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有云溪
-
作者:虞世南
朝代:唐
全诗:
蝉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意思:身处高处,声音自然可以传得很远,而不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
补充: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万宝wan5322014-10-07
- 可桃可挑
-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唐诗三百首》中有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个古诗的作者是谁?出自于那个朝代?古诗的名字叫什么?
蝉[作者] 虞世南 唐朝[全文]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2023-07-20 07:33:302
蝉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谁写的
藉:凭借。出自《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全诗如下: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译文如下: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响亮的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发声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注释如下: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扩展资料:李世民夺位李渊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2023-07-20 07:33:371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完整诗句的全文解释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完整诗句的全文解释 它身居高处,声音自然能够传的很远,并不是借助秋风的吹送。 蝉 朝代:唐代 作者:虞世南 原文: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 蝉低着头饮著清澈的露水,从高大的梧桐树上发出叫声。 它身居高处,声音自然能够传的很远,并不是借助秋风的吹送。 注释 1.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清露:清纯的露水。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2.流:发出。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疏桐:高大的梧桐。 3.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4.藉(jiè):凭借、依赖。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全文诗意 虞世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 我喝的是清冽的露水 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 声音传的远是因为我站的高 并不是借助了的秋风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全诗是什么? 处于高处发出的声音自然就远了 并非是借了秋风的力量 虞世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 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诗人 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关键要把 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垂? (ruí音近于“锐”),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 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著冠 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 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诗 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 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 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 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 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 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 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 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 (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 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 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而单独“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句话的意思是处于高处发出的声音自然就远了 并非是借了秋风的力量 希望可以帮助亲你><~~~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的意思 虞世南《蝉》 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 我喝的是清冽的露水 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 声音传的远是因为我站的高 并不是借助了的秋风 语出 唐代虞世南 的《蝉》(原诗: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著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著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释义】: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出处】: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的深层含义 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借了秋风。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意思是. 虞世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 . 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的确是一语道破之论。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表达出了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气韵风度。2023-07-20 07:33:461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是谁写的
蝉朝代:唐代作者: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2023-07-20 07:33:532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的全诗是?
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2023-07-20 07:34:122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是?
初唐朝的虞世南2023-07-20 07:34:414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的诗是谁写的
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2023-07-20 07:35:022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的题目是什么和作者和作者是那一个朝代人
流响出疏桐,诗人却别有会心。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出自唐代诗人虞世南的《蝉》,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自能声名远播,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声音自然能够传的很远,并不是借助秋风的吹送。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居高声自远。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译文:蝉低着头饮着清澈的露水,从高大的梧桐树上发出叫声: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有力者的帮助)。它身居高处、“非”字,一正一反,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蝉唐代虞世南垂緌饮清露2023-07-20 07:35:261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的意思和作者叫什么是那个朝代的人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的意思和作者叫什么是那个朝代的人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秋风。 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作者:唐朝虞世南[yú shì nán] 全文: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注释 垂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藉:凭借。 译文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 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 而不是依靠秋风。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的意思,全诗,道理,作者,朝代是什么 意思是: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全诗如下: 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道理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 作者是:虞世南 唐朝人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作者的写作背景 虞世南的哥哥叫虞世基,杨广在江南时,虞世南与哥哥虞世基一起投奔他,哥哥虞世基被赏识重用. 虞世南勤奋好学,沉静寡言,不趋言附势,贪财好利,这一点与虞世基截然相反. 用蝉来比喻自己,品格高洁,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等,自能声名远扬. 蝉 [作者] 虞世南 [全文]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的解释是? 出自《蝉》,作者是[初唐] 虞世南 全诗歌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 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的出出、作者、意思、含意和有关故事。 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 虞世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 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诗人 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关键要把 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垂? (ruí音近于“锐”),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 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著冠 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 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诗 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 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 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 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 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 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 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 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 (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 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 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的物理意义,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的物理含义是什么? 在高处障碍物少,声音被反射的少,所以就传得远。 位置是很高的,声音的传播是靠空气震动“居高”的话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的障碍物就少,能量削弱的少,以它的声音自然可以传播的很远,并不见得非要借助秋风才行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的名子叫什么? 虞世南《蝉》 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请问是那首诗?作者是谁?那个朝代?是什么意思? <蝉>唐代虞世南。意思:因为它站得高,声音自然传得远,并不是借了秋风。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诗名和全诗的意思 【出处】虞世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赏析】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 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诗人 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最后两句语义双关,暗示著冠 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 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诗 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 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 ,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 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2023-07-20 07:35:351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的作者是谁?是哪个朝代的
作者:虞世南朝代:唐全诗: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意思:身处高处,声音自然可以传得很远,而不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补充: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2023-07-20 07:35:491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者是谁 哪个朝代 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蝉》(原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字面上来说就是:站得高了声音自然就传得远,不是因为藉靠秋风的缘故也就是凡事有因就有果,只是不要把因果搭错了,见表要及里“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2023-07-20 07:36:041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诗意?诗人是哪个朝代的?什么意思?全诗是什么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2023-07-20 07:36:132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的意思.诗人是谁和出自哪首诗?
