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临事断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2023-07-17 08:32:21
西柚不是西游
“自处超然”。这是道家的理念,对待生活中的万物以顺应本性而因势利导,顺应自然,心胸超然世外,豁达洒脱。
“处人蔼然”。为人处世要以人为善,和蔼可亲,以慈为怀。
“无事澄然”。心里明澈如水,清静而悠远,淡泊明志,如庄子乘物以游心,无事时让自己的心灵在天地间逍遥的游。(欣欣然乘物以游心)
“处事断然”。做事时考虑成熟了就当机立断,不要拖拖拉拉、犹犹豫豫,该断不断,该决不决。
“得意淡然”。说的是得意时不要忘乎所以,不可居功自傲,得意时不忘思危,处静时要保持思变的态度。
“失意泰然”。说是在失意的时候也不要呼天抢地,痛不欲生。得和失是紧密相连的孪生兄弟,有得必有失,不要把得失看得过重,得之淡然,失之泰然。
真颛

自己独处时要心态平和,与人相处时要和蔼,无事的时候要心态平静,遇事的时候要深思熟虑又要果断,得意的时候要保持平淡之心,失意的时候要懂得坦然面对。

欣欣然乘物以游心

出自庄子《庄子》多次描写大河山川之美,“天之苍苍,其正色耶?”(《逍遥游》)写出了天空苍苍茫茫、云霞绚丽多彩的壮观气势;“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知北游》)这里的“欣欣然而乐”,是一种对人流连于自然美景之中,感到兴高采烈和精神畅快的审美写照;“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刻意》),则意味着山川大泽、草木虫鱼都成为审美对象,人在其中感受到的是与自然的一种交流、通畅的生存状态。。《庄子》讲“乘物以游心”,“庄子与惠子游于濠粱之上”(《秋水》),这个“游”字意味着对自然的欣赏是以超功利为前提的,是一种审美之游,而“乘物”在某种意义上则是“游心”的前提。
2023-07-16 18:35:251

乘物以游心的意思,虚己以游世,乘物以游心的意思

1.“乘物以游心”的意思是:顺应自然而使心志自在遨游。 2.出处:《庄子·人间世》 选段:迁令劝成殆事,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和?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 3.何作为报也!莫若为致命,此其难者。 4. 译文:改变成命或者强人所难都是危险,成就一桩好事要经历很长的时间,坏事一旦做出悔改是来不及的。 5.行为处世能不审慎吗!至于顺应自然而使心志自在遨游,一切都寄托于无可奈何以养蓄神智,这就是最好的办法。
2023-07-16 18:35:321

乘物以游心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顺应自然而使心志自在遨游。出处:庄子《人间世》选段:且夫乘物以游心,讬不得已以养中,至矣。何作为报也!莫若为致命,此其难者!译文:至于顺应自然而使心志自在遨游,一切都寄托于无可奈何以养蓄神智,这就是最好的办法。有什么必要作意回报!不如原原本本地传达国君所给的使命,这样做有什么困难呢!扩展资料:《人间世》论述处世哲学,亦即处人间之宜,居乱世之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与人交往。孔子和颜回问答一节,说明必须虚心以应世,虚而待物。孔子和叶公子高的谈论,提出“乘物以游心”,顺应事物的自然,取消参与意识。蘧伯玉教诲颜阖,指出要和对方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建立若即若离的关系。然后通过匠石与弟子见栎树的议论,以及畸形人支离疏的悠然自得之态,阐明应当寄形于无用,免遭人害,且蒙世益。所论处世哲学,是建立在自然无为基础上,最终淡化乃至泯灭人的自觉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对于世道的险恶和处世的艰难,均有较深的体验和论述。
2023-07-16 18:35:481

“乘物以游心”出自《庄子》的哪一篇

乘物以游心,出自于庄子的《人间世》。所谓“乘物”,就是驾驭自然规律、知识思想和法则;只有最大限度地顺应自然,才能够“游心”——以实现精神的自由和解放。超然世外,欲乘物以游心,逍遥驰骋,必先了悟宇宙之真谛,才能至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下百川,因容而深邃之境界。
2023-07-16 18:36:011

乘物游心是什么意思 如题,此外如何做到

乘物以游心:古人所言,乘和临是一对反义词.乘是指上面有物降临.临是指自己向下处于某地.乘物,就是外界俗务临身,这时,本来应该起心应物.但圣人却不这样.他能抛开一切俗务,杂念,但自己的心灵游于八极之外,不染纤尘.不为俗累,自由自在.现代社会俗物太多了,想抛开俗物,放松心灵,谈何容易.
2023-07-16 18:36:081

乘物以游心 虽千万人吾往矣

乘物以游心,出自于庄子的《人间世》。所谓"乘物",就是驾驭自然规律、知识思想和法则;只有最大限度地顺应自然,才能够"游心"--以实现精神的自由和解放。虽千万人吾往矣,出自《孟子》,表示纵然面对千万人(阻止),我也勇往直前。孟子认为这是一种勇气和气魄,代表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真正的勇气不是好勇斗狠,而是站在真理一边,只要是道义之所在,即使面对强权和暴力,即使千万的人的阻挠、反对和不理解,也决不气馁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在道德沦丧、正统的伦理纲常坍塌的时代里,孔子和苏格拉底所提倡的仁义、道德似乎很不合时宜,但是他们没有向强大的世俗低头,始终维护着天命和神所要求的道义,在寻常人难耐的寂寞里,以看似弱小的一个人的坚守和不懈的弘扬,最终将他们的思想流传千百年,“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勇,成就了这些伟大的先哲,也影响了历史和世界,最终积淀成为塑造光辉人格和创造灿烂文明的不朽文化世代相传。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
2023-07-16 18:36:161

怎样理解‘乘物以游心’

乘物以游心,是《庄子》里的一句话,“乘物”,通俗地讲就是外界俗务临身;“游心”,指悠然忘我、神游物外。  如同我等芸芸众生,每日为身所衣、口所食、心所念而忙碌于尘世上,每时每刻都有不尽的烦恼和压力。如何能进行自我调节,使自己摆脱这些无妄的烦恼,达到庄老先生的“游心”的境界,是我们所应探索和追求的。  “游心”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心智的成熟,不仅能自我调节超然物外,更能从生活的点滴中挖掘出人生的价值,增强驾驭生活和事物的能力,从忙碌的工作中体会到内心的充实,从平凡的事情中造就出最精彩的一面,以心游之。在“游心”的过程中忘却烦恼,忘却压力,放松自己,达到一种最佳的状态去面对生活,笑对生活。
2023-07-16 18:36:251

乘物以游心原句是什么?谢

  原句:  超然世外,欲乘物以游心,逍遥驰骋,必先了悟宇宙之真谛,才能至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下百川,因容而深邃之境界。  出处:  《大学》有言:“修身而后齐家,齐家而后治国,治国而后平天下矣。”故欲得天下之大成,必先修其内心,使之不随境转,不由物生,方可集天人合一,至大境界也。  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释迦牟尼弃荣贵悟于菩提树下“吾即是佛,吾心即佛”之大道,寡欲制欲,斋戒以净身肤,悠悠钟声对娴娴韵律,提念间又一轮回。  春秋战国,纷乱不断,孔丘处世中静观万幻——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君子以德立人,方可明理。  “昔者庄周为梦蝶,俄然觉,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庄周与?”超然世外,欲乘物以游心,逍遥驰骋,必先了悟宇宙之真谛,才能至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下百川,因容而深邃之境界。齐视名利,则道之恍惚窈明定握于心。  静心打坐,观卦图运筹帷幄,文王于狱中揣星象水文,六十四卦愈渐明朗——《四库全书》云“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之为说”。此悟得天下不容辩矣。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世态之变机,变中有变,机中隐机,不必算矣。于是随遇而安,随性而为,趟山涉水,观花赏鸟,欣然挥笔,愉悦尽现。右军《兰亭》畅怀:“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乃心中有景,不必亲赴之;若茶香萦绕回旋于心,更不必持壶沏茶。由此观之,则天下之大有容为大,又何生荣辱得失乎?故景语情语皆缘起于心,置喧闹处罔若隐于市集,亦闻幽静竹林间清风徐徐……  人为性灵,失本真便无趣。孟夫子曰:“无不善之人。”悦,此非意人无不善,但指不善者非人也。  风回,轮转,物是,人非,千古风流终随大江东去,答言世象皆虚幻。智者能不被其蒙蔽,则该有所秉持.正所谓:外化而内不化也.处世通融圆滑,于内心有持信念之大勇,亦不失自我。偶寄闲情,方可负阴抱阳,冲气以养性,依仁游艺以修身。  原句:  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  出处:  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夫风波易以动,实丧易以危。故忿设无由,巧言偏辞。兽死不择音,气息茀然,于是并生心厉。克核大至,则必有不肖之心应之,而不知其然也。苟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终!故《法言》曰:‘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迁令劝成殆事,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何作为报也!莫若为致命。此其难者。”  颜阖将傅卫灵公大子,而问于蘧伯玉曰:“有人于此,其德天杀。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其所以过。  若然者,吾奈之何?”蘧伯玉曰:“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女身也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达之,入于无疵。
2023-07-16 18:36:321

乘物以游心

什么才是真正的懂得?我们穷尽一生,学知识、学文化,考文凭、拿证书,这是懂得吗?这只是知识技能的掌握。如何懂得人心,懂得山川,懂得万古风月,懂得一个人自我生命的成全?儒家是中国人的大地,道家是中国人的长空,每一个人其实都在儒道兼济的格局里向外走。我们要在大地上像儒家那样担当责任,承诺自己的社会身份,完成自我的实现,这固然很崇高。但如果只有儒家,没有道家那种生命超越,你就会活的太沉重。所以,儒家实现的是中国人的社会人格,道家成全的则是中国人的自然人格,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双重人格。看看我们的名片,列出来的都是社会人格,是社会给你的头衔、认可。住什么房子,开什么车,受什么尊敬,拿什么薪水,这一切属于社会。我们还有内心评价自己的能力吗?也许,拿出一段无用的流光,去看山,临水,听琴,品茗,听听我们深心里的评价。庄子说:“乘物以游心。”人一辈子,从求学到就业,有很多的朋友,偶然旅游,不断聚餐,红尘凡事,都是一种搭乘,不过换了不同的车马而已,这就叫“乘物”。只是,当我们身在物质生活中穿行时,我们的心中有没有一个永恒的目标呢?又能不能遨游飞扬呢?每天、每个人做着很多相同的事,但是做事的理由不尽相同。比如吃饭,有人为了充饥,有人为了品尝美味。还有睡觉,多数人只为了休息,但有些人是为了与梦境相逢。所以,“乘物”是相似的,不同的是“游心”,我们对心灵的诠释千差万别。关于这颗心,老子有四个字:“光而不耀。”温暖而朴素,泛着生命的光泽:恰如午后的日光,穿过山林,温柔笼罩,却不会耀眼璀璨;不会因为你无限大的自我,而逼仄他人的自我,无地自容。“大音自成曲。”也许我们不能在琴弦上拉出亘古的乐音,拉出自己的全部心曲,我们一样可以回头,拨弄陶渊明的无弦琴。深心里,自在流淌。
2023-07-16 18:36:511

简述人世间 中乘物以游心 托不得已以养中的哲理

是《庄子 人间世》里的话:人只有遵循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只有最大限度地顺应自然,才能够“游心”——以实现精神的自由和解放。才能心情放松,达到超凡脱俗的状态和境界!
2023-07-16 18:36:592

如何做到庄子的“乘物以游心”

无我
2023-07-16 18:37:153

承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 什么意思?

