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lhxueli
-
房玄龄奏:“阅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阙;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义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翻译:
房玄龄上奏说:“我看过朝廷府库的兵械,远远超过隋朝。”太宗说:“铠甲兵械等武器装备,诚然不可缺少;然而隋炀帝兵械难道不够吗?最后还是丢掉了江山。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百姓人心思定,这就是朕最好的兵械。”
- bikbok
-
啊哦 .
房玄龄奏,“阅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阙;然炀帝甲兵岂
房玄龄上奏说:“我看过朝廷府库的兵械,远远超过隋朝。”太宗说:“铠甲兵械等武器装备,诚然不可缺少;然而隋炀帝兵械难道不够吗?最后还是丢掉了江山。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百姓人心思定,这就是朕最好的兵械。”2023-07-17 20:03:056
房玄龄奏:“阅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阙;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
家里就立刻离开来考虑考虑考虑考虑考虑考虑考虑考虑看来考虑考虑考虑考虑考虑看了看后就恢复环境负荷就看看防护服vvvvvvvvvvvvvvvvvvvvbhgfgffgfhgh风光风光风光法国风格共和国国风光过分过分过分过分过分过分过分过分过分过分2023-07-17 20:04:133
唐太宗论甲兵文言文翻译
房玄龄上奏说:“(我)看过朝廷仓库的盔甲兵器,远远超过隋朝。”太宗说:“铠甲兵械等武器装备,确实不可缺少;然而隋炀帝的盔甲兵器难道不够吗?他终究丢掉了江山。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百姓平安,这就是朕最好的兵械。”2023-07-17 20:05:092
“房玄龄奏:阅府库甲兵……”速度!!!
对子民的抚恤,就是我给子民配备的装备除了爱民,还是爱民,无其他2023-07-17 20:05:253
文言文资治通鉴翻译
房玄龄上奏:“看(我朝)仓库中的铠甲兵器,远远的超过了隋朝。”皇上说:“铠甲兵器这些武器装备,实在是不可缺少的。但隋炀帝的铠甲兵器难道会不够吗?可最后还是丢了天下。如果你们都尽忠职守,让百姓们安居乐业,这才是我真正的武器啊。”2023-07-17 20:05:351
至公之道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 《贞观政要》中的《至公之道》的翻译是什么 【翻译】 唐太宗刚即位时,中书令房玄龄上奏说:“秦王府的老部下没有做上官的,他们都埋怨陛 下,说前太子宫和齐王府的部下都比他们早先安排了官职。”太宗说:“古时候所谓的大公无 私,是指宽容公正而无私心。丹朱、商均是尧、舜的儿子,而尧、舜却废黜了他们,管叔、蔡 叔是周公的兄弟,而周公却把他们杀掉。由此可知,作为治理百姓的君主,要以天下为公,不 存偏私之心。从前诸葛孔明,只是蜀国的丞相,他还说‘我的心就像秤那样公平,不能因人而 轻重有别"。何况我如今治理一个泱泱大国呢?我们的衣食都出自百姓,这就是说,百姓的人 力已奉献给了朝廷,而我们的恩泽却没有遍及民间,如今朝廷之所以要选择贤才,就是要安抚 百姓。用人只问是否有能力胜任,怎能因亲疏、新旧关系而区别对待呢?凡是见过一面的人尚 且感到亲近,何况是旧的下属,怎会一下子就忘掉呢?如果才能不堪胜任,怎能因为是旧的下 属而先任用?如今你们不谈论他们能不能胜任,而只说他们有怨言,这难道是至公之道吗?” 【原文】 太宗初即位,中书令房玄龄奏言:“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并怨前宫及齐府左右处分之先 己。”太宗曰:“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①。管叔、 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诛之②。故知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昔诸葛孔明,小国之 相,犹曰吾心如称,不能为人作轻重,况我今理大国乎?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此则人力已 奉于上,而上恩未被于下,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否,岂以新故异 情?凡一面尚且相亲,况旧人而顿忘也!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今不论其能不能,而 直言其嗟怨,岂是至公之道耶?” 2. 至公之道文言文翻译 是出自资治通鉴这段么?原文:宁王宪奏选人薛嗣先请授微官,事下中书、门下。 奏:“嗣先两选斋郎,虽非灼然应留,以懿亲之故,固应微假官资。在景龙中,常有墨敕处分,谓之斜封。 自大明临御,兹事杜绝,行一赏,命一官,必是缘功与才,皆历中书、门下。至公之道,唯圣能行。 嗣先幸预姻戚,不为屈法,许臣等商量,望付吏部知,不出正敕。”从之。 译文: 宁王李宪奏请授给候选官员薛嗣先一个小官。玄宗将此事交给中书省和门下省处理。 宋上奏道:“薛嗣先曾两次被任命为斋郎,虽说他并非明显应该留任,但考虑到是至亲的缘故,本来应当大小任命一个职位。景龙年间,皇帝经常用墨敕直接除授官职,这些人被称为斜封官。 自从陛下登基以来,所有这些弊端均已革除,朝廷每颁布行一次封赏,每任命一个官职,全都是由于这些人立下了功劳,或者是由于才能出众,而且都必须通过中书、门下二省。像这样的至公之道,唯有圣明君主才能真正实施。 薛嗣先是陛下的姻亲,陛下并未法外施恩,而是将这个问题交由臣等商量,臣请求将此事交由吏部具体处理,不要直接正式降敕任命。”唐玄宗对此表示同意。 不行请追问。 3. 至公之道文言文翻译 是出自资治通鉴这段么? 原文: 宁王宪奏选人薛嗣先请授微官,事下中书、门下。奏:“嗣先两选斋郎,虽非灼然应留,以懿亲之故,固应微假官资。在景龙中,常有墨敕处分,谓之斜封。自大明临御,兹事杜绝,行一赏,命一官,必是缘功与才,皆历中书、门下。至公之道,唯圣能行。嗣先幸预姻戚,不为屈法,许臣等商量,望付吏部知,不出正敕。”从之。 译文: 宁王李宪奏请授给候选官员薛嗣先一个小官。玄宗将此事交给中书省和门下省处理。宋上奏道:“薛嗣先曾两次被任命为斋郎,虽说他并非明显应该留任,但考虑到是至亲的缘故,本来应当大小任命一个职位。景龙年间,皇帝经常用墨敕直接除授官职,这些人被称为斜封官。自从陛下登基以来,所有这些弊端均已革除,朝廷每颁布行一次封赏,每任命一个官职,全都是由于这些人立下了功劳,或者是由于才能出众,而且都必须通过中书、门下二省。像这样的至公之道,唯有圣明君主才能真正实施。薛嗣先是陛下的姻亲,陛下并未法外施恩,而是将这个问题交由臣等商量,臣请求将此事交由吏部具体处理,不要直接正式降敕任命。”唐玄宗对此表示同意。 不行请追问 4. 【初一文言文翻译、刘恕,字道原.恕为学,自历数、地里、官职、族 刘恕,字道原.刘恕治学,从历史典故、方圆地理、官职名称、家族名姓至前代的公案文书,都要单独取出来求证.为求书数百里都不觉得远,拿到书就开始读并抄写,废寝忘食.同司马光游万安山时,路旁边有碑记,读碑,原来是五代时的各位名将,其他人所不知道的,刘恕能说出此人的行事以及原委,回去查验旧史,果然是这样.宋次道是毫州知州,家里有很多书,刘恕往他家借览.次道每日备好饭菜尽主人的礼节,刘恕说:“这不是我来的目的,不要打扰我的事情.”都撤去了.独自闭门在阁内,日夜口诵手抄,住了十来天,看完书回去了.刘恕家一向贫困,没有办法自己供应的,一点也不从别人那里取.从洛南回家时,正是冬天,没有御寒的东西.司马光赠以衣服和旧褥子,刘恕推辞不要,司马光强给他,就走了,到达颍州的时候,都封好还给司马光.自己翻译的 有的地方可能翻译的不对 凑合着看吧。 5. 用人之道 古文翻译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译: 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 寓意大概就是不因为自己无知反来去讥讽嘲笑别人,这样只能显得更加无知。 6. 修业之道 文言文翻译 《修业之道》出自孟子所著《孟子》一书。 《修业之道》原文: 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良马虽善走,而力疲气竭,中道即止。驽马徐行弗间,或反先至焉。是故举一事,学一术,苟进去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今人或有志于学,一旦发愤,不分昼夜,数十日后,怠心渐生,终以废学。孔子曰:“欲速则不达。”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此之谓也。 有种树者,树茂而果繁,他人莫及也。或问其术,则曰:“吾无他巧,但识物性,辨土宜,培壅有道,灌溉以时耳。凡人于初植者,恒朝夕审视,吾听其自然,若不以为意。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宋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②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 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立志苟坚,执事苟专,必不在一日增进,自矜功效也。百里为期,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事求有济,功贵其成,修业者其念之哉。 《孟子》翻译: 除了坚持不懈,没有别的方法可以让你勤奋。一匹好马,虽然擅长奔跑,但已经精疲力竭,中途会停下来。坏马走得慢而不间断,但要先来。因此,做一件事,学习一项技能,真的可以不断提高,一定会有一天成功,(关键)就是要善于利用能源。 现在有的人有求学的愿望,一直在努力工作,无论白天黑夜,几十天后,懒惰的情绪逐渐出现,最终放弃了学业。孔子说“太急而达不到目的”,孟子说“进得太快,退得也快”,这是事实。 有一个人栽了树,枝叶茂密,结了果实,别人追不上他。当被问及他在植树方面的经验时,他说:“我没有任何巧妙的方法,只是为了确定物理性质,确定合适的土壤,定期耕种和施肥,以及在适当的时间灌溉水。 当人们刚种下树苗时,他们迟早都会仔细观察它们。我很自然地听他们说话,好像我不在乎似的。种植果树已经很长时间了,别人已经累了,忘记了,但我更勤奋。 一个宋国的人担心秧苗生长缓慢,把它们一点一点地拔起来,累了回家,对家人说:“今天,我累了。我帮助幼苗长高。”他的儿子冲到田里,看到幼苗死了。 如果我们看这两件事,我们就会知道学习知识和学习知识的真理。如果我们坚定不移地志向,专心致志地处理事情,我们不仅要有一天的收获和进步,而且要夸耀我们的成就和成就。 以100英里的公路为目的地,90英里后的快速步行停止了,这不能说已经到达。事业是有益的,最重要的是要有成效。有学问的人应该深思熟虑。 扩展资料: 《修业之道》创作背景: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的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子思门人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2023-07-17 20:05:441
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 < >中的至公之道的翻译 【原文】 太宗初即位,中书令房玄龄奏言:“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并怨前宫及齐府左右处分之先己。”太宗曰:“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①。管叔、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诛之②。故知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昔诸葛孔明,小国之相,犹曰吾心如称,不能为人作轻重,况我今理大国乎?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此则人力已奉于上,而上恩未被于下,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否,岂以新故异情?凡一面尚且相亲,况旧人而顿忘也!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今不论其能不能,而直言其嗟怨,岂是至公之道耶?” 【注释】 ①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尧知道儿子丹朱不肖,不足授天下,所以将帝位传给了舜。舜之子商均亦不肖,舜就将帝位传给了禹。 ②管叔、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诛之:管叔名鲜,蔡叔名度,都是文王的儿子。后因挟商纣之子武庚作乱,周公便杀了管叔,流放了蔡叔。 【译文】 唐太宗刚即位时,中书令房玄龄上奏说:“秦王府的老部下没有做上官的,他们都埋怨陛下,说前太子宫和齐王府的部下都比他们早先安排了官职。”太宗说:“古时候所谓的大公无私,是指宽容公正而无私心。丹朱、商均是尧、舜的儿子,而尧、舜却废黜了他们,管叔、蔡叔是周公的兄弟,而周公却把他们杀掉。由此可知,作为治理百姓的君主,要以天下为公,不存偏私之心。从前诸葛孔明,只是蜀国的丞相,他还说‘我的心就像秤那样公平,不能因人而轻重有别"。何况我如今治理一个泱泱大国呢?我们的衣食都出自百姓,这就是说,百姓的人力已奉献给了朝廷,而我们的恩泽却没有遍及民间,如今朝廷之所以要选择贤才,就是要安抚百姓。用人只问是否有能力胜任,怎能因亲疏、新旧关系而区别对待呢?凡是见过一面的人尚且感到亲近,何况是旧的下属,怎会一下子就忘掉呢?如果才能不堪胜任,怎能因为是旧的下属而先任用?如今你们不谈论他们能不能胜任,而只说他们有怨言,这难道是至公之道吗?” 2. 谁知道<;唐太宗纳谏>;这篇文言文的翻译 唐太宗纳谏 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裴寂曰:"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联总粘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联怀也." 贞观(李世民年号)三年,太宗(李世民)对司空(官职)裴寂说:“每当有人呈上奏报的折子,内容很多,(看不过来时)我总是把折子粘在墙壁上,每天出入都要看看,用这种方法勤勉不懈怠,想方设法做到了解臣子们要表述的情况。 常常思考政事,有时到了三更才休息,也希望你们这些臣工们也用心政事不知疲倦,来报答我的心意。”。 3. 文言文《贞观政要》翻译,还有原文 贞观十五年,太宗问魏征曰:“比来朝臣都不论事,何也?”征对曰:“陛下虚心采纳,诚宜有言者。然古人云:‘未信而谏,则以为谤己;信而不谏,则谓之尸禄。"但人之才器各有不同,懦弱之人,怀忠直而不能言;疏远之人,恐不信而不得言;怀禄之人,虑不便身而不敢言。所以相与缄默,俯仰过日。”太宗曰:“诚如卿言。朕每思之,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与夫赴鼎镬、冒白刃,亦何异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竭诚者,乃是极难。所以禹拜昌言,岂不为此也!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 贞观十五年,唐太宗问魏征:“近来朝臣都不议论政事,这是为什么?”魏征回答说:“陛下虚心纳谏,本来应当有话说。然而古人说过:‘不被信任的人劝谏,会被认为是毁谤自己;已被信任而不劝谏,就叫做尸禄。"但是人的才能气度,各有不同:胆小怕事的人,心存忠直而不能进谏;被疏远的人,怕不信任而无法进谏;贪恋禄位的人,怕不利于自身而不敢进谏。所以大家沉默不言,应付着混日子。”太宗说:“这些现象确实像你所说。我常想,人臣要劝谏,动辄害怕有死亡之祸,这和赴鼎镬被烹杀、冒刀剑被斩杀又有什么两样?因此忠贞的臣子,并非不想竭尽忠诚,竭尽忠诚实在太难了。所以夏禹听了好的意见要拜谢,岂不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我如今敞开胸怀,接受谏诤,你们无须因为害怕而不敢把想说的话说出口。” 4. 谁能帮我找贞观政要的文言文翻译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 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唐太宗大怒,要杀那养马的宫人。 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 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他对大臣房玄龄说:“皇后用平常的故事来启发影响我,确是很有益的。”。 5. 具体文言文翻译 恒(恒) héng 古义 经常 (会意。 金文,从心,从月,从二。“二”,表示天地。 本义:永久,永恒) 同本义 [lasting;permanent] 恒,常也。 ——《说文》 恒者,久也。 ——《易·序卦传》 无恒安处。——《诗·小雅·小明》 以求其恒。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又如:恒牙(恒齿。永久齿);恒风(持续吹佛的风);恒舞(历时长而不中断的舞);恒制(长久不变的法则) 寻常;普通 [constant;mon] 形貌奇伟,骨体不恒。 ——《三国志·吴主传》 人恒状。——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又如:恒态(常态);恒恣(经常的状态);恒情(常情);恒品(常类;常物);恒士(常人,平凡的人);恒常(正常的规律);恒医(普通的医生);恒言(常用的言语) 〈名词〉 恒心,持之以恒的决心 [perseverance]。 如:有恒 规律;法则 [law]。如:恒式(常规;常法);恒典(常典;常制);恒例(常规,惯例);恒规(常规) 即恒山 [Hengshan Mountain]。 古山名,在今河北省曲阳西北与山西接壤处。 五岳中的北岳 五岳:华、岱、恒、衡、嵩。 ——张华《博物志》 〈副词〉 经常,常常 [always] 人恒过。——《孟子·告子下》 国恒亡。 恒答言见。——三国魏·邯郸淳《笑林》 又如:恒谈(常谈)。 昔 昔 xī (1) ㄒㄧˉ (2) 以前,从前:~者。 ~人。 往~。今~对比。 (3) 古同“夕”,夜。 (4) 郑码:EAK,U:6614,GBK:CEF4 (5) 笔画数:8,部首:日,笔顺编号:12212511 (6) 姓氏 : 据说只有三个人姓“昔” 参考词汇 -------------------------------------------------------------------------------- former times the past 今 详细注解 -------------------------------------------------------------------------------- 昔 xī 〔名〕 (1) (象形。 象残肉日以晞之,与俎同意。本义:干肉) (2) 同本义 [dried meat] 昔,干肉也。 ——《说文》 (3) 假借为“昨。”从前;过去(与“今”相对) [former times;the past] 二曰昔酒。 ——《周礼·酒正》。? 昔之人无闻知。 ——《书·无逸》 自古在昔。——《诗·商颂·那》 昔者,圣王之作易也。 ——《易·说卦传》 昔栾武子。——《国语·晋语》 昔人已乘黄鹤去。 ——唐·崔颢《黄鹤楼》 昔自郡城。——清·周容《芋老人传》 (4) 又如:抚今追昔;今非昔比;今胜于昔;在昔(过去,从前);昔来(往日以来);昔士(古之贤人) (5) 昨日 [yesterday] 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孟子·公孙丑下》。 赵岐注:“昔者,昨天也。” (6) 傍晚[sunset;dusk] 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 ——《庄子·齐物论》 日入至于星出谓之昔。——《谷梁传·庄公七年》 其乐非特朝昔之乐也。 ——《史记·楚世家》 (7) 通“夕”。夜晚[evening] 通昔不寐矣。 ——《庄子·天运》 昔,夜也。——《广雅》 夏四月辛卯昔。 ——《谷梁传·庄公七年》 昔昔梦为国君……昔昔梦为人仆。 ——《列子·周穆王》 为一昔之期。 ——《左传·哀公四年》 常用词组 -------------------------------------------------------------------------------- 昔年 xīnián [in former years] 前几年;从前 昔年欲登未登者。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昔日。 xīrì [in former days] 以前;往日 用于昔日。——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非昔日之乐。 ——元、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昔人 xīrén [the ancient people] 前人;古人 昔时 xīshí [in former times] 往日 汉译英 -------------------------------------------------------------------------------- 昔 former times the past。 6. 唐太宗虚心改过文言文翻译 唐太宗虚心改过文言文 贞观政要 翻译: 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古时候有胎教世子的说法,我却没有时间考虑这事。但最近自建立太子以来,遇到事物都要对他教诲晓谕。见他对着饭菜准备吃饭时,便问他:‘你知道饭是怎样来的?"回答说:‘不知道。"我说:‘凡是播种、收获的农事都很艰难辛苦,全靠农民努力务农,不去占用他们劳作的时间,才常有这样的饭吃。"看到他骑马,又问他:‘你知道马是怎样来的吗?"回答说:‘不知道。"我说:‘这是能够替人代劳的东西,要使他既劳作又得到休息,不耗尽气力,这样就可以常有马骑。"看到他乘船,又问他:‘你知道船是怎样运行的吗?"回答说:‘不知道。"我说:‘船好比君主,水好比是百姓,水能浮载船,也能推翻船,你不久将做君主了,怎能不畏惧!"看到他在弯曲的树下休息,又问他:‘你知道弯曲的树如何能正直吗?"回答说:‘不知道。"我说:‘这树虽然弯曲,打上墨线就可以正直成材。做君主的虽然有时做出一些荒唐的事,但是虚心接受谏诤就可以圣明,这是傅说讲的道理,可以对照自己作为鉴戒。"” 原文: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见其临食将饭,谓曰:‘汝知饭乎?"对曰:‘不知。"曰:‘凡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此饭。"见其乘马,又谓曰:‘汝知马乎?"对曰:‘不知。"曰:‘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消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见其乘舟,又谓曰:‘汝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於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此傅说所言,可以自鉴。 7. 大家帮个忙 《贞观政要》写作的目的:让国君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晏子的真正用意: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唐太宗大怒,要杀那养马的宫人.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他对大臣房玄龄说:“皇后用平常的故事来启发影响我,确是很有益的.”晏子用的方法是欲擒故纵 旁敲侧击 从侧面说服别人改变主意 劝皇帝施仁政“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意思: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南辕北辙》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以上史事,形成成语“北辕适楚”,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习惯说作“南辕北辙”,并引申出另一个成语“背道而驰”,意义和“南辕北辙”相同.。 8. 求古文翻译 我听说国家的基础,一定要靠品德和礼仪,君王保住基业的根本,只有讲究诚信.诚信树立了,天下才没有与君王二心的人,品德和礼仪形成了远方的人才会归顺.可是品德、礼仪、诚信,这是国家的大事,就像君臣、父子的关系一样,不可在短时间内就废除.所以孔子说:“君王使用臣子凭着礼仪,臣子侍奉君王凭着忠诚.”又说:“自古以来都有死,老百姓没有诚信是树立不起来的.” 文子说:“说一样的话就是诚信,诚信在说话之前;按一样的命令行事,诚信在命令之外.”可是说话不算数,说话就是不讲诚信;下了命令不去服从,说明命令是没有诚信的.不讲诚信的话,没有诚信的命令,对于上级来说是败坏品德,对于下级来说可能危及自身,即使在颠沛流离的时候,讲究道德的人也是不做的.。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A小题2:C小题3:B小题4:C小题5:(1) 昔汉文帝有献千里马者/曰/吾吉行日三十/凶行日五十/鸾舆在前/属车在后/吾独乘千里马/将安之乎 (错一处不扣分,错两处扣1分) (2) ①君子吃饭不要求饱足,居所不要求舒适,做事敏捷,说话谨慎。 (“无”“敏”大意各一分)②我私下认为陛下心里认为这个正确,陛下如果认为不正确,那就是所说的知道不好却不能去除。(“是”、“所谓。 也”判断句式、大意各1分。) 小题1:(数:责备)。 小题2:(解析:C“则”:连词,那么,就。A乃:连词,却;“无乃…与”意为“恐怕…吧?”。 B之:动词,去;代词,代富与贵。D以:介词,把;连词,表顺承,来。) 小题3:(解析:①是唐太宗自己说的话,⑤是说“又派人多送金银丝绸,到各个少数民族国家买马”与“从谏”无关。)小题4:(“因为买千里马会花费很多金钱”错。 “还会让各少数民族生怨”错,只有可汗生怨,其他人是不敬重。)小题5:略参考译文:贞观初年,(唐)太宗与黄门侍郎王珪边吃饭边说话,当时有一个美女在旁边伺候,她本来是庐江王李瑗的侍妾,李瑗(叛乱)失败,(她被)收入皇宫。 太宗指着她对王珪说:“庐江王没有道义,残杀她的丈夫然后纳她做了妾。他很暴虐,怎么会不灭亡呢?”王珪离开坐席说:“陛下认为庐江王抢了她是对呢,还是不对呢?”唐太宗说:“怎么会有杀了别人抢了人家的妻子,你却问我对错,为什么呢?”王珪回答说:“我从《管子》里听说:‘齐桓公到郭国,问那里的父老说:“郭国为什么会灭亡呢?”父老说:“因为他认为好的好认为不好的不好。” 桓公说:“象您说的话,(郭君)是贤能的国君啊,怎么会到灭亡的地步呢?”父老说:“不是这样的,郭君认为好的好但不能采纳,认为不好的不好但不能去除,所以灭亡了。"现在这个女人还在您的左右,我私下认为陛下心里认为这个正确,陛下如果认为不正确,那就是所说的知道不好却不能去除。” 太宗很高兴,称赞这话是最好的,就派人把美女还给了她的亲属。太宗有一匹骏马,特别喜爱它,常常放在皇宫内喂养,(这匹马)没有生病却突然死了。 太宗对养马的宫人很生气,准备杀了他。皇后进谏道:“以前齐景公因为马死了要杀(养马的)人,晏子要求指责养马人的罪过,说:‘你养马却让马死了,这是你的第一条罪;让国君因为马而杀人,老百姓听了这事,一定会怨恨我们的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其他诸侯听了这件事,一定会轻视我们的国家,这是你的第三条罪。 "齐景公于是原谅了(养马人的)罪过。陛下曾经读书见到过这事,难道忘记了吗?”太宗的内心才得到开解。 (太宗)又对房玄龄说,皇后一般事情(都能)启发、开导我,(对我)极有好处啊!贞观十五年,派使者到西域协助立叶护可汗,使者还没回来,又派人多送金银丝绸,到各个少数民族国家买马。魏征进谏说:“现在派使者以立可汗作为名义,可汗还没有立定,就到各国买马,他们一定认为(我们)的本意在于买马,不是专门去立可汗。 可汗能够立,那么他不会感恩;不能立,就会心生很深的怨恨。其他各少数民族听了,将不敬重中原国家。 只要能让他们的国家安宁,那么各国的马,不求也会到来。从前汉文帝时有一个献千里马的人,汉文帝说:‘我巡幸等办吉利的事的时候每天走三十里,有军事行动的时候每天走五十里,我的专属车队在前面,从属车队在后面,我单独乘千里马,要到哪里去呢?"就补偿给献马人来回路费让他回去了。 又有光武帝时候有献千里马和宝剑的人,马用来驾击鼓的车,剑则把它赐给骑士了。现在陛下所作所为都远远的超过了圣贤的三王,为什么到这件事却要落后于孝文和光武呢?还有,魏文帝想寻找西域的大珍珠,苏则说:‘如果陛下恩惠遍及天下,那(珍珠)不找也会自己来,寻找得来的珍珠是不值得珍贵的。 "陛下就算不能仰慕汉文帝高尚的德行,能不害怕苏则正直的话吗?”太宗就下令停办了这件事。2023-07-17 20:06:051
