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菜G的建站之路
-
在《战国策·秦策一》中,有关苏秦的文章是《苏秦始将连横》。即:
原文大意: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中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饬,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攻战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獘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橦,然后可见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武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惽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沈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绵绣千纯,白壁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
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原文大意:
苏秦一开始用连横的方法游说秦惠王说:“大王的国家,西面有巴蜀,汉中等地的物产,北方有胡人地区与代郡马邑等地的物产,南边有巫山,黔中作为屏障,东方有崤山、函谷关这样坚固的要塞。土地肥沃,人民众多而富足;战车万辆,精兵百万;沃野千里,积蓄充足,地势险要,能攻易守。这正是人们所说的天然的府库,确实是天下的强国。凭着大王您的贤能,军民的众多,战备的充足,战士的训练有素,完全有把握吞并诸侯,统一天下,成为治理天下的帝王。希望大王能稍加留意,允许臣陈述秦国地利兵强的功效。”
秦惠王说:“寡人曾听说:羽毛不够丰满的鸟儿不可以高飞,礼乐法度不完备的国家不可以奖惩邢罚,道德修养不淳厚的君主不可役使百姓,政策教化不顺通的君主不可以号令大臣。如今先生郑重地不远千里来到我秦国亲临指教,我希望改日再谈!”
苏秦说:“我本来就猜想大王可能不用我的策略。从前神农攻打补遂,黄帝讨伐涿鹿并擒获蚩尤,虞尧攻打三苗,夏禹王攻打共工,商汤王灭夏桀,周文王攻打崇侯,周武王灭商纣王,齐桓公用战争而雄霸天下。由这些事例来看,哪有不经过战争就行的呢?古代使者往来频繁而急切,宣称互相缔结盟约,谋求天下统一;合纵连横兴起,兵革不息;文士巧言善饰,诸侯混乱迷惑;事端纷起,无法梳理;法令条规都很完备,但百姓虚伪奸恶;文书政令杂乱繁琐,百姓生活贫苦不足;君臣上下都愁眉不展,百姓无所依赖;有漂亮的言辞,冠冕堂皇的理由,而战事却不能停息;讲求文辞末节,天下就无法太平。因此说客的舌头说焦了,听的人耳朵都听聋了,却不见什么成效;实行道义讲究信用,天下人却不亲善。于是废除文治而使用武力,召集并且礼遇敢死之士,制作好各种甲铠,磨光各种刀枪,然后到战场上去争胜负。如果无所事事却想获取利益,安居不动却要使国土扩大,即使是五代五帝,三王,五霸,明主贤君,也常想坐着不动而获得这些,但形势却不允许,所以只有继续用战争达到目的。距离远的就用军队互相攻伐,距离近的九短兵相杀,只有如此才能建立伟大功业。所以,军队如果能得胜于外,那么国内民众的仁义就会高涨,君王的威权就会增强,在下的百姓就会服从统治。现在假如要想吞并天下,凌驾于大国,使敌国屈服,控制海内,治理百姓,号令诸侯,实在是非用武力不可。可是如今继嗣当政的君主,却忽视了这至上的道理,都不懂得教化人民,政治混乱,迷惑于花言巧语,热衷于辩论,沉溺于辩辞中。以此说来,大王本来就不会实行我的策略。”
苏秦游说秦王的奏章虽然一连上了十多次,但他的建议始终没被秦王采纳。他的黑貂皮袄已破了,百斤金币也用完了,没有了生活之资,不得已只有离开秦国回到洛阳。他腿上打着裹脚,脚上穿着草鞋,背着一些书籍,挑着自己的行囊,形容枯槁,神情憔悴,脸色又黄又黑,面有惭愧之色。他回到家里以后,妻子不下织布机,嫂子也不给他做饭,甚至父母也不跟他说话。因此他深深叹息说:“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苏秦的罪过。”当晚,苏秦就从几十个书箱里面找出一部姜太公著的《阴符》来。他伏案发奋钻研,选择重点加以熟读,并反复揣摩演练。读到疲倦而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自己的脚上。他自言道:“哪有游说人主却不能让他们掏出金玉锦绣,得到卿相这样的尊位呢?”过了一年,终于揣摩透了,说道:“这次我真的可以游说当世的君主了。”
于是苏秦来到赵国的燕乌集阕宫门,在高大华丽的宫殿里游说赵王,说话投机以致排起掌来。赵王非常高兴,立刻封苏秦为武安君,并授以相印。又给兵车白辆,锦缎千匹,白玉白双,金币二十万两跟随其后,到各国去约定合纵,拆散连横,以此抑制强大的秦国.因此,当苏秦在赵国做宰相时,函谷关的交通都被断绝了。在当世,天下如此之大,百姓如此之多,诸侯如此威风,谋臣有如此权术,都要取决于苏秦的策略。没耗费一斗军粮,没耗用一件兵器,没用一名士兵出战,没折断一根弓弦,没损失一支羽箭,就使天下诸侯和睦相处,甚至比亲兄弟还要亲近。由此可见,只要有贤明人士当权主政,天下就会顺服;只要有一人得以重用,天下就会顺从。所以说:“要用政治手段解决问题,而不必用武力征服,要在朝廷上运筹帷幄,而不必到边疆上去厮杀作战。”当苏秦得势当红的时候,黄金二十万两供他使用,车轮飞驰,马匹成群,威风十足,炫煌于道,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莫不望风而臣服。赵国的地位也大大提高。其实那苏秦,当初不过是一个住在陋巷,挖墙做门,坎桑做窗,用弯曲的树条做门框的那类穷人罢了,但现在的他却常常坐上豪华的马车,骑着高头大马,横行天下,在各诸侯朝廷上游说君王,使各诸侯王的亲信不敢开口,天下没有谁敢与他对抗的。
苏秦将要去游说楚威王,路过洛阳。他的父母听说了,就赶紧整理房间,清扫道路,张社乐队,备办酒席,到距城三十里远的地方去迎接。妻子对他敬畏得不敢正视,侧着耳朵听他说话;而嫂子跪在地上不敢站起,像蛇一样在地上爬,对苏秦一再叩首请罪。苏秦问:“嫂子为什么以前那样傲慢而现在又这样卑下呢?”他嫂子答:“因为你现在地位尊显,钱财富裕。”苏秦长叹一声说道:“哎!一个人如果穷困落魄,连父母都不把他当儿子,然而一旦富贵显赫之后,亲戚朋友都感到畏惧。由此可见,人生在世,权势,名位,和富贵,怎么能忽视不顾呢!”
- kikcik
-
在百度网上可以直接查找相关信息。
战国策·秦策一节选的原文及翻译
战国策秦策,这是一个古代的历史学书籍,你可以买一本战国策,在里面有相应的原文及翻译。2023-07-17 15:26:492
《先秦散文·战国策·司马错论伐蜀之完(秦策一)》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战国策·司马错论伐蜀之完(秦策一)》原文鉴赏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①。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②。”对曰:“亲魏善楚③,下兵三川④,塞轘辕缑氏之口⑤,当屯留之道⑥。魏绝南阳⑦,楚临南郑⑧,秦攻新城、宜阳⑨,以临二周之郊⑩,诛周主之罪(11),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12)。据九鼎,按图籍(13),挟天子以令天下(14),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15)。敝兵劳众(16),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17),争利者于市(18);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19),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20),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21)。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22)。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23),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24),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西附(25),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26),危!臣请谒其故(27):周,天下之宗室也(28);韩,周之与国也(29)。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30),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31),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32)。”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33),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34)。蜀既属(35),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注释】 ①司马错:秦将。张仪:魏人,仕秦为相,封武信君。 ②说:根据。 ③善:友好。 ④三川:伊、洛、河三水流经的地区。 ⑤轘(huan,音环)辕:山名,在今河南偃师东南。山路险阻,上设险关。缑(gou,音钩)氏:地名,在今河南偃师东南。其地有缑山,颇险要。 ⑥屯留:地名,在今山西东南部。 ⑦南阳:地名,今河南济源至获嘉一带。 ⑧南郑:地名,在今陕西西南部。 ⑨新城:地名,在今河南商丘境。宜阳:地名,在今河南西部。 ⑩二周:西周、东周。 ( 1 1 )诛:讨。 ( 1 2 )九鼎:传禹所铸,古时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 (13)图籍:地图与户籍。 (14)挟:挟持。 (15)戎狄:古时居住在边境一带的少数民族。北边的称狄,西边的称戎。 (16)敝:疲弊。(17)朝:朝廷。 (18)市:集市。 (19)顾:反,倒。 (20)三资:指广地、富民、博德。 (21)易:简单。 (22)桀:夏桀;纣,商纣,均为暴君。 (23)缮:治。 (24)西海:指西部蜀地。 (25)名:指不贪不暴。实,指拔国得地。名实两附,即为利。 (26)不欲:不想。 (27)谒:陈述。 (28)宗室:大宗之家。 (29)与国:盟国。 (30)因:依靠。 (31)与:给。(32)完:全。 (33)卒:终于。 (34)陈庄:秦臣。相蜀:任蜀相。(35)属:归属。 【今译】 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起来。司马错想攻打蜀国,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道:“让我听听你们的根据。”张仪说道:“同魏国、楚国结下友好关系,然后挥兵直下三川,堵住辍辕、缑氏的关口,截住屯留的通道。魏国横断南阳,楚国兵临南郑,秦国进攻新城、宜阳,大军压向西周、东周的城外,诛讨周国主君的罪行,接着再占领楚、魏两国的土地。周国自己知道局势不可挽回,一定会交出九鼎宝器。秦国据有九鼎,验察地图和户籍,挟持天子而号令天下,天下人没有谁敢不听从,这是称王天下的大业。如今,蜀国是西部偏僻的地区的国家,戎狄之类部族的首领。攻打蜀国,使军队疲困、民众劳顿,不足以扬名;即便是占领了它的土地,又算不上得利。我听说,争名的在朝廷上争,争利的在集市上争。现在,三川、周室就是天下的集市朝廷。大王不在这儿争,倒去戎狄那儿争,那就距离称王天下的大业太远了。”司马错道:“不对。我听说,要想富国,务必要扩大他的土地;要想强兵,务必要使他的百姓富裕;要想称王天下,务必要广布他的仁德。这三条基本条件具备了,称王天下也就随之到手。如今大王土地狭窄,百姓贫困,所以我希望大王先从简单易行的事情做起。蜀国是西部偏僻国家.并且是戎狄的首领,而且正值桀纣一样的昏君的暴政。秦国派兵攻打它,就象驱使豺狼追逐群羊一样。攻占它的土地,足以扩大国家的疆域;夺取它的财富,足以使百姓富裕。出动军队不用伤太多的人,它就会俯首投降。所以,攻陷一个国家,天下不认为这是残暴;获得整个蜀国的利益,诸侯不认为这是贪婪。这样干,我们就会一举两得,既无残暴、贪婪的恶名,又有夺地、得财的实利,而且又会博得禁止暴乱的好名声。说到攻打韩国劫持天子,劫持天子,名声极坏。既不一定有利,又有个不义之名。攻打天下诸侯都不想进攻的国家,那太危险了!请让我陈述一下缘故:周是天下的宗室;韩是周国的盟国。周国知道自己要失掉九鼎,韩国知道自己要丧失三川,那他们两国必将同心协力,并且倚靠齐国、赵国,向楚国、魏国求救解围。他们把九鼎送给楚国,把三川送给魏国,大王您也无法阻拦。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不如攻打蜀国保险哪。”秦惠王道:“有道理!我听你的。”秦国终于发兵攻打蜀国,经过十个月打了下来,于是蜀地平定了。蜀国的主君被改称为“侯”,又派出陈庄担任蜀相。蜀地归秦以后,秦国越来越富强丰厚,也越来越轻视诸侯。 【集评】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读此,始知诸葛公乃有粉本。后贤信诸葛公亦烂读《国策》,则其烂读,可无俟再劝也。”“论事又绝明畅。”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司马错建议伐蜀,句句驳倒张仪。” 清·张星徽《国策评林》:“全以名利二字作骨,各用两柱子,富强贪暴是也。最是担斤两处,盖发挥利字易,发挥名字难,缘灭国正是恶名耳。亏他插入有桀纣之乱句,则深入其阻,而非暴;即奄有其地,亦非贪。如此疏名字,何等光明正大!恰好与说利处工力悉敌。奇策也,亦奇文也!” 【总案】 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发生了争论。两人在实现秦国称王天下这一战略目标上并无矛盾,但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战术问题上却出现了对立。张仪主张伐韩,认为由此可以诛周,做到“挟天子以令天下”,从而实现称王天下的大业;反对伐蜀,认为挥师西向,无名无利,去王业甚远。司马错则主张伐蜀,他首先正面立论,提出成就王业必须具备广地、富民、博德三项条件,认为伐蜀正可以创造这些条件,一举而名利双收。接着反面驳论,论述伐韩劫天子之弊,认为此举既未必利,又有不义的恶名,不仅不能成就王业,而且会使国“危”。最后结论道,伐韩之危不如代蜀之完。司马错的一番议论,头头是道,句句入理;立论驳论,交互运用;一反一正,相得益彰。论述伐蜀之益,自是批驳伐韩谬说;指斥伐韩之弊,正为辅助伐蜀正议。议论中,还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张仪说伐蜀“不足以成名,不足以为利”,司马错即在“名、利”二字上大作文章,先述伐蜀的亦名亦利,再论伐韩的不利不名,继而导出伐韩必“危”、伐蜀始“完”的结论,使文章产生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石观海)2023-07-17 15:27:141
战国策秦策一
恩可是,问题是什么?是要译文?2023-07-17 15:27:253
《先秦散文·战国策·苏秦以连横说秦王(秦策一)》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战国策·苏秦以连横说秦王(秦策一)》原文鉴赏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①:“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②,北有胡貉代马之用③,南有巫山黔中之限④,东有崤函之固⑤,田肥美,民殷富⑥,战车万乘,奋击百万⑦,沃野千里,蓄积饶多⑧,地势形便⑨,此所谓天府⑩,天下之雄国也(11)。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12),臣请奏其效(13)。” 【注释】 ①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阳人(今河南洛阳东),战国著名的纵横家。早年从鬼谷先生学习。西游说秦惠王不受,后发愤攻读。先后游赵、燕、韩、魏、齐、楚诸国,倡导合纵,赵封他为武安君,并相六国,为从约之长。后因替燕国入齐施反间计而被齐王车裂。连横,战国纵横家的外交策略之一,即六国各自与秦国交好,服从秦国,离散合纵。秦地偏西,六国居东,东西相连故称连横,也称合横、连衡。说秦惠王,说服秦惠王。说(shui 税),以言劝人。秦惠王,名驷,秦国国君。 ②巴:巴郡,今川东地带。蜀:蜀郡,今川西地带。汉中:汉中郡,今陕西秦岭以南一带。三郡秦时并属益州。 ③胡貉代马:胡地所产的貉皮,代地所产的好马。胡:古时北方匈奴族地区。貉(he 河),一种野兽,皮可制裘。代:地名,今山西北部代县一带,古属幽州。 ④巫山黔中之限:巫山黔中的险阻。巫山:今四川巫山县以东,古属夔州。黔中:今湖南西北和贵州东南一部分地区,古属楚。限:险阻。(5 ⑤崤函:崤山和函谷关,今在河南省境内,古为秦国要塞。 ⑥殷富:非常富裕。殷,盛。 ⑦奋击:指能奋勇作战的将士。 ⑧饶多:富足。 ⑨地势形便:地势地形,便于攻守。 ⑩天府:天生的物产丰富的地方。府: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处所。 ( 1 1 )雄国:强而有力的国家。 ( 1 2 )少留意:稍微留心一些。少:稍微。这样说语气较舒缓,即清对方注意。 ( 1 3 )奏其效:替称帝做出功效。奏:进献。 【今译】 苏秦当初用连横的策略去劝告秦惠王说:“您的国家,西边有巴蜀汉中的物产利益,北边有胡貉代马可供使用,南边有巫山黔中的天然险阻,东边有崤山函关的坚固要塞。土地肥沃,人民富裕,拥兵车万辆,有奋勇善战的将士百万。千里原野,蓄积富饶,地理形势便于攻守,这正是所称的“天府”,是天下强而有力的大国。凭着您的贤明,百姓的众多,车马的运用,兵法的教练,是可以并吞诸侯。占领天下,号称皇帝而统治中国的。希望您稍微留心一些,请允许臣为此而效力。 秦王曰:“寡人闻之①,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②,不可以诛罚③;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④,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⑤,愿以异日⑥。” 【注释】 ①寡人:古代君王自称。 ②文章:指国家的政策法令。 ③诛罚:惩罚。 ④政教:政治教化。 ⑤俨然:严肃认真的样子。庭教:在庭中赐教。 ⑥异日:改日。 【今译】 秦王说:“我听说过,羽毛长得不丰满的,不能够高飞;法令定得不完整的,不能够去惩罚;道德修养不深厚的,不能够驱使百姓;政治教化不顺利的,不能够烦劳臣下。如今您郑重其事地不远千里而来,要在庭中教导我,我希望改个日子。”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①。昔者神农伐补遂②,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③,尧伐鹱兜④,舜伐三苗⑤,禹伐共工⑥,汤伐有夏⑦,文王伐崇⑧,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霸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⑨?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10),天下为一,约从连横(11),兵革不藏,文士并饬(12),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13)。科条既备(14),民多伪态,书策稠浊(15),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16),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敝耳聋(17),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18),效胜于战场。夫徒处而致利(19),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霸(20),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撞,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21),制海内,子元元(22),臣诸侯(23),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于至道(24),皆昏于教(25),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沉于辩,溺于辞(26),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注释】 ①固:本来。 ②神农:传说中的古帝。补遂:部落名。 ③黄帝:古代帝名,即轩辕皇帝,建国在有熊,又称熊氏。涿鹿:山名,今河北省涿鹿县西南。蚩尤:九黎部落的酋长,其施行无道。黄帝与他大战于涿鹿,擒而杀之。 ④尧:古帝名,姓姬,名放勋,封在陶和唐两地,又称陶唐氏,后称帝,国号唐,传位于舜。驩(huan 欢)兜,人名,尧的臣子,又名浑沌,因作乱而被尧放逐。 ⑤舜:古帝名,姓姚,名重华,受尧禅让,国号虞,传位于禹。三苗,古时的三种苗族统称,今在湖南省溪洞一带。 ⑥禹:古帝名,舜臣,治水有功,受舜禅让,国号夏。共工,舜时管水的官,因治水无功,又极横暴,后为禹放逐。 ⑦汤:商汤,商代开国君主。夏:夏桀,夏代君主,以暴虐著名。有:名词词头。 ⑧文王:周文王姬昌。崇:指崇侯虎,人名,助商纣王为虐,被文王诛灭。 ⑨恶有:哪有,怎么有。恶(wu 音乌),疑问代词。 ⑩言语相结,指策士们以言语劝说各国君王而相互结盟。 (11)约从:邀约从北到南的六国联合抗秦,即合纵。 (12)饬(chi 音斥):整顿,这里指有所作为。一说通“饰”(shi 音士)。指文士巧饰言语以说诸侯。 (13)胜理:料理不完。胜(sheng 音生),尽。 (14)科条:章程,法规等。 (15)书策:指国家的文献法规。稠,繁多。浊,驳杂不纯。 (16)明言章理:指说清道理,使言语明,使道理显。章,通“彰”,明显。 (17)敝(bi 闭):破。 (18)缀甲厉兵:缝制甲衣,磨砺兵器,指准备打仗。缀(zhui 坠),缝。厉,通“砺”,磨。兵:兵器。 (19)徒处:白白地住着。 (20)五帝:一般指太昊、神农、黄帝、少昊和颛臾。三王,指夏禹、商汤和周武王,即夏、商、周三代的开国君主。五霸,指春秋时的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21)诎敌国:使敌国屈服。诎(qu 音屈),屈服。(22)子元元:以百姓为子女。子,名词的意动用法。元元,黎民百姓。 (23)臣诸侯:使诸侯为臣。 (24)忽于至道:忽略了最重要的道理。至道,指用兵之道。 (25)昏于教:在教化上昏暗不明。 (26)溺于辞:沉迷于巧辩之言辞中而不悟。 【今译】 苏秦说:“我本来就疑心您不能采用我的计策。从前神农讨伐遂补,黄帝在涿鹿擒获蚩尤,尧帝讨伐罐兜,舜帝攻打三苗,禹王讨伐共工,商汤讨伐夏桀,周文王诛崇侯虎,周武王灭商纣,齐桓公凭借战争而称霸天下。由以上事例看,哪有不靠打仗的呢?古时,各国使臣来往频繁,车轴交错碰撞,彼此用语言结为好友,天下串成了一个整体。缔约南北各国,连结东西诸侯,大家都靠武力保卫自己,未曾废兵不用。如今文人学士都受到国家任用,诸侯听了他们的游说迷惑不解;各种事端都一起涌来,使人料理不完;各种章法条款已经订出,百姓被迫装着守法的样子;公文奏章繁多杂乱,人们心中空虚而不充实;主上和臣民都忧愁不安,百姓们感到没有依靠;话说得越清楚,理讲得越明晰,而打仗的事就越是兴起得快;口里讲着巧辩的话,身上穿着儒家礼服,而战争的事决不会停息;纷繁的名目,美丽的文辞,天下照样无法治好;舌头说烂了,耳朵听腻了,还是不见事情办成。做正义的事,守信用之言,天下的人反而不相互亲近。在这时,只好就不用文人了,而任用武将,对肯出死力的人以优厚的给养,缝制甲衣,磨好武器,以便在战场上为胜利而效力。空闲无为而得到利益,安稳坐着而扩大地盘,即使是古代的五帝、三王和五霸这样的贤明君主,想要这样坐而得胜,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以战争接续下去。在宽阔地带,两军交相攻打,在逼近的时候,敌我杖戟相碰,只有实战,然后才可以建立大功。所以,军士在对外战争中取得胜利,国内的正义之气就更加强盛,在上面,君王的成望已树立,在下面,百姓心悦诚服。如今想要并吞天下,侵凌天子,使敌国屈服,控制海内各地,抚育黎民百姓,使诸侯为臣下,非依靠兵力不可。现在继承王位的君主们,忽略了这个最重要的道理,在教化方面昏聩,在治国方面混乱,对言语迷惑不解,沉溺于诡辩的巧辞之中而不悟。从这种情形来讲,您本来就不能按我的策略行事了。”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①,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圆。羸縢履蹻③,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④,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⑤,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⑥:“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⑦,得太公阴符之谋⑧,伏而诵之,简练以揣摩⑨,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⑩,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注释】 ①说:指所说的策略。 ②去:离开。 ③羸(lei 音雷):通累,缠裹。 縢(teng 腾):绑腿布。履:穿。 蹻(qiao 音橇):草鞋。 ④黧黑:又黄又黑之色。黧(li 音黎),黑而带黄。 ⑤纴:机缕,这里指织机。 ⑥喟然:描摩叹息的样子。 ⑦箧:箱子。 ⑧太公:姜子牙,名尚,周文王之臣,辅佐武王伐纣。阴符,兵法书名,后人托太公之名而著。 ⑨简:选择。揣摩:揣度捉摸。 ⑩期年:一周年。 【今译】 苏秦劝说秦惠王的奏章上呈了十多次,但计谋仍不被采用。当时,他的黑色貂皮衣服已破,百斤黄金已用完,生活物资也断绝了,只好离开秦国返家。他裹着绑腿布,穿着草鞋,背着书箱,挑着袋子,形体枯瘦,面目黑黄,带着惭愧的颜色。回到家中,妻子不下织机迎接,嫂子不做饭,父母也不肯同他交谈。苏秦长声叹息说:“妻不把我当丈夫,嫂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亲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秦王的罪过啊!”于是连夜打开书箱,陈列数十只,从中寻到了姜太公的《阴符》,这部专讲用兵谋略的书。他便埋头诵读,选择精华而练习、研究。读书时想要睡觉,就拿锥尖刺自己的大腿,血直流到脚上。他说:“用现在所学的计谋去劝说国君,他们哪有不拿出自己的金玉绸缎,而使我取得公卿将相的崇高地位呢?”过了整整一年,研究有所成就,他说:“这样就真的可以去说服各国的君王了!”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①,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②,抵掌而谈③。赵王大说④,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⑤,白壁百双,黄金万镒⑥,以随其后。约从散横⑦,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任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⑧,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⑨,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⑩。山东之国,从风而服(11),使赵大重。且夫苏秦(12),特穷巷掘门(13),桑户棬枢之士耳(14),伏轼撙衔(15),横历天下,庭说诸侯之主(16),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伉(17)。 【注释】 ①摩:接近。燕乌集:关名。阚(que 音雀):皇宫门前两边的楼,此处指关口。 ②赵王:赵肃侯。华屋,华丽的宫室。③抵掌而谈:鼓掌而交谈,形容谈得投机入神。 ④说:通“悦”,高兴。 ⑤千纯:一千束。纯(tun 音屯),量词,一捆。 ⑥万镒:一万镒。镒(yi 音益),量词,古代二十四两为一镒。 ⑦约从散横:南北六国结盟,离散东方各国与西方秦国的联合。 ⑧式:用。 ⑨廊庙:指朝庭。 ⑩炫熿:辉煌耀眼。 (11)从风而服:如顺风草伏,形容很自然地服从。 (12)且夫:表示进一步论述的虚词。 (13)掘门,挖墙为门,形容贫寒。 (14)桑户棬枢:用桑树做的门,用弯木做的门轴,形容门第低下。棬(quan 音圈):弯木。 (15)伏轼撙衔:俯靠车前横木,拉住马的缰绳,表示苏秦地位显贵,出入都乘车马。轼:车前的横木。撙(zun):节制,勒住。衔:马嘴的嚼铁。 (16)庭说:在朝庭上劝说。 (17)莫之伉:不能同他对抗。伉(kang 炕):通抗。 【今译】 就在这时,苏秦来到了燕乌集关,在高大华丽的宫室里拜谒并劝说了赵王,双方谈得很融洽,常常击掌称快。赵王非常高兴,封苏秦为武安君,授给他宰相用的官印,加上兵车一百乘,彩绣绸缎一千捆,洁白的玉璧一百对,黄金一万镒。将这些财物,装运在他的车后随行。赵王派他出使六国,缔结盟约,离散秦国与各国的邦交,以抑制强大秦国的扩张野心。因为苏秦在赵国做宰相,各国与秦国的关系断绝,去秦国的边关闭而不通。在这段时间里,天下如此之大,黎民如此之多,王侯如此有威望,谋臣如此有权势,而其间的风云变化,都要取决于苏秦的策略。苏秦之谋,没有费一斗粮草,没有劳一个兵卒,没有伤一名将士,没有断一根弓弦,没有损一只箭头,而能使诸侯相亲相助,胜过兄弟手足之情。这的确是贤人任职而天下服从,一人重用而天下安顺。所以说:用心于政治,不必用心于武力;用心于朝庭之内,不必用心于国境之外。当苏秦兴旺得意的时候,黄金万镒为他所用,出行时车水马龙,仪仗威风,炫耀于大道之上。崤山东边的各国诸侯,象草随风倒那样服从于他,也使赵国的威望极大地提高了。且说苏秦本人,只不过是小巷窄门、土墙陋室里的一个穷书生罢了,后来却乘车勒马,游历天下,在大庭之上说动各国君主的心,阻止了群臣众将的七嘴八舌,使得天下再没有人能与他抗衡了。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①,张乐设饮②,郊迎三十里③。妻侧目而视④,侧耳而听,嫂蛇行匍伏⑤,四拜自跪而谢⑥。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⑦?”嫂曰:“以季子位尊而多金⑧。”苏秦曰:“嗟乎⑨!贫穷则父母不子⑩,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11),盖可忽平哉(12)?” 【注释】 ①清宫除道:清扫房屋和道路。宫,先秦时民间居室也称宫,后为帝王专用,指皇宫。除:扫除。 ②张:布置。设:摆设。饮:酒宴。 ③郊迎:在城郊去迎接。 ④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不敢正视。 ⑤蛇行匍伏:象蛇一样伏在地上爬行。匍伏:即匍匐。 ⑥四拜:下拜四次表示重礼。 ⑦倨(ju 音剧):傲慢。 ⑧季:排行在后。或说季子为苏秦的字。金:泛指钱财。 ⑨嗟乎:叹息之声。⑩不子:意思是不把我当儿子。 ( 1 1 )富厚:指财产丰厚。 ( 1 2 )盖:通“盍”(he 音何):怎么,哪里。 【今译】 苏秦将要去游说楚王,路经洛阳时,他的父母知道了,就收拾房屋,打扫道路,安排吹打奏乐的人,摆设好宴席,到城外三十里远的地方去迎接。他的妻子斜着眼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讲话。他的嫂嫂象蛇一样伏在地上爬行,拜了四次,自己跪下而认罪。苏秦说:“嫂嫂,你为什么先前那样傲慢,而现在又这么卑下呢?”嫂回答说:“因为你地位很高,而且又有许多钱财。”苏秦叹息道:“唉!人活在世界上,权势官位、财物金钱,怎么能够忽视呢?” 【集评】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前幅写苏秦之困顿,后幅写苏秦之通显,正为后幅欲写其通显,故前幅先写其困顿。天道之倚伏如此,文章之抑扬亦如此。至其习俗人品,则世所共知,自不必多为之说。” 清·储欣《国策选》:“一部史记,纵横变化,由此而开。”又:“前后摹拟,能写人世所必至;中间论赞,开千古未有之笔。著书者真绝代奇才。” 清·张星徽《国策评林》:“摹写炎凉世态,与班史朱买臣传俱称妙绝。嗟乎,士大夫一日挂冠,便有许多不堪处,亦半激于俗情之轻薄,岂尽热中人之过与?苏秦妻嫂,尚有如许恶模样,彼外人又何责焉?”又:“苏秦得志处作几回唱叹,于失路困厄处亦形容得字字逼真。只缘要为穷秀才供出甘苦情状,则描画处自然是着精神,而起伏顿挫,才情横溢,令人几忘其为势利生活也。” 【总案】 本篇写苏秦在政治上从失败到成功的经过。全文可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叙述了苏秦以连横的策略去劝说秦惠王而未被采用的情形。作者详尽地写了苏秦对秦国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政治、军事形势的全面分析,但那一套大而空的议论,缺乏简练和揣摩,不中要害,表现了他只不过是一个一般的说客,而缺乏战略家的洞察能力和深厚功底。第二部分记述了苏秦事业成功的原因和结果。其中突出了他失意之后所遭受到的屈辱。作者不惜笔墨描写了苏秦败不气馁,刻苦奋进,为达到“卿相富贵”的目标,百折不挠的品格,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些有作为的知识分子的某些共性。作者对苏秦心理的描写,对其家人态度前后不同的刻画,都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封建人伦关系的实质,毫无掩示的被暴露出来。苏秦自己最后的感受:“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这画龙点睛之笔,对苏秦这类纵横家卑劣而渺小的人生观揭露得何等透彻。 照映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增强了本文的艺术感染力。如说秦王的内容多而杂,收效毫无;而说赵王的内容却只字未提,反而获得成功,可见作者用心良苦。又如苏秦失意时的狼狈相同后来成功后的得意状相比;其家人前倨后恭的对比,都非等闲之笔,含意实深。2023-07-17 15:27:361
《战国策》秦策一中秦惠王为什么没有相信张怡对陈真的重伤之词
《战国策》秦策一中秦惠王为什么没有相信张怡对陈真的重伤之词秦惠王没有相信张仪对陈轸的中伤之辞大多数学者认为,原因在于对于陈轸及其两位背后黑手,贾谊和樊廷玉,秦惠王心里存有很深的怀疑。他既不相信贾谊和樊廷玉会发挥中伤陈轸的行为,也不相信陈轸不会被试探而吃苦头。因此,秦惠王看准了事件本质,拒绝了张仪的论述,也就是说,秦惠王没有相信张仪对陈轸的中佑之辞。2023-07-17 15:27:431
- 卷三 秦策一卫鞅亡魏入秦 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深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卫鞅从魏国逃到秦国,秦孝公任用他为丞相,把商地分封给他,号称“商君”。商君治理秦国,法令雷厉风行,公平无私。惩罚,不忌避威势强大的贵族;奖赏,不偏私关系特殊的亲信,法令实施至于太子,依法处治。师、傅犯法,处以黥,劓之刑,一周之后,路上没人拾取遗失的东西,百姓不乱取非分的财物,国力大大加强,诸侯个个畏惧。但刑罚严酷,缺少仁恩,只是用强力压服人而已。 孝公实行商君新法十八年后,重病卧床不起,打算传位给商君,商君辞谢不受。 孝公死后,惠王继位,执政不久,商君请求告老还乡。有人游说惠王说:“大臣权力太重会危及国家,左右近臣太亲会危及自身。现在国内连妇女、儿童都说法令是商君的法令,并不说是大王的法令。这样,君反为人主,而大王反变为人臣了。况且商君本来就是大王的仇人,希望大王想办法对付他吧。” 商君害怕受诛,想返回魏国。秦人不许他出境,说:“商君的法令很严厉。”因此不能出境,他走投无路,只好返回。惠王即以车裂的极刑处死了商鞅,而秦国人并不表示同情。苏秦始将连横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以天府之,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买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中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餝,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注,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弊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幢,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武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惽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沈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国不能行也。”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纫,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为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书事,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市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使用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绵绣千纯,白壁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张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盍可忽乎哉!” 苏秦起初以连横政策游说秦惠王,说:“大王之国西边有巴、蜀、汉中,可以取得农业之利;北边有胡、貉民族和代郡、马邑、可以供给战备之用;南边有巫山、黔中这样险阻的重地;东边有肴山、函谷关这样坚固的要塞。农田肥沃而优良,人民众多而富裕,战车万辆,勇士百万,沃野千里,存粮丰富,地形险要优越,进攻有利战,防守坚不可破。这真是上天赐给您的天然府库,是天下最强大的国家了。凭大王的贤能,军民的众多,战车、马队训练得法,士卒作战教育有方,完全可以兼并诸侯,侵吞天下,统一四海,称帝而治。希望大王稍加注意。请允许我用实际情况说明其效果。惠王说:“寡人听说‘羽毛不丰满的雀鸟,不能冲天高飞;制度不完备的国家,不能出兵征战;对人民少恩少惠,不能发动战争;政教不顺人心,不能拿战争劳烦大臣。"现在先生郑重地不远千里而来,当面指教,希望日后再聆听您的教导。”苏秦说:“我已料到大王不可能听取我的意见,过去神农氏讨伐补,遂三国,黄帝讨伐涿鹿,擒获蚩尤酋长,尧帝征骓兜,舜帝征伐三苗,禹帝征伐共工,商汤征有夏,文王征伐崇侯,武王征伐殷纣,齐桓公凭战争而称霸天下。由此看来,哪有不运用战争的道理呢?古时候,出使的车辆络绎不绝,外交使节互结同盟,这是天下都一致的。即使这样,或言合纵,或言连横,但也从未停止过使用武力;当外交,军事同时并用,则诸侯混乱;各种问题同时发生,则来不及处理;法令条款齐备,人民反而奸诈;政令繁多杂乱,百姓就无所适从;上下互相埋怨,人民就无所依赖;空洞的道理虽在不厌其烦地讲述,而使用武力之事却在愈来愈频繁地发生;搞巧言善辩,奇装异服,战争却没有一日停息;书策繁乱,言辞驳杂,天下却不能治理。说的人说得舌烂,听的人听得耳聋,却不见什么成效;推行仁义,订立盟约,然而天下并不因此而亲善。于是,才废弃文治,使用武力,多养敢死之士,修缮铠甲,磨砺兵器,以取胜于战场。如果无所事事,无所作为,不进行战争,就想获利,扩充土地,即使五帝、三王、五霸、明主贤君,总想坐待成功,却势难奏效。因此还得用战争继续解决问题,如果两军相距遥远,就互相进攻;相距迫近,就白刃交锋,然后才可以建立大功。所以,军队得胜于外,正义治强于内;威权建立于上,人民服从于下。现在,想要吞并天下,控制大国,击败敌人,统治海内,扶爱百姓,臣服诸侯,非战争不可。但是,现在的君王,偏偏忽视了这一极其重要的道理,他们都被那些众说纷纭的所谓治国的说教弄昏了头脑,迷惑于他们那些巧舌善辩的言辞,沉醉于他们那夸夸其谈的空论之中。由此说来,大王必然不会采用我的主张。 游说秦王的报告,一共上呈了十次,但苏秦的意见都没被采纳。黑貂皮衣穿破了,百斤黄金用完了,生活费用也光了,便只好离开秦国,返回洛阳。他腿上打着绑腿,脚上穿着草鞋,背着书袋,挑着行李,神情憔悴,脸色黄黑,显得非常惭愧。到家后,妻子织布自如,不来迎接;嫂嫂冷眼相看,不给做饭;父母若无其事,不予理睬。苏秦长叹一声说:“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嫂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苏秦的罪过。”当天晚上,他打开数十只书箱,找到专讲谋略的书《太公阴符》,于是埋头苦读,精心选择,开始写作《揣情》、《摩意》之篇。读书困倦想睡了,就拿起铁锥猛刺大腿,血流至足跟。苏秦说:“哪有说服人主而不能让他们拿出金、玉、锦、绣、并取得卿相尊位的道理呢?”一年后《揣情》、《摩意》之篇写成,他说道:“拿这个足以说服当世的君王了。” 于是苏秦就经过燕乌集阙,在华屋之下游说赵肃侯,双方交谈甚为投契,赵王大为高兴,封苏秦为武安君,并任命他为相国。 给他兵车百辆,锦绣千束、白壁百双,黄金万镒,车随其后,往各国去约结合纵联盟,瓦解连横阵线,以抵制强秦。所以,苏秦任赵相时,秦国不敢出兵函谷关。 那时候,天下如此广大,人民如此众多,王侯如此威严,谋臣如此有权势,都要取决于苏秦的合纵政策。苏秦未耗费一斗粮食,未动用一件兵器,未派出一名士卒,未绷断一根弓弦,未折损一支箭杆,而诸侯相亲,胜过兄弟。总之,贤人在位,天下便信服,一人得用,天下便听从。所以说:“国事决定在于外交,不决定于武力;决定于在朝廷、宗庙中谋略策划,而不决定于在战场上拼刀拼枪。”当苏秦大权在握,红极一时2023-07-17 15:27:522
《战国策·秦策一》有关苏秦的那篇
在百度网上可以直接查找相关信息。2023-07-17 15:28:012
战国策,秦策一什么生肖
我认为是鼠。 四川夹江的清待年画《老鼠嫁女》,这指的是四川天府之国物产丰富,家家有余粮,米粮满仓的意思。 老鼠是12生肖之一,具有灵性,象征着人的聪明和精明,以及强大的生命力。 娶亲这件事在古代,表示这个人的家境较好,有钱娶媳妇,条件不好是没有办法娶亲。2023-07-17 15:28:081
《战国策秦策一》中1.苏秦认为秦国的优势是什么?
