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1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是什么?

2023-07-12 10:17:13
Jm-R

0岁:初度、赤子、襁褓、汤饼之期。

1岁:牙牙。

2岁:孩提。

8岁:总角、童龇、始龀、髫年、始龀、龆年。

9岁:九龄、黄口、指数之年。

10岁:幼学、外傅之年。

12岁:金钗之年。

13岁:豆蔻、舞夕之年。

15岁:及笄、束发、舞象之年、成童、郑玄。

16岁:二八、破瓜、碧玉年华。

20岁:加冠、结发、弱冠、桃李年华。

24岁:花信年华。

30岁:而立之年、始室、克壮、半老徐娘。

40岁:不惑(不惑之年)。

50岁:艾、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高龄、下寿、耆。

61岁:还历寿。

70岁: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

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中寿、伞寿。

88岁:米寿。

90岁:上寿、鲐背。

99岁:白寿。

100岁:期颐、期颐之年、上寿。

扩展资料:

称谓释义

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初度:周岁。《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称生日为初度。

生小:幼年。《孔雀东南飞》“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教数:9岁。

外傅:10岁,出外就学。

束发: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古代年岁的别称。《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舞勺:男子13岁。古代13岁的男孩学习的一种文舞。

豆蔻:女子13~14岁。源自唐朝诗人杜牧诗《赠别》。“娉[ pīng ]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

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称30岁为而立之年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强壮:指四十。《续焚书》卷一·书汇:兄虽强壮之年,然亦几于知命矣

知命:指50岁。

语出《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称50岁为知命之年

花甲(耳顺):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称70岁为古稀之年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耄耋:指70~90岁

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九十岁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老人。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wpBeta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 乃笄指女子满15岁。 弱冠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纪。 而立指人30岁 。 不惑指人40岁。 花甲指人60岁 。

北营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50知天命,60花甲,70古稀,80耄耋,一百期颐

年龄称谓有什么?

1、幼学:10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2、外傅之年:儿童10岁。3、金钗之年:女孩12岁。4、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5、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6、及笄:指女子15岁。7、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8、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9、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10、二八:为16岁。11、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12、加冠:指男子20岁。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13、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14、桃李年华:女子20岁。15、花信年华:女子24岁。16、而立(而立之年):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17、始室:30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18、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19、半老徐娘:女子30岁。20、不惑(不惑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21、艾:50岁。《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22、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50岁。23、六九年:即54岁。24、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25、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60岁以上。26、耆:古称60岁的人为“耆”。27、下寿:古人以60为下寿,指60岁以上。28、还历寿:61岁的寿辰。29、从心之年:70岁。30、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31、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32、耋: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耋之年。33、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34、朝枚之年、朝枝之年:均指八九十岁。35、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36、中寿:指80岁以上。37、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38、上寿:90岁为上寿。39、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40、期颐:指百岁高寿。扩展资料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我们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2023-07-12 07:46:041

人的年龄有哪些称谓?

20岁:加冠30岁:而立40岁:不惑50岁: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70岁: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90岁:鲐背扩展资料:儿童称谓童孺:儿童。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龆[tiao]:儿童换牙。龆年:童年。髫[tiáo]年:童年。髫[tiáo]龄:童年。束发:是指青少年。稚:称年龄小的为稚。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孝经圣治》:“故亲生只膝下。”孺子:儿童。《孟子离娄上》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也用作老人对年轻后生的称呼。《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成人称谓冠者:指成年人。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岁。“爱自待年金声夙振”(《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女子许嫁,笄而字。”(《礼记·曲礼上》)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愿为有室,女子生命而愿为有家。”朱熹集注:“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怨女: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女子。〈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旷夫: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男子。老人称谓杖家之年:五十杖乡之年:六十杖国之年:七十杖朝之年:八十。《礼记·工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问焉,则就其室。”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黄发:是指长寿老人。: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黄发”是枯黄的头发。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皓首:白头,指年老。久寿:长寿。眉寿:耄[mao]寿,长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姥[mu]:年老的妇人。暮齿:晚年,暮年。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万寿:大寿,高寿之意。遐龄:指人长寿高龄。参考资料:年龄称谓-百度百科
2023-07-12 07:46:171

人在不同的年龄段都有什么称呼?

1.不满周岁称做叫:襁褓;2.2~3岁称做叫:孩提;3.女孩7岁称做叫:髫年;4.男孩8岁称做叫:龆年;5.幼年泛称称做叫:总角;6.10岁以下称做叫:黄口;7.13~15岁称做叫:舞勺之年;8.15~20岁称做叫:舞象之年;9.12岁(女)称做叫:金钗之年;10.13岁(女)称做叫:豆蔻年华,11.15岁(女)称做叫:及笄之年;12.16岁(女)称做叫:破瓜年华、碧玉年华;13.20岁(女)称做叫:桃李年华;14.24岁(女)称做叫:花信年华;15.至出嫁称做叫:梅之年;16.至30岁(女)称做叫:半老徐娘;17.20岁(男)称做叫:弱冠;18.30岁(男)称做叫:而立之年;19.40岁(男)称做叫:不惑之年、强壮之年;20.50岁称做叫: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21.60岁称做叫: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22.70岁称做叫: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23.80岁称做叫:杖朝之年;24.80~90岁称做叫:耄耋之年;25.90岁称做叫:鲐背之年;26.100岁称做叫:期颐。
2023-07-12 07:46:321

人的年龄称谓有哪些!

1、二十岁弱冠。《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龄。2、三十岁而立。《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后用作30岁的代称。3、四十岁不惑。《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40岁的代称。4、五十岁知命。《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5、六十岁花甲或者耳顺。《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后以“耳顺”为60岁的代称。花甲是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6、七十岁古稀。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7、八九十岁耄(mào)耋(dié)。《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扩展资料其他年龄称谓:1、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指未满周岁的婴儿。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4、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5、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6、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二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7、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8、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9、束发: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2023-07-12 07:46:451

人的年龄有哪些称谓?

