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狙公赋芧的启示

2023-07-15 09:32:19
TAG: 启示
LuckySXyd

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后引申为反复无常,谴责那些说话办事不负责任的人。

<狙公赋茅>的译文!!急!

宋国有一个猴翁,(他)喜爱猕猴,所养的猕猴(多得)成了群,(他)能理解猕猴的意思,猕猴也懂得他的心意。(他甚至)节省家人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食欲,不久也还是不够。 准备限制它们的食量,恐怕猕猴们不听从自己的,先骗它们说:“给你们的橡子,早晨三个晚上四个,够吗?”所有的猕猴都跳起来发怒。然后他又说:“给你们的橡子,早晨四个晚上三个,够吗?”所有猕猴都趴下了表示开心。
2023-07-14 22:02:073

狙公赋芧的原文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是乎?”众狙皆起币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列子黄帝》
2023-07-14 22:02:211

狙公赋芧的大意是,告诉我们

【出处】:《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狙公赋芧--狙,猕猴。狙公,伺养猕猴的人。芧,橡实。如果知道朝三暮四的意思,就不难理解狙公赋芧的意思了。
2023-07-14 22:02:383

狙公赋芧的译文

原文: 楚有养狙(jū)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①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 ,求草木之实,赋十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捶焉。群狙皆畏苦之②弗之违也。③④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⑤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 得而取与?”曰:“否,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⑥言未既,众狙皆寤。 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 译文: 楚国有个人,养猕猴为生,楚国人叫他狙公.每天早上,他一定在庭院中分派猕猴工作,教老猴率领著小猴子上山去,摘取草木的果实,抽十分之一的税来供养自己.有的猴子数量不足,就鞭打他们.猴子们怕死了,觉得很苦,却不敢违背. 有一天,有只小猴子问大家说:「山上的果子,是老头子种的吗 大家说:不是啊!是天生的.又问:没有老头子我们就不能去采吗 大家说:不是啊!谁都能去采.又问:那们我们为什麼要仰赖他,还要被他奴役呢 话还没说完,猴子全懂了.当晚,群猴一起等候狙公睡著的时候,就打破兽栏,拿走存粮,一块儿跑进森林,不再回来了.狙公最后活活饿死. 郁离子说:世上那种卖弄权术奴役人民而不依正道来规范事物的人,就像狙公吧!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觉醒,才能让他得逞,一旦有人开启民智,那他的权术就穷尽了.
2023-07-14 22:02:552

狙公赋芧是什么意思

狙公给猴子橡实吃。
2023-07-14 22:03:033

狙公赋芧的狙是什么意思需是什么意思

狙公:好养猴子的人。
2023-07-14 22:03:103

狙公的智慧

狙公赋芧 出自《庄子·齐物论》,也是成语朝三暮四的出处。典故大致说宋国有个养猕猴的人,(狙公)为节省家人口粮,要限制他们食量,恐猕猴们不听从,先欺骗他们说:“给你们橡子,早上三个,下午四个,够吗?”所有猕猴们都跳起来发怒。他不一会儿又说:“给你们橡子,早上四个,下午三个,够吗?”所有猕猴都趴在地上表示高兴。故事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后引申为反复无常,谴责那些说话办事不负责任的人。 这个故事里的狙公真是颇具智慧,将换汤不换药的技巧发挥到极致。若穿越到现代,绝对不再是个耍猴人,极有可能是富甲一方的大商人。 想想我们在购物时,看到一千元的包觉得特别贵,然后商家各种推销活动告诉你同样的包,折后九百九十九,不到千元,你似乎感觉捡到大便宜,乐颠乐颠地将钱包奉上。特别是双十一等名目繁多的购物节,大家摩拳擦掌在网上抢现金卷、打折卷,辛苦熬夜掏空了钱包,细细算下来,单价比平时没便宜多少。 我们这些剁手党,千算万算还是逃不出商家的五指山,是否感觉自己像被狙公耍的团团转的那些猕猴。 由此可见, 凭借狙公的大智慧,若到现代,绝不会再耍猴,定会成为耍人的商界精英 !
2023-07-14 22:03:171

狙公赋芧,朝三暮四

即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唯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xù】,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万物有分必有成,有成必有毁。所以从总体上说,万物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完成和毁灭,始终是浑然一体的,只有通达之人才可能懂得万物浑然相通的道理,为此他们不固执于自己的成见,而寄寓于事物本身的自然规律。这就是顺应自然的道理。顺应自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叫做“道”。辩者们损耗心神去求一致,而不知道万物本来就是混同的,这就是所谓的“朝三”。什么叫做“朝三”呢?有个养猴子的老人,给猴子们分橡子,说:“早上三升,晚上四升。”所有的猴子听了都很愤怒。他改口说:“那么早上四升而晚上三升吧。”所有的猴子都高兴起来。橡子的名称与实际数量都没有增损,而猴子的喜怒却因而不同,这是老人顺应猴子的心理作用罢了。所以,圣人混同是非,任凭自然均衡,这就叫做物我两行,各得其所。狙公赋芧,朝三暮四。顺应自然,各得其所。同样的道理换一种说辞,本质虽然一样,但能达到不同的效果。人类的是非之争,也是如此,不过是说法不同罢了。还有一种非常有趣的理解,那就是猴子们懂得养生,所以将上午三升下午四升,改为上午四升下午三升就高兴了,因为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晚上少吃更有利于健康。
2023-07-14 22:03:241

《庄子》二则 狙公赋芧和濠梁观鱼的译文.

狙公赋芧 宋国有一个猴翁,(他)喜爱猕猴,所养的猕猴(多得)成了群,(他)能理解猕猴的意思,猕猴也懂得他的心意.(他甚至)节省家人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食欲,不久也还是不够. 准备限制它们的食量,恐怕猕猴们不听从自己的,先骗它们说:“给你们的橡子,早晨三个晚上四个,够吗?”所有的猕猴都跳起来发怒.然后他又说:“给你们的橡子,早晨四个晚上三个,够吗?”所有猕猴都趴下了表示开心. 濠梁观鱼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鲦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从从容容,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2023-07-14 22:03:401

众狙皆怒和众狙皆悦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养猴子的那个人首先说减少每天发果子的数量,猴子都怒了。然后养猴子的人说换一种发的方法,从心里暗示的层面向猴子暗示多给你发果子,猴子就高兴了。
2023-07-14 22:04:014

狙公赋芧里朝三而暮四什么意思?

早上三个,下午四个《狙公赋芧》翻译:宋国有个养猕猴的人,(他)爱猕猴,(所以)养了成群的猕猴。(他)能理解猕猴的意思,猕猴也懂得狙公的心意。(狙公)节省家人的口粮,(以此)满足猕猴的食欲。不久缺少粮食,要限制他们的食量。恐怕猕猴们不听从自己的,先欺骗他们说:“给你们橡子,早上三个,下午四个,够了吗?”猕猴们都跳起来发怒。他不一会儿又说:“给你们橡子,早上四个,下午三个,够了吗?”猕猴们都趴在地上表示高兴。
2023-07-14 22:04:161

《庄子u2022齐物论》中,后来,人们把狙公这种作法称为什么,用来比喻什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因为不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后来“朝三暮四”作为一个成语,比喻人的行为反复无常。原指使用骗术欺骗人。后比喻经常变卦,反复无常。出处庄周《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2023-07-14 22:04:221

狙公赋芧,曰:"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三暮四."众狙皆悦.名实未实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什么意思

这个“是”,代词,意思是“这个”。
2023-07-14 22:04:323

文言文朝三暮四的全文翻译

宋国有一个养猴的人,他很喜欢猴,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们也能够了解宋公的心思。他减少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猴子们的欲望。然而过了不久,食物匮乏了,他想要限制猴子们吃果实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们不听从自己,就先瞒哄猕猴们:“我给你们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吗?”猴子们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够吗?”猴子们听后都高兴的趴在地上。《朝三暮四》原文: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2023-07-14 22:04:4411

逍遥游》庄子,原文及翻译?

