫深刻地了解这一点,他迈进了圣彼得堡大学的图书馆,在数不尽的卷帙中逐一整理以往人们研究化学元素分类的原始资料……  门捷列夫抓住了化学家研究元素分类的历史脉络,夜以继日地分析思考,简直着了迷。夜深人静,圣彼得堡大学主楼左侧的的门捷列夫的居室仍然亮着灯光,仆人为了安全起见,推开了门捷列夫书房的门。  “安东!”门捷列夫站起来对仆人说:“到实验室去找几张厚纸,把筐也一起拿来。”  安东是门捷列夫教授家的忠实仆人。他走出房门,莫名其妙地耸耸肩膀,很快就拿来一卷厚纸。  “帮我把它剪开。”  门捷列夫一边吩咐仆人,一边动手在厚纸上画出格子。  “所有的卡片都要像这个格于一样大小。开始剪吧,我要在上面写字。”  门捷列大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他在每一张卡片上都写上了元素名称、原于量、化合物的化学式和主要性质。筐里逐渐装满了卡片。门捷列夫把它们分成几类,然后摆放在一个宽大的实验台上。  接下来的日子,门捷列夫把元素卡片进行系统地整理。门捷列夫的家人看到一向珍惜时间的教授突然热衷于“纸牌”感到奇怪。门捷列夫旁若无人,每天手拿元素卡片像玩纸牌那样,收起、摆开,再收起、再摆开,皱着眉头地玩“牌”……  冬去春来。门捷列夫没有在杂乱无章的元素卡片中找到内在的规律。有一大,他又坐到桌前摆弄起“纸牌”来了,摆着,摆着,门捷列夫像触电似的站了起来,在他面前出现了完全没有料到的现象,每一行元素的性质都是按照原子量的增大而从上到下地逐渐变化着。  门捷列夫激动得双手不断颤抖着。“这就是说,元素的性质与它们的原子量呈周期性有关系。”门捷列夫兴奋地在室内踱着步子,然后,迅速地抓起记事簿在上面写道:“根据元素原子量及其化学性质的近似性试排元素表。”  1869年2月底,门捷列夫终于在化学元素符号的排列中,发现了元素具有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同年,德国化学家迈尔根据元素的物理性质及其他性质,也制出了一个元素周期表。到了1869年底,门捷列夫已经积累了关于元素化学组成和性质的足够材料。  元素周期律一举连中三元,使人类认识到化学元素性质发生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把原来认为各种元素之间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观点彻底打破了,使化学研究从只限于对无数个别的零星事实作无规律的罗列中摆脱出来,从而奠定了现代化学的基础。
2023-07-21 13:46:391

