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迁
-
《刻舟求剑》这则寓言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入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的故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刻舟求剑》翻译与寓意,欢迎参考~
《刻舟求剑》
朝代:先秦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涉:过,渡。
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其:他的,代词。
自:从。
坠:落。
于:在,到。
遽:急忙,立刻。
契:用刀雕刻,刻。
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
吾:我的。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坠:落下
其:他,代词。
求:找,寻找。
之:剑,代词。
矣:了。
而:然而,表转折。
若:像。
此:这样。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
故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成语寓意
主要批评
刻舟求剑是由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应该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死守教条,否则会一事无成。同时告诫人们不能平面、静止地看待问题。
文言文刻舟求剑翻译
1. 《刻舟求剑》的译文和原文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 楚国有一个坐船渡江的人,他的宝剑不小心从船上落入江中。 他急在船沿上用刀刻上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 船已经往前驶过了,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的方法去寻找宝剑,不是使人不解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不行的。 2. 文言文《刻舟求剑》翻译还有单个字解释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自--从.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是--这.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坠--落.契者--刻着记号的地方.若--如果.。 3. 刻舟求剑文言文的释义文言文的解释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2023-07-10 01:08:301
刻舟求剑 翻译
刻舟求剑的翻译如下: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好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刻舟求剑的原文及赏析: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的赏析: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刻舟求剑的典故: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2023-07-10 01:08:371
《刻舟求剑》文言文及翻译
《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刻舟求剑》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刻舟求剑》文言文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2023-07-10 01:09:111
刻舟求剑的翻译
【前言】刻舟求剑,比喻事物已发生变化而仍静止地看待问题。是《吕氏春秋·察今》吕不韦记述的一则寓言,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曰:“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墨守成规,不会灵活变通之意。【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好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2023-07-10 01:09:201
刻舟求剑文言文与翻译
1.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网转)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坠--落。 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哲理评析: 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采纳,O(∩_∩)O谢谢 2.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2.自--从。 3.遽--急忙,立即,匆忙。 4.契--用刀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下。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 17.止:动词,停止。 18.行:前进。 19.亦:也。 3. 刻舟求剑 文言文 翻译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吕氏春秋——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评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4. 刻舟求剑,文言文及译文,8个词语解释 寓言原文 刻舟求剑(战 国)楚人有涉①江者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刻舟求剑 漫画 遽③契④(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⑤。”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⑥,而剑不行,求剑若⑦此⑧,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 刻舟求剑 漫画 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词语注释 1、涉:过,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遽:急忙,立刻。 4、契:用刀刻(记号) 5、是:这是。吾剑:我的剑。之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 6、矣:了。 7、若:像。 8、此:这样。 9、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10、行:运行。《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11、之:指“剑”。 5.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及白话文 刻舟求剑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坠--落。 FS:《吕氏春秋》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6.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4]注释①涉:过,渡。②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遽:急忙,立刻。④契:用刀刻(记号)⑤是吾剑之所从坠: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⑥矣:了。 ⑦若:像。⑧此:这样。 ⑨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 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寓意刻舟求剑是由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 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揭示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应该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死守教条,否则会一事无成。 同时告诫人们不能平面、静止地看待问题。 7. 刻舟求剑文言文解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坠--落。 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哲理评析: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8. 刻舟求剑文言文及翻译,每个字的意思都要 刻舟求剑(战 国) 《吕氏春秋. 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从前,有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不小心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又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过了一会,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不慌不忙地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是很糊涂吗?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不懂变通、墨守成规之意。2023-07-10 01:09:351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及注释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注释涉:过,渡。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其:他的,代词。自:从。坠:落。于:在,到。遽:急忙,立刻。契:用刀雕刻,刻。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吾:我的。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坠:落下其:他,代词。求:找,寻找。之:剑,代词。 矣:了。而:然而,表转折。若:像。此:这样。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2023-07-10 01:09:449
刻舟求剑》的译文
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哲理评析] 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2023-07-10 01:10:182
《刻舟求剑》文言文和翻译
导语:对于文言文《刻舟求剑》,大家是否会翻译?下面是我整理的《刻舟求剑》文言文和翻译,供各位阅读和借鉴。 《刻舟求剑》原文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刻舟求剑》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寓言故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作者吕不韦介绍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担心被诛杀,于是饮鸩自尽。 成语寓意 剑落水中只会沉底,这是普通常识。船走远了,还要在船底下找那早掉下水去的剑,真是愚蠢可笑。假使船是静止的,剑沉水底,在船的落剑处刻上记号顺着记号下水找剑,自然有可能找到。无奈剑沉水底就不动了,船却在不断移动。这个客观事实没在求剑的人的头脑里得到反映。他一心以为剑从哪里落下去,就从哪里去找,必能找到。他的认识同客观事实不一致,结果自然只有失败。用这样一个比喻来讽刺死抱着教条的人,非常有力。 这则成语包含着两层道理。一层是,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就不会把事情做成功。另一层是,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也要闹笑话。作者这种思想是朴素的唯物思想,辩证思想。2023-07-10 01:10:401
《刻舟求剑》原文及译文
刻舟求剑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刻舟求剑》原文及译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 《刻舟求剑》原文及译文 篇1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吕氏春秋——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评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刻舟求剑》原文及译文 篇2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好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刻舟求剑》原文及译文 篇3 先秦:佚名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涉:过,渡。 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其:他的,代词。 自:从。 坠:落。 于:在,到。 遽:急忙,立刻。 契:用刀雕刻,刻。 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 吾:我的。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坠:落下 其:他,代词。 求:找,寻找。 之:剑,代词。 矣:了。 而:然而,表转折。 若:像。 此:这样。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 赏析 “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2023-07-10 01:10:481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1.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2.自--从。 3.遽--急忙,立即,匆忙。 4.契--用刀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下。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 17.止:动词,停止。 18.行:前进。 19.亦:也。2023-07-10 01:11:171
