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什么是佛学

2023-07-16 12:32:16
CarieVinne
  什么是佛
  第一、 佛是人而不是神
  释迦牟尼
  看遍全世界各个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宗教的教主不是以超人的“神”格自居的。这个神能够呼风唤雨,点石成金;他主宰着人类的吉凶祸福,它操纵着万物的生死荣辱。人类只有匍匐在他的面前,赞美与讴歌,把一切成功与荣耀归于万能的神,信仰他的才能上天堂,反对他的只有堕入地狱,绝无抗辩申诉的余地。 而佛教的佛祖——释迦牟尼,他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里要请读者们注意的是:“唯我独尊”的“我”字,并不是单指的释迦牟尼本身,而是指的全体人类的每一个人。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着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 释迦牟尼将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完全归功于人自己的努力与才智。释迦牟尼认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成败荣辱,决定于自己的行为之善恶与努力与否。没有一个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狱。赞美与讴歌不能离苦得乐,只有脚踏实地去修心养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净化、升华,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 释迦牟尼也不能像变戏法似地点石成金。他主张“要收获什么,就先要栽种什么”。他不能使一棵莲雾树长出苹果来,你若想收获苹果,就先要播下苹果的种子。释迦牟尼只不过是告诉你如何栽培,以便来日有丰硕的收获,但栽培的工作还是要你自己动手。 梁启超先生在《学问的趣味》一文中,不是也做过这样的比喻吗?他说冬天晒太阳的滋味舒服透了,但“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 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次),无非是为我们指出一条“成佛之道”——自己创造最彻底圆满的智慧与人格。但这一条路却是要自己凭着毅力、智慧、恒心去走完它。所以佛说:“工作须你们自己去做,因为我只教你们该走的路。” 成佛没有捷径,修行是点滴功夫,“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第二、 佛是真平等者
  我说佛是真平等者,并不是信口胡说的,我们先就当时印度的社会背景来观察:谁都知道释迦牟尼时代的印度,社会分成婆罗门、贵族、平民、奴隶四大阶级,而贵为太子的释迦牟尼眼见社会阶级的不合理,毅然树起平等的旗帜,主张废除阶级对立,倡言众生平等。 (一)无缘大慈:佛教主张不但对跟自己有关系的人要慈爱,如自己的父母、亲戚、朋友等;同时对跟自己没有亲戚、朋友关系的人也要慈爱,如跟我从不交往或素不相识的人,也一样地关怀爱护。“无缘大慈”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礼运大同篇》所说的“不独亲其亲、子其子”的意思。 (二)同体大悲:同体大悲就是一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把宇宙间一切众生看成人我一体,休戚与共、骨肉相连。 儒家所说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又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正可表现“同体大悲”的胸襟。而地藏王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愿深心,更是同体大悲的极致。 最后我要加以说明的,也就是最能表现佛教“真平等”精神者,就是佛教平等的观念,并不只局限于万物之灵的人,佛教反对“人类以外的一切动物都是被创造来给人饱享口腹”的论调。一切动物临死时的悲鸣哀号,真是惨不忍睹,恸不忍闻,连孟子都要慨言:“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佛教更进一步地肯定,这些被我们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所滥捕乱杀的动物,无不具有佛性——一种来日可以成佛的潜能,纵使人与其他动物之间,在形体上、智慧上有所不同,但在求生存的权利上,在佛性上却是平等的。就像一个穷凶极恶或是愚蠢无知的人,他亦具有“人性”一样,我们要以“人道”来对待他,用“人道”来教育他、感化他。古人说:“天有好生之德。”又说:“万物与我并生。”都是一种视万物为一体的平等思想。只是没有佛教说得如此透彻罢了。
  第三、 佛不是独一无二的,人人皆可成佛。
  在前面第三点里,已经提到过佛与众生,只是在于觉悟时间的先后而已。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正可拿来做辅助说明。 “佛”只是对一个觉悟者的通称而已。就像我们称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为“教师”一样,教师不只一位,人人可以做教师,处处可以有教师。同样的道理,佛不是单指释迦牟尼一个人,人人可以成佛,处处可以有佛,人在佛中,自然成佛。机智地辩证出了佛就是自然,而自然就是万万千千,包括花草树木,人鬼禽兽,即便纵然是魔,只要放下屠刀,也可成佛。而人若想成佛则需自然,万万不可急于求成,要心如止水,要破除贪,嗔,痴三毒。只有这样就会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立地成佛。其外,不只这个世界有佛,宇宙中无数个星球上都可以有佛。(当然也有众生。) 这一点也是佛教同他教根本不同的地方,其他的宗教只能承认他们“独一无二”的神,而尽力地攻讦、否定他教的神,称他教的神为“假神”。 同时在他们的教义下,人类无论如何地努力奋斗,永远不能与神并驾齐驱,同处于平等的境地(永远是主仆关系)。因为神是造物者,而人只不过是神所造的“物”之一而已。
  第四、 佛不是生而知之者
  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姓乔达摩,名叫悉达多,西元前六世纪生于北印度,亦即今天毗邻尼泊尔南方国境,卡德曼多约二百公里处伦明丽的地方。 他在二十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三十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我简单介绍佛陀修行的经过,主要的目的是要告诉各位,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 释迦牟尼——他只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而我们是后知后觉者。佛与我们的不同,不是在人格上、地位上的不同,只是在一个“觉”字的不同罢了。即韩愈说的:“闻道有先后。”
  第五、 佛教不承认有顽劣不可教化的人
  佛
  依照其他宗教的说法,他们的教主或万能的主,在百般威迫利诱之后,或苦口婆心、谆谆教诲之余,如果仍然不知幡然觉悟,投靠到神的旗帜下,忏悔、承认自己是个迷途的罪人,可怜的羔羊的话,那么一旦最后的审判到来,一律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不超生。 古人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世上做人父母的,永远敞开着大门,盼望着浪子能够回头,尽管他们的子女是个罪恶满盈的强盗。从来没有一对父母,希望或忍心自己的孩子永远在暗无天日、水深火热的地狱中受苦的。 佛教承认人性是善良的,只要放下屠刀,立地就可以成佛。佛更认为真正的“犯人”不是罪恶,而是无知,一切罪恶都是由于无知(佛教叫“无明”)所引生出来的。因此苦口婆心地、日夜不停地开导、启发众生,就变成佛的责任了。佛关怀众生,“如母忆子”,不但不忍心众生身受地狱之苦,而且广发“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誓愿。(菩提是“觉悟”或“正道”的意思,证菩提就是得道或成佛之意。)这是何等的慈心!何等的悲愿!这才是真博爱!这才是真怜愍呀!
  佛教的定义
  佛教的真实含义就是佛学。因为佛教实际上就是释迦牟尼佛所传下来的学科;或者可以说,佛法是让凡夫人通过修学以达到佛之境界的一种方法,因此,佛教就是佛学。佛经对佛教的定义就是两个字:“教”和“证”。教,是释迦牟尼佛亲口传讲的,或是经过释迦牟尼佛加持和开许,然后由菩萨们写下的经论,如藏传佛教的《丹珠儿》和《甘珠儿》;证,是指个人的修证,其中包括了戒——戒律、定——禅定、慧——智慧三部分。也就是说,教证这两个字代表了整个佛法;另外,还有更重要的两个字,也可以概括佛法的所有定义,那就是“智”和“悲”。我们今天就从智悲两方面来谈谈佛教。所有的佛教,包括大乘、小乘,显宗、密宗的内容,都可归纳于智悲当中。智悲双运,是整个佛教的精华所在。修行就是要修智悲双运,所谓学佛,也就是学智慧与大悲。那么,烧香、磕头、念经等等是不是学佛呢?是学佛的一部份,但不是最主要的内容。佛是什么呢?唐卡中画的面色金黄、结跏趺坐的佛是不是真的佛呢?那是不了义的佛。大乘佛法认为,佛的化身与报身,是佛陀为了度化凡夫与十地菩萨而分别显现的形象。佛为了能与凡夫人沟通,就必须显现化身。虽说每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但由于没有证悟,因此佛的法身对我们还无法起到作用。要想证悟,想走解脱道,就必须依靠化身与报身佛的引导,然而,化身与报身都不是真正的了义佛,唯有法身才是真佛。所谓的法身佛,就是指智悲双运。我们学佛,就是要学智慧与大悲。所谓的成佛,就是指断尽所有的贪嗔痴烦恼之后,所显现出的原本具备的如来藏之所有智慧与大悲。除此之外,别无他意。宁玛巴的高僧荣森班智达曾说过:佛教永不改变的定义,就是智与悲。除此之外,没有其它任何解释可以完整地表达佛法的内涵。他还认为:学佛的方法不一而足,用哪个方法都行。譬如净土宗的念佛是方法之一,禅宗的打坐参禅也是一种方法,但不能认为除了念佛以外,其它的方法都不算是学佛;同样,出家人守出家戒,在家人守在家戒,这是两种方法。不能认为只有出家戒才是真正的戒律,或者认为守在家戒就不能成佛;密宗有气脉明点的修法,但这并不是成佛的唯一道路,不修气脉明点也可以成佛。这些都只是方法而已,有些方法可有可无,佛教并没有限定非用哪一种方法不可,但唯一不变的精华,就是智悲。任何方法如果修不出智慧与大悲,就不能成其为佛法。虽然这是荣森班智达的论点,但却是显密都认同的。总而言之,如果从智悲两方面来表述佛法,就能完整地概括佛法的全貌。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佛法?则可回答说: 佛法就是智悲。 学佛是什么呢?就是学智慧与大悲。 (一)智 所谓“智”,是指佛的智慧,其与世间的智慧不尽相同,但也有类似之处。譬如,佛对娑婆世界——亦即世间人所说的宇宙——的描述,或对世间种种事物的看法,既有与一般凡夫的观点一致的地方,也有出入较大之处,但无论如何,佛之所言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例如,佛在描述宏观世界时,曾提到有须弥山、四大部洲等等的存在,这就与部分世人的宇宙观有着一定的差异,因为以常人的眼光来看,这些事物都是无法找到的。虽然在之前,我就已经讲过佛陀为何要如此描述的原因,相对于古代的人来说,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对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更具有深刻的意义。因为,古代人对宇宙的形成与结构所知有限,当时的佛教徒也不会对这个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维,所以没有必须解释的迫切性,但在当今世界,依赖现代科技而形成的宇宙观,尤其是对宏观世界的认知早已深入人心,其中就有许多与佛教亦异亦同的观点。为了不让世人对佛教产生误会,所以有必要再次予以说明: 佛陀传法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向每一位听法者确切地传达三法印的义理,如果不能讲清三法印的道理,就失去了传法的意义。凭什么说三法印如此重要呢?这是有经教为证的,佛陀在世期间,弟子曾问佛:佛陀圆寂后,若有外道假造佛经,该如何分辨正法与伪法呢?佛回答说:无论任何经论,只要包含了三法印的道理,都可纳入佛教之中,否则,就不是佛法。提纲挈领抓住要点,才是佛陀最看重的,这就是为什么佛传法时十分注重三法印的原因。释迦牟尼佛住世期间,在释迦教法的听众当中,有着各种不同背景的众生——外道、婆罗门教徒、天人、非人等等。其中以婆罗门教徒为主的很多听众,都持有与实际不符的宇宙观。佛陀深知,如果不合时宜地去驳斥他们,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弘扬佛法的事业也将受到威胁。为了与这些听众的根基相应,释迦牟尼佛便采用了一些善巧方便——虽然明知那些观点是不对的,却没有去推翻他们。只要能传讲三法印中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的道理,其它观点正确与否都不必在意。因为唯有通达三法印,才能让他们从轮回中解脱。其他诸如宇宙观等等学得再透彻,也与解脱没有任何关系。正因为佛陀没有更正他们的其它观点,所以当时的宇宙观就被保留了下来。当听众的根基发生变化时,佛即会适时地驳斥他们原有的宇宙观或其它观点,并建立一种与其根基相应的宇宙观,这些都是佛陀传法时所用的善巧方便。之所以会有不同于现代的宇宙观出现在经典中,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种解释,并不是为了应付现代人所提出的“佛经内容与当代科学结论不一致”的质疑,才强词夺理用于搪塞的,而是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解释好了。因为当时的人并不具备现代人对宇宙所了解的知识,因此也没有必要作出什么解释。这就说明,佛陀利用这些权巧方法来调化众生,是具有远见卓识的表现。佛陀自己也曾说过,为了适合不同听众的口味,他传法时讲过许多相互不一致的论点,但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空性。例如,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三法印中的诸行无常及有漏皆苦是真理;然而从胜义谛的角度来看,就谈不上是绝对的真理。唯有其中的诸法无我,才是绝对的真理。其实,纵使佛教对宏观世界的描述与现代人的认知不同,也不能证明佛教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所谓现代人对世界的认知,也只能说是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用肉眼或仪器所能观察到的世界罢了,谁也不能就此认定这是唯一的宇宙真理。佛教认为,六道众生看同样的一杯水,会有六种不同的显相;六道众生看世界,会看见六种不同的世界,这就是多种宇宙的概念。就微观世界的层面来说,以前也讲过许多了,现在只略提一下。从过去的经典物理到相 对论,再到量子物理,一路走来,这些科学的观点越来越接近佛教的论点。量子物理学的创始人也认为,自从提出了量子物理的论点,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已朝佛教等东方文明所指引的方向迈了一大步。我提到这些的原因,就是为了指出科学与佛陀智慧相似的地方。 而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就是只有佛才能讲出的那些论点。不论是现代的科学或哲学,就算再往前发展成千上万年,也永远无法达到佛的境界——空性、光明、万法皆为佛的坛城、本来清净等等。世间所有的思维与逻辑,所有的聪明才智,甚至神通,都无法感知佛的这种境界,这就是佛的智慧凌驾于所有知识之上的表现。话说回来,智悲的“智”,可以简单地解释为证悟空性的智慧。证悟空性包含了很多意义:证悟人无我,证悟显宗中观的空性,以及证悟大空性与光明;从密宗的观点来说,空性与光明没有任何分别,这也涵盖了大圆满的见解。在世间流传下来的所有文献及思想中,都不存在大空性这个名词,即使有的话,也只是将物质分解到不能再分的粒子后,所剩的一片 空白。而现在有些人就连这点都还不敢肯定,仍然要坚持保留能量的存在——能量也是物质。因为,如果连能量都不存在的话,那么所有的物质都将变成是无中生有的,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个无法接受的结论,因此,他们所能理解的程度,连显宗的境界都达不到。我在前面提过,在微观世界中,科学与佛的见解稍微有些相似,但这还不是佛的境界。虽然有一些七、八十年前的中国学者,不论出 家与在家人都有,曾用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理论来解释空性,但都不是很恰当的,因为这种解释实际上是一种断见:质量转换成能量后,质量就消失了——原来存在的变成空无,但这并不是真正的空性。 佛所讲的空性,不须经过这种转换的过程,而且依照能量守恒定律,也无法承认从有到无的说法;即便承认,这些推导也绝对不符合佛 教所讲的空性。事实上,真正的空性并不是物质变成空性,而是既是物质,又是空性,在物质现象存在的同时就是空性,这才是佛所说的 空性。尽管现代物理学家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已与佛的观点相当接近,但在精神层面或空性的见解上,现代人与佛教的智慧相比,仍有着天壤之别。 以上所讲,就是佛教的“智”。 (二)悲 所谓“悲”,亦即大悲心。大悲心是大乘佛法的精华,因为所有的大乘发心,都是以大悲心为起始的。如果失去了大悲,就根本不能称 为大乘佛法。佛陀所讲的大悲,是世间所有的思想当中都根本不存在的见解。虽然中国的传统文化崇尚伦理道德,西洋文化提倡慈善与社会公益,但佛陀的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等思想,以及大乘菩萨所履行的无条件的奉献,却是整个世界绝无仅有的。如果要细说大悲,则可从两方面着手: 1、世俗方面的大悲 譬如,佛陀在学道之时,仅仅为了让一头饥饿的狮子填饱肚子,就毅然决然地布施了自己的身体;又譬如,倘若有人强迫这个房间里必须有一个人从十楼跳下去摔死,那么,符合大乘佛法真正意义的行为,就是房间里的每一个人都主动表示自己愿作那个跳楼人。这不只是嘴上说说罢了,而是发自内心的想到:“如果跳下去,一定会非常痛苦,不如让我来代替其它人承受这个痛苦吧!”诸如此类的布施及忍辱等行为,都是世俗方面的大悲心。佛法的真正意义,是不仅要这样发心,还要有实际的行动;不仅要从事救灾、布施衣物、看护伤病患者等解决众生暂时痛苦的慈善活动,而且甘愿为众生的解脱付出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代价。话说回来,我们不能因为慈善活动只能解决众生的暂时痛苦,就放弃力所能及的世间慈善之举。作为发心利众的大乘行人,社会上的慈善活动当然也应该参加。戒律中有一则故事:一个重病卧床不起的比丘,由于没人照顾,所有大小便都拉在床上,污秽不堪的景象大家可以想像。一天,释迦牟尼佛带着阿难来到这个比丘的住处。见到佛陀的大驾光临,比丘惶恐至极,然而,佛陀却轻言细语地安慰他,并让他把脏的衣物拿来,然后亲手替他洗。既然佛都能这么做,身为佛弟子的我们就更不用说了。不过,这还算不上是真正的悲心。真正的悲心,是在生死关头能做出舍己为人的决定,并付诸实行。虽然在某些其它的思想或理论中,也提及了这一点,但他们的悲心,却是片面的,范围很狭窄的;而佛的大悲心,却是针对所有的众生,而不是仅仅针对人类或佛教徒的。 2、超世俗的大悲 更广、更伟大的悲心,是绝不止于让众生吃饱穿暖,虽然这些事也要做,但却不是重点。最重要的,是要让所有众生明白轮回的真相及解脱的方法。首先是令众生了解轮回的真相,然后教导他们如何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佛最伟大的慈悲即在于此。 为什么呢?譬如,纵使将一位病人照顾得无微不至,直到康复为止,但这样能防止他以后不再生病吗?不能。我们能解决的,只是这一次生病的问题罢了,他在以后的生生世世中所要经历的病痛,我们是爱莫能助的;任何形式的财物布施,都只能暂时地解决他人生活贫困、衣食无着的问题,却并非长远之计。只有让众生明了生老病死的真相,引导他们修行,从而踏上解脱道,才能彻底地、永久性地解决他们的所有痛苦,所以,这才是真正的利益众生、度化众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救度。唯有佛这样的悲心,才算得上是大悲,其它世间的慈悲只能说是“悲”而已,还不能用“大”来形容,因为大悲心与佛的智慧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而菩提心也就是大悲心。大家都知道,虽然其他宗教所作的慈善事业比较多,但其以救人救世之名所挑起的战争也为数不少,所以,这是不是绝对的慈悲心还值得商榷。相对而言,佛教从来就没有要征服或降服的意思,佛也说过,他根本不在意人与人之间的战争所获得的胜利,他所强调的胜利,是通过调伏自相续所得到的胜利。其实,大悲还有很多不同层次的意义:佛曾经说过:“我告诉你们解脱的方法,要不要解脱,全由你们自己决定。”也就是说,每个众生的命运,都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而不是由佛陀来安排的。这种说法所表明的态度,就不像其他宗教所供奉的“救世主”或“造物主”,谁能上天堂,谁该下地狱,都由他们来主宰。由此可知,在大悲当中,也包含了佛教的自由、宽容、平等、和平等意义。 —— 摘自慈诚罗珠堪布著《智慧之光》
  编辑本段佛学释义
  释义
  即佛法之学。自其探讨方向而言,通常侧重于思想体系、源流、发展之阐述等;自其内容范围而言,除佛陀所宣说之教法外,亦包括其以后之弟子、后世宗师、历代学者,以佛陀之教法为依据,加以解说、抉择、阐论之佛教各种宗要学说。又若就教法内容之类别而言,佛学统括理论与实践二方面,包摄教、理、行、证四法。至于现代所称之佛学,则是为将佛法流行人间,化度新学根器众生,或为因应时代学术潮流,而强调以新方法加以整理,并作有条理、有系统之说明,而使之学术化者。 佛陀将教法授予弟子,弟子们辗转传至后世,所结集之经、律、论三藏内容,不外剖释宇宙现象、人生真相,示导如何解脱以达究竟安乐之法门。故佛学所探讨之主题,系以人生解脱为中心,兼论及宇宙之问题二大部分。
九万里风9
  一、定义:“佛学是把佛经作为主要对象,并按照一定的方法来研究而形成的一门学问。
  二、简介:佛教的经典包括经、律、论三部分,其内容浩瀚无边,对于我们所处的宇宙和我们人类生活的形成原因、发展演变有详细的描述,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并告诉我们如何通过种种方法来获得究竟圆满的安乐,是现代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科学家们很重要的参考资料。
  三、延伸:研究佛学的人我们可以称之为佛学家,但是其并不完全相信佛的话,也不按照佛的教导去落实,只是把其当做一种知识来学习。与之相反的叫”学佛“,学佛是相信佛是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并按照其开示的方法进行修行,并不对所有的经典内容都去学习,而死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根机,选择一门进行深入学习,长时熏修,以便获得离苦得乐、圆满成佛的终极目标。
康康map

