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王安石字什么号什么

2023-07-15 09:37:59
wpBeta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

王安石是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轶事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话并不是王安石所说,却符合他的思想,因此,一般都将它归到王安石名下。

“天变不足畏”指的是对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祖宗不足法”是指对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不应盲目效法,“人言不足恤”指的是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后世对这三句话多加褒奖,认为它表达了一位改革家无所畏惧的精神态度。王安石正是以这种精神毅力来顶住一切压力、排除一切阻力,坚定不移推行新法的。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什么意思?

语出《宋史·王安石列传》。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力主变法,提出了这一著名的“三不足”论断。“天变不足畏”:原意是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这是对当时有人用各种所谓“天生异象”的奇谈怪论来攻击新法的回应,同时透露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祖宗不足法”: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若不适应当前的需要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就要修改甚至废除,不能盲目继承效法;“人言不足恤”: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这既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器。自宋以降,人们常引用这句话来表达一种不断革新的精神。
2023-07-15 04:37:154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出处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意思是天象的变异不足以害怕,祖宗的成规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和攻击不足以忧虑。出自《宋史·王安石列传》。这句话的背景是王安石看到北宋当时社会政治的严重弊端,提出了变法革新的政治主张,但是却遭到了保守势力的猛烈攻击。他们鼓吹“天命”论,宣扬天象的变异是对人的惩罚,借口祖宗定下的成规不可更改,煽动人们反对改革。这几句话就是针对这种攻击而言的。这句话不仅简明扼要地说出了王安石变法的决心,而且表现出他变法的巨大勇气,成为许多改革者自我激励的豪言壮语。拓展资料:关于“三不足说”的出处,仍有争议。大陆论及王安石变法者,大多都以为熙宁时期流行的“三不足说”是由王安石发表,或最能体现王安石勇于革新的精神。邓广铭先生认为“三不足”精神是王安石变法革新的精神支柱,“尽管王安石从来不曾向宋神宗提出过这样的‘三不足"语句,但这三句话之为王安石亲口所说,却是绝无可疑的。他自己倘若不曾说过,司马光是撰造不出如此富有开创和革新意义的话语的。”(《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对此,台湾地区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林天尉在《考“三不足说”之伪,析杨升庵之偏》一文中对邓广铭先生的看法提出批评,并考论说“所谓‘三不足说",其初意是范论神宗与王安石对新法推行时之坚决意志,司马光主持策论时,用作命题,目的是在试探民意,亦可能是拟制造反对的舆论,故即使神宗命‘别出试题",而司马文正公家传集仍录之,结果,神宗不满,司马光因此求外放(并非求去),乃至邵伯温著闻见录,为维护司马光创‘三不足说",以造成王安石的狂妄形象,李焘录文,后世史家沿袭之。”(原刊于《纪念司马光与王安石逝世九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后收入《宋代史事质疑》易名为《为王安石辩诬二事》,台北商务印书馆。)1993年,黄复山著文《王安石三不足说考辨》又对林天尉先生的考伪再考辨,以为林天尉一文“言及三不足之肇始。于邓广铭《王安石》所论之‘三不足"多所批驳,惟引据之资料不出常人所见,是以未知‘三不足"之流行,即断曰‘李焘之言不足说是采自邵伯温",而邵伯温本‘为君者讳",遂强指为王安石……此类缺失,皆使其为王安石辨白之结论立足不稳。”于是黄复出揆注史实用约30000字左右的篇幅详考“三不足说”的形成与流行。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天命不足畏
2023-07-15 04:37:341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提出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是什么意思?

王统领这家伙是疯子,什么问题都回答~还都回答这么好!
2023-07-15 04:37:539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什么意思

总而言之,就是不服阿,不服天,,不服祖,,不服人就是爱谁谁,我就是我为什么听别人的,,,有种,,
2023-07-15 04:39:154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什么意思

大概意思:天象的变异不足以害怕,祖宗的成规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和攻击不足以忧虑。
2023-07-15 04:39:234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语出《宋史·王安石列传》。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力主变法,提出了这一著名的“三不足”论断。“天变不足畏”:原意是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这是对当时有人用各种所谓“天生异象”的奇谈怪论来攻击新法的回应,同时透露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祖宗不足法”: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若不适应当前的需要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就要修改甚至废除,不能盲目继承效法;“人言不足恤”: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这既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器。自宋以降,人们常引用这句话来表达一种不断革新的精神。
2023-07-15 04:39:301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出自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出处】《宋史·王安石列传》。 【大意】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 【提示】北宋的王安石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为了推行自己的改革主张,他强调要在思想上破除当时人的守旧心理。这句话不仅简明扼要地说出了王安石变法的决心,而且表现出他变法的巨大勇气,成为许多改革者自我激励的豪言壮语。
2023-07-15 04:39:361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什么意思哦?!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力主变法,反对因循保守,提出这一著名的“三不足”论断。 北宋王安石于宋神宗熙宁年间进行的改革。治平四年(1067)正月,宋神宗赵顼即位。神宗立志革新,熙宁元年(1068)四月,召王安石入京,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 王安石建立一个指导变法的新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条例司撤销后,由司农寺主持变法的大部分事务。吕惠卿、曾布等人参与草拟新法。这些新法按照内容和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限制商人供应国家需要和限制商人的政策,主要是均输法、市易法和免行法。 均输法熙宁二年七月,颁行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由发运使掌握六路的财赋情况,斟酌每年应该上供和京城每年所需物资的情况,然后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从便变易蓄买”,贮存备用,借以节省价款和转运的劳费。均输法夺取了富商大贾的部分利益,同时也稍稍减轻了纳税户的许多额外负担。 市易法熙宁五年三月,颁行市易法。在开封设置市易务。市易务根据市场情况,决定价格,收购滞销货物,待至市场上需要时出售,商贩可以向市易务贷款,或赊购货物。后又将开封市易务升为都提举市易司,作为市易务的总机构。市易法在限制大商人垄断市场方面发挥了作用,也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 免行法熙宁六年七月,正式颁行免行法。免行法规定,各行商铺依据赢利的多寡,每月向市易务交纳免行钱,不再轮流以实物或人力供应官府。 发展农业生产 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的政策以及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和农田水利法。 青苗法熙宁二年九月,颁布青苗法。规定以各路常平、广惠仓所积存的钱谷为本,其存粮遇粮价贵,即较市价降低出售,遇价贱,即较市价增贵收购。其所积现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谷物或现钱。青苗法使农民在新陈不接之际,不至受“兼并之家”高利贷的盘剥,使农民能够“赴时趋事”。 募役法熙宁四年颁布实施。募役法(免役法)规定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募役法使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入。 方田均税法熙宁五年颁行。方田均税法规定每年九月由县官丈量土地,检验土地肥瘠,分为五等,规定税额。丈量后,到次年三月分发土地帐帖,作为“地符”。分家析产、典卖割移,都以现在丈量的田亩为准,由官府登记,发给契书。以限制官僚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和人口。 农田水利法熙宁二年颁布。条约奖励各地开垦荒田,兴修水利,修筑堤防圩岸,由受益人户按户等高下出资兴修。在王安石的倡导下,一时形成“四方争言农田水利”的热潮。北方在治理黄、漳等河的同时,还在几道河渠的沿岸淤灌成大批“淤田”,使贫瘠的土壤变成了良田。 稳定封建秩序 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的措施,有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以及建立军器监等。 将兵法作为“强兵”的措施,王安石一方面精简军队,裁汰老弱,合并军营,另一方面实行将兵法。自熙宁七年始,在北方挑选武艺较高、作战经验较多的武官专掌训练。将兵法的实行,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保甲法熙宁三年颁行。各地农村住户,不论主户或客户,每十家(后改为五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集合保丁,进行军训;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保甲法既可以使各地壮丁接受军训,与正规军相参为用,以节省国家的大量军费,又可以建立严密的治安网,把各地人民按照保甲编制起来,以便稳定封建秩序。 改革教育制度 王安石等变法派还改革了科举制,整顿了各级学校,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 变法的影响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从新法实施,到守旧派废罢新法,前后将近15年时间。在此期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使豪强兼并和高利贷者的活动受到了一些限制,使中、上级官员、皇室减少了一些特权,而乡村上户地主和下户自耕农则减轻了部分差役和赋税负担,封建国家也加强了对直接生产者的统治,增加了财政收入。各项新法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最终被罢废。
2023-07-15 04:39:471

到底是 “天命不足畏”,还是“天命不足畏”。王安石的一句话。

原文: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出自 《宋史·王安石列传》。
2023-07-15 04:39:586

王安石 的 "三不足"是什么意思

王安石三不足学说;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三不足学说的创始人及其最早版本和理论依据 详细看http://baike.baidu.com/view/695212.htm
2023-07-15 04:40:154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什么意思

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 ,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若不适应当前的需要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就要修改甚至废除,不能盲目继承效法,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
2023-07-15 04:40:332

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是指什么.