唐太宗赐绢惩顺德的翻译
一 古老的郑国渠和三白渠静静地流淌着。宛若长长的绸带,连结着遥相并列的径水和洛水,组成稠密的灌溉水网,滋润着京畿以北的大片土地。 郑国渠是战国时韩国水工郑国开凿,三白渠即大白渠、中白渠、南白渠,统称白渠。郑、白二渠水量足,流域广,水可浇田,水中泥沙可作肥料,沿岸人民颇得好处。有一首歌谣唱道:“郑渠前,白渠后,三月无雨不须愁。水得粮一石,泥亦增数斗,且溉且粪长禾黍,衣食京师亿万口。” 对于郑、白二渠,唐太宗是并不陌生的。当年,他随父皇李渊起兵太原,西下长安,曾在这郑、白二渠流经的关中地区度过了不少时日。他在郑国渠畔练过兵,在三白渠中饮过马,用那甘甜的渠水煮过香喷喷的米饭。这块丰饶的土地不仅给唐军以衣食之源,而且,凭着它充足的物产,在很短时间内扩充了三万精兵,积聚了雄厚的政治、经济力量,进而攻入长安,号令天下,开辟了大唐基业。正因如此,唐太宗对郑、白二渠颇有一番感情,那渠水,那游鱼,那岸畔的垂柳,那水上的小船常系心怀,常入梦中。 可是,这份刚刚呈来的邸报却披露了这样一则消息:郑白二渠的水量正在减少,灌溉量已由四万顷下降到一万顷。原因是许多富商大贾为谋私利,争相制造水磨,肆意开渠引水,致使大量渠水流失,农田用水受到影响,现在好多用来灌溉高岗地的筒车都因水量不足无法开动了。 唐太宗很生气,他马上叫人把中书舍人唤来,喝令道:“记朕敕令!” 中书舍人一见太宗发怒,大气都不敢出,预备好纸笔,恭首静听。 唐太宗一字一句地说道:“郑、白二水,民利所系,泄水伤农,国法不容。着御史台速派员查实,分检渠上水磨,尽行毁掉,有违令者,械送京师严处……” 中书舍人发现,唐太宗在口授完敕令之后,并未像往常一样前来审阅,而是缓缓地迈着步子,踱到窗前,双手倒背,不住地捻动着手指。中书舍人从唐太宗这个习惯动作中本能地意识到:皇上又费心计了。果然,只见唐太宗猛地掉转身来,一摆手道:“敕令停下!先让三省长官议一下,然后奏闻。” 二 中书舍人立即应道:“领旨!” 唐太宗素以处事果断、临变不惊而闻名朝野,一言既出,从不反悔。那么,今天的事情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自打太宗临朝以来,谏议大夫魏徽等人屡屡劝他兼听广纳,勿偏听偏信,不可独断专行。唐太宗采纳了这一正确意见,事无巨细,一般都不自作主张。方才因一时盛怒口授了敕令,但他很快又想到,现在情况才只见于一张邸报,事情原委并不甚明了。所以,他才决定停止下达敕令,先由三省长官议一下。 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是唐中央的决策机关。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尚书省长官尚书令都相当于宰相之职,这个宰相集团在处理国家政务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当三省长官在中书省的政事堂作了一番较为激烈的争论以后,中书令房玄龄来到了唐太宗的寝宫。 时刚过午时、唐太宗刚刚用完午膳,正准备到宫前的草坪上舞剑,活动活动身子,一出门便见房玄龄急匆匆地走来。唐太宗兴奋地迎上前去,将房玄龄延入宫中。坐定之后,房玄龄奏道:“方才,臣等已遵旨反复议过。认为,农为邦之本,民以食为天。郑白二渠关系着关中几万顷良田的灌溉和京师的衣食供给,决不可等闲视之。而今,富商大贾开渠引水,伤农害民,实当立即制止。可先派员查访,将渠边小磨尽行拆去,以保 障农田用水。” 唐太宗点了点头,道:“有异议吗?”房玄龄禀道:“起初倒是各有见地,后来便渐趋一致了。”说着看了一下日影,“足足争论了两个时辰呢。” 房玄龄是一位阅历丰富,胸有韬略的老臣,多年来一直在李世民身边奉事。他勤于职守,办事异常认真细心,唐太宗一直很器重他。此刻,唐太宗见他那副一丝不苟的神情,心中暗暗高兴,道:“爱卿辛苦了,还没用饭吧?”说着便要让人赐宴,犒赏房玄龄。房玄龄忙辞谢道:“万岁恩典,卑职不胜感激。只是卑职有件奏疏急待草成,还是回去吧。”唐太宗见他执意不肯,只好派人送他回府。 房玄龄刚走,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来了。长孙顺德是长孙皇后的族叔,隋时曾任右勋卫。那年隋炀帝出征辽东,顺德厌战逃匿,奔于太原。时逢李渊父子起兵灭隋,长孙顺德便欣然从之,并为李渊募兵。此后,南征北战,屡建战功。高祖即位,拜右骁卫大将军,官居三品,封薛国公。玄武门之变时,长孙顺德又协助李世民消灭了政敌李建成的余党,再立功勋,于是尤被重用,食俸一千二百户,并赐宫女,常宿内省,位极人 臣。 唐太宗见是长孙顺德,问道:“听说爱卿偶感风寒,现在是否康复?” 长孙顺德道:“谢陛下关照。这几日未上早朝,还望陛下赐谅。” 平时,长孙顺德与太宗说话是比较随便的,可是今天却有些异样。他面色有些慌张,高高的嗓门也显得低沉了。 唐太宗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在想着如何制止商贾开渠引水的问题。只听长孙顺德说道:“陛下,臣听说郑白渠水流失,农田灌溉受损,果有此事么?”唐太宗没想到长孙顺德也谈起了渠水问题,便问道:“爱卿近日未上早朝,怎么知道?”长孙顺德有些不好意思:“臣方才遇到中书令房大人,闲谈了几句……”唐太宗问长孙顺德:“对此事爱卿有何高见?”长孙顺德道:“臣正为此事而来。臣以为,国家正当初建,商农都不可偏废。商贾用些渠水,我看与农田并无大妨。况且,振兴商业也是富国大计啊!” 接着,长孙顺德讲,他统领的右骁卫有一个兵曹家就在白渠流经的栎阳附近,据他说,他并未见到渠边置有水磨,也并没发现渠水流失现象。还有一个兵曹,也是关中人,看到白渠边有水磨,但寥寥无几,根本无妨农田。他劝太宗不必小题大作,把问题看得太重。 听了长孙顺德这番话,唐太宗一愣,心想:长孙顺德是一个武人,历来很少过问政事,今天怎么突然关心起郑白渠水问题来了? 三 第二天早上,内侍呈来一纸劾奏,是一位御史所书。唐制:御史、监察史掌管弹劾之权,可以通过面劾、奏劾等手段弹劾朝臣,揭露他们的弊端。 当唐太宗展开奏疏以后,脸色立时变了。原来,御史弹劾的是勋臣贵戚、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说他不顾皇上最近关于力戒贪赃、整饬吏治的诏令,私自接受了关中豪富郑名远的贿赂绢三百匹,支持和包庇郑名远开渠引水,设置水磨,与民争利。郑氏一开先例,商贾竞相效仿,而今,两渠沿岸水磨无数,渠水大量流失,不少农田已近干涸,乡民怨声载道 唐太宗拿奏疏的手颤抖了。昨日下午长孙顺德那番奇怪的举动又历历出现在眼前。唐太宗鄙夷地一笑,把奏疏扔在案上。 唐太宗呆呆地坐着。他双眉紧锁,心绪很乱。他极力排除长孙顺德进入自己的脑海,可是,那熟悉的形象,那熟悉的嗓音反倒越来越清晰起来…… 在本朝的名将中,长孙顺德也算是屈指可数的了。他作战勇猛,颇善骑射。当年与刘文静出战隋将左骁卫大将军屈突通时,先败屈突通于潼关,后又追至桃林,亲自抓获屈突通送往京师,首立战功。但是,长孙顺德也有自己的弱点,那就是有些贪图小利。那次随太宗破薛举,珍宝如山积,顺德私取入囊,军中将士也争相捡取,军纪一时大坏。对此,太宗曾训戒过他,想不到如今却又旧病复发了。 唐太宗决定要严惩长孙顺德,以戒群臣。但是,当他念及顺德的功绩时不免又犹豫起来。怎么办呢?他久久地思索着,思索着…… 这天下午,唐太宗特意叫人通知长孙顺德,明日早朝有要事待议,如病已见轻,务按时上朝。其实,长孙顺德并没什么大病,只不过是因功高位显,意志渐衰,想避开事务,轻闲一下而已。一听唐太宗特意传他上朝,不禁犯了狐疑,心中一阵慌张。事情并未超出长孙顺德的预料。两仪殿上,三品以上文武官员刚刚分班立定,唐太宗便态度严肃地披露了长孙顺德在法受财的事: “郑白渠水,民利所系,商贾争置水磨,开渠引水,与民争利,必当严加制止。可是,朝中竟有人私受贿赂,恣意纵恶,实在是胆大妄为……” “谁?”“万岁说的是谁呢?”大臣们你看我,我看你,窃窃私语,议论纷纷。长孙顺德面红耳赤,心在怦怦地跳。 唐太宗又接着说道:“朕听说,贪人不知爱财,此话很有道理。现在内外官员五品以上俸禄优厚,一年所得,数目很大。如果受人财贿,不过数万,而且一旦暴露,官俸便会丧失,这难道是真爱财吗?国君贪婪,必丧其国,人臣贪婪,必亡其身。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古时秦惠王欲征伐蜀国,不知道路,便刻了五条石牛,在石牛的屁股后面放上金子。蜀人见到了,以为牛能便金,便派力士将石牛拖回蜀国,于是在荒原上留下 一条印迹。秦国军队循着这条印迹前往蜀国,一举获胜。还有汉代大司农田延年,他掌管着国家的钱谷金帛,利用职权之便,贪赃受贿三千万钱,事败身死。明珠是贵重的,用明珠打鸟未免可惜;人之性命重于明珠,如若见金钱财物而不惧刑纲,径自受纳,这 岂不是不珍惜自身性命吗?” 唐太宗显然很激动。他的声调很高,不断地打着手势,脸也涨得通红。群臣屏息静听,殿堂上一片肃静。长孙顺德觉得,唐太宗的话每一句都像刺向他,他不敢正视太宗那威严的目光,默默地低下头去。 唐太宗走下御座,继续激愤地说道:“贪赃受贿不仅害己,而且误国。受人之贿,必然受人驱使。或者为人疏通关节,或为人开脱罪责,或为人提供便利。食人口缄,拿人手短。受了别人的贿赂,拿了别人的东西,眼睛就会变瞎,耳朵就会变聋,就会看不 到害国害民之事,听不到害国害民之声,就不能履行为官的职责,不能扬善抑恶,致使黑白混淆,是非颠倒,恶人公行,坏事层出,这将毁我江山,坏我基业!” 唐太宗越说越激愤,临近话尾,几乎近于怒吼了。 长孙顺德热汗直流,浑身战栗,身不由己地“扑通”一声跪到太宗面前,嗫嚅着:“罪臣……罪臣死罪……” 唐太宗扫了长孙顺德一眼,用讽刺的口吻说道:“你就是当年助太上皇募兵,共图大业的右骁卫大将军吗?” 长孙顺德低声道:“卑职不敢当。” 唐太宗正色道:“你身为将军,难道不明军纪国法?” 长孙顺德不敢抬头:“卑职一时疏忽,铸成大错,甘愿伏罪。” 唐太宗道:“长孙将军,我是为你惋惜。我不理解,为什么三百匹绢就能买通一个身经百战的将军?就能使一个三品高官昧着良心,不顾国法,不顾民利,为坏人辩解?若是一千匹、一万匹呢,难道就把这大唐江山拱手送人不成?” 长孙顺德羞愧难言,老泪纵横,沉痛地说道:“罪臣愧对陛下,望赐臣改过之机,臣决不再犯……” 唐太宗语气稍稍有些缓和:“你如果真正能够益国利人,朕可以与你共有国家的府库,为何偏偏走上这个门径,贪冒如此呢?” 说到这里,唐太宗看了看司掌国家刑法的大理少卿戴胄,问道:“大理少卿,你打算作何处置?” 戴胃道:“恭遵圣意。” 唐太宗于是喝令:“来人!” 听到唐太宗喝令来人,长孙顺德一下子瘫在地上。他似乎听到卫士的刀戟在碰响,似乎看到刀斧手正提刀执索凶狠狠地向他走来。刀光在闪耀,鲜血在流淌,他神志混乱了。他有心请太宗念及旧情,饶恕此罪,但他不敢。他觉得没有脸面开口。他绝望了, 无力地闭上了眼睛。 朦胧中,忽听太宗大声说道:“赐长孙顺德绢五百匹!” 像是作梦,却分明是现实。 长孙顺德睁眼一看,唐太宗那冷峻严肃的面容已换上关切的微笑,侍者已托着绢帛向他走近。 长孙顺德慌忙起身,连连摆手道:“罪臣不敢受,罪臣不敢受。” 唐太宗笑道:“收下吧。” 长孙顺德更是迷惑不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唐太宗道:“朕已决定,调任你为泽州刺史。那将是一州的财富啊!” 长孙顺德又跪到地上,叩头不止:“万岁请勿戏臣,臣决不敢再犯!” 唐太宗哈哈大笑,道:“不要误会。我是说看你如何以这一州的财富造福于民。”说着,亲手搀起长孙顺德,道:“起来吧,准备赴任。”接着,唐太宗向众臣一挥手:“郑、白渠水问题依诏令办理。退朝!”大步走下殿去。 长孙顺德望着唐太宗那渐渐远去的背影,听着那退朝的鼓声,僵立在空寂的殿堂之中…… 四 早朝散去之后,大理少卿戴胄并没回府。今天的事他越想越觉得奇怪。据他了解,唐太宗本人是力戒奢侈的,他也最恨那些贪赃枉法的人。记得有一次右卫将军陈万福自九成宫赴京,违法私取驿站的麦麸数石,唐太宗竟让他背着麦麸游街,以耻其心。那么今天太宗为何变得如此宽容?他想,长孙顺德是元勋贵戚,可能是有意偏袒他。想到这里,作为一个以犯颜执法著称的大理少卿心中很是不快。他认为,太宗袒护亲戚是不应 当的,在国法面前不应分贵贱尊卑,因人设法将使国家大法失去效力。自己身为执法官,应挺身维护法的尊严。想到这里,他决定到太宗宫中,当面指出太宗的过错。 当戴胄来到太宗寝官的时候,长孙皇后正在向太宗说着什么。原来,长孙皇后也听说了太宗对长孙顺德的处理。长孙皇后的贤慧是有名的,她生怕太宗不秉公执法,偏袒亲戚,让朝野议论,便诚挚地劝太宗道:“万岁,臣妾闻知,古来都是天子犯法与庶人同罪。现在顺德犯法,应秉公处理,若偏袒牵就,对国家、对顺德本人都是无益的。” 唐太宗不慌不忙地品着茶,做出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说道:“天子犯法与庶人同罪?这不过是一句空话。古往今来,哪有此事?还是法不阿贵,皇帝国戚理应优待。” 长孙皇后急了:“陛下,这绝对使不得。顺德虽有微功,但决不能以功掩过;虽为国戚,不能特殊。如果万岁执意不肯,臣妾宁愿降为庶人,亲戚们也休想作威作福!” 唐太宗只是笑:“大可不必,大可不必!区区小事,何必想得那么多?” “万岁,偏袒国戚,历来是致祸之源。汉代诸吕作乱的事不能不引以为鉴!”长孙皇后仍不罢休。 唐太宗一摆手:“事情不会那样严重的。走,随朕去偏殿看看傀儡戏,那木制小人经人摆弄,栩栩如生,颇逗人喜欢。走吧!”说着,拉着长孙皇后就走。长孙皇后往后缩着身子,焦急地喊着:“万岁若不依臣妾,臣妾决不去看!” 正当唐太宗拉着长孙皇后向外走时,内侍引着戴胄走来。戴胄一见太宗,便深施一礼,颇为郑重地说道:“陛下,国不可无法,法不可询私。长孙顺德枉法受贿,包庇恶人,罪不可赦,陛下怎又赐绢、赐官?” 不等戴胄说完,唐太宗哈哈大笑起来。他笑得那样舒心,那样得意。 长孙皇后和戴胄都愣住了。 唐太宗接着说道:“方才不过是开个玩笑。我何曾是要奖赏罪臣?顺德在法受财,理应严处。可他既已知错认错,这就难得。顺德乃国之元勋,不能随意谴斥。纵有小过,亦应爱护,人才难得啊。这样讲,决非姑息养奸,而是为了教育本人,使其真正认识自己的罪过。赠绢便出自此意。” 戴胄大为不解:“明明是赐绢,怎么倒成了处罚?” 唐太宗点点头:“正是。得绢之辱甚于受刑。这五百匹绢不是对他的奖赏,而是对他的惩罚。人是有自尊心的。顺德果有人性,必然耻于受绢,得绢之后一定羞愧自省,思改前非。2023-07-17 20:07:372
房玄龄奏 如何实现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
勤政爱民2023-07-17 20:08:312
不如不要翻译成文言文
1. 《巧诈不如拙成》文言文翻译 乐羊为魏将以攻中山。 其子在中山,中山县其子示乐羊,乐羊不为衰志,攻之愈急。中山因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食之尽一杯。 中山见其诚也,不忍与其战,果下之。遂为文侯开地。 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孟孙猎得谟。 使秦西巴持归,其母随而鸣,秦西巴不忍,纵而与之。孟孙怒而逐秦西巴。 居一年,召以为太子傅。左右曰:“夫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太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以一而不忍,又将能忍吾子乎?”故曰:巧诈不如拙诚。 乐羊以有功而见疑,秦西巴以有罪而益信由仁与不仁也。 翻译: 乐羊是魏国大将攻打中山国。 乐羊的儿子在中山国,中山国悬挂乐羊儿子给乐羊看,乐羊并没有因此而减弱进攻的意志,攻打更为猛烈。中山国于是将乐羊儿子烹了之后送羹给乐羊,乐羊喝干了一杯。 中山国看到了乐羊的决心,不忍心和他对战,终于拿下了中山国。于是成为文侯发迹的地方。 文侯欣赏他的战功,但怀疑他的内心。 孟孙打猎捕获一只貘。 让秦西巴拿着回家,貘的母亲一边跟一边鸣叫,秦西巴不忍心,放了貘给母貘。孟孙(因此)发怒放逐了秦西巴。 一年过后,召回秦西巴做太子的老师。旁边的人说:“秦西巴对君王是有罪的,现在又任命他为太子傅,为什么?”孟孙回答:“他能因为一只貘而不忍心,又怎么能忍心我的儿子啊?”所以说:巧妙的奸诈不如拙朴的诚实。 乐羊因为有功而被疑心,秦西巴以有罪而更加得到信任,原因就在于仁与不仁的差别啊。 2. 求文言文短文翻译 不要太长 不要几句 20篇 房玄龄奏:“阅府库甲兵,远胜隋世。” 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阙;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义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参考译文:房玄龄向唐太宗禀奏:“我查看了仓库里的盔甲兵器,远远胜过隋朝。”唐太宗说:“武器装备确实不可缺少,但是隋炀帝的武器难道充足吗?最终他还是失掉了天下。 如果你们尽心尽力使百姓平安,这就是我的真正的武器装备啊。”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 旋:转弯。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 犯:碰到。⑤柁:同“舵”。 译文: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 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 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 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 可能吗?” 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 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1浮梁:浮桥。2维:系,连结。 3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4真定:却今天河北正定。 5权衡:秤锤秤杆。 翻译:宋时曾建浮桥,并铸八头铁牛镇桥。 治平年间河水暴涨,冲毁浮桥,铁牛沉入河底。官员悬赏能使铁牛浮出水面的人。 有个叫怀丙的和尚建议,将铁牛固定在两艘装满泥土的大船中间,用勾状的巨木勾住牛身,这时慢慢减去两船的泥土,船身重量减轻,自然浮起,连带也将铁牛勾出水面。转运使(官名,掌军需粮饷、水陆转运)张焘(字景元)赐给和尚一件紫色袈裟,以示嘉奖。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从节俭到奢侈很容易,但是从奢侈再回到节俭就很困难了。) 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 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翻译: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 我今天的(高)俸禄哪能长期享有(呢)?(我)自己(的健康)哪能长期保持(呢)?(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病死了,情况)与现在不一样,家里的人习惯于奢侈生活已经很久,不能立刻节俭,(那时候)一定会(因为挥霍净尽而)弄到饥寒无依,何如(不论)我作(大)官或不作(大)官,活着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标准都)固定像(同)一天(一样)呢?”唉,大的有道德才能的人的深谋远虑,哪里(是)凡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公曰:"善。 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雨(y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 陛:宫殿的台阶。闻命:听到辞命。 闻,听;命,辞命。 翻译:景公在位当政时,曾连续下雪三天而不放晴。 景公穿着白色的狐裘大衣,坐在大堂一边的台阶上。晏子入宫觐见,站了一会儿, 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却不那么冷。” 晏子说:“天真的不冷吗?”景公笑了笑。晏子说:“晏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王自己饱了却知道别人饿着,自己暖了却知道别人冻着,自己安逸了,却能知道别人正在辛劳。 可惜现在您却不知啊!” 景公说:“好!寡人我受教了。”于是拿出裘衣与粮食,发放给那些受饥寒煎熬的人们 1.明人吴俨,家巨富,至尚书益。 其子沧州酷好书画,购藏名笔颇多。一友家有宋宫所藏唐人十八学士袖轴一卷,每欲得之,其家非千金不售。 吴之弟富亦匹兄,惟粟帛是积,然文人常鄙之。一日,其弟语画主曰:“《十八学士》果欲千金耶?”主曰:“然。” 遂如数市之。后置酒宴兄与其素鄙已者。2023-07-17 20:08:521
面相学名词集解四
相食古语云:"气血资之以壮,性命系之以存者,饮食也。"即指饮食与人的关系极大。相学认为从一个人进食的举止情态可测断其性格修养与祸福贵贱。《神相全编·相食》:"举物欲徐而有序,嚼物欲宽而有容,下手欲缓,发口欲急,坐欲端庄,首欲平正,含物不欲语,嚼物不欲怒。食急者易肥,食迟者易瘦,食少而肥者性宽,食多而瘦者性乱,食急性暴,食缓性和,敛口食者纯和,哆口食者不义,食欲快而不欲忙,嚼欲详而不欲暴,啜不欲声,吞不欲鸣。"清陈钊《相理衡真》亦云: "食而齿出者,辛苦短命;食而淋落者,饿死路歧;食如鼠者,饥夫;食如马者,贫贱;嚼似牛者,福禄;食如羊者,尊荣;食如虎者,将帅之权;食如猴者,使相之位;嚼在舌头,一生寒苦;边食迁颜,终自穷饿。"相动静动静,指人的举止情态,包括行相、坐相、卧相、食相、谈吐和喜怒哀乐等。相学认为,举止情态体现一个人的性格教养,道德情操,同时也关乎一个人的福寿休咎,因此历代相士都在察人形相的同时兼及举止情态。如《唐书》载:魏元忠未发达时曾远行千里求当时的著名相士张憬藏看相,张看后久不吭声,魏元忠怒,起座拂袖而去,张连忙将其喝住。曰:好了,你的命相只有在发怒时方能看出,从你的怒相来看,你今后必位至卿相。"张憬藏所用者即相动静之法。古代相学典籍中对举止情态的命理之说,多分散在相行、相坐、相卧、相食、相言语、相情态等有关的章节中,很少专章集中论述。如《神相全编·相坐》即日:"凡行 属阳,坐则属阴。阳主动,阴主静,凝然不动者,坐之德也;腿摇膝动者,财散之人;反身转首,人坐如狗,不端不正,食薄之相;其貌不恭,其体不谨,谓之体缓肉流,非寿相也。"相声通过审辨语声来测断人的性格品行、祸福贵贱等。《照胆经总论》云:"声者心之愿,五脏虚实之证,闻人之声而知其素。"《三国事典略》亦载:后魏末,有吴士善相声,其至北方,渤海王高澄使试之。吴士闻刘桃枝之声,曰:"当代贵王侯将相死于其手,然譬如鹰犬,为人所使耳。"闻赵道德之声,曰:"亦贵人也。"闻太原公高洋之声,曰:"当为人主。"闻高澄之声,不动。有人私下掐之,吴士便谎称高澄亦当为国王。高澄狂傲地说:"家奴犹当极贵,况吾身乎!"后来北齐诸王大臣赐死,多因刘桃枝攀附而致;高澄则被膳奴杀死,其兄高洋受禅,为北齐文宣王。古代相声,往往从"人禀五行之形,其声亦有五声之象"的观念出发,将察言辨声与人的形体五行特点结合起来考察,以人的形体五行属性与语声的五行特征相符者为富贵吉祥,相逆则为贫贱凶恶之相。视相指眼睛视物时的神情动态。很早以前古人就注意到了"视相与人的性格德操之间的关系。《孟子·离娄上》:"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礼记·曲礼下》亦云:"凡视上于面则敖,下于带则忧,倾则奸。"古代相学更是把视相作为断人贤愚贵贱的重要依据,并有系统的命理之说。如陈搏《麻衣杂论》即认为"上视高贵,下视阴毒,远视贤,近视愚,平视德,高视激,低视狠,斜视盗,乱视淫,猛视暴。"古代典籍中亦有不少以视相断人命禄的记载。《宋史·萧注传》载,萧注能相人,帝问王安石,注云: "安石牛目虎顾,视物如射,意行直前,敢当天下事。"《太平御览》卷七三O引《三国事典略》:"东魏御史贾子儒善相,太常卿崔暹私引子儒潜观齐王。儒曰:"……大将军脸薄顾速,非帝王相也。""《古今图书集成·相术部纪事》引《百家诗话》:陈莹中尝人朝,久立班上,御朝差晚,呆日照耀,蔡京注目视日久,不瞬。莹中私谓同省曰:"此公视日不瞬,真贵人也。"五行配五德五行,原指构成自然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金、木、水、火、土。五德,原指物类的五种属性:仁、义、礼、智、信。古代相学以自然五行比类取象,将人的相形分为金形人、木形人、水形人、火形人、土形人五种基本类型。同时将五行与五德相匹配,用来说明不同相形之人的性格特征与命禄主属。具体为:木为仁,主精化茂秀,定人贵贱;火为礼,主威势勇猛,定人刚柔;金为义,主刑诛危难,定人寿夭;水为智,主聪明敏达,定人贤愚;土为信,主载育万物,定人贫富。何以如此匹配,陈永正《中国方术大辞典·相术类》引《鬼谷子相辨微芒》解释说:"苍松翠柏岁寒不凋,可以观仁;精金美玉百炼琢磨,可以观义;火风烹饪鼎养圣贤,可以观礼;长江大河天机流动,可以观智;名山大川载重不泄,可以观信。人与天地并立,天地一人也。"今天看来,这种解释显得过于玄妙。然就其实质而言,不外乎是以自然之理来比附社会事物,推究人的命运休咎。五行形相古代相学根据人的形体外貌,性格气质诸方面的特征,以五行比类取象,将人的相形概括归纳为金形、木形、水形、火形、土形五种类型。《麻衣相法》曰:"夫人之受精于水,故禀气于火而为人,精合而后神生,神生而后形全,是知全于外者,有金、木、水、土之相,有飞禽走兽之相。"就是说,由于禀气不同,人的性格气质不同,因此有不同的相形,于是便有五行之相的分类和飞禽走兽之相的分类。《神相全编》有歌诀概括了五种形相的特征与命理,其曰:"木瘦金方水主肥,土形敦厚背如龟,上尖下阔名为火,五样人形仔细推。木色青兮火色红,土黄水黑是真容。只有金形是带白,五般颜色不相同。青主忧兮白主表,黑主重 病及官方。若还进职并添喜,看取新黄满面光。"还有相学家将仁、义、礼、智、信五德附会于五行形相之中,即所谓以五德配五行,认为木形人宜多仁,金形人宜多义,火形人宜多礼,水形人宜多智,土形人宜多信。五行正局对照五行形相的形局,完全合乎其中某一类型即谓之五行正局,亦称纯形。以金形为例,上官云《中国生命预测》引《水镜集》谓金形人的形貌特点为:"面方耳正,眉清目秀,唇齿得配,手端小而方,腰腹圆正,色白气清。"东汉郭林宗《相五德配五行》言金形人的性格特征:"含西方萧杀之气,禀坚刚之体,在人为义。"完全合乎以上所论者,即为金形正局。其余木形人、水形人、火形人、土形人,也都有各自的形貌、性格规范,合范者即为正局相。相学认为,五行正局为大富大贵、福寿双全之相,若大体合局,尚有缺破,其命相也就不可简单下断,要根据缺破的方式和程度作具体分析。如金形人以骨多肉少为大忌,多主凶祸。若肤色合正局,则为有补,有缺有补,命运也就有吉有凶,吉凶的具体内容,还须根据缺破和补救的情况细加考察。兼形基本上合乎五行形相中的某一形局,同时又兼有其他形局的特点,即谓兼形。清人魏乾初《相学十论》云: "五行、十字之分,以类归类也。实则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相人之相,应就其同而观其异,就其异而观其同。故五行、十字,均有纯形、兼形之别。"一般来说,兼形主要指外观形体和肤色的相兼,有自身相兼、二重相兼和多重相兼等形式。如金形兼金,即为自身相兼;金形兼木,即为二重相兼;金形兼木又兼水,即为多重相兼。按相兼的范围则有完全相兼与部分相兼之分。完全相兼指形色俱兼,部分相兼单指形兼或色兼。评判兼形所体现的命相,依据的是五行生克之理。相兼为生,属吉相。如《神异赋》曰:"土局得土形见火有如王恺。"即是说土形人得土局之正,已属贵相,再兼火形人的特点,火又生土,必然贵上加贵,有如东晋的王恺。