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海陆变迁的学说名称

2023-07-11 08:41:29
拌三丝

海陆变迁的学说假称:大陆漂移假说。

1.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

2.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

3.大陆漂移假说主要证据有3点,分别是:大陆轮廓的吻合性;拼合大陆几种古地层的相似性;拼合大陆几种生物的相近性。

海岸线: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两岸构造:北美洲、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例如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相对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一二叠系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化石﹐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又如主要生长于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诸大陆的石炭一二叠系中.而这些大陆所在的气候带却不同。

二叠纪时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都处于热带或温带地区.与此同时﹐在北半球除印度以外的广大地区并未找到确切的晚古生代冰川遗迹﹐相反却见到许多暖热气候的生物化石.这表明上列出现古冰川的诸大陆在当时曾相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大陆。

科学发展为大陆漂移提供更直接的证据﹕精确的大地测量的数据证实大陆仍在缓慢地持续水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表明许多大陆块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位置,而是经过了或长或短的运移。

大陆漂移说的证据有哪些?

大陆漂移说是一种地质学理论,认为地球上的陆地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不断漂移、碰撞和分裂的,这一理论得到了大量的地质学证据的支持。以下是大陆漂移理论的证据:大陆形态的拟合:地球上的大陆形态互相拟合,表明它们曾经是连在一起的。例如,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形状非常相似,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似的地质构造和化石记录。大陆形态的拟合是大陆漂移理论的最初证据之一。地震和火山活动: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分布表明,它们主要发生在板块边界附近,这一现象可以用大陆漂移理论来解释。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环地中海地震带都是大陆漂移产生的板块边界,这些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分布与板块边界高度吻合。磁极和地层研究:地球的磁场方向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这种变化在地层和岩石磁性中有记录。通过对这些记录的研究,可以发现地球上的岩石和陆地曾经在不同的位置上,这一现象也支持了大陆漂移理论。岩石和化石记录:不同大陆上的岩石和化石记录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着联系。例如,南美洲和非洲上的一些化石记录表明它们曾经是相连的,这一证据表明大陆漂移是真实的。海底扩张:在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底上,存在着一系列支持大陆漂移理论的证据,如海底扩张和海底地形的变化,这些证据表明海底板块在不断地分裂和移动。综上所述,大陆漂移理论的证据十分丰富。大陆形态的拟合、地震和火山活动、磁极和地层研究、岩石和化石记录、海底扩张等证据都表明,地球上的陆地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不断漂移、碰撞和分裂的。这些证据不仅支持了大陆漂移理论,也为我们深入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023-07-11 03:22:181

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有哪三条

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如下:1、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轮廓吻合。2、南美大陆西岸和非洲大陆东岸生物相。3、南极大陆地下有煤炭。
2023-07-11 03:22:271

大陆漂移是如何证明的?

  1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的证据主要有:(1)大陆岸线的相似性。南大西洋两岸,即非洲与南美的海岸线轮廓相互匹配,可以拼接成为一个整体,说明这两个大陆曾经相连接。褶皱系的延续性。南大西洋两岸,即非洲南端与南美布宜诺斯艾利斯之南的二叠纪褶皱山系同是东西走向的,而且地质情况相当,可以连接;欧洲挪威、苏格兰、爱尔兰与北美纽芬兰的加里东褶皱带也是可以连接的。(2)古冰川的分布。南方诸大陆,(南美、南非和南澳大利亚)和印度南部广泛分布着晚古生代的冰川痕迹,若将分布地拼合在一起,能较好的解释冰川分布的规律。(3)化石。在南方诸大陆和印度南部的晚古生代冰碛层上普遍覆盖有具舌羊赤植物群化石的含煤地层,证明南方诸大陆与印度过去是一个整体。  :2板块构造学说: 证据之一,是海岭,或叫洋中脊、洋中隆及海底山脉等等。海岭最先是美国人在19世纪中期辅设横跨大西洋海底电缆时发现的,也就是“大西洋中脊”。后来也相继在印度洋中部、太平洋东部发现类似的洋脊或中隆。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等又发现这些大洋中的海岭有首尾相接的状况,具有全球规模。全长达6~8万公里,成为地球上最大、最长的山系。  大西洋中脊全长万余公里,宽度550~900公里,呈“S”状,是由一系列平行的山脉组成。在海岭之中呈巨大的陷谷地形,陷谷是地壳的巨大裂缝所在,也是地壳新生的地方,其中充填着橄揽岩和玄武岩,这就是新生的地壳了。  太平洋海岭,不在洋中央,而是偏东,其形状简单而宽阔、平缓,海岭中间也无裂谷,人常称之为中隆。印度洋中脊和大西洋颇为相似,比较复杂,在中脊处地震活动比较强烈。  海岭是板块构造的证据,就在于它是地壳扩张的产物,因为扩张,壳下岩浆才一次次地沿扩张裂缝喷发而出,形成了新的地壳,即地壳的增生带。在增生时新的岩浆挤老的岩浆,把老的挤向两侧。所以,离海岭中心轴越远,岩石就越老,反之,离中心轴越近,岩石就越  新,很有规律性,也具对称性。这是板块构造最有力的证据之一。  证据之二,是深海沟。深海沟是在大陆与大洋之间靠大洋一侧的地方。地球上水深超过6000米的海沟共24处,其中19处在太平洋中。全球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水深约ll034米。海沟的形成,是板块构造活动的杰作。即一个板块向下俯冲到另一板块之下时,一边下垂,一边上翘,这中间就形成了海沟。所以说海沟是板块构造俯冲带开始的地方,也是板块构造挤压活动的场所。在这里好像一个枢纽或传动带,一方面把海洋板块的岩石俯冲下去;另一方面也把大陆板块翘起来。  证据之三,是岛弧。岛弧也位于海洋与大陆之间,常和海沟结伴而存在。海沟靠近大洋,岛弧靠近大陆。岛弧常成群结队产生,首尾相连,呈雁行排列,构成弧形,典型者要数太平洋西边的岛弧了。岛弧实际上也就是弧形山地,海拔多在千米以上。构成岛弧的岩石主要为中生代或新生代的基性到酸性系列的火山岩,尤以安山岩居多。所以岛弧也可以说是火山岩带的别称,其所以说它是板块构造的证据,就是岛弧中的火山岩是板块构造活动的产物。  证据之四,是转换断层与错断带。所谓转换断层,是海底扩张时,海岭上各段的扩张速度的差异,在差异较大的地方就要错开,这错开之处,就是所谓的转换断层。它横切海岭,起调整扩张能量、维持平衡的作用,是一种张性断层。如果密集存在,就成了错断带或破碎带了。其所以是板块构造的证据,就因为它是地壳扩张形成海岭时的一种相关产物。  证据之五,是海底平顶山。平顶山是由长条状的许多弧山所构成。弧山之顶被海水所削平。山体多为基性火山岩所组成,其顶上也往往有珊瑚礁或薄薄的沉积物所覆盖。平顶山的岩石时代多为中生代或更新的岩石。其所以是平顶的,就是因为海底扩张和洋壳下降,使之沉没于海水之中的缘故。
2023-07-11 03:22:371

大陆漂移学说是谁提出来的?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大陆漂移学说是魏格纳提出来的。1912年提出关于地壳运动和大洋大洲分布的假说——“大陆漂移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被称为“大陆漂移学说之父”。
2023-07-11 03:22:473

有哪些证明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地震 火山,卫星遥感 还有在不同地方的相同物种等
2023-07-11 03:23:062

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你看相近的两个大陆 板块 如果把他们拼在一起的话会发现能基本拼上去还有动物的不同生存的地方陆生动物不可能游泳渡海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buono的模仿视频的话上百度搜buono!dance或buono舞蹈或buono翻跳有的不过很有点= =
2023-07-11 03:23:204

大陆漂移说是伪科学吗?有何依据?

大陆漂移说本身是一种假说,只是一种可能,是伪科学。依据是有一些大板块的边缘可重合。
2023-07-11 03:23:383

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依据是什么?快!!!!!!!!!!!马上

E
2023-07-11 03:24:146

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证据

泛大陆存在及大陆破裂﹑漂移的证据主要有﹕ 为大陆漂移提供更直接的证据﹕精确的大地测量的数据证实大陆仍在缓慢地持续水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表明许多大陆块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位置﹐而是经过了或长或短的运移。大陆漂移思想是一种活动论﹐它的提出是对固定论的挑战﹐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地球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大陆漂移的机制问题至今依然没有解决。
2023-07-11 03:24:311

大陆漂移学说是如何被证实的?

早在1620年的时候,英国哲学家培根就在地图上观察到,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衔接在一起。遗憾的是,他只是将自己关于两块大陆的想法说了出来,而没有试图去寻找证据,来证实两岸曾经是相连的。在培根之后将近300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一个科学家认真思考过,为什么大洋两岸的陆地竟可以严丝合缝地拼在一起。最终,历史将荣誉授予了一位德国人。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身体欠佳,躺在病床上。百无聊赖中,他的目光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他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相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凸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凹入大陆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自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个凸出部分,恰好对应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反,巴西海岸每一个海湾,在非洲西岸就有一个凸出部分与之对应。他的脑海里突然掠过这样一个念头:从前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没有大西洋,它们是不是曾经贴合在一起,到后来才破裂、漂移而分开的?第二年,魏格纳开始搜集资料,通过大西洋两岸的大陆形状、地质结构、古生物等的相似性来验证自己的设想。他考察了大西洋两岸的山系和地层,结果令人振奋: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欧洲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暗示了北美洲与欧洲以前曾经“亲密接触”;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褶皱带,其东北端没入大西洋,延至对岸,在英国西部和中欧一带复又出现;非洲西部的古老岩石分布区可以与巴西的古老岩石区相衔接,而且二者间的岩石结构、构造也彼此吻合;与非洲南端的开普勒山脉的地层相对应的,是南美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的山脉中的岩石。随后,魏格纳又考察了大量岩石中的化石、古代冰川的遗迹、珊瑚礁等古气候标志,所有这些都支持他的想法。有了充分的证据,1915年,魏格纳审慎地将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海陆的起源》呈现给世人。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理论。该理论认为,在2亿5千万年前,目前分成各个洲的古代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并且是惟一的,它称为泛大陆,那时还没有大洋。以后,完整的泛大陆开始四分五裂,分裂的大陆之间出现了海洋,逐渐形成了现在的7大洲。
2023-07-11 03:24:471

怎么证实大陆漂移?

早在1620年,英国人培根就已经发现,在地球仪上,南美洲东岸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衔接在一起。到了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根据大洋岸弯曲形状的某些相似性,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数十年后,大量的研究表明,大陆的确是漂移的。人们根据地质、古地磁、古气候及古生物地理等方面的研究,重塑了古代时期大陆与大洋的分布。大约在2.4亿年前,地球上的大陆是汇聚在一起的,这个大陆由北极附近延至南极,地质学上叫泛大陆。在泛大陆周围则是统一的泛大洋。此后,又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泛大陆开始解体,北部的劳亚古陆和南部的冈瓦纳古陆开始分裂。大陆中间出现了特提斯洋(1.8亿年前)。此后,大陆继续分裂,印度洋陆块脱离澳大利亚——南极陆块,南美陆块与非洲陆块分裂;此时的印度洋、大西洋扩张开始。到了6000万年前,已经出现现代大陆和大洋的格局雏形。以后,澳大利亚脱离南极北上,阿拉伯板块与非洲板块分离,红海、亚丁湾张开,形成现代大洋和大陆的分布格局。大陆的漂移由扩张的海底也能得到证实。纵贯大洋底部的大洋中脊,是形成新洋底的地方;地幔物质上升涌出,冷凝形成新的洋底,并推动先形成的洋底向两侧对称地扩张;海底与大陆结合部的海沟,是洋底灭亡的场所。当洋底扩展移至大陆边缘的海沟处时,向下俯冲潜没在大陆地壳之下,使之重新返回到地幔中去。大陆漂移的证据从地图上看出,大西洋两岸海岸线弯曲形状非常相似,但细究起来,并不十分吻合。这是因为海岸线并不是真正的大陆边缘,它在地质历史中随着海平面升降和侵蚀堆积作用发生过很大的变迁。1965年,英国科学家布拉德借助计算机,按1000米等深线,将大西洋两边缘完美地拼合起来。如此完美的大陆拼合,只能说明它们曾经连在一起。此外,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质构造、古生物化石的分布方面都有密切联系。例如,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海西褶皱带,其东端没入大西洋,延至英国西南部和中欧一带又重出现;非洲西部的古老岩层可与巴西的古老岩层相衔接。这就好比两块撕碎了的报纸,按其参差的毛边可以拼接起来,而且其上的印刷文字也可以相互连接。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样的两片破报纸是由一大张撕开来的。古生物化石,也同样证实大陆曾是连在一起的。比如广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南美和非洲等南方大陆晚古生代地层中的羊齿植物化石,在南极洲也有分布。此外,被大洋隔开的南极洲、南非和印度的水龙兽类和迷齿类动物群,也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这些动物也见于劳亚大陆。如果这些大陆曾经不是连在一起,很难设想这些陆生动物和植物是怎样远涉重洋、分布于世界各地的。
2023-07-11 03:25:101

大陆漂移说是真的存在的吗?

