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为什么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采取的措施(颁布土地法令的)是为了掌握经济命脉?

2023-07-11 08:43:58
meira

《土地法令》中规定,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将银行、铁路等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

当时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民收获的粮食全部上缴国家统一支配,然后大企业也是收归国有,这不是掌握国家经济命脉么?

再也不做站长了
苏州马小云

因为当时的俄国是一个农业国。整顿农业问题自然就是掌握经济命脉了。

如果是工业国的话,就要颁布工业法令了。

解放后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这主要表现在 [ ] A.全国物价得到稳定 B.土地改革

C
2023-07-11 04:51:291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没收官僚资本 B.合理调整工商业

A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有关措施的再认再现能力。四大家庭官僚资本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民族工商业萎缩,因此人民政府要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必须没收官僚资本,故正确答案为A。
2023-07-11 04:51:361

解放后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这主要表现在 A.全国物价得到稳定 B.土地改革胜利完成 C.

C 本题考查的是“表现”。首先依照课本知识知道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再考虑到官僚资本的归宿是转化为国营经济,即可选出。
2023-07-11 04:51:441

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的措施是()。

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的措施是()。 A.没收官僚资本归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所有B.赎买民族资本C.开展“三反”、“五反”运动D.稳定物价,合理调整工商业正确答案:A
2023-07-11 04:51:501

建国初期,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是

单选选B多选就都选
2023-07-11 04:51:583

新中国成立后,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一个字,乱,然后就是饿死很多农民,人们发展受到政府的限制,民国的话会生活的更幸福
2023-07-11 04:52:076

新中国成立后,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第一个五年计划。。。。。over
2023-07-11 04:52:223

建国之初人民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恢复国民经济?

[答案要点](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确保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①1949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乎接受官僚资本企业的指示》.②没收官僚资本对于新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削弱了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它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2)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①打击金融投机活动、控制金融市场.②稳定物价,统一货币和财政工作:1949年7月,成立了以陈云为主任的中央财经委员会,人民政权的金融工作从过去的分散状态逐步走向集中统一.1950年3月,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对全国财政收支、贸易和物资调度及现金实行集中和统一管理.1951年11月,印有少数民族文字的人民币发行范围扩大到所有解放区,标志着新中国统一货币的形成.稳定物价和统一财政工作,是人民解放军在前线胜利之外,中央人民政府为人民所做的最大一件工作.③1950年6月召开了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
2023-07-11 04:52:291

中国历史考题

(1)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全国大陆解放和统一,镇反运动完成,中共同各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初步建立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政治条件。土地改革胜利完成,工商业得到合理调整,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全国财政实现统一,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生产力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经济条件。(2)史实:(1) 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以实际行动稳定亚洲和世界经济政治秩序;(2) 参加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有利于亚太地区和世界的经济发展;(3)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进经济全球化趋势;(4) 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加强了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各国的合作,中国发挥了主导作用;(5)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以负责任的行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6) 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对亚,非,拉美的和平稳定作出贡献;(7) 协调国际事务,中国参加朝鲜半岛核问题六方会谈等。
2023-07-11 04:52:371

建国初期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有什么变化

1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2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胜利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合理调整,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和占主导地位,全国财经实现统一,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使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结构变化的重要依靠力量和经济基础。3采取合理的和平过渡方式,为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提供了可能的手段和途径。党和政府对富农实行“中立”的政策,为改革减少了阻力;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合理调整和“赎买”政策,不仅帮助私营工商业克服了生产困难,而且也是私营工商业和平改造的具体途径,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一大创举。
2023-07-11 04:52:461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为了迅速掌握国家经济命脉而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三大改造,其中有一项是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将资本主义工商业低价收购,收归国有。
2023-07-11 04:53:102

建国初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哪些有利民生的措施

不谈均贫富的科学性如何均贫富也有很多实现 方法,有的人通过制度革新创造自由环境调动劳动积极性来达到还有更简单的,把富人,地主们杀光,大家不就均贫富啦,哈哈
2023-07-11 04:53:252

建国初期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是什么

建国初期,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是:没收官僚资本。作用: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性质:兼具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建国之初,还只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后来进行了土地改革,到1950年,土改全面完成。进入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时期。首先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经济方面:没收官僚资本,合理调整工商业,加强对农业和工矿业的领导。然后提出了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逐步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即三大改造。以上两个步骤,是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存的,既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又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生产资料由私有变成公有,我国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全国解放前夕,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占资本主义经济的80%,占全国工矿、交通运输固定资产的80%。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拥有291个工矿企业,掌握全国钢铁产量的90%,煤的33%,电力的67%。官僚资本不仅控制重工业,而且还控制了轻工业生产,控制全国的金融机构和铁路、公路、航空运输业等。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1947年10月,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没收官僚资本”的口号,新中国成立到1949年底,全国共没收官僚资本工业企业2858个,银行二千四百多家。这些企业共拥有职工一百二十九万多人。
2023-07-11 04:53:33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

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掠夺,中国经济已处在全面崩溃的境地,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通货膨胀十分严重,人民生活极端贫困。新中国成立后,立即着手恢复国民经济,并把它作为建国初头三年的中心工作。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采取了一系列的正确措施,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胜利完成。这表现在:(1)全国工农业总产值达810亿元,比1949年增长77.5%,比历史上最高年产值增长20%;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都达到并超过解放前的最高水平。(2)交通运输全面恢复并得到发展,新修了成渝、天兰等铁路干线和康藏、青藏等公路。(3)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科学研究等事业也有较大发展。(4)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比1949年提高70%左右,农民收入平均增长30%左右。(5)国民经济在质量上得到提高,性质上发生变化,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上升为41.5%,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成为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2023-07-11 04:53:411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中国的主要措施是

