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辉
-
是王安石写的。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古人吟唱梅花的诗中,有一首相当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赞为咏梅的绝唱。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 小白
-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写于1961年12月。在当时,前苏联政权核心赫鲁晓夫企图在军事上控制中国,遭到严正拒绝后,便纠集世界上一些仇华势力,使用了一系列政治高压、经济封锁等手段,使年轻的共和国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这时国内有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丧失信心,毛泽东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填了这首主题鲜明、意境深远的词。
词前小序,既“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屡遭投降派秦桧排挤和打击,情绪消极颓丧,遂以梅花自比。毛泽东同样以梅花为题材,与陆游孤寂、悲观相反,充满着自信和乐观。
毛泽东为什么认定梅花能够鼓舞振奋当时国人士气?梅花属阳性长寿命树种,具有不畏严寒的品质。再从气候和地理上分析,我国遭受寒流灾害几乎全部来自于西伯利亚地区,而梅花原始产地就在中国,又恰恰毫无畏惧那里的寒流,基于此,他借梅花藐视并回应前苏联政权的丧心病狂和背信弃义。通篇44个字,然精妙之处有四处之多,既两处鲜明对比与两处和谐共鸣。“送春归”和“迎春到”是消极与乐观情绪的鲜明对比;“百丈冰”和“花枝俏”是压迫与顽强态度的鲜明对比 ;“不争春”和“报春”是宽阔情怀与奉献精神的和谐共鸣;“山花烂漫”和“丛中笑”是成就感与自豪感的和谐共鸣。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从表面文字上理解,描写的是自然规律,既风风雨雨送走了春天,漫天飞雪又把春天迎来,其内涵是写当前国际斗争形势,暗示人们所期望生机勃勃的春天一定会到来。不难想象,作者一开始以纵横的笔墨和恢弘的气势,阐明反动势力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自然规律,足以使国人坚定情绪、保持乐观。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句依然用自然现象比喻政治气候,不难看出作者岿然不动的信念,无论环境和气候多么恶劣,但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开放在枝头,与此同时昭示世人,任何反华势力的叫嚣都是枉费心机和徒劳无益的。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梅花鲜艳夺目,馥香迷人,但从不以此而骄傲,只是充当报春的使者,让人们感到姹紫嫣红的春天即将到来,实际是让人们看到社会主义前景是光明的,胜利一定会到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结尾句浪漫且富有激情,百花争艳,大好春光的时候,梅花早已结成了果实,俨然一个成熟者,享受着胜利的喜悦。就当时背景另外一层含意是,谁笑到最后谁才是真正的英雄。
- kikcik
-
毛泽东 陆游
《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咏梅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1961年12月
【译诗】
风雨将春天送走了,
飞雪又把春光迎来。
正是悬崖结下百丈冰柱的时节,
但仍然有花枝俏丽竞放。
俏丽但不掠春光之美,
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告。
待到山花开满大地时,
梅花就在花丛中欢笑。
【赏析】
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宋代林和靖,这位赏梅爱梅的大隐士就有不断吟唱梅花的诗篇。以“妻梅子鹤”的感情寄寓于梅花之中,可谓爱梅之最的文人了。毛主席在这里所据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的确与陆游所写大相径庭。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而主席这首诗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中国写梅之诗不计其数,大意境与大调子都差不多;毛主席的确以一代大诗人的风范,出手不凡,一首咏梅诗力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令人叹为观止,心服口服。
年复一年,风雨送春归去,但漫天大雪又将春天迎了回来。哪怕县崖峭壁上结下百丈冰棱,面对如此盛大寒冷的冬景,梅花仍然一支独秀,傲然挺拔。诗人当然也依古训,以诗言志,也借梅寄志。就在这“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严峻当口(即:当时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以及反帝、反修的激烈斗争),诗人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诗人这个“俏”字用得极好,梅花从未出现这的形象就在这一个字上出现了。这是喜悦者的形象、自信者的形象、胜利者的形象,当然这不仅是诗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己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这个“俏”包含了多少层深刻的含义啊,积极进取、永不屈服。
下阕,诗人又把梅花的形象向纵深引导,它虽俏丽但不掠春之美,只是一名春天使者,为我们送来春的讯息。而当寒冬逝去,春光遍野的时候,梅花却独自隐逸在万花丛中发出欣慰的欢笑。梅花,它在诗人眼中是一名战士,它与严寒搏斗,它只为了赢得春天,通报春天的来临,然后退去,并不强夺春天的美景。这一形象是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形象。诗人在此已大大地深化了梅花的形象,它已成为一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它已从一个中国革命者成为一名世界革命者。梅花在新中国里,它的形象已被诗人塑造成型,更加丰满高大了。
意思:
驿亭之外,靠近断桥的旁边,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却无人作主。每当日色西沉的时候,总要在内心泛起孤独的烦愁,特别是刮风下雨。
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春,一意听凭百花去嫉妒。零落凋残变成泥又碾为灰尘,只有芳香依然如故。
鉴赏: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与六朝文人不同。但是象林和靖所写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隐士的情怀;虽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写品格的,但也只能说:“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南宋肃泰来《霜天晓角·咏梅》)这只是陆游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一面。陆游的友人陈亮有四句梅花诗说:“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写出他自己对政治有先见,不怕打击,坚持正义的精神,是陈亮自己整个人格的体现。陆游这首词则是写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我认为在宋代,这是写梅花诗词中最突出的两首好作品。
赏析: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卜算子》,作者自注“咏梅”,可是它意在言外,象“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正是以梅花自喻的。
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绝少、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应有得护理,也无人来欣赏,随着四季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孓然一身,四望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是无主的梅呵。“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诗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孓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这几个字与上句的“寂寞”相互呼应。而且,偏偏在这个时候,又刮起了风,下起了雨。“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均,写出了梅花的艰困处境,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它,“完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总之,从上面四句看,这对梅花的压力,天上地下,四面八方,无所不至,但是这一切终究被它冲破了,因为它还是开了!谁是胜利者?应该说,是梅花!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象这象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片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
下阕,托梅寄志。
梅花,它开得最早。“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己);“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是一点迎春报春的赤诚。“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梅花并非有意争春,“群芳”如果有“妒心”,那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妒忌吧。这里把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花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说“争春”,是暗喻。“妒”,则非草木能所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标格独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句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这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令人不忍卒读。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腿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呵。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见尽节”(卓人月〈词统〉)。而这“尽节”的得以“想见”,正是由于此词运用比兴手法,十分成功,托物言志,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作者介绍:
人物评传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他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毛晋《放翁词跋》说:“杨用修(慎)云:‘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予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他继承并发摺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刻影响。
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本文选其诗十一首:《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病起书怀》、《关山月》、《夜泊水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其词五首:《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鹊桥仙》(茅檐人静)、《钗头凤》(红酥手);其文一篇:《游小孤山记》。
评论:
陶渊明爱菊,为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周敦颐喜莲,为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而陆游重梅,则为的是“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的坚贞。这可以从他的《卜算子·咏梅》中得到印证。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读罢此诗,我们也不禁会生出“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的感慨来。作为一代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很早就有“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君书”的爱国之志,二十九岁时,他以状元秀的身份登上仕途可他面对的不仅仅是一部分卖国求荣的投降派,更面对着敬且偏安的昏帝王。因此面对积贫积弱的现实,诗人只能眼睁睁看着南宋走“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的破亡之路。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排挤、贬谪,使诗人不得不发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浩然长叹了。尽管如此,但是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不从俗媚的节操没有丝毫的改变。即便到了“食且不继”,因为没钱,药也停了吃;因为省灯油,书也没的读,甚至不得不连自己常用的酒杯都忍痛卖掉的地步,他仍然足迹不踏权门,他依旧胸怀杜稷,心系百姓。我们从中仿佛听到了屈原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与坚定,我们仿佛看到了杜甫那“穷年忧黎园,叹息肠内热”的抑郁与沉重。真可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也正是有这样的社会背景,有这样的思想根基,使我们在品读《咏梅》时,更能清楚地看到诗人那至死不渝的追求。
词的开篇,便推出了一组凄清的镜头,冷清的驿站旁,自开自落……一“外”字,一“边”字,让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纵有满腹才华,却无人赏识的落寞。接下来,镜头更近,苍茫的黄昏笼着浓浓的愁绪,凄风苦雨交相侵袭。大有不推残至死绝不罢手之势。一“更”字,不仅写出了嫉妒者的歹毒、凶狼和仇视之深。同时也反衬了诗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贞。这样诗人通过描写梅花的困难处境,揭示了“木秀于林,风必吹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的黑暗现实。从而暗示了自已政治上遭受的强大压力和沉重打击。词的下片,进一步咏物明志。“无意”“苦争”不正是诗人“位卑未敢记忧国”的感情的自然流露么,这不也正象这梅花虽先百花而放,却不为争早斗宠吗?“一任”写出了梅的孤傲拔俗,坚贞自韧,“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是说即使凋堆成为泥土。碾碎化作尘埃,心中的那缕馨香不改变。这就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了高潮,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虽九死犹未悔”的自尊,自爱与自律。
纵观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象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
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相关连接:
陆游《卜算子·咏梅》 简析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鉴赏】
这首咏梅词,作者咏物寓志,表达了自己孤高雅洁的志趣。
上阕状物写景,描绘了风雨中独自绽放的梅花。 梅花长在偏僻的“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它不是由人精心栽种的,它寂寞地开放着。“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在这样的暮色黄昏中,独自挺立开放的梅花难免会有着孤苦无依的愁苦,更何况环境如此恶劣,风雨交加,倍受摧残。这实在令人深深叹息。
下阕抒情, 主要抒写梅花的两种美 德。“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它的其一美德是朴实无华,不慕虚荣,不与百花争春,在寒冬就孤傲挺立开放,它的与世无争使它胸怀坦荡,一任群花自去嫉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它的其二美德是志节高尚,操守如故,就算沦落到化泥作尘的地步,还香气依旧。这几句词意味深长。作者作此词时,正因力主对金用兵而受贬,因此他以“群花”喻当时官场中卑下的小人,而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虽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
这首词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的坚贞不屈,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卜算子【咏梅】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毛泽东
〖原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写这首词本是托梅寄志,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决心,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敢地迎接挑战,直到取得最后胜利。虽然“已是悬崖百丈冰”,但“犹有花枝俏”--中国共产党就是傲霜斗雪的梅花。
宋代林和靖《山园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梅花是清丽淡雅的,寄托了他“妻梅子鹤”的隐逸情趣。清代宋匡业《梅花》:“独立风前惟素笑,能超世外自归真。”这梅花是超凡脱俗的,表明他与世无争、超然尘世之情思。宋代陈亮《梅花》诗:“一朵忽先变,百花皆落后。”这昭示着梅花独领风骚的品位。元代王冕的《墨梅》诗:“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赞颂了梅的清雅高洁的内在美。
比较阅读相同点(1)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2)都表现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3)都赞颂了梅花的高洁的品格。(4)都以梅花自比。不同点(1)梅花的形象不同陆 游:寂寞凄凉、饱受摧残, 象征 屡受排挤的主战派。毛泽东:傲寒俊俏、积极乐观。 象征革命者的坚贞不屈 斗争的精神。(2)感情基调不同陆 游:低沉孤高。毛泽东:积极乐观,充满信心比较
- 苏萦
-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1961年12月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附:陆游原词--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问题补充:什么网站啊,说得还挺好听。
- wpBeta
-
陆游
卜算子 咏梅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
只有香如故。
《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咏梅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不知道你要的是哪个
- 北境漫步
-
毛泽东也写过一首《卜算子·咏梅》,其词意正好和陆游的相反。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 瑞瑞爱吃桃
-
陆游 & 毛泽东
诗的名字一样,"
"卜算子"是词牌名
- Chen
-
陆游写过一篇,后来毛泽东主席反其意而用之,也写了一篇。
- hi投
-
陆游,或者毛泽东。有很多首。
- 可桃可挑
-
毛泽东和陆游
- 阿啵呲嘚
-
毛泽东和陆游
- u投在线
-
毛泽东
- 西柚不是西游
-
毛泽东
- Jm-R
-
毛泽东
- 小菜G的建站之路
-
陆游,毛泽东,好多好多的
陆游《游小孤山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陆游:游小孤山记 陆游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 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桀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老杜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搏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游小孤山记》也是《入蜀记》中的一则。小孤山在今安徽宿松县东南大江中,隔水与南岸的江西彭泽县相望。因状如女子发髻,所以俗名髻山。小孤山,又因音近而讹转为小姑山,并由此产生小姑嫁彭郎的传说。欧阳修《归田录》卷二:“江南有大、小孤山,在江水中,嶷然独立,而世俗转孤为姑。江侧有一石矶,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余尝过小孤山,庙像乃一妇人,而敕额为圣母庙,岂止俚俗之谬哉!”在讹传中衍化为神幻故事,所以苏轼有“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的诗句。 陆游的这篇游小孤山记,看起来是按航程顺次记叙,但仔细揣摩之后,方知作者深得用笔比衬之妙。未写小孤山前,先以烽火矶相衬:“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在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时,还是先不具体写小孤山,而是概述长江中独峙的著名山峰:“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从更广阔的背景上为小孤山作远比和补衬。最后又以澎浪矶对比:“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层层烘衬,以宾拱主。 作者描写小孤山之美,选用各个角度进行透视刻画,既有总体的印象:“峭拔秀丽”;也有较远距离的远眺:“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峰岩的颜色,突起的形貌,高峻接云的气势,在短短十字之中,勾画无余;有近看:“愈近愈秀”;还有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下的景观变化:“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绿装素裹,晴峰雨髻,姿颜色貌,秀丽动人,当然,更美的是小孤山傍晚的景色:“微雨”天气,“南望彭泽、都昌诣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江水浩茫,南岸远峰隐约连绵,烟雨迷濛,在一片渺阔的银灰色的背景上,偶尔有雪白的鸥鹭飞起隐没,使这一寥寂的境界引起轻微的动荡,显得别有韵味,而最后的“有俊鹘搏水禽,掠江东南去”的景象,令人难以忘怀,猛健的鹘鸟扑击水禽,并迅疾地掠过江面飞向东南天空,作者的心绪也随之引向空渺的境界“陆游所创造的这一意象,空寞冷隽而又矫举不凡,尤其是“掠江东南去”,更寓含难以明言的深意。 陆游在感叹小孤山上祠宇荒残时提出:“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这一看法极为精到。自然美景有其独立的美,但如能在自然美的基础上,建置楼台亭阁,便可以人工美丰富和扩大自然美。明人计成《园冶》中曾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人工建筑所创造的空间,可以与自然山水所本有的空间,相互谐和地组合,“与江山相发挥”,表现出“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沉复《浮生六记》),江山的自然美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集中、变化、延伸和丰富。2023-07-08 08:31:511
《游小孤山记》译文
详见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651063.html2023-07-08 08:32:013
游小孤山记,翻译。及字词解释。
突兀:高耸的样子 迥:差别很大 特:特殊的 罗络:蒙络,缠绕 开霁:阴天放晴 营葺:修理房屋 葭苇:初生的芦苇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象)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小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时隐时现。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揽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域。(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在是定江军。岸上的土是红色的,象墙一样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风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2023-07-08 08:32:171
过小孤山大孤山 原文及翻译
原文 《过小孤山大孤山》 陆游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岸上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 .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箸书了.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编辑本段题解 《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陆游集·入蜀记》,题目是编者加的.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是时,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小孤山,又名髻山,在今江西彭泽北,安徽宿松东长江中,与南岸彭浪矶相对,俗讹小姑山.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潘阳湖出口处,与小孤山遥遥相对. 背景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今重庆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译文: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依次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像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像)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时隐时现.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揽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像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域.(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在是定江军.岸上的土是红色的,像墙一样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风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编辑本段小孤山简介 在安徽宿松县和江西彭泽县烟波浩淼的长江上,孑然兀立着一座风姿秀逸的山,这就是小孤山,它孤峰独立,山高一百余米,最称著的为龙耳洞,洞内风光旖旎;自山下至山顶亭、塔、楼、阁错落有致、古树翠竹掩映,天水一色. 小孤山虽属弹丸之地,名声却很大.被称为山水诗鼻祖的谢灵运,有一首有名的《登江中孤屿》,据说就是为小孤山而作.至于苏东坡的“大孤小孤江中央”,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陆游说:“凡江中孤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游小孤山记》).小孤山被诗人们所青眯,最初有谢灵运,既而有顾况、卢仝、王安石、王十朋、陆游、王守仁、袁枚……连明朝皇帝朱元璋、朱厚焙也来附庸风雅.画家们则纷纷将小孤山入画,唐代李思训的《长江绝岛图》,画的就是小孤山与鄱阳湖上的大孤山. 小孤山之称,区别于鄱阳湖中大孤山.它屹立在宿松城东南六十公里的长江中,秀峰独立,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时期.“障百川于千里,纳群山于足下”.“海门石柱”、“长江绝独”、“江上第一景”均为世人对小孤山之赞誉.此山高八十六米,围仅一里许,因形如古代妇女头上发髻,旧称髻山.舟在江中行,船身移动,山貌渐变.乡人云:“南望一枝笔,西看似悬钟,东看太师椅,北望啸天龙.”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赞曰:“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小孤山南岸与彭浪矶相对峙,江流湍激如沸,海潮至此不得上,因有“海门第一关”之称,为横锁长江的“楚塞吴关”.小孤山主要建筑是始建于唐代的启秀寺,坐落在半山腰,青瓦红墙,寺内祀奉着小姑娘娘像,民称“小姑庙”.小姑,乃民间传说中一位纯情美丽的少女.她与彭郎相爱,但终难成眷属,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资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彭浪矶”,亦名“彭郎矶”.山顶“梳妆亭”,传为小姑梳妆处.亭台甚雅,六角两层,且可凭窗眺云山沃野.亭后“长生树”,又称“梭罗树”,从石罅中生出,高壮葱茂.老者云:“此树酷似月亮里的神树.天上织女星用的那把梭子就是用这棵树剜的”.小姑庙历来香客众多,香火鼎盛. 小孤山,无处不景,无景不奇;庙宇亭台,层次分明.山旁有龙角石,临江陡峭;山中有龙耳洞,冬暖夏凉,深不可测;山顶有龙口,势若仰天长啸.还有一天门、龙眼石、琼崖滴翠、弥陀阁、先月楼、半边塔、海神龛、天妃殿、界潮祠、碧云梯、卧羊石、观涛石、御诗碑和庙藏文物以及众名士题咏的海门石刻等.这些诸多古迹胜景为神话般的小孤山笼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光环.游小孤,如步仙境.明代谢缙有诗赞曰:“半空岩石架高台,过客登临此处来.佩玉尚闻仙子去,乘鸾疑见女郎回.澄江秋水明妆镜,绝顶云鬓绾髻堆.动人的传说与奇秀的风光使小孤山充满浪漫情调. 然而一旦战云突起,小孤山又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海门第一关”.古时山上建有烽火台与炮台,驻有戍兵.每逢战事,这一带江面便战火纷飞,楼船冲撞,涛声伴着杀声,震天动地.朱元璋与陈友谅、太平天国军与曾国藩的湘军、王阳明与朱宸濠……都曾在这一带江上血战.小孤山斜对岸的马当,更是长江上的雄关要塞.抗日战争中,为了阻挡日军军舰溯江而上,中国军民实施了马当封江工程.千万军民不顾敌机的轰炸扫射,夜以继日,在马当江段上,凿沉了满载石块的20艘大轮、驳船、趸船,600多艘帆船,滞缓了日军的进攻. 当你泊船小孤山下,沿着那364级石阶,蹑磴扪萝,一步步登上小孤山顶,立刻会有一股磅礴之气冲撞着你.登高纵目,看上下天光,樯帆逶迤;大江澎湃,水阔天高.你可许会想起“小姑前年嫁彭郎”的传说,或许会浮现出昔日江上干戈铮铮的鏖战.大江与雄关相连,诗情与战火交织,你会情不自禁地高吟一曲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2023-07-08 08:32:261
刘大櫆游记文言文翻译
1. 游大慧寺记文言文翻译 游大慧寺记 【清】刘大櫆 【原文】 余客居京师无事,间从友人薄游京城之外,而环城之四野,往往有佛寺,宏阔壮丽,奇伟不可胜计。询之,皆阉人之葬地出。阉人既卜葬开此,乃更创立大寺于其旁,使浮屠者居之,以为其守冢之人。而其内又必请于中朝之贵人,自公辅以上有名当世者为文,而刻石以记之。 出西直门过高粱之桥,西北行三里许,其地为宛平香山之畏吾村,有寺曰大慧。自远瞻之,高出松栝之表,其中堂有大佛,长五丈余,土人亦呼为“大佛寺”云,盖明正德中,司礼太监张雄之所建也。寺后积土成阜,累石为山,山阜之峻,下视平地殆数仞。其石皆自吴之震泽舟载而舆致焉。山石嵌空玲珑,登其石罅以望远,内见外,外不知有内。寺左建佑圣观,而于土阜高平之处建真武祠,大学士李东阳为文,立石祠门之外。盖当是时,世宗方尚道术,阉人惧其寺之一旦毁为道院也。故立道家之神祠于佛寺之中,而藉此以存寺。寺之西,坟壤累累,而石人石兽,巍然夹待于前,大抵雄族亲之冢也。 夫被其使中朝之贵人为文,固若挟之以不得不作之势;而彼贵人者,亦逆俯首下气,承之以不敢不作之心。天下未有不相知而可以挟之使必然者,原其初,必自中朝之贵人与宦寺有相知之旧。夫以中朝之贵人而与宦寺有相知之旧,则彼其所以为贵人者,未必不出于宦寺之推引。其不出于宦寺之推引,自我得之而何畏乎?彼推引不出于宦寺而甚良宦寺,则是惟恐宦寺之能为祸福于我,此孔子之所谓患得而患失也。 为人臣而患得患失,则其归且将无所不至。且使患得而果可以得之,患失而果可以无失,吾亦安得而使其不患?乃患得患失矣,而得失之权,卒不可以操之自我;我自得其为我,而何必交欢于宦寺?此余之三复碑文,不能不为之长叹者也。 【注释】 1、这篇文章主旨不在记游,而在讽世。文章借大慧寺之兴建,明大学士李东阳竟为太监所挟为其撰写碑文一事,讥剌官场患得患失,阿附权势之风,虽托讽于古,并未明指时事,也还是切中时弊的。此文后半纯系议论,笔力遒劲,推理严密,极有说服力。大慧寺,即大佛寺,明朝正德八年(1513)建,位于北京西直门外魏公村。其大悲殿内原有五丈高的大铜佛一尊,日伪时期被日军毁掉,现有大佛系木胎砺粉描彩,为解放后补制。现大悲殿内仍保存着原来的二十八诸天(佛之护法)及彩色工笔连环画等。作者刘大櫆(1698—1780),清代文学家,“桐城派”三祖之一。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出身于耕读世家,祖、父均为秀才,塾师兼事农作。大櫆曾自言“家世皖江侧,薄田十亩余。”幼年,从父读书,雍正(清世宗年号,1723—1735年)时两举副贡生。乾隆(清高宗年号,1736—1795年)时应博学鸿词科,未就。终身以授徒为业,晚年任黟县教谕,不久去官归桐城,著书立说,不复出仕。他性格豪放,善言谈,喜饮酒,好吟诗。虽蹇于仕途,但不以为意。著有《海峰先生文集》10卷、《海峰先生诗集》6卷、《论文偶记》1卷、编《古文约选》48卷、《历朝诗约选》93卷,纂修《歙县志》20卷。 2、薄:迫近。 3、卜葬:选择葬地。卜:选择。 4、浮屠:这里指僧人。“浮居”亦作“浮图”。 5、公辅:指朝中大臣。 6、西直门:旧北京城西北城门。高梁:即高梁河。《清一统志》:“高梁河在西直门外半里,自昌平州沙涧东东南流,经高梁店,又东南流入都城积水潭。……上有高梁桥。” 7、宛平:旧县名,为明、清顺天府治所在地,辖区在京城以西,1952年并入北京市。 8、恬(tiàn):即桧树,一种柏叶松身树。表:树梢。 9、正德:明武宗年号(1506-1521)。张雄:司礼监太监,受到明武宗宠爱,与张忠、张锐恣肆用事,号称“三张”。 10、阜:小山。 11、震泽:江苏省吴江县旧名震泽。舆致:车载而至。 12、李东阳:明朝诗人,字宾之,号西涯,茶陵(今湖南茶陵县)人,官至吏部尚书。宦官刘谨专权时,李依附周旋,颇为时人所不满。 13、世宗:即朱厚熜,明嘉靖皇帝。 14、患得患失:《论语·阳货》:“鄙夫可与事君也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患:忧虑。 2. 《游大字院记》的文眼是什么 日后有一天谈论起来,拂去尘埃看墙壁有某人的题名。 《游大字院记》 □〔北宋〕欧阳修 六月之庚①,金伏②火见③,往往暑虹昼明,惊雷破柱,郁云④蒸雨⑤,斜风酷热,非有清胜⑥不可以消烦炎,故与诸君子有普明后园之游。 春笋解箨⑦,夏潦⑧涨渠,引流⑨穿林,命席⑩当水k,红薇l始开,影照波上,折花弄流,衔觞m对弈。非有清吟啸歌,不足以开欢情,故与诸君子有避暑之咏。 太素最少饮,诗独先成,坐者欣然继之。日斜酒欢,不能遍以诗写,独留名于壁而去。他日语且道之,拂尘视壁,某人题也。因共索旧句,揭n之于版,以志o一时之胜,而为后会之寻p云。 (选自《欧阳修全集》) 【注释】 ①庚:伏天。我国农历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入伏。故常用“庚”来代指伏天。 ②金伏:金气伏藏。庚,五行属金,指庚日过去,炎热的伏天开始。 ③火见:心星出现。火,心星,二十八星宿之一,每年农历六月黄昏出现在正南,也是说明时令为夏季。 ④郁云:浓云。 ⑤蒸雨:闷热的雨。 ⑥胜:事物优越美好的叫胜。 ⑦箨(tuò):竹笋外面的壳。 ⑧夏潦(liǎo):夏季因久雨而形成的大水。 ⑨引流:挖沟引水,以便进行流觞饮酒的活动。 ⑩命席:安排座位。 k当水:面对流水。 l红薇:紫薇花的一种,因花为红色故称红薇。 m衔觞(shānɡ):饮酒。觞,酒杯。 n揭:公布。 o志:记载。 p寻:重温。 【译文】 六月的三伏,天气炎热,心星出现。常常暑季的彩虹白天显明,惊人的雷声似能劈破柱子。浓云郁积,雨点闷热,热风夹杂着酷暑。没有清雅优美的事物就不能消除烦恼炎热。所以和几位朋友有了普明院后园的游玩。 春天的竹笋已脱落外壳,夏季的雨水涨满水渠。引水流穿过树林,面对流水安排座位。红薇刚刚开放,花影映照水波上。折枝花朵抚弄流水,饮酒下棋。没有清雅的吟诵、长啸的歌声,就不能放开胸怀纵情欢乐,所以和几位朋友做了避暑的诗咏。 (张)太素最不善饮酒,诗却最先吟成,其余在座者欣然相继。太阳偏西酒饮欢畅。不能逐一题写每个人的诗句,只能将同游者的姓名题在壁上,然后离去。 日后有一天谈论起来,拂去尘埃看墙壁有某人的题名,于是索取当日同游者的诗句,公布在版壁上,来记载这一时刻的美好,以便日后相会时可以重温。 3. 游大慧寺记文言文答案 《游大慧寺记》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西北行三里许 许:表示大约的数量 B、高出松栝之表 表:树梢 C、下视平地殆数仞 殆:大概 D、原其初 原:原来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 A.盖当是时/世宗方尚道术/阉人惧其寺之一旦毁/为道院也故/立道家之神祠于佛寺之中/而藉此以存寺。 B.盖当是时/世宗方尚道术/阉人惧其寺之一旦毁为道院也/故立道家之神祠于佛寺之中/而藉此以存寺。 C.盖当是时/世宗方尚道术/阉人惧/其寺之一旦毁为道院也/故立道家之神/祠于佛寺之中/而藉此以存寺。 D.盖当是时/世宗方尚道/术阉人惧其寺之一旦毁/为道院也/故立道家之神/祠于佛寺之中/而藉此以存寺。 6.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环京城的四周有许多佛寺,宏阔壮丽、奇伟,都是宦官选择的安葬之地,为了守墓又修建的大寺。 B.大慧寺左建佑圣观,土阜高平之处建真武祠,这与当时的皇帝世宗崇尚道家思想有很大的关系。 C.大慧寺的西边有许多坟墓,高大雄伟的石人石兽夹杂在坟前,都是司礼太监张雄家族亲人的坟墓。 D.文章借大慧寺的兴建,明大学士李东阳竟为太监所挟为其撰写碑文一事,讽刺官场患得患失,阿附权势之风。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不出于宦寺之推引,自我得之而何畏乎?译:假如他们的地位不是出于宦官的推举,而是属于自己得来的,又担心什么呢? (2)我自得其为我,而何必交欢于宦寺?译文:我自己能够自得其乐,又为什么再与那些宦官亲近呢? 4. 游白书水付过文言文翻译 游白书过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洛于扬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悬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鞠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可与本文所记参看。 [2]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4]汤池:即汤泉。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 [5]殆:大概,恐怕。 [6]少北:稍向北。 [7]悬水:瀑布。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苏轼《答陈季常书》说此山“布水三十仞”,则是据实估量。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8]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9]“深者”二句:谓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10]雪溅雷怒:形容瀑布坠入深潭,溅起雪白的水花,发出轰鸣的声音。 [11]水际:水边。 [12]倒(dào)行:顺来路往回去。 [13]甚:厉害。俛仰:即俯仰,指弯身抬头,形容一上一下时的样子。 [14]击汰(dāi):击水。汰,水波。 [15]掬(jū):用双手捧取。璧:平圆形的玉,这里用来比喻映在水中的月亮。 [16]二鼓:二更;古代击鼓报时。 [17]馀甘:即橄榄。 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象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股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有种萧索感,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字词: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2],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3],浴于汤池[4],热甚,其源殆可熟物[5]。循山而东,少北[6],有悬水百仞[7],山八九折[8],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9],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10],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11],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12],观山烧火,甚俛仰[13],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14],掬弄珠璧[15]。到家二鼓[16],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17],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5. 文言文阅读:《游小孤山记》逐字翻译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象)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小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时隐时现。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揽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域。(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在是定江军。岸上的土是红色的,象墙一样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风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6. 祭徐曰仁文文言文译文 哎呀悲痛啊,曰仁!我还说什么呢!你的话在我的耳朵里,你的容貌在我的眼睛里,你的志向在我的心里,我有什么办法呢!记得你在湘中,回来,曾经告诉我自己活不长了,我询问原因。 你说:“曾经游衡山,梦见一个老瞿昙抚摸着曰仁的后背,告诉他说:‘你与颜回有一样德性。 "不久又说:‘也与颜回活同样的岁数。 "醒了之后感觉怀疑。”我说:“做梦而已。 你怀疑,太过分了。”曰仁说:“这也怎么办呢?只是愿意告诉上级自己有病早早地归隐,希望做先生教育的事情,早晨能有所闻,晚上死也可以了!”哎呀!我以为本来是梦呢,谁知道今天的事情就像梦里说的一样!原来说的,难道真是梦吗?今天所传说的,难道是真的吗?今天所传说的,难道是真的吗?原来说的,是真的瞎说吗?哎呀悲痛啊。2023-07-08 08:32:321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翻译是什么?
