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拌三丝
-
(一)节能减排主要措施。
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无疑会降低单位GDP能耗。但在现实中结构调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是一个部门所能解决的,应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导来实现。要使各级领导和管理者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兼顾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保护。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减少管理和政策的相互抵消效应,防止部门追求利益最大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腐败问题。
2.以绿色科技为动力,提高节能减排效益。
发展绿色科技不仅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动力,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要措施。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开发能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尽可能地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技术和工艺,实行清洁生产,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
3.变革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始终以征服者的姿态自居,人类中心主义成为文明提升和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正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不断强化,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冲突和紧张。节能减排是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应把自然也作为主体,把自然看做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存对象,把人类社会的道德伦理延伸到自然界,这样我们的政策才会既关注到人,也关注到自然,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改变GDP等于发展、重化工就是工业化等片面认识,改进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实绩的考核,使经济增长方式朝着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
4.建立长期有效的制度保障。
首先应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体系。建立环境问责制,将环境考核情况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依据之一;探索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积极推动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为主的战略环评,从发展的源头保护环境;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扩大环境信息公开范围。
5.建立以循环经济为重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节能减排的具体体现,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要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生产、转化和利用效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
6.积极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
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反对和限制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奢侈浪费和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通过环境友好的消费选择向生产领域发出价格和需求的激励信号,刺激生产领域清洁技术与工艺的研发和应用,带动环境友好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同时,通过生产技术与工艺的改进,不断降低环境友好产品的成本,促进绿色消费,最终形成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
如果有帮到您 请给予好评 谢谢拉#^_^#祝您愉快
关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问题
1、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人类生产活动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第二个阶段以工业的大规模发展为标志,即所谓工业化阶段;第三个阶段以资本和劳动力大量涌入信息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为特征,即现代化阶段。我国现在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着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双重任务,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2、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扩大就业,保证社会安定。 就业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我国现在一年的犯罪率高于建国后十年的犯罪率,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023-07-20 11:33:581
科隆自贸区大力发展金融保险通信等第三产业的好处
科隆自贸区大力发展金融保险通信等第三产业的好处如下: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增强农业生产的后劲,促进工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2、有利于优化生产结构,促进市场充分发育缓解就业压力,从而促进整个经济持续快捷健康发展。2023-07-20 11:34:061
科隆自贸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好处
增强生产,优化生产结构。1、增强生产。有利于增强农业生产的后劲,促进工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2、优化生产结构。有利于优化生产结构,促进市场充分发育缓解就业压力。2023-07-20 11:36:151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有何意义?
1、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为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2、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必要特征。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增强农业生产的后劲,促进工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优化生产结构,促进市场充分发育,缓解就业压力,从而促进整个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扩展资料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中国的实际,分为流通、服务两大部门,计四个层次:1、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等。2、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咨询服务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3、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研、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4、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警察等。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第三产业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我国现阶段第三产业总的来说分布不尽合理,发展滞后,尤其是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说来,矛盾更为突出。因此,在建设中必须彻底改变忽视第三产业产值的倾向,真正把第三产业作为一种产业来兴办。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三产业布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三产业2023-07-20 11:36:241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有何意义?
意义: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1、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力地推进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工业)的发展,推进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我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的转化,而且还可以促进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加快现代化的进程。实现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就要从目前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这就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生产社会化。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力地促进农业生产的社会化。 2、、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 我国的就业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与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第一、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力相对过剩,需要另谋出路;其二,是每年自然成长起来的劳动力,也需要安排就业。而第三产业在劳动力就业方面却独具优势,第三产业具有行业多、范围广、就业容量大的特点。它可以用较少的资金安排较多的劳动力就业。 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到本世纪末,我国人民的生活将达到小康水平。小康水平一方面表现在居民收达到一定标准,另一方面还表现在社会化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那时,城镇居民的家务劳动逐步趋于社会化,农村消费需求逐步趋于城市化,人们在吃提方面方便化、营养化转变,用的方面向电器化、高档化转变,人们的需求人单纯物质方面向精神方面转化。这些发展趋势要求不断开发的消费领域,尤其是增加高层次的劳务消费,如文化教育、消遣娱乐、游览观光、医疗保健等。只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才能适应人们以上的需求 简答题的话,只要每一点的第一句就可以了。2023-07-20 11:36:414
我国发展第三产业有什么意义?
促进了当时无工作的人就业,同时方便群众的日常生活,这在80年代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其后果也很明显,因为它不创造价值,只是起到价值搬家的作用,形成了全民经商,使得流通环节增多,这也是造成如今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我这里讲的是实在的内容,那些大道理的东西就算了。2023-07-20 11:37:107
一产 、二产、三产分别指的是什么?
1、一产指第一产业第一产业,是指各类职业农民和各类水生、土生等农业原始产品,如粮农、菜农、棉农、猪农、豆农、渔民、牧民、瓜农、茶农,以利用生物的自然生长和自我繁殖的特性,人为控制其生长和繁殖过程,生产出人类所需要的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一类行业。2、二产指第二产业第二产业是包括各类专业工人和各类工业或产品。如注塑工、操作工、压铆工、缝纫工、焊工。传统产业经济理论中对产业划分中的一个产业部门,指以对第一产业和本产业提供的产品(原料)进行加工的产业部门。按“三次产业分类法”划分为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3、三产指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即各类服务或商品。公共服务业,(政治文化业、大型或公办教育业、大型或公办医疗业、公办行政、管理业、公办金融业、公办咨询收费业、声优动漫制作事务所、公办客运业、管理人员、科研教育或培训业、人力资源事务所、大型粮棉油集中购销业、民族宗教、影视媒体事务所、兵役、)。个体商人服务业,(盲人按摩业、个体售卖座商、个体餐饮业、住宿业、维修理发美容服务性商业、个体加工业、个体文印部、个体药店、个体洗浴业、个体网吧、回收租赁业、外卖流动商贩、流动副业)。综合服务业,(房地产开发服务业、宇宙开发业)。扩展资料:相关关系1、第一、二产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强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只有第一产业发展了,才能为第二、三产业提供重要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差不多都拥有发达的农业。2、第三产业对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必要特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增强农业生产的后劲,促进工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优化生产结构,促进市场充分发育,缓解就业压力,从而促进整个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3、正确处理好三大产业的关系,既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不是说先把第三产业发展起来以后再发展第一、二产业,更不是通过削弱第一、二产业来发展第三产业,而应从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中来认识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产业百度百科-第二产业百度百科-第三产业2023-07-20 11:37:301
第三产业对经济的影响有哪些因素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强调两点: 1、这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一、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劳动力来源;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科技水平的提高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等五个方面论证。 2、它的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现代经济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 在经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并且继续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这些国家最庞大的产业部门。第三产业的就业在发达国家持续上升,尤其是在二战之后,上升趋势更为明显,说明发达国家工业化已趋于成熟,并开始迈进所谓“后工业化社会”。 我国第三产业的状况:与其他国家横向比较,我国第三产业相对滞后,第三产业在GNP和GDP中所占比重较低,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就业人员在总就业人数中所占比重比较低。与我国第一、二产业在GNP和GDP中所占比重的纵向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自1978年到1997年,20年间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稳中波动,无论是上升还是波动变化趋势都不大。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是基本上呈现上升趋势,改革开放20年间,上升了近9个百分点。可见,中国的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之中,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 我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这一内容是本框题的重点内容。书中从三个角度论述了我国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第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人类生产活动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第二个阶段以工业的大规模发展为标志,即所谓工业化阶段;第三个阶段以资本和劳动力大量涌入信息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为特征,即现代化阶段。我国现在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着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双重任务,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扩大就业,保证社会安定。就业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我国现在一年的犯罪率高于建国后十年的犯罪率,就说明了这一问题。第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023-07-20 11:37:481
服务是第三产业吗
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的一种,所以服务业是第三产业,中国第三产业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具体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流通部门: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二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管理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三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四是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但在国内不计入第三产业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由此可见,这种第三产业基本是一种服务性产业。扩展资料第三产业即各类服务或商品。公共服务业,(政治文化业、大型或公办教育业、大型或公办医疗业、公办行政、管理业、公办金融业、公办咨询收费业、声优动漫制作事务所、公办客运业、管理人员、科研教育或培训业、人力资源事务所、大型粮棉油集中购销业、民族宗教、影视媒体事务所、兵役、)。个体商人服务业,(盲人按摩业、个体售卖商业、个体餐饮业、住宿业、维修理发美容服务性商业、个体加工业、个体文印部、个体药店、个体洗浴业、个体网吧、回收租赁业、流动商贩、流动副业)。综合服务业,(房地产开发服务业、宇宙开发业)。经济产业的结构分类之一。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第三产业2023-07-20 11:37:561
经济结构不包括
经济结构不包括教育结构。经济结构是指企业所在地区的生产力布局情况。不同的经济结构类型关系到企业财务活动的发展程度、范围、投资方向、资金来源和盈利水平等。资源环境是关系企业发展的资源条件。经济结构是指经济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包括企业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分析技术有环境扫描、预测技术、基准技术、创新技术。经济结构是各经济系统,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互相关联、互相结合,有着数量对比关系。研究任何一个经济结构,不但要重视它的要素特性及其结合形式,同时也要重视它的比例关系。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要求与它相适应的一定的经济结构。经济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客观制约性,不是随意建立任何一种经济结构都是合理的。影响经济结构形成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社会对最终产品的需求,而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结构的变化有重要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是长期形成的,其是否合理,主要看它是否适合本国实际情况;是否建立在坚实的经济可能性之上;能否充分发挥一切经济优势;能否充分利用国内外一切有利因素;能否合理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能否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能否有力地推动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是否既有利于促进近期的经济增长又有利于长远的经济发展;能否取得最大经济效果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需要。2023-07-20 11:38:152
结合当前经济形式,谈谈如何加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央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这些措施已经开始见到成效。由于中央财政投资在带动银行贷款、带动社会投资、带动居民消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但是,形势依然严峻。近年来,我国出口总额已接近国内市场消费品零售总额。在这种情况下,出口由前几年的年均增长20%左右转为大幅下降,对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造成了很大困难。预计年内发达国家经济难以复苏,我国全年出口将下降5%—10%。因此,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除了稳定出口,关键还在于扩大内需的力度能否弥补出口下降的影响。而扩大内需政策能否在近期和长远都发挥作用,财力支持和政策效能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则取决于能否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就是说,只有扩大内需政策在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真正实现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不仅在今年而且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把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保持下去。 调整需求结构,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转变发展方式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举措。转变发展方式中的第一个转变,就是调整需求结构,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是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比例严重失衡的局面提出来的。面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出口大幅下降的局面,实现这一转变具有很强的紧迫性。 居民消费率过低、投资率过高,是我国经济重大比例关系不协调的突出表现。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为35.4%,与历史最高水平1985年的52%相比,下降近17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30个百分点左右。与低消费率相对应,2003年—2007年,投资率年均达到42.4%,是历史上最高的时期。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等行业投资增长过快,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的局面。如果消费市场不能相应扩大,由此形成的无效投资和银行呆坏账必然增加,将直接影响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出口连年大幅增长带来的贸易摩擦增加、顺差扩大、国际收支不平衡等,也影响着宏观经济稳定。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的贡献率偏低,大量生产能力闲置,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 提高居民消费率,降低投资率,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当前宏观调控的一项重大任务。一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着力提高中低收入者特别是农民的收入。二是扩大消费领域,促进消费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满足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三是扩大消费信贷,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个人消费信贷征信体系,优化消费信贷市场环境。加快推进教育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减轻居民教育、医疗负担。扩大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尽快解决农民工保险账户转移接续问题。四是围绕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调整投资结构,改善消费环境。加快建设以铁路为重点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加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一代互联网建设,促进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大力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完善农村电网,加快乡村道路建设,扩大“家电下乡”财政补贴品种。五是把促进房市、车市、股市联动发展作为扩大消费的战略重点。房市、车市在一定程度上受股市影响。为保持股市稳定健康发展,应在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的同时,改善对股市供求总量的调控,避免大起大落。同时,通过资本市场的稳定和繁荣支撑房市、车市的持续繁荣,使房地产业和汽车产业成为拉动国民经济长期增长的支柱产业。如果通过采取多种措施,用3年左右的时间将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和居民消费率分别提高10个和15个百分点,达到55%和50%,接近改革开放以来最高水平1985年的56%和52%,就意味着每年将有5万亿元以上的商品由用于投资和出口转变为居民消费,不仅经济结构将得到改善,而且人民生活水平将有较大提高。这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根本目的。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发展方式的第二个转变,就是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的状况,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使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相协调。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是产业结构中的突出问题。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40.1%,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仅为33.2%,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第三产业落后,造成就业矛盾突出,制约经济发展。 在第三产业中,严重落后的有三个方面:一是研发、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在发达国家,围绕科技研发形成了包括知识产权市场、人才市场、信息市场、风险投资市场、技术培训市场的技术进步服务体系,为企业技术研发提供全方位服务。我国技术市场尽管发展较快,但远远满足不了企业需要,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相距甚远。同时,物流业发展落后,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低,造成物流成本较高。发达国家的流通成本一般占GDP10%以下,我国则高达18%。把相同的货物从成都运到上海,比从德国汉堡运到上海的成本还要高。扶持、壮大物流业,建立跨国、跨地域的现代物流体系,建立一批物流中心,发展一批物流企业,已成为当务之急。二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在发达国家,会计、审计、法律、咨询、监理、征信、认证、价格评估、招标投标等市场中介服务组织比较完善,从业人员众多,在许多方面代替了政府的一些职能,对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加剧美国金融危机的重大事件,信用等级被评为A+的雷曼兄弟公司瞬间倒闭,正是监管缺失、信用评级机构丧失职业道德的结果。我们应以此为反面教材,打破对国外市场中介机构的迷信,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中介服务体系,为国内外客户提供高质量服务。三是社区服务业发展滞后。在发达国家,社区服务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领域。社区服务的内容很广,包括教育、医疗、家政、体育、健身、心理咨询等。我国社区服务业刚刚起步,居民的许多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大量劳动力就业困难,这个矛盾可以通过发展社区服务业来解决。目前,不少城市已有一些办得很好的社区,并涌现出一批优秀社区工作者,在构建和谐社会、解决就业矛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优化要素结构,以自主创新带动产业升级 发展方式的第三个转变,就是实现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一些地区和企业却能逆势而上,奥秘就在于它们注重技术研发投入,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商品,提高了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比如,深圳市在全国经济增速下降的情况下发展势头强劲,主要原因就在于通过多年来的努力,形成了鼓励技术研发的政策环境,培育起一批高技术企业,成功实现了由外资企业为主向内资高技术企业为主、由加工贸易为主向一般贸易为主的转变,走出了一条以自主创新带动产业升级的道路。又如,深圳华为公司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10%,全公司近一半人员搞研发,去年申请国际专利数量在全球企业中跃居首位,合同销售额增长40%以上。我国不少城市的科技资源要优于深圳,许多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的科技资源要优于华为,只要能像深圳和华为那样建立技术进步机制,把广大技术人员的创造智慧充分激发出来,就能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推动自主创新,需要高度重视管理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管理与技术是驱动经济发展的两个车轮。应根据开展国际化经营和全球竞争的需要,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学校应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企业应建立和培养技术创新队伍,并为科技人员开展发明创造搭建良好平台。 创造出口需求,千方百计遏制出口下滑 在发达国家经济衰退、进口需求减少的情况下,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多种途径稳定和扩大出口需求,尽快扭转出口下降趋势,缓解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 当前,应利用我国外汇储备充足、生产能力过剩的有利条件,通过资本输出创造出口需求。一是通过扩大海外能源、资源投资,带动设备和劳务出口。鼓励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走出去”,到海外取得较多的能源、资源勘探权、开发权。通过增加海外投资,带动地质勘探设备、资源开发设备和技术劳务出口。这也有利于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二是通过扩大政府对外援助贷款,带动相关物资和劳务出口。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非洲、拉美一些国家基础设施落后、能源供给不足,如能适当增加对这些国家的贷款援助,扩大货币互换规模,对扩大出口将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三是通过鼓励企业到海外发展加工贸易,带动国内零部件和原材料出口。我国制造业特别是轻纺工业、汽车工业等领域,已经具备在海外投资设厂的能力。通过海外投资,像当年外商在我国发展“三来一补”那样发展加工贸易,将能有效地拉动出口。四是通过提供人民币贷款,扩大海外经销商对我国商品的进口。国际金融危机使国外金融机构受到沉重打击,许多经营中国商品的经销商因缺乏流动资金而减少了进口。鼓励我国银行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对海外中国商品进口商提供人民币贷款,可对我国商品出口起到支持作用。五是通过增加买方信贷,扩大电力设备、工程机械、机床、船舶、轻纺设备等机电产品出口。我国机电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明显的比较优势,机电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产能过剩压力,企业有扩大出口的动力。通过买方信贷支持机电产品扩大出口,有助于缓解出口下滑趋势。2023-07-20 11:39:061
第三产业的两大部门四个层次指的是什么?
