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浅显文言文

2023-07-15 09:41:21
TAG: 文言文
墨然殇

1. 急需几篇浅显文言文

杜畿传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

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举孝廉,除汉中府丞。

荀彧进之太祖,太祖以畿为司空司直。追拜畿为河东太守。

是时天下郡县皆残破,河东最先定。畿治之,崇宽惠,与民无为。

民尝辞讼,有相告者,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谛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乡邑父老自相责怒曰:“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自是少有辞讼。

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随时慰勉之。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

百姓勤农,家家丰实。畿乃曰:“民富矣,不可不教也。”

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官,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 (《三国志?魏书?卷十六》,有删改)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①少孤,继母苦之 苦:使……苦之 ②荀彧进之太祖 进:进谏 ③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 诣: ④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 化:开化 10.与文中“畿亲见为陈大义”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C.行拂乱其所为 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 11.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4分) 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 答: 1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4分) A.杜畿幼年时死了父亲,因为孝顺继母被推举为官员,后来又被太祖加封为太守。 B.在河东执政的时候,杜畿对老百姓实行宽松优惠的政策,对他们之间的诉讼晓以大义,让他们尽量自己解决。

C.为了鼓励百姓都勤于农业生产,杜畿命令增加属县里所有孝子、贞妇、顺孙的徭役。 D.杜畿认为社会安定、物质富足之后,就要让老百姓习武修文,提高文化素质。

9.(4分,每个词语解释正确得1分) ①苦:让(他)吃苦头或者虐待(他)。 ②进:推荐,举荐。

③诣:到。 ④化:教化。

10.(4分) D 11.(4分) 翻译:有这样好的官员,我们怎能不听从他的教诲呢七录《明史·张溥传》 【原文】 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译文】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

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所读书必手钞 ②如是者六七始已 ③日沃汤数次 ④后名读书之斋曰…… 2.与“如是者六袋子始已”中的“已”意义相同的有( ) A, 可以已大风挛瘘疠 B.钞已朗诵一过 C.情不能自已 D.扁鹊已逃秦矣 3.翻译句子。

①如是者六七始已 译文: ②后名读书这斋曰“七录” 译文: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②名之者谁 ③不能名其一处也 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5. 张溥。之所以成为明末著名学者和文学家,从文中可以看出他 从小在学习上就 (填四字短语),苦练基本功,因而练出了过硬的功夫,可见“ ”(用一句名言回答)[编辑本段](一三)学弈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④为是其智弗若与 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 3.翻译: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一二)1.①钞通“抄”②才③洗④命名 2.A、C 3.见译文 4.C5.一丝不苟 天才出自勤奋 (一三)1.①教诲②这样③引,拉④聪明才智 2.只听弈秋的教导 4.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2. 3篇较浅显的文言文 加翻译

1.<<;幼时记趣>>;及翻译

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译文:我回忆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极好,见到微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原文: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译文:夏天成群的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我暗暗把它们比作一群白鹤鹤在空中飞舞,我心里这样想,成千上百的蚊子就果真像变成白鹤一样;我抬着头看,脖子也累得发僵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鸣叫,(我把这个景象)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因为这我高兴得拍手叫好

原文: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译文: 我常在土墙凹凸不平的地方,花台旁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丛草看作树林,把虫蚁想象为野兽,把凸起的地方比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比作山沟,我便凭着假象再这个境界里浏览

原文: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便蹲下来观察。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大的家伙,拔山倒树地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掉了。我那时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我定了定神,捉住了这只蛤蟆,用鞭子抽打了它几十下,把它驱赶别的院子去了。

2. <<;梵天寺木塔>>;及翻译

原文: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翻译: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3.<<;以虫治虫>>;及翻译

原文: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译文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黏虫,实在是秋田的大害。忽然有一种昆虫出现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遮蔽住了土地;它们遇上黏虫,就用嘴上的钳跟黏虫搏斗,黏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黏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意谓这虫的旁边容不得害虫)

3. 一篇浅显的文言文 (要有题目,作者,朝代,简单)

题目 狐假虎威作者 刘向 朝代 西汉简单 、、、、、原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战国策》注释狐假虎威) 假:假借,凭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它野兽。

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去欺压别人。 (虎求百兽而食之)求 :寻求,寻找。

(子无敢食我也)子:你。无:不。

(天帝使我长百兽)长(zhang):同“掌”,掌管。 狐假虎威[1](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然:对的,正确的。

遂:前进,前往。 (故遂与之行)遂:于是。

(兽见之皆走)走:逃跑。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畏:害怕。

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上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上帝的命令。

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4. 十篇短小浅显的文言文 一定要超短

1)王戎识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译:王戎七岁时,曾经和众多小朋友一起玩耍。

看到路边的李树上有很多果子快把树枝压弯了。那些小孩争相跑去捡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

有人问王戎,他回答道:“李树在路旁有那么多的李子,这个肯定是苦李。”那人将李子取下来尝了一下,的确如此。

2)陆绩怀橘 陆绩,三国时吴人也。官至太守,精于天文、历法。

绩年六,于九江见袁术。术令人出橘食之。

绩怀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坠地。术笑曰:“陆郎作客而怀橘,何为耶?”绩跪对曰:“是橘甘,欲怀而遗母。”

术曰:“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术奇之,后常称说。

译:陆绩是三国时期的吴国的人。他曾经担任过太守,对天文和历法很精通。

陆绩年龄六岁时,到九江去拜见袁术。袁术命令下人拿出橘子让陆绩吃。

陆绩怀里藏了三只橘子,临走时拜别袁术,怀里的橘子却掉落到地上。袁术笑着说:“陆绩,你来别人家做客,怀里藏了主人的橘子,为什么?”陆绩跪在地上,回答道:“橘子很甜,我想藏在怀里留给母亲吃。”

袁术说:“陆绩,你那么小就知道要孝敬父母,长大后必定是人才。”袁术认为陆绩与众不同,后来常常称赞他。

3)杨修啖酪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 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之解。

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译:有人进贡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人看懂是什么意思。轮到杨修的时候,他吃了一口,说:“主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有什么好怀疑呢?”4)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译: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寸,然后把尺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走了。 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他已经找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

等到他返回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5)神针道人 凌云北游太山,古庙前值病人,气垂绝。云嗟叹久之。

一道人忽曰:“汝欲生之乎?”曰:“然。”道人针其左股立苏。

曰:“此人毒气内侵,非死也,毒散自生耳。”因授云针术,治病无不效。

译:有个叫凌云的人到北边的泰山去游玩,在一座古庙前看(遇)见了一个病人,(他奄奄一息的)快断气了。凌云在一旁久久哀叹,一个道人看见了就说:“你是想把他救活吗?”凌云说:“是的”于是道人用针刺那个人的左腿,那个人马上醒过来了。