一、建国初期的经济形势:1.教师首先指出:全国解放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已趋于全面崩溃,留给中国人民的是一个贫穷落后的烂摊子。由学生概括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教师可利用教材中的《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建国初期工农业生产极其落后,人民生活困苦,尤其是工业基础十分微弱。另外,教师适当补充关于工业基础薄弱、物价飞涨,投机猖獗的内容,为下面内容作铺垫。2.造成国民经济形势严峻的原因有三点,由学生讨论并举例完成,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后回答,教师做补充。第一,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学生举1840年以来列强屡次侵华的史实、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等内容。教师适当补充材料如:据不完全统计,一百多年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通过不平等条约、殖民贸易、非法走私和控制关税等手段,从中国掠夺的资财有一千亿两白银以上,人均达二百多两。教师指出殖民主义的危害产生深远影响,新中国建立后要在强敌环绕下进行经济建设,可以说是任务非常艰巨。第二,是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国统区滥发纸币造成的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的情况,回忆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依靠国民政府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仅在解放战争期间,他们从人民身上搜刮的财富就达二百亿美元以上,让学生更深入的认识国民党执政的腐败。第三,是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学生列举近代史上的历次大规模战争。教师可补充几个数字如:仅从1937年到1945年的八年抗日战争中,我国军民死伤就达三千五百多万人,财产损失达六千亿美元。教师概括: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有没有能力稳定经济形势,使自己在经济上从而在政治上站稳脚跟,这在当时是比进军和剿匪更加困难的严峻考验。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归纳概括,难点处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首先是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这又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官僚资本代表大地主和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是极其反动的,解放前,官僚资本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要迅速的在经济上站稳脚跟,首先采取了没收官僚资本的政策,转化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简介国营经济的性质。人民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学生分析没收官僚资本的作用: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统一财经、稳定物价等措施的实行奠定基础;同时也为人民政权的巩固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其它有效措施:第一,打击投机倒把,加强市场管理,稳定市场物价。联系第一目内容说明当时打击投机商、稳定物价、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工作的重要性。学生结合小字内容讲解“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共产党不仅政治上是坚强的,在经济上也是有能力的,也能拿满分。阅读教材中毛泽东的引言:“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打击投机倒把,加强市场管理,稳定市场物价。不但结束了十多年来物价暴涨的局面,稳定了物价,更赢得了人心,使一些对中国共产党持怀疑、观望态度的人对党充满信心,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建设好新中国。第二,统一财政经济,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教师先进行讲解。解放初期,国家财政收入分散,部分公粮、税收归省级地方,但行政、军费、建设开支等都由中央支付,由此中央财政赤字不断增加。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发行货币,但货币发行过多,引起物价上涨。为使国家收入、支出平衡,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把全国财政收入主要部分集中到中央,并由中央掌握物资调动,现金调动由中央人民银行管理。学生讨论:统一财经的措施在当时有没有实施的必要?意义是什么?答案强调建国初期严峻的经济和政治形势,实施后把分散的物力、财力集中起来,由中央统一管理使用,推动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第三,合理调整工商业,发展生产。对解放后中国共产党仍要使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得到恢复发展这个问题,初中学生难于理解,教师不要展开。这一点教材中只有一个注解,涉及不多,不作为难点处理。教师指出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指的是民族资本主义和农民、手工业者的部分个体经济,性质和官僚资本是完全不同的。在建国初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恢复发展国民经济至关重要。因此,在这一时期(1949-1952年底),中国共产党仍要使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这样做是必要的,正确的。1.结果和影响小结: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1952年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简表,和《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简表进行比较。中国共产党仅用短短三年的时间,就使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伟大正确的党,她不仅在政治上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在经济上也使中国人民逐渐走向富裕道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伟大意义是什么?”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与政治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明确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为我国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准备了条件。三、“三反”、“五反”运动:1.开展“三反”、“五反”运动的原因。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考虑:资本主义的反动性,以及党内有些干部产生贪污、腐化的罪行,以便深刻认识“三反”、“五反”运动的必要性。2.“三反”、“五反”运动的内容和意义。学生阅读归纳“三反”、“五反”运动的内容和两个运动开展的不同范围。“三反”指的是1951年末至1952年末,在党和国家机关、国营企业内部进行的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五反”指的是在资本主义工商业中进行的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简介“三反”、“五反”运动的经过,以刘青山、张子善为例强调共产党处理党内腐败问题的坚决性和一惯性,可引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三反”、“五反”运动的意义。第一,打退了不法资本家向社会主义的猖狂进攻,打击了他们的“五毒”行为,在工商业中进行了一次普遍的守法经营教育,开始建立了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的监督,保障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第二,教育了干部的大多数,挽救了一批犯错误的同志,清除内部一批腐败分子,纯洁了干部队伍,加强执政党和国家机关的建设,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2023-07-11 04:53:524

1949到1956我国私有制经济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过渡时期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对我国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就其变化的原因及给我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作简要分析。  一. 原因  1.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党决定把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全会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所面临和要解决的许多重大问题,为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做好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充分准备。  2. 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3. 在中共的领导下,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解放和统一了中国大陆,完成了镇压反革命运动,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提供了政治保障。  4. 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胜利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合理调整,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和占主导地位,全国财经实现统一,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使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结构变化的重要依靠力量和经济基础。  5.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对我国具有巨大的榜样作用和示范作用。抗美援朝的胜利,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6. 人民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向往和热情的高涨,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一方面,由于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国人民自己的选择,人民群众大力支持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另一方面,常和政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充分考虑到中国的具体情况,照顾了各方面的利益,使社会各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7. 采取合理的和平过渡方式,为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提供了可能的手段和途径。党和政府对富农实行"中立"的政策,为改革减少了阻力;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合理调整和"赎买"政策,不仅帮助私营工商业克服了生产困难,而且也是私营工商业和平改造的具体途径,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一大创举。  二. 影响  1. 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表明我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起来。  2. 随着剥削阶级先后被消灭,地主、富农和资产阶级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因此,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实际上就成为了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4. 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它进一步巩固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更使我国的政治民主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而政协成为了统一战线的主要组织形式,与中共"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5. 我国形成了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曾起过积极的作用。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工矿企业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其弊端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6. 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过程,就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造的过程。在实践当中,我国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造的道路。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2023-07-11 04:54:341