对于这种东西的话,我们首先要用科学的眼光去宽带这些东西,因为现在的时间是通过科学技术来建立起来的,你认为的谁呢?你又认为的一些手机或者其他的东西都是通过物理学化学以及其他的自然学科来叫你起来的,那么你所说的这个东西它是属于地理学。
2023-07-11 03:25:212

大陆漂移说是否是真实的?有什么科学根据?

大陆漂移说 1912年由德国年轻的科学家魏格纳(图)提出。魏格纳以科学家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通过观察地图上海洋两侧的陆地轮廓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以后他又通过考察、研究,从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岩相的相似性和连续性特征中,找到大西洋两岸陆地吻合的证据;进而推断早在三亿年前,地球上曾有一片广阔而连续的水域——“泛大洋”,其间包围着一块庞大的原始古陆——“泛大陆”。大约在2亿年前,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长期作用。这块联合古陆开始出现裂缝,并渐渐分离漂移。比重轻的硅铝层陆块,像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在较重的硅镁层上漂移,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形成今天人们所见到的海陆分布。在当时,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被人们视为荒谬的奇谈,他本人也遭到非难。为进一步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他只身前往北极地区的格陵兰岛探险考察,不幸在50岁生日那天遇难。不过,值得告慰的是,魏格纳之后,人们陆续发现了一些大陆漂移的新证据,大陆漂移说逐渐被人们接受。大陆为什么会在硅镁层上漂移?人们带着种种疑问,继续进行着深入的研究。随着古地磁学的新发现及海洋科学的新进展,一个崭新的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应运而生。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从“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学说” 曾被拒绝的“大陆漂移说” 1910年有人第一次提出了这种疑问:位于大西洋两岸的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的海岸线,为何如此相似?这个人就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阿尔弗莱德·魏格纳,这个念头成为他提出“大陆漂移说”的契机。 海洋阻隔的两岸具有相似海岸线的现象,很早以前就有人注意到了,魏格纳对这一事实从地质学、古生物学、气候学等角度进行了科学的推敲。他提出,根据造山带等的地质构造,以及不能越过大洋的羊齿类植物、蜗牛等小动物,在3亿年前的冰川时期曾广泛分布于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他得出结论:大约3亿年前,我们今天所知的南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欧亚大陆、南极大陆等统统属于一块“超级大陆”,后来这块“超级大陆”分裂为若干块大陆,经过漫长岁月的移动,终于形成了今天的大陆位置关系。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后来发展成“板块构造学说”,并成为20世纪地球科学的主流。“大陆漂移说”之所以具有如此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是一种能够解答迄今为止包括古生物、古气候、地质构造、地形等广阔领域里,为数众多疑问的理论。然而,1915年出版的魏格纳的著作《大陆和海洋的起源》却没有轻而易举地被人接受,它虽然得到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首肯,但受到了大多数地球物理学家的不屑,有人提出了份量不轻的反驳。 持反对论者的最主要的论据是:没有发现能让大陆在水平方向移动几千公里的原动力。地质学家阿尔萨·霍姆兹虽然考虑到地幔对流有可能是大陆漂移的原动力,但曲高和寡,随着1930年魏格纳在格陵兰探险中失踪,“大陆漂移说”遂渐趋冷落,以致到本世纪40年代时,人们把“大陆漂移说”忘诸脑后。“大陆漂移说”终于再沐春风 进入50年代,“大陆漂移说”居然在完全不相干的领域里东山再起。这个完全不相干的领域就是研究古代地球磁场的学科———古地磁学。今天,地球的两个磁极———南磁极和北磁极几乎是固定不动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上其位置是移动的并发生过逆转。根据古地磁学,科学家复原了以往各个地质时期生成的岩石当初的磁场,由此推定了南北磁极的位置。磁极随时间推移而形成的移动轨迹,被称为“极移动曲线”。1950年,英国的基斯·兰卡恩和帕特里克·布兰科特等,根据对欧洲大陆和北美洲大陆各地质时期岩石中残存磁场的精确测定,成功地得到了“极移动曲线”。地球只存在南磁极和北磁极两个磁极,从各个大陆研究得来的南磁极或北磁极的“极移动曲线”理应是一致的。然而,兰卡恩等人求得的两条“极移动曲线”形状相似却沿经线偏离。要是把大西洋两边的北美大陆和欧洲大陆合在一起,那么对应的“极移动曲线”恰好能够吻合。这个事实正好说明了大陆漂移具有可能性。由于导致大陆漂移的动力问题没能解决,所有的地球科学家对“大陆漂移说”始终不予理会,不过“大陆漂移说”却因古地磁学的发现而峥嵘再现。“海洋扩大说”崭露头角 50年代伊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发的新技术被广泛用于海洋观测,比如采用声纳装置观测海底地形,利用海洋磁场仪探测海底磁场异常情况等。通过这些探测,科学家终于搞清全球海底被称为“海岭”的巨大海底山脉是彼此相连的。 在海底山脉中位于大西洋中部的大西洋中央海岭,魏格纳在世时人们就不陌生。但是,类似的海岭存在于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等地球所有的海洋,像网络一样分布在海底。在大西洋中部南北走向绵延1万公里以上的中央海岭的中段,还存在一个“大规模的谷地”,科学家还发现,这个“中央谷地”与中央海岭并排相连。于是有科学家提出,大西洋正是地球的裂缝,海底也许就是在这里扩张的。随后科学家又测定出从地球内部涌流出的地壳热流量,也了解到从海岭之下的深处似乎正在喷涌出热物质。 根据以上探测结果,科学家得出结论:中央海岭下的地幔对流升腾形成海洋地壳,海底由此扩大,这种结论支持了“海洋扩大说”,而“海洋扩大说”也解释了大陆的分裂和移动。构成大陆地壳的物质密度小,地幔就会上浮。根据“海洋扩大说”,大陆下的地幔对流升腾造成大陆分裂,进而地幔向水平方向的运动将大陆推开。 此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观测了能够解释美国西海岸附近太平洋海底地壳形成原因的地磁异常情况,弄清了在20公里到30公里的宽度上存在百分之一的磁场异常,在南北几百公里范围内呈条纹状分布。此外,随着同时期岩石年代测定技术的进步,科学家弄清了以往数百万年间曾经多次反复的地磁场逆转历史。 1963年,弗莱德·瓦因和德拉蒙多·马修兹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加利福尼亚的地磁异常带是地球磁场逆转的反映。在中央海岭,由于高温岩浆的冷却生成了海底地壳,也就形成了具有当时地球磁场方向的磁场的岩石。瓦因等人认为,地球磁极曾多次逆转,具有各个地质时期磁场方向特征的海底地壳,在海底并列呈条纹状,这个事实为观测所确定。由于海底向海岭两侧扩张,如果瓦因等人的见解符合实际,那么观测得到的反映磁场异常的条纹,相对海岭两侧应当是对称的。这种对称性也被实际观测所确认。汇集来的有关观测数据都在支持“海洋扩大说”,而且根据海底磁场异常的数据,使迄今科学家掌握的只有几百万年的地球磁场的逆转史,一下子扩大至2亿年。板块构造学说 由于“极移动曲线”和海底扩大等提供的证据,大陆漂移的确是正在发生的事实。1965年,科学家运用计算机使地球各个大陆以现有的形状恰好拼合在一起。再者,海地地形、地震位置、火山等活跃部位都连接成为带状,于是“板块构造学说”这一革命性的见解应运而生。 197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确立,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地壳),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由于地球表面积是有限的,地球板块分类为三种状态:其一为彼此接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其二为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板块边界;其三为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板块本身是不会变形的,地球表面活动便都在这三种状态下集中发生,比如海岭就是在分离型板块边界下形成的,海沟则是在海洋板块彼此碰撞,一个板块俯冲至另一板块的下方的汇聚型板块边界下形成的。沿北美大陆西海岸分布的圣安德烈斯断层,则是在太平洋板块和北美大陆板块间形成的很具代表性的转换型板块边界下形成的。 由于与被称为“环太平洋带”的太平洋板块周围的状态相关,这个地区内的大地震、深源地震和火山活动等都十分活跃。由于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间的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和西藏高原。在大陆板块彼此碰撞的汇聚型板块边界下,形成了大陆与大陆间的冲突带,也造成了大褶皱山脉。 由于板块构造学说的进展,迄今被视为不解之谜的地球活动大多得到了解释。70年代以来,以证实板块构造学说为目的的世界规模的地球观测蓬勃开展。通过这些观测,海底的年代分布被详尽确定,弄清了以往地质时期板块运动的过程,更由于空间观测技术的发展,就连每年一厘米的板块运动,也能够连续数年进行观测。解读整个地球的历史 板块构造学说证实了魏格纳当年提出的“大陆漂移说”,由于“大陆漂移说”凭借板块运动,于是很长时间里被视为待揭之谜的“大陆漂移说”的原动力问题迎刃而解。然而板块构造学说并没有搞清所有的地球活动,板块构造学说证实的只是历经46亿年的地球历史中最近2亿年的事实,此前的地球活动仍然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留至今天,而且导致板块运动的地幔深处的活动,还需要进一步的观测和研究。 对于地球的下部地幔和地核的活动,80年代以来,科学家采用被称为“地震学X射线断层摄影法”的技术,利用地震波研究了地球内部的不均匀构造,这种科学手段使研究得到进展。研究结果表明,曾被认为是板块运动原动力的地幔对流的实际状态似乎可以触摸了。对于地球板块构造是从地球演化史的哪一时刻开始形成的,科学家将对部分比2亿年前更古老的海底地壳进一步研究。 20世纪初期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就是在上述曲折的过程中探索并发展的,直到70年代被科学界首肯的板块构造学说问世。最新的地球观测获得的成果,为解开板块构造学说也颇感踌躇的地球深部地幔和地核的活动等待揭之谜,以及弄清长达46亿年的地球演化史提供了新的线索。 回顾20世纪的地球科学发展史,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为研究地球活动创造了契机,同时,对我们综合理解已细划为地质学、古生物学、观测学、地震学等的地球科学领域,提供了良机。从以上意义说,“大陆漂移说”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2000.6.19——科技日报)
2023-07-11 03:25:321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有什么科学依据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依据多着呢——地球说,地壳运动由来已久。你看:澳大利亚陆块先定居红海,后定居阿拉伯海,再定居孟加拉湾,将来还会定居北部湾-南海海域-台湾海峡,并指指渤海湾西北部,……这一证据该足够证明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正确性了吧。但是,这一证据的出现,足以让板块论和板块漂移说销声匿迹。
2023-07-11 03:25:443

大陆漂移说

“在南极洲的冰天雪地中,发现了恐龙的化石,这说明南极大陆上有恐龙。但恐龙是不能在南极洲那种寒冷的环境中生存的。那这些恐龙是怎么来的呢?恐龙不可能自己游过去,只能做反向思维,是南极洲大陆自己漂过去的世界上很多生物分布在同一时代的不同大陆之上,大陆间有海洋阻隔,但是这些生物都无法飞越或游过其间广大海洋的。一种石炭二叠纪的羊齿植物名叫los sopteris现在南美洲、南非洲、澳洲、印度、和南极洲各地。因为这类植物的成熟种子很大,无法由风越洋吹送,所以可以证明这许多南半球的陆地原来是相 连的。又有一种二叠纪的大爬虫Mesosaurus,和另一种三叠纪的爬虫 ynognathus只见於大西洋两岸的南美洲和南非洲,如果这两类爬虫能游水,就不会只在上述两洲的南部出现,这可以证明这两洲原来是相连的。另外有一种大爬虫名叫 Lystosaurus,完全是陆上的生物,无法游泳渡海。但是这种爬虫类曾在南非洲、和南极洲的三叠纪地层中被发现,也在中国、印度,苏俄等地发现,这可以证明各大洲原来是相连在一起的大陆,以后因漂移而分散。虽然有人试图以各大洲间曾经有陆桥相连来解说这许多生物的普遍分布,但是海底地形测量并未发现在海底有轻的大陆地壳存在,不能证明有沈入海底的陆桥。再就生物演化的研究,也可以发现大陆曾经漂移的证据。哺乳类动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胎生类(Placental),一是有袋类 (Marsupial),就化石研究的记录,有袋类先於胎生类动物出现在地球上,在七千万到一万万年以前,有袋类动物遍布地球上各地,表示当时地球是连成一块陆地,在以后的几百万年内,胎生类动物出现在地球上,他们生性凶残,就把有袋类吃食殆尽。但是约在七千万年以前的时候,大陆开始分离漂移,有的分开后又在重合,只有澳洲大陆分开后就不再和其他大陆相连,因之库克(Cook)船长在1770年登陆澳洲时,发现的哺乳类都是有袋类动物,这也是目前袋鼠只有在澳洲生存的原因了。为解释这些现象,魏格纳之前的古生物学家曾提出“陆桥说”,他们设想在这些大陆之间的大洋中,一度有狭长的陆地或一系列岛屿把遥远的大陆连接起来,植物与动物通过陆桥远涉千万里,到达另外的大陆;后来这些陆桥沉没消失了,各大陆被大洋完全分隔开来。这种观点被称为“固定论”,即大陆与海洋是固定不动的。而魏格纳的解释则是“活动论”的,各大陆之间古生物面貌的相似性,并不是因为它们之间曾有什么陆桥相连,而是由于这些大陆本来就是直接连在一起的,到后来才分裂漂移,各奔东西。固定论与活动论的争论,与火成论与水成论的争论、渐变论与灾变论的争论一道,被人们称为地质学三大论战。作为活动论的先驱,魏格纳一开始几乎是孤军奋战。
2023-07-11 03:25:551

大陆漂移说

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1620年英国人F.培根提出了西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1668年法国R.P.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之为冈瓦纳古陆。1912年魏格纳,A.L.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由于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当时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泛大陆存在及大陆破裂、漂移的证据主要有: ①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②大西洋两岸的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例如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相对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③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二叠系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化石,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又如主要生长于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诸大陆的石炭-二叠系中。而这些大陆所在的气候带却不相同。 ④石炭纪-二叠纪时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这些地区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目前都处于热带或温带地区。与此同时,在北半球除印度以外的广大地区并未找到确切的晚古生代冰川遗迹,相反却见到许多暖热气候的生物化石。这表明上列出现古冰川的诸大陆在当时曾相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大陆。 ⑤现代科学的发展为大陆漂移提供更直接的证据:精确的大地测量的数据证实大陆仍在缓慢地持续水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表明许多大陆块现在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位置,而是经过了或长或短的运移。 大陆漂移思想是一种活动论,它的提出是对固定论的挑战,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地球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大陆漂移的机制问题至今依然没有解决。
2023-07-11 03:26:073

大陆漂移说是真的吗?