道人说:“这个人是被毒气侵入的体内,并非(要)死了,(等他体内的)毒散了他自己就会苏醒(好)过来。”因此道人教会了凌云针术,从此之后凌云医治病人都没有不好的。

6)响遏行云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译:薛谭秦青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自以为完全掌握了,便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挽留, 第二天,在城郊的大路旁为薛谭饯行。席问,秦青按着节拍,慷慨悲歌。

歌声振动林木,高入云霄,好像连浮动的白云也在驻足聆听。薛潭便道歉要求回到秦青身边,并且再也不敢说回家了。

出自于《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术,响遏行云。”7)蛇衔草 曩有田父耕地,值见创蛇在焉。

顷之,有一蛇衔草著创口上,竟日创蛇走。田父取其余叶以治创,皆验。

本不知草名, 因以“蛇衔”名之。古人云:蛇衔能续己断之指如故。

非妄言也。译: 从前有一位老农在耕地,正巧看见一条受了伤的蛇躺在那里。

一会儿,有一条蛇衔来一棵草放在伤蛇的伤口上。经过一天的时间,伤蛇跑了。

老农拾取那棵树其余的叶子用来治伤口,全都灵验。本来不知道这种草的名字,于是用“蛇衔草”当草名了。

古人说:蛇衔草能把已经断了的手指接得和原来一样。不是胡乱说的。

8)木刻钟馗 宋庆历中,有一术士,姓李,多巧思。尝木刻一舞钟馗,高三尺许,右手持铁简。

以香饵置钟馗左手中,鼠缘手取食,则左手扼鼠,右手以简毙之。译: 宋朝庆历年间,有一个道士,姓李,手艺奇妙精巧,曾经用木头刻过一个钟馗,高三尺左右,右手拿着铁简。

把诱饵放在钟馗的左手里,老鼠沿着手爬上去吃,钟馗左手把老鼠抓住,右手用铁简把老鼠打死。9)杨务廉有巧思 将作大匠杨务廉甚有巧思。

常于沁州市内刻木作僧,手执一碗,自能行乞。碗中钱满,关键忽发,自然作声云布施。

市人竞观,欲其作声。施省日盈数千矣。

译: 将作曾有位技艺高超的匠人叫杨务廉,特别能搞巧妙的发明设计。他曾经在沁州市雕刻一个木僧人,手里端着一只木碗,自动向人乞讨布施。

等到木碗中的钱盛满了后,机关的键钮突然自己发动,这个木僧人就会自己说声:“布施!”全。

5. 一篇浅显的文言文 (要有题目,作者,朝代,简单)

题目 狐假虎威

作者 刘向

朝代 西汉

简单 、、、、、

原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战国策》

注释

狐假虎威) 假:假借,凭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它野兽。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去欺压别人。 (虎求百兽而食之)求 :寻求,寻找。 (子无敢食我也)子:你。无:不。 (天帝使我长百兽)长(zhang):同“掌”,掌管。 狐假虎威

[1](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然:对的,正确的。遂:前进,前往。 (故遂与之行)遂:于是。 (兽见之皆走)走:逃跑。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畏:害怕。

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上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上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6. 急需几篇浅显文言文

原文

王荆公介甫,退处金陵。一日,幅巾杖屦,独游山寺,遇数客盛谈文史,词辩纷然。公坐其下,人莫之顾。有一人徐问公曰:“亦之书否?”公唯唯而已,复问公何姓,公拱手答曰:“安石姓王。”众人惶恐,惭俯而去。

译文

王荆公介甫,退居金陵。一天,他头裹一块绢,拄着手杖行走,独自游览山寺,遇见几个人在那里高谈阔论文史,议论纷纷。王安石坐在他们旁边,没人注意到他。有一个客人慢慢问他说:“你也懂得文书?”王安石含糊地应答。人家再问他姓名,王安石拱拱手回答说:“我姓王,叫安石。”那群人惶恐,惭愧的低着头离开。

原文

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加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服其量。

译文

吕蒙正先生不喜欢记着别人对他的犯下的错。当初刚任参知政事的时候,上朝时,有一个朝廷官员在帘内指着他说:“这样的粗陋之人也能够参与朝政吗?”蒙正假装没有听到走了过去。他的同事很愤怒,让人询问那位官员的姓名,蒙正急忙制止了同事。朝事结束后,他的同事心中仍然愤愤不平,后悔没有追问到底。蒙正说:“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那么我终身不能再忘了他,还不如不知道。没有查询他的姓名,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的人都很佩服他的气量。

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译文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 一会儿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7. 二十个浅显的文言文小故事

自相矛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8. 一篇古代浅显的文言文要作者朝代

题目 狐假虎威作者 刘向 朝代 西汉简单 、、、、、原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战国策》注释狐假虎威) 假:假借,凭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它野兽.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去欺压别人. (虎求百兽而食之)求 :寻求,寻找. (子无敢食我也)子:你.无:不. (天帝使我长百兽)长(zhang):同“掌”,掌管.狐假虎威[1](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然:对的,正确的.遂:前进,前往. (故遂与之行)遂:于是. (兽见之皆走)走:逃跑.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畏:害怕.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上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上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9. 找一段古文,要短小浅显的

师旷论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中日的意思

意思是太阳
2023-07-15 08:55:074

能张目对日的张目是什么意思 能张目对日原文及译文欣赏

1、张目的意思是:睁开眼睛。能张目对日出自《童趣》。 2、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3、译文:我回忆儿童时,可以张开眼睛看着太阳,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夏天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想,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仙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颈都为此僵硬了。我又将几只蚊子留在素帐中,用烟慢慢地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我把它当做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像仙鹤在青云中鸣叫;我为这景象高兴地拍手叫好。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相平;聚精会神地观察,把草丛当做树林,把虫子、蚂蚁当做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做山丘,凹陷的部分当做山谷,我在其中游玩,觉得非常安闲舒适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蹲下来观察它们,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的家伙,掀翻山压倒树而来了,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情安定下来,捉住癞蛤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2023-07-15 08:55:201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的译文是什么?

《童趣》译文:夏天蚊子的嗡嗡声如雷,我暗暗把它们比作成群的白鹤在空中飞舞。我心里这样想,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真变成白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子也因此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鸣叫,形成“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因此我高兴得拍手叫好。我常在土墙凹凸不平的地方,花台旁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仔细观察,把丛草比作树林,把虫蚁比作为野兽,把土块凸起的地方比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比作山沟,凭着想像在其中游玩,(感到)安适愉快十分满足。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便蹲下来观察。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庞然大物,推倒山压倒树地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掉了。我那时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大吃一惊。我定了定神,捉住了这只蛤蟆,鞭打蛤蟆,(把它)驱赶别的院子去了。原文如下: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2023-07-15 08:55:292

能张目对日的张目是什么意思

张目的意思是:睁开眼睛 张目对日的意思是:睁开眼睛直视太阳
2023-07-15 08:55:471

张目对日的对什么意思

望,看,注视
2023-07-15 08:55:577

“张目对日”是成语吗

不是成语,“张目对日”出自清朝沈复的文章"童趣" 童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请发消息给我,并附上问题的连接,
2023-07-15 08:56:161

《童趣》中“张目对日”的“对”的意思

观察
2023-07-15 08:56:244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

童趣。什么问题
2023-07-15 08:56:357

文言文《童趣》中“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的意思是什么?

