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于哪个朝代

2023-07-06 08:28:07
TAG: 关于
FinCloud

商代邮驿 在我国古代,把骑马送信称为邮驿。据甲骨文记载,商朝时就已经有了

1. 邮驿也称驿传,是从早期的声光通信和专人送信演变而来的。

2.中国的邮驿源远流长,从有人类的那一天起,就出现了各种形式的通信活动。原始社会出现了以物示意的通信,奴隶社会发展为早期的声光通信和邮传,到封建社会时,中国的邮驿在世界上已居于前列。

3.我国古代的驿置是以递送文书为主的组织,但以传递紧急而重要的公文为限,其传递方法以轻车快马为主。

4.上海中华书局于1940年8月出版了《中国邮驿发达史》一书,著者为楼祖治。

5.早在公元前558年-前486年,古波斯就建立有急使信差传邮的邮政驿站,设有待命的信使和驿马,信件由信使一站传一站的方式急速传递,邮递速度很快,当时人们称其为接力邮政。

6.从甲骨文的记载来看,可以认为在殷商盘庚时期,已出现有组织的通信活动。

7.我国的邮驿通信一般认为是从殷商盘庚年代算起,直到1912年废驿归邮为止。

8.在商代甲骨文中,已有边疆的通信兵---"僖"传递军情的记载,这是我国最早记载通信的文字资料。

9.我国商代最早的军事通信方式是击鼓传声。到了纣王时,才有了使用烽火的记载。

10.商周时,在传递边疆紧急军情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声、光”通信相结合的通信方式,即烽燧大鼓。

11.我国周代的军事通信包括两部分:一是边防通信,以烽火台为主;二是战役通信,即在攻防作站中的声光通信。 12.从西周开始,中国的通信组织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两套有组织的通信:一是烽火为主的早期声光通信系统,二是以步行乘车为主的邮传通信系统。

13.周代战争频繁,军事通信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为著名的是阴符与阴书,这是古代最早的密信。

14.到周朝时期,中国利用邮车、快马传递官府紧急"简书"的邮传制度已大大发展起来,成为家喻户晓的事情。

15.西周的交通工具不断进步,首先在通信上使用了传车。

16.周朝,在通信方式上,除了边境通信(如烽火信号)是明显的接力传送外,主要是采取以专使为主的方式。

17.周王朝为使军令、政令准确迅速下达,建立了以西周首都丰镐为中心的邮传网路。

18.节是我国古代使用的一种用以传达命令、调兵遣使的凭证。早期的节名目较多,周代有龙、虎、人、符、玺、旌六节,后逐渐简化为一种路节,供使者或商人途中使用。

19.符节出现后,成了封建政权集中于君主的象征。在《周礼》中规定:山国用虎节,泽国用龙节。

20.进入春秋战国后,烽火台演变为绵延不断的长城,这是早期声光通信的一个飞跃。

21.春秋时,由于通信者的频繁往来,在干线道路上设置了馆、遽,供来往者使用。 22.春秋时主要的通信工具是车传。

23.我国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孔子,曾用通信的速度来比喻德政之施行,他说:"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24.战国时代封建经济不断发展,君主集权不断加强,各国派遣使者时,要由君主颁发一种信物---节。

25.有组织的规模较大的通信,是在原始社会末期才开始出现的。

26.春秋时的邮传已"北通燕蓟,南通楚吴,西抵关中,东达齐鲁。"

27.我国古代邮传发展到战国普遍应用了通信信物---符节。

28.兵符是战国时调兵遣将的信物。

29.秦王朝的建立,使通信方式发生了一种革命性的转变,这就是由过去的以专使通信为主改为以接力通信为主。 30.在秦朝,作为主要通信机构的是邮亭。

31.秦代邮传的特点是实行接力传送、路线固定、以律(邮驿的律令)保证。

32.1974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发掘出来的大量秦代的竹简,其中有关于邮律的记载,这是我国最早的“邮政法”。

33.为了解决通信接力传递诸多中转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秦朝制订了我国第一部有关通信的法令---《行书律》。

34.木牍是古代书写于木片上的信函、文书。1976年我国在湖北省云梦县秦墓里出土的"黑夫、惊木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牍家信。

35.驿置和邮亭是汉代主要的通信组织。

36.汉代邮驿通信的三大要求是迅速、准确、安全,这与现代邮递的要求是一致的。

37.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国际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开始建立国际邮路,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丝绸之路。

38.有关汉代邮驿重要的史料来自出土的木简。

39.汉代的烽火燧通信是军事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严格规定和检查制度,一般说来,是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寨。

40.在公文封发方面,汉代实行了封泥方法,即在竹简外面的绳结处加封特制的粘土,并在泥上盖印,防止私拆泄密。

41.驿置是汉代递送文书的通信组织,但以传递紧急而重要的公文为限。传递方法以轻车快马为主,在交通干线上,每隔30里左右设立一置。

42.根据出土的汉简内容反映,汉代邮驿的具体工作过程包括封发、运递、时限与检查等三项内容。

43.汉代邮驿除了接待过往官员和运送货物外,主要是负责公文和书信的传递。

44.把紧急的文书交代马传,或利用驿或派专人,汉简中称为"吏马驰行"。

45.我国进入东汉以后,战事频繁,通信工具中废除了传车,改以快马,"置"也逐渐改称"驿"或"驿置"。

46.魏晋南北朝结束了秦汉时代的传驿分设,开创了隋唐时代的馆驿合一;这在中国邮驿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47.所谓"东之与西,驿使往来,冠盖相望,串盟初好,日新其事",是反映蜀国和吴国的邮驿通信的盛况。

48.在通信牌符方面,曹魏除继承汉代的铜龙符、竹节使外,还创造了另一种信物---信幡。

49.晋代邮驿是由法曹主管,渐转为由兵曹或驾部郎管理的过渡时期。

50.在通信符节上,从中央到地方,南朝虽然仍保留了金虎符、竹节符,但更多的是靠尚书符、诏书。

51.北朝的通信组织基本上是朝着传驿合一的趋势发展。

52.隋初,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得到了加强,在通信方面,建有馆、驿、台传。 53.隋代的邮驿机构称为驿传,隶属兵部,唐代改属驾部;宋代大致沿用唐代的方法,另增设急递铺,专门办理紧急军邮。

54.隋唐的邮驿与前代的最大区别是传和驿完全合一。

55.隋唐的国内驿路以长安经洛阳至江淮的驿路最为重要。

56.隋唐建成了以首都长安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驿路网。

57.隋唐的驿铺设于驿路之上,一般兼有通信机构和官方招待所的双重作用。

58.隋唐时的文书性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央发往地方的诏旨、文书;另一种是地方上报中央的文书。

59.隋唐时期,在边境和作战时的通信主要是烽火通信,与驿密切相联。在内地,军事文书除露布是派遣专人传递外,一般都交驿发递。 60.隋唐时,北方的各少数民族相继建立地方政权后,也有自己的通信组织,如突厥在没有文字时,用金镞箭以为信契,用蜡封印。

61.隋唐的邮驿制度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包括行政和监察两大部分;唐代邮驿的中央管理机构是尚书省。

62.隋唐的文书一般是囊封,也有函封或用竹筒封装的,运递人员把它装进身背的口袋内进行传递。著名的《宋国夫人行图》就是一幅珍贵的描绘驿使背着信袋运送书信的壁画。

63.隋唐馆驿的规模大小不一,在《唐六典》中有严格的规定:都亭驿可拥有75匹马,配备驿夫25个;诸道第一等驿可以有60匹马,20个驿夫。

64.隋唐时期,坐落在山南西道梁州(今陕西省褒城县)的褒城驿,历史上曾被誉为"天下第一驿"。

65.唐代邮驿的中央管理机构是尚书省的兵部,这就改变了汉魏历代由法曹兼管邮驿的体制。

66.隋唐邮驿的规模相当大,唐代全盛时共设驿1639个,其中陆驿1297个,水驿260个,水陆相兼的驿86个,从事邮驿的人员达2万余人。

67.唐政权的通信组织中专有一支以骆驼为主的队伍,称为"明驼使",用于边塞军机的紧急传递。

68.由于中日往来频繁,唐驿的组织也被引进到日本;日本后来所建立的邮驿,其任务、设备、工具、方式都大体上仿照此;到北宋初年,日本已有414个驿。

69.唐代驿站遍布全国,其中陆路行程为每日马行70里,车行30里,急递则必须飞骑日驰300里。

70.唐代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报纸---《开元杂报》,它是直接交驿后再传递到各道州或节度使的。

71.宋代邮驿组织通信的基本原则是"计程责限"和"依限传送"。

72.宋代主管邮驿的机关有二:一为兵部,一为枢密院。

73.在宋代,凡是交急脚递或马递传送的文书,当着官员面实封装入筒内,叫做"实封入递"。

74.北宋时,递铺的基本限程分四种:二百里、三百里、四百里、五百里。 75.收集在《永乐大典》中的《金玉新书》是两宋递铺法规总集,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古代较为完整的一部通信法规。

76.在宋朝,由于皇帝的重视及战争需要,军事通信十分发达,在沈括《梦溪笔谈》一书中曾写道:"急递最速,唯军兴用之"。

77.金字牌急脚递,始设于宋神宗时,是为军事需要服务的。

78.宋代的金字牌是一种通信檄牌,"牌长尺余",木制,"朱漆刻的金字",上刻"御前文字,不得入铺",其传递速度快于一般急脚递。

79.北宋建立的一套较为健全的递铺组织,特别是急递铺组织,为以后各朝所继承,一直延续到清末。 80.驿站是传递政府公文的机构,很长时期禁止寄送私信。直到公元985年,皇帝宋太宗才诏令臣僚,允许臣僚把他们的家信交驿附递。

81.我国现存的姑苏驿亭遗址,位于苏州,建于宋代绍兴14年。清代同治十年为该驿亭题写的著名对联是“客到烹茶旅舍权当东道,灯悬待月邮亭远映胥江”。

82.宋朝为了确保邮驿的传递速度,在机构设置方面“均地理”(按照地理条件);在时限方面要求“谨时刻”;在布局方面要“亭传相望”;在监督检查方面“分置巡辖”,制度相对较为完善。

83.递捕在宋代是直接承担通信的组织。

84.宋代用于通信传递的组织还有递铺,可分为三种,即:步递、马递和急脚递。

85.同两宋时期的驿所相比,递铺有三个长处:一是距离短、机构多;二是昼夜不停、接力传送;三是深入内地,形成规模庞大、四通八达的通信网。

86.为了沟通中央与地方、后方与前线的通信联系,南宋王朝在东南沿海及边防要地先后建立了“斥堠”与“摆铺”、急脚递,传送紧急文书。

87.我国最早开办的古代地方邮驿机构是摆铺,供传递文书和私人信函,创设于南宋。

88.我国史传中,最早成功地利用鸿雁传递书信的是南宋时期的郝经。

89.元朝因袭旧制,由兵部管理驿站;同时元政府又在中央设立了专门机构---通政院,管辖全国驿站。

90.元代驿站是以路(府、州)为枢纽设置的。

91.元代专门传送官方普通文书的组织是急递铺。

92.元代常用的驰驿牌符有金银字圆牌、海青牌及铺马圣旨等数种。

93. 明代中央管理邮驿的机关为兵部车驾清吏司。

94.在明代,除了兵部外,还有一个与邮驿有密切关系的机构,即通政司。

95.站、递、铺三者紧密结合、互相补充,成为明代邮驿的三种基本组织形式。

96.“符验”是公差人员驰驿的证明(凭证或护照),没有符验的人严禁驰驿。明代的符验包括符验、勘合、火票三种类型。

97.明代洪武年间创建的明驿是从正驿名、开驿路、恤邮传、定驿制、严法纪、惩贪官等方面着手的。

98.明代的急递铺网路以县(州)前总铺为中心,向四方辐射,逐铺相接,形成遍布全国的递铺网路,并与水马驿站相衔接。

99.明代在地方上,邮驿受布政使与按察使双重领导,而以按察使为主。

100.明初的会同馆,设于首都所在地,为全国驿站的部枢纽。

101.明代邮驿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即:一是征收驿银,横征暴敛,累害于民;二是支应驿差敲诈勒索,营私舞弊。

102.清代的邮驿,由驿、站、塘、台、所、铺六种组织构成,统称邮驿。

103.清代邮驿确定程限的基本原则是:因程设限,依限传递;因地制宜,区别对待;选择捷径,分泌必争。

104.清代的通信联系是通过以驿站为主体的水旱驿路网和急递铺为主体的步班递铺网两条渠道进行的。

105.清代的皇华驿是京师所在地的驿站,也是全国驿传的总枢纽。

106.在清代,内外衙门的寻常文书,均交急递铺传送。

107.清代传送公文,根据其性质与内容,可分三种方式:一是经驿站传送,二是派专差传送,三是由急递铺传送。

108.为在古代的驿路上实现一种更高的传递效率,清政府对邮驿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改造,首先是“裁驿丞,归州县”。 109.滚单即排单,是传送紧急公文时随附的单式,始用于清朝嘉庆年间。

110.为了解决通信需求的广泛性与驿递设置的局限性的矛盾,清政府在无驿的州县普遍设立“县递”,用以联系地方间的通信,弥补干线驿路的不足。

111.清代邮驿的设置较前朝更为普遍,由近2000个驿站、7万多驿夫和14000多个递铺、4万多名铺兵组成的清代全国邮驿组织,规模庞大,星罗棋布,网路纵横,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朝代。

112.在清代,“马上飞递”的出现,使驿站从间接地为通信使者服务到直接地承担通信事务接受并传递紧急文书,从而使驿的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

113.清代官方的两大通信系统,一个是以“驿”为主体的驿递通信系统;另一个是以“铺”为主体的步递通信系统。

114.清代递铺通信组织呈现半瘫痪状态后,大量普通公文拥向马递,于是出现了所谓“附驿递送”。

115.“凡发递各辨以缓急”和“视事之轻重分别邮程之缓急”是清代公文传递的基本原则。

116.疏附衙是太平天国传递文书的机构。陈庆甲的《金陵记事诗》中写道:“剩瓦颓垣驿路斜,文书一骑来去赊。封头紧急加云马,心煞当差疏附衙”。这是对疏附衙和驿差的生动写照。

