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啵呲嘚
-
唐太宗的十八谋士:房玄龄、杜如晦、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勗。
唐太宗李世民在长安城设文学馆,王府属杜如晦、记室房玄龄、虞世南、文学褚亮、姚思廉、主簿李玄道、参军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咨议典签苏勖、天策府从事中郎于志宇、军咨祭酒苏世长、记室薛收、仓曹李守素、国子助教陆德明、孔颖达、信都盖文达、宋州总管府户曹许敬宗共十八人常讨论政事、典籍,当时称之为“十八学士”。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齐州临淄人(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相公庄镇房庄村) ,房彦谦之子。唐朝初年名相。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汉族,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长安)人,为隋唐时期李世民帐下重要参谋,李世民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杜如晦为其筹谋划策,运筹帷幄,深为时人所敬服。
于志宁(588年-665年),字仲谧,雍州高陵(今陕西高陵)人,唐朝宰相,北周太师于谨曾孙。
苏世长,父苏振,北周封为建威县侯。11岁时,上书北周武帝,武帝惊异,特召见他。世袭父爵。入隋,为长安令,大业未年为都水少监。唐开国,历任陕州长史,天策府军谘祭洒。苏世长机辩博学,敢于直言,多次劝说太祖李渊,以隋为鉴,惩其奢淫,不忘俭约,拜谏议大夫。太宗年间,与杜如晦、房玄龄等齐名,画像立于秦王府文学馆内,是唐太宗智囊团的“十八学士”之一。文学大家褚亮题赞道:“军咨谐噱,超然辩悟,正色于庭,匪躬之故。”
姚思廉(557—637),字简之,一说名简,字思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朝初期史学家。约生于梁末陈初,在八十岁左右去世。世居吴兴(今浙江湖州)。他随父姚察在陈朝灭亡后到隋朝做官,迁至北方,故两《唐书》中《姚思廉传》称其为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县)人。
薛收(591-624),字伯褒,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县西南)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隋内史侍郎薛道衡之子。因父亲被隋炀帝缢死,遂不仕隋。后被房玄龄荐入秦王府,授为主簿。武德四年(621年),随李世民讨王世充,力排众议,建议分兵围困洛阳,另外派兵狙击窦建德。最终王世充与窦建德同时被擒。后以平刘黑闼之功封汾阴县男。武德七年(624年),授天策府记室参军,不久卒。贞观七年(633年),追赠定州刺史。高宗即位后,陪葬昭陵。
褚亮,字希明,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曾祖湮,梁御史中丞;祖蒙,太子中舍人;父玠,陈秘书监,并着名前史。其先自阳翟徙居焉。亮幼聪敏好学,善属文。博览无所不至,经目必记于心。喜游名贤,尤善谈论。年十八,诣陈仆射徐陵,陵与商榷文章,深异之。陈后主闻而召见,使赋诗,江总及诸辞人在坐,莫不推善。祯明初,为尚书殿中侍郎。陈亡,入隋为东宫学士。大业中,授太常博士。隋炀帝嫉其才,诬赖他与杨玄感有牵连,贬为西海郡司户。大业十三年(617年),金城校尉薛举称王,任褚亮为黄门侍郎。大业十四年,秦王李世民灭薛举之子薛仁杲,以褚亮为铠曹参军。后入秦王府文学馆,任文学馆学士,史载"凡分三番逆宿于阁下,悉给珍膳。每暇日,访以政事,讨论故籍,榷略前载,无常礼之间","太宗每有征伐亮常侍从,军中宴筵,必预欢赏,从容讽议,多所俾益"。贞观元年(627年),与杜如晦等十八人授弘文馆学士,被封为封阳翟县男,褚亮支持唐太宗拓疆政策,命子褚遂良从军,出兵突厥。累迁至通直散骑常侍,十六年,进爵为阳翟县侯。后致仕归家。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卒,年八十八。谥号曰康,赠太常卿,陪葬昭陵。
陆德明(约550年-630年) 名元朗,以字行。苏州吴人。经学家。训诂学家。初受学于周弘正,善言玄理。陈太建中,后主为太子,集名儒入讲承光殿,以弱冠与国子祭酒绿孝克抗辨,屡夺其说,举坐咨赏。起官始兴王国左常侍,迁国子助教。陈亡归里。隋炀帝嗣位召为秘书学士,授国子助教。王世充称帝欲以为子师,严拒之,唐初,秦王辟为文学馆学士,以经授中山王承乾,补太学博士。高祖已释奠,召博士徐文远,浮屠慧乘,道士刘进喜各讲经,德明驳难,随方立义,遍析其要,众为屈。贞观初迁国子博士,封吴县男。寻卒。
孔颖达编订《五经正义》,排除经学内部的家法师说等门户之见,于众学中择优而定一尊,广采以备博览,从而结束了自西汉以来的各种纷争;是他摒弃南学与北学的地域偏见,兼容百氏,融合南北,将西汉以来的经学成果尽行保存,使前师之说不致泯灭,后代学者有所钻仰;也由于他的《五经正义》被唐王朝颁为经学的标准解释,从而完成了中国经学史上从纷争到统一的演变过程。他是一个对中国经学具有总结和统一之功的大经学家。
李玄道,是隋唐时期文学家。李世民的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
李守素(?-约628)赵州(今河北赵县)人,世代为山东名族。十八学士之一。李世民击败王世充后,召署天策府仓曹参军,尤谙氏族学,"自晋宋已降,四海士流及诸勋贵华戎阀阅,莫不详究",人称"肉谱"。尝与虞世南共谈人物,一开始谈论江左、山东士族时,世南尚能应对,谈到北地时,则笑而不答,虞叹曰:"肉谱定可畏。"
永兴文懿公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蔡允恭(约561—约628)隋末唐初官吏、文学家。字克让,蔡叔度24世裔,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西梁左民尚书蔡大业之子,蔡大宝侄子,美姿容,有风采,善缀文,未及仕而梁为隋所灭,由于长安与虞世南相友善,邀为隋炀帝从官。
颜相时(?-645年),表字睿,琅琊临沂人。中国唐朝儒学者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他是颜师古之弟,颜之推之孙,颜思鲁之子。
许敬宗(公元592年—公元672年),字延族,杭州新城人,唐朝宰相,隋朝礼部侍郎许善心之子。
薛元敬,字子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西)人。薛收的侄子。唐太宗十八学士之一。
薛元敬,长於文学,与薛收及薛收族兄薛德音齐名,世称河东三凤,其中薛收为长雏、薛德音为鹜鷟,薛元敬为鵷雏。高祖武德初(618年)曾任秘书郎。秦王李世民召为天策府参军兼值记室,杜如晦称之为“小记室”。李世民为皇太子,任太子舍人。掌军府书檄和朝廷诰令,深得唐太宗之赏识。
盖文达,唐代大儒,"贞观十八学士"之一。字艺成,冀州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师从刘焯。与族弟盖文懿皆名儒,人称"二盖"。文达博览群书,尤精于《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入唐后由文学殿学士升谏议大夫,拜崇贤学士。
苏勖,字慎行,中国唐朝武功人,隋朝宰相苏威之孙,“十八学士”之一。娶唐高祖之女南昌公主。贞观十五年,撰成《括地志》55O卷,又序略5卷,为唐代著名地理著作。李泰表上之,太宗赐李泰物万段,苏勖、萧德言等成加给赐物。
- 肖振
-
以房玄龄、杜如晦、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勗(xu 第四声)十八人并为学士,讨论文献,商略古今,房玄龄为秦王府文学馆十八学士之首。
- 凡尘
-
李世民在天策府开设文学馆,广招天下学士入馆,先后入选的有
褚亮、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薛收、姚思廉、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十八人,
号称“十八学士”。他们皆是“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贞观之治,“十八学士”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代“十八学士”是﹖
秦王府十八学士2023-07-20 12:07:586
唐朝的十八学士是哪十八学士?
十八学士:shíbāxuéshì1.唐太宗开文学馆,命杜如晦_房玄龄_于志宁_苏世长_薛收(收卒,刘孝孙补入)_褚亮_姚思廉_陆德明_孔颖达_李玄道_李守素_虞世南_蔡允恭_颜相时_许敬宗_薛元敬_盖文达_苏勖十八人并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令阎立本绘象褚亮题赞。号《十八学士写真图》。参阅《旧唐书.褚亮传》。2.唐玄宗开元年间,以张说_徐坚_贺知章_赵冬曦_冯朝隐_康子元_侯行果_韦述_敬会真_赵玄默_毋__吕向_咸_业_李子钊_东方颢_陆去泰_余钦_孙季良十八人为学士,命董萼绘象。参阅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名臣》_元白_《湛渊静语》卷二。3.茶花品种名。十八学士茶花是茶花中的一个珍品,深为人们所厚爱。并不是如金庸《天龙八部》中段誉所描述的一棵茶花上能开出十八种不同颜色的花来。实际上“十八”指的是花瓣轮数而非花色数,相邻两角花瓣排列20轮左右,多为18轮,故称它为“十八学士”。它树型优美,花朵结构奇特,由70-130多片花瓣组成六角塔形花冠,层次分明,排列有序,十分美观。它常见的花色有朱红、绯红。粉红、全白诸色。唐太宗时期唐太宗在做秦王时建“文学馆”,收聘贤才,以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_十八人并为学士。复命画家阎立本为十八学士画像,即为《十八学士写真图》,褚亮题赞。当时被唐太宗选入文学馆者被称为“登瀛洲”,後人有所谓“十八学士登瀛洲”,又因唐太宗常与门下十八学士弈棋,後人因此画有《十八学士弈棋图》。[编辑]唐玄宗时期唐玄宗开元时,於上阳宫食象亭,以张说、徐坚、贺知章、赵冬曦、冯朝隐、康子元、侯行果、韦述、敬会真、赵玄默、毋_、吕向、咸_业、李子钊、东方颢、陆去泰、馀钦、孙季良为十八学士,命董萼画像,并记录所有十八学士的姓名、表字、爵位、籍贯等。[编辑]五代时期五代楚国君王马希范在位时曾仿照唐太宗设天策府文学馆的先例,以幕僚拓跋恒、廖匡图、李弘皋、徐仲雅等十八人为学士,号称“天策府十八学士”。《资治通鉴》二八二卷载:“楚王希范始开天策府,置护军都尉、领军司马等官,以诸弟及将校为之。又以幕僚拓跋恒、李弘皋、廖匡图、徐仲雅等十八人为学士。”[编辑]参见十八学士,茶花的品种,有粉十八学士、红十八学士、白十八学士三种,全是单色系的。金庸也在《天龙八部》中提到“十八学士”的茶花品种。但纯粹是虚构的[1]。[编辑]注释↑武侠大师金庸在《天龙八部》作品中,对茶花的描写登峰造极,文中提到“十八学士”品种:大理有一种名种茶花,叫作『十八学士』,那是天下的极品,一株上共开十八朵花,朵朵颜色不同,红的就是全红,紫的便是全紫,决无半分混杂。而且十八朵花形状朵朵不同,各有各的妙处,开时齐开,谢时齐谢。??比之『十八学士』次一等的,『十三太保』是十三朵不同颜色的花生於一株,『八仙过海』是八朵异色同株,『七仙女』是七朵,『风尘三侠』是三朵,『二乔』是一红一白的两朵。这些茶花必须纯色,若是红中夹白,白中带紫,便是下品了。??『八仙过海』中必须有深紫和淡红的花各一朵,那是铁拐李和何仙姑,要是少了这两种颜色,虽然是八色异花,也不能算『八仙过海』,那叫做『八宝妆』,也算是名种,但比『八仙过海』差了一级。??『风尘三侠』,也有正品和副品之分。凡是正品,三朵花中必须紫色者最大,那是虬髯客,白色者次之,那是李靖,红色者最娇艳而最小,那是红拂女。如果红花大过了紫花、白花,便属副品,身份就差得多了。」??段誉指著那株五色花茶道:「这一种茶花,论颜色,比十八学士少了一色,偏又是驳而不纯,开起来或迟或早,花朵又有大有小。它处处东施效颦,学那十八学士,却总是不像,那不是个半瓶醋的酸丁_?因此我们叫它作『落第秀才』。2023-07-20 12:08:141
十八学士是什么
唐代十八学士:唐太宗为秦王时建文学馆,罗致四方文士,收聘贤才,以房玄龄、杜如晦、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勗十八人并为学士,讨论文献,商略古今,房玄龄为秦王府文学馆十八学士之首。 后唐太宗命阎立本画像,褚亮作赞,题十八人名号、籍贯,称十八学士,藏之书府,时人倾慕,谓之登瀛洲。2023-07-20 12:08:252
李世民时期十八学士是那几个?