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词目 明察秋毫 发音míng chá qiū háo 释义 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示例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清·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2023-07-15 08:56:531

优秀高二作文:张目对日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查其文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是上初中时学的第一篇文言文叫做《童趣》,如今我还记忆尤新,真是难能可贵啊!   还记得在我的小时候发生过很多的有趣的事,记得有一次和同学们在河里逮鱼,那一次的经历我到现在都记得。   那是个风和日丽的上午,我和同学在学校对面的小河里逮鱼,小河的水不深就齐我们的膝盖。我们在河里抄来抄去把鱼都给吓跑了,我们伸出我们的小手在河里摸来摸去,时不时就能试到有鱼从我的双指间穿过,那种滑溜溜的感觉到现在都还记得。我们在河里待了半天也没有逮到鱼,急得我们都失去了兴趣,最后还是我带了个头首先抓到一条,这一次激起了他们的斗志,都疯狂了在河里摸来摸去,当时我都不知道他们走的是什么运气竟然都逮到了鱼。现在我都还想不明白,他们的运气真不是“盖”的。 这是我小时候经历过的一件有趣的事,是我珍贵的回忆,我会带着它,等我老了想想原来我也有青春年少的时候。
2023-07-15 08:57:101

张目对日的张是什么意思

睁开
2023-07-15 08:57:197

能张目对日 明察秋毫的意思

能够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看,清楚地分辨细小的差别。
2023-07-15 08:57:344

张目对日的张和对是什么意思?

张:张开
2023-07-15 08:57:434

能张目对日日是什么意思

“张目对日”就是指睁着眼睛看太阳,这里的“对”字就是指“对着”“向着”“面对”的意思。
2023-07-15 08:57:501

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什么意思

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明辨是非,有时指视力很好。“明”不能单独解释。明本身就有明察的意思。非要解释的话,应该是清楚,明白的意思。
2023-07-15 08:57:571

有句话叫:"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那是出自哪篇文章的啊?作者是?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这是七年级上学期语文书中的第5课《童趣》中的选段。
2023-07-15 08:58:081

能张目对日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2023-07-15 08:58:161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出自.全文意思是什么

两小儿辩日
2023-07-15 08:58:231

能张目对日中的对是什么意思

面对,直视
2023-07-15 08:58:312

能张目对日,张目是什么意思?

d
2023-07-15 08:58:5011

对子骂父和张目对日中的对分别是什么意思

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直视睁开眼睛直视太阳
2023-07-15 08:59:262

其忆童稚肘,能张目对日.出自那篇课文,作者是谁?

童趣,沈括
2023-07-15 08:59:352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的意思是什么

我回忆起小时候,能张开眼睛对着太阳,可以看见极其微小的东西。[余]我。[童稚]童年,稚,幼小。
2023-07-15 08:59:442

张目对日的好处有吗?

有的 张目对日锻炼眼神,,但不要长时间看太阳,要不然会伤到眼睛的。
2023-07-15 08:59:521

文言文秋毫

1. 在古代的文言文中,明察秋毫的明是什么意思 明在“明察秋毫”中指目光明锐。在语法上用如名词,单音节,表“明锐的目光”。 “明”与“察”的语法结构为主谓关系,意为“明锐的目光足以察觉到(秋毫)”。不同于偏正结构的双音节词“明察”(如“明察暗访”)。 秋毫:秋天鸟兽毛羽下为防寒生出的细微绒毛。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意思是,目光敏锐,观察入微,足以看见秋天鸟兽新长的毫毛,却看不见摆在眼前的一车柴草。这是成语“明察秋毫”的出处。 明察秋毫,用以形容人敏锐的观察判、断事物的能力,辨别是非,观察细微,不受蒙蔽。u200d 2. 解释文言文《童趣》里的字能张目对日的张;对明察秋毫的明;秋毫藐 能张目对日的张;对 张:睁大 对:直视明察秋毫 的明;秋毫 明:能清楚地看到 秋毫:鸟类新长出来的纤细的羽毛藐小;必;细;纹理;故时;物外;私;拟;群; 藐小:细微 必:必定 细:仔细 纹理:(这个可以直译) 故时:顿时 物外:物体以外的事物 私:私下 拟:想象 群:(这个可以直译)舞于空中 的于 (全句):在空中飞舞心之所向 的向 (全句):果然就真的有几只鹤在空中飞舞昂首观之 的昂 昂:抬头鹤唳云端 的云端 云端:云的顶端定神细视 的定 定神:定下神来庞然大物 的庞 庞:大的(不确定)盖伊癞蛤蟆的盖 盖:原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的尽为 尽为:全部都方出神:正出神不觉:不知不觉。 3. 幼时记趣(文言文)中,明,察,秋毫,藐,必,细,察,其,故,之 【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译文】我回忆童年幼小的时候,我能张着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能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余:我。 稚:幼小。 纹理:这里泛指花纹 明:明白,清楚 秋毫:细小的物品 藐:小,微小 必:一定 细:仔细,认真 其:它的,指代“藐小微物” 之:的 第一个‘察":看清。 第二个‘察":观察、察看。 4. "秋毫"是什么东西 这个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 孟子对梁惠王说:"能够观察到秋天动物新长出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一车柴草,王同意吗?"惠王说:"不同意。"孟子就又说:"现在恩德足以施及鸟兽,而实际百姓还没得到任何好处,这是为何?一根羽毛都不举,那是没有用力;一车柴草看不见,那是没有用眼睛。 不爱护百姓,那是没有恩德的表现。所以名义上称王却没有王的功德,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好。 5. 文言文阅读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 1、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②又留蚊/于素帐中。 2、①通“僵” 僵硬 ②的 ③鸟鸣 ④驱赶 3、①回想我童年的时候,能够对着太阳张开眼睛,明察秋毫,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②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个小虫就都被它吞了进去。 4、本文记述了观夏蚊成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观虫斗驱蛤蟆三件趣事。 5、示例: 喜欢的一处是: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理由: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却异想天开,将它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景,并且看得入了迷。这是一幅凭想象放大的“图景”。他表现了一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
2023-07-15 09:00:081

《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

小题1: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小题1:(1)所以、因此;(2)通“僵”,僵硬;(3)原来;(4)慢慢的。小题1:(1)心里这样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变成了白鹤。(2)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小题1:物内之趣——细察其纹理。物外之趣——依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小题1:略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认知能力。根据平时的积累来填写即可。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注意(2)为通假字,各个加点词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有的需要从从课文中迁移过来。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我”的兴趣来分析即可。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所选的句子能够体现出童趣,同时分析合理即可。
2023-07-15 09:00:151

一句话终结文言文的有哪些?例: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后瞎。《童趣》完。

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舟覆,苏子与客卒。
2023-07-15 09:00:261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豪,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是什么意思?

