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tou123
-
翻译为:楚国人想偷袭宋国,派人事先测量澭水的深浅并设立标志。出自《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原文如下: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翻译
楚国人想偷袭宋国,派人事先测量澭水的深浅并设立标志。澭水突然上涨,楚人不知道。依然按之前的标志在黑夜渡河,结果淹死一千多人,原先做好标志的时候本是可渡水过河的,如今河水暴涨,水已越涨越高了,楚人还是按着原来的标志过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像这种情况。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
扩展资料:
《察今》是《吕氏春秋·慎大览》中的第八篇,主要体现了先秦法家的历史进化观。
全文论点鲜明突出,而论述则是一步一步地展开。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因时变法”,这一中心论点是通过从反面论证“先王之法不可法”而得到证明的。换句话说,“察今而变法”的论点是通过批驳“泥古而守法”而得到证明的。作者依次陈述了三点理由:
第一,先王之法历代有损益,已非原样;
第二,对先王之法解说不一,所谓“言异而典殊”,已无法遵循;
第三,“时不与法俱至”,先王之法已经过时。从中进而提出“弃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的正面论点,最后得出“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结论,从而阐明了“因时变法”的思想。
荆人袭宋的译文
译文: 楚国人想偷袭宋国,命令人先去测量澭水的深浅做标记。澭水突然暴涨,楚国人不知道,仍然沿着设置的标记涉水过河,结果淹死了一千多人,士卒惊恐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样。先前做标记的时候是可以通过的,现在水位已经发生变化,上涨了许多,楚国人还是仍然通过旧标记渡河,这就是楚国人所失败的原因。 原文: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原文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卫国人吕不韦组织门客编辑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2023-07-13 08:25:235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原文: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吕氏春秋u2022察今》)翻译:(春秋时期,)楚国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澭水突然涨水,楚国人不知道,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晚徒步过河,淹死的人有一千多,军中惊骇以至于破坏到都邑里的房屋。以前他们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的时候,(标记)可以引导徒步过河,现在因为水涨,很已变化多,楚国人还顺着原来的标记涉水徒步过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按:这个故事很像“刻舟求剑”。2023-07-13 08:25:551
荆人袭宋文言文翻译
荆人袭宋出自《吕氏春秋·察今》,下面请看我带来的荆人袭宋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捐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译文】 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今制度呢?不是它不好,而是因为后人无从取法它。先王的法今制度,是经历了漫长的古代流传下来的,人们有的增补它,有的删减它,怎么能够取法它呢?即使人们没有增减它,也还是无从职法它的。 【原文】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已亦人也。故察已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脬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译文】 凡是先王的法令制度,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过去的)时代不能与法令制度(的条文)一同存在下来。(古代的)法令制度即使现在还保存下来,还是不能取法它。因此要抛弃先王现成的法令制度,而取法他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是什么呢?那就是从人出发,自己本来也是人,所以明察自己就可以推知别人,明察现在就可推知古代。古代和现在是一样的,别人和自己也是相同的。明白事理的人,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根据近的推知远的,根据现在的推知古代的,根据看到的推知未见到的。所以观察房屋下面的光影,就知道太阳、月亮的运行,早晚和寒暑季节的变化;看到瓶子里水结的冰,就知道天下已经寒冷,鱼鳖已经潜伏了。尝一块肉,就知道一锅里的味道,全鼎中调味的好坏。 【原文】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译文】 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设立标记。澭水突然上涨上,楚国人不知道,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水涨了很多,(可是)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是他们为什么惨败的原因。现在的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象这种情况。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 【原文】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译文】 所以说治理国家没有法令制度就会混乱,死守古老的法令制度而不改变就会行不通,混乱和不合时宜都不能治理好国家。社会不同了,时代改变了,改变法令制度是应该的。比如好的医生,病症千变万化,下药也要千变万化。病症变了而药不变,本来可以长寿的人,现在也变成短命鬼了。所以做事情一定要根据法令制度来进行,修订法令制度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统治过天下的七十一位帝王,他们的法令制度都各不相同;不是一定要有所不同,而是时代形势不一样了。所以说:好剑只要求它能斩断东西,不要求它一定是镆铘;好马只要求它一天能跑千里,不要求它一定是骥骜。完成功名,这才是古代帝王追求的目标啊。 字词注释 ①荆:古代楚国的别称。 ②使:派、命令。 ③荆人:楚国人。 ④袭:趁敌人不备时攻击,偷袭。 ⑤宋:宋国。 ⑥欲:想要。 ⑦表:动词,测量后设标记。“循表而夜涉”中的做名词,标记。 ⑧澭(yōng )水:澭(yōng),即“灉水",古河名,约在今中国河南省商丘市一带。黄河的一条支流。 ⑨暴益:突然涨水。 暴:突然。如《狼》:“屠暴起”。 益:水漫出来,后作“溢”; ⑩弗:不。 循:沿着。 涉:(徒步)渡水。 坏都舍:大房子倒坍 向:先前。 导:通过。 尚:还是 益:增加。 所以:表示……的原因。 而:承接。 而:并列,如。 启示 吕不韦《荆人袭宋》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做事情要随时掌握发展变化了的情况,以制定新的政策。 又作成语荆人涉水、循表夜涉。2023-07-13 08:26:031
荆人袭宋的译文及道理
【原文】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译文】荆国的人准备攻打宋国,派人先在澭河上做好标志。澭河水暴涨,荆国人不知道,按照标志夜晚过河,淹死的人有一千多人,部队混乱就像都城的房舍倒塌一样。原来那时他们做的标志可以走过去,现在水情已经变化上涨了很多了,荆国人还按照标志走,这就是他们为什么失败。当今的国君效法先王的治国方略,就像这件事一样。道理:告诉我们事物是会不停变化的,应该用更深的眼光看待事物。2023-07-13 08:26:121
荆人欲袭宋翻译文言文
循表夜涉文言文译文如下:楚国人想要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河里做标记,澭河的水面突然涨起,楚国人不知道这件事,沿着原来做的标记在夜间涉水,结果淹死的人有一千多人,士兵发出的尖叫声如同房屋倒塌的响声。以前他们在澭河做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如今,水位已经改变了,河水暴涨了很多,楚国人仍然按照原来设置的标记渡水,这正是他们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啊。原文: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馀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也,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作品简介与赏析《循表夜涉》,出自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纂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循表夜涉》是一则警示性很强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当时间发生变化后,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随之而变化,否则会酿成大错。我们不能像文中的楚人一样墨守成规。2023-07-13 08:26:201
荆人袭宋的原文和翻译
原文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译文:楚国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澭水突然涨水,楚国人不知道,顺着标记在夜晚徒步过河,淹死的人有一千多,军中惊骇的声音如同都邑里的房屋崩塌一样。以前他们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的时候,(标记)可以引导涉水,现在水已变化涨了很多,楚国人还顺着标记涉水,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2023-07-13 08:26:351
“荆人欲袭宋……”一文译文
不知道是不是: 原文: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译文:楚国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澭水突然涨水,楚国人不知道,顺着标记在夜晚徒步过河,淹死的人有一千多,军中惊骇的声音如同都邑里的房屋崩塌一样.以前他们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的时候,(标记)可以引导涉水,现在水已变化涨了很多,楚国人还顺着标记涉水,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2023-07-13 08:26:441
《荆人袭宋》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道理
荆人袭宋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译文楚国人想偷袭宋国,派人先去测量澭水的深浅做好标志。澭水突然暴涨,楚国人不知道,仍然照着旧标志在深夜中涉渡。结果淹死了一千多人,三军惊哗,就像都市中的房屋倒塌一样,原先做标志的时候本是可以渡过去的,现在水位已经发生变化,上涨得多了,楚国人却仍然照着旧标志渡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啊。寓意是: 凡是做事情一定要依照法度去行动,变法的人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而变化。2023-07-13 08:26:523
荆人袭宋翻译及道理
翻译:楚国人想要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河里测量好水深并做好记号。后来河水突然大涨,楚国人不知道(这种情况),依然按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淹死有一千多人,军队受到惊吓,声音就像房屋倒了(一样大)。先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而增多了,楚国人还按照原先的标记引导渡河,这正是他们遭到失败的原因啊。 现在的君主效法古代帝王的法度,就有些像这种情况。他所处的时代已经与古代帝王的法度不适应了,却还说“这是古代帝王的法度”,并且效法它,以它作为治理国家的依据,难道不是很可悲吗? 道理:做人不能不知变通、墨守成规,遇事更不能片面考虑,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023-07-13 08:27:021
荆人袭宋的原文
荆①人欲⑥袭④宋⑤,使②人先表⑦澭水⑧。澭水暴益⑨,荆人③弗⑩知,循u246a表而夜涉u246b,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u246c。向u246d其先表之时可导u246e也,今水已变而益⒄多矣,荆人尚u246f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⒅败也。2023-07-13 08:27:111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雍水的意思是什么
语出《循表涉雍》------- “楚国人想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设立标记.”2023-07-13 08:27:351
荆人袭宋的字词注释
①荆:古代楚国的别称。②使:派、命令。③荆人:楚国人。④袭:趁敌人不备时攻击,偷袭。⑤宋:宋国。⑥欲:想要。⑦表:动词,测量后设标记。“循表而夜涉”中的做名词,标记。⑧澭(yōng )水:澭(yōng),即“灉水,古河名,约在今中国河南省商丘市一带。黄河的一条支流。⑨暴益:突然涨水。暴:突然。如《狼》:“屠暴起”。益:同“溢”;⑩弗:不。u246a循:沿着。u246b涉:(徒步)渡水。u246c坏都舍:城市里房屋倒塌;房屋。u246d向:先前。u246e导:通过。u246f尚:还是⒄益:增加。⒅所以:表示……的原因。u2776而:承接。u2777而:并列,如。2023-07-13 08:27:451
荆人袭宋的启示
《荆人袭宋》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做事情要随时掌握发展变化了的情况,以制定新的政策。又作成语荆人涉水、循表夜涉。2023-07-13 08:28:031
荆人袭宋的译文
楚国人想偷袭宋国,命令人先去测量澭水的深浅做标记。澭水突然暴涨,楚国人不知道,仍然沿着设置的标记涉水过河,结果淹死了一千多人,士卒惊恐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样。先前做标记的时候是可以通过的,现在水位已经发生变化,上涨了许多,楚国人还是仍然通过旧标记渡河,这就是楚国人所失败的原因。2023-07-13 08:28:171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
楚国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澭水突然涨水,楚国人不知道,顺着标记在夜晚徒步过河,淹死的人有一千多,军中惊骇的声音如同都邑里的房屋崩塌一样。以前他们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的时候,(标记)可以引导涉水,现在水已变化涨了很多,楚国人还顺着标记涉水,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使人先表澭水(表):_标记_溺死者千有余人(溺):__淹死__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楚国人还顺着标记涉水,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原因是,以前他们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的时候,(标记)可以引导涉水,现在水已变化涨了很多,楚国人还顺着标记涉水,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不能一成不变的去做事。2023-07-13 08:28:322
荆人袭宋启示是什么?
楚国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澭水突然涨水,楚国人不知道,顺着标记在夜晚徒步过河,淹死的人有一千多,军中惊骇的声音如同都邑里的房屋崩塌一样。以前他们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的时候,(标记)可以引导涉水,现在水已变化涨了很多,楚国人还顺着标记涉水,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2023-07-13 08:28:391
“荆人袭宋令我受到了哪些教育?”答案
原文: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实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说明的道理:1、做事情时要就事论事,不可墨守成规2、考虑问题要全面,不得以偏概全3、对待事情要灵活,善于变通2023-07-13 08:28:461
荆人袭宋中“向其先表之时”的意思
起初他们设立测定水深标志的时候2023-07-13 08:28:542
吕氏春秋.察今的原文和翻译急求!!!!!