唐玄宗开元年间,以张说、徐坚、贺知章、赵冬曦、冯朝隐、康子元、侯行果、韦述、敬会真、赵玄默、毋煚、吕向、咸廙业、 李子钊、东方颢、陆去泰、余钦、孙季良十八人为学士 唐太宗在做秦王时建“文学馆”,收聘贤才,以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勗十八人并为学士。复命画家阎立本为十八学士画像, 即为《十八学士写真图》,褚亮题赞。当时被唐太宗选入文学馆者被称为“登瀛洲”,后人有所谓“十八学士登瀛洲”,又因唐太宗常与门下十八学士弈棋,后人因此画有《十八学士弈棋图》。2023-07-20 12:08:342
唐朝十八学士及2大将军是谁
给分我就告诉你2023-07-20 12:08:543
盛唐太世:唐太宗的十八学士两大将军
唐太宗时期,唐朝可谓是发展到了极致,也因此出现了许多名人,十八学士两大将军就是这些名人中的佼佼者,十八学士两大将军都是唐太宗的得力助手,无论是文学还是武功。哪十八学士两大将军究竟有哪些人呢? 十八学士两大将军: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 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秦琼,尉迟恭十八学士两大将军之杜如晦(585~630)中国唐初名相。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从祖杲为北周、隋显官。 十八学士两大将军之杜如晦 十八学士两大将军之房玄龄(579年~648年别名房乔,字玄龄,汉族,唐代齐州临淄(今济南章丘相公庄人),是中国唐朝时的开国宰相,名乔,字玄龄(一说名玄龄,字乔)十八学士两大将军之于志宁(588-665) 唐初大臣。字仲谧,京兆高陵(今属陕西)人。十八学士两大将军之苏世长机辩博学,敢于直言,多次劝说太祖李渊,以隋为鉴,惩其奢淫,不忘俭约,拜谏议大夫。 十八学士两大将军之姚思廉 557年--637年。字简之,一说原名简,字思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朝初期史学家十八学士两大将军之薛收 字伯褒,隋唐时蒲州汾阴(治今山西万荣县西南)人,591年―624年十八学士两大将军之褚亮 唐初大臣,余杭人 (555年~647年),字希明十八学士两大将军之陆德明 (约550-630) 名元朗,以字行。苏州吴人。经学家。训诂学家。十八学士两大将军之孔颖达 547年―648年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十八学士两大将军之李玄道 (?一629) 唐文学家十八学士两大将军之李守素 赵州人,世代为山东名族。十八学士之一十八学士两大将军之虞世南 558年―638年 唐代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余姚人。孔颖达 547年―648年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十八学士两大将军之蔡允恭 荆州江陵人。蔡大宝的侄子。有风采,善缀文。仕隋,历著作佐郎、起居舍人。炀帝属词赋,多令讽诵之。入唐,为文学馆学士。贞观初,除太子洗马。集二十卷,今存诗一首。 十八学士两大将军之蔡允恭 十八学士两大将军之颜相时(?-645年),表字睿,雍州万年县人。中国唐朝儒学者。颜师古之弟。十八学士两大将军之许敬宗 592年―672年 字延族,杭州新城人。十八学士两大将军之薛元敬 薛收的侄子,李世民“十八学士”之一十八学士两大将军之盖文达 冀州信都人,唐代大儒。2023-07-20 12:09:171
十八学士首席杜如晦:唐太宗称制过程的第一谋
【十八学士首席代表】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祖上世代担任北周和隋朝的显官。他从小机敏过人,进入仕途后做了一个小官,但很快自动离职回家。李世民进入长安时,杜如晦也被招入帐下,从此跟随李世民四处征战,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他以办事干练有决断著称,与房玄龄齐名,人称"房谋杜断"。后升迁至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并入李世民特设的文学馆,被尊为十八学士之首。 因为李世民功劳显赫,遭到太子李建成的猜忌, *** 羽殴打杜如晦,导致皇位争权酿成流血事件。李建成欲削弱李世民势力,唆使唐高祖驱逐杜如晦和房玄龄出秦王府。不久,房、杜二人潜回秦王府谋划玄武门之变,事成后升任太子左庶子。 唐太宗登基后,拜杜如晦为兵部尚书,封蔡国公,后改任吏部尚书,总监东宫兵马事。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杜如晦任尚书右仆射,与房玄龄担任左右相,共同辅佐唐太宗,四海升平。同年冬,不幸染病,于翌年三月病逝,年仅四十六岁。 【李世民差点错失杜如晦】 杜如晦,京兆杜陵人,出身名士之家,祖上世代为官。曾祖和祖父都在北周当过大官,祖父杜果则官至隋朝工部尚书,父亲杜吒曾为隋朝昌州长史。杜如晦从小聪明颖悟,喜欢读书,好谈文史,机敏果断。他去吏部应试,当时以善于识人著称的吏部侍郎高孝基,曾称赞杜如晦定会出人头地,也非常器重杜如晦,说他有应变的才能,将来一定是国家的栋梁。杜如晦后来果然如高孝基所预言的,成了唐朝一代名相,有感于高孝基的知人之明,特意为他立碑作纪念,也算是不忘旧。 但在当时,杜如晦和房玄龄一样怀才不遇,只做了个小县城的县尉(负责保安)。他眼见隋朝政局飘摇,又觉得没前途,不久就弃官回家了。 李渊父子太原起义后,李世民进军长安,杜如晦家离长安很近,很快被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人事参谋),后来升为陕州行军总管府长史(地方军总司令部参谋长)。秦王李世民是唐高祖次子,在起义中功劳最大,身边追随着一大批能干的文臣武将,自然引起太子李建成的嫉恨。 李建成担心秦王府人才济济,日后对自己不利,于是以朝廷名义外调了大批秦王幕府中的文武人才,将其派到外地任职。李世民担心自身力量被削弱,就跟心腹谋士房玄龄商量,房玄龄说:“府中的官员被抽调的虽多,但都不算可惜。只有杜如晦聪明有见识,是王佐之才。您要是安于当秦王,无啥大志,那是用不上杜如晦的,但若要经营天下的话,非此人不可!”李世民醒悟过来,大惊说:“你要是不说,我差点失去了这个人才!”连忙上表奏请留下杜如晦,唐高祖批准,这才把已调离的杜如晦追回。 杜如晦从此跟随李世民左右,和房玄龄一起辅佐李世民,征伐四方,参与每场战役,参与军国机要之事,成为李世民智囊团中的核心人物。两人处理秦王府的公务,能办的当即就办,从不堆着公文不批,而且办事公允,下属们都心服口服。房玄龄善于出谋划策,杜如晦机敏干练,遇事善断,两人配合得天衣无缝,形成赫赫有名、威力无穷的“房谋杜断”组合。 【十八学士首座】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世民率军生擒夏王窦建德,逼降郑帝王世充,李渊为了表彰李世民的特殊功勋,特设天策上将府,封他为天策上将,官位在诸位王公之上。李世民虽仅有二十多岁,却极有远见,认为四海已渐渐趋于稳定,建设时期即将来临,便及时由武略转向文治,在西宫修建文学馆,延揽四方文士,号称“十八学士”。 李世民邀杜如晦坐上十八学士的首座,与房玄龄并列,其次有虞世南、于志宁、苏世长、薛收、褚亮、姚思廉、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这十八位学士以六人为一班,轮流值班,共同研讨学问,商定国家大计。李世民每天忙完公务,就到文学馆和学士们一起学习,常常讨论到深夜才入寝。 这批学士受到非常优厚的待遇,李世民还特意让当时的名画家阎立本为十八学士画像,让褚亮(褚遂良的父亲)题写了赞语,并很珍惜地收存起来,一时满朝传颂这样的盛事,天下文人都对文学馆十分向往,认为一进入文学馆就等于“登瀛洲”(瀛洲是著名仙岛,相当于登龙门)。 李世民以戎马起家,又年轻气盛,居然愿意每天晚上跟着一帮中年学者读书讨论,孜孜不倦地上短期进修班,被后人大大称赞。可惜这个由房玄龄、杜如晦主持的一流进修班的课程、作业等,都没有流传下来,不然对后世政治家定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这十八学士实际上就是李世民的智囊团,李世民正是在他们的策划协助下,成功地从父亲兄长手里夺得皇位,君临天下。 【 *** 痛打杜如晦】 李世民战功显赫,又有十八学士以及一批武将协助,太子李建成对此早已不满。兄弟间的权力之争,很快上升为武力冲突,代表事件就是杜如晦被痛殴。李建成和最小的四弟李元吉结为一党,走后宫路线,结交唐高祖宠妃,以枕边风左右父皇,甚至传出了两位皇子与张婕妤、尹德妃等私通的绯闻。李世民平定洛阳后,后妃们向他索要珍宝、土地,李世民公事公办,不予理会,得罪了后妃。 一次,杜如晦骑马经过尹德妃之父阿鼠的府第门口,阿鼠的家僮强逼杜如晦下马,杜如晦没照做,立刻被拖下马,痛打了一顿,还折断了一根手指。阿鼠怕世民向高祖告状,先让尹德妃向高祖告状说:“秦王手下骄横, *** 臣妾家人。”高祖偏听信,责备世民说:“你的手下对我的妃子尚且如此,对待百姓就更不用说了。”李世民极力辩解,高祖始终不信。杜如晦白白断了手指,在李氏兄弟的 *** 中成为第一个受害者。 在李世民于李建成处吃完饭中毒呕血后,双方的矛盾终于激化。秦王府的谋士忧心忡忡,却没有办法,擅长谋划的房玄龄建议为了国家大事应该不拘小节,存亡关头,不如杀死太子。李世民召杜如晦商量,杜氏到后立即做出决断,主张先发制人。与此同时,李建成和李元吉也在加紧步伐,建成忌惮房、杜二人,对元吉说:“秦王府里我们要小心的人,唯有杜如晦与房玄龄。”于是他多次在李渊面前说坏话,高祖终于下旨,驱逐房、杜二人。接着,李建成和李元吉密谋在饯别宴会上杀害李世民,世民处境险恶,只好派人去召房、杜二人回秦王府商量对策。房、杜非常为难,因为有圣旨不准他们进秦王府,抗旨乃是死罪。李世民解下佩刀对尉迟敬德说:“你再去约他们,再不愿来,就取了他们的首级。”左右都是死,二人只好乔装打扮成道士,混进秦王府。在他们的策划下,李世民第二天就发动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夺得皇位。 【短暂的房杜左右相组合】 唐太宗即位后,论功行赏,杜如晦也被列为五位一等功臣之一,拜兵部尚书,封蔡国公,食邑一千三百户。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改任吏部尚书,翌年升为尚书右仆射,与房玄龄同任左右丞相,共同辅佐唐太宗处理朝政。李世民励精图治,进行了一连串的改革,房、杜二人作为他的左右手,配合默契,在制定国家的典章制度、任命和考核官吏等各方面都发挥了很大作用。 每次在太宗面前议事,玄龄见杜如晦不在,定说:“如晦来了才能做决定。”等杜如晦来了,一一审读房玄龄的方案,选择其中最可行的,再由太宗责成决策。房、杜二人,形成了人才合理搭配,将偏才组成了最有效的全才型国家高层,开创了有名的“贞观之治”,后人论唐代良相,首推房、杜。 可惜的是就在贞观三年的冬天,杜如晦染病辞官,太宗下诏给他原薪在家养病,经常派人问候,派名医前去诊治。杜如晦的病情加剧后,太宗除了让皇太子到杜家去探视,还亲自到杜府,难掩悲伤地流下了眼泪。但即便天子如此关心,也已回天乏术,杜如晦不久就去世了,年仅四十六岁。太宗痛哭不已,三天没上朝,特意写手谕给虞世南说:“朕与如晦,君臣二人情深义重,如晦不幸早逝,我心里悲痛,你要体察我的心意,好好为如晦写一篇碑文。”后来,太宗有一天吃到一种瓜,觉得非常美味,顿时回忆起杜如晦,就停下来不吃,留下那一半派人送到杜如晦灵前。可见杜如晦在太宗心目中分量不轻,可惜英年早逝,不然必定还有一番作为。2023-07-20 12:09:241
唐太宗的十八谋士有谁?
唐太宗的十八谋士:房玄龄、杜如晦、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勗。 唐太宗李世民在长安城设文学馆,王府属杜如晦、记室房玄龄、虞世南、文学褚亮、姚思廉、主簿李玄道、参军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咨议典签苏勖、天策府从事中郎于志宇、军咨祭酒苏世长、记室薛收、仓曹李守素、国子助教陆德明、孔颖达、信都盖文达、宋州总管府户曹许敬宗共十八人常讨论政事、典籍,当时称之为“十八学士”。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齐州临淄人(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相公庄镇房庄村) ,房彦谦之子。唐朝初年名相。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汉族,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长安)人,为隋唐时期李世民帐下重要参谋,李世民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杜如晦为其筹谋划策,运筹帷幄,深为时人所敬服。 于志宁(588年-665年),字仲谧,雍州高陵(今陕西高陵)人,唐朝宰相,北周太师于谨曾孙。 苏世长,父苏振,北周封为建威县侯。11岁时,上书北周武帝,武帝惊异,特召见他。世袭父爵。入隋,为长安令,大业未年为都水少监。唐开国,历任陕州长史,天策府军谘祭洒。苏世长机辩博学,敢于直言,多次劝说太祖李渊,以隋为鉴,惩其奢淫,不忘俭约,拜谏议大夫。太宗年间,与杜如晦、房玄龄等齐名,画像立于秦王府文学馆内,是唐太宗智囊团的“十八学士”之一。文学大家褚亮题赞道:“军咨谐噱,超然辩悟,正色于庭,匪躬之故。” 姚思廉(557—637),字简之,一说名简,字思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朝初期史学家。约生于梁末陈初,在八十岁左右去世。世居吴兴(今浙江湖州)。他随父姚察在陈朝灭亡后到隋朝做官,迁至北方,故两《唐书》中《姚思廉传》称其为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县)人。 薛收(591-624),字伯褒,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县西南)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隋内史侍郎薛道衡之子。因父亲被隋炀帝缢死,遂不仕隋。后被房玄龄荐入秦王府,授为主簿。武德四年(621年),随李世民讨王世充,力排众议,建议分兵围困洛阳,另外派兵狙击窦建德。最终王世充与窦建德同时被擒。后以平刘黑闼之功封汾阴县男。武德七年(624年),授天策府记室参军,不久卒。贞观七年(633年),追赠定州刺史。高宗即位后,陪葬昭陵。 褚亮,字希明,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曾祖湮,梁御史中丞;祖蒙,太子中舍人;父玠,陈秘书监,并着名前史。其先自阳翟徙居焉。亮幼聪敏好学,善属文。博览无所不至,经目必记于心。喜游名贤,尤善谈论。年十八,诣陈仆射徐陵,陵与商榷文章,深异之。陈后主闻而召见,使赋诗,江总及诸辞人在坐,莫不推善。祯明初,为尚书殿中侍郎。陈亡,入隋为东宫学士。大业中,授太常博士。隋炀帝嫉其才,诬赖他与杨玄感有牵连,贬为西海郡司户。大业十三年(617年),金城校尉薛举称王,任褚亮为黄门侍郎。大业十四年,秦王李世民灭薛举之子薛仁杲,以褚亮为铠曹参军。后入秦王府文学馆,任文学馆学士,史载"凡分三番逆宿于阁下,悉给珍膳。每暇日,访以政事,讨论故籍,榷略前载,无常礼之间","太宗每有征伐亮常侍从,军中宴筵,必预欢赏,从容讽议,多所俾益"。贞观元年(627年),与杜如晦等十八人授弘文馆学士,被封为封阳翟县男,褚亮支持唐太宗拓疆政策,命子褚遂良从军,出兵突厥。累迁至通直散骑常侍,十六年,进爵为阳翟县侯。后致仕归家。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卒,年八十八。谥号曰康,赠太常卿,陪葬昭陵。 陆德明(约550年-630年) 名元朗,以字行。苏州吴人。经学家。训诂学家。初受学于周弘正,善言玄理。陈太建中,后主为太子,集名儒入讲承光殿,以弱冠与国子祭酒绿孝克抗辨,屡夺其说,举坐咨赏。起官始兴王国左常侍,迁国子助教。陈亡归里。隋炀帝嗣位召为秘书学士,授国子助教。王世充称帝欲以为子师,严拒之,唐初,秦王辟为文学馆学士,以经授中山王承乾,补太学博士。高祖已释奠,召博士徐文远,浮屠慧乘,道士刘进喜各讲经,德明驳难,随方立义,遍析其要,众为屈。贞观初迁国子博士,封吴县男。寻卒。 孔颖达编订《五经正义》,排除经学内部的家法师说等门户之见,于众学中择优而定一尊,广采以备博览,从而结束了自西汉以来的各种纷争;是他摒弃南学与北学的地域偏见,兼容百氏,融合南北,将西汉以来的经学成果尽行保存,使前师之说不致泯灭,后代学者有所钻仰;也由于他的《五经正义》被唐王朝颁为经学的标准解释,从而完成了中国经学史上从纷争到统一的演变过程。他是一个对中国经学具有总结和统一之功的大经学家。 李玄道,是隋唐时期文学家。李世民的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 李守素(?-约628)赵州(今河北赵县)人,世代为山东名族。十八学士之一。李世民击败王世充后,召署天策府仓曹参军,尤谙氏族学,"自晋宋已降,四海士流及诸勋贵华戎阀阅,莫不详究",人称"肉谱"。尝与虞世南共谈人物,一开始谈论江左、山东士族时,世南尚能应对,谈到北地时,则笑而不答,虞叹曰:"肉谱定可畏。" 永兴文懿公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蔡允恭(约561—约628)隋末唐初官吏、文学家。字克让,蔡叔度24世裔,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西梁左民尚书蔡大业之子,蔡大宝侄子,美姿容,有风采,善缀文,未及仕而梁为隋所灭,由于长安与虞世南相友善,邀为隋炀帝从官。 颜相时(?-645年),表字睿,琅琊临沂人。中国唐朝儒学者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他是颜师古之弟,颜之推之孙,颜思鲁之子。 许敬宗(公元592年—公元672年),字延族,杭州新城人,唐朝宰相,隋朝礼部侍郎许善心之子。 薛元敬,字子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西)人。薛收的侄子。唐太宗十八学士之一。 薛元敬,长於文学,与薛收及薛收族兄薛德音齐名,世称河东三凤,其中薛收为长雏、薛德音为鹜鷟,薛元敬为鵷雏。高祖武德初(618年)曾任秘书郎。秦王李世民召为天策府参军兼值记室,杜如晦称之为“小记室”。李世民为皇太子,任太子舍人。掌军府书檄和朝廷诰令,深得唐太宗之赏识。 盖文达,唐代大儒,"贞观十八学士"之一。字艺成,冀州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师从刘焯。与族弟盖文懿皆名儒,人称"二盖"。文达博览群书,尤精于《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入唐后由文学殿学士升谏议大夫,拜崇贤学士。 苏勖,字慎行,中国唐朝武功人,隋朝宰相苏威之孙,“十八学士”之一。娶唐高祖之女南昌公主。贞观十五年,撰成《括地志》55O卷,又序略5卷,为唐代著名地理著作。李泰表上之,太宗赐李泰物万段,苏勖、萧德言等成加给赐物。2023-07-20 12:09:441