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为了恢复国民经济采取了哪些措施

一、建国初期的经济形势:1.教师首先指出:全国解放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已趋于全面崩溃,留给中国人民的是一个贫穷落后的烂摊子。由学生概括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教师可利用教材中的《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建国初期工农业生产极其落后,人民生活困苦,尤其是工业基础十分微弱。另外,教师适当补充关于工业基础薄弱、物价飞涨,投机猖獗的内容,为下面内容作铺垫。2.造成国民经济形势严峻的原因有三点,由学生讨论并举例完成,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后回答,教师做补充。第一,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学生举1840年以来列强屡次侵华的史实、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等内容。教师适当补充材料如:据不完全统计,一百多年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通过不平等条约、殖民贸易、非法走私和控制关税等手段,从中国掠夺的资财有一千亿两白银以上,人均达二百多两。教师指出殖民主义的危害产生深远影响,新中国建立后要在强敌环绕下进行经济建设,可以说是任务非常艰巨。第二,是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国统区滥发纸币造成的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的情况,回忆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依靠国民政府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仅在解放战争期间,他们从人民身上搜刮的财富就达二百亿美元以上,让学生更深入的认识国民党执政的腐败。第三,是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学生列举近代史上的历次大规模战争。教师可补充几个数字如:仅从1937年到1945年的八年抗日战争中,我国军民死伤就达三千五百多万人,财产损失达六千亿美元。教师概括: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有没有能力稳定经济形势,使自己在经济上从而在政治上站稳脚跟,这在当时是比进军和剿匪更加困难的严峻考验。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归纳概括,难点处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首先是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这又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官僚资本代表大地主和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是极其反动的,解放前,官僚资本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要迅速的在经济上站稳脚跟,首先采取了没收官僚资本的政策,转化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简介国营经济的性质。人民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学生分析没收官僚资本的作用: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统一财经、稳定物价等措施的实行奠定基础;同时也为人民政权的巩固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其它有效措施:第一,打击投机倒把,加强市场管理,稳定市场物价。联系第一目内容说明当时打击投机商、稳定物价、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工作的重要性。学生结合小字内容讲解“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共产党不仅政治上是坚强的,在经济上也是有能力的,也能拿满分。阅读教材中毛泽东的引言:“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打击投机倒把,加强市场管理,稳定市场物价。不但结束了十多年来物价暴涨的局面,稳定了物价,更赢得了人心,使一些对中国共产党持怀疑、观望态度的人对党充满信心,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建设好新中国。第二,统一财政经济,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教师先进行讲解。解放初期,国家财政收入分散,部分公粮、税收归省级地方,但行政、军费、建设开支等都由中央支付,由此中央财政赤字不断增加。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发行货币,但货币发行过多,引起物价上涨。为使国家收入、支出平衡,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把全国财政收入主要部分集中到中央,并由中央掌握物资调动,现金调动由中央人民银行管理。学生讨论:统一财经的措施在当时有没有实施的必要?意义是什么?答案强调建国初期严峻的经济和政治形势,实施后把分散的物力、财力集中起来,由中央统一管理使用,推动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第三,合理调整工商业,发展生产。对解放后中国共产党仍要使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得到恢复发展这个问题,初中学生难于理解,教师不要展开。这一点教材中只有一个注解,涉及不多,不作为难点处理。教师指出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指的是民族资本主义和农民、手工业者的部分个体经济,性质和官僚资本是完全不同的。在建国初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恢复发展国民经济至关重要。因此,在这一时期(1949-1952年底),中国共产党仍要使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这样做是必要的,正确的。1.结果和影响小结: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1952年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简表,和《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简表进行比较。中国共产党仅用短短三年的时间,就使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伟大正确的党,她不仅在政治上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在经济上也使中国人民逐渐走向富裕道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伟大意义是什么?”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与政治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明确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为我国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准备了条件。三、“三反”、“五反”运动:1.开展“三反”、“五反”运动的原因。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考虑:资本主义的反动性,以及党内有些干部产生贪污、腐化的罪行,以便深刻认识“三反”、“五反”运动的必要性。2.“三反”、“五反”运动的内容和意义。学生阅读归纳“三反”、“五反”运动的内容和两个运动开展的不同范围。“三反”指的是1951年末至1952年末,在党和国家机关、国营企业内部进行的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五反”指的是在资本主义工商业中进行的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简介“三反”、“五反”运动的经过,以刘青山、张子善为例强调共产党处理党内腐败问题的坚决性和一惯性,可引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三反”、“五反”运动的意义。第一,打退了不法资本家向社会主义的猖狂进攻,打击了他们的“五毒”行为,在工商业中进行了一次普遍的守法经营教育,开始建立了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的监督,保障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第二,教育了干部的大多数,挽救了一批犯错误的同志,清除内部一批腐败分子,纯洁了干部队伍,加强执政党和国家机关的建设,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2023-07-11 04:54:411

