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有关月球资料

2023-07-10 08:53:24
TAG: 月球
LuckySXyd

月球俗称月亮,也称太阴,是地球的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月球距离地球平均为384,401公里。这段距离约为地球赤道周长的10倍。月球轨道呈椭圆形,近地点平均距离为363300公里,远地点平均距离为405500公里。月球直径为3476公里,约为地球直径的3/11。月球表面面积大约是地球表面面积的1/14,比亚洲面积稍小。月球的体积只相当于地球体积的1/49。月球质量约等于地球质量的1/81.3。月球物质的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3.34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3/5。月面上自由落体的重力加速度地球上表面重力加速度的1/6。月球上的逃逸速度约为每秒2.4公里,为地球上的逃逸速度的1/5左右。

月球在环绕地球作椭圆运动的同时,也伴随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每年一周。月球不但处于地球引力作用下,同时也受到来自太阳引力的影响,所以具有十分复杂的轨道运动。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但能反射太阳光。由于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因此,地球上的观测者所见到的月球被照这部分也在不断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视形状。这叫月相。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月相变化的周期性,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计量时间的尺度。阴历或农历月就是以月相为基础,星期也是由此演化而来。

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月球总以相同的一面向着地球。这是由于月球自转周期恰好和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相等造成的,而这两个周期相同则是潮汐长期作用的结果。

月球赤道面同它的轨道面有6度41分的倾角。因为这一倾角的存在和月球绕转速度的不均匀等原因,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地面上某一点的观测者多少还能看出月面边沿有前后的摆动。从地面观测,不止看到月球的半面,而且能看到月球的59%,其余41%则不能直接看到。

月球形状也是南北极稍扁、赤道稍许隆起的扁球。它的平均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500米。南北极区也不对称,北极区隆起,南极区洼陷约400米。月球重心和几何中心并不重合,重心偏向地球2公里。这一结论已为"阿波罗号"登月获得的资料所证实。

月面上山岭起伏,峰峦密布。此外,还有洋、海、湾、湖等各种特征名称。其实,月面上并没有水。只是早年观测者凭借想象,借用地球上的名称而已,最多不过有某些形态上的相似罢了。

月面上的最明显的特征是环形山,通常指碗状凹坑结构。其中大的直径可超过100公里,小的不过是些凹坑。直径大于1公里的环形山总数3万多个,占月球表面积的 7~10%。环形山大多以著名天文学家或其他学者的名字命名,月球背面有4座环形山,分别以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石申、张衡、祖冲之、郭守敬命名。月面最大的几个环形山是: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公里;克拉维环形山,直径233公里;牛顿环形山,直径230公里。许多环形山的中心区有中央峰或中央峰群,高达2.5公里。

肉眼所看到的月面上的暗淡黑斑叫“月海”,它们是广阔的平原。在月球正面,月海面积约占整个半球表面的一半。已知月海共22个(包括背面),其中最大的叫风暴洋,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雨海面积约90万平方公里。月面中央的静海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此外,较大的还有澄海、丰富海、危海、云海等。月海大多具有圆形封闭的特点,四周是山脉。有些月海伸向陆地称为湾,小的月海则称为湖。

月陆是月面上高出月海的地区,一般高出2~3公里。月陆主要由浅色的斜长岩组成,其反照率较高。月球正面的月陆与月海面积大致相等,而背面则月陆面积大些。月陆形成的年代经同位素年龄测定为46亿年,比月海要早。月球上也存在一些山脉,大多以地球上的山名命名,如亚平宁山脉、高加索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最长的山脉长达1000公里,往往高出月海3~4公里。最高的山峰在月球南极附近,高达9000米,比地球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还高。除山脉外,还有长达数百公里的峭壁,最长的是阿尔泰峭壁。

月面上有一些辐射纹, 典型的有第谷环形山和哥白尼环形山周围的辐射纹。第谷环形山有辐射纹12条,从环形山周围呈放射状向外延伸,最长的达1800公里,满月时看得最清楚。其成因尚无定论:有人说是火山爆发形成的;也有人认为是陨石轰击月面造成的。

长期天文观测与登月的直接考察证实,月球周围没有明显的磁场。月球磁场强度不及地球磁场的1/1000。月球上更没有像地球和木星那样的辐射带。月球上不存在任何形态的水,完全没有大气,几乎接近真空状态。通过月球火箭探测查明:月球正面有称为"重力瘤"或"质量瘤"的重力异常区,达12处之多;月球表面大部分地区为一层厚度不等的月尘和岩屑所覆盖。

月球没有像地球大气那样的保护层,月面直接受到流星体的猛烈冲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月岩的化学成分、岩屑大小、玻璃含量以及再结晶的程度。月球早期广泛发生火山爆发,喷出大量熔浆,从而形成月面上广阔的熔岩平原。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它的亮度随日、月间角距离和地、月间距离的改变而变化。它的平均亮度为太阳亮度的1/465000,亮度变化幅度从1/630000至1/375000。满月时亮度平均为 -12.7等。它给大地的照度平均相当于100瓦电灯在距离21米处的照度。月面不是一个良好的反光体,它的平均反照率只有7%,其余93%均被月球吸收。月海的反照率更低,约为 6%。月面高地和环形山的反照率为17%,看上去山地比月海明亮。

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再加上月面物质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很大。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摄氏度;夜晚,温度可降低到零下183摄氏度。这些数值,只表示月球表面的温度。用射电观测可以测定月面土壤中的温度,而且所用的射电波的波长愈长,愈能探测到月面土壤中较深处的温度。这种测量表明,月面土壤中较深处的温度很少变化,这正是由于月面物质导热率低造成的。

从月震波的传播了解到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厚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 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1000摄氏度,很可能是熔融的。

月球背面的结构和正面差异较大。月海所占面积较少,而环形山则较多。地形凹凸不平,起伏悬殊。最长和最短的月球半径都位于背面,有的地方比月球平均半径长4公里,有的地方则短5公里(如范德格拉夫洼地)。背面未发现"质量瘤"。背面的月壳比正面厚,最厚处达150公里,而正面月壳厚度只有60公里左右。

关于月球的成因,众说纷纭,主要有三种假说,即俘获说、分裂说和同源说。

俘获说: 月球可能是在地球轨道附近运行的一个小行星,后来被地球所俘获而成为地球的卫星。因为月球和地球的平均密度相差很大,而化学组成又十分不同,所以,它们可能是由太阳原始星云中不同部位的不同物质形成的。另一方面,月球的平均密度却与陨石、小行星十分接近。因此,很可能是小行星在围绕太阳运行中,由于接近地球,地球的引力使它脱离原来的轨道而被地球所俘获。有人认为,这个事件发生在35亿年前,整个过程经历5亿年。在月球被地球俘获后,月球由于受到地球的起潮力,喷发出大量岩浆,形成月海玄武岩。

分裂说:在太阳系形成的初期,地球和月球原是一个整体,那时地球还处于熔融状态,自转非常快,自转周期只有4小时左右。因此,这时太阳对地球的潮汐作用的周期为 2小时。这个周期恰与地球自由摆动周期相等,从而产生共振,于是在赤道面上形成一串细长的膨胀体,终于分裂而形成月球。太平洋就是月球分裂出去时留下的遗迹。根据计算,地月系统现有的角动量总和,即使再加上几十亿年的角动量损耗,也不足使地球和月球分裂。而且月球的位置又不在地球赤道面上。这些事实是分裂说很难加以解释的。

同源说:地球和月球是由同一块行星尘埃云所形成。它们的平均密度和化学成分不同,是由于原始星云中的金属粒子在形成行星之前早已凝聚。地球在形成行星时,一开始便以铁为主要成分,并以铁作为核心。而月球则是在地球形成后,由残余在地球周围的非金属物质聚集而成。月球形成的这三种假说,都能或多或少地解释月球的成分、密度、结构、轨道及其他基本事实。除分裂说一般认为难以成立外,俘获说和同源说这两种假说究竟哪一种更加合理,目前尚无定论。

根据对月球各种热历史模型的研究,整个月球曾发生过多次局部熔融。在月球形成的初期,月球的大部分温度曾达到1000摄氏度。距今41亿年前,月球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岩浆运动,在岩浆的分离过程中,形成了斜长岩成分的月壳,残留部分成为月表的高地。月球表层固结后又在较深的部位发生局部熔融,产生苏长岩成分的熔体。大约距今40亿年前,形成了富含放射性元素、难熔元素的非月海玄武岩。斜长岩高地长期裸露在月表,不断受到陨星物质的撞击,因而被削低了1.5~2公里,在高地上发育着大量古老的冲击月坑。后期,高地为一系列的断裂所切割和破坏。距今41~39亿年前,月球比较集中地遭受到各种大型陨星的撞击,使月表出现许多月海盆地,即大型的环形构造,最典型的是雨海事件。月球上的月海大致都是在相近的时期内形成的。月海生成的大致次序是:酒海、澄海、湿海、危海、雨海……。雨海纪形成的各个月海大约在距今39~31亿年间,被后期喷发的玄武岩所充填和覆盖。根据同位素年龄的测定,大致充填的时间次序是雨海西、雨海东、湿海、危海、雨海、静海、丰富海、澄海和风暴洋。此后月表的轮廓基本形成,31亿年以来,月球内部的演化已处于"停滞"状态,外力作用在月球的演化史中占有主导地位。陨星冲击月表,使月坑继续形成和增多。爱拉托逊纪形成的辐射月坑,其辐射纹受月表的各种作用,或者变得不明显,或者消失;而哥白尼纪形成的月坑,则具有明显的辐射纹。

