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赵且伐燕文言文拼音

2023-07-09 08:22:35
TAG: 文言文
西柚不是西游

1. 赵且伐燕的原文、注释、翻译

原文:赵且伐燕。

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孰计之也。”

王曰:“善。”乃止。

注释:赵——春秋、战国时的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一带地区。且——将要。

伐——讨伐。燕——音yān,春秋、战国时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北部一带地区。

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是战国时著名的说客,洛阳人。惠王——惠文王,赵国的国君,名叫赵何。

方——正。曝——音pù,晒的意思。

鹬——音yù,一种水鸟名,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很长,捕食鱼、虫、贝类。甘——音qián,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音huì,嘴,专门指鸟和兽的嘴。雨——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下雨。

渔者——后面的“渔父”,以捕鱼为业的人。禽——音qín,擒获,捕捉的意思。

支——支持,这里是相持、对峙的意思。 弊——弊病,害处,这里是疲弊的意思。

翻译:赵国准备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甲壳钳住了鹬的喙。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变成肉干了。

"河蚌对鹬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成了死鹬。"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走过来,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弊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就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2. 《赵且伐燕》的原文和注释以及翻译分别是什么

《赵且伐燕》的原文和注释以及翻译分别是 :

《赵且伐燕》 汉代 刘向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注释:

1. 赵--春秋、战国时的国名,疆域就在今河北省南部。

2.

且--将要。

3.

伐--讨伐。

4.

燕--音yān,春秋、战国时国名,疆域就在今河北北部一带。

5.

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是战国时著名的说客,是洛阳人。

6.

惠王--惠文王,赵国的国君,叫赵何。

7.

方--正。

8.

曝--音pù,晒的意思。

9.

鹬--音yù,一种水鸟名,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很长,在水中捕食鱼、虫、贝类。

10.

甘--音qián,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11.

喙--音huì,嘴,指鸟和兽的嘴。

12.

雨--名词活用作动词为下雨。

13.

渔者--后面的“渔父”,以捕鱼为生的人。

14.

禽--音qín,擒获,捕捉的意思。

15.

支--支持,这里是相持、对峙的意思。

16.

弊--弊病,害处。

【翻译】

赵国准备讨伐燕国,燕国的苏代劝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经过易水时,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住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变成肉干了。"河蚌对鹬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成了死鹬。"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走过来,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弊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同意停止出兵攻打燕国了。

17. 刘向(约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祖籍沛郡(今属江苏徐州)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18.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成语就出自这里。苏代只用这样一个小寓言故事,讲出利害关系就免除了燕国的一场兵祸。

3. 鹬蚌相争文言文全文的拼音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战国策·燕策二》 译文 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惠王:“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一只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蚌马上合上,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 *** 。”

河蚌也对鹬说:搐氦陛教桩寄标犀钵篓“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就会饿死你。”鹬和蚌都不肯互相放弃,渔夫就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

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我恐怕强大的秦国要当渔夫了。

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赵惠王说:“好。”

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

4. 《赵且伐燕》的译文

赵国准备讨伐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甲壳钳住了鹬的喙。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变成肉干了。"河蚌对鹬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成了死鹬。"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走过来,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弊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就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成语就出自这里。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千百年来已为大家所熟知。这个故事说明: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双方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

苏代只用这样一个小寓言故事,就免除了燕国的一场兵祸

《两败俱伤》文言文翻译 跪求!!

居民
2023-07-08 17:25:554

两败俱伤文言文翻译

  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两败俱伤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王不闻夫管与之说乎?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齐、楚今战,战必败。败,王起兵救之,有救齐之利,而无伐楚之害。计听知覆逆者,唯王可也。计者,事之本也;听者,存亡之机也。计失而听过,能有国者寡也。故曰:‘计有一二者难悖也,听无失本末者难惑。”   译文: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聪明、讲话幽默的人,名叫淳于髡,他知道齐宣王正准备要去攻打魏国。便去晋见齐宣王,说:“大王,您听过韩子卢和东郭逡的故事吗?韩子卢是天底下最棒的猎犬,东郭逡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狡兔。有一天,韩子卢在追赶东郭逡,一只在前面拼命的逃,一只在后面拼命的追,结果呢!它们两个都跑到精疲力竭,动弹不得,全倒在山脚下死了。这个时候,正好有个农夫经过,便毫不费力地把它们两个一齐带回家煮了吃掉。”齐宣王一听:“这跟我要去攻打魏国有什么关系呀?”淳于髡:"大王,现在齐国发兵去攻打魏国,一定不是能在短期内就可以打赢的。到头来,双方都弄成民穷财尽,两败俱伤,不但老百姓吃苦,国家的兵力也会大受损伤,万一秦国和楚国趁机来攻打我们,那不是平白送给他们机会一并吞掉齐国和魏国吗?"齐宣王听了淳于髡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停止攻打魏国的计划。   后来,大家在形容二个能力差不多的人互相争斗,不但谁也没赢还彼此都受了伤,就说是“两败俱伤”。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表示斗争。   关于两败俱伤拼音: liǎngbàijùshāng   出处与详解:   败:损失;俱:全。虽然有一方赢了,但是斗争双方都受到损伤,谁也没得到较大利益。   1、宋·汪应辰《文定集·答梁子铺》:“东汉之君子必欲与小人为敌,终于两败俱伤,而国随以亡。”,   2、《史记·张仪列传》:“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3、闻一多《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这两种运动合起来便能够互收效益,分开来定要~。”   4、郑振铎《桂公塘》:“还是讲话了好,免得两败俱伤。”   衍生典故: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宦者传论》:“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两败俱伤”。   两败俱伤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成语告诉人们,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很多时候,如果没有意气用事,就会皆大欢喜,避免更大的损失。凡事要讲究求大同存小异,团结合作,不到最后时刻,不可轻易武力对抗,更不可自相残杀,否则,只会被他人坐收渔翁之利。”   两败俱伤的造句举例   1)妯娌间如果再这样斗下去,不但家庭失和,最后也只会两败俱伤而已。   2)分析人士指出,腾讯控股和奇虎将会两败俱伤,其他公司则可能在这场相互指责的纠纷中渔翁得利。   3)成功不该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游戏,但事实上,这就是就是我们正在进行的游戏。   4)在一个团体之中同室操戈的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   5)你们两兄弟如果弄到两败俱伤,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而已。   6)这么多年来,两兄弟斗来斗去,结果当然是两败俱伤,徒惹他人笑话。   7)他俩就是不听别人劝告,如今弄了个两败俱伤,能怪谁呢?   8)两虎相争,自然是两败俱伤。   9)在意识到面临绝境的`时候,村民很可能采取"两败俱伤"的自力救济行为。   10)相隔一衣带水的海峡两岸,一旦兵戎相见,必然两败俱伤。   11)这场仗不能打,否则必然两败俱伤。   12)两人为了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最后弄得个两败俱伤。   13)他们的父亲留下大笔遗产,结果招致兄弟阋墙,弄得两败俱伤!   14)当他们两败俱伤之时,闯王的军队趁虚而入,攻占了他们的阵地。   15)他们不听调解,打了十多年官司,结果是两败俱伤。   16)你们同室操戈的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   17)如果纵容他们争闹下去,不但将会两败俱伤,也会伤了两家的旧谊。   18)这两个人势均力敌,龙争虎斗的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   19)你们两人再这样斗下去,终究会两败俱伤,各不讨好。   20)我劝你们说和吧!免得两败俱伤。   21)如果情势对他不利,他决定来个玉石俱焚,两败俱伤。   22)那个曾经,似乎惨不忍睹,最终两败俱伤。   23)你们二虎相争,两败俱伤,不是让别人坐收渔人之利吗?   24)恰逢孙坚大将陈武引军迎击,一场会战,双方两败俱伤。   25)只有家族服务于企业,企业与家族才能同时生存发展;假如企业的运营是以服务于家族为原则,则企业与家族必两败俱伤。   26)在职场上,得罪人是有成本的,能够相处的时候就相处,能够合作的时候就合作,常年为敌,两败俱伤是最坏的结果。   27)承诺本来就是男人与女人的一场角力,有时皆大欢喜,大部份的情况却两败俱伤。   28)但一旦征服结束,穆斯林领导人发现试图强迫在一个多国家的帝国中统一信仰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游戏。   29)这将导致最后的胜负,甚至如果中国年轻人开始一致抗议走到另一个方向则会对这些公司造成可能两败俱伤。   30)二是个别保险机构和从业人员不遵守职业操守,肆意贬低和诋毁同行,从而导致两败俱伤并自食其恶果的囚徒困境。   31)我们坚决反对把经贸问题政治化,坦率而言,经贸问题政治化损害的不仅是对方利益,而且将两败俱伤。   32)将前面已考量过的三种论证撇在一边,如果我们也强加限制以作为反击策略,结果只会两败俱伤。   33)如果中国高调扩张其军事力量,这可能会导致其邻国结盟,最后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   34)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双方不和、互相争斗,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35)詹姆斯说,总之,对于所有牵涉其中的人来说,android是一个两败俱伤的结果。我们所有人都必须好好想想,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36)二是个别保险机构和从业人员不遵守职业操守,肆意贬低和诋毁同行,从而导致两败俱伤并自食其果的囚徒困境。   37)他们的活动使这一切很快进入了理论的、吹毛求疵的关于政治上正确的方式的讨论之中。最后则以不同游说团两败俱伤的不和而收场。   38)二是个别保险机构和从业人员不遵守职业操守,意贬低和诋毁同行,从而导致两败俱伤并自食其恶果的囚徒困境。
2023-07-08 17:26:171

《两败俱伤》的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原文:王不闻夫管与之说乎?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④,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齐、楚今战,战必败。败,王起兵救之,有救齐之利,而无伐楚之害。计听知覆逆者,唯王可也。计者,事之本也;听者,存亡之机也。计失而听过,能有国者寡也。故曰:‘计有一二者难悖也,听无失本末者难惑⑤。” 翻译:大王您不曾听到过管与的言论吗?有两只老虎因抢着吃一人而搏斗,卞庄子要去刺杀它们,管与制止他说:“老虎是一种贪婪残暴的动物,人是它最美好的食物。现在两只虎因争一人而搏斗,小老虎一定会死掉,大老虎必定要负伤。你只需等待时机去刺杀负伤的老虎,那可是一举而能获得两只老虎的了。没有付出刺杀一只老虎的劳力,却有刺死两只老虎的美名。"现在齐、楚两国交战,交战双方必定有一方失败。一方失败,大王就可以出兵去救助,这样,能占有救助齐国的好处,而不会有讨伐楚国的坏处。能谋善断又能预知事情发展的顺利与不顺利,只有大王您能做到。谋略,是办事的根本;决断,是存亡的关键。谋略错了而决断又出现过失,能取得国家的是太少了。所以说:‘反复计谋的很难出现错误,决断不失本末的也难以出现混乱。"”
2023-07-08 17:26:271

两败俱伤 翻译 原文是——庄子欲刺虎······

卞庄子发现两只老虎,准备刺杀.身旁的旅店仆人劝阻他说:“您看两只老虎,正在共食一牛,一定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者必伤,小者必死.到 那时候,您跟在受伤老虎的后面刺杀伤虎,就能一举得到刺杀两头老虎的美名.”卞庄子觉得小僮说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ue004 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为了争肉,嘶咬扭打起来,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卞庄子,挥剑跟在受伤老虎的后面刺杀伤虎,果然不费吹灰之力,就刺死伤虎,一举获得两虎的名声.
2023-07-08 17:26:371

两败俱伤 翻译

卞庄子发现两只老虎,准备刺杀。身旁的旅店仆人劝阻他说:“您看两只老虎, 正在共食一牛,一定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者必伤,小者必死。到 那时候,您跟在受伤老虎的后面刺杀伤虎,就能一举得到刺杀两头老虎的美名。”卞庄子觉得小僮说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 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为了争肉,嘶咬扭打起来,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卞庄子,挥剑跟在受伤老虎的后面刺杀伤虎,果然不费吹灰之力,就刺死伤虎,一举获得两虎的名声。
2023-07-08 17:26:503

古文在线翻译:《两败俱伤》

2023-07-08 17:27:012

文言文两虎相斗的翻译

1. 两虎相斗文言文的翻译 【名称】:两虎相斗 【拼音】:liǎng hǔ xiāng dòu 【解释】:两只老虎相互争斗。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相搏斗。 【出处】:《战国策·秦策二》:“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史记·春申君列传》:“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 【事例】:今~,必有一伤。须误了我大事。吾与你二人劝解,休得争论。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 【近义词】:两虎相争、两败俱伤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两败俱伤 【英文】:fight beeen the o tigers 【故事】:战国时期,韩国和魏国打了一年多还不分胜负,秦惠王想出兵干涉,楚国使者陈轸给秦惠王讲卞庄子利用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道理,得到它们两败俱伤时一举打死两只老虎,劝秦惠王采取坐山观虎斗的计策,等待时机再消灭这两国。 【原文1】: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干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原文2】:有两虎诤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这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译文】:卞庄子准备刺杀老虎.童仆劝阻他说:"两只老虎正要吃一牛,他们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者必伤,小者必死。到那时,刺杀伤虎,就能一举两得."卞庄子觉得童仆说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真的嘶咬,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卞庄子猛刺伤虎,一举果然有两虎的功效。? 【原文2注释】: 诤:能“争”,争夺。 管庄子:人名。 管与:人名。 戾虫:凶残的野兽。戾,音lì。 甘饵:动物的美食。 2. 古文《两虎相斗》翻译 1、译文 卞庄子打算刺杀老虎。 童仆劝阻他说:“两只老虎正要吃一牛,他们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的必定受伤,小的必定死亡。 到那时,刺杀伤虎,就能一举两得。 "卞庄子觉得童仆说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真的嘶咬起来,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 卞庄子猛刺伤虎,这一举动果然有一次打下两只虎的功效。 2、原文 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 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 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扩展资料: 一、故事简介 战国时期,韩国和魏国打了一年多还不分胜负,秦惠王想出兵干涉,楚国使者陈轸给秦惠王讲卞庄子利用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道理,得到它们两败俱伤时一举打死两只老虎,劝秦惠王采取坐山观虎斗的计策,等待时机再消灭这两国。 二、成语解析 【解释】:两只老虎相互争斗。 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相搏斗。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春申君列传》:“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 白话文:“天下没有强大到秦国、楚国,现在听说大王要攻打楚国,这好比两虎相争。”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 【近义词】两虎相争、两败俱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两虎相斗。 3. 两虎相斗文言文的翻译 原文1 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译文】:卞庄子打算刺杀老虎.童仆劝阻他说:"两只老虎正要吃一牛,他们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者必伤,小者必死。到那时,刺杀伤虎,就能一举两得."卞庄子觉得童仆说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真的嘶咬起来,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卞庄子猛刺伤虎,这一举动果然有一次打下两只虎的功效。 原文2 有两虎诤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这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译文】:有两只老虎为争着吃一个人而互相争斗着,管庄子看见了要去刺杀它们。 管与阻止他说:"老虎是贪吃的猛兽;人呢,是美味的食物。现在两只老虎为争着吃一个人而恶斗,最后,小的一定会被咬死,大的一定会被咬伤。你等到大老虎受了伤再去刺它,那你就一下子可以得到两只老虎了。不费刺杀一只老虎的气力,却可以得到刺杀两只老虎的名声,这多好啊!" 4. 文言文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的翻译 卞庄子欲刺虎②,馆竖子止之③,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④,一举⑤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⑥.有倾⑦,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两虎之功. 注释 ①选自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②卞庄子:一作管庄子,传说为鲁国勇士.③馆竖子:一作管与,即童子.④从:伤:指伤虎.⑤一举:一次行动。 ⑥立:站立.须:等待.⑦:有顷:顷刻 译文 卞庄子准备刺杀老虎,旅馆里的童仆劝阻他说:“两只老虎正将要吃一头牛,它们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争抢起来继而打斗,大的虎一定伤,小的虎一定死。到那时,刺杀伤虎,就能一举两得。” 卞庄子觉得童仆说得很有道理,于是站立等待。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真的嘶咬打斗起来,大虎受了伤,小虎也被咬死。 卞庄子刺杀了伤虎,一次行动果然有杀两虎的功效。 5. 文言文两虎相斗带点字解释 卞庄刺虎① 卞庄子欲刺虎②,馆竖子止之③,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 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④,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 之⑤.有倾,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两虎之功. 【注释】 ①选自司马迁《史记 张仪列传》.②卞庄子:一作管庄子,传说为鲁国勇士.③馆竖子: 一作管与,即童子.④从:由.伤:指伤虎.⑤立:站立.须:等待. 【译文】 卞庄子发现两只老虎,立即拔剑在手,准备刺杀.身旁的小僮劝阻他说:"您看两只老虎, 正在共食一牛,一定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者必伤,小者必死.到 那时候,您刺杀伤虎,就能一举两得."卞庄子觉得小僮说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 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为了争肉,真的嘶咬起来,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卞庄子突然 跳出去,挥剑猛刺伤虎,果然不费大力,就刺死伤虎,一举获得两虎. 【题旨】利用矛盾,方能互解敌人 然:有道理。 6. 文言文翻译(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解释】 斗:争斗。比喻两个强者互相搏斗,必然有一方要遭严重损害。 【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二》:“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示例】 ~,陛下但默观动静。 明·郭勋《英烈传》第29回 【用法】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故事】 战国时期,韩国和魏国打了一年多还不分胜负,秦惠王想出兵干涉,楚国使者陈轸给秦惠王讲卞庄子利用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道理,得到它们两败俱伤时一举打死两只老虎,劝秦惠王采取坐山观虎斗的计策,等待时机再消灭这两国 【原文】①? 卞庄子欲刺虎②,馆竖子止之③,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 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④,一举⑤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 之⑥.有倾⑦,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两虎之功.? 【注释】? ①选自司马迁《史记 张仪列传》.②卞庄子:一作管庄子,传说为鲁国勇士.③馆竖子: 一作管与,即童子.④从:由.伤:指伤虎.⑤一举:一次行动。⑥立:站立.须:等待.⑦:有顷:顷刻,一会儿? 【译文】? 卞庄子准备刺杀老虎.童仆劝阻他说:"两只老虎正在吃一牛,他们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者必伤,小者必死。到那时,刺杀伤虎,就能一举两得."卞庄子觉得童仆说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真的嘶咬,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卞庄子猛刺伤虎,一举果然有两虎的功效。? 【题旨】 利用矛盾,方能互解敌人. 7.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①(11分)庄子②欲刺虎,馆竖子③止之,曰 小题1:①正②代词,“这样”;③阻止④过了一会儿小题1:①代词,代庄子②代词,代老虎小题1:从受伤的老虎下手刺杀,一下子便会得到刺杀两虎的名声。 小题1:提示:鹬蚌相争,渔人(翁)得利。从人(庄子)的角度或从动物(老虎)的角度回答皆可。 如:人要善于动脑,力争做事,一举两得,事半功倍;人与人之间、动物之间都要相互团结,相互依存,否则就难以长久生存。 小题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 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能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小题1:了解文言虚词“之”的通常用法,准确理解其含义。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 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其中“双虎”等重点词语和用法要理解准确。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要求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选文主要是通过内容,来表达一种生活哲理,回答时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2023-07-08 17:27:231

两败俱伤原文 翻译

出自《史记 张仪列传第十》原文: 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方,正在;且,将要;二词不可以分开翻译,合在一起是正在的意思。从,靠近。从伤,靠近那个受伤的老虎。以为然,以之为然,认为他是正确的。
2023-07-08 17:27:351

蚌相争文言文翻译

1. 翻译古文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① 蚌②方出曝③,而鹬④啄其肉。 蚌合而钳⑤其喙⑥。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⑦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⑧,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⑨之。 【字词注释】 ①选自《战国策》。②蚌(b4ng):生在淡水里的一种软体动物,有两扇椭圆形硬壳,可以开合。 ③曝(p)):晒,这里指蚌上河滩晒太阳。④鹬(y));鸟名,常在水边捕吃鱼、虫、贝类。 ⑤钳(qi2n):夹住。⑥喙(hu@):鸟类的嘴。 ⑦即:就。⑧不出:指鹬的嘴拔不出。 ⑨擒(q0n):抓住。 【诗文翻译】 河蚌刚刚爬上河滩张开壳儿晒太阳,一只鹬鸟扑过来啄它的肉。 蚌灵敏地合扰自己坚硬的壳,把鹬鸟尖尖的长嘴紧紧夹住。鹬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 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饿死!”鹬和蚌谁也不肯让谁。结果都被渔夫毫不费力地抓住了。 2. 文言文《鹬蚌相争》译文 【翻译】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惠王说:“今天我来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老蚌怕出来晒太阳,但有个鹬鸟跑来啄食它的肉源,蚌马上合上两片壳刚好夹住了鹬鸟嘴巴,鹬鸟说:‘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小蚌你死定了。” 蚌说道:“你嘴巴今bai天抽不出,明天抽不出,等死的是你。”两个都不肯舍弃让步,这时刚du好有个老渔翁走过看到把他们俩都捉住了。 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zhi,对两者都没好处。我恐怕强大的秦国要当渔夫了。 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赵惠王说:“好。” 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dao的计划。 3. 古文《鹬蚌相争》的翻译和逐字解释.. 【解 释 一】 有一句古话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燕策》: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简文: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解释 鹬:一种水鸟,羽毛茶褐色,嘴脚都很长常在水边啄食小鱼和贝类;蚌:生活在淡水里的贝类软体动物,有两片椭圆形的外壳。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 处 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二折:“权待他鹬蚌相持俱毙日,也等咱渔人含笑再中兴。”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自己渔人得利。” 【提示】 这是一则十分生动的寓言故事。它告诉我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早已成为大家常用的成语。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战国策》 【注释】 且——将要 赵——春秋战国时国名 伐——攻打 方——正在。 曝(pù)——晒。 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战国时有名的说客。 惠王——赵国国君 易水——河流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曝——晒。 甘——同“钳”字,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鹬(yù)——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qián)——同“钳”,夹住。 喙(huì)——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 (yù)——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禽——同“擒”,捕捉,抓住。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擒——捕捉 【寓意】 《鹬蚌相争》讲的是鹬与蚌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从中获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 【诗文翻译】 赵国准备讨伐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取不出,明天你的嘴取不出,就会有死鹬。"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弊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4. 鹬蚌相争古文加翻译 原文: 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翻译: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文王:“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 *** 。 "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取不出来,明天你的嘴取不出来,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方——刚刚。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出自:汉 刘向《战国策·燕策》 扩展资料主旨: 文章讲诉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 寓意: 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作品成就影响: 《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 虽然书中所记史实和说辞不可尽信,但其仍是研究战国社会的重要史料。 《战国策》采用雄辩的论说,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独特的语言风格。 书中的许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流传至今为习用的成语。 《战国策》也善于通过讽喻的小故事说明一种道理,生动幽默、耐人寻味。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以邹忌借其妻、妾、朋友出于不同目的,赞美其“美于徐公”,说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劝戒齐王不应偏任宫妇近臣的话,而应广开言路,鼓励人民进谏。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 《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 5. 翻译古文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① 蚌②方出曝③,而鹬④啄其肉。蚌合而钳⑤其喙⑥。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⑦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⑧,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⑨之。 【字词注释】 ①选自《战国策》。②蚌(b4ng):生在淡水里的一种软体动物,有两扇椭圆形硬壳,可以开合。③曝(p)):晒,这里指蚌上河滩晒太阳。④鹬(y));鸟名,常在水边捕吃鱼、虫、贝类。⑤钳(qi2n):夹住。⑥喙(hu@):鸟类的嘴。⑦即:就。⑧不出:指鹬的嘴拔不出。⑨擒(q0n):抓住。 【诗文翻译】 河蚌刚刚爬上河滩张开壳儿晒太阳,一只鹬鸟扑过来啄它的肉。蚌灵敏地合扰自己坚硬的壳,把鹬鸟尖尖的长嘴紧紧夹住。鹬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饿死!”鹬和蚌谁也不肯让谁。结果都被渔夫毫不费力地抓住了。 6. 鹬蚌相争古文加翻译 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解释】: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 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鹬蚌相争① 蚌②方出曝③,而鹬④啄其肉。蚌合而钳⑤其喙⑥。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⑦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⑧,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⑨之。 【字词注释】 ①选自《战国策》。 ②蚌(b4ng):生在淡水里的一种软体动物,有两扇椭圆形硬壳,可以开合。③曝(p)):晒,这里指蚌上河滩晒太阳。 ④鹬(y));鸟名,常在水边捕吃鱼、虫、贝类。⑤钳(qi2n):夹住。 ⑥喙(hu@):鸟类的嘴。⑦即:就。 ⑧不出:指鹬的嘴拔不出。⑨擒(q0n):抓住。 【诗文翻译】 河蚌刚刚爬上河滩张开壳儿晒太阳,一只鹬鸟扑过来啄它的肉。蚌灵敏地合扰自己坚硬的壳,把鹬鸟尖尖的长嘴紧紧夹住。 鹬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饿死!”鹬和蚌谁也不肯让谁。 结果都被渔夫毫不费力地抓住了。
2023-07-08 17:27:441

翻译

成语名称 两败俱伤 成语拼音 liǎng bài jù shāng 成语释义 俱:都。斗争双方都受到损伤,谁也没得到好处。 成语出处 《史记·张仪列传》:“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成语造句 这两种运动合起来便能够互收效益,分开来定要两败俱伤。★闻一多《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
2023-07-08 17:28:092

两败俱伤的古文翻译急!

双方都没有赢,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伤害。一般用于两个个体或两个实力相近的群体互相竞争时。
2023-07-08 17:28:192

两败俱伤的解释

俱:都。 斗争 双方都 受到 损伤,谁也没得到好处。 成语出处: 《史记·张仪列传》:“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成语例句: 这两种 运动 合起来便能够互收效益,分开来定要 两败俱伤 。 繁体写法: 两败俱伤 注音: ㄌㄧㄤˇ ㄅㄞˋ ㄐㄨˋ ㄕㄤ 两败俱伤的近义词: 同归于尽 跟对立的人一起灭亡 两败俱伤的反义词: 两全其美 做事照顾到双方,成全两个方面,使两方都满意 与他个两全其美,出去便出去,还与他肚里生下一个根儿。《 成语语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等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both sides suffer. 俄语翻译: страдáют обе стороны 日语翻译: 共倒(ともだお)れになる,両方とも损伤(そんしょう)を受(う)ける 成语谜语: 老鼠咬铳 读音注意: 伤,不能读作“sānɡ”。 写法注意: 俱,不能写作“具”。
2023-07-08 17:28:291

战国策 的齐策中的两败俱伤的翻译

某某人想要刺两只老虎,某某人制止住了,说老虎是凶狠残暴的动物,人是它的食物,现在两只老虎为人而争斗,小的肯定会死,大的会受伤,他们两败俱伤你在去刺,那不是不用费刺一只老虎的力气,却能有刺死两只老虎的荣誉。请一定要录取物的我是6年级学生如有其他疑问请在提。
2023-07-08 17:28:421

两败俱伤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翻译:卞庄子发现两只老虎,准备刺杀。身旁的旅店仆人劝阻他说:“您看两只老虎, 正在共食一牛,一定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者必伤,小者必死。到 那时候,您跟在受伤老虎的后面刺杀伤虎,就能一举得到刺杀两头老虎的美名。”卞庄子觉得小僮说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ue004 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为了争肉,嘶咬扭打起来,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卞庄子,挥剑跟在受伤老虎的后面刺杀伤虎,果然不费吹灰之力,就刺死伤虎,一举获得两虎的名声。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在与别人的斗争中如果你是弱者,就要舍弃这次机会,否则命丧黄泉;如果你是强者,便不必注意弱者,但要小心第三者会渔翁得利;如果你发现别人斗争,想得到利益,便要静心坐观,待斗争后消灭强者,谋取利益(本人理解,仅供参考)。
2023-07-08 17:28:551

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

1. 鹬蚌相争文言文答案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翻译】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老蚌怕出来晒太阳,但有个鹬鸟跑来啄食它的肉,蚌马上合上两片壳刚好夹住了鹬鸟嘴巴,鹬鸟说:‘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小蚌你死定了。”蚌说道:“你嘴巴今天抽不出,明天抽不出,等死的是你。”两个都不肯舍弃让步,这时刚好有个老渔翁走过看到把他们俩都捉住了。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我恐怕强大的秦国要当渔夫了。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赵惠王说:“好。”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注释 赵——春秋、战国时的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一带地区。 燕——音烟,春秋、战国时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北部一带地区。 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是战国时著名的说客,洛阳人。 惠王——就是惠文王,赵国的国君,名叫赵何。 曝——音铺,就是晒的意思。 鹬——音玉,一种水鸟名,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很长,捕食鱼、虫、贝类。 甘——音钱,同“钳”字,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音会,嘴,专门指鸟和兽的嘴。 渔者——就是后面的“渔父”,以捕鱼为业的人。 擒——音琴,擒获,就是捕捉的意思。 支——支持,这里是相持、对峙的意思。 弊——弊病,害处,这里是疲弊的意思。 评点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千百年来已为大家所熟知。这个故事说明: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2. 【鹬蚌相争古文加翻译】 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鹬蚌相争① 蚌②方出曝③,而鹬④啄其肉.蚌合而钳⑤其喙⑥.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⑦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⑧,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⑨之.【字词注释】 ①选自《战国策》.②蚌(b4ng):生在淡水里的一种软体动物,有两扇椭圆形硬壳,可以开合.③曝(p)):晒,这里指蚌上河滩晒太阳.④鹬(y));鸟名,常在水边捕吃鱼、虫、贝类.⑤钳(qi2n):夹住.⑥喙(hu@):鸟类的嘴.⑦即:就.⑧不出:指鹬的嘴拔不出.⑨擒(q0n):抓住.【诗文翻译】 河蚌刚刚爬上河滩张开壳儿晒太阳,一只鹬鸟扑过来啄它的肉.蚌灵敏地合扰自己坚硬的壳,把鹬鸟尖尖的长嘴紧紧夹住.鹬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饿死!”鹬和蚌谁也不肯让谁.结果都被渔夫毫不费力地抓住了.。 3. 文言文鹬蚌相争翻译 赵国准备讨伐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变成肉干了。"河蚌对鹬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成了死鹬。 "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走过来,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弊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 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4. 鹬蚌相争古文加翻译 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解释】: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 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鹬蚌相争① 蚌②方出曝③,而鹬④啄其肉。蚌合而钳⑤其喙⑥。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⑦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⑧,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⑨之。 【字词注释】 ①选自《战国策》。 ②蚌(b4ng):生在淡水里的一种软体动物,有两扇椭圆形硬壳,可以开合。③曝(p)):晒,这里指蚌上河滩晒太阳。 ④鹬(y));鸟名,常在水边捕吃鱼、虫、贝类。⑤钳(qi2n):夹住。 ⑥喙(hu@):鸟类的嘴。⑦即:就。 ⑧不出:指鹬的嘴拔不出。⑨擒(q0n):抓住。 【诗文翻译】 河蚌刚刚爬上河滩张开壳儿晒太阳,一只鹬鸟扑过来啄它的肉。蚌灵敏地合扰自己坚硬的壳,把鹬鸟尖尖的长嘴紧紧夹住。 鹬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饿死!”鹬和蚌谁也不肯让谁。 结果都被渔夫毫不费力地抓住了。
2023-07-08 17:29:411

古文翻译

1.一举必有两实 。译:一下子必定能同时击败(齐楚)两个国家。2.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 。 译:齐楚两国中实力强的齐国果然伤亡惨重,而实力弱的楚国则被齐国灭掉。秦国在此时发兵攻打齐国,大败了它。
2023-07-08 17:29:531