历史。。。。。

土地改革,公私合营,说白了就仨字儿:抢砸打
2023-07-11 04:54:495

祖国成立时的情景

全国解放前夕,国民经济形势严峻,困难重重。据统计,1937年至1949年,国民政府通货增长了1400多亿倍,物价上涨了85000多亿倍。工业萎缩,农业凋敝,物质奇缺,市场混乱,人民困苦,到处是一片衰落破败的景象。有人将这种景象概括为八个字:满目疮痍,哀鸿遍野。中国的社会经济为什么这样破败不堪呢?是由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国民党政府肆意搜刮和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等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自从1840年英国侵略者利用所谓的“船坚炮利”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以来,中国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英、法、美、日、俄、德国等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从边疆到内地,从地上到地下,肆无忌惮的疯狂掠夺,严重破坏了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加之连续12年的战争,国民党政府的长期搜刮,无一不使国民经济的发展遭到破坏。国民党政府统治中国20多年间,利用手中的权力,不顾人民的死活,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战败逃亡时,从大陆劫走了黄金277万两,白银1520万两,美钞1537万元。使得本已贫困衰败的社会经济,雪上加霜,更加走向全面崩溃。旧中国的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农业生产急剧下降。城市里。数百万失业的工人、手工业者流浪街头。无家可归。广大农村,需要救济的农民达4000多万。占全国人口近1/10左右。19年国民收入人均66元,不足整个亚洲人均收入的2/3,相当于印度人均收入的1/2。人民群众饥寒交迫。国民党政府留下来的就是这样一个贫穷落后,千疮百孔的烂瘫子。帝国主义曾断言:“中国财政经济困难,共产党是无法克服的。”国内的一些资产阶级也认为共产党的“军事内行,经济外行。”上海的大资本家嘲笑说:“共产党军事一百分,经济打零分。”我们共产党人力挽狂澜,接受了这一严峻的历史挑战,为了战胜财政经济上的严重困难,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果敢坚定而有效的革命措施。�没收官僚资本——转归人民所有 旧中国,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他们的财产占全部工业资本的2/3,钢铁产量的90%,掌握着大银行,把持着铁路、公路、航空运输等等。新中国当然不允许这种现象存在下去。随着革命战争的胜利。解放军每解放一座城市,人民政府即没收那里的全部官僚资本,废除国民党的一切反动政策,并且根据不同情况,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1949年底,人民政府共没收官僚资本企业2858家。这些企业包括工厂、矿山、商店、铁路、邮政等各个部门。金融方面没收了“四行两局一库”系统。包括四大家族控制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金汇业局及合作金库。没收官僚资本,清除了帝国主义、蒋介石反动政府在大陆的经济基础。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巩固政权,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一时期,人民政府还采取了打击投机倒把、加强市场管理、统一财政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等项措施。旧中国长期通货膨胀,滋生了一大批追逐暴利,操纵市场的投机商人。他们乘国家财政困难,城市物资供应不足之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牟取暴利。他们以米价带头,钞带跟进,推波助澜,造成物价飞涨。1949年4月到1950年2月,全国刮起四次物价暴涨风。上海物价上涨20倍。物价暴涨,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的生活,破坏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加剧了整个财政经济的困难。如果,你处于当时这种形势下,会如何决策呢?坚持打击,决不手软。 打击投机倒把——稳定市场物价 人民政府当机立断,同投机分子这些社会蠢虫,进行了两大战役。即“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请一位同学朗读教材小字部分内容。)大家再看课本插图。上海“证券大楼”里逮捕的这些投机分子,在强大的人民政府面前,面如土色,垂头丧气,失了往日的威风。金银和外币是物价波动的晴雨表。经过这一打击,金银外币的投机活动基本上被制止。物价开始稳定。金融物价稳定后,一些投机商转入粮棉投机活动。国民党特务叫嚣“只要控制了两白(米、棉)一黑(煤)就能置上海于死地”。为了打击投机商的不法活动,人民政府又组织展开了“米棉之战”。人民政府有计划地从农村调拨近百亿公斤粮食和主要物资,源源不断运往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11月25日,物价上涨最猛的时候,全国各大城市统一行动,集中抛售10天。市场饱和,物价下跌。许多投机分子亏了本,从此一蹶不振。经几个回合的斗争,1950年3月,物价开始回落。年轻的共和国,成立刚刚半年的时间,把连续12年之久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局面稳定下来。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这一斗争的胜利,指出它的意义不亚于淮海战役。 统一财政经济——平衡财政收支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建国初期,财政制度十分混乱。中央仅统一支出,未统一收入。公粮、税收等收入由省、市、县政府负责。各地支出不足时,又向中央要求补助,额外地加大了中央的财政赤字。1950年3月,中央政府发出了“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具体内容有哪些呢?请阅读教材注解。中央把分散的财力、物力集中起来,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全国财政收支终于平衡。为了迅速发展生产,政府又采取了合理调整工商业措施。有三个方面的内容。请阅读教材注解。这些有利于国计民生措施的实施,安定了人民生活,促进了工农业生产,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迅速好转。斗争的胜利说明了什么?我们共产党人不仅军事上是无敌的。政治上是坚强的,经济上也完全是内行了。这一时期,不仅国营经济有很大的发展,私营经济也迅速地增长。1951年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资产阶级获得了国民党统治时期不曾有过的利润。可是,资产阶级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投机取巧,亦暴露无遗。他们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地向社会主义发起猖狂进攻。于是,我党决定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2023-07-11 04:55:151