可桃可挑

月球俗称月亮,也称太阴,是地球的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月球距离地球平均为384,401公里。这段距离约为地球赤道周长的10倍。月球轨道呈椭圆形,近地点平均距离为363300公里,远地点平均距离为405500公里。月球直径为3476公里,约为地球直径的3/11。月球表面面积大约是地球表面面积的1/14,比亚洲面积稍小。月球的体积只相当于地球体积的1/49。月球质量约等于地球质量的1/81.3。月球物质的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3.34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3/5。月面上自由落体的重力加速度地球上表面重力加速度的1/6。月球上的逃逸速度约为每秒2.4公里,为地球上的逃逸速度的1/5左右。

月球在环绕地球作椭圆运动的同时,也伴随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每年一周。月球不但处于地球引力作用下,同时也受到来自太阳引力的影响,所以具有十分复杂的轨道运动。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但能反射太阳光。由于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因此,地球上的观测者所见到的月球被照这部分也在不断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视形状。这叫月相。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月相变化的周期性,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计量时间的尺度。阴历或农历月就是以月相为基础,星期也是由此演化而来。

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月球总以相同的一面向着地球。这是由于月球自转周期恰好和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相等造成的,而这两个周期相同则是潮汐长期作用的结果。

月球赤道面同它的轨道面有6度41分的倾角。因为这一倾角的存在和月球绕转速度的不均匀等原因,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地面上某一点的观测者多少还能看出月面边沿有前后的摆动。从地面观测,不止看到月球的半面,而且能看到月球的59%,其余41%则不能直接看到。

月球形状也是南北极稍扁、赤道稍许隆起的扁球。它的平均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500米。南北极区也不对称,北极区隆起,南极区洼陷约400米。月球重心和几何中心并不重合,重心偏向地球2公里。这一结论已为"阿波罗号"登月获得的资料所证实。

月面上山岭起伏,峰峦密布。此外,还有洋、海、湾、湖等各种特征名称。其实,月面上并没有水。只是早年观测者凭借想象,借用地球上的名称而已,最多不过有某些形态上的相似罢了。

月面上的最明显的特征是环形山,通常指碗状凹坑结构。其中大的直径可超过100公里,小的不过是些凹坑。直径大于1公里的环形山总数3万多个,占月球表面积的 7~10%。环形山大多以著名天文学家或其他学者的名字命名,月球背面有4座环形山,分别以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石申、张衡、祖冲之、郭守敬命名。月面最大的几个环形山是: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公里;克拉维环形山,直径233公里;牛顿环形山,直径230公里。许多环形山的中心区有中央峰或中央峰群,高达2.5公里。

肉眼所看到的月面上的暗淡黑斑叫“月海”,它们是广阔的平原。在月球正面,月海面积约占整个半球表面的一半。已知月海共22个(包括背面),其中最大的叫风暴洋,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雨海面积约90万平方公里。月面中央的静海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此外,较大的还有澄海、丰富海、危海、云海等。月海大多具有圆形封闭的特点,四周是山脉。有些月海伸向陆地称为湾,小的月海则称为湖。

月陆是月面上高出月海的地区,一般高出2~3公里。月陆主要由浅色的斜长岩组成,其反照率较高。月球正面的月陆与月海面积大致相等,而背面则月陆面积大些。月陆形成的年代经同位素年龄测定为46亿年,比月海要早。月球上也存在一些山脉,大多以地球上的山名命名,如亚平宁山脉、高加索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最长的山脉长达1000公里,往往高出月海3~4公里。最高的山峰在月球南极附近,高达9000米,比地球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还高。除山脉外,还有长达数百公里的峭壁,最长的是阿尔泰峭壁。

月面上有一些辐射纹, 典型的有第谷环形山和哥白尼环形山周围的辐射纹。第谷环形山有辐射纹12条,从环形山周围呈放射状向外延伸,最长的达1800公里,满月时看得最清楚。其成因尚无定论:有人说是火山爆发形成的;也有人认为是陨石轰击月面造成的。

长期天文观测与登月的直接考察证实,月球周围没有明显的磁场。月球磁场强度不及地球磁场的1/1000。月球上更没有像地球和木星那样的辐射带。月球上不存在任何形态的水,完全没有大气,几乎接近真空状态。通过月球火箭探测查明:月球正面有称为"重力瘤"或"质量瘤"的重力异常区,达12处之多;月球表面大部分地区为一层厚度不等的月尘和岩屑所覆盖。

月球没有像地球大气那样的保护层,月面直接受到流星体的猛烈冲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月岩的化学成分、岩屑大小、玻璃含量以及再结晶的程度。月球早期广泛发生火山爆发,喷出大量熔浆,从而形成月面上广阔的熔岩平原。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它的亮度随日、月间角距离和地、月间距离的改变而变化。它的平均亮度为太阳亮度的1/465000,亮度变化幅度从1/630000至1/375000。满月时亮度平均为 -12.7等。它给大地的照度平均相当于100瓦电灯在距离21米处的照度。月面不是一个良好的反光体,它的平均反照率只有7%,其余93%均被月球吸收。月海的反照率更低,约为 6%。月面高地和环形山的反照率为17%,看上去山地比月海明亮。

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再加上月面物质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很大。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摄氏度;夜晚,温度可降低到零下183摄氏度。这些数值,只表示月球表面的温度。用射电观测可以测定月面土壤中的温度,而且所用的射电波的波长愈长,愈能探测到月面土壤中较深处的温度。这种测量表明,月面土壤中较深处的温度很少变化,这正是由于月面物质导热率低造成的。

从月震波的传播了解到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厚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 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1000摄氏度,很可能是熔融的。

月球背面的结构和正面差异较大。月海所占面积较少,而环形山则较多。地形凹凸不平,起伏悬殊。最长和最短的月球半径都位于背面,有的地方比月球平均半径长4公里,有的地方则短5公里(如范德格拉夫洼地)。背面未发现"质量瘤"。背面的月壳比正面厚,最厚处达150公里,而正面月壳厚度只有60公里左右。

关于月球的成因,众说纷纭,主要有三种假说,即俘获说、分裂说和同源说。

俘获说: 月球可能是在地球轨道附近运行的一个小行星,后来被地球所俘获而成为地球的卫星。因为月球和地球的平均密度相差很大,而化学组成又十分不同,所以,它们可能是由太阳原始星云中不同部位的不同物质形成的。另一方面,月球的平均密度却与陨石、小行星十分接近。因此,很可能是小行星在围绕太阳运行中,由于接近地球,地球的引力使它脱离原来的轨道而被地球所俘获。有人认为,这个事件发生在35亿年前,整个过程经历5亿年。在月球被地球俘获后,月球由于受到地球的起潮力,喷发出大量岩浆,形成月海玄武岩。

分裂说:在太阳系形成的初期,地球和月球原是一个整体,那时地球还处于熔融状态,自转非常快,自转周期只有4小时左右。因此,这时太阳对地球的潮汐作用的周期为 2小时。这个周期恰与地球自由摆动周期相等,从而产生共振,于是在赤道面上形成一串细长的膨胀体,终于分裂而形成月球。太平洋就是月球分裂出去时留下的遗迹。根据计算,地月系统现有的角动量总和,即使再加上几十亿年的角动量损耗,也不足使地球和月球分裂。而且月球的位置又不在地球赤道面上。这些事实是分裂说很难加以解释的。

同源说:地球和月球是由同一块行星尘埃云所形成。它们的平均密度和化学成分不同,是由于原始星云中的金属粒子在形成行星之前早已凝聚。地球在形成行星时,一开始便以铁为主要成分,并以铁作为核心。而月球则是在地球形成后,由残余在地球周围的非金属物质聚集而成。月球形成的这三种假说,都能或多或少地解释月球的成分、密度、结构、轨道及其他基本事实。除分裂说一般认为难以成立外,俘获说和同源说这两种假说究竟哪一种更加合理,目前尚无定论。

根据对月球各种热历史模型的研究,整个月球曾发生过多次局部熔融。在月球形成的初期,月球的大部分温度曾达到1000摄氏度。距今41亿年前,月球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岩浆运动,在岩浆的分离过程中,形成了斜长岩成分的月壳,残留部分成为月表的高地。月球表层固结后又在较深的部位发生局部熔融,产生苏长岩成分的熔体。大约距今40亿年前,形成了富含放射性元素、难熔元素的非月海玄武岩。斜长岩高地长期裸露在月表,不断受到陨星物质的撞击,因而被削低了1.5~2公里,在高地上发育着大量古老的冲击月坑。后期,高地为一系列的断裂所切割和破坏。距今41~39亿年前,月球比较集中地遭受到各种大型陨星的撞击,使月表出现许多月海盆地,即大型的环形构造,最典型的是雨海事件。月球上的月海大致都是在相近的时期内形成的。月海生成的大致次序是:酒海、澄海、湿海、危海、雨海……。雨海纪形成的各个月海大约在距今39~31亿年间,被后期喷发的玄武岩所充填和覆盖。根据同位素年龄的测定,大致充填的时间次序是雨海西、雨海东、湿海、危海、雨海、静海、丰富海、澄海和风暴洋。此后月表的轮廓基本形成,31亿年以来,月球内部的演化已处于"停滞"状态,外力作用在月球的演化史中占有主导地位。陨星冲击月表,使月坑继续形成和增多。爱拉托逊纪形成的辐射月坑,其辐射纹受月表的各种作用,或者变得不明显,或者消失;而哥白尼纪形成的月坑,则具有明显的辐射纹。