该精神指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主要意思对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对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对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其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文学上其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
2023-07-15 04:40:391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什么意思

王安石的言论在驳斥其“前好友”反对他变法的言论时,所说的话,个人认为,多少带点“气话”和“骑虎难下”的意味天变不足畏,从先秦“五德始终说”,到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天人感应”儒家逐渐将原本的道德理论,向神化方向发展形成了“国家政策制定有问题,会引来天灾”的说法(多用于贬低“变法”)王安石此语,即是说,天灾不是政策引来的,即使是变法政策引来的,也没什么可怕的祖宗不足法,因儒家讲“孝”上升到国家层面,就扩充为“必须有先例可循(即,祖宗曾经做过,后代才能做——特指皇帝、丞相之类)王安石此语,即是说,过去规律管过去的事,不适应现在的事,过去的规矩不值得遵从人言不足恤我就要变法,你爱咋说咋说
2023-07-15 04:40:461

充满希望和励志的古诗

充满希望和励志的古诗如下: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3、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4、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5、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10、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11、百忧集行(唐)杜甫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1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023-07-15 04:40:551

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翻译

1、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翻译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2、原文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3、译文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亲王益,任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的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是这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贤院。在此之前, 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他都辞谢了; 士大夫们认为他是无意显赫于世以求仕途畅达,都恨自己不能结识他, 朝廷多次打算委派他担任名利优厚的美官, 只是怕他不就任。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 一直到英宗朝结束, 朝廷多次召他, 他都不肯起复任职。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爱卿你的才能,都以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的政治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只是后来很多所谓“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皇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派遣提携推举各类官员四十余人,分派颁布执行新法。  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能变法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
2023-07-15 04:41:281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圣人,畏大人之言。(孔子)

2023-07-15 04:41:374

形容最终会成功的诗词

  形容最终会成功的诗词 1   1.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2.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3.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4.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5.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6.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7.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   8. 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9.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10.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11.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12.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13.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4.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15.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形容最终会成功的诗词 2   1.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3. 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4.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5.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6.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7.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8.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9.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10.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11.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12.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13.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14.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15.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16.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17.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18.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19.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0.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   21.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22.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   23.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4.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25.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6.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27.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28.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9. 字字读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30. 佳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   31.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32.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33.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34.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35.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形容最终会成功的.诗词 3   1.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2.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3.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4.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团将愁苦而终穷。   5.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6.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7.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8.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9.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0.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1.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12.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小时候还以为是毛爷爷说得,唉)   13. 学然后知不足。(礼记)   14.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15.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16.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17.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18.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19.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20.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形容最终会成功的诗词 4   1. 不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2.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3.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4.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秦汉时期公元前年-公元年   5.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   6.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陈蕃传》   7.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传》   8.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9.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国魏晋南北朝公元年-公元年   10.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11.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   12.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13.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隋唐宋:公元年-公元年   14. 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将进酒》   15.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力主变法,反对因循保守,提出这一著名的“三不足”论断。   16.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17.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18.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19. 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20.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1.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22.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23.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24.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25.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26.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27.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28.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29.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3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形容最终会成功的诗词 5   1、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2.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3.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4.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5.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6.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7.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8.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9.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10.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11.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12.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13.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14.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15.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16.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17.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18.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19.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20.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2023-07-15 04:41:461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惧,祖宗不足法,圣贤不足师。毁誉不动心是什么意思?

自然界的变化不必害怕,别人的闲言碎语不必害怕,老祖先没有必要取法,圣人贤人不必效仿。别人的赞誉和诋毁都不能改变(我的)初衷。
2023-07-15 04:41:521

作文:天变不足畏,安全当先行(800字左右)

暑假,我和图书馆有个约会暑假,是每个学生都期待的假期,可以不用早起,不用每天按时上学了,有大把的自由支配的时间了,真的是幸福的日子。这个暑假,因为参加完小升初,学校老师也没有布置作业,真的好极了。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可以整天泡在图书馆了,这对于像我这样爱读书的孩子来说能说不是天大的好事吗?征得爸爸妈妈的同意,我每周都可以去图书馆,刚开始的时候是我自己去,后来我的同学楚益智知道了之后也要和我一起去,也好,我们一起去,路上还能相互照应,省的那些以为我们总也长不大的家长们不放心。我喜欢图书馆其实很简单,第一,因为这里环境优美,有读书的气氛,平常这里也有很多和我一样爱书的人来这里看书,借书、还书;不仅如此,图书馆里还有空调、沙发,如果可以,你可以坐在这里看一上午或者是一下午(不能是一整天,因为中午这里的工作人员要休息哦)。你想,在炎炎夏日,连知了都不想叫唤的日子,爱读书的人,坐在有空调的图书馆里,和一群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安静的读书,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啊!也许你会说我是来蹭空调和沙发的,其实真的不是,只要是爱书的人,即使这里没有空调还会往这里跑,你没看见图书室里还有很多人干脆就在喜欢的书架前席地而坐,旁无他人的看了起来吗?对爱书的人来说,就是这样,他们爱书爱到了一定程度,“废寝忘食”是可以的。对于爱书的人来说,真的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爱,很难表达。喜欢图书馆,还有一个原因,这里安静。虽然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借书、还书,但是这里却不嘈杂。来这里的人都会很有秩序的借书,还书。如果你初次来,还不会借书,不用担心的,这里的阿姨、叔叔们会主动的、热情的、小声的告诉你怎么操作,有了他们的指点,你会很快借到喜欢的书。暑假,我和图书馆有个约会,每周我都会来这里,你呢,如果没有好的计划,可以来这里看书哦,说不定还能碰到我哦!爱读书的朋友们,来和图书馆一起约会吧!
2023-07-15 04:42:032

王安石“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原文和翻译

王安石提出的变法理论之一。王安石变法伊始,守旧派利用当时的自然灾害指责变法,要求复旧。王安石用唯物主义天道观力排众议。他认为人事与天道各有其常,两不相关。自然界的灾异现象有时和人类社会的动乱、变故同时发生,这是一种偶然的巧合,二者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2023-07-15 04:42:223