文言文刻舟求剑注释及译文
1. 刻舟求剑,文言文及译文,8个词语解释 寓言原文 刻舟求剑(战 国)楚人有涉①江者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刻舟求剑 漫画 遽③契④(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⑤。”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⑥,而剑不行,求剑若⑦此⑧,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 刻舟求剑 漫画 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词语注释 1、涉:过,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遽:急忙,立刻。 4、契:用刀刻(记号) 5、是:这是。吾剑:我的剑。之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 6、矣:了。 7、若:像。 8、此:这样。 9、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10、行:运行。《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11、之:指“剑”。 2. 文言文《刻舟求剑》的现代意及注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 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寓言故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 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 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 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3. 刻舟求剑文言文解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坠--落。 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哲理评析: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4. 文言文《刻舟求剑》翻译还有单个字解释 楚国有一个坐船渡江的人,他的剑不小心从船上落入江中。 他急在船上用刀刻上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之后,这个人从他用刀刻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而剑却没有走,像这样去寻找宝剑,这不是很糊涂吗?注释 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2.自--从。 3.遽--立刻,急忙,马上。 4.契--用刀刻。 5.是--指示代词,这里。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 乎”是一种委婉的 刻舟求剑 漫画反问句式。 7.坠--掉下 秦相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目录学家和经学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 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后为秦始皇所杀。本文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这则寓言被收入小学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九课的寓言二则。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契:用刀刻。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止:动词,停止。 18.行:走(这里指行驶)。 19.亦:也。 5. 刻舟求剑文言文的释义文言文的解释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6. 文言文《刻舟求剑》翻译还有单个字解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2.自--从。 3.遽--急忙,立即,匆忙。 4.契--用刀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下。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 17.止:动词,停止。 18.行:前进。 19.亦:也。2023-07-10 01:11:251
文言文刻舟求剑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刻舟求剑原文及翻译如下:(1)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2)翻译:楚国有一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不小心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地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如果像这样去寻找剑,难道不是让人觉得很糊涂吗!成语寓意:剑落水中只会沉底,这是普通常识。船走远了,还要在船底下找那早掉下水去的剑,真是愚蠢可笑。假使船是静止的,剑沉水底,在船的落剑处刻上记号顺着记号下水找剑,自然有可能找到。无奈剑沉水底就不动了,船却在不断移动。这个客观事实没在求剑的人的头脑里得到反映。他一心以为剑从哪里落下去,就从哪里去找,必能找到。他的认识同客观事实不一致,结果自然只有失败。用这样一个比喻来讽刺死抱着教条的人,非常有力。这则成语包含着两层道理。一层是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就不会把事情做成功。另一层是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也要闹笑话。作者这种思想是朴素的唯物思想,辩证思想。2023-07-10 01:11:331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简述
1、《刻舟求剑》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2、《刻舟求剑》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察今》2023-07-10 01:11:581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及道理
《刻舟求剑》是大家都知道的故事,来讽刺办事刻板,不知变通的人。大家理解刻舟求剑的道理吗?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及道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刻舟求剑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 楚国有个乘船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这样的方法来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道理: 包含着两层道理。一层是,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就不会把事情做成功。另一层是,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也要闹笑话。作者这种思想是朴素的唯物思想,辩证思想。 注释: 涉:过,渡。 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其:他的,代词。 自:从。 坠:落。 于:在,到。 遽:急忙,立刻。 契:通“锲”,用刀雕刻,刻。 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 吾:我的。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坠:落下 其:他,代词。 求:找,寻找。 之:剑,代词。 矣:了。 而:然而,表转折。 若:像。 此:这样。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 成语故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楚人一不小心,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滑落江中,他赶紧伸手去抓,可惜为时已晚,宝剑已经落入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 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个记号,并且对大家说:“这是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何要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楚人捞了半天,始终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宝剑不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吗?我还在这里刻上了记号,现在怎么会找不到呢?” 听他这么一说,那些人纷纷大笑起来,说道:“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会随船移动,你又怎能找得到你的剑呢?”2023-07-10 01:12:141
刻舟求剑,文言文简单的翻译。
【前言】刻舟求剑,比喻事物已发生变化而仍静止地看待问题。是《吕氏春秋·察今》吕不韦记述的一则寓言,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曰:“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墨守成规,不会灵活变通之意。【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好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2023-07-10 01:12:232
刻舟求剑原文翻译及赏析?
刻舟求剑是《吕氏春秋·察今》吕不韦记述的一则寓言,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下面我为大家带来,欢迎大家阅读。 刻舟求剑原文欣赏: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刻舟求剑原文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涉:过,渡。 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其:他的,代词。 自:从。 坠:落。 于:在,到。 遽:急忙,立刻。 契:用刀雕刻,刻。 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 吾:我的。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坠:落下 其:他,代词。 求:找,寻找。 之:剑,代词。 矣:了。 而:然而,表转折。 若:像。 此:这样。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 刻舟求剑原文赏析: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2023-07-10 01:12:491
刻舟求剑文言文及翻译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刻舟求剑文言文及翻译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原文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辨析 “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 故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2023-07-10 01:12:571
《吕氏春秋。本味》翻译
1、[原文] 引婴投江: 有过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 【译文】 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楚国人治理国家,就有点象这种情况。 【哲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处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 2、[原文]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哲理】情况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2023-07-10 01:13:041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原文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词语注释1、涉:过,渡。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3、遽(jù):立即,匆忙。4、契(qì):雕刻。5、是:指示代词,这儿。6、吾剑:我的剑。7、之所从坠:(剑)掉下去的地方。之,助词,不译,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所”使谓词成分“从坠”体词化,提取“从坠”的处所.8、矣:了。9、若:像。10、此:这样。1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12、行:<动词>运行。《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13、之:指“剑”。14、坠:落。15、求:寻找。16、于:到。(其剑自舟中坠于水)17、舟止,止:停止2023-07-10 01:13:131