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勃颈因此都僵硬了。(有时)我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使它冲着烟雾飞叫,(把这种情景)当作青云白鹤图来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地连声叫好
2023-07-15 09:00:461

六年级短古文言文赏析

1. 求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赏析理解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比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 本文中所说的夏蚊及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开篇先说作者儿时视力极好,然后点明文章主旨。 “张目对日”,犹言两眼能经受强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视力极佳,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视力,再加上“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的癖好,因而能发现“物外之趣”。 这是总提,仅用32字,行文简洁可见。以下分述。 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异想天开,将它想像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景,并且看得入了迷。随后他又联想到曾经见过的“鹤唳云端”的图景,于是“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结果是他真的见到了这样的图景。 这是一幅凭借想像而“放大”了的图景,它表现了一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此其一。 其二,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把花园里土墙凹凸处和花台上的丛草想像成树林,把虫蚊想像成野兽,把高出的小土块想像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块想像成山沟,这使他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可以饱览“大自然”的风光。 有一天,有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像中就成了两兽在树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伸舌,便将两兽一齐吞入腹中。 年幼的作者被吓得六神无主;待到清醒过来,幻觉消失,才发现此前那个“庞然大物”不过是一只癞虾蟆。他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用什么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树枝吧?他惩罚癞虾蟆,可能含有为两小虫复仇的意思,但从“驱之别院”一举来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作者用“物外之趣”一语来统摄以上二事,意在说明他幼年时已有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二、问题研究 沈复《浮生六记》中“闲情记趣”一章,主要记作者长大后对花木的喜爱和婚后跟妻子一同美化居室及周围环境的琐事;记童年趣事的只有开头一小段,因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描写儿童观物的心理过程上颇具特色,值得研究。 年幼的作者由群蚊乱飞想到“群鹤舞于空中”,这是所谓类似联想;再想到“鹤唳云端”,则是接近联想。这后一种联想又促使他产生了模仿的意愿,于是“留蚊于素帐中,使之冲烟而飞鸣”,再经过凝神细观,“果如鹤唳云端”,这是年幼作者的错觉,但又是他所追求的目标——这是一个很美好的画面,很值得玩味。 观虫斗一节与上述过程大体相似,“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都属于类似联想,“庞然大物”的出现,也是错觉;所不同的是这种错觉产生的原因。此刻,年幼的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他眼前的实物已经被放大了千万倍,而癞虾蟆又是突如其来,对比之下,自然就成为“庞然大物”了,这种错觉是在极短时间内经受强刺激而突然产生的,跟“鹤唳云端”的有意而为不同。 我们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像力,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欣赏文艺作品的能力,对加强记忆力和促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也大大有益。 练习说明 一 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叙述“我”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个“庞然大物”的经过。 为什么作者说这两件事都有“物外之趣”?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 设题意图是使学生感知课文整体内容,把文言文学活。凡记叙文都应当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内容大意,这正是学活的办法之一;如果一开始学文言就句句搞文白对详,则无异于堵塞学活之路。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的复述成分应予肯定,只纠正明显的错误。 第一问要放在学生基本成诵后作答(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 第二问是开放性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可以从学生的课余爱好入手,启发培养学生的情趣和联想、想像能力。 二 解释词语。 1.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 试选用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1)项为之强(2)果如鹤唳云端(3)以丛草为林(4)兴正浓(5)方出神(6)驱之别院 2.下面的词。 2. 一至六年级的全部古诗词 文言文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风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郎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北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3. 有关六年级的文言文阅读一定要是六年级的文言文,要简短,最好有注 工之侨献琴 刘基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 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 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译文:工之侨得到一块好的桐木,砍来作成一张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优美的琴声好象金属与玉石相互应和。 他自己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献到主管礼乐的官府;官府的乐官让国内最有名的乐师考察它,说:“(这琴)不古老。” 便把琴退还回来。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漆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把它装了匣子埋在泥土中。 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大官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钱买去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 乐官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宝啊!”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可悲啊,这样的社会!难道仅仅是一张琴吗?整个世风无不如此啊。 ”问题: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答案:判定一个事物的好坏,应该从本质上进行鉴定,而不是从浮华的外表来下结论。 只有本质上是好的东西,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否则,再华丽的外表也只能作为摆设,起不到任何作用。 同时,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学会变通地适应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具备生存的基本条件。 4. 1 去查这本书其中包括了:鹅 锄禾 静夜思 坐井观天 春晓 曹冲称象 刻舟求剑 夜宿山寺 登鹳雀楼 古风 蚕妇 揠苗助长 守株待兔 小池 小儿垂钓 舟夜书所见 江上渔者 掩耳盗铃 亡羊补牢 望庐山瀑布 绝句 朝发白帝城 山行 咏柳 宿新市徐公店 寻隐者不遇 题西林壁 宿建德江 鹿砦 晏子使楚 江雪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游园不值 送孟浩然之广陵 滥竽充数 画蛇添足 买椟还珠 泊船瓜洲 示儿 暮江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赠汪伦 惊弓之鸟 将相和 早春 三衢道中 马 塞下曲 前出塞 附阅读与欣赏篇目 秋歌 杂诗 芙蓉楼送辛渐 游子吟 泊秦淮 饮湖上初晴后雨 天净沙·秋思 赤日 囚歌 冬夜杂咏。 5. 六年级句子赏析,赏析20字,短句 乌云散开,风力锐减,雨势顿消,云缝间的星星若隐若现.又前进一会儿,满天的乌云一丝都看不见了,圆圆的月亮,四周镶着美丽的月晕,在蓝天上静静地悬着,船外一缕风都感觉不到,只有巨大的浪涛使夜海显得不那么平静. 赏析:这是描写船进入台风眼时的情景,描绘在风暴中心恍如隔世的景象,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大自然美丽而又残酷的一面. ①就让生命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吧. ②犹如窗前乌桕,荣枯之间,自有一份圆润丰满的喜悦. 第一句:生命的意义在于其过程的坦然精彩和醉人!即便短暂,即便忧伤,即便清苦,更即便生死恋人的决诀,那每一点每一滴不也都是生命天空的云彩,人生旅途的风景,其间不也有着绚目醉人的篇章吗?诸如初恋,诸如鲜花……· 就让生命随时动起来,在每一个欢欣忧伤的日子,每一个相聚别离的时刻,坦然的放开心扉,拥抱阳光,用如花的心情去迎接每一天的到来,用如水的柔情去关爱感激心爱的人,更用那天空一样纯净的心胸和灵魂去感激那每一时刻的生命,感动那每一刹那的感动!即便只活一天,也够了!因此,只要恬淡坦然,不用刻意,简单的生活就好. 第二句:懂得舍,懂得放,自然春风和煦,月明风清.人生就在于一份坦然自出,正如那句“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6. 求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赏析理解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比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 本文中所说的夏蚊及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开篇先说作者儿时视力极好,然后点明文章主旨。 “张目对日”,犹言两眼能经受强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视力极佳,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视力,再加上“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的癖好,因而能发现“物外之趣”。 这是总提,仅用32字,行文简洁可见。以下分述。 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异想天开,将它想像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景,并且看得入了迷。随后他又联想到曾经见过的“鹤唳云端”的图景,于是“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结果是他真的见到了这样的图景。 这是一幅凭借想像而“放大”了的图景,它表现了一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此其一。 其二,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把花园里土墙凹凸处和花台上的丛草想像成树林,把虫蚊想像成野兽,把高出的小土块想像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块想像成山沟,这使他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可以饱览“大自然”的风光。 有一天,有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像中就成了两兽在树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伸舌,便将两兽一齐吞入腹中。 年幼的作者被吓得六神无主;待到清醒过来,幻觉消失,才发现此前那个“庞然大物”不过是一只癞虾蟆。他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用什么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树枝吧?他惩罚癞虾蟆,可能含有为两小虫复仇的意思,但从“驱之别院”一举来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作者用“物外之趣”一语来统摄以上二事,意在说明他幼年时已有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二、问题研究 沈复《浮生六记》中“闲情记趣”一章,主要记作者长大后对花木的喜爱和婚后跟妻子一同美化居室及周围环境的琐事;记童年趣事的只有开头一小段,因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描写儿童观物的心理过程上颇具特色,值得研究。 年幼的作者由群蚊乱飞想到“群鹤舞于空中”,这是所谓类似联想;再想到“鹤唳云端”,则是接近联想。这后一种联想又促使他产生了模仿的意愿,于是“留蚊于素帐中,使之冲烟而飞鸣”,再经过凝神细观,“果如鹤唳云端”,这是年幼作者的错觉,但又是他所追求的目标——这是一个很美好的画面,很值得玩味。 观虫斗一节与上述过程大体相似,“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都属于类似联想,“庞然大物”的出现,也是错觉;所不同的是这种错觉产生的原因。此刻,年幼的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他眼前的实物已经被放大了千万倍,而癞虾蟆又是突如其来,对比之下,自然就成为“庞然大物”了,这种错觉是在极短时间内经受强刺激而突然产生的,跟“鹤唳云端”的有意而为不同。 我们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像力,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欣赏文艺作品的能力,对加强记忆力和促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也大大有益。 练习说明 一 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叙述“我”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个“庞然大物”的经过。 为什么作者说这两件事e5a48de588b6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234303138都有“物外之趣”?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 设题意图是使学生感知课文整体内容,把文言文学活。凡记叙文都应当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内容大意,这正是学活的办法之一;如果一开始学文言就句句搞文白对详,则无异于堵塞学活之路。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的复述成分应予肯定,只纠正明显的错误。 第一问要放在学生基本成诵后作答(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 第二问是开放性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可以从学生的课余爱好入手,启发培养学生的情趣和联想、想像能力。 二 解释词语。 1.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 试选用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1)项为。
2023-07-15 09:01:131