117.我国民信局产生于明代永乐年间,至1935年1月1日,国内民信局全部停歇。

118.民信局就其传递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传递国内信件和汇兑为主的信局,另一类是以传递海外华侨与其家属通信及汇兑为主的信局。

在我国古代,把骑马送信称为邮驿。据甲骨文记载,商朝时就已经有了

邮驿,周朝时进一步得到了完善。那时的邮驿,在送信的大道上,每隔34

里设有一个驿站,驿站中备有马匹,在送信过程中可以在站里换马换人,使

官府的公文、信件能够一站接一站,不停地传递下去。

我国邮驿制度经历了春秋、汉、唐、宋、元的各个朝代的发展,一直到

清朝中叶才逐渐衰落,被现代邮政取代。

在古代其它国家也存在过这种骑马送信的邮驿制度。14 世纪时,中亚地

区曾出现过一个强大而又短暂的帖木儿帝国,是由蒙古人的后裔建立的,控

制着包括现在的印度、阿富汗、伊朗等地的广大地区。贴本儿帝国制订了严

格的邮驿制度,规定驿使每天必须走500 里路程,而且还赐与驿使一项特权,

行路中需要换马时,不论是皇亲国戚,还是寻常百姓,只要驿使提出换马的

要求,都要用自己的马和驿使交换,如果柜绝就有杀头之罪。在一段时期内

帖木儿的大军开疆拓土,屡战屡胜,与邮驿制度健全,信息灵通是分不开的。

邮驿是官府的通信组织,只许传送官府的文件,而不允许传送私人信件。

由于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人们对通信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出外经商的、

做工的以及战乱年代被迫出征的战士和远离家乡逃荒避难的人们,都需要和

家人亲友通信。特别是各地商人,为了互相交流商情、商谈贸易、寄递帐单

等都迫切需要通信。于是民间传递信件的业务就应运而生了。大约在唐朝的

时候,长安、洛阳之间就有了专门为商人服务的“驿驴”。当时还有一种叫

飞钱的办法,就是各地商人可以把在长安贩卖货物挣的钱存入各地方官府驻

长安的机构。这些机构发给商人存钱的收据,商人拿着收据回到地方后,再

凭收据到各地方官府取钱,这样就免除了路上被强盗抢走钱财的风险。明朝

初年,在西南地区出现了叫“麻乡约”的民邮机构。那时候许多外省人移居

到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的四川省,尤以湖北省孝感的人最多,他们虽然定居

在四川,但仍很想念家乡的亲人,所以每年都定期举行集会,并推举代表,

回乡探亲,同时也帮助同乡捎带书信和包裹,天长日久,就成了传统。于是

人们干脆就成立了叫“麻乡约”的商行,专门负责替人传递包裹和信件,兼

营货物运输。

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民间出现了专业民邮机构——民信局。民信局的出

现是民间贸易、民间交往日益发展的必然结果。民信局首先出现在著名的港

口城市——宁波。那里工商业发达,是水陆交通的重镇,当地有许多人外出

经商做官。当时的宁波绍兴一带人士遍布全国各地,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非

常频繁,但托人转代非常不便,一封信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到达收信人手中。

在这种背景下,民信局产生了。由于适应了形势的需要,所以民信局发展很

快。不久,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大城市和一些沿海口岸相继建立了许多家民信

局。这些民信局一般都有一定的管辖范围,路途遥远的邮件常常需要几个民

信局互相合作,才能把邮件传递到目的地。当时的民信局经营范围很广,既

能传递信件、包裹,也能汇兑银钱,甚至还能托运一些大件物品。民信局在

清咸丰同治年间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全国大小民信局多达数千家。在广东、

福建的沿海地区还出现了专门为海外侨胞服务的民信局——侨批局。那时候

许多穷苦百姓为生活所迫不得不飘洋过海到异国他乡去谋生,虽然身在海

外,但仍心系故土,需要和家乡的亲人通信联系,也需要给家人寄回金钱和

物品。民信局为了满足这些人的需要,成立了专门为侨胞办理通信和汇款业

务的机构,只是因为福建方言中把“信”说成“批”,所以才叫“侨批局”。

具有现代意义的邮政局——大清邮政是于1896 年正式成立的。它是由当

时霸占我国海关税务大权的英国人赫德一手创办的。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帮助

我国发展邮政通信事业,而是为了进一步掠夺中国的财富。以后几十年,从

英国人赫德到法国人制黎、铁士兰,帝国主义列强一直控制着中国的邮政,

并从中榨取了不尽的财富。但是当他们迫不得已将这项主权交还中国政府的

时候,却声称中国政府反欠他们184 万余两白银。当时,帝国主义国家侵犯

我国邮政主权的另一方式是他们纷纷在中国开办叫“客邮”的机构。这些机

构名义上是为在华的英、法、美、德、俄、日等国的侨民提供邮政服务,但

实际上却是他们用以搜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情报的情报网。在

帝国主义的排挤、压制下,我国的民邮组织逐渐被削弱了,并最终于1935

年停办。

只有解放了,邮政事业才真正获得了新生,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我国

邮政业务的覆盖面得到了迅速扩大。今天,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我们

都能看到邮递使者为我们送信送报的身影,即使是最僻远的山

tt白

最早记载在商代,邮局最早是巴巴特管理,邮递员的工作是把信送到指定人的手中,鸽子被人们训练来送信,邮递员最早步行去送信,如果收信人搬家要把信退还给寄信人,投递员不是最早人们对邮递员的称谓。。。。。。

我可是一个字一个字打得,如果有帮助就用我的吧,助你通过考试 ,不用谢!!

凡尘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殷即商代,亦称殷商。殷的故都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清光绪年间,在此掘得龟甲兽骨,上刻文字,后称甲骨文。甲骨文中记载着殷商盘庚年代(公元前1400年左右),边戌向天子报告军情的记述,有“来鼓”二宇。经考证,“来鼓”即类似今天的侦察通信兵。在古书《待经》中,也有“简书”的记载,‘简书”就是用兽骨刻上文字,由通信兵传递的官府紧急文书。“简书”出于殷末周初(公元前12世纪一11世纪),这也就是邮驿的前身。

邮驿与烽火台通信,都源于奴隶制国家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对通信的需要。据历史记载,在两千七百年前的周幽王时代,就有了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方法。关于烽火通信有个叫“千金一笑”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说:周幽王有个爱妃褒姒,她虽长得很美,但轻易不肯一笑。为此,周幽王使出了 个赏格:“谁要能叫娘娘一笑,就赏他一千斤金子”(当时把铜叫金子)。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点起烽火戏诸侯的办法,想换取娘娘一笑,一天傍晚,周幽王带着爱妃褒姒登上城楼,命令四下点起烽火。临近的诸侯看到了烽火,以为西戎(当时西方的一个部族)来犯,便领兵赶到城下救援,但见灯火辉煌,鼓乐喧天。一打听才知是周幽王为了取乐于娘娘而干的荒唐事儿,各诺侯敢怒不敢言,只好气愤地收兵回营。袭姐见状,果然淡然一笑。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来犯,虽然点起了烽火,却无援兵赶到。原来各诸侯以为周幽王又是故技重演。结果被西戎攻下城堡,杀了周幽王,从此灭了四周。这个历史故事不仅生动的描绘了当时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情况,同时也告戒后人,不企是什么人和什么时候,都不能拿通信当儿戏。

利用烽火台传递信息,虽然较快,但只能起到报警的作用,很难满足掌握敌情,指挥作战的需要。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军事上的需要,从殷商时代的“来鼓”到了周代已逐步形成了传送官府文书的更加严密的邮驿制度,并与烽火台互为补充,配合使用。

NerveM

最早记载在商代,邮局最早是巴巴特管理,邮递员的工作是把信送到指定人的手中,鸽子被人们训练来送信,邮递员最早步行去送信,如果收信人搬家要把信退还给寄信人,投递员不是最早人们对邮递员的称谓。。。。。。

墨然殇

商代邮驿

在我国古代,把骑马送信称为邮驿。据甲骨文记载,商朝时就已经有了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哪个朝代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于哪个朝代————商代邮递员最早用什么方式送信————步行最早用来称呼邮递员的名字————投递员在邮局建起来之前,谁负责奥比岛信件投递————巴巴特哪种动物被人们训练来送信————鸽子中国古代供传递官传递文书的地方叫————驿站
2023-07-05 23:28:203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于哪个朝代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殷即商代,亦称殷商。在通讯手段极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书信是人们互相传递消息、交流思想感情最重要的实用工具。现在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书信是《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史书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书信,如郑子家与赵宣子书,郑子产给晋范宣子书,乐毅报燕惠王书,鲁仲连遗燕将书……都是历来传诵的名篇。然而,春秋时期,由于列国纷争、王纲解纽、政在诸侯,所以,书信往来多用于贵族士大夫之间谈论军国大事,主要是进行论证辩论。表达个人情感、叙事抒情的信几乎没有。
2023-07-05 23:28:291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于哪个朝代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殷即商代,亦称殷商。殷的故都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清光绪年间,在此掘得龟甲兽骨,上刻文字,后称甲骨文。甲骨文中记载着殷商盘庚年代(公元前1400年左右),边戌向天子报告军情的记述,有“来鼓”。
2023-07-05 23:28:382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哪个朝代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殷即商代,亦称殷商。
2023-07-05 23:28:483

中国最早关于通信来源于哪个朝代

商朝的烽火台制度,就是一种原始通信、、、
2023-07-05 23:29:012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哪个朝代

最早记载在商代,邮局最早是巴巴特管理,邮递员的工作是把信送到指定人的手中,鸽子被人们训练来送信,邮递员最早步行去送信,如果收信人搬家要把信退还给寄信人,投递员不是最早人们对邮递员的称谓。从夏朝到商朝,信息传递发展得很快。甲骨文里常有信息往来的记载。比如,商代名王武丁的王妃妇好是著名女将,常带兵出征,武丁不放心,往往用卜辞问:“妇好有信?”或“妇好无信?”这个“信”,既是信息的意思,同时也就是问有无信使到来。据文献和考古材料推断,商朝的道路交通网络比夏朝大大扩展。《诗经·商颂》曾称赞规模宏大的商朝都城:“商城翼翼,四方之极”,意为整齐壮观的王都,是四方的表率。据考古学家发掘,商都城内城外,大道纵横交错,有宽广大道11条,四通八达,其中有整齐石板铺的专供车马行驶的“马道”,可以直登城墙之上。根据甲骨文提供的材料,商王都通往各地的道路,有几条主要干线:一条通往徐淮地区,一条通往湖南、江西,另两条一达西边的渭水流域,一达西北陕北甘肃一带。这几条称为“王道”的通路,既宽广,又平坦,道路笔直,十分便利于车马行进。发展商朝对道路管理有严格的制度。甲骨文里记载说,为了旅途方便和防止不测,在通衢大道沿线,商朝政府设立了许多据点和止宿之处,这就形成了商朝最初的驿站制度。起先这些据点称为“堞[dié蝶]”,大约是用木栅墙筑成的防守工事。照韩非子计算法,当时50里设置一处。后来这些堞发展成为“次”。“次”是止舍安顿的意思,即逐渐成为可以暂住的旅舍之类。当时有霍次、齐次、淮次等名目,就是在霍、齐、淮地止宿的临时客舍。再后,又在此基础上正式建立“羁”,古人注羁为“过行寄止者”。这是商王朝专为商王、贵族建筑的道边旅舍,学者们认为这就是中国最早的“驿站一类的特别设置”。商朝时候,羁还未冠以特别的地名,是按道路前进的次序依次排列命名的,甲骨文中曾出现一羁至五羁的记载,也即第一站到第五站。据估计当时“三十里一宿”,第五羁当距王朝约150里之遥。这些羁,不仅供止宿,而且供应饮食。
2023-07-05 23:29:101

中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于哪个朝代

呵呵,通信基本靠吼,估计最早的通信在远古时期就有了,有记载的最早的是商代吧,用狼烟和烽火台
2023-07-05 23:29:223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于哪个朝代

明代吧
2023-07-05 23:29:305

我国关于通信的记载最早是在哪朝?汉,秦,还是商朝?

