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是什么意思

2023-07-15 09:31:52
西柚不是西游

 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身份低微;鄙:地处偏远。与今义不同。

  1、出处原文

  《前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译文

  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卑微鄙陋,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动奋发,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3、《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此后故乡只

这里的卑鄙,可不是咱们现在所说的,卑鄙小人的意思,而是指个人出生比较卑微。

望采纳,谢了。

小菜G的建站之路

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身份低微;鄙:地处偏远。与今义不同。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翻译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翻译是:“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驾来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此句出自三国时期·诸葛亮《出师表》,原文节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翻译: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驾来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将领士兵,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出师表》赏析《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由于此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具体地说,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出师表
2023-07-14 21:17:471

“先帝不以臣卑鄙”怎么翻译?

1)出自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之《出师表》2)【原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3)【译文】先帝不认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当时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4)【字词解释】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身份低微;鄙:地处偏远。与今义不同。5)《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2023-07-14 21:18:091

先帝不以臣卑鄙后五句?

,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相关标签
2023-07-14 21:18:182

先帝不以臣卑鄙是什么意思

先帝不以臣卑鄙释义: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
2023-07-14 21:18:262

先帝不以臣卑鄙翻译

先帝不以臣卑鄙的意思是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原文选段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该句出处 该句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 《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227年)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克服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 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洛阳);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多以四字句行文。 创作背景 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汉建兴元年(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建兴五年(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藏器待时。建安十二年(207年)十月,刘备三顾茅庐,始出。诸葛亮对他纵谈天下形势,并建议刘备联合孙权,抗拒曹操,以益州为基地,兴复汉室,此后一直佐刘备。建安十三年即联孙权,在赤壁打败曹操,取得荆州,西取益州,建立蜀汉,拜为丞相。建兴元年(223年)刘备死后,后主刘禅袭位,诸葛亮尽心托孤,被封为武乡候,主持朝政。诸葛亮志在北伐,于是东连孙吴,南收孟获,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武侯集》。
2023-07-14 21:18:341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什么意思?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的意思——“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驾来看我。”【作品出处】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历史上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出师表以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凉州,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作品原文】出师表/前出师表[ 魏晋 ] 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作品译文】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指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不应有所不同。如有作恶违法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心志忠贞纯洁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商讨,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的好处。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他很有才能,因此众人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禁军营中的事,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未尝不叹息而痛恨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善良、守节不逾的大臣,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驾来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将领士兵,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写作背景】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以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忠心。《出师表》传世有二,为《前出师表》,另有《后出师表》。因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出散关前,给刘禅又上一表,即为《后出师表》。【作品赏析】《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3]三国时期,曹魏国力最强,孙吴次之,而蜀汉最为弱小。当刘备病卒于白帝城(今重庆奉节县东)时,他留给诸葛亮的是内外交困的局面和一个年幼无知、扶不起来的接班人。在这种危难关头,诸葛亮以丞相府的名义承担了蜀汉的全部实际责任,对内严明法纪,奖励耕战;对外安抚戎羌,东联孙吴,积极准备北伐曹魏。经过几年的努力。蜀国力量有所加强,呈现“国以富饶”“风化肃然”的局面,于是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以图中原。就当时形势分析,且不说蜀魏两国实力悬殊,仅“劳师以袭远”这种策略也是兵家之大忌,但诸葛亮仍坚持铤而走险,(先后六次统兵伐魏)并表现出百折不回的意志,其根本原因是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是先主刘备的遗愿。后主刘禅尽管昏庸无志,诸葛亮还要竭忠尽智地辅佐他,尽管刘备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诏,他也不存半点僭越之心,因为后主是先主的遗孤。“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读葛亮出师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后半生全部活动的精神力量。《出师表》正是在淋漓尽致地解剖了这种精神的实质从而表现出这位社稷之臣的全部品格这一点上,显示了它独特而巨大的感染力。诸葛亮的忠肝义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精神,在封建社会里被视为臣子的大节,普遍受到推崇:而当国家处于危难关头,这种精神更焕发出强大的感召力,如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所赞颂的“时穷节乃现”,“鬼神泣壮烈”,一封奏疏能千百年被视为“至文”而流传不朽,主要原因在这里。由于此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具体地说,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清朝丘维屏说“武侯在国,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时叮咛痛切言之,明白剀切中,百转千回,尽去《离骚》幽隐诡幻之迹而得其情。”屈原是在遭谗毁、被放逐的处境中写出《离骚》的,因而采取幽隐诡幻的表现手法。诸葛亮处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师表》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此文有大量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诸葛亮的提炼,后来都用为成语,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言)”等。【作者简介】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藏器待时。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三顾茅庐,始出。诸葛亮对他纵谈天下形势,并建议刘备联合孙权,抗拒曹操,以益州为基地,兴复汉室,此后一直佐刘备。建安十三年即联孙权,在赤壁打败曹操,取得荆州,西取益州,建立蜀汉,拜为丞相。公元223年刘备死后,后主刘禅袭位,诸葛亮尽心托孤,被封为武乡候,主持朝政。诸葛亮志在北伐,于是东连孙吴,南收孟获,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武侯集》。
2023-07-14 21:18:411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先帝(刘备)不认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不惜降低自己的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我住的草庐里来探望我. ——诸葛亮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前给刘禅的《出师表》中写出这句话.)
2023-07-14 21:19:531

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是什么意思

尽干些见不得人的事,背后搞鬼,落井下石,凡是不光明正大的事都属于卑鄙无耻。
2023-07-14 21:20:027

出师表中 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怎么解释?

.这样的话“先帝不以臣卑鄙”里的“卑鄙”就是两个词,“卑”是地位低下,出身卑微的意思,而“鄙”呢,则为“目光短浅,庸俗,浅陋”的意思 整句意思是说: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微(卑)、见识浅薄(鄙) 所以 那个 《以》 是 《因为》 的 意思
2023-07-14 21:20:451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的意思

先帝不因为我的出生卑微(鄙:在本文中是身份"卑微"的意思,而<<曹刿论战>>里的鄙才是"见识短浅"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是"卑鄙,行为无耻"的意思)不惜降低自己的身份屈尊,多次来草庐拜访我("三"在古语中有"多次"的意思,所以"三顾茅庐"一事也有"多次拜访"之意)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
2023-07-14 21:20:521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句话是什么的历史典故?谢谢啦!!!

三顾茅庐
2023-07-14 21:21:126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全诗翻译。

意思是: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出处: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出师表》。节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翻译: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地位、身份低微,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动奋发,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扩展资料: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清朝丘维屏说“武侯在国,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时叮咛痛切言之。”屈原是在遭谗毁、被放逐的处境中写出《离骚》的,因而采取幽隐诡幻的表现手法。诸葛亮处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师表》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
2023-07-14 21:21:261

先帝不以臣卑鄙与不以物喜中的以字意思和用法相同吗

一样
2023-07-14 21:21:423

出师表原文全篇带拼音朗读

出师表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带拼音的:第一页第二页第三页第四页最后附上朗读视频,请君倾听https://haokan.baidu.com/v?pd=
2023-07-14 21:21:491

“先帝不以臣卑鄙”的“以”是什么意思

首先,必须知道古文里多是单音节词语,而现代汉语里多为双音节词语。这样的话“先帝不以臣卑鄙”里的“卑鄙”就是两个词,“卑”是地位低下,出身卑微的意思,而“鄙”呢,则为“目光短浅,庸俗,浅陋”的意思整句意思是说: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微(卑)、见识浅薄(鄙)所以那个《以》是《因为》的意思
2023-07-14 21:22:231

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一句 主要表达什么意思

我本是平民百姓,在南阳亲自耕种田地。在此乱世生存,也不求在诸多诸侯里显名露姓。表现了诸葛亮本来是想过平凡的日子,不想参与天下争夺之事。
2023-07-14 21:22:325

出师表的内容是什么

《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要哪个?“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是《前出师表》,《后出师表》是否是诸葛亮写的,颇有争议。
2023-07-14 21:23:0610

“先帝不以臣卑鄙”的“以”是什么意思

以:因为。出自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所作《出师表》,原文选段: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译文: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卑微鄙陋,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动奋发,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蜀汉建兴元年(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建兴五年(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思想主题: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全文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出师表
2023-07-14 21:23:301

《出师表》全文拼音以及音调

《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出师表(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翻译) 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然而朝中官员在首都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面舍生忘死,是因为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厚待,想要在陛下身上报恩啊。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啊! 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如果有作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做了好事对国家有贡献的,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朝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 侍中侍郎敦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都忠诚纯正,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以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实行,就一定能够补救缺点,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 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和他商量,就一定能够使军中团结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安排。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遗憾的。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优秀、以死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隆便为时不远了。 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先帝不嫌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向我询问当代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挫折,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命令以来,早晚忧虑叹息,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有损于先帝的明察,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该勉励三军,率领他们北上平定中原。我希望能够奉献平庸的才能,去铲除那些奸邪凶恶的敌人,振兴汉朝,迁回旧都洛阳。这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至于考虑朝中政事是否可行,毫无保留地向陛下提出忠诚的劝谏,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如果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就应当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职,指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征询治国的良策,认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的遗命。我接受您的恩泽,心中非常激动。 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流下泪水,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这么多字你不会都不认识吧,不会的可以查字典。)
2023-07-14 21:23:461

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 怎么翻译

先皇不嫌弃臣出身卑微,放下高贵的身份亲自前往
2023-07-14 21:23:553

臣本布衣

我本来就是个老百姓...
2023-07-14 21:24:2411

不加标点前后出师表繁体字

2023-07-14 21:24:502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什么句式?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倒装句句式。“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自文言文《前出师表》,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翻译:先帝开创统一天下的大业没有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一分为三,蜀汉处境艰难,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存亡难料的关键时期啊。然而侍卫大臣在皇宫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战场上舍生忘死,这都是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要报答给陛下。陛下的确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弘扬有志之士的气概,不应过分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臣子忠言劝谏的道路。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奖惩他们的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不同。如果有作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或尽忠做善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评定他们的奖惩,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偏袒、有私心,使朝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都忠诚无二,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给予陛下。我认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再实行,就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的成效。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端正,通晓军事,在从前试用的时候,先帝称赞他有才能,所以大家商量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和他商量,就一定能够使军中团结和睦,好的差的各得其所。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汉朝前期之所以能够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汉朝后期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优秀、以死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望在诸侯中扬名显达。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反而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当时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正赶上兵败,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接受命令,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任命以来,早晚忧虑叹息,担心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有损于先帝的英明,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该勉励并率领三军北上平定中原。我希望竭尽我有限的才能,去铲除那些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室,迁回旧都洛阳。这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理事务斟情酌理,有所兴革,进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如果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就应当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职,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征询治国的良策,识别、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的遗命。(如果您能这么做,那)我就感恩戴德感激不尽了。现在我将要远离陛下,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流泪不止,不知道说了些什么。倒装句:为了强调、突出等词语的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叫做倒装句。在倒装句中,颠倒了的成分可以恢复原位而句意基本不变,句法成分不变。倒装句有以下四种句式: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 了"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①"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②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③数量词做定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也叫状语后置: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②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2023-07-14 21:25:281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什么意思

先帝知道我为人谨慎,所以去世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2023-07-14 21:25:548

《出师表》中“遂许先帝以驱弛“是什么意思?