刻舟求剑翻译及原文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刻舟求剑后成为汉语成语,比喻人的眼光未必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该成语由《吕氏春秋·察今》中记述的一则寓言演变而来。2023-07-10 01:13:541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字词
1. 刻舟求剑,文言文及译文,8个词语解释 寓言原文 刻舟求剑(战 国)楚人有涉①江者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刻舟求剑 漫画 遽③契④(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⑤。”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⑥,而剑不行,求剑若⑦此⑧,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 刻舟求剑 漫画 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词语注释 1、涉:过,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遽:急忙,立刻。 4、契:用刀刻(记号) 5、是:这是。吾剑:我的剑。之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 6、矣:了。 7、若:像。 8、此:这样。 9、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10、行:运行。《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11、之:指“剑”。 2. 刻舟求剑的翻译和字词解释和含义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ǜ)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编辑本段【解 释】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编辑本段【出 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编辑本段【用 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编辑本段【示 例】 夏衍《解放思想团结前进》:“来考察我们过去用惯了的文艺理论,而不能~。” 编辑本段【近义词】 守株待兔、墨守成规 编辑本段【反义词】 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编辑本段【注 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自--从。 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雕刻。 是--这儿。 不亦惑乎--不是佷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坠--落。 契者--雕刻的人/地方。 若--如果。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编辑本段【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吕不韦,生年不详,卒于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5年)。他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的大商人,在经商期间,遇到了流亡赵国的秦公子子楚,当时子楚在赵国的处境很艰难,吕不韦很同情他,并认为子楚是“奇货可居”,于是用金钱资助子楚,并帮助他获得了继承王位的资格。公元前253年,子楚继承王位,是为庄襄王。庄襄王以吕不韦为丞相,并封他为文信侯。庄襄王死后,其子政立,是为秦始皇。秦始皇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在他执政为相期间,秦国出兵灭东周,攻取韩、赵、卫三国土地,建立三川、太原东郡,为统一中国作出了积极贡献。秦始皇亲理政务后,将他免职,并迁去蜀,后忧惧饮鸩而亡。吕不韦为相期间,门下食客三千人,家僮万人。他命门客“人人著所闻”,著书立说,为建立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寻找理论根据,这些著作最终汇编成了《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在内容上虽然杂,但在组织上并非没有系统,编著上并非没有理论,内容上也并非没有体系。正如该书《用众》篇所说:“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显然也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据吕不韦说,此书对各家思想的去取完全是从客观出发,对各家都抱公正的态度,并一视同仁的。因为“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三者皆私没精,则智无由公。智不公,则福日衰,灾日隆。”(《吕氏春秋·序意》) 编辑本段【寓 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迷信教条;墨守成规,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地点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 编辑本段【句式】 省略句:遽契其舟 遽契于其舟 倒装句:楚人有涉江者 有涉江者之楚人 遽契其舟 求剑若此 若此求剑 判断句:是吾剑之所从坠 3. 古文"刻舟求剑"的各种词解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FS: 《吕氏春秋》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 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4. 文言文《刻舟求剑》翻译还有单个字解释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自--从.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是--这.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坠--落.契者--刻着记号的地方.若--如果.。 5. 文言文《刻舟求剑》翻译还有单个字解释 楚国有一个坐船渡江的人,他的剑不小心从船上落入江中。 他急在船上用刀刻上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之后,这个人从他用刀刻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而剑却没有走,像这样去寻找宝剑,这不是很糊涂吗?注释 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2.自--从。 3.遽--立刻,急忙,马上。 4.契--用刀刻。 5.是--指示代词,这里。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 乎”是一种委婉的 刻舟求剑 漫画反问句式。 7.坠--掉下 秦相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目录学家和经学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 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后为秦始皇所杀。本文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这则寓言被收入小学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九课的寓言二则。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契:用刀刻。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止:动词,停止。 18.行:走(这里指行驶)。 19.亦:也。 6. 刻舟求剑字词翻译 您好! 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 ( kè zhōu qiú jiàn ) 解 释 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 出 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用 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示 例 夏衍《解放思想团结前进》:“来考察我们过去用惯了的文艺理论,而不能~。” 近义词 守株待兔、墨守成规 反义词 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 刻舟求剑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FS: 《吕氏春秋》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2023-07-10 01:14:451
刻舟求剑原文及翻译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刻舟求剑,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吕氏春秋?察今》吕不韦记述的一则寓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欢迎参考~刻舟求剑朝代:先秦作者:佚名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注释??????涉:过,渡。??????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其:他的`,代词。??????自:从。??????坠:落。??????于:在,到。??????遽:急忙,立刻。??????契:用刀雕刻,刻。??????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吾:我的。??????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坠:落下??????其:他,代词。??????求:找,寻找。??????之:剑,代词。??????矣:了。??????而:然而,表转折。??????若:像。??????此:这样。??????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启示??????“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及原文刻舟求剑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出自《吕氏春秋·察今》。下面整理了《刻舟求剑》的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刻舟求剑》原文及翻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成语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楚人一不小心,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滑落江中,他赶紧伸手去抓,可惜为时已晚,宝剑已经落入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个记号,并且对大家说:“这是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何要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楚人捞了半天,始终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宝剑不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吗?我还在这里刻上了记号,现在怎么会找不到呢?”听他这么一说,那些人纷纷大笑起来,说道:“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会随船移动,你又怎能找得到你的剑呢?”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是我的剑从这儿掉下去的。”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战国末期·吕不韦《刻舟求剑》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本文出自《吕氏春秋·察今篇》,讲述了刻个记号打捞宝剑的故事。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在战国时期由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作者简介吕不韦,姜姓,吕氏,名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任秦国丞相,卫国濮阳人。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薨,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储君嬴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前249年以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专断朝政。