古人称男子二十年为( 弱冠 )之年,三十岁为(而立 )之年,五十岁为(知命),六十岁为( 花甲 ),七十岁为(古稀)之年,一百岁为( 期颐)之年。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2023-07-12 07:46:571

古代关于年龄的称呼

问老人年龄用高寿,问少女年龄用芳龄。
2023-07-12 07:47:0513

古代年龄称谓

古代年龄称谓如下:1. 婴儿:初生、襁褓、牙牙。2. 孩提:2至3岁的儿童。3. 垂髫:3至10岁的儿童。4. 龆龀:8岁,代指男子8岁。5. 舞勺:13岁至15岁,指学习勺舞。6. 舞象:15岁至20岁,指学习象舞。7. 志学:15岁左右。8. 豆蔻:13岁至14岁,比喻少女。9. 及笄:15岁,指女子成年。10. 弱冠:20岁,指男子成年。11. 而立:30岁。12. 不惑:40岁。13. 知命:50岁。14. 花甲:60岁。15. 古稀:70岁。16. 耄耋:80至90岁。17. 期颐:100岁。以上是古代年龄称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3-07-12 07:47:362

关于年龄的称谓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初度是指生日之时。出自《离骚》:皇揽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后也也称生日为“初度”,出自《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023-07-12 07:49:026

各个年龄段称谓都有哪些?

1岁以下婴儿:襁褓之年2-3岁儿童:孩提之年3-6岁儿童:垂髫、总角13~15岁:舞勺之年20岁(女):桃李年华20岁(男):弱冠之年、加冠之年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之年、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之年、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从心之年70-80岁:耄耋之年80岁:杖朝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之年
2023-07-12 07:49:405

人的年龄如何称谓?

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2~3岁的儿童;总角:指幼年儿童(又叫垂髫);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又称加冠);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不惑之年:指四十岁;知天命:指五十岁(又称半百);花甲:指六十岁(又称耳顺);古稀:指七十岁;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其中,“豆蔻年华”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及笄”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而立”、“不惑”、”知天命“出自《论语·为政》篇第四章,原文如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古稀”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耄耋”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以上这些词都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其他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扩展资料:除了题目的这些称谓以外,还有其他代指的年龄称谓,例如: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初度:周岁;出自于屈原《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称生日为初度。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黄发: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鲐背之年:指九十岁;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期颐:指一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2023-07-12 07:50:111

年龄的古代称谓是什么?

在中国古代,年龄的称谓有很多。比如,1岁以下称为“满月”或“月身”,1岁到3岁称为“孩提”,3岁到7岁称为“龄童”,7岁到16岁称为“弱冠”,16岁到20岁称为“笄年”,20岁到30岁称为“而立”,30岁到40岁称为“不惑”,40岁到50岁称为“知命”,50岁到60岁称为“耳顺”,60岁到70岁称为“从心”,70岁以上称为“耄耋”等。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会有差异。
2023-07-12 07:50:262

年龄称谓怎么说的?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弱冠是男子二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知命是男子五十岁。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耋指八十岁。鲐背之年指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不同年龄段的称谓  1.襁褓:  亦写作“襁緥”、“襁保”、“繦緥”、“襁葆”。原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旧说长一尺二寸至二尺,阔八寸左右,后亦指婴儿包或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  指2-3岁的儿童。出自《老子》:“如婴儿之未孩。”也作“孩抱”和“提孩”。也见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本词中“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提携”等为其衍生词。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而是“咳”的古字。(《说文解字》:“孩,古文咳从子。”小儿笑貌,即小儿笑的咳咳之声。)  3.总角  借指幼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语出《诗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又《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以后称幼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年龄的称谓  4.垂髫、髫年:  借指幼年。髫,儿童头上扎起来下垂的短发。古时汉族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语出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豆蔻:  指女子十三四岁。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6.束发、成童:  指十五岁以上的男子。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也指束发的头饰。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汉贾谊《新书·容经》:“古者年九岁入就小学,蹍小节焉,业小道焉;束发就大学,蹍大节焉,业大道焉。”  7.及笄:  女子十五岁左右,亦作“既笄”。笄,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 。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8.弱冠:  指男子二十岁。类似的表述还有: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知命、半百:五十岁;耳顺:六十岁。出自《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花甲  9.花甲:  六十岁,也说六十甲子。古时在计算年龄时,以天干地支的顺序来表示。一个循环从甲子开始,接着是乙丑、丙寅……依序共有六十个组合,因此,干支每六十年就会循环一次,即一个人到61岁(出生时1虚岁)时,就逢一甲子。所以,六十岁又名“花甲”,与天干地支有关。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10.古稀:  七十岁,亦作“古希”。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杜甫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一千二百多年前的杜甫慨叹人生苦短,能活到七十岁,自古以来十分稀少。  11.耄耋:  指七十到九十的老人。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12.期颐:  一百岁。语本《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以上内容能否帮到您?期盼采纳!!!
2023-07-12 07:50:391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一览表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如下:婴儿:人初生。襁褓:泛指一岁以下。孩提:两至三岁。始龀、髫年:女孩七岁。始龀、龆年:男孩八岁。总角:幼年泛称。垂髻之年:指儿童。黄口:十岁以下。幼学:十岁。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舞勺之年:十三岁至十五岁。舞象之年:十五岁至二十岁。志学:十五岁。及笄:女子十五岁。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弱冠:男子二十岁。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摽梅之年。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天命:五十岁。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古稀:七十岁。杖朝之年:八十岁。鲐背之年:八十至九十岁合称。耄耋:八十、九十岁。期颐:百岁之人。年龄称谓介绍: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2023-07-12 07:50:521

形容年龄的古代称谓是什么?

零碎出度,一岁伢伢二岁孩人提还提88岁米寿90岁以上寿
2023-07-12 07:51:213

人的各个年龄段称呼?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2023-07-12 07:51:418

古代对年龄的称谓有哪些?

