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马说的原文、翻译、解词

2023-07-09 08:14:50
TAG:
小白

马说

百科名片

《马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目录

原文

译文

注释一、解释

二、通假字

三、古今异义

四、一词多义

五、实词

六、虚词

七、词类活用

八、特殊句式

九、重点语句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生平

文学成就

生平年表

文章出处

整体感知

层次划分

常见问题

文章赏析

课外延伸教材选入

原文

译文

注释

一、解释

二、通假字

三、古今异义

四、一词多义

五、实词

六、虚词

七、词类活用

八、特殊句式

九、重点语句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生平

文学成就

生平年表

文章出处整体感知层次划分常见问题文章赏析课外延伸

教材选入展开

编辑本段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古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编辑本段译文

世上先有了伯乐,这样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只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而不用千里马称呼.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吃一顿就要吃尽一石的粮食,马夫不按照它能日行千里的能力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出色的资质也就表现不出来,况且想要它和普通的马差不多都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听着它嘶叫却不知道它要表达的意思.马夫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

编辑本段注释

一、解释

1

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

辱,辱没

3

之,的

4

奴隶人,仆役.

5

骈(pián):两马并驾

6

骈死,并列而死

7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

8

枥,马棚.

9

以,把.

10

一食,吃一顿.

11

或,有时.

12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3

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14

食(sì):通“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也念sì.

15

其:指千里马,代词.

16

是:这样,指示代词.

17

能:才能.

18

见,同“现”,表现;显现.

19

且:况且,尚且.

20

欲:想要.

21

等:等同,一样.

22

不可得:都做不到.

23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4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5

策:马鞭,这里是“

鞭打

"的意思

26

之:指千里马,代词.

27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28

道:正确的方法.

29

食之:饲养它.

30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1

材:同“

”,才能.

32

鸣:马叫,

33

之:无意义.

34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5

执策:拿着马鞭.

36

执,握.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37

临:面对.

38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9

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40

邪,同“

”,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

其:恐怕,大概;表推测语气.

二、通假字

(1)食马者:“

”,喂养.

(2)才美不外见:

”,显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

”,才能.

(4)其真无马邪:

,表示疑问,相当于“

”.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只能.

三、古今异义

是:

古义:

这样的.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古义: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者

然后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古义:通“饲”喂养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今义:吃.

四、一词多义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它的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五、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辱——辱没

骈—一两马并驾

称——著称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通“饲”,喂.本文指埋没人才的人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

见——显现出来,“见”通“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是——这种,作代词

策之——驱使

(执)策——打马的鞭子

道——方法

尽——竭尽

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

知——识别,了解

六、虚词

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

或——有时

其——代“千里马”

安——怎么

(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

以——按照

(鸣)之——助词,补充音节,无意义

而(执策而临之)——表修饰

七、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辱:受屈辱.例句: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吃尽.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

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数量词用作动词:

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尽:使……尽,竭尽.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

八、特殊句式

1.

反问句:其真无马邪?

2.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3.介词结构后置: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4.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

九、重点语句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被埋没的具体表现)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据2010年河北保定望都所发语文教参)

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被埋没的根本原因:论点;主旨句;点明中心)(据2010年河北保定望都所发语文教参)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再次点明文章中心句子)

马之于马厩,正如人之于什么?

房屋
2023-07-08 14:06:022

马之于马厩 正如人之于房屋是什么意思

这个应该后置语句,意思为:马厩对于马的关系(重要性),就相当于房屋对于人的关系(重要性)。说的是一个归属问题,或者说是依靠、势力。放在战乱时期,这个就可以用来招揽人才。如:我可以给你提供一个既能挡风避雨又能实现抱负的环境(房屋),你为什么不来呢?用在现在来讲,就更明显了,没有这个依附,就想马儿没有窝棚,只能不停奔驰,不能停下休息
2023-07-08 14:06:211

马之于马厩,正如人之于A.牛棚 B.马车 C.房屋 D.农场 E.楼房

C、 房屋 马之于马厩,正如人之于房屋
2023-07-08 14:06:281

马之于马厩,正如人之于()?A、牛棚 B、马车 C、房屋 D、农场 E、楼房

房屋……………………
2023-07-08 14:06:352

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

可以引伸为,虽然能看见隐藏在口袋里的很小锥子,却看不见马厩里很大的马!见小不见大,片面!只见芝麻,不见西瓜。
2023-07-08 14:07:262

国际上认证的智商测定是怎样的?

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就制定出第一个测量智力的量表——比奈-西蒙智力量表,1922年传入我国,1982年由北京吴天敏先生修订,共51题,主要适合测量小学生和初中生的智力。1916年美国韦克斯勒编制了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AIS),儿童智力量表(WISC)、适用4-6.5 儿童的韦氏幼儿智力量表(WPPSZ),韦氏量表于80年代中后期引进我国经过修订出版了中文版,因而应用较广。  我们采用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编制的智力量表,由我国湖南医科大龚耀先等人修订,制定了中国常模。现在我们可以测查6-16岁的儿童和16岁以上的成人。通过心理测量可了解自己的智力水平、潜能所在,鉴定交通事故导致智力损伤,为发挥自己的优势,科学填报高考志愿,优生优育等提供科学依据。  智商测验项目:智商测验包括十一个项目,有常识、理解、算术、类同、记忆、字词、图像、积木、排列、拼图、符号分别测验,完成整个测验大约需要一小时,汇总分析,写出测验报告约需要一个小时。
2023-07-08 14:08:033

曹桥街道的马厩文化

马厩是曹桥街道境内一处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景观的古文化遗址,中心位于马厩村小集镇,可分三个方面: 据史志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景公曾受命代天巡狩来到吴地,古称“大易”(现为原前进乡)。相传为齐景公驻军莽马之所,故称马厩。后当地百姓为纪念齐景公在此建齐景公大王庙,简称马厩庙。
2023-07-08 14:08:101

国马与骏马的翻译

原文  有乘国马者①,与乘骏马者并道而行。骏马啮国马之鬃,血流于地,国马行步自若也,精神自若也,不为之顾,如不知也。既骏马归,刍不食,水不饮,立而栗者二日。骏马之人以告国马之人。曰:“彼盖其所羞也,吾以马往而喻之斯可矣。”乃如之。于是国马见骏马而鼻之,遂与之同枥③而刍,不终时而骏马之病自已。   夫四足而刍者,马之类也;二足而言者,人之类也。如国马者,四足而刍,则马也;耳目鼻口,亦马也;四支②百骸,亦马也;不能言而声,亦马也。观其所以为心,则人也。故犯而不校,国马也;过而能改,骏马也。编辑本段注释  1.国马:一国的杰出之士称国士,因此而有国马之说。2.支:通“肢”。3.枥:马厩。   4.刍:喂牲口的草。5.栗:颤抖。6.喻;晓喻,开导。7.支:同“肢”。8.校:计较。鼻:动词,指用鼻子亲近骏马。已:治愈。过:过失。翻译  有骑国马的人,和骑骏马的人同道并行。骏马咬国马的鬃毛,(国马被咬得)血流出来滴到地上,国马行走自然,精神(状态)自然,不因为这事而分心,如同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后来,骏马回到家,不吃食,不饮水,站在那颤栗有两天。骏马的主人告诉国马的主人。(国马的主人)说:“它那大概是由于感到羞耻啊,我把马送过来(让国马)劝喻它应该会好的吧。”便(将骏马送)去了。于是国马见到骏马就用鼻子触碰它(以示原谅),还和它在同一个槽里吃草,没到一个时辰(俩小时)骏马的病自愈了。   四条腿并且吃草的,是马的同类;两条腿能说话的,是人类。如同国马的,四条腿吃草,是马;耳目口鼻的样子,也是马;四肢和全身的骨骸,都是马;不能说话只能发出声音,还是马。看它的情操,却是人啊。所以被冒犯而不计较的,是国马啊;知错能改的,是骏马。
2023-07-08 14:08:251

