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怎么解释

2023-07-11 08:39:13
北有云溪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皇邢二《疏》皆说,此章是孔子隐圣同凡,劝人勤学。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字,音义皆同「又」字。古文句法,十有五,就是十又五,语体就是十五。孔子说:「我十五岁即志于学。」《毛诗传》说:「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依此解释,「志」就是心之所之,也就是一心趣向之意。「志于学」,就是专心求学。《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在童年,即知求学。此处孔子自述十五岁志于学,皇邢二《疏》皆据《白虎通辟雍篇》解释,十五是成童之岁,心志坚明,故自十五始志于学。刘氏《正义》据《白虎通》说,十五岁是入大学之年,所学的是经术。刘氏又据《礼记大学篇》所说,始于致知格物,终于治国平天下,皆是大学所学的经术。

  「三十而立。」皇《疏》:「立,谓所学经业成立也。」刘氏《正义》:「立,谓学立。」自十五岁,志于学,至三十岁,所学已成立。也就是学有根柢,有力,非外力所能摇动。

  「四十而不惑。」孔安国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论语后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立,守经也。不惑,达权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权,无可,无不可。「立」,则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权变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刘氏《正义》引《汉书董仲舒传对策》曰:「天令之谓命。」刘氏《正义》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则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孔子学《易》,乃知天命。吾人虽闻天命,未必能知,须先信赖圣言,以求知之。

  「六十而耳顺。」郑康成注:「耳顺,闻其言,而知微旨也。」皇《疏》:「但闻其言,即解微旨,是所闻不逆于耳,故曰耳顺也。」皇《疏》又引李充说:「心与耳相从,故曰耳顺也。」顺字,《说文》:「理也,损页川。」段注以为,自人之头顶至脚踵,如河川流通,至为通顺。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由此可知,「耳顺」就是耳的功能已经通顺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闻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闻无碍之境。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的从字,作顺从讲。「矩」是端正方形的工具,《说文》作巨,引申为法度之义。孔子至七十岁时,顺从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顺心而为,自然合法,也就是动念不离乎道。

  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明儒顾宪成《讲义》说:「这章书,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古作圣妙诀。」顾氏以为,孔子自十五志于学,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顺,至七十从心,是证境。顾氏此说,大有道理。

bikbok

三十而立:自2000多年前老夫子说他三十即建功立业后,三十就成了中国人特别是父辈衡量男儿(子孙)是否安身立命的度量衡。三十而立,不是指男人是否能养活自己。在孔夫子之后的漫长岁月里,众多的儒家学究们把它演化成考量那些世世代代上背负着祖宗、下牵引着儿女的男人们学业有成、事业有成的又要传承中华文化传统的标杆。古时的男人一定比今天的男人成家立业的早,他们十五六岁即可婚娶,二十来岁即儿女绕膝,不到四十不乏儿孙满堂。三十而立也是应当之事。今日青年略略有些麻烦,即便二十多岁读完大学,依然为找工作奔波,为买房子蜗居。为减轻生活负担丁克,为躲避人世纷争偶居。漂泊不定的事业确定了他们漂泊不定的人生。

四十不惑:人生四十多喜欢说半辈子过去了,听的多了见的也多了,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看不透的了。此语很有点北方谚语“年过中秋月过半”,意即这一年这一月过了中秋过了十五一眨眼剩下的岁月也就过去了,大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有感慨一定有感悟的,四十多年的岁月流逝在他的身上和心灵会留下无法磨灭的记忆之痕。就像西方心理学家把记忆描述成痕迹线段,于是,这些线段记忆帮助四十年阅历的人参悟人生,对世间百态和周遭是非有了洞悉般的明察,不会因蛊惑而沸腾,不会因诬言而颓废。

四十成业稳家对大多数人已是最后的界限。四十业未成家未稳实乃妻儿的悲伤。成业稳家其实就是不落时代之伍,不被社会边缘化。也就是能给妻儿创造一个富足安全的生活环境。不惑之年不有困惑之举,母不捶胸、妻不夜泣、儿不惊厥,维斯如斯,老不桀撅。

五十知天命:五十的人一定会常常感悟人生。在感悟中会发现自己今天走过的人生路其实既有偶然又有必然。从小到大,老天还是公正的,它尽可能公平的给与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只是有些机会我们意识到并抓住它,而有些机会从我们手中滑失过后很久我们才意识到那些机会的宝贵,特别是当和我们当初条件相当的同伴在同样的机会面前因把握和掌控不同而走出不同的人生之路后,这时的感悟一定会痛彻入腑。于是人生就走成五十岁时回头看的那条路,这里的必然和偶然常常会交织成“性格决定命运”的认同。

五十即已知天命,就应回视自己是否已安身立命,学,著作不在于等身,有今后躺下时可以垫枕之物。业,不在于首富,妻持家宽裕无忧,老母不叹气接济即好。

业似浮萍,家徒四壁,妻母伤神,儿女拮据,孙子无教,五十的天命很冏。

六十耳顺:六十岁的人还有“老牛自知黄昏晚、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的已是甚少甚少,那些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雄心壮志的人更非常人,不是伟人就是努力做伟人的人。

善士六合

三十而立

并非“立业”、“立家”、“立志”、“立名”,甚至“立言”,

而是确立“人生观、世界观”,面对“人为什么活着”、“世界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

三十岁:“我认为是这样的”.

四十不惑

不惑,并非意味着通晓一切答案,而是能够在作出人生选择时,不被虚幻迷惑,时刻校正自己的人生道路,尤其是发现错误时能及时纠正,而不是不犯错误.

四十岁:“我的底线是.”.

五十知天命

知天命,是了解事物运行的一般规律,洞悉事物的发展趋势.

五十岁:“我知道事情的本质”.

六十耳顺

耳顺,不仅了解事物的规律,还能了解事物的各个方面.在听到不同意见时,也如同是从反面引证自己的观点.

六十岁:“我们观点不同,其实殊途同归”.

tt白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穷其现实之“立”,尽其现实所“立”之“不患”而“不惑”于时,以其当下之时让智慧鲜活地呈现而“知天命”,然后才有“耳顺”的内圣、“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外王。

详解:一句无人不晓的话,却一直无人真的晓得,甚至连并列成分省略的简单语法现象,都没被指出过。“十有五而志于学”后的“立”、“不惑”、“知天命”, m“于”,相当于“被”、“用”;“志”,“志”的古字,标记。“志于X”,用X来标记。这里有两层意思:一、十有五、三十等年岁数字,大致和孔子达到某种相应境界的实际年龄相关,但并不表明这个体经验有着任何绝对的意义,例如,并不是任何人“三十”就一定“立”,“三十”与“立”之间并不必然相关,这些境界也并不一定按年龄机械地被赋予某种必然的次序,只是一种标记;二、所有以往解释都忽视了“志于”的省略,而把后面的境界当成“学”的必然结果,更把每种境界当成一个固定的标准,却不知每种境界是自足而动态的,每种境界都有其“成住坏灭”,之所以是“志于”,只是把每种境界用一个名言标记而已,决不能掩盖其鲜活的当下呈现。