出自《庄子》——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意思是说:乘物是指能够驾驭食物,本句意思:顺着事物的自然而悠游自适,寄托于不得已而蓄养心中的精气,这就是最好的了。抛开一切俗务,杂念,但自己的心灵游于八极之外,不染纤尘.不为俗累,自由自在。
2023-07-16 18:37:251

超然世外,欲乘物以游心,逍遥驰骋,必先了悟宇宙之真谛,才能至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下百川,因容而深邃之

这是哪里找到?很难消化哟
2023-07-16 18:37:383

‘乘万物以游心’是庄子原句还是别人的总结?请哪位高师回答

你好!下面的回答有误,确为庄子所云,语出《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2023-07-16 18:37:451

坐观忘怀,乘物游心什么意思

乘物游心的意思是顺应自然而使心志自在遨游。出处:庄子《人间世》选段:且夫乘物以游心,_不得已以养中,至矣。何作为报也!莫若为致命,此其难者!译文:至于顺应自然而使心志自在遨游,一切都寄托于无可奈何以养蓄神智,这就是最好的办法。有什么必要作意回报!不如原原本本地传达国君所给的使命,这样做有什么困难呢!
2023-07-16 18:37:521

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渐渐的丢失了本心。向着名,利,欲靠近。没有谁能真正的把握本心,向着自我生存。没有谁能真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
2023-07-16 18:38:011

乘物以游心,乘是什么意思?物是什么意思?游与心又是什么意思?

其实没必要像上面那姐姐说的那样,除非是考翻译题。如果是阅读古文,你可以想象一下:人闭眼虚坐,景物不断变化,从天上到地下,天地之间都转换过去。那就是了。心,是虚的,也就是感知。物,是实物。乘,可以参考现汉之意,有舍,寄之意。
2023-07-16 18:38:092

喜欢做手工滴女孩子应该叫什么?

手工女孩
2023-07-16 18:38:357

诸子百家中被认为是“乘物以游心”,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是 (  ) A.孔子 B.荀子 C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材料中“乘物以游心”的含义舍弃物质虚荣专求内心自由洒脱,这是道家所追求精神世界的至高无上的生动体现,庄子的名著《逍遥游》即是对此思想的深刻阐发,所以答案C,A B两项是儒家著名代表人物,D项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三者均无处主张。
2023-07-16 18:38:561

承物以忧心的意思?

出自《庄子》——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意思是说:乘物是指能够驾驭食物,本句意思:顺着事物的自然而悠游自适,寄托于不得已而蓄养心中的精气,这就是最好的了。抛开一切俗务,杂念,但自己的心灵游于八极之外,不染纤尘.不为俗累,自由自在。
2023-07-16 18:39:031

接前段,孔子在否定了颜回的做法后,对他明确提出了“心斋”,心斋指的并非是祭祀之斋,而是要“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是“虚而待物”,意思是说以虚空容纳万物,使自己的心境达到空明虚静的状态,从而达到“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第二个故事是叶公子高使齐,故事的大概是叶公子高受楚王的委派出使齐国,叶公子高便犯了难,若完不成使命,就会受到君王的惩罚;若是完成了呢,也会因为忧虑集结于心而病倒,所以请教孔子。孔子告诉他:命和义是天下必须做好的两件事。子之爱亲,为命。臣之事君,为义。要做好孝和忠,就须“不择地而安之”、“不择事而安之”。只要自我调养心性,“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就是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了。“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 顺着自然之理而悠游我心,缘于为不得已而为之而蓄养心性,这就是最好的了。 文中借用孔子的话这样说:国与国之间要交往的好,近的呢是凭信用,远的呢是用忠信去传信。如果巧言偏辞,“过度,益也”,终会把事情搞糟。这段话用于现今人与人的关系上也大有裨益。人与人之间交往凭的就是信用,能言善辩,夸大其词,短时间或许会令人迷惑,但是却不能长久。只有脚踏实地,诚实忠信,“无迁令,无劝成”,顺其自然而为之,方能达到理想的境地。
2023-07-16 18:39:161

《庄子》傅佩荣 “身心相合,万物齐一”

1、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2、“其寝不梦,其觉无忧” 3、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4、“无用之用方为大用。”(1、不追求特定的有用。2、化解对有用的执着。3、安于自身的k的好朋友是“相视而笑,莫逆于心”,根本无需言语。 7、“致虚极,守静笃”——老子 8、虚空生白 9、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 10、“忘适之适”,真正的忘记就是你正在做一些事情,做得很自在、开心,忘记所有的烦恼。忘适之适,一切安好。 11、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能够把一刹那变成永恒呢? 12、乘物以游心 13、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14、.....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15、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16、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17、往往在世界上越失败的人,精神领域越丰富我,因为在人间没有依靠,更可能去开发心灵。人间太多乐趣的话,就不容易专注,你会在这些乐趣中浮浮沉沉,最后不知不觉中,生命就慢慢消耗掉了。 18、尼采说过:“芸芸众生的存在,就是为了让天才能够出现。” 19、凡存在皆为美。 20、“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2023-07-16 18:39:231

乘物游心得自在!玛雅历波符十三问

超频蓝鹰是我的星系印记 蓝猴是我的波符。1.磁性——我生命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蓝猴关键词:魔法,游戏,幻象 我人生的目的是看破幻象,以游戏的心态游历人间,乘物游心,体验一切。我手写我字,我手绘我心,给自己带来满足自在,给他人带来轻松喜悦。 2.月亮——我的挑战是什么? 答案:黄人 关键词:自由意志,影响,智慧 我面对的挑战是黄人。我需要以智慧去影响他人,让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意志得以最大的发挥。做自己,同时允许别人做自己。 3.电力——我该如何给予最好的服务?答案:红天行者 关键词:空间,探索,觉醒。 我以红天行者的方式,用好奇心在无限空间里穿梭探索,从外在到内在,在多维度的空间意识中前进,以觉醒的状态给予最好的服务。 4.自我存在——我该采取什么形式来服务?答案:白巫师关键词:永恒,施魔法,接受 我以白巫师永远活在当下的方式,服务自己。在每一个当下,回归内在,接受当下一切的发生,在当下施展爱的魔法,在永恒当下中实现心想事成的魔法。 5.超频——我的最佳力量是什么?可以透过什么实践方式来展现自己最大的力量? 答案:蓝鹰 关键词:视野,创造,心智。 以蓝鹰高格局和开阔的视野,洞见一切,成长自己。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和成熟的心智给予我最佳力量,站在更高的格局去看待一切人事物,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我手写我心,提升他人的心智,鼓舞和影响他人。 6.韵律——我该如何找到身心灵的平衡? 答案:黄战士 关键词:才智,追问,无畏。 利用黄战士的才智去追问,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以无畏的精神和智慧去跟随热情而做决定,放下战斗的心,做一个内外都没有硝烟的和平战士,这是我身心内外得以平衡的方式。 7.共振一一如何回归生命的核心?答案:红地球 关键词:导航,净化,共时性 借助红地球的导航作用去找到自己生命的核心,与地球共识性的去净化自己,真正回归到自己的生命核心上来。走进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共识进化,回归内在,使我回归生命的核心。 8.银河一一我如何活出我所相信的如何整合自己?答案:白镜子 关键词:无止境,反射,秩序 用白镜子去照见自己的内在,照见内心的光明与黑暗和外在的一切人事物。所有出现在我生命中的人事物都是来帮助我照见自己,成长自己的。以万事万物和他人为镜,照见内在无限的自己,找到自己内在和谐的秩序,反射给世界以爱。 9.太阳一一我的生命意图是什么?如何实现人生目的? 答案:蓝风暴 关键词:自体运生,催化,能量 我需要不断的自我运生,催化更新自己,不断粉刷自己重建自己,拥抱变化,实现蜕变才能获得强大的能量,来实现我的生命意图。同是蓝猴波符的先生正好在这个位置上,他也是促使我蜕变的一个能量。和他在一起的十年里是我自我更新蜕变最大的十年。 10.行星一一我该如何让事情完美的进行与完成,我在世间要显化的是什么?答案:黄太阳 关键词:宇宙之火,开悟,生命我在世界要显化的结果是,如黄太阳般热情,给大众传递宇宙之火的智慧,以开悟的生命状态去服务大众,帮助大众,以饱满的热情和有界限的智慧去进行服务。 11.光谱一一我该如何释放和放下?答案:红龙 关键词:诞生,滋养,存在 每一次的收获后,我该以红龙的姿态放下,重新诞生,开创。滋养自己,同时让自己的存在滋养别人。 12.水晶一一我该如何与人合作奉献服务他人?答案:白风 关键词:灵性,沟通,呼吸 回到每个当下的呼吸中去沟通,去分享我的灵性感悟,说如心的话,写真实的文字,如春风拂面的方式,是我达成合作服务的方式。 13.宇宙一一我该如何超越进展到下一阶段,如何分享爱与喜悦?答案:蓝夜 关键词:丰盛,梦,直觉 以蓝夜的直觉和指引去达成自己的梦想,去分享内在的丰盛,让内外的丰盛自然的流向他人,带领他人走向丰盛富足。
2023-07-16 18:39:301

庄子中的境界划分??

