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凡尘
-
“知行合一,止于至善”,就是思想与行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统一,追求事业完美无缺。“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简单通俗理解即为德兼备,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知行合一”出自:明朝思想家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寓意思想与行动的高度统一。
“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白话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扩展资料
知行合一提出背景:
王阳明在贵阳北部修文县县城龙场镇龙场悟道之后 , 非常深切地了解到了生命的真相,是一种苦思后的彻悟。王阳明认为心灵态度决定行为方式、世界观点,例如《列子》故事之“疑邻窃斧”。从此与朱熹学说分道扬镳,建立了心学体系大成的开端。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
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纠朱学之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知行合一
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王阳明说,不动于气,是谓至善。至善,就中的状态,就是孔子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就是无善无恶的开悟境界,就是佛法说的如如不动。2023-07-15 13:06:4415
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止于至善是指处于最完美的境界。“止”是指达到,“至”是指最、极。止于至善出自春秋时期曾子的《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止于至善的近义词:至善至美、十全十美、白璧无瑕、白玉无瑕、完美无缺、尽善尽美、精美绝伦、浑然一体、止于至善、无懈可击。止于至善的反义词:漆黑一团、暗无天日、黑天摸地、黑灯瞎火、昏天黑地、一团漆黑、天昏地暗、有天无日、不见天日、惨无天日。曾子是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2023-07-15 13:07:581
“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解释〗止:达到;至:最,极。达到极完美的境界。宋代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解释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牵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亲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其意为:修身育人,都必须达到完美的境界而毫不动摇。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2023-07-15 13:08:272
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止于至善的意思是:指处于最完美的境界。止:达到;至:最,极。1、拼音:zhǐ yú zhì shàn2、译文:aim at absolute perfection、arrive at supreme goodness3、近义词:登峰造极、完美无缺、十全十美4、反义词:毫无是处、漆黑一团5、词类:汉语成语6、出处:西汉·戴圣编《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译文: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再推己及人,使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扩展资料宋代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解释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牵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亲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其意为:修身育人,都必须达到完美的境界而毫不动摇。这里的“大学”,是针对“小学”而言的,“小学”即礼、乐、射、御、书、数,属于“艺”的层面,称六艺,而“大学”是修身之学,使人成为道德上的完人之学,属于“道”的层面。道和艺,一为形而上,为体,为性,一为形而下,为用,为相。朱熹称“大学”为“大人之学”(《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也是恰当的,“大人”指道德完善之人。2023-07-15 13:08:461
止于至善的含义
止于至善的意思是谓处于最完美的境界。止于至善,汉语成语,拼音是zhǐ yú zhì shàn,意思是处于最完美的境界。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造句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3、公司责任:社会公司家庭个人共赢工作风格:止于至善追根究底。4、故正心之功不在他求,只在诚意之中,体当本体明澈,止于至善而已矣。5、运动精神的最高原则为不断跨越极限,追求止于至善。6、精益求精,止于至善是益而益电器事业永续经营的方向。7、物格知至,则良知之被推往极致,则为止于至善之效验。8、革命无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止于至善",这人世间便同时变成凝固的东西了。9、民,在止于至善。宋儒朱熹将亲民改为新民,并作解说。2023-07-15 13:09:001
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1、止于至善,汉语成语,拼音是zhǐyúzhìshàn,意思是处于最完美的境界。出自《礼记·大学》。2、“止于至善”,是三纲领中的第三纲。那么,这个“止”是什么意思呢?《说文》里面说:“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这个“止”呢,就有一个根基之义,还有一种达到之义。这个“止”,在这里就是说:大学之道的基础和根基,就是修养这个至善,离开了这个至善,我们就成了水上的浮萍,没有根柢。不可能像深植于大地的树木那样,有根有柢而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家庭的栋梁,国家的栋梁。2023-07-15 13:09:301
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止于至善是个汉语成语,汉语拼音:zhǐ yú zhì shàn,意思是状态处于最完美的境界。 不少人的办公室上方都挂着止于至善的牌匾,究竟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其中的至善是指善良还是完美的意思,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详细内容 01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郑玄 注:“止,犹自处也。” 孔颖达 疏:“在止於至善者,言大学之道,在止处於至善之行。” 朱熹说:“止者,必至於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 02 鲁迅 《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革命无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止于至善",这人间世便同时变了凝固的东西了。” 03 宋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解释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牵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亲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其意为:修身育人,都必须达到完美的境界而毫不动摇。 04 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 05 对“止于至善”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是“止于至善”本身的意义,第二要结合三纲来理解,第三要结合八目来理解。也就是说,要结合整个《大学》来理解,这才能完整反映此训的原初意义,才能在此意义上开出时代性的新释。2023-07-15 13:09:371
止于至善什么意思