2、束发:指15岁。3、弱冠:指20岁。4、而立:指30岁。5、不惑:指40岁。6、知命(半百):指50岁。7、花甲(耳顺):指60岁。8、古稀:指70岁。9、耄耋:指80-90岁。10、期颐:百岁。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扩展资料年龄称谓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比如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是因为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编辑于 2020-07-09查看全部26个回答蓝月至尊版官方下载-正版入口根据文中提到的称谓为您推荐和PC端一模一样的蓝月至尊版官方下载,巨星代言,自由交易。让更多老玩家重温经典,再续传奇;今日登录输入礼包码6个6,8个8,限时领取海量礼包;wzcq.gaore.com广告 1条评论热心网友4谢谢你—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有什么典故来历?古代对于人们年龄的称谓有很多种,而且每一种称谓都有其来历和典故,说起来如数家珍,让人不得不叹服中华文化的博大和源远流长。现代人们对此了解得太少了,以至于每当听到这些对年龄的传统称谓时,很多人都如同坠入云里雾里,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的这些年龄称谓。 汤饼之期和赤子、襁褓“汤饼之期”指的是刚刚出生三天的婴儿,在这一天,婴儿的父母会设宴招待亲友,在古时候也称作“汤饼宴”或者“汤饼会”,在现代的南方一些地区则称为“三朝酒”;赤子和襁褓都是指还没有满一岁的婴儿,这时候的孩子太小,平时都是光着身子用襁褓包着的,所以称为“赤子”、“襁褓”。 初度、牙牙、孩提初度是指刚满一周岁的孩子,后来初度也包含了“生日”的意思,比如50岁被称为50初度;牙牙则是“牙牙学语”的意思,也是指一岁的孩子,这个时候的孩子刚刚学会走路,已经开始学着说话了;孩提是两三岁的小孩子,这时候他们已经学会走路,并且逐渐学会说很多话了,只是这时候还比较天真,处在孩提时代。 总角、垂髫总角是指人从幼童成长到少年这段时期,大约在七八岁到十三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子经常把头发扎成两个冲天小辫,一左一右,就像两只牛角一样,所以被称为总角;垂髫是说古时候的孩子还没有戴帽子,头发经常是下垂状态的,所以被称为“垂髫”。 豆蔻、束发豆蔻是一种在初夏时节开花的美好植物,那时还没有到盛夏,所以“豆蔻”在古代被用来形容女孩子13岁到16岁这段最美好的年龄,“豆蔻年华”这个词语就是这样来的;束发是指古代男孩子到了15岁的时候,就要把头发束扎好盘在头顶上,这算是到了一个年龄段,作为男孩子15岁以后就要学习技艺。30赞·122,119浏览2020-08-24用古代称谓表示年龄?403赞·5,417浏览2019-03-18古代年龄称谓填年龄,垂髫――(),束发――(),弱冠――(),知命――(),耄耋――(),期颐()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古时汉族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 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 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知命:50岁。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耄耋:八九十岁。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期颐:古时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期颐:百岁之人。 源于汉时戴圣所辑的《礼记·曲记篇》:"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知,不惑;五十曰知天之命;六十曰耳顺之年;七十曰古来稀有;八十曰耄,九十曰耋;百年曰期颐。"1赞·299浏览2016-02-20古代年龄称谓:垂髫 束发 弱冠 而立 不惑 知命 花甲 古稀! 耄耋 期颐 都表示垂髫:chuí tiáo 解释: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 例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2.束发:shù fà 解释:成童的年龄,15至20岁 例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3.弱冠:ruò guān 解释:男子20岁称弱冠。 例句: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4.而立:ér lì 解释: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30岁。 例句:《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 5.不惑:bù huò 解释:出自《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例句:人以怒迁,公能自克;人以利回,公能不惑。——宋·曾巩《故翰林侍读学士钱公墓志铭》 6.知命:zhī mìng 解释:五十岁的代称。 例句:《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7.花甲:huā jiǎ 解释:指60岁。 例句: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8.古稀:gǔ xī 解释:称人年七十。 例句:如何古希人,不识三伏苦。 9.耄耋:mào dié 解释:八九十岁。 例句: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10.期颐:qī yí 解释:指百岁之寿的老人。 例句:《聊斋志异·席方平》:“今送汝归,予以千金之产、期颐之寿,於愿足乎?”38赞·333浏览2019-10-08古代关于年龄的称呼古代年龄称呼有:汤饼、初度、生小、总角、垂髫、始龀、教数、外傅、束发、舞勺、及笄、舞象、待年、弱冠、而立、不惑、强壮、艾、花甲(耳顺)、古稀、皓首、耄耋、黄发、鲐背、期颐。 1、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2、初度:周岁。 3、生小:幼年。 4、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5、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6、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7、教数:9岁。 8、外傅:10岁,出外就学。 9、束发: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10、舞勺:13岁。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11、及笄:指女子15岁。“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12、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 13、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14、弱冠:指男子20岁。弱,弱小。 15、而立:指30岁。 16、不惑:指40岁。” 17、强壮:指四十。 18、艾:指50岁。 19、花甲(耳顺):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20、古稀:指70岁。 21、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22、耄耋:指八九十岁。 23、黄发:指长寿老人。 24、鲐背:指长寿老人。 25、期颐:指百岁。 扩展资料: 称谓来历: 1、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2、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3、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 4、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5、另外,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6、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 7、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年龄称谓22赞·5,569浏览2019-07-12靳东的戏路是不是太窄?靳东自《伪装者》爆红之后,所接的角色类型也都大径相同,被深深冠有“老干部”的标签,只能说“成也萧何败38条回答·1,328人在看蛀牙真的是因为牙齿“生虫子”吗?平时该如何防止蛀牙啊?正常情况下确实是这样的,由于我们牙齿当中的残余食物和细菌结合会产生一些蛀虫,蛀虫非常小,只有通过显微45条回答·1,723人在看应该先用防晒霜还是先用隔离霜妙技生活优质视频达人关注619,732播放如懿封后是不是她命运悲惨的开始?《如懿传》不知不觉已经播到50集了,如懿也如愿坐上了皇后的宝座,终于能够像她姑妈告诉她的那样,和皇帝28条回答·3,003人在看杨幂刘恺威离婚对两人事业会不会有影响?影响肯定是有的,但是影响分为好的影响和坏的影响。这个新闻爆出来其实影响的好与坏哪个多一点,还真是不太98条回答·4,838人在看满清皇室规定,妃子过50不能侍寝,为何康熙却特立独行?满清皇室有这个规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过了五十岁得嫔妃已经不能生孩子了,但是一国之君需要繁衍子嗣。君主7条回答·566人在看女孩子适合做的轻松点的职业有哪些现在养宠物的小主越来越多,宠物相关的行业已经进入一个飞速的发展期,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前景非常好,68条回答·1,772人在看经常睡到凌晨三、四点醒了,然后就再也睡不着了,是怎么回事?因为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都是很大的。所以说,很多人容易出现失眠多梦的状况,这都是比较常见的。如21条回答·4,685人在看《伪装者》评价怎么样?为什么那么火?观众司空见惯的战争戏是战火连天,是狂杀鬼子,《伪装者》却鲜少直面血淋淋的战争场面,而从小处切入,在生19条回答·1,974人在看在没签劳动合同的情况下,什么时候可以自动离职依据劳动合同法第38条,以未缴纳社保,拖欠工资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用人单位限制人身自90条回答·5,357人在看正在加载
2023-07-12 07:52:391

年龄称谓

说清楚点好吗
2023-07-12 07:52:493

中国古代的年龄称谓都有哪些?