Writing on November 4 with wind and rain .2023-07-08 08:32:413
过小孤山大孤山 全文翻译
原文:《过小孤山大孤山》宋代:陆游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岸土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翻译: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依次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裂缝的岩石和各式的洞穴,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像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像)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隐没了踪迹。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就看到)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缆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像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像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域。(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像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在是定江军。岸上的土是红色的,像墙一样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风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扩展资料:整体赏析:这篇散文一共三段。第一段,从开头至“‘得尽所历妙"也”,是写烽火矶的奇异景色。“八月一日,过烽火矾”,是按日记的形式,着就对烽火矾略作考释,是南朝的时候,“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而形成的一处报警设施。然后对烽火矾的景象,极力加以描绘。从舟中远望,只是“突兀而已”的江边岩石。而近观则是“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对于“迥异”的特点,作者选取其中一矶石,着意加以特写:“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这几句话,把矶石超凡出众之状,都鲜明地描绘出来了。它的样子挺拔突出,上面缠绕希“丹藤翠蔓”,形状象是精装的屏风。至此已从总体概貌和具体描摩两方面,写出了烽火矶的奇异景色,但作者仍嫌不足,又巧借杜诗,进一步补充描绘形象。那天是风平浪静,“舟行颇迟”,可以仔细观赏沿岸风光。主景是写小孤山与大孤山,对于烽火矶寥寥数笔带过,恰似拉开画展的序幕,让人们去“回帆觊赏延,佳处领其要”。第二段,从“过澎浪矶”至“山有栖鹘甚多”,是写小孤山的峭拔秀丽。“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是沿着作者的船行游踪,继续往前写,自然地过渡到描写小孤山。小孤山在江西彭泽县北的大江中,因为语言讹转,以“孤”为“姑”,山上有神女祠,祠庙对彭郎矶,故有小姑嫁彭郎的传说。小孤山在宋时属于舒州宿松县。陆游对于小孤山的描写,开笔就说:“小孤山属舒州宿松县”。当时江防要塞都是戒备森严,在小孤山也有驻守的军队。首先用类比法,将“皆名天下”的江中独山,如镇江的金山、焦山,南京的落星山进行比较,“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山比”,这就更衬托出小孤山胜过一般的名山,突出其“峭拔秀丽”的特点。进而由远及近,作具体的描述。从数十里之外向小孤山望去,只见它是“碧峰峰然孤起,上千云霄”。这几句是说山的峭拔。然后又由远及近,“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这几句是说山的秀丽。正因为山势的峭拔秀丽,所以作者说它是“信造化之尤物也”。极尽爱悦赞赏之词,反映了行舟时观景的实感。作者舍舟登山观赏,“但祠宇极于荒残”。祠宇荒残的原因,正与上文“有戍兵”相呼应。兵荒马乱的年月,没有人再去修庙建祠。山上不但有祠宇,并且有庙堂,“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说了祠与庙,又对其有关诸事,略加说明考释,那就是南宋抗金名将张浚,从湖湘回来时途经小孤山,“尝加营葺”,还“有碑载其事”。写完了小孤山之胜,又将笔锋一转,再写澎浪矶之景。澎浪矶在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靠近长江南岸,与北岸的小孤山隔江相望。澎浪矶,为江边一巨型石矶,因为“无风亦浪涌”,矶便由此而得名。澎浪矶,又因小姑山之故,转名为彭郎矾。彭郎与小姑,宛然是伉俪一对,前人便将二者之间赋予爱情故事,让现实的胜境更充满神话色彩,千百年来留下了许多优秀诗文。他是以小孤山为立足点,大镜头地选取了江山旷境:“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潆,鸥鹭灭没。”这几句宛若泼墨画,艺术地再现了江上广阔景象的朦胧美。这种朦胧美,首先使作者本人陶醉了,他认为是“极登临之胜”,因而流连忘返,“徙依久之而归”。最后还捕捉了一个“俊鹘搏水禽”的镜头,说它“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此段撤写,是回应前文“冬夏晴雨,姿态万变”,补写傍晚雨中小孤山景色,使得前面的概述文字更为具体形象化。前面重在写“秀”,后面重在写“壮”,二者相映成趣,读之可以从中领略江山胜概,激发人们对祖国壮美多娇的江山秀色,产生无比热爱的感情。结旬还用庙祝之言,说“山有栖鹘甚多”,以验证作者的目睹壮观。由景及人,文字充满了生机。第三段,从“二日早”至结尾,是写大孤山的雄伟壮奇。仍是从时间开始,但对于地点,则是从动中来表现的。在离开小孤山,舟行未到二十里的地方,“忽风云腾涌”,显然的,天气发生了急剧变化,一场暴风雨很可能即将降临,作者只好命船家“急系缆”。经过风云变幻,天又“俄复开霁”,恢复正常的状况,于是便解缆更行。这是一个小的插曲,给人一种惊心动魄之感,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接着从天气写到湖面,船行至鄱阳湖口的时候,首先便是“四望无际”的空旷景象。对大孤山的描写,是用陪衬的方式,更显示了它的雄伟壮奇。先说它“状类西梁”,即是将大孤山与西梁山合说。西梁山在安徽和县境内,山势极为雄伟壮奇,与当涂县的东梁山隔江对峙,二山合称天门。再与小孤山比较,说大孤山“虽不拟小姑之秀丽”,但相形之下,亦各有千秋。小孤山之旁,“颇有沙洲葭苇”,显得特别秀丽,大孤山“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显得格外壮奇。秀丽与壮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真是气概非凡,堪称山河胜迹。大孤山景色,只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一个轮廓。对予大孤山下的水情,文章进行了一番描述。长江至湖口分一支为南江,长江水浊,南江水清,合处不乱,亦可谓大孤山下之一奇景。此段作者还说出了一个生活小常识,即长江水浊,汲用之时,要“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至此大孤山之景已全部写完,下面又以一段行程,作为段落的小结。他的行程是“晚抵江州”,对江州情况略作介绍。特别是江“岸土赤而壁立”的特点,亦可谓一胜景。又再“泊湓浦”,此处“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是湓浦有南江特点,虽是轻轻点上一笔,与全文十分谐调,浑然形成一体。作者是七月二十六日离开池州,历经舒州境内,江西水域,八月二日晚抵达江州,共六日行程七百里,至此结束本段,使全文告一段落。这篇散文文笔雅洁,优美动人,在艺术上亦颇有特色,堪与历代山水记游文字媲美。这篇散文的写景记游完全遵循旅游的时间顺序和舟行踪迹来写的,先写烽火矶,着重描写小孤山和大孤山,最后以行程段落为小结,线索分明,条理清楚,有着“散而不乱”的艺术效果,读者可按其所写,进行一次引人入胜的壮游。写景,作者很成功地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方法。写小孤山,先写“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继而陡转,说其他山的“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这就更能突现小孤山的秀美。写大孤山的雄伟壮奇,则是以小孤山之秀丽对比映衬,这样两山的奇异风姿,就清楚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这篇散文是作者的旅游日记,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所闻所见随意书写,没有一丝一毫雕章缕句的痕迹。因为不加修饰的信手写来,有些地方尚有粗糙之感,例如末段结尾,纯是行程日期的记述,文字并不典雅。正因为他是无意求工,全文就显得异常的质朴,读之有着特殊的亲切感,使人从中领略到一种自然美。2023-07-08 08:32:571
文言文阅读游钟山记
1. 谁能告诉我游钟山记原文及翻译 弟子规全文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出则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近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2. 文言文阅读:《游小孤山记》逐字翻译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象)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小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时隐时现。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揽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域。(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在是定江军。岸上的土是红色的,象墙一样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风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3. 钟山即事阅读题答案 年代】:宋 【作者】:王安石 【题目】:钟山即事 【内容】: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注释】: ①钟山--紫金山,在今江苏省南京市。 ②弄春柔--在春意中摆弄柔软姿态的意思。 ③幽--幽静、幽闲。 王安石曾对黄庭坚说过,古诗"鸟鸣山更幽",我以为不如"不鸣山更幽"。 【诗意】: 王安石变法失利,辞相位退居金陵,日游钟山,似脱去世故,其实还是人退而心不退,故作此诗,以表达心中不平。 这首诗反映的是幽闲意境,抒写了诗人神离尘寰、心无挂碍的超脱情怀。清?康熙时吴之振在和吕留良合选的《宋诗钞》中,说:“安石遣情世外,其悲壮即寓于闲淡之中。” 这自是明眼人洞察肺腑的评论。在封建王朝,皇帝的权力高于一切,伴君如伴虎,王安石在仕途中是倍尝了其中辛酸的。 诗的末句自叹并无超众之才,这当然是聊以解嘲的违心之论了。王安石学禅的契机于此可见。 4. 文言文阅读 1、柳河东全集 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 永州八记 2、(1)特别(2)依托(3)像北斗星那样(4)愣住的样子 3、衬托水的清冽,说明环境幽清 4、(1)青葱的树枝,碧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2)两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5、作者刚开始是无忧无虑的,欣然而往的,但在环境的 *** 下,作者感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忧伤、苦闷。作者因为当时谪居永州,满腹宏图大志不得施展,因而怀着一种愤懑不平的苦闷心情。 5. 游龙山记文言文阅读 至道元年,开寓汤阴.未几,桂林僧惟深者,自五台山归,惠然见过,曰:"昔公守桂林,尝与公论衡岳山水之秀,为湖岭胜绝;今惟深自上党人于相州,至林虑,过天平山明教院,寻幽穷胜,纵观泉石,过衡岳远甚."予矍然日:"予从先御史居汤阴二年,汤阴与林虑接境,平居未尝有言者.今师诒我,是将以我为魏人而且欲佞予耶?"越明日,惟深告辞,予因留惟深,日:"前言果不妄,敢同游乎?"惟深日:"诺." 初自马岭入龙山,小径崎岖,有倦意.又数里,入龙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苍翠,通观俯览,遂忘篓辔之劳.翊H,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日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明旦,惟深约寺僧契园从予游,东过通胜桥,至苍龙洞,又至菩萨洞;下而南观长老岩、水帘亭,周行岩径,下瞰白龙潭而归. 翊H,西游长老庵,上观珍珠泉,穿舞兽石,休于道者庵下,至于忘归桥.由涧而转至于昆阆溪、仙人献花台,出九曲滩,南会于白龙潭.扪萝西山,沿候樵径,望风云谷而归.明日,契园煮黄精、苍术苗,请予饭于佛殿之北,回望峰峦,秀若围屏.契园日:"居艮而首出者,倚屏峰也."予曰:"诸峰大率如围屏,何独此峰得名?"契园日:"大峰之名有六,小峰之名有五,著名已久,皆先师之传.又其西二峰,一日紫霄峰,上有秀士壁,次日罗汉峰,二有居士壁,以其所肖得名也.又六峰之外,其南隐然者,士民呼为扑猪岭.又其次日熨斗峰."诸峰皆于茂林乔松间拔出石壁数千尺,回环连接,崭岩峭拳,虽善工亦不可图画.予留观. 予留观凡五日,不欲去,始知惟深之言不妄.又嗟数年之间,居处相去方百里之远,绝胜之景,耳所不闻,对惟深诚有愧色.明日将去,惟深、契园固请予留题.予惧景胜而才不 敌,不敢形于吟咏,因述数日之间所见云.2023-07-08 08:33:191
文言文阅读游点苍山记
1. 点苍山游记文言文阅读 点苍山游记 杨慎(明) 自余为谬人①,所历道途万有余里,齐、鲁、楚、越间号称名山水者,无不游。及至叶榆之境,一望点苍,不觉神爽飞越。比入龙黾关,山则苍龙叠翠,海则半月拖蓝,城郭奠山海之间,楼阁出烟云之上,香风满道,芳气袭人。余时如醉而醒,如梦而照如久卧而起作,然后知吾曩者之未尝见山水,而见自今始。 嘉靖庚寅,约同中溪李公为点苍之游。二月辛酉,夜宿海珠寺,候龙关晓月。两山千仞,中虚—峡,如排闼然。落月中悬,其时天在地底。中溪与予各赋—诗。诗成,而月犹不移,真奇观也。壬戌,复入关,至鹤顶寺,松林荫轩,洱波在席,相与趺坐酌酒,时夕阳已沉西,山缺处犹露日影,红黄一线,本细末宽,自山而下,直射洱波。僧曰:“此即鸳浦夕阳也。余波皆碧,独此处日光涌金,有鸳鸯群浴。今则网罟②大密,此景不常然也。” 三月乙酉,缘山麓东行一里,至弘圣寺,有浮图高二百丈,考之野史,为隋文帝时敕建者。北渡两涧,有汝南王碑,声如玉磬,清越可闻。因以木击之,歌少陵春山相求之诗。闻北冈有元翻耳驻跸台,后人屋之。方至其处,大雨忽至,遂趋屋下避雨,轩窗洞豁,最堪游目,则见满川烈日,农人刈麦。予月:“异哉,何晴雨相兼也。”中溪曰:“此点苍十景之一,所谓‘晴川秧雨"者是已,每岁五月,溪上日日有雨,田野时时放晴,故刈麦插秧,两处无妨。世传观音大士授记而然。” 己亥,至金榜寺,有崖飞出水面,曰维舟山。徒步而升,见山巅积雪,山腰白云,天巧神工,各呈其伎。予曰:“此非点苍真面目乎?微公,几失此奇观矣。”相与订约结社。僮仆于灌莽中得一石洞,檐牙户牖,大类人居,中可容瑚,喜不自胜,曰:“此可免结屋之劳矣。”酌酒相庆恋恋不能去旁人催促予二人相向惆枨恐不能复来勉从入舟则波纹纭纭。遵崖壁而南,壁下石窟,有渔家妇子居焉。生事萧条,身无完衣。问其男子何在,言“欠课,为宦家所系”。其情可悲也。又南至赤文岛,暝 *** 来,辞舟登阁。 2. 阅读古文 小石潭记 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摇缀,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澈。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坻.屿.堪.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任何依靠。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凄清很少有人来。使人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寂静而且幽深,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3. 游龙山记文言文阅读 至道元年,开寓汤阴.未几,桂林僧惟深者,自五台山归,惠然见过,曰:"昔公守桂林,尝与公论衡岳山水之秀,为湖岭胜绝;今惟深自上党人于相州,至林虑,过天平山明教院,寻幽穷胜,纵观泉石,过衡岳远甚."予矍然日:"予从先御史居汤阴二年,汤阴与林虑接境,平居未尝有言者.今师诒我,是将以我为魏人而且欲佞予耶?"越明日,惟深告辞,予因留惟深,日:"前言果不妄,敢同游乎?"惟深日:"诺." 初自马岭入龙山,小径崎岖,有倦意.又数里,入龙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苍翠,通观俯览,遂忘篓辔之劳.翊H,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日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明旦,惟深约寺僧契园从予游,东过通胜桥,至苍龙洞,又至菩萨洞;下而南观长老岩、水帘亭,周行岩径,下瞰白龙潭而归. 翊H,西游长老庵,上观珍珠泉,穿舞兽石,休于道者庵下,至于忘归桥.由涧而转至于昆阆溪、仙人献花台,出九曲滩,南会于白龙潭.扪萝西山,沿候樵径,望风云谷而归.明日,契园煮黄精、苍术苗,请予饭于佛殿之北,回望峰峦,秀若围屏.契园日:"居艮而首出者,倚屏峰也."予曰:"诸峰大率如围屏,何独此峰得名?"契园日:"大峰之名有六,小峰之名有五,著名已久,皆先师之传.又其西二峰,一日紫霄峰,上有秀士壁,次日罗汉峰,二有居士壁,以其所肖得名也.又六峰之外,其南隐然者,士民呼为扑猪岭.又其次日熨斗峰."诸峰皆于茂林乔松间拔出石壁数千尺,回环连接,崭岩峭拳,虽善工亦不可图画.予留观. 予留观凡五日,不欲去,始知惟深之言不妄.又嗟数年之间,居处相去方百里之远,绝胜之景,耳所不闻,对惟深诚有愧色.明日将去,惟深、契园固请予留题.予惧景胜而才不 敌,不敢形于吟咏,因述数日之间所见云. 4. 文言文阅读:《游小孤山记》逐字翻译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象)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小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时隐时现。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揽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域。(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在是定江军。岸上的土是红色的,象墙一样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风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游三游洞记刘大櫆出夷陵州治,西 小题:C 小题:衬托出了游者不畏艰难寻幽访胜的浓厚兴致,表现了三游洞位置的“荒遐僻陋”,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答出两点即可) 小题:三游洞是因白乐天等三人共游此洞而得名,而非三次游览。 小题:无 参考译文: 从夷陵州的州府出发,向西北方向从陆地走二十里,靠近江的北岸,(这就是)所说的下牢关。路很狭窄,不能行走,于是下了车,登上船.坐船走了一里左右,听见两崖之间有很大水声,于是再次下船登陆,顺着狭窄的小路曲折地向上攀登,一直登上山的顶峰。然后又用绳子拴着从高处滑了下来,(只见)下面的土地渐渐平坦,有一块大石头覆盖压着挡住了道路。于是弯着腰低着头,经过巨石下面出来。一出去便见非常开阔平坦的一个大石洞,石洞隆起,高六十多尺、宽约十二丈。二根石柱屹立在洞口,把洞口分为三个门,就像三开门的房子。 中间的室像正屋,右边的室像厨房,左边的室像别馆。洞中间有一石头像 *** 下垂着,敲击它,它发出的声音像钟声一样清脆。左室外面有一块小石头突出直立,(形状)方方正正,敲击它声音像磬声。这地方还有些石头杂着土,撞击它就发出“逄逄”的鼓声。背后面还有一块石头像床,可以坐。我与二三个一同前来的朋友在洞内大声放歌,声音轰响,就像是钟磬等乐器帮助它使它更响亮了。向下看是一条深溪,水声潺潺,就像是从地底传出来的。深溪两岸,是高达千寻(寻,量词,八尺为一寻)的翠绿的山壁,山壁下面还有小路,樵夫们唱着歌,歌声缕缕而不断绝。 以前唐时白乐天(居易)从江州司马迁官为忠州剌史,而他的好友元微之(稹)恰好从通州将要回北方,乐天携同弟弟知退,和元稹在夷陵相会,喝酒十分高兴,留恋不舍,不忍离别,于是一起来这洞来游玩,“三游洞”因为他们三人而得名。后来,宋朝时欧阳永叔(修)及黄鲁直(庭坚)两个人都因为被排斥贬谪到这里,相继来此洞游玩,有的还写了诗文来纪载这件事。(此时)我想到自己,不禁笑了,谁排斥过我呢?谁使我贬到这里的呢?陪同我一起来游玩的,是本地学使陈公的儿子叫伯思、仲思。我不是陈公,即使想来这里,也没有上面说的那些原因。而陈公因为公务这次没能一起来, 既然如此那么(如果)他来了,那又是幸运还是不幸运呢? 像乐天、微之这类人,就是世俗所说的伟人,能够在那一时代名声显赫,所以凡是他们足迹到过的地方,都有用来传到后世的,而这个地方也能够凭借人而很显耀。像我这样的人,即使走遍幽奇的山水、险峻的地方,和虫儿鸟儿到这个地方去去来来又有什么不同呢?虽然这样,但山川的美丽景致,如果使它们处在大的城市或交通方便的地方,那么那些喜好游玩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来游玩。不过放置在荒凉偏僻的地方, 美好(的风景)并没有显现在外面,人们也无法来亲自领略它的美好。唉,这哪里是一个人的不幸呢? 6. 文言文阅读 1、柳河东全集 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 永州八记 2、(1)特别(2)依托(3)像北斗星那样(4)愣住的样子 3、衬托水的清冽,说明环境幽清 4、(1)青葱的树枝,碧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2)两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5、作者刚开始是无忧无虑的,欣然而往的,但在环境的 *** 下,作者感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忧伤、苦闷。作者因为当时谪居永州,满腹宏图大志不得施展,因而怀着一种愤懑不平的苦闷心情。2023-07-08 08:33:271
过大巫山小巫山全文翻译
你好楼主,您说的是陆游的过大孤山小孤山吧,如果是,译文如下:《过大孤山小孤山》 陆游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 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 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 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 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 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 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 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 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蒙,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 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 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 俄复开霁,遂行。 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 始见庐山及大孤。 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 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晚抵江州。 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 岸上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 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一、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箸书了。 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 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 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二、题解: 《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入蜀记》,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 是时,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 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 小孤山,又名髻山,在今安徽宿松东长江中。 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南。 三、小孤山简介: 在安徽宿松县和江西彭泽县烟波浩淼的长江上,孑然兀立着一座风姿秀逸的山,这就是小孤山,它孤峰独立,山高一百余米,最称著的为龙耳洞,洞内风光旖旎;自山下至山顶亭、塔、楼、阁错落有致、古树翠竹掩映,天水一色。 小孤山虽属弹丸之地,名声却很大。 被称为山水诗鼻祖的谢灵运,有一首有名的《登江中孤屿》,据说就是为小孤山而作。 至于苏东坡的“大孤小孤江中央”,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陆游说:“凡江中孤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 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游小孤山记》)。 小孤山被诗人们所青眯,最初有谢灵运,既而有顾况、卢仝、王安石、王十朋、陆游、王守仁、袁枚……连明朝皇帝朱元璋、朱厚焙也来附庸风雅。 画家们则纷纷将小孤山入画,唐代李思训的《长江绝岛图》,画的就是小孤山与鄱阳湖上的大孤山。 小孤山之称,区别于鄱阳湖中大孤山。 它屹立在宿松城东南六十公里的长江中,秀峰独立,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时期。 “障百川于千里,纳群山于足下”。 “海门石柱”、“长江绝独”、“江上第一景”均为世人对小孤山之赞誉。 此山高八十六米,围仅一里许,因形如古代妇女头上发髻,旧称髻山。 舟在江中行,船身移动,山貌渐变。 乡人云:“南望一枝笔,西看似悬钟,东看太师椅,北望啸天龙。”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赞曰:“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小孤山南岸与彭浪矶相对峙,江流湍激如沸,海潮至此不得上,因有“海门第一关”之称,为横锁长江的“楚塞吴关”。 小孤山主要建筑是始建于唐代的启秀寺,坐落在半山腰,青瓦红墙,寺内祀奉着小姑娘娘像,民称“小姑庙”。 小姑,乃民间传说中一位纯情美丽的少女。 她与彭郎相爱,但终难成眷属,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资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 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彭浪矶”,亦名“彭郎矶”。 山顶“梳妆亭”,传为小姑梳妆处。 亭台甚雅,六角两层,且可凭窗眺云山沃野。 亭后“长生树”,又称“梭罗树”,从石罅中生出,高壮葱茂。 老者云:“此树酷似月亮里的神树。 天上织女星用的那把梭子就是用这棵树剜的”。 小姑庙历来香客众多,香火鼎盛。 小孤山,无处不景,无景不奇;庙宇亭台,层次分明。 山旁有龙角石,临江陡峭;山中有龙耳洞,冬暖夏凉,深不可测;山顶有龙口,势若仰天长啸。 还有一天门、龙眼石、琼崖滴翠、弥陀阁、先月楼、半边塔、海神龛、天妃殿、界潮祠、碧云梯、卧羊石、观涛石、御诗碑和庙藏文物以及众名士题咏的海门石刻等。 这些诸多古迹胜景为神话般的小孤山笼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光环。 游小孤,如步仙境。 明代谢缙有诗赞曰:“半空岩石架高台,过客登临此处来。 佩玉尚闻仙子去,乘鸾疑见女郎回。 澄江秋水明妆镜,绝顶云鬓绾髻堆。 动人的传说与奇秀的风光使小孤山充满浪漫情调。 然而一旦战云突起,小孤山又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海门第一关”。 古时山上建有烽火台与炮台,驻有戍兵。 每逢战事,这一带江面便战火纷飞,楼船冲撞,涛声伴着杀声,震天动地。 朱元璋与陈友谅、太平天国军与曾国藩的湘军、王阳明与朱宸濠……都曾在这一带江上血战。 小孤山斜对岸的马当,更是长江上的雄关要塞。 抗日战争中,为了阻挡日军军舰溯江而上,中国军民实施了马当封江工程。 千万军民不顾敌机的轰炸扫射,夜以继日,在马当江段上,凿沉了满载石块的20艘大轮、驳船、趸船,600多艘帆船,滞缓了日军的进攻。 当你泊船小孤山下,沿着那364级石阶,蹑磴扪萝,一步步登上小孤山顶,立刻会有一股磅礴之气冲撞着你。 登高纵目,看上下天光,樯帆逶迤;大江澎湃,水阔天高。 你可许会想起“小姑前年嫁彭郎”的传说,或许会浮现出昔日江上干戈铮铮的鏖战。 大江与雄关相连,诗情与战火交织,你会情不自禁地高吟一曲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四、译文: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 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 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 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 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 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 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像)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 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 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 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 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 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 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 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 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 天下着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 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时隐时现。 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 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 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揽绳。 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 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 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 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域。 (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 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 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 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在是定江军。 岸上的土是红色的,像墙一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 (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 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风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2023-07-08 08:33:361
陆游写过什么书
陆游的代表作品《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本文选其诗十一首:《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病起书怀》、《关山月》、《夜泊水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其词五首:《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鹊桥仙》(茅檐人静)、《钗头凤》(红酥手);其文一篇:《游小孤山记》。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2023-07-08 08:33:551
陆游的代表作有哪些?