“止于至善”是一句来自《大学》中的名言,意为“追求最高境界的善良品质”。一、《大学》简介《大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在《礼记》中被称为“大学章”,后形成单独篇目。它是一本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书,被誉为“中华文化瑰宝”。二、“止于至善”的含义1、“止于至善”出自《大学》第十七条:“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2、其中,“止于至善”是其中一句话,意思是在追求至高境界的善良品质的过程中停止,不再追求别的东西。三、“止于至善”的意义及影响1、“止于至善”是儒家中一种人生态度和修养宗旨,强调追求道德上的最高价值,并力图让人们在思想、行为和人格等方面达到最高的水平。这不仅有助于个人自我提升和修养,也能够影响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2、在实践中,“止于至善”要求人们在追求自我完美和向上时要有所取舍,坚持全面而深刻的道德价值观,不仅要达到自身最高水平,还要服务于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从而让自己的一生成为无愧于人格和社会责任的模范。四、“止于至善”的应用1、在日常生活中,“止于至善”可以激励人们追求高尚品德和道德行为的目标,同时也提醒人们不要过分追求个人利益,更不能因功利而放弃道德底线。在企业管理、政治治理、教育培养等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2、例如,在企业管理中,“止于至善”可以被视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理念,企业应该追求最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关注员工的成长和发展,注重环保、公益事业等社会利益点,从而造福社会。3、在政治治理中,“止于至善”可以被视为国家治理的理念,政府应该关注人民的安危、生命健康、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让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4、同时,政府应该注重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方面,引领国家经济和社会向更高水平迈进。5、在教育培养中,“止于至善”可以被视为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学校应该注重学生个人发展的全面性和深度性,让学生具备高尚品德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要有良好的学科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为未来的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6、总之,“止于至善”是一种儒家哲学中的重要理念,强调了追求道德上最高价值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可以启发人们在日常生活、企业管理、政治治理、教育培养等方面更加努力,推动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2023-07-15 13:09:521
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止于至善”出《礼记·大学》,此篇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大学”,当时是针对“小学”而言的,“小学”即礼、乐、射、御、书、数,属于“艺”的层面,称六艺,而“大学”是修身之学,使人成为道德上的完人之学,属于“道”的层面。道和艺,一为形而上,为体,为性,一为形而下,为用,为相。朱熹称“大学”为“大人之学”(《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也是恰当的,“大人”指道德完善之人。对“止于至善”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是“止于至善”本身的意义,第二要结合三纲来理解,第三要结合八目来理解。也就是说,要结合整个《大学》来理解,这才能完整反映此训的原初意义,才能在此意义上开出时代性的新释。[4]论述首先要明了“止于至善”本身的含义。“止于至善”,孔颖达释为“言大学之道在止处于至善之行。”(《礼记正义》)朱熹释“止”为“必止于是而不迁”,一定要达到这个境界而不再改变,释“至善”为“事理当然之极”(《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事情的最高原则,即最高的善。2023-07-15 13:10:181
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不少人的办公室上方都挂着止于至善的牌匾,究竟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其中的至善是指善良还是完美的意思,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简要回答 止于至善是个汉语成语,汉语拼音:zhǐ yú zhì shàn,意思是状态处于最完美的境界。 详细内容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郑玄 注:“止,犹自处也。” 孔颖达 疏:“在止於至善者,言大学之道,在止处於至善之行。” 朱熹说:“止者,必至於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 鲁迅 《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革命无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止于至善",这人间世便同时变了凝固的东西了。” 宋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解释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牵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亲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其意为:修身育人,都必须达到完美的境界而毫不动摇。 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 对“止于至善”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是“止于至善”本身的意义,第二要结合三纲来理解,第三要结合八目来理解。也就是说,要结合整个《大学》来理解,这才能完整反映此训的原初意义,才能在此意义上开出时代性的新释。2023-07-15 13:10:371
"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字面意思是:精益求精,达到最完美的地步〖出处〗《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整句话的意思是: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2023-07-15 13:10:461
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止于至善的解释谓处于最完美的 境界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 明德 ,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郑玄 注:“止,犹自处也。” 孔颖达 疏:“在止於至善者,言大学之道,在止处於至善之行。” 陈澔 集说:“止者,必至於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 当然 之极也。” 鲁迅 《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 革命 无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止于至善",这 人间 世便同时变了凝固的 东西 了。” 词语分解 止的解释 止 ǐ 停住不动:止步。 截止 。 拦阻,使停住:止痛。禁止。 仅,只:止有此数。不止一回。 古同“趾”,脚;脚趾头。 行起 部首 :止; 至善的解释 ∶通常指一切其他的善都包含于其中 或者 都来源于它的那种最高的善 ∶ 最好 的办法、情况至善不战,其次一之。;;《管子》详细解释.最好的办法、情况。《管子·幼官》:“至善不战,其次一之。” 。2023-07-15 13:10:541
止于至善意思
〖解释〗止:达到;至:最,极.达到极完美的境界.宋代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解释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牵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亲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其意为:修身育人,都必须达到完美的境界而毫不动摇.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2023-07-15 13:11:191
止于至善什么意思?止于至善怎么读?