.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代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第三产生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达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2023-07-20 11:39:292
华为企业一产,二产,三产是什么
1、一产指第一产业 第一产业,是指各类职业农民和各类水生、土生等农业原始产品,如粮农、菜农、棉农、猪农、豆农、渔民、牧民、瓜农、茶农,以利用生物的自然生长和自我繁殖的特性,人为控制其生长和繁殖过程,生产出人类所需要的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一类行业。 2、二产指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是包括各类专业工人和各类工业或产品。如注塑工、操作工、压铆工、缝纫工、焊工。传统产业经济理论中对产业划分中的一个产业部门,指以对第一产业和本产业提供的产品(原料)进行加工的产业部门。按“三次产业分类法”划分为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3、三产指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即各类服务或商品。公共服务业,(政治文化业、大型或公办教育业、大型或公办医疗业、公办行政、管理业、公办金融业、公办咨询收费业、声优动漫制作事务所、公办客运业、管理人员、科研教育或培训业、人力资源事务所、大型粮棉油集中购销业、民族宗教、影视媒体事务所、兵役、)。 扩展知识: 相关关系 1、第一、二产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强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只有第一产业发展了,才能为第二、三产业提供重要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差不多都拥有发达的农业。 2、第三产业对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必要特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增强农业生产的后劲,促进工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优化生产结构,促进市场充分发育,缓解就业压力,从而促进整个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正确处理好三大产业的关系,既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不是说先把第三产业发展起来以后再发展第一、二产业,更不是通过削弱第一、二产业来发展第三产业,而应从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中来认识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2023-07-20 11:39:381
什么是三产企业?
三产就是第三产业的简称。三产,不是国企的专利,三产企业源于外企。三产的对于企业的作用主要有三个,责任外移、人员分流、利润调整。电力三产企业指的是供电企业出自办的附属服务行业,为电力主业提供服务的。电力三产的分类:电力三产就专业来讲,分两种,紧密型和非紧密型;就效益来讲,分为盈利型和非盈利型。紧密型和非紧密型的区别就在于和电力生产是否相关。一般来说,送变电工程、检修、电力设计、设备制造等企业;非相关类有IT、餐饮、培训、房地产、物业等企业。2023-07-20 11:39:484
浦东新区的开发对上海市的发展起到哪些作用
吸引外资2023-07-20 11:40:156
一产二产三产分别包括什么?
1、一产指第一产业。第一产业,是指各类职业农民和各类水生、土生等农业原始产品,如粮农、菜农、棉农、猪农、豆农、渔民、牧民、瓜农、茶农,以利用生物的自然生长和自我繁殖的特性,人为控制其生长和繁殖过程,生产出人类所需要的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一类行业。2、二产指第二产业。第二产业是包括各类专业工人和各类工业或产品。如注塑工、操作工、压铆工、缝纫工、焊工。传统产业经济理论中对产业划分中的一个产业部门,指以对第一产业和本产业提供的产品(原料)进行加工的产业部门。按“三次产业分类法”划分为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3、三产指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即各类服务或商品。公共服务业,(政治文化业、大型或公办教育业、大型或公办医疗业、公办行政、管理业、公办金融业、公办咨询收费业、声优动漫制作事务所、公办客运业、管理人员、科研教育或培训业、人力资源事务所、大型粮棉油集中购销业、民族宗教、影视媒体事务所、兵役)。个体商人服务业,(盲人按摩业、个体售卖座商、个体餐饮业、住宿业、维修理发美容服务性商业、个体加工业、个体文印部、个体药店、个体洗浴业、个体网吧、回收租赁业、外卖流动商贩、流动副业)。综合服务业,(房地产开发服务业、宇宙开发业)。相关关系:1、第一、二产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强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只有第一产业发展了,才能为第二、三产业提供重要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差不多都拥有发达的农业。2、第三产业对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必要特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增强农业生产的后劲,促进工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优化生产结构,促进市场充分发育,缓解就业压力,从而促进整个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23-07-20 11:40:341
第三产业是指什么
是指服务业2023-07-20 11:40:5913
一产 、二产、三产分别指的是什么?
3楼说得对,1、2楼的都不完整2023-07-20 11:42:028
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广义的经济结构是指什么
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经济结构是一个由许多系统构成的多层次,多因素的复合体。影响经济结构形成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社会对最终产品的需求,而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结构的变化也有重要影响。从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来考察,则主要通过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成分的比重和构成来表现。分为国民经济总体结构、部门结构、地区结构,以及企业结构。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通过优先发展轻工业,扩大高档消费品进口,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中国的经济结构趋于协调,并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结构正逐步由偏重“消费补偿”的轻型结构,向“投资导向”的重型结构升级。扩展资料: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次经济结构调整:1979—1984年犯了盲目追求“生产高速度、建设大规模”的错误。城镇大量失业人员的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居民收入难以提高,生活水平长期未能得到改善。第二次经济结构调整:1988—1991年通过调整投资结构和贷款结构,实行向部分产业和企业“倾斜”的政策,把其他方面压缩下来的资金、原材料、能源和运力集中支持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基于同样的原因,经济结构并未出现明显的改善。第三次经济结构调整:1997年以后中国政府加强了宏观调控,利用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抑制需求膨胀,同时继续推进了价格体制、流通体制和财政体制、金融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是从增量和存量两个角度推进的调整。这与过去仅从增量角度进行的调整有着明显不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经济结构2023-07-20 11:42:271
杨浦大桥、南浦大桥对浦东新区的发展有哪些作用?我不要桥的简介 我要作用!
以前浦东很多都是农用地。而上海市区人口密集,发展空间被限制。黄浦江上通了大桥后,使得上海市区获得了大片土地,因其离开老城市中心近,解决了市区住房困难......随之交通方便后,运输方便,拉动了浦东地区的工业, 金融,乃至运输(国际航空与国际水运)的发展。2023-07-20 11:42:422
三产是指哪些?
办公场所,所以三产吗2023-07-20 11:43:067
镇江镇的第三产业发展
该镇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农民增收、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镇江圩是高州西南部的商贸桥头堡,周边镇群众习惯到镇江赶集,商贸流通十分繁荣。集镇有大小餐饮企业20多家,商业店铺490多家,2013年市场固定摊位增加到290个。有较大的超市和连锁店7间,2013年新增2间。2013年,全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00万元,集市贸易成交额超1.8亿元,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48亿元。今年限额以上批零销售同比增长32%,限额食宿餐饮业同比增长45%。目前,该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推进集镇商住小区、中心广场、工业园区、休闲旅游度假区建设。完善市场建设,规范管理。抓好镇江圩头至南山水库30米宽旅游大道建设;完善南山湖(南山水库)、新米垌水库步行径建设、生态林建设;邀请旅游景区规划设计专业团队规划,大力引进投资企业将两个水库区建成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度假区,探索村企合作,建设养老产业基地。积极推动申请上级资金修建鉴江河镇江段江堤,并将江堤建成绿道,至那射岭,构成镇江江岭旅游风景带。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品位,吸聚人气,带旺镇江。2023-07-20 11:43:451
江西省南昌市的支柱产业是什么?
电子信息和汽车、生物医药、航空装备。人口不到江西全省的13%,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的24%、23%;GDP、规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等主要运行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GDP增速连续18个月领跑中部省会城市——南昌有理由自豪!除了食品、纺织服装、材料制造等特色优势传统产业外,电子信息和汽车、生物医药、航空装备一道,已列入南昌四大战略性新型支柱产业。2018年三季度,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优化为3∶52∶45,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夯实,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8.2%;自去年6月以来,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和增幅连续17个月保持全省第一。扩展资料:江西省南昌市的支柱产业的调整发展:1、南昌把转型升级作为工作重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南昌的产业结构正在从“二三一”开始向着“三二一”的方向调整。南昌第三产业已经进入对经济发展的高贡献时期,现代服务业比重也在快速上升,红谷滩金融商务区汇集了一百家以上的金融机构,南昌总部经济、服务外包、会展、文化产业项目也越来越多,即便是传统的商贸旅游也越来越多地体现了现代的元素。2、南昌还立足转型,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南昌发展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将工业发展变要素驱动为创新驱动,这样才更有竞争力和生命力。”南昌市工信委总经济师何琦说。3、根据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顺应现代产业的发展趋势,南昌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南昌电子信息产业已形成两个省级产业集群,分别是高新区光电及通讯产业集群和经开区光电产业集群。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南昌发展后劲十足2023-07-20 11:44:011
第三产业兴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第三产业对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必要特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增强农业生产的后劲,促进工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优化生产结构,促进市场充分发育,缓解就业压力,从而促进整个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常识经济篇。2023-07-20 11:44:411
对比分析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发展差异
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中国客观上存在着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三个有差别的经济地带。 东部沿海地带 包括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12个沿海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不包括台湾省)。面积占全国13.6%,人口占全国42%。中国主要的工业基地——辽宁中南部、京津唐、沪宁杭地区都集中于此,重要的农业基地——黄淮海平原的大部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也分布在这一带。从全国看东部沿海地带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较高,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通讯设施的基础好,商品经济比较发达,与海外有传统的经济联系,信息灵通,对外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经济特区,大连、 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福建和广西沿海、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等经济开放区都在这一地带。 东部沿海地带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加强传统工业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大力开拓新兴产业,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档消费品工业,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加快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开放区的建设,充分发挥外引内联和对外、对内两个辐射扇面的作用,使这一地带逐步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基地,海洋开发的基地,培养向全国输送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基地,向全国传送新技术、提供咨询和信息的基地。 东部沿海地带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能源、交通运输紧张,原材料不足,北方各省市淡水资源短缺,若干人口、城镇密集地区出现环境容量和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大江、大河下游涝年汛期的防洪问题,这就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交通网络,加强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横向联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的商品性、创汇型的农业生产,把长江三角洲、渤海圈和珠江三角洲建成为环太平洋带上的重要经济地域。 中部地带 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9个省区,面积占全国29%,人口占全国35.6%。这一地带能源、各种矿产资源具有明显的优势。东北有全国最大的天然林区,内蒙古有广阔的天然牧场,大部分省的农业比较发达,是中国粮、油、棉、糖的重要产区。今后中部地带应加快能源、原材料加工,主要是电力、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磷矿、建筑材料的开发和建设。同时,大力发展农业,促进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稳定增长,逐步把中部地带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若干重要机电产品的生产基地,以及能够提供大量商品粮和其他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 中部地带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铁路运输能力不能适应山西能源基地煤炭外运的需要,黄土高原的大量水土流失,东北森林的过度砍伐,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淤高所潜伏的洪水决口泛滥危机,长江中游的洪涝问题,以及长城沿线的风沙问题等。因此,在加快能源、原材料工业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生产潜力的同时,加强由西向东的运输通道建设,大力造林育林、保持水土,防止土地沙化和江河泛滥,并大力发展同东部沿海、西部地带的横向联系,使之成为中国经济布局由东向西逐步转移的重要纽带,担负起承东启西的作用。同时生产更多面向全国和可供出口的产品,在新技术和新产品方面有突破性的进展。 西部地带 包括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西南地区的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共9个省区。面积占全国57.4%,人口占全国22.4%。初步调查,各种资源都很丰富,特别是能源、各种矿产资源前景可观。但目前勘探不够,开发利用更少。这一地带除四川盆地、陕西关中、甘肃兰州附近等少数地区以外,工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交通不便,人口和城市较少,科技和文化教育都不够发达。今后应大力发展农林牧业、交通运输业,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发能源、矿产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加工工业。由于西部地带,特别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在不适宜开垦和耕种的地区因滥垦滥牧,使土地沙化,生态环境恶化。西南地区地形崎岖,交通困难。这一地带目前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选择水源条件较好的地点,扩大绿洲农业,逐年减少粮食调入量;加强草原牧区建设,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畜牧业;充分发挥三线建设形成的基础和能力,加速军工技术向民用工业的转化和扩散;加快对现有铁路干线的电气化改造,建设与中部、东部沿海地带联系的铁路干线,努力搞好公路建设,在地广人稀地区发展地方民航事业;在黄河上中游、长江上游、新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等地建设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区;建设川滇黔交界地区,使之逐步成为一个主要能源、原材料的生产基地;建设新疆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地区,使之逐步成为新疆重要的工业枢纽地带;进一步开放西部边境的某些市镇,发展边境贸易。从长远来看,西部地带资源丰富,有发展工农业的广阔空间,是全国的战略后备地带。 全国按照东部沿海、中部、西部三大地带的自然和经济特点、各自的优势和存在问题,安排开发的重点,作出生产力合理布局的规划,采取东西结合、沿海与内地互相支援、互相促进的发展战略,使各个地区都借助自己的优势得到发展。为了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必须加强地区经济的合理分工。在加工工业集中地区,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积极发展技术水平较高、资源消耗较少的产业及出口产品,资源富集地区要加速资源开发,并适当发展加工工业,同时加快建设东西走向的交通干线,扩大沿海与内地的交流,缩小沿海与内地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促进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2023-07-20 11:44:521
地理问题帮帮忙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
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2023-07-20 11:45:063
我国农业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比例过大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强调两点: 1、这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一、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劳动力来源;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科技水平的提高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等五个方面论证。 2、它的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现代经济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 在经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并且继续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这些国家最庞大的产业部门。第三产业的就业在发达国家持续上升,尤其是在二战之后,上升趋势更为明显,说明发达国家工业化已趋于成熟,并开始迈进所谓“后工业化社会”。 我国第三产业的状况:与其他国家横向比较,我国第三产业相对滞后,第三产业在GNP和GDP中所占比重较低,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就业人员在总就业人数中所占比重比较低。与我国第一、二产业在GNP和GDP中所占比重的纵向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自1978年到1997年,20年间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稳中波动,无论是上升还是波动变化趋势都不大。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是基本上呈现上升趋势,改革开放20年间,上升了近9个百分点。可见,中国的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之中,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 我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这一内容是本框题的重点内容。书中从三个角度论述了我国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第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人类生产活动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第二个阶段以工业的大规模发展为标志,即所谓工业化阶段;第三个阶段以资本和劳动力大量涌入信息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为特征,即现代化阶段。我国现在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着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双重任务,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扩大就业,保证社会安定。就业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我国现在一年的犯罪率高于建国后十年的犯罪率,就说明了这一问题。第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023-07-20 11:45:181
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和规划是什么
中美嘉伦为您总结了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选择和总体思路在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中,应该选择何种发展战略、发展方法和发展路径是各方争论的焦点。结合我国国情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确定战略发展方向尤为重要。是渐进发展还是跨跃式发展?从新中国经济发展史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这样一个基本规律,即第二产业发展优先。这客观上也是当时国民经济发展和应对国际经济政治环境的需要。反观第三产业,建国以来虽然也得到迅速发展,但其占比很长时间没有明显变化,1952年占比为28.6%,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直徘徊在30%左右,2000年才达到40.7%。这种比例变化显示出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到了政策抑制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再按常规路径,而应该采取倾斜政策,释放第三产业的发展潜能,实现第三产业在现有基础上的跨跃式发展。是全面提升还是局部突破?由于政策资源的有限和现实经济条件的制约,实行产业倾斜政策,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应避免全面出击,最好是整合现有资源,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实现局部突破。首先,应鼓励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率先实现第三产业的提升,实现区域突破。目前,各大城市都比较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提升第三产业的具体要求。应顺应这些要求,鼓励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积极改善产业结构,实现第三产业的优先发展。其次,应加快推进第三产业的支柱行业尤其是金融业的发展,实现行业突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但近些年来金融业在第三产业中的占比不断下降,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应及时调整有关政策,鼓励金融业加快发展,从而带动第三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依靠行政还是依靠市场?目前,我国正在全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市场化应是第三产业发展的主流。但考虑到第三产业中某些行业的公共服务属性和目前行业主管的现实格局,笔者认为,当前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应以市场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关键在于降低第三产业的准入门槛和税收负担,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兼顾这两方面,目前最迫切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深化税收体制改革。通过适当降低税赋解决第三产业整体税负过高和中外资企业税负不一致问题,利用税收调节的手段,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综上所述,中美嘉伦认为,我国发展第三产业要选择“跨跃发展、局部突破、市场为主”的战略,并以此为基础确立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即: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强化市场机制,改善第三产业发展环境,加大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力度,全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2023-07-20 11:45:402