布吉岛
2023-07-14 22:05:352

文言文狙

1. 哪首文言文中有:宋有狙公者这一句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是乎?” 众狙皆起币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 众狙皆伏而喜。 -------------------《列子黄帝》 传说最早见于郑国思想家列御寇(列子)的一则寓言。后为《庄子 齐物论》所引用: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2. 文言文句 看看天上的明月,还是秦朝时候的明月;看看雄壮的关城,也还是汉朝时候的国防建筑。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一句曾引起过许多争议。王世贞以为是“可解不可解”(《全唐诗说》)的诗句。吴昌祺以为这地方在秦朝还是明月照着的荒野,到汉朝便已有关城了。这都是从字面排列的呆讲,把“秦时明月”和“汉时关”分为不相干的两部分。其实,诗人用“秦汉”二字是活用,也是形象用法。意义只是说:这里天上的月色,和地上的关城,都仍然和秦汉时代一样。但他不能把诗句写成“秦汉明月秦汉关”,这不成为诗,于是他改作“秦时明月汉时关”。无论是“秦”是“汉”,这两个字都代表一个抽象的概念;“古”,并不是要把明月和关分属于两个朝代,而是把“秦汉”二字分在二处作状词。这种诗句的修辞方法,称为“互文同义”。卢纶有一首《送张郎中还蜀歌》,起句是“秦家御史汉家郎”。张郎中是御史兼郎中,都是秦汉以来古官名,诗人亦用互文式的修辞来造句。这可以说是唐人句法,宋以后就不见这样的句子了。 3. 古文狙公 《楚人养狙》 ——明·刘基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 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 狙公卒馁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翻译: 楚国有个人,养猕猴为生,楚国人叫他“狙公”。每天早上,他一定在庭院中分派猕猴工作,教老猴率领著小猴子上山去,摘取草木的果实,抽十分之一的税来供养自己。有的猴子数量不足,就鞭打他们。猴子们怕死了,觉得很苦,却不敢违背。 有一天,有只小猴子问大家说:“山上的果子,是老头子种的吗?”大家说:“不是啊!是天生的。”又问:“没有老头子我们就不能去采吗?”大家说:“不是啊!谁都能去采。”又问:“那们我们为什麽要仰赖他,还要被他奴役呢?”话还没说完,猴子全懂了。 当晚,群猴一起等候狙公睡著的时候,就打破兽栏,拿走存粮,一块儿跑进森林,不再回来了,狙公最后活活饿死。 郁离子说:“世上那种卖弄权术奴役人民而不依正道来规范事物的人,就像狙公吧!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觉醒,才能让他得逞,一旦有人开启民智,那他的权术就穷尽了。” 中心: 通过养猴子的人残酷剥削猴子,猴子觉醒后群起反抗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对人民群众的残酷剥削与压迫,说明只要人民一旦觉悟,群起反抗,统治者就只有冻馁而死。 4. 求这文言文句翻译 “解”指的是郭解。 郭解姐姐的儿子依仗郭解的势力,同别人喝酒,让人家干杯。如果人家的酒量小,不能再喝了,他却强行灌酒。 那人发怒,拔刀剌死了郭解姐姐的儿子,就逃跑了。郭解姐姐发怒说道:“以弟弟翁伯的义气,人家杀了我的儿子,凶手却捉不到。” 于是她把儿子的尸体丢弃在道上,不埋葬,想以此羞辱郭解。郭解派人暗中探知凶手的去处。 凶手窘迫,自动回来把真实情况告诉了郭解。郭解说:“你杀了他本来应该,我的孩子无理。” 于是放走了那个凶手,把罪责归于姐姐的儿子,并收尸埋葬了他。人们听到这消息,都称赞郭解的道义行为,更加依附于他。 5. 文言文“狙公”翻译 楚国有个以养狙为生的人,楚国人叫他“狙公”。每天清晨,他一定在庭院中组织并分派狙,让老狙领着小狙到山中,摘取草木的过时,拿期中的十分之一奉养自己。有的小狙不白给,他就用辫子打它。所有的狙都怕被它害苦,没有干违抗的。 一天,有只小狙问所有的狙说:“山上的果树是狙公种的吗?”老狙回答说:“不是的,是天生的,”小狙说:“没有狙公就不能去采吗?”老狙说:“不是的,谁都可以去拿的。”小狙说:“那我们为什么要称他为主人还为他工作呢?”话未说完,狙都觉醒了。这天傍晚,等到狙公就寝,他们就打破栅栏,毁坏笼子,拿走他的家产,一起逃入山林,不再回来了。狙公终于活活饿死了。 6. 楚人养狙(文言文阅读题)原文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 楚 人 养 狙楚有养狙以为(把……作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群狙于(在)庭,使老狙率(率领)以(连词,用在两个动词之前,表承接,无义)之(动词,到、往)山中求草木之实(果实),赋(动词,缴纳)什一(十分之一)以(连词,相当于“来”)自奉.或(有的猴子)不给,则加(施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动词,栽)与(通“欤”,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吾何(为什么)假(本意为“借”,这里引申为“利用”)于(被)彼而为(被)之役(奴役)乎?”言未既(完),众狙皆寤(醒悟).其(指示代词,那)夕,相与(一起)伺(等候)狙公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无义)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到)林中,不复归.狙公卒(最后、最终)馁(饥饿)而死.郁离子曰:“世有以(用)术(权术)使(驱使)民而无道(方法)揆(法度)者,其(表猜测的语气词)如狙公乎?惟(只是)其(他们,指人民)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启发)之,其(他们,指剥削者、统治者)术穷(尽、完)矣.” [说明]①《古文观止读本》上“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一句中漏了一个“何”字.②“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一句中“道”的意思应该理解为“方法”,如“策之不以其道”.[翻译]①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群猴都惧怕他并因此而痛苦,不敢违抗.)②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被他利用又被他奴役呢?)③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世上有用权术驱使人民却没有方法和法度的人,大概就像狙公这样的人吧.)④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只是因为人民迷惑而没有觉醒,一旦有人启发人民,他们的权术就到头了.)[理解]①这是一篇寓言,首先要理解其寓意:剥削统治者用权术奴役人民,必然会遭到人民的反抗,最终落得像狙公那样的下场.(通过养猴子的人残酷剥削猴子,猴子觉醒后群起反抗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对人民群众的残酷剥削与压迫,说明人民一旦觉悟,群起反抗,统治者就只有冻馁而死.)②狙公的形象:狙公象征着那些妄图不劳而获而又残暴愚蠢的剥削者、统治者.③从小猴的角度得到的启示:遇到不公平不合理的事,要勇于反抗.。 7. 古文狙公 原文: 楚有养狙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 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 得而取也。”曰:“然则吾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 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 译文:楚地有以养猴为生的人,楚人称他们为狙公。白天必定在庭院将猴子分成组,让老猴子率领(它们)到山里去, 采摘草木的果实,缴纳十(而只能)取其一自己享用。有的交不足,就施以鞭杖。群猴都惧怕并因此而痛苦,不敢违抗。 一天,有一只小猴子对众猴子说:“山上的果实是狙公栽种的吗?”(回答)说:“不是,天生的。”(小猴子)说: “然而我等(就要)被他利用而被他役使吗?”(小猴子的)话还没说完,众猴子都醒悟过来。那天晚上,它们一起等狙 公就寝后,打破栅栏和木笼,拿取它们积蓄(的果实),互相帮扶着进入树林之中,不再回去了。狙公最终饥饿而死。
2023-07-14 22:05:421

众狙皆怒和众狙皆悦的原因是什么

众狙皆怒和众狙皆悦的原因:①因为养猴子的老人聪明,了解猴子们的习性,善于使用手段。每天都是7颗橡子只是两次的分配法不一样。他深知猴子们只看重眼前的利益。所以当提出朝三暮四引起猴子们不满时立马改口为朝四暮三。②因为猴子愚笨不善于辨别事情。朝三与朝四是近期利益与眼前利益,暮三与暮四是长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朝三与朝四的橡子是马上能够兑现,暮三与暮四的橡子是以后兑现的。所以,猴子们都希望能立即、马上得到到手的利益,而对空头支票或者长期利益不相信。扩展资料:众狙皆怒和众狙皆悦出自“狙公赋芧”。其原文如下: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是乎?”众狙皆起毕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译文:宋国有个养猕猴的人,爱猕猴,养了成群的猕猴。他能理解猕猴的意思,猕猴也懂得他的心意。(狙公)节省家人的口粮,(以此)满足猕猴的食欲。不久缺少粮食,要限制他们的食量。恐怕猕猴们不听从自己的,先欺骗他们说:“给你们橡子,早上三个,下午四个,够了吗?”所有的猕猴们都跳起来发怒。他不一会儿又说:“给你们橡子,早上四个,下午三个,够了吗?”所有的猕猴们都趴在地上表示高兴。狙公赋芧这个典故,出自《庄子·齐物论》,启示是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后引申为反复无常,谴责那些说话办事不负责任的人。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狙公赋芧
2023-07-14 22:06:031