兼形若是相克之兼,则主凶厄。如金形人兼火形人的特点,因火金相克而为凶相,故《神异赋》又有"金人火旺,财散如尘"的说法。自身相兼,一般为吉相。如"神异赋"云:"火逢光彩带红活而愈进家财。"即是自身相兼,主财运亨通。金形人相学家所认为的人的"五行形相"之一。上官云《中国生命预测》引《水镜集》:"金形人取面方耳正,眉清目秀,唇齿得配,手端小而方,腰腹圆正,色白气清。"《照胆经注》:"金形方平正耸紧,其相在腮颐坐立言声之间。"东汉郭林宗《相五德配五行》云:"金之位于乾兑,含西方肃杀之气,禀坚刚之体,在人为义,得其形并得其性,是为真君也。"相学认为,符合上述特点者即为合"格"的金形人,属佳相。事实上合"格"的金形人并不多,基本上合乎以上情形的人往往兼有其他形相的某些特点。《神异赋》认为,"金形得金局,逢土可比陶朱。"就是说,金形人的命相本来就不错。再兼有土形人的某些特点,命相也就更是好上加好,因土能生金,主财禄,故可富比春秋时的陶朱公范蠡。对"金形逢土"的形相特征,《神相铁关刀》曾作过解释: "金形,掌圆厚,指节圆,掌色润。如头圆而面微方,色白,金格也……如面黄,是带土。"即是说,金形人的肤色以白中带黄为最佳。木形人古代相学所认为的人的"五行形相"之一。上官云《中国生命预测》引《水镜集》曰:"木形人取叠直修长,目秀须直,唇红纹细,体长挺直,腰瘦圆满,手纹细润。"《神相铁关刀》亦称:"掌瘦指长颈又长,鼻长身瘦腰又窄,眉疏须疏发又疏,声情现喉青合格。行动飘逸身仍定,耳白唇红又高额,两眼有神分黑白,便是木形富贵人。"对木形人的性格特征,《相五德配五行》云:"木居东方仁发生……木之枝干发于甲,木位天地长生之府,配于五德居其首,在人为仁,得其形并得其性,是为真木。"相学认为合"格"的木形人为富贵命,晚景最佳。事实上生活中完全符合以上所论的木形人并不多见,基本上属于木形的人往往同时兼有其他形相的某些特点。根据五行生克之理,水可生木,故木形人兼有某些水形人的特点是为吉相;金木相克,故木形人兼有金形人的特点则为凶厄之相,因此《神异赋》有"木主金伤,钱涓如雾"的说法。水形人相学家所认为的人的"五行形相"之一。对水形人的相形特征,《照胆经》云:"水形圆厚丰隆,宽不逼迫。其相在背准腹颐之间。"《水镜集》亦云:"水形人要骨干肉实,色黑带润,体发面圆,后观如伏,面观如仰,腹圆臀圆,指掌肥圆。"《麻衣相法》亦有诗赞曰:"眉粗并眼大,城廓要团圆,此相名真水,平生福自然。"相学以完全符合以上所论者为水形正局相,谓其为大富大贵、福寿双全之人。然而,不少人具有水形相局的基本属性,同时又兼有其他相形的某些特点。对此类"兼形""之相的命理,《神异赋》曾曰:"水局得金终须快畅","水逢厚火终破资财。"即水形人兼有金形人的特点,终身幸福。若兼有火形人的特点,则穷困潦倒。因金可生水,水形人的聪慧与金形人的刚毅结合将会更加完美;水火 难容,火泄水势,则主破财。火形人所谓"五行形相"之一。《神相铁关刀》:"头尖肉红性又急,发黑须黄鼻露骨,颧尖骨露眼睛红,眉上欠毛胸又突。掌尖大薄又露筋,行路身摇耳尖拂,声焦声破额孤高,唇蝉露齿火形是。"《麻衣相法》亦云: "火形上尖下阔,上锐下丰,其性燥急腾上,色赤,火形之真也。"并有诗赞曰:"欲说火形貌,下阔上尖头。举止全无定,颐边更少髯。"相学以完全符合上述所论者为火形正局,谓其大富大贵,福寿双全。然许多人大体可归属火形相局者,同时还兼有其他相形的某些特征。《神异赋》曰:"火人带木必定荣超"。即是说火形人以兼得木局者为佳善,因木能生火,以木形人的仁慈温和来补火形人的焦燥,即可完美无缺,终身发达。对"火人带木"的形相特征,《神相铁关刀》曾有过说明: "如面赤微寒,发焦眼赤,全火也。如面青,是带木。"即以为火形人的肤色应以红中带青为宜。土形人所谓"五行形相"之一。《麻衣相法》言土形人的形貌特征:"肥大,敦厚而重实,背高皮厚,气魄宏大,声响如雷,项短头圆,骨肉全实。"言其性格特征:"端厚仍深重,安详若泰山,心谋难测度,信义重人间。"《照胆经》亦云:"土形宽大,肥轻肉松,其相在腹背行坐之间。"对土形人的命相,《神相全编》曰:"似土得土厚柜库。"即是说,土为财物生长之所,故土形人得土局之正,必定财源丰茂,仓殷廪实。至于土形兼形人,《神异赋》曰:"土局得土形见火有如王恺。"即是说,土形人本来财旺,兼得火局,火又生土,因此富上加富,有如东晋豪富王恺。对土形人兼得火局的形相特征,《神相铁关刀》的解释是:"土形,掌方厚,指方短,八卦现。如头平地阁方,鼻大身胖肉实,不露筋骨,是土之正局也。如面红是带火,头尖亦不然。"飞禽走兽相法中国古代相学根据人的不同形貌情态,以飞禽走兽比类取象,将人的形相分成许多类型,同时分别赋予相应的命理内涵。飞禽类有凤形、鹤形、鹰形、燕形、鸽形、鹅形、孔雀形、鸳鸯形等,走兽类有龙形、狮形、虎形、象形、猴形、龟形、蛇形、狗形等。术士在看相时只需观察被相人的形貌特征,便可根据所类属的相形指出其命运前景。如相书谓凤形人:"眼单长,眉轻细,仓库低,鼻高曲,神骨秀,声韵清,性温雅,超伦类,瘦则通,肥则滞,颔朝额,是天地相应也。若身长面大,部耸直,精神急速,则丹凤形也。"并有命诗赞曰: "眉眼头长五岳丰,齿如含玉智英雄。身形细美行藏秀,位极人臣贵相公。"即是说,若完全符合"凤形"的形相特征,即为大富大贵之命,可望光宗耀祖,高官厚禄。这是建立在"人法自然"的思想观念之上的一种颇为简便,同时也十分牵强的看相法。从中可见我国古代以自然人事为同源同理、同类同感的文化思想对相学的影响。蜂目豺声相形之称。蜂目豺声,指目如胡蜂,眼黄睛凹,声如狼嗥,竦然可怖。相学家以之为凶残寡恩之相。《左传·文公元年》载:楚王欲立商臣为太子,征询令尹子上的意见。子上曰:商臣"蜂目而豺声,恶人也,不可立也。"楚王不听从子上之言,后来不幸死于商臣之手。《晋书·王敦传》亦载,洗马潘滔见王敦而目之曰: "处促(王敦字)蜂目已露,豺声未振,若不噬人,亦当为人所食。"后来王敦果然寡恩少义,多行杀戮。虎目猿身相形之称。《神异赋》谓虎目者为"眼似虎睛性严莫犯"。《神相全编·人相篇总论》谓猿形者为"面小眼圆,耳尖手长。"虎、猿皆为动物之灵长,故古代相学以虎目猿身者为极贵之相,同时还认为此相之人当有所攀附方能发达。《青琐高议》载:宋代宰相陈执中任地方官时,一次改授端州刺史。赴任途中遇一胡僧谓之曰:"公虎目凤鼻,骨方气清,身当极贵。"陈以之为异人,以礼厚待。其复告陈曰:"……公相甚奇,但虎目猿身,平地非能为也,当有攀附,然后有所食。公不日位极卿相。"言毕并赋诗以赠:"虎目猿身形最贵,只因攀附即高升,知君今向端溪去,助子清风泛怒涛。"后来陈执中果然得宋仁宗宠信,拔擢为相。颜面六相亦称六相。古代相学中根据人的面部特征所划分的六种相格。分别为:贵相、富相、寿相、贫贱相、孤苦相和夭相。古人认为,生死贵贱,祸福休咎皆由命定,故相有贫富、贵贱、寿夭之分。汉代王充《论衡·骨相篇》云:"富贵之骨,不遇贫贱之苦;贫贱之相,不遇富贵之乐。"对不同相格的形貌特征,各相书中并无一致的说法,且除面相特征外,一般都还涉及到声相,行相等方面的内容。南唐宋齐邱《玉管照神局》云: "额有朝天骨,眼中有夜光,谓之贵相。行如水中鼠,形如雨打鸡,谓之贱相。"《神相全编·富贵格》云:"形厚、神安、气清、声扬、眉阔、耳厚、唇红、鼻直、面方、背厚、腰正、皮滑、腹垂、牛齿、鹅行,以上皆富贵相也,主少年奋发家财丰厚也。"《神相全编·寿相格》云:"颧骨重贯耳者寿,命门光泽者寿,项下有皮如条者长寿之相也。"《神相全编·孤格》云:"骨重者主孤,垂珠大者,眉交眉浓、鬓发厚者俱孤,冬天出汗者主贫孤,耳反者孤,华盖垂者主孤,骨体响者孤,声如雷者主孤,腋气者主孤,地角亏者主孤。"《神相全编·夭相》云:"肉重无骨者夭,两目乏神、两耳低小、筋骨柔弱、无神无气、身长面短、面皮绷急、背急坑陷、桃花面色、步折腰斜……当与后夭相歌十知同看。"在实际观察中,以上六相通常很难明确区分。一般是富贵之相中兼有某些贫贱相或天相的特点,贫贱夭厄相中也兼有某些富贵福寿之相的特点,区别只在哪方面成分居多,具体区分原则,只能由相士在看相过程中灵活把握。观人八相亦称八相。古代相学中八种各具特色的相格。《神相全编》五"观人八相法"论述颇详。其云:"一曰威。尊严可畏谓之威。主权势也。如豪鹰搏兔而百鸟自警,如怒虎出林而百兽自颤,盖神色严肃而人所自畏也。二曰厚。体貌敦重谓之厚。主福禄也。其量如沧海,其器如万斛之舟,引之不来而摇之不动也。三曰清。精神翘秀谓之清。如桂林一枝、昆山片玉,洒然高秀而尘不染,或清而不厚则近乎薄也。四曰古。古者,骨气岩棱谓之古。五曰孤,孤者,刑骨孤寒而项长肩缩脚斜脑偏,其坐如摇,其行如攫,又如水边独鹤、雨中鹭鸶,生成孤独也。六曰薄。薄者,体貌劣弱,形轻气怯,色昏而暗,神露不藏,如一叶之舟而泛重波之上,见之 皆知其微薄也。主贫下。七曰恶。恶者,体貌凶顽,如蛇鼠之形,豺狼之状,或性暴神惊,骨伤节破,皆主其凶暴,不足为美也。八曰俗。俗者,形貌昏浊,如尘中之物而浅俗,纵有衣食亦多边也。"贵相高贵之相,为颜面六相之一。古人认为福寿有命,富贵有相。宋王铚《默记》载:吕蒙正少时与张齐贤、王随、钱若水、刘烨等人一起从学名师郭延卿。有道士为各人看相后说:"吕君得解及第,无人可奉压。不过一年作宰,十二年出判河南府,自是出将入相五十年,富贵寿考始终;张君后三十年作相,亦皆富贵寿考终始;钱君可作执政,然五百日之久;刘君有执政之名,而无执政之实。"郭延卿闻之不信,云:"座中有许多宰相乎?"道士又相郭延卿,道: "后十年吕君出判河南,是时君可取解,次年虽登科,然慎不可作京官。"郭听说众弟子皆可为相,而自己虽登科而不能作官,十分愤怒。岂料后来各人命运皆如道士所言。对贵相的形相特征,各派相书并无一致的说法。如《玉管照神局》即言:"额有朝天骨,眼中有夜光,谓之贵相。"《神相全编》三"贵相格"则称:"虎头燕颔,日月角起,伏犀贯顶,眼有定睛,风阁插天,两手垂膝,口中容拳,舌至准头,虎步龙行,双凤眼,此为大贵之相也。"古代典籍中关于贵相之人的记载颇多。如《汉书·高帝纪》云: "……吕后与两子居田中,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铺之。老父相后曰:"夫人天下贵人也。"令相两子,见孝惠帝。曰:"夫人所以贵者,乃此男也。"相鲁元公主,亦皆贵。老父已去,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高祖问,曰:"未远。"乃追及,问老父。老父曰; "向者夫人儿子皆以君,君相贵不可言。""《隋书》亦云:"炀帝在藩时,好学,善属文,深沉严重,朝野属望,高祖密令善相者来和遍视诸子,和曰: "晋王眉上双骨隆起,贵不可言"。"富相财盛业大、衣食丰足之相,为颜面六相之一。《神相全编》三《富相格》:"形厚、神安、气清、声扬、眉阔、耳厚、唇红、鼻直、面方、背厚、腰正、皮滑、腹垂、牛齿、鹅行,以上皆富贵相也,主少年奋发,家财丰厚也。"《照胆经》云:"富贵论其眉目,贫贱验其颐颏。"注云:"眉既疏秀,眼复澄澈,富贵之人也。颐颏丰满,主福厚。"又《玉管照神局》云:"坐如镇石,行如浮云,谓之富相。"相书所说富相主要表现在面部器官和体格神情。典籍所载,则不尽然。如明陆粲《庚巳编》即载:明正统年间,有名龚大者,家资颇丰。其腹间生一黑痣,有毛长数寸,常对 人说,一生殷富皆源于此。一日龚大正捧腹大笑,有善相者提醒他:如果把腹间的毛抖落,就会成为贫夭之人。龚大不在意,一次洗澡时不慎将毛弄落,几天之后,其果然病死。寿相长寿之相,为颜面六相之一。《神相全编·寿相格》:"五岳丰隆,法令分明,眉有长毫,项有余皮,额有横骨,面皮宽厚,声音清响,背肉负厚,胸前平阔,齿齐坚密,行坐端庄,两目有神,耳长有毫,鼻梁高耸,以上皆寿相也。"此外,古代相学家还以睡时气息由耳孔出入者为福寿之相。唐李晌《太平广记》卷二百二十一《袁天纲》载:李峤幼有清才,兄弟五人皆早夭。待峤长成,其母请相士袁天纲为之看相。袁看后,谓峤寿苦不永,恐不出三十。李母闻之甚忧,留袁再看卧相。是夜袁与峤同宿,醒时不闻峤有呼息之声,以手试之,鼻下气绝。袁甚惊异,观察良久,乃知峤呼息原在耳孔。于是唤醒李母,告之曰:"令郎耳息,必为贵寿双全之人,然耳息者贵寿而不富。"后来,李峤果然高寿,并在武则天秉政时拜相,家中却一直清贫。夭相短命之相。为颜面六相之一。相学认为,察人面可知寿夭。《神相全编》三"夭相"曰:"肉重无骨者夭。两目无神,两耳低小,筋骨柔弱,无神无气,身长面短,面皮绷急,背贫坑陷,桃花面色,步折腰斜,以上所说当与后夭相歌十知同看也。"其中所列,是为夭相的诸种表征。古代典籍中关于天相的记载颇多。如《逸周书·太子晋》即载:"师旷见太子,曰:"汝声清浮,汝色赤,火色,不寿"。"即是说,师旷见到太子晋的面色火红,认为是短命的预兆。因为依据五行之理,火性易灭,故面红如火者为不寿。宋释文莹《玉壶清话》亦载:宋太宗暗中观察钱文僖的面相后对左右说,钱文僖风骨透迈,风度翩翩,从其面相一看便知是个极有才华的超凡之人。但因其人中短狭,为不寿之相,我常想委之重任,却担心他早夭。后钱文僖果然短命,悉如太宗所言。贫贱相颜面六相之一。相学认为,察人面相可断贵贱贫富。贫贱之人多有俊男美女之典资,却无衣食福禄之佳运。《史记·佞幸列传》载:邓通为汉文帝的宠臣,有相士察其面相后说他以后会在贫困中饿死。汉文帝不信,认为能够决定邓通贫富的是他汉文帝,于是赏赐一座铜山,让邓通铸钱,使其暴富。后来,汉景帝即位,抄掉了邓通所有的资产。邓通被迫流亡,果然馁毙于途。相学还认为,贫贱相并非表示一个人的一生无富贵财禄之源,相反,这种人升官发财的机会往往很多,只因命相不佳,难以消受。相传唐代王显与太宗李世民交情甚笃,太宗未发达时常与王显开玩笑,说他"抵老不作茧"。及太宗登位,王显朝拜,太宗将其三子皆授五品,独不授王显的官职。并解释说:"你无贵人之相,我也为你惋惜。"中书令房玄龄奏:"陛下与王显有龙潜之旧,何不封他个官试试?"太宗于是授其三品,王显当晚即死。女相女性之相。本于古代哲学中男象天为阳,女象地为阴,阴阳之道不可互置的自然观念。相学认为"男儿不欲带女相,女子不欲带男形"。因此男女之相在命理内容和评判标准上有所不同。女相命禄无仕途、功名、俸禄之类,主要是推究寿天、贤愚、善恶、刑克、贞淫等方面的内 容。女相之优劣,一般以性柔貌秀态媚为佳,性刚形蛮质野为厄。古代女子命运的贵贱祸福多取决于丈夫和子女地位的高下。典籍所载女贵相者,也主要是那些帝后王妃或生有贵子之人;贱厄之相者,多为刑夫克子或不贞不节之人。如《后汉书·梁皇后纪》载: "永建三年,与姑俱选入掖庭,时年十三,相工茅通见后,惊,再拜贺曰:"此所谓日角偃月,相之极贵,臣所未尝见也"。"相工所称极贵者,即指可受宠于上。后来其果为帝后。《史记·外戚世家》亦载,汉代相士许负曾相薄姬,云其当生天子。后其子 果为至尊,即汉文帝。史家故言其为贵相之人。女贵相女子高贵之相。古代女子命运的贵贱多取决于丈夫和子女地位的高下,故古代相学所言女子贵相,主要指可成为贵夫人和可生贵子之相。通常而论,龙角纤纤细起,直人发际或天中、印堂有肉环者为后妃之相;肉环微者为夫人之相;牛角、虎角隐隐而起至额者,为将帅夫人相。《后汉书》载:汉顺帝时,梁皇后初被选入宫,因左额日角骨隆起伸人发际,与右额的月角骨相对,被相士茅通称为:"日角偃月,相之极贵。"此外,五岳端重,龙目凤睛,眉分八字,耳厚颜白,鼻直如削,口细有棱,唇如朱砂,舌如莲花,齿如石榴,肉结体香,肩削项长,端视娇媚,燕语声和等,亦属贵夫人之相。古代女子多以子贵。古籍中亦有不少这方面的载录。如《陈书》即载,长沙王叔坚之母本为吴中酒家婢女,相者言其当生贵子,陈宣王卑微时与之私通,酒家婢女生下一子,便是叔坚。后来陈宣王封其为长沙王,其母从此便因子而贵。相书中一般以女子乳头仰者子贵如玉,乳头低者子贱似泥;乳头大而黑者多子,小而白者绝嗣;腰细者无子,唇多纹者多子,唇青齿白者无子。古代典籍中也不乏女子相贵泽及夫君的记载。如《汉书·御吏传》即载:汉代的黄霸少时邀请 一位相士坐车出游,见一妇人,相士断言此女必贵。黄霸娶之为妻,后来官至宰相。女刑克相相学认为女子的命相不好,常常会给丈夫和子女带来灾难。但凡女子天中骨圆者弃前夫,额骨成峰,颧骨高者克夫,逆眉者三嫁,眉有三纹或纹乱者再嫁,眉角散者妨夫,眼下干枯者克夫,目下黑枯者克子妨夫,眼下青气者其夫必亡,眼角竖纹直上天中者必嫁二夫,发黑无眉或拳眉者再嫁,头发粗燥、眉粗睛大、眉粗而散者妨五夫。另外,发粗生须,发黄交眉,目露四白,额有旋纹,额高面陷,唇起如龙嘴,唇寒 齿露,牙齿朝外,人中有横纹,面长口大,面阔口小,面瘦生筋,面尖腰窄,耳滞如泥,面如白粉,命门骨高,年寿起节,地阁不正,项露角节,骨起腮高,身小头大,肩背偏斜,肉冷如冰,指如蛇头,夜间多呼等均为刑克之相。女子形相若沾上其中之一、二者,必损害丈夫子女。2023-07-17 20:09:032
作文摘抄文言文
1. 文言文摘抄 文言文经典摘抄(参考文本)●甘瓜抱苦蔕,美枣生荆棘。 汉u2022无名氏《古诗u2022甘瓜抱苦蒂》蔕:即“蒂”。诗句富于哲理,耐人寻味:美好的事物往往会藏于恶劣的环境之中。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u2022王维《相思》红豆:又名“相思子”,南方植物,果实大如豌豆。一物二名,语句相关。撷(xié):摘。这是一首咏物诗,表面上咏物实则咏人,因有红豆而寄相思之意。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韩非子u2022喻志》 第一个胜字:超过。 第二个胜字:克制。 志气的最难之处,不在于超过他人,而在于克制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第33章 了解别人的就是智慧,了解自己的才算聪明。 ●知人易,自知难。《吴越春秋u2022勾践外传》 了解和估价别人是容易的,而了解和估价自己就很难了。 即人往往缺乏自知之明。●当局者迷,旁观者审。 《旧唐书u2022元行冲传》 审:审察,清楚地知道。 身当其事的人往往迷惑不清,而旁观的人却看得清楚。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唐u2022刘禹锡《唐故监察御史赠尚书公神道》山积累起来便崇高,水积累起来便流长。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u2022罗大经《鹤林玉露》一天积累一文钱,千日便是一千钱;麻绳坚持锯木可以断木,水滴长久可以滴穿石头。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明u2022王骥德《韩夫人题红记u2022花阴私祝》天下:世上。 世上难事没有办不成的,只怕立志而坚持到底。●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u2022郑燮《竹石》磨:折磨。任:任凭。 竹子的不怕风吹坚劲不移的个性,也是诗人风骨的写照。●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清u2022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臣括》衙斋:衙门中的屋舍。 吾曹:我辈。听到竹叶的声响,也联想到劳苦大众的疾苦,可见作者爱民之心。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明u2022彭大翼《山堂肆考u2022征集》卷一 比喻做坏事的人,只要决心改恶从善,就可以变成好人。 ●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基也。《老子》 粮食是人民的根本,人民是国家的基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近代u2022孙中山《上李鸿章书》尽其才:充分发挥其才能。 尽其利:充分发挥其有利条件。●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近代u2022孙中山《上李鸿章书》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食饭问题为最大。●朽木不可雕也。 《论语u2022公冶长》 资质太差而不堪造就。●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明u2022冯梦龙《醒世恒言u2022徐老仆义愤成家》 旧谓改变山河是容易的,人的本性却很难改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u2022学记》玉石不经琢磨,便不成为宝器;人不经学习,也豪无知识。《晋书u2022景帝纪》“荆山之璞虽美,不琢不成其宝”;《抱朴子u2022勖学》“瑶华不琢,则耀夜之景不发”;《韩诗外传》“剑虽利,不厉不断”,意近。 ●教育为立国之本。清u2022郑观应《致伍秩庸先生书》 本:根基,根本。 ●水性虽能流,不导则不通;人性虽能智达,不教则不达。唐u2022马总《意林u2022成败志》 说明人不经教育就不可能充分发掘其潜能和达到智能高的地步。 ●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汉u2022董仲舒《春秋繁露u2022实性》 人的本性,是天生的浑朴素质;善良,是教育的结果。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争美。《庄子u2022天道》天下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与朴素争美。 ●私者,乱天下者也。《管子u2022心术下》 “私” 是乱天下的根源。 ●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清u2022刘鹗《老残游记》第9回 好:喜欢。 营:谋求。●无为而治。 《论语u2022卫灵公》无为:儒家指以德政感化人民,不施行刑治。●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第3章 无为:道家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实行无为而治,则天下无不治。 ●战,勇气也。《左传u2022庄公十年》打仗要靠勇敢。 ●临危不惧,勇也。唐u2022骆宾王《萤火赋序》面临危险而不畏惧,就是勇敢。 ●一夫舍死,万夫莫当。 2. 古文摘抄及赏析简短及好词25字和作文名 房玄龄奏:“阅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阙;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义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参考译文:房玄龄向唐太宗禀奏:“我查看了仓库里的盔甲兵器,远远胜过隋朝。”唐太宗说:“武器装备确实不可缺少,但是隋炀帝的武器难道充足吗?最终他还是失掉了天下。如果你们尽心尽力使百姓平安,这就是我的真正的武器装备啊。”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3. 摘抄古文在作文中有什么好处 从小学起,我们便开始接触文言文,但那时只是“小和尚念经”般摇头晃脑一阵.真正开始学习文言文后,我才觉得感触颇深. 文言文里,我看见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背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守着一片内心的宁静,向往那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让人们的心也随之一次次褪去冗杂,沉醉在那“欲界之仙都”.古代文人墨客亦留下了许多美景于他们的笔墨之中.郦道元的《三峡》,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为我们真实的再现了那些惊心动魄的美.碧水清潭、高山耸峙,一切的一切,似乎美得无以言表,却真切地印在白纸之上.文言文是话中的画,所有的画也都展现在话中.交相辉映,让原本平淡的心立刻被一句一句的“话中画”衬得五彩斑斓. 可是,无论文言文语言如何精美,意境如何深幽,却仍让人觉得学着不容易. 也许是为了积累,课本中每篇文章几乎都要背.文言文的文字规律和用法毕竟和白话文不同,有时读起来都很吃力,更何况要背呢?另有一点,虽有言道“浓缩的都是精华”,但“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太深,读了好几遍都仍不知它是抒情,写景,还是争贬时潮. 不论美还是难,却也是有趣的.有时在这里看见一个“之”字,表示“什么什么的”,可是在另一处就说不通了,于是马上想另一种解释.如此反复几次,竟悟出了几点规律.有时能自己读懂一篇文言文,噫!良多趣味.散文的揣摩重在体味情感;小说的揣摩要从细节入手;戏剧的揣摩重在矛盾分析;而诗歌的揣摩重在意境玩味.文言文中所要表现的思想内涵虽较难懂,但只要稍得点拨,便能找到文中妙处,亦会感叹:古文之美,古韵之雅,莫能及也.还有那许多田园情趣奇闻轶事,只要三五笔便栩栩如生地勾勒出一幅幅丰富多彩的历史长卷,或诙谐、或深邃、或简约、或豪放,总之文言文能够让人在文字的苗圃里采撷更多,有时甚至会流连忘返. 文言文,“让我欢喜让我忧”.我学文言文,体味到的乐趣亦比困惑多得多.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这只言片语中体现,意味深长,常常让人感慨万千. 4. 文言文摘抄 求鸭搦兔 苏东坡《艾子杂说》 昔人将猎而不识鹘,买一凫去原上,原上兔起,掷之使击。凫不能飞,投于地。再掷之,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为鹘,可以猎兔耳,乃鸭耶!"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能搦得他兔否?" 译文:买鸭捉免 从前,有一个人要去打猎,可是他不认得鹰隼,买了一只鸭子,就到野外去了。 一只兔子突然窜出来,他立即扔出鸭子,要它去追捕。鸭子飞不起来,跌到地上。他抓起来再一次扔出去,鸭子还是跌到地上。这样重复了三上次,鸭子忽然从地上站起来,一摇一晃地走到主人面前,向他解释说:"我是一只鸭子呀,被人杀了吃肉,才是我的本分,为什么非要让我去追捕兔子不可呢?" 那个人说:"我当你是只鹰隼,可以追捕兔子,没想到你竟是只鸭子呀!" 鸭子举起脚掌给主人看,说,"你看我这样的脚掌,能够抓到兔子吗?" 寓意:要正确发挥一个人的作用,必须知道它的长处和短处。 一叶障目 楚人居贫,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否?”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给云:“不见。”默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译文: 楚国有个人非常贫苦,读了《淮南方》,知道螳螂捕捉知了时用一片树叶把自己遮蔽起来,就可以隐形,使知了看不到自己。于是,他便站在树下仰面朝上,摘取树叶。当他看见螳螂攀着树叶侦候知了的时候,他便把这片树叶摘了下来,结果树叶掉落在地上,而树下原先有许多树叶,再也分不清哪一片树叶是他想用来隐形的。于是他扫了好几斗树叶回去,一片一片地拿来遮蔽自己,还不时地问妻子:“你看得见我吗?” 妻子开头总是说:“看得见。”被他打扰了一整天,已经厌烦极了,丈夫仍然纠缠不休,妻子就干脆哄骗他说:“看不见了。”这个人嘿嘿地笑了起来,显得异常高兴他还着这片树叶跑到街上去,当着别人的面偷东西,给官吏抓着送到县衙门去了。县官审问他,他便把此事的始末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县官听了大笑不止,没治罪就把他放了。 。。。 【说明】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书呆子,同时也讽刺那些干坏事的人——他们总以为有什么高明手法可以把不光彩的事遮挡起来,其实,纸是包不住火的。 宣王好射 原文: 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悦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 译文: 齐宣王喜爱射箭,喜欢别人说他能够使用强弓,其实他用的弓只不过三石。他在大臣面前显示弓,大臣们都拉着弓试一试,都只拉到满弓的一半,都说:"此弓不少于九石,除了大王谁能用它?"齐宣王非常高兴。但是,宣王用的不过是三石的弓,而他一辈子都以为自己用了九石的弓。三石是真实的,九石是虚名。宣王喜欢的是虚名而失了真实。 5. 经典美文摘抄(古文,现代文)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那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评释: 朱自清的《匆匆》,抓住人们日常容易忽略的物象,寄情抒怀,发表议论,叹韶华易逝,人生苦短,请珍惜时间,爱惜生命,有所作为。 时间,它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但却又实实在在地在人们身边无情而匆匆地流逝。朱自清以他丰富的想象力,形象地捕捉住时光逝去的踪迹。 《匆匆》的格调委婉、流畅、轻灵、悠远。全文篇幅短小,结构较为单纯,句式大多简短,燕子、杨柳、轻烟、微风、薄雾、初阳、蒸融、游丝等词语飘忽灵动,意境清隽淡远,通篇显得和谐匀称,融洽得体,而这一切又是与作者为寻觅时光流逝的踪迹,以表现思想情绪的微妙流动相一致。 