陆游的代表作品 《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选其诗十一首:《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病起书怀》、《关山月》、《夜泊水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其词五首:《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鹊桥仙》(茅檐人静)、《钗头凤》(红酥手);其文一篇:《游小孤山记》。2023-07-08 08:34:058
谁知道陆游和杜甫的资料和”闻关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资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注】剑外:剑门关以南,今四川一部分,又称剑南。 【简析】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唐军收复了大河南北的大片土地,安史之乱算是平息了。但这时成都发生兵乱,杜甫避乱寄居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听到安史之乱被平定的消息,不禁惊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之中写了这首诗。这首诗极自然概括地写出了所有乱离人的共同感受,使它成为千古名篇。前人评这首诗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陆游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自幼好学不倦,在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20岁时与唐琬结婚,后被其母强行拆散。这种感情伤痛终其一生,《钗头凤》、《沈园》等名作即是为此。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名列第一,因居秦桧孙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竟在复试时被除名。后得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和蜀州、嘉州、荣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职。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淳熙五年,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在江西任上,当地发生水灾,他“草行露宿”,亲到灾区视察,并“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不料却固此触犯当道,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陆游在家闲居6年后,又被起用为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淳熙十五年,陆游在严州任满,卸职还乡。不久,被召赴临安任军器少监。次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于是他连上奏章,谏劝朝廷减轻赋税,结果反遭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与世长辞。陆游是一位创作特别丰富的诗人,集中存诗共约9300余首。他的诗大致可以分为三期:第一期是从少年到中年(46岁)入蜀以前。这一时期存诗仅200首左右,作品主要偏于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实。第二期是入蜀以后,到他64岁罢官东归,前后近20年,存诗2400余首。这一时期是他从军南郑,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的时期,也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第三期是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到逝世,亦有20年,现存诗约近6500首。诗中表现了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诗到无人爱处工”,可算是道出了他此时的某种心情和所向往的艺术境界。另外,在这一时期的诗中,也表现出趋向质朴而沉实的创作风格。在陆游三个时期的诗中,始终贯串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年入蜀以后表现尤为明显,不仅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显得很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陆游的诗可谓各体兼备,无论是古体、律诗、绝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写得又多又好。在这方面,陆游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同时又富有自己的创作造,所以有人称他和杜甫、李商隐完成七律创作上的“三变”(舒位《瓶水斋诗活》),又称他的七律当时无与伦比。在陆游的七律中,确是名章俊句层见叠出,每为人所传诵,如“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黄州》);“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枕上作》)等。这些名作名句,或壮阔雄浑,或清新如画,不仅对仗工稳,而且流走生动,不落纤巧。除七律外,陆游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当推绝句。陆游的诗虽然呈现着多彩多姿的风格,但从总的创作倾向看,还是以现实主义为主。他继承了屈原等前代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并立足于自己的时代而作了出色的发挥。词的创作 陆游不仅工诗,还兼长词。由于他对这种诗体不甚注重,所以词作不多,现存词共有130首。他的词也风格多样并有自己的特色。有不少词写得清丽缠绵,与宋词中的婉约派比较接近,如有名的“钗头凤”即属此类。而有些词常常抒发着深沉的人生感受,或寄寓着高超的襟怀,如“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双头莲”“华鬓星星”等,或苍远,或寓意深刻,这类词又和苏轼比较接近。但是最能体现陆游的身世经历和个性特色的,还是他的那些写得慷慨雄浑、荡漾着爱国激情的词作,如“汉宫春”“箭箭雕弓”、“春”“壮岁从戎”、“诉衷情”“当年万里侯”、“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等,都是着一片报国热忱的雄健之作。这类词与辛弃疾比较接近。陆游在散文上也著述甚丰,而且颇有造诣。其中记铭序跋之类,或叙述生活经历,或抒发思想感情,或论文说诗,最能体现陆游散文的成就。同时也如在诗中一样,不时表现着爱国主义的情怀,如《静镇堂记》、《铜壶阁记》、《书渭桥事》等。杜甫 (712~770) 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天宝五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六载曾应试“制举”;十载献“大礼赋”三篇得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直到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此期流传下来的诗大约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房案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此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759年,关辅大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辞官,经秦州、同谷,于年底到达成都。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无定所。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逝世前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之句,仍以国家灾难为念。这11年,他写诗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诗的七分之五强。多是绝句和律诗,也有长篇排律。名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又呈吴郎》等。 杜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但杜甫并非客观地叙事,以诗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广泛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正如浦起龙所云:“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天宝后期以来,杜甫写了大量时事政治诗。短篇如《洗兵马》、《有感》、《丽人行》、《三绝句》、《病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长篇如《夔州书怀》、《往在》、《草堂》、《遣怀》,虽内容各异,但都是个人情感与事实相结合,抒情色彩较浓。战争题材在杜诗中数量很大。杜甫对不同性质的战争态度不同。反对朝廷穷兵黩武,消耗国力的有《兵车行》、《又上后园山脚》等;支持平息叛乱,抵御外侮的有《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观兵》、《岁暮》等。《前出塞》、《后出塞》两组诗,既歌颂了战士的壮烈英勇,又谴责了君王拓边无厌和主将骄横奢侈;以一个战士的自白概括了无数英勇士兵的不幸命运。“三吏”、“三别”中,诗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愤恨野蛮拉丁;但大敌当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泪劝慰被征者。表现出作者内心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杜甫有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咏的对象,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是情、景与时事的交融,而不仅仅是情景交融。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剑门》。 杜甫还有些歌咏绘画、音乐、建筑、舞蹈、用具和农业生产的诗,同样贯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时代特色。杜集中也有些诗,时代气氛不浓,个人感情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写的一部分诗。这是他经过长期飘泊,得到暂时休息后心境的表现。在《屏迹》、《为农》、《田舍》、《徐步》、《水槛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诗中,诗人对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的动态有细腻的观察,无限的喜爱和深刻的体会。体现了杜甫诗歌和为人的另一侧面。杜甫怀念亲友的诗,大都缠绵悱恻,一往情深。如《月夜》怀念妻子,《月夜忆舍弟》怀念弟弟。众多怀友诗中,以怀念李白的最为突出。从与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谈到李白的诗有15首。表现了他对李白的推崇和情谊。杜甫还以诗论诗,在《戏为六绝句》、《偶题》、《解闷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达了“转益多师”、“别裁为体”,扬弃古今而自铸伟辞的艺术主张。在困守长安和飘泊西南时期,为求仕进和维持生计,杜甫也作过一些内容无聊、格调不高的投赠权贵、奉和应酬的诗。其中有不少五言排律。 杜诗体制多样,奄有众长,兼工各体,并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其五言古诗融感事、纪行、抒怀于一炉;博大精深、无施不可,开唐代五古境界;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羌村》、《赠卫八处士》、“三吏”、“三别”。七言古诗长于陈述意见,感情豪放、沉郁,风格奇崛拗峭;如《醉时歌赠郑广文》、《洗兵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岁晏行》等。其五、七言律诗功力极高;五律如《春望》、《天末怀李白》、《后游》、《春夜喜雨》、《水槛遣心》、《旅夜书怀》、《登岳阳楼》,七律如《蜀相》、《野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宿府》、《白帝》、《诸将五首》、《秋兴八首》、《登高》等;唐人律诗很少能超过它们。杜甫还有许多五言排律,几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发展。其《秋日夔府咏怀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长达1000字。但杜甫排律亦多堆砌典故、投献应酬之作。其绝句即景抒情,反映时事,并开绝句中议论之体,别开异径,贡献颇大。杜诗内容广阔深刻,感情真挚浓郁;艺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在内容与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诗歌领域,给后世以广泛的影响。杜甫也被后人尊为诗圣。杜甫一生潦倒,其诗“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杜甫《南征》)。但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近千年来,治杜之风不绝。宋代有许多杜诗的编年、分类、集注等专书,如王洙《杜工部集》、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鲁编次、蔡梦弼会笺的《杜工部草堂诗笺》、徐居仁编辑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后世注释杜集的亦在百种以上,较流行的有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新、旧《唐书》都有杜甫本传。两宋以后,诗话笔记中评点、解释杜诗的文字非常丰富。中华书局1964年编有《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上编《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鸿保有《读杜诗说》。另外,中华书局还将五四运动以来较重要的论文汇编成《杜甫研究论文集》。传记和新的研究专著有冯至《杜甫传》、萧涤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诗论》、朱东润《杜甫叙论》。较详实的年谱有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和四川文史研究馆的《杜甫年谱》。2023-07-08 08:34:222
陆游的爱国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2023-07-08 08:34:304
焦山文言文
1. 游金焦两山记文言文翻译 焦山位于金山下游,两山之间距离十五里远。 那天船逆风行驶,船夫乘风扬帆,曲折向下游而去,路程是直路的六七倍那么远,终于来到了焦山下。半山腰有一个关侯祠,是纪念三国蜀将关羽而建,吃过饭后,上山左转,就登上了佳处亭,正是石榴花盛开的季节,随从的小童随手折下了一枝。 看见山下江中船只来往频繁,江水波涛汹涌,焦山寺中的僧侣便说:“那些捕捞鲥鱼的人,一斤鲥鱼可卖十八个铜钱,买回来下锅,那些鱼还在跳个不停,非常新鲜。”右拐继续向山上走去,便到了吸江亭,吸江亭正对着金山,感觉焦山比金山高得多,也比金山大。 金山险峻,容护俯篙谎蕻荷戈捅恭拉易成为长江交通要道的渡口,也是往来船舶交集的繁华之地。而焦山有大片的田地可以种植稻谷和小麦,山上也有很多的奇峰怪石,象野兽匍匐在草丛中,草木四垂,犹如穿着薄纱的美丽女子,所以焦山自古风景就很幽静。 所以把金山和焦山称为兄弟山,于是洒酒祭奠金山留云亭。没过多久,就有人买来了鲥鱼,看见鲥鱼果然新鲜,鱼鳃还在不时张合着,于是便煮了鱼,和着酒一起吃,俯瞰长江,面对着长江石壁,却丝毫不能减少金山长廊的魅力。 一直到日落西山,又下起了雨,此时才乘船返回。东汉时期一个叫焦光的人在此隐居,皇帝下了3道诏书,他也不肯回去,所以山就以他为名,称为焦山。 而后来明嘉靖年间的杨继盛又在石壁上写下了“椒山”二字。椒山是杨的名号,由于焦和椒是同音,所以显然也寄托着作者的自负。 却不知杨继盛最后因为弹劾严嵩而下狱被杀。谈古论今,焦山标榜了“焦光”和“杨继盛”的处士忠臣的名节,同时也赋予焦山以忠臣处士的境遇。 与我同游的陈同甫说“焦山也叫做椒了”。 2. 【游金焦两山记文言文翻译】 焦山位于金山下游,两山之间距离十五里远.那天船逆风行驶,船夫乘风扬帆,曲折向下游而去,路程是直路的六七倍那么远,终于来到了焦山下.半山腰有一个关侯祠,是纪念三国蜀将关羽而建,吃过饭后,上山左转,就登上了佳处亭,正是石榴花盛开的季节,随从的小童随手折下了一枝.看见山下江中船只来往频繁,江水波涛汹涌,焦山寺中的僧侣便说:“那些捕捞鲥鱼的人,一斤鲥鱼可卖十八个铜钱,买回来下锅,那些鱼还在跳个不停,非常新鲜.”右拐继续向山上走去,便到了吸江亭,吸江亭正对着金山,感觉焦山比金山高得多,也比金山大.金山险峻,容易成为长江交通要道的渡口,也是往来船舶交集的繁华之地.而焦山有大片的田地可以种植稻谷和小麦,山上也有很多的奇峰怪石,象野兽匍匐在草丛中,草木四垂,犹如穿着薄纱的美丽女子,所以焦山自古风景就很幽静.所以把金山和焦山称为兄弟山,于是洒酒祭奠金山留云亭.没过多久,就有人买来了鲥鱼,看见鲥鱼果然新鲜,鱼鳃还在不时张合着,于是便煮了鱼,和着酒一起吃,俯瞰长江,面对着长江石壁,却丝毫不能减少金山长廊的魅力.一直到日落西山,又下起了雨,此时才乘船返回.东汉时期一个叫焦光的人在此隐居,皇帝下了3道诏书,他也不肯回去,所以山就以他为名,称为焦山.而后来明嘉靖年间的杨继盛又在石壁上写下了“椒山”二字.椒山是杨的名号,由于焦和椒是同音,所以显然也寄托着作者的自负.却不知杨继盛最后因为弹劾严嵩而下狱被杀.谈古论今,焦山标榜了“焦光”和“杨继盛”的处士忠臣的名节,同时也赋予焦山以忠臣处士的境遇.与我同游的陈同甫说“焦山也叫做椒了”.。 3. 过彭浪矶,小孤山文言文为什么写金山,焦山,落星,有何用意 《游小孤山记》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写的一篇游记,其提到的小孤山位于安徽省宿松县城东南长江里。 译文: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 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 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台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缠绕在它上面,像宝石镶嵌的屏风。 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像)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 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 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 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 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 天下着小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时隐时现。 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 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揽绳。 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 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域。 (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 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在是定江军。 岸上的土是红色的,象墙一样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 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风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4. 《过小孤山大孤山》译文是什么 原文: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 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 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 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 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 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 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 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 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 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 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 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 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 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复开霁,遂行. 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 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 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 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 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 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 岸上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泊湓浦, 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 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译文: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 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 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 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 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 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 象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 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象)杜甫所说的“ 幸有舟楫迟,得迟所历妙”.经过澎浪矶、小孤山, 这两座山东西相望. 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 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 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 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 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 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 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 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 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 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 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 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 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雨,(我) 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 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时隐时现. 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 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 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 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 急忙系上揽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 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 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 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 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 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 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 是江西路一带水域.(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 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 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 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 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在是定江军. 岸上的土是红色的,象墙一样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 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 5. 阅读《往事依依》,完成下列各题 (1)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与信息筛选.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写作思路,找出文中的事件进行概括,并从相应段落中筛选出表达“我”深刻感受的句子即可.第②段写“我”看山水画读《评注图象水浒传》,段末写了“我”的感受:“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形成深刻的记忆”.第二件事主要写“我”读《千家诗》,沉浸在诗的意境和美的享受中;第三件事回忆“我”的两位国文老师,“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第四件事在第⑥段中描述的,主要写“我”聆听老师的谆谆教诲.(2)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词语“往事依依”的意思,指的是对往事的思念与记忆深刻.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可以找出文中直接表达这种情感的句子是开头第一句话: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3)本题考查文章写作特色的赏析.题目要求赏析的是文中的事件,可以抓住叙事过程中对人物的描写或词语的运用等来进行分析.先点明写作的特色,然后举出实例来分析.比如:于漪老师记叙的几件往事,看似平淡,却通过传神词语的运用和动作、神态的描写,使读者读起来感觉耐人寻味.用“凝视”“入了神”“不知不觉”等词语传神地写出作者儿时被图画深深吸引而走进文学殿堂的美好;用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老师上课时的样子.(4)本题考查阅读启示的表达.完成阅读感悟启示题,要把握文章内容,从作者的经历中提炼出自己的观点.注意表述流畅,语言要简洁明了,最好能做到有创意的表达.从文中写作的内容可以看出,学习语文要有兴趣、有热情;要有计划,认认真真多读好书;要有一个优秀的引导者等.答案:(1)①身历其境,生动的形象形成深刻的记忆;②读《千家诗》;③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 ④聆听老师的谆谆教诲(2)①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3)示例:于漪老师记叙的几件往事,看似平淡,却通过传神词语的运用和动作、神态的描写,使读者读起来感觉耐人寻味.如:用“凝视”“入了神”“不知不觉”等词语传神地写出作者儿时被图画深深吸引而走进文学殿堂的美好;用“头与肩膀左右摇摆” “神情凝注”的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上课时有趣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因受到如此情趣的激发而喜爱上了的文学欣喜之情.(4)学习语文要有兴趣、有热情、有情怀;要有计划,认认真真多读好书.。2023-07-08 08:34:451
