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出塞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023-07-08 10:15:21
瑞瑞爱吃桃
王昌龄的《出塞》表达了作者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原诗:《出塞》作者: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释义: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扩展资料: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Ntou123

此诗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让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思想感情。

北有云溪

表达了作者对家国的爱中以及战争胜利的的盼望 以及对梁将的细心之情

韦斯特兰

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厅期任良将,早日平昔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宁生活的美好愿望

CarieVinne

出塞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让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思想感情。

《出塞》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出塞》着重表现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也抒发了边防士卒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作品原文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翻译: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离家万里的士卒始终没能回还如果有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跨过阴山。赏析《出塞》的作者是王昌龄,这是一首慨叹千古边塞变迁,没有永久的和平,思念传说中的名将威名的边塞诗。此诗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表现的内容是厚重和复杂的。既有对远征士卒的浓厚同情,对朝廷好大喜功和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家国的荣誉和战争的正义性,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2023-07-07 23:38:251

《出塞》一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让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思想感情。
2023-07-07 23:38:403

《出塞》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塞》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乡关之思,以及整个民族的悲剧命运,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愿望的期盼
2023-07-07 23:39:373

出塞王昌龄表达了诗人什么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这首诗反映了兵士们共同的愿望:在一个英勇机智的将军领导下,保卫祖国,不让敌人侵入国境。诗人今昔对比地说,明月啊,你曾照过秦汉时代的边关,那是胜利的边关;今天明月依旧,可边关战争一直不断,使得征人远戎万里,不能回家。如果有李广那样的名将率兵守关,决不会让敌人越过阴山来侵扰。
2023-07-07 23:39:542

出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让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思想感情。 《出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雄浑豁达,气势流畅,一气呵成。此诗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让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思想感情。 原文及翻译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离家万里的士卒始终没能回还。 如果有卫青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跨过阴山。 创作背景:《出塞》是乐府旧题。秦时明月汉时关所对应的其实有一句歌词:孩子,这是你的家。秦汉以来的边塞,秦汉以来守卫边塞的军人,他们所守的是中原辉煌的文明,是我们共同的家。离家万里,不是个人的小家,是从边塞开始,是无故人,多胡语的异地,是传统的化外之地,天下之外的地方。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长安是东方文明的千年古都,世界的中心,唐天子是天可汗,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
2023-07-07 23:40:111

出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爱国
2023-07-07 23:40:208

出塞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中心思想: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起用良将,早日平息战争,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战士久征未归的同情。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2023-07-07 23:40:541

《出塞》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等等
2023-07-07 23:41:094

出塞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解答一下急急急急
2023-07-07 23:41:252

出塞 王昌龄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3.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简析]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
2023-07-07 23:42:011

请说一说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清沈德潜《说诗晬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为什么这样平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一首压卷的绝作呢? 原来,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你看这开头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里不是就有《关山月》吗?《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和“月”两个字。“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例子举不胜举。看清这一点之后,你就明白这句诗的新鲜奇妙之处,就是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平凡的悲剧,平凡的希望,都随着首句“秦”、“汉”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很不平凡的意义。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 诗歌之美,诗歌语言之美,往往就表现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说,就表现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确切最关键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体现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2023-07-07 23:42:211

王昌龄《出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作者介绍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泗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的籍贯,有多种说法,太原之外,又有江宁、京兆两说。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这首诗反映了兵士们共同的愿望:在一个英勇机智的将军领导下,保卫祖国,不让敌人侵入国境。诗人今昔对比地说,明月啊,你曾照过秦汉时代的边关,那是胜利的边关;今天明月依旧,可边关战争一直不断,使得征人远戎万里,不能回家。如果有李广那样的名将率兵守关,决不会让敌人越过阴山来侵扰!译文:明月还是自古以来的明月,边关还是自古以来的边关。只是那些远离家乡,长期驻守在边关的战士还没有回来。假使像李广这样的将军还在的话。敌人就不敢再来侵犯我们了。中心思想: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起用良将,早日平息战争,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战士久征未归的同情。赏析/鉴赏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诗从写景入手。“秦时明月汉时关”,皓月当空,照耀着万里边疆的关塞,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加以修饰,使意境更加高远,把我们引到了遥远的古代,更引人深思:秦汉以来边防战争连续不断,一直持续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这是从时间上描写边塞的悠久。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第三、四两句就是诗人的回答。“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直接抒发了边防士卒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只要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敌人的马队就不会度过阴山。这两句写得意在言外。意思就是说:由于朝廷用人不当,使将帅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长燃、征人不还的局面。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2023-07-07 23:42:361

出塞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呢?