佛学,是把佛陀的言教拿来研究,当成一种学科来做学问,把我和佛的言教分别放在主体和客体的位置,由我对佛的言教进行分析认识甄别的一种主观行为。做佛学的人从生研究到死,他是他,佛是佛,不能从佛的言教中得到任何的益处。

学佛,是按照佛的言教身体力行,以佛说的方法去实践,利人利己,美化社会人心,完善自我,成就幸福美满人生,以至于出离生死摆脱轮回,实践菩萨道,度人自度,终究成就与佛陀毫无差别的智慧德相。

所以,不要拿佛的言教当学问,那样的话,纵然皓首穷经,也得不到任何好处。还是好好学佛,实践佛的言教,让自己人生幸福美满,踏上菩提大道,成就佛果来的实惠。

就象有两个馒头,和两个饥饿的人。一个人拿起馒头吃了,得到了饱满,止住了饥饿,滋养了身体。一个人拿去馒头研究,当他通过化学检验、物理测试等手段知道了馒头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时已经饿昏了。

拌三丝

简而言之,佛学就是佛陀的教诲,关于佛所说法的学问,首先是一种人生哲学,也可以视为一种宗教。是关于三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的学问,也是关于修戒定慧的学问。

hi投

简单就是佛陀的教学、教义等

你可以从百度文库 《初学佛入门》 得到不错的答案

墨然殇

追求自我.普渡众生

Ntou123

自渡渡他的一门学问

《红楼梦》想表达的终极内涵是什么,简单说一说?

这是一部具有悲剧意义的作品,通篇都表达了一种宿命论的意味,通过描写贾家从繁荣到衰败的过程,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2023-07-15 10:00:104

《地藏经》哪些观点不符合四法印?

地藏经是佛祖释迦牟尼佛所说,怎么可能不符合四法印。所谓四法印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漏皆苦。诸行无常就是讲一切法生灭无常。诸法无我就是既然一切法变化无常,所以诸法中不存在灭不掉的自性。涅槃寂静就是灭掉一切烦恼,处于不生不灭的境界。有漏皆苦就是如果不能断烦恼障,所承受的无不是苦。
2023-07-15 10:00:401

佛说众生皆苦

好人是进步的苦,错误的人是自私愚傻的痛苦的苦。
2023-07-15 10:00:505

有常还是无常?

道有常,而理法无常,理法千条皆观道,道为宗祖借不定之理法以近永常之道不走两端是正念近道无魔好修行真心无私为众生天佑真人大光明
2023-07-15 10:01:093

按照《如意宝藏论》的观点,佛教和外道有哪五种区分方法

  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佛教和外道有五种区分方法:  一、皈依。佛教皈依的是佛、法、僧三宝,而外道皈依的是遍入天、大自在天、上帝等。这次去甘肃看见很多回教道场,里面有星星和月亮的标志,象征他们希望获得这些果位。古代论著中也有太阳派、月亮派等外道,他们暂时皈依这些,但这些并不能让人了脱生死。所以皈依三宝是基础,我们以后区分佛教和外道时,首先要以皈依来分。  二、见解。见解有暂时和究竟之分,佛教的暂时见解就是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槃寂灭,最究竟的见解,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而外道根本没有这种殊胜的见解,虽然有些窍诀暂时可以压制烦恼、痛苦,但无法从根本上断除。  三、修行。佛教有三十七道品的修行方法,可依之次第修持大悲空性。而外道只能暂时修持制止分别念的禅定,并没有如是殊胜的修法。  四、行为。佛教是远离贪嗔痴以及损害众生的行为,而外道经常损害众生,也不能脱离贪嗔痴的行为。  五、果位。佛教是声闻缘觉、菩萨、佛陀三解脱,而外道没有如是的解脱,只能流转于轮回当中。  佛教和外道之间的差别,其他论典和窍诀中也有不同说法,但无垢光尊者的教言非常关键,大家应该牢牢记住。佛教徒的皈依、见、修、行、果,与外道是怎么区分的?大家要常以之来衡量自己,看自己到底是不是一个佛教徒。
2023-07-15 10:01:351

佛教的人生哲理?

朋友,我知道你相信那个被称为佛祖的人,所以才告诉你真相,难道你不能为你自己好好考察考察一下吗?要知道这是为你自己的永恒归宿选择信仰,可不是小事情。选择错误会万劫不复!!!!!!!!千万慎重啊!朋友,你有永远当救的灵魂。我先前也是偏向佛的,后来我发现信他是大错特错了,所以信上帝主耶稣。也来劝你们别相信人,而不相信 造物主上帝。人的办法将在上帝那里不管用,不如趁早丢弃。不存在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释迦牟尼在他本国三道轮回的基础上加上三道形成的,根本就是风俗传统,不可信的。并且释迦牟尼没有智慧知道苦难与虚空的真正原因,他只知道事情是那样,为什么那样他不清楚。释迦牟尼知识渊博,因为他是王子,有的是机会学习各样知识,这就为他创立宗教打下基础。但是就是他的知识让他自大,他否认宇宙是造物主创造,这点他一点没有智慧。真理是唯一的,也是排他的。如果真理可以和其他道理混合,那还叫什么真理。看看吧,佛教与道教虽然教义不同,是不是彼此融合彼此接纳了呢?证明他们都没有真理。人的道理可以向别人的道理妥协,真理从来不会妥协。就算有信徒不明白真理,接受了某种道理,也不能说真理就是那样。同胞,我是把真话对你们说了,也说得很直接,我的心愿是但愿每个人都认识真理,不受人的道理左右。人为宗教给人带来不了什么,因为是出于人,人能给你什么?但是圣经是出于造物主,耶稣是上帝道成为肉身,所以他虽然替我们的罪而死,第三天也从死里复活了,以大能显明他是可信的救主。信耶稣为你罪死而复活的,你就已经得救,得到上帝拯救的恩典。上帝是良善、慈爱、有恩惠的,他主动寻找我们,要我们回头与他和好,不再任意走自己的道路,去拜那些不是神的偶像或死人。希望朋友们仔细思想我所说的,我这样苦口婆心地劝勉指正你们,为的是要你们认识真神接受真理。愿天父上帝施恩光照启示大家;愿你们早日得知他百般的恩惠;愿我们早日感谢耶稣舍命的大爱;愿人类不再靠自己的宗教、自己的行为、自己的方法解决永恒的问题,因为这样是行不通的愚昧之举。上帝的方法就是借耶稣在十字架担当并除去人的罪,借耶稣拯救和施恩给人类,不过人类得放弃自己的办法,相信接受上帝的救法。
2023-07-15 10:01:548

我生气了要走,老公说他给不了我要的那种生活。也没有人能给我那种生活。什么意思?

可能是你的心太高,但是个人条件又不足以得到你梦想的生活,意思是你的三观不切实际,异想天开。
2023-07-15 10:02:123

为什么科学起源于西方?

