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意思是什么?

2023-07-17 08:31:42
TAG:
九万里风9

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

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出自哪首诗?

忽有故人心上过,回首山河已是秋,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也算共白头。译文:从故人的心上经过,只留下了一道痕迹,最终回首的时候才发现已经是重峦叠嶂,往事如烟。两个异地的人在大雪飘飘日子里的互相思念着,雪落到了两人头上,也算是一起白头到老了。当时的李清照,初到杭州,无依无靠,张汝舟以赵明诚同学的身份,接近了李清照,对她百般照顾。这个张汝舟是浙江人,早年为池阳军中小吏,北宋微宗年间取得了进士。后来又当了个小官,他花言巧语,取得了李清照的信任。感悟:都要学会接受事实,但今生只会经历这一次,撕心裂肺的痛楚尝一次就够了,你始终要相信有些人不是没有逢场作戏的能力,她只是看淡了世间百态,不会再有逢场作戏的兴趣。做一个温暖的人,感知着这世间所有细微而朴素的美好,不为难他人,也不为难自己,从此做一个寡言,却心有一片海的人,不伤人,不虐己,在这文字中抒发对你的感情,渡心、渡情、渡自己。
2023-07-16 18:08:552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
2023-07-16 18:09:221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赏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赏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赏析。这两句诗是来自唐朝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作者写给自己的妻子的七言绝句,这是诗人给对方的回信,写出了对妻子深深的想念,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赏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赏析1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 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赏析2 一、出自 《夜雨寄北》唐· 李商隐。 二、全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三、译文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四、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 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 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 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五、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溪)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1],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2023-07-16 18:09:291

