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nCloud
-
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可以说是在田园诗基础上的一个升华。其中所描写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这种景象正是他诗中经常出现的恬静和谐的田园风光的概括。它所表现的是人类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理想。而“相命肆农耕,日人从所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则进而描绘出一个人人劳动、生活富裕且愉快的理想社会,以与肮脏的尘世相对立。
桃花源诗翻译描述了怎样的社会情景
《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和平安康的世界 绝对正确2023-07-17 02:36:403
陶渊明桃花源诗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
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打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2023-07-17 02:36:481
桃花源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社会诗人想借此表达什么?
桃花源里人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孩子们纵情地歌唱,老人们自由自在地游乐。一切都是顺应自然,怡然自得,不用竭尽思虑、费心劳神。描绘了桃花源中人无忧无虑、和平、安宁的社会情境。出自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诗》,原文为: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译文:相唤共同致农耕,天黑还家自休息。桑竹茂盛遮浓荫,庄稼种植按节气。春蚕结茧取长丝,秋日丰收不纳税。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鸡犬互鸣吠。祭祀仍遵古礼法,衣裳没有新款式。儿童欢跳纵情歌,老者欣然自游憩。草木花开知春到,草衰木凋知寒至。虽无年历记时日,四季推移自成岁。欢快安逸乐无穷,哪还需要动知慧?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此诗作于陶渊明晚年,约为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的作品。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事导致了陶渊明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主旨赏析:此诗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中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诗人以自己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突破了个人狭小的生活天地,从现实社会的政治黑暗、人民生活苦难出发,结合传说中的情形,描绘了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立自由、幸福的理想社会。2023-07-17 02:36:571
本文描写的桃花源是怎样的社会状况
和谐安定,悠然愉快,没有战争侵扰,没有官员作乱的社会2023-07-17 02:37:172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大同世界2023-07-17 02:37:267
陶渊明桃花源诗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
大同社会,这里人人平等,男耕女织,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是大多数人向往的理想社会,但这是理想的,现实不可能存在的社会,作者自己也知道不可能存在,所以他在结尾处说明后来很多人回去找并没有找到,还有人找到死也没有找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中,社会主义最高级的形态共产主义就是这样的生活状态,但是那也只是设想,需要人的文化素质达到很高的水准才能实现,但是人性这种东西谁又说的准呢?2023-07-17 02:37:493
桃花源诗中这些诗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社会诗人想借此表达什么?
表达了作者对和谐生活,百姓安居乐业,没有剥削,人人平等,民主自由的理想社会的向往.2023-07-17 02:37:584
桃花源诗 描绘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世外桃源老人小孩各得其所青年妇女各安天命桃花自己开开谢谢2023-07-17 02:38:063
桃花源记描写了怎样的社会情境?急 急 急呀
描写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2023-07-17 02:38:132
《桃花源记》以什么为线索?以什么为顺序?是把哪些情节贯穿起来的?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不知道2023-07-17 02:38:217
桃花源记 陶渊明描绘了桃花源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寄托了他怎样的社会理想?
不比武,不升级,只是做做生活技能的休闲玩法。2023-07-17 02:39:093
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社会
说到《桃花源记》,大家一定都十分向往陶渊明描写的那个美好世界吧。在越来越复杂的社会,想要找到梦中的桃花源也越来越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陶渊明心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的呢。《桃花源记》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社会《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文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理想社会的愿望。2023-07-17 02:39:241
桃花源诗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
大同社会2023-07-17 02:39:323
陶渊明桃花源诗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
一个不受世俗侵染、不受战争侵扰、人民安居乐业、享受天伦之乐的世外桃源.2023-07-17 02:39:391
桃花源记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桃花源记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都友好和睦。2023-07-17 02:40:042
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
《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桃花源记》全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的赏析 全文先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后面的世外桃源。在世外桃源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平和诚恳,没有战乱,没有税赋。作者以此作者构想了大同社会的风貌,同时这种世外桃源也是作者对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2023-07-17 02:40:111
《桃花源诗》阅读答案
1.翻译句子(1)春蚕收长丝 秋熟靡王税。 秋收时,劳动果实归劳动者所有,用不着向官府缴纳赋税。(2)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 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2.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那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 “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同”3.这些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境? 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2023-07-17 02:40:362
桃花源记是怎样表现理想主义的现实生活的
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但却不可能变为现实.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都拥有享受自由与平等的权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这一切竟让如今的我们深深向往.虽是虚构的世界,却给了我们无限的畅想空间2023-07-17 02:40:542
桃花源记的第二段描绘了桃花源怎样的生活图景?有什么作用?