我觉得主要原因是, 中西方对除人以外的万物的态度不同 。 在西方的创世神话中,上帝创造万物后,又以自己的形象造人,并让人掌管世间万物。所以,在西方,人们大都认为,让你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是世间万物的主宰。既然人是万物的管理人,就有必要了解万物,研究万物,从而发展出科学。 而在中国创世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后,生成万物 。 然后,女娲以自己的形象仿造人(女娲是蛇身人首),伏羲教导人怎样和万物和谐相处。所以,在中国,人们大都认为,人只是万物的一部分。既然大家都是平等的,我又有什么资格研究你呢? 而且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和外来宗教佛教,都教人们向内心深处寻找答案,而不是向外。比如道教经常提到“一切唯心造,心生则欲生,心静则欲灭”。佛教经常提到的“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盘寂静” 。都是通过改变心境,改变周遭事物的变化。 另一个原因是, 对知识的态度不同。 在中国,自从孔孟以来,知识是用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且科举制度成熟以后,知识变成了升官发财的工具。而且朝廷为了巩固自己的控制,把考试的内容只局限于四书五经。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都是在科学制度成熟以前发明的。与数理沾边的《九章算术》在唐宋以后就没有进步。 这也是为什么,在西方的知识分子,研究天文,物理,生物,化学时,我们的知识分子在研究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 这也是为什么,西方的炼金术,因有详细而发展出化学,而中国的很多高超技术没有详细而失传。在以前的中国,知识分子,是不回干那些”低贱“的工作的。 科举制度的好处是显而易见,打通了上下阶层的流动,让贫苦阶层有了进入上一层的希望。而坏处,比较隐晦,科举把聪明人困在了朝廷。而不是让这些聪明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推动人类进步。 而西方的知识分子,不管是服务于教会,还是服务于贵族。这些都不像中国的朝廷一样,对知识进行限制。比如遗传性之父,神父孟德尔。提出大爆炸的神父乔治·勒梅特,还有虔诚的基督徒牛顿等,这些知识分子,不是因为服务于上帝,就只学《圣经》,而不学习其他知识。 还有依附于像美第奇家族的食客,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等。这有点像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游历于各国,寻找赏识自己的国君,那时也是中国文化思想百家争鸣的时代。 这让我想起了那句,知识和基因一样,只有不断的交互中,才能进步。而科举制度让中国的知识近亲结婚,唐宋之后一代不如一代。 所以,为什么科技起源于西方? 第一,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万物和人处于同一个等级,所以人没有把万物拿来研究的资格。 第二, 中国的科举,锁死了绝大多数的聪明人,让这些人没有机会创造出科学。 无戒365挑战营 68
2023-07-15 10:02:181

我是手淫引起的胆囊炎怎么才能治好

我操!!!佩服!!!
2023-07-15 10:02:273

出马仙虽然不好但是他们让我了解了因果知道了因果的存在而信佛,这种情况出马仙是不是有功德了

什么乱七八糟的
2023-07-15 10:02:373

佛教与伊斯兰教是不共戴天的一对么?

风马牛不相及
2023-07-15 10:02:4514

诸行无常 诸受皆苦 诸法无我 涅盘寂菊 什么意思

众生只要活着,就有色受想行识五蕴,众生的种种行为都是有漏的,都不能真正积累下来,就像“竹篮打水”,一切法中,没有一个真实不坏的我,确认了一切法虚妄不实,就知道了如何才能停止无量世生死不息:灭尽一切法(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时候,就再也不会有来世。这样也就灭尽了一切苦
2023-07-15 10:03:232

别人深深的伤害我之后我无法原谅他们,我会用同样的方式报复他们,总和自己过不去是不是心理有病?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所以导致现在很多女孩不愿意远嫁了,就因为远嫁,而且你又那么马虎的进入她们家,他们就不会把你看得很重的,除非你自己有能力买房子,在外面住,不要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
2023-07-15 10:03:335

和女朋友同居两年、现在分手40天了、还是忘不了她、每天都会想她、有时候晚上还偷偷去她住的地方看看?

如果真的放不下就努力一下,如果那个女孩子喜欢你那就皆大欢喜。如果最后没有在一起也没有留下遗憾
2023-07-15 10:04:0415

女朋友说跟我三观不合,怎么办?

说跟我三观不合怎么办?说真话,如果你女朋友说跟你三观不合的话,那也许真的跟三观不合,三观不合的话,人两个人在一起的话,可能要说真话,可能会经常吵架呀,或者是为一些问题的话,就是争执,所以说你觉得三观适合的,但是他觉得是不是不合?所以说这个也不好说,所以还得要看你们两个的撮合凑合
2023-07-15 10:04:394

占有欲太强,异地女友累了和我分手,因过分纠缠导致女友讨厌,抵触见面,拉黑,一个月了,如何恢复联系?

那可能是他的忍耐到了极限才和你分手的,因为你占欲太强,又是异地恋,他累很正常,你应该给他一些空间,这样才会很好的接纳你,如果再继续给追猛打更加的斯得其反。过些日子再决定怎么个处理方式?
2023-07-15 10:05:058

在佛学里面,佛有六个问题不说,是哪六个?

这个问题好,人从那里来????你去读楞严经,你是怎么来的,还有一本是佛说入胎经,这两本你都看下~~~很好的,
2023-07-15 10:05:235

浅议佛教有什么样的女性观

杨孝容(重庆社科院助理研究员) 当今资讯时代,民主平等自由蔚为潮流,女性问题仍是历久不衰、众所瞩目的热点。星云大师在二〇〇二年四月二十日的“人间佛教与当代对话”学术研讨会上所作专题发言(比丘尼僧团的发展) (载《普门学报》第九期),就以佛教出家女性为主线讨论了世界潮流的女性观、佛教两性教团的相处、历代对佛教有贡献的比丘尼和未来比丘尼努力的方向等问题,并提出比丘尼教团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殷切希望全世界的佛教国家都能恢复僧团原有的比丘尼教团。结合大师十多年前主要针对在家女性的讲座(佛教的女性观),较为完整地板明了佛教中道持平的女性观以及佛教女性在现代社会应努力的方向。几番细览思量,感慨良多,因不揣浅陋试由此略谈谈佛教曾有过什么样的女性观以及现代社会应有什么样的女性观。 对于佛教的女性观,大师文中层层深入,先从世法立场指出女性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女性和每一个人都有圣为密切关系,每一个人不管你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是在母亲襁褓中长大的,没有了母亲,就没有生命诞生,因此生为女性的母亲是一切生机的泉源。然后从佛教的基本观念说明:佛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众生与佛尚且平等,男女何以不能平等呢?所以,从佛教“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来看,女子也应当是被尊重的“唯我独尊”的众生。女众的智慧、能力并不亚于男众,应该参与政治、社会等各种公众事务,积极扩大服务的机会与层面。女众的热心、慈心、诚心,平均起来更胜于男众,应该发展其温和、慈悲、细心、勤劳等特质,犹如观世音菩萨,以慈悲、美丽来庄严世间。之后,大师还总结了大乘佛教在女性问题上的基本主张:女性应有平等权,女性应有参与权,女性应有自主权,女性应有尊严权。 两干多年以来,佛教随时代环境、社会思想文化和地域的变动迁移而发展变化,其女性观自然也非一成不变。综合各经论的观点,早期原始佛教的女性观可概括为解脱上的男女平等主义、制度上的男性优越主义和修行上的女性厌恶主义。解脱上的男女平等主义基于众生佛性一如,男性和女性约信仰、智慧、德行,在佛法中毫无差别,亦即“形有男女,性无彼此”。所谓“心入于正受,女形复何为?”既打破了古印度种族和性别的区分,又与传统佛教“无我”的教义相契合,乃为容许女性出家的理论依据。这种观念反映在僧团里则为男女教育机会均等,女性与男性均具有闻法、受教的资格和权利,也有说法、教育他人的能力和义务。同时尼众僧团内部亦是开放平等的,不管女性在世问高低贵贱如何,出家后的女性皆能享有同等地位,且可与男性在精神上和宗教修持上取得一致的成就。制度上的男性优越主义则是对当时印度社会现实的让步和妥协,著重于“男尊”。修行上的女性厌恶主义,目的是对治听法的比丘修习禅定和梵行时欲心的生起,突显“女垢”的一面,偏重诃责女色,以其所欲代替能欲。故言“女人梵行垢,女则累世间”。若要为尼众说法,亦应是“男人梵行垢,男则累世间”了。发展到小乘时期,佛教仍多有排斥、诃责女性的言论,然实属权宜之教,终非究竟之谈。至大乘时期,方有终极意义上圆融无碍的男女平等观,主张女性与男性同样都可以成佛。不仅在埋论上,实践中也有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行动。这也正是星云大师所倡行,我们现今理应竭力实施的中道平权的佛教女性观,具体来讲就是星云大师总结的那样,女性在尽自己义务的同时理当享有相应的权利:平等权、参与权、自主权和尊严权。 那么接下来看为顺应时代潮流、复归佛陀本怀实施中道平权的佛教女性观,女性所应享有的权利。 首先,关于女性应有的平等权。佛教二贝认为,究其本质,众生平等当然男女平等。比如“有漏皆苦”的现实生活男女老少均为平等,六道轮回的因缘果报众生(不用说男女)平等,另即众生皆平等具有成佛的可能性,理想中的佛国净土亦为“无有定相”、无所区别地平等。因此,面对现实社会的诸多不平等,我们须从世间万法本质上平等的高度去观照其缘起空性,了知不平等的现实可以通过大家共同努力得到改善,并从每个人自己开始躬行实践,建成一个没有性别歧视甚至也没有种族歧视、平等和乐的人间净土,不论男女都尽当尽的义务,享当享的权利,也就无所谓男权女权,唯共同的人权,乃至众生平等的生权。 其次,关于女性应有的参与权。这其实和平等权紧密相关。若没有男女平等的理念,就不可能享有其他方面的权利。就一般女性而言,参与权通常即为宪法赋与公民的相应权利,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当然也涵摄宗教信仰自由包括的合法参加宗教活动的权利。对出家女性,如星云大师讲的那样,女众的智慧、能力并不亚于男众,应该参与政治、社会等各种公众事务,积极扩大服务的机会与层面。 第三,关于女性应有的自主权。无论什么时代什么国家,女性(佛教女性)或多或少都受到过“女性低贱”、“女性业障重”等观念的困扰,中国尤为严重。因此要想达到男女平权,女性就不能不注重培养其自主意识,加强个体身心建设,摆脱女众女性必依男众男性安立的束缚,破除将弱就弱的性别定位,以更广阔的胸襟走人社会,投入到服务人群、弘法利生的事业中。这既是时代潮流所趋,也是历史赋予的责任。 第四,关于女性应有的尊严权。亦如星云大师所言:从佛教“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来看,女子也应当是被尊重的“唯我独尊”的众生。如果一个人连为人的尊严都不具备,又谈何直下承担自觉觉他呢?而人若能真正自我主宰,必然也会活得有尊严。《涅槃经》曰:“若有不能知佛性者,我说是等名为女人:若能自知有佛性者,我说是人为大丈夫。若有女人能知自身定有佛性,当知是等即为男子。”可见两性问首要在于心性自觉,女性或佛门女性理当放下自甘轻贱的小女子式的次等公民次等出家人心态。只要发广大菩提心,不计人我利害得失,“彼丈夫我亦丈夫”,完全能立足缘起的世间,行积极勇健之菩萨行。 上述四种权利其实皆基于众生皆有佛性的男女究竟平等观,可说是四位一体,一即为四,四即为一。 最后我们审视一下过去中国佛教女性的状况。 佛教传人中国后,虽自称大乘,但为适应本土文化援儒入佛,在女性观上却多采纳小乘和原始佛教一些消极负面的说法。“男尊女垢”与中国传统中原有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思想一拍即合,撇开时地因缘照搬“八敬法”,并将其曲解为无原则无条件地迁就、顺从出家男性。因而历来中国的比丘尼在取得有限自由的同时,便不能不套上新的枷锁,遭受双重束缚,且时有贬斥诬蠛、侮辱损害比丘尼者。因此尽管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一贯主张众生平等男女平等,但中国历史上却一直有著事实上的男女不平等。并且此等趋势至南末以降,理学思想兴起后便愈演愈烈,比丘尼的地位低下遂成历史文化的必然,故普通比丘尼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再就中国僧众信佛出家的动机来说,男性与女性也有较大差异。男性特别是贵族及知识阶层男性,多以成佛为追求,女性则多以脱苦为寄托,同样表现出其不平等的一面。尽管佛教并未完全排斥女性加入僧团,但僧尼生活的严格管束(且比丘尼戒律远较比丘戒律内容严苛,数量也更多)、家庭生活的制约教育方式的偏差以及女性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的限制,使得女性不会贸然出家。因此除了真信佛法者,许多是对现实生活失望不满才遁入空门。 现代社会日异月新,以弘法为家务的出家众责任重大,比丘尼僧团之现状在某些地域虽与比丘僧团并驾齐驱,但在其他许多地域却仍堪忧。既怀有“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的悲愿,撑起半边天的佛教女性同样不能有丝毫懈怠拖延。对此,中国佛教女性该当如何立足于女性本位自利利他呢?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的原因,比丘尼僧团长期处于依附比丘僧团的状态。尼众要么与比丘同一道场从事内务,对外弘法鲜有问津;要么居于比丘丛林下院,生活必需品由上院提供,内部管理由上院协调。长期依赖造成尼众缺乏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甚而认为女性真的生就“业障深重”。加之主流儒家文化长时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女性即便已出家仍不自觉地把自己划入“受保护者行列”。在这样的思惟模式下,除了求生净土或女转男身外,实无他路可寻。自顾尚且无暇,何言顾他利他。 所幸这一切都即将成为历史陈迹。在现代文化思潮冲击下,千年痼疾正待慢慢复原,男女乎权已成为时代主流,大乘佛教的平等精神也日益深入人心,应该可以让人们逐步理解并完全接受男女人格上佛性上平等的观念,正确看待现实中的男女性别差异。即便这个过程可能会较漫长,但我们可以发现也有理由相信,现代文明的洗礼、佛教女众教育的发展已经或正在造就尼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再就中国僧众信佛出家的动机来说,男性与女性也有较大差异。男性特别是贵族及知识阶层男性,多以成佛为追求,女性则多以脱苦为寄托,同样表现出其不平等的一面。尽管佛教并未完全排斥女性加入僧团,但僧尼生活的严格管束(且比丘尼戒律远较比丘戒律内容严苛,数量也更多)、家庭生活的制约教育方式的偏差以及女性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的限制,使得女性不会贸然出家。因此除了真信佛法者,许多是对现实生活失望不满才遁入空门。 现代社会日异月新,以弘法为家务的出家众责任重大,比丘尼僧团之现状在某些地域虽与比丘僧团并驾齐驱,但在其他许多地域却仍堪忧。既怀有“不忍圣软衰,不忍众生苦”的悲愿,撑起半边天的佛教女性同样不能有丝毫懈怠拖延。对此,中国佛教女性该当如何立足于女性本位自利利他呢?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的原因,比丘尼僧团长期处于依附比丘僧团的状态。尼众要么与比丘同一道场从事内务,对外弘法鲜有问津:要么居于比丘丛林下院,生活必需品由上院提供,内部管理由上院协调。长期依赖造成尼众缺乏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甚而认为女性真的生就“业障深重”。加之主流儒家文化长时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女性即便已出家仍不自觉地把自己划入“受保护者行列”。在这样的思惟模式下,除了求生净土或女转男身外,实无他路可寻。自顾尚且无暇,何言顾他利他。 所幸这一切都即将成为历史陈迹。在现代文化思潮冲击下,千年痼疾正待慢慢复原,男女平权已成为时代主流,大乘佛教的平等精神也日益深入人心,应该可以让人们逐步理解并完全接受男女人格上佛性上平等的观念,正确看待现实中的男女性别差异。即便这个过程可能会较漫长,但我们可以发现也有理由相信,现代文明的洗礼、佛教女众教育的发展已经或正在造就著新一代有文化有识见依正信出家的比丘尼,男女两性平权的中道观必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实践。进一步来说,随著佛教女性观的改变、尼众教育的兴起和每一出家女性的自觉自立自强,中国佛教女性必将担负起她们所应担负的使命,享有她们应享有的权利,其宗教职能和社会作用必会得到更好发挥,地位和命运自然也会得到相应改善。
2023-07-15 10:05:381

如何能信任自己异地恋的女朋友 为什么总是对她有疑心 她其实对我挺好的 该怎么办能完全信任她?