对子骂父和张目对日中的对分别是什么意思

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直视 睁开眼睛直视太阳
2023-07-15 09:01:221

日语“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怎么写?

余思い起こし童稚际、対日、张目として秋毫だった
2023-07-15 09:01:374

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的察是什么意思

写出了小孩子童年时视力强,喜欢细致地观察事物的特点。
2023-07-15 09:01:462

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的意思

回想我童年的时候,能够对着太阳张开眼睛,明察秋毫,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2023-07-15 09:01:531

各写一个含有下列加点的字的成语,所写成语中此字的意思要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思一致。能张目对日:张();

起,的
2023-07-15 09:02:043

能张目对日 明察秋毫出自哪里

《童趣》,节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作品《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译文我回忆儿童时,可以张开眼睛看着太阳,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注释方:古义:正在; 今义:方形或:古义:有时,有的人; 今义:或许余:古义:我; 今义:剩下盖:古义:发语词,相当于“原来是”。 今义:动词,建筑;名词,器具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观:古义:景象 今义:看私:古义:私下 今义:自私
2023-07-15 09:02:255

能张目对日的日是什么意思,能张目对日的日

1.张目的意思是:睁开眼睛。 2.能张目对日出自《童趣》。 3. 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4.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6.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和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7.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8.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9.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0. 译文:我回忆儿童时,可以张开眼睛看着太阳,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 11.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夏天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想,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仙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颈都为此僵硬了。 12.我又将几只蚊子留在素帐中,用烟慢慢地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我把它当做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像仙鹤在青云中鸣叫;我为这景象高兴地拍手叫好。 13.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相平;聚精会神地观察,把草丛当做树林,把虫子、蚂蚁当做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做山丘,凹陷的部分当做山谷,我在其中游玩,觉得非常安闲舒适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蹲下来观察它们,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的家伙,掀翻山压倒树而来了,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全被它吃掉了。 14.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一声惊叫起来。 15.待到神情安定下来,捉住癞蛤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2023-07-15 09:03:031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的译文是什么?

我回忆自己年幼的时候,能够张大眼睛直视太阳,也能注意到最细微的事物。(当我)见到微小的事物,必定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夏天蚊子的嗡嗡声如雷,我暗暗把它们比作成群的白鹤在空中飞舞。我心里这样想,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真变成白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子也因此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鸣叫,形成“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因此我高兴得拍手叫好。我常在土墙凹凸不平的地方,花台旁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仔细观察,把丛草比作树林,把虫蚁比作为野兽,把土块凸起的地方比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比作山沟,凭着想像在其中游玩,(感到)安适愉快十分满足。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便蹲下来观察。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庞然大物,推倒山压倒树地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掉了。我那时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大吃一惊。我定了定神,捉住了这只蛤蟆,鞭打蛤蟆,(把它)驱赶别的院子去了。
2023-07-15 09:03:121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什么文字