我不怕吃苦受罪吧……不会让别人看到别人有机会给孩子看电影呢……不
2023-07-07 23:42:516

出塞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它出自哪个朝代

  出塞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题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简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2023-07-07 23:43:091

《出塞》这首诗表达的是什么中心思想?

出塞的中心思想是.将士们思念家乡,渴望和平的思想感
2023-07-07 23:43:183

出塞 王之涣古诗 表达了作者什么的思想感情?

戍边将士孤独而又凄凉的感情
2023-07-07 23:43:293

出塞 示儿 这两首诗表达啦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塞》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放翁十余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政府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多亏广大爱国军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政权又延续了四十多年。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种这局面,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以上所举两首诗,前一首洋溢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后一首抒发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儿》诗引发的。他们的爱国热情与陆游息息相通。其他评述陆诗而特别提到《示儿》这首的,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我与孔繁礼同志同纂的《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有宗译“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足见这首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但是以上诸人,大都是受了此诗的感染而引起共鸣,却未暇对它的内容作细致的分析。值得参考和向读者推荐的,要数当代朱自清先生的《爱国诗》一文。在这篇文章里,他把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诗分为三个项目: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歌咏那勇敢杀敌的将士;再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并指出第三项以民族为立场,范围更为广大。他认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因此在历代爱国诗中,他特别推崇这首《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示儿》诗是临终之作,不说到别的,只说“北定中原”,正是他的专一处。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以说些别的体己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他正以为这是最体己的话。诗里说“元知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他虽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无忘”,正见自已的念念不“忘”。这是他的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见《朱自清选集》,1952年开明书店版)朱自清本人也是一个深情的爱国者,新、旧诗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对陆游其人其诗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从《示儿》诗中看到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换言之,也就是陆游爱国思想的进步性和它所达到的高度。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略加说明和补充:第一,陆游热爱祖国是和他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紧密结合的,既包括对“忍死望恢复”的中原“遗民”的深切怀念,也包括对“岁辇金币输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与哀悯。其次是他对祖国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系念,如“三万里之黄河”和“五千仞之太华”,以及“两京宫阙”等等。再则是他对民族语言和整个民族文化的爱护,惟恐在异族的长期统治下遭到破坏与同化,以致“东都儿童作胡语”,甚至整个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变了汉族的生活习惯,忘记了自己祖先的传统(有关例证,详见拙著《陆游传论》下编第四章)。这些才是他“但悲不见九州同”和热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爱国思想的根本内容。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对家乡、对祖国和对自己的人民、对优秀传统的爱。陆游诗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正是这些。因此朱文声称:“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这个评价虽显得过于强调,有抹杀他人之嫌,但为了指出特色,我们应该承认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示儿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诗》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
2023-07-07 23:43:361

出塞 王昌龄 中心思想

到网页查
2023-07-07 23:43:466

《出塞》中的前两句可以体会到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该诗描写了戍边军人壮志豪情的生活,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达了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局面的愿望;洋溢着爱国激情。赞扬戍边军人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
2023-07-07 23:44:152

《出塞》中的前两句可以体会到诗人的什么思想感?