唐太宗的十八学士还有两大威武将军是谁,为什么不让我贴苏勗
唐太宗在做秦王时建“文学馆”,收聘贤才,杜如晦(585~630)中国唐初名相。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从祖杲为北周、隋显官。房玄龄(579年~648年别名房乔,字玄龄,汉族,唐代齐州临淄(今济南章丘相公庄人),是中国唐朝时的开国宰相,名乔,字玄龄(一说名玄龄,字乔)于志宁(588-665) 唐初大臣。字仲谧,京兆高陵(今属陕西)人。苏世长姚思廉 557年--637年。字简之,一说原名简,字思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朝初期史学家薛收 字伯褒,隋唐时蒲州汾阴(治今山西万荣县西南)人,591年—624年褚亮唐初大臣,余杭人 (555年~647年),字希明陆德明 (约550-630) 名元朗,以字行。苏州吴人。经学家。训诂学家。孔颖达 547年—648年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李玄道 (?一629) 唐文学家李守素 赵州人,世代为山东名族。十八学士之一虞世南 558年—638年 唐代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余姚人。蔡允恭 荆州江陵人。蔡大宝的侄子。有风采,善缀文。仕隋,历著作佐郎、起居舍人。炀帝属词赋,多令讽诵之。入唐,为文学馆学士。贞观初,除太子洗马。集二十卷,今存诗一首。颜相时(?-645年),表字睿,雍州万年县人。中国唐朝儒学者。颜师古之弟。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许敬宗 592年—672年 字延族,杭州新城人。薛元敬 薛收的侄子,李世民“十八学士”之一盖文达 冀州信都人,唐代大儒。苏勗 (642前后),字慎行,京兆武功人。娶南昌公主。十八人并为学士。复命画家阎立本为十八学士画像, 即为《十八学士写真图》,褚亮题赞。当时被唐太宗选入文学馆者被称为“登瀛洲”,后人有所谓“十八学士登瀛洲”,又因唐太宗常与门下十八学士弈棋,后人因此画有《十八学士弈棋图》。 1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忠壮公段志玄 李渊在太原时的旧部,首义功臣。参加李唐历次重要战役,以勇武著名。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拒绝建成、元吉的拉拢,忠于李世民,并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其人治军严谨,李世民评价为“周亚夫无以加焉”。贞观十六年病故。 2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刘弘基 游侠,隋炀帝征高丽时,因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太原起兵时,与长孙顺德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途中于霍邑之战阵斩隋主将宋老生,攻克长安后被评为战功第一。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力尽被擒,李世民灭薛氏后获救。又在刘武周进攻太原时战败被俘,侥幸自己逃回,随后配合李世民在介休歼灭宋金刚。因唐朝与突厥关系恶化,常年驻守北边抵御突厥。贞观年间曾随李世民征高丽。唐高宗时病故。 票数: 52023-07-20 12:09:521
十八学士.两大将军.都谁
好2023-07-20 12:10:022
唐太宗时期十八学士之一褚亮简介,有《晚别乐记室彦》之作
人物生平 褚亮是唐代著名大臣,文学家,少年时机警敏捷,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善文工诗,喜交游名士。在陈、隋时已有显名,十八岁仕后陈,陈至德元年(583),访尚书左仆射徐陵,受到赏识。陈后主闻而召见,命即席赋诗,在座诸人皆频首称许,任为尚书殿中侍郎。 陈亡后入隋,为东宫学士、太常博士。大业中,炀帝嫉才,诬与杨玄感有牵连,贬为西海郡司户。大业十三年(617年),金城校尉薛举割据称王,任亮为黄门侍郎,参与机密。 十四年,秦王李世民消灭薛举,入唐后为秦王府文学(如同教官)。后唐太宗每次征伐,亮常随军参预密谋,侍从征战。唐立国之初,褚亮常对内外大政提出建议,曾劝止唐高祖冬猎,以免扰民。 贞观元年(627年),与杜如晦等十八人授弘文馆学士,馆内轮流值宿,以备咨询军国大事。贞观九年,任员外散骑常侍。后迭有升迁,又改任通直散骑常侍。十六年,进爵为阳翟县侯。亮大力支持李世民扩大疆土政策,命子褚遂良从征,出兵突厥。唐统一全国后,他为文学馆招聘贤才,与杜如晦等人以本官兼任学士,共十八人。唐太宗曾命画家阎立本为他们绘像,并让亮为这些像作赞,号称《十八学士 *** 图》,题上名字爵位,收藏为朝廷档案,是当时极高荣誉。 后辞官归里,晚年病休在家,李世民还不断派人慰问。年九十三卒,著有文集二十卷。 史料记载 《旧唐书》“褚亮传”记载:“幼聪明好学,善属文。博览无所不至,经目必记于心,喜游明贤,尤擅谈论。年十八,诣陈仆射徐陵,陵与之商榷文章,深异之。陈后主问而召见,使赋诗,江总及诸辞人在坐,莫不推善。”褚亮初任陈太子春坊,后至上殿中侍郎,陈亡入隋,召为东宫学士,又任太常博士,并奉诏参修《魏书》。 613年,因礼部尚书杨玄感谋逆事受到牵连,左迁西海郡司户。十三年(617年)薛举聚据州起事,号西秦霸王。旋称帝,建元秦兴,拜褚亮为黄门侍郎。褚遂良随父入伍,任通事舍人。翌年薛举病亡,其子仁杲败降于秦王李世民。李世民久闻褚亮贤名,留京为秦王府近臣。后入秦王府文学馆,褚亮任文学馆学士。史载“凡分三番逆宿于阁下,悉给珍膳。每暇日,访以政事,讨论故籍,榷略前载,无常礼之间”,“太宗每有征伐亮常侍从,军中宴筵,必预欢赏,从容讽议,多所俾益”。从而成为李世民智囊团中的重要人物。贞观九年(635年)封翟阳县男,拜通直散骑常侍,成为开国资深元老。 历史记载 褚亮,字希明,西晋以来阳翟(今禹州市)大姓,居住在城东十八里褚河一带。 亮从小聪明好学,博览群书,无所不读,经目必记,又好作文,尤善谈论。18岁那年,便冒昧地去造访当时的政坛兼文坛名流陈仆射徐陵。徐陵也真有点博雅之风,竟然接待了他且与他商榷文章,并对褚亮的文章见识深表惊异。世人有传为美谈,有不可思议,有戏谑褚亮爱与名贤结交者。 此事被陈后主听说了,就召见他,给他出题目,让他即席赋诗。当时大诗人尚书令江总及词坛许多名家都在座。褚亮毫无拘谨怯场之意,旁若无人,高声吟咏,兴致勃发,似难节制,使得在座的人包括陈后主在内,莫不称善。祯明初(586),任命亮为尚书殿中侍郎。祯明三年(589)一月陈亡,亮遂被隋朝收容为东宫学士。大业中(605—617)隋炀帝授亮为太常博士。当时,隋炀帝为改制宗庙,亮引经据典,极力反对,使炀帝久议而不得决。隋炀帝心中不悦,将亮放任为西海郡司户。此时,京兆郡博士潘徽也被降为威定县主薄,亮与徽同行。行至陇山(今河南信阳县东北),潘徽突然病死。因为战乱加贬谪,褚亮只好买了棺木将其瘗在路边,顿觉慨然伤怀,遂题诗一首写在坟旁的树上。有好事者,互相传抄讽诵,弄得满京城的士庶百姓许多人都知道了。地方割据势力薛举起事称秦帝后,慕名收拢褚亮,拜黄门侍郎,参与重要机密事务。举死之后,其子继位,无力控制局势,被唐太宗李世民打败。褚亮遂归太宗。太宗亦久闻亮名,不仅不加害于他,反而深加礼遇,赐织物二百段,马四匹,随太宗还京师。也是战乱时期重视拢络人才,也是褚亮运气特好,或因褚亮的确才智过人,所以,虽然经陈、隋、秦、唐,四易其主,终不为害,反而愈受宠荣。太宗李世民每有征伐,亮常随侍左右。军中设宴,必定请亮。天下平定之后,太宗对褚亮节节提拔。贞观元年(627)封亮为弘文馆学士,九年(635)晋升员外散骑常侍,封“阳翟县男”,拜通直散骑常侍,十六年(642)进爵为侯,食七百户。又与杜如晦、房玄龄、孔颖达,虞世南、许敬宗等十八人为文学馆大学士,图其像貌,题其名字,记其官爵,并命褚亮写了一篇像赞,曰《十八学士 *** 图》,藏之书府。当时文人倾慕已极,称之为“登瀛洲”。 后褚亮告老还乡,唐太宗李世民还向褚亮“借子”说:“你我相处,倏忽间已三十年。今你将归里,朕幸辽东,欲使你的次子遂良随朕东行,想你不会舍不得一子于膝下吧!”及至褚亮归乡养病,太宗亲自下诏遣医药救疗,派中使每日问候不绝。 亮卒年88岁。太宗非常悲痛,停止登朝一天,以示哀悼,并赠其为太常卿,陪葬于昭陵,谥号康。亮之一生,实遇明主矣! 轶事典故 十八学士 1.唐太宗开文学馆,命杜如晦p房玄龄p于志宁p苏世长p薛收(收卒,刘孝孙补入)p褚亮p姚思廉p陆德明p孔颖达p李玄道p李守素p虞世南p蔡允恭p颜相时p许敬宗p薛元敬p盖文达p苏勖十八人并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令阎立本绘象褚亮题赞。号《十八学士 *** 图》。 2.唐玄宗开元年间,以张说p徐坚p贺知章p赵冬曦p冯朝隐p康子元p侯行果p韦述p敬会真p赵玄默p毋p吕向p咸M业p李子钊p东方颢p陆去泰p余钦p孙季良十八人为学士,命董萼绘象。 秦王破阵乐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正月初三,李世民为庆祝自己的全面胜利,借春节之时宴请文武百官。在君臣欢宴的时刻,李世民命乐工高歌猛奏《秦王破阵乐》。 贞观七年(公元633年),李世民根据多年戎马生涯的经验,为这一乐舞绘制了《破阵乐舞图》(与现 在舞蹈场记相似)。这个乐舞的队形,左边圆,右边方,前有战阵,后有队伍。此舞用图绘制出后,李世民又感到《秦王破阵乐》是流行在民间的一军歌,如在宫中演出不太典雅,所以责令“魏徵、虞世南、褚亮、李百药等一些文官修改歌词”,并把此乐舞改名为《七德舞》,命当时精通音乐的大臣起居郎吕才排练新编的《秦王破阵乐》。 墓室陵寝 亮碑 约高宗在位时立。碑身首高298厘米,下宽110厘米,厚39厘米。碑额篆体兼隶阴刻“大唐卿之碑” ,传为唐太宗书,碑文撰者不详,传为殷仲容书,分隶36行,满行65字。碑上截部分字迹尚存,余均磨灭无文。 亮,字希明,遂良之父,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太宗时为散骑常侍(从三品),贞观二十一年病亡,赠太常卿,谥曰康。两《唐书》有传。 碑中称李世民为“太宗”,可知碑立于高宗即位之后,又因碑中仅书遂贤,而不及次子遂良,可知该碑立于遂良得罪贬死之后。宋赵明诚《金石录》将其列于高宗末年,不无道理。 碑额书法以篆为主,篆中有隶,然与《秦诏版》中的篆书兼隶书却不相同,书法劲峭妍美,方圆并用,结体为篆,运笔又多为隶,相得益彰,妙不可言。昭陵碑林诸多碑石,碑额凡乎同类,或官、爵、勋、谥并称,或以身份官位尊称,惟该碑额爱利润留成“褚卿”。清初林侗《唐昭陵石迹考略》云:“按唐制,三品以上得立碑,而元老大臣,得请天子题额,其重若此。昭陵诸碑额为体不一,多从篆,独褚亮碑额书‘大唐褚卿之碑",篆笔兼隶,殊峭劲,为太宗御题无疑。”今人多从此说。褚亮亡时,次子遂良为相,为太宗所重,又与太宗为书友,求太宗御书亡父碑额,不为难事。太宗酷爱书法,工真、行草、飞白,其传世书迹有《温泉铭》、《屏风帖》《晋祠铭》等。 褚亮碑为八分隶书,清孙承泽《庚子消夏录》称其为“唐石之最佳者”。陪葬昭陵的马周碑为殷仲容书己成定论。明《石墨镌华》云褚帝碑:“分隶与马周碑如出一手,疑亦殷仲容书。遂良能书,非仲容辈恐不得?其父碑也。”今人多从此说。该碑书法结体方古,端妍细劲,既蕴藏汉魏的凝重与质朴,又体现了隋唐以来的妍丽与规整。 家族历史 褚氏居褚河,自西汉褚少孙始,至唐朝褚遂良的五世孙褚虔,历6个朝代800余年均为阳翟(今禹州市)名门望族。褚氏在禹繁衍25代,辈辈出人才,并有所建树。褚少孙、褚澄和褚遂良等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禹州自明嘉靖《钧州志》始,历代志书对褚氏家族均有记载,且专述于“列传故家”。禹州诸志书,列入“故家”的有褚、马、董、余、刘、赵6氏,“褚氏”列诸氏之首。 褚氏家族20余代,世代为官,有皇亲国戚、朝廷重臣,也有地方官吏。西汉褚少孙,成帝年间经皇帝殿试升为博士,西晋褚(lüè掠)官至安东将军,其后十余代,多有授将军、卫将军、大将军和大都督等军事要职者,并分别出任或兼任诸如武昌、豫州、江州、义兴、会稽、雍州、吴郡等地太守之职;文官多出任尚书、尚书令、侍中、中书令、中书郎、长史、常侍、秘书监、左右司马、左右仆射等;地方官吏有担任县令、府尹、郡守、郡侯的。褚爽之子褚秀之任西晋恭帝礼部尚书;秀之孙褚渊、渊从弟褚炫、渊曾孙褚翔等都担任过吏部尚书;唐褚亮曾担任过唐太宗李世民的文学老师,号称“十八学士”,任散骑常侍,封阳翟侯;其子褚遂良,官至谏议大夫,封河南郡公;遂良曾孙褚(qiù求)中进士后,授监察御史。其中声名煊赫的当数皇室姻亲,东晋褚裒(póu剖)初任参军,其女褚蒜子被琅王司马岳选为妃子后,裒出任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司马岳即康帝位,蒜子立为皇后,裒升任侍中、迁尚书、拜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后又升卫将军、领中书令、拜征讨大都督、太傅;裒孙褚爽之女褚灵媛为东晋恭帝司马德文皇后,爽迁中书郎、义兴(今江苏宜兴)太守;爽孙褚湛之,攀亲于南朝宋武帝刘裕的第七女安哀公主,任命为驸马都尉、著作郎,安哀公主死后,又娶武帝第五女吴郡宣公主,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丹阳尹;湛之两子褚渊、褚澄以及渊和澄的堂兄弟褚暖,均攀亲于宋文帝刘义隆的三个公主,渊娶南郡献公主,澄娶庐江公主,暖娶琅真长公主;渊由著作郎,秘书丞,尚书吏部郎擢升为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后又被南齐封为南康郡公,加尚书令;褚澄与其父湛之一样,也被拜为驸马都尉,后又任南齐吴郡(江苏苏州)太守,迁左户部尚书,任侍中,领右军;褚暖之子缋(同绘)亦娶宋公主为妻;褚澄之女令璩(qú渠)被南齐东昏侯封为皇后。 个人作品 《宗庙九德之歌辞》 《伤始平李少府正己》 《晚别乐记室彦》 《和御史韦大夫喜霁之作》 《奉和禁苑饯别应令》2023-07-20 12:10:091
玉帝灵签第二签详解:十八学士登瀛洲
还想要了解》》 玉帝灵签第一签详解 玉帝灵签第2签概述【上吉】 第二签 甲乙→三笑杯→四皓八仙,十八学士 诗文 风恬浪静好行舟,高歌鼓舞乐悠悠;四皓八仙齐畅饮,十八学士登瀛洲。 玉帝灵签第2签吉凶解签 ◆功名大吉,出外大吉。 卦曰 皎月挂云,鱼上水滩,赏月戏鱼,上下两闲。 解曰 天地祥和,龙门方开,功名守得,好事自来,东风不顺,只于南州。 断曰 讼平财无,病作福,行人至,孕男婚可求,有耕有收,应科应潮信。 清凉月解 善说助成事,步步得高升。若处高峰时,低隐能避灾。 签诗故事 十八学士登瀛洲 唐太宗李世民未登基还是秦王时,在奉王府设立文学馆。招揽读书人,选出十八位饱学人士。太宗时,文学馆升格成翰林院。又举行科举考试,一片天下太平样子。2023-07-20 12:10:181
唐太宗时期十八学士之一李守素简介,世代为山东名族
史书记载 旧唐书·列传第二十二 李守素者,赵州人,代为山东名族。太宗平王世充,征为文学馆学士,署天策府仓曹参军。守素尤工谱学,自晋宋已降,四海士流及诸勋贵华戎阀阅,莫不详究,当时号为“行谱”。尝与虞世南共谈人物,言江左、山东,世南犹相酬对;及言北地诸侯,次第如流,显其世业,皆有援证,世南但抚掌而笑,不复能答,叹曰:“行谱定可畏。”许敬宗因谓世南曰:“李仓曹以善谈人物,乃得此名,虽为美事,然非雅目。公既言成准的,宜当有以改之。”世南曰:“昔任彦升美谈经籍,梁代称为‘五经笥";今目仓曹为‘人物志"可矣。”贞观初卒。 历史评价 许敬宗觉得肉谱之名不雅,世南却说:“昔任彦升通经,时称‘五经笥",今以仓曹为‘人物志",可乎?”当时渭州刺史李淹亦能通族谱学,能与守素相抗衡。2023-07-20 12:10:251
唐太宗,唐玄宗都重用过哪些著名的贤臣?