6. 文言文摘抄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7. 文言文大全摘抄10o字 文言文大全摘抄100字:1.苛政猛于虎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译文:孔子路过泰山的边上,看见有一个妇人在坟墓前哭得十分悲伤。 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让子路前去问那个妇人。子路问道:“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伤心的事吧?”那个妇人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咬死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 孔子说:“学生们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2.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译文:世人都称孟尝君能够赢得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顺他,(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岂能说得到了贤士?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真正的)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面向南方称王而制服秦国,哪里还要借助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呢?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下,这就是(真正的)贤士不到他门下的原因。 3.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插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4.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皎洁的月光照入门内,(于是我)高兴地起来散步。 心想没有(可以)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共享月景)。 月光充满了庭院,好像积水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和藻荇一样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5.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大道在天下实行时,天下是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有才能的人选拔出来。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 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儿女,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 这就是理想社会。 6.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 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8. 文言文摘抄,多来几篇 (一)细柳营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芝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二)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讠宣也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讠宣 矣。 (三)欧阳修论作文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四)墨池之上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五)人有从学者, 人有从学者,董遇(人名)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又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于无日。”董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董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农时)之余也。”2023-07-17 20:09:111
文言文十大美文
1. 求10篇文言短文 1.芒山盗 宣和间,芒山有盗临刑,母亲与之诀(jué)。盗对母云:“愿如儿时一吮母乳,死且无憾。”母与之乳,盗啮断 *** ,流血满地,母死。盗因告刑者曰:“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故恨杀之。”呜呼!异矣,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 2.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3.衰溺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4.七录 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5.害群之马 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謵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涂。 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予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予适有瞀病,有长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夫为天下亦若此而已。予又奚事焉!”黄帝曰:“夫为天下者,则诚非吾子之事。虽然,请问为天下。”小童辞。 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6.曾参教子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7.盲人坠桥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堕深渊矣。过者告之曰:“勿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操楯长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三声,曰:“嘻!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8.外科医 有医者,自称善外科。一裨将阵回,中流矢,深入膜内,延使治。乃持并州剪,剪去矢管,跪而请谢。裨将曰:“簇在膜内者须亟治。”医曰:“此外科事,不意并责我。” 9.苛政猛子虎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10.子罕弗受玉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忽忽~累死偶了,总算帮你写完了~~ 2. 古文中的精华美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阳欲颓,沉鳞竞曜。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丘迟《与陈伯之书》收到“强将投戈”的奇效,在于不仅晓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其中最动情的一段为: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 对江南风物寥寥数笔的勾勒,足以撩动对方的乡土情思。再如吴均《与宋元思书》曰: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以上三篇南朝写景寄情之文,我最为喜爱,欲罢不能 3. 十篇文言文短篇 春夜宴桃李园序 李白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 烛夜游,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 乐事。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开琼筵以 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天地是万物的旅舍,时光是百代的过客。人生飘浮无常,好似梦幻一般,欢乐的日子能有多少呢?古人拿着蜡烛,在夜间游乐,确实是有原因的!何况清明温和的春天用秀美的景色来召引我们,大自然又给我们提供了一派锦绣风光。 现在聚会在桃李芬芳的花园里,畅谈兄弟之间的乐事。诸弟聪明过人,都有谢惠连的才华。 大家吟诗歌唱,唯独我不能和谢康乐相比而感到羞愧。静静地欣赏春夜的景色还未尽兴,纵情的谈论又转向清雅。 摆出豪华的筵席,坐在花丛中间,酒杯频传,醉倒在月光之下。没有好的诗篇,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如有诗作不成的,按照金谷园的先例,罚酒三杯。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捕蛇者说》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貎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 1.陆游筑书巢 原文: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 *** ,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闲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如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选自《渭南文集》 译文: 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 我的饮食起居,生病 *** ,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 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象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确实这象鸟窝。” 董遇谈“三余”勤读 原文: 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选自《三国志·董遇传》 译文: 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意思是:“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 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 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张溥与“七录斋” 原文: (张)溥幼嗜学。 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 张溥列传》 译文: 张溥小的时候就很好学,所读的书必然要手抄下来,抄完了,朗诵过了,就焚烧掉,然后又抄,像这样六、七此才算完。右手拿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老茧。 冬天手的皮肤都冻皱裂了,每天把手放在热水里浸好几次。后来把他读书的房间称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起草,当。 4. 求20篇文言文文章(稍短些的)急求啊,好的加分啊 (1)关羽刮骨疗毒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 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 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2)王戎识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3)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4)陆绩怀橘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 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 术大奇之。(5)杨修啖酪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提“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 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6)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7)文徵明习字 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8)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 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9)谜语一则王荆公戏作谜语:“画时圆,写时方;东时短,夏时长。” 吉甫解云:“东海有一鱼,无头亦无尾,更除脊梁骨,便是这个谜。”(10)画龙点睛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 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 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11)响遏行云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勿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2)蛇衔草昔有田父耕地,值见伤蛇在焉。有一蛇,衔草著疮上,经日伤蛇走。 田父取其草余叶以治疮,皆验。本不知草名,因以“蛇衔”为名。 《抱朴子》云,“蛇衔《指蛇衔草》能续己断之指如故”,是也。(13)神针道人凌云北游太山,古庙前值病人,气垂绝。 云嗟叹久之。一道人忽曰:“汝欲生之乎?”曰:“此人毒气内侵,非死也,毒散自生耳。” 因授云针术,制病无不效。(14)杨务廉有巧思杨务廉甚有巧思,尝于沁州市内刻木作僧,手持一碗,自能行乞。 碗中投钱,关键忽发,自然作声云:“布施。”市人竞观,余其作声,施者日盈数千。 (15)多言何益子禽:“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口千舌敝,然而莫之听。今观晨鸡,以时而鸣,天下振动。 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16)木刻钟馗宋庆历中,有一术士,姓李,多巧思。 尝木刻一舞钟馗,高三尺许,右手持铁简。以香饵置钟馗左手中,鼠缘手取食,则左手扼鼠,右手以简毙之。 (17)商鞅立木建信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辙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18)承宫拾薪苦学承宫少孤,年八岁,为人收猪。 乡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庐下,乐其业,因就听经,遂留请门下,为诸生拾薪,执苦数年,勤学不辍。 (19)以百姓为甲兵 房玄龄奏:“阅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阙;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 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义安,此乃朕之甲兵也。”(20)权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人也你可以去买文言文训练书啊。比如:《走进文言文》上面有很多的超短的文言文记得给我分哦。 我们也要写文言文。 5. 求几篇文言文的美文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 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寒花葬志 (明)归有光 婢,魏孺人媵也。 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 一日,天寒,〔艹热〕火煮荸荠熟,婢削之 盈瓯;余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 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 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震川文集》) 译文 寒花是我妻子魏孺人的陪嫁丫鬟,死于1537年五月,埋葬在荒山上。 她服侍我而不能到老,是我们没了缘分(命不好)么? 当初,寒花刚陪嫁过来时才十岁,梳着两个环形发髻,拖着深绿色的长裙子。一天,天很冷,她点火煮熟了荸荠,削了满满一瓦盆。 我从外面回来,要取荸荠来吃,她端着荸荠,转过身去,不给我吃。妻子魏孺人见了便取笑我们。 妻子常常让她靠在小桌子旁边吃饭,她吃饭时,眼眶慢慢地翻动。妻子又指着她那样子对着我笑。 回想当时的情景,转眼又是十年了。唉,真可悲呀!再游乌龙潭记柳宗元潭宜澄,林映潭者宜静,筏宜稳,亭阁宜朗,七夕宜星河,七夕之夜宾客宜幽适无累。 然造物者岂以予为此拘拘者乎!茅子越中人,家童善篙楫。至中流,风妒之,不得至荷荡,旋近钓矶系筏。 垂垂下雨,霏霏湿幔,犹无上岸意。已而雨注下,客七人,姬六人,各持盖立幔中,湿透衣表。 风雨一时至,潭不能主。姬惶恐求上,罗袜无所惜。 客乃移席新轩,坐未定,雨飞自林端,盘旋不去,声落水上,不尽落潭,而如与潭击。雷忽震,姬人皆掩耳欲匿至深处。 电与雷相后先,电尤奇幻,光煜煜入水中,深入丈尺。而吸其波光以上于雨,作金银珠贝影,良久乃已,潭龙窟宅之内,危疑未释。 是时风物倏忽,耳不及于谈笑,视不及于阴森,咫尺相乱;而客之有致者反以为极畅,乃张灯行酒,稍敌风雨雷电之气,忽一姬昏黑来赴,始知苍茫历乱。已尽为潭所有,亦或即为潭所生;而问之女郎来路,曰不尽然,不亦异乎?招客者为洞庭吴子凝甫,而冒子伯麟、许子无念、宋子献孺、洪子仲伟,及予与止生为六客,合凝甫而七。 译文:潭水应当清澈见底,倒影在潭中的树木应当幽静,在潭里划行的竹筏应当稳当,潭边的亭台楼阁应当明朗舒爽,七月七日这天应当星河灿烂,七夕之夜宾客应当恬静无所牵累。然而造物者又岂会以此美景赐予我这个执着于红尘俗世的人! 茅生,是越中人氏,他家的书童善于划船。 我们划到了潭的中心,也许是风在妒忌我们的闲情雅兴吧,吹得我们到不了河荡,不久靠近钓鱼台了,将竹筏系在垂杨下面,细雨迷离沾湿了帷幔,我们还没有上岸的意思。不一会大雨如注,七个男士,六位女士,各个拿着雨伞站在帷幔里,衣服被雨打湿了。 忽然风雨交加,竹筏在潭中摇摇欲坠了,那些女士惊恐万分想赶快上岸,也顾不上他们精致的鞋袜了。 6. 学文言文的十大好处 浙江大学曾对已毕业的大学生们进行了一次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你觉得大学中文课程中最有用的是哪一门?结果出人意料,“古代文学”高居第一。绝大部分毕业生认为:“古代文学”能够提高他们的情操和气质,甚至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成绩。 学习文言文能体会到了文化美感。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些文言文(包括古诗词),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无论思想内容、感情因素,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能直接陶冶中学生修养,提高中学生文化素养,有利于将来成为一个气质高雅的人。一个对古代文学有一定基础的人,在实际工作中会有得体的表达和行动,也更容易接近成功。它让人充实,不轻浮。 了解古今词汇的关系,扩展语言知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一脉相承,例如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成语的来源出处、确切含义和演变过程,也就能够准确无误使用成语词汇。所以学习文言文能使我们的语言简洁明快,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习文言文能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我国许多现代大作家由于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语言修养,灵活地运用古典文学里固定下来的词、短语或语句形式,因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成为文学大家的。 学习文言文能借鉴古代名家写作技巧。古代作家所写的诗文,无论是立意、构思、取材、剪材、用典、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以及叙事、写景、记人、抒情、析理、言物等方面都各有特色,古代作家尤其是十分重视文章的意境、结构和语言,通过文言文学习,揣摩取法古代名家,对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大有裨益。中国有影响的文学大家无一不精通中国古代文学的。 任何国家的文化都是有根基的,而中国文化的底蕴始于古代文学,学习文言文,阅读古文能使人切实接触感染到中国的气质。文言文记载了我国古代文化遗产,读不懂文言文,也就读不懂古代文献,所谓继承、吸收和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同学们学我国古代的文章,只要借助简单的工具书就能读懂。我们能理解领悟汉唐诗文,甚至能读懂甲骨和竹简时代的文章。可是英国人要读懂三百多年前印刷的莎士比亚的原作,非得专家借助厚厚的工具书才能弄明白,中学生要想看懂可不是容易的。 中学生形象思维好,抽象思维已形成,记忆能力正值巅峰,正是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时候,千万不能错过这一学习文言文的黄金阶段。2023-07-17 20:09:201
文佳皇帝陈硕真:历史上唯一起义称帝的女性,看官军如何破解鬼神
文 碧水青山0 唐代陈硕真,善于用妖术巫事包装自己。当时,其影响非同小可,方圆几百里之内的僧侣百姓都纷纷赶来,对她顶礼膜拜。 公元653年十月初,陈硕真正式起兵。称 “文佳皇帝” ,比武则天称帝早38年,是中国 历史 上唯一一个起义称帝的女性领袖。 《新唐书·崔义玄》:始,硕真自言仙去,与乡邻辞诀。或告其诈,已而 捕 得,诏释不问。 开始,陈硕真,有一次自称马上就要羽化登仙离开人间了,与乡亲们告别。巧合的是,就在此时,有人状告她诈骗财物,被官府抓了起来。结果官方审问之后,又出文件将她无罪释放。 《新唐书·崔义玄》:于是姻家章叔胤,妄言:硕真自天还,化为男子,能役使鬼物。转相荧惑,用是能幻众。 陈硕真躲避牢狱之灾回到家后,她妹夫就到处搞包装宣传:陈硕真已经得道成仙,现在是从天界返回到人间。已经脱胎换骨的陈硕真,如今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她变成男人时,就能够驱阳间厉鬼,可以召地府阴兵。这番宣传非常有效,周围很快就聚集起了一大批信徒。 陈硕真经过这么精心包装,如此一番吹嘘,十里八乡都奔走相告,彼此对陈硕真 “自天还” 深信不疑。效果让人瞠目结舌。 《续高僧传》中记载, 左仆射房玄龄奏称:入贼诸州僧尼极广。 下面举一例,可以说明房玄龄所说的“ 极广” 程度。 《续高僧传》: 睦州妖女陈硕真。邪术惑人傍误良善。四方远僧都会建业。州搜县讨无一 延 之。 睦州陈硕真妖言惑众,用旁门左道迷惑游手好闲的人,误导良民百姓。四面八方的僧侣也到建业集合中转。各州各县的人相互传达鼓励赶赴睦州。他们一个个争先恐后,没有一个人耽误计划行程。 《续高僧传》: 融时居在幽岩室犹悬磬。寺众 贫煎 相顾无聊。日渐来奔数出三百。旧侣将散新至无依。虽欲归投计无所往。 高僧释法融大师当时打坐的寺庙,地处深山老林,居住的幽静石洞岩室,就在悬崖峭壁之上。寺内僧人之间平日只是彼此相见,没有一个外人,百无聊赖。可是因为受陈硕真的影响,许多僧人千里迢迢到这里暂停投宿,每天超出三百人之多。前到的僧人只是计划离去,新来则没有地方住。即使想让他们投宿,早已没有地方了。 《续高僧传》: 县官下责不许停之。 荒郊野外的寺庙,都是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其他能住宿的地方可想而知,自然惊动了官府。县里官员严厉下令,过往僧侣百姓,一律不许在这里停留。 《资治通鉴》: 初,睦州女子陈硕真以妖言惑众,与妹夫章叔胤举兵反,自称文佳皇帝,以叔胤为仆射。 当初,睦州女子陈硕真,用妖术巫事之言,蛊惑民众,说自己是神仙下凡,方圆几百里的信徒——僧尼百姓,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投靠到她的名下。 653年十月初,陈硕真与妹夫章叔胤,正式宣布起义,举兵反唐,自称“ 文佳皇帝 ”,仿照唐朝建立政权,命章叔胤为仆射,总管各项事宜。 仆射,唐初,相当于宰相。 《资治通鉴》: 叔胤率领兵众攻打桐庐,最后攻陷此城。陈硕真撞钟烧香,领兵二千人攻陷睦州及於潜县。又进攻歙州,未能攻下。 一天深夜, 章 叔胤乘官府毫无防备,率众突然攻打桐庐,最后攻占此城。 陈硕真本人,撞钟烧香,鼓舞慕名而来的信徒兵,并亲自领兵二千人攻陷睦州及附近的潜县。接着转攻歙州,歙州没有打下来。 陈硕真正式,攻占睦州,更是应者云集,人马迅速发展到近两万人,朝野震动。 《资治通鉴》: 高宗敕令:扬州刺史房仁裕征调军队讨伐。硕真遣其党童文宝,将四千人寇婺州。刺史崔义玄发兵拒之。 唐高宗李治,急忙敕令扬州刺史房仁裕征调军队,讨伐起义军。于此同时,陈硕真派遣当地人童文宝,带领四千信众进攻婺州。婺(wù)州刺史崔义玄,迅速征调军队抵抗。 《资治通鉴》: 民间讹言:硕真有神,犯其兵者必灭族,士众凶惧。 乡亲百姓都盛传:陈硕真有神灵保佑,她自己也法力无边。只要是进犯她的军队之人,会触怒神灵,必定遭到灭族之灾。 崔义玄手下的士兵们听到这些,都十分恐惧,不敢进攻。 《资治通鉴》: 司功参军崔玄籍曰:“起兵仗顺,犹且无成,况凭妖妄,其能久乎!”义玄以玄籍为前锋,自将州兵继之,至下淮戍,遇贼,与战。 因“ 硕真有神 ”,士兵不敢进攻,司功参军崔玄籍声色俱厉高喊:“起兵安定天下,依仗的是正道,尚且不一定能最后成功;何况她陈硕真凭借妖术旁门,怎么可能长久!”于是,崔义玄任命崔玄籍为前锋,自己则率领本州所有兵马随后。抵达下淮戍,碰到陈硕真的部众,双方展开了激战。 《新唐书·崔义玄》:至下淮戍,擒其谍数十人。有星坠贼营,义玄曰:“贼必亡。” 