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万里风9
-
由于不同海域海水的温度不同,海水的流动旧形成了暖流和寒流,其中又低纬流向高纬度的是暖流,反之为 寒流。洋流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三个; 1.大气的运动形成的风海流 2.各处盐度不同而形成的密度流 3.补偿作用形成的补偿流 1 洋流如按成因而分,有因风的摩擦应力而产生吹送流(drift currt),因海水密度不均而生的密度流(density current),因海面倾斜而生的倾斜流(slope current),及因流体的连续性而发生的补偿流(compensation current)。其中以盛行风吹拂的吹送流最为普遍,次为密度差异而生的密度流。洋流如依本身与周围海域之温度差异而分为暖流及寒流。前者为洋流本身比周围海域高温,后者则比周围海域低温者。至於凉流则是从温带流向热热的一种寒流。
海(洋)流随其成因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性质,以下一一作简述:
1.吹送流:
固定风向的风持续吹过海面,其对海面施加的摩擦力造成海水的流动。
有关吹送流的理论,直至艾克曼(Ekman)考虑流体摩擦力与地球自转偏向力后,才奠定了吹送流的理论。例如:北赤道海流就是东北信风引起的,而北太平洋海流主要是靠西风吹送所致,因此又称为「西风漂流」。
2.密度流:
因温度、盐度及所含悬浮物的不同,海洋内部的海水密度分布得很不均匀,水压的差异会导致海水的流动(就像大气气压的差异会形成风的道理一样)。像是在为陆地所环绕的海湾裏,海水的盐度通常会比较高。地中海表层海水的蒸发量每秒钟约高达10万吨,所以海水盐度高达37%0(仅次於红海的41%0),特别在清冷的冬季,沉重的表层水会下沉至海底,再向西流出直布罗陀海峡,而大西洋盐度较小的海水会从潜流出去的高盐度水上层反向流入地中海,以补充地中海流失的水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潜艇就曾为了躲避敌方的侦察而关掉马达,再利用上、下两层反向流动的洋流,顺流进出地中海。
因海盐与密度效应产生的温盐环流与全球盐分传递系统。在北大西洋深海所形成的高盐分海水贯越整个大西洋,绕过非洲大陆,经过印度洋,最后北上进入太平洋之深处。这股海水在北太平洋涌升至表面,然后沿著表面寻路回到北大西洋的起始点。
表层环流总体规律:
以中低纬海区的副高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以北半球中高纬海区的低压区为中心的气旋型大洋环流
南半球中纬海区的西风漂流
在南极大陆周围形成的绕极环流
北印度洋形成的季风环流
1.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信风带作用下的信风漂流(南、北赤道暖流)向西流动,遇大陆后,一部分海水因信风切应力南北向速度分量不均和补偿作用而折回,便形成了自西向东的赤道逆流和赤道潜流;另一部分信风漂流向高纬的南北分流,在北太平洋形成黑潮、在南太平洋形成东澳大利亚洋流、在南大西洋形成巴西洋流、在北大西洋形成北大西洋湾流、在南印度洋形成莫桑比克洋流。
西风带作用下的西风漂流向东流动,遇大陆后,向两侧的高纬低纬分流,形成补偿流,向低纬流的洋流有:北太平洋的加利福尼亚洋流、南太平洋的秘鲁洋流、北大西洋的加那利洋流、南大西洋的本格拉洋流、南印度洋的西澳大利亚洋流。
信风漂流、信风漂流遇大陆后向高纬转向的补偿流、西风漂流、西风漂流遇大陆后向低纬转向的补偿流,便构成各大洋副热带海区(仅指大洋的如下海区: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2.气旋型大洋环流
由西风漂流、西风漂流遇到陆地后向北分支形成的补偿流、极地东风带形成的中高纬大洋西岸的洋流组成北半球中高纬海区的气旋型大洋环流。
该环流在北太平洋上有:北太平洋暖流、阿拉斯加洋流、千岛寒流;在北大西洋上有:北大西洋暖流、挪威暖流、东格陵兰寒流。
3.北印度洋季风漂流
北印度洋受南亚季风的影响,冬半年盛行东北季风,形成东北季风漂流,夏半年盛行西南季风,形成西南季风漂流。
4.南极绕极环流
在极地东风带的吹拂下形成环绕南极洲大陆一周的南极绕极环流,再往低纬方向为环绕南极大陆一周的西风漂流,因本海区自然特征比较一致,有些学者把南极外围海区称为南极洋,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大洋应有其对应的大洋中脊而不承认南极洋这一称谓。
大西洋是板块碰撞形成的还是板块张裂形成的?
张裂。碰撞只会形成高大的山脉。2023-07-06 06:34:082
大西洋是怎么形成的?
仅次于太平洋的世界第二大洋——大西洋,是古罗马人根据非洲西北部的阿特拉斯山脉命名的。大西洋也是最年轻的海洋,它是由大陆漂移引起美洲大陆与欧洲和非洲大陆分离后而形成的,分离的中央是大西洋海岭,它是地球上最大的山脉——大西洋中脊的一部分,大洋中脊绵亘4万多海里,宽约1500千米。2023-07-06 06:34:281
大西洋是由什么板块的张裂形成的呢?
大西洋是由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张裂形成的。2023-07-06 06:34:372
大西洋的形成
大西洋不断在开裂、扩大并加深,到9000万年前,大西洋南北贯通了,开始是表层海水可以南北交流,底部仍有一片高地阻隔,北部大西洋同地中海相通,南部地中海与太平洋相通,一直到7000万年前,南北才完全贯通。大西洋已扩张到几千千米宽,洋底的深度也达到5000米,大西洋形成了。 大西洋与北冰洋的贯通,是5000万年前的事。这段时间里,印度与澳大利亚南极大陆分开,从而产生了爪哇海盆,印度向北漂移,在6500万年前,开始是快速的,每年移动10厘米,长驱北上一直漂移了8000千米的距离,向亚洲大陆撞去。印度北移,非洲大陆向北,古地中海先后消失,残留的海盆形成现在的地中海、黑海、里海,古地中海大部分被挤压升高为一系列的山脉,成为地球上最复杂高大的山脉带。 因此,世界海洋中,太平洋是最古老的海洋,是泛大洋演化发展的结果。大西洋、印度洋是年轻的新生的海洋,大西洋形成到现在这样的面貌,只有五六千年的历史,而印度洋的形成,年龄更小一些。直至今日随着地球深部的运动,大陆海洋仍在变化之中。 参考资料:http://www.zskp.cn/article/detail.htm?id=108792023-07-06 06:34:513
请问大西洋是怎么形成的
大西洋的形成是因为它处于非洲,亚欧板块与美洲版块的生长边界之间。以上的板块不断的拉张,使非洲,欧洲和美洲分离,并在它们之间形成了大西洋。2023-07-06 06:35:017
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
大西洋不断在开裂、扩大并加深,到9000万年前,大西洋南北贯通了,开始是表层海水可以南北交流,底部仍有一片高地阻隔,北部大西洋同地中海相通,南部地中海与太平洋相通,一直到7000万年前,南北才完全贯通.大西洋已扩张到几千千米宽,洋底的深度也达到5000米,大西洋形成了. ue5f1ue5f1大西洋与北冰洋的贯通,是5000万年前的事.这段时间里,印度与澳大利亚南极大陆分开,从而产生了爪哇海盆,印度向北漂移,在6500万年前,开始是快速的,每年移动10厘米,长驱北上一直漂移了8000千米的距离,向亚洲大陆撞去.印度北移,非洲大陆向北,古地中海先后消失,残留的海盆形成现在的地中海、黑海、里海,古地中海大部分被挤压升高为一系列的山脉,成为地球上最复杂高大的山脉带. ue5f1ue5f1因此,世界海洋中,太平洋是最古老的海洋,是泛大洋演化发展的结果.大西洋、印度洋是年轻的新生的海洋,大西洋形成到现在这样的面貌,只有五六千年的历史,而印度洋的形成,年龄更小一些.直至今日随着地球深部的运动,大陆海洋仍在变化之中.2023-07-06 06:35:151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大西洋的形成原因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版块组合而成。全球有六大半块。一般来说,版块的内部比较稳定,版块之间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大西洋处在美洲版块和亚欧版块之间,所以大西洋形成的原因就是美洲版块与亚欧版块张裂拉伸,海水涌灌,就形成了大西洋。2023-07-06 06:35:241
大西洋海底有多深 大西洋是怎么形成的
大西洋海底平均深度有3627米,其中最深处的波多黎各海沟深达9219米。大西洋是世界的第二大洋,其位于欧洲、非洲与南、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整个海洋轮廓呈“s”形。那么对于大西洋海底有多深,还有哪些内容,可以随着我继续往下了解。 大西洋 1、大西洋总面积为7676.2万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近20%。 2、大西洋是世界上横跨纬度最大的大洋,以赤道为界被划分成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 3、大西洋的海洋资源相当丰富,包括有矿产资源和水产资源,其中矿产资源主要有天然气、煤、铁、重砂矿和锰结核等。 4、大西洋周边还有数个附属海,比如有地中海、加勒比海、北海、波罗的海、墨西哥湾等。 大西洋是怎么形成的 大西洋是受板块张裂的结果而形成的,主要由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张裂形成。总之通过以上内容,相信大家对于大西洋海底有多深已有所了解,可知大西洋的海洋深度还是比较深的,以及我们还了解到大西洋的面积、位置以及形成原因等内容。2023-07-06 06:36:041
大洋是怎么形成的?