唐太宗: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唐玄宗:姚崇、宋璟 ,杨国忠(因为杨贵妃的关系)2023-07-20 12:10:337
唐太宗时期十八学士之一薛收简介,是薛道衡之子
生平经历 薛收生父薛道衡,在隋官居内史侍郎。薛收自幼过继给本家薛孺。薛孺工文史,生性正直,仕于隋,为官清廉。薛收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和教育,孝于父母,刻苦治学,十二岁已能文,与族兄薛德音、侄子薛元敬齐名,世称河东三凤,其中薛收为长雏、薛德音为鹜|,薛元敬为g雏。王无功称薛收赋“韵趣高奇,词义晦远。嵯峨萧瑟,真不可言”。 后薛道衡因奏对不称旨,被隋炀帝赐死,天下称冤,薛收也因此发誓不仕于隋。李渊太原起兵后,薛收入首阳山,聚集人马,准备响应,但事情被蒲州通守尧君素知晓。尧君素因薛收是孝子,就将薛收生母囚禁起来招安他,薛收被迫回城。不久,尧君素想投靠王世充,薛收不愿随从,就潜逃出来,投奔李渊。 薛收归李渊后,受到其部属房玄龄的赏识,而把他推荐给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李世民召见薛收,询问时政,薛收陈说天下大势,很合李世民的心意,于是李世民授他为秦王府上簿,兼陕东道大行台金部郎中。当时群雄相争,李世民经常南征北伐,有关军事民政的檄文布告,大多出自薛收的手笔。薛收为文敏速,似有成竹在胸,马上写来,并无改动之处。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率军讨伐占据洛阳的王世充,至时,活动于今河北地区的窦建德率军前夹救援,一时形势紧张,李世民部将纷纷劝其退军。但薛收独排众议,建议李世民一鼓作气,消灭王、窦两军。李世民采钠了他的建议,击败了窦建德和王世充,并把他们擒获。之后,李世民入洛阳,看到隋朝的宫室非常奢华,不禁感叹,薛收又乘机援引前朝奢败俭兴的事例谏劝李世民,很为李世民所赞赏。回师长安后,李世民拜封薛收为天策府记室参军。不久,薛收又跟从李世民平刘黑闼,以功封汾阴县男。平时,薛收也非常尽责,李世民一度经常游猎,薛收上书谏止,被李世民视为知己,并赐黄金四百斤。 武德七年(624年),薛收得病,李世民遣使问候,不绝于道,还命人用轿把他抬来,亲自为他披衣,与他叙谈往事。不久,薛收病逝,年仅三十三岁。李世民为之痛哭,遣使吊祭,赠帛300段。后来,李世民为其府属十八学士图像时,曾感叹薛收早死,不得列于其间。李世民即位后,又对房玄龄说:“薛收若在,朕当以中书令处之。”贞观七年(633年),太宗追赠薛收为定州刺史。唐高宗即位后,又追赠太常卿,陪葬昭陵。 史籍记载 《新唐书·卷九十八·列传第二十三》 薛收,字伯褒。蒲州汾阴人。隋内史侍郎道衡子也,出继从父孺。年十二,能属文。以父不得死于隋,不肯仕。郡举秀才,不应。闻高祖兴,遁入首阳山,将应义举。通守尧君素觉之,迎置其母城中,收不得去。及君素东连王世充,遂挺身归国。房玄龄亟言之秦王,王召见,问方略。所对合旨,授府主簿,判陕东大行台金部郎中。是时方讨世充,军事繁综,收为书檄露布,或马上占辞,该敏如素构,初不窜定。窦建德来援,诸将争言敛军以观贼形势,收独曰:“不然。世充据东都,府库盈衍,其兵皆江淮选卒,正苦乏食尔,是以求战不得,为我所持。今建德身总众以来,必飞毂转粮,更相资哺。两贼连固,则伊、洛间胜负未可岁月定也。不若勒诸将严兵缔垒,浚其沟防,戒毋出兵。大王亲督精锐据成皋,厉兵按甲,邀建德路。彼以疲老,当吾堂堂之锋,一战必举。不旬日,二贼可缚致麾下矣。”王曰:“善。”遂禽建德,降世充。 王入观隋宫室,且叹炀帝无道,殚人力以事夸侈。收进曰:“峻宇雕墙,殷辛以亡;土阶茅茨,唐尧以昌。始皇兴阿房而秦祸速,文帝罢露台而汉祚永。后主曾不是察,奢虐是矜,死一夫之手,为后世笑,何此之能保哉?”王重其言。俄授天策府记室参军。从平刘黑闼,封汾阴县男。尝上书谏王止畋猎,王答曰:“览所陈,知成我者,卿也。明珠兼乘,未若一言,今赐黄金四十铤。” 武德七年,寝疾。王遣使临问,相望于道。命舆疾至府,亲举袂抚之,论叙生平,感激涕泗。卒,年三十三。王哭之恸,与其从兄子元敬书曰:“吾与伯褒共军旅间,何尝不驱驰经略,款曲襟抱,岂期一朝成千古也。且家素贫而子幼,善抚安之,以慰吾怀。”因遣使吊祭,赠帛三百段。其后图学士像,叹其早死不得与。既即位,语房玄龄曰:“收若在,朕当以中书令处之。”又尝梦收如平生,赐其家粟、帛。贞观七年,赠定州刺史。永徽中,又赠太常卿,陪葬昭陵。 《旧唐书·卷七十三·列传第二十三》 薛收,字伯褒,蒲州汾阴人,隋内史侍郎道衡子也。事继从父孺以孝闻。年十二,解属文。以父在隋非命,乃洁志不仕。大业末,郡举秀才,固辞不应。义旗起,遁于首阳山,将协义举。蒲州通守尧君素潜知收谋,乃遣人迎收所生母王氏置城内,收乃还城。后君素将应王世充,收遂逾城归国。秦府记室房玄龄荐之于太宗,即日召见,问以经略,收辩对纵横,皆合旨要。授秦府主簿,判陕东道大行台金部郎中。时太宗专任征伐,檄书露布,多出于收。言辞敏速,还同宿构,马上即成,曾无点窜。太宗讨王世充也,窦建德率兵来拒,诸将皆以为宜且退军,以观贼形势。收独建策曰:“世充据有东都,府库填积,其兵皆是江淮精锐,所患者在于乏食,是以为我所持,求战不可。建德亲总军旅,来拒我师,亦当尽彼骁雄,期于奋决。若纵其至此,两寇相连,转河北之粮以相资给,则伊、洛之间战斗不已。今宜分兵守营,深其沟防,即世充欲战,慎勿出兵。大王亲率猛锐,先据成皋之险,训兵坐甲,以待其至。彼以疲弊之师,当我堂堂之势,一战必克。建德即破,世充自下矣。不过两旬,二国之君,可面缚麾下。若退兵自守,计之下也。”太宗纳之,卒擒建德。东都平,太宗入观隋氏宫室,嗟后主罄人力以逞奢侈。收进曰:“窃闻峻宇雕墙,殷辛以灭;土阶茅栋,唐尧以昌。秦帝增阿房之饰,汉后罢露台之费,故汉祚延而秦祸速,自古如此。后主曾不能察,以万乘之尊,困一夫之手,使土崩瓦解,取讥后代,以奢虐所致也。”太宗悦其对。及军还,授天策府记室参军。太宗初授天策上将、尚书令,命收与世南并作第一让表,竟用收者。太宗曾侍高祖游后园中,获白鱼,命收为献表,收援笔立就,不复停思,时人推其二表赡而速。从平刘黑闼,封汾阴县男。武德六年,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与房玄龄、杜如晦特蒙殊礼,受心腹之寄。又尝上书谏猎,太宗手诏曰:“览读所陈,实悟心胆,今日成我,卿之力也。明珠兼乘,岂比来言,当以诫心,书何能尽!今赐卿黄金四十铤,以酬雅意。”七年,寝疾,太宗遣使临问,相望于道。寻命舆疾诣府,太宗亲以衣袂抚收,论叙生平,潸然流涕。寻卒,年三十三。太宗亲自临哭。哀恸左右。与收从父兄子元敬书曰:“吾与卿叔共事,或军旅多务,或文咏从容。何尝不驱驰经略,款曲襟抱?比虽疾苦,日冀痊除,何期一朝,忽成万古!追寻痛惋,弥用伤怀。且闻其儿子幼小,家徒壁立,未知何处安置?宜加安抚,以慰吾怀。”因使人吊祭,赠物三百段。及后,遍图学士等形像。太宗叹曰:“薛收遂成故人,恨不早图其像。”及登极,顾谓房玄龄曰:“薛收若在,朕当以中书令处之。”又尝梦收如平生,又敕有司特赐其家粟帛。贞观七年,赠定州刺史。永徽六年,又赠太常卿,陪葬昭陵。文集十卷。2023-07-20 12:11:201
在李世民的政治生涯中,“唐十八学士”作出了哪些贡献?
他们让李世民建立了学官,而且还让李世民建立了书院,并且他们多次给李世民提过意见,让李世民不亲近小人。2023-07-20 12:11:306
唐太宗时期十八学士之一苏世长简介,苏世长是个怎样的人?
简介 苏世长,雍州武功(今属陕西西安市)人。其祖父在后魏时做过通直散骑常侍,父亲做过北周刺史。苏世长承袭父职,在隋朝任长安令,后为都水少监。入唐,任玉山屯监,曾谏止李渊去武功围猎,以免践扰百姓。在披香殿陪李渊宴会,直劝其以隋炀帝为戒,制止奢侈浪费,李渊为之动容。后调为陕州长史、天策府军咨祭酒并引为文学馆学士。贞观初,苏世长奉命出使突厥,谈判中不辱使命,力争不让,赢得朝野赞许。后调升为巴州刺史,赴任途中因乘舟落水而亡。 相关轶事 武德四年,高祖平定王世充平后,他的行台仆射苏世长带着汉南来归顺。高祖指责他归顺迟了。苏世长深深作了一个揖说:“自古以来帝王登基,都是用擒鹿来作比喻,一个人获得了,其他众人便放手了。哪里有捕获鹿以后,还忿恨其他同猎的人,追究他们争夺鹿的罪名呢?”高祖和他有旧交,便一笑而过。 后来苏世长与高祖在高陵围猎,那天收获很多,高祖命令将捕获的禽兽陈列在旌门。高祖环顾四周后问众位大臣说:“今天围猎,快乐吗?”苏世长回答说:“皇上您错过了许许多多的猎物,今天围猎,不过收获一百来只,不算十分快乐!”皇上吃惊得脸色都变了,后来又笑着说:“你发颠了吗?”苏世长回答说:“如果仅从我的角度来考虑便是发狂了,但如果从您的角度来考虑则是一片忠心呀!” 苏世长曾经在披香殿侍候皇上用餐,酒喝到高兴的时候,上奏道:“这座宫殿是隋炀帝建的吧?为什么雕刻装饰这么像呢?”高祖回答说:“你好进谏像个直率的人,其实内心狡诈。你难道不知道这座宫殿是我建的,为什么要假装不知道而怀疑是隋炀帝建的呢?”苏世长回答说:“我实在不知道,只是看见倾宫、鹿台、琉璃等如此奢华,不是一位崇尚节约的君王所做的。如果真是您建造的,实在不合适呀!我是一介武夫,有幸能在这里陪侍。看见皇上的房屋能蔽风霜,就认为足够了。隋炀帝因为竭尽奢靡,百姓不堪忍受而造反,您得到了江山,其实是对他竭尽奢靡的惩罚,自己也要不忘节俭呀。现在在他的宫殿内又大加装饰,想拨乱反正,难道可能吗?”高祖每次都给他好的脸色。苏世长前前后后多次进谏,高祖从中得到极大的好处。2023-07-20 12:12:201
唐太宗李世民哪个儿子当的皇帝,叫什么
唐高宗李治,李世民的儿子叫做李治,小名叫做稚奴,武则天的丈夫,死后,由李显,李旦与武则天继位2023-07-20 12:12:283
唐朝十八学士之一蔡允恭,究竟有何经历?
蔡允恭是西梁太常卿蔡大业之子 ,他最初任隋朝官员,炀帝写词赋,多令其讽诵之。炀帝曾派他去教宫人,他耻为之,数称疾不入内,乃遭炀帝疏远,后被李世民赏识,召为秦府参军。2023-07-20 12:12:396
唐十八学士最终的结局怎么样?
唐十八学士后来分别为在国家统一和稳定方面、文化建设方面、辅佐太子工作方面三方面为唐朝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都得到了很好的结局。2023-07-20 12:13:114
唐高宗李治是有那些著名的文臣和武将
找凌云阁的十二功臣吧~!都是那时候的。2023-07-20 12:14:168
唐朝24位凌烟阁排名
唐朝24位凌烟阁排名具体如下:赵公长孙无忌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兄,自幼与李世民为友,李渊太原起兵后投靠李世民。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尤其在玄武门之变中起主导作用。终身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河间郡王李孝恭其为李渊堂侄,李渊起兵后,他负责经略巴蜀。得李靖之助,灭萧铣、辅公祏,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战功几可与李世民分庭抗礼。李世民登基后,退出权力中心,封河间郡王以歌舞美人自娱。贞观十四年,暴病身亡,谥曰元。莱公杜如晦李世民主要幕僚。李渊攻克长安时投靠李世民,得房玄龄推荐而受李世民重用,为十八学士之首。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及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与房玄龄共掌朝政,贞观四年病故,年仅四十六岁,徙封莱国公。其死深为李世民痛惜,死后极尽哀荣,谥曰成。郑公魏征原为李密谋士,后随李密降唐,为唐朝招降李世绩。窦建德进攻河北时被俘,窦灭亡后重回唐朝,隶太子李建成麾下。玄武门之变后,归顺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无不言,以进谏著称。终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说贞观之前辅佐之功以房玄龄第一,贞观之后以魏征第一。贞观十七年病故,谥曰文贞。梁公房玄龄李世民主要幕僚,善于谋略。李渊起兵后派李世民进攻渭北,受温彦博推荐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及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基后论功行赏,被比为汉之萧何。贞观年间负责行政,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出征高丽时被委以留守重任。贞观二十二年病故,谥曰文昭。申公高士廉李世民长孙皇后、长孙无忌的亲舅舅,二人之父早死,实际由高士廉抚养。高对李世民极为器重,以至主动将长孙后许配给李世民。因得罪杨广,被发配岭南,随后中原大乱,被隔绝在外,直到李靖灭萧铣南巡时才得以回归。其人善行政、文学,为李世民心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谥曰文献。鄂公尉迟敬德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得以稳固地位,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角色,亲手杀死齐王李元吉,拥立之功第一。突厥倾国进犯时以骑兵迎击取胜。天下安定后无用武之地,晚年闭门不出,最终得享天年,谥曰忠武。卫公李靖是"使功不如使过"的典型,曾试图揭发李渊谋反,因此几乎被李渊处死,幸而为李世民所救。后来戴罪立功,协助李孝恭经营巴蜀、灭萧铣、辅公祏,被李渊评价为"萧、辅之膏肓"。未参加玄武门之变。后来又挂帅出征,消灭吐谷浑势力。屡次被诬告谋反,为免嫌疑,主动退休闭门不出,谥曰景武。宋公萧瑀隋炀帝萧后之弟,以外戚为隋炀帝重臣。因反对出征高丽,被贬为河池郡守,到任后受薛举进攻,奋力抵御。褒公段志玄李渊在太原时的旧部,首义功臣。参加李唐历次重要战役,以勇武著名。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拒绝建成、元吉的拉拢,忠于李世民,并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封樊国公。其人治军严谨,李世民评价为"周亚夫无以加焉"。贞观十六年病故,谥曰庄肃。夔公刘弘基隋炀帝征高丽时,因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太原起兵时,与长孙顺德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因唐朝与突厥关系恶化,常年驻守北边抵御突厥。贞观年间曾随李世民征高丽。唐高宗时病故,谥曰襄。蒋公屈突通原为隋朝大将,历仕杨坚、杨广,战功赫赫。杨广南巡江都,委以镇守都城长安的重任。李渊起兵后进攻长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战,力尽后自杀未遂,最终投降李渊,被封为兵部尚书。后参与唐朝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尤其灭王世充被评为战功第一。后被委派镇守洛阳,于贞观元年病故,谥曰忠。勋公殷峤李渊旧部,太原起兵时投奔李渊,参与进攻长安。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与刘文静一同被追究责任,贬为庶民。后随李世民灭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在进攻刘黑闼时,得病身亡,是凌烟阁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个,谥曰节。谯公柴绍李渊之婿,娶平阳昭公主。李渊起兵时身在长安,侥幸逃脱追捕前往太原。攻克长安,封临汾郡公;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封为霍国公。贞观年间作为主将消灭最后一位反王梁师都。贞观七年,柴绍加镇军大将军,行右骁卫大将军,改封谯国公。贞观十二年病故,谥曰襄。邳公长孙顺德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叔,外戚。隋炀帝出兵高丽时,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与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时,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李渊称帝,拜为左骁卫大将军,封薛国公。此后功劳不显。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病故,谥曰襄。郧公张亮原为李密部下,隶属李世绩,随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龄、李世绩推荐入李世民幕府。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任右卫将军、封长平郡公,631年进封鄅国公。贞观年间,因善于行政而颇得信任,又揭发侯君集谋反、随征高丽而立功。但其后逐渐名声败坏,贞观二十年谋反,受诛。陈公侯君集李世民心腹,常年担任其幕僚。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唐太宗即位后,任左卫将军,封潞国公,贞观十一年,改封陈国公。贞观年间,担任李靖副将击败吐谷浑,又任主将击灭高昌。回朝后因私吞高昌战利品而被弹劾,为此怀恨在心。李世民诸子争当太子的斗争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图谋杀李世民拥立承乾,事泄被杀。郯公张公谨原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荐进入李世民幕府。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谋划。李世民登基后,以其为李靖副将抵御突厥,协助李靖灭亡突厥,以功封邹国公。次年病故,仅三十九岁,谥曰襄。卢公程知节本名程咬金,原为瓦岗军勇将,李密失败后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秦叔宝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程知节追随秦王李世民,先后击败宋金刚、窦建德、王世充,屡立战功,被封为宿国公。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及玄武门之变。唐高宗时出征贺鲁,屠杀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后病故。永兴公虞世南隋朝奸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学著称。宇文化及江都兵变后被裹胁北返,宇文被灭后归窦建德,窦死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尽心辅佐李世民,被评价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贞观八年封永兴县公。贞观十二年病故,谥曰文懿。渝公刘政会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的老部下,随李渊起兵,首义功臣。此后负责留守太原,刘武周进攻时被俘。忠心不屈,还找机会打探刘武周军情秘报李渊。刘武周灭亡后获救。曾担任刑部尚书,封刑国公。贞观九年病故,追改渝国公,谥曰襄。莒公唐俭唐家与李家均为北齐大臣,有世交之谊,唐俭亦与李渊为友。参与李渊太原起兵的策划,为首义功臣。最大功劳是揭发独孤怀恩谋反,被特赐免死罪一次。贞观初年负责与突厥外交事宜,被李靖"谋害",竟奇迹般逃生。后来任民部尚书,因怠于政事贬官。唐高宗年间病故,谥曰襄。英公李绩李绩即徐世绩,徐懋功,又称徐茂功,后赐姓李,为李世绩,高宗时,为避讳太宗李世民,改名为李绩。原为瓦岗军大将,少年从翟让起兵,翟死后跟随李密。李世民死后辅佐唐高宗,被委以军事,担任主将再次出征高句丽,终于将高句丽灭亡。唐高宗重画其形象于凌烟阁。灭高句丽后次年病逝,谥曰贞武。胡公秦琼字叔宝。本为张须陀部下勇将,张死后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为瓦岗军大将。在李密与宇文化及童山之战中立下大功。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程知节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每战必冲锋在先。贞观年封翼国公。后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贞观十二年病故,谥曰壮。2023-07-20 12:14:531
