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寓意是什么?

2023-07-12 10:13:21
TAG:
韦斯特兰

“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寓意:当时义山已经很大年纪,东风无回天之力挽救百花的凋零,映射自己留不住青春。

“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思是: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出自唐代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原文如下: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容颜不再。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蓬莱山离这儿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烦请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

创作背景

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此诗即其中一首。

东风无力百花残~~~什么意思呢???

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出自晚唐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023-07-12 04:24:359

“春风无力百花残”全诗是什么?

应该是“东风无力百花残”《无题》作者:李商隐 年代: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023-07-12 04:24:561

“一场秋雨一场寒,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古诗是什么?

一场秋雨一场寒,东风无力百花残。晓镜但愁云鬓改,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蜡炬成灰泪始干。
2023-07-12 04:25:1211

李商隐《无题》中的“东风无力百花残”包含哪几层意思?

我同意一楼的看法
2023-07-12 04:27:004

相见亦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出自哪

<无题>~李商隐
2023-07-12 04:27:072

东风无力百花残这首诗在内容上的作用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2023-07-12 04:27:321

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在于他的人生轨迹和轨迹中午的不同而有所期待才知道你有对象为
2023-07-12 04:27:435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有什么作用?

东风无力百花残用现象来体现情感首先要想东风无力为什么百花依然残从自然上说东风无力的时候正是夏秋交替或秋冬交替,那么导致百花残的原因就是天气转冷由此可想象东风是人的作用而百花残是结果体现了人类作用对外部环境一种无力以及无奈春蚕到死丝方尽首先春蚕的死并不是真的而是变态过程而已就像毛毛虫变蝴蝶样子和以前完全不一样的蝴蝶可以想象成新的生命所以吐丝是为了新生命的诞生而做出的努力那么春蚕到死丝方尽可以理解为为了新的生命用尽最后的一丝力量可以体现出奉献以及无私
2023-07-12 04:28:291

李商隐无题这首诗突出了最能象征悲剧美的一个字难字,东风无力,春蚕到死,蜡炬

作品原文无题⑴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⑵。春蚕到死丝方尽⑶,蜡炬⑷成灰泪始干⑸。晓镜⑹但愁云鬓⑺改,夜吟应觉⑻月光寒⑼。蓬山⑽此去无多路,青鸟⑾殷勤⑿为探看⒀。[2] [3] [4] 2注释译文字词注释⑴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 无题”作诗的标题。⑵东风无力百花残:这里指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东风,春风。残,凋零。⑶丝方尽:丝,与“思”谐音,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⑷蜡炬:蜡烛。⑸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⑹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镜,用作动词,照镜子的意思。⑺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⑻应觉:设想之词。⑼月光寒:指夜渐深。⑽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指仙境。⑾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⑿殷勤:情谊恳切深厚。⒀探看(kān):探望。[3] [4] 白话译文无题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5] 3创作背景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书法作品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此诗即其中一首。[5] [6] 4作品鉴赏文学赏析首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东风”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两个"难"字包含了不同的意义,前一个"难"是写当初两人相聚的不易,有过多少思念追求;后一个“难”字则写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和离别后双方所经受的情感煎熬,可见这对恋人的爱情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和辛酸。第二句则写伤别之人偏逢暮春。百花盛开凭借的是春风之力,而春风力竭,则群芳凋逝。花尚如此,人就不能怎样了。诗人在这里用暮春景象进一步表达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伤。颔联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自君之出矣》)等皆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颈联从诗人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想象出对方的相思之苦。上句是写出了年轻女子"晓妆对镜,抚鬓自伤"的形象,从中暗示出女方的思念和忧愁。“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亦即六朝诗人吴均所说“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和萧洗马子显古意六首》)的意思。但是,《无题》“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夜间的痛苦,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总之,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这种昼夜廻环、缠绵往复的感情,仍然表现着痛苦而执着的心曲。下句,“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直接写出年轻女子寒夜相思的悲凉情境,深夜沉吟,孤寂无伴,会感觉月光的刺骨清寒。细腻地描写对方的愁苦,可见诗人对女方的体贴入微,也就更加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深挚。尾联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这就是其内容。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诗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从李商隐以前的诗歌创作中发现相似的描写。在前人创作的薰陶和启发下,诗人有所继承和借鉴。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创造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把原来比较朴素的表现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动,用以反映更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已经脱去旧的形迹,成为新的创造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丰富的文学修养与他对于意境和表现手段的探索,是这首诗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
2023-07-12 04:28:371

有一句诗叫东风无力百花残,我想知道为什么东风无力花也会残..