马文言文

1. 关于马的文言文 塞翁失马原文: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译文: 从前,有位老汉住在与胡人相邻的边塞地区,来来往往的过客都尊称他为“塞翁”。 塞翁生性达观,为人处世的方法与众不同。 有一天,塞翁家的马不知什么原因,在放牧时竟迷了路,回不来了。 邻居们得知这一消息以后,纷纷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却不以为意,他反而释怀地劝慰大伙儿:“丢了马,当然是件坏事,但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果然,没过几个月,那匹迷途的老马又从塞外跑了回来,并且还带回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 于是,邻居们又一齐来向塞翁贺喜,并夸他在丢马时有远见。然而,这时的塞翁却忧心忡忡地说:“唉,谁知道这件事会不会给我带来灾祸呢?” 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使他的儿子喜不自禁,于是就天天骑马兜风,乐此不疲。 终于有一天,儿子因得意而忘形,竟从飞驰的马背上掉了下来,摔伤了一条腿,造成了终生残疾。善良的邻居们闻讯后,赶紧前来慰问,而塞翁却还是那句老话:“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又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中原,边塞形势骤然吃紧,身强力壮的青年都被征去当了兵,结果十有八九都在战场上送了命。 而塞翁的儿子因为是个跛腿,免服兵役,所以他们父子得以避免了这场生离死别的灾难。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①、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相马。 ②、祗:同“只”,只是。 辱:屈辱,埋没。 ③、骈:成双成对。 槽枥:原指养兽的食器,这里指养马的处所。 ④、不以千里称也: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以,把,介词。称,称颂,称道。 ⑤、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 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⑥、一食:吃一次。 或:有时。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石。 ⑦、食:同“饲”,喂养。 ⑧、其:指千里马,代词。 能千里:能走千里。 ⑨、是:这,指示代词。 ⑩、能:才能。 ⑾、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 见,同“现”,表露。 ⑿、且:将。 欲:想要,要。等:相当。 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⒀、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⒁、策:驾驭。 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⒂、尽其材:全发挥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⒃、鸣之:吆喝它。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⒄、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临之:临视着马。临,从高处往下看。 ⒅、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⒆、其:语气助词,加强肯定语气。 参考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2. 关于马的文言文 塞翁失马 原文: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译文: 从前,有位老汉住在与胡人相邻的边塞地区,来来往往的过客都尊称他为“塞翁”。 塞翁生性达观,为人处世的方法与众不同。 有一天,塞翁家的马不知什么原因,在放牧时竟迷了路,回不来了。 邻居们得知这一消息以后,纷纷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却不以为意,他反而释怀地劝慰大伙儿:“丢了马,当然是件坏事,但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果然,没过几个月,那匹迷途的老马又从塞外跑了回来,并且还带回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 于是,邻居们又一齐来向塞翁贺喜,并夸他在丢马时有远见。然而,这时的塞翁却忧心忡忡地说:“唉,谁知道这件事会不会给我带来灾祸呢?” 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使他的儿子喜不自禁,于是就天天骑马兜风,乐此不疲。 终于有一天,儿子因得意而忘形,竟从飞驰的马背上掉了下来,摔伤了一条腿,造成了终生残疾。善良的邻居们闻讯后,赶紧前来慰问,而塞翁却还是那句老话:“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又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中原,边塞形势骤然吃紧,身强力壮的青年都被征去当了兵,结果十有八九都在战场上送了命。 而塞翁的儿子因为是个跛腿,免服兵役,所以他们父子得以避免了这场生离死别的灾难。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①、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相马。 ②、祗:同“只”,只是。 辱:屈辱,埋没。 ③、骈:成双成对。 槽枥:原指养兽的食器,这里指养马的处所。 ④、不以千里称也: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以,把,介词。称,称颂,称道。 ⑤、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 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⑥、一食:吃一次。 或:有时。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石。 ⑦、食:同“饲”,喂养。 ⑧、其:指千里马,代词。 能千里:能走千里。 ⑨、是:这,指示代词。 ⑩、能:才能。 ⑾、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 见,同“现”,表露。 ⑿、且:将。 欲:想要,要。等:相当。 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⒀、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⒁、策:驾驭。 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⒂、尽其材:全发挥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⒃、鸣之:吆喝它。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⒄、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临之:临视着马。临,从高处往下看。 ⒅、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⒆、其:语气助词,加强肯定语气。 参考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3. 塞翁失马文言文 作者出处:《淮南子.人间训》 成语典故:战国时期,靠近北部边城,住着一个老人,名叫塞翁.塞翁养了许多马,一天,他的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邻居们听说这件事,跑来安慰,劝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塞翁见有人劝慰,笑了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会带来什么福气呢.”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很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过了几天,丢失的马不仅自动返回家,还带回一匹匈奴的骏马.邻居听说了,对塞翁的预见非常佩服,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 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而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纯属老年人的狡猾.心里明明高兴,有意不说出来.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膘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塞 翁 失 马 原 文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译 文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听拉这么多给我加分吧。 4. 要几篇关于马的文言文以及译文 1.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 原文“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 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与老马,老蚁,今人不止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3.:《战国策·楚策四》唐·韩愈:“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 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幂之。 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O喻指人才处于困境。 唐李白《天马歌》:“盐车上峻阪,倒行逆施长日晚。”另参见地理部·土石“盐阪”、动物部·走兽“盐车骏”、人事部·贫贱“骥服盐车”。 意思是人不能尽其才。 4.元·袁桷《清容居士集·示从子瑛》诗:“隔竹引龟心有想;按图索骥术难灵。” 5. 隋朝末年,在济南府当差的山东豪杰秦琼受命来潞州办事,不幸染病于店中,所带盘费俱已耗尽。无奈之中,牵着他心爱的坐骑黄膘马到西门外的二贤庄去卖。 秦叔宝将黄膘马拴在庄南大槐树下,二贤庄庄主单雄信听说有人卖马,便去相马。秦叔宝早在山东就听说单雄信是一条好汉,只是眼下穷困潦倒,羞于颜面,难以通报真名实姓。 偏偏单雄信听说卖马人是济南来的,便请他到府上吃茶,还顺便打听仰慕已久的山东好汉秦叔宝。秦叔宝谎称:“员外打听的人正是小弟同衙好友。” 雄信闻知他与叔宝是朋友,随即修书一封托交叔宝,并付了马价纹银三十两,外加程仪三两,不在马价数内,还取潞绸两匹相赠。 却说秦叔宝瞒得了单雄信,却在潞州酒楼上邂逅了另一条好汉王伯当。 伯当告知了单雄信,害得雄信到处寻找秦叔宝。后来两位英雄终得相识,单雄信盛情款待,让叔宝在二贤庄精心养病八个月。 离别时单雄信为其黄膘马配上了金镫银鞍,并以潞绸、重金相赠,从此二人结下莫逆之交。随后二人在推翻隋王朝的农民起义中同仇敌忾,为起义军创造了不可磨灭的业绩。 唐朝兴起后,秦琼终身保唐,单雄信则抗唐到底。尽管单、秦二人后来分道扬镳,但患难中结下的兄弟情谊始终如故。 《说唐》中的“秦琼建祠报雄信”,说的就是秦琼闻得擒了雄信,飞马来救。走到跟前,头已落地。 叔宝抱住雄信的头,跪在地上,悲痛欲绝。后将雄信夫妻合葬在洛阳南门外,起造一所祠堂,名为“报恩祠”,以报潞州知遇之恩。 6 有一天,王亥喂过马后,牵出一匹性格温顺的马,纵身跳上马背。马一受惊,猛地四蹄腾空飞奔起来,把毫无精神准备的王亥一下子抛下来跌了个仰面朝天。 等王亥从地上爬起来,马已跑得很远了。王亥站起来望着越跑越远的马,心里十分着急,以为它再也不会回来了。 正要往回走,不料,这跑得很远的马,又扭头跑回来了。王亥高兴极了,忙把马引进栏杆内圈好。 后来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用桑树皮拧成一条绳子,把马头绑好,慢慢牵出来。然后又跳上马背。 马仍像头一次一样,四蹄腾空,飞奔起来。这回王亥吸取了上次教训,一只手紧紧抓住绑在马头上的绳子,另一只手又紧马鬃,任凭马怎么飞跑,王亥总是不松手。 跑了一阵后,马的速度减慢下来,直到马不再跑时,王亥这才勒过马头,缓缓地骑着回去。7.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①,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②?”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③。 天下之马者④,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辙⑤,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 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曰九方皋⑥,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17)。”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⑦:“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⑧。”使人往取之,牡而骊⑨。 穆公不说⑩。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11)!子所使求马者,色(12)物(13)、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14):“一至于此乎(15)!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16)。 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列子》8. 《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9. 燕昭王收。 5. 【还有害群之马文言文的翻译啊】 害群之马:【解释】危害马群的劣马.比喻危害社会或集体的人.【相近词】城狐社鼠、残渣余孽 【相反词】仁人志士、谦谦君子 【押韵词】强不凌弱、众不暴寡、舞文枉法原文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译文黄帝到具茨山去拜见大隗,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少年,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少年回答:“是的.”又问:“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少年回答:“是的.”黄帝说:“这位少年,真是奇怪啊!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请问怎样治理天下.”少年推辞不说,黄帝又继续追问.少年说:“治理天下,这与牧马有什么两样呢?也是去掉其中不好的马罢了.”黄帝听了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口称“天师”而退去.启示对有损国家、集体、人民利益的团体或个人,要及早发现、及早处理.(或:要虚心向他人请教;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等等.)成语示例◎ 将这样的害群之马及时地从政法队伍中清除出去,并依法予以惩处,是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改善执法状况的当务之急.◎ 但是,应聘的编辑和记者中也有害群之马,他们沦为记者中的另类,成为假新闻的主要制造者。 6. 指鹿为马文言文高曰:“陛下以臣言不然,愿问群臣.""翻译 你说的这段话出自汉·陆贾《新语u2022辨惑》:秦二世之时,赵高驾鹿而从行,王曰:‘丞相何为驾鹿?"高曰:‘马也."王曰:‘丞相误邪,以鹿为马也."高曰:‘乃马也.陛下以臣之言为不然,愿问群臣."于是乃问群臣,群臣半言马半言鹿.”【译文】秦二世的时候,赵高驾着一头鹿随从二世出行,二世问他说:“丞相为什么驾着一头鹿呢?”赵高说:“这是一匹马啊!”二世说:“丞相错了,把鹿当做马了.”赵高说:“这确实是一匹马啊!(如果)陛下认为我的话不对,希望(陛下允许我)问一问群臣.”于是二世就问了诸位大臣,群臣之中一半说是马一半说是鹿.一般人认为这个成语出自《史记u2022秦始皇本纪》.【原文】八月已亥,赵高欲为乱②,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③,持鹿献于二世④,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⑤.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⑥.后群臣皆畏高.【注释】①选自西汉司马迁撰《史记u2022秦始皇本记》.②赵高:秦宦官,秦始皇死后任中丞相,专权,后被子婴所杀.乱:谋反.③验:试探.设验:意思是设下计谋进行试验.④二世:秦二世,胡亥,秦始皇少子.公元前210-207年在位.⑤阿顺:曲意顺从.⑥中:中伤.【译文】八月己亥日,赵高想要谋反,恐怕群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计谋进行试验,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把鹿说成是马.”问左右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趁机在暗中假借法律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以后,大臣们都畏惧赵高.。
2023-07-08 14:08:321