唐太宗李世民的二十四位开国功臣有哪些?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生卒年表及简介 1.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 (约599-659)长孙皇后之兄,自幼与李世民友善,李渊太原起兵后投靠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起主谋作用。终身为李世民信任。 2.司空、扬州都督、河间元王李孝恭(591-640)其父为李渊堂弟,李渊起兵后,他负责经略巴蜀。得李靖之助,灭萧铣、辅公佑,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战功几可与李世民分庭抗礼。 3.司空、莱国成公杜如晦(585-630)得房玄龄推荐而受李世民重用,为十八学士之首。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贞观年间与房玄龄共掌朝政。 4.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魏征(580-643)原为李密谋士,后随李密降唐,为唐朝招降李世绩。窦建德进攻河北时被俘。窦灭亡后重回唐朝,隶太子建成麾下。玄武门之变后,归顺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无不言,以进谏著称。李世民不以其呈辞激烈而从善如流,君臣典故垂范后世。 5.司空、梁国公房玄龄 (579-648)李世民主要幕僚,善于谋略。受温彦博推荐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贞观年间负责行政,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 6.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高士廉(575-647)长孙无忌的亲舅舅。高主动将长孙后许配给李世民。因得罪杨广,被发配岭南,随后中原大乱,被隔绝在外,直到李靖灭萧铣南巡时才得以回归。其人善行政、文学,为李世民心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 7.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恭 (585-658)原为刘武周部将,刘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此后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亲手杀死齐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一度与秦叔宝近卫李世民,称日月双雄,二人出生寒微,忠贞仁勇,深为民间爱戴,成为后世门神。 8.特进、卫国公李靖(571-649) 曾试图揭发李渊谋反,因此几乎被李渊处死,幸而为李世民所救。协助李孝恭经营巴蜀、灭萧铣、辅公佑。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负责抵御突厥,成功地消灭突厥政权,战功无人可及。后来又挂帅出征,消灭吐谷浑势力。深谙治兵制胜之要,李世民曾数度请教兵略,被辑录为《李卫公问对》,为后世名将必读兵学,该书驰名古今中外。 9.特进、宋国公萧瑀(574-648)隋炀帝萧后之弟。李渊起兵后,归附唐朝,终生为李渊重用。李世民即位后,因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从不“改过自新”。 10.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忠壮公段志玄(579-642)李渊在太原时的旧部。参加历次重要战役。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拒绝建成、元吉的拉拢,忠于李世民,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其人治军严谨。 11.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刘弘基(582-650)游侠,避兵役附李渊。太原起兵时,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途中于霍邑之战阵斩隋主将宋老生,攻克长安后被评为战功第一。因唐朝与突厥关系恶化,常年驻守北边抵御突厥。 12.尚书左仆射、蒋忠公屈突通(557-628)历仕杨坚、杨广,战功赫赫。李渊起兵后进攻长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战,力尽后自杀未遂,最终降李渊,被封为兵部尚书。后参与唐朝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尤其灭王世充被评为战功第一。 13.陕东道行台右仆射、勋节公殷开山(57x-622)李渊旧部参与进攻长安。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与刘文静一同被追究责任,贬为庶民。后随李世民灭薛氏有功。得病身亡。 14.荆州都督、谯襄公柴绍(59x-638)李渊之婿,娶平阳公主。参与攻克长安、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战役。贞观年间作为主将消灭最后一位反王梁师都。 15.荆州都督、邳襄公长孙顺德 (58x-63x)长孙皇后之叔,外戚。避兵役附李渊。太原起兵时,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 16.洛州都督、郧国公张亮 (59x-646)原李密部下,随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龄、李世绩推荐入幕府。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派其到洛阳招募私党,被元吉告发而下狱,张拒不招供掩护了李世民,因而有功。 17.光禄大夫、吏部尚书、陈国公侯君集(59x-643)李世民心腹,常年担任其幕僚。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贞观年间,担任李靖副将击败吐谷浑,又任主将击灭高昌。回朝后因私吞高昌战利品而被弹劾,为此怀恨在心。图谋杀李世民拥立李承乾,事泻被杀。 18.左骁卫大将军、郯襄公张公谨 (594-632)原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荐进入李世民幕府。因参与玄武门之变的谋划而得到赏识,功劳很大。李世民登基后,以其为李靖副将抵御突厥,协助李靖灭亡突厥。 19.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59x-665)本名程咬金,原为瓦岗军勇将,李密失败后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秦叔宝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 20.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558-638)隋朝奸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学著称。宇文化及江都兵变后被裹胁北返,宇文被灭后归窦建德,窦死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尽心辅佐李世民,被评价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 21.户部尚书、渝襄公刘政会 (58x-635)随李渊起兵,此后负责留守太原,刘武周进攻时被俘。忠心不屈,还找机会打探刘武周军情秘报李渊。刘武周灭亡后获救。 22.光禄大夫、户部尚书、莒国公唐俭 (579-656)唐俭与李渊为友。参与李渊太原起兵的策划。最大功劳是揭发独孤怀恩谋反,被特赐免死罪一次。贞观初年负责与突厥外交事宜。 23.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英国公李绩(594-669)即徐懋功,原姓徐,名世绩,字懋功。从好友魏征降唐后,运筹帷幄,战功赫赫,唐高祖赐姓李,因此叫李世绩。后又避太宗李世民讳,遂单名绩。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一带)人。原为瓦岗军大将,少年从翟让起兵,翟死后跟随李密。李密降唐后成为独立势力,被李渊称为“纯臣”。随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达,又担任主将灭徐圆朗,随李孝恭灭辅公佑。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与李靖一起灭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负责唐朝北边防御,又随李世民进攻高丽。 24.徐州都督、胡壮公秦叔宝(59x-638)本为张须陀部下勇将,张死后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为瓦岗军大将。在李密与宇文化及童山之战中立下大功。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程知节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每战必冲锋在先。一度与尉迟恭近卫李世民,称日月双雄,二人出生寒微,忠贞仁勇,深为民间爱戴,成为后世门神。2023-07-20 12:15:222
唐太宗时期的宰相到底有谁?
魏征 房玄龄 杜如晦2023-07-20 12:15:349
谁知道十八学士是什么意思啊
洗澡的海绵球,我家就是用这个2023-07-20 12:16:145
关于唐朝文化的文章
诗歌2023-07-20 12:16:365
唐太宗李世民的二十四位开国功臣有哪些?
2023-07-20 12:17:112
“司徒王云”十八学士首席杜如晦唐太宗称重过程中的第一谋士
【第18学士首席代表】杜如晦,字克明,京兆凌渡人。他的祖上几代都是北周和隋朝的杰出官员。他从小就很聪明,入仕途后做了小官,但很快就离职了,自动回家了。进入李世民长安后,杜如晦也应征入伍,与李世民并肩作战,参与军事决策。他以技巧和决心著称。和对方一样知名的,叫“宅内犯错”。之后晋升为陕西东路博士,并入李世民特殊文学馆,并被授予十八个学士学位中的第一个。因战功卓著,被太子李怀疑其党羽击败杜如晦,导致皇位流血。李试图削弱势力,唆使杜如晦、方被逐出秦宫。不久,方、杜潜入秦,策划玄武门之变,被提升为左太子。唐太宗即位后,白度如晦出任兵部尚书,名蔡国公,后出任吏部尚书、东宫首席军务官。贞观三年,杜如晦为右臣《尚书》,与方、方和睦,辅佐唐太宗,促进四海和平。同年冬天,他生病并于次年3月去世,享年46岁。[李世民差点错过杜如晦]杜如晦,凌渡京兆人,出身名门,世代为官。曾祖父和祖父都是北周的高官。祖父杜果是隋朝工商部官员,父亲杜氏是隋朝昌总督。杜如晦聪明豁达,喜欢读书,谈文史,反应迅速果断。他去吏部参加考试。当时以善解人意著称的吏部侍郎高,曾经夸赞杜如晦是一个人。他也很看重杜如晦,说他有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将来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正如高所料,杜如晦是唐朝的一位著名人物。一位高层熟人的智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特意立碑纪念他,可谓不忘前嫌。但当时杜如晦和方一样才华横溢,只在一个小县城做了县令。他看到隋朝政局摇摆不定,觉得没有前途。他很快抛弃了他的官员,回家了。唐高祖父子太原起义后,进军长安。杜如晦的家离长安很近,不久就被封为秦的曹。后来升任历史悠久的陕西长征团长。唐高祖的次子李世民在起义中贡献最大。他身后跟着一大批能干的文官武将,自然引起了太子李的羡慕。担心的才能将来对自己不利,就以朝廷的名义从秦幕府抽调了大量的文武人才到外地工作。担心自己的力量会被削弱,就和心腹谋士商量。方说:“虽然政府里很多官员都被调走了,但没有遗憾。只有聪明博学的杜如晦是王佐的人才。若安于做秦王而无野心,不可起用杜如晦,但若欲治天下,必是此人!”李世民醒悟过来,惊喜地说:“你不说,我差点就失去这个天赋了!”连忙请杜如晦离开,唐高祖批准了。才从杜如晦的调走中恢复过来。从此,杜如晦四处跟随,帮着各方,征服各方,参加各种战斗,参与军事,成为智囊团的核心人物。两人处理秦的公务,马上就能办到。他们从不积累官方文件,做事不偏不倚,他们的年代武德四年,率军活捉窦建德,逼郑。为了表彰李世民的特殊功绩,唐高祖特别任命侧田为将军,并任命他为侧田将军,级别高于所有王子。虽然李世民只有20多岁,但他很有远见。他认为四海已渐稳,建设时期已到,于是及时由吴略改,在西宫建起了文学馆,四面招法师,自称“十八学士”。第十八届学士杜如晦应邀坐第一名,与方并列第一名的是余士南、余志宁、薛寿、褚亮、姚思廉、陆德明、孔、李宣道、李寿素、蔡允恭、颜、徐、薛、葛文达、苏旭。这18个光棍中有6个轮班值班。每天处理完公务,李世民就去文学馆和光棍们一起学习,经常讨论到深夜才睡觉。这些单身汉受到了非常慷慨的对待。我特地请了当时的著名画家魏延为十八学士画像,楚良对其赞不绝口,倍加珍惜。当时,全世界的学者都在庆祝这样一个事件,他们都渴望文学博物馆。他们认为一旦进了文学馆,就相当于“去了瀛洲”。李世民从小就参军了。年轻时,他愿意每晚与一群中年学者一起学习讨论,孜孜不倦地参加短期培训班,得到后人的高度赞扬。可惜方、杜如晦主持的一级训练班的课程和作业都没有流传下来,否则对后世政治家影响很大。事实上,这18个单身汉是李世民的智囊团。在他们计划的帮助下,李世民成功地从他的父亲和哥哥那里赢得了王位,统治了世界。【王子打杜如晦】李世民杰出的军事成就,在十八个单身汉和一群军事指挥官的帮助下,早已对此不满。兄弟间的权力斗争很快演变成武装冲突,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杜如晦被打得很惨。李和最小的弟弟李元吉组成了一个党派,走上了后宫之路,并和自己最宠爱的妃子交上了朋友。受父亲枕边风的影响,甚至出现了两位王子与尹德妃的暧昧关系。李世民平定洛阳后,他的皇后向他要财宝和土地。李世民忽视了他的生意,冒犯了他的王后。有一次,杜如晦骑马路过尹德妃父亲鼠家的大门,家人把杜如晦逼下马。杜如晦没有这么做,于是马上被拖下马来,暴打一顿,断了一根手指。老鼠怕百姓向李渊诉苦,先让尹德妃向李渊诉苦:“秦王的百姓狂妄自大,侮辱了他仆人的家人。”高祖听了,就骂百姓说:“你们的百姓还这样对待我的妃子,更不要说对待别人了。””李世民试图辩解,高祖绝不相信。杜如晦徒然断指,成为李氏兄弟血腥冲突的第一个牺牲品。李吃了后中毒吐血,双方矛盾终于激化。秦的谋士很担心,但是他没有办法。善于策划的方建议,为了国家大事,不如杀了太子。李世民打电话给杜如晦商量,杜甫一到就拍板,主张先发制人。与此同时,李和李元吉也加紧建造禁脔,并对杜说:“在秦宫我们唯一要小心的人就是杜如晦和方。”于是多次在他面前说他的坏话,高祖最后颁布法令,驱逐方、杜。李、李元吉在欢送会上合谋杀人,百姓危在旦夕,只好派人带着方、杜回秦公商议对策。方和杜都很尴尬,因为圣旨禁止他们入秦,抗拒圣旨是死罪。李世民脱下他的刀,对尉迟敬德说:“如果你再约他们出去,不想回来,就砍下他们的头。”左右都死了,只好扮成道士潜入秦公。在他们的策划下,李世民第二天发动了著名的玄武门革命,夺得了皇位。【短期左右组合】唐太宗即位后,杜如晦也被列为五大一等功臣之一,献给兵部尚书,封为蔡国公,拥有1300家酒楼。关珍二年被任命为吏部尚书,次年升为吏部尚书右仆。和方一样,担任宰相,协助唐太宗处理朝政。李世民做出了巨大努力,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方、杜作为他的左膀右臂,在制定国家法规、任用和考核官员等方面相互配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每次凌轩在唐太宗面前商议,杜如晦不在的时候,就说:“你来决定吧。”杜如晦来了,把方的方案一个个看了一遍,选了一个最可行的。然后唐太宗指示他做决定。杜芳和杜芳形成了人才的合理配置,以偏概全形成了最有效的国家高层次人才,创造了著名的“贞观之治”。唐代论吉凶,后人首推方、杜。不巧的是,贞观三年冬,杜如晦因病辞官,唐太宗把原来的俸禄给了他,让他在家养病。经常打电话问好,送名医治疗。杜如晦病情恶化后,唐太宗不仅派皇太子去看望杜,还亲自去了杜的家里,令他泪流难掩。但即使天子如此在意,他也失去了技巧。杜如晦去世不久,年仅46岁。唐太宗痛哭。他已经三天没去法庭了。他特地给余士南写了一封亲笔信,说:“我深爱如慧。君主和臣民都很重要。”如果如慧不幸去世,我的心会很难过。你要注意我的心思,为如慧题词。后来,唐太宗有一天吃了一种瓜,很好吃。他马上召回杜如晦,停止进食,留一半给杜如晦送去灵前。可见,杜如晦在唐太宗的心目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可惜他英年早逝,否则肯定有事可做。2023-07-20 12:17:311
贞观之治的五条措施
政治方面1.用人唯才(选用人才任贤方面)太宗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後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此外,太宗亦不计前嫌,重用建成旧部魏徵、王珪,降将尉迟恭、秦琼等,人材济济。房玄龄2.从谏如流(纳谏方面)太宗以炀帝拒谏亡国为戒,即位後尽力求言,他把谏官的权力扩大,又鼓励臣下直谏。朝中以魏徵最能犯颜直谏,太宗多克己善加容纳,又如王珪、马周、孙伏伽、褚遂良皆以极谏知名。3.完善吏治(吏治方面)太宗十分重视官吏的清廉,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员,派李靖等十三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吏治;又亲自选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将其功过写在宫内屏风上,作为升降奖惩的依据。另又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随时延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一时政治清明。4.完善制度(制度方面)唐太宗在位期间使隋制更趋於完善。如中央朝廷方面延续了三省六部制,特设政事堂,以利合议问政,并收三省互相牵制之效;地方上沿袭了隋代的郡县两级制,分全国为十个监区(道)。此外,行府兵制,寓兵於农;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等皆有所发展。经济方面1.薄赋尚俭太宗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注意轻徭薄赋,徭役的徵发不夺民时;同时太宗崇尚节俭,曾遣散宫女三千多人,并下令免去四方珍贡,从而农业及民生得以不断发展。2.救灾恤贫隋末唐初天下大乱,田园荒芜,百姓流离;唐太宗招抚流亡回乡,授田给予耕作,以安定民生。唐初关中连年灾荒,太宗即开仓赈济灾民,又准百姓就食他州;且拿出御府金帛,为灾民赎回卖出子女,使灾民得以度过荒年。文教方面1.设馆兴学唐太宗即位前已置文学馆,有十八学士,即位後更在京设弘文馆,徵集图书二万余卷;同时重建地方州县学校,扩充京师国子监,延聘名儒出任学官,生员多至万人,并接受新罗、吐蕃、日本等的君长皆派子弟来华求学,由是时文教生员背景多元,复兴卓然有成。文学馆复原图2.撰经修史命孔颖达等人修定《五经正义》,统一南北经学;又置国史馆,由宰相监修前朝国史,开官修历史的风气。武功方面平定四方:太宗对外武功成就显赫,曾多次对外用兵,先後平定东突厥、薜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等,由是唐帝国声威远播,加上太宗能维护外族风俗,并设置都护府制度,终贞观之世,四方服悦,西北各族共尊太宗为「天可汗」。2023-07-20 12:17:453
唐太宗表彰的二十一位学者的名字