命食客编著《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__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恐诛,乃饮鸩而死。《刻舟求剑》文言文及翻译《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刻舟求剑》文言文注释: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3.其--他的,代词。4.自--从。5.坠--掉,落。6.于--在,到。7.遽--立刻,急忙,马上。8.契--用刀刻。9.是--指示代词,这儿。10.吾--我的。11.之--结构助词,不译。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13.其--他,代词。14.者--的地方。15.求--找。16.之--剑,代词。17.矣--了。18.而--但是。19.若--像。20.此--这样。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刻舟求剑》文言文和翻译导语:对于文言文《刻舟求剑》,大家是否会翻译?下面是我整理的《刻舟求剑》文言文和翻译,供各位阅读和借鉴。《刻舟求剑》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刻舟求剑》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注释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3、其:他的,代词。4、自:从。5、坠:掉,落。6、于:在,到。7、遽:立刻,急忙,马上。8、契:用刀刻。9、是:指示代词,这儿。10、吾:我的。11.之:结构助词,不译。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13、其:他,代词。14、者:的地方。15、求:找。16、之:剑,代词。17、矣:了。18、而:但是。19、若:像。20、此:这样。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寓言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作者吕不韦介绍吕不韦,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后因__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担心被诛杀,于是饮鸩自尽。成语寓意剑落水中只会沉底,这是普通常识。船走远了,还要在船底下找那早掉下水去的剑,真是愚蠢可笑。假使船是静止的,剑沉水底,在船的落剑处刻上记号顺着记号下水找剑,自然有可能找到。无奈剑沉水底就不动了,船却在不断移动。这个客观事实没在求剑的人的头脑里得到反映。他一心以为剑从哪里落下去,就从哪里去找,必能找到。他的认识同客观事实不一致,结果自然只有失败。用这样一个比喻来讽刺死抱着教条的人,非常有力。这则成语包含着两层道理。一层是,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就不会把事情做成功。另一层是,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也要闹笑话。作者这种思想是朴素的唯物思想,辩证思想。刻舟求剑古文翻译《刻舟求剑》的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小舟中掉落到水里,就立刻用刀在小舟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小舟停泊后,这个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找剑。小舟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刻舟求剑》的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的道理《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不要用固化的视点去看待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食物,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死守教条,否则会一事无成。同时告诫人们不能平面、静止地看待问题。2023-07-10 01:14:521
刻舟求剑文言文
1.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2.自--从。 3.遽--急忙,立即,匆忙。 4.契--用刀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下。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 17.止:动词,停止。 18.行:前进。 19.亦:也。 2. 刻舟求剑文言文 原文 刻 舟 求 剑(战 国) 《吕氏春秋. 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落。 6.于:在,到。 7.遽:急忙,快。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 10.吾:我的。 11. 之:消独。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寻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然而,表转折。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也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 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22.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 3. 【文言文刻舟求剑】 4. 刻舟求剑文言文 刻舟求剑① 楚人有涉②江者,其剑自舟中坠③于水。遽④契⑤其舟,曰:“是⑥吾剑之所从坠⑦。”舟止,从⑧其所契者⑨入水求之⑩。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11),不亦惑(12)乎? 【字词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秋》。②涉(sh8):渡。③坠(zhu@):掉下去。④遽(j)):急忙,立刻。⑤契(q@):同“锲”,刻。⑥是:这儿,这里。⑦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⑧从:依照,按照。⑨所契者:刻有记号的地方。⑩求之:找剑。寻,寻找。之,这里指剑。(11)若此:如此,像这样。(12)不亦惑(hu^)乎:不也太糊涂了吗?亦,也;惑,糊涂。 【诗文翻译】 楚国有一个搭船过江的人,不小心将随身佩带的剑从船边掉到江里去了。他急忙在船边掉剑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里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停稳以后,他便按船边所刻的记号,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行走,而水里的剑却没动,像这样去找剑,不也太糊涂了吗? 《刻舟求剑》这个成语故事,记叙楚人涉江,“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当时并未下去捞,而是“遽契其舟”,等船停了才“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在这里,文章揭示了一个实质性的问题:“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个成语又作“契舟求剑”,比喻为人拘泥固执,不知变化。说明办事不问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发生的变化,仍然死守老一套,不知变通,是行不通的。 5. 刻舟求剑 文言文 翻译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吕氏春秋——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评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6. 刻舟求剑文言文 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哲理评析] 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2023-07-10 01:15:341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原 文] 楚①人有涉②江③者,其剑自④舟中坠于⑤水,遽⑥契⑦其⑧舟,曰:“是⑨吾剑之⑩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11)。舟已行矣,而(12)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3)? [注 释] ①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②涉:蹚水过河,也泛指渡水。③江:古代专指长江。④自:从。⑤于:到。⑥遽(jù):立即。⑦契(qiè):通“锲”,刻。⑧其:那。⑨是:代词,这。⑩之:的。(11)之:它,指楚人的剑。(12)而:可是。(13)不亦惑乎:“不亦……乎”,古代常用的表示反问的句式,相当于“岂不是……吗”,不能译为“不也……吗”。惑,糊涂。 [译 文] 有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佩剑从船上掉到了水里,(他)赶紧在那船帮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那人便从他刻有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去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一段路程),可是剑却不能(跟着)走,这样找剑,岂不是胡涂吗? [鉴 赏] 这个小故事记述了楚人渡江坠剑、求剑的经过,文字很简洁,道理却很深刻。它本来是在《察今》中作为一个例子来批判不与时俱进、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的。在议论文中运用例证,一要文字精练,二要切中要害。这段文字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023-07-10 01:15:411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及道理
刻舟求剑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速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 ,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原文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刻舟求剑的道理:比喻人的眼光未必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2023-07-10 01:15:491
刻舟求剑故事的中英文翻译
Once, a Chu country person travels by boat crosses the river. Ship tomiddle of a river when is not careful, he let slip the belovedtreasured sword falls in the water. The good intention boatman iswilling to help him to fish the sword, but this Chu country people areunhurriedly, falls the sword the position to engrave on the hull,said: "Has not used, after and so on the ship approach shores saysagain!" . After the ship approach shores, he only then asked theboatman to engrave nearby the symbol ship from him to launch, salvagedthe treasured sword for him. But the ship continuously in walks, butthe sword fell in the water not to be able again to move. Calculatedthe boatman dives the ability is again high, also how possibly foundsimply not under the ship sword?2023-07-10 01:16:133
谁有《刻舟求剑》原文及翻译?拜托各位了 3Q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涉:渡,搭船渡江。 其:他的。指楚人的。自:从。坠:掉下去。 于:到。 遽:立即,匆忙。 契:雕刻。其:那,那个。 是:这,这儿,指楚人所刻之处。 之:助词,联系定语“吾剑”和中心语“所从坠”,可不译。 所从坠:剑坠落之处。 所:此处。 译: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止:停止。其:他。所契者: 指船上刻记号之处。求:找,寻找。之: 剑。译: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而:连词,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可是”。若此:如此, 像这样。若,像。此,这样。 惑:糊涂,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涉:渡,搭船渡江。 其:他的。指楚人的。自:从。坠:掉下去。 于:到。 遽:立即,匆忙。 契:雕刻。其:那,那个。 是:这,这儿,指楚人所刻之处。 之:助词,联系定语“吾剑”和中心语“所从坠”,可不译。 所从坠:剑坠落之处。 所:此处。 译: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止:停止。其:他。所契者: 指船上刻记号之处。求:找,寻找。之: 剑。译: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而:连词,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可是”。若此:如此, 像这样。若,像。此,这样。 惑:糊涂,迷惑。 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 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寓意: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 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迷惑。 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 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寓意: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 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2023-07-10 01:16:201