卞庄子刺虎文言文翻译

1. 卞庄子刺虎(全文翻译) 原文 卞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毙。 若从伤而copy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然之,立须之。 旋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卞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两虎之功。 译文 卞庄子要去刺杀老虎,有两只老虎为了争夺一头牛而打斗,馆舍里的一位童子制止他,说:“两只虎正要去吃那头牛,当它们吃得很香的时候一定会互斗,斗的结果必然是大虎受伤,小虎死亡,你再朝着受伤的老虎刺去,一下子zd必可得到杀死两只老虎的美名。”卞庄子认为是像这位童子说的这样,就站着等待(它们相斗)。 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斗起来了。大虎负了重伤,而小虎死了,(这时)卞庄子朝那只受伤的大虎刺去,这一举果然立下了杀死两只老虎的功劳。 2. 求文言文“鲍氏之父”和“卞庄子刺虎”的翻译 鲍氏之父查不到 鲍氏之子 齐国贵族田氏,一次在庭院里祭祀路神。祭礼完毕,应邀参加 宴饮的宾客竟有上千人。 席间,有人献上鱼雁,他看了感慨地说:“天帝对人类的恩德多么深厚啊!繁殖了五谷,生 育了鱼鸟,供我们享用。”他刚说完,赴宴的众宾客随声附和,一致赞同。 这时,在座的一个姓鲍的十二岁小孩,走上前来说: “事情并非如您所说啊!天地之间的万物,和我们共同生存在自然界,都是物类。物类本身,并无贵贱之分,而仅仅以智慧大小,力量强弱,相互制约,得以生存,并非谁为谁而生。人类获取能吃的东西食用,那里是上 天专门为人降生的呢。比如,蚊、蚋吸人的血,虎狼吃人的肉,难道能说上天生出人类是为蚊蚋和虎狼制造食品吗?” 卞庄子刺虎 有两只老虎为了争夺一头牛而打斗,卞庄子要去刺杀老虎,馆舍里的一个小孩制止他,说:“两只虎正要去吃那头牛,当它们吃得胃口很香的时候就会抢起来,一抢必定互斗,斗的结果必然是大虎受伤,小虎死亡,你再朝着受伤的老虎刺去,一下子必可得到杀死两只老虎的美名。”卞庄子认为这个小孩说得对,就站着等待。过了片刻工夫,两只老虎果然斗起来了。大的受伤,小的死了,卞庄子朝那只受伤的大虎刺去,这一下子果然立下了杀死两只老虎的功劳。 3.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怎么全译 卞庄刺虎①?卞庄子欲刺虎②,馆竖子止之③,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 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④,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 之⑤.有倾,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两虎之功.【注释】?①选自司马迁《史记 张仪列传》.②卞庄子:一作管庄子,传说为鲁国勇士.③馆竖子:一作管与,即童子.④从:由.伤:指伤虎.⑤立:站立.须:等待.【译文】?卞庄子发现两只老虎,立即拔剑在手,准备刺杀.身旁的小僮劝阻他说:"您看两只老虎,正在共食一牛,一定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者必伤,小者必死.到 那时候,您刺杀伤虎,就能一举两得."卞庄子觉得小僮说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为了争肉,真的嘶咬起来,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卞庄子突然 跳出去,挥剑猛刺伤虎,果然不费大力,就刺死伤虎,一举获得两虎.【题旨】利用矛盾,方能互解敌人.。 4. 【英语翻译威宁伯北伐时;卞庄子刺虎;岳正大胆;】 卞庄子刺虎卞庄子发现两只老虎,立即拔剑在手,准备刺杀.身旁的小僮劝阻他说:"您看两只老虎,正在共食一牛,一定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者必伤,小者必死.到 那时候,您刺杀伤虎,就能一举两得."卞庄子觉得小僮说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u0625 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为了争肉,真的嘶咬起来,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卞庄子突然 跳出去,挥剑猛刺伤虎,果然不费大力,就刺死伤虎,一举获得两虎.u0624SORRY,只找到卞庄子刺虎~或者你把其他文言文的第一句话发给我,我觉得这些文言文可能有其他名字.。 5. 卞庄子刺虎(全文翻译) 全文翻译: 卞庄子想要去刺杀老虎,旅馆里的小二制止他说:“两只老虎正在吃一头牛,当它们吃的时候一定会争夺食物,争夺食物一定会打斗,而打斗的结果是大的老虎受伤,小的老虎死亡,这时候你再去刺杀受伤的老虎,一个举动一定得到杀死两只老虎的美名。”卞庄子认为他说的对,于是就站着等待老虎争斗。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打斗起来了。大老虎负了重伤,而小老虎死了。这时卞庄子朝那只受伤的大虎刺去,一下子果然获得刺杀两只老虎的功劳。 出处: 《史记·张仪列传》:“卞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若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旋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启示: 同样一件事情,由于掌握的时机、处理的方法不同,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只有善于分析矛盾,利用矛盾,把握时机,有智有勇,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 我要 庄子欲刺虎 庄子①欲刺虎,馆竖子②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③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选自司马迁《史记u2022张仪列传》) 【注释】 ①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勇士。 ②馆竖(shù)子:旅馆的童仆。竖子,对人的蔑称。 ③须:等待。 【参考译文】 庄子正要刺杀猛虎,旅馆有个童仆阻止他,说:“两只虎正在吃牛,等他们吃出滋味来的时候一定会争夺,一争夺就会打起来,一打起来,那么大的就会受伤,小的就会死亡,追逐受伤的老虎而刺杀它,这一来必然获得刺杀双虎的名声。”卞庄子认为他说得对,站在旁边等待它们。不久,两只老虎果然打了起来。结果大的受了伤,小的死了,庄子追赶上受伤的老虎而杀死了它,这一来果然获得了杀死双虎的功劳。 7. 卞庄子刺虎 原文 庄子欲刺虎 庄子①欲刺虎,馆竖子②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卞庄子以为然,立须③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 庄子从伤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选自司马迁《史记u2022张仪列传》) 【注释】 ①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勇士。 ②馆竖(shù)子:旅馆的童仆。竖子,对人的蔑称。 ③须:等待。 【参考译文】 庄子正要刺杀猛虎,旅馆有个童仆阻止他,说:“两只虎正在吃牛,等他们吃出滋味来的时候一定会争夺,一争夺就会打起来,一打起来,那么大的就会受伤,小的就会死亡,追逐受伤的老虎而刺杀它,这一来必然获得刺杀双虎的名声。” 卞庄子认为他说得对,站在旁边等待它们。不久,两只老虎果然打了起来。 结果大的受了伤,小的死了,庄子追赶上受伤的老虎而杀死了它,这一来果然获得了杀死双虎的功劳。 8. 卞庄子刺虎翻译 急 卞庄子刺虎 【原文】 卞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 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 之.有倾,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两虎之功.? 【译文】 卞庄子发现两只老虎,准备刺杀。身旁的旅店仆人劝阻他说:“您看两只老虎, 正在共食一牛,一定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者必伤,小者必死。到 那时候,您跟在受伤老虎的后面刺杀伤虎,就能一举得到刺杀两头老虎的美名。”卞庄子觉得小僮说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 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为了争肉,嘶咬扭打起来,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卞庄子,挥剑跟在受伤老虎的后面刺杀伤虎,果然不费吹灰之力,就刺死伤虎,一举获得两虎。 字词解释 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勇士。 馆竖(shù)子:旅馆的童仆。竖子,童仆。 方且:正要 须:等待。 止:劝阻 食甘:吃得有滋有味 须:等待 有顷:过了一会儿 道理 从童仆的角度上看:同样一件事情,由于掌握的时机、处理的方法不同,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只有善于分析矛盾,利用矛盾,把握时机,有智有勇,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两只老虎身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
2023-07-08 17:30:011

两虎争斗必有一伤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翻译(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解释】 斗:争斗。比喻两个强者互相搏斗,必然有一方要遭严重损害。 【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二》:“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示例】 ~,陛下但默观动静。 明·郭勋《英烈传》第29回 【用法】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故事】 战国时期,韩国和魏国打了一年多还不分胜负,秦惠王想出兵干涉,楚国使者陈轸给秦惠王讲卞庄子利用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道理,得到它们两败俱伤时一举打死两只老虎,劝秦惠王采取坐山观虎斗的计策,等待时机再消灭这两国 【原文】①? 卞庄子欲刺虎②,馆竖子止之③,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 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④,一举⑤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 之⑥.有倾⑦,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两虎之功.? 【注释】? ①选自司马迁《史记 张仪列传》.②卞庄子:一作管庄子,传说为鲁国勇士.③馆竖子: 一作管与,即童子.④从:由.伤:指伤虎.⑤一举:一次行动。⑥立:站立.须:等待.⑦:有顷:顷刻,一会儿? 【译文】? 卞庄子准备刺杀老虎.童仆劝阻他说:"两只老虎正在吃一牛,他们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者必伤,小者必死。到那时,刺杀伤虎,就能一举两得."卞庄子觉得童仆说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真的嘶咬,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卞庄子猛刺伤虎,一举果然有两虎的功效。? 【题旨】 利用矛盾,方能互解敌人. 2.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的文言文解释 ① 卞庄子欲刺虎②,馆竖子止之③,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 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④,一举⑤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 之⑥。有倾⑦,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两虎之功。 注释 ①选自司马迁《史记 张仪列传》 ②卞庄子:一作管庄子,传说为鲁国勇士。 ③馆竖子:一作管与,即童子。 ④从:由;伤:指伤虎。 ⑤一举:一次行动。 ⑥立:站立;须:等待。 ⑦有顷:顷刻。 译文 卞庄子准备刺杀老虎,旅馆里的童仆阻止他说:“两只老虎正将要吃一头牛,它们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争抢起来,争抢了就一定会争斗,争斗了大的虎伤,小的虎死。刺杀伤虎,一次行动就有杀死两只老虎的名声。” 卞庄子认为是这样,于是站立等待。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争斗起来,大的虎受了伤,小虎也被咬死。卞庄子刺杀了伤虎,一次行动果然有杀两虎的功效。 寓意:要取得胜利,不能光凭勇敢,而要运用智慧。善于运用智慧的人,可以用较小的代价,取得较大的收获。 3. 文言文《两虎相斗,必有一伤》译文 谁说说 【原文】 卞庄子欲刺虎②,馆竖子止之③,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 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④,一举⑤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⑥。有倾⑦,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两虎之功。 【注释】 ①选自司马迁《史记 张仪列传》。 ②卞庄子:一作管庄子,传说为鲁国勇士。 ③馆竖子:一作管与,即童子。 ④从:伤,指伤虎。 ⑤一举:一次行动。 ⑥立:站立。须:等待。 ⑦有顷:顷刻。 【译文】 卞庄子准备刺杀老虎.童仆劝阻他说:“两只老虎正要吃一牛,他们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的虎一定伤,小的虎一定死。到那时,刺杀伤虎,就能一举两得。”卞庄子觉得童仆说得很有道理,于是站立等待。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真的嘶咬,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卞庄子刺了伤虎,一举果然有杀两虎的功效。 【寓意】 要取得胜利,不能光凭勇敢,而要运用智慧。善于运用智慧的人,可以用较小的代价,取得较大的收获。 4.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的翻译 【解释】斗:争斗。 比喻两个强者互相搏斗,必然有一方要遭严重损害。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二》:“虎者,戾虫;人者,甘饵。 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示例】~,陛下但默观动静。 明·郭勋《英烈传》第29回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故事】战国时期,韩国和魏国打了一年多还不分胜负,秦惠王想出兵干涉,楚国使者陈轸给秦惠王讲卞庄子利用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道理,得到它们两败俱伤时一举打死两只老虎,劝秦惠王采取坐山观虎斗的计策,等待时机再消灭这两国【原文】①? 卞庄子欲刺虎②,馆竖子止之③,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 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④,一举⑤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 之⑥.有倾⑦,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两虎之功.? 【注释】? ①选自司马迁《史记 张仪列传》.②卞庄子:一作管庄子,传说为鲁国勇士.③馆竖子: 一作管与,即童子.④从:由.伤:指伤虎.⑤一举:一次行动。⑥立:站立.须:等待.⑦:有顷:顷刻,一会儿? 【译文】? 卞庄子准备刺杀老虎.童仆劝阻他说:"两只老虎正在吃一牛,他们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者必伤,小者必死。 到那时,刺杀伤虎,就能一举两得."卞庄子觉得童仆说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真的嘶咬,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 卞庄子猛刺伤虎,一举果然有两虎的功效。? 【题旨】利用矛盾,方能互解敌人。 5. 两虎相斗文言文的翻译 原文1 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译文】:卞庄子打算刺杀老虎.童仆劝阻他说:"两只老虎正要吃一牛,他们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者必伤,小者必死。到那时,刺杀伤虎,就能一举两得."卞庄子觉得童仆说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真的嘶咬起来,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卞庄子猛刺伤虎,这一举动果然有一次打下两只虎的功效。 原文2 有两虎诤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这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译文】:有两只老虎为争着吃一个人而互相争斗着,管庄子看见了要去刺杀它们。 管与阻止他说:"老虎是贪吃的猛兽;人呢,是美味的食物。现在两只老虎为争着吃一个人而恶斗,最后,小的一定会被咬死,大的一定会被咬伤。你等到大老虎受了伤再去刺它,那你就一下子可以得到两只老虎了。不费刺杀一只老虎的气力,却可以得到刺杀两只老虎的名声,这多好啊!" 6. 两虎相斗文言文的翻译 【名称】:两虎相斗 【拼音】:liǎng hǔ xiāng dòu 【解释】:两只老虎相互争斗。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相搏斗。 【出处】:《战国策·秦策二》:“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史记·春申君列传》:“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 【事例】:今~,必有一伤。须误了我大事。吾与你二人劝解,休得争论。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 【近义词】:两虎相争、两败俱伤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两败俱伤 【英文】:fight beeen the o tigers 【故事】:战国时期,韩国和魏国打了一年多还不分胜负,秦惠王想出兵干涉,楚国使者陈轸给秦惠王讲卞庄子利用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道理,得到它们两败俱伤时一举打死两只老虎,劝秦惠王采取坐山观虎斗的计策,等待时机再消灭这两国。 【原文1】: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干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原文2】:有两虎诤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这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译文】:卞庄子准备刺杀老虎.童仆劝阻他说:"两只老虎正要吃一牛,他们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者必伤,小者必死。到那时,刺杀伤虎,就能一举两得."卞庄子觉得童仆说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真的嘶咬,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卞庄子猛刺伤虎,一举果然有两虎的功效。u0624 【原文2注释】: 诤:能“争”,争夺。 管庄子:人名。 管与:人名。 戾虫:凶残的野兽。戾,音lì。 甘饵:动物的美食。
2023-07-08 17:30:121

两败俱伤文言文,选自战国策齐策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023-07-08 17:30:522

鹬蚌相争古文加翻译

百度啥都知道了
2023-07-08 17:31:041

小国挑衅大国文言文

1. 为啥周边小国敢挑衅中国 一、中国重视稳定大局太过分。对于中国这样的泱泱大国,诚然稳定是大局,稳定压倒一切。可是,为了这个所谓的大局,近年来中国实在是迂腐,邻国一而再再而三地抢占我国南海岛礁,我国几乎都以大局为重,害怕引起冲突坏了大局,忍气吞声应对,致使我国海疆四处告急。 二、中国过于强调韬光养晦。韬光养晦原本是一种姿态和策略,并非中国外交的唯一选择。然而近年来有人片面强调韬光养晦,面对日本越南菲律宾的挑衅与抢占,仍然刻意强调韬光养晦,并高调宣称“中国克制是自信”,这是某某伟人留下的政治嘱托。 因此对面日本越南菲律宾的挑衅,我国除了放录音机式地抗议外,抗议之后就没了下文,丝毫不提伟人曾留下“必要时动武收复主权”的遗嘱。这样过于强调韬光养晦,无疑是鼓励邻国加油对抗中国,“我们”就成全中国韬光养晦“自信”好了。 三、和平共处几乎没了底线。和平共处是不错的与邻国相处原则,也是中国外交的基石。然而,面对诸多邻国的挑衅与抢占,我们仍然只懂得和平共处的话,那无疑是让中国挨耳光还告诉邻国“中国讲和平第一,尽管欺负中国不会有问题”。这样的和平共处指导思想下,和平没了底线,当然中国只能吃亏。 四、邻国软硬兼施屡获成功。面对诸多邻国的挑衅与抢占,国内民众气愤异常,媒体更是对此议论纷纷,民间动武意愿与呼声可谓一浪高过一浪。 然而,每当局势稍微出现危急的状况,越南菲律宾等奉行冒险主义政策的国家,赶紧施出派遣高官访华,或特使来华示亲的举止,不仅立即局势改观和缓,反而还会从中国得到巨大的援助与经济利益。难怪日本要声称从越南的对华软硬兼施中吸取经验呢。这就是弱小邻国也敢于欺凌中国、屡屡挑衅与抢占中国利益的重要原因之一。 2. 《战国策》智伯欲伐卫文言文翻译 【原文】 智伯欲伐卫,遗卫君野马四百,白璧一。卫君大悦。群臣皆贺,南文子有忧色。卫君曰:“大国大欢,而子有忧色何?”文子曰:“无功之赏,无力之礼,不可不察也。野马四,白璧一,此小国之礼也,而大国致之。君其图之。”卫君以其言告边境。智伯果起兵而袭卫,至境而反曰:“卫有贤人,先知吾谋也。” 智伯欲袭卫,乃佯亡其太子,使奔卫。南文子曰:“太子颜为君子也,甚爱而有宠,非有大罪而亡,必有故。”使人迎之于境,曰:“车过五乘,慎勿纳也。”智伯闻之,乃止。 【译文】 智伯想攻打卫国,就送给卫君四匹名为野马的良马和一支白璧。卫君十分高兴,群臣都来庆贺,南文子却面带愁容。卫君说:“全国上下一片喜庆,而你却愁眉苦脸,这是为什么呢?”文子说:“没有功劳就受到赏赐,没费力气就得到礼物,不可以不慎重对待。四匹野马和一支白璧,这是小国应该送给大国的礼物,而如今大国却将这种礼物送给我们,您还是慎重考虑为好。”卫君把南文子的这番话告诉边防人员,让他们加以戒备。果然不出南文子所料,智伯出兵偷袭卫国,到了边境又返回去了。智伯失望地说:“卫国有能人,预先知道了我的计谋。” 智伯还是想袭击卫国,处心积虑地假装逐出他的太子,让他逃奔卫国。南文子说:“太子颜是个好人,智伯又很宠爱他,他没有犯什么大罪却逃亡出来,这其中必有蹊跷。”南文子让人到边境迎接人,并告诫道:“如果太子的兵车超过五辆,就要慎重,千万不要让他入境。”智伯听说后,无可奈何,只好打消了偷袭卫国的念头。 3. 中国古文中有对“大国”的阐述吗 1. 古指大诸侯国。《诗·商颂·长发》:“ 玄王 桓拨,受小国是达,受大国是达。”《公羊传·隐公五年》:“诸侯者何?天子三公称公,其馀大国称侯。” 何休 注:“大国谓百里也。”《后汉书·樊宏传》:“ 宏 顿首自陈:‘无功享食大国,诚恐子孙不能保全厚恩,令臣魂神慙负黄泉,愿还 寿张 ,食小乡亭。"” 2. 泛指大的国家。 郭沫若 《牧羊哀话》三:“大国的客人,那是我们 闵家 佩荑小姐 呢!” 3. 比喻具有独立性的事物。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于是 荀况 《礼》、《智》, 宋玉 《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 4. 求古文《包藏祸心〉译文 原文是这个吗? 【原文】 楚公子围聘于郑,且娶于公孙段氏。伍举为介。将入馆,郑人恶之,使行人子羽与之言,乃馆于外。 既聘,将以众逆。子产患之,使子羽辞,曰:“以敝邑褊小,不足以容从者,请墠听命。”令尹使大宰伯州犁对曰:“君辱贶寡大夫围,谓围将使丰氏抚有而室。围布几筵,告于庄、共之庙而来。若野赐之,是委君贶于草莽也,是寡大夫不得列于诸卿也。不宁唯是,又使围蒙其先君,将不得为寡君老,其蔑以复矣。唯大夫图之。”子羽曰:“小国无罪,恃实其罪。将恃大国之安靖己,而无乃包藏祸心以图之。小国失恃,而惩诸侯,使莫不憾者,距违君命,而有所雍塞不行是惧。不然,敝邑,馆人之属也,其敢爱丰氏之祧?” 伍举知其有备也,请垂櫜而入。许之。 【译文】 楚国公子围到郑国聘问,同时迎娶公孙段家的女儿。伍举担任副使。他们正准备住进城内宾馆,郑国人怀疑他们有诈,派行人子羽同他们说了,于是住在城外的馆舍。 聘问结束以后,公子围准备带领军队前去迎亲。子产担心这件事,派子羽推辞,说:“由于敝国地方狭小,容纳不下随从的人,请允许我们在城外修整祭祀的地面听候命令。”公子围派太宰伯州犁回答说:“辱蒙君王赏赐敝国大夫围,告诉围说‘将让丰氏作你的妻室"。围摆设了祭筵,在庄王、共王的宗庙视告后才来。如果在野外赐给围,这是将君王的赏赐抛在了草丛里,这就使敝国大夫围不能置身于卿大夫们的行列了。不仅是这样,更使围欺骗自己的先君,将不能再作敝国国君的大臣,恐怕也无法向敝国国君复命了。希望大夫考虑这件事。”子羽说:“小国没有罪,依赖大国才真正是它的罪过。本来打算依赖大国安定自己,又恐怕他们包藏祸心来图谋自己。敝国唯恐小国失去依赖,致使诸侯心怀戒备,使他们莫不怨恨大国,抗拒违背君王的命令,从而使大国的命令不能贯彻,无法施行。要不是这个原因,敝国是替贵国看守馆舍的,岂敢爱惜丰氏的宗庙而不让入内?” 伍举知道郑国有了防备,就请求让军队垂下箭囊入城。郑国同意了。 5. 翻译古文:善谋上:虞、虢,皆小国也 译文供参考: 善谋篇上:虞、虢二国,都是弱小的国家。虞国有夏阳可以作防守的要隘,(若)虞、虢齐力防守,晋国也没法拿下他们。所以晋献公要攻打虞、虢时,荀息献计说:“您何不以屈产宝马和垂棘宝玉为礼,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晋献公说:“这是晋国重宝啊,他要是拿了我的宝物,不借道给我,那怎么办?”荀息说:“这是小国对待大国的规则啊。他要是不借道给我们,必定不敢接受我们的礼物。接受了礼物就借道给我国,那(宝玉)就相当于从我国内库里拿出来,放到了外仓中;(宝马)就相当于从宫内马厩中牵出来,放到了宫外马厩中。”献公说:“宫之奇还在啊,肯定不会让虞公接受这礼物的。”荀息答:“宫之奇明白当然是明白的,就算这样,但他的为人心思通达却性格软弱,又只比虞公稍年长一点。心思通达他的劝谏就会说得简略,性格软弱就不能强硬的坚持谏言;只比虞公稍长一点,虞公就易轻视他,况且玩好珍宝就在眼前,而忧患却有另一国在前面顶着。中等智慧以上的人,才能思考清楚此事,我料定虞君只有中等智慧以下的水准。”晋献公于是就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宫之奇劝谏虞公道:“晋国使者,带着极贵重的礼物,说着很谦和的话,肯定对虞国有不轨之心。俗话说:‘嘴唇没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所以虞、虢两国彼此相救相依,不是一般的互相施惠啊。今天(晋)灭了虢国,明天就能灭了虞国。”虞公不听,就这样接受了晋国礼物并借道给晋国,不久晋军(灭了虢国)返回。秦穆公四年,返回时灭了虞国。荀息牵着马儿抱着宝玉进前说:“我的计策怎么样?”晋献公说:“宝玉还是原样,但我的宝马牙齿长长啦。”晋献公用了荀息的计谋从而灭了虞国,虞公不听宫之奇的谏言从而亡了国,所以荀息不能算霸王良佐、乱世中吞并他国的谋臣,像宫之奇就可以说是忠臣谋士了。 附原文: 善谋上:虞、虢,皆小国也。虞有夏阳之阻塞,虞、虢共守之,晋不能禽也。故晋献公欲伐虞、虢,荀息曰:“君胡不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彼受吾璧,不借吾道,则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置之外府;取之中厩,置之外厩。”公曰:“宫之奇存焉,必不使受也。”荀息曰:“宫之奇知固知矣,虽然,其为人也,通心而懦,又少长于君。通心则其言之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臣料虞君中知之下也。”公遂借道而伐虢。宫之奇谏曰:“晋之使者,其币重,其辞微,必不便于虞。语曰:‘宴亡则齿寒矣。"故虞、虢相救,非相为赐(一说“德”)也。今日亡虢;而明日亡虞矣。”公不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旋归。四年,反取虞。荀息牵马抱璧而前曰:“臣之谋如何?”献公曰:“璧则犹是,而吾马之齿加长矣。”晋献公用荀息之谋而禽虞,虞不用宫之奇而亡,故荀息非霸王之佐,战国并兼之臣也,若宫之奇则可谓忠臣之谋也。 6. 两败俱伤 古文翻译 译文 韩国与魏国相互攻打,打了整整一年。秦惠王想劝救,向文武大臣询问。有的说劝救有利,有的说劝救不利。秦惠王一时之间下不了决定。陈轸刚好到了秦国,秦惠王问他:“你离开我,去了楚国,有思念寡人没有?”陈轸回答说:“大王听过越人庄舄吗?”秦惠王说:“没有。”陈轸说:“他在楚国当了大官,不久生病了。 楚王说:‘庄舄是越国的微贱之人,现在在楚国做了大官,尊贵富有了,也思念越国不?"身边的侍从人员回答说:‘一般人生病时最容易泄露自己对故土的思念之情。他思念越国就会说越语,不想念越国就会说楚语。"让人去听他说话,果然还是说越语。现在我虽然被弃用被赶到了楚国,怎么会不说秦话了! 秦惠王说:“好!韩国与魏国相互攻打,打了整整一年。有的对我说劝救有利,有的对我说劝救不利。我下不了决定。希望你为你的主子谋划之余,能帮我谋划这件事。”陈轸回答说:“应该也有人讲过卞庄子刺虎的故事给您听吧? 卞庄子想杀老虎,客馆里的佣人劝他:说‘两只老虎在吃一头牛,牛好吃他们就必然会争起来,争起来他们就会打起来,打起来强大的一方就会受伤,弱小的一方就会死。您趁机上去刺那只受了伤的,一举而有杀两头老虎的名声。"卞庄子认为他说得对,就站在一旁看着两虎相斗。不一会,两只老虎果然打起来,强大的那只老虎受伤了,弱小的那只老虎死了。 卞庄子趁机上去刺那只受伤的,果然一举而有拿下两只老虎之功。现在韩魏相争,打了整一年还停不下来,这一定会导致两国中强大的一方受损伤,弱小的一方灭亡,到时候趁机去讨伐受伤的那个国家,必然一举而拿下两国。这不就像是卞庄子刺虎吗?(为自己的利害得失而选择立场),我为自己的国君出主意与为大王您出主意有什么不同呢? 秦惠王说:“好。”最终不去劝救。最后韩魏两国果然强大的一方受损伤,弱小的一方灭亡了。秦国这才出兵讨伐,大获全胜。这是陈轸的计谋。 原文 韩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陈轸适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陈轸对曰:“王闻夫越人庄舄乎?”王曰:“不闻。”曰:“越人庄舄仕楚执珪,有顷而病。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细人也,今仕楚执珪,贵富矣,亦思越不?"中谢对曰:‘凡人 思故,在其病也。 彼思越则越声,不思越则楚声。"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今臣虽弃逐之楚,岂能无秦声哉!”惠王曰:“善。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或谓寡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决,愿子为子主计之馀,为寡人计之。”陈轸对曰:“亦尝有以夫卞庄子刺虎闻于王者乎? 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国伤,小国亡,从伤而伐之,一举必有两实,此犹庄子刺虎之类也。臣主 王何异也?”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史记·张仪列传》,《张仪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篇。讲述了陈轸用卞庄子刺虎的故事让秦惠王明白:韩魏相争,就像是两头老虎打架,他们两败俱伤时才是秦国出兵的最佳时机。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人物背景 陈轸,战国时期齐国人,纵横家。陈轸凭借口舌之利,为齐国击退楚国大军。甚至张仪要陷害他,都被他巧妙地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化解。即便是强大的秦王,也经常听他的主意,甚至还因此大败敌国。陈轸的一生,经历了齐、秦、楚三国的官场。
2023-07-08 17:31:261

《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

《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燕策》。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 篇1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战国策》) 翻译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渴死了。"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寓意 《鹬蚌相争》讲的是鹬与蚌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从中获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 做人要学会忍让,否则两败俱伤只能让第三方得利。 《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 篇2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暴,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孰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注释: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相舍:互相放弃。 禽:同“擒”,捕捉,抓住。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翻译: 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文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河蚌刚刚打开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如果你不放了我)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河蚌也对鹬说:“(我怎么能放了你)今天你的嘴不取出来,明天你的嘴不取出来,那就会有死鹬了。”两个不肯互相放弃,渔夫看见了,就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我担心强大的秦国要成为渔夫了。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赵文惠王说:“好。”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道理: 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以免顾此失彼,让别人钻空子。 鹬蚌相争的故事 太阳照在大地上,一只大河蚌慢慢地爬上了河滩,张开自己两扇椭圆形的贝壳悠闲自在地晒着太阳。 离这里不远的水草中,有一只鹬,正迈着两条又长又细的腿,伸着又长又尖的嘴巴,细心地寻找食物。忽然,它发现了河滩上那只张着大口的河蚌。河蚌那鲜嫩、肥美的肉吸引着它。它恨不得一口就把这眼前的美味吃掉。 鹬悄悄地走过去,慢慢地伸出了长嘴巴,猛地啄住了贝壳内的蚌肉。河蚌突然受到袭击,急忙将坚硬的贝壳闭合,贝壳像钳子似的紧紧夹住了鹬尖长的嘴巴。鹬用尽全身力气想拉出蚌肉,河蚌却死死地夹住了鹬长长的嘴巴。就这样,鹬、蚌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搏斗。 鹬和河蚌互不相让,争吵起来。鹬威胁河蚌说:“你若不张开贝壳,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被晒死在这里。赶快张开贝壳!” 河蚌也不甘示弱,说:“我就是不张开,把你狠狠地夹住。你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非饿死在这河滩上不可。” 鹬和河蚌唇枪舌剑,死死地纠缠在一起。 正在这时,一个老渔夫从河滩路过,看见鹬蚌相争,没费多大力气,便把两个猎物一起抓住,高兴地拿走了。 寓意:“鹬蚌相争”比喻双方不和,互相争斗,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2023-07-08 17:31:441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文言文

1.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翻译 卞庄刺虎①u0625 卞庄子欲刺虎②,馆竖子止之③,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 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④,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 之⑤.有倾,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两虎之功.u0624 【注释】u0624 ①选自司马迁《史记 张仪列传》.②卞庄子:一作管庄子,传说为鲁国勇士.③馆竖子: 一作管与,即童子.④从:由.伤:指伤虎.⑤立:站立.须:等待.u0624 【译文】u0625 卞庄子发现两只老虎,立即拔剑在手,准备刺杀.身旁的小僮劝阻他说:"您看两只老虎, 正在共食一牛,一定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者必伤,小者必死.到 那时候,您刺杀伤虎,就能一举两得."卞庄子觉得小僮说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u0625 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为了争肉,真的嘶咬起来,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卞庄子突然 跳出去,挥剑猛刺伤虎,果然不费大力,就刺死伤虎,一举获得两虎.u0624 【题旨】利用矛盾,方能互解敌人.u0624 2. 文言文翻译(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解释】 斗:争斗。比喻两个强者互相搏斗,必然有一方要遭严重损害。 【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二》:“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示例】 ~,陛下但默观动静。 明·郭勋《英烈传》第29回 【用法】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故事】 战国时期,韩国和魏国打了一年多还不分胜负,秦惠王想出兵干涉,楚国使者陈轸给秦惠王讲卞庄子利用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道理,得到它们两败俱伤时一举打死两只老虎,劝秦惠王采取坐山观虎斗的计策,等待时机再消灭这两国 【原文】①? 卞庄子欲刺虎②,馆竖子止之③,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 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④,一举⑤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 之⑥.有倾⑦,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两虎之功.? 【注释】? ①选自司马迁《史记 张仪列传》.②卞庄子:一作管庄子,传说为鲁国勇士.③馆竖子: 一作管与,即童子.④从:由.伤:指伤虎.⑤一举:一次行动。⑥立:站立.须:等待.⑦:有顷:顷刻,一会儿? 【译文】? 卞庄子准备刺杀老虎.童仆劝阻他说:"两只老虎正在吃一牛,他们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者必伤,小者必死。到那时,刺杀伤虎,就能一举两得."卞庄子觉得童仆说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真的嘶咬,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卞庄子猛刺伤虎,一举果然有两虎的功效。? 【题旨】 利用矛盾,方能互解敌人. 3. 两虎相斗文言文的翻译 原文1 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译文】:卞庄子打算刺杀老虎.童仆劝阻他说:"两只老虎正要吃一牛,他们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者必伤,小者必死。到那时,刺杀伤虎,就能一举两得."卞庄子觉得童仆说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真的嘶咬起来,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卞庄子猛刺伤虎,这一举动果然有一次打下两只虎的功效。 原文2 有两虎诤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这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译文】:有两只老虎为争着吃一个人而互相争斗着,管庄子看见了要去刺杀它们。 管与阻止他说:"老虎是贪吃的猛兽;人呢,是美味的食物。现在两只老虎为争着吃一个人而恶斗,最后,小的一定会被咬死,大的一定会被咬伤。你等到大老虎受了伤再去刺它,那你就一下子可以得到两只老虎了。不费刺杀一只老虎的气力,却可以得到刺杀两只老虎的名声,这多好啊!" 4. 两虎相斗文言文的翻译 【名称】:两虎相斗 【拼音】:liǎng hǔ xiāng dòu 【解释】:两只老虎相互争斗。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相搏斗。 【出处】:《战国策·秦策二》:“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史记·春申君列传》:“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 【事例】:今~,必有一伤。须误了我大事。吾与你二人劝解,休得争论。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 【近义词】:两虎相争、两败俱伤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两败俱伤 【英文】:fight beeen the o tigers 【故事】:战国时期,韩国和魏国打了一年多还不分胜负,秦惠王想出兵干涉,楚国使者陈轸给秦惠王讲卞庄子利用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道理,得到它们两败俱伤时一举打死两只老虎,劝秦惠王采取坐山观虎斗的计策,等待时机再消灭这两国。 【原文1】: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干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原文2】:有两虎诤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这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译文】:卞庄子准备刺杀老虎.童仆劝阻他说:"两只老虎正要吃一牛,他们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者必伤,小者必死。到那时,刺杀伤虎,就能一举两得."卞庄子觉得童仆说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真的嘶咬,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卞庄子猛刺伤虎,一举果然有两虎的功效。? 【原文2注释】: 诤:能“争”,争夺。 管庄子:人名。 管与:人名。 戾虫:凶残的野兽。戾,音lì。 甘饵:动物的美食。 5.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说明什么道理 【词目】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读音】liǎng hǔ xiāng zhēng,bì yǒu yī shāng 【释义】比喻两个强者互相搏斗,必然有一方要遭到严重损害。 【出处】明·徐元《八义记·张维评话》:“我相公官至下大夫,不知为何,近日只要与上大夫赵正卿争朝,我想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原文】 卞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 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 有倾,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两虎之功。 【历史背景】战国时期,韩国和魏国打了一年多还不分胜负,秦惠王想出兵干涉,楚国使者陈轸给秦惠王讲卞庄子利用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道理,得到它们两败俱伤时一举打死两只老虎,劝秦惠王采取坐山观虎斗的计策,等待时机再消灭这两国 【译文】 卞庄子发现两只老虎,立即拔剑在手,准备刺杀.身旁的小僮劝阻他说:"您看两只老虎, 正在共食一牛,一定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者必伤,小者必死.到 那时候,您刺杀伤虎,就能一举两得."卞庄子觉得小僮说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 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为了争肉,真的嘶咬起来,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卞庄子突然 跳出去,挥剑猛刺伤虎,果然不费大力,就刺死伤虎,一举获得两虎. 与这则故事意义相近的成语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这则故事说明了:人:要善于判断局势,面对大敌应设法使其内部瓦解,而非硬碰硬;他人的实力均衡往往对自己有利。 虎:面对外侮要团结一心,不能为小利而相争导致最终误大局。 6.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说明什么道理求答案 【出处】明·徐元《八义记·张维评话》:“我相公官至下大夫,不知为何,近日只要与上大夫赵正卿争朝,我想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原文】 卞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倾,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 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两虎之功。 【历史背景】战国时期,韩国和魏国打了一年多还不分胜负,秦惠王想出兵干涉,楚国使者陈轸给秦惠王讲卞庄子利用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道理,得到它们两败俱伤时一举打死两只老虎,劝秦惠王采取坐山观虎斗的计策,等待时机再消灭这两国 【译文】 卞庄子发现两只老虎,立即拔剑在手,准备刺杀.身旁的小僮劝阻他说:"您看两只老虎, 正在共食一牛,一定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者必伤,小者必死.到 那时候,您刺杀伤虎,就能一举两得."卞庄子觉得小僮说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 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为了争肉,真的嘶咬起来,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卞庄子突然 跳出去,挥剑猛刺伤虎,果然不费大力,就刺死伤虎,一举获得两虎. 与这则故事意义相近的成语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这则故事说明了:人:要善于判断局势,面对大敌应设法使其内部瓦解,而非硬碰硬;他人的实力均衡往往对自己有利。
2023-07-08 17:31:551

