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kbok
-
1、《出塞二首·其一》
唐代: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2、《从军行·其二》
唐代: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译文:
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
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
3、《从军行七首》唐代: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译文
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秋月高高悬挂。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派使者星夜传诏将军,并赐予尚方宝剑令其即刻领兵奔赴前线杀敌;将军拜诏辞京,奔赴战场,将士用命,一鼓作气,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老巢。
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了。
4、《出塞》
唐代: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自
译文: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5、《古意》
宋代:陆游
千金募战士,万里筑长城。
何时青冢月,却照汉家营?
译文:
重金招募战士征讨敌人,修万里长城抵御外敌。
曾经照着昭君墓地的月光,现在正照着汉军的军营。
6、《至广州第七十七》
宋代:文天祥
长城扫遗堞,泪落强徘徊。
译文:
在长城清扫剩余的城垛,来回走动不禁落下眼泪。
7、《统汉烽下》
唐代:李益
统汉烽西降户营,
黄沙白骨拥长城。
译文:
在统汉峰西的降户营一带,是黄沙白骨堆起来的长城。
肖振
-
01.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唐·王昌龄) 02. 清晨控龙马,弄影出花林。躞蹀依春涧,联翩度碧浔。 苔流染丝络,水洁写雕簪。一御瑶池驾,讵忆长城阴。 【咏饮马应诏】(唐·杨师道) 03. 骝马照金鞍,转战入皋兰。塞门风稍急,长城水正寒。 雪暗鸣珂重,山长喷玉难。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干。 【紫骝马】(唐·卢照邻) 04. 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 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雨雪曲】(唐·卢照邻) 05.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 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 【送人之军】(唐·贺知章) 06.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塞下曲】(唐·王昌龄) 07.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唐·王昌龄) 08. 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望龙堆。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 【塞下曲】(唐·常建) 09.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朝驱东道尘恒灭, 暮到河源日未阑。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为报天山行路难。 【骢马】(唐·万楚) 10. 送君卮酒不成欢,幼女辞家事伯鸾。桃叶宜人诚可咏, 柳花如雪若为看。心怜稚齿鸣环去,身愧衰颜对玉难。 惆怅暮帆何处落,青山无限水漫漫。 【送子婿崔真父归长城】(唐·刘长卿) 11. 玉塞抵长城,金徽映高阙。遥心万馀里,直望三边月。 霜静影逾悬,露晞光渐没。思君不可见,空叹将焉歇。 【关山月】(唐·徐九皋) 12. 天下今无事,云中独未宁。忝驱更戍卒,方远送边庭。 马饮长城水,军占太白星。国恩行可报,何必守经营。 【送部四镇人往单于别知故】(唐·徐九皋) 13. 一门同秘省,万里作长城。问绢莲花府,扬旗细柳营。 词锋偏却敌,草奏直论兵。何幸新诗赠,真输小谢名。 【奉酬路五郎中院长新除工部员外见简】(唐·李嘉佑) 14.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蓟门行】(唐·高适) 15. 新岁芳梅树,繁花四面同。春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 少妇今如此,长城恨不穷。莫将辽海雪,来比后庭中。 【梅花落】(唐·刘方平) 16. 衔杯吹急管,满眼起风砂。大漠山沈雪,长城草发花。 策行须耻战,虏在莫言家。余亦祈勋者,如何别左车。 【送刘判官赴丰州】(唐·卢纶) 17. 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 当今圣天子,不战四夷平。 【登长城】(唐·李益) 18. 秦筑长城城已摧,汉武北上单于台。古来征战虏不尽,今日还复天兵来。 【塞下曲】(唐·李益) 19. 统汉峰西降户营,黄河战骨拥长城。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月明。 【统汉峰下】(唐·李益) 20. 雁塞日初晴,狐关雪复平。危楼缘广漠,古窦傍长城。 拂剑金星出,弯弧玉羽鸣。谁知系虏者,贾谊是书生。 【度关山】(唐·李端) 21. 南依刘表北刘琨,征战年年箫鼓喧。云雨一乖千万里,长城秋月洞庭猿。 【塞外月夜寄荆南熊侍御】(唐·武元衡) 22. 孤城笛满林,断续共霜砧。夜月降羌泪,秋风老将心。 静过寒垒遍,暗入故关深。惆怅梅花落,山川不可寻。 【长城闻笛】(唐·杨巨源) 23. 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 【经檀道济故垒】(唐·刘禹锡) 24. 独向长城北,黄云暗塞天。流名属边将,旧业作公田。 拥雪添军垒,收冰当井泉。知君住应老,须记别乡年。 【送流人】(唐·张籍) 25. 将家难立是威声,不见多传卫霍名。一自元和平蜀后,马头行处即长城。 【邠州词献高尚书三首】(唐·李涉) 26. 临坛付法十三春,家本长城若下人。芸阁少年应不识,南山钞主是前身。 【题悟公禅堂】(唐·陆畅) 27. 上将得良策,恩威作长城。如今并州北,不见有胡兵。 晋野雨初足,汾河波亦清。所从古无比,意气送君行。 【送邢郎中赴太原】(唐·姚合) 28. 日日风吹虏骑尘,年年饮马汉营人。千堆战骨那知主, 万里枯沙不辨春。浴谷气寒愁坠指,断崖冰滑恐伤神。 金鞍玉勒无颜色,泪满征衣怨暴秦。 【饮马长城窟】(唐·陈标) 29. 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 【听筝】(唐·张祜) 30. 秦帝防胡虏,关心倍可嗟。一人如有德,四海尽为家。 往事乾坤在,荒基草木遮。至今徒者骨,犹自哭风沙。 【长城】(唐·朱庆馀) 31. 秦皇无策建长城,刘氏仍穷北路兵。若遇单于旧牙帐,却应伤叹汉公卿。 【送从翁中丞奉使黠戛斯】(唐·赵嘏) 32. 秦兴版筑时,翦伐不知谁。异代馀根在,幽人得手持。 细看生古意,闲倚动边思。莫作鸠形并,空将鹤发期。 【赋得长城斑竹杖】(唐·李频) 33. 远水犹归壑,征人合忆乡。泣多盈袖血,吟苦满头霜。 楚国连天浪,衡门到海荒。何当生燕羽,时得近雕梁。 【长城下】(唐·曹邺) 34. 一叫长城万仞摧,杞梁遗骨逐妻回。南邻北里皆孀妇,谁解坚心继此来。 【杞梁墓】(唐·汪遵) 35.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长城】(唐·汪遵,一作褚载) 36. 独夜长城下,孤吟近北辰。半天初去雁,穷碛远来人。 月黯氛埃积,风膻帐幕邻。惟闻防虏寇,不语暗伤神。 【失题】(唐·许棠) 37. 当时无德御乾坤,广筑徒劳万古存。谩役生民防极塞, 不知血刃起中原。珠玑旋见陪陵寝,社稷何曾保子孙。 降虏至今犹自说,冤声夜夜傍城根。 【长城】(唐·罗邺) 38. 柳色尚沈沈,风吹秋更深。山河空远道,乡国自鸣砧。 巷有千家月,人无万里心。长城哭崩后,寂绝至如今。 【秋深】(唐·周朴) 39.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唐·卢汝弼) 40. 秦家无庙略,遮虏续长城。万姓陇头死,中原荆棘生。 【续古】(唐·陈陶)
水元素sl
-
01.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唐·王昌龄)
02.