故人剪烛西窗语的下一句故人剪烛西窗语的下一句是什么

故人剪烛西窗语的下一句:似楚江暝宿。故人剪烛西窗语的下一句:似楚江暝宿。诗词名称:《琐窗寒·寒食》。本名:周邦彦。字号: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所处时代:宋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钱塘(今浙江杭州)。出生时间:1057年。去世时间:1121年。主要作品:《拜星月慢》《长相思》《大_春雨》《氐州第一》《点绛唇》等。主要成就:婉约派集大成者,负一代词名。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故人剪烛西窗语”的详细介绍:一、《琐窗寒·寒食》的全文点此查看《琐窗寒·寒食》的详细内容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迟暮。嬉游处。正店舍无烟,禁城百五。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想东园、桃李自春,小唇秀靥今在否。到归时、定有残英,待客携尊俎。二、周邦彦其他诗词《苏幕遮》、《六丑蔷薇谢后作》、《大_春雨》、《夜飞鹊·河桥送人处》、《兰陵王柳》。三、注解剪烛西窗语:借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语,抒发怀乡之情。百五:指寒食节。冬至后一百零五日为寒食。旗亭:指酒楼。高阳俦侣:西汉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靥:脸上的酒窝。四、赏析这首词抒发的是词人的羁旅情怀,清真工羁旅行役之词,人所公认。词作的上片写暮春欲雨之时,由日转夜,从夜雨说到话雨,又从话雨想起昔年楚江暝宿时旅况,羁旅情味,由外及内使人深思。下片叙写寒食及节日思乡之情。寒食禁烟而饮酒,人到老年,回忆往事不胜感慨。“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开首三句即点明时间和词人彼时所处环境。薄暮时分,柳色渐渐昏暗,乌鸦盘旋聒噪,词人正站在朱户之中,小帘之后凝神沉思。首三句虽为叙写眼前景况,但仍起着渲染气氛的作用。薄暮时分,天气渐暗,群鸦乱啼,单身一人置身其间,词人的愁思、烦乱心情,即已呼之欲出了。此外“暗”与“啼鸦”也有暗示欲雨的作用。“桐花半亩,静销一庭愁雨”,这两句词人继续叙写他伫立帘后所见之景,同时景中含情,词人的愁绪已经跃然纸上。这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所描写的意境相似。黄昏时节,再加上绵绵不绝的春雨,这种意境描写虽非清真所首创,却是古典诗词中描写愁绪时最常用的典型环境。这里词人用一“锁”字使得本为抽象无形的情绪形象化,从而突出了词人此时愁闷难堪的心境。“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这三句是说那滴哒的雨声洒落在空寂的台阶上,使得词人心绪更加烦乱愁闷,直到夜深仍不停息。面对此情此景,词人不禁思绪联翩,想到何时才能与故人相会。这里化用了李商隐《夜雨寄北》诗意:“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词作至此,愁绪的内含已渐渐明朗、具体化了。歇拍三句:“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这一层词人宕开一笔,由眼前之景转而幻想从前,在变幻境界中感叹风灯零乱,少年羁旅,颇有不胜今昔之感。“楚江”,此当指长江,李白诗有“天门中断楚江开”,杜甫诗有“楚江巫峡半云雨。”“风烛”,此形容人生短暂,老年人如风前之烛。苏轼诗有“过眼百世如风灯”,杜甫诗有“风前春灯乱,江鸿夜雨悬”,所绘即此情景。下片写节日思乡之情。“迟暮。嬉游处,正店舍无烟,禁城百五。”词作由上片末尾的少年羁旅,转入叙写迟暮情景,以前之虚幻,转入眼前之说实;前之遥远回荡,此则转入本题。章法大开大合。因寒食禁烟,故曰“无烟”,“禁城百五”,也是寒食节。《荆楚岁时记》:“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寒食。”“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寒食禁烟不禁酒,故可去酒楼饮酒。“俦侣”,即伴侣。“高阳”,地名,在河南杞县。《史记》中郦生为高阳酒徒。李白诗有“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这句的意思是说,寒食节中,旗亭饮酒取乐之事,还是让高阳酒徒们去吧。这里用的是侧笔,实际上是叙说自己为愁思所缠绕,没精打采,对玩乐毫无兴趣。“想东园,桃李自春,小唇秀靥今在否”,对羁旅之愁与思家之情化成了具体的内容,那“东园”此时又是一番桃李争春,明媚春光,而那给自己留下美好印象的、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姑娘,如今是否还在?词人描述得越具体,越真切,说明其思念之情越铭心刻骨。此外,用一“否”字,词人的关切之情更显真切。歇拍三句:“到归时,定有残英,待客携尊俎,”词人归心似箭,未踏归途,心早已设想好归家时的情景。到那时,春意犹在,尚有残花挂在枝头,自己定要好好地款待自己一番。“客”字,表明词人始终未曾忘记自己的游子身分。整首词很巧妙地将现实、回忆、设想结合起来,结构天成,含蓄而又细腻,意淡而气厚。周济称赞该词“奇横”(《宋四家词选》),黄蓼园则评:“前阕写宦况凄清。次阕起处,点清寒食。以下引到思家情怀,风情旖旎可想”(《蓼园词评》)。品评颇合实际。五、译文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柳荫深处传出乌鸦的啼鸣,我掀起小帘,站在朱门之内,身穿单衫凝神伫立。半亩大的庭院里开满了桐花,静静地笼罩着庭院,阴雨阵阵更使人愁思万端。雨滴洒落在空落落的台阶上,竟彻夜未停。何时故友相逢与我在西窗下剪烛,谈心。今夜的孤零恰如往昔夜宿楚江之畔,江风吹得灯火昏暗,说不尽少年羁旅的无限凄惨艰难。迟暮。嬉游处。正店舍无烟,禁城百五。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想东园、桃李自春,小唇秀靥今在否。到归时、定有残英,待客携尊俎。如今我已年老,时有垂暮之感。春游嬉戏的地方,旅舍酒店烟火不举,正巧是全城禁火过寒食节。酒楼上呼唤美酒的兴致一扫而光,姑且把这段豪情都交付酒徒料理。回想起故乡园中的桃李,必是迎春怒放,那如同美人嘴唇酒窝般的花朵,不知今天是否还挂在树枝?待到我归乡之时,一定还会有残存的花儿,等待着我与宾客举杯痛饮,一洗烦襟。相同朝代的诗歌《曹将军》、《下瞿塘》、《滕王阁》、《儿馁嗔郎罢妻寒怨藁砧唐眉山诗也戏为笺之》、《题艾溪》、《废贡院为米廪过之值盘_》、《送客至灵谷》、《叹_词》、《题陈朝玉爱竹轩》、《酬春湖史履庸惠四皓图》。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琐窗寒·寒食的详细信息
2023-07-16 18:09:501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意思是什么?

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一、出自《夜雨寄北》唐· 李商隐。二、全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三、译文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赏析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2023-07-16 18:10:231

请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句妙处。

形象、细腻、含蓄、深刻,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李商隐的诗,特别是他晚年的诗,感伤情绪很浓。这种感伤反映了时代的黑暗,反映了他个人遭遇的不幸。《夜雨寄北》,虽然有些欢欣的折光,总的看来,也是感伤的。只是这种感伤表现得很曲折、很深沉。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隐含了多少丰富的潜台词。这里似乎不是由于夫妻分离而感到的痛苦,实在是深深包含了诗人此时此地回顾一生的哀愁,隐含着对于现实的愤懑与绝望。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是朴实的,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这首《夜雨寄北》,表现了李商隐诗的另一种风格:质朴、自然,却同样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2023-07-16 18:10:411

何当共剪西窗烛 共话巴山夜雨时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9602位粉丝描绘了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
2023-07-16 18:10:494

巴山夜雨寄风尘下一句是什么?