以王安石三不足精神为主旨的作文800字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语出《宋史·王安石列传》。大意是:对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对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对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  他依然如我想像中的那样,气宇轩昂,从容不迫。朝服和官帽穿戴得整整齐齐,左手置于怀前,右臂舒开,额头微微上扬,大有一种运筹帷幄、踌躇满志的气度。只是,我好象看出他的眉宇间似乎透着一种忧郁,或者说是一种怨愤。我问他为什么,他默然不语。  王安石的这座塑像就坐落于古之临川今之江西省抚州市内的王安石纪念馆的院里。院不大,却是楼、台、亭、阁、木榭、碑廊一应俱全。院内,绿树怀抱,繁花似锦,曲径通幽,是典型的江南宋式府第门楣。塑像就矗立在展馆之前。馆内展出了介绍王荆公生平的许多珍贵资料。所以我想,这位当年政治上的失败者,如今依然为后人所推崇,也该在九泉之下含笑瞑目矣。可是,他为什么眉宇不展、郁郁寡欢呢?  也难怪,一位胸怀大志、有着经天纬地之才、也曾叱咤风云的人物,最后竟被赶到半山(金陵至钟山之半道,故名半山)闲居,弄得“其宅仅蔽风雨,不设墙垣”的地步,放谁也是难消不平之气的。王安石当年倡导“变风俗,立法度”,其目的只是要整顿当时的“贪鄙苟得”、腐败因循的政治局面,为的都是宋朝的江山和百姓。殊不知世上的改革从来都是充满着艰难险阻的,所以他就无法避免两度拜相,两度罢相,最后被逐出朝廷的命运。其实这种结局已经不错了,这跟宋神宗对他有好感有关,古往今来的改革者有几个比这还好点儿下场的?有专家认为,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其中一个重大的因素是用人不当,如张舜民《哀王荆公》中所说“哭一声唯有弟,故时宾客合如何?”“今日江湖从学者,人人讳道是门生”,这恐怕是王安石生前所料不及的。以我之见,更重要的原因怕是时机不成熟。当时,不但在政治上有司马光一伙专门与他作对,而且在思想领域还有以程颢、程颐为首创立的北宋理学体系,这是比政治势力更难对付的。这可以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得到佐证:小岗村的几个农民就因为吃不饱肚子想闹分田到户,不也是把脑袋别在裤腰上的吗?不过我想,这位大改革家完全可以开颜一笑了,因为在他之后,中国的改革就从来没有停止过,社会也正是在这种断断续续、艰难险阻的改革中不断前行的。  好在王安石既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又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家。他在政治上失意之后,就时常跨马骑驴出游山林,忘情山水。虽然寂寞,如他在《半山春晚即事》中说的“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内心很寂寞,不是滋味,却毕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当之无愧地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同时也为临川人、为华夏子孙赢来了骄傲,不愧为天之骄子。尤其是他的诗,他的近体诗,晚年之作大大胜于早年,在宋诗之中可说是数一数二的,如《艇斋诗话》所言:“绝句之妙,唐则杜牧之,本朝则荆公,此二人而已。”可见,人生得失,不必强求,就凭这,介甫先生,你也该含笑九泉矣。  据说,离抚州不远,在如今的东乡县上池瑶田村(原属临川),是王安石的故里,那里还有不少与王安石有关的旧迹,如荆公山、荆公陂、荆公桥、平山书院等,可惜我无缘凭吊,只得留下一点遗憾了。  
2023-07-15 04:42:311

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言不足恤

公元1058年,王安石上书宋仁宗,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著名的“王安石变法”扭转了宋初以来积贫积弱的状态,而王安石的名言也流传自今,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所谓“天变不足畏”,即打破对“天象”的迷信,不再以自然规律的恒定来类比社会秩序;所谓“祖宗不足法”,是要从前人的历史经验中找到社会发展新的动力,而非全盘固守与维持;所谓“人言不足恤”,更是宣示了一种革新的决心与勇气,不为各种流言所动摇。
2023-07-15 04:42:37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王安石说)“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

(1)不同:王安石公开提出要改革旧制,张居正却提出要遵守旧制。看法:王安石的改革方式比较激进,目的是争取改革派的支持,但必然会遭到保守派的反对,使改革面临很大阻力。张居正的改革方式相对稳妥,他在维护“旧制”的外衣下推行新政,有利于人们在思想上接受改革,减少改革阻力。(2)切入点:王安石的改革是从“理财”开始,重点也是“理财”;张居正的改革是从整顿吏治入手。影响:王安石变法没有对北宋腐败的吏治进行整肃,所以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是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张居正通过整顿吏治,为改革铺平道路,从而使改革措施得以顺利实施。
2023-07-15 04:42:591

王安石的资料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  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历任签书淮南(扬州)节度判官厅公事、知鄞县(今浙江宁波)事、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一度调开封任群牧司判官,旋又外调知常州事、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公事,继召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使王安石认识到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宋封建统治所面临的危局是“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因此,王安石在嘉佑三年(1058)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以历史上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唐玄宗等人只图“逸豫”,不求改革,终于覆灭的事实为例,王安石对改革抱有士大夫群中少见的紧迫感,大声疾呼:“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要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不然,汉亡于黄巾,唐亡于黄巢的历史必将重演,宋王朝也必将走上覆灭的道路。封建士大夫也把致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熙宁初,王安石以翰林学士侍从之臣的身分,同年轻的宋神宗宋神宗议论治国之道,深得宋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指出“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更重要的是,王安石在执政前就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曾经指出:“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而“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趋农为急”。在这次改革中,王安石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认为,要发展生产,首先是“去(劳动者)疾苦、抑兼并、便趣农”,把劳动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那些游手好闲者也回到生产第一线,收成好坏就决定于人而不决定于天。要达到这一目的,国家政权需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从上到下的改革。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诸如农田水利、青苗、免役、均输、市易、免行钱、矿税抽分制等一系列的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王安石亲自撰写《周礼义》、《书义》、《诗义》,即所谓的《三经新义》,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教材。  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特别是由于变法的设计者王安石与变法的最高主持者宋神宗在如何变法的问题上产生分歧,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加上变法派内部分裂,爱子王雱的病故,王安石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政局的逆转,使王安石深感不安,当他听到免役法也被废除时,不禁悲愤地说:“亦罢至此乎!?”不久便郁然病逝。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他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风,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县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上人书》)正因为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等。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上仁皇帝言事书》,是主张社会变革的一篇代表作,根据对北宋王朝内外交困形势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的变法主张,表现出作者“起民之病,治国之疵”的进步思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在叙述并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的同时,尖锐地提示了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利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它对第二年开始施行的政,无异吹起了一支前奏曲。《答司马谏议书》,以数百字的篇幅,针对司马光指责新法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事,严加剖驳,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措词得体,体现了作者刚毅果断和坚持原则的政治家风度。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谨严,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这时推动变法和巩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安石的一些小品文,脍灸人口,《鲧说》、《读孟尝君传》、《书刺客传后》、《伤仲永》等,评价人物,笔力劲健,文风峭刻,富有感情色彩,给人以显豁的新鲜觉。他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城陂院兴造记》,简洁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游褒禅山记》,亦记游,亦说理,二者结合得紧密自然,既使抽象的道理生动、形象,又使具体的记事增加思想深度,显得布局灵活并又曲折多变。  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罢相(1076年左右)划界而分为前、后期,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王荆公少以意气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涵蓄……后为群牧羊官,从宋次道尽假唐人诗集,博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叶梦得《石林诗话》)。前期的诗歌,长于说理,倾向性十分鲜明,涉及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注意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替他们发出了不平之声。《感事》、《兼并》、《省兵》等,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描写和提示了宋代国势的积弱或内政的腐败,指出了大地主、大商人兼并土地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危害,提出“精兵择将”的建议;《收盐》、《河北民》等,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备受统治者迫、害压榨的悲惨遭遇;《试院中》、《评定试卷》等,则直接抨击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要求起用具有经世济国的人才;《元日》、《歌元丰》等,热情地讴歌了变法带来的新气象和人民的欢乐;《商鞅》、《贾生》等,通过对历史人物功过得失的价,抒发了自己的新的见解和进步意义。安石后期的隐居生活,带来了他的诗歌创作上的化。他流连、陶醉于山水田园中,题材内容比较狭窄,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抒发一种闲恬的情趣。但艺术表现上却臻于圆熟,“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味之,便沉沆瀣生牙颊间。”(《后山诗话》载黄鲁直语)和《泊船瓜洲》、《江上》《梅花》、《书湖阴先生壁》等诗,观察细致,精工巧丽,意境幽远清新,表现了对大自然美的歌颂和热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从诗体说来,安石的古体诗虽然多用典故,好发议论,但象《明妃曲》、《桃源行》篇,立意新颖,充满着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律诗则用字工稳,对偶贴切,但有时不免失于过多的雕刻。五绝和七绝尤负盛誉,“王半山备众体,精绝句”(《寒厅诗话》),“荆公绝句妙天下”(《艇斋诗话》)。他的诗对当代和后世都有影响,被称为“王荆公体”(严羽《沧浪诗话》)。  安石的词,今存约二十余首。虽不以词名家,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通过描写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壮景及怀古,揭露六朝统治阶级“繁华兢逐”的腐朽生活,豪纵沉郁,被赞为咏古绝唱。它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开了苏东坡豪放的先声,给后来词坛以良好的影响。  从文学角度总观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里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但是,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还有一些诗篇,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
2023-07-15 04:43:1111

王安石的“三不足”出自哪里?可否将一段话传上来?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王安石三不足学说;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三不足学说的创始人及其最早版本和理论依据 详细看http://baike.baidu.com/view/695212.htm
2023-07-15 04:43:432