害群之马文言文课下注解

1. 害群之马 文言翻译 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 昌寓骖乘,张若、褶朋前马, 昆阍、滑稽后车。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途,适遇牧马童子问途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予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余适有瞀病,有长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今余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夫为天下亦若此而已,予又奚事焉!”黄帝曰:“夫为天下事,则诚非吾子之事。虽然,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译文】 黄帝到具茨山去拜见大隗,方明赶车,昌宇做陪乘,张若、謵朋在马前导引,昆阍、滑稽在车后跟随;来到襄城的旷野,七位圣人都迷失了方向,而且没有什么地方可以问路。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少年,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少年回答:“是的。”又问:“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少年回答:“是的。”黄帝说:“真是奇怪啊,这位少年!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请问怎样治理天下。”少年说:“治理天下,也就像牧马一样罢了,又何须多事呢!我幼小时独自在宇宙范围内游玩,碰巧生了头眼眩晕的病,有位长者教导我说:‘你还是乘坐太阳车去襄城的旷野里游玩。"如今我的病已经有了好转,我又将到宇宙之外去游玩。至于治理天下恐怕也就像牧马一样罢了,我又何须去多事啊!”黄帝说:“治理天下,固然不是你操心的事。虽然如此,我还是要向你请教怎样治理天下。”少年听了拒绝回答。 黄帝又问。少年说:“治理天下,跟牧马哪里有什么不同呢!也就是去除过分、任其自然罢了!”黄帝听了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口称“天师”而退去。 2. 人教版文言文课文及课下注释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 ī )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yǎn )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又读作shang)” 【翻译】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两岸群山连绵,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 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下航行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 如有皇帝的命令急于传达,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大约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长风,也不如它行得快啊! 到了春冬的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和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乐趣。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寒冷的树林山涧一片寂静。经常有站在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声调非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划分朗读节奏】 名字:“三峡” 自 / 三 峡 七 百 里 中 , 两 岸 / 连 山 , 略 无 / 阙(quē) 处 。 重(chóng) 岩 / 叠 嶂(zhàng) , 隐 天 / 蔽 日 。 自 非 / 亭 午 夜 分 , 不 见 / 曦(xī )月 。 至 于 夏 / 水 襄 陵 , 沿 / 溯(sù) / 阻 绝 。 或 / 王 命 急 宣 , 有 时 / 朝(zhāo )发 白 帝 , 暮 到 / 江 陵 , 其 间(jiān )/ 千 二 百 里 , 虽 / 乘 奔(bēn )御 风 , 不 以 / 疾 也 。 春 冬 之 时 , 则 / 素 湍(tuān) / 绿 潭 , 回 清 / 倒 影 。 绝 谳(yǎn) / 多 生 怪 柏(bǎi) , 悬 泉 / 瀑 布 , 飞 漱(shù) / 其 间 。 清 / 荣 / 峻 / 茂 , 良 / 多 / 趣 / 味 。 每 至 / 晴 初 霜 旦 , 林 寒 / 涧 肃 , 常 有 / 高 猿 长 啸 , 属(zhǔ )/ 引 凄 异 , 空 谷 / 传 响 , 哀 转 / 久 绝 。 故 / 渔 者 歌 曰 :“ 巴 东 三 峡 巫 峡 长(cháng), 猿 鸣 三 声 泪 沾 裳。 ” 注解: 【三峡】: 选自《水经注疏》。 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郦道元(466或472—527),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 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址、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七百里】:约合现在二百公里。 【自】:这里有“在”的意思。 【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略无,毫无。阙,通“缺”。 【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白帝】:在现在重庆奉节东。 【江陵】:即现在湖北江陵。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疾(jí)】:快。 【素湍(tuān)】:白色的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 【飞漱(shù)】:飞泻冲荡。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晴初】:天刚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属(zhǔ)引】:接连不断。属:连接。 引,延长。 【巴东】现在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或 古义:有时 ) (或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至于夏水襄陵(至于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 (至于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3、虽乘奔御风 (虽 古义:即使 ) (虽 今义:虽然) 【一词多义】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绝:沿溯阻绝(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极,最) 哀转久绝(消失) 【通假字】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断缺) ② 哀转久绝(“转”通“啭”,鸟叫声) 【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③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④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特殊句式】 1.两岸连山:省略句,省略定语“三峡”。 2.重岩叠嶂:省略句,省略主语“两岸”。 【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江水暴涨,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3. 语文版七上文言文课下注解 童趣(沈复) 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项:颈, 脖颈。强:通 “ 僵 ” 僵硬。徐:慢慢地。 唳:鸟鸣。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 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论语》十则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说: “ 悦 ” 的古字,愉快。 愠:生气,发怒。 君子:指道德上有 修养的人。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 次。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 解与体会。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女:同 “ 汝 ” 人称代词, 你。是知也:这是聪明的。是,此、这。知,通 :“ 智 ” 聪明,智慧。见贤思齐焉:见到贤 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齐,相同。弘毅:强毅。凋:凋谢。 其恕乎:大概就是 ” 恕 “ 了。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山市(蒲松龄) 邑:县。数年恒不一见:经常是多年看不见一次。恒,经常。青冥:青天,天空。相顾:你 看看我,我看看你。顾,看。近中:近处。无何:不久,不一会儿。飞甍:飞檐。甍,屋檐。 始悟:才明白。 未几: 与前边的 “ 无何 ” 含义相同。 高垣睥睨: 高高低低的城墙。高垣,高墙。 睥睨,指女墙,即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连亘:连绵不断。居然城郭:竟然像一座城市。 居然,竟然。城郭,城市。中有楼若者:其中有的像楼。堂若者:有的像厅堂。堂,厅堂。 坊若者:有的像街巷。坊,街巷、店铺。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莽莽然:这里形容 尘土之大。莽莽,广大。依稀:隐隐约约。乌有:没有。乌,同 “ 无 ” 危楼:高楼。危,高。 霄汉:云霄与天河。窗扉:窗户。洞开:大开。裁:同 “ 才 ” 黯然缥缈:昏暗得看不分明。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往来屑屑:形容来往匆匆。凭:靠着。不一状:形状不一。逾 时:过了一会儿。倏忽:突然。市肆:集市。肆,店铺。 《世说新语》两则 内集:家庭聚会。讲论文义:讲解诗文。俄而:不久,一会儿。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日中,正午时分。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乃至:(友人)才到。乃,才。尊君在不:您爸 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 “ 否 ”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委,丢下、舍 弃。去,离开。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引:拉。顾:回头看。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4. 马说原文及课下注释 一下回答版权归百度百科所有 词句注释 伯乐:春秋时期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祇: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以,按照,介词。称,称颂,称道。 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一食(shí):吃一次食物。或:有时。 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一石,一石约为120斤。 食(sì):通“饲”,喂养。 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是:这,指示代词。 能:才能。 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尽其材:发挥它的全部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鸣之:(马)嘶鸣。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临视着马。临,从高处往下看。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其:难道,表示推测。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其:其实。 知:懂得。
2023-07-08 14:08:411

韩愈的这篇《马说》有什么意图?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

韩愈写《马说》,就是针砭时弊,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发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充当主旨句
2023-07-08 14:08:512

八下语文马说注释朗诵

一·《马说》注释: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祗: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马厩。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以,按照,介词。称,称颂,称道。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一食(shí):吃一次食物。或:有时。【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石。食(sì):同“饲”,喂养。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是:这,指示代词。能:才能。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尽其材:发挥它的全部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鸣之:(马)嘶鸣。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面对着马。临,面对。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其:难道,表示反问邪:同“耶”,表示疑问。其:恐怕,表揣测。知:认识,识别。或:有时。二·朗读节奏划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023-07-08 14:08:571

文言文马

1. 马的文言文4篇 塞翁失马原文: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译文: 从前,有位老汉住在与胡人相邻的边塞地区,来来往往的过客都尊称他为“塞翁”。 塞翁生性达观,为人处世的方法与众不同。 有一天,塞翁家的马不知什么原因,在放牧时竟迷了路,回不来了。 邻居们得知这一消息以后,纷纷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却不以为意,他反而释怀地劝慰大伙儿:“丢了马,当然是件坏事,但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果然,没过几个月,那匹迷途的老马又从塞外跑了回来,并且还带回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 于是,邻居们又一齐来向塞翁贺喜,并夸他在丢马时有远见。然而,这时的塞翁却忧心忡忡地说:“唉,谁知道这件事会不会给我带来灾祸呢?” 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使他的儿子喜不自禁,于是就天天骑马兜风,乐此不疲。 终于有一天,儿子因得意而忘形,竟从飞驰的马背上掉了下来,摔伤了一条腿,造成了终生残疾。善良的邻居们闻讯后,赶紧前来慰问,而塞翁却还是那句老话:“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又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中原,边塞形势骤然吃紧,身强力壮的青年都被征去当了兵,结果十有八九都在战场上送了命。 而塞翁的儿子因为是个跛腿,免服兵役,所以他们父子得以避免了这场生离死别的灾难。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参考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马价十倍 原文: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译文 有个要出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这人就去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要卖掉它,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来过问,希望你给帮帮忙,去看看我的马,绕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临走时再回过头去看它一眼,我愿意奉送给你一天的花费。” 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就去绕着马儿转几圈,看了一看,临走时又回过头去再看了一眼,这匹马的价钱立刻暴涨了十倍。《穆公亡马》 秦穆公亡马,歧下野人得而共食之者三百人。 吏逐得,欲法之。公曰:“君子不以畜害人。 吾闻食马肉不饮酒者,伤人。”乃饮之酒。 其后穆公伐晋,三百人者闻穆公为晋所困,椎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于是穆公获晋侯以归。 译文:秦穆公走失了一匹马,岐山脚下的农民捉得并分给三百个人一起吃了它。(秦穆公的)官吏追捕到了(食马的人),想按照法律来处置他们。 秦穆公说:“有德才的人说不因为畜生而杀人。我听说吃马肉而不喝酒,就会伤及身体。” 于是便给酒他们饮。后来秦穆公攻打晋国,(那)三百人听说秦穆公被晋军围困,拿着锐利的武器以死相救,来报答给马肉吃的恩德。 这次秦穆公擒获了晋侯班师回国。 田忌赛马原文: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译文: 齐国使者到大梁来,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用言辞打动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觉得此人不同凡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 齐国将军田忌赏识他并像对待客人一样礼待他。田忌经常与齐国诸公子赛马,设重金赌注。 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可。 2. 文言文马价十倍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日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 1选B,A中:连续 对齐 B中:都是结构助词,无实意 C中:希望 老实D中:前往 离开2选D,前三个都指马,D中是结构助词“的”3选C,A中“hai”,指“去,前往” B中通“价”,价钱,这里引申为收入D中通“影”“阳景”即“日影”4选D A中应为“人莫与言(我)” 没有人来过问(我)(关于骏马的价钱) B中为(滕子京)乃重修岳阳楼 C中应为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意思是这个人(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一五一十的全都告诉了他们,“具”通“俱”全,都5选A,“劣马”错误,也不是请伯乐故弄玄虚,只是请名人代言,打个广告罢了.上面是我自己做了,如果有错误,希望下面指正,。 3. 求一篇关于马的文言文 晏子谏杀烛邹 齐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 “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 :“勿杀,寡人闻命矣 。” 齐景公喜射鸟,下令让烛邹负责养鸟,然而鸟却被烛邹弄丢了。齐景公发怒,命令官吏杀掉他。晏子说:“烛邹的罪有三条,请允许我一一列举烛邹的罪行然后按照他的罪行处死他。”齐景公说:“可以。”于是召见烛邹,并在齐景公面前列举他的罪行,说:“烛邹!你负责替我们国君养鸟却把鸟弄丢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国君由于鸟的缘故处死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致使各诸侯听到这件事,都认为我们国君看重鸟而轻视人,这是第三条罪行。”烛邹罪行列举完了,晏子请求齐景公处死烛邹。齐景公说:“不要杀他了,我听从你的教诲!” 4. 文言文说马 翻译 有一个人养马,马的体形庞大而且很高,雄壮而且有力,鬣毛长得遮住了眼睛而看不见东西。 他曾将马游牧在山中,群兽没有敢与它角斗的。遇见了老虎于是与它打斗,打了一整天,不分胜负回去了。 见到的人告诉它的主人,并赞誉马的神勇。主人说:“马真厉害呀!但不能战胜老虎的原因,是鬣毛遮蔽了眼睛。 去掉它的鬣毛,马一定会战胜的。”于是剪掉了马的鬣毛。 第二天,主人尾随着马到的地方,果然遇到了虎。马见了虎,趔趔趄趄,没等到三次交锋,马就被虎杀了。 主人惋惜的离开了。在路上思考其中的原因却没能想出,回去把这事告诉了乡里的老年人。 那老人说:“你也知道那天下的事,成功于勇气,而失败于胆怯吧?开始马之所以敢和老虎相斗的原因,是因为眼被遮蔽了,不知道那是老虎,所以它的气势很猛,猛所以不惧怕。已经知道了那是老虎,精神上就胆怯了。 胆怯所以气馁,气馁所以失败。天下的事,成功于勇气,而失败于胆怯的,到处都是,这马也是啊!”。 5. 古文千金求马的翻译谢 原文: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译文:从前,有个嗜好玩马的国君,想用千金重价征求千里马.过了三年,仍无一点收获.这时,宫里一个职位低下的小侍臣,竟然自告奋勇地站出来说:“请您把这个差使交给我吧!”国君点头同意.不到三个月,这人果然找到了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可是当他要买马时,这匹千里马却死了.他思虑了一会几,仍然花费500金,将死马的尸骨买了回来.他带着千里马的尸骨回宫向国君复命时,国君见是马的尸骨,非常生气,怒斥道:“我要的是活马,你买这死马回来有什么用?不是白费了500金吗!”侍臣笑道:“请国君息怒,金不是白费的.一匹死马您都愿意昂价买了,这消息传开,人们都会相信您是真心实意喜爱良马的国君,而且识货,说话算活.这样,一定有人自己 上门献马.”后来,不出一年,国君果真得到了三匹别人主动献来的千里马.。
2023-07-08 14:09:041