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中发11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03〕11号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像当年建设沿海经济特区、开发浦东新区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那样,齐心协力,扎实推进,确保这一战略的顺利实施。一、加快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建国后,国家在东北等地区集中投资建设了具有相当规模的以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为主的战略产业和骨干企业,为我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老工业基地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市场化程序低,经济发展活力不足;所有制结构较为单一,国有经济比重偏高;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企业设备和技术老化;企业办社会等历史包袱沉重,社会保障和就业压力大;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衰退,接续产业亟待发展。老工业基地特别是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巨大的存量资产、良好的产业基地、明显的科教优势、众多的技术人才和较为完备的基础条件,具有投入少、见效快、潜力大的特点,是极富后发优势的地区。目前,我国正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支持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有利于实现十六大提出的翻两番目标;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推进国有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提高我国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国防安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改革和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结构调整的措施。东北地区等工业基地在调整改造中探索了经验,打下了工作基础。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挑战与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中央认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经过一段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要将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发展成为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明显、机制灵活、竞争力强的新型产业基地,使之逐步成为我国经济新的重要增长区域。振兴老工业基地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当前重点是要做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工作。中部地区的一些老工业城市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发展,条件成熟时比照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关政策给予适当支持。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应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政策,实现振兴。东部地区老工业基地要利用好沿海对外开放的政策环境,继续发挥地方经济实力较强的优势。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机制;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坚持统筹兼顾,实现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贡献。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改革开放促进调整改造。加快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通过扩大开放,拓展发展空间。二是坚持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正确发挥政府作用。产业结构调整、生产要素整合、技术改造、企业改组,应主要由市场决定和选择,同时发挥政府规划引导和政策导向作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三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振兴老工业基地绝不是不加区别振兴所有产业和企业,要立足于整合现有资源,集中力量使重点地区、重点优势产业以及重点行业和企业得到振兴和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避免盲目重复建设和产业趋同化。四是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协调发展。促进工业与农业、服务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五是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扶持。挖掘自身潜力,激发内在活力,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国家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支持重点企业技术改造、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给予支持。六是坚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充分认识振兴老工业基地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统筹规划,从长计议,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切忌追求过高目标和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在实施调整改造的各项措施时,要始终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高度重视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使人民群众在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得到实惠。三、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消除不利于经济发展和调整改造的体制性障碍,增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内在动力,是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和前提。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推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集中;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打破地区、部门、所有制界限,推动钢铁、汽车、石化和重型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的战略性重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制改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继续推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深化劳动用工、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选配好企业领导班子,扩大企业经营者的选择视野,从国内外招聘优秀的企业经营者。继续加强企业管理,建立重大决策责任制度和风险内控机制,强化财务、质量、采购和营销管理。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大企业集团,鼓励国有企业与国际资本组建合资、合作企业。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以及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域。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同大企业建立密切协作关系。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老工业基地国有、集体企业改制,盘活国有资产。借助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基础和优势,培育一批经济实力强、技术水平高、地区经济特色突出的大型民营企业。加大金融对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建立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担保的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向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投资入股,在股票上市、发行债券等方面给予民营企业平等的机会。鼓励个人创业,切实落实国家对下岗失业人员创办个体私营企业在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的支持政策。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坚决实行政企分开,切实改变政府主导结构调整和对经济运行直接干预过多的状况,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着力点转到主要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和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政策、法律环境上来,营造有竞争力的投资、创业和发展环境。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项目,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管理,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不断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四、全面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提升和优化第二产业,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主要任务。按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路子的要求,培育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防止单纯扩大生产规模和盲目重复建设。立足现有基础,以提高国内外两个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在搞好企业改革和改组的基础上,围绕提高质量、增加品种、降低消耗、替代进口、改善环境和安全生产,加快重点行业、重点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引导企业按集体化、专业化模式进行重组、联合和分工,鼓励发展专业配套协作生产体系,解决企业“大而全、小而全”问题。东北地区要充分挖掘和发挥现有工业基础优势,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基地。要加大对老油田的勘探力度,争取以周边及深层发现新的储量,延缓老油田产量递减速度,加快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建设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促进煤电联营和综合开发;要引导炼油、乙烯向集约化、大型化发展,积极发展合成材料及精细化工,建设大型石化生产基地;要鼓励骨干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建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北方精品钢材生产基地;要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重点发展数控机床、输变电设备、轨道车辆、发电设备、重型机械等重大装备产品,把东北地区建成我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要加快现有造船企业改造,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船舶生产基地;要以大企业集团为龙头,鼓励现有汽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联合重组,做强做大,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要积极发展与军工产品关联度高的民用飞机、民用船舶、燃气轮机等用品,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道路;要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建成面向国内外市场的优质、安全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要在初步形成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软件开发、生物技术、航空航天、医疗设备等高技术产业的基础上,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在优势领域形成规模;要发展以现代中药、化学原料药、医药中间体、生物制药为主体的医药工业,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其他地区老工业基地要按照立足现有基础,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加快培育本地区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避免产业趋同。五、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是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条件。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发展的良性互动。发挥东北地区农业优势,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巩固东北地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地位。发展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建设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向专业化、标准化、特色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扩大农产品出口。利用丰富的粮食资源,大力发展畜牧业。发挥农垦系统优势,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业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鼓励工矿企业参与农业资源开发。保护东北地区较好的生态环境。继续组织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天然草原恢复和建设、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等生态建设工程,加快小流域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好森林资源和湿地,合理开发利用草地资源,减少水土流失。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纳入当地生态建设规划,给予支持。六、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在调整中增加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以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为契机,大力推进服务业的社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加大老工业基地中心城市土地置换、“退二进三”等政策的实施力度。继续发展商贸、餐饮、仓储、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以及与人民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加快建立和完善大宗农产品流通体系。适应老工业基地优势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转换的需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发展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东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独具特色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七、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是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对资源仍较丰富的,要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拉长发展链条;对资源近期可能走向衰竭的,要抓紧研究接续产业发展问题;对资源已经枯竭和接近枯竭的,要加快发展接续产业。东北地区石油、煤炭、森工等资源型城市要着力调整单一类型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石油化工、煤化工、林木产品深加工、林下产业等资源精深加工和新的接续产业。扶持共伴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支持油页岩、煤矸石的综合利用。鼓励石油企业开发低产、低渗、低效油田和周边低丰度油田。加快矿区环境修复和污染治理,解决好矿山关闭破产、职工安置、沉陷区居民搬迁等紧迫问题。加大对采煤沉陷区治理的支持力度,对原国有重点煤矿历史遗留的采煤沉陷区治理问题,中央对东北三省的补助比例提高到50%,各省的补助也要相应提高。继续做好辽宁省阜新市经济转型试点工作,总结经验,加以推广。研究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支撑。东北地区要加强与华北地区的交通、电网联系;规划建设现代化港口,对现有铁路进行电气化提速改造,建设纵贯东北东部地区的铁路工程,形成东北新的出海通道;改造对俄贸易铁路通道和边境口岸设施;建设大型水利枢纽和输水工程等水利设施,提高水资源供给和合理利用能力。加强老工业基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资源型城市电力、交通、供水等基础设施。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建设一批重大污染治理、综合利用与居民生活相关的环保设施项目。加大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九、进一步扩大对外对内开放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大力优化投资环境,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途径。扩大老工业基地的金融、保险、商贸、旅游等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吸收外资参与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鼓励外资以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国企改制和不良资产处置。东北地区要发挥与俄罗斯、日本、韩国、朝鲜等国毗邻的区位优势,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合作。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现有港口条件和优势,把大连建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依托黑河、绥芬河、珲春等对俄边境口岸,扩大与俄罗斯等国的经贸合作。在“引进来”的同时,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实力的各类所有制企业进行跨国投资与经营,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经济合作,建立海外能源、原材料和生产制造基地,带动商品、技术和劳务出口。大力推进对内开放,打破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积极吸引国内其他地区的各类生产要素进入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市场,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积极参与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十、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各类专门人才,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保证。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特别是东北地区高等院校集中、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加强“产学研”联合,加快科技进步,努力在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中培育自主开发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名牌产品。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增强消化、吸收能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创造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和环境。培养和吸引人才,采取持股、技术入股、提高薪酬等更加灵活的政策吸引国内外专业人才和技术,以人兴企,以人创业。优化高、中等专业院校和职业学校学科专业结构,大力发展多种形式和多层次的职业培训,培养适应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重视培养高级技术工人和技师队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与技能。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一、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国务院各职能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为国有企业改革和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创造条件。创造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环境,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就业和再就业的方针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做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工作。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工作,做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精心组织实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在总结辽宁省社会保障体系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明年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吉林、黑龙江两省,并适时推广。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资金。选择部分老工业基地城市进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试点,有步骤地剥离重点大企业办社会职能,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所需费用由中央财政予以适当补助。妥善解决厂办“大集体”问题。老工业基地符合破产条件的企业,优先列入全国企业兼并破产工作计划。允许商业银行进一步采取灵活措施处置不良资产和自主减免贷款企业表外欠息,同时加强债权管理,防止逃废债务。在财政税收政策方面对老工业基地予以适当支持。对部分企业历史形成、确实难以归还的历史欠税,按照规定条件经国务院批准后给予豁免。研究制定支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政策措施,对资源开采衰竭期的矿山企业,以及对低丰度油田开发,在地方具备承受能力的条件下,适当降低资源税税额标准。对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冶金工业、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军品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行业,允许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增值税税金予以抵扣。实施提高固定资源折旧率和缩短无形资产摊销期限、扩大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优惠政策适用范围、提高计税工资税前扣除标准等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中央政府在一般转移支持时适当考虑对老工业基地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造成地方财政减收的因素。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简化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项目审批程序。加大国债或专项资金对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支持力度。国家在安排重大产业结构调整、重大装备本地化、高技术产业化等项目时,应充分利用和发挥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基础较好的优势,营造有利于使用国产重大装备的市场环境,对重大装备科研、攻关设计要给予必要扶持,鼓励企业使用先进适用的国产装备进行技术改造。农业、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卫生、计划生育、文化、环保等领域的专项资金安排,要支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十二、加强组织领导振兴老工业基地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是一项涉及诸多方面的宏大系统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统一思想,发挥政治优势,精心安排,加强协调,切实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中央决定成立国务院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领导小组,具体办事机构设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协调有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要牢固树立主要靠改革开放、靠市场机制、靠自力更生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思想。要在广大企业和干部群众中开展进一步解放思想、明确基本思路的教育,以及改革创新、第二次创业的教育,使社会各界达成共识。要在老工业基地形成与改革开放新形势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调整改造机制,营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调整改造的良好社会氛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要依据本《意见》精神以及国家有关行业、专项规划和产业政策,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本地区调整、改造、振兴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资源枯竭型城市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转型规划。其他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要积极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国务院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各地区振兴规划的指导,并组织进行必要的论证,搞好规划的综合平衡和衔接。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中,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选配进领导班子,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勤政廉政,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突出位置,切实关心群众疾苦,妥善解决困难群体的生活问题。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及时发现和化解各种矛盾和隐患,保持社会稳定。振兴老工业基地,不仅是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自身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全国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党同志和各地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统一认识,积极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同时,要继续鼓励东部地区和加快发展并使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现代化,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优势,坚定不移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行东中西互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作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重大战略布局的决策。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狠抓落实,为振兴老工业基地而努力奋斗。2023-07-20 11:45:471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具体指哪些 第三产业具体指公用事业,金融业,旅游业,保险业,交通运输业。 1、公用事业是指具有各企业、事业单位和居民共享的基本特征的,服务于城市生产、流通和居民生活的各项事业的总称。在我国,大部分城市公用事业由国家或城市财政投资兴办。经营管理方式则根据公用事业的性质和城市的具体情况而不同。 城市自来水、电力、煤气、供热和公共交通事业,归市 *** 所属的公用事业部门领导,由独立的专业公司经营,实行经济核算制;邮政通讯等采取营业性的经营方式,由独立核算企业负责经营;城市环境卫生则由城市维护费开支。 2、金融业指的是银行与相关资金合作社,还有保险业,除了工业性的经济行为外,其他的与经济相关的都是金融业。金融业是指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行业,它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 3、旅游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 旅游业务要有三部分构成:旅游业、交通客运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他们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4、保险业是指将通过契约形式集中起来的资金,用以补偿被保险人的经济利益业务的行业。 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而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和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 5、交通运输业是指使用运输工具将货物或者旅客送达目的地,使其空间位置得到转移的业务活动。包括陆路运输服务、水路运输服务、航空运输服务和管道运输服务。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第三产业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公用事业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金融业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旅游业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保险业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交通运输业 第三产业包括哪些行业? 3、我国的分类标准 国家统计局1985年对三次产业的划分作了专门的规定,即:(1)第一产业是农业(包 括林业、牧业、渔业等);(2)第二产业是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 力、蒸汽、热水、煤气业)和建筑业;(3)第三产业是除上述各业以外的其它产业, 它又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 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 地质普查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 服务业等;第三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 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层次是为社会公共 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部门等。 据谢文蕙等的资料,1988年,第三产业内部这四个层次产业的比例关系是:发达国家为 25:10:30:35;亚洲“四小龙”为30:15:35:20;印度和中国大体为35:25:25: 15。第一、二层次为流通类,第三、四层次为服务类,发达国家是服务类比重大于流通 类,亚洲“四小龙”是二者大体相当,而中国和印度则相反,呈流通类比重大于服务类, 说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第三产业内部的新兴产业相对弱小。 第三产业指的是什么?? 第三产业(third industry):又称第三次产业。 按“三次产业分类法”划分的国民经济中的一个产业部门。指以服务劳动为基础,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 其范围一般包括商业、服务业、公用事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银行业、保险业等。有的国家将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划归第二产业。 中国国家统计局对三次产业的划分规定,第三产业分为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两大部分,具体又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计算第三产业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只包括上述一、二、三层次。 什么是第三产业极其重要意义 农业是第一产业 工业和建筑业是第二产业 除此之外是第三产业 也即是服务业 包括流通部门,如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质供销和仓储业;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如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如教育、文化、广播电讯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等4个层次 意义: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1、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力地推进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工业)的发展,推进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我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的转化,而且还可以促进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加快现代化的进程。实现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就要从目前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这就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生产社会化。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力地促进农业生产的社会化。 2、、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 我国的就业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与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第一、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力相对过剩,需要另谋出路;其二,是每年自然成长起来的劳动力,也需要安排就业。而第三产业在劳动力就业方面却独具优势,第三产业具有行业多、范围广、就业容量大的特点。它可以用较少的资金安排较多的劳动力就业。 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到本世纪末,我国人民的生活将达到小康水平。小康水平一方面表现在居民收达到一定标准,另一方面还表现在社会化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那时,城镇居民的家务劳动逐步趋于社会化,农村消费需求逐步趋于城市化,人们在吃提方面方便化、营养化转变,用的方面向电器化、高档化转变,人们的需求人单纯物质方面向精神方面转化。这些发展趋势要求不断开发的消费领域,尤其是增加高层次的劳务消费,如文化教育、消遣娱乐、游览观光、医疗保健等。只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才能适应人们以上的需求。