魏丕字齐物文言文答案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4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王溥字齐物,并州祁人。 溥,汉乾祐中举进士甲科,为秘书郎。 时李宗贞据河中,赵思绾反京兆,王景崇反凤翔,周祖将兵讨之,辟溥为从事。河中平,得贼中文书,多朝贵及藩相交结语。 周祖籍其名,将按之,溥谏曰:“魑魅之形,伺夜而出,日月既照,氛沴自消。愿一切焚之,以安反侧。” 周祖从之。师还,迁太常丞。 从周祖镇邺。广顺初,授左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 二年,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三年,加户部侍郎,改端明殿学士。 周祖疾革,召学士草制,以溥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宣制毕,周祖曰:“吾无忧矣。” 即日崩。 世宗将亲征泽、潞,冯道力谏止,溥独赞成之。 凯还,加兼礼部尚书,监修国史。世宗尝从容问溥曰:“汉相李崧以蜡书与契丹,犹有记其词者,信有之耶?”溥曰:“崧为大臣,设有此谋,肯轻示外人?盖苏逢吉诬之耳。” 世宗始悟,诏赠其官。世宗将讨秦、凤,求帅于溥,溥荐向拱。 事平,世宗因宴酌酒赐溥曰:“为吾择帅成边功者,卿也。”从平寿春,制加阶爵。 显德四年,丁外艰。起复,表四上,乞终丧。 世宗大怒,宰相范质奏解之,溥惧入谢。六年夏,命参知枢密院事。 恭帝嗣位,加右仆射。是冬,表请修《世宗实录》,遂奏吏馆修撰、都官郎中、知制诰扈蒙,右司员外郎、知制诰张淡,左拾遗王格,直史馆、左拾遗董淳,同加修纂,从之。 宋初,进位司空,罢参知枢密院。乾德二年,罢为太子太保。 旧制,一品班于台省之后,太祖因见溥,谓左右曰:“溥旧相,当宠异之。”即令分台省班东西,遂为定制。 五年,丁内艰。服阕,加太子太傅。 开宝二年,迁太子太师。中谢曰,太祖顾左右曰:“溥十年作相,三迁一品,福履之盛,近世未见其比。” 太平兴国初,封祁国公。七年八月,卒,年六十一。 辍朝二日,赠侍中,谥文献。 注:①氛沴:毒气 2.下列对加点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周祖籍其名,将按之 按:稽查、捉拿 B、世宗尝从容问溥 从容:不慌不忙 C、宰相范质奏解之 解:帮……开解 D、溥旧相,当宠异之。 当:应当、应该 3.下列都能直接表明当朝皇帝对王溥的“宠异”的一项是( )(3分) ①周祖疾革,召学士草制,以溥为中书侍郎、平章事。 ②世宗将亲征泽、潞,溥独赞成之。 ③世宗大怒,宰相范质奏解之,溥惧入谢。 ④世宗因宴酌酒赐溥曰:“为吾择帅成边功者,卿也。” ⑤太祖因见溥,谓左右曰:“溥旧相,当宠异之。” ⑥(王溥卒)辍朝二日,赠侍中,谥文献。 A、①②④⑤ B、①④⑤⑥ C、②④⑤⑥ D、③④⑤⑥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祖病情危急,召人草拟制度,还任命王溥为中书侍郎、平章事(位同宰相参与管理政事)。颁布完制度,周祖放心地死去。 B、世宗将亲征泽、潞两地,冯道极力上谏要求停止出兵,王溥独自赞成世宗亲征。凯旋还朝后,世宗加封王溥兼任礼部尚书。 C、世宗将讨伐秦、凤,要求王溥出任帅,王溥向他推荐向拱。战事平定,世宗对他大加赞赏,特地摆酒宴赐给王溥。 D、宋太祖对王溥这个前朝宰相礼待有加,王溥六十一死去时。宋太祖为此罢朝二日,并追赠他为侍中,谥号为文献。 5.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6分) ①愿一切焚之,以安反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吾择帅成边功者,卿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B 从容:顺便 3.B(②只讲现象,说明王溥见解独到 ③王溥辞官,惹世宗生气,并不反映受宠) 4.选C,(“要求王溥出任帅”有误,原文是向王溥征求部队将领) 5.(6分)①答:希望(您)焚烧了这一切(证据),让那些心神不安的人安下心来。(“愿”“反侧”各1分,句意1分) ②答:替我选择部队将领成就边疆功勋的人就是爱卿你呀(“为”“成边功”各1 分,判断句式1分) 王溥字叫齐物,并州祁地人。 王溥,汉乾祐年间中进士甲科,担任秘书郎。那时李宗贞占据河中,赵思绾在京兆谋反,王景崇在凤翔谋反,周祖(郭威)带领士兵征讨他们,征召王溥担任从事。 河中平定,获得贼军中的文书,(文书中显示)有很多朝迁显贵同藩人相交结的话语。周祖登记他们姓名,将稽查他们,王溥进谏说:“魑魅等形体,等待夜间出来活动,日月已经高照,毒气就自然消失。 希望(您)焚烧了这一切(证据),让那些心神不安的人安下心来。”周祖听从了他的意见。 军队回还,提拔王溥为太常丞。王溥追随周祖镇守邺城。 广顺初年,被授予左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广顺二年,升迁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广顺三年,加封为户部侍郎,再改任端明殿学士。周祖病情危急,召学士草拟制度,让溥担任中书侍郎、平章事。 颁布制度完毕,周祖说:“我没有忧患了。”当天就驾崩了。 世宗将要亲自征讨泽、潞两处,冯道极力劝谏停止出兵,王溥独自赞成世宗出征。凯旋还回朝迁,加封王溥兼任礼部尚书,监督修治国史。 世宗曾经顺便问王溥说:“汉人的丞相李崧以封蜡的信私通契丹。现。 2. 鲁学士祝寿文言文翻译 1、鲁学士祝寿文言文翻译 赵司成,号类庵,京城人士。有一天经过鲁国学士的家,鲁学士问他:“你要到哪里去啊?“司成说:“今天是西涯先生的生日,我要去给他贺寿。“ 鲁学士说:“那你送什么寿礼呢?”司成说:“两方锦帕。” 鲁学士说:“我也要和你一样送两方锦帕。”但是进屋打开了几个箱子,并没有找到手绢。鲁学士想了半天,回忆起有人曾经赠送过家里一条鱼干,忙叫家人拿出来打包。 家人回他说鱼干已食用过,仅剩半条。鲁学士实在尴尬,环视四围,家无他物,实在拿不出其它可以当寿礼的东西了,只好包起半条鱼干与赵永一同前往祝寿。 西涯烧了鱼买了酒,用它们来宴请两位好友。三人把酒言欢,作诗酬唱,一醉方休。 扩展资料 1、鲁学士祝寿文言文原文 赵司城,号类庵,京师人。一日过鲁学士铎邸。鲁曰:“公何之?”赵曰:“今日为西涯先生诞辰,将往寿也。”鲁问:“公何以为贽①"? ”赵曰:“帕二方。” 鲁曰:“吾贽亦应如之。”入启笥②,无有。踌躇良久,忆里中曾馈有枯鱼,令家人取之。家人报已食,仅存其半。鲁公度家无他物,即以其半与赵倶往称祝③。西涯烹鱼沽酒,以饮二公。欢甚,即事倡和而罢。 【注释】①贽:礼物。②启笥:打开盒子。③称祝:祝贺,祝寿。 2、《鲁学士祝寿》中鲁学士、找司城、西涯等三人的性格特征 从赵司成和鲁学士带了两条手帕和半条咸鱼去给西涯先生祝寿,西涯先生还异常高兴,可以看出他们三人不拘小节、随性、率真、率性、看重友谊、不重物质、真诚。 3、《鲁学士祝寿》的出处 该文出自《古今谭概》贫俭部第十三,位于桶中人献姜之后。《古今谭概》又名《古今笑史》、《古今笑》、《谈概》,是由明朝著名小说家冯梦龙写的笔记小说。内容大多是历代的典故,如著名的“州官放火”。 《古今谭概》取材历代正史,兼收多种稗官野史、笔记丛谈,按内容分为36 类,一卷一类,所取多为真人真事,它们经过冯梦龙纂评,组成一幅奇谲可笑的漫画长廊。李渔为此书作序,称“述而不作,仍古史也”。 3. 请问谁能告诉我关于"庄周梦蝶"的古文 原文: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译文: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然,十分轻松惬意。这时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一会儿醒来,对自己还是庄周十分惊奇疑惑。认真想一想,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 解读: 这个故事一般称作“庄周梦蝶”。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人在醒时的所见所感是真实的,梦境是幻觉,是不真实的。庄子却以为不然。虽然,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但庄周看来,他们都只是一种现象,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而已。 简单的一个故事,即表现了一种人生如梦的人生态度,又把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庄周与蝴蝶的关系揭示出来。形而下的一切,尽管千变万化,都只是道的物化而已。庄周也罢,蝴蝶也罢,本质上都只是虚无的道,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这叫“齐物”。 4. 庄子 齐物论 原文 夫言非吹也①。 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②。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ue37c音③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264643134,亦有辩乎④?其无辩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⑤?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⑥,言隐于荣华⑦。 故有儒墨之是非⑧,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⑨。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⑩。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11)。 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12);因是因非,因非因是(13)。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14),亦因是(15)也。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16)。 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17)?彼是莫得其偶(18),谓之道枢(19)。枢始得其环中(20),以应无穷(21)。 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22);以马喻马之非马(23),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24)。 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25)。 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26)。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27)、厉与西施(28)、恢恑憰怪(29),道通为一(30)。 其分也(31),成也(32);其成也,毁也(33)。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唯达者知通为一(34),为是不用而寓诸庸(35)。庸也者,用也(36);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37);适得而几矣(38)。 因是已(39),已而不知其然(40),谓之道。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41),谓之朝三(42)。 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43):“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44),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45),是之谓两行(46)。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47)?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 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48)。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49)。 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50)。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 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51),惠子之据梧也(52),三子之知几乎(53)!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54)。唯其好之也(55),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56)。 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57)。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58),终身无成。 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59)。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 是故滑疑之耀(60),圣人之所图也(61)。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注释】①吹:风吹。根据本段大意看,“言”似有所指,不宜看作一般所谓的说话、言谈,而指“辩论”;下句的“言者”则当指善辩的人。 辩言之是非出于己见,而风吹出于自然,所以说“言非吹”。②特:但,只。 ③ue37c(gòu)音:刚刚破卵而出的鸟的叫声。④辩:通作“辨”,分辨、区别。 ⑤恶(wū):何,怎么。隐:隐秘,藏匿。 ⑥成:成就。“小成”这里指一时的、局部的成功。 ⑦荣华:木草之花,这里喻指华丽的词藻。⑧儒墨:儒家和墨家,战国时期两个政治和哲学流派。 ⑨莫若以明:传统的解释为“莫如即以本然之明照之”,意思是“不如用其自然加以观察”。姑存此说。 ⑩“自知”疑为“自是”之误,与上句之“自彼”互文;若按“自知”讲,语义亦不通达。(11)方生:并存。 一说“方”通作“旁”,依的意思。(12)方:始,随即。 (13)因:遵循,依托。(14)由:自,经过。 一说用,“不由”就是不用。照:观察。 天:这里指事物的自然,即本然。(15)因:顺着。 (16) 一:同一,同样。(17)果:果真。 (18)偶:对,对立面。(19)枢:枢要。 道枢:大道的关键之处;庄子认为,彼和此是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如果彼和此都失去了相对立的一面,那么这就是道的枢要,即齐物以至齐论的关键。一切都出自虚无、一切都归于虚无,还有不“齐物”和“齐论”的吗?(20)环中:环的中心;“得其环中”喻指抓住要害。 (21)应:适应,顺应。穷:尽。 (22)指:不宜讲作手指之指,战国名家学派公孙龙子著《指物论》,这里应是针对该篇内容而言,所谓“指”,即组成事物的要素。联系下一句,事物的要素并非事物本身,而事物的要素只有在事物内才有它的存在,故有“指之非指”的说法。 喻:说明。(23)马:跟上句的“指”一样,同是当时论辩的主要论题。 名家公孙龙子就曾作《白马篇》,阐述了“白马非马”的观点。(24)谓:称谓、称呼。 然:这样。(25)然:对的、正确的。 (26)以上十二句历来认为有错简或脱落现象,句子序列暂取较通行的校勘意见。(27)莛(tíng):草茎。 楹(yíng):厅堂前的木柱。“莛”、“楹”对文,代指物之细小者和巨大者。 (28)厉:通作“疠”,指皮肤溃烂,这里用。 5. 旧唐书中萧德言的文言文翻译 译文 萧德言是雍州长安人,是(已故)齐朝尚书、左仆射萧思话的玄孙。 原本是兰陵县人,陈朝灭亡后,(全家)迁到关中。他的祖父萧介,是梁朝的侍中、都官尚书。 他的父亲萧引,是陈朝的吏部侍郎。都在当时很有名望。 萧德言广泛地涉猎经史典籍,尤其精通《春秋左氏传》,喜欢写文章。贞观年间,被授予著作郎之职,兼任弘文馆学士。 萧德言晚年尤其专心于学问,从白天到夜里,毫无休息倦怠的意思。每当想打开《五经》(阅读学习,一定要整饬衣服,沐浴更衣,端坐于前才可对书而读。 妻子和子女趁空闲时问他:“(您)整天像这样,不感到辛苦吗?” 萧德言说:“尊敬先圣的言论学说,难道能怕这样(麻烦)吗!”当时高宗做晋王,下诏命萧德言讲授经业。等到(高宗)升任太子,(萧德言)仍然兼任侍读。 不久因为年老,请求退职,太宗不答应。又给他写信说:朕遍观前代之事,详览儒林之士,达到颜渊、闵子骞的才能的人,不能长寿;(达到)子游(言偃)、子夏(卜商)的德行的人,学问又有所不及。 只有您幼年及修成高尚的人品,很早就获得美誉。闭门苦读,囊括了《六经》典籍;勤苦攻读,包罗了百家学说。 自从隋朝末年社会动乱以来,学校不再闻名,儒道学说跌至低谷,《诗》《书》典籍被扔弃。回顾古代的典籍,常常因此而伤怀。 每用伤怀。近年以来,天下无事,朕正想建立礼乐制度,偃武修文。 您年龄已老,文教工作要靠谁(来做呢)!朕希望您还才德正盛,高卧即能使高尚的风气振兴,使济南的伏生,重生在今日;使“关西的孔子”杨震,依然能在当今显扬盛名。(如此)美好的声名和威望,多么美好啊!想到您已经疲惫衰老,如何还能有什么话可说呢!有什么可说的呢!不久赐爵封为阳县侯。 贞观十七年,被授予秘书少监之职。两宫的礼遇和赏赐非常丰厚。 贞观二十三年,多次上书请求辞职归养,得到批准。唐高宗继位,因为老师的恩情,加封银青光禄大夫。 永徽五年,逝世于家中,享年97岁。高宗为此停止上朝,追赠太常卿。 著有文集三十卷。原文 萧德言,雍州长安人,齐尚书左仆射思话玄孙也。 本兰陵人,陈亡,徙关中。祖介,梁侍中、都官尚书。 父引,陈吏部侍郎。并有名于时。 德言博涉经史,尤精《春秋左氏传》,好属文。贞观中,除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 德言晚年尤笃志于学,自昼达夜,略无休倦。每欲开《五经》,必束带盥濯,危坐对之。 妻子候间请曰:“终日如是,无乃劳乎?”德言曰:“敬先圣之言,岂惮如此!”时高宗为晋王,诏德言授经讲业。及升春宫,仍兼侍读。 寻以年老,请致仕,太宗不许。又遗之书曰:朕历观前代,详览儒林,至于颜、闵之才,不终其寿;游、夏之德,不逮其学。 惟卿幼挺珪璋,早标美誉。下帷闭户,包括《六经》;映雪聚萤,牢笼百氏。 自隋季版荡,阇序无闻,儒道坠泥涂,《诗》《书》填坑穽。眷言坟典,每用伤怀。 顷年已来,天下无事,方欲建礼作乐,偃武修文。卿年齿已衰,教将何恃!所冀才德犹茂,卧振高风,使济南伏生,重在于兹日;关西孔子,故显于当今。 令问令望,何其美也!念卿疲朽,何以可言!寻赐爵封阳县侯。十七年,拜秘书少监。 两宫礼赐甚厚。二十三年,累表请致仕,许之。 高宗嗣位,以师傅恩,加银青光禄大夫。永徽五年,卒于家,年九十七。 高宗为之辍朝,赠太常卿。文集三十卷。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后晋·刘昫等人编著的《旧唐书·萧德言传》,讲述了文学家萧德言的经历。《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 《旧唐书》的修撰离唐朝灭亡时间不远,资料来源比较丰富。作者简介 刘昫 (xù)(887年—946年),字耀远,五代时期政治家,涿州归义(今河北容城)人。 后唐庄宗时,任太常博士、翰林学士。明宗即位时,加兵部侍郎,迁端明殿学士。 长兴三年,拜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唐废帝入立,迁吏部尚书、门下侍郎,监修国史《唐书》(南宋之后称为《旧唐书》)。 刘昫风度仪容优美,和他的哥哥刘暄、弟弟刘皞,都以好学闻名于燕、蓟一带。后来,刘昫的哥哥刘暄被仇家杀死,刘昫于是避难到沧州。 唐庄宗即位,拜任刘昫为太常博士,任命为翰林学士。唐明宗时,多次升迁至兵部侍郎任职。 唐明宗素来看重刘昫而喜爱他的风韵,升任端明殿学士。长兴三年,拜为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当时以获得这些为荣耀。 唐庄宗即位,拜昫太常博士,以为翰林学士,明宗时,累迁兵部侍郎居职。明宗素重昫而爱其风韵,迁端明殿学士。 长兴三年,拜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昫诣中兴殿门谢,是日大祠不坐,句入谢端明殿。昫自端明殿学士拜相,当时以此为荣。 废帝入立,迁吏部尚书、门下侍郎,监修国史。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 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 它原名《唐书》,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旧唐书》共二百卷,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 6. 齐物论原文 【原文】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子游曰:“敢问其方。” 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 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子游曰:“地簌则众窍是已,人簌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簌。” 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原文】大知闲闲,小知闲闲;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 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 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姚佚启态。 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 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 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已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35346165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 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原文】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ue37c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故曰莫若以明。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可乎可,不可乎不可。 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 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 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 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 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 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 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 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 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 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 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原文】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 虽然,请尝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 今我则已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
2023-07-14 22:06:321