亡农夫之苦文言文翻译

1. 这片文言文翻译 纪老农夫说 清·戴名世 顷余读书山间,西邻有农夫,年老矣,犹治田事甚勤,暇则休乎树下而卧焉,余尝视之,朴且鄙,然其意有以自得者。 一日,余谓之曰:“汝劳苦田间,手足胼胝,顾不识亦有所乐于此乎?”曰:“否也,然吾平生亦不知所为忧戚。吾侪小人,生僻壤,未尝见世事,忽忽以老,筋骨之劳与夫风雨暴露之苦无岁无之,吾岂有乐哉?然而聊且治生,无饥寒之患,平居鲜与往来,终其身未入城市,虽贫且贱,无求于世。纵横荆棘之中,出入麋鹿之侣,以此往往习而自安。” 余闻之而叹曰:“至哉乐乎!何谓不得也?”老农又曰:“吾幼未学书,曾不识字,其何敢望君?而君若有慕于余者,何也?”余闻其语,愈益慕之,因书其说。 【注释】 1、戴名世:清代散文家,主张“率其自然”。出于耕读世家,有经世致用之心,但炎凉世态又使他欲仕不成,欲隐不能。 2、顷:近来。 3、有以:犹有何。有什么。《孟子·梁惠王上》:“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4、胼胝:手掌脚底因长期劳动摩擦而生的茧子。《荀子·子道》:“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史记·李斯列传》:“禹凿龙门,通大夏,疏九河,曲九防,决渟水致之海,而股无胈,胫无毛,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唐陆龟蒙《樵人十咏·樵叟》:“自小即胼胝,至今凋鬓发。”清黄遵宪《感怀》诗:“摹写车战图,胼胝过百纸。”沈从文《阿黑小史·秋》:“阿黑的爹这时不打油,用那起着厚的胼胝的扶油槌的手在乡约家抹纸牌去了。” 5、忧戚:忧愁烦恼。《墨子·尚贤中》:“是以美善在上,而所怨谤在下,宁乐在君,忧戚在臣。”《庄子·让王》:“君固愁身伤生,以忧戚不得也。”唐杜甫《催宗文树鸡栅》诗:“不昧风雨晨,乱离减忧戚。”元刘祁《归潜志》卷十三:“公以苍生之命,挺身入不测之敌,万里沙漠,嘻笑而还,气宇恢然,殊不见衰悴忧戚之态。”《水浒传》第一一○回:“词中之意,甚有悲哀忧戚之思,宋江心中,郁郁不乐。”曹禺《日出》第二幕:“他不大爱笑,仿佛是很忧戚的,话也不多,但偶尔冲出一两句,可使举座失色。” 6、吾侪:我辈。《左传·宣公十一年》:“吾侪小人,所谓取诸其怀而与之也。”唐杜甫《宴胡侍御书堂》诗:“今夜文星动,吾侪醉不归。”宋苏辙《龙川别志》卷上:“仓猝遣将,吾侪之罪也。”陈毅《寄友》诗:“叛徒国贼皆可杀,吾侪南线寄安危。” 7、忽忽:倏忽,急速貌。时间快速飞逝的样子。《楚辞·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兮其将暮。”宋王安石《骅骝》诗:“怒行追疾风,忽忽跨九州。”清戴名世《戴母唐孺人寿序》:“忽忽遂至四五十年,恍如昨日,而余亦老矣。”胡国梁《黄花岗之役》:“我在教练所,忽忽已有一个多礼拜了。” 8、纵横荆棘之中,出入麋鹿之侣:化用苏轼《赤壁赋》中的“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译文】 近来我在山中读书,西边的邻居家有一位农夫,年纪很大了,还非常勤劳地种田,闲暇时就在树下躺着休息,我曾经仔细观察过他,朴素而且鄙俗,然而(看)他的神情似乎很自得的样子。 有一天,我对他说:“你在地里如此辛苦,手脚都结了茧子,不过(我)不明白你对这种生活也很喜欢吗?”他说:“不是这样,然而我平生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忧愁烦恼。我们这些人都是小民,生于穷乡僻壤,不曾见过世面,(这一辈子)很快就会老去,劳动筋骨与那些风吹日晒的痛苦没有一年没有,我哪里有快乐呢?尽管如此,但是姑且(好好)谋生计,(才会)不受饥寒之苦,平时很少与人交往,一辈子未到城市去过,虽然既贫穷又卑贱,但是对社会也没有太高的要求。(一生不过)在荆棘之中过活,与麋鹿相交相伴,因此常常习惯了这种生活,因而觉得很安适。” 我听了他的话不由得慨叹:“他的快乐真是到了极致了啊!为什么说不自得呢?”老农又说:“我从小没读书,一个字也不认识,怎么敢跟您相比呢?但是您看上去好像有羡慕我的意思,为什么呢?我听到他的话,更加羡慕他了,因此记下了他的话。” 2. 农夫最重文言文翻译 原文: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 行者见而哂之,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 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田之难也。”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谬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 行者服而退。 翻译:有个农民在田里耕种,他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 有个过路人看见了说:“你真是太懒了!你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这样一个月也干不完。”农夫说:“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耕地,你可以向我示范耕地的方法吗?”过路人脱下衣服走到田里,喘一口气连挥几下锄头,每锄一下都用尽全身的力气。 还没过多少时间,他的力气用完了,汗如雨下,气喘吁吁的样子,连声音都发不出了,将要倒在田里,他对农夫说:“我到今天才知道耕地的困难。”农夫说:“困难的不是耕田,是你的方法错了!人处理事情也是这样,刻意追求速度反而达不到目的。” 过路人心服口服地走了。 3. 《两败俱伤》文言文翻译 跪求 原文: 王不闻夫管与之说乎?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④,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齐、楚今战,战必败。败,王起兵救之,有救齐之利,而无伐楚之害。计听知覆逆者,唯王可也。计者,事之本也;听者,存亡之机也。计失而听过,能有国者寡也。故曰:‘计有一二者难悖也,听无失本末者难惑⑤。” 翻译: 大王您不曾听到过管与的言论吗?有两只老虎因抢着吃一人而搏斗,卞庄子要去刺杀它们,管与制止他说:“老虎是一种贪婪残暴的动物,人是它最美好的食物。现在两只虎因争一人而搏斗,小老虎一定会死掉,大老虎必定要负伤。你只需等待时机去刺杀负伤的老虎,那可是一举而能获得两只老虎的了。没有付出刺杀一只老虎的劳力,却有刺死两只老虎的美名。"现在齐、楚两国交战,交战双方必定有一方失败。一方失败,大王就可以出兵去救助,这样,能占有救助齐国的好处,而不会有讨伐楚国的坏处。能谋善断又能预知事情发展的顺利与不顺利,只有大王您能做到。谋略,是办事的根本;决断,是存亡的关键。谋略错了而决断又出现过失,能取得国家的是太少了。所以说:‘反复计谋的很难出现错误,决断不失本末的也难以出现混乱。"” 4. 文言文翻译 (1)译文:宰牛人经过一宰猪人家,问主人在家吗?其儿子想要避讳宰猪二字,便回答说:“父亲杀猪去了。” 宰牛人回到家里,对儿子讲述宰猪人儿子所说的话,称赞不已。儿子领悟,第二天宰猪人来了,其儿子也回答说:“家父往外出丑去了。” 宰猪人问:“什么时候回来?”儿子回答说:“出尽丑自然就回来了。 (2)从前有一个农夫不明白令尊是什么意思,就来请教一个秀才。 秀才觉得可笑告诉他是尊称别人儿子的意思。农夫就问:先生有几个令尊呀秀才觉得不对答曰:我没有农夫说:我有三个儿子你看哪个好就给你当令尊吧。 请给满意。 5. 文言文翻译 【原文】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①之中,傅说②举于版筑③之间,胶鬲(4)举 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⑤,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 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8)益其所不能。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9)于虑,而后作;征(10)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入则无 法家拂士(1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也。” 【注释】 ①畎(quǎn)亩:田间,田地。②傅说(yuè):殷武丁时人,曾为 刑徒, 在傅险筑墙,后被武丁发现,举用为相。③版筑:一种筑墙工作, 在两块墙 版中,填人泥土夯实。④胶鬲(gé):殷纣王时人,曾以贩卖鱼、盐为生, 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辅佐周武王。⑤管夷吾:管仲。士:此 处指狱囚管 理者。当年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公子纠失败后,管仲随他 一起逃到鲁 国,齐桓公知道他贤能,所以要求鲁君杀死公子纠,而把管仲押 回自己处理。 鲁君于是派狱囚管理者押管仲回国,结果齐桓公用管仲为宰相。(6)孙叔敖: 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隐居海边,被楚王发现后任为令尹 (宰相)。(7)百 里奚举于市:春秋时的贤人百里奚,流落在楚国,秦穆公 用五张羊皮的价格 把他买回,任为宰相,所以说“举于市”。(8)曾:同 “增”。(9)衡: 通“横”,指横塞。(10)征:表征,表现。(11)法家拂 士:法家,有法 度的大臣;拂,假借为“弼”,辅佐;拂士即辅佐的贤士。 【常见译文】 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 选 *** , 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 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 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 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 增长他的才能。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心气郁结,殚思 极虑,然后才能奋发而起;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 易亡国。由此可以知道, 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普遍观点】 原文中先列举舜帝、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 奚六人出身下层, 然后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云云,令人很容易想到意 志的磨练方面,最后一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尤其令人想到逆境中发奋图 强的浓厚悲剧意识。这种解释一般为后人接受,看似并无大碍。 6. 文言文的翻译 赵威后问齐国使者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 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撤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 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翻译: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书信,赵威后问使者:“今年收成还可以吧?百姓安乐吗?你们大王还好吧?”使者有点不开心,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年成、百姓的状况,怎能把低贱者放在前头,而把尊贵者放在后边呢?” 赵威后回答说:“话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年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称尊?所以怎么能舍弃根本的,而来问次要的呢?”她接着又问:“齐有隐士钟离子,还好吧?他主张有粮食的人让他们有饭吃,没粮食的人也让他们有饭吃;有衣服的给他们衣服,没有衣服的也给他们衣服,这是在帮助君王养活百姓,齐王为何至今未有重用他?叶阳子还好吧?他主张怜恤鳏寡孤独,振济穷困不足,这是替大王存恤百姓,为何至今还不加以任用?北宫家的女儿婴儿子还好吗?她摘去耳环玉饰,至今不嫁,一心奉养双亲,用孝道为百姓作出表率,为何至今未被朝廷褒奖?於陵的子仲这个人还活在世上吗?他在上对君王不行臣道,在下不能很好地治理家业,又不和诸侯交往,这是在引导百姓朝无所事事的地方走呀!齐王为什么至今还不处死他呢?这样的两位隐士不受重用,一位孝女不被接见,齐王怎能治理齐国、抚恤万民呢?”於陵子仲还活着吗?他的为人,上不向齐王称臣,下不治理家事,中也不想诸侯索求。 这都是人民当中没用的人,问什么到现在还不杀了? 齐欲伐魏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 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而获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 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翻译:齐国要讨伐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极快的犬;东郭逡是四海内极其狡猾的兔子。 韩子卢追逐东郭逡,环山追跑了三圈,跳跃翻山追了五次。兔子筋疲力尽地跑在前面,犬疲惫不堪地跟在后面,犬与兔都疲惫至极,最后分别死在了自己所在的地方。 农夫看见了而抓获它们,没有费一点力气,就独得了利益。现在齐国与魏国长期相对峙,以致使士兵困顿,百姓疲乏,我害怕强大的秦国和楚国会等候在身后,坐收农夫之利呀。 "齐王害怕了,遣散了将帅,让士兵回家休息了。 赵襄子饮酒 赵襄饮酒,五日五夜不废,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疾。” 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 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吾亡乎?”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 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翻译:赵襄子喝酒,五天五夜没停止,对侍从说:“我真是国家的杰出人才呀!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居然一点也不疲劳。”优莫说:“您多努力呀!还差纣王两天。 纣喝酒取乐达七天七夜,现在您已经持续五天了。”襄子害怕了,对优莫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也要灭亡了吧?”优莫说:“不会灭亡。” 襄子说:“还差纣就两天,不灭亡还等什么呢?”优莫说:“桀纣之所以灭亡,是因为遇上了汤武,现在天下都是桀一样的人,而您是纣一样的人。桀与纣并存世上,哪能一同灭亡呢?不过,也危险了。” 沛公至咸阳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 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 翻译:沛公进入咸阳,各位将领争先恐后奔向府库把金银布帛等财物分掉,唯独萧何抢先进入皇宫搜集了秦[朝丞相御史府的法律条文等文档收藏起来。 沛公被封为汉王,让萧何担任丞相。项王带着手下烧了咸阳后离开。 汉王之所以能全面了解天下的山川要塞、户口的多少、地方的好坏、民间疾苦这些事,是因为萧何得到了秦朝的所有文书档案的缘故。萧何向汉王推荐韩信,汉王让韩信担任大将军。
2023-07-08 17:32:051

春秋决狱案例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翻译 《崔枢》 有个叫崔枢的人去汴梁考进士,同南方一商人住在一起达半年之久,两人成了好朋友。后来,这位商人得了重病,他对崔枢说:“这些天承蒙你照顾,没有把我当外人看待。我的病看来是治不好了,按我们家乡的风俗,人死了要土葬,希望你能帮我这个忙。”崔枢答就了他的请求。商人又说:“我有一颗宝珠,价值万贯,得到它能蹈火赴水,确实是极珍贵的宝珠,愿奉送给你。”崔枢怀着好奇的心理接受了宝珠。事后崔枢一想,觉得不妥:做一个进士,所需自有官府共给,怎么能够私藏异宝呢?商人死后,崔枢在土葬他时就把宝珠也一同放入棺材,葬进坟墓中去了。 一年后,崔枢到亳州四处谋生,听到南方商人的妻子从南方千里迢迢来寻找亡夫,并追查宝珠下落。商人的妻子将崔枢告到官府,说宝珠一定是崔秀才得到了。官府派人逮捕了崔枢。崔枢说:“如果墓没有被盗的话,宝珠一定还在棺材里。”于是,官府派人挖墓开棺,果然宝珠还在棺材里。沛帅王颜认为崔枢的可贵品质确实不凡,想留他做幕僚,他不肯。第二年,崔枢考中进士,后来一直做到主考官,享有清廉的名声。 2. 《两败俱伤》文言文翻译 跪求 原文: 王不闻夫管与之说乎?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④,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齐、楚今战,战必败。败,王起兵救之,有救齐之利,而无伐楚之害。计听知覆逆者,唯王可也。计者,事之本也;听者,存亡之机也。计失而听过,能有国者寡也。故曰:‘计有一二者难悖也,听无失本末者难惑⑤。” 翻译: 大王您不曾听到过管与的言论吗?有两只老虎因抢着吃一人而搏斗,卞庄子要去刺杀它们,管与制止他说:“老虎是一种贪婪残暴的动物,人是它最美好的食物。现在两只虎因争一人而搏斗,小老虎一定会死掉,大老虎必定要负伤。你只需等待时机去刺杀负伤的老虎,那可是一举而能获得两只老虎的了。没有付出刺杀一只老虎的劳力,却有刺死两只老虎的美名。"现在齐、楚两国交战,交战双方必定有一方失败。一方失败,大王就可以出兵去救助,这样,能占有救助齐国的好处,而不会有讨伐楚国的坏处。能谋善断又能预知事情发展的顺利与不顺利,只有大王您能做到。谋略,是办事的根本;决断,是存亡的关键。谋略错了而决断又出现过失,能取得国家的是太少了。所以说:‘反复计谋的很难出现错误,决断不失本末的也难以出现混乱。"” 3. 《赵至》文言文翻译. 1. 《赵至》文言文翻译: 赵至(人名),字景真,代郡人,家住洛阳。缑氏县县令刚到任,赵至当时十三岁,跟母亲一起去围观。母亲说:“你的先辈本来也不是低贱之人,只是世道动乱,颠沛流离,于是沦落为平民(东汉卫宏在《汉旧仪》中说,秦制“无爵为士伍”)。你以后也能这样(指缑氏县令)吗?”赵至被母亲的话激励,就去拜师学习。远远听到父亲耕地喝牛的声音,扔掉手中的书本哭了起来。老师觉得奇怪,就问他,赵至说:“我还小,还不能赡养父母,致使老父亲免不了勤劳受苦。”老师认为他很不简单。赵至身高七尺四寸,辩论精辟,有纵横家的才气。 (有一年),辽西郡对全郡官吏进行考核,(赵至)于是到了洛阳,与父亲相遇。当时母亲已经去世,父亲想让他走上仕途,(怕影响他)就没有告诉他,继续劝他不要回家。赵至于是又返回辽西。幽州府多次征召他担任部从事的职务,他审判了好多案件,被称做“精审”——最好的审判。西晋太康年间,以“良吏”的身份赶到洛阳,才知道母亲早已去世。想当初,赵至耻于做平民,想凭借当官或治学扬名声,达到赡养父母的目的。但最终志向没有达到(只做了小公务员,没有官衔),(听说母亲早死)哀嚎痛哭,呕血而死,当时年龄三十七岁。 2. 《赵至》文言文原文: 赵至,字景真,代郡人也。寓居洛阳。缑氏令初到官,至年十三,与母同观。母曰:"汝先世本非微贱,世乱流离,遂为士伍耳。尔后能如此不?"至感母言,诣师受业。闻父耕叱牛声,投书而泣。师怪问之,至曰:"我小未能荣养,使老父不免勤苦。"师甚异之。至身长七尺四寸,论议精辩,有从横才气。 辽西举郡计吏,到洛,与父相遇。时母已亡,父欲令其宦立,弗之告,仍戒以不归,至乃还辽西。幽州三辟部从事,断九狱,见称精审。太康中,以良吏赴洛,方知母亡。初,至自耻士伍,欲以宦学立名,期于荣养。既而其志不就,号愤恸哭,欧血而卒,时年三十七。 4. 卢从愿文言文翻译 译文;卢怀慎是滑州人,大约是范阳的著名家族.祖父卢悊,任官灵昌县令,于是成为灵昌县人.卢怀慎在儿童时已经不凡,父亲的朋友监察御史韩思彦感叹说:“这个儿童的才器不可 *** !”到他长大,中了进士,历任监察御史.神龙年间,升任侍御史.中宗去上阳宫谒见武后,武后诏命中宗十天一朝见.卢怀慎劝谏说:“往昔汉高祖受命为帝时,五天一次去栎阳宫朝见太公,因为从布衣登上皇位,拥有天下,将尊贵归于父亲,所以这么做.现今陛下遵守成法、继承皇统,怎么可以效法呢?何况应天门离提象门才二里多,骑马不能成列,乘车不能并行,从这里屡出,万一有愚人进犯车驾,虽将他问罪也来不及了.愚臣认为应将太后接到内朝以尽孝养之情,这样可以免去出入的烦难.”中宗不听. 升迁右御史台中丞.上章疏陈述当时政治,说: 臣听说“善人治理国政持续到一百年,可以克服残暴免除杀戳.”孔子说:“假若用我主持国家政事,一年仅差不多了,三年便会很有成绩.”所以《尚书》说:“每隔三年就要考核政绩,经过三次考核就决定提拔表彰或罢免惩罚.”昔日子产为郑国宰相,变更法令,颁布刑书,第一年众人怨怒,想杀他,三年后众人感德而歌颂他.子产是贤人,他治理国家尚且需要三年才有成绩,何况平常的人呢?最近州刺史、长史司马、京畿都畿县令或者一二年,或者三五个月就迁官,而不论政绩.这样就使没有迁官的人倾耳而听,踮足盼望,争相冒进,没有廉耻,还哪有闲暇为陛下宣布风化、抚恤民众呢?礼义不能施行,户口更加流散,仓库越益匾乏,百姓日见凋弊,都因为这个缘故.民众知道官吏任职不长,便不听从他的教导;官吏知道迁官日期不远,也就不竭尽他的气力.地处爵位而偷安,用来养成资历声望,虽然圣明君主有勤劳治理天下的志向,然而侥幸的道路已经开启,上下之间互相欺骗,怎么能尽力作到至公呢?这是国家的疾病.贾谊所说的脚掌反转不能行,是小小的毛病,这个病不治好,虽有名医和、名医缓也将不能治.汉宣帝考核名实,大兴治理,致使风俗向化.黄霸是优良的太守,宣帝对他加官秩赐黄金,就地表彰他的政绩,但终于不肯将他迁官.所以古时担任官吏的,以至能延长到子孙.臣请求都督、刺史、长史司马、畿县县令任职不满四年,不能迁官.如果治理的特别优异,或者可以加赐车马裘服俸禄官秩,派使节慰问,下诏书劝勉,须等到有公缺,才提拔上来以鼓励治理有才能者.对那些不称职或贪婪暴虐的人,则免官放归乡里,以表明赏罚的信义. 昔日“唐尧、虞舜稽考古事,建立官职,只有百名官员”.“夏朝、商朝官吏加倍,还能够任用才能之士”.这是说减省官吏.因此说:“官员不必完备,只在他的才能”.“不要荒废百官职务,上天设立的官职,由人来代行.”这里讲的是选择人才.现在京师各官司员外官,多出数十倍,是近代以来没有过的事.若说官员不必完备,这就是多余;若说人能代行天职,这些人却大多不掌事务,然而俸禄的支出,一年达亿万之巨,白白空竭了府库的储藏,这难道是求得治理的本意吗?现在民力极其凋弊,在黄河渭水扩大漕运,也不足以供给京师,公室私家损耗无数,边境尚不平静.如果水旱成了灾害,租税收入减少,边境出现敌情警报,赈救的谷物储量不足一年,陛下将用什么来解决危难呢?“不要轻易使用民力,这会使人危难;不要安于其位,因为这很危险”.这是说要谨小慎微.审查这些员外官员,都是当世有才干的良吏.因才能提拔他们但不发挥他们的作用,用名位尊敬他们但不竭尽他们的才力,从过去以来,使用人材难道是这样吗?臣请求将那些员外官中有才能可以担任地方长官或高级僚佐的官员,一并加以升迁,让他们在地方上出力,由朝廷核查他们的政绩.若有年老有病不能任职的,一切停罢,使得贤者与不贤者能截然分开,这就是当前的迫切事务. 争思宠,贪贿赂,欺侮鳏夫寡妇,这是政事中的祸害.臣见朝廷内外官员中有贪污受贿、声名狼藉,以及残害平民的官员,虽然被流放贬官,但很快就升迁回来,仍然作地方长官,被委任在江淮、岭表、沙漠地方,只是粗略表示一下惩罚贬斥.他们内心中自暴自弃,使贪财聚敛不顾其身,到底也没有侮改之心.圣明的君主对于万物应该平分恩泽没有偏向,用有罪的官吏治理远方,等于是给奸人恩惠而遗弃了远方的民众.远方州郡,哪点辜负了圣明教化,要单独承受这种恶政呢?边境地方夷族与华人杂居,恃仗险要依靠路远,容易扰乱而难于安定.如果长官没有治理的才能,就会使平民流亡,起事成为盗贼.由此说来,平凡之才都不可用,何况奸猾的官吏呢?臣请求因贪赃而被停罢官职的人,罢官不到数十年,不得赐思录用.《尚书》说:“识别善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童疏奏上,没有答复. 升任黄门侍郎、封爵渔阳县伯.与魏知古分别掌管东都的选举事务.开元元年,进任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三年,改任黄门监.薛王舅舅王仙童暴虐百姓,御史台调查掌握了他的罪行,已经申报立案,这时又有诏书命紫徽省、黄门省覆核查实.卢怀慎与姚崇上奏说:“王仙童罪状十分明白,如果御史都可以怀疑,那么其他人怎么还能够相信呢?”于是结案.卢怀慎自认为才能不如姚崇,因此事务。 5. 原化记中绳技文言文翻译 白话释义: 狱吏领囚犯到了戏场,别的节目已经开始表演了,后来才叫这人表演。只见这人拿着一百多尺长的绳团,放在地上,将一根绳头抛向空中,绳子笔直。 开始时抛了两三丈,然后到四五丈。绳子很直,就像有人牵着似的,大家感到很惊奇。后来,竟抛到二十多丈,抬头看不到绳头,这人便手握绳子,身子离地。 最后,他扔掉了绳子,在空中像鸟一样,越飞越高越远,向远处飞去。他就在那天借机逃出了监狱。 原文: 明日,吏领戏场。诸戏既作,次唤此人,令效绳技。遂捧一团绳,计百余尺,置诸地,将一头,手掷于空中,劲如笔。初抛三二丈,次四五丈,仰直如人牵之,众大惊异。 后乃抛高二十余丈,仰空不见端绪。此人随绳手寻,身足离地,抛绳虚空,其势如鸟,旁飞远飏,望空而去。脱身行狴,在此日焉。 此文出自唐·皇甫氏所著的《原化记》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光禄屠者条所记为文宗大和(827~835)中事,书当成于开成、会昌年间。“华亭堰典”条后有“洞庭子曰”的评论,“洞庭子”或为皇甫氏之号,作者或为荆楚人。 是书所载多求仙访道或高僧方士之种种灵异,但是也有一些是破除迷信的,比较引人注意的是《画琵琶》,写得比较生动。另外是书中还写了一些女侠的故事,也比较有特色。《通志略》著录一卷,《太平广记》收佚文六十馀则,今据《太平广记》整理。 古代中国传奇小说集。皇甫氏著。所叙内容以神仙冥报,龙虎异变为主,内容简单又往往沿袭前作,如《周邯》篇取自裴铏《传奇·周邯》,而篇幅仅为后者之四分之一。 按主题分九十二大类,下面又分一百五十多小类,例如畜兽部下又分牛、马、骆驼、驴、犬、羊、豕等细目,查起来比较方便。 从内容上看,收得最多的是故事,实际上可以说是一部宋代之前的故事的总集。其中有不少书已经失传了,只能在本书里看到它的遗文。许多唐代和唐代以前的故事,就靠《太平广记》而保存了下来。 6. 求一篇文言文翻译《廉吏轩輗》 都御史轩輗,天生性格廉洁正直。轩輗刚刚成为进士,向江淮地区送粮,当时正值寒冬,轩輗坐船时忽然落水,众人立即把他救了上来,他的衣服已经全都湿了,拿来一条棉被把他裹了起来不能出门。有关官员急忙为他制作了一件衣服,轩輗拒绝了,直到自己的衣服干了。 后来轩輗成为御史,独独呼喊铲除佞臣之声,因为当权者的推荐,被任命为浙江按察使。前任按察使林实在任时,他的富足可以和王公贵族相比拟,他所用的衣食用具都极其精巧。自从轩輗上任,一切供给都停止了,除俸禄之外轩輗丝毫不多取。他自己不管春夏秋冬都穿着一件青色布袍,破了就自己缝补。吃饭不挑剔,中午只是吃一个烧饼而已。轩輗和他的下僚们约定,每三天用官米买一斤肉,家里人口多的也一样,很多官吏都不能忍受,如果有回乡或故交游历而经过的,轩輗就会留他们吃一顿饭,最丰厚的就是杀一只鸡,他的下属见了就会非常惊讶,因为这种举动是不多见的。 轩輗(有一天)忽然听到丧报,第二天就要动身,即使是他的下属也有不知道的。等到他再次复任为官,有一点因为清廉而自负,他又喜欢喝酒,有时摆官筵,有时和同僚们互相饮酒为乐,一定会直到大醉,喝酒骂人,士大夫们因此而贬低他。 等到他官居台宪,管理南京粮食储备,他清廉的操守更加坚定,张都宪摆席宴请诸位官员,只有轩輗不赴宴。张都宪已经把酒食馈赠给他,他也不接受,大家都认为他性格怪癖。大概古代忠正之人,虽然有时过于狂妄,但仍对贪婪之风不满。唉,在当今的官场之中,向他这样的人真是像鸟中的凤凰一样少之又少。 这是我自己的翻译,大致应该是对的,仅供参考 7. 杨继盛七岁失母文言文翻译 一、原文: 杨继盛七岁失母。庶母妒,使牧牛。继盛经里塾,睹里中儿读书,心好之。因语兄,请得从塾师学。兄言于父,听之学,然牧不废也。年十三岁,始得从师学。家贫,益自刻厉。 贬狄道典史①。其地杂番②,俗罕知诗书,继盛简子弟秀者百余人,聘三经师教之。鬻③所乘马,出妇服装,市田资636f7079e799bee5baa631333363363538诸生。县有煤山,为番人所据,民仰④薪二百里外,继盛召番人谕之,咸服曰:“杨公即须我曹⑤穹帐,亦舍之,况煤山耶!”番民信爱之,呼曰“杨父”。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九,有删改) 【注释】:①典史:知县下属最低级官吏。②杂番:指汉人和少数民族杂居。③鬻[yù]:卖。④仰:依赖、依靠。⑤我曹:我们。 二、翻译: 杨继盛七岁时母亲去世。继母妒嫉他,让他放牛。杨继盛经过里塾,看见里面的儿童都在读书,很是羡慕。于是告诉了哥哥,请求自己也能够跟着私塾老师一起学习。哥哥对父亲说了,父亲让他学习,但还要放牛。杨继盛十三岁时,才能够从师学习。家庭贫困,学习越发刻苦自厉。 后来他被贬为狄道典史,狄道这个地方汉人和番人杂居,习俗落后很少有人了解诗书。杨继盛从他们的子弟中选拔优秀的一百多人,聘请三经老师教他们。他卖掉所乘的马匹,卖出夫人的服装,买田资助这些学生。这个县有座煤山,被番人占据,农民(只得)依赖二百里外的柴薪(生火做饭)。杨继盛召集番人并说服他们,他们都心悦诚服地说:“杨公即使需要我们的毡帐,我们也舍得,何况是煤山呢?”番民非常信赖爱戴他,称他为“杨父”。
2023-07-08 17:32:141

文言文翻译 司马懿与诸葛亮

看了其他网友译的都很好,我来个另类的吧。笑译: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天,亮数“挑”之,懿不从。亮赠懿靓状;懿怒,诉其君曰:固愿而请从之。其君大虑,使辛毗制之,不遂二人之愿。姜维劝亮:辛佐治仗节而到,彼不复出焉。亮曰:彼本无情,所以故请者,乃示其君之忠也。彼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守吾,岂千里而请耳!哈哈哈。。。吾心黑矣~~~
2023-07-08 17:32:375