北境漫步

月球是地球唯一一颗天然卫星:

轨道半径: 距地球384,400千米

行星直径: 3476千米

质量: 7.35e22千克

古罗马人称之为Luna,古希腊人称之为Selene或阿尔特弥斯(月亮与狩猎的女神),另外在其他神话中它还有许多名字。

理所当然,月球早在史前就已被人所知道。它是空中仅次于太阳的第二亮物体。由于月球每月绕地球公转一周,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角度不断变化;我们把它叫做一个朔望月。一个连续新月的出现需要29.5天(709小时),随月球轨道周期(由恒星测量)因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变化而变化。

由于它的大小与组成,月球有时被分为类地“行星”,与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分在一起。

月球由苏联飞行器月球2号于1959年代表人类第一次拜访,这也是人类第一次在非地球星体上探索。第一次在着陆则在1969年6月20日(你记得你在哪儿吗?);后一次在1972年12月。月球也是唯一一个被采回表面样本的星球。在1994年夏天,月球被Clementine飞行器大范围地作了地图映象。月球勘探者号如今正绕着月球转。

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力场形成了有趣的现象。最显而易见的便是潮汐现象。月球正对地球一点的引力为最大,反面一点则相对弱小一些。地球,特别是海洋并不是完全地固定的,而是朝月球方向略有延伸的。从地球表面为透视角观察的话,会看到地球表面的两个膨胀点,一个正对月球,另一个则正对反面。这效果对海洋比对因态地壳强烈得多,所以海洋处膨胀得更高。另外因为地球自转比月球在轨道上快,膨胀每天一次,每天的大潮一共有两次。

但是地球也并不完全是一个流体,地球的自转导致地球在正对月球下方的膨胀非常轻微。这意味着由于地球自转扭力及月球上的加速度影响,使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影响力并不十分确切地存在于两球心连线上。这也使得地球不断向月球提供自转能量,使得自转速度每世纪减慢1.5微秒,也使月球公转地球轨道每年增加3.8米。(相反的结果也导致了火卫一和海卫一的不寻常公转轨道)。

不对称的引力交互作用也使月球自转同步。比如,它的轨道位相始终相对固定,使得朝向地球的一面不变。由于地球的自转因月球的影响而减缓,所以在很早以前,月球的自转速度也因地球而减缓,不过在那时作用力要强烈得多。当月球的自转速度减缓到适合自己轨道周期时(这样膨胀点就在地球正对点),就没有任何的多余扭力了,这样月球的情形就稳定了。这种情况也类似地发生在太阳系其他卫星上。最终,地球的自转也将慢到合适于月球周期,就像冥王星和冥卫一的情况一样。

自然,月球也显得不太稳定(由于它的不太圆的轨道)以致于较远端的一部分度数可不定时地看到,但大多数远端表面(左图)一直无法完全观测,直到苏联飞船月球3号1959年上天对其进行拍摄才解决了问题。(注意:这里并没有什么“黑暗面”在月亮上;月球的所有部分都能得到半日照时间。一些对“黑暗面”的称谓往往是指月亮不为人所见的另一面,因为“黑暗”有“不为人知”之意。这种称谓在今天不够正确)。

月球没有大气层。但是来自Clementine飞行器的证据表明可能在月球南极,处于永久阴暗面的大环行山处有固态水--冰。这如今已由月球勘探者号飞船证实。显然月球北极也有冰,这样未来月球探索的代价将略微便宜一些!

月球的外壳平均厚68千米,从Mare Crisium下的零公里到背面Korolev环行山的107千米。地壳下是地幔,可能也是它的内核。然而它并不像地球的地幔,月球的只是部分特别炽热。奇怪的是,月球的质心与它的几何地理中心向地球方向偏移了2千米。同样,在这一侧其地壳也较薄。

月球表面有两种主要地形:巨大的环形山与古老的高原和相对平滑与年轻的maria。maria地形(覆盖月球表面达16%)是由火山喷出的炽热的熔岩冲蚀出的。大部分的表面是由灰土层尘埃与流星撞击的石头碎片覆盖。出于未知的理由,maria地形集中于靠近于地球的一面。

大多数靠近地球的环形山,火山由科学历史上的著名的称谓命名,如第谷,哥白尼和托勒密。背面的则多用近代的命名,如阿波罗,加加林和Korolev(因为第一张照片由月球3号拍到,所以具有显而易见的俄罗斯偏向)。另外,类似于近地区,月球背面也有巨形环形山South Pole-Aitken,直径2250千米,深12千米,使它成为太阳系最大的撞击盆地,并在西侧形成了山中山,成了太阳系中重环山的典型。(从地球上看;左侧图的正中)。

阿波罗号和月球号计划带回了一块重382千克的石头样本。这些提供给了我们有关月球的详细知识。它们具有特别的价值,在月球上着陆后的廿年,科学家们还是在这快最期的样本上做研究。

月球表面上的绝大多数石头看来都有30到46亿岁,这与地球上的超过30亿岁的极稀少的石头有偶然的巧合。这样,月球就提供了太阳系早期历史的在地球上无法找到的证据。

根据早先的对阿波罗样本的研究,有关月球的起源并不一致,主要有三种理论:co-accretion同生说,主张地球与月球同时形成于太阳星云;fission分裂说,主张月球是由地球上分裂出去; capture捕捉说,主张月球形成于其他地方,后来为地球所捕捉。这些理论证据都不足,但是来自月亮石头的最新和最详细的信息引出了impact撞击说:地球曾被一个大物体(相当于火星大小甚至更大)撞击,月球则是由喷射出的部份形成。不断又有新信息被发现,但撞击说如今被广泛接受。

月球并没有全球性磁场,但是它的一些表面石头存有剩余的吸引力,表明月球早期曾有过全球性磁场。

由于没有大气和磁场,月球表面赤裸裸地遭受太阳风的攻击。在它剩余的40余亿年光阴里,大量来自太阳风的氢离子将植入其表面。由阿波罗返回的样本证明了它对研究太阳风的价值。月球上的氢可能在未来当作燃料使用。

人类地板流精华

月球基本上没有水,也就没有地球上的风化、氧化和水的腐蚀过程,也没有声音的传播,到处是一片寂静的世界。月球本身不发光,天空永远是一片漆黑,太阳和星星可以同时出现。

月球上几乎没有大气,因而月球上的昼夜温差很大。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可低到-183℃。由于没有大气的阻隔,使得月面上日光强度比地球上约强1/3左右;紫外线强度也比地球表面强得多。由于月球大气少,因此在月面上会见到许多奇特的现象,如月球上的天空呈暗黑色,太阳光照射是笔直的,日光照到的地方很明亮;照不到的地方就很暗。因此才会看到的月亮表面有明有暗。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01千米.它的平均直径约为3476千米,比地球直径的1/4稍大些.月球的表面积有3800万千米,还不如我们亚洲的面积大.月球的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面重力则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它的亮度随日月间角距离和地月间距离的改变而变化。满月时亮度平均为-12.7等。月球的表面是由平原、山峰和山谷组 成的荒漠.还有许多 由于太空物体高速撞击月球表面而形成的陨石坑.月球上没有供人类呼吸的空气,但是可能有供饮用的水.最近在月球阴面的一个很深的陨石坑底发现了冰.科学家们认为这些冰可能是某次与月球相撞的彗星带来的.彗星的冰没有融化,因为月球的背阴面温度非常低。

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它与地球有着密切的演化联系。根据对建立在月球上的阿波罗11号和12号月震台记录资料的分析,以及对月球表面和月岩的研究,可知现今的月球内部也有圈层结构,但与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并不完全相同。月球表面有一层几米至数十米厚的月球土壤。整个月球可以认为由月球岩石圈(0~1000公里)、软流圈(1000~1600公里)和月球核(1600~1738公里)组成。月球岩石圈又可进一步分为四层,即月壳(0~60公里)、上月幔(60~300公里)、中月幔(300~800公里)和月震带(800 ~ 1000公里)。软流圈又称为下月幔。在月壳的10公里、25公里和60公里深处,均存在月震波速的急剧变化,表明在这些深度处存在显著的不连续性。月球表面至25公里深处为玄武岩组成的月壳第一层次,25公里~60公里之间为月壳的第二层,由辉长岩和钙长岩组成。上月幔由富镁的橄榄石组成,中月幔和下月幔由基性岩组成。月球震源的位置位于600~1000公里的深度之间,平均月球震源深度为800公里。由于月球表面岩石的密度并不比整个月球的平均密度小很多,因此,可以认为月球核不会是较重的铁镍等元素组成,它可能呈塑性或部分熔融状。在月球1000公里深处,月幔温度不会高于1000°C。