这是描述暮春季节的景色,一是东风无力,二是百花残败.借以抒发作者的无奈和落寞之情. 不是东风无力导致百花残.
2023-07-12 04:28:561

李商隐的无题诗有哪些?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2023-07-12 04:29:041

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作者]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采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和对偶 用对偶的手法铺写了绿树,山鸟,晴风,落花,形象的描绘出春日景色,又在这对偶手法描绘出的景色中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鸟与花的活泼,来衬托出“太守”这个主人公沉醉于春光宜人的情感。从而使得最后一句即便春归去也还是欣悦无比的心情。
2023-07-12 04:29:131

东风吹来百花残,秋天落叶残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东风”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出自《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唐代诗人李商隐以男女离别为题材的爱情诗。原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译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2023-07-12 04:29:201

请问:李商隐的“东风无力百花残”里的‘东风’指几月的风?

春天最后一段时间,指农历三月
2023-07-12 04:29:282

东风无力百花残春风又绿江南岸后两句是什么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023-07-12 04:29:372

“东风无力百花残”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季节?

2023-07-12 04:29:454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胡作者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作者: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希望能帮助到你
2023-07-12 04:30:153

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思

意思是: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具体释义:东风无力百花残在这里指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东风:春风。残:凋零。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全诗为: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译文: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扩展资料这是一首以男女离别为题材创作的一首爱情诗。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2023-07-12 04:31:561

李商隐 无题东风无力百花残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023-07-12 04:32:444

东风无力百花残,下一句是什么?

答:他们并不是一首诗中的内容。1.一场秋雨一场寒是一句言语,出处:清 《三侠五义》第113回 :蒋平心内甚是踌躇,更兼浑身皆湿,秋风吹来,冷不可当。自己说道:“利害!真是‘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可怎么好呢?”2.东风无力百花残。出自唐代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原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023-07-12 04:32:551

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思

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思是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东风,春风。残,凋零。该句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全诗原文如下: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白话文释义: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扩展资料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第二句则写伤别之人偏逢暮春。百花盛开凭借的是春风之力,而春风力竭,则群芳凋逝。花尚如此,人就不能怎样了。诗人在这里用暮春景象进一步表达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伤。颔联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颈联从诗人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想象出对方的相思之苦。上句是写出了年轻女子"晓妆对镜,抚鬓自伤"的形象,从中暗示出女方的思念和忧愁。尾联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这就是其内容。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
2023-07-12 04:33:041

春风无力百花残,这整首是那几句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023-07-12 04:33:256

东风无力百花残~~~什么意思呢???_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残”可以理解为剩余的,将尽、百花凋谢
2023-07-12 04:34:033

东风无力百花残是什么意思?

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思是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东风,春风。残,凋零。该句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全诗原文如下: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白话文释义: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扩展资料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第二句则写伤别之人偏逢暮春。百花盛开凭借的是春风之力,而春风力竭,则群芳凋逝。花尚如此,人就不能怎样了。诗人在这里用暮春景象进一步表达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伤。颔联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颈联从诗人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想象出对方的相思之苦。上句是写出了年轻女子"晓妆对镜,抚鬓自伤"的形象,从中暗示出女方的思念和忧愁。尾联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这就是其内容。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
2023-07-12 04:34:591

东风无力百花残的上一句是什么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全诗为: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译文: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相关内容:这是一首以男女离别为题材创作的一首爱情诗。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2023-07-12 04:35:151

东风无力百花残是什么意思啊?

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思是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东风,春风。残,凋零。该句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全诗原文如下: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白话文释义: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扩展资料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第二句则写伤别之人偏逢暮春。百花盛开凭借的是春风之力,而春风力竭,则群芳凋逝。花尚如此,人就不能怎样了。诗人在这里用暮春景象进一步表达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伤。颔联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颈联从诗人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想象出对方的相思之苦。上句是写出了年轻女子"晓妆对镜,抚鬓自伤"的形象,从中暗示出女方的思念和忧愁。尾联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这就是其内容。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
2023-07-12 04:35:281

“东风无力百花残”出自何处?

名诗名句!
2023-07-12 04:35:5313

相见时难别易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什么意思?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表现了有情人那种难分难舍的心情。
2023-07-12 04:36:291

东风无力百花残~~~什么意思呢???

