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郑和下西洋的好处?

2023-07-16 12:41:43
余辉

 1.好处

  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大洋,实现了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再没有此类的壮举。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

  2、事件简介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三宝太监郑和从 太仓的刘家港起锚[1] (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率领200多艘海船、2.7万多人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 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 洲东部,红海、麦加。加深了明朝和南洋诸国(今东南亚)、西亚、南亚等的联系。

  3、郑和下西洋目的

  ①宣扬明朝国威(政治目的);

  ②扩展朝贡贸易(经济目的);

  ③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④出海目的是为迎佛牙。

  ⑤加强同各国的联系。

  4、郑和简介

  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 明朝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 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bikbok
郑和下西洋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大洋实现了万国朝贡盛世追及汉唐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关系。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它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禁海政策。。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再没有此类壮举。
hi投

1、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郑和下西洋揭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郑和下西洋尝试建立和平和谐的国际社会秩序;郑和下西洋是一场播撒文化理念的“香料之旅”;郑和下西洋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睦邻友好、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2、郑和一说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又作“三宝太监”),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人。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

mlhxueli

1、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郑和下西洋揭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郑和下西洋尝试建立和平和谐的国际社会秩序;郑和下西洋是一场播撒文化理念的“香料之旅”;郑和下西洋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睦邻友好、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2、郑和一说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又作“三宝太监”),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人。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

陶小凡

1、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郑和下西洋揭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郑和下西洋尝试建立和平和谐的国际社会秩序;郑和下西洋是一场播撒文化理念的“香料之旅”;郑和下西洋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睦邻友好、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2、郑和一说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又作“三宝太监”),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人。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

北有云溪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1、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郑和下西洋揭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郑和下西洋尝试建立和平和谐的国际社会秩序;郑和下西洋是一场播撒文化理念的“香料之旅”;郑和下西洋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睦邻友好、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2、郑和一说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又作“三宝太监”),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人。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

ardim

郑和下西洋的好处就是让这个历史时代更快一步的发展,并且更加繁荣富强的国家。

郑和下西洋简介50字

仿佛 v 发 v 发 v
2023-07-15 14:32:314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梗概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人创造的海上奇迹,它是世界航海史上最伟大的壮举,也因此而改变了世界的历史。 本片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中央电视台、江苏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一部大型电视纪录片。它所面对的是六百年前一项伟大的事业——郑和下西洋。 历史档案的缺失为本片的拍摄设置了巨大障碍,但一个伟大事件的痕迹不可能消逝无踪。本片摄制组在一年半的拍摄时间内,追随着郑和的足迹,遍访国内外专家以及与这一历史事件有关的人士,透过历史的迷雾探寻真相。这一人类文明史上空前绝后的壮举,使得本片获得了更加广阔的表述空间。郑和的航行预告了人类大航海时代的来临,同时表明了中华文化传统对和谐文明的世界秩序的渴求。本片从宏观、全景的角度展现这一事件的全貌和伟大意义,同时深入到历史的细节中,传递着时代的信息,力图完整准确地呈现六百年前那场不朽的海上史诗。
2023-07-15 14:32:468

郑和下西洋的简介

1、简介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三宝太监郑和从 太仓的刘家港起锚 (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率领200多艘海船、2.7万多人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 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 洲东部,红海、麦加。加深了明朝和南洋诸国(今东南亚)、西亚、南亚等的联系。  2、意义  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大洋,实现了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  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再没有此类的壮举。  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  3、郑和简介  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 明朝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 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2023-07-15 14:33:221

郑和下西洋是哪一年?

郑和下西洋是1405年。公元1405年7月11日,苏州府刘家港(今江苏省太仓县浏河口)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郑和告别了欢送的官员和黎民百姓,登上船队中最大的船只--宝船,缓缓向东驶去。这只船队总共有208艘船,光是长44丈、宽18丈的宝船就有62艘,其中有航海技术人员、管理事务人员和翻译、医生等。简介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先后访问了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岸赤道以南和麻林地(今肯尼亚的马林迪)和慢八撒(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港),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它加强了中国同这些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郑和是打开从中国到东非航道的第一人,他的航行比哥伦布首航美洲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早93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他在世界航海史上立下了一座丰碑,是世界航海事业的伟大先导者。
2023-07-15 14:33:281

郑和下西洋主要去了哪些国家

郑和下西洋主要去了爪哇国、三佛齐国、苏门答腊国、占城国、柯枝国、苏禄、锡兰山国、暹罗国、忽鲁谟斯国、阿丹国、卜刺哇国、木骨都束国、满刺加、锡兰山国、古里国、南天竺等国。郑和下西洋是我国明朝时期的著名航海行动,郑和在此期间曾七下西洋,给世界文明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郑和下西洋简介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故名。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然而,关于郑和船队的航海目的、航行范围等史实以及对七次航行的评价,仍存在争议。
2023-07-15 14:33:431

郑和简介

郑和(1371年 - 1433年),原名马三宝,回族人,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太监。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郑和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1405年7月11日,中国明朝皇帝朱棣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从太仓出发,出使西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国家,史称郑和下西洋。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在第七次下西洋期间,郑和去世,时间约在1433年(宣德八年),骨灰葬于南京弘觉寺地宫,今南京牛首山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扩展资料:人物成就郑和的奉命出使,是为与西洋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而进行活动的。郑和又从崇扬佛教或传播伊斯兰教着手,力图使有关地区和国家的人民有着统一的宗教信仰。这样,对于平衡各国之间的关系,缓解因为宗教信仰等问题而导致的国与国之间的紧张局势,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此外,郑和还通过敷宣教化,扶助弱小民族,抑止强暴,促成了各国间和平局势的建立。郑和在下西洋的过程中,为解决东南亚各国之间的矛盾,为建立亚非国家区域间的和平局势,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2023-07-15 14:33:5114

郑和下西洋(简介)50个字

两口子基督教阿胶随随便便
2023-07-15 14:34:364

“孙”明朝航海家郑和简介郑和七下西洋是为了什么?

