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白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又称“素朴唯物主义”。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万物产生于水,并经过各种变化之后又复归于水。中国的“五行说”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世界的本原。印度古代的“四大”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水、风、地、火构成的。这些都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思想的朴素反映,在总体上是正确的。而且,朴素唯物主义往往和朴素辩证法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在把“五行”当作世界万物的本原时,还以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用“火”来说明世界发展的辩证景象。他说:“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的、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由于受到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朴素唯物主义是依据直观经验和比较粗浅的自然知识所作的理论概括,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带有猜测的成分,带有直观的、朴素的性质。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属于奴隶主民主派和新兴地主阶级或地主阶级进步阶层的世界观。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产生,朴素唯物主义就不可避免地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代替.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又称机械唯物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用形而上学观点解释宇宙的唯物主义哲学;狭义指西方哲学史上第二种唯物主义形态,即16~18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亦称机械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种形态。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以17、18世纪西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为典型。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例如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哲学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物体是不依赖于人们思想的东西,它是世界上一切变化的基础。世界上除了具有广延的物体之外,不存在其它任何东西。从这一观点出发,他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批判了宗教神学和笛卡儿的二元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具有四个特性,亦是局限性:第一: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甚至把人和动物都看成受力学规律支配的机器,因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机械唯物主义;第二:形而上学性,它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质上是不发展变化的;第三:直观性,它对待世界、认识,都缺乏实践的观点;第四:不彻底性:它只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否认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否认事物内部因矛盾而引起的发展变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质上是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不过是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没有质变,也没有飞跃;离开人的社会性,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把认识看作是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属于社会意识的现象当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是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随着社会历史和科学的发展,它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代替。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二元论,既唯物又唯心,所以它存在唯心史观和二元论的局限。同时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为机械唯物主义,机械性又是它的一个局限。但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所以不可知论并不是它的局限。因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局限有:唯心史观、机械性、二元论。 辩证唯物主义( 即现代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基本内核",在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创立的一系统科学的逻辑理论思维形式。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主观唯心主义 是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形式之一。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中国宋明时期的心学所谓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的所谓“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就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观点。 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中的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黑格尔的“绝对观念”, 就都是这种作为世界本体的客观精神或原则。客观唯心主义的所谓客观精神或原则,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是通过抽象思维把它们升华或蒸馏为不仅脱离人头脑并且脱离或先于物质世界及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同时还进一步把它们神化、偶像化,部分分支陷于神秘主义的创世说和宗教信仰主义。因此,客观唯心主义同宗教常常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客观唯心主义的部分分支是宗教的一种比较精致的形式,而宗教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一种理想形式。
此后故乡只
-
形而上学唯物主吧
形而上和唯物辩证法的根本分歧在哪里?
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都是那些没办法被经验到的东西,比如灵魂,自由意志这些。就研究对象分析,这门学科就是唯心主义的基础所在。那自然从根本上就和唯物主义相对立了。举个例子,形而上学研究灵魂的时候,唯物辩证法告诉你没有灵魂,因为感知不到。你说这情况下还有办法沟通嘛?分歧的根本点就在这里,在唯物主义看来,感知不到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你觉得存在,那你就是错的。2023-07-15 02:11:352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区别,各自的定义是什么?
形而上学,是看待世界的角度,它与辩证法相对,行而上学是用静止、孤立、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唯心主义,是哲学派别,它在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上,强调意识是第一性的,而物质是第二性的。2023-07-15 02:11:512
形而上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表现还是唯心主义的?
应该是机械唯物主义,至少我们政治课本上是这么说的~~~2023-07-15 02:12:006
请问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什么意思啊,怎么理解阿?
唯物主义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三个形态,其中,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第二种历史形态,是唯物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由于是在近代出现的,所以又叫“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为机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它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传统,坚持用物质世界本身具有的某种特性来解释自然界,并用自然科学的材料作根据,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自发的、直观的、猜测的性质,同时利用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来展开与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斗争,从而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及较高的历史成就。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性表现在:第一,机械性。它把一种特定的物质形态——原子,当做物质一般,从而混淆了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第二,形而上学性。它往往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考察客观事物,看不到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的辩证本性。第三,不彻底性。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了唯心主义。2023-07-15 02:12:287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三者什么区别?
有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有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本质是一种方法2023-07-15 02:12:434
什么是辩证法、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形而上(通俗易懂点)
辩证法起初是一种逻辑论证的形式,现在用于包括思维、自然和历史三个领域中的一种哲学进化的概念。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哲学基本派别唯心主义主张精神和思维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是第二性的。这是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种歪曲反映5.普遍以为,形而上学是一个贬义词,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2023-07-15 02:12:501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为什么在社会历史领域里仍然是持唯心主义观点?
简单地说,形而上学是静态的。但社会历史是一个活生生的领域,用静态的理论解释不通2023-07-15 02:12:583
什么是辩证法、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形而上(通俗易懂点)
简单一点 1辩证法:包括,联系,发展,矛盾,辩证否定观4个观点,简单来说,就是认为世界万物之间有联系,是发展的,而事物之间存在矛盾,这一点与老子的观点相同,例如世界有长,那么必然存在短 2 唯物主义,简单来说,就是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3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相反,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神,或自己的心 4 唯心主义并不是全错,例如辩证法一开始是属于唯心主义的,但不能否认辩证法的正确.而唯物主义并不是全对,一开始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而这个物质单纯就是水啊~火啊~之类的.形而上学本来就是属于唯物主义,所以不能说它全对.哲学界认为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断发展,完善自身 5 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眼光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孤立的永远不变的 我个人认为这样说最简单通俗易懂了2023-07-15 02:13:0714
牛顿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者,“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是什么意思?