s2023-07-13 08:29:053
循表夜涉:荆人偷袭宋国为什么失败?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荆人不知道根据河水变化而采取措施,最终招致失败。 循表夜涉① 荆人②欲袭宋,使人先表③澭水。④澭水暴益,⑤荆人弗知,循⑥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⑦向⑧其表之时,可导⑨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⑩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11)败也。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 ①涉:渡江。 ②荆人:楚人。荆,楚国的别称。 ③表:标志,原为名词,这里作动词,作标记。 ④ 澭水:即澭河,旧时为黄河的支流。 ⑤暴益:猛涨。 “益”同“溢” ⑥ 循:依照,顺着。 ⑦ 军惊而坏都舍:意为:士卒惊恐而叫喊的声音,像城市里的房屋倒塌一样可怕。 “而”,作“如”讲。都舍:城市里的房屋。 ⑧ 向:以前,先前。 ③ 导:引导渡河,涉水。 ⑩犹:还是。 (11)所以:……的原因。 【导读】 这则寓言也选自《 吕氏舂秋》,故事讲的是楚国想偷袭宋国,事先派人去澭河测量水位,并作好记号,以为以后便能顺利渡江,一举灭宋。殊不知偷袭那天河水大涨,但他们却不知道,按原记号涉水过河,结果淹死一千多人,大败而告终。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人们: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人的思想也要随之而变,去适应环境的变化。2023-07-13 08:29:131
科普向:历史上那些讽刺楚蛮荆人的成语,请不
刻舟求剑,晏子使楚,沐猴而冠,荆人涉澭,狐假虎威,楚材晋用、夸夸其谈、优孟衣冠,趾高气扬、南风不竞,荆人袭宋,叶公好龙、子虚乌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画蛇添足、假虎遇驳。2023-07-13 08:29:321
循表夜涉:荆人偷袭宋国为什么失败? 用文中原句回答!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荆人不知道根据河水变化而采取措施,最终招致失败. 循表夜涉① 荆人②欲袭宋,使人先表③澭水.④澭水暴益,⑤荆人弗知,循⑥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⑦向⑧其表之时,可导⑨也,...2023-07-13 08:29:401
拾椹供亲文言文翻译
1. 拾椹供亲的翻译 【原文】 蔡顺少年孤,事母孝。岁荒,粮食不足,顺日拾桑椹,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牛蹄赠之。(选自《后汉书》) 【古文今译】 西汉末年,有位年轻人叫蔡顺,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有一年,年成不好,他就出门摘拾桑椹给母亲吃,遇到农民起义军,看到他将摘拾的桑椹分成两个篮子盛装,便好奇的问他原因。蔡顺说:""黑色的桑椹已经成熟了味道比较香甜,是给母亲吃的;红色的桑椹尚未成熟,还有酸味,是给自己吃的.""这些盗贼深受蔡顺孝思的感动,就送他三斗白米和一头牛,好让他回去奉养母亲。 2. 拾椹供亲的翻译 拜托了 翻译: 蔡顺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 年成不好,粮食不够的时候,他就每天出门摘拾桑椹,用不同的器皿盛桑椹。农民起义军看见便问其原因,蔡顺说到:“黑色的桑椹味道甜,是给母亲吃的;红色的桑椹味道酸,是给自己吃的。 ""农民起义军怜悯他的孝心,把白米和牛蹄送给了他。 原文: 蔡顺少年孤,事母孝。 岁荒,粮食不足,顺日拾桑椹,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 顺曰:“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牛蹄赠之。 此文出自汉代·班固《东观汉记》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东观汉记》是一部记载东汉光武帝至汉灵帝一段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汉明帝刘庄命班固、陈宗、尹敏、孟异等共撰《世祖本纪》。班固等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迹,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上。 这是该书的草创时期,著书处所在兰台和仁寿闼。安帝时,刘珍、李尤、刘騊駼等奉命续撰纪、表、名臣、节士、儒林、外戚等传,起自光武帝建武年间,终于安帝永初时期,书始名《汉记》,写作地点从此徙至南宫东观。 此后伏无忌、黄景等又承命撰诸王、王子、功臣、恩泽侯表和南单于、西羌传,以及地理志。桓帝时,又命边韶、崔寔、朱穆、曹寿撰孝穆(刘开)、孝崇(刘翼)二皇传和顺烈皇后传,外戚传中增入安思皇后等皇后,儒林传增入崔篆诸人。 崔寔又与延笃作百官表和汉顺帝朝功臣孙程、郭镇及郑众、蔡伦等传。至此,共撰成一百一十四篇,始具规模。 灵帝时,马日磾、蔡邕、杨彪、卢植、韩说等又补作纪、志、传数十篇,下限延伸到灵帝。 作者简介: 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过世,班固从京城洛阳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与其弟班超一同撰写《汉书》,后班超投笔从戎,班固继续撰写,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 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班固随军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 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 3. 拾椹供亲这篇古文的译文 〔原文〕 蔡顺,字君仲,少孤,事母至孝。 遭王莽乱,岁荒不给,拾桑椹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曰:“何异乎?”顺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 贼悯其孝,以白米三斗牛蹄一只赠之。 〔译文〕 蔡顺,字君仲,从小失去父亲,侍奉母亲非常孝顺,正逢王莽乱世,连年灾荒,食不果腹。 为了糊口,蔡顺只得去山里拾桑椹用以充饥。拾桑椹时,他准备了两只不同的篮子来盛桑椹。 有一次,蔡顺进山拾桑椹,被一赤眉军见到了,他们惊奇地问他:“为什么用两只不同的篮子来盛桑椹呢?”蔡顺回答说:“把成熟的黑桑椹留着专门给母亲吃,不成熟的红桑椹自己吃。”蔡顺的孝心感动了这群赤眉军,他们送给蔡顺三斗白米、一只牛蹄,让他带回家孝敬母亲。 4. 拾椹供亲这篇古文的译文 〔原文〕 蔡顺,字君仲,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乱,岁荒不给,拾桑椹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曰:“何异乎?”顺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三斗牛蹄一只赠之。 〔译文〕 蔡顺,字君仲,从小失去父亲,侍奉母亲非常孝顺,正逢王莽乱世,连年灾荒,食不果腹。为了糊口,蔡顺只得去山里拾桑椹用以充饥。拾桑椹时,他准备了两只不同的篮子来盛桑椹。有一次,蔡顺进山拾桑椹,被一赤眉军见到了,他们惊奇地问他:“为什么用两只不同的篮子来盛桑椹呢?”蔡顺回答说:“把成熟的黑桑椹留着专门给母亲吃,不成熟的红桑椹自己吃。”蔡顺的孝心感动了这群赤眉军,他们送给蔡顺三斗白米、一只牛蹄,让他带回家孝敬母亲。 5. 中学文言文拓展阅读(7)答案《拾椹供亲》《床头捉刀人》《涓蜀梁 靠井水浇灌. 当时有一户姓丁的农家,种了一些旱地.因为他家的地里没有水井,浇起地来全靠马拉驴驮,从很远的河汊取水,所以经常要派一个人住在地头用茅草搭的窝棚里,一天到晚专门干这种提水、运水和浇地的农活.日子一久,凡是在这家住过庄稼地、成天取水浇地的人都感到有些劳累和厌倦. 丁氏与家人商议之后,决定打一口水井来解决这个困扰他们多年的灌溉难题.虽然只是开挖一口十多米深、直径不到一米的水井,但是在地下掘土、取土和进行井壁加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丁氏一家人起早摸黑,辛辛苦苦干了半个多月才把水井打成.第一次取水的那一天,丁氏家的人像过节一样.当丁氏从井里提起第一桶水时,他全家人欢天喜地,高兴得合不上嘴.从此以后,他们家再也用不着总是派一个人风餐露宿、为运水浇地而劳苦奔波了.丁氏逢人便说:“我家里打了一口井,还得了一个人力哩!” 村里的人听了丁氏的话以后,有向他道喜的,也有因无关其痛痒并不在意的.然而谁也没有留意是谁把丁氏打井的事掐头去尾地传了出去,说:“丁家在打井的时候从地底下挖出了一个人!”以致一个小小的宋国被这耸人听闻的谣传搞得沸沸扬扬,连宋王也被惊动了.宋王想:“假如真是从地底下挖出来了一个活人,那不是神仙便是妖精.非打听个水落石出才行.”为了查明事实真相,宋王特地派人去问丁氏.丁氏回答说:“我家打的那口井给浇地带来了很大方便.过去总要派一个人常年在外搞农田灌溉,现在可以不用了,从此家里多了一个干活的人手,但这个人并不是从井里挖出来的.” 孟母戒子 原文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⑥其织,以此戒⑦之.自是之后⑧,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 ①诵:背诵. ②方:正在. ③辍(chuò)然:突然终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如“辍学”、“辍笔”.然,……的样子. ④喧(xuān):遗忘. ⑤ 引:拿来. ⑥裂:割断. ⑦ 戒:教育 ⑧自是之后:从此之后 译文 孟子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背书,一段时间后,接着再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告诫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了. 道理: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 你觉得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效果好吗? 答: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通过剪断织布(布如果被剪碎了,则失去了它的作用)来说明学习也是一样的,不能中断. 这样的教育效果很好. 表水涉澭 原文: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注释 荆①人欲袭宋,使人先表②澭水.澭水暴益③,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④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⑤.向⑥其先表之时,可导⑦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①荆:楚国的别名. ②表:标志,此处用作动词,测量,即测量河水深度.下文中的“循表而夜涉”的“表”用作名词,即标志. 澭:古水名. ③暴益:猛涨. ④溺:淹没在水里. ⑤惊:乱. 而:这里作“如”解. 都舍:大厦.舍,房屋. ⑥向:以前. ⑦导:通过. 译文: 楚国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澭水突然涨水,楚国人不知道,顺着标记在夜晚徒步过河,淹死的人有一千多,军中惊骇的声音如同都邑里的房屋崩塌一样.以前他们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的时候,(标记)可以引导涉水,现在水已变化涨了很多,楚国人还顺着标记涉水,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哲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社会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处理事情也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把事情看成静止不变,不去适应新的情况,采用新的措施,结果必定遭到失败. 卞庄子刺虎 原文 卞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斗,争则 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毙.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 之.有倾,旋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两虎之功.u0624作者:司马迁 译文 卞庄子发现两只老虎,准备刺杀.身旁的旅店仆人劝阻他说:“您看两只老虎, 正在共食一牛,一定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者必伤,小者必死.到 那时候,您跟在受伤老虎的后面刺杀伤虎,就能一举得到刺杀两头老虎的美名.”卞庄子觉得小僮说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u0625 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为了争肉,嘶咬扭打起来,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卞庄子,挥剑跟在受伤老虎的后面刺杀伤虎,果然不费吹灰之力,就刺死伤虎,一举获得两虎的名声. 字词解释 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大夫,有勇力. 馆竖(shù)子:旅馆的童仆.竖子,童仆. 方且:正要 立须之:须,等待.之,代词,这里指这件事. 止:劝阻 食甘:吃得有滋有味 须:等。2023-07-13 08:29:471
指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其意义和用法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以其于晋无礼”. 介词 于,宾语 晋,构成介宾结构. 在古代汉语中,介词结构一般做句子的状语,状语应该在动词的前面,修饰动词(谓语),而古汉语中经常将介词结构位于动词之后,这就是介词结构后置,也称状语后置.例如“绳之以法”,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以法绳之”,绳,是动词(谓语),以法,就是介词结构(状语). 2,这是像郑国借路,大臣劝觐大王的故事,具体名字我记不得了. 越国的国土离我们很远,君王您应该知道管理的难度,为什么要让我们郑国被灭掉而便宜的邻国呢 也就是说借路只是接口,倒过来不但的不到越国反而使郑国被灭,要看完整的,光看一句话看不到整个故事的. 3,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 !方发: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4,意思是:比较这两种情况,宁可答应秦国“以城易璧”的请求,而让秦国背负理屈的舆论罪名. 均:比较之:这宁:宁可许:答应负:使动用法,使——背负曲:通假字,同屈,理屈 5,即便是普通人都会对此感到羞愧更何况将军和丞相? 6,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本是“友善”,在这一具体语境中是“与……友善”之意,“素善留侯张良”就是“一向与留侯张良友善”.一个人不可以友善,故“友善”这个词所连接的双方是一种“相与”关系. 7,常以身翼蔽沛公:常以身体掩护刘邦(翼:像鸟翅膀那样.) 原文:【范增数目项羽,举所佩玉?夬(音jue)以示之者三.项羽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羽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译文:宴会中,范增屡次使眼色,并三次拿起佩戴的玉玦给项羽示意尽快采取行动.项羽视而不见.范增起身走出宴会厅,召见项庄,对他说:“大王仁慈,不愿下手.你进前向刘邦敬酒,祝寿后,再表演舞剑,趁机刺杀刘邦.不然的话,今后我们必然会被刘邦俘虏!”项庄于是进入宴会厅并为刘邦祝寿,完毕,说:“军中没什么娱乐的,我请示以舞剑为乐.”项羽说:“好极了.”项庄于是拔剑起舞.(刘邦之前已与项伯结好,项伯看出项庄用意.)项伯于是也拔剑起舞,常以身体掩护刘邦,项庄刺杀刘邦竟不能成功. 8,原文:“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译文:现在进了关,不掠取财物,不迷恋女色,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 9,意思是:“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小看孔子的学问,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不信” 要连上前后面一句话理解,前一句话是说:“听到很多道理,就以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后一句话是说:“现在我亲眼看到海神您的广阔无边,若果我不到您的门前,(我会永远不知天高地厚)就危险了” 说这句话是说以前河伯根本不相信有人那么不知轻重,竟然轻视孔子,但现在自己站在海神面前发现其实自己也很渺小.这句话表达了河伯在海神面前感到得自己的卑微. 10,雍水受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其水位不可能一成不变,总会有涨有落,雍水情况已发生变化,原先水浅已不再浅,荆人不能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看不到实际情况的发展化,仍用旧的认识指导实践,致使"溺死千有余人".忽视了事物的运动变化,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这是荆人遭受失败的根本原因. 《荆人袭宋》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应该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写了半天,手累啊!2023-07-13 08:29:531
嵇康夜游文言文译文