面对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
2023-07-07 23:44:372

l出塞这首古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出塞》与多数边塞诗尽力描写战争生活的艰苦险恶不同,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反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2023-07-07 23:44:541

出塞的解释

出塞的解释,就是说古代小杨出边关就是这个意思。
2023-07-07 23:45:105

王昌龄的《出塞》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应该说这首诗是诗人创作的边塞诗当中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也是他第二次出塞任职的时候创作的。这个时候诗人正受到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重用,所以这一时期的诗词读起来也颇有豪情。这首诗诗人用他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壮阔秀丽的边塞景色,和我们分享了热情奔放的军营生活,而那种浪漫奔放的笔调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让人无不动容。整首诗都是以雪天景色的变化作为线索的,主要描述了送别上一任官员离别的过程,环环相扣,浑然天成。这首诗的前四句可以划分为第一部分,诗人主要描写了早晨的边塞风光,目之所及,都是雄奇瑰丽的雪景,与此同时,身体也感受到了彻骨的严寒。一堆堆雪花在诗人眼前就像一夜盛开的梨花一样,带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与期待。边塞的夜晚阴冷而漫长,但是就是这样的夜晚却给军营带来了无比秀美的雪景,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就算雪花飘入军营,行动不便,但是全军将士却没有丝毫怨言,环境的冷和内心的热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表现出将士们昂扬向上的姿态,以及乐观激昂的爱国情怀。这首诗的中间两句可以划分成第二部分,主要是描写雄伟壮阔的雪景和饯别宴会的欢庆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一句诗人运用了浪漫夸张的修辞手法,用豪迈磅礴地气势描绘出瑰奇壮丽的塞外雪景,以此来反衬接下来将要展现的欢乐气氛,体现出将士们载歌载舞所蕴含的积极意义。胡琴、琵琶和羌笛三种乐器同时演奏,可见热闹非凡,在一片冰天雪地当中欢庆送别,军营的那种豪迈奔放便跃然纸上。这首诗最后三句可以划分为第三部分,这一部分写的是宴饮一直到傍晚,结束之后送友人返回京城的场景。即将离别的兄弟在鹅毛大雪中昂首阔步,那种豪情让风中的旗帜都显得更加鲜艳了,而迎风招展的旗帜也映射着那些威武不屈的将士们。这一部分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生动形象,极富感染力。最后,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落满雪花的山峦此起彼伏,在蜿蜒曲折的路上已经望不见友人的身影,只能凭借着雪地上留下的马蹄印去想象他英姿飒爽的样子。诗人用质朴平淡的语言表达了对友人最真切的祝福与怀念,含蓄隽永,依依惜别。这首诗的结构清晰,格调雄奇,景色秀美,情感真挚,在一动一静、一张一弛之间将祝福、怀念、不舍、惆怅、豪迈等等多种情感元素结合在一起,不事雕琢,浑然天成。全诗这种抑扬顿挫的结构、刚柔并济的情感让我们久久神往,慷慨悲壮,浑然雄劲应该说是我国边塞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值得细细品味。
2023-07-07 23:45:331

出塞暴打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一二句极巧妙地写出秦、汉以来,多少征人仰望过这一轮明月,多少征人在关城上洒下了血汗,留下了脚迹。从古至今,能有几个生回呢?这里,不无非战情绪,然而又不同于后来许多单纯的非战之作。因为盛唐时代,汉族与西北少数民族的战事,并不全是开边扩张,其中不少是为加强边防、抵御侵扰所必需的。诗人正是从这一点着眼的。因而写得怨而不怒,温柔不迫。作者所非的是朝廷所用非人。正因边无良将,所用非人,造成了“古来征战几人归”的局面。三四句表明作者希望。希望国力强盛,所用得人,能威震塞外,消弥边患;从反面来说,讽刺了唐帝国政治和军事上的腐败,将帅们多骄惰无能,不恤士卒。但诗的含义还不止于此,联系上一层意思,联系李广不遇的悲惨结局,可看出作者更深的蕴藉:战争打了千百年,难道只因为群众中没有出现过李广这样的人材吗?不,人民中李广是有的,只不过是统治者不能重用罢了。“世有伯乐,然而有千里马。”没有人用,纵有李广之才,命运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万里长征人本还”的真正原因在统治者。这里作者实际上替王维《老将行》中那样的无数壮士表达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委曲衷肠,对封建社会黑暗现实作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
2023-07-07 23:45:391