n2023-07-20 07:36:236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原文_翻译及赏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唐代·虞世南《蝉》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物寓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赏析 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著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著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创作背景 赏析二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著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诗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 *** 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永兴县文懿子虞世南,字伯施,汉族,余姚(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原有诗文集30卷,但早已散失不全。民国时期,张寿镛辑成 《虞秘监集》 4卷,收入 《四明丛书》。 虞世南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2023-07-20 07:36:451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作者、朝代、出自哪首诗、意思。
共和国飞哥哥哥哥2023-07-20 07:36:593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全诗是什么?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虞世南2023-07-20 07:37:092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朝代是谁什么意思写一篇研
出自唐代诗人虞世南《蝉》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在这首诗中虞世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自己封建士大夫的清高.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2023-07-20 07:37:321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的意思,全诗,道理,作者,朝代是什么
意思是: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全诗如下: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道理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作者是:虞世南 唐朝人2023-07-20 07:37:401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写的是什么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描写的是蝉。意思是: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蝉,作者: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2023-07-20 07:37:571
古诗《蝉》是谁写的?
蝉低着头饮着清澈的露水,从高大的梧桐树上发出叫声。 它身居高处,声音自然能够传的很远,并不是借助秋风的吹送。 2.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原文: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 注释: ①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清露:清纯的露水。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发出。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 ④疏桐:高大的梧桐。 ⑤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⑥藉(jiè):凭借、依赖。 寓意君子...全文11128踩百度网友9aa0dbe2020-08-12关注2023-07-20 07:38:122
非是藉秋风的上一句是什么
非是藉秋风上一句诗是:居高声自远。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虞世南,诗中表现 了诗人品洁高洁的志向。托物言志的一句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清远的品行和志趣的赞赏。蝉《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咏物诗通过对蝉的姿态、习性、居所、鸣声的描写,赞颂了蝉的清高风雅和不同凡响的品德,暗喻自己立身品格高洁,不需要凭借某种外在力量自能声名远扬,表达了对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古人认为蝉栖于高树,餐风饮露,所以把它看作高洁的象征。这首咏物诗在歌颂蝉的同时,也以蝉自喻,以蝉自励。诗人抓住蝉的声音特点巧妙加以刻画,表达了人应该坚守志行的高洁,严于律己,加强自身修养的处世道理。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蝉2023-07-20 07:38:251
蝉 虞世南 翻译
唐虞世南●蝉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秋风。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2023-07-20 07:38:523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的作者是谁
唐朝虞世南2023-07-20 07:40:472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的全诗是?
唐人虞世南《蝉》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人以蝉的高栖鸣远,比喻自己行为的光明磊落与胸怀的高洁坦荡;以“饮清露”来形容自己的廉洁;以“出疏桐”来形容自己的清高;以“居高声自远”来述自己的高尚气节,不贪慕权势.作为诗此是上乘之作,作为人生修养也会令后人久久领悟.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精华.2023-07-20 07:40:571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是哪个朝代的一人?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出自唐代诗人虞世南《蝉》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在这首诗中虞世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自己封建士大夫的清高.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2023-07-20 07:41:131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的全诗是?
