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卒”“以”"亡"“为”的【常见】文言文解释,有例句,或者成语

2023-07-07 06:52:35
拌三丝

r/十下&、,穴…/丿^一一一…一一↖/<乛寸〉一~寄∞/--一-.甲甲--.

固以怪之矣以的意思

固以怪之矣以的意思如下:以:通“已”,已经。固以怪之矣语出《陈涉世家》。原文:“乃丹书帛(bó)曰“陈胜王(wàng)”,置人所罾(zēng)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yǐ,通“已”)怪之矣。“固”字在古代汉语中有下列常用意思:“① 固然②鄙陋;③本来;④通‘故",所以、因此”。在古汉语中根本找不到“固”字作“自然”解释的依据。课本中将“固”解释成“自然”,显然不符合该字在古汉语中的常用意思。况且,《陈涉世家》中陈胜与吴广为了给起义发动作舆论准备,借用“鱼腹藏书”和“篝火狐鸣”两个事件来威服众人。“鱼腹藏书”发生在前,已经让士兵们很奇怪了。陈胜又让吴广潜行,再次装神弄鬼。“篝火狐鸣”让士兵们更加诧异,奇怪的感觉更深了。结合文中相关的信息,“固”字作“本来”解释应该更符合此处的具体语境,也更能衬托出陈胜与吴广“威众”之策的严密周详。鱼肚中发现字条,本来已经让士兵们很诧异了;陈胜让吴广再次装神弄鬼,是为了让士兵们更诧异。依照事物发展的常理判断,将“固以为怪之矣”归于下一句似乎更合逻辑。而现行课本却将“固以怪之矣”与“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捆帮在一起,将“固”字理解成“自然”。因此,“固以怪之矣”是与“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归为一句,还是应归入下一句,这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我认为归入下一句更符合事物发展的常理,也更符合此处的语境。
2023-07-06 20:54:491

固以怪之的文言文翻译

1. (卒)固以怪之矣的现代汉语翻译 语出《陈涉世家》。 原文:“乃丹书帛(bó)曰“陈胜王(wàng)”,置人所罾(zēng)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yǐ,通“已”)怪之矣。 固:本来。 以:通“已”,已经。 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把……看作怪异。 之:代词,这件事。 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句子意思是:(戍卒)本来已经认为这事很奇怪了。 上面_「尘埃」_朋友回答已经很好了,我仅补充了详尽的解释。 2. 陈涉世家中固以怪之矣中的矣什么意思 固以怪之矣”的理解与句读 ——我对课文《陈涉世家》的一点思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收入了司马迁的《陈涉世家》一文。课文节选了原文前面的一段,描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以及起义初期的活动,充分肯定了这次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该文无论从鲜明的思想内容,还是独特的艺术风格,都可称得上是古文中的典范之作。我在和学生一起学习《陈涉世家》时,却遇到了一丝不解。本来在我的记忆中,“固以怪之矣”中的“固”应该理解成“本来”,但现行教科书中却将“固”字理解成“自然”。该处看似讲得通,但与常义情理不附,值得商榷。带着疑惑,我翻阅了许多工具书,梳理出古汉语中“固”字的常用意义,与原文进行比较分析,现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固”字在古代汉语中有下列常用意思:“① 固然②鄙陋;③本来;④通‘故",所以、因此”。在古汉语中根本找不到“固”字作“自然”解释的依据。课本中将“固”解释成“自然”,显然不符合该字在古汉语中的常用意思。况且,《陈涉世家》中陈胜与吴广为了给起义发动作舆论准备,借用“鱼腹藏书”和“篝火狐鸣”两个事件来威服众人。“鱼腹藏书”发生在前,已经让士兵们很奇怪了。陈胜又让吴广潜行,再次装神弄鬼。“篝火狐鸣”让士兵们更加诧异,奇怪的感觉更深了。结合文中相关的信息,“固”字作“本来”解释应该更符合此处的具体语境,也更能衬托出陈胜与吴广“威众”之策的严密周详。 至于现行课本得出“固”字作“自然”的解释,似乎也与“固以怪之矣”的句读有关。因为现行课本中将“固以怪之矣”与“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归为一句,于是就将“固”字理解成“自然”。这处看似讲得通,但仔细想一想,就会觉得这句有问题。按照上文所言,我们可以推理出:鱼肚中发现字条,本来已经让士兵们很诧异了;陈胜让吴广再次装神弄鬼,是为了让士兵们更诧异。依照事物发展的常理判断,将“固以为怪之矣”归于下一句似乎更合逻辑。而现行课本却将“固以怪之矣”与“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捆帮在一起,将“固”字理解成“自然”。因此,“固以怪之矣”是与“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归为一句,还是应归入下一句,这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我认为归入下一句更符合事物发展的常理,也更符合此处的语境。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该把“固以怪之矣”归于下一句,作为下一句的开头,并将“固”字理解成“本来”,将“固以怪之矣”字理解成“本来就诧怪这事”似乎更合适一些。 3. 固以怪之矣的"以"什么意思 固以怪之矣的以释义:通“已”,已经。 固以怪之矣的意思是:本来就已经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了。 以的意思是: 1、用;拿:以少胜多。晓之以理。赠以鲜花。 2、依;按照:以次。以音序排列。 3、因:何以知之?。不以人废言。 4、表示目的:以广视听。以待时机。 5、于;在(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 6、跟“而”相同:城高以厚,地广以深。 7、姓。 8、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以前。以上。三日以后。县级以上。长江以南。五千以内。二十岁以下。 以的相关组词: 以为、以往、可以、以前、以后、所以、给以、何以、以免、以下、足以、以便、以致、以次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造字本义:动词,母子脐带相连,形神特征相传。 文言版《说文解字》:以,用也,从反巳。贾侍中说,巳,意巳实也。象形。 白话版《说文解字》:以,使用。字形采取反写“已”的方法来造字。贾侍中说,已,表示想法已落实。是个象形字。 二、词组释义: 1、以次[yǐ cì] 依照次序:以次入座。 2、以期[yǐ qī] 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前半句所说希望达到的目的:再接再厉,以期全胜。 3、予以[yǔ yǐ] 给以:予以支持。予以警告。予以表扬。予以批评。 4、难以[nán yǐ] 难于:难以形容。难以置信。心情难以平静。 5、以上[yǐ shàng] 表示位置、次序或数目等在某一点之上:半山以上石级更陡。县级以上干部。
2023-07-06 20:55:201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是什么意思?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的意思是士兵们买鱼回来烹食,发现鱼肚子里面的帛书,本来已经对这事感到奇怪了。此句出自司马迁 的《陈涉世家》原段为: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译文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贫民调派去驻守渔阳,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里面,担任戍守队伍的小头目。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误了期限,按(秦朝的)法律都应当斩首。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即使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么?”陈胜说:“天下百姓受秦朝统治、逼迫已经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始皇帝的小儿子,不应立为皇帝,应立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他没什么罪,秦二世却杀了他。老百姓大都听说他很贤明,而不知道他死了。项燕是楚国的将领,曾多次立下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很爱戴他。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号召天下百姓反秦,应当会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他讲得对。于是二人就去占卜(来预测吉凶)。占卜的人了解了他们的意图,就说:“你们的大事都能成功,可以建立功业。然而你们把事情向鬼神卜问过吗?”陈胜、吴广很高兴,考虑卜鬼的事情,说:“这是教我们利用鬼神来威服众人罢了。”于是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士兵们买鱼回来烹食,发现鱼肚子里面的帛书,本来已经对这事感到奇怪了。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到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在夜间提着灯笼,作狐狸嗥叫的凄厉的声音大喊:“大楚将兴,陈胜为王。”士兵们整夜惊恐不安。第二天,士兵们中间议论纷纷,只是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看着陈胜。背景本文是记这次起义的领袖陈涉、吴广的传记。文中真实、完整地记述了爆发这次农民大起义的原因、经过和结局,从中反映了农民阶级的智慧、勇敢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文章也比较生动地描写了陈涉和吴广的形象。陈涉出身雇农,胸怀大志,有政治远见,他要求人民从“苦秦”中解放出来;他聪明果断,具有组织群众、制定策略、指挥战争的卓越才干,不愧是农民阶级的杰出领袖。吴广虽然刻画简略,但从他与谋起义、诱杀将尉等事迹中,也表现了非凡的机智勇敢和反抗精神。在他们身上,都充分地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不甘忍受黑暗统治而“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英雄气概。文章也写到了起义军内部的不和及自相残杀,陈涉称王之后的贪图享受、信用奸邪、脱离群众,表明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本文在写作上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记事。写起义过程,先写起义的原因,起义前的谋划,再写起义的爆发和发展,直至政权的建立,脉络非常清晰。在记述中,则采取了先因后果的写法。写起义的动议,则先写暴秦的严刑峻法;写起义的发生,则又先写将尉的残酷等等。都入情入理,有力地突出了起义的正义性。文中还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对起义的过程、轰轰烈烈的声势以及起义领袖的精神面貌,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展现,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按《史记》体例,“世家”是王侯的传记,陈涉不属王侯,也把他列入“世家”,这是因为司马迁认为:“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发难”司马迁敢于为陈涉立传,并破格将其事迹列入“世家”,表明他对陈涉历史地位及起义作用的重视和肯定,也表现了他卓越的见识!
2023-07-06 20:55:301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中的“以”是什么意思?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中的“以”是“已经”的意思。【出处】“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这句话出自司马迁的《陈涉世家》。【原文】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释义】占卜的人了解了他们的意图,就说:“你们的大事都能成功,可以建立功业。然而你们把事情向鬼神卜问过吗?”陈胜吴广很高兴,考虑卜鬼的事情,说:“这是教我们利用鬼神来威服众人罢了。”于是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士兵们买鱼回来烹食,发现鱼肚子里面的帛书,本来已经对这事感到奇怪了。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到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在夜间提着灯笼,作狐狸嗥叫的凄厉的声音大喊:“大楚将兴,陈胜为王。”士兵们整夜惊恐不安。第二天,士兵们中间议论纷纷,只是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看着陈胜。
2023-07-06 20:56:051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的以是什么意思,固以怪之矣的以是什么意思

1.通“已”,已经。 2.固以怪之矣的意思是本来就已经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了,这件事就是陈胜和吴广抓了一条鱼,并且将一个写着陈胜王三个字的布条,放在了鱼肚子当中拿给大家吃。 3.吃饭的时候,有人就从鱼肚子当中夹出了布条,上面写着陈胜王,不仅使得大家对陈胜议论纷纷,当天晚上吴广偷偷跑到,附近的一个庙宇当中点起篝火学狐狸叫。 4.边学狐狸叫边大声喊大楚兴,陈胜旺。 5.这个声音大家都听见了,第二天大家对陈胜的态度更加显得尊敬了。 6.由于陈胜通过这种迷信的方式获取了民心,得到了大家的尊敬,于是他们趁机杀掉了看守他们的士卒,宣布起义。
2023-07-06 20:56:181

固以怪之矣的"以"什么意思

因此而责备他。
2023-07-06 20:56:268

固以怪之矣“之”怎么翻译

出处:《史记.陈涉世家》 上下文: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翻译:有士兵买鱼回来煮着吃,发现鱼肚子里有绢信,本来就觉得这件事够怪的了. 说明: 1.之,指代上文“鱼肚子里有绢绸写的信”这件事 2.怪,以之为怪,觉得...奇怪,形容词意动用法
2023-07-06 20:56:471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中的通假字是哪个?