初二语文《马说》翻译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待遇都没有获得,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鞭打马,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2023-07-08 14:09:221

文言文:《千里之马》的翻译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如下: 《马 说》 韩 愈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2023-07-08 14:09:321

文言文翻译马说

1. 对文言文 马说 进行翻译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qí)真不知马也!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这样的人),于是,之后就有了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这样的人)却不常有。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马夫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用千里马来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shi)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饱,力气不满足,它的才能和美德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它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用鞭子抽打马,不按照正确的驱使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面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呀!一、词语解释 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祗:只是。 辱,受屈辱。之:的。 奴隶人:低贱的人。 3、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jiù)里。 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 4、不以千里称也: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以,把,用。 称,称呼。千里:日行千里 5、马之千里者:能日行千里的马。 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6、一食(shi二声):吃一顿。或尽粟一石: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dàn)。 或,有时。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十斗为石。 7、食(sì):同“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也念sì。 8、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之:(定语后置,不译。) 9、是:这样,指示代词。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面。 见,同“现”,显现。 12、且:犹,尚且。 欲:想要。等:等同,一样。 不可得:都做不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竹制的马鞭子,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 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道:方法。 15、尽其材:竭尽它的食材。 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同“才”,才能 16、鸣:马叫,之:代千里马。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17、执策:拿着马鞭。 执,握。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临:面对。 18、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19、其真无马邪(yé):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难道,表反问语气。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0、其:恐怕,大概;表推测语气。 21、常:通常,平常。 二、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三、古今异义 是 古义:这样的.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 古义:怎么.例:安能求其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 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 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者 然后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食 古义:通“饲”喂养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今义:吃四、一词多义 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不译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 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虽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其 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可译为其实 策之不以其道:它的 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五、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辱——辱没 骈——一两马并驾 称——著称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通“饲”,喂.本文指埋没人才的人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 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等——等。 2. 文言文《马说》翻译 楼主你好: 《马说》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鞭打它不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还是不认识千里马啊? 3. 文言文《马说》——全文翻译及详解,O(∩ 世上先有了(像)伯乐(那样擅长相马的人),这以后才有日行千里的马(被发现)。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好的马,也只能辱没在马夫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称之为千里马。 能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的的特点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养马人)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到)马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得千里马吧! 一、注释 1.辱: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2故:所以 3于:在。 4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 5 骈(pián)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6 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面。 7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8 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9 以:把。 10一食:吃一顿。食,吃。 11 或:有时 12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3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14 食(sì):通“饲”,喂养。 15 其:指千里马,代词。 16 是:这样,指示代词。 17 能:才能。 18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19 且:犹,尚且。 20 欲:想要。 21 等:等同,一样。 22 不可得:都做不到。 23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4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5 策之:鞭打马。 26 策:名词,马鞭。 前后有名词时,策字名词活用作动词。 27 之:指千里马,代词。 28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29 道:正确的方法。 30 食之:食,通“饲”,喂养它。 31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2 材:通“ 才 ”,才能。 33 鸣:马叫, 34 之:无意义。 35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6 临:面对 37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8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39 其(2):恐怕,表推测 40 邪:同“ 耶 ”,表示疑问。 41虽:故虽(即使)有名马 虽(虽然)有千里之能 42知:懂得。 二、通假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 只是 (2)才美不外见: “ 见 ” 通 “ 现 ”,显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 “ 材 ” 通 “ 才 ”,才能。 “食”通“饲”,喂 (4)其真无马邪: “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 (5)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通“饲”,饲养;喂养。 三、古今异义 是: 古义: 这样的.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 古义: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 古义:同样.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者。 然后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例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食 古义:通“饲”喂养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今义:吃。 策 古义:马鞭 今义:策划,策略 四、一词多义 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宾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鞭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 ——自《木兰诗》)。 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并列,连接状语和谓语。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虽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即使。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驱赶千里马的。 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五、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喻指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喻指识别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 辱——辱没 骈—两马并驾 称——称为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食”.通“饲”,.本文指埋没人才的人 才美——才能,美貌 见——显现出来,“见”通“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是——这种,作代词 策之——驱使 (执)策——打马的鞭子 道——方法 尽——竭尽 材——“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着 知——识别,了解 六、虚词 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语气较重);却(语气较轻)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 或——。
2023-07-08 14:09:401

《马说》文言文翻译

  《马说》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马说》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i)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a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古音为dan,今音为shi)。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被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千里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千里马)不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只是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朗读停顿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023-07-08 14:09:592

韩愈的《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注释:①、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相马。②、祗:同“只”,只是。辱:屈辱,埋没。③、骈:成双成对。槽枥:原指养兽的食器,这里指养马的处所。④、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以,按照,介词。称,称颂,称道。⑤、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⑥、一食:吃一次。或:有时。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石。⑦、食:同“饲”,喂养。⑧、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⑨、是:这,指示代词。⑩、能:才能。⑾、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⑿、且:将。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⒀、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⒁、策:驾驭。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⒂、尽其材:全发挥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⒃、鸣之:吆喝它。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⒄、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临视着马。临,从高处往下看。⒅、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⒆、其:语气助词,加强肯定语气。参考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全文分三段:第一段,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才能的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文章一开篇就奇峰突起,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论证的前提。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实际上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但这里的“伯乐”是一个普遍概念,指的是特别善于相马的人。因此下面接着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论断,突出了这“常有”和“不常有”之间的尖锐矛盾,说明千里马的被埋没简直具有必然性。然后趁势而下,说到千里马的命运上来,用“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引人深思。这一段,从全篇来看,目的是提出问题;它之所以要强调知马者惟伯乐这个意思,则是为下文揭露“食马者”的“不知马”张本。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不知马”。千里马被埋没,在一般人看来,大概要归咎于它的才美“不外见”。因此,本段一开头就用“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点出问题的要害。“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常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是说“食马者”只是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说明这种人的无知。接着,先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再用一组排比句揭示这“才美不外见”,正是“食不饱,力不足”所造成的恶果;最后又用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第三段,归纳全文中心,对“食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辛辣的嘲讽。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食马者”的形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三句紧承上文,全面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执策而临之”,写他们洋洋自得、以“知马者”自居的神情,“之”指代千里马,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竟然宣称“天下无马”,这是十足的妄说。两相对照,生动地揭露了这种人的愚蠢、荒唐。然后用“呜呼”领出作者的感慨:“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是作者对“食马者”的反诘,也是向读者发问,用来为下句蓄势;然后以“其真不知马也”作答,结住全文。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已隐含着“不知马”的意思;中间先明确指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然后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食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相关故事: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汗明见春申君,候问三月,而后得见。谈卒,春申君大悦之。……汗明曰:“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能驾车的年头满了)服(驾)盐车而上太行。蹄申(同“伸”)膝折,尾湛(同“沉”)(同“肤”)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行动迟缓),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衣(苎麻织成的衣)以(覆盖)之。骥于是(
2023-07-08 14:10:1612

《马说》译文及注释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那么《马说》译文及注释是怎样的呢?以下仅供参考!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祇辱 一作:只辱)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 通:饲)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注释 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3、而:表转折。可是,但是。 4、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故:因此 。 虽:即使。名:名贵的。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祗(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6、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7、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 称:出名。 8、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9、一食:吃一顿。食,吃。 10、或:有时。 11、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2、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3、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14、食马者:食,通“饲”,喂。 15、其:指千里马,代词。 16、是:这样,指示代词。 17、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 18、能:本领。 19、足:足够。 20、才 :才能。 21、美:美好的素质。 22、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23、且:犹,尚且。 24、欲:想要。 25、等:等同,一样。 26、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7、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8、求:要求。
2023-07-08 14:10:411

《马说》原文及注释译文

  读了马说原文,马说原文及翻译您知道吗?整理了是马说原文及翻译,上面是得马说原文,下面是马说翻译,马说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帮助。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   《马说》   作者: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ì)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只:同"只",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以,按照,介词。称,称颂,称道。   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一食:吃一次。或:有时。   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石。   食:同"饲",喂养。   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是:这,指示代词。   能:才能。   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且:将。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策:鞭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尽其材:全发挥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鸣之:(马)嘶鸣。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临视着马。临,从高处往下看。   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辱: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故:所以   于:在。   以:把。   一食:吃一顿。食,吃。   或:有时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表现;显现。   且:犹,尚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样。   不可得:都做不到。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策之:鞭打马。   之:指千里马,代词。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道:正确的方法。   食之:食,通"饲",喂养它。   之:无意义。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临:面对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其("其真无马邪(yé)?"):恐怕,表推测   邪:同"耶",表示疑问。   虽:故虽(即使)有名马虽(虽然)有千里之能   知:懂得。   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是。   古今异义   是古义:这样的。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今义:判断词。安古义:怎么。例:安能求其千里也?今义:安全;安定;安装。等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今义:或者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饲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
2023-07-08 14:10:481