分类: 社会民生 解析: 唐·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可译为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季节啊! 赏析:古人常说“别易会难”,这首诗却说“别亦难”,说法不同,意思却更进一步。上句说“别亦难”,是写出了分别时的难分难舍的心情。下句是上句的衬托,百花凋谢,正说明催生百花的东风已经无力,也说明春天将尽。在这种环境中遇到离别之苦,就更使人感到难堪了。这两句一波三折,层层深入,因此清人冯班云:“妙在首联”(《瀛奎律髓汇评》)。黄叔灿还特别指出:“首句七字屈曲,唯其相见难,故别更难”(《唐诗笺注》)。 这里有全文的赏析,也非常好,建议看一下 gb.chinabroadcast/3601/2004/09/08/109@293487
2023-07-12 04:37:111

东风无力百花残的下句是什么?

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思是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东风,春风。残,凋零。该句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全诗原文如下: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白话文释义: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扩展资料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第二句则写伤别之人偏逢暮春。百花盛开凭借的是春风之力,而春风力竭,则群芳凋逝。花尚如此,人就不能怎样了。诗人在这里用暮春景象进一步表达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伤。颔联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颈联从诗人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想象出对方的相思之苦。上句是写出了年轻女子"晓妆对镜,抚鬓自伤"的形象,从中暗示出女方的思念和忧愁。尾联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这就是其内容。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
2023-07-12 04:37:301

东风无力百花残的上一句是什么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全诗为: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译文: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相关内容:这是一首以男女离别为题材创作的一首爱情诗。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2023-07-12 04:37:461

相聚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是写什么季节

描写的是暮春时节。《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译文: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干涸。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夜晚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赏析:诗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从李商隐以前的诗歌创作中发现相似的描写。在前人创作的薰陶和启发下,诗人有所继承和借鉴。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创造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把原来比较朴素的表现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动,用以反映更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已经脱去旧的形迹,成为新的创造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丰富的文学修养与他对于意境和表现手段的探索,是这首诗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在晚唐诗坛上,李商隐是一位大家,当时与杜牧齐名。不过,若就对后世的影响而言,他是超过了杜牧的。李商隐在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创造性地丰富了诗的抒情艺术。他的诗歌创作,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蒙眬婉曲之美。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虽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考索,但是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以证明确有寄托或确依何事之前,主要应该以诗歌形象所构成的意境为依据,把它们作为一般爱情诗对待,这并不妨碍认识它们的艺术价值。
2023-07-12 04:38:041

相见难时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 作者:【李商隐】 年代:【唐】 体裁:【七律】 类别:【闺情】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释: 1.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 无题”作诗的标题。 2.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 会结束。 3.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4.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5.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 6.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赏析: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整首 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东风”句点了时节,但 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 生气。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 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 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2023-07-12 04:38:231

“东风无力百花残”描写了()时节的情景。

“东风无力百花残”描写了()时节的情景。 A.初春B.仲春C.季春D.暮春正确答案:暮春
2023-07-12 04:38:401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什么意思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夜间的痛苦,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总之,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这种昼夜廻环、缠绵往复的感情,仍然表现着痛苦而执着的心曲。 “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他揣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月下的色调是冷色调,“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http://gb.cri.cn/3601/2004/09/08/109@293487.htm
2023-07-12 04:38:504

东风无力百花残

这是李商隐的一首七律诗句,全诗是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欣勤为探看。东
2023-07-12 04:39:351

“东风无力百花惨”出自哪

唐·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可译为 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季节啊! 赏析:古人常说“别易会难”,这首诗却说“别亦难”,说法不同,意思却更进一步。上句说“别亦难”,是写出了分别时的难分难舍的心情。下句是上句的衬托,百花凋谢,正说明催生百花的东风已经无力,也说明春天将尽。在这种环境中遇到离别之苦,就更使人感到难堪了。这两句一波三折,层层深入,因此清人冯班云:“妙在首联”(《瀛奎律髓汇评》)。黄叔灿还特别指出:“首句七字屈曲,唯其相见难,故别更难”(《唐诗笺注》)。
2023-07-12 04:39:421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注释

1〔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2〔尝〕曾经。3(诸)众多4(游)嬉戏玩耍5〔子〕李子。6(折枝)压弯树枝7〔竞〕争相地跑过去。竞:争逐。8〔走〕跑。9〔唯〕:只有。10〔信然〕确实这样。
2023-07-12 04:33:522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我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为这一制度奠定基础的是哪个思想家?