,?。???????搜索新浪微博找“陈集思涵藏头诗″订制一首。例:凤鸣龙吟威中胜,凰栖梧桐来相称。涅世重来运道成,槃命熊熊火里生。华佗再世志四海,源自业精逢蓬莱。医术锲合金石开,药品求真继往来。潘家少年师名在,通贯杏林好人才。
2023-07-16 18:11:206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究竟,是写给其妻还是其友的呢?

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此诗作于巴蜀无疑,然所寄之"君"究系何人?则其说不一。《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冯注:"语浅情深,是寄内也。然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当仍作"寄北"。"因商隐妻卒于大中二年春夏之交,故冯《谱》张《笺》均以为商隐曾于大中二年(848)有一次短期的巴蜀之游,期间作此诗寄给北地的妻子。然岑仲勉《玉溪生年谱会笺平质》力辨所谓巴蜀之游并不存在。刘、余《集解》亦指巴蜀之游为虚谬。又杨柳《如何确解李商隐诗》一文认为此诗应是大中二年商隐自桂林柳幕北归途中淹留荆、巴时所作,时间为夏秋之交。刘、余《集解》辩驳曰:"唐人诗中巴山多泛指今四川境内之山……未必具体指大巴山或巴东县南之巴山。""此诗情味,显系长期留滞,归期无日之况,与客途稍作羁留者有别。……当是梓幕思归寄酬京华友人之作,确年不可考,约在梓幕后期。"这首诗作于一个秋雨之夜,文字较平易,但语气亲切自然,回环往复,感情深挚绵邈,十分动人。且情景相生,凡景语皆为情语,厚重蕴藉,意远韵长。《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李梦阳曰:"唐诗如贵介公子,风流闲雅,观此信然。"《玉溪生诗意》曰:"即景见情,清空微妙,玉溪集中第一流也"。《唐人万首绝句评选》:"婉转缠绵,荡漾生姿。"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从诗中“巴山”一语看来,诗写于巴蜀之地。李商隐曾经应聘到四川,任东川节度柳仲郢的幕僚,时间是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先于此一年,李商隐的妻子却已故去。给李商隐诗集作笺注的清代人冯浩,尽管认为诗题不必改作“寄内”(因为“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但内容却是“寄内”的。为此,他把诗的写作时间,推前至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按冯浩考证,李商隐这一年是在桂州(今广西桂林)郑亚的幕府。当年郑亚由于政敌的诬陷,被贬为循州刺史。李商隐未去循州,由水路经长沙,于次年回到长安。冯浩认为在归途中李商隐曾经“徘徊江汉、往来巴蜀”,“于巴蜀间兼有水陆之程”。《夜雨寄北》就是写在归途中经过巴蜀时。近人岑仲勉、陈寅恪曾经指出关于巴蜀之程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其实,冯浩也没有说得太死。他含糊地说,李商隐这时到过巴蜀,“玩诸诗自见,但无可细分确指”。可见,通常把《夜雨寄北》,说是李商隐寄给自己妻子的;这一说,似还可再斟酌。 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的朋党之争中。(牛,牛僧孺;李,李德裕。朋党,官僚集团。)852年随柳仲郢入蜀,实属迫不得已。仕途多艰,妻子早逝,心境是悲凉的。几年以前,当他在徐州卢循正幕府时,他颇为踌躇满志。“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赠四同舍》)到四川以后,这种乐观情绪消失了。“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初起》)他断绝了与外界的交往,甚至与同府的幕僚也没有什么交谊。《夜雨寄北》,写得一往情深,而且诗寄的“君”,关切地问着他的归期,他也盼着与“君”“共剪西窗烛”。这个“君”,至少具备三个条件。一,以往过从较密;二,此刻仍有诗书交往;三,彼此心心相印。从现存的李商隐的诗文看来,有一个人可以成为这样的“君”,那就是晚唐的词人温庭筠。李商隐在徐州幕时,温曾有诗“秋日旅舍寄义山李侍御”。李商隐在四川时,也有三首诗寄赠温。温的出身较李要名贵些,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裔孙,但他也同样受到牛党令狐绹的排挤和压抑,晚年才做了方城尉与国子助教。如果没有相反的证据,大概可以说,《夜雨寄北》,是李商隐在梓州幕府时写给温庭筠的。这样,或许能更为精细地品味出诗中蕴含的情感内容。
2023-07-16 18:11:491

有人给我发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这两句词,我不愿意怎么回别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表示你心有所属,已无意他顾。
2023-07-16 18:12:032

何当共剪西窗竹,却话巴山夜雨时 什么诗?全诗?