通假字是“以”,同“已”,表示已经发生。翻译:发现鱼肚子里面的帛书,本来已经对这事感到奇怪了。这句话出自于《陈涉世家》陈涉世家【作者】司马迁【朝代】汉译文对照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2023-07-06 20:56:531

(卒)固以怪之矣的现代汉语翻译

  语出《陈涉世家》.   原文:“乃丹书帛(bó)曰“陈胜王(wàng)”,置人所罾(zēng)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yǐ,通“已”)怪之矣.   固:本来.   以:通“已”,已经.   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把……看作怪异.   之:代词,这件事.   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句子意思是:(戍卒)本来已经认为这事很奇怪了.   上面_「尘埃」_朋友回答已经很好了,我仅补充了详尽的解释.
2023-07-06 20:57:001

固以怪之矣之怎么翻译 固以怪之矣的之是什么意思

1、固以怪之矣的“之”是代词,代指这件事。 2、此句出自司马迁《史记》中的一篇,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的传记《陈涉世家》。 3、原句:乃丹书帛(bó)曰“陈胜王(wàng)”,置人所罾(zēng)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yǐ,通“已”)怪之矣。 4、翻译:于是,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王(三个字), 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士兵买鱼回来煮着吃,发现鱼肚子里面的绸子,本来已经诧怪这事了。
2023-07-06 20:57:061

固以怪之矣是什么意思

以yǐ (1) ㄧˇ(2) 用,拿,把,将:~一当十。~苦为乐。~身作则。~邻为壑。~讹传讹。~往鉴来。(3) 依然,顺,按照:~时启闭。物~类聚。(4) 因为:~人废言。勿~善小而不为。不~物喜,不~己悲。(5) 在,于(指时日):“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6) 目的在于:~待时机。~儆效尤。(7) 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求。(8) 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前。~内。(9) 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得~。(10) 古同“已”,已经。(11) 太,甚:不~急乎?(12) 及,连及:富~其邻。固以怪之矣这里的以的意思应该是 这个(原因)--前文所叙述的事情
2023-07-06 20:57:262

固以怪之矣中的“怪”什么意思

怪:怪讶,以……为怪
2023-07-06 20:57:353

固以怪之矣的固是什么意思?

“怪”: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固以怪之矣”译为:本来就已经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了。
2023-07-06 20:57:542

请翻译,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戍卒买到那条鱼回来煮着吃,发现鱼肚子里面的帛书,本来已经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了 1楼你是哪个骗子 我没事去举报你去
2023-07-06 20:58:047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本来
2023-07-06 20:58:215

固以怪之矣固的固的意思

恡固的解释 吝啬 ,不 大方 。 宋 叶适 《巩仲至墓 志铭 》 :“天地之生材,甚爱甚惜,必有恡固之心。” 宋 叶适 《戴 夫人 墓志铭》 :“人有求假, 夫子 欲与,妇辄恡固。” 词语分解 恡的解释 恡 ì 同“吝”。 部首 :忄; 固的解释 固 ù 结实 ,牢靠: 坚固 。稳固。 巩固 。凝固。加固。 坚定 ,不变动: 固执 。固定。固本。 本,原来:固有。 固步自封 (亦作“故步自封”)。 鄙陋(见识浅少)。 姓。 部首:囗。
2023-07-06 20:58:341

固以怪之矣 什么意思

自然对这件事感到奇怪
2023-07-06 20:58:413

文言文的以意思

1. 文言文以的意思 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呼?亦不使罪蔓尔曹 释义:难道我为了保自己的命而使一县的百姓都受苦难?我也不让你们承担罪名。 其中的“以”是连词,相当于“而”;毒:伤害;危害,动词,伤害一县(邑)的民众。 可以调素琴。以:动词,用来。可以:可用来(两个词,不是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可以”)。 不以物喜。以:连词,因为、由于。 不以疾也。以:动词,认为,以为、感觉。“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快马,也不会比降水更快。以在这里是一种主观判断,认为比不上江水的速度。 2.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各类用法和意思各举一个例子】 1、介词。 因为(柳宗元《小石潭记》中“以其境过清”)2、介词。表示目的,相当于“以便”“来”(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3、介词。 用(孟子《天时不如地利》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介词。把,拿(彭端淑《为学》中“以告富者”)5、介词。 凭借、按照(柳宗元《捕蛇者说》中“太医以王命聚之”)6、介词。在……的时候(姚鼐《登泰山记》中“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7、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姚鼐《登泰山记》中“回视日观以西峰”)8、通“已”,已经(司马迁《陈涉世家》中“固以怪之矣”)9、动词。 认为(柳宗元《黔之驴》中“以为且噬己也”)。 3. 文言文"以"的解释 文言文【以】字用法 (一)介词 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 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4. 文言文中”以”的意思都有哪些 以 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而。例: ⑴有好事者船认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啮人,无御之者。 (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3、把,拿,用。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 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7)以我应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胜。 (19)国胡以相恤。 (20)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4、以为,认为。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 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 ⑺则又 法从事。 7、根据。例: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以:一说拿。)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0、在。 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逆以煎我怀。 12、为。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 (以:是) 13、通“已”,止。例: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 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 例: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5. 文言文"以"的解释 文言文【以】字用法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2023-07-06 20:59:011

以字作凭靠文言文用法

1. 文言文以字用法 以,有三个词性,多种意义: 1. 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 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 用作副词 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2.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以”字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以”字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以”字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穿础扁飞壮读憋嫂铂讥"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以”字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u2022西南夷传》) (五)“以”字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u2022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 “以”字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以”字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以”字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以”字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以”字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以”字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3. “以”字在古文中有多少种用法 "以"字在古文中,就词性而言,有六种,至於语法上的用法,也大致如是。详见下文。 (一)动词 1.用。如:“以礼待之”。左传˙襄公十年:“我辞礼矣,彼则以之。”汉˙王充˙论衡˙程材:“洗洿泥者以水,燔腥者用火。” 2.仰赖、凭藉。韩非子˙五蠹:“富国以农,距敌恃卒。”汉˙王充˙论衡˙卜筮:“欲知天,以人事。” 3.认为。如:“以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 以可劝。”唐˙柳宗元˙为裴中丞上裴相贺破东平状:“窃以自古中兴之主,必有 命代之臣。” 4.可、能够。诗经˙齐风˙猗嗟:“四矢反兮,以御乱兮。”孟子˙滕文公下:“大 则以王,小则以霸。” 5.令、使。战国策˙秦策一:“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 (二)介词 1.因为、由於。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蚁蝼之穴溃。” 2.按、依。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商君书˙更法:“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 3.在、於。左传˙桓公二年:“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唐˙柳宗元˙断刑论:“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4.加在前、后、左、右、上、下、往、来、东、西、南、北等字之前,表时空和方位的界限。如:“自古以来”、“长安东路以西”。 5.连及。易经˙小畜˙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论语˙尧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三)连词 1.而、且。诗经˙邶风˙燕燕:“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礼记˙乐记:“亡国之音 哀以思,其民困。” 2.因此。汉书˙卷二十九˙沟洫志:“於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文选˙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目的在於。如:“以免”、“以致於”。书经˙泰誓下:“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 4.与、和。仪礼˙乡射礼:“各以其耦进,反于射位。” (四)助词 置动词后,无义。如:“得以”、“能以”。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五)副词 1.太、甚。孟子˙滕文公下:“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传:“子之报仇,其以甚乎?” 2.既、已经。通“已”。三国志˙卷二十三˙魏书˙杜袭传:“吾计以定,卿勿复言。” 3.愈益、更加。吕氏春秋˙恃君览˙观表:“魏日以削,秦日益大。”史记˙卷五˙秦本纪:“及其后世,日以骄淫。” (六)名词 1.缘故、理由。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列子˙周穆王:“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 2.姓。如汉代有以彤。 4. 初中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及例子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5. 文言文以字的用法 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以”字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 (二)“以”字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以”字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以”字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五)“以”字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周策》) 扩展资料 以,音已(yǐ),当代用法如下: 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如以前、二十岁以下。 表示用、拿,把,凭借,如以少胜多、以毒攻毒,“……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表示因为,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表结果,译为“导致”,如“……以塞忠谏之路也……” 表示目的,如以待时机。 表示于、在,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以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 表示认为,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也作连词,同“而”,如城高以厚。 6.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 以 yǐ 〈动〉(1) (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 本义:用)(2)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use] 以,用也。 ——《说文》以,用也。——《小尔雅》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封疆社稷是以。——《左传·定公十年》纯以形式。 ——蔡元培《图画》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3) 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 比喻达不到目的)(4) 使,令 [take] 向欲以齐事王攻 宋也。——《战国策》(5) 又如:以彰其慢(公开过失);以介眉寿(祝寿之词);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6) 凭借;仗恃 [depend on] 富国以农,距敌恃卒。 ——《韩非子》(7) 认为,以为 [consider as ] 我以日始出。——《列子·汤问》(8) 又如: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9) 做,从事 [do] 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 ——叶绍钧《倪焕之》词性变化-------------------------------------------------------------------------------- ◎ 以 yǐ 〈名〉(1) 原因,缘故 [reason]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邶风》(2) 无固定职业的人 [unoccupied person] 以闲民。 ——《拾雅》候疆候以。——《诗·周颂》(3) 以色列的简称 [Israel]。 如:阿以战争 ◎ 以 yǐ 〈介〉(1) 把,拿 [using;taking;by means of ]——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俱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以刀劈狼。 ——《聊斋志异·狼三则》(2) 又如:以力服人(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3) 依,按,凭 [in accordance with;by]——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 何以谓之文。 ——《论语》以残年余力。——《列子·汤问》以我酌油知之。 ——宋· 欧阳修《归田录》以大中丞抚 吴者。——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以乡人子谒余。 ——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以其智力为也。——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4) 又如:以膺大统(继承帝位);以天自诿(听天由命);以时(按时;依时)(5) 在,于 [in]——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 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柳宗元《断刑论》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余以乾隆。 —— 清· 姚鼐《登泰山记》(6) 从,自,由 [from]——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 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潜夫论》今以长沙, 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史记》(7) 又如:以下(下等;下层);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调简(清代府、州、县缺,有繁有简,分为最要、要、中、简四等。如山东是繁缺,安徽是简缺,从山东到安徽,是以繁调简);以郄视文(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 比喻见识浅陋狭隘) ◎ 以 yǐ(1) 为 [in order to;so as to;for]。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2) 因为,由于 [because of]——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贪勤民。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吾以捕蛇独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成以其小,劣之。 ——《聊斋志异·促织》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清· 袁枚《祭妹文》以数谏故。 ——《史记·陈涉世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3) 又如: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以人废言(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旧指官员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废食(由于吃饭打噎,便不敢再进食。 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应做的事情);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4) 和,而 [and;as well as ]——表示并列关系 夷以近。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载以来。——清· 周容《芋老人传》一鸡瞥来,径进以啄。 ——《聊斋志异·促织》(5) 则,那么 [then]——表示条件关系 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战国策》(6) 才 [only]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宋· 苏洵《六国论》以至于寸。(才达到一寸。) ——《后汉书·列女传》(7) 表目的或结果等 [aim;target] 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 以 yǐ 〈助〉(1) 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 日观以西峰。 ——清· 姚鼐《登泰山记》(2) 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3) 加在句尾,不示肯定语气 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 ——《战国策》(4) 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如:可以;得以; 能以。 7.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 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⑵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鸿门宴》)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8. 古文中“以的用法以的解释有用、凭借、来”、用来 古文中“以”的用法,主要是虚词,但有时也有动词的用法。 一、用作介词 后面有宾语,具体解释根据语境; 如:常以身翼蔽沛公 以--用 二、用作连词 连接前后词语或短语或句子,和介词的区别就在于前后都有,而介词只有后面的; 如:险以远,则至者少 以--又 三、用作动词 后面有宾语,与介词的区别是,有“以”的句子中只有一个动词,那它是动词,还有另外的动词,那它就是介词; 如:皆以美于徐公 以--认为(动词)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以--将、把(介词) 还有一个动词“请” 四、复音虚词“以是”“是以” 相当于“因此”,“以”还是介词,因为“是”是代词。 虚词的学习,主要是借助语感,平时要多积累,多读古文,才能根据具体语境做到精细把握。 喜欢你的好学好问的学习劲头,我是无锡某高中语文老师,我们一起研究啊。 祝你学习进步。
2023-07-06 20:59:081