、赤子(0岁)初生婴儿的皮肤微微泛红,古人将这时候的孩子称之为“赤子”。2、孩提(2-3岁)“提”,是指大人抓住孩子的两腋将他抱起来的动作,而“孩”也不是孩子,而是“咳”的古字。3、垂髫(3-9岁)& 总角(9岁-13岁)古人会以头发命名年纪。孩子在9岁之前不扎辫子,头发自然垂下,叫“垂髫”。9岁之后,才把头发分两边各扎一个结,像两个羊角,叫“总角”。4、豆蔻年华(女子13-14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古代的女孩从12岁开始便可以戴发饰,装扮自己。5、及笄&束发(15岁)到了15岁,古时的少男少女要将头上的两个“总角”解散,男孩扎成一束髻,表示成童。女孩则到了可以婚嫁的年龄,要用笄子盘起头发,开始学习各种生活技艺。6、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女16岁)女子16岁称为“破瓜”“及瓜”。“瓜”字可以分剖成两个“八”字,“破瓜”就是把瓜字拆开,二八一十六,故称。女子十六岁还可称“碧玉年”。7、弱冠(男子20岁)行冠礼,是古代最隆重的仪式之一。在家族的见证下,年满20岁的男子在宗庙里由指定的贵宾加冠,以示成年。由于这个年龄的男子体犹未壮,所以又称“弱冠”。8、而立(30岁)而立的意思是可以自立于世。9、不惑之年(40岁)不惑,是“不迷惑、不糊涂”之意。10、知天命(50岁)意思是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11、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古时用干支纪年为六甲子。因为它以天干与地支依次循环搭配,六十周而复始,所以也称“花甲子”、或“花甲”。12、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13、耄耋之年(80——90岁)耄耋(mào dié)80~90岁称耄和耋,也用作对老年人的泛称。尢以九十岁称谓多。14、期颐、人瑞(100岁)100岁“期颐”。
2023-07-12 07:53:171

中国人各个年龄是如何称谓的?

不同年龄人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1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80岁称杖朝之年。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100岁乐期颐。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2023-07-12 07:53:501

年龄称谓按从小到大排序应该是

年龄称谓按从小到大排序:襁褓、孩提、总角、垂髫、豆蔻、及笄、加冠、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 年龄称谓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
2023-07-12 07:53:581

各个年龄段的称呼分别是什么?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2023-07-12 07:54:123

古代对年龄的特定称谓

古代对年龄的特定称谓:1岁:牙牙——婴儿学语的声音。周晬——指婴儿周岁。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2-3岁的儿童)8岁:总角——古代儿童将垂发扎成两个发髻,形状似羊角,(“总”为聚拢的意思)故称“总角”。10岁: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以豆蔻来指代女子13岁。15岁:及笄——指女子成年,笄,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后,就将头发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16岁:二八——二八为两个八岁相加为十六岁。20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但体型尤未壮,故称弱冠。30岁:而立——指男子三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40岁:不惑——指男子四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50岁:天命——指男子五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60岁:耳顺——指男子六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70岁:从心——指男子七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77岁:喜寿——指77岁,草书的囍字似七十七,故代指七十七岁。80岁:耄耋——指八十岁。《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耄耋泛指晚年,常代表八九十岁的老人。88岁:米寿——米字拆开为八十八,故代指八十八岁,还可表示年事虽高但任食欲旺盛。90岁:上寿——指九十岁。99岁:白寿——九十九岁比百岁差一岁,百字去掉一为白,故称白寿。100岁:期颐——是一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到一百岁,吃饭穿衣都要孝子来照顾。故称一百岁为期颐之年。古人年龄称谓小知识:关于古代对年龄的称谓,从幼到长,依次大约有十几种叫法。在中国古代,古人的年龄并不用具体的数字体现,而是使用其他的称谓来指代。不同的年龄,对应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也沿用到了今天。
2023-07-12 07:54:371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

1.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4.龆龀(tiáochèn):儿童换齿。《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6.幼学:十岁。《礼记u30fb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u30fb内则》:“拂髦,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9.及笄:女子十五岁。10.束发: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12.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13.而立:三十岁。《论语u30fb为政》:“三十而立。”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14.不惑:四十岁。《论语u30fb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15.知命:五十岁。《论语u30fb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16.耳顺:六十岁。《论语u30fb为政》:“六十而耳顺。”何晏集解引郑玄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后以“耳顺”为六十岁的代称。17.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18.耋(dié):七十至八十岁。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u30fb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19.耄(mào):八十至九十岁。《礼记u30fb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20.期颐:一百岁。《礼记u30fb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孙稀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后因称百岁为“期颐”。拓展资料称呼指的是人们在日常交往应酬之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间的称谓语。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对对方尊敬的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和社会风尚,因此对它不能随便乱用。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2023-07-12 07:54:441

古代人的年龄是怎么称谓的啊?

1、志学:十五岁;及笄:女子十五岁。2、弱冠:20岁、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3、而立:三十岁。4、不惑:四十岁。5、天命:五十岁、知非之年:五十岁。6、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7、古稀:七十岁。扩展资料古代年龄称谓:1、婴儿:人初生。2、襁褓:泛指一岁以下。3、孩提:两至三岁。4、始龀、髫年:女孩七岁。5、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6、总角:幼年泛称。7、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8、黄口:十岁以下。9、幼学:十岁。10、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11、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12、舞勺之年:十三岁至十五岁。13、舞象之年:十五岁至二十岁。
2023-07-12 07:54:501

古文中每个年龄段的称呼 及背景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为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当而立感叹弱冠,当不惑感叹而立...”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1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
2023-07-12 07:55:316

我国古代对年龄的称谓是什么?(三十岁到一百岁)

襁褓-- 不满周岁 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总角、孩提--幼年泛称。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幼学--10岁 束发--15岁左右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鲐背之年--90岁期颐(jīyí)之年--100岁总角:指童年。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 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及笄:指女子15岁。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弱冠:指男子2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而立:指30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不惑:指40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23
2023-07-12 07:55:571

古代对年龄有什么称谓?