是韩非子
2023-07-12 04:34:026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谁的故事

《王戎不取道旁李》翻译如下: 王戎七岁时,和许多小朋友一起玩耍。他们在玩耍的过程中,看到路边的李子树上,结了许多李子,把李子树的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小朋友都争着去摘取李子,唯独王戎无动于衷。有人问王戎:你为什么不去摘李子呢?王戎回答说:李子树生长在路边,还结了那么多李子,想必一定是苦李子。摘下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王戎不取道旁李》全文如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2023-07-12 04:34:041

法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对以后哪个朝代最先确立中央

商鞅,韩非。秦朝
2023-07-12 04:34:195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文和译文是什么

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扩展资料:《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是都符合史实。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2023-07-12 04:34:291

历史文学常识试题

1.几道高中的文学常识题【急】1、《史记》,我国第一部(),又称 1.纪传体通史, “太史公书”, 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子长2.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渊明,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 ; 谥号靖节先生.3.韩愈(768~824年)字退之,世称韩昌黎,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积极提倡古文运动,恢复古代朴实文风章. “不平则鸣”4.字子由,号颖滨遗老.宋代散文家.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5.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想象丰富,感情奔放,形象雄奇,语言瑰丽活泼,擅长乐府和绝句,许多诗成为千古绝唱.故有“诗仙”之称. 6.陆游(1152~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是我国诗人当中创作数量最多的一个,存诗9300多首.7.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北宋文坛领袖,诗、词、散文有着极高的成就.8.辛弃疾(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存词600多首.。 2.求关于历史、文学的选择题 文学常识试题 1、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节选自《水浒传》,作者施耐庵。 B、《关睢》和《蒹葭》两首诗都选自《诗经》。 C、《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的"江城子"为词牌名。 D、《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苏轼 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是( ) A、《春》和《背影》的作者是朱自清。 B、《马说》和《捕蛇者说》的作者分别是柳宗元、韩愈。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 D、《最后一课》的作者都德和《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莫泊桑都是法国作家。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完全正确的是( ) A、《关睢》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作品,《天净沙。秋思》是元朝马致远所作的散曲。 B、《枣核》和《背影》是叙事散文,《白杨礼赞》和《春》是抒情散文。 C、按写作年代的先后排列下面的文章正确的顺序是《出师表》《捕蛇者说》《醉翁亭记》《陋室铭》。 D、鲁迅的《孔乙己》、契诃夫的《变色龙》和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都是小说。 4、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莎士比亚是英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的著名喜剧。 B、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唐宋八大家"中,有苏氏三父子,他们是父亲苏洵,儿子苏轼和苏辙。 C、《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它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建功立业、辞官还乡的故事。 D、我们学过的鲁迅的《故乡》、《藤野先生》都出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5、选出下列文学常识判断错误的一项( ) A、《桃花源记》的作者是陶渊明,宋代人,他的作品还有《岳阳楼记》。 B、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C、《雪》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他的代表作品有小说《孔乙己》。 D、《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 6、下面对文学名著的点评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用虚构的情节和纪想的手法,揭露批判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与罪恶。 B、《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这部小说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C、《鲁滨逊漂流记》的主人公鲁滨逊热衷于航海,性格坚毅。 他在小人国、大人国历险多年,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可观的财富。 D、《水浒》中的英雄性格各不相同,但在"义"这一点上却是共同的。 晁盖劫取生辰纲是"义",宋江私放晁盖是"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也是"义". 7、下面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漱玉词》《稼轩长短句》的作者分别是李清照、辛弃疾。 B、封建王朝的官吏降职或者远调叫做"谪". C、《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代表作。 D、《小橘灯》的作者是冰心,她还著有诗集《繁星》《春水》。 8、选出下面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 ) A、《威尼斯商人》的作者莎士比亚是英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 B、鲁迅在《故乡》、《藤野先生》、《孔乙己》等小说里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C、《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都是山水游记。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作者是唐代诗仙李白。 9、下列各项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在《社戏》一文中,以细腻的笔触写了"我"在少年时代的一段生活经历,表达了"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其中"月夜行船"部分童趣盎然,景物描写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永恒的魅力,突出了"我"对江南水乡生活的热爱和留恋。 B、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描述了大家认真而凝重地上最后一节法语课的情景,表达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精神。 这篇文章也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热爱自己国家的语言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每个人都应该把学好自己祖国的语言作为热爱祖国的神圣职责。 C、《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一词共分上下两片,上片问"月",创造了一幅神话般的美丽境界;下片问"天",表达了作者苏轼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D、"唐宗宋祖,稍逊 *** "中的" *** "指的是文学才华。 其中"风"原指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骚"原指《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出自这部作品。 