你这思想就是有点问题,处朋友的时候就应该互相吸引,谢谢你是第一位的,没有了信任,你们怎么处也处不好?你只要信任他它,谢谢你,你们俩无论在异地也好,当地也好,多远都好,都是一个很好的结局,你们要是没有了信任,你们的结局就不能完整,不能好下去,你应该好好的是爱护她,经常的和他通话,经常的见面,让他到你这儿来玩儿,应该好好的接触一下,好好的多在一起,不要两地,在两地生活,你们应该互相信任才是最重要的
2023-07-15 10:05:482

南怀瑾貌似也是佛教佛学大师,他讲的大千世界他认为一日月绕一须弥山周转,他就说一个小世界是一个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你,不过可以跟你说我有一个亲戚是佛教居士,修佛的时间不长也就几年,死后烧出了许多五彩斑斓的舍利子。舍利子能证明什么吗?我认为不能,也不能说明我的亲戚是弥陀再来。当时问火葬场的工人,他说好多信佛的人死后都能烧出舍利子。
2023-07-15 10:05:5615

生灭苦谛的内函是什么?

佛教总结出人生的八大痛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世间有情悉皆是苦,有漏皆苦,即所谓"苦谛"。其中生死(灭)是其中两苦。1.生苦。生由无明业相而来,纯大苦聚集,是为了承受应受的果报而生,因此生即是苦。人间的生,从受胎开始,在母腹中窄隘不净,犹如处身地狱。出胎以后,有冷风、热风吹身,有雷、电、雨、雪袭身,有贫贱富贵、相貌全缺、美丑的分别。另外,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爱取有诸事,种种的七情六欲由是而生,懊丧悔恨,缠绵身心,使人痛苦难堪。2.老苦。从少年至壮年,从壮年至老年,气力逐渐衰羸,形色逐渐枯丑,动止不宁,精神不振,甚至饱受他人的嫌厌,视为生活中的绊脚石。孤独、饥寒、踽踽而行,心中的苦岂是身强力壮的人所能体会?3.病苦。因为业障临身,或四大不调,造成身心诸般不适,终日辗转病榻,忽冷忽热,时痛时昏,人间地狱莫此为甚。4.死苦。将死之人,便有无始劫来的业相现前,在那一刹时,令人生起大怖畏。死后,缥缥缈缈投生他处,转驴胎、堕马腹,或化作饿鬼,食入成火,或进入地狱,受无尽的刑。5.爱别离苦。所喜爱的人事物,因消失、毁灭或离开,朝暮思恋,使得身心交瘁。6.怨憎会苦。所嫌怨的人事物,因相遇而愤懑不已,咬牙切齿,常思仇报。7.求不得苦。爱乐某事某物,极力求之不可得,受失意丧志的苦。8.五阴炽盛苦。前面七苦,都由七情六欲所生,由情欲的执持,表现在身心方面,为色、受、想、行、识五阴的显现,是苦的总内容。
2023-07-15 10:06:301