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各指什么?如题.】 一、农业:GDP: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GNP: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农业的地位:国民经济的基础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1.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1)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2)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3)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2.由我国农业现状决定:(1)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2)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3)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 3.由建国以来我国历史经验证明:农业发展快,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就快 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1.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2.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途径:1.含义:粗放向集约转变 2. 核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1)靠政策 (2)靠科技:靠科技:a教育,提高全体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b农业、科技、教育结合,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才能推动农业现代化 (3)靠投入:资金投入和物质投入,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共同投入 (4)靠产业化经营::a措施: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b目标:把农业生产改造为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的社会大生产c重要性: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保证 (5)靠产业结构调整 二、工业:分类:1.重工业:生产资料 2.轻工业:消费资料 地位 :国民经济的主导 表现在: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作用:1.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和装备(2)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原材料(3)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4)国家积累的主要来源(5)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 重要性:1.一个国家工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这个国家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2.要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工业 三、第三产业:层次:1.流通部门 2.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 3.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4.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发展条件:1.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2.社会分工细化和专业化程度提高3.一二产业产率高,就业人口比重下降,为第三产业提供劳动力4.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变化,提供市场5.国际经济技术交流 作用:1.方便消费者,提高人民生活质量2.促进一二产业3.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重要性: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1.第三产业在世界各国蓬勃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趋势 2.第三产业的繁荣与发展程度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 发展第三产业的必要性:1.由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 2.由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决定:原因:(1)一二产业产率低,劳动力束缚(2)认识上重视工业,轻视流通、服务行业 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1.有效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2.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 3.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发展第三产业的途径、措施:1.发展现代服务业2.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3.面向居民消费,促进服务业的市场化和社会化4.明显增加服务业增加值明显增加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四、三大产业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1.第一产业为二三产业奠定基础 2.一二产业为第三产业创造条件 3.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一二产业进步。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是什么?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具体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交通运输辅助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业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以及军队、警察等.。 第三产业发展的原因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强调两点: 1、这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一、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劳动力来源;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科技水平的提高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等五个方面论证. 2、它的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现代经济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 在经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并且继续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这些国家最庞大的产业部门.第三产业的就业在发达国家持续上升,尤其是在二战之后,上升趋势更为明显,说明发达国家工业化已趋于成熟,并开始迈进所谓“后工业化社会”. 我国第三产业的状况:与其他国家横向比较,我国第三产业相对滞后,第三产业在GNP和GDP中所占比重较低,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就业人员在总就业人数中所占比重比较低.与我国第一、二产业在GNP和GDP中所占比重的纵向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自1978年到1997年,20年间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稳中波动,无论是上升还是波动变化趋势都不大.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是基本上呈现上升趋势,改革开放20年间,上升了近9个百分点.可见,中国的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之中,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 我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这一内容是本框题的重点内容.书中从三个角度论述了我国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第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人类生产活动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第二个阶段以工业的大规模发展为标志,即所谓工业化阶段;第三个阶段以资本和劳动力大量涌入信息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为特征,即现代化阶段.我国现在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着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双重任务,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扩大就业,保证社会安定.就业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我国现在一年的犯罪率高于建国后十年的犯罪率,就说明了这一问题.第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023-07-20 11:46:171
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对城市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浦东开发开放,也谱写了上海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新篇章。作为创造昨日辉煌的老工业基地,浦东开发开放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浦东开发为契机,通过东西联动,加快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的整体性调整,全面促进上海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再创上海经济发展的新辉煌。 一、浦东开发开放及自身产业演变轨迹 经过十年的开发和开放,浦东新区在各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综合经济实力方面看:1999年,浦东新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00.5亿元,比1990年的60亿元增长13.3倍,十年平均增长21.3%。浦东新区占全市GDP总比重也上升到19.8%。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浦东的经济和产业形态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经济形态从以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体的单元经济,转变为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框架、以多元投资为基础、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发挥积极作用、各种经济成分共同繁荣发展的多元经济。 ——经济结构从以市郊农业和配套加工制造业为主导的传统经济,转变为以金融贸易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工业为支撑的现代经济。 ——产业结构从主要靠二产拉动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二产、三产共同拉动的多元结构。 ——浦东功能辐射从上海市内东西联动,转变为与长江流域、与国内其他地区、与国际市场互动,浦东开发已进入基础开发和功能开发并举、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同进的新阶段,一个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雏形已经在黄浦江东岸初步建成。 二、浦东开发对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 浦东开发开放,为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广阔的空间。与“孤岛式”发展模式不同,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一直与整个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相连。在“依托浦西、以东带西、东西联动”方针的指导下,浦东依托上海产业基础推进自身产业升级,上海也以浦东为“龙头”推动产业的调整,取得了互相促进,加速发展的效应。可以说,浦东开发开放十年间的过程,就是上海产业结构从适应性调整到战略性调整的过程,就是上海产业结构从适应性高速到战略性调整的过程。浦东开发开放,对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到如下作用: 1、大力利用外资,培育产业新增长点 浦东开发开放十年间,正值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期。十年来,通过坚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浦东吸引外资的水平不断提高。至1999年末,已有来自世界67个国家和地区外商在浦东投资企业5942家,总投资294.43亿美元,合同外资115.68亿美元。其中,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98家公司在浦东投资1818个项目,总投资达86亿美元;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479个,总投资256亿美元。浦东新区已占全市利用外资总额的28.8%,项目总数的30%。通过与外商资本的嫁接,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上海信息产业、现代生物医药工业、家电制造业和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也构筑上海一批直接面对国际市场、具有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产业和企业。通过这些产业和企业的建立,使上海企业和产品参与全球分工体系,也提升了上海出口商品的结构。上海市外贸出口总额从1990年的53.17亿美元迅速提高到1999年的187.85亿美元,增长达3.5倍。从出口企业构成上看,“三资”企业出口已占出口总额的66%;从出口产品结构上看,去年上海机电产品已占出口总额的43.75%;“双高”产品的含量也已近40%,这表明上海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正迅速增强。 2、带动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合理化 作为老的工业基地,浦东开发开放之初的上海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的比重较低;第二产业中传统工业的比重较大,高加工度化和高技术化趋势不明显。因此,在上海发展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总目标下,浦东的发展战略定位为“金融、贸易、高新技术先行”,两者的方向保持一致。十年来,上海市在浦东开发开放中,坚持优化市场配置的原则,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第二产业升级换代,并为整个上海产业结构合理化发挥了先导作用。浦东以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为代表的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和创汇农业快速增长;金桥现代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和支柱工业形成规模,张江高科技园区创新经济初具特色,外高桥保税区加工贸易功能开始凸现。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功能建设,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集聚辐射效应开始发挥,金融保险业已经成为浦东新区第三产业的支柱。由于1999年浦东第在产业迅速发展,去年占浦东GDP的比例已达44.1%,以此推动上海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年均递增1.7个百分点,开始形成三产与二产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从上海二产发展的情况看,处于调整期的上海工业,十年“关、停、并、转”的破产1028家,下岗分流150万人次,传统工业如纺织、轻工、有色工业等生产下降,而同期上海工业十年却平均每年增长14.5%。这一下一上反映了浦东的二产发展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新增长点,一个极为重要的孵化器,一个极为重要的蓄水池。 3、适庆科技发展趋势,促进产业高技术化 作为对外开放开发区,浦东机关报区在吸纳外资进入的同时,关键是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上海产业向高技术化发展。十年来,特别是“九五”以来,上海借助浦东新区兴建“一江三桥”(即张江、金桥、外高桥、孙桥)高新技术产业带,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张江高科技园区着力推进高科技产业化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已初步形成科技创新区、国家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国家微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上海软件园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到1999年末,张江园区已引进中外项目67个,总投资超过10亿美元。金桥出口加工区以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现代家电和生物医药为主体的四大高新技术支柱产业互为依托,牵引和辐射的集群效应明显。高新技术产业带还辟通了国际国内市场的“双通道”,形成了上海贝尔、上海日立两个国家级技术中心和40多个层次较高的企业研发中心。通过浦东的辐射效应,上海工业系统已累计建立70个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国家级23个,市级47个。通过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创造国内技术领先产品,并推动了传统产业升级,上海的产业水平特别是工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1999年,汽车、通讯设备等六大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已占上海工业总产值的近60%,上海正不断构筑新的产业高地。 4、提供发展新空间,促进上海工业布局趋向合理 从传统上海工业的空间布局看,工业企业主要分散于市区,这既不利于城市功能的整体开发,也不利于工业企业及产品的配套和规模化。按照把上海建成国际大都市的要求,根据“市区体现上海的繁荣和繁华,郊区体现上海工业的实力和水平”的指导思想,上海作出了“退二进三”的调整决策,即以市中心内环线为界,内环线以内发展都市型工业为主,内环线之间发展都市型工业、高科技产业及配套工业,外环线以外发展钢铁、石化、汽车等产业为主。至1998年,内环线内106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相继有500多家工厂(车间)迁出,腾出了350万平方米的场地用于发展第三产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在这新一轮的大调整中,一方面,通过浦东开发有关政策的波及效应,推动上海市区金融、贸易、信息等服务业及房地产业的发展,实现市区经济的服务化;另一方面,清东新区作为上海1+3+9工业区系列组合的“龙头”,通过一批新的工业区如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高桥工业区等工业区的建设,使浦东崛起了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电子及通讯设备产业,体现了上海产业和工业布局的新态势。 5、发挥调整新优势,推动企业改革和制度创新 浦东开发开放的十年中,上海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为适时调整上海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上海充分发挥浦东开发开放的综合功能,为企业制度创新提供舞台。通过以证券、期化、产权、人才、房地产等要素市场为第一层面,石油、汽车、钢铁等生产资料市场体系的建立,为上海国有企业改革和混合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批国有老企业和集体企业在浦东投资与外商投资经济嫁接,提升了产业能级,成为上海工业新高地建设的重要力量;一批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通过募集发展资金,改善资本结构,实现了多坏分子化投资为核心的产权制度改造;一批国有企业在要素市场上进行了多方面整合,规范了市场进退行为,逐步强化了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一批国有企业在产业升级中开始了有进有退的战略调整,构建了支柱工业的生产集群,各产业间技术进步的相互溢出效应,推动了工业整体进步。同时,一大批混合经济和非公经济迅速发展也为国有企业的改革调整提供了包括资本嫁接、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良好社会条件。据统计,十年来,上海工业企业破产兼并和资产重组活动有近30%是依托浦东实现的。 三、进一步发挥浦东开发开放对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作用的思考 在上海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浦东开发开放发挥了先导、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了上海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经过十年的建设,浦东开发开放当前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浦东开发开放将面临新阶段的新情况,面临我国加入WTO后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讲,浦东新区如何进一步加强与上海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基本形成以金融、贸易、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体系,如何推动上海产业结构升级,都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和探索。在此,特强调以下几个方面,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增强东西产业互动,在上海产业大格局中明确定位。 浦东参与的产业体系可以分为三个环,即以浦东自身产业空间为第一环,浦东融入浦西形成上海产业空间为第二环,上海产业进入全国和全球产业体系为第三环。在这三环中,关键是做好作为中观层面的第二环开发。总体上,浦东自身产业要进行相应调整并得到发展,但同时要与上海整体的产业政策保持一致相互协调。因此,在上海整体产业升级中应引导浦东产业定位,发挥其综合试验区的功能,大力发展金融、信息、通讯、电子及服务贸易等产业,增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上海经济总量中的比例。由于浦东开发是在人口相对稠密、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开展的,对浦东自身产业中尚有的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竞争力较差的传统工业企业,要加大调整和技术改造,迅速提高产业和产品等级,解决浦东浦西仍存在的产业趋同化问题。同时,应加强对浦东产业联动、产业政策方面的规划,提供利用外资、产业服务等方面的良好环境,改变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的浦东与上海产业结构趋同化的现象,发挥浦东新区在产业调整中的带动作用。 第二,面临加入WTO新形势,积有汇入国际产业大格局。 作为我国市场准入程度最高和对外开放上,并率先汇入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流。结合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浦东继续发挥综合试验区的作用,继续改善投资环境和扩大对外开放领域,为吸引外资创造更为良好的条件。 应继续做好直接利用外资工作,重点吸引跨国公司投资,鼓励外商资本进入高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大力引进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重点行业和项目。同时,对间接利用外资这一国际主要融资形式及时研究,积极吸引国际投资进入金融、贸易、保险等领域,吸纳外资参与浦东和上海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加大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在加入WTO“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情况下,浦东开发开放不仅要大胆“引进来”,还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走出去”,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发展。为此,应积极推动借助浦东政策的1000余家外贸公司,进一步开辟国际市场,扩大出口;推动落户浦东的各类企业到国外投资办厂,兴办技术中心,进行产业转移,推动上海企业和产品,利用浦东的信息优势,为上海积极培训“走出去”的各类人才,了解和掌握国际通行的商务、法律和规则。 第三、面向全国加强服务,发挥经济发展的“桥梁”、“枢纽”的作用。 为适应上海沿长江中下游和全国进行产业调整和延伸的需要,必须突出浦东为工江三角洲服务、为全国服务的功能,完善“延伸周边、辐射江浙、服务全国”的城市形态布局,形成浦东服务全国的“窗口”、“桥梁”和“纽带”作用。当前,国家提出了进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这对上海既是挑战,也是千载难适的机遇。为发挥浦东和上海在全世国经济的辐射作用,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应进一步健全以“航空港、深水港、信息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网络,积极拓展上海和浦东交通、通讯、信息等方面的枢纽口岸功能;要充分发挥浦东证券、金融、产权交易等要素市场的作用,特别是通过兴办钻石交易和黄金交易等新兴的要素市场,形成上海和浦东在资金、项目、要素配置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应努力完善浦东在人才引进培训和科技开发等方面的优势,使浦东和上海成为全国面向市场经济的人才基地和科技产业化基地。应积极挖掘浦东在承办展览、会议、咨询、旅游等方面的功能,使浦东和上海成为国内外商品、文化、信息的交汇点和“窗口”,同时,应进一步创造条件,完善服务环境,做好吸引国内企业和大集团总部落户浦东的工作,使浦东成为全国的浦东,使上海企业成为全国的企业。 第四,面向未来产业竞争趋势,使浦东成为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化的热土。 从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的角度看,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完成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后,工业结构应向高技术化演变,高科技的不断产业化是重点追求的目标。 结合上海经济的发展阶段,下一步应充分利用浦东的特有优势,率先使浦东从以技术引进为主向以技术创新为主的转变,使浦东成为上海工业和科技创新的“龙头”。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方面,要以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为先导,推进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全面渗透,努力培育优势产业群,构筑由战略产业、支柱产业、都市型产业和知识型产业组成的现代产业体系,使浦东在产业升级方面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同时,应形成“内、外、民、小”等四种科技创机关报大军汇集的局面,全面营造“科技浦东”概念。积极吸引国内企业和科研院所落户浦东,鼓励国内企业在浦东兴办研发中心;积极吸引外资在浦东设立地区研发中心,鼓励外资参股企业研发机构;为民营科技企业创造条件,形成合伙、股份等所有制形式的高科技企业群;积极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科技员和青年科技人员到浦东创业,形成一批科技型、哑铃型、头脑型的科技企业。 为提供对以上科技创新力量的支撑,浦东和上海将集中力量抓好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努力拓展张江高科技园区在研发创新、孵化创业、转化辐射和机制创新方面的功能,使浦东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基地。2023-07-20 11:46:351
东关村的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新中国建立前,粮食亩产不足60公斤。1953年,成立农业生产互助组。1954年12月, 王林国响应党中央号召,带领16户农民组成富强农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成立东关大队,下设6个生产队。村党支部书记潘述成和全体村民一道, 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当年修水渠2条,打机井20眼,购进6部大型拖拉机和播种机等农业机械,粮食亩产达180公斤。1970年至1978年,投资4万元,投工5万个,完成土方12万立方米,改造农田,打深井,修水坝,选用优良品种,粮食亩产达600公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生产积极性。1983年粮食单产700公斤。为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经济效益,全村统一购进良种,在管理方面,实行耕、播、收、 打、灌、压“六统一”,每年向国家提供优质商品粮1万公斤。2000年,粮食单产突破900公斤,总产达到30万公斤,实现总产值110万元。第二产业 该村工业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1962年,建起东关村马车修理厂和橡胶制品厂,吸纳工人10余人,年收入10万元。70年代,建起了机械维修厂、锅炉附机厂、建筑队等六个村办企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支部抓住发展机遇,先后建起了拖车厂、环保机械厂等10个企业。1988年,建起了占地55亩的第一个村级工业园。 之后, 又规划建设了两处工业园, 总计200亩。园区内有企业30多个。2000年,工业总产值490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000万元,年创利税280万元。第三产业 1966年,该村办起了第一个三产项目--切面厂。之后,又陆续办起自行车修理、弹花加工、益民商店等,经济收入均较微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党支部以发展经济、富民强村为目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充分发挥城区优势,把沿公路开发和市场拓建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1987年,建立占地50亩的农贸批发市场(平度贸易城的前身),设有蔬菜、瓜果、农具、种子等专业市场,村集体年收入10万元。1989年以后,与平度市工商局等单位联合建立贸易城。 贸易城占地200余亩,交易摊位5000多个,商业用房1000余栋,营业面积78000平方米。 经营种类齐全,有家具、农副产品、日用百货、建材、五金化工、家电交电、服装、食品、种子等十几个专业批发市场。已发展成为胶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商贸城。市场辐射到即墨、潍坊、淄博、莱州等,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村集体每年收入300万元。1993年以来,平度贸易城连续荣获“山东省文明集贸市场”称号。 至2000年底,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000多人,实现年产值5亿元,村有固定资产原值2000万元,创利税6000万元。2023-07-20 11:46:441
根据你的理解,请你为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提出建议 地理KKL题目
建议如下:第一,加强科研投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增加工业科技含量,提升工业效率,加快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科学技术在工业发展中的贡献率,走科学创新的良性发展道路。 第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例不断上升,促进我国产业机构不断优化升级,形成农业为支撑,工业为主导,服务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产业发展格局。 第三,积极改造我国的第一、第二产业,坚持科学发展道路理念,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建设绿色循环经济,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积极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2023-07-20 11:47:041
如何制止垄断产业的形式发展,提高第三产业的服务质量?