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初度:周岁。《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称生日为初度。生小:幼年。《孔雀东南飞》“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教数:9岁。舞勺:13岁。及笄:指女子15岁。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花甲(耳顺):指60岁。古稀:指70岁。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黄发:指长寿老人。鲐背:指长寿老人。期颐:指百岁。扩展资料:老人称谓杖家之年:五十杖乡之年:六十杖国之年:七十杖朝之年:八十。《礼记·工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问焉,则就其室。”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黄发:是指长寿老人。: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黄发”是枯黄的头发。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皓首:白头,指年老。久寿:长寿。眉寿:耄[mao]寿,长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姥[mu]:年老的妇人。暮齿:晚年,暮年。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万寿:大寿,高寿之意。遐龄:指人长寿高龄。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2023-07-12 07:56:041

中国的年龄称谓是怎样的?

幼学之年:10岁 弱冠之年:20岁 而立之年:30岁 不惑之年:40岁 知命之年:50岁 花甲之年:60岁 古稀之年:70岁 耄耋之年:80、90岁 期颐之年:100岁 论 语 ‧ 为 政 第 二 》 中 : 「 吾 十 有 五 而 志 于 学 , 三 十 而 立 , 四 十 而 不 惑 , 五 十 而 知 天 命 , 六 十 而 耳 顺 , 七 十 而 从 心 所 欲 , 不 逾 矩 。 」 即 是 十 五 岁 的 时 候 立 志 向 学 (志 学 之 年 ), 三 十 岁 时 能 坚 守 志 向 并 在 社 会 上 立 足 (而 立 之 年 ), 四 十 岁 时 能 明 白 事 理 而 不 致 迷 惑 (不 惑 之 年 ), 五 十 岁 时 能 了 解 宇 宙 万 物 的 规 律 (知 命 之 年 ), 六 十 岁 时 一 听 别 人 的 话 就 能 明 白 贯 通 (耳 顺 之 年 ), 到 七 十 岁 已 可 凡 事 顺 心 而 为 , 不 会 犯 错 。 古代年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2023-07-12 07:56:221

古代年龄称谓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首先,汤饼这个古代年龄称谓指的是出生三天的幼儿,在这一天主人家会邀亲友吃汤饼。 其次,初度指的是周岁,在《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有被提到。 然后,及笄指的是女子15岁,表示女子成年。而弱冠指的男子20岁,表示男子成年,在这个年龄男子会行冠礼。 古代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
2023-07-12 07:56:291

中国年龄有哪些称谓?

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初度:周岁。《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称生日为初度。生小:幼年。《孔雀东南飞》"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教数:9岁。外傅:10岁,出外就学。束发: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古代年岁的别称。《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舞勺:男子13岁。古代13岁的男孩学习的一种文舞。豆蔻:女子13~14岁。源自唐朝诗人杜牧诗《赠别》。"娉[ pīng ]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及笄:指女子15岁。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弱冠:指男子2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而立:指30岁。称30岁为而立之年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不惑:指40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强壮:指四十。《续焚书》卷一·书汇:兄虽强壮之年,然亦几于知命矣知命:指50岁。语出《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称50岁为知命之年花甲(耳顺):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古稀:指70岁。称70岁为古稀之年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耄耋:指80~90岁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黄发: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鲐背:指长寿老人,九十岁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期颐:指百岁老人。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折叠
2023-07-12 07:57:002

年龄的古代称谓是什么?

在古代中国,不同年龄段的人常常有不同的称谓。以下是一些古代中国常见的年龄称谓:孺子/稚童:一般指幼儿或年幼的男童,通常指的是7岁以下的男孩子。少年/少男:一般指年幼的男子,通常指的是7岁至15岁左右的男孩子。少女/小姑娘:一般指年幼的女子,通常指的是7岁至15岁左右的女孩子。青年/壮年:一般指年轻的男女,通常指的是15岁至30岁左右的人。中年:一般指年龄在30岁至50岁左右的人。老年/中老年:一般指年龄在50岁以上的人。高龄/耄耋:一般指年龄在80岁以上的人。这些年龄称谓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常常用于社会礼仪、尊卑之分、家族关系等方面,不同时代和地区可能会有一些差异。
2023-07-12 07:57:142

各个年龄段的称谓

0岁:初度,小儿初生之时。 1岁以下:赤子、襁褓。 2~3岁:孩提、孩抱。 3~9岁:垂髫。 7~8岁:龆龀,童龀。 7岁/女:始龀、髫年。 8岁/男:始龀、龄年。 9岁:九龄、指数之年。 10岁以下:黄口。 10岁:幼学之年、外傅之年。 10岁/女:髻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14岁/女:豆蔻年华。 13~15岁/男:舞勺之年。 15岁:志学之年。 15岁/男:束发之年。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15~20岁/男:舞象之年。 20岁/男:弱冠、加冠。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蓓年华、花信年华。 30岁/男:而立、始室、克壮之年。 30岁/女:半老徐娘。 40岁:不惑之年 50岁:半百、知天命之年、知命之年半百、知非之年。 60岁:花甲之年、平头之年、耳顺之年、杖乡之年、平头甲子、还历之年。 61岁:还历寿。 70岁:古稀之年、杖国之年、杖围之年、从心之年、悬车之年。 77岁:喜寿。 70~80岁:耋期之年 80岁:杖朝之年;朝枝之年 80岁:伞寿。 88岁:米寿。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台背之年、骀背之年。 99岁:白寿。 100岁:期颐之年、人瑞之年。 108岁:茶寿。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2023-07-12 07:57:271

年龄的称谓是什么?

年龄的称谓如下:1、襁褓亦写作“襁緥”、“襁保”、“繦緥”、“襁葆”。原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旧说长一尺二寸至二尺,阔八寸左右,后亦指婴儿包或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2、孩提指2-3岁的儿童。出自《老子》:“如婴儿之未孩。”也作“孩抱”和“提孩”。也见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本词中“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提携”等为其衍生词。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而是“咳”的古字。(《说文解字》:“孩,古文咳从子。”小儿笑貌,即小儿笑的咳咳之声。)3、总角借指幼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语出《诗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又《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以后称幼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4、垂髫、髫年借指幼年。髫,儿童头上扎起来下垂的短发。古时汉族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语出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6、束发、成童指十五岁以上的男子。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也指束发的头饰。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汉贾谊《新书·容经》:“古者年九岁入就小学,蹍小节焉,业小道焉;束发就大学,蹍大节焉,业大道焉。”7、及笄女子十五岁左右,亦作“既笄”。笄,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8、弱冠指男子二十岁。类似的表述还有: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知命、半百:五十岁;耳顺:六十岁。出自《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2023-07-12 07:57:341

年龄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童年:垂髫。 10岁以下:黄口。 女孩12岁:金钗之年。 女孩13岁:豆蔻年华。 13-15岁:舞勺之年。 青少年:束发。 女孩15岁:及笄之年。 女孩16岁: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女孩20岁:桃李年华。 男孩20岁:弱冠。 女孩24岁: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男孩30岁:而立之年。 男孩40岁: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上寿。 120岁:花甲重开。 140岁:古稀双庆。
2023-07-12 07:57:561

中国古代怎么称呼年龄?