元素周期表的历史演变过程是什么?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许多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1789年,拉瓦锡出版的《化学大纲》中发表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元素表》,在这张表中,他将当时已知的33种元素分四类。 1829年,德贝莱纳在对当时已知的54种元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之后,提出了元素的三元素组规则。他发现了几组元素,每组都有三个化学性质相似的成员。并且,在每组中,居中的元素的原子量,近似于两端元素原子量的平均值。 1850年,德国人培顿科弗宣布,性质相似的元素并不一定只有三个;性质相似的元素的原子量之差往往为8或8的倍数。 1862年,法国化学家尚古多创建了《螺旋图》,他创造性地将当时的62种元素,按各元素原子量的大小为序,标志着绕着圆柱一升的螺旋线上。他意外地发现,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都出现在同一条母线上。 1863年,英国化学家欧德林发表了《原子量和元素符号表》,共列出49个元素,并留有9个空位。 上述各位科学家以及他们所做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只能说是一个前期的准备,但是这些准备工作是不可缺少的。而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德国化学家迈尔和英国化学家纽兰兹在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865年,纽兰兹正在独立地进行化学元素的分类研究,在研究中他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当元素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起来时,每隔8个元素,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就会重复出现。由此他将各种元素按着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起来,形成了若干族系的周期。纽兰兹称这一规律为“八音律”。这一正确的规律的发现非但没有被当时的科学界接受,反而使它的发现者纽兰兹受尽了非难和侮辱。直到后来,当人人已信服了门氏元素周期之后才警醒了,英国皇家学会对以往对纽兰兹不公正的态度进行了纠正。门捷列夫在元素周期的发现中可谓是中流砥柱,不可避免地,他在研究工作中亦接受了包括自己的老师在内的各个方面的不理解和压力。 门捷列夫生于1834年,10岁之前居住于西伯利亚,在一个政治流放者的指导下,学习科学知识并对其产生了极大兴趣。1847年,失去父亲的门捷列夫随母亲来到披得堡。1850年,进入中央师范学院学习,毕业后曾担任中学教师,后任彼得堡大学副教授。 1867年,担任教授的门捷列夫为了系统地讲好无机化学课程中,正在着手著述一本普通化学教科书《化学原理》。在著书过程中,他遇到一个难题,即用一种怎样的合乎逻辑的方式来组织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 门捷列夫仔细研究了63种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又经过几次并不满意的开头之后,他想到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对元素进行系统的分类。门捷列夫准备了许多类似扑克牌一样的卡片,将63种化学元素的名称及其原子量、氧化物、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分别写在卡片上。门捷列夫用不同的方法去摆那些卡片,用以进行元素分类的试验。最初,他试图像德贝莱纳那样,将元素分分为三个一组,得到的结果并不理想。他又将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分别摆在一起,使其分成两行,仍然未能成功。他用各种方法摆弄这些卡片,都未能实现最佳的分类。 1869年3月1日这一天,门捷列夫仍然在对着这些卡片苦苦思索。他先把常见的元素族按照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拼在一起,之后是那些不常见的元素,最后只剩下稀土元素没有全部“入座”,门捷列夫无奈地将它放在边上。从头至尾看一遍排出的“牌阵”,门捷列夫惊喜地发现,所有的已知元素都已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起来,并且相似元素依一定的间隔出现。 第二天,门捷列夫将所得出的结果制成一张表,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在这个表中,周期是横行,族是纵行。在门捷列夫的周期表中,他大胆地为尚待发现的元素留出了位置,并且在其关于周期表的发现的论文中指出:按着原子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各种元素,在原子量跳跃过大的地方会有新元素被发现,因此周期律可以预言尚待发现的元素。 事实上,德国化学家迈尔早在1864年就已发明了“六元素表”,此表已具备了化学元素周期表早几个月,迈尔又对“六元素表”进行了递减,提出了著名的《原子体积周期性图解》。该图解比门氏的第一张化学元素表定量化程度要强,因而比较精确。但是,迈尔未能对该图解进行系统说明,而该图解侧重于化学元素物理性质的体现。 1871年12月,门捷列夫在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基础上进行增益,发表了第二张表。在该表中,改竖排为横排,使用一族元素处于同一竖行中,更突出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至此,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工作已圆满完成。 客观上来说,迈尔和门捷列夫都曾独自发现了元素的周期律,但是由于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律的研究最为彻底,故而在化学界通常将周期律称为门捷列夫周期律。
2023-07-21 13:46:482

化学前20个元素是什么 元素周期表前20个是哪些

  化学前20个元素分别是: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   化学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原子序数从小至大排序的化学元素列表,是元素周期律用表格表达的具体形式。化学前20个元素的符号是H、He、Li、Be、B、C、N、O、F、Ne、Na、Mg、Al、Si、P、S、Cl、Ar、K、Ca。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明者是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他是俄国的伟大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化学元素的周期性,然后经过不断的研究与改善,制作除了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就是这样的一张周期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    门捷列夫的成就   1、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对未来的科学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2、门捷列夫是第一个发明运输沥青所用的现代工具并使用管道输送石油产品的人。   3、他参与到了Ermak号北极破冰船的建造工作中,并于1898年顺利竣工。他还去各个地方冒险,并且发表了论文。
2023-07-21 13:46:581