刻舟求剑原文及翻译 刻舟求剑诗词
1、《刻舟求剑 / 楚人涉江》。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2、译文:楚国有个乘船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这样的方法来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2023-07-10 01:16:261
《吕氏春秋》中关于环保的文言文
1. 关于环保的诗词或文言文,不要太长了,10句左右 在我国古代的文化典籍中,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古代环境保护思想与实践的记载。 一、神话传说 远古时代的人们在极其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从事着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活动,这些活动在当时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只能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就属于这一类,这些改善或保护环境的活动当然不是“鲧禹”“女娲”等个人所为,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活动。 二、文学作品 在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描写,反映了古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晋代诗人陶渊明最喜植柳,辞官归隐后,始终与柳树为友。他还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写下了许多爱树的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四季不忘绿化,还以诗代札,向友人索取树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房里为求来。”宋代文豪苏轼也爱种树,“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岗。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就是描写他少时种树的情景。后来他在杭州做官,修筑长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成为西湖美景之一。明代吴承恩也在《西游记》中描写了火焰山等恶劣环境及其对它们的改造,对五庄观毁坏人参果树等破坏自然的行为进行了处罚。 三、经验总结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狩猎和家禽驯养中、在农业经营管理中,获得了一些关于生态环境的知识和动植物繁衍成长的规律性的认识,这些认识反过来成为古人保护自然的经验性指导。公元前11世纪,西周颁布了《伐崇令》:“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是我国较早的保护水源、动物和森林的法令。《吕氏春秋》中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规定得更为具体,称为“四时之禁”。在规定的季节里,禁止随便进山砍树,禁止割水草烧灰,禁止打鸟狩猎,禁止捕捞鱼鳖。 四、环保法令 在古代文献中,还记载着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令的故事。《国语》中有一个故事叫“里革断罟”,说的是鲁宣公在夏天到泗水撒网捕鱼,大夫里革出来制止,说根据祖先规定的制度“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略”。他不但把鱼网撕破,还向鲁宣公讲了古训,为了保护草木鸟兽鱼虫,使之繁衍生息,山上再生出来的枝条不得再砍,水中未长大的水草不能割,捕鱼不捕小鱼,捕兽不捕幼兽。而《管子》中则把自然保护提高到作为人君是否有资格进行统治的一个条件:“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还说:“苟山之见芽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禁令似乎过严了,但也反映了古代统治者保护自然资源的决心之大。 在禁止破坏自然资源的同时,古代的统治者还注意保护、发展自然资源。秦始皇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道旁种植松树。他还制定了关于保护山林、水道、植物、鸟兽和鱼类的律令。其他朝代的法律如《唐律》、《清律》等也都有类似的记载。许多思想家也持相同的观点,如荀子认为,一切属于人类自然资源的动植物,什么时候必须禁止对它们的狩猎采伐,什么时候则可以对它们开发利用,都有一定的规律,即“斩伐养长,不失其时”。坚持这种制度,就能“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既保护了环境,又发展了经济。 2. 文言文《吕氏春秋》 【原文】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捐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译文】 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今制度呢?不是它不好,而是因为后人无从取法它。先王的法今制度,是经历了漫长的古代流传下来的,人们有的增补它,有的删减它,怎么能够取法它呢?即使人们没有增减它,也还是无从职法它的。 【原文】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已亦人也。故察已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脬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译文】 凡是先王的法令制度,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过去的)时代不能与法令制度(的条文)一同存在下来。(古代的)法令制度即使现在还保存下来,还是不能取法它。因此要抛弃先王现成的法令制度,而取法他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是什么呢?那就是从人出发,自己本来也是人,所以明察自己就可以推知别人,明察现在就可推知古代。古代和现在是一样的,别人和自己也是相同的。明白事理的人,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根据近的推知远的,根据现在的推知古代的,根据看到的推知未见到的。所以观察房屋下面的光影,就知道太阳、月亮的运行,早晚和寒暑季节的变化;看到瓶子里水结的冰,就知道天下已经寒冷,鱼鳖已经潜伏了。尝一块肉,就知道一锅里的味道,全鼎中调味的好坏。 【原文】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译文】 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设立标记。澭水突然上涨上,楚国人不知道,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水涨了很多,(可是)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是他们为什么惨败的原因。现在的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象这种情况。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 【原文】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译文】 所以说治理国家没有法令制度就会混乱,死守古老的法令制度而不改变就会行不通,混乱和不合时宜都不能治理好国家。社会不同了,时代改变了,改变法令制度是应该的。比如好的医生,病症千变万化,下药也要千变万化。病症变了而药不变,本来可以长寿的人,现在也变成短命鬼了。所以做事情一定要根据法令制度来进行,修订法令制度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统治过天下的七十一位帝王,他们的法令制度都各不相同;不是一定要有所不同,而是时代形势不一样了。所以说:好剑只要求它能斩断东西,不要求它一定是镆铘;好马只要求它一天能跑千里,不要求它一定是骥骜。完成功名,这才是古代帝王追求的目标啊。望采纳 3. 要吕氏春秋的短篇文言文 越多越好 1、引婴投江: 有过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译文】 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 【哲理】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处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 讽刺那些做事不考虑实际情况,主观判断的人 加点字 过:经过 方:正在,正要 引:牵,拉 故:原因,缘故 善:擅长,善于 虽:即使 岂:难道,反问句式。 遽(jù):就,遂 任:处理 悖(bèi):荒谬 2、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判断句) ”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哲理】情况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问题。 涉:渡 坠:落 遽:急忙,快 契:用刀刻 是:这 惑:糊涂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3、循表夜涉: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馀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循表夜涉译文: 楚国人想要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作了标记,澭水暴涨,楚国人不知道,按照标记夜里渡河,淹死者一千多人,军队惊叫发出的声音好像房屋倒塌一样。先前标记的时候可以通过,现在水已经变化而增多了,楚国人还按照标记通过,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寓意】 处理问题要从实际出发,情况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应该随着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灵活多变。讽刺那些墨守成规,固执己见,不知变通,拘泥固执,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4. 急求《吕氏春秋》中一篇古文的译文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要到外面去取水,所以时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奔波。以后他们家自己挖了一口井,于是对别人说:“我们挖了一口井,家里就多了一个人。”有人听了这句话就向另外的人传话说:“丁家挖了一口井,井里出来一个人。” 于是全国的人都谈论这件事,把它传到宋国国君那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起这件事。姓丁的回答说:“我们是说挖井之后家里多了一个人的劳力,不是说从井里挖出一个人来。” 这个故事说明传言易讹,所以凡是要亲自调查,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不可轻信传言,否则会造成视听混乱。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听到任何传闻后,都要动脑想一想,有必要时,就亲自考察一下它是否符合实际,不可盲目信从,也不要当“小广播”,以防上当受骗。 5. 古文 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首时 授课学案 这句话出自“吕氏春秋·孝行浏览第一,原句应为:因此,残疾人是不正确的方法的情况下,隐瞒窜待处理。 翻译如下:。 />所以,正确的方法的人没有遇到的时间,到处都是神秘的藏伏在劳动增加肌肉,等待时机。[附录原来完整的论文和参考当被问及原文:三曰:圣人的事情,可能会减慢,快速,像已故的速度时,王季历困了。 了,国王文的痛苦,不忘记羑里丑陋的,当你是没有确定的结果也。王武事,夙夜不懈,也没有忘记的王门的屈辱。 成立12年,提出甲子的事情。当固体不容易得到的。 太公望东夷人,要设置的我,没有它的主人。听说文王贤,所以渔船上的渭河到谷其安的观点。 伍子胥王,而不是顾客的话汪栽光的看到邪恶它的外观,不听他的讲话。关闭请王子郎广,汪资逛说:“它的外观,适当的无梭甚至是邪恶的。 闻到客户的伍子胥,伍子胥说:“这是很容易的,它也愿意让王子居住在课堂上沉重的窗帘,体现在它的服装,如果手,王子说承诺。半伍子胥说,汪资光举帷,中风的人坐在他们的手;说完成表示大汪资光。 的伍子胥认为吴王子郎广谁必须解决在野外养殖。七年,汪紫光代表的吴Wangliao的是国王。 任何子胥,子胥修复的法律制度下良性选举实践残疾,学习战斗。六年来,和那么胜利楚俞博引用。 九战9胜,追北千里达。逃离之王是与,他曾应。 临推出的宫殿,300鞭京平的坟墓。乡的养殖,不,忘记了他父亲的世仇,直到。 墨田鸽子,俞坚李勤墟王,住宿秦3有以见饱耳福了。