于是答应先帝,被他使用
2023-07-14 21:26:233

以光先帝遗德的翻译

以光先帝遗德:介词,以此、凭借……以塞(sè )忠谏之路也:以致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介词,以此、凭借……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是以:连词,因此愚以为宫中之事:以为:动词,认为悉以咨之:动词,用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是以:连词,因此愚以为营中之事:动词,认为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动词,用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所以:……的原因,以,类似词的后缀先帝不以臣卑鄙:连词,因为咨臣以当世之事:动词,用遂许先帝以驱驰:动词,用,拿,把,将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动词,用受命以来:介词,从,自,由,以来:表示从过去某时与现在之间的这段时间以伤先帝之明:连词,则,那么 ,表示条件关系此臣所以报先帝:连词,表目的或结果等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动词,用以告先帝之灵:介词,以此以彰其咎:介词,以此以咨诹(zōu)善道:介词,以此
2023-07-14 21:26:311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的大事指什

指的是“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也就是刘备托诸葛亮孤。
2023-07-14 21:26:522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于陛下之职分也”中“所以”是什么意思?

“所以”,表示“用来”。1、“所以”的详细释义:此句中,“所以”是“所”和“以”两个单音节词构成的短语,需要分别理解。所:助词。与介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与介词动作相关的地点、原因、对象等。以:介词,用、将。这里的“所以”,表示“用以……的原因”,“用来”。2、结合句子解释:"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于陛下之职分也。"直译的意思是:这些(前文所述内容)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刘备)并且尽忠于陛下(刘禅)的职责与本分(的原因或理由所在)。3、诗词背景:诸葛亮为什么要将“报先帝而忠于陛下”作为自己的职分?原因是:(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即:三顾茅庐相请,自己也当面承诺。(2)“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即:刘备临死将国家大事托付与他。这两件事就是原因。4、《出师表》介绍:《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5、文章主旨: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出师表以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凉州,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
2023-07-14 21:27:011

先帝不以臣卑微,卑微的古意,今意

是“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  bēi bǐ  ①(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无耻ㄧ~龌龊(形容品质、行为恶劣)ㄧ~的行径。  ②〈书〉卑微鄙陋。  “卑鄙”是古、今常用的词语,但现代的“卑鄙”和古代的“卑鄙”,词语的结构和意义有较大区别。下面就谈谈这个问题。  古代的“卑鄙”,本是联合词组,“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短浅;后凝固成形容词,意思是“卑微鄙陋”。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意思是:“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下、见识短浅……”《说文》里说:“卑:贱也,执事者。”“卑”本义是伺候主人的奴仆,后泛指地位低下,它的反义词是“尊”。“鄙”本指远离都市的边远地区,和“都”(都市)相对。因为住在边远地区,消息闭塞,行为粗俗,所以“鄙”引申为“庸俗、浅陋”。例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意思是“有权位的人见识浅陋,不能深谋远虑。”“卑鄙”合用,意思是“地位低下,庸俗浅陋”,一般用于自谦(即自称,表谦逊)。上述《出师表》中的“卑鄙”,就是诸葛亮的自称,表示谦逊。   现代的“卑鄙”是形容词,词义色彩转为贬义,意思是“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一般用于骂别人。例如:“这些无耻的话从这个卑鄙的小人嘴里说出来,竟如流水一样顺畅。”(凌力《星星草》)。
2023-07-14 21:27:231

不求闻达于诸侯的于,咨臣以当世之事的以分别是什么意思求解

查一查
2023-07-14 21:27:324

以告先帝之灵的以是什么意思曾以当世之事的以是什么意思

先帝不因为我的出生卑微(鄙:在本文中是身份"卑微"的意思,而里的鄙才是"见识短浅"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是"卑鄙,行为无耻"的意思)不惜降低自己的身份屈尊,多次来草庐拜访我("三"在古语中有"多次"的意思,所以"三顾茅庐"一事也有"多次拜访"之意)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
2023-07-14 21:27:412

先帝不以臣卑鄙句式?

陈述句的一部分。先帝 不因为 我的身份卑微
2023-07-14 21:28:011

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以”今义是什么

因为的意思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反而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当时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整文可参考 http://www.slkj.org/b/21568.html
2023-07-14 21:28:122

文言翻译:先帝不以臣卑鄙

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俗文
2023-07-14 21:28:423

翻译下列句子。(1)先帝不以臣卑鄙。

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
2023-07-14 21:29:014

先帝不以臣卑鄙的翻译是什么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解释: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诗词名称:《出师表/前出师表》。本名:诸葛亮。别称:卧龙、诸葛武侯、诸葛孔明。字号:孔明。所处时代:魏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出生时间:181年。去世时间:234年10月8日。主要作品:《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出师表/前出师表》。主要成就:隆中决策;协助刘备夺取荆益和建立蜀国;安定南中,五次北伐。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先帝不以臣卑鄙”的详细介绍:一、《出师表/前出师表》的全文点此查看《出师表/前出师表》的详细内容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_、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_、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_、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二、注解先帝:这里指刘备。创:开创,创立。业:统一中原的大业。而:表转折。中道:中途。崩殂:死。崩,古代称帝王、皇后之死。殂,死亡。三分:天下分为三个国家(即魏、蜀、吴三国)。益州疲弊:指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益州,这里指蜀汉。疲弊,人力疲惫,民生凋敝,困苦穷乏。此:这。诚:确实,实在。之:结构助词。秋:时候。然:但是。侍:侍奉。卫:守卫。懈:懈怠,放松。于:在。内:朝廷上。忠:忠诚。士:将士。忘身:奋不顾身。外:朝廷外,指战场上。盖:连词。连接上一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追:追念。殊遇:特殊的对待,即优待、厚遇。欲:想要。报:报答。之:代词。于:向,对。诚:实在,确实。宜,应该。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光:发扬光大。遗德:遗留的美德。恢弘:这里是动词,形作动,意思是发扬扩大。也作“恢宏”。气:志气。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以:因而。塞;阻塞。忠:忠诚。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这里指进谏。宫中:指皇宫中。府中:指朝廷中。俱:全,都。体:整体。陟:提升,提拔。罚:惩罚。臧否:善恶。异同:这里偏重在异。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及:和。为:做。付:交给。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论:评定。刑:罚。以:来。昭:彰显,显扬。平:公平。明:严明。理:治。偏私:偏袒私情,不公正。内外异法: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指宫内和丞相府内。刑赏之法不同。郭攸之、费_是侍中,董允是侍郎。侍中、侍郎,都是官名。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简拔:选拔。遗:给予。悉以咨之:都拿来问问他们。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有所广益:得到更多的好处。很多的益处。性行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晓畅:谙熟,精通。试用:任用。能:能干,有才能。是以:因为这,因此。众:大家。举:推举。督: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营:军营、军队。行阵:指部队。和睦:团结和谐。优劣: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得所:得到恰当的位置。先汉:西汉。兴隆:兴盛。后汉:东汉。倾颓:衰败。每:常常。叹息:感叹惋惜。痛恨:感到痛心遗憾。桓、灵:东汉末年的桓帝和灵帝。他们都因信任宦官,加深了政治的腐败。尚书、长史、参军:都是官名。尚书指陈震,长史指张裔,参军指蒋琬。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亲:亲近。信:信任。隆:兴盛。计日:计算着日子。布衣:平民百姓。躬耕:亲自耕种,实指隐居农村。南阳:东汉郡名。即今河南省南阳市。苟:苟且。全:保全。于:在。求:谋求。闻达:闻名显达。以:认为。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身份低下。鄙,见识短浅。与今义不同。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委屈。顾:拜访,探望。咨:询问。由是:因此。感激:感动奋激。许:答应。驱驰:驱车追赶。这里是奔走效劳的意思。后值倾覆:后来遇到兵败。尔来:那时以来。二十有一年:从刘备访诸葛亮于隆中到此次出师北伐已经二十一年。有,通“又”,跟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故:所以。夙夜忧叹:早晚/整天担忧叹息。夙,清晨。忧,忧愁焦虑。泸:水名,即金沙江。不毛:不长草。这里指人烟稀少的地方。毛,庄稼,苗。兵:武器。甲:装备。奖率:激励率领,奖励统帅。奖,鼓励。庶:希望。竭:竭尽。驽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驽,劣马,走不快的马,指才能低劣。钝,刀刃不锋利,指头脑不灵活,做事迟钝。攘除:排除,铲除。奸凶:奸邪凶恶之人,此指曹魏政权。还:回。于:到。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或西汉都城长安。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本分。斟酌损益:斟情酌理、有所兴办。比喻做事要掌握分寸。(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托,委托,交给。效,效命的任务。不效,则治臣之罪: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效,取得成效。告:告慰,告祭。兴德之言:发扬圣德的言论。慢:怠慢,疏忽,指不尽职。彰其咎:揭示他们的过失。咨诹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诹,询问。察纳:认识采纳。雅言:正确的言论,正言,合理的意见。深追:深切追念。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当:在时候。临:面对。涕:眼泪。零:落下。不知所言: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这是表示自己可能失言。谦词。三、背景蜀汉公元223年(建兴元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于公元227年(建兴五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四、赏析《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第一部分部分,分析当时不容懈怠的政治形势,阐述开张圣听、内外同法、亲信贤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希望后主励精图治,迅速改变龟缩于西南一隅的被动局面;第二部分,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缅怀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表明此次北伐务求成功的雄心壮志。 表文的第一部分,由势入理,起笔峥嵘。第一节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的建议,可是却从形势叙起,这能起震聋发聩的作用,又能激发继承遗志的感情。表文开笔即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刘备壮志未酬身先死,深诫后人继承父业不可废,以追念先帝功业的语句领起,至忠至爱之情统领了全文.继而以“今天下三分”,点明天下大势,逐鹿中原,尚不知鹿死谁手;复直言“益州疲敝”,自身条件很差,地少将寡,民穷地荒;进而大声疾呼:“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笔势陡峭,峥蝾峻拔。在凸显形势的情况下,垫以“侍卫之臣不懈予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他们不忘先帝恩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还是有依傍的,有力量的,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开张圣”,“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的建议,规劝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表文将是否广开言路,从关系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谈,从关系忠于先帝的高度来说,使人闻之谅心,思之动心。表文的第二部分,由叙自己生平而至言伐魏的意义,进而表明自已“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也写得慷慨深沉,动人心魄。由人到己,文势跌宕。表文从第一部分的进谏,到第二部分,忽以“臣本布衣”起笔,另入蹊径,别开生面。叙写自己二十一年来的情况,历数先帝之殊遇,一是三顾茅庐使之出山效命,一是倾覆之际使之出任丞相,使之由布衣身分一跃而为极位重臣,由躬耕隐士一举而成三军主帅。这一节叙述,好象是逸枝衍蔓,与上下文联系不紧。其实,它与上下文貌分神合,明疏实密。这是因为。第一,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叫后主听来觉得舒徐入耳。第二,以自身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作为后主不忘先人之业的榜样,进一步启发后主奋发图强。第三,二十一年不平凡历程,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其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第四,写出先帝的榜样,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茅庐,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仍委以重任,可见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第五,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遗,使后主托之以讨贼兴复之任,且可免因率师北伐,小人进谗而不予信任,坏了大局。诸葛亮的这段叙述,系进一步打动后主的心,乐于接受前面的进言,又是临别时的表白,实有深哀曲意。文章由进言转而为自叙生平,宕开了笔墨,使文势波澜起伏,更为可观。由叙而誓,推上高潮。表文继叙二十一年遭际之后,续述白帝托孤后的心情、工作,进而表明北定中原的决心。前面的论世、进言,抒情,到此结穴,出师表文的特点由此完全挑明。追言托孤之事,交代这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说明这次出师的思想基础。“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指出这次出师的物质准备。在充分叙说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警拔爽截,铿铿振响,熠熠生光。《出师表》至此才径言出师,切入本题。前面的进言,是为了保证有出师的条件,中间叙事,是说明自身具有出师条件,至此两线归一,提出宜乎出师,也就如瓜熟蒂落,孕足而娩。 最后由于此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第一部分重在晓之以理,第二部分重在动之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出师表》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五、译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这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广泛的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过分的看轻自己,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皇宫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为非作歹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丞相府内奖罚方法不同。侍中、侍郎郭攸之、费_、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侍中、侍郎郭攸之、费_、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_、允之任也。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_、董允等人的责任了。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_、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_、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六、诸葛亮其他诗词《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出师表/前出师表》。相同朝代的诗歌《观沧海》、《短歌行》、《龟虽寿》、《苦寒行》、《蒿里行》、《步出夏门行冬十月》、《龟虽寿》、《步出夏门行艳》、《气出唱》、《陌上桑》。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出师表/前出师表的详细信息
2023-07-14 21:29:131