商,狼烟
2023-07-05 23:29:445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来源于哪个朝代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录,来自于商代 一、我国古代的邮驿与烽火台通信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殷即商代,亦称殷商。殷的故都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清光绪年间,在此掘得龟甲兽骨,上刻文字,后称甲骨文。甲骨文中记载着殷商盘庚年代(公元前1400年左右),边戌向天子报告军情的记述,有“来鼓”二宇。经考证,“来鼓”即类似今天的侦察通信兵。在古书《待经》中,也有“简书”的记载,‘简书”就是用兽骨刻上文字,由通信兵传递的官府紧急文书。“简书”出于殷末周初(公元前12世纪一11世纪),这也就是邮驿的前身。 邮驿与烽火台通信,都源于奴隶制国家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对通信的需要。据历史记载,在两千七百年前的周幽王时代,就有了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方法。关于烽火通信有个叫“千金一笑”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说:周幽王有个爱妃褒姒,她虽长得很美,但轻易不肯一笑。为此,周幽王使出了个赏格:“谁要能叫娘娘一笑,就赏他一千斤金子”(当时把铜叫金子)。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点起烽火戏诸侯的办法,想换取娘娘一笑,一天傍晚,周幽王带着爱妃褒姒登上城楼,命令四下点起烽火。临近的诸侯看到了烽火,以为西戎(当时西方的一个部族)来犯,便领兵赶到城下救援,但见灯火辉煌,鼓乐喧天。一打听才知是周幽王为了取乐于娘娘而干的荒唐事儿,各诺侯敢怒不敢言,只好气愤地收兵回营。袭姐见状,果然淡然一笑。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来犯, 虽然点起了烽火,却无援兵赶到。原来各诸侯以为周幽王又是故技重演。结果被西戎攻下城堡,杀了周幽王,从此灭了四周。这个历史故事不仅生动的描绘了当时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情况,同时也告戒后人,不企是什么人和什么时候,都不能拿通信当儿戏。 利用烽火台传递信息,虽然较快,但只能起到报警的作用,很难满足掌握敌情,指挥作战的需要。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军事上的需要,从殷商时代的“来鼓”到了周代已逐步形成了传送官府文书的更加严密的邮驿制度,并与烽火台互为补充,配合使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在全国修驰道,“车同轨、书同文”,建立了以国都咸阳为中心的绎站网,制订了邮驿律令,如竹简怎样捆扎、加封印泥盖印以保密;如何为邮驿人马供应粮草;邮驿怎样接待过往官员、役夫等,形成了我国最早的邮驿法。 汉代邮驿继承秦朝制度,并统一名称叫“驿”。规定五里一,十里一亭,三十里置驿。邮驿还随着“丝绸之路”的形成而通达印度、缅甸、波斯等国。到了唐代,邮驿大大发展,全国共有陆驿、水驿及水陆兼办邮驿1600多处,行程也有具体规定,并订有考绩和视察制度,驿使执行任务时,随身携带“驿卷”或“信牌”等身份证件。 宋代由于战争频繁,军事紧急文件很多,要求既快又安全,因而将由民夫充任的驿卒改由士兵担任,增设“急递铺”,设金牌、银牌、铜牌三种,金牌一昼夜行五百里,银牌四百里,铜脾三百里。实行每到一站换人换马接力传递。到了元代,由于军事范围和疆域扩大,仅在国内就有驿站1496处,并将邮驿改称为驿站。 明代在沿袭旧制的基础上,由于海上交通日渐发达,随着部和七下西洋,还开辟了海上邮驿。清初有官办驿站1600余处,驿卒七万余名,驿马四万多匹,归兵部主管。19世纪中叶以后,驿站经费多被官吏贪污中饱,驿政废驰。到了清朝末年,近代邮政逐步兴起,驿站的作用日渐消失,于是,1913年1月,北洋政府宣布全部撤销驿站。 邮驿制度起源于奴隶制度的国家,盛行于封建社会,并随着封建制度的衰亡而告终结。邮驿与烽火台通信虽系历代封建王朝的御用工具,但同时也是我国进入有组织的进行通信工作的开始。它不仅在我国邮政通信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同时也为促进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我国古代民间的通信组织 驿站是官府的通信组织,只传递官府文书。一般老百姓传递信息,只有托人捎带,然而辗转传递,缓不济急,且易延误遗失。我国古书中记载着不少有关“鸿雁捎书”一类的故事,可见古代人民通信多么艰难。而今天人们依旧把鸿雁作为邮政通信的象征,又可见人民群众对邮政通信所寄于的厚望。 民间通信组织的形成,大约始于唐朝。当时主要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商贸易的需要。首先在长安与洛阳之间,有了为民间商人服务的“驿驴”。当时还有一种叫“飞钱”的办法,就是各地商人把在长安贩卖货物所得的钱,存入各地方政府驻长安的办事机构,然后再凭收据到各地方官府如教取回,这也就是今天汇兑业务的萌芽。到了明朝才出现了专为民间传递信息的民信局。在西南各省也曾有“麻乡约”探亲带信的出现。相传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被迁往四川开垦的农民,由于思念家乡,相约每年推派代表回乡探望,往返时带些土产和信件,而后逐渐形成民信局。 民信局开始出现于交通方便、贸易发达的沿海城市,以后逐渐发展到内地。民信局由私人经营,以谋利为目的。他们一方面是哪里有利就在那里办,偏僻地区无人管;另一方面,他们为了招揽生意,相竞为主顾提供方便,如派人上门收取信件、汇款,收费也可以记帐,等等,促使民信局得到了迅速发展。到了清同治年间(公元1821年到1874年)是民信局的最盛时期,全国大小民信局已达数千家之多。有的在商业中心上海设总店,各地设分店和代办店,民信局之间互相联营,构成了民间通信网。 自宋、元以来,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一带的贫苦人民,有的为了谋生,被拐骗国外做苦工,这些旅居国外的侨胞,要与祖国亲友通信,或将物品和汇款寄回祖国,“侨批局”便应时而生。“侨批局” 实际上就是侨信局,因为福建方言把“信” 叫“批”,所以把为华侨通信服务的侨信局习损称为侨批局。由于侨批局对华侨服务周到,信誉卓著,几乎垄断了华侨寄信和汇款的业务。 自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以后,封建统治阶级任凭侵略者侵夺我国邮权,并伙同洋人利用亦官亦洋的特殊权利,采取强令民信局登记,接受海关邮政领导,限制民信局向轮船发运邮件,并采用资本主义的竞争手段,将大部分民信局置于无法经营的境地。到1935年,民信局已被国民党强迫停办,而侨批局一直到解放前夕尚有100多家。 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邮政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止,在长达100多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岁月中,我国邮权同遭丧失,形成了邮驿、民信局、侨批局、客邮、海关邮政、大清邮政等相继并存的混乱局面, (一)“客邮” 自1840年中国封建王朝闭关自守的大门被资本主义侵略者打开后,中国便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首先是英国在中国领土上任意开办英国邮局,接踵而来的是法、美、德、俄、日等国也在中国领土开办起他们自己的邮局,而清政府把这些掠夺中国邮权的外国邮局美其名为“客邮”。这些所谓的“客邮”,从沿海到内地,直至边远地区的新疆、内蒙等地,几乎遍布全国。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设立“客邮”的目的,并非为了方便我国人民使用邮政,而是为了对我国进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侵略目的而服务的。有些国家还利用“客邮”大量贩运鸦片、吗啡等毒品,走私漏税。“容邮”实际上是掠夺我国财富、毒害我国人民的场所。直到1921年在美国召开的九国太平洋会议和限制军备会议上,才通过撤销“在华客邮案”,但日本在东北和英国在西藏的“客邮”,都赖着不撤,印度独立后继承了英国在西藏的“容邮”,直到1954年4月1日才移交我国。 (二)海关邮政与大清邮政 海关兼办邮政也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产物。1861年,原由各国使馆自派专差传送文件的办法,因其感到不便,故要求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代收代寄邮件。清政府承担不久,由于北方捻军和南方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总理衙门怕负责任,便想推给海关办理,而当时海关的总务司 (相当于今天海关总署署长)英人赫德,对中国的邮权早已垂涎三尺,此举正中下怀,便于当年(1866年)移交海关兼办邮政。1878年7月发行了第一套大龙邮票;并于次年将所办邮局命名为殖民地色彩的“海关拨驷达”。(拨驷达是英文邮政一POST的译音)。 公元1896年,虽将海关拨驷达改称为大清邮政官局,但邮政大权仍然操纵在英法等外国人手中。1905年清政府成立邮传部(相当于交通部,主管铁路邮电),直至1911年海关才将邮政移交给邮传部。移交时,海关当局还向清政府索取了所谓办理邮政垫款、白银184万余两,由清政府逐年计息归还。同时,依旧容许外围人担任各级领导职务,实际上邮权并未全部收回。
2023-07-05 23:30:001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来自于哪个朝代

商朝的烽火台制度,就是一种原始通信
2023-07-05 23:30:211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于哪个朝代。

商朝
2023-07-05 23:30:303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于哪个朝代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殷即商代,亦称殷商。殷的故都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清光绪年间,在此掘得龟甲兽骨,上刻文字,后称甲骨文。甲骨文中记载着殷商盘庚年代(公元前1400年左右),边戌向天子报告军情的记述,有“来鼓”二宇。经考证,“来鼓”即类似今天的侦察通信兵。在古书《待经》中,也有“简书”的记载,‘简书”就是用兽骨刻上文字,由通信兵传递的官府紧急文书。“简书”出于殷末周初(公元前12世纪一11世纪),这也就是邮驿的前身。 邮驿与烽火台通信,都源于奴隶制国家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对通信的需要。据历史记载,在两千七百年前的周幽王时代,就有了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方法。关于烽火通信有个叫“千金一笑”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说:周幽王有个爱妃褒姒,她虽长得很美,但轻易不肯一笑。为此,周幽王使出了 个赏格:“谁要能叫娘娘一笑,就赏他一千斤金子”(当时把铜叫金子)。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点起烽火戏诸侯的办法,想换取娘娘一笑,一天傍晚,周幽王带着爱妃褒姒登上城楼,命令四下点起烽火。临近的诸侯看到了烽火,以为西戎(当时西方的一个部族)来犯,便领兵赶到城下救援,但见灯火辉煌,鼓乐喧天。一打听才知是周幽王为了取乐于娘娘而干的荒唐事儿,各诺侯敢怒不敢言,只好气愤地收兵回营。袭姐见状,果然淡然一笑。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来犯,虽然点起了烽火,却无援兵赶到。原来各诸侯以为周幽王又是故技重演。结果被西戎攻下城堡,杀了周幽王,从此灭了四周。这个历史故事不仅生动的描绘了当时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情况,同时也告戒后人,不企是什么人和什么时候,都不能拿通信当儿戏。 利用烽火台传递信息,虽然较快,但只能起到报警的作用,很难满足掌握敌情,指挥作战的需要。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军事上的需要,从殷商时代的“来鼓”到了周代已逐步形成了传送官府文书的更加严密的邮驿制度,并与烽火台互为补充,配合使用。
2023-07-05 23:30:421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哪个朝代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殷即商代,亦称殷商。殷的故都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清光绪年间,在此掘得龟甲兽骨,上刻文字,后称甲骨文。甲骨文中记载着殷商盘庚年代(公元前1400年左右),边戌向天子报告军情的记述,有“来鼓”二宇。经考证,“来鼓”即类似今天的侦察通信兵。在古书《待经》中,也有“简书”的记载,‘简书”就是用兽骨刻上文字,由通信兵传递的官府紧急文书。“简书”出于殷末周初(公元前12世纪一11世纪),这也就是邮驿的前身。 邮驿与烽火台通信,都源于奴隶制国家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对通信的需要。据历史记载,在两千七百年前的周幽王时代,就有了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方法。关于烽火通信有个叫“千金一笑”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说:周幽王有个爱妃褒姒,她虽长得很美,但轻易不肯一笑。为此,周幽王使出了 个赏格:“谁要能叫娘娘一笑,就赏他一千斤金子”(当时把铜叫金子)。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点起烽火戏诸侯的办法,想换取娘娘一笑,一天傍晚,周幽王带着爱妃褒姒登上城楼,命令四下点起烽火。临近的诸侯看到了烽火,以为西戎(当时西方的一个部族)来犯,便领兵赶到城下救援,但见灯火辉煌,鼓乐喧天。一打听才知是周幽王为了取乐于娘娘而干的荒唐事儿,各诺侯敢怒不敢言,只好气愤地收兵回营。袭姐见状,果然淡然一笑。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来犯,虽然点起了烽火,却无援兵赶到。原来各诸侯以为周幽王又是故技重演。结果被西戎攻下城堡,杀了周幽王,从此灭了四周。这个历史故事不仅生动的描绘了当时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情况,同时也告戒后人,不企是什么人和什么时候,都不能拿通信当儿戏。 利用烽火台传递信息,虽然较快,但只能起到报警的作用,很难满足掌握敌情,指挥作战的需要。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军事上的需要,从殷商时代的“来鼓”到了周代已逐步形成了传送官府文书的更加严密的邮驿制度,并与烽火台互为补充,配合使用。
2023-07-05 23:30:511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于哪个朝代

可考究的是周代就有烽火台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是一例,可见早在周代或商代就有可见光的通信。再早点的是相传黄帝与蚩尤大战时杀牛取皮制鼓,声闻百里,以此指挥军队。这是以可听见声音通信的。准确说仓颉造字前,声音和光是通信主要媒介,有文字后书信是一种。
2023-07-05 23:31:021

通讯的发展史

从战国时期开始我国就建立了较为简单的通讯系统,各国都建有烽火台,传递紧急信息如敌军入侵则点燃烽火台通知首都,调集援兵后来各国发展出驿站传递信件,这在秦朝、汉朝逐步完善,渐渐建立起完善的驿站管理系统但这都是为官方服务的,民间百姓要投递信件大概始于唐朝然后这延续了千百年,直到现代通讯的诞生
2023-07-05 23:31:155

中国邮政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1896年3月20日,光绪皇帝正式批准开办大清邮政官局1896年各邮局正式对外办理业务1949年11月1日,作为统一管理全国邮政和电信事业的邮电部成立。1986年12月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自1987年1月1日起生效。这是新中国第一部邮政法律,其完备性与科学性是20年代的《邮政条例》和30年代的《邮政法》所无法比拟的。1998年3月10日,九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在邮电部和电子工业部的基础上组建信息产业部,实行邮电分营,成立国家邮政局。1999年8月23日至9月15日,第22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在京举行。这是世界邮政在世纪之交的一次盛会2007年3月6日经中国政府批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依法成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基本情况如下:公司名称:中文:“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英文:“POSTALSAVINGSBANKOFCHINA”;英文缩写“PSBC”。公司注册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西大街131号。诚挚感谢各界长期以来的支持和厚爱。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将始终遵循客户利益第一的原则,继续为广大客户提供各项优质的金融服务。
2023-07-05 23:31:492

古代人有哪些信息传递的方式?