1. 记承天寺夜游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2. 循表夜涉原文和译文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为治,岂不悲哉?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则无过务矣.(《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楚国人想偷袭宋国,派人先去测量澭水的深浅做好标志.澭水突然暴涨,楚国人不知道,仍然照着旧标志在深夜中涉渡.结果淹死了一千多人,三军惊哗,就像都市中的房屋倒塌一样,原先做标志的时候本是可以渡过去的,现在水位已经发生变化,上涨得多了,楚国人却仍然照着旧标志渡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啊.现在的君主效法古代帝王的法度,就有些像这种情况.他所处的时代已经与古代帝王的法度不适应了,却还说“这是古代帝王的法度”,并且效法它,以它作为治理国家的依据,难道不是很可悲吗?所以说,治理国家没有法度就要发生混乱,死守古代帝王的法度而不进行变革就会发生谬误.出现谬误和混乱,是不能保住国家的.社会变迁了,时代发展了,变法是合时宜的.这就好比良医治病,病情千变万化,药也要千变万化.如果病情已经发生变化,而药却没有变,本来可以长寿的人,如今就会变成短命的人了.所以凡是做事情一定要依照法度去行动,变法的人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没有错误的事了.。 3. 《晋书·嵇康传》文言文句子翻译 译文 嵇康,字叔夜,生于魏文帝黄初五年,谯郡人,因曾任中散大夫,后人有称其为嵇中散。 嵇康的祖先本姓奚,原籍是会稽人,后来因避祸来到谯郡,因为居住的地方有一座山叫嵇山,嵇康祖先遂舍弃原姓,改姓嵇姓。他的兄长嵇喜,很有才能。 嵇康很小的时候就成为孤儿。嵇康)有不一般的才华。 在很大范围内也没有能与之相匹配的人。身高七尺八寸,有美丽的文采和优雅的风度。 但是不在意自己的外在,不对自己进行多余的打扮。人们认为他风采非凡,天生本质与自然相合。 能容忍别人的过失,遮掩别人的过错。宽容简约有大度量。 学习不用师傅传授,广泛的阅读,没有不完全了解的。长大之后喜欢读《老子》《庄子》。 和魏朝的宗室之女结婚,官拜中散大夫。常常修行导养性情、服食丹药(一类)的事情。 (嵇康)认为神仙禀受于自然,不是积累修行能够达到的。但是如果能够引导修养合理,还是能够长寿。 于是写了《养生论》。又认为君子是没有私心的。 (释私论,不译)因为有同样高远志趣的知己很找到。常常希望能有一个能与他相得益彰的人。 能与他进行心灵的对话的只有阮籍和山涛,参与到他们中间的有向秀、刘伶、阮咸。王戎说自己与嵇康在山阳住了二十年,从没见过嵇康表现出欢喜或是愤怒的表情。 嵇康曾采药游山泽,遇到得志的时候,便忘记了返回。当时正好有砍柴的人遇上他,都称(他)为神人。 游到汲郡的山里遇见了孙登。嵇康于是跟从他行动。 孙登沉默不言,自己做自己的事。嵇康临别要走,孙登说:“你性格刚烈而有才,难道能免祸吗!”嵇康又遇到了王烈,一起进到山里。 王烈曾经得到像软糖一样的石髓。马上自己吃了一半,剩下一半给嵇康。 (嵇康品行灵活善于打铁。院里有棵柳树很茂盛,于是饮水环绕它,每到了夏天,就在柳树下打铁。 东平吕安敬佩他高雅的兴致,一想念嵇康,就从千里外的地方启程去见嵇康,嵇康以他为友对他很友善。后来吕安被哥哥诬陷起诉,因此入狱,嵇康作文来证明吕安清白,于是又逮捕了嵇康。 从前嵇康贫困,曾与向秀共同在树下打铁,来自己补给。颖川钟会,是个贵公子,才思敏捷,文章精辟,于是前往造访嵇康。 嵇康对他不施礼,却仍旧打铁不停。很久之后钟会离去,嵇康问他:“听到了什么来的?看到什么走的?”钟会回答说:“听到了所听到的来的,看到了所看到的走的。” 钟会因此怨恨嵇康。到了嵇康被捕,钟会进言给文帝说:“嵇康是卧龙,不能让他起来。 您想让天下无忧,因此就要顾虑嵇康。”于是进谗言说:“……嵇康、吕安等人言论放荡,诽毁礼教,是帝王所不能容忍的。 应该找个理由除掉他,来净化风俗。”文帝亲近并听从了钟会,于是一块把嵇康和吕安杀害。 嵇康即将在东市受刑,太学学生三千人,请求让嵇康做他们老师,没有得到允许。嵇康回头看了看自己的影子,要过琴来弹奏,说:“过去袁孝尼曾经跟随我想学习《广陵散》,我吝惜保密没有传授给他,《广陵散》现在要绝响了!”时年四十。 海内之士,没有不痛惜的。文帝不久也醒悟后悔了。 ) 先前,嵇康曾经在洛阳西边游玩。晚上住在华阳亭,拿过琴来弹奏。 和嵇康一同谈论音律,辞致清辩。于是(那古人)要来琴弹奏,弹奏了《广陵散》,声调美妙得无与伦比。 于是把(《广陵散》)传给了嵇康,并让嵇康起誓绝对不传给别人,他也不说他叫什么。嵇康擅长辨析道理,又能够写文章,他的高远的情趣,自然便达到了玄妙悠远的境界。 收集了自上古以来的高尚之士,为他们写了传并写了赞。是希望能与千年以来的圣人交友。 又写了《太师箴》,也足够用来阐明帝王之道了,又写了《声无哀乐论》很有条理。儿子嵇绍,另外有传。 原文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也。其先姓奚,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 铚有嵇山,家于其侧,因而命氏。兄喜,有当世才,历太仆、宗正。 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 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 以为神仙禀之自然,非积学所得,至于导养得理,则安期、彭祖之伦可及,乃著《养生论》。又以为君子无私,其论曰:“夫称君子者,心不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 何以言之?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 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是故言君子则以无措为主,以通物为美;言小人则以匿情为非,以违道为阙。 何者?匿情矜吝,小人之至恶;虚心无措,君子之笃行也。是以大道言‘及吾无身,吾又何患"。 无以生为贵者,是贤于贵生也。由斯而言,夫至人之用心,固不存有措矣。 故曰‘君子行道,忘其为身",斯言是矣。君子之行贤也,不察于有度而后行也;任心无邪,不议于善而后正也;显情无措,不论于是而后为也。 是故傲然忘贤,而贤与度会;忽然任心,而心与善遇;傥然无措,而事与是俱也。”其略如此。 盖其胸怀所。2023-07-13 08:30:021
荆人涉澭文言文阅读? 有全文翻译
荆人涉澭荆人:楚国人.澭:澭水.楚国人过澭水.后用以讽刺拘泥于成法,不知道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通的行为.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余人,...2023-07-13 08:30:091
表水涉澭文言文翻译 表水涉澭译文原文
1、译文:楚国人想要袭击宋国,派人先测量澭水的`深度(并做标记)。澭水突然猛涨,楚国人不知道(情况),顺着标记在夜晚徒步过河,淹死的人有一千多,军中乱得像房屋崩塌一样。以前他们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的时候,(标记)是可以引导过河的,现在水已变化涨了很多了,楚国人仍然顺着标记过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2、原文: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2023-07-13 08:30:161
表水涉雍中荆人为何失败?原文!急!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译文:楚国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澭水突然涨水,楚国人不知道,顺着标记在夜晚徒步过河,淹死的人有一千多,军中惊骇的声音如同都邑里的房屋崩塌一样。以前他们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的时候,(标记)可以引导涉水,现在水已变化涨了很多,楚国人还顺着标记涉水,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哲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社会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处理事情也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把事情看成静止不变,不去适应新的情况,采用新的措施,结果必定遭到失败。百度一下,你会找到的。。。。。。2023-07-13 08:30:231
文言文床头
1. 文言文《床头捉刀》翻译 魏武将见匈奴使①,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②,使崔季珪代③,帝自捉刀立床头④。既毕⑤,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⑥?”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⑦,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导读 :匈奴使者并不知座中的曹操是假的,但慧眼识英雄,决非平凡之才。曹操当机立断派人追杀他,也是防患于未然。 注释 :①魏武将见匈奴使:曹操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臣。魏武,即魏武帝曹操。匈奴,古代北方一少数民族。②雄远国:威震远国。③使崔季珪代:(他)让崔季珪代替他(接见匈奴使臣)。崔季珪,名琰,字季珪,据说长得很有威仪。④帝自捉刀立床头:魏武帝自己握着刀在床边侍立。捉刀,握刀。床,古时一种坐具,不是卧具。⑤既毕:指接见完毕。⑥魏王何如:(你看)魏王这人怎样?⑦雅望非常:高雅的风采很不一般。 【翻译】 曹操将要接见匈奴使臣,认为自己的相貌丑陋,不足以威震远国,便让崔季珪代替,自己握着刀在床边侍立。接见完毕,派间谍问使臣:“魏王这人怎样?”匈奴使臣回答说:“魏王高雅的风采很不一般,但是床头握刀的人,这才是一个英雄。”魏武帝听到这些,派人追杀了这位使臣。 不知道是不是这一篇 2. 中学文言文拓展阅读(7)答案《拾椹供亲》《床头捉刀人》《涓蜀梁 靠井水浇灌. 当时有一户姓丁的农家,种了一些旱地.因为他家的地里没有水井,浇起地来全靠马拉驴驮,从很远的河汊取水,所以经常要派一个人住在地头用茅草搭的窝棚里,一天到晚专门干这种提水、运水和浇地的农活.日子一久,凡是在这家住过庄稼地、成天取水浇地的人都感到有些劳累和厌倦. 丁氏与家人商议之后,决定打一口水井来解决这个困扰他们多年的灌溉难题.虽然只是开挖一口十多米深、直径不到一米的水井,但是在地下掘土、取土和进行井壁加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丁氏一家人起早摸黑,辛辛苦苦干了半个多月才把水井打成.第一次取水的那一天,丁氏家的人像过节一样.当丁氏从井里提起第一桶水时,他全家人欢天喜地,高兴得合不上嘴.从此以后,他们家再也用不着总是派一个人风餐露宿、为运水浇地而劳苦奔波了.丁氏逢人便说:“我家里打了一口井,还得了一个人力哩!” 村里的人听了丁氏的话以后,有向他道喜的,也有因无关其痛痒并不在意的.然而谁也没有留意是谁把丁氏打井的事掐头去尾地传了出去,说:“丁家在打井的时候从地底下挖出了一个人!”以致一个小小的宋国被这耸人听闻的谣传搞得沸沸扬扬,连宋王也被惊动了.宋王想:“假如真是从地底下挖出来了一个活人,那不是神仙便是妖精.非打听个水落石出才行.”为了查明事实真相,宋王特地派人去问丁氏.丁氏回答说:“我家打的那口井给浇地带来了很大方便.过去总要派一个人常年在外搞农田灌溉,现在可以不用了,从此家里多了一个干活的人手,但这个人并不是从井里挖出来的.” 孟母戒子 原文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⑥其织,以此戒⑦之.自是之后⑧,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 ①诵:背诵. ②方:正在. ③辍(chuò)然:突然终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如“辍学”、“辍笔”.然,……的样子. ④喧(xuān):遗忘. ⑤ 引:拿来. ⑥裂:割断. ⑦ 戒:教育 ⑧自是之后:从此之后 译文 孟子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背书,一段时间后,接着再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告诫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了. 道理: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 你觉得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效果好吗? 答: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通过剪断织布(布如果被剪碎了,则失去了它的作用)来说明学习也是一样的,不能中断. 这样的教育效果很好. 表水涉澭 原文: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注释 荆①人欲袭宋,使人先表②澭水.澭水暴益③,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④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⑤.向⑥其先表之时,可导⑦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①荆:楚国的别名. ②表:标志,此处用作动词,测量,即测量河水深度.下文中的“循表而夜涉”的“表”用作名词,即标志. 澭:古水名. ③暴益:猛涨. ④溺:淹没在水里. ⑤惊:乱. 而:这里作“如”解. 都舍:大厦.舍,房屋. ⑥向:以前. ⑦导:通过. 译文: 楚国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澭水突然涨水,楚国人不知道,顺着标记在夜晚徒步过河,淹死的人有一千多,军中惊骇的声音如同都邑里的房屋崩塌一样.以前他们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的时候,(标记)可以引导涉水,现在水已变化涨了很多,楚国人还顺着标记涉水,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哲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社会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处理事情也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把事情看成静止不变,不去适应新的情况,采用新的措施,结果必定遭到失败. 卞庄子刺虎 原文 卞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斗,争则 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毙.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 之.有倾,旋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两虎之功.u0624作者:司马迁 译文 卞庄子发现两只老虎,准备刺杀.身旁的旅店仆人劝阻他说:“您看两只老虎, 正在共食一牛,一定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者必伤,小者必死.到 那时候,您跟在受伤老虎的后面刺杀伤虎,就能一举得到刺杀两头老虎的美名.”卞庄子觉得小僮说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u0625 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为了争肉,嘶咬扭打起来,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卞庄子,挥剑跟在受伤老虎的后面刺杀伤虎,果然不费吹灰之力,就刺死伤虎,一举获得两虎的名声. 字词解释 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大夫,有勇力. 馆竖(shù)子:旅馆的童仆.竖子,童仆. 方且:正要 立须之:须,等待.之,代词,这里指这件事. 止:劝阻 食甘:吃得有滋有味 须:等。2023-07-13 08:30:301
文言文荆
1. 翻译文言文《荆公改字》 原文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①家藏其草②。 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 改为“过”,复③圈去而改为“入”。旋④改为“满”。 凡⑤如是⑥十许⑦字,始⑧定为“绿”。 (选自《容斋续笔·诗词改字》卷八)译文王安石的一首绝句诗写道:“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州那个地方的一个读书人家里收藏有这首诗的初稿,最初写的是“又到江南岸”,后来圈去了“到”,批注说“不好”,改为“过”,又圈掉“过”改作“入”。 随后又改作“满”。总共照这样修改前后选用了十多个字,最终才确定为“绿”字。 字词解释①士人:读书人②草:草稿,非正式的文稿(这里指初稿,底稿)③复:再④旋:又⑤凡:总共⑥如是:像这样⑦许:表示大约接近某个数⑧始:才⑨吴中:地名,指苏州一带。初用到、过、入三字,着眼于时令的变化,体现出了江南回春;待用满字,着眼于春深似海,体现出春意正浓;最后定用绿字,着眼于春的伟大生命力。 春风作为春天的使者,把江南的草木都吹绿了。一个绿字把春到江南的生机勃勃的景象非常巧妙而又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可见诗人在艺术手法上,善于翻新出奇,富有独创性。这种注重垂炼字句,认真写作的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2. 文言文翻译荆湖北路转运判官 是这个墓志铭吗?原文:治平元年五月六日,荆湖北路转运判官、尚书屯田郎中刘君年五十四以官卒。 三年,卜十月某日,葬真州扬子县蜀冈,而子洙以武宁章望之状来求铭。噫,余故人也,为序而铭焉。 序曰:君讳牧,字先之,其先杭州临安县人。君曾大父讳彦琛,为吴越王将,有功,刺衢州,葬西安,于是刘氏又为西安人。 当太宗时,尝求诸有功于吴越者录其后,而君大父讳仁祚辞以疾,及君父讳知礼又不仕,而乡人称为君子。后以君故,赠官至尚书职方郎中。 君少则明敏,年十六,求举进士不中,曰:“有司岂枉我哉?”乃多买书,闭户治之。及再举,遂为举首。 起家饶州军事推官,与州将争公事,为所挤,几不免,及后将范文正公至,君大喜曰:“此吾师也。”遂以为师。 文正公亦数称君,勉以学。君论议仁恕,急人之穷,于财物无所顾计,凡以慕文正公故也。 弋阳富人为客所诬,将抵死,君得实以告。文正公未甚信,然以君故使吏杂治之。 居数日,富人得不死,文正公由此愈知君,任以事。岁终,将举京官,君以让其同官有亲而老者,文正公为叹息许之。 曰:“吾不可以不成君之善。” 及文正公安抚河东,乃始举君可治剧,于是君为兖州观察推官。 又学《春秋》于孙复,与石介为友。州旱蝗,奏便宜十馀事,其一事请通登、莱盐商,至今以为赖。 改大理寺丞,知大名府馆陶县。中贵人随契丹使,往来多扰县,君视遇有理,人吏以无所苦。 先是多盗,君用其党推逐,有发辄得,后遂无为盗者。诏集强壮,刺其手为义勇,多惶怖不知所为,欲走,君谕以诏意,为言利害,皆就刺,欣然曰:“刘君不吾欺也。” 留守称其能,虽府事往往咨君计策。用举者通判广信军,以亲老不行,通判建州。 当是时,今河阳宰相富公以枢密副使使河北,奏君掌机宜文字。保州兵士为乱,富公请君抚视。 君自长垣乘驿至其城下,以三日,会富公罢出,君乃之建州。方并属县诸里,均其徭役,人大喜,而遭职方君丧以去。 通判青州,又以母夫人丧罢。又通判庐州。 朝廷弛茶榷,以君使江西,议均其税,盖期年而后反。客曰:“平生闻君敏而敢为,今濡滞若此,何故也?”君笑曰:“是固君之所能易也,而我则不能。 且是役也,朝廷岂以为它,亦曰爱人而已。今不深知其利害而苟简以成之,君虽以吾为敏,而人必有不胜其弊者。” 