大陆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移动着。在运动了几千万年乃至1亿多年后便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这些大洋。事实上,现在大西洋仍以每年3厘米左右的速度,印度洋以每年4~7厘米的速度不断地增加着宽度。现在地球表面存在着非洲大陆、南北美大陆、欧亚大陆等多个大陆,也存在着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多个大洋,地形丰富。在2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大块大陆和一大片大洋存在。亿年前的大陆就像现在所有的大陆合起来那么大,称为“泛大陆”。泛大陆约占地球表面积的1/3,剩下的2/3是被称为“泛大洋”的海洋。泛大陆在1.8亿年前开始分裂。经过1亿多年的分裂,泛大陆终于分裂成现在的7个大陆并在分裂中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南北美大陆和欧洲、非洲大陆的分离形成了大西洋,南极大陆和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大陆的分离形成了印度洋。太平洋则并非由大陆分裂造成的,是2亿年前的泛大洋缩小后形成的。由此可见,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形成过程是不同的。太平洋的面积每年都在减少。而它减少的面积恰好等于大西洋、印度洋每年增加的面积。地球表面的大陆在不停地移动,生成新的大海。关于海洋的缩小和扩大的详细情况我们今后再说明。2023-07-06 06:36:531
大西洋是不是自然形成的?
大西洋是自然形成的。举全世界之力也不可能挖出个大西洋来。2023-07-06 06:37:027
两亿年前有没有大西洋?怎么形成的呢?
两亿年前还没有大西洋,大西洋是因为几千万年前地球的一次地壳运动形成的。那时地球的大陆还是一个整体,叫做泛大陆。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泛大陆分成了几大块陆地,然后在分裂,漂移,才形成了现在世界的面貌。大西洋就是在非洲、美洲大陆分裂成北美、南美、非洲时,在美洲和非洲之间形成的。2023-07-06 06:37:301
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
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西海岸的轮廓十分相似,而且这两个海岸在对应的位置上能找到对应的山脉,对应的矿山,后来,他又搜集了许多古气候、古生物的证据,认为大约3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块陆地,陆地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由于地球自转的离心力,使原始的大陆产生了裂缝。地球在不停地由西向东的旋转中,美洲陆块渐渐落后了,日久天长,形成了今天的大西洋。2023-07-06 06:37:371
大西洋形成的原因
不晓得2023-07-06 06:37:455
大西洋是如何形成的
板块之间的张裂形成的应该可能是对的我们书上的对的2023-07-06 06:38:029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大西洋形成的原因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版块组合而成。全球有六大半块。一般来说,版块的内部比较稳定,版块之间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大西洋处在美洲版块和亚欧版块之间,所以大西洋形成的原因就是美洲版块与亚欧版块张裂拉伸,海水涌灌,就形成了大西洋。2023-07-06 06:38:215
听说太平洋越变越小,大西洋越变越大,是吗?
不要相信他们的谣言,要坚持利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判断。2023-07-06 06:38:385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下列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原因
1,美洲版块与非洲板块分裂形成的2,安第斯山脉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交界处,而且两板块互相碰撞(或会合),引起板块对冲隆起形成安第斯山脉。3,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处在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挤压的交界地带紧靠太平洋的火山、地震、海啸破坏性灾害的多发区及易发区2023-07-06 06:39:182
红海是怎样形成的? 地壳运动规律科学云: 红海产生于南半球,是地壳由西向东运动过程中,澳大利亚陆块...
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认为,在距今约4000万年前,地球上根本没有红海,后来在今天非洲和阿拉伯两个大陆隆起部分轴部的岩石基底,发生了地壳张裂。当时有一部分海水乘机进入,使裂缝处成为一个封闭的浅海。在大陆裂谷形成的同时,海底发生扩张.熔岩上涌到地表,不断产生新的海洋地壳,古老的大陆岩石基底则被逐渐推向两侧。后来,由于强烈的蒸发作用,使得这里的海水又慢慢地干涸了,巨厚的蒸发岩被沉积下来,形成了现在红海的主海槽。到了距今约300万年时,红海的沉积环境突然发生改变,海水再次进入红海。红海海底沿主海槽轴部裂开,形成轴海槽,并沿着轴海槽发生缓慢的海底扩张。根据红海底最年轻的海洋地壳带推算,这一时期红海海底的平均扩张速度为每年1厘米左右。由于它东西两侧的非洲和阿拉伯大陆在缓慢分离,红海不断扩张。通过对红海成因的研究,科学家们又联想到大西洋的成因。今日辽阔的大西洋在2亿年前,也是一个狭长的水带,它周围的大陆象今天的红海一样,也是靠得很近的。由于漫长的地质时期的海底扩张作用,大西洋形成了今天的面貌。而且,类似于红海的海底蒸发岩沉积,在大西洋西岸南美洲的巴西海域和东岸西非洲的海域下也有埋藏。此外,在红海轴海槽中的一些小海盆中富集的重金属矿物,在大西计西岸美国东部海岸中也有所发现。今天的红海可能是一个正处于萌芽时期的海洋,一个正在积极扩张的海洋。1978年,在红海阿发尔地区发生的一次火山爆发,使红海南端在短时间内加宽了120厘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如果按目前平均每年1厘米的速度扩张的话,再过几亿年,红海就可能发展成为象今天大西洋一样浩瀚的大洋。据测量,红海在不停地扩张,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2023-07-06 06:39:262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资料
1.经度的递变2.纬度的递变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5.东西经的判断6.南北纬的判断7.东西半球的划分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11.等值线的疏密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二 地球运动专题1、天体的类别2、天体系统的层次3、大行星按特征分类4、月球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8.太阳活动的影响9、太阳辐射的影响10.自转 方向11、晨昏线 12、晨昏线与经线13、时间计算14、时区=经度/15° 15、世界时16、日期分割17、日界线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19、公转 速度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三 大气专题1、对流层的特点2、平流层的特点3、大气的热力过程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6、大气的保温效应7、气温与天气8、气温的垂直分布9、气温的水平分布10、气温年较差11、热力环流的性质12、水平方向气压与气温13.风的形成14、风向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平运动并相遇)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21、季风环流2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2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24、气候形成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2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2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29、温室效应30、绿化的环境效益:2023-07-06 06:39:395
海洋是怎么形成的
“大”水(三点水)“每”天往里流呗太平洋的形成 你知道吗?最初,地球上只有一个大洋,可称为泛大洋,它的面积是现在太平洋的两倍。当时陆地都连在一起,地球上只有一块大陆,可叫它为泛大陆。这块泛大陆从北极延伸至南极,是南北向分布的。 大约在2亿年前,地质学上叫做侏罗纪的时代,也就是陆地上恐龙这类身躯庞大的爬行动物盛行的时代,泛大陆分裂开来,北半球的那一块陆地叫北方古陆(也叫劳亚古陆),南半球的叫南方古陆(也叫冈瓦纳古陆)。南北两块大陆分裂开来,中间出现一个古地中海,名叫特提斯海。它的位置就是现在的地中海和欧洲南部的山系、中东的山地,以及黑海、里海、高加索山脉,一直到中国的喜马拉雅山系等,是一片东西向的海洋,与泛大洋相通。当时还没有大西洋、印度洋,北美洲与欧洲之间(现在北大西洋的位置)是一条很窄的封闭的内海,当时气候炎热,海水很浅,沉淀了一些盐类、石膏等蒸发岩。印度洋的形成 到了1.3亿年前,北大西洋从一个很窄的内海开裂扩大,它的东部与古地中海相通,西部与古太平洋相通,那时,南美洲与北美洲是分开的。随后南方古陆开始分裂,南美洲与非洲分开,两块大陆开裂漂移形成海洋,但与北大西洋并未贯通,海水从南面进出,是非洲与南美洲之间的一个大海盆。南方古陆的东半部也开始破碎分开,使非洲同澳大利亚、印度、南极洲分开,这两者之间出现了最原始的印度洋。 大西洋的形成 大西洋不断在开裂、扩大并加深,到9000万年前,大西洋南北贯通了,开始是表层海水可以南北交流,底部仍有一片高地阻隔,北部大西洋同地中海相通,南部地中海与太平洋相通,一直到7000万年前,南北才完全贯通。大西洋已扩张到几千千米宽,洋底的深度也达到5000米,大西洋形成了。 大西洋与北冰洋的贯通,是5000万年前的事。这段时间里,印度与澳大利亚南极大陆分开,从而产生了爪哇海盆,印度向北漂移,在6500万年前,开始是快速的,每年移动10厘米,长驱北上一直漂移了8000千米的距离,向亚洲大陆撞去。印度北移,非洲大陆向北,古地中海先后消失,残留的海盆形成现在的地中海、黑海、里海,古地中海大部分被挤压升高为一系列的山脉,成为地球上最复杂高大的山脉带。 因此,世界海洋中,太平洋是最古老的海洋,是泛大洋演化发展的结果。大西洋、印度洋是年轻的新生的海洋,大西洋形成到现在这样的面貌,只有五六千年的历史,而印度洋的形成,年龄更小一些。直至今日随着地球深部的运动,大陆海洋仍在变化之中。2023-07-06 06:40:112
大西洋有什么特点?