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是指什么.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司马光的这道试题大抵乃见诸文字的“三不足”之说的最早版本:  熙宁三年春,李清臣等将试馆职,翰林学士司马光拟“策问”云:“今之论者或曰:天地与人,了不相关,薄食、震摇,皆有常数,不足畏忌。祖宗之法,未必尽善,可革则革,不足循守。庸人之情,喜因循而惮改为,可以乐成,难以虑始,纷纭之议,不足听采。意者古今异宜,诗书陈迹不可尽信邪?将圣人之言深微高远,非常人所能知,先儒之解或未得其旨邪?愿闻所以辨之。”设计“三不足”之说者,他们事先从《论语》里面找到了一个模子。《论语季氏》有云: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反对变法的司马光曾强加给王安石一个罪名,叫作“三不足”——即“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在反对变法的人看来,王安石简直就是一个大逆不道的乱臣贼子。在那个时候,“三不足”可是一顶很大的政治帽子。神宗皇帝曾当面问过王安石:“闻有三不足之说,卿曾说过这样的话吗?”王安石从容地说道:“臣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但是,他却欣然接受反对派们强加给他的话。他向皇上解释说:“古人以为,天灾地震之类,都是上天发怒的象征,并把这些灾异和君主的行为联系起来,臣对此确实不以为然。臣以为,天地运行,自有其规律,日食月蚀,都是自然现象,和皇帝的行为没有什么关系。我说的这些,我知道陛下不一定会同意,天地之道,玄虚难测,不谈也罢。但是,流俗之言不足惧,却是不易之理。流俗之人,不学无术,看问题只从自身出发,不能统观全局看得长远,所以对一件事,会有多种看法。做大事者,认准了一件事,就一定要独持己见,等事情做过了,成败才能显现出来。如果什么人的话都听,左右动摇,永无成功那一天。至于祖宗之法不足守,则固当如此。仁宗皇帝号称守成,在位40年,也屡次修订成法,何况陛下这样的大有作为之君呢?”
2023-07-15 04:43:546

王安石的历史故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2023-07-15 04:44:292

成为王安石变法绊脚石的,为何会是他的宣言?

熙宁二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拉开了在北宋一朝乃至我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改革变法大幕,从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开启变法序幕,到出台青苗、免疫、保甲、方田均税法等法令如火如荼,再到熙宁七年被罢相黯然下台直至最后抑郁而终,新政也随之被基本废除,轰轰烈烈的变法成了一场空。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既与社会深层次矛盾未得到根本解决有关,也与不同政治势力间利益争夺有关,更有变法者自身的因素使然,尤其是王安石的“三不足”变法宣言,可以说就是提供给反对者攻击变法的弹药,成了变法的绊脚石,间接导致了变法的失败。“三不足”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三不足”言论一经提出,就如同一颗火星掉进了火药库,瞬间引发了北宋官场舆论的爆炸,不论是皇亲贵胄,还是士大夫群体,无不义愤填膺。现在看来,“三不足”的言论有一定的道理,但放在当时,这绝对是“大逆不道”的言论。按照王安石的解释,“天变不足畏”是指自然界有其自有的运行法则,与人世间的事情并无任何关系,出现灾祸并非朝廷不施仁政;“祖宗不可法”即祖宗之法度不可全部遵守,因为祖宗的法度各有区别;“流俗之言不足恤”则指决策者不必顾及多数人的意见,大多数人都是为己私利而反对皇帝的宏伟规划,是国家发展的强大阻力。为什么王安石要提出“三不足”?从史料分析,最大的可能是要用这套全新的理论激发神宗改革的勇气,只有强势的皇帝支持,变法新政才能很好执行下去,但王安石显然有点理想化了,他没有料到这个宣言会带来如此大的反对声音,没有对变法产生正向的推动,相反却产生了阻绊。为什么会产生阻碍,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发现答案。其一:社会政治环境不允许“三不足”的存在从西汉武帝始,以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为核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的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后世虽经历南北朝、五代十国不同阶段的战乱,儒学体系虽逐渐凋零,但其影响力却仍然十分强大。北宋立国后,理学逐渐成了政府统治人民的思想体系,理学是以儒家经典为基础,对经典进行重新阐释,同时吸收了佛教、道教的一些观点,形成了一套重新的理论体系。理学的价值观与儒家核心思想基本是一致的,比如以“天”为纲常之本;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而王安石的这些观点,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是“大逆不道”的,在绝大多数士大夫们眼中是极其荒谬的,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根本不会允许它存在,受它牵连的新政前路也更加渺茫。其二:动了士大夫群体的“奶酪”“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一直是宋朝士大夫的梦想,之前的朝代士大夫们虽然参与朝廷事务,但最终决策仍存在于皇权方面,皇帝仍然拥有着无可置疑的最高权力。但到了宋朝,随着重文抑武政策的实行,再加之文官集团力量逐渐强大起来,皇权逐渐被抑制,士大夫们的梦想已近在迟尺。难怪富弼敢对宋神宗直言: “内外之事,多出陛下亲批,恐喜怒任情,善恶无准,此乃致乱之道。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儒家理论,正是士大夫们限制皇权的“紧箍咒”,而“天变不足畏”显然是解开限制皇权的魔咒,在他们看来,古往今来,皇帝贵为天子,能让其畏惧的只有天,如果皇帝连天都不畏惧了,那还有什么能畏惧的呢?如果王安石的变法宣言付之实施,那皇权就如同下山的猛虎,一发而不可收拾,皇帝无法无天,独断专行,士大夫们所追求的梦想将会愈来愈远。其三:清醒的神宗和保守的皇家多年的积弊导致北宋危机丛生,神宗上台后,与王安石变法目的一拍即合,遂起用王安石开始变法,为的就是一个“强国梦”。王安石变法最大的后台就是宋神宗,新政推行的是否顺利与神宗的支持力度息息相关。虽然两者有“强国梦”这个共同的目标,但对“三不足”的看法,两者并不一致。对于神宗而言,对待祖宗之法他不会像王安石那么决绝,对朝堂上不同的声音他还是要海纳百川,王安石的这些言论反而使他更加警惕起来。作为最高统治者,他还是很清醒的,变法结果很重要,但过程也同样重要,变法要稳健,不能未治先乱。如果按照王安石的看法,其他朝臣的声音都不能听,朝堂之上只有变法者一种声音,这才是最危险的,“异论相搅”是最妥帖的御下之道。“三不足”的言论并没有得到神宗的全部认同,变法自然也不会得到神宗毫不顾忌的全力支持。对于保守的北宋皇家而言,推崇并谨遵祖宗家法,以守祖宗法来“兴太平”,祖宗定下的规矩一般是不能打破的,历朝历代都如此。而王安石的这些言论,显然是在教唆皇帝打破这一规矩,其引起的后果就是使皇帝不孝于列祖列宗前,天下大乱,这自然是以太皇太后曹氏和皇太后高氏为代表的保守的皇家所不能容忍的,变法过程也就更加曲折。参考资料: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梁启超《王安石传》高平陵之变司马懿背后是整个大魏:曹爽究竟哪里做错了?
2023-07-15 04:44:471

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诬陷之词,都体现出哪些事情呢?