现在不是当中的书记,到底上没经过的一位是有什么?我认为是我是她的军事签到2023-07-17 15:28:273
关于《战国策》中的苏秦的问题(秦策一 里面)
是指苏秦自己,这句话的意思是“妻子不把我当作丈夫,嫂子不把我当作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做儿子,都是我苏秦没有本事啊!”当天晚上,苏秦就开始发奋图强。头悬梁,锥刺股。一年后,《揣情》和《摩意》两篇文章写成,苏秦说:“这两篇文章足以说服当世的国君了。2023-07-17 15:28:343
战国策是一本什么内容的书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题解战国策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 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经曾巩校补,是为今本《战国策》。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一部类似于今本《战国策》,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该书共27篇,其中11篇内容和文字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大体相同。 体例今本共33卷:东周策1卷西周策1卷秦策5卷齐策6卷楚策4卷赵策4卷魏策4卷韩策3卷燕策3卷宋卫策1卷中山策1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知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 评价《战国策》一书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当时士人的精神风采,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它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历史资料,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它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 《战国策》一书对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战国策》历来为研究者称赞其文学价值,但是对它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这是由于该书与后世的儒家思想不符,过于追逐名利。而且过于夸大纵横家的历史作用,降低了史学价值2023-07-17 15:28:441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文言文翻译 谢谢。
合纵派的领军人物苏秦一开始却对秦惠王倡导连横战略,他游说秦惠王说:“大王的国家,西面有巴、蜀、汉中等地的富饶物产,北方有来自胡人地区的贵重兽皮与代地的良马,南边有巫山、黔中作为屏障,东方又有崤山、函谷关这样坚固的要塞。土地肥沃,民殷国富;战车万辆,壮士百万;沃野千里,资源丰富,积蓄充足;地势险要,能攻易守。这正是天下公认的‘天府之国",秦国因而真正是雄霸天下的强国。凭着大王您的贤能,秦国士卒与百姓的众多,战车、骑兵等武器的巨大作用,兵法和谋略的运用之妙,完全有把握吞并其他诸侯,一统天下,称号皇帝,统治全中国。希望大王能考虑一下这一前景,允许臣陈述自己的方略。” 秦惠王说:“寡人常听人说:羽毛不够丰满的鸟儿不可以高飞,法令不完备的国家不可以奖惩刑罚,道德不崇高的君主不可统治万民,政策教化不顺应天意的君主不可以号令大臣,如今先生不远千里来到我秦国登庭指教,寡人内心非常感激,不过关于军国大计,最好还是等将来再说吧!” 苏秦说:“我本来就怀疑大王能否听取我的意见。以前神农攻打补遂,黄帝讨伐涿鹿擒获蚩尤,唐尧放逐欢兜,虞舜攻打三苗,夏禹王攻打共工,商汤王灭夏桀,周文王攻打崇侯,周武王灭商纣,齐桓公用战争雄霸天下,都说明了一个国家要想称霸天下,哪有不经过战争就达到目的的?古代使者都坐着兵车奔驰,各国互相缔结口头盟约,谋求天下统一;虽然讲究合纵连横,却是战争不息;说客和谋士们进行巧辩和权诈之术,致使诸侯慌乱疑惑,结果一切纠纷都从此发生,简直复杂到无法处理的地步;章程和法律都完备的国家,人们又常常做出虚伪的行为;文书、籍策杂乱繁琐,百姓生活贫困不足;君臣上下都愁眉不展,百姓无所依赖;法令规章越多,战争发生的也就越多;能言善辩穿着儒士服装的人越多,战争就越发无法停止。什么事如果不顾根本而专门讲求文辞末节,天下就越发无法太平。因此说客的舌头说焦了,听的人耳朵都有听聋了,却不见什么成效;做事即使讲义气守信用,也没办法使天下和平安乐。” “因此就废除文治而使用武力,召集并且礼遇敢死之士,制作好各种甲胄,磨光各种刀枪,然后到战场上去争胜负。大王要明白,没有行动却想使国家富强,安居不动却要使国土扩大,即使是古代帝王、三王、五霸和明主贤君,想不用刀兵而获得这些,也是无法实现雄心的。所以只有用战争才能达成国家富强的目的。距离远的就用军队互相攻伐,距离近的就短兵相杀,只有如此才能建立伟大功业。所以军队如果能得胜于外国,那么国内民众的义气就会高涨,君王的威权就会增强,人民会自然地服从统治。现在假如想要并吞天下,夺取王位,征服敌国,辖制海内,治理百姓,号令诸侯,实在是非用武力不行。可是如今继嗣当政的君主,却都忽略了用兵的重要性,不懂得教化人民;不修明政治,常被一些诡辩之士的言论所迷惑,沉溺在游说之士的言语辩辞中,而误信各种不适当的外交政策。依照这样的情形,大王一定不能实现连横。” 苏秦游说秦王的奏章,虽然一连上了十多次之多,但他的建议始终没被秦王采纳。他的黑貂皮袄也破了,一百两金币也用完了,最后甚至连房旅费都没有了,不得已只好离开秦国回到洛阳。他腿上打着裹脚,脚上穿着草鞋,背着一些破书,挑着自己的行囊,形容枯槁、神情惟悴,面孔又黄又黑,很显失意。他回到家里以后,正在织布的妻子不理他,嫂子也不肯给他做饭,甚至父母也不跟他说话,因此他深深叹息:“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苏秦的罪过。” 当晚,苏秦就从几十个书箱里面找出一部姜太公著的《阴符》来。从此他就趴在桌子上发奋钻研,选择其中重要的加以熟读,而且一边读一边揣摩演练。当他读书读到疲倦而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自己的脚上。他自语道:“哪有游说人主而不能让他们掏出金玉锦绣,得到卿相尊位的呢?”过了一年,他的研究和演练终于成功,他又自言自语说:“现在我真的可以去游说各国君王了。” 于是苏秦就步入赵国的燕乌集阙宫门,在华屋之下游说赵王。他对赵王滔滔不绝地说出合纵的战略和策略,赵王听了大喜过望,立刻封他为武安君,并授以相印,兵车百辆、锦绣千束,白璧百双,金币二十万两,车队尾随他后,到各国去约定合纵,拆散连横,以此压制强秦。 因此,当苏秦在赵国做宰相时,秦国不敢出兵函谷关。在当时,广大天下、众多百姓、威武的诸侯、掌权的谋臣,都要听苏秦一人来决定一切政策。没消费一斗军粮,没征用一个兵卒,没派遣一员大将,没有用坏一把弓,没损失一支箭,就使天下诸侯和睦相处,甚至比亲兄弟还要亲近。由此可见,只要有贤明人士当权主政,天下就会顺服稳定;只要有这样的一个人得到合适的使用,天下就会服从领导、归顺朝廷。所以说:“应该运用政治手段解决问题,而不必用武力征服来处理一切;要在朝廷上慎谋策划、运筹帷幄,而不必到边疆上去厮杀作战。” 当苏秦权势显赫、红极一时的时候,金帛二十万两供他使用,他所指挥的战车和骑兵连接不断,所到之处都显得威风八面,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莫不望风听从他的号令。赵国的地位也越来越受到尊重。其实苏秦此人,当初只不过是一个住在陋巷、掘墙做门、砍桑做窗、用弯曲的木头作门框的那类穷人罢了。但现在的他却常常坐上豪华的四马战车,骑着高头大马游历天下,在各诸侯国朝廷上游说君王,使各诸侯王的亲信不敢开口,天下没有谁敢与他对抗了。 苏秦要去游说楚威王,路过洛阳。父母得知,就赶紧整理房间、清扫道路,雇用乐队,准备酒席,到距城30里远的地方去迎接;妻子对他敬畏得不敢正视、斜着眼睛来看他的威仪,侧着耳朵听他说话;而嫂子跪在地上不敢站起,像蛇一样在地上爬,对苏秦一再叩头请罪。苏秦问:“嫂子你对待我为什么以前那样的傲慢不逊,而现在又这样的卑贱下作呢?”他嫂子答:“因为现在你地位尊显、钱财富裕的缘故。”苏秦长叹一声说道:“唉!一个人如果穷困落魄,连父母都不把他当儿子,然而一旦富贵显赫之后,亲戚朋友都感到畏惧。由此可见,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权势和富贵怎么能忽视不顾呢!”2023-07-17 15:29:062
战国策秦策一的翻译,求救啊~~!!SOS
游说秦王的苏秦上书十次,都没有被采纳。这时,他黑貂皮的衣服已经破旧,一百斤黄金已经用尽,一切费用都已乏绝,只能离开秦国回家。他缠着绑腿,穿着草鞋,背着书箱,担着行李袋,身形枯瘦,面容黝黑,脸上满是愧恨的神情。 苏秦回到家里,妻子不为他做衣服,嫂嫂不给他做饭,父母不和他说话。苏秦叹气说:“妻子不把我当作丈夫,嫂嫂不把我当作小叔,父母不把我当作儿子,这都是我苏秦的罪过啊!” 于是他连夜翻检图书,摆开几十个书箱,找到了一本《太公阴符经》,伏案而读,从中选择最重要的思想并反复提炼揣摩。读到困倦的时候,他便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他的脚上,他说道:“哪有劝说国君成就霸业而不能使他拿出金玉绸缎来酬谢我并让我取得卿相的尊位呢!”一年后,苏秦揣摩学习成功,说道:“现在可以游说当代的国君了。”于是苏秦北上到了赵国的燕乌集阙,在华丽的宫室中拜见并游说了赵王,两人谈得十分投机。赵王便封苏秦为武安君,授给他相印。给他兵车百乘,上等绸缎千束,白璧百对,黄金万镒。苏秦跟随赵王,联合六国,拆散秦国和其它国家的联系,以此抑制强横的秦国。故而苏秦在赵国为相后秦国再难以通过函谷关来攻打六国。 到了这个时候,天下的大事,亿万的百姓,王侯的威望,谋臣的权略,全部由苏秦的策略决定。……当苏秦十分得志的时候,有一万镒黄金做费用,车骑相连行走不断,在大道上炫耀。华山以东的几个国家,望风亲服,使赵国的地位显得很重要,而苏秦只不过是一个穷户人家的读书人罢了,他乘车游遍天下,到宫廷上去游说国君,竟使国君的近臣亲信也无法进言,天下再也没有谁能和他抗衡(苏秦)将要游说楚王时路过自己的家乡洛阳。他的父母听说后,赶紧打扫房屋道路,陈设乐队,摆好酒席,然后亲自到郊外三十里去迎接他。他的妻子见到他时不敢用正眼看他,只是侧目而视,侧耳而听。他的嫂子匍匐在地上爬着前行,跪下向苏秦拜了四拜表示歉意。苏秦问:“嫂子,为什么你从前那样狂傲而现在却这样谦卑呢?”嫂嫂说:“因为你现在地位尊贵而且钱多。”苏秦说:“唉!人贫穷时连父母也不把他当作儿子,人富贵了却让父母妻嫂全都畏惧。人生在世,对于权势富贵怎么可以忽视呢!”2023-07-17 15:29:141
悬梁刺股的成语故事是什么
悬梁刺股的成语故事是: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悬梁”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刺股”的故事见于《战国策·卷三秦一》: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悬梁刺股的成语故事是: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悬梁”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拼音是xuánliángcìgǔ。结构是联合式成语。繁体是__刺股。年代是古代成语。感情色彩是中性成语。关于成语悬梁刺股的详细内容,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语法点此查看悬梁刺股详细内容悬梁刺股联合式;作定语;形容刻苦学习。二、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三、解释形容刻苦学习。四、示例清李渔《比目鱼赠行》:“我悬梁刺股年复年,把铜雀磨穿。”五、成语故事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悬梁”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刺股”的故事见于《战国策·卷三秦一》: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悬梁刺股的近义词悬头刺股、废寝忘食悬梁刺股的反义词游手好闲悬梁刺股的成语接龙悬梁刺股、股掌之间、间不容发、发明耳目、目空四海、海立云垂、垂翼暴鳞、鳞次相比、比肩叠踵、踵接肩摩、摩天碍日悬梁刺股的成语翻译英语:tieone"shaironthehousebeamandjabone"ssidewithanawltokeeponeselfawake悬梁刺股相关成语刺股悬梁、悬头刺股、刺股悬头、悬梁刺骨、刺股读书、苏秦刺股、刺刺不休、悬悬而望、擦屁股悬梁刺股相关词语刺股悬梁、悬梁刺股、刺股悬头、悬头刺股、刺骨悬梁、悬梁刺骨、刺股、悬梁、锥刺股、发悬梁、悬梁子、引锥刺股、刺股读书、凿壁悬梁悬梁刺股的成语造句1.只要拿出悬梁刺股的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2.于是,后人用"悬梁刺股"来形容勤学好读的精神。3.为考大学,他效仿古人悬梁刺股。4.空有一颗学习的心却没有悬梁刺股的精神。5.他很善于雄辩,每当与人争论起来的时候,他的话如同悬梁刺股,使人无法插嘴。6.我们要发扬古人悬梁刺股的精神,努力学习。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悬梁刺股的详细信息2023-07-17 15:29:231
《战国策·秦策一》中:期年,揣摩成怎么翻译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深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一年之后,路上没人拾取遗失的东西,百姓不乱取非分的财物,国力大大加强,诸侯个个畏惧。但刑罚严酷,缺少仁恩,只是用强力压服人而已。 孝公实行商君新法十八年后,重病卧床不起,打算传位给商君,商君辞谢不受。 孝公死后,惠王继位,执政不久,商君请求告老还乡。有人游说惠王说:“大臣权力太重会危及国家,左右近臣太亲会危及自身。现在国内连妇女、儿童都说法令是商君的法令,并不说是大王的法令。这样,君反为人主,而大王反变为人臣了。况且商君本来就是大王的仇人,希望大王想办法对付他吧。” 商君害怕受诛,想返回魏国。秦人不许他出境,说:“商君的法令很严厉。”因此不能出境,他走投无路,只好返回。惠王即以车裂的极刑处死了商鞅,而秦国人并不表示同情。2023-07-17 15:29:301
战国策 秦策一 苏秦始将连横中的“行义约信,天下不亲”指的是什么意思呀
意思是:嘴上大讲仁义礼信,却不能使天下人相亲。2023-07-17 15:29:391
书策稠浊,百姓不足。——《战国策·秦策一》 这句话什么意思?
原句:书策稠浊,百姓不足。翻译:公文繁杂政令混乱,百姓难免啼饥叫寒。书策:文件、政令 稠浊:多而乱2023-07-17 15:29:481
勤学好问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1.悬梁刺股: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也指只要下工夫,就会有收获,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2.囊萤映雪: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形容刻苦攻读。出自《晋书车胤传》:“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3.凿壁偷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出自《汉书匡衡列传》:“西汉丞相匡衡幼年时期,由东海郡逃荒迁居此地,因家贫,白天打工干活,夜晚凿壁借邻居杨老太纺线灯光读书”。2023-07-17 15:30:251
《战国策·秦策一》中的“期年,揣摩成”的揣摩的古今义
此句译文为:这一年,研究成功。苏秦的游说秦国的主张未得秦国认可,而后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结合当时天下大势,以研究太公阴符,一年后,才有所成。2023-07-17 15:30:351
请问此故事出处
出自《战国策》秦策一,陈轸去楚之秦一章。2023-07-17 15:30:422
头悬梁,锥刺骨的主人公是谁
头悬梁锥刺股的股是哪个股u261e骨u261c???2023-07-17 15:30:5110
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
头悬梁孙敬是汉朝信都(今冀州市)人。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视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 孙敬读书时,随时记笔记,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一觉醒来,又懊悔不已。有一天,他抬头苦思的时候,目光停留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随即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从这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发奋苦读。 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在当时江淮以北颇有名气,常有不远千里的学子,负笈担书来向他求学解疑、讨论学问。锥刺股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决心要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想睡觉时,就拿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醒来,再坚持读书。2023-07-17 15:32:1210
古人读书故事
古人读书故事(精选15篇) 古人读书故事1 宋濂字景濂,浙江金华人,是我国明代一位学者。他生平著述极多,除了主修《元史》外,还著有《浦阳人物记》、《宋学士全集》等。 当时印刷术虽已发明,但是书的价钱很贵,一般人买不起,更买不起很多的书。宋濂小的时候,就喜欢读书,因为家里穷,弄不到书,只好到有书的人家去借,亲自抄写,约定日子归还。大冷天,砚水结了冰,手指冻得弯不过来,他还是赶着抄写,抄完了立刻送还,不敢超过约定的日子。因为这样,人家才肯借书给他,使他在自己没有书的情况下,也能读到很多书。 我国古代学校很少,而且也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当时虽然有私人讲学的,但是一般小的村镇没有好老师。宋濂成年以后,为了求得更多知识,解决自己存在的疑难问题,特意跑到百里以外去访求教。他背着行李,走过深山巨谷,冬天大风雪,雪深到好几尺,脚皮都裂开了,也不以为苦。到了客栈,四肢都冻僵了,人家给喝了热水,盖了被子,半天才暖和过来。当时和他住在一起的人,都穿戴得很讲究,吃得很好,只有宋濂一天吃两顿粗饭,穿件破棉袍,但他一点也不羡慕那些富贵子弟的生活享受;因为在宋濂看来,只有求得知识,才是兴的事,别的便都不去理会了。 正是由于这样刻苦勤奋,虚心向老师学习,而且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宋濂才获得学问上的成就,成为一代有名的大学者。 古人读书故事2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古人读书故事3 汉代孙敬读书非常勤奋,从早上晨曦微露一直读到皓月东升,中间一刻也不休息。假如看倦了想打盹,就拿一根绳子系在头顶上,绳子另一端挂在屋梁上,这样就无法打瞌睡,让自己始终保持清醒。凭着这股劲,孙敬终于成为当世大学者。战国时苏秦出身寒微,常常被人瞧不起,但他读书非常勤奋,如果昏昏欲睡,就自己拿一把锥子来刺击大腿,血一直流到脚踝。尖锐的疼痛又提醒他继续用力。就这样,苏秦终于学成满腹经纶,挂六国相印,主持合纵抗秦的大计。 古人读书故事4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文学家之一。可是,在欧阳修他少年时代,他的学习条件是很艰苦的。 在欧阳修四岁失去父亲,全家就只靠他母亲一个人来维持生活。母亲不愿欧阳修失学,于是,自己当了教师。家里贫穷,买不起文具,欧阳修的母亲就想出了别的办法。她看到沙滩上有鸟兽走过的足迹,认为在沙子上面也可以写字。 于是,她就让欧阳修到沙滩上搬些沙来。她在家里选了一个光线比较好的地方,挖成深坑,然后,把沙倒下去铺平。这样,小小的沙坑便代替了笔墨纸砚。学习的时候,他的母亲折断一根荻草,在沙面上画出一个生字,等欧阳修他学会了,便用手把沙子弄平,再写一个。欧阳修也利用这个地方来做练习。 母子两人,一教一学,教的认真,学的起劲。后来,欧阳修在文学上的许多成就,就是因为有这个小小的沙坑帮他打下良好的基础。 古人读书故事5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开始发奋读书。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经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天的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的同意了。 于是他们每一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了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了能文善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古人读书故事6 凿壁借光 匡衡年轻时十分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匡衡晚上想读书的时候,常因没有亮光而发愁。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让隔壁人家的烛光透过来。就这样,他经常学到深夜,后来成了西汉著名的学者,曾做过汉元帝的丞相。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员。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匡衡凿壁偷光) 古人读书故事7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_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古人读书故事8 凿井得人 吕不韦《吕氏春秋》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家里没有井,只得派一个劳动力,每天到村外去挑水。后来,他们在家里打了一口井,逢人便说:“我家凿了一口井,等于得了一个人。"这话三传两传便走了样,说成:"丁家凿井挖出一个活人来了。" 越传越奇,越奇越传,最后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君就派官吏到丁家调查,姓丁的说:"我说的是凿了一口井等于得了一个劳动力,不是说从井里挖出一个活人来呀。"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 要懂得辨别信息的真伪,不要以讹传讹,间接途径获得的信息可能会不可靠。 许金不酬 刘基《郁离子》 原文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译文 济水南边有一个商人,渡河时船翻了,他大喊救命。有一个渔人驾船去救他,船还没有开到,商人大声叫道:“我是大富翁,你救我,我给你一百两银子!”渔人把他救上岸,他却只给了渔人十两银子。 渔人说:“你刚才说的是一百两,现在怎么只给十两?”商人大怒:“你一个打鱼的一天能挣多少钱呢?一下子得了十两银子,还不知足吗?”渔人沮丧地走了。 过了一些日子,这个商人渡河时船碰到石头又沉了,恰好这个渔人又在场。有人问:“你怎么不去救人呢?”渔人回答说:“这是一个说话不算数的人。”结果商人被淹死了。 做人要讲诚信,否则最终会害人害己。 猫头鹰搬家 刘向《说苑》 原文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译文 猫头鹰遇见了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呀?”猫头鹰说:“我准备搬到东边去。”斑鸠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村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因此我想搬到东边去。”斑鸠说:“你改变叫声,就可以了。要是不能改变叫声,即使搬到东边去,东边村里人照样讨厌你。” 对于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要选择逃避的态度,而是要勇于改正。 饮狂泉水 沈约《宋书》 原文 昔有一国,国有一水,号曰“狂泉”。国人饮此水,无一不狂。唯国君穿井而汲,故无恙。国人既并狂,反谓国君之不狂为狂。 于是聚谋,共执国君,疗其狂疾,火艾、针、药莫不毕具。国君不任其苦,于是到泉所酌水饮之,饮毕便狂。君臣大小,其狂若一,国人乃欣然。 译文 从前有一个国家,国内有一汪泉水,号称叫“狂泉”。国里的人喝了这水,没有一个人不发狂的,只有国君凿井取水喝没事。国人都疯了,反到说国君不疯的才是真疯。 因此国人就聚集起来谋划,抓住了国君,治疗国君发疯的病,针灸、草药都用遍了。国君不能承受这种苦难,因此就便去了“狂泉”的所在地,舀泉水喝了下去。因此国君臣民,都发疯了,国里的人都非常高兴。 众人皆醉我独醒,一个有健康头脑和正常行为的人,要想在众人颠倒黑白的环境下保持清醒,是极其困难的。 赵人患鼠 刘基《郁离子》 原文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 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译文 赵国有一户人患鼠患,就到中山国去借猫。中山人给了他一只猫,很会捉老鼠,但是也喜欢捉鸡。一个月之后,老鼠被捉干净了,而鸡也被吃光了。他的儿子认为猫是祸害,对父亲说:“为什么不把它除掉呢?” 父亲说:“这不是你认为的那样。我们的祸患在于家里有老鼠,不在于没有鸡。老鼠偷吃粮食,咬烂衣物,钻穿墙壁,啃坏家具,这样下去我们就要挨饿受冻,这比没有鸡更糟!没有鸡,我们只不过不吃鸡肉罢了,离挨饿受冻还远呢!为什么要把猫除掉呢?” 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简单地说,就是权衡利弊,首选利重害轻。 古人读书故事9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古人读书故事10 南齐时的江泌家境贫穷,白天做鞋为生,晚上才能抽空学习。点不起灯,他就拿书登上屋顶,借着月光读书。白居易有诗云:“是时天无云,山馆有月明,月下读数遍,风前吟一声。”孟郊也曾有“夜贫灯烛绝,明月照吾书”的诗句,说明许多古人都有映月读书的体验。 古人读书故事11 孙敬“悬梁”《汉书》 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另:( 《太平御览》中的《楚国先贤传》也有记载:“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悬头至屋梁以自课。” ) “梁”:指房梁。 苏秦“刺骨”《战国策·秦策一》 (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股”:指大腿。 车胤“囊萤”《晋书·卷八十三·车胤传》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练囊”:把布煮得洁白柔软做成的布袋。 孙康“映雪”《孙氏世录》 晋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 清介:清正耿直。 买臣“负薪”《汉书·朱买臣传》 朱买臣“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 常艾薪樵,卖以给食:经常砍柴卖来维持生计。艾:同“刈”,砍,割。 李密“挂角”《新唐书·李密传》 密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蒲鞯:垫在牛背上的蒲草垫子。 匡衡“凿壁”《西京杂记·卷二》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逮:到,及。(邻舍烛光照不到匡家,只好“凿壁偷光”。) 古人读书故事12 窖金苦读 有一次,范仲淹在洞中读书时,两只老鼠跳进粥锅吱吱乱叫,他抬头一看,是一白一黄两只小老鼠。范仲淹忙将老鼠驱赶出去。两鼠慌忙逃出洞外,钻到荆树两侧。范仲淹追到树下,见一侧鼠洞闪着黄光,一侧鼠洞闪着白光,他很惊奇,取来铁锹挖开一侧鼠洞,下面竟然是一个大地窖,扒开土石,却是满满一窖黄金,他随手埋好。又挖开另一侧鼠洞,见是一窖白银,仍不动分文,埋好如初,复回洞中挑灯夜读。 离开寺中三十年后,醴泉寺遭受火灾,慧通大师不忍寺庙毁在自己手中,便派人找到已延州戍边的范仲淹求援。范仲淹询问了寺庙的情况,热情款待来人,但只字不提援修寺庙的事情,临走时修书一封并赠送了两包上好的茶叶,让来人回复慧通大师。庙中和尚听说范仲淹闭口不提修庙一事,心中愤然。 一天,慧通大师展信见是一首五言诗:“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院,一半济僧人。”慧通等人对范仲淹不贪财货、密覆不取的高尚品格更添无限敬意,用所掘金银修缮寺庙,醴泉寺得以复兴。这便是邹平妇孺皆知的“窖金苦读”、“窖金捐僧”的故事。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三年,这在他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他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打下了雄厚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和锻炼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 古人读书故事13 “悬梁”讲的是东汉时期孙敬的故事。出自班固的《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孙敬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视书如命,酷爱读书,常通宵达旦,人称“闭户先生”。 孙敬读书,常看到后半夜,有时不免打起瞌睡。一天晚上,孙敬打瞌睡,睡着了,一觉醒来,懊悔不已。如何克服瞌睡?他苦思冥想,突然,目光停留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随即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系在房梁上,一头系在自己的头发上,每当打瞌睡,绳子就会猛拽头发,他就会惊醒。从此,他就用这种办法,发奋苦读。 由于孙敬刻苦学习,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东汉著名政治家,纵横家,大学问家。 “刺股”讲的是战国时期苏秦的故事。出自刘向的《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苏秦小时候很有志向,跟老师鬼谷子学习多年。学成后,苏秦的功名欲望非常强烈,于是,他到了秦国,用“连横”的计谋游说秦惠王文王,秦王没有采纳他的计谋。苏秦没有其他谋生本领,没有经济来源,吃饭穿衣都成了问题。只好破衣烂衫,像个乞丐一样返回故乡。亲人见他如此落魄,都对他十分冷淡。苏秦羞愧难当,下决心用功学习,昼夜苦读起来。读书时,他准备了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在大腿上刺一下。就这样坚持了一年,苏秦认为自己有把握了,于是,再次出山。秦国让他伤透了心,不想去了,他周游六国,说服以“合纵”抗秦,苏秦手握六国相印,缔约六国组织,联合抗秦。苏秦成为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 古人读书故事14 戴震是清代著名学者。他自幼读书就好刨根问底。 有一次,私塾老师给他讲授朱熹的《大学章句》,讲完“大学之道”一段以后,照本宣科地说:“这章叫《经》,是孔子的话,由曾子记述的;以下十章叫《传》,是曾子的见解,由曾子的学生执笔写出来的。” 戴震问道:“老师,你这样讲,有什么根据呢?”“这是朱熹说的呀!”老师理直气壮地回答,满以为抬出“朱夫子”来,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朱熹是哪朝人?”戴震歪着小脑袋问。 “宋朝人。” “孔子、曾子呢?” “周朝人。” “那么,周朝与宋朝相隔多少年呢?” “将近20xx年了。” “既然如此,那么朱熹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戴震幼稚的小脸充满了疑惑,塾师一下子被问住了,一时竟想不出用什么适当的话来回答。塾师笑着摸摸戴震的头说:“你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孩子!” 后来,戴震因为家里贫困,请不起老师,离开私塾以后,只能靠自学。自学的道路坎坷不平,戴震非常期望拜一位知识渊博的学问家,作为自己的老师。 一次,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让戴震遇到了偶然来歙县拜友的大学者江永。江永已年逾花甲,白发斑斑,治学数十年,精通三礼,兼及音韵、算学、地理等。他为人和蔼,好学深思,极喜读书,往往把讲学的收入全部用于购书。戴震一见非常敬佩,把自己平日的疑难一一向江永请教。 江永见他少年好学,心中十分喜爱,当即收他为弟子,悉心教导和培养他。两人渐渐地结成了忘年之交。在江永的熏陶下,戴震的思想、性格与学业,开始逐渐成熟起来。 有一天,江永列举算学中的一些问题试问戴震,并告诉他:“这些题目已存疑十多年了,一直未能解决,你能试试看吗?” 戴震仔细看了看,便将这些题目一一剖析比较,并说出来龙去脉。 江永看后不胜惊喜,高兴得像个孩子似地手舞足蹈,连连说:“你解了我十年来不能解决的难题,实在聪明过人,聪明过人。” 从此以后,戴震跟从在江永左右,随时质疑问难,研究学问。最终成为著名考据学家。 古人读书故事15 王冕,字元章,元末浙江诸暨人。他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父亲让他去给财主家放牛,赚几文钱来补助家庭生活。 王冕幼年好学。他每次牧牛从乡学门前经过,听到里面琅琅的读书声,便停下来了,把牛拴在树上,在门外聚精会神地听个不止。有一次,他在乡学门外听课,一直听到天黑,竟把牛给跑掉了。父亲听说丢了财主家的牛,又怕又气,狠狠地打了他一顿。但是他并不“悔改”,以后出外放牛,路过学堂时,依然像以前一样专心地听老师讲课。 有一天,王冕的母亲对他父亲说:“王冕这个孩子既然如此痴呆,索性任他去吧!”父亲点了点头,表示同意。从此,王冕便到一座寺庙中,白天替庙里做些杂事,赖以糊口;到了夜晚,就一个人坐在佛像的膝盖上,借着佛像前面的长明灯光读书。由于王冕专心一意地刻苦学习,学问长进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个出色的诗人。2023-07-17 15:34:101
谁有《战国策》的资料?