赫次勒及福各特( Heirtzler and Volgt , 1971 )曾根据平行於中洋脊的地磁异常分析大陆飘移及地极回移。他们讨论之衣饰这样一个分析涉及很大数目的变数做结论。但是他们将大陆飘移定义为〃嵌有大陆於板壳之间的特殊运动情形〃而简化了他们的结果。这个观念的简单延伸可以容许将〃海洋飘移〃定义为嵌有海洋於壳间的特殊运动情形。板至少太平洋的一部份显曾参与这样的运动。大多数的证据显示自中生代以来至少中太平洋的一部份也许〃嵌在〃一块板壳之内曾经向北迁移大约20度或2000公里以上。这个赫次勒-福各特观念可以更进一步的延伸如注意到已知海洋及大陆地区的张裂屿扩张明显地是由深置的张力所致。因此,我们可以说〃海洋漂流〃及〃大陆扩张〃为对偶於大陆飘移及海底扩张的现象。一个类似性质的证据发现在非洲张裂谷中谷中的火山作用在组成及体积上下都不同於海脊中央的情形,这指出至少在某些情形扩张大陆之下的地热梯度比扩张海底之下者要低很多。 麦克道加尔分析生成上下与海脊峰顶有关地区中玄武岩流的发生。杜威及柏德分析过载板壳边缘的蛇纹复岩体上冲带如在纽芬兰者所扮演的角色。波斯哈得及麦克法兰认为加纳利群岛并不成为非大陆的喷出的独立巨大火山岩体。此地区的地壳组成形成一个完整普系的岩石类型,范围丛海洋的,到大陆的物质,指出那个地区有一个复杂的岩浆构造史。总之,纯粹大陆动态及海洋动态之间的区别显然并不如一度想像的那麼明显。很多大陆的动态为海洋内类似动态的复制,很多海洋的动态亦为大陆内类似动态的复制。因此所有地表动态的有因机动体系必位海洋及大陆之下深处,在一个比最老的大陆更老的全球性统一系统之内。 回目录 大陆飘移、岩浆活动、与全球地热形式 因为大陆飘移几常与岩浆活动相连发生,而岩浆活动则几沿著全球性最大热流量的发生,指出在这三个现象间有一个有因的关系。斯克雷特及法兰契图 Sclater and Francheteau, 1970 ) 由一个全球性的分析认为正在扩张的板壳的交面"海洋 "岩石圈散失的热其总量可达地球的总平均散湿热的百分之四十五。部份散失也与下移板有关。朱里安( Julian, 1970 )发现刻马得克群岛附近下移层板之外的低黏性地区中的分融造成至少四公里/ 秒相当大的大的震波速度增加。宇津( Utsu, 1967 )等人有分析过其他有关大陆飘移与全球地热形式之间关连的问题。这些分析中没有一个对地球的地热动态到底是如何与大陆飘移及海地扩张和隐没板壳交面处的岩浆活动相关提供完全满意的解释。重组六亿年前的超大陆(比盘古大陆更早的神秘超大陆)科学家推测2亿年前曾有个盘古大陆的存在,然而比之更老古老的大陆分布状况使中是个迷。由於最近南极大陆的地质调查工作陆续获得成果,於是六亿年前亦有个超大陆的存在的推测便逐渐浮上台面。以下探讨盘古大陆之前的大陆移动状况,重组六亿年前的大陆。 (一)盘古大陆之前的大陆分布状况 盘古大陆不是一直存在於地球历史中。我们知道在盘古大陆之前,大陆早已分和数次,但由於无法获得古老海洋的资料。因海洋会隐没到地球内部,所以现在的地球表面找不到2亿年以上的古老海洋地壳。所以科学家很难精确重现盘古大陆之前的大陆分布。 在盘古大陆即将形成前,盘古大陆可分为北边的劳拉西亚(Lartasia continent和南边的刚瓦纳(Gondwanaland)。北边的劳拉西亚视现今北美大陆合一部份的欧亚大陆;南边的刚瓦纳是非洲、南美洲、南极、澳洲等大陆与印度次大陆所构成。欧亚大陆的大部分是由较小的陆地碎片藉著板块运动所拼成。而要重现比盘古大陆分布状况,则先找出劳拉西亚大陆西岸,即现在北美洲大陆西侧6亿年前地质构造的某些片段。因为当时北美洲大陆西岸的地质构造,可能试伴随巨大陆块的分裂所形成。 回目录 (二)复原6亿年前的超大陆 经人们的调查,以南极大陆沿著东经150度分布的南极横贯山脉为界,分为东西南极两部份。西南极是6亿多年以来许多互相接附的陆块集结而成。东南极则是6亿年前的大陆,其地质构造与北美大陆西侧的地质相同。而澳洲大陆东南也发现同一地质构造。又南极大陆和澳洲大陆皆为刚瓦纳大陆的一部份,这也暗示了北美大陆西侧曾与刚瓦纳大路相连。 此外,科学家也发现在东南极发现了北美洲大陆东侧纵惯南北的格伦尔造山带之片段,其造山带为10亿年前所发生的,由此可之北美大陆和东南极在6亿年前是相连的。所以根据过去有关的大陆分布研究科学家推论:6亿年前有个超大陆存在,而其反侧有一片超大洋,非洲大陆东侧、东南极和印度次大陆的沿岸就林接著这片超海洋。 回目录 (三)从超大陆的分裂到盘古大陆 而在超大陆形成后,开始以顺时针方向移动。约五亿年前,超大陆的北美洲和南美洲大陆开始连接处分裂,使超大洋缩小至不见。而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则转到东南极和印度次大陆组成刚瓦纳大陆。同时北美大陆也从南极大陆和澳洲大陆这一路块分裂开来,沿著顺时针方向在刚瓦纳大陆周围移动。接著北美大陆又接上了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此一陆块。於是陆块再度聚集,在2亿5000万年前形成盘古大陆。由6亿年前的超大陆到盘古大陆至今,大陆聚合了两次此种陆块一在聚集、分裂的过程为「威尔逊循环」。 回目录 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目前主张大陆漂移说的学者都是根据地质上的研究,提出下列的证据,说明大陆曾经是漂移过的。 古生物学的证据 世界上很多生物分布在同一时代的不同大陆之上,大陆间有海洋阻隔,但是这些生物都无法飞越或游过其间广大海洋的。一种石炭二叠纪的羊齿植物名叫los sopteris现在南美洲、南非洲、澳洲、印度、和南极洲各地。因为这类植物的成熟种子很大,无法由风越洋吹送,所以可以证明这许多南半球的陆地原来是相 连的。又有一种二叠纪的大爬虫Mesosaurus,和另一种三叠纪的爬虫 ynognathus只见於大西洋两岸的南美洲和南非洲,如果这两类爬虫能游水,就不会只在上述两洲的南部出现,这可以证明这两洲原来是相连的。另外有一种大爬虫名叫 Lystosaurus,完全是陆上的生物,无法游泳渡海。但是这种爬虫类曾在南非洲、和南极洲的三叠纪地层中被发现,也在中国、印度,苏俄等地发现,这可以证明各大洲原来是相连在一起的大陆,以后因漂移而分散。虽然有人试图以各大洲间曾经有陆桥相连来解说这许多生物的普遍分布,但是海底地形测量并未发现在海底有轻的大陆地壳存在,不能证明有沈入海底的陆桥。再就生物演化的研究,也可以发现大陆曾经漂移的证据。哺乳类动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胎生类(Placental),一是有袋类 (Marsupial),就化石研究的记录,有袋类先於胎生类动物出现在地球上,在七千万到一万万年以前,有袋类动物遍布地球上各地,表示当时地球是连成一块陆地,在以后的几百万年内,胎生类动物出现在地球上,他们生性凶残,就把有袋类吃食殆尽。但是约在七千万年以前的时候,大陆开始分离漂移,有的分开后又在重合,只有澳洲大陆分开后就不再和其他大陆相连,因之库克(Cook)船长在1770年登陆澳洲时,发现的哺乳类都是有袋类动物,这也是目前袋鼠只有在澳洲生存的原因了。 回目录 大陆边缘的吻合 英国的布拉德(Edward Bullard)等人在1965年利用电脑计算,以大陆斜坡的中心(约500寻或九百公尺的深度 )为基准,把大西洋东西两侧的陆地接合起来,可以拼凑的非常吻合,好像拼七巧图一样的完善,同时两边陆地上的岩性和构造也是非常吻合,好像原来是一张报纸,现在被撕成两半一样。地质构造和其他的证据很多地质现象在大西洋一边的海岸突然中止,而在其另一边的海岸又告出现。例如东西向的褶皱山脉在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Cape of Good Hope)突告中止,但是在南美洲阿根廷的布宜艾诺斯(Buenos Aires)又有同样构造的山脉出现,其他的构造和岩石性质也在大洋的两侧可以彼此配合,北美洲的阿帕拉契山脉(Appalachian Mts )向东北延到加拿大的纽芬兰突然中止,而越洋到爱尔兰( Ireland)的海岸又再度出现。古生代早期发生的加里东尼亚(Caledonian)山脉更可以说明这个情形,这个山脉呈东北向延伸,由挪威、格陵兰的东部向西南,延经英国的威尔斯及苏格兰,到达北美洲的纽芬兰和新英格兰地区,直达非洲撒哈拉的西北部止。此外有很多的金属矿带包括锰、铁、金和锡等,都可以在大西洋的两边陆地上彼此遥相接连。最重要的一点是大西洋两侧陆地的地质相同情形只有发生在白垩纪以前的地层中,因为大陆漂移是相信在侏罗纪时候发生的。 回目录 冰川作用的证据 约在三亿年以前古生代的后期,南半球有分布极广的冰川作用,曾在南美洲、非洲、澳洲、印度、和南极洲发现。由冰川沈积物所指示的冰川流动方向,可以证明是由当时拼合起来的南半球大陆内陆为中心,向四方流动的,这些地方除南极洲外目前都接近赤道,不是寒冷的气候。同时在北半球的陆地上,同一地质时代的地层中没有发现冰川作用,再根据植物化石可以证明该时是热带气候。这种事实很难用大陆固定的说法来解释,然而却可以证明当初大陆的位置和现在一定不同,以后必有漂移作用发生。
2023-07-11 03:26:191

大陆漂移说是谁提出的?