朝三薯四这个成语谢谢?是指一个动物是、不不是,

我想应该是吧
2023-07-14 22:06:484

朝三暮四分给猴子的口粮是什么

朝三暮四分给猴子的口粮是栗子。宋国有个养猴子的人,很喜欢猴子,家里养了一大群。他能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很会讨他的欢喜。养猴人宁肯减少自己家人的口粮,也要让猴子吃饱。不久,他家里贫穷了,打算限制猴子的食量,可又怕猴子们不再顺从自己,于是先骗猴子说:“分给你们的栗子,早晨三颗,晚上四颗,够吃了吧?”猴子们听了,都站立起来又吵又跳地发脾气。过了一会儿,养猴人又问:“分给你们的栗子,早晨四颗,晚上三颗,够了吧?”猴子们听了,都高兴得趴了下去。朝三暮四:这则成语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其本身结构为联合式,在句子中通常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成语出处:《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后人据此提炼出“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成语寓意:朝三暮四这则成语典故告诉人们,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看问题不要只停留在表面,或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该看到其本质。
2023-07-14 22:07:011

朝三暮四的寓意是什么?

朝三暮四的寓意是常常变卦,反复无常。朝三暮四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现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朝三暮四”故事出自:庄周的《庄子·齐物论》,又名“狙公赋芧”,原文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大意是说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人,因为养的猕猴太多而家财匮乏,于是养猕猴的人就打算限制源猕猴的食物。他对猴子说百,早上给三个栗子,晚上给四个栗子,猴子大怒,直到他说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们听后,认为晚上的栗子增加了,都很满意。相关内容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阐述一个哲学道理,是《庄子·齐物论》中一则重要的寓言故事,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众猴子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猴子们喜怒为用就显得很可笑。狙公好比是载众生的“大块”而猴子就像是纷乱红尘中的众生。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们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有很多的小国。他们为了生存与利益,今天可以依靠这个大国,明天又可以顺从另一个大国。只要有利益,他们并不介意道义上的损失。这个故事,便是用来讽刺这些国家的国君。
2023-07-14 22:07:201

朝三暮四是什么意思?

女人花心,朝三暮四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很多人都是会想要知道女人朝三暮四是什么意思,实际上,朝三暮四的女人非常好分辨,平常常喜爱和异性朋友在一起,在男人眼前装作是个柔弱的女人。这类女性,实质上全是水性扬花。对朝三暮四的女性而言,他们了解朝三暮四是什么意思,但通常不可以融入平淡的生活,他们看待情感一直爱慕虚荣,正是因为如此,这种女性才会常常换男友。
2023-07-14 22:07:371

要一个《庄子》或《墨子》的寓言,两种文字文都要,字数短一点!

秋水
2023-07-14 22:08:524

狙四字成语

1. 带狙开头的成语 【AABC】 欣欣向荣 夸夸其谈 蒸蒸日上 人人皆知 井井有条 斤斤计较 历历可数 滔滔不绝 人人自危 心心相印 历历在目 比比皆是 循循善诱 蠢蠢欲动 步步为营 娓娓动听 振振有词 奄奄一息 洋洋得意 格格不入 默默无闻 津津有味 摇摇欲坠 耿耿于怀 【ABAC】 不闻不问 无边无际 无忧无虑 自由自在 自言自语 自作自受 不折不扣 无影无踪 半信半疑 如痴如醉 人山人海 毛手毛脚 碍手碍脚 缩手缩脚 全心全意 不三不四 不知不觉 一模一样 大手大脚 【AABB】 山山水水 兢兢业业 高高兴兴 战战兢兢 三三两两 鬼鬼祟祟熙熙攘攘 吞吞吐吐 口口声声 形形 *** 大大咧咧 慌慌张张 原原本本 清清楚楚成语用法归类 2. 四字成语 重三叠四 〖解释〗形容多次重复。 重三迭四 见“重三迭四”。 志在四海 犹志在四方。 志在四方 志:志向;四方:各处天下。形容有远大的志向和理想。 遮三瞒四 谓说话、做事多方掩饰,不爽快。 张三李四 假设的名字,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再三再四 重复好几次。 语四言三 〖解释〗指信口乱说闲话。 一谦四益 谦虚能使人得到好些益处。 扬名四海 扬名:传播名声。 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故以“四海”代指全国各处;也指世界各地。指名声传遍各地。 眼空四海 形容自高自大,什么都看不见。 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 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 言三语四 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五洲四海 泛指世界各地。 五零四散 形容零星涣散。 五湖四海 指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现有时也比喻广泛的团结。 文房四艺 指琴、棋、书、画。 文房四物 见“文房四宝”。 文房四士 见“文房四宝”。 文房四侯 指笔、砚、纸、墨。 古人戏称笔为管城侯毛元锐,砚为即墨侯石虚中,纸为好畤侯楮知白,墨为松滋侯易玄光,故称。参阅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引文嵩《四侯传》。 文房四宝 俗指笔、墨、纸、砚。 微机四伏 到处隐藏着危险的祸根。 危机四伏 到处隐藏着危险的祸根。 推三阻四 找各种借口推托、阻挠。 推三推四 同“推三阻四”。 投诸四裔 比喻流放到边远的地区。 条三窝四 搬弄是非,挑拔离间。 挑三嫌四 见“挑三拣四”。 挑三检四 见“挑三拣四”。 挑三拣四 形容过分地挑剔。 也指对工作或事物再三挑选。 挑三豁四 谓挑拨是非。 挑三拨四 见“挑三豁四”。 四至八道 旧时标志土地界域的用语。 表示四面八方所到之处及通往的道路。 四肢百体 见“四肢百骸”。 四肢百骸 人体的各个部分。泛指全身。 四战之国 〖解释〗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四战之地 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四姻九戚 比喻亲戚极多。 四通五达 四通八达。 形容交通畅达无阻。 四通八达 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 形容交通极便利。比喻事理融会贯通。 四停八当 见“四亭八当”。 四亭八当 亭、当:即停当,妥贴。 形容一切事情都安排得十分妥贴。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形容旧时知识分子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四体不勤 四肢不劳动,形容脱离劳动。 四体百骸 见“四肢百骸”。 四书五经 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指儒家经典。 四时之气 本指一年四季的气象,后以“备四时之气”喻指人的气度弘远。 四时充美 一年四季都很富足美好。 四时八节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泛指一年四季中各节气。 四山五岳 泛指四面八方各个地区。 四衢八街 指大城市街道非常多。 四清六活 形容机灵干练。 四平八稳 原形容身体各部位匀称、结实。 后常形容说话做事稳当。也形容做事只求不出差错,缺乏积极创新精神。 四面受敌 各个方面受到敌对势力的威胁或攻击。 四面楚歌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四面出击 形容工作全面展开,没有重点。 四面八方 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 四马攒蹄 指两手两脚被捆在一起。 四脚朝天 四脚:指四肢。 形容仰面跌倒。也比喻躺下不干。 四角俱全 比喻完美无缺。 四郊多垒 四郊营垒很多。 本指频繁地受到敌军侵扰。形容外敌侵迫,国家多难。 四荒八极 四面八方极偏远之地。 四海之内皆兄弟 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 四海一家 四海之内,犹如一家。形容天下一统。 四海为家 四海:各地、到处。什么地方都可以当作自己的家。 指志在四方,不留恋家乡或个人小天地。 四海他人 谓没有亲戚关系。 四海升平 〖解释〗指天下太平。 四海升平 升平:太平。 天下太平。 四海飘零 〖解释〗四海:代指全国各地。 飘零:比喻遭到不幸,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指到处飘泊,生活无着。 四海九州 指全中国。 四海皆兄弟 〖解释〗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 同“四海之内皆兄弟”。 四海鼎沸 四海:古人以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用以指全国各地;鼎沸:比喻局势不安定,如同鼎水沸腾。 形容天下大乱。 四海承风 指全国都接受教化。 四海波静 比喻天下太平。 四纷五落 见“四分五落”。 四分五剖 四分五裂。形容分散,不统一。 四分五落 形容分散零乱。 四分五裂 形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团结,不统一。 四方之志 志:志向。指远大的志向。 亦作“志在四方”。 四方辐辏 〖解释〗比喻四方的人才或货物像车轮上的辐条聚集在毂上那样汇集到一处。 后引申为从各方聚集的意思。 四方八面 到处;各个方面。 四大皆空 四大:古印度称地、水、火风为“四大”。佛教用语。 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一种消极思想。 四冲六达 四通八达的要道。 四冲八达 同“四冲六达”。 四不拗六 指少数人拗不过多数人的意见。 四百四病 谓四肢百体的四时病痛。 泛指各种疾病。 说三道四 形容不负责任地胡乱议论。 室徒四壁 犹言室内空无一物。喻贫穷。 三三四四 犹言三三两两。 三拳不敌四手 比喻人少的敌不过。 3. 有四字成语有哪些 暮四朝三 ①《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原指说法、做法有所变换而实质不变。②比喻反复无常 八万四千 本为佛教表示事物众多的数字,后用以形容极多 楚歌四合 比喻四面被围,陷入孤立危急的困境 楚歌四面 见“楚歌四合” 楚歌四起 见“楚歌四合” 囊括四海 统一全国;包罗天下 家徒四壁 形容家中贫穷,一无所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司马贞索隐引孔文祥云:“徒,空也。家空无资储,但有四壁而已。” 九州四海 犹言天下。泛指全中国 狼烟四起 指四处报警,社会动荡不安 六通四辟 谓上下四方和春秋四时 六通四达 犹四通八达 三病四痛 谓病痛很多 三长四短 ①同“三长两短”。②犹闲话,坏话 三从四德 泛指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 三翻四复 ①多次重复。②犹言反复无常 三翻四覆 多次重复 三反四覆 反复无常 三老四少 ①老少众人。②方言。称参加青帮的人。犹言老少爷们或兄弟爷们 三邻四舍 泛指邻居 三朋四友 谓若干朋友。有时含有贬义 三妻四妾 谓妻妾众多 4. 带四字的成语 捱三顶四 八万四千 巴三览四 巴三揽四 板板六十四 版版六十四 半三不四 臂有四肘 不三不四 差三错四 朝三暮四 楚歌四合 楚歌四面 楚歌四起 倒三颠四 低三下四 颠三倒四 调三惑四 调三窝四 调三斡四 丢三拉四 丢三落四 丢三忘四 放之四海而皆准 放诸四海而皆准 烽火四起 横三竖四 横三顺四 家徒四壁 接三连四 街坊四邻 九州四海 九洲四海 狂三诈四 拉三扯四 狼烟四起 连三并四 连三接四 六通四辟 六通四达 名扬四海 暮四朝三 拿三搬四 囊括四海 偏三向四 骈四俪六 欺三瞒四 牵五挂四 三病四痛 三长四短 三从四德 三翻四复 三翻四覆 三反四覆 三老四少 三邻四舍 三朋四友 三妻四妾 三亲四眷 三清四白 三求四告 三拳不敌四手 三三四四 室徒四壁 说三道四 四百四病 四不拗六 四冲八达 四冲六达 四大皆空 四方八面 四方辐辏 四方之志 四分五裂 四分五落 四分五剖 四纷五落 四海波静 四海承风 四海鼎沸 四海皆兄弟 四海九州 四海飘零 四海升平 四海升平 四海他人 四海为家 四海一家 四海之内皆兄弟 四荒八极 四郊多垒 四角俱全 四脚朝天 四马攒蹄 四面八方 四面出击 四面楚歌 四面受敌 四平八稳 四清六活 四衢八街 四山五岳 四时八节 四时之气 四书五经 四体百骸 四体不勤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四亭八当 四停八当 四通八达 四通五达 四姻九戚 四战之地 四战之国 四肢百骸 四肢百体 四至八道 挑三拨四 挑三豁四 挑三拣四 挑三检四 挑三嫌四 条三窝四 投诸四裔 推三推四 推三阻四 危机四伏 微机四伏 文房四宝 文房四侯 文房四士 文房四物 文房四艺 五湖四海 五零四散 五洲四海 言三语四 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眼空四海 扬名四海 一谦四益 语四言三 再三再四 张三李四 遮三瞒四 志在四方 志在四海 重三迭四 重三叠四 5. 芧组四字词语有哪些 狙公赋芧 狙公赋芧是个典故,出自《庄子·齐物论》,启示是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后引申为反复无常,谴责那些说话办事不负责任的人。 原文: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是乎?” 众狙皆起币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 众狙皆伏而喜。 --------------《列子黄帝》 出处: 传说最早见于郑国思想家列御寇(列子)的一则寓言。后为《庄子 齐物论》所引用: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译文: 宋国有个养猕猴的人,(他)爱猕猴,(所以)养了成群的猕猴。(他)能理解猕猴的意思,猕猴也懂得狙公的心意。(狙公)节省家人的口粮,(以此)满足猕猴的食欲。不久缺少粮食,要限制他们的食量。恐怕猕猴们不听从自己的,先欺骗他们说:“给你们橡子,早上三个,下午四个,够了吗?”所有的猕猴们都跳起来发怒。他不一会儿又说:“给你们橡子,早上四个,下午三个,够了吗?”所有的猕猴们都趴在地上表示高兴。 6. 十一开头的四字成语疯狂猜成语 十的成语 : 五光十色、 十字路口、 十指连心、 一五一十、 十全十美、 神气十足、 十拿九稳、 十世单传、 以一当十、 十年寒窗、 七老八十、 十八般武艺、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五十步笑百步、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八九不离十、 十有八九、 女大十八变、 十恶不赦、 一传十,十传百、 不管三七二十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十八层地狱、 十万八千里
2023-07-14 22:08:591