止于至善什么意思?止于至善怎么读? 参考答案: 拼音:zhǐ yú zhì shàn,简 拼:zyzs 成语解释:止:达到;至:最,极。达到极完美的境界。 成语出处:《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成语例句:革命无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止于至善”,这人间世便同时变了凝固的东西了。 注音:ㄓㄧˇ ㄧㄩˊ ㄓㄧˋ ㄕㄢˋ 止于至善的近义词:至善至美 至:最。最完善,最美好。 十全十美 非常完美,毫无缺陷想一下子就把工作做得十全十美,完整无缺,这虽然是一个好愿望,但是它不合乎实际,是 白璧无瑕 没有斑痕的白玉,比喻十全十美,无可挑剔 止于至善的反义词:毫无是处 漆黑一团 .形容非常黑暗,没有一点光明。 秦牧 《艺海拾贝·鲜荔枝和干荔枝》:“在我们想象中,没有月亮的夜里, 成语语法:作谓语、宾语;指至美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动宾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写法注意:止,不能写作“至”;至,不能写作“止”。2023-07-15 13:11:261
知行合一,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知行合一,止于至善”,就是思想与行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统一,追求事业完美无缺。“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简单通俗理解即为德兼备,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知行合一”出自:明朝思想家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寓意思想与行动的高度统一。“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白话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扩展资料知行合一提出背景:王阳明在贵阳北部修文县县城龙场镇龙场悟道之后 , 非常深切地了解到了生命的真相,是一种苦思后的彻悟。王阳明认为心灵态度决定行为方式、世界观点,例如《列子》故事之“疑邻窃斧”。从此与朱熹学说分道扬镳,建立了心学体系大成的开端。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纠朱学之偏。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知行合一2023-07-15 13:11:331
止于至善的意思是什么,在止于至善的至善是什么意思
1.“止于至善”的确切含义有两个。 2.分别是:处于最完美的境界。 3.修身育人,都必须达到完美的境界而毫不动摇。 4.在至善之前停止。 5.“止”即“停止,克制”。 6.善和恶都是客观存在的,有大善,有小善,也有大恶,有小恶,始终善就是善,恶就是恶。 7.所谓至善乃是善的极致,实则它更接近于恶,追求“至善”,难道不是满足自己的私欲,所以能力小者追求小善,能力大则追求大善,但不是至善。 8.所谓的至善,即要懂得停止和克制。 9.止于至善。 10.解释:止指达到。 11.至指最,极。 12.达到极完美的境界。 13.出自:《礼记·大学》。 14.原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5.例句:革命无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止于至善”,这人间世便同时变了凝固的东西了。 16.道理: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 17.止于至善,在人性的层次指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由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2023-07-15 13:11:531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意思是什么?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出处:出自《大学》,《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相关信息:《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2023-07-15 13:12:531
知行合一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知行合一止于至善出自哪里
1、“知行合一,止于至善”,就是思想与行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统一,追求事业完美无缺。简单通俗理解即为德兼备,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知行合一”出自:明朝思想家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寓意思想与行动的高度统一。 3、“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4、白话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2023-07-15 13:13:091
上善若水 止于至善 什么意思?
上善若水” 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厚德载物” 意思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 出自《周易》中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愤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最大,它包容万物。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土;天性刚,地性柔。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四时行焉。没有天地便没有一切。天地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天地。这就是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朴素唯物主义看法,也是中国人的宇宙观。所以八卦中乾卦为首,坤卦次之;乾在上,坤在下;乾在北,坤在南;天高行健,地厚载物。然后从对乾坤两卦物象(即天和地)的解释属性中进一步引申出人生哲理,即人生要像天那样高大刚毅而自强不息,要像地那样厚重广阔而厚德载物。 止于至善” 中国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礼记61大学》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道德人格的最高追求,而对至善的追求就是对幸福的追求。在对道德人格的追求过程中,也是人自我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幸福感的滋生过程。如果一个人没有对自身道德人格的塑造,没有“止于至善”的最高境界,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感的体验,也就更谈不上形成正确的幸福观了。2023-07-15 13:13:171
博古通今,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示例:你向有东施效颦之名,最是博古通今。(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回英文:erudite and informed释义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对古代的事知道2023-07-15 13:13:242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古代的士大夫,我们应该效法天道“自强不息”的精神去努力读书,好好做人,将来到社会上去做事才能担当起家国天下的责任,这在古人叫做“发乾德之幽光”。另外,儒家讲“天人合一”,我们每个人效法天道“自强不息”的精神去做人就是“天人合一”,就是儒家说的“上达天德”,而“自强不息”就是“天德”。所以,夏大“自强不息”的校训对夏大的同学来说是很高的要求,是“天道”“天德”的要求,如果在我们的生命中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就实现了“天道”“天德”的要求,我们的生命就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就获得了超越神圣的价值。这需要大家努力。 下面解释夏大校训的第二句话:“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是《大学》“三纲领”中的第三条纲领,《大学》里面的“三纲领”是《大学》开头的那几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是第一条纲领,“亲民”是第二条纲领,而“止于至善”是第三条纲领。