先帝不以臣卑鄙的翻译先帝不以臣卑鄙的翻译是什么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解释: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解释: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诗词名称:《出师表/前出师表》。本名:诸葛亮。别称:卧龙、诸葛武侯、诸葛孔明。字号:孔明。所处时代:魏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出生时间:181年。去世时间:234年10月8日。主要作品:《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出师表/前出师表》。主要成就:隆中决策;协助刘备夺取荆益和建立蜀国;安定南中,五次北伐。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先帝不以臣卑鄙”的详细介绍:一、《出师表/前出师表》的全文点此查看《出师表/前出师表》的详细内容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_、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_、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_、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二、赏析《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第一部分部分,分析当时不容懈怠的政治形势,阐述开张圣听、内外同法、亲信贤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希望后主励精图治,迅速改变龟缩于西南一隅的被动局面;第二部分,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缅怀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表明此次北伐务求成功的雄心壮志。 表文的第一部分,由势入理,起笔峥嵘。第一节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的建议,可是却从形势叙起,这能起震聋发聩的作用,又能激发继承遗志的感情。表文开笔即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刘备壮志未酬身先死,深诫后人继承父业不可废,以追念先帝功业的语句领起,至忠至爱之情统领了全文.继而以“今天下三分”,点明天下大势,逐鹿中原,尚不知鹿死谁手;复直言“益州疲敝”,自身条件很差,地少将寡,民穷地荒;进而大声疾呼:“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笔势陡峭,峥蝾峻拔。在凸显形势的情况下,垫以“侍卫之臣不懈予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他们不忘先帝恩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还是有依傍的,有力量的,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开张圣”,“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的建议,规劝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表文将是否广开言路,从关系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谈,从关系忠于先帝的高度来说,使人闻之谅心,思之动心。表文的第二部分,由叙自己生平而至言伐魏的意义,进而表明自已“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也写得慷慨深沉,动人心魄。由人到己,文势跌宕。表文从第一部分的进谏,到第二部分,忽以“臣本布衣”起笔,另入蹊径,别开生面。叙写自己二十一年来的情况,历数先帝之殊遇,一是三顾茅庐使之出山效命,一是倾覆之际使之出任丞相,使之由布衣身分一跃而为极位重臣,由躬耕隐士一举而成三军主帅。这一节叙述,好象是逸枝衍蔓,与上下文联系不紧。其实,它与上下文貌分神合,明疏实密。这是因为。第一,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叫后主听来觉得舒徐入耳。第二,以自身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作为后主不忘先人之业的榜样,进一步启发后主奋发图强。第三,二十一年不平凡历程,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其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第四,写出先帝的榜样,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茅庐,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仍委以重任,可见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第五,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遗,使后主托之以讨贼兴复之任,且可免因率师北伐,小人进谗而不予信任,坏了大局。诸葛亮的这段叙述,系进一步打动后主的心,乐于接受前面的进言,又是临别时的表白,实有深哀曲意。文章由进言转而为自叙生平,宕开了笔墨,使文势波澜起伏,更为可观。由叙而誓,推上高潮。表文继叙二十一年遭际之后,续述白帝托孤后的心情、工作,进而表明北定中原的决心。前面的论世、进言,抒情,到此结穴,出师表文的特点由此完全挑明。追言托孤之事,交代这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说明这次出师的思想基础。“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指出这次出师的物质准备。在充分叙说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警拔爽截,铿铿振响,熠熠生光。《出师表》至此才径言出师,切入本题。前面的进言,是为了保证有出师的条件,中间叙事,是说明自身具有出师条件,至此两线归一,提出宜乎出师,也就如瓜熟蒂落,孕足而娩。 最后由于此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第一部分重在晓之以理,第二部分重在动之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出师表》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三、背景蜀汉公元223年(建兴元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于公元227年(建兴五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四、译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这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广泛的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过分的看轻自己,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皇宫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为非作歹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丞相府内奖罚方法不同。侍中、侍郎郭攸之、费_、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侍中、侍郎郭攸之、费_、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_、允之任也。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_、董允等人的责任了。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_、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_、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五、诸葛亮其他诗词《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出师表/前出师表》。六、注解先帝:这里指刘备。创:开创,创立。业:统一中原的大业。而:表转折。中道:中途。崩殂:死。崩,古代称帝王、皇后之死。殂,死亡。三分:天下分为三个国家(即魏、蜀、吴三国)。益州疲弊:指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益州,这里指蜀汉。疲弊,人力疲惫,民生凋敝,困苦穷乏。此:这。诚:确实,实在。之:结构助词。秋:时候。然:但是。侍:侍奉。卫:守卫。懈:懈怠,放松。于:在。内:朝廷上。忠:忠诚。士:将士。忘身:奋不顾身。外:朝廷外,指战场上。盖:连词。连接上一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追:追念。殊遇:特殊的对待,即优待、厚遇。欲:想要。报:报答。之:代词。于:向,对。诚:实在,确实。宜,应该。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光:发扬光大。遗德:遗留的美德。恢弘:这里是动词,形作动,意思是发扬扩大。也作“恢宏”。气:志气。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以:因而。塞;阻塞。忠:忠诚。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这里指进谏。宫中:指皇宫中。府中:指朝廷中。俱:全,都。体:整体。陟:提升,提拔。罚:惩罚。臧否:善恶。异同:这里偏重在异。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及:和。为:做。付:交给。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论:评定。刑:罚。以:来。昭:彰显,显扬。平:公平。明:严明。理:治。偏私:偏袒私情,不公正。内外异法: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指宫内和丞相府内。刑赏之法不同。郭攸之、费_是侍中,董允是侍郎。侍中、侍郎,都是官名。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简拔:选拔。遗:给予。悉以咨之:都拿来问问他们。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有所广益:得到更多的好处。很多的益处。性行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晓畅:谙熟,精通。试用:任用。能:能干,有才能。是以:因为这,因此。众:大家。举:推举。督: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营:军营、军队。行阵:指部队。和睦:团结和谐。优劣: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得所:得到恰当的位置。先汉:西汉。兴隆:兴盛。后汉:东汉。倾颓:衰败。每:常常。叹息:感叹惋惜。痛恨:感到痛心遗憾。桓、灵:东汉末年的桓帝和灵帝。他们都因信任宦官,加深了政治的腐败。尚书、长史、参军:都是官名。尚书指陈震,长史指张裔,参军指蒋琬。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亲:亲近。信:信任。隆:兴盛。计日:计算着日子。布衣:平民百姓。躬耕:亲自耕种,实指隐居农村。南阳:东汉郡名。即今河南省南阳市。苟:苟且。全:保全。于:在。求:谋求。闻达:闻名显达。以:认为。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身份低下。鄙,见识短浅。与今义不同。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委屈。顾:拜访,探望。咨:询问。由是:因此。感激:感动奋激。许:答应。驱驰:驱车追赶。这里是奔走效劳的意思。后值倾覆:后来遇到兵败。尔来:那时以来。二十有一年:从刘备访诸葛亮于隆中到此次出师北伐已经二十一年。有,通“又”,跟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故:所以。夙夜忧叹:早晚/整天担忧叹息。夙,清晨。忧,忧愁焦虑。泸:水名,即金沙江。不毛:不长草。这里指人烟稀少的地方。毛,庄稼,苗。兵:武器。甲:装备。奖率:激励率领,奖励统帅。奖,鼓励。庶:希望。竭:竭尽。驽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驽,劣马,走不快的马,指才能低劣。钝,刀刃不锋利,指头脑不灵活,做事迟钝。攘除:排除,铲除。奸凶:奸邪凶恶之人,此指曹魏政权。还:回。于:到。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或西汉都城长安。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本分。斟酌损益:斟情酌理、有所兴办。比喻做事要掌握分寸。(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托,委托,交给。效,效命的任务。不效,则治臣之罪: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效,取得成效。告:告慰,告祭。兴德之言:发扬圣德的言论。慢:怠慢,疏忽,指不尽职。彰其咎:揭示他们的过失。咨诹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诹,询问。察纳:认识采纳。雅言:正确的言论,正言,合理的意见。深追:深切追念。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当:在时候。临:面对。涕:眼泪。零:落下。不知所言: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这是表示自己可能失言。谦词。相同朝代的诗歌《观沧海》、《短歌行》、《龟虽寿》、《苦寒行》、《蒿里行》、《步出夏门行冬十月》、《龟虽寿》、《步出夏门行艳》、《气出唱》、《陌上桑》。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出师表/前出师表的详细信息
2023-07-14 21:29:201

