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意思.

2023-07-06 08:32:19
TAG:
Jm-R

一个人孤独地站在玉门关上,只见青海湖上空浓云密布,雪山也失去了晶莹的光彩.

将士们在沙漠中身经百战,盔甲也磨破了,但是他们坚定表示,不把敌人打败就不回家乡!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什么意思?

虽然在莽莽沙漠里已经身经百战,连铠甲都磨穿了,但若不彻底打垮敌人,决不返回。二句诗写出了戍边将士勇往直前夺取胜利的英雄气概。黄沙:指沙漠。穿,磨破。甲:铠甲。古时作战穿的护身衣,用金属和皮革连缀而成。楼兰:即汉时西域的鄯善国,这里泛指侵扰西北地区的敌人。出自《古从军行七首》(其四),是唐代边塞大诗人王昌龄的名作古从军行七首中的一首,这句诗堪称是名篇中的名句,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扩展资料:相关赏析:在这批边塞诗人中,七言绝句写的既多又好的当数王昌龄。七绝在初唐时就开始成熟了,但表现能力还没有充分发掘出来,佳作还不多,王昌龄以其成功的创作实践,使七绝这种诗体的概括能力发挥到了极致,与李白同为写绝句成就最高的诗人,有人甚至说他超过李白。他名气很大。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美誉。所以叫王江宁,或说因为他是江宁人,或说因为他在江宁做过官。他的组诗《从军行》七首几乎全是精品,从各角度揭示前线将士的心理活动。比如第四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手一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就把战争气氛渲染的十分饮满酣畅:“黄沙百战金甲”既揭示了环境的艰苦,又展现出战士们轻身许国的英雄气概。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从军行七首(其四)
2023-07-06 02:31:534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什么意思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释义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意思是虽然在莽莽沙漠里已经身经百战,连铠甲都磨穿了,但若不彻底打垮敌人,决不返回。 2、出自《从军行》。 3、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2023-07-06 02:32:141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什么意思

将士们凯甲都磨穿了,还在坚持战斗。
2023-07-06 02:32:2314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一楼兰终不还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原句出自于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1、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2、白话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3、部分词语解释:(1)破:一作“斩”。(2)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3)终不还:一作“竟不还”。扩展资料:“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2023-07-06 02:33:151

意思是: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2023-07-06 02:33:257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什么意思

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歌颂了边防将士的忠勇,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赏析唐代边塞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至于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的原因,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意思是说: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这两句诗是一个倒装句,使诗歌画面的色彩顿时突现,同时,从地理学的角度讲,站在“孤城”之上,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玉门关、祁连山和青海湖这三点相联的千里边防线的,这里一个“遥望”及其所提领的空间距离遥远的三地呈现于同一幅画面,既是想象、夸张的手法使之“视通万里”,又突现了戍边将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历史责任感。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句,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意思是说,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唐代西方的劲敌主要是吐蕃和突厥。青海湖畔,是唐王朝政府军与吐蕃贵族军队多次交战、激烈争夺的边防前线;而玉门关一带,则西临突厥,这一带也是烽烟不绝、激战连年。“黄沙百战穿金甲”就是这种战斗生活的强有力的概括。这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其中,“黄沙”二字既是实景,渲染出了边塞战场的典型环境,又道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百战”二字,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而“穿金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也说明将士为保家卫国曾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乃至牺牲。但是,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壮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他们内心激情的直接表白。这里化用了楼兰的典故。汉代楼兰国王与匈奴勾结,屡次拦截杀害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智取楼兰国王之首级胜利归来,扫除了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障碍。这里借指吐蕃和突厥贵族的当权者。诗中所写的将士,并无久战思归的厌战情绪,为了捍卫家国的安全,他们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毅然地表示在大敌当前要继续奋战到底。“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七个字,就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心灵壮美的英雄群像,使人倍感诗境阔大,感情悲壮。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这首诗的基调是悲壮苍凉的,这与诗中色彩的巧妙运用大有关系。“青海长云暗雪山”,波光粼粼的青海湖,澄碧若翠;皑皑的雪山,如银蟒漫舞;阴云飞涌,墨色顿至。这里,“青”、“黑”、“白”三色齐涌画面,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丹青国画。在这幅国画中,诗人不仅充分发挥了色彩的对比作用,而且更突出了光线明暗的作用。雪山的银辉,向人们呈现出一种洁白纯净的美,而“长云”之后的一个“暗”字凌空一笔又涂上了淡黑色,使画面由明暗对照构成了阴沉的战争氛围和苍凉的境界。王昌龄能够将“色”和“光”交织起来,用暗色弱光来渲染冷色的苍凉感,因而,这里的色彩光线已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属性,色彩光线的描写也不只是起美化画面的作用,它们已融入了丰富的感受和情绪,色彩实际上已从形象的属性上升为独立的形象了。“青海长云暗雪山”一句,实际上是采用以色彩传情的写法,达成情景交融的佳句。诗人准确把握戍边将士跃动的心律,又赋之以恰当的色彩和光线,使诗歌艺术画面的气象恢宏开阔,情调悲凉壮美,意境深邃高远,鲜明地体现出生活在盛唐时代人们所共有的精神特征。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此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2023-07-06 02:34:013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翻译?