古代年龄称谓分为襁褓、孩提、髫年、龆年、总角、垂髫、黄口、金钗之年、豆蔻年华、舞勺之年、束发、及笄之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舞象之年、桃李年华、弱冠、花信年华、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强壮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耄耋之年、鲐背之年、期颐、上寿、花甲重开、古稀双庆。襁褓:不满周岁。孩提:2-3岁。髫年:女孩7岁。龆年:男孩8岁。总角:幼年泛称。垂髫:童年。黄口:10岁以下。金钗之年:女孩12岁。豆蔻年华:女孩13岁。舞勺之年:13-15岁。束发:青少年。及笄之年:女孩15岁。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孩16岁。舞象之年:15-20岁。桃李年华:女孩20岁。弱冠:男孩20岁。花信年华:女孩24岁。梅之年:至出嫁。而立之年:男孩30岁。不惑之年、强壮之年:男孩4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80岁。耄耋之年:80-90岁。鲐背之年:90岁。期颐、上寿:100岁。花甲重开:120岁。古稀双庆:140岁。古代年岁称谓:古代年岁称谓包括儿童称谓、成人称谓、老人称谓。儿童称谓:童孺:儿童。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龆[tiao]:儿童换牙。龆年:童年。髫[tiáo]年:童年。髫[tiáo]龄:童年。束发:是指青少年。稚:称年龄小的为稚。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孝经圣治》:“故亲生只膝下。”孺子:儿童。《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也用作老人对年轻后生的称呼。《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成人称谓:冠者:指成年人。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岁。“爱自待年金声夙振”(《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女子许嫁,笄而字。”(《礼记·曲礼上》)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愿为有室,女子生命而愿为有家。”朱熹集注:“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怨女: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女子。〈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旷夫: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男子。老人称谓:杖家之年:五十。杖乡之年:六十。杖国之年:七十。杖朝之年:八十。《礼记·工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问焉,则就其室。”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黄发:是指长寿老人。: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黄发”是枯黄的头发。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皓首:白头,指年老。久寿:长寿。眉寿:耄[mao]寿,长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姥[mu]:年老的妇人。暮齿:晚年,暮年。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万寿:大寿,高寿之意。遐龄:指人长寿高龄。古代称谓的来历: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 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另外,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我们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2023-07-12 07:58:031

每个年龄段的称谓是什么?

每个年龄段的称谓是什么? 古代年龄称呼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古代年岁的别称 杨权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也谈古代年岁的别称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 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初度:指小儿周岁。 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龆龀:指儿童。 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 教数之年:指儿童九岁。 外傅之年:指儿童十岁。 舞勺之年:指儿童十三岁。 以上皆出自《记》。 破瓜之年:指十六岁女子。 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通俗编·妇女》:“宋谢幼 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破瓜之年”亦谓六十四岁。《通俗编》又云:“若吕岩赠张泊诗:‘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有室之年,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结婚之年。语出《礼·曲礼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岁。 杖乡之年:指六十岁。 杖国之年:指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以上称谓,皆出于《王制》。 下寿:六十岁。 中寿:八十岁。 上寿:一百岁。 以上称谓,出于《庄子》。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此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亦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的。《广韵》:“龙钟,竹也,老者如竹枝摇曳,不治禁持。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颠倒阻滞,如人之遭际 ,故云。” 求各个年龄段的称谓 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40岁称不惑,50岁称知天命,60岁称耳顺。70岁称古稀,80岁称杖朝。90岁称合耄耋。100岁称乐期颐。 女子12岁称金钗之年,13岁称豆蔻年华,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出嫁女子称梅之年 各年龄段的称谓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给说各年龄段的称谓吧 如60是花甲 60是花甲或耳顺;70是古稀;80、90是耄耋;30是而立;40是不惑;50是知天命;百岁是期颐;20是弱冠 古代女子,男子各年龄段的称谓。 0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9岁 九龄:为9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 二八:为16岁。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还历之年:指60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人每个年龄段的俗称是什么?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 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女孩:: 12岁--金钗之年; 13岁--豆蔻年华, 15岁--及笄之年; 16岁--破 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桃李年华; 24岁--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半老徐娘; 男孩:20岁--弱 冠; 30岁--而立之年; 40岁--不惑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 、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古人对女子和男子各年龄段的称谓是? 少年——束发 20岁——弱冠 30岁——而立 40岁——不惑 50岁——半百 60岁——花甲 70岁——古稀 80、90——耄耋 100岁——斯颐 请教:古人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如三十而立。。。 总角:童年。古代,幼儿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 ???? ???? 垂髻:童年。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后因以“垂髻”指童年。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 ???? 及笄:女子15岁。笄是古代妇女盘头发用的簪子。及笄,指女子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 ???? ???? 豆蔻:十三四岁的少女。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寇梢头二月初。”后因以“豆寇”年华喻十三四岁的少女。 ???? ???? 破瓜:女子16岁。古代文人把“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因称16岁的女子为“破瓜之年”。 ???? ???? 弱冠: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礼记·曲礼上》说:“二十曰弱冠。”西晋左思《咏史》诗:“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30岁。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因称30岁为“而立之年”。 ???? ???? 不惑:40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言人到了40岁,社会经验增多,遇事能辨是非,不再疑惑。后称40岁为“不惑之年”。 ???? 强仕:40岁。《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谓男子40岁,智慧、气力皆强盛,可以出仕。 ???? ???? 天命: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后称50岁为“天命之年”。 ???? ???? 艾:50岁。《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孔颖达疏:“发苍白如艾也。意谓头发苍白如艾的年龄。 ???? ???? 花甲:60岁。由天干、地支互相组合排列的60个名号而得名。循环一次为60岁,称作一个“花甲”。 ???? ???? 耳顺:60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故称60岁为“耳顺之年”。 ???? ???? 耆:60岁。《礼记·曲礼上》:“六十曰耆,指使。” ???? ???? 古稀:70岁。杜甫诗《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 ???? 耄耋:《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诗经·秦风·车邻》:“逝者其耋。”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后因以八九十岁为“耄耋之年”。 ???? ???? 期颐: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期是期望,颐是养。就是说,人活到一百年,是期望中的高寿,所以到了这个年龄,就要很好地养起来。于是,后人把“期颐”作为百岁的代称。 古人对人各年龄段的称谓,谁知道? 龄称谓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古代年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2023-07-12 07:59:361

古人对各年龄段的称呼?