清晨控龙马,弄影出花林。躞蹀依春涧,联翩度碧浔。
苔流染丝络,水洁写雕簪。一御瑶池驾,讵忆长城阴。
【咏饮马应诏】(唐·杨师道)
03.
骝马照金鞍,转战入皋兰。塞门风稍急,长城水正寒。
雪暗鸣珂重,山长喷玉难。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干。
【紫骝马】(唐·卢照邻)
04.
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
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雨雪曲】(唐·卢照邻)
05.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
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
【送人之军】(唐·贺知章)
06.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塞下曲】(唐·王昌龄)
07.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唐·王昌龄)
08.
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望龙堆。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
【塞下曲】(唐·常建)
09.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朝驱东道尘恒灭,
暮到河源日未阑。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为报天山行路难。
【骢马】(唐·万楚)
10.
送君卮酒不成欢,幼女辞家事伯鸾。桃叶宜人诚可咏,
柳花如雪若为看。心怜稚齿鸣环去,身愧衰颜对玉难。
惆怅暮帆何处落,青山无限水漫漫。
【送子婿崔真父归长城】(唐·刘长卿)
11.
玉塞抵长城,金徽映高阙。遥心万馀里,直望三边月。
霜静影逾悬,露晞光渐没。思君不可见,空叹将焉歇。
【关山月】(唐·徐九皋)
12.
天下今无事,云中独未宁。忝驱更戍卒,方远送边庭。
马饮长城水,军占太白星。国恩行可报,何必守经营。
【送部四镇人往单于别知故】(唐·徐九皋)
13.
一门同秘省,万里作长城。问绢莲花府,扬旗细柳营。
词锋偏却敌,草奏直论兵。何幸新诗赠,真输小谢名。
【奉酬路五郎中院长新除工部员外见简】(唐·李嘉佑)
14.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蓟门行】(唐·高适)
15.
新岁芳梅树,繁花四面同。春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
少妇今如此,长城恨不穷。莫将辽海雪,来比后庭中。
【梅花落】(唐·刘方平)
16.
衔杯吹急管,满眼起风砂。大漠山沈雪,长城草发花。
策行须耻战,虏在莫言家。余亦祈勋者,如何别左车。
【送刘判官赴丰州】(唐·卢纶)
17.
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
当今圣天子,不战四夷平。
【登长城】(唐·李益)
18.
秦筑长城城已摧,汉武北上单于台。古来征战虏不尽,今日还复天兵来。
【塞下曲】(唐·李益)
19.
统汉峰西降户营,黄河战骨拥长城。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月明。
【统汉峰下】(唐·李益)
20.
雁塞日初晴,狐关雪复平。危楼缘广漠,古窦傍长城。
拂剑金星出,弯弧玉羽鸣。谁知系虏者,贾谊是书生。
【度关山】(唐·李端)
21.
南依刘表北刘琨,征战年年箫鼓喧。云雨一乖千万里,长城秋月洞庭猿。
【塞外月夜寄荆南熊侍御】(唐·武元衡)
22.
孤城笛满林,断续共霜砧。夜月降羌泪,秋风老将心。
静过寒垒遍,暗入故关深。惆怅梅花落,山川不可寻。
【长城闻笛】(唐·杨巨源)
23.
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
【经檀道济故垒】(唐·刘禹锡)
24.
独向长城北,黄云暗塞天。流名属边将,旧业作公田。
拥雪添军垒,收冰当井泉。知君住应老,须记别乡年。
【送流人】(唐·张籍)
25.
将家难立是威声,不见多传卫霍名。一自元和平蜀后,马头行处即长城。
【邠州词献高尚书三首】(唐·李涉)
26.
临坛付法十三春,家本长城若下人。芸阁少年应不识,南山钞主是前身。
【题悟公禅堂】(唐·陆畅)
27.
上将得良策,恩威作长城。如今并州北,不见有胡兵。
晋野雨初足,汾河波亦清。所从古无比,意气送君行。
【送邢郎中赴太原】(唐·姚合)
28.
日日风吹虏骑尘,年年饮马汉营人。千堆战骨那知主,
万里枯沙不辨春。浴谷气寒愁坠指,断崖冰滑恐伤神。
金鞍玉勒无颜色,泪满征衣怨暴秦。
【饮马长城窟】(唐·陈标)
29.