Jm-R

古罗马人称之为Luna,古希腊人称之为Selene或阿尔特弥斯(月亮与狩猎的女神),另外在其他神话中它还有许多名字。

理所当然,月球早在史前就已被人所知道。它是空中仅次于太阳的第二亮物体。由于月球每月绕地球公转一周,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角度不断变化;我们把它叫做一个朔望月。一个连续新月的出现需要29.5天(709小时),随月球轨道周期(由恒星测量)因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变化而变化。

由于它的大小与组成,月球有时被分为类地“行星”,与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分在一起。

月球由苏联飞行器月球2号于1959年代表人类第一次拜访,这也是人类第一次在非地球星体上探索。第一次在着陆则在1969年6月20日(你记得你在哪儿吗?);后一次在1972年12月。月球也是唯一一个被采回表面样本的星球。在1994年夏天,月球被Clementine飞行器大范围地作了地图映象。月球勘探者号如今正绕着月球转。

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力场形成了有趣的现象。最显而易见的便是潮汐现象。月球正对地球一点的引力为最大,反面一点则相对弱小一些。地球,特别是海洋并不是完全地固定的,而是朝月球方向略有延伸的。从地球表面为透视角观察的话,会看到地球表面的两个膨胀点,一个正对月球,另一个则正对反面。这效果对海洋比对因态地壳强烈得多,所以海洋处膨胀得更高。另外因为地球自转比月球在轨道上快,膨胀每天一次,每天的大潮一共有两次。

但是地球也并不完全是一个流体,地球的自转导致地球在正对月球下方的膨胀非常轻微。这意味着由于地球自转扭力及月球上的加速度影响,使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影响力并不十分确切地存在于两球心连线上。这也使得地球不断向月球提供自转能量,使得自转速度每世纪减慢1.5微秒,也使月球公转地球轨道每年增加3.8米。(相反的结果也导致了火卫一和海卫一的不寻常公转轨道)。

不对称的引力交互作用也使月球自转同步。比如,它的轨道位相始终相对固定,使得朝向地球的一面不变。由于地球的自转因月球的影响而减缓,所以在很早以前,月球的自转速度也因地球而减缓,不过在那时作用力要强烈得多。当月球的自转速度减缓到适合自己轨道周期时(这样膨胀点就在地球正对点),就没有任何的多余扭力了,这样月球的情形就稳定了。这种情况也类似地发生在太阳系其他卫星上。最终,地球的自转也将慢到合适于月球周期,就像冥王星和冥卫一的情况一样。

自然,月球也显得不太稳定(由于它的不太圆的轨道)以致于较远端的一部分度数可不定时地看到,但大多数远端表面(左图)一直无法完全观测,直到苏联飞船月球3号1959年上天对其进行拍摄才解决了问题。(注意:这里并没有什么“黑暗面”在月亮上;月球的所有部分都能得到半日照时间。一些对“黑暗面”的称谓往往是指月亮不为人所见的另一面,因为“黑暗”有“不为人知”之意。这种称谓在今天不够正确)。

月球没有大气层。但是来自Clementine飞行器的证据表明可能在月球南极,处于永久阴暗面的大环行山处有固态水--冰。这如今已由月球勘探者号飞船证实。显然月球北极也有冰,这样未来月球探索的代价将略微便宜一些!

月球的外壳平均厚68千米,从Mare Crisium下的零公里到背面Korolev环行山的107千米。地壳下是地幔,可能也是它的内核。然而它并不像地球的地幔,月球的只是部分特别炽热。奇怪的是,月球的质心与它的几何地理中心向地球方向偏移了2千米。同样,在这一侧其地壳也较薄。

月球表面有两种主要地形:巨大的环形山与古老的高原和相对平滑与年轻的maria。maria地形(覆盖月球表面达16%)是由火山喷出的炽热的熔岩冲蚀出的。大部分的表面是由灰土层尘埃与流星撞击的石头碎片覆盖。出于未知的理由,maria地形集中于靠近于地球的一面。

大多数靠近地球的环形山,火山由科学历史上的著名的称谓命名,如第谷,哥白尼和托勒密。背面的则多用近代的命名,如阿波罗,加加林和Korolev(因为第一张照片由月球3号拍到,所以具有显而易见的俄罗斯偏向)。另外,类似于近地区,月球背面也有巨形环形山South Pole-Aitken,直径2250千米,深12千米,使它成为太阳系最大的撞击盆地,并在西侧形成了山中山,成了太阳系中重环山的典型。(从地球上看;左侧图的正中)。

阿波罗号和月球号计划带回了一块重382千克的石头样本。这些提供给了我们有关月球的详细知识。它们具有特别的价值,在月球上着陆后的廿年,科学家们还是在这快最期的样本上做研究。

月球表面上的绝大多数石头看来都有30到46亿岁,这与地球上的超过30亿岁的极稀少的石头有偶然的巧合。这样,月球就提供了太阳系早期历史的在地球上无法找到的证据。

根据早先的对阿波罗样本的研究,有关月球的起源并不一致,主要有三种理论:co-accretion同生说,主张地球与月球同时形成于太阳星云;fission分裂说,主张月球是由地球上分裂出去; capture捕捉说,主张月球形成于其他地方,后来为地球所捕捉。这些理论证据都不足,但是来自月亮石头的最新和最详细的信息引出了impact撞击说:地球曾被一个大物体(相当于火星大小甚至更大)撞击,月球则是由喷射出的部份形成。不断又有新信息被发现,但撞击说如今被广泛接受。

月球并没有全球性磁场,但是它的一些表面石头存有剩余的吸引力,表明月球早期曾有过全球性磁场。

由于没有大气和磁场,月球表面赤裸裸地遭受太阳风的攻击。在它剩余的40余亿年光阴里,大量来自太阳风的氢离子将植入其表面。由阿波罗返回的样本证明了它对研究太阳风的价值。月球上的氢可能在未来当作燃料使用。

墨然殇

月亮(月球)是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平常月亮距离地球大概是 40 多万公里,由于月球环绕地球运行是一个椭圆形的轨道,因此,月球距离地球最远比最近时多 5 万公里。同样是满月,月球距离地球最近比最远时,月亮的视直径大 14%,视面积大 30%。

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火星,最近的恒星是太阳。

月球的资料

单击图片观看高清晰版本

公转信息

公转中心:地球

公转半径:384,400 公里

公转时间:27天7小时43分11.6秒

卫星数量:0

物质结构

赤道直径:3,476 公里

质 量:0.07348×1024 公斤,是地球的 1/81

密 度:水的 3.34 倍

赤道上重力加速度:1.618 m/s2,是地球的 1/6

自传时间:27 天 7 小时 43 分 11.6 秒

逃逸速度:2.38 千米/秒

表面温度:-120~+150 摄氏度

大气层

大气压:1.3×10-10 千帕

月球的成因

目前最广为接受的月球形成理论为:一颗火星大小的入侵星体撞上地球,其碎片与被轰出的地壳抛至太空中形成环绕地球的气体盘,一般相信月球就是从这气体盘中形成的,形成之初的距离比现在月球的位置要近许多,可能是 1/2 左右,但由于潮汐力而渐渐远去。所以月球形成之初大约距离地球 160,000 ~ 240,000 公里远。

tt白

月球为什么不自转

月球为什么不自转,科学家们始终没有找到答案。地球膨裂说认为,要想找到这个原因,必须搞清地球为什么自转。地球膨裂说认为,太阳系是一个旋转体,因为一个公转物体外侧的速度大于内侧的速度,所以地球背对太阳一侧的速度大于地球面对太阳一侧的速度。因为地球背对太阳一侧的速度大于地球面对太阳一侧的速度、地球外侧的公转半经大于地球内侧的公转半经、地球比较均匀内外侧质量相等,所以根据角动量公式L=mrv可以看出,地球外侧的角动量大于地球内侧的角动量。因为太阳系不是钢体,地球处于悬浮状态,所以地球刚开始公转时,就在地球外侧的角动量大于地球内侧的角动量的作用下,地球外侧的角速度大于了地球内侧的角速度,产生了自西向东自转。这就像两个轮子的马车,如果一个轮子走的得快,马车就会自转。

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自转,就是我们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既能能看到一个物体的正面,而且还能看到这个物体的背面,这就是说相对于我们所在的位置,这个物体发生了自转。如果在我们所在的位置只能看到物体的正面,但不能看到物体的背面,这就是说相对于我们所在的位置,这个物体没有发生自转。

任何理论都是相对的,月球自转不自转,关键看相对谁而言。我们在太阳上既能看到月球的正面,还能看到月球的背面,所以我们说月球相对太阳发生了自转。我们在地球上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但不能看到月球的背面,所以我们说月球相对地球没有发生自转。一般说月球是否自转是指相对地球而言。