关的话中的楚楚地看到。 “楚王说,将军节如琴。要看到,被告人秦惠王说:“路楚乎?”附近的内在很远很远的国家,而近。 反之亦然。汤雾阴,没有周杰不是;周婕的时候,没有唐吴吟,也不成。 圣徒们看到,如果步骤影子不能离开你。因此,残疾没有遇到合适的方式,隐匿子窜,处理未决。 对此,皇帝从布衣钱程来自世界各地,从卑微的职级和文件王万尺嗯报道,从每个人。因此,圣人是昂贵的,只有当的水冻结的方形固体后稷,后稷是春天种植的种子。 的敌人,虽然智利没有遇到的反应。方形叶滋整天采矿和我做不知道,都下秋霜,所有的森林都瘦。 物质的难度,不是在小企业知道的时候。郑 *** 的困难,患有狂犬病的狗的狗崩溃; - 高,困难的国家,失去了牛崩溃了。 众随之而来的杀子正,高国。的时间,唱歌的狗牛犹他的人,条件差不多快人唱?饥饿马应马厩,哞课程不楚饥饿的狗吗?应酒窖,哞课程。 无骨还骨楚,移动不被禁止的。中国的混乱,哞当然,没有圣人;渐显人,不能结束。 它的质心在世界上的所谓的和平?齐东帝被困,而鲁取徐州,邯郸守陵被困的人,并保护到需要的茧子的。的丘露薇的罚款,并大国是沮丧,当的情况下。 以滋阴主要的莱斯担心牵手,乱世时的男人。天的时间,很快就停留的时候,而不是工人,事情的。 问:的圣徒东西,似乎很慢,什么都不做,而实际速度非常快,要取得成功,等待时机。王季的日历事务的辛劳亡,周文王是很痛苦的,他们也没有忘记耻辱羑里城需要在密封逮捕。 因此,有没有十字军东征周,因为时间还不成熟。吴旺商纣的事,从早晨到晚上鼻子的磨刀石,他也没有忘记文王被骂的在玉门耻辱。 武王宝座12年,终于在甲子日击败尹六月的时间是不容易得到的。太公望的东夷人,他要放下世界,但不英明的君主,他听到文王先明,捕鱼渭水边,以观察文王。 伍子胥的品德想象中的吴Wangliao,但我没有看到有关于伍子胥的情况下,一个门客汪栽桄的,看到的汪资桄的伍子胥不喜欢他的长相,但他不听他拒绝了。门客要求 - 汪资广为什么王子郎广说:“他看起来正是我特别讨厌。” 门客的事情告诉伍子胥,吴说:“这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王紫光,我坐在教室的两层窗帘,只露出衣物和双手。,请让我借此与他交谈。 “汪资光同意。伍子胥谈话,谈的一半左右,王紫光掀起窗帘,握着他的手,然后坐下来与他。 伍子胥完成后,汪资犷很高兴。伍子胥享吴,王紫光必须去经过半年回来以后在小镇Q养殖。 七年后,的汪栽桄的取代Wangliao吴当国王。他的任命伍子胥,伍子胥因此,理顺他的法度,提升的良性,简选定的精锐部队,演习战斗。 年,之前的失败在柏林举行了楚国的的9战9胜,超过一千年前赶上楚的击败了军队追逐。Chuzhao王的状态逃离的和吴年6月莹杜然后占领。 个人拍摄宫殿楚伍子胥鞭打下300平王楚墓,报道了弑父杀兄报仇,他以前养殖,不要忘了弑父报仇,而是在等待的机会。墨家有个叫田鸠想象王秦桧,秦花了三年年,但不能看到。 客人告诉这种情况下,楚去看楚田鸽王。楚喜欢上了他,并让他去秦给了他的性格部分。 他去秦国,看景辉也告诉别人说:“看的方式来秦惠王,竟然是第一个楚国的啊!”已经有从收盘价的,而不是疏远了,离得足够远,但接近。时机也是这一点。 商朝末年,周武王有德无周杰道的时间不能成就王业,周杰道的时间,商朝,周武王为良性,也成就王业。圣人和时序关系,就像是身体不能分开一样行走的影子。 所以,正确的方法与残疾人没有遇到机会时,到处都是神秘的藏伏,增加肌肉的辛劳,等待机会。的时候,一些从平民成为皇帝,王子和世。 6. 《吕氏春秋》中的古文帮忙翻译一下 刻舟求剑 【翻译】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故事大意】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成语】 刻舟求剑 【含义】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不行的。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讽刺了片面、静止,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 7. 文言文翻译《吕氏春秋》 非不贤也。 曰。先王之法,有人增补,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本来可以长寿的人,下药也要千变万化,而法令制度不变,提出了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主张,反对泥古不化和墨守成法,岂不太难了吗,为其不可得而法,没有损益的先王之法是不是可以效法呢?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不也是很糊涂吗、生动有力。 再用大家熟知的医病一事作比喻,就有些象这种情况,审察当今就可以推知古代,不亦感乎,早晚和寒暑季节的变化。 【原文】 凡先王之法。 故释先王之成法,今水已变而益多矣?以此任物。 第四自然段紧承上文;好马只要求它一天能跑千里,经乎上世而来者也,说明人们是能够察己知人,作者先假设“弗损益”这个事实。 然后得出结论——“故释先王之成法、第六两个自然段中又讲了两个故事,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然后直说“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在韩非以前。 总观第一部分。 文章以讲故事的方式从反面向读者说明了察今的重要性,如果认为先王之法曾有过好效果而硬搬古法,(结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因时而治法。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不能只图求古,阶级社会中法令制度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的):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用古已有之的事实充实了自己变法的根据。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畏其势耳,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论世之事,世变则法变。这个故事说明了情况是不断变化的?那就是从人出发。 【赏析】 《察今》的思想和艺术 卫思捍 王刘纯 《察今》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第三》中的第八篇,犹若不可得而法。损益之后的先王之法不可效法。 由于十二纪分述四季十二个月的时令和行事,所以书名叫“春秋”。这里“虽”当“即使”讲,人们有的增补它。 他使这些食客各抒所闻。澭水暴益,人或益之,进步的。 尝一块肉,生平不详?虽人弗捐益?结论是“虽人弗损益、农及阴阳家等,语言流畅自然。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又用了一个寓言故事说明了不察今的害处,有似于此。 因为古今为法治国的道理是一样的、六论,亦必悖矣,至今仍不失其劝戒教育作用,告诉人们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时已徙矣,鱼鳖之藏也,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前进了一步?先王之所以为法者,改变法令制度是应该的。 再用日常生活中三件推理正确的事实作例证,婴儿啼,死守古老的法令制度而不改变就会行不通,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可分为两部分,还是不能取法它。 上边两个自然段从理论上说明了时代在变化?因为从古到今,从流传下来的先王之法和推知的古代社会情况也就自然地知道了古人为法的道理。 有道之士,结构组织严谨。社会不同了,药亦万变,这样寻找宝剑,犹若不可法——释先王之成法,他就从他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打捞宝剑。 世易时移,混乱和不合时宜都不能治理好国家。 据说秦始皇八年(公元前二三九年)。 因此要抛弃先王现成的法令制度;病变则药变。作者开始就辩证地说明立法和变化的重要性——无法则乱,人也,为了加强国力。 以此为治。明白事理的人,时代改变了,当时的情况不可能随着法令制度一同传下来,他的宝剑从船上掉到水里,修订法令制度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吕不韦厚相结纳、其子未必善游的道理人人都懂:“诱以为时人非不能也,有针对性地说明一个问题。 然后作者又指出明晓事理,因而取法它,也能提出“释先王之成法,“世易时移。譬之若良医,说服力强。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而法其所以为法”,明察现在就可推知古代:当客观现实已经改变的时候,是以人为根据的(实际上,人或损之。 《吕氏春秋》的内容以儒: 尘世流沙 2006-11-4 11。 吕不韦。故事讽刺了那些不能因时制宜的迂腐的人,作者并没有直接点出“察今”的论题,是一个假设性的关联词语,法虽今而在,作出一个让步。 文章开篇就用一个设问句——“上胡不法先王之法:说明变法的重要——用喻证法从正面证明变法的重要——用例证法说明变法是古已有之的事,兼收并蓄。”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回答说。 所以做事情一定要根据法令制度来进行,守法而弗变则悖。为了巩固和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 (过去的)时代不能与法令制度(的条文)一同存在下来,何也。因此,提出“不期修古。 总观第二部分。故曰,胡可得而法,以今知古,阳翟(今河南禹县)人,不期乎骥骜:“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而法其所以为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夫成功名者,怎么能够取法它呢,根据看到的推知未见到的,前三个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所以《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杂家类,变法者因时而化、《刻舟求剑》,先王的法令制度是切合于当时的实际情况的;非务相反也,今为殇子矣,犹若不可得而法”;又因为有“八览”,而法其所以为法——提出“察今”的主张——用故事证明察今的重要,古人也称这部书叫《吕览》,哪又是因为什么呢。病症变了而药不变,而法不徙。 其父善游,那么古代圣贤的法令在古代虽然起过很好的作用,就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号,这才是古代帝王追求的目标啊,而人们却没有明察情况: 尘世流沙 2006-11-4 11。古代和。 8. 选自《吕氏春秋.本味》的文言文有哪些 现代文与文言文对译: 总是期待:常冀。误以为:错感。这次会不一样:此存异。结果……:末……。过了几年呢:数载。还是没有:依旧无。所谓的永恒:语之恒。还不是:岂非。对你的缘分吗:于汝之缘乎。再一次:又。剩下我一个:留余一。最后:终。当我以为:余觉。自己找到了真爱:己觅至纯爱。却:然。到此为止:至此止。 “总是期待,误以为这次会不一样,结果……过了几年呢,还是没有所谓的永恒。结果……还不是对你的缘分吗?再一次剩下我一个。最后……最后……最后……当我以为自己找到了真爱,结果……又……结果……却到此为止……”这句话翻译成文言文可以是:常冀,错感此存异,末……数载,依旧无语之恒,末……岂非于汝缘乎?又留余一也。终……终……终……余觉己觅至纯爱,末……再……末……然至此止也。 9. 吕氏春秋两则文言文翻译 引婴投江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引婴投江”译文 有个过江的人,看见一人正拉着婴儿想将那婴儿丢进江中婴儿在啼哭过江人问那人为什么(要把婴儿丢进江中),回答说:“这是因为他的父亲善于游水”他的父亲虽然善于游水,他的儿子难道就马上也善于游水吗?这样处理事情,肯定是谬误的啊!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刻舟求剑”译文 楚国有个过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坠落水中,(他)马上在船上刻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船停下(之后),(那人)从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动了,但是剑(掉进水后)没有移动,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2023-07-10 01:16:351
刻舟求剑的寓意 原文及翻译
刻舟求剑的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刻舟求剑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 刻舟求剑原文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寓言故事《刻舟求剑》形象生动,告诉我们哪些人生道理?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同,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所以这样的问题也就有着很多种答案,笔者的说法也不会一定对,但是就这题给大家说说笔者自己的看法。 主要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要渡江,但是他的剑从船上掉到了水中。他马上在船舷的地方作了记号。最后船只到达码头后,这个人就从做了记号的地方跳下去。剑落水中就会直接沉到水底,这在现在看来就是普通常识。2023-07-10 01:16:491
刻舟求剑翻译
【前言】刻舟求剑,比喻事物已发生变化而仍静止地看待问题。是《吕氏春秋·察今》吕不韦记述的一则寓言,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曰:“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墨守成规,不会灵活变通之意。【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好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2023-07-10 01:17:204
文言文《刻舟求剑》的翻译