在<庄子.人间世>中,庄子借孔子之口,阐述处事之道的3种境界: 首先 【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 也就是正人先要正己。 【德 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札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 ‘德"失真是由于追求名声,‘智"外露是由于争辩是非。‘名"是人们互相倾轧的原因,‘智"是人们互相争斗的工具。 一:德行存厚信誉着实。 但是不足之处是: 【且德厚信矼(音qiang1),未达人气;名 闻不争,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音shu4)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灾人。灾 人者,人必反灾之。若殆为人灾夫。】 大意思是,如果仅仅是德行存厚信誉着实但是不会和别人沟通,即使你个人本身没有争名之心,但是未必别人会了解,强行把仁义道德规范说给别人,无异于当面揭露别人得短处,用别人得丑行来显示自己的美德。这可以说是在害人,而害人的人终将被别人所害。(因直言进谏招杀身之货的大臣历史上很多,如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 二:端而虚,勉而一(外表端庄而内心谦虚,勉力行事而意志专一) 此后世儒者的标准形象。但是孔子认为这样还不够。 【曰:“恶!恶可!夫以阳 为充孔扬,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违,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与其心 ,名之曰日渐之德不成,而况大德乎!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 其庸讵可乎!”】 对于已经打定坏主意的人,压抑别人的劝告,即使用小德慢慢感化都不行,何况用大德劝告,这种形象化的手段还是不行。即使表面赞同,心理也不会做出反省。 三、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 内直者,与天为徒,外曲者,与人之 为徒也。内心质朴,外表不违背世情。这样对自己德安全性大大提高,不会遭到别人的直接攻击。 但是庄子认为,这样太滑头了。虽然可以是自己免受迫害但是对于事情的解决帮助不大【恶!恶可!而不谍 。虽固,亦无罪。虽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犹师心者也。】 那么更好处事方式是怎样的呢? 【斋,吾将语若。 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音hao4)天不宜。”】 这个方式其实是一套完整的(佛道),心法背后还有丰富的哲学观念。 斋,不是素斋而是心斋。就是念头的安静、情绪的平止,观今日天下滔滔,人人有为,以有为之心行有为之路可乎?莫若以无为之心止有为之动。幻想以德止暴,岂其易为之者,以为易为者,老天都不帮他呢,以为天下能够通过单纯的善良良知而止平一切,这是不解天意的莽撞无知,一定自遭危殆。
2023-07-16 18:40:051

庄子的浪漫主义色彩

高人啊 仰望
2023-07-16 18:40:146

读《于丹庄子心得》有感

  《庄子心得》中,庄子用小故事讲大道理,简浅地教诲我们看破名利,可是我们又怎么去了解那虚无的世界呢?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读《于丹庄子心得》有感,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闲暇之余,我随手拿着《于丹庄子心得》,随着于丹教授的引导去体会那逍遥,无为的世界。   庄子的逍遥世界都围绕着名与利的纠葛去诠释世界。通过《于丹庄子心得地教诲我们》,知道了世人都被名利所迷惑着,我们平凡人一辈子都被名和利所束缚,无法逃脱,终身拖着那疲惫的身子。   而庄子却对名与利丝毫不眷恋,他那充满智慧的眼看破世间一切的名利。他是一个乘物以游心,可以独以天下精神往来的人。他说:“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一个人可以穷窘于贫困,但他的内心是否真正在于这种贫困,他对于一个利字看得究竟有多重,这就决定了他面对贫困的态度。”   我们这些平凡人啊,对待庄子这种无为逍遥的处世精神,是何等的困难。我们在这世界上相互的拼斗,争夺,面对四处的勾心斗角与背叛亲离,为的仅是那张张的纸钱。   唉!我感叹与羞愧着,我们为何要为了世间的种种所拼,为了人欲所强迫自己做不愿做的事。   《庄子心得》中,庄子用小故事讲大道理,简浅地教诲我们看破名利,可是我们又怎么去了解那虚无的世界呢?   于丹教授说,网上流行一段话“人生无非就是为了那几张纸。为钱,就是为了那几张人民币。名呢,就为了那几张奖状、文凭、档案。人死后,为了墓志铭,为了烧钱纸。一辈子,就是为了那几张纸而已。”   这真是我们的阵时写照。从小时候,我们便为了有面子,光宗耀祖而去劳累筋骨地拼命学习,争那鲜红的奖状,可怜的我们却失去了童年那快乐的时光。长大后又失去了青春年华。可悲啊!我们!我们无法像庄子那样逍遥地享受那精彩的世界。   我们试图解脱,可是已定的局势,名与利实在太重要了,它们代表了我们生活中许许多多,我们无法释怀。   名与利啊,只有看破一切红尘的人才可以不被它所束缚,我们平凡人只有在于丹教授的引领下,在庄子的笔下的《庄子》中感悟那无为的世界。   可是细细想想,我们争夺乙炔,目的是为了自己最终可以享受,但是我们不去追求任何,逍遥面对,那种享受才是真的享受。我们都想像庄子一样乘物以游心,独以天地精神往来的人。做到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贵贱。可是何等的困难。   试想一下,人的潜能无限,只需自己做到,我们便可像庄子那样在逍遥,虚无的世界乘物以游心,与天地精神往来。    我精心推荐
2023-07-16 18:40:281