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解】: 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
2023-07-16 18:12:101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使人想象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此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夜雨寄北》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何日是归期,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首句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自己设想妻子的思念、询问归期。“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淋淋。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好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夜雨寄北》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是多么的含蓄啊。 我想,“言为心声”,诗人想象夫妻两人团聚在一起,秉烛夜话,进行心灵的交流。“却话”是回溯追想,诗人此时设想彼时,而彼时正谈论此时,谈论的是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在这首短小的四句诗中两处出现“巴山夜雨”的字样,这种情况在一般的古诗中是绝少见的!这是因为“巴山夜雨”给诗人的感受是非常复杂深沉的,是最凝炼的景语,又是最深切的情语,既写景,又抒情,是情景交融的诗的意境。在这首诗中如此使用,就非常含蓄,引人联想,别具一格。 《夜雨寄北》这首诗,前两句写现实情景,含有离愁别绪;而后两句写未来相会时的景况,含有欢聚的情绪。离愁是实,欢聚是虚。虚写未来的欢聚,正是为了衬托眼下的孤寂和思恋之情,对欢聚盼之愈强,当前的思恋之情便反映得愈深,愈难排遣。两相对照,更深刻地表达了现实的离愁和深切的思念。 愚以为,形象、细腻、含蓄、深刻应该就是《夜雨寄北》最大的艺术特色了。
2023-07-16 18:12:181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什么季节

秋季; 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表明是秋季。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
2023-07-16 18:12:251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出自哪里

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023-07-16 18:12:341

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李商隐的哪一首诗

夜雨寄北
2023-07-16 18:12:433

意由未尽离别间,月上枝头道晚安。这二句古诗是什么意思,求解答?

那肯定是有相关的了解的,要是需要的话,我建议是看你自己的理解,因为对方看的方向。
2023-07-16 18:12:524

何当共剪西窗烛的下句是什么

何当共剪西窗烛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一诗,全诗为: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回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和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2023-07-16 18:13:351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赏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赏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赏析。这两句诗是来自唐朝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作者写给自己的妻子的七言绝句,这是诗人给对方的回信,写出了对妻子深深的想念,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赏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赏析1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 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赏析2 一、出自 《夜雨寄北》唐· 李商隐。 二、全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三、译文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四、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 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 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 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五、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溪)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1],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2023-07-16 18:13:431

巴山夜雨何当共剪西窗烛出自哪首诗?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解释: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出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原诗:《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语句注释: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归期:指回家的日期。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秋池:秋天的池塘。何当:什么时候。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却话:回头说,追述。创造背景: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2023-07-16 18:13:511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意思是什么?

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拓展资料一、出自《夜雨寄北》唐· 李商隐。二、全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三、译文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四、赏析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五、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溪)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1],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2023-07-16 18:14:101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意思是什么?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意思: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白话译文: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赏析: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王晏媄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2023-07-16 18:14:206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出自谁的作品,诗名是什么

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023-07-16 18:14:515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解释: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出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原诗:《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语句注释: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归期:指回家的日期。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秋池:秋天的池塘。何当:什么时候。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却话:回头说,追述。创造背景: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2023-07-16 18:15:061

何当共减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是谁写的?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的心情。这两句诗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出诗人今夜的孤寂和盼望回家的急切心理。
2023-07-16 18:15:151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下一句

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赏析:《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诗集》,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2023-07-16 18:15:252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道巴山夜雨时,啥意思

1、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  2、共剪西窗烛:在西窗下共剪烛芯剪:剪去烛花,使烛光更加明亮。西窗,西窗之下。这里指亲友聚谈指所。烛:烛花  3、却:副词。还,再,且。表示小小的转折  4、话:谈论  5、巴山夜雨时:意思指巴山夜雨时的心情整句的意思是: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何时你我重新聚首, 在西窗之下同你一道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2023-07-16 18:15:464

何时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朝代:唐代作者:李商隐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023-07-16 18:16:022

“何窗共剪西窗烛,却花巴山夜雨时”是什么意思

什么时候才能够与你在家中的西窗下一起剪烛长谈,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客栈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2023-07-16 18:16:302