405年7月11日,明朝开国元勋朱棣命令郑和及其副手王景弘率领28000余名士兵下西洋。这一壮举使郑和名扬天下。本文揭示了明代航海家郑和的生平简介。郑和,原名马,是一个名叫。鲍鲲香山智代村的回族。第六代祖先赛典赤赡思丁是元初中亚的有色贵族。他是布哈拉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他是云南平章人,被封为咸阳王。曾祖父伯颜是在元大德十一年。他是曾祖母马史,祖父米纳哈和祖母石闻。父亲摩诃云南阳侯,母亲文。自称咸阳世家。马的姓是中国阿拉伯语中的“马哈茂德”。由于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去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所以他从小就知道外国。明朝初年,一个叫郑和的孩子被俘虏了。可惜被收拾了,成了宫里的太监。因追随太子,立功突出,被封为郑,累为“监军”。永乐三年,王景洪等人下西洋,率领步兵27800余人,带走长44尺、宽18条的宝船62艘,满载瓷器、金银、丝绸等。从苏州的刘家岗到爪哇、苏门答腊、锡兰永乐1407年回国后,七次出国,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郑和下西洋比西方的哥伦布和达伽马早半个多世纪,船队和船只也比他们大数倍。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东南亚至今仍有不少郑和的痕迹。他的随行人员马欢的《应亚生兰》,费信的《兴厝生兰》,龚珍的《西郭帆志》,都记录了他们在这次航行中的经历,非常有价值。1435年,郑和在回国途中积劳成疾去世。以上是明朝航海家郑和的简介。接下来我来解密一下郑和七下西洋的目的。明初是国家权力向上发展的时期。此时在北方,蒙古的势力已经被驱逐出长城,明朝的封建统治得到巩固。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家越来越强大,可能会使其向海外发展。明成祖认为自己是“服务天空,统治世界”的“提供者”,并要求海外国家向他致敬。像历代功利主义的封建帝王一样,明朝的成祖宣扬国威,向外界展示财富。永乐时期,由于国力强大,明太祖成祖向外界展示了中国的繁荣,并对明初消极的海外政策表示了深深的不满。因此,法院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变化。他即位后,派遣宦官出国,召集其他国家到朝鲜,这无疑提高了明成祖的威望。郑和下西洋可以在海外炫耀他的军队,在海外吹嘘中国的繁荣,宣传明朝的伟德。同时,他也想利用自己在海外的嚣张气焰,缓解国内外一些武力夺取皇位的人的不满。有些书说成祖派郑和下西洋去寻找朱允_的下落。据说,靖南之战后,朱允_不知所措地离开了。靖难之变后,明太祖成祖的王位由他的侄子文健继承。在明成祖的疑惑中,自然是最不让人放心的事情。明祖怀疑他逃往海外避难,担心他将来对自己造成威胁,于是派郑和下西洋,秘密打探文健的行踪,以防后患。就活动性质而言,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既不是普通的商船队,也不是普通的外交使团,而是封建统治者组织起来的具有外交和贸易双重任务的船队。他的使命之一是吸引所有国家向他致敬,并与他们建立关系。为了完成这一任务,郑和下西洋后,他首先宣传了明朝成祖的诏书。向各国宣示:被明成祖赐予生命的上层势力君主,按照“天命”的意志管理着整个世界。四面八方的诸侯都要听从明成祖的话。所有国家都不应该受群众欺负,欺负弱者,分享世界和平的快乐。如果你被叫去致敬,你会得到优待。第二件事是送礼。向各国国王赠送银印,向国王和各级官员赠送王冠等礼物,表示愿意与这些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第三件事是与南海各国建立友好关系。
2023-07-15 14:34:421

郑和下西洋简介 七次下西洋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ggdgyugccsivrirjfjgefiwfcbefciqa.s disheegwudfvedhffvdfvuwgdxuwkcbwkckwhdjffiehwbckwjfiwgfiwgxnwuxiwhfjthwifbthwoqfbgybehdgitbrbeudgurhrdbfhgtirwbedbfhutrnrbefugugbrbrbeb rjrjtrjru fjtjrer fjr r tjtyvtf tjrhr f grjjwf grhrhf ghefgg rjrggrhrt g f r rjf% r r rh rrfrjjrrfbjfedbfjdhebfbiebfbfbfbfjrjduffiirbdbfcjfjrjri
2023-07-15 14:34:502

郑和下西洋简介(200字内)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很多种说法, 1.扬明朝天威 2.寻找建文帝 3.打通到欧洲的海上贸易航线,发展和扩大海外贸易。 4.实现海内外大一统的太平盛世。在这种宏伟目标的指引下,郑和奉明成祖朱棣的旨意出使海外诸国,为实现世界“大同”与“和谐”的理想追求作了不懈的努力。 5.为了传播中土的文化。
2023-07-15 14:34:591

郑和下西洋简介50字

1405年7月11日,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远航船队,访问了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阿拉伯国家)、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
2023-07-15 14:35:061

说说郑和下西洋的主要路线,并论述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地理意义。

郑和七下西洋共计到过37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①占城(今越南归仁以南)、②爪哇、③旧港、④苏门答腊、⑤阿鲁、⑥那孤儿(以上均为今印度尼西亚)、⑦ 真腊(今柬埔寨)、⑧暹罗(今泰国)、⑨满刺加、⑩彭亨、(11)急兰丹(以上均为今马来西亚)、(12)浡泥(今文莱)、(13)古里、(14)柯枝、 (15)小葛兰(大葛兰)、(16)沙里湾尼、(17)加异勒、(18)南渤里(又称南巫里)(以上均为今印度)、(19)榜葛喇(今孟加拉)、(20) 苏禄(今菲律宾)、(21)溜山(今马尔代夫)、(22)锡兰山、(23)别罗里(今斯里兰卡)、(24)忽鲁漠斯(今伊朗)、(25)祖法儿(今阿曼)、(26)刺撒(今北也门)、(27)阿丹(以上均为今也门)、(28)天方(今沙特麦加)、(29)木骨都束、(30)竹步、(31)卡喇哇(以上均为今索马里)、(32)麻林(今肯尼亚)、(33)比刺、(34)孙刺(均为莫桑比克一带)。此外,史书上还记载郑和及其副手的船队曾到过琐里(又称西洋琐里)(35)、黎代(36)、甘巴里(37)。有文献上说郑和到过33个地方,也有说39个地方。究竟哪个数字更准确,目前没有统一说法。上述地区如按现在的国家划分,则分别属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文莱、印度、孟加拉、伊朗、也门、北也门、阿曼、沙特阿拉伯、索马里、莫桑比克和肯尼亚等17个国家。
2023-07-15 14:35:142

请写出郑和下西洋的有关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24124.html?wtp=tt看看吧!
2023-07-15 14:35:255

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简介

郑和与海上丝绸之路。 《郑和与海上丝绸之路》是2005年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杨允中。本书是一部以郑和与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研究论文集介绍了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国外研究现状。与世界历史上其他航海壮举的比较研究。历史地位和影响的研究等。代表了国内外研究的最高水平。 郑和舆海上丝绸之路Ⅰ郑和下西洋和平远航的 重大意义舆深远影响郑和远航世界的历史地位郑和精神与海洋文明郑和踪迹建交考Ⅱ郑和七下西洋舆哥伦布等西方航海家之间的对比关联600年来郑和形象的演变郑和与哥伦布:历史错乱的轨迹远航600载环球共注目——法国汉学界有关郑和下西洋的研究Ⅲ中国航海大国舆发达领先地位不保的制度 体制性因素分析郑和海权的中断与明初“大一统”的制约性因素探析明朝前期的海外政策和中国背向海洋的原因——兼论郑和下西洋对中国海洋发展的危害走出郑和下西洋认识的误区——下西洋终止相关史实考辨中国古代海外交往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兼论郑和下西洋后中国航海事业的中衰Ⅴ“海上丝绸之路”舆澳门450年历史演进从龙涎香看停下西洋与澳门开埠的关系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夕阳郑和下西洋与澳门开埠初探一从“下西洋 ”到“抗东洋”双甲子之年的历史思考从朝贡贸易网到自由贸易网一中国与东南亚的区域合作及其对澳门的影响郑和精神及其启示。
2023-07-15 14:35:431

郑和下西洋的记载

明史里有。
2023-07-15 14:35:524

郑和下西洋有哪些成就?

