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ikcik
-
虽有嘉肴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yuè)命》曰“学(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词句注释
1.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4.旨:味美。[2]
5.至道:最好的道理。
7.困:困惑。[3]
8.自反:自我反思。[4]
10.教(jiāo)学相长(zhǎng)[6] :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7]
11.《兑(yuè)命》:即《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命, 《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12.学(xiào)学(xué)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泽文
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古代设学施教,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学校里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的情况,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在广博的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推论事理,并有坚强的信念,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大成”。唯有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古书上说:“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不倦地学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在一开学就用做官事上的道理勉励学生;入学授课之前,先击鼓召集学生,整齐威仪,然后打开书箱;同时展示戒尺,来约束他们的仪容举止;〔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占卜而大祭就不去考查学生,使学生内心从容不迫;时时观察却不说,让问题在学生的心中积聚;年幼的学生只听老师讲解而不随便发问,学习不逾越难度。这七点,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古书上说:“大凡学习,若学习做官,就先学习与职务有关的事;若学习做士,就先学习学士应有的志向。”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大学施教的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受教育的最好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循序渐进;互相取长补短,叫做观摩。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会抵触抗拒,格格不入;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杂乱施教而不循序渐进,学业就会搞乱而无所成;自己一个人学习,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
重要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惑。
通假字
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
学,通“敩”(xiào)“,教导
古今异义
1.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
2.虽有至道(古义:好到极点;今义:到)
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作者简介
戴圣,字次君,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人。 生卒年不详,世称小戴,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今本《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成书于汉建初七年(公元80年)。
- 北营
-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注释:
虽:虽然。
嘉肴: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旨:味美。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是故:所以。
困:困惑。
自反:反省自己。
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赏析: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
- 人类地板流精华
-
1、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译文
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这样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 CarieVinne
-
虽有嘉肴》的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如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虽有嘉肴》的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的译文
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这样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虽有嘉肴》的出处
《虽有嘉肴》出自《礼记》。《礼记》的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等等。《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虽有嘉肴译文和原文
《虽有嘉肴》译文和原文如下: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翻译: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虽有嘉肴》赏析《虽有嘉肴》出自《礼记》之中的学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本文多使用对举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思路清晰,文势流畅,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虽有嘉肴》2023-07-17 19:19:131
礼记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
礼记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此文的体会∶我们在学习中应重视实践,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在给同学讲解习题的同时加深了对此类题目的理解,而且又发现此类题目的新解法,可谓实践出真知,“教学相长”。【翻译】即使有美味的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在学习之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以后就会知道不能理解的地方。知道不足,这样之后就能更好的反省自己;知道困难,这样之后就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注释】1、“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的。2、“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3、“是故”,连词。因此;所以。4、“困”,不通,理解不清。5、“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6、“自强”,意思是自我勉励。“强”,勉励。7、“故”,连词,所以。8、“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9、“学学半”,意思是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2023-07-17 19:19:281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如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yuè)命》曰“学(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翻译:即使有美味的佳肴,不去品芸,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在学习之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以后就会知道不能理解的地方。知道不足,这样之后就更好的反省己道困难,这样之后就能自我激励。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虽有嘉肴一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礼记》,相传西汉梁国人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是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儒家经典著作之一。2023-07-17 19:19:501
虽有嘉肴翻译及原文
《虽有佳肴》原文以及翻译: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yuè)命》曰:“学(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翻译: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作品出处《虽有嘉肴》出自《礼记》之中的学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如今所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2023-07-17 19:20:341
虽有嘉肴翻译及原文
《虽有嘉肴》翻译及原文如下:一、原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二、翻译: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古代设学施教,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学校里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的情况,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在广博地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推论事理,并有坚强的信念,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大成”。唯有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古书上说:“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不倦地学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虽有嘉肴》作品出处介绍:《礼记》,相传西汉梁国人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是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记》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2023-07-17 19:20:501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2023-07-17 19:22:183