明朝皇子的名字是怎么取的?和元素周期表有什么关系?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我带来的明朝皇子的名字是怎么取的? 元素周期表是与化学相关的学科里面会用到的一种基础知识,就如同语文里的文字,数学中的各种数字和符号,英语里的英文字母一样。而且元素周期表是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总结出来的。但是有不少人发现,明朝时期的皇子们,他们的名字里面的字,居然和元素周期表里的各种元素高度吻合,这究竟是为什么?这两者之间难道有什么关联吗? 1.明朝皇子的名字 在封建时代,皇族成员的命名虽然很讲究、很典雅,但是也和大部分中国普通人遵循的基本规则一样:姓氏+辈分+单名。 对于大明王朝来讲,开国皇帝朱元璋虽然没受过多少正规教育,但是喜欢臭显摆、立规矩,他给后代起名制定了一套法则,简单说就是: 1给每支皇族一套辈份表,20个字,比如燕王这一支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里面有很多咱熟悉的,比如正德皇帝朱厚照、万历皇帝朱翊钧、崇祯皇帝朱由检等等。老朱有20多个儿子,每个儿子都20个字,还不重样,真够他(或者大臣们)想的。 2每个皇子皇孙的单名都要与金木水火土有关,而且要按照五行相生来排序,比如嘉靖皇帝叫朱厚熜,五行为火(熜是火字旁),他的儿子的名字就得和土有关(火生土),也就是隆庆皇帝朱载垕;隆庆的儿子呢,土生金,就是万历皇帝朱翊钧了。 朱元璋老先生的初衷是很好的,可千算万算,没有算到朱家后代的繁殖能力,子孙后代每一代人口都会呈几何增长,一开始还能用通用常见的字,可是很快,悲剧了,朱家子孙发现字都不够用了。 怎么办?只能翻找各种古籍,什么生僻字、异体字、通假字都搜罗了个遍,还不行,就只有造字了。这之后,就有了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如镭、钠、镁、钴、铈、烷、烯等等。 永和王——朱慎镭;封丘王——朱同铬; 鲁阳王——朱同铌;瑞金王——朱在钠; 宣宁王——朱成钴;怀仁王——朱成钯; 沅陵王——朱恩铈;钾庆王——朱帅锌; 韩 王——朱徵钋;稷山王——朱效钛; 新野王——朱弥镉;楚 王——朱孟烷…… 2.和元素周期表什么关系 直到1896年,徐寿将门捷列夫发明的元素周期表引进了中国,当时并没有能对应的汉字,怎么把这些奇奇怪怪的名字译成中文呢? 为了能翻译好这些元素,达到形声兼备,这个老哥花大力气翻看了各种古籍寻找灵感。一不小就找到了明朝皇族的家谱,这可不得了!这不再合适不过了吗?金属旁、火字旁等等再加上个音译的汉字呗!比如Na(Natrium),就可以用瑞金王朱在钠的名字。于是,徐寿就用明朝家谱命名了今天的化学元素中文名称。 只能说朱元璋老兄及其子孙发明和创造了元素周期表的元素汉字在前,后人借鉴和抄袭了他们的名字在后,从而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见的这种巧合。 世界太奇妙,龙子龙孙们的名字居然给科学帮了个大忙,这一切都得归功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朱重八老兄了,此老兄真是中国的门捷列夫!堪称“元素周期表之父”!。 孩子们学化学的时候,起码得稍稍对朱元璋老先生表示一下感谢,否则,他们很可能不是背诵氢锂钠钾等等,而是要背Hydrogeium,Lithium,Natrium,Kalium。 3.徐寿 最后再来科普一下清末化学先驱徐寿先生。徐寿出生在江苏无锡,19世纪60年代因精通技术,开始在安庆内军械所为洋务派造船,设计和制造了中国第一艘完全自制的蒸汽船“黄鹄号”。1868年,江南制造局设立翻译馆,他又去做翻译,一生翻译了13部科学著作。当时翻译和现在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且都是有外国人口述,然后中国人整理成书,比现在翻译难度大多了。《化学鉴原》等中国最早的化学著作就是这么产生的。这部书是由英国传教士傅兰雅进行口译。 徐寿先生还发表过一篇关于声学的论文《考证律吕说》,由傅兰雅翻译成英文发表在1881年3月的《Nature》上。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Nature》发表论文!这篇论文通过实验推翻了著名物理学家约翰·丁铎尔在《声学》中的定论,纠正了伯努利定律,被编辑赞美为“来自中国的声音”。 徐寿先生在翻译化学元素的时候自己做了一个标准,当然有人也对这种标准有意见,可是又拿不出更好的方案,所以沿用至今,不过我觉得蛮好~
2023-07-21 13:47:051