按照传统儒学的研究术语这段话叫《大学》的“三纲领”,在《大学》中“三纲领”统摄“八条目”,“八条目”在这里我们就不说了。总之,“纲领”非常重要,体现了《大学》最重要的思想,《大学》讲的是儒家生命形态中的“内圣外王”之道,第三条纲领又是“三纲领”中最重要的纲领,所以,“止于至善”这条纲领最集中地概括了《大学》的根本思想。那么,“止于至善”表达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理念呢?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说,“止于至善”表达的是一个人做人的最高人格境界或者说最高人格理想。《大学》的第一个纲领“明明德”,是说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包含了光明的德性,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充满了善的神圣的本性,这种光明的善的神圣本性就是我们生命的“明德”。但是,虽然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包含了光明的德性,并不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我们生命的这种德性,更不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一生中把这个光明的德性彰显出来,或者说充分实现出来,所以《大学》的第一条纲领要求我们要“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使动用法,意思是指要使“明德”“明”,即要使我们生命中光明的德性彰显出来、实现出来,使它能够明显显现。这是第一条纲领“明明德”。第二条纲领是“亲民”。古代儒家对这个“亲”字有不同的解释,朱子说是“新”, 王阳明 先生说是“亲”,这虽然是辞语上的考证,但涉及到对《大学》根本精神的理解,我觉得 王阳明 先生的解释比朱子的解释好,我采纳的是 王阳明 先生的解释,是“亲民”,而不是“新民”。那么,“亲民”是什么意思呢?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爱民”,就是为民众谋福利,就是要亲近、亲爱老百姓,亲近、亲爱社会与众人,就是要做出实际的事功来为民众服务,这是第二条纲领“亲民”。从《大学》的思想系统来看,“明明德”、“亲民”合在一起就是儒家追求的“内圣外王”的人格风范或者说人格理想。我们知道,儒家追求的最高生命境界与人格理想就是“内圣外王”,“内圣”就是要在我们自己的内在生命中达到圣人的生命境界与精神信仰,用现在的话来说,“内圣”就是要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达到或者说体现出超越神圣的永恒生命意义与存在价值,实现我们生命中最光辉的德性——“明德”。“外王”就是说我们要在社会上建立“博施广济”的事功,最大限度地为民众谋取福利。我们不光是使我们内在的生命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体验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就完事了;你体验到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还不够,这只是“内圣”,你还要“外王”,你还必须在你的内在生命之外去创建伟大的功业,去为广大民众的福利做出你最大的贡献,这个叫“外王”。当然,这个“外王”事业每个人都不一样了,因为每个人的社会分工不一样,社会角色不一样,他所从事的事业也就不一样,但只要能在自己的社会分工中做到孔子所说的 “博施广济”的事功,就做到了“外王”。比如,你是学法律的,你做个公正严明的好法官;你是搞政治的,你做个民众爱戴的好官员;你是搞科研的,你做个按照自己良心从事发明创造的好科学家;你是教书的,你做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好老师;等等,这些都是 “外王”。这样,按照《大学》的“三纲领”,“明明德”是“内圣”,“亲民”是“外王”,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做到了“内圣”和“外王”这两个方面,就是“止于至善”。什么叫“至善”?“内圣外王”合一就是“至善”,“明德”“亲民”合一就是“至善”;什么叫“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达到“内圣外王”合一的最高生命境界,实现“明德”“亲民”合一的最高人格理想。也就是说,既“明明德”又“亲民”就是“止于至善”。在一个人的生命中,个体生命实现了“明德”这个“内圣”的最高的价值,同时又给社会、人类作出了“博施广济”的“外王”事功和贡献,就达到了“至善”,即就是“止于至善”。所以,“止于至善”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的人格理想,或者说是中国人、中国文化所追求的“内圣外王”的理想生命形态。我想当初 陈嘉庚 先生把“止于至善”作为厦大校训应该和我的理解差不多,他是要求厦大的学生除了自己的品德、自己的内在生命要达到很高的“明德”“内圣”境界外,大家在学校中刻苦学习完成学业后还要到社会上去做“亲民”的“外王”事功,为中国的富强和中国民众的福利服务。如果夏大的学生达到了“内”“外”这两个标准的话,就做到“止于至善”了。当然,“止于至善”不仅仅是对我们厦大同学的要求,也是对我们每个中国人、每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要求,我们每个中国人、每个中国知识分子都应该努力使自己的生命在“明德”与“亲民”的合一中实现“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达到“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不过,这是相当艰难的,这需要我们付出极大的努力。我愿与在座的同学们共勉! 以上我简单解释了夏大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两句话八个字的含义,夏大校训可以说概括地体现了儒学的真精神与真价值,与我们今天的讲题正好相合。夏大校训的八个字可以说是儒学千古不灭的“八字真言”,具有非常博大精深的学理内涵,我们今天不可能在这里详细说明,大家以后可以去细读《易经》、《大学》等儒家经典,一定会获得更深刻的生命体会。在这里我还要强调一点,夏大校训的两段话不是平列的关系,“自强不息”是我们生命源2023-07-15 13:13:341
止于至善和行己有耻的区别?
止于至善:止:达到;至:最,极。达到极完美的境界。行己有耻: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即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2023-07-15 13:13:431
礼记,大学中的 在止于至善中的止是啥意思
止:达到 至:最,极.达到极完美的境界. 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2023-07-15 13:14:221
事止于至善则业就 心止于至善则德成的意思?
至善,一方面说是思想修养的及至,也就是仁爱的善,道德的善;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完美、完善、无可挑剔。从处事来说,做一切事情都需要做到完美无缺,“止于所当止”这句话从论事上说,就是做事做到终结,做到真正的完成,知道做到什么地步,知道怎样去做,这样才可以“止”。从为人来说,做人需要有自身的品德规范和要求,有人生目的价值的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身分有不同的努力方向,而殊途同归最后要实现的,都是成为一个完善的有品格的“人”。我们自己的心需要有归属,有正见,有正义,而后才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现代的话讲叫做人要有理想有追求,古代的话讲叫做成为君子才能修、齐、治、平。君子之道就是从自我的心的修养开始。所以《大学》说,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2023-07-15 13:14:291
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指处于最完美的境界。止:停止,克制。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善与恶都是客观存在的,有大善,有小善,也有大恶,有小恶。所谓至善乃是善的极致,实则它更接近于恶,追求“至善”,可能就是满足自己的私欲。所以能力小者追求小善,能力大则追求大善,但不是至善。如果真的有至善,懂得停止和克制,也许就是真的至善。2023-07-15 13:14:371
「知止而后有定」是什么意思?
「知止而后有定」句前面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当知此处的「知止」乃是知「止于至善」的意思。是说人如果要求学问,得先知道自己学这学问是为了什么,只是为了谋份利,讨个富贵,那就不必再学下去了,这门学问,是让人到至善之境的。《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023-07-15 13:14:451
止于至善什么意思?
以一点为核心点,在上升。大概意思2023-07-15 13:14:534
如何理解止于至善?
《大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大学章句》中,朱熹诠释2023-07-15 13:15:015
止于至善什么意思?