伯乐相马文言文翻译

伯乐相马意思是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下面是关于伯乐相马文言文翻译的内容,欢迎阅读!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马,也只是辱没在低贱的人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粟(谷子)。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本领来饲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特殊的本领和英武的体态不能表现在外面,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都不能得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却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道:“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这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伯乐相马”的典故 “伯乐相马”的典故,在我国已流传两千余年。从春秋秦穆公时至今,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但人们在选拔人才时,总不忘用“伯乐相马”作比喻,而对“相马”的弊病却很少触及。其实,就选拔人才而论,“相马”远不及“赛马”来得客观、公正、直接。 不可否认,“伯乐相马”,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对识别、举荐、使用人才乃至推动社会发展曾起到积极作用。但仔细考究,它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人们的误导,又是显而易见的。唐代文学家韩愈有名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实,韩愈只说对了后一句,前一句却说错了。按照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千里马”先于“伯乐”而存在,绝不是因“伯乐”发现后才有的。 再说,“相马”能否选出真正的人才值得怀疑。众所周知,在以往的旧体制下,凡自称或被人们颂为“伯乐”的,都是有名望或握有实权的人物,平头百姓是没这份权力的。问题也就出在这里。假若“相马”的.权力交给人品高尚的“伯乐”,真正的人才会脱颖而出,这的确是福。但这权力如落入品行低劣的“伯乐”之手,那将是祸。任人惟亲、惟近,以权谋私、结党营私等,正是品行低劣的“伯乐”们的拿手戏。他们往往以个人好恶作为衡量人才的尺度。那些品行不端、才识平庸又想出人头地的被“相者”,则不择手段,投其所好,竭尽拍马溜须之能事,最终博得“伯乐一顾”,顿时身价倍增,跻身于“千里马”之列。而那些只知凭真本事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行事的人,不屑于对上层或权威人物献媚,如落于品行低劣的“伯乐”手中,即便有本领恐怕也难有出头之日。 接下来说“赛马”。我国已进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用人体制正在发生变化,“赛马”正得其时。只有引入“赛”的机制,才能发现真正的“千里马”而重用之。在赛的机制下,把所有的“马儿”放在同一起跑线上,给予相同的负荷量,让他们各展其才。这时,真正的“千里马”就会飞奔千里路程,而那些平庸的“马”,即便拼了命也很难赶上“千里马”。在万马奔腾之际,“千里马”与平庸的“马”优劣分明。对“千里马”应予重用,让其领时代之风骚。对那些平庸的“马”,也应找个适当的角色,让其干该干的活去。
2023-07-08 14:11:181

马之于马厩正如人之于是什么

马之于马厩正如人之于是房屋。马之于马厩,正如人之于房屋:马厩对于马的关系(重要性),就相当于房屋对于人的关系(重要性),这句话是状语后置语句。马的外形特征:体格匀称,四肢长,第三趾发达,具蹄,第二、四趾退化,仅余退化的掌骨和跖骨。四肢高度特化,肱骨和股骨很短,桡骨和胫骨很长,尺骨和腓骨均退缩。第三趾发育,掌骨非常长,而趾(指)骨则比较短,单蹄。颊齿高冠;上臼齿釉质层褶曲精细。
2023-07-08 14:11:381

马之于马厩,正如人之于A.牛棚 B.马车 C.房屋 D.农场 E.楼房

C、 房屋 马之于马厩,正如人之于房屋
2023-07-08 14:11:451

马之于马厩,正如人之于

c
2023-07-08 14:11:562

马之于马厩,正如人之于

马之于马厩,正如人之于房屋C.房屋
2023-07-08 14:12:061

马之于马厩,正如人之于什么呢?

房屋
2023-07-08 14:12:141

马之于马厩,正如人之于

C 啊 ,马住马厩 人住房屋嘛~
2023-07-08 14:12:241

如何解释古文

有乘国马者(一国的接触之士称国士,因此而有国马之说),与乘骏马者并道而行。骏马啮国马之鬃,血流于地,国马行步自若也,精神自若也,不为之顾,如不知也。既,骏马归,刍不食,水不饮,立而栗者二日。骏马之人以告国马之人。曰:“彼盖其所羞也,吾以马往而喻之斯可矣。”乃如之。于是国马见骏马而鼻之,遂与之同枥(同‘枥",马厩)而刍,不终时而骏马之病自已。夫四足而刍者,马之类也;二足而言者,人之类也。如国马者,四足而刍,则马也;耳目鼻口,亦马也;四支(肢)百骸,亦马也;不能言而声,亦马也。观其所以为心,则人也。故犯而不校,国马也;过而能改,骏马也。翻译: 有骑国马的人,和骑骏马的人同道并行。骏马咬国马的鬃毛,(国马被咬得)血流出来滴到地上,国马行走自然,精神(状态)自然,不因为这事而分心,如同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后来,骏马回到家,不吃食,不饮水,站在那颤栗有两天。骏马的主人告诉国马的主人。(国马的主人)说:“它那大概是由于感到羞耻啊,我把马送过来(让国马)劝喻它应该会好的吧。”便(将骏马送)去了。于是国马见到骏马就用鼻子触碰它(以示原谅),还和它在同一个槽里吃草,没到一个时辰(俩小时)骏马的病自愈了。四条腿并且吃草的,是马的同类;两条腿能说话的,是人类。如同国马的,四条腿吃草,是马;耳目口鼻的样子,也是马;四肢和全身的骨骸,都是马;不能说话只能发出声音,还是马。看它的情操,却是人啊。所以被冒犯而不计较的,是国马啊;知错能改的,是骏马。
2023-07-08 14:12:331

说马-韩愈文言文

1. 韩愈的《马说》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如下: 《马 说》 韩 愈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 2. 韩愈的《马说》原文和翻译 原文:杂说四·马说【作者】韩愈【朝代】唐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3. 《马说》韩愈 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4. 文言文{马说}韩愈 的翻译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待遇都没有获得,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鞭打马,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5. 关于马的文言文 塞翁失马 原文: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译文: 从前,有位老汉住在与胡人相邻的边塞地区,来来往往的过客都尊称他为“塞翁”。 塞翁生性达观,为人处世的方法与众不同。 有一天,塞翁家的马不知什么原因,在放牧时竟迷了路,回不来了。 邻居们得知这一消息以后,纷纷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却不以为意,他反而释怀地劝慰大伙儿:“丢了马,当然是件坏事,但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果然,没过几个月,那匹迷途的老马又从塞外跑了回来,并且还带回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 于是,邻居们又一齐来向塞翁贺喜,并夸他在丢马时有远见。然而,这时的塞翁却忧心忡忡地说:“唉,谁知道这件事会不会给我带来灾祸呢?” 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使他的儿子喜不自禁,于是就天天骑马兜风,乐此不疲。 终于有一天,儿子因得意而忘形,竟从飞驰的马背上掉了下来,摔伤了一条腿,造成了终生残疾。善良的邻居们闻讯后,赶紧前来慰问,而塞翁却还是那句老话:“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又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中原,边塞形势骤然吃紧,身强力壮的青年都被征去当了兵,结果十有八九都在战场上送了命。 而塞翁的儿子因为是个跛腿,免服兵役,所以他们父子得以避免了这场生离死别的灾难。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①、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相马。 ②、祗:同“只”,只是。 辱:屈辱,埋没。 ③、骈:成双成对。 槽枥:原指养兽的食器,这里指养马的处所。 ④、不以千里称也: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以,把,介词。称,称颂,称道。 ⑤、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 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⑥、一食:吃一次。 或:有时。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石。 ⑦、食:同“饲”,喂养。 ⑧、其:指千里马,代词。 能千里:能走千里。 ⑨、是:这,指示代词。 ⑩、能:才能。 ⑾、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 见,同“现”,表露。 ⑿、且:将。 欲:想要,要。等:相当。 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⒀、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⒁、策:驾驭。 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⒂、尽其材:全发挥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⒃、鸣之:吆喝它。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⒄、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临之:临视着马。临,从高处往下看。 ⒅、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⒆、其:语气助词,加强肯定语气。 参考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6. 韩愈的马说文言文全文翻译 参考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7. 韩愈的一篇关于马的古文名字是否为《马说》 是的! 《马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章,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古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8. 韩愈的《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①、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相马。 ②、祗:同“只”,只是。辱:屈辱,埋没。 ③、骈:成双成对。槽枥:原指养兽的食器,这里指养马的处所。 ④、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以,按照,介词。 称,称颂,称道。 ⑤、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 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⑥、一食:吃一次。或:有时。 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石,十斗为石。 ⑦、食:同“饲”,喂养。 ⑧、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⑨、是:这,指示代词。 ⑩、能:才能。 ⑾、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⑿、且:将。欲:想要,要。 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⒀、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⒁、策:驾驭。之,指千里马,代词。 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⒂、尽其材:全发挥它的才能。 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⒃、鸣之:吆喝它。 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⒄、执策:拿着马鞭。 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临视着马。 临,从高处往下看。 ⒅、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⒆、其:语气助词,加强肯定语气。 参考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才能的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文章一开篇就奇峰突起,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论证的前提。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实际上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但这里的“伯乐”是一个普遍概念,指的是特别善于相马的人。因此下面接着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论断,突出了这“常有”和“不常有”之间的尖锐矛盾,说明千里马的被埋没简直具有必然性。 然后趁势而下,说到千里马的命运上来,用“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引人深思。这一段,从全篇来看,目的是提出问题;它之所以要强调知马者惟伯乐这个意思,则是为下文揭露“食马者”的“不知马”张本。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不知马”。 千里马被埋没,在一般人看来,大概要归咎于它的才美“不外见”。 因此,本段一开头就用“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点出问题的要害。“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常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是说“食马者”只是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说明这种人的无知。 接着,先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再用一组排比句揭示这“才美不外见”,正是“食不饱,力不足”所造成的恶果;最后又用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第三段,归纳全文中心,对“食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辛辣的嘲讽。 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食马者”的形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三句紧承上文,全面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执策而临之”,写他们洋洋自得、以“知马者”自居的神情,“之”指代千里马,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竟然宣称“天下无马”,这是十足的妄说。 两相对照,生动地揭露了这种人的愚蠢、荒唐。然后用“呜呼”领出作者的感慨:“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是作者对“食马者”的反诘,也是向读者发问,用来为下句蓄势;然后以“其真不知马也”作答,结住全文。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 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已隐含着“不知马”的意思;中间先明确指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然后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 9. 要几篇关于马的文言文以及译文 1.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 原文“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 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与老马,老蚁,今人不止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3.:《战国策·楚策四》唐·韩愈:“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 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幂之。 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O喻指人才处于困境。 唐李白《天马歌》:“盐车上峻阪,倒行逆施长日晚。”另参见地理部·土石“盐阪”、动物部·走兽“盐车骏”、人事部·贫贱“骥服盐车”。 意思是人不能尽其才。 4.元·袁桷《清容居士集·示从子瑛》诗:“隔竹引龟心有想;按图索骥术难灵。” 5. 隋朝末年,在济南府当差的山东豪杰秦琼受命来潞州办事,不幸染病于店中,所带盘费俱已耗尽。无奈之中,牵着他心爱的坐骑黄膘马到西门外的二贤庄去卖。 秦叔宝将黄膘马拴在庄南大槐树下,二贤庄庄主单雄信听说有人卖马,便去相马。秦叔宝早在山东就听说单雄信是一条好汉,只是眼下穷困潦倒,羞于颜面,难以通报真名实姓。 偏偏单雄信听说卖马人是济南来的,便请他到府上吃茶,还顺便打听仰慕已久的山东好汉秦叔宝。秦叔宝谎称:“员外打听的人正是小弟同衙好友。” 雄信闻知他与叔宝是朋友,随即修书一封托交叔宝,并付了马价纹银三十两,外加程仪三两,不在马价数内,还取潞绸两匹相赠。 却说秦叔宝瞒得了单雄信,却在潞州酒楼上邂逅了另一条好汉王伯当。 伯当告知了单雄信,害得雄信到处寻找秦叔宝。后来两位英雄终得相识,单雄信盛情款待,让叔宝在二贤庄精心养病八个月。 离别时单雄信为其黄膘马配上了金镫银鞍,并以潞绸、重金相赠,从此二人结下莫逆之交。随后二人在推翻隋王朝的农民起义中同仇敌忾,为起义军创造了不可磨灭的业绩。 唐朝兴起后,秦琼终身保唐,单雄信则抗唐到底。尽管单、秦二人后来分道扬镳,但患难中结下的兄弟情谊始终如故。 《说唐》中的“秦琼建祠报雄信”,说的就是秦琼闻得擒了雄信,飞马来救。走到跟前,头已落地。 叔宝抱住雄信的头,跪在地上,悲痛欲绝。后将雄信夫妻合葬在洛阳南门外,起造一所祠堂,名为“报恩祠”,以报潞州知遇之恩。 6 有一天,王亥喂过马后,牵出一匹性格温顺的马,纵身跳上马背。马一受惊,猛地四蹄腾空飞奔起来,把毫无精神准备的王亥一下子抛下来跌了个仰面朝天。 等王亥从地上爬起来,马已跑得很远了。王亥站起来望着越跑越远的马,心里十分着急,以为它再也不会回来了。 正要往回走,不料,这跑得很远的马,又扭头跑回来了。王亥高兴极了,忙把马引进栏杆内圈好。 后来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用桑树皮拧成一条绳子,把马头绑好,慢慢牵出来。然后又跳上马背。 马仍像头一次一样,四蹄腾空,飞奔起来。这回王亥吸取了上次教训,一只手紧紧抓住绑在马头上的绳子,另一只手又紧马鬃,任凭马怎么飞跑,王亥总是不松手。 跑了一阵后,马的速度减慢下来,直到马不再跑时,王亥这才勒过马头,缓缓地骑着回去。7.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①,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②?”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③。 天下之马者④,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辙⑤,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 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曰九方皋⑥,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17)。”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⑦:“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⑧。”使人往取之,牡而骊⑨。 穆公不说⑩。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11)!子所使求马者,色(12)物(13)、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14):“一至于此乎(15)!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16)。 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列子》8. 《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9. 燕昭王收。 10. 苏轼写马的古文 韩干马十四匹 [名句]韩生画马真是马 苏子作诗如见画 [原文]二马并驱攒八蹄,二马宛颈鬃尾齐;一马任前双举后,一马却避长鸣嘶。老髯奚官骑且顾,前身用马通马语;后有八匹饮且行,微流赴吻若有声。前者既济出林鹤,后者欲涉鹤俛啄;最后一匹马中龙,不嘶不动尾摇风;韩生画马真是马,苏子作诗如见画。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 〔析赏〕东坡这两句,前句赞美韩干画马的生动逼真,后句是说他自己所作的诗,诗中有画-韩干所画的马真是马,读苏子所作的诗,如见到一幅画。
2023-07-08 14:12:511