故人剪烛西窗语的上一句是什么

故人剪烛西窗语的上一句:洒空阶夜阑未休。诗词名称:《琐窗寒·寒食》。本名:周邦彦。字号: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所处时代:宋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钱塘(今浙江杭州)。出生时间:1057年。去世时间:1121年。主要作品:《拜星月慢》《长相思》《大_春雨》《氐州第一》《点绛唇》等。主要成就:婉约派集大成者,负一代词名。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故人剪烛西窗语”的详细介绍:一、《琐窗寒·寒食》的全文点此查看《琐窗寒·寒食》的详细内容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迟暮。嬉游处。正店舍无烟,禁城百五。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想东园、桃李自春,小唇秀靥今在否。到归时、定有残英,待客携尊俎。二、周邦彦其他诗词《苏幕遮》、《六丑蔷薇谢后作》、《大_春雨》、《夜飞鹊·河桥送人处》、《兰陵王柳》。三、译文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柳荫深处传出乌鸦的啼鸣,我掀起小帘,站在朱门之内,身穿单衫凝神伫立。半亩大的庭院里开满了桐花,静静地笼罩着庭院,阴雨阵阵更使人愁思万端。雨滴洒落在空落落的台阶上,竟彻夜未停。何时故友相逢与我在西窗下剪烛,谈心。今夜的孤零恰如往昔夜宿楚江之畔,江风吹得灯火昏暗,说不尽少年羁旅的无限凄惨艰难。迟暮。嬉游处。正店舍无烟,禁城百五。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想东园、桃李自春,小唇秀靥今在否。到归时、定有残英,待客携尊俎。如今我已年老,时有垂暮之感。春游嬉戏的地方,旅舍酒店烟火不举,正巧是全城禁火过寒食节。酒楼上呼唤美酒的兴致一扫而光,姑且把这段豪情都交付酒徒料理。回想起故乡园中的桃李,必是迎春怒放,那如同美人嘴唇酒窝般的花朵,不知今天是否还挂在树枝?待到我归乡之时,一定还会有残存的花儿,等待着我与宾客举杯痛饮,一洗烦襟。四、注解剪烛西窗语:借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语,抒发怀乡之情。百五:指寒食节。冬至后一百零五日为寒食。旗亭:指酒楼。高阳俦侣:西汉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靥:脸上的酒窝。五、赏析这首词抒发的是词人的羁旅情怀,清真工羁旅行役之词,人所公认。词作的上片写暮春欲雨之时,由日转夜,从夜雨说到话雨,又从话雨想起昔年楚江暝宿时旅况,羁旅情味,由外及内使人深思。下片叙写寒食及节日思乡之情。寒食禁烟而饮酒,人到老年,回忆往事不胜感慨。“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开首三句即点明时间和词人彼时所处环境。薄暮时分,柳色渐渐昏暗,乌鸦盘旋聒噪,词人正站在朱户之中,小帘之后凝神沉思。首三句虽为叙写眼前景况,但仍起着渲染气氛的作用。薄暮时分,天气渐暗,群鸦乱啼,单身一人置身其间,词人的愁思、烦乱心情,即已呼之欲出了。此外“暗”与“啼鸦”也有暗示欲雨的作用。“桐花半亩,静销一庭愁雨”,这两句词人继续叙写他伫立帘后所见之景,同时景中含情,词人的愁绪已经跃然纸上。这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所描写的意境相似。黄昏时节,再加上绵绵不绝的春雨,这种意境描写虽非清真所首创,却是古典诗词中描写愁绪时最常用的典型环境。这里词人用一“锁”字使得本为抽象无形的情绪形象化,从而突出了词人此时愁闷难堪的心境。“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这三句是说那滴哒的雨声洒落在空寂的台阶上,使得词人心绪更加烦乱愁闷,直到夜深仍不停息。面对此情此景,词人不禁思绪联翩,想到何时才能与故人相会。这里化用了李商隐《夜雨寄北》诗意:“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词作至此,愁绪的内含已渐渐明朗、具体化了。歇拍三句:“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这一层词人宕开一笔,由眼前之景转而幻想从前,在变幻境界中感叹风灯零乱,少年羁旅,颇有不胜今昔之感。“楚江”,此当指长江,李白诗有“天门中断楚江开”,杜甫诗有“楚江巫峡半云雨。”“风烛”,此形容人生短暂,老年人如风前之烛。苏轼诗有“过眼百世如风灯”,杜甫诗有“风前春灯乱,江鸿夜雨悬”,所绘即此情景。下片写节日思乡之情。“迟暮。嬉游处,正店舍无烟,禁城百五。”词作由上片末尾的少年羁旅,转入叙写迟暮情景,以前之虚幻,转入眼前之说实;前之遥远回荡,此则转入本题。章法大开大合。因寒食禁烟,故曰“无烟”,“禁城百五”,也是寒食节。《荆楚岁时记》:“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寒食。”“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寒食禁烟不禁酒,故可去酒楼饮酒。“俦侣”,即伴侣。“高阳”,地名,在河南杞县。《史记》中郦生为高阳酒徒。李白诗有“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这句的意思是说,寒食节中,旗亭饮酒取乐之事,还是让高阳酒徒们去吧。这里用的是侧笔,实际上是叙说自己为愁思所缠绕,没精打采,对玩乐毫无兴趣。“想东园,桃李自春,小唇秀靥今在否”,对羁旅之愁与思家之情化成了具体的内容,那“东园”此时又是一番桃李争春,明媚春光,而那给自己留下美好印象的、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姑娘,如今是否还在?词人描述得越具体,越真切,说明其思念之情越铭心刻骨。此外,用一“否”字,词人的关切之情更显真切。歇拍三句:“到归时,定有残英,待客携尊俎,”词人归心似箭,未踏归途,心早已设想好归家时的情景。到那时,春意犹在,尚有残花挂在枝头,自己定要好好地款待自己一番。“客”字,表明词人始终未曾忘记自己的游子身分。整首词很巧妙地将现实、回忆、设想结合起来,结构天成,含蓄而又细腻,意淡而气厚。周济称赞该词“奇横”(《宋四家词选》),黄蓼园则评:“前阕写宦况凄清。次阕起处,点清寒食。以下引到思家情怀,风情旖旎可想”(《蓼园词评》)。品评颇合实际。相同朝代的诗歌《曹将军》、《下瞿塘》、《滕王阁》、《儿馁嗔郎罢妻寒怨藁砧唐眉山诗也戏为笺之》、《题艾溪》、《废贡院为米廪过之值盘_》、《送客至灵谷》、《叹_词》、《题陈朝玉爱竹轩》、《酬春湖史履庸惠四皓图》。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琐窗寒·寒食的详细信息
2023-07-16 18:16:371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英语翻译?