唯物主义 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之一;与唯心主义对立的理论体系。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的哲学派别。它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质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 唯物主义在历史上主要经历了以下三种形态。 朴素唯物主义 亦称自发的唯物主义。它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它是奴隶主民主派和新兴地主阶级或地主阶级进步阶层的世界观。 朴素唯物主义在萌芽时期就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看作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利斯认为,万物产生于水,并经过各种变化之后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见五行)。这是由于奴隶社会实践活动的范围比较狭窄、生产广度与深度有限,人们只能在比较狭小的范围内,直接认识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一些事物,得到一些有关的具体知识,从这些比较贫乏的具体知识中,直观地去寻找万物的本原,并形成对整个世界的总看法。亚里士多德曾指出,也许是因为泰利斯看到一切的养料都是湿润的,而温度本身也由湿润的东西生成,生物皆借湿润以维持其生存,而水又是一切湿润物的本原,所以他得出了水是万物本原的思想。G.W.F.黑格尔也曾指出,在泰利斯的命题里“感性的水并不是被当作与其他自然元素和自然事物相对待的特殊事物,而是被当作融合和包含一切实际事物在内的思想,──因此水被了解为普遍的本质”(《哲学史讲演录》)。 随着人们实践范围的扩大和理论思维能力的提高,朴素唯物主义逐步摆脱了把世界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局限性。欧洲出现了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的原子唯物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不能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组成的,开始从物质结构上研究世界的本原。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则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一种极细微的流动的物质“气”构成的,气是世界的本原,提出了气一元论。如战国时期荀子认为,物质性的、统一的气构成自然界的万物,而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荀子还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可贵命题(见形神)。东汉王充提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自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范缜在说明神形关系时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神灭论》)。北宋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正蒙?太和》)。这些都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思想的朴素反映。 朴素唯物主义往往和朴素辩证法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在把“五行”当作世界的本原时,还以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则用“火”说明世界发展的辩证景象。他说:“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 朴素唯物主义是依据直观经验和比较粗浅的自然知识所作的理论概括,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带有一些猜测的成分。因此,它有直观性的特点。 机械唯物主义 亦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是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反对封建主义、宗教神学的思想武器。 与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适应,出现了一批以F.培根、T.霍布斯、J.洛克为代表的英国唯物主义者。他们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反对经院哲学;培根在总结当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概括了观察、实验和归纳等认识自然界的实验方法。霍布斯继承了培根的思想,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他认为,哲学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物体是不依赖于人们思想的东西,它是世界上一切变化的基础。世界上除了具有广延的物体之外,不存在其他任何东西。从这一观点出发,他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批判了宗教神学和R.笛卡尔的二元论。 培根、霍布斯所生活的时代,尚处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手工工场阶段。此时人们在生产中使用的工具多半是杠杆、齿轮、水磨等简单的机械装置,使用的能源主要是风力、畜力、人力等等自然力,生产中提出的中心问题是力学问题。因此,在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初期,机械力学占首要的中心的地位。从J.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三大定律、G.伽利略发现落体定律到I.牛顿发表《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机械力学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而其他自然科学部门还很不成熟。当时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们只能主要用机械力学的原理来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用力学规律来解释形形色色的各种现象。霍布斯思想的机械性便具有典型的意义。 他认为,运动就是不断地放弃一个位置又取得另一个位置的机械运动,世界是一部巨大的机器,人体不过是精妙的小机器,心脏好比发条,神经好比游丝,关节好比齿轮,甚至连欲望、忿怒、爱情、恐惧等情感活动,也是纯粹机械原因引起的。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发展的顶 峰。它既有明显的机械性,又有一些辩证法思想。其代表人物有拉美特里、D.狄德罗、霍尔巴赫、C.A.爱尔维修等人。法国唯物主义在理论上主要是继承并发展了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笛卡尔《物理学》中的唯物主义思想。如拉美特里继承了笛卡尔在《物理学》中所阐述的物质是唯一实体的思想,依据当时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理学和医学的成果,肯定了在整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物质实体,物质不仅有广延的特性,而且有运动和感觉的属性,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物体,都不过是物质实体的不同表现形式。人并不是上帝创造的特殊生物,人的思想、灵魂不过是人的肉体组织大脑的一种机能,它以人的肉体组织的状况为转移,与肉体组织共存亡,从而否定了灵魂不死论。但拉美特里的唯物主义思想具有显著的机械性,他抹杀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继笛卡尔提出动物是机器观点之后,提出了人是机器的观点。在他看来,人与动物一样,也是一部机器,充其量只比动物多几个齿轮和几条弹簧,人的思想也不过是人脑这块物质进行机械运动的产物。百科全书派的首领狄德罗,在吸取物种进化思想等新的科学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英国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笛卡尔的唯物主义观点。在他的唯物主义学说中,有一些辩证法思想。狄德罗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本身具有运动的能力,万物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他把运动形式分为“分子外部的力”和“分子内涵的、固有的、内部的力”,前者表现为移动,后者表现为激动,前者会消失,后者不会消失。他指出,自然中一切都互相联系,无机界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有机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但他在强调自然现象的连续性时忽略了它们之间质的区别。 19世纪40年代,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形势日益成熟,在哲学上表现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解体和L.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产生。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学与唯心主义哲学中,明确地阐述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他认为自然界是不能被任何神或人所创造的,自然就是它自身的原因,它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空间、时间和机械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人是自然的产物,是思维和存在统一的基础,因此人能认识客观世界和客观规律。他把人及产生人的自然界宣布为哲学的唯一对象,并把自己的哲学叫人本学。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推翻了唯心主义在德国的长期统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大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也深受其影响。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但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而且在社会历史领域里仍然是持唯心主义观点。它企图用机械运动的观点来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把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否认事物因内部矛盾而引起的发展,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质上是不变的,变化也不过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或者是事物的不断重复和循环;离开人的社会性、人的历史发展来研究社会现象,只考察引起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不探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属于社会意识的现象当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在资产阶级哲学范围内,19世纪中叶在欧洲还曾出现过庸俗唯物主义。它仅仅用生理学的观点去解释人的精神现象,把意识与物质等同起来,抹杀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使唯物主义庸俗化、肤浅化。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 亦称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取了G.W.F.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见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是哲学上的伟大变革。它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用唯物主义观察社会历史,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没有最正确的人和理论还有量子力学,高速运动中的相对论问题……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用形而上学观点解释宇宙的唯物主义哲学;狭义指西方哲学史上第二种唯物主义形态,即16~18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亦称机械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种形态。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以17、18世纪西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为典型。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例如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哲学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物体是不依赖于人们思想的东西,它是世界上一切变化的基础。世界上除了具有广延的物体之外,不存在其它任何东西。从这一观点出发,他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批判了宗教神学和笛卡儿的二元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具有四个特性,亦是局限性:第一: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甚至把人和动物都看成受力学规律支配的机器,因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机械唯物主义;第二:形而上学性,它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质上是不发展变化的;第三:直观性,它对待世界、认识,都缺乏实践的观点;第四:不彻底性:它只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否认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否认事物内部因矛盾而引起的发展变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质上是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不过是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没有质变,也没有飞跃;离开人的社会性,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把认识看作是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属于社会意识的现象当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是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随着社会历史和科学的发展,它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代替。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二元论,既唯物又唯心,所以它存在唯心史观和二元论的局限。同时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为机械唯物主义,机械性又是它的一个局限。但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所以不可知论并不是它的局限。因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局限有:唯心史观、机械性、二元论。编辑本段狭义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指的是孤立、静止、片面的思维方式编辑本段广义的形而上学“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之《系辞》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44254.htm望采纳2023-07-15 02:13:334
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指什么?