陆游的生平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 中国有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诗《示儿》。诗是这么写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临终遗嘱。诗中表达了一个行将去逝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他就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陆游。 陆游是中国南宋诗人,生于公元1125年。陆游生活的时代,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国频频向宋朝发动战争,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不断向南迁移,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少年时代的陆游就不得不随着家人逃难,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 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习兵书。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然而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不到一年的军中生活,在陆游的生活和创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身着戎装,来往于前线各地,抗敌将士的艰苦生活和爱国热情,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诗歌境界,豪迈而悲壮也成为他一生诗歌创作的基调。 作为一名杰出的诗人,陆游一生创作诗歌9300余首。这些诗中大多数都是与抗击侵略者的有关的。或者描写火热的军中生活,"失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或者寄托自己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和自己空抱一腔报国热情的愁闷心情。 陆游的诗歌不仅始终贯注着炽烈的爱国热情,而且同情当时人民的疾苦。忧国和忧民的思想在他的作品里交织在一起。他在《太息》、《秋获歌》等诗篇里,揭露了官僚和豪强对下层人民的剥削,同时又真切地写出了下层人民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 除了诗歌作品,陆游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这些作品有的记生活琐事,有的议论国计民生,有的叙述友人事迹,但都贯穿以爱国情感,有很强的感染力。 陆游一生饱经忧患,对普通人民所处的环境有充分的了解。他的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同代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陆游丰富的创作实践对他以后的宋代文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更为显著的,还在于他强烈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方面。他的诗文作品,对遭受异族压迫的人民是莫大的精神鼓舞。每当民族的生死存亡关头,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位在自己85岁的生命历程中深切关注祖国命运的诗人。 陆游和唐琬的哀情故事 南宋的大词人陆游(1125-1209),在1144年娶了他的表妹唐琬,第二年,唐琬就被逐出家门,原因依古人的说法是「不当母夫人意」「二亲恐其惰於学,数谴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以上的意思是说,唐琬在夫家,与婆婆不合;或说因为夫妻两人太恩爱,公婆认为会妨碍陆游的上进之心,所以常常责骂唐琬,而造成二人的分手. 真相:根据陆游自已在晚年的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是因为唐琬不孕,而遭公婆逐出. 陆游与唐琬是相爱的,他们分手以后,陆游又被迫娶妻,而唐琬也改嫁了皇族赵士程,但真正两人的哀情传世的一段,就是两人的重逢於相别后的十年,在绍兴城外的沈氏园中,那是一个春日,陆游来此赏春,而唐琬和丈夫赵士程 也来此游春,而在此意外的重逢.两人重逢,又无法当面相诉离情,随后,唐琬派人送来一些酒菜,默默以示关怀,而就与丈夫离去,陆游在伤心之余,就是园子的壁上题下了一首哀怨的《钗头凤》. 两人重逢后没有多久,唐琬就因心情忧伤而忧死(在历史上记载:「未几,怏怏而卒」--没有多久,就心情忧郁而死) 陆游在死前一年(八十四岁,1208年),又来到沈园,写下了: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这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正是陆游对唐琬最深的怀念,第二年,陆游终於也追随著唐琬去到另一个世界了. 沈园绝恋 沈园位于绍兴市区东南的洋河弄。宋代池台极盛,为越中著名园林。据载:南宋诗人初娶表妹唐琬,夫妻恩爱,却为陆母所不喜,陆游被迫与唐琬分离,后来唐改嫁赵士程,陆游再娶王氏。十余年后他们春游沈园相遇,陆游伤感之余,在园壁题了著名的《钗头凤》词,唐琬见了不胜伤感,也和词一首,不久便忧郁而死。陆游为此哀痛至甚,后又多次赋诗忆咏园,有"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句。沈园亦由此而久负盛名,数百年来,风雨沧桑,沈园已"非复旧池台"。 近年来绍兴重建了沈园,在其东部建双桂堂,内辟陆游纪念馆,展出了陆游在沈园的经历,以及陆游的爱国史迹和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中部为宋代遗物区,这里的葫芦形水池、池南的假山、池西的古井,都是宋代遗物。。园西为沈园遗迹区,以气势雄浑,表制古朴的孤鹤轩为中心。正南用出土断砖砌成的断垣上,刻有当代词学家夏承焘书陆游的《钗头凤》词,点明了造园主题。东南有俯仰亭,西南有闲云亭,登亭可揽全园之胜。孤鹤轩之北,有碧池一泓,池东有冷翠亭,池西有六朝井亭,井亭之西为冠芳楼,底楼设茶室,供游人品茗。整个园林景点疏密有致,高低错落有序,花木扶疏成趣,颇具宋代园林特色. 陆游,南宋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后官至宝章阁待制。 陆游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要求"赋 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等篇均为后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亦工词,杨慎谓其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但有些诗词流露出消极情绪。他初婚唐氏,《钗头凤》等,都真挚动人。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在母亲压迫下离异,其痛苦之情倾吐在部分诗词中,如《沈园》. =================== 唐婉与陆游的沈园情梦 南宋山阴(今浙江沼兴)沈园的粉壁上曾题着两阕《钗头凤》: 其一: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 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 莫、莫。 其二: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晚风干,泪痕残,欲传心事,独倚斜栏,难、 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装欢,瞒、 瞒、瞒。 这两阂词出自不同的人之手,却浸润着同样的情怨和无奈,因为它们共同诉说着一 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唐婉与陆游沈园情梦。 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出生于越州山阳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幼年时 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随家人四处逃难。这时,他母舅唐诚一家与陆家交往甚多。唐诚 有一女儿,名唤唐婉,字蕙仙,自幼文静灵秀,不善言语却善解人意。与年龄相仿的陆 游情意十分相投,两人青梅竹马,耳鬓厮磨,虽在兵荒马乱之中,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年 仍然相伴度过一段纯洁无暇的美好时光。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萦绕心肠的情愫在两人 心中渐渐滋生了。 青春年华的陆游与唐婉都擅长诗词,他们常借诗词倾诉衷肠,花前月下,二人吟诗 作对,互相唱和,丽影成双,宛如一双翩跹于花丛中的彩蝶,眉目中洋溢着幸福和谐。 两家父母和众亲朋好友,也都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陆家就以一只精美无比 的家传凤钗作信物,订下了唐家这门亲上加亲的姻事。成年后,一夜洞房花烛,唐婉便 成了陆家的媳妇。从此,陆游、唐婉更是鱼水欢谐、情爱弥深,沉醉于两个人的天地中,不知今夕何夕,把什么科举课业、功名利碌、甚至家人至亲都暂时抛置于九霄云外。陆游此时已经荫补登仕郎,但这只是进仕为官的第一步,紧接着还要赴临安参加“锁厅试”以及礼部会试。新婚燕尔的陆游留连于温柔乡里,根本无暇顾及应试功课。陆游的母亲唐氏是一位威严而专横的女性。她一心盼望儿子陆游金榜题名,登科进官,以便光耀门庭。目睹眼下的状况,她大为不满,几次以姑姑的身份、更以婆婆的立场对唐婉大加训斥,责令她以丈夫的科举前途为重,淡薄儿女之情。但陆、唐二人情意缠绵,无以复顾,情况始终未见显著的改善。陆母因之对儿媳大起反感,认为唐婉实在是唐家的扫帚星,将把儿子的前程耽误贻尽。于是她来到郊外无量庵,请庵中尼姑妙因为儿、媳卜算命运。 妙因一番掐算后,煞有介事地说:“唐婉与陆游八字不合,先是予以误导,终必性命难保。”陆母闻言,吓得魂飞魄散,急匆匆赶回家,叫来陆游,强令他道:“速修一纸休书,将唐婉休弃,否则老身与之同尽。”这一句,无疑晴天忽起惊雷,震得陆游不知所以。待陆母将唐婉的种种不是历数一遍,陆游心中悲如刀绞,素来孝顺的他,面对态度坚决的母亲,除了暗自饮泣,别无他法。 迫于母命难违,陆游只得答应把唐婉送归娘家。这种情形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合常理,两个人的感情岂容他人干涉。但在崇尚孝道的中国古代社会,母命就是圣旨,为人子的不得不从。就这样,一双情意深切的鸳鸯,行将被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陆游与唐婉难舍难分,不忍就此一去,相聚无缘,于是悄悄另筑别院安置唐婉,陆游一有机会就前去与唐婉鸳梦重续、燕好如初。无奈纸总包不住火,精明的陆母很快就察觉了此事。严令二人断绝来往,并为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彻底切断了陆、唐之间的悠悠情丝。 无奈之下,陆游只得收拾起满腔的幽怨,在母亲的督教下,重理科举课业,埋头苦 读了三年,在二十七岁那年只身离开了故乡山阴,前往临安参加“锁厅试”。在临安, 陆游以他扎实的经学功底和才气横溢的文思博得了考官陆阜的赏识,被荐为魁首。同科 应试获取第二名的恰好是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秦桧深感脸上无光,于是在第二年 春天的礼部会试时,硬是借故将陆游的试卷剔除。使得陆游的仕途在一开始就遭受了风 雨。 礼部会试失利,陆游回到家乡,家乡风景依旧,人面已新。睹物思人,心中倍感凄 凉。为了排遣愁绪,陆游时时独自倘祥在青山绿水之中,或者闲坐野寺探幽访古;或者 出入酒肆把酒吟诗;或者浪迹街市狂歌高哭。就这样过着悠游放荡的生活。在一个繁花 竞妍的春日晌午,陆游随意漫步到禹迹寺的沈园。沈园是一个布局典雅的园林花园,园 内花木扶疏,石山耸翠,曲径通幽,是当地人游春赏花的一个好去处。在园林深处的幽 径上迎面款步走来一位绵衣女子,低首信步的陆游猛一抬头,竟是阔别数年的前妻唐婉。 在那一刹间,时光与目光都凝固了,两人的目光胶着在一起,都感觉得恍惚迷茫,不知是梦是真,眼帘中饱含的不知是情、是怨、是思、是怜。此时的唐婉,已由家人作主嫁给了同郡士人赵士程,赵家系皇家后裔、门庭显赫,赵士程是个宽厚重情的读书人,他对曾经遭受情感挫折的唐婉,表现出诚挚的同情与谅解。使唐婉饱受到创伤的心灵已渐渐平复,并且开始萌生新的感情苗芽。这时与陆游的不期而遇,无疑将唐婉已经封闭的心灵重新打开,里面积蓄已久的旧日柔情、千般委屈一下子奔泄出来,柔弱的唐婉对这种感觉几乎无力承受。而陆游,几年来虽然借苦读和诗酒强抑着对唐婉的思念,但在这一刻,那埋在内心深处的旧日情思不由得涌出。四目相对,千般心事、万般情怀,却不知从何说起。这次唐婉是与夫君赵士程相偕游赏沈园的,那边赵士程正等她进食。在好一阵恍惚之后,已为他人之妻的唐婉终于提起沉重的脚步,留下深深的一瞥之后走远了,只留下了陆游在花丛中怔怔发呆。 和风袭来,吹醒了沉在旧梦中的陆游,他不由地循着唐婉的身影追寻而去,来到池 塘边柳丛下,遥见唐婉与赵士程正在池中水榭上进食。隐隐看见唐婉低首蹙眉,有心无 心地伸出玉手红袖,与赵士程浅斟慢饮。这一似曾相识的场景,看得陆游的心都碎了。 昨日情梦,今日痴怨尽绕心头,感慨万端,于是提笔在粉壁上题了一阙“钗头凤”,这 就是开头所提到的第一首词。 随后,秦桧病死。朝中重新召用陆游,陆游奉命出任宁德县立簿,远远离开了故乡 山阴。第二年春天,抱着一种莫名的憧憬,唐婉再一次来到沈园,徘徊在曲径回廊之间,忽然瞥见陆游的题词。反复吟诵,想起往日二人诗词唱和的情景,不由得泪流满面,心潮起伏,不知不觉中和了一阙词,题在陆游的词后,这就是开头提到的第二首“钗头 凤”。 唐婉是一个极重情谊的女子,与陆游的爱情本是十分完美的结合,却毁于世俗的风 雨中。赵士程虽然重新给了她感情的抚慰,但毕竟曾经沧海难为水。与陆游那份刻骨铭 心的情缘始终留在她情感世界的最深处。自从看到了陆游的题词,她的心就再难以平静。追忆似水的往昔、叹惜无奈的世事,感情的烈火煎熬着她,使她日臻憔悴,悒郁成疾,在秋意萧瑟的时节化作一片落叶悄悄随风逝去。只留下一阙多情的《钗头凤》,令后人为之唏嘘叹息。 此时的陆游,仕途正春风得意。他的文才颇受新登基的宋孝宗的称赏,被赐进士出 身。以后仕途通畅,一直做到宝华阁侍制。这期间,他除了尽心为政外,也写下了大量 反映忧国忧民思想的诗词。到七十五岁时,他上书告老,蒙赐金紫绶还乡了。陆游浪迹 天涯数十年,企图借此忘却他与唐婉的凄婉往事,然而离家越远,唐婉的影子就越萦绕 在他的心头。此番倦游归来,唐婉早已香消玉殒,自己也已至垂暮之年,然而对旧事、 对沈园依然怀着深切的眷恋。常常在沈园幽径上踽踽独行,追忆着深印在脑海中那惊鸿 一瞥的一幕,这时他写下了“沈园怀旧”诗: 其一: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帐然。 其二: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 沈园是陆游怀旧的场所,也是他伤心的地方。他想着沈园,但又怕到沈园。春天再 来,撩人的桃红柳绿,恼人的鸟语花香,风烛残年的陆游虽然不能再亲至沈园寻觅往日 的踪影,然而那次与唐婉的际遇,伊人那哀怨的眼神、差怯的情态、无可奈何的步履、 欲言又止的模样,使陆游牢记不忘,于是又赋“梦游沈园”诗: 其一: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其二: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沉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此后沈园数度易主,人事风景全部改变了昔日风貌,已是“粉壁醉颗尘漠漠”,唯 有“断云幽梦事茫茫”。陆游八十五岁那年春日的一天,忽然感觉到身心爽适、轻快无 比。原准备上山采药,因为体力不允许就折往沈园,此时沈园又经过了一番整理,景物 大致恢复旧观,陆游满怀深情地写下了最后一首沈园情诗: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此后不久,陆游就溘然长逝了。 时过境迁,沈园景色已异,粉壁上的诗词也了无痕迹。但这些记载着唐婉与陆游爱 情绝唱的诗词,却在后世爱情的人们中间长久流传不衰。它提醒着人们:好好珍惜你拥 有的那份感情,不要轻易道别离,酿成无奈终身悔。2023-07-08 08:34:575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12023-07-08 08:35:164
游阳山记胡广文言文翻译
1. 袁中道的《游高梁桥记》的全文翻译 高梁桥下的河水从西山深峡谷中流淌过来,经过此地流入河里。一千匹白色的带子一般,微风吹过水面就像罗纹纸(一种纸张)。河堤筑在水中,被两条河夹着。堤上有四行绿色的杨数,树木古老枝叶繁盛,一棵大树的树荫,可以铺好几张席子,从叶子缝隙中垂下的光线有一丈多长。 河岸北边寺庙道院非常多,红门大殿,绵延好几十里远。对面远处的树木,高矮成林,中间几处水田,西山好像人盘着螺旋状的头发,耸立在树林河水之间。 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路,道路的风景也很好,马在绿荫下前行,就像给马车做的车棚。佛殿前有几株“剔牙松”,松树躯干碧绿嫩黄,斑驳疏落就像大鱼的鱼鳞,松树大约有七八围(一人环抱的长度叫做围)粗。 空闲时节,我曾经和黄思立等先生一起来这里游玩。我的弟弟袁中郎说:“这个地方就像钱塘、苏堤”。黄思立也认为是。我于是感慨西湖美景,我梦到很多次了,什么时候能挂起进贤冠(挂进贤冠,意思是辞去官职,挂起官帽,让给贤能的人),充当西湖六桥底下的游客,了却我一段山水情缘? 当天每人分别押一个韵,各自做了一首诗,然后道别。 2. 谭元春游乌龙潭记的文言文翻译 再游乌龙潭记 潭宜澄,林映潭者宜静,筏宜稳,亭客宜朗,七夕宜星河,七夕之宾客宜幽适无累.然造物者岂以予为此拘拘者乎! 茅子越中人⑴,家童善篙楫.至中流,风妒之,不得至荷荡,旋近钓矶系筏.垂垂下雨,霏霏湿幔⑵,犹无上岸意.已而雨注下,客七人,姬六人,各持盖⑶立幔中,湿透衣表.风雨一时至,潭不能主⑷.姬惶恐求上,罗袜无所惜.客乃移席新轩,坐未定,雨飞自林端,盘旋不去,声落水上,不尽入潭,而如与潭击.雷忽震,姬人皆掩耳欲匿至深处.电与雷相后先,电尤奇幻,光煜煜入水中,深入丈尺,而吸其波光以上于雨,作金银珠贝影,良久乃已.潭龙窟宅之内,危疑未释. 是时风物倏忽,耳不及于谈笑,视不及于阴森,咫尺相乱;而客之有致者反以为极畅,乃张灯行酒,稍敌风雨雷电之气.忽一姬昏黑来赴,始知苍茫历乱,已尽为潭所有,亦或即为潭所生;而问之女郎来路,曰,“不尽然”,不亦异乎? 招客者为洞庭吴子凝甫,而冒子伯麟、许子无念、宋子献孺、洪子仲伟,及予与止生为六客,合凝甫而七 ⑴茅子:茅元仪,字止生,归安(今浙江湖州市)人,茅坤的孙子.越中人:明代绍兴府,古称越州.而归安属湖州府.此处“越中”当是指浙江而言.春秋时浙江一带属越国. ⑵垂垂下雨,霏霏湿幔:垂垂,形容下垂,下降.宋周必大《二老堂诗话》“康与之重九词”;“重阳日,四面雨垂垂.”范成大《秋日田园杂兴》诗:“秋来只怕雨垂垂.”霏霏,形容雨雪之密.《诗经·小雅·采薇》:“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⑶盖:古代指车盖,掩覆在车上的帷幔,与伞相类.亦指伞,今尚有伞为雨盖者. ⑷潭不能主:“主”,于文义不通,疑是“往”字之误省边旁. 翻译:潭水应该以清澈为好,树木映在潭中应该以静谧为好,筏子应该以平稳为好,亭台楼阁应该以敞亮朗然为好,七夕之夜应该以有银河为好,七夕之夜的客人应该以幽雅闲适,清新脱俗为好.然而造物主难道会认为我是这样拘泥的人吗 茅元仪先生是越地之人,家童善于撑篙使桨.筏子到了潭的中流,风嫉妒它,使它不能到河荡之中,随即靠向钓鱼的石台前系住筏子.雨点垂垂而下,霏霏细雨打湿了筏顶的盖幔,但大家仍无上岸的意思.不一会儿大雨如注而下,七个客人,六个歌女,各自打着雨具立在盖幔之下,外衣都湿透了.狂风暴雨顷刻之间一齐袭来,潭水涌动,不能自主.歌女们惊慌地请求上岸,顾不上爱惜她们漂亮的罗袜. 客人们就把宴席移到新轩中,还没坐定,大雨从树木之颠飞下,盘旋不离,雨落在潭水上,不是都没入潭里,而是像击打在潭面上.忽然雷声大作,歌女们都掩住了耳朵,想躲到潭的深幽之处.闪电和雷声先后而来,那闪电尤其奇幻,耀眼的电光尽入水中,深入一丈数尺,而好像吸收了潭上的波光,又反射到了雨中,现出黄金白银,珍珠贝壳的光影,过了好久才消失.这一切搅得乌龙潭的龙宫不得安宁,龙王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这时,景物顷刻万变,耳朵听不见笑语喧哗,眼睛看不清昏暗阴森,咫尺之间,一片迷乱.而客人中有兴致高的,反而十分畅快,于是高挂灯笼喝酒,才稍稍驱散这风雨雷电的气息.忽然一个歌女从黑暗之中赶来赴会,这才知道这雷电风雨所造成的苍茫昏暗,只有乌龙潭才有,可能就是为乌龙潭而生发的.而问那女郎来的路上的情况,女郎回答说:"来的路上的情况不全是这样."这不也很奇异吗 请客的是洞庭吴凝甫先生.而冒伯麟,许无念,宋献儒,洪仲韦以及我和茅元仪是六个客人,加上吴凝甫共七人 3. 游高梁桥记 袁中道的 译文 高梁桥在西直门外,是京城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两条河夹着堤岸,垂杨柳蜿蜒了十余里,水流又急又清,鱼沉到了水底,鱼鳞和鱼鳍都看得清楚。佛寺星罗棋布,红楼朱塔,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的美丽。 而从西山为游人所设下的坐席上看到的景致早晚都不一样,仿佛是故意用来娱乐游人的一样。当春意正浓时,城里的达官贵人,只要不是特别的没空都会来这里游览一番。 三月一号那一天,带着王袗和和尚寂子一起去游览。当时的杨柳刚刚抽芽,山色雾霭冥蒙,水与河堤齐平,两岸音乐声不断。 盘腿坐在古书根上,把茶当作酒来品饮,绿树浪影好似劝人畅饮的音乐和锦帛一般,清清的水让我产生错觉,仿佛鱼在天上飞,鸟在水里游一般,人来人往,也好似这景致的一部分。河堤上的游人看到我们三个人呆坐在古树上,像傻和尚一样,纷纷相视而笑。 而我们是在笑他们在这里设下宴席,喧嚣怒诟,和这美景丝毫不相衬,也不知乐从何来。过了一会儿,遇到了同一年登科的黄炜,叫他下来,与他交谈了一会儿,步行到极乐寺观赏了梅花,接着就回家了。 4. 游清源山记王慎中的文言文翻译谁可不可以翻译下 去新城的北三十里,山越深,草木山水渐渐幽暗。起初还骑石齿间。大松树旁都,曲的像盖,直的像幢,立的像人,躺着的如虬龙。松下草中有泉水,全伏见;堕石井,萧锵然而鸣。松间藤几十尺,蜿蜒如大蜿蜒。树上有鸟,黑如八哥,红冠长嘴,低头啄,在一样的声音。稍往西,一座山峰高了,有蹊独特,只能步。拴马石觜,相扶携,上,竹筱抬头看不见太阳,如四五里,就听到鸡鸣声。有僧布袍穿上鞋子来迎接,和他说话,上腭但是,如麋鹿不能接。顶上有几十间房屋,曲曲折折依崖壁为栏盾,如蜗鼠缭绕才得以出,门窗相遇。既然坐在,山风飒飒而来,殿堂铃铛都叫。你们互相看着而惊,不知道自己的在什么境界。而且没有人,都在。 当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抬头看看星星都光大,如果正好在人上。窗户上竹几十竿相互磨擦声,声切切不停。竹林间梅棕,森森如鬼魅离开立突鬓角的形状。你们又互相魄动而不能入睡。黎明,都走了。 回到家里几天,就像恍惚如果有机遇,隐追忆的。以后,我不会再到,但往往想起这件事了。 5. 游双溪记文言文翻译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⑵,余邀左世琅一青,张若兆,同人北山,观乎双溪。一青之弟仲孚,与邀而疾作,不果来。一青又先返。余与应宿宿张太傅文端公舍⑶,大雨溪涨,留之累日,盖龙溪水西北来,将人两崖之口,又受椒园之水,故其会曰双溪。松堤内绕,碧岩外交,势若重环。处于环中,以四望烟雨之所合散,树石之所拥露,其状万变。夜共一镫,凭几默听,众响皆人,人意萧然。 当文端遭遇仁皇帝⑷,登为辅相,一旦退老,御书"双溪"以赐,归悬之于此楣,优游自适于此者数年乃薨,天下谓之盛事。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亟去",蚤匿于岩窭,从故人于风雨之夕,远思文端之风,邈不可及。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与昔文端之所娱于山水间者,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我邀请左世琅一青,张若兆应宿,一起去北山,看双溪。一青的弟弟仲孚,(本来也)一起邀请了却突然生病,所以没有来。一青就再次先走了。我和应宿住在张太傅文端公墓旁边的小屋里。(因为)下大雨溪水上涨,(溪水)停留在这个水位很多天,应该是从西北来的溪水。(水)来自人们居住在旁边两座崖出入通过的地方,又接受椒园汇来的水,所以他们的交汇处叫做双溪。(双溪)堤坝内松树环绕,外面青绿的岩石纵横交错,形式像是重叠的环。(人)站在环中间,然后向周围打量,烟雾细雨聚合分散的景象,树木石头拥有雨露滋润的景象,双溪的景色千变万化。(我)晚上总共只点一盏油灯, 靠着自己安静地听,所有听到的响声都是人发出的,(我的)人的心意是安静的样子。 当年文端遇到康熙帝的时候,登上了辅相(的职位)。一天,(他)因老了被辞去官职,(康熙帝)亲自写下“双溪”用来赐给他。(文端)回来后把它悬挂在这门楣上,在这个地方悠闲游玩,自得其乐了几年就死了,天下的人都认为他能快乐的死去是一件美事。但是我认为不像,(他是觉得)不能够对世间再有用,才地离开了(这尘世)。(我)早些年躲藏在贫穷的岩崖里,跟随老朋友在风雨交加的傍晚(游山玩水),寂寥的想着那如火如荼的文坛,想要接近却是多么的遥远不可及啊!但是(我)又不知道我现在自得其乐的原因,与过去文端游玩在山水之间的原因,它们还有相同的吗,难道它们没有相同吗?? 6. 游摄山栖霞寺记 明 王世贞翻译 我于三月初一前往南京,从京口出发由陆路行走,走了将近一百里路,才到达龙潭驿。 天下着大雨,我在山峰高耸、崖壁陡峭的山脚下穿行,紧贴着长江向前行进。在这样的道路上一共走了二十里。 雨越下越大,长江和山峰的美景看起来就更觉得奇秀,美丽的景色不断呈现在眼前,让人应接不暇。喜悦自得,竟然忘却了衣衫鞋袜全被雨浸湿,水直往下滴。 到达驿站时,同我的儿子王骐以及一个叫张元春的书生一起饮了一会儿酒。我叫来了驿站的主管官吏,向他探问前往摄山的道路,他认为路很难行,说:“道路艰险,而且下雨之后变得泥泞,还是不要去了吧。” 但我的游兴大发,什么困难也不能阻挡我。 天亮时我们就起来,顺着昨天打听到的路径行走。 这时,天刚破晓,天色微明,同雨过天晴后清新的山色相连,山间的小溪一夜之间水流暴涨,哗哗的流水声不绝于耳。但是所经过的山岭大多是光秃秃的,来到中间的山凹里,忽然发现许多苍松古柏之类的树木,这里就是摄山。 沿大道走了几百步远,发现一座名叫栖霞的佛寺。寺院的右边有一座高大的石碑,碑文是唐高宗撰写的,石碑的背面镌刻着“栖霞”两个大字,笔法雄健清丽,笔力飞动,想来是唐朝人的手笔。 稍稍向东,踏着石阶一级一级向上走,就到了寺院。水直往下滴。 雨越下越大。寺院里的和尚带着酒和茶跟随我们,那两边的山崖陡直如同用刀截开的切口,长江和山峰的美景看起来就更觉得奇秀,但陡峭危险,走路疲倦了就品茶,才到达龙潭驿,到处都有,山路蜿蜒曲折没有尽头,就到了寺院的山门,但再也没有力气了,说,什么困难也不能阻挡我。 顺着千佛岩,同我的儿子王骐以及一个叫张元春的书生一起饮了一会儿酒,站不住脚,同元春,踏着石阶一级一级向上走。 如今普天下名山和宏大的寺庙,碑文是唐高宗撰写的,忽然发现许多苍松古柏之类的树木。 千佛岩的南面是一座石塔,从中峰涧越过一座山岭,从京口出发由陆路行走,野草树木在阳光下显得苍翠葱茏,就已经饱览长江风光了,笔力飞动,只好去睡了,一块石碑躺倒在地上,向他探问前往摄山的道路,泉名叫品外泉。沿大道走了几百步远,但四壁上所雕刻的金刚力士像,天刚破晓。” 但我的游兴大发。这时,沿着一条山涧向前走,散乱的山石交错地杂陈于其间,太阳已经下山了。 喜悦自得,去探寻人们所说的千佛岩,竟然忘却了衣衫鞋袜全被雨浸湿。”两个年轻人无言以对,我在山峰高耸,颇为精巧别致,那形状如同散乱的珍珠,那声音就像敲击玉石铿锵悦耳,来到中间的山凹里,而且下雨之后变得泥泞;大雨过后涧水猛涨,又拉着张元春一道去攀登栖霞山的顶峰?我在龙潭驿时、荆州的玉泉寺而已。 天亮时我们就起来我于三月初一前往南京,笔法雄健清丽,是因为这泉水是陆羽不曾品评过的。他们想要用我未能到山顶亲眼目睹的景致在我面前引为骄傲。 灵岩寺我在三十年前就去游览过一次,这时太阳已经升起。石塔的左边是一个圆形的池子。 本想要从这里登上顶峰。我的儿子游兴还很浓,只有这座栖霞寺和济南的灵岩寺,天色微明:“道路艰险,路虽然不算很高,重重叠叠的山岭像起伏的浪涛直冲而下,像一朵石莲花一样喷涌出来、崖壁陡峭的山脚下穿行。 再踏着石阶向上,现在还像在梦境之中,让人应接不暇,十分可怕。我对他们说,这里就是摄山,哗哗的流水声不绝于耳,同雨过天晴后清新的山色相连。 叫这个名字,山间的小溪一夜之间水流暴涨。两崖之间仅仅只一线宽,想来是唐朝人的手笔,走了将近一百里路,我们游兴极浓时就饮酒,一股泉水溢满池中。 寺院的右边有一座高大的石碑。在这样的道路上一共走了二十里,塔不太高,看上去就像大海波涛汹涌澎湃,顺着昨天打听到的路径行走。 他们回来的时候,山间雾气渐渐消散。稍稍向东。 到达驿站时。而其中最著名又最古老的,发现一座名叫栖霞的佛寺。 天下着大雨,美丽的景色不断呈现在眼前,寺院里的和尚都依靠这个泉池取水饮用、光亮润泽、骐儿一道,但是名山和寺庙两者不能相得益彰,拂去了碑上的灰尘读了读碑文,争抢着水道向下奔泻。天开岩的西侧:“你们所看到的不就是长江吗,他认为路很难行。 我叫来了驿站的主管官吏,紧贴着长江向前行进,还是不要去了吧。如今我已到了垂暮之年,叫做天开岩。 不久。但是所经过的山岭大多是光秃秃的、天台的国清寺,石碑的背面镌刻着“栖霞”两个大字,从大殿的后面打开左边的门走了出去。 7. 游记小品两篇 袁宏道 袁中道 游高粱桥记(翻译) 袁宏道 高粱桥在西直门外,是京城景色最漂亮的中央。两条河夹着堤岸,垂杨柳蜿蜒了十余里,水流又急又清,鱼沉到了水底,鱼鳞和鱼鳍都看得分明。梵刹鳞次栉比,红楼朱塔,在绿树的映托下显得非分特别的斑斓。而从西山为游人所设下的坐席上看到的精美迟早都纷歧样,似乎是成心用来文娱游人的一样。当春意正浓时,城里的达官贵人,只需不是出格的没空城市来这里旅游一番。 三月一号那一天,带着王袗和僧人寂子一同去旅游。那时的杨柳方才发芽,山色雾霭冥蒙,水与河堤齐平,两岸音乐声不时。盘腿坐在古书根上,把茶看成酒来品饮,绿树浪影恰似劝人畅饮的音乐和锦帛普通,清清的水让本人发生错觉,似乎鱼在天上飞,鸟在水里游普通,人来人往,也恰似这景色的一局部。河堤上的游人看到本人们三小我呆坐在古树上,像傻僧人一样,纷繁相视而笑。而本人们是在笑他们在这里设下宴席,喧哗怒诟,和这美景涓滴不相衬,也不知乐从何来。过了一会儿,碰到了统一年及第的黄炜,叫他下来,与他扳谈了一会儿,步行到极乐寺欣赏了梅花,接着就回家了。 袁中道 高粱桥原有一条清澄的袋子般的河水,柳色绵延几十里,刚好天气比较晴好和暖。中郎拉我和王漳浦一道前去游览。那是市民都在疏通渠道的淤泥,淤泥堆积在路上,瘦弱的马无法行走,我们步行来到西直门外。 这时已是三月中旬,柳树还没有发芽,冰刚刚融化,我坐在靠近水边的枯柳树下喝酒。交谈的刚刚畅快的时候,暴风就从北而来,灰尘遮天,就连对面的人都看不到。沙石击中眼睛,堵塞口鼻,嚼一嚼就能发出响声。冻住的树枝被吹落,古树呜呜号叫,乱世击打。十分寒冷,一起带上貂皮帽,穿上厚皮袄用来抵挡暴风然而仍不能忍受,于是就急忙回家。到黄昏时,十分狼狈地走在沟渠间,历经千辛百苦才到家,坐到半夜,口中还有碎沙。 哎,江南二三月,草色青青,城乡杂花烂漫,风和日丽,正月就己经可以去郊游,为什么京都恶劣到这种地步。如果不是很不得已,而风尘仆仆来到这里,我看是很荒谬的。况且地位高的人之所以不得不居住在这里,为的是担任官职,出游的人。从事卜卦、算命等职业的人之所以不得不到这里,为的是谋取吃穿。现在我没有一官半职,屡屡谋求却得不到,效果也是可以看得见的了。而家里本来有产业可以维持生计,却舍去享受山水花鸟风光的乐趣,而奔跑在充满浑浊的烟气沙尘的地方,我问自己这个问题,我无法解释。既然如此,那么这次出游也应当写下来,写下它用来记下我的着迷于试图钻营却不知羞耻,本末倒置而缺乏考虑 8. 文言文阅读:《游小孤山记》逐字翻译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象)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小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时隐时现。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揽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域。(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在是定江军。岸上的土是红色的,象墙一样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风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9. 文言文 袁中道《游岳阳楼记》翻译 我们游览的这一天,风和日丽,湖面像熨烫过一样平坦。不时有小船来来往往,如蝇头小字写在白色溪水的绢上。举酒同饮,意趣闲淡。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湖水有汩汩的声音。很多船只排阵而来,景色雄壮让人愉快。傍晚时分,状如炮车般的云升腾起来,狂风大作,湖面波浪奔腾,白色的波浪如雪山汹涌起伏,震撼城郭。我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泪而且不能自制了。 投箸而起——箸:筷子。 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中午时分,亭子的风渐渐大起来,湖水有汩汩的声音。2023-07-08 08:35:311
陆游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2023-07-08 08:35:434
陆游的资料?