1915年1月6日,在法兰克福地质学会上,德国人魏格纳做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讲演,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在1915年出版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魏格纳对大陆漂移说又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按照此学说,在距今约3亿年前的古生代,地球上只有一块大陆,由于潮汐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的作用,大陆开始分裂并向各个不同方向漂移。到距今约300万年前,大陆就漂移到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位置。大陆漂移说的提出,在地质学界引起了轰动。因为它明确地向当时在地质学中占统治地位的大陆固定论提出了挑战。但是,在大陆漂移说中存在一个致命弱点,这就是对漂移的动力机制没有提供可靠而有说服力的说明。因此,人们很快就对这一学说产生了怀疑。到1926年,在美国召开的一次地质学讨论会上,大陆漂移说基本上被否定了。在一片反对声中,魏格纳没有放弃自己的学说,他一直致力于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1930年11月,在冰天雪地的格陵兰岛上,魏格纳度过了他50周岁生日,随后在外出考察途中失踪,直到第二年春天人们才找到了他的遗体。在魏格纳身上,真正体现了为科学事业而献身的科学精神,我国前科学院副院长竺可祯曾专门著书悼念他,其言辞恳切,大有英雄相惜之意。还引用杜甫凭吊诸葛亮的诗句以示怀念:“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众多新证据的发现,大陆漂移说得以复兴。海底扩张说的提出,解决了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问题,而板块结构理论的建立,使大陆漂移学说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被人们所接受。1984年5月21日,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宣布:卫星首次测出了大陆漂移的事实。
2023-07-11 03:26:301

关于‘大陆漂移假说’的一些例子

大陆漂移假说 早在1620年的时候,英国的哲学家、政治家弗朗西斯·培根就在地图上观察到,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衔接在一起。虽然培根喊出了著名的言语“知识就是力量”,但他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他只是将自己关于两块大陆的想法说了出来,而没有试图去寻找证据,来证实两岸曾经是相连的。在培根之前的人们没有想到这一点是有情可原的,因为哥伦布在1492年才发现了美洲,当时的地图错误百出,只是到了培根的时代,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才绘制得像模像样。但是培根之后将近300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一个科学家认真思考过,为什么大洋两岸的陆地竟可以严丝合缝地拼在一起。许多人也许在心里有过疑问,但是却都没有去行动。最终,历史将荣誉授予了一位德国人。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身体欠佳,躺在病床上。百无聊赖中,他的目光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他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相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凹入大陆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自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个突出部分,恰好对应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反,巴西海岸每一个海湾,在非洲西岸就有一个突出部分与之对应。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这位青年学家的脑海里突然掠过这样一个念头: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是不是曾经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从前它们之间没有大西洋,到后来才破裂、漂移而分开的?第二年,魏格纳开始搜集资料,验证自己的设想。他首先追踪了大西洋两岸的山系和地层,结果令人振奋: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欧洲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暗示了北美洲与欧洲以前曾经“亲密接触”;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褶皱带,其东北端没入大西洋,延至对岸,在英国西部和中欧一带复又出现;非洲西部的古老岩石分布区(老于20亿年)可以与巴西的古老岩石区相衔接,而且二者之间的岩石结构、构造也彼此吻合;与非洲南端的开普勒山脉的地层相对应的,是南美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的山脉中的岩石。对此,魏格纳作了一个很浅显的比喻。他说,如果两片撕碎了的报纸按其参差的毛边可以拼接起来,且其上的印刷文字也可以相互连接,我们就不得不承认,这两片破报纸是由完整的一张撕开得来的。除了大西洋两岸的证据,魏格纳甚至在非洲和印度、澳大利亚等大陆之间,也发现有地层构造之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都限于中生代之前即2.5亿年以前的地层和构造。看来,报纸的版面规模巨大。沉浸在喜悦中的魏格纳又考察了岩石中的化石。在他之前,古生物学家就已发现,在目前远隔重洋的一些大陆之间,古生物面貌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例如,中龙是一种小型爬行动物,生活在远古时期的陆地淡水中,它既可以在巴西石炭纪到二叠纪形成的地层中找到,也出现在南非的石炭纪、二叠纪的同类地层中。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它大陆上,都未曾找到过这种动物化石。淡水生活的中龙,是如何游过由咸水组成的大西洋的?更有趣的是,有一种园庭蜗牛,既发现于德国和英国等地,也分布于大西洋对岸的北美洲。蜗牛素以步履缓慢著称,居然有本事跨过大西洋的千重波澜,从一岸传播到另一岸?当时没有人类发明的飞机和舰艇,甚至连鸟类还没有在地球上出现,蜗牛是怎么过去的?再来看一看植物化石——舌羊齿,这是一种古代的蕨类植物,广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南美、非洲等地的晚古生代地层中,即现代版图中比较靠南方的大陆上。植物没有腿,也不会游泳,如何漂洋过海的?为解释这些现象,魏格纳之前的古生物学家曾提出“陆桥说”,他们设想在这些大陆之间的大洋中,一度有狭长的陆地或一系列岛屿把遥远的大陆连接起来,植物与动物通过陆桥远涉千万里,到达另外的大陆;后来这些陆桥沉没消失了,各大陆被大洋完全分隔开来。这种观点被称为“固定论”,即大陆与海洋是固定不动的。而魏格纳的解释则是“活动论”的,各大陆之间古生物面貌的相似性,并不是因为它们之间曾有什么陆桥相连,而是由于这些大陆本来就是直接连在一起的,到后来才分裂漂移,各奔东西。固定论与活动论的争论,与火成论与水成论的争论、渐变论与灾变论的争论一道,被人们称为地质学三大论战。作为活动论的先驱,魏格纳一开始几乎是孤军奋战。古代冰川的分布也支持魏格纳的想法。距今约3亿年前后的晚古生代,在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印度和南极洲,都曾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有的地区还可以从冰川的擦痕判断出古冰川的流动方向。从冰川遗迹分布的规模与特征判断,当时的冰川类型是在极地附近产生的大陆冰川。而且南美、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古冰川遗迹残留在大陆边缘地区,冰川的运动方向是从海岸指向内陆,显然冰川是不会登陆向高处运动的,这说明这些大陆上的古冰川不是源于本地。面对这种古冰川的分布及流向特征,过去的地质学家一筹莫展。然而正是这些特征,却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在魏格纳看来,上述出现古冰川的大陆在当时曾是连接在一起的,整个大陆位于南极附近。冰川中心处于非洲南部,古大陆冰川由中心向四方呈放射状流动,这就很合理地解释了古冰川的分布与流动特征。我们现在看到的冰川向陆地内部运动的表象,其实是因为原来巨大的大陆分裂开来,原来的内陆变成了沿海的缘故。除古冰川遗迹外,蒸发盐、珊瑚礁等古气候标志,也可用来推断它们形成时的古纬度。古纬度与现在大陆的位置是冲突的,这也说明以前的大陆不在今天所处的地方。证据似乎已经很充分了。在严谨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魏格纳的代表作《海陆的起源》于1915年问世了。在这本书里,魏格纳阐述了古代大陆原来是联合在一起、而后由于大陆漂移而分开,分开的大陆之间出现了海洋的观点。魏格纳认为,大陆由较轻的含硅铝质的岩石如玄武岩组成,它们像一座座块状冰山一样,漂浮在较重的含硅镁质的岩石如花岗岩之上(洋底就是由硅镁质组成的),并在其上发生漂移。在二叠纪时,全球只有一个巨大的陆地,他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风平浪静的二叠纪过后,风起云涌的中生代开始了,泛大陆首先一分为二,形成北方的劳亚大陆和南方的冈瓦纳大陆,并逐步分裂成几块小一点的陆地,四散漂移,有的陆地又重新拼合,最后形成了今天的海陆格局。魏格纳这一“石破天惊”的观点立刻震撼了当时的科学界,招致的攻击远远大于支持。一方面这个假说涉及的问题太宏大了,如若成立,整个地球科学的理论就要重写。必须要有足够的证据,假说的每个环节都要经得起检验;另一方面,魏格纳在大学中获得的是天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气象,他并非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或古生物学家。在不是自己的研究领域发表看法,人们对其假说的科学性难免会产生怀疑。魏格纳理论最主要的弱点是:巨大的大陆是在什么上漂移的?驱动大陆漂移的力量来自何方?魏格纳认为硅铝质的大陆漂浮在地球的硅镁层上,即固体在固体上漂浮、移动。对于推动大陆的力量,魏格纳猜测是海洋中的潮汐,拍打大陆的岸边,引起微小的运动,日积月累使巨大的陆地漂到远方;还有可能是太阳和月亮的引力。根据魏格纳的说法,当时的物理学家立刻开始计算,利用大陆的体积、密度计算陆地的质量。再根据硅铝质岩石与硅镁质岩石摩擦力的状况,算出要让大陆运动,需要多么大的力量。物理学家发现,日月引力和潮汐力实在是太小了,根本无法推动广袤的大陆。大陆漂移学说以轰动效应问世,却很快在嘲笑中销声匿迹。虽然魏格纳找到的证据很多,但是如果别人找出一个反对这个科学理论的证据,比如大陆漂移的动力不足,这个学说只能叫做假说,而不是真正的理论。当人们解释中龙、舌羊齿等古生物的分布时,依然用陆桥说来搪塞,虽然陆桥说显得很荒唐,但是当时人们认为,还有一种理论更加荒唐,那就是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有人开玩笑说,大陆漂移学说只是一个“大诗人的梦”而已。只有魏格纳还孤独地吟唱着自己的诗篇。1930年魏格纳第三次深入格陵兰岛考察气象时,不幸长眠于冰天雪地之中,年仅50岁,他的遗体在第二年夏天才被发现。他离去的早了一点儿,因为德国的一艘科学考察船刚刚从大西洋回国,带来了一个消息,在大西洋中间存在一条很长的洋中脊,那里有巨大的裂谷。凭着魏格纳广博的学识,他将有可能找到解决大陆漂移动力问题的方案,洋底的移动会提供大陆漂移的线索。可惜他与这个消息永远地隔绝了。同许多超越时代的科学家一样,他又出生得早了一点,未能等到他的学说被世人接受的一天。也许,只有人迹罕至的冰雪大陆,才能理解魏格纳生前的孤独吧。魏格纳的灵魂被冰封在格陵兰的积雪中,大陆漂移学说则被尘封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无人问津。
2023-07-11 03:26:411

大陆漂移的假说是由哪一位地理科学家总结阐述的

大陆漂移的假说是由哪一位地理科学家总结阐述的如下:阿尔弗雷德·魏格纳(1880~1930)在1912年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中提出大陆漂移假说,并且在几年后(1915)出版的一部专著中加以发展和完善。人们几乎立刻就意识到了这个假说潜在的革命性质,因为它要求对地理学的全部基础进行重新修订。20 世纪20~30年代间,地理学家对大陆运动的观念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结果,反对意见几乎是同声一片。因此,魏格纳提出的地球漂移说长期以来处于理论革命阶段,直到50年代中期,不断发现的新证据才越来越对大陆可能运动的假说有利。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一场地球科学革命才真正发生。历史分析表明,这场地球科学革命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理论革命状态外仅仅是因为人们勉强接受了一整套已处休眠状态或早先被摒弃的观念或理论。这场科学革命伴随着研究地球的新手段和传播知识的新技术的产生而产生。不仅许多地球科学家沿着非传统的路线思考,而且,有不少物理学家也投入了地球科学的研究之中,并做出了伟大的发现。因此,最终发生的地球科学革命并不仅仅是长期受到抵制的、作为传统观念的一次根本性转变的大陆漂移说的简单复活,而且还创立了新的板块构造理论来描述大陆的漂移。从某种意义上说,魏格纳的原始理论并未导致一场科学革命,但是,最终的科学革命确实体现了魏格纳理论中大陆运动这一中心思想和把地表分成两类地域(陆地和海底)的观念。大陆漂移假说内容: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
2023-07-11 03:27:021

“大陆漂移说”是谁提出来的?为什么说远古时代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

是 魏格纳提出的魏格纳和某些前人一样,对南美洲和非洲海岸线的对应性产生了很深的印象。因为南美东海岸的突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凹入部分相吻合。看起来好像是西半球和东半球正在慢慢地漂离。至少根据19世纪进行的经度测量,格陵兰和欧洲大陆在1个世纪内远离了1.6千米,巴黎和华盛顿平均每年远离了4米多,圣迭戈和上海的距离平均每年接近2米。   于是1912年魏格纳提出大陆原是一个被连续的海洋(泛大洋)或整海包围着的整体(泛大陆)。这个巨大的花岗岩体破裂成几个大块,并慢慢分开,漂浮在玄武岩底盘的海洋上,经过几亿年演变成为现在这个样子。魏格纳用这一假说解释各种不同类型冰川的变化原因,这当然是因为两极与大陆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的缘故。他还用这种假说解释物种的相似性,例如人们在世界上彼此远离的大陆上发现了相关的物种等。 1915年,魏格纳得到巴西与非洲很早以前连在一起的古生物学证据,这增强了他进一步探索这个问题的信心。他说:“就像我们把一张撕破的报纸按参差不齐的断边拼接起来一样,如果看到其间印刷文字行列恰好齐合,就不能不承认这两片破报纸原来是一张报纸”。这似乎是一种十分合理的和令人信服的理论。然而也出现了反证。因为后来人们发现格陵兰地理位置的明显移动是基于错误的测量。20世纪较精确的测量结果表明这块土地根本没有移动。尽管如此,有关大陆架结构的新证据,海洋中部裂隙的性质以及南极两栖动物化石的发现都使“大陆漂移说”更加吸引地质学家们寻找新的证据。   魏格纳为获得第一手资料,1929年、1930年重赴格陵兰探险,1930年,为了重复测量格陵兰的经度,以便进一步论证大陆漂移,魏格纳第四次奔赴人迹罕至的冰原。他把20名队员分成三组,分别对岛的东部、中部和西部进行考察。两名探险队员被留在格陵兰中部爱斯密特临时基地作极夜观测。但是,暴风雪一再耽搁为他们运送给养的日期。 9月21日,魏格纳不顾一切,冒着零下65℃的酷寒, 乘雪橇由海岸基地向海拔3000米高的中部进发,艰难跋涉400公里,终于到达爱斯密特。可是,就在他回返的途中,不幸的事情发生了。10月30日,在与暴风雪顽强斗争之后,魏格纳心力交竭,壮裂地殉职于极地冰原。时值他50岁生日的前一天。 作为追求真理的科学勇士,魏格纳一生曾四次去极地探险考察,在他第二次来到这里时,就深深领略过格陵兰的酷寒,挨过长达三个月的黑暗。   科学是实践与思考的成果,真理是勤奋苦战的收获。魏格纳在最后一次探险时,给好友的信中说:“无论发生什么事,必须首先考虑不要让事业受到损失。这是我们神圣的职责。是它把我们结合在一起,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继续下去,哪怕是要付出最大的牺牲。如果你喜欢,这就是我在探险时的‘宗教信仰"”。   魏格纳这位全球构造理论的先躯,被誉为“地学的哥白尼”而名垂千古。  魏格纳以倡导大陆漂移学说闻名于世,他在《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力恢复地球物理、地理学、气象学及地质学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因各学科的专门化发展被割断——用综合的方法来论证大陆漂移。魏格纳的研究表明科学是一项精美的人类活动,并不是机械地收集客观信息。在人们习惯用流行的理论解释事实时,只有少数杰出的人有勇气打破旧框架提出新理论。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由于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遭到正统学者的非议。魏格纳的学说成了超越时代的理念。
2023-07-11 03:27:311