郑和下西洋简介作为中国探索航海领域的第一人,他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众所周知,郑和下西洋并没有一次性结束,而是通过探索来寻求经验。总的来说,郑和一生在航海领域进行了七次探索。那么,那么多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路线是怎样的呢?郑和下西洋经过了哪些国家?郑和下西洋给明朝带来了哪些性的变化?郑和下西洋根据郑和下西洋的时代,郑和的航线如下:郑和第一次和第二次下西洋基本上是同一航线,都是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第一次出发是一路南下。在福建省停留一段时间后,穿越台湾省和南海,最后到达詹城。第一次下西洋的时候,郑和的队伍还处于探索阶段,第一次航行的时候也发生过一些战争。经过郑和的治疗,他与巴歇国缔结了良好的关系。第二次郑和的出发路线和第一次一样。经过占城,到达古里。郑和第三次下西洋也是从太仓刘佳港开始的。这一次的航线比第一次和第二次都长,他访问的国家也相对较多。在这次访问中,郑和也经历了战争。锡兰山的亚列库奈国王使事情变得困难。经过一番苦战,他活捉了古奈,带回明朝。在永乐皇帝的赦宥下,他将古奈送回中国,显示了明朝的风采。从郑和第四次到第七次下西洋,每次航行的距离都是相对于前三次的。航线还要进一步延伸,东非和西亚的航程已经开始,可以说开辟了新的征程。郑和下西洋有哪些成就?据史料记载,郑和下西洋的功绩很多,主要体现在海外贸易和外交军事方面。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一些专家指出,郑和和他的帆船队可能去过澳大利亚。这些历史记载可以反映郑和下西洋的成就,这些成就也代表了中国航海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郑和下西洋比欧洲探险家早了半个多世纪。另一方面,郑和下西洋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郑和下西洋王即位后,广纳天下贤才,编撰《永乐大典》。为了显示明朝的国力,明朝皇帝朱棣命令市民建造一艘大船,驶向西洋。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明成祖要求郑和下西洋寻求商机,以扩大海外贸易。有学者估计,郑和七下西洋给明朝朝廷带来了巨大的财政收入。如果换算成钱,至少有三十多万两黄金和一万两白银,解决了明朝朝廷国库紧张的问题。从外交和军事的角度来看,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明朝外交事业的进步。郑和下西洋不仅推翻了苏门答腊政权,还使斯里兰卡王国臣服于明朝朝廷。沿海经济的发展繁荣也是郑和下西洋的成果之一。在成祖成为国王之前,他意识到了发展海外贸易的重要性。为了超越他的成就,成祖皇帝把目光投向了大海。随着郑和下西洋的深入,明朝朝廷占领了朝鲜半岛,大大扩大了明朝的势力范围。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是在哪个朝代?郑和下西洋是一次航海探险,可以说是全世界最早、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在整个远征过程中,郑和作为主要领导人,率领近两万七千将士,七下西洋,探索航海领域。那么郑和下西洋是在哪个朝代呢?为什么Z郑和下西洋是发生在中国明朝初年,也就是明朝永乐年间的一次大规模航行。所谓的航海运动发生在明朝永乐年间。事实上,许多偶然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必然事件。这里把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讨论如下。首先,在明初,整个国家行政管理相对清晰,朱棣也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朱棣登基后,他的政治行动相对促进了整个国家的发展。在政局稳定、经济稳定的情况下,朱棣有了航海和社交的初步想法,并通过外交的不断拓展,拓宽了国家的整个贸易体系。第二,永乐皇帝朱棣的想法成型的时候,朱棣身边恰好有这么一个合适的人选,那就是郑和,郑和是谁?郑和,阿明人,11岁时被送到朱棣身边。总的来说,郑和是一个太监,他有一个绰号叫三宝太监。郑和是个思维敏捷的人,为靖康的中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正是因为这段经历,郑和在整体军事思想和政治敏感度上远超常人。想法确立了,也有了合适的人选,于是就有了郑和下西洋。
2023-07-15 14:36:111

郑和下西洋有哪些难点?

郑和下西洋有哪些难点?早在公元1405年,中国的航海事业就迈出了重大的一步。它的影响虽然没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那么震撼,但也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极其重要的印记。在中国明朝时期,从1405年到1433年,明朝官员七下西洋,以皇帝的任务来发扬明朝的尊严。结果郑和下西洋是相当成功的,但是从过程上来说,郑和下西洋的难度是巨大的。那么郑和下西洋遇到了哪些困难呢?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成祖下令进行的。他停泊在太仓的刘佳港,一路航行。郑和下西洋的困难是相当大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航行。没有先例和经验可供参考,一切只能靠自己摸索。就像郑和下西洋的船队组织,几百艘船如何安排,如何保持有效联系,都是需要研究的。其次,郑和下西洋规模巨大,不仅船只众多,而且随行人员众多,每次都超过数万人。确保这些人有足够的食物、衣服和用品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程。第三,地理位置的不熟悉和海上多变的天气,对于郑和下西洋来说更加危险。如果他不小心,船可能会毁了,人可能会死。第四,语言交流不畅,沿途经过的国家很多。然而,郑和要确保顺利完成明朝皇帝成祖的任务并在海外传播明朝的威望是极其困难的。郑和下西洋经过哪些国家?提到中国的明朝,很多人认为是一个不起眼的朝代,但每个时代都有其重要的影响,明朝的影响体现在航海事业上。早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一百年前,明朝就出现了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郑和的航海事迹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那么,郑和下西洋经过了哪些国家?郑和是以一种理想的状态出访过与他们建立了良好外交友谊的国家吗?郑和下西洋历史上,郑和七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起点虽然基本一致,但每次航行的路线都不一样,经过的国家也不一样。根据不同的航海路线,郑和航行过哪些国家?我的第一次旅行从南京龙江港出发,到达太仓等地。第二次旅行,到了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国。第三次行程从刘家岗出发,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游览锡兰山。第四次旅行,绕过阿拉伯半岛,第一次到达东非的马林迪等地。第五趟,经泉州,到了占城、爪哇岛,远至东非的木古图书、布拉瓦、马林等国。第六次旅行,第一次到达孟加拉等地。第七次旅行,到了印度西海岸,郑和病死了。郑和航海经过的国家并不都是互相友好相待,有的还受到一些国家的攻击。但总体来看,郑和下西洋基本实现了永乐皇帝所期望的外交目标,并与大多数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友谊。郑和下西洋故事简介以下是一个郑和下西洋模拟地图在这七次航行中,郑和到过30多个国家,包括苏门答腊、爪哇、古里和田放。远至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可能还有澳大利亚。郑和第一次航行到爪哇岛时,爪哇岛正在打内战。东方被打败,领土被西王占领占领。郑和的船队来市场做生意,被误认为是被派来救东王的,所以大约有一百人被西王杀死。郑和手下的其他军官认为士兵的鲜血不应该浪费,他们想向西方国王宣战。爪哇事件后,西王母非常害怕,派使者来道歉,希望用黄金来赔罪。总的来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损失了这么多人。按照常理,他必须参战。但郑和知道是误杀,化敌为友,和平处理此事。明朝还决定放弃西王母对他们的补偿。西王母知道后非常感激。从那以后,两国一直和睦友好。
2023-07-15 14:36:191

郑和下西洋主要经过的海洋是什么

印度洋 大西洋 红海
2023-07-15 14:36:297

郑和生平简介

  郑和(1371年-1433年), 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 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是马哈只第二子,郑和有姐妹四人 。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 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 ,法名福吉祥 。  在靖难之变中,马和在河北郑州(今河北任丘北)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 。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 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2023-07-15 14:36:455

郑和下西洋最远嗒到达哪里 请简介

公元1405年,郑和受命第一次出使西洋.当时所谓的西洋指的是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一带.首航西洋,他一共率领2.7万人,分乘坐200多艘大小船只,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浩浩荡荡南下,先后到达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腊、马六甲、印度西南海岸、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于1407年10月返回.之后,一直到1433年的28年时间里,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经历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第五次下西洋即1417年5月到1419年8月,到达的地方最远.从刘家港出发,经东海、南海,抵达越南南部、印度尼西亚,穿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孟加拉湾、印度西南海岸、波斯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往返行程近2.2万千米.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大都受到热烈欢迎,各国使者竞相访问中国.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谊,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2023-07-15 14:37:061

郑和下西洋是怎么会事,有什么意义?