田忌亡齐文言文阅读

1. 田忌亡齐而之楚 原文翻译,长了一点哈,拜托大家帮个忙啊 由于邹忌的诬陷,田忌逃出齐国,避祸于楚。邹忌在齐国取得了更大的权柄,却每日忧心不已,深怕哪一天田忌借助楚国的势力重回齐国掌权。杜赫对他说:“我可以为您设法让田忌留在楚国”。 杜赫于是对楚宣王说:“齐相邹忌之所以不愿意与楚交好,只是因为担心亡臣田忌借重楚国重返于齐。大王何不封田忌于江南,以此向邹忌表明田忌不再返齐国。邹忌感激大王,一定会让齐国很好地对待楚国。再者,田忌是个逃亡的人,能得到封地,已是意外之喜,定然对大王感激涕零。他日假如能回到齐国,同样也会尽力促进两国交好。这是充分利用邹忌、田忌的两全之策啊。”楚王果然把田忌封在江南。(这是百度百科的。) 2. 文言文《田忌赛马》怎麽翻译啊 齐(1)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2)阴见,说(3)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4)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5)重射。孙子(6)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7)。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8)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9)千金。及临质(10),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11)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12),遂以为师(13)。 【注释】(1)“齐”,此时的齐已非姜齐而为田齐,在位者为齐威王。“梁”,即大梁,在今河南开封西北,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三三九年)自安邑(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徙都至此,从此魏亦称梁,但此时魏尚未称梁。(2)“刑徒”,因犯罪而被判罚服劳役的人。(3)“说”,音shuì,以言辞打动人。(4)“田忌”,齐之宗族,威王时任为将,荐孙膑于威王。(5)“驰逐”,用马车竞赛;“重射”,设重金赌胜。(6)“孙子”,古代孙武和孙膑皆称孙子,此指孙膑。(7)“辈”,等。(8)“弟”,同第,是“但”的意思。(9)“逐射”,即上“驰逐重射”;“千金”,金是古代的货币单位,秦以一镒(音yì,重二十四两)为一金,战国时期的金可能与之接近。千金是很大的数目。(10)“临质”,箭靶叫质,临质本指临射,这里指比赛即将开始。(11)“驷”,音sì,驾车的四马。这里是劝田忌选择自己三套乘马中的下等对对方的上等,上等对对方的中等,中等对对方的下等。(12)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有(《见威王》)、《威王问》等篇。(13)“师”,军师。 全文翻译 田忌屡次与齐国几位贵公子下很重的赌注赛马,孙膑见田忌的马匹与对手的马匹相差不远,这些马匹分上、中、下三等。孙膑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田忌相信孙膑的话对,(于是)和齐王及各位公子下了千金的赛马赌注。等到临近比赛,孙膑说:“今天用您的下等马匹与他们的上等马匹比,用您的上等马匹和他们的中等马匹比,用您的中等马匹与他们的下等马匹比。”双方赛马完毕,田忌一负二胜,终于赢得齐王千金。 3. 求《马陵之战》文言文阅读答案,谢谢 魏国和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派田忌率领军队,一直奔大梁。魏国的大将庞涓听到消息,离开韩国赶回魏国,但齐国的军队已经越过了魏国西境。 孙子对田忌说:“他们三晋的军队素来慓悍勇武而看不起齐国,齐国有怯懦的名声,善于作战的人只能因势利导。兵法上说,用急行军跑百里去争取胜利,会使上将受到失败,行军五十里而与敌争利只有一半人能赶到。 (为了让魏军以为齐军大量掉队,)应使齐军进入魏国境内后先设十万个灶,过一天设五万个灶,再过一天设三万个灶。”庞涓行军三天,见到齐军所留灶迹,非常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懦,入我境内三天,士兵已经逃跑了一大半。” 所以丢下步兵,只率轻兵锐卒,用加倍的速度追赶齐军。 孙子估计魏军的行军速度,日落之前应当赶到马陵。 马陵道路狭窄,旁多险阻,多可埋伏兵马,于是把一棵大树削去树皮,露出白木,在上面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命齐军万名擅长射箭的弓弩手,埋伏在道路两旁,事先与那些弩手约定好“天黑见到点着的火就一起放箭”。 庞涓果然于夜晚来到削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树上写着字,便钻木取火来照明。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万箭齐发,魏军非常混乱,彼此失去了联系。 庞涓自知无计可施,军队已彻底失败,便用剑自刎,临死说:“总算叫这小子成了名!”齐国乃乘胜全歼魏军,俘虏了魏太子申回国,孙膑因此而名扬天下,世人皆传习他的兵法。 4. 两败俱伤文言文,选自战国策齐策 《战国策·齐策一》原译文对照版楚威王战胜于徐州原文:楚威王战胜于徐州,欲逐婴子于齐。 婴子恐,张丑谓楚王曰:“王战胜于徐州也,盼子不用也。盼子有功于国,百姓为之用。 婴子不善,而用申缚。申缚者,大臣是百姓弗为用,故王胜之也。 今婴子逐,盼子必用。复整其士卒以与王遇,必不便于王也。” 楚王因弗逐。译文:楚威王在徐州战胜了齐国,想要齐国驱逐田婴。 田婴畏惧。齐臣张丑为田婴对楚王说:“大王在徐州取得了胜利,是因为田盼不被齐将任用的缘故。 田盼为国家建立了功勋,百姓都为他效力。田婴与田盼不和,齐国不任用田盼,而任用齐将申缚,申缚是田婴的亲信,可是人民不愿为他效力,所以大王在徐州才战胜了申缚。 如果您要齐国驱逐田婴,田盼必然会被任用。田盼如果被任用,就会整顿他的军队而与大王对抗,这必然不利于您。” 因此,楚威王就放弃了要齐国驱逐田婴的打算。 齐将封田婴于薛原文:齐将封田婴于薛。 楚王闻之,大怒,将伐齐。齐王有辍志。 公孙闬曰:“封之成与不,非在齐也,又将在楚。闬说楚王,令其欲封公也又甚于齐。” 婴子曰:“愿委之于子。” 公孙闬为谓楚王曰:“鲁、宋事楚而齐不事者,齐大而鲁、宋小。 王独利鲁、宋之小,不恶齐大何也?夫齐削地而封田婴是其所以弱也。愿勿止。” 楚王曰:“善。”因不止。 译文:齐王将要封赏田婴于薛邑。楚王听说后十分恼怒,准备出兵攻齐。 齐王有意放弃封赏田婴。公孙对田婴说:“您是否封赏得成,关键不在齐国,还在楚国。 待我去说服楚王,让他比齐王更想封赏您。”田婴说:“我就把这件事委托给您吧。” 公孙为田婴对楚王说:“鲁、宋两国讨好楚国,而齐国却不讨好楚国,这是因为齐国强大,鲁、宋弱小的缘故,大王为什么偏偏只看到弱小的鲁、宋之利,却不担心齐国强大呢?齐国给田婴封地,将使他势力渐渐扩大,以致权倾国君,这是使齐国弱小的做法,希望您不要去阻止。”楚王说:“好。” 因此就放弃了阻止齐国封赏田婴的打算。 邯郸之难原文:邯郸之难,赵求救于齐。 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邹子曰:“不如勿救。”段干纶曰:“弗救,则我不利。” 田侯曰:“何哉?”“夫魏氏兼邯郸,其于齐何利哉!”田侯曰:“善。”乃起兵,曰:“军于邯郸之郊。” 段干纶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郸,军于其郊,是赵不拔而魏魏也。 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田侯曰:“善。” 乃起兵南攻襄陵。七月,邯郸拔。 齐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译文:赵都邯郸被魏军围困,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即田侯)召集大臣共同商议,他问道:“救赵和不救赵哪个好些呢?”相国邹忌说:“不如不去救赵。”段干纶说:“不救赵,则对我们将不利。” 威王问:“为什么?”段干纶回答说:“让魏国吞并了邯郸,这对我们齐国又有什么好处呢?”齐威王说:“好。”于是出兵救赵,下令“驻军于邯郸郊外。” 段干纶说:“我所说的救赵有利或不利,并不是指直接出兵邯郸。解救邯郸之围,如果驻军于邯郸交外,赵、魏两国就会定会休战,这样,赵国既不会被魏国打败,魏国也保全了实力。 所以,不如出兵南下,进攻魏国的襄陵,使魏军南北都疲于奔命。若邯郸被魏军攻克,我军就趁魏军疲惫之际去攻击魏军。 这样,赵军虽被魏军打败,但魏军又被我军乘机攻击而削弱。”威王说:“好。” 于是出兵南下进攻襄陵,七月,邯郸被魏军攻克,齐军趁魏军疲惫之际加紧攻击,大败魏军于桂陵。 南梁之难原文:南梁之难,韩氏请救于齐。 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早救之,孰与晚救之便?”张丐对曰:“晚救之,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早救之。”田臣思曰:“不可。 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我救之,我代韩而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夫魏有破韩之芝,韩见且亡,必东诉于齐。 我因阴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国可重,利可得,名可尊矣。”田侯曰:“善。” 乃阴告韩使者而遣之。 韩自以专有七国,五战五不胜,东诉于齐,齐因起兵击魏,大破之马陵。 魏破韩弱,韩、魏之君因田婴北面而朝田侯。译文:魏国进攻韩国的南梁,韩国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召集大臣共同商议,他说:“早救韩与晚救韩,到底那种做法有利呢?”张丐回答说:“如果晚救韩,韩国必将转而投靠魏国,不如早救韩。”田臣思说:“不行,韩、魏之兵还未疲惫,我们出兵救韩,这等于我们代替韩军去遭受魏军的攻击,反会使我们受韩国的控制。 况且魏国存心要灭掉楚国,韩国眼看自己将要被灭,一定会求诉于齐国,我们就秘密地和韩国结为友好,慢慢地等待魏军疲惫。这样,齐国就可以举足轻重,利可以得,名可以尊了。” 威王说:“好。”就秘密和韩国使臣结为友好,让他返国。 韩国自恃有刘国援助,和魏国五战而五不胜,就求诉于齐国,齐国于是出兵进攻魏国,大败魏军于马陵。这时魏国损兵折将,而韩国因为与魏国多次激战,也被削弱,因此,韩、魏两国的君主都通过相国田婴来朝拜齐威王。 成侯邹忌为齐相原文: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谓邹忌曰:“共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 5. 邹忌和田忌《战国策齐谏一》 译文:成侯邹忌是齐国的相国,田忌是齐国的大将,两人感情不睦,互相猜忌。公孙闬献计给邹忌说:“阁下何不策动大王,令田忌率兵伐魏。打了胜仗,那是您策划得好,大可居功;一旦战败,田忌假如不死在战场,回国也必定枉死在军法之下。”邹忌认为他说得有理,于是劝说齐威王派田忌讨伐魏国。 谁料田忌三战皆胜,邹忌赶紧找公孙闬商量对策。公孙闬就派人带着十斤黄金招摇过市,找人占卜,自我介绍道:“我是田忌将军的臣属,如今将军三战三胜,名震天下,现在欲图大事,麻烦你占卜一下,看看吉凶如何?”卜卦的人刚走,公孙闬就派人逮捕卖卜的人,在齐王面前验证这番话。田忌闻言大恐,出走避祸。 6.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出自哪篇文言文 田忌赛马——原文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初中语文扩展阅读》文言文第117篇.) 田忌赛马——译文 齐国使者到大梁来,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用言辞打动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觉得此人不同凡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非常赏识他,并且待如上宾.田忌经常与齐国诸公子赛马,设重金赌注.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可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孙膑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田忌相信并答应了他,与齐王和诸公子用千金来赌胜.比赛即将开始,孙膑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拿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拿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三场比赛完后,田忌一场不胜而两场胜,最终赢得齐王的千金赌注.于是田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威王向他请教兵法后,就请他当作老师.。 7. 文言文 田忌赛马 原文及翻译 原文: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译文: 齐国使者到大梁来,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用言辞打动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觉得此人不同凡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 齐国将军田忌赏识他并像对待客人一样礼待他。田忌经常与齐国诸公子赛马,设重金赌注。 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可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孙膑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 田忌相信并答应了他,与齐王和诸公子用千金来赌胜。比赛即将开始,孙膑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拿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拿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 三场比赛完后,田忌一场不胜而两场胜,最终赢得齐王的千金赌注。于是田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 威王向他请教兵法后,就把他当作老师。
2023-07-08 17:34:021

寒山拾得文言文翻译

1. 有一文言文的翻译是现在你嘲笑我侮辱我什么什么我那你就等着看吧的 出自唐代诗人寒山的一篇小说《寒山拾得》 如下: 寒山问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 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问拾得:“如果世间有人无端的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厌恶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说:“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2. 《寒山拾得问对录》全文是什么 寒山拾得忍耐歌 稽首文殊,寒山之士;南无普贤,拾得定是。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曰: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郝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 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乾了, 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 世人爱荣华,我却不待见,名利总成空,我心无足厌,堆金积如山,难买无常限。子贡他能言,周公有神算,孔明大智谋,樊哙救主难, 韩信功劳大,临死只一剑,古今多少人,那个活几千。 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看看两鬓白,年年容颜变,日月穿梭织,光阴如射剑, 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自想年少时,不把修行办,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三寸气断了,拿只那个办。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 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骂著也不言,问著如哑汉,打著也不理,推著浑身转,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脸面,儿女哭啼啼,再也不得见, 好个争名利,须把荒郊伴。 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谈,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断,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 18。 3. 《寒山拾得问对录》全文是什么 寒山拾得忍耐歌 稽首文殊,寒山之士;南无普贤,拾得定是。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曰: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郝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 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乾了, 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 世人爱荣华,我却不待见,名利总成空,我心无足厌,堆金积如山,难买无常限。子贡他能言,周公有神算,孔明大智谋,樊哙救主难, 韩信功劳大,临死只一剑,古今多少人,那个活几千。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看看两鬓白,年年容颜变,日月穿梭织,光阴如射剑, 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自想年少时,不把修行办,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三寸气断了,拿只那个办。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 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骂著也不言,问著如哑汉,打著也不理,推著浑身转,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脸面,儿女哭啼啼,再也不得见, 好个争名利,须把荒郊伴。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谈,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断,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 18 4. 寒山问拾得的内容 寒山子问拾得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如何处之乎?” 拾得笑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出自《寒山拾得问对录》 寒山子,又名贫子,经常栖身在天台山始丰县西的寒岩幽窟中,因此被称为寒山子。由于身居寒岩,饮食无着落,所以常到国清寺,向厨房中洗碗筷的拾得要饭吃。 拾得的身世不详,据说他年幼时被人遗弃在赤城道侧,恰巧被正在经行的丰干禅师发现,带回国清寺中,因此名为拾得。 寒山问出世人经常遇到的烦恼原因,而拾得则说出对治方式,道出要忍辱谦让等化解方式,而最后那句“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则是说因果不爽,从来不会错不会乱。 对方若然现在诽谤、中伤、羞辱、讥笑、轻贱、欺骗你,这种恶业已然种下,恶果必定到来。 扩展资料: 寒山问拾得是寒山和拾得的一段对话。 传说,寒山和拾得原本是佛界的两位罗汉,在凡间化做两位苦行僧。一日,寒山受人侮辱,气愤至极。 便有了与拾得下面的一段精彩对话。 但对人的修行来说,“少私寡欲,不去争斗”的确能给人以极大的解脱。 每个人身边总有些不快,这种不快很多是别人对你的嫉妒、诽谤、讽刺、攻击甚至迫害所造成的。 怎样对待别人的恶为(或善意的恶为),怎样摆脱身边的这些烦恼,是我们经常为之头疼的事。 于是,有的人明中争斗,结果争的头破血流、两败俱伤;有的人暗中生气,结果气的七窍出血,永世窝囊。 “世间谤我,贱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2023-07-08 17:34:101

文言文刺死

1. 胯下之辱文言文翻译信能死,刺我 原文:《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ku)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翻译:淮阴有一个年轻的屠夫,他侮辱韩信,说道:“你的个子比我高大,又喜欢带剑,但内心却是很懦弱的啊。”并当众侮辱他说:“假如你不怕死,那就刺死我;不然,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仔细注视他一会,俯下身子从对方的胯下爬过去。集市上的人都讥笑他,以为韩信的胆子真的很小。 假如你不怕死,那就刺死我 2. 智杀两虎 文言文 全文翻译 文言文: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④,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翻译: 有两只老虎因抢着吃一人而搏斗,庄子要去刺杀它们,管与制止他说:“老虎是一种贪婪残暴的动物,人是它最美好的食物。现在两只虎因争一人而搏斗,小老虎一定会死掉,大老虎必定要负伤。你只需等待时机去刺杀负伤的老虎,那可是一举而能获得两只老虎的了。没有付出刺杀一只老虎的劳力,却有刺死两只老虎的美名。” 启示: 要取得胜利,不能光凭勇敢,而要运用智慧。善于运用智慧的人,可以用较小的代价,取得较大的收获。(或者是:做事情要善于分析矛盾,把握时机,以逸待劳,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不是兵器杀人而是人杀人”的一句古文言文,语文课本里的 这句话在文章最后一句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第三章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①凶,则移其民于河东②,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真是够尽心的了。河内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一部分)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粮食运到河内去赈济。河东发生灾荒,我也这么办。考察邻国的政务,没有哪个国君能像我这样为百姓操心的了。但是邻国的人口并不减少,而我们魏国的人口并不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③,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孟子回答道:“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拿打仗作比喻。咚咚地擂起战鼓,刀刃剑锋相碰,(就有士兵)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逃了五十步住了脚。(如果)凭着自己只逃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后面的逃不到一百步罢了,这同样是逃跑呀?”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④,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一点,就不要指望魏国的百姓会比邻国多了。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家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百姓生养死丧没有什么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五亩田的宅地,(房前屋后)多种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猪和狗一类家畜不错过它们的繁殖时节,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占夺(种田人的)农时,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搞好学校教育,不断向年轻人灌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七十岁的人穿上丝棉袄,吃上肉,百姓不挨冻受饿,做到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的,是绝不会有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⑥;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现在,富贵人家的)猪狗吃着人吃的粮食,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尸体,却不知道开仓赈济;人饿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责任,是收成不好",这跟把人刺死了,却说‘不是我杀的人,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两样呢。大王请您不要怪罪于年成不好,(只要推行仁政)这样天下的百姓就会投奔到您这儿来了。” 【注释】①河内:指黄河以北的今河南省沁阳、济源、博爱一带,当时是魏国的领土。②河东:指黄河以东的今山西省西南部,当时是魏国的领土。③兵:兵器。④数罟(Shuò gǔ):密网。洿(wū)池:大池。⑤庠序: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⑥莩(piǎo):饿死的人。 4. 《两败俱伤》文言文翻译 跪求 原文: 王不闻夫管与之说乎?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④,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齐、楚今战,战必败。败,王起兵救之,有救齐之利,而无伐楚之害。计听知覆逆者,唯王可也。计者,事之本也;听者,存亡之机也。计失而听过,能有国者寡也。故曰:‘计有一二者难悖也,听无失本末者难惑⑤。” 翻译: 大王您不曾听到过管与的言论吗?有两只老虎因抢着吃一人而搏斗,卞庄子要去刺杀它们,管与制止他说:“老虎是一种贪婪残暴的动物,人是它最美好的食物。现在两只虎因争一人而搏斗,小老虎一定会死掉,大老虎必定要负伤。你只需等待时机去刺杀负伤的老虎,那可是一举而能获得两只老虎的了。没有付出刺杀一只老虎的劳力,却有刺死两只老虎的美名。"现在齐、楚两国交战,交战双方必定有一方失败。一方失败,大王就可以出兵去救助,这样,能占有救助齐国的好处,而不会有讨伐楚国的坏处。能谋善断又能预知事情发展的顺利与不顺利,只有大王您能做到。谋略,是办事的根本;决断,是存亡的关键。谋略错了而决断又出现过失,能取得国家的是太少了。所以说:‘反复计谋的很难出现错误,决断不失本末的也难以出现混乱。"” 5. 《胯下之辱》文言文 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②怯耳。"众辱③之曰:‘信能死④,刺我,不能死,出我胯⑤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⑥。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注释】: ①屠:以宰杀牲畜为业的人。②中情:内心。③众辱:当众污辱。④能死:不怕死。⑤袴:通“胯”,两腿间。⑥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典故】: 淮阴有一个年轻的屠夫,他侮辱韩信,说道:“你的个子比我高大,又喜欢带剑,但内心却是很懦弱的啊。”并靠他们的人多势众,侮辱他说:“假如你不怕死,那就刺死我;不然,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注视他一会,俯下身子从对方的胯下爬过去。集市上的人都讥笑他,以为韩信的胆子真的很小。之后,韩信找到刘邦,把张良给他的推荐信呈上去,最后当上了大将军;如果韩信当初杀死那个小混混,杀人偿命,韩信也不会当上大将军,更不会帮助刘邦攻打项羽,一统天下。 6. 一篇文言文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 有两只老虎因抢着吃一人而搏斗,卞庄子要去刺杀它们,管与制止他说:“老虎是一种贪婪残暴的动物,人是它最美好的食物.现在两只虎因争一人而搏斗,小老虎一定会死掉,大老虎必定要负伤.你只需等待时机去刺杀负伤的老虎,那可是一举而能获得两只老虎的了.没有付出刺杀一只老虎的劳力,却有刺死两只老虎的美名.”1有两虎争人而斗者.而(因而,所以) 2管庄子将刺(之) (他们)3(而)有刺两虎之名(却)4管与止之.之(它们)2 老虎是一种贪婪残暴的动物,人是它最美好的食物.3你只需等待时机去刺杀负伤的老虎,那可是一举而能获得两只老虎的了.成语:‘事半功倍" 或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方法:让两只老虎因争吃人而互相争斗,小的一定会死,大的一定会受伤.你等这两只老虎受伤后再刺杀他们,就能一下子杀死两只老虎了.。 7. 文言文《韩信忍辱》翻译 韩信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军事统帅,他出身贫贱,从小就失去了双亲。 建立军功之前的韩信,既不会经商,又不愿种地,家里也没有什么财产,过着穷困而备受歧视的生活,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他与当地的一个小官有些交情,于是常到这位小官家中去吃免费饭,可是时间一长,小官的妻子对他很反感,便有意提前吃饭的时间,等韩信来到时已经没饭吃了,于是韩信很恼火,就与这位小官绝交了。 为了生活下去,韩信只好到当地的淮水钓鱼,有位洗衣服的老太太见他没饭吃,便把自己带的饭菜分给他吃,这样一连几十天,韩信很受感动,便对老太太说:“总有一天我一定会好好报答你的。”老太太听了很生气,说:“你是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看你可怜才给你饭吃,谁还希望你报答我。” 韩信听了很惭愧,立志要做出一番事业来。 在韩信的家乡淮阴城,有些年轻人看不起韩信,有一天,一个少年看到韩信身材高大却常佩带宝剑,以为他是胆小,便在闹市里拦住韩信,说:“你要是有胆量,就拔剑刺我;如果是懦夫,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 围观的人都知道这是故意找茬羞辱韩信,不知道韩信会怎么办。只见韩信想了好一会儿,一言不发,就从那人的裤裆下钻过去了。 当时在场的人都哄然大笑,认为韩信是胆小怕死、没有勇气的人。这就是后来流传下来的“胯下之辱”的故事。
2023-07-08 17:34:181

蒙人文言文寓言

1. 几篇文言文寓言故事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狐假虎威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枣犹百兽之畏虎也。”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gdwenxue/diangu/index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做客 嫌汤菜淡而无味 主人为他加了点盐 愚人自以为悟到了盐的美味 自己料想:饭菜好吃是因为有盐的缘故,更何况多放些呢? 急忙回家空口去食盐 满口的咸苦还不明白自己愚在哪里 世间各人有各人的智识,智识也有高高低低的差别。智识是改造自己和利益他人的武器。若是智识用之不当!也可能毁灭自己、和违害社会。更是要用得不偏不倚,才能发挥效用。否则良药也会变成毒品。 比喻贪吃好玩,与断食偏信都不适中。过分的享乐与吃苦主义都有偏。世间万事必须适中,过与不及都可能坏事。又比喻有些人做事不负责任,可能一生一世都一事无成。过分的热衷名利,也会造成争夺计较而造恶业,或劳碌一生,与烦恼纠缠不休,乃至生生世世都轮回不息。 穿井得人①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②,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③,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字词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秋》。②溉汲:取水。③穿井:挖井。 【诗文翻译】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要到外边去取水,所以总有一个人在外边奔波。后来他家挖了一口井,于是对人说:“我挖了一口井,家里就多了一个人。”有人听见这话,就向另外的人传话说:“丁家挖了一口井,井里出来一个人。”于是全国的人都争相传播这样一条奇闻。消息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国君派人到丁家去查问。丁家的人回答说:“我们是说挖井之后多出一个人的劳力可供使用,不是说从井里挖出一个人来。” 启发:这个故事从丁氏的穿井引出传话的出入,说明传言易讹,凡事须亲自调查,这样才能了解到事情的真相。 2. 文言文寓言故事 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麽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自相矛盾 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1、杯弓蛇影 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顿愈。 2、截竿进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坚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3、鹬蚌相争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既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4、拔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稿矣。 3. 翻译文言文寓言故事《买椟还珠》 楚王对田鸠说:“墨子,是声名显赫的学者。 他亲身实践还可以,他讲的话很多,但不动听,这是为什么呢?”田鸠回答说:“从前秦伯把他的女儿嫁给晋国的公子,叫晋国给她准备好首饰服装,跟着陪嫁去的穿着华丽衣服的婢女有七十人。来到晋国,晋国人喜欢陪嫁的婢女,而看不起秦伯的女儿。 这可以叫做善于嫁婢女,而不能说善于嫁女儿。楚国人中有一个在郑国卖珍珠的,做了一个木兰的匣子,这匣子用肉桂山椒熏过,用珠子和宝玉点缀着,用红色的美玉装饰着,用绿色的翡翠环绕着。 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而还给他珍珠。这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了,不能说是善于卖珍珠啊。 现在社会上的言论,都说一些巧辩华丽的话,君主只看重那些华美的言辞,却忘了它们是否有用。墨子的学说,传扬先王的道理,论述圣人的话,来宣传众人;如果修饰他的言辞,就怕人们流连于它的文采,忘了它的价值,为了言辞而损害了实用。 这和那个楚国人卖珍珠,秦伯嫁女儿完全一样,所以墨子的言论大多不好听。”。 4. 古文寓言 华盛顿本纪 乔治·华盛顿,弗州人。世家子,幼以敏诚闻乡里,公父 奥古斯丁,亦乡中之贤达,教子甚严,尝有一事,公幼时曾不慎误 伐一樱桃树,公父悉此事,乃试之,公以诚作答,乡人传为美 谈。稍长,从长兄习测绘之术。年方弱冠,投身军伍,尝数战法 师,屡破之,以功晋上校。战事毕,返乡,出为弗吉尼亚议会议 员。方是时,英王无道,暴虐万民。乡邑父老以帅平素急公好义, 且谙熟军事,群推为首,共兴义兵。自由旗举,独立钟鸣。上以一 旅偏师,鹏程两万里,纵横十三州,频挫强敌。苦战经年,大功始 成。然公性好淡薄,功成不居,欲退归林下。事机不密,为众人所 闻,父老毕集马前,谓之曰:“明公不出,其如苍生何!”言毕, 群伏马首而号啕,声达于幽谷。上不忍,遂下马,掷剑于地,长叹 曰:“几可以吾一人而误天下,吾今且代行摄政,但与诸父兄约, 日后必仿尧舜故事。”众人诺,公始就大位。越数年,果行禅让 事,年六十有七,崩于维农行在。 5. 文言文寓言大全 拔苗助长、专心致志、悬梁刺股、望梅止渴、叶公好龙、坐井观天、不可救药 、乘风破浪 开卷有益 · 博而不精 · 百发百中 · 捕风捉影 · 必恭必敬 · 百感交集 · 兵贵神速 · 杯弓蛇影 · 不寒而栗 · 不合时宜 · 不自量力 · 不拘一格 · 不可多得 · 不堪回首 · 不可救药 · 别开生面 · 不可同日而语 · 不伦不类 · 伯乐相马 · 班门弄斧 · 白面书生 · 八面威风 · 不名一钱 · 拔苗助长 · 不屈不挠 · 不求甚解 · 髀肉复生 · 病入膏肓 ·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 拔山举鼎 · 博士买驴 · 冰山难靠 · 背水一战 · 半途而废 · 不贪为宝 · 白头如新 · 百闻不如一见 · 不为五斗米折腰 · 抱薪救火 · 标新立异 · 不学无术 ·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 不远千里 · 不因人热 · 别有天地 · 不遗余力 · 百折不挠 · 百丈竿头 · 不自量力 · 不知所云 · 宾至如归 · 拔帜易帜 · 残杯冷炙 · 寸草春晖 · 草船借箭 · 乘风破浪 · 才高八斗 · 城狐社鼠 · 沧海桑田 · 草菅人命 · 草木皆兵 · 程门立雪 · 长驱直入 · 车水马龙 · 乘兴而来 · 沉鱼落雁 · 乘人之危 · 车载斗量 · 大笔如椽 · 打草惊蛇 · 雕虫小技 · 大材小用 · 多多益善 · 大腹便便 · 大公无私 · 当局者迷 · 大逆不道 · 大器晚成 · 当务之急 · 开诚布公 · 不得要领 · 抛砖引玉 · 二桃杀三士 · 尔虞我诈 · 罚不当罪 · 奋不顾身 · 分崩离析 · 风吹草动 · 覆巢无完卵 · 分道扬镳 · 奉公守法 · 负荆请罪 · 发奸擿伏 · 返老还童 · 发蒙振落 · 风声鹤唳 · 覆水难收 · 赴汤蹈火 · 分庭抗礼 · 防微杜渐 · 负隅顽抗 · 负重致远 · 管鲍之交 · 各得其所 · 感恩图报 · 过河拆桥 · 刮目相看 · 瓜田李下 · 高枕无忧 · 各自为政 · 华而不实 · 好好先生 · 狐假虎威 · 汗流浃背 · 后来居上 · 合浦珠还 · 后起之秀 · 后生可畏 · 火树银花 · 坚壁清野 · 间不容发 · 井底之蛙 · 鸡口牛后 · 江郎才尽 · 见猎心喜 · 鸡鸣狗盗 · 九牛一毛 · 胶漆相投 · 举一反三 · 开诚布公 · 空洞无物 · 沆瀣—气 · 克己奉公 · 开卷有益 · 侃侃而谈 · 口蜜腹剑 · 开门揖盗 · 空前绝后 · 克勤克俭 · 旷日持久 · 困兽犹斗 · 开天辟地 · 口若悬河 · 空中楼阁 · 刻舟求剑 · 脍炙人口 · 狼狈不堪 · 力不从心 · 两败俱伤 · 乐不思蜀 · 老当益壮 · 劳而无功 · 论功行赏 · 老马识途 · 老牛舐犊 · 老妪能解 · 老生常谈 · 梁上君子 · 蓝田生玉 · 滥竽充数 · 狼子野心 · 芒刺在背 · 买椟还珠 · 马革裹尸 · 门可罗雀 · 名落孙山 · 孟母三迁 · 马首是瞻 · 毛遂自荐 · 门庭若市 · 木人石心 · 牛鼎烹鸡 · 怒发冲冠 · 鸟尽弓藏 · 南柯一梦 · 弄巧成拙 · 穷兵黩武 ·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 难兄难弟 · 南辕北辙 · 天真料漫 · 千变万化 · 七步之才 ·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 曲高和寡 · 曲尽其妙 · 千金市骨 · 千钧一发 · 千里鹅毛 · 黔驴技穷 · 千虑一得 · 巧取豪夺 · 七擒七纵 · 杞人忧天 · 曲突徙薪 · 千万买邻 · 犬牙交错 · 千人所指 · 千载难逢 · 气壮山河 · 日不暇给 ·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 人给家足 · 如火如荼 · 人杰地灵 · 日暮途穷 · 入木三分 · 人琴俱亡 · 人弃我取 · 忍辱负重 · 任人为贤 · 人人自危 · 如释重负 · 入吾彀中 · 人心如面 · 如鱼得水 · 人言可畏 · 孺子可教 · 手不释卷 · 士别三日 · 死不旋踵 · 师出无名 · 三寸之舌 · 水滴石穿 · 死而不朽 · 伤风败俗 · 三顾茅庐 · 双管齐下 · 死灰复燃 · 十行俱下 · 四海之内皆兄弟 · 尸居余气 · 司空见惯 · 水落石出 · 三令五申 · 四面楚歌 · 三迁之教 · 三人成虎 · 杀身成仁 · 水深火热 · 识时务者为俊杰 · 三生有幸 · 尸位素餐 · 塞翁失马 · 上下其手 · 上行下效 · 随月读书 · 守株待兔 · 三折其肱 · 土崩瓦解 · 同仇敌忾 · 同仇敌忾 ·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 同甘共苦 · 同工异曲 · 天经地义 · 天下无双 · 天涯海角 · 天衣无缝 · 一夔已足 · 穷兵黩武 · 庄周梦蝶 · 曾参杀人 · 以强凌弱 · 完壁归赵 · 韦编三绝 · 无出其右 · 为虎作伥 · 刎颈之交 · 无可奈何 · 望梅止渴 · 五日京兆 · 危如累卵 · 万死不辞 ·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五色无主 · 亡羊补牢 · 未雨绸缪 · 妄自尊大 · 下笔成章 · 下车泣罪 · 先发制人 · 兴高采烈 · 心旷神怡 · 朽木不雕 · 休戚相关 · 先声夺人 · 小巫见大巫 · 小时了了 · 小心翼翼 · 一败涂地 · 有备无患 · 一不做、二不休 · 一傅众咻 · 一傅众咻 · 以强凌弱 · 饮醇自醉 · 一代楷模 · 一发千钧 · 约法三章 · 以古非今 · 叶公好龙 · 以管窥天 · 言过其实 · 一国三公 · 以规为滇 · 愚公移山 · 一鼓作气 · 一挥而就 · 与虎谋皮 · 异军突起 · 有脚阳春 · 以卵击石 · 以邻为壑 · 夜郎自大 · 一毛不拔 · 一鸣惊人 · 一木难支 · 以貌取人 · 羽毛未丰 · 有名无实 · 一诺千金 · 一暴十寒 · 一窍不通 · 一钱不值 · 予取予求 · 一丘之貉 · 一日千里 · 一日三秋 · 一丝不拘 · 一身是胆 · 以身试法 · 一事无成 · 一网打尽 · 义无反顾 · 一问三不知 · 一误再误 · 月下老人 · 忧心如焚 · 一衣带水 · 一意孤行 · 一叶障目 · 有志竟成 · 一字千金 · 有恃无恐 · 饮鸩止渴 · 自惭形秽 。 6. 一些寓言(古文) 智子疑邻 原文: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文:宋国有一个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坏了。富人的儿子说:“要是不修筑,一定会有盗贼来偷东西。”邻居家的老公公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结果,那个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聪明,却怀疑邻居家的老公公偷了他家的东西。 塞翁失马 原文: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译文: 从前,有位老汉住在与胡人相邻的边塞地区,来来往往的过客都尊称他为“塞翁”。塞翁生性达观,为人处世的方法与众不同。 有一天,塞翁家的马不知什么原因,在放牧时竟迷了路,回不来了。邻居们得知这一消息以后,纷纷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却不以为意,他反而释怀地劝慰大伙儿:“丢了马,当然是件坏事,但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果然,没过几个月,那匹迷途的老马又从塞外跑了回来,并且还带回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于是,邻居们又一齐来向塞翁贺喜,并夸他在丢马时有远见。然而,这时的塞翁却忧心忡忡地说:“唉,谁知道这件事会不会给我带来灾祸呢?” 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使他的儿子喜不自禁,于是就天天骑马兜风,乐此不疲。终于有一天,儿子因得意而忘形,竟从飞驰的马背上掉了下来,摔伤了一条腿,造成了终生残疾。善良的邻居们闻讯后,赶紧前来慰问,而塞翁却还是那句老话:“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又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中原,边塞形势骤然吃紧,身强力壮的青年都被征去当了兵,结果十有八九都在战场上送了命。而塞翁的儿子因为是个跛腿,免服兵役,所以他们父子得以避免了这场生离死别的灾难。 这个故事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渐渐地浓缩成了一句成语:“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它说明人世间的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能会引出坏的结果。 7. 文言文寓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预定在中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 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做游戏。 违约的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 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份见面,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小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客人感到惭愧不安,忙下车前来拉元方表示好感。 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失信无礼的人。 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 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长老曰:“苦为河伯娶妇,以故贫。” 豹问其故,对曰:“邺三老、廷掾常岁赋敛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用其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妇,与祝巫共分其余钱持归。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 "即娉取。洗沐之,为治新缯绮縠衣,闲居斋戒;为治斋宫河上,张缇绛帷,女居其中,为具牛酒饭食,行十余日。 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始浮,行数十里乃没。 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为河伯取之,以故多持女远逃亡。以故城中益空无人,又困贫,所从来久远矣。 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西门豹曰:“至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 皆曰:“诺。”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 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西门豹曰:“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 即将女出帷中,来至前。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 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有顷,曰:“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 有顷,曰:“弟子何久也?复使一人趣之!”复投一弟子河中。凡投三弟子。 西门豹曰:“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烦三老为入白之。” 复投三老河中。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 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西门豹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欲复使廷掾与豪长者一人入趣之。 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西门豹曰:“诺,且留待之须臾。” 须臾,豹曰:“廷掾起矣。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矣。” 邺吏民大惊恐,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 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 当其时,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豹曰:“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 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富。 魏文侯时,西门豹任邺县令。他到邺县,会集地方上年纪大的人,问他们有关老百姓痛苦的事情。 这些人说:“苦于给河伯娶媳妇,因为这个缘故,本地民穷财尽。”西门豹问这是怎么回事,这些人回答说:“邺县的三老、廷掾每年都要向老百姓征收赋税搜刮钱财,收取的这笔钱有几百万,他们只用其中的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媳妇,而和祝巫一同分那剩余的钱拿回家去。 到了为河伯娶媳妇的时候,女巫行巡查看到小户人家的漂亮女子,便说‘这女子合适作河伯的媳妇"。马上下聘礼娶去。 给她洗澡洗头,给她做新的丝绸花衣,让她独自居住并沐浴斋戒;并为此在河边上给她做好供闲居斋戒用的房子,张挂起赤黄色和大红色的绸帐,这个女子就住在那里面,给她备办牛肉酒食。这样经过十几天,大家又一起装饰点缀好那个象嫁女儿一样的床铺枕席,让这个女子坐在上面,然后把它浮到河中。 起初在水面上漂浮着,漂了几十里便沉没了。那些有漂亮女子的人家,担心大巫祝替河伯娶她们去,因此大多带着自己的女儿远远地逃跑。 也因为这个缘故,城里越来越空荡无人,以致更加贫困,这种情况从开始以来已经很长久了。老百姓中间流传的俗语有‘假如不给河伯娶媳妇,就会大水泛滥,把那些老百姓都淹死"的说法。” 西门豹说:“到了给河伯娶媳妇的时候,希望三老、巫祝、父老都到河边去送新娘,有幸也请你们来告诉我这件事,我也要去送送这个女子。”这些人都说:“好。” 到了为河伯娶媳妇的日子,西门豹到河边与长老相会。三老、官员、有钱有势的人、地方上的父老也都会集在此,看热闹来的老百姓也有二三千人。 那个女巫是个老婆子,已经七十岁。跟着来的女弟子有十来个人,都身穿丝绸的单衣,站在老巫婆的后面。 西门豹说:“叫河伯的媳妇过来,我看看她长得漂亮不漂亮。”人们马上扶着这个女子出了帷帐,走到西门豹面前。 西门豹看了看这个女子,回头对三老、。
2023-07-08 17:34:281