童趣【清】沈复【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译文】我回忆儿童时,可以张开眼睛看着太阳,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想,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仙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颈都为此僵硬了。我又将几只蚊子留在素帐中,用烟慢慢地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我把它当做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像仙鹤在青云中鸣叫,我为这景象高兴地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相平,聚精会神地观察,把草丛当做树林,把虫子、蚂蚁当做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做山丘,凹陷的部分当做山谷,我在其中游玩,觉得非常安闲舒适。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蹲下来观察它们,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的家伙,掀翻山压倒树而来了,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情安定下来,捉住癞蛤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2023-07-15 09:03:201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的译文

我回忆自己年幼的时候,能够张大眼睛直视太阳,也能注意到最细微的事物。(当我)见到微小的事物,必定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蚊子的嗡嗡声如雷,我暗暗把它们比作成群的白鹤在空中飞舞。我心里这样想,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真变成白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子也因此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鸣叫,形成“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因此我高兴得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凹凸不平的地方,花台旁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仔细观察,把丛草比作树林,把虫蚁比作为野兽,把土块凸起的地方比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比作山沟,凭着想像在其中游玩,(感到)安适愉快十分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便蹲下来观察。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庞然大物,推倒山压倒树地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掉了。我那时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大吃一惊。我定了定神,捉住了这只蛤蟆,鞭打蛤蟆,(把它)驱赶别的院子去了。
2023-07-15 09:03:302

《童趣》全文翻译

释义:我回忆儿童时,可以张开眼睛看着太阳,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夏天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想,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仙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颈都为此僵硬了。我又将几只蚊子留在素帐中,用烟慢慢地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我把它当做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像仙鹤在青云中鸣叫,我为这景象高兴地拍手叫好。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相平,聚精会神地观察,把草丛当做树林,把虫子、蚂蚁当做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做山丘,凹陷的部分当做山谷,我在其中游玩,觉得非常安闲舒适。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蹲下来观察它们,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的家伙,掀翻山压倒树而来了,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情安定下来,捉住癞蛤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童趣》清代:沈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扩展资料:《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是沈复的一部自传体散文作品,是一篇带有抒情性的回忆录和记叙性的散文,写作此文时作者已46岁。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这同时也是本文画龙点睛之语。“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意趣即由此生成。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异想天开,将它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景,并且看得入了迷。随后他又联想到曾经见过的“鹤唳云端”的图景,于是“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结果是他真的见到了这样的图景。这是一幅凭借想象而“放大”了的图景,它表现了一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童趣 (清代沈复著散文)
2023-07-15 09:03:4110

有篇课文的开头是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讲的是一个神童。求整篇课文,和解释。

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能清楚地观察极细小的事物(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因此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因为这,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2023-07-15 09:04:351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的译文是什么?

《童趣》译文:夏天蚊子的嗡嗡声如雷,我暗暗把它们比作成群的白鹤在空中飞舞。我心里这样想,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真变成白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子也因此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鸣叫,形成“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因此我高兴得拍手叫好。我常在土墙凹凸不平的地方,花台旁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仔细观察,把丛草比作树林,把虫蚁比作为野兽,把土块凸起的地方比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比作山沟,凭着想像在其中游玩,(感到)安适愉快十分满足。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便蹲下来观察。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庞然大物,推倒山压倒树地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掉了。我那时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大吃一惊。我定了定神,捉住了这只蛤蟆,鞭打蛤蟆,(把它)驱赶别的院子去了。
2023-07-15 09:04:421

张目对日反义词是什么?

成语 明察秋毫发音 míng chá qiū háo 【解释】: 明:明晰;察:看清,观察;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示例】: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清·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近义词】:洞若观火、明查暗访【反义词】:不见薪新
2023-07-15 09:04:501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的译文是什么?

《童趣》译文:夏天蚊子的嗡嗡声如雷,我暗暗把它们比作成群的白鹤在空中飞舞。我心里这样想,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真变成白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子也因此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鸣叫,形成“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因此我高兴得拍手叫好。我常在土墙凹凸不平的地方,花台旁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仔细观察,把丛草比作树林,把虫蚁比作为野兽,把土块凸起的地方比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比作山沟,凭着想像在其中游玩,(感到)安适愉快十分满足。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便蹲下来观察。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庞然大物,推倒山压倒树地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掉了。我那时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大吃一惊。我定了定神,捉住了这只蛤蟆,鞭打蛤蟆,(把它)驱赶别的院子去了。原文如下: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2023-07-15 09:05:001

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明的意思

清楚地
2023-07-15 09:05:433

鞭打数十鞭驱逐别院文言文

1. 鞭数十,驱之别院上一句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此句出自沈复《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2.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我回忆自己年幼的时候,能够张大眼睛直视太阳,也能注意到最细微的事物。 (当我)见到微小的事物,必定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蚊子的嗡嗡声如雷,我暗暗把它们比作成群的白鹤在空中飞舞。 我心里这样想,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真变成白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子也因此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鸣叫,形成“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因此我高兴得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凹凸不平的地方,花台旁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仔细观察,把丛草比作树林,把虫蚁比作为野兽,把土块凸起的地方比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比作山沟,凭着想像在其中游玩,(感到)安适愉快十分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便蹲下来观察。 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庞然大物,推倒山压倒树地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掉了。我那时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大吃一惊。 我定了定神,捉住了这只蛤蟆,鞭打蛤蟆,(把它)驱赶别的院子去了。 3. 鞭数十,驱之别院上一句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此句出自沈复《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2023-07-15 09:05:491