老(劳)死苦灾(斋),是什么意思?我听有人说,不知道是不是这几个

有漏皆苦 “漏”就是烦恼。 众生不明白一切法缘生缘灭、无常无我的道理,在无常的法上贪爱追求,在无我的法上执着为“我”,或为“我所有”,这叫“惑”。“惑”使人烦恼,所以又叫做烦恼。 烦恼的种类极多。贪(贪欲)、嗔(嗔恨)、痴(不知无常无我之理等第)是三毒,再加上慢(傲慢)、疑(犹疑)、恶见(不正确的见解如常见、断见等),组成六根本烦恼。由于烦恼造种种业。 业(Kar)就是行为(身业)、言语(口业)、思想(意业)的活动。 烦恼和业引生未来或为人,或为地狱、鬼、畜生的身心,于是又起烦恼,又造业,又生身心,生死轮回没有休歇。而生死轮回是苦的。以人生而论,一般地说有八苦:生苦(婴儿出生之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与所爱分离之苦)、怨憎会苦(与所怨憎的聚会之苦)、所求不得苦、五取蕴苦。世间有无量的苦。苦不是孤立的自己生起来的,也不是造物主给予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因缘的。 注:五取蕴即五蕴,取就是烦恼,人的色、受、想、行、识因烦恼而生,又能生烦恼,所以叫取蕴。五蕴刹那迁流变坏,为生老病死等苦所集,所以是苦。 烦恼 在四圣谛(苦、集、灭、道)的苦圣谛中,苦的生起因是我们过去所做的业 及现前的烦恼。过去所做的业已造,现世要受报;而现前的烦恼决定于我们,可 要它生起或不生。那些修行的圣者,证果的圣人,可以把握自己的烦恼,不让它 生起;我们凡夫没办法,这其中有多个原因,一般认为这是我们业障深重,但是 根据佛陀说我们的烦恼是从六根接触外境后,因为迷惑而生起的。烦恼的种类很 多,有的分成六根本烦恼、有的称为三毒;六根本烦恼再分成十惑;再分成小随 烦恼、中随烦恼、大随烦恼等等。现在要讲的是根本烦恼,以及大、中、小各种 随烦恼。 一、根本烦恼: 最根本的烦恼有贪、嗔、痴,称为三毒。一般人说某人很贪心,很会发脾气, 很愚痴,这与佛法中所说的贪、嗔、痴有点不同。 一、贪:佛法中说贪是于三有及资具(顺境)染著不舍。三有是欲有、色有、无 色有。因为众生贪欲界、的种种事物,及贪无的种种心态,使他们 继续在欲界、、无(三界六道)中受生,再度轮回生死。众生对欲 界的种种事物有贪爱,则生在欲界;众生对的种种事物有贪爱,则生在 ;众生对无的种种事物有贪爱,则生在无。当一个人无欲界的 种种贪爱,就会生到;对欲界、之种种贪爱已断除,则在无受 生;断除这三界的种种贪爱,就再也不来三界,叫做不受后有,再也不贪著 这三有了。 贪著三有及资具是讲贪著三界中的种种事物。我们生长在人间,贪求人间所 享有的物资。比如贪著住富丽堂皇的子,睡高广的大床,穿华丽的衣服, 坐舒适的椅子,此种贪著使我们再来欲界受生。但是此贪心是过去的业习, 它在我们过去业中形成了这种心理,就如一个人他本来没有抽烟,今生有人 叫他抽,慢慢学习,对香烟染著,上了瘾,生起贪爱的心,看到香烟就想抽, 以后没看到香烟也想要抽,我们说他对香烟有贪爱。凡夫对三界的事物也好 想染上烟瘾一样,没有在眼前,内心都想要,所以造成下一世再来三界中的 任何一界受生死轮回,所以贪是三有之贪。 二、嗔:一般人对嗔的了解是:发怒,生气等,但佛法中说嗔是于三苦及资具( 逆境)憎恶不能受。 苦有三苦: ①、苦苦:既是身心之苦受。生、老、病、死、怨憎会属之。 ②、行苦:东西变化无常,我们做不了主。五蕴炽盛苦属之。 ③、坏苦:既是乐受变坏或得不到。爱别离、求不得苦属之。 对于这三苦,凡夫不能受,不想要它,但业报又是如此这般做不了主,又 丢不掉,所以对这三苦起嗔心,然后对引起三苦的东西也起嗔恨。例如:某人嗔 恨某某人,对仇人的东西也起嗔恨心。又如有人驾一辆老爷车,半路抛锚了,不 能准时赴约,结果苦恼起,嗔心生,连那辆老爷车也都被敲、被踢,这就是对此 资具也讨厌。 贪是对于顺境起贪爱之心;嗔是对于逆境起嗔恚之意,它们所对的境是绝然 不同的。贪、嗔的心绝对不会同时生起,贪爱那个东西,绝对不会嗔它;嗔那样 东西也绝对不会贪它。或许有人会这样认为:我爱某个人,我也恨他。这件事是 应该如此理解:比如一对恋爱中的男女,结婚前觉得对方有许多优点与美德,结 婚后却发现对方有一些缺点,结果有时贪爱他,有时又嗔恨他,但贪爱与嗔恨的 部分是不一样的。两种心情混在一起时,他就搞糊涂了,到底我是爱那个人呢? 还是恨那个人?所以贪爱与嗔恨之心决不会同时生起,但贪爱与嗔恨之间,取舍 不定时,则产生愚痴。 三、痴:既是无明,于诸事理迷惑,是非不明,事理无知。对四圣谛、三宝的实、 德、能(真实、功德、自能修成),不能信受。既是说对于真理的实、三宝 的功德、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这三件事情迷惑,没有信心;或是对一件 事不知分辨对与错,这都是愚痴。比如说你爱某人,是爱他的优点与美德; 你嗔某人,是讨厌他的缺点。这使你混淆,把两件事当作一件事,不知是对 或是错,不能明辨是非,就产生愚痴。实际上世间的种种事物是不可能十全 十美的,但你要美满、美好,好的你要,坏的你不要,好坏在一起时,不能 分辨是非,而产生不知取舍,结果不知如何是好,这就是愚痴。 我们对事理不明白,不知晓,这也可说是愚痴。当我们愚痴时,往往会做出 各种傻事,比如看到人受病苦的折磨,我们可怜他,认为反正他是要死了,不如 把他人道毁灭,让他早日解脱,这就是愚痴。因为我们不明白病苦中有因果业报, 决不会因为断了他的命就可以解脱。今生他要受如此病苦,这世逃不掉的,这使 对事理不明白而产生的愚痴。 四、慢:把自己和别人相对比,内心产生高傲的心理,称为慢。慢有许多种,最 普通的一种就是“自尊心”。当你比别人差时,事情做不成功,失败了,别 人嘲笑你,有满心的你就产生苦恼,认为你与他平等,这就是慢。众生“慢” 的心理可分三种情况来看: ①、你的地位、名誉比他人高,而你也认为比他人高。 ②、你的地位、名誉与他人平等,而你却认为比他人高。 ③、你的地位、名誉比他人低,而你却认为与他人平等或比他人高。 慢的产生是把自己与他人作对比而产生的。比如人有汽车,我没有,认为他 人没什么了不起,我只是不要罢了,这就是慢--与人平等,却认为自己比他 人了不起。再比如:来这儿听法的信徒都是平等的,假设这其中有一位是大学生, 他可能会认为自己是大学生而起慢心--比他人高,自己也认为比他人强。但他 回到家里,进了厨,他的妈妈可能就会说:你这个大学生有什么了不起,不会 煮也不会炒,还是我比较行(慢)--比他人低,确认为比他人强。所以慢心的 生起是以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相比,而生起高慢之心。 五、疑:对于诸真理常犹豫不决。历史记载二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修道成佛,解 脱生死,你却认为有烦恼怎么能够解脱生死呢?对此真理产生不信的心理, 称为疑。此怀疑使我们不能接受真理,并非真理不可让人怀疑,而是我们对 于任何事物都存有怀疑之心,这是一种烦恼。比如我告诉你们我的俗姓是“ 苏”,有人听了就相信,但有些人听了就会产生“是不是姓苏啊?”此怀疑 之心,就是他内心的一种烦恼。有再打个比方:“美国太空人已登上月球。 ”有人听了就产生“是不是真的呀?”他根本不想去寻找答案,不去了解, 就直接产生怀疑,这种“疑”的心理状态,就是烦恼。我们对某些事理,再 还没有真正了解之前是可以持有怀疑的态度。当我们真正彻底明了后,就能 接受、相信它,这种怀疑的态度佛法可接受。 在佛经中说:如果一个人没证悟初果,他对四圣谛、三宝多少会有疑问。这 疑问我们可以保留,但因此而妨碍我们证悟初果。有些人说他对某种修行方法深 信不疑,但经过一段长时间的修行后,如果没有证悟,就会生起疑问,怀疑起来。 这并不表示当初他对某修行法门没有怀疑,而是他的疑心被信心遮盖住。“疑心” 是一个很深的烦恼,它是根本烦恼之一。例如:有人对“四念处”这个修行法有 信心,他用十多年去修学,但没有什么成就,就怀疑此修行法;因为没证悟,更 怀疑那些证悟者修行证悟的成果是否是真实的,这就是疑的烦恼。一般很深的“ 疑”烦恼凡夫是不容易发现的,除非我们面对修行、烦恼等磨练的时候,才可知 道我们对佛法的道理是否是深信不疑。证初果者断戒禁取见、我见,对世间看得 很清楚,对佛法就毫无怀疑了。 六、不:对于因果道理等起不正确之知见。 ①、身见:执著世间有个身心是我,称为“我执”。我执有两种:在行为方面的 我执就是“我慢”;在思想方面的我执称为“我见”,也叫做“身见”。我 执并非是听完无我,相信无我,也确定无我的道理是正确后,就无此烦恼, 而是放下我见的烦恼罢了。我执中的“我慢”是我们内心中根深蒂固的烦恼, 碰到任何一件事物,我们就有一个心境内、外的对立,外面的是外境,里面 的是我。因为有我执就会生起贪生怕死之念头,就会起贪、嗔、痴等烦恼。 譬如对“无我”的道理深信不疑的人,被人用刀子威胁时,他会怕死,此怕 死的行为不是我见,而是我慢。“我慢”不可凭听讲道理来破除,它必须以 修道来断除;“我见”是一种思想上的烦恼,它可通过明了无我的道理,就 可破除之。 ②、边见:由于身见对于我生起断、常见,称为“边见”。先有我见,才有边见。 执著世间有一个永恒的我,认为我死后一了百了,什么都没了,称为“断见”。 ③、邪见:谤无因果(业因果)、无作用(转世、父母),无事实(佛、阿罗汉 )。谤无因果,起种种邪见。认为作善无善报,做恶也无恶报,此是无果。 有些人认为人的出生是“无因”的,就是由父母生出来;死后一了百了,既 是“无果”。有些人认为杀死鸡鸭无需受报,鸡鸭是生下来让人吃的,此属 于“无果”。世间有三世,既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但他不相信,此 既是“无作用”;对佛陀所说的三宝、四圣谛等,以为“无事实”,而加以 毁谤。 ④、戒禁取见:执持不正确之戒律。有人持牛戒,以为牛吃草没杀害生命,就认 为也应该吃草;有些人认为牛是干净的,所以吃牛肉不吃猪肉,这些都是“ 戒禁取见”。 ⑤、见取见:执取诸见为已见,认为此见是最优胜的,最正确的,而生起斗争, 称为“见取见”。执取前面四个见,认为是最正确的,也是见取见;比如你 认为人死了一了百了,此是“边见”中的“断见”,而你却执著这种见解是 正确的,这个执著称为“见取见”。世间人往往执著自己的思想、知见是正 确的,别人的是错误的,乃至执著正确的知见是对的,亦是见取见的烦恼在 作怪,并非我见。 这六根本烦恼中的贪、嗔、痴称为三毒。贪、嗔、痴、慢、疑为“五钝使” (思惑)要修道才能断除。不中的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称 为“五利使”(见惑)要见道才能断除。五钝使和五利使合称为十惑。 二、随烦恼: 随烦恼就是随着根本烦恼而生起之烦恼,共有二十个。 一、小随烦恼:行相互违,各别生起。 ①、忿:对现前逆境,不能受,起嗔心。 ②、恨:对过去逆境起嗔心,念念不忘,不舍而起嗔心。比如说,现在人家骂你, 你再做其它事务,不理会他,过后在想起就生起嗔恨之心。脾气暴躁的人, 忿心所容易生起;豪爽粗矿的人,生气后就没事了,忿心所比较多,怀恨心 少;城府很深的人,遇到逆境是忿少,他不出生色,但怀恨在心。有些人现 在你讲他几句,他若无其事,但过后越想越恨。中国人讲女人怀恨三年,意 思就是说女人把事情挂在心上,念念不忘,就是恨的心理。 ③、恼:有了忿恨后,越想越苦恼,身心烦躁恼热,心跳加速,热血沸腾,并以 粗暴言行骚扰他人,或疾言厉色的怒骂别人,使他人也苦恼。 ④、害:恼后就无悲愍及爱心,常以打杀、恐吓等侵损逼害众生。就好像他对我 不仁,我就对他不义。 恼与害之差别:有些人“害”的烦恼少,被人欺负,只会在那而“恼”罢了, 即使他很苦,也不敢害人,这种人就是有良知,有慈悲心者,他没能力反抗,因 为不敢害人。反之有一些人,他有害的烦恼,苦恼之后就要去对付别人,这就是 由“恼”转为“害”;有些人很残酷,路过见到一些猫、狗等小动物,他都无缘 无故地踢一脚,这是没有恼,但是有害的心理,没有慈悲心;看到蛇、蟑螂就一 定要打死;看见蟑螂讨厌是因为恼、忿、恨,所以打;但是看见青蛙也要打死, 那就是害的心。这世间就是有一些没有慈悲心的人,经常损害别人。 ⑤、嫉:即妒忌,不能受他人之成就、优胜而起嗔心。有些人妒忌别人的名誉、 地位、财富等。妒忌别人比自己漂亮;别人的孩子比自己的聪明;别人做事 有成就被赞叹,而令你生起妒忌等等。此烦恼是与他人无关,没人惹你,是 自己不能受别人比你优越,而生起妒忌的心理。 ⑥、诳:虚伪的夸大,或是以言行假装有才德,为求名利来欺骗他人。比如有人 问一个问题,你不会,但为了表示你的学问渊博,你就不自量力的乱答;或 是原本你无能力,却假装自己有能力办事。甚至无德之徒以种种虚假的行为 表现,让人家以为他有德行,此亦称为诳。此烦恼有欺骗他人的心理。 ⑦、谄:以言行隐藏过失,并奉承他人,以免名利有损。这是为了取信于别人, 拍马屁也是一种谄。小孩子做错事后,往往为了怕被打而表现乖,这就是谄 的心态。 ⑧、覆:覆并不是心的善、恶,而是后悔做错了事,但隐藏不愿让人知道,恐怕 损己之名利。例如凡戒后,心想还好没人知道,这就是覆的烦恼。 谄与覆之不同:覆是隐藏自己的过失,不愿人知,他并没有对他人有特别的 意图;谄是当你知道某人能给你利益,就隐藏自己的过失,以便对方相信你,希 望能从那儿得到好处。 ⑨、骄:对自己的成就染著喜悦。漂亮的女人,大多数都是心高气傲:甚至有些 只有几分姿色的女人打扮的漂漂亮亮后,就高傲起来;或是有些人会缝衣、 理发,事成后,就到处夸耀,对于自己的成就染著,内心欢喜,这就是骄。 骄与慢不同,骄是自己做事有了成就,产生高傲的心理;慢是以自己的能力 与别人相比,自己认为比他人高一筹,而心高举。 ⑩、悭:不欲施舍所得之物。悭就是悭吝,是因为贪而形成的一种吝啬,但是悭 与贪不同,“贪”是希求多;“悭”是拥有很多财物,而舍不得施与他人。 有些人有贪,没有悭;但悭的人一定贪,贪的人不一定悭;因为有些贪多的 人,有人来乞求,他愿意施舍;悭的人贪得无厌,那儿愿意给人?所以悭的 人对于自己的财物、知识、能力都不愿与人分享。悭的人最容易收藏东西, 见到有人来向他求乞时,苦的要死,因为他认为自己的财物减少了。 二、中随烦恼:与一切不善心俱起。我们心中有不善的大、小随烦恼生起时,因 为心中无惭愧,令其它的烦恼继续活动。 ①、无惭:自己没自尊,对自己之过失及缺点,不自我反省,不自以为耻。假设 偷东西的人,经过自我反省后,很后悔,称为惭。 ②、无愧:对自己之过失及缺点,他人指责非议不以为耻。假设一个人要偷东西, 怕他人知道,而放弃偷盗的念头,则称为愧。 大、中、小随烦恼是以它的断除难易来分类。在一个人的修行过程中,小随 烦恼更难断除,中随烦恼比较难,大随烦恼更难断除,根本烦恼最难。一个修行 者如果还有忿、恨等烦恼的话,还有下面与修禅定有关的其它烦恼。 三、大随烦恼:一共有八种,便一切污染心。 ①、不信:对四圣谛、三宝的实、德、能(真实、功德、自能修成),不能信受。 既是对于真理的实、三宝的功德、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这三件事情没有 信心。 ②、懈怠:对已做、未做之善业不努力做,既是懒惰。对于好事,不愿意去做; 对于坏事,也不愿去断除。懈怠的人不愿做事,最爱休息;坐禅或念佛人往 往因懈怠而去睡觉。 ③、放逸:不警觉烦恼之生起,不约束自心,放纵它去造业。与懈怠相似。懈怠 是懒惰不做;放逸是贪、嗔、痴驱使你不做。比如现在叫你,你贪爱要 看明天的那场戏,就坐在那儿想,结果因为贪而放逸;又如你嗔恨某人,静 坐时就想起他,越想越气,因嗔而放逸,索性不了。放逸的人爱做放逸 心所想做的事。 ④、昏沉:于所观境,神志昏暗,不能了知。既是没有足够的心力保持所要修的 境,这样会妨碍我们修种种的观行。例如:有人时修数息观,从一数到 十,没一下子就神志昏暗,频频点头,对与刚才所做的事,什么都不知道, 好像要睡觉了,称为昏沉。 ⑤、失念:于所观境,不能明记清楚。对于现前之念,没办法掌握,不能记得它。 如念头专注在眉心不久,就跑去想其它地方,而不记得刚才心念是在眉心。 失念与昏沉之差别:失念与昏沉都是不能明记刚才所发生的境界。失念时神 志清楚,但东想西想;昏沉是神志混淆,模模糊糊,什么都不知道。 ⑥、散乱:内心妄念纷飞,流散杂乱。此种散乱的烦恼是因为失念而引起的。佛 说我们的心象猴子般跳来跳去,现在把它放在眉心,结果因为失念而妄念纷 飞,心念流散杂乱起来。散乱不仅是对刚才的境,不能明记,而且心念一直 在转变,思潮起伏,一下子想这,一下子想那;失念则未必如此,例如:静 坐时原本你是在念佛,忽然间想起还有一件事没做完,要怎样安排与处理等, 心念就想到那件事去了,这是失念但不散乱。 ⑦、掉举:于所观境,心不安定,常回忆过去境。比如,今天做了一件乐事,在 时一直回味,时不时想到它。当一个人修到初禅后要入二禅时,他一直 会回忆初禅的境,称为掉举。 ⑧、不正知:对于所观之境,不能正确明了;对自心不知安在何处。例如时 观察呼吸,对于出入息的进出、粗细不能明了。 三、总结: 一、烦恼之生起:内心先有烦恼业习种子为因,现前种种境界为缘,因缘会合烦 恼生起,无有烦恼者,随缘生故无自性。 二、烦恼之灭除:不及疑在见道后即刻不生,其余烦恼必须通过修道一分一 分地除去。觉悟后常能以智慧观照,生起正念、正知,则烦恼业习便无缘生 起;若念念正念分明,则烦恼永不生,既是断烦恼。 三、烦恼是苦,苦不一定有烦恼。证悟有馀涅盘的罗汉还在苦中,在进入无馀涅 盘之前还有行苦。业种子以烦恼为助缘而加速受报,并造新殃。业种子无烦 恼为助缘便不得增长,然非断灭。烦恼虽无自性,空无人我,但因果业报不 虚。
2023-07-15 10:06:391

请问信佛的大师,孩子还有二十天就高考了,去庙里供灯觉得合适不?

可以代子供灯。助力。
2023-07-15 10:07:016

我跟一个男生表白了,但是他虽然没有直表明不喜欢我,但我知道他并不喜欢我。我平时还是忍不住跟他聊天?

你跟这个男生表白了,你可以看出他不喜欢你,但你不要气你最起码你有勇气表白了,你不后悔,不留有遗憾。没有接受你,这说明你们没有缘分。你会碰到更适合你的。男生。平时尽可量的就不要和他聊天。慢的从心里把它忘记,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
2023-07-15 10:07:273

如果是你离婚了,对以后有什么打算?想听听各位意见!