形而上学就是“纯哲学”。那么,什么可称之为纯哲学呢?实际上,当人们问到“所有的存在者从何而来”时,哲学便已产生。当问到“作为所有存在者的最后根据的那个终极的存在者”时,人们不外乎有三种回答:一是世界、或者“物质”之类;二是上帝、或“天”;三是人的先验的“性”。但它们实质上都是先验的主体性、实体性,如黑格尔所言:“实体即是主体。”进行这种思考和工作的可称之为哲学家,而这种追求实际上就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就是追问作为所有存在者的最后根据的那个终极的存在者,亦即追问作为所有的物的“本”“体”的那个物。《易·系辞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学是关于“道”的哲学,“形而下学”是关于“器”的科学技术、伦理道德、制度安排等等。 作为哲学名词,其涵义有:⑴从黑格尔开始,把形而上学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形而上学的特点是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形而上学的思想在古代即已产生。在欧洲,流行于15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当时科学家们将自然界划分为各个部分,并从外部分门别类地加以考察.这种思想方法,由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移植到哲学上,就造成了当时哲学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⑵在哲学史上,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有时也指对哲学本体论的研究.现代有的唯心主义还常用"形而上学"来指责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 metaphysics 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也指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一词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初使用,原意为物理学之后。作为思维方式,它把研究宏观物体机械运动的科学,即经典力学的观点和方法无条件地加以普遍化,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凝固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和运动,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 形而下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处于最低层、最末端,是原理的具体化和实际运用,是一种技术知识、应用科学;在逻辑方法上是“多元主义”,反对“一致性原则”,主张“认识论的无政府主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讲主义,“怎么都行”;在学科内容上铭刻着科学主义(实证主义),认为科学是客观的,精确的,实证的和实用的,科学是人类理性的极致和骄傲,科学是最高理性,“科学之外无知识”;在学科功能上是实用主义,学以致用,“有用的就是真理”,“真理就是工具”。形而下学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工具性和功利性。 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有何区别- - 《易.系辞上》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就是: 在世界万物形成之前,物质还没有可见的形状,这是"形而上",即有形物质形成之前的物质,《易经》中把这种状态中的物质叫做"道"。"道"是无形的物质实体,是世界万物的本质、根源和本体。因为它是一种物质,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本质物质;当本质物质、本体或"道"发展变化为万物以后,物质具有了可见的形状,这就是"形而下",即有形以后的物质,《易经》中把这种状态中的物质叫做"器"。"器"就是拥有具体形态、形体、质量和硬度的世界万物,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现实物质。"道"是"器"的根源、本质和本体,"器"是"道"的发展态。 在各种哲学理论中,对"形而上"的"道"、也就是现实物质世界形成之前的无形的本质物质世界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论述的学说,就是形而上学;对"形而下"的"器"、也就是现实世界形成以后的有形的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论述的学说,就是形而下学。 研究和论述形而上学,首先要通过对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进行全面而又准确的认识和界定后,才能够推断本质物质的有关情况,这种学说认为物质在本质上是不变的。 ????? 形而下学的理论根据就是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它主要是以万事万物为线索,根据物质的运动、发展和变化情况,研究和认识各种事物并解释现实问题,这种理论认为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是变化的。 形而上学揭示了组成物质世界的本体的不变性,形而下学揭示了物质在现实世界中的变化性。总之,在这里的形而上学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哲学,它和形而下学的关系类似于今天我们政治课本上讲的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2023-07-15 02:13:401
急求: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内含及其精华之处是什么
柏拉图把世界的本原看作是理念,认为这个世界是通过对理念的“分有和摹仿”而形成,他设置了一个独立于人的本原,把“理念”看作是世界的本体-即唯一永恒不变的本质2023-07-15 02:13:484
机械唯物主义为什么等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又称机械唯物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用形而上学观点解释宇宙的唯物主义哲学;狭义指西方哲学史上第二种唯物主义形态,即16~18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亦称机械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种形态。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以17、18世纪西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为典型。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例如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哲学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物体是不依赖于人们思想的东西,它是世界上一切变化的基础。世界上除了具有广延的物体之外,不存在其它任何东西。从这一观点出发,他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批判了宗教神学和笛卡儿的二元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但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而且在历史领域仍然是唯心主义观点。它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用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否认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否认事物内部因矛盾而引起的发展变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质上是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不过是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没有质变,也没有飞跃;离开人的社会性,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把认识看作是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属于社会意识的现象当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是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随着社会历史和科学的发展,它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代替。狭义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指的是孤立、静止、片面的思维方式广义的形而上学“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之《系辞》2023-07-15 02:14:081
什么是辩证法、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形而上(通俗易懂点)
1什么是辩证法?辩证法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辩证法的核心是斗争论(矛盾论)。或者说,辩证法就是矛盾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辩证法是客观世界本身固有的规律,思维中的辩证法是客观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学说。辩证法有三种基本的历史形式:古代朴素的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2什么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这种哲学思想认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3什么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4唯心主义是错的,唯物主义是对的?不能这样说,只是观点不同而已。我国因为是沿袭用马克思哲学为教材,所以这样给学生灌输。5什么是形而上?形而上是Metaphysical的中文翻译:不存在于时间、空间的现象,自身即是超自然的存在,以理性的思维,或是与生俱来的第六感才能感觉到的究极之物。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眼光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更变,且原因不在内部而在事务外部。如果说得太通俗,就不准确,会误导你。祝你天天向上!2023-07-15 02:14:184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什么意思?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这一含义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在主要西方语言中其形式都很相似,如英语的“metaphysics”、法语中的“la metaphysic”、德语中的“die Metaphysik”、意大利语中的“la metafisica”等。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形而上学的问题通常都是充满争议而没有确定的结论的。这一部分是因为经验事实所累积的资料,做为人类知识的最大宗,通常无法解决形上学争议;另一部分是因为形上学家们所使用的词语时常混淆不清,他们的争论因而是一笔各持已见但却没有交集的烂帐。 二十世纪的逻辑实证论者们反对某些形上学议题。他们认为某些形上学问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既在字面意义上相近,在实际意义上也很符合,属于经典的翻译。2023-07-15 02:14:263
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是指?