张目对日什么意思

b
2023-07-15 09:05:573

七年级文言文咏雪翻译

1. 七年级语文咏雪翻译30字 言语第二之七十一、咏雪之才 (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谢太傅(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召集家人,给晚辈们探讨文章义理,一会儿雪下得急起来,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谢道韫)就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 七年级语文咏雪翻译30字 言语第二之七十一、咏雪之才(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译)谢太傅(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召集家人,给晚辈们探讨文章义理,一会儿雪下得急起来,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谢道韫)就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论语》十二章——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虽有嘉肴《礼记》——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这话说的饿就是这个道理。河中石兽 纪昀——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 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到底没能找到。(人们)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汹涌的河水带走呢?应该是(乃,表推测,意思是“应该是”)石头的特点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石兽,难道不荒唐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见于《 十二章》)?”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老河兵听了这话(之,代词,代指讲学家的话,不同于上文“闻之笑曰”),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是因为石头的特点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水流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石下的坑洞)越冲越深,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洞里。 像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人们)依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者,不是……的人,而是……的情况)有很多,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智子疑邻——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 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 (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塞翁失马——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 4. 文言文咏雪的译文 咏雪 选自《世说新语》 《咏雪》 作者:刘义庆 《咏雪》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本文通过写咏雪,表现了谢道韫的聪明智慧,才华出众。 5. 《咏雪》文言文的翻译 一、翻译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二、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三、出处 南北朝的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扩展资料 一、赏析 《咏雪》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收录在《世说新语》中的一段文言散文。始出于东晋谢安与其子侄辈们的一段即兴对话。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 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并因此而流传千古,成为一段佳话。《咏雪》作为清谈名士的教科书,特别注意传达魏晋清谈家的独特的语言形象,重视人物语言的润饰。 二、创作背景 《世说新语》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这篇《咏雪》就始出于东晋谢安与其子侄辈们的一段即兴对话。 三、作者简介 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汉族,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其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临川王。 刘义庆曾任秘书监一职,掌管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典籍。17岁升任尚书左仆射,位极人臣,但其堂弟宋文帝和刘义康的“主相之争”日益激烈,因此刘义庆也惧遭不测之祸,29岁便乞求外调,解除左仆射一职。曾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 刘义庆是刘裕的侄子,在诸王中颇为出色,自幼就被刘裕所知,称赞其“此吾家丰城也”。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著有《世说新语》,志怪小说《幽明录》。为中国古代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咏雪 6. 七年级所有的文言文(要带翻译)是人教版的 文言文《童趣》翻译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 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 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论语十则》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孔子说:“在温习就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现实‘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酒后落叶的。” 子贡问到:“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山市》翻译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 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惊讶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寺院呀。 过了一会儿,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檐高高翘起,这才知道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低低的城墙,有六七里长,竟然像一座城市。 其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量可以用亿万来计数。忽然刮起了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都变得模糊不清了。 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高耸仿佛与天相接,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打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里是楼外的天空。一层一层地用手指指着数上去,已经不能计算层数。 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昏暗地看不分明了,数不清它的层次。低层楼上的人们来往匆匆,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小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 《世说新语》两则翻译咏雪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跟一个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 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 7. 文言文《咏雪》 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召开家庭聚会,跟子侄辈们讲解诗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不久,雪下得更大了,谢安高兴地说:“这白雪纷飞的样子像什么呢?”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和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风满天飞舞。”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高兴地大笑起来。 公大笑乐。 谢道韫就是谢安大哥谢奕的女儿,也是后来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023-07-15 09:06:051

文言文第一课

1. 文言文第一课童趣翻译 童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回想我童年的时候,能够对着太阳张开眼睛,明察秋毫,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夏日的蚊子声音象雷鸣,我心里把它比作成群的仙鹤在天空飞翔。心里这么想,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变成仙鹤了。我抬起头看,脖子都硬了。我又让蚊子留在帐子里面,慢慢地吸口烟喷出来,叫蚊子冲烟飞鸣,当作青云中的白鹤观看,果然就象鹤唳云端一样,令人怡然称快。 我又常在土墙凹凸的地方,或是花台小草丛杂的地方,蹲下身子,与花台一般高,定神仔细观察,以丛草作为树林,以小虫和蚂蚁作为野兽,以泥土凸的作为山丘,凹的作为山谷,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有一天,见到有两个小虫在草里斗,看得正高兴的时候,忽然有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个小虫就被它吞了进去。我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觉吓得叫了起来。定了定神,捉住这只癞虾蟆,鞭打了数十下,驱逐去别的院子。 谢谢采纳 拜托了 2. 六年级下册第一课文言文的意思 第一篇: 《学奕》 原文: 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苦与?曰:非然也。 译文: 奕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奕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学习的非常认真,认真记忆奕秋所讲的话,另外一个人虽然看似在听奕秋的讲话,却在心里想象是鸿鹄将要来了.想如何拉开弓去射它们,虽然与他人一起学习下棋,却不如他.难道是他的智力不如认真听讲的人吗?我说:不是的! 第二篇: 《两小儿辩日》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参考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 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嘲笑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给分!拜托!我找了半天哦! 3.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文言文两则课文要原文的,求求啦·· 《学奕》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两小儿辩日 此文已被选入九年义务教育制六年级下学期人教版语文课本第一课。 《列子》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4.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一课文言文的注解 参考译文教师用书 学弈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2023-07-15 09:06:121