第三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联结生产、生活、流通、分配、消费诸多环节,加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推动农牧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依托,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兴安盟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有关经济发展方针政策,抢抓机遇,也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措施,全盟第三产业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繁荣,并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当前,正值兴安盟新一轮发展的关键之年,又逢国际金融危机,继续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全盟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对优化经济结构、增加社会就业、扩大社会消费、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全盟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第三产业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兴安盟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GDP总量和增速逐年上升,第三产业增加值也由2005年的45.6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61.66亿元,年均增长7.5%,占GDP的比重达到34.5%。 (二)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逐步加大 近年来,兴安盟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加。2005年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34.40亿元,2008年达71.98亿元,增加了37.58亿元,增长了109.2%。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也由2005年的55.8%,上升到2008年的56.8%。 (三)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逐渐增强 近年来,随着第三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宽,就业岗位逐渐增加,吸纳就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已成为全盟吸纳新生劳动力及转移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企业下岗分流人员再就业的主要渠道。2008年全盟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16.44万人,比2005年增长14.2%;年均增长4.5%,占全盟就业总人数的22.8%。 (四)第三产业的区域发展各具特色 近年来,六个旗县市积极落实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努力使第三产业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点,区域发展特色正逐步显现。到2008年底,以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为主的乌兰浩特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26.30亿元,占其GDP比重达46.4%,以特色旅游业为主的阿尔山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62亿元,占其GDP比重达57.7%,以房地产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为主的科右前旗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67亿元,占其GDP比重的25.9,以商贸流通业、其他服务业为主的科右中旗、扎赉特旗、突泉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95亿元、10.76亿元、6.25亿元,占其GDP比重分别达33.1%、31.9%、23.1%。 (五)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趋向优化 近年来,兴安盟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趋向优化。2008年,以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保险为代表的传统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7.33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44.3%。以信息服务、旅游、房地产等为代表的现代第三产业发展迅速,2008年实现增加值达34.33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55.7%,正逐步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热点。 二、第三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兴安盟第三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为今后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只有找出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确保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健康稳定发展,更好地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下降 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上升,被认为是产业结构演进的普遍规律。但是2005年到2008年,全盟在地区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同时却出现了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全盟正处在工业化快速推进阶段,工业呈现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05-2008年全盟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8%,比同期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高2.3个百分点。不同产业间阶段性不平衡发展,导致了各产业间的此消彼长,从长远看,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必然是上升趋势。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在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市场体制环境、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全球制造产业分工的背景下,兴安盟第三产业发展尚未进入以知识型、效益型、生产配套型为核心,以产业化、规模化、城市化为依托的内生扩张期,第三产业亟待提质提效。 (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第三产业发展主要依赖于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等传统产业的局面仍没有根本改变。到目前为止全盟没有一家具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大型商场,没有一家有特色、上规模、上档次、辐射面大的商品交易市场。这说明兴安盟的商品市场还不够发达。科技、教育、文化、房地产、金融、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仍难以起到支撑作用。传统产业的发展并不是第三产业发达的标志,信息咨询、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行业的发展水平才反映第三产业的水平和档次,而兴安盟这些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三)第三产业的服务水平低 第三产业的服务水平差,突出表现在劳动力素质低,新兴行业人才严重不足,本地又不具备吸引人才和造就人才的良好条件,从深层上制约着其对社会进步的有力推动和促进第三产业升级的服务效能。同时,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各行政管理职能部门,政策灵活性把握不够,也制约了投资和经营的环境,其服务职能的发挥也存在着较多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第三产业的高质量稳健发展。 (四)第三产业发展的层次不高 兴安盟第三产业发展的高度化、规模化、专业化等明显不足,金融业服务地方经济,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不够;现代物流业在社会化、专业化方面与区内外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自主品牌的大型跨地区、跨行业龙头物流企业几乎还是空白;第三产业社会事业的基础设施落后;在知识服务业发展方面,包括文化教育卫生、律师服务、会计服务、广告服务等行业与区内外先进地区的合作能力欠佳。 (五)第三产业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低 一是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低。首先表现为垄断过度,竞争不足。服务业的行政管理色彩重,行业准入限制多,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使一部分潜在的服务业需求不能得到实现。目前除商业、餐饮业、运输业中的公路运输等传统产业市场化程度比较高以外,金融、保险、电讯、运输中的铁路和航空运输、教育、卫生、文化、信息媒体,还基本处于垄断经营、管理经营和限制经营的状态。其次,服务业投资基本上以国家为主。由于市场限制经营,一些本来可以产业化经营,商业化运作的服务领域,都被当作公益性、福利性的社会事业来办。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格局在服务业领域还未形成。 二是消费品和服务项目的社会化、商品化程度低。由于国家型的服务业像邮电通信、交通运输、金融保险业等,长期以来都是由国家行政干预,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效率也比较低。这些国家型的服务业,国有经济处于垄断地位或直接垄断经营,对非国有经济来说,进入壁垒森严,以至行业中缺乏竞争对手,市场机制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受到影响,不利于企业的创新与发展。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第三产业总的来说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与城乡社会化综合体系不健全。 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建议 发展第三产业必须依据区内外市场的即期需求,结合区位、口岸、产业、产品、资源和现有基础等方面的条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实施优势带动战略,选择重点行业加快发展。 (一)不断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 全盟上下必须切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第三产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产业,摆到全局工作的更加重要位置上来。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领导机构,责任到人,切实加强对第三产业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探索今后一个阶段发展第三产业的新思路、新对策、新举措和新途径。全面落实盟委(扩大)会议中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尽快编制或完善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娱乐、旅游等第三产业重点行业发展规划。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行业主管部门以及通信、金融、保险、房地产等行业根据各自实际,尽快研究制定本地区、本行业发展思路和规划,每年列出若干件大事重点予以落实。 (二)优化结构,营造发展新格局 一是要振兴传统服务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贸易餐饮等传统第三产业仍是全盟第三产业的主体,总量大,基础好,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贡献大,仍是全盟强化发展的重点。二是要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立足全盟实际,发挥比较优势,选择重点行业率先突破,尽快建立“覆盖面广、带动力强、增加就业机会多”的现代化服务业体系。三是要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新兴服务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完善发展平台,尤其是要改革现行不合理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加大资本投入,增强发展动力,尽快把以信息、旅游、房地产为重点的新兴服务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四是要注重第三产业中知识密集型行业、技术密集程度高的行业发展,从以生活消费为主转向以生产服务为主。为生产服务,则主要体现在为物质生产提供投入。这种投入不是具体的物质,而是专门的知识和技术(资金、社会保障、服务)。这类第三产业包括金融、保险、通讯、运输、技术服务、租赁、工程设计、项目评估和可行性研究、生产设备保修及租赁,产品广告宣传等。 (三)优化投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 要切实增强为第三产业发展服务的意识。要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对现有第三产业市场准入制度与规定作深入调查研究,全面落实盟委、行署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各项措施,切实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加大清费治乱力度,坚决制止乱检查、乱收费、乱处罚等“扰民”行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要通过努力,优化投资环境,放宽第三产业市场准入,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多种经济成份一起上,多主体竞争,形成社会各方面相互交叉、优势互补的发展第三产业新局面及国家、集体、个体私营和外资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第三产业所有制结构,在努力增加政府对公益性和基础设施项目投入、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努力争取银行信贷资金的同时,创新思路,拓宽融资渠道。要把招商引资、吸引民间投资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全力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第三产业项目作好引导服务工作。建立第三产业重点项目库,努力调研储备一批规模大、具有一定档次和特色、适合兴安盟发展的第三产业重点项目。全力做好项目的筛选、论证工作,及时根据情况变化充实和完善项目库,实现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形成新的第三产业投融资机制。 (四)抓好各项配套改革,提高服务消费能力 加快第三产业管理体制改革。根据第三产业的不同行业特点,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完成从事业型向企业型的转变,打破政企不分、行业垄断的局面,为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条件。继续深化第三产业企业改革,实现产权多元化。通过多种方式,努力在商贸流通、餐饮娱乐、运输物流等领域培育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搞活中小企业,提高住房、教育和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各项改革透明度,引导居民增加消费预期,扩大即期消费。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继续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优化服务消费环境。 (五)找准第三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扩大就业岗位 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与城市化进程相辅相成、相伴而生的。只有人口相对集中,才能形成规模化的交易和运输。只有聚集较高的消费群体,才能形成规模化的市场。从地域看,乌兰浩特市应成为发展服务业的重点区域,应付之以发展服务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建设核心服务业区。从行业上看,投入少、见效快、就业容量大、层次多、适合各类人员就业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旅游业、社区服务业应成为兴安盟服务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同时还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促使全盟的科教力量、文化底蕴、信息技术等"软实力"转化为经济发展水平的“硬实力”,这将使发展第三产业与全盟新一轮发展相得益彰,形成互动互进的良性动力机制。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根据第三产业行业发展的需要,多层次、多渠道培养专门人才。2023-07-20 11:47:131
我国经济发展问题
近些年,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能源消耗过大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虽实现了年均增速超过9%的高速度增长,但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增长方式相对粗放。一些产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虽实现了产量的增长,但却以消耗大量资源能源为代价,不但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而且也无益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2006年我国以占世界总量15%能耗、30%钢材消耗、54%水泥消耗的巨大投入和消耗仅产出了占全球产值总量的5.5%的国内生产总值①。在过去的20年,能源需求弹性系数平均为0.5,“十五”期间却超过1.0。我国“十五”计划预测,200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0年的1995万吨降到2005年的1796万吨,结果反而增长了27%,达到了2549万吨②。从我国与西方7个发达国家能源消耗的比较来看(表3一1),G一7国家平均创造1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为n.7*1O(6)焦,而中国每创造1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为:69*10(6)焦,是西方7个发达国家平均的5.9倍,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这说明了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③.1.2环境污染严重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没有把环境污染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而是延续了西方国家发展初期所走的道路,先发展经济,后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工业排放废气、废渣、废水污染环境,尤其污染江河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例如:我国七大江河水系,有54%的断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6%的河流受到污染。工业经济发展,大量消耗资源,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剧增,固体废弃物的大量排放,污染环境.我国废弃物排放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2006年我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总量453亿吨,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1348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2120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2005年年初,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最新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在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多个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根据中国科学院2003年的估计,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损失占GDP的巧%。①目前,我国关于环境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不够完善,财政政策出台滞后,公共财政政策对循环经济的扶持力度不够。如:涉及环境保护的税种太少,目前只有资源税和所得税涉及到环保问题,其他主体税种对综合利用“三废”生产的项目没有优惠政策,这样就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力度,也难以形成专门的用于环保的税收收入来源,弱化了税收在环保方面的作用;对排放污染项目缺乏制约作用,有些税种对环保项目本身免税,却对排污项目没有限制作用,同时,那些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无污染的产品和清洁生产,又没有享受到优惠的税收政策;就现有涉及环保的资源税来说,税率过低,各档之间的差距过小,征税范围狭窄,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起不到明显的调节作用,这与我国资源短缺,利用率不高,浪费现象严重的情况极不相称,由于资源税收入大部分归地方,在执行过程中又因为是对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盐等自然资源所获得的收益征税,往往起到了鼓励地方对资源过度开发的作用,反而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1.3投资消费关系不协调我国长期以来主要是靠投资和出口,特别是靠高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消费长期不足。据统计,从2003年以来,我国每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都保持在25%左右,资本形成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40%②。但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消费率)却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6年的50%,而世界平均的消费率是80.1%(2002年),我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①。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消费支出尤其是居民消费支出在GDP中所占比重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投资所占比重却过高,分别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比重的2倍和1.6倍(见表3一2)。从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开放度高的国家来看,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欧洲的几个大国,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都是消费,如美国是国际上进出口第一大国,但出口对经济的贡献率只有百分之十几,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远排在国内消费之后。高投资低消费的后果是投资效率低下,部分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居民整体生活质量的提升,最终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4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比重低。在三次产业结构方面,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自2004年以来,我国钢铁、水泥和电解铝3个行业的投资增长过快,不仅引发了这些产品的轮番上涨,加大了物价全面上涨的压力,还使得产业结构的矛盾进一步加剧。由于市场供需矛盾,导致钢材价格上涨,致使钢铁产业盲目扩张,这样的生产规模势必造成高投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效益低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基本持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幅上升。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例由1978年的28.2:47.9:21.9调整为2007年的11.3:48.6:40.1。与1978年相比,2007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6.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16.2个百分点。但从国际上看,我国第一、二产业尤其是物质资本密集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过高,而人力资本相对密集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过低: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明显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见表3一3).从三大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来看,2003年以来,我国的GDP增长率都在10%以上,但第一产业的贡献率都在0.8个百分点以下,第二产业在5.3个百分点以上,第三产业在4个百分点左右。第一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低,而第二产业的贡献率过高20世纪80年代,我国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同时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大量引进外资,主要发展加工产业。90年代后期,中国更成为发达国家与地区加工产业转移的主要对象,从而急剧扩展为世界的“加工车间”。第二产业的急剧拓展成为80年代以来促进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急剧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如资源的极度浪费、环境的严重污染、农业的相对落后、第三产业的发展不足等一些后遗症。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服务业占GDP比重较小,还不到40%,国际上比较发达的国家一般都在70%以上②。三次产业间的不协调,已经到了不仅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也影响到第二产业本身持续发展的地步.从第一、二、三次产业的就业比例(各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看,2007年为40.8:26.8:32.4。与一978年相比,2007年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大幅下降了29.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上升了9.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显著上升了20.2个百分点。但是,我国三次产业的增加值比例与其就业结构严重不相称:第一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11%,却集中了40%多的就业人数;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到GDP的近一半,却只吸纳了l/4多的就业人数;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与其就业比重虽然基本相称,但同国际相比较,其就业比重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也比许多发展中国家低得多(见3一4)。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仅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充分就业这丫最大民生问题的主要途径.1.5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沿海的东部地区,还是广大的内陆地区,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区域之间市场分割、地方保护、产业结构类同、无序竞争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特别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据2007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06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05年,我国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分别比2004年扩大了462元和545元。同时,各地区内部的“城乡收入差”比上年扩大500元以上;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①.