浮生六记读后感700字

浮生六记读后感700字5篇 《浮生六记》该散文文辞朴素,情感真挚,记叙了作者夫妇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坎坷际遇和各地浪游闻见,前人曾有“幽芳凄三角,读之心醉”的评语。下面是我整理的浮生六记读后感7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浮生六记读后感700字篇1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两百年前的最初,因“天之厚我可谓至矣,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便有了沈三白的《浮生六记》。那苏州城的万家灯火里,有一盏是属于沈复和陈云的。 沈三白的生活不乏人生百味。他道:“天地厚我可谓至矣”,而陈云,是此生苍天对他最大的恩赐。 从儿时的“淑姐”,到相濡以沫的“芸娘”,是一段羡煞旁人的锦绣时光。陈芸是个可爱的女子。她曾着男装与沈复观神诞花照,游于庙中。他们一路走过,穿过熙攘的人潮与盛世的烟火,把清贫单调的日子过得舒雅温暖。这半生,如此美丽。我最爱芸娘说的一段话,让人瞬间就温柔了起来——他年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群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饭菜,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 就是这样一个温柔入骨的芸娘,让沈复深爱不弃。只不过,这相聚相爱,竟在“芸竟以之死”中收束了。嘉庆八年三月,陈芸旧疾复发,药石无力,殒在了料峭的春寒里。从此,三百只身天涯,风霜满肩。 该是如何的情深伉俪,才教苍天嫉妒至此,狠将风月亲手折煞,铺以满面风霜。 沈复的年少岁月,也是让人羡煞的。与挚友高歌纵酒,游历山水,虽“惜乎轮蹄征逐,处处随人,山水怡情,云烟过眼,不道领略其大概,不能探僻寻幽”,但也将川河尽入胸怀,酣畅淋漓。 乘物以游心,悠然于世间。 沈复此生见过美景无数,琉球独得一记。他用简言简语,就展露了琉球风采,似海风拂面,大鱼覆舟。“春云偶住留痕室,夜半涛声听煮茶”,沈三白心满意足。 沈复还记道自己爱插花盆栽,积兴成癖,心得诸多。“点缀花石,亭台楼阁,则要小景入画,大景入神,虚实相合”。三白的孩提时代,与花虫为伴,天真烂漫。大隐隐于市,他是“大隐”,在一方庭院中不理尘嚣,清风朗月,此心与天地同。 读遍此书,绕过几圈,还是最舍不下陈芸的部分。芸娘一死,沈复形容枯槁;接着父亲撒手人寰,又再是儿子逢森离世。“当是时,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绵绵此恨,曷其有极!” 来时风月多,去时霜满面。沈复一生潇洒坦直,最后却落得孑然一身。 他与所爱之人的朝朝暮暮,倾注了世间极致的悱恻与缠绵。只怕日夜耳鬓厮磨,还叹春宵苦短。 读过《浮生六记》,像是走过了沈复的一生,坎坷与情意,快活与伤离。沈复的一字一句,一墨一味,沉淀出百年醇质,轻轻地温柔了文字与光阴。 “觅得浮生半日闲,一醉如梦又百年”。在下一世的绵长岁月里,沈复定会为了见到陈芸,为了他们所向往的清风朗月,流浪千万里,不问归期。 浮生六记读后感700字篇2 并不能用有趣、精致、伤感来简单概括这本小书,之所以入得经典行列,许是手边有此一册,便真如一妙友相伴。 ——题记 或许有的人一生轰轰烈烈,或许有的人一生平平淡淡,又或许有的人活得碌碌无为,有的人却光彩夺目。沈复是哪种人,我不得而知。关于他的生平,百度也仅是寥寥数语。但这本充满清新率真、情真意切的书却能让人体会作者苦乐掺杂、至诚至爱的一生——沈复,他,已成经典。 东坡诗云:“事如春梦了无痕。”在那些逝去的时光背后,星星点点都是回忆,若不以笔墨记录下来,未免辜负了那一路的风光与坎坷。在作者心中,为官作宰不足挂齿,与爱人琴瑟和鸣才真是一辈子难以忘怀。 沈复的妻子叫陈芸,女红习得娴熟,通晓文学诗词,那一身才情颇受他之喜爱。每当看到“秋侵人影寿,霜染菊花肥”时,我总能体会到陈芸的蕙质兰心。这样一位妙人对于沈复更是耳鬓厮磨形影不离,爱恋之情无以言述。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当芸染了重病,只能在病榻上“两行眼泪,涔涔流溢”之时,我便能感受到沈复的心是怎样的支离破碎。等到她灵魂缥缈,怀恨辞世之时,我也忍不住呐喊,上天为何如此不公,让一对恩爱夫妻只可来世再见!这人生,果然曲折坎坷。 本以为失去了芸的沈复会痛不欲生,追随妻子而去。但他没有,痛苦之后他平静地接受了现实,选择“不谙世事,不染红尘,远离世间悲苦极乐”的方式,独身一人云游四方。这又不禁让我想起了庄子的《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是多么伟大的思想啊!“天道无为”是他之所想,“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就是他的追求。当夕阳西下,独自一人,登上山顶,拈须吟哦“兽云吞落日,弓月弹六星”,与酒光对饮,喝到微醺,人生如此,岂不快哉! 沈复的一生俨如一块纯美之水晶,只见明莹不见显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我相信这种淳朴淡然,恬淡自甘的生活,正如芸所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这是否就是人活于世间的最高境界呢?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不用大喜大悲,大起大落,不落俗世。这或许便是这本《浮生六记》想要告诉我们的吧! 浮生六记读后感700字篇3 细读全书,方自明了。芸虽思维高超,却在处置人事方面,仍有欠缺。大家庭的弊害享誉中外,小夫妻的恩爱往往成为遭妒之由。沈家的家教礼节很严正的,父母,兄弟媳妇都住在一起。初始,芸娘处处胆大妄为,后来慢慢放松了,在公然场所也和三白并起并坐,当然就有人看不悦目,缓缓起了闲话。 有一年,三白随父亲在外任职,沈父说芸能笔墨,就代沈母写信。后来家中有了些闲言,沈母以为芸写信不明白,就不让她写。沈父怒道:“想汝妇不屑代笔耳!” 芸怕沈母不愉快,便不说明。 三白在真州任职寄住时,弟弟启堂向街坊借钱,叫嫂子芸娘做担保。邻居索要,芸写信告知三白此事,启堂反而怪嫂子多事。沈父也误以为是芸自己借钱却诋毁小叔子,又拆信见信中称姑(沈母)为令堂(你妈),翁(沈父)为白叟(老头),更是怒发冲冠,叱责芸大逆不道。芸怕伤启堂感情,竟不作解释。 读到此处,我既是同情她,又不免要责备她,或者暗里称说“令堂”、“老人”便罢,于文字信中却切实不该。而对借钱之事不作解释,怕兄弟失和,想忍辱负重,我也不赞成,该解释的就要解释,何必左右顾盼。超然大度的芸娘,独在家事上气宇轩昂!可见封建家教之害人啊! 三白是个识情重义的人,也正因如斯,反令本人陷入窘迫。他帮友人做保借钱,朋友却卷款而逃,不知所向。债户找上门来,扰攘终日。沈父大发雷霆:“我本衣冠之家,如何欠得君子之债!”此事难以释然,确实无可奈何。如此三五事,终于将三白跟芸娘一起遣出家门,借居于友人家萧爽楼。 移居萧爽楼两年后,沈父又接他们回家。然而,家道逐步衰败,又加上纳妾憨园之事,芸禁受打击身材虚弱,家人腻烦,她不得不静静随友人去乡下调养。而这一去,她竟病愁难融,终客死他乡! 读到《坎坷记愁》中,芸乘夜舟去乡下,与儿子逢森离别,逢森忽大哭叫:“吾母不归矣!”,后竟真成永别!那一幕,直叫人扼腕悲叹,惨然泪下! 而憨园之事,是我最不可懂得的――芸娘居然要自动给三白纳妾! 我真的不知道芸娘是怎么想的。岂非是太爱三白,于是尽其所爱以爱之? 当她向三白提起纳妾事时,三白先是一脸茫然,而后极力反对。而芸居然兴冲冲地拉着三白跑去探视一个她看好的歌伎,名字叫憨园。重复推却不成,三白只好预备纳憨园妾。可是后来另一有钱势人将憨园纳走。芸痛悔不已,而姑翁尽责:“勾搭娼家,败坏门风!” 唉,芸为三白纳妾实是杞人忧天,无聊之举,后人未必以为她这是慷慨宽容。何况,她与三白的情感深挚,志趣相投,而三白又不是富豪,个别的伎女懂什么才情风雅呢? 憨园之事,让我联想到清朝《水云楼词集》作者蒋鹿潭与其妾黄婉君的爱情悲剧。黄婉君也是个歌伎,蒋年近五十时纳为妾,虽然家景贫苦,倒还算协调。惋惜后来蒋借钱未果,愁病交加,投水自残了,一帮诗人朋友也没放过婉君,以“清苦红杏出墙”为理由,逼她自杀徇夫。唉,看来,爱情须要物资基本,穷佳人难以企望完善的爱情。 中国文坛里,有很多饥寒交迫的文人,如杜甫、柳永等等,则是这群寒士的头人。沈三白终生,坎坷太多。有段时光他甚至已到日暮途穷的状况,腰间挂着干饼,鞋湿泥泞,露宿野庙,到处借钱。而他在贫穷逆境中仍豁达乐观,忍无可忍,卑躬屈膝地看待生活,实是寒士中的佼佼者! 不论是游幕经商,还是奔走忙碌时,他仍然兴冲冲地,在困顿中保持着乐天,经历了无数山水风光。过绍兴,游西湖,上寒山,阅徽州,登腾王阁,入广东,出函谷关,后一记甚至还记录去了台湾。浪游之愉,不一乐乎!他意兴飞逸地绘画《噗山风木图十二册》,石湖看月弹琴吹笛,与友人指导山水,评议景色,激扬襟怀,于世人惊叹之风光盛处,苏醒地独出已见。 我满怀惊喜地读着《浪纪行快》,心中一遍遍感慨着,看吧,只管生活崎岖多磨,这照旧是多怡然自得的浪游!古代人的生活是如许地寂寞枯燥,身在困顿中已是疲乏不堪,何可能如三白那般超脱,笑看苦难,不亦快哉! 《浮生六记》文字如珠玉般干净雅致,无论是在安静的顺境,仍是身置坎坷逆境,我读出他们的艰难,也读出他们金石般的意志,更读出了他们高贵超拔的精神品德。 芸娘对珠宝不在乎,往往大方送人,倒是对破书残画极爱护。收集残书卷为“断简残编”;收集书画破损为“弃余集赏”。读此处,深深叹服芸娘,不爱红妆,只一心爱护文艺,寻求着更高的精神境界。 拮据陋室,仍旧有着淡泊幽闲,在最平常的柴米油盐中,营造“夜半涛声听烹茶”的小情趣。连一块臭豆腐,竟然也吃出至情至性,便是一种深沉的文明了。经由这种文化的熏陶,连苦难和沧桑都会显出温和的漂亮。只是这种文化,咱们简直已难企及。 于清贫生涯中,始终坚持陶然其乐之心;于喧嚣尘世中,始终不失开朗安静之心。 “乡下七月,与芸于柳荫下垂钓。购菊花植遍,玄月花开,陶然其乐。芸喜曰:‘他年当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认为诗酒之需。平民菜饭可乐毕生,不用作远游计也。"” 看他的文字,晓得他是真正脱却了名缰利锁的人,记乐记趣真能见到乐从何来,趣由何出。夫妇二人把心力精力悉数放在天然万物、山籁林泉与及对对方兰心慧性、解颐妙语的挖掘上,反而不在意现什物质生活的享受。 “七月七日永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富丽爱情离我们一般人太遥远,我们只有遥望羡叹。而三白与芸娘的爱情却如此活跃逼真地让我眼眶潮湿。他们对生活的酷爱,对幸福的解悟,于何时何地,都那么污浊晶莹。俞平伯先生说:“《浮生六记》像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的色彩,只见精微,不见制造的痕迹。” 沈三白冲淡灵动的文字,娓娓道来人生之趣、乐、愁、快,于最平常的生活中,解悟了平凡幸福的真昧。 宁静以至远,恬淡以明志。千年来,有多少人可如此? 而三白与芸娘,真正到达了如此境界! 我想,在这尘烟嚣张的俗世之中,依窗点灯,跟着沈三白明澈的书香字迹,去发明点点滴滴的平常幸福,于热烈场中忽开冷眼,于崎岖愁境中恍然大悟,也是一种禅意呢。 浮生六记读后感700字篇4 《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小说。文章写得坦率真实。不论是哪一章,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疑是伪作《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逍》。四记穿插相联,所记所叙虽然都是日常琐事,平淡无奇,然情真意切,一点没有忸怩作态,更无学究之气,惟是灵秀冲淡,读来如一缕嫣然清风徐徐拂面。 沈复,字三白,清乾嘉年间苏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亲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尔后家道中落。虽是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家计清贫,有段时间甚至是饥寒交迫,他和妻子陈芸却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们吟诗,作画,郊游,聚友,烹肴,兴趣昂然,意兴飞逸。而后来,终于因为封建礼仪家教之害,历尽坎坷,最终天人永隔。芸死后,三白“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书中记录着作者一生经历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体味着世间百态。沈复得双眼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得不让读者“阅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于当今的时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内涵,淡雅,一份矜持。却不料这样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 芸虽思想高超,却在处理人事方面,仍有欠缺。大家庭的弊害尽人皆知,小夫妻的恩爱往往成为遭妒之由。沈家的家教礼仪很严肃的,父母,兄弟媳妇都住在一起。初始,芸娘处处小心翼翼,后来渐渐放松了,在公开场合也和三白并起并坐,当然就有人看不顺眼,慢慢起了闲话。 有一年,三白随父亲在外任职,沈父说芸能笔墨,就代沈母写信。后来家中有了些闲言,沈母以为芸写信不清楚,就不让她写。沈父怒道:“想汝妇不屑代笔耳!” 芸怕沈母不高兴,便不解释。超然大度的芸娘,独在家事上唯唯诺诺!可见封建家教之害人啊! 就篇幅所占的比例来说,《浮》应该是快乐、幸福、积极的,这些都应和了我曾经的人生观:充满光明的人生。然而就是那只占了六分之一篇幅的“坎坷记愁”,改变了我的看法。开篇的“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所描写的夫妻恩爱,欢乐融洽,使我的心情十分舒畅,也再次让我充分的看到了生活的光明,“耳鬓相磨,亲同形影,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这是怎样的幸福生活!也许就是因为这太快乐,太幸福了,所以当我读到妻子芸“受责于公”、“失爱于姑”后与作者四处流浪,最终客死异乡时,我的眼泪无可抑制的流了下来。 生活在今天,我不会经历战乱、饥饿、孤苦,但谁能保证,我不会遇到其他的不幸吗?疾病、失去亲人、没有工作……这并不遥远,每天都有那么多人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奔波于各类人才市场。显然,我的人生观过于理想化了。对人生中的挫折和困苦,我料想的不够充分,不够深刻。想来这也是我过去多次失败的原因所在一一忽略、轻视了事情的困难面,过分乐观,冒冒失失,失败后又没有及时总结经验,只是一味地将过失归咎于客观原因,从未检查过自己的错误。重新打开《浮生六记》,看到“闲情记趣”,再看到“闺房记乐”,沈复在经历了妻死子散后竟然依然能有一份品味生活中精细微妙之美的心,实在令我感慨,快乐是什么?痛苦又是什么?我想也许就是以一份宽容恬淡而又有情趣的心,去接爱生活中将要到来的一切吧。 我想我已经明白了我以前对于生活的过于肤浅的理解。那么我能做什么呢?改变我的人生态度,在做事前全面的考虑,无论是好的情况还是最坏的情况。困难挫折破坏了生活的快乐,但我们可以将它转化成另一种快乐,我们不仅要自己战胜困难,也要尽我们所能帮助他人,为他人创造快乐与幸福。 浮生六记读后感700字篇5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本书已经流传了二百余年,可以说影响了好几代人,这本书如今又在市面上出现,说明人们对于此类文学的热衷。这本书的主人公就是作者夫妇二人的日常生活,十分朴素,他们之间的感情温馨至极,整个居家生活都是浪漫洒脱的。他们夫妇二人去往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的人和事,这本书讲这一切都加以记录。在作者雨陈芸初次相见之时,就产生了情愫,可以说是情投意合,而他们所向往的生活也是充满艺术感的布衣蔬食浪迹天涯。 然而现实生活是人类梦想的最大敌人,渺小的人类只有抵抗,却很少有人能够战胜现实。他们的梦想如同大多数人一样,破灭殆尽,但是他们不忘初心,当初的快乐丝毫未减,这才是真正的爱情,无论任何事都不能将两人分离。这种生活在现如今都很难找到了,真正的浪漫就应该是像他们这样的,也只有这本书,才能真正体现夫妻之情。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沈复十八岁就与陈芸结婚,在这命运多舛的一生的末尾,陈芸还被疾病所困扰,虽然如此,两人依然没有分离,老天这么想拆散他们两人,直到陈芸去世也没能实现,莫非这就是超越一切的爱情?后来沈复独自一人离家漫游,过完了自己的余生。 本书就像是混沌世界中的一股清流,它不与外世纷争,记录方式淳朴,因为故事本身耐人寻味。作者的高超之处不仅于此,他还将细节描写到淋漓尽致,连心理活动和一些耐人寻味的小动作都加以记录,有些时候还不乏风趣。作者虽然是有一定历史感的人物,但他和现在的人依然后很多相似点,我就在他身上找到了很多这样的特征。他贪玩,对很多新鲜事物抱有兴趣,也愿意与人分享快乐。两人在一起的那些日子,沈复总是能找到玩乐的方式,虽然不高级,但是两人却乐在其中。只可惜最终两人还是要分离,看到最终也难免为他们感到惋惜。 作者的经历是很多年轻人所向往的生活,面对生活的压力,也只有这种生活是最轻松的。但是现如今无论是多么富有,都很难做到,真正能找到另一个了解自己的人也更是难上加难。最后沈复也看透了一生,并将一切记录在书中。
2023-07-16 18:40:351