1.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 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兄,自幼与李世民友善,李渊太原起兵后投靠李世民。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尤其在玄武门之变中起主谋作用。终身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李世民去世后,受遗命辅佐唐高宗。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而失宠,后来被诬陷谋反,自杀。 2.司空、扬州都督、河间元王李孝恭 其父为李渊堂弟,李渊起兵后,他负责经略巴蜀。得李靖之助,灭萧铣、辅公祏,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战功几可与李世民分庭抗礼。李世民登基后,退出权力中心,以歌舞美人自娱。贞观十四年,暴病身亡。 3.司空、莱国成公杜如晦 李世民主要幕僚。李渊攻克长安时投靠李世民,得房玄龄推荐而受李世民重用,为十八学士之首。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贞观年间与房玄龄共掌朝政,但于贞观四年病故,年仅四十六岁。其死深为李世民痛惜,死后极尽哀荣。 4.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魏征 原为李密谋士,后随李密降唐,为唐朝招降李世绩。窦建德进攻河北时被俘,窦灭亡后重回唐朝,隶太子建成麾下。玄武门之变后,归顺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无不言,以进谏著称。终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说贞观之前辅佐之功以房玄龄第一,贞观之后以魏征第一。贞观十六年病故。 5.司空、梁国公房玄龄 李世民主要幕僚,善于谋略。李渊起兵后派李世民进攻渭北,受温彦博推荐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李世民登基后论功行赏,被比为汉之萧何。贞观年间负责行政,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出征高句丽时被委以留守重任。贞观二十三年病故。 6.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高士廉 李世民长孙后、长孙无忌的亲舅舅,二人之父早死,实际由高士廉抚养。高对李世民极为器重,以至主动将长孙后许配给李世民。因得罪杨广,被发配岭南,随后中原大乱,被隔绝在外,直到李靖灭萧铣南巡时才得以回归。其人善行政、文学,为李世民心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 7.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恭 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得以稳固地位,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角色,亲手杀死齐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拥立之功第一。突厥倾国进犯时以骑兵迎击取胜,为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础。天下安定后无用武之地,晚年闭门不出,最终得享天年。 8.特进、卫国公李靖 是“使功不如使过”的典型,曾试图揭发李渊谋反,因此几乎被李渊处死,幸而为李世民所救。后来戴罪立功,协助李孝恭经营巴蜀、灭萧铣、辅公祏,被李渊评价为“萧、辅之膏肓”。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负责抵御突厥,成功地消灭突厥政权,战功无人可及。后来又挂帅出征,消灭吐谷浑势力。因军事能力过高遭人疑忌,屡次被诬告谋反,为免嫌疑,主动退休闭门不出,直到老死。 9.特进、宋国公萧瑀 隋炀帝萧后之弟,以外戚为隋炀帝重臣。因反对出征高句丽,被贬为河池郡守,到任后受薛举进攻,奋力抵御。李渊起兵后,归附唐朝,善行政,终生为李渊重用。李世民即位后,因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从不“改过自新”。后来李世民评价其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10.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忠壮公段志玄 李渊在太原时的旧部,首义功臣。参加李唐历次重要战役,以勇武著名。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拒绝建成、元吉的拉拢,忠于李世民,并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其人治军严谨,李世民评价为“周亚夫无以加焉”。贞观十六年病故。 11.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刘弘基 游侠,隋炀帝征高丽时,因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太原起兵时,与长孙顺德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途中于霍邑之战阵斩隋主将宋老生,攻克长安后被评为战功第一。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力尽被擒,李世民灭薛氏后获救。又在刘武周进攻太原时战败被俘,侥幸自己逃回,随后配合李世民在介休歼灭宋金刚。因唐朝与突厥关系恶化,常年驻守北边抵御突厥。贞观年间曾随李世民征高句丽时病故。 12.尚书左仆射、蒋忠公屈突通 原为隋朝大将,历仕杨坚、杨广,战功赫赫。杨广南巡江都,委以镇守都城长安的重任。李渊起兵后进攻长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战,力尽后自杀未遂,最终投降李渊,被封为兵部尚书。后参与唐朝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尤其灭王世充被评为战功第一。后被委派镇守洛阳,于贞观元年病故。 13.陕东道行台右仆射、郧节公殷开山 李渊旧部,太原起兵时投奔李渊,参与进攻长安。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与刘文静一同被追究责任,贬为庶民。后随李世民灭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在进攻刘黑闼时,得病身亡,是凌烟阁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个。 14.荆州都督、谯襄公柴绍 李渊之婿,娶平阳公主。李渊起兵时身在长安,侥幸逃脱追捕前往太原。参与攻克长安、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战役。贞观年间作为主将消灭最后一位反王梁师都。贞观十二年病故。 15.荆州都督、邳襄公长孙顺德 李世民长孙后之叔,外戚。隋炀帝出兵高丽时,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与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时,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此后功劳不显。玄武门之变充当打手角色。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贬官而已,病故。 16.洛州都督、郧国公张亮 原为李密部下,隶属李世绩,随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龄、李世绩推荐入李世民幕府。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派其到洛阳招募私党,被元吉告发而下狱,张拒不招供掩护了李世民,因而有功。贞观年间,因善于行政而颇得信任,又揭发侯君集谋反、随征高句丽而立功。但其后因好巫术而逐渐名声败坏,贞观二十年被告谋反,受诛。 17.光禄大夫、吏部尚书、潞国公侯君集 李世民心腹,常年担任其幕僚。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贞观年间,担任李靖副将击败吐谷浑,又任主将击灭高昌。回朝后因私吞高昌战利品而被弹劾,为此怀恨在心。李世民诸子争当太子的斗争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图谋杀李世民拥立承乾,事泄被杀。 18.左骁卫大将军、郯襄公张公谨 原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荐进入李世民幕府。因参与玄武门之变的谋划而得到赏识,又在事变时充当主要打手,功劳很大。李世民登基后,以其为李靖副将抵御突厥,协助李靖灭亡突厥。次年病故,仅三十九岁。 19.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 本名程咬金,原为瓦岗军勇将,李密失败后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秦叔宝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时出征贺鲁,屠杀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后病故。 20.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 隋朝奸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学著称。宇文化及江都兵变后被裹胁北返,宇文被灭后归窦建德,窦死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尽心辅佐李世民,被评价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病故。 21.户部尚书、渝襄公刘政会 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的老部下,随李渊起兵,首义功臣。此后负责留守太原,刘武周进攻时被俘。忠心不屈,还找机会打探刘武周军情秘报李渊。刘武周灭亡后获救。曾担任刑部尚书,贞观九年病故。 22.光禄大夫、户部尚书、莒国公唐俭 唐家与李家均为北齐大臣,有世交之谊,唐俭亦与李渊为友。参与李渊太原起兵的策划,为首义功臣。最大功劳是揭发独孤怀恩谋反,被特赐免死罪一次。贞观初年负责与突厥外交事宜,被李靖“谋害”,竟奇迹般逃生。后来任户部尚书,因怠于政事贬官。唐高宗年间病故。 23.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英国公徐世绩 原为瓦岗军大将,少年从翟让起兵,翟死后跟随李密。李密降唐后成为独立势力,但仍坚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渊称为“纯臣”。遭窦建德进攻后,因父亲被窦擒为人质不得已投降。密谋暗杀窦重归唐朝,但未能成功,侥幸逃走。随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又担任主将灭徐元朗,随李孝恭灭辅公祏。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与李靖一起灭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负责唐朝北边防御,多次击败薛延陀势力,又随李世民进攻高句丽。李世民死后辅佐唐高宗,被委以军事,担任主将再次出征高句丽,终于将高句丽灭亡。唐高宗重画其形象于凌烟阁。灭高句丽后次年病逝。 24.徐州都督、胡国公秦叔宝 本为张须陀部下勇将,张死后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为瓦岗军大将。在李密与宇文化及童山之战中立下大功。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程知节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每战必冲锋在先。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后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贞观十二年病故。2023-07-20 12:17:521
唐太宗时两位著名贤臣
长孙无忌,保存了李唐子孙延续。魏征,不用我说下吧?2023-07-20 12:18:033
褚亮原文_翻译及赏析
褚亮,字希明,杭州钱塘人,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唐初十八学士之一。曾祖湮,梁御史中丞;祖蒙,太子中舍人;父玠,陈秘书监,并著名前史。业中,授太常博士。大业十三年(617年),金城校尉薛举称王,任褚亮为黄门侍郎。大业十四年,秦王李世民灭薛举之子薛仁杲,以褚亮为铠曹参军。贞观元年(627年),与杜如晦等十八人授弘文馆学士,被封为封阳翟县男,褚亮支持唐太宗拓疆政策,命子褚遂良从军,出兵突厥。累迁至通直散骑常侍,十六年,进爵为阳翟县侯。后致仕归家。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卒,年八十八。諡号曰康,赠太常卿,陪葬昭陵。 褚亮 生平 轶事 褚亮,字希明,西晋以来阳翟(今禹州市)大姓,居住在城东十八里褚河一带。 亮从小聪明好学,博览群书,无所不读,经目必记,又好作文,尤善谈论。18岁那年,便冒昧地去造访当时的政坛兼文坛名流陈仆射徐陵。徐陵也真有点博雅之风,竟然接待了他且与他商榷文章,并对褚亮的文章见识深表惊异。世人有传为美谈,有不可思议,有戏谑褚亮爱与名贤结交者。? 此事被陈后主听说了,就召见他,给他出题目,让他即席赋诗。当时大诗人尚书令江总及词坛许多名家都在座。褚亮毫无拘谨怯场之意,旁若无人,高声吟咏,兴致勃发,似难节制,使得在座的人包括陈后主在内,莫不称善。祯明初(586),任命亮为尚书殿中侍郎。祯明三年(589)一月陈亡,亮遂被隋朝收容为东宫学士。大业中(605—617)隋炀帝授亮为太常博士。当时,隋炀帝为改制宗庙,亮引经据典,极力反对,使炀帝久议而不得决。隋炀帝心中不悦,将亮放任为西海郡司户。此时,京兆郡博士潘徽也被降为威定县主薄,亮与徽同行。行至陇山(今河南信阳县东北),潘徽突然病死。因为战乱加贬谪,褚亮只好买了棺木将其瘗在路边,顿觉慨然伤怀,遂题诗一首写在坟旁的树上。有好事者,互相传抄讽诵,弄得满京城的士庶百姓许多人都知道了。地方割据势力薛举起事称秦帝后,慕名收拢褚亮,拜黄门侍郎,参与重要机密事务。举死之后,其子继位,无力控制局势,被唐太宗李世民打败。褚亮遂归太宗。太宗亦久闻亮名,不仅不加害于他,反而深加礼遇,赐织物二百段,马四匹,随太宗还京师。也是战乱时期重视拢络人才,也是褚亮运气特好,或因褚亮的确才智过人,所以,虽然经陈、隋、秦、唐,四易其主,终不为害,反而愈受宠荣。太宗李世民每有征伐,亮常随侍左右。军中设宴,必定请亮。天下平定之后,太宗对褚亮节节提拔。贞观元年(627)封亮为弘文馆学士,九年(635)晋升员外散骑常侍,封“阳翟县男”,拜通直散骑常侍,十六年(642)进爵为侯,食七百户。又与杜如晦、房玄龄、孔颖达,虞世南、许敬宗等十八人为文学馆大学士,图其像貌,题其名字,记其官爵,并命褚亮写了一篇像赞,曰《十八学士 *** 图》,藏之书府。当时文人倾慕已极,称之为“登瀛洲”。 十八学士 1.唐太宗开文学馆,命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薛收(收卒,刘孝孙补入)﹑褚亮﹑姚思廉﹑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十八人并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令阎立本绘象褚亮题赞。号《十八学士 *** 图》。 秦王破阵乐 禇亮碑 约高宗在位时立。碑身首高298厘米,下宽110厘米,厚39厘米。碑额篆体兼隶阴刻“大唐禇卿之碑”,传为唐太宗书,碑文撰者不详,传为殷仲容书,分隶36行,满行65字。碑上截部分字迹尚存,余均磨灭无文。 禇亮,字希明,禇遂良之父,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太宗时为散骑常侍(从三品),贞观二十一年病亡,赠太常卿,谥曰康。两《唐书》有传。 碑中称李世民为“太宗”,可知碑立于高宗即位之后,又因碑中仅书禇遂贤,而不及次子禇遂良,可知该碑立于遂良得罪贬死之后。宋赵明诚《金石录》将其列于高宗末年,不无道理。 碑额书法以篆为主,篆中有隶,然与《秦诏版》中的篆书兼隶书却不相同,书法劲峭妍美,方圆并用,结体为篆,运笔又多为隶,相得益彰,妙不可言。昭陵碑林诸多碑石,碑额凡乎同类,或官、爵、勋、谥并称,或以身份官位尊称,惟该碑额爱利润留成“褚卿”。清初林侗《唐昭陵石迹考略》云:“按唐制,三品以上得立碑,而元老大臣,得请天子题额,其重若此。昭陵诸碑额为体不一,多从篆,独褚亮碑额书‘大唐褚卿之碑",篆笔兼隶,殊峭劲,为太宗御题无疑。”今人多从此说。褚亮亡时,次子遂良为相,为太宗所重,又与太宗为书友,求太宗御书亡父碑额,不为难事。太宗酷爱书法,工真、行草、飞白,其传世书迹有《温泉铭》、《屏风帖》《晋祠铭》等。 褚氏家族 褚氏居褚河,自西汉褚少孙始,至唐朝褚遂良的五世孙褚虔,历6个朝代800余年均为阳翟(今禹州市)名门望族。褚氏在禹繁衍25代,辈辈出人才,并有所建树。褚少孙、褚澄和褚遂良等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禹州自明嘉靖《钧州志》始,历代志书对褚氏家族均有记载,且专述于“列传故家”。禹州诸志书,列入“故家”的有褚、马、董、余、刘、赵6氏,“褚氏”列诸氏之首。 褚亮的诗文高台暂俯临,飞翼耸轻音。浮光随日度,漾影逐波深。迥瞰周平野,开怀畅远襟。独此三休上,还伤千岁心。——唐代·褚亮《乐府杂曲。鼓吹曲辞。临高台》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临高台 高台暂俯临,飞翼耸轻音。浮光随日度,漾影逐波深。 迥瞰周平野,开怀畅远襟。独此三休上,还伤千岁心。殷荐乘春,太坛临曙。八簋盈和,六瑚登御。嘉稷匪歆,德馨斯饫。祝嘏无易,灵心有豫。——唐代·褚亮《祈谷乐章。雍和》 祈谷乐章。雍和 殷荐乘春,太坛临曙。八簋盈和,六瑚登御。 嘉稷匪歆,德馨斯饫。祝嘏无易,灵心有豫。陇底嗟长别,流襟一恸君。何言幽咽所,更作死生分。转蓬飞不息,悲松断更闻。谁能驻征马,回首望孤坟。——唐代·褚亮《在陇头哭潘学士》 在陇头哭潘学士 陇底嗟长别,流襟一恸君。何言幽咽所,更作死生分。 转蓬飞不息,悲松断更闻。谁能驻征马,回首望孤坟。查看更多褚亮的诗文>>2023-07-20 12:18:101
唐朝文学家、十八学士之一李玄道简介,著有《李玄道集》
基本资料 李玄道,字元易,祖籍陇西,世代居住郑州,唐太宗时期人物。 李玄道出自陇西李氏姑臧大房,家族居于郑州,世代为山东冠族,七代祖凉武昭王李薄N宕祖炖煌宣公李宝。曾祖李韶,后魏司空、姑臧文恭公。祖李瑾,魏著作佐郎,赠齐州刺史。父李行之,官隋都水使者、下芽ぬ守、固始县男。隋朝时,李玄道为齐王府属。李密据洛口,引为记室,后为王世充所执,镇定自若,被释放,为著作佐郎。李世民平定王世充,为秦王府主簿。唐太宗贞观初年,累迁给事中,封姑臧县男。出任幽州长史,辅佐都督王君廓,专门负责府中之事,与王君廓渐有嫌隙。后王君廓谋反,受牵连流芳`州。后又起复为蕲州刺史、荆王府长史兼荆府司马、常州刺史,甚有惠政。贞观十四年(640年),年老致仕,加银青光禄大夫,贞观十九年八月十四日卒于郑州府邸,享年六十九。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著有《李玄道集》。 子李云将,官至尚书右丞、陇州刺史。 个人简介 后任李密记室。密败,为王世充著作郎。东都洛阳平 秦王李世民召为秦王府主簿、文学馆学士。 出为幽州长史,后因幽州都督反叛获罪,流配州,迁常州刺史,有政绩。 贞观十四年(640年)加银青光禄大夫。原有文集10卷,已佚。 李姓起源 李姓源出有三: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到女华之子皋陶之时,作了尧帝的理官(相等于现在的法官)。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理官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理姓家族将面临灭族之灾。在这种情况下,理徵有一儿子叫利贞,便逃至伊侯之墟避难。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2023-07-20 12:18:171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都有什么事迹