“学”,“闻见学行”“圣人之道”,“闻见”而“学”,“学”而“行”,“学”是贯通“闻见”与“行”的枢纽,“学”,包罗万有,相应境界、所为,以“学”为标记。

“立”,世间一切,皆有所“立”,有所位次,究底穷源,首先就要究其“立”、穷其位次,如此境界、所为,就以“立”为标记。

“不惑”,“立”则有其“患”,“患”则有其“惑”,而“立”皆“不患”而“立”其“患”,不穷其“不患”,则不能“不惑”,这“不患”而“不惑”的境界、所为,就以“不惑”为标记。

“天”,时也;“时”,当下也;“命”,生存、存在;“知“,智慧。“知天命”,当下生存而呈现智慧。所有的智慧,都离不开当下的生存,否则都是虚无幻想,智慧的成就,必须是当下生存的鲜活呈现,这境界、所为就以“知天命”为标记。

“顺”,遵循;“耳顺”,“耳”,“闻”也,“闻”与“见学行”是不可分的,“闻见学行”遵循什么?就是“知天命”。“闻见学行”遵循当下生存鲜活呈现的智慧,这才是真正的“耳顺”,这种境界、所为,以“耳顺”为标记。

“从心所欲不逾矩”,“心”,非指一已之私心,民心也,依从民心期望不越“矩”,何谓“矩”?“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在当下现实中可能实现的位次。依从民心所期望但不超越“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在当下现实中可能实现的位次,这境界、所为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标记。

“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穷其现实之“立”,尽其现实所“立”之“不患”而“不惑”于时,以其当下之时让智慧鲜活地呈现而“知天命”,然后才有“耳顺”的内圣、“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外王。只有这样理解,才算大致明白本章的主旨。

白话直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境界、所为用“从此闻见学行圣人之道”来标记,三十岁的境界、所为用“穷尽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现实可能位次”来标记,四十岁的境界、所为用“透彻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现实可能位次的不患”来标记,五十岁的境界、所为用“闻见学行圣人之道让智慧依当下生存鲜活地呈现”来标记,六十岁的境界、所为用“遵循当下生存鲜活呈现的智慧而闻见学行圣人之道以成就内圣”来标记,七十岁的境界、所为用“依从民心期望但不超越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在当下现实中可能实现位次而成就外王”来标记。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原文

 原文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出自春秋时期孔子所作的《论语为政》,内容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2023-07-11 02:08:501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原文

这句话出自孔子的《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2023-07-11 02:09:112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什么?

五十知天命。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话,大概是叙述自己一生求学历程的关键节点。但是孔子的总结是从十五开始,其实这也说明孔子说的“学”并非是大部分人认为的知识,既然在《为政》篇里,这里应该是指学习为政之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学习怎么做官。又花了十五年时间,“三十而立”。在不断地学习和碰撞中,到了三十岁左右,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和未来想法。注意这个时期形成的想法已经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不再是少年时期的空想。
2023-07-11 02:09:191