不知道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2023-07-06 02:34:175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诗意是什么?

它的意思是,尽管塞外的自然条件很艰苦,但战士们的斗志却非常积极昂扬,立志不负人民所托,收复故土。
2023-07-06 02:34:401

《从军行》后两句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是什么?

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乡。
2023-07-06 02:35:203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啥意思?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在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门关。在唐代,西边有吐蕃,北边有突厥,当时的青海是唐军和吐蕃多次交战的地方,而玉门关外就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座城池是唐重要的边防城。看着青海和玉门关,就使 战士想到曾经在这两个地方发生过的战斗场面,不由心潮澎湃。可见这两句写景中包含丰富的感情,有戍守边疆将士们对边防的关注,有他们对自己能担负保家卫国责任的自豪,也有边疆环境恶劣,将领戍边生活艰苦的孤寂心情,种种感情都融进了这苍凉 辽阔、迷茫昏暗的景象中。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 “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盛唐优秀的边塞诗有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是因为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2023-07-06 02:35:4111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啥意思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自唐朝诗人王昌龄的古诗作品《从军行》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穿:磨破   2、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4、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鉴赏】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 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 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 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 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 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2023-07-06 02:36:491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

一个人孤独地站在玉门关上,只见青海湖上空浓云密布,雪山也失去了晶莹的光彩.将士们在沙漠中身经百战,盔甲也磨破了,但是他们坚定表示,不把敌人打败就不回家乡!
2023-07-06 02:37:0013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什么意思

青海长云暗雪山① ,孤城遥望玉门关②。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③。 赏析 战士们有思家之绪,这很自然,因为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但战士的根本价值却在于他们是祖国安全的捍卫者。现在是这样,古代也是这样。 王昌龄的边塞诗有不少篇章就是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的。上面这首便是有代表性的一篇。 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次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第三句写战斗的紧张激烈,语言概括而形象鲜明如见。末句代战士们立誓,正面地讴歌他们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铺垫,战士们的誓词分量才显得更重。 应该指出,这并不是一首写实之作。从所涉及的地名看,相距不下千百里。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县西,而唐朝的西域根本没有一个楼兰国,汉代的楼兰国在今新疆鄯善县东南。但是诗人为了表现守边战士的英勇无畏和爱国热忱,却把它们写到了一首诗里。这在诗歌创作中不但允许,而且是常见的,人们感兴趣的是诗中表现的思想和情趣,倘若非要胶柱鼓瑟地进行考证,那就未免多事了 注释: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县西。 楼兰: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蜡羌县及罗布泊一带,此地代指唐西边境少数民族政权。
2023-07-06 02:37:311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翻译成现代汉语。?!。!,?,!。。。???。。。??。。。。。。。。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真希望能帮到你!
2023-07-06 02:37:398

诗句的意思,以及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感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表达了战士们坚定的意志和保卫国家的豪情。
2023-07-06 02:37:575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终不还。(翻译诗句)

在沙漠上久经征战的铠甲被磨穿了,但是不打败敌军我发誓绝不返回家园。作者:王昌龄,出自《从军行》(其四)《从军行》(其四)全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其四)翻译:青海湖上空的乌云使雪山变得阴暗,从这座孤独的城池可以远远望见玉门关。在沙漠上久经征战的铠甲被磨穿了,但是不打败敌军我发誓绝不返回家园。《从军行》(其四)注释:①从军行:一种古代歌曲的名称,原诗共有7首,这是第4首。②青海:这里指的是青海湖,在现在的青海省境内。③长云:指云长、云多,连绵不断。④遥望:远远望去。⑤玉门关:在甘肃省敦煌市西。
2023-07-06 02:38:311

为什么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 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从军行》 就是盛唐诗人王昌龄 采用乐府旧题写的此类边塞诗 。扩展资料唐代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其四)》原文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 终不还。译文:青海湖 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赏析: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副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 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 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此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
2023-07-06 02:38:551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什么意思

我不是鸣人,请叫我卡卡西。下面是我开写轮眼拷贝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穿:磨破  2、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4、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鉴赏】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 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 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 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 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 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2023-07-06 02:39:021

请问:“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诗意是什么?