从地理位置来看,大西洋位于欧洲、非洲与北美、南美之间。大西洋北接北冰洋,南接南极洲,西南以通过合恩角的经线(西经67°)与太平洋为界,东南以通过厄加勒斯角的经线(东经20°)与印度洋为界。大西洋包括属海的面积为9431.4万平方公里,不包括属海的面积为8655.7万平方公里;包括属海的体积为33271万立方千米,不包括属海的体积为32336.9万立方千米;包括属海的平均深度为3575.4米,不及太平洋和印度洋,不包括属海的平均深度为3735.9米。目前,已知大西洋最大深处为9218米。英语中大西洋“Atlantic”一词源于希腊语词,意思是希腊神话中擎天巨神阿特拉斯之海。按拉丁语,大西洋称为Mare Atlanticum,希腊语的拉丁化形式为Atlantis。原指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至加那利群岛之间的海域,以后泛指整个海域。据有些拉丁语的文献资料显示,大西洋也称为Oceanus Occidentalis,意思是指西方大洋。古时候,关于大西洋的知识均被记载于托勒密地图里。1440~1540年间,大西洋上的几乎全部岛屿以及大洋的陆界基本测绘清楚。1819~1821年间,发现南极大陆及其周围的岛屿。1770年,B.富兰克林组织编绘的北大西洋海流图(主要描述了湾流的路径)制版付印。此时,大西洋的岛屿及陆界、海流图都已经被确定下来。自19世纪以后,人类已经开始进入对海洋学调查研究阶段。在各国组织的调查中,较重要的有英国的“挑战者”号(1872~1876)、“发现”号(1925~1927和1929~1938)、俄国的“勇士”号(1886~1889)、德国的“羚羊”号(1874~1876)和“流星”号(1925~1927)等考察活动,以及美国海岸及大地测量局对湾流的调查等。这些海洋学调查研究对大西洋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大西洋,人们开始着手于联合研究、实验等多方面。比如,人们对大西洋进行了海-气相互作用联合研究、多边形-中大洋动力学实验、全球大气研究计划大西洋热带实验和法摩斯计划等专题调查和海上现场试验。这样以来,人们对大西洋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在大西洋自然环境中,大陆棚面积较大是大西洋海底地形特点之一。主要分布于欧洲和北美洲沿岸。此外,大西洋自然环境还包括气候特征。大西洋地处欧洲、非洲与南、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北以冰岛-法罗岛海丘和威维尔-汤姆森海岭与北冰洋分界,南临南极洲并与太平洋、印度洋南部水域相通;西南以通过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的经线同太平洋分界,东南以通过南非厄加勒斯角的经线同印度洋分界;西部通过南、北美洲之间的巴拿马运河与太平洋沟通;东部经直布罗陀海峡通过地中海,以及苏伊士运河与红海沟通。从整体来看,大洋东西狭窄、南北延伸,轮廓略呈S形,自北至南全长约1.6万公里。大西洋在赤道区域,其宽度最窄,最短距离仅有2400多公里。大西洋东西两侧的岸线大致平行。南部岸线平直,内海、海湾较少;北部岸线曲折,沿岸岛屿众多,海湾、内海、边缘海较多。岛屿和群岛主要分布于大陆边缘,多为大陆岛。因此,大西洋在开阔洋面上的岛屿比较少。大西洋是几个大洋中入海河流域面积最广的,其流域面积达4742.3万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圣劳伦斯河、密西西比河、奥里诺科河、亚马孙河、巴拉那河、刚果河(扎伊尔河)、尼日尔河、卢瓦尔河、莱茵河、易北河以及注入地中海的尼罗河等。由此可见,大西洋的入海河流域面积较为广泛。从大西洋的风向、洋流、气温等方面来看,通常以北纬5°作为南、北大西洋的分界。此外,大西洋的北半球陆界要比南半球陆界长得多,而且海岸曲折,有许多属海和海湾。海底地形大西洋的平均深度为3300公尺,其最深的地方是波多黎各海沟为8380公尺。洋底地貌的突出特征是有一条纵贯南北呈S形的海岭,宽达1610公里,称为大西洋中脊,它是环球海岭(72450公里)的一个组成部分。中脊两侧海盆平均深度在4200-6300公尺之间。北大西洋有北亚美利加海盆、圭亚那海盆(西侧)和加那利海盆、维德角海盆(东侧)。南大西洋有巴西海盆、阿根廷海盆(西侧)和安哥拉海盆、开普海盆(东侧)。这些海盆充分说明了大西洋海底地形。大陆棚面积比较大是大西洋海底地形特点之一,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洲沿岸。超过2000米的深水域占80.2%,200~2000米之间的水域占11.1%,大陆棚占8.7%,比太平洋、印度洋都大。大西洋海底地形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洋底中部有一条从冰岛到布韦岛,南北延伸约15000多千米的中大西洋海岭,在赤道地区被狭窄分水鞍所切断,一般距水面3000米左右,有些部分突出水面,形成一系列岛屿。由此可以看出,整条海岭蜿蜒呈S形,将大西洋分隔成与海岭平行伸展的东西两个深水海盆。从东西海盆来看,东海盆要比西海盆浅,一般深度不超过6000米。我们知道,西海盆较深,其深海沟大部分在西海盆内。在南半球,中大西洋海岭主体向东、向西还伸出许多横的山脊支脉,如伸向非洲西南海岸的沃尔维斯海岭(鲸海岭),伸向南美洲东海岸的里奥格兰德海丘。在中大西洋海岭南端,布韦岛以南是一片水深达5000米的地区,被称为大西洋-印度洋海盆。南大西洋最深的地方是南桑威奇海沟,其深度达8428米。然而,中大西洋海岭的北端则相反,海底逐渐向上隆起,在格陵兰岛、冰岛、法罗群岛和设得兰群岛之间,海深不到600米。在大西洋东部地区,特别是在北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有许多水下浅滩。由于大西洋向南北伸延、赤道横贯中部,所以气候南北对称、气候带齐全是大西洋比较显著的气候特征。同时受洋流、大气环流、海陆轮廓等因素影响,各海区间气候又有差别。大西洋赤道带属于低气压带,又是南北信风的辐合带,在这个地区,风力微弱、风向不定,因而称无风带。大西洋气候特征由于大西洋赤道带是低气压带,所以上升气流较强盛,多发生对流性云系降水。此地带年降水量多达2000毫米,是大西洋中的多雨带。副热带是高压带,气流以下沉辐散为主,云雨稀少,天气晴朗,蒸发旺盛。一般降水量500~1000毫米。在大西洋高压中心,即大洋东部亚速尔群岛附近海域,年降水量只有100~250毫米,远远小于蒸发量,因而此地带为大西洋中的干燥带。从副热带高压带下沉流向赤道低压带的气流称为信风带。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南半球为东南信风。信风风向稳定、风力较大(3~4级),成为大西洋中重要风带,也是大洋表层洋流形成和维持的动力。从副热带高压下沉流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称盛行西风带,是中高纬度强大的行星风带,也是南北纬40°~60°西风漂流形成的动力。此外,西风带还经常与来自极地的冷空气相汇,形成锋面和气旋。在这种锋面和气旋的作用下,就会产生多变天气和较多降水,尤其冬季常常带来暴风雪,给高纬海区造成狂风巨浪,严重影响航运和海上渔业、石油工业生产。北半球60°以北的高纬海区(主要是东部)受暖流和气旋影响,年降水量可达1000毫米左右;相反,在南半球60°以南的海域,由于受干冷的空气和没有暖流调剂的影响,其降水量就很少,一般在100~250毫米。大西洋与太平洋上的气温分布基本相似,都是沿纬度方向延伸,从赤道地区向高纬递减。赤道地区气温最高。年均温25~26℃,气温年变幅很小(一般不超过3℃)。南北纬20°附近,最热月气温达25℃左右,最冷月为20℃左右。南北纬40°附近,北大西洋因受暖流影响,气温高于南大西洋,最热月为20℃,南大西洋只有15℃,最冷月分别为13℃和10℃。南北纬60°附近,北大西洋的暖流增温效应更为明显,最热月气温达10℃,南大西洋则为0℃,最冷月分别为0℃和-10℃。由此可知,北大西洋上的气温要比南大西洋上的气温高。与此同时,由于大西洋东西沿岸受寒、暖流的不同影响,就会造成南北纬30°间的大洋西部气温高于东部约5℃左右。北纬30°以北的大洋东部气温高于西部约5~10℃,而南纬30°以南,因陆地变窄、海域宽阔以及西风漂流影响。因此,大西洋东部和西部之间的气温差并不是太明显。大西洋南北气候有较大的差别,东西两侧也有差异。气温年较差不大,赤道地区不到1℃,亚热带纬区为5℃,北纬和南纬60°地区为10℃,仅大洋西北部和极南部超过25℃。大西洋北部盛行东北信风,南部盛行东南信风。温带纬区地处寒暖流交接的过渡地带和西风带,风力最大。因此,在南北纬40~60°之间多有暴风,在北半球的热带纬区5~10月常有飓风。大西洋地区的降水量,高纬区为500~1000毫米,中纬区大部分为1000~1500毫米,亚热带和热带纬区从东往西为100~1000毫米以上,赤道地区超过2000毫米。大西洋水面气温在赤道附近平均约为25~27℃,在南北纬30°之间东部比西部冷,在北纬30°以北则相反。由此可知,在大西洋范围内,南、北两半球夏季浮冰可分别达南、北纬40°左右。