【简介】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有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 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郑和在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由非洲带来长颈鹿。沈度《瑞应麒麟颂》的附图,由明宫廷画师所绘。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发展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发展的海外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郑和作为明朝的使者,每到一地,都代表明朝皇帝拜会当地国王或酋长,同他们互赠礼品,向他们表示通商友好的诚意。郑和还同各国商民交换货物,平等贸易,购回当地的特产象牙、宝石、珍珠、珊瑚、香料等。【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80几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还有有许多超出于航海之外的解读。“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但是郑和下西洋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使明初时期的国库就不那么稳定。
2023-07-15 14:37:262

郑和船队的简介

郑和船队七次下西洋,经过南海、西南太平洋、印度洋,到达东南亚、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访问了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是同时代其他远航活动无可比拟的。郑和船队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航行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郑和船队中最大的海船是宝船,是郑和率领的海上特混舰队的旗舰。郑和宝船是郑和船队中的主体,它在郑和船队中的地位相当于现代海军中的旗舰、主力舰。郑和宝船是供郑和船队的指挥人员、使团人员及外国使节乘座。同时,用它来装运宝物,有明朝皇帝赏赐给西洋各国的礼品、物品,也有西洋各国进贡明朝皇帝的贡品、珍品,还有郑和船队在海外通过贸易交换得来的物品。为此,称为“宝船”,意为“运宝之船”。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 郑和船队是由多种不同类型、不同大小、不同用途的船只组成,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居住。分工细致,种类较多。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除了宝船外还有四种:第二种马船,是一种远洋运输船,用来装运战马,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第三种叫“粮船”, 是一种远洋运输船,用来装运粮食,粮船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第四种叫“坐船”, 是一种交通远输船,用来装载人员、货物,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第五种叫“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由此可见,郑和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配合以协助船只组成的规模宏大的远航船队。郑和船队规模之大、船舶种类和数量之多是史无前例的。
2023-07-15 14:37:451

用英语写一篇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简介

It took Zheng He 28 years to lead 7 ocean journeys in total.He used compasses,ocean maps and other things to help him find new places.He went on his ocean journey with over 200 ships and about 27000 people each time.On ihs journeys,the biggest ship was about 151.8 meters long and 61.6 meters wide.He visited more than 30 countries and areas.He made the ocean journeys in order to develop trade and friendship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2023-07-15 14:38:141

郑和下西洋带回来了什么?

1、郑和下西洋带回了长颈鹿(所谓的麒麟)。  2、事件简介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三宝太监郑和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率领200多艘海船、2.7万多人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部,红海、麦加。加深了明朝和南洋诸国(今东南亚)、西亚、南亚等的联系。  3、历史评价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多个国家航海时间早几十年,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也是唯一的东方人,他更早迪亚士57年远赴非洲。
2023-07-15 14:38:241

郑和去过哪几个地方

  1、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享、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2、人物简介  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 明朝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 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于明洪 武四年(1371年)出生,是马哈只第二子,郑和有姐妹四人。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 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 棣的燕王府。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3、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三宝太监郑和从 太仓的刘家港起锚(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率领200多艘海船、2.7万多人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多个国家航海时间早几十年,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也是唯一的东方人,他更早迪亚士57年远赴非洲。
2023-07-15 14:38:342

郑和下西洋船队大部分船舶集结在哪里?史称为 起锚出海港。

太仓市刘家港(浏家港)刘家港,即今江苏省苏州太仓市东浏河镇。元海运漕粮由此出海。明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下西洋,亦由此出发。嘉靖年间,因倭寇登岸侵掠,设重兵驻守。明末港口淤浅,海运遂衰。简介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世人对船队当时的起锚地刘家港的关注,在娘娘庙得以一观。作为600年间浏河镇惟一遗留下来的郑和遗址,它成为大部分访客必去之处。娘娘庙真名天妃宫,建于元朝,主要是当地人为求海运漕粮平安而建造。1405年7月11日,作为27800名船员的统帅,三保太监郑和来到了浏河北岸的“天妃庙”跪拜,乞求海神林娘娘庇护。在七下西洋前后,他必定到天妃庙参拜和还愿,并把妈祖信仰带到了海外。 天妃宫的讲解员张小姐回忆说,过去的天妃宫占地十亩,金碧辉煌。但随着时间流逝,天妃宫也日渐衰败。如今的天妃宫只遗留下后殿,作为浏河镇郑和纪念馆。纪念馆并没有保存下多少明清时代的宝物,多是一些郑和下西洋的仿制物品或图片。馆里真正有价值的是在太仓城东半径湾村发现的元末明初时候的渔绳,和在盐铁塘挖掘的元代古船舵,但这两件古物都借自于太仓博物馆。相比天妃宫,郑和当年的起锚地更为寥落。在镇东部浏河与长江的交汇处,几艘驳船与拖轮在江面上缓慢前行,20 多艘船只停靠在浏河闸内。浏河镇党委宣传委员张英指着5米宽的江堤说,左岸汇入长江的河流是解放后疏浚的新浏河,当年郑和船队开拔的老浏河就在堤岸右边。由于浏河泥沙淤塞,刘家港口亦逐渐萎缩。2005年7月7日,记者看到的老浏河已经变成一片青色农田,浏河水断流,在接近入江口的百米处萎缩成一汪废弃的小溪流。“天下第一码头”海运千艘、盛极一时的繁荣景象虽不复见,但借助于浩瀚的史料和浏河镇郑和纪念馆中的仿制物品和图片,可以依稀想象。当时的刘家港内停满了南京、太仓等地制造的各种海船,208艘船自然排列成燕形,郑和长约44丈4尺,宽约1 8丈的宝船居中,百余艘坐船紧紧围绕在其四周。在刘家港鼎盛时期,生活在太仓的船员就有27800人。此外,还有几倍于船队的船夫,以及为举行盛大祭礼活动而忙碌的差役。在码头上走动的,除了驻扎在当地的官兵、军运漕粮的士兵、本地居民外,最活跃的还属那些满怀淘金梦想的人士——做贸易的商贾、随郑和来华的藩王、使节和随员等。据史料记载,明成祖在位22年,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使节来华就有318次,平均每年15次;1423年,出现了 17国使节1200人到明朝朝贡的盛况。明成祖为了“以柔怀人”,还允许使者带私货来华贸易。为接待海外宾客,太仓还开设了娄江西馆、娄江南馆。于是,来华使者们回国的第一站——刘家港,成为最为便利的贸易集市。“海外使节多是拿宝物、香料、药材、珍奇动物等换取中国民间的瓷器、丝绸、茶叶、漆器等物品。600年前,胡椒、苏木比黄金还贵重,中国从海外进口100斤胡椒,当地价值1两银子,到国内集市上出售20两,利润丰厚。”太仓民间郑和研究学者陆静波说。刘家港起于南宋,兴于元代。在疆域广大的元朝,为实现它南粮北运的经济需要,元朝政府在短短几十年间,重修大运河,新辟海运,不断扩大海外贸易,使刘家港成为当时江南漕运和海运的集结地。陆静波说,民间流传中最有传奇色彩的江南首富沈万三,当时就寓居于刘家港,并经常泛海经商。希望对你有帮助
2023-07-15 14:38:461

有什么书具体的介绍郑和下西洋的???