大陆漂移是假说吗

分类: 资源共享 >> 文档/报告共享 解析: 是的。 魏格纳(1880-1930)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19世纪以前,人们尚未开始系统地研究地球整体的地质构造,对海洋与大陆是否变动,并没有形成固定的认识。1910年德国的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一个奇特现象: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北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如果从地图上把这两块大陆剪下来,再拼在一起,就能拼凑成一个大致上吻合的整体。把南美洲跟非洲的轮廓比较一下,更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远远深入大西洋南部的巴西的凸出部分,正好可以嵌入非洲西海岸几内亚湾的凹进部分。 魏格纳结合他的考察经历,认为这绝非偶然的巧合,并形成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推断在距今3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和岛屿都连结在一块,构成一个庞大的原始大陆,叫做泛大陆。泛大陆被一个更加辽阔的原始大洋所包围。后来从大约距今两亿年时,泛大陆先后在多处出现裂缝。每一裂缝的两侧,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裂缝扩大,海水侵入,就产生了新的海洋。相反地,原始大洋则逐渐缩小。分裂开的陆块各自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形成了今天人们熟悉的陆地分布状态。 魏格纳少年时便向往到北极去探险,由于父亲的阻止,他没能在高中毕业后就加入探险队,而是进入大学学习气象学。1905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得气象学博士学位后,致力于高空气象学的研究。1906年,他和弟弟两人驾驶高空气球在空中连续飞行了52小时,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后来他又参加了去格陵兰岛的探险队,岛上巨大冰山的缓慢运动留给他的极其深刻的印象可能催化了后来他面对世界地图迸发的联想和兴趣。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搜集地学资料,查找海陆漂移的证据。 1912年1月6日,魏格纳在法兰克福地质学会上做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此后,由于研究冰川学和古气候学第二次去了格陵兰。在随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的研究工作中断了,在战场上身负重伤,养病期间他于1915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大陆漂移说。他在《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力恢复地球物理、地理学、气象学及地质学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因各学科的专门化发展被割断——用综合的方法来论证大陆漂移。魏格纳的研究表明科学是一项精美的人类活动,并不是机械地收集客观信息。在人们习惯用流行的理论解释事实时,只有少数杰出的人有勇气打破旧框架提出新理论。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由于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遭到正统学者的非议。魏格纳的学说成了超越时代的理念。 大陆漂移说一提出,就在地质学界引起轩然 *** 。年轻一代为此理论欢呼,认为开创了地质学的新时代,但老一代均不承认这一新学说。魏格纳在反对声中继续为他的理论搜集证据,为此他又两次去格陵兰考察,发现格陵兰岛相对于欧洲大陆依然有漂移运动,他测出的漂移速度是每年约1米。1930年11月2日,魏格纳在第4次考察格陵兰时遭到暴风雪的袭击,倒在茫茫雪原上,那是他50岁生日的第二天。直到次年4月,搜索队才找到他的遗体。 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比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6大板块的主张,它们是——欧亚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南极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板块学说很好地解决了魏格纳生前一直没有解决的漂移动力问题,使地质学在一个新的高度上获得了全面的综合。随着板块运动被确立为地球地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地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大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海洋时而扩张、时而封闭,已成为人们接受的地壳构造图景。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们确实相信,从大陆漂移说的提出到板块学说的确立,构成了一次名副其实的现代地学领域的伟大的革命。 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由此可见:一种正确的理论在其初期阶段常常被当作错误抛弃或是被当作与宗教对立的观点被否定,后期阶段则被当作信条来接受。但无论如何,人们至今还纪念魏格纳的,不是他生前冷遇与死后热闹,而是他毕生寻求真理、正视事实、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的科学精神。
2023-07-11 03:27:381

大陆漂移假说是公元前多少年开始的?有何依据?

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 1620年英国人弗兰西斯·培根他提出了西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1668年法国R.P.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duard Suess,1831~1914)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之为冈瓦纳古陆。1912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由于当时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12年。主要内容。一大路由较新的哇铝质岩石组成漂浮质量教宗的哇铝质严格之上,其中有杨科聚联信。二,地球形成早期value巨岩石覆盖整个地球表面后,由于收缩形成分成。大陆并备份大洋包围。三正生时代开始奔道路及裂解,造成路块儿在宜阳快上漂流。二主要证据。一在地形地貌方面,大箱两岸兰及澳大利亚,印度,阿拉伯等大陆边缘有的很好的可拼合性。二延时的和构效拼接对拼合对接。以大西洋两岸情况为例,西边是北美洲和南美洲,东边是欧洲和南美洲。总体来看,you倍儿蓝,两边都是两头老中村新。北美洲的北部,格陵兰和北欧都是主要由寒武纪以前古老岩石。形成的地块。伦敦南美洲的东部和对应非洲西部以及非洲的大部分也都是古老的地块儿。另外许多地质学家指出,北部东部南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脉的地,在地质上是一系列下古生代岩石形成的。
2023-07-11 03:27:451

大陆漂移假说

夏邦栋《普通地质学》第二版,第9章许靖华《地学革命风云录》
2023-07-11 03:27:562

大陆漂移学说

说什么呢
2023-07-11 03:28:064

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在哪里?

大陆漂移理论的提出的真正意义就在于使学科工作中的地理学家普遍意识到他们正在经历一场地球科学革命。许多科学家撰写文章或专论都强调了考察大陆和地球的思维方式所发生变化的革命性质;他们写出了标题醒目的著作,如《地球科学中的革命:从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说》或《地球科学革命的严峻年代》。强调革命性不仅是后来历史性或评论性文章和书籍的特点,也是地球科学革命年代中学术论文的特点。例如,《科学》杂志中的一篇颇具新意的学术论文的标题是“南海深海岩心的古磁研究”,它的副标题是“确定地球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革命方法”。1970年,在讨论“新的一类错误”期间,J.T.威尔逊声称最近关于地磁逆转的发现构成了地球科学中的“革命”。在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的“上地幔计划”(U.M.P.)的最终报告中,“U.M.P.实施期间提出的板块构造的统一概念”被说成是地球科学中的一场“革命”。作为对最近这段历史的考察结果,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弗兰西斯?培根不是大陆运动观的创立者。他仅是指出非洲和秘鲁西海岸之间有一种大致的吻合。几乎两个世纪之后的亚历山大?冯?洪堡也没有通过认识大西洋两边海岸线之间的相似,从而进一步提出两个大陆曾经连在一起是以后才分开的。但是,1859年,居住在巴黎的美国人安东尼奥?斯尼德-佩雷格里尼用法文写的名为《创世纪及其未解之谜》这本边缘书中,首次提出了原始大陆分裂和组成部分移动的思想。有人还宣称,奥地利地质学家爱德华?苏斯是大陆漂移说的早期倡导者,正如马文所指出的,这个看法是完全错误的。但是苏斯在20世纪初确实曾提出最初有两块古生代大陆,“亚特兰蒂斯”(位于北大西洋)和冈瓦纳大陆(在南大西洋)。他把后者命名为冈瓦纳,这是印度中部地区。苏斯像19世纪一些先驱一样,认为我们现在的大陆是更大的原始大陆的遗迹,其碎片已沉没到海底盆地。但他并没有提出原始大陆的分裂过程,因而也就没有建立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大陆漂移思想。一个更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美国地质学家F.B.泰勒。他在1910年发表了长篇论文,首次提出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性的、连贯一致的假说,这个假说包含了某种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大陆漂移说的成分。这个假说最早是在1898年出版的一本小册子中阐述的,但泰勒的理论主要是依据天文学,而不是地理学或地质学。他假设很久以前地球俘获了一颗彗星,它后来成了今天的月亮。这场天文学事件增大了地球的旋转速度,产生了更大的潮汐力,这两种作用的合力将大陆从极地拉开。在他1910的论文中以及后来的出版物中,泰勒用地质学证据进一步完善了他的大陆运动的论点,但是这些没有引起地质学界的普遍重视。1911年,另一位美国人,H.B.贝克尔指出,存在一种由宇宙力包括太阳系行星的摄动引起的大陆移动。当魏格纳出版他的著作时,他总结了许多前人的工作,有一段详细讨论了泰勒的贡献。但是魏格纳两次宣称他“仅仅是在漂移理论的基本轮廓已经形成时,才了解到泰勒所做的这些工作”。在这部著作的最后一版(1962年,魏格纳在历史回顾部分中又加上了一些新的人名),他在这一版中写道:“我还在F.B.泰勒1910年的著作中发现了与我的理论非常相似的观点”。由于大陆漂移说的革命性质,必须有比通常更为有力的证据才能使得这一理论获得科学家共同的支持。要使任何根本性的或彻底的变革为科学界所接受,要么必须有无懈可击或无可辩驳的证据,要么必须有超过一切现有理论的明显的优越性。显然,在20世纪20—30年代,魏格纳的理论尚不具备上述两个条件。事实上,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找到了这种“无懈可击”的证据。而且,接受魏格纳的观点就意味着必须对全部的地质科学进行彻底的重构。显然,在缺乏无可辩驳的证据的情况下,人们当然不愿意这样做。芝加哥大学地质学家R.T.钱伯林在1926年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会议论文集中写道,在美国地质学会1922年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他曾经听到这样的说法:“如果我们接受魏格纳的假说,我们就必须忘掉过去70年中的全部知识并且一切从头开始。”现在看来,这种说法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应当注意到,钱伯林的话在40年后又在不同的意义上被重新提了出来。1968年,图佐?威尔逊在一部著作中写道:“既然地球确实是以缓慢的方式运动着的活跃的天体,而我们非要把它看作是基本上静止不动的,那么我们就必须彻底修改我们以往的全部理论和全部教科书,从全新的观念开始,建立一门全新的科学。”哈拉姆在试图解释为什么魏格纳没有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令人满意的力学机制——这普遍被认为是“接受魏格纳假说的最大障碍”——时指出“引力理论、地磁学和电学在得到满意的解释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就为人们普遍接受了。”他又说,在地质学中,尽管对“潜在原因”没有得到共识,但这并没有妨碍“前冰川时期存在”这一假说为人们普遍接受。然而,J.T.威尔逊争辩说,“人们在满意地解释某种现象(如地磁场)或过程(如暴风雨)之前,并不总是乐于承认这些现象或过程的存在的。”关于这一点,应当进一步作些说明。R.劳丹明智地指出,大陆漂移的“力学机制”问题与“引力理论、地磁学和电学”或“暴风雨的存在”有很大的不同。在大陆漂移说中,问题“并不仅仅在于缺乏力学机制或原因”,而是“全部可以想象得出力学机制都严重地冲击着物理学的理论”。而且,目前已经建立了有关地球及其内部自然现象的理论且为人们广为接受,它们能够完善而合理地解释大部分已经观察到的现象。S.K.郎肯通过研究发现,尽管在20世纪50年代或更早的时候,“人们普遍认为,缺乏力学机制是大陆漂移说的地质学或古生物学证据被接受的主要障碍”,然而在今天,“板块构造理论却在没有被普遍认可的物理学机制的情况下被人们接受了”。他在1980年前后指出,“板块运动的力学本质问题”,是“当代地球物理学家们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各类化石也为大陆飘移学说提供了证据
2023-07-11 03:28:151

正式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人是谁?