我想问一下四十不惑五十什么

1、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九十耄耋、一百岁期颐之年。2、为什么说五十知天命: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叙述方法。“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后,虽然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更多关于四十不惑五十什么,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5919121615229670.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2023-07-11 02:09:521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我15岁时,立志于学习,30岁能自立于世,40岁时遇事就不迷惑,50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60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了70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做什么便做什么,也不会超出规矩.”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宏观视角上孔子思想生成轨迹透析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解读 江苏省仪征中学 姚国平 摘 要:本文以解读"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背景,试图从宏观视角上对孔子一生以及表象层面思想的动态生成轨迹作一简要透析,以使普通读者从一般意义上去了解孔子及其思想. 关键词: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表象 层面思想,动态生成轨迹,宏观透析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这几句古训,早已作为一种文化积淀,深深地渗透到东方儒家文化圈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形成了一种文化遗传基因. 这些古训是孔子晚年总结自己思想历程所说的,即"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这里就孔子一生经历,从宏观视角上对这些古训所折射出的孔子表象层面思想的动态生成轨迹作一简要透析,以飨读者. 孔子父亲叔梁纥是春秋时鲁国的低等贵族,任鄹邑宰(鄹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鲁国地方官),故孔子被人称为"鄹人之子"[2].孔子母亲姓颜,名征在,传说是叔梁纥的第三夫人.据史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3],所谓"野",是指没进行正常的礼聘,"野合"即未经媒聘而自由同居.在礼教未严的古代,不经媒聘而自由同居是可以的,但这种自由结合,也难免带来男女关系的随意性.在妇女地位低下的社会条件下,这种随意性又会给她们造成不幸.颜征在生下孔子不久,便同孔家关系破裂,带着尚在襁褓的孔子离开孔家居娘家曲阜.这样,弃妇,孤儿给孔子的幼年投下了阴影.颜征在曲阜虽然能得到同族亲友的关照,但无高门显贵可附,主要靠自己谋生糊口.因此孔子年少时虽然有机会参加当地在农闲举办的平民学校学习,但多数时间不得不帮母亲种稼,种菜,放牧等.孔子后来回忆自己少年生活时,曾感慨地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4],所谓鄙事,即老百姓从事的各种劳动.生活的担子过早地落在这位贫苦少年身上.更为不幸地是在他十五岁时,颜征在患了重病,两年后便离开了人世.这样,尚未成年的孔子在15岁时便被迫结束了自己的学校学习,并且在没有任何亲人照料的情况下安排自己的生活和自学. 如前所述,孔子青少年时期的学习分两个阶段:15岁以前上平民学校,15岁以后转入自学.对于孔子来说,平民学校的启蒙教育是很重要的,在那里,少儿时期的孔子不仅获得一般文化知识和军事训练知识,而且受到传统礼仪活动的熏陶,为他以后自学打下了基础.随着家境日蹙,在无法继续到学校进行深造的情况下,孔子决心自学.后来他回忆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就是指他从15岁开始进入自觉的自学阶段.其自学的主要内容是《诗》, 《书》,礼,乐等.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自学,孔子学业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在当时学术下移的时代,孔子顺应时代朝流,开始兴办私学,且因其别具一格的办学方针——"有教无类";新颖而生动的教育教学方法——"举一反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悱不发,不愤不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这些使孔子创办的学校远胜于同时期和以往尚处于摸索或试办阶段的一切私家之学,成为春秋开创私人办学新局面的杰出代表.当时孔子才30岁,孔子称自己"三十而立",就是指他在30岁前后 因办私学成功而立足于世. 孔子办私学获得成功以后,便对三代(夏,殷,周)的礼乐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了解,不仅随时问人请教,而且先后到宋国,洛邑,杞国等地,对殷礼,周礼和夏礼作实际考察.其考察和研究所得使他发现两点:一是认为三代礼制表现为一种渐进的历史过程,即"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5]二是感到夏礼和殷礼由于时代久远,文献不足征而不知其详,唯有在夏礼和殷礼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周礼丰富多彩.他以十分惊叹的语气称赞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6].孔子称道的周代"郁郁之文",不仅指周代的礼乐的审美特征,而且包括它崇尚人伦道德的理性精神,以至包括具有内容美和形式美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它们同夏商二代的古典文化相比,属于现代文化;同落后地区相比,则是先进文化.孔子认为这种超越以往时代和其它民族的周文化,应该优先受到尊崇和发扬.所谓"从周",便是他这种愿望的简要表述.在不同民族文化和三代文化并存的春秋时期,确立周文化的主导地位,对于当时正在进行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无疑具有极大意义.孔子37岁自齐返鲁,又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大约在40岁前后,便树立"从周 "之愿而终生不渝.他称自己"四十而不惑",所不惑者,当然包括"从周"的信仰,另外也有掌握了各种知识,任何事情都不致于迷惑的意思. 在孔子以前,人们对天命的认识经历了由天神崇拜转向理性探讨的渐进过程."天命"一语,源于殷人的"帝令","帝令"最早见于殷墟卜辞.帝,以后又作"上帝"," 天帝","天".令即命,古无"命"字,以"令"作"命".在认识自然规律能力低下而致迷信深重的古代,人们相信至上神"天帝"的存在,它是世界的主宰和王权的保护者,天命即其意志的显现,事无巨细都要占卜吉凶,以求天意神示.殷末纣王面临全国众叛亲离的形势,说:"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 "[7],大祸临头还不相信自己受天之命的王权会出现危机. 讲究实际的周人,从殷灭亡的教训中受到启示,提出"天命靡常"[8],"皇天无亲,唯德是辅"[9],认为天的保护作用不是绝对的.这种思想倾向在西周末年的政治动荡中,促使人们对天的信仰发生了动摇,疑天,怨天的情绪普遍增长,所谓"昊天不佣","昊天不惠","昊天不平"[10],"疾威上帝,其命多辟"[11]一类的话,在《诗经》中随处可见. 时至春秋,天命神鬼观念在两个方面受到冲击:一是由于科技的进步,使人们对天象和其它自然现象的观察日益丰富,被神秘化的自然越来越多地被人们认识.二是由于人们在生产领域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使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从而影响了天地神鬼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这两种情况的结合,促进了春秋无神论的滋长,出现很多关于神人关系和吉凶祸福问题的新观点,诸如"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12],"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也.吉凶由人"[13],"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14].所有这些,实际上否认了天作为人格神的地位,也影响了孔子天命观的形成. 孔子倡导仁学,强调人为,通晓天文历法,因而不自觉地形成了带有时代烙印的天命观.如"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15],其大意为"天不发号施令,而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常生长."这同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意思完全一致,天具有自然的属性.出自这种自然之天的"天命",当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天帝意志的显现,而不能不具有自然法规或事物规律性的涵义.故孔子称自己"五十而知天命 ".知天命,即认识自然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他这个时期的重要思想收获. 孔子50岁以后,开始出任鲁国宫廷之职,从中都宰平步青云至司寇行摄相事, 即协助或代理季氏处理国政.由于孔子的政治主张终不能为鲁侯所用,孔子见在鲁国从政无望,便携部分学生出国游历诸侯,但其政治主张仍就不能为中原诸国所用.经过艰难曲折的跋涉,于公元前492年5月,孔子一行抵达陈国.陈国是南方妫姓小国,陈侯对这位中原名人和他的一群高足的到来十分高兴,待以上宾,把最好的馆舍分配给他们住.孔子也因此获得生活上暂时平静和安宁. 这时,孔子已经60岁了.经过长期求索和遭遇坎坷而转入生活平静之后,使孔子有时间对自己的求索和体会进行总结.其心得之一就是对中庸的发现和认识,"中",即矛盾相互联结所表现出来的度,"庸"通"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在孔子看来,把握这种度,以促进事物之间的协调发展,应成为修身治国的基本原则.60岁时,对中庸的发现和认识,以及以后对中庸的理论发挥,正如他后来回忆自己思想历程时所说:"六十而耳顺",即经过几十年的探索,追求,到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辨真假,判明是非了. 60岁以后的孔子,一方面继续传教弟子,整理古代典籍,并对中庸加以理论上的发挥;另一方面继续努力使自己的政治主张能得到应用,以实现济世安民的宏愿.又经过近十年的颠沛流离,最后回到故土鲁国.归鲁后,门弟子增多,私学有进一步发展,除教学外,他把主要精力用于文化典籍的整理上.但事情很不尽如人愿,为社会发展奋斗了一生的孔子,晚年的家庭生活是非常凄苦的.继夫人亓官氏去世之后,他唯一的儿子孔鲤也先他而去,不久,他最亲密的两位学生颜回和子路也不幸亡故.这样,长期的劳累夺去了他的健康,体内的隐疾由于孔鲤,颜回,子路相继离世而急剧恶化. 到公元前479年夏历正月,虽然已进入孟春时节,但外面仍寒意瑟瑟.枯萎的小草带着残冬的梦,蜷缩在路旁.唯有庭前三株桧树,以它素有的苍翠在寒风中挺立.他扶杖望着这几株年轻时亲手栽种而现已硕大成荫的桧树,不禁惋叹已流逝的岁月.他想起前些时候对学生们所说的那席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深知这席话所折射出来的曲折经历和艰辛代价.而经过数十年探索和追求,在七十岁以后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不违反事物发展规律,从而能正确指导行动,避免重大错误.)这不是很宝贵的吗!他似乎此时才体会到七十岁对人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但是,有谁能理解我呢 "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他慨叹着. 就这样,孔子从此便卧床不起,终于在是年夏历2月11日,溘然长逝,享年73岁.
2023-07-11 02:10:123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岁知天命,六十花甲,是什么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岁知天命、六十花甲”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在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自觉的或者是有相对觉解的意识,一种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人的"立"意识是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具有自觉性、独立性、阶段性、过程性、内在和外在统一性等特征。四十不惑的意思并非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就什么也不迷惑了。四十不惑的真正意思应该是: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主要指价值判断即判断是非、善恶、好坏、美丑...)。扩展资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一系列的话,是孔子很自谦地表达自己在学习、理解和运用周礼的过程。十五立志于学习,到七十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是个非常谦虚的人,而他的一生极力推行的,就是周礼。而这段话,就很好地符合了孔子的为人和理想。三十而立,是说在前面阶段的学习和充实自己修养的基础上,确立自己在为人处事,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同样四十不惑,是三十而立的下一个阶段,四十不惑,是说用自己的原则在经历许多的人和事后,对自己的原则不惑,而不是说对什么都不疑惑,如果都不疑惑那就成为神人了。五十知天命,也不是所谓的宿命论,而是明白所谓命运,一切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因此就应不怨天、不尤人。六十而耳顺,是说这个时候,能明白是非,好的坏的自己能辨别。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到了七十岁时的时候,你在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都成熟,做事的时候就基本不会犯错,而不是说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十而立百度百科--四十不惑
2023-07-11 02:10:201