崔义玄刚到下淮戍,抓了陈硕真几十个间谍、探子、岗哨。 当夜,天空出现了流星坠入陈硕真的大营之中。于是崔义玄乘机会大肆宣传:兄弟们,流星已经掉进贼营之中,这就是上天要灭亡他们的征兆。 古代,流星与日食、月食一样,都是让人耿耿于怀的不详之兆。 崔义玄刚在陈硕真的军营周围抓了几十个间谍,就有流星落在自己眼前的敌方营里,会这么巧吗?流星降落,没有轰鸣之声,也没有火光冲天,陨石坠落,会这么温柔地落到地球上?当然不会! 如果真如史书所言,只是依靠年轻的崔玄籍一句“ 起兵仗顺 ”,振臂高呼,将士就敢放开手脚心潮澎湃地进攻?那么就低估了神灵鬼怪在古代百姓心目中的力量,就不会有一代一代的农民起义者利用鬼神拉拢民众,同样也低估了崔义玄的临场应变能力。 崔义玄,此人文武双全。论武,其人久经沙场,作战经验丰富老道。隋末大乱,他跟随李密,后追随李渊李世民父子,多次打败王世充。所以,崔义玄这次镇压陈硕真起义,也算是一个靠起义起家的人,镇压另一个起义的人。 论文,崔义玄 辄采诸家,条分节解,能是正之 ,能 与当朝 博士讨论《五经》正义。 对于导致 “士众凶惧” 的 “硕真有神” 言论,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前线指挥官崔义玄等人,采用了什么破解、应对之法,但可以找到一些相关的蛛丝马迹。 《隋唐五代墓志汇·夏侯绚》 改授使持节睦州诸军事睦州刺史。公运其智略,抚以温柔。遂使先反之谣。 夏侯绚,本是 使持节江州诸军事江州刺史, 还没有赴任,陈硕真起义就爆发了。陈硕真宣传自己法力无边,江东很多百姓信以为真,跟随她接二连三攻城夺地。因形势紧迫,夏侯绚 改授使持节睦州诸军事睦州刺史。 针对当时叛军的情况,夏侯绚没有强行镇压,而是运用谋略,以温和的策略宽抚百姓,首先派人四处辟谣。 《浙江通志》: 睦寇压境,妄称圣公,能役阴兵。少舒援唐。陈硕真兴妖伏诛。事缀文示众。众悟,相率抗贼,所保万余人。 陈硕真的人马攻打到兰溪时,陈硕真称自己变为男人时,是 “圣公” ,可以召唤奴役地狱阴兵来帮助自己。 当地人董少舒为了保住家乡,而支持唐军。最后陈硕真大兴巫事妖术而伏诛。 当时,董少舒将陈硕真的一些事情真相,接连不断地写出来,展示给乡亲们。大家了解情况后恍然大悟,跟随董少舒,帮助朝廷军队抵抗陈硕真的人马。从而保护了一万多人的生命。 故而可以断定, “星坠贼营” 的天文奇观 , 是崔义玄所为。晚上,是他故意用箭射到对方军营之中的火把之类的东西。 她说她有法术神灵,而召集信徒。那我就用 “星坠贼营” 激励士气。让士兵坚信对方必败,自己必胜。这是见多识广的崔义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新唐书·崔义玄》 ”诘朝奋击,左右有以盾鄣者。义玄曰:“刺史而有避邪,谁肯死?” 当夜,士兵都知道了 “星坠贼营”。 第二天清晨,一个个精神抖擞,奋起杀敌。 双方激战过程中,身边的卫士用盾牌保护崔义玄。他说:“如果连我这个刺史都贪生怕死、躲刀避箭,那么谁还肯拼死作战。” 《资治通鉴》: 于是士卒齐奋,贼众大溃,斩首数千级。听其余众归首;进至睦州境,降者万计。 崔义玄命令撤去盾牌,与军士们一起冲锋陷阵。于是士气大振、齐心协力奋战。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陈硕真军起义军迅速溃败,几千人被杀。 同时高声劝降,没有作战经验的陈硕真无力回天,只得听任自己的部众纷纷投降;官军抵达睦州境内,起义军已经毫无斗志,投降的人更是数以万计。 《资治通鉴》: 十一月,庚戌,房仁裕军合,获硕真、叔胤,斩之,余党悉平。 十一月初二,房仁裕与崔义玄二人率部包抄合围,俘获了陈硕真、章叔胤,将他们斩首示众,起义完全被平定。 至此,从十月初到十一月初,正好经历一个月的陈硕真起义在镇压中失败。 中国古代,女领袖农民起义,虽然不多,但也不乏其人。但女领袖起义称皇帝,陈硕真是第一人,也是 历史 上唯一起义称帝的女性。 (1)明·《五杂俎·人部》:彼 一丈青、陈硕真等,虽盗贼之靡,亦一时之雄也。 (2)始唐永徽四年。睦州女子陈硕真反。自称文佳皇帝。故梓桐相传有天子基、万年楼。方腊因得凭借以起义。 唐代陈硕真起义,自称文佳皇帝,传有天子基、万年楼。到宋代,与陈硕真同是睦州青溪县人的方腊,也用妖术邪道迷惑群众,日益自信,最后也凭借信徒起义。 (3)《历代建元考》: 唐 髙 宗曰:睦州女子陈硕贞反,自称文佳皇帝,文佳系伪号,非名年然。 官方不承认,文佳只是“伪号”,,而不是名正言顺的纪年年号 陈硕真,不被正统接受承认,不足为奇,奇怪的是,同样也不被民间文学接纳。 清·《拟两晋南北史乐府》 文佳帝:作尼能夺壻,作后先夺帝,牝朝谁与开先声?文佳皇帝陈硕贞。 意思是,当尼姑的时候,可以夺别人的男人为老公,当皇后时,可以先把帝位夺取到手。妇人篡权乱政的朝代,是谁开的先河,是文佳皇帝陈硕贞。 牝(pìn),雌鸟兽。 牝朝:唐代人称武则天当政时期;比喻妇人篡权乱政。 显然,这首乐府诗题目是《文佳帝》,但不难看出,事实是含沙射影武则天。读这首乐府诗,也许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就知道民间文学贬低陈硕真的原因。 陈硕真,也作陈硕贞, 历史 杂记中,大多记作陈硕真。 明代初年《混唐后传》与明代末年《隋唐演义》里面,说陈硕真是“ 原来是隋炀帝李夫人的妹子 ”,曾在感业寺为尼,法号 怀清 。 感业寺里面还有两位,一个是武媚娘(即武则天)。一个是法号怀义的冯小宝(后名为薛怀义)。怀清、武媚娘与 冯小宝三人 形影不离,常常一起同寝“ 弄了一夜 ” 。 武媚娘蓄发还宫时,在感业寺,正好有一个睦州客人陈仙客,怀清又与陈仙客相通,也蓄了发,跟他到了睦州。 《混唐后传》原文片段: “时睦州地里忽裂出一个池来,中间露出一条石桥,桥上刻着“怀仙”两字。人到池边照影,一生好歹,都照出来。因此怀清夫妻也去照照,见池中现出天子、皇后的打扮,怀情大喜,对仙客说:“桥上‘怀仙"二字,合著你我之名,又照见如此模样。武媚娘可以做皇帝,难道我们偏做不得。” 遂与仙客开起一个崇义堂,只忌牛犬,又不吃斋,所以人都来皈依信服。不上一两年,竟有数千余人。怀清自立一号,曰硕贞。选精壮俊俏后生,皆教他法术,俱能呼风唤雨。 硕贞起义,首先 把县尹杀了,据了城池,竖起黄旗,自称文佳皇帝,仙客称崇文王。 文佳皇帝陈硕贞,凶勇无比,无人能敌,武则天封薛怀义为右将军招抚陈硕贞。 也许是“ 抢掠娇娃,随处宣淫 ”破了法,陈硕贞的老公陈仙客,被另一路的薛仁贵 一枪刺死,枭了首级。 整天“ 拥着精壮徒弟 ”的陈硕贞,看见来人递上的昔日赠与薛怀义的定情之物——玉如意,泪流满面,也不管徒弟、老公与事业,立即鸣炮开门,归降接圣旨。陪薛怀义去见武则天,陈硕贞被封为归义王。 利用巫术聚集人马起事,并不是陈硕真的首创(例如张角利用“太平道”),其他女领袖起义,民间文学普遍会从正面大肆宣传,例如明代唐赛儿、清代王聪儿。唯有起义自称皇帝的陈硕真,被淹没在 历史 之中。 网上看见两篇《陈硕真传》,其中一篇号称“古本”。其实两版本相差无几。 “古本”《陈硕真传》: 睦州陈硕真,新安县人,身 颀皙 ,美姿容,而矫捷善斗,力能举千斤。年长不嫁,有求之者,则曰:九天玄女授我神力,能胜我即许之。乡里哄动,与角者甚众,而硕真未尝一败。中有勇力过人者,尽收为羽翼,以师礼事硕真。 这段没有什么生僻字词,不用翻译也能阅读。 毫无疑问,《陈硕真传》号称野史,其实是现代人的假作! 此文无作者、无年代朝代、无出处。而且 历史 知识漏洞百出。 文中说:“ 旨曰:新安县易名还淳,硕真就地剖决,以绝其患 ”。 ①唐代没有淳安。 ②唐代没有剖刑,即使皇帝为解心头只恨,也不会在圣旨这种正规文件中明言。 (2)“ 木驴 ”用法错误 《陈硕真传》文中说:“ 置硕真木驴上,伸杵入牝户中,推车遍游六街三市 ”。 古代用“ 木驴 ”押运犯人,的确“ 遍游六街三市 ”,借以敲打警告他人。如果裸体游行示众,就没有几人看,就更不提阴户外露,“ 伸杵入牝户”。 其实,无论是野史正史,还是杂文笔记,都没有“ 伸杵入牝户中 ”一说。即使是《水浒传》中: 取出王婆,推上木驴,拥出长街,剐死示众 。也没有“ 杵入牝户” 的意思。 “ 木驴 ”,是三国时期发明的一种运士兵、运石头的攻城工具,一直到唐代,“ 木驴 ”的作用,专属打仗攻城。 到宋代,因战争前线将士犯了重罪,没有囚车才偶尔用“ 木驴 ”押送重犯。 从元代到清朝,用“ 木驴 ”押送重犯相当普遍,也不分男女重犯。 例如《元曲·窦娥冤》 :窦天章云:张驴儿毒杀亲爷,奸占寡妇,合拟凌迟,押赴市曹中,钉上木驴,剐一百二十刀处死。 还有《西游记·附录 》: 招了先年不合,谋死陈光蕊情由,先将李彪钉在木驴上,推去市曹,剐了千刀,枭首示众讫。 “以儆百姓中的妇人”,专惩罚女性重犯,加装“木杵”,只有 《武则天四大奇案》 与 《狄公案》 中有,说是狄仁杰发明的。当然这两部书,不能当作 历史 与杂记来读。 另外,文中一些对被钉在 “木驴” 之上的陈硕真 丑态百出 的描写 ,在 任何稍微正经一点的小说里面,都不会出现,跟不提 历史 杂记了。 故而,网上《陈硕真传》,是当代人的恶作剧!2023-07-17 20:09:281
短小的课外文言文
1. 求五篇以上短小的课外文言文,要原文,译文和中心思想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二)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六)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 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七)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 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译文】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 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8)师旷论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 2. 求50篇短的初中“课外”文言文带翻译及题目 短小文言文及译文 1、傅马栈最难 桓公观于厩①,问厩吏曰:"厩何事最难?"厩吏未对,管仲对曰:"夷吾②尝为圉人③矣,傅马栈最难:先傅曲木,曲木又求曲木;曲木已傅,直木无所施矣。 先傅直木,直木又求直木;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矣。" (《管子·小问篇》) 注释: ①厩:马房。 ②夷吾:管仲的表字。③圉人:养马的人。 2、烛邹亡鸟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王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 (《晏子春秋》) 3、东野稷败马 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庄公以为文弗过也,使之钩百而反。 颜阖遇之,入见曰:"稷之马将败。"公密而不应。 少焉,果败而反。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 (《庄子·外篇·达生》) 4、济阴贾人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 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也。"立而观之,遂没。 5、子罕弗受玉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6、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列子》) 注:讴,唱歌。 7、郢人燕说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 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韩非子》) 8、工之侨献琴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①,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同款)焉②。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 (《郁离子》) 注解:①太常:官名,掌管祭祀。 祭祀需使用乐器。②窾:同"款",款式。 9、欲食半饼喻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志悔,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 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百喻经·欲食半饼欲》) 10、反裘负刍 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 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刘向《新序·杂事二》 注:刍(chú),柴草。 11、魏文侯期猎 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选自《魏文侯书》) 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曾任西门豹为螂守。 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 12、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惟其所以不得,则狗恶也。 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于是还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 田猎之获,常过人矣。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13、宋贾买璞 宋之富贾有监止子者,与人争买百金之璞玉,因佯失而毁之,负其百金,而理其毁瑕,得千溢焉。 注:溢,同"镒",古时二十两为一镒。 14、千金求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①君人,人君,国君。 ②涓人:国君的近侍。 15、熊渠子射石 昔者楚熊渠子夜行,见寝石以为伏虎,关弓射之,灭矢饮羽,下视,知石也。 却复射之,矢摧无迹。 (刘向《新序·杂事四》 16、多言何益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檘,然而不听。 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 3. 翻译精短课外文言文10篇 《寇准求教》原文: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 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译文:起先,张咏在成都,听说寇准当宰相,对自己的僚属说: “寇公是奇才,可惜学问权术不够。” 等到寇准出使陕州,张咏恰好从成都罢职 回来,寇准尊敬地供给帐幕,热情款待。张咏将离去,寇准送到郊外,问他说:“您有什么教我的?”张咏缓缓地说:“《霍光传》不可不读。” 寇准没明白他的意思,回来取书读之,读到“不 学无术”时,笑着说:“这是张公说我。” 《心正则笔直》原文:穆宗时,以夏州书记入奏。 帝曰:“朕尝于佛庙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拜右拾遗侍书学士。 帝问公权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 译文: 唐穆宗时,柳公权夏州书记的身份上奏折。唐穆宗说:“我曾经在佛庙见到你的笔迹,想(你)很久了。” 随即拜柳公权为侍书学士。唐穆宗问柳公权书法的用笔方法,柳公权回答说:“心思端正则用笔才能端正,这样才成法度。” 唐穆宗变了脸色,明白他是在用书法下笔来进谏。《管仲不谢私恩》原文:管仲束缚,自鲁之齐。 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 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译文:管仲被捆绑(在囚车上),从鲁国押往齐国。 走在路上,又饥又渴,经过齐境边疆绮乌城,向守疆的管理祈求饮食。绮乌的守疆官吏跪着帮他送食,十分恭敬的样子。 (随后,)守疆的官吏乘机偷偷地对管仲说:“假如你侥幸回到齐国不被处死而被齐国重用,(那时)你将用什么来报答我?”管仲说:“假如真的像你说的,我将会重用贤人,使用能人,评定(奖赏)有功之人,(除此,)我能拿什么来报答你呢?”守疆的官吏听了,对他很不满意。《子贡问政》原文: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翻译: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食物,充足的战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 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食物。 自古人都必有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 《太宗论安定之本》原文:房玄龄奏:“阅库甲兵,远胜隋世。” 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阙;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翻译:房玄龄上奏说:“我看过朝廷府库的兵械,远远超过隋朝。”太宗说:“铠甲兵械等武器装备,诚然不可缺少;然而隋炀帝兵械难道不够吗?最后还是丢掉了江山。 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百姓人心思定,这就是朕最好的兵械。” 《太宗罢朝》原文: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 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译文:太宗有一次下朝后生气地说:“真该杀了这个乡巴佬!”文德皇后问:“谁惹陛下生气了?”太宗说:“谁能比魏征更让我生气?每次朝会上都直言进谏,弄得我经常不自在。”皇后听了退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里(向太宗祝贺)。 太宗震惊地说:“ 皇后为什么要这样呢?”皇后回答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们就忠诚,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能够直言劝告。我因能在您这圣明之君的后宫而感到庆幸,怎么能不向您祝贺呢?” 《陶母责子》原文:陶侃,东晋之大将军也。 于国为栋梁,于民若父母,世人重之。其少时为鱼梁吏,尝以一坩鲊饷母。 母曰:“此何来?”使者曰:“官府所有。”母封酢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乃增吾忧也。” 译文:陶侃是东晋的大将军,是国家的栋梁,对待老百姓就像是自己的父母,因此世人都很敬重他。陶侃青年时代做管理河道及渔业的官吏,曾经(派官府里的差役)把一坛干鱼送给母亲。 母亲对使者说:“这坛干鱼是哪里来的?”使者回答说:“是官府的。”陶侃的母亲将送来的干鱼封好交还给差役并且回信,责备陶侃:“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却用公物(作为礼品)赠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愁。” 《荆人涉澭》原文: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翻译: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设立标记。 澭水突。 4. 初中课外文言文及翻译(越短越好) 1.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 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 可能吗?” 2.樊重树木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来求假焉。引种植之不可已出。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 注解:樊重:人名。梓漆:梓树和漆树。 【译文】樊重曾经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种植梓材和漆树。 当时的人们都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几年之后,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过去那些耻笑他的人,现在返过来都向他借这些东西。这说明种植树木是不可以停止的啊!俗谚说:“一年的计划,不如种谷子;十年的计划,不如种树木.”说的就是这件事呀!3.月攘一鸡 今有人日攘(rǎng) ①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②”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注释:①攘:窃取,偷。 ②君子:这里指行为端正的人。道:此处指行为道德。译文: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鸡,有人对他说:“这不是君子的行为。”他说:“那就让我少偷点,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然后就不偷了。”如果知道那是不对的,应该马上停止,为什么还要等来年? 5. 初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找一一篇短一点的,要有4个加点字解释,一 自护其短( 北人食菱 )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译文:有个北方人,自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菱角.后来到南方作官,(一次大家)坐在席上吃菱角,这个人连壳一起放到嘴里.有人提醒他说:“吃菱角要去壳.”他却想掩盖自己的短处,说:“我不是不知道要去壳,是想用来清热呀!”人家问他:“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到处都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个别字翻译 仕:官,做官 啖:吃 或:有人 短:缺点,这里指自己的无知 去:去掉 欲:想 寓意:这个故事是说一些人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强辞夺理,结果更被人取笑和看不起.。 6. 初中课外精短文言文大全 曹植聪慧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 太祖甚异之。【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 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 ④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文化常识】文学家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字子建。他从小颖悟,从上文看,十多岁时读过的书已相当多,而且文章也写得不错了。 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称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 他的诗歌多为五言,前期少数伤口反映了社会的动乱与自己的抱负,后期则表现自己的苦闷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顾 ②悉 ③将 ④诸 ⑤援 2、翻译:善属文 ;②奈何请人 ;③太祖甚异之 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 4、默写《七步诗》。 鲍子难客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 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 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 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注释】①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 ②祖:古人出远门设宴祭路神叫“祖”。③繁:毓。 ④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⑤蚋:一种吸血的小虫。 ⑥囋:叮咬。【文化常识】食客。 春秋战国时期凭一技之长投靠贵族的人叫“食客”。权贵人家为了网罗人才及显示实力,多的有食客三千,少的也有数百。 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谋划策,有的善外交辞令,那些擅长于偷鸡摸狗的有时也能成为食客。食客中凭才能大小区分等级。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和 ②亦 ③并 ④类 2、翻译:①天之于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题目“鲍子难客”中的“难”,解释为 。曹绍夔捉“怪”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 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 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 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出怀中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 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亦愈。 【注释】①罄:一种打击乐器。和尚用来作佛事。 ②术士:有法术的人。③斋钟:寺庙里开饭的钟。 ④律合:指频率相同。【文言知识】说“彼”。 “彼”有两个含义:一、指“那”、“那个”。上文“击彼此应”,意为敲击那个,这个就呼应。 成语“此起彼伏”,意为这里起来,那边下去。二、指“他”、“他们”。 成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意为了解他们(对方)也了解自己,那么一百次战斗也不会有危险。又,“纵彼不言,吾不愧于心乎”,意为纵然他(他们)不批评,我在心里能不感到惭愧吗?【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已 ②善 ③俄 ④作 ⑤盛馔 ⑥冀 ⑦具 ⑧讫 2、翻译:①僧俱以告 ②当为除之 ③僧苦问其所以 杨亿巧对寇莱公在中书。 与同事戏作对子:“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称为好对。 【注释】①寇莱公:即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莱国公。②中书:即中书省。 寇准时任宰相。③杨大年:杨亿,当时的文学家。 【文化常识】对“对子”。对“对子”是古代启蒙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如“黑”对“白”,“天”与“地”。“白萝卜”对“紫葡萄”,其中“白”与“紫”均为表示色彩的形容词,而“萝卜”与“葡萄”又都是连绵词,所以这样对是合格的。 若将“紫茶壶”对“白萝卜”就不行,因为一则“茶壶”不是连绵词,二则“茶壶”不能吃。对好“对子”,有利于日后作诗填词中运用对偶句。 如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吧零丁。”这对偶句写得极好。 对“对子”现在还有用,如写春联、鉴赏楹联等。【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为 ②应声 2、翻译:会杨大年适来白事 3、理解:杨大年对的对子好在哪里? 解缙敏对解缙尝从游内苑。 上登桥,问缙:“当作何语?”对曰:“此谓后边又高似前边。”上大说。 一日,上谓缙曰:“卿知宫中夜来有喜乎?可作一诗。”缙方吟曰:“君王昨夜降金龙。” 上遽曰:“是女儿。”即应曰:“化作嫦娥下九重。” 上曰:“已死矣。” 又曰:“料是世间留不住。” 上曰:“已投之水矣。”又曰:“翻身跳入水晶宫。” 上本欲诡言以困之。既得诗,深叹其敏。 【注释】①解缙:明朝人。②内苑:御花园。 ③上:指明成祖朱棣。【文言知识】说“卿”。 “卿”本是古代高级长官及爵位的称谓。西周、春秋时天子及诸侯下属的高级长官均称“卿”,如“卿大夫”(“卿”与“大夫”)。 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有上卿、亚卿等。另外,它也是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谓。 上文“。2023-07-17 20:09:481