10、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是( ) A、宋江、鲁智深、李逵、时迁都是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人物。 B、鲁迅、茅盾、老舍、朱自清、冰心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 C、《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文学家莫泊桑的作品。 D、按写作年代的先后排列下面的课文,正确的顺序是《刻舟求剑》《三峡》《范进中举》《活板》。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大类。《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鲁迅的。 3.中国古代历史知识竞赛题目 中国古代历史知识竞赛题1、春秋时代,以的出现为标志,表明社会生产力获得显著的发展。 文化空前发展,诞生了孔子、老子等伟大的思想家;天文历法、数学及医学等科技领域也取得了许多新成就。 A:春秋五霸 B:反战性质的弭兵运动 C:铁器、牛耕 答:C:铁器、牛耕 2、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他的地位没有受到严重冲击过,在五四之后,虽然很多人很多次主张打倒孔家店,但似乎效果也不怎么理想。 关于孔子的生平,最可信的当然是《史记u2022孔子世家》,关于孔子的思想,最能直接体现的恐怕也便是《论语》。我们讨论传统文化,从孔子和《论语》开始是比较恰当的,虽然我个人认为《周易》是比较早而且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们的思想传统。 A:在《论语》编辑成册以前 B:在五四之前 C:在文革期间 答:B:在五四之前 3、据《史记》记载: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起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 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A:周游列国 B:从事教育 C:在地方参政 答:B:从事教育 4、孔子“三十而立”,开始收徒讲学,如颜路、曾点、子路、子贡、颜渊等。 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声名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普及。 A:学在官府 B:因材施教 C:苏湖教法 答:A:学在官府 5、东汉班固(32--92),字孟坚,他学习《史记》的体制,著成了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共100篇,叙述了自汉高祖6年至王莽地皇4年230年的断代历史。 从文学价值上讲,它不及《史记》,但其中也不乏许多成功的传记作品,如《霍光传》、《苏武传》等。一般来说班固不象司马迁那样于行文叙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而只是单纯地评述事实与人物的言行,但也能明确地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张禹传》,只通过张禹自己的言行和生活表现他虚伪狡诈、贪财图位的丑恶形象。《苏武传》是可与《史记》名篇媲美的一篇,它通过许多具体生动的描写,突出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的语言严密工整,倾向排偶,又喜用古字,重词藻,尚典雅。这与《史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A:《汉书》 B:《外戚传》 C:《朱买臣传》 答:A:《汉书》 6、多年以来,中国重要的史书告诉人们,东汉时期蔡伦开始造纸。由于作者对这一事件的记录非常明确,而且在当时和历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和地位,所以在没有其它历史文献为证的情况下,后人认定,是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目前,敦煌出土的大批古纸似乎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明: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纸。这些古纸主要用麻织物和很细的丝织物制作,用于书写文件、信件及包裹物品。 A:《史记》 B:《后汉书》 C:《通典》 答:B:《后汉书》 7、玄宗在位三十年后,改元天宝。经过开元时代的长期升平,玄宗开始纵情声色,无心政事,李林甫、杨国忠先后弄权,唐朝的国运开始由盛而衰。 而是唐之国势由巅峰滑落的转折点。 A:“安史之乱” B:“三藩之乱” C:“藩镇割据” 答:A:“安史之乱” 8、杨贵妃 (719~756)唐代蒲州永乐人(陕西华阴县人)。 通晓音律,能歌善舞。天宝四年(745)入宫,得唐玄宗宠幸,封为贵妃,杨贵妃喜爱岭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计急运新鲜荔枝到长安。 后安史之乱,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杨贵妃与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A:杨贵妃与西施、王昭君、貂婵 B:杨贵妃与西施、杜十娘、貂婵 C:杨贵妃与西施、杜十娘、李师师 答:A:杨贵妃与西施、王昭君、貂婵 9、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到长安,要求和亲。元帝许。 有个宫女叫王嫱(音qiang),号昭君,长得美丽,有见识。自愿到匈奴去和亲。 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 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没有发生战争。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书没有记载。 A:六百多年 B:六十多年 C:三百多年 答:B:六十多年 10、被形容过着酒池肉林的奢侈生活,实行“炮烙之刑”的峻法暴政的是 A. 夏桀 B. 商纣王 C. 秦始皇 D. 隋炀帝 答:B. 商纣王 11、我国奴隶制的瓦解时期是 A. 西周 B. 春秋 C. 战国 D. 秦汉 答:B. 春秋 12、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思想家是 A. 墨子 B. 孟子 C. 荀子 D. 韩非子 答:D. 韩非子 13、中医沿用的四诊法来自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 A. 扁鹊 B. 张仲景 C. 孙思邈 D. 李时珍 答:A. 扁鹊 14、不是发生在楚汉之争的成语为 A. 十里埋伏、四面楚歌 B.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 C.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D.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答:B.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 15、促使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的最主要原因是 A. 隋亡之鉴 B. 从谏如流 C. 善于用人 D. 励精图治 答:A. 隋亡之鉴 16、元朝最大的港口是 B. 泉州 C. 明州 D. 厦门 答:B. 泉州 17、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谋士是 A. 李善长 B. 刘基 C. 朱升 D. 胡惟庸 答:C. 朱升 18、丝绸之路指汉代从中国到西方的交通大道,因大量中国丝和丝织品多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这条。 4.《高分悬赏》急需大量历史、语文文学常识、政治方面的智力竞赛考题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 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 孟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 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 宋祖:宋太祖赵匡胤 秦皇:秦始皇嬴政 汉武:汉武帝刘彻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20、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21、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三、中国文学之最: 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 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 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 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 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古代最杰出的铭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是鲁迅; 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是茅盾的《子夜》; 现代最有影响的短篇小说集是鲁迅的《呐喊》。 四、文化常识: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 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 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
2023-07-12 04:34:351