《庄子.天下》中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实的意思

外表上看似脆弱不堪,不争不抢,其实是用空静虚灵保护世间万物的本性不受到损害。把握内在的意思,和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近乎道的意思相仿。只有空的才能容得下东西。所以会说以空虚不毁万物实。虚一而静。庄子强调忘物,更强调忘我,与万物合一,独与天地精神而往来,乘物以游心。追求自由自在,一切损害自由的东西都是不好的,应该放下,忘却。没有主观意识也没有客观存在的忘。有这样内在的事物,表面上会呈现出儒弱谦和待下的样子。所以说以濡弱谦下为表。个人之愚见,仅供阁下参考。
2023-07-16 18:40:502

庄子所向往的“逍遥”

  导语:《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著作,可见庄子的自由文化的向往。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庄子的“逍遥”文化吧!   庄子追求的是逍遥之乐,这是一种精神的自我满足,是一种非常识、非世俗的怡悦之乐,是超脱现实我之有限性达到精神之无限的境界。   《庄子》开篇即鲲鹏的“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这是以文学语言寄托的精神超迈、心胸无限的理想。这种理想是一般世俗之人不能理解的。正如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接着评论道:“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庄子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超越的理想追求是一般人无法理解的。   庄子最好的朋友惠施也不能理解他对远大境界的追求。惠子以寓言的形式批评庄子说:“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回答说:“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显然,这种“无何有之乡”是与现实世界无干的。其逍遥游是脱离现实生活的。然而,正因为庄子认为现实中没有真正的乐,所以只能在纯精神的世界中享受真正的精神之乐。   关于这种超越现实世界的逍遥,庄子有很多描述,比如“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厌,则又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垠)之野。”又比如“体尽无穷,而游无朕”。“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游乎尘垢之外。”这种文学的夸张的描写都是为了突出逍遥游的境界之高远、超越、宏大,是一种人世间不可能有的精神享受。   逍遥游的尘垢之外的世界不是上天,不是天国,不是西方净土,而是自己的心灵世界,所以逍遥游也叫做“游心”。“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   “游心乎德之和”的说法突出了庄子之逍遥实际上是心灵的特殊状态。自逍遥游内在的体验来说,其境界极其遥远、广大,但是就这种境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来说,则是一种对现实没有任何摩擦的宁静、和悦。   这种精神的逍遥当然不是随便可以达到的,必须经过适当的修炼,摆脱世俗的价值观念,以及对个体自我的牵挂。这种修养的方式之一就是“坐忘”。《人间世》借颜回与孔子的对话引出“坐忘”的内容和方法。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以上都是一种铺垫,说明忘却一切世俗价值是修养的`一个基本过程和要求。接下来,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这种坐忘的最后结果是忘记自身肉体的存在,真正无私无虑,然后体验到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的崇高境界。得到这种境界的体验,自然是一种享受、一种怡悦,或者说,是一种特殊的快乐。   这种精神追求并非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一方面它是一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高峰经验”,是个人自我感受的最高境界;另一方面它也是身体修炼的一种方法。《大宗师》记载女偊年纪很高,但是“色若孺子”。再三追问他年轻不老的秘诀,他才说:“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这种逍遥游的体验可能类似于今天所说的气功式修炼的结果,并非完全幻想。道家式的精神追求虽然重在心灵的解放与升华,但它同时可以身心共调,体智并养,不仅有利于心理的健康,而且有利于身体机能的恢复和增长。
2023-07-16 18:41:071

简析庄子的人文关怀

  庄子是中国第一个揭示自然美的思想家,他在谈论人的生存问题时,大量涉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之间要统一、协调、和谐的发展。在庄子的哲学里,自然是美的,自然中的一切都是人所不应干预的,庄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然、尊重自然、“不傲倪于万物”,承认宇宙整体和万物均有尊严性,主张安时处顺、随顺自然,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庄子的人文关怀的论文,欢迎各位哲学毕业的同学借鉴!   摘要: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者之间的关系。庄子倡导“随顺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安命无为”的人与社会和谐,“虚静恬淡”的人与自我和谐,呈现出其哲学思想独特的人文关怀和超越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 庄子人文关怀和谐理论价值   一、“随顺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   在思维方式上,中国哲学始终奉行“天人合一”的和谐思维模式。“天人合一”即是主体与客体的一致、和谐。庄子《知北游》篇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又说“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应帝王》),均是要求人的行为要自觉与自然保持和谐一致。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为自然是人的栖身之所、精神家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人作为宇宙整体的一员离不开自然的怀抱,即是说“天”与“人”本是融合为一的,“天”只有有了人的生存参与才成其为“天”,人也只有在“天”中才能展开其本真生存,所有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人与天一也”(《山木》)。   庄子在《天道》中说,“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即是说当明白了天地的规律,就把握了根本和本源,而成为与自然和谐的人,用此来均平万物、顺应天下,便是跟众人谐和的人,跟人和谐了,称之为人乐,跟自然和谐了,就叫做天乐。可见,庄子是非常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的,为此他还进一步提出“天与人不相胜”,即人与自然不对立的观点,以此来呼吁人必须走上与自然统一、和谐的道路上来,人不能主宰自然,只能“顺物之情”,对待自然的态度应该是“与物为春”(《得充符》),“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基于此,庄子所追求的理想的美亦并不在于人类社会生活,而在自然之中,他总是以审美的态度去欣赏自然、亲近自然,寄情于山水、逍遥于林下,对自然的亲近与迷恋,以至物我消融、人与外物契合为一,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安命无为”的人与社会和谐   庄子清楚的认识到,人要在周遭世俗社会安适的生活下去,除了随顺自然,“不傲倪于万物”,人与自然和谐外,还要掌握如何与社会各色人物相处以及怎样融入到世俗当中去的原则和方法。在庄子看来,人生的一切遭遇,都不可避免受客观必然性的支配,诚如《德充符》篇说的那样,“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因此,庄子为了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要求人们对于人生的一切变化、际遇都应当“安命无为”。   首先,庄子认为人生在世自有一套处世原则和方法,人应当遵守社会规范,以此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一方面,人在主观努力都不能改变的境遇面前,要学会“虚己”, 即忘却自己的肢体形骸,遗弃自己的聪明巧智,摒除心中的一切私心杂念和利害得失,避免大喜大悲、憎恶与愤怒,保持内心的平静无忧;另一方面,庄子主张以“顺物”的方式来与“他人”相处,人要在世俗社会中生存下去,免祸存身,与周遭他人、社会周旋处理好关系,要在行动和神态上与人保持一致,不以任何外物相抵触,不与任何事物相违背,“顺物”的方法尤为重要。但要注意的是,庄子提出的“顺物”,绝非是在世俗夹缝中的蠕蠕营生,而是“顺人而不失己”,是一种不失却本性,“内直而外曲”,在精神的层面上保持高洁和人格独立完整,渴求个性自由及全面发展的处世态度与生存方式。   其次,庄子看到世界到处是“以物易其性”(《骈拇》)的芸芸众生,于是主张用“无为”方式来恢复人的自然本性。在庄子看来,作为万物之一的人,其生存方式、行为准则应该是“无为”,无为即是天地万物的存在方式,“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也就是说要顺应自然之理而不作不为。   最后,庄子要求世人对人生的一切变化、际遇都应当“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人间世》);既然人的主观努力不能改变这些境遇,若能安心顺命、坦然处之,也就可以获得人生命自由的解放和全面的发展。一方面,庄子告诫人们在功、名、利、禄等方面不要去汲汲追求,“贵富显严名利”就像自然界有昼夜一样,应该顺其自然、安然处之,就能获得人的心理安适平和,让人生变得分外洒脱;另一方面,他主张“安命”,要求人做到在死亡面前不动心、不动情,保持非常豁达、乐观的心态,“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养生主》),“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田子方》),其生命就会如同笔下那条北冥鲲鱼,脱胎换骨变成一只大鹏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逍遥游》),浩瀚长空,体会到自由人生的“至乐”。   可见,庄子的“安命无为”强调人在世俗社会面前所必须持有一种泰然处之、顺其自然的安然态度,是从思想上让人达到一种自由、快乐的境地,安命方怡然轻松,无为则悠然自得;两者互为表里、紧密结合,成为庄子哲学人文关怀的核心坐在。   三、“虚静恬淡”的人与自我和谐   如果说“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与“安命无为”的人与社会和谐是对外的,那么“虚静恬淡”的人与自我和谐,就是对内,是人的心灵在体验自然、社会后达到的精神和谐状态,是庄子哲学人文关怀的最终落脚点。   庄子特别强调,要调控自我的情绪状态,只有调适人的自我内心达到精神的和谐,才能体悟“道”,进入“至美至乐”的境界。在庄子看来,“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天道》),虚静,指的是内心世界的凝寂虚无和外在表现静止空明的统一,“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人间世》),即是涤除一切欲念的虚寂之心,“不用感官和思维,做到心境虚寂,忘怀一切,甚至不感到自己的存在”,其心理状态便是恬淡寂寞。庄子还指出,心境安泰镇定、修养高尚的“至人”,其心思就像是一面镜子,对于外物是来者即照、去者不留,散发出自然的光芒。由此可见,庄子非常注重人的内心宁静,他主张以内心的安静、和谐的心态来调适自身,内心虚静空明了,就会让人神清气朗、胸怀开阔、穷乐无忧。   在保持了身心虚静的基础上,庄子继而提出了“坐忘”。在他眼里,“坐忘”是一种心灵体验,就是对世俗、功利、形骸的超越。“人的存在,是被限制、有限性的东西。人是被安放在缺乏、不安、痛苦的状态,而常陷于矛盾之中的。美或艺术,作为从压迫、危机中,回复人的生命力,并作为主体的"自由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3]作为现实社会的人,摆脱生理肉体的欲念,使欲念不奴役于心,不做本能欲念的奴隶,而是从欲念中解脱出来,摒弃外物的一切干扰,保持虚静之心,通过内心的安宁于天地自然之美的关注中与天地自然契合无间,就能达到心灵、精神的畅然之游,让生命得到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大宗师》就描述了颜回“坐忘”的故事,说颜回先是忘了仁义,继而又忘了礼乐,最后达到了“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天地》篇解释“坐忘”更是说“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其目的就在于待世以虚、为人以静,彻底忘却客观的现实世界和自身的存在,使自己与道通合,故称为“无己”、“忘己”。“无己”只是无我之形体而存我之精神以通于道,自我不存在了,自我的精神与道就合一了,所有说做到“离形去知”就能“同于大通”,进入“道”的境界。可见,“坐忘”的方法和过程,实际上就是使自己合于道而实现自我内心平衡和谐、逍遥自由的方法和过程,实现了人与自身的和谐,也就达到了“乘物以游心”的极致阶段。在这一阶段里,精神与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而绝对自由的“道”合一,就可以与“道”一起无往而不至,在无穷的宇宙里任意驰骋、尽情往来,在“游心于物之初”的情境中感受到无拘无束的“至美”,体悟到自由自在的“至乐”。   英国哲学家鲍桑葵说:“人的心灵态度是静观的。“[4]从“虚静”到“坐忘”,再从“坐忘”到“游心”,庄子反复强调的人与自身的和谐,对人生虚静、恬淡的执意追求,无疑不是精神领域的又一贴清凉剂,为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提供了更为广阔而深邃的思想渊源,为我们日益干枯的精神生活指明了方向,为我们在物欲横流、人为物役的现实世界之外,再次找到了一个宁静的心灵港湾,显现出超越的理论价值和独特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 季羡林.季羡林说和谐人生[M],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P1   [2] 陈鼓应.老庄新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P234   [3]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P36   [4] 鲍桑葵.美学三讲[M],周熙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P2
2023-07-16 18:41:141