和唐婉是表兄妹2023-07-08 08:36:0010
南宋陆游关于旅游的诗句(南宋诗人陆游的诗10首)
1.南宋诗人陆游的诗10首 《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病起书怀》、《关山月》、《夜泊水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其词五首:《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鹊桥仙》(茅檐人静)、《钗头凤》(红酥手);其文一篇:《游小孤山记》。 /search.asp?RR=3&TT=%C2%BD%D3%CE&scommand=%CB%D1%CB%F7 2.关于旅游的诗句有哪些 1. 《郊行即事》程颢(宋代)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 【译文】:我在长满芳草花卉的原野尽情地游玩,目睹春色已到远山,四周一片碧绿。 2. 《春游湖》徐俯(宋代)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译文】:下了几天雨,河水涨起来淹没了小桥,人不能过河,正在这时候,一叶小舟从柳阴下缓缓驶出。 3. 《玉楼春·春景》宋祁(宋代)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译文】信步东城感到春光越来越好,皱纱般的水波上船儿慢摇。条条绿柳在霞光晨雾中轻摆曼舞,粉红的杏花开满枝头春意妖娆。 4. 《琵琶仙·双桨来时》姜夔(宋代) 春游之盛,西湖未能过也。 【译文】:吴兴春游的壮观场面,西湖也不能相比。 5. 《游园不值》宋代(叶绍翁)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译文】: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6. 《湖上》徐元杰(宋代)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译文】:暖风晴和的天气,人的心情也很好,趁着夕阳余晖,伴着阵阵的鼓声箫韵,人们划着一只只船儿尽兴而归。 7. 《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欧阳修(宋代)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 【译文】:在南郊的园林中游春,和暖的春风中,时时听到马的嘶鸣。 8. 《后庭花·一春不识西湖面》许棐(宋代) 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 【译文】:东风哪会晓得我琵琶声中的忧怨,刮来刮去又把花儿吹落一片。 9. 《琵琶仙·双桨来时》姜夔(宋代) 双桨来时,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 【译文】:江面上荡着双桨划来一只小船,我忽然发现,船上的人好像是我昔日恋人。 10. 《思帝乡·春日游》韦庄(唐代)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译文】:春日踏青郊游,风吹杏花满头。田间路上是谁家少年,青春如花真风流。 3.5首关于旅游的古诗 旅行 孟郊 楚水结冰薄,楚云为雨微。野梅参差发,旅榜逍遥归。 【春游曲】长孙氏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相和歌辞·子夜春歌】王翰 春气满林香,春游不可忘. 落花吹欲尽,垂柳折还长. 桑女淮南曲,金鞍塞北装. 行行小垂手,日暮渭川阳. 【春游】王勃 客念纷无极,春泪倍成行. 今朝花树下,不觉恋年光.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景龙三年二月十一日)】李峤 主家山第接云开,天子春游动地来. 羽骑参差花外转,霓旌摇曳日边回. 还将石溜调琴曲,更取峰霞入酒杯. 鸾辂已辞乌鹊渚,箫声犹绕凤凰台.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作韦应物诗)】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奉和立春游苑迎春】沈佺期 东郊暂转迎春仗,上苑初飞行庆杯. 风射蛟冰千片断,气冲鱼钥九关开. 林中觅草才生蕙,殿里争花并是梅. 歌吹衔恩归路晚,栖乌半下凤城来. 【春游值雨】张旭 欲寻轩槛列清尊,江上烟云向晚昏. 须倩东风吹散雨,明朝却待入华园. 【春游乐】李端 游童苏合弹,倡女蒲葵扇. 初日映城时,相思忽相见. 褰裳蹋路草,理鬓回花面. 薄暮不同归,留情此芳甸. 【春游乐】李端 柘弹连钱马,银钩妥堕鬟. 摘桑春陌上,踏草夕阳间. 意合辞先露,心诚貌却闲. 明朝若相忆,云雨出巫山. 【早春游慈恩南池】司空曙 山寺临池水,春愁望远生. 蹋桥逢鹤起,寻竹值泉横. 新柳丝犹短,轻苹叶未成. 还如虎溪上,日暮伴僧行. 【长安春游】王建 骑马傍闲坊,新衣著雨香. 桃花红粉醉,柳树白云狂. 不觉愁春去,何曾得日长. 牡丹相次发,城里又须忙. 【长安春游】杨巨源 凤城春报曲江头,上客年年是胜游. 日暖云山当广陌,天清丝管在高楼. 茏葱树色分仙阁,缥缈花香泛御沟. 桂壁朱门新邸第,汉家恩泽问酂侯. 【春游曲三首】令狐楚 晓游临碧殿,日上望春亭. 芳树罗仙仗,晴山展翠屏. 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 风前调玉管,花下簇金羁. 阊阖春风起,蓬莱雪水消. 相将折杨柳,争取最长条. 【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韩愈 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 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 【春游曲二首】王涯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上苑何穷树,花间次第新. 香车与丝骑,风静亦生尘. 【春游二林寺】白居易 下马二林寺,翛然进轻策. 朝为公府吏,暮作灵山客. 二月匡庐北,冰雪始消释. 阳丛抽茗芽,阴窦泄泉脉. 熙熙风土暖,蔼蔼云岚积. 散作万壑春,凝为一气碧. 身闲易飘泊,官散无牵迫. 缅彼十八人,古今同此适. 是年淮寇起,处处兴兵革. 智士劳思谋,戎臣苦征役. 独有不才者,山中弄泉石. 4.关于陆游宋朝的古诗有哪些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南宋诗人陆游的诗10首 一丛花仙姝天上自无双,玉面翠蛾长。 黄庭读罢心如水,闭朱户、愁近丝簧,窗明几净,闲临唐帖,深炷宝奁香。人间无药驻流光,风雨又催凉。 相逢共话清都旧,叹尘劫、生死茫茫。何如伴我,绿蓑青篛,秋晚钓潇湘。 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上西楼(一名相见欢)江头绿暗红稀,燕交飞。忽到当年行处、恨依依。 洒清泪,叹人事,与心违。满酌玉壶花露、送春归。 大圣乐电转雷惊,自叹浮生,四十二年。试思量往事,虚无似梦,悲欢万状,合散如烟。 苦海无边,爱河无底,流浪看成百漏船。何人解,问无常火里,铁打身坚。 须臾便是华颠。好收拾形体归自然。 又何须著意,求田问舍,生须宦达,死要名传。寿夭穷通,是非荣辱,此事由来都在天。 从今去,任东西南北,作个飞仙。太平时竹里房栊一径深,静愔愔。 乱红飞尽绿成阴,有鸣禽。临罢兰亭无一事,自修琴。 铜炉袅袅海南沉,洗尘襟。月上海棠斜阳废苑朱门闭。 吊兴亡、遗恨泪痕里。淡淡宫梅,也依然、点酥剪水。 凝愁处,似忆宣华旧事。行人别有凄凉意。 折幽香、谁与寄千里。伫立江皋,杳难逢、陇头归骑。 音尘远,楚天危楼独倚。月上海棠兰房绣户厌厌病。 叹春酲、和闷甚时醒。燕子空归,几曾传、玉关边信。 伤心处,独展团窠瑞锦。熏笼消歇沉烟冷。 泪痕深、展转看花影。漫拥余香,怎禁他、峭寒孤枕。 西窗晓,几声银瓶玉井。月照梨花霁景风软,烟江春涨。 小合无人,绣帘半上。花外姊妹相呼,约樗蒲。 修蛾忘了章台样,细思一饷,感事添惆怅。胸酥臂玉消减,拟觅双鱼,倩传书。 月照梨花闷已萦损,那堪多病。几曲屏山,伴人昼静。 梁燕催起犹慵,换熏笼。新愁旧恨何时尽,渐凋绿鬓,小雨知花信。 芳笺寄与何处,绣阁珠栊,柳阴中。木兰花三年流落巴山道,破尽青衫尘满帽。 身如西瀼渡头云,愁抵瞿唐关上草。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幡判醉倒。 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6.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的重点诗句注释有哪些 游山西村 名称 名称: 游山西村 作者 作者: 陆游 简介 Title 作者简介 陆游 (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曾任建康通判等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有《放翁词》一卷,又《渭南词》二卷。《全宋词》存词一百四十余首。 主题 主题词或关键词: 诗 体裁: 诗 年代: 南宋 内容介绍 原文 原文 Title 游山西村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①,丰年留客足鸡豚②。 山重水复疑无路③,柳暗花明又一村④。 箫鼓追随春社近⑤,衣冠简朴古风存⑥。 从今若许闲乘月⑦,拄杖无时夜叩门⑧。 译文 译文 Title 译文 【译文】 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间,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布衣素冠,简朴的古风依旧保存。 从今日起,如果允许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柴门。 注释 注释 Title 注释 〔注释〕 ①:腊酒:头一年腊月酿制的酒。 ②: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③:山重水复:一重重山,一道道水。 ④:柳暗花明:绿柳繁茂荫浓,鲜花娇艳明丽。 ⑤:箫鼓:吹箫打鼓。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叫做春社日。 ⑥: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⑦:若许:如果这样。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⑧:无时:随时。叩(kòu)门:敲门。 赏析 赏析 Title 赏析 【赏析】 这是一首朴实自然的山村记游诗。诗人用真挚的感情,明朗的笔调,描绘了山村景物和农家习俗,生活气息十分浓郁。 诗中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家乡的风光和习俗,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诗的头两句,用“莫笑”和“足鸡豚”这些亲切的词语,表现了村民待客忠厚真挚的情态。诗的第三、四两句对山村风光的描绘,是历来为人称颁的名句。第三句中的“重”、“复”二字同义,再和“疑”字一起,写出了山水重叠回环令人迷惑的景象;第四句中的“暗”、“明”相互陪衬,再和“又”字一起,描绘出绿树荫荫、鲜花灼灼,令人惊喜的景象。诗的第五、六两句,写这里的民风民俗,箫鼓齐鸣,衣冠简朴,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赞美。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抒发感情。这里的热情招待,优美风光,淳朴民俗,使诗人兴致勃勃,但诗人没有直接叙述这种心情,而是通过另一种形式曲折地表现,说“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足见兴致浓厚而强烈。 7.有关南宋诗人陆游的诗 【一丛花】 书名:《全宋词》 作者:陆游 〖其一〗 尊前凝伫漫魂迷。犹恨负幽期。从来不惯伤春泪,为伊后、滴满罗衣。那堪更是,吹箫池馆,青子绿阴时。 回廊帘影昼参差。偏共睡相宜。朝云梦断知何处,倩双燕、说与相思。从今判了,十分憔悴,图要个人知。 〖其二〗 仙姝天上自无双。玉面翠蛾长。黄庭读罢心如水,闭朱户、愁近丝簧。窗明几净,闲临唐帖,深炷宝奁香。 人间无药驻流光。风雨又催凉。相逢共话清都旧,叹尘劫、生死茫茫。何如伴我,绿蓑青箬,秋晚钓潇湘。 一丛花是词牌名,词牌名字来源不可考2023-07-08 08:36:361
《卜算子 咏梅》——陆游的意思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他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毛晋《放翁词跋》说:“杨用修(慎)云:‘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予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他继承并发摺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刻影响。 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本文选其诗十一首:《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病起书怀》、《关山月》、《夜泊水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其词五首:《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鹊桥仙》(茅檐人静)、《钗头凤》(红酥手);其文一篇:《游小孤山记》。 卜算子 咏梅 【题解】 陆游一生钟情于梅花。他不但写了一百六十多首咏梅诗,还写了四首咏梅词,词境大都托物言志,是诗人品格的写照。《卜算子·咏梅》是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首。 【原文】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2023-07-08 08:36:445
陆游
http://baike.baidu.com/view/408321.htm2023-07-08 08:37:108
辋川图记文言文阅读
1. 通天岩记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都分了田畦,好像笋,这就是所说的通天岩,石壁上的小缝隙有圆盘方盂那么大,垂下的藤蔓摇摆着枝条,云朵在树木空隙中飘动,眼睛像沙砾般闪亮。 我拄着拐杖在险路上攀登,奇异的景象层出不穷。洞中平坦的地方能够坐上几十上百人,即使在春天二月晴朗温暖的时候也都要穿棉衣。 进洞不几步就漆黑。在它旁边的叫轮藏石,无可名状。 还有的像冰柱,要捆扎火把并点燃才可以进入,好像器物,多不胜数,在英州做官的人,以及来游览或贬官到这里的人。沿着乱石,犬牙交错的石头间有一个深洞。 下到洞中,大小高低不一;有的突出的乳石,下大上尖如璧玉。有的钟乳远远望去如水一般,好像裂开的瓜果。 岩洞的东面,好像肺肝。四壁上的钟乳如衣架上的衣服,皱褶分明。 绍兴二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记。有两个孔穴豁开通天,好像垂挂的流苏,有几块大石相峙立,人们称它叫菩萨、叫金刚,那菩萨金刚神采飘逸,晶莹透彻。 退回来。凝结在地上的钟乳,好像鬼神形状,不敢进去探个究竟。 洞中有许多零零碎碎的钟乳石,散散乱乱像铁滓一样,被人们称为龙屎,踩上去就像棘藜刺脚趾,阳光透进岩洞,乱石到处横列,有许多垄田。洞中平坦的地方又能够坐几十上百人,叩击地面坎坎作响就像鼍皮鼓,拄杖行路也发出声音,料想那地下一定又有空洞。 这洞旁还有一个洞穴,类似枯井。 往前走又持着火把,经过乱石堆,地势又很平坦,好像倒挂的莲花。 越往洞的深处走,棱角十分清晰,其精巧不是人工所能雕琢出来的。还有的钟乳像罗汉小像,可以绕着它行走。 洞中有石燕,见到火光就飞走。这通天岩洞穴幽深而隐秘,无法完全探寻清楚,可透见光线,才大放光明,好像枯树,好像禽兽,向东直走二百步,如蜿蜒的蛇和盘绕的龙,抬头望去仿佛有重楼叠阁,距离游人很近,走近前要饮却捧不起来,抚摸它像龙鳞。 唉、新安人董谋道、我的叔父洪光晦、弟弟洪景徐、报恩寺的希赐和尚。在高处田垄的尽头,有一丘水池,在它的下面绕着石壁有条水渠,据说春夏之交水深而不能走过。 在水池的地方,孔穴非常狭小,弯腰才能进去《通天岩记》 从英州城向西南走十五里,到了石角头山!这次同游通天岩的有毗陵人邵林宗。从山脚下向上攀登二百步到半山,有一个山洞,洞口冷风侵人,好像旗帜,好像帷幕。 里面排列着一个个像蜂房一样的门窗,洞顶凝结着钟乳,好像珍珠缨络。 我在石壁上题字说:自有天地以来就有通天岩,但是生在英州的人,都没有一句话来宣扬这里的景致,以致使通天岩之名默默无闻,真是令人叹息啊。 2. 点苍山游记文言文阅读 点苍山游记杨慎(明)自余为谬人①,所历道途万有余里,齐、鲁、楚、越间号称名山水者,无不游。 及至叶榆之境,一望点苍,不觉神爽飞越。比入龙黾关,山则苍龙叠翠,海则半月拖蓝,城郭奠山海之间,楼阁出烟云之上,香风满道,芳气袭人。 余时如醉而醒,如梦而照如久卧而起作,然后知吾曩者之未尝见山水,而见自今始。嘉靖庚寅,约同中溪李公为点苍之游。 二月辛酉,夜宿海珠寺,候龙关晓月。两山千仞,中虚—峡,如排闼然。 落月中悬,其时天在地底。中溪与予各赋—诗。 诗成,而月犹不移,真奇观也。壬戌,复入关,至鹤顶寺,松林荫轩,洱波在席,相与趺坐酌酒,时夕阳已沉西,山缺处犹露日影,红黄一线,本细末宽,自山而下,直射洱波。 僧曰:“此即鸳浦夕阳也。余波皆碧,独此处日光涌金,有鸳鸯群浴。 今则网罟②大密,此景不常然也。”三月乙酉,缘山麓东行一里,至弘圣寺,有浮图高二百丈,考之野史,为隋文帝时敕建者。 北渡两涧,有汝南王碑,声如玉磬,清越可闻。因以木击之,歌少陵春山相求之诗。 闻北冈有元翻耳驻跸台,后人屋之。方至其处,大雨忽至,遂趋屋下避雨,轩窗洞豁,最堪游目,则见满川烈日,农人刈麦。 予月:“异哉,何晴雨相兼也。”中溪曰:“此点苍十景之一,所谓‘晴川秧雨"者是已,每岁五月,溪上日日有雨,田野时时放晴,故刈麦插秧,两处无妨。 世传观音大士授记而然。”己亥,至金榜寺,有崖飞出水面,曰维舟山。 徒步而升,见山巅积雪,山腰白云,天巧神工,各呈其伎。予曰:“此非点苍真面目乎?微公,几失此奇观矣。” 相与订约结社。僮仆于灌莽中得一石洞,檐牙户牖,大类人居,中可容瑚,喜不自胜,曰:“此可免结屋之劳矣。” 酌酒相庆恋恋不能去旁人催促予二人相向惆枨恐不能复来勉从入舟则波纹纭纭。遵崖壁而南,壁下石窟,有渔家妇子居焉。 生事萧条,身无完衣。问其男子何在,言“欠课,为宦家所系”。 其情可悲也。又南至赤文岛,暝 *** 来,辞舟登阁。 3. 游沙湖记 文言文翻译 一、白话译文 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称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因为去那里查看田地,得了病。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慧过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把手当作嘴巴,你把眼当做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 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清泉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多路,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我作了一首词:“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当天,我和庞安常喝得非常痛快才回去。 二、作品原文 游沙湖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将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时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月,又名《游兰溪》,作者当时四十七岁。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知湖州,谏议大夫李定国。御史何大正上奏,诬他作诗文谤刺当朝,因而被下狱,当年十二月出狱,责受黄州团练副使,空挂虚名。当时作者打算在沙湖买田未成,去相田时认识了医生庞安常,因而创作了这篇作品。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游沙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4. 《记九溪十八涧》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作品原文记九溪十八涧(一) 过龙井山数里(2),溪色澄然迎面,九溪之北流也。 溪发源于杨梅坞。余之溯溪,则自龙井始。 溪流道万山中,山不峭而堑(3),踵趾错互(4),苍碧莫辨途径(5)。沿溪取道,东瞥西匿,前若有阻而旋得路(6)。 水之未入溪号皆曰涧。涧以十八,数倍于九也(7)。 余遇涧即止。过涧之水,必有大石亘其流。 水石冲激,蒲藻交舞。溪身广四五尺,浅者沮洳(8),由草中行;其稍深者,虽渟蓄犹见沙石(9)。 其山多茶树,多枫叶,多松。过小石桥,向安理寺路,石犹诡异。 春箨始解(10),攒动岩顶,如老人晞发(11)。怪石折叠(12),隐起山腹,若橱,若几,若函书状(13)。 即林表望之(14),滃然带云气(15)。杜鹃作花(16),点缀山路;岩日翳吐(17)。 出山已亭午矣。 时光绪己亥三月六日(18)。 同游者达县吴小村(19)、长乐高凤岐(20)、钱塘邵伯炅(21)。作品翻译 过龙井山再走几里路,一股清凉澄澈的溪流映入眼帘,这是九溪北去的清流,溪水发源于杨梅坞。 我沿这条溪流上行,是从龙井开始的。 溪流是流经万山丛中而来的。 这些山并不陡峭却很多沟壑,山脚相互交叉,树木丛生,茂盛苍翠,看不清上山的路径。沿着溪流找山路,看见东边又看不见西边;前面象是路阻断了,走上去却发现有路。 凡是水没有流进溪的都叫做涧,一共有十八条涧,正好是九条溪的一倍。 我往上走,遇到涧就停下细看。 流过山涧的溪水,一定有大石块横阻在中间。流水和石块撞激,使水面的水草来往舞动。 溪流宽有四五尺,水浅的地方是浅滩,水从草丛中流过去;稍深一点的地方,虽然水积得深,但还看得清水下的石子和沙底。 山上茶树多,枫树多,松树多。 走过了小石桥,在通向安理寺路上,岩石更加怪异。春笋开始脱壳,在岩顶上随风摆动,像是老人稀稀的头发。 怪石重重叠叠,在山腰隐现,有的像橱,有的像桌子,有的像一函书的形状。向树林顶上望去,淡淡地罩着云气。 杜鹃花正盛开,点缀着山路。太阳一时被岩石遮住一时又露面。 我们走出山坳,已经是中午了。 这次游览是在光绪二十五年三月初六。 和我同游的,是达县人吴小村,长乐人高凤岐、钱塘人邵伯絅。作品注释(1)九溪十八涧:在浙江省杭州市烟霞岭西南,发源处为杨梅岭,山径一道甚平坦,可自烟霞岭直达理安山。 (2)龙井山: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南,出产名茶龙井茶,其地有历史悠久的龙井寺,寺内有井,泉水出自山岩,甘洌清凉,四时不绝。(3)不峭而堑:不陡峭而多壕沟。 堑,本指壕沟,这里指山的沟壑。(4)踵趾错互:山脚互相交错。 (5)“苍碧”句:一派深绿,连路也辨认不出。(6)旋:立即,不很久。 (7)数倍于九:数字比九多一倍。(8)沮洳:湿润,泉泥相和。 (9)渟蓄:水积聚而不流。(10)春箨(tuò)始解:春天的笋壳开始脱落。 箨,包在竹笋外面的笋壳。(11)晞发:稀稀的头发。 (12)折叠:重叠。(13)若函书状:像一匣子一匣子的书的样子。 (14)林表:林外。(15)滃然:云气四起的样子。 (16)杜鹃作花:杜鹃花都开花了。(17)岩日翳吐:山岩下,太阳有时被遮蔽,有时又露出来。 (18)光绪己亥:1899年(清德宗光绪二十五年)。光绪,清德宗年号(1875—1908)。 (19)达县:今四川省达县。(20)长乐:今福建省长乐县。 高凤岐:福建长乐人,字啸桐,号媿室主人。光绪年间(1875—1908)举人,官至梧州知府。 工古文词。(21)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 邵伯絅(jiǒng):事迹不详。九溪十八涧(二)九溪在烟霞岭西,龙井山南。 其水屈曲洄环,九折而出,故称九溪。其地径路崎岖,草木蔚秀,人烟旷绝,幽阒静悄,别有天地,自非人间。 溪下为十八涧,地故深邃,即缁流非遗世绝俗者,不能久居。按志,涧内有李岩寺、宋阳和王梅园、梅花径等迹,今都湮没无存。 而地复辽远,僻处江干,老于西湖者,各名胜地寻讨无遗,问及九溪十八涧,皆茫然不能置对。作品翻译 九溪在烟下岭的西面,在龙井山的南面,九溪水曲折回旋,它曲曲折折了九回才流出,所以称它为九溪。 它的路径崎岖,草木茂盛,人迹罕至,幽美寂静,别有一番天地,并不像人间那么喧闹。九溪下面是十八涧,古代这还有李岩寺、宋阳和王梅园、梅花径等古迹,但现在都已荡然无存。 而此地又远离城镇,在江流的偏僻处,对西湖一带非常熟悉、有阅历的人,他们把西湖的各个名胜都寻访遍了,但问到九溪十八涧,都对它的位置表现出不知所以的样子。 5. 文言文阅读:《游小孤山记》逐字翻译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象)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小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时隐时现。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揽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域。(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在是定江军。岸上的土是红色的,象墙一样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风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6. 掩鼻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甚悦之。 夫人郑袖知王悦爱之也亦悦爱之甚于王。衣服玩好,择其所欲而为之。 王曰:“夫人知我爱新人也,其悦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之所以事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夫人知王之不以己为妒也,因谓新人曰:“王甚悦爱子,然恶子之鼻。子见王,常掩鼻,则王长幸子矣。” 于是新人从之,每见王,常掩鼻。王谓夫人曰:“新人见寡人常掩鼻,何也?”对曰:“不知之也。” 王强问之,对曰:“顷常言恶闻王臭。”王怒曰:“劓之!”夫人先戒御者曰:“王适有言,必亟从命。” 御者因揄刀而劓美人。译文编辑魏惠王赠给楚怀王一个美女,怀王很喜欢。 怀王的夫人郑袖,知道怀王宠爱新娶的魏女,所以表面上也很爱护这个新娶的美女。衣服首饰都挑她喜欢的送去;房间和家具也都选她喜欢的让她使用。 似乎比楚王更喜欢她。楚王说:“女人仰仗自己的美色来博取丈夫的欢心,而嫉妒乃是人之常情。 现在郑袖明知寡人喜欢魏女,可是她爱魏女比寡人还要厉害,这简直是孝子侍奉双亲,忠臣侍奉君主。”郑袖知道楚王认定她不是嫉妒以后,就去对魏女说:“君王爱你的美貌。 虽然这样说,但是他讨厌你的鼻子。所以你见了君王,一定要捂住鼻子,则大王会长久宠幸你。” 从此魏女见到楚王就捂住自己的鼻子。楚王对郑袖说:“魏女看见寡人时,就捂住自己的鼻子,这是为什么?”郑袖回答说:“我不知道这件事。” 楚王说:“即使再难听的话,你也要说出来。”郑袖说:“她像是讨厌君王身上的气味。” 楚王说:“真是个泼辣的悍妇!” 王,郑袖,美女三人坐一起,郑袖于是先行告诫御者说:王如果说了什么,一定要快速执行。王叫美女到他前头,靠近他,几次掩口,王十分生气,命人割掉美女的鼻子,绝不宽赦。 7. 郝景春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译文供参考: 郝景春,字和满,江都人。乡试中举,授盐城教谕,因犯过失而罢职归家。启任陕西苑马寺万守监录事,后调为黄州照磨,代理黄安县事。到任刚三日,农民义军突然来攻城,景春等坚守八天八夜,义军撤走。 崇祯十一年(1638),升任房县知县。农民起义军领袖罗汝才率九营之众向熊文灿请降,文灿同意受降,而汝才又犹豫起来。景春单骑至义军兵营去劝说,并与汝才及其同党白贵、黑云祥歃血为盟。汝才到文灿军门投降,而所部诸营分驻于竹奚谷、保康、上津,自己与贵、云祥驻于房县城郊。当时,郧阳各县城墙都被破坏,只有房县有赖于景春安抚,大体上可以防守。然义军杂处其间,居民日夜不安。景春与主簿朱邦闻、守备杨道选一方面修理防御工事,一方面与义军诸营和睦相处。 崇祯十二年(1639)五月,张献忠在谷城举兵反明,约汝才一同行动。景春子郝鸣銮还是生员,有万夫不敌之勇,他对其父说:“房县城为敌攻击目标,仅疲惫瘦弱的士兵不过二百人,城何以守住?”便穿上铠甲去见汝才说“:你难道不念曾与我父亲烧香盟誓之言吗?希望你慎重,不要与张献忠一同作乱。”汝才假意允诺。鸣銮察觉出汝才的允诺并非真心诚意,回来与道选领兵登城防守,而献忠所遣前锋已至城下。鸣銮等斩义军将领上天龙,遣使向熊文灿求援,去了十四次,都未见到文灿。 不久,义军大队人马至房县城下,献忠兵打白旗,汝才的队伍打红旗。忽然两军合在一起并力围攻。义军将领白贵、黑云祥向城上高呼:“把城让给我们,保证无事。”献忠又令张大经来劝降。景春在城上大骂,鸣銮且守且战,坚持了五天五夜。义军损失不少,献忠左足受伤,其心爱战马也被杀死。守军指挥张三锡开北门放汝才入城,城被攻破,道选在巷战中牺牲。大经促使汝才劝景春投降,景春不肯。又问他府库财物何在,景春厉声道“:库藏若还有财物,你们也破不了城!”义军杀一典史、一守备来恐吓他,景春终不屈服,与其子鸣銮一道被杀。其仆陈宜和朱邦闻一家都死。朝廷闻知,赠景春尚宝少卿,建祠奉祀,后又改赠太仆寺少卿。2023-07-08 08:37:311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的译文
译文 寂寞无主的幽梅,在驿馆外断桥边开放。已是日落黄昏,她正独自忧愁感伤,一阵阵凄风苦雨,又不停地敲打在她身上。她完全不想占领春芳,听任百花群艳心怀妒忌将她中伤。纵然她片片凋落在地,粉身碎骨碾作尘泥,清芬却永留世上。原文 意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对梅花情有独钟,歌咏梅花的诗词有100多首。这首小词以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咏梅,表现了词人孤高傲世的情怀。吃的上片写梅花的生存状况,从生长环境的恶劣,到无人欣赏的寂寞,再到莫雨黄昏的愁苦,写出梅花处境的悲凉。词的下片写梅花的品格精神,梅花无意抢春光却惹来繁多。俗话的嫉妒。2023-07-08 08:37:4215
陆游的代表作有哪些?真实的他是个怎样的人?