四十不惑50是什么

50称为半百或知天命。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的“立”指的是“立德、立言、立身”。 始龀:按照正常的生理现象,小孩七八岁的时候开始换牙,“始龀”就成了换牙年龄小孩的代称。 豆蔻:特意女子十三四岁,杜牧的诗里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诗句。 弱冠:指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成年,但身子尚较成年人弱,所以称为“弱冠”。 而立:出自论语“三十而立”,意思是男子三十岁独当一面。 不惑:同样出自论语,“四十而不惑”。指男子四十岁就已经见惯各种情况,不会被迷惑了。 花甲/甲子:以天干地支轮回而得,天干十种,地支十二种,一轮回正好是六十年,故代指六十岁。 古稀:出自杜甫的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因此作为七十岁的代指。 耄耋:指八九十岁。语出曹操的《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期颐:指百岁老人。出自《礼记》“百年曰期颐”。意思是说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后世就用“期颐”指代百岁老人。
2023-07-11 02:10:381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什么意思

四十不惑是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五十知天命是指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六十耳顺是指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是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四十不惑是一个汉语词语,出自《论语·为政》,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2023-07-11 02:11:271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

四十不惑:意思并非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就什么也不迷惑了。四十不惑的真正意思应该是: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五十知天命:“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 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六十耳顺: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七十随心所欲:七十顺心而为,自然合法,也就是动念不离乎道。扩展资料:典源:《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为政
2023-07-11 02:11:331

四十不惑50是什么

50称为半百或知天命。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的“立”指的是“立德、立言、立身”。始龀:按照正常的生理现象,小孩七八岁的时候开始换牙,“始龀”就成了换牙年龄小孩的代称。豆蔻:特意女子十三四岁,杜牧的诗里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诗句。弱冠:指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成年,但身子尚较成年人弱,所以称为“弱冠”。而立:出自论语“三十而立”,意思是男子三十岁独当一面。不惑:同样出自论语,“四十而不惑”。指男子四十岁就已经见惯各种情况,不会被迷惑了。花甲/甲子:以天干地支轮回而得,天干十种,地支十二种,一轮回正好是六十年,故代指六十岁。古稀:出自杜甫的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因此作为七十岁的代指。耄耋:指八九十岁。语出曹操的《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期颐:指百岁老人。出自《礼记》“百年曰期颐”。意思是说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后世就用“期颐”指代百岁老人。
2023-07-11 02:11:461

古人讲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是什么意?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意思是说孔子在十五岁那年立志从学,三十而立并非三十岁成家立业,这里的"立"是指学业的根基已经树立,就是个人的价值观已经形成,不会被外力所动摇。四十不惑,确切的说也不是四十岁没有疑惑,“立”与“惑”是一组对立,界定在于是否懂得行权,三十而“立”时通常遇事无权可行,无权则无发言权,对事态度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四十时,已掌握一定权利,此时处事相对通达,对待事情是无可,无不可。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并非常言说的年纪大了,耳朵顺了,听什么都能接受。《说文》中提到:“理也,损百川。”意思是河川流通顺畅了以后,才看得天下美景。正所谓,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
2023-07-11 02:11:542

男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整句是。?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穷其现实之“立”,尽其现实所“立”之“不患”而“不惑”于时,以其当下之时让智慧鲜活地呈现而“知天命”,然后才有“耳顺”的内圣、“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外王。详解:一句无人不晓的话,却一直无人真的晓得,甚至连并列成分省略的简单语法现象,都没被指出过。“十有五而志于学”后的“立”、“不惑”、“知天命”, m“于”,相当于“被”、“用”;“志”,“志”的古字,标记。“志于X”,用X来标记。这里有两层意思:一、十有五、三十等年岁数字,大致和孔子达到某种相应境界的实际年龄相关,但并不表明这个体经验有着任何绝对的意义,例如,并不是任何人“三十”就一定“立”,“三十”与“立”之间并不必然相关,这些境界也并不一定按年龄机械地被赋予某种必然的次序,只是一种标记;二、所有以往解释都忽视了“志于”的省略,而把后面的境界当成“学”的必然结果,更把每种境界当成一个固定的标准,却不知每种境界是自足而动态的,每种境界都有其“成住坏灭”,之所以是“志于”,只是把每种境界用一个名言标记而已,决不能掩盖其鲜活的当下呈现。“学”,“闻见学行”“圣人之道”,“闻见”而“学”,“学”而“行”,“学”是贯通“闻见”与“行”的枢纽,“学”,包罗万有,相应境界、所为,以“学”为标记。“立”,世间一切,皆有所“立”,有所位次,究底穷源,首先就要究其“立”、穷其位次,如此境界、所为,就以“立”为标记。“不惑”,“立”则有其“患”,“患”则有其“惑”,而“立”皆“不患”而“立”其“患”,不穷其“不患”,则不能“不惑”,这“不患”而“不惑”的境界、所为,就以“不惑”为标记。“天”,时也;“时”,当下也;“命”,生存、存在;“知“,智慧。“知天命”,当下生存而呈现智慧。所有的智慧,都离不开当下的生存,否则都是虚无幻想,智慧的成就,必须是当下生存的鲜活呈现,这境界、所为就以“知天命”为标记。“顺”,遵循;“耳顺”,“耳”,“闻”也,“闻”与“见学行”是不可分的,“闻见学行”遵循什么?就是“知天命”。“闻见学行”遵循当下生存鲜活呈现的智慧,这才是真正的“耳顺”,这种境界、所为,以“耳顺”为标记。“从心所欲不逾矩”,“心”,非指一已之私心,民心也,依从民心期望不越“矩”,何谓“矩”?“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在当下现实中可能实现的位次。依从民心所期望但不超越“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在当下现实中可能实现的位次,这境界、所为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标记。“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穷其现实之“立”,尽其现实所“立”之“不患”而“不惑”于时,以其当下之时让智慧鲜活地呈现而“知天命”,然后才有“耳顺”的内圣、“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外王。只有这样理解,才算大致明白本章的主旨。白话直译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的境界、所为用“从此闻见学行圣人之道”来标记,三十岁的境界、所为用“穷尽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现实可能位次”来标记,四十岁的境界、所为用“透彻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现实可能位次的不患”来标记,五十岁的境界、所为用“闻见学行圣人之道让智慧依当下生存鲜活地呈现”来标记,六十岁的境界、所为用“遵循当下生存鲜活呈现的智慧而闻见学行圣人之道以成就内圣”来标记,七十岁的境界、所为用“依从民心期望但不超越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在当下现实中可能实现位次而成就外王”来标记。
2023-07-11 02:12:036

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出自什么?

出自:《礼记·曲礼》。《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意思是:十岁的时候不发愁,二十岁的时候不后悔,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八十皮肤变黑色如铁。原文: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释义:男子长到十岁叫做幼,这时候该出外上学了;二十岁叫做弱,这时候就该加冠了;三十岁叫做壮,这时候就该娶妻了;四十岁叫做强,这时候就该做官了;五十岁叫做艾,这时候就该参与国家的政事了;六十岁叫做耆 ,这时候就该役使他人了。七十岁叫做老,这时候就该把家事交给儿孙掌管了;八九十岁的人叫做耄 ;七岁的孩子叫做悼。被称为耄与悼的老人和幼儿,即令有罪,也不对他们判刑。百岁老人叫做期,儿孙要尽心加以供养。扩展资料:《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023-07-11 02:12:241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

而立:30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不惑:40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弱冠:男子20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龄。古稀:70岁。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2023-07-11 02:12:501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甲子,七十耳顺是什么意思?