庄子的文学常识两个文学常识

1. 几个简单的文学常识问题 1.《雷雨》剧作完全运用了三一律,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却牵扯了过去的恩恩怨怨,剪不断,理还乱。 狭小的舞台上不仅突现了伦常的矛盾,阶级的矛盾,还有个体对于环境,时代强烈不谐调的矛盾,在种种剧烈的冲突中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其实悲剧早已潜伏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伏笔中,只是到最后时分才终于爆发出来,化作一场倾盆雷雨,无比强烈的震撼了每个人的灵魂。 2.这个,我不太了解张艺谋 3. 对于于丹的认识,源于央视的《百家讲坛》。 当时“于丹《论语》心得”讲座,深受观众的欢迎,后来“于丹《庄子》心得 ”讲座又在《百家讲坛》播出,同样好评如潮。于丹品《论语》、品《庄子》使我们重新拾起了自己的文化瑰宝,她的讲座与书中介绍了许多我们现代人所需要的哲理,在这纷繁复杂的中国社会中无论男女老少都需要一位孔子、一位庄子相伴,来缓解社会带来的压力。 于丹告诉我们,经典永远都不会被抛弃。 于是,为了追寻她这一种豁然开朗的心境,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生命的气息,清茗一杯,品读人生,徜徉于于丹对庄子的心灵感悟。庄子这个名字藏在于丹心中很多年,蹁跹如蝶,成为她心中隐形的翅膀。而于丹生命的成长又如庄子的另一句话:外化内不化。 对外在世界越来越多宽容感恩,融合于规则;而内心的执守日益打磨得坚毅无悔。“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于丹将对《庄子》的点滴感悟通过《庄子心得》讲述于人,将一己心得论述于百家论坛,以庄子之名给她自己一些华丽豪迈的梦想,让生命境界摆脱“有用”事功,化为鲲鹏,畅意一回天地遨游。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名字历代传诵。他的文章气势磅礴,他的思想深窘宏阔,他的寓言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嘻笑怒骂。 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庄子用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 于是,有太多的时候,我们安然地享受着生活带给我们的秩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家怎么生活,我们也怎么生活。从来没有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重新质问一下自己:“我还可以换一种生活方式吗?这是我想要的生活方式吗?”因此,我们要学会用庄子的大境界、大眼光去打破常规的思维、常规的心智,不必太在意自己的得失,不要过分的急功近利,尽情地去释放自己,达到内心的平静。 庄子在他的书中提出一种人生的价值观“外化而内不化”,这也是于丹生命成长过程中努力遵循的东西。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需要顺应规则,遵从法度,这一切都是我们可以叫做外化的东西。 但是,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他自己,有他独特的价值观,有他独特的风格,有个人内心的秉持,在于他的内心真正有他的“不化”。人的内心坚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随波逐流,生命应该有所坚持,而生存可以随遇而安。 庄子的人生哲学是淡泊为大。“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摆脱不了名利二字,有多少人一生追求名利二字。 现实生活中,也总有那么多的名利诱惑摆在我们面前,但在庄子看来,“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小诱惑改变的是人生的方向,大诱惑改变的就是人的本性。这两句话值得我们今天好好地去体会、去感悟。 读完“于丹《庄子》心得”,你会感到一阵放松,让你豁达地去接受一切。庄子的这些人生至理,在于丹的口中娓娓道来、信手拈来,于丹用她二十年的心路历程告诉我们道家给我们一片自由天空,让我们在自然人格中超越自我,心灵遨游! 4. 肖邦19岁时,爱上一位华沙音乐学院的女同学葛拉柯芙丝卡,她是一位亭亭玉立,有声乐天才的姑娘,肖邦因为生性羞怯,始终不敢向她倾吐爱意。 当他决定远离祖国前往巴黎时,在葛拉柯芙斯卡的面前,弹奏了这首缠绵幽怨的钢琴曲,向这位日夜思慕的美丽少女告别。曲中那段充满爱慕、悲戚而且非常美丽的主题,肖邦自己也曾说:“像这样优美的旋律,以前我从没有写作过,恐怕以后也不容易遇到。” 此曲用E大调2/4拍子的三段体(A-B-A) 作成。第一段共21小节,可分两段。 在切分音的低音上,高音部弹出复音旋律,以“弹性速度”( Rubato不受节拍约束,可以任意加快和减慢的奏法) 的分句法演奏。中段指示为“生气勃勃地”,连续着活力充沛的乐句。 第三段为第一段的反复。 这是肖邦的钢琴曲中,最为人熟知的名曲之一。 尤以第一段的主旋律最为优美,常编写成合唱曲,广被演唱。钢琴的演奏,第一段常被人误认为相当简单,其实适得其反,要把歌谣风细腻的音质表现出来,非优秀的钢琴家莫办,否则难以表达出其美境。 而且中断的上与下行 *** ,也是出任想像的艰难。这首练习曲“别离曲”,真是优美的使人为之神迷。 从技术上来看,也是最洗炼的作品。 这首曲子是一首用于练习旋律的乐曲,以《离别曲》而著名。 据说有一次,肖邦听完他的一个学生弹奏的这首曲子,曾无限感慨地叹惜到:" 啊! 我的祖国! "可见乐曲的旋律中的确融入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此曲流传很广,曾被后人改编为管弦乐曲和现代。 2. 关于两个文学常识 第一个错!!!注意了: 艾青编辑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省金华人。 中国现代诗人。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于1933年,这首诗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其作品被译成几十种文字,著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诗集。他在1933年写了一首叫《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诗,当他将蒋字的草字头写下后就停了笔,他想起蒋介石背叛革命, *** 人血流成河,自己也曾身陷 *** 监狱受尽苦难,他由于憎恨蒋介石,为了报复蒋介石,便信手在“艹”字头下面打了个“乂”,这恰好是一个“艾”字,于是便以“艾”为姓。 又因为艾青生于十二月,刚好农村里面十二月是青的季节,“海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于是艾青就这样成了他的笔名。之后“艾青”这个名字轰动全国,家喻户晓。 版本2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艾青正在法国留学。他同许多留法的中国青年,在巴黎遭到歧视和侮辱。 一天,艾青到一家旅馆住宿登记时,旅馆人员问他的姓名,艾青说叫蒋海澄,对方误听为“蒋介石”,便马上嚷嚷开了。艾青一气之下,就在“蒋”的草字头下面打了一个“*”,又取“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在住宿登记时填上“艾青”。 此后,这名字一直沿用下来了。(另有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
2023-07-16 18:41:201