为什么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在1956才确定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是以共产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政党,在党的纲领中明确把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当做自己奋斗的目标。因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引导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是历史的必然。要完成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和平过渡,首先需要政权的稳固和经济的恢复发展;需要有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新中国建立后,要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必须打击帝国主义和封建残余势力,完成民主革命没有完成的任务。新中国成立时,人民解放战争尚未完全结束,人民解放军还在东南、西南、西北等地追歼国民党残余部队。1950年6月,祖国大陆的国民党残余部队基本被消灭。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中国大陆地区完成了统一。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发展,各地各级地方人民政府都相继建立起来。各族人民都在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这种统一、安定、团结的局面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的和平改革。随着解放战争的进展,土地改革在全国各地展开。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和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使广大农民得到土地,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这对新中国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起了重大作用。1950年,中国共产党发动了抗美援朝运动,打败了美国侵略者,保卫了我国领土的安全,打击了国内的反革命气焰。抗美援朝的胜利有利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巩固,为新中国建设赢得了一个和平的环境。全国大陆的解放;土地改革的完成;各地各级人民政府的建立;抗美援朝的胜利有利于人民政权的巩固,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奠定了政治基础。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官僚资本已经占了全国工业资本的66%左右。国民党政府被推翻以后,官僚资本理所当然地被新中国的人民政府所没收,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国营企业。官僚资本指的是国民政府所属的国家资本和少数大官僚依仗政治特权所侵占的动产和不动产。全国解放前夕,官僚资本已经垄断了全国的金融业,控制了大部分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没收官僚资本,使之转化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也使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有利于人民政府对国家经济的调控和引导。解放前, 中国的工矿企业绝大部分被官僚资本所控制。这些企业中保留着旧的官僚机构和压迫工人的管理制度,很多封建把头、监工控制着企业的各级领导权。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工矿企业进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企业中旧的官僚机构和压迫工人的制度,清除了企业中的反革命分子和封建残余势力,建立了新的工厂管理委员会和职工代表会议,实行了企业的民主化管理,使工人阶级成为了企业的主人。在工矿企业中还进行了技术改革,废除了不合理的生产管理制度和技术管理制度,实现了管理的企业化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全国解放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战乱和国民政府的剥夺,使通货恶性膨胀、物价飞涨,工商业纷纷倒闭或歇业,民族工商业面临绝境。建国初期,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合理调整工商业是要调动私营工商业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因为,这对恢复发展国民经济,解决失业问题,稳定社会秩序有重要作用。合理调整工商业,采取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措施,使私营工商业能够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为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作出贡献。为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土地改革后,人民政府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并且组织农民大规模兴修水利,保证了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没收官僚资本,对其进行民主改革,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企业;合理调整工商业;在农村引导农业互助合作,兴修水利,推动了国家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到1952年底,我国工农业生产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为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经济基础。过渡时期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个时期,也就是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二是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单概括就是“一化三改”。过渡时期总路线对整个过渡时期的估计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当时预计需要三个五年计划,加上建国初期三年恢复国民经济时期约需18年的时间。应当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对这一过渡的长期性和困难性是有一定准备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提出后,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了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1954年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明确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因此,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法律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开始全面展开。我国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是:①土地改革后实行的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是一种个体的土地私有制。这种个体经济,分散、落后、很难抗拒自然灾害,也提供不了足够的商品粮。②个体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很不稳固,经常会出现贫富分化,导致农民出卖土地,使部分农民沦为赤贫,部分农民则可能成为新的富农,使剥削关系重新出现。③国家工业建设和城市发展需要大量粮食。个体农民生产的粮食易被粮商抢购和操纵,使国家征购粮食困难。个体农业难于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国家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是:从临时的互助组发展到初级社,再发展到高级社的逐步过渡的形式。国家对农业合作化最初实行的方针是:“积极发展、稳步前进。”原则是:自愿互利的原则。方法是:典型示范、逐步推广。1954年,由于工业化的发展需要,扩大了对商品粮的需求。中央决定加速合作化的步伐,农村出现了大办农业社的高潮,到1955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与农业相同,可以不做具体分析。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引上社会主义的道路。国家资本主义的低级形式是国家和私人企业之间建立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和商业中的委托经销、代销等关系,将私人企业的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和国营企业密切联系在一起。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是公私合营。公私合营又分为两步,开始是单个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各占一定的股份,公私共同经营,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后来又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企业转归国家支配,资本家对生产资料还有一定的所有权,但已不能买卖支配生产资料,只是在收取股息的形式上表现出这种所有权。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的是赎买政策。在公私合营初期阶段单个企业公私合营时期,允许资本家在企业利润中提取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利润。全行业公私合营后,按资本家的股金发给年息百分之五的股息。这种赎买政策避免了阶级矛盾的激化,顺利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和平过渡,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三大改造的积极意义是:①用和平的方式顺利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②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我国有计划的集中国家的力量,调控国家经济建设,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和国防。对三大改造的几点反思:我国在1956年底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但为什么我国现在实行改革开放,又允许发展私营企业,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教材中说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后期,对农业、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对一部分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不够适当,以致遗留了一些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三大改造是我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其结果是顺利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因此,是成功的。但是,在这个探索中由于没有经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且在理论的认识和对国情的分析上出现失误,因此,遗留下一些问题。这也是我国后来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原因之一。
2023-07-11 04:55:221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年份。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7希望对你有帮助
2023-07-11 04:55:294

建国初期 国营经济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没收官僚资本
2023-07-11 04:55:392

建国以来我过经济体制的发展转变的几个阶段和各个阶段的特点?

说的好!我顶!
2023-07-11 04:55:462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人民使国家实现了那三大历史性转变?

1、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实现的第一次历史性转变,其明显标志就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2、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3、改革开放,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扩展资料: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不仅对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中共的成功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终结了西方文明模式“元叙事”的论调,同时向世界提供了应对发展困局、破解治理难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尤其在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等方面,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和方案。中国国家治理的核心智慧,是走适应中国历史、社会、文化、国情发展的治理道路,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3-07-11 04:55:55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1949年底国营工业在全国工业中的比例 (二

(1)工农业生产遭到破坏;财政拮据,财政赤字庞大;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人民生活艰难。(2)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政权;国家基本上控制了经济命脉,特别是掌握了金融业;及时采取了强大的措施,进行“银元之战”“米棉之战”。
2023-07-11 04:57:181

建国前后国民生活情况对比?

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那个时候盛行粮票,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2023-07-11 04:57:344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条件是什么?