形容脚踏两只船的诗句

1. 关于脚踏两只船的诗句 关于脚踏两只船的诗句 1.一只脚踩两条船的句子有哪些 1、不要问那些脚踏两只船的人爱不爱你,他一定爱你,否则为什么要脚踏两只船?直接甩你不就完了。 2、在这世上,没有真正痴心的人,两只鸳鸯能厮守到老,是因为只有它们被关在一起。 3、爱人肯定是有缺点,但也不是出轨的借口。有些人心里想要分手,嘴上却要把责任推卸给别人。 4、谈恋爱总是有分手,但这不是脚踏两只船的理由。 5、定要注意那些追你时当宝,分手却逃避的人,他们的心里只有自己。自私,是爱情最大的敌人。 6、爱是当你不考虑你们关系中的感情、同情和浪漫时,发现你依然倾慕他。 7、要知道,对于这些人而言,他们的爱情并不是唯一的,而是有个排行榜,你也许排第一也许排第二,但都不重要,重点是,这个榜单上会有很多人,而且他一个都不想丢。 8、爱情不是唯一的,忠诚才是唯一。 9、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10、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11、爱情风暴起,船翻喂鳖鲨。 12、重来一遍,宁愿思念也不要选择同样的路。 13、我的一切都会让你知道,除了你让我心如刀割。 14、情的一方注定伤的最深,自古痴情终成空。 15、我不敢奢求太多,只想把瞬间当成永远,把现在都变成回忆。 2.形容一脚踏两船诗句 《高凉村妇盼郎归情歌》 日夜望郎郎不归 高高树上果熟齐 人家有夫爬树摘 我夫外出果落泥 日夜盼郎郎不归 水田稻谷已熟齐 人家有夫帮手割 我夫外出自己为 日夜盼郎郎不归 割开禾来田要犁 人家有夫赶牛驶 我家唯有把锄挥 日夜望郎郎不归 五更三点公鸡啼 人家出入成双对 我家话向谁人提 百里寻夫到天光 又到徐闻与海康(地名) 走尽花街和柳巷 谁知夫在鸡婆床(鸡婆指娼妓) 二八鸡婆巧梳妆 洞房夜夜换新郎 一双玉臂千人枕 半点朱唇万客尝 装成一身娇体态 扮做一副假心肠 迎来送往知多少 惯作相思泪两行 一生悲欢恨怨间 劝郎戒嫖把家还 一觉扬州梦应醒 为妻待郎情无限。 3.形容脚踏两条船的词语或俗话有哪些 三心二意、心猿意马、朝三暮四、朝秦暮楚、见异思迁。 1. 三心二意[ sān xīn èr yì ] :又想这样又想那样,犹豫不定。常指不安心,不专一。 出 处: 元·关汉卿《赵盼儿风月救风尘》:“争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 2. 心猿意马[ xīn yuán yì mǎ ]: 心意好像猴子跳、马奔跑一样控制不住。 形容心里东想西想,安静不下来。 出 处:《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卓定深沉莫测量;心猿意马罢颠狂。” 3. 朝三暮四[ zhāo sān mù sì ] :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出 处:《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莫(暮)四。"众狙皆怒。” 4. 朝秦暮楚[ zhāo qín mù chǔ ]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出 处:明·毕魏《竹叶舟》:“因见贵戚王恺;富堪敌国;比太仆更觉奢华;为此我心未免朝秦暮楚。” 5. 见异思迁[ jiàn yì sī qiān ] :迁:变动。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出 处:《管子·小匡》:“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4.中国有没有一句古话叫脚踩两条船 你好! “脚踩两条(只)船”是一句汉语俗语。 最早出自,明·李卓吾《藏书》:“世间道学,好骑两头马,喜踹两脚船。“脚踩两条(只)船”意思为:比喻对事物的认识不清而拿不定主意,或为了投机取巧而跟不同的两个方面都保持关系。 古文说法有:a.清·陈牧《增广留表新集》卷十二:“临事不决,皆由脚踏两船,随风倒柁,何以定大难而剖大疑乎?”b.曾绍山 《粉碎“囚笼”》三:“这次回去,比第一次有了转变,替我们做了一点工作,可是仍然是脚踏两只船,看风头行事。”c.秦兆阳 《在田野上前进》第十章:“ 周世荣 在傍黑前来找他来了。 说了坦白话,承认自己这一年来确实是脚踏两只船,是想先把一部分土地入到社里来试试看。”d.吴晗 《朱元璋传》第三章三:“ 国珍 一面向 西吴 进贡,一面又替元朝运粮,脚踏两只船,左右摇摆。” 亦作“ 脚踩两边船 ”。e.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二五:“ 萧队长 寻思,这人原先胆子小,干啥也是脚踩两边船。” 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2023-07-14 22:09:071

猴子吃板栗是什么意思?

猴子和栗子的故事  先说个故事。原载于《列子·黄帝》,另外一本叫《庄子·齐物论》的书上也有记述:   说宋国有个老人,在家里养了一群猴子,人称“狙公”(“狙”,就是一种猴子)。这位狙公每日里与猴为伴,像老爷爷和小孙子们似的,倒也颇有乐趣。这有点儿类似于时下流行的养“宠物”之风。可是养宠物是需要经济基础的,虽然那群猴子的要求并不高,就爱吃个栗子什么的,可那么一大群猴子每天消耗的栗子也不在少数。狙公本来并不富裕,久而久之,供应就感到困难。狙公想限制猴子们吃栗子的数量,又怕猴崽子们不高兴,于是就想出了一个办法。   一天早上,狙公对猴子们说:“以后,你们吃的栗子由我公平分发,一律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好不好?”猴子们听了,个个嫌少,又跳又闹都不干。于是狙公就又笑着说:“别吵别吵!那就这样吧,一律早上四颗,晚上三颗,怎么样?”猴子们这就高兴了,大家都表示满意。   这个故事就叫做“狙公赋芧”。成语“朝三暮四”也是由此而来。“朝三暮四”、“朝四暮三”,是狙公愚弄猴子们而耍的手段。两者只不过说法不同,实质完全一样,但狙公是在早上宣布这项规定,猴子们只顾眼前多得一颗栗子,就欢迎“朝四暮三”而反对“朝三暮四”,由此说明猴子们目光短浅。  看了这个故事,大概没有人不觉得猴子们够愚蠢。可是,古人编出这么个故事来,肯定不只是为了开开猴子们的玩笑,按照惯例,总归是要给我们一点启示之类。   启示自然也是有的。   说实话,这个故事我知之很久,除了笑笑猴子们够傻、狙公够损,再没想过别的,更没有把它与邮票邮市什么的扯到一块儿,直到一位朋友“一语道破天机”——按他的意思:这两年发行“量少邮品(邮市俗称‘短腿")”,实行“减量”政策,不过是将“朝三暮四”改成了“朝四暮三”罢了。而很多人却因此而欣喜若狂,以为福之将至,实在是有些糊涂。   打个简单的比方:以前每年发30套邮票,平均每套3000万,大家伙儿嫌多骂街;而今每年还是发30套邮票,每套 只有不到2000万,不仅如此,还增发好几套更少的,只有百十来万,大家就不骂了,不仅不骂还一气儿叫好。可要认真算算,现在的邮票所占用的资金量比以前只多不少!   这位朋友在邮政部门供职多年,集邮公司经理一职,也踏踏实实干过那么一阵子,所以个中三味远比我等参得透,而他老兄以亲身经历说出来的话,自然也就比我等挖空心思去揣摩的要“权威”“有趣”得多。   只是像我一般愚钝之辈,本来还欣欣喜喜,一时之间给他说破,顿时觉得自己就是那群傻猴子中的一个,不免尴尬。不过往开了想,也没什么——不都说人是猴子变的吗,谁还能没点儿遗传的劣根性呢?
2023-07-14 22:09:292

人生如戏.请翻译高手将这段文字译为古文

鄙自幼聪颖,而久寻桃源。桃源者,可容鄙之偏性,可领鄙之胸怀。未果。 鄙之初衷,实为得志。然世之艰辛,非比一般。鄙历经磨难,千折百回,终于坚持。 鄙自任天命,然受天之愚弄,欢沮交加。鄙之信仰,在于梦终成真。人生如戏,一语破的。 鄙为鸿鹄,堪称一世!你不选我,那就真的堪称一世了。
2023-07-14 22:09:5815

朝三暮四 这个成语出自什么书中

朝三暮四出自庄周《庄子·齐物论》
2023-07-14 22:10:262

朝三暮四文言文嗯从本文能想到哪一个成语?