老庄的儿童观 4/4

《山木》一章通过林回、捕蝉等例子,告诉我们看待事物不能只看表象,要深思熟虑、深究其根源。祸福相依、无用之用,世事无常,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去居安思危。 选句中,林回为了孩子舍弃碧玉,我想,要是婴儿不柔弱不珍贵,林回也不必舍弃碧玉吧。后文又说“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所以林回是将自己同婴孩相提并论了,在这里,他不仅承认了婴儿的柔弱,也表示了婴儿的“君子”性情,“形莫若缘,情莫若率。缘则不离,率则不劳”,也就是率真、顺化、淡泊。 转化为形容儿童的词语则是率真、没有功利心。 《知北游》一章是在告诉我们,在探寻道的真谛上,如何更加接近于道——不闻、不言、不见、不为,道自然就出现了。 新生之犊无求其故,必求其内。与世无争、不关心外界纷扰,那这个人的心灵一定是守虚静的。下文有具体解释:“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朴实的心思返归本真,而且并不因为这个缘故而有所矜持,这句点明了儿童的纯真,也体现了儿童行为的自然,不谦虚、不矫揉造作,只是落落大方地接受。这样的人因为太单纯所以“不可与谋”,可谓无用之用。都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计算良久但运气和机会也不可或缺。没人找无心机的人谋事,那他就可以远离勾心斗角的纷争,自由徜徉在丰富博大的内心世界。 结合《应帝王》中“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我想到现今人说的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慢慢开窍的过程。生活中总听到说“你某某方面还没开窍”,说不定就是从庄子这话来的。 庄子将心智的成长形象为人的五官七窍,认为人最初是没有七窍的,也就是没有心的(无心),但刻意开了窍,有了自个儿的心思,这人就不再自然了。有句话说“人从出生开始就走向死亡”,我们年龄渐长慢慢老去,不是因为时光,而是因为我们越来越远离原本可以让我们永恒的本初的“和”的境地(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因为我们开窍了。 这一段中儿童的特点是纯真,没有心机。 原文:儿子动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若是者,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无有,恶有人灾也! 翻译:婴儿活动不知道干什么,行走不知道去哪里,身形像枯槁的树枝而心境像熄尽了死灰。像这样的人,灾祸不会到来,幸福也不会降临。祸福都不存在,哪里还会有人间的灾害呢! 《庚桑楚》一章体现了“扰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告诉我们应“乘物以游心”、保持心态平和、最好是忘心,这样才是保全自己又让社会太平的万全之策。还值得一说的是,“游心”是介于“入世”与“避世”之间的,明确来说是一种“心远地自偏”的状态,做想做的、该做的事,远离与己无关的、扰乱心绪的事。不是自私,而是由内而外的冷漠、无心,让心保持沉睡、没有开窍的状态。 在儿童身上,游戏心理就是“游心”很恰当的体现。游戏,从几位大家给它的定义中,我发现游戏是需要特定情景的,再加一点规则,然后做一些像现实又不同现实的事,这种“事”我想简单概括为模仿。因为现实是基础,思维的运作是派生的。 结合《天道》中君王治国效仿天地才可取,儿童成长模仿社会环境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在这里“社会环境”对儿童而言是大自然。由于我们远离真正的大自然时日已久,给儿童的误解也就在所难免。儿童的游戏多是从模仿出发,加以自己的创新,游戏过程是活跃思维、发泄情绪、步入新世界的过程。几乎所有粘“儿童”的东西,儿童影视、儿童文学、儿童玩具,甚至儿童套餐(食物),我觉得都是在为方便儿童模仿服务。前文《人间世》中“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一句也是模仿的体现。儿童自我意识尚未发展,大脑是一团懵懂。大多数人长大后记不得自己三岁前都干了些什么,这就是很直观的游心的证据——没有心、没有记忆,只是在盲目的动物本性的驱使下进行模仿。 《庚桑楚》这两段觉得是重点,因为庄子直截了当地说明白了婴儿是道的化身,婴儿是精神的至高境界。 所以婴儿(儿童)的特点是没有心思、单纯、盲目。 这一句觉得很有意思,黄帝向牧童问治国方法。牧童的方法“去其害马者而已”,就是不要过于纠结治国方法,要顺其自然,为无为。通过“不敖无告,不废穷民”等方法,且不“使民心竞”,把握好平衡,这样才能治好国家。 牧童能有这样的想法,说明他在放牧时就做到了顺其自然,而且发现行之有效,牧马不会很累也能让它们不乱跑。所以这段体现的儿童特点是行事自然而然、顺应自然。从黄帝两次问牧童,他才开口的这个细节,还能看出牧童的虚静,有些低调不争、韬光隐晦的意思。 学一门语言,语言环境很重要。出生在两国语言家庭中的孩子,多半父母的国语都能说上。即便不是混血,在国内大部分人会说普通话也会说家乡方言。都说学语言的黄金时期是在年少,因为他们脑中没有思维定式,所有的语言发音、语法逻辑都是新建的,所以学得很快。而学习第二门语言的时候,比如中文母语者学习英文,英文是音标文字,中文是象形文字,已经掌握中文之后,再解构原有的语法体系学习英语、或者读法语中的颤音就会很难;而北欧地区同国内各地一样,都是同样的语言,只是小片区间的发音方式有一点差别,这样的差别就比较容易掌握。 所以这一章中体现的儿童特点有单纯、自然。所谓虚怀若谷,有容乃大。儿童要足够的“虚”,才能足够轻易得学到知识。 《庄子》一书中提及儿童的段落我暂时只找到这几处,总的来说,书中体现的儿童的特点有纯真、没有心机、没有功利心、敏感、柔弱、善良。 再将老庄思想合二为一,道家思想中,我觉得“婴儿”(或儿童)的本质是“道”,他们只是将道比喻成了“儿童”,所以道的概念或许就是儿童的特点。老庄将婴儿与道相提并论,可见婴儿在他们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就像现在“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一样。儿童因其纯洁,在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可塑性。道家的终极理想是大同社会,儿童的成长越是得到正确引导、越接近道,国之未来就越接近大同社会,应该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吧。 这样看来,“儿童”在书中是“道”的化身,儿童象征着道的至高境界:自然。儿童的柔弱因其貌不扬,在道家视为“玄德”;儿童说的话因其漫不经心,在道家思想中为“卮言”;儿童做的事(=玩的游戏)因其盲目跟从,在道家看来是“无为”;儿童的思维因其尚未发展,在道家理解为“无心”。结合整篇文本,“儿童”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则是“道”的具体表现:精力旺盛、纯真、柔弱、没有功利心、善良无害和没有戒备之心。 精力旺盛,从生理上说,儿童的思维与身体活动频率都比成人高,而且他们休息的时间也比成人高效,容易进入深度睡眠。所以长时间的有力气活跃。从心理上说,他们广纳新事物,又不断地模仿学习,因为不是可以刻意而为之,所以并不会消耗太多能量。 纯真,因为儿童未经雕琢,诞生于世,是最朴素、最原始的状态。 没有功利心,因为儿童说话做事都不抱有目的性,他们自我意识尚未发展,也就没有私欲。 善良无害,因为在儿童眼中,没有善恶区别,也没有好恶之分。“善良”是从思想上而言,儿童没有恶意;无害,是从行为上而言,儿童柔弱,没有攻击力。 没有戒备之心,这是 “纯真”、“儿童不分善恶”两点结合起来的派生物。因为纯真,所以能接纳万物,包括“恶”。 王孺童,《道德经讲义》,中华书局,2013年。 王蒙,《老子十八讲》,三联书店,2009年。 刘文典,《庄子补正》,中华书局,2015年。 陈鼓应《庄子的开放心灵与价值重估——庄子新论》,中华书局,2015年。 高立民,《有无“之间”——庄子道论释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颜世安,《庄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2023-07-16 18:41:271

欣欣然乘物以游心

出自庄子《庄子》多次描写大河山川之美,“天之苍苍,其正色耶?”(《逍遥游》)写出了天空苍苍茫茫、云霞绚丽多彩的壮观气势; “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知北游》)这里的“欣欣然而乐”,是一种对人流连于自然美景之中,感到兴高采烈和精神畅快的审美写照;“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刻意》),则意味着山川大泽、草木虫鱼都成为审美对象,人在其中感受到的是与自然的一种交流、通畅的生存状态。。《庄子》讲“乘物以游心”,“庄子与惠子游于濠粱之上”(《秋水》),这个“游”字意味着对自然的欣赏是以超功利为前提的,是一种审美之游,而“乘物”在某种意义上则是“游心”的前提。
2023-07-16 18:41:461

"乘物以游心"什么意思?~

我也想知道
2023-07-16 18:41:564

乘物以游心是什么意思 乘物以游心的解释

1、“乘物以游心”的意思是:顺应自然而使心志自在遨游。出处:《庄子·人间世》 2、选段:迁令劝成殆事,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何作为报也!莫若为致命,此其难者。 3、译文:改变成命或者强人所难都是危险,成就一桩好事要经历很长的时间,坏事一旦做出悔改是来不及的。行为处世能不审慎吗!至于顺应自然而使心志自在遨游,一切都寄托于无可奈何以养蓄神智,这就是最好的办法。有什么必要作意回报!不如原原本本地传达国君所给的使命,这样做有什么困难呢!
2023-07-16 18:42:301

自处超然 处人蔼然 无事澄然 有事斩然 得意淡然 失意泰然

“自处超然”。这是道家的理念,对待生活中的万物以顺应本性而因势利导,顺应自然,心胸超然世外,豁达洒脱。 “处人蔼然”。为人处世要以人为善,和蔼可亲,以慈为怀。 “无事澄然”。心里明澈如水,清静而悠远,淡泊明志,如庄子乘物以游心,无事时让自己的心灵在天地间逍遥的游。(欣欣然乘物以游心) “处事断然”。做事时考虑成熟了就当机立断,不要拖拖拉拉、犹犹豫豫,该断不断,该决不决。 “得意淡然”。说的是得意时不要忘乎所以,不可居功自傲,得意时不忘思危,处静时要保持思变的态度。 “失意泰然”。说是在失意的时候也不要呼天抢地,痛不欲生。得和失是紧密相连的孪生兄弟,有得必有失,不要把得失看得过重,得之淡然,失之泰然。
2023-07-16 18:42:411

乘物以游心的游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顺应自然而使心志自在遨游。出处:庄子《人间世》选段:且夫乘物以游心,讬不得已以养中,至矣。何作为报也!莫若为致命,此其难者!译文:至于顺应自然而使心志自在遨游,一切都寄托于无可奈何以养蓄神智,这就是最好的办法。有什么必要作意回报!不如原原本本地传达国君所给的使命,这样做有什么困难呢!扩展资料:《人间世》论述处世哲学,亦即处人间之宜,居乱世之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与人交往。孔子和颜回问答一节,说明必须虚心以应世,虚而待物。孔子和叶公子高的谈论,提出“乘物以游心”,顺应事物的自然,取消参与意识。蘧伯玉教诲颜阖,指出要和对方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建立若即若离的关系。然后通过匠石与弟子见栎树的议论,以及畸形人支离疏的悠然自得之态,阐明应当寄形于无用,免遭人害,且蒙世益。所论处世哲学,是建立在自然无为基础上,最终淡化乃至泯灭人的自觉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对于世道的险恶和处世的艰难,均有较深的体验和论述。
2023-07-16 18:42:481

乘物游心是什么意思

乘物以游心:古人所言,乘和临是一对反义词.乘是指上面有物降临.临是指自己向下处于某地.乘物,就是外界俗务临身,这时,本来应该起心应物.但圣人却不这样.他能抛开一切俗务,杂念,但自己的心灵游于八极之外,不染纤尘.不为俗累,自由自在。现代社会俗物太多了,想抛开俗物,放松心灵,谈何容易。
2023-07-16 18:43:052

乘物以游心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顺应自然而使心志自在遨游。出处:庄子《人间世》选段:且夫乘物以游心,讬不得已以养中,至矣。何作为报也!莫若为致命,此其难者!译文:至于顺应自然而使心志自在遨游,一切都寄托于无可奈何以养蓄神智,这就是最好的办法。有什么必要作意回报!不如原原本本地传达国君所给的使命,这样做有什么困难呢!扩展资料:《人间世》论述处世哲学,亦即处人间之宜,居乱世之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与人交往。孔子和颜回问答一节,说明必须虚心以应世,虚而待物。孔子和叶公子高的谈论,提出“乘物以游心”,顺应事物的自然,取消参与意识。蘧伯玉教诲颜阖,指出要和对方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建立若即若离的关系。然后通过匠石与弟子见栎树的议论,以及畸形人支离疏的悠然自得之态,阐明应当寄形于无用,免遭人害,且蒙世益。所论处世哲学,是建立在自然无为基础上,最终淡化乃至泯灭人的自觉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对于世道的险恶和处世的艰难,均有较深的体验和论述。
2023-07-16 18:43:331