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别已经十分明显。我国甚至被国际上称为不平等发展最快的国家,改革已经不能够普遍提高各群体的“收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就有对中国的地区差距、贫富差距的描述。据国家统计局披露,内地最富裕的10%人口占有了全国财富的45%;而最贫穷的10%的人口所占有的财富仅为1.4%;银行60%的存款掌握在10%的存户手里。这些都表明,中国经济多年高速增长的成果未能被社会各阶层共享,而是聚集在少数人手里。①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大量居民属于低收入或中低收入阶层是我国GDP中居民消费所占比重过低的根源。这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等税制不健全,再分配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直接相关。如: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所得税制,没有综合考虑居民家庭的人口、生计、健康状况和教育支出等实际负担,税负分配不公.1.6人力资本资源医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者,他们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体力量。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形成和积累的主要途径。教育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能,还应加强劳动态度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为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持.目前,我国对科技人才、教育及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偏低,严重影响了科技水平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从而制约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例如:从教育事业看,2007年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在4%以上,而我国仅为1.32%。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前后实现“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比例达到4%”的目标。同样是发展中人口大国印度,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不如我国(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2007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为2360美元,而印度只有950美元),但印度早在2000年就己经达到了该目标,并雄心勃勃地向OECD国家平均为5%的目标努力。②因此,尽管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在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支出的平均增长速度,但由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太低,所以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太低,这必然会制约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我国劳动力人口众多,但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供的研究结果表明,生产率与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呈现高度的正相关关系。与文盲相比,小学毕业生可以提高生产率43%,初中生可以提高108%,大学生可以提高300%.因此,我国人力资本资源是比较匾乏的,我国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水平急需提高.1.7自主创新能力低下与创新型国家相比,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显薄弱,自主品牌缺失现象严重,自主知识产权与主要工业化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将难以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持,并会造成国家创新地位下滑。据央视报道,2002年一2003年度中国“全球竞争力”的排名为第33位,2004一2005年度的排名为第46位①.造成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是研发投入不足、科技人才短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税收政策在促进自主创新的应有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我国现行激励自主创新税收体系不健全,税收政策目标不明确,缺乏.系统性,税收优惠受益不均。如:在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的科技发展领域缺乏倾向性,在如何协调发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发展高新技术和改革传统技术等方面目标不清晰;现行优惠政策使科技成果的受让者受益较多,而科研单位和科技工作者获益较少。我国对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以事后优惠为主,缺乏事前的鼓励和支持。如:我国现行的高新技术产业税收政策激励的重点在产业链的下游,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规模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缺少了对产业链上游的政策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受到抑制。缺乏针对风险投融资的相关税收政策。在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着资金风险,而由于技术创新活动自身所具有的高风险性和收益的不稳定性,一般难以得到商业银行的支持,而仅仅利用政府的直接财政支出来资助企业技术创新的效果是非常小的,所以,我国具有核心技术创新项目的高科技企业和拥有核心技术创新项目的个人,在技术创新的起步阶段,都面临着筹资难、利润低的困难,而我国目前缺乏相关针对风险投融资的税收政策使其在自主创新方面受到影响。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中,对于高科技人才的收入并没有明确的个人所得税优惠,尤其是对高科技人才的创新发明所获收入缺乏相应的税收激励,对高科技人才的技术入股、股票期权的个人所得税征收等问题也没有得力的税收措施。这些问题的存在既不利于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又降低了高科技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使得大量人才流向海外.1.8企业海外投资困难国际投资有利于全球资本、资源、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对外投资问题,部分企业也有对外投资的积极性。但是,由于受到诸因素的限制,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方面困难重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8.1海外投资法规与政策落后我国涉外投资法律体系和结构不尽合理,现行涉外投资立法仅限于有关吸引外商来华投资方面,而有关企业海外投资方面的立法工作几乎一片空白。长期以来,我国对海外投资企业发展缺乏总体规划,海外投资处于企业自我发展状态.境外投资的政策依据主要是《海外投资项目审批所需主要文件的内容和要求》,它完全是按中央各部委文件的内容要求而制定,政府并未制定《境外投资管理办法》.上述《要求》仅仅涉及国有及集体所有制的企业,没有规定民营、“三资”企业的海外投资审批程序.1.8.2.境外投资手续烦琐国家有关部门对境外投资项目进行审批的初衷是试图从严把关,为对外投资项目的落实和实施后的经济效益提供保障。但是,目前参与审批的政府部门层次太多,范围太广,环节太多,加上各部门把握的尺度不同,为企业进行项目申请带来许多困难。这不仅挫伤了企业对外投资的积极性,而且也会延误商机.1.8.3外汇管制的制约我国迄今没有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化,对境外投资所需外汇的汇出管制严格。尽管中央已经定下了促进海外投资的总体方针,但具体的外汇管理措施还没有相应改变。这对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资本项目外汇管制过严,阻碍了境外投资的发展:利润汇回保证金管理,对企业资金周转不利;现行《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办法》提高了企业的用汇成本,加大;海外中资企业融资的难度.1.8.4境外投资缺乏资金支持目前,我国金融保险业的发展还远远不能适应海外投资的需要。主要表现在:海外企业获得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企业能采用的融资方式不够灵活,对国际商业融资的控制,阻碍了企业利用国际资金市场;对租赁业务认识和管理方面存在不足,租赁业的经济地位和作用尚未得到充分肯定,缺乏完善的租赁立法,影响了企业依靠租赁业务增强资金实力并向海外扩展;投资咨询业发展滞后.1.8.5政策支持措施不完善我国在对境外投资保护方面缺乏必要的科学机制,利益比较和风险评估方面的工作尚未形成体系,甚至连承担海外投资担保的合适机构也没有,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对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制约和阻碍.1.8.6信息服务欠缺,境外投资信息不畅政府尚未建立和完善海外投资企业服务网络,境外信息渠道少。海外投资尤其是高科技企业的投资,通常要求企业事先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由于由于我国企业实力薄弱,难以独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了解国际市场信息,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建立涵盖广泛市场空间的境外投资服务网络,为国内企业投资提供从考察、调研、注册到办公场所、经营、税务、法律、会计等全面的咨询服务.1.8.7对企业海外投资保护力度不够进入海外市场投资,若遇到东道国经济政策、政治形式、国际收支和汇率政策等多方面的影响,具有较大的风险,可能使企业遭受重大损失,因此发达国家对境外企业和境外投资行为都有比较完善的风险保障机制。而我国在这方面做得不够,至今还没有海外投资保险机构为企业进行海外投资保险.1.8.8企业境外投资实力不足与国内经营相比,企业开展海外经营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因此需要较强的实力。与西方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实力比较薄弱,中小企业尤其突出。从海外投资项目规模来看,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平均投资规模为600万美元,发展中国家为260万美元,而我国非贸易性企业平均投资额仅为120万美元。①1.8.9缺乏跨国经营人才成功的跨国企业离不开优秀的管理人才,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跨国经营更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且要有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人才匾乏的问题己经显现,国际性、复合型经营人才更是奇缺,这使得我国企业外派人员素质不高。同时,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实力薄弱对人力资源的挖掘和培养也产生了制约作用.1.8.10缺乏税收支持我国对企业“走出去”缺乏系统的税收促进法律体系。国际上通用的做法是以低税或免税方式,鼓励本国企业到海外进行资源性开发。近些年,我国对境外投资企业开始实施税收优惠,但优惠政策很少而且零散,原则性规定多,能真正落实到企业的很少,扶持政策范围有限。另外,现行的对外投资所得税政策是一种无投资导向性的无差异政策,对特定项目也没有给予税收优惠倾斜,结果导致对外投资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因此,目前我国在税收政策上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既没有体现在投资产业上的区别,也没有体现在投资地区、投资形式上的政策导向。对特定项目和产业对外投资的税收优惠几乎空白,体现不出产业发展导向,也不利于促进国内产业升级,从税收支持形式看,主要是减税或免税,形式比较单一.2023-07-20 11:47:231
左家坞镇的经济建设
2008年左家坞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4810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9220万元,农业总产值18880万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2500万元。2008年该镇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210 万元,其中国税完成850万元,地税完成360万元。各项指标较上年均有所增长。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策指引下,左家坞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中心环节,一心一意谋发展,千方百计保稳定,经济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社会秩序良好,群众安居乐业。根据全镇实际情况提出了两个依托、一个调整的经济发展思路。两个依托,一是依托与左家坞镇相邻的唐山遵化市工业园区的建设,大力发展该镇的工业企业;二是依托邱庄水库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一个调整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狠抓配套服务,促项目建设左家坞镇一贯把项目建设作为全镇工作的重点。狠抓招商引资,积极争取部门扶持,举全镇之力,狠抓项目建设。 2008年全镇完成在建项目3个, 一是唐山华宇水泥厂投资1200万元增上1个3.2×13米的大型水泥磨及其配套设施。二是杨古塔万堂页岩砖厂在投资400万的基础上2009年又投资1000万元进行扩建。三是仰山山场投资1500万元进行扩建增上新设备。又建项目三个:一是投资1000万元的曹酒公司左家坞车间的搬迁。二是南夏庄村和才庄村各投资200万建成服装厂两个。计划开工项目一个,即原左家坞酒厂进行商住开发。2009年该镇开工立项项目3个,一是投资300万元的耐磨铸球项目;二是投资400万元的机械加工项目;三是金达水泥厂技改,所投资金800万元新上一台磨机。 对新开工项目,积极帮助协调理顺关系,解决项目开工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保证施工顺畅;对洽谈项目则抓紧跟踪、服务,为全镇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解决企业的用电问题,该镇与电力部门协商,计划建11万KVA的变电站一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结合该镇实际,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采取典型引路、整体推动的发展战略,狠抓种植业和养殖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 1、蔬菜基地建设有新突破。2008年,叩甲寨村在抓好120亩大棚蔬菜的同时,又加大了投入,投资30多万元将40多亩小棚改建成高效冷棚,并探索了一种返包倒租的新的经营模式。叩甲寨的黄瓜不仅供应周边县区,还打入了京津唐市场。大旺庄村新建高效冷棚64个,占地面积100亩。基本形成了蔬菜种植产业化。 2、版块基地建设有新跨越。该镇以版块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取得明显成效。如:叩甲寨、大旺庄重点发展反季蔬菜,北大港、于庄子、大松林等村重点发展养殖业,南夏庄、北夏庄、西凹凸等村以发展林果为主,版块基地新格局初步形成。 3、积极谋划旅游业发展。在大力发展粮食种植、林果蔬菜的同时,着力谋划旅游业的发展。左家坞镇还是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大镇,境内邱庄水库湖面广阔,植被覆盖率高,生态环境良好,是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桃园林场度假村、常玉珍生态园及北夏庄千亩采摘园也热情地欢迎人们观光游玩。2023-07-20 11:47:301
针对当前就业难的现状。我国应实行什么样的就业政策
计划动员人尽其才,货畅其流。2023-07-20 11:47:513
比较中国三大自然区和三大经济区的分布,有何内在的联系
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中国客观上存在着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三个有差别的经济地带。 东部沿海地带 包括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12个沿海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不包括台湾省)。面积占全国13.6%,人口占全国42%。中国主要的工业基地——辽宁中南部、京津唐、沪宁杭地区都集中于此,重要的农业基地——黄淮海平原的大部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也分布在这一带。从全国看东部沿海地带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较高,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通讯设施的基础好,商品经济比较发达,与海外有传统的经济联系,信息灵通,对外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经济特区,大连、 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福建和广西沿海、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等经济开放区都在这一地带。 东部沿海地带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加强传统工业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大力开拓新兴产业,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档消费品工业,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加快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开放区的建设,充分发挥外引内联和对外、对内两个辐射扇面的作用,使这一地带逐步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基地,海洋开发的基地,培养向全国输送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基地,向全国传送新技术、提供咨询和信息的基地。 东部沿海地带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能源、交通运输紧张,原材料不足,北方各省市淡水资源短缺,若干人口、城镇密集地区出现环境容量和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大江、大河下游涝年汛期的防洪问题,这就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交通网络,加强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横向联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的商品性、创汇型的农业生产,把长江三角洲、渤海圈和珠江三角洲建成为环太平洋带上的重要经济地域。 中部地带 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9个省区,面积占全国29%,人口占全国35.6%。这一地带能源、各种矿产资源具有明显的优势。东北有全国最大的天然林区,内蒙古有广阔的天然牧场,大部分省的农业比较发达,是中国粮、油、棉、糖的重要产区。今后中部地带应加快能源、原材料加工,主要是电力、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磷矿、建筑材料的开发和建设。同时,大力发展农业,促进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稳定增长,逐步把中部地带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若干重要机电产品的生产基地,以及能够提供大量商品粮和其他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 中部地带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铁路运输能力不能适应山西能源基地煤炭外运的需要,黄土高原的大量水土流失,东北森林的过度砍伐,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淤高所潜伏的洪水决口泛滥危机,长江中游的洪涝问题,以及长城沿线的风沙问题等。因此,在加快能源、原材料工业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生产潜力的同时,加强由西向东的运输通道建设,大力造林育林、保持水土,防止土地沙化和江河泛滥,并大力发展同东部沿海、西部地带的横向联系,使之成为中国经济布局由东向西逐步转移的重要纽带,担负起承东启西的作用。同时生产更多面向全国和可供出口的产品,在新技术和新产品方面有突破性的进展。 西部地带 包括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西南地区的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共9个省区。面积占全国57.4%,人口占全国22.4%。初步调查,各种资源都很丰富,特别是能源、各种矿产资源前景可观。但目前勘探不够,开发利用更少。这一地带除四川盆地、陕西关中、甘肃兰州附近等少数地区以外,工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交通不便,人口和城市较少,科技和文化教育都不够发达。今后应大力发展农林牧业、交通运输业,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发能源、矿产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加工工业。由于西部地带,特别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在不适宜开垦和耕种的地区因滥垦滥牧,使土地沙化,生态环境恶化。西南地区地形崎岖,交通困难。这一地带目前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选择水源条件较好的地点,扩大绿洲农业,逐年减少粮食调入量;加强草原牧区建设,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畜牧业;充分发挥三线建设形成的基础和能力,加速军工技术向民用工业的转化和扩散;加快对现有铁路干线的电气化改造,建设与中部、东部沿海地带联系的铁路干线,努力搞好公路建设,在地广人稀地区发展地方民航事业;在黄河上中游、长江上游、新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等地建设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区;建设川滇黔交界地区,使之逐步成为一个主要能源、原材料的生产基地;建设新疆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地区,使之逐步成为新疆重要的工业枢纽地带;进一步开放西部边境的某些市镇,发展边境贸易。从长远来看,西部地带资源丰富,有发展工农业的广阔空间,是全国的战略后备地带。 全国按照东部沿海、中部、西部三大地带的自然和经济特点、各自的优势和存在问题,安排开发的重点,作出生产力合理布局的规划,采取东西结合、沿海与内地互相支援、互相促进的发展战略,使各个地区都借助自己的优势得到发展。为了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必须加强地区经济的合理分工。在加工工业集中地区,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积极发展技术水平较高、资源消耗较少的产业及出口产品,资源富集地区要加速资源开发,并适当发展加工工业,同时加快建设东西走向的交通干线,扩大沿海与内地的交流,缩小沿海与内地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促进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2023-07-20 11:47:591
党的十七大强调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什么
党的十七大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针对现阶段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行全面规划和部署。在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很多创新思路,概括地讲主要是“一个转变”、“三个格局”、“六个体系”。 一、“一个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报告》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提出,并进一步明确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 一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保持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协调好投资、出口与消费的关系。近年来,投资、出口增速较快,而消费增速相对缓慢。要保持经济协调发展,必须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尤其是要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要坚持走内需主导型发展道路。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不可能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外需上,尤其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复杂多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扩大内需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关系到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二要不断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要以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尤其是要走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着“活棋”。通过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启动农村市场,从而带动内需和消费。三要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二是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我国仍处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仍呈规模发展之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在巩固发展第一、二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其中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地位,从加工业优先发展逐步转向服务业率先发展。一要围绕现有产业来延伸,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加快融合、互动发展。二要围绕需求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三要发展农村服务业。加快构建和完善包括生产销售、科技、信息、金融和生活服务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四要培育充满活力的服务业市场主体,优化服务业组织结构。 三是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我国经济增长仍然是通过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实现的。2006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仅占世界的5.5%,却消耗了约占世界50%的水泥、30%的钢材、15%的能源。大量消耗的能源资源主要是不可再生的矿物资源,绝大多数需要进口,大量进口我们又缺少价格话语权。因此,必须加快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低代价增长。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从目前的不足30%向发达国家的70%以上提升,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这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关键因素,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管理创新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条件。2023-07-20 11:48:061
简述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第三产业涉及的领城十分广泛,就其内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主要有三个方面:(1)加快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这主要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使社会生产活动能够得到更高效的服务,使人们生活能够享受到更优质的服务。(2)加快发展关系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服务业发展。这主要是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社会保障等事业,使人民群众在这方面的需求能够得到充分的实现。这在全面实现小康目标过程中应该放在突出的位置来发展。(3)加快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兴服务业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服务业也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对新兴服务业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必须适应这种要求,发展新兴服务业。如信息、网络、咨询等新兴服务业。使新兴服务业在整个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加大社会发展的服务化程度,实现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2023-07-20 11:48:281