月球为什么不自转呢?这个问题最近有了答案。绕月飞行的人造卫星测出月球靠地球这一面密度较大,因此月球永远以同一面朝着地球。地球膨裂说认为,尽管月球外侧的公转半经大于内侧的公转半经,月球背对地球一侧的速度大于月球面对地球一侧的速度、但因为月球刚开始公转时靠地球这一面的密度较大,也就是质量大,所以根据角动量公式L=mrv可以看出,月球内侧的角动量等于月球外侧的角动量,不自转。冥王星的卫星查龙也不自转。

金星为什么自东向西自转(逆转)呢?地球膨裂说认为,尽管金星外侧的公转半经大于内侧的公转半经、金星背对太阳一侧的速度大于金星面对太阳一侧的速度、但因为金星刚开始公转时靠地球这一面内侧的密度比外侧的密度大得多,所以根据角动量公式L=mrv可以看出,金星内侧的角动量大于金星外侧的角动量,金星就自东向西自转(逆转)。

为了验证我的公转产生自转的理论,我作做了一个地球公转产生自转的模拟实验。在一个大洗衣盆里放满水,用手掌沿盆沿逆时针搅水。当水转起来后,把暖水瓶的塑料盖口朝上放在靠盆沿的水上。这时发现塑料盖在随水逆时针转动(公转)的同时,自身也在逆时针旋转(自转)。这就是无可辩驳的地球公转产生自转的实验。因为地球公转是自西向东的,所以地球自转是自西向东的(逆时针)

再做一个月球公转不产生自转的模拟实验。在一个大洗衣盆里放满水,用手掌沿盆沿逆时针搅水。当水转起来后,把暖水瓶塑料盖里的一侧放一枚硬币,放硬币的一侧靠近盆心,口朝上放在靠盆沿的水上。这时发现塑料盖在随水逆时针转动(公转)的同时,自身并不旋转(自转)。这就是无可辩驳的月球公转不产生自转的实验。

再做一个金星公转产生逆向自转的模拟实验。在一个大洗衣盆里放满水,用手掌沿盆沿到盆心的一半处逆时针搅水。当水转起来后,把暖水瓶的塑料盖口朝上放在靠盆沿的水上。这时发现塑料盖在随水逆时针转动(公转)的同时,自身在顺时针旋转(逆向自转)。这就是无可辩驳的金星公转产生逆向自转的实验。

作者:赖柏林

陶小凡

我有!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与地球的平均距离为38.44万公里.是距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我们看到的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球的体积只有地球的四十八分之一,面积与亚洲差不多,质量为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密度为地球的五分之三.月球远不如地球结实.

月球上的重力比地球上的重力小得多.在地球上100公斤的东西到了月球上只有17公斤

月球上的月岩含有钾.铝.钙.铁.钛.镁.等66种元素,很有开发价值.

月食:

月食的形成很简单,即月球运行到地球背着太阳的阴影区域(本影)内时,月亮被地球的阴影所遮掩,这时发生了月食,月食分为两种一种是月全食,一种是月偏食.......

就打这些了还行吧!

参考资料:中国少儿百科全书 自然与环境 第86页

月相变化是由于( )而发生的.A、地球自转 B、月球自转 C、地球公转 D、月球公转

月相的变化是由于(D、月球公转)而形成的. 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与月相无关.月球自转让我们只能看到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看不到另一面,但与月相无关.地球公转形成年,与月相无关.只有月球围绕地球的公转运动,使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角度总是处于变化之中,从地球看上去,被太阳照亮的月球面积总是在变化,所以才形成月相.
2023-07-09 21:56:571

月相变化是怎样产生的

no
2023-07-09 21:57:075

月相是由于什么形成的月相变化的周期是什么

地球,周期30天左右,月球的位置变化,导致月相产生。月相变化的周期是什么盈亏月相是由于什么形成月球反射太阳光
2023-07-09 21:57:263

月相是如何变化的?

1、农历每月三十或初一,称为新月或朔。2、农历初三、初四,称为新峨眉月。3、农历初七、初八,称为上弦月。4、农历十一、十二,月相变成凸月。5、农历十五、十六,称为满月或望。6、农历十八、十九,月相又变成凸月。7、农历二十二、二十三,称为下弦月。8、农历二十七、二十八,称为残娥眉月。月相变化的原因月球靠反射阳光发亮,它与太阳相对位置不同(黄经差),便会呈现出各种形状。1、朔:日月黄经差为0°,这时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以黑暗面朝向地球,且与太阳几乎同时出没,故地面上无法见到,这就是朔,这一天为农历的初一。2、弦月:月球继续朝前旋转,到了农历初七、八,黄经差为90°,太阳落山,月球已经在头顶,到了半夜,月球才落下去,这时被太阳照亮的月球,恰好有一半给你看到,称之为“上弦月”。3、满月: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月球转到地球的另一面,这时地球在太阳和月亮的中间,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那一半正好对着地球,称之为“望”。由于月球正好在太阳的对面故太阳在西边落下,月球则从东边升起,到了月球落下,太阳又从东边上升了,一轮明月整夜可见。4、下弦月:满月以后,月球升起的时间一天比一天迟了,月球亮的部分也一天比一天看到的小了,到了农历二十三,也就是图中的位置7,黄经差270°。满月亏去了一半,这时的半月只在下半夜出现于东半天空中,这就是“下弦”。
2023-07-09 21:57:391

月亮有不同的月相的原因是什么

月相是天文学中对地球月球被阳光照亮部分的称呼。当月球绕着地球旋转时,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月球可见到的明显部分是反射阳光的部分。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阳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阳光。从不同的角度看,月球被太阳直接照射的部分,这是月相的来源。月相不是由于地球掩盖太阳造成的(这是月蚀),而是因为人们只能看到月球上被太阳照到那一半的一部分,阴影的部分是月球自己的阴暗面。月相不同月亮有不同的月相。月相之所以变大,是因为月亮天体位置不同,形状不同,这就是月相。由于月亮本身不发光,在阳光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半个球面是暗区。随着月亮与地球的位置变化,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地球的月亮部分更大,有时更小,这就是不同的月亮。
2023-07-09 21:57:541

月相是怎么形成的?

  月相的形成是因为月亮本身不会发光,需要靠太阳的光照反射,而月亮与太阳的相对位置会有不同,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从而出现各种形状,这些形状就被称为月相。月相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  月相的介绍  月相是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因为月球本身不发光,且不透明,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阳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阳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阳直接照射的部分,这就是月相的来源。  月相不是由于地球遮住太阳所造成的,而是由于我们只能看到月球上被太阳照到发光的那一部分所造成的,其阴影部分是月球自己的阴暗面。  月相和海洋的潮汐有关系,因为潮汐和月球的引力作用有直接关系,比如在满月的时候会引起大潮。
2023-07-09 21:58:032

月相是怎样形成的? 月相对人们有什么影响

月相形成的原因是: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当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发生变化,月亮被太阳照射的部分也会发生变化,人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形状也就发生变化。关于“月相是怎样形成的?”的具体回答,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继续往下阅读和了解。 关于月相的介绍 1、月相是天文学中,对于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是以日月黄经差度数来算的。 2、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东向西移动一大段距离,其月相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农历每一天的月相都有专属名字。 3、月相主要分为四种:新月、上弦、满月、下弦,这四个月相是经过精密的轨道计算得出的,有明确的发生时刻。 4、由于地球的纬度不同,在南北两半球看月相的左右是颠倒的,并且月相也与某些宗教活动有关系。 月相对人们有什么影响 在满月的时候会引起大潮,因为月相和海洋的潮汐有关,军事、旅游、渔业、养殖业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023-07-09 21:58:161

月相是由于什么形成的月相变化的周期是什么

256
2023-07-09 21:59:114

月相变化是怎样形成的

每天随着月亮在星空中自西向东地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里的圆缺就是指“月相变化”: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月相变化是怎样形成的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被自己挡住的)。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月 ——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就这样循环,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
2023-07-09 21:59:341

月相是怎么样形成的?

在观察月球时,不同夜晚出现不同的形状,这些不同的形状称为月相。月相也叫做月球的盈亏现象。盈亏现象由以下两个原因造成:一、月球本身不会发光,但能反射太阳光。月球被太阳光照亮的半边是亮的,未被照亮的半边是暗的。二、月球每个月绕地球一周,又跟着地球每年绕太阳旋转一周,而日、月、地三个天体的相对位置不断在变化,这就导致了月相。当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中间时,日光照不到的半边正对着地球,我们看到月球是暗的,就叫做朔;此后月球渐渐离开日地连线,月相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向西凸出的镰刀形,直到月球、地球、太阳形成三角时,称为上弦。上弦过后,朝向地球半边的部分越来越大,直到月球、地球、太阳又成一线,不过这次月球朝向地球的半边全部照亮,月相呈满月,称为望。望之后,月相变小,凸出面开始向东,直到月球、地球、太阳形成三角时,月相称为下弦。下弦后,月球逐渐又往地球和太阳中间运动,朔再次发生。
2023-07-09 21:59:581

月相是怎样变化的?

月亮胖像砸到右边的半圆形,最后变成圆形
2023-07-09 22:00:083

、产生月相变化的原因是( )

Cu3001u2461 u2462
2023-07-09 22:00:193

月相是怎么产生的?