《虽有嘉肴》全文翻译
原文: 《礼记·学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1)“虽有嘉肴”,“虽”,连词,虽然.“嘉肴”,美味的鱼肉.“嘉”美好.“肴”,做熟的鱼肉等.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的. (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 (5)“是故”,连词,所以. (6)“困”,不通,理解不清. (7)“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 (8)“自强”,意思是自己努力.“强”,竭力,尽力. (9)“故”,连词,所以. (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2023-07-17 19:22:261
虽有嘉肴全文翻译及原文
西汉时期戴圣所写的《虽有嘉肴》全文及翻译如下:全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翻译: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里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虽有嘉肴》赏析《虽有嘉肴》出自《礼记》之中的学记。看了篇文章,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好的。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即使错了,也要敢于承认,使言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虽有嘉肴》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虽有嘉肴2023-07-17 19:22:341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 虽有嘉肴一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下面是我整理的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礼记·学记》:虽有嘉肴⑴,弗食,不知其旨也⑵;虽有至道⑶,弗学,不知其善也⑷。是故⑸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⑹。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⑺也;知困,然后能自强⑻也。故⑼曰:教学相长⑽也。《兑命》曰:“学学半⑾。”其此之谓乎? 此文的体会:我们在学习中应重视实践,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在给同学讲解习题的同时加深了对此类题目的理解,而且又发现此类题目的新解法,可谓实践出真知,“教学相长”。 【注释】 (1)“虽有嘉肴”,“虽”,连词,虽然。“嘉肴”,美味的鱼肉。“佳”美好。“肴”,做熟的、鲜美的鱼肉等。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的。 (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 (5)“是故”,连词。因此;所以。 (6)“困”,不通,理解不清。 (7)“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 (8)“自强”,意思是自我勉励。“强”,勉励。 (9)“故”,连词,所以。 (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1)“学学半”,意思是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 【翻译】 即使有美味的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在学习之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以后就会知道不能理解的地方。知道不足,这样之后就能更好的反省自己;知道困难,这样之后就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阅读训练】 1、翻译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不知其旨也 旨:________ (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困________ (3)学学半 学________ 2、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1)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2)知 困 然 后 能 自 强 也 3、本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甘美 (2)不通,理解不了 (3)教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教学相长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 附本文另一则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虽有佳肴( )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3)教学相长( ) (4)教然后知困( ) 2.翻译下列句子。 (1)弗学不知其善也。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3.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停两处) 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4.文章中哪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5.说一说自己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写法借鉴 句式整齐,思路顺畅 本文多使用对举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思路清晰,文势流畅,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作品出处 《虽有嘉肴》出自《礼记》之中的学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如今所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从来礼乐并称。《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礼记》不仅是一部描写规章制度的书,也是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教科书。其中最有名篇章,有《大学》、《中庸》、《礼运》(首段)等。《礼运》首段是孔子与子游的对话,又称为《礼运·大同》篇,大同二字常用作理想境界的代名词,不少地名亦取用此二字。 ;2023-07-17 19:22:501
《虽有嘉肴》全文翻译
作品原文虽⑵有/嘉肴⑶,弗食,不知/其旨⑷也;虽有/至道⑸,弗⑹学,不知/其善也。是故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⑻。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⑼也;知困,然后/能自强⑽也。故曰:教学/相长⑾也。《兑命》⑿曰:“学/学半⒀。”其/此之谓乎⒁?(“/”为节奏划分)3作品注释⑴本节选自《礼记·学礼》。(《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作品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⑵虽:即使。⑶嘉肴:美味的菜。嘉,通“佳”,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⑷旨:甘美。⑸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道,道理。⑹弗:不。⑺是故:所以⑻困:不通,理解不了。⑼自反:反省自己。⑽自强(qiǎng):自我勉励。强:勉励。⑾教学相长(zhǎng):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⑿《兑(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⒀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⒁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乎”是一种固定句式。其,表示推测;大概,恐怕的意思。[1]4作品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肉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过别人然后才会知道自己也有理解不透彻,不通的地方。所以,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有理解不透彻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中说道:“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5作品读解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毛泽东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好的。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即使错了,也要敢于承认,使言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这样就有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自然而然的结论。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2]6作品观点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学,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并强调了要实践出真知。重视实践,在教和学的实践中明真理,出真知,得到进步和发展。7作品出处《虽有嘉肴》出自《礼记》[3]之中的学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从来礼乐并称。《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礼记》不仅是一部描写规章制度的书,也是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教科书。其中最有名篇章,有《大学》、《中庸》、《礼运》(首段)等。《礼运》首段是孔子与子游的对话,又称为《礼运·大同》篇,大同二字常用作理想境界的代名词,不少地名亦取用此二字。作品内容古今异义(1)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2)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3)虽有至道(古义:好到极点;今义:到)(4)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5)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重要词语(1)虽有佳肴(即使)(2)弗食(吃)(3)不知其旨也(味美)(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5)教然后知困(困惑)(6)然后能自强也(竭力,尽力)(7)教学相长也(促进)重要句子(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惑。〕《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是西汉戴圣编撰的!