0岁:初度——指小儿初生之时。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1岁:牙牙——婴儿学语的声音。周晬——指婴儿周岁。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2-3岁的儿童)8岁:总角——古代儿童将垂发扎成两个发髻,形状似羊角,(“总”为聚拢的意思)故称“总角”。童龀——通常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始龀、髫年——女孩七岁。始龀、龆年——男孩八岁。10岁: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以豆蔻来指代女子13岁。15岁:及笄——指女子成年,笄,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后,就将头发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束发——指男子成童之年,要把之前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16岁:二八——二八为两个八岁相加为十六岁。破瓜、碧玉年华——古代将瓜拆分成两个八来纪年,破瓜即为两个八,相加为十六岁。20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但体型尤未壮,故称弱冠。桃李年华——指女子二十岁。30岁:而立——指男子三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40岁:不惑——指男子四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50岁:天命——指男子五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艾——艾称年老的。半百——一百的一般为五十。60岁:耳顺——指男子六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花甲——天干地支纪年法,从甲子开始,六十年为一周。通常叫做“六十花甲子”,因此六十岁称作花甲。70岁:从心——指男子七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古稀——古人很少有人活到七十岁。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依次称七十岁为古稀之年。77岁:喜寿——指77岁,草书的囍字似七十七,故代指七十七岁。80岁:耄耋——指八十岁。《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耄耋泛指晚年,常代表八九十岁的老人。88岁:米寿——米字拆开为八十八,故代指八十八岁,还可表示年事虽高但任食欲旺盛。90岁:上寿——指九十岁。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褶皱如同老人的皮肤,故借此指代九十岁。冻梨——年事较高的老人会有老年斑,如同冻梨上的斑纹,九十岁的老人也称冻梨。99岁:白寿——九十九岁比百岁差一岁,百字去掉一为白,故称白寿。100岁:期颐——是一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2023-07-12 07:59:463

年龄的称谓 不同年龄段的称谓

导读:如今我们称呼年岁直接说是多少岁,没有古代那么复合的叫法,不过年龄的称谓也是我国文化习俗之一,所以了解古代不同年龄段的称谓,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那么各阶段年龄的都怎么称呼呢?和我一起去查询了解下吧。 年龄的称谓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弱冠是男子二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知命是男子五十岁。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耋指八十岁。鲐背之年指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不同年龄段的称谓 1.襁褓: 亦写作“襁緥”、“襁保”、“繦緥”、“襁葆”。原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旧说长一尺二寸至二尺,阔八寸左右,后亦指婴儿包或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 指2-3岁的儿童。出自《老子》:“如婴儿之未孩。”也作“孩抱”和“提孩”。也见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本词中“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提携”等为其衍生词。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而是“咳”的古字。(《说文解字》:“孩,古文咳从子。”小儿笑貌,即小儿笑的咳咳之声。) 3.总角 借指幼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语出《诗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又《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以后称幼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4.垂髫、髫年: 借指幼年。髫,儿童头上扎起来下垂的短发。古时汉族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语出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豆蔻: 指女子十三四岁。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6.束发、成童: 指十五岁以上的男子。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也指束发的头饰。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汉贾谊《新书·容经》:“古者年九岁入就小学,蹍小节焉,业小道焉;束发就大学,蹍大节焉,业大道焉。” 7.及笄: 女子十五岁左右,亦作“既笄”。笄,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 。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8.弱冠: 指男子二十岁。类似的表述还有: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知命、半百:五十岁;耳顺:六十岁。出自《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9.花甲: 六十岁,也说六十甲子。古时在计算年龄时,以天干地支的顺序来表示。一个循环从甲子开始,接着是乙丑、丙寅……依序共有六十个组合,因此,干支每六十年就会循环一次,即一个人到61岁(出生时1虚岁)时,就逢一甲子。所以,六十岁又名“花甲”,与天干地支有关。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10.古稀: 七十岁,亦作“古希”。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杜甫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一千二百多年前的杜甫慨叹人生苦短,能活到七十岁,自古以来十分稀少。 11.耄耋: 指七十到九十的老人。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12.期颐: 一百岁。语本《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2023-07-12 08:00:221

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80岁都怎么称呼?

20岁:加冠30岁:而立40岁:不惑50岁: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70岁: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90岁:鲐背扩展资料:儿童称谓童孺:儿童。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龆[tiao]:儿童换牙。龆年:童年。髫[tiáo]年:童年。髫[tiáo]龄:童年。束发:是指青少年。稚:称年龄小的为稚。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孝经圣治》:“故亲生只膝下。”孺子:儿童。《孟子离娄上》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也用作老人对年轻后生的称呼。《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成人称谓冠者:指成年人。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岁。“爱自待年金声夙振”(《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女子许嫁,笄而字。”(《礼记·曲礼上》)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愿为有室,女子生命而愿为有家。”朱熹集注:“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怨女: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女子。〈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旷夫: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男子。老人称谓杖家之年:五十杖乡之年:六十杖国之年:七十杖朝之年:八十。《礼记·工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问焉,则就其室。”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黄发:是指长寿老人。: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黄发”是枯黄的头发。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皓首:白头,指年老。久寿:长寿。眉寿:耄[mao]寿,长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姥[mu]:年老的妇人。暮齿:晚年,暮年。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万寿:大寿,高寿之意。遐龄:指人长寿高龄。参考资料:年龄称谓-百度百科
2023-07-12 08:00:391

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80岁的别称分别是什么?