关于联合的文言文

1. 鸟说的古文及翻译 战国末年,秦国日益强大,对其他各国虎视眈眈。赵、楚、燕、齐、韩、魏六国决定联合抗秦。 一天,赵国使者魏加和楚国春申君一起商谈抗秦主将的人选。当魏加知道春申君准备让临武君担任主将时,只是摇头叹气不吭声。春申君知道他不同意,就问他原因,魏加说:“我讲一个故事给你听,听完了,你就会明白的。” “从前魏国有个神箭手名叫更羸,射起箭来真可以说是百发百中。一天,他和魏王一起散步时,天空中飞过几只大雁。他对魏王说:‘大王,我只要用弓,不用箭,就可以把鸟射下来。" 过了一会,一只大雁从东方飞来,更赢举起弓,不用箭,拉了一下弓弦,随着弦响,大雁真的从空中掉了下来了。魏王大吃一惊说:‘想不到你会有这样的本领。"更赢说:‘这并不是我有什么超人的本领,而是这只大雁受过箭伤。你没有看见他飞得很慢,叫声很悲凄吗?飞得慢,是它的伤口疼痛,叫得悲是离开雁群很久了。它惊魂未定,又听到弦响,就拼命想往高处飞,一使劲,伤口又裂开,所以就掉下来了。"” 接着,魏加话锋一转说:“临武君刚被秦军打败过,看到秦军就会害怕,如同受过伤的鸟一样,怎么能再让他担任主将呢?” 2. 翻译古文 秦国联合赵国,赵国向北攻打燕国。燕王听说后,派使臣去向秦王祝贺。使臣经过赵国,赵王扣留了他,使臣说:“秦国和赵国联合,诸侯都服从。燕国之所以听命于赵国是因为秦国和赵国联合的缘故。现在我出使秦国,而赵国扣留我,这说明秦国和赵国有矛盾。秦、赵两国有矛盾,诸侯就一定不会服从赵国,燕国也不会听命于赵国。再说,我出使秦国,并不妨碍赵国进攻燕国啊。”赵王认为说得对,就释放了燕国使臣。 燕国使臣拜见秦王说:“燕王听说秦、赵两国联合,燕国派我持金千斤来祝贺。”秦王说:“燕王昏庸无道,我要赵国灭掉燕国,你还来祝贺什么?”燕国使臣说:“我听说,当赵国在全盛时期,南面的邻国是秦国,北面的下曲阳靠近燕国,赵国的土地方圆三百里,却与秦国相持了五十多年,赵国之所以反不能战胜秦国,是因为赵国小,又没有可能有其它国家来帮助扩大自己的国土。现在大王要赵国向北去灭掉燕国,如果燕国和赵国联合一致,就肯定不会再听从秦国了。我暗自为大王担忧。”秦王认为说得对,于是派兵援救燕国。 哈哈,免费回答了 3. 要一段关于抗日的文言文(有那种味道即可),和一段名人抗日的长 这是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据称是冯友兰为纪念抗战胜利而写。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校。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 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干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如,此其可纪念一也。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天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其可纪念者三也。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其辞始叹南迁流难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历历不爽,若合符契。联合大学之始终,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爰就歌辞,勒为碑铭。铭曰:痛南渡,辞宫阙。驻衡湘,又离别。更长征,经河泽。望中原,遍洒血。抵绝徼,继讲说。诗书器,犹有舌。尽笳吹,情弥切。千秋耻,终已雪。见倭寇,如烟灭。起朔北,迄南越,视金瓯,已无缺。大一统,无倾折,中兴业,继往烈。罗三校,兄弟列,为一体,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联合竟,使命彻。神京复,还燕碣,以此石,象坚节,纪嘉庆,告来哲。 你可以自选对你有用的,若要排比的,建议最后一段。 4. “同”在古文中有什么意思 “同”有tóng、tòng两个读音,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含义,比较常见的表示同一、一样、相同的含义。在“胡同”一词中,读tòng;在“相同”一词中,读tóng。 tóng (1) 聚集 (2) 相同,一样,共同 (3) 参与;一起干某事 (4)共;一共 (5) 齐一;统一 (6) 给,为 1、同类tóng lèi 相同;一样(名词) 2、同上tóng shàng 跟…相同(动词) 3、陪同 péi tóng 共同 4、同甘共苦 tóng gān gòng kǔ 一同;一齐(从事) 5、同行tóng xíng 表示联合关系,跟“和”相同。 5. 两败俱伤的文言文注释 解 释 败:失败;俱:全。斗争双方都受到损伤,谁也没得到好处。 典 故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聪明、讲话幽默的人,名叫淳于,他知道齐宣王正准备要去攻打魏国。便去晋见齐宣王,说:「大王,您听过韩子卢和东郭逡的故事吗?韩子卢是天底下最棒的猎犬,东郭逡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狡兔。有一天,韩子卢在追赶东郭逡,一只在前面拼命的逃,一只在后面拼命的追,结果呢!它们两个都跑到精疲力竭,动弹不得,全倒在山脚下死了。这个时候,正好有个农夫经过,便毫不费力地把它们两个一齐带回家煮了吃掉。」齐宣王一听:「这跟我要去攻打魏国有什么关系呀?」淳于:「大王,现在齐国发兵去攻打魏国,一定不是能在短期内就可以打赢的。到头来,双方都弄成民穷财尽,两败俱伤,不但老百姓吃苦,国家的兵力也会大受损伤,万一秦国和楚国趁机来攻打我们,那不是平白送给他们机会一并吞掉齐国和魏国吗?」齐宣王听了淳于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停止攻打魏国的计划。 后来,大家在形容二个能力差不多的人互相争斗,不但谁也没赢还彼此都受了伤,就说是“两败俱伤”。 6. "引“的所有古文翻译 引 yǐn 【动】 (会意。 从弓丨。丨表示箭。 箭在弦上,即将射发。本义:拉开弓) 同本义〖drawabow〗 引,开弓也。 ——《说文》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 引弓而射。 ——《淮南子·说林训》 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战国策·楚策》 长城以后,引弓之国,受命单于。 ——《史记·匈奴列传》 丁壮者,引弦而战。——《淮南子·人间训》 柄铁折叠环复…引之长丈许。 ——明·魏禧《大铁椎传》 又如:引手(引箭手);引弓(拉弓);引满(拉弓至满) 拉,牵挽〖draw〗 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吕氏春秋·察今》 引相如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引车避匿。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之),拉他(表示好感)。 ——《世说新语·方正》 又如:引日(拉转日轮);引手(拉回手);引曳(牵拉) 延长;延续〖lengthen;continue〗 子子孙孙,忽替引之。——《诗·小雅·楚茨》 又如:引日(拖延时日);引年(延长年寿);引时(迁延时日) 伸着〖stretch〗 引首顾曰。 ——马中锡《中山狼传》 使者持刀趋前,济引颈待之。——《新唐书·卓行传·甄济》 又如:引首(伸长头颈,抬起头。 形容殷切盼望);引手(伸手);引颈(伸长颈项);引臂(伸臂) 牵连;攀供〖involvein〗 果引张胜。——《汉书·李广苏建传》 又如:引附(攀附);引逮(株连捕) 引导〖guide〗 引之表仪。 ——《左传·文公六年》 又如:引转(扭转;转回);引风吹火(引风助火势。喻指煽风点火,加重事态);引商刻羽(指讲究声律、造诣很深,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 带领〖lead〗 复夜引兵。 ——《资治通鉴·唐纪》 又如:引奏(向帝王禀告、上书);引领(带领);引线(告密、引路捕人者) 引决、自尽〖suicide〗 感三良之殉秦兮,甘捐生而自引。——《文选·潘岳·寡妇赋》 又如:引决(自杀);引诀(引决);引药(服毒自杀) 援引〖cite〗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诸葛亮《出师表》 引入上谕中。——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引喻失义(援引例证以明理而失去大义);引经据古(引用经史古籍中的文句或故事作为根据) 荐举〖remend〗 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 ——《史记·魏其武安侯传》 又如:引援(推举;引荐);引预(引荐,使之参与) 招致〖incur〗 必亲引问。——《资治通鉴·唐纪》 又如:引纳(招致接纳);引惹(招惹) 执持〖hold〗。 如:引杖(持杖);引杯(举杯。指喝酒) 退避〖retreat〗 自引而起。 ——《战国策·燕策》 引次江北。——《资治通鉴》 又如:引避(引退,回避);引遁(退却,逃走) 选用〖elect〗。 如:引贤(选用贤才) 吸引〖attract〗 引入黄婆洞。——《广东军务记》 又如:引类呼朋(呼引同类);引狗入寨(比喻主动把敌人或坏人引进来);引流(导引水流) 辞职〖resign〗。 如:引老(告老。年老辞官);引去(离去;退去) 举起;竖起〖lift〗 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战国策·燕策》 又如:引耳(竖着耳朵);引饮(举杯而饮) 承认〖recognize〗 权引咎责躬。——《三国志·吴志》 又如:引伏(服罪);引过(承认过失);引罪(承认罪过) 延请〖sendfor〗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史记·魏公子列传》 取过来,拿出〖take;get;getsth.out〗 引佩刀。——《汉书·李广苏建传》 引壶觞。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引 yǐn 【名】 引车前行的皮带〖leatherstrapforpullingcart〗 县县常以结引驰外为务。——《荀子·王霸》。 注:“引,读为靷。靷,引轴之物。” 属引。——《仪礼·既夕礼》。 注:“引,所以引柩车,在轴遁曰绋。” 执引者三百人。 ——《周礼·大司徒》 卷首语;序言〖forward〗。如:小引 乐曲体裁之一,有序奏之意〖prelude〗 故聆曲引者,观法于节奏。 ——马融《长笛赋》 又如:引辞(宋元戏曲演唱时第一支曲子的泛称,用以引起剧情) 指商人运销货物的凭证〖license〗 令客人赴官请引,自于茶园买茶…——《宣和遗事》 又如:引行公店(盐商联合经营的机构);盐引;茶引 通行执照〖pass〗 央李员外衙门上下打点使用了钱,见了大严,给引还乡。——《警世通言》 引 yǐn 【形】 长久〖long〗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水经注》 引 yǐn 【量】 长度单位〖formerly,ameasureofdistance〗。古代以十丈为一引。 今为市引的简称。1公里=30引。 7. 用文言文表示“互相”的字是什么 现代汉语中的“互相”,是互、相两个单音节词同义联合组成的双音节词,在文言文中,只需要用其中一个即可。 如: 互:“渔歌互答。”——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相:“鸡犬相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上述句中的互、相,都是“互相”的意思。 现代汉语中的“互相”,是互、相两个单音节词同义联合组成的双音节词,在文言文中,只需要用其中一个即可。 如: 互:“渔歌互答。”——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相:“鸡犬相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上述句中的互、相,都是“互相”的意思。
2023-07-08 17:34:371

失败者文言文

1. “失败”在文言文怎么说 失败者=失之千里差之毫厘仗马一鸣。仗马,皇帝仪仗队所用的马;鸣,叫。皇帝仪仗队所用的马是不允许鸣叫的。 这个短语说的是,仗马居然鸣叫了,打破了常规,破坏了制度。但这不是此短语的真正内涵。 什么情况下才有仗马之鸣呢?请看例句:1、鲁迅、陈忠实、路遥等前辈泰斗都说不清楚,(虽然鲁迅敢说,陈忠实怕说,路遥不敢说),俺一个智齿还没长出来的后生小辈,如何竟敢作仗马之鸣?2、自王安石为相推行新法以来,反对之声不绝于耳,去年王安石便用“征诛”之术,把一批敢为仗马之鸣的官员给贬出朝廷了。 由此看来,仗马之鸣指的是在政治高压下敢说话的行为。 2. 文言文求准确翻译【故有出而交绥,退而不逐,各防其失败者也】 出自《李卫公问对》。 太宗曰:「两阵相临,欲言不战,安可得乎?」 靖曰:「昔晋师伐秦,交绥而退。《司马法》曰:『逐奔不远,纵绥不及。』臣谓绥者,御辔之索也。我兵既有节制,敌兵亦正行伍,岂敢轻战哉?故有出而交绥,退而不逐,各防其失败者也。孙武云:『勿击堂堂之阵,无邀正正之旗。』若两阵体均势等,苟一轻肆,为其所乘,则或大败,理使然也。是故,兵有不战、有必战。夫不战者在我;必战者在敌。」 绥,作缰绳讲。交绥,显然是两方刚一交战,纵绥,是追击。 结合语境,意思说。我方训练有素,而敌方列阵整齐。怎可以轻易交战?所以才出现交战时选择撤退、对撤退的军队不穷追的情况。大家都是为了避免失败。 其实中国古代兵法中讲求“慎战”。没有足够的把握不战。战则必胜。掌握主动权。 3. 成功的失败者阅读答案句中无可救药的意思是 无可救药的意思是 无法挽救,已经没有丝毫办法了。 在外人看来,一个绰号叫斯帕奇的小男孩在学校里的日子应该是难以忍受的。他读小学时各门功课常常亮红灯。到了中学,他的物理成绩通常都是零分,他成了所在学校有史以来物理成绩最糟糕的学生。 斯帕奇在拉丁语、代数以及英语等科目上的表现同样惨不忍睹,体育也不见得好多少。虽然他参加了学校的高尔夫球队,但在赛季惟一一次重要比赛中,他输得干净利落。即使是在随后为失败者举行的安慰赛中,他的表现也一塌糊涂。 在自己的整个成长时期,斯帕奇笨嘴拙舌,社交场合从来就不见他的人影。这并不是说,其他人都不喜欢他或讨厌他。事实是,在人家眼里,他这个人压根儿就不存在。如果有哪位同学在学校外主动向他问候一声,他会受宠若惊并感动不已。 他跟女孩子约会时会是怎样的情形,大概只有天才晓得。因为斯帕奇从来没有邀请过哪个女孩子一起出去玩过,他太害羞了,生怕被人拒绝。 斯帕奇真是个无可救药的失败者。每个认识他的人都知道这一点,他本人也清清楚楚,然而他对自己的表现似乎并不十分在乎。从小到大,他只在乎一件事情———画画。 他深信自己拥有不凡的画画才能,并为自己的作品深感自豪。但是,除了他本人以外,他的那些涂鸦之作从来没有其他人看得上眼。上中学时,他向毕业年刊的编辑提交了几幅漫画,但最终一幅也没被采纳。尽管有多次被退稿的痛苦经历,斯帕奇从未对自己的画画才能失去信心,他决心今后成为一名职业的漫画家。 到了中学毕业那年,斯帕奇向当时的沃尔特·迪斯尼公司写了一封自荐信。该公司让他把自己的漫画作品寄来看看,同时规定了漫画的主题。于是,斯帕奇开始为自己的前途奋斗。他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与非常多的时间,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完成了许多幅漫画。然而,漫画作品寄出后却如石沉大海,最终迪斯尼公司没有录用他———失败者再一次遭遇了失败。 生活对斯帕奇来说只有黑夜。走投无路之际,他尝试着用画笔来描绘自己平淡无奇的人生经历。他以漫画语言讲述了自己灰暗的童年、不争气的青少年时光———一个学业糟糕的不及格生、一个屡遭退稿的所谓艺术家、一个没人注意的失败者。他的画也融入了自己多年来对画画的执著追求和对生活的真实体验。 连他自己都没想到,他所塑造的漫画角色一炮走红,连环漫画《花生》很快就风靡全世界。从他的画笔下走出了一个名叫查理·布朗的小男孩,这也是一名失败者:他的风筝从来就没有飞起来过,他也从来没踢好过一场足球,他的朋友一向叫他“木头脑袋”。 熟悉小男孩斯帕奇的人都知道,这正是漫画作者本人———日后成为大名鼎鼎漫画家的查尔斯·舒尔茨———早年平庸生活的真实写照。 4. 两败俱伤文言文,选自战国策齐策 《战国策·齐策一》原译文对照版楚威王战胜于徐州原文:楚威王战胜于徐州,欲逐婴子于齐。 婴子恐,张丑谓楚王曰:“王战胜于徐州也,盼子不用也。盼子有功于国,百姓为之用。 婴子不善,而用申缚。申缚者,大臣是百姓弗为用,故王胜之也。 今婴子逐,盼子必用。复整其士卒以与王遇,必不便于王也。” 楚王因弗逐。译文:楚威王在徐州战胜了齐国,想要齐国驱逐田婴。 田婴畏惧。齐臣张丑为田婴对楚王说:“大王在徐州取得了胜利,是因为田盼不被齐将任用的缘故。 田盼为国家建立了功勋,百姓都为他效力。田婴与田盼不和,齐国不任用田盼,而任用齐将申缚,申缚是田婴的亲信,可是人民不愿为他效力,所以大王在徐州才战胜了申缚。 如果您要齐国驱逐田婴,田盼必然会被任用。田盼如果被任用,就会整顿他的军队而与大王对抗,这必然不利于您。” 因此,楚威王就放弃了要齐国驱逐田婴的打算。 齐将封田婴于薛原文:齐将封田婴于薛。 楚王闻之,大怒,将伐齐。齐王有辍志。 公孙闬曰:“封之成与不,非在齐也,又将在楚。闬说楚王,令其欲封公也又甚于齐。” 婴子曰:“愿委之于子。” 公孙闬为谓楚王曰:“鲁、宋事楚而齐不事者,齐大而鲁、宋小。 王独利鲁、宋之小,不恶齐大何也?夫齐削地而封田婴是其所以弱也。愿勿止。” 楚王曰:“善。”因不止。 译文:齐王将要封赏田婴于薛邑。楚王听说后十分恼怒,准备出兵攻齐。 齐王有意放弃封赏田婴。公孙对田婴说:“您是否封赏得成,关键不在齐国,还在楚国。 待我去说服楚王,让他比齐王更想封赏您。”田婴说:“我就把这件事委托给您吧。” 公孙为田婴对楚王说:“鲁、宋两国讨好楚国,而齐国却不讨好楚国,这是因为齐国强大,鲁、宋弱小的缘故,大王为什么偏偏只看到弱小的鲁、宋之利,却不担心齐国强大呢?齐国给田婴封地,将使他势力渐渐扩大,以致权倾国君,这是使齐国弱小的做法,希望您不要去阻止。”楚王说:“好。” 因此就放弃了阻止齐国封赏田婴的打算。 邯郸之难原文:邯郸之难,赵求救于齐。 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邹子曰:“不如勿救。”段干纶曰:“弗救,则我不利。” 田侯曰:“何哉?”“夫魏氏兼邯郸,其于齐何利哉!”田侯曰:“善。”乃起兵,曰:“军于邯郸之郊。” 段干纶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郸,军于其郊,是赵不拔而魏魏也。 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田侯曰:“善。” 乃起兵南攻襄陵。七月,邯郸拔。 齐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译文:赵都邯郸被魏军围困,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即田侯)召集大臣共同商议,他问道:“救赵和不救赵哪个好些呢?”相国邹忌说:“不如不去救赵。”段干纶说:“不救赵,则对我们将不利。” 威王问:“为什么?”段干纶回答说:“让魏国吞并了邯郸,这对我们齐国又有什么好处呢?”齐威王说:“好。”于是出兵救赵,下令“驻军于邯郸郊外。” 段干纶说:“我所说的救赵有利或不利,并不是指直接出兵邯郸。解救邯郸之围,如果驻军于邯郸交外,赵、魏两国就会定会休战,这样,赵国既不会被魏国打败,魏国也保全了实力。 所以,不如出兵南下,进攻魏国的襄陵,使魏军南北都疲于奔命。若邯郸被魏军攻克,我军就趁魏军疲惫之际去攻击魏军。 这样,赵军虽被魏军打败,但魏军又被我军乘机攻击而削弱。”威王说:“好。” 于是出兵南下进攻襄陵,七月,邯郸被魏军攻克,齐军趁魏军疲惫之际加紧攻击,大败魏军于桂陵。 南梁之难原文:南梁之难,韩氏请救于齐。 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早救之,孰与晚救之便?”张丐对曰:“晚救之,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早救之。”田臣思曰:“不可。 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我救之,我代韩而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夫魏有破韩之芝,韩见且亡,必东诉于齐。 我因阴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国可重,利可得,名可尊矣。”田侯曰:“善。” 乃阴告韩使者而遣之。 韩自以专有七国,五战五不胜,东诉于齐,齐因起兵击魏,大破之马陵。 魏破韩弱,韩、魏之君因田婴北面而朝田侯。译文:魏国进攻韩国的南梁,韩国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召集大臣共同商议,他说:“早救韩与晚救韩,到底那种做法有利呢?”张丐回答说:“如果晚救韩,韩国必将转而投靠魏国,不如早救韩。”田臣思说:“不行,韩、魏之兵还未疲惫,我们出兵救韩,这等于我们代替韩军去遭受魏军的攻击,反会使我们受韩国的控制。 况且魏国存心要灭掉楚国,韩国眼看自己将要被灭,一定会求诉于齐国,我们就秘密地和韩国结为友好,慢慢地等待魏军疲惫。这样,齐国就可以举足轻重,利可以得,名可以尊了。” 威王说:“好。”就秘密和韩国使臣结为友好,让他返国。 韩国自恃有刘国援助,和魏国五战而五不胜,就求诉于齐国,齐国于是出兵进攻魏国,大败魏军于马陵。这时魏国损兵折将,而韩国因为与魏国多次激战,也被削弱,因此,韩、魏两国的君主都通过相国田婴来朝拜齐威王。 成侯邹忌为齐相原文: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谓邹忌曰:“共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
2023-07-08 17:34:461

齐欲伐魏 文言文翻译

  原文: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而获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译文:  齐国要讨伐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极快的犬;东郭逡是四海内极其狡猾的兔子。韩子卢追逐东郭逡,环山追跑了三圈,跳跃翻山追了五次。兔子筋疲力尽地跑在前面,犬疲惫不堪地跟在后面,犬与兔都疲惫至极,最后分别死在了自己所在的地方。农夫看见了而抓获它们,没有费一点力气,就独得了利益。现在齐国与魏国长期相对峙,以致使士兵困顿,百姓疲乏,我害怕强大的秦国和楚国会等候在身后,坐收农夫之利呀。"齐王害怕了,遣散了将帅,让士兵回家休息了。  【通假字】:  1、“罢”通“疲”,意思是乏、累  2、顿:困顿、疲弊。弊:困乏、疲惫  “顿其兵”“弊其众”两句中的“顿”“弊”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其兵顿”,“使其众弊”。  【逐字翻译】:  1. 天下之疾犬也(疾)快  2.各死其处(各)各自  3.田父:农夫  4.以顿:困顿
2023-07-08 17:34:578