书信```飞鸽``
2023-07-05 23:32:469

历史出现过哪些通信方式。

在远古时候,我国使用击鼓传递信息,最早当在原始社会末期。 到西周时候,我国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邮驿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步,邮驿通信逐渐完备起来。 三国时期,曹魏在邮驿史上最大的建树是制定《邮驿令》。 隋唐邮传事业发达的标志之一是驿的数量的增多。 我国元朝时期,邮驿又有了很大发展。 清代 邮驿制度改革的最大特点是“邮”和“驿”的合并。 清朝中叶以后,随着近代邮政的建立,古老的邮驿制度就逐渐被淘汰了。 【烽火传军情】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在我国的历史上,还有一个为了讨得美人欢心而随意点燃烽火,最终导致亡国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政权,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凶和好,结为姻亲。汉朝使节来凶,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青鸟传书】 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 【黄耳传书】 信鸽传书,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现在还有信鸽协会,并常常举办长距离的信鸽飞行比赛。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即可以通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方向。 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张九龄是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飞奴”。此后的宋、元、明、清诸朝,信鸽传书一直在人们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风筝通信】 我们今天娱乐用的风筝,在古时候曾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面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筝”这个词便由此而来。 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到了唐代以后,风筝才逐渐成为一种娱乐的玩具,并在民间流传开来。 【灯塔】 灯塔起源于古埃及的信号烽火。世界上最早的灯塔建于公元前7世纪,位于达尼尔海峡的巴巴角上,像一座巨大的钟楼矗立着。那时人们在灯塔里燃烧木柴,利用它的火光指引航向。 公元前280年,古埃及人奉国王托来美二世菲莱戴尔夫之命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对面的法罗斯岛上修筑灯塔,高达85米,日夜燃烧木材,以火焰和烟柱作为助航的标志。法罗斯灯塔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1302年毁于地震。9世纪初,法国在吉伦特河口外科杜昂礁上建立灯塔,至今已两次重建,现存的建于1611年。 在古老的灯塔中,意大利的莱戈恩灯塔至今仍在使用。这座灯塔是建于1304年,用石头砌成,高50米。美国第一座灯塔是建于1716年的波士顿灯塔。此后,1823年建成透镜灯塔,1858年建成电力灯塔,1885年首次用沉箱法在软地基上建造灯塔,1906年落成第一座气体闪光灯塔。1850年,全世界仅有灯塔1570座,1900年增到9400座。到1984年初,包括其他发光航标在内,灯塔总数已超过55000座。 【通信塔】 18世纪,法国工程师克劳德.查佩成功地研制出一个加快信息传递速度的实用通信系统。该系统由建立在巴黎和里尔230千米间的若干个通信塔组成。在这些塔顶上竖起一根木柱,木柱上安装一根水平横杆,人们可以使木杆转动,并能在绳索的操作下摆动形成各种角度。在水平横杆的两端安有两个垂直臂,也可以转动。这样,每个塔通过木杆可以构成192种不同的构形,附近的塔用望远镜就可以看到表示192种含义的信息。这样依次传下去,在230千米的距离内仅用2分钟便可完成一次信息传递。该系统在18世纪法国革命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信号旗】 船上使用信号旗通信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旗号通信的优点是十分简便,因此,即使当今现代通信技术相当发达,这种简易的通信方式仍被保留下来,成为近程通信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进行旗号通信时,可以把信号旗单独或组合起来使用,表示不同的意义。通常悬挂单面旗表示最紧急、最重要或最常用的内容。例如,悬挂A字母旗,表示"我船下面有潜水员,请慢速远离我船";悬挂O字母旗,表示"有人落水";悬挂W字母旗,表示"我船需要医疗援助"等等。 【旗语】 在15-16世纪的200年间,舰队司令靠发炮或扬帆作训令,指挥属下的舰只。1777年,英国的美洲舰队司令豪上将印了一本信号手册,成为第一个编写信号书的人。后来海军上将波帕姆爵士用一些旗子作"速记"字母,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旗语字母。1805年,纳尔逊勋爵指挥特拉法加之役时,在阵亡前发出的最后信号是波帕姆旗语第16号:"驶近敌人,近距离作战。" 1817年,英国海军马利埃特上校编出第一本国际承认的信号码。舫海信号旗共有40面,包括26面字母旗,10面数字旗,3面代用旗和1面回答旗。旗的形状各异:有燕尾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等。旗的颜色和图案也各不相同~
2023-07-05 23:33:191

古代通信方式的故事

秦直道,一般都是有驿站系统鸿雁传情
2023-07-05 23:33:404

中国古代通讯方式(图或文)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6250622.html?fr=ala0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9963537.html?fr=ala3
2023-07-05 23:33:502

中国古代通信方式

一、烽火传军情“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二、鸿雁传书“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凶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凶和好,结为姻亲。汉朝使节来凶,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凶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凶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三、鱼传尺素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古时候,人们常用绢帛书写书信,到了唐代,进一步流行用织成界道的绢帛来写信,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长的绢帛写信,故书信又被称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绢)。因捎带书信时,人们常将尺素结成双鲤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隐“双鲤迢迢一纸书”的说法。显然,这里的“双鲤”并非真正的两条鲤鱼,而只是结成双鲤之形的尺素罢了。四、青鸟传书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五、黄耳传书 信鸽传书,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现在还有信鸽协会,并常常举办长距离的信鸽飞行比赛。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即可以通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张九龄是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飞奴”。此后的宋、元、明、清诸朝,信鸽传书一直在人们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六、风筝通信我们今天娱乐用的风筝,在古时候曾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面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筝”这个词便由此而来。 七、竹筒传书
2023-07-05 23:33:581

我国关于通信的最早记录是在什么朝代

殷商
2023-07-05 23:34:073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于哪个朝代

秦。在开创统一的邮驿制度方面,秦朝也有不世之功。秦朝把“遽”、“驲”、“置”等不同名目一概统一称呼为“邮”。从此,“邮”便成为通信系统的专有名词。在秦朝,“邮”负责长途公文书信的传递任务,近距离的另用“步传”,即派人步行送递。在邮传方式上,秦时大都采用接力传送文书的办法,沿政府规定固定的路线,由负责邮递的人员一站一站接力传达下去。
2023-07-05 23:34:161

历史上的通讯方式?

信鸽,驿站
2023-07-05 23:34:275

古代有哪些通信方式

1驿站,也就是六百里,八百里加急那种,换马不换人。 2烽火与狼烟,多用于边区示警用途,烽火戏诸侯,就是这个道理。 3飞鸽传书,不一定是鸽子,也可能有老鹰,秃鹫等等,训练有素,只是也不太安全的。 4旗语,挥舞小旗子传递信息,直到现在还在应用。古代战斗时的指挥也是这个。 5近距离的很多,鸣锣,击鼓,呐喊什么的
2023-07-05 23:35:022

我国最早的关于通讯的记载在什么朝代?

有记载的最早的应该是商,目前尚未发现具有说服力的夏朝“文字”。
2023-07-05 23:35:104

我国最早关于通讯的记载是来与那个朝代?

C。商代
2023-07-05 23:35:194

古代人们的通信方法

E—MAIL QQ MOBILEPHONE INTERNET LETTER MSN
2023-07-05 23:35:485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于哪个朝代 奥比岛

商代
2023-07-05 23:36:104

从古到今的通讯方式有哪些

原始时代,没有文字的时候,有: 1,叫喊、吼声、肢体动作 2,狼烟(白天)、烽火(晚上) 3,锣鼓号角 特点是都要提前约定具体的意义,能够传递的信息有限 4,路标、记号等 包括绘画、结绳等等,能够保留较长时间 出现文字以后: 1,狼烟(白天)、烽火(晚上) 2,锣鼓号角 因为其迅急的特点,在特定场合得到沿用 3,尺牍(信)、口信 通过人来传递,慢 4,漂流瓶 一般没有具体的收信对象 5,驿站(马匹,五百、八百里加急) 6,飞鸽、飞鹰传书 速度快,成本高 近现代: 1,电报 2,无线电报 3,电话传真寻呼机 4,手机、因特网 附带:战争时期有很多特殊的通讯方式,比较原始而实用,比如鸡毛信,消息树,暗语等等
2023-07-05 23:36:204

中国最早最快捷的传递信息方法是架设了什么

  主要有飞鸟传(飞鸽传书、鸿雁传书、飞雁传书),驿传(快马加鞭),烽火,狼烟,旗语、灯光(三打祝家庄、孔明灯)等等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中国信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古代信息传递的出现离不开“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的长城。“长城”一词始见于战国时代的文献记载。在古代不通朝代有着不同的修筑形式,所以对这种防御工程的称谓也有所不同,如:列城、方城、塞、暂洛、界壕、边墙等,实际上均指“长城”,其实广义的长城是对中国古代所有的巨型军事工程体系而言。 烽火通信 远在周代我国就有了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烽火作为一种原始的声光通信手段,服务于古代军事战争。从边境到国都以及边防线上,每隔一定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内储柴草,当敌人入侵时,便一个接一个地点燃起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烽火,马上派兵相助,抵抗敌人。 西周时期,为了防备敌人入侵,采用“烽隧”作为边防告急的联络信号。在古史书《周礼》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各国从边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离,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台上有桔槔,桔槔头上有装着柴草的笼子,敌人入侵时,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烟火传递警报。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把它举高,靠火光给领台传递信息,称为“烽”,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以烟示急,称为“燧”。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又别称狼烟。周朝规定:天子举烽燧各地诸侯必须马上带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敌人。由此可见,烽燧制度的实施,意味着早在周时就已出现了庞大而又完善的军事信息联系网络。 竹简 在造纸术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也使用竹简作为文字的载体。竹简用的是皮薄而节长的竹子,先将圆竹锯成一定的长度,再破为一定的宽度,削光整平后,即成为简片。然后再用丝绳、麻绳、细皮条等分上下两道编连简片,即可用来刻写或书写文字。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册"字,象征着一捆简片系二道书绳,而金文中的"典"字则表示"册"在桌几上。 相传在汉武帝时,文人东方朔向皇帝上了一个奏本,用了3000多片竹简,派了两个大力士才抬进宫,所以竹简使用起来非常麻烦,而且时间长了会受虫蛀、腐烂,不能长时间保存。 旗报、牌报、揭帖旗报源于我国古代的“露布”,通常由专人扛着,骑在马上,奔驰传送,供沿途军民阅览,鼓舞士气。牌报则是写在木牌上的新闻传播工具,而揭帖则是类似传单的一些印刷品,可供四处散发。 报房起于清代,主要集中在北京。早在清代初期,北京城内就有以私人名义从事抄报活动的人,多为低层文吏,以刊刻抄邸报为自己的副业,到清代中、晚期演变成私营报纸。 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 古时候。人们修筑高高的烽火台。当发现敌人入侵时,便立即点燃烽火台上的柴草,利用冒火的烽烟,来传递敌情信息,召集军队前来援助。后来,人们又发现了骑马传送信息的方法,在全国各地设置很多驿站,有专门的人接力传递信件,这样,可以骑着马把信息传送到很远的地方。再以后,人们又发明了用旗语、灯光传递信息的方法。 早在公元968年,中国便发明了一种叫"竹信"(Thumtsein)的东西,它被认为是今天电话的雏形。欧洲对于远距离传送声音的研究,却始于 17世纪。1796年,休斯提出了用话筒接力传送语音信息的办法。虽然这种方法不太切合实际,但他赐给这种通信方式的一个名字--Telephone(电话),却一直延用至今。 有人说,电话是一支唱了100多年的歌。它至今依然是声音缭绕,响彻寰宇。100多年来,电话作为传递人类话音的基本功能虽无多大变化,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它却经历了"磁石-共电-自动"的发展过程。 1753年2月17日,《苏格兰人》杂志上发表了一封署名C.M的书信。在这封信中,作者提出了用电流进行通信的大胆设想。他建议:把一组金属线从一个地点延伸到另一个地点,每根金属线与一个字母相对应。在一端发报时,便根据报文内容将一条条金属线与静电机相连接,使它们依次通过电流。电流通过金属线上的小球便将挂在它下面的写有不同字母或数字的小纸片吸了起来,从而起到远距离传递信息的作用。 秦汉时期,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特别是汉代,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收发这些文书都要登记,注明时间,以明责任。 隋唐时期,驿传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30里设一驿站。 总的来说,古代传递方式与现在相比真是天壤之别,自从有了电,电报,电话,传真,网络,有、无线电技术比以前快多了,但是也表小看古人,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能利用大自然的各种奇异力量来传递消息也是值得我们佩服的
2023-07-05 23:36:271

中国最早的通讯方式是什么?