陆游的代表作有渭南文集,南唐书,等很多的作品;陆游是一位非常爱国的诗人,而且他非常重感情,不管什么时候都非常努力的去学习。2023-07-08 08:38:144
文言文阅读《游玉华山记》
1. 求宋代张缗的《游玉华山记》的翻译 由宜君县向西南走四十里,有山夹道而来,这就是玉华山。山的南面叫野火谷,那里有常年燃烧的山石,远远望上去(山上)如同有炊烟,但没有人知道它来自哪里。野火谷的西面叫凤凰谷,就是唐朝建造宫殿的旧地。现在连一小段墙一片瓦也没有保存下来,经过那儿看,只见都是野田荒草,长满了荆棘。凤凰谷的西面叫珊瑚谷,大概曾经有正殿以外的宫殿在那儿。珊瑚谷的北面叫兰芝谷。兰芝谷的中间有块高而险峻的天然岩石,下面有人工开凿的石室,可容纳数十人,有瀑布从高处垂落,就像从天而降的大雨;有十八棵松树环绕在岩石的周围,松树都生长在石头上,差不多有十八丈高,端正得像立着的笔。它的西南方向有石崖叫驻銮,我们刚进去的时候,看到双壁高耸直立,如同削石而成,到了那个地方一看,就像看到瓮一样。旁边有泉水飞泻而下,有的像悬挂的瀑布,有的像喷洒的珍珠,它的名字叫水帘。稍微向北,有崖与泉,也像这样只是规模稍小点。 治平三年夏五月丁巳日,我和六个人一同来游玩,就一起坐在松树遮蔽下的石上,听泉声并品饮泉水。不久,游览前代的宫殿而流连忘返,向田间老人询问旧事。兴致很浓闹嚷嚷的不想回去,但我与这六人,有的居官守职 ,有的因为有事牵制,那情势不能久留,就住了一夜离开了。但是,大家互相瞅着都有不满足的神色。我对他们说:欣赏山林泉石的乐趣,奇特壮美的景观,经常在那些荒远偏僻、人迹罕至的地方,然而因为人迹罕至,所以一定被云游的和尚、求仙的术士以及隐士一类人占据并享有。但是隐士知道这些地方优美并喜欢它们,而他们的能力不足以经营这些地方,只有佛教和道教的学说、教义足以打动人心,所以他们的信徒经常独来独往并且有勇力,因而这些耸立的亭子、宽广的大厦(的建造),登高览胜的快乐(的享受),没有不被他们抢先的。 凭借唐朝的强盛,耗尽天下的财富,在此修造宫殿,随后就废弃湮没了,而杜甫就是那个时代的人,经过那儿尚且有悲伤之感,以致用诗歌表现出来。唯独寺里的和尚这类人,交替相传而不停息,直到现在还留存下来,(这样看来)即使拥有整个天下力量的帝王,也有不如这些和尚的地方么?凭借唐太宗的贤能,使国家达到太平盛世的美好境况,(他的事迹)应该时间过得越长而流传得越久;现在向老人询问太宗的政绩与往事,却没有听到什么赞扬的话。而玄奘只是一个和尚罢了,但是讲述玄奘故事的人甚至用荒诞怪异的话,来夸大他的事。难道喜欢放诞偏邪是人之常情,而容易忘记中正之道吗?又难道事物的盛衰兴废也各有它的时运,而这段岁月只是佛教的兴盛时代么?这真值得为此叹息啊。像唐太宗这样贤能,拥有天下的能力,尚且不能长期拥有这些,那么我们这些人可以看一眼就满足了,又何必因为不能长久地留在这儿而遗憾呢?但是荒凉幽深险峻的崖谷,废弃倒塌萧条的宫殿遗址,虽然过了很多年,没有一两人来这里游玩,而我与六人同时而来,也可称得上是盛事了! 2. 游华山记文言文翻译 《游玉华山记》宋.张缗 由宜君县西南行四十里,有山夹道而来者,玉华也。 其南曰野火谷,有石常燃,望之如爨烟,而莫知其所自也。野火之西曰凤皇谷,则唐置宫之故地也。 今其尺垣只瓦无有存者,过而览之,但见野田荒草而榛荆也。其西曰珊瑚谷,盖尝有别殿在焉。 珊瑚之北曰兰芝谷,昔太宗诏沙门玄奘者译经于此,其始曰肃成殿,后废而为寺云。中有石岩崭然有成,下有凿室,可容数十人,有泉悬焉,势若飞雨;有松十八,环其侧,皆生石上,高可十寻,端如植笔。 其西且南有崖曰驻銮,其始入也,双壁屹然,如削石而成,既至其处,若视瓮。侧有泉飞而下,如悬布,如喷珠,其名曰水帘。 稍北,有崖与泉,亦若是而差小焉。治平三年夏五月丁巳,余与六人者来游,乃相与坐石荫松,听泉而饮之。 已而,览故宫以徘徊,问遗事于田老。方嚣然不欲归,而余与六人者,或有官守,或以事牵,其势不可久留,既宿而遂去。 然而,相视有不足之色。余为之言曰:夫山林泉石之乐,奇伟之游,常在乎穷僻之处,而去人迹甚远,故必为野僧方士与夫幽潜之人所据而有也。 然幽潜之人知好之而力不足以营之,惟佛老之说可以动人,故其徒常独有力,而危亭广厦,眺览之娱,莫不为其所先也。夫以有唐之盛,穷天下之富,建宫于此,随而废没,而杜甫乃其时人,过之且有悲伤之感,至或形于歌诗。 独寺僧之徒,更相传而不息,迄于今而尚存,则虽天下之力,亦有屈于此欤?以太宗之贤,致治之美,宜其愈久而弥传也;今问诸遗老,无所称道。而彼玄奘者,特一浮屠耳;然说者至为荒怪难知之语,以增大其事。 岂人之情常乐于放僻,而易忘于中正哉?又岂物之盛衰废兴亦各有时,而此特其盛时也欤?斯可为之叹息也。若夫太宗之贤,天下之力,犹不能长有此也,则吾曹可以一寓目而足矣,又何必以不久留为恨哉。 然荒崖穷谷之崎危,废宫颓址之萧条,虽累岁月,未尝有一二人游焉,而余与六人者同时而来,亦可谓之盛哉!六人者:余兄子坚、弟山径,与太原石继和公美,河东郎几康伯,温陵陈说君豫,西河冀上之冠卿也。壬申,荧阳张缗记。 译文 由宜君县向西南走四十里,有山夹道而来,这就是玉华山。山的南面叫野火谷,那里有常年燃烧的山石,远远望上去(山上)如同有炊烟,但没有人知道它来自哪里。 野火谷的西面叫凤凰谷,就是唐朝建造宫殿的旧地。现在连一小段墙一片瓦也没有保存下来,经过那儿看,只见都是野田荒草,长满了荆棘。 凤凰谷的西面叫珊瑚谷,大概曾经有正殿以外的宫殿在那儿。珊瑚谷的北面叫兰芝谷。 兰芝谷的中间有块高而险峻的天然岩石,下面有人工开凿的石室,可容纳数十人,有瀑布从高处垂落,就像从天而降的大雨;有十八棵松树环绕在岩石的周围,松树都生长在石头上,差不多有十八丈高,端正得像立着的笔。它的西南方向有石崖叫驻銮,我们刚进去的时候,看到双壁高耸直立,如同削石而成,到了那个地方一看,就像看到瓮一样。 旁边有泉水飞泻而下,有的像悬挂的瀑布,有的像喷洒的珍珠,它的名字叫水帘。稍微向北,有崖与泉,也像这样只是规模稍小点。 治平三年夏五月丁巳日,我和六个人一同来游玩,就一起坐在松树遮蔽下的石上,听泉声并品饮泉水。不久,游览前代的宫殿而流连忘返,向田间老人询问旧事。 兴致很浓闹嚷嚷的不想回去,但我与这六人,有的居官守职 ,有的因为有事牵制,那情势不能久留,就住了一夜离开了。但是,大家互相瞅着都有不满足的神色。 我对他们说:欣赏山林泉石的乐趣,奇特壮美的景观,经常在那些荒远偏僻、人迹罕至的地方,然而因为人迹罕至,所以一定被云游的和尚、求仙的术士以及隐士一类人占据并享有。但是隐士知道这些地方优美并喜欢它们,而他们的能力不足以经营这些地方,只有佛教和道教的学说、教义足以打动人心,所以他们的信徒经常独来独往并且有勇力,因而这些耸立的亭子、宽广的大厦(的建造),登高览胜的快乐(的享受),没有不被他们抢先的。 凭借唐朝的强盛,耗尽天下的财富,在此修造宫殿,随后就废弃湮没了,而杜甫就是那个时代的人,经过那儿尚且有悲伤之感,以致用诗歌表现出来。唯独寺里的和尚这类人,交替相传而不停息,直到现在还留存下来,(这样看来)即使拥有整个天下力量的帝王,也有不如这些和尚的地方么?凭借唐太宗的贤能,使国家达到太平盛世的美好境况,(他的事迹)应该时间过得越长而流传得越久;现在向老人询问太宗的政绩与往事,却没有听到什么赞扬的话。 而玄奘只是一个和尚罢了,但是讲述玄奘故事的人甚至用荒诞怪异的话,来夸大他的事。难道喜欢放诞偏邪是人之常情,而容易忘记中正之道吗?又难道事物的盛衰兴废也各有它的时运,而这段岁月只是佛教的兴盛时代么?这真值得为此叹息啊。 像唐太宗这样贤能,拥有天下的能力,尚且不能长期拥有这些,那么我们这些人可以看一眼就满足了,又何必因为不能长久地留在这儿而遗憾呢?但是荒凉幽深险峻的崖谷,废弃倒塌萧条的宫殿遗址,虽然过了很多年,没有一两人来这里游玩,而我与六人同时而来,也可称得上是盛事了。 3. 求初中语文文言文巜游华山记》翻译 《游玉华山记》【参考译文】 由宜君县向西南走四十里,有山夹道而来,这就是玉华山。山的南面叫野火谷,那里有常年燃烧的山石,远远望上去(山上)如同有炊烟,但没有人知道它来自哪里。野火谷的西面叫凤凰谷,就是唐朝建造宫殿的旧地。现在连一小段墙一片瓦也没有保存下来,经过那儿看,只见都是野田荒草,长满了荆棘。凤凰谷的西面叫珊瑚谷,大概曾经有正殿以外的宫殿在那儿。珊瑚谷的北面叫兰芝谷。兰芝谷的中间有块高而险峻的天然岩石,下面有人工开凿的石室,可容纳数十人,有瀑布从高处垂落,就像从天而降的大雨;有十八棵松树环绕在岩石的周围,松树都生长在石头上,差不多有十八丈高,端正得像立着的笔。它的西南方向有石崖叫驻銮,我们刚进去的时候,看到双壁高耸直立,如同削石而成,到了那个地方一看,就像看到瓮一样。旁边有泉水飞泻而下,有的像悬挂的瀑布,有的像喷洒的珍珠,它的名字叫水帘。稍微向北,有崖与泉,也像这样只是规模稍小点。 治平三年夏五月丁巳日,我和六个人一同来游玩,就一起坐在松树遮蔽下的石上,听泉声并品饮泉水。不久,游览前代的宫殿而流连忘返,向田间老人询问旧事。兴致很浓闹嚷嚷的不想回去,但我与这六人,有的居官守职,有的因为有事牵制,那情势不能久留,就住了一夜离开了。但是,大家互相瞅着都有不满足的神色。我对他们说:欣赏山林泉石的乐趣,奇特壮美的景观,经常在那些荒远偏僻、人迹罕至的地方,然而因为人迹罕至,所以一定被云游的和尚、求仙的术士以及隐士一类人占据并享有。但是隐士知道这些地方优美并喜欢它们,而他们的能力不足以经营这些地方,只有佛教和道教的学说、教义足以打动人心,所以他们的信徒经常独来独往并且有勇力,因而这些耸立的亭子、宽广的大厦(的建造),登高览胜的快乐(的享受),没有不被他们抢先的。 4. 游龙虎山记文言文翻译 去年暑假,我游览了江苏省鹰潭市的龙虎山,这里山水奇秀,风光秀丽,每座山峰都有自己的性格,有的如江南淑女,雍容文静;有的如龙腾虎跃,气势壮观! 我们乘坐竹筏,漂流而下,忽然,我被石壁上的景色迷住了,这儿的山石太神奇了,真是千姿百态。有的如猛虎下山,只见它张大了嘴巴,怒吼一声,高昂着头;有的仿佛是蛟龙入海,气势庞大,活灵活现……仔细一数,一座山上就有九龙二虎呢,所以它才有了龙虎之名。我还来不及继续欣赏。就被眼前的山峰吸引了,咦?这不是桂林的“象鼻山”吗?怎么搬到这里来了呢?听导游一介绍才知道龙虎山也有一座“象鼻山”,只是体积要小得多,所以人们笑称桂林的“大象”是“非洲象”,而这里的是“亚洲象”,怪不得呢! 低下头看看这水,你会情不自禁地叫起来,这儿的水真清呀!清得可以看清水里的沙石和畅游的鱼儿;这儿的水真静呀!静得让人觉得它不存在似的,只有船桨激起微波,才知道船在前进;这儿的水真绿呀!随着水宽窄的变化,让人觉得它是一条碧绿的带子,正随风飘呢! 好美,好美,怪不得人们常说“早知龙虎山,何必去桂林。”这样的山加上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在加上空中的点点白云,如同一幅名家书画,这画令所有人啧啧赞叹! 5. 文言文阅读:《游小孤山记》逐字翻译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象)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小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时隐时现。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揽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域。(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在是定江军。岸上的土是红色的,象墙一样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风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6. 陆游《游香溪玉虚洞》文言文翻译 十五日。 船上的人全部放下所拿的东西,才能挽船过滩。然而,船需要修理,于是换船,离开新滩,经过白狗峡,把船停在兴山口,乘着轿子去玉虚洞。 距江岸五里的地方,隔着一条小溪,被称为香溪。传说它的源头是在王昭君的村子,水的味道很甘甜,记录在《水品》里,水的颜色碧绿的好像远方的青山。 唤来艘小船来渡过小溪,过了溪,又走一里多,玉虚洞的洞口很小才长一丈。等到进洞后,才发现此洞大到可容纳数百人,恢宏壮丽,如同进入宫殿一般。 有石成幢盖、旗帜、芝草、竹笋、仙人、龙、虎、鸟兽之类的,千状万态,活灵活现,没有一个不逼真。其中最为突出的,东石正圆如同太阳,西石半圆形像月亮,我平生所见的岩洞,没有一个能比得上。 有熙宁年间向杨师厚、岑岩起题名,又有陈尧咨所作记录,叙述此洞的由来,是在唐朝天宝年间,打猎的人发现的。等到回来,已经是晚上,风太大不能拿蜡烛,然而月色很好,如同白天,全部的人都拄着拐杖一个跟一个,便也不觉得山崖深谷险要的了。 原文:十五日,舟人尽出所载,始能挽舟过滩,然须修治,遂易舟。离新滩,过白狗峡,泊舟兴山口。 肩舆游玉虚洞。去江岸五里许,隔一溪,所谓香溪也。 源出昭君村,水味美,录于《水品》,色碧如黛。呼小舟以渡,过溪,又里余,洞门小才袤丈。 既入,则极大可容数百人,宏敞壮丽,如入大宫殿中。有石成幢盖、幡旗、芝草、竹笋、仙人、龙、虎、鸟兽之属,千状万态,莫不逼真。 其绝异者,东石正圆如日,西石半规如月,予平生所见岩窦,无能及者。有熙宁中谢师厚、岑岩起题名,又有陈尧咨所作记,叙此洞本末,云唐天宝中,猎者始得之。 比归,已夜,风急不可秉烛炬,然月明如昼,儿曹与全师皆杖策相从,殊不觉崖谷之险也。出自:陆游《入蜀记》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7. 文言文阅读《游石笼记》 游石笼[1]记[宋]王 向【原文】龙安自陂下东入其山[2],蹑浮云而上之[3],极十里[4],有群石环会突立[5].石顶有双瀑淙下[6],有石涧广六七寻,傍无荒茅萑苇之秽[7].而其水无泥沙,皆清冷可啜[8],游鱼沉泳,历历可见.而水间之石,或哮然如岩[9],或剜然如臼,或偃然如槽,或落然如盂,端正莹彻[10],类非镌凿之能及[11].凡若此行数十步[12],即至其所谓石笼者.笼之状类巨槽,而圜围斗壁[13],下阔五丈,会一涧之水而环之,已即复泄而为涧[14].前之岩者、槽者、盂者,又纷罗错列[15],亦无苔藓泥沙之秽焉.由此少进[16],而涧下之石乃坦然成盘[17],纵数十尺[18],盘之中直发小圳[19],广才盈咫[20].而一涧之水,又悉流于盘之下[21],其声珑珑若雷[22].窥其底[23],广深不可穷,而水涓涓可爱[24].熙宁九年[25],余在龙安时,与诸生寻泉流而得其处,于是乐而忘归焉.夫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者[26],可谓至矣[27].虽然[28],惜其不出于通都大邑之郊[29],而藏乎穷山绝壑之下[30],而不为好游而附势者之所知也[31].使当唐时,为柳宗元、李愿等见之[32],则其为名也,岂特石潭、盘谷之比哉[33]?【注释】[1]石笼:江西黎川西南龙安山中涧水流经的一块槽形大石,石笼是本文作者给它取的名字.[2]龙安:宋时龙安驿,在今江西黎州县西南,往东多山,地近赣闽交界处.陂(bēi):斜坡.[3]蹑(niè):踩.[4]极十里:走完十里路.极,尽,这里作动词.[5]环会:围绕聚合.[6]淙(cóng):流水声.[7]萑(huán)苇:芦苇.秽(huì):污秽,肮脏.[8]啜(chuò):喝.[9]“或哮”四句:意谓水中的石形,有的像咆哮的山岩,有的像挖成的石臼,有的仰倒着像石槽,有的凹进去像盛食物的器皿.剜(wān),用刀子等利器挖.偃(yǎn),仰面卧倒.[10]莹彻:光洁透亮.[11]类非:都不是;类,大都,大抵.镌(juān):刻.凿(záo):挖.及:达到.[12]凡:所有,一切.[13]圜(huán):围绕.斗:通“陡”.[14]已即:随即.泄:流出.[15]纷罗错列:杂乱、交错的分布排列.[16]少进:稍向前.[17]坦然:平整宽广的样子.[18]纵:与横相对,这里有长的意思.[19]直发小圳:石盘上显出直的小沟.发,表现,显露.圳,本指田间小沟,这里指石盘上有沟状凹痕.[20]盈:满.咫(zhǐ):古时八寸为咫.[21]悉:全.[22]珑珑:同“隆隆”,象声词.[23]窥:观察.[24]涓涓(juān):水缓流的样子.[25]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熙宁,北宋神宗的年号.[26]天作地藏:上天创造,大地蕴藏.遗(wèi):赠给,赐予.[27]至:到达了顶点,表示最大程度.[28]虽然:即使如此.[29]通都大邑:指四通八达的城市.[30]穷山绝壑(hè):深远的山谷.[31]附势者:指趋炎附势的人.[32]柳宗元:唐代文学家,贬官永州时,发现许多风景幽美的地方,作《永州八记》.李愿:唐代人,被罢官后隐居太行山南的盘谷,韩愈有《送李愿归盘谷序》.[33]“岂特”句:难道只是与石潭、盘谷相提并论么?特,只.比,并列,相近.【译文】从龙安出发,自山坡向东进入龙安山,踩着浮云上山,走完十里,迎面有很多石头环绕着,耸立着.石崖的顶部有两条瀑布淙淙地流下,脚下有一条涧水,五六丈宽,涧水在石头中间流淌,旁边没有茅草芦苇之类的杂草.涧水中没有泥沙,水很清澈,凉凉的,可以喝,鱼在水中上下游动,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在涧水中间的石头,有的像是张口咆哮的洞穴,有的像人挖出来的石臼,有的像仰卧的石槽,有的像被人丢弃的盂钵,有模有样地,很是光洁,不是人工雕琢所能比得上的.往前走数十步,就到了我说的“石笼山”.石笼山的形状像巨大的槽,槽壁圆形,很陡,槽底有五丈宽,整条涧水都汇聚在这槽里,巨槽围着它,随即就又从槽沿流出去成为涧水.前面说到的像洞穴、石槽、盂钵等石头,错杂地分布在涧流中,上面也没有苔藓泥沙等脏污之物.从巨槽稍稍向前,涧水下面是一块平坦的巨石,长有数十尺,大石中有直直的小沟,宽足足有八寸多.而整条涧水,又全部流到这块巨石的下面,水声隆隆,像打雷一样.探出头去察看巨石的下面,又深又阔,看不到底,而涧水在巨石上缓缓流动,让人怜爱.熙宁九年,我在龙安时,与一些书生寻找泉流,从而找到了这个地方,于是乐而忘返.这座石笼山是上天创造大地掩藏用来赐予人类的,用心良苦可以说是到了极点了.虽然上天和大地是这样用心良苦,可惜它不在大城市附近,而是藏在穷山绝谷之下,因此不被爱好旅游的,喜欢凑热闹的人知道.假使在唐朝时,被柳宗元、李愿等见到了,就会给它起个名字,这样,这个石笼山哪是只能与小石潭、盘谷相比的呢?【参考】百度百科“游石笼记”。 8. 一道语文的文言文阅读题,很急 1.[甲]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2.(1)可:大概,大约 (2)清:冷清(3)向南 (4)用言语说出 3.(1)溪岸的形势象狗的牙齿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2)秀美的树木奇异的竹林,垂下的阴影相互掩映。 (3)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寂静幽深. (4)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4.这里的景色优美却无人赏爱,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唔累死了,我现在初三语文还不错。就帮你一下把)2023-07-08 08:39:031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意思?
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 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 就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2023-07-08 08:39:1214
陆游简介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 中国有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诗《示儿》。诗是这么写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临终遗嘱。诗中表达了一个行将去逝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他就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陆游。 陆游是中国南宋诗人,生于公元1125年。陆游生活的时代,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国频频向宋朝发动战争,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不断向南迁移,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少年时代的陆游就不得不随着家人逃难,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 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习兵书。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然而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不到一年的军中生活,在陆游的生活和创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身着戎装,来往于前线各地,抗敌将士的艰苦生活和爱国热情,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诗歌境界,豪迈而悲壮也成为他一生诗歌创作的基调。 作为一名杰出的诗人,陆游一生创作诗歌9300余首。这些诗中大多数都是与抗击侵略者的有关的。或者描写火热的军中生活,"失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或者寄托自己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和自己空抱一腔报国热情的愁闷心情。 陆游的诗歌不仅始终贯注着炽烈的爱国热情,而且同情当时人民的疾苦。忧国和忧民的思想在他的作品里交织在一起。他在《太息》、《秋获歌》等诗篇里,揭露了官僚和豪强对下层人民的剥削,同时又真切地写出了下层人民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 除了诗歌作品,陆游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这些作品有的记生活琐事,有的议论国计民生,有的叙述友人事迹,但都贯穿以爱国情感,有很强的感染力。 陆游一生饱经忧患,对普通人民所处的环境有充分的了解。他的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同代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陆游丰富的创作实践对他以后的宋代文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更为显著的,还在于他强烈执着的爱国主义�穹矫妗K�氖�淖髌罚�栽馐芤熳逖蛊鹊娜嗣袷悄�蟮木�窆奈琛C康泵褡宓纳�来嫱龉赝罚�嗣嵌蓟崆椴蛔越�叵肫鹫馕辉谧约?5岁的生命历程中深切关注祖国命运的诗人。 陆游和唐琬的哀情故事 南宋的大词人陆游(1125-1209),在1144年娶了他的表妹唐琬,第二年,唐琬就被逐出家门,原因依古人的说法是「不当母夫人意」「二亲恐其惰於学,数谴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以上的意思是说,唐琬在夫家,与婆婆不合;或说因为夫妻两人太恩爱,公婆认为会妨碍陆游的上进之心,所以常常责骂唐琬,而造成二人的分手. 真相:根据陆游自已在晚年的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是因为唐琬不孕,而遭公婆逐出. 陆游与唐琬是相爱的,他们分手以后,陆游又被迫娶妻,而唐琬也改嫁了皇族赵士程,但真正两人的哀情传世的一段,就是两人的重逢於相别后的十年,在绍兴城外的沈氏园中,那是一个春日,陆游来此赏春,而唐琬和丈夫赵士程 也来此游春,而在此意外的重逢.两人重逢,又无法当面相诉离情,随后,唐琬派人送来一些酒菜,默默以示关怀,而就与丈夫离去,陆游在伤心之余,就是园子的壁上题下了一首哀怨的《钗头凤》. 两人重逢后没有多久,唐琬就因心情忧伤而忧死(在历史上记载:「未几,怏怏而卒」--没有多久,就心情忧郁而死) 陆游在死前一年(八十四岁,1208年),又来到沈园,写下了: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这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正是陆游对唐琬最深的怀念,第二年,陆游终於也追随著唐琬去到另一个世界了. 沈园绝恋 沈园位于绍兴市区东南的洋河弄。宋代池台极盛,为越中著名园林。据载:南宋诗人初娶表妹唐琬,夫妻恩爱,却为陆母所不喜,陆游被迫与唐琬分离,后来唐改嫁赵士程,陆游再娶王氏。十余年后他们春游沈园相遇,陆游伤感之余,在园壁题了著名的《钗头凤》词,唐琬见了不胜伤感,也和词一首,不久便忧郁而死。陆游为此哀痛至甚,后又多次赋诗忆咏园,有"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句。沈园亦由此而久负盛名,数百年来,风雨沧桑,沈园已"非复旧池台"。 近年来绍兴重建了沈园,在其东部建双桂堂,内辟陆游纪念馆,展出了陆游在沈园的经历,以及陆游的爱国史迹和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中部为宋代遗物区,这里的葫芦形水池、池南的假山、池西的古井,都是宋代遗物。。园西为沈园遗迹区,以气势雄浑,表制古朴的孤鹤轩为中心。正南用出土断砖砌成的断垣上,刻有当代词学家夏承焘书陆游的《钗头凤》词,点明了造园主题。东南有俯仰亭,西南有闲云亭,登亭可揽全园之胜。孤鹤轩之北,有碧池一泓,池东有冷翠亭,池西有六朝井亭,井亭之西为冠芳楼,底楼设茶室,供游人品茗。整个园林景点疏密有致,高低错落有序,花木扶疏成趣,颇具宋代园林特色. 陆游,南宋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后官至宝章阁待制。 陆游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要求"赋 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等篇均为后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亦工词,杨慎谓其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但有些诗词流露出消极情绪。他初婚唐氏,《钗头凤》等,都真挚动人。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在母亲压迫下离异,其痛苦之情倾吐在部分诗词中,如《沈园2023-07-08 08:39:5013
观村童戏溪上的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他一生以诗文作武器,反复呼吁国家统一,表达强烈的爱国感情。他积极主张抗金,却遭 到当权的投降派谗毁,终于被排挤罢官。尽管如此,陆游收复中原的信念却始终不渝。其它作品《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病起书怀》、《关山月》、《夜泊水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沈园二首》、《示儿》《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鹊桥仙》(茅檐人静)、《钗头凤》(红酥手);其文一篇:《游小孤山记》。2023-07-08 08:40:291
诗人简介
书法《家住苍烟落照间》(刘庚三书)[1]南宋诗人。陆游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陆游的高祖是宋仁宗时太傅陆轸,祖父陆佃,父亲陆宰,他诞生于宋金战争的烽火之中,从小饱尝了颠沛流离的痛苦,同时也受到了父亲陆宰等士大夫爱国思想的熏陶,12岁便能诗文,生前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非常伟大的爱国诗人。当时正值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出生次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bian)京,他于襁褓中即随家人颠沛流离,因受社会及家庭环境影响,自幼立志杀胡(金兵)救国。 他自幼就有“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的好学精神,17岁便有诗名。25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曾几学诗,确定了他爱国诗歌的基调。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名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陆游的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使他成为杰出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气吞残虏”。 1158年(绍兴二十八年)入闽任宁德县主簿.据《宁德县志》卷三《宦绩》中记载:“陆游,字务观,即放翁也┅┅绍兴二十八年任邑薄,有善政,百姓爱戴”。在宁德的南漈山上建有陆游塑像。浙江绍兴的鉴湖村内也有陆游塑像。曾任镇江隆兴通判。1170年(乾道六年)入蜀,任夔州通判。1172年(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后官至宝章阁待制。 陆游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要求“赋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 陆游像[2]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关山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书愤》、《示儿》、《游山西村》、《临安春雨初霁》、《冬夜读书示子聿》等篇均为后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有清新之作。亦工词,杨慎谓其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但有些诗词流露出消极情绪。他初婚唐氏,在母亲压迫下离异,其痛苦之情倾吐在部分诗词中,如《沈园》、《钗头凤》等,都很真挚动人。还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诉衷情》等。[2]2023-07-08 08:40:462
僵卧孤村不自哀
是陆游的诗 意思是 独自一人僵直着身子在偏僻的小山村里并不为自己感到悲哀2023-07-08 08:40:553
我要几个诗人简介!!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汉族,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2023-07-08 08:41:332
一首古诗的资料,小学六年级水平,急!!!!
2023-07-08 08:41:424
请问谁知道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这首词的内容啊??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2023-07-08 08:41:5010
卜算子·咏梅的词义
春天来了飞一雪一走了悬崖上的冰成也|没了了2023-07-08 08:42:145
黄鹤楼,送友人,秋词,鲁山山行,浣溪沙,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诗文,诗意,感情,作者.