秦假道韩魏以攻齐文言文答案

1. 秦假道韩魏以攻齐中齐威王是一个怎样的君主 齐威王不愧为古代社会一位贤明的君主。田齐雄霸关东,以令诸侯,实赖威王之力。 齐威王(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20年),妫姓,田氏,名因齐,田齐桓公(与春秋五霸之首的姜齐桓公非同一人)田午之子,战国时期齐国(田齐)第四代国君,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0年在位,原为齐侯,于周显王十七年(齐威王五年,前352年)始称齐王。 齐威王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齐威王在位时期,针对卿大夫专权、国力不强之弊,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国力日强。经桂陵、马陵两役,大败魏军,开始称雄于诸侯。并礼贤重士,在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稷门外修建稷下学宫,广招天下贤士议政讲学,成为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称泗上十二诸侯向齐威王朝贡。 齐威王驾崩后葬于田齐王陵(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内)。 齐威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31年),魏惠王包围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救援赵国好还是不好?”驺忌子说:“不如不救。”段干朋说:“不救就是不道义,而且对齐国不利。”齐威王说:“为什么呢?”段干朋回答说:“要是魏国吞并邯郸,对于齐国有什么好处呢?如果救援赵国,驻军于邯郸郊外,那么赵国虽可解围,但魏国仍然完好无损。所以不如往南进攻魏国襄陵以疲敝魏国,即使邯郸被攻下,齐国也可利用魏国的疲敝以控制它。”齐威王听从段干朋的计谋。 后来驺忌子与田忌不和,公孙阅对驺忌子说:“您为什么不谋划攻打魏国?攻打魏国,田忌必定带兵。如能战胜有功,那是您谋略的功劳;战而不胜,不是上前战死就是向后溃败,那他的性命就在您的掌握之中。”于是驺忌子向齐威王进言,使田忌南攻襄陵。同年十月,邯郸被攻克,齐国趁机起兵攻打魏国,在桂陵大败魏军。于是齐国势力在诸侯中最为强大,自称为王,号令天下。 齐威王三十三年(公元前323年),齐威王杀死大夫牟辛。 齐威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21年),公孙阅对驺忌子说:“您何不让人拿十斤黄金到街市上去占卜,让他说‘我是田忌的人。我们三战三胜,声威震天下。想作大事,是吉利还是不吉利?"”等占卜的人卜完走后,就令人逮捕那个占卜先生,当着齐威王的面验求卜人的话。田忌闻讯后,就率领他的部下袭击攻打临淄,要抓驺忌子,没有获胜,只好逃走。 2. 文言文翻译 秦假道韩魏以攻齐 【提要】 这是又一个有关识人用人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语言对事实的歪曲传播没有起到作用,这是因为当事者意识清楚、立场坚定,一旦认可一个人,就不再改变看法,他的识人之法值得借鉴。 【原文】 秦假道韩、魏以攻齐,齐威王使章子将而应之。与秦交和而舍,使者数相往来,章子为变其徽章,以杂秦军。候者言章子以齐兵入秦,威王不应。顷之间,候者复言章子以齐兵降秦,威王不应。而此者三。有司请曰:“言章子之败者,异人而同辞。王何不发将而击之?”王曰:“此不叛寡人明矣,曷为击之!” 顷间,言齐兵大胜,秦军大败,于是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谢于齐。左右曰:“何以知之?”曰:“章子之母启得罪其父,其父杀之而埋马栈之下。吾使者章子将也,勉之曰:‘夫子之强,全兵而还,必更葬将军之母。"对曰:“臣非不能更葬先母也。臣之母启得罪臣之父。臣之父未教而死。夫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是欺死父也。故不敢。"夫为人子而不欺死父,岂为人臣欺生君哉?” 【译文】 秦军要通过韩、魏去攻打齐国,齐威王派章子为将应战。章子与秦军对阵,军使来往频繁,章子把军旗换成秦军的样子,然后派部分将士混入秦军。这时齐的探兵回来说章子率齐降秦,齐威王听了之后没什么反应。不一会儿,又一个探兵来报告,说章子已经率齐军降秦,齐威王听了之后没什么反应。。不一会儿,又一个探兵又来报告,说章子已经率齐军降秦,可是威王仍然没有什么反应。如此经过几次报告,一个朝臣就请求威王说:“都说章子打了败仗,报告的人虽然不同,可是内容却相同。君王为何不遣将发兵攻打?”齐威王回答说:“章子绝对不会背叛寡人,为什么要派兵去攻打他呢?” 就在这个期间传来捷报,齐军大获全胜,秦军大败溃退,秦惠王只好自称西藩之臣,而派特使向齐国谢罪请和,这时齐威王的左右侍臣就说:“大王怎么知道章子绝对不降秦呢?”齐威王回答说:“章子的母亲启,由于得罪他的父亲,就被他的父亲杀死埋在马棚下,当寡人任命章子为将军时,寡人曾勉励他说:‘先生的能力很强,过几天率领全部军队回来时,一定要改葬将军的母亲。"当时章子说:‘臣并非不能改葬先母,只因臣的先母得罪先父,而臣父不允许臣改葬。假如臣得不到父亲的允许而改葬母亲,岂不是等于背弃亡父的在天之灵。所以臣才不敢为亡母改葬。"由此可见,作为人子竟不敢欺负死去的父亲,难道他作人臣还能欺辱活着的君王吗!” 3. 战国秦怎么借道攻齐 秦假道韩魏以攻齐 秦假道韩、魏以攻齐,齐威王使章子将而应之。与秦交和而舍,使者数相往来,章子为变其徽章,以杂秦军。候者言章子以齐兵入秦,威王不应。顷之间,候者复言章子以齐兵降秦,威王不应。而此者三。有司请曰:“言章子之败者,异人而同辞。王何不发将而击之?”王曰:“此不叛寡人明矣,曷为击之!” 顷间,言齐兵大胜,秦军大败,于是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谢于齐。左右曰:“何以知之?”曰:“章子之母启得罪其父,其父杀之而埋马栈之下。吾使者章子将也,勉之曰:‘夫子之强,全兵而还,必更葬将军之母。"对曰:“臣非不能更葬先母也。臣之母启得罪臣之父。臣之父未教而死。夫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是欺死父也。故不敢。"夫为人子而不欺死父,岂为人臣欺生君哉?” 4. 夫为人子而不欺死父,岂为人臣欺生君哉 作为人子竟不敢欺负死去的父亲,难道他作人臣还能欺辱活着的君王吗!” 《战国策·秦假道韩魏以攻齐》作者:刘向 【原文】 秦假道韩、魏以攻齐,齐威王使章子将而应之。与秦交和而舍,使者数相往来,章子为变其徽章,以杂秦军。候者言章子以齐兵入秦,威王不应。顷之间,候者复言章子以齐兵降秦,威王不应。而此者三。有司请曰:“言章子之败者,异人而同辞。王何不发将而击之?”王曰:“此不叛寡人明矣,曷为击之!” 顷间,言齐兵大胜,秦军大败,于是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谢于齐。左右曰:“何以知之?”曰:“章子之母启得罪其父,其父杀之而埋马栈之下。吾使者章子将也,勉之曰:‘夫子之强,全兵而还,必更葬将军之母。"对曰:“臣非不能更葬先母也。臣之母启得罪臣之父。臣之父未教而死。夫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是欺死父也。故不敢。"夫为人子而不欺死父,岂为人臣欺生君哉?” 【译文】 秦军要通过韩、魏去攻打齐国,齐威王派章子为将应战。章子与秦军对阵,军使来往频繁,章子把军旗换成秦军的样子,然后派部分将士混入秦军。这时齐的探兵回来说章子率齐降秦,齐威王听了之后没什么反应。不一会儿,又一个探兵来报告,说章子已经率齐军降秦,齐威王听了之后没什么反应。。不一会儿,又一个探兵又来报告,说章子已经率齐军降秦,可是威王仍然没有什么反应。如此经过几次报告,一个朝臣就请求威王说:“都说章子打了败仗,报告的人虽然不同,可是内容却相同。君王为何不遣将发兵攻打?”齐威王回答说:“章子绝对不会背叛寡人,为什么要派兵去攻打他呢?” 就在这个期间传来捷报,齐军大获全胜,秦军大败溃退,秦惠王只好自称西藩之臣,而派特使向齐国谢罪请和,这时齐威王的左右侍臣就说:“大王怎么知道章子绝对不降秦呢?”齐威王回答说:“章子的母亲启,由于得罪他的父亲,就被他的父亲杀死埋在马棚下,当寡人任命章子为将军时,寡人曾勉励他说:‘先生的能力很强,过几天率领全部军队回来时,一定要改葬将军的母亲。"当时章子说:‘臣并非不能改葬先母,只因臣的先母得罪先父,而臣父不允许臣改葬。假如臣得不到父亲的允许而改葬母亲,岂不是等于背弃亡父的在天之灵。所以臣才不敢为亡母改葬。"由此可见,作为人子竟不敢欺负死去的父亲,难道他作人臣还能欺辱活着的君王吗!” 5. 求翻译《鬼谷子·抵巇》“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 其实你已经看出了这段原文的关键问题。要回答你提出的问题,可从原文的两个方面来解读: 一、从原文“反往以观来”解读: 在这句原文中,鬼谷子已经讲清楚了“远近”是指时间距离。因为在这句原文里,所用的“往”和“来”都是时间词,所以对应“远”肯定也是指事发时间,即:指的是还没有发生的事,也就是未来之事。由此可推出与“远”相对应的“近”也是指时间,而不是指事发地点的距离。 二、从原文的逻辑关系解读: 假设“远近”是指事发地点的距离。如果是指发生在当前的事,无论事发地点的距离远近,只要能“察其辞”,就能了解(“见”,动词,取“了解”义项),显然与事发地点的距离无关;反之,无论事发地点的距离远近,只要不能“察其辞”,就不能了解,显然也与事发地点的距离无关。 如果是指还没有发生的事(未来之事),无论未来事发地点的距离远近,只要能做到“反往以观来”,就能了解(“知”,动词,取“了解”义项),显然与未来事发地点的距离无关;反之,无论未来事发地点的距离远近,只要不能做到“反往以观来”,就不能了解,显然也与未来事发地点的距离无关。 由上可见,原文所指的“远”就是指还没有发生的事情,而“近”就是指已发生在当时的事情,所以“远近”是指事发时间的距离,而并非指事发地点的距离。 所以原文的大意是:事发当前却不为了解,是因为没有审察且不清楚情况的缘故;事发未来却已经了解,是因为了解过去且能推知未来的缘故。 6. 两败俱伤文言文,选自战国策齐策 《战国策·齐策一》原译文对照版楚威王战胜于徐州原文:楚威王战胜于徐州,欲逐婴子于齐。 婴子恐,张丑谓楚王曰:“王战胜于徐州也,盼子不用也。盼子有功于国,百姓为之用。 婴子不善,而用申缚。申缚者,大臣是百姓弗为用,故王胜之也。 今婴子逐,盼子必用。复整其士卒以与王遇,必不便于王也。” 楚王因弗逐。译文:楚威王在徐州战胜了齐国,想要齐国驱逐田婴。 田婴畏惧。齐臣张丑为田婴对楚王说:“大王在徐州取得了胜利,是因为田盼不被齐将任用的缘故。 田盼为国家建立了功勋,百姓都为他效力。田婴与田盼不和,齐国不任用田盼,而任用齐将申缚,申缚是田婴的亲信,可是人民不愿为他效力,所以大王在徐州才战胜了申缚。 如果您要齐国驱逐田婴,田盼必然会被任用。田盼如果被任用,就会整顿他的军队而与大王对抗,这必然不利于您。” 因此,楚威王就放弃了要齐国驱逐田婴的打算。 齐将封田婴于薛原文:齐将封田婴于薛。 楚王闻之,大怒,将伐齐。齐王有辍志。 公孙闬曰:“封之成与不,非在齐也,又将在楚。闬说楚王,令其欲封公也又甚于齐。” 婴子曰:“愿委之于子。” 公孙闬为谓楚王曰:“鲁、宋事楚而齐不事者,齐大而鲁、宋小。 王独利鲁、宋之小,不恶齐大何也?夫齐削地而封田婴是其所以弱也。愿勿止。” 楚王曰:“善。”因不止。 译文:齐王将要封赏田婴于薛邑。楚王听说后十分恼怒,准备出兵攻齐。 齐王有意放弃封赏田婴。公孙对田婴说:“您是否封赏得成,关键不在齐国,还在楚国。 待我去说服楚王,让他比齐王更想封赏您。”田婴说:“我就把这件事委托给您吧。” 公孙为田婴对楚王说:“鲁、宋两国讨好楚国,而齐国却不讨好楚国,这是因为齐国强大,鲁、宋弱小的缘故,大王为什么偏偏只看到弱小的鲁、宋之利,却不担心齐国强大呢?齐国给田婴封地,将使他势力渐渐扩大,以致权倾国君,这是使齐国弱小的做法,希望您不要去阻止。”楚王说:“好。” 因此就放弃了阻止齐国封赏田婴的打算。 邯郸之难原文:邯郸之难,赵求救于齐。 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邹子曰:“不如勿救。”段干纶曰:“弗救,则我不利。” 田侯曰:“何哉?”“夫魏氏兼邯郸,其于齐何利哉!”田侯曰:“善。”乃起兵,曰:“军于邯郸之郊。” 段干纶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郸,军于其郊,是赵不拔而魏魏也。 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田侯曰:“善。” 乃起兵南攻襄陵。七月,邯郸拔。 齐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译文:赵都邯郸被魏军围困,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即田侯)召集大臣共同商议,他问道:“救赵和不救赵哪个好些呢?”相国邹忌说:“不如不去救赵。”段干纶说:“不救赵,则对我们将不利。” 威王问:“为什么?”段干纶回答说:“让魏国吞并了邯郸,这对我们齐国又有什么好处呢?”齐威王说:“好。”于是出兵救赵,下令“驻军于邯郸郊外。” 段干纶说:“我所说的救赵有利或不利,并不是指直接出兵邯郸。解救邯郸之围,如果驻军于邯郸交外,赵、魏两国就会定会休战,这样,赵国既不会被魏国打败,魏国也保全了实力。 所以,不如出兵南下,进攻魏国的襄陵,使魏军南北都疲于奔命。若邯郸被魏军攻克,我军就趁魏军疲惫之际去攻击魏军。 这样,赵军虽被魏军打败,但魏军又被我军乘机攻击而削弱。”威王说:“好。” 于是出兵南下进攻襄陵,七月,邯郸被魏军攻克,齐军趁魏军疲惫之际加紧攻击,大败魏军于桂陵。 南梁之难原文:南梁之难,韩氏请救于齐。 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早救之,孰与晚救之便?”张丐对曰:“晚救之,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早救之。”田臣思曰:“不可。 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我救之,我代韩而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夫魏有破韩之芝,韩见且亡,必东诉于齐。 我因阴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国可重,利可得,名可尊矣。”田侯曰:“善。” 乃阴告韩使者而遣之。 韩自以专有七国,五战五不胜,东诉于齐,齐因起兵击魏,大破之马陵。 魏破韩弱,韩、魏之君因田婴北面而朝田侯。译文:魏国进攻韩国的南梁,韩国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召集大臣共同商议,他说:“早救韩与晚救韩,到底那种做法有利呢?”张丐回答说:“如果晚救韩,韩国必将转而投靠魏国,不如早救韩。”田臣思说:“不行,韩、魏之兵还未疲惫,我们出兵救韩,这等于我们代替韩军去遭受魏军的攻击,反会使我们受韩国的控制。 况且魏国存心要灭掉楚国,韩国眼看自己将要被灭,一定会求诉于齐国,我们就秘密地和韩国结为友好,慢慢地等待魏军疲惫。这样,齐国就可以举足轻重,利可以得,名可以尊了。” 威王说:“好。”就秘密和韩国使臣结为友好,让他返国。 韩国自恃有刘国援助,和魏国五战而五不胜,就求诉于齐国,齐国于是出兵进攻魏国,大败魏军于马陵。这时魏国损兵折将,而韩国因为与魏国多次激战,也被削弱,因此,韩、魏两国的君主都通过相国田婴来朝拜齐威王。 成侯邹忌为齐相原文: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谓邹忌曰:“共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 7. 徽章的介绍 徽章,简言之,就是佩带在身上用来表示身份、职业的标志。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图腾标志。而徽章真正有文字记载,则起源于我国。《战国策·齐策一》记载:“秦假道韩魏以攻齐。齐威王使章子将而应之……章子变其徽章,以杂秦军。”这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一例。但此处所指的徽章,与现在意义上的徽章,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它实际指的是旗帜。高诱注:徽,炽名也……变易之,使与秦旗章同。 8. 游仲鸿文言文翻译及习题答案 译文资料供参考: 游仲鸿(1138-1215),字子正,谥为忠,南充人。 1175年(孝宗淳熙二年)进士第,官犍为主簿,被总赋李昌图看中,荐给赵汝愚作制置司干办工事。赵汝愚也器重他,称他是"直谅多闻"之士。 赵汝愚回朝作相后,游仲鸿也被交章推荐入朝,官监登闻鼓院。赵汝愚受打击出朝后,游回川作过利州路转运判、提点刑狱。 可见,游仲鸿在京的官不到部长级,在地方上也只做到路一级的部门之官?quot;大拜"和"参知政事"之说,纯属子虚乌有。 游似(亦写侣)(?-1252),字景仁,号克斋,谥清献,赠少师。 他勤奋好学,师事刘光祖。1221年(宋宁宗嘉定十四年)中进士,官大理司直。 1239年(理宗嘉熙三年)拜端明殿学士,签枢密院事,封南充县伯,同年八月拜参知政事。1245年(淳[礻右]五年)拜右丞相。 游似的官运超过乃父,从拜端明殿学士到拜右相封国公死,都一直在"宰执"的位置上。游似高官后定居今浙江德清县新市镇,那里曾有他的祠。 游氏父子的政绩。游仲鸿的官阶虽不及儿子的高,但他的胆识和办事气魄则远在儿子之上。 他在任制置司干办工事时,宜宾一带的董蛮部内侵到犍为,并俘获了一些宋人。宋准备派兵进击,游仲鸿自请单独前去处理。 他去问明衅端后,叫董部放还俘虏,宋即照付马价,一场干戈就这样化为玉帛。游仲鸿受降而归,从此名声大起,被成都帅杨辅调为幕僚。 他向杨辅提出,用将要淘汰的士兵去耕种。这样既安置了将要退役的士兵,减少人民的赋税,又利用了荒废的土地,真是"一石三鸟"。 绍熙四年入朝,正是韩 胃排斥理学、打击赵汝愚的时候。首相留正、理学家朱熹、谏官黄度都离开了朝廷。 游仲鸿愤然上疏道:"陛下宅忧之时,御批数出不由中书;前日宰相留正之去,去不以礼;谏官黄度之去,去不以正;近臣朱熹之去,复去不以道。自古未有舍宰相、谏官、讲官而能自为聪明者也。 愿极还熹,勿使小人得志,以养成祸乱"他敢于这样逆鳞犯颜,予头直指宁宗和韩 胃,确非常人所能为。 自"庆元党禁"起,他被列入党人受到打击,回川在宣抚司任职,又常忤宣抚副使吴曦。 吴曦叛时他已回到南充,宣抚司的幕官薛绂也来到南充,宣抚使程松也来南充,总赋刘崇之也到南充来。游仲鸿指着案上书有"开禧丁卯正月游某死"的册子向薛绂说:我已向家里人说好,"曦逼我死,即填其日"。 游仲鸿又向薛绂说:我已写信劝杨辅讨贼,杨辅不用我议。如程松肯用我议,我用积俸二万缗犒兵,护送他到成都。 结果,程松不顾而去。游仲鸿又遣子游似,将讨贼之义说刘崇之,崇之也不听。 这说明游仲鸿有过人的胆识,才有上述的主张与活动。如当时的游仲鸿有路以上地方大员的权位,那讨吴曦的大功,就不属于安丙和杨巨源了。 游似从中进士起,一直官运亨通,做到右相封国公,没有受过挫折。其间,除了跟理宗讲心学、论王道、劝其亲儒从谏、敬畏检身、节用致爱、选贤共理外,则没有什么特异的政绩可言。 但游似在朝期间,正是南宋中兴,理宗求治,确立理学地位时间。一些贤才及受党禁打击和影响人员多被引用到朝里来了,如范钟、真德秀、魏了翁、赵葵、余[王介]等,均是这个时期入朝和受职的。 所以游似被人称为朝中正士,被杨升庵评为南宋"蜀中四贤相"之一。 游氏父子开南充性理之端。 理学起于北宋,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哲体学系。游仲鸿入朝,一面佐赵汝愚定策,一则"常从朱子讲学"。 游仲鸿因此接受了朱熹理学的思想观点,朱熹还称游仲鸿是蜀中奇士。当朱熹被斥出朝时,他上书反对,要求"极还"朱熹。 后来,把游仲鸿列入"伪学",受到打击。死后,刘光祖表其墓道日:"呜呼!庆元党人游公之墓。 " 游似的学术观点不但受其父和他老师刘光祖的影响,还受到理学功臣魏了翁的影响。魏在潼川(今三台)做官时,即邀游似去研究性理之学。 游似说:"嘉定十四载(1221),余方家居。公致之潼川郡斋,同诸友读易,偏考旧说,切磋究之。 "这年游似中进士,开始在朝为官。第二年魏了翁也被召入朝,他们关系更好,用游似的话说:"常过余语"。 他对魏"第在外而心服是寄不为外,在内而情意不亲不为内"的讲解是"击节称叹"(拍掌叫好)。可见,游似在理学上是以受魏了翁的影响为大。 所以游似同皇帝论理讲治时,就充分体现了以心为主的理学。游似在权兼礼部侍朗时上疏说:"欲尽事天之礼,当尽敬天之心,心存则政事必适其宜,言动必当其理,雨 循其序,夷夏必安其生。 "当游似官史部尚书入侍经幄、皇帝问治时,游似说:"人主一念之烈,足以旋乾转坤,……一念有时间断,则无以挽回天下之大势。"游似的论述是紧紧抓着心、念不放,把它当成万能的东西,这既反映了他的理学思想,也反映了魏了翁的主观唯心的理学思想。 我们知道,魏了翁的理学思想来于李燔,李燔是朱熹的学生。朱熹-李燔-魏了翁-游似,这条线是非常清楚的。 所以嘉庆版《南充县志·外纪》说:"南充游忠公,常从朱文公(熹)讲学,深明性理,迄今县中颇得其传,盖自游氏父子云。"《杂识志》又说:"宋高宗南渡后,中原文献。
2023-07-08 17:35:131

古文翻译

曹操告辞之后对人说:何进这个人一定会使天下大乱。
2023-07-08 17:35:244

鹬蚌相争文言文读后感

1. 鹬蚌相争感想读古文鹬蚌相争的感想.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注释 赵——春秋、战国时的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一带地区. 燕——音烟,春秋、战国时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北部一带地区. 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是战国时著名的说客,洛阳人. 惠王——就是惠文王,赵国的国君,名叫赵何. 曝——音铺,就是晒的意思. 鹬——音玉,一种水鸟名,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很长,捕食鱼、虫、贝类. 甘——音钱,同“钳”字,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音会,嘴,专门指鸟和兽的嘴. 渔者——就是后面的“渔父”,以捕鱼为业的人. 擒——音琴,擒获,就是捕捉的意思. 支——支持,这里是相持、对峙的意思. 弊——弊病,害处,这里是疲弊的意思. 评点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千百年来已为大家所熟知.这个故事说明: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2. 鹬蚌相争读后感 《鹬蚌相争》讲的是鹬与蚌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从中获利的故事。 这一则寓言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互相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的相互钳制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 在我的生活中也常见相互退一步,双方都开心的事。有一次我在散步时看见一个小伙子闯红灯。一辆车来不及刹车,车头轻轻的碰了他一下,小伙子连忙躺在地上装骨折大喊道:“我本来受伤的骨头就受了伤,被你折磨一撞,还不骨折了。”司机连忙下车说:“骨折?那我送你去医院吧。”司机的语气十分亲切,顿时,小伙子眼里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感觉,就把自己没有受伤得实话说了出来,事情就很快就解决了。如果,这位 *** 下车就打人,说小伙子装病,事情也许会一发不可收拾。 以后的生活,我们肯定会遇到冲突,而在这时一定要做一个懂得宽容、谦让的人。这种人才是伟大的人。才是令别人尊敬的人,才是心胸宽阔的人。才是一位品德优良、出类拔萃的好人。 3. 写一篇《鹬蚌相争》读后感 400字左右,亲们,快点 前两天,我们学习了一篇古文,叫《鹬蚌相争》。 内容主要是蚌在海边晒太阳,鹬来啄它的肉,蚌合上了壳夹住了鹬的嘴。蚌和鹬互不相让,僵持不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谦让,不能斤斤计较。我读完这篇古文,颇有感触。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故事里的鹬。在这个故事里,怎么说都是鹬的错,鹬不该去捉人家的肉,干那损人利己的事。 当蚌夹住鹬的嘴时,鹬就必死无疑了。因为蚌不会放了鹬,即使渔夫不来,它也会像蚌说的那样,“今日不出,明日不出”,最终死去。 它在吃蚌之前,没有观察到渔夫,没有做出防御,而且又忽略了蚌的本能,没有事先做好准备。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吸取鹬的教训。 首先我们不能做那些损人利己的事,因为那样弄不好对方会豁出去弄个鱼死网破。干坏事总要得到干坏事的回报(这个词褒义色彩比较强烈,应该改为“报应”)。 而且在干一件事之前一定要考虑周全,做好准备,这样才不会像鹬这样既没吃到肉,还搭进了性命。我们再来说说蚌。 其实当鹬啄它那一刻起,它也没有什么生的希望了。首先,蚌绝不能放了鹬。 因为如果它张开了蚌壳,鹬就会一口叼走它的肉,它就没命了,而且让鹬占了便宜。所以它不能放手。 可是它即使这样也不能挽回性命。一是渔夫回来,二是即使渔夫不来,它也会因为“今日不雨,明日不雨”而死去。 它在晒太阳前,没有仔细观察周围,没有看到四周既有鹬又有渔夫。而且它没有事先做好防范,如果说渔夫和鹬是后来才来的,那么,他也应该事先做好准备,以免遇到危险。 它粗心大意,导致它最终丢了性命。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吸取蚌的教训,要谨慎小心,要考虑周全,否则是要吃大亏的。 4. 鹬蚌相争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寓言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2、有一天,一只可蚌张开蚌壳在河滩上晒太阳,这时有一只鹬鸟正从河蚌身边走过,于是就伸嘴去啄蚌肉。河蚌急忙将两片蚌壳闭合。 把鹬鸟的嘴紧紧夹住了,鹬鸟用尽力气,怎么也拔不嘴来。蚌也脱不了身,没法回到河里去。 鹬鸟与河蚌相持不下,谁也不示弱。就这样,鹬鸟与河蚌各自都想得到各自的利益,结果两败俱伤,最后被渔夫捉住了。 3.我想对鹬鸟和河蚌说:“鹬蚌啊!你们两个以后不要因为想得到人利益而被别人窃取机会从而使的你们两个失去自由。4.我的感受:读了这则寓言,我明白:不要因为双方都想得到利益而争斗,如果这样的话,机会就可能被别人窃取。 5.寓意点拨:鹬鸟与蚌互相争执,结果两败俱伤,让渔夫得到了好处。竞争不是坏事,但是拼个你死我活,互不相让,机会就可能会被别人窃取了。 5. 写一篇《鹬蚌相争》读后感 400字左右,亲们,快点 前两天,我们学习了一篇古文,叫《鹬蚌相争》。内容主要是蚌在海边晒太阳,鹬来啄它的肉,蚌合上了壳夹住了鹬的嘴。蚌和鹬互不相让,僵持不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谦让,不能斤斤计较。我读完这篇古文,颇有感触。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故事里的鹬。在这个故事里,怎么说都是鹬的错,鹬不该去捉人家的肉,干那损人利己的事。当蚌夹住鹬的嘴时,鹬就必死无疑了。因为蚌不会放了鹬,即使渔夫不来,它也会像蚌说的那样,“今日不出,明日不出”,最终死去。它在吃蚌之前,没有观察到渔夫,没有做出防御,而且又忽略了蚌的本能,没有事先做好准备。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吸取鹬的教训。首先我们不能做那些损人利己的事,因为那样弄不好对方会豁出去弄个鱼死网破。干坏事总要得到干坏事的回报(这个词褒义色彩比较强烈,应该改为“报应”)。而且在干一件事之前一定要考虑周全,做好准备,这样才不会像鹬这样既没吃到肉,还搭进了性命。 我们再来说说蚌。其实当鹬啄它那一刻起,它也没有什么生的希望了。首先,蚌绝不能放了鹬。因为如果它张开了蚌壳,鹬就会一口叼走它的肉,它就没命了,而且让鹬占了便宜。所以它不能放手。可是它即使这样也不能挽回性命。一是渔夫回来,二是即使渔夫不来,它也会因为“今日不雨,明日不雨”而死去。它在晒太阳前,没有仔细观察周围,没有看到四周既有鹬又有渔夫。而且它没有事先做好防范,如果说渔夫和鹬是后来才来的,那么,他也应该事先做好准备,以免遇到危险。它粗心大意,导致它最终丢了性命。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吸取蚌的教训,要谨慎小心,要考虑周全,否则是要吃大亏的。 6. 【鹬蚌相争古文加翻译】 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鹬蚌相争① 蚌②方出曝③,而鹬④啄其肉.蚌合而钳⑤其喙⑥.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⑦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⑧,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⑨之.【字词注释】 ①选自《战国策》.②蚌(b4ng):生在淡水里的一种软体动物,有两扇椭圆形硬壳,可以开合.③曝(p)):晒,这里指蚌上河滩晒太阳.④鹬(y));鸟名,常在水边捕吃鱼、虫、贝类.⑤钳(qi2n):夹住.⑥喙(hu@):鸟类的嘴.⑦即:就.⑧不出:指鹬的嘴拔不出.⑨擒(q0n):抓住.【诗文翻译】 河蚌刚刚爬上河滩张开壳儿晒太阳,一只鹬鸟扑过来啄它的肉.蚌灵敏地合扰自己坚硬的壳,把鹬鸟尖尖的长嘴紧紧夹住.鹬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饿死!”鹬和蚌谁也不肯让谁.结果都被渔夫毫不费力地抓住了.。 7. 续写《鹬蚌相争》作文 续写《鹬蚌相争》晚上,渔夫睡觉时,蚌独自跳出水盆,一步一步慢慢地向门口走去。 这时,刚睡醒的鹬发现蚌不见了,再一看,蚌离门口不远了。现在离天亮还有四个小时呢!我不能让它逃走,凭什渔夫哼着小曲儿回家了。 他把鹬关在笼子里,把蚌放在水盆里。么让它逃走,让我在这受苦,甚至被杀!鹬想。 于是,鹬用嘴敲了敲笼子。这时,那个渔夫正躺在床上,他想:嘿嘿,今天运气挺好。 我要把白来的鹬和蚌养肥了,然后煮着吃。突然,渔夫听到鹬敲笼子的声音,跑出屋外。 咦?蚌哪儿去了?渔夫定睛一看,哟!蚌还剩两米就到门口了。渔夫连忙跑过去,把蚌抓住,扔在水盆里。 蚌心里想:“且!鹬,你等着!”。折腾了半天,渔夫很累了。 于是,他回到屋里,倒在床上睡着了。鹬从口袋里拿出一把小刀,嚓啦嚓啦地锯笼子。 蚌看见了这一幕,从水盆里跳了起来。心想:“鹬,你活该!”“咚!”蚌的蚌壳和盆底来了个“亲密接触。 渔夫被惊醒,他跑出屋子,“没收”了鹬的小刀,并且加固了笼子。这次,鹬和蚌谁也不欠谁了。 鹬和蚌达成了共识。可鹬垂头丧气地说:“小刀被没收了,我怎么出去呀?”蚌说:“没关系,我也带着小刀呢!还带了锯呢!”渔夫倒在床上呼呼大睡,蚌乘机跳出水盆,拿了安眠药撒在渔夫的茶杯里,又跳回水盆。 天亮了,渔夫喝了撒有大量安眠药的茶,昏死过去。蚌从蚌壳里取出小刀和锯,把小刀递给鹬,它俩使劲干了起来。 最后,蚌张开蚌壳,把笼子夹断了。蚌夹住了鹬的脚,它们远走高飞,一起游遍天涯海角,成为一对好朋友。 8. 续编《鹬蚌相争》作文 续编《鹬蚌相争》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鹬和蚌一齐捉住了。 渔夫抿了一口香醇的美酒,就忙忙地往家赶。一回到家,渔夫就大声嚷嚷:“老婆,咱们有新鲜的鹬,美味的蚌吃啦!”说着,就把鹬和蚌仍到了角落里。 妻子一向认为自己很聪明,她对渔夫说:“亲爱的,你的想法太简单了。你想过通过这件事来改变我们一生的命运吗?”渔夫摇了摇头。 “其实,”妻子说,“这俩个家伙我们还是先留着吧!你一定知道,鹬喜欢吃虫子,蚌爱夹住东西,不如就让鹬不停地为我们捉鹬,让无数只鹬来为我们吃掉庄稼地里的害虫。这样,农夫一定会用许多钱币来感谢我们的。 我们就发财啦!等它们老得干不动的时候再吃掉它们也不迟啊!”渔夫连忙称赞说:“还是老婆想得好啊!就照这个方法来办吧!”妻子得意地笑了。于是,渔夫和妻子一起把蚌放到了河滩上,把鹬仍到了庄稼地里。 他们俩呢,回家就躺在了床上,做起了美美的发财梦。第二天,他们发现,河滩上的蚌不见了,庄稼地里的鹬也没有了。
2023-07-08 17:35:401

两败俱伤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两败俱伤两败俱伤(liǎngbàijùshāng)解释败:失败;俱:全。斗争双方都受到损伤,谁也没得到好处。出处宋·汪应辰《文定集·答梁子铺》:“东汉之君子必欲与小人为敌,终于两败俱伤,而国随以亡。”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等示例郑振铎《桂公塘》:“还是讲话了好,免得~。”近义词同归于尽反义词两全其美典故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聪明、讲话幽默的人,名叫淳于,他知道齐宣王正准备要去攻打魏国。便去晋见齐宣王,说:「大王,您听过韩子卢和东郭逡的故事吗?韩子卢是天底下最棒的猎犬,东郭逡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狡兔。有一天,韩子卢在追赶东郭逡,一只在前面拼命的逃,一只在后面拼命的追,结果呢!它们两个都跑到精疲力竭,动弹不得,全倒在山脚下死了。这个时候,正好有个农夫经过,便毫不费力地把它们两个一齐带回家煮了吃掉。」齐宣王一听:「这跟我要去攻打魏国有什么关系呀?」淳于:「大王,现在齐国发兵去攻打魏国,一定不是能在短期内就可以打赢的。到头来,双方都弄成民穷财尽,两败俱伤,不但老百姓吃苦,国家的兵力也会大受损伤,万一秦国和楚国趁机来攻打我们,那不是平白送给他们机会一并吞掉齐国和魏国吗?」齐宣王听了淳于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停止攻打魏国的计划。后来,大家在形容二个能力差不多的人互相争斗,不但谁也没赢还彼此都受了伤,就说是“两败俱伤”。
2023-07-08 17:36:001

两败俱伤 古文翻译

两败俱伤两败俱伤(liǎngbàijùshāng)解释败:失败;俱:全。斗争双方都受到损伤,谁也没得到好处。出处宋·汪应辰《文定集·答梁子铺》:“东汉之君子必欲与小人为敌,终于两败俱伤,而国随以亡。”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等示例郑振铎《桂公塘》:“还是讲话了好,免得~。”近义词同归于尽反义词两全其美典故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聪明、讲话幽默的人,名叫淳于,他知道齐宣王正准备要去攻打魏国。便去晋见齐宣王,说:「大王,您听过韩子卢和东郭逡的故事吗?韩子卢是天底下最棒的猎犬,东郭逡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狡兔。有一天,韩子卢在追赶东郭逡,一只在前面拼命的逃,一只在后面拼命的追,结果呢!它们两个都跑到精疲力竭,动弹不得,全倒在山脚下死了。这个时候,正好有个农夫经过,便毫不费力地把它们两个一齐带回家煮了吃掉。」齐宣王一听:「这跟我要去攻打魏国有什么关系呀?」淳于:「大王,现在齐国发兵去攻打魏国,一定不是能在短期内就可以打赢的。到头来,双方都弄成民穷财尽,两败俱伤,不但老百姓吃苦,国家的兵力也会大受损伤,万一秦国和楚国趁机来攻打我们,那不是平白送给他们机会一并吞掉齐国和魏国吗?」齐宣王听了淳于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停止攻打魏国的计划。后来,大家在形容二个能力差不多的人互相争斗,不但谁也没赢还彼此都受了伤,就说是“两败俱伤”。
2023-07-08 17:36:081