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
【听筝】(唐·张祜)
30.
秦帝防胡虏,关心倍可嗟。一人如有德,四海尽为家。
往事乾坤在,荒基草木遮。至今徒者骨,犹自哭风沙。
【长城】(唐·朱庆馀)
31.
秦皇无策建长城,刘氏仍穷北路兵。若遇单于旧牙帐,却应伤叹汉公卿。
【送从翁中丞奉使黠戛斯】(唐·赵嘏)
32.
秦兴版筑时,翦伐不知谁。异代馀根在,幽人得手持。
细看生古意,闲倚动边思。莫作鸠形并,空将鹤发期。
【赋得长城斑竹杖】(唐·李频)
33.
远水犹归壑,征人合忆乡。泣多盈袖血,吟苦满头霜。
楚国连天浪,衡门到海荒。何当生燕羽,时得近雕梁。
【长城下】(唐·曹邺)
34.
一叫长城万仞摧,杞梁遗骨逐妻回。南邻北里皆孀妇,谁解坚心继此来。
【杞梁墓】(唐·汪遵)
35.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长城】(唐·汪遵,一作褚载)
36.
独夜长城下,孤吟近北辰。半天初去雁,穷碛远来人。
月黯氛埃积,风膻帐幕邻。惟闻防虏寇,不语暗伤神。
【失题】(唐·许棠)
37.
当时无德御乾坤,广筑徒劳万古存。谩役生民防极塞,
不知血刃起中原。珠玑旋见陪陵寝,社稷何曾保子孙。
降虏至今犹自说,冤声夜夜傍城根。
【长城】(唐·罗邺)
38.
柳色尚沈沈,风吹秋更深。山河空远道,乡国自鸣砧。
巷有千家月,人无万里心。长城哭崩后,寂绝至如今。
【秋深】(唐·周朴)
39.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唐·卢汝弼)
40.
秦家无庙略,遮虏续长城。万姓陇头死,中原荆棘生。
【续古】(唐·陈陶)
凡尘
-
1、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自唐代王昌龄的《出塞》。 译文: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2、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出自唐代汪遵的《长城》 译文:秦朝时期修筑的长城比用钢铁修筑的牢房还要牢固,蕃戎等少数民族国家根本无法度过临关和珧关,延绵万里的长城在远处和天际连成了一体。比当年尧帝的台阶还要高三丈。 3、千金募战士,万里筑长城。何时青冢月,却照汉家营?出自宋代陆游的《古意》。 译文:重金招募战士征讨敌人,修万里长城抵御外敌。曾经照着昭君墓地的月光,现在正照着汉军的军营。 4、长城扫遗堞,泪落强徘徊。出自宋代文天祥的《至广州第七十七》 译文:在长城清扫剩余的城垛,来回走动不禁落下眼泪。 5、统汉烽西降户营,黄沙白骨拥长城。出自唐代李益的《统汉烽下》。 译文:在统汉峰西的降户营一带,是黄沙白骨堆起来的长城。 扩展资料: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长城 全文
ardim
-
九日登长城关楼
作者:王琼
危楼百尺跨长城,雉堞秋高气肃清。
绝塞平川开堑垒,排空斥堠扬旗旌。
已闻胡出河南境,不用兵屯细柳营。
极喜御戎全上策,倚栏长啸晚烟横。
1、《登长城》唐·李益
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
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
当今圣天子,不战四夷平。
2、《阮公体》唐·徐晶
秦王按剑怒,发卒戍龙沙。
雄图尚未毕,海内已纷拏。
黄尘暗天起,白日敛精华。
唯见长城外,僵尸如乱麻。
3、《统汉烽下》唐·李益
统汉烽西降户营,黄沙白骨拥长城。
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月明。
4、《古筑城曲》唐·陆游
长城高际天,三十万人守。
一日诏书来,扶苏先授首。
5、《饮马长城窟》南北·沈约
介马渡龙堆,涂萦马屡回。
前访昌海驿,杂种宼轮台。
旌幕卷烟雨,徒御犯冰埃。
6、《古意》唐·陆游
千金募战士,万里筑长城。
何时青冢月,却照汉家营?
kikcik
-
唐代: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2、《从军行·其二》
唐代: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译文:
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
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
3、《从军行七首》
唐代: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铁血嘟嘟
-
1、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自唐代王昌龄的《出塞》。
译文: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2、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出自唐代汪遵的《长城》
译文:秦朝时期修筑的长城比用钢铁修筑的牢房还要牢固,蕃戎等少数民族国家根本无法度过临关和珧关,延绵万里的长城在远处和天际连成了一体。比当年尧帝的台阶还要高三丈。
u投在线
-
万里长城还,荒营野草秋。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2万。
小白
-
现代诗《长城》(世界先生陈逸男·清风老师·合著),是当今世上、无可争辩、写得最具文学素养、写得让世界各国所有最优秀诗人、汗流浃背、难望其项背的杰出作品。~读完之后,世界各国诗人才知道自己水平差距在哪里!