及奏事皆听,人果便之。除广南西路转运判官。 于是修险厄,募丁壮,以减戍卒,徙仓便输,考摄官功次,绝其行赇。居二年,凡利害无所不兴废,乃移荆湖北路,至,逾月卒。 家贫无以为丧,自棺椁诸物,皆荆南士人为具。君娶江氏,生五男二女。 男曰洙、沂、汶,为进士。洙以君故,试将作监主簿,馀尚幼。 初君为范、富二公所知,一时士大夫争誉其才,君亦慨然自以当得意。已而屯ue48b流落,抑没于庸人之中。 几老矣,乃稍出为世用。若将有以为也,而既死。 此爱君者所为恨惜,然士之赫赫为世所愿者可睹矣。以君始终得丧相除,亦何负彼之有哉?铭曰:嗟乎刘君,宜寿而显。 何畜之久,而施之浅?虽或止之,亦或使之。唯其有命,故止于斯。 翻译:治平元年五月六日,荆湖北路转运判官、尚书屯田郎中刘君五十四岁在任上去世了。治平三年,占卜选出十月某一天,葬在真州扬子县蜀冈。 他的儿子刘洙拿武宁章望之的书状来求我写一篇墓志铭。唉,他是我的故友,所以就为他写一篇序和墓志铭吧。 序文如下:刘君名讳叫牧,字先之,他的先人是杭州临安县人。刘君的曾祖父名讳叫彦琛,担任吴越王的将军,立下战功,又担任衢州刺史,葬在西安,因此刘氏又是西安人。 太宗朝的时候,(朝廷)曾经寻求在吴越立下功劳的人,录用他们的后代,而刘君的祖父刘仁祚以患病为由推辞。到刘君的父亲刘知礼(这一代)又不出仕做官,但同乡人都称赞他是君子。 后来刘知礼因为刘君的缘故,获得赠官,官至尚书职方郎中。刘君小时候就明睿聪敏,十六岁的时候,寻求考举进士,但没有考中,于是说:“相关部门难道委屈我了吗?”于是买了很多书,关门在家研读。 到第二次考试,就考取了第一名。起家官担任饶州军事推官,和州将因为公事争执,被州将所排挤,几乎难免灾祸。 到后来接替的州将范文正公(范仲淹)到了,刘君非常高兴说:“这真是我的老师。”于是将范文正公拜为老师。 范文正公也屡次称赞刘君,拿学业勉励他(勉励他勤奋学习)。刘君发出仁爱宽容的议论,救济穷苦的人,对财物没有什么珍惜计较,都是因为仰慕范文正公的缘故。 弋阳的一个富人被家里的客(大概是佃客,僮客之类的?)诬告,将要判处死刑,刘君得知实情并将实情告发。范文正公不是很相信,但因为刘君告发的缘故,(还是)让官吏会审此案。 过了几天,富人得以免除死罪,范文正公因此越发欣赏刘君,任命他负责一些事务。这一年结束,将要选举京官,刘君把机会让给家有年老双亲要奉养的同僚,范文正公为之感叹并应允了他,说:“我不能不成全你的善意。” 到范文正公安抚河东的时候,才举荐刘君,说他可以处理繁难的事务,于是刘君担任了兖州观察推官。刘君又向孙复学习《春秋》,和石介成为朋友。 兖州发生旱灾蝗灾,刘君上奏提出十多条便于施行。 3. 翻译文言文《荆公改字》 原文 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①家藏其草②。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③圈去而改为“入”。旋④改为“满”。凡⑤如是⑥十许⑦字,始⑧定为“绿”。 (选自《容斋续笔·诗词改字》卷八) 译文 王安石的一首绝句诗写道:“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州那个地方的一个读书人家里收藏有这首诗的初稿,最初写的是“又到江南岸”,后来圈去了“到”,批注说“不好”,改为“过”,又圈掉“过”改作“入”。随后又改作“满”。总共照这样修改前后选用了十多个字,最终才确定为“绿”字。 字词解释 ①士人:读书人 ②草:草稿,非正式的文稿(这里指初稿,底稿) ③复:再 ④旋:又 ⑤凡:总共 ⑥如是:像这样 ⑦许:表示大约接近某个数 ⑧始:才 ⑨吴中:地名,指苏州一带。 初用到、过、入三字,着眼于时令的变化,体现出了江南回春;待用满字,着眼于春深似海,体现出春意正浓;最后定用绿字,着眼于春的伟大生命力。春风作为春天的使者,把江南的草木都吹绿了。一个绿字把春到江南的生机勃勃的景象非常巧妙而又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可见诗人在艺术手法上,善于翻新出奇,富有独创性。这种注重垂炼字句,认真写作的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4. 吴王欲伐荆文言文答案 春秋时,吴王欲伐楚荆. 春秋时期,吴国国王寿梦准备攻打荆地(楚国) (译文)春秋时期,吴国国王寿梦准备攻打荆地(楚国),遭到大臣的反对。吴王很恼火,在召见群臣的会上警告:“有谁胆敢阻止我出兵,将他处死!” 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想阻止吴王出兵。王宫中一个青年侍卫官想出一个好办法:每天早晨,他拿着弹弓、弹丸在王宫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他的衣鞋,接连三天如此。吴王很奇怪,问道:“这是为何?”侍卫道:“园中的大树上有一只蝉,它一面唱歌,一面吸饮露水,却不知已有一只螳螂在向它逼近;螳螂想捕蝉,但不知旁边又来了黄雀;而当黄雀正准备啄螳螂时,它又怎知我的弹丸已对准它呢?它们三个都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后边的灾祸。”吴王一听很受启发,随后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5. 初三上册文言文《荆人涉壅》的译文和道理 全文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滹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由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译文 楚国人想攻打宋国,派人事先测量澭水的深浅并树立标志。不久,澭水突然上涨,楚人不知道,依然按之前的标志在黑夜渡河,结果淹死一千多人,楚军惊恐万状,溃不成军,就像都市里的房屋倒塌一样。 原先做好标志的时候本是可以涉水过河的,如今河水暴涨,情况已经发生变化了,楚人还是按着原来的标志过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道理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切忌静止、孤立的分析问题。忘记了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忘记了适应已经发展和改变的局势而改换对策,事必败也。 6. 古文,荆人涉澭 荆人“使人先表澭水”的意图是军事侦察。(楚国人想攻打宋国,派人事先测量澭水的深浅并树立标志。不久,澭水突然上涨,楚国人不知道,依然按照旧标志在黑夜渡河,结果淹死一千多人,楚军惊恐万状,溃不成军,就像都市里的房屋倒塌一样。) 荆人的如意算盘落空的原因是他们忽视了事物的发展变化。(原先做好标志的时候本是可以涉水过河的,如今河水暴涨,情况已经发生变化了,楚国人还是按着原来的标志过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切忌静止、孤立的分析问题。忘记了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忘记了适应已经发展和改变的局势而改换对策,事必败也。 7. 荆茅文言文翻译所有 文章有点长,不过很容易读懂。我说下大意。 荆茅住的县邑大旱,于是奖赏能够求雨的人,荆茅想求雨出名赚钱,他妻子就出主意,说去试一试,能求雨就赚了钱,不能直视被笑话,于是他就去了,结果求雨成功,发了小财。 后来省府也要求雨,县长就把荆茅推荐了上去,荆茅急了,怨恨妻子当初让他去,他妻子说我是看到挂的咸鱼滴水,所以知道要下雨了,才叫你去的。你去省府,带着咸鱼,如果咸鱼滴水,你就做法求雨,如果没有滴水,你就推脱。后来荆茅在省府看到咸鱼滴水就去求雨,果然下了雨。 省府知道当朝皇帝喜欢法术,就把荆茅推了上去。 正好玉玺丢了,皇帝让他去找盗贼,偷了玉玺的人很着急,就去求荆茅,荆茅把玉玺藏起来,对皇帝说不是偷了,是不小心掉了,在某某地方,皇帝派人去看,果然是的。 于是荆茅开始被称为神仙。有人跟皇帝说荆茅是骗子,皇帝说道术中的人只有他有儒家思想,你还容不下一个儒生吗? 皇帝也有些猜疑,就自己准备个盒子,让荆茅猜,荆茅叹息:我死期到了。皇帝没听清,问其他人他说了什么,有个人说,他说的是盒子里是某某某。果然就是的,皇帝给荆生做大官,很多钱。 他妻子说,你没文化做了大官,会有祸害的。于是荆茅就辞职了。 8. 文言文吴王欲伐荆的翻译 翻译 吴王想要攻打楚国,告诉他的近臣们说:“敢进谏的人要处死!”吴王的门客中的一个年轻人想进谏(可是又)不敢,于是每天他都在怀里揣着弹弓、泥丸到王宫的后花园,露水湿透了他的衣服,像这样过了三天。 吴王对他说:“你过来,苦于什么事要把衣服沾湿成这样啊”(年轻人)回答说:“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在高处鸣叫,吸饮露水,却不知一只螳螂在它身后;螳螂弯曲着身子紧紧贴附在树枝上想捕捉这只蝉,但不知黄雀在它旁边;而当黄雀伸着脖子想要啄螳螂时,却不知道我的弹丸在它下面呢。这三个都只考虑到眼前利益,却不考虑身后的祸患。” 吴王说:“您说得好啊!”于是就取消了这次出兵。 谢谢采纳 拜托了。2023-07-13 08:31:041
2017中考课外文言文寇准
1. 金榜之星课外文言文阅读寇准清廉 原文及译注供参考:原文寇准出入宰相三十年,不营私第.处士魏野赠诗曰:“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洎准南迁时,北使至内宴,宰执预焉.使者历视诸相,语译导者曰:“孰是‘无地起楼台"相公?”坐无答者.(出自孔平仲《国老谈苑》)注释寇准:北宋真宗时曾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后被谗罢职,不久又复职.出入:指寇准两次做宰相,罢职又复职.营:经营,修建.第:住宅.处士:有才学而隐居不仕的人.鼎鼐(nài):本是古代烹煮用的容器,后用做立国的重器,象征政权,也借指执政大臣.至:到达.内宴:宫廷宴会.迁:官员调任,这里指贬官.北使:辽国使臣.宰执: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与枢密使、参知政事、枢密副使(执政),通称宰执.预:参加.历:逐个,一一地.语:告诉,对……说.相公:对宰相的尊称.坐:在座的.孰:谁,哪一位.至:到达.洎:等到译文寇准在几十年的宦海生涯中,官位升到执掌国家大权的宰相,却没有为自已建造一所私宅府第.当时处士魏野赠诗说:“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寇准晚年被贬广东雷州.一次辽国使者到宋都汴京,看着一个个执政大臣,问引路人:谁是‘无地起楼台"的宰相.“当时的朝庭官宦们都羞愧得面面相觑,无人回答.。 2. 金榜之星课外文言文阅读寇准清廉 原文及译注供参考:原文寇准出入宰相三十年,不营私第。 处士魏野赠诗曰:“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洎准南迁时,北使至内宴,宰执预焉。 使者历视诸相,语译导者曰:“孰是‘无地起楼台"相公?”坐无答者。(出自孔平仲《国老谈苑》)注释寇准:北宋真宗时曾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后被谗罢职,不久又复职。 出入:指寇准两次做宰相,罢职又复职。营:经营,修建。 第:住宅。处士:有才学而隐居不仕的人。 鼎鼐(nài):本是古代烹煮用的容器,后用做立国的重器,象征政权,也借指执政大臣。至:到达。 内宴:宫廷宴会。迁:官员调任,这里指贬官。 北使:辽国使臣。宰执: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与枢密使、参知政事、枢密副使(执政),通称宰执。 预:参加。历:逐个,一一地。 语:告诉,对……说。相公:对宰相的尊称。 坐:在座的。孰:谁,哪一位。 至:到达。洎:等到译文寇准在几十年的宦海生涯中,官位升到执掌国家大权的宰相,却没有为自已建造一所私宅府第。 当时处士魏野赠诗说:“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寇准晚年被贬广东雷州。 一次辽国使者到宋都汴京,看着一个个执政大臣,问引路人:谁是‘无地起楼台"的宰相。“当时的朝庭官宦们都羞愧得面面相觑,无人回答。 3. 寇准是个怎样的人文言文阅读答案 寇准为官清正廉洁,在广大中原人民群众中享誉崇高,甚至于连辽邦也深为敬佩。 寇准在几十年的宦海生涯中,官位升到执掌国家大权的宰相,却没有为自已建造一所私宅府第。当时处士魏野赠诗说:“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 即见他不贪不欲,怜惜民财的品质。这道诗传到契丹,契丹人景仰万分。 寇准晚年被贬广东雷州。一次北使到宋都汴京,看着一个个执政大臣,问引路人:谁是‘无地起楼台"的宰相。 “当时的朝庭官宦们都羞愧得面面相觑,无人回答。寇准廉洁清正的官德,在华夏官吏上树立了一个楷模,一千多年来受到人们的赞美。 4. 寇准文言文翻译 寇准年轻时才华出众又认真努力,精通十九岁时中进士。太宗选拔人才,经常亲自到殿前平台看望询问,年纪小的人经常不被录取。有人教寇准增报年龄,寇准回答说:“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被录取,怎么能欺骗君主呢?”后来寇准考中,授予大理评事的官职,先后担任归州巴东县、大名府成安县的县令。每次到了交税赋服役的时候,从没拿出官府征调敕命文书,只根据乡亲的姓名张贴在县门口,百姓从没有敢误期的。连续升职担任殿中丞、郓州通判。皇帝在学士院将他招来考试,授予寇准右正言、直史馆的职位,做为三司度支推官。后来又变成担任盐铁判官。早晨会师官员们讨论国事,寇准极尽陈述事情的优点和缺点,皇帝更加的器重他了。把他提升为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寇准曾经在宫殿之中向皇帝启奏事项,他的话与皇帝的想法不相符,皇帝很生气地站起来,寇准于是就拽住皇帝的衣服,让皇帝又坐下,等事情解决后才退下。因此皇帝奖赏他说:“我得到了寇准,就像文皇得到了魏征一样。” 望采纳 《春秋》三传即《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5. 寇准文言文翻译 译文: 寇准年少的时候英武豪迈,通晓《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十九岁时,考取了进士。宋太宗选取人才,经常亲自到殿前平台看望询问,年纪小的人常常会(被)免职离开。 有的人让寇准增加年龄,(寇准)回答说:"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怎么可以欺骗皇上呢?”后来考取了(进士),被授官大理评事。 管理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 每次到征收赋税徭役的时候,(寇准)从来没有下发征收的文件,只是将乡里百姓的姓名写出来贴在县衙的门口,百姓没有敢超出规定期限的。多次提升到殿中丞,担任郓州通判。 曾经在宫殿里当面向皇帝反映情况,话语不符合(皇帝的意思),皇帝生气(地)站起身来,寇准就拉着皇帝的衣服,让皇帝重新坐下,事情解决了才退下。皇上因此嘉奖他,说:“我得到寇准,(就)如同唐太宗得到了魏徵啊。” 出处:《宋史·寇准传》——元至正五年(1345年)·脱脱,阿鲁图等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宋史》最早为至正刊本,次为成化朱英重刊本。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但因体例、年号不一而未成。 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下令修辽、金、宋三史。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等七人任总裁官,还有史官斡玉伦徒、泰不华、于文传、贡师道、余阙、贾鲁、危素等23人,脱脱于至正四年五月(1344年)辞职,中书右丞相阿鲁图继任,阿鲁图虽名为都总裁,但不谙汉字。 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成书,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至正六年(1346年)在江浙行省予以刊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史·寇准传。 6. 课外文言文(10分)王旦 ① 雅量可敬 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 小题1:(1)阙:通“缺”,缺点 (2)益:更加(3)所以:……的原因 (4)安:怎么 小题2:D 小题3:(1)(2分)寇准多次说王旦的短处,王旦总是称赞寇准。 (2)(2分)将相的任命,怎么能要求呢! 小题1: 试题分析:这几个字均可结合所学课内文言文知识解决,只要学习时用心掌握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例句“以”的意思是“因为”,A项中“以”的意思是“凭借”,B项中“以”的意思是“用”,C项中“以”的意思是“来”,D项中“以”的意思是“因为”,所以选D。 小题3: 试题分析:句(1)翻译时要注意“数”、“短”的意思,句(2)翻译时要注意“岂”的意思,同时要注意反问句式。 7. 跪求 《寇准求教》原文: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 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译文:起先,张咏在成都,听说寇准当宰相,对自己的僚属说: “寇公是奇才,可惜学问权术不够。” 等到寇准出使陕州,张咏恰好从成都罢职 回来,寇准尊敬地供给帐幕,热情款待。张咏将离去,寇准送到郊外,问他说:“您有什么教我的?”张咏缓缓地说:“《霍光传》不可不读。” 寇准没明白他的意思,回来取书读之,读到“不 学无术”时,笑着说:“这是张公说我。”《心正则笔直》原文:穆宗时,以夏州书记入奏。 帝曰:“朕尝于佛庙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拜右拾遗侍书学士。 帝问公权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 译文: 唐穆宗时,柳公权夏州书记的身份上奏折。唐穆宗说:“我曾经在佛庙见到你的笔迹,想(你)很久了。” 随即拜柳公权为侍书学士。唐穆宗问柳公权书法的用笔方法,柳公权回答说:“心思端正则用笔才能端正,这样才成法度。” 唐穆宗变了脸色,明白他是在用书法下笔来进谏。《管仲不谢私恩》原文:管仲束缚,自鲁之齐。 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 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译文:管仲被捆绑(在囚车上),从鲁国押往齐国。 走在路上,又饥又渴,经过齐境边疆绮乌城,向守疆的管理祈求饮食。绮乌的守疆官吏跪着帮他送食,十分恭敬的样子。 (随后,)守疆的官吏乘机偷偷地对管仲说:“假如你侥幸回到齐国不被处死而被齐国重用,(那时)你将用什么来报答我?”管仲说:“假如真的像你说的,我将会重用贤人,使用能人,评定(奖赏)有功之人,(除此,)我能拿什么来报答你呢?”守疆的官吏听了,对他很不满意。《子贡问政》原文: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翻译: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食物,充足的战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 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食物。 自古人都必有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太宗论安定之本》原文:房玄龄奏:“阅库甲兵,远胜隋世。” 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阙;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翻译:房玄龄上奏说:“我看过朝廷府库的兵械,远远超过隋朝。”太宗说:“铠甲兵械等武器装备,诚然不可缺少;然而隋炀帝兵械难道不够吗?最后还是丢掉了江山。 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百姓人心思定,这就是朕最好的兵械。”《太宗罢朝》原文: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 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译文:太宗有一次下朝后生气地说:“真该杀了这个乡巴佬!”文德皇后问:“谁惹陛下生气了?”太宗说:“谁能比魏征更让我生气?每次朝会上都直言进谏,弄得我经常不自在。”皇后听了退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里(向太宗祝贺)。 太宗震惊地说:“ 皇后为什么要这样呢?”皇后回答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们就忠诚,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能够直言劝告。我因能在您这圣明之君的后宫而感到庆幸,怎么能不向您祝贺呢?”《陶母责子》原文:陶侃,东晋之大将军也。 于国为栋梁,于民若父母,世人重之。其少时为鱼梁吏,尝以一坩鲊饷母。 母曰:“此何来?”使者曰:“官府所有。”母封酢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乃增吾忧也。” 译文:陶侃是东晋的大将军,是国家的栋梁,对待老百姓就像是自己的父母,因此世人都很敬重他。陶侃青年时代做管理河道及渔业的官吏,曾经(派官府里的差役)把一坛干鱼送给母亲。 母亲对使者说:“这坛干鱼是哪里来的?”使者回答说:“是官府的。”陶侃的母亲将送来的干鱼封好交还给差役并且回信,责备陶侃:“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却用公物(作为礼品)赠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愁。” 《荆人涉澭》原文: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翻译: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设立标记。 澭水突然上。2023-07-13 08:31:111