两败俱伤文言文注释

1. 两败俱伤 古文翻译 译文 韩国与魏国相互攻打,打了整整一年。秦惠王想劝救,向文武大臣询问。有的说劝救有利,有的说劝救不利。秦惠王一时之间下不了决定。陈轸刚好到了秦国,秦惠王问他:“你离开我,去了楚国,有思念寡人没有?”陈轸回答说:“大王听过越人庄舄吗?”秦惠王说:“没有。”陈轸说:“他在楚国当了大官,不久生病了。 楚王说:‘庄舄是越国的微贱之人,现在在楚国做了大官,尊贵富有了,也思念越国不?"身边的侍从人员回答说:‘一般人生病时最容易泄露自己对故土的思念之情。他思念越国就会说越语,不想念越国就会说楚语。"让人去听他说话,果然还是说越语。现在我虽然被弃用被赶到了楚国,怎么会不说秦话了! 秦惠王说:“好!韩国与魏国相互攻打,打了整整一年。有的对我说劝救有利,有的对我说劝救不利。我下不了决定。希望你为你的主子谋划之余,能帮我谋划这件事。”陈轸回答说:“应该也有人讲过卞庄子刺虎的故事给您听吧? 卞庄子想杀老虎,客馆里的佣人劝他:说‘两只老虎在吃一头牛,牛好吃他们就必然会争起来,争起来他们就会打起来,打起来强大的一方就会受伤,弱小的一方就会死。您趁机上去刺那只受了伤的,一举而有杀两头老虎的名声。"卞庄子认为他说得对,就站在一旁看着两虎相斗。不一会,两只老虎果然打起来,强大的那只老虎受伤了,弱小的那只老虎死了。 卞庄子趁机上去刺那只受伤的,果然一举而有拿下两只老虎之功。现在韩魏相争,打了整一年还停不下来,这一定会导致两国中强大的一方受损伤,弱小的一方灭亡,到时候趁机去讨伐受伤的那个国家,必然一举而拿下两国。这不就像是卞庄子刺虎吗?(为自己的利害得失而选择立场),我为自己的国君出主意与为大王您出主意有什么不同呢? 秦惠王说:“好。”最终不去劝救。最后韩魏两国果然强大的一方受损伤,弱小的一方灭亡了。秦国这才出兵讨伐,大获全胜。这是陈轸的计谋。 原文 韩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陈轸适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陈轸对曰:“王闻夫越人庄舄乎?”王曰:“不闻。”曰:“越人庄舄仕楚执珪,有顷而病。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细人也,今仕楚执珪,贵富矣,亦思越不?"中谢对曰:‘凡人 思故,在其病也。 彼思越则越声,不思越则楚声。"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今臣虽弃逐之楚,岂能无秦声哉!”惠王曰:“善。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或谓寡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决,愿子为子主计之馀,为寡人计之。”陈轸对曰:“亦尝有以夫卞庄子刺虎闻于王者乎? 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国伤,小国亡,从伤而伐之,一举必有两实,此犹庄子刺虎之类也。臣主 王何异也?”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史记·张仪列传》,《张仪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篇。讲述了陈轸用卞庄子刺虎的故事让秦惠王明白:韩魏相争,就像是两头老虎打架,他们两败俱伤时才是秦国出兵的最佳时机。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人物背景 陈轸,战国时期齐国人,纵横家。陈轸凭借口舌之利,为齐国击退楚国大军。甚至张仪要陷害他,都被他巧妙地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化解。即便是强大的秦王,也经常听他的主意,甚至还因此大败敌国。陈轸的一生,经历了齐、秦、楚三国的官场。 2. 两败俱伤 古文翻译 译文韩国与魏国相互攻打,打了整整一年。 秦惠王想劝救,向文武大臣询问。有的说劝救有利,有的说劝救不利。 秦惠王一时之间下不了决定。陈轸刚好到了秦国,秦惠王问他:“你离开我,去了楚国,有思念寡人没有?”陈轸回答说:“大王听过越人庄舄吗?”秦惠王说:“没有。” 陈轸说:“他在楚国当了大官,不久生病了。楚王说:‘庄舄是越国的微贱之人,现在在楚国做了大官,尊贵富有了,也思念越国不?"身边的侍从人员回答说:‘一般人生病时最容易泄露自己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他思念越国就会说越语,不想念越国就会说楚语。"让人去听他说话,果然还是说越语。 现在我虽然被弃用被赶到了楚国,怎么会不说秦话了!秦惠王说:“好!韩国与魏国相互攻打,打了整整一年。有的对我说劝救有利,有的对我说劝救不利。 我下不了决定。希望你为你的主子谋划之余,能帮我谋划这件事。” 陈轸回答说:“应该也有人讲过卞庄子刺虎的故事给您听吧?卞庄子想杀老虎,客馆里的佣人劝他:说‘两只老虎在吃一头牛,牛好吃他们就必然会争起来,争起来他们就会打起来,打起来强大的一方就会受伤,弱小的一方就会死。您趁机上去刺那只受了伤的,一举而有杀两头老虎的名声。 "卞庄子认为他说得对,就站在一旁看着两虎相斗。不一会,两只老虎果然打起来,强大的那只老虎受伤了,弱小的那只老虎死了。 卞庄子趁机上去刺那只受伤的,果然一举而有拿下两只老虎之功。现在韩魏相争,打了整一年还停不下来,这一定会导致两国中强大的一方受损伤,弱小的一方灭亡,到时候趁机去讨伐受伤的那个国家,必然一举而拿下两国。 这不就像是卞庄子刺虎吗?(为自己的利害得失而选择立场),我为自己的国君出主意与为大王您出主意有什么不同呢?秦惠王说:“好。”最终不去劝救。 最后韩魏两国果然强大的一方受损伤,弱小的一方灭亡了。秦国这才出兵讨伐,大获全胜。 这是陈轸的计谋。原文韩魏相攻,期年不解。 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431353364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 陈轸适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陈轸对曰:“王闻夫越人庄舄乎?”王曰:“不闻。”曰:“越人庄舄仕楚执珪,有顷而病。 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细人也,今仕楚执珪,贵富矣,亦思越不?"中谢对曰:‘凡人 思故,在其病也。彼思越则越声,不思越则楚声。 "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今臣虽弃逐之楚,岂能无秦声哉!”惠王曰:“善。 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或谓寡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决,愿子为子主计之馀,为寡人计之。”陈轸对曰:“亦尝有以夫卞庄子刺虎闻于王者乎?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 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国伤,小国亡,从伤而伐之,一举必有两实,此犹庄子刺虎之类也。 臣主 王何异也?”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本文选自《史记·张仪列传》,《张仪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篇。讲述了陈轸用卞庄子刺虎的故事让秦惠王明白:韩魏相争,就像是两头老虎打架,他们两败俱伤时才是秦国出兵的最佳时机。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 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人物背景陈轸,战国时期齐国人,纵横家。 陈轸凭借口舌之利,为齐国击退楚国大军。甚至张仪要陷害他,都被他巧妙地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化解。 即便是强大的秦王,也经常听他的主意,甚至还因此大败敌国。陈轸的一生,经历了齐、秦、楚三国的官场。 3. 两败俱伤的文言文注释 解 释 败:失败;俱:全。斗争双方都受到损伤,谁也没得到好处。 典 故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聪明、讲话幽默的人,名叫淳于,他知道齐宣王正准备要去攻打魏国。便去晋见齐宣王,说:「大王,您听过韩子卢和东郭逡的故事吗?韩子卢是天底下最棒的猎犬,东郭逡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狡兔。有一天,韩子卢在追赶东郭逡,一只在前面拼命的逃,一只在后面拼命的追,结果呢!它们两个都跑到精疲力竭,动弹不得,全倒在山脚下死了。这个时候,正好有个农夫经过,便毫不费力地把它们两个一齐带回家煮了吃掉。」齐宣王一听:「这跟我要去攻打魏国有什么关系呀?」淳于:「大王,现在齐国发兵去攻打魏国,一定不是能在短期内就可以打赢的。到头来,双方都弄成民穷财尽,两败俱伤,不但老百姓吃苦,国家的兵力也会大受损伤,万一秦国和楚国趁机来攻打我们,那不是平白送给他们机会一并吞掉齐国和魏国吗?」齐宣王听了淳于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停止攻打魏国的计划。 后来,大家在形容二个能力差不多的人互相争斗,不但谁也没赢还彼此都受了伤,就说是“两败俱伤”。 4. 《两败俱伤》文言文翻译 跪求 原文: 王不闻夫管与之说乎?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④,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齐、楚今战,战必败。败,王起兵救之,有救齐之利,而无伐楚之害。计听知覆逆者,唯王可也。计者,事之本也;听者,存亡之机也。计失而听过,能有国者寡也。故曰:‘计有一二者难悖也,听无失本末者难惑⑤。” 翻译: 大王您不曾听到过管与的言论吗?有两只老虎因抢着吃一人而搏斗,卞庄子要去刺杀它们,管与制止他说:“老虎是一种贪婪残暴的动物,人是它最美好的食物。现在两只虎因争一人而搏斗,小老虎一定会死掉,大老虎必定要负伤。你只需等待时机去刺杀负伤的老虎,那可是一举而能获得两只老虎的了。没有付出刺杀一只老虎的劳力,却有刺死两只老虎的美名。"现在齐、楚两国交战,交战双方必定有一方失败。一方失败,大王就可以出兵去救助,这样,能占有救助齐国的好处,而不会有讨伐楚国的坏处。能谋善断又能预知事情发展的顺利与不顺利,只有大王您能做到。谋略,是办事的根本;决断,是存亡的关键。谋略错了而决断又出现过失,能取得国家的是太少了。所以说:‘反复计谋的很难出现错误,决断不失本末的也难以出现混乱。"” 5. 古文 《两败俱伤》 王不闻夫管与之说乎?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④,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齐、楚今战,战必败。败,王起兵救之,有救齐之利,而无伐楚之害。计听知覆逆者,唯王可也。计者,事之本也;听者,存亡之机也。计失而听过,能有国者寡也。故曰:‘计有一二者难悖也,听无失本末者难惑⑤。” 齐阻力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亦无先齐王。唯仪甚憎者,亦无大齐王。今齐王之罪,其于弊邑之王臣厚,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仪不得为臣也。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谷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谷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贺。”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使者未来,又重绝之。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至,称病不朝。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月:“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臣可以言乎?”王曰:“可矣。”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国不尚全事。王今已绝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也,固必大伤。” 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韩氏从之。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2023-07-08 17:36:151

文言文《两败俱伤》

1. 文言文 翻译 两败俱伤 两败俱伤 ( liǎng bài jù shāng ) 解 释 败:失败;俱:全。斗争双方都受到损伤,谁也没得到好处。 出 处 宋·汪应辰《文定集·答梁子铺》:“东汉之君子必欲与小人为敌,终于两败俱伤,而国随以亡。”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等 示 例 郑振铎《桂公塘》:“还是讲话了好,免得~。” 近义词 同归于尽 反义词 两全其美 典 故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聪明、讲话幽默的人,名叫淳于,他知道齐宣王正准备要去攻打魏国。便去晋见齐宣王,说:「大王,您听过韩子卢和东郭逡的故事吗?韩子卢是天底下最棒的猎犬,东郭逡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狡兔。有一天,韩子卢在追赶东郭逡,一只在前面拼命的逃,一只在后面拼命的追,结果呢!它们两个都跑到精疲力竭,动弹不得,全倒在山脚下死了。这个时候,正好有个农夫经过,便毫不费力地把它们两个一齐带回家煮了吃掉。」齐宣王一听:「这跟我要去攻打魏国有什么关系呀?」淳于:「大王,现在齐国发兵去攻打魏国,一定不是能在短期内就可以打赢的。到头来,双方都弄成民穷财尽,两败俱伤,不但老百姓吃苦,国家的兵力也会大受损伤,万一秦国和楚国趁机来攻打我们,那不是平白送给他们机会一并吞掉齐国和魏国吗?」齐宣王听了淳于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停止攻打魏国的计划。 后来,大家在形容二个能力差不多的人互相争斗,不但谁也没赢还彼此都受了伤,就说是“两败俱伤”。 2. 两败俱伤 古文翻译 译文 韩国与魏国相互攻打,打了整整一年。秦惠王想劝救,向文武大臣询问。有的说劝救有利,有的说劝救不利。秦惠王一时之间下不了决定。陈轸刚好到了秦国,秦惠王问他:“你离开我,去了楚国,有思念寡人没有?”陈轸回答说:“大王听过越人庄舄吗?”秦惠王说:“没有。”陈轸说:“他在楚国当了大官,不久生病了。 楚王说:‘庄舄是越国的微贱之人,现在在楚国做了大官,尊贵富有了,也思念越国不?"身边的侍从人员回答说:‘一般人生病时最容易泄露自己对故土的思念之情。他思念越国就会说越语,不想念越国就会说楚语。"让人去听他说话,果然还是说越语。现在我虽然被弃用被赶到了楚国,怎么会不说秦话了! 秦惠王说:“好!韩国与魏国相互攻打,打了整整一年。有的对我说劝救有利,有的对我说劝救不利。我下不了决定。希望你为你的主子谋划之余,能帮我谋划这件事。”陈轸回答说:“应该也有人讲过卞庄子刺虎的故事给您听吧? 卞庄子想杀老虎,客馆里的佣人劝他:说‘两只老虎在吃一头牛,牛好吃他们就必然会争起来,争起来他们就会打起来,打起来强大的一方就会受伤,弱小的一方就会死。您趁机上去刺那只受了伤的,一举而有杀两头老虎的名声。"卞庄子认为他说得对,就站在一旁看着两虎相斗。不一会,两只老虎果然打起来,强大的那只老虎受伤了,弱小的那只老虎死了。 卞庄子趁机上去刺那只受伤的,果然一举而有拿下两只老虎之功。现在韩魏相争,打了整一年还停不下来,这一定会导致两国中强大的一方受损伤,弱小的一方灭亡,到时候趁机去讨伐受伤的那个国家,必然一举而拿下两国。这不就像是卞庄子刺虎吗?(为自己的利害得失而选择立场),我为自己的国君出主意与为大王您出主意有什么不同呢? 秦惠王说:“好。”最终不去劝救。最后韩魏两国果然强大的一方受损伤,弱小的一方灭亡了。秦国这才出兵讨伐,大获全胜。这是陈轸的计谋。 原文 韩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陈轸适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陈轸对曰:“王闻夫越人庄舄乎?”王曰:“不闻。”曰:“越人庄舄仕楚执珪,有顷而病。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细人也,今仕楚执珪,贵富矣,亦思越不?"中谢对曰:‘凡人 思故,在其病也。 彼思越则越声,不思越则楚声。"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今臣虽弃逐之楚,岂能无秦声哉!”惠王曰:“善。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或谓寡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决,愿子为子主计之馀,为寡人计之。”陈轸对曰:“亦尝有以夫卞庄子刺虎闻于王者乎? 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国伤,小国亡,从伤而伐之,一举必有两实,此犹庄子刺虎之类也。臣主 王何异也?”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史记·张仪列传》,《张仪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篇。讲述了陈轸用卞庄子刺虎的故事让秦惠王明白:韩魏相争,就像是两头老虎打架,他们两败俱伤时才是秦国出兵的最佳时机。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人物背景 陈轸,战国时期齐国人,纵横家。陈轸凭借口舌之利,为齐国击退楚国大军。甚至张仪要陷害他,都被他巧妙地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化解。即便是强大的秦王,也经常听他的主意,甚至还因此大败敌国。陈轸的一生,经历了齐、秦、楚三国的官场。 3. 《两败俱伤》文言文翻译 跪求 原文: 王不闻夫管与之说乎?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④,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齐、楚今战,战必败。败,王起兵救之,有救齐之利,而无伐楚之害。计听知覆逆者,唯王可也。计者,事之本也;听者,存亡之机也。计失而听过,能有国者寡也。故曰:‘计有一二者难悖也,听无失本末者难惑⑤。” 翻译: 大王您不曾听到过管与的言论吗?有两只老虎因抢着吃一人而搏斗,卞庄子要去刺杀它们,管与制止他说:“老虎是一种贪婪残暴的动物,人是它最美好的食物。现在两只虎因争一人而搏斗,小老虎一定会死掉,大老虎必定要负伤。你只需等待时机去刺杀负伤的老虎,那可是一举而能获得两只老虎的了。没有付出刺杀一只老虎的劳力,却有刺死两只老虎的美名。"现在齐、楚两国交战,交战双方必定有一方失败。一方失败,大王就可以出兵去救助,这样,能占有救助齐国的好处,而不会有讨伐楚国的坏处。能谋善断又能预知事情发展的顺利与不顺利,只有大王您能做到。谋略,是办事的根本;决断,是存亡的关键。谋略错了而决断又出现过失,能取得国家的是太少了。所以说:‘反复计谋的很难出现错误,决断不失本末的也难以出现混乱。"” 4. 两败俱伤 古文翻译 译文韩国与魏国相互攻打,打了整整一年。 秦惠王想劝救,向文武大臣询问。有的说劝救有利,有的说劝救不利。 秦惠王一时之间下不了决定。陈轸刚好到了秦国,秦惠王问他:“你离开我,去了楚国,有思念寡人没有?”陈轸回答说:“大王听过越人庄舄吗?”秦惠王说:“没有。” 陈轸说:“他在楚国当了大官,不久生病了。楚王说:‘庄舄是越国的微贱之人,现在在楚国做了大官,尊贵富有了,也思念越国不?"身边的侍从人员回答说:‘一般人生病时最容易泄露自己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他思念越国就会说越语,不想念越国就会说楚语。"让人去听他说话,果然还是说越语。 现在我虽然被弃用被赶到了楚国,怎么会不说秦话了!秦惠王说:“好!韩国与魏国相互攻打,打了整整一年。有的对我说劝救有利,有的对我说劝救不利。 我下不了决定。希望你为你的主子谋划之余,能帮我谋划这件事。” 陈轸回答说:“应该也有人讲过卞庄子刺虎的故事给您听吧?卞庄子想杀老虎,客馆里的佣人劝他:说‘两只老虎在吃一头牛,牛好吃他们就必然会争起来,争起来他们就会打起来,打起来强大的一方就会受伤,弱小的一方就会死。您趁机上去刺那只受了伤的,一举而有杀两头老虎的名声。 "卞庄子认为他说得对,就站在一旁看着两虎相斗。不一会,两只老虎果然打起来,强大的那只老虎受伤了,弱小的那只老虎死了。 卞庄子趁机上去刺那只受伤的,果然一举而有拿下两只老虎之功。现在韩魏相争,打了整一年还停不下来,这一定会导致两国中强大的一方受损伤,弱小的一方灭亡,到时候趁机去讨伐受伤的那个国家,必然一举而拿下两国。 这不就像是卞庄子刺虎吗?(为自己的利害得失而选择立场),我为自己的国君出主意与为大王您出主意有什么不同呢?秦惠王说:“好。”最终不去劝救。 最后韩魏两国果然强大的一方受损伤,弱小的一方灭亡了。秦国这才出兵讨伐,大获全胜。 这是陈轸的计谋。原文韩魏相攻,期年不解。 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431353364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 陈轸适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陈轸对曰:“王闻夫越人庄舄乎?”王曰:“不闻。”曰:“越人庄舄仕楚执珪,有顷而病。 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细人也,今仕楚执珪,贵富矣,亦思越不?"中谢对曰:‘凡人 思故,在其病也。彼思越则越声,不思越则楚声。 "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今臣虽弃逐之楚,岂能无秦声哉!”惠王曰:“善。 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或谓寡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决,愿子为子主计之馀,为寡人计之。”陈轸对曰:“亦尝有以夫卞庄子刺虎闻于王者乎?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 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国伤,小国亡,从伤而伐之,一举必有两实,此犹庄子刺虎之类也。 臣主 王何异也?”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本文选自《史记·张仪列传》,《张仪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篇。讲述了陈轸用卞庄子刺虎的故事让秦惠王明白:韩魏相争,就像是两头老虎打架,他们两败俱伤时才是秦国出兵的最佳时机。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 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人物背景陈轸,战国时期齐国人,纵横家。 陈轸凭借口舌之利,为齐国击退楚国大军。甚至张仪要陷害他,都被他巧妙地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化解。 即便是强大的秦王,也经常听他的主意,甚至还因此大败敌国。陈轸的一生,经历了齐、秦、楚三国的官场。 5. 两败俱伤文言文,选自战国策齐策 《战国策·齐策一》原译文对照版楚威王战胜于徐州原文:楚威王战胜于徐州,欲逐婴子于齐。 婴子恐,张丑谓楚王曰:“王战胜于徐州也,盼子不用也。盼子有功于国,百姓为之用。 婴子不善,而用申缚。申缚者,大臣是百姓弗为用,故王胜之也。 今婴子逐,盼子必用。复整其士卒以与王遇,必不便于王也。” 楚王因弗逐。译文:楚威王在徐州战胜了齐国,想要齐国驱逐田婴。 田婴畏惧。齐臣张丑为田婴对楚王说:“大王在徐州取得了胜利,是因为田盼不被齐将任用的缘故。 田盼为国家建立了功勋,百姓都为他效力。田婴与田盼不和,齐国不任用田盼,而任用齐将申缚,申缚是田婴的亲信,可是人民不愿为他效力,所以大王在徐州才战胜了申缚。 如果您要齐国驱逐田婴,田盼必然会被任用。田盼如果被任用,就会整顿他的军队而与大王对抗,这必然不利于您。” 因此,楚威王就放弃了要齐国驱逐田婴的打算。 齐将封田婴于薛原文:齐将封田婴于薛。 楚王闻之,大怒,将伐齐。齐王有辍志。 公孙闬曰:“封之成与不,非在齐也,又将在楚。闬说楚王,令其欲封公也又甚于齐。” 婴子曰:“愿委之于子。” 公孙闬为谓楚王曰:“鲁、宋事楚而齐不事者,齐大而鲁、宋小。 王独利鲁、宋之小,不恶齐大何也?夫齐削地而封田婴是其所以弱也。愿勿止。” 楚王曰:“善。”因不止。 译文:齐王将要封赏田婴于薛邑。楚王听说后十分恼怒,准备出兵攻齐。 齐王有意放弃封赏田婴。公孙对田婴说:“您是否封赏得成,关键不在齐国,还在楚国。 待我去说服楚王,让他比齐王更想封赏您。”田婴说:“我就把这件事委托给您吧。” 公孙为田婴对楚王说:“鲁、宋两国讨好楚国,而齐国却不讨好楚国,这是因为齐国强大,鲁、宋弱小的缘故,大王为什么偏偏只看到弱小的鲁、宋之利,却不担心齐国强大呢?齐国给田婴封地,将使他势力渐渐扩大,以致权倾国君,这是使齐国弱小的做法,希望您不要去阻止。”楚王说:“好。” 因此就放弃了阻止齐国封赏田婴的打算。 邯郸之难原文:邯郸之难,赵求救于齐。 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邹子曰:“不如勿救。”段干纶曰:“弗救,则我不利。” 田侯曰:“何哉?”“夫魏氏兼邯郸,其于齐何利哉!”田侯曰:“善。”乃起兵,曰:“军于邯郸之郊。” 段干纶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郸,军于其郊,是赵不拔而魏魏也。 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田侯曰:“善。” 乃起兵南攻襄陵。七月,邯郸拔。 齐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译文:赵都邯郸被魏军围困,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即田侯)召集大臣共同商议,他问道:“救赵和不救赵哪个好些呢?”相国邹忌说:“不如不去救赵。”段干纶说:“不救赵,则对我们将不利。” 威王问:“为什么?”段干纶回答说:“让魏国吞并了邯郸,这对我们齐国又有什么好处呢?”齐威王说:“好。”于是出兵救赵,下令“驻军于邯郸郊外。” 段干纶说:“我所说的救赵有利或不利,并不是指直接出兵邯郸。解救邯郸之围,如果驻军于邯郸交外,赵、魏两国就会定会休战,这样,赵国既不会被魏国打败,魏国也保全了实力。 所以,不如出兵南下,进攻魏国的襄陵,使魏军南北都疲于奔命。若邯郸被魏军攻克,我军就趁魏军疲惫之际去攻击魏军。 这样,赵军虽被魏军打败,但魏军又被我军乘机攻击而削弱。”威王说:“好。” 于是出兵南下进攻襄陵,七月,邯郸被魏军攻克,齐军趁魏军疲惫之际加紧攻击,大败魏军于桂陵。 南梁之难原文:南梁之难,韩氏请救于齐。 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早救之,孰与晚救之便?”张丐对曰:“晚救之,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早救之。”田臣思曰:“不可。 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我救之,我代韩而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夫魏有破韩之芝,韩见且亡,必东诉于齐。 我因阴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国可重,利可得,名可尊矣。”田侯曰:“善。” 乃阴告韩使者而遣之。 韩自以专有七国,五战五不胜,东诉于齐,齐因起兵击魏,大破之马陵。 魏破韩弱,韩、魏之君因田婴北面而朝田侯。译文:魏国进攻韩国的南梁,韩国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召集大臣共同商议,他说:“早救韩与晚救韩,到底那种做法有利呢?”张丐回答说:“如果晚救韩,韩国必将转而投靠魏国,不如早救韩。”田臣思说:“不行,韩、魏之兵还未疲惫,我们出兵救韩,这等于我们代替韩军去遭受魏军的攻击,反会使我们受韩国的控制。 况且魏国存心要灭掉楚国,韩国眼看自己将要被灭,一定会求诉于齐国,我们就秘密地和韩国结为友好,慢慢地等待魏军疲惫。这样,齐国就可以举足轻重,利可以得,名可以尊了。” 威王说:“好。”就秘密和韩国使臣结为友好,让他返国。 韩国自恃有刘国援助,和魏国五战而五不胜,就求诉于齐国,齐国于是出兵进攻魏国,大败魏军于马陵。这时魏国损兵折将,而韩国因为与魏国多次激战,也被削弱,因此,韩、魏两国的君主都通过相国田婴来朝拜齐威王。 成侯邹忌为齐相原文: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谓邹忌曰:“共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
2023-07-08 17:36:231

两败俱伤古文翻译 两败俱伤古文翻译介绍

1、两败俱伤 ( liǎng bài jù shāng ) 2、解 释 败:失败;俱:全。斗争双方都受到损伤,谁也没得到好处。 3、出 处 宋·汪应辰《文定集·答梁子铺》:“东汉之君子必欲与小人为敌,终于两败俱伤,而国随以亡。” 4、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等 5、示 例 郑振铎《桂公塘》:“还是讲话了好,免得~。” 6、近义词 同归于尽 7、反义词 两全其美 8、典 故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聪明、讲话幽默的人,名叫淳于,他知道齐宣王正准备要去攻打魏国。便去晋见齐宣王,说:「大王,您听过韩子卢和东郭逡的故事吗?韩子卢是天底下最棒的猎犬,东郭逡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狡兔。有一天,韩子卢在追赶东郭逡,一只在前面拼命的逃,一只在后面拼命的追,结果呢!它们两个都跑到精疲力竭,动弹不得,全倒在山脚下死了。这个时候,正好有个农夫经过,便毫不费力地把它们两个一齐带回家煮了吃掉。」齐宣王一听:「这跟我要去攻打魏国有什么关系呀?」淳于:「大王,现在齐国发兵去攻打魏国,一定不是能在短期内就可以打赢的。到头来,双方都弄成民穷财尽,两败俱伤,不但老百姓吃苦,国家的兵力也会大受损伤,万一秦国和楚国趁机来攻打我们,那不是平白送给他们机会一并吞掉齐国和魏国吗?」齐宣王听了淳于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停止攻打魏国的计划。 后来,大家在形容二个能力差不多的人互相争斗,不但谁也没赢还彼此都受了伤,就说是“两败俱伤”。
2023-07-08 17:36:301

两败俱伤古文翻译 两败俱伤古文翻译介绍

1、两败俱伤 ( liǎng bài jù shāng ) 2、解 释 败:失败;俱:全。斗争双方都受到损伤,谁也没得到好处。 3、出 处 宋·汪应辰《文定集·答梁子铺》:“东汉之君子必欲与小人为敌,终于两败俱伤,而国随以亡。” 4、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等 5、示 例 郑振铎《桂公塘》:“还是讲话了好,免得~。” 6、近义词 同归于尽 7、反义词 两全其美 8、典 故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聪明、讲话幽默的人,名叫淳于,他知道齐宣王正准备要去攻打魏国。便去晋见齐宣王,说:「大王,您听过韩子卢和东郭逡的故事吗?韩子卢是天底下最棒的猎犬,东郭逡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狡兔。有一天,韩子卢在追赶东郭逡,一只在前面拼命的逃,一只在后面拼命的追,结果呢!它们两个都跑到精疲力竭,动弹不得,全倒在山脚下死了。这个时候,正好有个农夫经过,便毫不费力地把它们两个一齐带回家煮了吃掉。」齐宣王一听:「这跟我要去攻打魏国有什么关系呀?」淳于:「大王,现在齐国发兵去攻打魏国,一定不是能在短期内就可以打赢的。到头来,双方都弄成民穷财尽,两败俱伤,不但老百姓吃苦,国家的兵力也会大受损伤,万一秦国和楚国趁机来攻打我们,那不是平白送给他们机会一并吞掉齐国和魏国吗?」齐宣王听了淳于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停止攻打魏国的计划。 后来,大家在形容二个能力差不多的人互相争斗,不但谁也没赢还彼此都受了伤,就说是“两败俱伤”。
2023-07-08 17:36:371

两败俱伤 古文翻译

卞庄子发现两只老虎,准备刺杀。身旁的旅店仆人劝阻他说:“您看两只老虎,正在共食一牛,一定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者必伤,小者必死。到那时候,您跟在受伤老虎的后面刺杀伤虎,就能一举得到刺杀两头老虎的美名。”卞庄子觉得小僮说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为了争肉,嘶咬扭打起来,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卞庄子,挥剑跟在受伤老虎的后面刺杀伤虎,果然不费吹灰之力,就刺死伤虎,一举获得两虎的名声。
2023-07-08 17:36:441

两败俱伤是什么意思?两败俱伤成语造句和典故

2023-07-08 17:36:581

两败俱伤文言文翻译齐欲伐魏

有一天,韩子卢在追赶东郭逡,一只在前面拼命的逃,一只在后面拼命的追,结果呢!它们两个都跑到精疲力竭,动弹不得,全倒在山脚下死了。这个时候,正好有个农夫经过,便毫不费力地把它们两个一齐带回家煮了吃掉。”齐宣王一听:“这跟我要去攻打魏国有什么关系呀?”淳于髡:"大王,现在齐国发兵去攻打魏国,一定不是能在短期内就可以打赢的。到头来,双方都弄成民穷财尽,两败俱伤,不但老百姓吃苦,国家的兵力也会大受损伤,万一秦国和楚国趁机来攻打我们,那不是平白送给他们机会一并吞掉齐国和魏国吗?"齐宣王听了淳于髡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停止攻打魏国的计划。后来,大家在形容二个能力差不多的人互相争斗,不但谁也没赢还彼此都受了伤,就说是“两败俱伤”。
2023-07-08 17:37:071