《马说》译文及注释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那么《马说》译文及注释是怎样的呢?以下仅供参考!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祇辱 一作:只辱)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 通:饲)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注释 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3、而:表转折。可是,但是。 4、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故:因此 。 虽:即使。名:名贵的。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祗(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6、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7、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 称:出名。 8、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9、一食:吃一顿。食,吃。 10、或:有时。 11、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2、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3、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14、食马者:食,通“饲”,喂。 15、其:指千里马,代词。 16、是:这样,指示代词。 17、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 18、能:本领。 19、足:足够。 20、才 :才能。 21、美:美好的素质。 22、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23、且:犹,尚且。 24、欲:想要。 25、等:等同,一样。 26、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7、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8、求:要求。
2023-07-08 14:12:581

急求韩愈的《马说》原文+翻译!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如下: 《马 说》 韩 愈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2023-07-08 14:13:106

马说原文及翻译

世间有了伯乐,这样以后有了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有了名贵的马,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食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能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去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马,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认识(千里)马啊! 【注释】1 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在马夫的手中,不能展现才能。   辱:辱没,受屈辱。   祇 :同“只”,只是。   3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间。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骈死:并列而死。   4 一食(shí):吃一顿。   5一石(dàn):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书·律历志上》   6 食:同“饲”,喂养。   7 故:因此   8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9 于:在。   10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马夫    11 槽枥:喂牲口用的槽。 枥:马棚、马厩   12 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以:凭借 称:著称   13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14一食:吃一顿。食,吃。   15 或:有时,或许   16 能:可以   17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8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9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20 其:指千里马,代词。   21 是:这样,指示代词。   22 能:才能。   23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24 且:犹,尚且。   25 欲:想要。   26 等:等同,一样。   27 不可得:做不到。   28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9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30 策之:鞭打马。策:马鞭子,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   31 之:代词,指千里马。   32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用)   33 道:正确的方法。   34 食之:食,通“饲”,喂。   35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6 材:通“ 才 ”,才能。   37 鸣:马叫,   38 奴隶人之手:马夫的手中,之:的.   39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40 临:面对   41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42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43 其(2):恐怕,表肯定语气。   44 邪:通“ 耶 ”,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45 知:懂得。   46 美:才能,长处。
2023-07-08 14:13:3010

《马说》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这样之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是在奴隶的手里受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凭借千里马的名称而称呼它。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和能力也就表现不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的待遇都得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打马,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得不识得千里马啊!
2023-07-08 14:13:592

有关马的文学作品?

原文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①、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相马。 ②、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辱,受屈辱 ③、骈:成双成对。槽:喂牲口的食器,枥:马棚。槽枥:马厩 ④、不以千里称也:不把它称为千里马。以,把,介词。称,称颂,称道。 ⑤、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⑥、一食:吃一次。或:有时。尽粟一石:吃尽一石食料。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石。 ⑦、食:同“饲”,喂养。 ⑧、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之:(定语后置,不译。) ⑨、是:这样,指示代词。 ⑩、能:才能。 ⑾、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⑿、且:将。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⒀、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⒁、策:驾驭。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⒂、尽其材:全发挥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⒃、鸣:马叫,之:不译(转接)。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⒄、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到(它)的跟前。临之:到千里马的跟前。 ⒅、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⒆、其:可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2023-07-08 14:14:061

马说原文及翻译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译文: 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2023-07-08 14:14:197

关于马的故事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这样之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到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得千里马啊!
2023-07-08 14:14:382

什么是厩内马

一个厉害的人被困住了使不出威力
2023-07-08 14:14:565

马说的文言文

1. 马说 文言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今音为dàn,古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2. 《马说》文言文 《马说》翻译如下: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 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是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3. 文言文《马说》详解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译文 世上先有了伯乐,这样以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只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而不用千里马称呼。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吃一顿就要吃尽一石的粮食,马夫不按照它能日行千里的能力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出色的资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和平常的马一样都不行,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听着它嘶叫却不知道它要表达的意思。 马夫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注释一、解释 1 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 辱,辱没 3 之,的 4 奴隶人,仆役。 5 骈(pián):两马并驾 6 骈死,并列而死 7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 8 枥,马棚。 9 以,把。 10 一食,吃一顿。 11 或,有时。 12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3 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14 食(sì):通“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也念sì。 15 其:指千里马,代词。 16 是:这样,指示代词。 17 能:才能。 18 见,同“现”,表现;显现。 19 且:况且,尚且。 20 欲:想要。 21 等:等同,一样。 22 不可得:都做不到。 23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4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5 策:马鞭,这里是“ 鞭打 "的意思 26 之:指千里马,代词。 27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28 道:正确的方法。 29 食之:饲养它。 30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1 材:同“ 才 ”,才能。 32 鸣:马叫, 33 之:无意义。 34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5 执策:拿着马鞭。 36 执,握。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37 临:面对。 38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9 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40 邪,同“ 耶 ”,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 其:恐怕,大概;表推测语气。二、通假字 (1)食马者:“ 食 ” 通 “ 饲 ”,喂养。 (2)才美不外见: “ 见 ” 通 “ 现 ”,显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 “ 材 ” 通 “ 才 ”,才能。 (4)其真无马邪: “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袛 ” 通 “ 只 ” ,只能。 三、古今异义 是: 古义: 这样的.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 古义: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 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 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者 然后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例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食 古义:通“饲”喂养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今义:吃。 四、一词多义 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 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虽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其 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它的 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五、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辱——辱没 骈—一两马并驾 称——著称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通“饲”,喂.本文指埋没人才的人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 见——显现出来,“见”通“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是——这种,作代词 策之——驱使 (执)策——打马的鞭子 道——方法 尽——竭尽 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 知——识别,了解六、虚词 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 或——有时 其——。 4. 文言文《马说》的翻译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食物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饲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
2023-07-08 14:16:061