文言文以字的解释

1. 问 文言文中的 "以" 字作何解释 以”字用法归纳 “以”是古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虚词。“以”的本义是“用”,作动词。例如: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春秋??晏子使楚》)中的“以”就作“用”解。“以”常和“为”连用,组成“以为”或“以……为……”结构,译为“认为”,“认为……是……”。例如: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认为)妙绝。(林嗣环《口技》)又如:孤常读书,自以为(认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古文中,也有单独的“以”字作“认为”解的,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中的“以”便解释成“认为”。“以”的应用范围广泛,表意也较复杂,下面就结合初一语文新教材(最后两例外),谈谈它的用法。 一、作介词用。“以”作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情况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引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用”、“凭”、“根据”等。例如:① 以刀劈狼首。(蒲松龄《狼》)例句中“以”引出“劈”的工具“刀”,“以”译为“用”。② 以我酌油知之。(欧阳修《卖油翁》)例句中“以”引出“知之”的凭借(或根据)“酌油”,可译为“凭借”。 2、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例如:①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例句中“以”的宾语省略,可译为: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② 以告富者。(彭端淑《为学》)译文:把他的情况告诉了富和尚。 二、作连词用。只表顺接,不表转折。 1、表原因,作“因为”、“由于”解。例如:① 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译: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用“文”做他的谥号。 2、表目的,作“(用)来”解。例如: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译: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3、表结果,作“以至”解。例如:① 以至于寸。(范晔《乐羊子妻》)译:以至达到一寸。 三、作副词用。 相当于“己”,表示事情已经完成或结束,可译成“已经”。例如:① 以啮人,无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说》)译:(假设)已经咬了人,就没有办法治好了。 四、作代词用。表示指代,可译作“这”、“这样”。例如:① 子贡曰:“无以为也!”(《论语??子张》)译:子贡说:“不要这样做!” 当然,“以”字的用法还有很多,限于教材篇目,不再赘述,留待读者自己理解和领悟。 2. 文言文中的“以”字的所有意思 之字的所有用法 答:浅析文言文“之”的用法 一般来说,“之”的用法有下面几种: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 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 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 ③“请京,使居之。”“之”代指处所,表示“那里”。 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之”,此,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他”、“她”、“它”。如: 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之”指代他(扁鹊),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 ③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之”指代它(鬼),“急执之”意即赶忙把它(鬼)捉住。 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 ②“行不知所之。”“之”意为“到……去”。 4.“之”字用作助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但笔者以为也最复杂,可以分为下面三种: ⑴“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 ①“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②“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之”均是“的”的意思,意即“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⑵“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 ①“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同样,“之”在这里也没有实在意义。u0625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种用法容易和“之”字用作“的”的时候混淆,应注意区分,以免弄错。 ⑶“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也无实义。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很久,“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 ②“填然鼓之。”在这里,“之”也是单纯调节音节,没有实义。 基本上来说,在文言文中“之”的常见的用法就是上面几种,只要掌握其规律,摸准“之”的用法和意义也是不困难的。 3. 古代文言文中“以”字的意思及句中得用法分析 ①<;动>;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动>;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③<;动>;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④<;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⑤<;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⑥<;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⑦<;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⑧<;介>;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⑨<;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⑩<;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⑾<;连>;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⑿<;连>;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⒀<;连>;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以贻之。” ⒁<;连>;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⒂<;连>;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⒃<;副>;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⒄<;动>;通“已”。停止。《齐桓晋文之事》:“无以,则王乎?” ⒅<;副>;只是。《冯谖客孟尝君》:“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 来自古汉语字典【】 4. 问 文言文中的 "以" 字作何解释 以”字用法归纳 “以”是古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虚词。 “以”的本义是“用”,作动词。例如: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春秋u2022晏子使楚》)中的“以”就作“用”解。 “以”常和“为”连用,组成“以为”或“以……为……”结构,译为“认为”,“认为……是……”。例如: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认为)妙绝。 (林嗣环《口技》)又如:孤常读书,自以为(认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古文中,也有单独的“以”字作“认为”解的,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中的“以”便解释成“认为”。 “以”的应用范围广泛,表意也较复杂,下面就结合初一语文新教材(最后两例外),谈谈它的用法。 一、作介词用。 “以”作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情况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引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用”、“凭”、“根据”等。 例如:① 以刀劈狼首。(蒲松龄《狼》)例句中“以”引出“劈”的工具“刀”,“以”译为“用”。 ② 以我酌油知之。(欧阳修《卖油翁》)例句中“以”引出“知之”的凭借(或根据)“酌油”,可译为“凭借”。 2、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 例如:①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例句中“以”的宾语省略,可译为: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② 以告富者。(彭端淑《为学》)译文:把他的情况告诉了富和尚。 二、作连词用。只表顺接,不表转折。 1、表原因,作“因为”、“由于”解。例如:① 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 译: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用“文”做他的谥号。 2、表目的,作“(用)来”解。 例如: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译: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3、表结果,作“以至”解。例如:① 以至于寸。 (范晔《乐羊子妻》)译:以至达到一寸。 三、作副词用。 相当于“己”,表示事情已经完成或结束,可译成“已经”。例如:① 以啮人,无御之者。 (柳宗元《捕蛇者说》)译:(假设)已经咬了人,就没有办法治好了。 四、作代词用。 表示指代,可译作“这”、“这样”。例如:① 子贡曰:“无以为也!”(《论语u2022子张》)译:子贡说:“不要这样做!” 当然,“以”字的用法还有很多,限于教材篇目,不再赘述,留待读者自己理解和领悟。 5. 文言文"以"的解释 文言文【以】字用法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6. 文言文中以字怎么翻译 动词1.(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 本义:用) 2.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以,用也。 ——《说文》以,用也。——《小尔雅》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封疆社稷是以。——《左传·定公十年》纯以形式。 ——蔡元培《图画》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 3.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 比喻达不到目的) 4.使,令 向欲以齐事王攻 宋也。——《战国策》5.又如:以彰其慢(公开过失);以介眉寿(祝寿之词);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 6.凭借;仗恃富国以农,距敌恃卒。 ——《韩非子》 7.认为,以为 我以日始出。——《列子·汤问》 8.又如: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 9.做,从事 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 ——叶绍钧《倪焕之》名词:1.原因,缘故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邶风》2.无固定职业的人 以闲民。 ——《拾雅》候疆候以。——《诗·周颂》3.以色列的简称。 如:阿以战争 介词1.把,拿——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俱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以刀劈狼。 ——《聊斋志异·狼三则》 2.又如:以力服人(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 3.依,按,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 何以谓之文。 ——《论语》以残年余力。——《列子·汤问》以我酌油知之。 ——宋· 欧阳修《归田录》以大中丞抚 吴者。——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以乡人子谒余。 ——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以其智力为也。——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4.又如:以膺大统(继承帝位);以天自诿(听天由命);以时(按时;依时) 5.在,于——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 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柳宗元《断刑论》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余以乾隆。 —— 清· 姚鼐《登泰山记》 6.从,自,由——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 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潜夫论》今以长沙, 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史记》 7.又如:以下(下等;下层);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调简(清代府、州、县缺,有繁有简,分为最要、要、中、简四等。如山东是繁缺,安徽是简缺,从山东到安徽,是以繁调简);以郄视文(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 比喻见识浅陋狭隘) 连词1.为。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 2.因为,由于——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贪勤民。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吾以捕蛇独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成以其小,劣之。 ——《聊斋志异·促织》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清· 袁枚《祭妹文》以数谏故。 ——《史记·陈涉世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3.又如: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以人废言(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旧指官员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废食(由于吃饭打噎,便不敢再进食。 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应做的事情);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4.和,而——表示并列关系 夷以近。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载以来。——清· 周容《芋老人传》一鸡瞥来,径进以啄。 ——《聊斋志异·促织》 5.则,那么——表示条件关系 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战国策》 6.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宋· 苏洵《六国论》以至于寸。(才达到一寸。) ——《后汉书·列女传》 7.表目的或结果等 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助词1.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 日观以西峰。 ——清· 姚鼐《登泰山记》 2.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 3.加在句尾,表示肯定语气 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 ——《战国策》 4.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如:可以;得以; 能以。 7. 文言文中虚词以字有多少种意思 我们老师归纳给我们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之 1、代词:代人,代事,代物 例:欲报之于陛下也 悉以咨之 先帝称之曰能 肉食者谋之 公与之乘 名之者谁 天下顺之 固以怪之矣 始指异之 故为之文以志 名之者谁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天下顺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愿陛下亲之信之 2、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这一类最多):如,宫中之事 以伤先帝之明 穷山之高而止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其高下之势 山间之四时也 山水之乐 宴酣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 三里之城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览物之情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2)用在主谓词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镜之新开 冷光之乍出于 人之学也不知日之入 (3)补充音节(这一类很少):如,公将鼓之 怅恨久之 3、动词(这一类初中课本中极少) 如:辍耕之垄上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4、语法作用(这一类涉及到文言语法,初中生不要求掌握):如, 何陋之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宋何罪之有 二、其 1、代词(这一类较多):代人 代物 代事 也可表远指相当于“那” 如,以彰其咎 百姓多闻其贤 苦其心志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其乡人曰望其旗靡 故其文疏荡 今观其文章 听其议论之宏辩 日与其徒上高山 2、表语气(这一类较少) 如,其真不知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三、以 1、作介词,可解释为:用、靠、凭、凭借、因为、拿、把等等 例,醒能述以文者(用) 以天下之所顺(凭、凭借) 不以物喜(因为) 悉以咨之(拿) 必以分人(把) 气可以养而致(凭、凭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凭)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虽不能察,必以情(根据) 2、连词 (1)表目的:译为 来 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以彰其咎 以告先帝之灵 故为之文以志 以激怒其众 以知天地之广大 将以攻宋 (2)表结果:译为 以致 例、以伤先帝之明 以塞忠谏之路也(此类较少) 3、其它 (1)以为:译为 认为 例,或以为死 (2)所以: a、用来之意,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所以动心忍性 b、……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相当于“而”:如,醉则更相枕以卧 (4)通假字:如,固以怪之矣(通“已”)(初中课本中只此一个) 四、乎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例,死国可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 例,在乎山水之间也 颓然乎其间者 然后知天下文章聚乎此也 3、作词尾(一般用在形容词后):例,悠悠乎与灏气俱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相当于“……的样子”) 五、虽 1、即使之意。例,虽有千里之能 虽不能察 虽多何为 虽杀臣,不能绝也 2、虽然之意。例,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 风力虽尚劲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六、然 1、代词:这样的意思。例,吴广以为然 然,胡不已乎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2、作词尾:表……的样子。例,颓然乎其间者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满目萧然 3、连词:表转折。例,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七、或 1、有的人:如,今或闻无罪 或以为死 或以为亡 2、有时候:如,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王命急宣 3、或许:如,或异二者之为 八、为 1、介词(相当于“被”“替”):如,士卒多为用者 山峦为睛雪所洗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动词:如,为坛而盟(筑) 酿泉为酒(酿造) 8. 初中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及例子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2023-07-06 20:59:171