我不给你说,你是来百度寻找答案的吗?我就不告诉你,我就不告诉你,我就不告诉你~2023-07-17 02:41:045
桃花源诗原文翻译注释
《桃花源诗》全文翻译是:秦王暴行乱纲纪,贤士纷纷远躲避。四皓隐居在商山,有人隐匿来此地。往昔踪迹消失尽,来此路途已荒废。相唤共同致农耕,天黑还家自休息。桑竹茂盛遮浓荫,庄稼种植按节气。春蚕结茧取长丝,秋日丰收不纳税。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鸡犬互鸣吠。祭祀仍遵古礼法,衣裳没有新款式。儿童欢跳纵情歌,老者欣然自游憩。草木花开知春到,草衰木凋知寒至。虽无年历记时日,四季推移自成岁。欢快安逸乐无穷,哪还需要动智慧?奇踪隐蔽五百岁,一朝开放神奇界。浮薄淳朴不同源,转眼深藏无处觅。请问世间凡夫子,可知尘外此奇迹。我愿踏乘轻云去,高飞寻找我知己。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原文: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注释:1、嬴氏:这里指秦始皇嬴政。2、黄绮:汉初商山四皓中之夏黄公、绮里季的合称。此指商山四皓。3、伊人:指桃源山中人。4、云:句中助词,无义。5、逝:离去,即逃至山中。6、往迹:人或车马行进所留下的踪迹。7、湮:埋没。8、相命:互相传令,此指互相招呼。9、肆:致力。10、从:相随。11、所憩:休息的处所。12、菽:豆类。13、稷:谷类。艺:种植。14、靡:没有。15、暧:遮蔽。16、俎豆: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17、衣裳:古时衣指上衣,裳指下裙。后亦泛指衣服。18、童孺:儿童。19、班白:指须发花白。20、诣:玩耍。21、节和:节令和顺。22、纪历:纪年、纪月、纪日的历书。23、成岁:成为一年。24、余乐:不尽之乐。25、于何:为什么,干什么。26、五百:五百年。从秦始皇到晋太元中的五百多年。27、神界:神奇的界域。28、淳:淳厚,指桃源山中的人情风尚。29、薄:浮薄,指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30、旋:很快。31、幽蔽:深暗。32、游方士:游于方外之士。33、尘嚣:世间的纷扰、喧嚣。34、蹑:踩。35、契:契合,指志同道合的人。赏析: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桃花源诗》内容丰富,对于了解陶渊明描写桃花源的意图和生活理想很有帮助。诗分三段。开头六句为第一段,叙述、说明桃花源中人的来历,跟《桃花源记》中所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译文: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意思大体相同。但诗中具体列出黄(夏黄公)、绮(绮里季)避秦时乱到高山的实例,来暗示桃花源中人与这些古代贤者志趣一致,或者说,正是那些贤者带他们到桃花源的。中间十八句为第二段,介绍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写桃花源里人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相命肆农耕”,是说相互招呼,努力耕作。“秋熟靡王税”,是说到了秋收时,劳动果实归劳动者所有,用不着向官府缴纳赋税,说明没有封建剥削和压迫。“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和《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译文: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相照应,两句意思大体一致。接着写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仍然保持着古代的礼仪,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样。孩子们纵情地歌唱,老人们自由自在地游乐。最后写那里的一切都是顺应自然,怡然自得。随着季节的自然变化调节生活和劳作,所以连历法也用不着,更不用竭尽思虑、费心劳神了。最后八句为第三段,诗人发表议论和感慨。“奇踪隐五百”,是说从秦到晋,桃花源中人隐居了五百年(概数,实际是约六百年)。“一朝敞神界”是说桃花源被渔人发现,泄露了这个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旋复还幽蔽”,是说桃花源刚敞开又立即与外界隔绝,也就是《桃花源记》中所说的“遂迷,不复得路”(译文: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既然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已“处处志之”,那么怎么会再也找不着呢?