出塞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描绘了一幅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的画面。出自唐代诗人王翰的组诗作品《凉州词二首》中的第一首渲染了出征前盛大华贵的酒筵以及战士们痛快豪饮的场面,表现了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奔放的思想感情,全诗如下。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该诗描写边塞将士们很难得的一次欢聚的酒宴,表现出激昂兴奋的情绪、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边地荒凉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的写照,具有浓郁的边地色彩和军营生活的风味。扩展资料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开篇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的《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2023-07-07 23:45:461

《前出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的是作者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气概. 歌颂歌颂英勇的将士的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充满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2023-07-07 23:46:131

出塞唐王昌龄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希望世界和平,渴望世界和平的情感。
2023-07-07 23:46:323

出塞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王昌龄的出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2023-07-07 23:47:211

出塞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对城边将士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当时的什么什么的思想感

  《出塞》与多数边塞诗尽力描写战争生活的艰苦险恶不同,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反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2023-07-07 23:47:281

出塞 作者王冒龄(古诗及理解

《出塞》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 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ue771ue771方的屏障。 【译文】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2023-07-07 23:47:372

出塞一诗中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感情?

《出塞》是唐代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诗人借此感概成边将士的远征之苦,体现出对家国的热爱和对良将守关的信心。《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译】秦汉时的明月呵,照耀着绵延的边关。万里之遥的征程呵,征人未归还。如有李广那样的飞将军在呵,骄横的敌军就无法越过阴山。这是一首以议论为主的诗。第一句写景,第二句“征人未还”是所议之 题,第三、四句申明其故——所将非其人,层次清楚,观点鲜明,似乎没有不 可解的地方。但是,为什么会给人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觉呢?这是因为此 诗语涉议论而不落言筌。试细绎之: 发端“秦时明月汉时关”,语甚奇,“诂训不得” (黄叔灿《唐诗笺 注》)。明月关山,是写边情的传统意象,汉乐府《横吹曲》 即以 “关山 月”为边塞诗题。徐陵“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王维“陇头明月迥临 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月映关山,已成为边思的具象。奇就奇在王昌龄在 “明月”和“关”之前又加上了“秦”,“汉”这样的时间限制词。明月 长存,何代无月?以“秦时”限制“明月”,不合理;关塞秦时已有,以 “汉时”限制“关”,也不合史实。语意反常,其实合理。明月,属于空间 范畴,而月生月落,亘古如斯,它常常引起人们历史的反思,故曰“秦 时”。关塞,虽然秦时已有,但汉代国势最盛,声威远播。征人在边事频 仍,久戍难归的时候,面对雄关险隘,怎能不缅怀汉代将领的御敌多方,边 烽自熄?故曰“汉时关”。这里复用“时”字,使空间有了历史的深厚感, 还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秦代筑长城以来,朝朝御胡,世世守边,征人戍率, 绵恨千年的,决非一人一事的深广之悲。这种悲思,也只有汉关秦月这庄 严、肃穆、广漠、绵邈的时空范畴才能表现,包容。只此一句,“发兴高 远”,已将万里长征未还之征人的情状写尽。 三、四句申明其故,却从怀念汉代良将落笔。龙城,汉代匈奴大会祭天 处。卫青曾大破匈奴于龙城; 飞将,匈奴称李广为“汉之飞将军”。这里合 用卫青、李广事借指扬威敌境的名将。诗人从“但使龙城飞将在”的设想出 发,推证其结果将是“不教胡马度阴山”。“但使”,表设想之词,可见这 只是诗人心中所希冀,当前现实中所无的事。而因所将非其人,故使边烽未 息,铁衣久戍,空闺长守的结果不言可知。 诗人不正写万里征人未还之苦,而用汉关秦月的艺术境界来表述,其情 自丰赡; 诗人不正面申明边帅无能是师劳力竭,久戍难归之由,而用缅怀良 将的抒情语气来表现,其意尤深婉。意在言外,见智见仁,咀嚼无尽,所以王 士贞认为它在“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方面是一流的诗作。
2023-07-07 23:47:441

《出塞二首》表达了什么情感

1、 第一首诗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慨叹边战不断以及国无良将,反映出人民要求平息边患享受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2、 第二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生动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充分表现了胜利者的骄傲神态。全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3、 原文: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其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2023-07-07 23:47:511

出塞这首古诗通过对什么生活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什么悲惨命运的什么和当是国无名将为国什么的思想感情

《出塞》与多数边塞诗尽力描写战争生活的艰苦险恶不同,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反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2023-07-07 23:47:591

出塞 王之涣古诗 表达了作者什么的思想感情?