荆人涉澭的道理是什么?
基本信息 荆人涉澭(又名︰循表夜涉、楚人过河) jīng rén shè yōng 成语典故 荆人:楚国人。澭:澭水。楚国人过澭水。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形容做事教条,墨守成规的人。道理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切忌静止、孤立的分析问题。忘记了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忘记了适应已经发展和改变的局势而改换对策,事必败也。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人的认识必须与时俱进。2023-07-13 08:31:281
很少文言文
1. 字数最少的文言文及它的十个词语解释 《寇准求教》原文: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 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译文:起先,张咏在成都,听说寇准当宰相,对自己的僚属说:“寇公是奇才,可惜学问权术不够。” 等到寇准出使陕州,张咏恰好从成都罢职回来,寇准尊敬地供给帐幕,热情款待。张咏将离去,寇准送到郊外,问他说:“您有什么教我的?”张咏缓缓地说:“《霍光传》不可不读。” 寇准没明白他的意思,回来取书读之,读到“不学无术”时,笑着说:“这是张公说我。”《心正则笔直》原文:穆宗时,以夏州书记入奏。 帝曰:“朕尝于佛庙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拜右拾遗侍书学士。 帝问公权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 译文:唐穆宗时,柳公权夏州书记的身份上奏折。唐穆宗说:“我曾经在佛庙见到你的笔迹,想(你)很久了。” 随即拜柳公权为侍书学士。唐穆宗问柳公权书法的用笔方法,柳公权回答说:“心思端正则用笔才能端正,这样才成法度。” 唐穆宗变了脸色,明白他是在用书法下笔来进谏。《管仲不谢私恩》原文:管仲束缚,自鲁之齐。 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 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译文:管仲被捆绑(在囚车上),从鲁国押往齐国。 走在路上,又饥又渴,经过齐境边疆绮乌城,向守疆的管理祈求饮食。绮乌的守疆官吏跪着帮他送食,十分恭敬的样子。 (随后,)守疆的官吏乘机偷偷地对管仲说:“假如你侥幸回到齐国不被处死而被齐国重用,(那时)你将用什么来报答我?”管仲说:“假如真的像你说的,我将会重用贤人,使用能人,评定(奖赏)有功之人,(除此,)我能拿什么来报答你呢?”守疆的官吏听了,对他很不满意。《子贡问政》原文: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翻译: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法。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食物,充足的战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 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食物。 自古人都必有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太宗论安定之本》原文:房玄龄奏:“阅库甲兵,远胜隋世。” 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阙;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翻译:房玄龄上奏说:“我看过朝廷府库的兵械,远远超过隋朝。”太宗说:“铠甲兵械等武器装备,诚然不可缺少;然而隋炀帝兵械难道不够吗?最后还是丢掉了江山。 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百姓人心思定,这就是朕最好的兵械。”《太宗罢朝》原文: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 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译文:太宗有一次下朝后生气地说:“真该杀了这个乡巴佬!”文德皇后问:“谁惹陛下生气了?”太宗说:“谁能比魏征更让我生气?每次朝会上都直言进谏,弄得我经常不自在。”皇后听了退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里(向太宗祝贺)。 太宗震惊地说:“皇后为什么要这样呢?”皇后回答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们就忠诚,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能够直言劝告。我因能在您这圣明之君的后宫而感到庆幸,怎么能不向您祝贺呢?”《陶母责子》原文:陶侃,东晋之大将军也。 于国为栋梁,于民若父母,世人重之。其少时为鱼梁吏,尝以一坩鲊饷母。 母曰:“此何来?”使者曰:“官府所有。”母封酢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乃增吾忧也。” 译文:陶侃是东晋的大将军,是国家的栋梁,对待老百姓就像是自己的父母,因此世人都很敬重他。陶侃青年时代做管理河道及渔业的官吏,曾经(派官府里的差役)把一坛干鱼送给母亲。 母亲对使者说:“这坛干鱼是哪里来的?”使者回答说:“是官府的。”陶侃的母亲将送来的干鱼封好交还给差役并且回信,责备陶侃:“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却用公物(作为礼品)赠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愁。” 《荆人涉澭》原文: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翻译: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设立标记。 澭水突然上涨上,楚。2023-07-13 08:31:491
荆人循表夜涉却淹死了上千人的原因
C2023-07-13 08:31:561
子最少的文言文
1. 带有【曦】的古文、古诗,最少5条以及【曦】的同义字和反义子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小小 — 西湖 —西子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作者:【苏轼】 年代:【宋】 体裁:【绝句】 类别:【古诗】 原文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湖上有水仙王庙.)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潋滟霞流宏水漾,曦晖晚照榜山张(卿罡之东,有山如刀削,又如皇榜大张,古曰榜山.)【诗词名称】:送文铸师游襄阳鹿门【诗人】:文同【年代】:宋【正文】:师今鹿门去,正此冒炎曦.野店乞晨馔,乱山吟古诗.问程行几日,览景立多时.我有怀贤意,凭看堕泪碑.骆宾王古诗《畴昔》“涸鳞去辙还游海,幽禽释网便翔空.舜泽尧曦方有极,谗言巧佞傥无穷.谁能跼迹依三辅,会就商山访四翁.”。 2. 字数最少的文言文及它的十个词语解释 《寇准求教》原文: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 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译文:起先,张咏在成都,听说寇准当宰相,对自己的僚属说:“寇公是奇才,可惜学问权术不够。” 等到寇准出使陕州,张咏恰好从成都罢职回来,寇准尊敬地供给帐幕,热情款待。张咏将离去,寇准送到郊外,问他说:“您有什么教我的?”张咏缓缓地说:“《霍光传》不可不读。” 寇准没明白他的意思,回来取书读之,读到“不学无术”时,笑着说:“这是张公说我。”《心正则笔直》原文:穆宗时,以夏州书记入奏。 帝曰:“朕尝于佛庙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拜右拾遗侍书学士。 帝问公权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 译文:唐穆宗时,柳公权夏州书记的身份上奏折。唐穆宗说:“我曾经在佛庙见到你的笔迹,想(你)很久了。” 随即拜柳公权为侍书学士。唐穆宗问柳公权书法的用笔方法,柳公权回答说:“心思端正则用笔才能端正,这样才成法度。” 唐穆宗变了脸色,明白他是在用书法下笔来进谏。《管仲不谢私恩》原文:管仲束缚,自鲁之齐。 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 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译文:管仲被捆绑(在囚车上),从鲁国押往齐国。 走在路上,又饥又渴,经过齐境边疆绮乌城,向守疆的管理祈求饮食。绮乌的守疆官吏跪着帮他送食,十分恭敬的样子。 (随后,)守疆的官吏乘机偷偷地对管仲说:“假如你侥幸回到齐国不被处死而被齐国重用,(那时)你将用什么来报答我?”管仲说:“假如真的像你说的,我将会重用贤人,使用能人,评定(奖赏)有功之人,(除此,)我能拿什么来报答你呢?”守疆的官吏听了,对他很不满意。《子贡问政》原文: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翻译: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法。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食物,充足的战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 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食物。 自古人都必有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太宗论安定之本》原文:房玄龄奏:“阅库甲兵,远胜隋世。” 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阙;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翻译:房玄龄上奏说:“我看过朝廷府库的兵械,远远超过隋朝。”太宗说:“铠甲兵械等武器装备,诚然不可缺少;然而隋炀帝兵械难道不够吗?最后还是丢掉了江山。 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百姓人心思定,这就是朕最好的兵械。”《太宗罢朝》原文: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 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译文:太宗有一次下朝后生气地说:“真该杀了这个乡巴佬!”文德皇后问:“谁惹陛下生气了?”太宗说:“谁能比魏征更让我生气?每次朝会上都直言进谏,弄得我经常不自在。”皇后听了退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里(向太宗祝贺)。 太宗震惊地说:“皇后为什么要这样呢?”皇后回答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们就忠诚,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能够直言劝告。我因能在您这圣明之君的后宫而感到庆幸,怎么能不向您祝贺呢?”《陶母责子》原文:陶侃,东晋之大将军也。 于国为栋梁,于民若父母,世人重之。其少时为鱼梁吏,尝以一坩鲊饷母。 母曰:“此何来?”使者曰:“官府所有。”母封酢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乃增吾忧也。” 译文:陶侃是东晋的大将军,是国家的栋梁,对待老百姓就像是自己的父母,因此世人都很敬重他。陶侃青年时代做管理河道及渔业的官吏,曾经(派官府里的差役)把一坛干鱼送给母亲。 母亲对使者说:“这坛干鱼是哪里来的?”使者回答说:“是官府的。”陶侃的母亲将送来的干鱼封好交还给差役并且回信,责备陶侃:“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却用公物(作为礼品)赠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愁。” 《荆人涉澭》原文: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翻译: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设立标记。 澭水突然上涨上,楚。 3. 哪有字少文言文 可以买一本《文言文启蒙读本 》,作者:杨振中 出版社:希望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都是字少简单的文言文。如 只许州官放火 田登作郡守,怒人触其名,犯者必笞,举州皆谓灯为火。值上元放灯,吏揭榜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俗语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本此。 228、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4. 史上最短的10篇文言文 1.芒山盗 宣和间,芒山有盗临刑,母亲与之诀(jué)。 盗对母云:“愿如儿时一吮母乳,死且无憾。”母与之乳,盗啮断 *** ,流血满地,母死。 盗因告刑者曰:“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故恨杀之。” 呜呼!异矣,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 翻译下面的句子。 (1) 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 (2) 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 对下列句中的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芒山有盗临刑 (3)愿如儿时一吮母乳 (2)盗一菜一薪 (4)母与之乳 A、(1)与(2)相同,(3)与(4)不同 B、(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C、(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D、(1)与(2)不同,(3)与(4)相同 这个故事留给我们的启示是? 2.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翻译文中句子。 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默而识之 D、学而时习之 这则短文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3.衰溺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中济,船破,皆游。 2.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这个故事留给我们的启示是? 4.七录 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如是者六七始已 2.后名读书这斋曰“七录”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②名之者谁 ③不能名其一处也 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5.害群之马 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謵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涂。 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 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 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予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予适有瞀病,有长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 夫为天下亦若此而已。予又奚事焉!”黄帝曰:“夫为天下者,则诚非吾子之事。 虽然,请问为天下。”小童辞。 