条件是:1、新中国政权经过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等措施已经得到了巩固。2、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平抑物价、整顿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建国初的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在这样的基础上,党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如何改造私有制、过渡到的社会主义。 在这样的条件下提出了总路线
2023-07-11 04:58:022

对“掌握着国家经济命脉”的国有经济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态度,卡得比什么都紧
2023-07-11 04:58:103

新民主主义社会政想经济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哪些条件

做了思想准备
2023-07-11 04:58:173

1978年到2009年中国的变化

一、过渡时期:这一阶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和改革。 建国后,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胜利,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此,人民政府采取坚决措施,没收了国民政府的财产、四大家族官僚资本以及帝国主义在华企业,转归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由此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 在接收过程中,为了尽快恢复生产,大多采取“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的办法,因此,这些工矿企业里仍旧保留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腐朽的官僚机构和各种压迫工人的生产和技术管理制度。从1950年到1952年,中国共产党在城市工矿业中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确立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制度,实现厂矿经营管理的企业化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调整和改造。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以前与中国共产党联合反帝反蒋,解放后又拥护中共的领导,而且在建国初期,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比例较大,调动其积极性,对增加工业品满足人民需要、帮助商品流通以促进城乡交流、吸收职工就业、培养技术管理人才、增加国家税收和积累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的作用。因此,中共对其进行了合理调整,不利于国计民生的加以限制,利于国计民生的鼓励发展,逐步把私营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对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53—1956年,为了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中国共产党根据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贡献和拥护党的领导、愿意接受改造等现实因素,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运用和平赎买的方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把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由此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成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主要步骤之一。 第三:对城市的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总之,在过渡时期,我国城市中确立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并且还照搬苏联模式,形成了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本阶段变化不大,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随着定息制的结束,原先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完全彻底地变成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第二、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许多城市也建过人民公社,但大多有名无实。 三、文革十年动乱体阶段基本无变化。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本时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70年代到90年代初:党中央正确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吸取了“文革”的教训,并借鉴外国经验,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为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由此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取得了巨大成就。 第二阶段,从90年代初到现在: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把企业推向市场,并且由原先的粗放式经营逐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由此进一步解放、发展了生产力,为中国21世纪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 建国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经几个阶段,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大范畴里,发展沿着一定的路径前进,改革首先就是制度的变革,对于解放生产力有显著的作用。在改革过程中虽然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但整体上体现为渐进的变革的特征,巧妙的制度调整是避免陷于路径锁定的重要原因。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如何突破路径依赖,改革政治经济中较困难复杂的环节,需要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可行的制度调整方式。本文尝试探讨制度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制度调整与路径依赖的互动作用。
2023-07-11 04:58:251

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的事件是?

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和社会主义开始的标志~
2023-07-11 04:58:343

对 掌握着国家经济命脉 的国有制经济应采取怎样的态度

国际金融危机启示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不断促进国有经济发展壮大,增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控制力。1. 要充分认识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合理性国有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经济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最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有人认为,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晰,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其实,国有企业的出资人是国家,收益人也是国家,这种投资与收益主体的一致性使国有企业实现产权清晰具有的良好基础。无论在哪个国家,也无论它采取什么样的制度,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大企业都关系到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安全,国家也需要保证这些大企业的安全。而在资本主义国家,私营大企业在经营状况好的时候,私人资本攫取高额垄断利润,一旦出现资不抵债、理应破产时,却要用国家的钱救私人所有的企业。这样的所有制结构,才是真正的产权不清晰。这种劫贫济富的产权制度,对普通老百姓很不公平,也有很大的经济安全隐患。国家经济命脉只有掌握在国有经济手中,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企业发展与国家发展的统一。2. 要坚定搞好国有经济的信心有的学者认为,国有经济缺乏足够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因而必然缺乏效率。不可否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部分国有企业曾经因经济体制和管理制度的僵化导致效率低下。然而,通过不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我国国有企业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不仅吸收了西方企业管理制度的优点,而且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如建立了专司国有资产监管的出资人制度,加强了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通过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对国有企业干部职工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断增强,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2002-2007年,中央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长到14.92万亿元,年均增长15.9%;利润总额从2405.5亿元增加到10055.7亿元,年均增长33.1%;总资产报酬率从4.9%提高到8.6%,净资产收益率从4.3%提高到11.2%。这样的经营业绩,与西方任何大企业的业绩相比都不逊色。我们完全应该有信心进一步搞好国有经济。3. 要正确理解和坚持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我国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过程中,逐步改变了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的状况,虽然国有经济的比重有所减少,但总量继续增加,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可以说,国有经济通过“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更好地发挥了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但有的学者仅仅看到国有经济比重下降,对国有经济控制力增强视而不见,得出了“我国国有经济调整的方向应该是国退民进”的错误结论,并把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中出现的国有企业兼并民营小企业的现象视为“国进民退”,认为这是改革的“倒退”。国有经济在某些时期、某些领域的“进”和“退”,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过去,在不属于国家经济命脉的一般性竞争领域,对一些负担过重、经营困难、长期亏损、技术落后的国有企业进行“关停并转”,表现出国有经济的“退”,有利于国有经济集中力量、加强重点,发挥主导作用;今天,在一些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领域,鼓励竞争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国有企业兼并技术落后、经营粗放的民营企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同样也有利于发挥其主导作用,有利于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国家需要对一些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加大投资,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23-07-11 04:59:031

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023-07-11 04:59:114

高一历史

wo bu dong
2023-07-11 04:59:502

我国建立和发展国有经济的途径主要有A没收官僚资本B赎买民族资本C剥夺民族资本D进行经济建设

建国之前,为了保证军需民用,在革命根据地兴办了一些公营企业,形成我国最早具有社会主义国有性质的资产。建国以前,我党我军先后于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建立过许多革命根据地。当时,根据地经济处在敌人分割包围的战争环境中,是为保证军需民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由公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私人经济等多种成份组成,其中公营经济主要是直接为革命战争服务的军工后勤工厂,也有一些军队、机关、学校等发展的自给性公营经济单位。 2.新中国建立前后,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我们没收了国民党政府和官僚资产阶级的资产,这是我国国有资产最重要的初始来源。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特别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我们废除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特权,没收了官僚资本,主要是没收了由国民党政府经营的企业,以及蒋、宋、孔、陈等国民党大官僚家族所经营的企业。对这些官僚资本企业的没收和接管,使国有经济直接掌握了一半以上的燃料、动力、工业原料和接近一半的棉纱产量,控制了全部铁路和大部分现代交通运输业,控制了绝大部分银行业务和国内贸易;对海关的接管,又使中国大门的钥匙掌握在人民政府手中。这样,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我们就在城市中基本清理了旧中国的经济基础,改变了反动落后的生产关系,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迅速恢复深受战争创伤的国民经济,为进行民主改革,奠定了物质基础。
2023-07-11 05:00:002