原文: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译文: 尽管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尽管有最好的方法,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因此学习了然后知道就知道不足,教导人然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检查,对自己提出要求。知道困惑,然后能鞭策自己努力进修。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是学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五百家的"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万二千五百家的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的王城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太学〕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弄清经文旨意的能力,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广泛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想观点坚定不移,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做“大成”。唯其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古书上说:“〔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在一开学就用做官事上的道理勉励学生;入学授课之前,先击鼓召集学生,整齐威仪,然后打开书箱;同时展示戒尺,来约束他们的仪容举止;〔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占卜而大祭就不去考查学生,使学生内心从容不迫;时时观察却不说,让问题在学生的心中积聚;年幼的学生只听老师讲解而不随便发问,学习不逾越难度。这七点,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古书上说:“大凡学习,若学习做官,就先学习与职务有关的事;若学习做士,就先学习学士应有的志向。”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大学施教的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受教育的最好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循序渐进;互相取长补短,叫做观摩。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 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会抵触抗拒,格格不入;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杂乱施教而不循序渐进,学业就会搞乱而无所成;自己一个人学习,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2023-07-17 19:23:138
人教版八下《礼记二则》原文翻译
本节选自《学礼》。②肴:带骨头的肉。(3)旨:甘美的味道。④至道:好到极点的道理。(5)困:不通。(6)自反:反躬自省。(7)强(qiang):勉励。(8)学(xiao)学半:意思是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译文】2023-07-17 19:24:086
虽有嘉肴的原文翻译。一共包括五个小段。网上找不全,请看图,是繁体的。当然可以加悬赏。
学记 作者:佚名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译文:(执政者)发布政令,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辅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声誉,不能够耸动群众的听闻;(如果他们)接近贤明之士,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风俗,就一定要重视设学施教啊!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就是谈的这个道理啊!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篇说:“(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使他们一入学就产生要作官的感受;要学生按鼓声开箱取出学习用品,使他们严肃地对待学业;同时展示戒尺,以维持整齐严肃的秩序;(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夏祭不去考查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按自己的志愿去学习。(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先观察而不要事先告诉他们什么,以便让他们用心思考;年长的学生请教教师,年少的学生要注意听,而不要插问,因为学习应循序渐进,不能越级。这七点,是施教顺序的大纲。古书上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宫首先要尽职,读书人要先立志”,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大学的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课外不学杂乐,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课外不学习音律,课内就不能学好诗文;课外不学好洒扫应对的知识,课内就学不好礼仪。可见,不学习各种杂艺,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课。所以,君子对待学习,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在家休息,要学好各种杂艺。唯其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群众交朋友,并深信所学之道,尽管离开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兑命》篇中说?只有专心致志谦逊恭敬,时时刻刻敏捷地求学,在学业上就能有所成就",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今天的教师,单靠朗诵课文,大量灌输,一味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致使他们不能安下心来求学。教人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的方法违背了教学的原则,提出的要求不合学生的实际。这样,学生就会痛恶他的学业,并怨恨他的老师,苦于学业的艰难,而不懂得它的好处。虽然学习结业,他所学的东西必然忘得快,教学的目的也就达不到,其原因就在这里啊!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有坚固不易攻破的趋势;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施教者杂乱无章而不按规律办事,打乱了条理,就不可收拾;自己一个人瞑思苦想,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形成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君子不但懂得教学成功的经验,又懂得教学失败的原因,就可以当好教师了。所以说教师对人施教,就是启发诱导:(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劝勉而不强制;指导学习的门径,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则师生融洽;劝勉而不强制,学生才能感到学习容易;启发而不包办,学生才会自己钻研思考。能做到师生融洽,使学生感到学习容易,并能独立思考,可以说是做到了善于启发诱导了。学生在学习上有四种过失,是施教的人必须要了解的:人们学习失败的原因,或者是因为贪多,或者是知识面偏窄,或者是态度轻率,或者是畏难中止。这四点,是由于学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所引起的。教师懂得受教育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帮助学生克服缺点。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发挥其优点并克服其缺点。君子要根据学生学习时感到难易不同,从而看出学生的资才的好坏,然后能做到分别情况,对学生多方面的启发诱导。能够多方面启发诱导,才能当好教师。能当好教师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才能当人君。所以说,当教师的,就是教统治权术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所以选择教师不可不慎重。古书上说:“古代君王以选择教师为首要任务”。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在教育工作中,尊敬教师是难能可贵的。尊敬教师才能重视他传授的道。在上的君王能尊师重道,百姓才能专心求学。所以君王不以臣子相待的臣子有两种人:一是正在代表死者受祭祀的人,不以臣子相待;二是教师,不以臣子相待。根据礼制,(这二种人)虽被天子召见,可以免去朝见君王的礼节,这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的缘故。会学习的人,能使教师费力不大而效果好,并能感激教师;不会学习的人,即使老师很勤苦而自己收效甚少,还要埋怨教师。会提问的人,象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先问容易的问题,再问难题),这样,问题就会容易解决;不会提问题的人却与此相反。会对待提问的人,要回答得有针对性,象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则小,用力大,钟声则大,从容地响,让别人把问题说完再慢慢回答;不会回答问题的恰巧与此相反。以上这些,讲的是有关进行教学的方法。(若要学到父亲高超的手艺),高明的冶金匠的儿子,一定要先去学缝皮袄;高明的弓匠的儿子,一定要先去学编撮箕,用来学拉车的小马,要放在车后跟着走。君子懂得了这三例(是通过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反复练习、循序渐进)使事业成功的道理,就可以搞好教学工作了。古代求学的人,能够对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举一反三。鼓不等同于五声,而五声中没有鼓音,就不和谐;水不等同于五色,但五色没有水调和,就不能鲜明悦目;学习不等同于五官,但五官不经过学习训练就不会发生好的功能;师不等同于五服之亲,但没有教师的教导,人们不可能懂得五服的亲密关系。君子说,德行很高的人,不限于只担任某种官职;普遍的规律,不仅仅适用于那一件事物;有大信实的人,用不着他发誓后才信任他;天有四季变化,无须划一,也会守时。懂得这四点,(就可以领会到做事求学),也要抓住根本的道理了。古代的三王祭祀江河的时候,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这是因为河是水的本源,而海是水的归宿。这才叫抓住了根本!————转载古诗文网2023-07-17 19:24:271
《虽有嘉肴》的翻译
《虽有嘉肴》的翻译如下: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的赏析:1、本文中心论点:教学相长。2、手法:本文开头用类比手法引出话题,再用对举的句子层层论述,最后得出结论。3、启示:启示教师要重视在教中学,在学中教。终身学习,以学促教。在教学中,善于反思,善于总结,以教促学。启示学生要重视学习,上向老师学,中向同学学。启示学生也要善于教,先进同学教后进同学,以教促进自己的学习。无论老师和学生,都要把教学相长作为一种理念和学习方法来好好运用。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即使错了,也要敢于承认,使言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2023-07-17 19:24:411
文言文虽有嘉肴拼音