带柒的文言文

1. 带“冇”的古文 冇(mǎo) “有”的反义词。在各地方言中都表示“没有”的意思。郑码:GDLD,U:5187,GBK:83D3笔画数:4,部首:冂,笔顺编号:1325 (1)粤语/香港方言:“没有”的意思:冇事=没有事。当地读音与普通话读音"谋"一样。例:长眼冇? (2) 温州话:“没有”的意思:有冇物色匄我? (3)武汉话:“没有”的意思。例:1.冇(mào)得。 2.你吃了冇(mào)? (4)客家话:“没有”的意思。例:冇(móu)啊。 (5)青海话:“没”的意思。例:冇(máo)有,冇(máo)来,但不说冇(máo)啊。 (6)湖南话:“没有”的意思:~冇宝气啦? (7)福州话:“没有”的意思。例:冇(mò)。 (8)闽南话:“没有“的意思。例:冇(bo)。 (9)宁德话:“没有”的意思。例:冇(mǒ)。 (10)光山话:1、“没有”的意思,冇得;2、“别、莫”的意思,冇想。 (11) 南昌话: “没有”的意思。发音:冇(mǎo,mè)有。 2. 文言文《墨子.柒丝》译文 是指“染丝”吧? 《墨子·所染》原文: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下,功名蔽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 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谷。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 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范吉射染于长柳朔、王胜,中行寅染于藉秦、高强,吴夫差染于王孙雒、太宰嚭,智伯摇染于智国、张武,中山尚染于魏义、偃长,宋康染于唐鞅、佃不礼。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无后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 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行理性于染当。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不知要者,所染不当也。 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诗曰:“必择所堪”。必谨所堪者,此之谓也。 释文: 墨子说,他曾见人染丝而感叹说:“(丝)染了青颜料就变成青色,染了黄颜料就变成黄色。染料不同,丝的颜色也跟着变化。经过五次之后,就变为五种颜色了。所以染这件事是不可不谨慎的。” 不仅染丝如此,国家也有“染”。舜被许由、伯阳所染,禹被皋陶、伯益所染,汤被伊尹、仲虺所染,武王被太公、周公所染。这四位君王因为所染得当,所以能称王于天下,立为天子,功盖四方,名扬天下,凡是提起天下著名的仁义之人,必定要称这四王。 夏桀 *** 辛、推哆所染,殷纣被崇侯、恶来所染,周厉王被厉公长父、荣夷终所染,周幽王被傅公夷、蔡公谷所染。这四位君王因为所染不当,结果身死国亡,遗羞于天下。凡是提起天下不义可耻之人,必定要称这四王。 齐桓公被管仲、鲍叔牙所染,晋文公被舅犯、高偃所染,楚庄王被孙叔敖、沈尹茎所染,吴王阖闾被伍员、文义所染,越王句践被范蠡、文种所染。这五位君主因为所染得当,所以能称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范吉射被长柳朔、王胜所染,中行寅被籍秦、高强所染,吴王夫差被王孙雒、太宰嚭所染,知伯摇被知国、张武所染,中山尚被魏义、偃长所染,宋康王被唐鞅、佃不礼所染。这六位君主因为所染不当,所以国破家亡,身受刑戮,宗庙毁灭,子孙灭绝,君臣离散,百姓逃亡。凡是提起天下贪暴苛刻的人,必定称这六君。 大凡人君之所以能够安定,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们行事合理。而行事合理源于所染得当。所以善于做国君的,用心致力于选拔人才。不善于做国君的,劳神伤身,用尽心思,然而国家更危险,自己更受屈辱。上述这六位国君,并非不重视他们的国家、爱惜他们的身体,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治国要领的缘故。所谓不知道治国要领,即是所染不得当。 不仅国家有染,士也有“染”。一个人所交的朋友都爱好仁义,都淳朴谨慎,慑于法纪,那么他的家道就日益兴盛,身体日益平安,名声日益光耀,居官治政也合于正道了,如段干木、禽子、傅说等人即属此类(朋友)。一个人所交的朋友若都不安分守己,结党营私,那么他的家道就日益衰落,身体日益危险,名声日益降低,居官治政也不得其道,如子西、易牙、竖刀等人即属此类(朋友)。《诗》上说:“选好染料。”所谓选好染料,正是这个意思。 3. 古诗中带有七的诗句 一、经典古文含有一个“棉”字的: ①“棉”字,古通“绵、绵、?”。 《小雅·绵蛮》二章:“绵蛮黄鸟,止于丘隅。”《毛传》:“绵蛮,小鸟貌。” 一说有文采的样子。《文选·景福殿赋》注引《韩诗·薛君章句》:“绵蛮,文貌。” 又一说:鸟鸣声。《集传》:“绵蛮,鸟声。 ” 注:1。当草本“棉花、棉布、棉桃”之“棉”字讲时,是唐代以后的事了。 “棉花”古产于印度,自唐代开始传入中国。2。 当木本讲之谓“木棉”,产于闽、广热地,高七八丈,春季开朱色花,状如山茶。 ②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三五:“凡高仰田,可棉可稻者,种棉二年,翻稻一年,即草根溃烂,土气肥厚,虫螟不生。 ” ③清·和邦额《夜谭随录·请仙》:“不知是人与否,但把其臂,如握棉絮,力又微弱”。 ④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山东起义清方档案》:“虽棉力不足匡时,而愚忱总期自效。” 注:“棉力”犹微力也。 ------------------- 二、七言古诗中含有一个“棉”字的: ①唐·张籍《送蜀客》 蜀客南行祭碧鸡,木棉花发锦江西。 山桥日晚行人少,树老无花僧白头。 ②唐·李商隐《李卫公》 绛纱弟子音尘绝,鸾镜佳人旧会稀。 今日致身歌舞地,木棉花暖鹧鸪飞。 ③元·成廷?《夜泊青蒲村》 荠菜登盘甘似蜜,芦花纫被暖如棉。 ④清·王?《木棉歌》 吉贝旧从海岛植,流入中华满阡陌。 故老相传号木棉,其功直与蚕丝匹。 注:“吉贝”树名,木棉植物,原产于东南亚海岛,后传入我国。“匹”相当。 ⑤清·陈章《和方宜田宫保木棉歌题其图》 岛夷卉服传自古,但闻仅有麻与苎。 木棉之名出高昌,赤花大树非其侣。 注:“岛夷”海岛的居民。 “卉”草。 “但”只。“其”指海岛居民。 ⑥清·钱大昕《木棉花歌》 木棉之花古未有,流传乃自林邑南。 高昌缅甸及南诏,移来交广雷琼儋。 桐身枫叶芙蓉蕊,秋来结实离相参。 同遭径尺修数丈,非杞非梓非?F楠。 崖州老姥年七十,卓椎双髻头鬖鬖。 传来上世种植法,至今立祠香茅庵。 注:“南诏”古国名。故地在今云南、四川、贵州一带。 “交、广、雷、琼、儋”均为古地名。在今两广、海南及越南北部。 “离”相并。“同遭”周遭。 “径尺”直径为一尺。“修”长。 “杞”树名,杞柳。“梓”树名。 “崖州”州名,今在海南省境内。 “姥(mǔ)”妇。 “鬖鬖(sān sān)”毛发下垂的样子。“立祠”建立祠堂。 ⑦清·丘逢甲《春日杂诗》 极目春城夕照中,落花飞絮木棉风。 绝无衣被苍生用,空负遮天作异红。 4. 带“qi”字的文言文诗句有哪些 带“qi”字的文言文诗句有: 1. 祺,吉也。——《说文》 2. 寿考维祺。——《诗·大雅·行苇》 3. 唯春之祺。——《汉书·礼乐志》。注:“福也。” 4. 奇,一曰不耦。——《说文》 5. 阳数奇。——《白虎通·嫁娶》 6. 一算为奇。——《仪礼·乡射礼》 7. 奇肱之国,其人一臂三目,有阴有阳。——《山海经·海外西经》 8. 每奇日,未尝不视朝。——《资治通鉴》 9. 时有奇羡。——《史记·货殖列传》。索隐:“余衍也。” 10. 操其奇赢。——《汉书·食货志》。注:“谓有余财。” 11. 旁入奇利。——《管子·禁藏》。注:“余也。” 12. 长约八分有奇。——明·魏学洢《核舟记》 13. 七万五千有奇。——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等等等等。 5. 七年级七篇文言文的成语 急需 七年级(上) 《童趣》 1、明察秋毫——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2、怡然自得——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3、庞然大物——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4、怡然称快——为之怡然称快。 5、夏蚊成雷——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十则》 6、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7、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见贤思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9、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0、任重道远——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1、死而后已——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山市》 13、历历在目——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塞翁失马》 14、塞翁失马 《龟虽寿》 15、老骥伏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浣溪沙》 16、无可奈何——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7、似曾相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七年级(下) 《木兰诗》 18、扑朔迷离——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孙权劝学》 19、吴下阿蒙——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0、刮目相待——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夸父逐日》 21、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6. 七年级所有的文言文(要带翻译)是人教版的 文言文《童趣》翻译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 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 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论语十则》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孔子说:“在温习就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现实‘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酒后落叶的。” 子贡问到:“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山市》翻译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 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惊讶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寺院呀。 过了一会儿,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檐高高翘起,这才知道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低低的城墙,有六七里长,竟然像一座城市。 其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量可以用亿万来计数。忽然刮起了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都变得模糊不清了。 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高耸仿佛与天相接,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打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里是楼外的天空。一层一层地用手指指着数上去,已经不能计算层数。 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昏暗地看不分明了,数不清它的层次。低层楼上的人们来往匆匆,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小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 《世说新语》两则翻译咏雪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跟一个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 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
2023-07-15 09:06: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