谁发明了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的发明者是俄国著名的化学家门捷列夫,他的原名是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但是发现化学元素周期性规律的是英国化学家纽兰兹,经过门捷列夫对纽兰兹发现的元素周期律进行总结才有了后来的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根据化学元素的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所制作出的元素周期表,对于化学科学研究来说是历史性的巨大贡献。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在当时梅捷列夫所发明的元素周期表也并不是非常完整而没有缺陷的,正是在后来一位又一位化学家的补充与完整下,元素周期表才在学习与研究的领域上,发挥出了越来越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现在的化学教科书当中的最后一页上总会附有一张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也是我们进入化学世界的敲门砖,它不仅仅向我们展示出化学世界当中物质元素的秘密,科学家们还能够利用它来寻找新的物质元素。人物简介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俄语:Дми_трийИва_новичМенделе_ев,1834年2月7日-1907年2月2日),俄罗斯科学家,发现化学元素的周期性(但是真正第一位发现元素周期律的是纽兰兹,门捷列夫是后来经过总结,改进得出现在使用的元素周期律的),依照原子量,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并据以预见了一些尚未发现的元素。1907年2月2日,这位享有世界盛誉的俄国化学家因心肌梗塞与世长辞,那一天距离他的73岁生日只有五天。他的名著、伴随着元素周期律而诞生的《化学原理》,在十九世纪后期和二十世纪初,被国际化学界公认为标准著作,前后共出了八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化学家。元素周期表规律原子半径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元素化合价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单质的熔点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最高价氧化物和水化物的酸碱性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非金属气态氢化物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同周期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一般酸性越强;同主族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越弱。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氧离子氧化性越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2023-07-21 13:47:261

元素周期表谁发明的 元素周期表发明者

1、元素周期表的发明者是俄国著名的化学家门捷列夫,他的原名是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 2、但是发现化学元素周期性规律的是英国化学家纽兰兹,经过门捷列夫对纽兰兹发现的元素周期律进行总结才有了后来的元素周期表。
2023-07-21 13:47:501

元素周期表谁发明的

元素周期表不是发明的,而是由俄国科学家德米特里·门捷列夫第一次整理制作的。
2023-07-21 13:47:594

发明元素周期表的人

元素周期表是一个摸索创建过程,由很多人探索并制定出来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元素周期表,是门捷列夫绘制的,也是最终定型并十分完善的。当然,门捷列夫不是第一人,而是最终定型的第一人。虽然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最终得以认定,但是发现化学元素周期性规律的是英国化学家纽兰兹,门捷列夫对纽兰兹发现的元素周期律进行总结,才有了后来的元素周期表。
2023-07-21 13:48:073

元素周期表是谁发明的?

元素周期表是门捷列夫发明的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俄国化学家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于1869年总结发表此周期表(第一代元素周期表),此后不断有人提出各种类型周期表不下170余种,归纳起来主要有:短式表(以门捷列夫为代表)、长式表(以维尔纳式为代表)、特长表(以波尔塔式为代表);平面螺线表和圆形表(以达姆开夫式为代表);立体周期表(以莱西的圆锥柱立体表为代表)等众多类型表。注:中国教学上长期使用的是长式周期表,即维尔纳式为代表。
2023-07-21 13:48:162

元素周期表的发明者是谁

元素周期表其实不是德米里·门捷列夫发明的,元素周期表实际上是法国地质学家贝吉耶·德·尚古尔多阿发明的。相信我,我在专业书本上看见的ヾ(u25cd°u2207°u25cd)uff89uff9e
2023-07-21 13:48:434

元素周期表的主要发现者是谁?

元素周期表的主要发现者是: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俄国化学家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于1869年总结发表此周期表(第一代元素周期表),此后不断有人提出各种类型周期表不下170余种。归纳起来主要有:短式表(以门捷列夫为代表)、长式表(以维尔纳式为代表)、特长表(以波尔塔式为代表);平面螺线表和圆形表(以达姆开夫式为代表);立体周期表(以莱西的圆锥柱立体表为代表)等众多类型表。发展历程现代化学的元素周期律是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首先创造的,他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依相对原子量大小并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列,制成元素周期表的雏形。经过多年修订后才成为当代的周期表。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表中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一列称为一个族。 原子半径由左到右依次减小,上到下依次增大。在化学教科书和字典中,都附有一张“元素周期表”。这张表揭示了物质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来似乎互不相关的元素统一起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体系。它的发明,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个创举,对于促进化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看到这张表,人们便会想到它的最早发明者——门捷列夫。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排列,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同一纵行,编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化学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成为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随着科学的发展,元素周期表中未知元素留下的空位先后被填满。当原子结构的奥秘被发现时,编排依据由相对原子质量改为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或核电荷数﹚,形成现行的元素周期表。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元素周期表
2023-07-21 13:48:591

元素周期表谁发明的?