朝三暮四这篇古文想到了:朝秦暮楚、朝令夕改、反复无常,变化多端。玩弄手法等成语。
2023-07-14 22:10:471

朝三暮四是什么意思

原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反复无常。有个玩猴子的人拿橡实喂猴子,他跟猴子说,早上给每个猴子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所有的猴子听了都急了;后来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所有的猴子就都高兴了(见于《庄子·齐物论》)。出处:《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莫(暮)四。"众狙皆怒。”例句:他总是朝三暮四,没主心骨。典故《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这里的“狙”指的是猴子,“狙公”为耍猴的人。《列御寇·黄帝篇》也对这则故事进行了详细地扩写,说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人,因为养的猕猴太多而家财匮乏,于是养猕猴的人就打算限制猕猴的食物。他对猴子说,早上给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橡子,猴子大怒,直到他说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才欢喜。这就是“朝三暮四”的故事,意思是实质不变,用改换眉目的方法使人上当。不过现在我们多比喻变卦,反复无常。“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竭尽心力去求“一”,却不知道其本来就是相同的,这就是“朝三”。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在总数上、本质上没有变,都是七个,但顺序不同,对猴子的影响也不一样。
2023-07-14 22:10:571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悦。

他又说:“给你们橡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该够吃了吧?”猴子一听,一个个都趴在地上,非常高兴。
2023-07-14 22:11:253

狙公赋芧文言文翻译

1. 的译文 译文: 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的猕猴成群,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懂得那个人的心意。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 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将要限制猕猴们的食物,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 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注释: 狙(jū)公:养猴子的老头。 解:了解,理解,懂得。 狙:猴子。 意:心意。 得:懂得。 得公之心:了解养猴老人的心思。 损:减。 口:口粮。 充:满足。 欲:欲望,要求。 俄而:一会儿,不久。 匮:缺乏。 限:限制。 恐:恐怕。 驯(xùn):驯服,顺从,听从。引申为服服帖帖。 诳(kuáng):欺骗。 之:代词,它,代指猴子们。 与:给。 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代“你”、“你们”,文中指猴子们。 芧(xù):橡树的果实,俗称“橡实”。 朝:早上。 足:够,足够。 众:所有的。 皆:都。 起怒:一齐生气起来。怒:恼怒,生气。 伏而喜:都很高兴地趴在地上(一般是动物感到满足时的动作)。 扩展资料: 1、《狙公赋茅》赏析 这则寓言的前文与后文作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前文说“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意思是:耗费心思方才能认识事物浑然为一而不知事物本身就具有同一的性状和特点,这就叫“朝三”。 后文说“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译文:因此,古代圣人把是与非混同起来,优游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里,这就叫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 2、《狙公赋茅》寓意 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阐述一个哲学道理,是《庄子·齐物论》中一则重要的寓言故事,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众猴子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猴子们喜怒为用就显得很可笑。 狙公好比是载众生的“大块”而猴子就像是纷乱红尘中的众生。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们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告诫人们要放开计较得失的凡心,因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时的,到最后我们将会发现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 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 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像在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 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2. 楚人养狙(文言文阅读题)原文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 楚 人 养 狙楚有养狙以为(把……作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群狙于(在)庭,使老狙率(率领)以(连词,用在两个动词之前,表承接,无义)之(动词,到、往)山中求草木之实(果实),赋(动词,缴纳)什一(十分之一)以(连词,相当于“来”)自奉.或(有的猴子)不给,则加(施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动词,栽)与(通“欤”,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吾何(为什么)假(本意为“借”,这里引申为“利用”)于(被)彼而为(被)之役(奴役)乎?”言未既(完),众狙皆寤(醒悟).其(指示代词,那)夕,相与(一起)伺(等候)狙公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无义)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到)林中,不复归.狙公卒(最后、最终)馁(饥饿)而死.郁离子曰:“世有以(用)术(权术)使(驱使)民而无道(方法)揆(法度)者,其(表猜测的语气词)如狙公乎?惟(只是)其(他们,指人民)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启发)之,其(他们,指剥削者、统治者)术穷(尽、完)矣.” [说明]①《古文观止读本》上“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一句中漏了一个“何”字.②“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一句中“道”的意思应该理解为“方法”,如“策之不以其道”.[翻译]①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群猴都惧怕他并因此而痛苦,不敢违抗.)②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被他利用又被他奴役呢?)③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世上有用权术驱使人民却没有方法和法度的人,大概就像狙公这样的人吧.)④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只是因为人民迷惑而没有觉醒,一旦有人启发人民,他们的权术就到头了.)[理解]①这是一篇寓言,首先要理解其寓意:剥削统治者用权术奴役人民,必然会遭到人民的反抗,最终落得像狙公那样的下场.(通过养猴子的人残酷剥削猴子,猴子觉醒后群起反抗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对人民群众的残酷剥削与压迫,说明人民一旦觉悟,群起反抗,统治者就只有冻馁而死.)②狙公的形象:狙公象征着那些妄图不劳而获而又残暴愚蠢的剥削者、统治者.③从小猴的角度得到的启示:遇到不公平不合理的事,要勇于反抗.。 3. 朝三暮四文言文全部反翻译.加每句话的意思.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猕猴,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也能够了解那个人的心思.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猕猴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1. 狙公:养猕猴的人. 2. 了解,理解,懂得. 3. 狙(jū):猕猴. 4. 意:心意. 5. 得:懂得. 6. 得公之心:了解他的心思. 7. 损:减少. 8. 家口:家中口粮.口:口粮. 9. 充:满足. 10.欲:欲望,要求. 11.俄而:一会儿,不久. 12.匮:不够. 13.限:减少. 14.恐:恐怕. 15.驯(xùn):驯服,顺从,听从.引申为服服帖帖 16.诳(kuáng):欺骗. 17.与:给. 18.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 19.芧(xù):橡树的果实,俗称“橡栗”. 20.足:够,足够. 21.众:所有的. 22.皆:都. 23.而:表修饰. 24.起而怒:一齐生气起来.怒:恼怒,生气. 25.皆伏而喜:都很高兴而趴在地上(一般是动物感到满足时的动作).伏:降伏,驯顺.引申为服服帖帖. 26.朝:早上. 27.之:代词.指代猕猴们.。 4. 【朝三暮四文言文阅读题朝三暮四【演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 朝三暮四【选文】宋有狙公者①,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能得公之心.损其家口②,充狙之欲③.俄而匮焉④,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⑤,先诳之曰⑥:“与若芧⑦,朝三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注释】①狙——音居(jū),猕猴,一种猴子的名称.② 损——损失,减少的意思.家口——本意是人口,这里是家里的粮食的意思,口粮.③充——充实,这里是满足的意思.④俄——俄顷,不久的意思,表示时间短暂.匮——音(kuì),缺乏,不够的意思.⑤驯——音(xùn),驯服,顺从的意思.⑥诳——音(kuáng),欺骗,瞒哄的意思.⑦若——文言文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的意思.芧——音(xù),橡实,一种粮食.成玄英疏:“芧,橡子也,似栗而小也.”【演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损其家口,充狙之欲(减少) B.俄而匮焉,将限其食(缺乏)C.先诳之曰(欺骗) D.与若芧,朝四而暮三(和,同,介词)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爱狙,养之成群 B.能解狙之意C.先诳之 D.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指代的内容(1)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2)俄而匮焉,将限其食( )4、翻译句子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5.解释成语的本义和今义朝三暮四6.这则寓言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
2023-07-14 22:11:341

狙公赋芧的故事

相信大家对狙公赋芧和百感交集这两成语都不陌生,但是它们的由来恐怕很多读者都不知道吧。下面就由我为大家分享这两个成语背后的故事。   (一)狙公赋芧 宋国有一个养猴的老头,喜欢猴子,把它们成羣养着,他可以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可以理解老头的心意。养猴的老头(以下简称“他”)(宁可)减少他的家人的食物(也要去)满足猴子的需求。 (然而过了)不久,(他家里)的粮食缺乏了,(他)将限定猴子的食物(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橡实,早上三颗然后晚上四颗,够吗?”猴子们都站了起来并且(十分)恼怒。他又说:“给你们橡实,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该)够(吃)了吧?”猴子都(非常)高兴然后(一个个都)趴在地上。 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阐述一个哲学道理,是《庄子·齐物论》中一则重要的寓言故事,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众猴子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猴子们喜怒为用就显得很可笑。狙公好比是载众生的“大块”而猴子就像是纷乱红尘中的众生。
2023-07-14 22:11:441

《庄子》朝三暮四译文

·译文宋朝有个养猴子的人, 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猕猴,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也能够了解那个人的心思。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猕猴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2023-07-14 22:11:523

狙公译文

原文:楚有养狙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译文:楚地有以养猴为生的人,楚人称他们为狙公。白天必定在庭院将猴子分成组,让老猴子率领(它们)到山里去,采摘草木的果实,缴纳十(而只能)取其一自己享用。有的交不足,就施以鞭杖。群猴都惧怕并因此而痛苦,不敢违抗。一天,有一只小猴子对众猴子说:“山上的果实是狙公栽种的吗?”(回答)说:“不是,天生的。”(小猴子)说:“然而我等(就要)被他利用而被他役使吗?”(小猴子的)话还没说完,众猴子都醒悟过来。那天晚上,它们一起等狙公就寝后,打破栅栏和木笼,拿取它们积蓄(的果实),互相帮扶着进入树林之中,不再回去了。狙公最终饥饿而死。
2023-07-14 22:12:104