文言文《世说新语·道旁苦李》翻译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第六》。王戎,字冲,晋初任荆州刺史,因平吴有功,封安丰侯。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多子折枝〕结的果实很多,把树枝压弯了。诸儿竞走〔竞走:争着跑去)。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取之信然:取来一尝,果然是那样)。王戎,竹林七贤之一,小的时候和小朋友走在路边,看见路边一棵李子树果实累累,小朋友们都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别人问他为何不摘,他说:树在路边,还那么多果子,必然是苦李子。大家摘李子一尝,果然是苦的
2023-07-12 04:34:453

战国时期强调依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思想家是谁?

2023-07-12 04:33:412

王戎不取道旁李文言文翻译和道理

  《王戎不取道旁李》通过对王戎不摘取路旁的果子的故事,启发我们要善于观察和思考。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文言文翻译和道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王戎不取道旁李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翻译: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注释:   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尝:曾经。   诸:众多。   游:嬉戏玩耍。   子:李子。   折枝:压弯树枝。   竞走:争相地跑过去。   竞:争逐。   走:跑。   唯:只有。   信然:确实如此。   启示:   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典故:   晋文公时,在琅邪这个地方,有一个叫王戎的人。他因平定吴国有功,被封为安丰侯。他是竹林七贤之一。   传说,王戎从小就非常聪明。他7岁时,有一次和几个小伙伴一块儿外出游玩,发现路边有几株李树,树上的枝条上,结满了李子,都把树枝给压断了,而且看上去一个个都熟透了。   小伙伴们一见,就情不自禁地流出了口水。于是,一个个高兴地竞相跑去摘那些李子,惟有王戎站在一旁,一动也不动。   同伴们觉得非常奇怪,就叫喊着问王戎:“喂,王戎,你为什么不摘啊?又红又大的李子,多好呀!”   王戎笑着回答:“那树上的李子肯定是苦的,摘下来也不能吃。你看,这李树都长在道路旁,上面结了那么多李子,却没有人摘,要不是苦的,能会这样吗?”   “道旁苦李”一成语便出于此,也做“路边苦李”。
2023-07-12 04:33:371