指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的唯物主义。恩格斯批判了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德国唯心主义,批判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形而上学的、不彻底的、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明确表明马克思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对唯物主义世界观采取了真正严肃的态度,把这个世界观彻底地运用到所研究的一切知识领域里去了”。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意义就在于表明马克思主义是属于唯物主义阵营的,是彻底地将唯物主义贯穿到自然、历史、社会各个领域的理论的。这是在批判地扬弃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础上,实现的伟大的哲学的革命。旧唯物主义的缺点:1、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思想对待一切问题。2、机械性:用机械性原理解释一切现象,包括人的活动3、不彻底性: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论,在社会历史观上坚持唯心主义4、用个别代替一般,用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代替了哲学的物质范畴,不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2023-07-15 02:14:341
谁能解释一下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唯物主义的区别
简单的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就是认为水啊火啊是世界的本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就是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认为世界是辩证的是相对的都是有两个方面的整体的角度。例如动与静2023-07-15 02:14:491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请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实例
前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大都属于这个范畴马哲就不用多说了比如程朱理学的天理概念和理一分殊黑格尔的辩证法2023-07-15 02:14:572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机械性是什么意思
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之一,与唯心主义对立的理论体系。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的哲学派别。它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质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 唯物主义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并在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唯物主义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迷信的斗争中,总是与自然科学紧密联系着的,总是与无神论相结合的。一般地说,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反映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进步阶级、阶层的利益,是进步阶级、阶层的思想体系和理论武器。唯物主义发展的水平是与社会实践的发展水平、科学技术的进步程度相联系的。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唯物主义在历史上主要经历了以下3种形态。 朴素唯物主义 又称自发的唯物主义。产生发展于古代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其萌芽时期就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看作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利斯认为,万物产生于水,并经过各种变化之后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等。随着人们实践范围的扩大和理论思维能力的提高,朴素唯物主义逐步摆脱了把世界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局限性。欧洲出现了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的原子唯物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不能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组成的,开始从物质结构上研究世界的本原。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则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一种极细微的流动的物质“气”构成的,气是世界的本原,提出了气一元论。如战国时期荀子认为,物质性的、统一的气构成自然界的万物,而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荀子还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可贵命题。东汉王充提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范缜在说明神形关系时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北宋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这些都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思想的朴素反映。 朴素唯物主义往往和朴素辩证法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在把五行当作世界的本原时,还以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则用“火”说明世界发展的辩证景象。 朴素唯物主义是依据直观经验和比较粗浅的自然知识所作的理论概括,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带有一些猜测的成分。因此,它有直观性的特点。 机械唯物主义 又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与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适应,出现了一批以F.培根、T.霍布斯、J.洛克为代表的英国唯物主义者。他们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反对经院哲学;培根在总结当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概括了观察、实验和归纳等认识自然界的实验方法。霍布斯继承了培根的思想,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他认为,哲学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物体是不依赖于人们思想的东西,它是世界上一切变化的基础。培根、霍布斯所生活的时代,尚处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手工工场阶段。近代自然科学处于形成和发展的初期,机械力学占首要的中心的地位,而其他自然科学部门还很不成熟。当时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们只能主要用机械力学的原理来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这就使得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具有机械性的特点。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发展的顶峰。它既有明显的机械性,又有一些辩证法思想。其代表人物有拉美特里、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等人。法国唯物主义在理论上继承并发展了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笛卡尔《物理学》中的唯物主义思想。19世纪40年代,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形势日益成熟,在哲学上表现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解体和L.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产生。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学与唯心主义哲学中,明确地阐述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推翻了唯心主义在德国的长期统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大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也深受其影响。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但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而且在社会历史领域里仍然是持唯心主义观点。它企图用机械运动的观点来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把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否认事物因内部矛盾而引起的发展。离开人的社会性、人的历史发展来研究社会现象,只考察引起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不探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属于社会意识的现象当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在资产阶级哲学范围内,19世纪中叶在欧洲还曾出现过庸俗唯物主义。它仅仅用生理学的观点去解释人的精神现象,把意识与物质等同起来,抹杀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使唯物主义庸俗化、肤浅化。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取了G.W.F.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是哲学上的伟大变革。它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用唯物主义观察社会历史,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在同机会主义的斗争中,在总结新的历史经验和概括自然科学最新成就的基础上,全面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向新的阶段。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事业,在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方面,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哲学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和其他许多包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著作,从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中,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增添了新的内容。2023-07-15 02:15:053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哲学为什么是片面的
逻辑 ]谁的逻辑 在宇宙里还有逻辑吗2023-07-15 02:15:313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
2023-07-15 02:15:382
什么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
2。 3,辩证法首先在证明唯心主义上被运用,例如,而辩证唯物主义中辩证法的来源就是参考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辩证法并不是唯物主义特有,因此可以死唯心主义的观点,同2,事实上辩证法源于唯心主义,第一位创建较为完整的辩证法体系的就是黑格尔,带有不可知论的观点。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中第一位将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结合,他是客观唯心主义者1:黑格尔,康德哲学属于唯心主义,是形而上学客观唯心主义2023-07-15 02:16:011
什么是形而上学?什么是形而下学?
形而上学用孤立 静止 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哲学不讲形而下学2023-07-15 02:16:093
形而上学是否反对唯物辩证法?
说不准,因人而异……2023-07-15 02:16:195
求大侠:把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的例子给我 本人正读
看看:苏菲的世界。2023-07-15 02:16:503
为什么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抵挡不住唯心主义的进攻
在唯心主义者这看来唯心主义无敌形而上学当然不是对手只不过有些唯物主义者可能就不这么看了2023-07-15 02:16:584
形而上学是唯物论的一种?对吗
对 虽然有局限性 但也是唯物论的一个发展呢2023-07-15 02:17:063
牛顿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观点为什么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呢?如何体现唯物性呢?
世界上没有绝对孤立,静止的事物。 用孤立的片面的眼光看待问题,就是形而上学的典型表现。客观的,全面的看待事物,用发展的,运动的眼光看待事物。包括时空。2023-07-15 02:17:121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为什么在社会历史领域里仍然是持唯心主义观点?