在化学教科书中,一般都附有一张“元素周期表”。这张表把一些看起来似乎互不相关的元素统一起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体系。这一发明,促进了近代化学的发展,是化学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这张表的最早发明者就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2023-07-21 13:49:204

化学元素周期表是谁发明的

19世纪中期,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制定了化学元素周期表
2023-07-21 13:49:564

1.化学元素周期表是谁发明的?

19世纪中期,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制定了化学元素周期表 门捷列夫出生于1834年,他出生不久,父亲就因双目失明出外就医,失去了得以维持家人生活的教员职位.门捷列夫14岁那年,父亲逝世,接着火灾又吞没了他家中的所有财产,真是祸不单行.1850年,家境困顿的门捷列夫藉着微薄的助学金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后来成了彼得堡大学的教授. 幸运的是,门捷列夫生活在化学界探索元素规律的卓绝时期.当时,各国化学家都在探索已知的几十种元素的内在联系规律. 1865年,英国化学家纽兰兹把当时已知的元素按原子量大小的顺序进行排列,发现无论从哪一个元素算起,每到第八个元素就和第一个元素的性质相近.这很像音乐上的八度音循环,因此,他干脆把元素的这种周期性叫做“八音律”,并据此画出了标示元素关系的“八音律”表. 显然,纽兰兹已经下意识地摸到了“真理女神”的裙角,差点就揭示元素周期律了.不过,条件限制了他作进一步的探索,因为当时原子量的测定值有错误,而且他也没有考虑到还有尚未发现的元素,只是机械地按当时的原子量大小将元素排列起来,所以他没能揭示出元素之间的内在规律. 可见,任何科学真理的发现,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会受到阻力,有些阻力甚至是人为的.当年,纽兰兹的“八音律”在英国化学学会上受到了嘲弄,主持人以不无讥讽的口吻问道:“你为什么不按元素的字母顺序排列?” 门捷列夫顾不了这么多,他以惊人的洞察力投入了艰苦的探索.直到1869年,他将当时已知的仍种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原子量,写在一张张小卡片上,进行反复排列比较,才最后发现了元素周期规律,并依此制定了元素周期表. 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宣称:把元素按原子量的大小排列起来,在物质上会出现明显的周期性;原子量的大小决定元素的性质;可根据元素周期律修正已知元素的原子量.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被后来一个个发现新元素的实验证实,反过来,元素周期表又指导化学家们有计划、有目的地寻找新的化学元素.至此,人们对元素的认识跨过漫长的探索历程,终于进入了自由王国. 门捷列夫,这位化学巨人的元素周期表奠定了现代化学和物理学的理论基础. 在他死后;人们格外怀念这位个子魁伟,留着长发,有着碧蓝的眼珠、挺直的鼻子、宽广的前额的化学家.他生前总是穿着自己设计的似乎有点古怪的衣服.上衣的口袋特别大,据说那是便于放下厚厚的笔记本——他一想到什么,总是习惯地立即从衣袋里掏出笔记本,把它顺手记下. 门捷列夫生活上总是以简朴为乐.即使是沙皇想接见他,他也事先声明——平时穿什么,接见时就穿什么.对于衣服的式样,他毫不在乎,说:“我的心思在周期表上,不在衣服上.”他的头发式样也很随便.那时,男人们流行戴假发,对此,门捷列夫总是摇着头说:“我喜欢我的真头发.”
2023-07-21 13:50:061

元素周期表是谁发明的?