记载郑和下西洋的“三书一图” ──《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郑和航海图》 张箭 (四川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 郑和七下西洋是明初盛事,也是世界大航海时代的滥觞。记载反映涉及下西洋的典籍文献很多,还有明人讴歌下西洋的长篇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但最为集中、全面、系统记载的重要史籍莫过于“三书一图”──即《瀛涯胜览》《星搓胜览》《西洋番国志》和《郑和航海图》。 《瀛涯胜览》由马欢著,郭崇礼协助编撰。马欢字宗道,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回族,信伊斯兰教(“西域天方教”),懂阿拉伯语。因“善通番语,遂膺斯选。三随耕轺,跋涉万里”(《瀛涯胜览·后序》)。他先后参加了第四次(1413年)、第六次(1421年)、第七次(1431年)下西洋,以翻译的身份和亲身的经历把所到各国的见闻撰写成书。书中记载了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旧港(今印度尼西亚的巨港)、暹罗(今泰国)、满剌加(今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哑鲁(今印尼阿鲁群岛)、苏门答刺(腊)、那孤儿(今苏门答腊岛西北部)、黎代(今苏门答腊岛北部)、南浡里(苏门答腊岛西北部)、锡兰山(今锡兰—斯里兰卡)、小葛兰(今印度西海岸南端奎隆)、柯枝(今印度西海岸柯铁)、古里(今印度西海岸科泽科德—卡利卡特)、溜山(今马尔代夫)、祖法儿(今阿曼沿海佐法儿)、阿丹(今也门亚丁)、榜葛刺(今孟加拉)、忽鲁谟厮(今伊朗霍尔木兹海峡沿岸)、天方(今沙特阿拉伯麦加)等二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况。每一个国家都单独成篇,皆记录前去的航行路线。是书以简洁的文字对其位置、沿革、重要都会港口,山川地理形势,社会制度和政教刑法,人民生恬状况,社会风俗和宗教信仰,生产状况、商业贸易和气候、物产、动植物等做了翔实而生动的叙述。该书对同一个国家的描述在下西洋的“三书”中最为具体详赅。为研究15世纪初这些 国家的基本状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如同马欢自诩那样:“俾属目者一顾之顷,诸番事实悉得其要”(《瀛涯胜览·自序》)。该书是研究郑和下西洋和中西交通史的基本史籍之一。 《瀛涯胜览》成书于1451年,有《纪录汇编》本、《国朝典故》本、《胜朝遗事》本和《三宝征彝(夷)集》本。1935年冯承钧先生据前三种版本做《瀛涯胜览校注》。商务印书馆列入“史地小丛书”内出版,1955年中华书局重印。这也是今天较易找到的该书铅印本。《瀛涯胜览》影响最大,明束便有张升改正本;当代日本有小川博译注本《中国人の南方见闻》。英美有米尔斯的英语译注本《大洋沿岸全观》(J. V. G. Mills:The Overall Survey of the Ocean Shores)。 《星槎胜览》的作者费信,字公晓,吴郡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年十四时,代亡兄当兵,戍江苏太仓。二十二岁时,“选往西洋,四次随从正使太临郑和等至诸海外,历览诸番人物风土所产”(《星槎胜览·自序》)。费信先后参加了第三次(1409年)、第四次(1413年)、第五次(1416年)、第七次(1431年)的下西洋,是下西洋史地“三书”的作者中下西洋次数最多的作者。费信说他“二十余年,历览风土人物之宜,采辑图写成帙”(《星槎胜览·自序》)。这似乎说该书原配有绘画插图(包括地图海图)。但后来插图亡佚,没人见过(估计是插图未曾刊刻行世)。《星槎胜览》分前后两集。前集所记占城国、宾童龙国(今越南南部)、昆山(今越南南部)、昆仑山(今越南昆仑岛)、交栏山(今印尼加里曼丹亚格兰岛)、逞罗国、爪哇、旧港、满刺加国、九洲山(马来西亚霹雳河河口)、苏门答刺(腊)国、花面国(苏门答腊西北布腊斯岛)、翠兰屿(尼科巴群岛大尼科巴岛)、锡兰山国、小口具喃国(今印度奎隆)、柯枝国、古里国、忽鲁谟斯国、刺撒国(今也门木卡拉附近)、榜葛刺国──均为费信亲身游历过的国家和地区。后集所记真腊国(今柬埔寨)、东西竺(今新加坡一带)、淡洋(印尼苏门答腊塔米昂地 区)、龙牙门(新加坡以南印尼林加群岛)龙牙菩提(今马来西亚凌加卫岛)、吉里地闷(今东帝汶)、彭坑(今马来西亚东海岸彭亨河地区)、琉球国(今日本冲绳)、三岛(今菲律宾吕朱岛一带)、麻逸国(今吕宋岛)、假里马打国(今印尼加里曼丹西部卡里马塔岛一带)、重迦逻(印尼爪哇北岸泗水)、渤泥国(加里曼丹西北文莱)、苏禄国(今菲律宾苏禄群岛)、大口具哺国(疑在小口具喃—小葛兰—奎隆附近)、阿丹国、佐(祖)法儿国、竹步国(今索马里朱巴州地区)、木骨都束国(索马里摩加迪沙)、溜洋(山)国、卜刺哇国(今索马里巴拉韦一带)、天方国、阿鲁(群岛)国等国家和地区,均为采辑旧说传闻而成,其中有些内容采自元代汪大渊的《岛夷志略》。所记四十余国对其位置、沿革、都会、港口、山川地理形势,社会制度及政教刑法,人民生活状况,社会风俗和宗教信仰以及生产状况,商业贸易和气候、物产、动植物等,做了扼要的叙述。该书补充丁《瀛涯胜览》所未收录的二十多个亚非国家和地区,对于研究15世纪初亚非各国,特别是下西洋船队抵达访问的三个非洲国家(竹步、术骨都束、卜剌哇)的基本情况,极有价值。书中对郑和船队访问各国的一些情况,也做了记述,是研究下西洋和中西交通史的重要史籍之一。 《星槎胜览》成书于1436年,比《瀛涯胜览》更早。凡《星槎》与《瀛涯》相同的篇章──国家和地区,《星槎》都甚为简略,《星槎胜览》于条目正文之后皆有一首(纪行)诗,简扼吟诵前面的内容,这在形式上算一种创新。 《星槎胜览》原本今可见者有《国朝典故》本,罗以智校传抄明钞本,罗振玉影印天一阁本。1938年冯承钧以罗以智本为底本,参校一、三两本,成《星槎胜览校注》,商务印书馆列人“史地小丛书”内出版,1954年中华书局重印。这是今天较易见到的铅印本。