乘物游心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顺应自然而使心志自在遨游。出处:庄子《人间世》选段:且夫乘物以游心,讬不得已以养中,至矣。何作为报也!莫若为致命,此其难者!译文:至于顺应自然而使心志自在遨游,一切都寄托于无可奈何以养蓄神智,这就是最好的办法。有什么必要作意回报!不如原原本本地传达国君所给的使命,这样做有什么困难呢!扩展资料:《人间世》论述处世哲学,亦即处人间之宜,居乱世之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与人交往。孔子和颜回问答一节,说明必须虚心以应世,虚而待物。孔子和叶公子高的谈论,提出“乘物以游心”,顺应事物的自然,取消参与意识。蘧伯玉教诲颜阖,指出要和对方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建立若即若离的关系。然后通过匠石与弟子见栎树的议论,以及畸形人支离疏的悠然自得之态,阐明应当寄形于无用,免遭人害,且蒙世益。所论处世哲学,是建立在自然无为基础上,最终淡化乃至泯灭人的自觉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对于世道的险恶和处世的艰难,均有较深的体验和论述。
2023-07-16 18:43:491

乘物以游心下一句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顺应自然而使心志自在遨游。出处:庄子《人间世》选段:且夫乘物以游心,讬不得已以养中,至矣。何作为报也!莫若为致命,此其难者!译文:至于顺应自然而使心志自在遨游,一切都寄托于无可奈何以养蓄神智,这就是最好的办法。有什么必要作意回报!不如原原本本地传达国君所给的使命,这样做有什么困难呢!扩展资料:《人间世》论述处世哲学,亦即处人间之宜,居乱世之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与人交往。孔子和颜回问答一节,说明必须虚心以应世,虚而待物。孔子和叶公子高的谈论,提出“乘物以游心”,顺应事物的自然,取消参与意识。蘧伯玉教诲颜阖,指出要和对方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建立若即若离的关系。然后通过匠石与弟子见栎树的议论,以及畸形人支离疏的悠然自得之态,阐明应当寄形于无用,免遭人害,且蒙世益。所论处世哲学,是建立在自然无为基础上,最终淡化乃至泯灭人的自觉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对于世道的险恶和处世的艰难,均有较深的体验和论述。
2023-07-16 18:44:031

自处超然 处人蔼然 无事澄然 有事斩然 得意淡然 失意泰然。是什么含义?麻烦帮个忙解读下,谢谢!与

“自处超然”。这是道家的理念,对待生活中的万物以顺应本性而因势利导,顺应自然,心胸超然世外,豁达洒脱。 “处人蔼然”。为人处世要以人为善,和蔼可亲,以慈为怀。 “无事澄然”。心里明澈如水,清静而悠远,淡泊明志,如庄子乘物以游心,无事时让自己的心灵在天地间逍遥的游。(欣欣然乘物以游心) “处事断然”。做事时考虑成熟了就当机立断,不要拖拖拉拉、犹犹豫豫,该断不断,该决不决。 “得意淡然”。说的是得意时不要忘乎所以,不可居功自傲,得意时不忘思危,处静时要保持思变的态度。 “失意泰然”。说是在失意的时候也不要呼天抢地,痛不欲生。得和失是紧密相连的孪生兄弟,有得必有失,不要把得失看得过重,得之淡然,失之泰然。
2023-07-16 18:44:201

怎样理解‘乘物以游心’

乘物以游心,是《庄子》里的一句话,“乘物”,通俗地讲就是外界俗务临身;“游心”,指悠然忘我、神游物外。  如同我等芸芸众生,每日为身所衣、口所食、心所念而忙碌于尘世上,每时每刻都有不尽的烦恼和压力。如何能进行自我调节,使自己摆脱这些无妄的烦恼,达到庄老先生的“游心”的境界,是我们所应探索和追求的。  “游心”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心智的成熟,不仅能自我调节超然物外,更能从生活的点滴中挖掘出人生的价值,增强驾驭生活和事物的能力,从忙碌的工作中体会到内心的充实,从平凡的事情中造就出最精彩的一面,以心游之。在“游心”的过程中忘却烦恼,忘却压力,放松自己,达到一种最佳的状态去面对生活,笑对生活。
2023-07-16 18:44:391

乘物以游心的原文

超然世外,欲乘物以游心,逍遥驰骋,必先了悟宇宙之真谛,才能至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下百川,因容而深邃之境界。意思:所谓“乘物”,就是驾驭自然规律、知识思想和法则;只有最大限度地顺应自然,才能够“游心”——以实现精神的自由和解放。
2023-07-16 18:44:471

庄子的,乘万物以游心,当何解。

古人所言,乘和临是一对反义词.乘是指上面有物降临.临是指自己向下处于某地.乘物,就是外界俗务临身,这时,本来应该起心应物.但圣人却不这样.他能抛开一切俗务,杂念,但自己的心灵游于八极之外,不染纤尘.不为俗累,自由自在.
2023-07-16 18:45:011

庄子的“乘物以游心”是什么意思?

古人所言,乘和临是一对反义词.乘是指上面有物降临.临是指自己向下处于某地.乘物,就是外界俗务临身,这时,本来应该起心应物.但圣人却不这样.他能抛开一切俗务,杂念,但自己的心灵游于八极之外,不染纤尘.不为俗累,自由自在.
2023-07-16 18:45:111

英语翻译1,乘物以游心,与天地精神共往来2,没有

为您解答1、乘物以游心,与天地精神共往来Experience this world in pure heart and simple mind,and communicate with nature and the spiritual world2、没有永恒的风格,只有不断的创新No style lasts forever,we have to keep on reinventing ourselves
2023-07-16 18:45:191

求庄子的 《人间世》篇

内篇 人间世第四 书名:庄子 作者:庄周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曰:“奚为焉?”曰: “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 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 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 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 所行?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 相轧也;智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且德厚信矼,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 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为人菑 夫!且苟为悦贤而恶不肖,恶用而求有以异?若唯无诏,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 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 救水,名之曰益多。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且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 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 国为虚厉,身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之 乎?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虽然,若必有以也,尝以语我来!” 颜回曰:“端而虚,勉而一,则可乎?”曰:“恶!恶可!夫以阳为充孔扬, 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违,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与其心。名之曰日渐之德不成, 而况大德乎!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其庸讵可乎!” “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内直者,与天为徒。与天为徒者,知天子 之与已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 谓之童子,是之谓与天为徒。外曲者,与人为之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 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成而上 比者,与古为徒。其言虽教,讁之实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虽直 而不病,是之谓与古为徒。若是则可乎?”仲尼曰:“恶!恶可!大多政,法而 不谍,虽固亦无罪。虽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犹师心者也。”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心而为 之,其易邪?易之者,皞天不宜。”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 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 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 者,心斋也。” 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 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 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 难以伪。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 者也。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 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戏、 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 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曰:“王使诸梁也甚重,齐之待使者,盖将甚 敬而不急。匹夫犹未可动,而况诸侯乎!吾甚栗之。子常语诸梁也曰:‘凡事 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懽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 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吾食也执粗而不臧,爨无欲清 之人。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 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两也,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语我来!”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 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 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 盛也;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为 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夫子其 行可矣! 丘请复以所闻: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言必或传之。夫传 两喜两怒之言,天下之难者也。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凡溢 之类妄,妄则信之也莫,莫则传言者殃。故《法言》曰:‘传其常情,无传其溢 言,则几乎全。" 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泰至则多奇巧;以礼饮酒者,始乎治, 常卒乎乱,泰至则多奇乐。凡事亦然。始乎谅,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简,其将毕 也必巨。 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夫风波易以动,实丧易以危。故忿设无由, 巧言偏辞。兽死不择音,气息茀然,于是并生心厉。克核大至,则必有不肖之心 应之,而不知其然也。苟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终!故《法言》曰:‘无迁令, 无劝成,过度益也。"迁令劝成殆事,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且夫 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何作为报也!莫若为致命。此其难者。” 颜阖将傅卫灵公大子,而问于蘧伯玉曰:“有人于此,其德天杀。与之为无 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其所以过。 若然者,吾奈之何?”蘧伯玉曰:“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女身也哉!形莫 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 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 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达之,入于 无疵。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 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 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 为其决之之怒也;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 杀者,逆也。 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 首碎胸。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 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 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 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 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 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 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 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 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 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匠石觉而诊其梦。 弟子曰:“趣取无用,则为社何邪?”曰:“密!若无言!彼亦直寄焉,以为不 知己者诟厉也。不为社者,且几有剪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喻之,不 亦远乎!” 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结驷千乘,隐将芘其所藾。子綦 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异材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 俯而视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以为棺椁;咶其叶,则口烂而为伤;嗅之,则使 人狂酲,三日而不已。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嗟乎;神 人,以此不材!” 宋有荆氏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者斩之;三围四 围,求高名之丽者斩之;七围八围,贵人富商之家求椫傍者斩之。故未终其天 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之。故解之以牛之白颡者与豚之亢鼻者,与人 之有痔病者不可以适河。此皆巫祝以知之矣,所以为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为 大祥也。 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挫针治 繲,足以糊口;鼓策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而游于其间; 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夫支离其 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 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 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 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却曲,无伤吾足!”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 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2023-07-16 18:45:281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的全文是什么?

http://www.sinology.cn/zhg/jwd/HTML/jwd_20061228102655_100_4.html到这里看吧,很全
2023-07-16 18:45:424

谁帮我翻译一篇文言文

修身而后齐家,齐家而后治国,治国而后平天下矣。”故欲得天下之大成,必先修其内心,使之不随境转,不由物生,方可集天人合一,至大境界也。 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释迦牟尼弃荣贵悟于菩提树下“吾即是佛,吾心即佛”之大道,寡欲制欲,斋戒以净身肤,悠悠钟声对娴娴韵律,提念间又一轮回。 春秋战国,纷乱不断,孔丘处世中静观万幻——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君子以德立人,方可明理。 “昔者庄周为梦蝶,俄然觉,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庄周与?”超然世外,欲乘物以游心,逍遥驰骋,必先了悟宇宙之真谛,才能至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下百川,因容而深邃之境界。齐视名利,则道之恍惚窈明定握于心。 静心打坐,观卦图运筹帷幄,文王于狱中揣星象水文,六十四卦愈渐明朗——《四库全书》云“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之为说”。此悟得天下不容辩矣。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世态之变机,变中有变,机中隐机,不必算矣。于是随遇而安,随性而为,趟山涉水,观花赏鸟,欣然挥笔,愉悦尽现。右军《兰亭》畅怀:“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乃心中有景,不必亲赴之;若茶香萦绕回旋于心,更不必持壶沏茶。由此观之,则天下之大有容为大,又何生荣辱得失乎?故景语情语皆缘起于心,置喧闹处罔若隐于市集,亦闻幽静竹林间清风徐徐…… 人为性灵,失本真便无趣。孟夫子曰:“无不善之人。”悦,此非意人无不善,但指不善者非人也。 风回,轮转,物是,人非,千古风流终随大江东去,答言世象皆虚幻。智者能不被其蒙蔽,则该有所秉持.正所谓:外化而内不化也.处世通融圆滑,于内心有持信念之大勇,亦不失自我。偶寄闲情,方可负阴抱阳,冲气以养性,依仁游艺以修身。
2023-07-16 18:45: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