630年的通鉴记载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上之中贞观四年(庚寅,公元六三零年)李世勣出云中,与突厥战于白道,大破之。二月,己亥,上幸骊山温汤。甲辰,李靖破突厥颉利可汗于阴山。先是,颉利既败,窜于铁山,馀众尚数万;遣执失思力入见,谢罪,请举国内附,身自入朝。上遣鸿胪卿唐俭等慰抚之,又诏李靖将兵迎颉利。颉利外为卑辞,内实犹豫,欲俟草青马肥,亡入漠北。靖引兵与李世勣会白道,相与谋曰:“颉利虽败,其众犹盛,若走度碛北,保依九姓,道阻且远,追之难及。今诏使至彼,虏必自宽,若选精骑一万,赍二十日粮往袭之,不战可擒矣。”以其谋告张公谨,公谨曰:“诏书已许其降,使者在彼,奈何击之!”靖曰:“此韩信所以破齐也。唐俭辈何足惜!”遂勒兵夜发,世勣继之,军至阴山,遇突厥千馀帐,俘以随军。颉利见使者,大喜,意自安。靖使武邑苏定方帅二百骑为前锋,乘雾而行,去牙帐七里,虏乃觉之。颉利乘千里马先走,靖军至,虏众遂溃。唐俭脱身得归。靖斩首万馀级,俘男女十馀万,获杂畜数十万,杀隋义成公主,擒其子叠罗施。颉利帅万馀人欲度碛,李世勣军于碛口,颉利至,不得度,其大酋长皆帅众降,世勣虏五万馀口而还。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露布以闻。丙午,上还宫。甲寅,以克突厥赦天下。以御史大夫温彦博为中书令,守侍中王珪为侍中;守户部尚书戴胄为户部尚书,参预朝政;太常少卿萧瑀为御史大夫,与宰臣参议朝政。三月,戊辰,以突厥夹毕特勒阿史那思摩为右武修大将军。四夷君长诣阙请上为天可汗,上曰:“我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群臣及四夷皆称万岁。是后以玺书赐西北君长,皆称天可汗。庚午,突厥思结俟斤帅众四万来降。丙子,以突利可汗为右卫大将军、北平郡王。初,始毕可汗以启民母弟苏尼失为沙钵罗设,督部落五万家,牙直灵州西北。及颉利政乱,苏尼失所部独不携贰。突利之来奔也,颉利立之为小可汗。及颉利败走,往依之,将奔吐谷浑。大同道行军总管任城王道宗引兵逼之,使苏尼失执送颉利。颉利以数骑夜走,匿于荒谷。苏尼失惧,驰追获之。庚辰,行军副总管张宝相帅众奄至沙钵罗营,俘颉利送京师,苏尼失举众来降,漠南之地遂空。蔡成公杜如晦疾笃,上遣太子问疾,又自临视之。甲申,薨。上每得佳物,辄思如晦,遣使赐其家。久之,语及如晦,必流涕,谓房玄龄曰:“公与如晦同佐朕,今独见公,不见如晦矣!”突厥颉利可汗至长安,夏,四月,戊戌,上御顺天楼,盛陈文物,引见颉利,数之曰:“汝藉父兄之业,纵淫虐以取亡,罪一也;数与我盟而背之,二也;恃强好战,暴骨如莽,三也;蹂我稼穑,掠我子女,四也;我宥汝罪,存汝社稷,而迁延不来,五也。然自便桥以来,不复大入为寇,以是得不死耳。”颉利哭谢而退。诏馆于太仆,厚廪食之。上皇闻擒颉利,叹曰:“汉高祖困白登,不能报;今我子能灭突厥,吾托付得人,复何忧哉!”上皇召上与贵臣十馀人及诸王、妃、主置酒凌烟阁,酒酣,上皇自弹琵琶,上起舞,公卿迭起为寿,逮夜而罢。突厥既亡,其部落或北附薛延陀,或西奔西域,其降唐者尚十万口,诏群臣议区处之宜。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中书侍郎颜师古以为:“突厥、铁勒皆上古所不能臣,陛下既得而臣之,请皆置之河北。分立酋长,领其部落,则永永无患矣。”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臣属;纵欲存立阿史那氏,唯可使臣其本族而已。国分则弱而易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置都护府,为其节度,此安边之长策也。”夏州都督窦静以为:“戎狄之性,有如禽兽,不可以刑法威,不可以仁义教,况彼首丘之情,未易忘也。置之中国,有损无益,恐一旦变生,犯我王略。莫若因其破亡之馀,施以望外之恩,假之王侯之号,妻以宗室之女,分其土地,析其部落,使其权弱势分,易为羁制,可使常为籓臣,永保边塞。”温彦博以为:“徙于兖、豫之间,则乖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建武故事,置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扞蔽,策之善者也。”魏征以为:“突厥世为寇盗,百姓之仇也;今幸而破亡,陛下以其降附,不忍尽杀,宜纵之使还故土,不可留之中国。夫戎狄人面兽心,弱则请服,强则叛乱,固其常性。今降者众近十万,数年之后,蕃息倍多,必为腹心之疾,不可悔也。晋初诸胡与民杂居中国,郭钦、江统,皆劝武帝驱出塞外以绝乱阶,武帝不从。后二十馀年,伊、洛之间,遂为毡裘之域,此前事之明鉴也!”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覆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东自幽州,西至灵州;分突利故所统之地,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之地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其众。五月,辛未,以突利为顺州都督,使帅其部落之官。上戒之曰:“尔祖启民挺身奔隋,隋立以为大可汗,奄有北荒,尔父始毕反为隋患。天道不容,故使尔今日乱亡如此。我所以不立尔为可汗者,惩启民前事故也。今命尔为都督,尔宜善守国法,勿相侵掠,非徒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壬申,以阿史那苏尼失为怀德郡王,阿史那思摩为怀化郡王。颉利之亡也,诸部落酋长皆弃颉利来降,独思摩随之,竟与颉利俱擒,上嘉其忠,拜右武候大将军,寻以为北开州都督,使统颉利旧众。丁丑,以右武卫大将军史大奈为丰州都督,其馀酋长至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已上百馀人,殆与朝士相半,因而入居长安者近万家。辛巳,诏:“自今讼者,有经尚书省判不服,听于东宫上启,委太子裁决。若仍不服,然后闻奏。”丁亥,御史大夫萧瑀劾奏李靖破颉利牙帐,御军无法,突厥珍物,虏掠俱尽,请付法司推科。上特敕勿劾。及靖入见,上大加责让,靖顿首谢。久之,上乃曰:“隋史万岁破达头可汗,有功不赏,以罪致戮。朕则不然,录公之功,赦公之罪。”加靖左光禄大夫,赐绢千匹,加真食邑通前五百户。未几,上谓靖曰:“前有人谗公,今朕意已寤,公勿以为怀。”复赐绢二千匹。林邑献火珠,有司以其表辞不顺,请讨之,上曰:“好战者亡,如隋炀帝、颉利可汗,皆耳目所亲见也。小国胜之不武,况未可必乎!语言之间,何足介意!”六月,丁酉,以阿史那苏尼失为北宁州都督,以中郎将史善应为北抚州都督。壬寅,以右骁卫将军康苏密为北安州都督。乙卯,发卒修洛阳宫以备巡幸,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以为:“洛阳未有巡幸之期而预修宫室,非今日之急务。昔汉高祖纳娄敬之说,自洛阳迁长安,岂非洛阳之地不及关中之形胜邪!景帝用晁错之言而七国构祸,陛下今处突厥于中国,突厥之亲,何如七国;岂得不先为忧,而宫室可遽兴,乘舆可轻动哉!臣见隋氏初营宫室,近山无大木,皆致之远方,二千人曳一柱,以木为轮,则戛摩火出,乃铸铁为毂,行一二里,铁彀辄破,别使数百人赍铁彀随而易之,尽日不过行二三十里,计一柱之费,已用数十万功,则其馀可知矣。陛下初平洛阳,凡隋氏宫室之宏侈者皆令毁之,曾未十年,复加营缮,何前日恶之而今日效之也!且以今日财力,何如隋世!陛下役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恐又甚于炀帝矣!”上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朕以洛阳土中,朝贡道均,意欲便民,故使营之。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后日或以事至洛阳,虽露居亦无伤也。”仍赐玄素彩二百匹。秋,七月,甲子朔,日有食之。乙丑,上问房玄龄、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癸酉,以前太子少保李纲为太子少师,以兼御史大夫萧瑀为太子少傅。李纲有足疾,上赐以步舆,使之乘至阁下,数引入禁中,问以政事。每至东宫,太子亲拜之。太子每视事,上令纲与房玄龄侍坐。先是,萧瑀与宰相参议朝政,瑀气刚而辞辩,房玄龄等皆不能抗,上多不用其言,玄龄、魏征、温彦博尝有微过,瑀劾奏之,上竟不问。?瑀由此怏怏自失,遂罢御史大夫,为太子少傅,不复预闻朝政。西突厥种落散在伊吾,诏以凉州都督李大亮为西北道安抚大使,于碛口贮粮,来者赈给,使者招慰,相望于道。大亮上言:“欲怀远者必先安近,中国如本根,四夷如枝叶,疲中国以奉四夷,犹拔本根以益枝叶也。臣远考秦、汉,近观隋室,外事戎狄,皆致疲弊。今招致西突厥,但见劳费,未见其益。况河西州县萧条,突厥微弱以来,始得耕获;今又供亿此役,民将不堪,不若且罢招慰为便。伊吾之地,率皆沙碛,其人或自立君长,求称臣内属者,羁縻受之,使居塞外,为中国籓蔽,此乃施虚惠而收实利也。”上从之。八月,丙午,诏以“常服未有差等,自今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服青;妇人从其夫色。”甲寅,诏以兵部尚书李靖为右仆射。靖性沈厚,每与时宰参议,恂恂似不能言。突厥既亡,营州都督薛万淑遣契丹酋长贪没折说谕东北诸夷,奚、■、室韦等十馀部皆内附。万淑,万均之兄也。戊午,突厥欲谷设来降。欲谷设,突利之弟也。颉利败,欲谷设奔高昌,闻突利为唐所礼,遂来降。九月,戊辰,伊吾城主入朝。隋末,伊吾内属,置伊吾郡;隋乱,臣于突厥。颉利既灭,举其属七城来降,因以其地置伊西州。思结部落饥贫,朔州刺史新丰张俭招集之,其不来者,仍居碛北,亲属私相往还,俭亦不禁。及俭徙胜州都督,州司奏思结将叛,诏俭往察之。俭单骑入其部落说谕,徙之代州,即以俭检校代州都督,思结卒无叛者。俭因劝之营田,岁大稔。俭恐虏蓄积多,有异志,奏请和籴以充边储。部落喜,营田转力,而边备实焉。丙子,开南蛮地置费州、夷州。己卯,上幸陇州。冬,十一月,壬辰,以右卫大将军侯君集为兵部尚书,参议朝政。甲子,车驾还京师,上读《明堂针炙书》,云:“人五藏之系,咸附于背。”戊寅,诏自今毋得笞囚背。十二月,甲辰,上猎于鹿苑;乙巳,还宫。甲寅,高昌王麹文泰入朝。西域诸国咸欲因文泰使入贡,上遣文泰之臣厌怛纥干往迎之。魏征谏曰:“昔光武不听西域送侍子,置都护,以为不以蛮夷劳中国。今天下初定,前者文泰之来,所过劳费已甚,今借使十国入贡,其徒旅不减千人。边民荒耗,将不胜其弊。若听其商贾往来,与边民交市,则可矣,倘以宾客遇之,非中国之利也。”时厌怛纥干已行,上遽令止之。诸宰相侍宴,上谓王珪曰:“卿识鉴精通,复善谈论,玄龄以下,卿宜悉加品藻,且自谓与数子何如?”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彦博。处繁治剧,众务毕举,臣不如戴胄。耻君不及尧、舜,以谏争为己任,臣不如魏征。至于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微长。”上深以为然,众亦服其确论。上之初即位也,尝与群臣语及教化,上曰:“今承大乱之后,恐斯民未易化也。”魏征对曰:“不然。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譬犹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也。”上深然之。封德彝非之曰:“三代以还,人渐浇讹,故秦任法律,汉杂霸道,盖欲化而不能,岂能之而不欲邪!魏征书生,未识时务,若信其虚论,必败国家。”征曰:“五帝、三王不易民而化,昔黄帝征蚩尤,颛顼诛九黎,汤放桀,武王伐纣,皆能身致太平,岂非承大乱之后邪!若谓古人淳朴,渐至浇讹,则至于今日,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上卒从征言。元年,关中饥,米斗直绢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上勤而抚之,民虽东西就食,未尝嗟怨。是岁,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上谓长孙无忌曰:“贞观之初,上书者皆云:‘人主当独运威权,不可委之臣下。"又云:‘宜震耀威武,征讨四夷。"唯魏征劝朕‘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朕用其言。今颉利成擒,其酋长并带刀宿卫,部落皆袭衣冠,征之力也,但恨不使封德彝见之耳!”征再拜谢曰:“突厥破灭,海内康宁,皆陛下威德,臣何力焉!”上曰:“朕能任公,公能称所任,则其功岂独在朕乎!”房玄龄奏:“阅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阙;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上谓秘书监萧璟曰:“卿在隋世数见皇后乎?”对曰:“彼儿女且不得见,臣何人,得见之?”魏征曰:“臣闻炀帝不信齐王,恒有中使察之,闻其宴饮,则曰‘彼营何事得遂而喜!"闻其忧悴,则曰‘彼有他念故尔。"父子之间且犹如是,况他人乎!”上笑曰:“朕今视杨政道,胜炀帝之于齐王远矣。”璟,瑀之兄也。西突厥肆叶护可汗既先可汗之子,为众所附,莫贺咄可汗所部酋长多归之,肆叶护引兵击莫贺咄,莫贺咄兵败,逃于金山,为泥熟设所杀,诸部共推肆叶护为大可汗。2023-07-17 20:10:131
以百姓为甲兵的翻释
闲时务农,战时上战场2023-07-17 20:11:022
资治通鉴之房玄龄奏。。。翻译加注释,急急急!!!
房玄龄上奏说:“我看过朝廷府库的兵械,远远超过隋朝。”太宗说:“铠甲兵械等武器装备,诚然不可缺少;然而隋炀帝兵械难道不够吗?最后还是丢掉了江山。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百姓人心思定,这就是朕最好的兵械。”2023-07-17 20:11:133
那个“房玄龄奏:阅府库甲兵……”那个资治通鉴文言文那一段怎么翻译啊?
一 古老的郑国渠和三白渠静静地流淌着。宛若长长的绸带,连结着遥相并列的径水和洛水,组成稠密的灌溉水网,滋润着京畿以北的大片土地。 郑国渠是战国时韩国水工郑国开凿,三白渠即大白渠、中白渠、南白渠,统称白渠。郑、白二渠水量足,流域广,水可浇田,水中泥沙可作肥料,沿岸人民颇得好处。有一首歌谣唱道:“郑渠前,白渠后,三月无雨不须愁。水得粮一石,泥亦增数斗,且溉且粪长禾黍,衣食京师亿万口。” 对于郑、白二渠,唐太宗是并不陌生的。当年,他随父皇李渊起兵太原,西下长安,曾在这郑、白二渠流经的关中地区度过了不少时日。他在郑国渠畔练过兵,在三白渠中饮过马,用那甘甜的渠水煮过香喷喷的米饭。这块丰饶的土地不仅给唐军以衣食之源,而且,凭着它充足的物产,在很短时间内扩充了三万精兵,积聚了雄厚的政治、经济力量,进而攻入长安,号令天下,开辟了大唐基业。正因如此,唐太宗对郑、白二渠颇有一番感情,那渠水,那游鱼,那岸畔的垂柳,那水上的小船常系心怀,常入梦中。 可是,这份刚刚呈来的邸报却披露了这样一则消息:郑白二渠的水量正在减少,灌溉量已由四万顷下降到一万顷。原因是许多富商大贾为谋私利,争相制造水磨,肆意开渠引水,致使大量渠水流失,农田用水受到影响,现在好多用来灌溉高岗地的筒车都因水量不足无法开动了。 唐太宗很生气,他马上叫人把中书舍人唤来,喝令道:“记朕敕令!” 中书舍人一见太宗发怒,大气都不敢出,预备好纸笔,恭首静听。 唐太宗一字一句地说道:“郑、白二水,民利所系,泄水伤农,国法不容。着御史台速派员查实,分检渠上水磨,尽行毁掉,有违令者,械送京师严处……” 中书舍人发现,唐太宗在口授完敕令之后,并未像往常一样前来审阅,而是缓缓地迈着步子,踱到窗前,双手倒背,不住地捻动着手指。中书舍人从唐太宗这个习惯动作中本能地意识到:皇上又费心计了。果然,只见唐太宗猛地掉转身来,一摆手道:“敕令停下!先让三省长官议一下,然后奏闻。” 二 中书舍人立即应道:“领旨!” 唐太宗素以处事果断、临变不惊而闻名朝野,一言既出,从不反悔。那么,今天的事情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自打太宗临朝以来,谏议大夫魏徽等人屡屡劝他兼听广纳,勿偏听偏信,不可独断专行。唐太宗采纳了这一正确意见,事无巨细,一般都不自作主张。方才因一时盛怒口授了敕令,但他很快又想到,现在情况才只见于一张邸报,事情原委并不甚明了。所以,他才决定停止下达敕令,先由三省长官议一下。 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是唐中央的决策机关。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尚书省长官尚书令都相当于宰相之职,这个宰相集团在处理国家政务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当三省长官在中书省的政事堂作了一番较为激烈的争论以后,中书令房玄龄来到了唐太宗的寝宫。 时刚过午时、唐太宗刚刚用完午膳,正准备到宫前的草坪上舞剑,活动活动身子,一出门便见房玄龄急匆匆地走来。唐太宗兴奋地迎上前去,将房玄龄延入宫中。坐定之后,房玄龄奏道:“方才,臣等已遵旨反复议过。认为,农为邦之本,民以食为天。郑白二渠关系着关中几万顷良田的灌溉和京师的衣食供给,决不可等闲视之。而今,富商大贾开渠引水,伤农害民,实当立即制止。可先派员查访,将渠边小磨尽行拆去,以保 障农田用水。” 唐太宗点了点头,道:“有异议吗?”房玄龄禀道:“起初倒是各有见地,后来便渐趋一致了。”说着看了一下日影,“足足争论了两个时辰呢。” 房玄龄是一位阅历丰富,胸有韬略的老臣,多年来一直在李世民身边奉事。他勤于职守,办事异常认真细心,唐太宗一直很器重他。此刻,唐太宗见他那副一丝不苟的神情,心中暗暗高兴,道:“爱卿辛苦了,还没用饭吧?”说着便要让人赐宴,犒赏房玄龄。房玄龄忙辞谢道:“万岁恩典,卑职不胜感激。只是卑职有件奏疏急待草成,还是回去吧。”唐太宗见他执意不肯,只好派人送他回府。 房玄龄刚走,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来了。长孙顺德是长孙皇后的族叔,隋时曾任右勋卫。那年隋炀帝出征辽东,顺德厌战逃匿,奔于太原。时逢李渊父子起兵灭隋,长孙顺德便欣然从之,并为李渊募兵。此后,南征北战,屡建战功。高祖即位,拜右骁卫大将军,官居三品,封薛国公。玄武门之变时,长孙顺德又协助李世民消灭了政敌李建成的余党,再立功勋,于是尤被重用,食俸一千二百户,并赐宫女,常宿内省,位极人 臣。 唐太宗见是长孙顺德,问道:“听说爱卿偶感风寒,现在是否康复?” 长孙顺德道:“谢陛下关照。这几日未上早朝,还望陛下赐谅。” 平时,长孙顺德与太宗说话是比较随便的,可是今天却有些异样。他面色有些慌张,高高的嗓门也显得低沉了。 唐太宗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在想着如何制止商贾开渠引水的问题。只听长孙顺德说道:“陛下,臣听说郑白渠水流失,农田灌溉受损,果有此事么?”唐太宗没想到长孙顺德也谈起了渠水问题,便问道:“爱卿近日未上早朝,怎么知道?”长孙顺德有些不好意思:“臣方才遇到中书令房大人,闲谈了几句……”唐太宗问长孙顺德:“对此事爱卿有何高见?”长孙顺德道:“臣正为此事而来。臣以为,国家正当初建,商农都不可偏废。商贾用些渠水,我看与农田并无大妨。况且,振兴商业也是富国大计啊!” 接着,长孙顺德讲,他统领的右骁卫有一个兵曹家就在白渠流经的栎阳附近,据他说,他并未见到渠边置有水磨,也并没发现渠水流失现象。还有一个兵曹,也是关中人,看到白渠边有水磨,但寥寥无几,根本无妨农田。他劝太宗不必小题大作,把问题看得太重。 听了长孙顺德这番话,唐太宗一愣,心想:长孙顺德是一个武人,历来很少过问政事,今天怎么突然关心起郑白渠水问题来了? 三 第二天早上,内侍呈来一纸劾奏,是一位御史所书。唐制:御史、监察史掌管弹劾之权,可以通过面劾、奏劾等手段弹劾朝臣,揭露他们的弊端。 当唐太宗展开奏疏以后,脸色立时变了。原来,御史弹劾的是勋臣贵戚、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说他不顾皇上最近关于力戒贪赃、整饬吏治的诏令,私自接受了关中豪富郑名远的贿赂绢三百匹,支持和包庇郑名远开渠引水,设置水磨,与民争利。郑氏一开先例,商贾竞相效仿,而今,两渠沿岸水磨无数,渠水大量流失,不少农田已近干涸,乡民怨声载道 唐太宗拿奏疏的手颤抖了。昨日下午长孙顺德那番奇怪的举动又历历出现在眼前。唐太宗鄙夷地一笑,把奏疏扔在案上。 唐太宗呆呆地坐着。他双眉紧锁,心绪很乱。他极力排除长孙顺德进入自己的脑海,可是,那熟悉的形象,那熟悉的嗓音反倒越来越清晰起来…… 在本朝的名将中,长孙顺德也算是屈指可数的了。他作战勇猛,颇善骑射。当年与刘文静出战隋将左骁卫大将军屈突通时,先败屈突通于潼关,后又追至桃林,亲自抓获屈突通送往京师,首立战功。但是,长孙顺德也有自己的弱点,那就是有些贪图小利。那次随太宗破薛举,珍宝如山积,顺德私取入囊,军中将士也争相捡取,军纪一时大坏。对此,太宗曾训戒过他,想不到如今却又旧病复发了。 唐太宗决定要严惩长孙顺德,以戒群臣。但是,当他念及顺德的功绩时不免又犹豫起来。怎么办呢?他久久地思索着,思索着…… 这天下午,唐太宗特意叫人通知长孙顺德,明日早朝有要事待议,如病已见轻,务按时上朝。其实,长孙顺德并没什么大病,只不过是因功高位显,意志渐衰,想避开事务,轻闲一下而已。一听唐太宗特意传他上朝,不禁犯了狐疑,心中一阵慌张。事情并未超出长孙顺德的预料。两仪殿上,三品以上文武官员刚刚分班立定,唐太宗便态度严肃地披露了长孙顺德在法受财的事: “郑白渠水,民利所系,商贾争置水磨,开渠引水,与民争利,必当严加制止。可是,朝中竟有人私受贿赂,恣意纵恶,实在是胆大妄为……” “谁?”“万岁说的是谁呢?”大臣们你看我,我看你,窃窃私语,议论纷纷。长孙顺德面红耳赤,心在怦怦地跳。 唐太宗又接着说道:“朕听说,贪人不知爱财,此话很有道理。现在内外官员五品以上俸禄优厚,一年所得,数目很大。如果受人财贿,不过数万,而且一旦暴露,官俸便会丧失,这难道是真爱财吗?国君贪婪,必丧其国,人臣贪婪,必亡其身。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古时秦惠王欲征伐蜀国,不知道路,便刻了五条石牛,在石牛的屁股后面放上金子。蜀人见到了,以为牛能便金,便派力士将石牛拖回蜀国,于是在荒原上留下 一条印迹。秦国军队循着这条印迹前往蜀国,一举获胜。还有汉代大司农田延年,他掌管着国家的钱谷金帛,利用职权之便,贪赃受贿三千万钱,事败身死。明珠是贵重的,用明珠打鸟未免可惜;人之性命重于明珠,如若见金钱财物而不惧刑纲,径自受纳,这 岂不是不珍惜自身性命吗?” 唐太宗显然很激动。他的声调很高,不断地打着手势,脸也涨得通红。群臣屏息静听,殿堂上一片肃静。长孙顺德觉得,唐太宗的话每一句都像刺向他,他不敢正视太宗那威严的目光,默默地低下头去。 唐太宗走下御座,继续激愤地说道:“贪赃受贿不仅害己,而且误国。受人之贿,必然受人驱使。或者为人疏通关节,或为人开脱罪责,或为人提供便利。食人口缄,拿人手短。受了别人的贿赂,拿了别人的东西,眼睛就会变瞎,耳朵就会变聋,就会看不 到害国害民之事,听不到害国害民之声,就不能履行为官的职责,不能扬善抑恶,致使黑白混淆,是非颠倒,恶人公行,坏事层出,这将毁我江山,坏我基业!” 唐太宗越说越激愤,临近话尾,几乎近于怒吼了。 长孙顺德热汗直流,浑身战栗,身不由己地“扑通”一声跪到太宗面前,嗫嚅着:“罪臣……罪臣死罪……” 唐太宗扫了长孙顺德一眼,用讽刺的口吻说道:“你就是当年助太上皇募兵,共图大业的右骁卫大将军吗?” 长孙顺德低声道:“卑职不敢当。” 唐太宗正色道:“你身为将军,难道不明军纪国法?” 长孙顺德不敢抬头:“卑职一时疏忽,铸成大错,甘愿伏罪。” 唐太宗道:“长孙将军,我是为你惋惜。我不理解,为什么三百匹绢就能买通一个身经百战的将军?就能使一个三品高官昧着良心,不顾国法,不顾民利,为坏人辩解?若是一千匹、一万匹呢,难道就把这大唐江山拱手送人不成?” 长孙顺德羞愧难言,老泪纵横,沉痛地说道:“罪臣愧对陛下,望赐臣改过之机,臣决不再犯……” 唐太宗语气稍稍有些缓和:“你如果真正能够益国利人,朕可以与你共有国家的府库,为何偏偏走上这个门径,贪冒如此呢?” 说到这里,唐太宗看了看司掌国家刑法的大理少卿戴胄,问道:“大理少卿,你打算作何处置?” 戴胃道:“恭遵圣意。” 唐太宗于是喝令:“来人!” 听到唐太宗喝令来人,长孙顺德一下子瘫在地上。他似乎听到卫士的刀戟在碰响,似乎看到刀斧手正提刀执索凶狠狠地向他走来。刀光在闪耀,鲜血在流淌,他神志混乱了。他有心请太宗念及旧情,饶恕此罪,但他不敢。他觉得没有脸面开口。他绝望了, 无力地闭上了眼睛。 朦胧中,忽听太宗大声说道:“赐长孙顺德绢五百匹!” 像是作梦,却分明是现实。 长孙顺德睁眼一看,唐太宗那冷峻严肃的面容已换上关切的微笑,侍者已托着绢帛向他走近。 长孙顺德慌忙起身,连连摆手道:“罪臣不敢受,罪臣不敢受。” 唐太宗笑道:“收下吧。” 长孙顺德更是迷惑不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唐太宗道:“朕已决定,调任你为泽州刺史。那将是一州的财富啊!” 长孙顺德又跪到地上,叩头不止:“万岁请勿戏臣,臣决不敢再犯!” 唐太宗哈哈大笑,道:“不要误会。我是说看你如何以这一州的财富造福于民。”说着,亲手搀起长孙顺德,道:“起来吧,准备赴任。”接着,唐太宗向众臣一挥手:“郑、白渠水问题依诏令办理。退朝!”大步走下殿去。 长孙顺德望着唐太宗那渐渐远去的背影,听着那退朝的鼓声,僵立在空寂的殿堂之中…… 四 早朝散去之后,大理少卿戴胄并没回府。今天的事他越想越觉得奇怪。据他了解,唐太宗本人是力戒奢侈的,他也最恨那些贪赃枉法的人。记得有一次右卫将军陈万福自九成宫赴京,违法私取驿站的麦麸数石,唐太宗竟让他背着麦麸游街,以耻其心。那么今天太宗为何变得如此宽容?他想,长孙顺德是元勋贵戚,可能是有意偏袒他。想到这里,作为一个以犯颜执法著称的大理少卿心中很是不快。他认为,太宗袒护亲戚是不应 当的,在国法面前不应分贵贱尊卑,因人设法将使国家大法失去效力。自己身为执法官,应挺身维护法的尊严。想到这里,他决定到太宗宫中,当面指出太宗的过错。 当戴胄来到太宗寝官的时候,长孙皇后正在向太宗说着什么。原来,长孙皇后也听说了太宗对长孙顺德的处理。长孙皇后的贤慧是有名的,她生怕太宗不秉公执法,偏袒亲戚,让朝野议论,便诚挚地劝太宗道:“万岁,臣妾闻知,古来都是天子犯法与庶人同罪。现在顺德犯法,应秉公处理,若偏袒牵就,对国家、对顺德本人都是无益的。” 唐太宗不慌不忙地品着茶,做出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说道:“天子犯法与庶人同罪?这不过是一句空话。古往今来,哪有此事?还是法不阿贵,皇帝国戚理应优待。” 长孙皇后急了:“陛下,这绝对使不得。顺德虽有微功,但决不能以功掩过;虽为国戚,不能特殊。如果万岁执意不肯,臣妾宁愿降为庶人,亲戚们也休想作威作福!” 唐太宗只是笑:“大可不必,大可不必!区区小事,何必想得那么多?” “万岁,偏袒国戚,历来是致祸之源。汉代诸吕作乱的事不能不引以为鉴!”长孙皇后仍不罢休。 唐太宗一摆手:“事情不会那样严重的。走,随朕去偏殿看看傀儡戏,那木制小人经人摆弄,栩栩如生,颇逗人喜欢。走吧!”说着,拉着长孙皇后就走。长孙皇后往后缩着身子,焦急地喊着:“万岁若不依臣妾,臣妾决不去看!” 正当唐太宗拉着长孙皇后向外走时,内侍引着戴胄走来。戴胄一见太宗,便深施一礼,颇为郑重地说道:“陛下,国不可无法,法不可询私。长孙顺德枉法受贿,包庇恶人,罪不可赦,陛下怎又赐绢、赐官?” 不等戴胄说完,唐太宗哈哈大笑起来。他笑得那样舒心,那样得意。 长孙皇后和戴胄都愣住了。 唐太宗接着说道:“方才不过是开个玩笑。我何曾是要奖赏罪臣?顺德在法受财,理应严处。可他既已知错认错,这就难得。顺德乃国之元勋,不能随意谴斥。纵有小过,亦应爱护,人才难得啊。这样讲,决非姑息养奸,而是为了教育本人,使其真正认识自己的罪过。赠绢便出自此意。” 戴胄大为不解:“明明是赐绢,怎么倒成了处罚?” 唐太宗点点头:“正是。得绢之辱甚于受刑。这五百匹绢不是对他的奖赏,而是对他的惩罚。人是有自尊心的。顺德果有人性,必然耻于受绢,得绢之后一定羞愧自省,思改前非。2023-07-17 20:11:234