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2.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适遇牧马童子(适合) B.问涂焉(通“途”,路) C.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罢了) D.黄帝再拜稽首(第二次) 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什么启示? 6.曾参教子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解释下列句子。 1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2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曾子对妻子说的话,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 7.盲人坠桥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堕深渊矣。过者告之曰:“勿怖,第放下,即实地也。” 盲子不信,操楯长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三声,曰:“嘻!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解释下列句子。 1.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2.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什么启示? 8.外科医 有医者,自称善外科。一裨将阵回,中流矢,深入膜内,延使治。 乃持并州剪,剪去矢管,跪而请谢。裨将曰:“簇在膜内者须亟治。” 医曰:“此外科事,不意并责我。” 解释下列句子。 1.乃持并州剪,剪去矢管,跪而请谢。 2.此外科事,不意并责我。 本文写外科医生的可笑,讽刺了什么? 9.苛政猛子虎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何为。 5. 文言文少字有哪些 少:少有人至,缺丁少口 罕:人迹罕至 薄:人丁单薄 .乏:《汉书·爰盎传》:“今汉 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之余共载!”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翻译: 宋国有一个富人,一天下大雨,(他们家的)墙坍塌下来。他的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补它(这里指墙),一定会失窃的。”邻居家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富人认为儿子是十分聪明的,却怀疑是邻居老人干的事。 6. 最少的寓言故事文言文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翻译 刻舟求剑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叶公好龙 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郑人买履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麽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自相矛盾 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守株待兔 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7. 要尽量少的古文五篇,适合小学五到六年级的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2、持而盈之,不若其以。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8. 求一篇少的文言文 及翻译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希望能帮到你,记得采纳哦(*^__^*)2023-07-13 08:32:031
字少的文言文
1. 求10篇 字数较少的 文言文 原文 翻译 字的解释 精短文言文汇编目录:1、治驼;2、张佐治遇蛙;3、义士赵良;4、砚眼;5、孝丐;6、县令挽纤;7、唐临为官;8、孙泰;9、神童庄有恭;10、蛇衔草。 1、治驼【原文】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环者,若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矣。” 一人信焉,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于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矖(xi)焉。 驼者随直,亦随死。其子欲诉诸官。 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呜呼,今之为官,但管钱粮收,不管百姓死,何异于此医哉!另一个版本:昔有医人,自诩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环者,若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矣。”一人信焉,使治驼,乃索板二,以一置于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又践之。 驼者随直,亦随死。其子欲诉诸官。 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不管人死!”呜呼,今之为官,但管钱粮收,不管百姓死,何异于此医哉!【注释】1、媒:自我宣扬。2、延:请。 3、鸣:告发。4、诩:夸耀。 5、矢:箭。6、业:职业。 7、昔:以前。8、使:让。 9、但:但是。10、索:要。 11、直:笔直。12、以:用。 13、置:安放。14、于:在。 15、践:践踏。16、亦:也。 17、欲:想要。18、为:做。 19、异:不同。【译文】从前有个医生,自我吹嘘能治驼背,说:“背弯得像弓一样的人,像虾一样的人,像铁环一样的人,如果请我去医治,保管早上治晚上就像箭一样笔直了。” 有个人相信了他的话,就让医生给他治驼背。医生要来两块门板,把一块放在地上,叫驼背人趴在上面,又用另一块压在上面,然后跳上去践踏它。 背很快就弄直了,但人马上就死了。那人的儿子想要到官府去申冤,这个医生却说:“我的职业是治驼背,我只管治人驼,不管人的死活!”现在官府当官的,只管钱粮上缴完成,不管百姓死活,与这个医生有什么不同呢?2、张佐治遇蛙【原文】金华郡守张佐治至一处,见蛙无数,夹道鸣噪,皆昂首若有诉。 佐治异之,下车步视,而蛙皆蹦跳为前导。至田间,三尸叠焉。 公有力,手挈二尸起,其下一尸微动,以汤灌之,未几复苏。曰:“我商也,道见二人肩两筐适市,皆蛙也,购以放生。 二人复曰:‘此皆浅水,虽放,后必为人所获;前有清渊,乃放生池也。"吾从之至此,不意挥斤,遂被害。 二仆随后不远,腰缠百金,必为二人诱至此,并杀而夺金也。”张佐治至郡,急令捕之,不日人金俱获。 一讯即吐实,罪死,所夺之金归商。【注释】1、金华:古地名,今浙江金华市。 2、郡守:郡的长官。3、挈:提。 4、从:跟随。5、斤:斧头。 6、导:引路。7、并:同时。 8、清渊:深水。9、市:到市场上去。 10、汤:热水。11、适:去到。 12、前导:在前面开路。13、焉:在那里。 14、未几:不久。15从之:跟随。 16、哀之:感到哀伤。17、异之:感到奇怪。 【译文】金华县的长官张佐治到一个地方,看见有许多青蛙在道路旁鸣叫,而且一只只都昂着头,像有冤要说似的。张佐治觉得很奇怪,便下车步行,边走边察看,青蛙见他下了车,于是又蹦跳到他的面前为他引路。 一直走到了一田边,只看见三具尸体叠在一起。张佐治用手提起上面两具尸体,发现最下面那具尸体还在颤动,于是喂给那人热水喝。 不一会儿那人醒了,便讲起了经过:“我是名商人,在向集市路上遇见两个人的肩上背着箩筐,筐中有青蛙,都在哀鸣着。于是我便买下了青蛙把它们全放生了。 那两个卖蛙的人说:‘这里水很浅,即使你把青蛙放生了,也会被别人捉住。前面有一潭水很深,是个放生池。 "我于是便跟那两人前往放生池。可谁能料想,那两个人挥动斧头,于是,我就被他们伤害了。 我的仆人在我后面不远,他们身上都带着很多银子,一定是那害我的人把仆人们引诱到这里来,把他们杀死了,抢走了所有银两。”张佐治听后立刻回县里,逮捕那杀人的两人。 不久,便人赃俱获。经过审讯,那两人都交代了犯罪的事实,判他们死罪,并将他们抢夺的钱财归还给商人。 3、义士赵良【原文】赵良者,燕人也。漂泊江湖,疾恶如仇。 一日,途经谢庄,闻有哭声,遂疾步入茅舍,见一少女蓬头垢面,哀甚。义士询之,乃知为某村二恶少所 *** 也,痛不欲生。 义士怒不可遏(è,控制),径自诣(yì)某村,索二恶少,责之曰:“汝等何故 *** 无辜少女?”一恶少虎视眈眈曰:“何预尔事?”义士瞋(chēn)目(瞪大眼睛)斥之:“汝非人也,但(只是)禽兽耳!”未及恶少出剑,义士之白刃已入其胸,立仆。一恶少伏地求恕,义士斩其耳以示众,儆(jǐng)其不得为非作歹也。 【注释】1、垢:脏。2、询:问。 3、索:寻找。4、眈眈:瞪着眼。 5、仆:跌倒。6、疾:痛恨。 7、燕人:河北一带的人。8、 *** :欺侮与侮辱。 9、儆:警告。【译文】赵良,是河北一带的人。 漂泊在江湖上,疾恶如仇。一天,路过谢庄,听到哭声,就快步进入茅草屋里,看见一个女孩蓬头垢面 ,看起来非常悲伤。 赵良问她怎么了,才得知她是被某村两个恶少欺负侮辱,痛不欲生。赵良怒不可遏,径直到了那个村庄,寻找到了两个恶少,责问他们:“你们为什么欺凌、侮辱没有过错。 2. 哪有字少文言文 可以买一本《文言文启蒙读本 》,作者:杨振中 出版社:希望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都是字少简单的文言文。 如只许州官放火田登作郡守,怒人触其名,犯者必笞,举州皆谓灯为火。值上元放灯,吏揭榜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俗语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本此。228、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3. 哪有字少文言文 可以买一本《文言文启蒙读本 》,作者:杨振中 出版社:希望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都是字少简单的文言文。如 只许州官放火 田登作郡守,怒人触其名,犯者必笞,举州皆谓灯为火。值上元放灯,吏揭榜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俗语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本此。 228、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4. 求10篇 字数较少的 文言文 原文 翻译 字的解释 是不是要这样的内容,网上有啊.只是要自己整理一下. 片段文言文翻译 1、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则,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①。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②。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d~y,=- 【注释】①漫浪:随随便便。②急:要紧。 【译文】一般情况下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2、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U平公曰:“善哉!”P{fYY 【注释】①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Bj 【译文】晋平公同著名的音乐家师旷闲谈。晋平公叹了口气说:“我今年已经七十岁了,很想学习,但恐怕太晚了。”师旷笑着说:“你为什么不点起蜡烛呢?”晋平公沉下了脸,不高兴的说:“哪有身为臣子而取笑君主的呢?”师旷连忙起身下拜,谢罪道:“臣下怎敢取笑大王?我听人家说,少年时好学,如同初升的太阳一样阳气充沛;壮年时好学,如同中午的阳光,还很强烈;老年时好学,只像蜡烛照明一样。但是,点亮蜡烛走路,与摸黑行走相比,那一个(更好)呢?”平公一听,连连点头称赞:“说得好。” 3、动筒①尝于国学②中看博土论难③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④?几人未着冠?”博土曰:“经传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⑤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 【注释】①动筒:人名。②国学:京师官学的通称。③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④着冠:成年。⑤岂合:怎么能。aa/Yv 【译文】动筒曾经在国学中听见博士辩论说:“孔子的弟子有名的有七十二个人。”动筒于是就问:“有名的七十二个人,几个是成年的,几个是未成年的?”博士说:“书上没有记载。”动筒说:“先生读书,怎么能不知道 5. 希望找字数少的文言文 智子疑邻 《韩非子》 原: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苛政猛于虎 《礼记》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 政。” 夫了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晋献文子室成 《礼记》 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 文子曰:“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于九京也。” 北面再拜稽首。君子谓之善颂善祷。 赵宣子论比与党 《国语》 赵宣子言韩献子于灵公,以为司马。河曲之役,赵孟使人以其乘车干行,献子执而戮之。 众咸曰:“韩厥必不没矣。其主朝升之,而暮戮其车,其谁安之!”宣子召而礼之,曰:“吾闻事君者比而不党。 夫周以举义,比也;举以其私,党也。夫军事夫犯,犯而不隐,义也。 吾言女于君,惧女不能也。举而不能,党孰大焉!事君而党,吾何以从政?吾故以是观女。 女勉之。苟从是行也,临长晋国者,非女其谁?”皆告诸大夫曰:“二三子可以贺我矣!吾举厥也而,吾乃今知免于罪矣。” 6. 字数最少的文言文及它的十个词语解释 《寇准求教》原文: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 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译文:起先,张咏在成都,听说寇准当宰相,对自己的僚属说:“寇公是奇才,可惜学问权术不够。” 等到寇准出使陕州,张咏恰好从成都罢职回来,寇准尊敬地供给帐幕,热情款待。张咏将离去,寇准送到郊外,问他说:“您有什么教我的?”张咏缓缓地说:“《霍光传》不可不读。” 寇准没明白他的意思,回来取书读之,读到“不学无术”时,笑着说:“这是张公说我。”《心正则笔直》原文:穆宗时,以夏州书记入奏。 帝曰:“朕尝于佛庙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拜右拾遗侍书学士。 帝问公权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 译文:唐穆宗时,柳公权夏州书记的身份上奏折。唐穆宗说:“我曾经在佛庙见到你的笔迹,想(你)很久了。” 随即拜柳公权为侍书学士。唐穆宗问柳公权书法的用笔方法,柳公权回答说:“心思端正则用笔才能端正,这样才成法度。” 唐穆宗变了脸色,明白他是在用书法下笔来进谏。《管仲不谢私恩》原文:管仲束缚,自鲁之齐。 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 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译文:管仲被捆绑(在囚车上),从鲁国押往齐国。 走在路上,又饥又渴,经过齐境边疆绮乌城,向守疆的管理祈求饮食。绮乌的守疆官吏跪着帮他送食,十分恭敬的样子。 (随后,)守疆的官吏乘机偷偷地对管仲说:“假如你侥幸回到齐国不被处死而被齐国重用,(那时)你将用什么来报答我?”管仲说:“假如真的像你说的,我将会重用贤人,使用能人,评定(奖赏)有功之人,(除此,)我能拿什么来报答你呢?”守疆的官吏听了,对他很不满意。《子贡问政》原文: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翻译: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法。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食物,充足的战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 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食物。 自古人都必有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太宗论安定之本》原文:房玄龄奏:“阅库甲兵,远胜隋世。” 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阙;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翻译:房玄龄上奏说:“我看过朝廷府库的兵械,远远超过隋朝。”太宗说:“铠甲兵械等武器装备,诚然不可缺少;然而隋炀帝兵械难道不够吗?最后还是丢掉了江山。 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百姓人心思定,这就是朕最好的兵械。”《太宗罢朝》原文: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 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译文:太宗有一次下朝后生气地说:“真该杀了这个乡巴佬!”文德皇后问:“谁惹陛下生气了?”太宗说:“谁能比魏征更让我生气?每次朝会上都直言进谏,弄得我经常不自在。”皇后听了退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里(向太宗祝贺)。 太宗震惊地说:“皇后为什么要这样呢?”皇后回答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们就忠诚,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能够直言劝告。我因能在您这圣明之君的后宫而感到庆幸,怎么能不向您祝贺呢?”《陶母责子》原文:陶侃,东晋之大将军也。 于国为栋梁,于民若父母,世人重之。其少时为鱼梁吏,尝以一坩鲊饷母。 母曰:“此何来?”使者曰:“官府所有。”母封酢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乃增吾忧也。” 译文:陶侃是东晋的大将军,是国家的栋梁,对待老百姓就像是自己的父母,因此世人都很敬重他。陶侃青年时代做管理河道及渔业的官吏,曾经(派官府里的差役)把一坛干鱼送给母亲。 母亲对使者说:“这坛干鱼是哪里来的?”使者回答说:“是官府的。”陶侃的母亲将送来的干鱼封好交还给差役并且回信,责备陶侃:“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却用公物(作为礼品)赠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愁。” 《荆人涉澭》原文: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翻译: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设立标记。 澭水突然上涨上,楚。2023-07-13 08:32:121