形而上学绝不是什么静态的。形而上谓之道。不管唯物还是唯心主义,都是独断论——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上述二者任何一个是正确的。实际上,在社会历史领域,一方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另一方面,再分析了许多问题之后会形成一种倾向,这个倾向是理论性的,很不幸,理论性就被庸俗的唯物主义斥之为“唯心”,其实是唯理的。2023-07-15 02:17:311
为什么说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历史观上
英文Metaphysics,古希腊文τu1f70 μετu1f70 τu1f70 φυσικu03ac,拉丁文metaphysica。该词原为亚里士多德一部著作的名称,该著作是亚里士多德死后200多年由安德罗尼柯把他专讲事物本质、灵魂、意志自由等研究经验以外对象的著作编集成册,排在研究事物具体形态变化的《物理学》(physica)一书之后,并名之为《物理学之后诸卷》,古希腊文是<τu1f70 μετu1f70 τu1f70 φυσικu03ac>,去掉冠词就成了拉丁文<metaphysica>,meta这个前缀有之后、超越、基础的意思。这个用语被拉丁语注解家错误地理解为“超越于自然学的科学”,亚里士多德在书中讨论的问题成为了形而上学的很多基本问题。“metaphysical”的中文译名“形而上学”是根据《易经·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由日本明治时期著名哲学家井上哲次郎翻译。晚清学者严复则采用了玄学这一翻译,后经清末留日学生将大批日制汉语(日本称和制汉语)带回国后,玄学这一译法渐渐被形而上学取代。严复拒绝使用井上哲次郎的翻译,根据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把“metaphysical”一词译为玄学,但由于日本翻译的一些词汇虽然不甚贴切,却往往更为简单易懂,更容易被当时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的中国民众所接受,因此“形而上学”一词扎根在了汉语之中。2023-07-15 02:17:382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什么意思?
“道、术、器、法、势”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认知循环,是对天象地形的自然感知-认知-行为-循环-趋势,“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意思是让人们尊重客观规律,注重“悟道”、以道驭术,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发展,如果天下人都按此道行事,就能形成人类社会良好的发展趋势。2023-07-15 02:17:481
为什么要坚持唯物主义辩证论而反对形而上学
形而上 形而上出自《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形而上的抽象,形而下的具体。 形而上是指思维的和宏观的范畴,这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 形而上也是Metaphysical的中文翻译:不存在于时间、空间的现象,自身即是超自然的存在,以理性的思维,或是与生俱来的第六感才能感觉到的究极之物。 1.一种超出具体科学的纯学术研究,含义基本可以等同为哲学,亚里士多德的一个很多代的弟子整理他的学说,发现有一些学说无法归入具体的科学中,于是他生造了一个词,来表示这种学问,我国的一个翻译家发现不好翻,在翻阅古籍的时候,发现周易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于是把这个词翻为形而上学。 也成为玄学。 2.纯学术的研究容易流为教条主义的说教,黑格尔把形而上学做为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机械教条的研究方法来批判,因此这个词也可以表示教条主义,是贬义的。 3.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眼光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更变,且原因不在内部而在事务外部。形而上学的另外一个意思是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4.马克思哲学也是对其进行强烈批判。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是哲学术语。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在主要西方语言中其形式都很相似,如英语的“metaphysics”、法语中的“la metaphysique”、德语中的“die Metaphysik”、意大利语中的“la metafisica”等。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而亚里士多德可能称做“第一原理”、“哲学”。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形而上学的问题通常都是充满争议而没有确定的结论的。这一部分是因为经验事实所累积的资料,做为人类知识的最大宗,通常无法解决形而上学争议;另一部分是因为形而上学家们所使用的词语时常混淆不清,他们的争论因而是一笔各持已见但却没有交集的烂帐。 二十世纪的逻辑实证论者们反对某些形而上学议题。他们认为某些形而上学问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这一含义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2023-07-15 02:18:201
请举例说明形而上学唯心主义观点,谢谢!
形而上学不是唯心主义,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刻舟求剑的故事就是典型的形而上学。2023-07-15 02:18:272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中 形而上学 这个概念如何理解? 他的本义是什么? 谢谢
我刚好对这个比较感兴趣,形而上学是又可以称之为第一哲学,是“物理学之后”建议你再看看分析哲学2023-07-15 02:18:355
形而上者谓之道,行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怎么理解通俗易懂?这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吗
通俗的说,形而上者谓之道,讲的是抽象,寻找本质。行而下者谓之器,讲的是具体,各种现象。这与唯物主义无关的2023-07-15 02:19:191
怎样通俗的理解近代形而上学的机械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又称机械唯物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用形而上学观点解释宇宙的唯物主义哲学;狭义指西方哲学史上第二种唯物主义形态,即16~18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亦称机械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种形态.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以17、18世纪西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为典型.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例如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哲学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物体是不依赖于人们思想的东西,它是世界上一切变化的基础.世界上除了具有广延的物体之外,不存在其它任何东西.从这一观点出发,他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批判了宗教神学和笛卡儿的二元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但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而且在历史领域仍然是唯心主义观点.它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用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否认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否认事物内部因矛盾而引起的发展变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质上是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不过是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没有质变,也没有飞跃;离开人的社会性,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把认识看作是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属于社会意识的现象当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是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随着社会历史和科学的发展,它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代替.狭义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指的是孤立、静止、片面的思维方式广义的形而上学“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之《系辞》。2023-07-15 02:19:261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中的“形而上学”怎么理解?