If you ask me why i am hanging with the candle,i would tell you the heavy rain in the Mountain Ba.
2023-07-16 18:16:485

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什么意思?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原文如下: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赏析: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期”字两见,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2023-07-16 18:17:041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什么意思啊?

1、解释 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2、出处 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3、《夜雨寄北》全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4、注释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 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1)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2)归期:指回家的日期。(3)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4)秋池:秋天的池塘。(5)何当:什么时候。
2023-07-16 18:17:241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
2023-07-16 18:17:311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什么意思

这出自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2023-07-16 18:17:406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出自哪里

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023-07-16 18:18:031

“何窗共剪西窗烛,却花巴山夜雨时”是什么意思

首先,"花"应做"话"虚写,想象 什么时候再在一起,西窗下秉烛夜谈,再说那巴山夜雨 何时,我们能相倚在西窗前,剪着一朵朵美丽的烛花,向你倾吐,我对你的无限思念,在那巴山秋雨的夜晚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注释] (1)此诗洪迈(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即寄给妻子王氏。一般认为是寄长安友人。(2)君:指在长安的友人。(3)巴山:也称大巴山,又叫巴岭,这里泛指东川一带。涨秋池:因秋雨而池塘水涨。(4)何当:何时。剪:指剪去烛花,使烛光明亮。(5)却:回转。话:谈论。 [简要评析] 这首寄内之作,一向为人们广为流传,是诗人李商隐在巴蜀时寄怀他妻子王氏之作。此诗将诗人自己与妻子之间的深情厚意和异乡的夜雨景色,贴切地融合在一起,绵绵雨中,更见两地相思情重。首句直诉离情,诗人因暂不能归家而使得离情更为浓烈。二句以秋池迅急上涨喻作诗人离情汹涌不息,内心愈加不能平静。三四句想象来日重逢时刻若回忆起今日分离时的苦恼和品味着来日团聚时的欢欣,必有一番既苦涩又甜蜜的滋味在心头盘旋。此为消释离情之处。四句诗以情起,以情结,首尾相顾,循环往复,脉络清晰明了,思绪起伏跌宕。本诗艺术手法高明,首先是运用了“悬想反说”的修辞格。诗人写作此诗的本意是因久寓蜀地寂寞之中思家情切,但他偏不先说自己思念妻子,反说妻子来信“问归期”,写亲人对自己的遥念。这样写的好处是为了达到相互映衬的目的,即用双方的共同思念来加深各自的爱恋深度。李商隐在本诗依旧运用这种笔法,首句便说妻子的思念,二句又用自己的思念呼应(但不直说,只托于池水上涨的形象),三四句再用“共剪”、“却话”呼应上文,便把两人之间那种心心相印、灵犀相通的爱恋深情写活了。其次是场景描写跳跃性大,跨度极广。首句即包括长安、巴山两地,二句突出巴山,三四句又重复长安、巴山。四句诗运用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时空转换,巧为剪接,妙合无隙,堪称天造地设之作。再次是情景交融,上涨的池水即是诗人胸怀中爱情波涛的外化,“秋池夜雨”之景中充溢了多少作者对妻子的关切的爱恋!另外,本诗中的“期”和“巴山夜雨”笔沓为文,读来摇曳多姿,铿锵成韵,富有民歌特色。全诗写得真是体贴入微,情深意切。从见他乡夜雨而生两地思念,再到盼望相见,感受至深,自然流露,凄寂之中见温情,让人在寒意中生温暖,因此这首诗是唐人寄内诗中难得的佳作。
2023-07-16 18:18:111