庸的文言文解释
1. “使人先表庸水”怎么解释 派人事先测量澭水的深浅并树立标志,是《荆人涉澭》中的句子 全文: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由循表而导之,此之所以败也。 译文:楚国人想攻打宋国,派人事先测量澭水的深浅并树立标志。不久,澭水突然上涨,楚国人不知道,依然按照旧标志在黑夜渡河,结果淹死一千多人,楚军惊恐万状,溃不成军,就像都市里的房屋倒塌一样。 原先做好标志的时候本是可以涉水过河的,如今河水暴涨,情况已经发生变化了,楚国人还是按着原来的标志过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2. 中庸文言文全解 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 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三阶》:“言人有三等,贤、愚、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嗣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子思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庸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 中庸·中国画 [名词]中国古代哲学观点,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 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引子月牙山人《中华心法》 (1)指平常的。犹言中材,中人。 (2)指儒家的道德说教。 《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朱熹注:“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 (3)泛指谨慎、妥善协调的处事方法(用一个字形容为:政)。 鲁迅《华盖集·通讯》:“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 *** 。” 3. 有哪些文言文是说主公是庸主的,说明白一点,并有翻译,好的话我会 《韩非子·喻老》记载:“楚庄王(1)莅政三年,无令发(2),无政为也(3)。 右司马御座(4),而与王隐,(5)曰"有鸟止南方之阜(6),三年不翅(7),不飞不鸣,默然无声(8),此为何名(9)?"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10);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11)。虽无飞,飞必冲天(12);虽无鸣,鸣必惊人。 子释之(13),不谷知之矣(14)。"”处半年(15),乃自听政(16),所废者十(17),所起者九(18),诛大臣五(19),举处士六(20),而邦大治(21)。 举兵诛齐(22),败之徐州(23),胜晋于河雍(24),合诸侯于宋(25),遂霸天下(26)。 庄王不为小害善(27),故有大名(28);不蚤见示(29),故有大功(30)。 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31)。 4. 王肃字子庸年十八从宋忠读 王肃不仅在经典的注释上与郑学针锋相对,并取得官方学术地位。同时,为了进一步表明自己的思想观点,也为他的思想确立理论根据,他借“圣人”孔子及其子孙之口,伪造《孔丛子》、《圣证论》。这些言论虽然大多出自前人之书,看似抄录,却有不少改动,有许多他自己的话。他用圣人的话来立论,是儒家经典地位尊崇形式下的一种手段;是借圣人之口说自己想说的话。 他在《孔子家语》《孔丛子》中,从各个不同角度来论述治国思想、方法,以及用人等重大问题。而在尊崇孔子儒学的名义下,把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包含进去,成为新时代新思想的融合体,这也是王肃在学术上压倒郑玄,能够列于学官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反映出经学向玄学过渡的时代思想特色。 王肃除了注释经典,伪造《孔丛子》之外,他在政治生涯中,还针对时事,频频向统治者建议,又表现出儒家入世的积极态度。王肃的学术活动不仅使人们怀疑郑玄经学的权威性,更影响了王弼、何晏等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他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为维护传统的儒家学说,把道家的天道观和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融合到儒家中来,反映出汉魏之际的儒学向道家学说靠拢,可以说是学术风气转变的先导。[15] 政治主张 王肃曾以散骑常侍领秘书监近十年。当时魏武帝曹操置秘书令,由少府统管,此体制对发展图书事业多有不便,他出任秘书监一职后,上表认为:秘书职相比尚书、御史、谒者三台更为亲近君主,中书郎地位在尚书丞、尚书郎上,秘书郎就应该在尚书郎下,否则应该在侍御史之下;秘书郎俸禄都是四百石,升职应该等同于尚书郎,外出就应该任郡太守,这是陛下尊崇儒术的圣旨也。自王肃为秘书监后,才不属少府管理,提高了秘书监的地位,以致后世称此职为为美职。[16] 王肃一生仕宦,为帝王近臣,身居庙堂之高,言路通天,多有奏议,屡屡议政献策于内廷,为魏政权建设功绩颇显。其治国安邦的一系列政治主张,如“轻徭役”、“安百姓”、“慎刑罚”、“重信用”、“倡节俭”、“简宫室”等等,既是当时社会状况所必需,也体现了王肃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促进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这些主张,对东汉末遭受战乱、陷于民不聊生境地的老百姓是有益的,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安定起到了作用。[15] 5. 文言文解释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2)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3)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4)对酒当歌,(5)强乐还无味。 (6)衣带渐宽终不悔,(7)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释】 (1)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 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双调,六十字,仄韵。 (2)危楼:高楼。 (3)黯黯:迷蒙不明。 (4)拟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5)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当:与"对"意同。 (6)强:勉强。强乐:强颜欢笑。 (7)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语本《古诗》:"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简析】 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 "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 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 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 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 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 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 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 "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 贺裳《皱水轩词筌》认为韦庄《思帝乡》中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疑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诸句,是"作决绝语而妙"者;而此词的末二句乃本乎韦词,不过"气加婉矣"。其实,冯延已《鹊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镜里不辞朱颜瘦",虽然语较颓唐,亦属其类。 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大概正是柳永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译文] 他久立在高楼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望不尽的春日离愁,黯黯然地升起从遥远无边的天际。 碧绿的草色,迷蒙的烟光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什么人会理解他独自凭栏的深沉含义? 打算让这疏懒放纵的心情喝得醉醉,可是对着美酒要纵情高歌,勉强取得欢乐反而觉得毫无意味。衣衫丝带渐渐觉得松宽了,可他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颜色憔悴 注释】 ①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 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双调,六十字,仄韵。 ②危楼:高楼。 ③黯黯:迷蒙不明。 ④拟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⑤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当:与“对”意同。 ⑥强:勉强。强乐:强颜欢笑。 ⑦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语本《古诗》:“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品评】 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 “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 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 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 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 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 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 “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贺裳《皱水轩词筌》认为韦庄《思帝乡》中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疑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诸句,是“作决绝语而妙”者;而此词的末二句乃本乎韦词,不过“气加婉矣”。其实,冯延已《鹊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镜里不辞朱颜瘦”,虽然语较颓唐,亦属其类。 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大概正是柳永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 6. 郭淮作关中都督,甚得民情,亦屡有战庸 庸即功劳,恋恋不舍。” 宣帝乃表特原淮妻。坐凌事。 五个孩子如果死了,都督雍。”司马懿于是上表魏帝:收捕,功绩显著。 其母既亡:谋求,密谋废立。克日:字伯济:“五个孩子哀痛欲绝。 【注释】①郭淮,战庸郭淮作关中都督:因王凌事获罪,郭淮让妻子准备好行装,甚得民情,也多次建立过战功:战功,郭淮不同意,当并诛②。五子若殒,思念其母。 【译文】郭淮出任关中都督期间。使者征摄甚急,司马懿当时为魏朝大将军(晋朝时追尊为宣帝)。 行数十里,太尉王凌之妹、一路跟着呼唤不舍的有几万人,淮与宣帝书曰,亲自领兵讨代他,亦复无淮。 ②王凌,特准赦免了郭淮的妻子。 夫人追回来以后:“五子哀恋,亦屡有战庸①,郭淮写了封信给宣帝司马懿说、凉诸军事,淮使戒装。都督,限定日子就要上路,应当一起处死,便自杀,如徇身首之急④,百姓号泣追呼者数万人:这里指性命。 州府文武及百姓劝淮举兵,在关中(今陕西省地)三十多年。派来逮捕她的官吏要人要得很急。 ③征摄,因为王凌犯罪事受株连:历任司空,魏朝时任雍州刺史,也就不再有我郭淮了,齐王曹芳嘉平元年(公元249 年)迁征西将军,淮不许。到期打发妻子上路,于是文武官员飞跑传命,思念他们的母亲。 至期遣妻,地方军政长官。郭淮的妻子,是太尉王凌的妹妹。 戒装:准备行装,淮乃命左右追夫人还,很得民心,好像救自家性命那么急。走了几十里路后,我就会失去五个孩子,于是文武奔驰。 身首。既至,则无五子,郭淮到底还是叫手下的人去把夫人追回来:官名。 州和都督府的文武官员和百姓都劝说郭淮起兵反抗。如果他们的母亲死了,克日当发③:定期。 ④徇,百姓号陶痛哭。淮妻、太尉,坐凌事。2023-07-13 08:32:191
荆人袭宋文言文翻译注释 荆人袭宋文言文原文
1、原文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2、译文:楚国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澭水突然涨水,楚国人不知道,顺着标记在夜晚徒步过河,淹死的人有一千多,军中惊骇的声音如同都邑里的房屋崩塌一样。以前他们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的时候,(标记)可以引导涉水,现在水已变化涨了很多,楚国人还顺着标记涉水,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2023-07-13 08:32:371
荆人欲袭宋原文
原文: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吕氏春秋u2022察今》)翻译:(春秋时期,)楚国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澭水突然涨水,楚国人不知道,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晚徒步过河,淹死的人有一千多,军中惊骇以至于破坏到都邑里的房屋。以前他们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的时候,(标记)可以引导徒步过河,现在因为水涨,很已变化多,楚国人还顺着原来的标记涉水徒步过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按:这个故事很像“刻舟求剑”。2023-07-13 08:33:001
荆人袭宋》的译文
译文:楚国人想偷袭宋国,派遣人先去在澭水中测量深浅并做标记。澭水突然涨高了,楚国人不知道,在夜里沿着原来设置的标记渡水,有一千多人淹死了,士兵惊恐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坍一样。先前做标记时士兵是可以通过的,现在水位发生了变化,上涨了许多,楚国人还通过旧标记渡河,这就是楚国人所以失败的原因。2023-07-13 08:33:104
荆人欲袭宋翻译
翻译为:楚国人想偷袭宋国,派人事先测量澭水的深浅并设立标志。出自《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原文如下: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翻译楚国人想偷袭宋国,派人事先测量澭水的深浅并设立标志。澭水突然上涨,楚人不知道。依然按之前的标志在黑夜渡河,结果淹死一千多人,原先做好标志的时候本是可渡水过河的,如今河水暴涨,水已越涨越高了,楚人还是按着原来的标志过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像这种情况。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扩展资料:《察今》是《吕氏春秋·慎大览》中的第八篇,主要体现了先秦法家的历史进化观。全文论点鲜明突出,而论述则是一步一步地展开。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因时变法”,这一中心论点是通过从反面论证“先王之法不可法”而得到证明的。换句话说,“察今而变法”的论点是通过批驳“泥古而守法”而得到证明的。作者依次陈述了三点理由:第一,先王之法历代有损益,已非原样;第二,对先王之法解说不一,所谓“言异而典殊”,已无法遵循;第三,“时不与法俱至”,先王之法已经过时。从中进而提出“弃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的正面论点,最后得出“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结论,从而阐明了“因时变法”的思想。2023-07-13 08:33:331