《战国策》,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因此书思想活跃,有许多纵横阴谋之术,不合于儒家的思想,故被儒家所排斥,未得在世广泛传播,后来便逐渐残缺不全。如刘向所编订的《战国策》有《蒯通说韩信自立》一篇,曾被司马贞的《史记索隐·淮阴侯列传注》所引,但后来《战国策》中此篇佚失。据《崇文总目》称,共散失11篇。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巩从士大夫的私人藏书中访求书籍,并加以校订,正其谬误,又重新凑足了33篇。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曾巩所校订的 《战国策》与刘向所编订的《战国策》在篇目上已有出入。所以,历史上就存有两种文本的《战国策》,刘向所编为古本,曾巩所校补的为新本。 今本《战国策》的篇目如下: 1.《西周策》1篇,分为17章。2.《东周策》1篇,分为22章。3.《秦策》5篇,分为64章。4.《齐策》6篇,分为57章。5.《楚策》4篇,分为52章。6.《赵策》4篇,分为66章。7.《魏策》4篇,分为81章。8.《韩策》3篇,分为69章。9.《燕策》3篇,分为34章。10.《宋卫策》1篇,分为14章。11.《中山策》1篇,分为10章。以上共33篇,486章。这是元朝泰定二年(1325)年,由东阳人吴师道依据曾巩校补本而订定的。吴师道所著《战国策校注》通行至今,另有宋人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近人金正炜有《战国策补释》。东汉高诱曾为旧本《战国策》作注,今残缺。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帛书,记述战国时事,定名《战国纵横家书》,与《战国策》内容相似,可补今本《战国策》之讹误与不足。 《战国策》的作者是谁?对此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它是由多种书编订而成,显然不会是一人所作。人们对作者所处时代作了大量考证,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战国时人作。 书中有许多人和事都是战国时代的,如长平之战、荆轲刺秦王等,故可断定其中大部分是战国时人著的;二是秦末楚汉之际人所著。如古本有《蒯通说韩信自立》,大概就是楚汉时人的著作;三是一部分出自西汉时人之手。西汉时有许多人如蒯通、边通、主父偃等都好“长短纵横之术”,蒯通还撰有《隽永》凡81首,通论战国时游说之士的权变和自己关于纵横之术的理论,故有些学者考证推论刘向所依据的《短长》、《长书》、《修书》,可能就是西汉人所学之长短纵横术,或者直接就是蒯通的《隽永》,而蒯通可能就是《战国策》一书的作者之一。但很多人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还缺乏确实的根据,如果说《战国策》的一部分是出自西汉时人之手,还有一定的道理。 《战国策》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尤其是刘向编校成书的古本,在中国古代史上曾占有很重要的史料地位。《战国策》是继《春秋》之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的历史记载。如果从楚汉起事之年算起,即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上推245年,正好是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为其始。在《左传》、《国语》之后,《楚汉春秋》、《秦楚之际》之前,这中间245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战国策》来填补。《战国策》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如西周君、东周君二国的情况,楚幽王为春申君之后,郭开谗李牧,吕不韦立子楚,嫪毐乱秦宫等,都是独家占有之史料,是司马迁修《史记》取材的唯一史料来源。 《战国策》很多篇是战国时人或稍后时人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国史策,故其中史实比较可信,真实性亦高。故司马迁修《史记》,采用《战国策》的史料计有八九十处。在战国诸子所著书中,也屡被征引。例如《楚策四·客说春申君》,见于《韩非子·奸劫弑臣》篇;《魏策一·文侯与虞人期猎》,见于《韩非子·说林》篇;《秦策一·张仪说秦》,见于《韩非子·初见秦》篇;《中山策·主父欲伐中山》,见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篇;《齐策一·靖郭君善齐貌辨》,见于《吕氏春秋·知士》篇;《齐策三·孟尝君在薛》,见于《吕氏春秋·报更》篇;《魏策一·魏公叔痤病》,见于《吕氏春秋·长见》篇;《魏策二·魏惠王死》,见于《吕氏春秋·开春》篇。 司马光著《资治通鉴》,战国时史料亦取自《战国策》。 《战国策》中所收游说之士的纵横之论,反映了战国时的社会风貌和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重大活动,生动记载了纵横家们的机智善辩、聪明智慧,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纵横家们在当时的社会大舞台演出了一幕幕生动感人,有声有色的活剧,《战国策》为后人留下了那段历史的宝贵材料。受战国纵横家们的智慧、谋略的影响,至西汉时还涌现了陆贾、边通、主父偃、徐乐、邹阳、严助、庄安等一批纵横家。 《战国策》语言流畅犀利,笔调辛辣,善于将寓言故事巧妙地穿插于文中,用以说明抽象的道理,阐述自己的论点,是论辩文的典范。其中很多寓言和比喻后来成了著名的典故,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南辕北辙、鹬蚌相争等。 《战国策》文笔优美,叙事生动形象,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初著名散文家贾谊、晁错、司马迁,宋代的苏洵、苏辙、苏轼的散文都受到《战国策》的影响。《战国策》中运用的工整的对偶和排比句法及主客对答、抑客申主的写法,亦为汉赋所继承。 刘向为《战国策》一书命名,也同时为那段纷纭复杂、多姿多采的历史命了名——“战国”的名称由此而来,这也可看做是刘向编校《战国策》的额外收获吧。参考资料:http://www.chinage.net/Art/2006/05/25/Article_200605252552_1.htm2023-07-17 15:34:172
悬梁刺股的典故是什么?
悬梁刺股的典故是什么?“悬梁”,出自《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刺股”,出自《战国策·秦策一》:“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悬梁刺股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2023-07-17 15:34:242
毛羽不丰者不可以高飞,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
没有丰富阅历的人,达不到很高的阶层境界;没有很好道德品质的人,不会得到民心,人们不会信任他。2023-07-17 15:34:442
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出自哪里
出自《战国策.秦策一》。这句话的意思是,征服天下,使百姓成为自己的子民,要使诸侯成为自己的臣子,不使用武力是不行的。2023-07-17 15:34:541
古人读书故事
古人读书故事 古人读书故事1 孙敬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一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古人读书故事2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开始发奋读书。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经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天的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的同意了。 于是他们每一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了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了能文善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古人读书故事3 汉代孙敬读书非常勤奋,从早上晨曦微露一直读到皓月东升,中间一刻也不休息。假如看倦了想打盹,就拿一根绳子系在头顶上,绳子另一端挂在屋梁上,这样就无法打瞌睡,让自己始终保持清醒。凭着这股劲,孙敬终于成为当世大学者。战国时苏秦出身寒微,常常被人瞧不起,但他读书非常勤奋,如果昏昏欲睡,就自己拿一把锥子来刺击大腿,血一直流到脚踝。尖锐的疼痛又提醒他继续用力。就这样,苏秦终于学成满腹经纶,挂六国相印,主持合纵抗秦的大计。 古人读书故事4 牛角挂书 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 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负薪读书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 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带经而锄 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典故。语出《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倪宽)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为弟子们做饭),时行凭作(有时还要下地干活),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 此典常以“带经锄”的形式出现。 凿壁偷光 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映月读书 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 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囊萤映雪 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 “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 悬梁刺股 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韦编三绝 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 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 焚膏继晷 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成语“提要钩玄”出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点上灯来继续白天的学习),恒兀兀以穷年(长年累月都这样坚持)。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挟策读书 比喻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 策,写书的竹简。博寒,古代的一种游戏。后人便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 古人读书故事5 苏轼改对联 北宋大学士苏轼,少时在父亲苏洵的教导下,博览群书,知识丰富,常常受到父亲的诗朋词友的称赞。因此有些飘飘然。 一日,年少气盛的苏轼,骄傲地写了副对联贴于自己的书房门口。 联云: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老父亲一日得闲,来到大儿子的书房检查他的学业,抬头看见对联,连连摇头暗叹。儿子如此不谦虚,他很生气。于是,找来几本文辞深奥的古书喊道:“轼儿,你细细读之吧!”说罢叹息而去。 苏轼看了一本又一本,书上的字、词、句他有很多不认得、不理解,心中十分惭愧。于是,他赶紧提笔将门上联语各加了两个字。 从此以后,苏轼虚心学习,日夜攻读,终于以他的勤奋努力,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造诣也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你知道他在上下联的头上各加了那两个字。 古人读书故事6 爱因斯坦 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个性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齐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古人读书故事7 “悬梁”讲的是东汉时期孙敬的故事。出自班固的《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孙敬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视书如命,酷爱读书,常通宵达旦,人称“闭户先生”。 孙敬读书,常看到后半夜,有时不免打起瞌睡。一天晚上,孙敬打瞌睡,睡着了,一觉醒来,懊悔不已。如何克服瞌睡?他苦思冥想,突然,目光停留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随即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系在房梁上,一头系在自己的头发上,每当打瞌睡,绳子就会猛拽头发,他就会惊醒。从此,他就用这种办法,发奋苦读。 由于孙敬刻苦学习,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东汉著名政治家,纵横家,大学问家。 “刺股”讲的是战国时期苏秦的故事。出自刘向的《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苏秦小时候很有志向,跟老师鬼谷子学习多年。学成后,苏秦的功名欲望非常强烈,于是,他到了秦国,用“连横”的计谋游说秦惠王文王,秦王没有采纳他的计谋。苏秦没有其他谋生本领,没有经济来源,吃饭穿衣都成了问题。只好破衣烂衫,像个乞丐一样返回故乡。亲人见他如此落魄,都对他十分冷淡。苏秦羞愧难当,下决心用功学习,昼夜苦读起来。读书时,他准备了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在大腿上刺一下。就这样坚持了一年,苏秦认为自己有把握了,于是,再次出山。秦国让他伤透了心,不想去了,他周游六国,说服以“合纵”抗秦,苏秦手握六国相印,缔约六国组织,联合抗秦。苏秦成为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 古人读书故事8 悬梁刺股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一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古人读书故事9 韦编三绝 韦:熟牛皮。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条把竹简编编联起来,做“韦编”。三:多次。绝:断。反复研读,以致编联竹简的的皮绳断了多次。指读书勤奋刻苦。(孔子韦编三绝)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苏秦刺股苦学)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古人读书故事10 匡衡凿壁偷光 古时候有一个个性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最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忙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古人读书故事11 况衡 况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但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但是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古人读书故事12 伽利略好奇善问 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的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十分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入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体比重等理论。 古人读书故事13 苏东坡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到达事事精通。一本书的资料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古人读书故事14 车胤囊萤映雪 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资料,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齐,借它们的光不就能够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一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古人读书故事15 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到达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之后,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最后被他抄录到手。2023-07-17 15:35:031
正能量四字成语500个
1. 正能量四个字成语大全 正能量成语大全 力争上游, 破釜沉舟 一言既出,如白染皂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逢山开路,遇水填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悬梁刺股,扬清厉俗 2. 正能量的四字成语 以身作则 【解释】则:准则,榜样。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出处】巴金《家》二十五:“这其间不顾一切阻碍以身作则做一个开路先锋的便是许倩如。” 知人善任 【解释】知:了解,知道;任:任用,使用。善于认识人的品德和才能,最合理地使用。 【出处】汉·班彪《王命论》:“盖在高祖,其兴也有五:一曰帝尧之功裔,二曰体貌多奇异,三曰神武有征应,四曰宽明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任使。” 凛然正气 【解释】正气:刚正之气。凛然:可敬畏的样子。形容正气威严不可侵犯。 【出处】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第十章:“许云峰把椅子一推,正气凛然地站在大厅当中,昂头命令道:‘送我回监狱!"” 宰相肚里能撑船 【解释】形容一个人宽宏大量,大人有大量的意思。 【拓展】“宰相肚里能撑船”是倡导为人处世要豁达大度,待人处事要宽厚仁慈。 守正不阿 【解释】正:公正;阿:偏袒。处理事情公平正直,不讲情面。 【出处】《汉书·刘向传》:“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 正气凛然 【解释】正气:刚正之气。凛然:可敬畏的样子。形容正气威严不可侵犯。 【出处】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第十章:“许云峰把椅子一推,正气凛然地站在大厅当中,昂头命令道:‘送我回监狱!"” 正己守道 【解释】道:道德。端正自己,严格遵守道德标准。 【出处】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上:“以此知阴阳家不足深泥,唯正己守道为可恃耳。” 邪不压正 【解释】不正当的、不正派的压不倒正当的、正派的事物。 【出处】唐·韦洵《刘宾客嘉话录》:“此邪法也,臣闻邪不干正,若使咒臣,必不能行。” 奋发图强 【解释】图:谋求。振作精神,以求强盛。 【出处】郭沫若《科学的春天》:“我祝愿中年一代的科学工作者奋发图强,革命加拼命,勇攀世界科学高峰。” 坚持不懈 【解释】懈:松懈。坚持到底,一点不忪懈。 【出处】《清史稿·刘体重传》:“煦激励兵团,坚持不懈,贼穷蹙乞降,遂复濮州。” 持之以恒 【解释】持:坚持;恒:恒心。长久坚持下去。 【出处】清·曾国藩《家训喻纪泽》:“尔之短处,在言语欠钝讷,举止欠端重,看书不能深入,而作文不能峥嵘。若能从此三事上下一番苦功,进之以猛,持之以恒,不过一二年,自尔精进而不觉。” 勇往直前 【解释】勇敢地一直向前进。 【出处】宋·朱熹《朱子全书·道统一·周子书》:“不顾旁人是非,不计自己得失,勇往直前,说出人不敢说的道理。” 斗志昂扬 【解释】昂扬:情绪高涨。斗争的意志旺盛。 【出处】 *** 《介绍一个合作社》:“从来也没有看见人民群众象现在这样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意气风发。” 朝气蓬勃 【解释】朝气:早上的空气,引伸为新生向上,努力进取的气象;蓬勃:旺盛的样子。形容充满了生命和活力。 【例句】青年人富有理想,朝气蓬勃,是祖国的未来。 奋不顾身 【解释】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自强不息 【解释】自强: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 【出处】《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只争朝夕 【解释】朝:早晨;夕:晚上;朝夕:形容时间短暂。比喻抓紧时间,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 【出处】 ***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发奋图强 【解释】下定决心,努力追求进步。 【出处】《人民日报》1959.9.3:“发奋图强、自力更生,对于落后队贫困落后的面貌的改变,当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 正能量四字成语大全 [语出] 《汉书·贾谊传》;②同样用于处理问题的场合:“为人臣者;都含有“没有私心”的意思。 也指处理事情公平正确。一般作宾语;墨之贤耶;~。 [结构] 联合式、状语;~可用来表示“一心为公:“且今之大公无私者、定语:①“铁面无私”一般用在处理问题等方面;没有私心;“铁面无私”侧重在“铁面”;~侧重在“公正”。” [例句] *** 员要襟怀坦白;“舍己为公”侧重在“为公众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 清·龚自珍《龚定庵集·论私》大公无私dà gōng wú sī [释义] 一心为公;有杨;不同在于;没有私心”的意思。但~侧重在“不为个人谋利益";不偏袒任何一方。 (二)~和“舍己为公”?” [近义] 舍己为公 铁面无私 [反义] 假公济私 自私自利 利欲熏心 见利忘义 [用法] 多歌颂人的优良品质和秉公处理事情;不讲情面;国而忘家。 [辨析] (一)~和“铁面无私”;指不畏权势;都有“为大家利益;公而忘私;主而忘身;指一点也不偏私;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意思。 4. 正能量4字成语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 *** 亚 正能量的四字成语【篇一:正能量的四字成语】闻鸡起舞《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 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白手起家一切靠自己艰苦奋斗,创立了一番事业。 卷土重来人马奔跑时卷起的尘土。形容失败后组织力量,重图恢复。 晨钟暮鼓古代佛寺中晨敲钟,暮击鼓以报时,用以使人惊悟的言论。破釜沉舟比喻行事果决,抱持著只往前看而不回头的决心。 投笔从戎《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 指文人从军金石为开汉刘向《新序杂事四》:熊渠子见其诚心,而金石为之开,况人心乎?金石:金属和石头,比喻最坚硬的东西。连金石都被打开了。 形容一个人心诚志坚,力量无穷。勤能补拙宋邵雍《弄笔吟》:弄假像真终是假,将勤补拙总轮勤。 勤奋能够弥补不足。人定胜天比喻人力可以战胜自然。 有志竟成有坚定的志向,只要努力从事,一定可以成功的意思。良药苦口能治病的好药,味苦难吃。 比喻直言劝戒批评的话,虽然听起来不舒服,但对人却是有益的。悬梁刺股形容刻苦学习。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 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问心无愧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二回:就是将来外面有点风声,好在这钱不是老爷自。2023-07-17 15:35:131