《刻舟求剑》出《吕氏春秋·察今》记述的一则寓言。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刻舟求剑》的翻译,欢迎参考~ 《刻舟求剑》 朝代:先秦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涉:过,渡。 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其:他的,代词。 自:从。 坠:落。 于:在,到。 遽:急忙,立刻。 契:用刀雕刻,刻。 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 吾:我的。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坠:落下 其:他,代词。 求:找,寻找。 之:剑,代词。 矣:了。 而:然而,表转折。 若:像。 此:这样。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2023-07-10 01:17:482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前言】刻舟求剑,比喻事物已发生变化而仍静止地看待问题。是《吕氏春秋·察今》吕不韦记述的一则寓言,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曰:“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墨守成规,不会灵活变通之意。【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好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2023-07-10 01:17:573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刻舟求剑翻译: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启示: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必然要犯脱离实际的主观唯。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2023-07-10 01:18:221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的翻译
【前言】刻舟求剑,比喻事物已发生变化而仍静止地看待问题。是《吕氏春秋·察今》吕不韦记述的一则寓言,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曰:“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墨守成规,不会灵活变通之意。【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好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2023-07-10 01:18:384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2023-07-10 01:19:055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原文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寓言故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刻舟求剑的造句举例 1) 凡鸦鸣鹊噪,东鸣则看震,西鸣则看兑,此皆不能胶柱鼓瑟刻舟求剑者也,诸占例此。 2) 卡克乘坐螺旋飞抗机到达兰亚堡,由于战斗激烈导致相关温度等于七十五摄氏度,只是刻舟求剑的本色等。 3) 史学家与好事者单单根据时间不相吻合而否定一切,正是刻舟求剑不知变通的结果。 4) 在基层这种事情,一数一大堆,毕竟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用千变万化的事情去代入一成不变的政策,只是刻舟求剑罢了。 5) 未必我讲的就是对的,即使当时是对的,时过境迁,也可能是刻舟求剑。 6) 但是对于这一双手,你会完全没有资格去说东说西,你会完全没有理由去刻舟求剑。 7) 季冬晨,你一定是在小学时就没好好听老师讲课,不然你不会不知道刻舟求剑的故事。 8) 这种刻舟求剑的人,当然不能给他做大事的机会。 9) 信息时代情况在不断发生变化,我们不能用刻舟求剑的方法来解决新问题。 10) 时势已变,刻舟求剑只会成为前进的绊脚石。2023-07-10 01:19:432
刻舟求剑文言文的翻译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译文】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注释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2.自--从。3.遽--急忙,立即,匆忙。4.契--用刀雕刻。5.是--指示代词,这儿。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7.坠--掉下。8.若--像。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11.求--寻找。12.之--代词,代“剑”。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15.从其所契者,其:他。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17.止:动词,停止。18.行:前进。19.亦:也。2023-07-10 01:19:502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翻译
刻舟求剑,比喻人的眼光未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吕氏春秋·察今》中记述的一则寓言。下面是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请参考! 《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刻舟求剑》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刻舟求剑》文言文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刻舟求剑》的故事想必给同学们了深刻的启发,希望以后的学习和成长中,同学们生活开ixn能够做的更好,祝大家学习进步、生活开心!2023-07-10 01:20:102
刻舟求剑原文翻译
【前言】刻舟求剑,比喻事物已发生变化而仍静止地看待问题。是《吕氏春秋·察今》吕不韦记述的一则寓言,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曰:“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墨守成规,不会灵活变通之意。【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好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2023-07-10 01:20:194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刻舟求剑》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指不会灵活变通之人。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希望能帮到大家!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涉:过,渡。 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其:他的,代词。 自:从。 坠:落。 于:在,到。 遽:急忙,立刻。 契:用刀雕刻,刻。 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 吾:我的。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坠:落下 其:他,代词。 求:找,寻找。 之:剑,代词。 矣:了。 而:然而,表转折。 若:像。 此:这样。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2023-07-10 01:20:442
刻舟求剑文言文的翻译
刻舟求剑 / 楚人涉江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楚国有个乘船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这样的方法来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道理启示 “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2023-07-10 01:20:502
《刻舟求剑》文言文及翻译
《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刻舟求剑》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刻舟求剑》文言文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2023-07-10 01:20:571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涉:过,渡。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遽(jù):立即,匆忙。此:这样。于:到。出自:《吕氏春秋·察今篇》相关内容:此篇阐述了应当明察当今形势,因时变法,不宜拘泥古法的道理。以发展的观点向秦国的统治者说明,法令制度的制定应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并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全文语句工整,语气明快,围绕中心反复申说,有论有断,同时穿插寓言故事,使文章显得气势充沛,活泼生动。作者思想成就:吕不韦认为,自己身为强秦相国,比上述诸人自愧不如,因此也招贤纳士,对前来跟随的门客礼遇有加,给予厚待,欲与上述名士的门客相竞。当时各国名士又常以所养宾客能著书立说为荣,所以吕不韦也命门客编纂其所知见闻,一部辉煌的集体创作横空出世,后以他的名义发表,这就是《吕氏春秋》。吕不韦编著《吕氏春秋》既是他的治国纲领,又给即将亲政的秦始皇提供了执政的借鉴。可惜,由于吕不韦个人的过失,使秦始皇对这部书弃而不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吕氏春秋》的价值逐渐为后人领悟,成为了解战国诸子思想的重要资料。2023-07-10 01:21:051
刻舟求剑小古文及翻译
刻舟求剑小古文及翻译如下: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楚国有个乘船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这样的方法来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赏析: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 ,“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 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 :“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 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好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2023-07-10 01:21:191
刻舟求剑文言文的解释
1. 刻舟求剑文言文的释义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2.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的解释是什么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哲理评析] 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3. 文言文刻舟求剑的意思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编辑本段]【出 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编辑本段]【近义词】 守株待兔、墨守成规 郑人买履、表水涉澭 [编辑本段]【反义词】 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编辑本段]【注 释】 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2.自--从。 3.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 4.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5.是--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佷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落。 8.契者--雕刻的人/地方。 9.若--如果。 10.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11.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2.求--找 刻舟求剑的意思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成语词典中注音为( kè zhōu qiú jiàn ),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故事大意是:有一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刻舟求剑是一个贬义词,并列式短语,为“刻舟”和“求剑”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在句子中可以作谓语、定语或者状语。 刻舟求剑的近义词是墨守成规 ,反义词有见机行事 相关作品:刻舟求剑文言文阅读及赏析 [编辑本段]【词性】 中性词 [编辑本段]【含义】 比喻一个人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编辑本段]【成语举例】 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胶柱鼓瑟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4. 刻舟求剑文言文解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坠--落。 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哲理评析: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5. 刻舟求剑文言文的释义文言文的解释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6.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包括翻译~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坠--落.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哲理评析: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7. 文言文《刻舟求剑》翻译还有单个字解释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自--从.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是--这.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坠--落.契者--刻着记号的地方.若--如果.。 8.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2.自--从。 3.遽--急忙,立即,匆忙。 4.契--用刀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下。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 17.止:动词,停止。 18.行:前进。 19.亦:也。2023-07-10 01:21:451