其实这个问题在《桃花源诗》里已经作了回答,那就是“淳薄既异源”,意思是说,世俗生活的浅薄与桃花源中民风的淳朴,是格格不入,绝然不同的。如果真在那么一个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给刘子骥他们找到了,那么,它就不能独立存在。东晋末期,战乱频繁,徭役繁重,人民逃亡。诗人把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写得那么安宁、和谐,这正是对黑暗现实的一种否定。千余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对桃花源的有无进行过探讨。有人说,避乱逃难时,确实有许多人跑到深山野林,穷乡僻壤去过理想的生活。但显然不能据此而把这个理想与桃花源等同起来,因为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意思是世上的一般人“游方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尘嚣外”(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这是诗人抒发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意思是希望能驾起轻风,腾飞而起,去追求那些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们(其中包括诗的开头所说的古代贤者和桃花源中人)。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译文:陶渊明不通晓音律,但是收藏了一张没有琴弦的琴,每到喝酒的适合,随便拨弄几下,寄托自己思念。)无弦琴是弹奏不出声音的,拨弄它是为了“寄其意”,描写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虽然超尘脱俗,无法实现,却也正是为了“寄其意”。从以上简单的分析来看,《桃花源诗》在有些方面确比《桃花源记》写得更为具体、详细。《桃花源记》局限于写渔人的所见所闻,渔人在桃花源逗留时间不长,见闻有限。而《桃花源诗》显得更为灵活自由,也便于诗人直接抒写自己的情怀,因此读《桃花源记》不可不读《桃花源诗》。《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都是描写同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但并不让人觉得重复。《记》是散文,有曲折新奇的故事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描写具体,富于小说色彩;《诗》的语言比较质朴,记述桃源社会的情形更加详细。《记》是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处处写渔人所见,作者的心情、态度隐藏在文本之后,而《诗》则由诗人直接叙述桃源的历史状态,并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慨与愿望,二者相互映照,充分地显示桃花源的思想意义和审美意义。有人认为《桃花源诗》赞美“古法”,不要“智慧”是一种消极、倒退的表现。这其实是没有真正领会诗人写作的本意。所谓“古法”,虽是一种寄托,表示向往古代社会的淳朴,而并非是是消极;所谓“于何劳智慧”实际是对世俗生活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表示憎恶与否定。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陶渊明是一个有志向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报负而无法实现,这才是他的思想本质。创作背景:此诗作于陶渊明晚年,约为南朝宋永初三年(422)的作品。元熙二年(420)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事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晋书》《宋书》均谓其为系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有《陶渊明集》。2023-07-17 02:41:381
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两文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它与我们今天的新农村建设相比有何异同?