童年期:1、不满周岁——襁褓;2、2~3岁——孩提;3、7岁(女)——髫年;4、8岁(男)——龆年;幼年泛称——总角;童年——垂髫;5、10岁以下——黄口;6、12岁(女)——金钗之年;7、13岁(女)——豆蔻年华;8、13~15岁——舞勺之年;青少年——束发。少年期:9、15岁(女)——及笄之年;10、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11、15~20岁——舞象之年;12、20岁(男)——弱冠之年;13、20岁(女)——桃李年华;14、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 梅之年;中年期:15、30岁(男)——而立之年;16、40岁(男)——不惑之年;17、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老年期:老年——皓首,又称“白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亦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的。18、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19、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20、80岁——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21、80~90岁——耄耋之年;22、90岁——鲐背之年;百岁以上:23、100岁——期颐、上寿;24、120岁——花甲重开;25、140岁——古稀双庆。
2023-07-12 08:00:541

中国古人年龄如何称谓?

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2~3岁的儿童;总角:指幼年儿童(又叫垂髫);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又称加冠);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不惑之年:指四十岁;知天命:指五十岁(又称半百);花甲:指六十岁(又称耳顺);古稀:指七十岁;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其中,“豆蔻年华”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及笄”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而立”、“不惑”、”知天命“出自《论语·为政》篇第四章,原文如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古稀”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耄耋”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以上这些词都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其他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扩展资料:除了题目的这些称谓以外,还有其他代指的年龄称谓,例如: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初度:周岁;出自于屈原《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称生日为初度。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黄发: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鲐背之年:指九十岁;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期颐:指一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2023-07-12 08:01:151

古人的年龄都怎么称呼?

有垂髫、束发、弱冠、而立、不惑、知命(半百)、花甲(耳顺)、古稀还有耄耋和期颐。
2023-07-12 08:01:572

女生各个年龄段的称呼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2023-07-12 08:02:092

十六岁到八十岁的别称

花季
2023-07-12 08:02:194

古代年龄称谓都是怎么叫的

总角:童年。古代,幼儿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           垂髻:童年。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后因以“垂髻”指童年。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及笄:女子15岁。笄是古代妇女盘头发用的簪子。及笄,指女子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           豆蔻:十三四岁的少女。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寇梢头二月初。”后因以“豆寇”年华喻十三四岁的少女。           破瓜:女子16岁。古代文人把“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因称16岁的女子为“破瓜之年”。           弱冠: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礼记·曲礼上》说:“二十曰弱冠。”西晋左思《咏史》诗:“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30岁。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因称30岁为“而立之年”。           不惑:40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言人到了40岁,社会经验增多,遇事能辨是非,不再疑惑。后称40岁为“不惑之年”。      强仕:40岁。《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谓男子40岁,智慧、气力皆强盛,可以出仕。           天命: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后称50岁为“天命之年”。           艾:50岁。《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孔颖达疏:“发苍白如艾也。意谓头发苍白如艾的年龄。           花甲:60岁。由天干、地支互相组合排列的60个名号而得名。循环一次为60岁,称作一个“花甲”。           耳顺:60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故称60岁为“耳顺之年”。           耆:60岁。《礼记·曲礼上》:“六十曰耆,指使。”           古稀:70岁。杜甫诗《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诗经·秦风·车邻》:“逝者其耋。”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后因以八九十岁为“耄耋之年”。           期颐: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期是期望,颐是养。就是说,人活到一百年,是期望中的高寿,所以到了这个年龄,就要很好地养起来。于是,后人把“期颐”作为百岁的代称。
2023-07-12 08:03:191

古人对年龄有哪些称谓?

形容年龄的古代称谓如下:0岁:初度、赤子、襁褓、汤饼之期。1岁:牙牙。2岁:孩提。8岁:总角、童龇、始龀、髫年、始龀、龆年。9岁:九龄、黄口、指数之年。10岁:幼学、外傅之年。12岁:金钗之年。13岁:豆蔻、舞夕之年。15岁:及笄、束发、舞象之年、成童、郑玄。16岁:二八、破瓜、碧玉年华。20岁:加冠、结发、弱冠、桃李年华。24岁:花信年华。30岁:而立之年、始室、克壮、半老徐娘。40岁:不惑(不惑之年)。50岁:艾、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高龄、下寿、耆。61岁:还历寿。70岁: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中寿、伞寿。88岁:米寿。90岁:上寿、鲐背。99岁:白寿。100岁:期颐、期颐之年、上寿。年龄的古代称谓来历: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另外,我们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
2023-07-12 08:03:281

人生各个年龄段有什么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古代年岁的别称  杨权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也谈古代年岁的别称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  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初度:指小儿周岁。  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龆龀:指儿童。  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  教数之年:指儿童九岁。  外傅之年:指儿童十岁。  舞勺之年:指儿童十三岁。  以上皆出自《记》。  破瓜之年:指十六岁女子。  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通俗编·妇女》:“宋谢幼 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破瓜之年”亦谓六十四岁。《通俗编》又云:“若吕岩赠张泊诗:‘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有室之年,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结婚之年。语出《礼·曲礼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岁。  杖乡之年:指六十岁。  杖国之年:指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以上称谓,皆出于《王制》。  下寿:六十岁。  中寿:八十岁。  上寿:一百岁。  以上称谓,出于《庄子》。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此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亦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的。《广韵》:“龙钟,竹也,老者如竹枝摇曳,不治禁持。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颠倒阻滞,如人之遭际 ,故云。”
2023-07-12 08:03:451

古代人对各个年龄段的称呼分别是什么?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2023-07-12 08:03:5614

年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童年:垂髫。10岁以下:黄口。女孩12岁:金钗之年。女孩13岁:豆蔻年华。13-15岁:舞勺之年。青少年:束发。女孩15岁:及笄之年。女孩16岁: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女孩20岁:桃李年华。男孩20岁:弱冠。女孩24岁: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男孩30岁:而立之年。男孩40岁: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上寿。120岁:花甲重开。140岁:古稀双庆。
2023-07-12 08:04:561

二十.五十.八十.年龄的别称

不同年龄人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1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80岁称杖朝之年。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100岁乐期颐。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孩提:两至三岁。始龀、髫年:女孩七岁。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总角:幼年泛称。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黄口:十岁以下。幼学:十岁。(《礼记u2022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u2022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弱冠:二十岁。(《礼记u2022曲礼上》:“二十曰弱冠。”)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u2022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u2022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期颐:百岁之人。(《礼记u2022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老师称:恩师、夫子。学生称:门生、受业。
2023-07-12 08:05: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