大西洋全年气温变化都不是很大,赤道地区年温差不到1℃。此外,副热带年温差为5℃,中纬地带年温差为10℃,但仅在西北部和极南部超过20℃。海水平均温度为17℃,稍低于太平洋。大西洋的含盐度要高于太平洋,平均为35.4。在北大西洋中,北纬15°~30°之间为副热带高压带,向南为东北信风带。北纬40°~60°之间为盛行西风带。在南大西洋,到热带高压带位于南纬30°附近,盛行西风带从南纬40°几乎延伸到南极洲。在南北纬度5°~20°的大西洋面上,每年7°10月多飓风。夏季在纽芬兰沿海常有海雾;冬季在欧洲大西洋沿岸多海雾;非洲西南沿海四季多雾。由此可见,大西洋洋流南北各成一个环流。大西洋的北部环流主要由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加那利寒流组成。南部环流由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本吉拉洋流组成。此外,由于墨西哥湾流是大西洋中最强盛的暖流,所以对欧洲西北部的气候起着明显的调剂作用。大西洋中的海洋资源相当丰富,主要有矿产资源和水产资源可供人们利用。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其海洋资源也相当丰富。海洋资源在大西洋中,主要的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铁、重砂矿和锰结核等。大西洋两岸边缘的海盆中有两个油气带,就是东大西洋带和西大西洋带。大西洋中的西大西洋油气带主要包括如下:1.在委内瑞拉有两个油田,即马拉开波湖海底油田和特立尼达岛之间的帕里亚湾油田。已探明储量40.2亿吨,天然气8624亿立方米。近几年,油田的年开采量近1亿吨,天然气高达50亿立方米。2.墨西哥湾海底油田。这个油田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坎佩切湾和美国得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沿海。据有关人员探明坎佩切湾石油储量近50亿吨(1978),而美国的墨西哥湾大陆架区石油储量为20亿吨,天然气储量3600亿立方米。大西洋中的东大西洋油气带包括如下:1.北海大陆架油田,据探明它的储油量超过40亿吨,天然气为3万亿立方米(1977)。近年来石油年产量达1亿多吨,天然气年产量近1000亿立方米。北海油田的开采极大地改善了北欧国家的能源条件。然而,由于北海海域秋、冬季多风暴,而且多阴雨,从而给海上钻探、开采带来很大的困难,并且提高了采油成本。2.几内亚湾一带的海洋油区主要是尼日利亚,探明储油量约为26亿吨。此外,在大西洋西岸的加拿大、巴西、阿根廷的近海大陆架也相继发现油气资源。同时,在近海陆架油田的部分已经投产。海底煤炭也是大西洋的重要海洋资源。海底煤炭主要分布在英国东北部苏格兰的近海和加拿大新斯科舍半岛外侧的大陆架。英国的海底煤藏量不少于5.5亿吨,每年采煤量达2000~2500万吨。此外,在西班牙、土耳其、保加利亚、意大利等国沿海海底也发现有煤的储藏。在北美加拿大的纽芬兰岛东侧,人们发现了世界是最大海底铁矿,估计储量超过20亿吨,现已开采。波罗的海、芬兰湾也有海底铁矿。大西洋还有重砂矿,美国、巴西、阿根廷、挪威、丹麦、西班牙、葡萄牙、塞内加尔等海岸外都有发现。大西洋深4000~5000米海底广泛分布着锰结核,总储量约1万亿吨,主要分布在北美海盆和阿根廷海盆底部。大西洋的矿产资源的富集程度和品位都比不上太平洋和印度洋。此外,大西洋还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最主要的是鱼类。大西洋鱼类捕获量约占大西洋中海洋生物捕获量的90%左右。大西洋的渔获量曾居世界各大洋第一位。60年代以后,低于太平洋,退居第二位。但是,在单位面积上,其渔获量达250千克/平方千米,仍居世界第一位。其中捕获量最多的是东北诸海域,即北海、挪威海、冰岛周围,年渔获量约占大西洋总渔获量的45%,单位面积产量平均达830千克/平方千米,大陆架区域约1200千克/平方千米。其次是大西洋西北海域,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20%,单位面积平均渔获量690千克/平方千米。在纽芬兰、美国、加拿大东侧的大陆架海域,是世界大洋中单产量最高的渔场,单位面积产量平均达1500千克/平方千米。此外,加勒比海、比斯开湾、安哥拉、纳米比亚的沿海地区也是重要的捕渔区。大西洋靠近南极洲的海域是磷虾和鲸的重要捕获区。大西洋海域捕获的主要鱼类有鲱鱼、北鳕鱼、毛鳞鱼、长尾鳕鱼、比目鱼、金枪鱼、鲑鱼、马古鲽鱼、海鲈鱼等。这些鱼主要分布在大陆架和岛屿附近陆架区。开阔水域特别是热带海域尚有帆鱼和飞鱼。西欧和北美沿岸区盛产牡蛎、贻贝、海扇、螯虾和蟹类。目前,大西洋沿海一些国家正在积极发展人工养殖贻贝、沙噀等软体动物。[斗图表情],点击[ http://img03.sogoucdn.com/app/a/200678/f1fa03a068f04e962996de637415ddc3.gif ]查看表情在大西洋中,生物带形成了5个水层,自洋面至洋底分别为:1.海滨底栖带,它的最大深度在60公尺以内,包括各种近岸的动物和大部分海藻;2.亮带,它的最大深度在180公尺以内,属于阳光能够照亮的部分,栖息在该带的生物包括大量浮游动植物,提供海洋中营养物质的90%;3.中深带,它的深度在200~900公尺,是抹香鲸和乌贼的生活带;4.深洋带,它的深度在900~4000公尺,为黑暗带,是发光动物栖息带;5.底栖带,它的深度在4000公尺以下,栖息著结构原始的动物。渔业大西洋的渔业资源也相当丰富,在西北部和东北部的纽芬兰和北海地区为主要渔场,盛产鲱、鳕、沙丁鱼、鲭、毛鳞鱼等,其他还有牡蛎、贻贝、螯虾、蟹类以及各种藻类等。海洋渔获量约占世界的1/3~2/5左右。此外,南极大陆附近盛产鲸、海豹和磷虾,海兽的捕获量也相当大。大西洋上的渔场占世界一半以上。高产区主要在南北美沿岸。纽芬兰岸外地处湾流与拉布拉多洋流汇合处,是世界上最富的渔场。20世纪后半期的过度捕捞,使几个传统渔场造成鱼荒,在北大西洋尤为严重。因此,大西洋的渔业也受到严重破坏。大西洋在世界航运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西通巴拿马运河连太平洋,东穿直布罗陀海峡、经地中海苏伊士运河通向印度洋,北连北冰洋,南接南极海域,航路四通八达、十分便利。同时大西洋沿岸几乎都是各大洲最发达的地区、经济水平较高的资本主义国家,贸易、经济交往频繁。因此,大西洋在世界环球航运体系中起着重要的环节和枢纽。2023-07-06 06:40:212
地球共经历了几次变化?分别是那几次?
玛雅历法说,根据玛雅预言上表示,现在我们所生存的地球,已经是在所谓的“第5太阳纪”。到目前为止,地球已经过了四个“太阳纪”,而在每一纪结束时,都会上演一出惊心动魄的毁灭剧情。 第一个太阳纪是马特拉克堤利MATLACTIL ART(根达亚文明),超能力文明,身高1米左右,男人有第三只眼,翡翠色,功能各有不同。有预测的,有杀伤力的等等……女人没有第三只眼,所以女人害怕男人。但是女人的子宫有神的能力,女人怀孕前会与天上要投生的神联系,谈好了,女人才会要孩子。根达亚文明毁于大陆沉没,但是很少有资料提到过根达亚文明,所以没有什么现代的理论依据。 第二个太阳纪是伊厄科特尔Ehecatl(米索布达亚文明),米索不达亚文明是上个文明(根达亚文明)的逃亡者的延续。但是人们把以前的事忘却了,超能力也渐渐消失了。在根达亚文明里面,男的有第三只眼睛,可是到了米索不达亚文明男人的第三只眼开始消失。他们对饮食特别爱好,发展出各色各样的专家,所以又被称为饮食文明。米索不达亚文明发生在南极大陆,毁于地球磁极转换。但以上只有少数资料有提到过,没有什么现代的理论依据。 第三个太阳纪是奎雅维洛Tleyquiyahuillo(穆里亚文明),玛雅人所推测的地球上的第三次文明,也称生物能文明。是上个文明(美索布达米亚文明)的逃亡者的延续。米索不达亚文明的先祖开始注意到植物在发芽时产生的能量,这个能量非常巨大,经过一个世纪的改良发明了利用植物能的机器,这个机器可以放大能量,该文明毁于大陆沉没。但以上只有少数资料有提到过,没有什么现代的理论依据。 第四个太阳纪是宗德里里克Tzontlilic(亚特兰蒂斯文明),(光的文明)继承上个文明,这里用继承,不用延续是因为,亚特兰蒂斯来自猎户座的殖民者。他们拥有光的能力,是火雨的肆虐下引发大地覆灭。早在穆里亚文明时期亚特兰蒂斯就建立了。后来这两个文明还打核战争。 前几个太阳纪都因为证据不足而无法得到证实与合理解释。 据“卓尔金历”所言:我们的地球现在已经在所谓的“第五个太阳纪”了,这是最后一个“太阳纪”。在银河季候的这一段时期中,我们的太阳系正经历着一个历时五千一百多年的“大周期”。时间是从公元前三一一三年起到公元二0一二年止。在这个“大周期”中,运动着的地球以及太阳系正在通过一束来自银河系核心的银河射线。这束射线的横截面直径为五一二五地球年。换言之,地球通过这束射线需要五一二五年之久。 2012年12月21日将是本次人类文明结束的日子。此后,人类将进入与本次文明毫无关系的一个全新的文明。 摘自--------百度百科2023-07-06 06:40:292
用大陆漂移假说来推断大西洋的形成
地壳变化,板块分裂。2023-07-06 06:40:502
谁能介绍有关于红海的历史?