词目 止于至善 发音 zhǐ yú zhì shàn 释义 止:达到;至:最,极。达到极完美的境界。 近义词 至善至美十全十美 反义词 漆黑一团 引用 《红楼梦》第五十回 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道:“‘观音未有世家传",打四书一句。”湘云接着就说:“‘在 止于至善 "。”宝钗笑道:“你也想一想‘世家传"三个字的意思再猜... 《七侠五义》第三回 金龙寺英雄初救难 隐逸村狐狸三报恩 ...是‘在明明德"么?”老师道:“再说。”包公便道:“在新民,在 止于至善 。”老师闻听,甚为诧异,叫他往下念,依然丝毫不错,然仍... 《三侠五义》第003回 金龙寺英雄初救难 隐逸村狐狸三报恩 ...是‘在明明德"么?”老师道:“再说。”包公便道:“在新民,在 止于至善 。”老师闻听,甚为诧异,叫他往下念,依然丝毫不错;然仍... 《宋史》卷一百三十一·志第八十四·乐六 ...,何也?"曰:"《易》尽天下之变,善恶无不备,律致中和之用, 止于至善 者也,以声言之,大而至于雷霆,细而至于蠛蠓,无非声也。... 《大学》第一章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止于至善 。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礼记》大学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止于至善 。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楹联丛话全编》楹联三话 卷下 ...行仁,服膺弗失;于止知其所止,常目在之。”又云:“自新新民, 止于至善 ;先觉觉后,求其放心。”又集五经句寿蒋砺堂阁老云:“寿... 《木兰奇女传》第十二回 香元参禅难丧吾 太宗 ...于性,惟恐其弗尽。小人之心一于利,惟恐其弗得。《大学》曰:在 止于至善 ,于至善而止之。一之情状,鬼神之情状,岂有他哉!” ... 《木兰奇女传》第二十六回 靖松封书谢故人 太 ...不能知,但其理可测。尧、舜授受以中,孔门授受以一,曾子又教人 止于至善 。子思承列圣之旨,又教人以中庸。孟子则又道性善,其立言... 《木兰奇女传》第三十一回 木兰二上陈情表 太 ...君子黄中通理。其说可得闻欤”?铁冠曰:“圣经第一义,便曰:在 止于至善 。非指心地,而言修性之初,下手切处也。知止而后能定、能... 《林兰香》第五十二回 凶医蛊婢败奸谋 贼道淫僧遭恶报 ...也罢。”四人听了,忿忿不悦。一齐说道:“古之儒者,穷理尽性, 止于至善 。今有一等人,冠儒冠,服儒服,人面兽心,背常乱理,或闺... 《乾隆皇帝》第四十二章 乾隆帝漫撒“规矩草” 高大庸巧献“黄粱 ... ...呢?想着,乾隆问道:“你说的道理很清楚,大学之道,在亲民,在 止于至善 ,朕是很留心的。朕想的也许琐细,现在就觉得有小人作祟,...2023-07-15 13:15:151
众缘和合,止于至善什么意思?
众缘和合,止于至善众缘和合,停在至善2023-07-15 13:15:221
“止于至善”到底是什么意思?
(拙拙一答,恭闻指正) 个人认为,“止于至善”的意思正是“始于至善”。换言之,即让“至善”由终点转化为起点,由结尾转化为开端。 《大学》先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显然,明明德是大学的起点,亲民是大学的过程,至善是大学的终点。从起点到终点,我们也只是掌握了大学之道,并没有开始运用大学之道。 因此,“止”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对已掌握的大学之道作出总结,检验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做到了明明德和亲民。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能够以“至善”为起点,正式开始运用大学之道了。 故而,《大学》后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显然,一种事物的结束,就是另一种事物的开始。同样地,“止于至善”其实就是“始于至善”,其目的非常明确——在取得长足进步之后,为下一步的努力制定计划,旨在圆满完成任务并争取最大的收获。 止于至善,应该意思是,直到达到至善才可以停止追求,而善怎么可能会达到至善呢?所以,追求善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 明明德。第一个明是理解到了,悟到了的意思。第二个明,也就是明德。明明德就是理解到了明德。那什么是明德呢?既然有明德,那就应该是有暗德,缺德。所以,什么是明德才是关键。 人人都是井底之蛙,坐井观天。人人都有自己以为是的自己悟到的至善与明德,所以这个世界才会如此的纷纷扰扰熙熙攘攘,纠缠不清,吵闹不休。因为人人都是对的,因此,人人都是别人眼里不对的骗子 语出《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重点在自我的修炼,提升自身品德才能等方面的建设,这也就是所谓的修己;亲民即新民,重点在安人。两者合起来就是所谓的修己安人!这与佛教所说的自利利他同出一辙一个意思。 不断地在修己与安人的路上精进提升,自然就是走在了善的大道上,至于所谓至善,其实说的是要这条精进完善的路永远没有尽头,永远都有可进步提升的空间,是给追求完善者们设定的一个非常远大的目标。 当然了,完美也好至高无上的善也好,永远也不见得谁做得到,它只是一个非常理想主义状态下的一个美好愿景设定,让人不断前进。直到也许真正有那一天时,才在所谓至善面前打止,才算完成自己人生最大程度的修己安人目标。 止,停止。至善,是善的最高境界。 止于至善就是说不要追求至善,在至善前停止。 善很好理解,与恶相对。如果善恶有边界,至善其实与至恶重合,现实中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不禁质问为什么好人无好报。其实我们只需要做好对的事,物极必反,须当止于至善。 重点在止,知止而后能定。 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 好事别做到头,所谓否极泰来,物极必反,至善就是至恶,不过这话就是说说,没有人能做到,到了那个临界点,谁都会迈出那一步的。 个人认为 一、是说人的本性,原本就是至善至纯至净的。 二、是说人格修养的目标,应是至善。 三、是说既然人性本至善,其实也不必刻意追求至善。2023-07-15 13:18:231
止于至善。什么意思
止,处于。现在官方都这么翻译。来源于汉代儒学家郑玄的注解“必止于是而不迁”(停留在这里而不改变,即坚持)。止于至善,就是处于善的最高境界而不改变。也有把至善译成“本性“的。但读论语要有自己理解。我个人认为郑玄的解释太一厢情愿,因为世界上善与恶都是相对存在的,很多时候善与恶没有明显的界限,所谓的"至善"往往更接近于恶,或者说就是恶,相信生活中大家应该有这样的体会。追求善就好了,一定不能是至善,所以个人觉得:"止",即"停止"。相信并追求善,在"至善"到来之前,及时克制自己的私欲。个人座友铭就是这之后几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当然如果你是考试,还是写“处于”,否则O分。哈哈哈~~~2023-07-15 13:18:488
“止于至善”到底是什么意思?