到了六十岁,也能辩明其事非曲直,但是还没有达到从心而欲,自十五岁开始做人处世。然而从心而欲,从心而欲嘛,人变得“中庸”了,也就是碰到事情都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不再会有犹豫不定了,有摇摆的现象:再过十年,确定了,从此而“立”,做人处世的道理不变,并不是可以随便乱来,便可以分辨真假是非了,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有些再怎么努力也不成。“七十而从心而欲,有些不可为之。“四十而不惑”,自己都听的进去而毫不动心。这段是孔子报告自己一生经历的话,没有摇摆的现象了,五十而知天命,经历许多磨难:又过了十年。这段话我超喜欢,即不违反事物发展规律,这还只是对形而下的人生学问而言,七十而从心所欲,然而,方才可以到达从心而欲:再过了十年,方知是命中注定要这样了,不逾矩:经过十五年,安身立命的行为准则。“立”的意思就是不动,到了三十岁,后面这句话很重要。但是,做人处世的道理,我也听的进去。而不是说开创了事业。这个心里平静不是心如止水,波澜不惊。也就是说,“不逾矩”,此时经过了人生的磨练,有些可为,可以举重若轻了,不逾矩”,甚为简洁,六十而耳顺,虽然这个时候“立”了。至此终于可以挥洒自如:吾十有五志于学,这十五年都在学习,从而能正确指导行动,看到人家东西好就去拿,当是镇定自如。“三十而立”,不生气,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和处世原理,心里平静,到此终于开始确定了自己的人生观点,还是会有怀疑。耳顺”的道理是说。“六十而耳顺”,你骂我。也就是开始有自己的人生哲学和大局观,死气沉沉,三十而立?不是这样的,听别人言语,这完全是两回事情,有些可成,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又过了十年,什么话都能听得下去,四十而不惑,学问修养。到这个境界,而是很活泼。“吾十有五志于学”。“五十而知天命”:十五岁时立志做学问子曰
2023-07-11 02:12:582

① 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出自?

这句话出自《礼记·曲礼》。《礼记·曲礼》是著名儒家巨作《礼记》中的一篇文章。《礼记》是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的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有多人不是一人编写,而是多人合作完成的。据说,其中多篇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另外里面也兼收了先秦的其它典籍。扩展资料:原文相关段落: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自称曰老夫,于其国则称名,越国而问焉,必告之以其制。白话译文:男子长到十岁叫做幼,这时候该出外上学了;二十岁叫做弱,这时候就该加冠了;三十岁叫做壮,这时候就该娶妻了;四十岁叫做强,这时候就该做官了;五十岁叫做艾,这时候就该参与国家的政事了;六十岁叫做耆 ,这时候就该役使他人了。七十岁叫做老,这时候就该把家事交给儿孙掌管了;八九十岁的人叫做耄 ;七岁的孩子叫做悼。被称为耄与悼的老人和幼儿,即令有罪,也不对他们判刑。百岁老人叫做期,儿孙要尽心加以供养。大夫级别的官员,到了七十岁就可以把所掌管的事情交还君主而告老。如果告老未得允许,那么君主一定要赐给大夫几和杖,在本国因公外出,可以有妇人陪从。若出使异国,可以乘坐安车。在上述场合与人讲话,可以自称“老夫”,但在朝廷上与自己的国君讲话则要自称己名。邻国来问,国君必问于老者以答之。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礼记·曲礼
2023-07-11 02:13:07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

孔子说:“我15岁就立志于学习,30岁可以独立做事情,40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50岁得知天命,60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了70岁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这句话出自孔子的《论语》。原文如下: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专耳顺,七十而从心所属欲,不逾矩。《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扩展资料《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原则。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2023-07-11 02:14:233

40知天命50是什么?

是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出自《论语·为政》,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知天命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叙述方法。“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后,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评析: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2023-07-11 02:14:561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 是什么意思呀

2023-07-11 02:15:247

常常听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些词是专指男性吗?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穷其现实之“立”,尽其现实所“立”之“不患”而“不惑”于时,以其当下之时让智慧鲜活地呈现而“知天命”,然后才有“耳顺”的内圣、“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外王。详解:一句无人不晓的话,却一直无人真的晓得,甚至连并列成分省略的简单语法现象,都没被指出过。“十有五而志于学”后的“立”、“不惑”、“知天命”, m“于”,相当于“被”、“用”;“志”,“志”的古字,标记。“志于X”,用X来标记。这里有两层意思:一、十有五、三十等年岁数字,大致和孔子达到某种相应境界的实际年龄相关,但并不表明这个体经验有着任何绝对的意义,例如,并不是任何人“三十”就一定“立”,“三十”与“立”之间并不必然相关,这些境界也并不一定按年龄机械地被赋予某种必然的次序,只是一种标记;二、所有以往解释都忽视了“志于”的省略,而把后面的境界当成“学”的必然结果,更把每种境界当成一个固定的标准,却不知每种境界是自足而动态的,每种境界都有其“成住坏灭”,之所以是“志于”,只是把每种境界用一个名言标记而已,决不能掩盖其鲜活的当下呈现。“学”,“闻见学行”“圣人之道”,“闻见”而“学”,“学”而“行”,“学”是贯通“闻见”与“行”的枢纽,“学”,包罗万有,相应境界、所为,以“学”为标记。“立”,世间一切,皆有所“立”,有所位次,究底穷源,首先就要究其“立”、穷其位次,如此境界、所为,就以“立”为标记。“不惑”,“立”则有其“患”,“患”则有其“惑”,而“立”皆“不患”而“立”其“患”,不穷其“不患”,则不能“不惑”,这“不患”而“不惑”的境界、所为,就以“不惑”为标记。“天”,时也;“时”,当下也;“命”,生存、存在;“知“,智慧。“知天命”,当下生存而呈现智慧。所有的智慧,都离不开当下的生存,否则都是虚无幻想,智慧的成就,必须是当下生存的鲜活呈现,这境界、所为就以“知天命”为标记。“顺”,遵循;“耳顺”,“耳”,“闻”也,“闻”与“见学行”是不可分的,“闻见学行”遵循什么?就是“知天命”。“闻见学行”遵循当下生存鲜活呈现的智慧,这才是真正的“耳顺”,这种境界、所为,以“耳顺”为标记。“从心所欲不逾矩”,“心”,非指一已之私心,民心也,依从民心期望不越“矩”,何谓“矩”?“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在当下现实中可能实现的位次。依从民心所期望但不超越“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在当下现实中可能实现的位次,这境界、所为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标记。“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穷其现实之“立”,尽其现实所“立”之“不患”而“不惑”于时,以其当下之时让智慧鲜活地呈现而“知天命”,然后才有“耳顺”的内圣、“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外王。只有这样理解,才算大致明白本章的主旨。白话直译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的境界、所为用“从此闻见学行圣人之道”来标记,三十岁的境界、所为用“穷尽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现实可能位次”来标记,四十岁的境界、所为用“透彻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现实可能位次的不患”来标记,五十岁的境界、所为用“闻见学行圣人之道让智慧依当下生存鲜活地呈现”来标记,六十岁的境界、所为用“遵循当下生存鲜活呈现的智慧而闻见学行圣人之道以成就内圣”来标记,七十岁的境界、所为用“依从民心期望但不超越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在当下现实中可能实现位次而成就外王”来标记。
2023-07-11 02:16:064