刻舟求剑的翻译
【前言】刻舟求剑,比喻事物已发生变化而仍静止地看待问题。是《吕氏春秋·察今》吕不韦记述的一则寓言,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曰:“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墨守成规,不会灵活变通之意。【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好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2023-07-10 01:21:553
刻舟求剑 文言文 翻译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2023-07-10 01:22:122
文言文刻舟求剑翻译及答案
1. 《刻舟求剑文言文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 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注释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2。自--从。 3。遽--急忙,立即,匆忙。 4。契--用刀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 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 坠--掉下。 8。 若--像。 9。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 求--寻找。 12。 之--代词,代“剑”。 13。 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 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 15。 从其所契者,其:他。 16。 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 17。 止:动词,停止。 18。 行:前进。 19。 亦:也。A《刻舟求剑》讽刺了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的人。 2. 刻舟求剑的原文翻译与问题和答案 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1.把句子补充完整,再加上标点符号。 (1)刻舟求剑的这个人真_______ (2)________果然_________ 2.展开想象,把那个人求刻的情景写下来。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试讲故事。 4.布置学生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启发想象 1、船靠岸以后,那个人是怎样从刻有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剑的? 2、他没捞到剑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3、一起坐船过江的人看到他没捞到剑可能又说些什么?。 3. 《刻舟求剑》文言文问题及答案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 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岂不是很糊涂吗?像这样治理国家,和这个人一样。时间已经变迁,但是办法不变,如此治理国家,不是麻烦了吗!【出 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作者 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 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注 释】 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2.自--从。 3.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 4.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5.是--这。 6.不亦惑乎--不是佷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 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落。 8.契者--雕刻的人/地方。 9.若--像。 10.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11.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2.求--寻找 13.止--停下 14.入--跳下 15.行--行走 刻舟求剑的意思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成语词典中注音为( kè zhōu qiú jiàn ),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讽刺了片面、静止,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 刻舟求剑是一个贬义词,并列式短语,为“刻舟”和“求剑”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在句子中可以作谓语、定语或者状语。 刻舟求剑的近义词是墨守成规 ,反义词有见机行事。 4. 文言文翻译 《刻舟求剑》 原文 刻 舟 求 剑 (战 国) 《吕氏春秋. 察今》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5. 文言文《刻舟求剑》翻译还有单个字解释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自--从.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是--这.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坠--落.契者--刻着记号的地方.若--如果.。 6.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包括翻译~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坠--落.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哲理评析: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2023-07-10 01:22:291
刻舟求剑用英文怎么说?
问题一:刻舟求剑的英文翻译 Mark on a boat side for a sank sword One day in ancient china, a team of soldiers was passing through a river by a ferry boat. The wind of that day was rather strong, so that the 顶oat shook a lot on the surface of the river. Suddenly a sword dropped from one of soldiers" hand and then sank into the river. "no!" other people said sadly when they saw that sword disappeared in the water. "Don"t worry." but the man who had lost his sword was very calm, he took out his knife slowly and then made a mark on the boat site from where his sword dropped into the water. "what are you doing here? Why did you make a mark on the boat side instead of diving into river to salvage your sword?" other people were curious about what he had done. "what the hell do you guys know!" he explained proudly, "the boat is shaking that much now, it"s not very good to salvage, so i made a clear mark that i won"t never forget the place from where my sword had dropped off, i decide to dive into the water from this marked site to salvage my sword after .he boat port on the ferry, i believe i could bring it back." 问题二:刻舟求剑用英语怎么说? 刻舟求剑(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carve on gunwale of a moving boat ; marking where a sword was dropped -- foolish undertaking ; carve a mark on gunwale in moving boat where a sword was lost -- ridiculous stupidity ; cut a mark on the side of one"s boat to indicate the place where one"s sword has dropped into the river 这些都是刻舟求剑的意思 问题三:有谁知道"刻舟求剑"用英语怎么说 刻舟求剑 [词典] (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carve on gunwale of a moving boat; marking where a sword was dropped -- foolish undertaking; carve a mark on gunwale in moving boat where a sword was lost -- ridiculous stupidity; cut a mark on the side of one"s 问题四:刻舟求剑的英文翻译 Mark on a boat side for a sank sword One day in ancient china, a team of soldiers was passing through a river by a ferry boat. The wind of that day was rather strong, so that the 顶oat shook a lot on the surface of the river. Suddenly a sword dropped from one of soldiers" hand and then sank into the river. "no!" other people said sadly when they saw that sword disappeared in the water. "Don"t worry." but the man who had lost his sword was very calm, he took out his knife slowly and then made a mark on the boat site from where his sword dropped into the water. "what are you doing here? Why did you make a mark on the boat side instead of diving into river to salvage your sword?" other people were curious about what he had done. "what the hell do you guys know!" he explained proudly, "the boat is shaking that much now, it"s not very good to salvage, so i made a clear mark that i won"t never forget the place from where my sword had dropped off, i decide to dive into the water from this marked site to salvage my sword after .he boat port on the ferry, i believe i could bring it back."2023-07-10 01:22: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