先帝不以臣卑鄙的上一句先帝不以臣卑鄙的上一句是什么

先帝不以臣卑鄙的上一句: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的上一句:不求闻达于诸侯。诗词名称:《出师表/前出师表》。本名:诸葛亮。别称:卧龙、诸葛武侯、诸葛孔明。字号:孔明。所处时代:魏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出生时间:181年。去世时间:234年10月8日。主要作品:《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出师表/前出师表》。主要成就:隆中决策;协助刘备夺取荆益和建立蜀国;安定南中,五次北伐。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先帝不以臣卑鄙”的详细介绍:一、《出师表/前出师表》的全文点此查看《出师表/前出师表》的详细内容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_、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_、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_、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二、诸葛亮其他诗词《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出师表/前出师表》。三、背景蜀汉公元223年(建兴元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于公元227年(建兴五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四、注解先帝:这里指刘备。创:开创,创立。业:统一中原的大业。而:表转折。中道:中途。崩殂:死。崩,古代称帝王、皇后之死。殂,死亡。三分:天下分为三个国家(即魏、蜀、吴三国)。益州疲弊:指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益州,这里指蜀汉。疲弊,人力疲惫,民生凋敝,困苦穷乏。此:这。诚:确实,实在。之:结构助词。秋:时候。然:但是。侍:侍奉。卫:守卫。懈:懈怠,放松。于:在。内:朝廷上。忠:忠诚。士:将士。忘身:奋不顾身。外:朝廷外,指战场上。盖:连词。连接上一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追:追念。殊遇:特殊的对待,即优待、厚遇。欲:想要。报:报答。之:代词。于:向,对。诚:实在,确实。宜,应该。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光:发扬光大。遗德:遗留的美德。恢弘:这里是动词,形作动,意思是发扬扩大。也作“恢宏”。气:志气。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以:因而。塞;阻塞。忠:忠诚。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这里指进谏。宫中:指皇宫中。府中:指朝廷中。俱:全,都。体:整体。陟:提升,提拔。罚:惩罚。臧否:善恶。异同:这里偏重在异。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及:和。为:做。付:交给。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论:评定。刑:罚。以:来。昭:彰显,显扬。平:公平。明:严明。理:治。偏私:偏袒私情,不公正。内外异法: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指宫内和丞相府内。刑赏之法不同。郭攸之、费_是侍中,董允是侍郎。侍中、侍郎,都是官名。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简拔:选拔。遗:给予。悉以咨之:都拿来问问他们。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有所广益:得到更多的好处。很多的益处。性行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晓畅:谙熟,精通。试用:任用。能:能干,有才能。是以:因为这,因此。众:大家。举:推举。督: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营:军营、军队。行阵:指部队。和睦:团结和谐。优劣: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得所:得到恰当的位置。先汉:西汉。兴隆:兴盛。后汉:东汉。倾颓:衰败。每:常常。叹息:感叹惋惜。痛恨:感到痛心遗憾。桓、灵:东汉末年的桓帝和灵帝。他们都因信任宦官,加深了政治的腐败。尚书、长史、参军:都是官名。尚书指陈震,长史指张裔,参军指蒋琬。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亲:亲近。信:信任。隆:兴盛。计日:计算着日子。布衣:平民百姓。躬耕:亲自耕种,实指隐居农村。南阳:东汉郡名。即今河南省南阳市。苟:苟且。全:保全。于:在。求:谋求。闻达:闻名显达。以:认为。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身份低下。鄙,见识短浅。与今义不同。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委屈。顾:拜访,探望。咨:询问。由是:因此。感激:感动奋激。许:答应。驱驰:驱车追赶。这里是奔走效劳的意思。后值倾覆:后来遇到兵败。尔来:那时以来。二十有一年:从刘备访诸葛亮于隆中到此次出师北伐已经二十一年。有,通“又”,跟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故:所以。夙夜忧叹:早晚/整天担忧叹息。夙,清晨。忧,忧愁焦虑。泸:水名,即金沙江。不毛:不长草。这里指人烟稀少的地方。毛,庄稼,苗。兵:武器。甲:装备。奖率:激励率领,奖励统帅。奖,鼓励。庶:希望。竭:竭尽。驽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驽,劣马,走不快的马,指才能低劣。钝,刀刃不锋利,指头脑不灵活,做事迟钝。攘除:排除,铲除。奸凶:奸邪凶恶之人,此指曹魏政权。还:回。于:到。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或西汉都城长安。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本分。斟酌损益:斟情酌理、有所兴办。比喻做事要掌握分寸。(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托,委托,交给。效,效命的任务。不效,则治臣之罪: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效,取得成效。告:告慰,告祭。兴德之言:发扬圣德的言论。慢:怠慢,疏忽,指不尽职。彰其咎:揭示他们的过失。咨诹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诹,询问。察纳:认识采纳。雅言:正确的言论,正言,合理的意见。深追:深切追念。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当:在时候。临:面对。涕:眼泪。零:落下。不知所言: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这是表示自己可能失言。谦词。五、赏析《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第一部分部分,分析当时不容懈怠的政治形势,阐述开张圣听、内外同法、亲信贤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希望后主励精图治,迅速改变龟缩于西南一隅的被动局面;第二部分,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缅怀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表明此次北伐务求成功的雄心壮志。 表文的第一部分,由势入理,起笔峥嵘。第一节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的建议,可是却从形势叙起,这能起震聋发聩的作用,又能激发继承遗志的感情。表文开笔即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刘备壮志未酬身先死,深诫后人继承父业不可废,以追念先帝功业的语句领起,至忠至爱之情统领了全文.继而以“今天下三分”,点明天下大势,逐鹿中原,尚不知鹿死谁手;复直言“益州疲敝”,自身条件很差,地少将寡,民穷地荒;进而大声疾呼:“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笔势陡峭,峥蝾峻拔。在凸显形势的情况下,垫以“侍卫之臣不懈予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他们不忘先帝恩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还是有依傍的,有力量的,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开张圣”,“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的建议,规劝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表文将是否广开言路,从关系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谈,从关系忠于先帝的高度来说,使人闻之谅心,思之动心。表文的第二部分,由叙自己生平而至言伐魏的意义,进而表明自已“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也写得慷慨深沉,动人心魄。由人到己,文势跌宕。表文从第一部分的进谏,到第二部分,忽以“臣本布衣”起笔,另入蹊径,别开生面。叙写自己二十一年来的情况,历数先帝之殊遇,一是三顾茅庐使之出山效命,一是倾覆之际使之出任丞相,使之由布衣身分一跃而为极位重臣,由躬耕隐士一举而成三军主帅。这一节叙述,好象是逸枝衍蔓,与上下文联系不紧。其实,它与上下文貌分神合,明疏实密。这是因为。第一,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叫后主听来觉得舒徐入耳。第二,以自身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作为后主不忘先人之业的榜样,进一步启发后主奋发图强。第三,二十一年不平凡历程,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其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第四,写出先帝的榜样,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茅庐,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仍委以重任,可见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第五,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遗,使后主托之以讨贼兴复之任,且可免因率师北伐,小人进谗而不予信任,坏了大局。诸葛亮的这段叙述,系进一步打动后主的心,乐于接受前面的进言,又是临别时的表白,实有深哀曲意。文章由进言转而为自叙生平,宕开了笔墨,使文势波澜起伏,更为可观。由叙而誓,推上高潮。表文继叙二十一年遭际之后,续述白帝托孤后的心情、工作,进而表明北定中原的决心。前面的论世、进言,抒情,到此结穴,出师表文的特点由此完全挑明。追言托孤之事,交代这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说明这次出师的思想基础。“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指出这次出师的物质准备。在充分叙说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警拔爽截,铿铿振响,熠熠生光。《出师表》至此才径言出师,切入本题。前面的进言,是为了保证有出师的条件,中间叙事,是说明自身具有出师条件,至此两线归一,提出宜乎出师,也就如瓜熟蒂落,孕足而娩。 最后由于此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第一部分重在晓之以理,第二部分重在动之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出师表》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六、译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这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广泛的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过分的看轻自己,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皇宫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为非作歹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丞相府内奖罚方法不同。侍中、侍郎郭攸之、费_、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侍中、侍郎郭攸之、费_、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_、允之任也。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_、董允等人的责任了。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_、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_、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相同朝代的诗歌《观沧海》、《短歌行》、《龟虽寿》、《苦寒行》、《蒿里行》、《步出夏门行冬十月》、《龟虽寿》、《步出夏门行艳》、《气出唱》、《陌上桑》。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出师表/前出师表的详细信息
2023-07-14 21:29:271