最早由埃及人发现。 在《圣经》中,有摩西带以色列人穿过红海的故事,但没有考古证据。 在1世纪左右,希腊航海家打开了由红海到印度的航线。欧洲人在15世纪开始对红海发生兴趣,1798年法国拿破仑占领埃及,并计划建运河,但后来放弃了。1869年11月,苏伊士运河建成,由英法意分用,一战后,美苏也增加了对运河的影响力。1967-1975年,运河由于6日战争关闭。至今,红海航线仍未超越好望角航线的地位。 古代的红海也指波斯湾及其附近的水域。 形成 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认为,在距今约4000万年前,地球上根本没有红海,后来在今天非洲和阿拉伯两个大陆隆起部分轴部的岩石基底,发生了地壳张裂。当时有一部分海水乘机进入,使裂缝处成为一个封闭的浅海。在大陆裂谷形成的同时,海底发生扩张.熔岩上涌到地表,不断产生新的海洋地壳,古老的大陆岩石基底则被逐渐推向两侧。后来,由于强烈的蒸发作用,使得这里的海水又慢慢地干涸了,巨厚的蒸发岩被沉积下来,形成了现在红海的主海槽。 到了距今约300万年时,红海的沉积环境突然发生改变,海水再次进入红海。红海海底沿主海槽轴部裂开,形成轴海槽,并沿着轴海槽发生缓慢的海底扩张。根据红海底最年轻的海洋地壳带推算,这一时期红海海底的平均扩张速度为每年1厘米左右。由于红海不断扩张,它东西两侧的非洲和阿拉伯大陆也在缓慢分离。 通过对红海成因的研究,科学家们又联想到大西洋的成因。今日辽阔的大西洋在2亿年前,也是一个狭长的水带,它周围的大陆象今天的红海一样,也是靠得很近的。由于漫长的地质时期的海底扩张作用,大西洋形成了今天的面貌。而且,类似于红海的海底蒸发岩沉积,在大西洋西岸南美洲的巴西海域和东岸西非洲的海域下也有埋藏。此外,在红海轴海槽中的一些小海盆中富集的重金属矿物,在大西计西岸美国东部海岸中也有所发现。 今天的红海可能是一个正处于萌芽时期的海洋,一个正在积极扩张的海洋。1978年,在红海阿发尔地区发生的一次火山爆发,使红海南端在短时间内加宽了120厘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如果按目前平均每年1厘米的速度扩张的话,再过几亿年,红海就可能发展成为象今天大西洋一样浩瀚的大洋。 据测量,红海在不停地扩张,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 http://bbs.tiexue.net/post2_2418937_1.html 地中海、红海沿岸的非洲上古文明希望采纳2023-07-06 06:40:571
地球运动地图知识地理评论200字
第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日 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26"S向南北降低 23??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第二单元 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季风环流(图2.18) 地区 东亚 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 冬季 西北风(亚洲大陆) 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 东南风(太平洋) 西南风(印度洋)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2.19,2.20)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l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l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l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气候类型 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 最高气温月 最低气温月 大陆性 大 大 7月 1月 海洋性 小 小 8月 2月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l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l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l 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l 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l 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l 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课本47页的图2.26) 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27)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判断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 6.7.8三个月气温最高 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 南半球 判断所属温度带 最冷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15℃ 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 亚热带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 温带气候 最热月<>5℃ 寒带气候 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 年雨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2000mm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 热带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mm)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 温带大陆型气候 冬雨型 亚热带 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 热带 热带沙漠气候 寒带 极地气候 六;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变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的变化 保护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 (3)酸雨 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国已经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 结合 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积聚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 (2)地壳物质的循环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二: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1)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地壳运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两者的关系 水平运动 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垂直运动 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课本63页图3.11) (2)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 (3) 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4)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变形变位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 岩层形态 未侵蚀的地表形态 侵蚀后的地表形态 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 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 成为山岭 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储油构造 向斜 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成为谷地 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储存地下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阳湖。 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5)外力作用与地貌 侵蚀 搬运 堆积 流水作用 冲刷地表,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宽 搬运侵蚀后的产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 流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 形成戈壁、荒漠 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三;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1)海水的温度 海水温度分布规律 水平方向 同一海区 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不同纬度海区 纬度较低处水温较高,纬度较高处水温较低 纬度相当海区 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较高,寒流经过海区水温较低 垂直分布 水温由表面向深层递减,在1000米以下垂直温差较小 (3)海水的盐度 ①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 ②分布规律:从两个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海区递减。红海最高(4.1%),波罗的海最低(不超过1%) ③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影 响 降水量与蒸发量 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低;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高 入海径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洋流 同纬度海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 四;海水的运动 (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海啸);潮汐;洋流 (2)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图3.31,3.32) 风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按照成因分 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流动,红海与印度洋的曼德海峡 分布 补偿流:秘鲁寒流 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 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 北半球:顺时针环流 分布规律 南半球:逆时针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环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如果没有北大 气候 西洋暖流,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 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 海洋生物 国的北海渔场 上升流的影响:秘鲁渔场的形成、东南大西洋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顺风顺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从波斯湾到红海的油轮经过阿拉伯海时是顺风顺流,从大西洋到地中海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是顺风顺流 五:陆地水和水循环 (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 补给时间 补给特点 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 夏秋季节 水量变化大 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 主要在夏季 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 西北地区 湖泊水 全年 有调节性,水量稳定 东部 地下水 全年 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 普遍 (3)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图3.37),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六:生物 (1) 生物的分布和环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阴植物 热量:从赤道向两极,热量减少 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减少 水分:从沿海到内陆,水分减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 (2)对环境的指示作用:骆驼刺表示干旱的沙漠地区,莲表示水湿环境,矮牵牛能够指示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阳能转换成生物能,无机物转换成有机物),②生物循环促使化学元素的迁移,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③改变原始大气的成分,④改变水的化学成分,⑤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速岩石的风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七: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本质属性: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3)土壤的组成:矿物质(土壤中矿物养分的来源),有机质(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水分和空气(彼此消长,影响热量) (4)土壤的形成 形成过程: 岩石风化过程 低等植物着生过程 高等植物着生过程 土壤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八;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整体性(图3.53):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风化作用强,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变化会导致植被稀少;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终会淹没城市河低地 (2)地域差异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从赤道向两极 热量 太阳辐射 沿纬线延伸,经度更替 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 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海陆分布 沿经度延伸,纬线更替 中纬度地区 山地的垂直分异 热量,水分 海拔高度 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的变化 海拔较高的山地 第四单元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一:气候资源的特点 (1)特点: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变率大 (2)开发利用 气候资源与农业: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了该地的农业类型和种植制度 气候 日照与街道方位: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度的夹角 开发 资源与 盛行一种主导风向:工业布局在下风向 利用 建筑 风向与 盛行季风区:工业布局在垂直于季风区风向的郊外 城市规划 已知最小风频: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和铁路的建设(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及其激发的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机场的选址(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还应与城市保持较远的距离)。 二;海洋资源 (1)海洋渔业的形成和分布: 、 在浅海大陆架海域,阳光集中,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 渔场的 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形成条件 在温带海域,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底层海水和表层海水交换时,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类 在暖流和寒流的交汇处,饵料比较丰富 世界主 世界主要渔场:课本100图4.4 渔场的 世界四大渔场:纽芬兰,北海道,北海,秘鲁渔场 分布 我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最多的国家 (2)海洋油气生产过程:资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测)、油气开采(海上钻井平台)、油气运输(管道运输,船舶运输) (3)海洋空间的利用(图4.9) (4)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港口作用: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装卸货物得场所。 腹地:为港口提供服务的区域 (5)海洋环境的主要问题 海洋污染: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活动,的废 海洋环境 弃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保护 海洋生态破坏:人类活动(海岸工程,围海造陆)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主要来源:沿海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 石油污染 污染区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 及其防治 治理重点: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三:陆地资源 (1)陆地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类型:(表4.4) 特点:有限性;利用潜力的无限性;分布规律性;整体性。 (2)陆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陆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 四:气象灾害 (1)台风 形成: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主要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强度最大的海区 发生季节:夏秋季节 监测和防御: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到近海后,还可以用雷达监测 (2)暴雨洪涝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最多 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区的,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实施防洪保险) (3)干旱 (4)寒潮 原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围得剧烈降温,并伴随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五:地质灾害 (1)地震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能量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3级以下为微震,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级,烈度。 (2)火山喷发 火山构造: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 类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质灾害得关联性 ①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得关联性:一个地域内得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他们在成因上关联的,例如,我国的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 ②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可能诱发火灾、海啸、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为的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为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 (4) 防御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实施一些防御措施,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2023-07-06 06:41:071
四大洋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大陆漂移,古代泛大陆由于地壳运动分裂,移动,逐渐形成,现在这一过程仍在继续,比若说红海将成为新的海洋2023-07-06 06:41:142