赵公长孙无忌 赵公长孙无忌第一。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兄,自幼与李世民为友,李渊太原起兵后投靠李世民。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尤其在玄武门之变中起主导作用。终身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李世民去世后,受遗命辅佐唐高宗。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而失宠,后来被诬陷谋反,自杀。 赵郡王李孝恭 赵郡王李孝恭第二。其父为李渊堂弟,李渊起兵后,他负责经略巴蜀。得李靖之助,灭萧铣、辅公祏,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战功几可与李世民分庭抗礼。李世民登基后,退出权力中心,以歌舞美人自娱。贞观十四年,暴病身亡。 蔡公杜如晦 蔡公杜如晦第三。李世民主要幕僚。李渊攻克长安时投靠李世民,得房玄龄推荐而受李世民重用,为十八学士之首。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及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与房玄龄共掌朝政,贞观四年病故,年仅四十六岁。其死深为李世民痛惜,死后极尽哀荣。 郑公魏征 郑公魏征第四。原为李密谋士,后随李密降唐,为唐朝招降李世绩。窦建德进攻河北时被俘,窦灭亡后重回唐朝,隶太子李建成麾下。玄武门之变后,归顺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无不言,以进谏著称。终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说贞观之前辅佐之功以房玄龄第一,贞观之后以魏征第一。贞观十六年病故。 梁公房玄龄 梁公房玄龄第五。李世民主要幕僚,善于谋略。李渊起兵后 凌烟阁24功臣画像之一 派李世民进攻渭北,受温彦博推荐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及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基后论功行赏,被比为汉之萧何。贞观年间负责行政,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出征高丽时被委以留守重任。贞观二十二年病故。 申公高士廉 申公高士廉第六。李世民长孙皇后、长孙无忌的亲舅舅,二人之父早死,实际由高士廉抚养。高对李世民极为器重,以至主动将长孙后许配给李世民。因得罪杨广,被发配岭南,随后中原大乱,被隔绝在外,直到李靖灭萧铣南巡时才得以回归。其人善行政、文学,为李世民心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 鄂公尉迟敬德 鄂公尉迟敬德第七。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得以稳固地位,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角色,亲手杀死齐王李元吉,拥立之功第一。突厥倾国进犯时以骑兵迎击取胜。天下安定后无用武之地,晚年闭门不出,最终得享天年。 卫公李靖 卫公李靖第八。是“使功不如使过”的典型,曾试图揭发李渊谋反,因此几乎被李渊处死,幸而为李世民所救。后来戴罪立功,协助李孝恭经营巴蜀、灭萧铣、辅公祏,被李渊评价为“萧、辅之膏肓”。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负责抵御突厥,成功地消灭突厥政权,战功无人可及。后来又挂帅出征,消灭吐谷浑势力。屡次被诬告谋反,为免嫌疑,主动退休闭门不出。 宋公萧禹 宋公萧禹第九。隋炀帝萧后之弟,以外戚为隋炀帝重臣。因反对出征高丽,被贬为河池郡守,到任后受薛举进攻,奋力抵御。李渊起兵后,归附唐朝,善行政,终生为李渊重用。李世民即位后,因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从不“改过自新”。后来李世民评价其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褒公段志玄 褒公段志玄第十。李渊在太原时的旧部,首义功臣。参加李唐历次重要战役,以勇武著名。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拒绝建成、元吉的拉拢,忠于李世民,并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其人治军严谨,李世民评价为“周亚夫无以加焉”。贞观十六年病故。 夔公刘弘基 夔公刘弘基第十一。隋炀帝征高丽时,因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太原起兵时,与长孙顺德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途中于霍邑之战阵斩隋主将宋老生,攻克长安后被评为战功第一。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力尽被擒,李世民灭薛氏后获救。又在刘武周进攻太原时战败被俘,侥幸自己逃回,随后配合李世民在介休歼灭宋金刚。因唐朝与突厥关系恶化,常年驻守北边抵御突厥。贞观年间曾随李世民征高丽。唐高宗时病故。 蒋公屈突通 蒋公屈突通第十二。原为隋朝大将,历仕杨坚、杨广,战功赫赫。杨广南巡江都,委以镇守都城长安的重任。李渊起兵后进攻长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战,力尽后自杀未遂,最终投降李渊,被封为兵部尚书。后参与唐朝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尤其灭王世充被评为战功第一。后被委派镇守洛阳,于贞观元年病故。 勋公殷峤 勋公殷峤第十三。李渊旧部,太原起兵时投奔李渊,参与进攻长安。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与刘文静一同被追究责任,贬为庶民。后随李世民灭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在进攻刘黑闼时,得病身亡,是凌烟阁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个。 谯公柴绍 谯公柴绍第十四。李渊之婿,娶平阳公主。李渊起兵时身在长安,侥幸逃脱追捕前往太原。参与攻克长安、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战役。贞观年间作为主将消灭最后一位反王梁师都。贞观十二年病故。 邳公长孙顺德 邳公长孙顺德第十五。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叔,外戚。隋炀帝出兵高丽时,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与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时,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此后功劳不显。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病故。 郧公张亮 郧公张亮第十六。原为李密部下,隶属李世绩,随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龄、李世绩推荐入李世民幕府。贞观年间,因善于行政而颇得信任,又揭发侯君集谋反、随征高丽而立功。但其后逐渐名声败坏,贞观二十年谋反,受诛。 陈国公侯君集 陈国公侯君集第十七。李世民心腹,常年担任其幕僚。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贞观年间,担任李靖副将击败吐谷浑,又任主将击灭高昌。回朝后因私吞高昌战利品而被弹劾,为此怀恨在心。李世民诸子争当太子的斗争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图谋杀李世民拥立承乾,事泄被杀。 郯公张公谨 郯公张公谨第十八。原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荐进入李世民幕府。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谋划。李世民登基后,以其为李靖副将抵御突厥,协助李靖灭亡突厥。次年病故,仅三十九岁。 鲁公程知节 鲁公程知节第十九。本名程咬金,原为瓦岗军勇将,李密失败后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秦叔宝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及玄武门之变。唐高宗时出征贺鲁,屠杀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后病故。 永兴公虞世南 永兴公虞世南第二十。隋朝奸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学著称。宇文化及江都兵变后被裹胁北返,宇文被灭后归窦建德,窦死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尽心辅佐李世民,被评价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病故。 邢公刘政会 邢公刘政会第二十一。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的老部下,随李渊起兵,首义功臣。此后负责留守太原,刘武周进攻时被俘。忠心不屈,还找机会打探刘武周军情秘报李渊。刘武周灭亡后获救。曾担任刑部尚书,贞观九年病故,追改渝国公。 莒公唐俭 莒公唐俭第二十二。唐家与李家均为北齐大臣,有世交之谊,唐俭亦与李渊为友。参与李渊太原起兵的策划,为首义功臣。最大功劳是揭发独孤怀恩谋反,被特赐免死罪一次。贞观初年负责与突厥外交事宜,被李靖“谋害”,竟奇迹般逃生。后来任民部尚书,因怠于政事贬官。唐高宗年间病故。 英公李绩 英公李绩第二十三,李绩即徐世绩,徐懋功,又称徐茂功,后赐姓李,为李世绩,为避讳太宗李世民,改名为李绩。原为瓦岗军大将,少年从翟让起兵,翟死后跟随李密。李密降唐后成为独立势力,但仍坚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渊称为 “纯臣”。遭窦建德进攻后,因父亲被窦擒为人质不得已投降。密谋暗杀窦重归唐朝,但未能成功,侥幸逃走。随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又担任主将灭徐圆朗,随李孝恭灭辅公祏。贞观年间与李靖一起灭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负责唐朝北边防御,多次击败薛延陀势力,又随李世民进攻高丽。李世民死后辅佐唐高宗,被委以军事,担任主将再次出征高丽,终于将高丽灭亡。唐高宗重画其形象于凌烟阁。灭高丽后次年病逝。 胡公秦琼 胡公秦琼第二十四。字叔宝。本为张须陀部下勇将,张死后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为瓦岗军大将。在李密与宇文化及童山之战中立下大功。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程知节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每战必冲锋在先。后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贞观十二年病故。 公元764年十一月(即代宗广德二年),代宗在凌烟阁为郭子仪画像,以表彰他的兴唐之功。此外,马周、褚遂良、娄师德、张九龄、张柬之、李光弼、张巡、许远、南霁云、李晟等人也被后来的皇帝图像凌烟阁。2023-07-20 12:18:263
唐朝的十八学士是哪十八个人?
1.唐太宗开文学馆,命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薛收(收卒,刘孝孙补入)﹑褚亮﹑姚思廉﹑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十八人并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令阎立本绘象褚亮题赞。2.唐玄宗开元年间,以张说﹑徐坚﹑贺知章﹑赵冬曦﹑冯朝隐﹑康子元﹑侯行果﹑韦述﹑敬会真﹑赵玄默﹑毋煚﹑吕向﹑咸廙业﹑李子钊﹑东方颢﹑陆去泰﹑余钦﹑孙季良十八人为学士,命董萼绘象。参阅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名臣》﹑元白珽《湛渊静语》卷二。茶花品种名。 十八学士茶花是茶花中的一个珍品,深为人们所厚爱。并不是如金庸《天龙八部》中段誉所描述的一棵茶花上能开出十八种不同颜色的花来。实际上“十八”指的是花瓣轮数而非花色数,相邻两角花瓣排列20轮左右,多为18轮,故称它为“十八学士”。它树型优美,花朵结构奇特,由70-130多片花瓣组成六角塔形花冠,层次分明,排列有序,十分美观。它常见的花色有朱红、绯红。粉红、全白诸色。2023-07-20 12:18:491
十八学士是什么
唐代时十八学士:唐太宗为秦王时建文学馆,罗致四方文士,收聘贤才,以房玄龄、杜如晦、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勗十八人并为学士,讨论文献,商略古今,房玄龄为秦王府文学馆十八学士之首。后唐太宗命阎立本画像,褚亮作赞,题十八人名号、籍贯,称十八学士,藏之书府,时人倾慕,谓之登瀛洲。天策府十八学士:五代楚国君王马希范在位时曾仿照唐太宗设天策府文学馆的先例,以幕僚拓跋恒、廖匡图、李弘皋、徐仲雅等十八人为学士,号称“天策府十八学士”十八学士,茶花的品种,有粉十八学士、红十八学士、白十八学士三种,全是单色系的。金庸也在《天龙八部》中提到“十八学士”的茶花品种。但纯粹是虚构的2023-07-20 12:19:001
唐太宗身边的十八学士是谁
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勗十八人并为学士。2023-07-20 12:19:102
唐朝的十八学士是哪十八个人?
1.唐太宗开文学馆,命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薛收(收卒,刘孝孙补入)﹑褚亮﹑姚思廉﹑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十八人并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令阎立本绘象褚亮题赞。2.唐玄宗开元年间,以张说﹑徐坚﹑贺知章﹑赵冬曦﹑冯朝隐﹑康子元﹑侯行果﹑韦述﹑敬会真﹑赵玄默﹑毋煚﹑吕向﹑咸廙业﹑李子钊﹑东方颢﹑陆去泰﹑余钦﹑孙季良十八人为学士,命董萼绘象。参阅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名臣》﹑元白珽《湛渊静语》卷二。茶花品种名。 十八学士茶花是茶花中的一个珍品,深为人们所厚爱。并不是如金庸《天龙八部》中段誉所描述的一棵茶花上能开出十八种不同颜色的花来。实际上“十八”指的是花瓣轮数而非花色数,相邻两角花瓣排列20轮左右,多为18轮,故称它为“十八学士”。它树型优美,花朵结构奇特,由70-130多片花瓣组成六角塔形花冠,层次分明,排列有序,十分美观。它常见的花色有朱红、绯红。粉红、全白诸色。2023-07-20 12:19:252
唐朝的十八学士是哪十八学士?
十八学士 :shí bā xué shì 1.唐太宗开文学馆,命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薛收(收卒,刘孝孙补入)﹑褚亮﹑姚思廉﹑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十八人并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令阎立本绘象褚亮题赞。号《十八学士写真图》。参阅《旧唐书.褚亮传》。 2.唐玄宗开元年间,以张说﹑徐坚﹑贺知章﹑赵冬曦﹑冯朝隐﹑康子元﹑侯行果﹑韦述﹑敬会真﹑赵玄默﹑毋煚﹑吕向﹑咸廙业﹑李子钊﹑东方颢﹑陆去泰﹑余钦﹑孙季良十八人为学士,命董萼绘象。参阅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名臣》﹑元白珽《湛渊静语》卷二。3.茶花品种名。 十八学士茶花是茶花中的一个珍品,深为人们所厚爱。并不是如金庸《天龙八部》中段誉所描述的一棵茶花上能开出十八种不同颜色的花来。实际上“十八”指的是花瓣轮数而非花色数,相邻两角花瓣排列20轮左右,多为18轮,故称它为“十八学士”。它树型优美,花朵结构奇特,由70-130多片花瓣组成六角塔形花冠,层次分明,排列有序,十分美观。它常见的花色有朱红、绯红。粉红、全白诸色。唐太宗时期唐太宗在做秦王时建“文学馆”,收聘贤才,以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勗十八人并为学士。复命画家阎立本为十八学士画像, 即为《十八学士写真图》,褚亮题赞。当时被唐太宗选入文学馆者被称为“登瀛洲”,後人有所谓“十八学士登瀛洲”,又因唐太宗常与门下十八学士弈棋,後人因此画有《十八学士弈棋图》。[编辑]唐玄宗时期唐玄宗开元时,於上阳宫食象亭,以张说、徐坚、贺知章、赵冬曦、冯朝隐、康子元、侯行果、韦述、敬会真、赵玄默、毋煚、吕向、咸廙业、李子钊、东方颢、陆去泰、馀钦、孙季良为十八学士,命董萼画像,并记录所有十八学士的姓名、表字、爵位、籍贯等。[编辑]五代时期五代楚国君王马希范在位时曾仿照唐太宗设天策府文学馆的先例,以幕僚拓跋恒、廖匡图、李弘皋、徐仲雅等十八人为学士,号称“天策府十八学士”。《资治通鉴》二八二卷载:“楚王希范始开天策府,置护军都尉、领军司马等官,以诸弟及将校为之。又以幕僚拓跋恒、李弘皋、廖匡图、徐仲雅等十八人为学士。”[编辑]参见十八学士,茶花的品种,有粉十八学士、红十八学士、白十八学士三种,全是单色系的。金庸也在《天龙八部》中提到“十八学士”的茶花品种。但纯粹是虚构的[1]。[编辑]注释↑ 武侠大师金庸在《天龙八部》作品中,对茶花的描写登峰造极,文中提到“十八学士”品种:大理有一种名种茶花,叫作『十八学士』,那是天下的极品,一株上共开十八朵花,朵朵颜色不同,红的就是全红,紫的便是全紫,决无半分混杂。而且十八朵花形状朵朵不同,各有各的妙处,开时齐开,谢时齐谢。……比之『十八学士』次一等的,『十三太保』是十三朵不同颜色的花生於一株,『八仙过海』是八朵异色同株,『七仙女』是七朵,『风尘三侠』是三朵,『二乔』是一红一白的两朵。这些茶花必须纯色,若是红中夹白,白中带紫,便是下品了。……『八仙过海』中必须有深紫和淡红的花各一朵,那是铁拐李和何仙姑,要是少了这两种颜色,虽然是八色异花,也不能算『八仙过海』,那叫做『八宝妆』,也算是名种,但比『八仙过海』差了一级。……『风尘三侠』,也有正品和副品之分。凡是正品,三朵花中必须紫色者最大,那是虬髯客,白色者次之,那是李靖,红色者最娇艳而最小,那是红拂女。如果红花大过了紫花、白花,便属副品,身份就差得多了。」……段誉指著那株五色花茶道:「这一种茶花,论颜色,比十八学士少了一色,偏又是驳而不纯,开起来或迟或早,花朵又有大有小。它处处东施效颦,学那十八学士,却总是不像,那不是个半瓶醋的酸丁麼?因此我们叫它作『落第秀才』。2023-07-20 12:19:321
唐太宗时期的十八大学士分别是谁?
房玄龄,杜如晦,于志宁,褚亮,姚思廉,路德明,孔颖达,虞世南,其他不知道2023-07-20 12:19:404
唐太宗李世民的十八学士都是谁?
唐太宗在做秦王时建“文学馆”,收聘贤才,以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勗十八人并为学士。复命画家阎立本为十八学士画像, 即为《十八学士写真图》,褚亮题赞。当时被唐太宗选入文学馆者被称为“登瀛洲”,后人有所谓“十八学士登瀛洲”,又因唐太宗常与门下十八学士弈棋,后人因此画有《十八学士弈棋图》。2023-07-20 12:19:484
唐太宗身边的十八学士是谁
褚亮、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薛收、姚思廉、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十八人2023-07-20 12:19:561
唐太宗身边的十八学士和两大威武将军是那些?