止于至善,应该意思是,直到达到至善才可以停止追求,而善怎么可能会达到至善呢?所以,追求善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 明明德。第一个明是理解到了,悟到了的意思。第二个明,也就是明德。明明德就是理解到了明德。那什么是明德呢?既然有明德,那就应该是有暗德,缺德。所以,什么是明德才是关键。 人人都是井底之蛙,坐井观天。人人都有自己以为是的自己悟到的至善与明德,所以这个世界才会如此的纷纷扰扰熙熙攘攘,纠缠不清,吵闹不休。因为人人都是对的,因此,人人都是别人眼里不对的骗子 (拙拙一答,恭闻指正) 个人认为,“止于至善”的意思正是“始于至善”。换言之,即让“至善”由终点转化为起点,由结尾转化为开端。 《大学》先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显然,明明德是大学的起点,亲民是大学的过程,至善是大学的终点。从起点到终点,我们也只是掌握了大学之道,并没有开始运用大学之道。 因此,“止”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对已掌握的大学之道作出总结,检验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做到了明明德和亲民。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能够以“至善”为起点,正式开始运用大学之道了。 故而,《大学》后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显然,一种事物的结束,就是另一种事物的开始。同样地,“止于至善”其实就是“始于至善”,其目的非常明确——在取得长足进步之后,为下一步的努力制定计划,旨在圆满完成任务并争取最大的收获。 止于至善,从字面上解读,其余三个字都很好理解,也不容易产生歧义。唯“至”字,会产生多种解读,我们先就“至”字做一下分析。 其一:从字面上解读,至是到达的意思,到达了善,什么样的善,到什么样的峰值才算是至善呢?从逻辑上分析推理,那么这个“至”字,不仅仅是到达,一字两意,是指到达了峰值的善。 我们再继续往下延伸推理,能够到达峰值的善,是不是应该隶属于纯粹的善,不贪求回报的善? 那么,第一种解读就出来了,止于至善,是止步于不贪求回报的善意。那种夹带私欲的善意,已经不够纯粹,不可取了。 其二:联系当下的诸多案例,斗米恩 ,升米仇。某演员资助某贫困大学生,因病不能继续资助,兑现承诺,遭到学生家长的追讨,“止于至善”是否是告诫人们善心的使用需要有度,注意使用方法,切忌泛滥呢? 语出《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重点在自我的修炼,提升自身品德才能等方面的建设,这也就是所谓的修己;亲民即新民,重点在安人。两者合起来就是所谓的修己安人!这与佛教所说的自利利他同出一辙一个意思。 不断地在修己与安人的路上精进提升,自然就是走在了善的大道上,至于所谓至善,其实说的是要这条精进完善的路永远没有尽头,永远都有可进步提升的空间,是给追求完善者们设定的一个非常远大的目标。 当然了,完美也好至高无上的善也好,永远也不见得谁做得到,它只是一个非常理想主义状态下的一个美好愿景设定,让人不断前进。直到也许真正有那一天时,才在所谓至善面前打止,才算完成自己人生最大程度的修己安人目标。 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 好事别做到头,所谓否极泰来,物极必反,至善就是至恶,不过这话就是说说,没有人能做到,到了那个临界点,谁都会迈出那一步的。 个人认为 一、是说人的本性,原本就是至善至纯至净的。 二、是说人格修养的目标,应是至善。 三、是说既然人性本至善,其实也不必刻意追求至善。 止,停止。至善,是善的最高境界。 止于至善就是说不要追求至善,在至善前停止。 善很好理解,与恶相对。如果善恶有边界,至善其实与至恶重合,现实中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不禁质问为什么好人无好报。其实我们只需要做好对的事,物极必反,须当止于至善。 重点在止,知止而后能定。2023-07-15 13:19:431
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止于至善是指处于最完美的境界。“止”是指达到,“至”是指最、极。止于至善出自春秋时期曾子的《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止于至善的近义词:至善至美、十全十美、白璧无瑕、白玉无瑕、完美无缺、尽善尽美、精美绝伦、浑然一体、止于至善、无懈可击。 止于至善的反义词:漆黑一团、暗无天日、黑天摸地、黑灯瞎火、昏天黑地、一团漆黑、天昏地暗、有天无日、不见天日、惨无天日。 曾子是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2023-07-15 13:20:111
止于至善的意思是什么 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1、止于至善,汉语成语,拼音是zhǐ yú zhì shàn,意思是处于最完美的境界。出自《礼记·大学》。2、“止于至善”,是三纲领中的第三纲。那么,这个“止”是什么意思呢?《说文》里面说:“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这个“止”呢,就有一个根基之义,还有一种达到之义。这个“止”,在这里就是说:大学之道的基础和根基,就是修养这个至善,离开了这个至善,我们就成了水上的浮萍,没有根柢。不可能像深植于大地的树木那样,有根有柢而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家庭的栋梁,国家的栋梁。2023-07-15 13:20:261
止于至善什么意思
止于至善的意思是谓处于最完美的境界。止于至善,汉语成语,拼音是zhǐ yú zhì shàn,意思是处于最完美的境界。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造句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3、公司责任:社会公司家庭个人共赢工作风格:止于至善追根究底。4、故正心之功不在他求,只在诚意之中,体当本体明澈,止于至善而已矣。5、运动精神的最高原则为不断跨越极限,追求止于至善。6、精益求精,止于至善是益而益电器事业永续经营的方向。7、物格知至,则良知之被推往极致,则为止于至善之效验。8、革命无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止于至善",这人世间便同时变成凝固的东西了。9、民,在止于至善。宋儒朱熹将亲民改为新民,并作解说。2023-07-15 13:20:331