因为王安石主张变法,而司马光等保守派极力劝谏。体现出司马光因循守旧,不敢突破,也不思进取。
2023-07-15 04:45:414

王安石有哪些故事(简写)

1、王安石改诗王安石的七言绝句《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首诗是王安石乘船停泊镇江对岸的瓜洲时所作,写好后很快就流传开来,不少人为这首短小精悍、生动形象的诗击节赏叹。尤其是第三句中的“绿”字,将形容词用作动词,把春天来到时江南的一派勃勃生机极其巧妙而逼真地勾画出来,使抽象的文字成了一幅极其传神、富有动感的图画,把人们带进了美妙的艺术境界。后来见此首诗的草稿,发现总共只有二十八字的《泊船瓜洲》,竟有很多处进行过修改,其中那个最为人称道的“绿”字,竟然前后修改了五次,先是“到”字,后来在一旁写了“不好”两字,又改“到”为“过”。大概是觉得“过”仍嫌死板,复又改为“入”字,但“入”字显然也不称心,又再次被改为“满”字,“满”字当然没有“绿”字好,最后还是被改掉了。可以想见,在这张涂得乱七八糟的诗稿上,王安石不知耗费了多少心血。2、三不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话并不是王安石所说,却符合他的思想,因此,一般都将它归到王安石名下。“天变不足畏”指的是对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祖宗不足法”是指对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不应盲目效法,“人言不足恤”指的是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后世对这三句话多加褒奖,认为它表达了一位改革家无所畏惧的精神态度。王安石正是以这种精神毅力来顶住一切压力、排除一切阻力,坚定不移推行新法的。3、点金成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唐人的名句。诗人以“噪”衬“静”,益显其静,用“鸣”托“幽”,逾显其幽,这两句诗把静景写活了。但王安石看后,却不以为然,大笔一挥,改为“一蝉不噪林逾静,一鸟不鸣山更幽。”王安石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把诗句改得韵味全无,无怪乎当时的诗人黄庭坚讪笑他“点金成铁”。4、乱改明月诗广东有个秀才写的诗:“彩蝶双起舞,蝉虫树上鸣。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他看了第一、二句,点头称赞;看到第三、四句,便禁不住暗笑起来:“明月”怎么会叫,“黄犬”岂能卧于花心,必然是少年学子乱弹琴。于是,进屋把这两句改成“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自以为改得好,既用了原韵又切合实际,同时诗味又比较浓。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辞去宰相职务。真是无官一身轻,王安石到各地去游玩。一天,他来到潮州,偶然同当地的一位老秀才谈起这件事。老秀才捻须笑笑说:“大人有所不知,在我们这一带,有种小鸟叫明月鸟,常在夜晚鸣叫。又有一种小虫,色黄,形体依稀若犬,民众习惯称它叫黄犬虫,夜晚喜欢蜷息在花心里。”说得安石面红耳赤。王安石感到内疚,想起几年前乱改那位秀才写的“明月诗”,完全是因为自己无知而铸成的失误。后来,王安石还专程拜访了那位秀才,并当面表示了歉意。5、王、苏书童斗诗北宋年间,有一年春季,桃红柳绿,风光无限,苏轼携书童前来泰山游玩,两人走走停停,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佑庙前。佑庙里有不少碑刻,大都是历代帝王将相所立,名家名人所书,苏轼与书童随人流进了铺庙,观赏碑林。这时,打东边过来一位气宇轩昂,风度不俗之人,苏轼仔细一看,不觉大喜过望,那人竟是他的好友王安石。苏轼连忙招呼:“王大人,怎么这么巧,你也来游泰山?”王安石见是苏轼,一边观赏碑文,一边回答:“只许你这位大诗人观赏泰山风光,铺庙碑刻,就不许我也来凑凑热闹?”苏轼急忙辩解:“哪里话,能与王大人同游佑庙碑林,实乃人生一大幸事!”说完用手一指身后:“这是书童福德。”王安石用嘴一撇右前方那位年轻人,说:“我的书童学智!”王安石话音刚落,福德便跑过去与学智打招呼,谁知学智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样子,只是“哼”了一声,算是打招呼。四人不紧不慢边看碑文,边朝前走去。来到一块微微向东倾斜的石碑面前时,四人止步,评头品足。福德因刚才看了学智的脸色,心中不快,就上前一步,抢先说道:“安石不正影子歪!”学智何等聪明,一听人家福德在讽刺自己的主人抛岂肯罢休,脱口接道:“轼前倾根基斜!”听见两位书童斗嘴,王安石插话说:“学智说得一点没错,此碑确实因为根基斜了,才轼前倾啊!”苏轼“嘱”了一声,说:“王大人言之有理,不过,咱福德说得更有道理,身子不正影子才歪么!”说完,王安石与苏轼相视着“哈哈”大笑起来。见主人大笑,福德与学智也跟着吃吃地笑了。
2023-07-15 04:46:351

王安石是怎样在同保守势力的斗争中进行他惊人的改革的呢?

历任州县,体民情,入相变法,志抑并在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前期的经改革,当推造也刘要为代表;到宋代,封建社会已进入后期,在这一时期有疾就的经济改革家,那就该数王安石了,王安石在北宋神宗时主持了一次变法运动,对经济,军事、文教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改革,而以财政经济的改革为其核心,其新法多从财政经济开始,这次变法,是封建地主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统治阶为解决紧张而复杂的社会矛盾所作的一种“自救”运动,对粗转当时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并且发生了广泛的影响,“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王安石本人是一位中外闻名的“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列宁全集第10卷第152页王安石的变法否定了宋真宗(赵恒)、仁宗(赵)以来长期推行的因循苟且的政治主张,同维护“祖宗之法”的保守势力展开了激烈的、反复的斗争。作为变法的主持者,王安石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胆略。在中国历史上,这次变法运动中变法与反变法斗争的尖锐性,也是显得格外突出的。提起王安石推行变法的那股毅不拔的精神,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三句名言,认为在此充分表现了他真是个风骨的铮铮铁汉。其实,这三句名言究其来由,其中还有一段故事呢?那是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春,政府官员中间盛传王安石曾在皇帝赵面前提出了三句口号:“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翰林学士司马光在对李清臣等人进行考试的一道“策问”中,把这三句话作为奇谈怪论,向与试者质询,示意他们对此大做文章,用力驳斥一番。但当司马光把策问题目送请神宗审阅时,神宗却叫人“以纸贴其上”,并批令“别出策目,试清臣等”。第二天,神宗面询已为副宰相的王安石:“闻有三不足之说否?”王安石回答:“不闻”。神宗也说朝廷亦何尝有此!”又问王安石这三句话是何道理。王安石说:“陛下躬亲庶政,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每事唯恐伤民,此即是畏天变。”“陛下询纳人言,无小大唯言之从,岂是不恤人言?然人言固有不足恤者。苟当于义理,则人言何足恤?故传》称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则以人言为不足恤,未过也。”“至于祖宗之法不足守,则固当如此。且仁宗在位四十年,凡数次修敕(法律);若法一定,子孙当世世守之,则祖宗何故屡自改变?(长编纪事本末》卷五九《王安石事迹》、《司马光文集卷七三《学士院试李清臣等策目》)王安石在对话中避免正面回答天变不足畏”的问题,而肯定了“人言不足恤此话不错,“祖宗不足法本应如此。他虽然没有如司马光所传的在皇帝面前曾先主动提出过这两句口号,却是对之表示了赞成的态度;“天变不足畏”,也合乎他的一贯思想(王安石说过“灾异皆天数,非关人事得失所致”)。所以这件事虽然原系反对派的捏造,以此来中伤王安石,给他安上个离经叛道的罪名,不过事情的发展却和他们的主观愿望相反,“三不足”说正好代为概括了王安石变法的思想,王安石因势乘便,直接申明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道理,把司马光等人的攻击打了回去。而且王安石在他后来“造端宏大”的变法中倒是真的按照“三不足”的精神,勇往直前,坚持到底的。“天变不足、“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经王安石自己认可,已成为他进行改革时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战斗口号了。不怕天变,不怕流言,不怕祖宗条条框框的束缚,王安石是怎样在同保守势力的斗争中进行他惊人的改革的呢?下面概略地先来谈一下王安石的出身,变法前的经历,变法的时代背景和变法的过程。王安石,字介甫,生于宋真宗天五年1021年)冬(十一月十二日)。父王益,临川人(今江西临川),在原籍无田园携带家眷,出外游宦,做州县官吏,王安石诞生在其父为临江军(江西清江)判官的官舍之中。二十岁前王安石随父到过很多地方:韶州(广东韶关)、汴京、江宁(江苏南京)等处,父死后(时王安石十九岁)在江宁落了户,家境很清苦。王益为官清正耿直,对年轻的王安石起了很好的影响。王安石十七岁到江宁后,立志钻研学术,读书不限于儒家经典,“自诸子家之书,及于难经》、《素问》、(本草》、请小说,无所不读,学识日益渊博。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他最爱读,也善学韩愈的古文,认为为文务为有补于世”。经刻苦的学习和锻,王安石的文学修养在年轻时就达到很高的水平。
2023-07-15 04:46:441