如何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行有效调整
产业结构是发展经济学中提出的概念,产业结构也叫产业体系,是社会经济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产业结构升级是通过产业内部各生产要素之间、产业之间时间、空间、层次相互转化实现生产要素改进、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附加值提高的系统工程。经济主体和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是最基本的产业结构,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最根本动力。应答时间:2021-02-05,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2023-07-20 11:48:372
要成为发达国家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好像是13个,%比,全部达标就是发达国家,2023-07-20 11:49:4511
产业结构合理化途径?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经济协调增长的客观要求。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产业结构的不断合理化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产业之间具有相互协调的联系方式,各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才可以合理展开,重点产业部门的优先发展才能带动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经济健康的发展。反之,如果各个产业之间不具备相互服务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则个别部门的优先发展只能导致产业部门之间增长关系的不协调,难以达到经济协调增长、实现国民经济平衡增长的目的。 一般而言,经济的持续增长取决于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的不断投入及其有效配置,而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源配置的效果。如果产业结构比较合理,与国内和国际市场需求相适应,与技术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则资源配置是有效的,要素投入的不断增长就能保证产业的不断增长,经济就得以持续增长。如果产业结构扭曲,则会严重降低资源配置的效果,即使短期的高增长能够发生,最终也会由于结构的制约而不能持续下去。由此可见,只有使各产业间保持协调状态,才能保证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和持续性。 山西地处我国中部,有得天独厚的煤炭和其他矿藏资源,为山西产业结构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种以能源工业为支柱的重型产业结构,曾经为全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随着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这种深受计划经济影响的产业结构,不可避免地暴露出其明显的弱点,使得全省经济的整体功能和结构效益低下,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在全国的地位日渐下降和后移,与兄弟省市形成了新的落差。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几年来我省全面实施了以潜力产业为切入点的产业结构调整,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全省长期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虽然产业结构不协调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产业间相对地位不协调,结构效益不高。 山西产业间相对地位的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民增收形势还很严峻。同时,由于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势必带来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制约其他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二是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资源环境压力进一步增强。从整体来看,山西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过大,传统产业、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产业仍占主导地位。煤炭、冶金、电力、炼焦四大产业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5.3%。同时,在这些产业内部,除少数企业外,普遍规模偏小。目前,全省煤炭行业矿产资源回采率仅为44%,洗选率为37%,机焦产量仅达65%,这种规模不经济不仅限制了企业延长产业链条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也带来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压力。三是第三产业发展总体滞后,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总量的34.6%,发展相对缓慢,特别是作为现代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交通、通讯、信息咨询、现代金融等的滞后和缺失,难以为其他产业提供便利、快捷、高效、质优、价廉的服务,使工农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二、产业间素质不协调,一、二、三产业间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悬殊。 山西产业间素质的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品和服务档次低、品种少,尚未形成多样化的生产体系。在第一产业内部,结构调整较为缓慢,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产品商品率低,农副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差,整体素质较低;在多数工业领域,工业结构还处于较低水平,低加工和粗加工产品多,深加工和精加工产品不足;第三产业中运输邮电、批零餐饮、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占到增加值的一半以上,而真正代表现代化水平的信息业、咨询业、中介服务业等发展缓慢,极大地制约着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二是技术结构水平低。全省产业的总体技术水平较低,一方面由于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对新技术的有效需求不足,产业技术断层严重;另一方面由于产业部门的技术开发能力弱,研究开发机构多游离于企业之外,造成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弱化,科技转化率低,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缓慢。 三、产业间关联关系不协调。 山西产业间关联关系的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各部门的社会化分工不合理,专业化协作水平低、关联效应差。目前,部分县市产业关联度很小,不具有经济发展、产业递进一般规律下的产业关联,使产业延伸发展、拉长产业链条以及通过产业互联、延伸发展的效能被制约。例如,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比重持续走低;中小企业居多,具有规模优势的企业较少;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协作关系不强。这就造成大部分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和产业发展中资金利用率低下,资源配置不经济,使产业升级不能形成足够的物质技术基础。二是地区结构趋同,不利于要素的合理流动。从全省各地区的支柱产业情况来看,最重要的就是煤炭等资源性产业,这些产业在大部分地区都处于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的地位。选择完全雷同的产业结构,势必造成地区间低水平竞争和追求自成体系,带来了产业发展中资源的分散化和低效益。 四、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途径。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从山西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环节和必要条件。山西要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就必须按照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强经济竞争力为目标,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推进企业组织结构创新,构建富有活力的新型的产业结构。 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是发挥山西资源优势和产业比较优势的内在要求,是全省经济结构调整深化和提高的必然选择,是对全省发展思路的进一步创新和提升,是对全省在全国发展格局中产业分工的科学定位,对于增强全省经济竞争力,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超越于农业劳动者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就不可能有工业的独立发展和飞跃,更不可能有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因此,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必须加快农业建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向科学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要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组织创新为动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经营;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着力调整农村就业结构。 (二)、工业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主体,工业结构调整直接影响着经济结构的走向,关系着经济发展的全局。工业结构的合理性是就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而言的,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以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为出发点。要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的高加工度化和高附加值化;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把新兴接替产业做大做强;实施产业簇群战略,提高产业集聚化程度;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扩大企业规模;发展循环经济,缓解资源环境压力。 (三)、产业发展滞后是当前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一个基本问题,不仅影响到总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而且会影响到其他各类型、各层次结构问题的调整。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提高第三产业水平,对当前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第三产业的总量和规模;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先发展重点行业;推广壮大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质量水平。2023-07-20 11:50:111
(10分)辨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要先发展农业,再发展工业,在此基础上才能发展第三产业。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材料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把加强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是正确的。(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离开了工业的发展和工业现代化,农业也无法实现现代化,因此,在当代,工业的发展不应该落后于农业。相反,应把工业的发展放在优先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农业,使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3)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工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我国现阶段第三产业的发展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4)搞好三大产业的关系,有利于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我国三大产业间还不协调,应加强第一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本题考查三大产业各自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知识,属于辨析题型,要求指出正确和错误之所在并给予改正。2023-07-20 11:50:221
北京的产业问题
1.北京人口地小,资源缺乏,本来就没有发展第二产业的天分,成本太高。更何况,发展第二产业会带来很大的各方面污染,作为中国首都不允许这样。2.北京人均收入处于全国前列,消费力强。北京聚集的人来自世界各地,各方面发展机会足。3.第三产业的发展符合国际规律,发达国家都有着同样的发展历程。加上奥运会这一催化剂,发展劲头更足,速度会。2023-07-20 11:50:341
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社会的哪些改革措施推动中国农业的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突破了计划经济模式,初步构筑了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这些根本性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结束了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基本上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农民收人有较大幅度增加,农民生活正在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动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革和小城镇发展,开创了一条有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农民的思想观念顺应时代要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改革的成功,为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农村仍然存在以下问题:土地承包依然缺乏长期、完整。有法律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对农村乱收费和农民不合理负担的问题仍然缺少治本之策;农民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分散生产、势单力薄,谈判地位低,信息不灵,在交替出现的“买难”和“卖难”中,难以承受市场风险和利益损失;在世界农产品贸易日益自由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农业正面临着市场竞争的考验;乡镇企业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的市场压力;农村工业化过程中城镇化滞后的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分割体制依然没有彻底冲破,等等。在本文中,我们着重对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探讨。] 一、食品政策:从自给自足到适度进口 中国农业资源紧缺、人口众多,努力增加粮食有效供给,始终是农业发展的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中国农业生产长期发展中面临的严峻问题是,粮食生产将难以满足需求的增长,粮食的供需缺口将进一步扩大,未来的粮食进口量将逐步上升。 在实现中国粮食中长期供求平衡的战略选择上,存在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思路主张必须把粮食自给作为目标。另一种思路主张,在国内农产品价格逐步达到国际市场价格水平的时候,尽可能地利用国际市场,利用相对廉价的进口粮,弥补近期内中国因无法大量增加农业投入而可能出现的粮食供给不足,同时节省下宝贵的资源用于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实现农业人口的产业转移,不能片面地强调粮食的“自给自足”。 我们认为,从中长期看,保证粮食的供求平衡,既不能过份强调自给自足,也不能过度依赖国际市场,而只能选择“立足自给,适度进口调剂”的战略。 坚持粮食自给自足是不必要的,也是行不通的。近年来,中国粮食生产的要素边际生产率呈递减现象,由此导致粮食生产成本和价格不断攀升,目前,中国粮食的市场价格已高出国际市场的价格。 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实现粮食自给,就必然要求:大量使用耕地;大量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以挖掘粮食的资源潜力和技术潜力;不断提高粮食价格;对国外廉价粮食的进口通过采取关税和非关税的措施进行限制,等等。这些措施,或者是难以行得通,或者要付出很高的代价。例如,过分强调粮食自给,土地和资本两项要素的机会成本将会很高,这不但影响农民增加收入,也会损害非农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农产品价格,不但会成为国内通货膨胀的潜在因素,而且会推动工业劳动成本的提高,影响整个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在经济日益国际化、贸易日益自由化的条件下,过份限制国外粮食进口,会遇到贸易伙伴的反对和报复,同样要付出代价。 适度进口粮食,调剂品种余缺,弥补产需缺口,增加储备,对于提高中国稀缺资源的利用效率无疑是有益的。今后,国际粮食市场的供给能力,仍是可以进一步提高的。但考虑到大量进口粮食对世界市场的影响,粮食安全、粮食进口能力以及粮食大量进口对国内生产的影响,今后在扩大粮食进口上,又应当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中国粮食的中长期供求平衡,必须立足于国内,不能过度依赖国际市场。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将对中国农业进出口贸易产生巨大影响,其利弊如何最终取决于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近10年来,中国粮食生产成本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使粮食价格也随之提高。目前中国小麦、玉米、大米及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高于国际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以往的竞争优势。中国的油料、糖、奶业自然条件好,原料充足,但由于加工技术落后,目前植物油、食糖和奶制品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以往的竞争优势。中国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如蔬菜、水果、花卉和水产品、畜产品,由于资源成本低,目前价格大都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上述农产品出口水平却还比较低。如中国的水果类产品,目前的年出口量仅占其总产量的1%左右。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农产品品质差、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等环节还非常落后。此外,对这些产品的国内支持还不够。 适应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今后农业发展的目标应是在继续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根据比较优势原则来优化农业结构,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农民收入政策:从价格支持政策转向结构调整政策 增加农民收入,是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全局性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农民收人预期不好,就不愿扩大农产品供给。因此,实现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必须使农民收入能稳定增长。90年代末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增长中的一个突出矛盾就是,在农产品供给全面好转的形势下,农民收入的增长处于缓慢状态。 目前农业收入仍占农民收入的60%以上,工农业之间的交易条件仍是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农业是一个观风险产业,同时又受到恩格尔法则的制约,在市场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在农产品市场化的改革中,政府制定农产品保护价格政策,对减少农产品价格的不稳定性保护农民收人是至关重要的。 有关研究表明,政府对农业的价格保护程度,与经济所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一般说来,经济越发达,政府对农业生产者的价格保护程度越高。从中国目前所处发展阶段和财政实力看,像目前发达国家那样大量补贴农业是不可能的。现在,应逐步减少对城镇居民和城市国有企业各种补贴,大幅度削减农民的各种负担。从长远看,实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是一种趋势,实行高保护政策的国家必将大幅度削减农业的价格补贴,逐步开放农产品市场。而且,即使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农业人口份额降低到了较低的程度,也不可能直接采用价格手段对农业进行高保护。 增加农民收入,单靠政府的价格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这方面的潜力也会越来越有限。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径是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调整农业结构,构建高效农业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结构调整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应当承认,过去农业结构的调整仍然是初步的、低层次的、阶段性的。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后,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显露出来。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优产品比例低;二是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目前中国水果的优质果率只占水果总产品的30%,约有20%的劣质果适口性差,部分蔬菜。茶叶中农药残留量超标,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贮藏、保鲜、加工水平低,难以保证储藏质量和商品质量。三是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很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农作物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在结构调整中,地区之间重复投入,常常一哄而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造成了过度的盲目竞争和资源浪费。果品、蔬菜产地市场之间的激烈竞争,已经暴露了在品种、布局方面的趋同性。 抓住农产品总量平衡的有利时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就成为农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新一轮的农业结构调整决不能再走简单的数量、比例变动的老路子,必须注重调整的质量。这次结构调整,主要是向生产的深度进军,提高农业的质量和综合经济效益。 根据中国农业资源利用和农产品供求的现状,构建高效农业体系,应在继续发展种植业的同时,加快林业和畜牧水产业的发展,提高其在大农业中的比重。与此同时,在大农业内部,提高种植业与林牧渔业之间的多层次综合利用水平,努力实现农牧结合、农林结合、牧渔结合,更加集约地利用各种农业资源。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既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又会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水平,甚至可变废为宝,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率,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多样化需求。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大都在3:l,而中国只有0.79:1。发达国家加工食品约占90%,而中国只占25%。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一般是农业产值的1.5-2倍,而中国还不到1/3。从上述差距中,可以看出中国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还有很大的空间。农产品的包装、储藏、分级水平低,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经营的经济效益。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应把加强产后系统开发、特别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以利于其高产优质高效的实现。 三、农业产业化: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三个环节相脱节,导致农产品“买难”和“卖难”交替出现,这既使得农产品加工企业常常得不到稳定的原料供给,农民的利益也经常受到损害。针对这种情况,近年来,中国提出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农业产业化在实践中是一种内容相当丰富的现象,虽然在理论上对其内涵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但多数意见认为,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中介组织的带动,一头连给农户,一头连接市场,既保持了家庭承包制的稳定,同时又通过延长产业链,发挥一体化组织的协调功能,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商品生产,在一个产品、一个产业、一个区域内形成了产品规模、产业规模和区域规模,实现了规模经营。这种形式,有利于克服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使分散的农民家庭经营与大市场之间找到了一种有效的连接方式;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有利于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 农业产业化在中国广大农村的实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概括说来,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主要是以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为龙头,带动农户从事专业生产,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施一体化经营。这种类型一般以“公司十农户”为基本组织模式。二是中介组织带动型。主要是以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农民专业协会)、供销合作社等为中介,带动农户从事专业生产,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施一体化经营。这类组织一般以合作经济组织十农户为基本组织模式,但也有一些是“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三是专业市场带动型。主要是以专业市场为纽带,带动主导产业,连结广大农户。四是其它类型,如各农业研究和推广部门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无论采取何种组织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问题是在生产、加工和销售之间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从实践看,农户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其它组织的利益连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买断”关系,即农户与企业之间除了纯粹的市场交换关系外,没有任何其他的经济联系,企业仅是一次性收购农户的原料,双方不签定经济合同,价格随行就市。在这种买断型的利益关系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之间并没有形成有机的内在联系,更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企业与农民的关系很不稳定。严格说来,如果企业与农户之间仅仅停留在这种“买断”型关系上,还不能说是实现了农业一体化经营。 二是契约关系,即农户与企业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签订规范的经济合同,明确规定各方面应当享受的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建立了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在这种形式下,农户与企业的利益关系的紧密程度也有差别。