  当月球围绕地球的时候,太阳光会从不同的角度照射在月球上,因此,从地球上看月球,月球就会呈现不同的形状。   为什么月亮会有不同的变化   每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时,人们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这一天称为“新月”,也叫“朔日”,这时是农历初一。   过了新月,月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行,亮区逐渐转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丝纤细银钩似的月球,出现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阳,这一月相叫“蛾眉月”,这时是农历初三、四。   随后,月球在天空里逐日远离太阳,到了农历初七、八,半个亮区对着地球,人们可以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西),这一月相叫“上弦月”。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农历十五、十六、十七,月球的亮区全部对着地球,我们能看到一轮圆月,这一月相称为“满月”,也叫“望”。   满月过后,亮区西侧开始亏缺,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东),这一月相叫做“下弦月”。在这一期间月球日渐向太阳靠拢,下弦月半夜时分才能从东方升起。   又过四五天,月球又变成一个蛾眉形月芽,弓背朝向旭日,这一月相叫“残月”。当月球再次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月亮又回到“朔”。   月相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变化着。如果用月相变化的周期(即一次月相变化的全部过程)来计算,从新月到下一个新月,或从满月到下一个满月,就是一个“朔望月”,时间间隔约29.53天,中国农历的一个月长度,就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
2023-07-09 22:00:261

月相变化的产生原因

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被自己挡住的)。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两条:1、月球不发光,不透明。2、与月、地、日三者的相对位置有关。
2023-07-09 22:00:521

月相是怎么形成的

  月相的成因就是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月相的成因就是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月球是总是有一面对着太阳而被照亮,如果是初一,月球位于日地之间,则月亮被照亮的那一面完全背对着地球,我们看不到月亮,如果十五,月亮在地球正后方,被照亮的一面完全对着地球,故是圆的;而初七或二十三,月球位于地球侧面,月球被照亮的一面只有一半对着地球,故是半月(当然一个这两天月亮凸的方向正好相反)。
2023-07-09 22:01:051

月相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我的猜想 我的方案 我的记录 我的发现

造成月相的主要原因是月球本身不发光,要靠反射太阳光才能发亮,不透明和日月地三者相对位置不断变化. 做一个实验,拿一个足球,把一个半面给图上一种颜色.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月球有一个特殊的规律,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等,所以在地球上观测,月球总是一面对着地球. 家里应该有电视吧,请楼主现在站在电视前,拿着足球,那应该可以有半个足球被电视的光给照亮对吧.现在拿着足球转一下,保持涂上颜色的一面永远对着自己(涂上颜色的一面就是地球可以观测到月球的半面). 发现了什么现象了没有?电视,足球,观测者三者连成一线的时候,涂上颜色的一面找不到电视的光;当电视,观测者,足球三者一线的时候,足球涂上颜色的一面完全被照亮;当电视-观测者-足球成90°角的时候,涂上颜色的一面只有一半能够照亮. 在宇宙中,电视就是太阳,足球就是月亮,观测者就是地球.月相的周期变化是因为三者之间的位置的周期性变化.
2023-07-09 22:01:141

月亮有不同的月相的原因是什么

  月相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月球环绕地球旋转时,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不断地变化。因为月球本身不发光,月球可见发亮部分是反射太阳光的部分。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阳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阳光。从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阳直接照射的部分,这就是月相的来源。月相不是由于地球遮住太阳所造成的(这是月蚀),而是由于人们只能看到月球上被太阳照到那一半的一部分的所造成的,其阴影部分是月球自己的阴暗面。 月相   月亮有不同的月相的原因   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   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
2023-07-09 22:01:231

月相变化规律是什么?

月相变化图如下:从图中可以看到月相变化规律: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就是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这一周期平均为29.53天,称为朔望月。每个月的朔为农历月的初一,望为十五或十六。快到月底的时候,月球又将旋转到地球和太阳中间,在日出之前不久,残月才又由东方升起。到了下月初一,又是朔,开始新的循环。扩展资料月相的形成原因:这种月相的变化,是人们在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当月球绕地球运动时,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变动。另外,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人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虽然月亮无论何时都被照亮一半,但从地球上看去,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看到的亮面面积、朝向不同,所以看到月亮的样子就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月相
2023-07-09 22:01:491

月相变化是在月亮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形成的吗

是的,月相变化就是因为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形成的。月球公转时,转到公转轨道上不同的位置,阳光照射到月球上时,从地球上看,会形成不同形状的表面亮区和暗区,就是月相了。
2023-07-09 22:02:071

月相是怎样变化的?

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里的圆缺就是指“月相变化”: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   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   每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时,人们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这一天称为“新月”,也叫“朔日”,这时是农历初一。   过了新月,月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行,亮区逐渐转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丝纤细银钩似的月球,出现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阳,这一月相叫“蛾眉月”,这时是农历初三、四。   随后,月球在天空里逐日远离太阳,到了农历初七、八,半个亮区对着地球,人们可以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西),这一月相叫“上弦月”。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农历十五、十六、十七,月球的亮区全部对着地球,我们能看到一轮圆月,这一月相称为“满月”,也叫“望”。   满月过后,亮区西侧开始亏缺,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东),这一月相叫做“下弦月”。在这一期间月球日渐向太阳靠拢,半夜时分才能从东方升起。   又过四五天,月球又变成一个蛾眉形月芽,弓背朝向旭日,这一月相叫“残月”。   当月球再次运行到日地之间,月亮又回到“朔”。   月相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变化着。如果用月相变化的周期(即一次月相变化的全部过程)来计算,从新月到下一个新月,或从满月到下一个满月,就是一个“朔望月”,时间间隔约29.53天, 中国农历的一个月长度,就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_^^_^
2023-07-09 22:02:252

月相周期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的变动。地球上的人所看到的、被太阳光照亮的月球部分的形状也有规律的变化,从而产生了月相的变化。(和其他天体一样,月球也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随着月球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 (1)、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着地球,我们看不见月亮,叫做"新月",也叫"朔",这是农历初一。 (2)、过了新月,月亮被照亮的部分逐渐转向地球,我们看到一钩弯月,称为"娥眉月",这时是农历初三、初四。 (3)、初七、初八看到的是半个月亮(凸边向西),叫做"上弦月"。 (4)、到了农历十五、十六、十七,月亮上亮的一面全部对着地球,我们能看到一轮圆月,称为"满月",也叫"望"。 (5)、满月过后,月亮的亮面逐渐变小,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个月亮(凸边向东),叫做"下弦月"。下弦月半夜时分才能从东方升起。 (6)、再过一个星期,月亮又回到"朔"。 月相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变化着。如果用月相变化的周期计算,从新月到下一个新月,就是一个"朔望月",为29.53天左右。中国农历的一个月长度,就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 阴历朔的时候,月亮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这时有可能发生日食。望的时候,地球处于月球和太阳之间,这是有可能发生月食。 由于月球每月绕地球公转一周,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角度不断变化;我们把它叫做一个朔望月。一个连续新月的出现需要29.5天(709小时),随月球轨道周期(由恒星测量)因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变化而变化。 )
2023-07-09 22:02:344

月相的形成原因是月亮绕着什么星体旋转?

月相的形成原因是月亮绕着什么星体旋转? 1.地球 2.太阳 正确答案:地球 月相是指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
2023-07-09 22:02:471

月球的月相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当月球位于满月位置时,三个天体处于一条直线,地球在中间(但月球不在地影内);当月球月相是新月时,三个天体处于一条直线,月球在中间。新月约在农历每月三十或初一出现,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地球上的人们正好看到月球背离太阳的暗面,因而在地球上看不见月亮,称为新月或朔。此月相与太阳同升同落,即清晨月出,黄昏月落,满月出现在每月农历十五、十六,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外侧,即太阳、月球位于地球的两侧。扩展资料: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农历十五十六时,当月球,地球和太阳三者处于一条直线时时,地球在中间,而月球本接收的太阳光被地球挡住了,地球在月球上投下的影子,如果说太阳,地球,月球这一条线有点歪,就会形成月偏食。月相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部分的称呼,不同月食的是,这种现象和地球的影子无关,除此之外月相与月食图中月亮变化的缺口形状是不一样的。月食发生时,月亮上缺掉的那部分是圆的。但在月相变化中,月亮缺掉的部分不是圆形。
2023-07-09 22:02:541

月亮相对于什么的位置变化是形成不同的月相的原因?

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简介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因为月球本身不发光,且不透明,月球可见发亮部分是反射太阳光的部分。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阳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阳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阳直接照射的部分,这就是月相的来源。月相不是由于地球遮住太阳所造成的(这是月食),而是由于我们只能看到月球上被太阳照到发光的那一部分所造成的,其阴影部分是月球自己的阴暗面。
2023-07-09 22:03:221

月相变化是()围绕()公转过程中形成的

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
2023-07-09 22:03:431

月相是怎样形成的?