关于天变的诗句

1.描写“蜕变”的诗句有哪些 1、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出自唐代黄蘖禅师的《上堂开示颂》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释义: 摆脱尘劳事不寻常,须下力气大干一场。不经过彻骨寒冷,哪有梅花扑鼻芳香。 2、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释义: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e68a847a686964616f31333431346435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出自明代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释义: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的节操留在人世间。 4、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出自宋代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释义: 古人在学习上不遗余力,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出自唐代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节选)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释义: 富家的子弟不会饿死,清寒的读书人大多贻误自身。韦大人你可以静静地细听,我把自己的往事向你直陈。我在少年时候,早就充当参观王都的来宾。先后读熟万卷书籍,写起文章,下笔敏捷好像有神。 2.形容秋天渐渐凉的诗句 秋夜曲 (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中秋月 (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已凉 (唐)韩翎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关于星河的诗词有哪些 1、《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宋代:李清照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译文: 天空中银河不断转动、星移斗转,人世间的帘幕却一动不动的低低下垂。枕席变凉,泪水更多的流淌,一片湿滋滋。和衣而睡,醒来脱去绸缎外衣,随即问道:“夜已到何时?” 这件穿了多年的罗衣,用青绿色的丝线绣成的莲蓬已经变小;用金线绣制的荷叶颜色减退、变得单薄而稀疏。每逢秋凉,还总是还上这件罗衣。唯独人的心情不像从前舒畅适时。 2、《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唐代:韩翃 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译文: 修长的竹枝早早迎接着秋风,淡淡的月华洒满了空城。一只鸿雁向银河飞去,寂静的夜里,传来千家万户捣衣的砧声。季节飞快地推移,转眼已秋冬,闲散里,我空怀着未曾了却的心意。我反复吟诵你秀美的诗句,不觉天色将晓,已听见早鸦乱啼。 3、《题龙阳县青草湖》 元代:唐珙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译文: 秋风劲吹,洞庭湖水似乎衰老了许多,一夜愁思,湘君也应多了白发。醉后忘却了水中的星辰只是倒影,清朗的梦中,我卧在天河上。 4、《雨晴》 宋代:陈与义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译文: 西南方露出蔚蓝色天空映照江面清澄,一如横卧江上小滩蓝天上有一抹微云。喜鹊飞立墙头欢叫羽毛依然浇湿,楼外远处还不断传来残余的雷声。趁雷雨后的微凉睡个安稳的好觉,赶快吟几句奇诗回报雨后的新晴。这么迷人夜晚可惜无人来共同享受,便我一人也要尽兴卧看银河直到天明。 5、《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宋代: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译文: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4.关于夜空的诗句 描写星空的诗句 1、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2、世论随时变,禅怀历劫同。良宵正冥目,海日上窗红。 3、长忆儿时二老傍,元正岁岁有风光。搀先礼数修人事,着好衣裳侍酒觞。回首不堪追日月,感情空叹换星霜。尚期我老如亲老,却看儿童作节忙。——宋·高翥《元日》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5、一朝寂寂与冥冥,垄树未长坟草青。高节雄才向何处,夜阑空锁满池星。——唐·方干《经故侯郎中旧居》 6、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古诗十九首》 7、白石路重重,萦纡势忽穷。孤峰擎像阁,万木蔽星空。 8、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青玉案》 9、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0、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 11、荣河带绕中天阁,空乐星悬大士居。——宋·刘筠《句》 12、蚕娘吟弄满星空,九山静绿泪花红。——李贺《湘妃》 13、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 14、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15、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16、早雁忽为双,惊秋风水窗。夜长人自起,星月满空江。——唐·李益《水宿闻雁》 17、呼星召鬼歆杯盘,山魅食时人森寒。——李贺《神弦》 18、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戴复古《月夜舟中》 19、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秋望》 20、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 21、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唐·李商隐《嫦娥》 22、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隋炀帝《春江花月夜》 23、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馀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24、万类半已动,此心宁自安。月沉平野尽,星隐曙空残。马渡横流广,人行湛露寒。还思犹梦者,不信早行难。——唐·刘得仁《早行》 25、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26、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抒;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汉乐府《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 27、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星汉空如此,宁知心有忆?孤灯暖不明,寒机晓犹织。零泪向谁道,鸡鸣徒叹息。——南北朝·沈约《夜夜曲》 5.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有: 1、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 出处:《横江词》 作者:李白 2、涛来势转雄,猎猎驾长风。雷震云霓里,山飞霜雪中。 出处:《樟亭观潮》 作者:宋昱 3、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出处:《七绝·观潮》 作者:毛泽东 4、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末,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情此景那两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出处:《观浙江涛》 作者:苏轼 5、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任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只有头。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问阳侯。 出处:《钱塘江潮》 作者:罗隐 6、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出处:《浪淘沙》 作者:刘禹锡 7、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宽。惊涛来似雪,一座凌生寒。 出处:《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作者:孟浩然 6.关于天气的诗句 清·洪升: 斑竹一枝千点泪,湘江烟雨不知春。 暴雨洗山山更秀,乌云压城城不摧。 唐·白居易: 残暑蝉催尽,新秋雨雁来。 唐·岑参: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清·黄景仁: 地无一片登临处,天送满城风雨来。 天变雨要到,水变地要闹。 东边日出西边雨 冬冷夏热,冬雨夏干;四季如春;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天无三日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怀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七八颗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沙暖睡鸳鸯,泥融飞燕子。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付计东西?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渭城朝雨邑清晨,客舍轻轻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红杏枝头春意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闪山。 7.关于逝世的诗句 白马篇 曹植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代出自蓟北门行 鲍照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侠客行 李白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蜀相 杜甫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雁门太守行 李贺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示儿 陆游 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过零丁洋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题画菊 郑思肖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就义诗 吉鸿昌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8.关于积极的诗句 1、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4、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6、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7、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8、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9、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华罗庚 10、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 11、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1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1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14、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15、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2023-07-15 04:47:261

王安石变法所面临的阻碍以及应对方式,都是怎样的?

公元1067年,大宋第五位皇帝宋英宗驾崩,年仅十九岁的宋神宗继承帝位。神宗虽然年少,但他却有着同龄人不曾有的抱负和志向:富国强兵,振兴大宋,一改几十年来积贫积弱之局面。然而,放眼朝中,皆是一群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顽固官员,能够住他实现抱负的人并不多,但王安石算一位。于是乎在神宗即位后的三年中,王安石从江宁知府升迁至当朝宰相,朝中也因此迎来一席除旧革新之风。当然,变法并非儿戏,前朝范仲淹之庆历新政夭折的教训尚去不久。王安石也深知变法之路任重而道远,阻碍重重。鉴于此,为了坚定变法的信念,他提出了“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的变法原则。而这三不足的原则也是其变法道路上所面临阻碍的真实写照。天变不足畏,顽固派以封建迷信作护盾。孔子曾在编著《春秋》时,将自然界所出现的地震、山崩、彗星、日食等反常现象以及严重的自然灾害都加以详细记载,并且把这些自然界的反常现象与统治阶级的政治事变联系在一起。而到了西汉,著名儒学家董仲舒出于政治的需要干脆将这种论断合法化,提出了所谓的“天人感应”思想,历代皆为推崇。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正是如此,在王安石推出新法之初,以官绅豪强为代表的大地主阶级以及朝中顽固保守的官僚大臣皆搬出“天变”之说来恫吓年轻的神宗皇帝,以此阻止新法推行。如宰相富弼对神宗说道:“人君所畏惟天,若不畏天,何事不可为者?去乱亡几矣。”御史中丞吕诲更是在弹劾王安石的奏章中说:“臣究安石之迹,固无远略,唯务改作,立异于人。方天灾屡见,人情未和,唯在澄清,不宜挠浊。”这几乎代表着朝中绝大数守旧派的心声:新法有违天命,必须停止。而面对守旧派以封建迷信的“天变”论来阻碍新法实施的言论。王安石早有准备,他反驳道:“日月星辰阴阳之气,山川丘陵万物之形的变化皆有其规律,并且可以通过数据推理而加以解释。所谓“天”“地”“人”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人言不足恤,顽固派的舆论压制。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强兵我们暂且不议论,先来谈谈富国。所谓富国,一方面是指中央政府在财政方面的充裕,另一方面是广大百姓经济收入的提高,在封建农业经济社会,中央财政收入绝大部分是仰仗农业税收,而在当时的宋朝,由于土地兼并问题的日益加深,国家的财富绝大部分是掌握在那些大官僚大地主的手中,这样一来便形成了一个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的局面,占国家总人数比例较大的农民阶级所掌握的财富远不如占少数的大地主官僚阶级,如此一来,国家税收收入也难以上升。所以,要实现富国的既定目标,王安石在变法中首先要做的便是那些小地主和农民免受大地主大官僚的兼并蚕食。然而,这又不免触碰到了这些既得利益阶层,作为这一阶层的代言人官绅士大夫们必然会站出来大吵大闹以士抗议。当然,王安石对于这些“人言”采取“不足恤”的态度,是针对那些站在官绅豪强大地主的立场上坚决反对变法的迂腐儒士的言论。而对于他们以外的言论王安石一是尊重,二则积极访求。每当推行一种新法之前,他都会广泛征求官员和农民的意见,并明确规定新法只有在“民无异词”的情况下才能实施。祖宗不足法,顽固派对宋朝家法的坚定维护。孔子在鲁国时,曾一再提出“从周”“继周”认为一切都要遵守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所规定的成法。而孔子的这些言行和做法却成为了后世儒生们“法祖”“守旧”反对变法革新的理论依据。如司马光在嘉佑六年向仁宗进言时提到:“夫继体之君,谨守祖宗之成法,苟不隳之以逸欲,败之以馋谄,则世世相承,无有穷期。”到王安石变法时,守旧派的代表人物司马光更是直接向宋神宗提出“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言论,文彦博则当面对神宗说道:“陛下即位以来,励精图治,而人情未安,盖更张之过也。祖宗以来法制未必不可行”。朝中这些守旧派的代表人物之所以竭力维护祖宗之法,一方面是守传统儒家“敬天”“法祖”思想的支配,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则是借此维护守旧派阶层在政治上的既得利益。鉴于此,王安石则提出“法先王之政”的口号,并加以解释说明所谓“法先王之政”是指“当法其意”,也就是“视时势之可否,而因人情之患苦,变更天下之弊法”,使其能适合于当前的“所遭之变”和“所遇之势”。
2023-07-15 04:48:031