还没结婚,但我想我不会急于去找另一半,我会出去旅行反思自己这段婚姻是不是有哪里做的不够好
2023-07-15 10:07:3815

和女朋友同居两年、现在分手40天了、还是忘不了她、每天都会想她、有时候晚上还偷偷去她住的地方看看

有缘棒打不散,无缘早晚分手。在这个世界上,最难割舍的就是男女之情,最难放下的就是对爱情的渴望。近代西藏佛教大德根敦群培说过:“所有色相当中,对于男人来说,最美的色相就是女人,对于女人来说,最美的色相就是男人,除此之外,没有更美的了。所有声音当中,在男人的耳边,最动听的就是女人的声音,在女人的耳边,最动听的就是男人的声音,除此之外,没有更动听的了。没有一个不喜欢女人的男人,也没有一个不喜欢男人的女人。就算表面上假装,但实际上所有人最爱的就是这个。”爱情与每个人的情感生活是如此的密不可分,但我们往往沉迷于爱情,却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佛法并不反对爱情,但强调的是要学会真正去爱。真正的爱不是自私、不是狭隘、不是愚昧,真正的爱是奉献、是包容、是温暖、是智慧。有了真正的爱,婚姻才会幸福,家庭才会和睦,生活才会美满。如果每个人都懂得爱的真谛,敞开心扉,将真爱的能量释放,那么,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会变成情人节。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为爱情而痛苦不已。怎样从爱情的痛苦中解脱呢?我们首先要了解爱情的痛苦从哪里来,才能结束痛苦。在现实生活中,凡是有爱情的地方就有痛苦纠结,凡是有爱情的地方就有太多的想不通、放不下。爱情的痛苦究竟从哪里来呢?爱情的痛苦来自三个因素:我们所爱的对象、我们的心、恋爱中的快乐,这三者都是虚幻、颠倒的,导致了爱情的痛苦。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当我们谈恋爱时,觉得自己的爱人是最完美的,这本身就是错误、颠倒的认识。从世间的层面看,我们所爱的对象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的组合产生的一个血肉之躯,无论身体还是思想,都是无明的产物。人的身体里充满三十六种不净物,自身就是一个移动的垃圾桶,所以才需要洗澡来清洁身体产生的污垢,需要香水来遮掩身体产生的臭味。“情人眼里出西施”,是因为男女刚刚认识的时候,只看到精心打扮后的对方。如果我们喜欢一个女人,我们是喜欢她美丽的衣服、精致的妆容、芬芳的香水,还是喜欢她本人?如果我们喜欢她本人,那么当她死去变成一具冰冷的尸体时,我们也应该喜欢她,可是事实上那时我们心中只有恐惧和厌恶。我们所爱的对象不仅身体不完美,思想也不完美。他的心中充满七情六欲、充满贪嗔痴烦恼。他是众生中的一员,一直在轮回中流转漂泊,那些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坏习惯,是无始以来种下的习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改变谈何容易。所以无论谈恋爱的时候感觉他多么完美,他所有的陋习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暴露,就像纸包不住火一样。同时,我们自己在对方眼中也是如此。最初的新鲜感褪去之后,双方各自的缺点就会越来越突出:抽烟、喝酒、暴躁、懒惰、败家等等,彼此当然会受不了,这时脑子里盘旋的可能只有两个字:“分手”。从究竟的层面来说,我们所爱的完美对象只是一个假相,本质上超越二元对立,不存在完美或不完美,正如《心经》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第二,我们爱对方的心是无明、自私、贪婪的,所以越陷入爱情,就越自私,越互相伤害。我们的心充满了欲望、自私、贪婪以及执著,其中无明和欲望是让我们陷入爱情的主要“推手”。我们这颗无明的心难以看到对方的真相,再加上欲望的习气非常可怕,在欲望的强大推动之下,男女之间就产生了强烈的相互吸引。打个比方说,这好像一块变质的肉,被加入很多调料去遮掩它的臭味,再经过各种加工,于是变得色香诱人。如果你有吃肉的欲望,又无法识别它内部的腐烂,你一定会对这块肉充满渴望,恨不得马上一口吃掉。至于它腐烂的本质,只有等你吃到口中的时候,甚至吃进肚里导致上吐下泻的时候,才会明白。世间男女“你爱我”、“我爱你”的这个“爱”,由无明、自私、欲望这三者联手打造。有时我们自以为对别人很好,其实里面掺杂了很多虚假自私的成分。当对方能够满足自己欲望的时候,我们就爱;一旦有一点点的不满足、不如意,我们马上就会起烦恼,甚至后悔不已:“我当初为什么会选择他!”于是忍不住再去追求新的恋情,好让欲望得到满足。然而,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一个欲望会引发另一个欲望,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我们经常见到,一个先生有好几个“太太”,或者一个女士有好几个“老公”,可他们还是不幸福。世间的爱情越强烈,随之而来的嗔恨往往也就越大,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最热烈的恋爱,会有最冷漠的结局。”当我们爱极了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会把所有的钱财、心血、精力都花在他身上,一旦他移情别恋,我们对他的嗔恨,也会胜过对其他任何人的嗔恨。因为爱得太深,由爱导致的嗔恨也特别可怕。比如,看到普通的男女在一起,我们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好,但如果看到自己喜爱的女人或男人跟异性在一起,哪怕是正常交往,我们心中都会不舒服,爱得越强烈就越希望独占对方,恨不得她/他永远不要再次见到这个异性。很多恋人都是这样,曾经爱得如胶似漆、寸步不离,一旦感情出了问题,彼此就成为仇人。世间的爱就像跷跷板一样,一不小心、不谨慎,就可能引发矛盾:小到家庭矛盾,大到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皆有可能。古代有很多“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其实并非纯粹杜撰,很多真实的杀戮乃至战争都是由男女间的爱恨情仇所引发。第三、我们在爱情中感受到的快乐也不是真实的,它的本质其实是痛苦。人们常常把恋爱当成是最大的快乐,而佛陀告诉我们“有漏皆苦”,意思是说这样的快乐并非真实、永恒,越追求越会导致痛苦,因为它的本质就是痛苦。佛法中把这种痛苦称为“行苦”,也就是凡夫不易察觉的苦。圣者能够非常清楚地感受这样的痛苦,就好像一根毛进入到眼睛里一样敏感,这就是“以苦为苦”。而凡夫由于无明,无法感受到这种痛苦,好比是一根毛放到手上一样没有感觉。我们不仅感觉不到痛苦,反而把男欢女爱当成是真正的快乐,这就是“四颠倒”之一的“以苦为乐”。最可怕的是,当我们执迷不悟地追求这虚假的快乐时,不知不觉欲望就会发展到极限,造下很多不可思议的恶业,导致永无止息的痛苦。虽然爱情的本质是苦,如果能够在结婚之后长久相伴直到死亡,也是人生的一种温暖。我们怎样获得幸福稳定的婚姻呢?青年男女在选择对象的时候,最好慎重考虑,相处和观察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后再决定是否结婚。一定要考虑双方是否彼此理解,是否志同道合。经过这样谨慎的选择,以后的婚姻稳定就比较有保障。幸福的婚姻需要夫妻双方都不断提高修养,具备生活智慧。两个人在一起,分寸很重要,不能随心所欲,如果没有规则,没有底线,一定会导致不和。有时,婚姻中的某一方非常负责任,非常包容,反而导致另一方过于放纵,养成不好的习惯,长此以往,负责任的那一方肯定坚持不下去。所以,两个人都要有自知之明,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维,相互信任、相互包容、彼此关爱。我们所爱的人就像旅途中的旅伴,虽然大家一路同行,但谁也不知道旅伴什么时候就会到站、什么时候就会离去。在这短暂无常的相聚中,彼此之间一定要好好珍惜、好好相处,不应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吵或发生矛盾,否则一旦离别,我们一定会非常后悔:在相处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善待他?为什么没有包容她?最好的爱情之道、夫妻之道是既懂得珍惜、又不过分贪执,就像“君子之交淡如水”那样,细水长流,平平淡淡才是真爱。如果婚姻非常不幸福,可以彼此独自生活一段时间,冷静地想清楚谁对谁错,谁爱谁不爱,千万不要过得生不如死还硬撑,那样会造很多恶业。如果实在无可挽回、提出离婚,一定要做到问心无愧,知道自己是真的尽力了。既既然爱情的快乐是短暂、虚幻、不可靠的,那么真正的幸福快乐在哪里呢?如果我们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就要追求与真正的幸福相一致的目标。让我们来打个比方,当我们认为雪山是白色的时候,我们对雪山的认识和雪山的本质是一致的,那么以雪山为目标去追寻白色就一定会有结果,一定能如愿以偿。当我们认为天上的彩虹是真实的时候,我们对彩虹的认识和彩虹的本质是不一致的,因为天上的彩虹并不是真实的,而我们把它当作真实的东西。世间的爱情,就好像以天上的彩虹为目标来追寻,不论我们怎样苦苦追求,都无法达到目标。有一种爱,达到了真爱的顶峰,既无私又智慧,既清净又圆满,这就是佛菩萨对众生的爱。佛陀在因地时,为了度化仅仅一位众生,哪怕自己被挖去双眼、夺去妻儿,甚至被砍掉头颅,都心甘情愿、没有丝毫的后悔之心。从前在藏地,为了度化众生,空行母会化身为妓女。她一生之中接触的男人们最后都得到了解脱。佛陀和空行母能够做到这些,是因为他们在本质上是美好、清净、圆满的,他们的身体、语言、思想等等一切都是智慧的产物。这样的爱,结局一定是幸福圆满的。凡夫之间的“爱”与佛菩萨对众生的“爱”虽然是同一个字,但它们的本质却截然不同。由于凡夫的我执和自私的缘故,世间之爱越大,伴随的嗔恨越大;由于佛菩萨的无私和无我的缘故,佛法之中的爱越大,产生的智慧越大。当我们把佛菩萨的功德、解脱的快乐作为追求的目标时,就好像以雪山为目标追寻白色,不论冬天还是夏天,不论在远处还是近处看,雪山都是晶莹洁白的。也就是说,我们追求的目标和事实是一致的:我们认为佛菩萨是美好清净的,佛菩萨确实是美好清净的;我们认为佛菩萨是具备无量功德的,佛菩萨确实是具备无量功德的;我们认为解脱是快乐的,解脱确实是快乐的。或许刚开始学佛时,我们对佛菩萨只是产生了一点点的信心,但在修行一段时间之后,我们会发现原来佛菩萨这么伟大,当初了解的只是皮毛而已。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佛菩萨的功德本来具足,所以我们会越追求越欢喜,越追求越得到快乐。
2023-07-15 10:08:181

老公出去打工半年时间了。我跟他结婚两年了,感觉没有话题聊天。怎么办?

那是你们两个人的感情出了问题,毕竟聚少离多。
2023-07-15 10:08:599

快一年了,逐渐感觉男朋友没有什么上进心,想分手又舍不得,怎么办?

你认真的考虑一下,因为一个男的他可以没有钱,但是他必须要有上进心,如果他又没有钱,又没有上进心,那么你以后跟着他不会好过的
2023-07-15 10:09:1915

浅议佛教有什么样的女性观

杨孝容(重庆社科院助理研究员) 当今资讯时代,民主平等自由蔚为潮流,女性问题仍是历久不衰、众所瞩目的热点。星云大师在二〇〇二年四月二十日的“人间佛教与当代对话”学术研讨会上所作专题发言(比丘尼僧团的发展) (载《普门学报》第九期),就以佛教出家女性为主线讨论了世界潮流的女性观、佛教两性教团的相处、历代对佛教有贡献的比丘尼和未来比丘尼努力的方向等问题,并提出比丘尼教团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殷切希望全世界的佛教国家都能恢复僧团原有的比丘尼教团。结合大师十多年前主要针对在家女性的讲座(佛教的女性观),较为完整地板明了佛教中道持平的女性观以及佛教女性在现代社会应努力的方向。几番细览思量,感慨良多,因不揣浅陋试由此略谈谈佛教曾有过什么样的女性观以及现代社会应有什么样的女性观。 对于佛教的女性观,大师文中层层深入,先从世法立场指出女性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女性和每一个人都有圣为密切关系,每一个人不管你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是在母亲襁褓中长大的,没有了母亲,就没有生命诞生,因此生为女性的母亲是一切生机的泉源。然后从佛教的基本观念说明:佛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众生与佛尚且平等,男女何以不能平等呢?所以,从佛教“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来看,女子也应当是被尊重的“唯我独尊”的众生。女众的智慧、能力并不亚于男众,应该参与政治、社会等各种公众事务,积极扩大服务的机会与层面。女众的热心、慈心、诚心,平均起来更胜于男众,应该发展其温和、慈悲、细心、勤劳等特质,犹如观世音菩萨,以慈悲、美丽来庄严世间。之后,大师还总结了大乘佛教在女性问题上的基本主张:女性应有平等权,女性应有参与权,女性应有自主权,女性应有尊严权。 两干多年以来,佛教随时代环境、社会思想文化和地域的变动迁移而发展变化,其女性观自然也非一成不变。综合各经论的观点,早期原始佛教的女性观可概括为解脱上的男女平等主义、制度上的男性优越主义和修行上的女性厌恶主义。解脱上的男女平等主义基于众生佛性一如,男性和女性约信仰、智慧、德行,在佛法中毫无差别,亦即“形有男女,性无彼此”。所谓“心入于正受,女形复何为?”既打破了古印度种族和性别的区分,又与传统佛教“无我”的教义相契合,乃为容许女性出家的理论依据。这种观念反映在僧团里则为男女教育机会均等,女性与男性均具有闻法、受教的资格和权利,也有说法、教育他人的能力和义务。同时尼众僧团内部亦是开放平等的,不管女性在世问高低贵贱如何,出家后的女性皆能享有同等地位,且可与男性在精神上和宗教修持上取得一致的成就。制度上的男性优越主义则是对当时印度社会现实的让步和妥协,著重于“男尊”。修行上的女性厌恶主义,目的是对治听法的比丘修习禅定和梵行时欲心的生起,突显“女垢”的一面,偏重诃责女色,以其所欲代替能欲。故言“女人梵行垢,女则累世间”。若要为尼众说法,亦应是“男人梵行垢,男则累世间”了。发展到小乘时期,佛教仍多有排斥、诃责女性的言论,然实属权宜之教,终非究竟之谈。至大乘时期,方有终极意义上圆融无碍的男女平等观,主张女性与男性同样都可以成佛。不仅在埋论上,实践中也有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行动。这也正是星云大师所倡行,我们现今理应竭力实施的中道平权的佛教女性观,具体来讲就是星云大师总结的那样,女性在尽自己义务的同时理当享有相应的权利:平等权、参与权、自主权和尊严权。 那么接下来看为顺应时代潮流、复归佛陀本怀实施中道平权的佛教女性观,女性所应享有的权利。 首先,关于女性应有的平等权。佛教二贝认为,究其本质,众生平等当然男女平等。比如“有漏皆苦”的现实生活男女老少均为平等,六道轮回的因缘果报众生(不用说男女)平等,另即众生皆平等具有成佛的可能性,理想中的佛国净土亦为“无有定相”、无所区别地平等。因此,面对现实社会的诸多不平等,我们须从世间万法本质上平等的高度去观照其缘起空性,了知不平等的现实可以通过大家共同努力得到改善,并从每个人自己开始躬行实践,建成一个没有性别歧视甚至也没有种族歧视、平等和乐的人间净土,不论男女都尽当尽的义务,享当享的权利,也就无所谓男权女权,唯共同的人权,乃至众生平等的生权。 其次,关于女性应有的参与权。这其实和平等权紧密相关。若没有男女平等的理念,就不可能享有其他方面的权利。就一般女性而言,参与权通常即为宪法赋与公民的相应权利,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当然也涵摄宗教信仰自由包括的合法参加宗教活动的权利。对出家女性,如星云大师讲的那样,女众的智慧、能力并不亚于男众,应该参与政治、社会等各种公众事务,积极扩大服务的机会与层面。 第三,关于女性应有的自主权。无论什么时代什么国家,女性(佛教女性)或多或少都受到过“女性低贱”、“女性业障重”等观念的困扰,中国尤为严重。因此要想达到男女平权,女性就不能不注重培养其自主意识,加强个体身心建设,摆脱女众女性必依男众男性安立的束缚,破除将弱就弱的性别定位,以更广阔的胸襟走人社会,投入到服务人群、弘法利生的事业中。这既是时代潮流所趋,也是历史赋予的责任。 第四,关于女性应有的尊严权。亦如星云大师所言:从佛教“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来看,女子也应当是被尊重的“唯我独尊”的众生。如果一个人连为人的尊严都不具备,又谈何直下承担自觉觉他呢?而人若能真正自我主宰,必然也会活得有尊严。《涅槃经》曰:“若有不能知佛性者,我说是等名为女人:若能自知有佛性者,我说是人为大丈夫。若有女人能知自身定有佛性,当知是等即为男子。”可见两性问首要在于心性自觉,女性或佛门女性理当放下自甘轻贱的小女子式的次等公民次等出家人心态。只要发广大菩提心,不计人我利害得失,“彼丈夫我亦丈夫”,完全能立足缘起的世间,行积极勇健之菩萨行。 上述四种权利其实皆基于众生皆有佛性的男女究竟平等观,可说是四位一体,一即为四,四即为一。 最后我们审视一下过去中国佛教女性的状况。 佛教传人中国后,虽自称大乘,但为适应本土文化援儒入佛,在女性观上却多采纳小乘和原始佛教一些消极负面的说法。“男尊女垢”与中国传统中原有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思想一拍即合,撇开时地因缘照搬“八敬法”,并将其曲解为无原则无条件地迁就、顺从出家男性。因而历来中国的比丘尼在取得有限自由的同时,便不能不套上新的枷锁,遭受双重束缚,且时有贬斥诬蠛、侮辱损害比丘尼者。因此尽管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一贯主张众生平等男女平等,但中国历史上却一直有著事实上的男女不平等。并且此等趋势至南末以降,理学思想兴起后便愈演愈烈,比丘尼的地位低下遂成历史文化的必然,故普通比丘尼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再就中国僧众信佛出家的动机来说,男性与女性也有较大差异。男性特别是贵族及知识阶层男性,多以成佛为追求,女性则多以脱苦为寄托,同样表现出其不平等的一面。尽管佛教并未完全排斥女性加入僧团,但僧尼生活的严格管束(且比丘尼戒律远较比丘戒律内容严苛,数量也更多)、家庭生活的制约教育方式的偏差以及女性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的限制,使得女性不会贸然出家。因此除了真信佛法者,许多是对现实生活失望不满才遁入空门。 现代社会日异月新,以弘法为家务的出家众责任重大,比丘尼僧团之现状在某些地域虽与比丘僧团并驾齐驱,但在其他许多地域却仍堪忧。既怀有“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的悲愿,撑起半边天的佛教女性同样不能有丝毫懈怠拖延。对此,中国佛教女性该当如何立足于女性本位自利利他呢?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的原因,比丘尼僧团长期处于依附比丘僧团的状态。尼众要么与比丘同一道场从事内务,对外弘法鲜有问津;要么居于比丘丛林下院,生活必需品由上院提供,内部管理由上院协调。长期依赖造成尼众缺乏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甚而认为女性真的生就“业障深重”。加之主流儒家文化长时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女性即便已出家仍不自觉地把自己划入“受保护者行列”。在这样的思惟模式下,除了求生净土或女转男身外,实无他路可寻。自顾尚且无暇,何言顾他利他。 所幸这一切都即将成为历史陈迹。在现代文化思潮冲击下,千年痼疾正待慢慢复原,男女乎权已成为时代主流,大乘佛教的平等精神也日益深入人心,应该可以让人们逐步理解并完全接受男女人格上佛性上平等的观念,正确看待现实中的男女性别差异。即便这个过程可能会较漫长,但我们可以发现也有理由相信,现代文明的洗礼、佛教女众教育的发展已经或正在造就尼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再就中国僧众信佛出家的动机来说,男性与女性也有较大差异。男性特别是贵族及知识阶层男性,多以成佛为追求,女性则多以脱苦为寄托,同样表现出其不平等的一面。尽管佛教并未完全排斥女性加入僧团,但僧尼生活的严格管束(且比丘尼戒律远较比丘戒律内容严苛,数量也更多)、家庭生活的制约教育方式的偏差以及女性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的限制,使得女性不会贸然出家。因此除了真信佛法者,许多是对现实生活失望不满才遁入空门。 现代社会日异月新,以弘法为家务的出家众责任重大,比丘尼僧团之现状在某些地域虽与比丘僧团并驾齐驱,但在其他许多地域却仍堪忧。既怀有“不忍圣软衰,不忍众生苦”的悲愿,撑起半边天的佛教女性同样不能有丝毫懈怠拖延。对此,中国佛教女性该当如何立足于女性本位自利利他呢?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的原因,比丘尼僧团长期处于依附比丘僧团的状态。尼众要么与比丘同一道场从事内务,对外弘法鲜有问津:要么居于比丘丛林下院,生活必需品由上院提供,内部管理由上院协调。长期依赖造成尼众缺乏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甚而认为女性真的生就“业障深重”。加之主流儒家文化长时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女性即便已出家仍不自觉地把自己划入“受保护者行列”。在这样的思惟模式下,除了求生净土或女转男身外,实无他路可寻。自顾尚且无暇,何言顾他利他。 所幸这一切都即将成为历史陈迹。在现代文化思潮冲击下,千年痼疾正待慢慢复原,男女平权已成为时代主流,大乘佛教的平等精神也日益深入人心,应该可以让人们逐步理解并完全接受男女人格上佛性上平等的观念,正确看待现实中的男女性别差异。即便这个过程可能会较漫长,但我们可以发现也有理由相信,现代文明的洗礼、佛教女众教育的发展已经或正在造就著新一代有文化有识见依正信出家的比丘尼,男女两性平权的中道观必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实践。进一步来说,随著佛教女性观的改变、尼众教育的兴起和每一出家女性的自觉自立自强,中国佛教女性必将担负起她们所应担负的使命,享有她们应享有的权利,其宗教职能和社会作用必会得到更好发挥,地位和命运自然也会得到相应改善。
2023-07-15 10:09:511