阿尔弗雷德u25aa魏格纳。阿尔弗雷德·魏格纳(1880年11月1日-1930年11月2日),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被称为“大陆漂移学说之父”。1912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由于当时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扩展资料:大陆漂移说证据1、海岸线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2、两岸构造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例如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相对,都属于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3、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二叠系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化石,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又如主要生长于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诸大陆的石炭-二叠系中。而这些大陆所在的气候带却不相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陆漂移说
2023-07-11 03:28:241

简要说一下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说"的故事

这是一间设备极简单的病室,洁白宁静,就连穿着白大褂的医生的脚步声也是俏无声息,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魏格纳因病住进了医院。 性格豪放、天性好动的魏格纳,在静谧舒适的病室里坐卧难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他只得耐着性子,面对病房里的地图,呆呆地出神。实在无聊时,魏格纳就站起来,用食指沿着地图上的海岸线,画着各个大陆的海岸线,借此消磨时光。他画完了南美洲,又画非洲;画完了大洋洲,又画南极洲。突然,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巴西的一块突出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者的形状竟是让人不可思议地吻合!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他精神大振,“难道这是真的?”他站在地图面前,仔细端详着美洲、非洲大陆外形上的不同特点。果然,巴西东海岸的每一个突出部分,都能在非洲西海岸找到形状相似的海湾;同时,巴西的每个海湾,又能在非洲找到相应的突出部分。 “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 兴奋至极的魏格纳一口气将地图上所有的一块块陆地都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相似形状上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能够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于是,这位病中的年轻人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惊人奇想:在太古时代,地球上所有的陆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即只有一块巨大的大陆板块。后来因为大陆不断漂移,才分成今天的各个大陆,因而它们之间的海岸线有着惊人的吻合。 后来,魏格纳成为世界有名的德国地球物理学家,他不仅思维跳跃、不囿俗套,而且注重实践、尊重科学,因此,他没有急于向世界公布自己的发现,而是一头扎进科学研究当中。为了给自己的学说寻找证据,他随后收集了包括海岸线的形状、地层、构造、岩相、古生物等多方面的资料,并认真地进行了分析探究,终于在1912年完成了科学巨著《海防的起源》,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大胆的设想成为一则爆炸性的新闻,在全世界范围内“一石激起千层浪”。“什么?非洲和南美连在一块?”“荒唐!怎么没有大西洋?”人们纷纷地斥责,表示疑惑、不解。有人甚至认为魏格纳是“精神病患者”。 魏格纳根本就没有理会世人的非难,他关心的是如何给“大陆漂移说”寻找根据。 在1912年德国地质协会的讲演会上,魏格纳郑重地向科学界人士说明:现在世界上的各大洲,在古生代是一个连接在一起的巨大的大陆块。那时还没有大西洋,整个陆地的周围被原始海洋所包围。两亿年前,由于太阳、月球对地球的引潮力,以及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古大陆开始出现分离。 大陆慢慢分裂成若干块,就像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这些花岗岩质陆地浮在玄武岩质基底上,逐渐漂移分离。美洲脱离了欧洲和非洲向西移动,在它们中间逐渐形成了大西洋。非洲有一半脱离了亚洲,在漂移过程中,它的南端沿顺时针方向略有扭动,渐渐与南亚次大陆分开,中间形成了印度洋。南极洲、澳大利亚则脱离亚洲、非洲向南移动,而后又彼此分离,形成了今天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 由于大陆漂移,大陆前缘受阻,形成了褶皱山脉,如科迪勒拉山系等等。大陆漂移的最后结果,终于形成了今天地球上的各大洲。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否定了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大陆不变的观点,第一次成功地解释了地球上陆地和海洋分布现状的成因,把地质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同时,它也为找矿、地震预报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3-07-11 03:29:031

自大洋中脊两侧,沉积物逐渐变薄 这是大陆漂移说的证据吗

好像是
2023-07-11 03:29:252

大陆漂移学说有什么缺陷?

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
2023-07-11 03:29:353

下列事实中,可以作为大陆漂移说证据的是

选c 望采纳
2023-07-11 03:29:573

古地磁学如何证明大陆漂移学说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问题描述: 1 古地磁学如何证明大陆漂移学说,并支持海底扩张理论的? 2 负磁异常有什么意义. 明天早上来看答案. 解析: 通过测定岩石和某些古物的天然剩余磁性,分析它们的磁化历史,研究导致它们磁化的地磁场的特征的一门学科。其中以古物(如古陶器和古砖瓦)为对象研究史前期地磁场特征的称为考古地磁学。 实测记录表明,地磁极有围绕地理极作周期性运动的趋势,其运动的周期可能为104~105年 。上新世以来的岩石磁性的测量表明 ,在最近的500万年期间 ,地磁极是均匀分布在地理极四周的,其平均位置与现代地理极重合。 关于古地磁极位置的研究促进了大陆漂移学说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后,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由同一大陆、同一地质时代的岩石标本得出的古地磁极位置基本一致。但由不同大陆、同一地质年代的岩石标本得出的古地磁极位置却往往不同。由同一大陆不同地质年代所得到的古地磁极位置连成的曲线叫做极移曲线。这种极移只是一种表观现象,而不是真实的过程。据推断,真实的过程可能是各大陆在地球上的相关位置在不同地质年代中发生了变动。不同的大陆运动情况不同,各自得出的极移曲线的形状和走向也就不同 。古地磁极移第一次为地壳水平运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从而导致了沉寂多年的大陆漂移学说的复活和板块大地构造学说的建立. 从岩石磁性测量发现的另一个关于古地磁场特征的事实是地磁极性倒转。古地磁极移和地磁极性倒转是古地磁学的两大研究成果。 ==================================================================== 古地磁极移与大陆漂移: 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由同一大陆、同一地质时代的岩石标本得出的古地磁极位置基本一致。但由不同大陆、同一地质年代的岩石标本得出的古地磁极位置却往往不同。由同一大陆不同地质年代所得到的古地磁极位置连成的曲线叫做极移曲线。这种极移只是一种表观现象,而不是真实的过程,因此这种极移曲线亦叫做视极移曲线。实际上视极移曲线反映了大陆在不同地质年代的位置发生了变动。不同的大陆运动情况不同,因此各自得出的视极移曲线的形状和取向也就不同。由此可以追溯各个大陆的运动历史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古地磁极移第一次为地壳水平运动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从而导致了沉寂多年的大陆漂移学说的复活和板块大地构造学说的建立。这方面的成就引起了地学家的极大重视,也促进了古地磁学的迅速发展。 ==================================================================== 海底扩张说的验证 以新的地质研究成果为依据的海底扩张说,对于海底地质现象的解释如此引人入胜,从而高度激发了人们进一步探讨的欲望。在海底扩张说提出后的短短几年时间里,新的研究成果又纷纷涌现,进一步证实了海底扩张说。其中最有意义的是海底磁异常条带研究、深海钻探成果及转换断层的发现,它们被称为验证海底扩张说的3大论据。 (一)海底磁异常条带研究 1.大陆上岩石古地磁的极性反转现象 50年代以来大陆上岩石古地磁的研究成果表明,在所研究的岩石中有将近一半是正向磁化(即磁化方向与现代地磁场方向相同),而另一半则是反向磁化(即磁化方向与现代地磁场方向正好相反)。这说明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地磁场南、北极的极性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发生着周期性的反转,有的时期地磁南、北极方向与现在一致,有的时期则正好相反。所以,极性反转现象是地磁场演化的一个基本特征,通常把保持一定的地磁极性的大阶段(大约相隔100万年以上)称为极性期,把每个极性期内的短期转向时间称为极性事件。如果根据不同时期岩石磁化的方向排列出地磁场转向的先后顺序,并利用岩石同位素年龄测定方法测出各个极性期和极性事件的延续时间,就可以建立古地磁场转向年代表。如图9.8是根据世界各地大量层状熔岩的古地磁资料建立的最近4.5Ma的地磁场转向年代表。 2.海底磁异常条带及其成因 海底磁异常条带是50年代后半期发现的,其特点是大致平行于洋中脊轴线延伸,正负异常相间排列并对称地分布于大洋中脊两侧,单个磁异常条带宽约数公里到数十公里,纵向上延伸数百公里以上而不受地形影响,在遇到洋底断裂带时被整体错开(图9.9)。对于这种磁异常条带的成因,曾一度使人们困惑不解,有人认为这是洋底岩石磁性强弱不同所引起的,但这种观点不能解释磁条带分布的规律性,也与当时所获得的海底地质资料不吻合。1963年,英国学者瓦因和马修斯结合海底扩张假说与地磁场倒转现象,对海底磁异常条带作了极为成功的解释。他们认为海底磁异常条带不是由海底岩石磁性强弱不同所致,而是在地球磁场不断倒转的背景下海底不断新生和扩张的结果(图9.10)。高温的地幔物质不断沿大洋中脊轴部上涌冷凝形成新的海底,当它冷却经过居里温度时,新生的海底玄武岩层便会沿当时地磁场方向磁化。随着海底扩张,先形成的海底向两侧推移,在中脊顶继续不断地形成新的海底,如果某个时候地磁场发生转向,则这时形成的海底玄武岩层便在相反的方向上被磁化。这样,只要地磁在反复地转向,海底又不断地新生和扩张,那就必然会形成一条条正向和反向磁化相间排列、平行洋脊对称分布的磁化条带。扩张的海底就像录音磁带那样记录了地磁场转向的历史。正向磁化的海底条带由于加强了地磁场强度而形成正异常,反向磁化的海底条带由于抵消了一部分地磁场强度而形成负异常。 上述推断不仅合理地解释了海底磁异常条带的成因,而且也与大陆岩石和深海沉积的古地磁研究成果相吻合。60年代中期,一些学者通过将洋脊两侧的海底正、负磁异常条带与大陆岩石古地磁研究获得的地磁场转向年代表进行对比发现,海底正、负磁异常的排列,与地磁场转向年代表中的正向段和反向段完全可以一一对比,而且磁条带的宽度也与地磁场转向年代表中极向的时间长短成正比关系。与此同时,对取自海底的沉积物岩心的弱剩余磁性研究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在沉积岩心中交替地出现正向和反向磁化段,正向、反向磁化段的厚度可以与地磁场转向年代表中正极性期和反极性期的时间长短一一对比,也可以与海底正、负磁异常条带相对比(见图9.10)。这3种相互独立的磁性测量资料服从于统一的变化规律,充分证实了它们是在地磁场频繁倒转的统一背景下形成的(有人称为:“三位一体”)。这不仅说明了上述海底磁条带成因的正确性,同时也为海底扩张说取得了决定性的证据。 (二)深海钻探成果 深海钻探工作开始于1968年,在几年的时间里,著名的深海钻探船“格罗玛挑战者”号在世界各大洋进行了广泛的钻探和取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深海钻探证实,深海沉积物由洋脊向两侧从无到有,从薄到厚,沉积层序由少到多,最底部沉积物的年龄愈来愈老,并且与海底磁异常条带所预测的年龄十分吻合,深海钻探所采得的最老沉积物的年龄不老于1.7亿年(晚侏罗世)。因此深海钻探成果令人信服地证实了海底扩张理论。 (三)转换断层的发现 洋脊被一系列横向断层切割,断层长度可达数千公里,断层两侧洋脊被明显错断,错距可达数百至千余公里。断裂带多已成为很深的沟槽,从海底地貌图上看得十分清楚。这种巨大规模的横向断层早在50年代即已发现,曾被认为是一般的平移断层,并用以证明地壳中存在着巨大规模的水平运动。但是,它的实际意义远不止于此。1965年,加拿大学者威尔逊(Wilson,1965)指出,这种横断中脊的断裂带不是一般的平移断层,而是自中脊轴部向两侧的海底扩张所引起的一种特殊断层。威尔逊称之为转换断层(transform fault)。 转换断层具有不同于一般平移断层的特征(图9.11)。其一,如果是平移断层,则随着时间的推移,断层两侧的洋脊将越离越远;但如果是转换断层,虽然中脊轴两侧海底不断扩张,断层两侧洋中脊之间的距离并不一定加大。其次,如果是平移断层,错动是沿整条断裂线发生的;至于转换断层,相互错动仅发生在两侧中脊轴之间的段落上(BC段),在该段落以外的断裂带上,断层两侧海底的扩张移动方向相同,其间没有相互错动。第三,转换断层中相互错动段的错动方向,恰好与平移断层中把洋脊错开的方向相反,这一点是转换断层和平移断层的最重要区别。 沿洋底的这种转换断层记录到频繁的地震活动,这显然是断层两侧岩块发生相对错动引起的。调查表明,地震活动几乎都集中在被错开的洋脊之间的断层段上,而其余部分一般没有地震发生。而且对来自洋底断裂带上的地震的分析证明,断层错动的方向与转换断层所要求的方向完全相符。这就证实了转换断层是确实存在的。转换断层是由洋中脊的海底扩张引起的,转换断层的错动方向也就是海底扩张的方向,所以转换断层的发现和验证,为海底扩张说提供了又一有力的依据。
2023-07-11 03:30:061

“大陆漂移”学说是怎么提出来的?

如果你注意一下世界地图,就会发现南美洲的东海岸与非洲的西海岸是彼此吻合的,好像是一块大陆分裂后、南美洲漂出去后形成的。20世纪初的一天,德国30岁的气象学家、探险家魏格纳在看世界地图时也发现了这个现象。他马上就被这个奇妙的现象吸引住了。南美洲的巴西的一块突出部分和非洲的喀麦隆海岸凹进去的部分,形状十分相似。如果移动这两个大陆,使它们靠拢,不正好吻合了吗!“莫非是太古的时候,这两个大陆本就是一个!”这确实是一个前无古人的设想。因为从来人们就认为大陆是不动而又不变的。大陆会裂开,又会漂移,岂非成了奇谈怪论!魏格纳是个百折不挠的人,他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开始大量收集证据,埋头钻研。事实不断地告诉他:各大陆边沿不但地形相似,而且动物相似,这种情况不但存在于南美洲和非洲之间,而且存在于亚洲和欧洲、澳大利亚、南极之间。经过两年的潜心研究,使魏格纳确信,地球的大陆原先是一个整块,大约距今3亿年以前开始分裂、向东西南北移动,后来才成为现在这个模样。于是,他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说”。1915年,魏格纳发表了《大陆及海洋的起源》,充分论述大陆漂移的证据。他认为,全世界实际上只有一块大陆,称泛大陆。构成地壳的硅铝层比它下面的硅镁层轻,就像大冰山浮在水面上一样,又因为地球由西向东自转,南、北美洲相对非洲大陆是后退的,而印度和澳大利亚则向东漂移了。泛大陆的解体始自石炭纪,经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的多次分裂漂移,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在当时,魏格纳的学说当然不能被正统派所接受。然而,在他死后几十年的科学新发现,却进一步证明了他那个大胆的学说是有科学根据的可靠理论。
2023-07-11 03:30:171

有什么例子能说明”大陆漂移说”?