卿可愿待共剪西窗烛之时?是什么意思

共剪西窗烛出自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意思是什么时候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呢?这里的卿可愿待共剪西窗烛之时?可以理解为你是否愿意与其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向你表白呢。
2023-07-16 18:18:213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二四西窗雪是什么意思

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绝句虽属短制,但也讲究结构的技艺.前人有言,绝句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显示了这种工夫.“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用示现的修辞方法,写出诗人的遐想.“共剪西窗烛”,可能溶化了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的诗境,但是由夫妇化为友朋,活用了,情味更浓.“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  第四句显得更为精彩.“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承“共剪西窗”而来,为顺流之舟.在短小得只能有四句的绝句体裁里,毫不可惜地运用了重复句意,不能不谓之大胆.然而,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无单调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说,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写情,那么这一句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友情.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卜料的期待,因而示现于将来的欣慰,又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不断起伏、跳跃,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调又是和谐、统一的.  李商隐的诗,特别是他晚年的诗,感伤情绪很浓.这种感伤反映了时代的黑暗,反映了他个人遭遇的不幸.《夜雨寄北》,虽然有些欢欣的折光,总的看来,也是感伤的.只是这种感伤表现得很曲折、很深沉.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隐含了多少丰富的潜台词.这里似乎不是由于夫妻分离而感到的痛苦,实在是深深包含了诗人此时此地回顾一生的哀愁,隐含着对于现实的愤懑与绝望.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是朴实的,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这首《夜雨寄北》,表现了李商隐诗的另一种风格:质朴、自然,却同样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2023-07-16 18:18:301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是什么季节

应该是秋天秋季; 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表明是秋季.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
2023-07-16 18:18:393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全诗赏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赏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赏析。这两句诗是来自唐朝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作者写给自己的妻子的七言绝句,这是诗人给对方的回信,写出了对妻子深深的想念,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赏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赏析1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 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赏析2 一、出自 《夜雨寄北》唐· 李商隐。 二、全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三、译文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四、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 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 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 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五、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溪)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1],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2023-07-16 18:18:591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什么意思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2023-07-16 18:19:0812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道巴山夜雨时,啥意思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李商隐早年即以文才得牛党令狐楚赏识,被引为幕府巡官,并经令狐楚之子令狐 举荐,及进士第.后李党王茂元镇河阳,慕其才,辟为书记,以女妻之.他这一举动被牛党视为叛恩之行,所以令狐为相后,即使李义山屡屡致信剖析心迹,他也不予理置,义山因之始终过着极为清寒的幕僚生活,后至客死荥阳,潦倒而终,成为牛党争的牺牲品.提及义山诗作,读者往往因其内蕴的思致深曲、情感沉厚而移情折心,也往往为其辞饰的用字瑰丽、笔法沉郁、色泽凄艳、情调迷离而魂迷目眩.的确,读李商隐的诗,常令人置身于氲氲氤氤的审美氛围,得到美的感悟,但也会由于其诗作谜样的语言而难求甚解.历代诗评家对其大部诗作或以为情诗,或以为寓托之作,正如梁启超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词》等诗,讲的是什么,我理解不着.拆开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讲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种新鲜的愉快.”同样,《夜雨寄北》也是这样一首难解之诗.这首诗,有的选本也作《夜雨寄内》,是写给他的妻子的;但有人考证出,此诗写于李妻去世之后,是写给北方友人的,是一首“半托香奁,以寓感愤”之作.下面,笔者不惴浅见,对《夜雨寄北》作出管解,就请于同仁方家.新批评学派在解读诗歌时,推崇一种重视文字自身作用的“细读”方式,他们认为,文字是篇什根基,文字的选用、取舍浸透着作者的情感意图.首先,我对本诗简予“细读”:1、“君问”:您(致信)垂问,但“君”指何人,不知;“归期”:归家之期;“未有期”:没有准信.2、“巴山”:寓处;“夜雨”:最有利于表现羁旅之愁和不归之苦的境域氛围;“涨秋池”:绵密秋雨使池塘涨满,交代时令.3、“何当”:何时能够;“共剪西窗烛”:承上文苦况憧憬未来欢愉.4、“却话巴山夜雨时”:今夜的苦境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之资料.这一首诗,单从字面而解,亲切明快,不过写出了设想归后向那人谈及此时此地的情形,结构上回环对称,殊不难解.但是,由于这首诗缺乏时空转换的限制,颇乏伦次.同时,也由于本诗主体的隐在性,使诗具有了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这首诗读起来,写的是什么,让人感到摸头不着脑.这首诗究竟应作何解呢?古人论诗的“含蓄”,常以“风调”而论,“风飘摇而有远情,调悠扬而有远韵”,这是对“含蓄”和“风调”的准确诠注.窃以为,义山此诗,应是有所寓托的.义山宗“李”,虽不是皇室后胄,却常常攀龙附凤地标榜“家在山西”,且时时流露出一种“系本王孙”的优越感,但结合义山后来反差天渊的畸零不遇的命运--夹身于牛李党争,遭受排挤打压,以至坎坷失意,沦落终身--来观照本诗,是极为合适的对应参照.作者当时幕居东川,落拓困顿,和故交新贵云泥分隔,冀望于有人为之援手,这是人之常情.诗首之“君”字,究系何人,不得而知,也许确乎有过关心他的友人寄书探问,也许是臆想中对令狐等掌权者垂询的深切渴望.我觉得二种理解都可以成立.“未有期”三字则满怀着无奈失助的感喟.第二句则点出了寓地巴山,描绘了绵绵的巴山夜雨,盈池的雨水难道不正是诗人神驰长安的象喻.义山曾怀有“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的高远报负,而长安,正是诗人欲回的“天地”.第三句超越时空,遐思重逢故人的情景,事实上,这正是他蛰伏内心深处重获知遇的梦幻.第四句再次强化巴山苦况,结合前述,用意甚明.总之,义山在本诗中将渴念知遇的心思托以相思之情,满怀希望和虔诚地投寄于能够给予其全部生命和事业当权者.因此,本诗应理解为一首“风调”“含蓄”的象喻之作,而不能作一首爱情诗或思友诗解.
2023-07-16 18:19:372