善士六合
-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hi投
-
一一一风荷举
无尘剑
-
了啊了没。我
mlhxueli
-
窀叶U0001f62cU0001f62cU0001f62cU0001f62cU0001f62cU0001f62cU0001f608U0001f608U0001f608U0001f607U0001f607
余辉
-
秦他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节旄出塞什么意思
1、节旄出塞:拿着使节和旄出使塞外。旄: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代表国家。 2、拿着使节和旄出使塞外.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3、旌节上所缀的牦牛尾饰物、指旌节 4、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如果有像卫青和李广这样骁勇善战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5、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2023-07-10 05:32:091
节旄出塞什么意思
节旄出塞,读作:jiémáochūsài,意思是指使节拿着皇上赐的信物出使塞外。“节旄”是指装饰符节的牦牛尾。古代用牦牛装饰的旗帜代表国家,为天子赐给使节的信物。出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相关典故:苏武在天汉元年(前100年)奉权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手持汉朝符节,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这一典故出自《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作者:班固,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与其父:班彪;妹,班昭,并称“三班”弟弟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西域的一代名将。2023-07-10 05:32:161
节旄出塞的意思
ws2023-07-10 05:32:243
节旄出塞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节旄出塞的意思 拿着使节和旄出使塞外 问题二:节旄出塞中旄的意思 节旄出塞:拿着使节和旄出使塞外. 旄: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代表国家 问题三:节旄出塞的旄渎什么?是什么意思? 旄拼音 mao 第二声 节旄出塞:拿着使节和旄出使塞外. 旄: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代表国家 问题四:节旄出塞的旄的读音 旄有两个读音。 [máo]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上将拥~西出征,明吹笛大军行”。 [mào]古同“耄”,年老。 所以必须知道意思才能知道读音, 节旄出塞:拿着使节和旄出使塞外. 旄: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代表国家所以是[máo] 问题五:节旄出塞中旄的意思 节旄出塞:拿着使节和旄出使塞外. 旄: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代表国家 问题六:节旄出塞的意思 拿着使节和旄出使塞外 问题七:节旄出塞的旄渎什么?是什么意思? 旄拼音 mao 第二声 节旄出塞:拿着使节和旄出使塞外. 旄: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代表国家2023-07-10 05:32:361
节旄出塞的字词意思
旄是指用牛毛做的旗子,节旄出塞的意思是拿着使节和旄出使塞外。2023-07-10 05:32:432
节旄出塞中旄的意思
意思是古代一种用牦牛尾装饰旗杆顶部的旗子。节旄出塞的意思是拿着使节和旄出使塞外。旄是一个汉字,读作máo,是会意兼形声字,由“u3ac3”和“毛”组成。“u3ac3”表示旗帜。“毛”也表音。造字本义是指竿顶插着斑纹彪悍的虎豹尾巴的旌旗。扩展资料:1、旄字组成的词语有:庶旄(用以装饰旌旗的各色羽毛)、旄纛(古代帝王乘舆上用牦牛尾制成的用以翳蔽之物)、朱旄(古代车上的旗饰,用红色旄牛尾制成)、干旄(旌旗的一种。以旄牛尾饰旗竿,作为仪仗)、郡旄(古代郡守出行时仪仗中的旄旗。借指郡守的职位)等。2、节旄出塞例句:(1)在正史上只有寥寥数笔的昭君节旄出塞形成了绵延千年的文脉,历代以昭君为题材的文学创作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学现象,笔者称之为“昭君文学”。(2)绿珠坠楼,昭君节旄出塞,武则天权倾天下,也不禁看朱成碧,潸然泪下。(3)今公又以秦兵节旄出塞,过两周,践韩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尽灭,公不若称病不出也。(4)昭君作为和平使者节旄出塞以后,汉朝与匈奴之间50年左右未爆发战争,边疆地区出现了“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人民炽盛,牛马布野”的和平景象。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旄2023-07-10 05:32:491
节旄出塞什么意思呀!
节旄是绑着牦牛尾的竿子,是古代使节身份的象征,这个词语的意思就是拿着节旄这个东西,到边塞以外的外国做使者,汉代苏武就是节旄出塞的代表.2023-07-10 05:32:561
节旄出塞什么意思呀!
节旄是绑着牦牛尾的竿子,是古代使节身份的象征,这个词语的意思就是拿着节旄这个东西,到边塞以外的外国做使者,汉代苏武就是节旄出塞的代表。2023-07-10 05:33:031
络绎不绝和节旄出塞两个词语解释一下字义再说说词语的意思
拿着使节和旄出使塞外 使节:在古代,“使节”并不是对人的称谓,而是一种官职的凭证。 旄: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绝:断。 络绎:前后相接,连续不断。形容车船人马等前后相接,往来不断。2023-07-10 05:33:102
节施出塞的意思(成语)
这是为了什么呢?2023-07-10 05:33:174
节旄出塞的旄渎什么?是什么意思?
旄拼音mao第二声节旄出塞:拿着使节和旄出使塞外.旄: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代表国家2023-07-10 05:33:361
词语解释: 节旄出塞
都解释完了,还需要我们解释什么?2023-07-10 05:33:432
节旄出塞是什么意思呢
旄: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 在古代两国的使者都还拿着节旄出使,大概是一种外交官的凭证吧。同样也代表着自己国家的尊严。苏武北海牧羊十余年也不曾把节旄丢掉,足以证明了其重要性2023-07-10 05:33:501
节旄出塞什么意思? 快!!!!!!十万火急啊!!!!!!!!::!
密码2023-07-10 05:33:573
节旄出塞的意思,简洁一点,不要说的太复杂,十几丶二十个字就行了。
拿着使节和旄出使塞外2023-07-10 05:34:061
络绎不绝和节旄出塞的意思
拿着节旄出使塞外。节旄,就是竹节上面挂着小旗子,代表使者身份和国家尊严、信义。2023-07-10 05:34:131
一道难题,求学霸指点,谢谢
使者都会带着符节和旄旗出使2023-07-10 05:34:231
节旄出塞中的“旄”是什么意思?
大大的撒网2023-07-10 05:34:456
节旄出塞的旄是什么意思?