狙公赋芧的俄而是什么意思

俄而的意思是不久,不一会儿。俄而匠焉,将限其食。(不久粮食不够了,狙公限制它们的食量。) 俄而曰:“与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 (不一会儿狙公说:“我给你们橡果,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够了么?)。。。  词语拼音:é ér  词语解释: 〈书〉不久;一会儿:~日出,光照海上;近义词:忽而、未几、既而、少顷、俄顷、须臾、顷刻 。。。 (百度百科) 欢迎追问,望采纳!
2023-07-14 22:12:291

文言文朝三暮四

1.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 全部 原文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选自《庄子·齐物论》 翻译 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猕猴,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也能够了解那个人的心思。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猕猴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注释 1. 狙公:养猕猴的人。 2. 解:了解,理解,懂得。 3. 狙(jū):猕猴。 4. 意:心意。 5. 得:懂得。 6. 得公之心:了解他的心思。 7. 损:减少。 8. 家口:家中口粮。口:口粮。 9. 充:满足。 10.欲:欲望,要求。 11.俄而:一会儿,不久。 12.匮:不够。 13.限:减少。 14.恐:恐怕。 15.驯(xùn):驯服,顺从,听从。引申为服服帖帖 16.诳(kuáng):欺骗. 17.与:给。 18.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 19.芧(xù):橡树的果实,俗称“橡栗”。 20.足:够,足够。 21.众:所有的。 22.皆:都。 23.而:表修饰。 24.起而怒:一齐生气起来。怒:恼怒,生气。 25.皆伏而喜:都很高兴而趴在地上(一般是动物感到满足时的动作)。伏:降伏,驯顺。引申为服服帖帖。 26.朝:早上。 27.之:代词。指代猕猴们。 2. 文言文朝三暮四的全文翻译 翻译: 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人,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们也能够了解宋公的心思。 那人减少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猴子们的欲望。 然而过了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猴子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们不听从自己,就先瞒哄猕猴们:“(我)给你们橡粟,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吗?”猴子们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橡粟,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够吗?”猴子们听后都服服帖帖了。 《朝三暮四》原文: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 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本文出自战国·庄周《庄子·齐物论》,记载了狙公赋芧的故事,意思是实质不变,用改换眉目的方法使人上当。 不过现在我们多比喻变卦,反复无常。 《齐物论》是《庄子·内篇》的第二篇。 全篇由五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连珠并列组成,故事与故事之间虽然没有表示关联的语句和段落,但内容上却有统一的主题思想贯穿着,而且在概括性和思想深度上逐步加深提高,呈现出一种似连非连、若断若续、前后贯通、首尾呼应的精巧结构。 作者简介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姓庄,名周,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 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3. 朝三暮四的文言文及答案 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 能解狙之意,狙亦 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先诳之曰:“与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从狙皆伏而喜。 宋朝有个叫狙公的人,喜欢猴子,成群的养它们(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知道他的意思.(狙公)减少家里的口粮来满足猴子的食欲.不久(粮食)不够了,打算限制猴子的食量,担心猴子们将不驯服与自己先骗它们说:"给你们橡果,早上四颗晚上三颗,满足吗?"猴子们都高兴地拜倒在地上. 注释 狙——音居,猕猴,一种猴子的名称。 损——损失,减少的意思。 家口——本意是人口,这里是家里的粮食的意思。 充——充实,这里是满足的意思。 俄——俄顷,不久的意思,表示时间短暂。 匮——音溃,缺乏,不够的意思。 驯——音寻,驯服,顺从的意思。 诳——音狂,欺骗,瞒哄的意思。 若——文言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的意思。 茅——音叙,橡实,一种粮食。 评点 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揭露狙公于弄的骗术,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 但是后来,这个故事的意义有了些变化,被引申为反复无常,用来谴责那种说话、办事经常变卦、不负责任的人。 4.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 朝三暮四是中国的成语、寓言、典故,源于《庄子·齐物论》。 原文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注释: 狙——音居(jū),猕猴,一种猴子的名称。 损——损失,减少的意思。e69da5e887aa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62356163 家口——本意是人口,这里是家里的粮食的意思。 充——充实,这里是满足的意思。 俄——俄顷,不久的意思,表示时间短暂。 匮——音溃(kuì),缺乏,不够的意思。 驯——音训(xùn),驯服,顺从的意思。 诳——音狂(kuáng),欺骗,瞒哄的意思。 若——文言文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的意思。 芧——音叙(xù),橡实,一种粮食。成玄英疏:“芧,橡子也,似栗而小也。” 诗文翻译 宋国有一个很喜欢饲养猴子的人,人们叫他狙公。他家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 他宁可减少全家的食用,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然而过了不久,家里越来越穷困了,打算减少猴子吃橡子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的橡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吃了吗?”猴子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橡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该够吃了吧?”猴子一听,一个个都趴在地上,非常高兴。 5. 文言文 朝三暮四 原文: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 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翻译 宋国有一个很喜欢饲养猴子的人,人们叫他狙公。他家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 他宁可减少全家的食用,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然而过了不久,家里越来越穷困了,打算减少猴子吃橡子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的橡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吃了吗?”猴子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橡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该够吃了吧?”猴子一听,一个个都趴在地上,非常高兴。 6. 文言文《朝三暮四》翻译全文 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猕猴,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也能够了解那个人的心思.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猕猴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2023-07-14 22:12:361

狙公是什么人物?

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宋国人。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粟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的粟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出处:出自《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翻译:养猴人给猴子分粟子,说:“早上分给三个,晚上分给四个”。猴子们听了非常愤怒。养猴人便改口说 :“那么就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吧。”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
2023-07-14 22:12:421

朝三暮四是什么意思

女人花心,朝三暮四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很多人都是会想要知道女人朝三暮四是什么意思,实际上,朝三暮四的女人非常好分辨,平常常喜爱和异性朋友在一起,在男人眼前装作是个柔弱的女人。这类女性,实质上全是水性扬花。对朝三暮四的女性而言,他们了解朝三暮四是什么意思,但通常不可以融入平淡的生活,他们看待情感一直爱慕虚荣,正是因为如此,这种女性才会常常换男友。
2023-07-14 22:12:581

四个字的文言文题目

滥竽充数 画蛇添足 山川之美 晏子使楚 买椟还珠 夸父逐日 女娲补天 小石潭记 捕蛇者说 醉翁亭记 狙公赋芧 乌贼求全 循表夜涉 引婴投江 刻舟求剑 愚人食盐 杨布打狗 鲁人执竿 颜回好学 薛谭学讴 陶侃惜谷
2023-07-14 22:13:321

朝三暮四的拼音

朝三暮四[zhāosānmùsì]基本释义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贬义出处《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莫(暮)四。"众狙皆怒。”
2023-07-14 22:13:413

狙公能顺利的让具有怒转喜是因为什么

因为猴子认为早上得4颗晚上得3颗得得比较多 人:狡猾,用骗术骗人 猴子:脑子不会转弯,愚笨
2023-07-14 22:13:481

庄子《齐物论》该怎样理解?

“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本篇的主旨。全文大体分成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至“怒者其谁邪”,从子綦进入无我境界开篇,生动地描写大自然的不同声响,并且指出它们全都出于自身。第二部分至“吾独且奈何哉”,推进一步描述社会各种现象和人的各种不同心态,并指出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又都是出自虚无。第三部分至“此之谓以明”,说明是非之争并没有价值。万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也有其统一的一面;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而且都在向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转化。从这一意义说,万物既然是齐一的,那么区别是与非就没有必要,才智也就成了没有价值的东西。第四部分至“此之谓葆光”,进一步指出大道并不曾有过区分,言论也不曾有过定论,人们所持有的是非与区分并非物之本然,而是主观对外物的偏见,物、我一体,因而是非无别,容藏于一体。第五部分至“而况利害之端乎”,从忘物才能齐物入手,说明认识事物并没有什么绝对客观的尺度,因而人的言论也就没有确定是非区别的必要。第六部分至“故寓诸无竟”,借寓言人物之口阐述齐物与齐论的途径,即忘掉死生、忘掉是非,把自己寄托于无穷的境域,从而遨游于尘埃之外,这也就进一步说明物之不可分、言之不可辩。余下为第七部分,通过两个寓言故事表明“无所凭依”和物我交合、物我俱化的旨意。“齐物”与“齐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又一重要方面,与“逍遥游”一并构成庄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主体。庄子看到了客观事物存在这样那样的区别,看到了事物的对立。但出于万物一体的观点,他又认为这一切又都是统一的,浑然一体的,而且都在向其对立的一面不断转化,因而又都是没有区别的。庄子还认为各种各样的学派和论争都是没有价值的。是与非、正与误,从事物本于一体的观点看也是不存在的。这既有宇宙观方面的讨论,也涉及到认识论方面的许多问题,因而在我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篇文充满辩证的观点,但也经常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须得细加体会和分析。个人见解:世间万物本来不同,但却能相容于天地之间.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生出种种成见,由成见划分出是非彼此,为坚持是非,彼此你争我斗,互不相容,终生役役迷失自我.人的真正解放在于消除一切成见,以开放的胸怀包容万物,与天地并生,与万物同存.
2023-07-14 22:13:582

道通为一

庄子总是很高妙。他说“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如果为读书而读书,就不算真正爱书。真正爱书就是兴之所至,书人合一。读书明理而不自知。知行合一而不自是。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他以猴子为例,我们读之大笑。殊不知,我们便是那猴子。 读庄子,提醒我们要经常反思。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有什么好计较的,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开开心心,面对一切。 你是你的一切。站在对面看看自己,好丑陋。一笑。
2023-07-14 22:14:061

朝三暮四是什么意思

1、释义: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2、出处:《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扩展资料朝三暮四典故《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这里的“狙”指的是猴子,“狙公”为耍猴的人。“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竭尽心力去求“一”,却不知道其本来就是相同的,这就是“朝三”。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在总数上、本质上没有变,都是七个,但顺序不同,对猴子的影响也不一样。
2023-07-14 22:14:151

朝三暮四成语故事_成语“朝三暮四”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朝三暮四成语故事_成语“朝三暮四”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拼音】朝三暮四zhāosānmùsì   【释义】 1.(古意)指聪明人善于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2.(今意)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或者用来比喻花心,想得太多。   【出处】庄周《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   【主人公】   【反义词】墨守成规、一尘不变、以一贯之、从一而终。   【近义词】反复无常、朝令夕改、变化多端、朝秦暮楚。   【成语故事】   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猕猴,他能理解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也能够了解那个人的心思。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猕猴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2023-07-14 22:14:221

《庄子》中化出的成语有哪些

出自《庄子》及其注解的成语有:扶摇直上、鹏程万里——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御风而行——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越俎代庖——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大相迳庭、不近人情——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肌肤胜雪——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形如槁木——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大言炎炎——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朝三暮四——狙公赋芧,曰:『朝三而莫四。』众狙皆怒。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游刃有余——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余地矣。踌躇满志——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旁门左道——故此皆多骈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盗亦有道——故跖之徒问跖曰:「盗亦有道乎?」唇亡齿寒——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人人得而诛之——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 独来独往——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善始善终——善夭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莫逆之交——四人相视而笑,莫逆於心,遂相与为友。唯命之从——父母於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冥冥之中——冥冥之中,独见晓焉。 勃然作色——谓己道人,则勃然作色。虚与委蛇——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谁何,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不徐不疾、得心应手——斲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应於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於其间。相濡以沫——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 吐故纳新——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见笑大方——吾非至於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於大方之家。井蛙之见——井蛙不可以语於海者,拘於虚也。夜以继日——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望洋兴叹——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何罪之有——然且不免於罔罗机辟之患,是何罪之有哉?君子之交淡若水——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亦步亦趋——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哀莫大於心死——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失之交臂——吾终身与女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不知天高地厚——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化腐朽为神奇——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无所不在——庄子曰:「无所不在。」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於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捉襟见肘——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分庭抗礼——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夫子犹有倨敖之容。变化无常——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大同小异——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叶公好龙——叶公子高之好龙,雕文画之,天龙闻而示之,窥头于匾,施尾于堂,叶公见之,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其似龙非龙也。对牛弹琴——庄子郭象注:“是犹对牛鼓簧耳。”能者多劳——巧者劳而智者忧。螳臂挡车——女不知夫螳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小巫见大巫——小巫见大巫,拔茅而起,此其终身弗如也。支离破碎——夫支离其形者。每况愈下——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也,每下愈况。沉鱼落雁——毛嫱丽姬,人自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梁国蒙县人。六国时,为漆园吏,与魏惠王、齐宣王、楚威王同时,齐楚尝聘以为相,不应。庄子按照老子学说的要旨,著书十余万言,以逍遥自然无为齐物为主理。 庄子是道家中心人物,使道家真正成为了一个家派与儒墨鼎足而三。《庄子》全本三十三篇(郭本)由庄子门徒编著而成。
2023-07-14 22:14:281

“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现在用来比喻什么?