飞鸽传书与“鸿雁传书”是一个意思,是古人之间联系的一种方法,将信件系在鸽子的脚上,然后传递给要传递的人。
2023-07-05 23:36:3713

关于通信的典故诗句

1. 请教有关通信的别称,诗词歌赋,历史典故等 “鱼雁传书”,古人用来说亲朋之间有书信往来。 南来北往的雁为人传递思念。 鱼则是双鲤鱼,是一种木制的鱼形信函,中间一分为二,将其挖空用来放信札。在纸张发明之前,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一尺,这即诗中所说的尺素书。木函叫尺牍,素绢叫尺素。后来诗人写诗填词常用“双鱼”“尺素”代书信,这样显得用词更加优雅。古人也有将素绢叠成双鱼形状的做法:“尺素如霜雪,叠成双鲤鱼,要知心中事,看取腹中书。”到了唐代纸张已经普及,诗人就用“双鲤”指代纸质的书信,李商隐写下了“双鲤迢迢一纸书”的佳句。 2. 古人通信的小故事 【风筝通信】 我们今天娱乐用的风筝,在古时候曾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面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筝”这个词便由此而来。 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到了唐代以后,风筝才逐渐成为一种娱乐的玩具,并在民间流传开来。 【灯塔】 灯塔起源于古埃及的信号烽火。世界上最早的灯塔建于公元前7世纪,位于达尼尔海峡的巴巴角上,像一座巨大的钟楼矗立着。那时人们在灯塔里燃烧木柴,利用它的火光指引航向。 公元前280年,古埃及人奉国王托来美二世菲莱戴尔夫之命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对面的法罗斯岛上修筑灯塔,高达85米,日夜燃烧木材,以火焰和烟柱作为助航的标志。法罗斯灯塔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1302年毁于地震。9世纪初,法国在吉伦特河口外科杜昂礁上建立灯塔,至今已两次重建,现存的建于1611年。 在古老的灯塔中,意大利的莱戈恩灯塔至今仍在使用。这座灯塔是建于1304年,用石头砌成,高50米。美国第一座灯塔是建于1716年的波士顿灯塔。此后,1823年建成透镜灯塔,1858年建成电力灯塔,1885年首次用沉箱法在软地基上建造灯塔,1906年落成第一座气体闪光灯塔。1850年,全世界仅有灯塔1570座,1900年增到9400座。到1984年初,包括其他发光航标在内,灯塔总数已超过55000座。 【通信塔】 18世纪,法国工程师克劳德.查佩成功地研制出一个加快信息传递速度的实用通信系统。该系统由建立在巴黎和里尔230千米间的若干个通信塔组成。在这些塔顶上竖起一根木柱,木柱上安装一根水平横杆,人们可以使木杆转动,并能在绳索的操作下摆动形成各种角度。在水平横杆的两端安有两个垂直臂,也可以转动。这样,每个塔通过木杆可以构成192种不同的构形,附近的塔用望远镜就可以看到表示192种含义的信息。这样依次传下去,在230千米的距离内仅用2分钟便可完成一次信息传递。该系统在18世纪法国革命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信号旗】 船上使用信号旗通信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旗号通信的优点是十分简便,因此,即使当今现代通信技术相当发达,这种简易的通信方式仍被保留下来,成为近程通信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进行旗号通信时,可以把信号旗单独或组合起来使用,表示不同的意义。通常悬挂单面旗表示最紧急、最重要或最常用的内容。例如,悬挂A字母旗,表示"我船下面有潜水员,请慢速远离我船";悬挂O字母旗,表示"有人落水";悬挂W字母旗,表示"我船需要医疗援助"等等。 【旗语】 在15-16世纪的200年间,舰队司令靠发炮或扬帆作训令,指挥属下的舰只。1777年,英国的美洲舰队司令豪上将印了一本信号手册,成为第一个编写信号书的人。后来海军上将波帕姆爵士用一些旗子作"速记"字母,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旗语字母。1805年,纳尔逊勋爵指挥特拉法加之役时,在阵亡前发出的最后信号是波帕姆旗语第16号:"驶近敌人,近距离作战。" 1817年,英国海军马利埃特上校编出第一本国际承认的信号码。舫海信号旗共有40面,包括26面字母旗,10面数字旗,3面代用旗和1面回答旗。旗的形状各异:有燕尾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等。旗的颜色和图案也各不相同。 参考资料:有的不用 3. 古人通信的小故事 1、据记载,在二千七百多年前的周朝幽王时期就有了利用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各路诸侯见到烽火,就会派兵前来援助,共同抵抗敌人。 相传周幽王有个宠爱的妃子褒姒,长得很美,可是总不爱笑。有一天,周幽王为了逗她发笑,就无缘无故地下令点起烽火,各路诸侯看到警号,都纷纷带兵赶到,结果自然是白跑一趟,上了大当,什么动静也没有。这么一来,果然把褒姒逗笑了。 可是后来到了真有敌兵入侵的时候,各路诸侯看到烽火,都不再相信了,因而谁也不派兵来救。周幽王因为得不到各路诸侯的援助,抵抗不了敌人的进攻,不但自己被杀,西周王朝也因此灭亡。 2、相传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王宝钏苦守寒窑十数年矢志不移。一日,王宝钏正挑野菜,忽闻空中鸿雁连声呼唤, 遂请求代为传书于平贵夫郎,然一时难寻笔墨,情急之下,撕下罗裙,咬破指尖,写下血泪书信,倾诉对感情忠贞和盼望夫妻团圆的情绪,从而流传并成为千古佳话,因此,鸿雁也就成了邮使的美称。 3、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凶和好,结为姻亲。汉朝使节来匈,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 之后,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齐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透过禁卒的帮忙,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状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汉使听后十分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扩展资料 古代通信方式有 1、竹信是用竹篾制成雁的形状,中间夹着书信,也有的在竹木上直接刻上文字图案,传带或是通过其他方式给目标人。不仅如此,古人邮寄书信时,还用竹木或绢帛等制成雁的形状,中间夹着书信,以资邮寄。 2、飞鸽传书就是古人之间联系的一种方法,将信件系在鸽子的脚上然后传递给要传递的人。古代通信不方便,所以聪明的人利用鸽子会飞且飞得比较快、会辨认方向等多方面优点,驯化了鸽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 3、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军事情报的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边疆防卫军传递信息,为古老海关、水师、海军所管。驿站传信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 4、烽火是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是表示国家战事的出现。古代在边境建造的烽火台,通常台上放置干柴,遇有敌情时则燃火以报警——通过山峰之间的烽火迅速传达讯息。 5、风筝在古代是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 6、灯塔起源于古埃及的信号烽火。世界上最早的灯塔建于公元前7世纪,位于达尼尔海峡的巴巴角上,像一座巨大的钟楼矗立着。那时人们在灯塔里燃烧木柴,利用它的火光指引航向。 公元前280年,古埃及人奉国王托来美二世菲莱戴尔夫之命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对面的法罗斯岛上修筑灯塔,高达85米,日夜燃烧木材,以火焰和烟柱作为助航的标志。法罗斯灯塔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1302年毁于地震。9世纪初,法国在吉伦特河口外科杜昂礁上建立灯塔,至今已两次重建,现存的建于1611年。 7、信号旗,船上使用信号旗通信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旗号通信的优点是十分简便,因此,即使当今现代通信技术相当发达,这种简易的通信方式仍被保留下来,成为近程通信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进行旗号通信时,可以把信号旗单独或组合起来使用,表示不同的意义。通常悬挂单面旗表示最紧急、最重要或最常用的内容。例如,悬挂A字母旗,表示“我船下面有潜水员,请慢速远离我船”;悬挂O字母旗,表示“有人落水”;悬挂W字母旗,表示“我船需要医疗援助”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通信 4. 古代通信故事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中国信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秦汉时期,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特别是汉代,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收发这些文书都要登记,注明时间,以明责任。 隋唐时期,驿传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30里设一驿站。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 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达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见,唐朝邮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 还有比较常用的就是飞鸽传书!打仗时 军队用狼烟来告诉友军敌人进攻了 5. 古代通信历(1840年以前)1,调查古人盼望亲友来信的诗词或故事: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说飞鸽传书、用烽火、用快马等等,在这里提供一个有关于烽火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西周被犬戎灭亡的导火线,而褒姒也因此成了红颜祸水的代名词。 周宣王死了以后,儿子姬宫涅(音niè)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什么国家大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乐,打发人到处找美女。有个大臣名褒珦(音bāoxiàng)劝谏幽王,周幽王不但不听,反把褒珦下了监狱。 褒珦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家的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他们在乡下买了一个挺漂亮的姑娘,教会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来,献给幽王,替褒珦赎罪。这个姑娘算是褒家人,叫褒姒(音sì)。 幽王得了褒姒,高兴得不得了,就把褒珦释放了。他十分宠爱褒姒,可是褒姒自从进宫以后,心情闷闷不乐,没有开过一次笑脸。幽王想尽办法叫她笑,她怎么也笑不出来。 周幽王出了一个赏格:有谁能让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赏他一千两金子。 有个马屁鬼叫虢(音guó)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鬼主意。原来,周王朝为了防备犬戎的进攻,在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骊音lì)一带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如果犬戎打过来,把守第一道关的兵士就把烽火烧起来;第二道关上的兵士见到烟火,也把烽火烧起来。这样一个接一个烧着烽火,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来救。虢石父对周幽王说:“现在天下太平,烽火台长久没有使用了。我想请大王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几天。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起来,让附近的诸侯见了赶来,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这许多兵马扑了个空,保管会笑起来。” 周幽王拍着手说:“好极了,就这么办吧!” 他们上了骊山,真的在骊山上把烽火点了起来。临近的诸侯得了这个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赶快带领兵马来救。没想到赶到那儿,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大伙儿都楞了。 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辛苦了大家,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玩儿,你 们回去吧! 诸侯知道上了当,憋了一肚子气回去了。 褒姒不知道他们闹的是什么玩意,看见骊山脚下来了好几路兵马,乱哄哄的样子,就问幽王是怎么回事。幽王一五一十告诉了她。褒姒真的笑了一下。 幽王见褒姒开了笑脸,就赏给虢石父一千两金子。 幽王宠着褒姒,后来干脆把王后和太子废了,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原来王后父亲是申国的诸侯,得到这个消息,就连结犬戎进攻镐京。 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连忙下命令把骊山的烽火点起来。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因为上次上了当,谁也不来理会他们。 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浓烟,夜里火光烛天,可就是没有一个救兵到来。 犬戎兵一到,镐京的兵马不多,勉强抵挡了一阵,被犬戎兵打得落花流水。犬戎的人马像潮水一样涌进城来,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伯服杀了。那个不开笑脸的褒姒,也给抢走了。 到这时候,诸侯们知道犬戎真的打进了镐京,这才联合起来,带着大队人马来救。犬戎的首领看到诸侯的大军到了,就命令手下的人把周朝多少年聚敛起来的宝贝财物一抢而空,放了一把火才退走。 中原诸侯打退了犬戎,立原来的太子姬宜臼(音jiù)为天子,就是周平王。诸侯也回到各自的封地去了。 没想到诸侯一走,犬戎又打过来,周朝西边大多土地都被犬戎占了去。平王恐怕镐京保不住,打定主意,把国都搬到洛邑去。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因为镐京在西边,洛邑在东边,所以历史上把周朝在镐京做国都的z时期,称为西周;迁都洛邑以后,称为东周。 参考资料:华夏文化网
2023-07-05 23:37:111