高中地理地球地图知识点
第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o/日 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第二单元 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季风环流(图2.18) 地区 东亚 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 冬季 西北风(亚洲大陆) 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 东南风(太平洋) 西南风(印度洋)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2.19,2.20)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l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l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l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气候类型 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 最高气温月 最低气温月 大陆性 大 大 7月 1月 海洋性 小 小 8月 2月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l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l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o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l 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l 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l 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l 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课本47页的图2.26) 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27)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判断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 6.7.8三个月气温最高 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 南半球 判断所属温度带 最冷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15℃ 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 亚热带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 温带气候 最热月<>5℃ 寒带气候 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 年雨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2000mm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 热带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mm)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 温带大陆型气候 冬雨型 亚热带 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 热带 热带沙漠气候 寒带 极地气候 六;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变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保护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 (3)酸雨 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国已经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 结合 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积聚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 (2)地壳物质的循环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二: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1)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地壳运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两者的关系 水平运动 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垂直运动 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课本63页图3.11) (2)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 (3) 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4)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变形变位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 岩层形态 未侵蚀的地表形态 侵蚀后的地表形态 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 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 成为山岭 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储油构造 向斜 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成为谷地 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储存地下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阳湖。 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5)外力作用与地貌 侵蚀 搬运 堆积 流水作用 冲刷地表,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宽 搬运侵蚀后的产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 流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 形成戈壁、荒漠 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三;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1)海水的温度 海水温度分布规律 水平方向 同一海区 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不同纬度海区 纬度较低处水温较高,纬度较高处水温较低 纬度相当海区 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较高,寒流经过海区水温较低 垂直分布 水温由表面向深层递减,在1000米以下垂直温差较小 (3)海水的盐度 ①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 ②分布规律:从两个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海区递减。红海最高(4.1%),波罗的海最低(不超过1%) ③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影 响 降水量与蒸发量 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低;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高 入海径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洋流 同纬度海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 四;海水的运动 (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海啸);潮汐;洋流 (2)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图3.31,3.32) 风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按照成因分 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流动,红海与印度洋的曼德海峡 分布 补偿流:秘鲁寒流 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 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 北半球:顺时针环流 分布规律 南半球:逆时针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环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如果没有北大 气候 西洋暖流,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 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 海洋生物 国的北海渔场 上升流的影响:秘鲁渔场的形成、东南大西洋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顺风顺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从波斯湾到红海的油轮经过阿拉伯海时是顺风顺流,从大西洋到地中海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是顺风顺流 五:陆地水和水循环 (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 补给时间 补给特点 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 夏秋季节 水量变化大 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 主要在夏季 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 西北地区 湖泊水 全年 有调节性,水量稳定 东部 地下水 全年 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 普遍 (3)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图3.37),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六:生物 (1) 生物的分布和环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阴植物 热量:从赤道向两极,热量减少 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减少 水分:从沿海到内陆,水分减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 (2)对环境的指示作用:骆驼刺表示干旱的沙漠地区,莲表示水湿环境,矮牵牛能够指示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阳能转换成生物能,无机物转换成有机物),②生物循环促使化学元素的迁移,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③改变原始大气的成分,④改变水的化学成分,⑤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速岩石的风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七: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本质属性: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3)土壤的组成:矿物质(土壤中矿物养分的来源),有机质(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水分和空气(彼此消长,影响热量) (4)土壤的形成 形成过程: 岩石风化过程 低等植物着生过程 高等植物着生过程 土壤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八;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整体性(图3.53):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风化作用强,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变化会导致植被稀少;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终会淹没城市河低地 (2)地域差异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从赤道向两极 热量 太阳辐射 沿纬线延伸,经度更替 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 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海陆分布 沿经度延伸,纬线更替 中纬度地区 山地的垂直分异 热量,水分 海拔高度 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的变化 海拔较高的山地 第四单元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一:气候资源的特点 (1)特点: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变率大 (2)开发利用 气候资源与农业: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了该地的农业类型和种植制度 气候 日照与街道方位: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度的夹角 开发 资源与 盛行一种主导风向:工业布局在下风向 利用 建筑 风向与 盛行季风区:工业布局在垂直于季风区风向的郊外 城市规划 已知最小风频: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和铁路的建设(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及其激发的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机场的选址(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还应与城市保持较远的距离)。 二;海洋资源 (1)海洋渔业的形成和分布: 、 在浅海大陆架海域,阳光集中,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 渔场的 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形成条件 在温带海域,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底层海水和表层海水交换时,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类 在暖流和寒流的交汇处,饵料比较丰富 世界主 世界主要渔场:课本100图4.4 渔场的 世界四大渔场:纽芬兰,北海道,北海,秘鲁渔场 分布 我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最多的国家 (2)海洋油气生产过程:资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测)、油气开采(海上钻井平台)、油气运输(管道运输,船舶运输) (3)海洋空间的利用(图4.9) (4)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港口作用: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装卸货物得场所。 腹地:为港口提供服务的区域 (5)海洋环境的主要问题 海洋污染: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活动,工业生产的废 海洋环境 弃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保护 海洋生态破坏:人类活动(海岸工程,围海造陆)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主要来源: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 石油污染 污染区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 及其防治 治理重点: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三:陆地资源 (1)陆地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类型:(表4.4) 特点:有限性;利用潜力的无限性;分布规律性;整体性。 (2)陆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陆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 四:气象灾害 (1)台风 形成: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主要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强度最大的海区 发生季节:夏秋季节 监测和防御: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到近海后,还可以用雷达监测 (2)暴雨洪涝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最多 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实施防洪保险) (3)干旱 (4)寒潮 原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围得剧烈降温,并伴随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五:地质灾害 (1)地震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能量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3级以下为微震,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级,烈度。 (2)火山喷发 火山构造: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 类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质灾害得关联性 ①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得关联性:一个地域内得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他们在成因上关联的,例如,我国的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 ②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可能诱发火灾、海啸、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为的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为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 (4) 防御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实施一些防御措施,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2023-07-06 06:41:231
看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大西洋是板块张裂形成的,面积处在不断扩大中。太平洋四周板块碰撞挤压,所以太平洋面积不断缩小。2023-07-06 06:41:301
大西洋北部环流是怎么形成的?
大西洋的北部环流主要由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加那利寒流组成。南部环流由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本吉拉洋流组成。此外,由于墨西哥湾流是大西洋中最强盛的暖流,所以对欧洲西北部的气候起着明显的调剂作用。大西洋中的海洋资源相当丰富,主要有矿产资源和水产资源可供人们利用。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其海洋资源也相当丰富。在大西洋中,主要的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铁、重砂矿和锰结核等。大西洋两岸边缘的海盆中有两个油气带,就是东大西洋带和西大西洋带。2023-07-06 06:41:491
大西洋的中脊是怎样形成的?
大西洋洋中脊的形成,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大西洋洋中脊发生在古大陆形成之前,也就是古大陆形成过程中的运动。第二步,从古大陆分裂到今天大西洋洋中脊的形成。如果不懂得地壳运动通史和地壳运动规律,不了解地史上的海陆结构和运动过程,其理论必定吹牛。2023-07-06 06:41:572
大西洋的海底怎样产生?
大西洋海底地形要比印度洋和太平洋简单得多。大西洋中心的“大西洋中央海岭”北起北冰洋,南至南极海,贯穿大西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山脉。中央海岭山顶的水深约2500米,山顶东西两侧的水深逐渐增加,最深达到6,000米。中央海岭的形状规模虽和陆地上的山脉很相近,但是它们的构造却不相同。中央海岭是海底火山活动的地方。新生的海底向东、西移动,所以离中央海岭越远的海底年龄越古老。大西洋最古老的海底在两侧的大陆附近,年龄约在1亿岁到1.8亿岁。大西洋底不存在巨大的海沟,所以1.8亿年前超大陆分裂时形成的海底并不会沉入地球内部,全部留在海底。大西洋的中央海岭每年约有3厘米的新海底生成,致使大西洋面积不断扩大。大西洋中的海山和海底高原也没有太平洋和印度洋多,仅有的几座海山全是热点火山活动形成的。其中最大的是北大西洋的冰岛海底高原和南大西洋的沃尔维斯海岭,都是冰岛热点和特里斯林热点(海底热泉)活动形成的。尤其是冰岛热点,由于它的活动经常导致中央海岭火山爆发,所以非常有名。2023-07-06 06:42:071
大西洋海底地形是怎么形成的?