描绘了桃花源中人民生活的和平和安宁。“相命肆家耕”,是说相互招呼,努力耕作。“秋熟靡王税”,是说到了秋收时,劳动果实归劳动者所有,用不着向官府缴纳赋税,说明没有封建剥削和压迫。接着写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仍然保持着古代的礼仪,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样。孩子们纵情地歌唱,老人们自由自在地游乐。最后写那里的一切都是顺应自然,怡然自得。随着季节的自然变化调节生活和劳作,所以连历法也用不着,更不用竭尽思虑、费心劳神了。 所谓“于何劳智慧”实际是对世俗生活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表示憎恶与否定。2023-07-17 02:41:541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赏析
《桃花源诗并记》是陶渊明的晚年作品,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都更趋成熟。下面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赏析合集,希望对你有帮助。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赏析 篇1 桃花源记 陶渊明【东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 [1]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年号(376—396)。这里年代是假托的。[2]武陵:郡名。郡治在今湖南省常德县。[3]缘:沿着。[4]夹岸:两岸。[5]落英:落花。[6]才通人:仅能供一个人通过。[7]阡陌(qiānmò千莫):田间小路。南北叫阡,东西叫陌。[8]外人:指桃花源外的人。[9]黄发:指老人。老年人发白转黄,故以代称。垂髫(tiáo条):指儿童。儿童垂发为饰。[10]要:同邀,请。[11]邑人:同乡人。绝境:指与外界隔绝的地方。[12]延:邀请。[13]扶:沿着。向路:旧路,指来时的路。[14]志:标记。[15]郡下:指武陵郡治所在地。[16]诣(yì义):往见。太守:郡的行政长官。[17]南阳:郡名。郡治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刘子骥:名诣之,隐士,好游山水(见《晋书·隐逸传》)。[18]规:计划。[19]寻:不久。[20]问津:问路。指探访。津;渡口。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人以捕鱼为业,一天他沿着溪流划船前行,竟然忘掉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夹着溪水两岸有数百步之长,其中没有其他树木,地上的芳草鲜嫩优美,遍地是掉落的桃花瓣;渔人觉得十分惊奇。又继续向前走,想走完这片桃花林。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走到那里便发现有一座山。山有一个小的洞口,洞口好象有亮光;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刚进去时洞很狭窄,仅能容得一个人通过;又朝前走了几十步,突然开阔明亮起来。里面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排列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及桑树、翠竹一类东西;田间道路交错相通,彼此可以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桃花源中的人往来、耕种、劳作,以及男女穿的衣服,都同外面的人一模一样;老老少少都很安适快乐。他们看到渔人以后,大为惊异;问他从什么地方来,渔人全都作了回答。他们就邀请渔人到家里去,备酒杀鸡热情款待。村民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都来探问外界消息。他们说自己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小孩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从此以后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界隔绝了。又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就详尽地讲了自己所知道的事情,他们都十分感叹。其他的人也都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拿出酒食来款待。住了几天,渔人要告辞回去,桃花源中的人对他说:“这里的事不必对外人讲。”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老路回去,一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就往见太守说了自己进入桃花源的经过。太守立即派人跟随渔人前去,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结果竟然迷失方向没有能够找到原来的道路。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隐士,听到这件事情,就高兴地计划前去探访。但没有能够实现,不久就生病死了。以后就再也没有去寻找的人了。 【赏析】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赏析 篇2 伟大的中国文豪留给湖南两篇名文,一篇是《桃花源记》,另一篇是《岳阳楼记》。桃花源植根于武陵的桃源,岳阳楼定位于巴陵的洞庭,游客前来问津、赏花、访古、探幽,在不知不觉中,灵魂得到洗涤,境界得到升华。 花开两朵,先表一枝。《桃花源记》倾注了陶渊明一生的深情和心血,并与诗人的品德、气质、经历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经历了一系列政治上的纷扰。他发愤读书,在《拟古》诗中说:“少年壮且厉,抚剑独行游”,颇具“大济苍生”的抱负。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至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先后出任祭酒、参军等职,意欲通过做官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正直耿介的性格与黑暗腐朽的官场如水火冰炭,几次都抛印而去,最后一次挂冠彭泽令,结束仕途。“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对于混迹官场,他追悔莫及。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赏析 篇3 《桃花源记》写于晋、宋交替之际,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接,民不聊生。