战国策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战国策资料整理 《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史料汇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作者无可考,流传到现在的本子是经西汉刘向整理过的,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共33篇,起于战国初期到六国灭亡,共240年间(前460—前220)。《战国策》的“策”同“册”,古代没有纸,写在竹片或木片上,单个的称为“简”,编在一起的称为“策”。《战国策》是以记载战国时期策士言行为主要内容的史籍。所谓“策士”即指那些游说各国或相互辩论时提出政治主张和策略的能言善辩的政治活动家。该书在写作上,多运用夸张、比喻、排比等手法。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并以雄辩的词锋、辛辣的笔调构成它独特的风格,对后世的文学有很大的影响。 作者简介 《战国策》的编订者刘向(约前77—前6年),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沛(现在江苏省沛县)人,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是高祖第楚元王(刘交)四世孙。主要活动在元帝、成帝时代。他屡次上书弹劾宦官,两次下狱。汉成帝时,更名向,任光禄大夫,受命收阅整理经传诸子诗赋为书籍,写成《别录》一书,为我国最早的分类目录。另外著有《新序》、《说苑》、《烈女传》等书。 《战国策》评价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一书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当时士人的精神风采,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它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历史资料,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它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 《战国策》一书对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战国策》历来为研究者称赞其文学价值,但是对它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这是由于该书与后世的儒家思想不符,过于追逐名利。而且过于夸大纵横家的历史作用,降低了史学价值。2023-07-17 15:35:223
《战国策》有那些经典故事
南辕北辙、惊弓之鸟、不翼而飞2023-07-17 15:35:335
天府之国指的是什么意思
天府之国,四川的美誉,形容土壤肥沃物质富饶的土地。拼音是tiān fǔ zhī guó,“天府”一词,今存文献首见于《战国策秦策一》中,当时的“天府”是用来形容秦都咸阳所在的“关中盆地”。秦灭巴蜀以后,以四川盆地为基地灭齐伐楚建立秦朝。西汉时继续开发巴蜀。巴蜀大地繁富兴盛富甲一方。巴蜀之地又称为“天府之国”。2023-07-17 15:36:042
《幼学琼林》卷一·地舆原文及译文
卷一·地舆 作者:程登吉 黄帝画野,始分都邑;夏禹治水,初奠山川。宇宙之江山不改,古今之称谓各殊。北京原属幽燕,金台是其异号;南京原为建业,金陵又是别名。浙江是武林之区,原为越国;江西是豫章之地,又曰吴皋。福建省属闽中,湖广地名三楚。东鲁西鲁,即山东山西之分;东粤西粤,乃广东广西之域。河南在华夏之中,故曰中州;陕西即长安之地,原为秦境。四川为西蜀,云南为古滇。贵州省近蛮方,自古名为黔地。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为天下之五岳;饶州之鄱阳,岳州之青草,润州之丹阳,鄂州之洞庭,苏州之太湖,此为天下之五湖。 金城汤池,谓城池之巩固;砺山带河,乃封建之誓盟。帝都曰京师,故乡曰梓里。蓬莱弱水,惟飞仙可渡;方壶员峤,乃仙子所居。沧海桑田,谓世事之多变;河清海晏,兆天下之升平。水神曰冯夷,又曰阳侯,火神曰祝融,又曰回禄。海神曰海若,海眼日尾闾。 望人包容日海涵,谢人思泽曰河润。无系累者曰江湖散人,负豪气者曰湖海之士。问舍求田,原无大志;掀天揭地,方是奇才。凭空起事,谓之平地风波;独立不移,谓之中流砥柱。黑子、弹丸,漫言至小之邑;咽喉、右臂,皆言要害之区。 独立难持,曰一木焉能支大厦;英雄白恃,曰丸泥亦可封函关。事先败而后成,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事将成而终止,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以蠡测海,喻人之见小;精卫衔石,比人之徒劳。跋涉谓行路艰难,康庄谓道路平坦。硗地曰不毛之地,美田曰膏腴之田。 得物无所用,曰如获石田;为学己大成,日诞登道岸。淄渑之滋味可辨,泾渭之清浊当分。泌水乐饥,隐居不仕;东山高卧,谢职求安。圣人出则黄河清,太守廉则越石见。美俗曰仁里,恶俗曰互乡。里名胜母,曾子不入;邑号朝歌,墨翟回车。 击壤而歌,尧帝黎民之自得;让畔而耕,文王百姓之相推。费长房有缩地之方,秦始皇有鞭石之法。尧有九年之水患,汤有七年之旱灾。商鞅不仁而阡陌开,夏桀无道而伊洛竭。道不拾遗,由在上有善政;海不扬波,知中国有圣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黄帝划分了中国的疆域,才有了都邑的界限,夏禹平治了洪水,才奠定了山川的位置。天地间的山川河脉虽然不曾更改,自古以来它们的称呼却各有不同。 北京古时称幽州或称燕国,别名又叫金台;南京就是建业,别名又叫金陵。 浙江从前称为武林,本是越王的故国;豫章、吴皋都是旧时江西的称呼。 福建一省古时统称七闽,湖广地方旧名叫做三楚;东鲁、西鲁就是山东、山西的旧名,东粤、西粤即为广东、广西。 河南位于中原的中心位置,所以又称为中州;长安为陕西首府,古代是秦国的辖地。 四川就是西蜀,云南汉朝时建置滇池;贵州地处南蛮所以叫做荒服,是古时黔中之地。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这是中国著名的五大高山。饶州的鄱阳湖、湘阴的青草湖、润州的丹阳湖、巴陵的洞庭湖、苏州的太湖,这是中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金城汤池形容城墙和护城河坚固、牢不可破,如金铸成的城,如汤沸热的池。黄河像衣带万古流长,泰山像砺石与天共存,是帝王分封功臣时的誓盟之辞,祝他永久存在,并誓立永久和好的盟书。 皇帝居住的都城称为京师,旅居在外的人,称自己的故乡为梓里。 蓬莱和弱水路途遥远艰险,只有神仙才能飞渡到那里,十洲和三岛山高路远,只有虔诚修养的仙人才能居住在那里。 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迁很大;河清海晏是天下太平的征兆。 掌管河水的神称为冯夷又叫做阳侯;管理火的神称为祝融又叫回禄。海神的名字叫海若,海眼是海下泄水的洞孔,又称为尾闾。 希望得到别人的包容,说如同大海能涵容得下;感谢他的恩泽,就说像受到河水一样的滋润。 没有责任牵绊的人叫做江湖散人;自负豪气的人叫做湖海之士。 一个人只会寻问屋舍讲求田亩,那就表示胸无大志;能够掀天揭地做大事业的人,才能称为有才能的奇人。 争端凭空而起,而产生了意外纠纷,好像平地生了风波。有自己的主张能担当大任,遇事毫不动摇者,可称为中流砥柱。 黑子和弹丸都是形容很小的地域;咽喉和右臂都是身体上重要的部位。 势单力孤难以完成大事业,就好像只用一根大木,怎么撑得住即将倒塌的大屋子呢?英雄好汉夸耀自己的胆识本领,说一丸泥团可以封得住函谷关。 做事先失败,后来才得以成功,叫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事情将要成功,只差最后一点点,半途忽然停止了,就称为“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拿瓠瓢来测量海水,比喻人的见识太浅;精卫的衔石填海,是指做事徒劳无功。跋涉是说行路非常艰难,康庄大道是说道路极为平坦宽广。 土壤贫瘠,地面长不出五谷草木的,称为不毛之地。肥沃丰饶的田地,叫做膏腴之田。得到某物却一无所用,就如同获得长不出农作物的石头地,做学问而有了成就,则可用诞登道岸来形容。 淄水和渑水都位于山东境内,淄水甘甜,渑水苦味,淄水和渑水的味道不同,放在一起也能分辨得出来,泾水和渭水有清有浊,当二水合流后,依然清浊分明。 拿涌出的泉水来充饥,也觉得很快乐,是赞美人安贫乐道,隐居在家不肯出来做官;情愿在清静的东山高枕无忧,是说辞去官职以求轻松悠闲,由此可见他清高的节操可以风世。 圣人降临世间,黄河的水也会呈现清澈,太守清廉爱民,越王石才会显现于世。 风俗淳朴的乡里称为仁里,风俗恶劣的地方叫做互乡;孝顺父母的曾子,不愿进入里名叫胜母的地方是恨它不孝;主张非乐的墨子,车子走到名叫朝歌的城邑时,就掉头而返,是嫌它失时。 尧帝时黎民百姓都能怡然自得,拍着土壤引吭高歌;西周时的百姓朴实讲仁义,都能互相谦让耕地。 费长房通晓收缩土地,化远为近的方法;秦始皇时有挥鞭驱赶石头造桥的奇术。 尧帝时洪水为患九年,商汤时有七年的大旱天灾。 商鞅没有仁德,废除自古以来的井田制度,开阡陌奖军功。夏桀暴虐无道,上天便使伊、洛二水同时枯竭,以示惩戒。 路上不捡拾他人的失物,是因为在上的人治理有方的缘故。海里扬不起大波浪来,由此可知中国境内有了圣明的人。 注释 黄帝画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由于天下很大,百姓又多,难以管理,黄帝就画野分州,有百里之国万余。都邑:古代行政区划的名称,各代划分标准不同,后以都邑指代城市。夏禹治水:相传在尧时期,洪水滔天,百姓困扰,尧命鲧治水,九年无功。后来舜代天子之责,将鲧流放到羽山,并起用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不顾劳累,身先士卒,传说他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他采用疏导的策略,凿山导河,开挖沟梁,引导洪水流向大海,解决了水患。 金台:又称燕台、黄金台。相传战国时期,燕昭王为了招贤纳士,筑建土台,上置黄金千两,礼聘天下名士。 武林:杭州西边有武林山(灵隐山),因此古代又称武林。豫章:古代郡名,汉初设置,郡治在今江西南昌一带,后用豫章指代江西。唐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曾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吴皋:这里指吴国的边界。皋,岸,水边的高地。江西在春秋战国时曾是吴越两国的交界地区,所以用吴皋来指代江西。 闽中:古代的郡名,辖区相当于今福建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区。湖广:元朝时曾置湖广行省,辖区相当于今湖北省和湖南省。三楚:湖南、湖北旧属楚地,楚地分为东楚、西楚、南楚,合称“三楚”。 西蜀:四川曾有古蜀国,三国时刘备建立蜀汉,因此简称蜀,因在中原以西,所以称西蜀。滇:云南曾有古滇国,所以简称滇。 蛮:中国古代对南方各少数民族的泛称。黔地:秦时曾在贵州一带置黔中郡,因此贵州又称黔地。 金城汤池:城墙像是用金属筑就的,护城河里的水像是开水。比喻坚固无比、防守严密的城市或工事。砺山带河:泰山小得像块磨刀石,黄河细得像条衣带。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汉高祖分封功臣时曾盟誓说:“黄河如带,泰山如砺,国以永宁,爰及苗裔。”见《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梓里:古人常在房前屋后种植桑树或梓树,后来就用桑梓或梓里代表故乡。 蓬莱、方壶、员峤:传说中海上的仙山,凡人可望而不可即。弱水:古时许多浅而湍急的河流不能用舟船而只能用皮筏渡过,古人认为是由于水羸弱而不能载舟,因此把这样的河流称之为弱水。 冯夷:传说为轩辕之子,生前为水官,死后为水神。阳侯:殷纣王末年,周武王会诸侯八百渡陵阳(今河南孟津)伐纣,陵阳国的阳侯率军迎战,兵败后溺水身亡,后人为怀念阳侯,奉其为“水神”。祝融:神话传说中的古帝,以火施化,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回禄:传说中的火神,后用做火灾的代称。海若:传说中海神的名字。海眼:《十洲记》记载,海中叫尾闾的地方,有一块石头方圆四万里,海水全部从下面流走。 海涵:像海水容纳江河那样无所不包。河润:像河水滋润土地那样帮助别人。 江湖散人:唐代文学家陆龟蒙举进士不中,居松江甫里,经营茶园,常泛舟于太湖,自称江湖散人,曾作诗《江湖散人歌》。湖海之士:汉末人陈登,字符龙,狂傲有豪气。一次,友人许汜去看望他,他并不以客礼相待,自己上大床躺下,而让许汜睡下床。后来许汜跟刘备谈起这件事时,说陈登“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刘备则批评许汜胸无大志,只问些求田问舍之类的小事,难怪被陈登冷落,并说:“要是我,就要高卧百尺高楼之上,让你睡到地下,岂止是上下床之分呢!”见《三国志·魏志·陈登传》。 问舍求田:即求田问舍,原为刘备责备许汜之语。许汜为国士,处纷乱之世,而无效主之志,只知道买田置屋,为个人利益打算,没有远大志向。后以求田问舍形容专营私利而胸无大志之士。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掀天揭地:把天掀起,把地揭开,形容力量或声势非常浩大。 中流砥柱:用以形容人独立不移,像砥柱在激流中屹立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砥柱,一座石岛,在今河南省三门峡的黄河中。 黑子:指黑痣。弹丸:弹弓所用的泥丸。 函关:即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北十五公里处,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克”之称。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汉刘秀即位后,派冯异率军攻打赤眉军,开始阶段,因邓禹、邓弘不接受冯异的意见,连吃败仗,后来冯异改变策略,终于在崤底大破赤眉军。事后,光武帝刘秀写信慰劳冯异,中有“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话。见《后汉书·冯异传》。东隅:太阳升起的地方。桑榆:桑树和榆树,太阳落山后余光照在树上,因此用桑榆表示日落的地方。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九仞是个虚数,言其高。篑,盛土的筐。 以蠡测海:用贝壳做的瓢来量海水。比喻见识浅薄,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片面。蠡,用贝壳做的瓢。《汉书·东方朔传》:“语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莛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间声哉!”精卫衔石:相传远古时候,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游玩时淹死在海里,她的灵魂化作一只精卫鸟,到西山去衔木石,决心填平东海。见《山海经·北山经》。后以“精卫填海”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硗地:贫瘠多石不生草木之地。硗,坚硬的石头。膏腴:膏是油脂,腴是肥肉,膏腴形容土地非常肥沃。 石田:布满石头的田地,借指没什么用处的东西。道岸:指学问、真理的彼岸。 淄渑:指淄水和渑水,都流经山东。传说春秋时齐桓公的宠臣易牙,长于调味,能够分辨出淄水和渑水的不同味道。泾渭:指泾河和渭河,都流经陕西。传说古时泾河的水清,渭河的水浊,两河在交汇处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 泌水:涌出的泉水。《诗经·陈凤·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后以衡门泌水指隐居之地。东山高卧:东晋谢安,字安石,少时隐逸东山,朝廷屡加征召,他都不肯出仕,人称其高卧东山。谢安虽放情丘壑,然每游赏,必挟妓以从。简文帝知道这事后,说道:“安石既与人同乐,必不得不与人同忧,召之必至。”后来他果然东山再起,引领其弟、兄子大破前秦苻坚的百万大军。 黄河清:传说黄河五百年变清一次,也有说一千年才会变清一次。《左传·襄公八年》:“《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越石见:传说福州城东有越王石,平常隐没在云雾里,只有清廉的太守才能看到它。五代宋时晋安太守虞愿公正廉明,他去看越王石,清澈无隐蔽。 仁里:有淳厚风俗的乡里。《论语·里仁》:“里仁为美。”互乡:交相为恶之乡。 里名胜母:《淮南子》及《盐铁论》并云:“里名胜母,曾子不入,盖以名不顺故也。”胜母,古地名。曾子:曾参,古代孝子,孔子的学生。墨翟回车:墨翟,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墨家的代表人物。他反对铺张浪费,主张节约,他的门徒穿短衣草鞋,参加劳动,视吃苦为高尚品行。墨翟带着学生到各国游说,经过卫国时,听说前方来到朝歌,他大惊失色说这是殷纣王的旧都,是产生“新声靡乐”、“郑卫之声”的地方,是不祥之地,于是掉转车头而去。 击壤而歌:相传尧帝时,有一位老人在田中击壤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见《乐府诗集》卷八十三《击壤歌》。据宋王应麟《因学纪闻·杂识下》记载,击壤是古代的一种游戏。壤用木块制成,用手中的壤去击打三四十步以外的侧立在地上的壤,中者为胜。击壤而歌反映了尧帝时的人民可以自由自在地劳动、生活,说明尧帝无为而治,天下有道。让畔而耕:传说文王治理的地区,风俗仁义,耕田的人互相推让田界。畔,指田界。见《史记·周本纪》。 缩地:东汉方士费长房向壶公学习道术,壶公问他想学什么,他说,要把全世界都看遍,壶公就给他一根缩地鞭,他想到哪里,就可用缩地鞭缩到眼前。见晋代葛洪《神仙传·壶公》。鞭石:传说秦始皇想登山祭海,见山距陆地太远,想在东海上造一座石桥,当时有仙人帮助驱石下海;石走慢了,仙人就用鞭子抽打,石皆流血,至今还留有赤石。见《太平寰宇记·登州文登县》引《三齐略记》。 汤:即成汤、商汤,商朝的开国君主。夏桀无道,汤兴兵伐之,遂有天下。 阡陌开: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秦国因此强大起来。阡陌,田地之间的道路和地界。伊洛:指伊水和洛水。传说夏桀昏庸无道,倒行逆施,上天使伊洛二水干枯以警告他。 道不拾遗:在路上见到别人遗失的东西,也不会把它拾走。常用来形容社会风气良好。《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战国策·秦策一》:“道不拾遗,民不妄取。”海不扬波:海上不起惊涛骇浪,比喻天下太平。相传周成王时,周公代为摄政,所有地区都争相朝贡。越裳国来献野鸡,进献的使臣对周公说:“我受命传达越裳国黄发老人的话:‘上天不刮暴风,不下暴雨,大海平静不起波涛,这样的情况已经有三年了。看来中原肯定有圣人治理,为什么不去朝见周公呢?"今贡献白雉于周公,以表南海之忠诚。”周公非常高兴,于是作歌三句,名字叫《越裳操》。见《尚书大传》。2023-07-17 15:36:121
苏秦回家的故事文言文
1. 苏秦归家文言文重点字 六国封相苏秦说秦国商鞅,商鞅忌之,屡说不用。 苏秦衣敝金尽,不得已回家。家人见其形似乞丐,妻不下机,嫂不为炊饭,父母并痛责之。 苏秦气愤,乃投水觅死,其三叔救之,遂收容于三叔家中。发愤读书,读书有得,自信可以取卿相之位,又去赵国游说。 赵王大悦,遂为赵相,又由赵往说其他燕、魏、韩、齐、楚五国,遂被封为六国宰相。苏秦为六国宰相后,回家省亲。 其嫂来见之,门房不理,嫂说:“我系官嫂”门房说:“甘草在药铺里,这里不用。”其兄往见,说:“我是兄。” 门房说:“川芎也在药铺里,我这里没有。”后三叔往见之,遂大开中门迎接。 这与第一次回家时情形完全不同。 2. 苏秦的一段古文,谁有翻译,谢谢 苏秦死后,他为燕国破坏齐国的大量事实泄露出来。 后来,齐国听到这些秘密,就把恼恨迁怒燕国。燕王很害怕。 苏秦的弟弟叫苏代,代的弟弟叫苏厉,他们看到哥哥功成名就,遂顺心愿,也都发奋学习纵横之术。等到苏秦死了,苏代就去求见燕王,打算承袭苏秦的旧业。 他对燕王说:“臣,是东周鄙陋的人。私下听说大王德行很高,鄙人很愚笨,放弃农具来求见大王。 到了赵国邯郸,所看到的情况远不如我在东周听到的,我私下决定担负起为您做一番事业的志向。等到了燕国朝廷,遍观大王的臣子、下吏,才知道大王是天下最贤明的国君啊。” 燕王说:“您所说的贤明的国君是什么样的呢?”苏代回答说:“我听说贤明的国君一定愿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失,而不希望只听到别人称赞他的优点,请允许让我说明大王的过失。齐国和赵国,是燕国的仇敌,楚国和魏国,是燕国的后援国家。 如今,大王却去奉承仇敌而攻打能援救自己的国家,这对燕国是没有好处的。请大王自己想一想,这是策略上的失误,不把这种失误讲给您听的人,就不是忠臣。” 燕王说:“齐国本来就是我的仇敌,是要讨伐的国家,只是担心国家衰弱,没有足够的力量。假如您能以燕国现有的力量讨伐齐国,那么,我愿把整个国家托付给您。” 3. 苏秦富贵还乡文言文翻译 苏秦富贵还乡文言文翻译 苏秦起先主张连横,劝秦惠王说:“大王您的国家,西面有巴、蜀、汉中的富饶,北面有胡貉和代马的物产,南面有巫山、黔中的屏障,东面有肴山、函谷关的坚固。耕田肥美,百姓富足,战车有万辆,武士有百万,在千里沃野上有多种出产,地势形胜而便利,这就是所谓的天府,天下显赫的大国啊。凭着大王的贤明,士民的众多,车骑的充足,兵法的教习,可以兼并诸侯,独吞天下,称帝而加以治理。希望大王能对此稍许留意一下,我请求来实现这件事。” 秦王回答说:“我听说:羽毛不丰满的不能高飞上天,法令不完备的不能惩治犯人,道德不深厚的不能驱使百姓,政教不顺民心的不能烦劳大臣。现在您一本正经老远跑来在朝廷上开导我,我愿改日再听您的教诲。” 苏秦说:“我本来就怀疑大王不会接受我的意见。过去神农讨伐补遂,黄帝讨伐涿鹿、擒获蚩尤,尧讨伐驩兜,舜讨伐三苗,禹讨伐共工,商汤讨伐夏桀,周文王讨伐崇国,周武王讨伐纣王,齐桓公用武力称霸天下。由此看来,哪有不用战争手段的呢?古代让车辆来回奔驰,用言语互相交结,天下成为一体,有的约从有的连横,不再储备武器甲胄。文士个个巧舌如簧,诸侯听得稀里胡涂,群议纷起,难以清理。规章制度虽已完备,人们却到处虚情假意,条文记录又多又乱,百姓还是衣食不足。君臣愁容相对,人民无所依靠,道理愈是清楚明白,战乱反而愈益四起。穿着讲穿服饰的文士虽然善辩,攻战却难以止息。愈是广泛地玩弄文辞,天下就愈难以治理。说的人说得舌头破,听的人听得耳朵聋,却不见成功,嘴上大讲仁义礼信,却不能使天下人相亲。于是就废却文治、信用武力,以优厚待遇蓄养勇士,备好盔甲,磨好兵器,在战场上决一胜负。想白白等待以招致利益,安然兀坐而想扩展疆土,即使是上古五帝、三王、五霸,贤明的君主,常想坐而实现,势必不可能。所以用战争来解决问题,相距远的就两支队伍相互进攻,相距近的持着刀戟相互冲刺,然后方能建立大功。因此对外军队取得了胜利,对内因行仁义而强大,上面的国君有了权威,下面的人民才能驯服。现在,要想并吞天下,超越大国,使敌国屈服,制服海内,君临天下百姓,以诸侯为臣,非发动战争不可。现在在位的国君,忽略了这个根本道理,都是教化不明,治理混乱,又被一些人的奇谈怪论所迷惑,沉溺在巧言诡辩之中。象这样看来,大王您是不会采纳我的建议的。” 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而苏秦的主张仍未实行,黑貂皮大衣穿破了,一百斤黄金也用完了,钱财一点不剩,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缠着绑腿布,穿着草鞋,背着书箱,挑着行李,脸上又瘦又黑,一脸羞愧之色。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于是半夜找书,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埋头诵读,反复选择、熟习、研究、体会。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针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并自言自语说:“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满一年,研究成功,说:“这下真的可以去游说当代国君了!”于是就登上名为燕乌集的宫阙,在宫殿之下谒见并游说赵王,拍着手掌侃侃而谈,赵王大喜,封苏秦为武安君。拜受相印,以兵车一百辆、锦绣一千匹、白璧一百对、黄金一万镒跟在他的后面,用来联合六国,瓦解连横,抑制强秦,所以苏秦在赵国为相而函谷关交通断绝。在这个时候,那么大的天下,那么多的百姓,王侯的威望,谋臣的权力,都要被苏秦的策略所决定。不化费一斗粮,不烦劳一个兵,一个战士也不作战,一根弓弦也不断绝,一枝箭也不弯折,诸侯相亲,胜过兄弟。