何当共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时是什么意思?

何当共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时的意思是:出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原文: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翻译: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文学赏析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2023-07-16 18:19:441

谁有损人的对联

上联:思想有多远 下联:你就滚多远
2023-07-16 18:20:019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出自哪首诗?

巴山夜雨李商隐全诗是:夜雨寄北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译文: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赏析: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2023-07-16 18:20:161

根号有意义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在实数范围内:1、偶次根号下不能为负数,其运算结果也不为负。2、奇次根号下可以为负数。不限于实数,即考虑虚数时,偶次根号下可以为负数,利用i=√-1即可。根号是用来表示对一个数或一个代数式进行开方运算的符号。若au207f=b,那么a是b开n次方的n次方根或a是b的1/n次方。根号公式:√ab=√a·√b﹙a≥0b≥0﹚、√a/b=√a÷√b、√a2=|a|等,虽然可以交互使用,但这个最多运用于数学的化简。在实数范围内,偶次根号下不能为负数,其运算结果也不为负。奇次根号下可以为负数。不限于实数,即考虑虚数时,偶次根号下可以为负数。
2023-07-16 18:20:001

莲花的历史

莲的历史 :莲植物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种属之一。据古植物学家研究化石证实,一亿三千五百万年以前,在北半球的许多水域地方都有莲属植物的分布。它在地球上生长的时间比人类祖先的出现(300万年前)早得多。莲是冰期以前的古老植物,它和水杉(melase quoiagly plost roboides)、银杏(Ginkgo biloba)、中国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se)、北美红杉(Sequoia sempervirens)等同属未被冰期的冰川噬吞而幸存的孑遗植物代表。[
2023-07-16 18:20:141

根号下的定义域是什么?

根号下有意义的定义域为≥0的实数,分数中分母的有意义的定义域为不能等于0。根号定义域是根号内式子有意义的区域。根号下有意义的定义域为≥0的实数,分数中分母的有意义的定义域为不能等于0。三次方根号下的数或式子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R。如果是偶数次方根号(如二次方根号,四次方根号),那么根号下的式子必须大于等于0,因为负数没有偶数次方跟。但是如果是奇数次方根号(如三次方根号,五次方根号),那么根号下的式子可以取全体实数。因为负数也有奇数次方跟。根号x的定义域:[0,+∞)。分析过程如下:根号x可以写成√x,√x是偶次根式,需要满足被开方数非负。也就是x≥0,x≥0用区间表示为:[0,+∞)。
2023-07-16 18:20:171

平方根下面的数的取值范围

在实数范围内:1、偶次根号下不能为负数,其运算结果也不为负。2、奇次根号下可以为负数。不限于实数,即考虑虚数时,偶次根号下可以为负数,利用i=√-1即可。根号是用来表示对一个数或一个代数式进行开方运算的符号。若au207f=b,那么a是b开n次方的n次方根或a是b的1/n次方。扩展资料:1、自然定义域,若函数的对应关系有解析表达式来表示,则使解析式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称为自然定义域。2、函数有具体应用的实际背景。例如,函数v=f(t)表示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为使物理问题有意义,则时间t>0。3、人为定义的定义域。例如,在研究某个函数时,我们只关心函数的自变量x在[0,10]范围内的一段函数关系,因此定义函数的定义域为[0,10]。
2023-07-16 18:19:471

莲文化!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我喜欢
2023-07-16 18:19: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