门捷列夫
2023-07-21 13:50:187

元素周期表是谁发明的? 最好详细一点,附上作者简介

  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   Dmitri Ivanovich Mendeleev   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1834.2.7~1907.2.2),生在西伯利亚.他从小热爱劳动,喜爱大自然,学习勤奋.   1860年门捷列夫在为著作《化学原理》一书考虑写作计划时,深为无机化学的缺乏系统性所困扰.于是,他开始搜集每一个已知元素的性质资料和有关数据,把前人在实践中所得成果,凡能找到的都收集在一起.人类关于元素问题的长期实践和认识活动,为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他在研究前人所得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一些元素除有特性之外还有共性.例如,已知卤素元素的氟、氯、溴、碘,都具有相似的性质;碱金属元素锂、钠、钾暴露在空气中时,都很快就被氧化,因此都是只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有的金属例铜、银、金都能长久保持在空气中而不被腐蚀,正因为如此它们被称为贵金属.   于是,门捷列夫开始试着排列这些元素.他把每个元素都建立了一张长方形纸板卡片.在每一块长方形纸板上写上了元素符号、原子量、元素性质及其化合物.然后把它们钉在实验室的墙上排了又排.经过了一系列的排队以后,他发现了元素化学性质的规律性.   因此,当有人将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律的发现看得很简单,轻松地说他是用玩扑克牌的方法得到这一伟大发现的,门捷列夫却认真地回答说,从他立志从事这项探索工作起,一直花了大约20年的功夫,才终于在1869年发表了元素周期律.他把化学元素从杂乱无章的迷宫中分门别类地理出了一个头绪.此外,因为他具有很大的勇气和信心,不怕名家指责,不怕嘲讽,勇于实践,敢于宣传自己的观点,终于得到了广泛的承认.为了纪念他的成就,人们将美国化学家希伯格在1955年发现的第101号新元素命名为Mendelevium,即“钔”.   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而有趣的规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增加呈周期性的变化,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门捷列夫根据这个道理,不但纠正了一些有错误的原子量,还先后预言了15种以上的未知元素的存在.结果,有三个元素在门捷列夫还在世的时候就被发现了.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兰,发现了第一个待填补的元素,命名为镓.这个元素的一切性质都和门捷列夫预言的一样,只是比重不一致.门捷列夫为此写了一封信给巴黎科学院,指出镓的比重应该是5.9左右,而不是4.7.当时镓还在布瓦博德兰手里,门捷列夫还没有见到过.这件事使布瓦博德兰大为惊讶,于是他设法提纯,重新测量镓的比重,结果证实了门捷列夫的预言,比重确实是5.94.这一结果大大提高了人们对元素周期律的认识,它也说明很多科学理论被称为真理,不是在科学家创立这些理论的时候,而是在这一理论不断被实践所证实的时候.当年门捷列夫通过元素周期表预言新元素时,有的科学家说他狂妄地臆造一些不存在的元素.而通过实践,门捷列夫的理论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重视.   后来,人们根据周期律理论,把已经发现的100多种元素排列、分类,列出了今天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张贴于实验室墙壁上,编排于辞书后面.它更是我们每一位学生在学化学的时候,都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课.   现在,我们知道,在人类生活的浩瀚的宇宙里,一切物质都是由这100多种元素组成的,包括我们人本身在内.   可是,化学元素是什么呢?化学元素是同类原子的总称.所以,人们常说,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砖石”,这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还是可以的.然而,化学元素周期律说明,化学元素并不是孤立地存在和互相毫无关联的.这些事实意味着,元素原子还肯定会有自己的内在规律.这里已经蕴育着物质结构理论的变革.   终于,到了19世纪末,实践有了新的发展,放射性元素和电子被发现了,这本来是揭开原子内幕的极好机会.可是门捷列夫在实践面前却产生了困惑.一方面他害怕这些发现“会使事情复杂化”,动摇“整个世界观的基础”;另一方面又感到这“将是十分有趣的事……周期性规律的原因也许会被揭示”.但门捷列夫本人就在将要揭开周期律本质的前夜,1907年带着这种矛盾的思想逝世了.   门捷列夫并没有看到,正是由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系列伟大发现和实践,揭示了元素周期律的本质,扬弃了门捷列夫那个时代关于原子不可分的旧观念.在扬弃其不准确的部分的同时,充分肯定了它的合理内涵和历史地位.在此基础上诞生的元素周期律的新理论,比当年门捷列夫的理论更具有真理性.   【门捷列夫的平生】   1907年1月27日,俄国首都彼得堡寒风凛冽,太阳黯淡无光,寒暑表上的水银柱降到零下20多度,街上到处点着蒙有黑纱的灯笼,显出一派悲哀的气氛.几万人的送葬队伍在街上缓缓移动着,在队伍最前头,既不是花圈,也不是遗像,而是由十几个青年学生扛着的一块大木牌,上面画着好多方格,方格里写着“C”、“O”、“Fe”、“Zn”等元素符号.   原来,死者是著名的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木牌上画着好多方格的表是化学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对化学的主要贡献.   门捷列夫生于一位有十七个子女的中学校长家庭,他排行十四.出生刚数月,父亲双目突然失明,接着又丢掉了校长的职务.微薄的退休金难以维持生计,全家搬进附近一个村子里,因为舅舅在那里经营一个小型玻璃厂.工人们熔炼和加工玻璃的场景,对他以后从事与烧杯、烧瓶打交道的化学研究产生很大影响.1841年秋,不满七周岁的门捷列夫和十几岁的哥哥一起考进市中学,在当地轰动一时.不幸总爱跟随贫苦人家.门捷列夫13岁时父亲去世,14岁时工厂遭火灾化为灰烬,母亲只好再次搬家,将成年的女儿们嫁出去,让两个儿子参加工作.1849年春,门捷列夫中学毕业,母亲变卖家产,一心想让小儿子上大学.在父亲的一位朋友的帮助下,门捷列夫进入彼得堡师范学院物理系.只过了一年,就成为优等生.紧张学习之余,还撰写科学简评得到少量稿费.这时他已经失去任何经济支持:舅舅和母亲相继去世.1854年,他大学毕业并荣获学院的金质奖章,23岁成为副教授,31岁成为教授.   使他获得最初声望的是《有机化学》,为了写这本书,他几乎两个月没离开过书桌.年过七旬后,积劳成疾,竟双目半盲.每天从清晨工作到下午5:30,“中饭”后继续工作到深夜.他是在书桌前死去的,去世时手里还握着笔.1869年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使他名声大噪,好多外国科学院纷纷聘请他为名誉院士.一次,有个记者问他是怎样想出周期律的,门捷列夫听了大笑:“这个问题我考虑了20年之久,而您却认为我坐着不动,5个戈比1行、5个戈比1行地排列着,突然就成功了?”   诚然,我们应该永远铭记门捷列夫的格言:“什么是天才?终身努力,便成天才!”   名言   科学的种子,是为了人民的收获而生长的.   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管它多么漂亮,都会失去分量,不会为人所承认;没有以有分量的理论作基础的实践一定会遭到失败.   科学不但能“给青年人以知识,给老年人以快乐”,还能使人惯于劳动和追求真理,能为人民创造真正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能创造出没有它就不能获得的东西.   一个人要发现卓有成效的真理,需要千百万个人在失败的探索和悲惨的错误中毁掉自己的生命.   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劳动,便成天才!   科学的种子,是为了人民的收获而生长的.   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
2023-07-21 13:50:351