贤人在位而天下驯服,一人被用而天下顺从,所以说:应运用德政,不应凭借勇力;应用于朝廷之内,不应用于国土之外。在苏秦显赫尊荣之时,黄金万镒被他化用,随从车骑络绎不绝,一路炫耀,华山以东各国随风折服,从而使赵国的地位大大加重。况且那个苏秦,只不过是出于穷巷、窑门、桑户、棬枢之中的贫士罢了,但他伏在车轼之上,牵着马的勒头,横行于天下,在朝廷上劝说诸侯王,杜塞左右大臣的嘴巴,天下没有人能与他匹敌。 苏秦将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打扫街道,设置音乐,准备酒席,到三十里外郊野去迎接。妻子不敢正面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象蛇一样在地上匍匐,再三再四地跪拜谢罪。苏秦问:“嫂子为什么过去那么趾高气扬,而现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嫂子回答说:“因为你地位尊贵而且很有钱呀。”苏秦叹道:“唉!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富贵的时候连亲戚也畏惧,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 4. 一个故事关于苏秦的故事 苏秦当时是一个读书的年轻人,后世人称他是鬼谷子的学生。 苏秦当时出来,拿鬼谷子的学问,游说诸侯晋见每个国家的领袖,希望取得功名富贵,实行他自己的思想。游说在当时是一种普遍的风气,那个时候还没有建立考试制度,知识分子都靠游说出来做事的。 譬如盂子,一天到晚见这个诸侯,见那个诸侯,也是游说。各个诸侯虽然尊重他的学问,可是却不用他。 同样的,后来苏秦第一次出来游说,也是完全失败了,没有人听他的。苏泰是偏重在军国主义的思想,主张富国强兵,他举出历史上的实例,只有战争才有办法,才能够强盛,才能够安定。 可是秦国并没有接受,这又是什么原因?这就是我们读书要注意的地方。当时的秦国,是秦始皇的祖父辈,天天想统一,想消灭其他大国,可是苏泰主张用兵,又为什么不听从他的意见?这同我们今天的情形一样,为什么基辛格提倡以和谈代替战争,大家都明知道是毒药而还是吃下去?为什么不肯言战?我们读历史,就要懂得这些。 懂得历史就懂得现在,懂得现代也就懂得古代。历史并不一定重演,但原则是一样。 苏秦个人,第一个游说失败,弄到回家的路费都没有,穿双破囗鞋,拿只破箱子,回到家里来,嫂嫂不给他饭吃,家里的人都看不起他,那种难受,是到了万分。因此苏泰重新发愤读书。 所谓悬梁刺股,把头发用绳子捆起来,挂在梁上,身旁放一把锥子,等到夜晚读书打瞌睡时,头一低,头发一扯,醒了。再不行就自己用锥子刺自己的肉,如此鞭策自己用功。 据说读的是《太公兵法》,把太公兵法读通了,于是再度出来游说诸侯。这次不再跑到秦国去主张打仗,反而跑到弱小的国家,等于今日世局中,受人侵略、受人宰割的国家,由燕国、赵国开始,组织联合阵线抗秦,不主张打仗,主要目的在使秦国不敢出兵。 他把天下大事、人的心理、政治的心理,战争的心理,都摸透了,果然成功了。这一下身佩六国相印,同时当起六个国家的行政院长,印都挂在身上走,随时拿来盖就行了。 当时这位联合国的秘书长,还不比现在的联合国秘书长,他是有实权的,只要他说一句话就行了,国与国局势就受这样一个书生的摆布,安定了二十多年,这又是一个什么道理?为什么他后来主张合纵,大家会团结?这是矛盾的团结,利害关系的团结,不是道义的团结。为什么会这样,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这和现代的情形又是一样。 到了他个人成功以后,就看出这一班人是只讲手段的,只求如何达到目的。所以中国文化中讲正统文化的,素来对于这些人不大重视,因为他们只以个人为出发点,而孔孟思想是不以个人为出发点。 苏秦成功以后,自己知道这套手法只是玩弄玩弄而已,各国君王的头脑不一定都是豆腐渣做的,不会一直听他的摆布,只不过是所拿出来的办法,正投合了时代的需要,都只是手段。他也知道这个手段不会长久,他的另外一招就很厉害了。 当有一个强大的敌人存在,大家需要团结起来与它抗衡,这时是做得到。但对秦国封锁了以后,秦国的军国主义不能扩张了,结果苏秦的戏就不能唱了。 没有了敌人,怎么还能够玩?于是他利用机会培养和他学问差不多的好同学张仪,他这培养方法就很高明了。他怎样培养张仪的?他和张仪的感情原来好得很,而且两人约定在先,谁先有办法,谁就帮忙另一人站起来。 这时苏秦佩了六国的相印,张仪还穷得很,去找苏秦,心想求取一个秘书、科长的位置,还会有什么问题?苏秦正在办公室接见各国大使,忙碌得很,知道张仪来了,教他在外面小工友的小房子里等候,自己威风得很。到了吃饭的时候,也留张仪吃饭,可是随便打发他在一个角落里吃,自己却和各国贵宾周旋。 故意使张仪看见,使张仪难受,用种种方法 *** 他,最后告诉张仪目前没有机会,嘱到旅馆等候,也不送点钱去,使他受尽冷落凄凉之苦,然后教一个人对张仪说:你是找苏秦的?同学有什么用?他已经功成名就,不理你了,你的学问也很好,又何必求他呢?用种种方法挑拨,使张仪恨死了苏秦,决心非打倒苏秦不可。到秦国去,你苏秦搞合纵,我就弄一个专门破合纵的计划。 实际上,苏秦正需要像张仪这样的人到秦国去,但是他为什么不告诉张仪合作唱对台戏?因为他知道张仪如果不受这样大的 *** ,就发不起狠来,如果说明了,反而搞不好,必须要培养出他如此怨恨的气愤,硬是要立志做破坏的计划,两人才有戏唱。所以后来张仪连横的计划成功了,苏秦派去挑拨张仪到秦国去,始终“卧底”的人,这时才把真相说出来。 实际上张仪到秦国的路费还是苏秦奉送的,一切都是苏泰安排的。所以张仪说,我还是没有跳出这位老同学的手心。 并且决定苏秦还在的一天,秦国就一天不出兵,等苏秦死了再打。战国末期,就被这样两个书生摆来摆去,摆布了相当长一个时期。 现在我们用人才,除了有才具,有学问,有思想,还非要有道德做基础不可,没有真正的道德做基础,则好头脑是很可怕的。 当苏秦第一度游说失败,穷了回家的时候,嫂嫂都不给他吃饭,冷饭都不剩一点,父母兄弟都看不起他。 到后来身佩六国相印,要到楚国去的时候,经过自己家乡,他的嫂嫂以及全家人都跪下来迎接,那种恭维。 5. 文言文《苏秦苦读拜相》译文 苏秦是洛阳人,学习了纵横联合的技术,他劝说秦王,上书了很多次。却没有被采纳,资金缺乏了,就离开秦国回家,背着书籍,挑着行李,面容憔悴,脸色黝黑,一副惭愧的样子。 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妻子不下织机迎接,嫂子不肯为他做饭,父母也不和他说话。苏秦长叹道: “妻子不把我当作丈夫,嫂子不把我当作小叔,父母不把我当作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于是发奋读书。读书读到想要睡觉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刺得鲜血直流到脚上,过了整整一年,赵王封他为武安君,授与相印,大家都紧跟他的领导,一起来遏制强横的秦国.。后来联合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一起抵抗秦国,得到了六国的相印。 6. 故事《悬梁刺股》文言文 悬梁: 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 刺股: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以下为具体: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2023-07-17 15:36:211
战国策 秦策一 初三上册语文作业本的22课的课外古文翻译
苏秦刺股的故事,自己查查吧2023-07-17 15:36:586
战国策,秦策一的翻译
译文 (本文选自《战国策》) (连横:秦国与六国中的个别国家建立联盟,打击其他国家。横:东西向为横,秦在西,六国在东,故以秦为中心的联盟叫连横。与此相反,六国联合抗秦为约从,也叫“合从”) 苏秦起先主张连横,劝秦惠王说:“大王您的国家,在西部,占有巴、蜀、汉中物产丰饶的好处,北部有胡地产的貉(皮毛很珍贵)和代地产的良马这些可用之物,南面有巫山、黔中作为阻隔,东面有肴山、函谷关的坚固(指易守难攻)。耕田肥美,百姓富足,战车(一车四马为一乘)万辆,武士百万,千里沃野上,聚集、储藏的物资很多,地势形胜有利,这就是所谓上天的粮仓,天下强有力的国家啊。凭著大王的贤明,士民的众多,战车骑兵的作用,兵法的练习,可以兼并诸侯,独吞天下,称帝而加以治理。希望大王能对此稍许注意,我请求来陈述此事的功效(指秦国统一天下的功效)。” 秦王回答说:“我(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听说,羽毛不丰满的不能高飞上天,国家的法度不完备的不能惩治犯人,道德不重大(这里指广泛地施恩于百姓)的不能使用百姓出战,政治、教化不顺应人心的不能烦劳大臣(这里指让大臣带兵出战)。现在您郑重地从很远的地方跑来在朝廷上教导我,希望改日(再接受教导)。” 苏秦说:“我本来就怀疑秦王不能采用连横之策。过去神农讨伐补遂,黄帝讨伐涿鹿而捉拿蚩尤,尧讨伐欢兜,舜讨伐三苗(古代少数民族部落),禹讨伐共工,商汤讨伐夏桀,周文王讨伐崇国,周武王讨伐纣王,齐桓公用战争的手段而称霸天下。由此看来,哪里有不打仗的呢?古时候使车轮相碰,往来奔驰(指各诸侯国的使臣频繁往来),用言语互相结纳(指结成联盟),天下合而为一(指要统一天下),有连横约从的情况,战争就不可避免(以上五句说明自古以来就有战争)。文士争相以巧饰的言辞游说诸侯,诸侯混乱疑惑(指不知该怎样做);各种各样的情况都出现了,无法全部治理。法令条文已经完备,百姓多虚假的行为(指百姓不堪法律条文之扰,故虚加敷衍);政令、税册繁多而混乱,百姓穷困。君臣忧愁(指为上述这种情况忧愁),百姓无所依靠;道理说得清清楚楚,战乱更加频繁;游说之士使其言雄辩,使其服华美(意为加繁活动),战争不能停止。旁征博引,使言辞华丽,天下不太平。游说之士把舌头都说破了,听其游说的人耳朵都听聋了,不见成功;诸侯国表面上实行道义,并以诚信相约束,天下人不亲近。于是放弃华丽的言辞而使用武力,以优厚的待遇供养敢于以死相从的人,缝制盔甲,磨利兵器,在战场争取胜利。(夫:句首语气词,提出话题,引起议论)什么也不做地呆著而获得好处,安然兀坐得到扩大疆土,即使上古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夏禹、商汤、周武王)、五霸(其说不一,一般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贤明的君主,常想安坐而达到,那种形势(指上文列举的种种情况)使他们不能这样做。所以用战争的方式继续上述的种种努力。(两军)相距较远的就两支队伍相互进攻,迫近的持著武器相互冲击,然后方可建立大功。因此在对外战争中取得胜利,在国内道义就可以加强;权利建立在上,人民驯服在下。如今想要想并吞天下,凌驾于大国之上,使敌国屈服,控制天下,使百姓成为子女,使诸侯成为臣子,非发动战争不可!现在继位之君,忽视最重要的道理,都是对于教化不明了,在治理国家上混乱;被动听的言论迷惑,沉溺于巧辩的言辞中。据以上情况判定,大王您一定不会实行(用战争手段统一天下的谋略)。” 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而陈述主张不被采纳。黑貂皮衣穿破了,一百斤黄金也用完了,钱财耗尽,离开秦国返回。缠著裹腿,穿著草鞋,背著书,扛著口袋,体态憔悴,面目黑黄,神情带有惭愧脸色。回到家里,妻子不从织机上下来,嫂子不为他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苏秦叹气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子,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些都是我的过错啊!”就晚上拿出所藏的书,摆出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阴符》的谋略,埋头诵读,选择《阴符》中适用的东西,用来揣摩世事和人主的心理。读书到想要坐著打磕睡时,就拿起锥子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说:“哪里有游说君主而不能说服他,让他拿出金玉锦绣来赏赐,并使自己取得卿相之类高官的呢?”满一年,研究成功,说:“这下确实可以用来游说当今的国君了!” 于是就走向燕乌集(宫殿名)宫殿前面两边的楼台(也指宫殿),求见并游说赵王在华丽的屋宇之下,高兴得拍起手来交谈(形容谈得融洽、投机),赵王很高兴,封苏秦为武安(赵地,今河北武安市)君,授予相印,兵车一百辆、锦绣一千束(相当于段或匹)、白璧一百对、黄金一万镒(二十两为一镒)跟在他的后面,用来联合六国,使约从离散,抑制强秦。所以苏秦在赵国为相而函谷关不通(指秦在六国合纵的压力下不敢出函谷关)。 在这个时候,那么大的天下,那么多的百姓,王侯的威望,谋臣的权术,都取决于苏秦的计谋。不费一斗粮,不劳烦一个兵,未出战一个士兵,没拉断一根弓弦,未折断一枝箭,诸侯相互亲及,胜过兄弟。贤人在位而天下驯服,一人被用而天下顺从,所以说:“用力于政事,不用力于军事;应用于朝廷之内,不应用于国土之外。”在苏秦全盛的时候,黄金万镒给他使用,车轮滚滚,骑从相连,炫耀辉煌,崤山以东(指楚燕韩魏等国),顺著风势而服从(比喻服从迅速),使赵国大大提高了地位。再说苏秦不过是个出身寒微的人(穷巷:偏僻的里巷,指平民区。掘门:以墙洞为门。桑户:用桑树柳条编成门扇。棬枢:用弯曲的木头作门轴),伏身在车前横木上,走遍天下(这两句写苏秦富贵后出入时的盛大场面),在朝廷上劝说诸侯王,堵塞侯王身边臣子的嘴巴,天下没有哪一个能同他抗衡。 (苏秦)将去游说楚威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打扫屋子,修整道路,张罗音乐,准备酒宴,到郊外离城三十里之处迎接。妻子斜著眼睛,不敢正视,侧著耳朵(指注意听);嫂子象蛇一样爬行趴在地上,四次跪拜谢罪。苏秦问:“嫂子,为什么过去那么傲慢无礼,而现在又如此卑躬屈节呢?”嫂子回答说:“因为您(苏秦字季子)现代的地位高,而且钱财多!”苏秦叹道:“唉呀!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富贵的时候则父母兄弟等家人也畏惧。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荣华富贵,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2023-07-17 15:37:141
战国策 秦策一 译文
卫鞅亡魏入秦 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深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卫鞅从魏国逃到秦国,秦孝公任用他为丞相,把商地分封给他,号称“商君”。商君治理秦国,法令雷厉风行,公平无私。惩罚,不忌避威势强大的贵族;奖赏,不偏私关系特殊的亲信,法令实施至于太子,依法处治。师、傅犯法,处以黥,劓之刑,一周之后,路上没人拾取遗失的东西,百姓不乱取非分的财物,国力大大加强,诸侯个个畏惧。但刑罚严酷,缺少仁恩,只是用强力压服人而已。 孝公实行商君新法十八年后,重病卧床不起,打算传位给商君,商君辞谢不受。 孝公死后,惠王继位,执政不久,商君请求告老还乡。有人游说惠王说:“大臣权力太重会危及国家,左右近臣太亲会危及自身。现在国内连妇女、儿童都说法令是商君的法令,并不说是大王的法令。这样,君反为人主,而大王反变为人臣了。况且商君本来就是大王的仇人,希望大王想办法对付他吧。” 商君害怕受诛,想返回魏国。秦人不许他出境,说:“商君的法令很严厉。”因此不能出境,他走投无路,只好返回。惠王即以车裂的极刑处死了商鞅,而秦国人并不表示同情。2023-07-17 15:37:332
战国策文言文节选
1. 求助翻译《战国策》节选 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而苏秦的主张仍未实行,黑貂皮大衣穿破了,一百斤黄金也用完了,钱财一点不剩,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 缠着绑腿布,穿着草鞋,背着书箱,挑着行李,脸上又瘦又黑,一脸羞愧之色。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 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于是半夜找书,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埋头诵读,反复选择、熟习、研究、体会。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针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并自言自语说:“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满一年,研究成功,说:“这下真的可以去游说当代国君了!”于是就登上名为燕乌集的宫阙,在宫殿之下谒见并游说赵王,拍着手掌侃侃而谈,赵王大喜,封苏秦为武安君。 拜受相印,以兵车一百辆、锦绣一千匹、白璧一百对、黄金一万镒跟在他的后面,用来联合六国,瓦解连横,抑制强秦,所以苏秦在赵国为相而函谷关交通断绝。在这个时候,那么大的天下,那么多的百姓,王侯的威望,谋臣的权力,都要被苏秦的策略所决定。 不化费一斗粮,不烦劳一个兵,一个战士也不作战,一根弓弦也不断绝,一枝箭也不弯折,诸侯相亲,胜过兄弟。贤人在位而天下驯服,一人被用而天下顺从,所以说:应运用德政,不应凭借勇力;应用于朝廷之内,不应用于国土之外。 在苏秦显赫尊荣之时,黄金万镒被他化用,随从车骑络绎不绝,一路炫耀,华山以东各国随风折服,从而使赵国的地位大大加重。况且那个苏秦,只不过是出于穷巷、窑门、桑户、棬枢之中的贫士罢了,但他伏在车轼之上,牵着马的勒头,横行于天下,在朝廷上劝说诸侯王,杜塞左右大臣的嘴巴,天下没有人能与他匹敌。 苏秦将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打扫街道,设置音乐,准备酒席,到三十里外郊野去迎接。妻子不敢正面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 嫂子象蛇一样在地上匍匐,再三再四地跪拜谢罪。苏秦问:“嫂子为什么过去那么趾高气扬,而现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嫂子回答说:“因为你地位尊贵而且很有钱呀。” 苏秦叹道:“唉!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富贵的时候连亲戚也畏惧,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 2. 战国策·秦策一节选的原文及翻译 战国策·秦策一节选原文:原文: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 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 归至家,妻不下妊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下。 抵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 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赶不于兄弟.夫贤人任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干勇;式干廊庙之内,不式干四境之外。 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 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翻译:苏秦最初主张连横,说服秦王。 秦王说: “我听说:羽毛不丰满高飞上天,不完备的法令不能惩罚犯人,道德不能带动能力不强的人,政治和宗教的烦恼部长不顺民心,现在你来到在所有的严重性赐教上了法庭,改天我会喜欢听你做什么。 “(苏)游说秦纪念馆1 O次数,但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打破了他的紫貂大衣, 100两黄金也用完了11我有没有钱,不得不离开秦国。 (他)携带书籍,挑着行李,面容憔悴,黄色和黑色的脸,很明显受挫。 家,织布的妻子不理他,嫂嫂拒绝为他做饭,甚至父母不和他说话。(苏) ,所以在午夜找到这本书,奠定了几十个书箱,发现JiangTaiGong “阴符”艺术战争“ ,埋头阅读,反复选择,熟悉,研究和经验。 当你想打瞌睡,阅读他们刺伤了他的大腿上,用锥子,鲜血直流到10英尺。他自言自语地说: “ ,如何采取负责的游说,而不是让他们拉出金金。 刺绣,清香尊严的人做吗? ”全年,研究成功,他说:“它真的可以去游说各国君王u2022 “ 。因此,在房子的游说下,赵华赵。 他告诉赵拍手对话,赵王很高兴他为武安君和赠款相对于印度,军用车辆100辆,锦绣í 0束,白玉100对2万盎司的黄金,团队跟着他,所有国家一致同意打破甚至垂直和水平,因此强大的秦庄系统。因此,当宰相时,秦不敢出兵函谷关赵苏。 当时,大多数的世界,许多人,军长,决策者权力,我们一定要听苏一个人决定所有政策。不花一斗口粮,没有征用的走卒,而不是发送了一般,而不是用坏一个弓,没有失去一个箭头,它使世界诸侯和睦相处,比兄弟还靠近。 (可见)电源功率的聪明人,世界将服从;有这样一个人获得委任,世界将遵循。所以说:“政治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不要用武力征服,寻求在法庭上,认真规划,你不必去边境的战斗操作。 当苏权势显赫,当金波2澳湾两个供他使用,他指挥的战车和骑兵连接不断,无论似乎气势,萧山区东部各诸侯国,每个人都在寻找服从他的命令,所以赵已经越来越尊重。转到游说楚威王苏,路过洛阳家长的经验教训,就能很快地清理你的房间,清扫道路,雇用乐队,准备盛宴。 到3英里远离城市的地方,以满足妻子不敢看他的前面,侧身耳朵听他说话。大姐像蛇一样在地板上爬行,跪我不断道歉的法律。 苏问道:“嫂子,为什么以前那么傲慢和谦逊的主要表现为它呢? ”他嫂子回答说:“ 因为你现在的位置显著尊重,财富。 ”苏说: “唉! ”孤独的人差,如果父母不,当他的儿子,曾经显赫的财富,亲戚和朋友都感到恐惧,因此,一个人生活在世界权力和财富,不管如何可以忽略不计。 《战国策》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战国策》曾被斥之为“邪说”、“离经叛道之书”。“《战国策》基本上自成一家。 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抵牾不合,因而为后世学者所诟病 。” 扩展资料:写作特色1.人物刻画生动 例如苏秦的故事,生动的刻画了一个长于论辩、追逐名利的策士,逼真描绘一群势力庸俗的小人。 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像乞丐样回到家中,而“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后来,他发奋图强,六国封相,路过家门时,“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嫂蛇行匍匐。” 前后两个场面的鲜明对照,充分揭露一切以功名利禄为依归的炎凉世态,暴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 3. 《前倨后恭》 节选自《战国策》原文+译文 原文: 唐裴佶(ji)尝话:少时姑父为朝官,有雅望(好声望)。佶至宅看其姑,会其朝退,深叹曰:“崔昭(时任寿州刺史)何人,众口称美?此必行贿者也。如此安得不乱!”言未竟,阍者(守门人)报寿州崔使君(即崔昭。使君,称州郡的长官)候谒。姑父怒呵阍者,将鞭之;良久,束带强出;须臾,命茶甚急,又命酒馔,又命秣马饭仆。姑曰:“前何倨(ju,傲慢)而后何恭也?”及入门,有得色,揖佶曰:“且憩学院(书房)中。”佶未下阶,出怀中一纸,乃昭赠官(shi,原指粗绸,当时可作货币流通)千匹。 译文: 唐朝人裴佶,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裴佶小时候,他姑夫在朝中为官,官声很好,被认为是清官。一次,裴佶到姑夫家,正赶上姑夫退朝回来,深深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崔昭何许人也,众口一致说他好。一定是行贿了。这样下去,国家怎么能不混乱呢。”裴佶的姑夫话还未说完,守门人进来通报说:“寿州崔刺史请求拜见老爷。”裴佶的姑夫听了后很是生气,呵斥门人一顿,让门人用鞭子将崔刺史赶出府门。过了很长工夫,这位崔刺史整束衣带强行拜见裴佶的姑夫。又过了一会儿,裴佶的姑夫急着命家人给崔刺史上茶。一会儿,又命准备酒宴。一会儿,又命令做食饭。送走崔刺史后,裴佶的姑姑问他姑夫:“你为什么前边那么踞骄而后又那么谦恭?”裴佶的姑夫面带有恩于人的神色走进屋门,挥手让裴佶离开这里,说:“去,到学堂休息去。”裴佶出屋还没走下门前的台阶,回头一看,见他姑夫从怀中掏出一张纸,上面写着:赠送粗官绸一千疋。 4. 狐假虎威的文言文选自《战国策》 《狐假虎威》 原文: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译文: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5. 文言文《苏秦刺股》(选自战国策)的译文 苏秦刺股 苏秦是洛阳人,学合纵与连横的策略,劝说秦王,写了十多个建议书都没有派上用处,最后他所有的钱都用完了,悲惨而归。到了家,他的妻子不为他缝纫,他的嫂子不为他做饭,他的父母亲也不认他这个儿子。苏秦叹了口气,说:“都是秦王[这个不用抄上去,解释上说的是苏秦自己错,但是我们老师觉得是秦王的错,你如果想用苏秦就把“秦王”改成“我”]的错啊!”就发誓要勤奋读书,说:“哪有事情办不成的?!”读书快要睡着的时候,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流到了脚。后来联合了齐、楚、燕、赵、魏和韩国反抗秦国,然后成了六国的相印。 苏 秦 十 次 上 书 游 说 秦 王 都 不 成 功 。 现 在 他 只 得 披 著 破 旧 的 黑 皮 裘 , 一 贫 如 洗 , 离 开 秦 国 回 家 。 他 打 著 绑 腿 , 穿 著 草 鞋 , 背 著 书 囊 , 脸 容 瘦 削 , 面 色 灰 黑 , 颇 为 羞 愧 的 样 子 。 回 到 家 里 , 妻 子 继 续 织 布 不 迎 接 他 , 嫂 子 不 给 他 做 饭 , 父 母 不 跟 他 说 话 。 苏 秦 唉 声 长 叹 , 说 : 「 妻 子 不 把 我 当 作 丈 夫 , 嫂 子 不 把 我 当 作 小 叔 , 父 母 不 把 我 当 作 儿 子 , 这 都 是 秦 国 的 罪 过 ! 」 於 是 他 连 夜 翻 书 , 把 几 十 个 书 箱 都 翻 出 来 了 。 他 找 到 姜 太 公 的 兵 书 阴 符 , 闭 门 钻 研 , 仔 细 精 读 , 反 覆 思 考 。 每 当 疲 倦 要 打 瞌 睡 时 , 他 就 用 锥 子 刺 大 腿 , 鲜 血 直 流 到 脚 背 上 去 。 他 说 : 「 哪 有 人 游 说 国 君 而 得 不 到 财 富 官 位 , 名 成 利 就 的 呢 ! 」 过 了 一 年 , 他 学 有 所 成 , 说 : 「 现 在 我 有 本 领 可 以 成 功 游 说 国 君 了 。 」 苏 秦 经 燕 乌 集 阙 , 到 了 富 丽 的 王 庭 中 游 说 赵 王 , 双 方 谈 得 十 分 投 契 。 赵 王 很 高 兴 , 封 苏 秦 为 武 安 君 , 授 予 他 宰 相 的 印 鉴 , 并 赐 他 百 辆 战 车 , 千 匹 丝 绸 , 百 对 白 玉 , 万 镒 黄 金 , 以 此 来 出 使 六 国 , 游 说 各 国 合 纵 , 破 坏 连 横 , 共 同 抑 制 强 秦 。 自 此 , 苏 秦 在 赵 国 做 宰 相 期 间 , 秦 国 不 敢 发 兵 通 过 函 谷 关 进 攻 六 国 。 这是苏秦刺股的文? 锥刺股 战国苏秦,因求仕于秦,不遇而归,为骨肉所贱,乃将太公《六韬》、《阴符》兵法之书,昼夜勤读。每值更深夜静,昏迷眼闭,乃引锥自刺其股,使醒又读。 译文: 战国时,有一个叫苏秦的人,因为在秦国求官不成,回家后被家人看不起,就将太公《六韬》、《阴符》等兵法书藉,不分白天黑夜的勤奋苦读。每当到了夜深人静,头昏脑涨,眼睛发涩,总想睡觉的时候,就用锥子自自己刺自己的大腿,使自己清醒后又读书。 那应该是苏秦说秦王才是 你那段翻译如下: 苏秦向秦王上书有十次,但他的主张终未被采纳,最后黑貂皮袍破了,带的钱花光了,以至用度缺乏,只得离秦归家。他绑裹腿,穿草鞋,背书担囊,形容憔悴,脸色黑黄,面带羞愧。回到家里,妻子见到他,依然织布不睬。嫂子不为他做饭。父母也不与他说话。苏秦见此情状,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嫂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不好啊!”于是他连夜清检书籍,把几十个书箱打开,找到一部姜太公的兵书《阴符经》,立即伏案诵读,反复研习揣摩,深入领会。有时读书读得昏昏欲睡,他就取过铁锥,照着自己的大腿刺去,以至血流到脚跟,他发狠说:“哪有游说君主而不能使其拿出金玉锦缎,并以卿相之尊位给我的呢?”一年以后,他捉摸已经学成,便道:“这次真可用所学的去游说当今的君主了。” 于是他出发了,经过赵国的燕乌集阙,在华丽的殿堂进见赵肃侯,和赵肃侯抵掌而谈,十分投机。赵王很高兴,封苏秦为武安君,任命他为赵国的相国,并赐给兵车百辆,锦缎千匹,白壁百双,黄金万镒,让他带着这些财物去游说各国诸侯,推行合从散横的计谋,以打击强大的秦国。因此苏秦当赵的相国时,秦与东方六国的交往被切断,秦军不能出函谷关 6. 【谁知道《一知半解》是要节选《战国策魏策三》里的那篇2023-07-17 15:37:411