固的文言文一词多义用法

固的文言文一词多义用法1.文言文中,以、固、因、焉、其的一词多义.最好完整点啦谢谢【以】(一)介词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秋以为期(《诗经·氓》)(二)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助词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四)动词1.以为,认为.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任用.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六)通假1.通“已”,已经.①固以怪之矣.②日以尽矣.2.通“已”,止.①无以,则王乎?【固】gù(1)动词①坚守,安守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军多次打败赵国的军队,赵军坚守营寨不肯出战.⑥巩固,安定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天时不如地利》)——巩固国防不必靠山河的险要.(2)形容词②固执,顽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你的思想这样顽固,顽固到不能通达事理的程度.③坚决,坚持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坚决制止他们.增加:坚固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赤壁之战》)——荆州和我国邻近接壤,江山险要坚固.(3)名词,险要的地势⑤秦孝公据肴函之固.(《过秦论》)——秦孝公占据着肴山和函谷关的险要地势.(4)副词④表本来,原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生在我的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要早.⑦表确然,确实,实在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这实在是百世难得的际遇啊!增加:表让步,固然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人固然有一死,只是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因】(一)介词.1.依照,根据.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②变法者因时而化.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2.依靠,凭借.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3.趁着,趁此.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4.通过,经由.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5.因为,由于.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二)副词.1.于是,就;因而.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2.原因,缘由,机缘.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三)动词1.根据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2.沿袭,继续.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焉】(一)兼词.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2.急求【以】(一)介词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秋以为期(《诗经·氓》)(二)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助词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四)动词1.以为,认为。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任用。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六)通假1.通“已”,已经。①固以怪之矣。②日以尽矣。2.通“已”,止。①无以,则王乎?【固】gù(1)动词①坚守,安守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军多次打败赵国的军队,赵军坚守营寨不肯出战。⑥巩固,安定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天时不如地利》)——巩固国防不必靠山河的险要。(2)形容词②固执,顽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你的思想这样顽固,顽固到不能通达事理的程度。③坚决,坚持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坚决制止他们。增加:坚固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赤壁之战》)——荆州和我国邻近接壤,江山险要坚固。(3)名词,险要的地势⑤秦孝公据肴函之固。(《过秦论》)——秦孝公占据着肴山和函谷关的险要地势。(4)副词④表本来,原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生在我的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要早。⑦表确然,确实,实在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这实在是百世难得的际遇啊!增加:表让步,固然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人固然有一死,只是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因】(一)介词。1.依照,根据。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②变法者因时而化。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2.依靠,凭借。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3.趁着,趁此。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4.通过,经由。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5.因为,由于。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二)副词。1.于是,就;因而。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2.原因,缘由,机缘。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三)动词1.根据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2.沿袭,继续。3.初中范围内,为、见、说、固、以、争、已的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不一内nèinà1.里面,与“外”相对:~部。~外。~定。~地。~阁。~行(háng)。~涵。2.称妻子或妻子家的亲戚:~人。~亲。~弟。3.亲近:~君子而外小人。1.古同“纳”,收入;接受。二见:1、看见2、见解,见识3、表示被动,相当于被4、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5、现三固:1。固执,顽固2。本来3。使安定4。险要、坚固的地方5。坚守6。坚持7。确实、实在四以:1、因为,由于2、而,来3、把,拿,用4、以为,认为5、凭,靠6、按照,依照7、根据8、通“已”,已经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10、在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12、为14、任用15、此,这五已:⑴同现代汉语“也”。⑵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⑶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⑷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⑸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⑹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⑺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⑻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有几个没有啊4.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在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中的固字应该怎样理根据上下文,句中“固”应该是人名,即辕固生。相关文字附录如下: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回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选自《史记·橘林列传》)译文:清河王刘承的太傅辕固生,是齐国人。因为研究《诗经》,孝景帝时做了博士。他和黄生在景帝面前争论。黄生说:“汤王、武王并不是秉承天命继位天子,而是弑君篡位。”辕固生反驳说:“不对。夏桀、殷纣暴虐昏乱,天下人的心都归顺商汤、周武王,商汤、周武王赞同天下人的心愿而杀死夏桀、商纣,夏桀、商纣的百姓不肯为他们效命而心向商汤、周武王,商汤、周武王迫不得已才立为天子,这不是秉承天命又是什么?”黄生说:“帽子虽然破旧,但是一定戴在头上;鞋虽然新,但是必定穿在脚下。为什么呢?这正是上下有别的道理。夏桀、商纣虽然无道,但是身为君主而在上位;商汤、周武王虽然圣明,却是身为臣子而居下位。君主有了过错,臣子不能直言劝谏纠正它来保持天子的尊严,反而借其有过而诛杀君主,取代他自登南面称王之位,这不是弑君篡位又是什么?”辕固生答道:“如果非按你的说法来断是非,那么这高皇帝取代秦朝即天子之位,也不对吗?”于是景帝说:“吃肉不吃马肝,不算不知肉的美味;谈学问的人不谈商汤、周武王是否受天命继位,不算愚笨。”于是争论停止。此后学者再无人胆敢争辩商汤、周武王是受天命而立还是放逐桀纣篡夺君权的问题了。窦太后喜欢《老子》这本书,召来辕固生问他读此书的体会。辕固生说:“这不过是普通人的言论罢了。”窦太后恼怒道:“它怎么能比得上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诗书呢!”于是让辕固入兽圈刺杀野猪。景帝知道太后发怒了而辕固直言并无罪过,就借给他锋利的兵器。他下到兽圈内去刺杀野猪,正中其心,一刺,野猪便应手倒地。太后无语,没理由再治他的罪,只得作罢。过了不久,景帝认为辕固廉洁正直,拜他为清河王刘承的太傅。很久之后,他因病免官。当今皇上刚即位,又以品德贤良征召辕固入朝。那些喜好阿谀逢迎的儒生们多有嫉妒诋毁辕固之语,说:“辕固老了。”于是他被罢官遣归。这时辕固已经九十多岁了。他被征召时,薛邑人公孙弘也被征召,却不敢正视辕固。辕固对他说:“公孙先生,务必以正直的学问论事,不要用邪曲之说去迎合世俗。”自此之后,齐人讲《诗》都依据辕固生的见解。一些齐人因研究《诗经》有成绩而仕途显贵,他们都是辕固的弟子。5.文言一词多义大姐,做了虚词做实词,很累的。一.制1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裁制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3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4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5制礼作乐制定二.绝1可以横绝峨眉巅穿越2冰泉冷涩弦凝绝断,断绝三.固1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的2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确实3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稳固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四.举1戍卒叫,函谷举被攻占2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成功3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举起,升起4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推荐5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全,整个五.也1谁得而族灭也表疑问(我不答过了吗)2是说也,人常疑之表停顿(我不答过了吗)6.师说的文言知识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通“逗”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一词多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吾师道也:动词,学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吾从而师之:以……为师则耻师:v.动词拜师(之)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郯子之徒: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读之不知: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其)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指示代词,那些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道路、途径(乎)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于)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词类活用吾师道也: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盛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吾未见其明也.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古今异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小学而大遗---小学----古:小的方面今:小学生的学校今之众人---众人---古:普通人今:表示大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用来……的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句读之不知---读---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圣人无常师---常---古:永久的;固定的今:平常的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古:风气今:道理无贵无贱---无---古:不论;不分今:没有特殊句式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惑之不解-宾语前置不拘于时-被动,介词结构后置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其可怪也欤-判断句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判断句人非生而知之者-判断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判断句则曰-省略句。
2023-07-06 20:59:261

以的文言文解释及意思

1. 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以 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例句: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一、介词,相当于“用”。例句: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二、介词,相当于“把、拿”。例句: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例句: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例如: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五、介词,可译为“凭借”。例句: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六、介词,相当于“从、由”。例如: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七、介词,译为“按照”。例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例句: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九、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例如: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小石潭记》 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十、连词,译为“以致”。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十一、通“已”,已经。例如: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阳光小乾乾 2. 文言文"以"的解释 文言文【以】字用法 (一)介词 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 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3. 文言文中"以"的意思有哪几种 一、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二、介词,相当于“把、拿”。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四、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五、介词,可译为“凭借”。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六、介词,相当于“从、由”。例如: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隆中对》七、介词,译为“按照”。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 例句: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陈涉世家》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九、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 例如: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小石潭记》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十、连词,译为“以致”。 例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十一、通“已”,已经。例如: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十二、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4. 解释各句文言文“以”的意思以及用法 1、动词“以为”“认为” 2、动词“以为”“认为; 3、动词“以为”“认为; 4、动词“使用”; 5、动词“使用”; 6、动词“做”; 7动词“率领”; 8动词“有”; 9动词通“已”,“停止”; 10—12介词“因为”“由于”; 13—14介词“在,从”; 15介词“在……的时候”; 16—18介词“拿,用,把,凭”; 19—20介词“按照”。
2023-07-06 20:59:351

陈涉世家字词翻译和将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要多啊 “之”和“以”的用法和意义

全文吗?
2023-07-06 20:59:474

陈胜为王,妻之父兄往焉。胜以众宾待之。妻父怒云:‘怙强而傲长者,不能久焉。’不辞而去。”是其事类也

陈胜当了王以后,妻子的父亲和哥哥去投靠他。陈胜以门客下属的待遇招待他们。妻子的父亲大怒。说道:自恃强大而傲慢的对待长辈,不能长久啊。不辞而别走了。和这件事相似。
2023-07-06 20:59:542

陈涉世家中"固以怪之矣"的"以"是什么意思

固:本来,副词。以:通“已”,已经,副词。怪:认为……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谓语。之:它,代词,怪的宾语。矣:语气词。
2023-07-06 21:01:011

词类活用:常与人佣耕的佣和固以怪之矣的怪

佣,名字作状语;怪,认为……奇怪,意动用法
2023-07-06 21:01:071

求文言文中“以”的意思为来、用来、凭借、按照的句子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023-07-06 21:01:224