好象这不是事实~
2023-07-11 03:30:299

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的论据是什么?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科学家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他的脑海里再也平静不下来:“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他们之间原来并没有大西洋,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以后,魏格纳通过调查研究,从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等方面找到了一些大西洋两岸相同或相吻合的证据。对此,魏格纳作出一个简单的比喻:这就好比一张被撕破的报纸,不仅能把它拼合起来,而且拼合后的印刷文字和行列也恰好吻合。1912年,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在当时,他的假说被认为是荒谬的。因为在这以前,人们一直认为七大洲、四大洋是固定不变的。为了进一步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魏格纳只身前往北极地区的格陵兰岛探险考察,在他50岁生日的那一天,不幸遇难。值得告慰的是,他的大陆漂移假说,现在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这一伟大的科学假说,以及由此而发展起来的板块学说,使人类重新认识了地球。(2)“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魏格纳认为,2亿年前地球上的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陆地,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大陆为什么漂移?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2023-07-11 03:30:551

大陆漂移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的,是在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综合了大洋和大陆的地质研究资料发展而来,所以又称为 “ 全球构造理论 ” ,是当今最盛行的大地构造学说。 1620,培根(Bacon, F)就发现大西洋两岸海岸线的相似性。 1858,斯奈德(Snide, A)根据欧洲、北美石炭系煤层中植物化石的相似性,首次提出大西样两岸大陆能够拼合、所有大陆过去曾经是单一陆块的设想,并绘制了大西洋周围大陆的复原图。 1880,惠兹坦因(Wettstein)提出,大陆由于太阳对地球的潮汐引力而向西漂移。 19世纪末,休斯根据南半球各大陆地质岩层的近似,将它们拟合为一个革一的大队称为冈瓦纳大陆。 1908,泰勒(Tayler, F.B)认为大陆块的相对移动是使岩石挤压造成现代州女和见链的原因。 1911,贝克(Bakef,H.B)把各大洲所合成一个大陆使近代山链成为从一个大陆到另一个大陆的连续构造。 尽管大陆漂移的思想早有萌芽,但是第一个全面、系统地论述大陆漂移假说的是魏格纳。 (一)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与证据 1912年魏格纳系统提出大陆漂移说,认为古生代后期,全球只有一块大陆(泛大陆),周围是广阔的海洋(泛大洋)。受地球自转离心力和潮汐力的作用,从中生代开始,这个大陆开始分裂、漂移,由硅铝层组成的、较轻的陆壳在较重的硅镁层洋壳之上漂移,一直发展到现今的海陆分布格局。 大西洋、印度洋就是泛大陆分裂、漂移过程中形成的。而太平洋则是泛大洋收缩的残余。 大陆在向赤道和向西漂移的过程中,前缘受到挤压并褶皱形成山脉,后缘由于硅镁层的粘结、拖曳作用而脱落下来的小陆战形成岛弧、岛屿和浅滩,并使格陵兰、南美洲等陆块的尖端向东弯曲。 ①大陆轮廓相吻合:魏格纳先是从大西洋两岸的相似性得到启发,如大西洋两岸的南美洲和非洲轮廓可以很好地拼合在一起;②地质构造的连续性:如非洲南部的开普山脉可与南美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山脉连接,北美与西北欧的加里东褶皱带和海西褶皱带完全可沿走向相接(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同属古生代加里东期褶皱带;美国阿巴拉契亚山海西褶皱带,其东北端没入大西洋,而后在英国西南部和中欧一带又重复出现)。南美洲东部和非洲西部的锡一钨、铁一锰、铜一铅一锌等矿带也是互相衔接的。 ③古生物群的分布:如南美、非洲、南极、澳洲、中国、印度等地在古生代的生物群都很相似,但中生代后则明显不同。在目前远隔重洋的大陆之间,古生物都有亲缘关系。爬行类的水龙兽类和迷齿类动物群既见于巴西石炭—二叠系的淡水湖相地层中,也出现于南非、南极洲和印度的石炭—二叠系的同类地层中。又如舌羊齿植物化石广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南美、非洲等南方诸大陆的晚古生代地层中。④ 古气候:古气候资料与地球现代气候分布很不协调。 靠近北极的斯匹茨卑尔根群岛等地区,发现有C—K的热带植物化石和古近纪的温带植物化石。 南美、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和南极洲等地区发现广泛分布的石炭二叠纪冰川堆积物。按照冰川遗迹判断,属大陆冰川。但上述地区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目前都处于热带或温带地区。这标志着当时曾联合为一个统一的“冈瓦纳大陆”并处于南极附近,后来才分裂并漂移开。这样则可以很好地解释上述现象。冰川分布的总面积也正好与极区面积相近。 魏格纳推断,联合古陆是从侏罗纪开始分裂的。这一结论已为后来古地磁研究所证实。他注意到,陆台和洋盆之间存在显著的高差(约差5km),他认为这是由于陆壳和洋壳物质的根本差别而引起的。这一见解已为当今深部地震和洋底取样所证实。右图热带植物区系范围内,还找到同期同种属的珊瑚和其它海滨一江河生物化石,以及2.5亿年左右的沙漠标志和盐层;在寒带植物区系范围内,即相当于上述石炭二叠纪冰川堆积物分布地区,还找到相同的生活在2亿年时的各类陆生爬虫化石和生活在1亿年前的淡水鱼、蛀、龟类化石,而且冰砾擦痕十分奇怪的指示冰积物来自附近海洋。当把这些大陆拼合起来后,也就不奇怪了。 生物变异的研究也为大陆漂移提供了证据。物种的繁衍和绝灭与大陆离聚有密切关系。大陆分裂和漂移,会使特殊的生态环境区域增加从而使生物在分裂的各个大陆上进化成不同的生物群,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大陆聚合,使被此不同的生态环境区域减少,生物群落生存竞争也会导致某些生物群的灭绝,从而引起物种减少。 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的研究成果,同样说明这个问题。爬行动物自二叠纪后期开始兴盛至白垩纪末,持续时间约2亿年之久,只有20个目。哺乳动物从新生代初兴盛起来,至今仅0.65亿年,却有30个目。瓦伦丁和穆尔斯(1972)等认为生物种类的多少是与大陆数目的多少相对应的。在爬行动物统治时代,有两个超级大陆:冈瓦纳大陆和劳亚大陆;而在哺乳动物开始代替爬行动物兴盛起来后,两个超级大陆逐渐分弘大陆数日逐渐增多,生物变异逐渐加快。关于大陆漂移的驱动力,魏格纳等提出了与地球自转有关的两种力;即向西漂移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前者是由于日月对地球引力所产生,后者是由于地球自转的离极力所引起。 大陆漂移说的致命缺陷 ①大陆能漂浮吗? 花岗岩的熔点比玄武岩低,如果地温高至玄武岩岩层熔化并容许大陆漂移的程度,而花岗岩却依然保持固态浮于其上,这是违反物理定律的; ②大陆能漂移吗? 即驱动机制问题。魏格纳认为地球自转的离心力使大陆由高纬度向赤道方向移动,潮汐力同时使其向西漂移;但计算结果证明,其驱动力比所需要的小了好几个数量级,根本不可能推动大陆漂移。
2023-07-11 03:31:031

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说的依据是什么?

经过魏格纳认真思考、大胆说出大陆漂移。得到了科学界的证实
2023-07-11 03:31:143

大陆漂移学说,是空想还是有科学依据?.

魏格纳当初在看世界地图的时候,发现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形状有些吻合,似乎能够完全拼在一起,之后魏格纳对此进行研究,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对为了验证这个学说,去了格陵兰岛以及各个地方进行了考察,他对于大陆漂移说提出了3点证据:大陆轮廓的吻合性、拼合大陆几种古地层的相似性、拼合大陆几种生物的相近性。根据地形来看,魏格纳利用报纸来比喻非洲和南美洲,并且将两者拼凑在一起,在南非有一座山脉和阿根廷的一座山脉能够对接起来,而北美和欧洲则是能够找到对应的煤田。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和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的吻合。位于热带地区的非洲中部、南美洲、印度等都曾经发生过冰川作用,而且根据研究表明,大陆板块一直在缓慢移动,现如今大陆的位置并不是原来的位置。可见“大陆漂移假说”还是有科学依据和事实依据的。
2023-07-11 03:31:311

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主要证据有3点,分别是:大陆轮廓的吻合性;拼合大陆几种古地层的相似性;拼合大陆几种生物的相近性。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假说主要证据有3点,分别是:大陆轮廓的吻合性;拼合大陆几种古地层的相似性;拼合大陆几种生物的相近性。 海岸线: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两岸构造:北美洲、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例如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相对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一二叠系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化石﹐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又如主要生长于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诸大陆的石炭一二叠系中.而这些大陆所在的气候带却不同。 二叠纪时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都处于热带或温带地区.与此同时﹐在北半球除印度以外的广大地区并未找到确切的晚古生代冰川遗迹﹐相反却见到许多暖热气候的生物化石.这表明上列出现古冰川的诸大陆在当时曾相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大陆。 科学发展为大陆漂移提供更直接的证据﹕精确的大地测量的数据证实大陆仍在缓慢地持续水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表明许多大陆块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位置,而是经过了或长或短的运移。
2023-07-11 03:31:561

地质学上有什么证据证明了大陆漂移?

  1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的证据主要有:(1)大陆岸线的相似性。南大西洋两岸,即非洲与南美的海岸线轮廓相互匹配,可以拼接成为一个整体,说明这两个大陆曾经相连接。褶皱系的延续性。南大西洋两岸,即非洲南端与南美布宜诺斯艾利斯之南的二叠纪褶皱山系同是东西走向的,而且地质情况相当,可以连接;欧洲挪威、苏格兰、爱尔兰与北美纽芬兰的加里东褶皱带也是可以连接的。(2)古冰川的分布。南方诸大陆,(南美、南非和南澳大利亚)和印度南部广泛分布着晚古生代的冰川痕迹,若将分布地拼合在一起,能较好的解释冰川分布的规律。(3)化石。在南方诸大陆和印度南部的晚古生代冰碛层上普遍覆盖有具舌羊赤植物群化石的含煤地层,证明南方诸大陆与印度过去是一个整体。  :2板块构造学说: 证据之一,是海岭,或叫洋中脊、洋中隆及海底山脉等等。海岭最先是美国人在19世纪中期辅设横跨大西洋海底电缆时发现的,也就是“大西洋中脊”。后来也相继在印度洋中部、太平洋东部发现类似的洋脊或中隆。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等又发现这些大洋中的海岭有首尾相接的状况,具有全球规模。全长达6~8万公里,成为地球上最大、最长的山系。  大西洋中脊全长万余公里,宽度550~900公里,呈“S”状,是由一系列平行的山脉组成。在海岭之中呈巨大的陷谷地形,陷谷是地壳的巨大裂缝所在,也是地壳新生的地方,其中充填着橄揽岩和玄武岩,这就是新生的地壳了。  太平洋海岭,不在洋中央,而是偏东,其形状简单而宽阔、平缓,海岭中间也无裂谷,人常称之为中隆。印度洋中脊和大西洋颇为相似,比较复杂,在中脊处地震活动比较强烈。  海岭是板块构造的证据,就在于它是地壳扩张的产物,因为扩张,壳下岩浆才一次次地沿扩张裂缝喷发而出,形成了新的地壳,即地壳的增生带。在增生时新的岩浆挤老的岩浆,把老的挤向两侧。所以,离海岭中心轴越远,岩石就越老,反之,离中心轴越近,岩石就越  新,很有规律性,也具对称性。这是板块构造最有力的证据之一。  证据之二,是深海沟。深海沟是在大陆与大洋之间靠大洋一侧的地方。地球上水深超过6000米的海沟共24处,其中19处在太平洋中。全球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水深约ll034米。海沟的形成,是板块构造活动的杰作。即一个板块向下俯冲到另一板块之下时,一边下垂,一边上翘,这中间就形成了海沟。所以说海沟是板块构造俯冲带开始的地方,也是板块构造挤压活动的场所。在这里好像一个枢纽或传动带,一方面把海洋板块的岩石俯冲下去;另一方面也把大陆板块翘起来。  证据之三,是岛弧。岛弧也位于海洋与大陆之间,常和海沟结伴而存在。海沟靠近大洋,岛弧靠近大陆。岛弧常成群结队产生,首尾相连,呈雁行排列,构成弧形,典型者要数太平洋西边的岛弧了。岛弧实际上也就是弧形山地,海拔多在千米以上。构成岛弧的岩石主要为中生代或新生代的基性到酸性系列的火山岩,尤以安山岩居多。所以岛弧也可以说是火山岩带的别称,其所以说它是板块构造的证据,就是岛弧中的火山岩是板块构造活动的产物。  证据之四,是转换断层与错断带。所谓转换断层,是海底扩张时,海岭上各段的扩张速度的差异,在差异较大的地方就要错开,这错开之处,就是所谓的转换断层。它横切海岭,起调整扩张能量、维持平衡的作用,是一种张性断层。如果密集存在,就成了错断带或破碎带了。其所以是板块构造的证据,就因为它是地壳扩张形成海岭时的一种相关产物。  证据之五,是海底平顶山。平顶山是由长条状的许多弧山所构成。弧山之顶被海水所削平。山体多为基性火山岩所组成,其顶上也往往有珊瑚礁或薄薄的沉积物所覆盖。平顶山的岩石时代多为中生代或更新的岩石。其所以是平顶的,就是因为海底扩张和洋壳下降,使之沉没于海水之中的缘故。
2023-07-11 03:32:061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有哪些证据,为什么被接受了?