文言文虽有嘉肴拼音1.虽有嘉肴古文拼音虽(suī)有(yǒu)佳(jiā)肴(yáo),弗(fú)食(shí),不(bù)知(zhī)其(qí)旨(zhǐ)也(yě)。虽(suī)有(yǒu)至(zhì)道(dào),弗(fú)学(xué),不(bù)知(zhī)其(qí)善(shàn)也(yě)。是(shì)故(ɡù)学(xué)然(rán)后(hòu)知(zhī)不(bù)足(zú),教(jiào)然(rán)后(hòu)知(zhī)困(kùn)。知(zhī)不(bù)足(zú),然(rán)后(hòu)能(nénɡ)自(zì)反(fǎn)也(yě);知(zhī)困(kùn),然(rán)后(hòu)能(nénɡ)自(zì)强(qiánɡ)也(yě)。故(ɡù)曰(yuē):教(jiào)学(xué)相(xiānɡ)长(zhǎnɡ)也(yě)。扩展资料:《虽有嘉肴》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虽有嘉肴2.求《虽有嘉肴》文言知识整理虽有嘉肴①,弗②食不知其旨也;虽③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④也。是故⑤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⑥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⑦曰:教学相长也。1、古今异义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至,古义:最好。今义:到。2、文言虚词其,代词,它的。是故,连词,因此。也,语气词,表判断。3、特殊句式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其中的“是故”,介词宾语前置句。教学相长也。判断句。4、译文即使有最好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还有很多地方理解得不透彻。知道了自己学习上的欠缺,然后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教学感到了困惑,才能进行再学习,不停地充实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3.帮忙把这所有的字全部注音,本文选自《虽有佳肴》请把这篇文言文电脑中有一个自动注音软件,你自己试试。又是一个新学期,几个月后便是高三,时间如过隙白驹,目标在哪里?方向在哪里?30岁时,你在干些什么?正值芳华,少年,当放长眼光,心怀志向。20180216晚23:34于上僚家中《礼(lǐ)记(jì)·学(xué)记(jì)》:“虽(suī)有(yǒu)佳(jiā)肴(yáo),弗(fú)食(shí),不(bù)知(zhī)其(qí)旨(zhǐ)也(yě)。虽(suī)有(yǒu)至(zhì)道(dào),弗(fú)学(xué),不(bù)知(zhī)其(qí)善(shàn)也(yě)。是(shì)故(ɡù)学(xué)然(rán)后(hòu)知(zhī)不(bù)足(zú),教(jiào)然(rán)后(hòu)知(zhī)困(kùn)。知(zhī)不(bù)足(zú),然(rán)后(hòu)能(nénɡ)自(zì)反(fǎn)也(yě);知(zhī)困(kùn),然(rán)后(hòu)能(nénɡ)自(zì)强(qiánɡ)也(yě)。故(ɡù)曰(yuē):教(jiào)学(xué)相(xiānɡ)长(zhǎnɡ)也(yě)。4.【虽有佳肴的译文虽有嘉肴译文翻译】原文:《礼记·学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1)“虽有嘉肴”,“虽”,连词,虽然.“嘉肴”,美味的鱼肉.“嘉”美好.“肴”,做熟的鱼肉等.(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的.(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5)“是故”,连词,所以.(6)“困”,不通,理解不清.(7)“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8)“自强”,意思是自己努力.“强”,竭力,尽力.(9)“故”,连词,所以.(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2023-07-17 19:25:381
虽有嘉肴翻译及原文
《虽有佳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虽有佳肴》翻译 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这样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虽有佳肴》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今异义词 1.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2.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 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然后能自强也(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健壮的,有力的) 5.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虽有嘉肴》启发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提升自我。 (3)“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权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作者简介 戴圣,是春秋宋国君主宋戴公(子撝)的第二十三世孙,魏郡斥丘人(今河北省邯郸市成安版县北乡义)曾任九江太守,平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尤重《礼》学研究。与叔父戴德及庆普等人曾师事经学大师后权苍,潜心钻研《礼》学。2023-07-17 19:25:471
虽有佳肴文言文停顿
1. 《虽有佳肴》文言文 断句 断句: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亲 虽有佳肴》原文: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 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旦耽测甘爻仿诧湿超溅,教之所由废也。 原文的大意是:世间的事情如果你不去尝试那么你永远不会理解,不会明白;即使你有最棒的学习方法如果你不去尝试那么也只是徒劳,学习与教学自我促进就会获得最大的成长,只有果断的去实践去努力才能获得最大的进步。 2. 《虽有佳肴》文言文 断句 断句: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亲虽有佳肴》原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e69da5e887aa7a686964616f31333335333136也。 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原文的大意是:世间的事情如果你不去尝试那么你永远不会理解,不会明白;即使你有最棒的学习方法如果你不去尝试那么也只是徒劳,学习与教学自我促进就会获得最大的成长,只有果断的去实践去努力才能获得最大的进步。 3. 虽有佳肴原文及翻译划分节奏 原文:《虽有嘉肴》——《礼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2023-07-17 19:26:071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不足之处,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才能自我勉励,发愤图强。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的。《尚书兑命篇》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虽有佳肴》出自《学记》,是《学记》中的节选部分,其原句如下: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2023-07-17 19:26:161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注释:虽:虽然。嘉肴: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旨:味美。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是故:所以。困:困惑。自反:反省自己。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赏析: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2023-07-17 19:26:411
虽有嘉肴翻译及原文一句一译
虽有嘉肴翻译及原文一句一译具体如下: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里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原文如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扩展知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春秋战国时期,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当人们使用“古代汉语”这个术语时,在不同的语境中赋予了它三个不同的含义:古代的汉语、上古汉语和文言。古代汉语首先是指“古代的汉语”。汉语有了很大的变化。根据汉语语法、词汇和语音变化的情形,学者将古代汉语分为三个发展时期: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2023-07-17 19:26:501
虽有嘉肴整篇课文的翻译,字少一点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2023-07-17 19:27:212
礼记一则虽有佳肴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是的对u0669(u0e51^o^u0e51)u06f62023-07-17 19:27:3812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翻译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翻译如下:即使有美味的佳肴,不去品芸,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在学习之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以后就会知道不能理解的地方。知道不足,这样之后就更好的反省己道困难,这样之后就能自我激励。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yuè)命》曰“学(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是西汉礼学家戴圣的一首文言文,文中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虽有嘉肴》出自《礼记》之中的学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由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著。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仅存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如今所见到的《礼记》。这两书中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2023-07-17 19:28:041
虽有嘉肴翻译
《虽有嘉肴》的翻译:即使有美味佳肴,如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是甘美的;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他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虽有嘉肴》的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2023-07-17 19:28:385