我爱你的意思2023-07-10 05:35:056
络绎不绝。长途跋涉。节旄出塞。仗剑去国的意思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我不知道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2023-07-10 05:35:312
节( )出塞的拼音和意思大神们帮帮忙
节旄máo出塞 拿着使节和旄出使塞外 这里的节和牦都是名词用作动词2023-07-10 05:35:381
节旄出塞是常使,立功异域为殊荣的意思是什么拜托各位大神
手持旄尾装饰的使节出使塞外是正常的工作,但能够在异域他乡建立伟大的功业就是了不起的荣耀了2023-07-10 05:35:451
节旄出塞是常使,立功异域为殊荣是什么意思
自己找2023-07-10 05:35:521
旄的意思是什么文言文
1. 旄是什么意思 ◎ 旄 mào 〈形〉 (1) 年老 [old] 反其旄倪。——《孟子·梁惠王下》 (2) 又如:旄倪(老人和幼儿);旄期(老年) (3) 眼睛昏花 [confused] 旄不知人。——《战国策》 (4) 另见 máo ◎ 旄 máo 〈名〉 (1) 同本义 [ancient flag with yak"s tail] 旄,幢也。——《说文》。本用妈犁牛尾,注于旗之竿首,故曰旄。后又用羽,或兼用氂与羽焉。 右秉白旄。——《书·牧誓》 建彼旄矣。——《诗·小雅·出车》 见羽旄之美。——《孟子》 总光耀之采旄。——《史记·司马相如传》 乐师有旄舞。——《周礼·旄人》 上将拥旄西出征。——岑参《轮台歌》 (2) 又如:旄钺(本为旗帜和兵器。代指军权);旄麾(即旌麾。帅旗);旄象(饰以象牙的旌旗) (3) 牦牛尾 [yak"s tail]。古代常作饰物 羽旄齿革。——《国语·晋语》 (4) 又如:旄羽(牦牛尾和雉羽);旄狄(即旄羽);旄端(尾端) (5) 牦牛 [yak] 骍旄之盟。——《左传·襄公十年》 (6) 又如:旄尘(牦牛和尘);旄毡(用牦牛毛制成的毛织品);旄牛(即牦牛) (7) 旄丘。前高后低的山丘 [yak-like hill] 旄丘之葛兮。——《诗·邶风·旄丘》。传:“前高后下曰旄丘。” (8) 又如:旄敦(旄丘与敦丘) (9) 星名 [a kind of star]。如:旄星(即旄头星);旄头(即昂星) (10) 通“髦”。俊杰 [outstanding person]。如:旄俊(俊杰之士) (11) 通“毛”。[hair;feather;down;wool] 粪除其颠旄。——《管子·小匡》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诗·邶风·旄丘》 (12) 另见 mào 2. 节旄出塞中的“旄”是什么意思 我的百科 我的贡献草稿箱叽叽喳喳的梦 实习我 一级(0) | 我的百科 | 我的知道 | 我的消息(1/1) | 我的空间 | 百度首页 | 退出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 帮助设置 首页 自然 文化 地理 历史 生活 社会 艺术 人物 经济 科学 体育 编辑词条 出塞百科名片 《出塞》是边塞诗的著名题目。 主要以描写边疆的军旅生活与军事行动为主。有一定的主关民族意识,因与其所处历史时期及生存环境有关。 间接的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出塞 [编辑本段]王昌龄诗《出塞》 诗歌信息 名称:出塞 年代:盛唐 作者:王昌龄 体裁:七言绝句 诗歌原文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译文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2003年,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对“龙城飞将”的注释做出修改:“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汉之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指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5.胡马:指敌方的战马。 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6.阴山:山名,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汉时匈奴常常从这里南下侵扰中原地区。 7. 不教:不叫,不让。 8. 度:越过 【译文】 1: 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还未回还。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现在依旧健在, 绝不会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2: 秦汉以来,明月还是那样照着关塞, 离家万里远征,将士至今仍没有回还。 如果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还在, 就不会让胡人的军队越过阴山。 3: 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 如果英勇善战的将军们依然健在,绝不会让匈奴的兵马越过阴山。 【韵译】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编辑本段]马戴诗《出塞》 诗歌信息 名称:出塞 年代:唐朝 作者:马戴 体裁:七言绝句 诗歌原文 出塞 金带连环束战袍, 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 乱斫胡兵缺宝刀。 诗歌鉴赏 这首《出塞》,除具有一般边塞诗那种激越的诗情和那种奔腾的气势外,还很注意语言的精美,并善于在雄壮的场面中插入细节的描写,酝酿诗情,勾勒形象,因而能够神完气足,含蓄不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金带连环”四字,极精美。“金”字虽是“带”字的装饰词,但又不仅限于装饰“带”字。 看似写战袍,目的却在传达将士的那种风神俊逸的丰姿。“马头冲雪”的“冲”字,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动词。 作者不用带雪、披雪,而用冲雪,是要用这个动词传出人物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内心的壮烈感情。“金”字和“冲”字,都极简炼而又很含蓄,都为激扬的诗情涂上了一层庄严壮丽的色彩。 在着重外形描写时用一两字透露人物内心的美,使人读后感到诗情的既激扬又精致,没有那种简单粗犷,一览无余的缺点。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卷旗”,避免惊动敌人,的是夜间劫营景象。因风疾所以卷旗,一以见战事之紧急,再以见边塞战场之滚滚风尘。 这岂只为景物描写,作者正以战旗之卷,写出勇士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 卷旗夜战,正是短兵相接了,但实际上只是雷声前的闪电,为下句作铺垫。 “乱斫胡兵缺宝刀”,才是全诗中最壮烈最动人的一幕。这场“乱斫胡兵”的血战,场面是很激烈的。 “缺宝刀”的“缺”用得好。言宝刀砍到缺了刃口,其肉搏拼杀之烈,战斗时间之长,最后胜利之夺得,都在此一字中传出。 作者在全诗二十八字。 3. “旄”字什么意思 旄máo mào 中文解释 - 英文翻译 旄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旄 máo 部首笔画 部首:方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0 五笔86:YTTN 五笔98:YTEN 仓颉:YSOHU 笔顺编号:4153313115 四角号码:08214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65C4 基本字义 1. 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上将拥~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详细字义 〈名〉 1. 同本义 [ancient flag with yak"s tail] 旄,幢也。——《说文》。本用妈犁牛尾,注于旗之竿首,故曰旄。后又用羽,或兼用氂与羽焉。 右秉白旄。——《书·牧誓》 建彼旄矣。——《诗·小雅·出车》 见羽旄之美。——《孟子》 总光耀之采旄。——《史记·司马相如传》 乐师有旄舞。——《周礼·旄人》 上将拥旄西出征。——岑参《轮台歌》 2. 又如:旄钺(本为旗帜和兵器。代指军权);旄麾(即旌麾。帅旗);旄象(饰以象牙的旌旗) 3. 牦牛尾 [yak"s tail]。古代常作饰物 羽旄齿革。——《国语·晋语》 4. 又如:旄羽(牦牛尾和雉羽);旄狄(即旄羽);旄端(尾端) 5. 牦牛 [yak] 骍旄之盟。——《左传·襄公十年》 6. 又如:旄尘(牦牛和尘);旄毡(用牦牛毛制成的毛织品);旄牛(即牦牛) 7. 旄丘。前高后低的山丘 [yak-like hill] 旄丘之葛兮。——《诗·邶风·旄丘》。传:“前高后下曰旄丘。” 8. 又如:旄敦(旄丘与敦丘) 9. 星名 [a kind of star]。如:旄星(即旄头星);旄头(即昂星) 10. 通“髦”。俊杰 [outstanding person]。如:旄俊(俊杰之士) 11. 通“毛”。[hair;feather;down;wool] 粪除其颠旄。——《管子·小匡》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诗·邶风·旄丘》 12. 另见 mào 旄 mào 基本字义 1. 古同“耄”,年老。 详细字义 〈形〉 1. 年老 [old] 反其旄倪。——《孟子·梁惠王下》 2. 又如:旄倪(老人和幼儿);旄期(老年) 3. 眼睛昏花 [confused] 旄不知人。——《战国策》 4. 另见 máo 4. 节旄出塞中的旄的意思 拿着使节和旄出使塞外。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 旄 máo ㄇㄠˊ ◎ 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上将拥~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其它字义 ● 旄 mào ㄇㄠˋ ◎ 古同“耄”,年老。 部首:方,部外笔画:6,总笔画:10 五笔86:YTTN 五笔98:YTEN 仓颉:YSOHU 郑码:SYMM 笔顺编号:4153313115 四角号码:08214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65C4 详细字义 ◎ 旄 máo 〈名〉 (1) 同本义 [ancient flag with yak"s tail] 旄,幢也。 ——《说文》。本用妈犁牛尾,注于旗之竿首,故曰旄。 后又用羽,或兼用氂与羽焉。 右秉白旄。 ——《书·牧誓》 建彼旄矣。——《诗·小雅·出车》 见羽旄之美。 ——《孟子》 总光耀之采旄。——《史记·司马相如传》 乐师有旄舞。 ——《周礼·旄人》 上将拥旄西出征。——岑参《轮台歌》 (2) 又如:旄钺(本为旗帜和兵器。 代指军权);旄麾(即旌麾。帅旗);旄象(饰以象牙的旌旗) (3) 牦牛尾 [yak"s tail]。 古代常作饰物 羽旄齿革。——《国语·晋语》 (4) 又如:旄羽(牦牛尾和雉羽);旄狄(即旄羽);旄端(尾端) (5) 牦牛 [yak] 骍旄之盟。 ——《左传·襄公十年》 (6) 又如:旄尘(牦牛和尘);旄毡(用牦牛毛制成的毛织品);旄牛(即牦牛) (7) 旄丘。前高后低的山丘 [yak-like hill] 旄丘之葛兮。 ——《诗·邶风·旄丘》。传:“前高后下曰旄丘。” (8) 又如:旄敦(旄丘与敦丘) (9) 星名 [a kind of star]。如:旄星(即旄头星);旄头(即昂星) (10) 通“髦”。 俊杰 [outstanding person]。如:旄俊(俊杰之士) (11) 通“毛”。 [hair;feather;down;wool] 粪除其颠旄。——《管子·小匡》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 ——《诗·邶风·旄丘》 (12) 另见 mào 基本词义 ◎ 旄 mào 〈形〉 (1) 年老 [old] 反其旄倪。——《孟子·梁惠王下》 (2) 又如:旄倪(老人和幼儿);旄期(老年) (3) 眼睛昏花 [confused] 旄不知人。 ——《战国策》 (4) 另见 máo 《说文解字》 【卷七】【u3ac3部】旄 幢也。从u3ac3从毛,毛亦声。 莫袍切 《康熙字典》 【卯集下】【方字部】旄 ·康熙笔画:10 ·部外笔画:6 《唐韵》莫袍切《集韵》《韵会》谟袍切,。 5. 节旄出塞中旄的意思 意思是古代一种用牦牛尾装饰旗杆顶部的旗子。 节旄出塞的意思是拿着使节和旄出使塞外。旄是一个汉字,读作máo,是会意兼形声字,由“u3ac3”和“毛”组成。“u3ac3”表示旗帜。“毛”也表音。造字本义是指竿顶插着斑纹彪悍的虎豹尾巴的旌旗。 扩展资料: 1、旄字组成的词语有:庶旄(用以装饰旌旗的各色羽毛)、旄纛(古代帝王乘舆上用牦牛尾制成的用以翳蔽之物)、朱旄(古代车上的旗饰,用红色旄牛尾制成)、干旄(旌旗的一种。以旄牛尾饰旗竿,作为仪仗)、郡旄(古代郡守出行时仪仗中的旄旗。借指郡守的职位)等。 2、节旄出塞例句: (1)在正史上只有寥寥数笔的昭君节旄出塞形成了绵延千年的文脉,历代以昭君为题材的文学创作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学现象,笔者称之为“昭君文学”。 (2)绿珠坠楼,昭君节旄出塞,武则天权倾天下,也不禁看朱成碧,潸然泪下。 (3)今公又以秦兵节旄出塞,过两周,践韩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尽灭,公不若称病不出也。 (4)昭君作为和平使者节旄出塞以后,汉朝与匈奴之间50年左右未爆发战争,边疆地区出现了“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人民炽盛,牛马布野”的和平景象。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_旄 6. 节旄出塞中旄的意思 意思是古代一种用牦牛尾装饰旗杆顶部的旗子。 节旄出塞的意思是拿着使节和旄出使塞外。旄是一个汉字,读作máo,是会意兼形声字,由“u3ac3”和“毛”组成。 “u3ac3”表示旗帜。“毛”也表音。 造字本义是指竿顶插着斑纹彪悍的虎豹尾巴的旌旗。 扩展资料: 1、旄字组成的词语有:庶旄(用以装饰旌旗的各色羽毛)、旄纛(古代帝王乘舆上用牦牛尾制成的用以翳蔽之物)、朱旄(古代车上的旗饰,用红色旄牛尾制成)、干旄(旌旗的一种。 以旄牛尾饰旗竿,作为仪仗)、郡旄(古代郡守出行时仪仗中的旄旗。借指郡守的职位)等。 2、节旄出塞例句: (1)在正史上只有寥寥数笔的昭君节旄出塞形成了绵延千年的文脉,历代以昭君为题材的文学创作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学现象,笔者称之为“昭君文学”。 (2)绿珠坠楼,昭君节旄出塞,武则天权倾天下,也不禁看朱成碧,潸然泪下。 (3)今公又以秦兵节旄出塞,过两周,践韩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尽灭,公不若称病不出也。 (4)昭君作为和平使者节旄出塞以后,汉朝与匈奴之间50年左右未爆发战争,边疆地区出现了“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人民炽盛,牛马布野”的和平景象。2023-07-10 05:36:001
如何调试激光整平机
啦啦啦,我来看看回答问题了会怎样2023-07-10 05:36:113
飞将军李广四字成语
1. 我从中会到李广将军的什么四字词语 所向披靡 suǒ xiàng pī mǐ [释义] 风所吹到的地方;草木全被吹倒。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所向:指风吹到的地方;靡:音米;披靡:草木被吹倒。 [语出] 《梁书·萧确传》:“钟山之役;确苦战;所向披靡;群虏惮之。” [正音] 靡;不能读作“mí”。 [辨形] 靡;不能写作“糜”。 [近义] 所向无敌 一往无前 [反义] 强弩之末 畏缩不前 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述汉代名将李广的生平事迹.李广是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英雄.他一生与匈奴战斗七十余次,常常以少胜多,险中取胜,以致匈奴人闻名丧胆,称之为“飞将军”,“避之数岁”.李广又是一位最能体恤士卒的将领.他治军简易,对士兵从不苟刻,尤其是他与士卒同甘共苦的作风,深得将士们的敬佩.正是由于李广这种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的品格,使士兵都甘愿在他麾下,“咸乐为之死”.然而,这位战功卓著、倍受士卒爱戴的名将,却一生坎坷,终身未得封爵.皇帝嫌他命运不好,不敢重用,贵戚也借机对他排挤,终于导致李广含愤自杀.李广是以自杀抗议朝廷对他的不公,控诉贵戚对他的无理.太史公也通过李广的悲剧结局揭露并谴责了统治者的任人唯亲、刻薄寡恩以及对贤能的压抑与扼杀,从而使这篇传记具有了更深一层的政治意义. 《李将军列传》是司马迁的一篇力作,这篇作品充分展示了作者在人物传记方面的杰出才能.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是司马迁最擅长的方法之一,在本文中作者就抓住李广最突出的特点,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和细节,着力加以描写,使人物形象极为鲜明.如写他以百骑机智地吓退匈奴数千骑,受伤被俘而能飞身夺马逃脱,率四千人被敌军四万人围困,仍能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等等.通过这几个惊险的战斗故事,突出表现了李广的智勇双全.尤其是对李广的善射,作者更是不厌其详地精心描写,如射杀匈奴射雕手,射杀敌军白马将,射退敌人的追骑,误以石为虎而力射没簇,甚至平时还常以射箭与将士赌赛饮酒等等.这些精彩的片断犹如一个个特写镜头,生动地展示了这位名将的丰采. 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往往笔端含情,在这篇《李将军列传》中更是倾注了对李广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当权者的愤慨.作者的这些感情又主要是在叙事中体现出来的.如写李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远甚”,但却能封侯拜相;写卫青徇私情而排挤李广.在这两段文字中我们都可感受到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情.李广愤而自杀的消息传出后,“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写全军与百姓的悲哭,自然也包含了作者个人的悲痛,我们可以想象,太史公写到此处时一定也是眼含热泪的. 此外,如侧面衬托,反面对比,剪裁之精当,结构之起伏以及语言之精炼流畅、生动传神等等,都是这篇传记文学杰作的突出特点. 随着这篇杰作的问世,李广的英雄形象也就渐渐铭刻在人们的心上.“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这些脍炙人口的唐诗佳句就生动地表达了后人对这位一代名将的景慕赞佩之情. 最后,在史记李将军列传篇末太史公说:《论语》里说:“在上位的人自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实行;自身行为不正,发下命令也没人听从.”这就是说的李将军吧!我所看到的李将军,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讲话,可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确实得到了将士们的信赖呀!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讲话,树下却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以用来比喻大道理呀.(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希望能帮到你,满意望采纳哦。 2. 我从中会到李广将军的什么四字词语 爱国 勇敢李广(?-前119年),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 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 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 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 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唐德宗时将李广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李广为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3. 节旄出塞这是一个成语,出现在小学四年级的质量检测上. 拿着使节和旄出使塞外.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2023-07-10 05:36:451