唐人虞世南《蝉》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人以蝉的高栖鸣远,比喻自己行为的光明磊落与胸怀的高洁坦荡;以“饮清露”来形容自己的廉洁;以“出疏桐”来形容自己的清高;以“居高声自远”来述自己的高尚气节,不贪慕权势.作为诗此是上乘之作,作为人生修养也会令后人久久领悟.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精华.2023-07-20 07:41:211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者是谁 哪个朝代 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蝉 虞世南【唐代】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本意:蝉的声音能够传得远是因为它身在高处,而不是依赖秋风的散播。2023-07-20 07:41:296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是谁?什么代的?什么题目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是谁?什么代的?什么题目 蝉全文_古诗文网 作者:虞世南 (唐代)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谁写的什么朝代题目 作者:虞世南 朝代:唐 全诗: 蝉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意思:身处高处,声音自然可以传得很远,而不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 补充: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的全诗题目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的全诗题目是《蝉》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什么意思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意思是: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出自唐代虞世南的《蝉》。 【拓展资料】 全文: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赏析: 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创作背景: 李世民夺位李渊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 作者简介: 永兴县文懿子虞世南,字伯施,汉族,余姚(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原有诗文集30卷,但早已散失不全。民国时期,张寿镛辑成 《虞秘监集》 4卷,收入 《四明丛书》。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寓意 一个人品格高洁,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有力者的援引),自能声名远播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全诗是什么?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者:虞世南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的全诗和者 出自唐代诗人虞世南《蝉》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在这首诗中虞世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自己封建士大夫的清高。2023-07-20 07:41:431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什么意思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原文及翻译
1、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翻译: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2、原文:《蝉》 【作者】虞世南 【朝代】唐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翻译: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2023-07-20 07:41:551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出自唐代虞世南所作《蝉》,意思是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重点字词解释:垂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疏:开阔、稀疏。藉:凭借。扩展资料《蝉》赏析:《蝉》这首诗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三、四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一、二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心,强调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远。2023-07-20 07:42:031
“君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出自哪首诗? 紧急
语出 唐代虞世南 的《蝉》(原诗: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2023-07-20 07:42:181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的作者是谁?是哪个朝代的?全诗是什么?意思又是什么?
全诗:《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意思: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2023-07-20 07:42:4013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谁写的什么朝代题目
作者:虞世南朝代:唐全诗: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意思:身处高处,声音自然可以传得很远,而不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补充: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2023-07-20 07:43:081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两句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是什么意思
虞世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 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 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最后两句语义双关,暗示着冠 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 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诗 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 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 ,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 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2023-07-20 07:43:181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意思和作者的朝代`
唐代,虞世南,诗名为蝉,住在高处声音自然传的更远,并非是借助秋风2023-07-20 07:43:352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表达了作者对品格高洁的人的赞颂,也表现了诗人高洁清远的志趣。这句话的意思是:蝉因为身处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出自唐代诗人虞世南的《蝉》。 《蝉》 虞世南〔唐代〕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疏:开阔、稀疏。 藉:凭借。 译文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创作背景 李世民夺位李渊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2023-07-20 07:43:421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两句诗表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两句诗表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表现了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发声因此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 说明了一个人高洁的品质,不借助他人,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和实干, 暗示著: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蝉 朝代:唐代 作者:虞世南 原文: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 蝉低着头饮著清澈的露水,从高大的梧桐树上发出叫声。 它身居高处,声音自然能够传的很远,并不是借助秋风的吹送。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说明了什么道理 这句诗中包含着一个道理:自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抬举, 自能声名远播。望采纳 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全诗?意思?表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现在,人们常常引用这两句诗干什么? 出自:虞世南:蝉 全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意思 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由于蝉用细嘴吮吸清露,因此也暗示著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 流响出疏桐: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发声因此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暗示著: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说明了什么物理含义 位置是很高的,声音的传播是靠空气震动“居高”的话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的障碍物就少,能量削弱的少,以它的声音自然可以传播的很远,并不见得非要借助秋风才行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的意思 全诗 这两句诗表达了什么 是指蝉的鸣叫响亮不是应为秋风的缘故,而是自己站在高处,所以才传的远。 表现出作者的清高脱俗,不为外物所影响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这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 出自唐代诗人虞世南的《蝉》,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诗,作者通过对蝉清脆叫声的描述,继而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两句诗是现在是怎么用的? 这句诗的意思是:站的高了自然听的就远了,不是凭借著秋风的原因。 说的道理是:凡事都有它的因果,不要搞错原因,要看到事物的内在原因。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全诗表达了什么意思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 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诗人 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最后两句语义双关,暗示著冠 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 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诗 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 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 ,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 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2023-07-20 07:43:511
"居高山自远,非是藉秋风"的上句作者朝代
语出 唐代虞世南 的《蝉》(原诗: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2023-07-20 07:43:581
古诗《蝉》全诗是怎样的?