帮忙翻译下从“房玄龄奏。。。。到此乃朕之甲兵也
房玄龄奏,“阅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阙;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义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房玄龄上奏说:“我看过朝廷府库的兵械,远远超过隋朝。”太宗说:“铠甲兵械等武器装备,诚然不可缺少;然而隋炀帝兵械难道不够吗?最后还是丢掉了江山。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百姓人心思定,这就是朕最好的兵械。”2023-07-17 20:11:401
不要继续了文言文
1. 搜集经典语句,不要古文 1.有时候,我们不要想太多,顺着自己的心意就好了。 2.永远都不要停止微笑,即使是在你难过的时候,说不定有人会因为你的笑容而爱上你。 3.因为爱得尊严,我选择离去。因为爱得无奈,我选择放弃。 4.如果你想拥有你从未有过的东西,那么你必须去做你从未做过的事情。 5.不论做什么事,相信你自己,别让别人的一句话将你击倒。一点点语录网 6.生命匆匆而过,不必委曲求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宠爱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7.所谓幸福,就是一个笨蛋遇到一个傻瓜,引来无数人的羡慕和嫉妒,平淡一生。 8.有时候,你给别人最简单的建议,却是自己最难做到的。 9.小时候,幸福是件很简单的事;长大后,简单是件很幸福的事. 10.最固执的,是你自己。你可以说服所有人,却说服不了自己的心。 11.人是无法在快乐中成长的。快乐会使人肤浅,我们在痛苦中成长,蜕变才会更了解人生。 12.该执着的永不怨悔,该舍去的永不牵挂,该珍惜的永不丢弃。 13.对不起是一种真诚,没关系是一种风度。如果你付出了真诚,却得不到风度,那只能说明对方的无知与粗俗。 14.不要说机会从来没有出现,它曾经出现过,只是你舍不得放下自己拥有的东西。 15.没有什么是永远,也没什么会很久。找个借口,谁也都可以先走。 16.人们都说失去后才知道珍惜,其实珍惜后的失去比什么都痛。 17.无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后就不要停止;无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后就不要后悔。 18.永不期待,不假设,永不强求,顺其自然。若是注定发生,必会如你所愿。 19.生活就是改变。有时痛苦,有时精彩。但大多数时候,两者兼有。 20.怕被伤害的人,永远抓不到真正的幸福;怕伤害别人的人,永远都会被别人有意无意的伤害。 21.有时候,你说的话可能会伤到别人,但是有的时候,你的沉默会让人伤得更深。 22.放声大哭之后,再继续勇敢;遭受挫折后,还保持相信。这才是爱情的应有状态。 23.不是除了你,我就没人要了。(本文来自一点点语录网 )只是除了你,我谁都不想要。 24.趁年青,趁梦想还在,想去的地方,现在就去。想做的事情,现在就做。 25.幸福,从没捷径,也没有完美无瑕,只有经营,只靠真心。 26.有时候,上天没有给你想要的,不是因为你不配,而是你值得拥有更好的。 27.恋爱是租一个人的心,婚姻是拴一个人的心,爱情是吞一个人的心。 28.不能承受的时候,你就接受吧,接受现实的安排,沉淀困苦,放过自己。 2. 30句名言,不要古诗、古文及文言文 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私心胜者,可以灭公。 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别小看任何人,越不起眼的人.往往会做些让人想不到的事 明确的目标和执著的精神几乎可以让你实现任何理想,达成任何目标! 自信的生命最美丽! 在追求某个人生目标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被那些并不重要的细枝末节和毫无意义的杂事分散精力,忘记自己的初衷,甚至走到岔路上。所以要时刻提醒自己“土拨鼠哪去了?”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在有生之年,把握住自己真正的志趣与才能所在,专一地做下去,才可能有所成就。不但要有魄力,而且要有判断力,摆脱其他外务的诱惑,不为一切名利权位等等虚荣而中途改道。这样,才能促成一个人事业的辉煌。 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达人之障。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事业充满热爱,并选定了自己的工作愿望,就会自发地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工作。如果一个人一生当中没有任何目标,那他最终就会迷失自己。 相信梦想是价值的源泉,相信眼光决定未来的一切,相信成功的信念比成功本身更重要,相信人生有挫折没有失败,相信生命的质量来自决不妥协的信念。 希望是厄运的忠实的姐妹。 真正的成功者能令一个家庭、一所母校、一家公司、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以他为荣。但,他靠的往往不是后者给他的荣耀和给他提供的优越条件,而是靠个人奋斗。 我们什么都没有,唯一的本钱就是青春。梦想让我与众不同,奋斗让我改变命运 天再高又怎样,踮起脚尖就更接近阳光 生活中许多人是习惯性羚羊思维的牺牲品。通常,问题并不是在他们朝目标努力的过程中犯错,而是他们没有坚持继续向目标努力。 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 自然界没有风风雨雨,大地就不会春华秋实。 种子牢记着雨滴献身的叮嘱,增强了冒尖的勇气。 我们这个世界,从不会给一个伤心的落伍者颁发奖牌。 名人名言 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它只是让人们的脚放上一段时间,以便让别一只脚能够再往上登。 所有的胜利,与征服自己的胜利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 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人只能引为烧身,只有真正勇敢的人才能所向披靡。 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勤奋是你生命的密码,能译出你一部壮丽的史诗。 人类的希望像是一颗永恒的星,乌云掩不住它的光芒。特别是在今天,和平不是一个理想,一个梦,它是万人的愿望。 人的价值,在遭受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请安静且愉快地接受人生,勇敢地、大胆地,而且永远地微笑着。 所谓天才,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贪婪是最真实的贫穷,满足是最真实的财富。 励志格言 我们活着不能与草木同腐,不能醉生梦死,枉度人生,要有所作为。 若软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平时没有跑发卫千米,占时就难以进行一百米的冲刺。 一分钟一秒钟自满,在这一分一秒间就停止了自己吸收的生命和排泄的生命。只有接受批评才能排泄精神的一切渣滓。只有吸收他人的意见。我才能添加精神上新的滋养品。 3. 求文言文短文翻译 不要太长 不要几句 20篇 房玄龄奏:“阅府库甲兵,远胜隋世。” 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阙;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义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参考译文:房玄龄向唐太宗禀奏:“我查看了仓库里的盔甲兵器,远远胜过隋朝。”唐太宗说:“武器装备确实不可缺少,但是隋炀帝的武器难道充足吗?最终他还是失掉了天下。 如果你们尽心尽力使百姓平安,这就是我的真正的武器装备啊。”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 旋:转弯。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 犯:碰到。⑤柁:同“舵”。 译文: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 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 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 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 可能吗?” 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 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1浮梁:浮桥。2维:系,连结。 3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4真定:却今天河北正定。 5权衡:秤锤秤杆。 翻译:宋时曾建浮桥,并铸八头铁牛镇桥。 治平年间河水暴涨,冲毁浮桥,铁牛沉入河底。官员悬赏能使铁牛浮出水面的人。 有个叫怀丙的和尚建议,将铁牛固定在两艘装满泥土的大船中间,用勾状的巨木勾住牛身,这时慢慢减去两船的泥土,船身重量减轻,自然浮起,连带也将铁牛勾出水面。转运使(官名,掌军需粮饷、水陆转运)张焘(字景元)赐给和尚一件紫色袈裟,以示嘉奖。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从节俭到奢侈很容易,但是从奢侈再回到节俭就很困难了。) 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 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翻译: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 我今天的(高)俸禄哪能长期享有(呢)?(我)自己(的健康)哪能长期保持(呢)?(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病死了,情况)与现在不一样,家里的人习惯于奢侈生活已经很久,不能立刻节俭,(那时候)一定会(因为挥霍净尽而)弄到饥寒无依,何如(不论)我作(大)官或不作(大)官,活着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标准都)固定像(同)一天(一样)呢?”唉,大的有道德才能的人的深谋远虑,哪里(是)凡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公曰:"善。 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雨(y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 陛:宫殿的台阶。闻命:听到辞命。 闻,听;命,辞命。 翻译:景公在位当政时,曾连续下雪三天而不放晴。 景公穿着白色的狐裘大衣,坐在大堂一边的台阶上。晏子入宫觐见,站了一会儿, 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却不那么冷。” 晏子说:“天真的不冷吗?”景公笑了笑。晏子说:“晏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王自己饱了却知道别人饿着,自己暖了却知道别人冻着,自己安逸了,却能知道别人正在辛劳。 可惜现在您却不知啊!” 景公说:“好!寡人我受教了。”于是拿出裘衣与粮食,发放给那些受饥寒煎熬的人们 1.明人吴俨,家巨富,至尚书益。 其子沧州酷好书画,购藏名笔颇多。一友家有宋宫所藏唐人十八学士袖轴一卷,每欲得之,其家非千金不售。 吴之弟富亦匹兄,惟粟帛是积,然文人常鄙之。一日,其弟语画主曰:“《十八学士》果欲千金耶?”主曰:“然。” 遂如数市之。后置酒宴兄与其素鄙已者。2023-07-17 20:11:471
求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41的翻译
古老的郑国渠和三白渠静静地流淌着。宛若长长的绸带,连结着遥相并列的径水和洛水,组成稠密的灌溉水网,滋润着京畿以北的大片土地。郑国渠是战国时韩国水工郑国开凿,三白渠即大白渠、中白渠、南白渠,统称白渠。郑、白二渠水量足,流域广,水可浇田,水中泥沙可作肥料,沿岸人民颇得好处。有一首歌谣唱道:“郑渠前,白渠后,三月无雨不须愁。水得粮一石,泥亦增数斗,且溉且粪长禾黍,衣食京师亿万口。”对于郑、白二渠,唐太宗是并不陌生的。当年,他随父皇李渊起兵太原,西下长安,曾在这郑、白二渠流经的关中地区度过了不少时日。他在郑国渠畔练过兵,在三白渠中饮过马,用那甘甜的渠水煮过香喷喷的米饭。这块丰饶的土地不仅给唐军以衣食之源,而且,凭着它充足的物产,在很短时间内扩充了三万精兵,积聚了雄厚的政治、经济力量,进而攻入长安,号令天下,开辟了大唐基业。正因如此,唐太宗对郑、白二渠颇有一番感情,那渠水,那游鱼,那岸畔的垂柳,那水上的小船常系心怀,常入梦中。可是,这份刚刚呈来的邸报却披露了这样一则消息:郑白二渠的水量正在减少,灌溉量已由四万顷下降到一万顷。原因是许多富商大贾为谋私利,争相制造水磨,肆意开渠引水,致使大量渠水流失,农田用水受到影响,现在好多用来灌溉高岗地的筒车都因水量不足无法开动了。唐太宗很生气,他马上叫人把中书舍人唤来,喝令道:“记朕敕令!”中书舍人一见太宗发怒,大气都不敢出,预备好纸笔,恭首静听。唐太宗一字一句地说道:“郑、白二水,民利所系,泄水伤农,国法不容。着御史台速派员查实,分检渠上水磨,尽行毁掉,有违令者,械送京师严处……”中书舍人发现,唐太宗在口授完敕令之后,并未像往常一样前来审阅,而是缓缓地迈着步子,踱到窗前,双手倒背,不住地捻动着手指。中书舍人从唐太宗这个习惯动作中本能地意识到:皇上又费心计了。果然,只见唐太宗猛地掉转身来,一摆手道:“敕令停下!先让三省长官议一下,然后奏闻。”二中书舍人立即应道:“领旨!”唐太宗素以处事果断、临变不惊而闻名朝野,一言既出,从不反悔。那么,今天的事情又是为什么呢?原来,自打太宗临朝以来,谏议大夫魏徽等人屡屡劝他兼听广纳,勿偏听偏信,不可独断专行。唐太宗采纳了这一正确意见,事无巨细,一般都不自作主张。方才因一时盛怒口授了敕令,但他很快又想到,现在情况才只见于一张邸报,事情原委并不甚明了。所以,他才决定停止下达敕令,先由三省长官议一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是唐中央的决策机关。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尚书省长官尚书令都相当于宰相之职,这个宰相集团在处理国家政务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三省长官在中书省的政事堂作了一番较为激烈的争论以后,中书令房玄龄来到了唐太宗的寝宫。时刚过午时、唐太宗刚刚用完午膳,正准备到宫前的草坪上舞剑,活动活动身子,一出门便见房玄龄急匆匆地走来。唐太宗兴奋地迎上前去,将房玄龄延入宫中。坐定之后,房玄龄奏道:“方才,臣等已遵旨反复议过。认为,农为邦之本,民以食为天。郑白二渠关系着关中几万顷良田的灌溉和京师的衣食供给,决不可等闲视之。而今,富商大贾开渠引水,伤农害民,实当立即制止。可先派员查访,将渠边小磨尽行拆去,以保障农田用水。”唐太宗点了点头,道:“有异议吗?”房玄龄禀道:“起初倒是各有见地,后来便渐趋一致了。”说着看了一下日影,“足足争论了两个时辰呢。”房玄龄是一位阅历丰富,胸有韬略的老臣,多年来一直在李世民身边奉事。他勤于职守,办事异常认真细心,唐太宗一直很器重他。此刻,唐太宗见他那副一丝不苟的神情,心中暗暗高兴,道:“爱卿辛苦了,还没用饭吧?”说着便要让人赐宴,犒赏房玄龄。房玄龄忙辞谢道:“万岁恩典,卑职不胜感激。只是卑职有件奏疏急待草成,还是回去吧。”唐太宗见他执意不肯,只好派人送他回府。房玄龄刚走,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来了。长孙顺德是长孙皇后的族叔,隋时曾任右勋卫。那年隋炀帝出征辽东,顺德厌战逃匿,奔于太原。时逢李渊父子起兵灭隋,长孙顺德便欣然从之,并为李渊募兵。此后,南征北战,屡建战功。高祖即位,拜右骁卫大将军,官居三品,封薛国公。玄武门之变时,长孙顺德又协助李世民消灭了政敌李建成的余党,再立功勋,于是尤被重用,食俸一千二百户,并赐宫女,常宿内省,位极人臣。唐太宗见是长孙顺德,问道:“听说爱卿偶感风寒,现在是否康复?”长孙顺德道:“谢陛下关照。这几日未上早朝,还望陛下赐谅。”平时,长孙顺德与太宗说话是比较随便的,可是今天却有些异样。他面色有些慌张,高高的嗓门也显得低沉了。唐太宗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在想着如何制止商贾开渠引水的问题。只听长孙顺德说道:“陛下,臣听说郑白渠水流失,农田灌溉受损,果有此事么?”唐太宗没想到长孙顺德也谈起了渠水问题,便问道:“爱卿近日未上早朝,怎么知道?”长孙顺德有些不好意思:“臣方才遇到中书令房大人,闲谈了几句……”唐太宗问长孙顺德:“对此事爱卿有何高见?”长孙顺德道:“臣正为此事而来。臣以为,国家正当初建,商农都不可偏废。商贾用些渠水,我看与农田并无大妨。况且,振兴商业也是富国大计啊!”接着,长孙顺德讲,他统领的右骁卫有一个兵曹家就在白渠流经的栎阳附近,据他说,他并未见到渠边置有水磨,也并没发现渠水流失现象。还有一个兵曹,也是关中人,看到白渠边有水磨,但寥寥无几,根本无妨农田。他劝太宗不必小题大作,把问题看得太重。听了长孙顺德这番话,唐太宗一愣,心想:长孙顺德是一个武人,历来很少过问政事,今天怎么突然关心起郑白渠水问题来了?三第二天早上,内侍呈来一纸劾奏,是一位御史所书。唐制:御史、监察史掌管弹劾之权,可以通过面劾、奏劾等手段弹劾朝臣,揭露他们的弊端。当唐太宗展开奏疏以后,脸色立时变了。原来,御史弹劾的是勋臣贵戚、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说他不顾皇上最近关于力戒贪赃、整饬吏治的诏令,私自接受了关中豪富郑名远的贿赂绢三百匹,支持和包庇郑名远开渠引水,设置水磨,与民争利。郑氏一开先例,商贾竞相效仿,而今,两渠沿岸水磨无数,渠水大量流失,不少农田已近干涸,乡民怨声载道唐太宗拿奏疏的手颤抖了。昨日下午长孙顺德那番奇怪的举动又历历出现在眼前。唐太宗鄙夷地一笑,把奏疏扔在案上。唐太宗呆呆地坐着。他双眉紧锁,心绪很乱。他极力排除长孙顺德进入自己的脑海,可是,那熟悉的形象,那熟悉的嗓音反倒越来越清晰起来……在本朝的名将中,长孙顺德也算是屈指可数的了。他作战勇猛,颇善骑射。当年与刘文静出战隋将左骁卫大将军屈突通时,先败屈突通于潼关,后又追至桃林,亲自抓获屈突通送往京师,首立战功。但是,长孙顺德也有自己的弱点,那就是有些贪图小利。那次随太宗破薛举,珍宝如山积,顺德私取入囊,军中将士也争相捡取,军纪一时大坏。对此,太宗曾训戒过他,想不到如今却又旧病复发了。唐太宗决定要严惩长孙顺德,以戒群臣。但是,当他念及顺德的功绩时不免又犹豫起来。怎么办呢?他久久地思索着,思索着……这天下午,唐太宗特意叫人通知长孙顺德,明日早朝有要事待议,如病已见轻,务按时上朝。其实,长孙顺德并没什么大病,只不过是因功高位显,意志渐衰,想避开事务,轻闲一下而已。一听唐太宗特意传他上朝,不禁犯了狐疑,心中一阵慌张。事情并未超出长孙顺德的预料。两仪殿上,三品以上文武官员刚刚分班立定,唐太宗便态度严肃地披露了长孙顺德在法受财的事:“郑白渠水,民利所系,商贾争置水磨,开渠引水,与民争利,必当严加制止。可是,朝中竟有人私受贿赂,恣意纵恶,实在是胆大妄为……”“谁?”“万岁说的是谁呢?”大臣们你看我,我看你,窃窃私语,议论纷纷。长孙顺德面红耳赤,心在怦怦地跳。唐太宗又接着说道:“朕听说,贪人不知爱财,此话很有道理。现在内外官员五品以上俸禄优厚,一年所得,数目很大。如果受人财贿,不过数万,而且一旦暴露,官俸便会丧失,这难道是真爱财吗?国君贪婪,必丧其国,人臣贪婪,必亡其身。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古时秦惠王欲征伐蜀国,不知道路,便刻了五条石牛,在石牛的屁股后面放上金子。蜀人见到了,以为牛能便金,便派力士将石牛拖回蜀国,于是在荒原上留下一条印迹。秦国军队循着这条印迹前往蜀国,一举获胜。还有汉代大司农田延年,他掌管着国家的钱谷金帛,利用职权之便,贪赃受贿三千万钱,事败身死。明珠是贵重的,用明珠打鸟未免可惜;人之性命重于明珠,如若见金钱财物而不惧刑纲,径自受纳,这岂不是不珍惜自身性命吗?”唐太宗显然很激动。他的声调很高,不断地打着手势,脸也涨得通红。群臣屏息静听,殿堂上一片肃静。长孙顺德觉得,唐太宗的话每一句都像刺向他,他不敢正视太宗那威严的目光,默默地低下头去。唐太宗走下御座,继续激愤地说道:“贪赃受贿不仅害己,而且误国。受人之贿,必然受人驱使。或者为人疏通关节,或为人开脱罪责,或为人提供便利。食人口缄,拿人手短。受了别人的贿赂,拿了别人的东西,眼睛就会变瞎,耳朵就会变聋,就会看不到害国害民之事,听不到害国害民之声,就不能履行为官的职责,不能扬善抑恶,致使黑白混淆,是非颠倒,恶人公行,坏事层出,这将毁我江山,坏我基业!”唐太宗越说越激愤,临近话尾,几乎近于怒吼了。长孙顺德热汗直流,浑身战栗,身不由己地“扑通”一声跪到太宗面前,嗫嚅着:“罪臣……罪臣死罪……”唐太宗扫了长孙顺德一眼,用讽刺的口吻说道:“你就是当年助太上皇募兵,共图大业的右骁卫大将军吗?”长孙顺德低声道:“卑职不敢当。”唐太宗正色道:“你身为将军,难道不明军纪国法?”长孙顺德不敢抬头:“卑职一时疏忽,铸成大错,甘愿伏罪。”唐太宗道:“长孙将军,我是为你惋惜。我不理解,为什么三百匹绢就能买通一个身经百战的将军?就能使一个三品高官昧着良心,不顾国法,不顾民利,为坏人辩解?若是一千匹、一万匹呢,难道就把这大唐江山拱手送人不成?”长孙顺德羞愧难言,老泪纵横,沉痛地说道:“罪臣愧对陛下,望赐臣改过之机,臣决不再犯……”唐太宗语气稍稍有些缓和:“你如果真正能够益国利人,朕可以与你共有国家的府库,为何偏偏走上这个门径,贪冒如此呢?”说到这里,唐太宗看了看司掌国家刑法的大理少卿戴胄,问道:“大理少卿,你打算作何处置?”戴胃道:“恭遵圣意。”唐太宗于是喝令:“来人!”听到唐太宗喝令来人,长孙顺德一下子瘫在地上。他似乎听到卫士的刀戟在碰响,似乎看到刀斧手正提刀执索凶狠狠地向他走来。刀光在闪耀,鲜血在流淌,他神志混乱了。他有心请太宗念及旧情,饶恕此罪,但他不敢。他觉得没有脸面开口。他绝望了,无力地闭上了眼睛。朦胧中,忽听太宗大声说道:“赐长孙顺德绢五百匹!”像是作梦,却分明是现实。长孙顺德睁眼一看,唐太宗那冷峻严肃的面容已换上关切的微笑,侍者已托着绢帛向他走近。长孙顺德慌忙起身,连连摆手道:“罪臣不敢受,罪臣不敢受。”唐太宗笑道:“收下吧。”长孙顺德更是迷惑不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唐太宗道:“朕已决定,调任你为泽州刺史。那将是一州的财富啊!”长孙顺德又跪到地上,叩头不止:“万岁请勿戏臣,臣决不敢再犯!”唐太宗哈哈大笑,道:“不要误会。我是说看你如何以这一州的财富造福于民。”说着,亲手搀起长孙顺德,道:“起来吧,准备赴任。”接着,唐太宗向众臣一挥手:“郑、白渠水问题依诏令办理。退朝!”大步走下殿去。长孙顺德望着唐太宗那渐渐远去的背影,听着那退朝的鼓声,僵立在空寂的殿堂之中……四早朝散去之后,大理少卿戴胄并没回府。今天的事他越想越觉得奇怪。据他了解,唐太宗本人是力戒奢侈的,他也最恨那些贪赃枉法的人。记得有一次右卫将军陈万福自九成宫赴京,违法私取驿站的麦麸数石,唐太宗竟让他背着麦麸游街,以耻其心。那么今天太宗为何变得如此宽容?他想,长孙顺德是元勋贵戚,可能是有意偏袒他。想到这里,作为一个以犯颜执法著称的大理少卿心中很是不快。他认为,太宗袒护亲戚是不应当的,在国法面前不应分贵贱尊卑,因人设法将使国家大法失去效力。自己身为执法官,应挺身维护法的尊严。想到这里,他决定到太宗宫中,当面指出太宗的过错。当戴胄来到太宗寝官的时候,长孙皇后正在向太宗说着什么。原来,长孙皇后也听说了太宗对长孙顺德的处理。长孙皇后的贤慧是有名的,她生怕太宗不秉公执法,偏袒亲戚,让朝野议论,便诚挚地劝太宗道:“万岁,臣妾闻知,古来都是天子犯法与庶人同罪。现在顺德犯法,应秉公处理,若偏袒牵就,对国家、对顺德本人都是无益的。”唐太宗不慌不忙地品着茶,做出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说道:“天子犯法与庶人同罪?这不过是一句空话。古往今来,哪有此事?还是法不阿贵,皇帝国戚理应优待。”长孙皇后急了:“陛下,这绝对使不得。顺德虽有微功,但决不能以功掩过;虽为国戚,不能特殊。如果万岁执意不肯,臣妾宁愿降为庶人,亲戚们也休想作威作福!”唐太宗只是笑:“大可不必,大可不必!区区小事,何必想得那么多?”“万岁,偏袒国戚,历来是致祸之源。汉代诸吕作乱的事不能不引以为鉴!”长孙皇后仍不罢休。唐太宗一摆手:“事情不会那样严重的。走,随朕去偏殿看看傀儡戏,那木制小人经人摆弄,栩栩如生,颇逗人喜欢。走吧!”说着,拉着长孙皇后就走。长孙皇后往后缩着身子,焦急地喊着:“万岁若不依臣妾,臣妾决不去看!”正当唐太宗拉着长孙皇后向外走时,内侍引着戴胄走来。戴胄一见太宗,便深施一礼,颇为郑重地说道:“陛下,国不可无法,法不可询私。长孙顺德枉法受贿,包庇恶人,罪不可赦,陛下怎又赐绢、赐官?”不等戴胄说完,唐太宗哈哈大笑起来。他笑得那样舒心,那样得意。长孙皇后和戴胄都愣住了。唐太宗接着说道:“方才不过是开个玩笑。我何曾是要奖赏罪臣?顺德在法受财,理应严处。可他既已知错认错,这就难得。顺德乃国之元勋,不能随意谴斥。纵有小过,亦应爱护,人才难得啊。这样讲,决非姑息养奸,而是为了教育本人,使其真正认识自己的罪过。赠绢便出自此意。”戴胄大为不解:“明明是赐绢,怎么倒成了处罚?”唐太宗点点头:“正是。得绢之辱甚于受刑。这五百匹绢不是对他的奖赏,而是对他的惩罚。人是有自尊心的。顺德果有人性,必然耻于受绢,得绢之后一定羞愧自省,思改前非。2023-07-17 20:12:051
唐太宗赐绢惩顺德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他人赠送的丝绢,事情被发觉后,唐太宗说:“顺德确实是对国家有益的,我和他共同享有官府仓库的财物,他为什么贪婪到这地步呢?”因为吝惜他有功绩,不惩罚他了,不过在大殿中赠送丝绢几十匹。大理少卿胡演说:“顺德违法接受财物,所犯的罪行不可赦免,怎么还再送他丝绢?”唐太宗说:“他是有人性的,获得丝绢的侮辱,超过了接受刑罚。如果不知道惭愧,就是一只禽兽了,杀了他又有什么益处呢?”2023-07-17 20:12:132
求“唐太宗赐绢惩顺德”翻译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他人赠送的丝绢,事情被发觉后,唐太宗说:“顺德确实是对国家有益的,我和他共同享有官府仓库的财物,他为什么贪婪到这地步呢?”因为吝惜他有功绩,不惩罚他了,不过在大殿中赠送丝绢几十匹。大理少卿胡演说:“顺德违法接受财物,所犯的罪行不可赦免,怎么还再送他丝绢?”唐太宗说:“他是有人性的,获得丝绢的侮辱,超过了接受刑罚。如果不知道惭愧,就是一只禽兽了,杀了他又有什么益处呢?”2023-07-17 20:12:213
佛家出世入世什么意思
1、出世表示一个人不再关心人类生活中大家都追求的功名、权位、财富等,出世的人希望超脱世人的生活,更多在精神上的追求 2、入世表示一个人渴望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3、出世: 古代一种对世俗之事不关注的思想。“世”则指凡尘俗世。 例句:”佛教徒以人世为俗世,故称脱离人世束缚为出世。“ 4、入世: 指步入社会;投身于社会。 例句:“其气浩然,常留天地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 5、总而言之,"出""入"就是离去和进来的意思,而“世”则指凡尘俗世。2023-07-17 20:11:351
healthy的名词是什么?