从古至今中国人的通讯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人类自从有了语言和文字后便有了通讯,通讯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一样绵长。 大致分为两个时段——古代和近现代时期,其分别标志是电的出现。 古代的通讯比较简单,由于年代久远,不大可考证确切年份,只能给出个大概的发展历程。 1.通过语言带话,A必须面见了B才能表达自己的来意。 2.文字的出现,带来了副产品——信件。 巴比伦的国王用大泥巴和成大泥团,刻上文字内容,再用湿土包裹晒干后(最早的信封)由特使送交各地总督。 中国的秦始皇也要每天阅读几百公斤的竹简。 3.随着金属时代的到来,军事活动的频繁带来了加密技术的出现。 波斯人用皮带缠绕在木棍上写军事密文,读者找到同样粗细的木棍绕上皮带才能阅读。 而恺撒密码成为密码学的一个经典。 4.通讯事业渐渐专业化,出现专人送话。 古罗马城里有700多专职的送话奴隶,一个机灵的奴隶要负责往往负责传递100多个口信. 5.信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通讯速度。 中国人和印第安人都使用狼烟示警。 6.随着国家规模的扩大和国家职能的逐渐细化,通讯事业也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国家事业。 中国、波斯和罗马都修建了大规模的驿路,每隔一定距离设有驿站。 对商业起到了促进作用。 7.人类在认识大自然过程中逐渐积累了更多的知识,开始采用各种类型的载体——直到今日,法国诺曼底人仍然利用海潮把信件送到英国。 信鸽技术也兴旺起来。 8.船队的出现和频繁出现了旗语。 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 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古时候,人们常用绢帛书写书信,到了唐代,进一步流行用织成界道的绢帛来写信,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长的绢帛写信,故书信又被称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绢)。 因捎带书信时,人们常将尺素结成双鲤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隐“双鲤迢迢一纸书”的说法。 显然,这里的“双鲤”并非真正的两条鲤鱼,而只是结成双鲤之形的尺素罢了。 书信和“鱼”的关系,其实在唐以前早就有了。 秦汉时期,有一部乐府诗集叫《饮马长城窟行》, 主要记载了秦始皇修长城,强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离子散之情,且多为妻子思念丈夫的离情,其中有一首五言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这首诗中的“双鲤鱼”,也不是真的指两条鲤鱼,而是指用两块板拼起来的一条木刻鲤鱼。 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没有现在的信封,写有书信的竹简、木牍或尺素是夹在两块木板里的,而这两块木板被刻成了鲤鱼的形状,便成了诗中的“双鲤鱼”了。 两块鲤鱼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绳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线槽内捆绕三圈,再穿过一个方孔缚住,在打结的地方用极细的粘土封好,然后在粘土上盖上玺印,就成了“封泥”,这样可以防止在送信途中信件被私拆。 至于诗中所用的“烹”字,也不是去真正去“烹饪”,而只是一个风趣的用字罢了。 驿站 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为了对所统治的广大疆域实行有效的统治,加强与各地的联系,使文书、政令、公函等文件和军事消息能迅速地传递,在修建的道路上,每隔一段路就建立一个驿站,派有专人负责管理,饲养着驿送文书的马匹。 驿使在传递文书途中,每到一个驿站,即行换马赶路,这就大大加快了传递的速度。 对于紧急文件,更以每天几百公里的速度传递,称为“加急”。 有“五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之说。 因此,驿站就是古代专供传递 *** 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现在从地名上还能找到当年驿站的痕迹,如四川省的“龙泉驿”,湖南省的“郑家驿”。 教材里的照片是江苏省高邮市古代驿站遗址“孟城驿站”。 喊叫 人类最原始的通信方式。 古猿人在狩猎时,通过叫喊驱赶猎物并告诉同伴猎物逃窜的方向。 在遇到险情时,用叫喊向别处的伙伴报警。 击鼓传令 早在3000多年以前,人类的祖先就用击鼓传令的方法传递信息。 中华民族的祖先用铜做成直径为2~8米的金鼓,放在一定高度的特制的鼓架上,一旦有敌人侵犯,鼓手就敲出不同的鼓点,进行联络和防卫。 信鸽送信 信鸽,人们称它为“空中天使”,它有着非凡的归巢能力,所以人们常用它来传递消息和情报。 例如: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巴黎被普鲁士军队重重围困,是信鸽把消息送到了援军手中,解除了巴黎之危。 至今法国人对鸽子仍然情有独钟,法国因此被誉为“鸽子王国”。 马拉松的故事 马拉松赛跑来源于人类最原始的军事通信形式——奔跑。 公元前490年,波斯帝国入侵希腊,在首都雅典前沿的马拉松镇,希腊军民与入侵者展开了殊死搏斗,保住了雅典。 传令兵菲迪波德斯为了把胜利的消息迅速传回国内,带着受伤的身体,从马拉松镇跑到雅典。 当他一口跑完42千米的时候,高喊一声:“我们胜利啦!”然后,他就倒在了雅典广场上。 为了纪念这件事情,人们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中设立了马拉松长跑比赛项目。 在我国古代社会里,人们很早就使用通信的方法来互相联系了。 根据古书记载和发掘出来的古代文物来推断,我们的祖先在没有发明文字和使用交通工具之前,就已经能够互相通信了。 当时人们通信,很可能是采取以物示意的通信方法。 我国云南省境内,有些少数民族中的个别部落,在解放前还停滞在原始公社阶段。 他们没有文字,也没有交通工具,可是却有原始的通信方法:例如景颇族有些部落,人们把辣椒送给朋友,表示自己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载瓦族的青年人把一片叫做“得郎”的树叶送给他的女朋友,表示请她去赴约会;在佤族中,如果送的是火药或铅弹,是表示要打仗了,如果送的是一块结晶的方盐,中间钻个小孔,那就是困难问题已经解决了的意思。 从这几个例子里,我们不难想象古代人们是怎样用以物示意的方法来互相通信的。 以物示意的通信方法,是一种很原始的方法。 后来,人们的来往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就开始出现了有组织的通信方法。 根据古史记载,在二千七百多年前的周朝幽王时期就有了利用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 据说在边疆及通达边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的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 烽火台里装满柴草,遇到敌人入侵时,便一个接一个地点起烽火报警。 各路诸侯见到烽火,就会派兵前来援助,共同抵抗敌人。 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 周幽王有个宠爱的妃子褒姒长得很美,可是总不爱笑。 有一天,周幽王为了逗她发笑,就无缘无故地下令点起烽火。 各路诸侯看到警号,都纷纷带兵赶到。 结果自然是白跑一趟,上了大当,什么动静也没有。 这么一来,果然把褒姒逗笑了。 可是后来到了真有敌兵入侵的时候,各路诸侯看到烽火,都不再相信了,因而谁也不派兵来救。 周幽王因为得不到各路诸侯的援助,抵抗不了敌人的进攻,不但自己被杀,西周王朝也因此灭亡。 这个故事表明了有组织的通信方法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 中国历代王朝,利用这种烽火报警的方法来传递军事情报,相沿很久。 从后来发掘出来的“汉简”可以知道:在两汉时代,从河西四郡(今甘肃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一直到盐泽(今新疆东部罗布泊),都有烽火台设置,而且规模很大,据说是“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寨”。 这些烽火台由各地地方官吏管辖。 在地方最高长官太守以下,还设有不同等级的管理烽火台的官吏,如都尉、鄣尉、候官、候长、燧长等;各台还按照远近大小,分别配置若干兵卒。 举放烽火的方法,昼夜不同,白天举烟,夜晚放火。 此外,还采用各种不同的暗号来表示进犯敌人的多少,例如敌人在五百以下的放一道烽火,五百以上的放两道烽火,等等。 这种有组织的通信方法,对防守边疆、抵御敌人,曾起过一定的作用。 这种通信方法,直到明、清时代,许多地方还在使用。 例如山东省的烟台市,就是因为明朝在那里设置狼烟台,防止倭寇入侵而得名的。 用烽火传递军情,固然很快,但它不能把详细的敌情从边境传达上来,更不能把上面的命令传达下去。 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军事的需要,还形成了传送官府文书的更严密的邮驿〔yì〕制度,和烽火配合使用。 周朝时期,诸侯都自成一个国家。 他们为政治、军事上的需要,都在大道上经常设有驿马和邮车,往返传送官府文书。 春秋时代的孔子就曾说过:“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意思是说,他所提倡的道德学说,会比邮驿传送命令传播得更快。 可见那时邮驿通信不仅已相当完备,而且速度也相当高了。 古书《左传》上有这样一个故事:秦国(在今陕西一带)和晋国(在今山西南部一带)图谋联合进攻郑国(在今河南郑州一带)。 郑国是一个小国,处于秦晋两个大国的势力威胁之下,处境危急,为瓦解敌军进犯,郑国便派使者到秦军营建议:“秦郑之间隔着一个晋国,灭亡郑国,只有利于晋,而不利于秦。 不如秦郑结盟,将来秦国使者到东边来,郑国还可以做秦国的东道主。”秦国认为有理,即罢兵,并派杞子、逢孙、杨孙三人驻守郑国。 郑国为了表示和好,将郑国国都北门的钥匙交给三个使者管理。 那知杞子等却向秦密报说,他们已掌握了郑国北门,请派兵偷袭郑国。 可是当秦国派往偷袭郑国的军队走到滑国(在今河南洛阳东面)地方的时候,便被郑国商人弦高发觉。 弦高感到祖国危在旦夕,便一面假装成郑国特派使者,用他贩运的十二只牛,去犒劳秦兵,暗示郑国早已得到消息,有了准备;一面急忙利用通往郑国的邮驿,星夜给国内报信。 郑国得到这个消息,立即严密戒备。 秦兵发现郑国已经作好应战准备,只得停止前进,顺便灭掉滑国而回。 可见当时的邮驿制度是有很大作用的。 邮驿通信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逐渐完备起来。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修筑驰道,“车同轨”,“书同文”,更促进了邮驿通信的发展。 到了唐朝,这种制度更是盛极一时。 唐朝的邮驿,分陆驿、水驿和水陆兼办三种,共有一千六百多处,其中水驿二百六十多处,水陆兼办的也有八十多处。 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如陆驿规定马每天走七十里,驴五十里,车三十里。 各级官吏使用车马多少,也有一定限制。 不按规定办事的要受到处分。 遇有紧急事情,驿马一天能跑三百里以上。 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诗中,描绘邮驿速度道:“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一带)起兵反对唐朝,当时唐明皇(即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今陕西临潼县境),离范阳有好几千里路,可是很快就接到了这个消息。 可见唐朝邮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元朝时期,由于军事活动范围的扩大,通信事业就更加发展了。 那时仅在中国境内,就设有驿站一千四百九十六处。 元朝将驿馆音译为“站赤”,所以后来通称邮驿为驿站。 有一个在元朝做官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所著《马可·波罗行纪》这部书里,曾提到元朝每二十五里必设一处驿站。 每个驿站都有宏大华丽的房屋,内备床铺,被褥皆以绸缎制成,住宿时所需物品,无不俱全,专为钦使来往休息之用。 他 说,即使国王来住,也必定觉得非常舒适。 他还说,这样大的驿站,足有一万多处,驿马共有三十万匹。 马可·波罗的描写,可能有些夸大,但元朝驿站规模之大,可以想见。 另外元朝还沿袭宋朝的办法,在各州县广泛设置“急递铺”。 这种急递铺是专门传递官府的紧急公文的,有点象现在的军邮,全国估计约有两万处。 每铺有几个铺丁,日夜不停地递送文件。 这些铺丁腰里挂着铃铛,手里拿着枪,夜间还要拿着火把。 他们走到路狭地方,就用力振铃,叫路上车马行人让路。 在快到下一个急递铺时,也在很远地方振铃,下铺一闻 *** ,即作好准备,接递文书,继续前进。 这样,一铺接一铺不停地传递,一昼夜规定要走四百里。 明朝驿站,基本上沿袭旧制。 清朝中叶以后,近代邮政逐渐发展起来,代替了古老的驿站制度。 两千多年来的邮驿通信,虽然在边防和经济、文化的交流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对广大人民却是个沉重的负担。 例如,唐明皇为了让他的宠妃杨贵妃吃到新鲜荔枝,就为她从长安(今西安)到四川涪陵专设了一路邮驿,昼夜飞驰,运输新鲜荔枝。 唐朝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两句有名的诗句,就是对这件事的讽刺。 又如清朝康熙年间,贵州巡抚佟凤彩就曾上书皇帝,诉说贵州地区驿站的痛苦情况。 他说,天下最苦最累的莫过于驿站,而驿站最险最远的又莫甚于贵州。 夫抬一站,势必足破肩穿,马走一站,也必蹄瘸脊烂。 甚至苗民被逼得不能种地织布,死的死,逃的逃,流离失所的一天比一天多。 其实,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邮驿通信都普遍有这种现象,这不过是两个典型例子而已。 驿站是官府的通信组织,只许传送官府文书,除了宋朝还准许高官显宦附寄家信之外,一般都不准附寄私人信件。 既然这样,私人如遇有紧急事情,需要通信,地主、富商还可以派家丁或雇脚夫远道传书;一般老百姓只有托人捎带,不但辗转传递,缓不济急,而且往往延误或遗失。 我国古书中记载了许多“鸿雁传书”一类的故事,古代人民通信的困难,可以想见。 后来,由于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人们的往来频繁,出外经商的、做工的,以及在战乱年代被迫出征的战士和远离家乡逃荒避难的人们,都需要和家乡亲友通信。 特别是各地商人,为了互相交流商情、商谈贸易、寄递帐单等,更迫切需要通信。 于是民间传递信件的业务就应时而起。 大约在唐朝的时候,长安、洛阳之间,就有了主要为民间商人服务的“驿驴”。 当时还有一种叫做“飞钱”的办法,就是各地商人把在长安贩卖货物所得的钱,存入各地方官府驻长安的机构,再凭收据到各地方的官府如数取钱。 这实际上就是汇兑业务的萌芽。 当时还发行了一种叫做“邸报”的手抄或木刻报纸,通过邮驿传到各地,好象现在的报刊发行一样。 到了明朝,就出现了专为民间传递信件的民信局。 西南各省的民信局有的叫作“麻乡约”,相传起源是这样的: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被迁往四川开垦的农民,由于想念家乡,相约每年推同乡回乡几次,来往带送土产和信件,后来就形成专业的民信局。 民信局开始出现于沿海沿江通商方便的城市,以后逐渐发展到内地,直到东北和西北各省。 清朝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21至1874年)是民信局发展最盛的时期,当时全国大小信局总共有几千家。 自从清朝 *** 与英国签订丧权辱国的五口通商条约以后,上海商业和交通畸形发展,各民信局便纷纷扩大组织,在上海设立总号,在各地商埠设立分号、联号或代理店。 规模小的民信局,就联合起来营业。 这样,在全国各商埠和交通较方便的大市镇联成了一个稀疏的民间通信网。 民信局是一种商业组织,由东家(俗称老板)出资,雇用店员经营。 因为它是以谋利为主要目的的,所以凡是能够获利较多的地方,各民信局就争设机构和路班,无利可图的偏僻地区就无人注意。 民信局的服务对象也主要是商人。 为了招揽业务,各民信局还给他们的主顾以种种便利。 例如:在晚间商店结帐后,派人到各商店,登门收揽邮件和汇款。 长年主顾还可以记帐总付信资,甚至还可以打折扣。 从很早的时候起,广东、福建等省沿海地区的贫苦人民,到海外谋生的很多。 还有一些人,是被帝国主义强盗骗到外国去作苦工的。 这些旅居国外的侨胞,和他们的家属通信,或者把千辛万苦挣得的一些零星银钱寄回家里,起先都是托人捎带,很不方便。 后来,广东和福建有些民信局就向海外发展业务,组织了“侨批局”,专门办理旅外侨胞的通信和汇兑业务。 因为福建方言把“信”叫做“批”,把华侨汇款附寄的信叫做“侨批”,所以把这种寄递华侨信件和汇款的机构叫做“侨批局”。 侨批局除在国内出国华侨较多的城镇开设外,还在国外设立分号。 据1930年统计,全国登记的侨批局共有一百八十家,所属国内外分号共七百多家。 到1948年全国解放前夕,还有侨批局一百多家,国内外分号共一千多家。 它们对便利海外华侨寄信汇款和与祖国联系起了积极作用,受到了海外广大侨胞的欢迎;本身也获得丰厚的利润。 自从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以后,封建统治阶级并没有设法对中国官办的驿站和民办的民信局以及侨批局加以改革,而是一任侵略者侵夺我国的邮权。 民信局和侨批局虽然遭到侵略势力的打击和摧残,但是由于它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受到人民群众的信赖,还维持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没有被扼杀。 后来,由清 *** 海关总税务司英人赫德创办海关邮政,利用其亦官亦洋的特殊权利,对民信局采取登记办法,强令民信局接受海关邮政领导,限制民信局向轮船交运邮件,提高民信局交寄邮件总包费用,遭到民信局联合罢业反抗。 赫德乃改用另一套办法,将海关邮政国内平信资费由四分降为一分,本埠平信由四分降为半分。 以资本主义竞争手段,将民信局打击得一败涂地。 甚至在辛亥革命后,官办邮政还仿照民信局信件随到随投的优点,强迫官邮信差,实行每日由四次改为八次、十次、十二次的投递制度,即使引起信差大 *** ,也在所不惜。 直到1935年,在 *** 反动 *** 勒令限期结束的高压政策之下,民信局才被迫停办。 在造纸技术还没有发明以前,古人用竹片或木片作为书写材料。 这种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通称为简。 古书《诗经》记述殷末周初文王西征的诗中已有“简书”名称。 汉代的竹筒就叫汉简。 汉时河西四郡,把守边境重要关口的武将称为都尉;把守一处小城的武官称为鄣尉;管理边境侦察敌情的武官称为候官;管理一个烽墩即一个侦察中心点的称为候长;最基层的侦察哨长称为燧长。 燧长通常管有三至三十个戍卒。 自富兰克林验证了电的本质之后,经过法拉第等人的拓展,电的介入使通讯发生了革命性的突破。 1.1792年法国人雪普兄弟发明了光信号传送器; 2.1837年美国人摩尔斯在华盛顿和巴尔的摩试拍有线电报获得成功; 3.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 4.1877年美国人爱迪生发明留声机; 5.1887年德国人赫兹用实验验证了电磁波; 6.1889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在英法两国间试拍无线电成功; 7.1901年跨大西洋电缆铺设成功; 8.1915年巴黎与华盛顿长距离无线电通信成功; 9.1926年英国人贝阿特在英国皇家研究所完成电视图像研制; 10.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摩尔电子工程学院问世; 11.1947年美国人休克莱发明晶体管; 12.1953年IBM公司开发出"IBM 650"系列计算机; 13.1956年美国安佩克斯公司发明录像机; 14.1957年IBM公司开发出第一代高级语言"Fortran"; 15.1958年是激动人心的一年。 这一年里美国人达沃斯发现了激光原理。 同年贝尔公司研制开发成功计算机通信装置。 而这一年末,在Texas公司的科研人员开发出了集成电路(IC) ; 16.1960年美国制成第一代小型机PDP I; 17.1962年美国通信卫星与欧洲通信获得成功; 18.1969年美国提出全球通信网蓝图; 19.1970年Intel公司制成超小型集成芯片; 20.1975年美国人比尔·盖茨开发出"Basic"语言; 21.1977年Apple公司制成PC机"Apple II"; 22.1978年美国提出建设高速通信网络规划; 23.1979年传奇的美国Xero公司研究小组在鲍勃·泰勒的领导下研究出Inter的前身——Arpa; 24.1981年美国Microsoft公司开发出"MS-DOS"。 同年IBM发布IBM-PC; 25.1984年出现CD-ROM,通讯进入海量时代。 苹果公司推出购物电脑; 26.1988年随着通讯事业发展,virtus剧增; 27.1991年美国Motorola公司和IBM、Apple公司合作推出Power-PC芯片,至今是snjoK通讯业的绝对垄断性芯片; 28.1993年美国Intel公司开发出非Risc高性能CPU; 29.1994年美国Florida州建成信息高速公路; 30.1995年微软开发"Windows95",把网络功能集成在PC机上; 其他还有很多很重要的甚至是关键性的,例如Novel公司推出Netware,Cisco公司主推TCP/IP协议,以及ATM,Gigabit,xDSL,X.25,Framerelay等通信协议的出现。 以前的通讯方式比较慢,传递的内容不全面,容易丢失,有不确定性!现代的通讯方式传递快,信息量大,及时准确,可以传递声音、图像、文字! 古代:寄信用马匹,中途有驿站,亦有有信鸽的,一般短距离使用,战争时长城上烽火台烧狼粪,发明火药之后还有电视剧中常见的信号弹 现代:发短信,发彩信,发闪信,通话,视频聊天,一些当面不好说的话,可以在电话里,随时随地,一些说不出口的,就发信息,现代比古代快啦许多,既节约时间,又能让人即事的看到消息.差别非常大.以前送到一个地方要十天个把月,现在最多不超过十天。
2023-07-05 23:37:191