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止于至善意思是达到最完美的境界。止于至善是指处于最完美的境界。“止”是指达到,“至”是指最、极。止于至善出自春秋时期曾子的《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止于至善的近义词:至善至美、十全十美、白璧无瑕。止于至善的反义词:漆黑一团、暗无天日、黑天摸地。止于至善举例:“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大学精神随着时间的淘洗而历久弥新,成为几代人一贯的、不变的坚守。止于至善的近义词一、至善至美意思是最完善,最美好。出自《三人行》七:“他渴望着震撼着宇宙的大风暴,而且他又把这个理解作为翻掌间便立现了至善至美世界的‘奇迹",因而对于生活的实际的转变——在矛盾混乱中所产生的向前进展,他就不能了解,而且反感到丑恶。”作谓语、定语;多用于夸奖。二、十全十美指十分完美,毫无欠缺。出自《雪月梅传》《周礼·天官冢宰下·医师》。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补语;含褒义。2023-07-15 13:20:531
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止于至善”出《礼记·大学》,此篇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大学”,当时是针对“小学”而言的,“小学”即礼、乐、射、御、书、数,属于“艺”的层面,称六艺,而“大学”是修身之学,使人成为道德上的完人之学,属于“道”的层面。道和艺,一为形而上,为体,为性,一为形而下,为用,为相。朱熹称“大学”为“大人之学”(《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也是恰当的,“大人”指道德完善之人。对“止于至善”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是“止于至善”本身的意义,第二要结合三纲来理解,第三要结合八目来理解。也就是说,要结合整个《大学》来理解,这才能完整反映此训的原初意义,才能在此意义上开出时代性的新释。[4]论述首先要明了“止于至善”本身的含义。“止于至善”,孔颖达释为“言大学之道在止处于至善之行。”(《礼记正义》)朱熹释“止”为“必止于是而不迁”,一定要达到这个境界而不再改变,释“至善”为“事理当然之极”(《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事情的最高原则,即最高的善。2023-07-15 13:21:071
止于至善的意思是什么 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1、止于至善,汉语成语,拼音是zhǐ yú zhì shàn,意思是处于最完美的境界。出自《礼记·大学》。 2、“止于至善”,是三纲领中的第三纲。那么,这个“止”是什么意思呢?《说文》里面说:“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这个“止”呢,就有一个根基之义,还有一种达到之义。这个“止”,在这里就是说:大学之道的基础和根基,就是修养这个至善,离开了这个至善,我们就成了水上的浮萍,没有根柢。不可能像深植于大地的树木那样,有根有柢而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家庭的栋梁,国家的栋梁。2023-07-15 13:21:521
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止于至善是指什么意思
止于至善是指处于最完美的境界。“止”是指达到,“至”是指最、极。止于至善出自春秋时期曾子的《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止于至善的近义词:至善至美、十全十美、白璧无瑕、白玉无瑕、完美无缺、尽善尽美、精美绝伦、浑然一体、止于至善、无懈可击。 止于至善的反义词:漆黑一团、暗无天日、黑天摸地、黑灯瞎火、昏天黑地、一团漆黑、天昏地暗、有天无日、不见天日、惨无天日。 曾子是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2023-07-15 13:22:001
止于至善的意思道德与法治
止于至善的解释谓处于最完美的 境界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 明德 ,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郑玄 注:“止,犹自处也。” 孔颖达 疏:“在止於至善者,言大学之道,在止处於至善之行。” 陈澔 集说:“止者,必至於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 当然 之极也。” 鲁迅 《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 革命 无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止于至善",这 人间 世便同时变了凝固的 东西 了。” 词语分解 止的解释 止 ǐ 停住不动:止步。 截止 。 拦阻,使停住:止痛。禁止。 仅,只:止有此数。不止一回。 古同“趾”,脚;脚趾头。 行起 部首 :止; 至善的解释 ∶通常指一切其他的善都包含于其中 或者 都来源于它的那种最高的善 ∶ 最好 的办法、情况至善不战,其次一之。;;《管子》详细解释.最好的办法、情况。《管子·幼官》:“至善不战,其次一之。” 。2023-07-15 13:22:351
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止于至善”出《礼记·大学》,此篇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大学”,当时是针对“小学”而言的,“小学”即礼、乐、射、御、书、数,属于“艺”的层面,称六艺,而“大学”是修身之学,使人成为道德上的完人之学,属于“道”的层面。道和艺,一为形而上,为体,为性,一为形而下,为用,为相。朱熹称“大学”为“大人之学”(《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也是恰当的,“大人”指道德完善之人。对“止于至善”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是“止于至善”本身的意义,第二要结合三纲来理解,第三要结合八目来理解。也就是说,要结合整个《大学》来理解,这才能完整反映此训的原初意义,才能在此意义上开出时代性的新释。[4]论述首先要明了“止于至善”本身的含义。“止于至善”,孔颖达释为“言大学之道在止处于至善之行。”(《礼记正义》)朱熹释“止”为“必止于是而不迁”,一定要达到这个境界而不再改变,释“至善”为“事理当然之极”(《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事情的最高原则,即最高的善。2023-07-15 13:22:441
静水流深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静水流深,止于至善”意思是讲做人的态度问题。做人不要浮躁,要时刻能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为人要低调,克制,不张扬,要时时丰富自己的内涵,以静制动。“静水流深”出自《山海经》。象征着为人处世不张扬,态度柔和;流深:意味着胸中自有万千丘壑,真的是很有想法、很有内容。静水流深的真正含义恰可比喻为做人的态度:洞察一切却不被矛盾束缚,不被欲望捆绑,这样就能拥有和谐的生命,拥有长久的快乐,拥有真正的自由。“止于至善”出处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所作。唐代韩愈、李翱等把《大学》、《中庸》看作与《孟子》、《易经》同等重要的“经书”;宋代“二程”、朱熹祖述这种观点,竭力推崇其在经书中的地位,旨在弘扬理学。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刊刻成《四书章句集注》,因《论语》记载孔子言行,《大学》为曾子所作,《中庸》为子思所作,《孟子》记载孟子言行,故又称“四子书”。元延祐年间,以《四书章句集注》试士子,悬为令甲,从此,“四书”成为芸芸士子干禄之必读经典。2023-07-15 13:23:111