先帝不以臣卑鄙的意思先帝不以臣卑鄙的意思是什么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解释: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解释: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诗词名称:《出师表/前出师表》。本名:诸葛亮。别称:卧龙、诸葛武侯、诸葛孔明。字号:孔明。所处时代:魏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出生时间:181年。去世时间:234年10月8日。主要作品:《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出师表/前出师表》。主要成就:隆中决策;协助刘备夺取荆益和建立蜀国;安定南中,五次北伐。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先帝不以臣卑鄙”的详细介绍:一、《出师表/前出师表》的全文点此查看《出师表/前出师表》的详细内容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_、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_、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_、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二、诸葛亮其他诗词《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出师表/前出师表》。三、注解先帝:这里指刘备。创:开创,创立。业:统一中原的大业。而:表转折。中道:中途。崩殂:死。崩,古代称帝王、皇后之死。殂,死亡。三分:天下分为三个国家(即魏、蜀、吴三国)。益州疲弊:指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益州,这里指蜀汉。疲弊,人力疲惫,民生凋敝,困苦穷乏。此:这。诚:确实,实在。之:结构助词。秋:时候。然:但是。侍:侍奉。卫:守卫。懈:懈怠,放松。于:在。内:朝廷上。忠:忠诚。士:将士。忘身:奋不顾身。外:朝廷外,指战场上。盖:连词。连接上一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追:追念。殊遇:特殊的对待,即优待、厚遇。欲:想要。报:报答。之:代词。于:向,对。诚:实在,确实。宜,应该。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光:发扬光大。遗德:遗留的美德。恢弘:这里是动词,形作动,意思是发扬扩大。也作“恢宏”。气:志气。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以:因而。塞;阻塞。忠:忠诚。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这里指进谏。宫中:指皇宫中。府中:指朝廷中。俱:全,都。体:整体。陟:提升,提拔。罚:惩罚。臧否:善恶。异同:这里偏重在异。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及:和。为:做。付:交给。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论:评定。刑:罚。以:来。昭:彰显,显扬。平:公平。明:严明。理:治。偏私:偏袒私情,不公正。内外异法: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指宫内和丞相府内。刑赏之法不同。郭攸之、费_是侍中,董允是侍郎。侍中、侍郎,都是官名。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简拔:选拔。遗:给予。悉以咨之:都拿来问问他们。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有所广益:得到更多的好处。很多的益处。性行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晓畅:谙熟,精通。试用:任用。能:能干,有才能。是以:因为这,因此。众:大家。举:推举。督: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营:军营、军队。行阵:指部队。和睦:团结和谐。优劣: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得所:得到恰当的位置。先汉:西汉。兴隆:兴盛。后汉:东汉。倾颓:衰败。每:常常。叹息:感叹惋惜。痛恨:感到痛心遗憾。桓、灵:东汉末年的桓帝和灵帝。他们都因信任宦官,加深了政治的腐败。尚书、长史、参军:都是官名。尚书指陈震,长史指张裔,参军指蒋琬。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亲:亲近。信:信任。隆:兴盛。计日:计算着日子。布衣:平民百姓。躬耕:亲自耕种,实指隐居农村。南阳:东汉郡名。即今河南省南阳市。苟:苟且。全:保全。于:在。求:谋求。闻达:闻名显达。以:认为。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身份低下。鄙,见识短浅。与今义不同。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委屈。顾:拜访,探望。咨:询问。由是:因此。感激:感动奋激。许:答应。驱驰:驱车追赶。这里是奔走效劳的意思。后值倾覆:后来遇到兵败。尔来:那时以来。二十有一年:从刘备访诸葛亮于隆中到此次出师北伐已经二十一年。有,通“又”,跟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故:所以。夙夜忧叹:早晚/整天担忧叹息。夙,清晨。忧,忧愁焦虑。泸:水名,即金沙江。不毛:不长草。这里指人烟稀少的地方。毛,庄稼,苗。兵:武器。甲:装备。奖率:激励率领,奖励统帅。奖,鼓励。庶:希望。竭:竭尽。驽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驽,劣马,走不快的马,指才能低劣。钝,刀刃不锋利,指头脑不灵活,做事迟钝。攘除:排除,铲除。奸凶:奸邪凶恶之人,此指曹魏政权。还:回。于:到。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或西汉都城长安。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本分。斟酌损益:斟情酌理、有所兴办。比喻做事要掌握分寸。(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托,委托,交给。效,效命的任务。不效,则治臣之罪: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效,取得成效。告:告慰,告祭。兴德之言:发扬圣德的言论。慢:怠慢,疏忽,指不尽职。彰其咎:揭示他们的过失。咨诹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诹,询问。察纳:认识采纳。雅言:正确的言论,正言,合理的意见。深追:深切追念。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当:在时候。临:面对。涕:眼泪。零:落下。不知所言: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这是表示自己可能失言。谦词。四、背景蜀汉公元223年(建兴元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于公元227年(建兴五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五、译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这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广泛的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过分的看轻自己,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皇宫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为非作歹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丞相府内奖罚方法不同。侍中、侍郎郭攸之、费_、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侍中、侍郎郭攸之、费_、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_、允之任也。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_、董允等人的责任了。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_、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_、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六、赏析《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第一部分部分,分析当时不容懈怠的政治形势,阐述开张圣听、内外同法、亲信贤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希望后主励精图治,迅速改变龟缩于西南一隅的被动局面;第二部分,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缅怀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表明此次北伐务求成功的雄心壮志。 表文的第一部分,由势入理,起笔峥嵘。第一节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的建议,可是却从形势叙起,这能起震聋发聩的作用,又能激发继承遗志的感情。表文开笔即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刘备壮志未酬身先死,深诫后人继承父业不可废,以追念先帝功业的语句领起,至忠至爱之情统领了全文.继而以“今天下三分”,点明天下大势,逐鹿中原,尚不知鹿死谁手;复直言“益州疲敝”,自身条件很差,地少将寡,民穷地荒;进而大声疾呼:“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笔势陡峭,峥蝾峻拔。在凸显形势的情况下,垫以“侍卫之臣不懈予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他们不忘先帝恩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还是有依傍的,有力量的,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开张圣”,“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的建议,规劝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表文将是否广开言路,从关系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谈,从关系忠于先帝的高度来说,使人闻之谅心,思之动心。表文的第二部分,由叙自己生平而至言伐魏的意义,进而表明自已“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也写得慷慨深沉,动人心魄。由人到己,文势跌宕。表文从第一部分的进谏,到第二部分,忽以“臣本布衣”起笔,另入蹊径,别开生面。叙写自己二十一年来的情况,历数先帝之殊遇,一是三顾茅庐使之出山效命,一是倾覆之际使之出任丞相,使之由布衣身分一跃而为极位重臣,由躬耕隐士一举而成三军主帅。这一节叙述,好象是逸枝衍蔓,与上下文联系不紧。其实,它与上下文貌分神合,明疏实密。这是因为。第一,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叫后主听来觉得舒徐入耳。第二,以自身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作为后主不忘先人之业的榜样,进一步启发后主奋发图强。第三,二十一年不平凡历程,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其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第四,写出先帝的榜样,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茅庐,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仍委以重任,可见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第五,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遗,使后主托之以讨贼兴复之任,且可免因率师北伐,小人进谗而不予信任,坏了大局。诸葛亮的这段叙述,系进一步打动后主的心,乐于接受前面的进言,又是临别时的表白,实有深哀曲意。文章由进言转而为自叙生平,宕开了笔墨,使文势波澜起伏,更为可观。由叙而誓,推上高潮。表文继叙二十一年遭际之后,续述白帝托孤后的心情、工作,进而表明北定中原的决心。前面的论世、进言,抒情,到此结穴,出师表文的特点由此完全挑明。追言托孤之事,交代这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说明这次出师的思想基础。“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指出这次出师的物质准备。在充分叙说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警拔爽截,铿铿振响,熠熠生光。《出师表》至此才径言出师,切入本题。前面的进言,是为了保证有出师的条件,中间叙事,是说明自身具有出师条件,至此两线归一,提出宜乎出师,也就如瓜熟蒂落,孕足而娩。 最后由于此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第一部分重在晓之以理,第二部分重在动之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出师表》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相同朝代的诗歌《观沧海》、《短歌行》、《龟虽寿》、《苦寒行》、《蒿里行》、《步出夏门行冬十月》、《龟虽寿》、《步出夏门行艳》、《气出唱》、《陌上桑》。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出师表/前出师表的详细信息
2023-07-14 21:29:351