虽有嘉肴翻译及注释
《虽有嘉肴》是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戴圣所作。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也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虽有佳肴 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注释 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旨:味美。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是故:所以。 困:不通,理解不了。 自反:反省自己。 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命, 《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 戴圣 戴圣,字次君,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人。 生卒年不详,世称小戴,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今本《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成书于汉建初七年(公元80年)。2023-07-17 19:29:111
虽有嘉肴翻译
《虽有嘉肴》翻译为: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虽有嘉肴》出自《礼记》之中的《学记 》 ,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订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虽有嘉肴》原文为: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礼记》全书运用的记叙文形式,很多篇章是有很大是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而“虽有嘉肴”这句话的翻译是: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2023-07-17 19:29:201
《虽有嘉肴》的翻译意思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品尝,是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说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会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知道了不足,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也是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2023-07-17 19:29:312
虽有佳肴其此之谓乎的翻译 虽有佳肴其此之谓乎原文及翻译
1、《礼记·学记》翻译: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纵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够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礼记·学记》原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2023-07-17 19:29:431
教学相长原文及翻译
作者:原文虽有嘉肴①,弗②食,不知其旨③也。虽④有至道⑤,弗学,不知其善⑾也。是故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⑦。知不足⑧然后能自反⑨也,知困然后自强⑩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注释1.嘉肴:美味的食物。佳很好。肴:熟的鱼肉等,熟食。2.弗:不3.旨:味美,好吃。4.虽:即使。5.至道:至高无上的道理,最好的道理。6.是故:因此7.知困:知道自己在学习中不知道的地方,困:本意为窘迫,在此引申为困惑,不懂。8.知不足:知道自己有不够之处。9.自反:反过来要求自己,即反省自己。10.自强:自己奋发图强。强:使动用法,使……强。11.善:好处12.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长:促进;意思是:教育别人的同时也能增长了自己的学问翻译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但是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是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哪里理解得不透。知道自己有困惑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知道自己有所欠缺,然后才能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导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2023-07-17 19:29:532
虽有嘉肴的意思
问题一:《虽有嘉肴》的翻译意思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品尝,是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说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会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知道了不足,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也是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3)。虽有至道(4),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6)。知不足,然后能自反(7)也;知困,然后能自强(8)也。故曰:教学相长(9)也。《兑命》(10)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作品注释 ⑴本节选自《学礼》。(《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⑵嘉肴:美味的菜。佳,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3)旨:甘美。 ⑷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5)是故:所以。 (6)困:不通,理解不了。 (7)自反:反省自己。 (8)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 (9)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0)《尚书》的一篇。兑,通“说”。 (11)弗:不. 问题二:虽有嘉肴的“虽”是什么意思,是”即使“还是”虽然“? 应解释为――即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如)不吃(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问题三:虽有嘉肴的翻译和原文 原文: 《虽有嘉肴》――《礼记》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u30fb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望采纳。。 问题四:礼记 虽有嘉肴 中的兑字是什么意思 《礼记u30fb学记u30fb虽有嘉肴》 【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u30fb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注释】 1.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2.虽:即使。 3.嘉肴(yáo):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4.旨:甘美。 5.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6.是故:所以。 7.困:不通,理解不了。 8.自反:反省自己。 9.自强(qiǎng):自我勉励。强:勉励。 10.教学相长(zhǎng):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1.《兑(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12.学(xiào)学(xué)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13.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 14.弗:不。 附注: 兑命: 即《说命》,《礼记》均作《兑命》,《古文尚书》篇名,有上、中、下三篇。兑,音yuè,有说或为“说”之误。 《古文尚书》有《说命》上、中、下三篇。 据《孔传u30fb序》:“高宗梦得说,使百工营求诸野,得诸傅岩,作《说命》三篇。 又《史记u30fb殷本纪》:“帝小乙崩,子帝武丁立。帝武丁即位,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以观国风。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中。是时说为胥靡,筑于傅险。见于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故遂以傅险姓之,号曰傅说。 《说命》三篇的主要内容是: 《说命》(上)是君臣的进谏及王、傅说的答辞与武丁的文告。 《说命》(中)是傅说向武丁的进言。 《说命》(下)是《说命》(中)的延续。 附:《礼记》中引的《兑命......>> 问题五:虽有嘉肴的此的意思 “此”指的是教学相长和前面的内容,还是“学学半”的道理 不明白可以请教是什么意思呢? 问题六:语文课文虽有嘉肴的意思 即使有美味的饭菜2023-07-17 19:30:111
《虽有嘉肴》中〝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怎么翻译?
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能自我反省2023-07-17 19:30:213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翻译
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思。整句意思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出自战国时期乐正克《学记》,原文节选: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斅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篇说:“在教学过程中,教,是学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其成书年代大约为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据郭沫若考证,其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文章主旨:文章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学记》的作者以托古改制的方式,用格言式的精美语言阐发了教育在移风易俗和建国君民中的作用,强调了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的目的,从而把教育与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密切相联,尤其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突出特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记2023-07-17 19:31:151
《虽有嘉肴》中〝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怎么翻译?