陈涉世家文言文原文翻译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本文为大家整理了一些陈涉世家文言文原文翻译大全,欢迎浏览! 原文: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chuò)耕之垄(lǒng)上,怅(chàng)恨久之,曰:“苟(gǒu)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jiē)乎!燕雀安知鸿鹄(hú)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lǘ)左适(zhé)戍(shù)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dāng)行(háng),为屯(tún)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duó)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shuò)谏(jiàn)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shuò)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wàng)”,置人所罾(zēng)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wàng)”。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wéi)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fèn)恚(huì)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chī)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jiè)第令毋(wú)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nìng)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tǎn)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qí)。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xùn)蕲以东,攻铚(zhì)、酂(cu[1]ó)、苦(hù)、柘(zhè)、谯(qiáo)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p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zhǎng)吏,杀之以应陈涉。 陈涉世家文言文翻译: 陈胜 是阳城人,字涉。吴广 是阳夏人,字叔。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陈涉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说:“如果谁富贵了,都不要忘了彼此啊。”雇佣的人嘲笑地回答说:"你只是一个被雇佣耕地的人,哪里来的富贵呢?" 陈涉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秦二世元年七月(公元前209年),(皇上)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九百人停驻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里,担任了屯长。恰巧遇到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误了期限,按照秦朝法律都应当斩首。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现在逃走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 陈胜说:"百姓苦于秦朝的统治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小儿子,不应被立为皇帝,应当被立为皇帝的是长子扶苏。扶苏 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的人听说扶苏没有罪,二世却杀了他。百姓大多听说他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是楚国的将领,多次立有战功,爱护士兵,楚国人很爱戴他。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现在如果让我们的人凭借公子扶苏、项燕的.名义,向天下发出号召,应当会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他说的对。于是就去占卜。占卜的人知道他们的意图,说:"你们的事情都能成功,能建立功业。但你们把这件事向鬼神卜问过了吗?”陈胜、吴广很高兴,考虑卜鬼的事,说:"这是教我们先威服众人。"于是用丹砂在丝绸上写"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用网捕获的鱼的肚子里面。士兵买那条鱼回来煮着吃,发现鱼肚子里面的书信,自然就诧怪这事了。陈胜又暗使吴广到军队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用笼罩着火,学着狐狸嗥叫的凄厉声音喊道:"大楚兴,陈胜王”。士兵们整夜都很惊慌。第二天,士兵中到处谈论(这件事),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陈胜。 吴广平时很关心周围的人,士兵们多愿听吴广的差遣。押送(戍卒)的军官喝醉了,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走,使都尉恼怒,让都尉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大家。那军官用竹板打吴广。军官剑拔出鞘,吴广一跃而起,夺过剑来杀死了他。陈胜协助吴广,一齐杀了两个军官。陈胜召集并号令所属的人,说:“你们诸位都遇到大雨,都超过了规定到达渔阳的期限。误期就要杀头。即使仅能免于斩刑,而戍守边塞死去的人本来就占十分之六七。况且大丈夫不死也就罢了,要死就要做出一番大事业!那些王侯将相难道天生就是贵种吗?”底下人都说:“听从(你的)号令!”于是(陈胜吴广)就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依从百姓的愿望。露出右臂,对外称大楚。(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那两个都尉的头祭祀天。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攻打大泽乡,收集军队,攻打蕲县。攻下蕲县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军攻占蕲县以东的地方。攻打铚、酇、苦、柘、谯县,都攻了下来。一路上收编人马,等到陈县的时候,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骑, 士卒几万人。进攻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城的官员在城门洞里中与起义军作战。起义军一时不能战胜,后来守丞被人杀死,大军便占领陈县。几天后,陈胜召集当地的乡官和有声望的人共同商讨大事。这些人异口同声地说:“将军您亲自披甲上阵,手拿武器,讨伐无道朝廷,诛灭残暴秦朝,复兴楚国的社稷江山,论功应当称王。”陈胜于是自立为王,定国号为“张楚”(也可译为:对外宣称要张大楚国)。与此同时,各郡县受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纷纷起事,惩罚当地的长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2023-07-06 21:01:411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中的通假字是哪个?

通假字是“以”,同“已”,表示已经发生。翻译:发现鱼肚子里面的帛书,本来已经对这事感到奇怪了。这句话出自于《陈涉世家》陈涉世家【作者】司马迁【朝代】汉译文对照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2023-07-06 21:02:031

固以怪之矣的以是什么意思 固以怪之矣原文欣赏

1、固以怪之矣的以释义:通“已”,已经。出自司马迁 《陈涉世家》。 2、原文: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2023-07-06 21:02:091

“固以怪之矣”的“固”什么意思?

“固以怪之矣”中的固字是固然的,自然的意思
2023-07-06 21:02:172

固以怪之矣的以是什么意思

以是介词,就是“以此怪之”,此和之都是代词,指代鱼腹中书,之是复指。所以,此句中以是‘因此"之意,翻成现代文就是:因此而觉得奇怪。【出处】“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这句话出自司马迁的《陈涉世家》。【原文】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释义】占卜的人了解了他们的意图,就说:“你们的大事都能成功,可以建立功业。然而你们把事情向鬼神卜问过吗?”陈胜吴广很高兴,考虑卜鬼的事情,说:“这是教我们利用鬼神来威服众人罢了。”于是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士兵们买鱼回来烹食,发现鱼肚子里面的帛书,本来已经对这事感到奇怪了。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到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在夜间提着灯笼,作狐狸嗥叫的凄厉的声音大喊:“大楚将兴,陈胜王。”士兵们整夜惊恐不安。第二天,士兵们中间议论纷纷,只是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看着陈胜。
2023-07-06 21:02:291

固以怪之矣的以是什么意思

  1、固以怪之矣的以释义:通“已”,已经。出自司马迁 《陈涉世家》。   2、原文: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2023-07-06 21:02:361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的“以”是什么意思?

认为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士兵买来鱼煮了吃,得到鱼肚子里面的信,本来就认为这事很奇怪了。得到鱼肚子里的信与后文的狐狸鸣叫引起的效果,是递进关系,所以用固。本来就很奇怪,后来更奇怪。以是介词,就是“以此怪之”,此和之都是代词,指代鱼腹中书,之是复指。所以,此句中以是‘因此"之意,翻成现代文就是:因此而觉得奇怪。
2023-07-06 21:02:431

固以怪之矣,我们老师说是自然的意思,可翻译书上是本来.到底是什么呢?

这里表示“本来”——“固”字在古代汉语中有下列常用意思:“① 固然②鄙陋;③本来;④通‘故",所以、因此”.在古汉语中根本找不到“固”字作“自然”解释的依据.课本中将“固”解释成“自然”,显然不符合该字在古汉语中的常用意思.况且,《陈涉世家》中陈胜与吴广为了给起义发动作舆论准备,借用“鱼腹藏书”和“篝火狐鸣”两个事件来威服众人.“鱼腹藏书”发生在前,已经让士兵们很奇怪了.陈胜又让吴广潜行,再次装神弄鬼.“篝火狐鸣”让士兵们更加诧异,奇怪的感觉更深了.结合文中相关的信息,“固”字作“本来”解释应该更符合此处的具体语境,也更能衬托出陈胜与吴广“威众”之策的严密周详.
2023-07-06 21:03:191

(卒)固以怪之矣的现代汉语翻译

士兵们本来就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不要问我为什么要回答。。。我只是因为。。正在学这个而已
2023-07-06 21:03:263

固以怪之矣“之”怎么翻译

出处:《史记.陈涉世家》上下文: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翻译:有士兵买鱼回来煮着吃,发现鱼肚子里有绢信,本来就觉得这件事够怪的了。说明:1.之,指代上文“鱼肚子里有绢绸写的信”这件事2.怪,以之为怪,觉得...奇怪,形容词意动用法
2023-07-06 21:03:401

固以怪之矣,固什么意思?我们老师说是自然的意思,可翻译书上是本来。到底是什么呢?

这里是本来的意思.老师不一定就是正确的,要自己去体会的.
2023-07-06 21:03:583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通假字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以:同“已”,已经。陈涉世家两汉:司马迁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nìng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qí。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jì,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令陈人武臣、张耳、陈馀徇赵地,令汝阴人邓宗徇九江郡。当此时,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葛婴至东城,立襄强为楚王。婴后闻陈王已立,因杀襄强,还报。至陈,陈王诛杀葛婴。陈王令魏人周市北徇魏地。吴广围荥阳。李由为三川守,守荥阳,吴叔弗能下。陈王征国之豪杰与计,以上蔡人房君蔡赐为上柱国。周文,陈之贤人也,尝为项燕军视日,事春申君,自言习兵,陈王与之将军印,西击秦。行收兵至关,车千乘,卒数十万,至戏,军焉。秦令少府章邯免郦山徒﹑人奴产子生,悉发以击楚大军,尽败之。周文败,走出关,止次曹阳二三月。章邯追败之,复走次渑池十余日。章邯击,大破之。周文自刭,军遂不战。武臣到邯郸,自立为赵王,陈馀为大将军,张耳、召骚为左右丞相。陈王怒,捕系武臣等家室,欲诛之。柱国曰:“秦未亡而诛赵王将相家属,此生一秦也。不如因而立之。”陈王乃遣使者贺赵,而徙系武臣等家属宫中,而封耳子张敖为成都君,趣赵兵,亟入关。赵王将相相与谋曰:“王王赵,非楚意也。楚已诛秦,必加兵於赵。计莫如毋西兵,使使北徇燕地以自广也。赵南据大河,北有燕、代,楚虽胜秦,不敢制赵。若楚不胜秦,必重赵。赵乘秦之弊,可以得志于天下。”赵王以为然,因不西兵,而遣故上谷卒史韩广将兵北徇燕地。燕故贵人豪杰谓韩广曰:“楚已立王,赵又已立王。燕虽小,亦万乘之国也,原将军立为燕王。”韩广曰:“广母在赵,不可。”燕人曰:“赵方西忧秦,南忧楚,其力不能禁我。且以楚之彊,不敢害赵王将相之家,赵独安敢害将军之家!”韩广以为然,乃自立为燕王。居数月,赵奉燕王母及家属归之燕。当此之时,诸将之徇地者,不可胜数。周市北徇地至狄,狄人田儋杀狄令,自立为齐王,以齐反击周市。市军散,还至魏地,欲立魏后故宁陵君咎为魏王。时咎在陈王所,不得之魏。魏地已定,欲相与立周市为魏王,周市不肯。使者五反,陈王乃立宁陵君咎为魏王,遣之国。周市卒为相。将军田臧等相与谋曰:“周章军已破矣,秦兵旦暮至,我围荥阳城弗能下,秦军至,必大败。不如少遗兵,足以守荥阳,悉精兵迎秦军。今假王骄,不知兵权,不可与计,非诛之,事恐败。”因相与矫王令以诛吴叔,献其首于陈王。陈王使使赐田臧楚令尹印,使为上将。田臧乃使诸将李归等守荥阳城,自以精兵西迎秦军于敖仓。与战,田臧死,军破。章邯进兵击李归等荥阳下,破之,李归等死。阳城人邓说将兵居郯,章邯别将击破之,邓说军散走陈。铚人伍徐将兵居许,章邯击破之,伍徐军皆散走陈。陈王诛邓说。陈王初立时,陵人秦嘉﹑铚人董譄﹑符离人朱鸡石﹑取虑人郑布﹑徐人丁疾等皆特起,将兵围东海守庆于郯。陈王闻,乃使武平君畔为将军,监郯下军。秦嘉不受命,嘉自立为大司马,恶属武平君。告军吏曰:“武平君年少,不知兵事,勿听!”因矫以王命杀武平君畔。章邯已破伍徐,击陈,柱国房君死。章邯又进兵击陈西张贺军。陈王出监战,军破,张贺死。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以降秦。陈胜葬砀,谥曰隐王。陈王故涓人将军吕臣为仓头军,起新阳,攻陈下之,杀庄贾,复以陈为楚。初,陈王至陈,令铚人宋留将兵定南阳,入武关。留已徇南阳,闻陈王死,南阳复为秦。宋留不能入武关,乃东至新蔡,遇秦军,宋留以军降秦。秦传留至咸阳,车裂留以徇。秦嘉等闻陈王军破出走,乃立景驹为楚王,引兵之方与,欲击秦军定陶下。使公孙庆使齐王,欲与并力俱进。齐王曰:“闻陈王战败,不知其死生,楚安得不请而立王!”公孙庆曰:“齐不请楚而立王,楚何故请齐而立王!且楚首事,当令于天下。”田儋诛杀公孙庆。秦左右校复攻陈,下之。吕将军走,收兵复聚。鄱盗当阳君黥布之兵相收,复击秦左右校,破之青波,复以陈为楚。会项梁立怀王孙心为楚王。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沉沉者!”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陈王信用之。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高祖时为陈涉置守頉三十家砀,至今血食。褚先生曰:地形险阻,所以为固也;兵革刑法,所以为治也。犹未足恃也。夫先王以仁义为本,而以固塞文法为枝叶,岂不然哉!吾闻贾生之称曰:“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横,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而延敌,九国之师逡巡遁逃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飘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朴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不铦于钩戟长铩也;适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肴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陈涉世家》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一篇,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的传记。公元前209年,以陈胜、吴广为首的戍卒九百人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揭开了反对秦王朝残暴统治的序幕。此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详细地记述了陈胜起义的全过程,以及相继而起的各路起义军的胜败兴替。文章记述了起义军的浩大声势,肯定了陈胜在反对秦王朝统治斗争中的功绩。同时,作者司马迁也论述了陈胜起义最终失败的原因:起义领袖缺乏指挥全局的能力、自身蜕化、用人不当,导致起义军作战失利,内部离心离德。陈胜、吴广都死于自己的随从或部下之手,其结局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
2023-07-06 21:04:051