金刚经云: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又云:佛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大德有言: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

基督教返本还源却和佛教的解脱圆满近似。但从相异上讲,两者的生命观决然不同。基督教是一线式的发展,有始有终。你回到的本源是神人共存,受神的恩宠和力量所赐得以永生,并不是成为神或者另一个耶稣。而佛教讲无穷无尽,无主宰,自性即佛,人佛合一。两种境界不同。如衡量什么是佛法,依照四法印,无常、无我、苦、涅槃。既然还有神,即有我,又如何是佛法?即有天国中的永生,何来无常?既有永乐,和来诸漏皆苦?既无涅槃寂静,又何言佛法?佛陀所宣讲的一切法皆为佛法,是讲万法的来去皆离不开四法印,这本身即是佛法。可不是说某个教义就是佛法本身,甚至包括佛经本身。
2023-07-15 10:10:001

对比度和亮度有什么不同

高的对比度意味着相对较高的亮度和呈现颜色的艳丽程度,所以对比度越高越好。
2023-07-15 10:08:393

非谓语有哪些

问题一:非谓语形式到底有哪些要点哦? 一、非谓语动词的概念 动词的基本用法是作谓语。当句中已经有了谓语动词了,要选或要填的动词就只能用非谓语形式了。 非谓语形式有三种:1、动词不定式:to do 2、动词的ing : doing 3、 动词的过去分词:done 二、三种形式的含义(基本用法) 不定式:表示目的和将来;动词的ing:表示主动和进行;过去分词:表示被动和完成。 三、非谓语动词的时态和语态 一般式 完成式 进行式 不定式 主动 to do to have done to be doing 被动 to be done to have been done ing 形式 主动 doing having done 被动 being done having been done 过去分词 被动 done 四、非谓语动词的否定形式 在非谓语动词前加not, never. 即 not / never to do, not / never doing 五、非谓语动词的复合结构 不定式的复合结构:for / of *** . to do sth. 动词 ing 形式的复合结构:宾格或所有格+doing (-ing 形式作主语时,用的所有格+doing) 六、非谓语动词的做题步骤 1、 判定是否用非谓语形式。方法:看看句子中是否已有了谓语动词了. 2、 找非谓语动词的逻辑主语。方法:非谓语动词的逻辑主语一般是句子的主语。 3、 判断主被动关系。方法:非谓语动词与其逻辑主语的主动还是被动关系。 4、 判断时间关系。方法:分析句子,看看非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发生在谓语动作之前、之后还是同时。之前常用 done; 之后常用to do; 同时常用doing. 学习非谓语形式时,建议把三种形式一起来比较学习,会更加有效一些。 一、非谓语动词作主语和表语的比较 1、不定式和动名词作主语和表语 a. 不定式表示一次性的、具体的动词。 动词ing 常表示一般的、泛指的或习惯性的动作。如: ________ is a good form of exercise for both young and old. A. The walk B. Walking C. To walk D. Walk (分析) a good form 暗示泛指一般的行为,用动名词作主语,选 B b. 不定式作主语时,常用it 作形式主语,即用句型:It is + adj. / n. + (for / of *** . ) to do sth. It"s important for us to learn English well. It"s kind of you to help us. 注意:下面几个句型是用动名词: It"s no good / use doing sth. It"s useless doing sth. There is no need to do sth. 2、不定式、动名词、分词作表语的比较 1、  不定式、动名词作表语,.表示主语的内容。如: My job is teaching / to t......>> 问题二:非谓语动词怎么区分?有哪几种? 在句子中不是谓语的动词叫做非谓语动词 非谓语动词主要包括不定式&动名词&分词(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即动词的非谓语形式除了不能独立作谓语外,可以承担句子的任何成分 它有三种形式:不定式,分词(现在分词、过去分词),动名词 1.非谓语动词与谓语动词的相同点有: (1)如果是及物动词都可与宾语连用,例如: They built a garden. They suggested building a garden. (2)都可以被状语修饰: The suit fits him very well. The suit used to fit him ve定y well. (3)都有主动与被动, “体”式(一般式;进行式;完成式)的变化。例如: He was punished by his parents.(谓语动词被动语态) He avoided being punished by his parents.(动名词的被动式) We have written the position.(谓语动词的完成时) Having written the position, we handed it in.(现在分词的完成式) (4)都可以有逻辑主语 They started the work at once.(谓语动词的逻辑主语) The boss ordered them to start the work.(动词不定式的逻辑主语) We are League members.(谓语动词的主语) We being League member, the work was well done. (现在分词的逻辑主语) 2、非谓语动词与谓语动词的不同点有: (1)非谓语动词可以有名词作用(如动词不定式和动名词),在句中做主语、宾语、表语。 (2)非谓语动词可以有形容词作用(如动词不定式和分词),在句中做定语、表语或宾语补足语。 (3)非谓语动词可以有副词作用(如动词不定式和分词),在句中作状语。 (4)谓语动词在句中作谓语,受主语的人称和数的限制;非谓语动词在句中不能单独作谓语,它不受主语的人称和数的限制。 我是复制粘贴的,仅仅为了每日任务 问题三:英语中非谓语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形式? 简单的英语句式是主语-谓语-宾语。常见形式是非谓语动词,是对谓语的补充说明。非谓语动词主要包括不定式、动名词以及分词三种形式。 为了区分这三种非谓语动词的用法,我们从它们在句子或者特殊句型中充当的不 同成分以及用法等角度来具体比较它们的用法。 不定式、动名词及分词做表语的区别: 不定式做表语 1)不定式做表语一般表示具体动作,尤其是用来表示将来的动作To do two things at a time is to do neither.(一次做两件事情就等于没有。) My job is to drive them to the pany every day.(我的工作是每天把他们载到公司。) 主语和表语都是不定式时,其一表示条件,其二表示结果 To see (表示条件)is to believe. (表示结果)(百闻不如一见。) To be kind to the enemy(表示条件) is to be cruel to the people.(表示结果)(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 当主语是以aim, duty, hope, idea,problem, purpose, thing, wish等为中心的名词或以what引导的名词性从句,不定式做表语对主语起补 充说明的作用 My chief purpose is to point out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matter.(我的主要任务是指出事件中的难点所在。) His wish is to buy a luxurious car in the near future.(他的希望是在不久的将来买一辆豪华轿车。) 2. 动名词做表语 1)动名词做表语表示抽象的一般性的动作 His hobby is collecting stamps.(他的爱好是收集邮票。) Our work is serving the people.(我们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 2)动名词做表语时与进行时态中的现在分词形式相同,但意义不同,进行时中的分词表示动作是由主语完成的,但动名词做表语是说明主语的性质或 者情况。 He is writing his homework now.(他正在做家庭作业。) He is interesting.(他很风趣。) 3. 分词做表语 1)分词做表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现在分词做表语,一种是过去分词做表语。一般来说,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如excite, interest等都是及物动词 ,汉语意思不是“激动”,“高兴”,而是“使激动”、“使高兴”,因而现在分词应该是“令人激动的”、“令人高兴的”,过去分词则是“感到 激动的”和“感到高兴的”。所以,凡表示“令人……的”都是-ing形式,凡是表示“感到……”都用-ed形式。换句话说,若人对……感兴趣,就是 somebody is interested in……,若人/物本身有兴趣时,就是说 *** ./sth. is interesting. 2)常见的词语举例 interesting使人感到高兴interested感到高兴的 exciting令人激动的excited感到激动的 delighting令人高兴的delighted感到高兴的 pleasing令人愉快的pleased感到愉快的 puzzling令人费解的puzzled感到费解的 satisfying令人满意的satisfied感到满意的 不定式和动名词做主语的区别: (1) 动名(2) 词做主语表示抽象动作,而(3......>>
2023-07-15 10:08:481

显示器亮度和对比度多少合适

显示器对比度一般可设置在80-100。亮度一般设置在60-80,过亮易造成眼睛疲劳,也使荧光粉过早老化。如果在不用的时候,一定要关闭显示器或者降低显示器的显示亮度,否则时间长了,就会导致内部烧坏或者老化,这种损坏一旦发生就是永久性的,无法挽回。另外,如果长时间地连续显示一种固定的内容,也有可能导致某些LCD像素过热,进而造成内部烧坏。扩展资料显示器对比度简介ACR能够自动检测从PC主机输入的显示信号的各项参数,进而调节和优化液晶显示器的对比度;DCE可大幅降低最黑亮度,并有效调节中间色阶的鲜艳程度,从而达到优化显示的效果;DCM则可判断对比度是否达到最优化并进行画面综合调整与显示。动态对比度是液晶显示器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测得的对比度数值,例如逐一测试屏幕的每一个区域,将对比度最大的区域的对比度值,作为该产品的对比度参数。不同厂商对于动态对比度的测量方法可能也不尽相同,但其本质也万变不离其宗。动态对比度与真正的对比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般同一台液晶显示器的动态对比度是实际对比度的3-5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显示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显示器对比度
2023-07-15 10:08:481

非谓语是什么意思

非谓语指非谓语动词,即不能做谓语的动词。有doing, to do , done.(动词的三种形式)。 doing,在非谓语中表示主动,表示进行,伴随情况。 Tom is handsome,wearing his glasses.(汤姆(正)带着眼镜 很帅,)表示伴随情况。 Putting on his close,he went out穿上衣服,他出去了。(表主动) to do 可表示将来,目的 Jim has lots of homework to do(目的) I‘m going to do my homework.(将来)done.表示被动。主要用于逻辑助于和分词的主语不一致时。此时可构成 独立主格结构,但需加上逻辑主语。 His pen broken,he cried. 还有疑问,请留言。
2023-07-15 10:08:571

非谓语属于是什么?