作者虚构了一个渔人偶入桃花源的故事,借以描绘了_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自由安乐的世外桃源的生活图景,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广大人民要求摆脱残酷剥削和贫困境遇的意愿。这样的理想国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固然仅是一个乌托邦,但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现实的丑恶和黑暗,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批判态度;又像一座灯塔,激励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桃花源”的艺术创造以其民主性的光辉照彻中古时代,并成为后代作家的传统题材,表现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文章以渔人行踪为序展开记叙,从他逢桃花林并入桃花源写起,以他出桃花源、再寻未果而告终。开头结尾略写,因为这些只作为引起和余韵,中间渔人在桃花源里的所见所霞是主体,就写得很详尽。有渔人眼中看到的桃花源的风貌,他与桃花源中人的对话,桃花源中人对他们款待,他们的来历和生活情景,思想感情等等,这样写,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结构完整,详略得宜。《桃花源记》总的构思带有浪漫主义色彩,这表现在故事是虚构的,桃源境界也是想象中的产物,人间并不存在等方面。但它的细节描绘又是现实主义的,不论是山外夹岸数百步的桃花林,“才通人”的入山小口,还是桃花源里的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现实生活中都不难找到,这就给人以亲切逼真之感,相信这是人间乐土,而不是神仙境界宁愿信其有,不肯信其无。特别是借助于当时的真实人物──南阳刘子骥的规往,更增添其真实感,使读者也为之神往。归根结底,世外桃源的生活理想是植根现实的沃土之中的。但渔人重寻又迷了路,“后遂无问津者”,又带有神密色彩。又实又虚,似真似幻,表明桃源虽好,但只是幻想而已。 文章语言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一个完整的引人入胜的故事,仅用了三百二十字,叙述得扣人心弦。“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二十二个极常壳的字眼,便勾画出一片奇景,如在目前,永难忘怀。至于桃源风貌的描绘,人物活动,对答的记叙,也是着墨不多而内含丰富,令人味之不尽。“美好而淳朴”,这是桃花源和这篇散文给我们的共同印象。2023-07-17 02:42:021
桃花源记作者描绘了桃花源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从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桃花源记》具体而形象地描写了一个理想中的桃源社会,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一个和平宁静的社会环境;详写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热情款待和与渔人的诚恳交谈,表现出这里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压迫,民情淳朴,是一个作者向往的自由幸福的理想社会.作者植根于对现实社会的深刻认识,以极大的热情,用浪漫主义手法揭示出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倾吐了对理想社会的强烈追求.他在《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理想蓝图,是他不满黑暗现实的折光.2023-07-17 02:42:101
《桃花源记》中,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
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2023-07-17 02:42:185
从桃花源记看出了陶渊明所向往的是怎样的一种社会?
理想化社会把,他为人孤傲,倔强,坚持自己的原则2023-07-17 02:42:443
桃花源记 生活 环境 民风 怎么样
生活贫苦、环境恶劣、民风彪悍2023-07-17 02:43:162
《桃花源记》代表什么现实意义
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及对现实生活的向往2023-07-17 02:43:3611
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隐居世外,享受美好田园生活的社会理想我认为陶渊明具有厌世的情绪,为了逃避黑暗的社会,就辞官归隐,具有一种消极的处事思想2023-07-17 02:44:015
桃花源记中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现实?
桃花源记(13911人评分) 8.2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收藏参考翻译译文及注释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文言知识一词多义出:(1)不复出焉:出去。(2)皆出酒食:拿出。寻:(1)寻向所志:动词,寻找。(2)寻病终▼译文及注释二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参考赏析相关练习原文回答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林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赏析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文章▼写作背景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赏析二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作者介绍陶渊明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2023-07-17 02:44:161
《桃花源记》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一个不存在的理想型乌托邦2023-07-17 02:44:243
从《桃花源记》当中,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没能实现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喽,总之是不太可能,也许到了真能实现共产主义那天,就有可能了.2023-07-17 02:44:514
桃花源记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你是如何评价的?