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70、80、90、100怎么说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0-顺耳(花甲) 70-古稀 80、90-耄耋 100-期颐
2023-07-11 02:16:163

孔子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和七十是什么?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
2023-07-11 02:16:403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对于年龄还有许多说法,

古代年龄称谓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2023-07-11 02:16:471

"四十不惑"是什么意思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应该业有所成,不会因为无业尔所困惑,并对人生或者事业有一定的把握和理解。【拼音】sì shí bú huò【出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造句】四十不惑,不惑什么,如何不惑?常言道: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古人云: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古训说得好,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2023-07-11 02:16:562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总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像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天命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致改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耄耋(音maodie) 90岁-背之年 100岁-期颐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皇邢二《疏》皆说,此章是孔子隐圣同凡,劝人勤学。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字,音义皆同「又」字。古文句法,十有五,就是十又五,语体就是十五。孔子说:「我十五岁即志于学。」《毛诗传》说:「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依此解释,「志」就是心之所之,也就是一心趣向之意。「志于学」,就是专心求学。《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在童年,即知求学。此处孔子自述十五岁志于学,皇邢二《疏》皆据《白虎通辟雍篇》解释,十五是成童之岁,心志坚明,故自十五始志于学。刘氏《正义》据《白虎通》说,十五岁是入大学之年,所学的是经术。刘氏又据《礼记大学篇》所说,始于致知格物,终于治国平天下,皆是大学所学的经术。 「三十而立。」皇《疏》:「立,谓所学经业成立也。」刘氏《正义》:「立,谓学立。」自十五岁,志于学,至三十岁,所学已成立。也就是学有根柢,有力,非外力所能摇动。 「四十而不惑。」孔安国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论语后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立,守经也。不惑,达权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权,无可,无不可。「立」,则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权变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刘氏《正义》引《汉书董仲舒传对策》曰:「天令之谓命。」刘氏《正义》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则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孔子学《易》,乃知天命。吾人虽闻天命,未必能知,须先信赖圣言,以求知之。 「六十而耳顺。」郑康成注:「耳顺,闻其言,而知微旨也。」皇《疏》:「但闻其言,即解微旨,是所闻不逆于耳,故曰耳顺也。」皇《疏》又引李充说:「心与耳相从,故曰耳顺也。」顺字,《说文》:「理也,损页川。」段注以为,自人之头顶至脚踵,如河川流通,至为通顺。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由此可知,「耳顺」就是耳的功能已经通顺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闻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闻无碍之境。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的从字,作顺从讲。「矩」是端正方形的工具,《说文》作巨,引申为法度之义。孔子至七十岁时,顺从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顺心而为,自然合法,也就是动念不离乎道。 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明儒顾宪成《讲义》说:「这章书,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古作圣妙诀。」顾氏以为,孔子自十五志于学,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顺,至七十从心,是证境。顾氏此说,大有道理。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他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不动,作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非走这个路子不可。 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十而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 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 到了“六十而耳顺”,这里问题又来了,孔子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么问题不顺,耳腔发炎吗?这句很难解释,可能在当时漏刻了文字。可能是“六十而”下面有一个句读。如果照旧,“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注意!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难的。 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矩”。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从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另外,80~90岁叫耄耋之年;100岁叫期颐,《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20岁的别称好像很少见,而且在它“附近”的年龄的别称也有很多哦,比如,女孩十二岁。称作金钗之年;女子十三岁称作豆蔻年华;女子十五岁称作及笄(《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女子十六岁称作碧玉年华、破瓜之年(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男子二十岁叫“弱冠”(《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2023-07-11 02:17:331

30而立 40不惑 其余10 20 50 60 70 80 90 100分别叫什么?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为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当而立感叹弱冠,当不惑感叹而立...”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1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
2023-07-11 02:17:401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三十岁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岁能成为知者,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出处:孔子《论语·第二章·为政篇》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释义: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拓展资料: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页链接
2023-07-11 02:18:004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怎么理解?

不知
2023-07-11 02:19:0810

四十不惑五十什么?

1、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九十耄耋、一百岁期颐之年。 2、为什么说五十知天命: 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叙述方法。“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后,虽然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 更多关于四十不惑五十什么,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5919121615229670.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2023-07-11 02:19:371

四十不惑五十什么

  1、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九十耄耋、一百岁期颐之年。   2、为什么说五十知天命:   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叙述方法。“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后,虽然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
2023-07-11 02:19:441

什么叫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四十不惑:意思并非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就什么也不迷惑了。四十不惑的真正意思应该是: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五十知天命:“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 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六十耳顺: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七十随心所欲:七十顺心而为,自然合法,也就是动念不离乎道。扩展资料:典源:《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为政
2023-07-11 02:19:501

四十不惑五十什么

1、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九十耄耋、一百岁期颐之年。2、为什么说五十知天命: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叙述方法。“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后,虽然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更多关于四十不惑五十什么,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5919121615229670.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2023-07-11 02:20:041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是什么呢

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
2023-07-11 02:20:1412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什么意思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意思是: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2023-07-11 02:21:111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这是出自《论语》中的一句话,原文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在不同的年龄段会经历不同的成长阶段。三十岁应该确立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四十岁应该能够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轻易动摇;五十岁应该能够认识到自己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六十岁应该能够包容和理解各种不同的声音和观点;七十岁应该能够随心所欲地行事,但又不超越道德准则。这句话传达了一种人生哲学的思想,即人在不同阶段应该有所领悟和成长,不断探索自我和世界,以达到更高的境界和更高的生活质量。
2023-07-11 02:21:302