《陈涉世家》原文及对照翻译

《陈涉世家》原文及对照翻译   《陈涉世家》为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的传记。下面,我为大家分享《陈涉世家》原文及对照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陈涉世家原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司马迁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上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陈涉世家对照翻译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上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胜是阳城县人,表字叫涉。吴广是阳夏县人,表字叫叔。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边高地(休息),怅然叹息了好长时间以后,对同伴们说:“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同伴们笑着回答他:“你给人家耕地当牛马,哪里谈得上富贵啊!”陈胜长叹一声,说:“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凌云壮志啊!”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秦二世皇帝元年7月,征召穷苦的平民九百人去戍守渔阳,临时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进这支队伍,并担任小队长。正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按秦王朝的军法,就要杀头。陈胜、吴广在一起商量,说:“如今逃跑(抓了回来)也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反正都是死,倒不如为国家而死,这样好吧?”陈胜说:“全国人民长期受秦王朝压迫,痛苦不堪。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该立为国君,该立的是长子扶苏。扶苏因为多次谏劝始皇的缘故,始皇派他到边疆去带兵。最近传闻说,并不为什么罪名,二世就将他杀害。老百姓大多听说他很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担任楚国将领的时候,(曾)多次立功,又爱护士卒,楚国人很爱怜他,有人认为他战死了,有人认为逃走了。如今假使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人来响应的。”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二人)于是去算卦。那算卦的人知道他俩的意图,说:“你们的事都能办成,能建功立业。不过你们还是去问问鬼神吧!”陈胜、吴广很高兴,(又)捉摸这“问问鬼神”的意思,终于悟出:“这是教我们先在众人中树立威信啊。”于是用朱砂在绸条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再把绸条塞进人家网起来的一条鱼肚子里,士兵买鱼回来烹食,发现了鱼肚子里的绸条,本来已经觉得奇怪了。(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潜藏在驻地附近丛林里的神庙当中,天黑以后点上灯笼(装鬼火),装做狐狸的声音,向(士兵们)喊道:“大楚复兴,陈胜为王。”士兵们一整夜既惊且怕。第二天,大家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的,互相示意地看着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吴广平时很关心周围的人,士兵们大多愿意为他出力。(那天)(两个)军官喝醉了,吴广故意再三地提出要逃走,惹他们发火,让他们责罚他,借此来激怒士兵。那军官果然鞭打了吴广。(众士兵愤愤不平,)军官(刚)拔出剑来威吓(士兵),吴广一跃而起,夺过剑来杀死了他。陈胜协助吴广,一同杀了两个军官。陈胜把众戍卒召集起来,宣布号令,说:“各位(在这里)遇到大雨,都超过了规定到达渔阳的期限。过期就要杀头。就算侥幸不杀头,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再说,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众戍卒齐声应道:“一定听从您的号令。”于是冒充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为的是顺从百姓的愿望。大家露出右臂(作为义军的标志),打出大楚旗号。又筑了一座高台,举行誓师仪式,用那两个军官的头祭祀天地。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起义军(首先)进攻大泽乡,占领该乡后接着进攻蕲县。攻克蕲县后,就派符离人葛婴带兵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陈胜自率主力)攻打、、苦、柘、谯等县,都拿下来了。一路上收编人马,等打到陈县的时候,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马一千多匹,士卒几万人。进攻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带兵在谯门中应战。起义军(一时)不能战胜,(不久)守丞被人杀死,大军才进入陈县。几天后,陈胜召集当地的乡官和有声望的人共同商讨大事。这些人异口同声地说:“将军您亲自披甲上阵,手拿武器,讨伐残暴无道的秦国,恢复楚国的社稷,论功应当称王。”于是陈胜被拥戴称王,宣称要重建楚国。这时,各郡县受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纷纷起事,惩办当地的长官,把他们杀死,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陈涉世家原文翻译   陈胜是阳城县人,表字叫涉。吴广是阳夏县人,表字叫叔。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边高地(休息),怅然叹息了好长时间以后,对同伴们说:“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同伴们笑着回答他:“你给人家耕地当牛马,哪里谈得上富贵啊!”陈胜长叹一声,说:“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凌云壮志啊!”   秦二世皇帝元年7月,征召穷苦的平民九百人去戍守渔阳,临时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进这支队伍,并担任小队长。正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按秦王朝的军法,就要杀头。陈胜、吴广在一起商量,说:“如今逃跑(抓了回来)也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反正都是死,倒不如为国家而死,这样好吧?”陈胜说:“全国人民长期受秦王朝压迫,痛苦不堪。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该立为国君,该立的是长子扶苏。扶苏因为多次谏劝始皇的缘故,始皇派他到边疆去带兵。最近传闻说,并不为什么罪名,二世就将他杀害。老百姓大多听说他很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担任楚国将领的时候,(曾)多次立功,又爱护士卒,楚国人很爱怜他,有人认为他战死了,有人认为逃走了。如今假使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人来响应的。”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二人)于是去算卦。那算卦的人知道他俩的意图,说:“你们的事都能办成,能建功立业。不过你们还是去问问鬼神吧!”陈胜、吴广很高兴,(又)捉摸这“问问鬼神”的意思,终于悟出:“这是教我们先在众人中树立威信啊。”于是用朱砂在绸条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再把绸条塞进人家网起来的一条鱼肚子里,士兵买鱼回来烹食,发现了鱼肚子里的绸条,本来已经觉得奇怪了。(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潜藏在驻地附近丛林里的神庙当中,天黑以后点上灯笼(装鬼火),装做狐狸的声音,向(士兵们)喊道:“大楚复兴,陈胜为王。”士兵们一整夜既惊且怕。第二天,大家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的,互相示意地看着陈胜。   吴广平时很关心周围的人,士兵们大多愿意为他出力。(那天)(两个)军官喝醉了,吴广故意再三地提出要逃走,惹他们发火,让他们责罚他,借此来激怒士兵。那军官果然鞭打了吴广。(众士兵愤愤不平,)军官(刚)拔出剑来威吓(士兵),吴广一跃而起,夺过剑来杀死了他。陈胜协助吴广,一同杀了两个军官。陈胜把众戍卒召集起来,宣布号令,说:“各位(在这里)遇到大雨,都超过了规定到达渔阳的期限。过期就要杀头。就算侥幸不杀头,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再说,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众戍卒齐声应道:“一定听从您的号令。”于是冒充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为的是顺从百姓的愿望。大家露出右臂(作为义军的标志),打出大楚旗号。又筑了一座高台,举行誓师仪式,用那两个军官的头祭祀天地。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起义军(首先)进攻大泽乡,占领该乡后接着进攻蕲县。攻克蕲县后,就派符离人葛婴带兵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陈胜自率主力)攻打、、苦、柘、谯等县,都拿下来了。一路上收编人马,等打到陈县的时候,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马一千多匹,士卒几万人。进攻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带兵在谯门中应战。起义军(一时)不能战胜,(不久)守丞被人杀死,大军才进入陈县。几天后,陈胜召集当地的乡官和有声望的人共同商讨大事。这些人异口同声地说:“将军您亲自披甲上阵,手拿武器,讨伐残暴无道的秦国,恢复楚国的社稷,论功应当称王。”于是陈胜被拥戴称王,宣称要重建楚国。这时,各郡县受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纷纷起事,惩办当地的长官,把他们杀死,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
2023-07-06 21:04:111

固以怪之矣固的固的意思

题库内容:恡固的解释吝啬 ,不 大方 。 宋 叶适 《巩仲至墓 志铭 》 :“天地之生材,甚爱甚惜,必有恡固之心。” 宋 叶适 《戴 夫人 墓志铭》 :“人有求假, 夫子 欲与,妇辄恡固。” 词语分解 恡的解释 恡 ì 同“吝”。 部首 :忄; 固的解释 固 ù 结实 ,牢靠: 坚固 。稳固。 巩固 。凝固。加固。 坚定 ,不变动: 固执 。固定。固本。 本,原来:固有。 固步自封 (亦作“故步自封”)。 鄙陋(见识浅少)。 姓。 部首:囗。
2023-07-06 21:04:281

“固以怪之矣”中的“怪”是什么意思?