两败俱伤的文言文翻译齐代魏

1. 两败俱伤 古文翻译 译文 韩国与魏国相互攻打,打了整整一年。秦惠王想劝救,向文武大臣询问。有的说劝救有利,有的说劝救不利。秦惠王一时之间下不了决定。陈轸刚好到了秦国,秦惠王问他:“你离开我,去了楚国,有思念寡人没有?”陈轸回答说:“大王听过越人庄舄吗?”秦惠王说:“没有。”陈轸说:“他在楚国当了大官,不久生病了。 楚王说:‘庄舄是越国的微贱之人,现在在楚国做了大官,尊贵富有了,也思念越国不?"身边的侍从人员回答说:‘一般人生病时最容易泄露自己对故土的思念之情。他思念越国就会说越语,不想念越国就会说楚语。"让人去听他说话,果然还是说越语。现在我虽然被弃用被赶到了楚国,怎么会不说秦话了! 秦惠王说:“好!韩国与魏国相互攻打,打了整整一年。有的对我说劝救有利,有的对我说劝救不利。我下不了决定。希望你为你的主子谋划之余,能帮我谋划这件事。”陈轸回答说:“应该也有人讲过卞庄子刺虎的故事给您听吧? 卞庄子想杀老虎,客馆里的佣人劝他:说‘两只老虎在吃一头牛,牛好吃他们就必然会争起来,争起来他们就会打起来,打起来强大的一方就会受伤,弱小的一方就会死。您趁机上去刺那只受了伤的,一举而有杀两头老虎的名声。"卞庄子认为他说得对,就站在一旁看着两虎相斗。不一会,两只老虎果然打起来,强大的那只老虎受伤了,弱小的那只老虎死了。 卞庄子趁机上去刺那只受伤的,果然一举而有拿下两只老虎之功。现在韩魏相争,打了整一年还停不下来,这一定会导致两国中强大的一方受损伤,弱小的一方灭亡,到时候趁机去讨伐受伤的那个国家,必然一举而拿下两国。这不就像是卞庄子刺虎吗?(为自己的利害得失而选择立场),我为自己的国君出主意与为大王您出主意有什么不同呢? 秦惠王说:“好。”最终不去劝救。最后韩魏两国果然强大的一方受损伤,弱小的一方灭亡了。秦国这才出兵讨伐,大获全胜。这是陈轸的计谋。 原文 韩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陈轸适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陈轸对曰:“王闻夫越人庄舄乎?”王曰:“不闻。”曰:“越人庄舄仕楚执珪,有顷而病。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细人也,今仕楚执珪,贵富矣,亦思越不?"中谢对曰:‘凡人 思故,在其病也。 彼思越则越声,不思越则楚声。"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今臣虽弃逐之楚,岂能无秦声哉!”惠王曰:“善。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或谓寡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决,愿子为子主计之馀,为寡人计之。”陈轸对曰:“亦尝有以夫卞庄子刺虎闻于王者乎? 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国伤,小国亡,从伤而伐之,一举必有两实,此犹庄子刺虎之类也。臣主 王何异也?”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史记·张仪列传》,《张仪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篇。讲述了陈轸用卞庄子刺虎的故事让秦惠王明白:韩魏相争,就像是两头老虎打架,他们两败俱伤时才是秦国出兵的最佳时机。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人物背景 陈轸,战国时期齐国人,纵横家。陈轸凭借口舌之利,为齐国击退楚国大军。甚至张仪要陷害他,都被他巧妙地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化解。即便是强大的秦王,也经常听他的主意,甚至还因此大败敌国。陈轸的一生,经历了齐、秦、楚三国的官场。 2. 《两败俱伤》文言文翻译 跪求 原文: 王不闻夫管与之说乎?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④,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齐、楚今战,战必败。败,王起兵救之,有救齐之利,而无伐楚之害。计听知覆逆者,唯王可也。计者,事之本也;听者,存亡之机也。计失而听过,能有国者寡也。故曰:‘计有一二者难悖也,听无失本末者难惑⑤。” 翻译: 大王您不曾听到过管与的言论吗?有两只老虎因抢着吃一人而搏斗,卞庄子要去刺杀它们,管与制止他说:“老虎是一种贪婪残暴的动物,人是它最美好的食物。现在两只虎因争一人而搏斗,小老虎一定会死掉,大老虎必定要负伤。你只需等待时机去刺杀负伤的老虎,那可是一举而能获得两只老虎的了。没有付出刺杀一只老虎的劳力,却有刺死两只老虎的美名。"现在齐、楚两国交战,交战双方必定有一方失败。一方失败,大王就可以出兵去救助,这样,能占有救助齐国的好处,而不会有讨伐楚国的坏处。能谋善断又能预知事情发展的顺利与不顺利,只有大王您能做到。谋略,是办事的根本;决断,是存亡的关键。谋略错了而决断又出现过失,能取得国家的是太少了。所以说:‘反复计谋的很难出现错误,决断不失本末的也难以出现混乱。"” 3. 文言文 翻译 两败俱伤 两败俱伤 ( liǎng bài jù shāng ) 解 释 败:失败;俱:全。斗争双方都受到损伤,谁也没得到好处。 出 处 宋·汪应辰《文定集·答梁子铺》:“东汉之君子必欲与小人为敌,终于两败俱伤,而国随以亡。”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等 示 例 郑振铎《桂公塘》:“还是讲话了好,免得~。” 近义词 同归于尽 反义词 两全其美 典 故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聪明、讲话幽默的人,名叫淳于,他知道齐宣王正准备要去攻打魏国。便去晋见齐宣王,说:「大王,您听过韩子卢和东郭逡的故事吗?韩子卢是天底下最棒的猎犬,东郭逡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狡兔。有一天,韩子卢在追赶东郭逡,一只在前面拼命的逃,一只在后面拼命的追,结果呢!它们两个都跑到精疲力竭,动弹不得,全倒在山脚下死了。这个时候,正好有个农夫经过,便毫不费力地把它们两个一齐带回家煮了吃掉。」齐宣王一听:「这跟我要去攻打魏国有什么关系呀?」淳于:「大王,现在齐国发兵去攻打魏国,一定不是能在短期内就可以打赢的。到头来,双方都弄成民穷财尽,两败俱伤,不但老百姓吃苦,国家的兵力也会大受损伤,万一秦国和楚国趁机来攻打我们,那不是平白送给他们机会一并吞掉齐国和魏国吗?」齐宣王听了淳于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停止攻打魏国的计划。 后来,大家在形容二个能力差不多的人互相争斗,不但谁也没赢还彼此都受了伤,就说是“两败俱伤”。 4. 两败俱伤的文言文注释 解 释 败:失败;俱:全。斗争双方都受到损伤,谁也没得到好处。 典 故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聪明、讲话幽默的人,名叫淳于,他知道齐宣王正准备要去攻打魏国。便去晋见齐宣王,说:「大王,您听过韩子卢和东郭逡的故事吗?韩子卢是天底下最棒的猎犬,东郭逡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狡兔。有一天,韩子卢在追赶东郭逡,一只在前面拼命的逃,一只在后面拼命的追,结果呢!它们两个都跑到精疲力竭,动弹不得,全倒在山脚下死了。这个时候,正好有个农夫经过,便毫不费力地把它们两个一齐带回家煮了吃掉。」齐宣王一听:「这跟我要去攻打魏国有什么关系呀?」淳于:「大王,现在齐国发兵去攻打魏国,一定不是能在短期内就可以打赢的。到头来,双方都弄成民穷财尽,两败俱伤,不但老百姓吃苦,国家的兵力也会大受损伤,万一秦国和楚国趁机来攻打我们,那不是平白送给他们机会一并吞掉齐国和魏国吗?」齐宣王听了淳于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停止攻打魏国的计划。 后来,大家在形容二个能力差不多的人互相争斗,不但谁也没赢还彼此都受了伤,就说是“两败俱伤”。 5. 古文 《两败俱伤》 王不闻夫管与之说乎?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④,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齐、楚今战,战必败。败,王起兵救之,有救齐之利,而无伐楚之害。计听知覆逆者,唯王可也。计者,事之本也;听者,存亡之机也。计失而听过,能有国者寡也。故曰:‘计有一二者难悖也,听无失本末者难惑⑤。” 齐阻力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亦无先齐王。唯仪甚憎者,亦无大齐王。今齐王之罪,其于弊邑之王臣厚,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仪不得为臣也。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谷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谷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贺。”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使者未来,又重绝之。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至,称病不朝。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月:“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臣可以言乎?”王曰:“可矣。”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国不尚全事。王今已绝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也,固必大伤。” 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韩氏从之。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2023-07-08 17:37:281

两败俱伤文言文阅读答案

1. 文言文 翻译 两败俱伤 两败俱伤 ( liǎng bài jù shāng ) 解 释 败:失败;俱:全。斗争双方都受到损伤,谁也没得到好处。 出 处 宋·汪应辰《文定集·答梁子铺》:“东汉之君子必欲与小人为敌,终于两败俱伤,而国随以亡。”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等 示 例 郑振铎《桂公塘》:“还是讲话了好,免得~。” 近义词 同归于尽 反义词 两全其美 典 故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聪明、讲话幽默的人,名叫淳于,他知道齐宣王正准备要去攻打魏国。便去晋见齐宣王,说:「大王,您听过韩子卢和东郭逡的故事吗?韩子卢是天底下最棒的猎犬,东郭逡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狡兔。有一天,韩子卢在追赶东郭逡,一只在前面拼命的逃,一只在后面拼命的追,结果呢!它们两个都跑到精疲力竭,动弹不得,全倒在山脚下死了。这个时候,正好有个农夫经过,便毫不费力地把它们两个一齐带回家煮了吃掉。」齐宣王一听:「这跟我要去攻打魏国有什么关系呀?」淳于:「大王,现在齐国发兵去攻打魏国,一定不是能在短期内就可以打赢的。到头来,双方都弄成民穷财尽,两败俱伤,不但老百姓吃苦,国家的兵力也会大受损伤,万一秦国和楚国趁机来攻打我们,那不是平白送给他们机会一并吞掉齐国和魏国吗?」齐宣王听了淳于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停止攻打魏国的计划。 后来,大家在形容二个能力差不多的人互相争斗,不但谁也没赢还彼此都受了伤,就说是“两败俱伤”。 2. 古文 《两败俱伤》 王不闻夫管与之说乎?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④,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齐、楚今战,战必败。败,王起兵救之,有救齐之利,而无伐楚之害。计听知覆逆者,唯王可也。计者,事之本也;听者,存亡之机也。计失而听过,能有国者寡也。故曰:‘计有一二者难悖也,听无失本末者难惑⑤。” 齐阻力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亦无先齐王。唯仪甚憎者,亦无大齐王。今齐王之罪,其于弊邑之王臣厚,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仪不得为臣也。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谷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谷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贺。”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使者未来,又重绝之。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至,称病不朝。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月:“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臣可以言乎?”王曰:“可矣。”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国不尚全事。王今已绝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也,固必大伤。” 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韩氏从之。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3. 《两败俱伤》文言文翻译 跪求 原文: 王不闻夫管与之说乎?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④,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齐、楚今战,战必败。败,王起兵救之,有救齐之利,而无伐楚之害。计听知覆逆者,唯王可也。计者,事之本也;听者,存亡之机也。计失而听过,能有国者寡也。故曰:‘计有一二者难悖也,听无失本末者难惑⑤。” 翻译: 大王您不曾听到过管与的言论吗?有两只老虎因抢着吃一人而搏斗,卞庄子要去刺杀它们,管与制止他说:“老虎是一种贪婪残暴的动物,人是它最美好的食物。现在两只虎因争一人而搏斗,小老虎一定会死掉,大老虎必定要负伤。你只需等待时机去刺杀负伤的老虎,那可是一举而能获得两只老虎的了。没有付出刺杀一只老虎的劳力,却有刺死两只老虎的美名。"现在齐、楚两国交战,交战双方必定有一方失败。一方失败,大王就可以出兵去救助,这样,能占有救助齐国的好处,而不会有讨伐楚国的坏处。能谋善断又能预知事情发展的顺利与不顺利,只有大王您能做到。谋略,是办事的根本;决断,是存亡的关键。谋略错了而决断又出现过失,能取得国家的是太少了。所以说:‘反复计谋的很难出现错误,决断不失本末的也难以出现混乱。"” 4. 中学文言文拓展阅读(7)答案《拾椹供亲》《床头捉刀人》《涓蜀梁 靠井水浇灌. 当时有一户姓丁的农家,种了一些旱地.因为他家的地里没有水井,浇起地来全靠马拉驴驮,从很远的河汊取水,所以经常要派一个人住在地头用茅草搭的窝棚里,一天到晚专门干这种提水、运水和浇地的农活.日子一久,凡是在这家住过庄稼地、成天取水浇地的人都感到有些劳累和厌倦. 丁氏与家人商议之后,决定打一口水井来解决这个困扰他们多年的灌溉难题.虽然只是开挖一口十多米深、直径不到一米的水井,但是在地下掘土、取土和进行井壁加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丁氏一家人起早摸黑,辛辛苦苦干了半个多月才把水井打成.第一次取水的那一天,丁氏家的人像过节一样.当丁氏从井里提起第一桶水时,他全家人欢天喜地,高兴得合不上嘴.从此以后,他们家再也用不着总是派一个人风餐露宿、为运水浇地而劳苦奔波了.丁氏逢人便说:“我家里打了一口井,还得了一个人力哩!” 村里的人听了丁氏的话以后,有向他道喜的,也有因无关其痛痒并不在意的.然而谁也没有留意是谁把丁氏打井的事掐头去尾地传了出去,说:“丁家在打井的时候从地底下挖出了一个人!”以致一个小小的宋国被这耸人听闻的谣传搞得沸沸扬扬,连宋王也被惊动了.宋王想:“假如真是从地底下挖出来了一个活人,那不是神仙便是妖精.非打听个水落石出才行.”为了查明事实真相,宋王特地派人去问丁氏.丁氏回答说:“我家打的那口井给浇地带来了很大方便.过去总要派一个人常年在外搞农田灌溉,现在可以不用了,从此家里多了一个干活的人手,但这个人并不是从井里挖出来的.” 孟母戒子 原文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⑥其织,以此戒⑦之.自是之后⑧,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 ①诵:背诵. ②方:正在. ③辍(chuò)然:突然终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如“辍学”、“辍笔”.然,……的样子. ④喧(xuān):遗忘. ⑤ 引:拿来. ⑥裂:割断. ⑦ 戒:教育 ⑧自是之后:从此之后 译文 孟子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背书,一段时间后,接着再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告诫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了. 道理: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 你觉得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效果好吗? 答: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通过剪断织布(布如果被剪碎了,则失去了它的作用)来说明学习也是一样的,不能中断. 这样的教育效果很好. 表水涉澭 原文: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注释 荆①人欲袭宋,使人先表②澭水.澭水暴益③,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④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⑤.向⑥其先表之时,可导⑦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①荆:楚国的别名. ②表:标志,此处用作动词,测量,即测量河水深度.下文中的“循表而夜涉”的“表”用作名词,即标志. 澭:古水名. ③暴益:猛涨. ④溺:淹没在水里. ⑤惊:乱. 而:这里作“如”解. 都舍:大厦.舍,房屋. ⑥向:以前. ⑦导:通过. 译文: 楚国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澭水突然涨水,楚国人不知道,顺着标记在夜晚徒步过河,淹死的人有一千多,军中惊骇的声音如同都邑里的房屋崩塌一样.以前他们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的时候,(标记)可以引导涉水,现在水已变化涨了很多,楚国人还顺着标记涉水,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哲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社会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处理事情也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把事情看成静止不变,不去适应新的情况,采用新的措施,结果必定遭到失败. 卞庄子刺虎 原文 卞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斗,争则 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毙.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 之.有倾,旋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两虎之功.u0624作者:司马迁 译文 卞庄子发现两只老虎,准备刺杀.身旁的旅店仆人劝阻他说:“您看两只老虎, 正在共食一牛,一定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者必伤,小者必死.到 那时候,您跟在受伤老虎的后面刺杀伤虎,就能一举得到刺杀两头老虎的美名.”卞庄子觉得小僮说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u0625 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为了争肉,嘶咬扭打起来,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卞庄子,挥剑跟在受伤老虎的后面刺杀伤虎,果然不费吹灰之力,就刺死伤虎,一举获得两虎的名声. 字词解释 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大夫,有勇力. 馆竖(shù)子:旅馆的童仆.竖子,童仆. 方且:正要 立须之:须,等待.之,代词,这里指这件事. 止:劝阻 食甘:吃得有滋有味 须:等。
2023-07-08 17:37:381

ufeff两败俱伤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典故出处】:宋 汪应辰《文定集 答梁子铺》:「东汉之君子必欲与小人为敌,终于两败俱伤,而国随以亡。」 【成语意思】:败:失败。俱:全。斗争的双方都受到损伤。古时卞庄子要刺虎;馆竖子说;两只老虎正在争一牛;斗争结果;小虎会死;大虎会伤;然后刺杀伤虎而有杀二虎之名。后比喻因斗争;双方都受伤害。 【成语注音】:ㄌㄧㄤˇ ㄅㄞˋ ㄐㄨˋ ㄕㄤ 【通用拼音】:liǎng bai ju shāng 【拼音简写】:LBJS 【使用频率】: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 *** 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两败俱伤,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等。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正音】:伤,不能读作「sānɡ」。 【成语辨形】:俱,不能写作「具」。 【英语翻译】:Both sides suffer. 【日语翻译】:共倒(ともだお)れになる,两方とも损伤(そんしょう)を受(う)ける 【俄语翻译】:страдaют обе стороны 【成语谜语】:老鼠咬铳 【近义词】:同归于尽 【反义词】:两全其美 【成语例句】:这两种运动合起来便能够互收效益,分开来定要两败俱伤。(闻一多《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 【成语故事】: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聪明、讲话幽默的人,名叫淳于,他知道齐宣王正准备要去攻打魏国。便去晋见齐宣王,说:「大王,您听过韩子卢和东郭逡的故事吗?韩子卢是天底下最棒的猎犬,东郭逡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狡兔。有一天,韩子卢在追赶东郭逡,一只在前面拚命的逃,一只在后面拚命的追,结果呢!它们两个都跑到精疲力竭,动弹不得,全倒在山脚下死了。这个时候,正好有个农夫经过,便毫不费力地把它们两个一齐带回家煮了吃掉。」齐宣王一听:「这跟我要去攻打魏国有什么关系呀?」淳于:「大王,现在齐国发兵去攻打魏国,一定不是能在短期内就可以打赢的。到头来,双方都弄成民穷财尽,两败俱伤,不但老百姓吃苦,国家的兵力也会大受损伤,万一秦国和楚国趁机来攻打我们,那不是平白送给他们机会一并吞掉齐国和魏国吗?」齐宣王听了淳于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停止攻打魏国的计划。 后来,大家在形容二个能力差不多的人互相争斗,不但谁也没赢还彼此都受了伤,就说是「两败俱伤」。
2023-07-08 17:37:461

两败俱伤文言文齐欲伐魏

两败俱伤文言文齐欲伐魏1.齐欲伐魏文言文翻译原文: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而获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译文:齐国要讨伐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极快的犬;东郭逡是四海内极其狡猾的兔子。韩子卢追逐东郭逡,环山追跑了三圈,跳跃翻山追了五次。兔子筋疲力尽地跑在前面,犬疲惫不堪地跟在后面,犬与兔都疲惫至极,最后分别死在了自己所在的地方。农夫看见了而抓获它们,没有费一点力气,就独得了利益。现在齐国与魏国长期相对峙,以致使士兵困顿,百姓疲乏,我害怕强大的秦国和楚国会等候在身后,坐收农夫之利呀。"齐王害怕了,遣散了将帅,让士兵回家休息了。【通假字】:1、“罢”通“疲”,意思是乏、累2、顿:困顿、疲弊。弊:困乏、疲惫“顿其兵”“弊其众”两句中的“顿”“弊”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其兵顿”,“使其众弊”。【逐字翻译】:1.天下之疾犬也(疾)快2.各死其处(各)各自3.田父:农夫4.以顿:困顿2.古文《两败俱伤》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聪明、讲话幽默的人,名叫淳于,他知道齐宣王正准备要去攻打魏国。便去晋见齐宣王,说:“大王,您听过韩子卢和东郭逡的故事吗?韩子卢是天底下最棒的猎犬,东郭逡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狡兔。有一天,韩子卢在追赶东郭逡,一只在前面拼命的逃,一只在后面拼命的追,结果呢!它们两个都跑到精疲力竭,动弹不得,全倒在山脚下死了。这个时候,正好有个农夫经过,便毫不费力地把它们两个一齐带回家煮了吃掉。”齐宣王一听:“这跟我要去攻打魏国有什么关系呀?”淳于:"大王,现在齐国发兵去攻打魏国,一定不是能在短期内就可以打赢的。到头来,双方都弄成民穷财尽,两败俱伤,不但老百姓吃苦,国家的兵力也会大受损伤,万一秦国和楚国趁机来攻打我们,那不是平白送给他们机会一并吞掉齐国和魏国吗?"齐宣王听了淳于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停止攻打魏国的计划。后来,大家在形容二个能力差不多的人互相争斗,不但谁也没赢还彼此都受了伤,就说是“两败俱伤”。两败俱伤两败俱伤(liǎngbàijùshāng)解释败:失败;俱:全。斗争双方都受到损伤,谁也没得到好处。出处宋·汪应辰《文定集·答梁子铺》:“东汉之君子必欲与小人为敌,终于两败俱伤,而国随以亡。”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等示例郑振铎《桂公塘》:“还是讲话了好,免得~。”近义词同归于尽反义词两全其美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1.①偏爱②方圆,纵横③间或,偶然④快,急速2.①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并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②狗和兔子都疲惫到了极点,各自死在那个地方(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3.甲文中邹忌劝谏的目的是使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以富国强民。乙文中淳于髡劝谏的目的是让齐王放弃伐魏的计划,以避免两败俱伤,别国渔利。4.二者使用劝谏方法的相同之处都使用了以事喻理(或借事说理)的方法。不同之处是邹忌以身边事说理,真实可信;淳于髡以故事喻理,生动形象。齐威王意识到自身问题后欣然纳谏并主动改变自己的做法;齐王因惧怕后果而被动放弃原有打算。(意对即可)。4.文言文《齐欲伐魏》【原文】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①曰:“韩子卢②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③,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而获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注释】①齐王:齐宣王。②韩子卢:卢,黑犬。③东郭逡:东郭山之狡兔。【译文】齐国要进攻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卢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猎犬,东郭逡是世上动作最敏捷的兔子。韩卢追捕东郭逡,绕山三圈,翻山五座,这时兔子在前面已跑得精疲力竭,猎犬在后面也追得疲惫不堪,兔子和猎犬都疲困之极,各自都昏死在那里了。农夫获得,不费力气,不受劳苦,独得其利。现在齐、魏两国交战,长期相持不下,双方兵力疲困、民众劳累,我担心强大的秦、楚会乘机而入,也像农夫那样独得其利。”齐王听说后,十分害怕,于是撤回将士,不再进攻魏国。======================================告诉我们要警惕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也告诉我们统治者不要穷兵黩武,争强斗胜,要注意修养生息,于民得利。5.两败俱伤古文翻译译文韩国与魏国相互攻打,打了整整一年。秦惠王想劝救,向文武大臣询问。有的说劝救有利,有的说劝救不利。秦惠王一时之间下不了决定。陈轸刚好到了秦国,秦惠王问他:“你离开我,去了楚国,有思念寡人没有?”陈轸回答说:“大王听过越人庄舄吗?”秦惠王说:“没有。”陈轸说:“他在楚国当了大官,不久生病了。楚王说:‘庄舄是越国的微贱之人,现在在楚国做了大官,尊贵富有了,也思念越国不?"身边的侍从人员回答说:‘一般人生病时最容易泄露自己对故土的思念之情。他思念越国就会说越语,不想念越国就会说楚语。"让人去听他说话,果然还是说越语。现在我虽然被弃用被赶到了楚国,怎么会不说秦话了!秦惠王说:“好!韩国与魏国相互攻打,打了整整一年。有的对我说劝救有利,有的对我说劝救不利。我下不了决定。希望你为你的主子谋划之余,能帮我谋划这件事。”陈轸回答说:“应该也有人讲过卞庄子刺虎的故事给您听吧?卞庄子想杀老虎,客馆里的佣人劝他:说‘两只老虎在吃一头牛,牛好吃他们就必然会争起来,争起来他们就会打起来,打起来强大的一方就会受伤,弱小的一方就会死。您趁机上去刺那只受了伤的,一举而有杀两头老虎的名声。"卞庄子认为他说得对,就站在一旁看着两虎相斗。不一会,两只老虎果然打起来,强大的那只老虎受伤了,弱小的那只老虎死了。卞庄子趁机上去刺那只受伤的,果然一举而有拿下两只老虎之功。现在韩魏相争,打了整一年还停不下来,这一定会导致两国中强大的一方受损伤,弱小的一方灭亡,到时候趁机去讨伐受伤的那个国家,必然一举而拿下两国。这不就像是卞庄子刺虎吗?(为自己的利害得失而选择立场),我为自己的国君出主意与为大王您出主意有什么不同呢?秦惠王说:“好。”最终不去劝救。最后韩魏两国果然强大的一方受损伤,弱小的一方灭亡了。秦国这才出兵讨伐,大获全胜。这是陈轸的计谋。原文韩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陈轸适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陈轸对曰:“王闻夫越人庄舄乎?”王曰:“不闻。”曰:“越人庄舄仕楚执珪,有顷而病。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细人也,今仕楚执珪,贵富矣,亦思越不?"中谢对曰:‘凡人思故,在其病也。彼思越则越声,不思越则楚声。"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今臣虽弃逐之楚,岂能无秦声哉!”惠王曰:“善。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或谓寡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决,愿子为子主计之馀,为寡人计之。”陈轸对曰:“亦尝有以夫卞庄子刺虎闻于王者乎?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国伤,小国亡,从伤而伐之,一举必有两实,此犹庄子刺虎之类也。臣主王何异也?”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本文选自《史记·张仪列传》,《张仪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篇。讲述了陈轸用卞庄子刺虎的故事让秦惠王明白:韩魏相争,就像是两头老虎打架,他们两败俱伤时才是秦国出兵的最佳时机。《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人物背景陈轸,战国时期齐国人,纵横家。陈轸凭借口舌之利,为齐国击退楚国大军。甚至张仪要陷害他,都被他巧妙地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化解。即便是强大的秦王,也经常听他的主意,甚至还因此大败敌国。陈轸的一生,经历了齐、秦、楚三国的官场。6.文言文《齐欲伐魏》【原文】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①曰:“韩子卢②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③,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而获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注释】①齐王:齐宣王。②韩子卢:卢,黑犬。③东郭逡:东郭山之狡兔。【译文】齐国要进攻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卢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猎犬,东郭逡是世上动作最敏捷的兔子。韩卢追捕东郭逡,绕山三圈,翻山五座,这时兔子在前面已跑得精疲力竭,猎犬在后面也追得疲惫不堪,兔子和猎犬都疲困之极,各自都昏死在那里了。农夫获得,不费力气,不受劳苦,独得其利。现在齐、魏两国交战,长期相持不下,双方兵力疲困、民众劳累,我担心强大的秦、楚会乘机而入,也像农夫那样独得其利。”齐王听说后,十分害怕,于是撤回将士,不再进攻魏国。======================================告诉我们要警惕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也告诉我们统治者不要穷兵黩武,争强斗胜,要注意修养生息,于民得利。
2023-07-08 17:37:551

文言文两虎相斗翻译

1. 两虎相斗文言文的翻译 原文1 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 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百卞庄子以为然度,立须之。 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译文】:卞庄子打算刺杀老虎.童仆劝阻他说:"两只老虎正要吃问一牛,他们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者必伤,小者必死。到那时,刺杀伤虎,就能一举两得."卞庄子觉得童仆说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答待。 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真的嘶咬起来,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卞庄子猛刺伤虎,这一举动果然有一次打下两只虎的功效。 原文2 有两虎诤人内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无刺一虎这劳,而有刺两虎之名。容” 【译文】:有两只老虎为争着吃一个人而互相争斗着,管庄子看见了要去刺杀它们。 2. 两虎相斗文言文的翻译 【名称】:两虎相斗 【拼音】:liǎng hǔ xiāng dòu 【解释】:两只老虎相互争斗。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相搏斗。 【出处】:《战国策·秦策二》:“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史记·春申君列传》:“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 【事例】:今~,必有一伤。须误了我大事。吾与你二人劝解,休得争论。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 【近义词】:两虎相争、两败俱伤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两败俱伤 【英文】:fight beeen the o tigers 【故事】:战国时期,韩国和魏国打了一年多还不分胜负,秦惠王想出兵干涉,楚国使者陈轸给秦惠王讲卞庄子利用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道理,得到它们两败俱伤时一举打死两只老虎,劝秦惠王采取坐山观虎斗的计策,等待时机再消灭这两国。 【原文1】: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干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原文2】:有两虎诤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这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译文】:卞庄子准备刺杀老虎.童仆劝阻他说:"两只老虎正要吃一牛,他们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者必伤,小者必死。到那时,刺杀伤虎,就能一举两得."卞庄子觉得童仆说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真的嘶咬,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卞庄子猛刺伤虎,一举果然有两虎的功效。? 【原文2注释】: 诤:能“争”,争夺。 管庄子:人名。 管与:人名。 戾虫:凶残的野兽。戾,音lì。 甘饵:动物的美食。 3. 古文《两虎相斗》翻译 1、译文 卞庄子打算刺杀老虎。 童仆劝阻他说:“两只老虎正要吃一牛,他们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的必定受伤,小的必定死亡。 到那时,刺杀伤虎,就能一举两得。 "卞庄子觉得童仆说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真的嘶咬起来,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 卞庄子猛刺伤虎,这一举动果然有一次打下两只虎的功效。 2、原文 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 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 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扩展资料: 一、故事简介 战国时期,韩国和魏国打了一年多还不分胜负,秦惠王想出兵干涉,楚国使者陈轸给秦惠王讲卞庄子利用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道理,得到它们两败俱伤时一举打死两只老虎,劝秦惠王采取坐山观虎斗的计策,等待时机再消灭这两国。 二、成语解析 【解释】:两只老虎相互争斗。 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相搏斗。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春申君列传》:“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 白话文:“天下没有强大到秦国、楚国,现在听说大王要攻打楚国,这好比两虎相争。”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 【近义词】两虎相争、两败俱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两虎相斗。 4. 两虎相斗文言文的翻译 原文1 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译文】:卞庄子打算刺杀老虎.童仆劝阻他说:"两只老虎正要吃一牛,他们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者必伤,小者必死。到那时,刺杀伤虎,就能一举两得."卞庄子觉得童仆说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真的嘶咬起来,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卞庄子猛刺伤虎,这一举动果然有一次打下两只虎的功效。 原文2 有两虎诤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这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译文】:有两只老虎为争着吃一个人而互相争斗着,管庄子看见了要去刺杀它们。 管与阻止他说:"老虎是贪吃的猛兽;人呢,是美味的食物。现在两只老虎为争着吃一个人而恶斗,最后,小的一定会被咬死,大的一定会被咬伤。你等到大老虎受了伤再去刺它,那你就一下子可以得到两只老虎了。不费刺杀一只老虎的气力,却可以得到刺杀两只老虎的名声,这多好啊!" 5. 文言文《两虎相斗,必有一伤》译文谁说说 【原文】卞庄子欲刺虎②,馆竖子止之③,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 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④,一举⑤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⑥.有倾⑦,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两虎之功.【注释】①选自司马迁《史记 张仪列传》.②卞庄子:一作管庄子,传说为鲁国勇士.③馆竖子:一作管与,即童子.④从:伤,指伤虎.⑤一举:一次行动.⑥立:站立.须:等待.⑦有顷:顷刻.【译文】卞庄子准备刺杀老虎.童仆劝阻他说:“两只老虎正要吃一牛,他们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的虎一定伤,小的虎一定死.到那时,刺杀伤虎,就能一举两得.”卞庄子觉得童仆说得很有道理,于是站立等待.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真的嘶咬,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卞庄子刺了伤虎,一举果然有杀两虎的功效.【寓意】要取得胜利,不能光凭勇敢,而要运用智慧.善于运用智慧的人,可以用较小的代价,取得较大的收获.。 6. 文言文翻译(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解释】 斗:争斗。比喻两个强者互相搏斗,必然有一方要遭严重损害。 【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二》:“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示例】 ~,陛下但默观动静。 明·郭勋《英烈传》第29回 【用法】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故事】 战国时期,韩国和魏国打了一年多还不分胜负,秦惠王想出兵干涉,楚国使者陈轸给秦惠王讲卞庄子利用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道理,得到它们两败俱伤时一举打死两只老虎,劝秦惠王采取坐山观虎斗的计策,等待时机再消灭这两国 【原文】①? 卞庄子欲刺虎②,馆竖子止之③,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 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④,一举⑤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 之⑥.有倾⑦,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两虎之功.? 【注释】? ①选自司马迁《史记 张仪列传》.②卞庄子:一作管庄子,传说为鲁国勇士.③馆竖子: 一作管与,即童子.④从:由.伤:指伤虎.⑤一举:一次行动。⑥立:站立.须:等待.⑦:有顷:顷刻,一会儿? 【译文】? 卞庄子准备刺杀老虎.童仆劝阻他说:"两只老虎正在吃一牛,他们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者必伤,小者必死。到那时,刺杀伤虎,就能一举两得."卞庄子觉得童仆说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真的嘶咬,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卞庄子猛刺伤虎,一举果然有两虎的功效。? 【题旨】 利用矛盾,方能互解敌人. 7. 文言文两虎相斗带点字解释 卞庄刺虎① 卞庄子欲刺虎②,馆竖子止之③,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 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④,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 之⑤.有倾,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两虎之功. 【注释】 ①选自司马迁《史记 张仪列传》.②卞庄子:一作管庄子,传说为鲁国勇士.③馆竖子: 一作管与,即童子.④从:由.伤:指伤虎.⑤立:站立.须:等待. 【译文】 卞庄子发现两只老虎,立即拔剑在手,准备刺杀.身旁的小僮劝阻他说:"您看两只老虎, 正在共食一牛,一定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者必伤,小者必死.到 那时候,您刺杀伤虎,就能一举两得."卞庄子觉得小僮说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 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为了争肉,真的嘶咬起来,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卞庄子突然 跳出去,挥剑猛刺伤虎,果然不费大力,就刺死伤虎,一举获得两虎. 【题旨】利用矛盾,方能互解敌人 然:有道理。 8. 文言文翻译(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解释】 斗:争斗。比喻两个强者互相搏斗,必然有一方要遭严重损害。 【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二》:“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示例】 ~,陛下但默观动静。 明·郭勋《英烈传》第29回 【用法】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故事】 战国时期,韩国和魏国打了一年多还不分胜负,秦惠王想出兵干涉,楚国使者陈轸给秦惠王讲卞庄子利用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道理,得到它们两败俱伤时一举打死两只老虎,劝秦惠王采取坐山观虎斗的计策,等待时机再消灭这两国 【原文】①? 卞庄子欲刺虎②,馆竖子止之③,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 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④,一举⑤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 之⑥.有倾⑦,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两虎之功.? 【注释】? ①选自司马迁《史记 张仪列传》.②卞庄子:一作管庄子,传说为鲁国勇士.③馆竖子: 一作管与,即童子.④从:由.伤:指伤虎.⑤一举:一次行动。⑥立:站立.须:等待.⑦:有顷:顷刻,一会儿? 【译文】? 卞庄子准备刺杀老虎.童仆劝阻他说:"两只老虎正在吃一牛,他们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者必伤,小者必死。到那时,刺杀伤虎,就能一举两得."卞庄子觉得童仆说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真的嘶咬,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卞庄子猛刺伤虎,一举果然有两虎的功效。? 【题旨】 利用矛盾,方能互解敌人. 9. 文言文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的翻译 卞庄子欲刺虎②,馆竖子止之③,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④,一举⑤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⑥.有倾⑦,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两虎之功. 注释 ①选自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②卞庄子:一作管庄子,传说为鲁国勇士.③馆竖子:一作管与,即童子.④从:伤:指伤虎.⑤一举:一次行动。 ⑥立:站立.须:等待.⑦:有顷:顷刻 译文 卞庄子准备刺杀老虎,旅馆里的童仆劝阻他说:“两只老虎正将要吃一头牛,它们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争抢起来继而打斗,大的虎一定伤,小的虎一定死。到那时,刺杀伤虎,就能一举两得。” 卞庄子觉得童仆说得很有道理,于是站立等待。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真的嘶咬打斗起来,大虎受了伤,小虎也被咬死。 卞庄子刺杀了伤虎,一次行动果然有杀两虎的功效。
2023-07-08 17:38: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