《桃花源记》寄托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评价:“桃花源”是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2023-07-17 02:45:061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为表现它作为理想社会的三个特点?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表现出的理想社会的三个特点是和平、宁静和幸福。桃花源《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2023-07-17 02:45:141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社会?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批判社会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2023-07-17 02:45:312
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 作者所描绘的这个社会思想在当时能实现吗?他有是什么 积极意义?
只是一种愿望,在当时的社会不能实现. 积极意义:通过描写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人生活美满的情景,虚构了人人劳作,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这种的追求,含蓄的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表达了对美满生活和社会安定的强烈愿望.2023-07-17 02:45:401
《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的社会生活与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同之处
相通点是相同点是都和当今社会一样和谐,没有战争,此剧对应男女衣着输入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不同点是,当今社会没有超花园中的暴力2023-07-17 02:45:504
陶渊明桃花源诗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
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2023-07-17 02:46:2511
桃花源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文章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黄绮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隐居避世。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湮没,如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芜废弃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儿童纵情随意地唱着歌,老人欢快地来往游玩。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天变暖和了;树木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虽然没有记载岁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生活欢乐得很,还有什么用得着操心?桃花源的奇迹隐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却向世人敞开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朴风气和人世间的淡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时显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隐藏起来了。试问世俗之士,又怎么能知道尘世之外的事?我愿驾着清风,高高飞去,寻找与我志趣相投的人。2023-07-17 02:46:501
桃花源诗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打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另有同名动画《桃花源记》和相关话剧《暗恋桃花源》。2023-07-17 02:46:571
《桃花源诗》中从“相命肆农耕......于何劳智慧”描绘了怎么样的社会情境?
没有赋税2023-07-17 02:47:074
桃花源记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出来?这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什么不同?
作者的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蒂,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2023-07-17 02:47:284
桃花源诗表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场景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创造的意境,便是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其中,我们可以饱览恬静优美的生活图景,欣赏到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所见的一片地广物丰、和平宁静的景象,藉以感知桃源中的人们不仅生活愉快,而且“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没有 封建君主的统治,没有如当时现实生活中的动乱和灾难。作者把自己的进步理想寄托在桃花源的社会里,从而形象化地描绘出了一个美好的农村生活境界。2023-07-17 02:47:361
桃花源记所描绘的理想社会
sd2023-07-17 02:47:464
桃花源诗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
理想中的乌托邦 一个不受世俗侵染、不受战争侵扰、人民安居乐业、享受天伦之乐的世外桃源.2023-07-17 02:48:001
桃花源诗的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背景
战火连连 民不聊生 表达了作者对和谐生活,百姓安居乐业,没有剥削,人人平等,民主自由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是初2的课文吧.2023-07-17 02:48:084
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黑暗年代.能够生活在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社会就是他的社会理想.桃花源记也正是基于此应运而生。它反映了作者对与当时 社会的不满与对没有剥削与战乱的社会的向往,但 桃花源是不存在的,也反映了作者逃避现实的消极情绪2023-07-17 02:48:162
《桃花源记》渔人来到桃花源,村子里的人如何对待渔人的?这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热情好客 淳朴真挚 反映了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 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安定,和平自由,人人平等2023-07-17 02:48:376
桃花源记作者在文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
富饶、美丽、和谐、祥和、神秘(似有若无、亦真亦幻)的理想社会。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2023-07-17 02:49:003
现实中的桃花源(理想 社会)
每个人都有一个心中向往的桃花源/只是现实社会根本容不下它的存在.或许,只有在梦里才能想想吧.2023-07-17 02:49:107
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
《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桃花源记》全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的赏 析 全文先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后面的世外桃源。在世外桃源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平和诚恳,没有战乱,没有税赋。作者以此作者构想了大同社会的风貌,同时这种世外桃源也是作者对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2023-07-17 02:5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