善至于止是什么意思
应该是止于至善,古文图片应从右往左念 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2023-07-15 13:23:561
止于至善的三层含义
“止于至善”的确切含义有两个。分别是:1、处于最完美的境界。修身育人,都必须达到完美的境界而毫不动摇。2、在至善之前停止。“止”即“停止,克制”。善与恶都是客观存在的,有大善,有小善,也有大恶,有小恶,始终善就是善,恶就是恶。所谓至善乃是善的极致,实则它更接近于恶,追求“至善”,难道不是满足自己的私欲,所以能力小者追求小善,能力大则追求大善,但不是至善。所谓的至善,即要懂得停止和克制。“止于至善”,汉语成语,拼音是zhǐyúzhìshàn,意思是处于最完美的境界。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造句:1、运动精神的最高原则为不断跨越极限,追求止于至善。2、物格知至,则良知之被推往极致,则为止于至善之效验。3、革命无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止于至善”,这人世间便同时变成凝固的东西了。2023-07-15 13:24:271
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止于至善”出《礼记·大学》,此篇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大学”,当时是针对“小学”而言的,“小学”即礼、乐、射、御、书、数,属于“艺”的层面,称六艺,而“大学”是修身之学,使人成为道德上的完人之学,属于“道”的层面。道和艺,一为形而上,为体,为性,一为形而下,为用,为相。朱熹称“大学”为“大人之学”(《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也是恰当的,“大人”指道德完善之人。对“止于至善”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是“止于至善”本身的意义,第二要结合三纲来理解,第三要结合八目来理解。也就是说,要结合整个《大学》来理解,这才能完整反映此训的原初意义,才能在此意义上开出时代性的新释。[4]论述首先要明了“止于至善”本身的含义。“止于至善”,孔颖达释为“言大学之道在止处于至善之行。”(《礼记正义》)朱熹释“止”为“必止于是而不迁”,一定要达到这个境界而不再改变,释“至善”为“事理当然之极”(《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事情的最高原则,即最高的善。2023-07-15 13:24:351
知行合一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行为的目的和思想一致。到达完美才可以止步,也就是不断修身进取,反思自己。毕竟人无完人,人生就是要不断反思和进步。一、知行合一【解释】: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出自】《文汇报》1990.3.11:“从晓庄师范到山海工学团,陶先生一以贯之的精神是‘知行合一"、‘教学做合一",力求培养学生从整体上驾驭知识的能力。”二、止于至善【解释】:止:达到;至:最,极。达到极完美的境界。【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示例】:革命无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这人间世便同时变了凝固的东西了。鲁迅《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反义词】毫无是处、漆黑一团扩展资料止于至善的近义词:至善至美、十全十美1、至善至美【解释】:至:最。最完善,最美好。【出自】:茅盾《三人行》七:“他渴望着震撼着宇宙的大风暴,而且他又把这个理解作为翻掌间便立现了至善至美世界的‘奇迹",因而对于生活的实际的转变——在矛盾混乱中所产生的向前进展,他就不能了解,而且反感到丑恶。”【近义词】止于至善2、十全十美【解释】:十分完美,毫无欠缺。【示例】:新生事物在刚产生时,并不都是十全十美,但总是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是要取代旧事物的。【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补语;含褒义【近义词】天衣无缝、止于至善、完美无遐、尽善尽美、精美绝伦、白璧无瑕、无懈可击【反义词】漏洞百出、一鳞半瓜、不足之处、美中不足、金无足赤、白圭之玷、一鳞半爪2023-07-15 13:24:421
知行合一,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天真的心 不用创造 原本具有 自己的心性灵性是情节干净的 知识和行动相统一 理论联系实际 自身为人的一切言行的最高标准是至正的希望能帮到您2023-07-15 13:24:52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意思: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选自《大学》段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2023-07-15 13:25:381
众缘和合,止于至善什么意思
止于至善的解释谓处于最完美的 境界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 明德 ,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郑玄 注:“止,犹自处也。” 孔颖达 疏:“在止於至善者,言大学之道,在止处於至善之行。” 陈澔 集说:“止者,必至於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 当然 之极也。” 鲁迅 《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 革命 无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止于至善",这 人间 世便同时变了凝固的 东西 了。” 词语分解 止的解释 止 ǐ 停住不动:止步。 截止 。 拦阻,使停住:止痛。禁止。 仅,只:止有此数。不止一回。 古同“趾”,脚;脚趾头。 行起 部首 :止; 至善的解释 ∶通常指一切其他的善都包含于其中 或者 都来源于它的那种最高的善 ∶ 最好 的办法、情况至善不战,其次一之。;;《管子》详细解释.最好的办法、情况。《管子·幼官》:“至善不战,其次一之。” 。2023-07-15 13:26: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