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悠悠:久远的意思。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位于长江、汉水夹角地带,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鹦鹉洲:位于汉阳东南二里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东汉末年,黄祖杀祢衡而埋于洲上,祢衡曾作过《鹦鹉赋》,后人因称其洲为鹦鹉洲。乡关:故乡。【韵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白云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简析】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这首诗的意思是:过去的仙人已经乘着白云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送友人 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作者介绍】[编辑本段]李白(701——762),生日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中亚细亚(现在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5岁时随父迁居锦州彰明(现在四川省江油县)青莲乡。早年在蜀中读书,25岁时辞亲远游,31岁时第一次入长安,一事无成。42岁时,经道士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召入京都,供奉翰林,后因得罪权贵,被排挤出京,从此长期漫游。“安史之乱”期间,他参加永主李璘幕府,希望为平叛出力。李璘被肃宗消灭后,李白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次年病死当涂(今安徽省当涂县)。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和杜甫齐名的伟大诗人,世称“李杜”。他的诗反映了唐帝国极盛时期蓬勃向上的时代风貌,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和批判, 有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切,有对壮丽山河的礼赞。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风格豪放飘逸,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纵酒、求仙的消极情绪。作品收在《李太白全集》里。【解题】[编辑本段]顾名思义,这是一道送别诗。友人不详是何人,但从诗中可看出二人感情甚笃。李白生性狂放不羁,有侠肝义肠、仙风道骨。平生浪迹天涯,交游甚广,从天子以至于无可考之庶人,皆有知己,有不逆之交,反映在他的诗歌中就有许多送别诗、酬答诗。李白的送友诗,除绝句《赠汪伦》之外,以这首五言律诗最为有名。【注评】[编辑本段]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横:横陈,横对。郭:外城。白水:清净之水,潘岳诗有“白水过庭激”句。绕:环绕。○首联用对仗句交待送别的地点及自然环境,充满着诗情画意。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一:副词,表示动作刚一发生,随即会产生某种结果。为别:作别,送别。孤蓬:孤独的蓬草,比喻孤身远征的友人;蓬草易随风飞转,脱离根本,古人常以转蓬喻飘泊流浪。万里:极言其远。征:远行。呼应题目中“送”字。依依不舍,对友人前途的孤寂困苦尤为关切、似有千言万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飘浮的云朵如游子的心绪,落日的余辉似故人的恋情。○用一联名词语含蓄表达了此时心境,是典型的形象思维。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自:介词,常与宾语组成介宾短语,表示与动作有关的时间、处所等的起点。兹:代词,近指,义为“这”“此”。现在。去:离开,离去。萧萧:象声词,马鸣声;《诗·小雅·车攻》有“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人;《左传·襄公十八年》“有班马之声。”杜预注:“夜遁马不相见故鸣。班,别也。”○手挥目送,马亦有情,人何以堪!【译文】[编辑本段]青山横对着北边外城,水绕行到东边的城池。此地即刻辞别之后,您就像孤独的飞蓬一样踏上了万里征程。飘浮的云影好似您此时的意绪,落日的余绪恰如故人的留恋之情。挥手之间就从此时此地离开了,连离别的坐骑也发出了凄惨的呜叫声!【简析】[编辑本段]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是一工对,“青”“白”是颜色对,“山”“水”是同类对,“横”“绕”一动一静为反对,“北”“东”为方位对;“郭”“城”为同类对。其中“城”与“郭”互文见义。此联不仅描绘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交待了送别时的大场景,而且山静水动又是诗人与友人生活情景的象征:一静一动,我留君去,一北一东,自然的引起下联。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一切景语皆为情语”之说,此联即情景交融的佳句。颔联是应该用对仗的。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对”,它恰恰体现了李白“天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此联出句“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量。佛教将“爱别离”视为人生八苦之一,是深谙人性的;今人犹视出远门为畏途,何况交通不便、信息难通的古人呢?故古有“离愁别苦?之语。离别之苦是双方的,但诗人在此最为关心的是朋友前途的一路风霜,“孤蓬万里征”一句有不尽的关切殷情。俗云“在家千日好,出外当时难”,更何况此行是。“万里”长征呢!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无限的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不舍不忍的离愁别苦是沉重的,但又是应该排解掉的,否则太累。接下来颈联则感情平缓,止住了伤痛。离别既然是不可避免的,那就让我们铭记此断肠时刻,牢记住对方,慢慢的将一种相思化作两地闲愁吧。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从语法修辞角度看,此联是名词语,四个名词短语之间不用谓语连接,其间留有空隙,可由读者去填充创造。浮云既有飘忽不定的特点,也有相对静止的特点,当无风之时,云的凝重常让人看不出其动态,杜甫有“云在意俱迟”诗句即是此景。故出句也可理解为游子将行未行的恋旧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复杂意绪。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为故人的眷恋之情,亦可理解为对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阳无限好”、“长河落日圆”,但愿友人前路阳光灿烂,诸事圆满遂心。如此理解又呼应了“孤蓬万里征”一句。尾联潇洒自然,余味无穷。再见了,朋友!挥手之余,友人身影渐渐远去,不可复识,但那可亲的友人坐骑似谙人性,仍从看不到的远处萧萧长鸣,娓娓辞别而又报导平安的信息,将离别的场景及情绪变得很长!很长!---------------------------------------------------------------------秋词二首 原文[编辑本段]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sǒu)人狂。鉴赏[编辑本段]比柳宗元大一岁的刘禹锡,虽然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同样遭受打击,但心理承受能力却大的多。刘禹锡贬到朗州,今天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二首》)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职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同时,他的自我表现欲也比较强,爱显示自己。晚年与白居易登上一座高塔时,还得意洋洋地唱着:“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同乐天登栖灵寺塔》)站在塔顶上大声说笑,他居然以此为乐。刘禹锡也研究哲学,也笃信禅宗,但效果与柳宗元不一样,在怎样用于立身处世这一点上,他也得到了踏踏实实的好处,他能通过哲学的深思,把生活中的愁恨化解为一种具有历史深度的感悟。这样,他就能从有限的时空跳出来,在更高的层面上求得心理平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唱一曲,暂凭樽酒长精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译文】[编辑本段]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赏析】[编辑本段]“自古逢秋悲寂寥”,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我言秋日胜春朝”。 “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晴空一鹤排云上”, “排”,推,这里是冲的意思。这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你看,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碧蓝蓝的,一只雪白的仙鹤穿云直上,色彩多么绚丽,动作多么矫健,充满了勃勃生机。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 “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呼之欲出。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极为合理。---------------------------------------------------------------------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译文[编辑本段]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山路崎岖时高时低。一路攀登山峰,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幽深的小路,令孤独的我曾经迷路。傍晚,霜落下的时候,熊已爬到树上,树林清静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人家都在哪里?云外传来一声鸡叫,仿佛在回答。注释[编辑本段]①鲁山:在今河南鲁山县。 ②适:恰好。野情:喜爱山野之情。惬:心意满足。 ③随处改:是说山峰随观看的角度而变化。 ④幽径:小路。 ⑤熊升树:熊爬上树。 ⑥何许:何处,哪里。赏析[编辑本段]赏析一:这首诗是由北宋大诗人梅尧臣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梅尧臣是宋诗开山祖师,首联: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的心情,颔联:优美的山峰波浪起伏,走在幽静的小路上,仿佛走进了迷宫似的一个迷字,说明诗人当时被路高迷糊了的优雅心情,颈联:霜落了下来,隐隐约约好像看见熊在上树,鹿在喝水,独特的视觉感受,让读者如临其境。尾联巧妙的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赏析二:这首诗写的是鲁山山行所见山野风景。开头一句即表达出对山野景物的喜爱,第二句交代喜爱的原因:“千山高复低”。按常理,应该是“千山复高低”的景象,使得诗人感到正好与自己喜欢山野风景的情趣相合,现在倒过来写,强调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也是诗的构思所决定的。第二联第一句便承“千山”写“好峰随处改”。“好峰”便是“千山”;“随处改”,到处都可以看到千山的不同姿态,便是“高复低”的具体化。第四句扣题目“山行”,写独个儿在幽深的小路上行走容易迷路,这也是好峰随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当然也通过“幽径”写出了千山好峰的幽深,开拓了山野的境界。第三联两句通过“熊升树”、“鹿饮溪”进一步写山野景物,点明了山行的节令:“霜落”。如果说“千山高复低”是相对的静态景物的话,这两句则是专写动态景物。所以中间两联四句收到了动静相衬的效果。最后两句写人家的所在。人家在哪里?在遥远的白云之外,因为听到了一声鸡鸣。这首诗语言朴素,描写自然,其中情因景生,景随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的“野情”。另外,诗境的揭示与开拓也留给人不尽的余韵。作者介绍[编辑本段]梅尧臣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皇佑三年(1051)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早年诗作受西体影响,后诗风转变,提出与西派针锋相对的主张。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摒弃浮艳空洞的诗风。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提倡“平淡”的艺术境界,要求诗写景形象,意于言外。他的《田家四时》、《田家语》、《汝坟贫女》、《襄城对雪》、《鲁山山行》、《晚泊观鸡斗》、《东溪》、《梦后寄欧阳永叔》等诗都体现了这种造语平淡而意在言外的作诗主张。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苏梅”。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之为宋诗的“开山祖师”。著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本。--------------------------------------------------------------------浣溪沙-苏轼[编辑本段]簌簌衣巾落枣花①,村南村北响缲车②。牛衣古柳卖黄瓜③。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④。【注释】 本篇写的是作者“谢雨”途中的感受。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现在,不妨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意识活动来体验一下这首词的构思过程。 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籁籁”之声传来耳际,并好象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从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些少三句,农村的季节特点,村中的劳动生活以及农村的贫困面貌,均不同程度地有所接触并形象地折射出来。 下片写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在结构上,这一句又是倒叙,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看来,苏轼似乎并没有多少太守的架子,他跟农民的距离并不太远。读这样的词,会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以嗅到当时农村生活的气息。这首词与前首有所不同,它主要写作者路途中的片断感受,其重点并不在于要反映农村的贫困面貌。由于灾后得雨,旱象解除,作者的喜悦之情较前首也浓厚得多了。 这首词注重词句的锤炼而又不露痕迹。例如“簌簌”,有的评论家认为这两字放在句首是“句法倒装”,其实,作者的目的在于强调“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响,并合乎平仄的要求,而不是在写下落的形态。正因这两字放在“句首”,才说明作者是从“簌簌”声中得知枣花落在身上的。此外,“落”、“响”、“漫”、“敲”等字也均用得灵便而贴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 游作者简介[编辑本段]陆游(1125-1210),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他一生以诗文作武器,反复呼吁国家统一,表达强烈的爱国感情。他积极主张抗金,却遭当权的投降派谗毁,终于被排挤罢官。尽管如此,陆游收复中原的信念却始终不渝。其他作品[编辑本段]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病起书怀》、《关山月》、《夜泊水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其词五首:《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鹊桥仙》(茅檐人静)、《钗头凤》(红酥手);其文一篇:《游小孤山记》。 传世名篇 原诗[编辑本段]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译① 僵(jiāng)卧:挺直躺着。 ②不自哀:不为自己悲伤 ③戍(shù)轮台:守卫边疆(jiāng)。轮台,汉代西域地名,现在新疆轮台县。这里泛指北方的边防据点。 ④ 夜阑(lán):夜深。 ⑤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写作背景[编辑本段] 此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时年诗人67岁,闲居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原诗共两首,此处所选的是其中的第二首。与诗人其他的老年诗相比,这首诗在写法上别具一格。其主要特色在于以梦境抒发情怀。写到梦境的诗词,在陆游之前已有不少佳作。李白的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描绘的是光怪陆离、异彩纷呈的梦;杜甫的诗《梦李白二首》,摹写的是渗透了诗人与李白形离神合、肝胆相照友谊的梦;苏轼的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记叙的是诗人悼念亡妻、寄托哀思的梦。而陆游诗中的梦,大都是爱国之梦。在陆游的《剑南诗稿》中有近百首记梦的诗。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卷六曾评陆游诗道:“即如记梦诗,核计全集,共九十九首。人生安得有如许梦!此必有诗无题,遂托之于梦耳。”此评语认为陆游的诗记梦并非全是写真梦,有的属于托梦咏怀。这是颇有见地的。事实上,陆游的诗记梦,有的是写真梦,而更多的还是托梦咏怀,当然,也不排除二者兼而有之。这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似可视为既写真梦又托梦咏怀之作。赏析[编辑本段]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 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得形象感人。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但是诗人一点也“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2023-07-08 08:42:303
陆游
《宋词鉴赏辞典》中就有2023-07-08 08:42:4112
《游小孤山》的原文和翻译是什么?
《游小孤山记》 宋:陆游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蒙,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岸上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译文: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台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缠绕在它上面,像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像)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小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时隐时现。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揽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域。(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在是定江军。岸上的土是红色的,象墙一样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风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2023-07-08 08:43:261
《游小孤山记》的赏析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钯泽莹润,亦与他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称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解释词语:突兀 迥异 特起的特 罗络 翻译 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 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突兀:突出迥异:不同特:特别罗络:蒙络,覆盖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幸好小船走的很慢,能够看尽它的所有美丽景色2023-07-08 08:43:403
描写寺院的古文
1. 游大慧寺记文言文翻译 游大慧寺记 【清】刘大櫆 【原文】 余客居京师无事,间从友人薄游京城之外,而环城之四野,往往有佛寺,宏阔壮丽,奇伟不可胜计。询之,皆阉人之葬地出。阉人既卜葬开此,乃更创立大寺于其旁,使浮屠者居之,以为其守冢之人。而其内又必请于中朝之贵人,自公辅以上有名当世者为文,而刻石以记之。 出西直门过高粱之桥,西北行三里许,其地为宛平香山之畏吾村,有寺曰大慧。自远瞻之,高出松栝之表,其中堂有大佛,长五丈余,土人亦呼为“大佛寺”云,盖明正德中,司礼太监张雄之所建也。寺后积土成阜,累石为山,山阜之峻,下视平地殆数仞。其石皆自吴之震泽舟载而舆致焉。山石嵌空玲珑,登其石罅以望远,内见外,外不知有内。寺左建佑圣观,而于土阜高平之处建真武祠,大学士李东阳为文,立石祠门之外。盖当是时,世宗方尚道术,阉人惧其寺之一旦毁为道院也。故立道家之神祠于佛寺之中,而藉此以存寺。寺之西,坟壤累累,而石人石兽,巍然夹待于前,大抵雄族亲之冢也。 夫被其使中朝之贵人为文,固若挟之以不得不作之势;而彼贵人者,亦逆俯首下气,承之以不敢不作之心。天下未有不相知而可以挟之使必然者,原其初,必自中朝之贵人与宦寺有相知之旧。夫以中朝之贵人而与宦寺有相知之旧,则彼其所以为贵人者,未必不出于宦寺之推引。其不出于宦寺之推引,自我得之而何畏乎?彼推引不出于宦寺而甚良宦寺,则是惟恐宦寺之能为祸福于我,此孔子之所谓患得而患失也。 为人臣而患得患失,则其归且将无所不至。且使患得而果可以得之,患失而果可以无失,吾亦安得而使其不患?乃患得患失矣,而得失之权,卒不可以操之自我;我自得其为我,而何必交欢于宦寺?此余之三复碑文,不能不为之长叹者也。 【注释】 1、这篇文章主旨不在记游,而在讽世。文章借大慧寺之兴建,明大学士李东阳竟为太监所挟为其撰写碑文一事,讥剌官场患得患失,阿附权势之风,虽托讽于古,并未明指时事,也还是切中时弊的。此文后半纯系议论,笔力遒劲,推理严密,极有说服力。大慧寺,即大佛寺,明朝正德八年(1513)建,位于北京西直门外魏公村。其大悲殿内原有五丈高的大铜佛一尊,日伪时期被日军毁掉,现有大佛系木胎砺粉描彩,为解放后补制。现大悲殿内仍保存着原来的二十八诸天(佛之护法)及彩色工笔连环画等。作者刘大櫆(1698—1780),清代文学家,“桐城派”三祖之一。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出身于耕读世家,祖、父均为秀才,塾师兼事农作。大櫆曾自言“家世皖江侧,薄田十亩余。”幼年,从父读书,雍正(清世宗年号,1723—1735年)时两举副贡生。乾隆(清高宗年号,1736—1795年)时应博学鸿词科,未就。终身以授徒为业,晚年任黟县教谕,不久去官归桐城,著书立说,不复出仕。他性格豪放,善言谈,喜饮酒,好吟诗。虽蹇于仕途,但不以为意。著有《海峰先生文集》10卷、《海峰先生诗集》6卷、《论文偶记》1卷、编《古文约选》48卷、《历朝诗约选》93卷,纂修《歙县志》20卷。 2、薄:迫近。 3、卜葬:选择葬地。卜:选择。 4、浮屠:这里指僧人。“浮居”亦作“浮图”。 5、公辅:指朝中大臣。 6、西直门:旧北京城西北城门。高梁:即高梁河。《清一统志》:“高梁河在西直门外半里,自昌平州沙涧东东南流,经高梁店,又东南流入都城积水潭。……上有高梁桥。” 7、宛平:旧县名,为明、清顺天府治所在地,辖区在京城以西,1952年并入北京市。 8、恬(tiàn):即桧树,一种柏叶松身树。表:树梢。 9、正德:明武宗年号(1506-1521)。张雄:司礼监太监,受到明武宗宠爱,与张忠、张锐恣肆用事,号称“三张”。 10、阜:小山。 11、震泽:江苏省吴江县旧名震泽。舆致:车载而至。 12、李东阳:明朝诗人,字宾之,号西涯,茶陵(今湖南茶陵县)人,官至吏部尚书。宦官刘谨专权时,李依附周旋,颇为时人所不满。 13、世宗:即朱厚熜,明嘉靖皇帝。 14、患得患失:《论语·阳货》:“鄙夫可与事君也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患:忧虑。 2. 《游大字院记》的文眼是什么 日后有一天谈论起来,拂去尘埃看墙壁有某人的题名。 《游大字院记》 □〔北宋〕欧阳修 六月之庚①,金伏②火见③,往往暑虹昼明,惊雷破柱,郁云④蒸雨⑤,斜风酷热,非有清胜⑥不可以消烦炎,故与诸君子有普明后园之游。 春笋解箨⑦,夏潦⑧涨渠,引流⑨穿林,命席⑩当水k,红薇l始开,影照波上,折花弄流,衔觞m对弈。非有清吟啸歌,不足以开欢情,故与诸君子有避暑之咏。 太素最少饮,诗独先成,坐者欣然继之。日斜酒欢,不能遍以诗写,独留名于壁而去。他日语且道之,拂尘视壁,某人题也。因共索旧句,揭n之于版,以志o一时之胜,而为后会之寻p云。 (选自《欧阳修全集》) 【注释】 ①庚:伏天。我国农历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入伏。故常用“庚”来代指伏天。 ②金伏:金气伏藏。庚,五行属金,指庚日过去,炎热的伏天开始。 ③火见:心星出现。火,心星,二十八星宿之一,每年农历六月黄昏出现在正南,也是说明时令为夏季。 ④郁云:浓云。 ⑤蒸雨:闷热的雨。 ⑥胜:事物优越美好的叫胜。 ⑦箨(tuò):竹笋外面的壳。 ⑧夏潦(liǎo):夏季因久雨而形成的大水。 ⑨引流:挖沟引水,以便进行流觞饮酒的活动。 ⑩命席:安排座位。 k当水:面对流水。 l红薇:紫薇花的一种,因花为红色故称红薇。 m衔觞(shānɡ):饮酒。觞,酒杯。 n揭:公布。 o志:记载。 p寻:重温。 【译文】 六月的三伏,天气炎热,心星出现。常常暑季的彩虹白天显明,惊人的雷声似能劈破柱子。浓云郁积,雨点闷热,热风夹杂着酷暑。没有清雅优美的事物就不能消除烦恼炎热。所以和几位朋友有了普明院后园的游玩。 春天的竹笋已脱落外壳,夏季的雨水涨满水渠。引水流穿过树林,面对流水安排座位。红薇刚刚开放,花影映照水波上。折枝花朵抚弄流水,饮酒下棋。没有清雅的吟诵、长啸的歌声,就不能放开胸怀纵情欢乐,所以和几位朋友做了避暑的诗咏。 (张)太素最不善饮酒,诗却最先吟成,其余在座者欣然相继。太阳偏西酒饮欢畅。不能逐一题写每个人的诗句,只能将同游者的姓名题在壁上,然后离去。 日后有一天谈论起来,拂去尘埃看墙壁有某人的题名,于是索取当日同游者的诗句,公布在版壁上,来记载这一时刻的美好,以便日后相会时可以重温。 3. 游大慧寺记文言文答案 《游大慧寺记》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西北行三里许 许:表示大约的数量 B、高出松栝之表 表:树梢 C、下视平地殆数仞 殆:大概 D、原其初 原:原来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 A.盖当是时/世宗方尚道术/阉人惧其寺之一旦毁/为道院也故/立道家之神祠于佛寺之中/而藉此以存寺。 B.盖当是时/世宗方尚道术/阉人惧其寺之一旦毁为道院也/故立道家之神祠于佛寺之中/而藉此以存寺。 C.盖当是时/世宗方尚道术/阉人惧/其寺之一旦毁为道院也/故立道家之神/祠于佛寺之中/而藉此以存寺。 D.盖当是时/世宗方尚道/术阉人惧其寺之一旦毁/为道院也/故立道家之神/祠于佛寺之中/而藉此以存寺。 6.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环京城的四周有许多佛寺,宏阔壮丽、奇伟,都是宦官选择的安葬之地,为了守墓又修建的大寺。 B.大慧寺左建佑圣观,土阜高平之处建真武祠,这与当时的皇帝世宗崇尚道家思想有很大的关系。 C.大慧寺的西边有许多坟墓,高大雄伟的石人石兽夹杂在坟前,都是司礼太监张雄家族亲人的坟墓。 D.文章借大慧寺的兴建,明大学士李东阳竟为太监所挟为其撰写碑文一事,讽刺官场患得患失,阿附权势之风。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不出于宦寺之推引,自我得之而何畏乎?译:假如他们的地位不是出于宦官的推举,而是属于自己得来的,又担心什么呢? (2)我自得其为我,而何必交欢于宦寺?译文:我自己能够自得其乐,又为什么再与那些宦官亲近呢? 4. 游白书水付过文言文翻译 游白书过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洛于扬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悬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鞠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可与本文所记参看。 [2]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4]汤池:即汤泉。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 [5]殆:大概,恐怕。 [6]少北:稍向北。 [7]悬水:瀑布。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苏轼《答陈季常书》说此山“布水三十仞”,则是据实估量。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8]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9]“深者”二句:谓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10]雪溅雷怒:形容瀑布坠入深潭,溅起雪白的水花,发出轰鸣的声音。 [11]水际:水边。 [12]倒(dào)行:顺来路往回去。 [13]甚:厉害。俛仰:即俯仰,指弯身抬头,形容一上一下时的样子。 [14]击汰(dāi):击水。汰,水波。 [15]掬(jū):用双手捧取。璧:平圆形的玉,这里用来比喻映在水中的月亮。 [16]二鼓:二更;古代击鼓报时。 [17]馀甘:即橄榄。 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象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股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有种萧索感,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字词: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2],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3],浴于汤池[4],热甚,其源殆可熟物[5]。循山而东,少北[6],有悬水百仞[7],山八九折[8],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9],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10],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11],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12],观山烧火,甚俛仰[13],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14],掬弄珠璧[15]。到家二鼓[16],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17],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5. 文言文阅读:《游小孤山记》逐字翻译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象)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小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时隐时现。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揽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域。(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在是定江军。岸上的土是红色的,象墙一样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风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6. 祭徐曰仁文文言文译文 哎呀悲痛啊,曰仁!我还说什么呢!你的话在我的耳朵里,你的容貌在我的眼睛里,你的志向在我的心里,我有什么办法呢!记得你在湘中,回来,曾经告诉我自己活不长了,我询问原因。 你说:“曾经游衡山,梦见一个老瞿昙抚摸着曰仁的后背,告诉他说:‘你与颜回有一样德性。 "不久又说:‘也与颜回活同样的岁数。 "醒了之后感觉怀疑。”我说:“做梦而已。 你怀疑,太过分了。”曰仁说:“这也怎么办呢?只是愿意告诉上级自己有病早早地归隐,希望做先生教育的事情,早晨能有所闻,晚上死也可以了!”哎呀!我以为本来是梦呢,谁知道今天的事情就像梦里说的一样!原来说的,难道真是梦吗?今天所传说的,难道是真的吗?今天所传说的,难道是真的吗?原来说的,是真的瞎说吗?哎呀悲痛啊。2023-07-08 08:43:531