先帝不以臣卑鄙的下一句先帝不以臣卑鄙的下一句是什么

先帝不以臣卑鄙的下一句:猥自枉屈。先帝不以臣卑鄙的下一句:猥自枉屈。诗词名称:《出师表/前出师表》。本名:诸葛亮。别称:卧龙、诸葛武侯、诸葛孔明。字号:孔明。所处时代:魏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出生时间:181年。去世时间:234年10月8日。主要作品:《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出师表/前出师表》。主要成就:隆中决策;协助刘备夺取荆益和建立蜀国;安定南中,五次北伐。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先帝不以臣卑鄙”的详细介绍:一、《出师表/前出师表》的全文点此查看《出师表/前出师表》的详细内容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_、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_、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_、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二、背景蜀汉公元223年(建兴元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于公元227年(建兴五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三、注解先帝:这里指刘备。创:开创,创立。业:统一中原的大业。而:表转折。中道:中途。崩殂:死。崩,古代称帝王、皇后之死。殂,死亡。三分:天下分为三个国家(即魏、蜀、吴三国)。益州疲弊:指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益州,这里指蜀汉。疲弊,人力疲惫,民生凋敝,困苦穷乏。此:这。诚:确实,实在。之:结构助词。秋:时候。然:但是。侍:侍奉。卫:守卫。懈:懈怠,放松。于:在。内:朝廷上。忠:忠诚。士:将士。忘身:奋不顾身。外:朝廷外,指战场上。盖:连词。连接上一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追:追念。殊遇:特殊的对待,即优待、厚遇。欲:想要。报:报答。之:代词。于:向,对。诚:实在,确实。宜,应该。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光:发扬光大。遗德:遗留的美德。恢弘:这里是动词,形作动,意思是发扬扩大。也作“恢宏”。气:志气。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以:因而。塞;阻塞。忠:忠诚。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这里指进谏。宫中:指皇宫中。府中:指朝廷中。俱:全,都。体:整体。陟:提升,提拔。罚:惩罚。臧否:善恶。异同:这里偏重在异。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及:和。为:做。付:交给。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论:评定。刑:罚。以:来。昭:彰显,显扬。平:公平。明:严明。理:治。偏私:偏袒私情,不公正。内外异法: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指宫内和丞相府内。刑赏之法不同。郭攸之、费_是侍中,董允是侍郎。侍中、侍郎,都是官名。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简拔:选拔。遗:给予。悉以咨之:都拿来问问他们。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有所广益:得到更多的好处。很多的益处。性行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晓畅:谙熟,精通。试用:任用。能:能干,有才能。是以:因为这,因此。众:大家。举:推举。督: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营:军营、军队。行阵:指部队。和睦:团结和谐。优劣: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得所:得到恰当的位置。先汉:西汉。兴隆:兴盛。后汉:东汉。倾颓:衰败。每:常常。叹息:感叹惋惜。痛恨:感到痛心遗憾。桓、灵:东汉末年的桓帝和灵帝。他们都因信任宦官,加深了政治的腐败。尚书、长史、参军:都是官名。尚书指陈震,长史指张裔,参军指蒋琬。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亲:亲近。信:信任。隆:兴盛。计日:计算着日子。布衣:平民百姓。躬耕:亲自耕种,实指隐居农村。南阳:东汉郡名。即今河南省南阳市。苟:苟且。全:保全。于:在。求:谋求。闻达:闻名显达。以:认为。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身份低下。鄙,见识短浅。与今义不同。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委屈。顾:拜访,探望。咨:询问。由是:因此。感激:感动奋激。许:答应。驱驰:驱车追赶。这里是奔走效劳的意思。后值倾覆:后来遇到兵败。尔来:那时以来。二十有一年:从刘备访诸葛亮于隆中到此次出师北伐已经二十一年。有,通“又”,跟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故:所以。夙夜忧叹:早晚/整天担忧叹息。夙,清晨。忧,忧愁焦虑。泸:水名,即金沙江。不毛:不长草。这里指人烟稀少的地方。毛,庄稼,苗。兵:武器。甲:装备。奖率:激励率领,奖励统帅。奖,鼓励。庶:希望。竭:竭尽。驽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驽,劣马,走不快的马,指才能低劣。钝,刀刃不锋利,指头脑不灵活,做事迟钝。攘除:排除,铲除。奸凶:奸邪凶恶之人,此指曹魏政权。还:回。于:到。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或西汉都城长安。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本分。斟酌损益:斟情酌理、有所兴办。比喻做事要掌握分寸。(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托,委托,交给。效,效命的任务。不效,则治臣之罪: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效,取得成效。告:告慰,告祭。兴德之言:发扬圣德的言论。慢:怠慢,疏忽,指不尽职。彰其咎:揭示他们的过失。咨诹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诹,询问。察纳:认识采纳。雅言:正确的言论,正言,合理的意见。深追:深切追念。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当:在时候。临:面对。涕:眼泪。零:落下。不知所言: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这是表示自己可能失言。谦词。四、赏析《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第一部分部分,分析当时不容懈怠的政治形势,阐述开张圣听、内外同法、亲信贤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希望后主励精图治,迅速改变龟缩于西南一隅的被动局面;第二部分,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缅怀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表明此次北伐务求成功的雄心壮志。 表文的第一部分,由势入理,起笔峥嵘。第一节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的建议,可是却从形势叙起,这能起震聋发聩的作用,又能激发继承遗志的感情。表文开笔即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刘备壮志未酬身先死,深诫后人继承父业不可废,以追念先帝功业的语句领起,至忠至爱之情统领了全文.继而以“今天下三分”,点明天下大势,逐鹿中原,尚不知鹿死谁手;复直言“益州疲敝”,自身条件很差,地少将寡,民穷地荒;进而大声疾呼:“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笔势陡峭,峥蝾峻拔。在凸显形势的情况下,垫以“侍卫之臣不懈予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他们不忘先帝恩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还是有依傍的,有力量的,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开张圣”,“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的建议,规劝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表文将是否广开言路,从关系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谈,从关系忠于先帝的高度来说,使人闻之谅心,思之动心。表文的第二部分,由叙自己生平而至言伐魏的意义,进而表明自已“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也写得慷慨深沉,动人心魄。由人到己,文势跌宕。表文从第一部分的进谏,到第二部分,忽以“臣本布衣”起笔,另入蹊径,别开生面。叙写自己二十一年来的情况,历数先帝之殊遇,一是三顾茅庐使之出山效命,一是倾覆之际使之出任丞相,使之由布衣身分一跃而为极位重臣,由躬耕隐士一举而成三军主帅。这一节叙述,好象是逸枝衍蔓,与上下文联系不紧。其实,它与上下文貌分神合,明疏实密。这是因为。第一,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叫后主听来觉得舒徐入耳。第二,以自身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作为后主不忘先人之业的榜样,进一步启发后主奋发图强。第三,二十一年不平凡历程,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其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第四,写出先帝的榜样,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茅庐,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仍委以重任,可见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第五,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遗,使后主托之以讨贼兴复之任,且可免因率师北伐,小人进谗而不予信任,坏了大局。诸葛亮的这段叙述,系进一步打动后主的心,乐于接受前面的进言,又是临别时的表白,实有深哀曲意。文章由进言转而为自叙生平,宕开了笔墨,使文势波澜起伏,更为可观。由叙而誓,推上高潮。表文继叙二十一年遭际之后,续述白帝托孤后的心情、工作,进而表明北定中原的决心。前面的论世、进言,抒情,到此结穴,出师表文的特点由此完全挑明。追言托孤之事,交代这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说明这次出师的思想基础。“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指出这次出师的物质准备。在充分叙说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警拔爽截,铿铿振响,熠熠生光。《出师表》至此才径言出师,切入本题。前面的进言,是为了保证有出师的条件,中间叙事,是说明自身具有出师条件,至此两线归一,提出宜乎出师,也就如瓜熟蒂落,孕足而娩。 最后由于此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第一部分重在晓之以理,第二部分重在动之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出师表》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五、诸葛亮其他诗词《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出师表/前出师表》。六、译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这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广泛的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过分的看轻自己,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皇宫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为非作歹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丞相府内奖罚方法不同。侍中、侍郎郭攸之、费_、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侍中、侍郎郭攸之、费_、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_、允之任也。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_、董允等人的责任了。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_、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_、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相同朝代的诗歌《观沧海》、《短歌行》、《龟虽寿》、《苦寒行》、《蒿里行》、《步出夏门行冬十月》、《龟虽寿》、《步出夏门行艳》、《气出唱》、《陌上桑》。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出师表/前出师表的详细信息
2023-07-14 21:29:411

先帝不以臣卑鄙的意思是什么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解释: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诗词名称:《出师表/前出师表》。本名:诸葛亮。别称:卧龙、诸葛武侯、诸葛孔明。字号:孔明。所处时代:魏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出生时间:181年。去世时间:234年10月8日。主要作品:《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出师表/前出师表》。主要成就:隆中决策;协助刘备夺取荆益和建立蜀国;安定南中,五次北伐。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先帝不以臣卑鄙”的详细介绍:一、《出师表/前出师表》的全文点此查看《出师表/前出师表》的详细内容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_、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_、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_、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二、赏析《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第一部分部分,分析当时不容懈怠的政治形势,阐述开张圣听、内外同法、亲信贤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希望后主励精图治,迅速改变龟缩于西南一隅的被动局面;第二部分,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缅怀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表明此次北伐务求成功的雄心壮志。 表文的第一部分,由势入理,起笔峥嵘。第一节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的建议,可是却从形势叙起,这能起震聋发聩的作用,又能激发继承遗志的感情。表文开笔即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刘备壮志未酬身先死,深诫后人继承父业不可废,以追念先帝功业的语句领起,至忠至爱之情统领了全文.继而以“今天下三分”,点明天下大势,逐鹿中原,尚不知鹿死谁手;复直言“益州疲敝”,自身条件很差,地少将寡,民穷地荒;进而大声疾呼:“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笔势陡峭,峥蝾峻拔。在凸显形势的情况下,垫以“侍卫之臣不懈予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他们不忘先帝恩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还是有依傍的,有力量的,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开张圣”,“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的建议,规劝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表文将是否广开言路,从关系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谈,从关系忠于先帝的高度来说,使人闻之谅心,思之动心。表文的第二部分,由叙自己生平而至言伐魏的意义,进而表明自已“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也写得慷慨深沉,动人心魄。由人到己,文势跌宕。表文从第一部分的进谏,到第二部分,忽以“臣本布衣”起笔,另入蹊径,别开生面。叙写自己二十一年来的情况,历数先帝之殊遇,一是三顾茅庐使之出山效命,一是倾覆之际使之出任丞相,使之由布衣身分一跃而为极位重臣,由躬耕隐士一举而成三军主帅。这一节叙述,好象是逸枝衍蔓,与上下文联系不紧。其实,它与上下文貌分神合,明疏实密。这是因为。第一,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叫后主听来觉得舒徐入耳。第二,以自身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作为后主不忘先人之业的榜样,进一步启发后主奋发图强。第三,二十一年不平凡历程,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其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第四,写出先帝的榜样,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茅庐,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仍委以重任,可见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第五,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遗,使后主托之以讨贼兴复之任,且可免因率师北伐,小人进谗而不予信任,坏了大局。诸葛亮的这段叙述,系进一步打动后主的心,乐于接受前面的进言,又是临别时的表白,实有深哀曲意。文章由进言转而为自叙生平,宕开了笔墨,使文势波澜起伏,更为可观。由叙而誓,推上高潮。表文继叙二十一年遭际之后,续述白帝托孤后的心情、工作,进而表明北定中原的决心。前面的论世、进言,抒情,到此结穴,出师表文的特点由此完全挑明。追言托孤之事,交代这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说明这次出师的思想基础。“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指出这次出师的物质准备。在充分叙说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警拔爽截,铿铿振响,熠熠生光。《出师表》至此才径言出师,切入本题。前面的进言,是为了保证有出师的条件,中间叙事,是说明自身具有出师条件,至此两线归一,提出宜乎出师,也就如瓜熟蒂落,孕足而娩。 最后由于此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第一部分重在晓之以理,第二部分重在动之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出师表》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三、注解先帝:这里指刘备。创:开创,创立。业:统一中原的大业。而:表转折。中道:中途。崩殂:死。崩,古代称帝王、皇后之死。殂,死亡。三分:天下分为三个国家(即魏、蜀、吴三国)。益州疲弊:指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益州,这里指蜀汉。疲弊,人力疲惫,民生凋敝,困苦穷乏。此:这。诚:确实,实在。之:结构助词。秋:时候。然:但是。侍:侍奉。卫:守卫。懈:懈怠,放松。于:在。内:朝廷上。忠:忠诚。士:将士。忘身:奋不顾身。外:朝廷外,指战场上。盖:连词。连接上一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追:追念。殊遇:特殊的对待,即优待、厚遇。欲:想要。报:报答。之:代词。于:向,对。诚:实在,确实。宜,应该。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光:发扬光大。遗德:遗留的美德。恢弘:这里是动词,形作动,意思是发扬扩大。也作“恢宏”。气:志气。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以:因而。塞;阻塞。忠:忠诚。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这里指进谏。宫中:指皇宫中。府中:指朝廷中。俱:全,都。体:整体。陟:提升,提拔。罚:惩罚。臧否:善恶。异同:这里偏重在异。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及:和。为:做。付:交给。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论:评定。刑:罚。以:来。昭:彰显,显扬。平:公平。明:严明。理:治。偏私:偏袒私情,不公正。内外异法: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指宫内和丞相府内。刑赏之法不同。郭攸之、费_是侍中,董允是侍郎。侍中、侍郎,都是官名。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简拔:选拔。遗:给予。悉以咨之:都拿来问问他们。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有所广益:得到更多的好处。很多的益处。性行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晓畅:谙熟,精通。试用:任用。能:能干,有才能。是以:因为这,因此。众:大家。举:推举。督: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营:军营、军队。行阵:指部队。和睦:团结和谐。优劣: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得所:得到恰当的位置。先汉:西汉。兴隆:兴盛。后汉:东汉。倾颓:衰败。每:常常。叹息:感叹惋惜。痛恨:感到痛心遗憾。桓、灵:东汉末年的桓帝和灵帝。他们都因信任宦官,加深了政治的腐败。尚书、长史、参军:都是官名。尚书指陈震,长史指张裔,参军指蒋琬。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亲:亲近。信:信任。隆:兴盛。计日:计算着日子。布衣:平民百姓。躬耕:亲自耕种,实指隐居农村。南阳:东汉郡名。即今河南省南阳市。苟:苟且。全:保全。于:在。求:谋求。闻达:闻名显达。以:认为。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身份低下。鄙,见识短浅。与今义不同。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委屈。顾:拜访,探望。咨:询问。由是:因此。感激:感动奋激。许:答应。驱驰:驱车追赶。这里是奔走效劳的意思。后值倾覆:后来遇到兵败。尔来:那时以来。二十有一年:从刘备访诸葛亮于隆中到此次出师北伐已经二十一年。有,通“又”,跟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故:所以。夙夜忧叹:早晚/整天担忧叹息。夙,清晨。忧,忧愁焦虑。泸:水名,即金沙江。不毛:不长草。这里指人烟稀少的地方。毛,庄稼,苗。兵:武器。甲:装备。奖率:激励率领,奖励统帅。奖,鼓励。庶:希望。竭:竭尽。驽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驽,劣马,走不快的马,指才能低劣。钝,刀刃不锋利,指头脑不灵活,做事迟钝。攘除:排除,铲除。奸凶:奸邪凶恶之人,此指曹魏政权。还:回。于:到。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或西汉都城长安。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本分。斟酌损益:斟情酌理、有所兴办。比喻做事要掌握分寸。(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托,委托,交给。效,效命的任务。不效,则治臣之罪: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效,取得成效。告:告慰,告祭。兴德之言:发扬圣德的言论。慢:怠慢,疏忽,指不尽职。彰其咎:揭示他们的过失。咨诹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诹,询问。察纳:认识采纳。雅言:正确的言论,正言,合理的意见。深追:深切追念。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当:在时候。临:面对。涕:眼泪。零:落下。不知所言: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这是表示自己可能失言。谦词。四、背景蜀汉公元223年(建兴元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于公元227年(建兴五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五、译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这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广泛的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过分的看轻自己,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皇宫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为非作歹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丞相府内奖罚方法不同。侍中、侍郎郭攸之、费_、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侍中、侍郎郭攸之、费_、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_、允之任也。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_、董允等人的责任了。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_、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_、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六、诸葛亮其他诗词《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出师表/前出师表》。相同朝代的诗歌《观沧海》、《短歌行》、《龟虽寿》、《苦寒行》、《蒿里行》、《步出夏门行冬十月》、《龟虽寿》、《步出夏门行艳》、《气出唱》、《陌上桑》。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出师表/前出师表的详细信息
2023-07-14 21:29:481