形而上学是哲学术语。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在主要西方语言中其形式都很相似,如英语的“metaphysics”、法语中的“la metaphysic”、德语中的“die Metaphysik”、意大利语中的“la metafisica”等。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形而上学的问题通常都是充满争议而没有确定的结论的。这一部分是因为经验事实所累积的资料,做为人类知识的最大宗,通常无法解决形上学争议;另一部分是因为形上学家们所使用的词语时常混淆不清,他们的争论因而是一笔各持已见但却没有交集的烂帐。二十世纪的逻辑实证论者们反对某些形上学议题。他们认为某些形上学问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这一含义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既在字面意义上相近,在实际意义上也很符合,属于经典的翻译。·两个基本含义 第一种: 形而上学可以理解为:对终极实在的研究。对于初学者而言,这个定义似乎很难理解,而且也提供不了什么实际的内容,但是请相信,这个定义是能反映其内涵和外延的最好的定义了。这一点,只要明白了形而上学的内涵和外延,才会明白。下面详细解释这一定义。 先打个比方,一把直尺插进水里,你的眼睛看见那把直尺是弯的。但是,你关于直尺的知识与你的光学知识告诉你:直尺不是弯的,是直的,你之所以看见它是弯的,是因为光的折射现象。 这就是你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 形而上学,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我们可以想,当我们用自己的感官去看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是否也是像那把直尺一样,不是把它的本质正确地呈现给了我们、我们所看到的是不是只是这个世界的表象而对它的本质一无所知或有所误解?所以,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世界的本质。对于这个问题有各种回答,比如: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世界的本质是某种观念、精神,世界是从上帝那里流出来的,等等。 这个就叫做“本体论”,也就是狭义上的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还有它广义上的含义。既然说,形而上学的任务是研究世界本质的,那么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有没有能力研究世界的本质?如果说有能力,那么,应该用什么办法去研究? 对于前一个问题,有人回答说:“我们有能力研究世界的本质。”(可知论)有人说:“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不可知论)对于后一个问题,有人主张必须通过理性的逻辑推演去认识世界的本质(理性主义),有人主张必须通过直观经验去把握(经验主义)。 这个就是“认识论”,广义上的形而上学,应该包括本体论和认识论。 广义上说,研究超越感性经验存在的学问,都可以叫做形而上学。而开头给出的形而上学的定义,指的就是这个。“实在”指的是事物被现象掩盖了的本质(其实没有不被掩盖的本质,这种说法本来就欠妥,此处这么用乃是便于理解),人们通过一个事物的现象认识其本质。但是人类的认识是发展的,许多过去认识到的“实在”被新的科学发现证明也只是现象,因此人们必须思考,一个事物存不存在终极的实在。有认为存在终极实在的,即世界的原理事先已有定论的;也有认为认识是不断发展,不存在终极实在的。此外,如果存在终极实在,人类能不能掌握这个终极实在也是一个问题。如果掌握了,就等于掌握了宇宙根本规律,算命等就具有了科学性。 因此,简而言之,大概可以这样认为,形而上学就是研究本质的学问。它是高于物理学的,物理学研究现象及规律,而形而上学研究其存在及实质。 第二种: 在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的著作里,“形而上学”,还有另外一个意义。 先说个古老的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传统的思维方式,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是: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所以,这个世界上如果不是先有鸡,就是先有蛋。然而,这种思维方式在这里陷入了窘迫之境:如果先有鸡,那么这只鸡是怎么孵出来的呢?如果先有蛋,那么这个蛋是怎么生出来的呢? 科学的回答是:这个世界上,鸡不是从来就是这样的鸡,蛋,也不是从来就是这样的蛋。而是在生物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这样的形态的。这就跳出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怪圈,完成了一个“对立统一”,解决了这个问题。 传统的那种思维方式,叫做“知性思维”,也可以叫做“形式逻辑思维”,用这种思维考虑问题,就不可避免会陷入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那样的两难处境、得出自相矛盾的、混乱的答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四个著名的二律背反(也就是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之类的问题,这类问题的特征就是:他的两个相反的答案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指出这个问题。他把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归结为:人类的理性不可以认识客观世界。 黑格尔则反对康德的不可知的观点,他提出,如果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怪圈,就不会陷入矛盾、混乱。这就是辩证法。 与辩证法相对的那种“知性思维”,则被恩格斯叫做“形而上学”。列宁、毛泽东,也沿用了这个用法,所以,中国的政治课本上,对“形而上学”的解释,依然是第二种解释。然而,学术界使用“形而上学”这个词时,一般是采取第一个含义。 其实形而上学看似不相干的两个含义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如果循传统形而上学的方法去研究存在本身,而不考虑其外在和暂时的表面现象,研究者很容易就会陷入孤立、片面。因为显而易见,离开了人的社会不是社会,离开了社会的人也不是人,任何人想抛开“人”去研究社会的本质,除了陷入孤立、静止、片面(即形而上学的第二种含义),还能得出什么呢?可见马克思当年使用形而上学这一“历史悠久”的定义来描述与辩证法对立的“孤立、静止、片面”是有道理的。2023-07-15 02:19:3410
为什么说机械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是唯心主义的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亦称机械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种形态。 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 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批判了宗教神学和笛卡儿的二元论。 但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而且在历史领域仍然是唯心主义观点。 它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用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否认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否认事物内部因矛盾而引起的发展变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质上是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不过是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没有质变,也没有飞跃;离开人的社会性,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把认识看作是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属于社会意识的现象当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唯物理论中是承认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和联系的,所以在历史观方面也是存在着联系的,但是形而上唯物主义不承认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只认为是机械性的运动,所以也叫机械唯物主义,不承认发展,变化的历史观. 请问你是从考研资料上看到的?2023-07-15 02:20:021
什么叫"形而上学" "辨证为物主义" "庸俗为物主义" 等等
形而上学指的是用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矛盾,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叫做庸俗唯物主义,也叫做机械唯物主义,是指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承认物质的第一性但是否认意识具有能作用的哲学派别,以德国的费尔巴哈为代表。辩证唯物主义,既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又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是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分析历史发展的基础。2023-07-15 02:20:094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中的机械性是什么意思,简单点说