《星槎胜览》近代有荷兰人罗克希尔(W.W.Rockhill)的英译本(分载于《通报》(T"oung Pao)1914年总第15卷,1915年总第16卷);当今有英人米尔斯(J.V.J. Mills)英译,德国人曾塔克(Roderich Ptak)注释的单行本《星槎(上)的全观》(The Overall Survey of the Star Raft,1996) 《西洋番国志》的作者为巩珍。巩珍号养素生,应天(今江苏南京)人,兵士出身。宣德五年(1430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他为幕僚随行往还三年,历二十余国,凭通事转译,询悉各国事迹。向达先生认为巩珍所据的通事多半指马欢,大概他利用过马欢的记录。巩珍归后写成《西洋番国志》一卷。全书二十则,卷首收有未见于他书的皇帝敕书三通。《西洋番国志》在条目篇章设置、顺序、国家地区的译名等方面与《瀛涯胜览》一样,在内容上也与《瀛涯胜览》基本类同。《西洋番国志》的文笔要好一些,如同钱曾说它“叙事详枝,行文瞻雅”(《读书敏求记史地舆图》)《西洋番国志》成书最早,早在“宣德九年(1434年)(便)编次成集”(同上)。但可能因它(他)依赖于通事(很可是马欢)的翻译记录,如他自己所说“汉语番言,悉凭通事转译而得,记录无遗”(《自序》),研究性稍逊一筹。故写成后长期未刊,未能流行,以致于学界都以为它失传亡佚了解放前夕发现手抄本,解放后才由向达先生整理校注,196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铅印本;2000年,中华书局又把向先生校注和整理的《西洋番国志》、《郑和航海图》、《两种海道针经》三种书合成一本再版重印。 《西洋番国志》的价值一方面在于比勘对校等;一方面在于它独有的巩珍自序和所附的三通皇帝敕书。例如《自序》中提到的指南针—水罗盘的航海应用:“皆斫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又如谈到的宝船和水船的情况:“其所乘之宝舟,体势巍然,巨无与敌,蓬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水船载运,积贮仓舟者(储),以备用度”──已成为今日耳熟能详的常见引文。《西洋番国志》译成英语似可译成The Annals nf the Foreign Counties in the Western Ocean。 下西洋的史地三书有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比较短小精悍简明扼要,每本在两万字左右。堪称惜墨如金,字字珠玑。不过,较之哥伦布的《哥伦布首航日记》(已有中译本,约10万字),维尔霍的《达·伽马首航日记》(A Journal of the First Voyage of Vascoda Gama,译成汉语约20万字),皮加费塔的《麦哲伦环球航行日记》(The Journal of Magellan"s Voyage Around the World,译成汉语约40万字),下西洋史地三书又显得有些过于简略。 《郑和航海图》本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后人今人为方便多简称为《郑和航海图》。该图约成于洪熙元年(1425年)至宣德五年(1430年)间。原图为自右而左展开的手卷式,明茅元仪收入《武备志》卷240后改为书本式,包括茅元仪序1页。图20页,《过洋牵星图》2页(四幅)。 该图绘制于第六次下西洋之后,全体下西洋官兵水手守备南京期间。其时正值明宣宗朱瞻基酝酿再下西洋(即第七次)之际,是为适应需要集体编制而成。全图以南京为起点,最远至非洲东岸的慢八撒(今肯尼亚蒙巴萨)──这也是多数学者赞同郑和远航最远到达东非肯尼亚的主要有力证据。图中标明航线所经亚洲各国的方位,航道远近、深度,以及航行的方向、牵星高度;一一注明何处有礁石浅滩。图中列举自江苏太仓至忽鲁谟斯(厮)(伊朗霍尔木兹)的针路(以指南针标明方向的航线)共56线,由忽鲁谟斯(厮)回太仓的针路共53线。往返针路全不相同,表明船队在远航中已灵活地采用多种针路以适应和利用季风洋流,体现了高超的航海技术和较高的海洋气象科学水平。郑和船队所经之地均有命名,图中地名共约五百个,其中外国地名约三百个,大大超过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所收的外国地名。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该图仍采用传统的一字展开式画法,图中的地域大小、远近、比例只是相对而言正确,有的地方方位甚至有错。但只要了解其绘制方法,结合其所记针路及所附的《过洋牵星图》,并以今图对照,便可发现该图在描绘亚非沿海各地形势,以及认识海洋和掌握航海术方面,在当时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所以该图不仅是研究郑和下西洋和中西交通史的重要图籍,在世界地图学史、地理学史、航海史上也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郑和航海图》译成英语似可译成The Nautical Chart Reflected Zheng He"s Voyage。研究《郑和航海图》有所成就者解放前有冯承钧、范文涛、张礼千等先生,解放后有向达、郑鹤声、徐玉虎(台湾)等先生。 《郑和航海图》今流传于世的有明天启刻本、清道光木活字本和康熙初年的日本刊本。现在较易见到的铅印本有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向达校注整理的《郑和航海图》单行本和该局2000年重印的三种书的合订本。 总之,记述下西洋盛事的三书一图各有千秋,互相补充,交相辉映,相映成趣,是我们今天认识了解研究郑和下西洋和明初(15世纪)亚非各国历史地理的基本文献和珍贵史籍。 【 作者简介 】张箭(1955—),男,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南开大学历史系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中世纪史,中国中古史。 (本文转载自《历史教学》2005年第2期 总第495期) 2006-03-28 下载: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07-15 14:38:572