首次揭示了洋底地形的起伏不亚于陆地。1953年以来,使用精密的回声测深仪获得越来越多的洋底地形剖面。至1967~1969年期间,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立体地貌图相继问世。洋底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长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纵贯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绵延8万公里,宽数百至数千公里,总面积堪与全球陆地相比,其长度和广度为陆上任何山系所不及。大洋最深点深11034米,位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这一深度超过了陆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8844.43米)。太平洋中部夏威夷岛上的冒纳罗亚火山海拔4170米,而岛屿附近洋底深五、六千米,冒纳罗亚火山实际上是一座拔起洋底高约万米的山体。2023-07-06 06:42:153
四大洋怎么形成的?
板块张裂2023-07-06 06:42:426
大西洋简介
Everything is readykose.baidu/www.38-1.net什 麽 斗 -友方 松 防 松----- ----------------因为没有了光的散射现象,在背光的地方, 是一个真正的伸手不见五指的地方了,而有水滴的空气,则不然,但它的半径一定要小到胶粒子的程度,否则就要陷入迷雾之中了,这样的环境大气的透明度十分好,但大气的折射和散色率也在恰当的状况,那样的天空就是湛蓝的,而水滴的半径在10的负6次方,并形成大块的团,它可以漂浮在天空,就是云团,我们在山上,进入云团,就是进入了雾里,可以看到细小的水滴的移动状况。2023-07-06 06:42:593
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来判断,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地球自转以及地幔层的岩浆活动,导致古中央大陆分裂。美洲板块在自转的影响下逐渐被抛离,拉开了与亚欧板块的距离,时间长了就形成了大西洋。而现在来说美洲板块在向西漂移,这样的话就逐渐压缩了太平洋的空间,因此太平洋会逐渐缩小而具体说会不会消失现在不好说。但是地中海会消失是肯定的。2023-07-06 06:43:081
大西洋形成原因是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相碰撞的结果对吗
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板块的交界处因为挤压碰撞,往往形成高大的山系,落基山脉位于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是两大板块碰撞的结果. 故选:A.2023-07-06 06:43:151
四大洋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太平洋: 1520年,麦哲伦在环球航行途中,进入一个海峡(后称麦哲伦海峡),惊涛骇浪,走出峡谷时风平浪静,于是称这个水域为太平洋,因为这个名字吉利,所以被全世界承认了. 大西洋: 大西一词,出自古希腊神话中大力士阿特拉斯的名字.传说阿特拉斯住在大西洋中,能知任何一个海洋的深度,有擎天立地的神力.1845年,伦敦地理学会统一定名为大西洋. 印度洋: 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绕道非洲好望角,向东寻找印度大陆,将所经过的洋面称为印度洋.1570年的世界地图集正式将其命名为印度洋 北冰洋: 位于北极,终年冰封.1845年在伦敦地理学会上正式命名为北冰洋.2023-07-06 06:43:221
地球上的海都是相连的,为什么分四大洋?
地球上的海洋都是相连的,之所以将其分为四大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地理位置不同。四大洋位于地球不同的位置,大陆和洋之间的界限比较清晰,这是最基本的分类依据。太平洋在东半球,大西洋在西半球,印度洋在亚欧非大陆之间,北冰洋在北极周围。水体特征不同。四大洋的水温、盐度、海流等水体特征都有差异。太平洋为温带和热带海洋,大西洋跨温带和寒带,印度洋位于热带,南极洋为寒带海洋。这使得四大洋的海水性质和海洋生态有所不同。面积差异较大。太平洋的面积最大,达16525万平方公里,几乎占全球海洋面积的1/3。大西洋次之,印度洋和北冰洋面积较小。面积差异也是分类的一个标准。海岸线特征不同。四大洋沿岸的大陆和岛屿不同,形成的海岸线类型也各不相同。太平洋以岛弧海岸为主,大西洋以裂谷海岸为主。这使得四大洋受周边陆地影响的程度也不同。起源和形成史不同。四大洋的起源和形成过程各异。太平洋起源较早,大西洋形成于中生代晚期,印度洋形成于古新世,北冰洋形成时间最近。这也是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此外,现在也流行说是五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以及南大洋)。2023-07-06 06:43:291
大西洋的形成是什么?
大西洋的形成是因为它处于非洲,亚欧板块与美洲版块的生长边界之间。以上的板块不断的拉张,使非洲,欧洲和美洲分离,并在它们之间形成了大西洋。现在的红海就处在版块交界的生长边界,可能在数万年后成为另一个大洋。2023-07-06 06:43:491
大西洋的形成过程?
大陆漂移说。2023-07-06 06:43:594
大西洋是怎么形成的呢?
大西洋是怎么形成的呢? 2亿年前地球的陆地是在一起的,然后大陆出现漂移的情况,在不断的变化到了9000万年前,开始是表层海水可以南北交流,底部仍有一片高地阻隔,有横亘几千里公里的大海岭,海岭是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里的岩浆的一个溢位口,当岩浆被海水冷却之后就形成了岩石(简而言之就是海岭在不断生成著岩石),海岭不断地生成著岩石,导致了新的岩石把旧的岩石向两边推移,久而久之,大西洋的海底面积不断扩大,北部大西洋同地中海相通,南部地中海与太平洋相通,一直到7000万年前,南北才完全贯通。大西洋已扩张到几千千米宽,洋底的深度也达到5000米,大西洋形成了。 大西洋与北冰洋的贯通,是5000万年前的事。这段时间里,印度与澳大利亚南极大陆分开,从而产生了爪哇海盆,印度向北漂移,在6500万年前,开始是快速的,每年移动10厘米,长驱北上一直漂移了8000千米的距离,向亚洲大陆撞去。印度北移,非洲大陆向北,古地中海先后消失,残留的海盆形成现在的地中海、黑海、里海,古地中海大部分被挤压升高为一系列的山脉,成为地球上最复杂高大的山脉带。 因此,世界海洋中,太平洋是最古老的海洋,是泛大洋演化发展的结果。大西洋、印度洋是年轻的新生的海洋,大西洋形成到现在这样的面貌,只有五六千年的历史,而印度洋的形成,年龄更小一些。直至今日随着地球深部的运动,大陆海洋仍在变化之中。大西洋底形成了大洋。 主要依据是: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 大西洋(Atlantic Ocean),是世界第二大洋,占地球表面积的近20%,原面积8221.7万平方千米,在南冰洋成立后,面积调整为7676.2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3627米,最深处波多黎各海沟深达9219米。从赤道南北分为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北面连线北冰洋,南面则以南纬66度与南冰洋接连,东面为欧洲和非洲,而西面为美洲。大西洋的中文名称,最早来自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义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山海舆地全图》。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大西洋的形成原因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版块组合而成。全球有六大半块。一般来说,版块的内部比较稳定,版块之间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大西洋处在美洲版块和亚欧版块之间,所以大西洋形成的原因就是美洲版块与亚欧版块张裂拉伸,海水涌灌,就形成了大西洋。 大西洋是板块什么形成的 5分 供西洋是由西边的美洲板块向西运动,东边的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向东移动,地壳断裂形成的 希望对你有用 大西洋的形成 大西洋不断在开裂、扩大并加深,到9000万年前,大西洋南北贯通了,开始是表层海水可以南北交流,底部仍有一片高地阻隔,北部大西洋同地中海相通,南部地中海与太平洋相通,一直到7000万年前,南北才完全贯通。大西洋已扩张到几千千米宽,洋底的深度也达到5000米,大西洋形成了。 ??大西洋与北冰洋的贯通,是5000万年前的事。这段时间里,印度与澳大利亚南极大陆分开,从而产生了爪哇海盆,印度向北漂移,在6500万年前,开始是快速的,每年移动10厘米,长驱北上一直漂移了8000千米的距离,向亚洲大陆撞去。印度北移,非洲大陆向北,古地中海先后消失,残留的海盆形成现在的地中海、黑海、里海,古地中海大部分被挤压升高为一系列的山脉,成为地球上最复杂高大的山脉带。 ??因此,世界海洋中,太平洋是最古老的海洋,是泛大洋演化发展的结果。大西洋、印度洋是年轻的新生的海洋,大西洋形成到现在这样的面貌,只有五六千年的历史,而印度洋的形成,年龄更小一些。直至今日随着地球深部的运动,大陆海洋仍在变化之中。2023-07-06 06:44:081
大西洋是由什么板块的张裂形成的呢?
大西洋是由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张裂形成。向左转|向右转板块构造论(又称板块构造假说、板块构造学说或板块构造学)是为了解释大陆漂移现象而发展出的一种地质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分为六大板块(1968年法国勒皮雄划分),海洋和陆地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根据这种理论,地球内部构造的最外层分为两部分:外层的岩石圈和内层的软流圈。这种理论基于两种独立的地质观测结果:海底扩张和大陆漂移。2023-07-06 06:44:161
大西洋是怎么形成的呢?