元素周期表是谁发明的?

门捷列夫 但是我觉得这说发明不太好,这是一个科学的规律性的东西,应该说发现。
2023-07-21 13:50:453

是谁发明的元素周期表

化学元素周期表最早由门捷列夫于1869年编定1865年,英国化学家纽兰兹把当时已知的元素按原子量大小的顺序进行排列,发现无论从哪一个元素算起,每到第八个元素就和第一个元素的性质相近。这很像音乐上的八度音循环,因此,他干脆把元素的这种周期性叫做“八音律”,并据此画出了标示元素关系的“八音律”表。显然,纽兰兹已经下意识地摸到了“真理女神”的裙角,差点就揭示元素周期律了。不过,条件限制了他作进一步的探索,因为当时原子量的测定值有错误,而且他也没有考虑到还有尚未发现的元素,只是机械地按当时的原子量大小将元素排列起来,所以他没能揭示出元素之间的内在规律。可见,任何科学真理的发现,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会受到阻力,有些阻力甚至是人为的。当年,纽兰兹的“八音律”在英国化学学会上受到了嘲弄,主持人以不无讥讽的口吻问道:“你为什么不按元素的字母顺序排列?”门捷列夫顾不了这么多,他以惊人的洞察力投入了艰苦的探索。直到1869年,他将当时已知的仍种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原子量,写在一张张小卡片上,进行反复排列比较,才最后发现了元素周期规律,并依此制定了元素周期表。
2023-07-21 13:5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