《从军行》的诗意: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注释]1.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2. 青海:即今青海湖.长云:多云,漫天皆云.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3. 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4. 穿:磨破.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5. 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今译]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2023-07-06 02:39:081

二、借助注释,写写下面诗句的意思。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三、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从军行》其余六首诗如下: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2023-07-06 02:39:181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寓意,可以比喻什么?

说的是信念.比喻做一件事情坚持到底,至始至终,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2023-07-06 02:39:251

《从军行》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了将士们什么样的思想情怀?

表达了诗人想要征战沙场、杀敌立功的豪情壮志。王昌龄的《从军行》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意: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攻破楼兰,誓不返回家乡。扩展资料《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全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2023-07-06 02:39:311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守卫边境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诗句出自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全文如下: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扩展资料:王昌龄 (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其诗作情辞慷慨、气氛浓郁、意境雄浑 ,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的形式。抒发出了大唐盛世所特有的气势,代表了一种盛唐气象。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王昌龄
2023-07-06 02:39:491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什么意思

就把战争气氛渲染的十分饮满酣畅:“黄沙百战金甲”既揭示了环境的艰苦,又展现出战士们轻身许国的英雄气概。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这种万里远隔思念妻子的哀愁,所以会那么无可奈何,就因为每一次思念都可能是最后一次,因为一出战就可能再不会回到这“烽火城西百尺楼“来了。这是真正的带着血丝的相思!“不破楼兰终不还”,固然英雄气概十足,但诗人同时也看到了战争给普通士兵带来的痛苦,并没有一味沉浸在立功封侯的幻想中
2023-07-06 02:40:109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了什么情感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诗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及其赤诚的爱国热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描绘出了战事的频繁以及战斗之艰苦,抒写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也表达出作者对戍边将士的钦佩之情。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唐代〕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赏析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将领戍边生活艰苦的孤寂心情,种种感情都融进了这苍凉辽阔、迷茫昏暗的景象中。三、四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突出了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2023-07-06 02:40:341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诗意是什么??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诗意是,前一句写出了边上战士的艰苦,后半句是指战士的决心。
2023-07-06 02:40:413

黄沙百战金甲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首诗是谁写的?

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023-07-06 02:41:007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什么古诗

古从军行七首(其四)是唐代边塞大诗人王昌龄的名作古从军行七首中的一首,是七言边塞诗,其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堪称是名篇中的名句,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 〔唐代〕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023-07-06 02:41:362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什么意思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自唐朝诗人王昌龄的古诗作品《从军行》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穿:磨破  2、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4、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鉴赏】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 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 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 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 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 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2023-07-06 02:41:431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来。
2023-07-06 02:41:5114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是什么?

这句话出自唐代王昌龄的《出塞》诗,通过描绘古代边塞战争的场景,表达了对边疆军民的敬意和对国家统一的向往。具体意思可以解读如下:“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是高原地带,长云遮天,雪山高耸,描绘了边塞地区的苍茫壮美景象。孤城指的是边境的小城镇,遥望玉门关表示它处于塞外边境,有着重要的军事地位。“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黄沙指的是塞外的戈壁滩,百战穿金甲形容战士们经过多次战斗后仍然坚韧不拔。楼兰是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被认为是神秘而富有的地方,这里用来象征敌方的强大。不破楼兰终不还表示只有打败敌人,才能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整句话所表达的意思是:边疆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能够打败敌人,捍卫国家的领土完整。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边疆军民的敬意和对祖国统一的向往。
2023-07-06 02:43:001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诗的意思表达了什么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诗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也突出了战士们的豪壮。
2023-07-06 02:43:071

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什么意思?

始终的话
2023-07-06 02:43:153

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什么意思?