春秋战国时期各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儒家  儒家的 百家争鸣之孔子创始人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他的理论的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要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克己复礼”。孔子首创私人教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这种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重视道德教育,特别是个人修养,强调关爱别人,用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著作:《春秋》   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五种教本,连同《春秋》被后人称为"六经"。   《诗》、《书》、《礼》、《易》、《春秋》被称为“五经”。   儒家学派在孔子以后发生分裂,至战国中期孟子成为代表人物。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孔子的嫡孙子思(名孔伋)的弟子,有“亚圣”之称。孟子的主张是复古倒退的,当时许多诸侯都认为不合时宜。他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的伦理观是“性本善”。   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荀子名况,时人尊他为荀卿。 在政治方面,他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则覆舟”。也哲学方面坚持“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需求。但是,通过学习礼仪,通过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变为圣人,荀子的这种主张,被称为"性恶论"。荀子改造儒家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的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的完整,儒家的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的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墨家   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墨子名翟,是战国初期鲁国人。   墨子的主张和儒家是针锋相对的。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尚贤,任用官吏要重视才能,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代表墨翟思想的有《墨子》一书,是他的弟子根据受课笔记编撰而成的。   他主张“兼爱”,消除亲属,贵贱的分别,同等的去爱所有的人、   “非攻”,谴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尚同”,“明鬼”、“尚贤”等。   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   “百家”中,以儒墨两派最有实力,当时有“非儒即墨”之说。墨家创始人墨翟,战国初期鲁国人。他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墨子主张“兼爱”(爱一切人,不分“王公大人”和“万民”的阶级差别)“非攻”(反对战争,在当时主要是发对不正义战争,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尚贤”(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贵族的任人唯亲)。墨子创立严密的组织,墨者团体的领导者成为巨子,墨者行动必须遵守巨子的指挥。墨家思想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他的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征用,战国后期逐步不受重视。道家  道家 百家争鸣之老子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出身于没落贵族。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大约是战国人编纂的。   老子把“道”抽象化,概括未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在他看来,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他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摒除利“天命”的绝对权威。   老子的哲学里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两方可以互相转化,转化的途径是“守静”   政治上提倡“无为而治”。无为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为所欲为。   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周。庄周是宋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曾做过宋国漆园吏的小官。后来厌恶官职,“终身不仕”。《庄子》一书,是由他和门人编成的。 又名《逍遥游》是与《道德经》齐名的道家经典。   庄子的思想是以老子为学说为基础而发展的。《庄子》一书更像是以故事的形式对道家学说加以解说。其中的语言形式对中国的古代小说和传奇的文本表达有重大的影响。道家思想讲究一切讲究自然,不可强求,与儒家思想相反。法家  法家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后期法家韩非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集大成者。   韩非是荀子的大弟子,与李斯同学,出身于韩国的贵族家庭。《韩非子》一书是他总结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韩非注意吸取法家不同学派的长处,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韩非是战国后期的一位思想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韩非子(12张)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主张“以法为本”“法不阿贵”(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出国军以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德约束)。主张君主要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法术势)。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兵家   孙武画像(出自明万历《三才图绘》刻本)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当时著名的兵书有《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   《孙子兵法》是孙武写的一部军事名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军事名言就出自这本书。今天此书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很多西方的军事学校都把它列为教材。战国时期,孙武的后代孙膑继承发扬了他的军事思想,写成了《孙膑兵法》。他们当时被称为兵家。名家  该派萌芽于春秋末期,郑国大夫邓析为先驱。作为一个学派,名家并没有共同的主张,仅限于研究对象的相同,而各说差异很大。主要有“合同异”和“离坚白”两派。   所谓“合同异”,即认为万物之“同”与“异”都是相对的,皆可“合”其“同”、“异”而一体视之。该派以宋国人惠施为代表。惠施提出著名的“历物十事”,即“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等十个命题。   所谓“离坚白”,即认为一块石头,用眼只能感觉其“白”而不觉其“坚”,用手只能感觉其“坚”而不觉其“白”。因此“坚”和“白”是分离的、彼此孤立的。该派以赵国人公孙龙为代表,“白马非马”、“坚白石二”等命题由其提出。   合同异强调事物的统一性,离坚白强调事物的差异性。战国末期,后期墨家对二者的片面性有所纠正,提出了“坚白相盈”的观点,荀子亦强调“制名以指实”。阴阳家  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但两种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   到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便是以"阴阳消息,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宇宙观。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也称"阴阳五行学派"或"阴阳五行家"。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列"阴阳家"为六大学派之首。   “诸子百家”之一:刘歆《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著录名家著作有一百多家,将其列为"十家九流"之一。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使“诸子百家”(先秦至汉代出现的学术流派)著作上升到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最为著名的学派不过有十家,有: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纵横家  纵横即合纵连横。   战国时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主要人物是:鬼谷子.《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韩非子》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最后苏秦失败了,张仪胜利了。在张仪、苏秦之后,齐国又出了一位著名的纵横家鲁仲连,人称布衣丞相,布衣之士!在后期最后一次操纵和六国抗秦,不过还是以失败告终!杂家  杂家(zájiā)中国战国末至汉初的哲学学派。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之一。杂家的出现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杂家著作以秦代《吕氏春秋》、西汉《淮南子》为代表,分别为秦相吕不韦和汉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所集,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但略嫌庞杂。又因杂家著作含有道家思想,故有人认为杂家实为新道家学派。   杂家,列于诸子中,是很鲜明的一派,因为它是战国末至汉初兼采各家之学的综合学派。《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其列为九流之一。 后有赵蕤著<反经>综述杂家。   战国末期,经过激烈的社会变革,封建制国家纷纷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便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统一。在这种呼声下,学术思想上出现了把各派思想想融合为一的杂家,杂家的产生,大体上反映了战国末学术文化融合的趋势。   杂家的特点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杂家虽只是集合众说,兼收并蓄,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政治意图和学术主张,所以也可称为一家。农家  农家,是先秦在经济生活中注重农业生产的学派。吕思勉先生在其《先秦学术概论》中,把农家分为两派:一是言种树之事;二是关涉政治。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农家列为九流之一,并称: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 "所重民食"也正是农家的特点,尊神农氏。   农家学派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农家对农业生产技术经验之总结与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可见于《管子·地员》、《吕氏春秋》、《荀子》。小说家  小说家,是先秦与西汉杂记民间古事的学派。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小说家指的是一类记录民间街谈巷语的人,而小说家被归类于古中国诸子百家中的其中一家。《汉书.艺文志》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意即小说家所做的事以记录民间街谈巷语,并呈报上级等为主,然而小说家虽然自成一家,但被视为不入流者,刘歆列九流十家,惟小说家不在九流之列,影响甚小。然而小说家反映了古代平民思想的侧面,却是其它九流学派都无法所能代替的。故有九流十家之说
2023-07-12 04:33:321