《虽有嘉肴》中〝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怎么翻译? 出处:《礼记 · 学记》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翻译: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求采纳,谢谢~ 虽有嘉肴中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说明了什么道埋 自我反省,自我激励是人生成功的关键,也就是说凡事要做到我心有主。 《虽有嘉肴》翻译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翻译: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过别人之后才会知道自己也有理解不透彻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知道如何反省自己;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这样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中说道:“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注释: 1.本节选自《学礼》。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作品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2.虽:即使。 3.嘉肴:美味的菜。嘉,同“佳”,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4.旨:甘美。 5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6.弗:不。 7.是故:所以。 8.困:不通,理解不了。 9.自反:反省自己。 10.自强(qiǎng):自我勉励。强:勉励。 11.教学相长(zhǎng):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2.《兑(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 13.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读“xiào”,教的意思。 14.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 望采纳,谢谢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他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不知道他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才知道(自己的)不懂的地方。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虽有嘉肴的翻译 原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是不知道它的甘美的。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知道它的好处的。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会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知道了不足,这样之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了不懂的地方,这样之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虽有嘉肴句子翻译 “虽”是即使的意思。 句意:即使有美味的食物 ~一刻永远523为你解答,祝你学习进步~~~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手机提问者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虽有嘉肴》的翻译。好评! 原文: 《礼记·学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1)“虽有嘉肴”,“虽”,连词,虽然。“嘉肴”,美味的鱼肉。“嘉”美好。“肴”,做熟的鱼肉等。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的。 (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 (5)“是故”,连词,所以。 (6)“困”,不通,理解不清。 (7)“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 (8)“自强”,意思是自己努力。“强”,竭力,尽力。 (9)“故”,连词,所以。 (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虽有嘉肴》全文翻译 全文释义: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原文: 《礼记·学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扩展资料: 1.虽:即使。 2.嘉肴(yáo):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3.旨:甘美。 4.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5.是故:所以。 6.困:不通,理解不了。 7.自反:反省自己。 8.自强(qiǎng):自我勉励。强:勉励。 9.教(jiào)学相长(zhǎng):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虽有嘉肴的翻译和原文 原文: 《虽有嘉肴》——《礼记》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望采纳。。2023-07-17 19:31:301
虽有嘉肴翻译及原文
《虽有嘉肴》是戴圣(相传)的著作。译文如下: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里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2023-07-17 19:31:502
虽有嘉肴的翻译和原文
原文: 《虽有嘉肴》——《礼记》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023-07-17 19:32:121
虽有嘉肴的翻译和原文
虽的意思是即使,不是虽然! 老师上课讲过了!!!!!2023-07-17 19:32:244
虽有嘉肴翻译及原文 虽有嘉肴译文
1、《虽有嘉肴》的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虽有嘉肴》的译文 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这样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2023-07-17 19:33:391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翻译: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古代设学施教,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学校里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的情况,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在广博的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推论事理,并有坚强的信念,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大成”。唯有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古书上说:“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不倦地学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在一开学就用做官事上的道理勉励学生;入学授课之前,先击鼓召集学生,整齐威仪,然后打开书箱;同时展示戒尺,来约束他们的仪容举止;〔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占卜而大祭就不去考查学生,使学生内心从容不迫;时时观察却不说,让问题在学生的心中积聚;年幼的学生只听老师讲解而不随便发问,学习不逾越难度。这七点,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古书上说:“大凡学习,若学习做官,就先学习与职务有关的事;若学习做士,就先学习学士应有的志向。”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大学施教的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受教育的最好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循序渐进;互相取长补短,叫做观摩。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会抵触抗拒,格格不入;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杂乱施教而不循序渐进,学业就会搞乱而无所成;自己一个人学习,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2023-07-17 19:33:451
《虽有嘉肴》全文翻译
土地地,2023-07-17 19:35:058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翻译为: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翻译: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出处:《虽有嘉肴》出自《礼记》,相传是西汉梁国人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记》是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儒家经典著作之一。2023-07-17 19:35:441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礼记》,题目是编者加的。《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那么《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1、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译文: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是这个意思。 以上的就是关于《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是什么的内容介绍了。2023-07-17 19:36:031
《虽有嘉肴》全文翻译
作品原文 虽⑵有/嘉肴⑶,弗食,不知/其旨⑷也;虽有/至道⑸,弗⑹学,不知/其善也.是故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⑻.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⑼也;知困,然后/能自强⑽也.故曰:教学/相长⑾也.《兑命》⑿曰:“学/学半⒀.”其/此之谓乎⒁?(“/”为节奏划分) 3作品注释 ⑴本节选自《礼记·学礼》.(《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作品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⑵虽:即使. ⑶嘉肴:美味的菜.嘉,通“佳”,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⑷旨:甘美. ⑸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道,道理. ⑹弗:不. ⑺是故:所以 ⑻困:不通,理解不了. ⑼自反:反省自己. ⑽自强(qiǎng):自我勉励.强:勉励. ⑾教学相长(zhǎng):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⑿《兑(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⒀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⒁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乎”是一种固定句式.其,表示推测;大概,恐怕的意思.[1] 4作品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肉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过别人然后才会知道自己也有理解不透彻,不通的地方.所以,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有理解不透彻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中说道:“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5作品读解 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毛泽东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好的. 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即使错了,也要敢于承认,使言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这样就有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自然而然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2] 6作品观点 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学,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并强调了要实践出真知. 重视实践,在教和学的实践中明真理,出真知,得到进步和发展. 7作品出处 《虽有嘉肴》出自《礼记》[3]之中的学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从来礼乐并称.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不仅是一部描写规章制度的书,也是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教科书.其中最有名篇章,有《大学》、《中庸》、《礼运》(首段)等.《礼运》首段是孔子与子游的对话,又称为《礼运·大同》篇,大同二字常用作理想境界的代名词,不少地名亦取用此二字. 作品内容古今异义(1)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2)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3)虽有至道(古义:好到极点;今义:到)(4)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5)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重要词语(1)虽有佳肴(即使)(2)弗食(吃)(3)不知其旨也(味美)(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5)教然后知困(困惑)(6)然后能自强也(竭力,尽力)(7)教学相长也(促进)重要句子(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惑.