先帝不以臣卑鄙的解释是什么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解释: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诗词名称:《出师表/前出师表》。本名:诸葛亮。别称:卧龙、诸葛武侯、诸葛孔明。字号:孔明。所处时代:魏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出生时间:181年。去世时间:234年10月8日。主要作品:《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出师表/前出师表》。主要成就:隆中决策;协助刘备夺取荆益和建立蜀国;安定南中,五次北伐。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先帝不以臣卑鄙”的详细介绍:一、《出师表/前出师表》的全文点此查看《出师表/前出师表》的详细内容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_、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_、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_、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二、赏析《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第一部分部分,分析当时不容懈怠的政治形势,阐述开张圣听、内外同法、亲信贤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希望后主励精图治,迅速改变龟缩于西南一隅的被动局面;第二部分,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缅怀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表明此次北伐务求成功的雄心壮志。 表文的第一部分,由势入理,起笔峥嵘。第一节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的建议,可是却从形势叙起,这能起震聋发聩的作用,又能激发继承遗志的感情。表文开笔即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刘备壮志未酬身先死,深诫后人继承父业不可废,以追念先帝功业的语句领起,至忠至爱之情统领了全文.继而以“今天下三分”,点明天下大势,逐鹿中原,尚不知鹿死谁手;复直言“益州疲敝”,自身条件很差,地少将寡,民穷地荒;进而大声疾呼:“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笔势陡峭,峥蝾峻拔。在凸显形势的情况下,垫以“侍卫之臣不懈予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他们不忘先帝恩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还是有依傍的,有力量的,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开张圣”,“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的建议,规劝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表文将是否广开言路,从关系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谈,从关系忠于先帝的高度来说,使人闻之谅心,思之动心。表文的第二部分,由叙自己生平而至言伐魏的意义,进而表明自已“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也写得慷慨深沉,动人心魄。由人到己,文势跌宕。表文从第一部分的进谏,到第二部分,忽以“臣本布衣”起笔,另入蹊径,别开生面。叙写自己二十一年来的情况,历数先帝之殊遇,一是三顾茅庐使之出山效命,一是倾覆之际使之出任丞相,使之由布衣身分一跃而为极位重臣,由躬耕隐士一举而成三军主帅。这一节叙述,好象是逸枝衍蔓,与上下文联系不紧。其实,它与上下文貌分神合,明疏实密。这是因为。第一,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叫后主听来觉得舒徐入耳。第二,以自身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作为后主不忘先人之业的榜样,进一步启发后主奋发图强。第三,二十一年不平凡历程,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其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第四,写出先帝的榜样,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茅庐,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仍委以重任,可见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第五,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遗,使后主托之以讨贼兴复之任,且可免因率师北伐,小人进谗而不予信任,坏了大局。诸葛亮的这段叙述,系进一步打动后主的心,乐于接受前面的进言,又是临别时的表白,实有深哀曲意。文章由进言转而为自叙生平,宕开了笔墨,使文势波澜起伏,更为可观。由叙而誓,推上高潮。表文继叙二十一年遭际之后,续述白帝托孤后的心情、工作,进而表明北定中原的决心。前面的论世、进言,抒情,到此结穴,出师表文的特点由此完全挑明。追言托孤之事,交代这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说明这次出师的思想基础。“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指出这次出师的物质准备。在充分叙说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警拔爽截,铿铿振响,熠熠生光。《出师表》至此才径言出师,切入本题。前面的进言,是为了保证有出师的条件,中间叙事,是说明自身具有出师条件,至此两线归一,提出宜乎出师,也就如瓜熟蒂落,孕足而娩。 最后由于此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第一部分重在晓之以理,第二部分重在动之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出师表》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三、译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这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广泛的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过分的看轻自己,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皇宫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为非作歹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丞相府内奖罚方法不同。侍中、侍郎郭攸之、费_、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侍中、侍郎郭攸之、费_、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_、允之任也。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_、董允等人的责任了。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_、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_、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四、诸葛亮其他诗词《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出师表/前出师表》。五、背景蜀汉公元223年(建兴元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于公元227年(建兴五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六、注解先帝:这里指刘备。创:开创,创立。业:统一中原的大业。而:表转折。中道:中途。崩殂:死。崩,古代称帝王、皇后之死。殂,死亡。三分:天下分为三个国家(即魏、蜀、吴三国)。益州疲弊:指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益州,这里指蜀汉。疲弊,人力疲惫,民生凋敝,困苦穷乏。此:这。诚:确实,实在。之:结构助词。秋:时候。然:但是。侍:侍奉。卫:守卫。懈:懈怠,放松。于:在。内:朝廷上。忠:忠诚。士:将士。忘身:奋不顾身。外:朝廷外,指战场上。盖:连词。连接上一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追:追念。殊遇:特殊的对待,即优待、厚遇。欲:想要。报:报答。之:代词。于:向,对。诚:实在,确实。宜,应该。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光:发扬光大。遗德:遗留的美德。恢弘:这里是动词,形作动,意思是发扬扩大。也作“恢宏”。气:志气。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以:因而。塞;阻塞。忠:忠诚。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这里指进谏。宫中:指皇宫中。府中:指朝廷中。俱:全,都。体:整体。陟:提升,提拔。罚:惩罚。臧否:善恶。异同:这里偏重在异。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及:和。为:做。付:交给。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论:评定。刑:罚。以:来。昭:彰显,显扬。平:公平。明:严明。理:治。偏私:偏袒私情,不公正。内外异法: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指宫内和丞相府内。刑赏之法不同。郭攸之、费_是侍中,董允是侍郎。侍中、侍郎,都是官名。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简拔:选拔。遗:给予。悉以咨之:都拿来问问他们。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有所广益:得到更多的好处。很多的益处。性行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晓畅:谙熟,精通。试用:任用。能:能干,有才能。是以:因为这,因此。众:大家。举:推举。督: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营:军营、军队。行阵:指部队。和睦:团结和谐。优劣: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得所:得到恰当的位置。先汉:西汉。兴隆:兴盛。后汉:东汉。倾颓:衰败。每:常常。叹息:感叹惋惜。痛恨:感到痛心遗憾。桓、灵:东汉末年的桓帝和灵帝。他们都因信任宦官,加深了政治的腐败。尚书、长史、参军:都是官名。尚书指陈震,长史指张裔,参军指蒋琬。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亲:亲近。信:信任。隆:兴盛。计日:计算着日子。布衣:平民百姓。躬耕:亲自耕种,实指隐居农村。南阳:东汉郡名。即今河南省南阳市。苟:苟且。全:保全。于:在。求:谋求。闻达:闻名显达。以:认为。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身份低下。鄙,见识短浅。与今义不同。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委屈。顾:拜访,探望。咨:询问。由是:因此。感激:感动奋激。许:答应。驱驰:驱车追赶。这里是奔走效劳的意思。后值倾覆:后来遇到兵败。尔来:那时以来。二十有一年:从刘备访诸葛亮于隆中到此次出师北伐已经二十一年。有,通“又”,跟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故:所以。夙夜忧叹:早晚/整天担忧叹息。夙,清晨。忧,忧愁焦虑。泸:水名,即金沙江。不毛:不长草。这里指人烟稀少的地方。毛,庄稼,苗。兵:武器。甲:装备。奖率:激励率领,奖励统帅。奖,鼓励。庶:希望。竭:竭尽。驽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驽,劣马,走不快的马,指才能低劣。钝,刀刃不锋利,指头脑不灵活,做事迟钝。攘除:排除,铲除。奸凶:奸邪凶恶之人,此指曹魏政权。还:回。于:到。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或西汉都城长安。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本分。斟酌损益:斟情酌理、有所兴办。比喻做事要掌握分寸。(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托,委托,交给。效,效命的任务。不效,则治臣之罪: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效,取得成效。告:告慰,告祭。兴德之言:发扬圣德的言论。慢:怠慢,疏忽,指不尽职。彰其咎:揭示他们的过失。咨诹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诹,询问。察纳:认识采纳。雅言:正确的言论,正言,合理的意见。深追:深切追念。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当:在时候。临:面对。涕:眼泪。零:落下。不知所言: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这是表示自己可能失言。谦词。相同朝代的诗歌《观沧海》、《短歌行》、《龟虽寿》、《苦寒行》、《蒿里行》、《步出夏门行冬十月》、《龟虽寿》、《步出夏门行艳》、《气出唱》、《陌上桑》。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出师表/前出师表的详细信息
2023-07-14 21:29:551