古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人:虞世南(558-638),字伯施,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家、文学家、诗人。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代表诗作有《出塞》《怨歌行》《赋得临池竹应制》等。翻译:萧疏的梧桐上,蝉儿低头饮露水,清脆的蝉声在树林中回荡。蝉身处高高的树枝上,因此蝉声传播得很遥远,并不是因为借助了秋风的力量。2023-07-20 07:44:072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诗意?诗人是哪个朝代的?什么意思?全诗是什么?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2023-07-20 07:44:172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意思 蝉原文及翻译
1、“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翻译: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2、原文:《蝉》 【作者】虞世南 【朝代】唐 垂纟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翻译: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2023-07-20 07:44:381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诗意是什么?出于哪个朝代?
作者:虞世南 朝代:唐 意思:身处高处,声音自然可以传得很远,而不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 补充: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2023-07-20 07:44:451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全文、诗名、作者、朝代、意思。
: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初唐名臣的一首,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 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 高洁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最后两句双关,暗示着冠 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 在腐草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诗 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 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 ,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或 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2023-07-20 07:44:522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出自哪首古诗?
虞世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2023-07-20 07:45:061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意思
原指蝉居于高处,鸣叫的声音能传得很远。后 比喻 才能高的人,名声 传播 很远。 成语出处: 唐·虞世南《咏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2023-07-20 07:45:151
据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是谁写的
出自唐代诗人虞世南《蝉》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在这首诗中虞世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自己封建士大夫的清高。2023-07-20 07:45:361
古诗解释哪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我喝的是清冽的露水 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 声音传的远是因为我站的高 并不是借助了的秋风2023-07-20 07:45:503
虞世南《蝉》诗的主旨是什么?
虞世南的《蝉》一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原诗:《蝉》唐代: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释义: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李世民夺位李渊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2023-07-20 07:46:041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意思 蝉原文及翻译
1、“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翻译: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2、原文:《蝉》 【作者】虞世南 【朝代】唐 垂纟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翻译: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2023-07-20 07:46:421
虞世南写的诗都表达了什么情感?比如说:陆游表达的是爱国情感!
虞世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者简介 虞世南(公元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令,故世称“虞永兴”,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 虞世南幼年学书于王羲之七世孙,著名书法家僧智永,受其亲传,妙得“二王”及智永笔法.虞世南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他的书法,笔势圆融遒劲,外柔而内刚.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不可犯之色. 代表作有《出塞》、《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等.其中后三首咏物诗分别写竹、蝉和风,紧紧抓住对象特点,刻画得相当传神. 题解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饮緌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其实蝉是靠吸食植物的液汁生活的,哪里可能只喝露水?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鸣声.为什么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梧桐中传出来的呢?这是因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树,传说鸾凤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王者任用贤良,则梧桐生于东厢”.诗人以蝉自比,则其鸣声也就不同凡响.“桐”前着一“疏”,既让人感到“流响”的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应.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是从上面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意思是“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沈德潜说:“命意自高,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这一托物寓意的名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怀,是唐诗中最早咏蝉的,很为后世称道.虞世南原是陈隋旧臣,入唐后以文才和德行受到唐太宗的器重,他生性耿直孤傲,不合于世,显示出一种内向、孤僻、深沉的性格特征,虞世南借蝉咏怀,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凭藉,自会扬名.情景交融,显得十分和谐自然.这两句用的是比喻,蝉声远传不是借藉于秋风的传送,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诗人的人格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读者可从中想像到人格化了的蝉儿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可谓巧妙至极.正像曹丕在《典论u2022论文》中所言“不做良臣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名声自传达于后”.“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展示了一个清狂自负、踌躇满志的士大夫形象. 施朴华《岘佣说诗》曰:“《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其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同是唐人,又都是托咏蝉以寄意,由于作者的地位、遭际、气质彼此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形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2023-07-20 07:46: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