赵氏《地壳运动规》云:要弄清楚大西洋的形成过程,不仅要了解地壳运动通史,而且要懂得地壳运动规律。象今天大西洋一样类似的的古大西洋,在地壳运动史河中,不知产生了多少次。可是,在地壳运动史河中,一次又一次产生的,类似今天的大西洋,在地壳运动过程中,都已浪尽沙绝。只讲今天的大西洋形成过程的,属于下士。知道今天的大西洋与古大西洋关系的,属于中士。不仅知道大西洋形成演化通史,而且知道大西洋的承接关系的,属于上士。相对今天的海陆结构而言,君知道类似今天的,未来的大西洋将在什么地方产生吗?2023-07-06 06:44:327
大西洋是板块什么形成的
同意 w1x2123的说法,大西洋是逐渐增大的!大西洋会逐渐增大,是因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和美洲板块互相拉伸而形成的。大西洋的海底山脉中央部分不是高耸的山脊,而是一条深陷的断裂谷地。这条裂谷宽40~50千米,深1~3千米,谷壁的两侧非常陡峻,是地壳断裂作用的产物。现在已经测得这个裂谷以每年1~2厘米的速度在不断加宽,大西洋的海底也就随着不断地加宽,使大西洋的面积不断扩大。2023-07-06 06:44:482
山脉,山谷,海沟,地震,大洋分别是怎么形成的
http://tieba.baidu.com/f?kz=2166871832023-07-06 06:45:024
大洋的形成和大陆的移动?
大陆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移动着。在运动了几千万年乃至1亿多年后便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这些大洋。事实上,现在大西洋仍以每年3厘米左右的速度,印度洋以每年4~7厘米的速度不断地增加着宽度。现在地球表面存在着非洲大陆、南北美大陆、欧亚大陆等多个大陆,也存在着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多个大洋,地形丰富。在2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大块大陆和一大片大洋存在。2亿年前的大陆就像现在所有的大陆合起来那么大,称为“泛大陆”。泛大陆约占地球表面积的1/3,剩下的2/3是被称为“泛大洋”的海洋。泛大陆在1.8亿年前开始分裂。经过1亿多年的分裂,泛大陆终于分裂成现在的7个大陆并在分裂中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南北美大陆和欧洲、非洲大陆的分离形成了大西洋,南极大陆和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大陆的分离形成了印度洋。太平洋则并非由大陆分裂造成的,是2亿年前的泛大洋缩小后形成的。由此可见,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形成过程是不同的。太平洋的面积每年都在减少。而它减少的面积恰好等于大西洋、印度洋每年增加的面积。地球表面的大陆在不停地移动,生成新的大海。关于海洋的缩小和扩大的详细情况我们今后再说明。2023-07-06 06:45:091
大西洋之迷
分类: 休闲/爱好 >> 脑筋急转弯 问题描述: 关于大西洋的,越详细越好,越多越好。与主题无关的不要粘贴过来,最好实现经过剪辑,会追加分值的。 解析: 【概况】 位置 位欧、非与南、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 面积 面积9 336.3万平方千米,约占海洋面积的25.4%,约为太平洋面积的一半,为世界第二大洋。 范围 大西洋南接南极洲;北以挪威最北端-冰岛-格陵兰岛南端-戴维斯海峡南边-拉布拉多半岛的伯韦尔港与北冰洋分界;西南以通过南美洲南端合恩角的经线同太平洋分界;东南以通过南非厄加勒斯角的经线同印度洋分界。大西洋的轮廓略呈S形。 深度 平均深度为3 627米。最深处达9 212米在波多黎各岛北方的波多黎各海沟中。 地理分区 根据大西洋的风向、洋流、气温等情况,通常将北纬5°作为南、北大西洋的分界。大西洋在北半球的陆界比在南半球的陆界长得多,而且海岸曲折,有许多属海和海湾。 重要的属海和海湾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地中海、黑海、北海、波罗的海、比斯开湾、几内亚湾、哈得孙湾、巴芬湾、圣劳伦斯湾、威德尔海、马尾藻海等。 重要的岛屿和群岛 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冰岛、纽芬兰岛、古巴岛、伊斯帕尼奥拉岛及加勒比海和地中海中的许多群岛,格陵兰岛也有一小部分位于大西洋。 【自然环境】 海底地形 大西洋海底地形特点之一是大陆棚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洲沿岸。超过2000米的深水域占80.2%,200-2000米之间的水域占11.1%,大陆棚占8.7%,比太平洋、印度洋都大。其二是洋底中部有一条从冰岛到布韦岛,南北延伸约15 000多千米的中大西洋海岭,在赤道地区被狭窄分水鞍所切断,一般距水面3 000米左右,有些部分突出水面,形成一系列岛屿。整条海岭蜿蜒成S形,把大西洋分隔成与海岭平行伸展的东西两个深水海盆。东海盆比西海盆浅,一般深度不超过6 000米;西海盆较深,深海沟大都在西海盆内。在南半球,中大西洋海岭主体向东、向西还伸出许多横的山脊支脉,如伸向非洲西南海岸的沃尔维斯海岭(鲸海岭),伸向南美洲东海岸的里奥格兰德海丘。在中大西洋海岭的南端布韦岛以南为一片水深5 000多米的地区,称大西洋-印度洋海盆。南桑威奇海沟深达8 428米,为南大西洋的最深点。中大西洋海岭的北端则相反,海底逐渐向上隆起,在格陵兰岛、冰岛、法罗群岛和设得兰群岛之间,海深不到600米。大西洋东部地区,特别在北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有许多水下浅滩。 气候 大西洋的气候,南北差别较大,东西两侧亦有差异。气温年较差不大,赤道地区不到1℃,亚热带纬区为5℃,北纬和南纬60°地区为10℃,仅大洋西北部和极南部超过25℃。大西洋北部盛行东北信风,南部盛行东南信风。温带纬区地处寒暖流交接的过渡地带和西风带,风力最大。在南北纬40-60°之间多暴风;在北半球的热带纬区5-10月常有飓风。大西洋地区的降水量,高纬区为500-1 000毫米,中纬区大部分为1 000-1 500毫米,亚热带和热带纬区从东往西为100-1 000毫米以上,赤道地区超过2 000毫米。大西洋水面气温在赤道附近平均约为25-27℃,在南北纬30°之间东部比西部冷,在北纬30°以北则相反。在大西洋范围内,南、北两半球夏季浮冰可分别达南、北纬40°左右。 洋流 大西洋的洋流南北各成一个环流系统:北部环流为顺时针方向运行,由北赤道暖流、安的列斯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加那利寒流组成,其中墨西哥湾暖流延长为北大西洋暖流,远入北冰洋;南部环流为反时针方向运行,由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和本格拉寒流组成。在两大环流之间有赤道逆流,赤道逆流由西向东至几内亚湾,称为几内亚暖流。 【海洋资源】 渔业 海洋资源丰富,西北部和东北部的纽芬兰和北海地区为主要渔场,盛产鲱、鳕、沙丁鱼、鲭、毛鳞鱼等,其它尚有牡蛎、贻贝、螯虾、蟹类以及各种藻类等。海洋渔获量约占世界的1/3-2/5左右。南极大陆附近产鲸、海豹和磷虾,海兽捕获量也很大。 矿物 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北海、几内亚湾和地中海均蕴藏有丰富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气。 【交通运输】 航运 大西洋航运发达,东、西分别经苏伊士运河及巴拿马运河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海轮全年均可通航,世界海港约有75%分布在这一海区。主要有欧洲和北美的北大西洋航线;欧洲、亚洲、大洋洲之间的远东航线;欧洲与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之间的中大西洋航线;欧洲与南美大西洋沿岸之间的南大西洋航线;从西欧沿非洲大西洋岸到开普敦的航线。大西洋海底电缆总长20多万千米。从爱尔兰的瓦伦西亚岛和从法国的布列塔尼半岛西北端开始通到加拿大纽芬兰岛的东南端,或一直通到加拿大新斯科舍半岛北端的线路是大西洋海底电缆的主要干线 【形成】 大西洋不断在开裂、扩大并加深,到9000万年前,大西洋南北贯通了,开始是表层海水可以南北交流,底部仍有一片高地阻隔,北部大西洋同地中海相通,南部地中海与太平洋相通,一直到7000万年前,南北才完全贯通。大西洋已扩张到几千千米宽,洋底的深度也达到5000米,大西洋形成了。 ue5f1ue5f1大西洋与北冰洋的贯通,是5000万年前的事。这段时间里,印度与澳大利亚南极大陆分开,从而产生了爪哇海盆,印度向北漂移,在6500万年前,开始是快速的,每年移动10厘米,长驱北上一直漂移了8000千米的距离,向亚洲大陆撞去。印度北移,非洲大陆向北,古地中海先后消失,残留的海盆形成现在的地中海、黑海、里海,古地中海大部分被挤压升高为一系列的山脉,成为地球上最复杂高大的山脉带。 ue5f1ue5f1因此,世界海洋中,太平洋是最古老的海洋,是泛大洋演化发展的结果。大西洋、印度洋是年轻的新生的海洋,大西洋形成到现在这样的面貌,只有五六千年的历史,而印度洋的形成,年龄更小一些。直至今日随着地球深部的运动,大陆海洋仍在变化之中。2023-07-06 06:45:161
东亚岛弧,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的成因?
东亚岛弧(地壳运动),东非大裂谷(板块分裂),和大西洋(板块分裂)的成因?2023-07-06 06:45:242
大西洋哪两个板块张裂形成的
大西洋是由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张裂形成。板块构造论(又称板块构造假说、板块构造学说或板块构造学)是为了解释大陆漂移现象而发展出的一种地质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分为六大板块(1968年法国勒皮雄划分),海洋和陆地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根据这种理论,地球内部构造的最外层分为两部分:外层的岩石圈和内层的软流圈。这种理论基于两种独立的地质观测结果:海底扩张和大陆漂移。2023-07-06 06:45:421
大海为什么那么大
容量最大2023-07-06 06:45: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