战国策秦策一欲王者中的王什么意思
欲王者中的王,在这里是“称王”的意思2023-07-17 15:38:012
《战国策·秦策》的译文
合纵派的领军人物苏秦一开始却对秦惠王倡导连横战略,他游说秦惠王说:“大王的国家,西面有巴、蜀、汉中等地的富饶物产,北方有来自胡人地区的贵重兽皮与代地的良马,南边有巫山、黔中作为屏障,东方又有崤山、函谷关这样坚固的要塞。土地肥沃,民殷国富;战车万辆,壮士百万;沃野千里,资源丰富,积蓄充足;地势险要,能攻易守。这正是天下公认的‘天府之国",秦国因而真正是雄霸天下的强国。凭着大王您的贤能,秦国士卒与百姓的众多,战车、骑兵等武器的巨大作用,兵法和谋略的运用之妙,完全有把握吞并其他诸侯,一统天下,称号皇帝,统治全中国。希望大王能考虑一下这一前景,允许臣陈述自己的方略。” 秦惠王说:“寡人常听人说:羽毛不够丰满的鸟儿不可以高飞,法令不完备的国家不可以奖惩刑罚,道德不崇高的君主不可统治万民,政策教化不顺应天意的君主不可以号令大臣,如今先生不远千里来到我秦国登庭指教,寡人内心非常感激,不过关于军国大计,最好还是等将来再说吧!” 苏秦说:“我本来就怀疑大王能否听取我的意见。以前神农攻打补遂,黄帝讨伐涿鹿擒获蚩尤,唐尧放逐欢兜,虞舜攻打三苗,夏禹王攻打共工,商汤王灭夏桀,周文王攻打崇侯,周武王灭商纣,齐桓公用战争雄霸天下,都说明了一个国家要想称霸天下,哪有不经过战争就达到目的的?古代使者都坐着兵车奔驰,各国互相缔结口头盟约,谋求天下统一;虽然讲究合纵连横,却是战争不息;说客和谋士们进行巧辩和权诈之术,致使诸侯慌乱疑惑,结果一切纠纷都从此发生,简直复杂到无法处理的地步;章程和法律都完备的国家,人们又常常做出虚伪的行为;文书、籍策杂乱繁琐,百姓生活贫困不足;君臣上下都愁眉不展,百姓无所依赖;法令规章越多,战争发生的也就越多;能言善变穿着儒士服装的越多,战争就越发无法停止。什么事如果不顾根本而专门讲求文辞末节,天下就越发无法太平。因此说客的舌头说焦了,听的人耳朵都有听聋了,却不见什么成效;做事即使讲义气守信用,也没办法使天下和平安乐。” “因此就废除文治而使用武力,召集并且礼遇敢死之士,制作好各种甲胄,磨光各种刀枪,然后到战场上去争胜负。大王要明白,没有行动却想使国家富强,安居不动却要使国土扩大,即使是古代帝王、三王、五霸和明主贤君,想不用刀兵而获得这些,也是无法实现雄心的。所以只有用战争才能达成国家富强的目的。距离远的就用军队互相攻伐,距离近的就短兵相杀,只有如此才能建立伟大功业。所以军队如果能得胜于外国,那么国内民众的义气就会高涨,君王的威权就会增强,人民会自然地服从统治。现在假如想要并吞天下,夺取王位,征服敌国,辖制海内,治理百姓,号令诸侯,实在是非用武力不行。可是如今继嗣当政的君主,却都忽略了用兵的重要性,不懂得教化人民;不修明政治,常被一些诡辩之士的言论所迷惑,沉溺在游说之士的言语辩辞中,而误信各种不适当的外交政策。依照这样的情形,大王一定不能实现连横。” 苏秦游说秦王的奏章,虽然一连上了10多次之多,但他的建议始终没被秦王采纳。他的黑貂皮袄也破了,100两金币也用完了,最后甚至连房旅费都没有了,不得已只好离开秦国回到洛阳。他腿上打着裹脚,脚上穿着草鞋,背着一些破书,挑着自己的行囊,形容枯槁、神情惟悴,面孔又黄又黑,很显失意。他回到家里以后,正在织布的妻子不理他,嫂子也不肯给他做饭,甚至父母也不跟他说话,因此他深深叹息:“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苏秦的罪过。” 当晚,苏秦就从几十个书箱里面找出一部姜太公著的《阴符》来。从此他就趴在桌子上发奋钻研,选择其中重要的加以熟读,而且一边读一边揣摩演练。当他读书读到疲倦而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自己的脚上。他自语道:“哪有游说人主而不能让他们掏出金玉锦绣,得到卿相尊位的呢?”过了一年,他的研究和演练终于成功,他又自言自语说:“现在我真的可以去游说各国君王了。” 于是苏秦就步入赵国的燕乌集阙宫门,在华屋之下游说赵王。他对赵王滔滔不绝地说出合纵的战略和策略,赵王听了大喜过望,立刻封他为武安君,并授以相印,兵车100辆、锦绣1000束,白璧100双,金币20万两,车队尾随他后,到各国去约定合纵,拆散连横,以此压制强秦。 因此,当苏秦在赵国做宰相时,秦国不敢出兵函谷关。在当时,广大天下、众多百姓、威武的诸侯、掌权的谋臣,都要听苏秦一人来决定一切政策。没消费一斗军粮,没征用一个兵卒,没派遣一员大将,没有用坏一把弓,没损失一支箭,就使天下诸侯和睦相处,甚至比亲兄弟还要亲近。由此可见,只要有贤明人士当权主政,天下就会顺服稳定;只要有这样的一个人得到合适的使用,天下就会服从领导、归顺朝廷。所以说:“应该运用政治手段解决问题,而不必用武力征服来处理一切;要在朝廷上慎谋策划、运筹帷幄,而不必到边疆上去厮杀作战。” 当苏秦权势显赫、红极一时的时候,金帛20万两供他使用,他所指挥的战车和骑兵连接不断,所到之处都显得威风八面,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莫不望风听从他的号令。赵国的地位也越来越受到尊重。其实苏秦此人,当初只不过是一个住在陋巷、掘墙做门、砍桑做窗、用弯曲的木头作门框的那类穷人罢了。但现在的他却常常坐上豪华的四马战车,骑着高头大马游历天下,在各诸侯国朝廷上游说君王,使各诸侯王的亲信不敢开口,天下没有谁敢与他对抗了。 苏秦要去游说楚威王,路过洛阳。父母得知,就赶紧整理房间、清扫道路,雇用乐队,准备酒席,到距城30里远的地方去迎接;妻子对他敬畏得不敢正视、斜着眼睛来看他的威仪,侧着耳朵听他说话;而嫂子跪在地上不敢站起,像蛇一样在地上爬,对苏秦一再叩头请罪。苏秦问:“嫂子你对待我为什么以前那样的傲慢不逊,而现在又这样的卑贱下作呢?”他嫂子答:“因为现在你地位尊显、钱财富裕的缘故。”苏秦长叹一声说道:“唉!一个人如果穷困落魄,连父母都不把他当儿子,然而一旦富贵显赫之后,亲戚朋友都感到畏惧。由此可见,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权势和富贵怎么能忽视不顾呢!”2023-07-17 15:38:112
《战国策》的主要内容
《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书名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它的作者不可考,有人疑出于蒯通。大概是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后来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遂相沿至今(一九七三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大批帛书,其中一部分,经文物考古工作者整理研究,共二十七章,三百二十五万行,一万一千多字,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其中十一章内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文字大体相同。另十六章,是佚书。这部大约编成于秦汉之际,类似后来刘向重编许多纵横家言为《战国策》所根据的一种被埋没的纵横家言的辑本。其中佚书为司马迁、刘向所未见,为战国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它保存不少的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春秋以来,长期分裂战乱,人民无不渴望解甲息兵,恢复和平统一生活。诸侯中的强大者,都想“并天下,凌万乘”。所以战国末年,秦齐二国皆各自称帝。由于社会变革的影响,“地势形便”的秦国后起变法以致富强,打破六国均势局面。从此以后,秦以新兴力量向外扩张,企图蚕食诸侯,统一海内,引起各国间的复杂矛盾和斗争。在这种情况下,诸侯间的胜负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武力,但也决定于谋臣策士的胜算和纵横势力的消长。所谓“横成则秦帝,从成则楚王”,那就是说,胜负的最后关键并不完全决定于军事,而更重要的是决定于政治的巧妙运用。这时候,春秋时代所讲的礼法信义,不得不变为权谋谲诈;从容辞令的行人,不得不变为剧谈雄辩的说士。所以《战国策》中所载一切攻守和战之计,钩心斗角之事,正是这一时代政治斗争的反映。而其时许多谋臣策士的游说和议论,也是春秋时代行人辞令的进一步发展。 《战国策》所写的人物是极其复杂的,其中有不少是追求个人功名富贵的利己主义者,例如苏秦起初本是以“连横”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乃转而以“合纵”说燕赵。陈轸先仕秦而后仕楚,既仕楚而又贰于秦,朝秦暮楚,立场不定。但也有排难解纷而无所取的.“天下之士”,如鲁仲连的义不帝秦。也有意在收买人心、焚券“示义”的冯谖(齐策四),虽然他是为统治阶级效劳,却也替人民做了一件好事。也有敢于反抗强暴,蔑视王侯的义侠和高士。如唐且的“布衣之怒”(魏策四),颜斶的直叱“王前”(齐策四)。而后者更反映士的地位的提高和民主思想的抬头。此外书中还从侧面揭露统治阶级女性固宠的斗争和宫闱的丑行,如郑袖的谗害魏美人(楚策四)、秦宣太后欲以魏丑夫殉葬(秦策二)表现了她们的阴险与无耻。以上这些虽然只作客观叙述,但也反映了战国时代各种历史人物的精神面貌。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最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苏秦说赵王(赵策二),张仪说秦王,司马错论伐蜀(并秦策一),虞卿斥栲缓(赵策三)等,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策士们估计形势,分析利害,往往细致准确。如苏秦劝薛公留楚太子,分析它有十个可能的结果(齐策三);齐索地于楚,而慎子告襄王三计并用(楚策二)。虽然《战国策》记述事件的后果不尽可靠,但作为纵横家论事的本身来看,则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 其次是描写人物的形象极为生动。如苏秦说秦不行及相赵归家,前后颓丧和得意的情状,以及庸俗的世态人情(秦策一),鲁仲连的俶傥奇伟,慷慨慕义,“不诎于诸侯”的精神,无不栩栩如生,维妙维肖。特别是燕策中用全力写刺客荆轲,是一篇完整的侠义故事。例如易水送别一段: 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在一种悲壮淋漓的气氛中,把一个怒发冲冠、沉毅勇决的英雄形象十分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 至于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譬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以增强论者的说服力,甚至有时还可以节省文辞。如江乙以狐假虎威对楚宣王(楚策一),苏代以鹬蚌相持说赵惠王(燕策二),苏秦以桃梗和土偶谏孟尝君(齐策三),庄辛以蜻蛉、黄雀说楚襄王,汗明以骥服盐车说春申君(并楚策四)等,入情入理,也是一个特点。特别像邹忌讽谏的方法更为巧妙。他拿亲自体验的生活琐事来启发齐王,小中见大,步步进逼,使齐王感到四面八方被陷臣包围的危险,不得不下令大开言路。邹忌的生活体验可能是事实而非虚构,但借来作为一种增强说服力的手段,依然带有寓言意味,可谓别开生面。2023-07-17 15:38:381
出自《战国策》的成语
导语:《战国策》出了是一部记述纵横家智慧谋略的典籍,还是一部语言非常精炼的著作。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出自《战国策》的成语,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战国策》成语 一尘不染——圣人具有三者之德,而无一尘之累。 大庭广众——以敞大众。 两败俱伤——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南辕北辙——犹至楚而北行也。 亡羊补牢——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曰:今日不出,明日 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羽毛未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引锥剌股——读书欲睡,引锥自剌其股,血流至足。 门庭若市——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返璞归真——颜斶知足矣,归反于璞,则终身不辱也。 狡兔三窟——狡兔有叁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狐假虎威——虎得狐,狐曰:子勿敢食我,天帝使我长百兽,子若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百兽见我敢有不走者?虎以为然,遂与之偕行,兽见皆走,虎不知兽之畏己,以为畏狐也。 惊弓之鸟——弓弦响,惊密林之鸟。 安步当车 《战国策·齐策四》 不遗余力 《战国策·赵策》 不翼而飞 《战国策·秦策》 侧目而视 《战国策·秦策》 返璞归真 《战国策·齐策》 高枕无忧 《战国策·魏策一》 汗马功劳 《战国策·楚策》 狐假虎威 《战国策·楚策一》 画蛇添足 《战国策·齐策二》 挥汗成雨 《战国策·齐策一》 狡兔三窟 《战国策·齐策四》 门庭若市 《战国策·齐策一》 亡羊补牢 《战国策·楚策四》 三人成虎 《战国策·魏策二》 《战国策》写作特点 1、人物刻画生动 —例如苏秦的故事,生动的刻划勒一个长于论辩、追逐名利的策士,逼真描绘一群势力庸俗的小人。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像乞丐样回到家中,而"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后来。他发奋图强,六国封相,路过家门是,"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嫂蛇行匍匐。" —前后两个场面的鲜明对照,充分揭露一切一功名利禄为依归的炎凉世态,暴露勒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 —而苏秦的"读书欲睡"也是为了高官厚禄,客观上揭露处于统治阶级中下层的策士的丑态。 2、善于讽喻 善于通过讽喻的小故事说明一种道理,生动幽默、耐人寻味。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以邹忌借其妻、妾、朋友出于不同目的,赞美其“美于徐公”,说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劝戒齐王不应偏任宫妇近臣的话,而应广开言路,鼓励人民进谏。 3、语言风格独特 —雄辩的论说,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独特的语言风格。 —书中的许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流传至今为习用的成语。 —在记录策士们的言行时,对其不择手段追求个人功名富贵、朝秦暮楚的行为,及其在外交上挑拨是非,玩弄手段的种种阴谋,而不加以批判,反以欣赏的态度加以描绘,是不足取的地方。 出自《战国策》的成语1 1) 痛入骨髓:《战国策·燕策三》:“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2) 卧不安席:《战国策·楚策一》:“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如悬旌,而无所终薄。” 3) 画蛇添足:《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 4) 狐假虎威:《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5) 南辕北辙:《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6) 伤弓之鸟:《战国策·楚策四》;《晋书·苻生载记》:“伤弓之鸟,落于虚发。” 7) 兵临城下:《战国策·齐策二》:“齐必举兵伐梁,梁、齐之兵连于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间伐韩。” 8) 无可奈何:《战国策·燕策三》:“太子闻之,弛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史记·周本纪》:“祸成矣,载可奈何。” 9) 前倨后恭:《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曰:‘嫂何前俾而后卑也。"”《史记·苏秦列传》:“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 10) 三人成虎:《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11) 扺掌而谈:《战国策·秦策一》:“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扺掌而谈。” 12) 交浅言深:《战国策·赵策四》:“夫望人而笑,是和也;言而不称师,是庸说也;交浅而言深,是忠也。” 13) 肩摩毂击:《战国策·齐策一》:“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 14) 狡兔三窟:《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兔其死耳。” 15) 悬梁刺股: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 16) 倚门倚闾:《战国策·齐策六》:“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 17) 安然无恙:《战国策·齐策》:“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18) 亡羊补牢:《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19) 惊弓之鸟:《战国策·楚策四》;《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20) 纵横捭阖:汉·刘向《战国策序》:“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鬼谷子·捭阖》:“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 21) 安步当车:《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22) 公子王孙:《战国策·楚策四》:“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 23) 王孙公子:《战国策·楚策四》:“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 24) 图穷匕见:《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25) 犬兔俱毙:《战国策·齐策三》:“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 26) 不自量力:《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战国策·齐策三》:“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27) 自不量力:《战国策·齐策三》:“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28) 同甘共苦:《战国策·燕策一》:“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29) 城北徐公:《战国策·齐策一》:“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0) 百发百中:《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出自《战国策》的成语2 1) 旷日持久:《战国策·赵策四》:“今得强赵之兵,以杜燕将,旷日持久,数岁,令士大夫余子之力,尽于沟垒。” 2) 门庭若市:《战国策·齐策一》:“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3) 忧国忧民:《战国策·齐策》:“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4) 国富兵强:《韩非子·定法》:“是以其民用力劳而不休,逐敌危而不却,故其国富而兵强。”《战国策·齐策四》:“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 5) 宁为鸡口,不为牛后:《战国策·韩策一》:“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 6)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一》:“前世之不忘,后事之师。” 7) 随踵而至:《战国策·齐策三》:“子来,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 8) 得寸进尺:《老子·道德经》:“不敢进寸而退尺。”《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9) 左支右绌:《战国策·西周策》:“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 10)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西汉·刘向《战国策·韩策一》:“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 11) 羽毛未丰:《战国策·秦策一》:“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12) 寝食不安:《战国策·齐策五》:“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13) 挥汗成雨:《战国策·齐策一》:“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14) 摩肩接踵:《战国策·齐策一》:“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宋史·李显忠传》:“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归附者踵接。” 15) 行百里者半九十:《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 16) 远交近攻:《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17) 见兔顾犬:《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18) 比比皆是:《战国策·秦策一》:“犯白刃,蹈煨炭,断死于前者,比是也。”宋·包拯《请救济江淮饥民疏》:“年亢旱,民食艰阻,流亡者比比皆是。” 19) 田父之功:《战国策·齐策三》:“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20) 大璞不完:《战国策·齐策四》:“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富贵矣,然大璞不完。” 21) 不遗余力:《战国策·赵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秦不遗余力矣,必且欲破赵军。” 22) 犹豫不决:《战国策·赵策三》:“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周书·贺拔胜传》:“今乃顿兵不进,犹豫不决。” 23) 百步穿杨:《史记·周本纪》:“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24) 白虹贯日:《战国策·魏策四》:“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25) 贸首之仇:《战国策·楚策二》:“甘茂与樗里疾,贸首之仇也。” 26) 折冲尊俎:《战国策·齐策五》:“此臣之所谓比之堂上,禽将户内,拔城于尊俎之间,折冲席上者也。” 27) 抱怨雪耻:《战国策·燕策·乐毅报燕王书》:“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 28) 干将莫邪:《战国策·齐策五》:“(苏秦说齐闵王曰)今虽干将莫邪,非得人力,则不能割刿矣。” 29) 米珠薪桂:《战国策·楚策三》:“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 30) 天府之国:《战国策·秦策一》:“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2023-07-17 15:38:471