简单说就是有规律,没有主观能动性,自身没有思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又称机械唯物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用形而上学观点解释宇宙的唯物主义哲学;狭义指西方哲学史上第二种唯物主义形态,即16~18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亦称机械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种形态.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以17、18世纪西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为典型.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例如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哲学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物体是不依赖于人们思想的东西,它是世界上一切变化的基础.世界上除了具有广延的物体之外,不存在其它任何东西.从这一观点出发,他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批判了宗教神学和笛卡儿的二元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但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而且在历史领域仍然是唯心主义观点.它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用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否认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否认事物内部因矛盾而引起的发展变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质上是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不过是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没有质变,也没有飞跃;离开人的社会性,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把认识看作是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属于社会意识的现象当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是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随着社会历史和科学的发展,它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代替.狭义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指的是孤立、静止、片面的思维方式广义的形而上学“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之《系辞》。2023-07-15 02:20:162
辨析:唯物主义就是辩证法,唯心主义就是形而上学。急!谢谢
- -胡扯...黑格尔的辨证唯心您知道么?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您知道么?....这个不是颠倒是非么您= =2023-07-15 02:20:243
解释一下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
形而上学就是[纯哲学".那么.什么可称之为纯哲学呢?实际上.当人们问到[所有的存在者从何而来"时.哲学便已产生.当问到[作为所有存在者的最后根据的那个终极的存在者"时.人们不外乎有三种回答:一是世界.或者[物质"之类,二是上帝.或[天",三是人的先验的[性".但它们实质上都是先验的主体性.实体性.如黑格尔所言:[实体即是主体."进行这种思考和工作的可称之为哲学家.而这种追求实际上就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就是追问作为所有存在者的最后根据的那个终极的存在者.亦即追问作为所有的物的[本"[体"的那个物.<易·系辞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学是关于[道"的哲学.[形而下学"是关于[器"的科学技术.伦理道德.制度安排等等. 作为哲学名词.其涵义有:⑴从黑格尔开始.把形而上学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形而上学的特点是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形而上学的思想在古代即已产生.在欧洲.流行于15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当时科学家们将自然界划分为各个部分.并从外部分门别类地加以考察.这种思想方法.由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移植到哲学上.就造成了当时哲学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⑵在哲学史上.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有时也指对哲学本体论的研究.现代有的唯心主义还常用"形而上学"来指责唯物主义. 一、17世纪产生的机械哲学其基本假设是:自然按照机械的原则运行,其规则性可以以自然规律的形式表现出来,在理想的情况下,可以以数学的方式加以表述,NSK轴承。生命现象可以完全应用机械作用或机械理论来说明,生物只不过是一种复杂的机器,减速器。机器的整体可以分拆成部分,部分再累加而回复整体,生命现象同样可以化约成各部分组合成整体的机械现象。所有物质的东西都是为同一机械规律所支配的机器,动物、植物和无机物如此,人体也是如此。无机界和有机界是由在质上相同的物体组成的一个同源的机械体系,其中每一物体都遵循着为数学方法的分析所揭示的在量上的机械规律。天体的形状和运行,甚至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是机械地决定的。自然在整体上由规律支配,而他把自然规律和机械原理看成是同一回事。上帝完全通过在太初时确定下来的"自然规律"来统治宇宙。一旦宇宙创造出来,神就不再干涉他所创造出来的这部自动机器了。 自机械哲学的代表人物是笛卡尔。 二、波义耳以机械哲学为上帝在自然中的活动作辩护。 波义耳认为,大自然是一个有规律的体系,根据这些规律,各种物体在万物的创造者的支配下行动和承受行动。这种规律体系出自上帝的设计,所以,齿轮减速机,它们自身就是上帝的活动的体现。世界万物都是由粒子构成的,物质本身不具有任何活性与运动能力,活性与真正的运动出自于上帝。粒子的排列结构和运动形式的不同造成了世界万物的千差万异。粒子的排列结构正是来自于上帝的自由选定,从而将各种特定的性质赋予了各种物质。各种物质具备各种特定的性质还不够,还需要上帝把它们安置在特定的位置,并给予运动,这精密的配置和井然的运行,只有通过上帝的日常维护才能实现。 波义耳通过强调,构成世界的微粒是按照上帝自由选定的规则来运行的,从而为上帝在世界中的活动保留了一个核心角色。2023-07-15 02:20:521
什么叫形而上学性
形而上学是哲学术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述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它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也叫玄学。2023-07-15 02:21:022
事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谈谈道与器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设计中加以运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器合一为形,形神合一者为健康人。神可以用意识来表示。有形的可以用物质来表示。道器是物质的表现形式。物质的一部分是道,一部分是器,二者合一为形。在这里,道器是抽象概念。用具体的事物来说明:任何一台泵都有进口管道和出口管道。任何人的心脏都有进口静脉管道和出口动脉管道。水泵和管道组成了一个局部系统。只有水泵,没有管道,这个系统不能运行。心脏和血脉组成了一个局部系统。只有心脏,没有血脉,这个系统不能运行。水泵能看到,管道也能看到。心脏能看到,血管也能看到。通过现象看本质,可以看到水泵和心脏有共性,为器,管道和血脉有共性,为道。所以可以理解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局部系统,既有道又有器。能看到的物质就有形,所以说形为道器结合体。我们的祖先多么做大呀。只是我们现代人不思上进,胡说八道。我们的祖先写出周易,才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不过道器都不知道是什么,再往下研究那就更离谱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中有器,器中有道。道器相连,道器为一体,缺一不可。器有功能,道有功能,器可以运行改变能量的多少,道可用能量推动物质运动。器的高低决定效率多少,道的高低决定效果如何。中国人既能看到器又能看到道,但欧洲人只能看到器,问?道在那里?中医修道不切器,西医切器不修道。中医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就是讲道不通。西医讲心脏坏了,需要换一个别人的心脏来。就是切一个器。2023-07-15 02:21:111
为什么说王夫之是古代最大的唯物主义者
1.关于物质的本源:王夫之在本体论方面,王夫之发展了张载“知太虚即气则无""无""”的思想,对“气”范畴给以新的哲学规定,对理气关系、道器关系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探讨,作了明确的唯物主义解释. 他认为,整个宇宙除了“气”,更无他物.他还指出“气”只有聚散、往来而没有增减、生灭,所谓有无、虚实等,都只有“气”的聚散、往来、屈伸的运动形态.他按当时科学发展水平,举例论证“气”的永恒不灭性,认为这种永恒无限的“气”乃是一种实体,并提出“太虚,一实者也”,“充满两间,皆一实之府”等命题,力图对物质世界最根本的属性进行更高的哲学抽象.他把“诚”训为“实有”,以真实无妄的“实有”来概括物质世界的最一般属性.他还认为,客观世界万事万物的本质和现象都是客观实在的,“从其用而知其体之有”,“日观化而渐得其原”,可以通过认识各种物质现象而概括出它们的共同本质.从而否定了唯心主义空无本体的虚构.2.关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在理气关系问题上,王夫之坚持“理依于气”的气本论,驳斥了程朱理学以理为本的观点.他强调王夫之故居“气”是阴阳变化的实体,理乃是变化过程所呈现出的规律性.理是气之理,理外没有虚托孤立的理.从而批判了从周敦颐到朱熹所坚持的气外求理的唯心主义理论.王夫之结合对“统心、性、天于理”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批判,强调指出:“盖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若无气处,则俱无也.”明确地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气本论.