解放前夕,官僚资本拥有全国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系统固定资产的80%,垄断了钢产量的90%,控制着全国金融

C
2023-07-11 05:00:071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状况及原因

简洁说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重工业,经过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初步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工业。原因么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严重威胁,特别是当时两极对峙,我国需要发展重工业从而加强武力建设,再儿我国当时深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发展重工业。国情决定啊。
2023-07-11 05:00:272

新中国成立后国名经济状况如何,为什么

经济状况是:经济萧条,百业待兴原因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的战争破坏.
2023-07-11 05:00:364

新中国成立后的状况

根本原因就是中国的综合实力增强了啊。
2023-07-11 05:00:443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状况及原因

特点:1、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4.5%、10.6%和8.9%。全部工业增加值18.86万亿元,增长10.7%。消费、投资稳定增长,内需动力明显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919亿元,增长1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1022亿元,增长23.6%;其中民间投资(不含农户)增长34.3%,所占比重提高4.5个百分点。2、物价涨势得到初步遏制。在控制货币、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搞活流通、加强监管等措施的综合作用下,价格涨幅逐步收窄。3、财政金融稳健运行。2012全年公共财政收入103740亿元,比上年增加20639亿元,增长24.8%;其中税收收入89720亿元,增长22.6%。财政支出108930亿元,增加19056亿元,增长21.2%,"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等各项重点领域支持力度加大。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13.6%。 根本原因在经济:新中国成立后,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这样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2、稳定物价,统一财经。1950年,全国物价稳定,结束了十多年的物价上涨的阶段。为解决中央财政困难,中央决定将全国主要财政经济由中央统一管理,解决当时中央财政收支脱节的现象。1950年,国家财经开始好转了。3、合理调整工商业。新中国成立初期,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还占重要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的根本好转起重要作用、1950年上半年中央在统一财经政策上,又合理地调整了工商业。这 主要是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
2023-07-11 05:00:5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

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掠夺,中国经济已处在全面崩溃的境地,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通货膨胀十分严重,人民生活极端贫困。新中国成立后,立即着手恢复国民经济,并把它作为建国初头三年的中心工作。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采取了一系列的正确措施,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胜利完成。这表现在:(1)全国工农业总产值达810亿元,比1949年增长77.5%,比历史上最高年产值增长20%;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都达到并超过解放前的最高水平。(2)交通运输全面恢复并得到发展,新修了成渝、天兰等铁路干线和康藏、青藏等公路。(3)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科学研究等事业也有较大发展。(4)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比1949年提高70%左右,农民收入平均增长30%左右。(5)国民经济在质量上得到提高,性质上发生变化,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上升为41.5%,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成为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2023-07-11 05:01:181

解放后中国的重大政策

改革开放,详细可以去这里看http://baike.baidu.com/view/48598.htm
2023-07-11 05:01:297

1949至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过渡时期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对我国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就其变化的原因及给我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作简要分析。 一. 原因 1.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党决定把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全会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所面临和要解决的许多重大问题,为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做好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充分准备。 2. 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3. 在中共的领导下,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解放和统一了中国大陆,完成了镇压反革命运动,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提供了政治保障。 4. 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胜利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合理调整,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和占主导地位,全国财经实现统一,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使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结构变化的重要依靠力量和经济基础。 5.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对我国具有巨大的榜样作用和示范作用。抗美援朝的胜利,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6. 人民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向往和热情的高涨,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一方面,由于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国人民自己的选择,人民群众大力支持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另一方面,常和政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充分考虑到中国的具体情况,照顾了各方面的利益,使社会各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7. 采取合理的和平过渡方式,为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提供了可能的手段和途径。党和政府对富农实行“中立”的政策,为改革减少了阻力;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合理调整和“赎买”政策,不仅帮助私营工商业克服了生产困难,而且也是私营工商业和平改造的具体途径,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一大创举。 二. 影响 1. 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表明我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起来。 2. 随着剥削阶级先后被消灭,地主、富农和资产阶级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因此,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实际上就成为了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4. 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它进一步巩固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更使我国的政治民主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而政协成为了统一战线的主要组织形式,与中共“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5. 我国形成了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曾起过积极的作用。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工矿企业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其弊端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6. 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过程,就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造的过程。在实践当中,我国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造的道路。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2023-07-11 05:01:451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路线