为什么人们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顺,七十随心所欲。

为什么人们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顺,七十随心所欲,这是古人对年龄段的花分以及人的一些认知的感悟。一,这句话的意思: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u200b二,出处,注释选自《论语·为政》第四章。立:自立。指确立人生目标。不惑:没有疑惑,指已经掌握了知识。天命: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耳顺:指从别人的话中能分辨出好坏、是非、真假。郑玄释为:“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一说对任何话都不介意。从心所欲:随心所欲。从,同随。不逾矩:不超过规矩、法度。逾,越。矩,规矩、法度。三,自己对这句话的看法:1,四十不惑对外,明白了社会。明白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明白了,自己只是微不足道的,左右不了什么,对内,明白了。有理想而不是妄想,有愿望而不是奢望,有作为而不是妄为,人到中年之后,机会机遇都会变少。不应该犯错而重新来过。因为自己已经有了责任,上有老下有小。2,五十知天命知道了自己的命运轨迹,不再去怨天尤人。50岁已经走过了人生的大半,这是处于人生最清醒的阶段,能够接受现实,平静的生活工作。3,六十耳顺这个年龄已经看透了人生,已经开始享受人生,享受天伦之乐。已经看透了名利,那些都是虚无的。4,七十随心所欲这个年纪已经顺其自然,已经不再计较物质的多少。对生活没有过高的需求,对别人的看法评价已经不再那么的顾及,能够保持从容淡定。
2023-07-11 02:21:361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是谁说的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岁知天命、六十花甲”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在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自觉的或者是有相对觉解的意识,一种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人的"立"意识是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具有自觉性、独立性、阶段性、过程性、内在和外在统一性等特征。四十不惑的意思并非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就什么也不迷惑了。四十不惑的真正意思应该是: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主要指价值判断即判断是非、善恶、好坏、美丑...)。扩展资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一系列的话,是孔子很自谦地表达自己在学习、理解和运用周礼的过程。十五立志于学习,到七十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是个非常谦虚的人,而他的一生极力推行的,就是周礼。而这段话,就很好地符合了孔子的为人和理想。三十而立,是说在前面阶段的学习和充实自己修养的基础上,确立自己在为人处事,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同样四十不惑,是三十而立的下一个阶段,四十不惑,是说用自己的原则在经历许多的人和事后,对自己的原则不惑,而不是说对什么都不疑惑,如果都不疑惑那就成为神人了。五十知天命,也不是所谓的宿命论,而是明白所谓命运,一切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因此就应不怨天、不尤人。六十而耳顺,是说这个时候,能明白是非,好的坏的自己能辨别。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到了七十岁时的时候,你在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都成熟,做事的时候就基本不会犯错,而不是说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十而立百度百科--四十不惑
2023-07-11 02:22:411

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什么来着,后面还有那些?

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
2023-07-11 02:22:504

古时说男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是什么,六十又是什么啊?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出处:《论语·为政》——春秋·孔子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扩展资料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在古代,八岁上小学,十五岁入大学,它没有中学,只有小学和大学。小学以学进退应对、礼仪规范,学规矩为主。大学就要穷理,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十五岁就是要入大学的阶段。十五岁孔子有志于学,这个志叫心之所之,所之就是趣向。这是讲的志,志向。心趣向圣贤之道,这就是志于学,这个学就是《大学》的学,是大学之道。在《大学》里面讲到的,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讲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大学之道。孔子十五岁就有这样的志向,希望明明德于天下,也就是真正成为圣人,帮助社会,帮助大众一同明明德,止至善,使天下大同,世界和谐。既然发了这样的志向,念念都在此,绝没有退心,绝没有厌足,这个不厌就是不满足。2、三十而立:孔子在《论语·泰伯》中说:“立于礼”,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因而可推知孔子的愿意是,在三十岁时,他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了。用时下的话说,这个“立”指的是人心智的成熟程度,而不是形式上的成功程度。后人多从字面上片面地理解了孔子的意思,就是丈夫有栖身之所,并在事业上初步有所建树。3、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应该业有所成,不会因为人生际遇遭受挫折或其它一些问题而有所困惑,对人生或者事业有一定的把握和理解。4、五十知天命:孔子认为,人到了五十,人生之中的机运已经了解清楚,知道了生命的真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为政
2023-07-11 02:23:2110

为什么人们常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呢?这些是什么意思?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穷其现实之“立”,尽其现实所“立”之“不患”而“不惑”于时,以其当下之时让智慧鲜活地呈现而“知天命”,然后才有“耳顺”的内圣、“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外王。详解:一句无人不晓的话,却一直无人真的晓得,甚至连并列成分省略的简单语法现象,都没被指出过。“十有五而志于学”后的“立”、“不惑”、“知天命”, m“于”,相当于“被”、“用”;“志”,“志”的古字,标记。“志于X”,用X来标记。这里有两层意思:一、十有五、三十等年岁数字,大致和孔子达到某种相应境界的实际年龄相关,但并不表明这个体经验有着任何绝对的意义,例如,并不是任何人“三十”就一定“立”,“三十”与“立”之间并不必然相关,这些境界也并不一定按年龄机械地被赋予某种必然的次序,只是一种标记;二、所有以往解释都忽视了“志于”的省略,而把后面的境界当成“学”的必然结果,更把每种境界当成一个固定的标准,却不知每种境界是自足而动态的,每种境界都有其“成住坏灭”,之所以是“志于”,只是把每种境界用一个名言标记而已,决不能掩盖其鲜活的当下呈现。“学”,“闻见学行”“圣人之道”,“闻见”而“学”,“学”而“行”,“学”是贯通“闻见”与“行”的枢纽,“学”,包罗万有,相应境界、所为,以“学”为标记。“立”,世间一切,皆有所“立”,有所位次,究底穷源,首先就要究其“立”、穷其位次,如此境界、所为,就以“立”为标记。“不惑”,“立”则有其“患”,“患”则有其“惑”,而“立”皆“不患”而“立”其“患”,不穷其“不患”,则不能“不惑”,这“不患”而“不惑”的境界、所为,就以“不惑”为标记。“天”,时也;“时”,当下也;“命”,生存、存在;“知“,智慧。“知天命”,当下生存而呈现智慧。所有的智慧,都离不开当下的生存,否则都是虚无幻想,智慧的成就,必须是当下生存的鲜活呈现,这境界、所为就以“知天命”为标记。“顺”,遵循;“耳顺”,“耳”,“闻”也,“闻”与“见学行”是不可分的,“闻见学行”遵循什么?就是“知天命”。“闻见学行”遵循当下生存鲜活呈现的智慧,这才是真正的“耳顺”,这种境界、所为,以“耳顺”为标记。“从心所欲不逾矩”,“心”,非指一已之私心,民心也,依从民心期望不越“矩”,何谓“矩”?“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在当下现实中可能实现的位次。依从民心所期望但不超越“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在当下现实中可能实现的位次,这境界、所为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标记。“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穷其现实之“立”,尽其现实所“立”之“不患”而“不惑”于时,以其当下之时让智慧鲜活地呈现而“知天命”,然后才有“耳顺”的内圣、“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外王。只有这样理解,才算大致明白本章的主旨。白话直译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的境界、所为用“从此闻见学行圣人之道”来标记,三十岁的境界、所为用“穷尽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现实可能位次”来标记,四十岁的境界、所为用“透彻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现实可能位次的不患”来标记,五十岁的境界、所为用“闻见学行圣人之道让智慧依当下生存鲜活地呈现”来标记,六十岁的境界、所为用“遵循当下生存鲜活呈现的智慧而闻见学行圣人之道以成就内圣”来标记,七十岁的境界、所为用“依从民心期望但不超越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在当下现实中可能实现位次而成就外王”来标记。
2023-07-11 02:24:087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意思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九十白发苍苍;一百长命百岁。1、出处来源于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论语·为政》。2、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3、释义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问,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到四十岁,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到五十岁,懂得世事发展的自然规律,到六十岁,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听到的一切,到七十岁,可以从心到身自由运作,而又不越出应有的规矩。扩展资料:1、创作背景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2、赏析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3、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即农历八月廿七~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2023-07-11 02:25:321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九十、是什么、耄耋指多少?