出师表中 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怎么解释

“先帝不以臣卑鄙”里的“卑鄙”就是两个词,“卑”是地位低下,出身卑微的意思,而“鄙”呢,则为“目光短浅,庸俗,浅陋”的意思。 整句意思是说: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微(卑)、见识浅薄(鄙) 所以 那个 《以》 是 《因为》 的 意思
2023-07-14 21:30:032

先帝不以臣卑鄙的解释先帝不以臣卑鄙的解释是什么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解释: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解释: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诗词名称:《出师表/前出师表》。本名:诸葛亮。别称:卧龙、诸葛武侯、诸葛孔明。字号:孔明。所处时代:魏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出生时间:181年。去世时间:234年10月8日。主要作品:《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出师表/前出师表》。主要成就:隆中决策;协助刘备夺取荆益和建立蜀国;安定南中,五次北伐。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先帝不以臣卑鄙”的详细介绍:一、《出师表/前出师表》的全文点此查看《出师表/前出师表》的详细内容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_、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_、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_、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二、注解先帝:这里指刘备。创:开创,创立。业:统一中原的大业。而:表转折。中道:中途。崩殂:死。崩,古代称帝王、皇后之死。殂,死亡。三分:天下分为三个国家(即魏、蜀、吴三国)。益州疲弊:指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益州,这里指蜀汉。疲弊,人力疲惫,民生凋敝,困苦穷乏。此:这。诚:确实,实在。之:结构助词。秋:时候。然:但是。侍:侍奉。卫:守卫。懈:懈怠,放松。于:在。内:朝廷上。忠:忠诚。士:将士。忘身:奋不顾身。外:朝廷外,指战场上。盖:连词。连接上一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追:追念。殊遇:特殊的对待,即优待、厚遇。欲:想要。报:报答。之:代词。于:向,对。诚:实在,确实。宜,应该。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光:发扬光大。遗德:遗留的美德。恢弘:这里是动词,形作动,意思是发扬扩大。也作“恢宏”。气:志气。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以:因而。塞;阻塞。忠:忠诚。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这里指进谏。宫中:指皇宫中。府中:指朝廷中。俱:全,都。体:整体。陟:提升,提拔。罚:惩罚。臧否:善恶。异同:这里偏重在异。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及:和。为:做。付:交给。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论:评定。刑:罚。以:来。昭:彰显,显扬。平:公平。明:严明。理:治。偏私:偏袒私情,不公正。内外异法: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指宫内和丞相府内。刑赏之法不同。郭攸之、费_是侍中,董允是侍郎。侍中、侍郎,都是官名。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简拔:选拔。遗:给予。悉以咨之:都拿来问问他们。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有所广益:得到更多的好处。很多的益处。性行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晓畅:谙熟,精通。试用:任用。能:能干,有才能。是以:因为这,因此。众:大家。举:推举。督: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营:军营、军队。行阵:指部队。和睦:团结和谐。优劣: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得所:得到恰当的位置。先汉:西汉。兴隆:兴盛。后汉:东汉。倾颓:衰败。每:常常。叹息:感叹惋惜。痛恨:感到痛心遗憾。桓、灵:东汉末年的桓帝和灵帝。他们都因信任宦官,加深了政治的腐败。尚书、长史、参军:都是官名。尚书指陈震,长史指张裔,参军指蒋琬。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亲:亲近。信:信任。隆:兴盛。计日:计算着日子。布衣:平民百姓。躬耕:亲自耕种,实指隐居农村。南阳:东汉郡名。即今河南省南阳市。苟:苟且。全:保全。于:在。求:谋求。闻达:闻名显达。以:认为。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身份低下。鄙,见识短浅。与今义不同。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委屈。顾:拜访,探望。咨:询问。由是:因此。感激:感动奋激。许:答应。驱驰:驱车追赶。这里是奔走效劳的意思。后值倾覆:后来遇到兵败。尔来:那时以来。二十有一年:从刘备访诸葛亮于隆中到此次出师北伐已经二十一年。有,通“又”,跟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故:所以。夙夜忧叹:早晚/整天担忧叹息。夙,清晨。忧,忧愁焦虑。泸:水名,即金沙江。不毛:不长草。这里指人烟稀少的地方。毛,庄稼,苗。兵:武器。甲:装备。奖率:激励率领,奖励统帅。奖,鼓励。庶:希望。竭:竭尽。驽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驽,劣马,走不快的马,指才能低劣。钝,刀刃不锋利,指头脑不灵活,做事迟钝。攘除:排除,铲除。奸凶:奸邪凶恶之人,此指曹魏政权。还:回。于:到。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或西汉都城长安。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本分。斟酌损益:斟情酌理、有所兴办。比喻做事要掌握分寸。(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托,委托,交给。效,效命的任务。不效,则治臣之罪: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效,取得成效。告:告慰,告祭。兴德之言:发扬圣德的言论。慢:怠慢,疏忽,指不尽职。彰其咎:揭示他们的过失。咨诹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诹,询问。察纳:认识采纳。雅言:正确的言论,正言,合理的意见。深追:深切追念。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当:在时候。临:面对。涕:眼泪。零:落下。不知所言: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这是表示自己可能失言。谦词。三、赏析《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第一部分部分,分析当时不容懈怠的政治形势,阐述开张圣听、内外同法、亲信贤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希望后主励精图治,迅速改变龟缩于西南一隅的被动局面;第二部分,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缅怀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表明此次北伐务求成功的雄心壮志。 表文的第一部分,由势入理,起笔峥嵘。第一节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的建议,可是却从形势叙起,这能起震聋发聩的作用,又能激发继承遗志的感情。表文开笔即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刘备壮志未酬身先死,深诫后人继承父业不可废,以追念先帝功业的语句领起,至忠至爱之情统领了全文.继而以“今天下三分”,点明天下大势,逐鹿中原,尚不知鹿死谁手;复直言“益州疲敝”,自身条件很差,地少将寡,民穷地荒;进而大声疾呼:“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笔势陡峭,峥蝾峻拔。在凸显形势的情况下,垫以“侍卫之臣不懈予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他们不忘先帝恩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还是有依傍的,有力量的,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开张圣”,“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的建议,规劝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表文将是否广开言路,从关系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谈,从关系忠于先帝的高度来说,使人闻之谅心,思之动心。表文的第二部分,由叙自己生平而至言伐魏的意义,进而表明自已“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也写得慷慨深沉,动人心魄。由人到己,文势跌宕。表文从第一部分的进谏,到第二部分,忽以“臣本布衣”起笔,另入蹊径,别开生面。叙写自己二十一年来的情况,历数先帝之殊遇,一是三顾茅庐使之出山效命,一是倾覆之际使之出任丞相,使之由布衣身分一跃而为极位重臣,由躬耕隐士一举而成三军主帅。这一节叙述,好象是逸枝衍蔓,与上下文联系不紧。其实,它与上下文貌分神合,明疏实密。这是因为。第一,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叫后主听来觉得舒徐入耳。第二,以自身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作为后主不忘先人之业的榜样,进一步启发后主奋发图强。第三,二十一年不平凡历程,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其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第四,写出先帝的榜样,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茅庐,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仍委以重任,可见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第五,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遗,使后主托之以讨贼兴复之任,且可免因率师北伐,小人进谗而不予信任,坏了大局。诸葛亮的这段叙述,系进一步打动后主的心,乐于接受前面的进言,又是临别时的表白,实有深哀曲意。文章由进言转而为自叙生平,宕开了笔墨,使文势波澜起伏,更为可观。由叙而誓,推上高潮。表文继叙二十一年遭际之后,续述白帝托孤后的心情、工作,进而表明北定中原的决心。前面的论世、进言,抒情,到此结穴,出师表文的特点由此完全挑明。追言托孤之事,交代这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说明这次出师的思想基础。“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指出这次出师的物质准备。在充分叙说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警拔爽截,铿铿振响,熠熠生光。《出师表》至此才径言出师,切入本题。前面的进言,是为了保证有出师的条件,中间叙事,是说明自身具有出师条件,至此两线归一,提出宜乎出师,也就如瓜熟蒂落,孕足而娩。 最后由于此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第一部分重在晓之以理,第二部分重在动之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出师表》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四、译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这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广泛的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过分的看轻自己,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皇宫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为非作歹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丞相府内奖罚方法不同。侍中、侍郎郭攸之、费_、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侍中、侍郎郭攸之、费_、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_、允之任也。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_、董允等人的责任了。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_、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_、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五、诸葛亮其他诗词《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出师表/前出师表》。六、背景蜀汉公元223年(建兴元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于公元227年(建兴五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相同朝代的诗歌《观沧海》、《短歌行》、《龟虽寿》、《苦寒行》、《蒿里行》、《步出夏门行冬十月》、《龟虽寿》、《步出夏门行艳》、《气出唱》、《陌上桑》。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出师表/前出师表的详细信息
2023-07-14 21:31:411

先帝不以臣卑鄙是什么意思

首先,必须知道古文里多是单音节词语,而现代汉语里多为双音节词语。这样的话“先帝不以臣卑鄙”里的“卑鄙”就是两个词,“卑”是地位低下,出身卑微的意思,而“鄙”呢,则为“目光短浅,庸俗,浅陋”的意思整句意思是说: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微(卑)、见识浅薄(鄙)所以那个《以》是《因为》的意思
2023-07-14 21:31:501

“先帝不以臣卑鄙”的“以”是什么意思

以 :认为
2023-07-14 21:32:016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先帝(刘备)不认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不惜降低自己的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我住的草庐里来探望我. ——诸葛亮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前给刘禅的《出师表》中写出这句话.)
2023-07-14 21:32:291

“先帝不以臣卑鄙”的“以”是什么意思

因为我身份卑微“因为”
2023-07-14 21:32:363

“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是什么意思?

卑贱低下的意思,是诸葛亮自谦说自己的身份较低,却被刘备三请茅庐
2023-07-14 21:32:464

“先帝不以臣卑鄙”的“以”是什么意思

首先,必须知道古文里多是单音节词语,而现代汉语里多为双音节词语.这样的话“先帝不以臣卑鄙”里的“卑鄙”就是两个词,“卑”是地位低下,出身卑微的意思,而“鄙”呢,则为“目光短浅,庸俗,浅陋”的意思 整句意思是说: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微(卑)、见识浅薄(鄙) 所以 那个 《以》 是 《因为》 的 意思
2023-07-14 21:32: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