房玄龄、杜如晦、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勗十八人秦琼、尉迟恭两人2023-07-20 12:20:033
唐太宗身边的十八学士和两大威武将军是那些?
唐代十八学士:唐太宗为秦王时建文学馆,罗致四方文士,收聘贤才,以房玄龄、杜如晦、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勗十八人并为学士 两大威武将军:秦琼,尉迟恭2023-07-20 12:20:101
唐太宗的十八位学士是哪些人?他们有什么成就?
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李渊拜李世民为大策上将军。当时,主要的逐鹿对手如金城薛仁杲、武威李轨、晋北刘武周、河北窦建德、洛阳王世充等人皆先后被打败。于是,李世民便由武功转为文治,在天策府开设文学馆,广招天下学士入馆,先后入选的有褚亮、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薛收、姚思廉、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十八人,号称“十八学士”。 “十八学士”是一群博览古今、明达政事、善于文辞的文人。入唐前,其中的大部分人就已经是名重四方、誉倾一时的知名人物了。根据他们的特长,约可分为三类:一,以文学著称于世的,有虞世南、蔡允恭、褚亮、薛收、薛元敬、许敬宗等人。如虞世南,与其兄虞世基受学于顾野王,文章婉缛,深得徐陵赏识,“名重当时,故议者方晋二陆”。褚亮“年十八,诣陈仆射徐陵,陵与语,异之。后主召见,使赋诗,江总诸词人在席,皆服其工”。薛元敬“与(薛)收及收族兄德音齐名,世称河东三凤”。二,以学术名重一时的,有孔颖达、陆德明、盖文达、颜相时、姚思廉、李守素等人。如孔颖达,“炀帝召天下儒生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议论,颖达为冠,而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刺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其学高如此。关于陆德明,据说王世充欲以“陆德明为汉王师,令玄恕就其家行束修礼,德明耻之,服巴豆散,卧称病,玄恕入跪床下,对之遗利,竞不与语”。盖文达“博涉前载,尤明《春秋》三家,与宗人文懿同以儒学称,时号‘二盖"。姚思廉是陈吏部尚书姚察之子,精于《汉书》,以史学名家。李守素是姓氏学专家,世号“行谱”。颜相时是颜师古之弟,以儒学名世。三是房玄龄、杜如晦、李玄道、苏世长、于志宁、苏勖等人,各以其长擅名一时。如房、杜二人,少时皆以聪敏博学、好谈文史著称,都深得隋吏部尚书高孝基的器重。高孝基评房玄龄说:“仆阅人多矣,未见如此郎者。必成伟器,但恨不睹其耸壑凌霄耳。”说杜如晦“有应变之才,当为栋梁之用”。李玄道是山东冠族,以“识量”著称。苏世长擅应对,于志宁“有名于时”,二人皆深得高祖李渊之礼遇。入唐前,“十八学士”中的大部分人已是誉倾一时的知名人物。入唐后,他们追随李世民,各以其力,为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和文化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2023-07-20 12:20:321
皇上身边的18位学士是哪几位??
是哪朝的那位皇上啊?2023-07-20 12:20:502
唐太宗身边的十八学士和两大威武将军是那些
唐太宗在做秦王时建“文学馆”,收聘贤才,杜如晦(585~630)中国唐初名相。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从祖杲为北周、隋显官。房玄龄(579年~648年别名房乔,字玄龄,汉族,唐代齐州临淄(今济南章丘相公庄人),是中国唐朝时的开国宰相,名乔,字玄龄(一说名玄龄,字乔)于志宁(588-665) 唐初大臣。字仲谧,京兆高陵(今属陕西)人。苏世长姚思廉 557年--637年。字简之,一说原名简,字思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朝初期史学家薛收 字伯褒,隋唐时蒲州汾阴(治今山西万荣县西南)人,591年—624年褚亮唐初大臣,余杭人 (555年~647年),字希明陆德明 (约550-630) 名元朗,以字行。苏州吴人。经学家。训诂学家。孔颖达 547年—648年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李玄道 (?一629) 唐文学家李守素 赵州人,世代为山东名族。十八学士之一虞世南 558年—638年 唐代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余姚人。蔡允恭 荆州江陵人。蔡大宝的侄子。有风采,善缀文。仕隋,历著作佐郎、起居舍人。炀帝属词赋,多令讽诵之。入唐,为文学馆学士。贞观初,除太子洗马。集二十卷,今存诗一首。颜相时(?-645年),表字睿,雍州万年县人。中国唐朝儒学者。颜师古之弟。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许敬宗 592年—672年 字延族,杭州新城人。薛元敬 薛收的侄子,李世民“十八学士”之一盖文达 冀州信都人,唐代大儒。苏勗 (642前后),字慎行,京兆武功人。娶南昌公主。十八人并为学士。复命画家阎立本为十八学士画像, 即为《十八学士写真图》,褚亮题赞。当时被唐太宗选入文学馆者被称为“登瀛洲”,后人有所谓“十八学士登瀛洲”,又因唐太宗常与门下十八学士弈棋,后人因此画有《十八学士弈棋图》。 1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忠壮公段志玄 李渊在太原时的旧部,首义功臣。参加李唐历次重要战役,以勇武著名。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拒绝建成、元吉的拉拢,忠于李世民,并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其人治军严谨,李世民评价为“周亚夫无以加焉”。贞观十六年病故。 2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刘弘基 游侠,隋炀帝征高丽时,因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太原起兵时,与长孙顺德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途中于霍邑之战阵斩隋主将宋老生,攻克长安后被评为战功第一。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力尽被擒,李世民灭薛氏后获救。又在刘武周进攻太原时战败被俘,侥幸自己逃回,随后配合李世民在介休歼灭宋金刚。因唐朝与突厥关系恶化,常年驻守北边抵御突厥。贞观年间曾随李世民征高丽。唐高宗时病故。2023-07-20 12:21:241
十八学士都有谁
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 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2023-07-20 12:21:352
唐十八学士的纪事
唐武德九年(626)六月三日夜,秦王李世民带兵入玄武门,诛幼弟李元吉,杀皇储李建成,废长夺嫡,入主东宫。这就是震古慑今的玄武门之变。这样的大手笔并非李世民的个人智慧所能书写,秦府十八学士为此宵衣旰食、匍匐案头,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武德三年,秦王平定王世充归来,高祖一时高兴,“以李世民为天策上将,设天策府,置官属”,李世民抓住了这个机会,开文学馆,延纳当时英俊,秦府十八学士应运而生。十八学士的人员构成很有代表性:心腹谋士,如杜如晦、房玄龄;儒士学者,如陆德明、孔颖达;能对李渊产生影响的,如苏世长、颜相时;代表地方宗法势力的,如士族首领李守素。这些人多数是隋朝旧臣,或出于洛阳王世充的旧部,如今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李世民是个舍得投资的人,除了食有鱼、出有车,十八学士一律配享五品俸禄,又命当时的著名画师阎立本为他们画像,“藏诸凌烟阁,留待后人看”。这一段风流闲散的日子并不长久,李世民跟他们谈论了一阵子文史,研讨了几次经籍,很快把“争嗣”的主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上面。李世民习惯于“夜办公”,常常是闻鸡即起、深夜问计,十八学士只好“更日值宿”,以应人主的不时之约。这些人中间,数司勋郎中杜如晦、考功郎中房玄龄最得倚重,房“善建嘉谋”,杜“临机能断”,王朝马汉,一哼一哈,在李世民篡嗣夺嫡的斗争中数出奇计、力挽危局,立下了盖世功勋。玄武门兵变不久,李渊逊位,李世民新登大宝,开创了余响千古的贞观之治。新时代来临了,大唐官僚制度开始了新的运作,十八学士的最后出路成为唐太宗心头的一块难解之结:弑兄夺位不是一段光彩的历史,倘若皇帝原是一个偷儿,大臣又是偷儿的帮凶,那么万民之口流蜚成川,岂非洪水滔滔?皇帝有夜间磨牙的习惯,股肱大臣却是曾经睡在床铺对面的兄弟,那么“天颜既凋”,天威焉存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贾雨村式的阴暗心理消耗了李世民的大半聪明。李世民史称“英主”,搞平衡术也是别出心裁。至贞观二年,十八学士全数加官封爵,房玄龄、杜如晦位列尚书省左右仆射,其尊荣显贵,极一时人望。非常蹊跷的是,他竟在身边安插了一个李建成的旧臣,特许他参知军机、风闻言事,每有奏议,“辄和颜嘉许”。此人就是历史上享有“直臣”之誉的魏征。李世民的黑哨一吹,十八学士看到了一张醒目的黄牌: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夹紧屁股做人吧,可别让魏征逮住了你的尾巴!秦府文学馆鹄立在初唐的斜阳西风里,阶前碧草,凋尽了昔日的芳华。贞观三年冬,杜如晦抑郁而死。房玄龄兔死狐悲,怀旧伤情,佝曲的背脊从此就没有挺直过。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房玄龄用了毕生的精力参与着、维护着、奉献着,但要论起治国的政绩,竟是“游龙过江,无迹可寻”。房玄龄是聪明的,长期以来混迹政坛,惯看水生风起、云卷云舒,他是懂得一点黄老谦退之术的,宁可做缩头乌龟被人遗忘,也不愿稍露“圭角”使人心生怵惕。无声无臭的日子飞快地过去,房玄龄的国史编修初见成果,他临深履薄的政治生涯也终于走到了尽头。贞观十年,李世民违背祖制强索《太宗实录》御览,战战兢兢的房玄龄只能放弃原则,把武德、贞观两代的“起居注”呈送御前。李世民翻阅细目,一眼就看到了“玄武门之变”,不禁雷霆震怒,指着房玄龄的鼻子大发天威:“狂奴故态!何欺吾太甚也!”房玄龄铩羽回乡。自此,十八学士的身价一落千丈。贞观十二年,太子左庶子于志宁遭太子李承乾刺杀。于志宁侥幸未死,称病不朝。次年,他的母亲去世,解职丁忧。三年期满,他的父亲病故,继续丁忧。贞观后十年,能说会道的于志宁竟没有上疏言事的记录,他的话语功能完全丧失了。十八学士中,李守素是闭口不谈政治的谱牒专家,他在山东世族里有相当的号召力,当初李世民把他请进文学馆多半是出于“统战”的需要,现今江山已定、天下大治,“统战”的事情搁置一边,他就被遗忘在淼如烟海的谱牒文献里。贞观十二年,李守素受命重订《氏族志》,李世民了无意趣地审阅着志稿,发现山东李姓竟列于皇族同姓之前,鼻孔里哼了一声,按下奏表,再无下文。翌年,李守素一连三个月没有领到薪俸,感觉到秋凉渐浓,寒流袭至,旋即交了一份辞呈,灰溜溜地卷起铺盖走人了……十八学士平静地退出了初唐的政治舞台,就像风扫落叶,了无痕迹。这中间,惯于“面刺君过”的魏征始终保持着沉默,也许魏征的存在,仅仅是初唐政治的一种特殊需要——贞观十七年,魏征刚刚去世,唐太宗就把他的墓碑给掀翻。李守素贞观初年卒(《旧唐书》),《氏族志》是高士廉等于贞观六年起修订,何来李守素十二年重订《氏族志》。《贞观政要》文史二十八记载唐太宗对宣武门之变要求“直书其事”,“狂奴故态”之语何见于史?《题阎立本十八学士图》诗词正文阎公十八学士图,当时妙笔分锱铢。惜哉名姓不题别,但可以意推形模。十二匹马一匹驴,五士无马应直庐。五鞍施狨乃禁从,长孙房杜王魏徒。一人醉起小史扶,一人欠伸若挽弧。一人观鹅凭栏立,一人运笔无乃虞。树下乐工鸣瑟竽,八士环列按四隅。笑谈散漫若饮彻,盘盂杯勺一物无。坐中题笔清而癯,似是率更闲论书。其中一著道士服,又一道士倚枯株。三人傍树各相语,一人击带行徐徐。后有一人丰而胡,独吟芭蕉立踟蹰。一时登瀛客若是,贞观治效真不诬。书林我曾昔曳裾,三局腕脱几百儒。雄文大笔亦何有,餐钱但日靡公厨。邦家治乱一无补,正论出口遭非辜。时危玉石一焚扫,览画思古为嗟吁。十八学士登瀛洲“十八学士登瀛洲”首出唐太宗时期。大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有“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之名句。“瀛洲”为神话中神仙所居之山名。《史记·秦始皇纪·二十八年》称齐人徐巿等上书秦始皇,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供仙人居住的神山。后又增加岱舆、员峤二山,共为五山。唐太宗李世民在长安城设文学馆,邀大行台司勋郎中杜如晦、记室考功郎中房玄龄、太学博士陆德明及孔颖达、王府记室参军事虞世南和姚思廉、蔡允恭、颜相时、于志宁、许敬宗、苏世长、李玄道、薛元敬、薛收、李守素、盖文达、褚亮、苏勗共十八人常讨论政事、典籍,当时称之为“十八学士”。唐太宗命大画家阎立本(?-673)为十八学士画像即“十八学士写真图”,褚亮题赞。当时被唐太宗选入文学馆者被称为“登瀛洲”。这就是“十八学士登瀛洲”之来历。秦王李世民对“十八学士”非常重视。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入主东宫,天策府文学馆被解散,但文学馆里的“十八学士”中的大部分人仍追随李世民,为世民所重。如太子东宫府的官属,据《资治通鉴》卷一九一载:高祖“以宇文士及为太子詹事,长孙无忌、杜如晦为左庶子,高士廉、房玄龄为右庶子,尉迟敬德为左卫率,程知节为右卫率,虞世南为中舍人,褚亮为舍人”,东宫府的官属是由高祖李渊任命的,任谁与不任谁当然由高祖决定,而不能完全取决于李世民。然而,就是由高祖任命的九人中,原文学馆学士就有四人,可知在东宫府官属的任命上,李世民是提过建议或做过工作的。武德十年,李世民即皇帝位,九月初“置弘文馆于殿侧,精选天下文学之士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欧阳询、蔡允恭、萧德言等,以本官兼学士,令更日宿直,听朝之隙,引入内殿,讲论前言往行,商榷政事,或至夜分乃罢。”随后,盖文达、许敬宗也相继兼任弘文馆学士。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弘文馆学士的任命权全在李世民手中,故八人中,原文学馆学士就占了六个席位;二是从时间上看,八月即位,九月初就置馆招人,时间上之紧急透露出心情上的迫切。由此可见,李世民即皇帝位后对“十八学士”仍然十分器重。 “十八学士”是一群博览古今、明达政事、善于文辞的文人。入唐前,其中的大部分人就已经是名重四方、誉倾一时的知名人物了。帮助太宗打天下,尔后又直接策划玄武门事变,帮助太宗取太子位。太宗贞观年间的文化建设工作基本上是由“十八学士”完成的。“十八学士”帮助唐太宗打天下、治国家。太宗即位后,又以他们去辅佐太子。在唐初政治舞台上,“十八学士”是一个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人集团。唐朝初期,全国共计1255个县,衡水县籍的孔颖达和盖文达,一同享受到如此高尚的荣誉,已成为世人之美谈,因此,“衡水”之名朝野皆知。衡水县城的官吏、儒士们皆引以为荣。秦王李世民由武功转为文治,在他的天策府里开设文学馆,广招天下贤能学士入馆,先后入选的有房玄龄、孔颖达等十八人,号称“十八学士”。李世民给他们优以尊礼,予以厚禄,入阁诸君,皆享用五品珍膳。还令大画家阎立本为诸名士写真画像、大文豪褚亮题写颂赞,悬于凌烟阁。李世民每当入朝面君事罢回府,常引见学士们,讨论坟籍,商略前载,儒雅之风,旷古稀有,君臣亲近之恩,百代罕及。时人也因能入选进文学馆而感到无比荣耀,唐书记载:“预入馆者,时所倾慕,谓之‘登瀛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十八学士登瀛洲”的故事。“瀛洲”一词来自《史记·秦始皇纪·二十八年》称齐人徐巿等上书秦始皇,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供仙人居住的神山。2023-07-20 12:21:471
秦王府十八学士
苏循(860-873前后),苏特子/苏楷父。咸通中登进士第,累历台阁。昭宗朝,再至礼部尚书。循性阿谀,善承顺苟容,以希进取。昭宗自迁洛之后,梁祖凶势日滋,唐室旧臣,阴怀主辱之愤,名族之胄,往往有违祸不仕者,唯循希旨附会。及梁祖失律于淮南,西屯于寿春,要少帝欲授九锡。朝臣或议是非,循扬言云:“梁王功业显大,历数有归,朝廷速宜揖让。”当时朝士畏梁祖如虎,罔敢违其言者。明年,梁祖逼禅,循为册礼副使。梁祖既受命,宴于元德殿,举酒曰:“朕夹辅日浅,代德未隆,置朕及此者,群公推崇之意也。”杨涉、张文蔚惭惧失对,致谢而已。循与张祎、薛贻矩因盛陈梁祖之德业,应天顺人之美。循自以奉册之劳,旦夕望居宰辅,而敬翔恶其为人,谓梁祖曰:“圣祚维新,宜选端士,以镇风俗。如循等辈,俱无士行,实唐家之鸱枭,当今之狐魅,彼专卖国以取利,不可立维新之朝。” 所著有《辩奸说》。2023-07-20 12:22: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