〕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是西汉戴圣编撰的! 原文: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译文: 尽管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尽管有最好的方法,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因此学习了然后知道就知道不足,教导人然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检查,对自己提出要求.知道困惑,然后能鞭策自己努力进修.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是学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五百家的"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万二千五百家的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的王城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太学〕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弄清经文旨意的能力,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广泛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想观点坚定不移,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做“大成”.唯其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古书上说:“〔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在一开学就用做官事上的道理勉励学生;入学授课之前,先击鼓召集学生,整齐威仪,然后打开书箱;同时展示戒尺,来约束他们的仪容举止;〔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占卜而大祭就不去考查学生,使学生内心从容不迫;时时观察却不说,让问题在学生的心中积聚;年幼的学生只听老师讲解而不随便发问,学习不逾越难度.这七点,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古书上说:“大凡学习,若学习做官,就先学习与职务有关的事;若学习做士,就先学习学士应有的志向.”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大学施教的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受教育的最好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循序渐进;互相取长补短,叫做观摩.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 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会抵触抗拒,格格不入;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杂乱施教而不循序渐进,学业就会搞乱而无所成;自己一个人学习,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2023-07-17 19:36:101
虽有佳肴的原文及注释
虽有佳肴的原文及注释如下:一、【原文】《礼记·学记》:虽有嘉肴⑴,弗食,不知其旨也⑵;虽有至道⑶,弗学,不知其善也⑷。是故⑸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⑹。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⑺也;知困,然后能自强⑻也。故⑼曰:教学相长⑽也。《兑命》曰:“学学半⑾。”其此之谓乎?此文的体会:我们在学习中应重视实践,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在给同学讲解习题的同时加深了对此类题目的理解,而且又发现此类题目的新解法,可谓实践出真知,“教学相长”。二、【注释】(1)“虽有嘉肴”,“虽”,连词,虽然。“嘉肴”,美味的鱼肉。“佳”美好。“肴”,做熟的、鲜美的鱼肉等。(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的。(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5)“是故”,连词。因此;所以。(6)“困”,不通,理解不清。(7)“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8)“自强”,意思是自我勉励。“强”,勉励。(9)“故”,连词,所以。(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11)“学学半”,意思是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三、【翻译】即使有美味的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在学习之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以后就会知道不能理解的地方。知道不足,这样之后就能更好的反省自己;知道困难,这样之后就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2023-07-17 19:36:171
虽有嘉肴全文翻译 保采纳
原文:《礼记·学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1)“虽有嘉肴”,“虽”,连词,虽然。“嘉肴”,美味的鱼肉。“嘉”美好。“肴”,做熟的鱼肉等。(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的。(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5)“是故”,连词,所以。(6)“困”,不通,理解不清。(7)“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8)“自强”,意思是自己努力。“强”,竭力,尽力。(9)“故”,连词,所以。(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2023-07-17 19:36:351
虽有嘉肴的原文注音及翻译
《虽有嘉肴》的原文注音及翻译如下:1、原文注音虽suī有yǒu嘉jiā肴yáo,弗fú食shí,不bù知zhī其qí旨zhǐ也yě;虽suī有yǒu至zhì道dào,弗fú学xué,不bù知zhī其qí善shàn也yě。是shì故gù学xué然rán后hòu知zhī不bù足zú,教jiào然rán后hòu知zhī困kùn。知zhī不bù足zú,然rán后hòu能néng自zì反fǎn也yě;知zhī困kùn,然rán后hòu能néng自zì强qiáng也yě。故gù曰yuē:教jiào学xué相xiāng长cháng也yě。《兑duì命mìng》曰yuē:“学xué半bàn。”其qí此cǐ之zhī谓wèi乎hū?2、翻译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虽有嘉肴》赏析: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即使错了,也要敢于承认,使言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这样就有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自然而然的结论。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本文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思路清晰,文势流畅,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2023-07-17 19:36:421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译文: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古代设学施教,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学校里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的情况,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在广博的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推论事理,并有坚强的信念,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大成”。唯有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古书上说:“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不倦地学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大学开学的时候,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的诗,在一开学就用做官事上的道理勉励学生;入学授课之前,先击鼓召集学生,整齐威仪,然后打开书箱;同时展示戒尺,来约束他们的仪容举止;没有占卜而大祭就不去考查学生,使学生内心从容不迫。时时观察却不说,让问题在学生的心中积聚;年幼的学生只听老师讲解而不随便发问,学习不逾越难度。这七点,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古书上说:“大凡学习,若学习做官,就先学习与职务有关的事;若学习做士,就先学习学士应有的志向”,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大学施教的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受教育的最好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循序渐进;互相取长补短,叫做观摩。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会抵触抗拒格格不入;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杂乱施教而不循序渐进,学业就会搞乱而无所成;自己一个人学习,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作品出处《虽有嘉肴》出自《礼记》之中的学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如今所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虽有嘉肴2023-07-17 19:37:041
《虽有嘉肴》全文翻译
作品原文 虽⑵有/嘉肴⑶,弗食,不知/其旨⑷也;虽有/至道⑸,弗⑹学,不知/其善也.是故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⑻.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⑼也;知困,然后/能自强⑽也.故曰:教学/相长⑾也.《兑命》⑿曰:“学/学半⒀.”其/此之谓乎⒁?(“/”为节奏划分) 3作品注释 ⑴本节选自《礼记·学礼》.(《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作品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⑵虽:即使. ⑶嘉肴:美味的菜.嘉,通“佳”,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⑷旨:甘美. ⑸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道,道理. ⑹弗:不. ⑺是故:所以 ⑻困:不通,理解不了. ⑼自反:反省自己. ⑽自强(qiǎng):自我勉励.强:勉励. ⑾教学相长(zhǎng):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⑿《兑(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⒀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⒁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乎”是一种固定句式.其,表示推测;大概,恐怕的意思.[1] 4作品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肉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过别人然后才会知道自己也有理解不透彻,不通的地方.所以,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有理解不透彻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中说道:“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5作品读解 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毛泽东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好的. 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即使错了,也要敢于承认,使言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这样就有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自然而然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2] 6作品观点 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学,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并强调了要实践出真知. 重视实践,在教和学的实践中明真理,出真知,得到进步和发展. 7作品出处 《虽有嘉肴》出自《礼记》[3]之中的学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从来礼乐并称.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不仅是一部描写规章制度的书,也是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教科书.其中最有名篇章,有《大学》、《中庸》、《礼运》(首段)等.《礼运》首段是孔子与子游的对话,又称为《礼运·大同》篇,大同二字常用作理想境界的代名词,不少地名亦取用此二字. 作品内容古今异义(1)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2)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3)虽有至道(古义:好到极点;今义:到)(4)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5)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重要词语(1)虽有佳肴(即使)(2)弗食(吃)(3)不知其旨也(味美)(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5)教然后知困(困惑)(6)然后能自强也(竭力,尽力)(7)教学相长也(促进)重要句子(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惑.