地球,月亮,太阳,的公转形成。月相,天文学术语。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东向西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月球本身不发光,且不透明,月球可见光亮部分是反射太阳光的部分。
2023-07-09 22:04:031

满月是怎么形成的示意图

满月怎么形成示意图如果说满月信任示意图的话,你肯定是画一个圆形。
2023-07-09 22:04:122

一个月里月球明亮部分是怎样变化的

一个月里月球明亮部分,一开始是右半边明亮,后来明亮部分慢慢变大,形成了一轮明月,最后月亮的明亮部分慢慢的向左变小当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时,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被太阳直射的月球部分,这就是满月。当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时,我们只能看到月球不被太阳照射的部分,这就是朔月;而当首度再见到月球明亮的部分时,称为“新月”。当地月联线和日地联线正好成直角时,我们正好可以看到月球被太阳直射的部分的一半,这就是上弦月。月相的更替周期是29.53天,称为一个朔望月,它是历法中历月和星期的来源。这个时间比月球公转的时间(恒星月)要长,因为当月球绕地球公转时,地球也在绕太阳公转,一个朔望月月球大约要绕(360+360*29.53/365.24)=389.11度(公转只绕360度)。所以一恒星月大约为29.53*360/389.11=27.32天。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娥眉月——新月,就这样循环,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
2023-07-09 22:04:221

月相变化是()围绕()公转过程中形成的

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
2023-07-09 22:04:321

月亮为什么是弯的?

月亮的变化原因如下:月相变化的原因与月球本身的性质以及月、地、日三者的相对位置有关。月球本身不发光,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被自己挡住的)。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面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面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于是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月相对地球的影响:第一个方面就是照明,地球夜晚可以靠月亮照明,前段时间我国药发射一颗人造月亮,照亮成都,还有一些生物钟,这些都是必要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潮汐 :与地球对月球的产生引力一样,月球对地球也有引力,这使得地球略呈椭圆形,这种变形对坚固的陆地几乎构不成什么影响,不过使沿海岸线产生潮汐。潮汐反过来又影响地球自转的速度以及和月球之间的距离,当地球表面进入和退出月球引力所造成的海洋膨胀区时,海洋表面每天要有两次涨潮与落潮。潮汐的实际高度取决于月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也取决于当地的地形。第三个方面就是月球引潮力 :美国太空总署的科学家谢鲁·皮尔逊博士研究指出,在太阳系最初形成时,月球即受到地球的牵引而为它的卫星,而月球在被扯到靠近地球的过程中,曾经对地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月球对地球具有引潮力的作用。
2023-07-09 22:04:481

小学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知识点有哪些?

算数,英语,中考
2023-07-09 22:05:033

月亮的月相是怎样形成的?

月相的排列顺序为:新月或朔、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或望、下弦月。1、新月或朔农历每月初一,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地球上的人们正好看到月球背离太阳的暗面,因而在地球上看不见月亮(相当于“黑月亮”),称为新月或朔。此月相与太阳几乎同升同落,即清晨月出,黄昏月落,只有在日食时才可觉察它的存在。2、蛾眉月新月过后,月球向东绕地球公转,从而使月球离开地球和太阳中间而向旁边偏了一些,即月球位于太阳的东边。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半个月面朝西,地球上可看到其中有一部分呈镰刀形,凸面对着西边的太阳,称为蛾眉月。蛾眉月日出后月出,日落后月落,与太阳同在天空,在明亮的天空中,故看不到月相。只有当太阳落山后的一段时间才能在西方天空看到蛾眉月。3、上弦月约在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由于月球绕地球继续向东运行,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成为直角,即月地连线与日地连线成90°。地球上的观察者正好看到月球是西半边亮,亮面朝西,呈半圆形叫上弦月。上弦月约正午月出,黄昏时,它出现在正南天空,假设观察者位于北半球中纬度,( 下同) 子夜从西方落入地平线之下,上半晚可见。4、凸月约在农历每月十一、十二,在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月球西边被太阳照亮部分大于一半,月相变成凸月。凸月正午后月出,黄昏时在东南部天空,月面朝西,然后继续西行,黎明前从西方地平线落下,大半晚可见。5、满月或望农历每月十五、十六,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外侧,即太阳、月球位于地球的两侧。由于白道面与黄道面有一夹角θ(θ平均值为5°09′)通常情况下,地球不能遮挡住日光,月球亮面全部对着地球,人们能看到一轮明月,称为满月或望。满月在傍晚太阳落山时的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子夜时位于正南天空,清晨时从西方地平线落下,整夜都可以看到月亮。6、下弦月农历每月二十二、二十三,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相对位置再次变成直角,月球在日地连线的西边90°。这时我们看到月球东半边亮呈半圆形,月面朝东,称为下弦月。它在子夜时升起在东方地平线上,黎明,日出,时高悬,于南方天空,正午时从西方地平线落下,下半晚可见。月相意义1、潮汐月相和海洋的潮汐有关系,因为潮汐和月球的引力作用有直接关系,比如在满月的时候会引起大潮。潮汐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像军事、旅游、远洋航海、海洋渔业、海水养殖,海洋工程、科学实验及沿岸各种生产活动都要受到潮汐的影响。2、照明因为夜晚天空中照明主要是靠月亮,所以,月相也是人们夜间活动时必须考虑的,尤其是在边远荒芜的地区。3、宗教和某些宗教活动有关系,特别是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中有斋月一说。4、寓意中国自古就有花好月圆的讲究,月有阴晴圆缺,而满月往往代表着圆满、顺利和吉祥的意味。5、其他顺便说一下,因地球纬度不同,在南北半球看月相的左右是颠倒的,这个其实也不难理解,如果你在北半球上,倒立拿大顶,看到月亮的情况就是在南半球的样子,月亮的脸它真会“偷偷的在改变”。
2023-07-09 22:05:111

月亮是什么样?有什么变化

月亮是圆的g,会变大又变小
2023-07-09 22:05:302

月相形成的原理

1.光线的直线运动----只有面对太阳的半个月亮是明亮的,2.月球、地球、太阳之间位置的变化-----有时地球正对着明亮的半个月亮,就是满月;有时地球面对着黑暗的半个月亮就是新月;有时从侧面,就是弦月。
2023-07-09 22:05:542

月相是怎样形成的?

月相形成的原因: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被自己挡住的)。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两条:1、月球不发光,不透明。2、与月、地、日三者的相对位置有关。月相成因:月球靠反射阳光发亮,它与太阳相对位置不同(黄经差),便会呈现出各种形状。
2023-07-09 22:06:151

月相是怎么形成的?

这是因为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造成的。因为月球本身不发光,且不透明,月球可见发亮部分是反射太阳光的部分。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阳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阳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阳直接照射的部分,这就是月相的来源。月相不是由于地球遮住太阳所造成的(这是月食),而是由于我们只能看到月球上被太阳照到发光的那一部分所造成的,其阴影部分是月球自己的阴暗面。扩展资料:月相的更替周期是29.53天,称为一个朔望月,它是历法中历月和星期的来源。这个时间比月球公转的时间(恒星月)要长,因为当月球绕地球公转时,地球也在绕太阳公转,一个朔望月月球大约要绕(360+360*29.53/365.24)=389.11度(公转只绕360度)。所以一恒星月大约为29.53 * 360 / 389.11 = 27.32天。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月 ——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就这样循环,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月相变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月相
2023-07-09 22:06:231

月相形成的原因

月相形成的原因:月球靠反射阳光发亮,它与太阳相对位置不同(黄经差),便会呈现出各种形状。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1、朔:日月黄经差为0°,这时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以黑暗面朝向地球,且与太阳几乎同时出没,故地面上无法见到,这就是朔,这一天为农历的初一。2、弦月:月球继续朝前旋转,到了农历初七、八,黄经差为90°,太阳落山,月球已经在头顶,到了半夜,月球才落下去,这时被太阳照亮的月球,恰好有一半给你看到,称之为“上弦月”。3、满月: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月球转到地球的另一面,这时地球在太阳和月亮的中间,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那一半正好对着地球,称之为“望”。由于月球正好在太阳的对面故太阳在西边落下,月球则从东边升起,到了月球落下,太阳又从东边上升了,一轮明月整夜可见。
2023-07-09 22:06:321

月相是如何形成的?

朔:日月黄经差为0°,这时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以黑暗面朝向地球,且与太阳几乎同时出没,故地面上无法见到,这就是朔,这一天为农历的初一。上弦月:月球继续朝前旋转,到了农历初七、八,黄经差为90°,太阳落山,月球已经在头顶,到了半夜,月球才落下去,这时被太阳照亮的月球,恰好有一半给你看到,称之为“上弦月”。满月: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月球转到地球的另一面,也就是图中的位置5,黄经差为180°。这时地球在太阳和月亮的中间,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那一半正好对着地球,此时我们看到的是满月,或称之为“望”。由于月球正好在太阳的对面故太阳在西边落下,月球则从东边升起,到了月球落下,太阳又从东边上升了,一轮明月整夜可见。下弦月:满月以后,月球升起的时间一天比一天迟了,月球亮的部分也一天比一天看到的小了,到了农历二十三,也就是图中的位置7,黄经差270°。满月亏去了一半,这时的半月只在下半夜出现于东半天空中,这就是“下弦”。快到月底的时候,月球又将旋转到地球和太阳中间,在日出之前不久,残月才又由东方升起。到了下月初一,又是朔,开始新的循环。扩展资料:月相意义:1、潮汐月相和海洋的潮汐有关系,因为潮汐和月球的引力作用有直接关系,比如在满月的时候会引起大潮。潮汐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像军事、旅游、远洋航海、海洋渔业、海水养殖,海洋工程、科学实验及沿岸各种生产活动都要受到潮汐的影响。2、照明因为夜晚天空中照明主要是靠月亮,所以,月相也是人们夜间活动时必须考虑的,尤其是在边远荒芜的地区。3、宗教和某些宗教活动有关系,特别是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中有斋月一说。4、寓意中国自古就有花好月圆的讲究,月有阴晴圆缺,而满月往往代表着圆满、顺利和吉祥的意味。5、其他因地球纬度不同,在南北半球看月相的左右是颠倒的,这个其实也不难理解,如果你在北半球上,倒立拿大顶,看到月亮的情况就是在南半球的样子,月亮的脸它真会“偷偷的在改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月相
2023-07-09 22:06:392

月相是怎样形成的?