王安石生平个人简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宋仁宗嘉佑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宋神宗熙宁二年(1070年)任宰相,实行变法,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保守派反对,新法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时期八大家之一,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著名散文《游褒禅山记》。
2023-07-15 04:48:342

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由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联系现实 不少于800

参考政治书
2023-07-15 04:48:432

王安石传最后一段翻译

原文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已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翻译王安石性格倔犟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能变法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
2023-07-15 04:48:581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出处是哪里?急急急急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意思是天象的变异不足以害怕,祖宗的成规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和攻击不足以忧虑。出自《宋史·王安石列传》。这句话的背景是王安石看到北宋当时社会政治的严重弊端,提出了变法革新的政治主张,但是却遭到了保守势力的猛烈攻击。他们鼓吹“天命”论,宣扬天象的变异是对人的惩罚,借口祖宗定下的成规不可更改,煽动人们反对改革。这几句话就是针对这种攻击而言的。这句话不仅简明扼要地说出了王安石变法的决心,而且表现出他变法的巨大勇气,成为许多改革者自我激励的豪言壮语。拓展资料:关于“三不足说”的出处,仍有争议。大陆论及王安石变法者,大多都以为熙宁时期流行的“三不足说”是由王安石发表,或最能体现王安石勇于革新的精神。邓广铭先生认为“三不足”精神是王安石变法革新的精神支柱,“尽管王安石从来不曾向宋神宗提出过这样的‘三不足"语句,但这三句话之为王安石亲口所说,却是绝无可疑的。他自己倘若不曾说过,司马光是撰造不出如此富有开创和革新意义的话语的。”(《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对此,台湾地区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林天尉在《考“三不足说”之伪,析杨升庵之偏》一文中对邓广铭先生的看法提出批评,并考论说“所谓‘三不足说",其初意是范论神宗与王安石对新法推行时之坚决意志,司马光主持策论时,用作命题,目的是在试探民意,亦可能是拟制造反对的舆论,故即使神宗命‘别出试题",而司马文正公家传集仍录之,结果,神宗不满,司马光因此求外放(并非求去),乃至邵伯温著闻见录,为维护司马光创‘三不足说",以造成王安石的狂妄形象,李焘录文,后世史家沿袭之。”(原刊于《纪念司马光与王安石逝世九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后收入《宋代史事质疑》易名为《为王安石辩诬二事》,台北商务印书馆。)1993年,黄复山著文《王安石三不足说考辨》又对林天尉先生的考伪再考辨,以为林天尉一文“言及三不足之肇始。于邓广铭《王安石》所论之‘三不足"多所批驳,惟引据之资料不出常人所见,是以未知‘三不足"之流行,即断曰‘李焘之言不足说是采自邵伯温",而邵伯温本‘为君者讳",遂强指为王安石……此类缺失,皆使其为王安石辨白之结论立足不稳。”于是黄复出揆注史实用约30000字左右的篇幅详考“三不足说”的形成与流行。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天命不足畏
2023-07-15 04:49:171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出自何处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意思是天象的变异不足以害怕,祖宗的成规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和攻击不足以忧虑。出自《宋史·王安石列传》。这句话的背景是王安石看到北宋当时社会政治的严重弊端,提出了变法革新的政治主张,但是却遭到了保守势力的猛烈攻击。他们鼓吹“天命”论,宣扬天象的变异是对人的惩罚,借口祖宗定下的成规不可更改,煽动人们反对改革。这几句话就是针对这种攻击而言的。这句话不仅简明扼要地说出了王安石变法的决心,而且表现出他变法的巨大勇气,成为许多改革者自我激励的豪言壮语。拓展资料:关于“三不足说”的出处,仍有争议。大陆论及王安石变法者,大多都以为熙宁时期流行的“三不足说”是由王安石发表,或最能体现王安石勇于革新的精神。邓广铭先生认为“三不足”精神是王安石变法革新的精神支柱,“尽管王安石从来不曾向宋神宗提出过这样的‘三不足"语句,但这三句话之为王安石亲口所说,却是绝无可疑的。他自己倘若不曾说过,司马光是撰造不出如此富有开创和革新意义的话语的。”(《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对此,台湾地区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林天尉在《考“三不足说”之伪,析杨升庵之偏》一文中对邓广铭先生的看法提出批评,并考论说“所谓‘三不足说",其初意是范论神宗与王安石对新法推行时之坚决意志,司马光主持策论时,用作命题,目的是在试探民意,亦可能是拟制造反对的舆论,故即使神宗命‘别出试题",而司马文正公家传集仍录之,结果,神宗不满,司马光因此求外放(并非求去),乃至邵伯温著闻见录,为维护司马光创‘三不足说",以造成王安石的狂妄形象,李焘录文,后世史家沿袭之。”(原刊于《纪念司马光与王安石逝世九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后收入《宋代史事质疑》易名为《为王安石辩诬二事》,台北商务印书馆。)1993年,黄复山著文《王安石三不足说考辨》又对林天尉先生的考伪再考辨,以为林天尉一文“言及三不足之肇始。于邓广铭《王安石》所论之‘三不足"多所批驳,惟引据之资料不出常人所见,是以未知‘三不足"之流行,即断曰‘李焘之言不足说是采自邵伯温",而邵伯温本‘为君者讳",遂强指为王安石……此类缺失,皆使其为王安石辨白之结论立足不稳。”于是黄复出揆注史实用约30000字左右的篇幅详考“三不足说”的形成与流行。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天命不足畏
2023-07-15 04:49:331