〕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是西汉戴圣编撰的! 原文: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译文: 尽管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尽管有最好的方法,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因此学习了然后知道就知道不足,教导人然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检查,对自己提出要求.知道困惑,然后能鞭策自己努力进修.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是学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五百家的"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万二千五百家的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的王城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太学〕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弄清经文旨意的能力,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广泛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想观点坚定不移,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做“大成”.唯其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古书上说:“〔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在一开学就用做官事上的道理勉励学生;入学授课之前,先击鼓召集学生,整齐威仪,然后打开书箱;同时展示戒尺,来约束他们的仪容举止;〔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占卜而大祭就不去考查学生,使学生内心从容不迫;时时观察却不说,让问题在学生的心中积聚;年幼的学生只听老师讲解而不随便发问,学习不逾越难度.这七点,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古书上说:“大凡学习,若学习做官,就先学习与职务有关的事;若学习做士,就先学习学士应有的志向.”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大学施教的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受教育的最好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循序渐进;互相取长补短,叫做观摩.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 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会抵触抗拒,格格不入;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杂乱施教而不循序渐进,学业就会搞乱而无所成;自己一个人学习,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2023-07-17 19:37:181
虽有嘉肴翻译及原文
翻译: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古代设学施教,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学校里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的情况,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在广博的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 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推论事理,并有坚强的信念,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大成”。唯有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古书上说:“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不倦地学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在一开学就用做官事上的道理勉励学生;入学授课之前,先击鼓召集学生,整齐威仪,然后打开书箱;同时展示戒尺,来约束他们的仪容举止。 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占卜而大祭就不去考查学生,使学生内心从容不迫;时时观察却不说,让问题在学生的心中积聚;年幼的学生只听老师讲解而不随便发问,学习不逾越难度。这七点,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古书上说:“大凡学习,若学习做官,就先学习与职务有关的事;若学习做士,就先学习学士应有的志向。”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大学施教的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受教育的最好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循序渐进;互相取长补短,叫做观摩。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 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会抵触抗拒,格格不入;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杂乱施教而不循序渐进,学业就会搞乱而无所成;自己一个人学习,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 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虽有嘉肴》注释 1、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4、旨:味美。 5、至道:最好的道理。 7、困:困惑。 8、自反:自我反思。 10、教(jiāo)学相长(zhǎng) :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1、《兑(yuè)命》:即《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命, 《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12、学(xiào)学(xué)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虽有嘉肴》赏析 虽有嘉肴一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 《虽有嘉肴》创作背景 《虽有嘉肴》出自《礼记》。《礼记》相传西汉梁国人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是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虽有嘉肴》作者介绍 戴圣,字次君,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人。 生卒年不详,世称小戴,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今本《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成书于汉建初七年(公元80年)。2023-07-17 19:37:271
虽有嘉肴原文_翻译及赏析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两汉·戴圣《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 两汉戴圣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学习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尽管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尽管有最好的方法,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因此学习了然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然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检查,对自己提出要求。知道困惑,然后能鞭策自己努力进修。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是学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五百家的"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万二千五百家的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的王城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太学〕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弄清经文旨意的能力,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广泛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想观点坚定不移,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做“大成”。唯其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古书上说:“〔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在一开学就用做官事上的道理勉励学生;入学授课之前,先击鼓召集学生,整齐威仪,然后打开书箱;同时展示戒尺,来约束他们的仪容举止;〔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占卜而大祭就不去考查学生,使学生内心从容不迫;时时观察却不说,让问题在学生的心中积聚;年幼的学生只听老师讲解而不随便发问,学习不逾越难度。这七点,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古书上说:“大凡学习,若学习做官,就先学习与职务有关的事;若学习做士,就先学习学士应有的志向。”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大学施教的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受教育的最好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循序渐进;互相取长补短,叫做观摩。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会牴触抗拒,格格不入;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杂乱施教而不循序渐进,学业就会搞乱而无所成;自己一个人学习,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生 通:性)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酰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 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民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先秦·荀子《劝学》 劝学 先秦 :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 展开阅读全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 生 通: 性 )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酰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 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高中文言文 , 议论 , 学习勉励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两汉·戴圣《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 两汉戴圣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 展开阅读全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学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明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 明代 :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展开阅读全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国中文言文 , 赠言 , 劝勉 , 学习 , 励志序文2023-07-17 19:37:341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朗读
虽有嘉肴【作者】戴圣(相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朗读停顿如下图: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里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2023-07-17 19:37:481
礼记,一则虽有嘉肴原文和翻译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礼记原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敩,教也】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from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www.gkstk.com,全国最大的高考网站end#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文章《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出自http://www.gkstk.com/article/1393848336.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默认分类http://www.gkstk.com/article/2023-07-17 19:38: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