郑和下西洋的吴宣是怎么死的

张国舅和宋天一直把吴宣追到悬崖边,宋天对吴宣说,你作恶多端,天怒人怨!今天,我要你新仇旧账一起偿还!吴宣逆贼叛乱,咎由自取坠崖而亡。
2023-07-15 14:39:083

郑和下西洋的电影有吗?

有的
2023-07-15 14:39:284

郑和下西洋的剧情简介

大明洪武年间,少年马和从云南被征入宫为太监,分到燕王府当随从。燕王朱棣胸有大志,在守边岁月中经受了磨炼,尤其结识高僧姚广孝后,更是开阔了胸襟。他与父皇朱元璋的海禁政策越来越不合拍。在跟随朱棣守卫北平和边陲的日子里,马和逐步成长起来,其良好的素质,为以后的建功立业打下了基础。皇长孙朱允炆君临天下,为巩固皇权开始削藩,燕王朱棣首当其冲。为了生存,朱棣被迫装疯,饱受屈辱。郑和的结拜姐姐宋莲芯,也被奸臣所谋。朱棣在绝境中毅然率领八百壮士起兵,展开了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役。战争中,马和与姚广孝、张玉等人一样功勋卓著,尤其在郑村坝一役,他奋勇救朱棣于危难,从此更被燕王视为心腹。朱棣登基后,为洗清自己的“篡逆”之名,决心直追汉武唐宗,开创一代盛世。登基之初,他赐马和姓“郑”,随之,悄然改变朱元璋的禁海国策,任命35岁的郑和为统率大明宝船队下西洋的钦差总兵官。永乐三年7月11日,郑和率二万七千八百余人,从南京、太仓一带至福建长乐太平港扬帆出海。郑和宝船带领着庞大的大明船队,从此开始长达28年的海外宣扬国威和寻求贸易的远航。朱棣是大航海的决策者和组织者。从船队出海的电视剧郑和下西洋第一天起,他就在陆地上指挥、控制和支持着这一伟大的航程。他下令在江浙、福建、广东、湖北一带造船,并在全国范围扩大瓷器、丝绸、茶叶等出口货物的生产。同时,借大航海之机实施永乐盛世,开始编纂《永乐大典》,疏浚京杭大运河。他还与姚广孝微服私访,恢复生产,与民休息。徐皇后也励行节俭,并抱病亲身劝桑。从而,使国家迅速实现了复兴,为下西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保障。郑和率船队第一次下西洋,恢复了明王朝对南洋诸岛的管辖,命名了景弘岛、永乐群岛等。此间,郑和船队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打击大海盗陈祖义。此人在南洋地区多年为非作歹,无人治服,致使大明与南洋航道不通。郑和率船队与其斗智斗勇,终于为南洋各国除了一害。大明宝船队在访问了南洋和南亚的占城、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古里、旧港等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均推行和平外交,迅速发展了大明王朝在海外的影响,尤其和当时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印度南部海域地区的人民,结成了无比亲密的关系。船队归来时,朱棣并没有被胜利所陶醉。他的目光不再是停留在“宣扬国威”或暗中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而是决心以更加开放的思路,支撑起一个前无古人的大航海事业。这样一来,从皇上到百姓的观念都已转变,使商品经济的萌芽加快发生了。那个时代,海上航行的实力,实际代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海船的鼎盛,又象征着国家的富强、技术的发达,文化的进步。随着郑和船队走向海外世界,这位君王不仅追求“四海宾服,万邦来朝”的目标,而且,一心想开辟唐宋以来出现的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广泛传播到东南亚和亚非大陆。在此基础上,朱棣还开始了一系列更大的手笔。其中之一即决定将北平改为北京,下令大规模营建新的京城,包括今天的故宫,基本上还是明初打下的基础。朱棣让郑和在与西洋诸国交往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德服人,不恃强凌弱。经济上则厚往薄来,给予各国诸多好处,树立了泱泱大国的风范。在当时的世界上,大明船队很好的发挥了一个大国维护地区和平的作用。郑和在此期间,率领船队在马六甲和忽鲁谟斯等国建立了货栈,与阿拉伯人、波斯人、欧洲人广泛展开贸易。锡兰国篡位者亚烈苦奈儿背信弃义,想劫持大明船队,郑和出于无奈被迫还击,但他始终坚持“自古知兵非好战”的信条,以智慧和宽容,正义与威力,来化解两国之间的危机。徐皇后的病逝,使朱棣伤心欲绝。好在大明船队再次航海归来,特别是郑和将桀骜不逊的亚烈苦奈儿押来大明,听候皇上裁决其生死时,朱棣以中华文明来处置此案,最终感化了这个凶暴的国王。郑和越是走向未知,朱棣就越激起万丈雄心。他不满足于已知领域,想让郑和把船队带到更远,去穷尽整个世界。就在这时,发生了北京故宫三大殿遭雷击被毁事件,有人趁机攻击下西洋花费上千万两白银,并指责郑和有贪污之嫌,及他拥兵自重,在海外另有所图,这让朱棣起了疑心。姚广孝以年迈之躯,向朱棣陈述自己的看法,多国使者对郑和及船队的肯定,尤其永乐朝和海外这些国家友好往来的铁一般事实,让朱棣又一次猛醒过来,他排斥了种种攻击,重新让郑和回到船队,踏上了遥远的非洲东岸之行。此次,郑和率船队完成了从太平洋到印度洋的历史性跨越,与非洲各国建立起牢固的友好关系。朱棣多次亲自率兵征讨漠北,解除了北方最后的军事威胁。此时,实现了大明对西南、西北、东北地区的完整管辖,奠定了中华民族宽阔的疆域版图。在凯旋途中,他病情加重。临死前,他仍然牵挂着身在海外的郑和船队。郑和船队返航归来,朱棣已病逝于漠北返程途中。皇太子朱高炽即位,果然马上重施海禁。朱高炽放出了一直反对下西洋的户部尚书夏原吉,罢撤下西洋的一切活动。郑和改职为南京守备,带领船队官兵负责修建大报恩寺。期间,郑和被人视做祸国殃民的“国贼”,特别是他从海外带入的新奇见解与知识,更为传统观念所不容!珍贵无比的《航海日记》,也被当做妖言罪证焚毁,水师与海船尽遭裁撤。凶险莫测的命运,令郑和痛苦欲绝,他深感“帝王不可信,亲人不可期,荣辱不可计”,欲饮恨自尽。这时,朱高炽却突然病逝,年轻的朱瞻基即位。宣德帝发现祖父永乐朝轰轰烈烈的朝贡贸易,已经销声匿迹,前来谨见中国皇帝的外国使臣也大大减少,并且海上又开始不宁静了。他领悟到下西洋的重要之所在,力图恢复朱棣时代的鼎盛,于是下旨重用已经六十多岁的郑和,让他和王景弘一道,继续接掌宝船队,重建水师,再度巡洋。宣德六年,郑和率领二万七千人,开始了第七次下西洋。这是郑和最后一次出洋。他访问了二十多个国家,让各国重新看到了明王朝的威望,恢复和建立了相互友好关系和贸易。这次航程,郑和感到身体已经每况愈下。他想率领船队访遍西洋诸国,便分出若干船队,由副使们分头率领,到一些国家去宣诏和贸易。最后的航行中,郑和的愿望是要越过“风暴角”,从海上去寻找大西洋和欧洲陆地。他不顾朝廷命令,率船队主力驰入南半球,他试图穿越新大洋,接触神秘的西方世界。但是,在距好望角近在咫尺的地方,郑和被朝廷力阻回国。他已经快油枯灯尽,终于病逝于归途。
2023-07-15 14:39:501

郑和下西洋是在哪一年

中文名称郑和下西洋时间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件简介郑和下西洋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2023-07-15 14:40:071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资料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宦官郑和率领的船队在15世纪初五次下西洋进行贸易和外交活动的历史事件。以下是关于郑和下西洋的:1. 时间:郑和下西洋的时间为1405年至1433年,共进行了5次下西洋。2. 船队规模:每次下西洋,郑和都率领几百艘大船和小船组成的庞大船队,总数约有300多艘船。3. 船队构成:郑和的船队由“宝船”、“巨船”、“夹板船”、“水手船”等不同类型的船只组成,其中“宝船”是最大的船只,船身约80多米长。4. 下西洋路线:郑和的船队一般是从中国的南方港口出发,沿着南海、印度洋到达东非、阿拉伯半岛和印度等地,进行贸易和外交活动。5. 郑和下西洋的经济贡献:郑和下西洋的贸易活动,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增加了中国的海外贸易收入,对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具有积极意义。6. 郑和下西洋的外交影响:郑和下西洋的外交活动,增进了中国与海外国家之间的交流,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维护了当时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尊严。7.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海上贸易和外交活动的重要事件之一,对推动中国向海洋开放和走向世界,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2023-07-15 14:40:195