多数企业一般都向农户供应良种、优良种畜、种禽和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并提供技术指导、培训,有些企业还以相对稳定的价格收购农民的产品,或参照市场价,制定保护价,当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时,以保护价收购农民的产品。在这种方式下,农民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与“买断”型相比,更进了一步。但在许多情况下,农户不履约或企业拒收、压级压价等现象是经常发生的。 三是新型的合作关系,主要是通过建立各种类型的合作组织,实行利润返还,入股分红,逐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从合作组织形成的方式看,主要有以下几种:(1)供销社吸收农户入股,兴办专业合作社;(2)农民自发组建专业合作社;(3)一些协会吸收农民入股发展成合作社;(4)龙头企业吸收农户入股,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等。从合作组织内部的服务内容看,有些合作组织(主要是农民专业协会)主要还是提供信息、技术培训、物资供应等服务,有的则实现了合作加工和销售。从合作组织内部的利益关系看,有些合作组织与农户之间还是以服务为纽带连结在一起,而有些合作组织(包括企业)则与农产形成了新型产权关系,对农户实行利润返还和按股分红。从总体上看,这种利益联接方式还不多,发展也比较缓慢,许多合作组织还不够规范,特别是多数合作组织经济实力还比较弱,这使得它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的作用还比较有限。 农户与其他利益主体建立什么样的利益联接方式,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如产品性质、企业实力、农户素质等。今后,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仍将以“公司+农户”作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契约作为基本的利益联接方式。积极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对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龙头企业素质高、竞争力强,农产品及加工品才能立足市场、占领市场,农业产业化才能顺利进行。龙头企业在发展方向上,要高起点,坚持以质取胜,以效益取胜。龙头企业要处理好与农民之间的关系。龙头企业不是单纯的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它要为农民提供经济技术等方面的配套服务,这样才能使农民的生产符合市场的要求。龙头企业要努力做到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努力与农民结成共损共荣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四、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就地转移到跨地区有序流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尽管如此,目前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并没有得到很大缓解。 解决规模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必须采取“多渠道分流,多种形式转移”的战略,依靠一、二、三产业的全面发展,全方位开拓就业门路,最大限度地增加就业机会。为了防止大量农村人口过度涌入城市,诱发“城市病”,应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使农业有效地发挥过剩劳动力的“蓄水池”作用。同时,应积极开拓国际劳务输出市场。但这两条渠道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今后,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出路的根本途径,在于非农化和城镇化。乡镇企业今后在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仍将发挥主渠道的作用。 能否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关键取决于乡镇企业能否继续保持较高的吸纳劳动力能力。现在乡镇企发展面临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新的环境下,乡镇企业不可能在所有的行业都与城市企业展开竞争,在经济发展进人结构调整时期,大部分行业生产能力出现相对过剩的情况下,乡镇企业要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束,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这是保证乡镇企业持续增长和就业容量不断提高的关键。 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从城乡布局看,在改革开放前,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大都分布在沿海大中城市,形成了农村生产原料,城市加工的格局。这种格局割断了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的有机联系,不仅造成农产品原料损耗大,加工成本高,也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这一局面有了一定改观。1997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城乡比为1:0.89,食品工业还是城市占主导地位,城乡比为1:0.60。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目前仍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农产品的深加工大都在城市。从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布局,1997年东、中、西三大区域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比为66:24:10,也就是说,农产品加工业主要还是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近2/3),而内地的比重则很小,尤其是西部地区只占1/10。乡镇企业要抓住机遇,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再次创业的突破口。中西部既是农产品的主要产区,也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最具潜力的地方,要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中西部转移的速度。中国今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主要在中西部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而且可以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压力。 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二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要求而言,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总量不足,发展相对滞后。现阶段的农村第三产业,主要集中于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服务业之上,在某些传统行业中,由于区域之间产业结构的相似性,进入过剩、低水平过度竞争的局面也早已形成。如在乡镇第三产业的传统交通运输业中,运力的发展多集中于短途客运和内河运输业之上,运力增长相对于运力需求和道路过剩的现象较为严重。一些农村发展亟需的(新兴)第三产业行业(如科技服务、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方面)发展严重不足,如农村金融业,不仅业务范围窄,信用手段落后,而且极不规范,难以满足促进农村资金流动的需要。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一是重点建设好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开拓农村资金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二是把交通、通讯、保险、金融、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行业作为发展重点;三是要开发农村房地产和旅游等新兴产业。 引导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应是今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从8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日趋活跃。根据国际经验,90年代和下个世纪的头20年,将是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最剧烈的时期。可以说,近年来数千万“农民工”的大流动,不过是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大流动的序曲。 如此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以及自发流动不可避免的盲目性,致使流入地区的一定时期劳动力吸纳能力受到挑战,城市基础和交通运输面临巨大的压力,城市的住房、环境管理、卫生医疗设施、治安管理和人口生有控制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虽然引发了一些问题,但不能因此而普遍严格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除了像少数特大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流人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外,大多数城市应向农民打开城门,鼓励农民企业家进城投资办厂,吸引部分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近年来,在沿海一些大、中城市,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迅速增长,不仅城市就业问题已迎刃而解,而且还吸收了大批外来劳动力。这说明,现有大、中城市在解除了旧体制的束缚之后,经济若能蓬勃发展,其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依然是不可忽视的。允许一部分农民进入大、中城市就业,并努力使一部分具备条件的农民,由常年性外出打工,转变成稳定性移民,应当成为今后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的一条重要途径。 要加大户籍制度的改革力度,逐步消除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况。改革以来,虽然市场机制在劳动力配置方面的作用日益加大,但迄今尚未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仍然存在着城市人口对城市就业机会相当程度上的垄断。长期保持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不用农民的就业竞争去抑制城市劳动费用的上涨,不仅农业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和条件,而且城市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的劳动效率也难以提高。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剔除粘附在户籍关系上的种种社会经济差别,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在发展机会面前地位平等,获得统一的社会身份。为此,在就业制度上,应建立“企业自主用人,劳动者自由择业”的市场化就业制度。建立新的人口登记和管理制度,就是要建立对人口实行开放式管理的户口制度,即任何人无论是从乡村迁移到城市,还是从一个城市迁移到另一个城市,或从一个农村区域迁移到另一个农村区域,以及从城市迁移到乡村,只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和要求(如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居住时间达到一定年限等),就应该依法获得合法的居住身份,并依法享受相应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户籍制度的改革可以采取渐进的方式,可先在小城镇实行新的户籍管理制度,在取得局部突破的基础上,再循序展开。目前,在小城镇,非农业户口已没有多少特权,改革现行户籍制度的条件已经具备。 五、土地政策: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 虽然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改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进一步稳定和完善这一制度仍有大量的后续工作要做,特别是如何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仍是农村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目前,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土地所有权继续归农民集体所有,农户则以承包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这样一种独特的制度安排,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土地的集体所有制,但由于较好地解决了人民公社制度下普遍存在的集体成员“搭便车”问题,从而带来了生产率的巨大提高。由于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是在缺乏成熟的理论准备与系统的政策设计的情况下进行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不规范是难以避免的。近年来为了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政府出台了一些重要政策,并试图使这些政策在法律上得到具体化,但农地产权制度仍不够完善。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存在的最主要的缺陷是农民土地权利的稳定性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在大多数地区,根据人口的变化,周期性地进行土地的调整是司空见惯的事。这种调整严重地损害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性。而政府关于将土地承包期在原先耕地使用权15年的基础上再顺延30年的政策;也没有得到较好的执行。 农民土地权利不稳定,还表现在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内容仍不够充分,例如,在现行制度下农民缺乏抵押上地使用权以获得银行贷款的权利。更为重要的是,农民在现实中缺乏充分行使自己土地权利的能力。虽然政府要求农户和集体之间要签定书面的土地承包合同,但在现实中,随意解除土地承包合同,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的。 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目前遇到的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是30年承包期内是否调整土地。一种观点主张应明确规定30年承包期内不调地。另一种意见是,在承包期内,应允许进行有限制的小调整。近年来的经验表明,采用行政手段,周期性地调整土地,以缓解人地矛盾,固然可以满足部分农民的愿望,但副作用很大,不利于鼓励农民改良土地。考虑到落实30年的承包期本身阻力就较大,如果在30年的承包期内再完全不允许调整土地,执行起来就会更困难。因此,比较可行的选择是,针对承包期内土地的调整制定更为严格的限制条件。新的《土地管理法》在这方面已有了很大的改进,如规定:在土地承包经营期限内对个别承包者土地的调整,必须经村民会议1/3以上成员或2/3以上村民代表同意。但这还不够,还应规定更为严格的限制。特别是对把土地承包给集体以外的单位和个人经营,要有更为严格的限制条件,如规定任何调整首先应得到现在的承包户的同意。这方面存在着基层干部滥用权力的现象,强行出租集体土地,强行收回农民承包地的现象是时有发生的。在很多国家的土地法律中,无论是对私地的出租,还是对公地的出租,都有“续相权”的规定。在荷兰,政府颁布的土地法令也规定,烟农的土地租期至少为12年,并可续租。在澳大利亚,大约85%的农地(主要是草场和林地)属于“公地”(crownland)。这些公地大都采用长久租用制,也都有续租的法律规定。例如,草场的租用期一般是99年,到期后都可续租。中国自来代就有了永佃制。明清时期永佃制在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区已经很盛行了。永佃制的特征是“一田两主”,即把土地的田底权与田面权分离开来,地主拥有田底权。2023-07-20 11:50:501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问题
好三个层次的关系:(1)广义农业中农、林、牧、副、渔等业之间的关系。要根据生产条件的不同,全面发展农村中的各产业,为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各种产品,既满足社会的需要,又提高经济效益。(2)种植业内部的粮食生产与经济作物生产之间的关系。从总体发展来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的需求会呈现下降趋势,对其他农产品的需求会呈现上升趋势,因此,生产的结构也必须进行调整,才能使生产结构与需求的变化相适应。(3)农业与加工业、服务业之间的关系。农业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也需要其他产业的支撑,才能使农业的发展具有高效率。因此,农业的发展必须和加工业、流通业、商贸业、服务业实现同步发展,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这也是推动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趋势。2023-07-20 11:51:004
第三产业产值达到GDP占比51%的意义
这里来的,2023-07-20 11:51:103
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要把握的方向和工作是什么?
在农村非有自经济的发展把握方向和工作,主要就是靠自己承包一些土地或者是荷塘,这样可以赚取更多的利益2023-07-20 11:51:293
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就业问题的依据
作业??按照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中国政府积极参加国际劳工事务。中国批准了《准予就业最低年龄公约》、《禁止和立即行动消除最恶劣形式的童工劳动公约》、《对男女工人同等价值的工作赋予同等报酬公约》、《就业政策公约》等国际劳工公约。在劳动就业领域,中国与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众多国际机构以及许多国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确立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中国政府坚持通过发展经济、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改革、协调发展城乡经济以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就业,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扩大就业规模,努力把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限度内。 发展经济,调整结构,积极创造就业岗位 ——通过发展经济扩大就业。中国政府始终将促进就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将控制失业率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坚持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并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 ——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容量。中国政府坚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方向,鼓励发展社区服务、餐饮、商贸流通、旅游等行业,更多地增加这些行业的就业岗位。2002年,中国政府制定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拓展传统服务业领域的就业渠道、努力发展旅游业等增加就业岗位的扶持政策,重点是开发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帮助和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和其他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 ——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拓宽就业渠道。中国政府注重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特别是就业容量大的私营、个体经济和中小企业,吸纳的劳动力占城镇就业增量的80%左右。2002年8月,中国颁布了《中小企业促进法》,进一步规范和推动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发展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增加就业途径。中国政府鼓励劳动者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就业,积极发展劳务派遣组织和就业基地,为灵活就业提供服务和帮助。政府制定了非全日制用工、临时就业人员医疗保险等政策,在劳动关系、工资支付、社会保险等方面建立制度,促进和保障灵活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培育发展劳动力市场 ——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中国政府积极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确立企业作为劳动力市场的用人主体、劳动者作为供给主体的地位。同时,协调推进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户籍制度等项改革,劳动力市场发育的客观环境明显改善,市场机制已经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发展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中国政府大力加强劳动力市场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制度。目前在大中城市和部分有条件的小城市,市、区两级普遍建立了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窗口的综合性服务场所,地级以上城市基本建立了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完善了基层就业服务组织网络。在全国近100个大中城市建立了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实现了市、区就业服务机构的信息计算机联网,部分城市已经将信息网络连接到街道、社区。全国已有89个大中城市按季向社会发布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分析信息,对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和职业培训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引导作用。政府还鼓励和规范民办职业介绍机构的发展。2003年底,全国共有各类职业介绍机构2.6万个,其中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举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1.8万个。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每年为近2000万人次提供就业服务,成功介绍1000万人次实现就业。 ——完善失业保险制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为失业人员提供失业救济和失业医疗补助,开展失业人员管理和服务,并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作用。1999年1月,中国政府发布《失业保险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失业保险制度。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03年全国失业保险基金收入249亿元,支出200亿元,滚存结余304亿元。2003年底,全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0373万人,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415万人。 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在中国长期处于劳动力供大于求的背景下,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从传统产业分流了一大批下岗失业人员。1998-2003年,国有企业累计下岗2818万人。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一整套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政策:大力开发就业岗位,搞好再就业服务,增加再就业资金投入,强化再就业技能培训,积极引导下岗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1998-2003年,中央财政共安排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资金731亿元。2003年,经过全国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共有44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有120万为男50周岁、女40周岁以上的困难人员。 ——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中国政府组织各方力量在有下岗职工的国有企业普遍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为下岗职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代缴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费,并为他们提供一次职业指导、三次就业信息服务和一次免费的职业培训机会。 ——实行税费减免和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政策。对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从事个体经营的,三年内免征有关税费;对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由政府建立担保基金,并提供财政贴息。 ——实行社会保险补贴和减免税收政策。对各类服务型企业和商贸企业新增岗位招用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由政府提供社会保险补贴。为鼓励企业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对服务型企业、商贸企业、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小企业,以及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企业实体,在当年新增岗位中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30%以上的,三年内减免有关税收。 ——通过再就业援助帮助就业困难对象。对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男50周岁、女40周岁以上就业困难的下岗失业人员,作为就业援助的主要对象,提供即时岗位援助等多种帮助。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大龄就业困难对象。在社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排原国有企业的大龄就业困难职工就业,政府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 ——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分流安置富余人员。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本企业富余人员。对改制企业以及兴办的经济实体安置富余人员达到一定比例的,三年内可免征企业所得税。 ——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服务。在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中,对下岗失业人员实行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社会保险关系接续“一站式”就业服务,并开展免费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运用现代化的信息网,为下岗失业人员及时准确地提供就业信息。对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立专门窗口,实行工商登记、税务办理、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一条龙”服务。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再就业培训,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对有开业条件的人员开展创业培训和开业指导,提供项目咨询、跟踪扶持等服务,通过培养创业带头人带动更多人就业。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建立“三条保障线”制度。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建立了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内容的“三条保障线”制度。在有下岗职工的国有企业普遍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下岗职工在中心期间可领取最长为三年的基本生活费。三年期满出中心后没有实现再就业的下岗职工和其他失业人员,已参加失业保险并足额缴费的,可按规定领取最长期限两年的失业保险金(见图6)。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下岗失业人员,可按规定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通过建立“三条保障线”,将下岗失业人员的生活保障、社会保障和再就业紧密联系起来。2023-07-20 11:5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