中国最早关于通信来源于哪个朝代

http://www.lxxny.gov.cn/vod/sxdwl.MP3
2023-07-05 23:37:296

现在主要的通讯方式是电话,中国最早的通讯方式是什么?

最早的通信就是一副肉嗓子----全靠吼
2023-07-05 23:37:486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录,来自于哪个朝代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来自于在商朝时代。出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甲骨文中记载着殷商盘庚年代即公元前1400年左右,边戌向天子报告军情的记述,有“来鼓”二字。经考证,“来鼓”即类似今天的侦察通信兵。在古书《待经》中,也有“简书”的记载,‘简书”就是用兽骨刻上文字,由通信兵传递的官府紧急文书。“简书”出于公元前12世纪一11世纪的殷末周初,这也是邮驿的前身。扩展资料现代通信方式(1)邮递以实物传递为基础,虽然现在写信的人越来越少,但越简单越真实,越纯朴越真情,信件是信息传递最简单最纯朴的方式,更不因传递速度过快造成信息的溢漏(2)电话电话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与网络电话,其传递方式与网络方式优缺点基本相同,与网络方式不同之处在于电话不能直接传递文字图片,与邮递方式不同在于不能传递实物。(3)传真传真是近二十多年发展最快的非话电信业务。将文字、图表、相片等记录在纸面上的静止图像,通过扫描和光电变换,变成电信号,经各类信道传送到目的地,在接收端通过一系列逆变换过程,获得与发送原稿相似记录副本的通信方式,称为传真。
2023-07-05 23:38:141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哪个朝代

商潮的甲骨文
2023-07-05 23:38:274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记载是哪个朝代