西部印象(节选)4题答案
1.查字典,读准带点字的字音,解释字义,再说说词语的意思。络绎不绝:络绎:前后相连,连接不断;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连接不断节旄出塞:拿着使节和旄出使塞外2.认真读短文,找找与本组课文内容有关的语句。与《草原》相关的语句:但她也是丰润的绿洲………大块白嫩嫩的手抓羊肉。与《白杨》相关的语句:她是众山之巅,江源之河………是赫赫国威。与《丝绸之路》相关的语句:她是上古开通的丝绸之路………欢快的驼铃。与《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相关的语句:眼下,西部就要发生一场更大的变化………我无法预知你未来的笑容。3.短文的第一段是写对西部的(景色和风土人情);第二段是写西部的(历史意义);第四段是写西部的(现代的变化)。4.略2023-07-10 05:36:511
节旄出塞是常使,立功异域为殊荣 原文是什么
这是作者廖奔西部印象里面的一句话2023-07-10 05:36:582
“节旄出塞是常使,立功异域为殊荣”是谁写的
廖奔 补充: 西部曾有过极盛的繁荣,因而在古代,人们对她并没有遥远的感觉。节旄出塞是常使,立功异域为殊荣。唐代大诗人李白,甚至就出生在西域的碎叶城,他仗剑去国,白发飘零,游历和歌咏遍了祖国山水。但是宋代以后,中原人的心胸萎缩,西部日渐成为不可企及的概念。偏僻和遥远,使她躲开了文明的主流,干旱与荒芜,使她日益走向沙漠化。于是她是荒凉,是风沙,是黄河源的枯竭,是月牙泉的缩小,是干渴,是饥饿,是酷热,是严寒,是烈焰蒸腾,是冰封千里,是妖魔肆虐,是盗匪横行,是杀人,是越货,是死亡,是枯骨。文章中有这么一段满意请采纳2023-07-10 05:37:161
西部印象节选 节旄出塞是常使,立功异域为殊荣。唐代诗人( ),就出生在西域的碎叶城,他仗剑去国....
李白2023-07-10 05:37:2510
王维哪几首诗出现了”空”字
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群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美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挢蛿去三点水加草头)。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老将行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2023-07-10 05:38:124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什么意思
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2023-07-10 05:38:215
古文中和现代文中意思不同的字
可以2023-07-10 05:39:123
类似《出塞》这样的描述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还有哪些?
《前出塞》2023-07-10 05:39:239
节旄出塞是啥意思
健康2023-07-10 05:39:527
节旄出塞是啥意思
使节:在古代,“使节”并不是对人的称谓,而是一种官职的凭证。旄: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应该是手持用牦牛尾装饰旗子的节杖出使边塞2023-07-10 05:40:063
节旄出塞的意思
拿着旌节出使。2023-07-10 05:40:143
节旄出塞这个词语的意思是什么
拿着使节和旄出使塞外.2023-07-10 05:40:212
节旄出塞是什么意思?简短一些!
拿着旗子出塞2023-07-10 05:40:305
节旄出塞中旄的意思
用古代牛尾巴做的旗子2023-07-10 05:40:454
节旄出塞中旄的意思
释义:牦牛尾。古代常作饰物。节旄出塞就是拿着使节和旄出使塞外。读音:máo出处:见羽旄之美。——《孟子》造句:1、武在冰天雪地中,掘草根以充饥,牧羊时手持汉节,节旄尽脱仍不释手。2、自秦州经略使,授交趾节旄,联翩宠荣,汗漫富贵,未尝断绝,仅二十年。3、8米的竹柄上,束有三重用牦牛尾制的节旄。4、假以节旄,必自陈力,不足以逆顺治之。5、“节”是用竹与牦牛尾做成的节旄,是君主授权的特殊凭证。2023-07-10 05:41:381
节旄出塞什么意思? 快!!!!!!十万火急啊!!!!!!!!::!
节旄出塞:拿着使节和旄出使塞外. 旄: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代表国家2023-07-10 05:41:501
节旄出塞的意思
节旄出塞:拿着使节和旄出使塞外.旄: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代表国家2023-07-10 05:41:571
节旄出塞的意思
应该是:拿着使节和旄出使塞外使节:在古代,“使节”并不是对人的称谓,而是一种官职的凭证。旄: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2023-07-10 05:42:282
节旄出塞的意思
应该是:拿着使节和旄出使塞外使节:在古代,“使节”并不是对人的称谓,而是一种官职的凭证。旄: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2023-07-10 05:42:351
节旄出塞
节旄是绑着牦牛尾的竿子,是古代使节身份的象征,这个词语的意思就是拿着节旄这个东西,到边塞以外的外国做使者,汉代苏武就是节旄出塞的代表.2023-07-10 05:42:421
节旄出塞的旄什么意思。
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K_b6CS3voy5n1IoVARi0YAnZ-tH-fZGMbW4SI_VoEpLnND8HG4y1D5L31MOawW2Id9N8fCmw3Res7Isd6iIKUq节旄出塞:拿着使节和旄出使塞外.旄: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代表国家2023-07-10 05:42:502
络绎不绝和节旄出塞两个词语解释一下字义再说说词语的意思
络绎:前后相接,络绎不绝:前后相接,连续不断。旄: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代表国家节旄出塞:拿着使节和旄出塞2023-07-10 05:42:572
出塞的意思
应该是:拿着使节和旄出使塞外 使节:在古代,“使节”并不是对人的称谓,而是一种官职的凭证。 旄: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2023-07-10 05:43:041
中间的词什么意思
应该是:拿着使节和旄出使塞外 使节:在古代,“使节”并不是对人的称谓,而是一种官职的凭证。 旄: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2023-07-10 05:4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