出自《战国策》的成语有哪些
狐假虎威,鹬蚌相争。2023-07-17 15:38:562
资怎么写
资的笔画笔顺是点、提、撇、横撇/横钩、撇、捺、竖、横折、撇、点。详细解释:(1)(形声。从贝,次声。从贝,与财富有关。本义:钱财)(2)同本义。资,货也。—《说文》资,川也。—《广雅》怀其资—《易旅》丧乱蔑资。—《诗大雅板》资用乏绝,去秦而归。—《战国策秦策一》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战国策燕策》应得之资。—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富者捐资。—《广东军务记》中家以上,皆竭资取得。—清方苞《狱中杂记》厚资而遣之。—清周容《芋老人传》(3)又如:投资(把资金投入企业);内资;外资;集资;薪资(工资);茶资(茶钱);资业(资产);借资。(4)费用。问几月之资。—《仪礼聘礼》致马资于有司。—《礼记少仪》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三国志诸葛亮传》(5)又如:资斧不裕(旅费盘缠不宽裕);资装(盘缠与行装);川资(旅费);邮资(邮费);资值(衣食之值);开资。(6)资历;资格。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世说新语言语》愔自以资望少。—《晋书郄愔传》资轻望浅,舆论不孚。—《大波》(7)又如:资履;资任(资格;资历);资名(资历名望);资级(资格和品级);资秩(资历和品质);资籍(资格履历)。(8)天赋;天资。然大王资侮人。—《汉书陈平传》绝世之资,必不如专门之夙习也。—魏源《默觚下治篇》(9)又如:资质愚钝(天资愚鲁、蠢笨);资质甚鲁(天资愚笨);资略(才智、见识);资补(天资素质);资望(丰姿仪容)(10)条件。三资者备。—《战国策秦策一》2023-07-17 15:39:031
出自《苏秦始将语连横》的成语
成语 前倨后恭 发音 qián jù hòu gōng 解释 倨:傲慢;恭:恭敬。以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 出处 《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曰:‘嫂何前俾而后卑也。"”《史记·苏秦列传》:“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 《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曰:‘嫂何前俾而后卑也。"”《史记·苏秦列传》:“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2023-07-17 15:39:491
勤学好问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1、悬梁刺股: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也指只要下工夫,就会有收获,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2、囊萤映雪: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形容刻苦攻读。出自《晋书车胤传》:“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3、凿壁偷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出自《汉书匡衡列传》:“西汉丞相匡衡幼年时期,由东海郡逃荒迁居此地,因家贫,白天打工干活,夜晚凿壁借邻居杨老太纺线灯光读书”。2023-07-17 15:39:561
悬梁刺股的故事是什么
悬梁刺股的成语故事是: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悬梁”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刺股”的故事见于《战国策·卷三秦一》: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悬梁刺股的成语故事是: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悬梁”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年代是古代成语。繁体是__刺股。拼音是xuánliángcìgǔ。结构是联合式成语。感情色彩是中性成语。关于成语悬梁刺股的详细内容,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解释点此查看悬梁刺股详细内容形容刻苦学习。二、示例清李渔《比目鱼赠行》:“我悬梁刺股年复年,把铜雀磨穿。”三、语法悬梁刺股联合式;作定语;形容刻苦学习。四、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五、成语故事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悬梁”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刺股”的故事见于《战国策·卷三秦一》: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悬梁刺股的近义词悬头刺股、废寝忘食悬梁刺股的反义词游手好闲悬梁刺股的成语接龙悬梁刺股、股掌之间、间不容发、发明耳目、目空四海、海立云垂、垂翼暴鳞、鳞次相比、比肩叠踵、踵接肩摩、摩天碍日悬梁刺股的成语翻译英语:tieone"shaironthehousebeamandjabone"ssidewithanawltokeeponeselfawake悬梁刺股相关成语刺股悬梁、悬头刺股、刺股悬头、悬梁刺骨、刺股读书、苏秦刺股、刺刺不休、悬悬而望、擦屁股悬梁刺股相关词语刺股悬梁、悬梁刺股、刺股悬头、悬头刺股、刺骨悬梁、悬梁刺骨、刺股、悬梁、锥刺股、发悬梁、悬梁子、引锥刺股、刺股读书、凿壁悬梁悬梁刺股的成语造句1.只要拿出悬梁刺股的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2.于是,后人用"悬梁刺股"来形容勤学好读的精神。3.为考大学,他效仿古人悬梁刺股。4.空有一颗学习的心却没有悬梁刺股的精神。5.他很善于雄辩,每当与人争论起来的时候,他的话如同悬梁刺股,使人无法插嘴。6.我们要发扬古人悬梁刺股的精神,努力学习。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悬梁刺股的详细信息2023-07-17 15:40:041
文言文翻译
2023-07-17 15:40:153
的用文言文
1. 古文中的“以” "以"字在古文中,就词性而言,有六种,至於语法上的用法,也大致如是。 详见下文。 (一)动词 1.用。 如:“以礼待之”。左传˙襄公十年:“我辞礼矣,彼则以之。” 汉˙王充˙论衡˙程材:“洗洿泥者以水,燔腥者用火。” 2.仰赖、凭藉。 韩非子˙五蠹:“富国以农,距敌恃卒。”汉˙王充˙论衡˙卜筮:“欲知天,以人事。” 3.认为。如:“以为”。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 以可劝。”唐˙柳宗元˙为裴中丞上裴相贺破东平状:“窃以自古中兴之主,必有 命代之臣。” 4.可、能够。诗经˙齐风˙猗嗟:“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孟子˙滕文公下:“大 则以王,小则以霸。” 5.令、使。 战国策˙秦策一:“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 (二)介词 1.因为、由於。 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蚁蝼之穴溃。” 2.按、依。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商君书˙更法:“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 3.在、於。 左传˙桓公二年:“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唐˙柳宗元˙断刑论:“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4.加在前、后、左、右、上、下、往、来、东、西、南、北等字之前,表时空和方位的界限。如:“自古以来”、“长安东路以西”。 5.连及。易经˙小畜˙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 论语˙尧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三)连词 1.而、且。 诗经˙邶风˙燕燕:“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礼记˙乐记:“亡国之音 哀以思,其民困。” 2.因此。汉书˙卷二十九˙沟洫志:“於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 文选˙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目的在於。 如:“以免”、“以致於”。书经˙泰誓下:“郊社不修,宗庙不享。 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 4.与、和。 仪礼˙乡射礼:“各以其耦进,反于射位。” (四)助词 置动词后,无义。 如:“得以”、“能以”。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五)副词 1.太、甚。孟子˙滕文公下:“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传:“子之报仇,其以甚乎?” 2.既、已经。 通“已”。三国志˙卷二十三˙魏书˙杜袭传:“吾计以定,卿勿复言。” 3.愈益、更加。吕氏春秋˙恃君览˙观表:“魏日以削,秦日益大。” 史记˙卷五˙秦本纪:“及其后世,日以骄淫。” (六)名词 1.缘故、理由。 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列子˙周穆王:“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 "” 2.姓。如汉代有以彤。 2. 之在古文中的用法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3. 谁有好的古文 给你几篇初中课本里的名篇: 与朱元思书 作者: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醉翁亭记 (原文)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 4. 古文中的“而”有哪几种用法 而:ér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2) 表示并列关系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3) 表示递进关系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4) 表示承接关系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宋· 苏轼《石钟山记》(5) 表示转折关系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6) 表示假设关系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而 ér〈代〉(1) 你;你的 予岂不知而作。 ——《诗·大雅·桑柔》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子归,殁而父母之世。 ——《国语·吴语》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3) 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而 ér〈助〉(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系辞上》◎ 而 ér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而 ér〈动〉(1) 如,好象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吕氏春秋》。 5. 古文中的而有多少种用法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⑹通“如”:好像,如同。 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 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8)名词,胡须 (9)动词,像 (10)代词,代指人或事 (而已)罢了。 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 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⑤假诸人而后见也。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通“也”,《庄子·天道》:“动而持,发也机;察而省……”也与而为互文,互文通用,也作“而”义解。(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14页) 【er】 而 and that; moreover; 而1 ér (象形。 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 “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bristles on the jaws] 而,颊毛也。 ――《说文》 而 ér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and;furthermore;moreover;but also;into the bargain;if;in case;however]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而 ér (1) 你;你的 相当于“尔”[you;your]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而 ér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of] 虞之与虢,相恃而势。 ――《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而 ér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how could;how is it possible]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论语·微子》 而 ér 如,好像 [seem;like]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另见 néng 而后 érhòu [then;after that] 以后;后来;然后 呜呼!今而后(以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清·袁枚《祭妹文》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大家先议一议,而后正式表决 而或 érhuò [sometimes;every now and then;at times;every so often] 有时候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而今 érjīn [now]现在,目前 而今迈步从头越。―― *** 《忆秦娥·娄山关》 而况 érkuàng [let alone;to say nothing of] 连词。 何况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宋·苏轼《石钟山记》 而立 érlì [thirty years of age] 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 后来用“而立”指人三十岁 三十而立。――《论语·为政》 而立之年 而且 érqiě [and;(not only…) but] 表示并列互相补充或递进 他学习积极而且虚心 而外 érwài [other than] ……之外 除此而外,别无他求 而已 éryǐ [that is all] ――用在陈述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常跟“只”、“不过”、“仅仅”等连用,对句意起冲淡作用 撤屏视之。 6. 古文中之的用法 之1、代词:代人,代事,代物例:欲报之于陛下也 悉以咨之 先帝称之曰能 肉食者谋之 公与之乘 名之者谁 天下顺之 固以怪之矣 始指异之 故为之文以志 名之者谁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天下顺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愿陛下亲之信之2、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这一类最多):如,宫中之事 以伤先帝之明 穷山之高而止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其高下之势 山间之四时也 山水之乐 宴酣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 三里之城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览物之情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2)用在主谓词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镜之新开 冷光之乍出于 人之学也不知日之入(3)补充音节(这一类很少):如,公将鼓之 怅恨久之3、动词(这一类初中课本中极少)如:辍耕之垄上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4、语法作用(这一类涉及到文言语法,初中生不要求掌握):如, 何陋之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宋何罪之有之1 作动词, 可译作“到、往、去”。 如《鸿门宴》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用在处所名词“沛公军”前,作动词。 2 结构助词“的”。 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职役哉”。 3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这里“何厌”是“有”的宾语,提前了。此句可译为“晋国(的欲望),有什么满足的(可能)呢?” 4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表示这一词组不能单独成句。此句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束。” 6 作代词 A 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 B 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 C 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 D 指示代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上文“河内凶……亦然”。 “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2023-07-17 15:40:241
前倨后恭是何意?出自于哪?
【释义】先傲慢,后恭敬。倨:傲慢。比喻前后态度相反。多形容势利小人。【出处】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是战国时洛阳人,从小家中很穷,父母兄弟都在家中务农。苏秦长大后,曾和孙膑、张仪等在一起学习兵法。苏秦学习了兵法,就想去求个一官半职。他去求见周显王,但周显王左右的人嫌苏秦出身贫贱,瞧不起他,没人替他说好话。苏秦又到秦国去,向秦惠文王出谋献策,为秦国称霸天下出力,但秦惠文王不愿听他的意见。就这样,苏秦在秦国住了两年,身上的钱用光了,衣服也破了,只好灰溜溜地回家去。一路上,他穿着草鞋,打着绑腿,挑着行李,面容憔悴,狼狈不堪。到了家里,家里的人都瞧不起他,父母不同他说话,妻子正在织布,见他进来也不下机来迎接,他的嫂嫂也不肯做饭给他吃。苏秦见家里人对他这样,就决心发愤学习。他坚信,只要自己学识渊博,有了大本事,总有一天会出人头地。过了一年,苏秦通过悬梁刺股的苦读,熟读了兵书,对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情况也了如指掌,就又离开家,到各国去游说。他首先到了赵国,劝说赵王采纳他的合纵抗秦的主张,赵王同意了苏秦的策略,并且将其封为武安君。赵王还给苏秦一百辆车、一千镒黄金、一百双白璧、一千匹锦,让他到各国去游说,完成他的合纵计划。经过他的鼓动劝说、他的主张得到了韩、魏等六国的赞同,六国结成了抗秦的联盟,还推举苏秦为“合纵长”,一时间六国拜他为相,声名显赫。苏秦的事业终于取得了成功。他在游说途中,仪仗队浩浩荡荡,非常壮阔。他回家的时候,他的嫂嫂跪在他面前,头都不敢抬起来。苏秦问她说:“你以前那么傲慢,为什么现在又这么恭顺呢?”他嫂嫂赶紧赔罪,说:“叔叔现在当了大官,谁敢不恭敬啊!”2023-07-17 15:4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