天变不足畏什么意思

译成白话文:其意是,自然界的不确定变化,不论地震,洪水,泥石流及冰雹,霜雪等这些都是大自然的现象,不必畏惧和恐慌。当时有的人用所谓的,“天生异象”怪论来攻击王安石新法的产生。王安石以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回应,即使是老祖宗制定的法规和制度,如果不适应当前的需要,或者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都要进行及时的修改或废除,而不能盲目的继承和效法。面对着流言蜚语,王安石不去顾虑,只管大胆的去变法,这就是王安石的目标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后人常引用这句话来表达社会的进步,必须要有一种推陈出新的变革精神。出处:《宋史,王安石列传》在北宋,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就力排众议,主张变法并提出了著名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论断。
2023-07-15 04:49:491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意思?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意思是天象的变异不足以害怕,祖宗的成规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和攻击不足以忧虑。出自《宋史·王安石列传》。这句话的背景是王安石看到北宋当时社会政治的严重弊端,提出了变法革新的政治主张,但是却遭到了保守势力的猛烈攻击。他们鼓吹“天命”论,宣扬天象的变异是对人的惩罚,借口祖宗定下的成规不可更改,煽动人们反对改革。这几句话就是针对这种攻击而言的。这句话不仅简明扼要地说出了王安石变法的决心,而且表现出他变法的巨大勇气,成为许多改革者自我激励的豪言壮语。拓展资料:关于“三不足说”的出处,仍有争议。大陆论及王安石变法者,大多都以为熙宁时期流行的“三不足说”是由王安石发表,或最能体现王安石勇于革新的精神。邓广铭先生认为“三不足”精神是王安石变法革新的精神支柱,“尽管王安石从来不曾向宋神宗提出过这样的‘三不足"语句,但这三句话之为王安石亲口所说,却是绝无可疑的。他自己倘若不曾说过,司马光是撰造不出如此富有开创和革新意义的话语的。”(《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对此,台湾地区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林天尉在《考“三不足说”之伪,析杨升庵之偏》一文中对邓广铭先生的看法提出批评,并考论说“所谓‘三不足说",其初意是范论神宗与王安石对新法推行时之坚决意志,司马光主持策论时,用作命题,目的是在试探民意,亦可能是拟制造反对的舆论,故即使神宗命‘别出试题",而司马文正公家传集仍录之,结果,神宗不满,司马光因此求外放(并非求去),乃至邵伯温著闻见录,为维护司马光创‘三不足说",以造成王安石的狂妄形象,李焘录文,后世史家沿袭之。”(原刊于《纪念司马光与王安石逝世九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后收入《宋代史事质疑》易名为《为王安石辩诬二事》,台北商务印书馆。)1993年,黄复山著文《王安石三不足说考辨》又对林天尉先生的考伪再考辨,以为林天尉一文“言及三不足之肇始。于邓广铭《王安石》所论之‘三不足"多所批驳,惟引据之资料不出常人所见,是以未知‘三不足"之流行,即断曰‘李焘之言不足说是采自邵伯温",而邵伯温本‘为君者讳",遂强指为王安石……此类缺失,皆使其为王安石辨白之结论立足不稳。”于是黄复出揆注史实用约30000字左右的篇幅详考“三不足说”的形成与流行。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天命不足畏
2023-07-15 04:50:011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什么意思哦?!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出处】《宋史·王安石列传》。 【大意】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 【提示】北宋的王安石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为了推行自己的改革主张,他强调要在思想上破除当时人的守旧心理。这句话不仅简明扼要地说出了王安石变法的决心,而且表现出他变法的巨大勇气,成为许多改革者自我激励的豪言壮语。
2023-07-15 04:50:171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出自哪里?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出自《宋史·王安石列传》。
2023-07-15 04:50:242

天变不足畏什么意思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出处】《宋史·王安石列传》。 【大意】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 【提示】北宋的王安石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为了推行自己的改革主张,他强调要在思想上破除当时人的守旧心理。这句话不仅简明扼要地说出了王安石变法的决心,而且表现出他变法的巨大勇气,成为许多改革者自我激励的豪言壮语。
2023-07-15 04:50:301

翻译古文:“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出处】《宋史·王安石列传》。【大意】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提示】北宋的王安石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为了推行自己的改革主张,他强调要在思想上破除当时人的守旧心理。这句话不仅简明扼要地说出了王安石变法的决心,而且表现出他变法的巨大勇气,成为许多改革者自我激励的豪言壮语。
2023-07-15 04:50:381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意思是什么?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意思是天象的变异不足以害怕,祖宗的成规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和攻击不足以忧虑。出自《宋史·王安石列传》。这句话的背景是王安石看到北宋当时社会政治的严重弊端,提出了变法革新的政治主张,但是却遭到了保守势力的猛烈攻击。他们鼓吹“天命”论,宣扬天象的变异是对人的惩罚,借口祖宗定下的成规不可更改,煽动人们反对改革。这几句话就是针对这种攻击而言的。这句话不仅简明扼要地说出了王安石变法的决心,而且表现出他变法的巨大勇气,成为许多改革者自我激励的豪言壮语。拓展资料:关于“三不足说”的出处,仍有争议。大陆论及王安石变法者,大多都以为熙宁时期流行的“三不足说”是由王安石发表,或最能体现王安石勇于革新的精神。邓广铭先生认为“三不足”精神是王安石变法革新的精神支柱,“尽管王安石从来不曾向宋神宗提出过这样的‘三不足"语句,但这三句话之为王安石亲口所说,却是绝无可疑的。他自己倘若不曾说过,司马光是撰造不出如此富有开创和革新意义的话语的。”(《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对此,台湾地区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林天尉在《考“三不足说”之伪,析杨升庵之偏》一文中对邓广铭先生的看法提出批评,并考论说“所谓‘三不足说",其初意是范论神宗与王安石对新法推行时之坚决意志,司马光主持策论时,用作命题,目的是在试探民意,亦可能是拟制造反对的舆论,故即使神宗命‘别出试题",而司马文正公家传集仍录之,结果,神宗不满,司马光因此求外放(并非求去),乃至邵伯温著闻见录,为维护司马光创‘三不足说",以造成王安石的狂妄形象,李焘录文,后世史家沿袭之。”(原刊于《纪念司马光与王安石逝世九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后收入《宋代史事质疑》易名为《为王安石辩诬二事》,台北商务印书馆。)1993年,黄复山著文《王安石三不足说考辨》又对林天尉先生的考伪再考辨,以为林天尉一文“言及三不足之肇始。于邓广铭《王安石》所论之‘三不足"多所批驳,惟引据之资料不出常人所见,是以未知‘三不足"之流行,即断曰‘李焘之言不足说是采自邵伯温",而邵伯温本‘为君者讳",遂强指为王安石……此类缺失,皆使其为王安石辨白之结论立足不稳。”于是黄复出揆注史实用约30000字左右的篇幅详考“三不足说”的形成与流行。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天命不足畏
2023-07-15 04:50:451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如何理解?

语出《宋史·王安石列传》。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力主变法,提出了这一著名的“三不足”论断。“天变不足畏”:原意是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这是对当时有人用各种所谓“天生异象”的奇谈怪论来攻击新法的回应,同时透露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祖宗不足法”: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若不适应当前的需要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就要修改甚至废除,不能盲目继承效法;“人言不足恤”: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这既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器。自宋以降,人们常引用这句话来表达一种不断革新的精神。
2023-07-15 04:51:001

天变不足畏的全诗内容。

译成白话文:其意是,自然界的不确定变化,不论地震,洪水,泥石流及冰雹,霜雪等这些都是大自然的现象,不必畏惧和恐慌。当时有的人用所谓的,“天生异象”怪论来攻击王安石新法的产生。王安石以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回应,即使是老祖宗制定的法规和制度,如果不适应当前的需要,或者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都要进行及时的修改或废除,而不能盲目的继承和效法。面对着流言蜚语,王安石不去顾虑,只管大胆的去变法,这就是王安石的目标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后人常引用这句话来表达社会的进步,必须要有一种推陈出新的变革精神。出处:《宋史,王安石列传》在北宋,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就力排众议,主张变法并提出了著名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论断。
2023-07-15 04:51:181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出自《宋史·王安石列传》,意思是: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
2023-07-15 04:51:301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什么意思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语出《宋史·王安石列传》.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力主变法,提出了这一著名的“三不足”论断.“天变不足畏”:原意是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这是对当时有人用各种所谓“天生异象”的奇谈怪论来攻击新法的回应,同时透露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祖宗不足法”: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若不适应当前的需要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就要修改甚至废除,不能盲目继承效法;“人言不足恤”: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这既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器.自宋以降,人们常引用这句话来表达一种不断革新的精神.
2023-07-15 04:51:373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什么意思

人要敢于改变,敢于直面自己的内心,敢于坚持自己认为的正确的路。
2023-07-15 04:51: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