耄耋就是指的八九十岁,这个比较宽泛,不是10年这么来的
2023-07-11 02:25:402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是何意思?

意思是说孔子在十五岁那年立志从学, 三十而立并非三十岁成家立业, 这里的"立"是指学业的根基已经树立, 就是个人的价值观已经形成,不会被外力所动摇。四十不惑,确切的说也不是四十岁没有疑惑, “立”与“惑”是一组对立,界定在于是否懂得行权, 三十而“立”时通常遇事无权可行,无权则无发言权,对事态度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 四十时,已掌握一定权利,此时处事相对通达,对待事情是无可,无不可。这里想象成一群四十来岁官运亨通的小老爷们,整天若无其事接待着一个个来自弱势群体的求助,表面心不在焉,内心精明了得,游戏规则是如何予其有利,如何制定。 呵呵,这个比喻来的有点噱头,但好理解“行权”重要性,行权者不惑也。现在该知道当官的多在哪个年龄段了吧.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上天的命令吗?这么说不是很唯心? 其实这里有一段典故,周文王在五十岁坐牢时想不通自己为什么这么衰, 皇帝做了半辈子,如今还要坐牢,不甘心啊,于是潜心研究, 终于悟透一个道理——万物在周而复始的规律性变化,这就是《周易》的本质。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海有潮起潮落,花有花开花落, 天有白天黑夜,人有清醒睡眠 年有春夏秋冬,衣有四季之分, 股票有涨有跌,心情就有好有坏 业绩有高有低,待遇就有好有差 秒针滴答滴答,时间一圈圈跑远, 皇朝在循环交替,领导在不断更换, 流行在循环交替,明星在不断更换, 芯片在循环交替,手机在不断更换, 到最后我们的生死也是循环交替的.... 是的,一切都是周而复始的规律性变化, 站在这个层面照理没什么会想不通了, 可有人会说:“道理都懂,可做起来难。” 所以还不是真懂,那什么是真懂? 呵呵,没有五十年的造化,换不来啊! 不然怎么叫“五十知天命”呢 想来后世成为阶下囚的拿破轮,米络舍维其,乃至今天的撒达姆在悟性上若有周文王的半点功力, 也该落得安心了吧。 说完五十,再说六十 六十而耳顺,并非常言说的年纪大了,耳朵顺了,听什么都能接受。 《说文》中提到:“理也,损百川。”意思是河川流通顺畅了以后,才看得天下美景。 正所谓,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 诗画中的美景是用眼睛看的, 而人心亦是一幅美景,却不能眼观, 于是要用耳朵来倾听,所谓弦外之音, 说的正是用耳朵听出潜藏的声音, 即是所言之人的真实所想 简单讲就是把察言观色的工夫发挥到家了。 朋友之间常说:“你只要说一句话,我就知道你下半句讲什么。” 要知道说这话的人完全出自对朋友的了解与性格的掌握。 而面对一个陌生人,很少有人敢这么说, 如果今天有个人站在你面前,对你说:“你要升官了” 那这个人不是算命的,就是耳顺的, 你若问他贵庚,兴许人家会告诉你:“老朽六十有三。”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欲就是想怎么着就怎么着.自古只有皇帝敢这么说,难道人到七荀就敢自命为皇? 当然不是,下文的”不逾矩”便是这么做的前提. 这里的“矩”即法规,伦理。 整句说的是七十岁做事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则, 这一条放在最后,足见境界之高了。
2023-07-11 02:25:471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是什么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是啥

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4、出处:出自于《论语·为政》。
2023-07-11 02:26:171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出自哪?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的原文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该句出自《论语·为政》,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zhuàn),曾(céng)是以为孝乎?”   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   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2、子曰:“君子不器。”   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dài)。”   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17、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xìng)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9、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0、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21、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22、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23、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chǎn)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2023-07-11 02:26:301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是什么意思

这个是出自论语 讲的是人生各年龄应有的状态
2023-07-11 02:26:394

三十不惑四十而立五十六十七十八十是什么?

全句: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摘自:先秦·孔子《论语·为政篇》解释: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扩展资料其他的年龄称谓:1、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2、初度:周岁。后称生日为初度。3、生小:幼年。4、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5、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6、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7、教数:9岁。8、外傅:10岁,出外就学。9、束发: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10、舞勺:13岁。11、及笄:指女子15岁。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12、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13、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14、鲐背:指长寿老人。
2023-07-11 02:26:521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其它二十、五十、六十等,分别是什么?在《论语》了里吗?哪一篇呀?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二十是弱冠。
2023-07-11 02:27:065

男人三十四十五十比喻是什么?

十六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男孩长到二十岁,女孩长到十五岁,就要举行“冠礼”和“笄礼”。冠笄之前,要先用“筮法”来决定日期和加冠加笄的来宾,叫“筮日”和“筮宾”。届时,来宾就在一定的礼仪程序中把规定的服饰授予该青年,并为他们取一个“字”。男子以二十举行“冠礼”,即加冠,可从业、从事、为官等矣。三十岁前后建立自己人生稳定的价值观,做事做人的原则,如孔子三十立于礼。四十不惑的意思并非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就什么也不迷惑了。四十不惑的真正意思应该是: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不被表象所迷惑,能够明白事物的本质与道理,能够了解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主要指价值判断即判断是非、善恶、好坏、美丑...)。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后,虽然仍是“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但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六十岁之后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是听得进逆耳之言,詈骂之声也无所谓,无所违碍于心。三十岁的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起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简单说,三十岁的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了。它可以用立身、立业、立家三个方面概括。立身,立身就是确立自己的品格和修养。我认为它应包括:思想的修养,道德的涵养,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自强是立身之本,别把自己的需求寄托在父母的资助上,寄托在别人的帮助上,那都是软弱的表现。立身是对每个人立足于社会最起码的要求。立业,立业就是确立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三十的人应该有比较固定的职业了。从事每项事业都要有本领,按现代话讲就是有一技之长。这是为生的必备,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每个人的各方面要求都会越来越高。立业不但是求生的手段,也是尽到社会责任所必备的。立家,立家就是应该有了自己的家庭。当今社会激烈竞争,推迟了年轻人组建家庭的时间,但我还认为三十岁立家已经不早了。至于是先立业后立家,还是先立家后立业,每个人情况不同,也不必要分哪个为先哪个在后。年轻人必须负起社会和家庭的责任。
2023-07-11 02:27:211

大家理解,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什么意思?

三十而立,要有事业,有家庭成功人士。确实不错,不是就知道甜蜜
2023-07-11 02:27: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