中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商朝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甲骨文中记载着殷商盘庚年代(公元前1400年左右),边戌向天子报告军情的记述,有“来鼓”二宇。经考证,“来鼓”即类似今天的侦察通信兵。在古书《待经》中,也有“简书”的记载,‘简书”就是用兽骨刻上文字,由通信兵传递的官府紧急文书。“简书”出于殷末周初(公元前12世纪一11世纪),这也就是邮驿的前身。
2023-07-05 23:38:342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于哪个朝代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殷即商代,亦称殷商。殷的故都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清光绪年间,在此掘得龟甲兽骨,上刻文字,后称甲骨文。甲骨文中记载着殷商盘庚年代(公元前1400年左右),边戌向天子报告军情的记述,有“来鼓”二宇。经考证,“来鼓”即类似今天的侦察通信兵。在古书《待经》中,也有“简书”的记载,‘简书”就是用兽骨刻上文字,由通信兵传递的官府紧急文书。“简书”出于殷末周初(公元前12世纪一11世纪),这也就是邮驿的前身。 邮驿与烽火台通信,都源于奴隶制国家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对通信的需要。据历史记载,在两千七百年前的周幽王时代,就有了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方法。关于烽火通信有个叫“千金一笑”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说:周幽王有个爱妃褒姒,她虽长得很美,但轻易不肯一笑。为此,周幽王使出了 个赏格:“谁要能叫娘娘一笑,就赏他一千斤金子”(当时把铜叫金子)。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点起烽火戏诸侯的办法,想换取娘娘一笑,一天傍晚,周幽王带着爱妃褒姒登上城楼,命令四下点起烽火。临近的诸侯看到了烽火,以为西戎(当时西方的一个部族)来犯,便领兵赶到城下救援,但见灯火辉煌,鼓乐喧天。一打听才知是周幽王为了取乐于娘娘而干的荒唐事儿,各诺侯敢怒不敢言,只好气愤地收兵回营。袭姐见状,果然淡然一笑。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来犯,虽然点起了烽火,却无援兵赶到。原来各诸侯以为周幽王又是故技重演。结果被西戎攻下城堡,杀了周幽王,从此灭了四周。这个历史故事不仅生动的描绘了当时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情况,同时也告戒后人,不企是什么人和什么时候,都不能拿通信当儿戏。 利用烽火台传递信息,虽然较快,但只能起到报警的作用,很难满足掌握敌情,指挥作战的需要。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军事上的需要,从殷商时代的“来鼓”到了周代已逐步形成了传送官府文书的更加严密的邮驿制度,并与烽火台互为补充,配合使用。
2023-07-05 23:38:431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于哪个朝代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于哪个朝代————商代
2023-07-05 23:38:532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于哪个朝代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殷即商代,亦称殷商。殷的故都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清光绪年间,在此掘得龟甲兽骨,上刻文字,后称甲骨文。甲骨文中记载着殷商盘庚年代(公元前1400年左右),边戌向天子报告军情的记述,有“来鼓”二宇。经考证,“来鼓”即类似今天的侦察通信兵。在古书《待经》中,也有“简书”的记载,‘简书”就是用兽骨刻上文字,由通信兵传递的官府紧急文书。“简书”出于殷末周初(公元前12世纪一11世纪),这也就是邮驿的前身。 邮驿与烽火台通信,都源于奴隶制国家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对通信的需要。据历史记载,在两千七百年前的周幽王时代,就有了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方法。关于烽火通信有个叫“千金一笑”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说:周幽王有个爱妃褒姒,她虽长得很美,但轻易不肯一笑。为此,周幽王使出了 个赏格:“谁要能叫娘娘一笑,就赏他一千斤金子”(当时把铜叫金子)。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点起烽火戏诸侯的办法,想换取娘娘一笑,一天傍晚,周幽王带着爱妃褒姒登上城楼,命令四下点起烽火。临近的诸侯看到了烽火,以为西戎(当时西方的一个部族)来犯,便领兵赶到城下救援,但见灯火辉煌,鼓乐喧天。一打听才知是周幽王为了取乐于娘娘而干的荒唐事儿,各诺侯敢怒不敢言,只好气愤地收兵回营。袭姐见状,果然淡然一笑。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来犯,虽然点起了烽火,却无援兵赶到。原来各诸侯以为周幽王又是故技重演。结果被西戎攻下城堡,杀了周幽王,从此灭了四周。这个历史故事不仅生动的描绘了当时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情况,同时也告戒后人,不企是什么人和什么时候,都不能拿通信当儿戏。 利用烽火台传递信息,虽然较快,但只能起到报警的作用,很难满足掌握敌情,指挥作战的需要。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军事上的需要,从殷商时代的“来鼓”到了周代已逐步形成了传送官府文书的更加严密的邮驿制度,并与烽火台互为补充,配合使用。
2023-07-05 23:39:003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哪个朝代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录,来自于商代 一、我国古代的邮驿与烽火台通信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殷即商代,亦称殷商。殷的故都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清光绪年间,在此掘得龟甲兽骨,上刻文字,后称甲骨文。甲骨文中记载着殷商盘庚年代(公元前1400年左右),边戌向天子报告军情的记述,有“来鼓”二宇。经考证,“来鼓”即类似今天的侦察通信兵。在古书《待经》中,也有“简书”的记载,‘简书”就是用兽骨刻上文字,由通信兵传递的官府紧急文书。“简书”出于殷末周初(公元前12世纪一11世纪),这也就是邮驿的前身。 邮驿与烽火台通信,都源于奴隶制国家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对通信的需要。据历史记载,在两千七百年前的周幽王时代,就有了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方法。关于烽火通信有个叫“千金一笑”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说:周幽王有个爱妃褒姒,她虽长得很美,但轻易不肯一笑。为此,周幽王使出了个赏格:“谁要能叫娘娘一笑,就赏他一千斤金子”(当时把铜叫金子)。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点起烽火戏诸侯的办法,想换取娘娘一笑,一天傍晚,周幽王带着爱妃褒姒登上城楼,命令四下点起烽火。临近的诸侯看到了烽火,以为西戎(当时西方的一个部族)来犯,便领兵赶到城下救援,但见灯火辉煌,鼓乐喧天。一打听才知是周幽王为了取乐于娘娘而干的荒唐事儿,各诺侯敢怒不敢言,只好气愤地收兵回营。袭姐见状,果然淡然一笑。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来犯, 虽然点起了烽火,却无援兵赶到。原来各诸侯以为周幽王又是故技重演。结果被西戎攻下城堡,杀了周幽王,从此灭了四周。这个历史故事不仅生动的描绘了当时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情况,同时也告戒后人,不企是什么人和什么时候,都不能拿通信当儿戏。 利用烽火台传递信息,虽然较快,但只能起到报警的作用,很难满足掌握敌情,指挥作战的需要。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军事上的需要,从殷商时代的“来鼓”到了周代已逐步形成了传送官府文书的更加严密的邮驿制度,并与烽火台互为补充,配合使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在全国修驰道,“车同轨、书同文”,建立了以国都咸阳为中心的绎站网,制订了邮驿律令,如竹简怎样捆扎、加封印泥盖印以保密;如何为邮驿人马供应粮草;邮驿怎样接待过往官员、役夫等,形成了我国最早的邮驿法。 汉代邮驿继承秦朝制度,并统一名称叫“驿”。规定五里一,十里一亭,三十里置驿。邮驿还随着“丝绸之路”的形成而通达印度、缅甸、波斯等国。到了唐代,邮驿大大发展,全国共有陆驿、水驿及水陆兼办邮驿1600多处,行程也有具体规定,并订有考绩和视察制度,驿使执行任务时,随身携带“驿卷”或“信牌”等身份证件。 宋代由于战争频繁,军事紧急文件很多,要求既快又安全,因而将由民夫充任的驿卒改由士兵担任,增设“急递铺”,设金牌、银牌、铜牌三种,金牌一昼夜行五百里,银牌四百里,铜脾三百里。实行每到一站换人换马接力传递。到了元代,由于军事范围和疆域扩大,仅在国内就有驿站1496处,并将邮驿改称为驿站。 明代在沿袭旧制的基础上,由于海上交通日渐发达,随着部和七下西洋,还开辟了海上邮驿。清初有官办驿站1600余处,驿卒七万余名,驿马四万多匹,归兵部主管。19世纪中叶以后,驿站经费多被官吏贪污中饱,驿政废驰。到了清朝末年,近代邮政逐步兴起,驿站的作用日渐消失,于是,1913年1月,北洋政府宣布全部撤销驿站。 邮驿制度起源于奴隶制度的国家,盛行于封建社会,并随着封建制度的衰亡而告终结。邮驿与烽火台通信虽系历代封建王朝的御用工具,但同时也是我国进入有组织的进行通信工作的开始。它不仅在我国邮政通信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同时也为促进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我国古代民间的通信组织 驿站是官府的通信组织,只传递官府文书。一般老百姓传递信息,只有托人捎带,然而辗转传递,缓不济急,且易延误遗失。我国古书中记载着不少有关“鸿雁捎书”一类的故事,可见古代人民通信多么艰难。而今天人们依旧把鸿雁作为邮政通信的象征,又可见人民群众对邮政通信所寄于的厚望。 民间通信组织的形成,大约始于唐朝。当时主要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商贸易的需要。首先在长安与洛阳之间,有了为民间商人服务的“驿驴”。当时还有一种叫“飞钱”的办法,就是各地商人把在长安贩卖货物所得的钱,存入各地方政府驻长安的办事机构,然后再凭收据到各地方官府如教取回,这也就是今天汇兑业务的萌芽。到了明朝才出现了专为民间传递信息的民信局。在西南各省也曾有“麻乡约”探亲带信的出现。相传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被迁往四川开垦的农民,由于思念家乡,相约每年推派代表回乡探望,往返时带些土产和信件,而后逐渐形成民信局。 民信局开始出现于交通方便、贸易发达的沿海城市,以后逐渐发展到内地。民信局由私人经营,以谋利为目的。他们一方面是哪里有利就在那里办,偏僻地区无人管;另一方面,他们为了招揽生意,相竞为主顾提供方便,如派人上门收取信件、汇款,收费也可以记帐,等等,促使民信局得到了迅速发展。到了清同治年间(公元1821年到1874年)是民信局的最盛时期,全国大小民信局已达数千家之多。有的在商业中心上海设总店,各地设分店和代办店,民信局之间互相联营,构成了民间通信网。 自宋、元以来,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一带的贫苦人民,有的为了谋生,被拐骗国外做苦工,这些旅居国外的侨胞,要与祖国亲友通信,或将物品和汇款寄回祖国,“侨批局”便应时而生。“侨批局” 实际上就是侨信局,因为福建方言把“信” 叫“批”,所以把为华侨通信服务的侨信局习损称为侨批局。由于侨批局对华侨服务周到,信誉卓著,几乎垄断了华侨寄信和汇款的业务。 自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以后,封建统治阶级任凭侵略者侵夺我国邮权,并伙同洋人利用亦官亦洋的特殊权利,采取强令民信局登记,接受海关邮政领导,限制民信局向轮船发运邮件,并采用资本主义的竞争手段,将大部分民信局置于无法经营的境地。到1935年,民信局已被国民党强迫停办,而侨批局一直到解放前夕尚有100多家。 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邮政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止,在长达100多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岁月中,我国邮权同遭丧失,形成了邮驿、民信局、侨批局、客邮、海关邮政、大清邮政等相继并存的混乱局面, (一)“客邮” 自1840年中国封建王朝闭关自守的大门被资本主义侵略者打开后,中国便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首先是英国在中国领土上任意开办英国邮局,接踵而来的是法、美、德、俄、日等国也在中国领土开办起他们自己的邮局,而清政府把这些掠夺中国邮权的外国邮局美其名为“客邮”。这些所谓的“客邮”,从沿海到内地,直至边远地区的新疆、内蒙等地,几乎遍布全国。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设立“客邮”的目的,并非为了方便我国人民使用邮政,而是为了对我国进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侵略目的而服务的。有些国家还利用“客邮”大量贩运鸦片、吗啡等毒品,走私漏税。“容邮”实际上是掠夺我国财富、毒害我国人民的场所。直到1921年在美国召开的九国太平洋会议和限制军备会议上,才通过撤销“在华客邮案”,但日本在东北和英国在西藏的“客邮”,都赖着不撤,印度独立后继承了英国在西藏的“容邮”,直到1954年4月1日才移交我国。 (二)海关邮政与大清邮政 海关兼办邮政也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产物。1861年,原由各国使馆自派专差传送文件的办法,因其感到不便,故要求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代收代寄邮件。清政府承担不久,由于北方捻军和南方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总理衙门怕负责任,便想推给海关办理,而当时海关的总务司 (相当于今天海关总署署长)英人赫德,对中国的邮权早已垂涎三尺,此举正中下怀,便于当年(1866年)移交海关兼办邮政。1878年7月发行了第一套大龙邮票;并于次年将所办邮局命名为殖民地色彩的“海关拨驷达”。(拨驷达是英文邮政一POST的译音)。 公元1896年,虽将海关拨驷达改称为大清邮政官局,但邮政大权仍然操纵在英法等外国人手中。1905年清政府成立邮传部(相当于交通部,主管铁路邮电),直至1911年海关才将邮政移交给邮传部。移交时,海关当局还向清政府索取了所谓办理邮政垫款、白银184万余两,由清政府逐年计息归还。同时,依旧容许外围人担任各级领导职务,实际上邮权并未全部收回。
2023-07-05 23:39:081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哪个朝代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录,来自于商代 一、我国古代的邮驿与烽火台通信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殷即商代,亦称殷商。殷的故都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清光绪年间,在此掘得龟甲兽骨,上刻文字,后称甲骨文。甲骨文中记载着殷商盘庚年代(公元前1400年左右),边戌向天子报告军情的记述,有“来鼓”二宇。经考证,“来鼓”即类似今天的侦察通信兵。在古书《待经》中,也有“简书”的记载,‘简书”就是用兽骨刻上文字,由通信兵传递的官府紧急文书。“简书”出于殷末周初(公元前12世纪一11世纪),这也就是邮驿的前身。 邮驿与烽火台通信,都源于奴隶制国家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对通信的需要。据历史记载,在两千七百年前的周幽王时代,就有了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方法。关于烽火通信有个叫“千金一笑”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说:周幽王有个爱妃褒姒,她虽长得很美,但轻易不肯一笑。为此,周幽王使出了个赏格:“谁要能叫娘娘一笑,就赏他一千斤金子”(当时把铜叫金子)。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点起烽火戏诸侯的办法,想换取娘娘一笑,一天傍晚,周幽王带着爱妃褒姒登上城楼,命令四下点起烽火。临近的诸侯看到了烽火,以为西戎(当时西方的一个部族)来犯,便领兵赶到城下救援,但见灯火辉煌,鼓乐喧天。一打听才知是周幽王为了取乐于娘娘而干的荒唐事儿,各诺侯敢怒不敢言,只好气愤地收兵回营。袭姐见状,果然淡然一笑。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来犯, 虽然点起了烽火,却无援兵赶到。原来各诸侯以为周幽王又是故技重演。结果被西戎攻下城堡,杀了周幽王,从此灭了四周。这个历史故事不仅生动的描绘了当时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情况,同时也告戒后人,不企是什么人和什么时候,都不能拿通信当儿戏。 利用烽火台传递信息,虽然较快,但只能起到报警的作用,很难满足掌握敌情,指挥作战的需要。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军事上的需要,从殷商时代的“来鼓”到了周代已逐步形成了传送官府文书的更加严密的邮驿制度,并与烽火台互为补充,配合使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在全国修驰道,“车同轨、书同文”,建立了以国都咸阳为中心的绎站网,制订了邮驿律令,如竹简怎样捆扎、加封印泥盖印以保密;如何为邮驿人马供应粮草;邮驿怎样接待过往官员、役夫等,形成了我国最早的邮驿法。 汉代邮驿继承秦朝制度,并统一名称叫“驿”。规定五里一,十里一亭,三十里置驿。邮驿还随着“丝绸之路”的形成而通达印度、缅甸、波斯等国。到了唐代,邮驿大大发展,全国共有陆驿、水驿及水陆兼办邮驿1600多处,行程也有具体规定,并订有考绩和视察制度,驿使执行任务时,随身携带“驿卷”或“信牌”等身份证件。 宋代由于战争频繁,军事紧急文件很多,要求既快又安全,因而将由民夫充任的驿卒改由士兵担任,增设“急递铺”,设金牌、银牌、铜牌三种,金牌一昼夜行五百里,银牌四百里,铜脾三百里。实行每到一站换人换马接力传递。到了元代,由于军事范围和疆域扩大,仅在国内就有驿站1496处,并将邮驿改称为驿站。 明代在沿袭旧制的基础上,由于海上交通日渐发达,随着部和七下西洋,还开辟了海上邮驿。清初有官办驿站1600余处,驿卒七万余名,驿马四万多匹,归兵部主管。19世纪中叶以后,驿站经费多被官吏贪污中饱,驿政废驰。到了清朝末年,近代邮政逐步兴起,驿站的作用日渐消失,于是,1913年1月,北洋政府宣布全部撤销驿站。 邮驿制度起源于奴隶制度的国家,盛行于封建社会,并随着封建制度的衰亡而告终结。邮驿与烽火台通信虽系历代封建王朝的御用工具,但同时也是我国进入有组织的进行通信工作的开始。它不仅在我国邮政通信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同时也为促进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我国古代民间的通信组织 驿站是官府的通信组织,只传递官府文书。一般老百姓传递信息,只有托人捎带,然而辗转传递,缓不济急,且易延误遗失。我国古书中记载着不少有关“鸿雁捎书”一类的故事,可见古代人民通信多么艰难。而今天人们依旧把鸿雁作为邮政通信的象征,又可见人民群众对邮政通信所寄于的厚望。 民间通信组织的形成,大约始于唐朝。当时主要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商贸易的需要。首先在长安与洛阳之间,有了为民间商人服务的“驿驴”。当时还有一种叫“飞钱”的办法,就是各地商人把在长安贩卖货物所得的钱,存入各地方政府驻长安的办事机构,然后再凭收据到各地方官府如教取回,这也就是今天汇兑业务的萌芽。到了明朝才出现了专为民间传递信息的民信局。在西南各省也曾有“麻乡约”探亲带信的出现。相传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被迁往四川开垦的农民,由于思念家乡,相约每年推派代表回乡探望,往返时带些土产和信件,而后逐渐形成民信局。 民信局开始出现于交通方便、贸易发达的沿海城市,以后逐渐发展到内地。民信局由私人经营,以谋利为目的。他们一方面是哪里有利就在那里办,偏僻地区无人管;另一方面,他们为了招揽生意,相竞为主顾提供方便,如派人上门收取信件、汇款,收费也可以记帐,等等,促使民信局得到了迅速发展。到了清同治年间(公元1821年到1874年)是民信局的最盛时期,全国大小民信局已达数千家之多。有的在商业中心上海设总店,各地设分店和代办店,民信局之间互相联营,构成了民间通信网。 自宋、元以来,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一带的贫苦人民,有的为了谋生,被拐骗国外做苦工,这些旅居国外的侨胞,要与祖国亲友通信,或将物品和汇款寄回祖国,“侨批局”便应时而生。“侨批局” 实际上就是侨信局,因为福建方言把“信” 叫“批”,所以把为华侨通信服务的侨信局习损称为侨批局。由于侨批局对华侨服务周到,信誉卓著,几乎垄断了华侨寄信和汇款的业务。 自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以后,封建统治阶级任凭侵略者侵夺我国邮权,并伙同洋人利用亦官亦洋的特殊权利,采取强令民信局登记,接受海关邮政领导,限制民信局向轮船发运邮件,并采用资本主义的竞争手段,将大部分民信局置于无法经营的境地。到1935年,民信局已被国民党强迫停办,而侨批局一直到解放前夕尚有100多家。 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邮政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止,在长达100多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岁月中,我国邮权同遭丧失,形成了邮驿、民信局、侨批局、客邮、海关邮政、大清邮政等相继并存的混乱局面, (一)“客邮” 自1840年中国封建王朝闭关自守的大门被资本主义侵略者打开后,中国便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首先是英国在中国领土上任意开办英国邮局,接踵而来的是法、美、德、俄、日等国也在中国领土开办起他们自己的邮局,而清政府把这些掠夺中国邮权的外国邮局美其名为“客邮”。这些所谓的“客邮”,从沿海到内地,直至边远地区的新疆、内蒙等地,几乎遍布全国。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设立“客邮”的目的,并非为了方便我国人民使用邮政,而是为了对我国进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侵略目的而服务的。有些国家还利用“客邮”大量贩运鸦片、吗啡等毒品,走私漏税。“容邮”实际上是掠夺我国财富、毒害我国人民的场所。直到1921年在美国召开的九国太平洋会议和限制军备会议上,才通过撤销“在华客邮案”,但日本在东北和英国在西藏的“客邮”,都赖着不撤,印度独立后继承了英国在西藏的“容邮”,直到1954年4月1日才移交我国。 (二)海关邮政与大清邮政 海关兼办邮政也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产物。1861年,原由各国使馆自派专差传送文件的办法,因其感到不便,故要求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代收代寄邮件。清政府承担不久,由于北方捻军和南方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总理衙门怕负责任,便想推给海关办理,而当时海关的总务司 (相当于今天海关总署署长)英人赫德,对中国的邮权早已垂涎三尺,此举正中下怀,便于当年(1866年)移交海关兼办邮政。1878年7月发行了第一套大龙邮票;并于次年将所办邮局命名为殖民地色彩的“海关拨驷达”。(拨驷达是英文邮政一POST的译音)。 公元1896年,虽将海关拨驷达改称为大清邮政官局,但邮政大权仍然操纵在英法等外国人手中。1905年清政府成立邮传部(相当于交通部,主管铁路邮电),直至1911年海关才将邮政移交给邮传部。移交时,海关当局还向清政府索取了所谓办理邮政垫款、白银184万余两,由清政府逐年计息归还。同时,依旧容许外围人担任各级领导职务,实际上邮权并未全部收回。
2023-07-05 23:39:191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来源于那个朝代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
2023-07-05 23:39:262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于哪个朝代

我国的邮驿通信一般认为是从殷商盘庚年代算起
2023-07-05 23:39:362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来源于哪个朝代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录,来自于商代、我国古代的邮驿与烽火台通信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2023-07-05 23:39:543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于哪个朝代?

可能是秦朝,不是有个烽火通信的吗?
2023-07-05 23:40:012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哪个朝代

在通讯手段极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书信是人们互相传递消息、交流思想感情最重要的实用工具.现在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书信是《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史书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书信,如郑子家与赵宣子书,郑子产给晋范宣子书,乐毅报燕惠王书,鲁仲连遗燕将书……都是历来传诵的名篇.然而,春秋时期,由于列国纷争、王纲解纽、政在诸侯,所以,书信往来多用于贵族士大夫之间谈论军国大事,主要是进行论证辩论.表达个人情感、叙事抒情的信几乎没有.另外,如果你所谓的通信延伸到通知信息这个方面的话,那么就是烽火台了,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事件发生了.那么烽火台究竟是何时出现的呢?这个在历史上没有具体时间,不过大多数都认为出现在商周时期.
2023-07-05 23:40:301