地球自转
2023-07-09 22:06:553

月相变化是怎样产生的

月相是由月球绕地球公转形成的。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因为月球本身不发光,且不透明,月球可见发亮部分是反射太阳光的部分。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阳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阳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阳直接照射的部分,这就是月相的来源。参考资料:部分来源于百度百科
2023-07-09 22:07:193

月相是由于什么形成的月相变化的周期是什么

由于月球靠反射阳光发亮形成的,月相变化的周期是29.53天。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东向西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月球本身不发光,且不透明,月球可见发亮部分是反射太阳光的部分。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阳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阳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阳直接照射的部分,这就是月相的来源。扩展资料: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面(白道面)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之间有5°09"的夹角,因此新月或满月时月地日之间往往并非完全是一条直线。当月地日之间完全是一条直线时就可以观察到日蚀(新月时)或月蚀(满月时)。正是由于这5°09"的倾斜,每月都有新月和满月然而并非每月都有月食和日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月相
2023-07-09 22:07:451

月相变化是由于( )而发生的. A、地球自转 B、月球自转 C、地球公转 D、月球公转

·A地球的自转
2023-07-09 22:08:001

请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说造成不同月相原因?

观察月球时,不同夜晚出现不同的形状,这些不同的形状称为月相。月相也叫做月球的盈亏现象。盈亏现象由以下两个原因造成:一、月球本身不会发光,但能反射太阳光。月球被太阳光照亮的半边是亮的,未被照亮的半边是暗的。二、月球每个月绕地球一周,又跟着地球每年绕太阳旋转一周,而日、月、地三个天体的相对位置不断在变化,这就导致了月相。当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中间时,日光照不到的半边正对着地球,我们看到月球是暗的,就叫做朔;此后月球渐渐离开日地连线,月相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向西凸出的镰刀形,直到月球、地球、太阳形成三角时,称为上弦。上弦过后,朝向地球半边的部分越来越大,直到月球、地球、太阳又成一线,不过这次月球朝向地球的半边全部照亮,月相呈满月,称为望。望之后,月相变小,凸出面开始向东,直到月球、地球、太阳形成三角时,月相称为下弦。下弦后,月球逐渐又往地球和太阳中间运动,朔再次发生。
2023-07-09 22:08:211

为什么会有凸月现象?月相到底是怎么回事?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解析: 月相变化规律 1.约在农历每月三十或初一ue584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ue584地球上的人们正好看到月球背离太阳的暗面,因而在地球上看不见月亮,称为新月或朔,其视形状见图1中A位置。此月相与太阳同升同落,即清晨月出,黄昏月落,只有在日食时才可觉察它的存在。 2.新月过后,月球向东绕地球公转,从而使月球离开地球和太阳中间而向旁边偏了一些,即月球位于太阳的东边。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半个月面朝西,地球上可看到其中有一部分呈镰刀形,凸面对着西边的太阳,称为蛾眉月,其视形状见图1中B位置。蛾眉月日出后月出,日落后月落,与太阳同在天空,在明亮的天空中,故看不到月相。只有当太阳落山后的一段时间才能在西方天空看到蛾眉月。 3.约在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由于月球绕地球继续向东运行,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成为直角,即月地连线与日地连线成90°。地球上的观察者正好看到月球是西半边亮,亮面朝西,呈半圆形叫上弦月,其视形状见图1中C位置。上弦月约正午月出,黄昏时,它出现在正南天空,假设观察者位于北半球中纬度,下同,)子夜从西方落入地平线之下,上半晚可见。 4.约在农历每月十一、十二,在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月球西边被太阳照亮部分大于一半,月相变成凸月,其视形状见图1中D位置。凸月正午后月出,黄昏时在东南部天空,月面朝西ue584然后继续西行,黎明前从西方地平线落下,大半晚可见。 5.农历每月十五、十六,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外侧,即太阳、月球位于地球的两侧。由于白道面与黄道面有一夹角θ(θ平均值为5°09′)通常情况下,地球不能遮挡住日光,月球亮面全部对着地球,人们能看到一轮明月,称为满月或望,其视形状见图1中E位置。满月在傍晚太阳落山时的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子夜时位于正南天空,清晨时从西方地平线落下,整夜都可以看到月亮。 6.再过几天,农历每月十八、十九,月相又变成凸月,月面朝东,其视形状见图1中F位置。此时为黄昏后月出,正午前月落,大半晚可见。 7.农历每月二十二、二十三,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相对位置再次变成直角ue584月球在日地连线的西边90°ue584这时我们看到月球东半边亮ue584呈半圆形,月面朝东,称为下弦月,其视形状见图1中G位置。它在子夜时升起在东方地平线上,黎明,日出,时高悬,于南方天空,正午时从西方地平线落下,下半晚可见。 8.再过几天,农历每月二十五、二十六,月相又变成蛾眉月,亮面朝东,其视形状见图1中H位置。此时子夜后月出,黄昏前月落,黎明前可见。 月球随后继续向东运行,又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即A点,月相变为朔。 可见,月相的变化依次为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新月。月球由A点经B点→C点→D点→E点→F点→G点→H点,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月相由朔到下一次朔所经历的时间间隔,即月相变化的周期,叫做朔望月。
2023-07-09 22:08:291

月相是如何形成的

由于日地月三者位置的变化
2023-07-09 22:08:382

月球表面为什么会产生月相?

在观察月球时,不同夜晚出现不同的形状,这些不同的形状称为月相。月相也叫做月球的盈亏现象。盈亏现象由以下两个原因造成:一、月球本身不会发光,但能反射太阳光。月球被太阳光照亮的半边是亮的,未被照亮的半边是暗的。二、月球每个月绕地球一周,又跟着地球每年绕太阳旋转一周,而日、月、地三个天体的相对位置不断在变化,这就导致了月相。当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中间时,日光照不到的半边正对着地球,我们看到月球是暗的,就叫做朔;此后月球渐渐离开日地连线,月相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向西凸出的镰刀形,直到月球、地球、太阳形成三角时,称为上弦。上弦过后,朝向地球半边的部分越来越大,直到月球、地球、太阳又成一线,不过这次月球朝向地球的半边全部照亮,月相呈满月,称为望。望之后,月相变小,凸出面开始向东,直到月球、地球、太阳形成三角时,月相称为下弦。下弦后,月球逐渐又往地球和太阳中间运动,朔再次发生。
2023-07-09 22:08:451

月相是怎么形成的

月相的成因就是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月相的成因就是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月球是总是有一面对着太阳而被照亮,如果是初一,月球位于日地之间,则月亮被照亮的那一面完全背对着地球,我们看不到月亮,如果十五,月亮在地球正后方,被照亮的一面完全对着地球,故是圆的;而初七或二十三,月球位于地球侧面,月球被照亮的一面只有一半对着地球,故是半月(当然一个这两天月亮凸的方向正好相反)。
2023-07-09 22:08:521

月亮的月相是怎样产生的?

这是因为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造成的。因为月球本身不发光,且不透明,月球可见发亮部分是反射太阳光的部分。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阳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阳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阳直接照射的部分,这就是月相的来源。月相不是由于地球遮住太阳所造成的(这是月食),而是由于我们只能看到月球上被太阳照到发光的那一部分所造成的,其阴影部分是月球自己的阴暗面。扩展资料:月相的更替周期是29.53天,称为一个朔望月,它是历法中历月和星期的来源。这个时间比月球公转的时间(恒星月)要长,因为当月球绕地球公转时,地球也在绕太阳公转,一个朔望月月球大约要绕(360+360*29.53/365.24)=389.11度(公转只绕360度)。所以一恒星月大约为29.53 * 360 / 389.11 = 27.32天。
2023-07-09 22:08:591

月相是怎样形成的(50字)

月绕地运动,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直接被日照射部分反射太阳光,不同角度看到月被日直接照射部分。
2023-07-09 22:09:094

什么是月相变化图?

月相变化图如下:从图中可以看到月相变化规律: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就是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这一周期平均为29.53天,称为朔望月。每个月的朔为农历月的初一,望为十五或十六。快到月底的时候,月球又将旋转到地球和太阳中间,在日出之前不久,残月才又由东方升起。到了下月初一,又是朔,开始新的循环。扩展资料月相的形成原因:这种月相的变化,是人们在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当月球绕地球运动时,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变动。另外,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人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虽然月亮无论何时都被照亮一半,但从地球上看去,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看到的亮面面积、朝向不同,所以看到月亮的样子就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月相
2023-07-09 22:09: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