固以怪之矣语出:《陈涉世家》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zēng)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把……看作怪异.
2023-07-06 21:04:363

故以怪之矣的之什么意思

故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的意思.全句译为:自然就诧异这件事了. 之:指示代词,代指鱼腹中剖出字条这件事.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
2023-07-06 21:05:011

固以怪之矣的固什么意思

何况,况且的意思
2023-07-06 21:05:116

扶苏以数谏故全文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陈涉世家》。   2、《陈涉世家》全文:   【作者】司马迁 汉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2023-07-06 21:05:311

初三上文言文《陈涉世家》的原文以及译文。

【原文】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夏读作jiǎ)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chàng)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shù)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数读作shuò)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数读作shuò)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王读作wàng)”,置人所罾(罾读作zēng)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间读作jiàn)”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笞读作chī)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宁读作nìng)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铚读作zhì)、酂(酂读作cuó)、苦(苦读作hù)、柘(柘读作zhè)、谯(谯读作qiáo)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令陈人武臣、张耳、陈余徇赵地,令汝阴人邓宗徇九江郡。当此时,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搏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译文】陈胜是阳城人,字涉。吴广是阳夏人,表字叫叔。陈涉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人家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心中愤愤不平了好久,说:“假如有一天谁富贵了,彼此不要忘记。”雇工们笑着回答:“你是给人家当雇工的,哪能富贵啊!”陈胜长叹一声,说:“燕雀怎么能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秦二世皇帝元年7月.朝廷派遣征九百名贫苦百姓去驻守渔阳,9百人临时停驻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谪戍边队伍,并担任队伍的小头目。正巧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考虑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按照(秦王朝的)法律,都要被杀头。陈胜、吴广就商量说:“现在逃跑被抓了回来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选择)为国而死好吗?”陈胜说:“全国百姓苦于秦朝的统治已经很久了。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二儿子,不应当继位做皇帝,应当继位做皇帝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多次劝说(秦始皇)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扶苏没有罪,二世却把他杀死了。百姓们大多听说他很贤明,但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是楚国大将,多次立下战功,又爱怜士兵,楚国人很爱戴他。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逃走了。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公子扶苏和大将项燕的队伍,倡导天下反秦,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他讲很对。于是就去占卜。占卜的人知道他们的意图,说:“你们要做的事都能成功,并且建立功业。然而你们还是把事情向鬼神问一下吧!”陈胜、吴广听了很高兴,考虑(占卜人所说的)卜鬼(这件事的用意),说:“这是教我们先服众人。”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网的鱼的肚子里,士兵们买鱼煮了吃,发现鱼肚子里(绸子上)写的字,已经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了。(陈胜)又暗中使吴广到在驻地旁的丛林里的神庙中,夜里用竹笼罩着火(装作鬼火),又装作狐狸嗥叫向(士兵们)喊道:“楚国要复兴,陈胜为王。”士兵们夜里都很害怕。第二天,士兵们到处谈论(晚上发生的事),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 吴广一向待人很好,戍卒多愿听他差遣。(一天)押送戍卒的军官喝醉了,吴广故意再三说要逃跑,来激怒军官,使军官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吴广的部下。军官果然用竹板子打吴广。军官拔出剑(想杀吴广),吴广愤起,夺下剑来杀死了那个军官。陈胜协助吴广,一同杀了两个军官。(陈胜)召集并号令所属的士兵说:“你们诸位遇上大雨,都已误了期限,误了期限就该杀头。即使能免于斩刑,而戍守边塞的人中十分之六七也会死掉。大丈夫不死罢了,要死就要(干大事)成就大的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属下的士兵都说:“(愿意)听从(你的)号令。”于是他们就家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为的是依从人民的愿望。他们露出右臂(作为起义的标志),号称大楚。(用土)筑成高台并在台上宣誓,用(被杀死的两个)军官的头祭天。陈胜立自己为将军,吴广担任都尉。起义军攻下大泽乡,收集大泽乡的义军攻打蕲县。蕲县攻下后,(陈胜)就派符离人葛婴率领士兵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攻打铚、酇、苦、柘、谯,都攻下来了。他们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等到达陈县的,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人,士兵好几万人。攻打陈县(时),郡守、县令都不在(城内),只有守丞带兵在城门洞里和义军交战。守丞不能取胜,被杀死了,起义军就进城占领了陈县。过了几天,陈胜传令召集当地管教化的乡官和有声望的人一起来集会议事。乡官和有声望的人都说:“将军亲自穿着铁甲,手里拿锐利的武器,讨伐昏庸无道的暴君,诛灭凶残暴虐的秦王,重建楚国,论功劳应当称王。”于是陈胜被拥戴做了王,对外宣称要张大楚国。在这时候,各郡县苦于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纷纷起来惩罚当地的郡县长官,把他们杀死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陈胜称王总共六个月的时间。当了王之后,以陈县为国都。从前一位曾经与他一起雇佣给人家耕田的伙计听说他做了王,来到了陈县,敲著宫门说:“我要见陈涉。”守宫门的长官要把他捆绑起来。经他反覆解说,才放开他,但仍然不肯为他通报。等陈王出门时,他拦路呼喊陈涉的名子。陈王听到了,才召见了他,与他同乘一辆车子回宫。走进宫殿,看见殿堂房屋、帷幕帐帘之后,客人说:“伙颐!陈涉大王的宫殿高大深邃啊!”楚地人把“多”叫做“伙”,所以天下流传“伙涉为王”的俗语,就是从陈涉开始的。这客人在宫中出出进进越来越随便放肆,常常跟人讲陈涉从前的一些旧事。有人就对陈王说:“您的客人愚昧无知,专门胡说八道,有损于您的威严。”陈王就把来客杀死了。从此之后,陈王的故旧知交都纷纷自动离去,没有再亲近陈王的人了。
2023-07-06 21:05:403

以的文言文作用

1. 文言文中〞以〞的作用及意思 1. 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 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 用作副词 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2.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各类用法和意思各举一个例子】 1、介词。 因为(柳宗元《小石潭记》中“以其境过清”)2、介词。表示目的,相当于“以便”“来”(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3、介词。 用(孟子《天时不如地利》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介词。把,拿(彭端淑《为学》中“以告富者”)5、介词。 凭借、按照(柳宗元《捕蛇者说》中“太医以王命聚之”)6、介词。在……的时候(姚鼐《登泰山记》中“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7、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姚鼐《登泰山记》中“回视日观以西峰”)8、通“已”,已经(司马迁《陈涉世家》中“固以怪之矣”)9、动词。 认为(柳宗元《黔之驴》中“以为且噬己也”)。 3.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 以 yǐ〈动〉(1) (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 本义:用)(2)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use]以,用也。 ——《说文》以,用也。——《小尔雅》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封疆社稷是以。——《左传·定公十年》纯以形式。 ——蔡元培《图画》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3) 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 比喻达不到目的)(4) 使,令 [take]向欲以齐事王攻 宋也。——《战国策》(5) 又如:以彰其慢(公开过失);以介眉寿(祝寿之词);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6) 凭借;仗恃 [depend on]富国以农,距敌恃卒。 ——《韩非子》(7) 认为,以为 [consider as ]我以日始出。——《列子·汤问》(8) 又如: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9) 做,从事 [do]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 ——叶绍钧《倪焕之》词性变化--------------------------------------------------------------------------------◎ 以 yǐ〈名〉(1) 原因,缘故 [reason]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邶风》(2) 无固定职业的人 [unoccupied person]以闲民。 ——《拾雅》候疆候以。——《诗·周颂》(3) 以色列的简称 [Israel]。 如:阿以战争◎ 以 yǐ〈介〉(1) 把,拿 [using;taking;by means of ]——表示对事物的处置俱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以刀劈狼。 ——《聊斋志异·狼三则》(2) 又如:以力服人(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3) 依,按,凭 [in accordance with;by]——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何以谓之文。 ——《论语》以残年余力。——《列子·汤问》以我酌油知之。 ——宋· 欧阳修《归田录》以大中丞抚 吴者。——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以乡人子谒余。 ——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以其智力为也。——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4) 又如:以膺大统(继承帝位);以天自诿(听天由命);以时(按时;依时)(5) 在,于 [in]——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柳宗元《断刑论》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余以乾隆。 —— 清· 姚鼐《登泰山记》(6) 从,自,由 [from]——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潜夫论》今以长沙, 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史记》(7) 又如:以下(下等;下层);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调简(清代府、州、县缺,有繁有简,分为最要、要、中、简四等。如山东是繁缺,安徽是简缺,从山东到安徽,是以繁调简);以郄视文(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 比喻见识浅陋狭隘)◎ 以 yǐ(1) 为 [in order to;so as to;for]。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2) 因为,由于 [because of]——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以贪勤民。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吾以捕蛇独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成以其小,劣之。 ——《聊斋志异·促织》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清· 袁枚《祭妹文》以数谏故。 ——《史记·陈涉世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3) 又如: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以人废言(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旧指官员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废食(由于吃饭打噎,便不敢再进食。 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应做的事情);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4) 和,而 [and;as well as ]——表示并列关系夷以近。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载以来。——清· 周容《芋老人传》一鸡瞥来,径进以啄。 ——《聊斋志异·促织》(5) 则,那么 [then]——表示条件关系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战国策》(6) 才 [only]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宋· 苏洵《六国论》以至于寸。(才达到一寸。) ——《后汉书·列女传》(7) 表目的或结果等 [aim;target]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 以 yǐ〈助〉(1) 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日观以西峰。 ——清· 姚鼐《登泰山记》(2) 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3) 加在句尾,不示肯定语气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 ——《战国策》(4) 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如:可以;得以; 能以。 4.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 “以”是古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虚词。“以”的本义是“用”,作动词。《说文》:“以,用也。”《尔雅》:“以,用也。”例如: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春秋?晏子使楚》)中的“以”就作“用”解。“以”常和“为”连用,组成“以为”或“以……为……”结构,译为“认为”,“认为……是……”。例如: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认为)妙绝。(林嗣环《口技》)又如:孤常读书,自以为(认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古文中,也有单独的“以”字作“认为”解的,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中的“以”便解释成“认为”。 “以”的应用范围广泛,表意也较复杂,下面,笔者试图结合初一语文新教材(最后两例外),谈谈它的用法,以飨读者。 一、作介词用。“以”作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情况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引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用”、“凭”、“根据”等。例如: 以刀劈狼首。 ——(蒲松龄《狼》) 例句中“以”引出“劈”的工具“刀”,“以”译为“用”。 以我酌油知之。 ——(欧阳修《卖油翁》) 例句中“以”引出“知之”的凭借(或根据)“酌油”,可译为“凭借”。 2、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例如: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例句中“以”的宾语省略,可译为: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以告富者。 ——(彭端淑《为学》) 译文:把他的情况告诉了富和尚。 二、作连词用。只表顺接,不表转折。 1、表原因,作“因为”、“由于”解。例如: 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 译: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用“文”做他的谥号。 2、表目的,作“(用)来”解。例如: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译: 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3、表结果,作“以至”解。例如: 以至于寸。 ——(范晔《乐羊子妻》) 译:以至达到一寸。 三、作副词用。相当于“己”,表示事情已经完成或结束,可译成“已经”。例如: 以啮人,无御之者。 ——(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假设)已经咬了人,就没有办法治好了。 四、作代词用。表示指代,可译作“这”、“这样”。例如: 子贡曰:“无以为也!” ——(《论语?子张》) 译:子贡说:“不要这样做!” 当然,“以”字的用法还有很多,限于篇幅和教材篇目,不再赘述,留待读者自己理解和领悟。 5.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 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⑵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鸿门宴》)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6. 文言文翻译 以的用法 以有3种用法,具体如下: 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 2.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 3.用作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以拼音:yǐ 释义: 1.用;拿:~少胜多。晓之~理。赠~鲜花。 2.依;按照:~次。~音序排列。 3.因:何~知之?。不~人废言。 4.表示目的:~广视听。~待时机。 5.于;在(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 6.跟“而”相同:城高~厚,地广~深。 7.姓。 8.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前。~上。三日~后。县级~上。长江~南。五千~内。二十岁~下。 扩展资料 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以,用也,从反巳。贾侍中说,巳,意巳实也。象形。 白话版《说文解字》:以,使用。字形采取反写“已”的方法来造字。贾侍中说,已,表示想法已落实。是个象形字。 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予以[yǔ yǐ] 给以:~支持。~警告。~表扬。~批评。 2.难以[nán yǐ] 难于:~形容。~置信。心情~平静。 3.以上[yǐ shàng] 表示位置、次序或数目等在某一点之上:半山~石级更陡。 4.以还[yǐ huán] 过去某个时期以后:隋唐~,方兴科举。 5.以来[yǐ lái] 方位词。表示从过去某时直到现在的一段时期:自古~。长期~。有生~。改革开放~。
2023-07-06 21:06:001