[评析]??这首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诗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于云端,突出其源远流长,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一片”是唐诗常用词,通常与“孤”相连用(如“一片孤云”、“孤帆一片”等等),这里即“一座”的意思。三句递转,写所闻。羌笛奏着《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征夫离愁。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折杨柳》歌而生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然而,“怨”也罢,愁也罢,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须怨”。这种宽解语,着实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不愧为边塞诗的绝唱。
2023-07-07 23:48:061

出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译文:明月还是自古以来的明月,边关还是自古以来的边关。只是那些远离家乡,长期驻守在边关的战士还没有回来。假使像李广这样的将军还在的话。敌人就不敢再来侵犯我们了。中心思想: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起用良将,早日平息战争,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战士久征未归的同情。
2023-07-07 23:48:141

出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3-07-07 23:49:107

王昌龄的[出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爱重期待良将和信)心
2023-07-07 23:49:334

出塞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这是一首边塞诗。诗讲的远古汉代边关,明月秦时,征战一直没有停止战争。感慨古来征战几人回,战死沙场留下太多悲剧。作者感慨“龙城飞将”出现,会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表达作者通过国家选用良将,来消灭边塞战事,使老百姓真正过上安定的生活的。
2023-07-07 23:49:542

古诗:出塞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此诗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让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思想感情。《出塞》的原文是“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意思是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离家万里的士卒始终没能回还,如果有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跨过阴山。
2023-07-07 23:50:033

出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塞》这首诗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表达了诗人期待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获得安宁,让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思想感情。
2023-07-07 23:50:162

出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塞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让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思想感情。
2023-07-07 23:50:2415

出塞 王昌龄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译文:明月还是自古以来的明月,边关还是自古以来的边关。只是那些远离家乡,长期驻守在边关的战士还没有回来。假使像李广这样的将军还在的话。敌人就不敢再来侵犯我们了。中心思想: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起用良将,早日平息战争,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战士久征未归的同情。
2023-07-07 23:50:552

出塞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出塞》与多数边塞诗尽力描写战争生活的艰苦险恶不同,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反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2023-07-07 23:51:066

王昌龄《出塞》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一二线城市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说一下吗?你说吧?一些企业管理咨询机构的业务经理你好U0001f44b?在你面前再来一发了两口气就说我们是朋友介绍认识到了一个人生活水平不好吗。你说吧、你要我怎么去面对这个社会生活里没有人会喜欢的东西太贵,这种人我是真心真意满意了吗,我的人生观是的不是我们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懂的人在外工作会议精神
2023-07-07 23:51:2314

出塞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2023-07-07 23:51:521

出塞的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2023-07-07 23:52:101

出塞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塞》着重表现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也抒发了边防士卒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作品原文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翻译: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离家万里的士卒始终没能回还如果有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跨过阴山。赏析《出塞》的作者是王昌龄,这是一首慨叹千古边塞变迁,没有永久的和平,思念传说中的名将威名的边塞诗。此诗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表现的内容是厚重和复杂的。既有对远征士卒的浓厚同情,对朝廷好大喜功和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家国的荣誉和战争的正义性,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2023-07-07 23:52:182

出塞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出塞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起用良将,早日平息战争,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战士久征未归的同情。全诗如下:《出塞》唐代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创作背景:《出塞二首》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秦汉以来,边关多事,烽火不熄,士兵久戍不归。诗人关心边事,同情长期征战的士兵,认为边防上的要害问题是将领无用,不能抵御来犯的敌人,因此借乐府旧题《出塞》作诗以昔讽今。其中第二首诗在《全唐诗》中同时也录入李白诗作下,作《军行》。
2023-07-07 23:52:251

出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对守边战士的同情以及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
2023-07-07 23:52:414

《出塞》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中心思想: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起用良将,早日平息战争,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战士久征未归的同情。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2023-07-07 23:52: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