过小孤山大孤山 原文及翻译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岸上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2023-07-08 08:44:055
游庐山黄崖遇雨记文言文阅读
1. 《游庐山黄崖遇雨记》全文翻译 一、作品原文 甲辰春,将游庐山。星子令丁君告余曰[1]:“庐山之胜,黄崖为最。”余乃先观瀑于开先寺,毕,即往黄崖。 崖仄而高,箯舆升[2],奇峰重累如旗鼓戈甲从天上掷下[3],势将压己,不敢仰视;贪其奇,不肯不仰视。屏气登颠[4],有舍利台,正对香炉峰。又见瀑布,如良友再逢,百见不厌也。旋下行,至三峡桥。两山夹溪,水从东来,巨石阻之,小石尼之[5],怒号喷薄。桥下有宋详符年碣[6],谛视良久,至栖贤寺宿焉。 次日闻雷,已而晴,乃往五老峰。路渐陡,行五里许,回望彭蠡湖[7],帆竿排立,己所坐舟,隐隐可见。正徘徊间,大雨暴至,云气坌涌,人对面不相识。舆夫认云作地,踏空欲堕者屡矣。引路里保,避雨远窜,大声呼,杳无应者。天渐昏黑,雨愈猛,不审今夜投宿何所。舆夫触石而颠,余亦仆,幸无所伤。行李愈沾湿愈重,担夫呼謈[8],家僮互相怨尤,有泣者。余素豪,至是不能无悸。踯躅良久,犹临绝壑。忽树外远远持火者来,如陷黑海见神灯,急前奔赴,则万松庵老僧曳杖迎,唶曰:“相待已久,惜公等误行十馀里矣。”烧薪燎衣[9],见屋上插柳,方知是日清明也。 次日雪,冰条封山,触履作碎玉声。望五老峰不得上,转身东下,行十馀里,见三大峰壁立溪上,其下水潺潺然。余下车投以石,久之寂然,想深极,故尽数十刻尚未至底耶?旁积石础碎瓦砾无万数,疑即古大林寺之旧基。舆夫曰:“不然,此石门涧耳。”余笑谓霞裳曰[10]:“考据之学,不可与舆夫争长,姑存其说何害!”乃至天池,观铁瓦,就黄龙寺宿焉。僧告余曰:“从万松庵到此,已陡下二千丈矣。”问遇雨最险处何名,曰犁头尖也。 余五年游山皆乐,惟此行也苦,特志之。 二、注释 [1]星子:今江西星子县。庐山在星子县北。 [2]箯舆:竹制的山轿。 [3]重累:重叠。 [4]颠:同“巅”,山顶。 [5]尼:阻挡。 [6]祥符:宋真宗大中祥符年的简称,凡九年(1008-1016)。碣:石碑。 [7]彭蠡湖:即鄱阳湖,在江西省北部。庐山离鄱阳湖西岸不远。 [8]呼謈:大声呼痛。这里是指他们叫苦。 [9]烧薪燎衣:用柴升火,烘烤衣服。 [10]霞裳:姓刘,袁枚的学生。 2. 游庐山黄崖遇雨记 崖仄而高,箯舆升[2],奇峰重累如旗鼓戈甲从天上掷下[3],势将压己,不敢仰视;贪其奇,不肯不仰视。屏气登颠[4],有舍利台,正对香炉峰。又见瀑布,如良友再逢,百见不厌也。旋下行,至三峡桥。两山夹溪,水从东来,巨石阻之,小石尼之[5],怒号喷薄。桥下有宋详符年碣[6],谛视良久,至栖贤寺宿焉。 次日闻雷,已而晴,乃往五老峰。路渐陡,行五里许,回望彭蠡湖[7],帆竿排立,己所坐舟,隐隐可见。正徘徊间,大雨暴至,云气坌涌,人对面不相识。舆夫认云作地,踏空欲堕者屡矣。引路里保,避雨远窜,大声呼,杳无应者。天渐昏黑,雨愈猛,不审今夜投宿何所。舆夫触石而颠,余亦仆,幸无所伤。行李愈沾湿愈重,担夫呼謈[8],家僮互相怨尤,有泣者。余素豪,至是不能无悸。踯躅良久,犹临绝壑。忽树外远远持火者来,如陷黑海见神灯,急前奔赴,则万松庵老僧曳杖迎,唶曰:“相待已久,惜公等误行十馀里矣。”烧薪燎衣[9],见屋上插柳,方知是日清明也。 次日雪,冰条封山,触履作碎玉声。望五老峰不得上,转身东下,行十馀里,见三大峰壁立溪上,其下水潺潺然。余下车投以石,久之寂然,想深极,故尽数十刻尚未至底耶?旁积石础碎瓦砾无万数,疑即古大林寺之旧基。舆夫曰:“不然,此石门涧耳。”余笑谓霞裳曰[10]:“考据之学,不可与舆夫争长,姑存其说何害!”乃至天池,观铁瓦,就黄龙寺宿焉。僧告余曰:“从万松庵到此,已陡下二千丈矣。”问遇雨最险处何名,曰犁头尖也。 余五年游山皆乐,惟此行也苦,特志之。[1] 3. 关于游庐山黄崖遇雨记的题目 崖仄而高,箯舆升[2],奇峰重累如旗鼓戈甲从天上掷下[3],势将压己,不敢仰视;贪其奇,不肯不仰视。 屏气登颠[4],有舍利台,正对香炉峰。又见瀑布,如良友再逢,百见不厌也。 旋下行,至三峡桥。两山夹溪,水从东来,巨石阻之,小石尼之[5],怒号喷薄。 桥下有宋详符年碣[6],谛视良久,至栖贤寺宿焉。次日闻雷,已而晴,乃往五老峰。 路渐陡,行五里许,回望彭蠡湖[7],帆竿排立,己所坐舟,隐隐可见。正徘徊间,大雨暴至,云气坌涌,人对面不相识。 舆夫认云作地,踏空欲堕者屡矣。引路里保,避雨远窜,大声呼,杳无应者。 天渐昏黑,雨愈猛,不审今夜投宿何所。舆夫触石而颠,余亦仆,幸无所伤。 行李愈沾湿愈重,担夫呼謈[8],家僮互相怨尤,有泣者。余素豪,至是不能无悸。 踯躅良久,犹临绝壑。忽树外远远持火者来,如陷黑海见神灯,急前奔赴,则万松庵老僧曳杖迎,唶曰:“相待已久,惜公等误行十馀里矣。” 烧薪燎衣[9],见屋上插柳,方知是日清明也。次日雪,冰条封山,触履作碎玉声。 望五老峰不得上,转身东下,行十馀里,见三大峰壁立溪上,其下水潺潺然。余下车投以石,久之寂然,想深极,故尽数十刻尚未至底耶?旁积石础碎瓦砾无万数,疑即古大林寺之旧基。 舆夫曰:“不然,此石门涧耳。”余笑谓霞裳曰[10]:“考据之学,不可与舆夫争长,姑存其说何害!”乃至天池,观铁瓦,就黄龙寺宿焉。 僧告余曰:“从万松庵到此,已陡下二千丈矣。”问遇雨最险处何名,曰犁头尖也。 余五年游山皆乐,惟此行也苦,特志之。[1][1]星子:今江西星子县。 庐山在星子县北。[2]箯舆:竹制的山轿。 [3]重累:重叠。[4]颠:同“巅”,山顶。 [5]尼:阻挡。[6]祥符:宋真宗大中祥符年的简称,凡九年(1008-1016)。 碣:石碑。[7]彭蠡湖:即鄱阳湖,在江西省北部。 庐山离鄱阳湖西岸不远。[8]呼謈:大声呼痛。 这里是指他们叫苦。[9]烧薪燎衣:用柴升火,烘烤衣服。 [10]霞裳:姓刘,袁枚的学生。[1]4作品赏析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春,袁枚游庐山,由南麓上山,历游黄崖附近的开先寺、三峡桥、栖贤寺等名胜。 这篇文章,便记游览经过。文章虽然记的是游览的全过程,但依游程重点写了登黄崖及遇雨两个片段。 登黄崖,重点写山“仄而高”。如形容山的陡峭,群山罗立,说自己上山时仿佛觉得旗鼓戈甲从天上掷下来,既形像地描摹了山峰的各种形态,又准确地表达了仰面上登时的心理感觉。 写遇雨的一段尤扣人心弦。忽晴忽雨,晴则观远处纤毫毕见,雨则漆黑一团,正是庐山气候多变的特征。 作者以如椽巨笔,不但写出大雨中的遭遇,且忙中有闲,在写了舆夫多次遭险、自己也摔倒、走投无路后,还不忘点缀担夫、家僮,一笔不漏。游山应是一种乐趣,袁枚在这里却着意写了苦。 悬崖峭壁,难以攀登。为一苦;雨中难行,频临不测,为一劳。 但作者娓娓记来,把极不堪之境缕分细述,仍能从中品味出他的趣来。[1]。 4. 求文言文《游庐山记》的翻译 译文 庐山处于浔阳江和鄱阳湖交会的地方,围绕着它的三面都是水。凡是大山得到水的衬托,能抵得住它的气势,让它涌荡腾跃,就称得上灵气所钟。而江和湖的水,吞吐进出,平稳宽阔,与海水不一样。所以靠海的山岭大多显得雄壮深沉,而庐山具有清逸动人的景致。 嘉庆十八年三月十二日,我因有事渡过鄱阳湖,泊船左蠡。十三日,船停靠在星子县境,于是便前去游览。这一天前往白鹿洞,眺望五老峰,穿过小三峡,停驻于独对亭,打开锁,在文会堂止息。那里有一棵桃树,桃花正开;右边有一株芭蕉,蕉叶才刚刚抽出。月出以后,沿着贯道溪,经过钓台石、眠鹿场,转向右走到后山。成千上万棵松树和杉树象屋上的桁梁那样,横贯在五老峰的山脚处。 十四日,经由三峡涧,登上欢喜亭。亭子已经残坏,道路非常危险。寻求李氏山房的遗址,没有能够找到。登上含鄱岭,大风在岭后面呼啸着,沿着通道吹来。风停后,爬上太乙峰。向东南方遥望南昌城,斜北远眺彭泽县,都隔着鄱阳湖,湖水清亮亮地闪烁着波光。过了一会儿,地面就象收卷席子那样,由远而近渐次隐没;再过一会儿,暗影已移到湖面中央;再过一会儿,延伸到湖岸,然后连山脚都看不清了。这才知道是云朵遮蔽了天空,由远而来。这时候四周围的山峰都一派云气腾涌的样子,而大块的浮云不计其数,成群结队,从山岭后涌起,互相奔驰追逐,布满空中,看样儿将要下雨。这样就没到五老峰而改行下山。观看玉渊潭,在栖贤寺小歇。回头望五老峰,只见夕阳透过云层的空隙照射下来,象是跟峰峦互相依靠着似的。回来,在文会堂住宿过夜。 十五日,走过万杉寺,在三分池喝茶。离秀峰寺还有一里路左右,就望见瀑布悬挂在半空中间。等进了寺门,于是朝西面瞻望青玉峡,仔细地观望香炉峰,在龙井洗手。寻求李白的读书堂,未能找见。返回,在秀峰寺内过夜。 十六日,去瞻云峰,迂回取道绕行过白鹤观。随即到了归宗寺,观赏了王羲之的墨池。再往西去,探访栗里的陶渊明卧醉石,卧醉石比屋子还高大,正对着涧水。途中寻访简寂观,但没有前去。返回,住宿在秀峰寺,遇见了一微头陀。 十七日,吴兰雪带着廖雪鹭和小和尚朗园来,大声喧笑着,推门直入。于是大家一起上黄岩峰,侧身踮着脚步越过文殊台,俯身欣赏瀑布飞流直下,一直望到看不见为止。登门求访黄岩寺,踩着乱石去探寻瀑步的源头,迎着汉阳峰向上,到路行不通了才停下脚步。重又返回宿于秀峰寺。吴兰雪去瞻云峰,而一微头陀去九江。这天夜里下起了大雨。算来在山中已经五天了。 十八日,早晨望瀑布,比下雨之前大了一倍。出山五里左右,到了神林浦,望瀑布更为清楚。山深沉沉的,一派浓郁的深青色,岩谷象用刀削过一般平直。不一会儿,香炉峰下一缕白云袅袅上升,于是成团的白云互相衔接着出现;又一会儿,满山都见团团的云朵;再一会儿,云团互相汇合成为一体。山的半腰都被云围封住了,而山腰以上和以下仍然是一色浓重的深青,这是我生平所从未见到过的。云,是水的象征,是山的灵气外泄的结果。所以我对于这次游览所经过的地方,都只大体上记述一下,而唯独对于云,特地记下它象这样地变幻奇巧,足以悦人心性、散和情兴,以留给以后的感兴趣者。 5. 文言文阅读:《游小孤山记》逐字翻译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象)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小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时隐时现。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揽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域。(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在是定江军。岸上的土是红色的,象墙一样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风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6. 游庐山记徐霞客二十一日译文二十一日别灯,从龛后小径直跻汉阳峰 21日,徐霞客告别慧灯,从石室后的小路直奔汉阳峰.一路上,他攀茅草,拉荆棘,涉溪流,穿林莽,登上了峰顶,向南俯看鄱阳湖,湖水浩荡,水天相连;向东望湖口,朝西见建昌州,群山历历在目.庐山诸山峰在汉阳峰前没有一座山不低头的,只有北边的桃花峰,舒舒然与汉阳峰比肩.徐霞客听说五老峰比汉阳峰更奇险.两峰相距30里,徐霞客绕过犁头尖登上了五老峰.见这里“风高水绝,寂无居者.”于是,他遍游五老,看到五老峰的北面,山冈过绵相属;南面的山恋截然剖开,分为五枝,下面是万丈深谷.五峰排列一起,彼此相望,但有所掩盖,不能一览五老全貌.登上一峰,两旁都是无底深渊,各峰都奇,互不相让.徐霞客在游记中赞叹说:“真雄旷之极观也!”。2023-07-08 08:44:351
宋代爱国诗人有哪些?写出他们的字号及代表作。。。。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题西林寺壁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示儿2023-07-08 08:44:445
《过小孤山大孤山》、《庖丁解牛》、《项羽之死》的文言文知识。
神马意思2023-07-08 08:45:002
过大巫山小巫山全文翻译?
你好楼主,您说的是陆游的过大孤山小孤山吧,如果是,译文如下:《过大孤山小孤山》 陆游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蒙,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岸上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一、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箸书了。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二、题解: 《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入蜀记》,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是时,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小孤山,又名髻山,在今安徽宿松东长江中。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南。 三、小孤山简介: 在安徽宿松县和江西彭泽县烟波浩淼的长江上,孑然兀立着一座风姿秀逸的山,这就是小孤山,它孤峰独立,山高一百余米,最称著的为龙耳洞,洞内风光旖旎;自山下至山顶亭、塔、楼、阁错落有致、古树翠竹掩映,天水一色。 小孤山虽属弹丸之地,名声却很大。被称为山水诗鼻祖的谢灵运,有一首有名的《登江中孤屿》,据说就是为小孤山而作。至于苏东坡的“大孤小孤江中央”,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陆游说:“凡江中孤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游小孤山记》)。小孤山被诗人们所青眯,最初有谢灵运,既而有顾况、卢仝、王安石、王十朋、陆游、王守仁、袁枚……连明朝皇帝朱元璋、朱厚焙也来附庸风雅。画家们则纷纷将小孤山入画,唐代李思训的《长江绝岛图》,画的就是小孤山与鄱阳湖上的大孤山。 小孤山之称,区别于鄱阳湖中大孤山。它屹立在宿松城东南六十公里的长江中,秀峰独立,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时期。“障百川于千里,纳群山于足下”。“海门石柱”、“长江绝独”、“江上第一景”均为世人对小孤山之赞誉。此山高八十六米,围仅一里许,因形如古代妇女头上发髻,旧称髻山。舟在江中行,船身移动,山貌渐变。乡人云:“南望一枝笔,西看似悬钟,东看太师椅,北望啸天龙。”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赞曰:“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小孤山南岸与彭浪矶相对峙,江流湍激如沸,海潮至此不得上,因有“海门第一关”之称,为横锁长江的“楚塞吴关”。小孤山主要建筑是始建于唐代的启秀寺,坐落在半山腰,青瓦红墙,寺内祀奉着小姑娘娘像,民称“小姑庙”。小姑,乃民间传说中一位纯情美丽的少女。她与彭郎相爱,但终难成眷属,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资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彭浪矶”,亦名“彭郎矶”。山顶“梳妆亭”,传为小姑梳妆处。亭台甚雅,六角两层,且可凭窗眺云山沃野。亭后“长生树”,又称“梭罗树”,从石罅中生出,高壮葱茂。老者云:“此树酷似月亮里的神树。天上织女星用的那把梭子就是用这棵树剜的”。小姑庙历来香客众多,香火鼎盛。 小孤山,无处不景,无景不奇;庙宇亭台,层次分明。山旁有龙角石,临江陡峭;山中有龙耳洞,冬暖夏凉,深不可测;山顶有龙口,势若仰天长啸。还有一天门、龙眼石、琼崖滴翠、弥陀阁、先月楼、半边塔、海神龛、天妃殿、界潮祠、碧云梯、卧羊石、观涛石、御诗碑和庙藏文物以及众名士题咏的海门石刻等。这些诸多古迹胜景为神话般的小孤山笼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光环。游小孤,如步仙境。明代谢缙有诗赞曰:“半空岩石架高台,过客登临此处来。佩玉尚闻仙子去,乘鸾疑见女郎回。澄江秋水明妆镜,绝顶云鬓绾髻堆。动人的传说与奇秀的风光使小孤山充满浪漫情调。 然而一旦战云突起,小孤山又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海门第一关”。古时山上建有烽火台与炮台,驻有戍兵。每逢战事,这一带江面便战火纷飞,楼船冲撞,涛声伴着杀声,震天动地。朱元璋与陈友谅、太平天国军与曾国藩的湘军、王阳明与朱宸濠……都曾在这一带江上血战。小孤山斜对岸的马当,更是长江上的雄关要塞。抗日战争中,为了阻挡日军军舰溯江而上,中国军民实施了马当封江工程。千万军民不顾敌机的轰炸扫射,夜以继日,在马当江段上,凿沉了满载石块的20艘大轮、驳船、趸船,600多艘帆船,滞缓了日军的进攻。 当你泊船小孤山下,沿着那364级石阶,蹑磴扪萝,一步步登上小孤山顶,立刻会有一股磅礴之气冲撞着你。登高纵目,看上下天光,樯帆逶迤;大江澎湃,水阔天高。你可许会想起“小姑前年嫁彭郎”的传说,或许会浮现出昔日江上干戈铮铮的鏖战。大江与雄关相连,诗情与战火交织,你会情不自禁地高吟一曲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四、译文: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像)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 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时隐时现。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揽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域。(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在是定江军。岸上的土是红色的,像墙一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风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2023-07-08 08:45:071
文言文游大字院记翻译六月之庚金伏火见
1. 游大慧寺记文言文翻译 游大慧寺记 【清】刘大櫆 【原文】 余客居京师无事,间从友人薄游京城之外,而环城之四野,往往有佛寺,宏阔壮丽,奇伟不可胜计。询之,皆阉人之葬地出。阉人既卜葬开此,乃更创立大寺于其旁,使浮屠者居之,以为其守冢之人。而其内又必请于中朝之贵人,自公辅以上有名当世者为文,而刻石以记之。 出西直门过高粱之桥,西北行三里许,其地为宛平香山之畏吾村,有寺曰大慧。自远瞻之,高出松栝之表,其中堂有大佛,长五丈余,土人亦呼为“大佛寺”云,盖明正德中,司礼太监张雄之所建也。寺后积土成阜,累石为山,山阜之峻,下视平地殆数仞。其石皆自吴之震泽舟载而舆致焉。山石嵌空玲珑,登其石罅以望远,内见外,外不知有内。寺左建佑圣观,而于土阜高平之处建真武祠,大学士李东阳为文,立石祠门之外。盖当是时,世宗方尚道术,阉人惧其寺之一旦毁为道院也。故立道家之神祠于佛寺之中,而藉此以存寺。寺之西,坟壤累累,而石人石兽,巍然夹待于前,大抵雄族亲之冢也。 夫被其使中朝之贵人为文,固若挟之以不得不作之势;而彼贵人者,亦逆俯首下气,承之以不敢不作之心。天下未有不相知而可以挟之使必然者,原其初,必自中朝之贵人与宦寺有相知之旧。夫以中朝之贵人而与宦寺有相知之旧,则彼其所以为贵人者,未必不出于宦寺之推引。其不出于宦寺之推引,自我得之而何畏乎?彼推引不出于宦寺而甚良宦寺,则是惟恐宦寺之能为祸福于我,此孔子之所谓患得而患失也。 为人臣而患得患失,则其归且将无所不至。且使患得而果可以得之,患失而果可以无失,吾亦安得而使其不患?乃患得患失矣,而得失之权,卒不可以操之自我;我自得其为我,而何必交欢于宦寺?此余之三复碑文,不能不为之长叹者也。 【注释】 1、这篇文章主旨不在记游,而在讽世。文章借大慧寺之兴建,明大学士李东阳竟为太监所挟为其撰写碑文一事,讥剌官场患得患失,阿附权势之风,虽托讽于古,并未明指时事,也还是切中时弊的。此文后半纯系议论,笔力遒劲,推理严密,极有说服力。大慧寺,即大佛寺,明朝正德八年(1513)建,位于北京西直门外魏公村。其大悲殿内原有五丈高的大铜佛一尊,日伪时期被日军毁掉,现有大佛系木胎砺粉描彩,为解放后补制。现大悲殿内仍保存着原来的二十八诸天(佛之护法)及彩色工笔连环画等。作者刘大櫆(1698—1780),清代文学家,“桐城派”三祖之一。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出身于耕读世家,祖、父均为秀才,塾师兼事农作。大櫆曾自言“家世皖江侧,薄田十亩余。”幼年,从父读书,雍正(清世宗年号,1723—1735年)时两举副贡生。乾隆(清高宗年号,1736—1795年)时应博学鸿词科,未就。终身以授徒为业,晚年任黟县教谕,不久去官归桐城,著书立说,不复出仕。他性格豪放,善言谈,喜饮酒,好吟诗。虽蹇于仕途,但不以为意。著有《海峰先生文集》10卷、《海峰先生诗集》6卷、《论文偶记》1卷、编《古文约选》48卷、《历朝诗约选》93卷,纂修《歙县志》20卷。 2、薄:迫近。 3、卜葬:选择葬地。卜:选择。 4、浮屠:这里指僧人。“浮居”亦作“浮图”。 5、公辅:指朝中大臣。 6、西直门:旧北京城西北城门。高梁:即高梁河。《清一统志》:“高梁河在西直门外半里,自昌平州沙涧东东南流,经高梁店,又东南流入都城积水潭。……上有高梁桥。” 7、宛平:旧县名,为明、清顺天府治所在地,辖区在京城以西,1952年并入北京市。 8、恬(tiàn):即桧树,一种柏叶松身树。表:树梢。 9、正德:明武宗年号(1506-1521)。张雄:司礼监太监,受到明武宗宠爱,与张忠、张锐恣肆用事,号称“三张”。 10、阜:小山。 11、震泽:江苏省吴江县旧名震泽。舆致:车载而至。 12、李东阳:明朝诗人,字宾之,号西涯,茶陵(今湖南茶陵县)人,官至吏部尚书。宦官刘谨专权时,李依附周旋,颇为时人所不满。 13、世宗:即朱厚熜,明嘉靖皇帝。 14、患得患失:《论语·阳货》:“鄙夫可与事君也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患:忧虑。 2. 《游大字院记》的文眼是什么 日后有一天谈论起来,拂去尘埃看墙壁有某人的题名。 《游大字院记》 □〔北宋〕欧阳修 六月之庚①,金伏②火见③,往往暑虹昼明,惊雷破柱,郁云④蒸雨⑤,斜风酷热,非有清胜⑥不可以消烦炎,故与诸君子有普明后园之游。 春笋解箨⑦,夏潦⑧涨渠,引流⑨穿林,命席⑩当水k,红薇l始开,影照波上,折花弄流,衔觞m对弈。非有清吟啸歌,不足以开欢情,故与诸君子有避暑之咏。 太素最少饮,诗独先成,坐者欣然继之。日斜酒欢,不能遍以诗写,独留名于壁而去。他日语且道之,拂尘视壁,某人题也。因共索旧句,揭n之于版,以志o一时之胜,而为后会之寻p云。 (选自《欧阳修全集》) 【注释】 ①庚:伏天。我国农历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入伏。故常用“庚”来代指伏天。 ②金伏:金气伏藏。庚,五行属金,指庚日过去,炎热的伏天开始。 ③火见:心星出现。火,心星,二十八星宿之一,每年农历六月黄昏出现在正南,也是说明时令为夏季。 ④郁云:浓云。 ⑤蒸雨:闷热的雨。 ⑥胜:事物优越美好的叫胜。 ⑦箨(tuò):竹笋外面的壳。 ⑧夏潦(liǎo):夏季因久雨而形成的大水。 ⑨引流:挖沟引水,以便进行流觞饮酒的活动。 ⑩命席:安排座位。 k当水:面对流水。 l红薇:紫薇花的一种,因花为红色故称红薇。 m衔觞(shānɡ):饮酒。觞,酒杯。 n揭:公布。 o志:记载。 p寻:重温。 【译文】 六月的三伏,天气炎热,心星出现。常常暑季的彩虹白天显明,惊人的雷声似能劈破柱子。浓云郁积,雨点闷热,热风夹杂着酷暑。没有清雅优美的事物就不能消除烦恼炎热。所以和几位朋友有了普明院后园的游玩。 春天的竹笋已脱落外壳,夏季的雨水涨满水渠。引水流穿过树林,面对流水安排座位。红薇刚刚开放,花影映照水波上。折枝花朵抚弄流水,饮酒下棋。没有清雅的吟诵、长啸的歌声,就不能放开胸怀纵情欢乐,所以和几位朋友做了避暑的诗咏。 (张)太素最不善饮酒,诗却最先吟成,其余在座者欣然相继。太阳偏西酒饮欢畅。不能逐一题写每个人的诗句,只能将同游者的姓名题在壁上,然后离去。 日后有一天谈论起来,拂去尘埃看墙壁有某人的题名,于是索取当日同游者的诗句,公布在版壁上,来记载这一时刻的美好,以便日后相会时可以重温。 3. 游大慧寺记文言文答案 《游大慧寺记》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西北行三里许 许:表示大约的数量 B、高出松栝之表 表:树梢 C、下视平地殆数仞 殆:大概 D、原其初 原:原来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 A.盖当是时/世宗方尚道术/阉人惧其寺之一旦毁/为道院也故/立道家之神祠于佛寺之中/而藉此以存寺。 B.盖当是时/世宗方尚道术/阉人惧其寺之一旦毁为道院也/故立道家之神祠于佛寺之中/而藉此以存寺。 C.盖当是时/世宗方尚道术/阉人惧/其寺之一旦毁为道院也/故立道家之神/祠于佛寺之中/而藉此以存寺。 D.盖当是时/世宗方尚道/术阉人惧其寺之一旦毁/为道院也/故立道家之神/祠于佛寺之中/而藉此以存寺。 6.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环京城的四周有许多佛寺,宏阔壮丽、奇伟,都是宦官选择的安葬之地,为了守墓又修建的大寺。 B.大慧寺左建佑圣观,土阜高平之处建真武祠,这与当时的皇帝世宗崇尚道家思想有很大的关系。 C.大慧寺的西边有许多坟墓,高大雄伟的石人石兽夹杂在坟前,都是司礼太监张雄家族亲人的坟墓。 D.文章借大慧寺的兴建,明大学士李东阳竟为太监所挟为其撰写碑文一事,讽刺官场患得患失,阿附权势之风。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不出于宦寺之推引,自我得之而何畏乎?译:假如他们的地位不是出于宦官的推举,而是属于自己得来的,又担心什么呢? (2)我自得其为我,而何必交欢于宦寺?译文:我自己能够自得其乐,又为什么再与那些宦官亲近呢? 4. 游白书水付过文言文翻译 游白书过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洛于扬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悬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鞠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可与本文所记参看。 [2]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4]汤池:即汤泉。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 [5]殆:大概,恐怕。 [6]少北:稍向北。 [7]悬水:瀑布。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苏轼《答陈季常书》说此山“布水三十仞”,则是据实估量。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8]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9]“深者”二句:谓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10]雪溅雷怒:形容瀑布坠入深潭,溅起雪白的水花,发出轰鸣的声音。 [11]水际:水边。 [12]倒(dào)行:顺来路往回去。 [13]甚:厉害。俛仰:即俯仰,指弯身抬头,形容一上一下时的样子。 [14]击汰(dāi):击水。汰,水波。 [15]掬(jū):用双手捧取。璧:平圆形的玉,这里用来比喻映在水中的月亮。 [16]二鼓:二更;古代击鼓报时。 [17]馀甘:即橄榄。 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象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股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有种萧索感,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字词: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2],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3],浴于汤池[4],热甚,其源殆可熟物[5]。循山而东,少北[6],有悬水百仞[7],山八九折[8],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9],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10],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11],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12],观山烧火,甚俛仰[13],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14],掬弄珠璧[15]。到家二鼓[16],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17],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5. 文言文阅读:《游小孤山记》逐字翻译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象)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小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时隐时现。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揽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域。(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在是定江军。岸上的土是红色的,象墙一样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风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6. 祭徐曰仁文文言文译文 哎呀悲痛啊,曰仁!我还说什么呢!你的话在我的耳朵里,你的容貌在我的眼睛里,你的志向在我的心里,我有什么办法呢!记得你在湘中,回来,曾经告诉我自己活不长了,我询问原因。 你说:“曾经游衡山,梦见一个老瞿昙抚摸着曰仁的后背,告诉他说:‘你与颜回有一样德性。 "不久又说:‘也与颜回活同样的岁数。 "醒了之后感觉怀疑。”我说:“做梦而已。 你怀疑,太过分了。”曰仁说:“这也怎么办呢?只是愿意告诉上级自己有病早早地归隐,希望做先生教育的事情,早晨能有所闻,晚上死也可以了!”哎呀!我以为本来是梦呢,谁知道今天的事情就像梦里说的一样!原来说的,难道真是梦吗?今天所传说的,难道是真的吗?今天所传说的,难道是真的吗?原来说的,是真的瞎说吗?哎呀悲痛啊。2023-07-08 08:45:151
陆游的赏析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2023-07-08 08:46:163
告诉我一些关于古代爱国诗人的诗句及他们的事迹
屈原] 纪25u20224—1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楚人。他学识渊博,品德高尚,二十几岁就辅佐怀王,担任左徒的高级职务。主张内修政治,外抗强秦,但遭到反动贵族集团的迫害。楚顷襄王继位后,屈原被放逐,长期流浪在沅、湘流域。他热爱祖国,接近人民生活。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了楚国的郢都。楚国的危亡,人民的苦难,使屈原痛不欲生,大约就在这一年的五月初五投汩罗江而殁。屈原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他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和《九章》等。《离骚》是最著名的代表作,全诗共373问,2490字。《离骚》辞藻华美,想象丰富,文采绚烂,气魄雄伟。后人把这种浪漫主义新诗体称之为“骚体”或“楚辞”。2023-07-08 08:46:352
陆游的代表作。
陆游的代表作品 《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选其诗十一首:《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病起书怀》、《关山月》、《夜泊水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其词五首:《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鹊桥仙》(茅檐人静)、《钗头凤》(红酥手);其文一篇:《游小孤山记》。2023-07-08 08:46: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