  1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的证据主要有:(1)大陆岸线的相似性。南大西洋两岸,即非洲与南美的海岸线轮廓相互匹配,可以拼接成为一个整体,说明这两个大陆曾经相连接。褶皱系的延续性。南大西洋两岸,即非洲南端与南美布宜诺斯艾利斯之南的二叠纪褶皱山系同是东西走向的,而且地质情况相当,可以连接;欧洲挪威、苏格兰、爱尔兰与北美纽芬兰的加里东褶皱带也是可以连接的。(2)古冰川的分布。南方诸大陆,(南美、南非和南澳大利亚)和印度南部广泛分布着晚古生代的冰川痕迹,若将分布地拼合在一起,能较好的解释冰川分布的规律。(3)化石。在南方诸大陆和印度南部的晚古生代冰碛层上普遍覆盖有具舌羊赤植物群化石的含煤地层,证明南方诸大陆与印度过去是一个整体。  :2板块构造学说: 证据之一,是海岭,或叫洋中脊、洋中隆及海底山脉等等。海岭最先是美国人在19世纪中期辅设横跨大西洋海底电缆时发现的,也就是“大西洋中脊”。后来也相继在印度洋中部、太平洋东部发现类似的洋脊或中隆。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等又发现这些大洋中的海岭有首尾相接的状况,具有全球规模。全长达6~8万公里,成为地球上最大、最长的山系。  大西洋中脊全长万余公里,宽度550~900公里,呈“S”状,是由一系列平行的山脉组成。在海岭之中呈巨大的陷谷地形,陷谷是地壳的巨大裂缝所在,也是地壳新生的地方,其中充填着橄揽岩和玄武岩,这就是新生的地壳了。  太平洋海岭,不在洋中央,而是偏东,其形状简单而宽阔、平缓,海岭中间也无裂谷,人常称之为中隆。印度洋中脊和大西洋颇为相似,比较复杂,在中脊处地震活动比较强烈。  海岭是板块构造的证据,就在于它是地壳扩张的产物,因为扩张,壳下岩浆才一次次地沿扩张裂缝喷发而出,形成了新的地壳,即地壳的增生带。在增生时新的岩浆挤老的岩浆,把老的挤向两侧。所以,离海岭中心轴越远,岩石就越老,反之,离中心轴越近,岩石就越  新,很有规律性,也具对称性。这是板块构造最有力的证据之一。  证据之二,是深海沟。深海沟是在大陆与大洋之间靠大洋一侧的地方。地球上水深超过6000米的海沟共24处,其中19处在太平洋中。全球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水深约ll034米。海沟的形成,是板块构造活动的杰作。即一个板块向下俯冲到另一板块之下时,一边下垂,一边上翘,这中间就形成了海沟。所以说海沟是板块构造俯冲带开始的地方,也是板块构造挤压活动的场所。在这里好像一个枢纽或传动带,一方面把海洋板块的岩石俯冲下去;另一方面也把大陆板块翘起来。  证据之三,是岛弧。岛弧也位于海洋与大陆之间,常和海沟结伴而存在。海沟靠近大洋,岛弧靠近大陆。岛弧常成群结队产生,首尾相连,呈雁行排列,构成弧形,典型者要数太平洋西边的岛弧了。岛弧实际上也就是弧形山地,海拔多在千米以上。构成岛弧的岩石主要为中生代或新生代的基性到酸性系列的火山岩,尤以安山岩居多。所以岛弧也可以说是火山岩带的别称,其所以说它是板块构造的证据,就是岛弧中的火山岩是板块构造活动的产物。  证据之四,是转换断层与错断带。所谓转换断层,是海底扩张时,海岭上各段的扩张速度的差异,在差异较大的地方就要错开,这错开之处,就是所谓的转换断层。它横切海岭,起调整扩张能量、维持平衡的作用,是一种张性断层。如果密集存在,就成了错断带或破碎带了。其所以是板块构造的证据,就因为它是地壳扩张形成海岭时的一种相关产物。  证据之五,是海底平顶山。平顶山是由长条状的许多弧山所构成。弧山之顶被海水所削平。山体多为基性火山岩所组成,其顶上也往往有珊瑚礁或薄薄的沉积物所覆盖。平顶山的岩石时代多为中生代或更新的岩石。其所以是平顶的,就是因为海底扩张和洋壳下降,使之沉没于海水之中的缘故。
2023-07-11 03:32:161

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嗯,是个问题
2023-07-11 03:32:287

大陆漂移学说的依据?

①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②大西洋两岸的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例如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相对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③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二叠系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化石﹐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又如主要生长于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诸大陆的石炭-二叠系中。而这些大陆所在的气候带却不相同。  ④石炭纪-二叠纪时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这些地区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目前都处于热带或温带地区。与此同时﹐在北半球除印度以外的广大地区并未找到确切的晚古生代冰川遗迹﹐相反却见到许多暖热气候的生物化石。这表明上列出现古冰川的诸大陆在当时曾相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大陆。  ⑤现代科学的发展为大陆漂移提供更直接的证据﹕精确的大地测量的数据证实大陆仍在缓慢地持续水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表明许多大陆块现在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位置﹐而是经过了或长或短的运移。   大陆漂移思想是一种活动论﹐它的提出是对固定论的挑战﹐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地球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大陆漂移的机制问题至今依然没有解决
2023-07-11 03:32:531

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赵氏《地壳运动规律》云:地球说,地壳运动由来已久!你看:澳大利亚陆块先定居红海,后定居阿拉伯海,再定居孟加拉湾,将来还会定居北部湾-南海海域-台湾海峡,……(对错待君评。)
2023-07-11 03:33:047

大陆漂移学说的依据

①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②大西洋两岸的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例如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相对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③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二叠系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化石﹐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又如主要生长于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诸大陆的石炭-二叠系中。而这些大陆所在的气候带却不相同。  ④石炭纪-二叠纪时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这些地区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目前都处于热带或温带地区。与此同时﹐在北半球除印度以外的广大地区并未找到确切的晚古生代冰川遗迹﹐相反却见到许多暖热气候的生物化石。这表明上列出现古冰川的诸大陆在当时曾相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大陆。  ⑤现代科学的发展为大陆漂移提供更直接的证据﹕精确的大地测量的数据证实大陆仍在缓慢地持续水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表明许多大陆块现在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位置﹐而是经过了或长或短的运移。   大陆漂移思想是一种活动论﹐它的提出是对固定论的挑战﹐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地球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大陆漂移的机制问题至今依然没有解决
2023-07-11 03:33:311

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是

古气候证据,就是两地的地貌特征有相同的气候产生的特征古生物证据,南美洲和非洲有相似的物种,鸵鸟,海牛等古矿物证据,有能够随着地理界限拼合的连续的煤带等古地质证据,大洋两侧岩石的岩性构造都有惊人的相似地球上2个地方能有如此大量的相似,几乎可以判断不是巧合了。
2023-07-11 03:33:445

关于大陆漂移说有哪些记载?

在学术界影响力最大的大陆漂移说是阿尔弗雷格·魏格纳提出的,他被称作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1915年,魏格纳发表“大陆及海洋的起源”,充分论述大陆漂移的证据。他认为,全世界最初只有一块大陆,称泛大陆。硅铝层比硅镁层轻,就像冰山漂浮在水面一样,又因为地球由西向东自转,南、北美洲相对非洲大陆是后退的,而印度和澳大利亚则向东漂移了。泛大陆的解体始自石炭纪,经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的多次分裂漂移,形成了现代人们所熟知的七大洲和四大洋。魏格纳大胆地描绘了一幅莱伊尔的渐变论无法想象和接受的海陆构造变动的图案,因而遭到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对和抨击。魏格纳并没有就此停止研究,而是继续为他的理论搜集证据。为此他两次去格陵兰考察,发现格陵兰岛相对于欧洲大陆仍然有漂移运动,漂移速度大约为每年1米。1930年4月,魏格纳率领一支队伍迎着暴风雪第4次登上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在零下65℃的酷寒下,团队成员大都失去了信心,只有他和另外两个追随者继续前进,最后终于成功到达中部的爱斯密特基地。11月1日,他冒险返回西海岸基地。然而,在返回的途中,他却失去了踪影。直到第二年4月,人们才发现他的遗体,他已经冻得像石头一样坚硬。
2023-07-11 03:34:011

证明大陆漂移说的证据3个(哪个洲的哪个岸轮廓可以拼合,哪两个洲的古老地层

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主要证据有3点,分别是:大陆轮廓的吻合性;拼合大陆几种古地层的相似性;拼合大陆几种生物的相近性。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假说主要证据有3点,分别是:大陆轮廓的吻合性;拼合大陆几种古地层的相似性;拼合大陆几种生物的相近性。??
2023-07-11 03:34:091

大陆漂移说是谁提出的?

1912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根据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和南美洲海岸轮廓非常相似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①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  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 大陆漂移说  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②大西洋两岸构造呼应  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例如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相对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③相邻大陆  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二叠系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化石﹐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又如主要生长于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诸大陆的石炭-二叠系中。而这些大陆所在的气候带却不相同。  ④石炭纪-二叠纪时  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这些地区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目前都处于热带或温带地区。与此同时﹐在北半球除印度以外的广大地区并未找到确切的晚古生代冰川遗迹﹐相反却见到许多暖热气候的生物化石。这表明上列出现古冰川的诸大陆在当时曾相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大陆。  ⑤现代科学的发展  为大陆漂移提供更直接的证据﹕精确的大地测量的数据证实大陆仍在缓慢地持续水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表明许多大陆块现在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位置﹐而是经过了或长或短的运移。   大陆漂移思想是一种活动论﹐它的提出是对固定论的挑战﹐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地球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023-07-11 03:34:292

大陆漂移说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早在1620年,英国人培根就已经发现,在地球仪上,南美洲东岸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衔接在一起。到了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根据大洋岸弯曲形状的某些相似性,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数十年后,大量的研究表明,大陆的确是漂移的。人们根据地质、古地磁、古气候及古生物地理等方面的研究,重塑了古代时期大陆与大洋的分布。大约在2.4亿年前,地球上的大陆是汇聚在一起的,这个大陆由北极附近延至南极,地质学上叫泛大陆。在泛大陆周围则是统一的泛大洋。此后,又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泛大陆开始解体,北部的劳亚古陆和南部的冈瓦纳古陆开始分裂。大陆中间出现了特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魏格纳提斯洋(1.8亿年前)。此后,大陆继续分裂,印度洋陆块脱离澳大利亚——南极陆块,南美陆块与非洲陆块分裂;此时的印度洋、大西洋扩张开始。到了6000万年前,已经出现现代大陆和大洋的格局雏形。以后,澳大利亚脱离南极北上,阿拉伯板块与非洲板块分离,红海、亚丁湾张开,形成现代大洋和大陆的分布格局。大陆漂移过程示意图大陆的漂移由扩张的海底也能得到证实。纵贯大洋底部的大洋中脊,是形成新洋底的地方;地幔物质上升涌出,冷凝形成新的洋底,并推动先形成的洋底向两侧对称地扩张;海底与大陆结合部的海沟,是洋底灭亡的场所。当洋底扩展移至大陆边缘的海沟处时,向下俯冲潜没在大陆地壳之下,使之重新返回到地幔中去。大陆漂移的证据从地图上看出,大西洋两岸海岸线弯曲形状非常相似,但细究起来,并不十分吻合。这是因为海岸线并不是真正的大陆边缘,它在地质历史中随着海平面升降和侵蚀堆积作用发生过很大的变迁。1965年,英围科学家布拉德借助计算机,按1,000米等深线,将大西洋两边缘完美地拼合起来。如此完美的大陆拼合,只能说明它们曾经连在一起。此外,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质构造、古生物化石的分布方面都有密切联系。例如,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海西褶皱带,其东端没入大西洋,延至英国西南部和中欧一带又重出现;非洲西部的古老岩层可与巴西的古老岩层相衔接。这就好比两块撕碎了的报纸,按其参差的毛边可以拼接起来,而且其上的印刷文字也可以相互连接。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样的两片破报纸是由一大张撕开来的。古生物化石,也同样证实大陆曾是连在一起的。比如广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南美和非洲等南方大陆晚古生代地层中的羊齿植物化石,在南极洲也有分布。此外,被大洋隔开的南极洲、南非和印度的水龙兽类和迷齿类动物群,也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这些动物也见于劳亚大陆。如果这些大陆不是曾经连在一起,很难设想这些陆生动物和植物是怎样远涉重洋、分布于世界各地的。
2023-07-11 03:34: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