以做用来的意思初中文言文

1. 初中文言文“以”的所有意思 1. 用,拿,把,将:~一当十。~苦为乐。~身作则。~邻为壑。~讹传讹。~往鉴来。 2. 依然,顺,按照:~时启闭。物~类聚。 3. 因为:~人废言。勿~善小而不为。不~物喜,不~己悲。 4. 在,于(指时日):“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 目的在于:~待时机。~儆效尤。 6. 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求。 7. 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前。~内。 8. 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得~。 9. 古同“已”,已经。 10. 太,甚:不~急乎? 11. 及,连及:富~其邻。 2. 文言文中以是做因此的意思时的例句 文言文中“以”做“因此”的意思时的例句: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强调:“以”做“因此”的意思时,常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例句: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介词,相当于“用”。例句: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二、介词,相当于“把、拿”。例句: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童趣》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例句: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四、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例如: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五、介词,可译为“凭借”。例句: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六、介词,相当于“从、由”。例如: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七、介词,译为“按照”。例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例句: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九、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例如: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小石潭记》 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十、连词,译为“以致”。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十一、通“已”,已经。例如: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总之,“以”字在文言文中用法颇为灵活。在学习中,要仔细阅读认真体会,并注意结合上下文来辨析它的不同含义和用法。 3. 初中古文中所有“以”的意思 基本解释1、〈介〉引入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材料等:~毒攻毒;~不变应万变。 2、〈介〉引入动作行为依据的方式、标准等:~貎取人;~高标准要求自己。3、用作标准:《左传·宣公四年》:“以贤,则去疾不足;以顺,则公子坚长。” 4、〈介〉引入相关的原因等:~盛产瓷器而著称;~悠久的历史而闻名于世。5、〈介〉因:何~知之?不~人废言。 (袁可立)又以阅视殿工加太子少保。——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6、因由;缘故:《诗·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7、〈介〉引入空间或时间的位置:长江~南;赏~春夏,刑~秋冬。 8、〈介〉于;在(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9、〈介〉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前;~上;三日~后;县级~上;长江~南;五千~内;二十岁~下。 10、〈动〉用;拿:~一当十;晓之~理,动之~情。赠~鲜花。 辅臣以上意为辞。公(袁可立)于末坐抗声曰:“特相公不肯耳!”——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11、【以……为……】相当于“把……作为……”或“认为……是……”:民以食为天;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 既上稍厌诸激聒, *** 动以卖直沽名抑正论。公(袁可立)乃抗疏曰:“近年以来,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 ——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12、以为;认为:《国策·齐策一》:“皆以美于徐公。”13、〈连〉表示目的,相当于“以便”:养精蓄锐,~利再战;增产节约,~支援前线。 ~广视听;~待时机。14、〈连〉表示并列(连接谓语),相当于“而”:城郭高~厚;众星粲~繁。 《礼记·乐记》:“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15、〈介〉依;按照:~次;~音序排列。 16、把直接宾语介绍给间接宾语:给敌人~致命的一击。17、〈名〉姓。 18、为;行事:《论语·为政》:“视其所以。”19、此;这些:《礼记·射义》:“凡以庶士,大小莫处。” 20、通“已”。太;甚:《公羊传·庄公元年》:“群公子之舍,则以卑矣。” 21、通“已”。已经:《汉书·张敞传》:“今两侯以出。” 22、与:《诗·召南·江有汜》:“子之归,不我以。”23、及;及于:《论语·尧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24、作语助。如:可以、得以、能以、足以。 注意事项1、“予以”、“借以”、“用以”、“难以”等是动词,只能带动词宾语:予以支持、借以改进工作。2、以及∕和∕及。 3、在“基本解释”中,按道理来讲,第2、3处解释是一个意思,第2处出自《新华多功能字典》,第3处出自《辞海》缩印本。4、在“基本解释”中,按道理来讲,第7处与第8、9处解释是一个意思。 第7处出自《新华多功能字典》,第8、9处出自《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又第8、9处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本来就是分别予以解释的,这里亦原版引用不变。 5、在“基本解释”中,第4、5处解释是一个意思,第4处出自《新华多功能字典》,第5处出自《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常用词条1、【以便】〈连〉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使下文所说的目的容易实现:请在信封上写清邮政编码,~迅速投递。 2、【以次】——①〈副〉依照次序:~入座。——②〈名〉次序在某处以后的;以下:~各章,内容从略。 3、【以前】〈名〉方位词。现在或所说某时之前的时期:解放~;三年~;很久~;~他在这里工作过。 4、【以后】〈名〉方位词。现在或所说某时之后的时期:从今~;五年~;毕业~;~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 5、【以还】〈名〉过去某个时期以后:隋唐~,方兴科举。6、【以及】〈连〉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以及”前面往往是主要的):院子里种着大丽花、矢车菊、夹竹桃~其他的花木。 7、【以近】〈名〉指铁路、公路、航空等路线上比某个车站或机场近的。例如从北京经过石家庄、郑州到武汉,石家庄、郑州都是武汉以近的地方。 8、【以远】〈名〉指铁路、公路、航空等路线上比某个车站或机场远的。例如从北京经过济南往南去上海或往东去青岛,上海和青岛都是济南以远的地方。 9、【以来】〈名〉方位词。表示从过去某时期直到现在的一段时期:自古~;长期~;有生~;改革开放~。 10、【以免】〈连〉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目的是使下文所说的情况不至于发生:加强安全措施,~发生工伤事故。11、【以期】〈连〉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前半句话所说希望达到的目的:再接再厉,~全胜。 12、【以下】〈名〉方位词。——①表示位置、次序、数目等在某一点之下:气温已经下降到零度~。 ——②指下面的(话):~就要谈谈具体办法。13、【以上】〈名〉方位词。 ——①表示位置、次序、数目等在某一点之上:半山~石级更陡;县级~干部。——②指前面的(话):~所说的是总的原则,下面讲具体做法。 14、【以外】〈名〉方位词。在一定的时间、处所、数量、范围的界限之外:十天~;办公室~;五步~;除此~,还有一点要注意。 15、【以内】〈名〉方位词。在一定时间、处所、数量、范围的界限之内:本年。 4. 初中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及例子 1.介词 (一)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例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以其境过清。 (《小石潭记》)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二)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 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 例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以啮人,无御之者。 (《捕蛇者说》)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译为:把、拿、用 例子:屠惧,投以骨(《狼》)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先帝……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活板》) 2.连词 (一)表示目的。 译为:来 例子: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二)表示结果。 译为: 以至、因而 例子: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三)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译为:而或省去 例子: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3.动词 译为:认为 例子: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样表述不够清晰,表格是二维的,信息量更多一些,你加我302693907,我把初中文言文的word文档发给你, 便于你复习。 5.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为"表示做的句子 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⑤李 李忠义 其城为坎以先登。 ⑥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⑦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⑧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⑨故为之说。 ⑩然得而腊之以为饵。(1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12)为坛而盟。(13)亮躬耕陇亩,好为>?(14)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15)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1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17)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18)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19)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20)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21)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2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23)为民诬太守者视此!(24)愿为小相焉。 (2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26) 魏文侯时,西门豹任邺县令。 6. 初三古文中“以”的用法 1、因为,由于:例: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⑽以心中有足乐者。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用来例:⑴有好事者船以入。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 (以:以便)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⑹以啮人,无御之者。(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⑾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导致)⑿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⒀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⒁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⒂操悉浮以沿江。 ⒃樊哙侧其盾以撞。⒄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⒅忽魂悸以魄动。⒆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⒇各各竦立以听。(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3、把,拿,用。 例: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 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⑺何以为计?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⑾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⑿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⒀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⒁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⒂具告以事。⒃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⒄以我应他人。⒅以虞待不虞者胜。 ⒆国胡以相恤。⒇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22)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 4、以为,认为。例: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例: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6、按照,依照。 例:⑴策之不以其道。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⑺则又 法从事。 7、根据。例: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以:一说拿。)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例: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方位)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10、在。 例:⑴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⑵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⑶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逆以煎我怀。12、为。 例: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⑵要以不能免。(以:是)13、通“已”,止。 例:无以,则王乎?14、任用。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例:以一物体与物物争。 (本义项指前一个“以”。)16、以致。 例:以塞忠谏之路。 7. 古文中“以的用法以的解释有用、凭借、来”、用来 古文中“以”的用法,主要是虚词,但有时也有动词的用法。 一、用作介词 后面有宾语,具体解释根据语境; 如:常以身翼蔽沛公 以--用 二、用作连词 连接前后词语或短语或句子,和介词的区别就在于前后都有,而介词只有后面的; 如:险以远,则至者少 以--又 三、用作动词 后面有宾语,与介词的区别是,有“以”的句子中只有一个动词,那它是动词,还有另外的动词,那它就是介词; 如:皆以美于徐公 以--认为(动词)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以--将、把(介词) 还有一个动词“请” 四、复音虚词“以是”“是以” 相当于“因此”,“以”还是介词,因为“是”是代词。 虚词的学习,主要是借助语感,平时要多积累,多读古文,才能根据具体语境做到精细把握。 喜欢你的好学好问的学习劲头,我是无锡某高中语文老师,我们一起研究啊。 祝你学习进步。 8. 文言文可以一试中以的意思 可:“可以”,以:“凭借”。 句义为:可以用他来试一试。 拓展:文言文中“以”的用法 ①<;动>;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动>;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③<;动>;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④<;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⑤<;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⑥<;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⑦<;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⑧<;介>;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⑨<;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⑩<;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⑾<;连>;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⑿<;连>;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⒀<;连>;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以贻之。” ⒁<;连>;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⒂<;连>;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⒃<;副>;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⒄<;动>;通“已”。停止。《齐桓晋文之事》:“无以,则王乎?” ⒅<;副>;只是。《冯谖客孟尝君》:“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 9. 求初中文言文中虚词之.而.以.其.于的含义 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以下几个虚词“之、其、而、以、为、于、乎、焉 ”等。 常见意义及作用见下:(1)以 :可译为“凭借、因为、用来、来、用、把、以致、相当于‘而"、认为、如”。(2)之:主要作用是助词、代词、介词。 (3)其:主要作用是代词,指代的内容要视具体语境而定。(4)而:主要作用是表示顺承、并列、转折、修饰。 (5)为:用作动词的基本词意是“做”,其它意思视具体语境改变;用作介词时译为“为了”。(6)于:可译为“对、对于、从、在、到、向、比、给”。 (7)乎:可译为“呼、吗、于、对” 。(8)焉:主要作用有语气词,代词、兼词。
2023-07-06 21:06:071

“以”字在古文中有几个意思?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动词:  a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b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d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介词:  a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b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d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3、连词:  a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b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c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e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以贻之。”  f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g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4、副词:  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2023-07-06 21:06:222

“固以怪之矣”的“以”和“鸣之不能通其意”的“之”是什么意思?

以是认为的意思;之是代词,原句的意思是,使之发出声音,但是不懂其中的妙处
2023-07-06 21:06: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