一、建国初期的经济形势:1.教师首先指出:全国解放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已趋于全面崩溃,留给中国人民的是一个贫穷落后的烂摊子。由学生概括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教师可利用教材中的《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建国初期工农业生产极其落后,人民生活困苦,尤其是工业基础十分微弱。另外,教师适当补充关于工业基础薄弱、物价飞涨,投机猖獗的内容,为下面内容作铺垫。2.造成国民经济形势严峻的原因有三点,由学生讨论并举例完成,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后回答,教师做补充。第一,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学生举1840年以来列强屡次侵华的史实、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等内容。教师适当补充材料如:据不完全统计,一百多年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通过不平等条约、殖民贸易、非法走私和控制关税等手段,从中国掠夺的资财有一千亿两白银以上,人均达二百多两。教师指出殖民主义的危害产生深远影响,新中国建立后要在强敌环绕下进行经济建设,可以说是任务非常艰巨。第二,是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国统区滥发纸币造成的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的情况,回忆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依靠国民政府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仅在解放战争期间,他们从人民身上搜刮的财富就达二百亿美元以上,让学生更深入的认识国民党执政的腐败。第三,是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学生列举近代史上的历次大规模战争。教师可补充几个数字如:仅从1937年到1945年的八年抗日战争中,我国军民死伤就达三千五百多万人,财产损失达六千亿美元。教师概括: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有没有能力稳定经济形势,使自己在经济上从而在政治上站稳脚跟,这在当时是比进军和剿匪更加困难的严峻考验。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归纳概括,难点处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首先是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这又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官僚资本代表大地主和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是极其反动的,解放前,官僚资本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要迅速的在经济上站稳脚跟,首先采取了没收官僚资本的政策,转化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简介国营经济的性质。人民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学生分析没收官僚资本的作用: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统一财经、稳定物价等措施的实行奠定基础;同时也为人民政权的巩固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其它有效措施:第一,打击投机倒把,加强市场管理,稳定市场物价。联系第一目内容说明当时打击投机商、稳定物价、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工作的重要性。学生结合小字内容讲解“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共产党不仅政治上是坚强的,在经济上也是有能力的,也能拿满分。阅读教材中毛泽东的引言:“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打击投机倒把,加强市场管理,稳定市场物价。不但结束了十多年来物价暴涨的局面,稳定了物价,更赢得了人心,使一些对中国共产党持怀疑、观望态度的人对党充满信心,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建设好新中国。第二,统一财政经济,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教师先进行讲解。解放初期,国家财政收入分散,部分公粮、税收归省级地方,但行政、军费、建设开支等都由中央支付,由此中央财政赤字不断增加。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发行货币,但货币发行过多,引起物价上涨。为使国家收入、支出平衡,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把全国财政收入主要部分集中到中央,并由中央掌握物资调动,现金调动由中央人民银行管理。学生讨论:统一财经的措施在当时有没有实施的必要?意义是什么?答案强调建国初期严峻的经济和政治形势,实施后把分散的物力、财力集中起来,由中央统一管理使用,推动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第三,合理调整工商业,发展生产。对解放后中国共产党仍要使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得到恢复发展这个问题,初中学生难于理解,教师不要展开。这一点教材中只有一个注解,涉及不多,不作为难点处理。教师指出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指的是民族资本主义和农民、手工业者的部分个体经济,性质和官僚资本是完全不同的。在建国初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恢复发展国民经济至关重要。因此,在这一时期(1949-1952年底),中国共产党仍要使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这样做是必要的,正确的。1.结果和影响小结: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1952年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简表,和《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简表进行比较。中国共产党仅用短短三年的时间,就使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伟大正确的党,她不仅在政治上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在经济上也使中国人民逐渐走向富裕道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伟大意义是什么?”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与政治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明确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为我国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准备了条件。三、“三反”、“五反”运动:1.开展“三反”、“五反”运动的原因。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考虑:资本主义的反动性,以及党内有些干部产生贪污、腐化的罪行,以便深刻认识“三反”、“五反”运动的必要性。2.“三反”、“五反”运动的内容和意义。学生阅读归纳“三反”、“五反”运动的内容和两个运动开展的不同范围。“三反”指的是1951年末至1952年末,在党和国家机关、国营企业内部进行的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五反”指的是在资本主义工商业中进行的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简介“三反”、“五反”运动的经过,以刘青山、张子善为例强调共产党处理党内腐败问题的坚决性和一惯性,可引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三反”、“五反”运动的意义。第一,打退了不法资本家向社会主义的猖狂进攻,打击了他们的“五毒”行为,在工商业中进行了一次普遍的守法经营教育,开始建立了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的监督,保障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第二,教育了干部的大多数,挽救了一批犯错误的同志,清除内部一批腐败分子,纯洁了干部队伍,加强执政党和国家机关的建设,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2023-07-11 05:01:531

1949年到1978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哪几个重大时期?

1949年到1978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以下几个重大时期:1.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2.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3. 社会主义建设调整时期:4.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2023-07-11 05:02:012

为什么我国49年宣布建立了社会主义中国,但到56年才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是的
2023-07-11 05:02:227

什么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的时期。这一时期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到1952年底结束,其中心任务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围绕着这一中心任务。国家没收了资本额占整个资本主义经济80%的全部官僚资本企业,并将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从而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实现了全国范围的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达到财政收支平衡,制止了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扩展资料: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就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到1952年底,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77.5%。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145%,农业总产值增长48.5%,主要产品产量大大超过了建国前的最高年产量。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提高70%左右,各地农民的收入一般增长30%以上。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为开展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准备了条件。
2023-07-11 05:02:361

建国之前中国,在社会养老方面有哪些方面的措施

当前,相关部门已经逐渐意识到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是保障范围这一块。过去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和所有制形式密切关联的,它的保障范围和就业关联养老保险相比就要小很多,养老保险的对象应该是社会中的全体成员,这也是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制度所明确提出的,但是现阶段还有极少数的偏远地区没有被覆盖。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通常在一些国有企业或者集体企业,很多个体的私营企业并没有参与这一制度,这样不但会对劳动力资源流动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也极大的破坏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性。从全国范围内来说,可以享受到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所有待遇的公民比例还有待提升。
2023-07-11 05:02:532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一、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用法律的形式把过渡时期总路线作为全国人民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确定下来,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当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上的局限和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没有充分认识我国原来是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发展生产力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制度的强烈愿望,因此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同时,这一总路线,也集中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有其历史的宏观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反映出来的:  第一,国家的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国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家需要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也必然出现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不能不发生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  第三,我国个体农民,特别是在土地改革中新获得土地而缺少其他生产资料的贫下中农,确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2023-07-11 05:03:016

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楼上,这么多怎么往卷子上写啊!。。。
2023-07-11 05:03: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