healthy的名词是health。healthy英[u02c8helθi]美[u02c8helθi]释义:adj.健康的,健全的;有益于健康的。例句:A healthy body is the best wealth.一个健康的身体是最好的财富。变形:比较级healthier,最高级healthiest。词义辨析healthy,healthful这两个词的共同意思是“健康的”。其区别是:healthy着重指身心处于良好的状态,用作表语或定语都可以;healthful是有益于身体的意思,多半用来修饰气候方面的情况,而以用作定语为多。例如:We have a healthful climate here.我们这儿气候宜人。2023-07-17 20:11:392
什么是出世,什么是入世?
这个出世与入世,是佛教修炼中的说法!所以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能脱离佛教这个背景。很多人分不清什么是出世,什么是入世,其实在佛教中它有两种理解。第一种理解,就是把人间分为两部分。一是在红尘中修炼,就是过着普通老百姓的这种生活,称为世俗生活。正常结婚生子,建立家庭,在这样的环境下修炼,称之为入世间修炼。这样的人被称为居士。他们在名利,情俗等等问题面前要做到心不动,全凭自己的定力吃苦,稳住自己的心态,慢慢去掉自己的执着的心,从而达到开慧开悟,功成圆满!另外一种是不在红尘中修炼,就是到庙里的出家修炼,或者躲到深山老林里面去修炼。就说他们脱离了人世间的一些俗事,比如亲情,爱欲,名利等等这些东西是强制性的要求他们戒掉,不接触,甚至不看不听,如如不动。在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下,让他们慢慢地修掉他们的那些执着的心,从而开慧开悟,功成圆满。第二种理解,那是修炼上的层次的划分。就说一个修炼的人,他通过修炼,层次提升了,是走出了人世间,摆脱了生死轮回,不再受人世间的生老病死之苦。他们认为这世,是指佛教中说的三界之内都称为世。因为在三界之内都没有摆脱生死轮回,所以要想修炼到出世去,那得修炼到很高的层次。因为修炼是要长功的,这个功越长越高,越长越高,最后那功都走出三界之外去了,但是呢他还在人世间修炼,他还没有圆满,这时候他是不受三界内的生老病死的约束的,但是他还得继续修炼,因为他还没有圆满,他还要继续往更高的层次修炼。这时候的他,虽然还在人世间,但是他已经不受人间的约束了,所以他这时候的修炼,就是出世间修炼了。而他的层次还没有走出三界的时候,他就是入世间修炼。这是修炼过程中的一个层次的划分,也叫做出世和入世,他与上面所说的出世间和入世间不一样!2023-07-17 20:11:411
healthy反义词
healthy(健康的)的反义词:unhealthy(不健康的)healthy,主要用作形容词,意思是“健康的,健全的;有益于健康的”。双语例句:1、What do I have to do to keep healthy?要保持身体健康我必须得做些什么?2、If you want to be healthy, do some exercise with me.如果你想要变得健康,和我一起做运动吧。2023-07-17 20:12:031
问lucky的比较级是两种吗?healthy两种吗?lovely两种吗
双音节词的比较级看习惯用法,healthy 两种都有用的;lucky and lovely前面加more的常用,后面加er的用法没太见到过。2023-07-17 20:12:381
unhealthy的比较级
应该是 unhealthier 因为Healthy本身就是从healthy变来的,它的比较级都是直接变Y为I加er的 百度教育团队【海纳百川团】为您解答 以后有问题可以直接向我或【海纳百川团】提问哦~ 如满意,请点击“选为满意答案”按钮,谢谢~2023-07-17 20:12:471
"出世即是入世"如何理解?
出世与入世在佛家、道家、儒家和现代人的人生观中均有相关相近的地方,但也有区别。 1。现代人如果常说:用出世的态度或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这主要是态度方面的,或者说是世界观与人生观。就是人生在世,确实要很好地处理出世和入出的关系,要用辨证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才能有正确的答案。入世,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恩怨、情欲、得失、利害、关系、成败、对错等做为行事待人的基本准则。一个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当局者迷,陷入繁琐的生活末节之中,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注重现实,囿于成见,难以超脱出来冷静全面的看问题,也就难有什么大的作为。这时就需要有点出世的精神。出世,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客观规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顺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态对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态对事。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对有些东西看得淡一些。这样才能排除私心杂念,以这种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就会事半功倍。 从另一方面看,一个人生在世上,只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观,一味地看不惯,一味地高高在上,一味地不食人间烟火,而不想去做一点实际的,入世的事情,到头来也是“闲白了少年头”。这正像自己揪着自己的头发要脱离地球一样。 都说儒家主张入世,佛家,道家主张出世,其实也不尽然。就拿道家的庄子的思想来说吧,又何尝不是入世呢?唯有能否定,才有大肯定,只有丢掉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才能集中精力于真正有价值的大事。他的心是冰冷的,因为他的心已是白热化了。他为了深入这个世界,必须先走出这个世界,这就是道家的本色。(本段借鉴过去的一篇笔记,原作者忘了) 2。佛家谈出世入世:“出世”——遁入空门、清心寡欲、万世皆空;“入世”——步入烦世、宣扬佛法、弘扬文化。小乘佛法讲求出世,出世追求的是脱离凡世间的困扰和诱惑,寻找寂静清幽之所,静心修行而达到高超的境界,出世要求修行者去除一切杂念,舍弃身外之物,物我两忘,身外无我,我亦非我,无我无常,出世的终极目标在于渡己,即追求自身的解脱。与小乘佛法相反,大乘佛法讲求入世,通过入世修行,教化大众以求正果。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这主要是由于二者在人性是善是恶这个问题上的分歧所导致的,小乘佛法认为,人性本恶,只有很少的人能够“悟”,通过离开罪恶的尘世进行修行才可以祛除恶根,成就善果,这是一种悲观消极的态度。大乘佛法认为,人性本善,只是世间充满苦难,迷失了众生的本性,可以通过渡化,劝人行善,让众生摆脱苦难,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陧磐成正果。所谓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代表了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可以说,出世在渡己,入世在渡人。 3。其他如道家、儒家等等的出世入世也和上面两项差不多。如儒家讲气节。不以财富、权力、声望为追求目标,而讲修身、养德、济世。这是出世观和入世观的统一。2023-07-17 20:12:491
much healthier 与more healthy 在比较句中哪个更对?
more healthy2023-07-17 20:12:567
道家与儒家入世和出世思想的异同在哪里
儒家有入世出世思想吗?不知道耶。不过道家的话,从入世到出世是为了证得太上忘情,入世得情,出世忘情,忘情非无情,无情是没有情,忘情是有情,只不过不为情所累,根本上是有区别的。目前只想到了这么多。2023-07-17 20:12:573
副词的比较级是什么啊?怎么变啊 为什么healthy是双音节词却不加more?
Healthy 会变成healthier2023-07-17 20:13:101
healthy前加more还是much
more2023-07-17 20:13:185
英语中哪些双音节词的比较级要加more,越多越好. 比如:serious
famous著名的 funny有趣的 mysterious 神秘的 dangers危险的 interesting有趣的,好玩的 ingenuous 直率的,天真的 practicable 可行的,通行的 desirable 合意的 beneficial 有益的 confident 有信心的,自信的 negligent 粗心大意的 childish 幼稚的 distinctive:characteristic 独特的,有区别的 efficient 有效率的 homely 家常的 im(un)practingenious 有独创性的 patients耐心的 regretful 遗憾的 (指人) regrettable 遗憾的 (指事) spiritual 精神的 lovely可爱的 quick迅速的 healthy 健康的 temporal 一时的,暂时的,世俗的 elemental 自然的 effectual 奏效的2023-07-17 20:13:321
请教高人,汉语“出世”和“入世”如何翻译成英文
出世transcedental;入世 mundane;2023-07-17 20:13:342
没有more healthy 怎么会有less healthy 呢??急求,谢谢
healthy是形容词,修饰形容词的副词 不够用less,超过用much, 没有more的事情2023-07-17 20:11:324
出世必先入世是什么意思?
必出世者,方能入世,不则世缘易坠;必入世者,方能出世,不则空趣难持。2023-07-17 20:11:281
出世和入世的关系?
1、出世的含义常常指人的出生,或者出仕做官,立身成名。除此之外,出世亦指存在主义的一种思想流派,主张将生存托付给宗教,以摆脱荒谬世界。2、入世的含义指步入社会;投身于社会。也指佛家语,与“出世”(脱离俗世)相对,生于世上。或者从经济方面来说,就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扩展资料:关于出世入世的一些学派:1、入世——道家道家是讲入世的,尽管老子在《道德经》中一再强调无为的思想。但是,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并且最终,“无为”会转化为“有为”。2、出世——佛家真正的出世的学问,其实是佛家。佛教的出世思想原则是悲不弃世,智不堕世。就是说,要认识世界的无常苦空、虚幻不实的本质而放弃一切贪恋之心,但需要有济世度众的大慈大悲心,不能放弃苦海众生,自求彼岸的涅盘寂静。参考资料:出世_百度百科入世_百度百科2023-07-17 20:11:011
I want to get fit and stay(A)A.more healthy B.much healthy C.more healthy D.much healthy为什么选A
额、、、看不懂....2023-07-17 20:10:5811
出世入世是什么意思
基本解释1. [go into the society]∶步入社会;投身于社会 他是个刚入世的雏儿 2. [be born]∶佛家语,与“出世”(脱离俗世)相对,生于世上 其气浩然,常留天地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出世和入世是佛家对尘世的两种不同的面对态度和修行观点, 一般来说,小乘佛法讲求出世,出世追求的是脱离凡世间的困扰和诱惑,寻找寂静清幽之所静心修行而达到高超的境界,出世要求修行者去除一切杂念,舍弃身外之物,物我两忘,身外无我,我亦非我,无我我常,出世的终极目标在于渡己,即追求自身的解脱。 与小乘佛法相反,大乘佛法讲求入世,通过入世修行,教化大众以求正果。 佛法真理,本不可说,出世入世,亦是假名。姑方便说,都归一心。究竟何心是出世,何心是入世?当知真心为出世,妄心为入世。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是空,入世是有。出世是法身,入世是报身。出世是真,入世是妄,然真妄丕一,离开入世,亦无出世。故六祖云离世无菩提。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0266.htm2023-07-17 20:10:541
七年级上册 英语 healthy的用法
be healthy2023-07-17 20:10:407
healthier与more healthy的用法和区别是什么
两者都是healthy的比较级,因为两处在句子中都出现过. Less / more healthy 的用法常见一些,且口语中也较多2023-07-17 20:10:311
六祖坛经有语云:“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有无圣人入世救世都当一心向善,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
《六祖坛经》是佛教禅宗的代表著作之一,其中提到了“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的著名论断。这句话的意思是,正确的见地可以让我们出离世间,而错误的见地则会让我们陷入世间烦恼。这句话告诉我们,正确的见地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之一。只有当我们拥有正确的见地,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一颗向善的心,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总之,正确的见地、向善的心和行动是我们在人生中取得成功和幸福的关键。2023-07-17 20:10:303
healthy是什么意思
healthy健康的双语对照词典结果:healthy[英][u02c8helθi][美][u02c8hu025blθi]adj.健康的; 健全的; 大量的; 有益于健康的; 最高级:healthiest比较级:healthier很高兴为您解答如果你对这个答案有什么疑问,请追问2023-07-17 20:10:234
入世和现世及出世是什么意思?
我在2023-07-17 20:10:125
谁能解释一下入世和出世的思想到底指什么啊?
出世,古代一种对世俗之事不关注的思想(如先秦诸子中就有入世和出世之分歧)。常指人的出生。佛教指脱离世间束缚,与解脱同义。中国禅宗又用以指奉帝王之命出任名山大寺的方丈。除此之外,出世亦指存在主义的一种思想流派。基本信息中文名:出世目前状况:使用中拼音:chū shì详细解释:出生、产生出处:《颜氏家训·养生》2023-07-17 20:10:003
出世又入世的诗句
1. 关于出世和入世的诗句 关于出世和入世的诗句 1. 中国古代出世及入世的诗人有哪些 入世的含义: 1.步入社会;投身于社会 ! 2. 佛家语,与“出世”(脱离俗世)相对,生于世上! 出世的含义: 1、古代一种对世俗之事不关注的思想(如先秦诸子中就有入世和出世之分歧)。 2、指出生于世。 3、存在主义的一种思想流派,主张将生存托付给宗教,以摆脱荒谬世界。 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是空,入世是有。出世是法身,入世是报身。出世是真,入世是妄! 2. 表现李白出世入世思想的诗有哪些 李白一生拥有很大的政治抱负,他一心想辅助君主治理国家,报效朝廷,积极入世是李白思想的主流,指导着他一生的活动。 然而,他的抱负总不能得到施展,不愿“催眉折腰事权贵”,他常常有寻找神仙的梦幻。李白的一生充满着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同时,这种矛盾对其诗歌的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理想与现实剧烈的冲突搏击中迸发了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火花,使他成为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歌流传世代。 李白在青年时代就胸怀大志,“安社稷”、“济苍生”的崇高政治理想。盛唐时的一片盛世景象与进取的精神,使李白胸怀大志,关心同事,热衷于仕途。 同时,家庭对李白产生政治抱负的影响也很大。李白出生于一个富有而家学渊博的家庭,自幼学习辞赋,吸取了诸子百家的精华。 他苦学博览,拥有丰富的知识,使他年少便富有一身才气。当他觉得自己应该施展自己才华,报效朝廷时。 父亲对他抱有很大期望,并告知他自己家原是皇室之后,但因长期流放西域,切从事工商贱业,无颜抛头露面于朝廷,希望李白能出人头地,重振家声。于是“安社稷”、“济苍生”的理想和“事君荣亲”的观念便伴随着他的一生。 李白游历了祖国的广大名胜,特别是出蜀远游后使他大大开阔了视野,面对着祖国的大好河川,李白心情非常激动,更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和服务祖国的决心。他曾说:“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 此时期,他的入世为官思想非常强烈。诗歌大都是描写祖国山色,表达自己豪情壮志,如《登锦城散花楼》、《大鹏赋》、《越中览古》、《宿巫山下》、《渡荆门送别》等,同时也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友人,并写有脍炙人口的《送孟浩然之广陵》、《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时代的苦学博览给以了他丰富的知识,培养了他的雄心壮志;蜀中锦绣壮美的河山开拓了他壮阔的胸襟,丰富了他固有的才情和文采,他要到更广阔的世界发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远大的抱负。 但逐渐地,李白开始清醒地认识到世俗的黑暗。 在安陆期间,他积极地进行一些希望人们给他援引的活动,但由于李白的侍才放浪,桀骜不驯,露才显己,以至于才高招忌,遭到了一些人的诽谤,招致了一些地方权贵的不悦。因此,在安陆他屡遭坎坷,求荐无门。 3后来他到了国都长安,第一次到达长安,他便遭遇了挫折。李白希望通过当朝宰相张说和其子引荐自己但却都被他们玩弄,被安顿在终南山一处无人居住的荒原,李白非常郁闷生气,后来在长安期间拜访过一些人,但大都和张说父子差不多,忌妒他的才华。 此时的李白感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冲突,他看到了李唐王朝阴暗的一面,在愤怒中他挥笔写下了《行路难》、《蜀道难》,表达了他初入长安受遭遇的悲愤。但李白仍然对为官充满了渴望,他不甘心自己的非凡才华无法施展,积极入世的思想一直激励着他。 在离开长安后,李白在山东过了几年的生活,此时他常常在作品中发出不平之鸣,如《梁甫吟》、《将进酒》,充满了对不公平命运的质问和悲愤,特别是“天生我才必有用”一句,更是表达了作者对怀才不遇的悲愤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情感。 机遇终于到来了,天宝元年,由于唐玄宗三次下召见,李白第二次来到长安。 唐玄宗命李白为翰林供奉,待诏宫中。李白异常兴奋,认为自己发挥才能,报效朝廷的时刻到来了,这时他写有《南陵别儿童入京》和《别内赴征》等,表达了他其时兴奋的心情。 然而,现实却事与愿违。唐玄宗和杨贵妃都非常欣赏李白的诗歌才华,并称他为“天下之奇才”,但却总让李白献些歌功颂德之类的诗,就是不让他参与朝廷。 李白感觉到自己不过是朝廷的文字玩物,升平的点缀,加上官场的黑暗,高力士、李林甫等人的阴险邪恶,恃才傲物的李白又怎能在这种环境下忍受下去呢?有了对当时政治社会的更清楚认识,李白“高歌大笑“地离开了长安。“浮云蔽日去不返,总为秋风摧紫兰”《答杜秀才王松山兄赠》,就是在这种“浮云蔽日”的世道里,“秋风摧紫兰”是不可逆转的必然。 这时,李白对官场黑暗充满了强烈的痛恨之情,希望出世的思想浓烈,迸发出了强烈的入世与出世思想的矛盾,他运用自己非凡的想像力去去寻找神仙的梦幻,在梦游中表达自己抑郁的情感。他的著名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便是典型的例子。 诗中写了梦游的景象,但实际是写了他仕途梦幻的破灭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更是道出了诗人的愤慨之情,诗人从梦幻中清醒,表达出对权贵的蔑视和现实不公的愤怒。 在离开长安后一段很长的时间里,李白一直存在着较浓厚的出世思想,同时他更多的是关心社稷的安危,百姓的疾苦,对君主昏庸无能感到痛恨,李白的遭遇与出入世思想的巨大矛盾冲击使他诗歌里的批判精神更为强烈,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现实深刻的批判。 当然,李白的积极入世思想还是他思想的主流。 后来安陆山发动兵变,国事危机。李白抱着有心为国出力的精神再度走向了仕途——参加永王磷幕府,表现了李白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报效朝廷的决心。 但是李白的理想最终也得不到实现,后来永王磷的队伍被破灭了,李白被捕入浔。 3. 出世与入世 我喜欢睡前读书,所以床头有很多书,而且总是保持“一堆”的状态,被老妈说我是“四体不勤”。书堆中小说居多,然而古典文学也不少,我比较爱看古典语录式的书,所以《论语》、《世说新语》总夹杂在其间,一晚偶尔又看到论语中的“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突然有感而发,催笔写成此文。 中国人谈论中国的哲学思想,总喜欢用出世与入世来划分,比如说儒家思想就是入世的,老庄玄说就是出世的。其实不完全,中国哲学精神,是出世与入世的结合。就象上面的那句话,正确的解释我就不多说了,大家应该都可以查得到,我想的是,如果说天下大治、有道了,孔子是不是就和桀溺一样,归隐于山林,偶尔遇到子路这样的人来问路呢?可惜孔老先生终身看不到他理想中的大同世界,逝者如斯了,而我的想法也无处证实。我自认为这是很有可能的,理由还是出在《论语》中:“‘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我与点同。"”这段论语说得是孔子叫他的弟子说说他们的志向,其实是在变向说自己的志向,让后人知道他言志不过其所居之位,天理流行,随处充满。这样就很有一点道家无为的味道了。所以如果可以,孔子其实很想游于方外,隐于林翳之间,博学于文的。 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应该是所谓的“内圣外王”。这个理想比较难实现,既要做到内在修为的完善,又要做到外在社会功用的完满。既不出世,也不入世,或者说是既要出世又要入世。我一直对此很是迷茫,一个人如何能做到出世与入世的统一呢?无意间看到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句话:“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使我豁然开朗,这便是出世与入世的统一了。早在魏晋时代,当时的名士就形成了较为完满的人格理想,虽然他们受庄子的影响较深,往往有一些不肖与放荡的品性,但是他们所追求的“恬淡自守”、“清虚无为”的精神品质,却依然值得我们称颂。陶渊明是这群人中名气最大的,也是最为后世所称颂的,然而其实他恰恰做反了,他是以入世的精神出世,这在他的很多诗里可以看出,他其实仍然希望能兼济天下的,只不过没有机会吧,用他自己的诗句,就是“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陶渊明看不惯官场世故、黑暗,世风日下而隐居,他最后还是选择了出世,并且没有再回来,即使他有过想法。入世成就霸业,激流勇退般出世的人,并不是没有。最让后人称道的,就是范蠡了。相传范蠡帮勾践报仇之后,便弃官从商,与西施常常乘扁舟一叶,泛于江湖之上,富而有德,人称“陶朱公”。功名、利禄、爱情,他都有了,人生如此,夫复何求呢?范蠡便成了千百年来美好人生的标本。后来不断有人对他的人生发出感慨与艳羡。如李白的“何如邸夷子,散发弄扁舟。”,又比如李商隐的“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据说金庸先生也喜欢范蠡,所以写了《越女剑》。可惜感慨归于感慨,真正象范蠡那样的人,却不在多数,大多是象李白、李商隐这样的,郁郁不得志,无处退隐,更多的则是成了范蠡的同僚文种。 说到这里,我就想到了诸葛亮。孔明先生的人生,只有短短的五十四年,而他出山辅佐刘备的时候,刚好是27岁(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隆中对成了他人生的分界线。他有两句名言:“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分别代表了他前后半生的精神所在。如果不分开看问题,这两句名言似乎有点自相矛盾。孔明是先出世,后入世的。前半生的27年,他避世草堂之中,躬耕于南阳。他出世就是要博览群书,学到经世致用的才能,也要在身体力行中,养成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前半生是为他的后半生做好基础,所以他既不会苟活于乱世,也不求闻达于诸侯。《三国演义》是中国老百姓中,最为熟悉也最为喜爱的古典名著了。一本小说(野史)的作用能完全盖过正史,也只有罗贯中才能做到。小说把诸葛亮与关羽神话得太厉害,让用心学史的人不禁有点不能忍受:诸葛亮可以活活把人骂死,并且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历史学家说小说是一种小传统。可是小传统却能反映出民间的意志所在,可以与大传统殊途同归了。 诸葛亮的事业毕竟没有成功,没有成为出世与入世结合的典范,然而他的人生是成功的。据说在他死后,官方一开始并没有给他立祠,当时成都一带的百姓在他的忌日,于路边拜上香案,让过往的行人拜祭。在我的历史记忆中,这样的待遇也是绝无仅有的了。2023-07-17 20:09:461
英文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beautiful,healthy,big,small,tal
那有很多种,英语书本后面有很详细2023-07-17 20:09: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