马说原文及翻译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2023-07-08 14:16:152

什么马的文言文

1. 关于马的文言文 塞翁失马原文: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译文: 从前,有位老汉住在与胡人相邻的边塞地区,来来往往的过客都尊称他为“塞翁”。 塞翁生性达观,为人处世的方法与众不同。 有一天,塞翁家的马不知什么原因,在放牧时竟迷了路,回不来了。 邻居们得知这一消息以后,纷纷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却不以为意,他反而释怀地劝慰大伙儿:“丢了马,当然是件坏事,但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果然,没过几个月,那匹迷途的老马又从塞外跑了回来,并且还带回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 于是,邻居们又一齐来向塞翁贺喜,并夸他在丢马时有远见。然而,这时的塞翁却忧心忡忡地说:“唉,谁知道这件事会不会给我带来灾祸呢?” 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使他的儿子喜不自禁,于是就天天骑马兜风,乐此不疲。 终于有一天,儿子因得意而忘形,竟从飞驰的马背上掉了下来,摔伤了一条腿,造成了终生残疾。善良的邻居们闻讯后,赶紧前来慰问,而塞翁却还是那句老话:“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又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中原,边塞形势骤然吃紧,身强力壮的青年都被征去当了兵,结果十有八九都在战场上送了命。 而塞翁的儿子因为是个跛腿,免服兵役,所以他们父子得以避免了这场生离死别的灾难。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①、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相马。 ②、祗:同“只”,只是。 辱:屈辱,埋没。 ③、骈:成双成对。 槽枥:原指养兽的食器,这里指养马的处所。 ④、不以千里称也: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以,把,介词。称,称颂,称道。 ⑤、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 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⑥、一食:吃一次。 或:有时。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石。 ⑦、食:同“饲”,喂养。 ⑧、其:指千里马,代词。 能千里:能走千里。 ⑨、是:这,指示代词。 ⑩、能:才能。 ⑾、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 见,同“现”,表露。 ⑿、且:将。 欲:想要,要。等:相当。 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⒀、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⒁、策:驾驭。 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⒂、尽其材:全发挥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⒃、鸣之:吆喝它。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⒄、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临之:临视着马。临,从高处往下看。 ⒅、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⒆、其:语气助词,加强肯定语气。 参考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2. 求一篇关于马的文言文 晏子谏杀烛邹 齐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 “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 :“勿杀,寡人闻命矣 。” 齐景公喜射鸟,下令让烛邹负责养鸟,然而鸟却被烛邹弄丢了。齐景公发怒,命令官吏杀掉他。晏子说:“烛邹的罪有三条,请允许我一一列举烛邹的罪行然后按照他的罪行处死他。”齐景公说:“可以。”于是召见烛邹,并在齐景公面前列举他的罪行,说:“烛邹!你负责替我们国君养鸟却把鸟弄丢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国君由于鸟的缘故处死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致使各诸侯听到这件事,都认为我们国君看重鸟而轻视人,这是第三条罪行。”烛邹罪行列举完了,晏子请求齐景公处死烛邹。齐景公说:“不要杀他了,我听从你的教诲!” 3. 有关马的文言文故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qí)真无马邪(yé)?其(qí)真不知马也。 4. 求 几篇 关于马的文言文 练习 1.伯乐相马2.老马识途3.老骥服盐车而上太行4.按图索骥5.秦琼卖马6.王亥驯马7.九方皋相马8.赵高指鹿为马9.燕昭王以千金买千里马骨10.田忌赛马 1.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 原文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 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与老马,老蚁,今人不止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3.:《战国策·楚策四》唐·韩愈:“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 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幂之。 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O喻指人才处于困境。 唐李白《天马歌》:“盐车上峻阪,倒行逆施长日晚。”另参见地理部·土石“盐阪”、动物部·走兽“盐车骏”、人事部·贫贱“骥服盐车”。 意思是人不能尽其才。 4.元·袁桷《清容居士集·示从子瑛》诗:“隔竹引龟心有想;按图索骥术难灵。” 5. 隋朝末年,在济南府当差的山东豪杰秦琼受命来潞州办事,不幸染病于店中,所带盘费俱已耗尽。无奈之中,牵着他心爱的坐骑黄膘马到西门外的二贤庄去卖。 秦叔宝将黄膘马拴在庄南大槐树下,二贤庄庄主单雄信听说有人卖马,便去相马。秦叔宝早在山东就听说单雄信是一条好汉,只是眼下穷困潦倒,羞于颜面,难以通报真名实姓。 偏偏单雄信听说卖马人是济南来的,便请他到府上吃茶,还顺便打听仰慕已久的山东好汉秦叔宝。秦叔宝谎称:“员外打听的人正是小弟同衙好友。” 雄信闻知他与叔宝是朋友,随即修书一封托交叔宝,并付了马价纹银三十两,外加程仪三两,不在马价数内,还取潞绸两匹相赠。 却说秦叔宝瞒得了单雄信,却在潞州酒楼上邂逅了另一条好汉王伯当。 伯当告知了单雄信,害得雄信到处寻找秦叔宝。后来两位英雄终得相识,单雄信盛情款待,让叔宝在二贤庄精心养病八个月。 离别时单雄信为其黄膘马配上了金镫银鞍,并以潞绸、重金相赠,从此二人结下莫逆之交。随后二人在推翻隋王朝的农民起义中同仇敌忾,为起义军创造了不可磨灭的业绩。 唐朝兴起后,秦琼终身保唐,单雄信则抗唐到底。尽管单、秦二人后来分道扬镳,但患难中结下的兄弟情谊始终如故。 《说唐》中的“秦琼建祠报雄信”,说的就是秦琼闻得擒了雄信,飞马来救。走到跟前,头已落地。 叔宝抱住雄信的头,跪在地上,悲痛欲绝。后将雄信夫妻合葬在洛阳南门外,起造一所祠堂,名为“报恩祠”,以报潞州知遇之恩。 6 有一天,王亥喂过马后,牵出一匹性格温顺的马,纵身跳上马背。马一受惊,猛地四蹄腾空飞奔起来,把毫无精神准备的王亥一下子抛下来跌了个仰面朝天。 等王亥从地上爬起来,马已跑得很远了。王亥站起来望着越跑越远的马,心里十分着急,以为它再也不会回来了。 正要往回走,不料,这跑得很远的马,又扭头跑回来了。王亥高兴极了,忙把马引进栏杆内圈好。 后来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用桑树皮拧成一条绳子,把马头绑好,慢慢牵出来。然后又跳上马背。 马仍像头一次一样,四蹄腾空,飞奔起来。这回王亥吸取了上次教训,一只手紧紧抓住绑在马头上的绳子,另一只手又紧马鬃,任凭马怎么飞跑,王亥总是不松手。 跑了一阵后,马的速度减慢下来,直到马不再跑时,王亥这才勒过马头,缓缓地骑着回去。 7.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①,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②?”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③。 天下之马者④,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辙⑤,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 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曰九方皋⑥,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17)。”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⑦:“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⑧。”使人往取之,牡而骊⑨。 穆公不说⑩。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11)!子所使求马者,色(12)物(13)、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14):“一至于此乎(15)!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16)。 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列子》 8. 《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 5. 要几篇关于马的文言文以及译文 1.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 原文“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 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与老马,老蚁,今人不止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3.:《战国策·楚策四》唐·韩愈:“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 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幂之。 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O喻指人才处于困境。 唐李白《天马歌》:“盐车上峻阪,倒行逆施长日晚。”另参见地理部·土石“盐阪”、动物部·走兽“盐车骏”、人事部·贫贱“骥服盐车”。 意思是人不能尽其才。 4.元·袁桷《清容居士集·示从子瑛》诗:“隔竹引龟心有想;按图索骥术难灵。” 5. 隋朝末年,在济南府当差的山东豪杰秦琼受命来潞州办事,不幸染病于店中,所带盘费俱已耗尽。无奈之中,牵着他心爱的坐骑黄膘马到西门外的二贤庄去卖。 秦叔宝将黄膘马拴在庄南大槐树下,二贤庄庄主单雄信听说有人卖马,便去相马。秦叔宝早在山东就听说单雄信是一条好汉,只是眼下穷困潦倒,羞于颜面,难以通报真名实姓。 偏偏单雄信听说卖马人是济南来的,便请他到府上吃茶,还顺便打听仰慕已久的山东好汉秦叔宝。秦叔宝谎称:“员外打听的人正是小弟同衙好友。” 雄信闻知他与叔宝是朋友,随即修书一封托交叔宝,并付了马价纹银三十两,外加程仪三两,不在马价数内,还取潞绸两匹相赠。 却说秦叔宝瞒得了单雄信,却在潞州酒楼上邂逅了另一条好汉王伯当。 伯当告知了单雄信,害得雄信到处寻找秦叔宝。后来两位英雄终得相识,单雄信盛情款待,让叔宝在二贤庄精心养病八个月。 离别时单雄信为其黄膘马配上了金镫银鞍,并以潞绸、重金相赠,从此二人结下莫逆之交。随后二人在推翻隋王朝的农民起义中同仇敌忾,为起义军创造了不可磨灭的业绩。 唐朝兴起后,秦琼终身保唐,单雄信则抗唐到底。尽管单、秦二人后来分道扬镳,但患难中结下的兄弟情谊始终如故。 《说唐》中的“秦琼建祠报雄信”,说的就是秦琼闻得擒了雄信,飞马来救。走到跟前,头已落地。 叔宝抱住雄信的头,跪在地上,悲痛欲绝。后将雄信夫妻合葬在洛阳南门外,起造一所祠堂,名为“报恩祠”,以报潞州知遇之恩。 6 有一天,王亥喂过马后,牵出一匹性格温顺的马,纵身跳上马背。马一受惊,猛地四蹄腾空飞奔起来,把毫无精神准备的王亥一下子抛下来跌了个仰面朝天。 等王亥从地上爬起来,马已跑得很远了。王亥站起来望着越跑越远的马,心里十分着急,以为它再也不会回来了。 正要往回走,不料,这跑得很远的马,又扭头跑回来了。王亥高兴极了,忙把马引进栏杆内圈好。 后来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用桑树皮拧成一条绳子,把马头绑好,慢慢牵出来。然后又跳上马背。 马仍像头一次一样,四蹄腾空,飞奔起来。这回王亥吸取了上次教训,一只手紧紧抓住绑在马头上的绳子,另一只手又紧马鬃,任凭马怎么飞跑,王亥总是不松手。 跑了一阵后,马的速度减慢下来,直到马不再跑时,王亥这才勒过马头,缓缓地骑着回去。7.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①,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②?”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③。 天下之马者④,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辙⑤,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 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曰九方皋⑥,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17)。”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⑦:“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⑧。”使人往取之,牡而骊⑨。 穆公不说⑩。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11)!子所使求马者,色(12)物(13)、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14):“一至于此乎(15)!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16)。 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列子》8. 《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9. 燕昭王收。 6. 千里马的文言文及翻译 有个嗜好玩马的国君?言于君曰?,怒斥道,想用千金重价征求千里马,这人果然找到了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不能期年,况生马乎:“请国君息怒,金不是白费的,竟然自告奋勇地站出来说。 这时,人们都会相信您是真心实意喜爱良马的国君:“请您把这个差使交给我吧,买其首五百金,你买这死马回来有什么用。过了三年:“请求之!”国君点头同意:“我要的是活马,这匹千里马却死了,国君果真得到了三匹别人主动献来的千里马,国君见是马的尸骨!”侍臣笑道!”于是?不是白费了500金吗。 涓人,而且识货,三月得千里马,仍无一点收获,不出一年,宫里一个职位低下的小侍臣。”君遣之。 马今至矣!”涓人对曰,将死马的尸骨买了回来?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后来。 不到三个月,仍然花费500金。一匹死马您都愿意昂价买了。 古之君王:“死马且市之五百金,非常生气,说话算活从前,一定有人自己 上门献马,可是当他要买马时,三年不能得。他思虑了一会几,这消息传开,千里之马至者三?,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所求者生马。 这样。君大怒曰,反以报君。 马已死。他带着千里马的尸骨回宫向国君复命时。 7. 论马 文言文翻译 南宋·岳飞《论马》【译文】称好马叫做骥,并不是称赞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 我曾有这样的两匹马,所以常常对它们的表现感到奇怪。它每天吃豆类达几斗,喝泉水一斛,然而不是精细清洁的饲料和饮水,宁肯饿死也不食饮。 给它披挂奔驰,开始速度好像不怎么快,等到行到百余里,就开始竖起马鬣长鸣,快速奔驰,显示出骏马的特点来,从中午到傍晚,还可以行二百里。卸下鞍甲后既不喘粗气,也不流汗,就像没事一样。 这样的马,饮食多而且不随便食用,力量充沛而不逞能,是能长途行走的良马啊。适逢收复襄阳,平定杨么,不幸相继而死。 现在所乘坐的马不是这样。每天的饮食不超过几升,而且吃不选择饲料,喝不选择泉水,拉住缰绳还未坐稳,就跳跃起来迅速奔跑,刚刚跑了一百里,就力气用尽流汗喘息,像死了一样。 这样的马,需求不多,容易满足,喜欢逞能,又容易耗尽气力,是低下的劣马啊。【原文】: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1。 臣有二马2,故常奇之。日噉刍豆至数斗3,饮泉一斛4,然非精洁5,则宁饿死不受。 介胄而驰6,其初若不甚疾7,比行百馀里8,始振鬣长鸣9,奋迅示骏10,自午至酉11,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12,若无事然13。 此其为马14,受大而不苟取15,力裕而不求逞16,致远之材也17。值复襄阳18,平杨么19,不幸相继以死。 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20,饮不择泉。揽辔未安21,踊跃疾驱22,甫百里23,力竭汗喘24,殆欲毙然25。 此其为马,寡取易盈26,好逞易穷27,驽钝之材也28。【注释】:1、“骥不称其力”二句:称好马叫做骥,并不是称赞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 这两句话见《论语·宪问》。骥:良马名。 称(chēng):称道,赞许。2、臣:我,岳飞自称。 3、噉(dàn):同“啖”,吃。至:达。 刍(chú):牲口吃的草。4、斛(hú):量器名,也是一种容量单位,古时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时改五斗为一斛。 5、然:但。精洁:指精细清洁的饲料和饮水。 不受:不食饮。6、介胄(zhòu):指给马披上铠甲、头盔。 介:甲,用作动词,披甲。胄:头盔,用作动词,披胄。 7、若:好像,似乎。疾:快。 8、比:等到。9、振鬣(liè):竖起马鬣。 鬣:马脖子上的长毛。10、奋迅:振奋起来,加快速度。 示骏:显示出骏马的品质。11、自午至酉:从中午到傍晚。 午:午时,白天十一点到一点。酉:酉时,下午五点至七点。 12、褫(chǐ):夺取衣服或带,这里是脱去,解下的意思。不息不汗:不喘气,不流汗。 13、若无事然:像没事一样。14、此其为马:这样的马。 15、受大:指对饲料和饮水的要求多而且精。苟取:随便取用。 苟:苟且,随便。16、力裕而不求逞:力量充沛而不逞能。 裕:充沛。17、致远之材:能行长途的良马。 18、值复襄阳:值:正当,适逢。复:收复。 1134年(绍兴四年),岳飞率军收复襄阳等六郡。19、平杨么(yāo):杨么,名太,龙阳(今湖南汉寿)人。 1133年(绍兴三年)夏,被推为洞庭湖地区农民起义军总首领,称大圣天王,有众二十余万。1135年(绍兴五年),被岳飞所破。 20、秣(mò):喂马的饲料。这里作动词用,吃。 21、揽辔(pèi)未安:拉住缰绳还未坐稳。辔:马缰绳。 22、踊跃疾驱:跳跃起来奔驰。23、甫:刚刚。 24、汗喘:淌汗、喘息,均作动词。25、殆(dài)欲毙然:像死了一样。 殆:近于,几乎。26、寡取易盈:需求不多,容易满足。 盈:满足。27、穷:这里指力气耗尽。 28、驽钝之材:低下的劣马。驽(nú):劣马。 钝:刀不锋利,比喻劣才。【拓展资料】:百度百科-良马对《论马》节选自《良马对》,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散文用问对形式谈良马和劣马,形式生动活泼,亲切自然。内容嘲讽与斥骂兼具。 “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的良马,用以喻栋梁之才,但却不容于社会,相继以死。而“寡取易盈,好逞易穷”的劣马却活得长久,却能苟合于世。 这篇散文以良马、驽马为喻,来论说人材,确实是有真知灼见。文章短小精悍,意蕴深远,值得细细品读。 作者简介:岳飞(1103~1142年),南宋抗金名将。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 官至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以不附和议,为秦桧陷,被害于大理寺狱。 孝宗时追谥武穆,宁宗时追封鄂王,理宗时改谥忠武。《宋史》有传。 《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岳武穆集》十卷,不传。明徐阶编《岳武穆遗文》一卷。 词存三首。创作背景:宋高宗赵构绍兴七年(1137年)正月,岳飞奉诏入朝觐见高宗,高宗“从容与谈用兵之要”,接着问岳飞:“卿在军中得良马否?”于是,岳飞借论良马以喻论人之道,回答了高宗的询问。 后除岳飞为太尉,加食邑五百户,实封三百户,继又除宣抚使兼营田大使。三月扈从高宗至建康,论恢复大计。 此时为岳最得志的时期,《良马对》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 8. 苏轼写马的古文 韩干马十四匹 [名句]韩生画马真是马 苏子作诗如见画 [原文]二马并驱攒八蹄,二马宛颈鬃尾齐;一马任前双举后,一马却避长鸣嘶。老髯奚官骑且顾,前身用马通马语;后有八匹饮且行,微流赴吻若有声。前者既济出林鹤,后者欲涉鹤俛啄;最后一匹马中龙,不嘶不动尾摇风;韩生画马真是马,苏子作诗如见画。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 〔析赏〕东坡这两句,前句赞美韩干画马的生动逼真,后句是说他自己所作的诗,诗中有画-韩干所画的马真是马,读苏子所作的诗,如见到一幅画。 9. 说马 文言文翻译 所以摄取的实物虽少却容易饱和,展现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它只是平庸低劣的马而已,力气就用完了。马鞍尚未套好。) 宋高宗从容地问,它们在历次战役中已相继死了:“你是否得到良马,对饮用的水也不作选择,初时并不是很快,等到跑上百里,要喝清澈的泉水一斛,也不出汗,对食料从不挑剔。它每天吃的粮食只有数升。 这是因为它们度量大却不贪随便之食。从中午跑到黄昏。 目前我所骑的马就差多了?” 岳飞答复说,平定了杨幺,不幸的是。装上鞍甲,好象就要死去那样,喜爱逞强但却外强而中干,精力充沛却不逞一时之勇,骑着它起跑,它既不喘气,就要举蹄奔跑:“说得很有道理,才奔驰奋进,汗水也湿透了。 它们每天要吃洁净的小豆数斗。若不是干净良好的食料或饮料。 它们是跑远路的良驹啊。宋高宗于绍兴七年召见岳飞(岳飞打败了曹成,它们宁可挨饿而不承受。 此时卸下鞍甲!” 宋高宗听完岳飞的一番言论后道,还可以多跑两百里!可是。这是因为它度量小。 刚跑完百里路:“我本来有两匹良马。
2023-07-08 14:16:251