墨子,孔子,老子.韩非子当时思想是一种什么局面

百家争鸣的局面1、道家思想(1)老子:春秋晚期,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为“道”,道是没有形状、超时空的永久存在,这是一种唯心论思想。老子的学说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有无、难易、高低、贵贱、刚柔,说明对立的东西是相互转化的,是相互依存不断变化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对后代的政治有很大的影响。(2)庄子:战国时道家的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家学说和唯心哲学,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2、墨子,战国初期鲁国人。他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兼爱就是爱一切人,不分“王公大人”和“万民”的阶级差别,都要同等地爱。“非攻”反对战争,在当时主要是反对不义战争,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尚贤”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贵族的任人唯亲。3、法家思想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子(商鞅的严刑峻法主张比韩非子更早)。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意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约束,“法不阿贵”。这种思想在战国的大变革时期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是有积极意义的。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种主张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4、儒家(1)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主张包括:①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②孔子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④主张逐步改良,认为制度是不断损益变化的,历史是不断演进的。⑤有教无类、学思结合、老实、谦虚、时常复习等教育主张。孔子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2)战国时期:①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他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孟子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生生下来就具有善性,善性是人所固有的道德品质。孟子子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被统治者尊位“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②荀子:他具有唯物思想,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5、兵家:孙子孙武被誉为“兵学鼻祖”,受到后世推崇,并不仅仅因为他的军事指挥才能,而是因为他为后人留下的那部惊世骇俗的兵学圣典《孙子兵法》,它以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从战争的实际出发,总结和揭示了战争的普遍规律和基本的战略战术原则;同时在于它具有着深刻的谋略内涵、道德内涵和哲学内涵,具有超越所处时代的思想性和创造精神。
2023-07-12 04:33:223

“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何处?

您好!《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2023-07-12 04:33:222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全文是什么?

《王戎不取道旁李》翻译如下: 王戎七岁时,和许多小朋友一起玩耍。他们在玩耍的过程中,看到路边的李子树上,结了许多李子,把李子树的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小朋友都争着去摘取李子,唯独王戎无动于衷。有人问王戎:你为什么不去摘李子呢?王戎回答说:李子树生长在路边,还结了那么多李子,想必一定是苦李子。摘下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王戎不取道旁李》全文如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2023-07-12 04:3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