【zhāo sān mù sì 】“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现在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指用玩弄的手法去欺骗人。《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莫(暮)四。"众狙皆怒。”朝三暮四的李明经常欺骗女孩子。你一会儿要学画画,一会儿又要学摄影,不正是朝三暮四的态度吗?一会儿想学英语,一会儿想学日语,这样朝三暮四,很可能一门都学不好。你一会儿学英文,一会儿又改学钢琴,这样朝三暮四,很可能一样也学不好
2023-07-14 22:14:362

《庄子》里面的成语

贻笑大方,望洋兴叹,庖丁解牛,安知鱼乐,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标新立异,朝三暮四,无中生有,东施效颦螳臂挡车,呆若木鸡,枯鱼之肆,盗亦有道,鹏程万里鹏程万里,每况愈下,越俎代庖 ,御风而行,运斤成风夏虫朝菌,绰约多姿, 尘垢秕穅,大而无当 ,断发文身,跳梁小丑 ,槁木死灰 ,沉鱼落雁 ,存而不论 ,随者唱喁 ,目无全牛 ,游刃有余 踌躇满志 执而不化 ,肝胆楚越, 善始善终 ,虫臂鼠肝,不死不生, 虚与委蛇 , 骈拇枝指 ,井蛙之见, 黄钟大吕,不钩不绳,何罪之有,探囊胠箧 , 尸居龙见, 窈窈冥冥 ,辞不获命,洋洋大观 ,百余重研,播穅眯目,谬悠之说 ,变化无常 扶摇直上、鹏程万里——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御风而行——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越俎代庖——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大相迳庭、不近人情——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 肌肤胜雪——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 形如槁木——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大言炎炎——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朝三暮四——狙公赋芧,曰:『朝三而莫四。』众狙皆怒。 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游刃有余——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余地矣。 踌躇满志——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旁门左道——故此皆多骈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 盗亦有道——故跖之徒问跖曰:「盗亦有道乎?」 唇亡齿寒——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 人人得而诛之——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 独来独往——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 善始善终——善夭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 莫逆之交——四人相视而笑,莫逆於心,遂相与为友。 唯命之从——父母於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 冥冥之中——冥冥之中,独见晓焉。 勃然作色——谓己道人,则勃然作色。 虚与委蛇——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谁何,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 不徐不疾、得心应手——斲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应於 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於其间。 相濡以沫——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 吐故纳新——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 见笑大方——吾非至於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於大方之家。 井蛙之见——井蛙不可以语於海者,拘於虚也。 夜以继日——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 望洋兴叹——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何罪之有——然且不免於罔罗机辟之患,是何罪之有哉? 君子之交淡若水——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亦步亦趋——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哀莫大於心死——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失之交臂——吾终身与女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 不知天高地厚——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 化腐朽为神奇——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无所不在——庄子曰:「无所不在。」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於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捉襟见肘——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 分庭抗礼——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夫子犹有倨敖之容。 变化无常——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 大同小异——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 叶公好龙——叶公子高之好龙,雕文画之,天龙闻而示之,窥头于匾,施尾于堂,叶公见 之,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其似龙非龙也。 对牛弹琴——庄子郭象注:“是犹对牛鼓簧耳。” 能者多劳——巧者劳而智者忧。 螳臂挡车——女不知夫螳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小巫见大巫——小巫见大巫,拔茅而起,此其终身弗如也。 支离破碎——夫支离其形者。 每况愈下——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也,每下愈况。 沉鱼落雁——毛嫱丽姬,人自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
2023-07-14 22:15:061

四字成语夫子

1. 禹字的四字成语 禹字的四字成语只有4个: 1、禹惜寸阴 yǔ xī cùn yīn 【解释】指禹勤于治水,爱惜光阴之事。 2、大禹治水 dà yǔ zhì shuǐ 【解释】禹:三皇五帝时中原的领袖。大禹治理水患为百姓谋福。 【结构】主谓式成语 【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过门不入 【例句】你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吗? 3、贡禹弹冠 gòng yǔ tán guān 【解释】指贡禹与王吉(字子阳)友善,见其在位,亦愿为官。比喻乐意辅佐志向相同的人。 【出处】《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 【结构】主谓式成语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志趣相投 【近义词】弹冠相庆 【例句】人之相知,贵相知心。王阳在位,~。 ◎清黄宗羲《与陈介眉庶常书》 4、禹行舜趋 yǔ xíng shùn qū 【解释】原指仅模仿圣贤之外表而不注意内在的品德修养。后亦用以形容举止循规蹈距。 【出处】《荀子·非十二子》:“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杨倞注:“但宗圣人之威仪而已矣。” 【结构】联合式成语 【用法】作定语;指模仿 【例句】彼见夫盛名鼎鼎之先辈,明目张胆以为乡党自好者所不为之事,而其受社会之崇拜,享学界之尸祝自若也,则更何必自苦以强为~之容也。 ◎梁启超《论私德》 2. 与庄子有关的四字成语 出自《庄子》及其注解的成语有: 扶摇直上、鹏程万里——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御风而行——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越俎代庖——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大相迳庭、不近人情——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 肌肤胜雪——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 形如槁木——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大言炎炎——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朝三暮四——狙公赋芧,曰:『朝三而莫四。』众狙皆怒。 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游刃有余——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余地矣。 踌躇满志——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旁门左道——故此皆多骈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 盗亦有道——故跖之徒问跖曰:「盗亦有道乎?」 唇亡齿寒——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 人人得而诛之——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 独来独往——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 善始善终——善夭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 莫逆之交——四人相视而笑,莫逆於心,遂相与为友。 唯命之从——父母於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 冥冥之中——冥冥之中,独见晓焉。 勃然作色——谓己道人,则勃然作色。 虚与委蛇——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谁何,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 不徐不疾、得心应手——斲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应於 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於其间。 相濡以沫——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 吐故纳新——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 见笑大方——吾非至於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於大方之家。 井蛙之见——井蛙不可以语於海者,拘於虚也。 夜以继日——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 望洋兴叹——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何罪之有——然且不免於罔罗机辟之患,是何罪之有哉? 君子之交淡若水——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亦步亦趋——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哀莫大於心死——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失之交臂——吾终身与女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 不知天高地厚——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 化腐朽为神奇——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无所不在——庄子曰:「无所不在。」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於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捉襟见肘——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 分庭抗礼——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夫子犹有倨敖之容。 变化无常——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 大同小异——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 叶公好龙——叶公子高之好龙,雕文画之,天龙闻而示之,窥头于匾,施尾于堂,叶公见 之,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其似龙非龙也。 对牛弹琴——庄子郭象注:“是犹对牛鼓簧耳。” 能者多劳——巧者劳而智者忧。 螳臂挡车——女不知夫螳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小巫见大巫——小巫见大巫,拔茅而起,此其终身弗如也。 支离破碎——夫支离其形者。 每况愈下——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也,每下愈况。 沉鱼落雁——毛嫱丽姬,人自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 3. 孔子说过的四字词语急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故事 (1)至圣先师 (2)有教无类 (3)见贤思齐 (4)慎终追远 (5)举一反三 (6)温故知新 (7)见义勇为 (8)怨天尤人与孔子有关的成语故事 韦编三绝:孔子年老时,回家乡编书和讲学,工作挺忙的,但仍坚持学习。 有一次,他得到一部《周易》。这是一部最难懂的古书。 孔子决心要读懂弄通。他把几十斤重的《周易》抱回家去,一遍不懂,来二遍,三遍,因为读的遍数多了把串联竹木简的牛皮带子都磨断多次,换了多次新带子。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故事编为一句成语,叫做“韦编三绝”,以此形容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孔孟之道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故事(1)至圣先师 (2)有教无类 (3)见贤思齐 (4)慎终追远 (5)举一反三 (6)温故知新 (7)见义勇为 (8)怨天尤人 ■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 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地谈着 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 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不舍昼夜: 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时间就是财富啊!■道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道德良好.孔子在鲁国当了几任官,他在任之时,鲁国政治有了极大改良:卖东西不讨价还价;掉了东西不必惊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为已有.■登堂入室:表示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 无聊!" 孔子的众弟子一听老夫子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子路的看法和态度,越来越鄙视他.两个启示:在别人家里最好安份些; 对于头儿,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道听途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同途) 意为:从道路上听来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是要不得的.有很多类似的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的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 是我们自己太脆弱太轻信还是网络里情绪的煽动太容易?要警惕啊!■发愤忘食:形容学习努力,工作勤奋.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 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鸣鼓而攻:形容声讨犯罪的人.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 论语.先进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胜人少,以强凌弱的风格早已定型.你的社会关系如何? 你有硬梆梆的后台吗?你的朋友多吗? 如果没有,可得小心行事,洁身自好呀!■以强凌弱:凭借强力欺负弱小.跖,一奴隶起义首领,士大夫蔑称起义者为盗.孔子想游说盗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胆找了他,不料惹来盗跖一阵乱骂,骂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脸色如土,满怀感羞啊! 来,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烦的人们有机会了,跟着盗跖英雄一起骂:"你这死夫子,你不劳动却吃得香,不纺织却穿得好,整日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举,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贵,你就天下最大的盗.尧,舜兴起后,设立百臣,商流放国君,周武王杀死商纣,从此社会都是以强凌弱.你所说的那一套,是我所唾弃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钻营,虚伪巧诈的东西.天下人为啥不叫你盗丘,而叫我盗跖!你这个罪大恶极的人,赶快滚回去,不然,我将用你的肝拿来加菜配酒吃了哈!" ■东家之丘:比喻不认识身边著名人物.孔子名丘,老家山东,几千年来几乎无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时,并没有如此名气.[[孔子家语]]说:孔子的西邻住着一老头,却不是邻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会直。 4.
2023-07-14 22:1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