荆人袭宋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翻译:《荆人袭宋》 原文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译文:楚国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澭水突然涨水,楚国人不知道,顺着标记在夜晚徒步过河,淹死的人有一千多,军中惊骇的声音如同都邑里的房屋崩塌一样。 以前他们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的时候,(标记)可以引导涉水,现在水已变化涨了很多,楚国人还顺着标记涉水,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2. 英语翻译: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 翻译:楚国人想要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河里测量好水深并做好记号.后来河水突然大涨,楚国人不知道(这种情况),依然按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淹死有一千多人,军队受到惊吓,声音就像房屋倒了(一样大).先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而增多了,楚国人还按照原先的标记引导渡河,这正是他们遭到失败的原因啊. 现在的君主效法古代帝王的法度,就有些像这种情况.他所处的时代已经与古代帝王的法度不适应了,却还说“这是古代帝王的法度”,并且效法它,以它作为治理国家的依据,难道不是很可悲吗? 道理:做人不能不知变通、墨守成规,遇事更不能片面考虑,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 荆人袭宋的译文 白话译文: 楚国人想偷袭宋国,派遣人先去在澭水中测量深浅并做标记。 澭水突然涨高了,楚国人不知道,在夜里沿着原来设置的标记渡水,有一千多人淹死了,士兵惊恐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坍一样。 先前做标记时士兵是可以通过的,现在水位发生了变化,上涨了许多,楚国人还通过旧标记渡河,这就是楚国人所以失败的原因。 原文: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出处:出自国末期卫国人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的《荆人袭宋》。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后的意识形态。 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4. 荆人袭宋》的译文 译文: 楚国人想偷袭宋国,派遣人先去在澭水中测量深浅并做标记。 澭水突然涨高了,楚国人不知道,在夜里沿着原来设置的标记渡水,有一千多人淹死了,士兵惊恐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坍一样。先前做标记时士兵是可以通过的,现在水位发生了变化,上涨了许多,楚国人还通过旧标记渡河,这就是楚国人所以失败的原因。 原文: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扩展资料: 《荆人袭宋》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卫国人吕不韦组织门客编辑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 《吕氏春秋·察今》阐述了应当明察当今形势,因时变法,不宜拘泥古法的道理。以发展的观点向秦国的统治者说明,法令制度的制定应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并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与时俱进。 5. 荆人袭宋》的译文 【原文】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 【译文】荆国的人准备攻打宋国,派人先在澭河上做好标志。澭河水暴涨,荆国人不知道,按照标志夜晚过河,淹死的人有一千多人,部队混乱就像都城的房舍倒塌一样。原来那时他们做的标志可以走过去,现在水情已经变化上涨了很多了,荆国人还按照标志走,这就是他们为什么失败。当今的国君效法先王的治国方略,就像这件事一样。 道理:告诉我们事物是会不停变化的,应该用更深的眼光看待事物。 6. 荆人袭宋的译文及道理 【原文】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 【译文】荆国的人准备攻打宋国,派人先在澭河上做好标志。澭河水暴涨,荆国人不知道,按照标志夜晚过河,淹死的人有一千多人,部队混乱就像都城的房舍倒塌一样。原来那时他们做的标志可以走过去,现在水情已经变化上涨了很多了,荆国人还按照标志走,这就是他们为什么失败。当今的国君效法先王的治国方略,就像这件事一样。 道理:告诉我们事物是会不停变化的,应该用更深的眼光看待事物。 7. 荆人袭宋的译文 白话译文: 楚国人想偷袭宋国,派遣人先去在澭水中测量深浅并做标记。澭水突然涨高了,楚国人不知道,在夜里沿着原来设置的标记渡水,有一千多人淹死了,士兵惊恐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坍一样。 先前做标记时士兵是可以通过的,现在水位发生了变化,上涨了许多,楚国人还通过旧标记渡河,这就是楚国人所以失败的原因。 原文: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出处:出自国末期卫国人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的《荆人袭宋》。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后的意识形态。 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8. 荆人袭宋的原文和翻译 原文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译文:楚国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澭水突然涨水,楚国人不知道,顺着标记在夜晚徒步过河,淹死的人有一千多,军中惊骇的声音如同都邑里的房屋崩塌一样。以前他们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的时候,(标记)可以引导涉水,现在水已变化涨了很多,楚国人还顺着标记涉水,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2023-07-13 08:33:481
荆人欲袭宋翻译
原文: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吕氏春秋u2022察今》)翻译:(春秋时期,)楚国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澭水突然涨水,楚国人不知道,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晚徒步过河,淹死的人有一千多,军中惊骇以至于破坏到都邑里的房屋。以前他们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的时候,(标记)可以引导徒步过河,现在因为水涨,很已变化多,楚国人还顺着原来的标记涉水徒步过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按:这个故事很像“刻舟求剑”。2023-07-13 08:33:551
荆人欲袭宋文言文翻译
1. “荆人欲袭宋 不知道是不是: 原文: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译文:楚国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澭水突然涨水,楚国人不知道,顺着标记在夜晚徒步过河,淹死的人有一千多,军中惊骇的声音如同都邑里的房屋崩塌一样。以前他们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的时候,(标记)可以引导涉水,现在水已变化涨了很多,楚国人还顺着标记涉水,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2. 英语翻译: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 翻译:楚国人想要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河里测量好水深并做好记号.后来河水突然大涨,楚国人不知道(这种情况),依然按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淹死有一千多人,军队受到惊吓,声音就像房屋倒了(一样大).先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而增多了,楚国人还按照原先的标记引导渡河,这正是他们遭到失败的原因啊. 现在的君主效法古代帝王的法度,就有些像这种情况.他所处的时代已经与古代帝王的法度不适应了,却还说“这是古代帝王的法度”,并且效法它,以它作为治理国家的依据,难道不是很可悲吗? 道理:做人不能不知变通、墨守成规,遇事更不能片面考虑,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 荆人欲袭宋是哪篇文言文 原文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卫国人吕不韦组织门客编辑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楚国人想偷袭宋国,派人先去测量澭水的深浅做好标志。澭水突然暴涨,楚国人不知道,仍然照着旧标志在深夜中涉渡。结果淹死了一千多人,三军惊哗,就像都市中的房屋倒塌一样,原先做标志的时候本是可以渡过去的,现在水位已经发生变化,上涨得多了,楚国人却仍然照着旧标志渡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啊。 4. 【荆人欲袭宋是哪篇文言文】 原文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卫国人吕不韦组织门客编辑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楚国人想偷袭宋国,派人先去测量澭水的深浅做好标志.澭水突然暴涨,楚国人不知道,仍然照着旧标志在深夜中涉渡.结果淹死了一千多人,三军惊哗,就像都市中的房屋倒塌一样,原先做标志的时候本是可以渡过去的,现在水位已经发生变化,上涨得多了,楚国人却仍然照着旧标志渡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啊.。 5. 《吕氏春秋》“荆人欲袭宋”中这段怎么翻译 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设立标记。 澭水突然上涨上,楚国人不知道,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水涨了很多,(可是)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是他们为什么惨败的原因。 现在的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象这种情况。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 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 6. 荆人袭宋的译文 白话译文: 楚国人想偷袭宋国,派遣人先去在澭水中测量深浅并做标记。 澭水突然涨高了,楚国人不知道,在夜里沿着原来设置的标记渡水,有一千多人淹死了,士兵惊恐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坍一样。 先前做标记时士兵是可以通过的,现在水位发生了变化,上涨了许多,楚国人还通过旧标记渡河,这就是楚国人所以失败的原因。 原文: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出处:出自国末期卫国人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的《荆人袭宋》。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后的意识形态。 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7. 荆人袭宋》的译文 【原文】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 【译文】荆国的人准备攻打宋国,派人先在澭河上做好标志。澭河水暴涨,荆国人不知道,按照标志夜晚过河,淹死的人有一千多人,部队混乱就像都城的房舍倒塌一样。原来那时他们做的标志可以走过去,现在水情已经变化上涨了很多了,荆国人还按照标志走,这就是他们为什么失败。当今的国君效法先王的治国方略,就像这件事一样。 道理:告诉我们事物是会不停变化的,应该用更深的眼光看待事物。 8. 荆人袭宋》的译文 译文: 楚国人想偷袭宋国,派遣人先去在澭水中测量深浅并做标记。 澭水突然涨高了,楚国人不知道,在夜里沿着原来设置的标记渡水,有一千多人淹死了,士兵惊恐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坍一样。先前做标记时士兵是可以通过的,现在水位发生了变化,上涨了许多,楚国人还通过旧标记渡河,这就是楚国人所以失败的原因。 原文: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扩展资料: 《荆人袭宋》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卫国人吕不韦组织门客编辑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 《吕氏春秋·察今》阐述了应当明察当今形势,因时变法,不宜拘泥古法的道理。以发展的观点向秦国的统治者说明,法令制度的制定应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并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与时俱进。 9. 荆人袭宋的译文 白话译文: 楚国人想偷袭宋国,派遣人先去在澭水中测量深浅并做标记。澭水突然涨高了,楚国人不知道,在夜里沿着原来设置的标记渡水,有一千多人淹死了,士兵惊恐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坍一样。 先前做标记时士兵是可以通过的,现在水位发生了变化,上涨了许多,楚国人还通过旧标记渡河,这就是楚国人所以失败的原因。 原文: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出处:出自国末期卫国人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的《荆人袭宋》。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后的意识形态。 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2023-07-13 08:34:031
文言文翻译:《荆人袭宋》
原文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译文:楚国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澭水突然涨水,楚国人不知道,顺着标记在夜晚徒步过河,淹死的人有一千多,军中惊骇的声音如同都邑里的房屋崩塌一样。以前他们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的时候,(标记)可以引导涉水,现在水已变化涨了很多,楚国人还顺着标记涉水,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2023-07-13 08:34:211
《荆人袭宋》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道理
【原文】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译文】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设立标记。澭水突然上涨上,楚国人不知道,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水涨了很多,(可是)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是他们为什么惨败的原因。现在的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象这种情况。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 说明了情况是不断变化的,人们的认识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类似的还有 《刻舟求剑》、《引婴投江》的寓言故事2023-07-13 08:34:401
荆人欲袭宋 使人先表澭水翻译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翻译:楚国人想偷袭宋国,派遣人先去在澭水中测量深浅并做标记。澭水突然涨高了,楚国人不知道,在夜里沿着原来设置的标记渡水,有一千多人淹死了,士兵惊恐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坍一样。先前做标记时士兵是可以通过的,现在水位发生了变化,上涨了许多,楚国人还通过旧标记渡河,这就是楚国人所以失败的原因。创作背景:《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2023-07-13 08:34:491
《荆人袭宋》中楚人的做法,可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
在2023-07-13 08:34:573
荆人欲袭宋是哪篇文言文
原文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2023-07-13 08:35:073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今义。
翻译为:楚国人想偷袭宋国,派人事先测量澭水的深浅并设立标志。出自《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原文如下: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翻译楚国人想偷袭宋国,派人事先测量澭水的深浅并设立标志。澭水突然上涨,楚人不知道。依然按之前的标志在黑夜渡河,结果淹死一千多人,原先做好标志的时候本是可渡水过河的,如今河水暴涨,水已越涨越高了,楚人还是按着原来的标志过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像这种情况。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扩展资料:《察今》是《吕氏春秋·慎大览》中的第八篇,主要体现了先秦法家的历史进化观。全文论点鲜明突出,而论述则是一步一步地展开。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因时变法”,这一中心论点是通过从反面论证“先王之法不可法”而得到证明的。换句话说,“察今而变法”的论点是通过批驳“泥古而守法”而得到证明的。作者依次陈述了三点理由:第一,先王之法历代有损益,已非原样;第二,对先王之法解说不一,所谓“言异而典殊”,已无法遵循;第三,“时不与法俱至”,先王之法已经过时。从中进而提出“弃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的正面论点,最后得出“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结论,从而阐明了“因时变法”的思想。2023-07-13 08:3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