我想是表示一往无前的气势!诗句很夸张的说用黄金做的战甲都要用穿了,很有军人的铁血气势,楼兰就是古代的著名一个小国家,但是以勇武著称,最后被匈奴所灭。这既是说自己也要将其一个十分强大的目标完成。灭亡一个国家啊,很有目标啊。是一个真英雄!
2023-07-06 02:43:231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

一个人孤独地站在玉门关上,只见青海湖上空浓云密布,雪山也失去了晶莹的光彩. 将士们在沙漠中身经百战,盔甲也磨破了,但是他们坚定表示,不把敌人打败就不回家乡!
2023-07-06 02:43:442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什么意思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意思是虽然在莽莽沙漠里已经身经百战,连铠甲都磨穿了,但若不彻底打垮敌人,决不返回。2、出自《从军行》。3、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4、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2023-07-06 02:44:011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什么意思?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诗意:戍守边疆的将士,身经百战,铠甲都磨穿了,发誓不打败进犯的敌人,就不返回家乡。“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表达了将士誓要平定外族侵略的雄心壮志,抒发了诗人对戍边将士们的崇敬与赞赏之情。《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唐代〕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译文:青海湖的上空布满层层浓云,将连绵雪山遮得一片黯淡。在边塞古城遥望玉门雄关,戍守边疆的将士,身经百战,铠甲都磨穿了,发誓不打败进犯的敌人,就不返回家乡。《从军行》的赏析全诗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描绘西北边陲的苍凉辽阔的景象,抒发了将领戍边生活艰苦的孤寂心情。三四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表现出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表达了将士的报国壮志。写作背景《从军行》写于盛唐时期,当时的唐朝国力强盛,然而边疆常有吐蕃、突厥等游牧民族侵扰,将士们都希望能够守卫疆土,打败边疆的敌族,使天下太平。诗人王昌龄感于伟大的时代精神,写下了《从军行》七首组诗。
2023-07-06 02:44:081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什么意思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的意思。1、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2、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3、注释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长云: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终不还:一作“竟不还”。4、出处唐代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扩展资料:诗句赏析:“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 “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2023-07-06 02:44:141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意思是虽然在莽莽沙漠里已经身经百战,连铠甲都磨穿了,但若不彻底打垮敌人,决不返回。出自《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语出唐代王昌龄《从军行》诗之四。二句诗写出了戍边将士勇往直前夺取胜利的英雄气概。黄沙:指沙漠。穿,磨破。甲:铠甲。古时作战穿的护身衣,用金属和皮革连缀而成。楼兰:即汉时西域的鄯善国,这里泛指侵扰西北地区的敌人。
2023-07-06 02:44:231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一楼兰终不还是什么意思

是指什么什么等等等什么什么什么的等,等等。
2023-07-06 02:44:329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的意思

1。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2.歌颂了边防将士的忠勇,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2023-07-06 02:45:0015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是什么意思?

在沙漠之中身经百战,铠甲磨穿;但如果不杀退敌人就绝不返回家乡。二句诗写出了戍边将士勇往直前夺取胜利的英雄气概。黄沙:指沙漠。穿,磨破。甲:铠甲。古时作战穿的护身衣,用金属和皮革连缀而成。楼兰:即汉时西域的鄯善国,这里泛指侵扰西北地区的敌人。
2023-07-06 02:45:574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什么意思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的意思。1、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2、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3、注释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长云: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终不还:一作“竟不还”。4、出处唐代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扩展资料:诗句赏析:“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 “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2023-07-06 02:46:441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什么意思?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1、出处出自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2、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3、释义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扩展资料: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句,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意思是说,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2、唐代西方的劲敌主要是吐蕃和突厥。青海湖畔,是唐王朝政府军与吐蕃贵族军队多次交战、激烈争夺的边防前线;而玉门关一带,则西临突厥,这一带也是烽烟不绝、激战连年。3、“黄沙百战穿金甲”就是这种战斗生活的强有力的概括。这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4、其中,“黄沙”二字既是实景,渲染出了边塞战场的典型环境,又道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百战”二字,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而“穿金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也说明将士为保家卫国曾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乃至牺牲。
2023-07-06 02:47:021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什么意思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赏析  唐代边塞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至于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的原因,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意思是说: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这两句诗是一个倒装句,使诗歌画面的色彩顿时突现,同时,从地理学的角度讲,站在“孤城”之上,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玉门关、祁连山和青海湖这三点相联的千里边防线的,这里一个“遥望”及其所提领的空间距离遥远的三地呈现于同一幅画面,既是想象、夸张的手法使之“视通万里”,又突现了戍边将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历史责任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句,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意思是说,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唐代西方的劲敌主要是吐蕃和突厥。青海湖畔,是唐王朝政府军与吐蕃贵族军队多次交战、激烈争夺的边防前线;而玉门关一带,则西临突厥,这一带也是烽烟不绝、激战连年。“黄沙百战穿金甲”就是这种战斗生活的强有力的概括。这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其中,“黄沙”二字既是实景,渲染出了边塞战场的典型环境,又道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百战”二字,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而“穿金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也说明将士为保家卫国曾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乃至牺牲。但是,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壮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他们内心激情的直接表白。这里化用了楼兰的典故。汉代楼兰国王与匈奴勾结,屡次拦截杀害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智取楼兰国王之首级胜利归来,扫除了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障碍。这里借指吐蕃和突厥贵族的当权者。诗中所写的将士,并无久战思归的厌战情绪,为了捍卫家国的安全,他们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毅然地表示在大敌当前要继续奋战到底。“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七个字,就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心灵壮美的英雄群像,使人倍感诗境阔大,感情悲壮。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壮苍凉的,这与诗中色彩的巧妙运用大有关系。  “青海长云暗雪山”,波光粼粼的青海湖,澄碧若翠;皑皑的雪山,如银蟒漫舞;阴云飞涌,墨色顿至。这里,“青”、“黑”、“白”三色齐涌画面,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丹青国画。在这幅国画中,诗人不仅充分发挥了色彩的对比作用,而且更突出了光线明暗的作用。雪山的银辉,向人们呈现出一种洁白纯净的美,而“长云”之后的一个“暗”字凌空一笔又涂上了淡黑色,使画面由明暗对照构成了阴沉的战争氛围和苍凉的境界。王昌龄能够将“色”和“光”交织起来,用暗色弱光来渲染冷色的苍凉感,因而,这里的色彩光线已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属性,色彩光线的描写也不只是起美化画面的作用,它们已融入了丰富的感受和情绪,色彩实际上已从形象的属性上升为独立的形象了。“青海长云暗雪山”一句,实际上是采用以色彩传情的写法,达成情景交融的佳句。  诗人准确把握戍边将士跃动的心律,又赋之以恰当的色彩和光线,使诗歌艺术画面的气象恢宏开阔,情调悲凉壮美,意境深邃高远,鲜明地体现出生活在盛唐时代人们所共有的精神特征。  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此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2023-07-06 02:47:301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什么意思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 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 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2023-07-06 02:47:421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什么含义