王夫之坚持“无其器则无其道”、“尽器则道在其中”的唯物主义道器观,系统地驳斥了割裂、颠倒道器关系的唯心主义思想.他给传统道与器范畴以新的解释,认为“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器”所标志的一般(共同本质、普遍规律)和个别(具体事物及其特殊规律),两者是“统此一物”的两个方面,是不能分离的.他提出“天下惟器而已矣”的命题,肯定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具体的存在,任何具体事物都具有特殊本质,又具有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道者器之道”,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终无有虚悬孤致之道”.犹如没有车马便没有御道,没有牢醯、璧币、钟磬、管弦便没有礼乐之道一样.他明确指出,在器之外、器之先安置一个“无形之上”的精神本体,乃是一种谬说.他通过论证“道”对于“器”的依存性,得出了“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的结论,驳斥了“理在事先”、王夫之故居“道本器末”的观点.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顶峰.3.关于发展观:在发展观方面,王夫之综合以往丰富的认识成果,并对自己所面对的复杂的社会矛盾运动进行哲学概括,对中国古代辩证法的理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王夫之把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明确地归结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认为“万殊之生,因乎二气”.他在张载“一物两体”学说的基础上开展了他的矛盾观,提出“乾坤并建”,“阴阳不孤行于天地之间”,肯定矛盾的普遍性.对于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关系,他进一步分析指出,任何矛盾都是相反相成的,一方面“必相反而相为仇”,这是排斥关系;另一方面“相反而固会其通”,这是同一关系.这两重关系,不可分割,“合二以一者,就分一为二之所固有”.但他更强调“由两而见一”,认为矛盾双方绝非截然分开,而是“反者有不反者存”.按他的分析,“阴阳者,恒通而未必相薄,薄者其不常矣”.矛盾双方互相逼迫、激烈搏斗的状态是“反常”的,而互相联合、贯通,保持同一性状态才是“正常”的.在他看来矛盾是相互转化的,有时会发生突变,但在更多的情况下,转化是在不断往复、消长中保持某种动态平衡而实现的.王夫之的辩证发展观,尤其是他的矛盾学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但他过分强调矛盾的同一性,则是时代给予他的局限.4.关于认识论以及实践的观点:王夫之利用和改造了佛教哲学的“能、所”范畴,对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主观认识能力和客观认识对象加以明确的区分和规定,强调“所不在内”,“必实有其体”和“能不在外”、“必实有其用”,二者不容混淆、颠倒.他认为“能”和“所”的关系,只能是“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主观认周易外传--王夫之著作识由客观对象的引发而产生,客观是第一性的,主观是客观的副本.从而抓住了认识论的核心问题,表述了反映论的基本原则.据此,他批判了沿袭佛教的陆王心学“消所以入能”、“以能为所”的观点,并揭露其内在矛盾,认为:“惟心惟识之说,抑矛盾自攻而不足以立.”他对“惟心惟识之说”的批判,并非简单否定,而是在否定心学唯心论夸大主观精神作用的同时,吸取和改造其中的某些思辨内容,如把认识对象规定为“境之俟用者”,把人的认识能力规定为“用之加乎境而有功者”,注意到人的认识的能动性.在知行关系问题上,他力图全面清算“离行以为知”的认识路线,注意总结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长期争鸣的思想成果,在理论上强调“行”在认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得出了“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重要结论.他以知源于行、力行而后有真知为根据,论证行是知的基础和动力,行包括知,统率知.同时,他仍强调“知行相资以为用”.王夫之进一步提出“知之尽,则实践之”的命题,认为“可竭者天也,竭之者人也.人有可竭之成能,故天之所死,犹将生之;天之所愚,犹将哲之;天之所无,犹将有之;天之所乱,犹将治之.”人可以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实践中,发挥重大作用.这种富于进取精神的朴素实践观,是王夫之认识论的精华.5.关于历史观:王夫之在历史观方面系统批判了历代史学中弥漫着的神学史观和复古谬论,把对当时湘桂少数民族生活的实地观察与历史文献研究结合起来,大胆地打破美化三代古史的迷信,驳斥了“泥古薄今”的观点,阐明了人类历史由野蛮到文明的进化过程.依据他“理依于气”、“道器相须”的一贯思想,提出了“理势相成”的历史规律论和“即民见天”的历史动力论. 王夫之反对在历史运动之外谈论“天命”、“神道”、“道统”主宰历史,主张从历史本身去探索其固有的规律,“只在势之必然处见理”.他说的“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现实过程,“理”,是体现于历史现实过程中的规律性.他肯定理势相成,“理”、“势”不可分,理有顺逆之别,势有可否之分.人们的历史实践有各种复杂情况,形成历史事变的复杂性,应当“推其所以然之由,辨别不尽然之实”,从“理成势”和“势成理”等多方面去探讨,才能阐明人类史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规律. 王夫之沿用传统范畴,把“天”看作支配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但用“理势合一”来规定“天”的内涵.他进一步利用“天视听自我民视听”等古老命题,把“天”直接归结为“人之所同然者”,“民心之大同者”,赋予“天”以现实的客观内容.因而在肯定人民的“视听”、“聪明”、“好恶”、“德怨”、“莫不有理”的前提下,为强调必须“畏民”、“重民”而提出了“即民以见天”、“举天而属之民”,意识到了民心向背的巨大历史作用.6.总而言之,王夫之的思想也是明清时期儒学的新发展.这是肯定的,他也是儒学的产物.但是他冲破了理学的唯心的牢笼.准确来说,具有一定的辩证法思想,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2023-07-15 02:21:181
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是指
“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是指“形而上的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源,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用形而上学观点解释宇宙的唯物主义哲学,狭义指西方哲学史上第二种唯物主义形态,即16-18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亦称机械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种形态,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旧唯物主义的特性1、机械性机械性就是把世界万物的运动都理解为或归结为机械运动,例如霍布斯就曾经写道:运动就是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2、片面性片面性就是说,他们的唯物主义思想都具有极大的片面性,并且善于以孤立、静止的观点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3、不彻底性不彻底性一方面表现为对整个世界认识的不彻底性,他们在自然领域内是唯物主义,而一走进社会历史领域便陷入了唯心主义,他们不知道社会基本矛盾,更没有找到社会发展最根本的经济原因,他们往往把人们的思想动机、理性看作社会历史。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旧唯物主义2023-07-15 02:21:321
举例说明“形而上”与“形而下”有什么区别?
形而上,表面的肤浅的。形而下,本质的,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或发展的规律。2023-07-15 02:21:514
如何别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
前二者一对,记住一个,另一个相反。后二者也相对。唯,就是唯你是问中唯的意思。辩证法不辩证什么,翻译的问题,翻译矛盾论更恰当。筒单地讲整个马哲就是矛盾,只是理论上倾向存在或物质。2023-07-15 02:22:355
求解释下“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是指哲学中探究宇宙万物根本原理的那一部分,在中国,也称作玄学,它和我们通常说的孤立、静止看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包括,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宇宙万物的生成和演化,时间和空间的本质,自然界的规律法则,灵魂是否存在,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自由意志等。总之,存在,虚无,宇宙,灵魂,自由意志……所有玄之又玄的问题,都属于古老的形而上学话题之一。所以,形而上学在中国,也有另一种称呼,就是“玄学”。2023-07-15 02:22:492
请问“形而上学”的来历
在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的产生起源于“存在”成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以及“是什么”的问题成为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形而上学是希腊哲学的产物,它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巴门尼德摒弃了早期希腊自然哲学追问万物本原的宇宙生成论,将“存在”确立为哲学的研究对象;苏格拉底、柏拉图将哲学的问题确定在研究“是什么”的问题上,亦即研究事物的本质规定;最后,亚里士多德组建了以实体为核心的形而上学范畴体系。2023-07-15 02:23:271
个人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有什么区别?
上面这位回答的太认真了简单的说,唯物是拜别人(神、佛),唯心是拜自己2023-07-15 02:23: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