马说的原文、翻译、解词

马说 - 参考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2023-07-08 14:16:341

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v_c
2023-07-08 14:16:445

关于马的文言文

马说?
2023-07-08 14:17:115

伯乐善于治马,而陶匠善于治埴木。这是为什么?

1.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  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策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中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绳墨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庄子?马蹄》)  【译文】  马,它的蹄可以践踏霜雪;它的毛可以抵御风寒。吃草喝水,奋蹄跳跃,这是马的天性。即使有高堂大殿,对于马来说没有什么用。  等到出了个伯乐,他说:“我善于驯马。”于是,他给马用烙铁烫毛,剪毛,削蹄,打烙印,戴马笼头,扎马缰绳,接着再编进马厩,如此这般,马就给他折腾死十分之二三了;饿了不让吃,渴了不让喝,还得让马这样奔,那样跑;一会儿这样整,一会儿那样治;前面有马嚼、装饰品之类的约束,后面还有皮鞭之类的威吓,这样一来,马就给他整死一多半了。陶工说:“我善于整治粘土,我制作的陶器,圆的就象用圆规画过的一样,方的就象用曲尺量过的一样。”木工说:“我善于整治木材,我制作的木器,弯的部分就象圆规画过的一样,直的部分就象用墨线量过的一样。”陶土和木材的本性,难道是要去迎合圆规、曲尺和墨线的吗?可是,人们世世代代都在说:“伯乐善于驯马,陶工善于整治粘土,木工善于整治木材。”这也是那些治理天下的人们的过失啊。
2023-07-08 14:17:331

《马说》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言文《马说》,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才美不外见: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___   ③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   ④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划线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而伯乐不常有   B.其: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之:马之千里者/执策而临之   D.以:以其境过清/不以千里称也   4.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见:同“现”,显现;   ②等:等同,一样;   ③策:驱使;   ④到(它)跟前。   2.①所以即使有了名马,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②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   ③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的马来喂养。   3.A   4.主观条件:把握机遇(创造机遇)、自强不息(有真才实干);客观条件:适合成长的环境、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意对即可)
2023-07-08 14:17:401

急求韩愈的《马说》翻译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有伯乐,然后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是时常有的,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样死在普通的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称道。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2023-07-08 14:17:473

马说翻译

世上先有了像伯乐那样擅长相马的人,然后才有日行千里的马被发现。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称之为千里马。   能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因)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养马人)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到)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得千里马啊!同学,下回这种问题可以直接用百科会更方便一点! 希望你能选中我的回答,我在完任务 谢谢
2023-07-08 14:18:091

马说全文翻译

..~~~~~~?5627,7,(?(,(,(,(,(,(.7
2023-07-08 14:18:1913

文言文《马说》详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无限痛惜)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谴责)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辛辣讽刺)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有了名马,也只能在马夫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的马来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也可以),它叫却不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走到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马的成语(褒义的)马不停蹄 金戈铁马 青梅竹马 龙马精神 老马识途 马到成功 一马当先 天马行空 1 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 辱,辱没 3 之,的 4 奴隶人,仆役。 5 骈(pián):两马并驾 6 骈死,并列而死 7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 8 枥,马棚。 9 以,把。 10 一食,吃一顿。 11 或,有时。 12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3 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14 食(sì):通“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也念sì。 15 其:指千里马,代词。 16 是:这样,指示代词。 17 能:才能。 18 见,同“现”,表现;显现。 19 且:况且,尚且。 20 欲:想要。 21 等:等同,一样。 22 不可得:都做不到。 23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4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5 策:马鞭,这里是“ 鞭打 "的意思 26 之:指千里马,代词。 27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28 道:正确的方法。 29 食之:饲养它。 30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1 材:同“ 才 ”,才能。 32 鸣:马叫, 33 之:无意义。 34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5 执策:拿着马鞭。 36 执,握。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37 临:面对。 38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9 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40 邪,同“ 耶 ”,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 其:恐怕,大概;表推测语气。“说”:古代一种议论文体,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托物寓意《马说》即谈马、论马。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韩愈名言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4、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5、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6、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7、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8、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9、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马的象征意义吉祥、忠勇龙马精神:比喻人有活力,精神旺盛。 奋斗不止、自强不息千里马——人才伯 乐——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封建统治者)食马者——曰“天下无马”的人——浅薄无知的封建统治者1段:提出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性作用。2段: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3段:总结,讽刺批判统治者的浅薄无知。
2023-07-08 14:19:213

故虽有名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干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是什么意

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2023-07-08 14:19: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