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诗文释义: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赏析:“黄沙”二字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可想战斗之艰苦激烈,“不破楼兰终不还”,是身经百战的将士坚定、深沉的誓言。扩展资料:这句诗句出自于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名作《古从军行七首(其四)》,其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堪称是名篇中的名句,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全诗如下: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边塞诗主要的特点便是塑造边关将士英雄的形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远离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因为久历战事而对和平的向往,而风格上也多以雄浑粗犷为主。参考资料:古从军行七首(其四)
2023-07-06 02:47:501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什么意思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1、出处出自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2、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3、释义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扩展资料: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句,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意思是说,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2、唐代西方的劲敌主要是吐蕃和突厥。青海湖畔,是唐王朝政府军与吐蕃贵族军队多次交战、激烈争夺的边防前线;而玉门关一带,则西临突厥,这一带也是烽烟不绝、激战连年。3、“黄沙百战穿金甲”就是这种战斗生活的强有力的概括。这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4、其中,“黄沙”二字既是实景,渲染出了边塞战场的典型环境,又道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百战”二字,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而“穿金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也说明将士为保家卫国曾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乃至牺牲。
2023-07-06 02:48:091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诗意是什么?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诗意:戍守边疆的将士,身经百战,铠甲都磨穿了,发誓不打败进犯的敌人,就不返回家乡。“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表达了将士誓要平定外族侵略的雄心壮志,抒发了诗人对戍边将士们的崇敬与赞赏之情。《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唐代〕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译文:青海湖的上空布满层层浓云,将连绵雪山遮得一片黯淡。在边塞古城遥望玉门雄关,戍守边疆的将士,身经百战,铠甲都磨穿了,发誓不打败进犯的敌人,就不返回家乡。《从军行》的赏析全诗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描绘西北边陲的苍凉辽阔的景象,抒发了将领戍边生活艰苦的孤寂心情。三四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表现出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表达了将士的报国壮志。写作背景《从军行》写于盛唐时期,当时的唐朝国力强盛,然而边疆常有吐蕃、突厥等游牧民族侵扰,将士们都希望能够守卫疆土,打败边疆的敌族,使天下太平。诗人王昌龄感于伟大的时代精神,写下了《从军行》七首组诗。
2023-07-06 02:48:271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什么意思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意思是虽然在莽莽沙漠里已经身经百战,连铠甲都磨穿了,但若不彻底打垮敌人,决不返回。 2、出自《从军行》。 3、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2023-07-06 02:48: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