郑和下西洋的英文资料

[edit] ExpeditionsBetween 1405 and 1433, the Ming government sponsored a series of seven naval expeditions. Emperor Yongle designed them to establish a Chinese presence, impose imperial control over trade, and impress foreign peoples in the Indian Ocean basin. He also might have wanted to extend the tributary system, by which Chinese dynasties traditionally recognized foreign peoples.Zheng He was placed as the admiral in control of the huge fleet and armed forces that undertook these expeditions. Zheng He"s first voyage consisted of a fleet of perhaps 300 ships[6] (other sources say 200)[7] holding almost 28,000 crewmen. These were probably mainly large six-masted ships - it is now thought that the large and flat nine-masted "treasure ships" were probably river ships used by the Emperor.On the first three voyages, Zheng He visited southeast Asia, India, and Ceylon (today known as Sri Lanka). The fourth expedition went to the Persian Gulf and Arabia, and later expeditions ventured down the east African coast, as far as Malindi in what is now Kenya. Unspecified officials have reportedly endorsed the theory, so far unproven, that one of Zheng He"s ships foundered on the rocks near Lamu island, off the coast of today"s Kenya, with survivors swimming ashore, marrying locals and creating a family of Chinese-Africans that is now being reunited with the Chinese motherland [9]. Throughout his travels, Zheng He liberally dispensed Chinese gifts of silk, porcelain, and other goods. In return, he received rich and unusual presents from his hosts, including African zebras and giraffes that ended their days in the Ming imperial zoo. Zheng He and his company paid respects to local deities and customs, and in Ceylon they erected a monument honouring Buddha, Allah, and Vishnu.Zheng He generally sought to attain his goals through diplomacy, and his large army awed most would-be enemies into submission. But a contemporary reported that Zheng He "walked like a tiger", and did not shrink from violence when he considered it necessary to impress foreign peoples with China"s military might. He ruthlessly suppressed pirates who had long plagued Chinese and southeast Asian waters. He also intervened in a civil disturbance in order to establish his authority in Ceylon, and he made displays of military force when local officials threatened his fleet in Arabia and East Africa. From his fourth voyage, he brought envoys from thirty states who traveled to China and paid their respects at the Ming court.In 1424, the Yongle Emperor died. His successor, the Hongxi Emperor (reigned 1424–1425), decided to curb the influence at court. Zheng He made one more voyage under the Xuande Emperor (reigned 1426–1435), but after that Chinese treasure ship fleets ended. Zheng He died during the treasure fleet"s last voyage. Although he has a tomb in China, it is empty: he was, like many great admirals, buried at sea. [10]Zheng He, on his seven voyages, successfully relocated large numbers of Chinese Muslims to Malacca, Palembang, Surabaya and other places and Malacca became the center of Islamic learning and also a large international Islamic trade center of the southern seas.His missions showed impressive demonstrations of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and technological might, but did not lead to significant trade, since Zheng He was an admiral and an official, not a merchant. Chinese merchants continued to trade in Japan and southeast Asia, but Imperial officials gave up any plans to maintain a Chinese presence in the Indian Ocean and even destroyed most of the nautical charts that Zheng He had carefully prepared.[citation needed] The decommissioned treasure ships sat in harbors until they rotted away, and Chinese craftsmen forgot the technology of building such large vessels.http://en.wikipedia.org/wiki/Zheng_He郑和下西洋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相互了解。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世。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裏、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洲.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11日)奉诏出使西洋。同年冬,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汶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6]。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剌(孟加拉),史载「於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第七次下西洋 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於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遗体埋葬於古里[7],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编辑] 目的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目前不同的历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编辑] 耀兵海外,宣扬朱棣天下观《明史·郑和传》中记曰:「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编辑] 寻找建文帝明代多种文献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明史u2022郑和传》中记曰:「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 《西山杂志u2022三宝太监下西洋》「永乐三年成祖疑惠帝南逃,命中官郑和、王景弘、张文等造大船百艘,率军二万七千余」。 顾起元《客座赘语·宝船厂》:「宝船之役,时有谓健文帝入海上诸国,假此踪迹之」。 [编辑] 包抄帖木儿帝国历史学家向达、尚钺提出郑和下西洋是针对帖木儿帝国[8],联合印度包抄帖木儿帝国后方,牵制其东进[9]。明初时,帖木尔帝国进攻明朝,因此从海外包抄是郑和的一个主要目的。
2023-07-15 14:40:392

郑和下西洋的七次时间及简介

郑和下西洋【简介】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2023-07-15 14:40:542

郑和下西洋的七次时间及简介

:http://bbs.godeyes.cn/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100&ID=34891
2023-07-15 14:41:033

郑和下西洋主要去了哪些国家郑和下西洋去过多少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下西洋主要去了爪哇国、三佛齐国、苏门答腊国、占城国、柯枝国、苏禄、锡兰山国、暹罗国、忽鲁谟斯国、阿丹国、卜刺哇国、木骨都束国、满刺加、锡兰山国、古里国、南天竺等国。郑和下西洋是我国明朝时期的著名航海行动,郑和在此期间曾七下西洋,给世界文明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郑和下西洋简介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故名。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然而,关于郑和船队的航海目的、航行范围等史实以及对七次航行的评价,仍存在争议。
2023-07-15 14:41:091

郑和下西洋是怎么回事???

明太祖为了展示国威,寻找建文帝,让郑和率船队到东南亚、南亚。
2023-07-15 14:41:196

郑和远航的意义是什么

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对亚非交往影响很大 比欧洲早半个世纪成为航海先驱
2023-07-15 14:42:072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或成就是什么?

  1、意义  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大洋,实现了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再没有此类的壮举。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  2、简介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三宝太监郑和从 太仓的刘家港起锚(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 率领200多艘海船、2.7万多人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 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 洲东部,红海、麦加。加深了明朝和南洋诸国(今东南亚)、西亚、南亚等的联系。  3、人物简介  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 明朝太监 ,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 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2023-07-15 14:42:352

精通郑和下西洋的人进!!!

汗死~~~~- -
2023-07-15 14:42:4615

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朝贡贸易朝贡贸易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它是政治手段和经济手段的混合体。在西北内陆边疆地区,朝贡贸易的政治含义往往超过经济目的,但并不绝对。为了西北内陆边疆的安定,朝贡贸易大多属于赔钱生意,有时候还会“赔人”(和亲)。中国历史上在很长时间里,东南沿海对于中央政府基本上不具威胁,因此,东南沿海的海洋贸易与朝贡贸易,长期都是赚钱的生意,并且成为中央政府的主要财源之一。
2023-07-15 14:43:121

郑和七下西洋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一、成功的原因 1、明朝前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2、明成袓永乐帝的大力支持 3、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4、当时明与南亚、东南亚各国交往频繁,友好往来 6、陆路的“丝绸之路”中断,“海上丝绸之路”开始5、郑和的领导能力和其团队的出色完成任务,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2、郑和下西洋简介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三宝太监郑和从 太仓的刘家港起锚 (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率领200多艘海船、2.7万多人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 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 洲东部,红海、麦加。加深了明朝和南洋诸国(今东南亚)、西亚、南亚等的联系。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多个国家航海时间早几十年,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也是唯一的东方人,他更早迪亚士57年远赴非洲。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这是可信性较高的观点。一说寻找建文帝朱允炆,《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一说发展贸易,正史称郑和下西洋使“国用羡俗”、“宝物填溢”。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 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
2023-07-15 14:43:321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到过多少个国家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郑和是我国明朝时期著名的航海家,其在仕期间,曾七下西洋。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政府采取的措施是派郑和出使西洋。郑和的船队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下西洋简介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然而,关于郑和船队的航海目的、航行范围等史实以及对七次航行的评价,仍存在争议。
2023-07-15 14:43:411

郑和下西洋是去干嘛的

拉拢各小民族
2023-07-15 14:43:537

我想知道,郑和下西洋时,到达的国家地区详细资料.

七次``非洲``
2023-07-15 14:44:103

关于郑和下西洋(2个问题)

1.因为他有顽强的意志。2.
2023-07-15 14:44:204

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点是什么

苏州刘家港
2023-07-15 14:44:4110

关于郑和的简介

111111
2023-07-15 14:45:246

郑和下西洋的路线是什么

  1、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 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2、事件简介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三宝太监郑和从 太仓的刘家港起锚(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率领200多艘海船、2.7万多人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 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 洲东部,红海、麦加。加深了明朝和南洋诸国(今东南亚)、西亚、南亚等的联系。  3、人物简介  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 明朝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 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于明洪 武四年(1371年)出生,是马哈只第二子,郑和有姐妹四人。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 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 棣的燕王府。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2023-07-15 14:45:491

郑和下西洋有什么好处

传播中国的宫刑,想进宫就要先自宫,哈哈
2023-07-15 14:46: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