非谓语动词属于英语语法。英语当中主要的成分是主、谓、宾、定、状、补6个,去掉谓语的剩下的统称为非谓语,非谓语最常见的叫做动词作非谓语,还有一种说法叫非谓语动词,动词作谓语,我们叫be doing现在进行时,动词作非谓语的时候就是doing。英语的句子是用动词来充当谓语这个句子成分的,不是动词就不能做谓语。例如:This is a big house(is是动词,作谓语)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可以充当句子的谓语。比如说:I enjoy reading English in the morning.Enjoy是谓语动词,而Reading不是谓语动词,而充当enjoy的宾语,所以叫非谓语。非谓语分类1、动名词,在句子中充当名词。Riding in a car for a long time upsets my stomach.长时间坐车让我的胃很不爽。Apple upsets my stomach.苹果让我的胃很不爽。例句中,Riding in a car for a long time和apple都是句子的主语,名词性质。2、分词短语,在句子中充当形容词或副词的角色。分词短语做形容词,可以在写作中和定语从句进行替换。Bob is the man wearing the black shirt.(分词短语)Bob is the man who is wearing the black shirt.(定语从句))分词短语做副词,可以在写作中和状语从句进行替换。Listening to the lecture, the student fell asleep.(分词短语)While he was listening to the lecture, the student fell asleep.(状语从句)3、不定式to do。To become a better student is everyone"s life goal.不定式做形容词,修饰短语前面的名词。
2023-07-15 10:09:031

电脑显示器调节亮度和对比度?

调整电脑显示器亮度和对比度方法一:  在win8操作系统调整对比度是通过轻松设置设置中心上面进行设置,直接按住组合快捷键win键+U键即可打开轻松使用设置中心,再点击“设置高对比度”即可调;  当然也是可以通过快捷键:按“左Alt+左Shift+PrtScn”启用或关闭高对比度;:快捷键调整对比度  调整电脑显示器亮度和对比度方法二:  将鼠标指针移到桌面右下角,选择“设置”win8设置  点击“设置”之后,依次点击打开“控制面板”--“轻松使用”--“轻松使用设置中心”---“设置高对比度”,这样也是可以调整win8的亮度对比度。win8轻松使用中心  调整电脑显示器亮度和对比度方法三:  同样打开win8的控制面板,找到nvidia控制面板双击打开它,在上面即可调节亮度 、对比度、灰度、色调、数字震动控制等参数。win8的控制面板  这里调整亮度对比度点击“调整桌面颜色设置”选项即可。调整桌面颜色设置  调整电脑显示器亮度和对比度方法四:  在你的显示器的正下方都是有几个按钮,你可以通过这几个按钮来调整亮度对比度,这种方法适用于所以操作系统,对于win8亮度对比度的调整当然也是可行的。
2023-07-15 10:09:171

如何辨别谓语和非谓语?

辨别如下:1、非谓语动词可以有名词作用(如动词不定式和动名词),在句中做主语、宾语、表语。2、非谓语动词可以有形容词作用(如动词不定式和分词),在句中做定语、表语或宾语补足语。3、非谓语动词可以有副词作用(如动词不定式和分词),在句中作状语。4、谓语动词在句中作谓语,受主语的人称和数的限制;非谓语动词在句中不能单独作谓语,它不受主语的人称和数的限制。5、英语中不能单独做句子的谓语。扩展资料一般来说没有谓语的句子是不完整的,由于谓语是说明主语的,所以没有谓语的例句就像个没头的苍蝇,让人觉得很乱,不知所云。但是有些句子中谓语是可以省略的,比如感叹句,What a silly thing (you have done)!括号内的是句子的主语和谓语部分均可省略。至于特殊的谓语动词用法很灵活,比如虚拟语气中,谓语动词常采用过去时.有的谓语还有固定用法,比如If I were you I would tell him the truth.这里就体现的是虚拟语气中Be动词的固定变化,须识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谓语动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非谓语动词
2023-07-15 10:09:201

对比度和亮度怎么调

现在大家都喜欢在电脑上玩游戏、办公,已经离不开电脑了。显示器屏幕亮度和对比度调节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显示器没有调整为合适的对比度和亮度,对用户的视力会有一定的影响,很容易造成眼睛疲劳。那么电脑显示器的亮度和对比度调多少最好?下面看看教程内容设置。具体方法如下:电脑显示器对比度多少合适?我们可以将显示器的对比度调整为最大的状态,逐一判断图面的清晰状态,目测来判断对比度十分适合自己。一般情况下,液晶显示器的对比度最佳状态为为60%左右。电脑显示器亮度多少合适?液晶显示器亮度最小应该调整至40,最大为80,这样对眼睛的伤害也是最小的。显示器的分辨率越高,那么亮度应该调整的越暗。显示器对比度与亮度小技巧如果在晚上关灯之后,周围的环境也比较暗,如果显示器的对比度数值和亮度数值比较高,屏幕变的就会十分刺眼,那么我们需要降低亮度数值。如果是白天的话,尽量将亮度调高,这样才不会眼疲劳。在工作的时候,显示器的对比度最好在60-80数值之间,而亮度最好在40到60数值之间。在玩游戏的时候,建议亮度和对比度调整至80到100之间,这样视觉效果会更好一些。 看完上述教程内容之后,大家也知道显示器的亮度和对比度调多少合适了,合理的设置对比度和亮度,有助于用户更好的保护视力。
2023-07-15 10:09:241

显示器的对比度和亮度差别大吗?

差别大。静态对比度越高越好。对比度为0,就是纯黑的屏幕,50左右就是黑白电视,300左右就是彩色电视了,对比度越大,颜色越艳丽细腻。当然还有其他条件影响显示的。对比度是显示器显示的画面黑与白的比值,也就是从黑到白的渐变层次。比值越大,从黑到白的渐变层次就越多,从而色彩表现越丰富。定义在暗室中,白色画面(最亮时)下的亮度除以黑色画面(最暗时)下的亮度。更精准地说,对比度就是把白色信号在100%和0%的饱和度相减,再除以用Lux(光照度,即勒克斯,每平方米的流明值)为计量单位下0%的白色值(0%的白色信号实际上就是黑色),所得到的数值。对比度是最黑与最白亮度单位的相除值。因此白色越亮、黑色越暗,对比度就越高。对比度是液晶显示器的一个重要参数,在合理的亮度值下,对比度越高,其所能显示的色彩层次越丰富。
2023-07-15 10:09:311

电脑显示器里的对比度和亮度是什么意思

通俗讲,亮度:调整显示显示画面的明暗,对比度:调整画面的分明程度,对比度越高显示的图片越分明,界限越清楚,可能噪声点大,有颗粒感。对比度越低,显示图片越模糊,界限越不清楚,颗粒感小,像油画感觉。
2023-07-15 10:09:493

什么叫非谓语动词

非谓语动词是指在句子中不是谓语的动词。辨别如下:1、非谓语动词可以有名词作用(如动词不定式和动名词),在句中做主语、宾语、表语。2、非谓语动词可以有形容词作用(如动词不定式和分词),在句中做定语、表语或宾语补足语。3、非谓语动词可以有副词作用(如动词不定式和分词),在句中作状语。4、谓语动词在句中作谓语,受主语的人称和数的限制;非谓语动词在句中不能单独作谓语,它不受主语的人称和数的限制。5、英语中不能单独做句子的谓语。扩展资料:一般来说没有谓语的句子是不完整的,由于谓语是说明主语的,所以没有谓语的例句就像个没头的苍蝇,让人觉得很乱,不知所云。但是有些句子中谓语是可以省略的,比如感叹句,What a silly thing (you have done)!括号内的是句子的主语和谓语部分均可省略。至于特殊的谓语动词用法很灵活,比如虚拟语气中,谓语动词常采用过去时.有的谓语还有固定用法,比如If I were you I would tell him the truth.这里就体现的是虚拟语气中Be动词的固定变化,须识记。
2023-07-15 10:08:271

英语中非谓语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形式?

非谓语动词是指在句子中不是谓语的动词,主要包括不定式、动名词和分词(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即动词的非谓语形式。非谓语动词除了不能独立作谓语外,可以承担句子的其他成分。动词不定式:(to)+ do,具有名词、形容词、副词的特征现在分词:现在分词既具有动词的一些特征,又具有形容词和副词的句法功能。过去分词只有一种形式:规则动词由动词原形加词尾-ed构成。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分词没有统一的规则要求,要一一记住。动名词:动名词既具有动词的一些特征,又具有名词的句法功能。do+ing
2023-07-15 10:08:137

什么是非谓语

非谓语是英语句子中不做谓语的动词。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知道,英语的句子是用动词来充当谓语这个句子成分的,不是动词就不能做谓语。例如:This is a big house(is是动词,作谓语)I played basketball yesterday.(played是动词作谓语)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可以充当句子的谓语。比如说:I enjoy reading English in the morning.Enjoy是谓语动词,而Reading不是谓语动词,而充当enjoy的宾语,所以叫非谓语。
2023-07-15 10:07:482

什么是非谓语

非谓语是指不担任谓语成分而担任其他语法功能的词语,主要包括不定式、动名词和分词,即动词的非谓语形式,除了不能独立作谓语外,可以承担句子的其他成分。非谓语动词,又叫非限定动词,它在句子中可以充当很多成分,它可以有名词作用,在句中做主语、宾语、表语;它可以有形容词作用,在句中做定语、表语或宾语补足语;它也可以有副词作用,在句中作状语。现在分词的形式:1、现在分词的主动语态:现在分词主动语态的一般式表示与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同时发生,完成式表示的动作在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之前发生,常作状语。例如:They went to the park,singing and talking.他们边唱边说向公园走去。2、现在分词的被动语态:一般式表示与谓语动词同时发生的被动的动作,完成式表示发生在谓语动词之前的被动的动作。例如:The problem being discussed is very important.正在被讨论的问题很重要。非谓语动词与谓语动词的不同点:1、非谓语动词可以有名词作用(如动词不定式和动名词),在句中做主语、宾语、表语。2、非谓语动词可以有形容词作用(如动词不定式和分词),在句中做定语、表语或宾语补足语。3、非谓语动词可以有副词作用(如动词不定式和分词),在句中作状语。4、谓语动词在句中作谓语,受主语的人称和数的限制;非谓语动词在句中不能单独作谓语,它不受主语的人称和数的限制。5、英语中不能单独做句子的谓语。
2023-07-15 10:07:331

非谓语是什么

非谓语是指不担任谓语成分而担任其他语法功能的词语,主要包括不定式、动名词和分词,即动词的非谓语形式,除了不能独立作谓语外,可以承担句子的其他成分。非谓语动词,又叫非限定动词,它在句子中可以充当很多成分,它可以有名词作用,在句中做主语、宾语、表语;它可以有形容词作用,在句中做定语、表语或宾语补足语;它也可以有副词作用,在句中作状语。现在分词的形式:1、现在分词的主动语态:现在分词主动语态的一般式表示与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同时发生,完成式表示的动作在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之前发生,常作状语。例如:Theywenttothepark,singingandtalking.他们边唱边说向公园走去。2、现在分词的被动语态:一般式表示与谓语动词同时发生的被动的动作,完成式表示发生在谓语动词之前的被动的动作。例如:Theproblembeingdiscussedisveryimportant.正在被讨论的问题很重要。非谓语动词与谓语动词的不同点:1、非谓语动词可以有名词作用(如动词不定式和动名词),在句中做主语、宾语、表语。2、非谓语动词可以有形容词作用(如动词不定式和分词),在句中做定语、表语或宾语补足语。3、非谓语动词可以有副词作用(如动词不定式和分词),在句中作状语。4、谓语动词在句中作谓语,受主语的人称和数的限制;非谓语动词在句中不能单独作谓语,它不受主语的人称和数的限制。5、英语中不能单独做句子的谓语。
2023-07-15 10:07:251

怎么调节显示器亮度和对比度

这类问题一般都是由于显示器亮度、对比度调试按钮出现问题造成的,您可以检查一些按钮是否灰尘很多。 如果不是由于按钮,你就可以考虑显示器的问题。到维修点检查下
2023-07-15 10:06:286

非谓语是什么?

非谓语动词吧百度一下就知道了
2023-07-15 10:06:266

显示器亮度和对比度多少合适

电脑显示器亮度多少合适:液晶显示器亮度最小应该调整至40-80,这样对眼睛的伤害也是最小的。显示器的分辨率越高,那么亮度应该调整的越暗。显示器对比度与亮度小技巧:如果在晚上关灯之后,周围的环境也比较暗,如果显示器的对比度数值和亮度数值比较高,屏幕变的就会十分刺眼,那么需要降低亮度数值。如果是白天的话,尽量将亮度调高,这样才不会眼疲劳。在工作的时候,显示器的对比度最好在60-80数值之间,而亮度最好在40到60数值之间。在玩游戏的时候,建议亮度和对比度调整至80到100之间,这样视觉效果会更好一些。显示器亮度和对比度没有多少合适的准确数据,只有根据显示器当前亮度进行调节:1、不同款型的显示器,最高亮度都有所区别,对比度调节变化差距也较大,不能一概而论。2、对于新出厂的显示器而言,为了销售时显得颜色更鲜艳,通常亮度都预设为100,而对比度通常预设为50,建议将亮度调整到75~80,对比度保持50即可。3、随着显示器的工作,背光光源亮度会逐渐变暗,这时可适当提高显示器的亮度。4、使用多年的显示器,由于背光光源的极限亮度(调节到亮度100时)已经比较暗淡,如果对于显示器要求较高的用户,建议更换新的显示器。5、每个人对亮度、色彩的感觉是不同的,因此请以自己视觉上感到舒适为标准进行调节,不要刻板地按照某个数字来调节显示器,但总体标准建议为:长时间看显示器眼睛不会肝特别疲劳,亮度适当偏低为宜,对比度保持中等为宜。
2023-07-15 10:06:191

非谓语是什么 有什么用法

非谓语形式有三种:1、动词不定式:to do 2、动词的ing : doing 3、 动词的过去分词:done含义(基本用法)不定式:表示目的和将来;动词的ing:表示主动和进行;过去分词:表示被动和完成。动词不定式、动名词和分词(包括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可以出现在句子中除谓语以外的任何一个位置上,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表语、定语、状语等成分,这些动词形式称为非谓语动词。
2023-07-15 10:06:062

亮度和对比度有什么区别?

亮度简单来说就是图片的明暗度,对比度是指图片最亮处与最暗处的对比值,如果需要调整图片的亮度对比度,可以选择使用压缩图网站来调整图片的对比度亮度,下面是具体的步骤:1.点击导航栏在线PS按钮,在页面找到亮度对比度按钮,点击。2.进入图片编辑页面,选择图片,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图片的比例调节。压缩图还支持多种滤镜,添加滤镜的具体步骤为:如何使用图片滤镜功能。
2023-07-15 10:05: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